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畜牧業的含義

畜牧業的含義

時間:2023-09-27 09:35:1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畜牧業的含義,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畜牧業的含義

第1篇

關鍵詞:畜牧業;效益;評價體系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animal husbandry is the efficiency i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 and new rural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needs, the so-called efficiency animal husbandry refers to high quality, high yield, high efficiency, ecology, safety as the basic requirements to scale, specialization, industrialization, standardization, science into the direc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modern animal husbandry. Animal husbandry should have efficiency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Key words: animal husbandry; Benefit, Evaluation system

中圖分類號:DF413.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104(2013)

發展效益型畜牧業是推進現代農業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需要,是提升我國畜牧業競爭力的需要,是維護人民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需要,是保證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需要,是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需要。因此,如何發展效益型畜牧業是一個重要課題。 一、效益型畜牧業涵義初探

所謂效益型畜牧業是指以優質、高產、高效、生態、安全為基本要求的,用現展理念指導、用現代設施裝備、用現代科技改造、用現代經營管理方式發展的,以規模化、專業化、產業化、標準化、科學化為方向的,可持續發展的現代畜牧業。

優質、高產、高效、生態、安全是效益型畜牧業本質的內容。優質是指畜產品一定要保障質量安全。進一步加強畜牧業產地環境、生產投入品和養殖過程的監管,重點實行標準化生產,加強對飼料質量和有毒有害物質殘留的監測,推行質量安全追溯制度,大力提高畜產品質量水平。高效是指畜牧業要提高生產效益。加快推進畜牧業生產方式轉變,推廣先進實用技術,提高規模化和產業化水平,大力發展畜產品加工和貿易,實現畜產品增值增效,促進農牧民增收。生態是指畜牧業發展要保護生態環境。進一步完善草原家庭承包經營制,組織實施草原生態保護建設工程,積極推行基本草原保護、禁牧休牧輪牧和草畜平衡制度。大力發展以秸稈養畜、畜禽糞便資源化利用為核心的循環經濟。安全和高產兩者含義上有重疊之處。主要是指畜牧業發展要保障畜產品有效供給。擴大良種供應能力,加強飼草料基地建設,大力發展畜牧業,增加肉蛋奶等畜產品的供給,滿足日益增長的市場需求,改善居民膳食營養結構,維護食物安全。高產更加強調主產品的“量”;安全則更側重于整個畜牧業的健康和持續發展,要求有合理的經營方式和經營形式、有合理的生產結構,即質,進而保障畜產品的有效供給。

需引起注意的是,優質、高產、生態、高效、安全既是相互聯系的,又是相互制約的,整個效益型畜牧業是各個組成部分和影響因素之間博弈的過程。我們需要做的是找到其中的均衡點,促進我國畜牧業的發展。

二、效益型畜牧業評價指標體系的目標及指導思想

(一)效益型畜牧業評價指標體系的目標

在充分了解影響效益型畜牧業的因素的基礎上,找到能正確反映效益型畜牧業全貌的指標,并構建評價指標體系,進而為評價區域發展效益型畜牧業提供標準。效益型畜牧業的內在目標是多重的。優質、高產、高效、生態、安全在畜牧業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發展效益型畜牧業的評價就是要刻畫優質、高產、高效、生態、安全之間的協調程度及總體發展水平。支撐效益型畜牧業發展的因素對上述五個方面有巨大的支撐作用,是效益型畜牧業發展的重要保證。

(二)效益型畜牧業評價指標體系的指導思想 建立效益型畜牧業評價指標體系總的指導思想是:從我國國情出發,科學界定效益型畜牧業的概念,充分借鑒現有國內外的研究成果,既便于實際操作,又能比較全面地反映發展效益型畜牧業的現狀和水平。具體講:一是效益型畜牧業評價的核心是促進效益型畜牧業發展。二是促進效益型畜牧業發展的最終目標是促進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處理好人口、經濟、社會、資源、環境諸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

三、效益型畜牧業評價指標體系建立原則

建立效益型畜牧業評價指標體系應遵循:科學性與實用性相結合、全面性與簡明性相結合、系統性和層次性相統一、規范性和開放性相結合等原則。

四、 效益型畜牧業綜合評價方法和模型選取

(一)評價指標體系權重的確定

鑒于對評價指標體系權重的確定方法的優劣的分析,考慮到畜牧業的多目標性及高階性特點,為建立一個比較穩定的指標權重體系,在結合專家調查的基礎上,采用層次分析法確定效益型畜牧業評價指標體系中的權重。采用這種方法同時還基于以下兩點考慮:一是效益型畜牧業綜合評價指標體系應該具有通用性和穩定性,應為一個地區或多個地區的畜牧業評價創造條件,以增強縱向與橫向的可比性;二是主觀賦權法盡管主觀性較大,但作為一種評價,本身就會帶有評價者本身的主觀認識,綜合運用專家調查法與層次分析法,通過群組判斷的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克服主觀賦權法的缺陷,從而確保指標權重的客觀性。

(二)效益型畜牧業評價指標體系的標準

鑒于當前有關效益型畜牧業理論研究的不成熟性與相關指標缺少嚴格的定量評價標準,即指標缺少可參照的閾值或分段標準,我們采用比重法對數據進行標準化。采用這種方法基本能滿足評價目的的需要,增強歷年效益型畜牧業評價值的可比性和穩定性。

第2篇

近年來,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畜牧產業發展,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提出了“三個百萬”工程的發展戰略,大力發展牛、羊(特別是肉牛和黑山羊),穩定發展生豬(特別是可樂豬和二元雜、三元雜交豬),積極發展家禽、水產養殖和地方特色養殖業,全縣畜牧業生產呈現出快速發展的態勢,已成為支撐縣域經濟的主導產業之一。

二、赫章縣畜牧產業發展存在問題

赫章縣畜牧產業雖然有很大的發展,但還不能適應廣大農民群眾和生態畜牧業發展的要求,主要表現在項目資金扶持、服務體系建設、市場營銷不能適應生態畜牧產業化發展,尤其是政策扶持體系不夠完善健全。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沒有行之有效的政策扶持,畜牧業發展資金投入不足,一直以來,我縣生態畜牧業的缺乏有效的政策扶持和資金支持,據調查,目前我縣畜牧業基礎設施、養殖方式、生產技術條件方面遠遠落后與周邊縣市。赫章在發展畜牧產業方面還沒有過硬的扶持政策;信貸資金渠道不暢,沒有很好的融資渠道,銀行貸款要求高,手續復雜。因為沒有辦法籌措到資金,養殖戶只能通過多年積累,才能擴大再生產,把產業做強做大。

(二)優質品種繁育建設不配套,難以滿足生態畜牧產業的要求。目前,縣內沒有一個大型的、標準化、規模化仔豬擴繁場,只建立了一些小型的仔豬擴繁場,年提供良種仔豬2000頭左右,與我縣的養殖規模相差甚遠,大部分仔豬靠從外地購入。這樣不僅增加了養殖戶養殖成本,而且動物疫病傳播風險率高,阻礙畜禽良種化的推廣和生態畜牧養殖業的又快又好發展。

(三)缺少畜禽產品龍頭企業的引導、畜產品深加工業和產品營銷發展滯后。目前我縣沒有一家規模畜牧業龍頭企業,畜牧業發展規模小,分散經營,生產成本和交易成本高。畜禽產品出售交易主要是以集市小商販收購為主,這種傳統畜禽產品交易方式市場價格難以控制,他們低價收購,高價出售,嚴重損害了養殖農戶利益。

(四)動物防疫服務體系建設較差,新科學技術普及率低。我縣畜牧業由27個鄉(鎮)農業服務中心組成,核定編制504人,實有人員僅314人,缺編190人,專業技術人50人。全縣456個行政村,只有200名村防疫員,且年齡結構偏大,文化素質偏低,專業水平不高,報酬待遇低。最近十多年以來,由于受我縣財政收入和機構運行機制的影響,大中專畢業生考聘、分配到鄉(鎮)農業服務中心工作的少,形成了畜牧專業技術干部青黃不接,人才緊缺的狀況,無法滿足常年動物疫病預防和疫情監測的需要和技術指導,阻礙了畜牧業新技術的推廣普及。

(五)畜牧產業化的認識有待進一步提高。一是一些領導干部對發展生態畜牧產業認識膚淺,對畜牧產業化的含義、內容、基本要求不甚了解,畜牧業產品市場價格不穩定、風險太高,畜牧也產業化成為一個口號、流于形式、缺少發展動力。二是具體措施不到位,雖然制定得有措施,表面上重視,但是抓得不實、不細、不具體、操作性不高,落實效果不好。三是部分養殖農戶存在依賴思想,良種、良法和先進經營方式運用不好,過多強調政策支持,存在畏難情緒、缺乏參與和自我發展意識。

三、對策和建議

(一)提高思想認識,堅定發展信心。生態畜牧業是赫章縣“三個百萬”工程重點發展的產業,也是農業生態鏈中重要環節。按照科學發展觀要求,在新形勢下要加快生態畜牧業的發展,法力發展特色生態畜牧業,不僅能夠實現生態環境的保護和發展,促進荒山荒坡的有效利用,形成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提高農業生產值和經濟效益,而且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是實現農村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不然選擇。

(二)建立財政、信貸扶持和農民自籌資金相結合的投入機制。一是加大政府扶持力度,重點保證動物疫病防疫經費投入、品改經費投入、種草經費投入和項目配套資金的投入;二是堅持利用市場機制,鼓勵全社會參與和支持發展畜牧業,鼓勵多種經濟成分以多種形式參與畜牧業生產、加工和流通;三是抓住國家鼓勵向西部地區投資的優惠政策和“試驗區”有關招商引資的優惠政策,努力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積極引進項目和資金,多渠道整合資金投入畜牧業發展。

(三)建立和完善鄉、村動物防疫體系,建設一支強有力的畜牧技術隊伍。一是加強技術隊伍建設,對鄉鎮畜牧獸醫站缺編人員從每年畜牧獸醫專業畢業的大學生分配渠道或面向社會公開招考充實。村級動物防疫員隊伍的建設,按照400戶以上的村配備2名、400戶以下的村配備1名的標準配齊,其報酬從每人每月15元,提高到100元。二是加強基層基礎設施建設,保證工作正常運轉,目前全縣27個鄉鎮畜牧獸醫站只有6個鄉鎮有簡陋的辦公用房,其余21個鄉鎮均無專門的辦公用房,嚴重制約日常工作的開展。

(四)提高畜牧優良品種推廣普及,加快繁育基地建設步伐。盡快建立畜禽品種良繁基地,滿足養殖戶養殖生產需求。同時對于降低農戶養殖成本,提高經濟效益,降低外調仔豬疫病風險有直接的作用。

第3篇

摘要:三江源地區的畜牧業資源豐富,畜牧業作為三江源地區的特色主導產業,與這一地區其他產業之間存在著“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關系。本文利用的SCP分析框架,以三江源地區特色畜牧產業的市場結構、市場行為、市場績效為研究對象,對其進行深入分析,通過分析三江源地區特色畜牧產業的發展提出相應的對策,以促進三江源地區特色畜牧產業的發展。

關鍵詞:三江源地區;特色畜牧產業;SCP分析1.引言

畜牧業是三江源地區的支柱性產業,應在保留其原有優良特色的基礎上,改造和提升傳統畜牧業,進行精深加工業發展,進而促進畜牧業產業化的大發展。本文利用SCP分析,以三江源地區特色畜牧產業的市場結構、市場行為、市場績效為研究對象,對其進行深入分析,并就分析結果提出發展建議。

2.三江源地區特色畜牧產業市場結構分析

2.1市場結構含義與影響因素

市場結構是指市場內競爭程度及價格形成等產生戰略性影響的市場組織特征。一般分為四種基本類型。而決定市場結構主要因素有①市場集中度 ②產品差異化 ③進入和退出壁壘 ④市場需求的價格彈性 ⑤市場需求的增長率 ⑥短期成本結構。這些因素相互影響其中一個因素改變會引起其他因素變化,從而整個市場結構發生改變,在這里本文主要討論前三項因素。

