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大學文學論文

大學文學論文

時間:2022-03-27 05:25:3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學文學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大學文學論文

第1篇

本報訊 據《成都商報》報道,目前畢業論文是本科生畢業的一個必備條件,但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新聞系擬從2010年起在教學計劃中刪除畢業論文,而以在報上發表新聞作品等有具體篇目及質量要求的畢業設計來代替。

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新聞系主任張小元介紹說,隨著大學教育作用的轉變,本科論文已成雞肋。“按說,論文要求在某一領域有獨到的見解。可是你想想,要一個本科生在新聞學研究或新聞學史論上有什么突破或是真知灼見,可能么?學生為了完成任務,只好大量復制、粘貼,等于把學生往剽竊上趕;老師呢,只是反復強調一點:‘不要抄,抄了你脫不了手,我也脫不了手’,導師們沒有時間,也不可能對論文寫作進行一一指導。因此,畢業論文不僅學生寫起來痛苦,指導老師棘手,社會又指責論文太水,與其面對這種尷尬局面,不如放棄。”

張小元認為,取消本科畢業論文的真正意義還不僅僅在于目前的本科論文“太水”,形同雞肋,主要是為了解決大學教育與實踐嚴重脫節的問題。

“業界評價我們,有句非常不好聽的話,說什么‘本科生知道《泰晤士報》是哪一年辦的;研究生知道《泰晤士報》是哪一月辦的;博士生知道《泰晤士報》是哪一天辦的’—雖然很刻薄,但也反映出我們的大學教育與業界脫節,學的東西和實踐完全沒有聯系的現象。”

由于本科畢業論文是納入教學計劃的內容之一,而修改教學計劃須報教育部批準,“現在已入學的本科生仍將按以前的教學計劃完成畢業論文。樂觀估計,從2010級新生開始,畢業論文將不再是川大新聞系本科生的必然選項—愿意寫論文的仍然可以寫;不愿意寫的,只要按規定完成畢業設計,同樣可以畢業。”

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副院長吳建向記者表示,“取消畢業論文”的思路,在學校里還處于討論當中,具體如何操作“還沒有走到那么細”。

第2篇

英文名稱:

主管單位:

主辦單位:中國唐代文學學會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廣西壯族自治區

種:中文

本:16開

國際刊號:

國內刊號:

郵發代號: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0000

期刊收錄:

核心期刊:

期刊榮譽:

聯系方式

第3篇

關鍵詞:文獻計量學 引文分析 研究人員 信息獲取能力 信息吸收能力 科學評價

中圖分類號: G250.25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6938(2011)06-0021-05

Evaluation of Information Access Ability of Researchers Based on Citation Analysis

Wen Tingxiao Liu Xiaoying (Xiangtan University, Xiangtan, Hunan, 411105)

Abstract: According to bibliometrics theory and citation analysis principle, the quantity and distribution of reference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researcher's information access ability and information absorbing abilit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five hypotheses and inferences based on citation analysis principle, and chooses five evaluation indexes such as paper publishing quantity, references quantity, references quantity per paper, ratio of Chinese and English references, ratio of all types of references. In order to prove the hypotheses and inferences, this paper chooses nine authoritative Chinese academic periodicals as sample to carry out citation statistics and investigation, the result makes known that reference quantity and structure can be used as the foundation to assess researcher's information access ability and information absorbing ability.

Key words: bibliometrics; citation analysis; researcher; information access ability; informatin asorbing ability; scientific evaluation

CLC number: G250.252 Document code: A Article ID: 1003-6938(2011)06-0021-05

文獻計量學和引文分析法告訴我們:科學發展具有連續性和繼承性。科學研究人員總是在現有研究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對研究現狀掌握越充分,越能表現其創新性和創新能力。而把握研究現狀最好的方式就是了解現有文獻和信息,對現有文獻和信息了解越充分,就越能站在學科發展的前沿上進行創新。所以牛頓說:“我之所以比別人看得遠一點,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因此,對文獻和信息的查尋與獲取能力也自然成為衡量和評價研究人員研究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重要依據和指標。創新是相對于已有的研究成果而言的,為了體現其研究成果的創新性,研究人員在從事研究過程中會盡量查尋現有文獻和信息,在學術論文寫作過程中會盡量列出相關文獻。據此,我們可以認為:一般來說,信息獲取能力越強,參考文獻列舉就越充分。除非研究者認為無須列舉或有意省略,而這往往會帶來學術風險,如違反學術規范和學術道德。

按照文獻引用規范的要求,被引用文獻應當是全部相關文獻中質量最好和相關度最高的,而且只要引用就必須列舉。這就意味著,文獻引用必須建立在對相關文獻實現充分獲取的基礎上。在信息查尋中存在一個“索普定律(M?E?Soper)”[1][2]:文獻引用與相關文獻和信息的可獲得性密切相關。用戶在利用信息時總是傾向于選擇距離較近、容易獲取的信息源。這一方面說明,用戶在信息獲取中存在求便心理和占有準則,另一方面也說明,用戶信息獲取量與其能力大小有關。這種求便心理是建立在用戶平常注意信息源獲取和積累的基礎上的,這也是一種信息獲取意識和能力。由此可以認為,利用引文數量特征及分布規律來初步判斷研究者的信息獲取能力是可行的。

1 引文分析的基本原理

1.1 引文分析的理論依據

從根本上講,科學文獻之間的相互引證由科學本身的發展規律和科學研究活動的規律所決定。文獻計量學、信息計量學和科學計量學認為:[3][4]研究人員的引證行為和引證動機受一定規律的支配。科學文獻的引證與被引證,是科學發展規律的表現,體現了科學知識和情報內容的積累性、連續性和繼承性,也體現了科學發展的統一性原則以及學科之間廣泛的交叉、滲透和綜合現象。科學文獻作者在創作科學論文時,不可避免地要引證他人的文獻,汲取別人的經驗和成果。因此,科學工作者的引證行為是科學活動普遍存在的現象,是科學交流不可缺少的部分。科學文獻的作者一般不會在論文中無緣無故地引證與其論述主題完全無關的文章。文獻的相互引證有多方面的原因。溫斯托克(M?Weinstock)在進行系統歸納后指出,文獻被引證大概有15種原因。引證行為和引證動機為我們從事引文分析提供了理論依據。

1.2 標注引文的重要意義

標注引文(參考文獻)在學術研究中具有重要意義,它不僅是學術規范和學術道德的基本要求,而且也在推動科學技術進步和科研活動健康發展等方面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具體來說,在學術論文寫作和發表過程中標注引文可以起到如下作用:[5][6][7]

(1)體現科學文化的繼承性和發展歷史;

(2)尊重和保護他人的著作權;

(3)精練文字,縮短篇幅,避免重復;

(4)便于編輯和審稿人準確評價論著的學術價值和技術水平;

(5)提供情報信息線索,與讀者共享信息資源;

(6)通過引文分析對論文、作者、期刊、機構等的學術影響力(應用總被引頻次、影響因子、即年指標、他引率等指標)做出客觀的評價;

(7)有助于建立科學公正的國家科學技術和社會科學評價平臺;

(8)促進科技信息、信息計量學和科學計量學研究,推動學科發展。

這就要求科研工作者在論文寫作和發表過程中實事求是地標注參考文獻,而科研工作者在論文寫作和發表過程中也會根據所獲取的信息和實際需要來列舉參考文獻。

1.3 引文量大小的決定因素

引文分析原理告訴我們:“引證行為為何會發生”、“引證行為的測度指標、工具與方法”、“引證原理的主要應用”,但并未指出“引文量大小的決定因素”以及“引文量與信息獲取能力的關系”。

一般來說,科學文獻中引文量的大小取決于如下因素:

(1)與信息獲取能力有關,信息獲取能力強則引文量相對來說要大;

(2)與學術規范和引用規范有關,學術研究越規范和引用要求越規范的領域和地區,引文量相對來說要大;

(3)與科學論文的類型有關,綜述性和述評性論文引文量相對來說要大,一般論文引文量相對來說要小;

(4)與學科領域有關,不同學科領域的論文的包含的引文量大小不同;

(5)與研究主題有關,原創性和前沿性主題研究論文引文量相對來說要小,熱點和焦點研究主題論文引文量相對來說要大,普通主題研究論文引文量相對來說要更大。

據美國科學基金會統計,一個科研人員花費在查找和消化科技資料上的時間自占全部科研時間的51%,計劃思考占8%,實驗研究占32%,書面總結占9%。[8][9]由此可見,科研機構、企業或者科研人員花費在科技出版物上的時間為全部科研時間的60%左右。如果能夠提高信息獲取能力,就能縮短文獻查閱時間,提高科研效率,將有限的時間和精力用于創造性的研究中。可見,一個科研工作者如果其信息獲取和吸收能力不強,要想提高科研效率,開展創造性研究是不可能的。

1.4 基于引文分析理論的假設

基于引文分析原理,我們可以建立以下假設:

假設一:所有的學術論文都是在遵守學術規范的前提下完成的,研究者在完成學術論文的過程中盡可能多的列出相關參考文獻,以體現其論文的創新性。

假設二:研究者在完成學術論文的過程中,一般都會盡量把其能夠搜集到的相關文獻列在參考文獻中,以表明當前研究現狀、論證其學術觀點。

假設三:研究者在完成學術論文的過程中,在列舉參考文獻時,一般都會優先列舉容易獲得的文獻、權威人士的文獻、高質量的文獻、高級別的文獻來論證其觀點。

假設四:學術論文中沒有列舉參考文獻,一般可以認為,要么研究者信息獲取能力有限,無法獲取所需信息;要么學術論文中所包含的觀點為完全創新,不需要列舉參考文獻;要么學術論文中所述觀點為常識性知識,無須列舉參考文獻。

假設五:基于以上假設,可以認為,學術論文中所包含的參考文獻數量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研究者在完成學術論文的過程中獲取相關文獻信息的能力,也就是說學術論文中所包含的引文量與研究者信息獲取能力相關。

1.5 基于引文分析理論的推論

如果以上假設成立的話,那么我們可以得出如下推論:

推論一:不同學科的學術論文中參考文獻的平均數能反映各自學科領域研究人員信息獲取能力。一般來說,不同學科對研究者在論文寫作過程中需要列舉的參考文獻要求不同,要求越高,學術研究越規范,列舉的參考文獻就越多,對研究人員的信息獲取能力要求就越高。

推論二:不同級別的學術期刊中的論文中所包含的參考文獻數量不同(如按影響因子區分的期刊類別),一般來看,高級別的學術期刊中的論文創新程度要高于普遍期刊中的論文,為了體現其創新性,高級別的學術期刊中的論文應包含更多的參考文獻。

推論三:不同學科、不同級別學術期刊的學術論文所包含的參考文獻中,中文和外文參考文獻的比例不同,反映了不同學科和不同學術期刊對研究者外文水平的要求和獲取外文信息能力的要求。

推論四:不同學科和不同期刊的學術論文所包含的參考文獻中,不同類型載體的參考文獻數量不同(如圖書、期刊、報紙、學位論文、會議論文、專利等),反映了研究者獲取不同類型載體文獻信息的能力。

推論五:不同學科和不同期刊的學術論文所包含的參考文獻中,被引期刊的影響因子之和和平均影響因子,反映了該領域研究者獲取高質量信息的能力。

2 基于不同學科期刊引文的數據調查

2.1 樣本選擇

為了證明以上假設和推論的合理性,本文選擇了圖書情報、經濟管理、法學、數學、物理、化學、計算機科學等學科領域中11種具有代表性的中文權威學術期刊來進行數據調查,基本覆蓋了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重要學科領域。由于每種學術期刊每期的載文量及論文中所包含的引文量大體相當,變化不大,相對穩定,因此本文僅以每種中文學術期刊2011年第1期刊出的論文中所包含的參考文獻為調查統計樣本。實際調查表明,這種隨機樣本抽取方法抽出的樣本盡管數量不大,但具有代表性,能夠有效反映樣本整體情況,具有穩定性和可檢驗性。進行嘗試性研究是可行和有效的,能夠推廣。這11種權威中文學術期刊及所屬學科如表1所示。

2.2 指標選擇

根據引文分析原理,本文重點選取了5個關鍵指標來重點統計分析中文學術期刊中引文數量及分布特征,據此來考察引文量及分布與信息獲取能力的關系。5個關鍵指標如下:

(1)載文量:即每種中文學術期刊每期發表的論文數。

(2)引文量:即參考文獻總量,包括每篇論文的引文量和每種學術期刊每期的引文量。

(3)篇均引文量:即每種學術期刊中每篇論文的平均參考文獻含有或占有量,等于每種學術期刊每期的引文量除以每種學術期刊每期的載文量。篇均引文量可以反映每種期刊的平均引文量和每個學科論文的平均引文量。篇均引文量反映的是論文、作者、期刊和學科的信息吸納能力。

(4)中英文參考文獻的比例:即每篇論文所含參考文獻中中英文參考文獻在引文量中所占的比例,可以推廣至期刊和學科中英文參考文獻在引文量中所占的比例。它反映的是論文、作者、期刊和學科吸納英文信息的能力。

(5)不同類型參考文獻比例:即每篇論文所含參考文獻中圖書、期刊論文、會議論文、專利文獻、研究報告、學位論文、網絡引文等文獻類型的比例。它反映的是論文、作者、期刊和學科吸納不同類型信息源的能力。

2.3 數據調查

通過調查統計,2011年第1期9種權威中文學術期刊引文量及分布情況如表2所示。

3 數據分析及基本

3.1 引文格式不統一,有待規范

在文獻計量學中,引用一般分為兩類:一是“引”,即直接引用(觀點、數據、結論等的直接引用,一般用引號標出,按照一定的格式標注,如括注、腳注和尾注,通常也稱為注釋);一是“用”,即間接引用(觀點引用,援引已有的知識成果,作為信息源而利用,一般不用引號標出,以尾注的方式標注,通常稱為參考文獻或引文)。

在我國,不同學科領域的學術期刊對參考文獻的標注要求和格式不統一,即使是在同一學科內的不同學術期刊對參考文獻標注的要求和格式也不統一,學科和期刊差異較大,不利于有效開展信息計量學和科學計量學中的引文分析研究,有待規范。借鑒國際標準或建立我國統一的參考文獻標注格式和標準都是有效的舉措,需要學術界呼吁和有關部門重視。如國際通用1979年創建溫哥華格式,2006年2月采用最新版本。我國文后參考文獻標注格式采用GB/T 7714-2005。但很多學術期刊并未規范使用這些標準。

從11種權威中文學術期刊引文(覆蓋經濟學、法學、管理科學、哲學、歷史、文學、社會學、數學、化學、物理學和計算機科學等11個學科)的調查數據整體上來看,我國學術期刊引文標注存在以下問題:一是“引”(注釋)、“用”(參考文獻)不分或不完全區分。大多數學科領域的期刊都沒有區分“引”(注釋)和“用”(參考文獻),或者是將兩者混在一起。如《管理學學報》、《中國管理科學》、《數學學報》、《化學學報》、《物理學報》和《計算機學報》就沒有區分“引”(注釋)和“用”(參考文獻),而《法學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則將兩者混在一起腳注。二是格式不統一。自然科學各學科領域的期刊在標注格式上基本一致,而在社會科學領域,基本上是一個學科、一種期刊一種標注格式。三是標注不完整。在所調查的9種權威中文學術期刊中,除《管理學學報》、《中國管理科學》和《計算機學報》有文獻類型標識外,其它學科領域的學術期刊都沒有。《經濟研究》期刊論文中還沒有標注引文序號。

3.2 篇均引文量不高,信息獲取能力有待加強

論文和期刊的平均引文量,是考察論文、期刊和作者吸收他人學術思想的水平。平均引文量通常可以反映論文、期刊和作者吸收信息的能力以及科學交流程度的高低。篇均引文量反映的是論文、作者、期刊和學科等的情報信息吸收能力。篇均引文量是與情報信息吸收能力和信息獲取能力密切相關的,雖然篇均引文量小可能不能說明作者信息獲取能力差,但篇均引文量大則能表明作者信息獲取能力強。在從事科學研究過程中,研究人員應盡量對所從事的研究領域或主題進行全面的了解,這必須建立在充分掌握本領域或主題相關信息的基礎上,沒有一定信息獲取能力是很難做到這一點的。

從所調查的9種權威中文學術期刊篇均引文量來看,盡管每種期刊的篇均引文量都高于全國各種學術期刊的平均水平,但與國外學術期刊的篇均引文量相比仍有較大差距。據2008年版《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核心版)》,國內1 765種科技期刊發表的論文的平均引文量為10.01條/篇;另據2008年版《中國期刊引證報告(擴刊版)》,國內6082種期刊發表的論文的平均引文量為7.92條/篇。而國外期刊的科技論文的平均引文量超過30條/篇。[10]這一方面說明國外研究者注重相關研究領域信息的獲取,另一方面也說明國外研究者在科學研究過程中注重信息獲取能力的培養。從所調查的9種權威中文學術期刊的篇均引文量來看,高于30條/篇的只有《法學研究》和《中國社會科學》兩種,分別為42.89和60.6,如果去掉注釋的話,則篇均引文量只有37.33和51.13。雖然仍高于國外科技論文的平均引文量,但是與國外高質量、高水平的學術期刊相比,則又存在較大的差距。[11]據統計,每篇外文論文的引文量平均比中文論文的引文量要多6篇,它反映了國內外研究者在文獻利用上的差距。[12]綜述性論文的引文量則尤其如此,我國綜述性學術論文的引文量一般在15~100篇之間,個別論文引文量較小。而國外綜述性論文一般較長,參考文獻量也較大,大多在100篇以上,多則達幾百篇。

3.3 英文引文比例上升,仍需提高

隨著科學技術發展的國際化,世界各國的研究人員之間的相互借鑒和交流十分頻繁。研究者在從事創造性科學研究活動過程中,會盡力了解國內外某研究領域的發展狀況,站在學科研究和發展的前沿上,才能生產出具有創新性的研究成果。研究科學論文中引文語種的分布,正是測度作者獲取和利用國外文獻和信息能力及情報信息吸收能力的一項重要指標。因此,查尋和獲取外文資料和信息的能力在科學研究活動過程中意義重大。

引文是由不同語種的文獻構成的。中外文引文比例的大小反映的是研究獲取和吸取外文信息的能力。某一種語種的引文量越大,說明該語種比較重要和常用。對我國《大氣科學》、《金屬熱處理》等10種自然科學領域的學術期刊1979年的引文統計表明:[13][14]中文引文量占全部引文總量的27%,英文引文量占58%。這說明在當時的情況下,只要掌握英文,再加上中文,就足以查閱所需文獻和信息的85%。而對《數學學報》的引文統計分析表明:[15][16]引文語種只有四種,中文、英文、俄文和德文。其中英文占73.99%,中文占23.88%,約為英文的三分之一,俄文和德文數量極少,只占2.14%。在數學領域,我國科研工作者只要掌握英文,就可獲得97.86%的信息量。兩種調查的結果都表明英文引文所占的比例都特別高,這一方面說明國際上以英文發表可供查閱的相關學科文獻和信息數量多,另一方面說明我國研究人員多數是以英語為工具檢索國外資料的。

從本次調查的結果來看,11種權威中文學術期刊論文所包含的引文中,中英文引文所占的比例分別為:《中國圖書館學報》中文引文量占71.54%,英文28.46%;《情報學報》中文引文量占46.08%,英文占53.92%;《經濟研究》中文引文量占39.23%,英文占60.77%;《法學研究》中文引文量占71.51%,英文占28.49%;《管理學學報》中文引文量占32.9%,英文占67.1%;《中國管理科學》中文引文量占39.69%,英文占60.31%;《中國社會科學》中文引文量占68%,英文占32%;《數學學報》中文引文量占6.22%,英文占93.78%;《化學學報》中文引文量占21.37%,英文占78.63%;《物理學報》中文引文量占33.87%,英文占66.13%;《計算機學報》中文引文量占6.99%,英文占93.01%。其它語種的引文極少,幾乎沒有。調查結果表明,除《中國圖書館學報》和《中國社會科學》兩種權威中文學術期刊中文引文量的比例大于英文之外,其它期刊9種學術期刊的英文引文比例都高于中文,自然科學中文學術期刊英文引文所占比例大于社會科學學術期刊。在社會科學領域,人文社會科學如哲學、歷史、法學、文學等中文引文所占比例大于英文,而經濟學、管理科學和情報學等英文引文所占比例要稍高于中文。《數學學報》和《計算機學報》英文引文所占比例最高,特別是《數學學報》,較之前的引文統計調查,英文引文所占比例大大提高了,從73.66%上升到93.78%,提高了近20個百分點。調查中還發現,一些學術期刊在投稿須知中還明確規定了英文引文所占的比例不得低于三分之一或一半,如經濟學和管理學學術期刊。如此看來,我國部分學術期刊在引文語種的分布上具有傾向性和導向性。總體來看,英語已成為我國科研工作者獲取國外資料和信息的主要語種。

