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3-18 16:29:3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醫學學術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論文關鍵詞:語言學學術論文,英文摘要,名詞化
摘要是對研究者的學術研究過程及成果的高度概括,能直接反映論文質量高低,影響論文的傳播和影響力。目前,對英文論文摘要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如下方面:對英語摘要從學術規范的角度(例如,在時態、語態、句式等方面應該遵循的規范)進行研究;從跨文化的角度進行對比研究中西方學者英文摘要差異,或是研究不同語種英文摘要差異;對某一學術領域論文(如財經類、醫學類等)摘要的結構進行研究。學術論文摘要需要具備特有的客觀、嚴謹、學術的特點,朱永生、董宏樂曾指出,在正式的語體中使用名詞化結構可以增加語篇的理性、技術性和客觀性[1],這無疑與英文摘要的要求不謀而合。因而近年來有學者開始從語法隱喻的角度對論文摘要進行研究,以期更好地為學術論文摘要的寫作和翻譯服務。本文將聚焦于語言學類學術論文英文摘要,試圖為語言學類學術論文英語文摘要寫作教學提供一定的思路。
1 名詞化概念隱喻
語法隱喻理論認為隱喻除詞匯層面外還發生在語法層面,即語言意義未發生變化,只是在隱喻化過程中發生了語法性狀的變化,可分為概念隱喻和人際隱喻兩種形式。韓禮德曾明確指出概念語法隱喻主要表現為名詞化,即本應由動詞和形容詞體現的過程(一致式)和特征由名詞或名詞詞組(隱喻式)來體現[2]。很多學者指出語法層面上的隱喻度越高,語言正式化程度也越高。由此可見,名詞化隱喻式常見于相對正式的書面語中。
摘要是對學術論文主要內容的高度概括,其語言需要符合簡練、客觀、邏輯性強,而名詞化是將復雜的小句成分“濃縮”為名詞或名詞詞組,使得語言結構更加凝練、緊湊。由此可見,名詞化語法隱喻恰恰迎合了英文摘要寫作的要求。聚焦于學術論文摘要中名詞化語法隱喻特征對摘要的英譯與寫作有一定的啟示意義。
2 語言學論文摘要中名詞化現象總體情況
有些學者曾從實證的角度對其他類學術論文英文摘要進行分析,研究表明學術論文英文摘要中名詞化現象非常普遍。楊信彰[3]指出,以名詞化為特征的語法隱喻的出現是為了滿足科學方法、科學論證和科學理論的需要。語言學類學術論文摘要同樣存在大量的語法隱喻,陳蘭[4]選取從國內外的核心期刊上隨意挑選了20篇字數上較為接近的語言學論文的英語摘要,發現以英語為母語的語言學論文摘要的名詞化頻率平均值為10.6%,就說明每100個單詞中出現10.6個名詞化結構;而以漢語為母語的語言學論文摘要的名詞化頻率為9.13%,存在一定的差異。此外本文按照“-ion等名詞后綴及其變體的相應名詞進行檢索統計發現中國作者的使用頻率(33.7%)比英語為母語的作者(19%)高得多,可以看出這方面中國學者存在一定的過度使用的問題。以上兩點值得研究者加以重視,小學英語 論文以期在語言類學術論文摘要的書寫中提升名詞化語法隱喻意識,同時盡量糾正不良傾向。
3 名詞化隱喻在語言學論文摘要中的構建功能
名詞化語法隱喻對于語言學類論文摘要的構建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3.1 實現摘要簡潔凝練的文體特征
語言學學術論文摘要力求以最短的篇幅,用最凝練的語言傳遞最豐富的信息量,向其他研究者介紹其研究的背景、內容、方法等。表示過程的“動詞”和“形容詞”(即“一致式“)經過名詞化(即”隱喻式“)后,信息打包重組,在表述相同的內容時,可以有效地提高語篇的信息密度,真正實現了語言學學術論文摘要的簡潔性和概括性。
3.2 實現論文摘要術語化、客觀化的文體特征
術語的大量使用是論文摘要的一個顯著特征,可以增強摘要的科學性和嚴謹性。語言學類學術論文摘要可以通過語法隱喻把信息量繁多的小句凝練為名詞或名詞詞組,從而實現摘要術語化的文體特征。同時,語言學論文的英文摘要應該客觀表述研究內容,盡量避免出現顯示出主觀臆斷色彩的表達方式。在名詞化隱喻式中,名詞化的使用使得動作的參與者信息得以淡化或是隱藏,從實體概念向抽象概念轉換,可以脫離時態和情態的限定。因此,名詞化結構可以避免行文的主觀色彩,增強摘要的客觀性。
3.3 提高摘要語篇的連貫性
系統功能語言學認為句子有主位和述位兩部分構成。主位是話語的出發點,表現已知信息。述位是主位之外的成分,傳遞新信息。如果將前句述位部分隱喻化,作為后句的主位。通過“主位—述位”的承接可以加強語篇的連貫性。
4 本研究教學啟示
理解語言學類學術論文英語摘要的名詞化特征不僅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更重要的意義是可以更好地為學術論文摘要的寫作和翻譯服務。基于以上研究,筆者提出以下可供借鑒的訓練方法:
4.1 “以閱讀帶動寫作”提升學生名詞化語法隱喻意識
首先要培養學術具有名詞化語法隱喻意識,閱讀是不可或缺的手段。在英語專業精讀教材,特別是高級階段的教材中,政論性的問題和演講文體占有很大的比重,在這樣的文體中,語篇中大量的名詞化隱喻是一種典型的“動因的突出”,是作者為順應某種交際目的而使用的一種語言策略。教師可從體裁分析的角度分析大量的典型范文讓學生了解名詞化隱喻與文體正式程度的相關性。
4.2 提供一定量的范例語料加以分析與模仿
教師可從體裁分析的角度分析大量的典型范文讓學生了解語言學類論文摘要的語言特征,教師也可提供國內外不同學術雜志進行英語本族語學者與非本族語學者英文摘要的主要差異。然后學生通過模仿所分析的范文提高英文論文摘要的寫作能力。主要模仿對象為常用名詞化句式,使得學生能夠掌握一些模式化的可供直接借鑒的語料在學術論文摘要翻譯和寫作過程中直接使用。
總之,學術論文英文摘要通過使用名詞或名詞詞組等名詞化隱喻手段,具有高度的濃縮性和概括性。語言學類學術論文摘要語言要求簡潔凝練,具有正式性、客觀性,同時語篇需要具有銜接性和連貫性。研究語言學論文的英文摘要可以幫助我們加深對摘要這一特殊語體的理解,從而撰寫出更具學術性,語言規范、得體的英文摘要。
【參考文獻】
[1]朱永生,董宏樂.科技語篇中的詞匯隱喻、語法隱喻及其互補性[J].山東外語教學,2001(4):5-8.
英文名稱:Chinese Medicine Modern Distance Education of China
主管單位: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主辦單位:二十一世紀中醫藥網絡教育中心
出版周期:半月
出版地址:北京市
語
種:中文
開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672-2779
國內刊號:11-5024/R
郵發代號:82-107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2003
期刊收錄:
核心期刊:
期刊榮譽:
聯系方式
期刊簡介
《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半月刊)創刊于2003年,是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主管、世界中醫藥聯合會(北京)遠程教育科技發展中心主辦的醫學學術期刊。是中國科技期刊統計源期刊,已被《中國核心期刊(遴選)數據庫》、《科技部萬方數據全文數據庫》、《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全文期刊數據庫》、《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等收錄。
辟有論著、綜述、名師講坐、學術專著、實驗研究、科研進展、中醫論壇、用藥精進、護理園地、遠教輔導等欄目。本刊常年征集:醫學教學、科研、臨床的中醫、西醫、中西醫結合、民族醫藥、護理、檢驗、醫技、預防、藥學、管理以及臨床各科等醫學相關學術論文。
英文名稱:
主管單位:
主辦單位:揚州大學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江蘇省揚州市
語
種:中文
開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671-4652
國內刊號:32-1648/S
郵發代號:28-9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80
期刊收錄:
CA 化學文摘(美)(2009)
Pж(AJ) 文摘雜志(俄)(2009)
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榮譽:
Caj-cd規范獲獎期刊
第二屆全國優秀科技期刊
聯系方式
期刊簡介
《揚州大學學報(農業與生命科學版)》(原《江蘇農業研究》、《江蘇農學院學報》,2002年更為現名)是揚州大學主辦的綜合性農業與生命科學學術期刊。
關鍵詞:腹部外科;膿毒癥;中西醫結合;技術研究
【中圖分類號】R453【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9-0091-01膿毒癥(sepsis)是指機體由感染引起的全身炎性反應。它是一種發生在創傷、感染、缺血、燒傷、休克、外科大手術后受到感染的比較常見的并發癥。腹部外科膿毒癥患者有較高的發病率,且死亡率也居高不下,國際方面歐洲急重病醫學會、危重病醫學會和國際膿毒癥論壇在2002年10月提出了巴塞羅那宣言,共同呼吁采取措施,爭取在今后5年內將膿毒癥的死亡率降低25%,國內一些權威性研究者提出在中醫的基礎上結合西醫進行膿毒癥的救治,得到了廣泛的驗證和肯定。
1 腹部外科膿毒癥中西醫結合技術特征
在探索治療腹部外科膿毒癥中西醫結合適宜技術時,先要了解膿毒癥的病理,從而實施一系列綜合治療措施。本研究的技術路線是在常規綜合治療的基礎上,結合膿毒癥治療指南來探尋中西醫結合救治適宜技術,主要包括:1、采用序貫性抗生素。根據不同的治療階段控制使用不同抗生素的成分和用量,這個治療方案食欲膿毒癥治療指南的方案相一致的,并取得良好效果。2、用中醫來調節全身炎性反性及免疫機制。本研究在中醫理論和方法的基礎上采用“解毒固本湯”作為調理全身炎性反性,改善機體免疫紊亂狀態的配合治療方法。3、采用分階段代謝營養支持及免疫營養支持治療保護和支持器官,推進各種代謝通路,緩解患者的高分解代謝,降低危病患者的死亡率。4、以短程山莨菪堿、地塞米松為主的綜合救治方案,能改善組織供氧及微循環,減少微血栓的形成。
2 研究結果