2.2市場集中度分析

衡量市場集中度的指標主要有:行業集中度、洛倫茲曲線、基尼系數、HHI指數、熵指數等,為了進一步分析三江源地區特色畜牧業的市場集中度,將著重從行業集中度的衡量指標進行分析。它是指行業內規模最大的前幾位企業的有關數值X(可以是產值、產量、銷售額、銷售量、職工人數、資產總額等)占整個市場或者行業的份額,用公式表示為:CRn=∑ni=1Xi∑Ni=1Xi

其中CRn:X產業中規模最大的n家企業的市場集中度;

Xi:X產業中第i企業的產值、產量、銷售額、銷售量、職工人數、資產總額等數值;

n:產業內的企業數

N:X產業的全部企業數;

∑ni=1Xi:前n位企業的生產額、銷售額、資產數或員工數的總和;

CRn越大說明產業集中度越高,即市場壟斷程度高。

其中日本學者植草益在其市場結構分類中指出:CR8>70%為極高寡占型;40%

3.特色畜牧產業的市場行為

三江源地區應該著重發展本地區的特色產業,以龍頭企業為主導,形成自己獨特的產業規模。可以避免和西部其他地區或城市出現產業趨同的弊端。優化三江源地區的特色產業,從而可以帶動整個三江源地區的經濟快速發展。三江源地區發展的特色畜牧業與畜產品加工業、生態旅游業、民俗文化業、中藏藥業等具有直接或間接的關聯性。

樹立特色畜牧產業發展的品牌。品牌是一個產品乃至一個產業的標志,品牌在消費者心中的地位反映出該產品的認知度,也是對產品的質量和發展前景的反映。努力打響三江源“綠色、生態”品牌;加強特色畜牧產品的開發,創出品牌,提升其產品在國內外市場的吸引力,使之成為中國一流、世界知名的區域品牌之一。通過專項資金,補貼重點旅游縣和旅游企業,對旅游形象品牌進行前沿設計,整合資源進行統一營銷,形成以高原綠色生態為主題的“三江源”形象。

4.特色畜牧產業的市場績效

4.1特色產業市場競爭力評價指標分析

特色產業的市場競爭力的確定需要通過選擇一定的市場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進行比較分析得出。如表4-2所示。該指標體系主要選取了12個指標,從生產競爭力、市場競爭力和潛在競爭力三個方面來進行特色產業市場競爭力的評價,較為全面地反映了市場競爭力的整體狀況。

表4-1三江源地區特色畜牧產業的市場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三江源地區特色畜牧產業的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第一層指標生產競爭力市場競爭力潛在競爭力第二層指標年產量增長率成本利潤率就業吸納率銷售收入增長率產品外銷率技術人員人數占企業人數的比例產值增長率在三江源地區特色畜牧產業市場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中,本節對銷售收入增長率、技術人員人數占企業人數的比例等指標進行簡要說明。

銷售收入增長率:銷售收入增長率是指某產品銷售收入的增長量占該產品同期銷售收入的比率,該指標是從產品的市場銷售狀況來衡量其市場競爭力的大小。

k1=Δx(t)x(t-1)×100%

其中:k1表示某產品年的銷售收入增長率

Δx(t)表示該產品t年與t-1年相比的銷售收入增量

x(t-1)表示該產品在t-1年的銷售收入

技術人員人數占企業人數的比例:技術人員人數占企業人數的比例能夠反映出某企業的人員構成。一個企業的專業技術人員占企業總人數的比例越大,說明該企業能夠引進高科技人才,注重自主研發能力的提高,增強企業的發展后勁,反之,則企業的長遠發展能力較弱。公式表達為:

k4=rw×100%

其中:k4表示技術人員人數占企業人數的比例

r表示技術人員的人數

w表示企業的總人數圖4-1三江源地區特色產業市場競爭力指數比較圖

表4-22010 年三江源地區特色畜牧業的市場競爭力評價第一層指標第二層指標二級指標值一級指標值綜合評價值生產競爭力市場競爭力潛在競爭力年產量增長率成本利潤率就業吸納率銷售收入增長率產品外銷率技術人員人數占企業人數的比例產值增長率0.2380.5160.0020.0430.1230.0900.3050.9040.230.4750.48124.2資源配置效率

三江源地區的特色畜牧產業資源配置效率較低。因為在資源配置方面,三江源地區缺乏統一、科學的開發規劃,部分區域雖然有規劃,但破壞生態、資源浪費現象比較嚴重。在此基礎上,該產業發展較為緩慢。

5.對三江源地區特色畜牧產業發展的建議

可持續發展是三江源地區特色產業發展的關鍵所在。針對三江源地區特色產業可持續發展問題應該從依靠國家政策支持、利用國民經濟發展奠定的基礎、突出資源優勢、凸顯后發優勢這四個方面加以考慮。

(1)依托國家政策支持

三江源地區在青海省乃至全國都有著重要的生態地位,受到了國家的高度重視。而且源區的生態環境不僅關系著青海省的區域經濟發展,同時長江、黃河上游的水源危機嚴重影響了中下游人民的生活和生產,故而,全國各族人民也非常關注三江源的生態治理。2006年,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和建設更是被納入國家“十一五”規劃綱要。源區作為國內產業發展的落后地區,其產業成長離不開各級政府的支持。國家對源區的重視,以及社會的關注不僅為這一地區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創造了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而且己經開始發揮推動作用。

(2)利用國民經濟發展帶來的機遇

國民經濟經過20多年的持續發展,有能力通過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為三江源地區提供有力的物質、資金、技術幫助。2007年,玉樹巴塘機場開工修建。2005年起,國家計劃用6年時間投入75億的資金用于三江源地區的生態重建工作。2007年項目投資在8億元左右。同時,國家相關部門派出大批科考團隊進入三江源地區進行考察和調研,為制定政策提供技術支持。

(3)凸顯后發優勢

三江源地區作為落后的地區具有發達地區所不具有的后發優勢。可以借鑒國際國內發達地區發展中遇到的經驗及教訓。在國外,歐美國家的產業發展歷史已經有200多年。在國內,東南沿海城市的現代化水平發展迅猛。三江源地區可以學習國外發達國家和國內東南沿海城市先進的管理經驗、技術手段等,用來提高自身發展水平,避免曾經出現的教訓。改革開放以來,三江源地區的交通和通信條件的改善明顯。三江源地區和省內省外乃至國外的聯系日益密切,東南沿海城市的發展成果給三江源地區的發展帶來的推動力和刺激。因此,三江源地區同樣迫切的渴望快速的發展經濟。

6.三江源地區特色產業可持續發展對策建議

(1)堅持政府主導模式

三江源地區的特色產業發展堅持政府主導有現實的可行性。因為,國家政策和知道是三江源地區產業發展和產業升級的關鍵所在。例如特色畜牧業、生態旅游業、民俗文化業和中藏藥業等,這些特色產業本身投資巨大、發展困難。如果單單只是依賴于三江源地區自身條件和競爭激烈的市場機制,在短時間內是不能達到快速的發展的。那么,這就需要國家和青海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例如政策傾斜、聚集資本。因此,源區就應該利用政府支持的優勢,大力發展特色產業,確保特色產業健康、快速的發展起來,以期帶動三江源地區其他產業的更好的發展。

(2)確立畜牧業的主導產業地位

因為三江源地區是藏族群眾的聚集地,而且三江源地區草場面積遼闊,根據藏族群眾的生活飲食習慣,三江源地區不能以農業為主,在保證生態安全的前提下,必須確定特色畜牧業的主導產業地位。特色畜牧業作為主導產業,在發展過程中可以推動三江源地區其他產業的發展。例如,生態旅游業、民俗文化業和中藏藥業等。

參考文獻

[1]水.產業經濟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李素娟.三江源區產業結構調整研究[D].西北大學碩士論文 ,2007

第4篇

一、關于草原資源輕度利用、放牧利用

草原資源的自然再生產過程納入到經濟生產過程時,即自然再生產過程與經濟再生產過程交織在一起時,就意味著利用;草原資源利用的本質就是自然物質能量運轉的經濟社會化以及自然物能和經濟物能運行的一體化與作用的互輔化。合理利用草原資源就要在保護與利用的廣度和深度上下工夫,使其一切效用都能得到最充分的發揮,不僅使草原的第一性生產力和第二性生產力最高,也使草原生態系統的生態維護作用最強。草原資源的合理利用包括三方面的含義:一是充分利用,二是有效保護,三是大力擴展;即在使用中保護,在保護中使用,在使用和保護中實現資源的擴大再生產。

合理利用草原資源的基本目標,是實現永續利用和獲取持續最大的產量。永續利用就是根據草原資源的再生特性,通過使用和保護相結合以及資源的不斷增值,使之源源不斷地、永無止境地供應經濟社會擴大再生產的需要。而最大持續產量就是在永續利用草原資源的基礎上,在一定社會經濟和自然生態條件下,獲得最大的、持續的草原生物有機體的生產量和以畜產品為主的經濟產品的提供量,而又不損害資源的更新能力、不減弱其生態效能。

草原資源利用的適合度。由于草原資源的數量、質量以及再生能力的有限性,即自然的生態環境閾限的存在性(屬于自然規律),決定了對其開發利用也應有一個適合度。達不到適合度,是資源利用的不充分;達到這個適合度,利用效率就最高;超過這個適合度,就超出了草原生態系統的承載能力,嚴重的就會引起系統崩潰。而這個適合度正是草原資源合理利用的生態閾限和經濟閾限。一般來說,草原資源的利用速度,不應低于因環境擁擠效應帶來的死亡率,即牧草因自生自滅而形成的資源浪費;但不能高于資源的更新速率,即妨礙牧草再生而形成的資源退化;這可以作為草原利用的生態上限與下限。草原資源利用的經濟下限是資源利用收益不為負值即總產值大于等于總成本時的資源利用量,其經濟上限應與生態上限相對應,即尋求在自然生態和社會經濟約束下的收益極大值時的資源利用規模。適度利用資源,就是要使資源的利用量限定在生態閾限和經濟閾限范圍之內,使資源的破壞以及閑置和浪費降到最低限度,使草原生態經濟的效益極大化。

美國、澳大利亞等畜牧業比較發達的國家,在20世紀曾受到嚴重超載的危害,于是大量壓縮了實際載畜量。如20世紀80年代美國西部地區草原載畜量僅是同世紀初期的40%左右,澳大利亞南澳洲的干旱草原在20世紀30年代末40年代初的草原載畜量比同世紀80年代高近4倍。澳大利亞的經驗是實際載畜量不能超過干旱年份產草量的理論載畜量,美國的草場利用率一般控制在45%-50%。可見,我們的草原牧區應適當降低草場的利用率,因地制宜地對草原實行輕度利用。

草原既要輕度利用,也應主要采取放牧的方式進行利用。草原畜牧業主要是放牧畜牧業,舍飼圈養在草原牧區不可普遍推廣。如果把舍飼圈養作為草原牧區牲畜的主要飼養辦法,是不符合草原畜牧業的兩個最基本條件的,即草原資源條件與畜種資源條件,也會使其畜產品喪失在國際與國內市場的競爭優勢。舍飼需要大量的飼草投入,牧戶自身的打草場不具備這樣的供給條件,只能主要依靠購買,這會大大增加生產成本與牧民負擔,使草原畜牧業成本低、效益高及產品價格具有競爭力的優勢受到沖擊;舍飼還需要一定的棚圈條件與飼養技能,特別是適宜圈養的牲畜品種,牧區現有的綿羊、山羊、牛及駱駝等適宜圈養舍飼的不多,若普遍實施舍飼圈養,就需要大規模更換畜種、品種,這樣草原畜牧業特色牲畜及其特色產品、綠色產品的優勢也難以保持。

