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2-18 16:04:5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防病蟲害的方法,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小麥;高產栽植技術;防病技術
我國的人口眾多,小麥又是我國的主要糧食作物,一旦小麥減產或者小麥遭遇到病蟲害的威脅,那對我們的影響是十分巨大的。因此我們必須對小麥做好病蟲害的防治工作,實現小麥的高產和超高產。
1 小麥高產栽植技術
1.1 小麥栽種前的準備工作 小麥栽種前有兩項工作需要完成,那就是對小麥地進行精細的整地工作和選用實時良種進行播種。在整地階段應該做到,對小麥地一流的稻茬進行整理,對小麥地進行深耕,在進行耕種之前應該做好基肥,要將整塊土地進行深耕,保證整塊土地都能夠進行下一茬小麥生長。做完整地工作之后就應該進行良種處理和種子的選擇工作,在進行種子的選擇工作的時候,應該從當地的氣候環境著手,如果當地的水量較少,就應該選擇能夠耐旱的兩種,如果當地的病蟲害比較嚴重,就應該選擇能夠有一定抗病蟲害能力的麥種。選擇好適合的兩種之后,應該對小麥種進行晾曬,提高種子的發芽幾率,對小麥種進行藥拌,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小麥病蟲害。
1.2 小麥生長中的施肥和播種 在進行小麥播種的時候,應該注意肥料和小麥應該一同播下,適時播種,減少小麥病蟲害和凍傷,另外,在播種時,應該注意播種量要精確,減少重復播種的可能,做到深淺一致,盡量使用機械耕種。最后應該注意,小麥在播種時,應該使用45%復合肥進行施肥。
1.3 做好田間管理工作 要做好小麥的高產工作,最重要的就是做好小麥的田間管理工作,減少小麥在生長過程中出現雜草搶肥料的情況,是爭取小麥高產關鍵。近幾年來,尤其是在小麥生長的過程中,小麥地經常會出現雜草叢生的情況,這種情況嚴重影響了小麥的生產,因此在田間管理中,應該做好小麥的除草工作。首先應該在小麥生長的初期階段,對雜草進行蓋草滅草的工作,進行精細化的小麥田間管理工作,盡量提高小麥的除草工作效率,應該在冬季到來之前做好除草工作,放置在春季來臨時,小麥地出現雜草叢生的情況。在小麥生長初期應該以物理除草為主。除了應該做好小麥的除草工作之外,還應該注意對小麥進行施肥和追肥,在小麥拔節期使用尿素進行稀釋后施肥。能夠提高小麥的單粒重,為高產打好基礎。在小麥的田間管理工作中,還應該做到水量適宜,抗旱防澇。
1.4 適時收割 小麥的收割也應該掌握一定的技術,在小麥成熟達到95%以上時可以進行收割,小麥收割的征兆應該是,小麥的大部分莖變成黃色,葉片枯黃,但是莖稈還有一定的彈性,這時候就是小麥進行收割的黃金時期,在收割時,如果是大片土地建議使用聯合收割機進行收割,機械收割更加快速。
2 小麥的防病技術
2.1 小麥的返青拔節期間的防病 在小麥的返青期應該注意對小麥病蟲害的檢測工作,對可能出現的病蟲害及時進行補救措施。根據天氣預報的內容,對小麥病蟲害的整治工作做好安排和布置。早發的小麥病蟲害主要包括地下害蟲、白粉病等等,對于地下害蟲,應該使用50%辛硫磷乳劑加土進行撒施,將地下的害蟲毒死。對于小麥的白粉病達到3-5時就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再每畝用粉銹寧3g加水進行稀釋,噴灑到麥田中。就能有效的減少小麥的白粉病。
2.2 孕穗灌漿階段防病技術 小麥孕穗灌漿期是小麥生長的關鍵時期,在這一階段應該更加重視對小麥病蟲害的防治工作。小麥的白粉病仍然是這一階段的高發病癥,應該采取有效措施進行防治,小麥的白粉病達到每畝10%-20%時,應該使用粉銹寧8g加水進行稀釋之后噴灑到小麥田中,另外針對小麥的吸漿蟲應該用6%林丹粉加20公斤細土進行攪拌后,灑在麥田中,殺死吸漿蟲。小麥麥蚜蟲也是小麥常見的病蟲害,應該注意使用化學施肥的過程中,使用麥蚜蟲的天敵,對麥蚜蟲進行整治工作。小麥的病蟲害防治中不能單純的依靠化學藥品進行整治,應該多利用害蟲田地或者其他安全的物理方法進行整治。
2.3 小麥成熟階段的防病技術 在小麥的成熟階段,應該盡量選用那些高效低毒的農藥對病蟲害進行防治,尤其是多選擇使用武力方法進行病蟲害的防治。小麥在生長過程中最大的病蟲害威脅就是小麥吸漿蟲,這種病蟲害對小麥來說使用毀滅性的害蟲,小麥吸漿蟲的泛濫會造成小麥的大面積減產,所以在小麥吸漿蟲泛濫時,我們應該采取積極措施進行整治工作。減少小麥吸漿蟲的泛濫可以選擇能夠防止小麥病蟲害的小麥品種開始做起,減少小麥的吸漿蟲的病蟲害。最后,我們應該明確小麥病蟲害的處理上,物理方法比化學農藥更加安全,我們應該進行選用物理方法進行小麥病蟲害防治。
3 結語
綜上所述,我們要做好小麥的高產栽植技術應該從小麥栽種前的整地階段入手,選擇適合的良種進行播種,做好田間的施肥管理工作,最后選擇合適的實際進行收割,采用科學的管理方式就能實現小麥高產。在小麥高產中還應該有一個保障性的工作就是要減少小麥病蟲害,做好病蟲害防治工作,從這兩方面著手小麥必將實現高產。
參考文獻
關鍵詞:水稻;病蟲害;類型;防治措施
水稻作為我國的主要糧食作物,為我國的農業生產貢獻出巨大的力量,在整個農業生產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是我國糧食安全和穩定的保障。因此,在水稻發生病蟲害之際,我國各大相關部門需要予以重視,針對病蟲害發生頻繁和面積廣的地區進行重點整治,盡量減少病蟲害的發生概率,提高和穩定水稻的產量和質量。為了預防水稻病蟲害,這就要求對病蟲害的常見類型進行研究和分類,有針對性地進行分析和深入考察,找出科學有效的解決和防治辦法和對策,為將來的水稻病蟲害問題做參考。
1 水稻常見的病蟲害類型
1.1 水稻紋枯病 水稻紋枯病在我國的大多數水稻種植區都有發生,這種病蟲害是一種真菌性病害,主要表現為在離近水面的地方出現暗綠色的斑點,并不斷變大,演變成橢圓狀和云紋狀,不同的溫度會導致呈現的顏色不同,葉片和葉梢受病病逐漸枯死,從而導致水稻的產量大大下降。一般來講,水稻受到紋枯病的影響,往往不能正常抽穗,產量會平均每株損失10%-30%,如果情況嚴重時會高達50%,不僅影響水稻的整體產量,同時也影響到農作物的出口,提高了農業成本,降低了農民的收入水平。
1.2 水稻稻曲病 稻曲病主要是發生在水稻生長的后期,往往在水稻豐收的季節發生,人們會誤以為大豐收,其實不然。稻曲病主要表現是:在初期害穗上部谷粒,抽穗的數量少達一粒到幾粒,多達十幾粒。初期會露出淡黃色,并且不斷膨脹,最終完全包裹全部,體積遠遠超過正常的谷粒。病谷粒的增加,不僅消耗了整個谷粒的營養物質,同時也也導致空谷粒的明顯增加,更嚴重的是,稻曲病會產生一定的毒素污染稻米,人們食用后會引起食物中毒,威脅生命健康。
1.3 水稻白葉枯病 水稻白葉枯是水稻病蟲害的病害之一,在整個生育期都有可能受害,在受病初期,水稻的株葉邊緣呈黃綠色斑點,隨著病害的加重和惡化導致葉脈呈蒼白色,最終干枯而死。發病一般從葉尖和葉的邊緣開始,嚴重的情況下是害葉梢,由最初的暗綠色沿線斑點演變成黃白色病斑,最終不斷擴展變成枯白色,如果不及時防治和治療,就會在短期之內壞死,影響整體水稻的產量。