本研究有腹部外科膿毒癥患者160名,隨機分成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包含80名,主要采用常規西醫治療+短程山莨菪堿、地塞米松綜合救治+免疫營養支持治療+解毒固本湯的中西醫結合救治方法,對照組包含80名,采用西醫常規治療。通過研究錢和研究后的對比,治療組80例患者,27例死亡,死亡率為39%。對照組80例患者,死亡率40例,死亡率為50%。兩組經過對比,有顯著差異。
3 討論
首先,免疫營養支持治療。采用分階段代謝營養支持及免疫營養支持治療,補充谷氨酰胺來降低感染的發生率,進而強化胰島素治療,使嚴重患者的血糖水平保持在正常的水平。。第一階段就是在患者的高度應激狀態、有效循環量等得到初步處理后,床位功能仍存在明顯障礙時,每日從中心靜脈或周圍靜脈注入營養液,從而實現提高機體免疫能力的目標。第二階段是當患者病情有所緩解,且患者的胃腸道功能得到明顯的修復時,可以用能全素、安素、艾倫多等易于消化和吸收的要素飲食供給腸內營養。第三階段是當病情得到完全控制時,此時腸道功能也得到充分的修復,逐步過渡直至全部應用腸內營養。
其次,采用“解毒固本湯”牌配合治療調理全身炎性反應。“解毒固本湯”的成分包括黃連、梔子、玄參、僵蠶、知母、羌活等,是和解為主與瀉下并用的方劑,臨床和實驗證實,它具有多途徑、多靶點、多環節發揮治療作用的特點。在實證中,標準治療組入院后在進行手術、抗炎、禁水、補液等綜合性治療以后被給予口服解毒固本湯,兩組病例在接受14天治療之后,臨床報告顯示治療組80例中治愈率為60%,顯效率為9%,有效率為6%,無效率為4%,顯示總有效率為92.3%。而對照組80例中治愈率40%,顯效率5%,有效率6%,無效率8%,總有效率為78%。由此可見,在常規西醫治療過程中加以中醫“解毒固本湯”配合治療,能緩解膿毒癥患者的癥狀。
最后,采用序貫性抗生素。這個過程包括三個階段,首先采用對肝、腎功能影響較小的抗生素覆蓋腹部引起感染的致病菌,如抗厭氧菌的甲硝銼等。其次經3―4d取得藥敏報告后,再對原來的抗生素做出調整,選用針對性較強的抗生素來救治,救治過程中要注意預防二重感染的發生。最后在抗生素治療5―7d,患者情況好轉可改用口服治療。這個治療方案食欲膿毒癥治療指南的方案相一致的,并取得良好效果。本研究180例腹部外科膿毒癥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其中治療組80例采用序貫性抗生素治療,死亡8人,死亡率為10%。常規治療組80例,死亡12人,死亡率為15.4%。兩組經過檢驗,差異有顯著性意義。
4 腹部外科膿毒癥中西醫結合技術的意義
腹部外科膿毒癥是最常見的并發癥,其發病率和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是當前醫學學術界廣泛關注的重大問題之一。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我們逐步探索到一套可行的中西醫結合技術路線來救治膿毒癥患者,包括“解毒固本湯”以及山莨菪堿、地塞米松等的應用,對降低腹部外科膿毒癥患者的死亡率有積極意義。
參考文獻
[1]岳茂興,劉志國,李瑛等.腹部外科膿毒癥中西醫結合救治適宜技術研究[A].第五屆全國災害醫學學術會議暨常州市醫學會急診危重病及災害醫學專業委員會首屆年會學術論文集,2009,(5).
Abstract: The challenge of the era puts forward higher requests for postgraduate English level, thus the postgraduate English teaching also needs further reform and perfection.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academic English of medical postgraduates in our college and to equip them with academic English skills match their education, the postgraduates' academic English learning requirements are analyzed by means of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and discussion, and on the basis of these, we carries out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system for postgraduate academic English. In this paper, the curriculum, teaching mode, evaluation system, creating learning platform, teachers' training and practice effect are summarized.
關鍵詞: 研究生英語;學術英語;需求分析;課程體系
Key words: postgraduate English;academic English;requirements analysis;curriculum system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7)02-0179-02
0 引言
隨著國際交流的日益頻繁,我國的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不斷提高,中國的學術研究成果也越來越受到國際社會的重視。但令人遺憾的是,中國學者在國際上的聲音依然微弱,究其原因,這并非是單純學術研究水平問題所造成的,英語能力是造成這種狀況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國內大多數學者用英語撰寫論文、發表演講、參加討論的能力依然薄弱,這無疑成為制約中國學者國際話語權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因此,研究生作為學術研究的后備軍,如何盡快提高他們在學術英語方面的寫作、文獻閱讀、國際交流等方面的能力已經成為研究生教育的當務之急。基于此種背景,本文結合教學實踐,探討了提高研究生學術交流英語能力的學術英語課程體系建設。
1 我國高校研究生英語教學現狀及突出問題
目前,大部分高校通常都是開設一年的研究生基礎英語課程。教學目標依然是強化研究生的聽、說、讀、寫、譯五方面的語言技能,課堂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與本科時類似,即對詞匯、語法、課文結構進行反復的操練,教學內容不外乎是一般話題的聽說、寫作,普通英文題材的閱讀,與研究生的專業、學術方面關聯不大。教學內容的重復和教學手段的單一使研究生們普遍感到厭倦與懈怠,同時也導致研究生普遍缺乏專業相關的學術能力和素質,具體表現在無法用英語準確地翻譯自己學位論文的摘要、學術會議上聽不懂專業學術報告、無法在國際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研究生英語這門課程對研究生來說,只是為了拿學分拿學位而必修的一門課程,對于拓展或提升他們的專業知識并沒有什么實際意義。因此,如何在通過僅開設一年的研究生英語課程后,提升研究生的學術英語能力成為當前研究生英語教學的當務之急。
長期以來研究生英語一直被視為一門素質課程,英語本身很強的工具性特點卻被忽視了。英語作為一種工具主要目的是用英語有效地進行口頭和書面的交流,用英語學習其他相關科學文化知識。隨著全球化的不斷深入和國際交往的日益頻繁,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對人才的英語應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真正提高國際競爭力,只培養研究生一般的聽說讀寫技能是遠遠不夠的。要用英語來增強國際競爭力,就必須讓學生結合專業學習英語,也就是說要提高他們用英語開展學術研究和專業工作的能力[1]。而我國現行的研究生英語教學長期堅持基礎教育,教學重點一直是強化研究生的一般聽說讀寫能力。因此,根據研究生的實際需要,為他們開設學術英語課程,拓寬他們的學術視野,提升他們專業學習及科研的能力,既是時代的需求,也是社會和研究生自身的需求。
2 學術英語課程建設
2.1 課程設置 課程設置必須基于需求分析[2]。為了實現研究生英語教學從通用英語向學術英語轉變,首先,認真征求了各方在研究生培養過程中對英語教學的意見和建議,然后深入到研究生及其導師中了解他們對英語的需求,并根據對我校2014級研究生進行問卷調查結果的分析,教改小組的教師對原有的研究生基礎英語課程體系進行了徹底地改革,進行了學術英語教學的試驗。第一學年上學期開設《碩士研究生讀寫譯》和《碩士研究生視聽說》兩門課程,教學素材主要包括符合醫學學科特點的專業文獻綜述、經典的國際期刊以及醫學科普類范文等一些專業性不太強的文章,讓研究生熟悉并掌握在專業知識領域中帶有特色的英語語言表達方式,同時所選材料大多反映醫學領域中的前沿信息和最新研究進展,符合醫學研究生的專業需求,這樣容易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從而獲得了較好的課堂教學效果。第一學年下學期開設《英文科技論文寫作》《國際學術交流英語》《英文專業文獻閱讀》等課程,研究生可以從中任選兩門進行學習。整個課程設置涵蓋了學術英語聽、說、讀、寫各方面能力的培養,教學中使用的學術論文均來自醫學專業領域的知名國際學術刊物或會議,逐步提高研究生用英語作為工具來獲取醫學專業信息,參加國際學術交流所需的寫作和口語表達能力。
2.2 教學模式 教學模式改革是決定學術英語教學效果的關鍵部分。大部分研究生由于多年基礎英語的學習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英語聽說讀寫譯的能力,也就是說初步具備了運用英語進行學術研究的能力,因為我們以研究生的專業需求為中心,采用TBLT教學法、CBI教學法、PBL教學法等多樣的教學方法提高其學術英語水平,并鼓勵他們把學到的學術英語知識用于自己的專業實踐。《英文科技論文寫作》課程教學中,鼓勵每位研究生選取自己專業領域有代表性的學術論文進行翻譯,每周翻譯一部分。學生們翻譯的論文既可以是自己導師推薦閱讀的經典文獻,權威人士所撰寫的關于醫學專業的最新發展論文,也可以是自己正在撰寫未發表的學術研究論文。學生們自己結成學習小組,首先由組間成員相互批改每次的翻譯,然后再交由任課教師進一步進行修改。課堂上教師集中講解學生存在的典型錯誤,同時傾聽學生在自己寫作或翻譯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以及學習小組成員中出現的問題等。通過學生的課堂發言,不但可以培養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為他們提供了學術交流的平臺。由于大家提出的都是自己容易犯的錯誤,所以大家發言積極,討論熱烈,學習興趣高漲。《國際學術交流英語》課程教學中,讓研究生自己模擬參加國際學術會議的全過程,教師指導學生查找會議信息,進行投稿,與會方通信聯系等,課堂上學生借助PPT用英語宣讀論文,即席對與論文相關的問題進行答辯,討論交流等。通過這些實際演練,學生們對國際學術會議的每個環節印象深刻,學術英語應用能力極大提高,而且提高了自己參加國際學術會議的信心。