二、關于草原基本建設

近年來,內蒙古草原基本建設與生態保護不斷加強。2000年以來,國家相繼實施了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退牧還草工程等,拉開了草原生態建設的大幕。 “十五”期間,全區草原建設總體規模年均達8219萬畝,比“九五”期間年均增加4575萬畝。“十一五”期間,草原建設總規模5億畝,禁牧休牧面積7.8億畝。草原圍欄建設的速度明顯加快,2003年達到3790萬畝,2004年達到4623.1萬畝,2005年達到4837萬畝,2006年達到3.3億畝,2007年內蒙古草原圍欄已發展到3.74億畝。

要科學分析圍欄的利與弊,停止盲目的、不合理的圍欄封育。“草場公有承包,牲畜戶有戶養”的改革過程中,為了明晰產權特別是牧戶對草場的使用權,就強調牧戶圍欄其承包的草場。現在為了保護草場、恢復草原植被,也把圍欄封育作為重要的辦法,這是正確的。在氣候干旱、土質沙性的北方草原地區,如果也把造林種草作為生態建設保護的主要內容,其生態建設的同時必然要引起更大程度的生態破壞,這樣的教訓是深刻的。然而,“圍封”既要考慮保護草場、明晰產權,也要顧及草原資源的合理利用,“圍封”應因草場的類型、退化的程度及草場的利用方式而異,封育可采用圍欄封育與人工管護封育相結合的辦法。不是圍欄越多就越好,也不是所有牧戶把其承包的全部草場都圍起來就是圍欄追求的目標。禁牧區既要適當圍欄封育,也要雇用草場管理員,使圍欄封育與人工封育有機結合;輪牧區應主要按照劃分輪牧場的方式來進行網圍欄建設;休牧區可在飼料地周圍建設網圍欄等。

要非常謹慎地在草原牧區進行飼草料地和人工草地的建設。我國的北方草原牧區絕大部分屬于干旱、半干旱地區,降水量稀少、一般在300毫米以下、有的甚至僅有幾十毫米,地表水非常稀少、地下水也極其缺乏,土壤為沙性質地,能夠建設永久性飼草料基地的地塊微乎其微。即使有一些水土條件看似相對好的地塊,也一般是第一年有水可以種植,第二年水少了難以種植,第三、四年水沒了,飼料地及其周圍的草場就都沙化了。這些沙化點擴展、連接,就能形成連片的沙漠。

發達國家的人工草地主要集中在濕潤和半濕潤地區,而不是在干旱地區。對于干旱半干旱的草原,主要采取科學合理的保護利用方式,維持、恢復天然植被,實現草原資源的永續利用。澳大利亞人工草地的發展有嚴格的地域特點,在干旱地區幾乎全部保留原始植被,而在東部及東南部的濕潤和半濕潤地帶集中建設人工草地。可見,我國的人工草地也即飼草料地也不應該建設在干旱、半干旱的草原地區。草原牧區不應該大力進行飼草料地及人工草地的建設,否則“建設草場、增加牧草、維護草原”的初衷,往往會變成破壞草原的后果。

三、關于草原畜牧業生產經營規模

科學知識與歷史經驗告訴我們,輪牧式利用草原可以說是實現草原資源永續利用、牧區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最佳方式。輪牧式利用草原必須具備幾個基本條件:一是經營使用的草場面積要足夠大,二是經營使用范圍內的草場要有一定的小類型之分――冬春營盤、夏秋營盤及放牧場、打草場等,而當今草原牧區的大部分地方不具備這樣的條件。由于規模狹小的制約,使得輪牧不能進行,牧戶對一塊固定的、不大的草場長期的重復利用、高強度利用,草原退化沙化豈能避免。

草原畜牧業牧戶小規模經營的實施,既調動了牧民發展生產的積極性,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打亂了草、水、畜、林以及牧道等的固有組合與模式,忽視了放牧勞動的連續性和畜牧業對分工協作的特殊要求,給畜群組合、草畜配置、疫病防治、科技推廣、產品收獲等帶來了困難,使得草原畜牧業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的步子滯緩。草原畜牧業的小規模經營,很難形成理想的畜種結構、畜群結構等。傳統的合理的牛、馬、山羊、綿羊、駝的五畜結構逐漸被單一的、欠合理的牛、羊結構取代,科學的分群放養、季節性輪牧有向粗放的混群放養、只在一塊草場放牧逆行的可能。戶營經濟的小生產與不斷發育的社會大市場之間的矛盾加劇,牧區特別是畜牧業生產領域、流通領域等均提出了對規模化、專業化、組織化的迫切要求。發展牧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和家庭牧場,可以說是草原畜牧業逐步實現規模化、現代化的比較適宜的途徑。

四、關于牧民轉移

近年來,牧區人口及勞動力轉移的數量不斷增加。內蒙古1998年全區牧區轉移出牧業勞動力不足3萬人,到目前達到了30萬人左右。牧區人口及勞動力的轉移主要是通過“生態移民”等項目進行的,是政策性轉移、被動性轉移,而自發的、主動的轉移較少。牧區人口轉移過程中返回現象非常普遍,一般的返回率在50%左右。轉移出的牧區人口及勞動力就業比較困難,職業選擇和未來的發展等都比較迷茫,少數家庭的生計難以維系。轉移出的牧區勞動力大部分從事以體力勞動為主、技術含量較低的服務業性行業,如飯店服務員、保安、環衛工人等。工作缺乏穩定性,收入水平也較低 。

牧民及牧戶向異地轉移(移民)或向非牧產業轉移,必須堅持自愿、可能與逐步推進的原則,決不能一哄而上、一刀切齊。要在妥善解決了轉移人口的生活與生產條件,并切實尋找到了發展出路的基礎上,再實施轉移。還要特別注意草原文化、草原文明的保持與發展。生態移民的宗旨是減少牧區人口對草原資源的直接壓力,所以要向草原地區以外遷移為主體,實行自治區范圍以及全國范圍的較大跨度轉移。在一個旗縣內,甚至一個蘇木、鄉或嘎查、村內搞遷移,從長遠看要有“拆東墻補西墻”的負作用。

永久性禁牧區的牧戶可考慮實行生態移民、異地開發、妥善安置;無畜戶與少畜戶可向生態(保護性)草業專業戶轉變;適當引導有條件、有意愿的牧戶向第二、三產業轉移等。要確保二、三產業戶及生態草業戶、生態移民戶的收入、生活水平不低于畜牧業戶。從長遠看,應該是少數牧民經營科學的輪牧式畜牧業,多數牧民轉移到第二、三產業,成為非牧民。但這樣的進程需要很長的時間,是一個自然的、自發的過程,決不能揠苗助長、盲目強行轉移。

五、關于牧區工業化、城市化

牧區工業以礦產資源開采及其加工為絕對的主體,其他工業類型所占的比重很小,即使有一些其生存發展的能力與活力也比較缺乏。牧區的礦產資源開發企業,對當地農牧業剩余勞動力和城鎮需要就業者的吸納能力較弱,其對地方經濟的貢獻主要是增加了財政收入等。隨著時間的推移,礦產資源開采難度增加、開發成本上升,甚至會出現礦產資源枯竭的現象,這些礦產資源開發企業就要大大萎縮或者干脆撤離,這樣牧區未來的發展特別是非資源性產業的開拓等要早日謀劃。牧區畜產品主要交易市場及價格形成過程中的主導者一般都在牧區的區域之外、離原產地很遠,牧民討價還價的能力十分微弱,大都處在被動的價格接受者和利益受損者的地位。

不合理的開礦、辦廠,已造成一定程度的草原資源破壞與環境污染。如“七五”期間,陜晉蒙三角區能源基地建設,僅鐵路與公路施工、煤礦開發與建設就造成近300平方公里的草原沙漠化。截止到2007年,內蒙古全區礦山開發占用破壞土地75801.27公頃,其中占用破壞草地占44%,林地占3%,耕地占9%,其他地類占44%;內蒙古東勝礦區面積3481平方公里,其中沙漠化面積占57%,且沙漠化土地還以每年0.5%的速度擴展。內蒙古錫林郭勒盟的部分旗近年來加快了工業化的步伐,開礦、建廠愈來愈多,但所引起的草原破壞、生態環境污染也不容忽視。

一些地方沒有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關系,單純追求當前GDP和財政收入的增加,過分強調招商引資、開礦辦企業等,忽視了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忽視了和諧發展、可持續發展。有的企業片面追求經濟效益,不顧生態環境保護和群眾利益,忘記了企業的社會責任,甚至存在濫開濫采、破壞草原、生產運輸嚴重影響群眾生產生活的問題。這些盡管是個別現象,但影響較大、危害也較重。目前,自治區黨委、政府正在采取切實可行的辦法、措施,及時處理、及時糾正,特別是嚴厲打擊各種無證勘查、無證開采、違規占地等違法行為,堅決制止各種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

牧區的城市化率比較高,一般都在50%以上。但是,牧區的城鎮居民中有相當一部分經營的是草原畜牧業,主要依賴在草原上牧養牲畜來維持生計,這部分人中有城鎮的下崗人員、分流人員、失業人員、退休人員等;有的機關干部、事業單位工作人員、企業職工等,也在他們的親戚等牧戶的畜群里寄養著自己的牲畜。城市化,通俗一點講就是非農化、非牧化,而在牧區實質上非牧化的人口有限,所以說,牧區真正的城市化水平并不像其城市化率顯示得那么高。

近年來,牧區市(盟)所在地的城市、縣(旗)政府所在地的城鎮,拓展比較迅速,其城市范圍擴大,城市人口特別是流動人口增加,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市容市貌改善。然而,由于諸多因素的影響,如合并鄉鎮(蘇木)、集中辦學等,使得牧區的部分小城鎮出現了萎縮甚至荒蕪的現象;這些小城鎮機關搬走、學校停辦、人口流失,一些服務行業也十分蕭條。而這些小城鎮往往又是實現城鄉統籌、發展社會主義新牧區的主要建設點,其發展不良不僅制約著牧區城市化的整體推進,也使得城鄉統籌的連接點、新牧區建設的支撐點和著力點不太穩固。

可見,草原牧區要選擇新型工業化、科學城市化的發展道路。第一,要徹底擯棄西方發達國家已走過的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壞再恢復的傳統工業化、城市化發展老路,關注不合理的開礦、辦廠、城建等造成的草原資源破壞與環境污染問題,大力發展清潔生產、生態產業、循環經濟,實現生態與經濟、生產與環保協調持續建設發展,發展物質能量消耗少、少污染甚至無污染、少廢物甚至無廢物、物質循環利用綜合利用節約利用的新型產業,建設潔凈、舒適、便捷的綠色化、生態化的城市家園,走協調、高效、快速、可持續發展的工業化、城市化拓展道路,大大提高工業化、城市化的生態經濟效益水平。第二,要充分發揮勞動力資源豐富、勞動力價格較低的比較優勢,既要提高勞動生產率、注重效率,也要講求公平、高度重視勞動力的普遍就業問題;特別要有效提高二、三產業對農牧業剩余勞動力的吸納能力,要加速實現進入城市的農牧民與城市居民各種待遇的平等化、一致化,從而大幅度提高工業化、城市化的社會經濟效益水平。第三,要以工業化、城市化促進信息化,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城市化,實現工業化、城市化與信息化相輔相成、共同發展;既要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也要用現代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既要拓展大中城市,也要建設小城鎮,尤其要使小城鎮的發展與新牧區的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從而有效提高工業化、城市化的技術經濟效益水平。第四,要在開礦、辦廠引起原生植被破壞、環境污染的區域,選擇抗逆性強的草種及樹種,采取切實可行的辦法,大力開展以育草為中心的植被營造與恢復,切實有效地治理、防止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實現礦產資源開發、工業產品生產與綠色植被營造、環保設施修建、凈化設備運行等協調同步,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及社會效益同時提高。

