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2-18 16:04:5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企業能效管理,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construction companies increasingly competitive market, in order to adapt to this environment,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is facing major problems, especially in the energy efficiency of management,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As a starting point, from th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energy management analyze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ointed out that the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Keywords: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energy efficiency management; Analysis; Method
中圖分類號:F279.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改革開放的不斷縱深發展,智能建筑已經發展成為一種“高、精、尖”的狀態,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建筑智能化系統越來越強大,但是建筑施工企業也面臨著一些問題,尤其在能效管理上還有一些不足之處需要改進,下面本文就進行詳細的分析。
一 建筑施工企業能效管理現狀分析
建筑施工企業的能效管理是以建筑自動化系統集成技術為基礎,在滿足居住者舒適健康等要求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節約能源、提高能效,并且能夠降低建筑物成本的一套管理系統。建筑施工企業加強能效管理,既能夠為人們創造更加良好的建筑環境,也能夠促進企業的長遠發展,但是在實際的能效管理過程中還是存在一些問題,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對于節能材料和設備的管理不到位
建筑施工企業能效管理和節能材料以及設備的性能具有很大的關系,可以說材料和設備是提高建筑能效的物質基礎,也是建筑節能最基本的構造元素,但是在管理的過程中,管理者由于缺乏管理經驗,加上素質和技能的欠缺,對于節能材料和設備的管理不到位,不能夠發揮其物質基礎的作用。
2缺乏對建筑圍護結構和系統設備兩個方面的管理
由于建筑能效是設備系統的節能和圍護結構的節能相互作用的結果,為了使整個建筑物達到一定的能效水平,就要從這兩個方面進行管理,例如加強對于墻體、們創意及屋面等維護結構的管理,做到兩手抓兩手都要硬,但是從目前來看,實際的施工中缺乏對這兩方面的管理,有些施工者隨意變更施工方案,管理者沒有及時發現,就會制約建筑能效的管理工作。
3管理者忽視了建筑能效管理和整個施工過程的關系
建筑能效指的是建筑物的節能特性,這屬于建筑工程的施工質量層面,所以說加強對建筑能效的管理,要從建筑工程施工的整個程序來看,而管理者往往忽視了這一層面,對于建筑能效水平大小的管理沒有和建筑工程的各個主體施工環節相連接,工程在施工階段以及建筑物的日常運行階段中,也沒有執行建筑節能的相關標準。
4缺乏完善的建筑施工企業能效管理體系
加強對建筑施工企業的能效管理工作,必須要有健全的管理體系,需要有來自政府、企業以及社會多方的監督,才能夠保證管理工作的順利進行。在實際的監督過程中,往往會缺乏一方或者是幾方的監督,造成整體監督環節鏈條的斷裂,制約了建筑施工企業的能效管理工作發揮效用。
二 建筑施工企業能效管理方法探討
實現建筑施工企業的能效管理能夠有效的進行建筑施工的能效分析,實現對建筑冷熱源、照明、給排水、暖通空調以及配變電系統的監督和控制,并能夠實現綠色技術的監控,方便管理者及時采取優化運行的策略和措施,由此可見加強建筑施工企業的能效管理力度十分必要。在實際的管理中需要克服上文中提到的管理中存在的問題,以正確的態度面對當前管理現狀,才能夠提出切實可行的方法。
1加強對節能材料和設備的管理力度
上文中已經指出了,建筑施工企業的能效管理和施工過程中的節能材料和設備具有密切的關系,因此說在今后管理的過程中一定要加強對建筑施工物質基礎的管理。為此,首先需要嚴把材料和設備的采購關,要確保采購者從正規的渠道購買具有節能性能的材料,保證材料設備的質量;其次要對節能材料和施工設備進行嚴格檢查,防止不合格材料進入到施工環節影響工程質量,不具備節能性能的材料進入施工程序影響了建筑的節能發展,對于不符合要求的施工設備,也要嚴格制止其參與建筑施工;最后要加強對材料和設備的管理力度,還需要明確管理者的職責,建立起完善的獎懲機制,激發其管理的動力,這樣才能夠避免問題的出現。
2管理過程中要重點考慮建筑圍護結構和系統設備兩個要素
建筑施工企業的能效管理工作需要和施工的實際情況緊密相連,對于施工中的關鍵環節和因素要進行細致的分析管理,尤其是要加強對建筑圍護結構和系統設備兩個重點因素的管理。為此需要將二者的特點進行分析之后制定出切實可行的管理方案,并從中選出一條最佳的方案加以實施,在實際的管理中不能夠出現重視一方而忽視另一方的現象,要做到一視同仁。在進行能效管理的過程中,還需要根據建筑所處的地理區域進行綜合考察,將圍護結構的系統設備的節能功效充分的發揮,達到及節能又舒適的目的。
3建筑能效管理的過程要和建筑施工過程相統一
由于建筑施工企業的能效管理工作屬于施工質量環節,因此說在進行管理的過程中需要將其看作是施工的一個重要環節。為此,需要將建筑能效管理和建筑施工管理相統一,將能效管理融入到施工全過程管理的內容中。所以說,必須要建立起動態的能效管理和施工全過程監督管理機制,以便管理者能夠及時的掌握建筑施工現場的各種情況,掌握節能材料的使用情況、工程的質量標準以及工期等內容。由于建筑能效水平的大小和建筑工程項目的全過程有著很大的關聯性,所以說要想實現建筑能效的管理,還必須要加強對建筑項目的立項、施工規劃設計、工程具體施工到竣工結算各環節的管理,為此要在每個階段設立相應的管理部門,并成立中心管理部門,建立管理內容共享平臺,方便管理者更清晰的了解建筑工程的實際施工情況和能效管理情況,發現問題能夠及時的采取措施進行補救。
4建立起完善的管理監督機制
上文中提出,在目前的建筑施工企業能效管理工作中,還缺乏較為完善的監督機制,所以為了更好的配合管理工作的開展,必須要建立起政府、企業和社會三方的完善監督機制,及時的指出管理者在工作中的不足。例如建立起建筑施工企業能效測評監督管理模式,以這種激勵的方式鼓勵管理者積極地開展工作,為促進建筑施工企業的能效管理實現突破打下堅實的基礎。要建立完善的監管體制,除了建筑施工企業內部的努力還不夠,還需要擁有法律強制力的保證,當前,建筑節能環保化管理已經向著法制化的方向發展,這是一個大趨勢,所以說這個完善的監管體制中一定要有法律的約束力和強制力的保證。現代社會是高科技社會,監督機制的建立還需要有科學技術的支撐,因此可以依靠信息技術建立起能效管理的信息化操作平臺,這樣既方便管理者管理,又能夠推動管理工作向著智能化和便捷化的方向發展,這也符合今后建筑行業的發展總趨勢。
結束語:近年來節能建筑成為建筑行業發展的大趨勢,不少建筑施工企業為了能夠在激烈的競爭中立足也走起了節能高效的路子,但是這條路要順利的走下去,一定要具有周密的計劃和完善的建筑能效管理體制。但從當前的建筑施工企業能效管理的現狀來看,情況不容樂觀,一些問題普遍存在,本文就是從現狀出發,重點說明了管理中的問題,并在下面的論述中指出了一些解決措施,希望本文的論述能夠給今后的建筑施工企業在能效管理方面有一定的啟示作用。
參考文獻:
[1] 李顯著 建筑節能與建筑能效管理探析 城市建設理論研究,2012年第17期
[2] 尹波 武涌 劉應宗 建筑能效標識體系的國際經驗及啟示—施工技術,2007年第10期
對此,筆者以為,空調能效標準的不斷提升,對于國家、行業而言是好事情。但能效標準提升是一項系統性的工作,不能盲目炒作,更不能演變成一種口號和概念。能效標準的提升,既涉及到節能技術的革新與改進,也涉及到政府職能部門的監督與管理。在行業日漸成熟的背景下,能效標準的執行對行業造成的影響在短期內不能妄下結論。
能效標準提升勢在必行
2005年3月1日,重新修訂后的空調能效等級國家強制標準正式實施。與老標準相比,新標準明確提出,空調上市實施能效準入制度,只有達到五級及以上的產品才能上市銷售,且能效值也較老標準有顯著提升。
實際上,從2004年初開始,各個空調企業就聞風而動,積極應對新能效標準的實施:一方面,加快市場上低能效產品的消化處理。許多品牌的低能效產品通過低價手段,從一二級市場流向三四級市場;另一方面,加快技術工藝改造,為今后大批量生產高能效空調進行技術儲備,同時也對商家和消費者進行預熱。
在空調能效標準提升過程中,企業面臨的最大問題并不是技術難題,而是生產成本上漲帶來的經營壓力。實際上,自2002年開始,國內空調業的發展就步入了快車道,企業蜂擁而上投產空調,造成市場競爭激烈、價格戰層出不窮,產品均價在短短三年內下降了近50%左右,許多企業都遭遇了虧損尷尬。這種狀況下,能效提升導致原材料成本增加,進一步蠶食企業利潤。然而,終端市場的空調漲價難度巨大。商家抵制、消費者不接受,更為關鍵的是在市場供大于求的情況下,企業為了市場份額及生存,不得不采取了現有利潤下的市場最大化,行業并沒有達成漲價同盟。
最終,新能效標準實施之后,盡管國內所有主流企業都按照新標準實施,但是在五個等級的新能效體系中,五級低能效產品占據了80%以上的市場份額,而二級及以上高能效產品市場占比不足18%。同時,不同能效等級產品的市場售價也相差甚遠。格力、美的等品牌的二級能效與五級能效產品之間的價格相差均在千元以上,最多高達2000元。
實際上,在新能效標準實施之后,整個行業的均價并未出現大幅度上漲。這主要是由市場因素所決定的:首先,消費者和廠商對于高能效產品的接受情況并不好,所以企業仍將重心置于五級能效產品的生產和銷售上;其次,整個行業在2004年至2005年間正經歷洗牌的高峰期,近五百家企業被淘汰出局,最終只剩下不足五十家企業,而真正活躍于市場的企業也只有三十家左右。如此一來,企業的主要任務是生存與發展,而不敢貿然進行高能效產品的大面積推廣;再者,能效標準推出之后,整個社會輿論和宣傳配套推廣手段缺乏,導致人們對于節能空調的認知度普遍較低,對于空調的關注點仍然集中在價格、質量等方面。
隨著國家推動節能社會建設步伐的加快,全社會的節能呼聲漸漲。于是國家現行的空調能效等級標準也面臨著再度提升的必要性和緊迫性。而我國目前實施的能效等級標準與美國、歐盟諸國相比門檻仍然過低,因此,在現行能效標準的附錄中,還專門提出到2009年我國能效等級標準的最低門檻將提高至現有二級節能水平。
目前,眾多廠家對于已經啟動的新標準修訂情況反應不一。有的認為,應該參照原有標準的要求,將門檻直接提升至現有二級水平,快刀斬亂麻。有的認為,應考慮行業整體情況、企業實力差異及市場接受程度,門檻應逐步提升,不能一步到位,設置在現有三級能效水平上較為合理。
空調能效最低門檻提升至二級或是三級,還有待各方力量的博弈以及政府職能部門的綜合權衡。但有一點可以肯定,2009年我國現行的能效標準肯定會提升,各空調企業應當早作準備。同時,由于空調業在經歷了前幾年的市場洗牌,整個行業格局趨于穩定,各企業都具有了較強的競爭力,最終 “雁字形”市場格局將在一定時期內保持。因此,今后能效標準的提升并不會造成行業性的恐慌,也不會再度出現大面積的洗牌。
變頻領跑能效技術轉型
其實,每個意見的背后都代表著一個群體的利益。作為海信、新科等變頻推廣企業,顯然是希望能效標準的提升一步到位,這樣有利于變頻空調發展。而對于雙菱、雙鹿、揚子等中小企業而言,顯然不希望能效比提升輻度過大,從而影響其市場競爭力。
最為難的,莫過于美的、格力等企業。盡管大輻提升能效標準不會對企業的發展造成大的影響,但對于能效提升之后究竟采用何種節能技術,卻讓它們左右為難,畢竟,海信等企業在變頻技術上已先入為主。但如果停留在定頻技術上的節能改造,成本壓力與提升難度都會非常大。
其實,多年來全球空調業的技術變革并不大,制冷制熱技術原理很穩定。空調能效提升的途徑也相對有限。在定頻空調上,提升能效的途徑只有一個,就是增加空調熱交換器的面積和采用高性能的壓縮機,但這必然會引起空調生產成本的增加。像美國谷輪的渦漩壓縮機,能效比較高,但價格卻是普通壓縮機的二倍以上。同時目前熱交換器所耗用的銅材料替代工藝還不成熟,一些銅鋁復合管還沒有獲得完全認可,因此熱交換器的面積增加必然導致銅需求量增加。在銅價一直高位上漲的情況下,這會再度引發成本大漲,也有違節約資源的初衷。
因此,許多人都將空調能效提升的突破口寄于變頻空調上。實事表明,變頻空調能效比高已獲普遍認可。資源小國日本在政府的強勢推動下實現了100%的變頻空調普及率,大大改善了空調耗電大的狀況。同樣,變頻空調進入我國已有十多年的歷史,變頻技術和產品也在海信、新科等企業的積極推動下日趨成熟。不但擁有了交流、直流等多種產品,還建立了相對完善的變頻產業鏈,實現了變頻控制技術的國產化。
但變頻空調在我國多年來的發展中,卻遭遇了推而不廣的尷尬。很長一段時間內,變頻空調的市場份額一直在10%左右徘徊。當然,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國家在政策層面上沒有對企業推廣變頻空調進行積極引導,不僅產品的生產檢測標準落后于定頻空調,連變頻空調能效標準也至今尚未出臺;二是參與推廣的企業有限。多年來,格力、美的等行業巨頭一直沒有加入到變頻空調的推廣陣營中來,而海信、新科等企業的規模和實力卻又十分有限,造成一定時間內,變頻空調還是小眾化產品,消費者對于變頻空調好處的認知度有限。當然,由于前面兩大因素解決不了,又造成變頻空調無法大規模量產,市場上的售價要遠高于定頻空調,最終出現了第三大阻力,市場售價高,消費者不接受。
筆者以為,無論變頻空調在目前發展中遭遇多少阻力,只要空調能效標準進一步提升,任何企業都無法阻止變頻空調替代定頻空調進行快速普及的大趨勢。這雖然需要經歷一個過程,但企業卻不得不早做打算。
能效制度實施,管理須先行
能效標準實施已經兩年多,在這兩年里,整體情況是樂觀的。從中國標準化研究院能效標識管理中心對全國空調市場能效執行情況的抽查來看,基本上國內現有空調企業都能嚴格按照規定的標準執行。所有上市銷售的產品都能達到新能效標準要求的最低門檻,同時所有機器在顯著位置也張貼了能效標識。
在大局良好的同時,卻仍然存在著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少數企業存在著能效標準虛標的情況,LG、小天鵝就被查出一款產品能效虛標的情況;二是高能效節能產品不多,低能效產品充斥市場。目前,市場上的空調雖都符合國家能效標準,但真正的節能型產品并不多。
造成能效虛標的原因主要源于現行的能效管理制度。由于能效標識均是由企業自主申報,然后通過工商、質監等政府職能部門委托第三方進行監督和抽查。這其中,政府管理力量有限,不可能對市場上所有空調企業的產品進行檢查。其次,在管理手段上,政府職能部門對于空調能效標識的管理過于粗放。再者,一些企業缺乏誠信意識,鉆職能部門的管理漏洞,有計劃地對產品能效進行虛標。