2 水稻病蟲害的防治方法和對策
2.1 水稻紋枯病的防治方法 首先,正確選取抗病的品種。品種的選擇和使用大部分決定著水稻的正常生長情況,抗病品種的選擇是有效預防水稻病蟲害的方法和對策。優質的抗病品種會產生對病蟲害的抗體,減少病蟲害的發生概率,有效預防大面積水稻受病。其次,要注重清理菌核。在每季的種植之前,要及時對浮在水面上的菌核撈起,可以通過加深水進行打撈,撈出的菌核要送出進行深埋或者燒毀,從而減少菌源,減小水稻紋枯病發生的概率和可能性。最后,加強栽培和施肥管理。在進行水稻灌溉的時候,做到分蘗淺水、夠苗露田,有間歇性地灌溉,從而防治水稻早衰。同事增加施硅肥,按照一定比例施肥,增強莖稈的強度,從而有效抵抗病蟲害。
2.2 稻曲病的防治 首先,注意科學合理進行施肥灌溉。大田施肥有條件的應以農家肥、有機肥為主,氮磷鉀肥配合使用,不要過多過遲施用氮肥。在灌溉上也要注意把握好,在晴天和陰雨天氣要分別對待,比如陰雨天氣,要適當降低田間濕度,從而有效刺進水稻茁壯成長。其次,藥劑防治是有效預防病蟲害的措施。在水稻抽穗前7-10天及齊穗期,按照一定比例用50%菌靈或者3%井岡霉素,加上750kg的水各噴霧一次,同時適當配合磷酸二氫鉀、增產菌等相結合,防治效果更佳。
2.3 水稻白葉枯病的預防 第一,加強對水稻的檢疫工作。在水稻的生長過程中要定期不定期地進行檢疫工作,防止病種帶入非病區,盡量預防病蟲害的侵入。如果非要引入新品種,就要嚴格按照比例調配進行催芽。第二,適當進行施肥。在初期進行施肥,早施氮肥,促進水稻早抽穗,到了后期就不要施氮肥,從而減少白葉枯病的發生。要注意勤灌、淺灌還要注意曬田,對預防病蟲害侵入都有一定的抵御作用。第三,要進行藥劑防治。一旦發現病株后,開始噴灑20%葉枯寧可濕性粉劑,每667m2用藥100g,對水50L,用葉枯寧防效上不去時,可在施用葉枯寧同時混入硫酸鏈霉素,防效明顯提高。
3 結語
水稻病蟲害嚴重影響和制約著水稻的產量和質量,對于水稻病蟲害問題,要提高重視度,對病蟲害進行深入研究,尋找適合并且有效預防的方法和對策,減少病蟲害的發生概率,提高水稻的產量,保證穩產、增產,減少病蟲害的侵入,從而降低不必要的損失。
參考文獻
[1] 徐翔,尹勇,羅林明.四川省水稻病蟲害綜合防治與不施藥防治對比試驗[J]. 植物醫生,2005(03)
【關鍵詞】園林樹木;病蟲害;防治措施
0.引言
近年來,在園林綠化中,只重數量,忽視質量,植樹后缺乏正確的撫育管理,加之初期發生的林木病蟲害未能進行必要的監測和防治,因而病蟲害發生的種類增多,危害加重。制定園林樹木病蟲害治理方法時,應全面考慮生態平衡、社會安全、防治效果和經濟效益,放寬防治指標,將有害生物控制在可允許的為害范圍之內。本文著重討論一下園林樹木病蟲害的綜合防治措施。
1.園林樹木病蟲害的防治措施
1.1化學防治
化學防治是用化學農藥防治植物病蟲害的方法,化學防治作用迅速、效果顯著,使用方便、適用范圍廣,現已廣泛應用。這種辦法是應用有毒物質干擾有害生物的生理過程,從而將有害生物殺死、阻礙物質如抗菌素可阻止侵染物的擴展。排斥物質可影響害蟲的感官,如散布難聞的物質。引誘物質可引誘昆蟲而大量誘殺,性誘餌即屬這類物質。毒物可經口(通過昆蟲口器),經皮(通過植物表皮),或內吸(通過植物液流)起毒害作用。毒物有少毒類或多毒類,有的還具有植物毒性,因此也可為害寄主。
1.2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具有許多優于化學防治的特點,如對人畜安全,不污染環境,不產生抗性,且由于參與了生態調控能起到保護生態平衡、持續控制病蟲害的作用。其缺點是防治效果易受環境因素的影響,作用不如化學防治速效,人工培養有益生物的技術難度較高,能用于大量釋放的天敵種類不多等。總的來說,運用生物防治進行生態調控是園林病蟲害防治的發展方向,在園林病蟲害可持續控制中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用于防治園林病蟲害的生物產品很多,包括天敵昆蟲、微生物(真菌、細菌、病毒、微孢子蟲、線蟲和農用抗生素)及其代謝產物、害蟲本身具有的化學物質的仿生合成產品(昆蟲激素、性信息素等)、不育劑和植物源農藥等。目前在園林病蟲害防治上應用較廣的生物產品有細菌類的蘇云金桿菌、白僵菌、周氏嚙小蜂、阿維菌素等。
1.3微生物防治
微生物防治主要是通過某種特定的微生物侵入病蟲害體,殺死或抑制其生長發育。紫云金芽孢桿菌是一種相當有效的防治蟲害的微生物它只對蝶類(鱗翅目)的幼蟲有致病效用。這種微生物能產生一種可在幼蟲腸內溶解毒素,是適用于約150種鱗翅目幼蟲的特有的腸毒劑。昆蟲病理學的研究目的,在于能取得象化學殺蟲劑那樣的快速防治效果,同時調節蟲口密度,使之保持在危險限度水平之下,以達到防治的長效性。
1.4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是通過熱處理、射線、機械阻隔等方法防治植物病蟲害。任何生物,包括植物病原物對熱有一定的忍耐性,超過限度生物就要死亡。在園林樹木病害防止中,熱處理分為干熱和濕熱兩種方式。機械阻隔也能起到防治病蟲害的作用。例如覆蓋薄膜,許多葉部病害的病原物是在病殘體上越冬的,花木栽培地早春覆膜可大幅度地減少葉病的發生,如芍藥地覆膜后,芍藥葉斑病成倍減少。覆膜防病的原因濕膜對病原物的傳播起到了機械阻隔的作用;覆膜后土壤溫度、濕度提高,加速病殘體的腐爛,減少了侵染來源。對于蟲害來說主要是通過人工捕殺、誘殺(燈光誘殺、毒餌誘殺、植物誘殺、潛所誘殺),此外還可以通過熱水浸種、烈日暴曬、紅外線輻射來殺死在種子里的病蟲害。
2.加強園林樹木病蟲害防治工作的方法
2.1合理使用化學防治
化學防治有收效快的特點。當一些病蟲害即將大發生或已經大發生時,及時采取化學的防治常可使用病蟲的蔓延得到及時的控制。另外化學防治的適應范圍比較廣,受地區性和季節性影響較小,不同類型的地區和不同季節往往都可使用。但是,長期大量使用農藥,也帶來一些不良后果,主要表現在對環境的污染,對天敵有傷害,易引起病蟲害的抗藥性。
2.2發揮綜合防治優點
綜合防治以“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為原則,合理運用栽培、化學、生物、物理的方法及其它有效的生態學手段,把病蟲害控制在最低程度以不致造成危害。化學防治與生物防治如果協調起來,就能達到既能殺死病蟲害,也能較大限度地發揮天敵的作用。如采用內吸殺蟲劑,涂抹莖、干和根部澆灌等,早期控制蚜蟲、紅蜘蛛、介殼蟲的發生。選用對農藥抗性較強的天敵,配合施用殺傷天敵較少的選擇性藥劑,是避免或減少矛盾的途徑。在自然界里,多種病蟲害常同時發生,分別防治,造成重復。以一種優勢病蟲害為對象,掌握植物發育的關鍵和病蟲防治的有利時機,集中用藥,兼治其他。可根據當時、當地病蟲害的發生情況,抓住有利時機,采用施放天敵、使用菌劑、藥劑等針對性措施,達到兼治的目的。構成病蟲害發生的環境因素及影響其發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防治措施也各有其優點和局限性。因此,采取取長補短、提高效果是必要的。如防治地下病蟲“種蠅”時,注重施肥與藥劑殺滅成蟲相結合的措施,可以基本控制其為害。