3.4 引文類型來源狹窄,有待拓展

研究引文的文獻類型分布,可以了解本學科論著的文獻信息來源及其構成比例,從而確定各類文獻載體的情報價值以及研究者獲取不同類型文獻信息的能力。引文統計調查表明:[17][18]在所有被引文獻中,期刊論文所占比例最大,其次是圖書,特種文獻中的專利說明書、科技報告、會議文獻、技術標準、產品樣本、學位論文等的被引率有上升的趨勢。

從這次調查的結果來看,9種中文學術期刊論文所包含的引文中,除《中國社會科學》圖書所占比例最高外,其它學術期刊引文中期刊論文所占比例都遠遠高于其它文獻類型。可見,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研究者更多地傾向于引用圖書,尤其是經典著作,如哲學、歷史、文學。本次調查還有一些新的發現:一是期刊論文所占的比例在逐漸上升;二是計算機科學領域的研究者們更多的引用會議論文;三是網絡引文開始作為一種重要的信息來源逐漸增加,圖書情報和計算機科學領域的研究者關注最多,而經濟、管理和哲學、歷史、文學等領域則極少使用網絡引文,法學領域使用網絡引文主要是做案例分析;四是報紙和各類報告受到經濟、管理和法學領域研究者們的青睞;五是大量具有重要情報價值的信息源被我國科研工作忽略,如學會論文、專利等。這一方面可以說明我國研究者獲取信息的渠道狹窄,需要拓展,另一方面也證明我國科研工作者在獲取和利用不同類型信息方面的能力有待提高。

參考文獻:

[1]文庭孝等.信息咨詢與決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169.

[2][5][13][15]羅式勝.文獻計量學概論[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4:183-184,116-117,134-139.

[3][6][12][14][16][17]邱均平.信息計量學[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317-318,370-371,424.

[4][7][18]王佃啟.人文社會科學學術論文寫作規范及幾個相關問題[EB/OL].[2011-04-28]..2010-04-09.

第4篇

本文分析了陜西中醫藥大學現代文學課程的教學現狀,探討了課程改革構想、實施方法和改革目標,主張應建立精講——實踐——自主研究相結合的教學模式,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建立量化考核評價體系。

【關鍵詞】

陜西中醫藥大學;現代文學課程;現狀分析;改革構想;實施方案

一、陜西中醫藥大學文學課程現狀

20世紀90年代以來,社會轉型導致社會價值觀念的轉化,文史哲學科遭遇冷落,文學課程也出現邊緣化傾向。高校擴招以來,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轉向大眾化教育,高校教學為適應社會和市場需求,加大課程改革力度,淡化專業,強化素質教育,增加大量通識課和選修課,導致專業課課時壓縮。受社會大環境的影響,陜西中醫藥大學文學課的教與學急需加強。文學課程是高等院校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專業必修課,包括中國古典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外國文學等不同內容。陜西中醫藥大學文學課程有一支精良的教學團隊,他們不斷革新教育理念,根據學生特點,不同程度地進行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改革,貫徹“以學生發展為根本”的教育理念,以適應當前素質教育的目的,為社會培養優秀的語言文學工作者。本課題組授課教師積極參與漢語言文學專業培養方案實施的各個環節,認真開展各項教學和實踐工作。與學生交流,了解學生本專業知識現狀和需求;轉變教育理念,調整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變革課程評價體系;督促學生閱讀文學原著,查閱相關論著論文,撰寫讀書筆記;充分運用現有教學條件,開展多媒體、影像等多種教學手段,重視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撰寫學術論文和教改論文多篇,并將科研成果應用于教學中,以期達到教研相長的效果。

二、陜西中醫藥大學現代文學課程改革構想

自2014年校級精品課程建設開始以來,本課題擬繼續加強漢語言文學專業文學課程的教學改革,加強實踐教學環節,讓每位學生參與教學環節,貫通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基于課程自身的性質、特點與規律等,本課程組不斷探索與實踐,提出并實施的教改措施、擬解決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現代文學課程綜合改革》

本課題從陜醫大現代文學教學發展足跡和現狀出發,對現代文學第一課堂在教學機制、師資狀況、學生素養等方面存在的局限和不足進行逐一剖析,努力查找并分析原因,試圖尋求促進現代文學教學第一課堂的有效方法和途徑,構建現代文學教學第二課堂內容體系,實現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的有效貫通。

2、《現代文學課程多元考核評價體系的建構》

鑒于本課程的特點,改變單一的閉卷考試方法。可以就學生感興趣的問題進行討論;或指定作家或篇目,以論文方式考核。重視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和提高,加大平時成績的比例。將平時成績和卷面成績比例調整為4:6,即平時成績占40%,除常規的出勤、提問、討論外,重點是將學生的讀書筆記、學習心得、課堂練筆等計入平時成績;卷面成績占60%。現代文學課程改革的目的是將成績測試與水平測試、能力測試有效結合,旨在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創新精神。

3、《現代文學教學中現代教育技術應用的探索與實踐》

主要是解決現代教育技術包括多媒體、課件、影像材料等在教學中的內容、方法、比例等應用問題。逐步實現現代文學課程的網絡化教學。

4、《現代文學課程第一課堂教學研究》

主要是解決現代文學課程與美學、文藝學、語言學等學科融合的教學問題,引導學生用所學理論分析文學作品,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和感悟能力。

三、研究思路與方法實施

1、建立精講——實踐——自主研究相結合的教學模式精講是指授課教師根據教學大綱要求,系統講授知識點,著重解決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實踐是指根據教學重點難點,教師設置問題,以分組討論、學生講課等方式開展教學實踐活動,幫助學生夯實基礎。自主研究是教師引導學生查閱相關資料,了解學科動態,對學科熱點焦點問題進行思考,并形成自我觀點,撰寫相關論文。

2、多種教學方法的運用

(1)原著導讀法:文學課程的學習最基本的要求即是盡可能廣泛地閱讀原著,文學專業學生的作品閱讀不是純粹的娛樂,應該帶著問題閱讀,運用知識儲備,分析作家作品的創作意圖、主題和藝術性等相關問題。

(2)啟發式教學法:授課教師適時地提出問題,啟發學生思考,幫助學生掌握學習重點,突破難點,既活躍課堂氣氛,又增進師生的了解。

(3)多媒體與影像教學法:這兩種教學方式最大優點是直觀形象,能夠調動學生學習興趣。本課題根據實踐教學大綱,適度安排多媒體和影響教學,輔助以講授為主的傳統教學,力求兩者相得益彰,相輔相成。

3、建立量化考核評價體系

改變單一的閉卷考試方式,加大平時成績所占比例,將學生平時表現進行量化打分,如課堂討論、試講、平時作業等進行綜合評定,全面客觀地評價學生的綜合能力。我們在學習借鑒兄弟院校經驗的同時,結合陜醫大學生特點和現有條件,嘗試著在教學內容上進行整合,加大實踐教學力度,改革單一的考核方式,將提高學生文學鑒賞能力放在重要位置,通過設置問題、課堂討論、學生試講等環節,充分調動學生自覺能動性,形成學生積極參與的課堂氛圍,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中國現代文學是陜醫大人文管理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一門專業基礎課,它囊括1919-1949年所有的文學現象、文學流派和文學思潮,內容龐雜,作家作品眾多。在有限的課時內,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學任務,授課教師明顯力不從心。如何根據教學大綱,取得預期的教學效果?需要任課教師對教學內容進行整合,化繁為簡,精講多練,重視方法的傳授,引導學生自學,了解學科動態及最新研究成果,探討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突出實踐教學環節,了解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應用情況,提高學生的文學感悟和鑒賞能力。

四、已有基礎與改革目標

1、已有基礎

(1)《中國現代文學》課程是陜醫大2014年精品資源共享建設項目之一,已開展多次實踐教學,包括學生講課、小組討論、作業講評等形式,學生學習積極性明顯提高,對所學知識能夠獨立思考,具有一定的個人見解。

(2)《中國現當代文學》教案2012年分別榮獲院級、校級一等獎、二等獎;《中國現代文學奠基人—魯迅》榮獲陜西中醫藥大學2014年多媒體課件比賽中二等獎;在全國多媒體課件比賽中榮獲高校文科組三等獎。

(3)學校設立專項資金支持“漢語言文學特色專業建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的教學改革工作。鼓勵專業課教師進行教學法研究,開展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內容的改革與創新,建立了教學改革優秀論文獎勵機制;開展教案展評活動;舉行多媒體課件大賽等,調動教師尤其是青年骨干教師的積極性,提高教師的業務能力和科研能力。

2、改革目標

第5篇

英文名稱: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英文版)

主管單位: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

主辦單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江蘇省南京市

種:英語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005-1120

國內刊號:32-1389/V

郵發代號: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82

期刊收錄:

SA 科學文摘(英)(2009)

Pж(AJ) 文摘雜志(俄)(2009)

EI 工程索引(美)(2009)

核心期刊:

期刊榮譽:

聯系方式

第6篇

《南京林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年征訂啟事

《南京林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為季刊,是由江蘇省教育廳主管、南京林業大學主辦的人文社會科學類綜合性學術期刊,旨在反映哲學、政治學、社會學、文學、經濟學、法學、管理學、歷史學等學科的研究成果,體現環境與發展領域的研究特色,促進校內外和國內外的學術交流。本刊2012年起重點開設“國外環境哲學前沿”、“環境倫理學研究”、“環境社會學研究”、“環境經濟學研究”、“環境美學研究”等欄目。