六、關于草原生態補償

第5篇

關鍵詞:習語;含義;文化差異

一、英漢動物習語文化內涵對比分析

每個詞匯都有其本身的含義,但是當其出現在特定的富有喻意的句子中時,這些詞匯就被賦予了內涵。許力生對內涵的定義是:內涵指的是單詞或短語超出其中心含義所具有的附加意義。他認為,人們通過這些附加意義來表達其在特定場合的態度和感受。不論在中英文中,人們都會用不同的動物隱喻表達其情感或描述其行為活動。但是因為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異同,動物詞語的文化內涵在英語和漢語中有的相近甚至相同,有的則截然不同,本文將從三個方面分析習語中動物詞語的文化內涵差異。

(一)同一動物詞語在英漢習語中具有相同的文化內涵。在英漢習語中,某些動物的文化內涵是相近甚至相同的,這說明文化是相通的,不同民族對同一事物的認識會產生共識,進而產生文化重合現象。

“蛇”在英文和漢語中都是貶義的,暗含狡猾、殘忍之義。如英文中的“a snake in the grass”指的是暗藏危機,“a serpent in

one’s bosom”意思是姑息養奸。在漢語中,人們用“蛇蝎心腸”來形容心腸狠毒的人,用“佛口蛇心”來比喻說話好聽,心腸卻極狠毒。在英漢習語中,馬的內在含義也很相似。英文會用“like a

horse”來贊揚某人辛勤工作,而中文也會有“馬到成功”、“一馬當先”等祝福語。“鼠”在漢語中是“怯”的代名詞,在英語中也如此。英文中有“as timid as a mouse”,漢語中則有“膽小如鼠”,都是用來形容膽子特別小的人。再者,“狼”一貫象征著兇殘和貪婪。“cry wolf”和“wolf in sheep’s clothing”就是英文中的慣用表達,而漢語中則常說“中山狼”、“狼子野心”、“豺狼當道”等。“狐貍”在英語和漢語中都是“狡猾”的代名詞,英語中用“as cunning as a fox”形容某人很狡猾。漢語中也不乏“狐假虎威”、“進退狐疑”等用狐貍來暗喻狡猾的成語。

(二)同一動物詞語在英漢習語中具有不同的文化內涵。不同的歷史文化背景必然會導致人們對一些動物產生不同的認識,這就使得一些動物詞

匯在英漢兩種語言中具有不同甚至的相反的文化內涵。

在英漢語中,龍都是虛擬出來的一個形象,但其文化內涵卻截然不同。在英語中,龍是

兇猛、邪惡的化身。英語中“dragon’s teeth”指的是斗爭的根源,而“like a dragon”用來形容殘忍兇暴的人,“the great drag

on”指的是惡魔撒旦。可是,在漢語中,龍是神圣而吉祥的象征。在古代,皇帝被稱為“真龍天子”,是最高的權利象征。中國人自稱是龍的傳人,用“望子成龍”來表達對兒子成才的美好希冀。狗在西方人眼中是最忠誠的動物。從“there is nothing like a

dog’s fidelity”這句英文習語中就可見一斑。他們甚至用狗來暗喻人,如“lucky dog”意為幸運兒,“top dog”意為當權者,“gay

dog”意為快樂的人。而漢語中狗的含義卻暗含貶義,如“狗尾續貂”、“狗仗人勢”、“狼心狗肺”等。魚在中英文中的形象也不同。在英文中,魚常與貶義詞聯系在一起,如用“a loose fish”來形容放蕩不羈者,用“a poor fish”代指可憐之人。而一個新囚犯則常表達為“a fresh fish”。然而,在漢語中,魚卻象征著吉祥。漢字“魚”和“余”同音,象征著富富有余之意,因此,魚是中國人春節團圓飯上的必備吉祥菜,喻意為年年有余。

(三)不同動物詞語在英漢習語中具有相似的文化內涵。由于歷史文化背景不同,人們對不同的動物可能具有相似的聯想,因此有些不同的動物詞匯有時具有相似的。

英語中的“馬”和漢語中的“牛”就具有相似的文化內涵。英語中的“as strong as a horse”對應的漢語就是“狀得像頭牛”。而英語中的“talk horse”指的就是“吹牛”。此外,英語中還用“will

ing horse”來形容某人全心全意且任勞任怨工作的人,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孺子牛”。英語中慣用“獅子”來象征力量、權威,而漢語中則常用“虎”來表示。“獅子”在英語中是王者的的代名詞,從經典電影《獅子王》中就可以看出獅子在西方人眼中不可侵犯的形象。而在漢語中,老虎才是森林之王。很多英語習語中的獅子一詞譯為漢語時就是用虎代替的,如“beard the lion”譯為虎口拔牙。“put one’s head in a lion’s mouth”譯為置身虎穴, “a

lion in the way”譯為攔路虎等等。

二、英漢習語中動物詞語文化內涵差異的原因

(一)地域環境差異。地域環境差異對于人的生活影響不容小覷,也會使語言使用產生一定的變化,這在英漢動物習語中就窺見一斑。

航運業和畜牧業是英國兩大支柱性產業。眾多的海洋、河流及湖泊為期發展航運業提供了極佳的地理條件,因此英國人對水情有獨鐘,而大量的與動物有關的習語都與航運有著密切的關系。而英國溫和的氣候和遼闊的平原地形促進了其畜牧業的發展。“all wool and a yard wide”、“loose one’s wool”以及“black sheep”等都是在其畜牧業發展中產生的習語。

中國地域遼闊,三分之二的地區都是山地和高原。而中國又是典型的集約型農業大國,大部分人都世世代代以耕種為生,因此中國人對于土地有著很深的感情。而役用為農耕的家畜在人們的生活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牛就是一個典型例子,漢語中大量的習語都與牛有關,如“汗牛充棟”、“舐犢情深”、“老黃牛”等。

(二)差異。語言是隨著歷史發展而不斷發展的,而宗教是中西方歷史發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已深深根植于文化之中,并為不同民族的習語提供了豐富的語料。

基督教是西方主要宗教之一,《圣經》是其最為經典的書目之一。很多動物習語也都出自《圣經》中的一些小故事。“Beard a lion”就是一個典型例子,圣經中這樣寫道“Your servant used

to keep sheep for his father. And when there came a lion…I caught

him by his beard and struck him and killed him”(456)。“cast

pearls before swine”也出自《圣經》,意為對牛彈琴。而中國文化深受佛教影響,很多動物習語都含有佛教元素,如“佛口蛇心”、“象牙之塔”等。

(三)價值觀差異。中西方價值觀的不同是導致文化差異的又一主要原因。西方是個人主義至上,他們提倡自由、平等、獨立,追求的是個人價值的實現。他們認為個人利益高于集體利益,要在實現個人利益的前提下追求集體利益。“God gives

every bird its food, but does not throw it into the nest”就是一個反映西方“個人”價值觀的典型例子。而中國則更崇尚集體主義。集體利益高于一切根植于中國人的思想之中,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犧牲小我,完成大我”。宗族是中國最初的“集體”。同宗族之間的人際關系以及不同宗族之間的裙帶關系都是人們聯系的基礎,人們對于本族都有高度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這為中國人“集體主義”的價值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如“人多力不單,蟻多能半山”就很好得闡釋了我們集體主義的思維模式。

結語:不同語言之間既有聯系也有區別,通過比較動物詞語在英漢習語中的異同,我們不難發現,動物詞匯在使用中不僅有其本身的形象,而且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價值觀、地域環境等因素引起的文化差異都語言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因此,只有充分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內涵,才能實現有效的跨文化交際。

參考文獻:

第6篇

1、吉爾吉斯人(Kyrgyz) 是中亞國家吉爾吉斯斯坦的主體民族,屬蒙古人種和歐羅巴人種的混合類型。又譯為柯爾克孜人(中國境內的譯作“柯爾克孜族”)。柯爾克孜意為“山里的烏古斯人”,也有認為是“山里游牧人”、“赤紅色”等含義。

2、吉爾吉斯人(中國境內稱柯爾克孜族)是跨境居住的民族,主要分布在吉爾吉斯斯坦境內,其余分布在中國、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哈薩克斯坦及阿富汗等地。

3、吉爾吉斯人使用吉爾吉斯語,分東南、西南和北部3種方言,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克普恰克語支。1926年前有阿拉伯字母的文字,后蘇聯境內的吉爾吉斯人改用拉丁字母,1940年起又改用斯拉夫字母。中國境內的柯爾克孜族沿用阿拉伯字母。

4、中國境內的柯爾克孜族,屬于中華民族的一部分。1949年前以游牧畜牧業經濟為主,保留著氏族部落組織形式。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柯爾克孜族進入了新的時代。在柯爾克孜族地區進行了民主建政和一系列社會改革。1954年成立了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實現了當家作主的愿望。

(來源:文章屋網 )

第7篇

關鍵詞:畜牧 事業單位 會計基礎工作 

一、畜牧事業單位會計基礎工作的相關概念 

(一)畜牧事業單位會計基礎工作的含義 

畜牧事業單位會計基礎工作是指畜牧事業單位在會計制度及要求內容的基礎上對本單位的會計部門進行構建、對會計相關崗位進行設置以及開展會計核算、監督、預測、決策、考評等工作。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大力發展現代農牧業,不斷加大對農牧業方面的投入,在加大投入的同時如何實現財政資金規范化管理就是一個重要的問題。為了能夠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政府對畜牧事業單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畜牧事業單位做好會計基礎工作不僅能夠及時發現一些違規違法行為,控制和防范財務風險的發生,而且還能夠為單位預測經濟前景,為單位決策提供有效依據,最終達到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率,防止國有資產流失的目的。 

(二)畜牧事業單位會計基礎工作內容 

畜牧事業單位會計基礎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點:第一,結合單位實際情況妥善設置會計相關崗位,選拔會計人員以及構建會計相關崗位責任制;第二,在會計相關法律法規基礎上設置賬目、選擇會計科目、審查原始憑證、填制會計憑證、正確登記各類賬簿、匯總各項經濟業務發生情況、科學編制會計報表、對各個會計期間的會計信息數據進行管理等;第三,對單位各個部門日常經濟業務發生情況以及管理情況進行監督等;第四,構建單位會計內部控制制度。 

二、目前我國畜牧事業單位會計基礎工作所存在的不足 

(一)會計相關崗位設置有待完善 

一些畜牧事業單位的負責人沒有考慮到合理設置會計相關崗位的重要性,認為會計工作只要有人接手就可以,同時還由于編制有限,進而出現一人兼多職的情況,更甚者根本不設置會計崗位,直接由畜牧技術人員擔任。這樣一來出現財務風險不僅難以落實到個人,助長了單位一些違法亂紀行為的發生機率,而且還會使單位會計工作出現混亂的情況,難以為單位未來發展提供有效依據。同時,一些畜牧事業單位雖然設置了會計相關崗位,但是在人員任用上存在一定隨意性,一些人員不具備從業資格或專業技術職稱就擔任相應職務,這樣也不利于單位會計工作的順利開展。此外,一些單位由于自身原因沒有條件建立定期輪崗制度,容易使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崗位設置漏洞尋私舞弊,最終造成國有資產流失情況的發生。 

(二)會計核算環節規范性差 

目前,我國大多數地區機關及事業單位已經基本實現了國庫集中支付制,以往的會計核算流程已經不能夠完全滿足單位會計工作需要,必須進一步規范會計核算使核算工作緊跟改革步伐才能促進單位穩健發展。但是一些地區的畜牧事業單位會計核算工作不同程度地存在著不規范現象亟待改進。首先,原始憑證不規范。單位各個部門人員在向會計部門提交原始憑證時,一些憑證上存在著名頭、金額、數量、單價以及明細填制不全或填寫錯誤的情況。舉個例子,一些單位對于”辦公用品”等在粘貼原始憑證時只有發票的總金額,并沒有具體明細清單或領取人簽章,這些都是原始憑證不規范的典型表現;其次,會計科目設置不規范。2015年實施的新《事業單位會計制度》中進一步完善了并細化了單位收支科目名稱及內容,但一些畜牧事業單位并沒有按照制度要求設置二級明細科目。這樣一來所得出的年終決算報表數據就會與財政決算報表存在一定差異,難以準確反映單位財政資金使用情況。同時,一些單位沒有謹遵項目資金專款專用的原則,在進行會計業務處理時人為地把不屬于某個經濟科目核算內容的經濟業務放在該科目進行核算,致使單位所得出的會計報表準確性較差。 