2.3 評估體系 對研究生的評定采取形成性評估與終結性評估相結合的方法。期末筆試占總成績的70%,測試內容與學術英語課堂教學內容密切相關,題型多樣靈活,包括與醫學話題相關的詞匯、完形填空、閱讀試題,醫學英語論文標題優化、英漢摘要互譯、社會醫學熱點問題寫作等,綜合考察研究生通過學習該課程后學術英語的能力水平。學生課堂上的發言,為學習小組成員批改作業的認真程度,模擬國際會議交流時的展示等作為平時成績,占總成績的30%。同時采用調查問卷、訪談等形式讓學生對教師的教學進行評估,評估學術英語課程是否滿足了研究生自身的學習需求和期望,鼓勵研究生對課程提出意見和建議,并利用專業軟件分析研究生期末試卷的成績,更準確地了解研究生的學術英語能力的進步程度,從而對學術英語課程的教學績效作出精準的評價。
2.4 創建學習平臺 教學模式改革成功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學生個性化學習方法的形成和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3]。研究生與本科生相比,具有更強的自主學習能力,因此可以引導他們利用網絡上的學術英語資源進行自主學習,并根據任課教師和同學的反饋及時反省、修正和調整自己的學習狀態。同時,為了配合學術英語課程的學習,教改小組的成員創建研究生外語學習網絡平臺,及時補充教學資源,主要包括:①學術英語聽力學習中心。為研究生提供真實的聽力材料,包括專題研討、講座和專業公開課的文字及音視頻材料;②學術英語寫作輔導中心。提供各種在線的學術寫作課程,為研究生提供多方面的寫作輔導,鼓勵他們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靈活學習;③學術英語資源共享中心。將學術英語的課程資源放置在共享中心,方便學生課前預習課后復習鞏固,同時增加學生討論專區,讓學生和老師一起討論共性的問題。
2.5 師資培養 師資力量不足是學術英語教學建設困難的一個重要原因。大多數高校的英語教師都是外語學院英語語言文學專業的畢業生,具有扎實的語言功底,但是學術英語教學要求英語教師不但要具備過硬的英語功底,而且還要具備一定的專業素養和水平。學術英語涉及專業知識,即使是一般性的文獻綜述都有一定的難度,基礎英語教師講授學術英語課程無疑會面臨巨大的挑戰。為了實現研究生英語教學從基礎英語到學術英語的順利過渡,學術英語課程的任課教師根據研究生對提高學術英語能力的需求和期望,去各醫學專業學院認真聽專業課程,并且積極與各專業學院溝通交流,嘗試編寫了具備醫學院校特色,并受到研究生好評的學術英語教材。通過編寫教材,任課教師不但熟悉了醫學學術英語的特點及其特定表達,更重要的是為學術英語課程的順利進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另外,通過與醫學專業教師的溝通交流,積極主動參與他們的專業學術研討活動,學術英語任課教師嘗試將醫學專業課程授課時用到的多種教學方法引入學術英語讀寫譯的課堂教學中,不但使研究生的學術英語能力提高,也極大提高了任課教師自身的專業素養。學術英語課程的順利開展證明,具備扎實英語語言功底的基礎英語教師只要勇于及時更新教學理念,找好切入點,通過自身的不斷努力,一定可以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并完全勝任學術英語課程的教學工作。
3 結語
本項課程改革在我校研究生英語教學實施以來,有效激發了研究生學習英語的熱情,提高了研究生在醫學專業方面的學術英語讀寫譯能力,教學效果反響良好。實踐證明,以研究生專業內容為依托的學術英語課程體系,不僅符合未來研究生英語教學的發展趨勢,而且也有利于提升研究生專業學習及科研的能力,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新型科技人才。但是由于我校改革研究生英語教學,開展學術英語教學的時間不長,因此在學術英語教材編寫、師資隊伍方面還需要進一步改進和完善。盡管在教改中我們遇到了各種困難,相信經過我們長期的不懈的努力,未來一定會形成一支專業化的學術英語教學隊伍,為醫學研究生將來從事科研與交流提供更有效的指導和幫助。
參考文獻:
[1]蔡基剛,廖雷朝.學術英語還是專業英語――我國大學 ESP教學重新定位思考[J].外語教學,2010(6):47-50.
Statistical analysis on scientific research output of medical doctor
[Key words] Scientific research output; SCI/EI; CSTPC/CSSCI;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通過查閱某軍醫大學2005~2014年1655名博士的畢業檔案,對博士以某軍醫大學為第一署名單位發表索引論文[外文期刊論文包括科學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工程索引(Engineering Index,EI)收錄論文,中文文章包括中國科技論文與引文數據庫(Chine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per and Citation Database,CSTPC)、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hinese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CSSCI)收錄論文]、申請課題、申報專利、參與編寫書籍、參與國內國際會議及大會論文收錄等項目進行統計,分析某軍醫大學博士科研產出現狀。
采用Excel 2007錄入,運用SPSS 20.0進行統計,結果運用相關分析、t檢驗、方差分析進行比較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發表學術論文情況
2.1.1 發表學術論文數量變化
CSTPC/CSSCI論文數量
2.2 申請課題情況
科研能力是博士生能力的核心所在,參加科研課題的申請研究是培養科研能力的有效途徑。統計發現,共149名博士參與申請課題366項。課題類型以國家級課題為主,其次為省部級課題、校級課題、軍隊課題,國際課題比例較小(圖3)。
圖3 2005~2014年某軍醫大學博士申請課題項目構成
2.3 申請專利情況
2.4 大會發言及論文收錄情況
2.5 參與編寫、翻譯、校正出版著作情況
3 討論
3.1 結果分析
3.1.1 博士綜合科研產出水平逐年提升
統計結果顯示,博士在校學習期間參與承擔了某軍醫大學大部分的科研項目任務,在發表科研論文、申請課題、申報專利等顯性科研成果上貢獻突出。
博士研究生科研能力是博士研究生智力的高級表現形式,體現在在各科學領域探究真理、理智創造活動的能力。從結果來看,博士科研成果產出主要集中在發表學術論文上,在申請基金、專利、大會論文收錄及著作編寫等方面雖有成績,但仍不夠突出。而且博士之間科研能力參差不齊,科研產出差別較大,如發表SCI/EI論文上,發表數量最多的博士達22篇,尚有一定比例的博士未發表過SCI/EI論文。同樣的不均衡現象在申請課題、專利及參與著作編寫方面亦表現明顯。究其原因而言,一方面,受制于導師水平的影響。實踐證明結構合理、 實力雄厚、 富有創新精神的高質量導師隊伍是研究生教育發展的源動力[12],對博士科研產出有較大影響。長期以來,某軍醫大學積極打造尖端學科,塑造學科優勢,忽略了小學科、小專業的發展,導致師資力量配置不合理,良莠不齊。另一方面,生源質量即博士自身科研素養亦是影響博士科研產出的關鍵因素。長期以來,某軍醫大學博士招生中過多地強調了考試成績和復試成績,忽略了對博士自身科研潛質的考察,致使部分科研能力水平相對平庸的人員進入到博士隊伍,影響了博士科研產出水平。
3.2 建議
3.2.1 強化科研創新要求,優化科研創新培養機制,促進科研產出質與量的良性結合
經過30余年的發展,我國的博士教育已形成規模,并處于量的發展向質的提升的過渡期。提升教育質量,創新是靈魂,科學研究是支撐[13]。如果一個科研機構進入了科學研究的良性發展階段,其發表高質量論文越多,所得到的學術認可程度也就越高[14]。從結果來看,某軍醫大學正處于科研產出成果量變的積累期,并逐步邁向質的飛躍期。然而,就目前來看,高質量的科研成果產出速度與科研產出總量的增長速度還不相適應,科研產出各個方面與同類院校之間無明顯差異[15],尚未形成自身特色,與國外醫學院校差異較為顯著[16],仍需不斷努力,逐步縮小差距。
3.2.1.1 構筑、營造良好的科研環境,提升博士研究生的科研個性 科研個性是科研意識、精神的統一,是社會、家庭、教育等因素作用形成的態度、行為特征。現實中,忽略博士自身個性,實行統一標準管理一直是我國博士教育中的弊病。楊振寧曾說過,中國按部就班地把知識給孩子,平均起來是好的,可中國教育有個不好的地方,就是對特別好的,占總數 5%的最聰明的學生比較不利[17]。因而,在博士培養過程中應突出因材施教,鼓勵和發展個性,不能一味搞平均主義。要注重為科研優才提供施展個人能力的舞臺,強化對科研優才的獎勵和鼓勵,營造良好的科研平臺和氛圍[18]。
3.2.2 改善科研條件,強化科研產出保障水平
3.2.2.2 改善博士生活水平,提高生活保障 良好的生活條件是博士研究生集中精力從事學習和科學研究的物質基礎。雖然近年來國家提高了助學金、獎學金的標準和發放比例,通過各項途徑來保障博士生活質量,但平均下來仍低于地方最低生活標準,加上高昂學費的困擾,對于無收入能力的博士來說,提高生活水平的愿望極為迫切。因而,應在國家獎助學金的基礎上完善研究生“助研、助教、助學”的管理制度,建立博士研究生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使博士能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中來。
[參考文獻]
[3] 葉四橋,鄭丹,王宗建,等.研究生科研活動與學術規范[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15.