本刊自辦發行,如需征訂,請與本刊編輯部聯系。

本刊地址:江蘇省南京市龍蟠路159號南京林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編輯部

全年定價:24元

歡迎訂閱2012 年《南京林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南京林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創刊于1958年,是江蘇省教育廳主管、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全國性林學與林業工程為主的學術期刊。該刊擁有以南京林業大學、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國內一些綜合性重點大學、農林院校、工科院校以及國外有關科研機構和大學等單位的研究人員為主體的作者隊伍。

該刊是中文核心期刊、中國自然科學核心期刊、科技部“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和中國科學院“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統計源期刊”,曾連續多次榮獲中國高校科技期刊優秀期刊等多項全國性優秀期刊獎。連續收錄《南京林業大學學報》的著名檢索期刊和數據庫有:美國《化學文摘》(CA) 、美國劍橋科學文摘、日本科學技術文獻速報(JST)、英國“國際農業與生物科學研究中心”數據庫(CABI) 、英國《動物學記錄》(ZR) 、哥白尼文摘(CI)、中國科技論文引文數據庫(CSTPCD) 、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中國學術期刊文摘》、《中國生物學文摘》、中國林業科技文獻數據庫等。

《南京林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為雙月刊,大16 開本,120 頁左右,單月月底出版。國內由南京市報刊發行局總發行,全國各地郵局收訂。如當地郵局訂閱不便或錯過征訂時間,也可直接匯款向 該刊編輯部訂閱。每期定價20 元,全年120元。

地址:210037 南京市龍蟠路159號《南京林業大學學報》編輯部

發行電話: 025-85427076 發行電子信箱:xuebao_3@njfu.省略

第7篇

關鍵詞:文學教育 理性缺失 科學思維方法 應用價值

文學教育有廣義的和狹義的區別,廣義的是指以文學為手段在家庭、學校與社會中所進行的教育,狹義的文學教育是指以古今中外的文學作品為核心、以課堂教學為主要載體、對受教育者所進行的審美、思想、學識與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師范院校的文學教育屬于狹義文學教育范疇,師范院校的文學教育是培養新世紀優秀教師的重要方式,是提高未來的中小學教師素質的有效途徑,因而,師范院校文學教育所使用的方法是否具有科學性和可操作性,是影響文學教育實踐過程及其效果的關鍵因素。

一、新世紀文學教育研究現狀與文學教育問題反思

21世紀初期,隨著中小學與高校教學改革的深入開展,“文學教育”成為諸多學者和大、中、小學教育工作者關注的對象,近十年來,關于“文學教育”的研究論文與專著有近2000篇(部),這些研究的內容主要集中在以下五個方面:

一是關于文學教育的基礎理論研究。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陳平原《文學史、文學教育與文學讀本》(《河北學刊》,2013) 、魯定元《文學教育論》(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與溫儒敏《語文課改與文學教育》(江蘇教育出版社,2007)等。這些研究對文學教育的內涵、性質做了深入的探討,明確了文學教育的基本范疇,即以文學作品(文學“讀本”)為核心,以哲學、歷史與社會學知識為拓展,將審美教育、思想學識教育以及道德品質教育與文學教育相結合,以培養人格健全、思想獨立、學識系統的現代人才作為文學教育的主要目標。

二是對文學教育內容的研究。研究著重探討了文學教育中的西方文學教育(主要是英美文學教育)、中國現當代文學教育以及古代文學教育的內容與方式,總結了中美文學教育、傳統與現當代文學教育的差異。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江玉嬌,邵秀芳《西方文學教育的經驗分析及其啟示》(《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林燕平,董俊峰《英美文學教育研究》(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與趙煥亭《中國現當代文學與文學教育研究》(人民出版社,2012)等。

三是對不同教育階段文學教育實踐的研究。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盧建紅,林志敏,朱青茹《今日中國大學的文學教育》(《海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王立昌《中學文學教育導論》(新疆人民出版社,2005)與朱自強《小學語文文學教育》(東北師范大學出版,2001)等。這類科研成果針對不同教育階段(大中小學與高校)的文學教育的內容、特征及其功用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尤其強調了高校的文學教育對于語文教師文學素養的形成以及對理工專業學生創新思維的培育的重要作用。

四是對文學教育功能的研究。認為文學教育具有兩個方面的重要功能,即德育與美育功能,前者包括了品德教育與人格養成教育,其次,文學教育還具有培養學生綜合素質與心理健康的功能。較有代表性的有:于天紅,劉連梅《文學教育與大學生德育之我見》(《語文建設》,2013)、阿茹漢《文學教育對學生綜合素質及道德情操的影響》(《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3)與葉杰琳《如何通過文學教育幫助大學生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首都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等。

五是對文學教育現狀的反思。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葛紅兵《中國文學教育亟待改革》(《山花》,2010)、魯樞元,趙玉平《文學教育與教育生態》(《語文教學與研究(教研天地)》,2011)、龍軍《對當前“文學教育”的一點反思》(《名作欣賞》,2013)、楊邦俊《回歸真正的文學教育》(《語文建設》,2009)、傅書華《時代病癥:文學教育之缺失》(《山花》,2010)與于曉泉《文學教育的反思及對策》(《語文建設》,2013)等。此外,還有少量成果是關于兒童文學教育的研究,如胡瑞香《改革開放以來河南高校兒童文學教育的經驗與現狀》(《河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 張心科《清末民國兒童文學教育發展史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等。

國內外關于文學教育的研究,闡釋了文學教育的內涵、功能與范疇進,揭示了中小學與高等學校尤其是師范院校開展文學教育的重要意義,并對文學教育的現狀進行了總結與反思,為進一步研究文學教育的相關問題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和有益的借鑒。但是縱觀近十年的研究成果,涉及師范院校文學教育及其方法研究的較為缺乏,尤其是對文學教育效果起到至關重要作用的科學思維方法在文學教育中的應用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和討論。少數研究者關注了文學教育方法的問題,如趙煒,馮宇,尹樹萍《立體多維教學模式在外國文學教育中的應用》(《芒種》,2012)、張心科《接受美學與中學文學教育》(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05)、任樹民《教師教育專業中國古代文學教學文學教育芻議》(《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等。這一方面是因為傳統的文學教育實踐本身缺乏對方法的注重,文學教育往往止于藝術欣賞和思想道德教化,另一方面是因為文學教育方法本身的理論欠缺,這一現狀要求我們在強調文學教育的感性特征的同時,也要注重對文學教育的實施者(主要是教師)的理性思維能力和科學思維方法的培養。

二、科學思維方法在文學教育中的應用價值

科學思維方法既包括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所總結的觀察實驗方法、數學方法、假說方法、邏輯方法(包括分類法、歸納法、演繹法、分析法、綜合法、抽象和具體、歷史和邏輯)等近代思維方法,也包括19世紀末20世紀初期以來形成的類比、轉換與外推思維方法、溯因與預見思維方法、創造性思維方法(包括聯想與想象、直覺與靈感、逆向思維、悖論思維)等現代思維方法,它是人類進行一切科學研究包括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研究所運用的科學思維方法。運用科學思維方法、在實踐中培養科學人的思維,是人類感性能力與理性能力平衡發展的關鍵性因素,對于偏重感性體驗的文學教育來說,運用科學思維方法、養成科學思維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

1.為高素質的中小學教師培養奠定基礎。

師范院校的文學教育對于高素質的中小學教師的培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優秀的中小學教師又是發展基礎教育、提高全民素質的關鍵因素。強調文學教育方法的科學性與系統性是文學教育實踐的重要內容,通過科學思維方法的理性與文學教育的感性互補,可以塑造出感性體驗與理性思辨相結合的、具有人文精神與科學理性的高素質人才,因此,重視師范院校的文學教育以及文學教育方法的研究與應用對推動教育改革、培養21世紀復合型人才有著積極的意義。同時,研究科學思維方法在文學教育領域的應用,也有利于將課堂教學與學生的哲學思考、歷史體悟與實踐相結合,為師范生的課外自學與學術研究以及論文寫作提供有效的方法。

2.為師范院校文學教育提供有效的方法。

研究科學思維方法在師范院校文學教育中的應用情況、存在的問題以及科學思維方法在文學教育中的積極作用,就要以師范院校文學教育的現狀及其存在的問題為出發點,根據文學教育實踐以及文學教育方法的應用及其效果的調查統計,探討科學思維方法在文學教育實踐中的可操作性及其功能與意義。研究文學教育的內涵與功能,反思文學教育存在的問題,可以揭示師范院校文學教育的迫切性與重要性。探討科學思維方法的內涵與特征,研究其對文學教育系統化與學理化的建構功能,對師范院校文學教育中科學思維方法的應用具有重要意義,同時總結科學思維方法在師范院校文學教育中的實踐經驗,以具體的課堂教學實踐、課外閱讀延展、畢業論文與學術論文寫作為例證,闡明科學思維方法對文學教育縱深化發展的作用,闡明科學思維方法在文學教育中的應用對于培養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的實踐價值,才能進一步揭示科學思維方法在文理貫通的學識培育、理性與感性融合的人格教養上的關鍵地位。

3.彌補文學教育重感性輕理性的不足。

文學教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文學教育使用的方法直接影響了文學教育的效果,決定了文學教育的價值。科學思維方法的介入,既可以增強文學教育的學理性、邏輯性,也可以培養受教育者的科學思維方法,彌補以往文學教育重感性輕理性所帶來的不足。對于師范院校的學生而言,科學思維方法的培養,也有助于其在今后的基礎教學與文學教育中將這一方法傳遞給中小學生,為培養文理并重、既有人文情懷也有理性思辨能力的21世紀新型高素質人才奠定堅實的基礎。

掌握科學思維方法是培養21世紀新型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的重要手段。對于師范院校而言,培養具有健全人格與高超教學教育能力的優秀教育者是其本職追求,而如何使師范院校的學生成長為感性與理性全面發展的未來教師,是師范院校教育實踐成功與否的關鍵。文學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對師范院校學生學識的培育、人格的培養與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義,它將學生的思維方式通過感性鑒賞的途徑進入到理性分析的領域,這一過程必須要以科學的思維方法作為指導。感悟性的文學教育必須理性的分析與歸納上升為感性體驗與理性思辨相結合的藝術教育,才能真正達到文學教育的目的,才能建構高素質人才的健全人格、心理與學識素養,為中國教育培養更多具有優秀教師,為中國社會培養和輸送更多全面發展的綜合型人才。