2.3建立園林保護體系
園林植物與農作物、林木有著不少共同點和內在聯系,但又有很大的差異。城市是園林病蟲害的載體,而城市是人造的環境,與農業、林業的自然環境相比較起了質的變化。如氣溫偏高、相對濕度下降、土壤結構復雜;城市產生的廢氣、廢水、廢物,污染城市的大氣、水源及土壤,生態環境惡化;城市規模大,建筑密度大,阻礙大氣的流通和交換,容易產生熱島效應,這樣的環境必然會影響園林植物種群的分布和生長,相應的也會影響病蟲害的發生和發展。根據城市大環境的特點,利用植物群落內部相生、相克的關系,建立科學合理的人工植物群落,使它們互相促進、相互制約、共同繁衍,形成穩定的生態環境,控制災害性病蟲害的發生。建立生態健全、穩定的園林植物群落,即生態園林體系,有利于病蟲害的防治,能夠實現不用藥或少用藥的有效控制。當病蟲害超出控制允許標準范圍時,又要及時用藥防治予以遏制。生態園林防治體現以防治為主,以治為輔的原則,它不僅能產生巨大的生態環境效益,而且會收到很大的經濟效益。
2.4完善養護管理機制
養護管理也是預防病蟲害發生的一項重要措施。進行適時的施肥、修剪、澆灌、養護,確保樹木苗木茁壯生長。一顆健壯的植株,要比生長瘦弱的植株抵抗病蟲害的能力強。要注意研究立地環境,改善立地條件,創造抑制病蟲害的發生、促進植物群落茁壯生長的有利環境。 [科]
【參考文獻】
關鍵詞: 森林病蟲害起因治理
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必需從維護生態平衡的概念出發,采納綜合防治的方法,強化預防工作,實施綜合治理。在指導思想上要學會預防病蟲害。在防治策略上,采納合理的治理方法,搞好林業工程項目,將病蟲害預防入規劃設計中。
1、森林病蟲害的發生特點
多種次關頭蟲在一些處所上升為主關頭蟲,致使造成重大風險的病蟲種類不竭增多;經濟林病蟲風險日趨嚴重,嚴重制約著山區經濟的成長和林農脫貧致富歷程。常發性森林病蟲害發生面積居高不下,總體呈上升趨向;偶發性森林病蟲害大面積暴發,損失蹤嚴重;危險性病蟲害擴散伸展迅速,對我國森林資本、生態情形和自然景不美觀組成重大威脅。
2、森林病蟲害發生的原因
隨著我國人工林面積不斷的增加,病蟲害也日趨嚴重。我國植物種類占世界第二位,森林病蟲的種類繁多,據不完全統計,害蟲的多樣性、環境條件的復雜性給防治工作帶來一定的困難。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與病蟲斗爭的長期性與艱巨性。即使是一種害蟲或病害,但長期防治而不能控制,每年都要付出大量的資金、勞力,但仍有大面積的林木被吃光致死。這是因為害蟲的遺傳特性抗逆能力隨著環境條件的變動,適應能力不斷增強。即使是一些抗蟲的品種也并非一勞永逸,由于長期適應的結果,遺傳特性逐漸變異或減退,還需要不斷培育新的抗蟲品種。森林害蟲或病害具有主動傳播或依靠自然動力傳播和強大的繁殖能力,絕大多數個體被消滅,但剩余個體通過繁殖,數代之后又能迅速傳播。與此同時隨著林業生產的發展有林面積不斷擴大,特別是人工純林面積的增長,快速回升,這樣的森林生態系統非常懦弱,有害生物一旦傳入,森林生態系統無法抵抗。國內外林業生產活動交往為害蟲的生存提供了有利條件,被害面積有可能隨之擴大。日益頻繁,隨著苗木、木材、接穗等材料的潛帶,新的害蟲種類可能不斷增多。我國對森林病蟲害的防治工作始終處于被動狀態,大都是圍繞救災而展開的,病蟲害一旦發生,“人往災區跑,錢往災區投”。只在救災上正視,沒在防災控災上下功夫。
3、森林病蟲害的綜合治理與預防策略
森林病蟲害綜合治理是一個病蟲節制的系統工程,即從生態學不雅概念出發,在整個森林出產、栽植及養護打點等過程中,都要有打算地應用改善栽植養護手藝,調節生態情形,預防病蟲害的發生,降低病蟲害發生水平,不使其形成超出風險尺度要求的策略及法子。要使自然防治和酬報防治手段有機地連系起來,有意識地增強自然防治能力。森林病蟲害的防治體例很多,各類體例各有其利益和局限性,單靠其中某一種法子往往不能達到防治的目的,有時還會引起其它的一些不良反映。害蟲綜合治理是一種防治方案,它能節制害蟲的發生,避免彼此矛盾,盡量闡揚有機地協調浸染,連結經濟許可水平之下的防治系統。
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必需要維護生態平衡,采納綜合防治和生態節制的法子,強化預防工作,實施綜合治理。在指導思惟上,要實現由重除治向重預防改變。在防治策略上,采納綜合性營林法子,搞好重點林業工程項目,將病蟲害預防法子納入規劃設計中,實現由一般防治向工程治理改變。著重抓好森林植物檢疫和監測預告。要用科學的體例,窺探病蟲發生、成長動態,并把窺探的材料連系當地天色前提、林木狀況,正確揣度病蟲害的發生、成長趨向,并實時傳遞。快速把握病蟲發生情形,避免錯過防治的有利機緣。同時植物檢疫是預防森林受某些危險性病蟲害的主要方法,對種籽、苗木、其他滋生材料及木材的調運增強打點,采納嚴酷的檢疫法子,確保營造健康森林,削減病蟲害發生,對發生植物檢疫對象地域,應劃為疫區進行封鎖。
4、實施綜合治理的過程
防治病蟲的目的是為了節制病蟲的風險,使其風險水平低到不足以造成經濟損失蹤。人們必需研究病蟲的數目成長到何種水平,才能采納防治法子,以阻止病蟲達到造成經濟損失蹤的水平,這就是防治指標。病蟲風險水平低于防治指標,可不防治;否則,必需把握有利機緣,實施防治。按照森林生態系統里各組成成分的行為紀律和彼此之間的彼此關系,既針對分歧對象,又考慮整個生態系統那時和往后的影響,矯捷、協調地選用適合園林現實前提的有用手藝和體例。這幾種方法取長補短,彼此輔佐, 將對生態系統內外發生的副浸染降到最低限度,既節制了病蟲風險,又呵護了人、天敵和植物的平安,并注重實施的時刻和體例,達到最好的防治效果。同時綜合治理就是在育苗、移栽和養護打點過程中,經由過程有針對性地調節和獨霸生態系統里某些組成部門,以締造一個有利于植物及病蟲天敵的保留,而晦氣于病蟲孳生和成長的情形前提,從而預防或削減病蟲的發生與風險。
5、結語
我們在對森林蟲害進行治理時,要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分區治理。從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出發,以實現可持續控制為目標,遵循預防為主、標本兼治的原則,嚴把檢疫關,在加強監測的基礎上,以營林措施為主,藥劑防治為輔,協調運用人工、物理等措施,進行綜合防治。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治理好森林病蟲害,促進我國林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執中等.森林昆蟲學[M].中國林業出版社,2008.
[2]陳昌潔.松毛蟲綜合管理[M].中國林業出版社,2007.
