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城市文化規劃與設計

城市文化規劃與設計

時間:2023-09-22 17:06:3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城市文化規劃與設計,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城市文化規劃與設計

第1篇

【關鍵詞】城市 規劃設計 歷史文化名城 保護

中圖分類號:TU9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歷史文化名城既帶融合了多個歷史階段的修正與積累,又有某一歷史階段的時代烙印,具有豐富、珍貴的科學文化價值和教育美學價值。城市歷史遺留下的建筑空間環境,是一種特殊的文化載體,它們凝固與濃縮了當時的文化,并以物質的形態進行展示,是城市傳統與特色的繼承。

城市化是我國當前發展主要趨勢所向,也是推動我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以及土地資源稀缺性問題的突出,舊城改造及其規劃設計開始成為各級政府管理部門的關注焦點,而隨之所出現的歷史文化保護問題也成了舊城改造中備受爭議的問題。

一、名城的特點

1、數量多。我國目前共有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101座。這些歷史文化名城是由國務院分四批公布的。國務院于1982年公布了第一批共24個, 1986年公布了第二批共38個, 1994年公布了第三批共37個, 2001年分兩次公布了山海關與湖南的鳳凰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其中鳳凰公布的時間為2001年12月27 日。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數量多,歷史悠久。但保存下來年代久遠的文物古跡的特點是地下遺存多,地上遺存保留較少。現存最早的古建筑可以推到漢代(石闕),木結構建筑在唐代(公元8世紀)。

2、類型復雜。 利用歸屬性是一個較好的區別方法。名城的七大類型如下:(1)古都型,以都城時代的歷史遺存物、古都的風貌為特點的城市。(2)傳統風貌型, 保留了某一時期或幾個歷史時期積淀下來的完整的建筑群體的城市。(3)風景名勝型,自然環境往往對城市特色的形成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由于建筑與山水環境的疊加而顯示出其鮮明的個性特征。(4)近現代史跡型,以反映歷史的某一事件或某個階段的建筑物或建筑群為其顯著特色的城市。(5)特殊職能型,城市中的某種職能住歷史上有極突出的地位, 并且在某種程度上成為這些城市的特征。(6) 一般史跡型,以分散在全城各處的文物古跡作為歷史傳統體現的主要方式的城市。

二、保護城市歷史文化的意義

1、對城市歷史文化的有效保護,能夠為城市的經濟建設和文明進步提供巨大的幫助,因為城市歷史文化的保護程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城市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除此之外,歷史文化的保護,能夠為城市提供更加豐富的旅游資源,帶動社會、經濟以及環境效益的不斷提高和改善,有助于現代城市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協調發展。

2、對城市特有風格、傳統文化以及歷史風貌的有效保護,為城市在國內外的交流和溝通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是城市走出中國、走向世界的物質基礎,這在帶動城市科學技術、經濟建設以及文化藝術發展的同時,能夠使城市更好地融入到世界城市的發展潮流當中,為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良好的條件。

3、對城市歷史文化的有效保護,能夠更好的滿足城市居民對物質文化生活不斷增長的需要,借助城市歷史文化功能的有效發掘和應用,對促進現代城市的文化昌盛和文明程度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三、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內容

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內容可以概括為:

繼承和發揚優秀歷史文化傳統。這里,對古城格局和傳統風貌提了保護和延續兩層意思,對現狀完好的應予保護。新的建設則要求延續,延續格局和風貌特色應成為古城地區的建筑創作設計的一項原則,新建筑的形象要考慮與傳統建筑的對話與聯系,作到既有時代感,又與歷史相呼應。歷史文化名城中格局的構成是綜合的,就其字面的意義講是平面的布局、道路的走向等,但格局和風貌是不可分的,現在一些古城拓寬了歷史上的道路,兩邊蓋起了高樓。格局似乎還存在,風貌卻全然失去了,這種作法是不合適的。

保護文物占跡和歷史地段。

保護和延續古城的格局和風貌特色。

有效保護策略

1、以科學的的角度進行規劃。從科學的規劃出發,在保護中尋求發展。規劃是從全局出發,對整體的部署和安排,有利于從空間上和時間上對整體的協調,達到和諧發展。舊城改造由于其內容的復雜性、涉及對象的多樣性、目的的綜合性.一個全局性的綜合性的規劃顯得更為必要。要想協調好城市改造與歷史文化保護問的關系.合理解決拆與留的矛盾,一個具體詳細的舊城改造規劃必不可少.以城市規劃為主要依據。城市規劃是建設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據.是對城市空間布局和各項建設的綜合部署與具體安排,是對于一定時期城市發展的總體規劃。舊城改造作為城市建設的一部分必須合城市規劃的目標。以城市規劃作為建設的主要依據,根據城市定位與發展目標,結合歷史、現狀與未來發展,確定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內容。