第8篇

[關鍵詞]英美文學,三源泉,語料庫,文學教學。

1英美文學與古希臘羅馬神話和《圣經》

瑞士心理學家榮格認為,文學作品離不開原型,也可以說原型是文學作品的大語境。原型來自于人類的‘集體無意識’,是人類從祖先那里由遺傳得來并持續到現在[1]。而神話藝術是上古時代社會、文化系統諸因素綜合作用的產物,正因為神話參與建構原始人的思維模式和認識世界的方式,千百年來,它成為原型后深藏在人們的深層意識中。古希臘神話,作為希臘最早的意識形態,它是歐美民族的原始先民以特有的幻想和想象方式,對民族發韌期那艱難、悲壯的漫長歷程的藝術記載,是先民在上古嚴酷自然環境、社會環境中為生存而進行拼搏奮斗的藝術表現,這里孕育著人類的智慧,拋灑著人類苦難的淚水[2]。從中可以觸摸到希臘民族那豐滿而活潑的心靈特征,更為重要的是希臘神話作為人類的童年文化,為英美文學的發展提供了若干重要的母題,并由這些原型衍化、滋生出眾多的文學作品。神話所蘊含的內核,理性的光芒,躍動的火種,以集體無意識的形式積淀在歐美民族意識的深層,影響西方作家尤其是英美作家的思維模式和創作模式。希臘神話對歐洲文化有特別大的影響,古羅馬人在用武力征服了希臘后被希臘文化所征服并繼承了希臘神話,于是羅馬神話中的神與希臘神話中的神相混同,都被賦予了同樣的經歷和個性,只是在羅馬神話中諸神有了拉丁文名字,于是希臘、羅馬神話便融為一體,統稱希臘羅馬神話[3]。

英美文學作為英語語言和文化的重要載體,其中滲透著大量的希臘羅馬神話。自文藝復興運動開始,西方的文學家們就經常以希臘羅馬神話為素材進行創作。如在英國文學當中,莎士比亞曾多次運用希臘神話為題材進行創作,彌爾頓、濟慈、雪萊、蕭伯納等許多詩人和劇作家也多次在其作品中使用希臘羅馬神話中的人物和故事。神話中的神和英雄們以超人的力量和頑強的意志同不公的命運和邪惡勢力進行不屈不撓的斗爭的故事同樣啟迪、激勵了許多美國詩人和作家,如美國詩人朗費羅曾做詩謳歌為人類盜取天火而遭受天罰但仍頑強不屈的普羅米修斯,另外惠特曼、約翰巴斯和約翰厄普代克等都借古代希臘神話來表達自己的思想。

《圣經》是一部宗教經典,也是世界文學寶庫一顆璀璨的明珠,是世界尤其是在英美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文學名著[4],它在世界文學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圣經》的故事和傳說等還是西方文化藝術的重要源泉,英美文學中很多偉大作品,包括詩歌、戲劇和小說都取材于《圣經》故事。英國詩人米爾頓的長詩《失樂園》和《復樂園》,拜倫的神秘劇《該隱》與王爾德的《莎樂美》,惠特曼的《草葉集》中的“亞當的子孫”,艾略特的《賢人朝圣記》等都取自《圣經》題材。有的文學作品連題目都出自《圣經》,有的文學作品更把《圣經》故事的寓意融匯到作品的情節和人物性格里,如美國戲劇家米勒表現現代人社會生存問題的名劇《墮落之后》,斯坦貝克的《伊甸園之東》等都寓意于人間并無樂園之說。海明威《太陽照常升起》的標題取自《舊約傳道書》。在英美文學作品中直接引用《圣經》中的詩行、布道、箴言等的情況更是比比皆是,不了解《圣經》故事背景的人在理解英美文學作品時難免流于表面和膚淺,甚至可以這樣說,不了解《圣經》就不能侈談英美文學。 綜上所述,自文藝復興以來,英美文學作家深受這三大源泉的影響,創作了許多不朽的文學作品。不了解古代希臘、羅馬神話和《圣經》文化,就很難理解英美文學的本質及其文化語境,目前國內還沒有關于這三大文學文化語境的系統資料,為此筆者構建了一個英美文學文化三源泉的語料庫。

2古代希臘、羅馬神話和《圣經》語料庫的構建

語料庫可以簡單地看作是用于語言分析的語言語料的集合。英國著名語言學家John Sinclair認為語料庫是一個存儲于計算機的自然語言的集合(包括書面和口頭語言材料),用來反映語言的狀態和變化特征[5]。國內近年來建立了許多語料庫,但大部分是用于語言學研究、語法研究、詞典編纂、教材編寫或某一特定領域的研究等[6]。英美文學文化語境三源泉語料庫,與現有的其它語料庫有較大區別。構建語料庫時首先要考慮建庫目標,因為它決定語料庫的類型和規模,決定語料的選擇和整理,其次要考慮語料的來源,另外還要考慮檢索軟件的選用等方面。

三源泉語料庫的構建目標:本語料庫中要包括比較完整的古代希臘、羅馬神話和《圣經》知識的語料,提供比較全面的背景資料,它的構建不僅要為廣大英美文學教師、學者及英美文學專業的學生提供一個鑒賞、解讀英美名家名作的語料源,還要為英美文學鑒賞以及研究提供一個科學的平臺,并且還可以用來改進英美文學課的教學,以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文學、語言修養和審美情趣,有助于英語專業學生達到《高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中所提出的“掌握文學評價的基礎知識和方法,開闊思維,拓展知識結構,促進學生語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質的提高,增強學生對西方文學與文化環境的了解”[7]的目的。

語料庫的語料來源:本語料庫的語料來源多種多樣,有的來自國內外公開出版的有關希臘、羅馬神話和圣經典故的書刊、雜志,有的來自市場上公開出售的數據光盤,有的來自互聯網上的相關資源,有的來自國外大學圖書館,有的來自中國知網數據庫等。筆者按照建庫的目標和要求對語料進行了嚴格的篩選和整理,構建起較為完整的英美文學文化語境“三源泉”知識體系的語料庫。

語料庫的結構:構建的“三源泉”語料庫主要由以下部分組成:①希臘、羅馬神話語料庫,其中包括英文語料Greek and Roman Ghost Stories,Myths and Legends from Greek and Roman Sources,Old Greek Stories,Stories from Greek Tragedians,Roman Stories等,漢語語料《古希臘羅馬神話與傳說》、《希臘羅馬神話》、《希臘羅馬神話故事》、《希臘神話》、《羅馬神話故事》;②《圣經》故事語料庫,其中包括英文語料Bible Stories and Religious Classics,The Wonder Book of Bible Stories,Wee One's Bible Stories,The Holy Bible(King James Version),Bible Stories from Norton Anthology of World Masterpieces等,漢語語料《圣經的故事》、《圣經事典》、《圣經故事賞析》、《基督教與圣經》、《圣經文學》、《圣經全傳》等;③學術期刊語料庫,主要包括近幾年來國內專家學者發表的希臘、羅馬神話和《圣經》對西方文學,尤其是對英美文學影響的論文幾十篇,如“論希臘神話對英美文學的影響”、“希臘羅馬神話對西方文化的影響”、“希臘羅馬神話與歐美文化”、“圣經與西方文學”、“圣經:英美文學的創作母題”等;④網絡資源庫,本語料庫還利用Internet網的優勢資源,建立與“三源泉”有關的文學背景、文學知識及文學評論的超級鏈接,這些鏈接除文字資料外,還提供一些圖片、音頻、視頻等有關資料,如online-mythology.com;greekmyt hology.com;blueletter bible.org;geocities.com/Athens/Delphi/8991/roman.html等網站上有豐富的網絡資源。“三源泉”語料庫的具體結構如圖1所示。 語料庫檢索軟件的選用:目前,功能強大、使用簡單的計算機檢索定位軟件可以從網上免費下載,如英國利物浦大學Mike Scott與Tim Jones聯合開發的MicroConcord軟件,可以支持多文件多關鍵詞的同時檢索,支持通配符檢索等,運行速度快,操作簡單。而Wordsmith軟件功能更加強大,不但具有詞語檢索、共現上下文等常用功能,還可以計算出檢索詞語的統計值及統計分布規律,能識別文體中出現頻率較高的詞和詞組等,它們都是語料庫的常用檢索軟件。

“三源泉”語料庫的構建完成之后,啟動上述的定位檢索軟件就可以通過輸入關鍵詞進行檢索等獲得大量相關的文學語言實例和豐富的文化語境,同時發揮文本庫的功能,這種基于語料庫的操作方便、快捷、準確。

3英美文學“三源泉”語料庫的應用

該英美文學文化“三源泉”語料庫可以應用到以下方面:

1)“三源泉”背景知識查詢。由于本語料庫包括了與古代希臘神話、羅馬神話和《圣經》有關的大量文本、圖片、音頻、視頻資料、較為豐富的網絡資源鏈接和相關學術評論文章,英美文學專業學生和愛好者可以比較容易地查詢到他們在英美文學學習中遇到的與“三源泉”有關的文學文化背景知識,了解有關文學人物、原型、典故等的來源、背景和使用語境等。

2)文學課程教學。語料庫有助于提高學習者的語言意識和學習能力并有助于提高學習者的研究能力[8]。語料庫中除提供了英美文學文化語境三源泉的背景知識外,還包含一些圖片、音頻、視頻片斷,評論文章和鏈接網站等,可以為英美文學專業學生提供足夠豐富的學習和欣賞資料,大大豐富了文學課教學內容。比如,在講授英國著名劇作家蕭伯納的劇本《賣花女》時,許多教材上只有幾段節選。學生在讀完節選段落時,仍覺得意猶未盡,想了解得更多。利用該“三源泉”語料庫,學生不但可以觀看根據該劇本改編的電影片段,可以閱讀作品中的人物評論及相關的學術論文,還可以從語料庫中找到古希臘神話中皮格馬利翁(Pygmalion) 原型的動人故事,從而進行拓展閱讀。這樣的文學語料庫在大大豐富教學內容的同時,還較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了學生對作品的理解。另外,學生還會根據語料庫中的介紹,進一步利用網絡鏈接搜索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其它感興趣的文學文化知識,在拓展文學課教學內容的同時使學生的學習形式豐富多彩。學生在課堂學習和課外學習遇到困難時,可以方便地到語料庫中去尋找、探究答案,有助于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這種基于語料庫的文學教學不但能為語言、文學學習者提供豐富而真實的語言模式,并且計算機的多維性、集成性和交互性以及軟件的強大功能也更便于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深層次的學習和進一步研究。