[4] 陳坤,.醫學科研方法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5] 賀石林,李元建.醫學科研方法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4.
[6] 蔡學軍,范巍.中國博士發展現狀[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7] 吳洪亮.創新型大學建設與大學的基本使命[J].鄭州大學學報:自然與社會科學版,2006,39(4):175-177.
醫學論文是醫療、科研、教學等人員在實驗和調査研究中所取得的結果的總結分析,它是具有一定規范的格式與結構的醫學科學研究成果的書面文稿,醫學論文作為醫療、科研、教學工作的真實記錄,可反映著一個國家和地區、甚至一個醫院和醫護科研人員的科學研究和臨床技術水平。通過發表醫學論文的數量、質量和實際應用價值可以判定和評估一個醫院的科研、教學、醫療水平的高低,評價—個醫師的科研水平和臨床能力等醫學期刊發表的論文是將醫學科技成果轉化為臨床使用的源泉。醫學各院系的大學生、研究生,也要通過撰寫畢業論文或學位論文,將自己的學習體會、收獲和發現表達出來。因此,撰寫醫學論文不僅對醫藥科研、臨床技術人員,而且對在校大學生、研究生都是非常必要的。經常撰寫醫學論文,不但可以擴大視野、掌握國內外醫學動態、豐富自身的知識,而且還能提高科研設計能力和臨床、教學水平pl。醫學論文有高度的科學性、嚴密的邏輯性和一定的創新性,書寫論文的過程就是學習的過程,撰寫論文必須査閱大量的文獻,從中攝取大量有益的知識和信息。
2.醫學論文的基本要求
撰寫醫學論文必須體現國家的有關方針政策,遵守國家的法律法令,嚴格執行著作權法、保密法等,尊重科學,講究科學道德,反對弄虛作假、抄襲剽竊,避免出現原則性錯誤。必須堅持創新性、科學性、規范性和實用性原則。不論研究結果呈現陽性還是陰性,都具有一定的現實指導意義。創新性原則是學術論文的基本特征,是衡量科研工作水平的重要標準,也是決定論文質量高低的主要標準之一。作為理論和臨床研究,要求有新見解、新發現、新技術、新材料,得出新結論,或將原有的技術應用推廣于新領域;科學性原則是指必須正確選擇題材、要有科學的理論依據、論據充分可靠、真實準確的實驗數據和富有邏輯性的文字表述;規范性原則要求寫法格式規范、敘述嚴謹、邏輯清晰、文理通順、描述準確、簡明。期刊每年的第一期,刊出該刊論文及參考文獻的格式要求141。我國1987年公布了科學技術報告、學位論文和學術論文的編寫格式(GB7713-87)文件;實用性原則是指作者從實際需要出發,充分考慮醫學科學論文刊發后,對臨床診斷、治療及醫學科研中的使用價值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另一方面論文應具有能促進醫學科學技術發展的、可利用的、有一定的理論指導意義的價值。
2.1醫學論文的類型
按研究方法分為理論型研究、實驗研究和資料分析;按論述方法分為論著、經驗交流、技術方法和文獻綜述。
2.2醫學論文寫作過程和步驟
寫作過程主要包括:査文獻、定題目、構思和擬提綱、起草、修改初稿>構思結構包括前言、材料和方法、結果、討論、參考文獻等。擬提綱是順著寫作的思路,列出小標題及其主要內容,包括圖和表格的使用,對實驗結果的整理分析,如何與以前的實驗結果進行對照等。修改初稿主要看題目是和結構是否合理、論點是否明確、推理和論證有無邏輯性、語言是否精煉、數據是否正確、統計方法是否正確、書寫是否規范、圖表是否美觀、參考文獻是否引用合理。
2.3基本格式和寫法
醫學論文常常包括以下內容:①題目Title:確切、簡短、富有創新性、便于檢索;②作者姓名Au-?、工作單位Department、通訊作者Corre-spondingauthor、通訊地址Address;③摘要Abstract;④關鍵詞Keywords;⑤背景Introduction;⑥材料與方法Materialsandmethods;⑦結果Results;⑧討論Discussion;⑨致謝Acknowledgements;⑩參考文獻References。
2.4摘要和關鍵詞的書寫
包括目的、材料和方法、結果和結論。應獨立成章,具有自明性;不分段,不能使用非公認的縮略詞語、化學結構式和公式等。目的主要用來說明研究要解決的問題,突出論文的主題內容;材料和方法是說明研究的材料和采用的方法等;結果是介紹所得到的數據資料,統計學結果;結論是對結果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所得出的觀點或看法;關鍵詞主要反映論文主題概念的、從題名和正文中選出來的詞;是論文的文獻檢索標識,一般有3~5個單詞或詞組組成。
3.醫學論文撰寫的具體步驟和要點
3.1背景
參考以往的相關醫學研究文獻,進行回顧性分析,闡述本研究的科學問題或研究的目的、說明研究或觀察的基本原理和密切相關的參考信息、講述本研究的必要性和臨床意義。文字精練,篇幅不宜過長,語句不能與摘要和討論重復,在沒有確切的資料時,盡量不要使用“在國內外尚未報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等語句。一般在200字左右。
3.2材料和方法
必須提供真實的臨床資料、實驗對象病人或實驗動物,包括對照組。指明性別、年齡和其他的重要特征,盡量列出重復實驗的必要信息。詳細介紹具體實驗,手術方法包括提供實驗組和對照組資料,分組要均衡、隨機化,各組之間要有可比性;實驗試劑的來源、制備、選擇標準,儀器設備的型號,制造的國別和廠家等詳細的參數需要予以說明。合理應用統計方法和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統計方法詳細,易理解,并能依據原始數據證實報告的結果。
3.3結果
包括臨床實驗觀察、測定數據、統計學分析結果、實驗研究圖表等。對臨床實驗研究進行整理、分析和歸納以及進行統計學分析,不必進行討論、引用文獻、進行推理分析及討論,可用文字和圖表加以說明實驗結果,英文寫作時,單位和計量之間要有空格,句號、逗號后面需要空一格,百分比和數字之間不能空格(如50%),法定計量單位應用國際單位制(即SI單位制)國家標準CB3100~3102-93。
4.討論
討論是醫學論文的核心部分,必須圍繞實際臨床實驗結果進行討論、結合基礎理論和相關研究結果,用國內外最新的學說、理論、見解對該課題進行分析以及對實驗結果受影響的因素等進行分析解釋,不要偏離主題,理由充分時,可以提出新的假設。對新發現、創新點、新建議合理引證類似研究結果為佐證進行推理、分析,以及導出結論。論證采用已有科學根據的數據,不要大量引用他人資料,評價實事求是,不要重復在前言或結果部分中的數據或其他材料,語句要簡潔、準確,盡量用事實和數據進行討論,引用參考文獻資料要標明。寫作的思路要清晰,結構要嚴密,層次要清楚,合乎科學邏輯。圍繞本研究提出的科學問題、根據實際研究結果和討論所作出的論斷,說明通過本研究解決了什么問題、總結發現的規律、對前人的研究或見解作了那些修正、補充以及進一步證實或否定等。也可以淺談對本研究的不足之處及今后的展望。對本研究有經濟支助和材料支持、有貢獻但不屬著者權、研究進行過技術協助、科學顧問、研究計劃的重大評論者、數據采集或臨床試驗參與者等經同意后致謝。
5.參考文獻
摘要:以SCI期刊引用報告JCR最新網絡版作為數據源,統計分析了2011年SCI收錄科技期刊文獻在國家與地區分布、學科
>> 論科技期刊載文信息的統計分析 廈門地區被SCI收錄醫藥論文統計分析 《科技與經濟》文獻計量與研究熱點統計分析 基于CNKI收錄統計分析 2003~2012年SCI收錄內蒙古農業大學學術論文的統計分析 華中師范大學2012年SCI—E收錄論文統計分析及政策建議 教代會研究文獻的統計分析 高等職業教育研究在中國:期刊文獻統計分析 云計算研究的文獻統計分析與熱點分析 近20年鄉村旅游研究文獻的統計分析與引文分析 SCI收錄的護理學類期刊分析 無錫市婦幼保健院近五年發表SCI收錄論文統計分析 2000~2010年中國旅游研究國外期刊文獻統計分析初步 關于三種中等化學教學類期刊微型化學實驗研究的文獻統計分析 內部控制研究文獻統計分析 電子病歷系統研究文獻統計分析 檔案工作模式研究文獻統計分析 社區管理研究文獻統計分析 復式教學研究:期刊論文的統計分析 檔案工作“有法必依”期刊文獻計量統計分析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2]王學勤,章蕾,潘繼進,等. SCI收錄中國期刊的統計分析與研究[J].現代情報,2005,(10):158-162.
[3]付曉霞,游蘇寧,李貴存. 從2000—2009年我國在SCI收錄期刊發表的論文數據看SCI對我國科技期刊的影響[J]. 編輯學報,2011,23(3):209-214.
[4]趙宏銘,魏穎. SCI分析工具在科學研究中的應用——以腫瘤免疫基因治療技術為例[J].中國索引,2007,(2):18-21.
[5]Zhang Y. Analysis of Moxibustion Reports Published in Journals of Science Citation Index in Recent 5 Years [J]. Journal of Acupuncture and Tuina Science,2012,(4):243-247.
[6]田德橋, 鄭濤. SCI收錄生物安全相關論文的文獻計量學分析[J]. 中華醫學圖書情報雜志,2009,(5):69-71.