此外,造成低能效產品充斥市場的原因也源于管理手段的單一。目前,國家只是制定并推出了能效標識。但在能效標識實施過程中,卻缺乏對企業行為進行評判和激勵的手段。比如,可以通過財政獎勵或者中國家電協會等機構對市場調查,對高能效產品生產和推廣力度大的企業進行直接獎勵,引導企業朝著生產“高能效、高品質”產品的方向發展。
【關鍵詞】能效管理;電力銷售市場開拓;關聯性
引言
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社會上的產業結構以及能源結構正處于不斷升級的過程中,隨之而來的問題主要是能源供應與需求關系的不對等,因此,能源的供求問題成為了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最重要的障礙,進行能效管理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
1能效管理工作的意義
作為國家一直高度重視的問題,能源的高效利用對社會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針對當今的社會現狀,政府出臺了大量的相關政策,一方面通過對產能落后的鋼鐵提煉技術進行淘汰,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節能減排工作的落實,另一方面則通過對能源進行有效開發的方式,加快了對諸多可再生能源以及煤炭、天然氣等能源的開發,并且建立了一定數量的能源儲存基地,除此之外,還對參與能源開發和利用工作的企業進行鼓勵和支持,以此來保證我國能源供應量與需求量的平衡[1]。但是,在我國,工業生產始終占據經濟結構的主要地位,因此,這就決定了我國在對能源使用率進行提高的方面,需要通過能效管理工作的高效開展,緩解相應的危機,最終達到加快社會經濟發展的目的。
2能效管理與電力銷售市場開拓的關聯
2.1加快行業的進步
能效標識在我國的實施就是為了對能源利用率進行提高,例如智能冰箱、變頻空調等,在人們日常生活中較為常見的電器大部分都采用了節能的技術,滿足消費者需求的同時,在最大限度上減少不必要的能源消耗,以此來保證其在市場中所占的份額。隨著技術的快速發展,相應的材料和工藝也出現了變化,這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新興產業的產生的發展,通過電力企業服務客戶數量的增加,達到促進電力銷售市場開拓進程的目的。
2.2有利于能源的替代
國家通過出臺相關政策的方式,引導并且鼓勵企業能效管理工作的開展,這樣做的好處在于能夠最大幅度的提高能源在企業生產過程中的利用率,從而證明電能的優越性,除此之外,電能與其他能源相比,在清潔方面具有的特性也是促使越來越多的企業對其進行選擇和使用的原因之一。近幾年,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開始有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微波爐、電飯煲等電器在人們生活中的使用普及率越來越高,電能成為主流能源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因此,無論是電器的普及,還是電能使用率的提高,都是促進電力銷售市場開拓的有利因素。
2.3提高企業綜合競爭力
企業對節能技術的高效利用,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對自身的能源使用率進行提高,從而降低生產成本,最終達到提高企業綜合競爭力,以及對市場風險進行抵御的能力的目的。現階段,由于受到國際和國內環境變化的影響,開始有部分鋼鐵生產企業明顯感受到來自市場方面的壓力,其中不乏通過裁員、減產等方式對風險進行規避的企業,但是也有另辟蹊徑,選擇在自身生產成本上進行降低的企業,結合企業自身的實際情況,選擇與電力企業攜手,尋找或開發能夠提高電力能源使用效率的方法,通過大量的調查和對比,電力企業選擇與節能公司進行合作,對鋼鐵生產企業中耗電量極大的系統進行改造,最終達到了電力能源節約效果,使企業在市場環境出現變化的時間內,抓住其他企業減產的時機,對自身的產能進行有效擴大,最終搶占了市場的大量份額,并且促進了電力銷售市場的開拓[2]。
2.4能效管理能夠完善企業電網結構
能效管理工作的開展,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加快電力企業對自身電網結構的發展和完善,從而提高相關的服務能力和質量。也就是說,能效管理工作的成效與企業競爭力的高低具有直接的關系,隨著能效管理工作的要求被逐步落實,企業在效益方面也具有了顯著的提升,除此之外,企業對自身技術進行發展和創新還起到了加快新型產業產生和發展的作用,通過社會對電力需求量的不斷增加,推進了電力企業以提供優質服務為目標對自身的電網結構進行完善,從而滿足在加快經濟發展的基礎上,促進電力銷售市場開拓的目標。
2.5能效管理工作的開展有助于節能減排措施的落實
電力企業通過對自身所擁有技術的合理運用,能夠確保能效管理工作的高效開展,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快節能減排措施的落實,從而保證為企業提供電能服務的優質性。為了加快社會農業經濟的發展,國家的電網公司根據農村的實際情況推出了“井井通電”的政策,通過將傳統柴油機運用電能進行替代的方式,降低抽水灌溉的成本,減少農民的負擔,加快農村經濟的發展,這一政策的實行,對于供電關系的科學構建,以及提高電力企業在農民中的認知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確保消費市場的建立和逐步發展,能夠保證電能在能源市場中的占有率。
3結論
綜上所述,正是由于社會能源供給與需求間關系的不對等,才為能效管理工作的開展提供廣闊的平臺和巨大的潛力,雖然現階段能效管理對電量的增長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但是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這個問題,這項工作必然會提高企業的綜合競爭力和市場的占有比例,因此,能效管理工作的開展是加快電力銷售市場開拓最行之有效的途徑之一。
參考文獻
[1]郭紅利.淺論能效管理與電力銷售市場開拓的關系[J].河南電力,2014,01:35~36.
1.滿足企業單耗考核、能源成本核算的需求
隨著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擺脫粗放型的管理模式是企業走向壯大的前提,核算包括能源成本在內的生產成本是企業找準市場定位、提升競爭力的關鍵,特別是那些能源成本對生產成本影響顯著的企業。當企業能源種類、產品種類、設備種類較多時,簡單的分攤消費量、分攤費用的方式不利于企業產品能源單耗的考核和產品能源成本的核算,不能滿足精細化管理的要求。例如棉紡織企業涉及的能源品種有:煤、電、自來水、深井水、蒸汽、壓縮空氣等,涉及的用能設備有:絡筒機、整經機、漿紗機、噴氣織機、驗卷機、鍋爐、空壓機組、空調系統、照明系統等等,用能設備單機功率小,數量眾多,生產車間為封閉環境,對溫濕度和光照度要求高,24小時連續生產,空調和照明需求量大。產品按原料不同、規格差異又形成許多產品種類。2012年應某紡織企業的請求,對其不同產品的能源消耗量進行測試,我所合理制定能效測試方案,認真分析設備種類、設備狀態、原料種類、產品規格等參數之間存在交叉時的設備耗能情況,對企業的用能設備(系統)共計41臺(套)進行了能效測試。此次測試一方面滿足企業核算不同產品能源消耗成本的需求,實現企業能源消耗的精細化管理,另一方面為企業提供各種設備單機實際能源消耗的第一手信息,實現國產、進口設備的能耗對比,為企業以后采購設備提供經濟性比較。
2.滿足節能服務公司獲取準確測試數據的需求
當企業的節能技術改造需要外部節能服務公司承擔時,譬如目前大力推廣的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節能效果關乎節能服務公司能否在節能改造后收回投資和取得利潤,決定了項目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的可行性,是節能服務公司重點關注對象,而節能量的數據都要來源于能效測試。計量技術機構可利用設備和技術優勢提供公正、準確的測試數據,滿足節能服務公司獲取自有產品或服務節能效果的需求。例如某照明器材生產企業欲以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承擔政府對于城市道路路燈的節能改造項目,先期工作是要確認在滿通道路照明標準值情況下用以替換的LED燈和原來的鈉燈的能源消費情況。通過對企業委托送檢的LED燈和鈉燈進行電力參數和光學參數的測試,獲得以下數據:從上表可以看出,在滿足標準規定的平均照度和均勻度的情況下,以75W的LED燈替換150W鈉燈可實現節電率58%,以135W的LED燈替換250W鈉燈可實現節電率53%,從維護角度考慮,LED燈壽命可達50000h,而鈉燈壽命在6000h,從運行中能源消耗成本和后期維護成本角度綜合分析,論證了節能服務公司承擔此合同能源管理項目的可行性。
二、來自政府部門的需求
隨著工業化進程加快和消費結構持續升級,我國能源需求呈剛性增長,受國內能源保障能力以及全球性能源安全的影響,能源約束日趨強化,政府部門從國家能源戰略全局角度推進節能降耗,對能效測試的需求主要是從加強監管、督促節能降耗的角度考慮。國家陸續出臺了各種用能設備(系統)的節能監測標準和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級標準,不斷推動用能設備能源利用效率的提升,限制達不到能效限定值和能效等級低的用能設備的銷售和使用。
3.滿足質監部門能源計量工作的技術需求
質監部門主管全國計量工作,能源計量是計量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能效測試是能源計量服務的一個方面。各級計量技術機構可通過扎實開展能效測試等多種形式的能源計量服務活動,拓展計量技術機構服務領域,樹立計量服務的新亮點。根據《能源計量監督管理辦法》、《“十二五”計量發展規劃》、《計量發展規劃(2013-2020年)》、《2013年全國質檢系統計量工作要點》等國家政策法規文件,計量技術機構應開展計量檢測、能效測試、能效比對、能平衡測試等能源計量技術服務活動,滿足節能減排領域的發展需要。2009年國家質檢總局針對鍋爐、換熱壓力容器、電梯等高耗能特種設備出臺了《高耗能特種設備節能監督管理辦法》,2010年頒布了TSGG0003-2010《工業鍋爐能效測試與評價規則》,加強了對高耗能特種設備的能效管理工作。在對某企業的計量技術服務中,企業擬對有機熱載體鍋爐進行燃煤添加催化劑的改造,以提高熱效率降低煤耗,由于沒有相關的測試設備,不能準確把握改造后的節能效果,獲知企業有這方面的需求后,我所積極組織人員對改造前后的鍋爐分別進行能效測試,經過對比,添加燃煤催化劑后的鍋爐熱效率提高了6%,通過改造可實現節煤750噸/年,幫助企業很好地論證了項目的可行性,也為企業落實改造和申請節能技改項目扶持資金提供了數據支撐。
4.滿足經信部門節能監察工作中的技術需求
經信部門主管工業企業節能降耗工作,通過開展節能監測、能源審計、能源監察審計、節能評估等活動加強對工業企業節能工作的監管,督促企業淘汰落后生產工藝裝備和產品,淘汰落后機電設備(產品),執行國家、省產品(工序)能耗限額標準,落實新建項目的節能評估審查制度。計量技術機構借助自身的技術優勢,通過加強與經信部門的合作,可以參與或接受委托開展多種形式節能技術服務活動。能效測試是節能監測、能源審計、節能評估等活動一個重要方面,節能監測需要依據節能監測標準對用能設備進行能效測試以獲取被監測對象的實際運行狀況和能源利用狀況,能源審計需要通過能效測試來發現節能潛力和給出節能技改建議,節能評估需要通過能效測試來評價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的能源利用效率。計量技術機構通過能效測試工作逐步積累相關經驗,轉變單一技術協助的角色,為更深層次的綜合技術服務奠定基礎,作為獨立于經信部門和企業的第三方,可通過獲取資質,進而承擔與能效測試相關的其他諸如合同能源管理、第三方節能量審核等工作,不斷拓展節能降耗服務領域。
5.滿足公共機構節能主管部門節能工作中的技術需求
各級機關事務管理局主管公共機構的節能工作,隨著2008年國務院通過《公共機構節能條例》,正式拉開公共機構節能工作序幕,2010年江蘇省地方標準DB/T1645-2010《公共機構節能管理規范》,推動本省公共機構節能管理工作,進入“十二五”以來國家相繼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2011—2015年)規劃綱要》、《公共機構節能“十二五”規劃》、《節能減排“十二五”規劃》、《“十二五”節能減排全民行動實施方案》等都對公共機構節能工作提出要求。相比企業節能工作,公共機構節能工作較為滯后,但由于公共機構量大面廣、能源種類和用能設備有其特殊性、在全社會節能中具有表率作用,公共機構節能受到更多的關注,通過加強能源管理、提高設備能效水平是公共機構節能工作的重心。計量技術機構通過加強與公共機構節能主管部門的溝通合作,可作為第三方接受委托開展公共機構能效測試工作,針對公共機構用能設備現狀,重點對供配電系統、照明系統、空調通風系統、圍護結構等進行專項測試,針對測試中發現的變壓器負載率低、功率因數低于0.9、室內照明功率密度、照度值不達標、空調通風系統保溫情況差、電梯能效低、圍護結構保溫效果不佳等用能設備(系統)不合理運行情況,指導公共機構加強用能設備管理、開展用能設備改造,不斷推進公共機構節能降耗工作。
三、結語
關鍵詞:數據倉庫;能效評估;模型設計;聯機分析處理
中圖分類號:TP31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08)25-1370-03
Application of Data Warehouse in EEA System
DAI Hua-liang, WANG Jian
(CIMS Research Center,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1804, China)
Abstract: To study the application of the data warehouse technology in energy efficiency assessment. Design Enterprise Energy Assessment System by using data warehouse and OLAP tools. Then taking analysis of equipment energy efficiency theme which is for a chemical plant for example, notation model, logistic model and physical model of the enterprise energy efficiency data warehouse are described in details. And finally the data warehouse is implemented on the basis of MS SQL Server 2005 which will provide reference for energy-consuming enterprises in energy saving work.