(三)財務管理制度有待完善 

第一,單位領導對財務管理制度制定的重視程度不夠,只對其財務管理制度相關內容編寫上給予一定重視,協助制定制度內容,但忽略了制度的實用性和可行性,一些制度雖然被制定出來,但是由于內容與單位會計工作內容不符,實施起來非常麻煩,形式大于實質;第二,單位所制定的內部管理制度、牽制制度以及財務分析制度等內容過于籠統,缺乏具體的操作流程,在實際實施過程中無從下手,致使一些會計人員業務操作具有一定隨意性;第三,在對會計人員工作情況進行監督評價時,由于缺乏一套較為完善的考評機制,使得一部分會計人員工作散漫、不認真,更甚者利用職務之便越權行事,這些都對單位會計工作順利開展非常不利。 

(四)沒有全面實現會計電算化 

現階段一些畜牧事業單位還沒有全面實現會計電算化,其會計電算化僅限于憑證錄入與核算,并沒有引入資產管理、財務指標分析等功能,這樣難以切實提高其會計工作的效率和質量。同時,一些單位由于資金存在一定局限性,沒有定期安排專業人士對自身會計電算化系統進行維護與備份,一旦出現系統崩潰、設備損壞以及病毒感染等安全隱患,單位就面臨著會計信息數據丟失的危險。 

三、對于我國畜牧事業單位會計基礎工作的一些建議 

(一)完善會計相關崗位設置 

畜牧事業單位的負責人應當重視會計相關崗位的設置工作,必要時向相關部門申請安排足夠人員擔任相應職務,明確崗位職責,出現一人兼多職情況的發生。同時,畜牧事業單位在會計相關崗位人員任用上要根據相應職務選擇一些具備從業資格或專業技術職稱的人員上崗,并對其業務能力進行考察,為單位會計工作順利開展奠定堅實基礎。此外,單位還應當實現定期輪崗制度,使會計人員能夠掌握各個崗位的工作內容,相互監督,控制和防范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崗位設置漏洞尋私舞弊,最終造成國有資產流失情況的發生。 

(二)對會計核算環節進行進一步規范 

首先,會計人員要加大對各個部門人員所提交原始憑證的審核力度,對于一些名頭、金額、數量、單價以及明細填制不全或填寫錯誤的原始憑證不予報銷。諸如“辦公用品”等原始憑證時不僅要有發票,而且還要在發票后附上具體明細清單或領取人簽章,使原始憑證符合規范;其次,規范會計科目設置,單位會計人員與積極與財政部門溝通交流,及時了解最新會計政策及業務處理辦法,按照會計相關規章制度要求設置二級明細科目,使業務內容更加詳細,確保年終決算報表數據與財政決算報表口徑一致。同時,單位必須謹遵項目資金專款專用的原則,不得擅自處理一些不屬于某個經濟科目核算內容的經濟業務,進而提高會計工作的準確性和真實性。 

(三)完善財務管理制度 

第一,單位領導應當安排人員下到各個部門調查其實際業務情況,根據財務部門以及業務部門等實際情況協助制定制度內容,確保制度能夠與單位會計工作內容相匹配;第二,單位應當進一步完善內部管理制度、牽制制度以及財務分析制度等內容,編寫具體的操作流程,使會計人員進行實務操作時有章可循;第三,單位應當針對會計人員建立一套完善的考評機制,將會計人員薪酬與工作表現掛鉤,對于一些工作認真,任務完成出色的人員給予物質和精神上的獎勵,提高會計人員的工作主觀能動性。 

(四)全面實現會計電算化 

首先,單位應當投入一定資金運用會計電算化系統的完善,引入資產管理、財務指標分析等功能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 一進行和服務,歡迎光臨dYLW.neT],使會計人員能夠通過操作系統準確、快速得出一定會計期間內單位經營管理數據;其次,單位還應當安排軟件公司人員定期對會計電算化系統進行維護與備份,及時排除潛在安全隱患,為畜牧事業單位會計工作順利開展營造一個良好的大環境。 

第8篇

關鍵詞 :區位商;都市型現代農業;農業產業;太原市

我國改革開放以后,以大城市為依托、為都市經濟服務的都市農業逐步形成,部分都市農業率先實現了現代化,并帶動了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實踐證明,積極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是大城市地區現代農業發展的戰略取向。然而,要發展都市農業經濟,首先應該分析研究區域農業的優勢和劣勢,扶持優勢產業,確立主導產業。太原作為山西的省會城市應該充分利用自然優勢和區位優勢,深度開發農業的多功能,并將現代化都市農業作為農業的戰略發展目標。

1 主導產業及其選擇基準

主導產業的概念最初是由美國經濟學家羅斯托(W.W.Rostow)提出的。羅斯托認為:在任何一個時期,一個經濟系統能夠具有或保持“前進的沖擊力”,是由于若干個“主導部門”迅速擴張的結果。這些主導部門在自身擴張的同時,還對其他部門產生了影響,最終帶動了整個經濟的發展[1]。同時,他指出選擇具有擴散效應(回顧,旁側,前瞻)的部門作為主導產業部門,將主導產業的產業優勢,輻射傳遞到產業關聯鏈上的各產業中,以帶動和促進區域經濟的全面發展。顯然,羅斯托強調的是主導產業部門對經濟的帶動作用以及革新的力量。上述主導產業的概念是基于國家層面的研究。劉偉認為,在特定的時期內, 主導產業有快于其他產業的增長勢頭并在產業結構中占據優勢比重;主導產業通過其前后向關聯與旁側關聯能夠對整個經濟增長和產業結構高度化發揮明顯的主導性作用[2]。本研究認為農業主導產業,是指在區域農業經濟中起主宰作用,能夠帶動整個區域經濟快速發展的產業部門。

關于主導產業選擇的基準問題,無論國外還是國內的學者,都根據各地區具體的經濟發展概況,提出了相當多的選擇標準。主要有區域比較優勢基準、收入彈性基準和關聯效應基準等[3]。每一基準都有特定的含義和可操作性,然而其理論基礎普遍都是大衛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本研究通過區域比較優勢基準來選擇都市農業的主導產業。

2 農業優勢產業的研究方法

對于農業優勢產業的研究方法有許多,如國內資源成本系數法、成本法、顯示比較優勢法、競爭優勢分析法等。但國家計委投資研究所和中國人民大學區域所2001年的研究表明:地區的區位優勢產業是龐大的廠商群體選擇、競爭活動的結果;而不是先驗確定而后封的。在地區間形成的具體產業活動的密度差異,構成區域間產業結構的差異,賦予各個區與其稟賦條件高度相關的、能占有區位外市場的優勢產業。地區優勢是在市場中自發形成的。因此,各地區優勢產業的標志就是在全國市場上占有較大區外市場份額。該研究運用區位商來認定地區的優勢產業。

區位商是空間分析中用來計算所考察的多種對象相對分布的方法,它可明確地計算出某一地區、某一時段的現狀優勢產業,對未來優勢產業的規劃具有一定指導意義。區位商(Location quotient)又稱區域專業化率,通常認為是指一個地區特定部門的產值在該地區總產值中所占的比重[4],計算公式為:

LQij=(Lij/ΣiLij)(ΣiLij/ΣiΣjLij)

關海玲等:山西太原都市型現代農業主導產業選擇分析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10年 第1期Lij表示第i個地區第j個行業的產出指標,LQij表示i地區j行業的區位商。

其中:當LQij>1時,意味著i地區j行業供給能力能夠滿足本地需求而有余,可以對外提品(大于1的部分意味著對區外市場的占領部分);當LQij

用區位商確定農產品優勢產業的方法有一個缺陷[5],即在反映比較優勢的變化趨勢上,比較優勢指標有問題。與1以下的觀察值相比,該方法在回歸分析時更加看重1以上的值。例如,如果一個國家的比較優勢指數從1/2提高到1,則比較優勢指數提高到了2倍。同樣,如果一國的比較優勢指數從1提高到2,其比較優勢指數也提高到了2倍;然而兩者之間的絕對差距卻分別是1/2和1。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劉雪等建議用改進的新形式,表示如下:

RSCAij=(LQij-1)/(LQij+1)

其結果介于-1到1之間,RSCAij被稱為顯示性對稱比較優勢指數。這個指數的值大于0,說明該地區的專業化程度高于同一時期的平均水平,反之則相反。比較優勢越大,說明專業化程度越高。

3 太原市農業產業發展現狀分析

太原市是山西省政治、經濟、文化、科技和交通中心,地處山西高原中部,汾河中上游地帶,三面環山,中、南部為河谷平原,東西山之間是太原盆地,地勢平坦,土壤肥沃。現轄6區1市3縣,即:小店區、迎澤區、杏花嶺區、尖草坪區、萬柏林區、晉源區6個區,古交市,清徐縣、陽曲縣、婁煩縣3個縣。

改革開放以來,太原經濟實力迅速增長,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得到快速全面的提升。尤其90年代以來是太原城郊型農業發展的高速時期。在此發展進程中,城郊農業以城市市場為依托,生產適宜就近安排的商品型農業,推動了城市"菜籃子工程"建設。隨著農業經營體制的不斷深入,大大煥發了城郊農民生產的積極性,太原城郊農業獲得了極大的發展,農業生產水平迅速提高。在農業產值快速增長的同時,農村產業結構也發生極大的變化。從1990-2007年太原市三大產業地區生產總值來看,1990年第一產業產值為5.88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6.3%,到2000年第一產業產值提高到15.49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3.9%,2007年第一產業產值達到19.64億元,其比重降至1.6%,而第二產業一直保持在50%左右,占有絕對優勢;第三產業迅速發展,其產值占總值的比重從1990年的38.3%上升到2006年的51.2%,表明農村經濟結構正向現代化發展。

“九五”以來,太原市農業產業結構進行了調整,逐步減少了糧食的播種面積, 增加了蔬菜的播種面積,以充分提升農用土地的利用價值。在種植業中,隨著糧食作物的大大減少,蔬菜、瓜果面積的產量與產值大大增加。

目前,太原市農業產業結構日趨合理,由傳統的糧食、蔬菜、肉禽蛋奶等常規農副產品為主的滿足溫飽型的城郊農業,逐漸向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優化結構為手段,以增加收入為目的,逐步發展為現代化城市農業。

4 太原市各區縣優勢產業選擇分析

4.1 農業內部產業優勢分析

從2007年太原市各區縣蔬菜和谷物區位商及RSCA來看,太原的谷物在農業內部的優勢較明顯,專業化程度較高,蔬菜次之,這說明太原都市農業的發展應加強以蔬菜為主、谷物為輔的特點。見表1。

蔬菜和谷物具有爭奪水分和土地的關系,一方的消長會造成另一方的長消,這種趨勢可以從圖1可以看出,蔬菜專業化優勢大的地方一般是人口較多、經濟較發達的地區,對水分和土地的集約利用程度更大,在進行都市農業的布局時,一定要考慮不同的土地利用類型對水資源和土地資源的利用狀況。

太原市各區縣蔬菜和谷物的區位商以及RSCA見圖1,這表明其專業化程度的高低與資源狀

近年來,太原市的畜牧業與水產業有較快的發展勢頭。一方面,太原大市場的需要大力發展畜禽養殖業,同時,也為太原都市農業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畜禽養殖業在太原大農業中的主導地位得到了進一步的功固與加強。特別是肉禽、牛奶的生產,為“十一五”期間太原市畜牧養殖主導產業的定位明確了方向。但是,太原畜牧業內部產業存在著差異,由表2分析,2007年以來,太原市羊、豬具有較明顯的優勢,家禽的生產優勢不太明顯,奶的生產則沒有優勢可言。由于太原市場對豬肉的消費量很大,但是養豬存在較大的環境污染,因此太原市