2、合理城市設計。舊城改造是為了使原來的城市能夠更好的發揮其功能作用,使市民能夠工作、生活在一個舒適、安全、美觀的環境當中,所以城市的設計以及城市的再建設是舊城改造的重中之重.但是這種新的城市設計和再建設也要根據所設定的城市文化、城市特色來進行。

對于在已保護的古建筑周圍進行的城市建設,應在總體設計上與古建筑盡可能的保持一致,使城市有整體感、協調感,處理好現代化和歷史性的關系,不至于出現一個城市,兩種文化的現象,這會使城市出現分裂感.如在進行古建筑周圍建設時,新建的建筑物在外形結構、高度體量上應與古建筑相照應,甚至是相一致,不能出現一片古樸的古建筑群孤獨的陷入大片的后現代主義建筑中.這種格格不入將會埋沒了具有城市標志性的古建筑群,同樣帶給別人一種極度的不協調感。這樣的城市設計將會是一個失敗的作品。

3、以開辟新區、保護舊城為主。中國城市大多具有較高的密集度和緊湊度。所有的歷史文化名城都是多功能過度重疊的城區,而這種多功能重疊對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非常不利,必須對它進行硫導。從功能上看,較有效的方法便是通過開辟新區來保護舊城,引導城市創造可持續發展的空間形態。

在中國每年大約有1500萬的農民移居到城市,這相當于每年中國都要創造一個像紐約那么大的大都市來容納新增的人口。所以每一個城市都要考慮到自己的發展空間和妥善保護老城。

我國作為一個高緊湊度的歷史文化名城眾多的國家,如果沒有良好的思路、正確的定位、準確的時機把握來進行新城開發,就很難保護好歷史文化遺產和城市特色風貌。

提高市民的歷史文化保護意識,建立獎勵機制。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人人有責,城市的相關部門只有重視對居民的宣傳教育和指導,才能提高全民對歷史文化保護的意識,敢于同破壞歷史文化名城的行為做斗爭。同時,相關部門要完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獎懲機制,明確相關責任部門及其人員的權責和義務,加大考核與獎懲的力度和范圍,這樣才能將各項保護措施進行有效的貫徹與落實。

在保護歷史文化名城的過程中,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特點和要旨是從城市整體角度采取綜合性保護措施。對有深厚歷史文化傳統的歷史文化名城來說,應該尊重歷史傳統,延續歷史傳統。建設與歷史相聯系的美好城市特色。

參考文獻:

[1]鄒塘.歷史文物古跡規劃保護反思[J].山西建筑.

[2]陶宗震.歷史文化名城規劃的幾個戰略性問題[J]國外城市規劃.

第2篇

關鍵詞:城市設計;本土文化;文化傳承;城市靈魂

Respect Culture ――Urban Design shouldBase on Local Culture

Abstract : The current chinese modern urban design appears more and more serious western mark, and lost 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hich makes chinesecities more and more similar.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design of the city of the XuFuCheng, 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the urban design basing on local culture,and how to form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modern city.

Keyword:City designing ; local culture ;culture heritage ; urban soul

中國的現代城市已失去了自古以來的中國特色,越來越趨同化,越是經過現代城市規劃與設計的方法進行設計,越沒有了傳統城市的風韻。無論是北方還是南方的城市,無不充斥著巨型廣場、大量噴泉、寬闊的步行街、大量的玻璃幕墻建筑,如果不考慮人的因素的話,除了一些歷史文化名城和重點保護街區以外,將你置身于中國一座現代化的城市中你定會造成思維上的混亂,不知置身于世界的哪個國家、哪個城市。這足以說明,中國城市的規劃正在被西方現代主義的意識及方法所侵占甚至取代,美國城市設計理論家凱文?林奇提出了城市形象的3個條件:識別性(Identity)、結構(Structure)和意義(Meaning),[1]可見中國現代化城市的識別性已日趨模糊,早已失去了本來應有的城市文脈及中國特色。

正如俞孔堅所言:城市要有特色,而城市的特色來源于土地本身。尊重土地、尊重在這片土地上形成的特定的文化,并且使這一文化貫穿于城市發展的始終,使無限的創意留給本土文化,這才能充分展現一個城市的魅力,形成中國城市獨有的文脈。而這一文脈的承接與繼承就是當今城市規劃工作者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以下就以連云港清河口三河兩地概念規劃即徐福城概念規劃為例,對在概念規劃中如何基于本土文化進行設計這一課題進行探討,希望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對策。