[7]ISI. 2011-2012年SCI影響因子[EB/OL].(2012-08-22)[2012-10-12].http://.cn/index.php?page=sci_journals.
[8]王國龍, 李佩. SCI源期刊概述[J].中國索引,2003,1(3):19-24.
畢業論文參考文獻:
[1]王秋菲,戚紅.經管專業畢業論文質量現狀及提升路徑[J].沈陽建筑大學學報,2011(1).
[2]韓沚清.關于提高經管類本科畢業論文教學質量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2(3).
[3]鄧黨雄.增強四個意識,抓好十個方面的工作[R/OL].2016-3-26,2016-3-28.
[4]王金華,向.數學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湘南學院學報,2013(2):66-70.
[5]王金華,向.數學分析課程網絡空間教學的實踐[J].教育教學論壇,2014(8):193-195.
[6]崔嶸,陳薇,劉為群.如何走出高校本科畢業論文質量下滑的困境[J].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13,(1):122-123.
[7]王建春,黃靜,錢桂生.導師在研究生培養過程中應重視的幾個關鍵問題[J].醫學研究生學報,2005,18(8):765-766.
[8]吳秀芳.學術論文的創新性與現代意識[J].文學教育,2008,(5).
畢業論文參考文獻:
[1]符小軍.高職日語專業畢業論文改革的實踐與思考[J].南通職業大學學報,2007,4:46-48.
[2]王小偉.高職院校日語專業畢業論文存在問題及對策探析[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0,9:34-35.
[3]劉文琪.提高商務日語專業本科畢業論文質量的若干思考[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4,1:161-162.
[4]李慧.基于工作過程的高職日語專業畢業設計改革[J].電子制作,2014,6:206+198.
[5]闕明坤.更多高校應向實用轉型[N].經濟日報,2014-05-22.
[6]賴紅芳,蔣利榮,韋正.地方高校轉型契機下的制藥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探索[J].科技創新導報,2015(1):156-157.
[7]戴紅玲,胡鋒平,李歡歡,等.給排水科學與工程特色專業實驗教學體系建設[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5,34(5):163-165.
[8]田毅,師學義,付薇.選題驅動式本科畢業論文(設計)改革與實踐——以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為例[J].中國地質教育,2011(4):51-55.
[9]白中科,袁春,付宗堂,等.試論大學課堂教學與畢業論文(設計)中的創新思維[J].中國地質教育,2006(4):133-136.
畢業論文參考文獻:
[1]劉繼峰.畢業論文與就業矛盾之分析及解決——以本科生法學專業為基礎[J].中國法學教育研究,2009,(3):185
[2]黃靜,柳斌.畢業論文教學安排與擇業的矛盾及解決辦法[J].貴州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4):176-178.
[3]張良苗,岳寶華.本科畢業設計與就業之間的矛盾及對策分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1,(01):35-36.
關鍵詞:開放實驗室;科研創新能力;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35-0230-02
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科研創新能力是高校培養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大多數高校實施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重要舉措。為了更好地營造良好科研氛圍,提高醫學本科生的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我校做了很多嘗試,開展了許多探索性的教學改革,本文對我校近年來開展的開放實驗室教學進行總結與淺析,借此可以給與我校教學、科研條件相似的醫學院校特別是西部欠發達地區醫學院校提供一些借鑒。
一、開放實驗室的背景
經過多年努力,我校實驗室建設取得了快速的發展,目前形成了以2個省部共建重點實驗室和8個廣西醫學重點實驗室為核心,以7個二級學院實驗中心為骨干,以20多個醫學相關的教學實驗室為基礎,涵蓋了從前沿醫學研究到一般教學需要的實驗室體系。長期以來,我校重點實驗室及二級學院實驗中心主要是為專業科研人員和碩、博研究生提供科研服務,在本科教學中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因此,如何充分利用現有實驗室條件,更多地為醫學本科生提供科研實踐機會,以此提高他們的動手能力和科研創新能力,一直是我校探討本科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
二、開放實驗室的形式
在學校教務處的統籌協調下,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知識結構,由淺入深地推行了多種形式的實驗室開放教學,主要的形式有:
1.重點實驗室普及型參觀和學術講座。對于剛入高校的低年級本科生,由于他們掌握的專業基礎知識有限,我們一般在第一學年末安排他們到重點實驗室參觀,給他們介紹實驗室的一般情況。同時,由重點實驗室專職教師舉辦1~2次學術講座,重點介紹每個實驗室的研究方向,以及相關的科技前沿研究。這種教學形式,可以讓學生感性地了解我校當前的科研水平,使他們開闊視野,增長見識,為他們以后更好地把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驗研究中打下基礎。
2.延伸常規實驗課,開設探索性實驗。探索性實驗一般是在本科第2學年下半年到第3學年上半年期間開展,學生此時只是初步了解相關基礎醫學學科知識,實驗設計、操作仍不規范。因此,我們事先要對學生進行一些常規培訓,如給學生觀看示范性實驗教學錄像、多媒體課件等。在學生基本掌握實驗的基本技能,并通過考核后,就可以讓學生開展探索性實驗,其流程主要包括:(1)由帶教老師講解探索性實驗設計的基本知識,包括如何選題、可行性分析、申請書撰寫等;(2)每個課題組一般由4~6名學生組成,同時要求有課題負責人以方便聯系;(3)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并結合實驗室的實際條件,通過查閱文獻或借鑒前人的研究成果,選出合適的題目,并按要求寫出規范的設計方案;(4)帶教老師從創新性、科學性和可行性等方面綜合評價實驗方案,確定入選課題;(5)學生獨立完成實驗操作并進行結果處理,老師只是給予一些技術上的指導;(6)學生撰寫論文并參加答辯;(7)老師給予學生相應的綜合評分。
3.參與到現有的科研課題中,培養實驗操作技能和團隊精神。由于醫學本科學生自身條件和學校教學條件的限制,加上學生掌握的專業知識面較窄,學生很難獨自開展一個系統的課題研究。為了讓學生較全面地了解一個完整的科研課題的全程,我校重點實驗室每年都開放一些科研項目,吸引本科生參與進來。這種教學形式一般分為三個階段,首先,老師給學生詳細介紹課題的基本情況,包括研究背景、技術路線、實驗方案等,經過一段時間的培訓后,才可以讓學生獨立承擔科研課題的部分研究。其次,學生完成階段性實驗后,老師定期指導其對實驗現象和結果進行統計分析,允許學生采用某一部分實驗結果撰寫論文,并投稿。最后,老師鼓勵學生積極撰寫申報書,申請各類大學生課外科研項目或參加挑戰杯。這種教學形式可以快速地提高學生學習、動手的能力,培養他們團結合作的團隊精神。
4.設置“未來學術之星”基金課題,鼓勵學生自由申請。為進一步推動我校大學生課外科技創新活動的開展,引導大學生廣泛參與科技活動、學術研究和社會實踐,我校從2008年開始開展了“未來學術之星”大學生課外科研課題項目申報活動。其申請的流程為:(1)每年的6月中旬~9月初為課題申報階段,在這期間,學生要查閱文獻,并按照申報每年的申報指南撰寫申報書;(2)9月下旬為課題評估、立項階段,教務處聘請校內副教授以上專家按照立論新穎、論據充分、研究目標明確、內容具體、技術路線可行、經費預算合理的總體要求進行初審,提出是否立項和立項級別的初審意見;(3)各分團委將允許立項的課題申報書及其初審意見一式三份上報至校團委,由校團委提請學校大學生課外科技學術活動指導委員會組織相關領域專家進行復核,確定予以立項的課題及其級別;(4)10月~次年3月初為課題實施階段,學校對獲得立項的課題給予一定的資金資助,采取課題負責人形式開展課題研究;(5)次年3月中、下旬為課題結題階段,要求有結題報告。最后,教務處組織專家嚴格審查課題考核指標是否完成,并給予不合格、合格、優秀等評價,如果課題組能超額完成,并發表較高水平的學術論文,則考慮在下一年度給予滾動資助,特別優秀的成果還將被推薦代表我校參加廣西區、全國“挑戰杯”競賽。總而言之,“未來學術之星”大學生課外科研活動為同學們提供了“早期接觸科研”的重要平臺,可以有效促進學生接觸和了解所學專業的發展動向。
三、教學取得的成效
為了打造“教學科研型”醫科大學,我校近年來比以往更加注重醫學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養,采取了多種教改措施,其中,針對本科生開放實驗室就是一種重要的教學形式。幾年來的實踐證明,開放實驗室極大地促進了醫學本科教學和科研的有機結合,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和科研能力,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1.促進了教學與科研的結合,提高了大學生參與科研的興趣。以我校臨床重點實驗室為例,該實驗室消化內科課題組面對我校本科生開放了“胃腸病循證醫學”項目,先后招收了10多名本科“助理研究員”。在教師指導下,這些同學參與了整個科研過程。這種教學模式給他們提供了大量實際鍛煉的機會,大大提高了學生們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例如,2004級本碩班吳留成,2005級本科生劉莉丹、廖明、黃小麗,2006級本科生蘇婷、潘曉芬、尹芳、黃萍、賓瓊、李靖等同學在老師的指導下以第一作者分別在SCI期刊Endoscopy、European Journal of Cancer、Cancer Chemotherapy and Pharmacology、Pancreas、Colorectal Disease、Breast Journal、Dermatitis等發表了多篇高水平論文。
2.強化和提高了專業基礎知識的水平,提高了學生的創新能力。依托開放實驗室特別是重點實驗,校團委主持開展了本科生“探索性實驗”、“未來學術之星”等大學生科研培養項目。這種創新型教學模式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2012年,我校本科生發表原創性研究論文多篇,代表性的有2009級本碩班葉方慧、張冰、黃路路,2009級本科生楊銘、陸艷梅、劉常遠,2008級本碩班陳陽、王潔、楊延龍等同學分別在SCI期刊Genes and Immunity、PloS ONE、Immunogenetics上發表相關學術論文。
四、存在的問題
1.開放實驗室不像計劃內的教學一樣有固定的學時數和明確的工作量,如何計算教師的工作量,以提高教師參與教學的積極性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另外,學生參與課題研究,如何認定其學分,以此認可他們的學習成績也是要考慮的問題。我校在這些方面是做了一些探索,但仍不夠完善。
2.“探索性實驗”和“未來學術之星”項目指南尚須改進完善,以適應醫學高速發展的需要。另外,“未來學術之星”單個項目資助的力度太小,多數課題是在老師課題經費的額外資助下才能按計劃順利開展實施,從某種程度上抑制了老師帶教的熱情。
綜上所述,多層次開放實驗室促進了教學與科研的融合,為學生早期接觸科學研究提供了可能,培養了學生獨立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意識,激發了他們參與科研、從事科研的熱情和愿望。這種教學模式是深化實驗教學改革,由被動教育到主動教育,由應試教育到素質教育,全面提高實驗教學水平的有效方法,是培養創新人才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周石.強化學生學術活動,培養學生科研能力[J].高等教育研,2006,6(2):68-69.