(冠縣園林管理處,山東 冠縣 252500)
【摘 要】當前城市居住區的園林綠化建設過程中存在許多誤區和病蟲災害現象,筆者針對當前城市居住區園林綠化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了詳細分析,并提出了城市園林綠化病蟲害綜合防治的對策,為建設美好的城市居住區提供了參考。
關鍵詞 城市居住區病蟲害;遵循原則;防治措施
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速,城市居住區的發展,更加集中化、標準化、人性化,居住區綠化建設日益高漲。但是高標準的小區園林綠化建設并不是一日之功,養護管理工作尤為重要,但在實際調研中發現,有些小區因為疏于管理,導致居住區內的園林綠化病蟲害橫行,沒有達到園林綠化既有的功效。
如何管理城市居住區的園林綠化,預防及治理病蟲災害,從而發揮城市居住區綠化的景觀作用,更好的發揮園林綠化的生態效益,已成為園林工作者當前期待解決的問題,也是本文所探討的所在。
1 當前城市居住區園林綠化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首先,在調研過程中發現,居住區的園林綠化過于注重造景,忽略了其實際的生態效益,且在后期的養護過程中,由于措施不當,園林病蟲害多有發生,不但影響了樹木的正常生長,而且也降低了其觀賞價值及經濟效益。
其次,綠化中為了達到良好的觀賞效果,使許多觀賞植物及喬、灌、草等一應俱備,這樣為害蟲、病菌創造了更多的生存機會和多種寄主,病蟲害一旦發生,不但影響樹木的正常生長,而且降低其觀賞價值和經濟效益。開展園林植物病蟲害的綜合防治,可有效減輕病蟲害的發生。
2 綜合治理城市居住區園林病蟲害應遵循的原則
園林植物病蟲害綜合治理是一個病蟲控制的系統工程,即從生態學觀點出發,在整個園林植物生產、栽植及養護管理等過程中,都要有計劃地改善栽植養護技術,調節生態環境,預防病蟲害的發生,降低病蟲害發生程度,不使其形成超出危害標準要求的策略及措施。
2.1 需從生態學角度出發
園林植物、病蟲、天敵三者之間有的相互依存,有的相互制約。當它們共同生活在一個環境中時,它們的發生、消長、生存又與這個環境的狀態關系極為密切。這些生物與環境共同構成一個生態系統。綜合治理就是在育苗、移栽和養護管理過程中,通過有針對性地調節和操縱生態系統里某些組成部分,以創造一個有利于植物及病蟲天敵的生存,而不利于病蟲孳生和發展的環境條件,從而預防或減少病蟲的發生與危害。
2.2 需從安全角度出發
根據園林生態系統里各組成成分的運動規律和彼此之間的相互關系,既針對不同對象,又考慮整個生態系統當時和以后的影響,靈活、協調地選用一種或幾種適合園林實際條件的有效技術和方法。如園林管理技術、病蟲天敵的保護和利用、物理機械防治、化學防治等措施。對不同的病蟲害,采用不同對策。幾項措施取長補短,相互輔佐,并注意實施的時間和方法,達到最好的防治效果。同時將對生態系統內外產生的副作用降到最低限度,既控制了病蟲危害,又保護了人、天敵和植物的安全。
2.3 需從保護環境,恢復和促進生態平衡,有利于自然控制角度出發
園林植物病蟲害綜合治理并不排除化學農藥的使用,而是要求從病蟲、植物、天敵、環境之間的自然關系出發,科學地選擇及合理地使用農藥,在城市園林中應特別注意選擇高效、無毒或低毒、污染輕、有選擇性的農藥(如蘇云金桿菌乳劑、滅幼脲等),防止對人畜造成毒害,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充分保護和利用天敵,逐步加強自然控制的各個因素,不斷增強自然控制力。
2.4 需從經濟效益角度出發
防治病蟲的目的是為了控制病蟲的危害,使其危害程度低到不足以造成經濟損失。因而經濟允許水平(經濟閥值)是綜合治理的一個重要概念。人們必須研究病蟲的數量發展到何種程度,才能采取防治措施,以阻止病蟲達到造成經濟損失的程度,這就是防治指標。病蟲危害程度低于防治指標,可不防治;否則,必須掌握有利時機,及時防治。
3 城市居住區中病蟲害的防治措施
在現代化城市中,園林植物病蟲害的防治在園林綠化中占了相當大的比重,過去防治病蟲害就是將害蟲和病原微生物徹底消滅,現在必須用發展的、聯系的觀點來指導工作,以發展生態型園林為目標,堅持可持續發展的觀點,以人和環境為中心,充分考慮社會的長遠利益,利用各種有效措施、手段、方法,進行行之有效的預防及防治,放寬防治指標,將有害微生物控制在可允許危害的范圍內。
3.1 加強植物檢疫工作,把好入口關
調入苗木和花卉時,要嚴格檢疫,從源頭上切斷外來病蟲害的傳播渠道和途徑,做到不引進、不使用帶病原、蟲源的植物。
3.2 搞好種植規劃,合理配置苗木
有計劃地配置和選育各類不同科、屬的喬木、灌木、藤本及草本、地被與草坪,安排在一個群落中,以生態治理,即生物群落的生物防治新理念去貫徹落實防治工作。針對本地區發生嚴重的害蟲種類,減少可食植物的種植,因地制宜地選擇適合本地區環境、氣候條件及具有抗蟲、抗病、抵抗力強的園林植物品種,可有效地預防病蟲害的大量發生。
3.3 加強養護管理
病蟲的發生與危害與植物的生長勢有關,營造不利于病蟲害越冬、繁衍、危害的環境條件,如適時適量地給植物澆水、施肥、中耕、除草,結合冬季的整形修剪,疏除病、蟲、弱枯枝,使植物內冠通風、透氣,不僅可使植株外型更加優美、生長健壯,使植株達到最佳的生長狀態,而且可以使植株避免外界不良環境的影響,從而有效地抵抗病蟲害及不良因素的侵擾。對喬木類,可對樹干進行涂白,不僅能殺死樹干基部上的越冬蟲卵,也增強了美觀性。
3.4 推廣利用無公害的防治技術
保護利用天敵,開展生物防治。利用某些生物或生物代謝產物來控制害蟲的種群數量,以達到控制或消滅害蟲的目的,主要包括以蟲治蟲、以菌治蟲,其他生物物質利用等方面,如保護利用天敵昆蟲,控制作用持久,防治效果顯著,是化學農藥無法達到的。
合理使用生物農藥。如利用Bt 乳劑防治國槐尺蠖,每年噴兩遍即可,而用化學農藥每代都必須防治兩遍以上。
采用物理方法進行防治。利用害蟲的趨性或其他特性,配以殺蟲劑進行誘殺,比較常用的有白熾燈、黑光燈、雙色燈誘蟲,餌料加農藥、糖醋酒毒液等誘殺害蟲。國外有利用高頻電流、微波加熱、放射能、激光紅外線等高科技防治害蟲的。
3.5 合理使用化學農藥
長期大量使用化學農藥,在消滅病蟲害的同時,也消滅了一些有益的微生物及天敵,不僅污染了環境,嚴重影響了生態平衡,也造成了人力物力的極大浪費,因此化學防治只在應急時使用,盡可能選擇對環境污染小的藥劑,少用或不用廣譜性的藥劑,經常變化用藥品種和混用配方,以免害蟲產生抗藥性。
關鍵詞:溫室蔬菜; 病蟲害; 防治
中國是一個溫室蔬菜生產大國,也是溫室蔬菜病蟲害較為嚴重的國家。為此,如何有效防治病蟲害是溫室蔬菜種植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根據河北省唐山市當地氣候特點等因素,日光溫室蔬菜主要有黃瓜、甜瓜、番茄、辣椒4類品種適宜種植。其種植模式主要是黃瓜、番茄、辣椒秋冬一大茬;上茬甜瓜,下茬番茄、辣椒;黃瓜套種油菜等。
1 溫室蔬菜病蟲害產生的原因
1.1 農藥防治使害蟲和病菌產生了免疫力 隨著溫室種植面積的增大,一些害蟲與細菌就喪失了其越冬的特性,使其周年繁殖,讓病蟲害難以根治,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溫室蔬菜的產量。而生物防治見效相對慢一些,且代價較大,大部分農戶還是主要依賴藥物防治。
1.2 土壤因素 土壤是植物根系生長的環境,由于日照機會較少,溫暖和濕度相對較高,病原菌很容易繁殖,而抗病品質又沒有被開發出來,使得土壤病害逐年嚴重,如溫室瓜類枯萎病發生之后,若不及時采取防治措施,則在4 a的時間里,病株率就能夠高達100%,使植物嚴重減產。