政府正逐漸限制豬的飼養,轉而發展牛、羊等草食性動物,可能導致目前的這種狀況。

由以上分析可知,谷物和畜牧業是目前太原大農業中區位優勢最為明顯的兩個產業,同時,蔬菜產業的生產也有良好的發展勢頭。

4.3 農林牧漁業內部優勢產業分析

從2007年太原各區縣的農林牧漁總產值看(見表3),農業優勢區域是太原的平原區域,尤其是尖草坪區、清徐縣和小店區,這些地區依靠高新技術支撐農業,重點是蔬菜、園藝等農業產業,各種農業形式如精品農業、設施農業、籽種農業較發達。

從林業生產的優勢看,小店區和清徐縣優勢較弱;其余地區林業優勢較明顯,迎澤區最高,其次是杏花嶺區和婁煩縣,其境內森林覆蓋率較高,這與當地重視退耕還林及農業企業較多有很大的關系。林業提供了優美的自然環境,再加上本地特有的歷史和人文景觀優勢也較明顯。

從牧業的優勢生產區域看,優勢區域集中在杏花嶺區、陽曲縣、迎澤區等區縣,在這些地區發展畜牧業時,要注意對畜禽排放物的處理,避免對水源、環境造成污染。而畜牧業優勢最低的是尖草坪區和萬柏林區,這與太原市控制城區養豬,全部遷出到郊區和遠郊區等政策有關。

漁業的生產優勢區域為,婁煩縣、晉源區和迎澤區;而杏花嶺區漁業生產沒有任何優勢。這是自然資源與經濟發展結合的產物,如進行設施養殖魚類及進行魚類的深加工等。

5 太原都市型現代農業主導產業的選擇

都市型現代農業是太原農業未來的發展定位。太原水資源短缺,生態環境惡化,但具有自然資源、資金、區位等優勢。在對都市型現代農業進行產業布局時,要充分考慮各區縣產業發展的現狀,結合不同區域的農業資源特點和區位條件進行合理規劃[6]。同時,應根據區域資源要素的稟賦條件,結合市場需求和都市型現代農業的發展現狀和農業產業現狀,選擇適宜的產業發展模式[7]。

根據《太原市城市總體規劃》( 2004-2010 )、《太原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在太原城市化進程中,應協調發展都市現代農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農業發展思路,加大農業結構調整力度,轉變農業增長方式。本文把太原都市型現代農業產業布局劃分為幾個圈層,即近郊農業圈、遠郊農業圈、合作農業圈,進一步強化農業的生產經濟功能,拓展農業的生活、生態和展示等功能,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農產品品質。

太原都市型現代農業產業發展建議按照規模化經營要求,對農業生產區域按照以下幾個圈層進行布局[4]。

觀光休閑農業圈:主要包括迎澤區、萬柏林區、晉源區、婁煩縣。該區域應重點發展綠地、農藝公園、花卉、林木等綠色產業,強調農業為太原市民提供觀光休閑、放松心情、減壓的生活功能,通過發展循環農業,為市民提供清新宜人的生活休閑環境。重點發展觀光休閑農業,適度發展循環農業、科技園區等。

特色種養農業圈:主要包括婁煩縣、古交市、杏花嶺區和陽曲縣。該區域通過充分利用當地的氣候、資源、環境優勢,大力發展特色種植業和養殖業,生產特色惟一性農產品,提高農業附加值。

科技示范農業圈:主要包括小店區、尖草坪區和清徐縣。清徐縣應重點發展以優質葡萄為主的特色農業、觀光農業,形成以葡萄等為主的種植、生產加工、釀造與觀光旅游為一體的產業園區。該區域強調深度開發農業的生產經濟功能,特別是充分體現都市型現代農業的人才、技術、資金等作用,體現規模化和專業化等特征。

合作輻射農業圈:主要指太原周邊省份,是太原農業發展空間的必要補充。由于太原市勞動力成本過高、水土資源短缺、生態環境政策等限制,一些傳統農業產業不得不逐步退出,轉而與外省市合作加以彌補。該區域要重點發展加工農業、配送農業、標準化農業等。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羅斯托.從起飛進入持續增長的經濟學[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9-10.[Rostow. Economics from Takeoff Geting into a Period of Sustain Growth [M]. Chengdu: Sichuan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1998:9-10.

[2]劉偉.工業化進程中的產業結構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5:247.[Liu Wei. Industrial Structure Study in the Process of Industrialization [M]. Beijing: Chinese Renmin University Publishing House,1995:247.]

[3]李微,萬志芳. 黑龍江國有林區林業主導產業選擇分析[J].林業經濟,2009,(2),66-73.[Li Wei, Wan Zhifang. Analysis on Selection of Forestry Leading Industry of Heilongjiang Stateowned Forestry Area[J]. Forestry Economics,2009,(2):66-73.]

[4]果雅靜,高尚賓,方放,等.基于區位商法的北京都市型現代農業產業布局研究[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08,(4),976-980.[Guo Yajing,Gao Shangbin, Fang Fang, et al. Assessment of the Overall Arrangement of Urban Modern Agriculture Industry in Beijing Using Location Quotient Technique[J]. 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2008,(4):976-980.]

[5]邱化蛟.北京市都市農業的可持續性分析與評價[D].北京:中國農業大學,2005,6.[Qiu Huajiao.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the Sustainability of Urban Agriculture inBeijing[D]. Beijing: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005,6.]

[6]果雅靜,高尚賓,吳華杰. 都市型現代農業綜合發展水平評價方法研究[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08,16 (2):495-501.[Guo Yajing, Gao Shangbin,Wu Huajie. Evaluation Method of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Modern Agriculture[J]. 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 2008, 16 (2) : 495-501.]

[7]果雅靜,吳華杰,馬鈴, 等.都市型現代農業的發展模式研究[J].生態經濟, 2007, (11):131-135.[Guo Yajing,Wu Huaujie,Ma Ling. Study on Developmental Patterns of Urban Modern Agriculture[J]. Ecological Economy, 2007, (11):131-135.]

Selection of Leading Industry of Urban Agriculture in Taiyuan City

GUAN Hailing1,2 CHEN Jiancheng1 CAO Wen1 LI Hengying2

(1.School of Economy & Management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Ch ina;

2.School of Economy & Management,Taiyu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aiyuan Shanxi 030024,China)

Abstract Urban agriculture is an important form of modern agriculture in China.

The leading industries are very important in the procession of urban agricultur e development. The article reviews the theory about leading industries and selec tion criteria. Based on the 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adopting the method

of location quotient and revealed symmetric comparative advantage (RSCA), the a rticle analyzes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s of agricultural subsectors in Taiyu a n over surrounding provinces.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region that is superior

in characterized agriculture are Jiancaoping district, Qingxu coun ty and Xiaodia n district,the region that is superior in forestry is Yingze district, Xinghuali ng

district and Loufan county and the region that is superior in fishery is Jinyua n di strict, Yingze district and Loutan county. Consequently, in c ombinat ion with advantages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location, the ove rall arrangement of in dustrial development in urban agriculture in Taiyuan can be categorized into fou r different cycles: circle of sightseeing and leisure agriculture, circle of cha racterized

agriculture, circle of scitech demonstration agriculture and circle of coopera tive agriculture,

第9篇

關鍵詞:區位商; 優勢產業;產業結構

中圖分類號:F062.9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3.37 文章編號:1672-3309(2013)03-89-03

一、引 言

地區優勢產業是指在產業結構中處于支配地位,比重較大,效益較好,與其他產業關聯度較高,對區域整體經濟發展有較強帶動作用的產業。浙江省作為我國經濟較發達省市之一,分析浙江省三大產業,計算出三大產業區位商以及三大產業內部區位商,找出并發展適合本地發展并具有競爭力的優勢產業,維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至關重要。本文選取了2001-2011年的全國以及浙江省的三大產業增加值的具體數據作為研究對象,從動態與靜態兩個角度運用區位商原理對浙江省三大產業進行了計算和分析,進而對浙江省產業結構的調整提供有效意見。

二、區位商的概念及計算公式

區位商是測度一個地區某一產業相對于參照地區的產業集中度的方法(參照地區通常是其所在國家),反映本地該行業的規模水平和專業化程度。在產業結構研究中,區位商主要用以分析區域優勢產業的狀況,其計算方法如下:

式中, LQij是i地區j行業的區位商;Lij是第i個地區j行業的產值。

公式表示的是i地區j行業占全國j行業的比重與i 地區經濟總量占整個國民經濟總量的比重之比,反映了行業的集中化程度。含義是,若 LQij>1,則表明某產業在研究區域的集中化程度高于平均水平,可能屬于主導產業;若 LQij

本文利用動態和靜態指標從兩個角度對浙江省三大產業的區位商進行分析,考察浙江的優勢產業。首先通過整理、計算數據得出三次產業2001-2011年的區位商,動態分析了浙江產業優勢的變動趨勢。進而針對2011年數據,靜態分析三大產業內部的產業優勢。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和《浙江省統計年鑒》。

三、浙江省三大產業的“區位商”計算及其優勢特征分析

(一)三大類產業的區位商分析

本文選取了浙江三大產業增加值等的數據,利用區位商方法對浙江三大產業的規模優勢進行計算和分析,通過計算和分析得出的結果為調整浙江產業結構提供科學依據,對選取的l1年(2001-2011)數據(見表l、表2)應用上述計算公式計算其區位商值,并將計算的結果(見表3)按時間順序進行比較和分析。

表1 中國2001-2011年的三大產業增加值 單位:億元

資料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01-2011相關數據。

表2 浙江省2001-2011年的三大產業增加值 單位:億元

資料來源:浙江省統計局,《浙江省統計年鑒》2001-2011相關數據

利用上述的區位商計算公式對表1和表2中的數據進行計算,得到以下表3有關浙江省三大產業的區位商值的數據。

表3 浙江省三大產業的區位商值

從表3可得如下結論:

第一產業:從總體上看,在這11年中浙江省第一產業區位商小于1,說明浙江省第一產業專業化程度在全國水平之下,處于比較劣勢地位,需要從區外調入或進口,才能滿足市場需要。從變動趨勢來看,浙江省第一產業區位商逐漸變小,相對弱勢越來越大。

2、第二產業:從總體上看,浙江第二產業區位商一直大于1,說明浙江第二產業專業化程度較高,意味著浙江第二產業生產集中,具有規模優勢,發展很快,具有一定的比較優勢,同時也意味著浙江第二產業產品除滿足本區域需求外,還對外提品和服務。從變動趨勢來看,區位商值基本呈遞減趨勢,比較優勢逐漸變小。

3、第三產業:從總體上看,區位商值基本等于1,說明浙江省第三產業專業化程度基本等于全國水平,其規模具有比較優勢。第三產業的產出可以滿足本區域的需求。從變動趨勢上來看,浙江第三產業的區位商基本遞增,說明區外比較優勢在逐漸增強。

綜上分析,浙江省三大產業中,第一產業處于比較劣勢地位,第二產業處于顯著優勢地位,第三產業處于比較優勢地位。

(二)三大類產業內部結構的區位商分析

以2011年的統計年鑒最新數據為準,靜態具體對三大類產業內部結構進行區位商分析。

1、農業內部結構的區位商分析。收集浙江省2011年在全國及浙江省有關農業內部結構的數據,如表4所示。

表4 農業內部結構的增加值 單位:億萬

依據區位商公式和表4的數據,計算浙江省農業、林業、牧業和漁業的區位商分別為0.88,1.38,0.68,2.78。農業和畜牧業區位商均小于1,尤其是畜牧業,因為浙江地處東部沿海,牧場數量少,所以牧業屬于弱勢產業。由于浙江省的人均耕地面積較少,導致農業發展緩慢。林業和漁業的區位商均大于1,屬于優勢產業。特別是漁業表現突出,主要得益于浙江省臨海的地理位置優勢,海岸線總長6486.24 公里,居全國首位,且區內江河縱橫,河流湖泊占全省大陸面積的6.4%。浙江省的森林覆蓋率達57.4%,居全國前列,森林資源豐富,易于林業的快速發展。