Key words: data warehouse; energy efficiency assessment; model design; OLAP
1 引言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能源消費量逐年增加,但能源利用效率卻遠遠低于發達國家,這嚴重限制了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在國家“十一五”規劃中,我國政府提出了創建資源節約型經濟社會的建設目標。要實現節能降耗的目標,工業產業中的高能耗企業是工作的重點對象。許多高能耗企業目前沒有一套科學、合理的能效評估體系,對能源的具體使用情況及其產生的效益缺乏準確的認識,造成了能源在生產過程中的流失和浪費現象,影響了產品成本的估算和企業能耗的有效控制。
目前數據倉庫的應用越來越廣泛,主要是應用于金融、電信等行業,但在高能耗企業,這方面的技術還未得到充分的應用。對于高能耗企業,全面的生產用能數據對高能耗企業的能效評估和節能分析有重要作用,然而這些數據是彼此分散、各自獨立的,甚至是不相一致的,通過建立數據倉庫,可以將這些數據進行集成和統一,再利用數據分析工具分析和挖掘這些數據的信息,發揮這些數據的價值,使它們成為企業能效評估的重要依據。
該文的研究是以MS SQL Server 2005平臺為基礎,創建數據倉庫。該系統的設計與實現為典型能耗企業高效使用能源提供定量的分析與優化手段,實現企業能效評估的數字化和系統化。
2 數據倉庫和聯機分析處理概述
根據數據倉庫奠基人W.H.Inmon認為“數據倉庫(Data Warehouse)是數據倉庫是一個面向主題的、集成的、永久的且隨時間不斷變化的數據集合。它用于支持管理中的決策制定過程[1]。”數據倉庫將大量用于事務處理的傳統數據庫數據進行抽取、清洗、轉換,并按決策主題的需要進行重新組織,這種高度集中的數據為各種不同的決策需求提供了有用的分析基礎。典型的數據倉庫系統的體系結構如圖1所示,由數據倉庫、數據倉庫管理系統和數據倉庫應用分析工具3個部分組成。
聯機分析處理(OLAP)是與數據倉庫密切相關的一種決策分析工具。OLAP技術使數據倉庫能夠快速響應重復而復雜的分析查詢,從而使數據倉庫能有效地用于聯機分析。OLAP的一個主要特點是多維數據分析,主要通過對多維數據進行切片和切塊、鉆取、旋轉等來實現。OLAP的多維數據分析與數據倉庫的多維數據組織正好形成相互結合、相互補充的關系。因此,利用OLAP技術與數據倉庫的結合可以較好地解決傳統決策支持系統需要處理大量數據的問題。
在企業能效評估系統數據倉庫與聯機分析系統體系結構設計中,采用了3層客戶機/服務器結構。這種結構將數據倉庫、OLAP服務器與客戶端嚴格區分開。在該數據倉庫中既包含了大量業務處理系統的操作細節數據和其綜合數據,也包含了歷史數據和近期數據,這些數據是OLAP應用的基礎。OLAP服務器的主要用途是對數據的分析與決策進行管理,同事OLAP服務器還要根據客戶的需求對多維數據集進行分析,并將分析的結果以可視化的方式傳遞給客戶端。
3 企業能效數據倉庫設計
設計企業能效數據倉庫的第一步是確定主題。主題是與企業相關的重要的物理項、概念、人、地點和事件的主要分組,數據倉庫是按照主題域模型進行組織的[2]。設計數據倉庫首先要從企業的生產用能數據入手,綜合決策支持的實際需要,確定數據倉庫的主題。根據系統所要實現的功能,該企業能效數據倉庫包含了設備能效分析、經濟能效分析、環境能效分析3個主題。為了滿足企業管理者的需求,本文建立的是以設備能效分析為主題的企業能效數據倉庫實例。其次需要確定的是支持設備能效分析這個主題的數據源。上海氯堿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是國有特大型企業,有大量的歷史與近期數據,數據源比較豐富。設備能效分析主題是從各個設備包括主能耗設備、加工轉換單元、輸送分配單元對企業能效進行分析。在企業能效數據倉庫模型中,分3步來進行設計,分別是概念模型、邏輯模型和物理模型設計。本文針對上海氯堿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設備能效分析主題為例,給出企業能效數據倉庫的完整的設計方案。
3.1 概念模型設計
數據倉庫設計中概念模型設計的目的是確定面向主題的信息包圖,完成界定系統邊界和確定主要的主題域及其內容,其成果是在原有的數據庫的基礎上建立一個較穩定的概念模型,是在較高抽象層次上的設計。
3.2 邏輯模型設計
目前最流行的數據倉庫模型是多維數據模型。多維數據集的結構由其度量值及維度定義。度量值及維度均出自多維數據集數據源中的表,這些表的集合稱為該多維數據集的數據模型。每個多維數據集數據模型均包括一個事實數據表以及一個或多個維度表。數據倉庫的邏輯模型即多維數據集數據模型一般有兩種常見的類型:星型模型和雪花模型。
星型模型是基于關系型數據庫的、面向OLAP的一種多維數據模型的數據組織形式,通過使用一個包括主題的事實表和多個包含事實的非正規化描述的維度表來執行決策支持查詢,從而獲得比高度規范化設計結構更高的查詢性能。
雪花模型雖然較星型模型更符合規范化的設計結構,但它增加了查詢的復雜度,降低了查詢的性能。因此本數據倉庫采用星型模型。該企業能效數據倉庫中設備能效分析主題的邏輯模型如圖2所示。
3.3 物理模型設計
概念模型是指數據在數據倉庫中的存放形式和組織形式。設計物理模型還包括確定索引策略、數據存放位置和存儲分配。具體來說,就是要在星型模型或雪花模型的基礎上,確定事實表和維表的結構;明確兩者的數據字段、數據類型、關聯字段、索引結構;確定數據倉庫中多維數據集的存儲結構,如物理存取方式、數據存儲結構、數據存放位置及存儲分配是否分區等。
目前大多數數據倉庫都是建立在關系型數據庫的基礎上,最終數據的存儲是由數據庫系統進行管理的。在該數據倉庫的設計中,選用MS SQL Server 2005及其組件分析服務器作為數據庫和數據倉庫的管理系統。數據倉庫在邏輯上是多維的,但在物理存儲上其多維數據集的存儲方式可以有關系型聯機分析處理(relational online analytical processing, ROLAP),多維聯機分析處理(multidimensional online analytical processing, MOLPA)和混合聯機分析處理(hybrid online analytical processing, HOLAP)3種方式[3]。
在該數據倉庫中,多維數據集的存儲選擇HOLAP方式,即基本數據保留在原有的關系數據庫中,而聚合體則存儲在分析服務器上的多維結構中,這樣不僅可以避免數據重復,還能夠提高查詢性能。
4 實現
針對該化工企業,此數據倉庫的實施是以MS SQL Server2005平臺為基礎,前端編程工具為C#.NET。
創建企業能效數據倉庫,首先從企業各個相關部門獲取數據表,并按照數據倉庫的設計要求進行改造,建立起一個源數據庫。這步非常關鍵,它是整個數據倉庫建立的根本,也直接地決定著系統的分析功能。其工作量是非常大的,并且需要對各種數據進行非常細致的選擇、整理、清洗等工作,以保證數據的質量。數據的質量包括數據的正確性、明確性、一致性和完整性。
建立源數據庫之后,通過SQL Server中的DTS(Data Transformation Service)服務工具,創建數據倉庫中的事實表與維表;通過Analysis Services來建立多維數據集,實現OLAP操作,支持多維查詢表達式(multi dimensional expression, MDX)查詢,并通過自動構造MDX語句,實現上卷、下鉆、切片、切塊、旋轉等OLAP運算。
在前端數據展現上,可以用C#.NET通過Analysis Services所提供的數據透視表服務進行開發,或直接利用MS Office中的Excel和Access,來實現對多維數據集的數據展現功能,從而可以方便地得到各種統計報表和分析圖形[4]。
5 結束語
只有充分利用、分析高能耗企業在日常生產過程中所產生的大量的歷史數據,才能從中獲得有用的數據信息。將數據倉庫應用到企業能效評估系統中,能使評估數據的數量豐富、質量提高,從而為評估結果準確度的提高做出貢獻,也為企業生產用能管理提供有效依據,使企業決策人員能更有效地確立節能技改方案,更有效地指導節能降耗工作;同時數據倉庫的構建為下一步進行數據挖掘奠定基礎,為其他類型企業能效數據倉庫的構建也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參考文獻:
[1] William H. Inmon. Building the Data Warehouse[M]. 3rd Edition.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2002.
[2] IMHOFF C, GALEMMONG, GEIGER J.數據倉庫設計[M]. 于戈,鮑玉斌,王大玲,等譯. 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4.
[3] HAN Jiawei, Micheline KAMBER. 數據挖掘:概念與技術[M]. 范明,孟小峰譯.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5.