1.3 空氣濕度原因 在寒冷的季節,溫室夜間空氣相對濕度高達90%以上,溫室屋面和四壁結露后直接散落在作物上。對于番茄、黃瓜等來說,其熱容量較大,果實以及葉面形成水膜之后,使蔬菜抗病能力大打折扣,這種環境下,很多細菌卻繁殖旺盛。
2 溫室蔬菜病蟲害防治措施
2.1 高溫悶棚 溫室建成后,晴天蓋上溫棚,使其處于密閉環境7 d,讓溫室內的溫度達到60℃以上,殺死土表及墻體上的病菌孢子及蟲卵,降低蔬菜在生長期的病蟲害隱患概率。
2.2 土壤消毒 開始種植之前,對土壤進行消毒處理,殺死土壤中潛藏的蟲卵或者病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黃瓜、青椒等線蟲病的發生概率。根據土壤常年病蟲害的發生具體情況,選擇5%辛硫磷顆粒劑1.5 kg/667 m2,或者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1.5 kg/667 m2。在土傳病蟲害發作期間,以殺蟲劑和殺菌劑配合使用效果更佳,將藥劑和細土在一起混合均勻,撒在地表上,再耕翻到土中。
2.3 栽培措施 栽培溫室蔬菜之前,必須考慮到各種因素之間的關系,整體管理,促使各因素相互促進,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既有利于蔬菜生產,又將病蟲害控制在最小范圍之內。1)選擇抗病蟲品種。根據當地的具體情況,選擇抵抗病蟲害能力較強的品種,從根源上提高溫室蔬菜預防病蟲害的能力。2)加強肥水管理。大力推廣滴灌技術、暗灌技術,減小大水漫灌的概率,從而降低土壤濕度、空氣濕度。3)輪作換茬。溫室蔬菜種植時實行2~4 a輪作換茬,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減輕病蟲害的發生,且不同蔬菜對土壤、肥力等要求不同,更換輪作可以除去積累在土壤中的害蟲的食物來源,且可以提高產量。4)嚴格控制溫度。根據溫室里種植蔬菜的具體情況,嚴格控制溫室內的溫度,及時通風排濕,使溫室內溫度保持最佳狀態,且抑制病蟲害的發生。
2.4 生態防治 這種方法要求對病蟲、細菌以及蔬菜發展的生態環境有具體而準確的了解,利用它們對生態環境的要求來選擇適當的生態方法,達到防治病蟲害的目的。如喜溫蔬菜最佳的光合溫度為18~28℃,而且主要光合量是在中午12:00之前完成的,可以提前揭去覆蓋物,延長這些蔬菜的光照時間,適當通風,保持最佳溫度。而午后,溫室內溫度可達33℃,這個溫度下,白粉病、灰霉病的發生受到抑制。下午高溫后排濕,降低溫室內的溫度,減輕結露的影響,防治病菌傳播。
l農業防治技術
1.1種子處理
選擇優質、豐產、抗病蟲性強、耐貯運、適合本地栽種的品種。種子經過曬、選、消毒、藥劑拌種包衣等技術處理。“曬”即在陽光下暴曬2-3d;“選”即選擇籽粒飽滿、無病蟲害,發芽率在規定標準以上;“消毒”可分為溫湯浸種、藥劑浸種和藥劑拌種3種。溫湯浸種即根據不同種子特性用50-60℃溫水浸種15min,殺死種子的病菌;藥劑浸種可用10%高猛酸鉀、10%磷酸三鈉溶液、10%硫酸銅溶液和40%福爾馬林100倍液浸種10-13min,然后用清水洗凈催芽或播種;“藥劑拌種”即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f如辛硫磷顆粒劑等)拌種包衣,消滅病蟲和地下害蟲。通過種子處理可以有效降低蟲卯病菌的基數,減少用藥次數,為蔬菜生長提供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
1.2清理菜地
播種前要清理干凈地塊,蔬菜生育期間,發現病株、n十、果,及時清出菜地,做銷毀或深埋處理;采收后及時清除廢棄地膜、秸稈、病株或葉,并集中處理,是減少病蟲越冬繁殖和傳播的重要途徑。
1.3實行輪作倒茬和嫁接育苗技術
同一種蔬菜在同一地塊上連續種植不應超過兩茬,換茬時,最好是與蔥蒜等辛辣作物輪作。
育苗嫁接換根技術能有效地預防蔬菜土傳病害。如大棚黃瓜用南瓜籽嫁接,可有效防治黃瓜枯萎病達98%以上,同時兼治疫病。
1.4深耕土地合理施肥
采用深翻土地,精耕細作,一般深翻32-38cm,要打破犁底層,不斷增加熟土層厚度。施肥遵循有機肥為主,化肥為輔的原則。推廣測土配方平衡施肥技術,盡量少施或不施化肥,保護生態環境。
1.5推廣高畦壟作、地膜覆蓋、合理灌溉、增強光照技術
根據植株的表現、生育階段和天氣情況,對不同的蔬菜科學灌水,滿足生長需要。保護地栽培宜采用膜下澆水,推廣微灌、滴灌;露地栽培推廣噴灌、管灌等技術。要禁止大水漫灌和不旱不澆水等作法。根據不同季節,盡量延長日照時間,保證后期綠葉數,采取擴大行距,縮小株距,增加通風透光、減少病蟲害的發生。
2物理防治技術
2.1利用太陽能高溫消毒和冬季低溫殺死病蟲菌卵
夏天地表覆蓋地膜,利用陽光高溫,在60℃以上處理6-7d,可殺死土表病菌和蟲卵。秋冬季節深耕翻土地,利用害蟲休眠習性,清除路、溝、渠、田旁及空閑地方的雜草、作物秸稈。在寒冷天氣凍傷、凍死越冬害蟲菌卯。
2.2使用防蟲網
在保護地棚室通風口和門窗處,罩上紗網防止昆蟲飛入。夏秋高溫季節,蔬菜播種后,立即將防蟲網全面覆蓋在畦面上,這樣不僅可以防蟲,而且還可以起到遮光、降溫、保濕、防暴雨沖刷等作用。
2.3利用害蟲趨避性進行防治
如輔掛銀灰色膜驅蚜蟲防病害,使用黃色機汕板,日光燈誘殺,糖醋液誘集夜蛾及傳統的人工楊樹枝誘殺技術。近年來,大力推廣的頻振式殺蟲燈,運用光、波、色、味四種誘殺方法殺滅害蟲,降低田間落卵量,壓縮害蟲基數,效果顯著。
3生物防治技術
3.1以菌防病治蟲
利用蘇云金桿菌(Bt)防治菜青蟲、小菜蛾、菜螟、夜蛾等害蟲;利用木霉菌、螢光似單孢桿菌防治疫病、枯萎病等病害。
3.2以病毒除蟲
利用顆粒體病毒、多角體病毒防治榮青蟲、斜紋夜蛾、小菜蛾等害蟲。
3.3利用農用抗菌素防病治蟲
近年來,農用抗菌素農藥發展很快,如農抗120、武夷菌素防治白粉病、炭疽病、葉霉病;農抗751、菜豐寧防治軟腐病;農用璉霉素、新植霉素防治細菌性病害;阿維菌素、依維菌素防治紅蜘蛛、茶黃螨、斑潛蠅、小菜蛾、菜青蟲等。
3.4保護和利用天敵
控制害蟲危害蔬菜害蟲的天敵眾多,有瓢蟲、草蛉、食蚜蠅、獵蝽、蜘蛛等捕食性天敵,有赤眼蜂、麗蚜小蜂等寄生性天敵。瓢蟲可防治蚜蟲、紅蜘蛛等害蟲;草蛉可防治蚜蟲、白粉虱、薊馬等害蟲;麗蚜小蜂可防治白粉虱、小菜蛾等。
4化學防治技術
4.1合理選擇農藥
在確保蔬菜產品質量達到無公害標準的前提下,在病蟲害流行數量大時,應選用低毒、低殘留、高效殺蟲廣譜的農藥,嚴禁在生產中使用國家禁用的高毒、高殘留農藥及其復配劑。
4.2掌握病蟲害發生規律及時防治
在預測預報的基礎上,掌握菜園病蟲害的發展規律。要及時準確掌握危害癥狀、特點和防治最佳時間及藥物反映;病蟲害天敵生長規律、習性,天敵的作用效果和保護,選擇最佳時間防治。
4.3正確用藥提高防效
首先要合理混用農藥,不能為降低成本盲目混川。其次要正確掌握用藥量。在使用中嚴格按照農藥說明安全使用,不得隨意增減,配藥時要使用計量器具。再有要交替使用多種農藥,避免因長時間使用一種農藥產生抗藥性。
4.4根據天氣情況科學用藥
一般農藥的使用受天氣影響很大。比如陰天、大風、下雨都會影響農藥的使用效果,因此,要掌握天氣變化情況,選擇無風、無雨等晴好的天氣,一般在上午10時以前或下午14時以后用藥效果最佳。
4.5嚴格農藥使用間隔期和蔬菜收獲間隔期
葡萄的管理方法:
抹芽除梢:去除多余的嫩芽和枝葉,保證正常生長;灌水中耕:在葡萄樹開花前進行灌溉并除草;病蟲害防治:利用多種方法預防病蟲害;疏花套袋:去除多余花序并在為花朵套袋。葡萄的病蟲害防治方法:
農業防治:具體措施包括選用抗病的葡萄品種、對葡萄進行高架栽培、及時清潔果園、適時適度對葡萄進行剪疏和摘心控制其生長、進行科學的肥水管理、對葡萄進行果穗套袋等;物理器械防治:在害蟲的成蟲盛發期,利用頻振式殺蟲燈誘殺透翅蛾、吸果夜蛾等害蟲的成蟲,并減少果園內害蟲卵的數量;藥劑防治:防治黑痘病、炭疽病可使用好力克懸浮劑、杜邦福星乳油、杜邦易保水分散顆粒劑等;防治霜霉病可使用杜邦克露可濕性粉劑、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等;防治灰霉病可使用農利靈可濕性粉劑、速克靈可濕性粉劑等;防治白粉病可使用粉銹寧可濕性粉劑;防治白腐病可使用白腐靈可濕性粉劑;防治房枯病可使用甲基托布津可濕性噴霧。
(來源:文章屋網 )
關鍵詞:林業;防蟲害能力;策略分析
中圖分類號:S77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0333163
1 林業病蟲害現象大量發生的起因
現代化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得人們更加注重經濟效益的提高,為了加快經濟發展的步伐,人們在大量砍伐天然林的同時種植了大量的人工林,導致目前天然林的數量大大減少,而人工林的數量激增。人工林防病蟲害的能力較弱,較容易受到病蟲害的侵害,這是當前林業大面積受病蟲害困擾的原因;人們在大面積種植人工林的同時卻沒有加強對林業的管理,是林業病蟲害現象大量發生另一重要原因。主要表現在人工林的培植過程中大量使用不符合規格的化學和農藥,使林業周邊植物中大量的有益生物被殺死,不利于病蟲害的防治;病蟲害繁殖速度快、生命力頑強,導致病蟲害的防治工作難以達到預期效果。
2 當前林業防蟲害措施中的不足之處
2.1 人工林的面積未加以控制
人工林的大量種植使得病蟲害現象的面積不斷擴大,嚴格控制人工林的數量和管理是減少林業病蟲害現象的關鍵[3]。然而,我國只注意到加強對已發生病蟲害現象的林業及地區的管理,使得人工林面積也在不斷增長。這無疑加大了林業病蟲害防治的難度,使得我國林業病蟲害防治工作更難以有效開展。
2.2 監測工作仍然有待提高
加強對林業病蟲害的監測,趕在病蟲害現象發生之前預報是目前減少林業病蟲害現象的有效措施。然而事實上,各地區在林業監測技術上的資金投入力度嚴重不足,林業監測設備落后、技術更新慢,缺乏優越的監測環境,導致林業病蟲害的預報質量差,甚至部分監測儀器只有在病蟲害發生之后才能被監測出來。
2.3 防治措施單一
在防治林業病蟲害的技術和手段方面,我國仍然處于劣勢地位。我國林業發展地區多為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地區,發展經費不足,難以引進或研發更加先進的病蟲害防治技術和設備,只能依靠單純的噴灑農藥技術進行防治。農藥防治不僅會對種植環境產生嚴重的影響,還會使病蟲產生抗藥性,防治效果不佳。
3 提升林業防蟲害能力的策略分析
3.1 做好林業病蟲害的監測工作
病蟲害具有較強的繁殖力,病蟲災害一旦在某林地爆發即會在短時間內擴散開,加上病蟲害生命力頑強,難以被根除,使得加強對林業病蟲害的監測成為做好防止工作的重要手段。根據我國目前各林業產地的基本情況,我國政府應該加大對各地區的資金和技術投入,更新各地的林業病蟲害監測設備,積極引進先進的監測技術,增強當地的監測能力和質量,確保能夠做到及時預報病蟲害,及時阻止病蟲害現象的發生。
3.2 因地制宜,創新林業病蟲害防治手段
各地的林業病蟲害狀況不同,有些地區病蟲害現象較為嚴重,有些還在可控制范圍內。各地發生病蟲害現象的原因也可不相同,部分地區是由于經濟條件差,也有可能是由于該地環境條件適宜病蟲害生長。根據各地的經濟狀況、林業培植管理、自然環境等的不同,對各地實行因地制宜的防治措施是提高林業防治能力的重要手段。各地應該盡可能的發展生態農業,大力保護當地的天然林。在保護天然林的前提下做好林業建設工作,時刻不放松對病蟲害的警惕能夠有效減少病蟲害對林業的損害[5];政府通過加強資金投入或吸引外資等形式,改善林業發展地的基礎設施,為林業病蟲害的防治提供基礎;增加對林業病蟲害技術的技術投入,并及時推廣最新的病蟲害防治技術,提高林業病蟲害防治的質量。
4 結 語
當前林業防蟲害措施中的不足之處有:人工林的面積未加以控制、監測工作仍然有待提高、防治措施單一。為了提升林業防蟲害能力,相關人員必須要做好林業病蟲害的監測工作并因地制宜,創新林業病蟲害防治手段。具體措施包括有:大力發展生態農業,保護當地的天然林;政府加強資金投入或以吸引外資等形式,改善林業發展地的基礎設施;增加對林業病蟲害技術的技術投入,并及時推廣最新的病蟲害防治技術,提高林業病蟲害防治的質量。
參考文獻
[1] 毛義成.加強林業病蟲害防治工作的思考與探討[J].現代園藝,2013(13):106-107.
[2] 劉品華.林業病蟲害防治技術與方法初探[J].赤子(上中旬),2014(11):297.
[3] 李小會,李宣進.加強林業病蟲害防治工作的思考[J].南方農業,2015(21):124-125.
關鍵詞:保護地蔬菜;病蟲害防治;科學用藥技術
溫室、暖棚、拱棚等保護設施內蔬菜產量高、品質好、生產時間長,但病蟲害亦多。現代科學技術為蔬菜病蟲害的防治提供了多種有效的農藥,但在實際生產中,用同樣的農藥治同樣的病蟲害,有些人反映效果好,有些人則說效果差,同樣的方法同樣的濃度,在這個棚效果十分理想,在另一個棚里施用后則出現藥害,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是用藥方法的正確與否。
保護地內溫濕度可以人為控制。溫室封閉后便于高溫或煙霧滅菌滅蟲,對防治病蟲十分便利,效果亦佳。但如何依照蔬菜的生物學特性和當時的生態環境,靈活掌握用藥品種、時間、濃度和方法,達到既控制病蟲害,又不影響植株正常生長,使產量達到最高,關鍵是科學合理用藥。保護地蔬菜防治病蟲害在考慮采用農業措施如起壟、排濕和生物防治的前提下,再考慮綜合防治及化學農藥防治,化學防治要講究科學用藥。
1按植株生長發育規律用藥
蔬菜作物的生長發育要在一定的溫濕度條件下,才能順利完成。全天光合產物的70%是上午合成的,須配合較高溫度,下午光合作用速度下降,養分輸送運轉,溫度以低為宜,需比上午低5~20℃左右,夜間生理代謝也不是全停止,前半夜光合產物需配合適當的溫度(18℃左右),如果運輸不順利,光合產物停留在葉子上,葉子便會過于肥厚,果實產量下降。植物后半夜休息,生理活動是呼吸,這是一個消耗養分的過程,溫度宜低些,使養分消耗減少,以利于提高產量。如黃瓜為12℃即可。藥物對作物的勞作(光合作用及營養正常運轉)有抑制和破壞作用,所以在晴天中午光合作用旺盛期和前半夜營養運轉旺盛期盡可能少用藥或不用藥,特別對瓜果類作物尤其不要用藥。
種子均為植株衰老采收,多系菌源,下種時宜用熱水浸泡或拌藥消毒。幼苗期高濕低溫系染病環境,加之保護地設施內連年種菜,土壤雜菌多,播種前必須進行消毒。早春定植后多濕高溫低,以防細菌性病害為主;高桿蔓生作物中后期通風不良,高濕高溫,此時應以防治真菌性病害為主;立夏育苗或延秋栽培多高溫干旱,以防治病毒病為先。目前保護地生產上,黃瓜以防治霜霉病,西葫蘆、番茄以防治病毒病,茄子、辣椒以防治黃萎病、疫病(死秧),韭菜以防治灰霉病,芹菜以防治葉斑病為主[1]。
2按發病規律用藥
施藥前要正確診斷發生的病害或可能發生的病害,勿將非侵染性病害認定為侵染性病害。如溫室黃瓜、早春甘藍等蔬菜,因前半夜溫度低,在中下部光合作用旺盛的葉片上,因“倉庫”爆滿,營養不能運走,致使葉片增厚老化,出現生理障礙,葉片上出現圓形點,如同疥蛤蟆身上的點子。對這類生理病害,打藥無濟于事。再如黃瓜生長點萎縮、中部葉緣發黃是缺水引起的非侵染性生理病癥,與細菌、真菌、病毒無關,自然打藥也不起作用。治蟲時需先確定危害蔬菜的主要昆蟲,然后選擇專一性配廣譜性的殺蟲劑,進行有目的的綜合防治,切勿圖省事、省時,將不能混用的農藥胡亂配合防治病蟲害。勿用殺蟲劑治病,勿用殺菌劑滅蟲[2]。
細菌性病害發病的環境多系高濕低溫有病原菌;真菌性病蟲害發病環境是高溫中濕(15~22℃)有病原菌;病毒性病害是在高溫干旱環境、作物上有蟲傷或機械損傷傷口時才發病,人為地控制一兩個發病條件均可減輕和防止病蟲害發生,無發病條件作物有類似癥狀者,應考慮其他因素。所以,噴藥前必須辨清病蟲害的特征、發生活動特性和農藥的防治對象、性質,做到對癥下藥。