2、工業內部結構的區位商分析。由于第二產業是浙江的支柱產業,尤其是第二產業中的工業,故對工業內部37個行業進行了靜態計算與分析,收集浙江省2011年全國及浙江省有關數據資料計算浙江省的工業內部結構的區位商,結果如表5所示。

浙江工業行業中,區位商大于2比較優勢非常明顯的行業有3個,分別是化學纖維制造業,紡織業,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業。區位商大于1小于2的具有比較優勢的行業有16個行業,如橡膠制品業,廢棄資源廢舊材料回收加工業,文教體育用品制造業,家具制造業等輕工業行業。其他行業區位商小于1,煤礦等重工業行業處于比較劣勢地位,這是由自然資源和要素稟賦決定的,浙江的煤炭、礦產貧乏,鐵礦資源有限。總體而言,浙江的工業行業在三大行業中處于非常優勢地位,發展迅速,能夠帶動浙江的經濟高速向前發展。

表5 工業內部結構的區位商

3、第三產業內部結構的區位商分析。第三產業又稱為服務業,包括交通運輸、倉儲和郵電業、批發和零售業產值、金融業和房地產等,再參照《中國統計年鑒》、《浙江省統計年鑒》的數據,可得出表6如下:

表6 第三產業內部結構的增加值 單位:億萬

依據區位商公式和表6數據,計算浙江省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批發和零售業,金融業和房地產行業的區位商分別為0.80,1.09,1.58,0.91。第三產業中屬于傳統服務業的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的區位商小于1,屬于劣勢產業,而批發和零售業的區位商大于1,說明浙江省的此行業為優勢產業,屬于現代服務業的金融業的區位商大于1,這從一定程度上說明浙江省服務業內部各行業結構已逐步優化,應該大力發展這些優勢產業。

四、結論與建議

依據前文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結論:

1、從靜態角度看,浙江省三大產業中,第一產業專業化水平在全國水平之下,處于比較劣勢地位,第二產業具有明顯的優勢,專業化程度較高,第三產業處于比較優勢地位。從動態的角度來看,浙江省第一產業相對弱勢越來越大,第二產業區位優勢穩步變化,第三產業比較優勢越來越大。

2、浙江省第一產業專業化水平在逐漸減弱,第二產業快速發展,具有比較優勢的行業中,化學纖維制造業,紡織業,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業,橡膠制品業,廢棄資源廢舊材料回收加工業,文教體育用品制造業,家具制造業等輕工業行業。這說明浙江的工業,尤其是輕工業、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迅猛。而第三產業的比較優勢在逐漸增大,所以提高第一產業的專業化水平,繼續增強第二產業的比較優勢,促進第三產業快速發展,加快形成“一二三”的產業格局,是今后浙江省經濟發展過程中必須面臨和解決的問題。

浙江省發展優勢產業,加快經濟高速發展的建議:

1、大力提升第一產業。農業方面,首先,應大力發展以設施農業為代表的沿海都市觀光型現代農業,提升設施農業效益水平和綜合生產能力。其次,應加強科技力量投入,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實現綠色生產功能,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政府應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并輔以相關政策支持。其中,應大力發展高效生態農業,積極支持特色優勢農業發展,推廣高效生態農業模式,以現有資源為基礎,大力發展林業、現代畜牧業和水產養殖業。

2、積極穩步發展第二產業。工業始終是經濟發展的支柱性力量,而且輕工業是浙江省的傳統優勢產業,應繼續提高化學纖維制造業,紡織業,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業等具有顯著優勢的行業,同時還要促進具有比較弱勢行業的發展,以優勢行業帶動弱勢行業,鼓勵技術創新,提高產品質量,促進產業層次和競爭力的提升。

3、加快速度發展第三產業。服務業方面,要繼續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盡快提高生產業和高端服務業在服務業生產總值中的比重,制定服務業及其重點行業發展規劃,完善推進政策,提升金融等優勢產業,積極發展現代服務業。推動服務業對外開放,擴大服務貿易,提升現代服務業發展水平。

參考文獻:

[1] 顧春霞.基于區位商分析的浙江省產業結構實證研究[J].經濟視角(中旬),2012,(02).

[2] 劉曉紅、李國平.基于區位商分析的區域產業結構實證研究[J].統計觀察,2006,(03).

[3] 程選、楊萍、劉立峰.我國地區比較優勢研究[J].管理世界,2001,(02):45-55.

[4] 赫春和.對我國產業結構趨同化的實證分析[J].經濟研究資料,1997,(09).

第10篇

關鍵詞:農業植物 研究 檢疫 有害生物 防控

中圖分類號:S41 文I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6)12(b)-0084-02

現在的國際貿易、科技和旅游進入到發展的快車道,這也導致了有害生物在全球范圍內進行物質的有效交換,中國對外開放的現狀是客觀的事實,一些有害物質會被帶到中國進行傳播,這是無法否認的。這就會對中國的生態平衡造成很大的威脅。而植物的檢疫是一類具有科學性和法律強制性的有效方法,它對于阻止有害物質的傳播起到很大的作用。

1 農業的植物檢疫和有害生物防控的介紹

1.1 植物檢疫

在霍亂等這些非常嚴重的病蔓延后,檢疫這個特殊的名詞逐漸被很多的人所知道。植物檢疫從字面的意思看的話就是檢驗監測植物上存在的疫病類別。以前的畜牧業里面有相關的動物檢疫,在農業里面也是有相關的植物檢疫,同樣在林業里面也有相關森林檢疫。目前植物檢疫是畜牧業,農業和林業3個的檢疫總稱。結合有關的文獻里面對動物,植物和森林的檢疫含義的描述:植物檢疫是檢疫部門依照國家規定的法律實行的,目標是阻止有害生物在地區內的傳播,還有對已經被植物性質的有害生物進行入侵的地區范圍進行控制,這是有很強的科學性和法律強制性的。

1.2 植物檢疫適用的主要范圍

植物檢疫需要進行檢驗的范圍主要就是植物和一些植物的產品,它包含了很多野生的植物、人類栽培植物和植物制成品。中國的進出口檢疫需要進行植物檢疫的范圍是植物和植物的制成品的包裝材料、運輸工具和檢疫的物品等。進行檢疫植物是人工種植的植物和野生的植物。在檢疫的范圍里面植物的產品是沒有經過加工的和加工后會攜帶一些有害生物的產品。植物和植物的產品在全球的傳播是通過國際貿易、科技交流、跨國快遞等這些形式出境和入境的。上面說到的是第一類。而第二類要進行植物檢疫的物品是植物和植物的產品在全球的流通運載載體,因為它和植物產品接觸,也會攜帶植物性的有害生物。

1.3 有害生物和有害生物的檢疫

在畜牧業、農業和林業這些產業里面,種植的很多植物都會受到一些微生物病體引起的病蟲災害,很多的蟲害都是由于昆蟲和軟體動物所引起的,一些雜草也會導致草害的發生,同樣會破壞生態。因此不一樣的病原物和害蟲對栽培的植物或者是養的動物都會有很大的危害,這些有很多的種類會導致非常嚴重的動植物相關的疫病,將會引起非常大的經濟損失,所以我們把害蟲和雜草等都稱為植物的有害生物。不過實際上不是所有的植物有害生物全部要做植物的相關檢疫,通常是在國家規定的檢疫法規里面,在規定植物的檢疫名單里面的有害生物需要做植物檢疫。

植物有害生物通常會有很大的特性,因此才確立為一定要進行植物檢疫的相關有害生物。這些有害的生物在很少的國家有一些危害,而在另外的一些國家并沒有相關的分布。這樣的有害生物對種植的植物和野生樹木都有很大的危害,同時會嚴重影響田地里作物的經濟損失。這部分有害生物如果在新領域實現了傳播,就會導致病害的發生,如果再想進行控制就非常不容易,甚至有不能完全根除的情況發生。這樣的有害生物易隨植物產品來傳播,在入侵的國家有與有害生物以往的生存環境相似的生態條件。

2 農業的植物檢疫和有害生物防控目前的情況

2.1 沒有重視農業植物檢疫和防控

中國長時間自給自足的農業生產模式在廣大的勞動人民頭腦中已經保持了根深蒂固的思維,在對農業種植方面經常只是看到短期內的生產效益,而沒有重視長時間的有害生物對農業的生產和生態的平衡部分造成的很大的影響,缺少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的思維和建設生態體系的想法。同時廣大農民對政府的檢疫部門提倡的有害生物防控工作在參與方面沒有積極性,認為可參加可不參加。往往是出現了很嚴重的病蟲災害以后,他們才認識到科學的、規范的防控手段是很重要的。農作物的種子經銷商和廣大農民頭腦中都是缺少植物的檢疫意識,他們在農作物種子育種、選種和種植中,政府有關部門的植物檢疫工作他們覺得沒有必要,認為自己種植的經驗非常豐富,常常是出現抵觸植物檢疫工作情況。

2.2 管理檢疫機構缺乏科學性和沒有達到健全的階段中國現在的植物檢疫工作由兩個部分組成,第一個是內檢,第二個是外檢。分別來看的話,外檢是由國家質檢總局和它的直屬檢驗檢疫局來進行承擔的,而內檢是全國農業部門下轄的植物檢疫部門來承擔的,植物檢疫機構的名稱也同樣有植保站,植物檢疫站,植保植檢站等,由于內外檢屬于不一樣的部門,而且每個地方的名稱也是不一樣的,在開展農業植物檢疫執法工作中,通常樹立威信是不容易的,很難得到普通群眾的支持。對農業植物檢疫資金的投入非常缺少,領導在決策的力量上比較薄弱,專業檢疫人員在流動上是很大的,沒有辦法保證植物檢疫執法隊伍的穩定。很多地方對人才的重視是很缺少的,檢疫機構在單位的管理系統建設方面也沒有達到完善,檢疫的執法工作展開也無科學性的流程,部門工作人員的才能不能很好發揮。

2.3 檢疫檢驗的設備非常落后,工作人員的工作需要提高

地方植物檢驗檢疫部門,有很多是沒有專業的檢疫實驗室的,檢疫要用到的設備和儀器都是非常落后的,檢疫的藥品也嚴重缺少;最嚴重的是檢疫隊伍工作人員的流動性特別大,沒有穩定的隊伍。同時檢疫檢驗的水平也需要得到進一步的提升。農作物里面的有害生物常常是使基礎性的調查工作充滿滯后,經常出現錯過最佳控制時間的情況發生,常常導致疫情的范圍又擴大了很多。

2.4 農業的植物檢疫和有害生物的防控有效的措施

需要大力完善植物有關檢疫的法律和法規,健全植物檢疫的系統。政府現行《植物檢疫條例》要嚴格遵守,同時在遵守的基礎上按照不同的地方的農業特點,細致進行調查和研究,做出適用于不同地區的植物檢疫管理方案。把中國的植物檢疫展開的情況和外國的案例做到結合,借鑒國外比較發達的植物檢疫體系,建立起以法律為依托的有害生物防控檢測體系,強化農業的植物檢疫和有害生物的防控在法律上面的普及性。

加大植物檢疫和有害生物的防控資金的投入,加速防控體系隊伍的建設步伐。植物的檢疫是專業和技術特別強的工作,加大資金的投入,同時要設立專項基金,這樣才可以保證植物的檢疫研究工作進行全面開展。植物的檢疫工作人員需要使政府和社會對植物的檢疫和有害生物的防控工作進行重視和支持,爭取更多的資金來完善部門機構的建設,以及防控實驗室的建設和發展,同時在檢測的儀器方面也要做到及時更新。慎重對待進出境的植物和產品現場的檢驗以及產地的檢驗。強化植物檢疫技術和有害生物的防控方法的探究,加強檢疫的隊伍建設,同時要保證隊伍人員的穩定性,開展一些有效可行的技術培訓,全面提高檢疫隊伍人員的素質。

3 結語

以農業的植物檢疫和有害生物的防控里面出現的問題為著眼點,加強對植物檢疫部門的建設和機構人員的培養,結合有效的植物檢疫方法和可行的有害生物的防控措施,促進中國農業植物的檢疫和有害生物的防控工作的進步。

參考文獻

[1] 閆俊杰,成杰群,賈乾濤.我國植物檢疫現狀及除害處理研究展[J].農業災害研究,2011(2):63-67.