第一,作為第三次工業革命立意的核心——分布式能源的推廣和發展,在中國還需要相當漫長的道路要走,因為當下集中式的發電和能源的集中管理,依舊是中國能源領域里最重要的模式。中國今天雖然也是全球的風電設備和太陽能設備制造大國,但是這些清潔能源在中國的上網率和使用率依舊很低,其主要原因就是集中式用電方式對分布式用電方式的排斥。但是在分布式能源迅速發展的歐洲,比如,丹麥、荷蘭、芬蘭等國的分布式能源的發電量已經分別占到國內總發電量的2%、38%和36%;以德國為代表的工業大國,也不遺余力地推動著分布式能源對傳統能源的替代。只有當分布式能源的采納成為社會的主流,分布式能源與互聯網結合才能真正派上用場。這無疑是對傳統能源模式的根本性變革。
分布式能源的使用對改變人類能源使用格局,減少二氧化碳和溫室氣體排放,無疑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在中國,我們是否可以找到一條快速切入的路徑呢?我認為答案是有的:國家發改委公布的在“十二五”期間于全國試行的分布式天然氣發電,就是邁出了積極探索的第一步;其次,如果我們能夠大力椎廣微電網技術,也就是允許分布式能源實現小區范圍的經濟調度,或者對企業余熱和廢氣燃氣的使用,在微網側實現管理的話,這也將是分布式能源非常有益的嘗試。因為這樣的分布式能源系統不僅需要電源,還需要儲能系統,以及完成電力運輸的交流或直流的微電網,為了使它既可以獨立運行也能并網上網,需要需求側的電網自動化管理。
近來,隨著太陽能光伏企業在中國的大量倒閉,國家已經出臺了相關政策,鼓勵太陽能光伏電站的并網。如果有企業能夠幫助小微型太陽能發電設施實現微網的運行,作為常規能源的替代和補充,尤其是在邊遠地區,其經濟意義和技術意義會來得更加深遠。在這方面,中國的太陽能及風電企業家們應該打破傳統上千軍萬馬并網上網的思維,積極開發相應的信息技術,在微網一側實現真正的分布式能源的使用。可以說這樣的市場時機已經到來了,這樣的技術儲備也早已經有了,需要的只是企業家們的決心和突破常規思維的魄力。
第二,談第三次工業革命的能源管理,不得不提到傳統企業的能源效率問題,也就是能效管理技術的提升。今天,大量中國企業能效管理依舊被視作若干設備的升級改造,系統級的能效管理的概念還遠遠沒有建立。也正因為這樣,中國那些耗能大戶,比如鋼鐵、化工、有色冶煉企業,能效管理水平在全球范圍內依舊處于比較落后的狀態。
我曾經倡議一些企業家們發起建立中國的能效云管理,并且可以以GE在能源領域的豐富經驗和創_新參與其中,這其中的產業空間極其巨大。但對于能效云管理,要做的基礎工作非常之多,首先要做好能源管理,需要跟蹤目標企業的能耗使用,建立相應的數據庫,這樣的工作至少需要兩年以上,才能積累有價值的可供分析和改進的系統數據。
這一領域是一個典型的跨行業、多技術綜合的范疇,只有那些擁有多樣技術儲備和持續投資決心的企業才能承擔得起大規模的能效管理工作。,但是,針對某個行業、或某個企業的能效管理工作還是很容易實現的。這里面存在一個巨大的鴻溝,就是傳統工業知識和信息產業知識的結合,也是兩類人才知識的交互和結合。在這方面可以說跨界人才在當今的中國極其稀缺,培養能夠通曉工業工藝和先進的信息產業、信息技術的人才是使得這種方案得以成功部署和實施的關鍵所在。也正因為這樣,建立能效云恰恰是解決當前人才瓶頸和技術壁壘的一個關鍵措施,它可以使基于云計算的信息處理技術被多個企業乃至于多個行業共同分享,而將技術注意力集中在標準的建立,標桿模式的采納和推廣、以及能效改進方案的實施上。
第三個巨大的鴻溝,實際上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就是我們常常談到的工業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在當今的中國企業中,工業化和信息化的融合依舊集中在管理信息化的層面。在工業自動化、生產自動化,以及對使用信息手段提升產品技術含量等諸多領域,本土企業仍然處于較初級的階段。事實上在這個領域的技術差距,中國本土企業與全球先進企業之間的差距并沒有縮小,甚至有逐漸拉大的趨勢。
以汽車行業為例,未來的汽車產業已經被貼上了互聯網汽車的標簽,因此即便像通用汽車這樣的老牌公司,也迫不及待地開始大批招募軟件技術人才,希望能加入未來互聯網汽車與蘋果、谷歌和微軟的競爭中。
道理很簡單,汽車制造曾經依賴于大規模定制、高度柔性的生產系統,但是未來的汽車乃至汽車部件會變成傳統部件加傳感器、以及與互聯網高度融合的智能化系統,從而使得汽車成為徹頭徹尾的互聯網設備。這一變化了的行業布局,有沒有被中國的整車廠和汽車部件廠所意識到呢?包括德爾福在內的汽車部件制造商已經開始在各種元器件中部署智能化芯片,從汽車安全,以及改善駕駛員分神系統入手,提升部件的智能化程度。這一趨勢將是不可逆轉的,而且整個行業變革的速度會越來越快。
除此之外,即便是在銷售客戶管理等曾經是信息產業非常成熟的傳統領域,隨著移動互聯網的迅速普及,其工作方式和產業格局也在發生著根本的變化。舉例來說,今天的工業企業銷售人員還需要帶著大量紙質資料去給客戶做推廣介紹嗎?一些大型設備、復雜系統的性能計算、指標計算,還需要后臺技術人員花費大量時間才能夠帶給客戶嗎?完全不需要了,因為移動互聯網強大的終端模式已經完全能夠解決以上的問題,而且變得更加有效率,更加精準。
關鍵詞:合同能源管理 融資租賃 確認 計量
同能源管理(Energy Performance Contracting,簡稱EPC)是一種基于市場運作的新型節能機制。在這種節能新機制下,節能服務公司(Energy Services Company,簡稱ESCO)與用能單位以契約形式約定節能項目的節能目標,節能服務公司為實現節能目標向用能單位提供必要的服務,用能單位以節能效益支付節能服務公司的投入及其合理利潤的節能服務機制。
一、節能效益分享型節能服務模式
2006年,中國節能協會節能服務產業委員會(簡稱EMCA)將合同能源管理分為三種類型:節能效益分享型、節能量保證型和能源費用托管型。同時,結合國內外合同能源管理的實踐,實務中除了上述三種合同能源管理類型之外,還存在改造工程施工型、能源管理服務型兩種類型。這五種類型在能源管理合同中單獨出現或以不同的方式相互組合出現,以適應不同用能單位的具體情況和節能項目的特殊要求。
節能效益分享型節能服務模式是指合同規定由節能服務公司負責項目融資,為用能單位提供項目的資金以及全過程服務,在項目期內用能單位和節能服務公司雙方按照合同約定的比例分享節能效益,合同期滿后節能效益和節能項目所有權歸客戶所有。例如,在5年項目合同期內,用能單位和節能服務公司分別分享節能效益的20%和80%,節能服務公司必須確保在項目合同期內收回其項目成本以及利潤。
此外,在合同期內雙方分享節能效益的比例可以變化。例如,在合同期的前2年,節能服務公司分享100%的節能效益,合同期的后3年里用能單位和節能服務公司雙方各分享50%的節能效益。
二、融資租賃方法的選擇
目前,各節能服務公司在會計科目的設置和核算內容上的做法,主要有以下幾種:(1)將在用能單位安裝的節能項目作為本單位固定資產處理;(2)將用于安裝節能設施的本公司自產產品作為銷售處理;(3)將安裝在用能單位節能項目上的資產作為融資租賃固定資產處理;(4)按照建造合同準則處理。
《企業會計準則第21號――租賃》第六條列出了五項融資租賃確認標準,并規定符合其中一項或數項標準的,應當確認為融資租賃。合同能源管理在以下兩個方面均符合條件:首先,合同能源管理在項目合同期滿時,節能項目資產的所有權無償轉移給用能單位,符合融資租賃認定條件“在租賃期屆滿時,租賃資產的所有權轉移給承租人”。其次,節能項目資產為用能單位量身定做,一般不通用,符合融資租賃認定條件“租賃資產性質特殊,如果不做較大改動,只有承租人才能使用”。
融資租賃與合同能源管理在特征上具有很大的趨同性,因此融資租賃的方法成為解決合同能源管理中節能服務公司節能效益分享期會計核算最具現實意義的會計模式。
三、節能服務公司節能效益分享期的會計確認與計量
節能服務公司通過與用能單位簽訂節能服務合同,為客戶提供節能服務。節能服務公司是一種比較特殊的企業,其特殊性在于其銷售的是一系列的節能“服務”,即為客戶提供節能項目。節能服務公司的業務活動主要包括以下內容:能源審計(節能診斷);節能項目設計;節能服務合同的談判與簽署;節能項目融資;原材料和設備的采購、施工、安裝及調試;運行、保養和維護;節能效益保證;節能服務公司與用能單位分享節能效益。
基于融資租賃的方法,在節能服務公司節能效益分享期中,將節能設備視為融資租賃的標的資產,節能服務公司視為出租方,用能單位視為承租方。租賃開始日為節能效益分享期的起始日,租賃期間為節能效益分享期。節能服務公司每期收取固定金額的節能服務費,類比于租金收入進行處理。具體處理方法如下:
(一)節能服務公司在節能效益分享期起始日的會計確定
根據租賃準則,在租賃期開始日,出租人將最低租賃收款額、初始直接費用及未擔保余值之和與其現值之和的差額確認為未實現融資收益。在合同能源管理中,到期資產無償移交給節能方,不存在未擔保余值,一般也不存在廉價購買權。用能單位按照合同約定,每年支付給節能服務公司的節能服務費是固定或可確定的,因此節能服務公司在節能效益分享期起始日:
節能設施公允價值=最低租賃收款額現值=每期節能服務費×(P/A,r,n)
長期應收款賬面價值=最低租賃收款額=每期節能服務費×n
未實現融資收益=長期應收款賬面價值-節能設施公允價值
根據長期應收款的賬面價值,借記“長期應收款――節能項目款”科目,根據節能設備的公允價值貸記“節能項目資產”科目,其差額貸記“未實現融資收益”科目。
(二)節能服務公司在節能效益分享期的會計計量
節能設備在節能效益分享期起始日已交付用能單位使用。節能效益分享期間,節能服務公司還要對用能單位提供節能設備保養與維護的后續服務,不可避免地發生各項保養與維護費用。這部分費用是節能服務公司維持節能設備正常運轉的必要支出,直接計入其損益類科目進行核算。
同時,由于節能效益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節能服務公司每年收到的效益分享金額也是不確定的。這種不確定性使得其無法納入融資租賃方法體系,應直接作為節能服務公司的主營業務收入處理。
節能效益分享期內,節能服務公司還應對未實現融資收益進行分攤,借記“未實現融資收益”科目,貸記“主營業務收入――節能收益分成轉入”科目;對于各期收到用能單位支付的合同款項,借記“銀行存款”科目,貸記“長期應收款――節能項目款”、“主營業務收入――節能收益分成轉入”科目;后續服務時發生的各項支出,發生時借記“管理費用”、“制造費用”等科目,貸記“銀行存款”等科目。
節能效益分享期滿后,節能設備直接無償轉交用能單位繼續使用,節能服務公司無需進行會計處理。自上世紀90年代至今,合同能源管理這一全新的節能服務機制已經取得了跨越式的發展,但只有進一步制定相關會計準則、規范其會計確認與計量,才能確保節能服務公司會計信息的可靠性、可比性,才能為會計信息使用者提供真實有效的決策依據。Z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制定.企業會計準則[2006][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
2.張輝.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創新與法律應對[J].生態經濟,2010.