1政治要求
貫徹黨和國家的衛生工作方針政策,用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作指導,準確而深刻地反映研究對象的本質和規律性。
運用先進理論與先進技術解決醫學上的各種問題,以加速發展我國的醫學科學事業。
遵循科學道德,無政治性錯誤,無浮夸,無泄密。
2學術要求
中華醫學會系列雜志目前均為學術類期刊,既要反映我國相關學科學術水平和發展動向,代表國家相關學科發展前沿,又要結合我國當前的醫療水平和實際工作需要,為防病治病工作的順利進行發揮預見和導向作用。2.1選題得當
密切結合國家或地區醫學科技攻關及重點研究項目密切結合醫療衛生保健和防病治病實踐適應學科發展的需要有足夠的科學依據2.2內容體現創新性、科學性、實用性2.2.1創新性:學術論文的靈魂。創新性主要表現在:在同類領域中提出了新理論、新概念、新原理,或者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新的發現;在同一原理的基礎上有新方法、新手段、新技術的創造;研究的樣本數更大,或采用的方法更為嚴格,發現了過去沒有發現的新事實、新現象,提供了新的數據和實驗結果;對原有的技術方法,在不同領域和不同地區有新的應用,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在論文中應該反映作者是如何把未知變為已知,把未有變為已有,把知之不多變為知之較多,把知其然變為知其所以然,從而有了新的認識,發現新的事實,找新的規律,闡明新的理論,發明新的技術。這樣的論文,才有刊出的價值。2.2.2科學性:學術論文的生命。科研設計是科學性的基礎,科研設計是否嚴謹,關系到研究結果的準確性和重現性。科研設計包括專業設計和統計學設計。
專業設計:研究思路是否恰當,方法是否可靠,技術上是否成熟,診斷依據是
否充足,臨床表現和療效觀察是否客觀、深入,資料是否完整等。
統計學設計:樣本含量是否足夠,是否具有代表性;分組是否隨機化,是否具
有可比性;是否對照觀察,有客觀的定量指標;數據是否準確、完整及符合統計學
要求等。
臨床研究的科研設計應符合循證醫學和現代臨床流行病學的要求。
科學性還體現在對實驗結果的解釋是否符合邏輯,結論是否有充分的依據并恰如其
分。僅僅對研究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是不夠的,要重視各專科的特殊規律。通
過統計學處理后,還需要從專業的角度去慎重考慮,結合專業特點具體闡明所觀察
到的現象之間的因果關系,揭示其內在規律性,從而得出正確結論。
2.2.3實用性:科學技術的最終目的在于應用。醫學是一門應用科學,更應
該強調實用性,技術上要行得通,辦得到。除了少量純理論研究的論文以外,大多
數醫學學術論文應該結合醫療、預防工作實際。論文的實用價值越大,指導作用越
強,就越具有重要性。
3寫作要求
期刊常用的論文類型有述評、論著(臨床分析、療效觀察、實驗研究、調查報告等
)、病例報告、臨床病理討論、綜述等等。
文字表達要求準確、嚴密、簡練、通順,用詞穩妥,語言規范,說理明晰,推
理周密,可讀性強,最好還有一定的生動性。一般應用科技語體。
論著類文章最常用的寫作格式為“四段式”,即:前言,方法,結果,討論。
3.1題名
題名應以最恰當、最簡明的詞語反映文章中最重要的特定內容。一般使用充分反映
論文主題內容的短語,不使用具有主、謂、賓結構的完整語句,不使用標點。題名
用詞應有助于選定關鍵詞和編制題錄、索引等,應避免使用非公知公認的縮略語、
字符、代號等,也不宜將原形詞和縮略語同時列出。中文題名一般不宜超過20個漢
字,英文題名不宜超過10個實詞。
3.2作者署名
作者署名是文責自負和擁有知識產權的標志。作者應是:⑴參與選題和設計
,或參與資料的分析和解釋者;⑵起草或修改論文中關鍵性理論或其他主要內容
者;⑶能對編輯部的修改意見進行核修,在學術上進行答辯,并最終同意該文發
表者。以上3條均需具備。作者姓名在題名下按序排列,排序應在投稿時確定。集
體署名的文章應注明通訊作者。作者中若有外籍作者,應附其本人同意的書面材料
。
論文決定刊用后,需要全部作者簽署《論文專有使用權授權書》,將論文專有
使用權授予中華醫學會。
3.3摘要
摘要是論文的高度概括、凝練、微型化,應具有獨立性和自含性,即不閱讀全
文就能獲得必要的信息。中華醫學會系列雜志的論著需附中、英文摘要。
作用:讓讀者了解文章;代替閱讀全文;便于制作二次文獻及收入數據庫。
格式:結構式摘要,包括目的、方法、結果(應給出主要數據)及結論四部分,
各部分冠以相應的標題。
寫摘要應著重反映新內容和作者特別強調的觀點,力戒空泛,應列出必要的資
料和數據,并有明確的結論。采用第三人稱撰寫,不列圖、表,不引用文獻,不加
評論和解釋。中文摘要可簡略些(250字左右),英文摘要應稍詳細一些(400個實
詞左右)。
英文摘要前需列出英文題名、作者姓名、第一作者單位名稱、所在城市名、郵
政編碼和國名。
有通訊作者時,應注明通訊作者的姓名、單位名稱和郵政編碼。
3.4關鍵詞
關鍵詞是為了便于作文獻索引、檢索和閱讀而選取的能反映文章主題概念的詞
或詞組,一般每篇論文選取2~5個關鍵詞。關鍵詞應盡量從美國國立醫學圖書館
編印的MedicalSubjectHeadings(MeSH)中選取,其中文譯名可參照中國醫學科
學院信息研究所編譯的《醫學主題詞注釋字順表》。中醫藥關鍵詞應從中國中醫研
究院中醫藥信息研究所編寫的《中醫藥主題詞表》中選取。未被詞表收錄的詞(自
由詞)必要時也可以作為關鍵詞使用。要注意首標詞的選用,首標詞應反映全文最
主要的內容。
3.5前言
概述研究的背景、目的、研究思路、理論依據、研究方法、預期結果和意義等
。僅需列出切題的參考文獻,無須進行文獻綜述。不要涉及本研究中的數據或結論
。不要與摘要雷同。一般不超過250字。比較短的論文可以只用小段文字起前言作
用。
3.6方法
應詳細描述研究對象(人或實驗動物,包括對照組)的選擇及其基本情況,以及
研究所采用的材料和方法。這部分的描述以使讀者能進行重復為度。
3.6.1研究對象:研究對象為病人,需注明病例和對照者來源、選擇標準及
一般情況等。研究對象為實驗動物,需注明動物的名稱、種系、等級、數量、來源
、性別、年齡、體重、飼養條件和健康狀況等。
3.6.2藥品、試劑:使用化學名,并注明劑量、單位、純度、批號、生產單
位和生產時間。
3.6.3儀器、設備:應注明名稱、型號、規格、生產單位、精密度或誤差
范圍。無須描述其工作原理。
3.6.4研究設計:應交代研究設計的名稱和主要做法。如調查設計應交代是
前瞻性、回顧性還是橫斷面調查研究;實驗設計應交代具體的設計類型,如屬于自
身配對設計、成組設計、交叉設計、析因設計抑或正交設計等;臨床試驗設計應交
代屬于第幾期臨床試驗、采用了何種盲法措施、受試對象的納入和剔除標準等。應
圍繞“重復、隨機、對照、均衡”四個基本原則作概要說明,尤其要交代如何控制
重要非試驗因素的干擾和影響。
3.6.5研究方法:個人創造的方法應詳細說明“方法”的細節,以備他人重
復。改進的方法應詳述改進之處,并以引用文獻的方式給出原方法的出處。原封不
動地使用他人方法,應以引用文獻的方式給出方法的出處,無須展開描述。
3.6.6統計學處理:說明統計學方法及其選擇依據。統計學符號按GB3358
-82《統計學名詞及符號》的有關規定書寫,一律用斜體。
3.6.7倫理學描述:臨床試驗研究,應說明試驗程序是否經所在單位或地區
倫理學相關機構的批準,研究對象是否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3.7結果
報告研究的結果,不應簡單地羅列研究過程中得到的各種原始材料和數據,而
必須將其歸納分析,進行必要的統計學處理,得出相應的結論,然后用文字和各種
圖表表達出來。結果的敘述應實事求是,簡潔明了,數據準確,層次清楚,合乎邏
輯,不能有任何虛假或含混不清,不應與討論內容混淆。
3.8討論
討論強調新的和重要的內容,以及從中得出的結論,包括發現的意義及其限度
,及對進一步研究的啟示。研究工作尚未完成不要聲稱并暗示工作的優先權。如果
不能導出結論,也可以進行必要的討論,提出建議、設想、改進的意見或待解決的
問題等。應將研究結果與其他有關的研究相聯系,并將本研究的結論與目的相關聯
。不必重述已在前言、結果部分詳述過的資料或數據,和過去文獻已報道的內容。
3.9圖
圖應具有自明性,即只看圖、圖題和圖例,不閱讀正文,就可理解圖意。圖的
內容不要與文字、表格重復。圖的類型應與資料性質匹配。線條圖要求線條均勻、
主輔線分明,并使數軸上刻度值的標法符合數學原則。圖高度與寬度的比例一般掌