3)英美文學研究與分析。利用文學語言語料庫對文學語言進行定量與定性的分析是比較方便的。語料庫為文學研究提供定量分析的基礎,學生和研究者可以利用語料庫進行詞匯、語句、典故等統計,發現語言規律、特征,可以利用語料庫研究和分析一些典型的文學模式,提高學生對文學作品的鑒賞能力。學生和語料庫使用者可以到語料庫查詢,利用計算機特有的檢索和統計技術對相關資料進行檢索,對英美著名作家在其作品中使用希臘、羅馬神話、《圣經》典故、箴言的體裁(小說、詩歌、散文、劇本等)、人物(希臘神話、羅馬神話或者《圣經》中的神、英雄或普通人物等)、場合語境(具體的使用語境及與上下文的關系)和寓意(取自“三源泉”中的最初意義還是作家進行隱喻、引申、指代等)等進行具體統計和分析,以反映作家的寫作風格及其受“三源泉”的影響等,大大拓展了英美文學研究的視角和范圍。

在構建英美文學文化語境“三源泉”語料庫的過程中,將語料庫語言學知識、先進的計算機及信息技術運用到英美文學的研究和英美文學課程的教學中去,拓展了國內英美文學研究的視角和范圍,為英美文學愛好者和英語專業學生提供了有效的學習資源和研究平臺,能為層次較高的文學學習者提供豐富而真實的語言基本模式,體現多媒體技術的多維性、集成性和交互性[9]。但是,筆者構建的這一文學語料庫還有一些需要改進的地方,比如信息量及檢索手段尚須擴大與更新,要想使它成為一個比較成熟的教學工具和研究平臺,還需要做進一步的努力和不斷的探索,筆者會在今后的教學科研實踐中使之逐步豐富和完善。

參考文獻

1 Jung C G.The Archetypes and the Collective Unconscious[M].London:Routledge,1968:119.

2古斯塔夫施瓦布.希臘古典神話[M].曹乃云譯.南京:譯林出版社,1996.

3陶潔.希臘羅馬神話一百篇[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89.

4劉叢如,吳向軍.《圣經》對英美文學的影響——以莎士比亞、海明威為例[J].中國宗教,2006,79(6):45-47.

5 John Sinclair.Corpus,Concordance,Colloca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6文渤燕.語料庫及其作用[J].國外外語教學,2001,94(2):32-35.

7高等學校外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英語組.高等學校英語專 業英語教學大綱[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第9篇

關鍵詞:打工文學;文化研究

中圖分類號:120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111(2008)11-023-02

作者:張一文,廣東教育雜志社編輯,香港中文大學訪問學者;廣東,廣州,510045

寫打工者、或由打工者寫,為打工者所喜聞樂見的文學作品,被稱為打工文學。關于打工者與打工者的文學,有專家指出:“他們是新生活的參與者和塑造者,是此時此地的中國最具活力的一群人。然而,在相當長的時間里,文學對這群人保持著集體的沉默”(謝有順語)。

不但“文學對這群人保持著集體的沉默”,文壇對這群人的文學也“保持著集體的沉默”!打工文學始終反映打工者的利益和尊嚴,堅持“為承認而斗爭”,卻在不少地域長期為主流文化所漠視和遮蔽,成為文化霸權下被遺忘的“灰姑娘”。

一、研究意義:對打工文學進行條分縷析。有多重價值。

首先是學理創新價值。對打工文學的語境、文本、作者、讀者諸要素做互涉式分析,審視打工文學的緣起、成就、持久性及其對打工者生活態度和精神面貌造成的影響,揭示底層寫作在文學、社會、政治場域中的邊緣化處境,展現體制外文學活動所引發的社會、經濟以及文化后果,這些都具有學理創新價值。

其次是審美價值。通過對打工文學三代作家的優秀打工文學作品的文本研讀,能夠進一步體現和提升打工文學的審美價值;通過對非典型打工文學作品的檢視和賞析,能夠向世人展示改革開放30年來,草根文學創作方面所取得的豐碩成果。

最后是經世致用的實際意義。研究總是對某個社會系統的干預。通過對打工文學進行系統研究,削弱強勢文化的威嚴,對打工文學施于援手,對打工者等弱勢群體“文化低保”(文化權益的最低保障)設置實踐議題,提出應對策略,激發悲憫情懷和改造意識,這些都是打工文學研究的經世致用的實際意義。

二、研究現狀:打工文學的國內外研究現狀,不容樂觀。

國內研究現狀:打工文學的基礎性研究薄弱,公開出版的圖書文獻太少。在中國國家圖書館館藏檢索中,以“打工文學”為“題名”,檢索結果只有8本書,其中研究類著作只有1本。在“CNKI數字圖書館”,以“打工文學”為關鍵詞進行搜索,[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2000-2008)]上有19條記錄:[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的記錄為23條;[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的記錄為5條;[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的記錄為0條。此外,國內尚無關于打工文學的專門學術刊物。

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是主流媒介和評論家,對底層寫作的打工文學漠視或語焉不詳,抑制了打工文學的創作、傳播和研究。

國際上,荷蘭、韓國、日本的學者對中國打工文學都有所涉獵。有代表性的是尾崎文昭(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教授,著名的漢學家)的論文《底層敘述――打工文學――新左翼文學》,把打工文學定性為“新左翼文學”(詳見《ァヅフ,(亞洲)游學》月刊94號,日本勉誠出版2006.12)。

三、研究方法:“外部研究”和“內部研究”并行。

研究打工文學,應該在繼承美國學者艾布拉姆斯“文學四要素”理論的基礎上,采用“語境、文本、作者和讀者”分析框架結構,通過文本分析、話語分析和敘事訪談等研究方法,從打工文學的“外部研究”(研究語境)和“內部研究”(研究文本)并行入手,來展開思考,以多個不同的觀察角度,得出有批判意識的、具有新的分析框架和多樣方法的、基于嚴謹學術研究原則的結論。

研究打工文學,不能做簡單的知識羅列與歸納,而是既注重作家作品的個體研究,又有總體把握的恢宏氣勢;不再是直覺認識,而是建立在科學研究基礎上的理性認識。要透過文化的視角,運用文化研究的理論方法,客觀地對打工文學進行基本的梳理與評述,力爭勾勒出打工文學文本與語境互動的多維圖景,促進打工文學與社會的和諧共振,為或許會有的后續研究拋磚引玉。

打工文學研究雖有“前人栽樹”,但應看到,在研究方法、范圍、深度等方面,還存在不足。具有創新意義的研究,應該是彌補現有的不足,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盡量提供新鮮的觀點、命題和文本。

四、研究預設:對于打工文學,有以下基本內容及重要觀點有待進一步檢驗。

(一)從產生背景看,打工文學是生于憂患的文化表達,是在社會矛盾激化、集結、凝聚的關鍵時刻,由開放潮流帶來的社會變遷語境中創造的文本。

(二)從歷史性看,打工文學創造了傳統“憫農文學”的現代版本,和唐朝李紳《憫農》詩為代表的歷代“憫農文學”同構,本性草根。

第10篇

關鍵詞: 雜文學;純文學;大文學;“沉思翰藻”;“緣情綺靡”;文學傳統

一要編寫一部匯通古今的文學史,前提之一是對古今演變中的“文學”范疇作一梳理和辨析,從中提煉出足以貫通全局的質素來;不然的話,古代有古代的論述對象,現代有現代的論述對象,一部歷史總不免打成兩截.

眾所周知,在我國古代傳統中,并沒有今天意義上的“文學”觀念;雖有“文學”一詞,主要指學術文化①,迥不同于今人心目中的文學創作。約略與今天的“文學”概念相通的,是兩漢以后的“文章”之說,它指的是以經、史、子書以外的成篇章的文辭組合(匯集這類篇章的書冊因而稱作文集,在圖書分類上構成集部),同時也標志著那種駕馭文辭以組合成篇章的寫作能力(所以有時也將經、史、子書的好文辭闌入),這就是跟今天所謂的文學創作靠近了。但古代的文章畢竟包羅廣泛,不僅有詩、賦之類文學作品,亦有論、說、記、傳等一般議論文和記敘文,更有章、表、書、奏、碑、誄、箴、銘各類應用文章,通常是不列入文學范圍的。古人講求文體辨析,對各體文章的源流、體制、作法等均有所考述,偏偏不對文學文本與非文學文本作出界定。六朝時期出現過“文筆”之辨,那么一點要將美文同一般實用性文章區劃開來的用意,但多停留于“有韻”、“無韻”之別②,未能切中肯綮,且在唐宋古文復興后已不再受人關注。整個地說,古代的文學傳統實際上是在“文章”譜系的籠罩之下衍生和發展起來的,從而導致今人以“雜文學”的稱呼加諸其上,用以標示古今文學內涵的差異.

“雜文學”一詞顯然是相對于“純文學”而被創造出來的。據此,則“純文學”更體現了現代學者的立足點,這跟西方近代文學觀念的引進分不開。近代學術的一大特點是學科分流,文、史、哲、政、經、教界限分明,不容混淆。文學作為語言的藝術,既不同于其他藝術門類,亦有別于各種非藝術功能的語言文本,于是成了“純文學”。拿這樣一種至“純”的觀念為標尺來衡量古人集子里的文章,自有許多格難合之處,所以嫌它“雜”,嫌它不夠“文學”。另一方面,西方的文學觀念來自西方文學創作經驗的總結,未必全然切合中國的實際。比如說,在西方傳統中,敘事文學一向是大宗,于是形成了西方人重視文學想象和虛構的職能,乃至主張通過藝術概括以超越歷史實然性的見解,就跟我們民族的傳統大異其趣。我國古代戲曲、小說的發展遲晚,抒情詩是主流,情感的要素非常突出,想象和虛構則不占很重要的位置,至于與詩并列的各種文類中,更大多缺乏想象、虛構的成分。一味用西方觀念來整合我國的文學事象,必然要大量丟失其中的精華。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出版的若干種文學史著作,將敘述的內容局囿在詩歌、小說、戲曲等純文學樣式上,對古代異常發達的散文和駢文傳統視而不見,便是顯例。即使后來作了調整,在先秦兩漢時期收入諸子散文和歷史散文,魏晉南北朝時期收入某些駢文與駢賦,唐宋時期收入家古文,也遠遠不能反映古代各體文章流別的完貌,可見“純文學”觀念對我國文學史研究的拘限.