1)部分設備達標率與行業先進水平有一定差距。2)天然氣放空損耗較大,能源利用效率較低。3)現有節能管理體系主要以實現節能量為目標,忽略了生產能源單耗等指標,不能全面客觀的反映能耗綜合狀況。基于以上原因,采氣廠有必要探索建立一套科學、系統、規范的集氣站能耗管理機制,提升采氣廠的節能管理水平。
2主要做法
2.1健全組織機構,夯實管理基礎為確保對標活動有效開展,各基層單位要成立專門的能效對標領導小組,明確職責分工,建立形成本單位能效對標管理機構,為推進對標工作建設奠定管理基礎。
2.2調研分析能源消耗現狀
2.2.1建立各類能耗數據臺帳結合單位能源結構,收集整理各個用能環節的能效指標數據,為后期指標項選定提供充足有力的數據支撐。
2.2.2進一步完善能源計量器具依據國家行業能源計量器具配備和管理要求,以及能耗定額管理和能效對標等工作需要,各單位要進一步梳理現場能源計量器具的配備情況,查找上報需增加的能源計量器具,完善耗能計量器具配備。
2.3建立指標體系,選定對標標桿
2.3.1集氣站綜合系統能效對標綜合考慮開發階段、處理規模、工藝技術等因素,選取差異性較小的集氣站進行橫向對標,評價指標主要包括:單位油氣當量生產綜合能耗、單位集氣站生產綜合能耗、單位集氣站生產用電單耗、單位集氣站生產用氣單耗四項。
2.3.2能耗系統能效對標按照天然氣采集系統特點,針對各基層單位實際分別制定對標工作方案,對于處理工藝、耗能設備等差異性較小的集氣站采取橫向對標方式,優選先進標桿;對于差異性較大、規模較小的集氣站采取縱向對標方式,根據開發階段(早期、中期、后期),選取階段的最佳水平作為標桿,隨著開發階段變化,標桿指標相應作出調整。
2.3.3重點能耗設備能效對標根據設備類型,參照國家行業標準,在全廠范圍內對同類設備進行橫向對標,對標范圍主要包括各集氣站加熱爐、鍋爐,對標的核心內容是設備運行效率。
2.3.4生活輔助系統能耗對標生活輔助系統作為集氣站的重要部分,能耗對標可從生活基地面積、人員數量、集氣站規模等方面考慮,分人均能源消耗總量、單位系統用水(電、氣)單耗四項指標,指標的先進程度可充分體現集氣站能源管理水平。
2.3.5重點能耗設備效率對比及達標天然氣加熱爐:一是集氣站處理站內各類加熱爐熱效率達標(國家標準)及相互之間熱效率、排煙溫度、空氣含量等參數的對比達標;二是單井天然氣加熱爐熱效率達標及對比。
2.4制定改進措施,實現達標創優能效對標指標的達標工作立足于系統管理,是由人、物、技術和設備等諸多功能要素組成的綜合系統,圍繞選定的各類指標標桿,將各集氣站指標項實際水平與選定標桿進行對比,明確差距和薄弱環節,制定相應措施加以改進,實現達標的目的。1)采用管理途徑。在企業內部改進管理、優化生產,使處理裝置、能耗設備處于最佳控制參數范圍內運行,提高運行效率。2)采用技術改造途徑。投入資金,開展實施節能技術改造,降低生產能耗指標。3)采用加快設備優化級途徑。淘汰落后生產設備,以先進裝備予以替代,實現企業裝備的現代化。
2.5完善考評機制,強化對標管理
每年組織對各集氣站能效對標進行考核評價,考評結果納入績效考核,并作為節能先進單位評選的重要依據。對指標值先進、能耗狀況明顯改善的單位給予獎勵。
3結束語
在近日舉行的2014施耐德電氣數據中心創新峰會上,施耐德電氣全球高級副總裁、APC大中華區總裁黃陳宏博士就首次展示了推動能效云的三大力量,以系統化思維破解數據中心能效難題。他表示:“構建能效云的關鍵在于聚焦云就緒、云能效和云持續三位一體的系統化思維:云就緒關鍵體現在速度提升,這就包括加快速度運營,方便快捷應對變化,將自動化與IT同步協調;云能效則在于降低成本,包括最小化或延遲資本投入,優化運營成本,最大化機房可用空間等角度;而云持續的重點在于提高性能,專為用戶所需的正常運營時間設計的產品方案,需要對正常運行時間進行維護和監控,可以按需部署供電制冷和IT,以及在各個環節應用節能技術等。”
這就需要用戶對數據中心進行全生命周期管理,而不是簡單地購置節能產品。在峰會上,施耐德電氣為了充分落實云就緒、提升云能效和實現云持續,推出了一系列全新舉措,涵蓋產品、解決方案、服務和認證等各個方面,進一步提升數據中心的整體能效。
預制化方案落實云就緒
數據中心正在從模塊化走向預制化,這是十幾年前就率先模塊化數據中心的施耐德電氣給出的又一前瞻性判斷。為此,施耐德電氣于去年年底收購了預制模塊化數據中心領導者西班牙AST公司,并在創新峰會上正式推出預制模塊化解決方案。“預制化方案顯著改善了云就緒的現狀,大大提升了云就緒的關鍵指標――速度。”施耐德電氣信息技術(中國)有限公司副總裁金永哲認為:“由于它為用戶簡化了規劃、設計、建設數據中心的過程,使數據中心的部署更快速、更可預測,同時具有與業務同步擴展、高安全性與高可靠性的特色。”
預制化與模塊化都遵循模塊化的數據中心設計和建設思路,不同之處就在于,前者采用工廠預制方式,即在工廠完成數據中心相關基礎設施的組裝、連接和測試,盡量降低數據中心對場地條件的限制,減少建設現場工程量,從而縮短建設周期,提升工程質量。此外,傳統的模塊化解決方案在實際應用中常更多地強調設備級的模塊化,這樣很難提高整體可用性和能效。“甚至有的企業將模塊化UPS就定義成模塊化的數據中心,這完全是誤解。”施耐德電氣IT事業部大中華區戰略市場部總監謝衛剛表示,“預制化數據中心系統的模塊化架構,不僅集成了整個解決方案,由于工程預制因此還實現了數據中心工程的產品化。”這也成為從模塊化到預制化跨越的高門檻。預制化數據中心需要在企業工程中轉化為定制化產品,雖然現場施工難度大大降低,但是卻加大了工廠生產和組裝的難度,方案、產品、材質、組裝都需要進行反復的整體優化、評估和測試,這不僅需要企業對產品和方案有準確的把握,還需要企業對整體數據中心系統、工廠內部運營機制,調試與組裝機制,以及客戶需求與條件等有豐富的經驗和咨詢服務的能力。“不僅這種經驗要體現在方方面面,技術細節的把握關乎整個系統工程,甚至小到一個特殊的螺母。”金永哲強調說。
預制化將IT設施加物理設施組成集成一體化的架構,其中最為典型的應用當屬集裝箱式數據中心。雖然它的應用尚在初級階段,但不少行業和特定環境對它都有強烈的需求。金永哲介紹,集裝箱式數據中心的應用環境廣闊:第一,企業數據中心需要擴容,但辦公地點已經沒有空間;第二,諸如石油開采等偏僻地區;第三,諸如武警部隊等對數據中心有移動需求的場合;第四,環境輻射較強不適于采用一般機房的數據中心。最近的新趨勢則是,在云就緒中對資金投入產出壓力較高的托管數據中心用戶,最希望分批按需部署,“邊運營,邊擴建”。比如今年上半年正式啟用的國內首個預制模塊化數據中心――深圳云基地鹽田港數據中心,第一期項目實際建設周期只有三個半月,建設速度快、成本低,質量卻沒有打折。據悉,全球更大規模的采用集裝箱數據中心的案例也越來越多,僅施耐德電氣就已經有近500個成功案例。
創新技術提升云能效
云能效重點在于降低成本,施耐德電氣新推出的擁有創新技術的不間斷電源和制冷產品在最小化投資,優化運營成本,最大化可用空間上可圈可點。
平衡高可用性和高效率歷來是數據中心的節能難題,作為施耐德電氣數據中心與工業應用能效管理解決方案的關鍵組成部分,Galaxy VM三相UPS則在這一點上邁出關鍵一步。它采用三種能效模式實現高可用性,成為市場上唯一使用三種能效模式實現高可用性并滿足業務需求的UPS。其創新的ECOnversion超級能效模式可實現高達99%的效率,在達到雙變換模式電源凈化效果的同時,進一步節約成本、降低風險。創新性的模塊化電池架構借助靈活的蓄能方式實現擴容和延長正常運行時間,從而支撐用戶“邊成長邊支付”模式。而施耐德電氣新推出的InRow 2代行級制冷產品則是新一代緊靠熱源的創新制冷產品。它的最大特色就是“能效高、占地少”,據悉,它可降低單位制冷量投資50%,空間減少50%,并能隨負載的變化而調整制冷量和風量,既滿足制冷需求,解決了高熱密度問題,又大大降低了制冷能耗。
在本土化研發上,施耐德電氣和百度合作“天蝎”計劃,研發符合行業需求的整機柜等定制產品。隨著來自行業的個性化需求漸成趨勢,施耐德電氣旗下APC還為此進一步加強研發戰略。據來自中國研發團隊的高級市場經理張亮介紹,去年施耐德電氣旗下APC抽出各事業部和產品線的精英力量組建了“China for China”團隊,做到協調集團內資源為中國客戶定制產品,實現本土決策。今年下半年,將有不少為中國客戶定制的產品推出,從而進一步提升云能效。
服務與認證實現云持續
關鍵詞:高耗能產業;技術創新;節能效率;減排效率;協同
DOI:10.13956/j.ss.1001-8409.2017.01.07
中圖分類號:F42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409(2017)01-0029-05
Abstract: Based on synergetic theory, this paper constructs a synergetic development evaluation model of three subsystems, these are technology innovation, energy saving efficiency and emission reduction efficiency. And then, it makes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it. Results show that, the overall synergy degree of every industry from 2004 to 2014 was rising, but for every industry, it also exists decline in some years. The unstable R&D input, enterprise management oversight and weak supervision are the main reasons that caused the order degree of each subsystem declined, which finally lead to the industry synergy degree declined. Furthermore, the synergy degree between energy conservation efficiency and emission reduction efficiency subsystem are higher than others. The reason was that the technology innovation subsystems low order degree caused all the synergy degree were lower that related to it. Therefore, the key to improve the synergetic development level is to improve the technology innovation development level. And each energyintensive industry needs to overcome their weakness to increase the synergy degree of overall systems.
Key words:energyintensive industries; technology innovation; energy saving efficiency; emission reduction efficiency; synergy
我高耗能產業包括六個具體的行業,分別是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1]。這些行業是能源消耗和環境污染的主要來源,節能和減排的潛力也最大。技術創新和節能減排的相互作用是已有研究的主要內容。在前者對后者的影響方面,蔡寧等在探索我國工業節能減排效率的研究中發現,具有顯著正向影響的因素主要是技術創新 [2]。顧阿倫等發現,水泥行業中技術創新不僅能夠有效提高節能減排效率,某些技術還可以使成本有效降低[3]。汪克亮等對我國29個地區節能減排潛力進行研究,發現技術進步能顯著促進區域節能減排[4]。何小鋼
等以中國36個工業行業為研究對象,結果表明技術進步對節能減排具有顯著正影響[5]。趙建安等探討了我國主要高耗能產業的節能減排潛力,以及在2020年CO2排放降低的總目標中工業節能減排的貢獻率和貢獻規模[6]。在后者對前者的影響方面,曾萍等以珠三角地區制造業企業為研究對象,發現節能減排能顯著拉動技術創新[7]。張金英等研究了低碳經濟與產業技術創新,發現節能減排的客觀需求會促使產業通過技術創新實現轉型升級[8]。
從前人研究可以看出,技術創新和節能減排存在相互促進作用,但二者是否協同尚待研究,因為系統協同發展可以產生“1+1>2”的效果。因此,本文將構建技術創新、節能效率和減排效率協同度模型,動態監測我國六大高耗能產業的協同發展程度以及各高耗能產業間協同發展程度的差別,為我國高耗能產業實現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提供參考。
1技術創新與節能減排協同發展機理
協同學是德國物理學家哈肯提出的,研究由大量子系統構成的復合系統如何通過子系統間的相互作用形成有序結構[9]。將技術創新、節能效率和減排效率三個子系統視為復合系統,高耗能產業發展中這些子系統間存在著復雜的非線性相互關系。高耗能產業的廢棄物主要是通過化石燃料燃燒產生的,因此節能效率的提高必然也會提高減排效率,而且節能效率提升能夠降低能源消耗成本,提高企業的收益,使企業有更多的資金投入到技術創新活動中。高昂的減排成本和有效的減排政策能夠促使企業通過減少化石燃料的燃燒提高能源效率,通過技術創新手段降低排放。技術創新、節能效率和減排效率共同構成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有機整體,如果三者協同發展將產生“1+1+1>3”的整體協同效應,最終促進高耗能產業的良性發展。
2系統序參量指標體系構建
本文考慮指標的科學性與實用性、系統性與層次性、共性與重點相結合的原則,構建技術創新、節能效率和減排效率三個子系統,用這三個子系統的協同演進反映高耗能產業技術創新與節能減排效率的協同,子系統下具體的序參量指標體系如表1所示。