握在5∶7左右。照片圖要求有良好的清晰度和對比度,層次分明,反差適中,沒有
雜亂的背景。病理顯微照片應標明染色方法和放大倍數。實物照片涉及尺寸者應附
有表示目的物尺寸大小的標度。若刊用人像,應征得本人的書面同意,或遮蓋其能
被辨認出系何人的部分。引用已發表的圖須注明出處,并附版權所有者同意使用該
圖的書面材料。圖中的量、單位、符號、縮略語等須與正文一致。
3.10表
制表的基本要求是重點突出,簡單明了;主謂分明,層次清楚;結構完整,有自明
性。表的內容不要與文字、插圖重復。表中的量、單位、符號、縮略語等須與正文
一致。中華醫學會系列雜志一律使用三線表。
3.11名詞術語
醫學名詞應使用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公布的名詞。尚未有通用譯名的名詞術語于文內第一次出現時應注明原詞。中西藥名以《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最版本和中國藥典委員會編寫的《中國藥品通用名稱》為準,不應使用商品名。
冠以外國人名的體征、病名、試驗、綜合征等,人名可以用中譯文,但人名后
不加“氏”(單字名除外,例如福氏桿菌);也可以用外文,但人名后不加“’s
”。
縮略語:文題中一般不用縮略語。在摘要及正文中首次出現縮略語時應給出其
中文全稱。縮略語應盡量少用,一般不宜超過5個,不超過4個漢字的名詞不使用縮
略語,以免影響文章的可讀性。
3.12計量單位
計量單位實行國務院1984年2月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計量單位》,并以單位符號表示,具體使用可參照中華醫學會雜志社編寫的《法定計量單位在醫學上的應用》第3版(人民軍醫出版社2001年出版)。
3.13數字用法數字的使用,執行《關于出版物上數字用法的規定》〔中國標準出版社1996年出版〕。凡是可以使用阿拉伯數字而且很得體的地方,均應使用阿拉伯數字。如公歷世紀、年代、年、月、日、時刻和計數、計量均用阿拉伯數字。
3.13志謝
志謝用于對參與部分工作、提供技術性幫助、提供工作方便、給予指導但尚達不到作者資格者,以及提供資助的團體或個人表示感謝。文字力求簡練,評價得當。原則上應征得被感謝人的書面同意后,方可提名感謝。3.14參考文獻列出參考文獻的目的,主要是說明研究所借鑒的科學依據的出處,以供讀者查閱參考;減少對前人文獻的復述,以節省篇幅;同時,也是對他人成果和著作權的尊重。因此,應以嚴肅的科學態度對待。除了會議消息報道等簡訊外,一般每篇論文均應有參考文獻。論文所列參考文獻應是作者直接閱讀過原著的,而不應是轉引他人的。應選擇近年的文獻,除非必要,一般不宜引用10年以前的文獻。應注意引用國內的文獻,使讀者了解國內的有關進展,且易于查找。由于參考文獻的格式較嚴,項目較多,稍不注意即出現差錯,使讀者難以查找,因此必須認真核對原著,對作者姓名、刊名、年份、頁碼等,尤應注意準確。中華醫學會系列雜志參考文獻采用順序編碼制著錄。參考文獻中的作者列出第1~3名,超過3名時,后加“,等”或其他與之相應的文字。外文期刊名稱用縮寫,以IndexMedicus中的格式為準;中文期刊用全名。每條參考文獻均須著錄起止頁。3.15腳注
腳注常用于注明作者工作單位、郵政編碼、基金資助項目等。獲得基金資助產出的文章應在文章首頁地腳以“基金項目:”作為標識,注明基金項目名稱,并注項目編號。基金項目名稱應按國家有關部門規定的正式名稱填寫,多項基金可按級別依次列出。4初稿的審查
4.1要注意布局結構。“四段式”的各部分都要妥善安排,既要明確分工,避免重復,又要互相配合,防止遺漏。“四段式”是基本結構,但應根據論文的具體內容,作靈活的處理。每篇論文一般均分為幾個部分、若干層次,分別冠以適當小標題。標題不可過多。同層次標題之間,內容要有聯系,體例應統一。全文的標題要相對均衡。
4.2行文要圍繞中心,突出重點,條理清晰,詳略得當。不應過多地插入枝節問題,羅列一大堆資料和數據,以致擾亂甚至淹沒了主題。材料和方法部分,要著重介紹有關保證科學性和提供重復驗證的必要信息。評價實驗結果、臨床診斷和治療效果等,一定要說明其標準。在結果分析中,絕不要無選擇地羅列所有資料和數據,但要詳述有意義的結果,包括正面的、陽性的結果和反面的、陰性的結果,有時后者更為重要。討論部分要善于運用自己的資料,闡述自己的觀點,以觀點統率材料,夾敘夾議,最能引人入勝。臨床論文尤其應該用自己的病例統計數據和個案來進行論證。
4.3要善于將圖表與文字配合使用。三者內容不應該重復。核對圖表在文內是否按序標引。
4.4要正確運用語法和修辭。科技文章不同于文藝作品,不要求辭藻華麗,形象動人,而要求準確、簡潔、通順、合乎語法和修辭。4.5要重視規范化和標準化。注意醫學名詞、簡化漢字、計量單位、標點、符號和數字使用的規范化,第一次使用縮略語時是否寫出全稱,核對參考文獻是否按序標引以及著錄格式是否標準。4.6認真通讀全文,檢查有無筆誤、拼寫、打印、計算錯誤。5投稿前的準備
投寄論文要選擇適當的期刊,做到“知己知彼”。投稿前,要認真閱讀目標刊物的稿約,并且分析其已刊出論文的水平、特點及其欄目,將之與自己的文章相比較,以決定如何投寄。
一般說,中華醫學會系列雜志要求刊出的論文具有國內先進性或重要指導性,同時也重視臨床實用性。
稿約中一般都對來稿提出格式方面的要求,應認真對待,以免因形式審查不合格被退稿而延誤論文的發表。
必須注意的是,切忌一稿多投,即同時投寄兩種刊物或多種刊物,或投寄一刊后未等退稿又投寄他刊。但是,同時向不同刊物投寄中文稿和外文稿,則不屬一稿兩投,因為其讀者和文種均不同。在國際上,這種情況稱為平行發表(parallelpublication)或二次發表,與一稿多投引起的重復發表uplicatepublication),有原則區別。
【摘要題】期刊工作
【關鍵詞】學刊/知識結構/編輯學/社會科學學/科學學/國家期刊獎
【正文】
一
學術期刊(以下簡稱“學刊”)的質量無疑與其主編、編輯的素質、編輯(更主要的是主編)的知識結構有著直接的聯系,而學刊評化的一個側重點應該是考察其操作者(主編、編輯)的知識結構、他們的主觀能動性這些方面所決定的學刊的優劣情況等。我們曾經研究過“綜合性社科學刊主編最佳知識結構”這一課題,研究結果認為,綜合性社科學刊主編首先應該是學術期刊出版方面的專家,其最佳知識結構“既要具有合適的專業知識,又要具有合理的知識結構”,具體地說,綜合性社科學刊主編的最佳知識結構,包含這樣四層含義:1.一定要在一個專業領域內實現“學者化”;2.一定要有豐富的“社會科學學”知識儲存;3.一定要有比較高的“編輯學”理論和實務方面的修養;4.一定要有“領導科學”方面的素質修養。[1]推而廣之,綜合性社科學刊編輯素質、知識結構也大致如此。相應地,綜合性自然科學學刊主編(編輯)應當具有的是“科學學”的修養;而對于專業學術期刊(非綜合性學刊)主編來說,除了“社會科學學”(或者“科學學”)之外,其余三方面的知識結構完全適合于他們。只有有了學刊主編、編輯的最佳知識結構,才能有真正優秀的學刊。
二
毋庸諱言,在我國學術期刊界,普遍存在著一種現象,這就是有的學刊主編不去研究“社會科學學”(或者是“科學學”),或者不懂“編輯學”,就是說在這兩個方面不具備最佳的知識儲備,但是,其主編的學刊照樣獲得“國家期刊獎”、“雙高期刊”、“核心期刊”或者是教育部的“名刊工程”期刊,等等。如何解釋這種現象呢?我們認為,導致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一是這些主編不自覺刪頃應了“社會科學學”(或者“科學學”)和“編輯學”內在規律的要求。但是,唯物主義地講,這種情況是不大可能存在的。我們認為,這種普遍存在的現象,大多是由其所處優越的學術環境、依靠高水平的自然來稿而導致的。二是因為這類學刊編輯部的優秀自然投稿稿件俯拾即是,在這方面,與其他學刊相比,處在一種“不平等”的競爭狀態。誠如著名學者、中國人文社科學報學會理事長、《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主編龍協濤先生2002年在其主編的學報獲得“雙高”期刊和第二屆“全國雙十佳社科學報”第一名這兩項大獎后,接受采訪之際所坦言的:“北大學報能有今天的成績,首先因為她背后有北大,有北大深厚的學術資源,有北大校領導和北大學者們的全力支持,還有編輯部同仁的齊心協力。”[2]這是實事求是的。回顧歷次評比,經常是這樣的狀況:“國家期刊獎”等獎勵獲得者大多是國家級科學研究機構或者是國家的主要高等學校主辦的學刊(在此,我們絕對沒有否認在這些編輯部里,在編輯學、社會科學學或者科學學等方面的研究上,不乏高水平者)。[3]而稍低一級的獎勵,往往是那些由一般綜合性大學和各省級社會科學院(科學院)等主辦的學刊,依此類推,幾乎“概莫能外”。