有鑒于此,便有了“大文學”的口號,“大”相對于“小”而言,當是意在救正“純文學”觀的狹窄和和偏頗.

但是,“大文學”之“大”,其幅度又該如何掌握呢?考諸史籍,“大文學”的提法實發端于謝無量《中國大文學史》一書,該書敘論部分將“文學”區分為廣狹二義,狹義即指西方的純文學,廣義囊括一切語言文字的文本在內.

謝著取廣義,故名曰“大”,而其實際包涵的內容基本相當于傳統意義上的“文章”(吸收了小說、戲曲等俗文學樣式),“大文學”也就成了“雜文學”的別名。及至晚近十多年來,“大文學”的呼喚重起,則往往具有另一層涵義,乃是著眼于從更廣闊的視野上來觀照和討論文學現象。如傅璇琮主編的《大文學史觀叢書》,主張“把文化史、社會史的研究成果引入文學史的研究,打通與文學史相鄰學科的間隔”[1]。趙明等主編的《先秦大文學史》和《兩漢大文學史》,強調由文化發生學的大背景上來考察文學現象,以拓展文學研究的范圍,提示文學文本中的文化內蘊[2]。這種將文學研究提高到文化研究層面上來的努力,跟當前西方學界倡揚的文化詩學的取向,可說是不謀而合。當然,文化研究的落腳點是在深化文學研究,而非消解文學研究(西方某些文化批評即有此弊),所以“大文學”觀的核心仍不能脫離對文學性能的確切把握.

雜文學、純文學、大文學,從以上三個遞進演化的文學觀念中,可以引申出什么樣的結論來呢?如果說,雜文學體制的缺陷在于混淆了文學與非文學的界限,使得近代意義上的文學史學科難于以建立,那么,純文學觀的要害恰恰在于割裂文學與相關事象間的聯系,致使大量雖非文學作品卻具有相當文學性的文本進不了文學史家的眼界,從而大大削弱乃至扭曲了我國文學的傳統精神,造成殘缺不全的文學歷史景觀。要在兩難之間尋求折中的大文學史觀,除了取宏大的視野以提升文學研究的歷史、文化品位之外,還必須在文學文本與可能進入文學史敘述的非文學文本間找到結合點,那就是通常所說的“文學性”,因為只有這種性能才有可能將純文學與非純文學綰接起來而又不致陷入“雜”的境地,它突破了純文學的封閉疆界和狹窄內涵,又能給自己樹立起雖開放卻非漫無邊際的研究范圍,這才是“大文學”之所以“大”的合理的歸結點.

二能否從我們的傳統中提煉出足以構成中國文學的“文學性”的那種質素來呢?我以為,歷史上曾經有過這樣兩種提法可供選擇。一是“沉思翰藻”,再一便是“緣情綺靡”,讓我們分別加以探討.

“沉思翰藻”一語,出自蕭統《文選序》。作為現存最早的文章總集,蕭統在書的序言中著重說明了其選編的原則,那就是選取經、史、子書以外的各類好文章,其著眼點不在于“立意”、“記事”,乃在“以能文為本”。這個原則顯然是從文章學的角度提出來的。“能文”的具體內涵是什么呢?蕭統未加解說,而“沉思翰藻”即為最好的注腳。“沉思”當指精心構思,“翰藻”謂注重文采,這兩點要求本來是針對史書中的贊論序述而發的,但不錄史篇而又選錄其贊論序述,實際上意味著將這類文字當作文章看待,于是“沉思翰藻”便成了區分史書與文章的標記,也就是“能文”的進一步申說了。后世論者如阮元,在其《書梁昭明太子文選序后》一文中,徑以“沉思翰藻”為蕭統名“文”的依據,實非出于誤讀。當然,以“沉思翰藻”界定文章的特質,亦非蕭統獨創。溯其遠源,春秋時代士大夫交往中講求言辭的修飾,所謂“言之無文,行而不遠”[3],即其肇始。漢以后文章勃興,言辭的修飾轉為文字、篇幅的修飾,重視文采便成為文士的習性.

至陸機撰《文賦》,深究為文之用心,將文辭與運思結合起來考慮,于是有“其運意也尚巧,其遣言也貴妍”的提示,正是“沉思翰藻”的直接底本。由此看來,“沉思翰藻”作為傳統雜文學(即文章)的普遍性標志,是源遠流長且已成為人們的共識的.

然而,”沉思翰藻”之說仍有其不可克服的弱點在,那就是偏重于文章的表現技巧,卻忽略了構成”文學性”的內質.文學作品之所以動人,不光要有美的形式,更需要有足以打動人心的美質。而若缺少這種美質,內容空虛浮泛,一味在”沉思翰藻”上下工夫,雖也能制作出一些高文典冊,畢竟嫌其蒼白而無生命力。這就是古人集子里的文章并不都具有真正的文學興味的原因,也是傳統雜文學體制終難以卸脫一個“雜”字的緣由。再從另一個角度看,“沉思翰藻”的提法又明晰地打上了文人雅士的烙印,顯示著雅文學的情趣,而對于那些出自天籟的民間歌謠、故事,尚處在萌生狀態中的筆記小品與野史雜說,乃至停留于俗文學階段的的小說、戲曲、講唱等,都顯得不適用或不那么適用。因此,堅執“沉思翰藻”為準則,一方面會闌入許多不具有內在生命力的膺品,另一方面又會排斥那些雖夠不上雅趣卻不乏真趣的藝術杰構,可見它只能成為雜文學的共同質性(即文章之為文章的表征),尚不足以提煉、上升為合格的“文學性”,以承擔會通古今文學范疇的使命.

現在讓我們轉過來看“緣情綺靡”。首先要說明的是,這個命題出現在陸機《文賦》中,僅僅作為詩這類文體的獨特性能而予指認,為什么要把它放置到“文學性”這樣一個大題目下來研討呢?不錯,“緣情綺靡”的原初表述只限于詩體特征,但詩體特征同時便是詩性特征,而由于我們的民族文化是一種詩性文化,詩在整個文學傳統中長期占據主導地位,所以體現著詩性特征的“緣情綺靡”說便也逐漸越出其原初的范圍,進入了更廣闊的領域。明顯的證據即在《文心雕龍》中的《情采》篇.

大家知道,《文心》一書論文是取最廣義的“文”,各類文章連同史傳、諸子皆在討論之列。《情采》所談正是文章的內質與外形問題,“情”標示其質,采顯揚其形,“五情發而為辭章”、“辯麗本于情性”則是說兩者之間的本末主從關系,這同“緣情綺靡”基本上是一回事,不過立足點已從詩這一特殊文體轉移到了文章的普遍質性上來.

稍后,蕭子顯在《南齊書·文學傳論》中所下的斷語:“文章者,蓋情性之風標,神明之律呂”,也有同樣的意思.

我們還看到,與這種泛化“緣情綺靡”說同時并存的,還有一種著力突出其審美性能的傾向,代表人物便是蕭繹。在《金樓子·立言》中,他繼承并發展了六朝“文筆”的話題,稱“不便為詩”、“善為章奏”的現象為“筆”,而將“吟詠風謠,流連哀思”歸屬于“文”,更指出:“文者,唯須綺紛披,宮徵靡曼,唇吻遒合,情靈搖蕩。”其區分“文”“筆”的標準,雖仍帶有“有韻”“無韻”的痕跡,而重心似已轉到文章適用功能與審美功能的差別,尤其是“情靈搖蕩”、“綺紛披”諸語,實即“緣情綺靡”的進一步發揮。據此,則蕭繹在拓展“緣情綺靡”說的應用范圍的同時,更注重于深化其審美內涵,而經此一來,“緣情綺靡”作為傳統雜文學體制中的“文學性”的表征意義便愈形凸顯了.

其次,關于“緣情綺靡”說的確切涵義,亦有稍加檢討的必要,因為后世爭議甚多,毀譽失實不在少數。依我之見,“詩緣情”命題的提出,并不具有直接否定和取代“詩言志”傳統的用意,更談不上倡導文學,但在整個六朝文學個性化、唯美化風氣的影響下,“緣情”的極度發展,確有可能導向“發乎情,而不必其止乎禮義”[4],這從蕭繹的“流連哀思”、“情靈搖蕩”以聯系蕭綱的“文章且須放蕩”之說[5],似可得到印證。不過在陸機的本義,只是平實地表達詩歌的內在生命基于人的感情這一判斷,它開啟了中國詩學的新傳統,當是后來的事.

再說“綺靡”一詞,也并非如后人所解為專指浮藻華辭甚或麗文風。“綺靡”的提法直承自曹丕《典論·論文》中的“詩賦欲麗”,無非講詩歌語言要優美動人,李善釋作“精妙之言”[6],能得其實。由此看來,詩要“緣情”,要“綺靡”,在當時都不是什么驚人之談,亦非陸機新創,而陸機的貢獻則在于將“緣情綺靡”連成了一體,由詩歌的內在生命推導出其外在形式上的文采煥發,換言之,將文采視為生命本根的自然顯現,這就給古代文學傳統的詩性特征和審美性能提供了一個完整的概括,其意義十分深遠.

這里不妨將前引“沉思翰藻”之說拿來作一比較.