在節能效率和減排效率兩大子系統的序參量值獲取過程中,節能和減排效率的測度是最核心的,而在測度的指標選取上需要考慮投入和產出兩個方面。為使測度更加準確可信,本文使用相對指標來衡量投入和產出:①將單位產值勞動力數量、單位產值占有資產量和單位產值能源消耗量作為投入;②產出指標中以高耗能產業各行業的單位工業產值表示期望產出 [10],以單位產值廢水、廢氣和固體廢棄物排放總量表示非期望產出[11]。
3協同發展測度模型構建
31節能效率和減排效率計算模型
本文擬采用數據包絡方法中的SBM-DDF模型對高耗能產業的節能效率和減排效率進行測度[12]。
在構建效率測度模型時,以我國的高耗能產業作為模型中的決策單元,單一決策單元的N種投入用x表示,x=(x1,…,xN)∈R*N;M種期望產出用y表示,y=(y1,…,yM)∈R*M;K種非期望產出用b表示,b=(b1,…,bk)∈R*K;則(xt,yt,bt)表示第t時期的投入產出數據,(gx,gy,gb)為方向向量,(sxn,sym,sbk)為投入和產出達到效率前沿面的松弛變量。據此構建的高耗能產業效率測度函數為:
從圖1可知,我國六大高耗能產業的節能效率和減排效率在2003~2014年期間總體呈上升態勢。節能效率年平均增長速率最高的是非金屬礦物制品業和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均為186%;最低的是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為82%。減排效率年平均增長速率最高的是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為245%;最低的是非金屬礦物制品業,為64%。減排效率的年平均增長速率普遍高于節能效率,只有非金屬礦物制品業節能效率增長率明顯高于減排效率增長率。
42高耗能產業技術創新、節能效率和減排效率系統有序度與協同度的測度及分析
根據相關統計數據,將六大高耗能產業三個子系統的序參量指標數據標準化處理,然后帶入式(8)、式(9),得到三個子系統序參量的有序度,將所得數據帶入式(10),得到六大產業以2003年為基年的2004~2014年技術創新、節能效率和減排效率各子系統之間的協同度(見表2)。
從圖2可以看出,六大高耗能產業各子系統之間的協同度總體呈現明顯的提升狀態。各產業節能效率和減排效率子系統之間的協同度明顯高于其他子系統之間的協同度,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是技術創新的有序度低,與其相關的協同度也因此較低,也直接影響復合系統整體的協同度。從圖2(d)、圖2(e)和圖2(f)中可以看出,三個產業在最近年份均出現協同度下降的情況。其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下降比較明顯,主要原因在于三個子系統的有序度均出現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節能效率在2014年降低最為明顯。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三個子系統的有序度也均出現不同程度下降,其中下降最明顯的是技術創新子系統。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下降程度最不明顯,主要原因是其節能和減排效率兩個子系統的有序度持續增長,但技術創新子系統的有序度出現明顯降低,所以與技術創新相關的協同度均出現下降。因此,各產業應當在節能效率和減排效率發展的過程中,努力提高技術創新水平,只有技術創新、節能效率和減排效率協同發展才能夠長久有效地實現各產業的可持續發展。雖然同屬高耗能產業,但各產業協同度出現波動的原因各不相同,需要針對具體情況采取不同的措施加以改進。
六大高耗能產業三個子系統之間的協同度對比結果見圖3。
從圖3可以看出,我六大高耗能產業從2004~2014年整體來看,雖然各高耗能產業之間的協同度差異不是十分明顯,但是各產業協同度的變化形式卻存在明顯的差異。其中協同度處于穩定上升狀態的是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其次是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但是其在2014年協同度出現一定程度的降低,主要是技術創新子系統的有序度降低,導致這一問題出現的根本原因在于2014年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總產值萎縮,其相應的利潤也出現下滑,因此在技術創新方面的投入也相應減少,導致整體技術創新能力出現降低,整個系統的協同度也降低。存在較大波動的是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業和非金屬礦物制品業,這兩個產業在2010年協同度均出現明顯的下降,主要原因是技術創新子系統的有序度出現明顯降低造成的,而技術創新子系統的有序度降低是由于未獲得穩定的資金投入而導致研發投入降低,同時相對產出也降低導致的。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和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的協同度在2014年均出現一定程度的降低,前者是節能效率子系統有序度降低導致的,導致這一降低的原因主要是2014年能源價格降低,而該產業在六大產業中屬于單位產值能耗最高的產業,因此其對能源價格的敏感性最強,能源價格的降低導致其節能效率的降低;后者是技術創新子系統和減排效率子系統的有序度降低導致的,從2004~2014年總體來看,該產業的減排效率子系統的有序度一直處于不穩定狀態,通過對數據的分析發現,該產業在六大產業中屬于規模最小的產業,且其單位產值三廢排放最低,因此受到的監管不夠嚴格,企業排放的隨意性比較強,當企業遇到經濟環境比較差時,會通過降低減排效率來提升企業的整體效益。
5結論與啟示
基于協同學理論,構建高耗能產業技術創新與節能效率、減排效率系統協同度模型,對我國六大高耗能產業2004~2014年技術創新與節能減排效率協同發展進行測度,得到如下結論:①六大高耗能產業技術創新、節能效率和減排效率各子系統之間的協同發展水平總體均呈現上升的趨勢。②各產業的節能效率和減排效率子系統的協同度要明顯高于其他子系統之間的協同度。③各產業協同度的變化情況存在比較明顯的差異,發展趨勢呈平穩上升狀態的產業是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以及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總體趨勢呈上升但有一定波動的是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和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這兩個產業協同度在2014年出現比較明顯的下降;發展趨勢不太穩定的是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和非金屬礦物制品業,這兩個產業協同度在2010年出現十分明顯的下降。④六大高耗能產業技術創新、節能效率、減排效率協同發展水平受各自產業技術創新、節能效率和減排效率子系統的共同影響,任何一個子系統的有序度波動都會影響整體的協同程度。⑤各產業協同度出現波動的原因有一定的差異,需要采取不同的措施加以解決。
研究結果表明,高耗能產業技術創新、節能效率和減排效率三個子系統要實現協同發展,要以各子系統的有序發展為前提,任何一方面的短板都會影響子系統之間的協同度。各高耗能產業的技術創新能力較低,使得與之相關的子系統間的協同度都較低,國家應當給予相應的資金和政策方面的支持,避免因研發投入不足影響技術創新子系統發展,進而影響該產業節能減排效率的提高。各高耗能產業協同度出現波動的原因各自不同,如果是節能效率過低導致的,則一方面要通過技術創新提高節能效率,另一方面要加強企業的生產管理,使企業在生產過程中避免在現有技術條件下由于管理問題導致節能效率降低,影響節能效率子系統的發展;如果是減排效率的原因,需要加強減排效率子系統的發展。減排會導致企業費用增加、利潤減少,企業缺乏減排動力,因此監管部門必須加強監管和懲治力度,促使企業通過技術創新手段進行減排,在監管過程中不能因某些產業規模小或排污量較低而放松監管。各產業在發展過程中,應當發現各自的短板,進而補足短板,保持各子系統的均衡發展,不能顧此失彼,才能夠更加有效地促進整個系統的發展,最終實現高耗能產業的轉型升級。
參考文獻:
[1]江珂.中國環境規制對FDI行業份額的影響分析――基于中國20個污染密集型行業的面板數據分析[J].工業技術經濟,2011,30(6):139-146.
[2]蔡寧,叢雅靜,李卓. 技術創新與工業節能減排效率――基于SBM-DDF方法和面板數據模型的區域差異研究[J]. 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14(6):57-70.
[3]顧阿倫,史宵鳴,汪瀾,等. 中國水泥行業節能減排的潛力與成本分析[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2(8):16-21.
[4]汪克亮,楊寶臣,楊力. 基于環境效應的中國能源效率與節能減排潛力分析[J]. 管理評論,2012(8):40-50.
[5]何小鋼,張耀輝. 技術進步、節能減排與發展方式轉型――基于中國工業36個行業的實證考察[J]. 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12(3):19-33.
[6]趙建安,金千致,魏丹青. 我國主要工業部門技術節能減排的潛力及實現途徑探討[J]. 自然資源學報,2012(6):912-921.
[7]曾萍,鄧騰智,吳小節. 節能減排與技術創新:來自廣東珠三角地區企業的經驗證據[J]. 經濟體制改革,2013(1): 107-111.
[8]張金英. 低碳經濟與產業技g創新框架的構建[J]. 中國行政管理,2010(10):73-76.
[9]Haken H Synergetics. Instruction and Advanced Topics [M]. 3nd Berlin: Springer,2004.24-45.
[10]沈可挺,龔健健. 環境污染、技術進步與中國高耗能產業――基于環境全要素生產率的實證分析[J]. 中國工業經濟,2011(12): 25-34.
[11]吳桐. 高耗能產業群循環經濟發展建設中的序參量三維協同調控模型和機理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13.
[12]Fukuyama H,Weber W L. A Directional Slacks-based Measure of Technical Inefficiency [J]. Socio-Economic Planning Sciences,2009,43(4): 274-289.
[13]劉瑞翔,安同良. 資源環境約束下中國經濟增長績效變化趨勢與因素分析――基于一種新型生產率指數構建與分解方法的研究[J]. 經濟研究,2012(11): 34-47.
[14]吳衛紅,王建英,張愛美,等. 高耗能產業技術創新與節能減排效率協同發展實證研究[J]. 中國科技論壇,2016(7):61-67.
Abstract: Under the situation that the energy supply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tense and the state strongly encourages 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 the operation mode of professional energy-saving company and industrial enterprise cooperating to carry out contract energy project and sharing the energy-saving benefit is becoming mature.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routine operation mode of contract energy projects of industrial enterprises and the evaluation of energy efficiency.
關鍵詞:合同能源;運作模式;效益;評估
Key words: energy contract;operation mode;benefit;assessment
中圖分類號:F4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6)32-0056-03
0 引言
近年來我國經濟快速增長,各項建設取得巨大成就,但也付出了巨大的資源和環境破壞代價,這兩者之間的矛盾日趨尖銳,人民群眾對環境污染問題反應強烈。這樣的結果與經濟結構、增長方式不合理直接相關。
《中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指出,“節約資源是我國的基本國策。國家實施節約與開發并舉、把節約放在首位的能源發展戰略”。專業節能公司推廣合同能源管理項目,具有技術、專業、資金方面的優勢,項目的成功運作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降低能源消耗量,提升能源使用效率。因此,熟悉合同能源管理模式,進行準確的節能效益評估客觀上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 合同能源管理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合同能源管理技術通則,合同能源管理是以減少的能源費用來支付節能項目成本的一種市場化運作的節能機制。其實質是一種以減少的能源費用來支付節能項目全部成本的節能投資方式。這種節能投資方式允許用戶使用未來的節能收益為工廠和設備升級,降低目前的運行成本,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合同能源管理機制框架下,節能服務公司與用戶簽訂能源管理合同、約定節能目標,為用戶提供節能診斷、融資和節能改造等服務,通過共享節能效益回收投資成本并從中獲取利潤,這種合作模式不僅能降低用能單位節能改造的風險和成本,而且可以充分調動用能單位節能改造的積極性。