還有一種現象,更能說明這一點:就是同一所大學主辦的文、理兩種學報,它們的獲獎情況一般取決于該校文、理比重和力量的對比,以理為主的學校,它的自然科學版學報獲獎情況就遠超過其社會科學版,相反,以文為主的學校的社會科學版學報獲獎情況就遠超過其自然科學版。就是說編輯部人員的力量高低不能決定和左右其學校文理比重,不能決定其學報的優劣。加之我國大學學報國家給的定性是“以反映本校教學、科研成果為主的學術期刊”,它不適宜過多發表校外成果,這就決定了學校層次決定學刊層次、專業層次決定相關學刊層次局面的存在。加之,人們往往習慣地把得意之作投到更高級的科研(教學)單位主辦的學刊上去,使這些學刊形成了良性循環的局面。所以,目前的“優秀學刊”和非“優秀學刊”往往并非是由辦刊人主觀因素造成的。我國學刊的評比,其實是在評所登載的論文水平,是在評比主辦單位的學術水平,這與評刊的初衷是大相徑庭的。我國的新聞出版職能部門的主要職能是管理我國新聞出版的法制化和規范化執行情況的,而我國的期刊評比又主要由它們來執行,如果不是主要去考察各學刊的編輯水平,而主要去考察他們的學術水平,難免導致本末倒置。應該說,高等學校的學術水平是由教育部等政府教育主管部門去評比的,科學文化水平是由科技部或各省、市、自治區政府代表國家去評比的。所以客觀地講,這些學刊獲得的種種榮譽,更主要的是基于其依附單位的高水平,依靠其所載內容(論文)的高水平,而并非靠編輯部成員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即高水平)取得的。它們依附的單位是科學研究方面的“國家隊”,其學刊理所當然的就是學刊界的“國家隊”。對此,南翔曾經一針見血地指出:“學術刊物分三六九等,并非見諸言之鑿鑿的紅頭文件,而是一種依門楣而定的習慣,門當‘等’對的,主要不是質量,而是出身。”[3]我們認為,這個“依”就是依靠,這個“門楣”就是那些代表國家水平的學術單位,這里的“質量”應該指由編輯們的主觀能動性所創造出來那種品位,而這里的種種榮譽往往是靠其主辦單位的高水平,而非辦刊人的主觀努力和高水平得來的。如何通過國家對學刊的評比來真正調動編輯者們的積極性就成了問題的焦點。難怪經常聽到有人抱怨:“大刊好編,小刊難辦”、“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就是這種情況的一種客觀反照。
[page_break]三
我們提出這一重要問題,還基于以下三個事實:第一,在2004年8月召開的“首屆科技出版發展論壇”上,我國科技專家發出這樣深深的疑問和感嘆:“中國為何沒有《科學》?我國科技期刊處于內外夾擊”。到目前為止,我國在自然科學方面還沒有像美國《科學》,在社會科學方面,還沒有像英國1843年問世的《經濟學家》(TheEconomist)那樣國際著名的學刊,就是明證。然而,與此同時形成鮮明對照的是,一些國際性科技期刊近年來紛紛進軍中國,美國的《科學》以及英國的《自然》等大牌學術期刊都加大了在中國的約稿力度。在我國并非沒有優秀學者和一流的學術稿件,而是沒有世界一流的學刊。
第二,這個事實更進一步說明了這個問題。美國科學情報所(ISI)編制的大型檢索系統“科學引文索引”(SCI)根據編輯水準、國際化程度及在學術界的影響等量化指標,每年都對世界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5000余種期刊進行統計和評估。近日統計的1994-2004年國際學術期刊“引用總數”排行榜出爐。結果顯示,以發表生物醫學領域論文為主的學術期刊——美國的《生物化學雜志》(JounalofBiologicalChemistry)以被引用174萬次位居首位,綜合類期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以133萬次排名第二;大名鼎鼎的英國《自然》雜志與美國《科學》雜志則分別以119萬次和117萬次位居第三、四名;美國物理學會出版的《物理評論快報》與《物理評論》分別以77萬次和60萬次名列第五與第八;第六名由基礎生物醫學領域與臨床醫學領域最負盛名的期刊《細胞》摘得。美國化學學會的《美國化學學會期刊》位居第七名。而與英美等國的期刊相比,中國科技刊物的總體水平還有較大差距。數據顯示,我國期刊的年平均被引頻次約為300次,而同期世界期刊的指標(平均數)為2000多次。
第三,有關統計數字表明我國的高水平論文往往流失海外。僅在自然科學方面,1999年《SCI》收錄的以我國科技人員為第一作者發表的論文19936篇,而其中在國內期刊上發表的論文僅占38%,在國外期刊上發表的論文卻占到62%;我國科技工作者1999年被國際頗具影響的三個檢索系統《科學引文索引(SCI)》、《工程索引(EI)》和《科學技術會議錄索引(ISPT)》收錄國際論文共計46188篇,比上年增長32%。按國際論文排序,我國由上年的第九位升至第八位。所有這些說明,我國不是沒有高水平論文,而是沒有一流學刊。
上述情況能不牽涉到我國學刊編輯主觀能動性、編輯(首先包括主編)的素質和知識結構問題嗎!現在的學刊評比已經形成了一個“怪圈”:代表“國家隊”的學刊因為優秀稿件的優勢,所以,其學術質量自然而然在國內領先,它們的主辦者往往可以高枕無憂,國家的種種期刊獎勵非他們莫屬。然而,我國有世界一流的學者、有世界一流的學術論文,沒有的是世界一流學刊,這難道不是一個怪圈?這個問題與中國體育界“國足”現象實質上是一個問題,只是還沒有引起人們的警覺而已。國足在國內是無疑的第一,但是能滿足于這個“第一”嗎?答案再清楚不過了。其實我國學刊界,早已有有識之士為此呼吁過,原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主編龍協濤教授在2002年就特別強調過:“學術刊物也需要策劃!”[2]我們認為,這個“策劃”當然包括學刊編輯、主編深層次積極性的調動。須知,我國的學刊是在特有體制下形成的特別的運行機制。目前無論主辦學刊的高等學校還是科研院所均是以公有制為主的,由國家及其所屬機構投資,而現在的學刊評比實際上不是去評比它的具體操作者——編輯們的主觀能動性:他們的努力程度、編輯業務水平等,然而這恰恰正是我們應該去認真評比的,也應該是評比的初衷所在,是評比的真正意義之所在。所以,假如我們的學刊評比,不是僅僅去注重所載論文的水平,而是把編輯的主觀因素(主編是其靈魂)作為主要考察對象,真正按照可比性來進行評比的話,目前這些“優秀期刊”不見得就全都“優秀”。同時,如果我國的學刊評比按照科學合理的因素去進行,我國的學刊事業一定會出現更加繁榮的局面。
四
應當科學評比我國的學刊,解決這一問題具有緊迫性。我國的學刊評比應當及時改弦更張,把評比的角度轉變到以下幾個方面來:1.學術期刊編輯部獨自享有資源的利用、開發和優化組合情況,這些資源包括所在地域的古今特色文化。2.編輯部成員在文稿修改中的作用大小情況,是起了積極作用還是起了消極作用,是使文章錦上添花還是有意無意弄巧成拙。3.編輯部培養作者、發現人才的情況。4.學刊編輯部門在出版標準化、學術規范化等方面與國際社會接軌的情況。5.學術期刊編輯部在出版規范、編輯技巧方面的情況。6.作者、讀者對編輯部的滿意度;編輯部及其主編執行國家著作權法等法規的情況。7.學刊封面和版芯的裝幀、設計的準確度,它包括是否合乎封面設計規律、美學意義上的優劣情況等。8.編輯部成員對出版規律和編輯規律的探討和研究狀況,其標志是其發表編輯學成果的質量與數量。9.編輯部整體(尤其是主編)對社會科學學(或者科學學)的把握程度,這同樣看其有無高水平成果發表,等等。這里需要強調的是,我國的編輯人員絕大多數是“半路出家”,即一般都不是編輯學科班出身,因為我國的編輯學高等教育才剛剛起步,現在在崗的學刊編輯主力大部分是在這之前參加工作的。另外,我國傳統上往往忽視“社會科學學”(或“科學學”)方面的教育和培訓,所以,進行編輯學和科學學(社會科學學)方面的研究不叫不務正業,恰恰相反,這正是我國學刊主編和編輯們急需彌補的一課,因為我國學刊界當務之急需要的是學刊編輯行家——編輯家。我國的期刊評比如果能改弦更張,把考察、評比的角度和對象選準,必將大大提高我國學刊的整體水平,必將激勵一大批所謂“小”和“弱”的學刊脫穎而出,真正形成我國學刊“百家爭艷”的局面,這也必將促使我國眾多學刊早日躋身于世界名刊行列,從而大大促進我國科學文化事業的健康、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尹玉吉,尹玉琴.論社科學術期刊主編的最佳知識結構[J].編輯學刊,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