兩個命題中,“翰藻”與“綺靡”的含義大體相當,都是指文辭優美,看來這是古代文章的普遍質性,是“能文”的重要表現。不同之處在于,在前一個命題中,“翰藻”是跟精心構思相聯的,而精心構思和講求文采又都屬于“能文”范圍,也就是表現技藝上的事,不涉及作品的審美內質,所以用來揭示文學的審美性能便不夠全面。至于“緣情綺靡”一說,正如上面的分析,是將文學的內在生命與外在形體結合起來,其體現作品的審美性能便更為周全。由此引出的一個推論是,“沉思翰藻”有可能適應古代整個的雜文學譜系(因其本身是從文章學角度總結出來的),而“緣情綺靡”則更多地偏向于美文的傳統(故蕭繹用以界分“文”“筆”)。但也正因為此,后者或許更宜于用作雜文學體制中的“文學性”標志,它不僅能將雜文學中的文學文本(美文)與非文學文本(實用性文章)區劃開來,而亦能用以探究和測定各類非文學文本(包括經、史、子書)中可能蘊含著的“文學性”成分(即審美因素),這就給大文學史的編寫創設了必要的前提.

然則,“緣情綺靡”或者“情采”之說,究竟能否起到會通古今文學范疇的作用呢?我以為是可能的。前面說過,近代文學觀念起于西方,西方的文學傳統與我們有異,故西方的文學觀念也不能簡單拿來套用。“五四”前后的學者如周作人,在1908年5月于《河南》雜志上發表的《論文章之意義暨其使命因及中國近時論文之失》一文中,據英國評論家亨特的見解,將文學的構成要素歸納為思想、意象、感情、風味諸方面,并要求做到“裁鑄高義”、“闡釋人情”、“發揚神思”和“普及凡眾”。羅家倫1919年2月發表于《新潮》第1卷第2號上的《什么是文學———文學的界說》,則將文學定義為“人生的表現和批評,從最好的思想里寫下來的,有想象,有情感,有體裁,有合于藝術的組織”。這些說法對于更新國人的文學觀念,推動文學創作的現代化,無疑是有好處的,但并不全然合我們的民族傳統。三十年代里劉經庵據以編撰其《中國純文學史綱》,公開宣稱“除詩歌,詞,曲,小說外,其余概付闕如”[7],正是用的這把“西洋寶刀”,一下子砍去了古代文學版圖中的半壁江山。不過話說回來,古今文學觀念也并非全無溝通,一些現代學者的現代眼光里仍有暗合古人之處。如在《什么是文學———答錢玄同》一文中說到:“語言文學都是人類達意表情的工具;達意達的好,表情表的妙,便是文學。”[8]拿情意表達的“好”和“妙”來解釋文學,跟“緣情綺靡”說所寓有的以精妙之辭抒述情懷,意思不是很相近嗎?不光是,不少文學家和文學史家在談論文學時,都特別重視其中的情感因素與美的表現,可見用“情”“采”二端來概括“文學性”,還是有最大的普遍效應的,當然,這所謂“情”,決非脫離思想的情感,而應是滲透著人生智慧的情意,是一種真切的生命體驗和經藝術升華后的審美體驗;所謂“采”,也不限于“翰藻”、“綺靡”之類的古典式樣,更重要的,是指傳達情意的巧妙而合適的藝術手段,以及由此而造成的具有動人力量的文學形態。經過這樣的理解,傳統的“緣情綺靡”說當可獲得其新的時代內涵,不僅能用以會通古今文學,甚且好拿來同西方文論中的某些觀念(如蘇珊·朗格的“情感符號”說)開展對話與交流,而大文學史之“大”,便也會在這古今中外不同文學體制、精神的碰撞和融會中逐漸生成.

注釋:① 按文學之名,始見于《論語·先進》中的“文學:子游、子夏”,刑《論語疏》釋“文學”為“文章博學”,并不確切。二人不以“文章”著稱,孔門傳授中亦無“文章”之目。“博學”庶幾近之,但非一般意義上的博聞強記,乃特指文化典籍與文化思想的承傳,近于后人所謂的“學統”。兩漢時期稱“文學”亦復如此.至劉宋立“文學”一科,始有文章之學的含義,但也不同于近世的文學創作.

② 據《文心雕龍·總術》所云,“無韻者筆”、“有韻者文”乃當時常言,不過所謂的“韻”不光指押韻,還包括聲律、對偶等因素在內,故“文筆”之辨實際反映出駢體文章興起后的駢散之爭,并不能等同于純文學與雜文學的區分.

參考文獻

[1] 大文學史觀叢書(總序)[M].現代出版社,1990.

[2] 先秦大文學史·導論·后記[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3.

[3] 左傳·襄公二十五年[O].記孔子語.

[4] 紀昀.云林詩鈔序[A].紀文達公遺集(卷九)[O].

清嘉慶刻本.

[5] 蕭綱.誡當陽公大心書[A].藝文類聚(卷二三)[O].中華書局本.

[6] 李善注.文選(卷一七)[O].中華書局,1974影印本.

[7] 中國純文學史綱·編者例言[M].北平著者書店,1935.1.

[8] 文存(第1集第1卷)[M].上海:上海亞東圖書館,1921.

OnCharacteristicsofLiteratureinTraditionalChineseLiterature

第11篇

目前畢業論文是本科生畢業的一個必備條件,但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新聞系擬從2010年起在教學計劃中刪除畢業論文,而以在報上發表新聞作品、評論等有具體篇目及質量要求的畢業設計來代替。(10月11日四川新聞網)

作為新聞系的一名在校學生,筆者初看這則消息時心中不免一喜,要知道畢業論文是令多少本科學生頭疼的一件事啊。但細細思量之后,遂發覺此做法不但不是對新聞系學生的一種解放,反而是一種自殺式行為。

川大新聞系主任張小元對于這種改革的理由是取消本科畢業論文的真正意義還不僅僅在于目前的本科論文“太水”,形同雞肋,主要是為了解決大學教育與實踐嚴重脫節的問題。那么是不是說因為“三鹿”奶粉有毒,我們就可以說所有的奶粉都有毒而將奶粉這種食品給廢棄?這完全是風馬牛不相及,論文“太水”的原因與論文本身有何關系?教育與實踐脫節的真正原因是因為有論文的存在?這樣的理由太可笑了。

并且我們誰也不能保證發表的新聞作品和評論就不“水”。論文之所以“太水”有一方面原因在于如今論文抄襲、造假以及的“”盛行。而新聞作品、評論的寫作門檻相對于寫論文的門檻更低,要發表這樣的作品也不是難事。誰說有的“”出現,就不允許有新聞作品的“”出現呢?又有誰能保證有花錢就能的平臺出現,就不允許有相應的發表新聞作品的平臺出現呢?

畢業論文也許并不能全面地反映出一個人的才華,也不一定能對社會直接帶來巨大的效益,也不一定能對專業產生開拓性的影響,但畢業論文是一個大學生對在校學習期間所學知識最有分量的一個綜合體現,是對自己專業領域的獨到見解。如果說將畢業論文取消,只以發表的新聞作品、評論等作品作為新聞系學生的畢業標準,是不能體現出新聞專業學生的能力和特點的,新聞專業的學生也將失去對新聞相關學問的研究能力。

這種做法將新聞教育變為了單純的新聞實踐能力教育,實質上是大力支持了“新聞無學”這種錯誤的觀點,是一個新聞系學者對新聞專業的扼殺。雖然那些非科班出生的其他專業的編輯記者在新聞單位也有做的好的,但他們的“好”僅僅是經驗積累的好,操作技術的好。而離開了新聞專業的教育,整個新聞事業將難以進步。人民大學新聞學院的陳力丹教授就說過:“思想和文化積淀,需要高校的熔煉……新聞傳播是思想活動,降低到技巧當然也過得去,但難以提升。”中國的新聞教育還處于起步階段,就全世界而言仍然還有許多不成熟的地方,我們需要有更多新聞專業的優秀人才對中國新聞事業的發展做出貢獻。

所以說,雖然川大對于新聞教育如何發展進行嘗試的精神是十分需要的,但川大的考慮欠妥,這種自殺式的改革是絕不可取的。

稿源:紅網 作者:雷紹儒

第12篇

創建文明城市指揮部工作經歷

楊潘宏

2016年12月,我轉業到新鄉市監獄工作,同月根據市文明創建需要,抽調新鄉市創建文明城市指揮部工作,2017年10月,到市文明辦志愿服務科幫助工作,2019年4月到河南大學學習至今。

新鄉市監獄報到后分配到政治處工作,期間負責組織全體干警網上學法用法考試一次,參加考試人員成績均合格。

抽調市創文指揮部后,分配到資料組工作,負責創文資料的收集整理,同時還負責維護“新鄉志愿者”微信公眾號,短期內將公眾號關注人數從數千人提升到3萬人左右。

2017年10月,新鄉市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成功,創文指揮部撤銷,根據工作需要,到市文明辦志愿服務科幫助工作,專職負責“新鄉志愿者”公眾號維護和新鄉市志愿者聯合會日常工作,期間組織“新鄉市志愿服務項目對接會”2次,通過對接會,使全市100多個文明單位與社區、志愿服務團體簽定志愿服務項目對接協議40多份,對于提升新鄉市志愿服務的項目化、大眾化、可持續化起到重要作用,2018年4月,制定《新鄉市志愿服務工作考核管理暫行辦法》(新文明辦﹝2018﹞10號),進一步提升了全市志愿服務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規范化。

2019年4月,我被推薦參加為期1年的全省“轉業干部進高校培訓”,進入河南大學文學院“國學”專業學習,經過1年的學習,2020年3月撰寫完成《孔子修身思想初探》論文,得到指導老師王利鎖教授較高評價,順利通過論文答辯,通過學習使我對中國傳統文化有了更深刻、更充分的認識,為將來從事文化宣傳工作打下良好基礎。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乌拉特中旗| 安溪县| 石嘴山市| 高尔夫| 留坝县| 前郭尔| 托克托县| 临朐县| 和政县| 沈阳市| 赣州市| 武冈市| 惠东县| 鄢陵县| 乐安县| 建瓯市| 平舆县| 汝阳县| 鱼台县| 田林县| 桂林市| 永丰县| 将乐县| 辽阳县| 满城县| 大埔区| 普兰县| 都匀市| 肥乡县| 利辛县| 铁岭市| 吉隆县| 兴宁市| 汾西县| 大厂| 白银市| 墨玉县| 巩义市| 额尔古纳市| 长葛市| 临洮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