1.1 節能公司為用能客戶提供的服務內容
節能公司通過與客戶簽訂節能服務合同,根據用能客戶的實際需求,為客戶全部或部分提供以下服務項目。
①能源審計;②項目設計;③項目融資;④設備采購;⑤工程施工;⑥設備安裝調試;⑦人員培訓;⑧節能量確認和保證。
在合同期間,節能公司與客戶分享節能效益,收回投資并且得到預期的投資收益后合同結束。合同期間所使用的節能設備、所產生的節能效益全部歸客戶所有。
1.2 合同能源項目參與各方獲取節能收益的幾種主要類型
1.2.1 節能效益分享型
節能改造工程前期資金投入由節能公司獨自承擔,用能單位負責提供用能場合。項目完成后,客戶在一定的合同期內,按比例與節能公司分享項目產生的節能效益。具體比例可以隨著項目達效的年限遞減,通常項目達效初期,節能公司可以多分一些,以優先補償節能公司付出的投資;達效后期用能單位可以多分一些,以鼓勵用能單位節能改造的積極性。
1.2.2 節能設備采購型
用能單位委托節能公司進行節能改造,先期支付一定比例的工程投資,項目完成后,經過雙方驗收達到合同規定的節能量,客戶支付余額,或用節能效益支付。這種方式與節能效益分享型相比,用能單位支付的總費用相對要低一些,而節能公司可以很快收回投資,便于有效地降低運營風險。
1.2.3 節能量保證型
節能改造工程的全部投入由節能公司先期提供,客戶無需投入資金,項目完成后,經過雙方驗收達到合同規定的節能量,客戶支付節能改造工程費用。
1.2.4 運行服務型
客戶無需投入資金,項目完成后,客戶委托節能公司長期負責項目的運行和管理,客戶支付一定的運行服務費用。合同期結束,項目移交給客戶管理。
2 工業企業合同能源項目的常規模式
由于工業企業耗能在全社會總耗能中占比最高,因此合同能源項目運作的重點目標應該著眼于工業企業。工業企業中耗能包含煤、油、氣等一次能源,但更普遍的是以電力為代表的二次能源。本文我們以節電項目為例介紹目前工業企業合同能源項目的常規模式運作模式。
2.1 節能公司選擇合同能源項目合作方
①節能公司必須熟知國家節能政策、及時了解政府主管部門的信息與公告,并據此調整自己的發展方向及業務重點,確保所運作項目符合產業政策,以便獲取政府主管部門的支持。
②節能公司應當積極依靠政府主管部門牽線搭橋或采用其它方式,與有節電要求的客戶進行對接,相互深入溝通,實現信息交流,通過積極介紹成功案例、預期節能效果等取得客戶的信任,初步確定合作意向。實踐證明,這是一種行之有效的辦法。
③對節能公司所擁有的眾多成功案例進行復制、推廣,不失為一條高效捷徑。對于有節電意向的工業企業,節能公司可以與客戶充分交流后,組織現場調查。現場調查的主要目的是對可能的節電場合進行勘驗,掌握第一手準確資料,初步研判節電潛力。所謂節電場合,既可以是一個車間、也可以是若干臺大型設備、還可以是某一類型的用電設備。現場調查環節非常重要,調查完畢后,如節電潛力較大,進一步開展后續工作;如節電潛力達不到開發價值,及時中止項目,以消除投資風險。
④簽訂合同能源項目合同。現場調查完成后,如果確認節電潛力較大,有實施價值,合作雙方應盡快簽訂合同能源項目合同,之后按照合同約定,開展后續工作。
2.2 準確統計選定的節電場合在項目實施前的耗電情況
節電場合的耗電情況嚴格意義上應該以一定統計周期內的該場合消耗的電能量為依據。如:對一臺大型水泵實施變頻節電改造,應當在對應的拖動電機配電柜上安裝電能計量裝置,并確認電能計量裝置接線正確、誤差合格。建議至少確定一周以上的統計周期,記錄水泵日用電量。對于因工況改變、意外停電等原因導致的明顯異常數據,予以剔除。最終,根據所記錄的數據計算確定該水泵在穩定工況下的日平均用電量。個別欠規范的節能公司,簡單將用電設備的額定功率乘以使用時間,或者根據用電設備的額定電流折算用電量,將之確定為節電項目實施前的設備用電量。這樣比較容易計算出虛高的預期節電率,直接造成對用能客戶的誤導。一旦引發合同糾紛,會造成雙方誤解,是不可取的做法。
2.3 采購、安裝節電設備
節能公司采購節電設備后,在用能客戶配合下,規范安裝節電設備,并調試設備運行正常。
2.4 準確統計選定的節電場合在項目實施后的耗電情況
節電設備安裝前、后統計方式、方法,統計用計量裝置均應保持一致,以確保統計數據的真實、可靠,具有可比性。
2.5 節電量及節電率的確定
按照雙方合同中約定的計算方法、計算公式對節電設備安裝前、后的用電量指標進行分析計算,確定節電量以及節電率。
2.6 按照合同約定,雙方實現節電收益的合理分配。
3 工業企業合同能源項目節能效益評估要點
3.1 簡單項目的節能效益
這里說的簡單項目,主要特指易于計算節能、節電量的項目。如:利用余熱、余壓的發電項目,這類項目,發電量減去廠用電量后即為項目供出電量。項目實施后用能客戶可以少從電網購買相應電量。從而節約購電成本。電力系統可以相應少發、少供這部分電量,實現碳減排,或將節約電量提供給其它電力客戶使用。
3.2 復雜項目的節能效益
所謂復雜項目,主要特指計算節能、節電量比較復雜的項目。如:風機、水泵的變頻改造項目,對比改造前后的電量很困難。因為大多數風機、水泵的運行工況是動態變化的。因此其節電量、節電率只能近似計算。為了不影響節電效果認定的,合同雙方只需要共同確認兩個關鍵點。①變頻改造確實節電了;②節電量的近似計算是基本合理的。
這樣就可以約定一個節電收益的計算分配方法。至于誰多誰少,可以協商處理。
3.3 特殊項目的節能效益
有的合同能源項目實施后,單位時間耗電量不減反增。如:大型電石、鐵合金冶煉項目就存在此種狀況。對冶煉電路短網系統實施無功補償后,短網電壓降得到有效改善,電極電壓會有一定程度的提高。此時,電爐變壓器單位時間耗電量反而增加了。對于這類項目,單純地考核日用電量,顯然無法準確評估無功補償的價值和意義。實際上經過改造后,生產一爐產品的時間會縮短,產品單耗會降低。引入這兩個指標評估改造效果,無疑更加客觀。
總體來說,工業企業合同能源項目的節能效益評估十分復雜。原則上,應該立足于較高的著眼點,從技術和管理方面全方位考評,綜合評價其效益。
4 工業企業合同能源項目的運作風險點
4.1 節能公司存在技術風險
即使是十分成熟的案例模式,在節能項目投運并完成節電率測算之前,也無法確保百分之百節電。當節電與完成工藝之間出現了矛盾時,當然不能舍本逐末,片面追求節電而造成整體工藝流程被破壞。
另外,有時節能公司技術判斷失誤,可能造成安裝設備后,出現不節電的失敗案例,導致合同無法執行,給節電公司造成直接經濟損失。
4.2 合同能源項目合作雙方的誠信風險
合同能源項目是一個長期的合作模式,一般來說少則一兩年,長則十幾年。如果客戶經營過程出問題,就可能無法按照預期指標回收經營效益,甚至可能陷入嚴重虧損的境遇。
另外,用能客戶在合作之初往往對節能技術缺乏認知,雙方基于合同約定能源管理模式后,節能服務過程中所產生的技術、資金等方面的風險全部由節能企業承擔。待節能項目運作模式步入正軌以后效益逐步顯現,客戶企業發現與節能公司的合作成本遠遠高于企業買斷設備自主運作的成本,于是找各種借口消極履行合同,這樣的例子在節能管理行業俯拾皆是。
4.3 融資難也是橫亙在這個行業前的一大障礙
項目運作之初,節能公司需先期提供啟動資金、采購設備及安裝調試、進行維修保養等一攬子服務,節電收益在后期才能得到回收。因此,先期的充裕的啟動資金對節能公司至關重要。
然而,節能企業大多處于初創期,因存在潛在風險、缺乏擔保而很難獲得銀行貸款。節能公司出讓的是技術,擁有的只是未來的收費權和現金流,而商業銀行看重的,恰恰是土地、廠房等能夠作為抵押的資產。這是造成節能企業貸款難的最根本原因。
5 未來的前景展望
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目前較低的能源利用效率導致能源消耗總量過大,長此以往,嚴重影響可持續發展,導致經濟增長放緩。另外,工業企業對節能降耗的渴求,使中國節能環保產業潛在市場空間巨大。合同能源管理機制在中國雖然起步較晚,但巨大的市場潛力使得合同能源運作模式大有可為。
參考文獻:
[1]于海濤,范鵬翔.合同能源管理在包鋼節能改造的實踐[J].包鋼科技,2016(02).
世界各國節能的管理模式不同,并與國家的政治體制及文化傳統等因素密切相聯。一般說來,市場經濟國家大多采用市場機制為主,并輔以政府干預;少數國家則以政府干預為主,輔以市場機制。例如,澳大利亞聯邦政府“以鼓勵、引導和宣傳為主,配合強制性法規和政策,促進節能環保事業的發展”;而有著東方文化背景的日本,則形成了“限制性政策+鼓勵政策+信息服務”的管理模式。
世界各國都有政府機構管理節能工作,但機構設置和職能不盡相同。
美國的節能歸能源部管理,加拿大也是如此。美國能源部能效和可再生能源局(EERE)機構龐大,是部內最大的一個局,有兩個綜合辦公室:規劃和預算辦公室,管理和運行辦公室;下設5個市場部門:即電力技術辦公室、工業技術辦公室、交通技術辦公室、建筑技術和商務辦公室及聯邦能源管理辦公室,還有6個區域辦公室,地點分別設在亞特蘭大、波士頓、芝加哥、丹佛、費城和西雅圖(詳見附圖)。
美國能效和可再生能源局的職能是:保障公共和私人部門的能源安全、環境質量和經濟活力,具體地說有以下幾個方面(http//wwwerendoegov/eere/missionhtml):
——提高能源效率和生產率;
——向市場轉讓潔凈的、可信賴的和可以轉讓的能源技術;
——通過提高美國人的選擇機會來改善他們每一天的生活質量。
日本的節能管理工作由經濟產業省代管的資源能源廳負責。日本對節能工作實行全國統一管理,一竿子插到底,地方政府沒有相應的機構負責節能管理。2001年小泉政府機構改革后,在原來1府22省廳調整合并為1府12省的條件下,節能管理機構不僅沒有撤銷反而升格了:由原來資源能源廳煤炭部的節能課升格為節能新能源部,編制增加到65人,反映了日本政府對節能工作的高度重視。
中介機構是世界各國推進節能工作的重要力量,既有利于推進節能政策、強制性標準、規劃和計劃等的實施,也可以使政府工作人員從具體的事務性工作中擺脫出來,用更多的時間,進行戰略性、宏觀性事務的研究和實施。例如,日本在節能領域的中介機構較多,節能中心、能源經濟研究所、新能源和產業技術綜合開發機構(NEDO)等。他們在節能情況調研,搜集分析相關信息,研究提出政策建議,貫徹落實和組織實施節能政策,推動日本節能工作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二、節能的動因從安全推動轉向環保推動
市場經濟國家的節能,最初發端于1973年中東戰爭引起的石油危機。由于石油危機導致全球性油價飆升和經濟衰退,美國、日本及歐盟國家等石油進口國的能源憂患意識日盛,能源節約被提到了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為了防止能源供應約束引致經濟衰退和社會恐慌,這些國家紛紛出臺各種節約能源的政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以保障本國的能源和經濟安全。
以1992年里約熱內盧聯合國環發大會為標志,國際節能工作進入一個新階段。這次會議開放簽署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使溫室氣體減排成為環境外交中的熱點。經過締約方激烈的討價還價,終于在1997年日本京都召開的第三次締約方會議上形成了《京都議定書》。雖然該議定書還沒有正式生效,但作為最經濟的減排措施,節能工作得到了越來越多國家的前所未有的重視,其目的就是通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防止溫室氣體排放引致生態災難,保護地球——人類共同而惟一的家園。
三、通過增加公共預算,支持節能項目的實施
市場經濟國家推進節能的一個重要手段,是通過不斷增加公共財政預算,支持節能計劃和項目的實施。支持的重點包括:法規制定、公眾宣傳、教育培訓、信息服務、課題研究,同時組織引導企業對關鍵性、共性的節能技術進行開發、示范,引導能源效率技術的推廣應用,以發揮公共財政“四兩撥千斤”的功效。
美國的公共預算是通過各類節能計劃或項目來實施的。EERE支持的9個一攬子的優先領域,分別是:極大地減少甚至最終結束對外國石油進口的依賴;減少能源價格的不利影響;增加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和保證程度;增加發電、輸電和用電的保證程度和效率;增加建筑物和器具的能效;增加效率,降低工業的能耗強度;創建國內新的生態工業;政府垂范;改變EERE的行為方式。
進入新世紀以來,美國聯邦政府用于能效和新能源的投資預算逐年增加,2001年為11.8億美元,2003年增加到13.1億美元(詳見表1)。
表1美國聯邦政府能效和新能源局公共財政預算(單位:百萬美元)
注:①包括可再生能源——項目指南、國家可再生能源實驗室、融資和節能政策與管理。
。
日本用于節能的公共財政預算也較多。例如,資源能源廳2001年度財政預算1300億日元(約10億美元),節能和新能源為520億日元(約4億美元,其中330億日元的補助費、45億日元的開發費、10億日元的信息服務費和130多億日元的國際合作費),占資源能源廳預算的40%。投資的增加,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日本對節能工作的重視。
四、節能的管理手段與政策措施不斷完善
為了推進節能工作,市場經濟國家根據具體的節能目標,采取有針對性的激勵政策措施。其中,有些措施是加速節能技術在市場的推廣應用,常常是短期目標導向的;還有一些政策則是促進節能市場轉變的,屬于長遠目標導向性質。目前,世界各國采取的政策措施較多,分類方法也各不相同,表2是其中的一種分類結果。
表2國外節能政策措施的分類
現將市場經濟國家采取的主要節能政策措施及其實施效果,簡單介紹如下。
(一)與節能有關的法律法規