3按藥效適時用藥
防治農藥多是保護性藥劑,要提前施用,以防為主,要在病害發生前或剛發生時噴藥[3]。滅蟲農藥在扣棚后定植前或漚制糞肥期施用,消滅地下害蟲,蔬菜生長期用毒性較大的殺蟲劑易造成藥害,毒性小、用量少則效果差;地上部害蟲在羽化期或著果前施用,成齡害蟲抗藥性強,也有一定的回避能力,防效差。又如對番茄鉆心蟲施藥過晚,蟲已鉆入果實內,很難消滅。
配藥前先看準農藥有效期,新出廠的農藥,濃度以最大限度對水,臨近失效期的農藥以最低限度對水,濃度不要過大,如普力克、乙磷鋁,否則效果反而差,且浪費藥劑,易燒傷植株。另外,需認準農藥的有效成分,勿把含有效成分80%的農藥,按40%濃度配制噴灑,也不要把含量5%的農藥當做50%對水施用。農藥以單一品種施用較為適宜,也可將2種農藥混用,如作用對象相同則用量減半,如作用對象不相同則按最低濃度噴施,且以內吸收性和融殺性混用為好。
4按溫濕度大小適時適法噴藥
保護地內溫度高低懸殊大,濕度大,噴藥
時掌握溫度在20℃左右、葉片無露水時進行,藥液易著葉面,水分迅速蒸騰后,藥液形成藥膜,防病效果好,維持時間長[4]。梅雨連陰天或剛澆水后勿在下午至傍晚噴藥,因此時作物葉子大量吐水,易沖洗藥液而失效(保護地內露水70%以上系葉片通過氣孔吐水所致),高溫季節(溫度超過30℃)不用藥,否則葉片易受害老化。溫高、干燥、苗弱,用藥要少。一般感病或發生蟲害應連噴2次,間隔5~7d,陰雨天只要溫度在20℃以上就可噴藥,以葉背面噴藥為重,鈣化老葉少噴,以保護中小新葉為主。噴霧量以葉面著藥為準,勿過量而使葉上流液,否則葉面著藥少,浪費藥劑,效果差。個別植株感病,以涂抹病處為宜;病害嚴重時,以噴、熏結合為適,防病管理中以降濕為主,盡量減少噴藥量和次數,既可達到控制病蟲害的發生與危害,又能節約藥劑,生產無公害蔬菜,創造蔬菜最佳的生長發育環境,獲得高產和高效。
5參考文獻
[1] 毛榮姿,夏建平.無公害蔬菜生產病蟲害防治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09(20):178,181.
[2] 張霞.溫室蔬菜病蟲為害的特點及綜合防治技術[j].內蒙古農業科技,2006(s1):27-28,31.
[3] 郭晉太,韓建明,楊愛國,等.早春拱棚茄子防治灰霉病藥劑篩選研究[j].北方園藝,2008(1):211-212.
關鍵詞:保護地蔬菜;病蟲害防治;科學用藥技術
溫室、暖棚、拱棚等保護設施內蔬菜產量高、品質好、生產時間長,但病蟲害亦多。現代科學技術為蔬菜病蟲害的防治提供了多種有效的農藥,但在實際生產中,用同樣的農藥治同樣的病蟲害,有些人反映效果好,有些人則說效果差,同樣的方法同樣的濃度,在這個棚效果十分理想,在另一個棚里施用后則出現藥害,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是用藥方法的正確與否。
保護地內溫濕度可以人為控制。溫室封閉后便于高溫或煙霧滅菌滅蟲,對防治病蟲十分便利,效果亦佳。但如何依照蔬菜的生物學特性和當時的生態環境,靈活掌握用藥品種、時間、濃度和方法,達到既控制病蟲害,又不影響植株正常生長,使產量達到最高,關鍵是科學合理用藥。保護地蔬菜防治病蟲害在考慮采用農業措施如起壟、排濕和生物防治的前提下,再考慮綜合防治及化學農藥防治,化學防治要講究科學用藥。
1按植株生長發育規律用藥
蔬菜作物的生長發育要在一定的溫濕度條件下,才能順利完成。全天光合產物的70%是上午合成的,須配合較高溫度,下午光合作用速度下降,養分輸送運轉,溫度以低為宜,需比上午低5~20℃左右,夜間生理代謝也不是全停止,前半夜光合產物需配合適當的溫度(18℃左右),如果運輸不順利,光合產物停留在葉子上,葉子便會過于肥厚,果實產量下降。植物后半夜休息,生理活動是呼吸,這是一個消耗養分的過程,溫度宜低些,使養分消耗減少,以利于提高產量。如黃瓜為12℃即可。藥物對作物的勞作(光合作用及營養正常運轉)有抑制和破壞作用,所以在晴天中午光合作用旺盛期和前半夜營養運轉旺盛期盡可能少用藥或不用藥,特別對瓜果類作物尤其不要用藥。
種子均為植株衰老采收,多系菌源,下種時宜用熱水浸泡或拌藥消毒。幼苗期高濕低溫系染病環境,加之保護地設施內連年種菜,土壤雜菌多,播種前必須進行消毒。早春定植后多濕高溫低,以防細菌性病害為主;高桿蔓生作物中后期通風不良,高濕高溫,此時應以防治真菌性病害為主;立夏育苗或延秋栽培多高溫干旱,以防治病毒病為先。目前保護地生產上,黃瓜以防治霜霉病,西葫蘆、番茄以防治病毒病,茄子、辣椒以防治黃萎病、疫病(死秧),韭菜以防治灰霉病,芹菜以防治葉斑病為主[1]。
2按發病規律用藥
施藥前要正確診斷發生的病害或可能發生的病害,勿將非侵染性病害認定為侵染性病害。如溫室黃瓜、早春甘藍等蔬菜,因前半夜溫度低,在中下部光合作用旺盛的葉片上,因“倉庫”爆滿,營養不能運走,致使葉片增厚老化,出現生理障礙,葉片上出現圓形點,如同疥蛤蟆身上的點子。對這類生理病害,打藥無濟于事。再如黃瓜生長點萎縮、中部葉緣發黃是缺水引起的非侵染性生理病癥,與細菌、真菌、病毒無關,自然打藥也不起作用。治蟲時需先確定危害蔬菜的主要昆蟲,然后選擇專一性配廣譜性的殺蟲劑,進行有目的的綜合防治,切勿圖省事、省時,將不能混用的農藥胡亂配合防治病蟲害。勿用殺蟲劑治病,勿用殺菌劑滅蟲[2]。
細菌性病害發病的環境多系高濕低溫有病原菌;真菌性病蟲害發病環境是高溫中濕(15~22℃)有病原菌;病毒性病害是在高溫干旱環境、作物上有蟲傷或機械損傷傷口時才發病,人為地控制一兩個發病條件均可減輕和防止病蟲害發生,無發病條件作物有類似癥狀者,應考慮其他因素。所以,噴藥前必須辨清病蟲害的特征、發生活動特性和農藥的防治對象、性質,做到對癥下藥。
3按藥效適時用藥
防治農藥多是保護性藥劑,要提前施用,以防為主,要在病害發生前或剛發生時噴藥[3]。滅蟲農藥在扣棚后定植前或漚制糞肥期施用,消滅地下害蟲,蔬菜生長期用毒性較大的殺蟲劑易造成藥害,毒性小、用量少則效果差;地上部害蟲在羽化期或著果前施用,成齡害蟲抗藥性強,也有一定的回避能力,防效差。又如對番茄鉆心蟲施藥過晚,蟲已鉆入果實內,很難消滅。
配藥前先看準農藥有效期,新出廠的農藥,濃度以最大限度對水,臨近失效期的農藥以最低限度對水,濃度不要過大,如普力克、乙磷鋁,否則效果反而差,且浪費藥劑,易燒傷植株。另外,需認準農藥的有效成分,勿把含有效成分80%的農藥,按40%濃度配制噴灑,也不要把含量5%的農藥當做50%對水施用。農藥以單一品種施用較為適宜,也可將2種農藥混用,如作用對象相同則用量減半,如作用對象不相同則按最低濃度噴施,且以內吸收性和融殺性混用為好。
4按溫濕度大小適時適法噴藥
保護地內溫度高低懸殊大,濕度大,噴藥時掌握溫度在20℃左右、葉片無露水時進行,藥液易著葉面,水分迅速蒸騰后,藥液形成藥膜,防病效果好,維持時間長[4]。梅雨連陰天或剛澆水后勿在下午至傍晚噴藥,因此時作物葉子大量吐水,易沖洗藥液而失效(保護地內露水70%以上系葉片通過氣孔吐水所致),高溫季節(溫度超過30℃)不用藥,否則葉片易受害老化。溫高、干燥、苗弱,用藥要少。一般感病或發生蟲害應連噴2次,間隔5~7d,陰雨天只要溫度在20℃以上就可噴藥,以葉背面噴藥為重,鈣化老葉少噴,以保護中小新葉為主。噴霧量以葉面著藥為準,勿過量而使葉上流液,否則葉面著藥少,浪費藥劑,效果差。個別植株感病,以涂抹病處為宜;病害嚴重時,以噴、熏結合為適,防病管理中以降濕為主,盡量減少噴藥量和次數,既可達到控制病蟲害的發生與危害,又能節約藥劑,生產無公害蔬菜,創造蔬菜最佳的生長發育環境,獲得高產和高效。
5參考文獻
[1]毛榮姿,夏建平.無公害蔬菜生產病蟲害防治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09(20):178,181.