[2] 蘇彪,姚伏初,曹志平,等.當前農業植物檢疫工作的現狀與思考[C].湖南省作物學會,2010.

[3] 彭昌家,唐高民,丁攀,等.對農業植物檢疫及有害生物防控的探討[J].植物檢疫,2010,24(1):49-51.

第11篇

例如:Could you do me a favor and pick up Tom from school tomorrow? 明天你能幫我去學校接湯姆嗎?

The suggestion of closing the factory has found favor with many local people. 關閉這個工廠的建議已經得到許多當地人的支持。

As a mother, she showed no favor to any child. 作為母親,她沒有偏袒任何一個孩子。

favor是美式拼法,而英式拼法是favour。

favor經常與動詞搭配,常見的有:ask a favor of sb. 請某人幫忙;beg a favor乞求幫忙;catch favor / receive a favor 得到恩惠;do sb. a favor 幫某人的忙,給某人以恩惠;enjoy the favor of sb. 受到某人喜愛;find favor with sb. 得寵于某人;show favor towards sb. 對某人表示偏愛;win sb.’s favor 贏得某人的歡心。

favor 也可以與形容詞和介詞搭配使用。例如:extraordinary favor 不尋常的恩惠; popular favor 普遍的贊許; public favor 公眾的歡迎; special favor特殊優待,特權;wide?spread favor廣泛的歡迎; under favor of night 在夜色掩護下。

我們平時經常能見到的與favor有關的詞組如下:as a favor作為好意; by sb.’s favor經允許; in favor of 有利于的; treat sb. with favor 厚待某人; in favor of 有利于,支持; do sb. a favor (by doing sth.) 幫某人的忙; find(lose) favor with sb. (in sb.’s eyes) 得(失)寵于某人; in sb.’s favor 對某人有利。

但是我們有時很容易忽略的是favor 作為動詞的含義及用法。其基本要點是:favor 的基本意思是“喜愛或偏愛某人或某物”,做此意解時沒有比較的含義。引申可表示“贊同、有利于”;favor只用作及物動詞,可接名詞、代詞作賓語。favor作容貌解時,只能用于父母,而且僅限于雙親中的一個。favor也可接介詞with 表示“取悅,滿足”;接over表示“偏愛……而不喜歡……”。其具體意義如下:

1. 喜歡,偏愛 (show more favor to one person, group, etc. than to another)

例如:A mother should not favor her children. 母親不應溺愛自己的孩子。

It’s natural for you to favor your own profession. 你熱愛自己的職業是很自然的。

2. 贊同,支持 (agree with sth.)

例如:I shall favor neither side in the election. 我不會支持這次競選的任何一方。

They favor our program with a large contribution. 他們大力捐助,以支持我們的計劃。

3. 有利于,便于(be easy to; be convenience for)

例如:The weather favored the harvesting. 天氣有利于收割工作。

The basin favors the development of farming and animal husbandry. 這個盆地有利于農業和畜牧業的發展。

4. 容貌像 (resemble in features)

例如:The girl favors her mother. 這個女孩像她媽媽。

在了解了favor作為名詞和動詞的基本用法的基礎上,我們還應該掌握其在近義詞方面的區別。favor在用作動詞時與encourage 有著一定的關系。首先,這兩詞的共同意思是“贊成、支持”。encourage 指給與某人希望和信心,或提高某人的情緒。

例如:My success encouraged me to continue. 我的成功鼓勵我繼續干下去。

I have always encouraged him. 我一直鼓勵他。

The good news encouraged us. 那個好消息激勵了我們。

而favor 則指積極地贊助某事,促使其早見成效。

例如:They favor our program with a large contribution. 他們大力捐助,以支持我們的計劃。

The government favors the plan. 政府支持這項計劃。

與此同時,favor與grace也有類似之處。首先,都有“善意,好意”的意思,但favor強調行為上的善意,樂善好施,而grace強調在性格上給人一種善意。

第12篇

關鍵詞:農村經濟增長;農村經融發展;關系;分析

中圖分類號:F327 文獻標識碼:A

1 我國農業經濟增長與農村金融發展現狀

縱觀我國歷史發展歷程,農村經濟增長與農村金融發展方面的研究并不多,文獻也很有限的,尤其是在農業研究領域,可以借鑒的研究成果實在有限。目前,農業作為三大產業之一,地位變得越來越低,尤其是在一些發達國家里,農業所做出的經濟貢獻變得越來越少,就業人口也從密集變成了稀少。許多發達國家在社會福利方面已經做得十分健全,農民的收入即使不足,也可以從政府的高額補貼中得到相應的補足,所以,就農民收入而言,已經基本得到了解決。

相應的,也應該認識到,農業仍然是當前經濟產業中一項重要不可分割的部分。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對于農業的重要性不可以忽視。

從我國目前形勢來看,農業大國的地位并沒有得到根本的轉變。我國和世界上許多發展中國家一樣,農業依然是國家經濟的重要基礎。目前,國家主要的金融資源多是幫助其他產業在發展。筆者認為,即使金融資金的分配多在其他產業部門,但這并不影響整個農業經濟的發展和進步,因為其他部門的延伸和發展很多也是以來于農業產品來生產和操作的,這在間接意義上也促進了農業自身的發展和進步。

由此,在這種國際和國內的大環境下,研究農業經濟增長和農村金融發展關系,面臨著許多挑戰和難題。筆者認為,在研究農業經濟增長和農村金融發展關系這一復雜命題的時候,一定要從多個角度來進行思考和研究分析,并在此基礎上,充分利用前人的研究成果,例如在許多領域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間接地研究了農業經濟增長和農村金融發展關系的這一命題的材料,都不能錯過。

目前,我國的資深學者和專業人員在研究農業經濟增長和農村金融發展關系這一命題時,因為不同的立場,所屬的時代背景也各不相同,在研究農業經濟增長和農村金融發展關系問題的時候,其結論也是各不相同的。

2 農業經濟增長和農村金融發展關系

2.1 從靜態的角度看農業經濟增長和農村金融發展關系

從靜態的角度分析,其實就是要求站在一個相對傳統的角度上來分析農業經濟增長和農村金融發展關系問題。一般來說,要經過2個分析步驟:利用模型來進行相應的線性回歸分析;利用分析數據和結論進行探討和研究,進一步得出其經濟含義。

由此,在進行靜態分析農業經濟增長和農村金融發展關系的過程中,先收集好相關的生產函數,在統計歸納的基礎上進行函數分解,從不同層面上來分析農業經濟增長和農村金融的具體作用。以下將主要利用變量設定和數據分析的方法來研究農業經濟增長和農村金融發展關系這一命題。

2.1.1 明確指標

為保證分析農業經濟增長和農村金融發展關系的全面性和完整性,在此利用幾項不同的尺度標準來進行基本的評測和評估。作為我國重要農業組成部分的農業、畜牧業、林業、副業和漁業,它們的總產值能基本反映出我國農業的生產價值狀況。以此,可以看出農村居民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的基本收支情況和生活基本水平。在做好這些指標分析以后,還要看經融指標,尤其是農村金融指標,以此可以看出農村金融資源的流動情況對于整個農村經濟的發展有著怎么樣的促進和阻礙。在此,主要選取的農村金融指標有2個:農村信貸金融業和農村鄉鎮企業貸款金融業。之所以選擇這2項指標,主要是因為這2項指標能夠基本反映出農村經濟的發展概況,適用范圍十分廣闊。因為門檻低,所以很多農民家庭都選擇了利用它們來進行一系列的經濟生活,對于研究農業經濟增長和農村金融發展關系很有幫助。

2.1.2 根據數據知識和建立模型來分析農業經濟增長和農村金融發展關系問題

本文的數據分析來源主要是《中國農村金融統計年鑒》。數據相對于其他資料的資源來說更加真實和可靠。由此,在分析近幾年的數據資料時,就可以得出農業、副業、林業、畜牧業和漁業在生產過程中的生產數據,從而得出農業經濟增長和農村金融發展關系數值。在得到眾多數據的同時,也可以建立一個基本的數據模型,在橫向和縱向之間看出基本的農業經濟增長和農村金融發展關系發展態勢,這對于未來預測農業經濟增長和農村金融發展關系極為有利。

2.2 從動態角度看農業經濟增長和農村金融發展關系

從動態角度分析農業經濟增長和農村金融發展關系的時候,主要利用的就是時間軸,這樣可以在進行靜態分析的基礎上更為清晰的看到農業經濟增長和農村金融發展的關系,主要有以下幾點。

通過一系列的因果聯系來分析農業經濟增長和農村金融發展關系。將所有的數據進行一個整體的整合工作。在這樣一個檢驗工作中,可以得出階段性的結論,例如在某一個特定時期內農業經濟增長和農村金融發展關系是什么樣的,在另一個時期又發生了這樣或者那樣的變化。從中或許還可以發現農業經濟增長和農村金融發展關系的基本規律,這對于未來的金融走向也是很有研究價值的。

利用函數原理來分析農業經濟增長和農村金融發展關系。在之前的靜態分析過程中,提到過利用模型來進行分析。在此利用這個模型,將它用于函數分析材料之中。這樣,就能基本看出。目前,農村的基本農業經濟增長和農村金融發展關系在發展過程中受到了一系列的影響。農村的農業、林業、畜牧業、副業和漁業在生產過程中,其生產總值其實已經高出了所預期的人均貸款水平。而且在一個動態的角度上,也可以清晰的看出這個階段其實已經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可以得出一個結論,之前所認識到的農業信貸水平和預期目標基本與現實中的信貸水平保持了一致。

3 結束語

近年來,可以清晰地看到金融研究的重點項目就是農村經濟增長與農村金融間的關系問題。研究這樣一個問題主要有2個原因:現代金融是拉動經濟發展的一輛主要馬車;金融自身的發展是很難找出規律的,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經濟研究者都在研究這一命題。由此可見,做好農業經濟增長與農村金融增長發展關系這一命題是極為重要的。就此,從靜態和動態2個方面進行了具體的分析,針對農業經濟增長和農村金融發展關系問題,得出了一些綜合性的結論:之前所認識到的農業信貸水平和預期目標基本與現實中的信貸水平保持了一致。

參考文獻

[1] 王虎,范從來.經融發展與經濟發展與農民收入影響機制的研究[J].經驗證據?經濟科學,2006(06).

[2] 郭為.美國農業補貼政策:歷史演變與發展走勢[J].中國農業經濟,

2007(03).

[3] 黃宗智,彭玉生.三大歷史性變遷的交匯與中國小規模農業的前景[J].中國社會科學院,2007(04).

[4] 李銳,朱喜.農戶金融抑制極其福利損失的計量分析[J].經濟研究,

2007(02).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沙湾县| 云霄县| 句容市| 九龙城区| 伊通| 武鸣县| 文登市| 多伦县| 灵山县| 郯城县| 赤水市| 米脂县| 乌兰浩特市| 连州市| 祁门县| 天峻县| 朔州市| 海盐县| 铁岭县| 名山县| 石嘴山市| 尚义县| 乐清市| 赣榆县| 高青县| 稻城县| 永城市| 德兴市| 大田县| 漠河县| 黄陵县| 黔江区| 那坡县| 民权县| 准格尔旗| 武冈市| 汝州市| 濮阳县| 大丰市| 石嘴山市| 瑞金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