依法進行節能管理是國際慣例。我們對收集到的48個國家資料進行了有無專門節能法的統計,結果發現,14個國家有專門的節能法,其他國家則在相關法律或政令中涉及節能問題。如日本有《節能法》;美國雖然沒有專門的節能法,但有關能源的法律法規,如1975年的《能源政策法》、1978年的《國家能源政策法》、1987年的《國家器具能源法》,以及1992年頒布的國家節能政策法令等,都涉及節能問題。
日本修改后的《節能法》,對重點用能企業的責任、政府在節能上的管理職能等都做了嚴格界定:年消耗燃料300萬升標油或1200萬千瓦時以上電力的為一類重點用能單位;年消耗150萬升標油或600萬千瓦時以上電力的為二類重點用能單位。重點用能企業必須配備專職能源管理士,每年向通產省及相關部門報告能耗狀況。如不能按期完成節能目標,又提不出合理的改進計劃,主管部門有權向社會公布,責令其限期整改,并處以一定的罰
金。《節能法》規定,通產省(經濟產業省)直接管理4000多家一類和6000多家二類重點用能企業的節能,內容包括根據評價標準采取合理的節能措施,任命能源管理士,開展節能宣傳,統計和報告能源利用狀況等。
(二)強制性能源效率標準、產品標識及認證制度
國際上有關節能的強制性標準一般是能源效率標準,通常由法規設置一個最低的能源效率數值,達不到這一數值的產品禁止進入市場。目前,能效標準主要用在建筑、汽車、家用電器和電機上。即目前的強制性能效標準主要是針對終端用能產品的。
上世紀70年代,美國就通過立法確定了能效標準和標識的合法地位,先后實施了強制性能效標準、標識和自愿性認證(即“能源之星”)制度。能效標準由能源部負責制定和實施,1990年1月第一批強制性能效標準生效。強制性的能效標識由聯邦貿易委員會于1980年開始組織實施,由美國國家電力公司向購買節能產品的用戶提供補貼。自愿性標識由環保局于1992年開始組織實施。即美國強制性的能效標準、標識和自愿性標識是由不同部門組織實施的。1993年4月,當時的克林頓總統簽署總統令,規定所有聯邦機構的政府采購必須是“能源之星”標識的產品,這不僅使“能源之星”標識制度獲得極大成功,也使之成為許多國家的節能基準。
日本實施“領先產品”能效基準制度。對汽車和電器產品(包括家用電器、辦公自動化設備等),分別制定了不低于市場上已有商品的最好能效標準。煤氣與燃油器具、自動售貨機、電氣便座、變壓器等“領先產品”能效標準也在制定過程中。生產這些產品的企業,必須按照“領先產品”標準執行,否則將受到勸告、公布企業名單和罰款等處理。日本還與美國聯合實施了辦公設備的能效標識計劃。電腦、顯示器、打印機、傳真機、復印機、掃描儀和多功能驅動器等,達到美國能效標準的就貼上“能源之星”標志,并相互承認。這一制度的實施,極大地提高了日本終端用能產品的能效。據有關調查,2000~2001年,日本電冰箱的能源消耗降低17%,復印機的能效水平提高了3%,汽車燃油效率提高了8.5%。
日本建筑節能設計的能效標準也是強制性的。原來的建筑物設施的能效標準是1992年制定的。從2001年4月開始,日本提高了空調、照明、通風、熱水器、電梯等系統和設施的能源效率標準;并要求沒有達標的必須提出改造計劃。日本節能中心在全國隨機選取800個家庭,為其安裝可測試耗能量的儀表。使用結果表明,1998年這些家庭電力消耗比上一年度平均下降了20%,說明即使日本的建筑節能潛力也很大。
1992年澳大利亞實施強制性的能效標識計劃,冰箱、冰柜、空調、洗碗機、洗衣機、烘干機等都是標識的對象。1998年起澳聯邦政府進一步完善能效標識制度,改變星級能效規則和相關家電產品的能效標準,2000年9月已啟用新的能效標志。據2001年統計,消費者對能效標識的認同率高達80%,能效星級高的家電產品銷售量顯著增加。澳大利亞還為冰箱、冰柜和電熱水器等3種家電產品,電動機和組合式商業空調器2種設備,制定和實施了最低能效標準(MEPS)。熒光燈鎮流器從2003年開始實施MEPS。實施能效標準和標識制度以其投入少、見效快、影響大、節能和環保效果顯著等優點,得到了許多國家政府的認可。據國際能源署統計,至2000年6月,已有34個國家和地區制定并實施了能效標準,有37個國家和地區實施了能效標識制度,其中大多數的能效標準和標識制度是由政府部門組織實施并且是強制性的。需要說明的是,雖然我們可以從有關文獻上查到國外鋼材、冶金、建材等產品的能耗水平的資料,但這些數據大多是有關單位根據政府的統計資料和企業公布的數據計算出來的。
(三)激勵性政策與措施
為了激勵企業節能,國外也使用激勵性措施。美國、日本及歐盟國家采用激勵機制,收到顯著效果。此外,市場經濟國家還通過征收能源稅和碳稅,控制能源消費的快速增長,引導能源結構升級,達到節能和環保的目的。
美國《國家節能政策法》明確規定,“公用事業單位實施激勵性計劃”,鼓勵其他機構參與電力需求管理,雙方協商實施具體的節能項目,參與單位得到一定的資金補助和服務。激勵的形式有現金返還、稅收減免和低息貸款等。現金返還是為了鼓勵用戶購買節能產品,特別是“能源之星”標志產品;也鼓勵節電,如為了緩解電力危機,加州政府實施了“20/20能源返還計劃”:如果用戶2001年夏季耗電量比上年同期降低20%,可得到2001年夏季電費20%的返還。在美國2001年財政預算中,對新建的節能住宅、高效建筑設備等實行減免稅政策。各州政府也制訂了地方性節能產品稅收減免政策。如俄勒岡州對節能產品的減免稅,最多達1500美元。一些金融機構提供低息貸款服務,居民在購買“能源之星”認證的建筑時可申請低息貸款。項目的實施不僅有效促進了節能建筑產品的開發,降低了建筑物能耗和維護管理費用,還帶動了墻體、屋面保溫隔熱技術的發展,刺激了建材市場,增加了就業機會,促進了美國社會經濟的發展。
日本制定和實施的激勵性政策主要有:對節能設備推廣、示范項目實行補貼制度。經濟產業省每年380億日元(約3億美元)的預算,用于補貼家庭和樓房普及能源管理系統、能源服務公司(ESCO)以及采用高效熱水器等。對使用列入目錄的111種節能設備實行特別折舊和稅收減免優惠。減免的稅收約占設備購置成本的7%(設備購置成本不高于所得稅或公司應付稅的20%)。除正常折舊外,還給予特殊的“加速折舊”政策,最大可獲得相當于設備總價值的30%。對使用節能設備實行優惠,通過政策性銀行給予低息貸款,以鼓勵節能設備的推廣應用。通過財政預算支持節能技術開發:對“國家的節能技術開發項目”由政府全額撥款,對“企事業單位的節能技術開發項目”,國家給予補貼。2001年日本用于節能技術開發的財政預算為970億日元(約7.5億美元)。其中,520億日元用于國家的節能技術開發和國際合作,其余40%用于資助企事業單位進行的節能技術開發。
日本也采取精神獎勵的辦法,調動企業節能的積極性。例如,經濟產業省定期節能產品目錄,開展節能產品和技術評優活動,分別授予經濟產業大臣獎、資源能源廳長官獎和節能中心會長獎。
(四)信息傳播及咨詢服務
國外公民有較高的節能意識,與政府開展經常性的、有目的的宣傳、教育和培訓分不開。國外非營利性的節能信息傳播和咨詢服務,一般由政府提供經費資助,中介機構組織實施。
澳大利亞聯邦政府有關部門通過公共出版物、網站、宣傳點等,向公眾進行節能宣傳。地方政府在社區和責任區范圍內,通過發放小冊子和期刊、建立網站、實施示范工程和培訓計劃等,提高公眾的憂患意識和節約意識。近年來,澳大利亞溫室氣體辦公室(AGO)與維多利亞州可持續能源管理局、新南威爾士州可持續能源管理局一起,共同組織實施“登星計劃”,開展了一系列的宣傳教育活動。
日本政府也非常重視節能宣傳教育工作。除節能日(每月第
一天)、節能月(每年2月)在全國開展節能技術普及和推廣及形式多樣的宣傳活動外,還規定每年8月1日和12月1日為節能檢查日,檢查評估節能活動效果及生活習慣的變化。日本的節能中介組織還通過開展各種活動,提高公眾的節能意識,如節能中心在中小學校開展建立“節能共和國”活動,組織教師和學生參加節能宣傳教育。該活動不僅得到中小學校的積極響應,公司、協會和大學也參加到了這一活動中。全日本已成立了59個“節能共和國”,其中的3726位成員來自小學。日本培養“資源憂患意識”從兒童抓起由此可見一斑。
澳大利亞聯邦政府支持的節能咨詢服務,包括能源審核和信息傳播等。1991年澳聯邦政府實施企業能源審計計劃(EEAP),幫助企業檢測能耗。聯邦政府提供50%的經費支持,委托澳工程師協會對200家能源審計合格的機構注冊登記和管理。計劃實施的結果表明,進行能源審計的854家企業的年均節能率達11%。澳聯邦政府還為工商企業提供節能的咨詢服務。維多利亞、南澳、昆士蘭州以及北方地區都開展了類似的能效咨詢和信息傳播工作。
國外也通過能源服務公司(ESCO)為企業節能服務。ESCO是運用市場機制開展節能服務的一種實體。ESCO項目有兩種付費方式,即擔保和效益分成。擔保的具體做法是,ESCO給用戶做節能項目,并保證節能省下來的費用與投資成本相當;用戶定期支付ESCO的服務費用,向第三方支付投資。分成的做法是,ESCO對用戶的節能項目進行投資,并從用戶節能省出來的經費中按一定的比例分成。能源價格、企業信用、融資和貸款、技術水平及用戶積極性等因素,都影響ESCO項目的成敗,在進行此類項目節能試點時,應予充分的考慮。
(五)自愿協議
自愿協議是指工業界整體或單個企業在自愿的基礎上為提高能效與政府簽訂的一種協議。協議內容一般包括兩個方面:工業界整體或單個企業承諾在一定時間內達到某一能效目標,政府給予承諾方以某種形式的激勵。在1992年聯合國通過了《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后,提高能源效率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自愿協議形式被發達國家所迅速而廣泛的采用。歐洲和美洲已有10多個國家采取了這種措施,歐盟有300多個這樣的協議,日本有30000個地方性防止污染協議,美國有40個聯邦一級的自愿協議。自愿協議是目前國際上應用最多的非強制性的節能措施,在荷蘭、挪威等國已經取得顯著的成效。
澳大利亞聯邦政府也通過自愿性計劃來推進節能工作的開展。如聯邦政府提出了自愿性“溫室氣體挑戰計劃”,并提供經費支持。到2000年參與該項計劃的企業達500家,預計2005年將達1000家。參加該項自愿計劃的有電力、石油、天然氣等能源企業,機械加工、金屬制品、鋼、鐵、鋁、水泥等生產企業,以及食品加工類企業。通過實施各種節能提高能效措施,不僅取得了經濟效益,也產生明顯的環境效益。據統計,2000年參加企業共減少2300萬噸二氧化碳排放。
從國外的實踐看,自愿協議的對象一般是耗能產品,如鋼鐵、建材等。實際上,自愿協議是對政府采用的成本較高的其它政策措施或政治上不可接受方案的一種替代。因此,作為一種“軟”措施,自愿協議對企業的影響與“硬性”手段(如標準、稅收等)相比是不同的。為了取得預期的效果,往往需要與其它政策措施(如稅收、投資補貼等)聯合使用。
五、政府自身節能,率先垂范
除了采取強制性措施、激勵手段和提供節能服務外,國外政府還從自身節能入手,推進全社會的節能。研究表明,政府(包括國防及教育等公共部門)已成為許多國家消費能源最多的部門,能源消費在行政經費支出中占很大的比重。因此,政府自身節能不僅可以減少其能源消費、節約開支;可以通過政府采購,拉動節能產品的需求;可以起示范作用,帶動企業和社會節能;更主要的還能增強節能法規和政策的權威性:要求社會公眾執行的,政府自身首先做到。
澳大利亞非常重視政府機構的自身節能工作,以節約費用、實現減排溫室氣體的目標。澳聯邦政府規定,所有政府機構均要向工業、旅游和資源部報告年度能耗狀況,同時向國會提交報告,接受議會和公眾的監督。他們采取的主要措施有,采用能效標準更高的建筑物標準體系;對新建和改造建筑物、辦公設備、電器設備執行最低能耗標準;推廣使用太陽能和其它可再生能源技術;政府交通工具執行新的燃料效率指標;開展生態辦公室計劃,在辦公環境節約利用能源資源;聯邦機構的政府采購必須是四星能效等級以上的產品等。聯邦政府的表率作用對各州和地方政府產生了積極影響,他們也先后建立了類似的能耗狀況年度報告制度。1998~1999年度報告顯示,聯邦政府總能耗降低了9%,溫室氣體排放降低了8%。
美國1985年就推出了政府節能計劃。在對能耗進行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美國制定了白宮短期及中長期節能行動計劃,通過各種降低能耗、改善建筑和設備能耗狀況等措施,實現降低能耗的目標。老布什總統批準了白宮節能計劃,克林頓總統任期內簽訂了節能合約。1992年美國《能源政策法》又對聯邦政府機構提出了具體的節能目標:1995年單位面積建筑物能耗在1985年基礎上降低10%,2000年降低20%。聯邦政府12902號行政令進一步要求各政府機構2005年節能30%。到2000年,該計劃的階段性目標已經實現。
六、國外政府節能管理的總體趨勢與經驗
我們可以在各國政府部門的節能管理機構設置、增加公共財政投入、采取的政策措施等方面,得出國際上節能領域的一些總體趨勢。
一是政府在節能領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由于節能動因已經從能源安全轉向環境保護,無論是能源安全還是環境保護,都有相當程度的“外部性”,不是完全依靠市場發揮作用的領域,需要政府的干預;節能產品也存在信息不對稱問題,需要政府提供公正的信息加以引導。即西方國家政府在節能領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二是政府部門中有專門的機構負責節能。盡管世界各國的情況并不相同,但總可以找到負責節能的政府機構。有的國家歸能源部門管理,如美國和加拿大;有的國家歸經濟部門代管,如日本的資源能源廳(副部級);有的國家實行綜合管理,如澳大利亞的工業、旅游和資源部。
節能管理機構的級別,一般為局級編制,美國、日本都是如此。從人員數量的變化看,一些國家增加了人員編制,如日本在節能和新能源局升格后,管理人員增加到65人。一些國家節能管理人員有所減少,如1998年美國能源部改革時,能效和新能源局的人員由最多時的649人減到530人,現在約450人。同時中介組織在節能領域也起著重要的作用。
三是政府在具體推進節能的方式方法上,對企業的直接行政干預較少,鼓勵性措施和懲罰性措施也都有法可依。在措施上,從強制性、激勵性,到咨詢服務、與企業協議等多個層次同時推進,既制定強制性的法規和標準,也采用自愿協議和市場機制;既推進企業和社會節能,也重視自身節能,起表率作用。管理內容上,重點抓終端用能設備和設計規范兩個“源頭”。通過公
共財政預算,支持節能項目的實施和節能技術的研究、開發和推廣應用。建立統計指標體系,重視數據和信息的搜集和,做好節能的基礎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