[2]張霞.溫室蔬菜病蟲為害的特點及綜合防治技術[J].內蒙古農業科技,2006(S1):27-28,31.
關鍵詞:保護地蔬菜;病蟲害防治;科學用藥技術
溫室、暖棚、拱棚等保護設施內蔬菜產量高、品質好、生產時間長,但病蟲害亦多。現代科學技術為蔬菜病蟲害的防治提供了多種有效的農藥,但在實際生產中,用同樣的農藥治同樣的病蟲害,有些人反映效果好,有些人則說效果差,同樣的方法同樣的濃度,在這個棚效果十分理想,在另一個棚里施用后則出現藥害,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是用藥方法的正確與否。
保護地內溫濕度可以人為控制。溫室封閉后便于高溫或煙霧滅菌滅蟲,對防治病蟲十分便利,效果亦佳。但如何依照蔬菜的生物學特性和當時的生態環境,靈活掌握用藥品種、時間、濃度和方法,達到既控制病蟲害,又不影響植株正常生長,使產量達到最高,關鍵是科學合理用藥。保護地蔬菜防治病蟲害在考慮采用農業措施如起壟、排濕和生物防治的前提下,再考慮綜合防治及化學農藥防治,化學防治要講究科學用藥。
1按植株生長發育規律用藥
蔬菜作物的生長發育要在一定的溫濕度條件下,才能順利完成。全天光合產物的70%是上午合成的,須配合較高溫度,下午光合作用速度下降,養分輸送運轉,溫度以低為宜,需比上午低5~20℃左右,夜間生理代謝也不是全停止,前半夜光合產物需配合適當的溫度(18℃左右),如果運輸不順利,光合產物停留在葉子上,葉子便會過于肥厚,果實產量下降。植物后半夜休息,生理活動是呼吸,這是一個消耗養分的過程,溫度宜低些,使養分消耗減少,以利于提高產量。如黃瓜為12℃即可。藥物對作物的勞作(光合作用及營養正常運轉)有抑制和破壞作用,所以在晴天中午光合作用旺盛期和前半夜營養運轉旺盛期盡可能少用藥或不用藥,特別對瓜果類作物尤其不要用藥。
種子均為植株衰老采收,多系菌源,下種時宜用熱水浸泡或拌藥消毒。幼苗期高濕低溫系染病環境,加之保護地設施內連年種菜,土壤雜菌多,播種前必須進行消毒。早春定植后多濕高溫低,以防細菌性病害為主;高桿蔓生作物中后期通風不良,高濕高溫,此時應以防治真菌性病害為主;立夏育苗或延秋栽培多高溫干旱,以防治病毒病為先。目前保護地生產上,黃瓜以防治霜霉病,西葫蘆、番茄以防治病毒病,茄子、辣椒以防治黃萎病、疫病(死秧),韭菜以防治灰霉病,芹菜以防治葉斑病為主[1]。
2按發病規律用藥
施藥前要正確診斷發生的病害或可能發生的病害,勿將非侵染性病害認定為侵染性病害。如溫室黃瓜、早春甘藍等蔬菜,因前半夜溫度低,在中下部光合作用旺盛的葉片上,因“倉庫”爆滿,營養不能運走,致使葉片增厚老化,出現生理障礙,葉片上出現圓形點,如同疥蛤蟆身上的點子。對這類生理病害,打藥無濟于事。再如黃瓜生長點萎縮、中部葉緣發黃是缺水引起的非侵染性生理病癥,與細菌、真菌、病毒無關,自然打藥也不起作用。治蟲時需先確定危害蔬菜的主要昆蟲,然后選擇專一性配廣譜性的殺蟲劑,進行有目的的綜合防治,切勿圖省事、省時,將不能混用的農藥胡亂配合防治病蟲害。勿用殺蟲劑治病,勿用殺菌劑滅蟲[2]。
細菌性病害發病的環境多系高濕低溫有病原菌;真菌性病蟲害發病環境是高溫中濕(15~22℃)有病原菌;病毒性病害是在高溫干旱環境、作物上有蟲傷或機械損傷傷口時才發病,人為地控制一兩個發病條件均可減輕和防止病蟲害發生,無發病條件作物有類似癥狀者,應考慮其他因素。所以,噴藥前必須辨清病蟲害的特征、發生活動特性和農藥的防治對象、性質,做到對癥下藥。
3按藥效適時用藥
防治農藥多是保護性藥劑,要提前施用,以防為主,要在病害發生前或剛發生時噴藥[3]。滅蟲農藥在扣棚后定植前或漚制糞肥期施用,消滅地下害蟲,蔬菜生長期用毒性較大的殺蟲劑易造成藥害,毒性小、用量少則效果差;地上部害蟲在羽化期或著果前施用,成齡害蟲抗藥性強,也有一定的回避能力,防效差。又如對番茄鉆心蟲施藥過晚,蟲已鉆入果實內,很難消滅。
配藥前先看準農藥有效期,新出廠的農藥,濃度以最大限度對水,臨近失效期的農藥以最低限度對水,濃度不要過大,如普力克、乙磷鋁,否則效果反而差,且浪費藥劑,易燒傷植株。另外,需認準農藥的有效成分,勿把含有效成分80%的農藥,按40%濃度配制噴灑,也不要把含量5%的農藥當做50%對水施用。農藥以單一品種施用較為適宜,也可將2種農藥混用,如作用對象相同則用量減半,如作用對象不相同則按最低濃度噴施,且以內吸收性和融殺性混用為好。
4按溫濕度大小適時適法噴藥
保護地內溫度高低懸殊大,濕度大,噴藥時掌握溫度在20℃左右、葉片無露水時進行,藥液易著葉面,水分迅速蒸騰后,藥液形成藥膜,防病效果好,維持時間長[4]。梅雨連陰天或剛澆水后勿在下午至傍晚噴藥,因此時作物葉子大量吐水,易沖洗藥液而失效(保護地內露水70%以上系葉片通過氣孔吐水所致),高溫季節(溫度超過30℃)不用藥,否則葉片易受害老化。溫高、干燥、苗弱,用藥要少。一般感病或發生蟲害應連噴2次,間隔5~7d,陰雨天只要溫度在20℃以上就可噴藥,以葉背面噴藥為重,鈣化老葉少噴,以保護中小新葉為主。噴霧量以葉面著藥為準,勿過量而使葉上流液,否則葉面著藥少,浪費藥劑,效果差。個別植株感病,以涂抹病處為宜;病害嚴重時,以噴、熏結合為適,防病管理中以降濕為主,盡量減少噴藥量和次數,既可達到控制病蟲害的發生與危害,又能節約藥劑,生產無公害蔬菜,創造蔬菜最佳的生長發育環境,獲得高產和高效。
5參考文獻
[1] 毛榮姿,夏建平.無公害蔬菜生產病蟲害防治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09(20):178,181.
[2] 張霞.溫室蔬菜病蟲為害的特點及綜合防治技術[J].內蒙古農業科技,2006(S1):27-2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