1“找魂”

城市是文化的載體,失去了城市文化的自我內核,城市就失去了光彩。[2]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歷史,悠久的歷史塑造自己的靈魂。文化就是這一靈魂的具體表現形式。我們在概念規劃之處就要深入挖掘這一靈魂,使這一靈魂繼承下去。

城市規劃起始于現場調研,而現場調研不僅是熟悉、認清規劃場地所在地區的氣候、河流、地質地貌等自然要素的過程,更是深入挖掘認知當地文化、傳統、習俗以及由此而產生的建筑形式等人文要素的過程。

文化具有地方性和傳承性, 這為塑造具有特色的城市文化形象提供了可靠的依據。地方文化同時保存在地方歷史文化古跡、自然山水和人們的意識之中。[3]在對連云港市清河口的調研中,我們熟悉了規劃區為三河夾兩地的基本地形,屬于河流的沖擊扇地區,當地的建筑形式多為紅瓦白墻的硬山頂建筑。更重要的是在對當地的政府及群眾的走訪中,了解到當地廣泛流傳的秦始皇時,徐福從這里出海尋仙的傳說。已歷經21載贛榆徐福節是這里重大的節日,受到海內外的關注。這就為本次的概念規劃找到了設計的靈魂,所以本次規劃定義為徐福城概念規劃,并且建筑布局及形式嚴格圍繞徐福城這一概念來設計。

2“提魂”

找到城市的靈魂之后,就要把這一靈魂提煉出來轉化為具體的規劃“符號”,把這一靈魂分散布置到整個城市中。下面以連云港清河口三河兩地城市設計即徐福城概念規劃為例,試講述“提魂”的方法與具體轉化的過程。

2.1 “蝠”的演繹

Sternberg曾經在JAPA2000年夏季刊上發表了《城市設計的整體性理論(An Integrative Theoryof Urban Design)》[4]一文,認為作為整體的城市設計,必須承認人的體驗的作用,其中人的體驗就包括人的自我感知,文化感知等。徐福在此地出海尋仙是本地人口口相傳的故事,所以此次城市設計要深化這一故事概念,加強人們的文化感知度。

整個徐福城的規劃以徐福出海求仙為出發點,形態上酷似蝙蝠和徐福的福相對應。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由于“蝠”和“福”諧音,所以蝙蝠一直是福氣、長壽、吉祥、幸福的象征。與蝙蝠有關的吉祥圖飾,在中國吉祥圖飾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

俯瞰規劃用地的形狀我們可以抽象的把用地具化成蝙蝠的形狀(圖一),暗合徐福的福字。

2.2 五福園

具體規劃從“蝠”即“福”出發,把兩島夾一河按照蝙蝠的形態分成“福、祿、壽、禧、財”五部分,即“五福園”。(如圖一)

“福”在“蝙蝠”左翼上部,其中規劃項目為以“福”廣場為起點的百草園和客棧等休閑健康等項目;

“祿”在“蝙蝠”左翼下部,其中規劃項目為以“祿”廣場為起點的私家庭院、琴臺、棋館、書苑、畫廊、接待中心等會議接待、會客等項目;

“壽”在“蝙蝠”中部即蝙蝠的主體,其中規劃項目為以“壽”廣場為起點的三山臺、一陽闕等壽字寓意的項目,迎合徐福城徐福出海求仙求長壽的寓意。

“禧”在“蝙蝠”右翼下部,其中規劃項目為以“禧”廣場為起點的水上婚禮、影樓等婚慶禮儀等項目;

“財”在“蝙蝠”右翼下部,其中規劃項目為以“財”廣場為起點的酒肆、茶苑、歌坊、影棚、舞臺、水晶宮等娛樂購物項目。

2.3 構思主線

徐福北島規劃以行政文化為主線,突出奇數字“一、三、五、七、九”。(圖二)具體規劃項目為一陽闕、三山臺、五行船、七星燈、九影帆。其寓意為徐福出海求仙的故事:傳說當年秦始皇派遣徐福求長生不老之術,徐福即來此島,在此一陽闕舊址煉丹求仙,數日不成功。始皇大怒,下令徐福出海求仙。徐福隨即蓋三山臺,昭告神明,誓出海求仙修習長生不老之術,之后帶五百童男童女登上五行船,在七星燈的指引下東渡出海,回頭望,卻是連綿的船隊“九影帆”。至此規劃設計與徐福出海求仙的故事彼此結合到一段落。

圖 一概念構思圖圖 二概念結構圖

3“立魂”

著名建筑師薩里寧曾經說過:“看看你的城市,我就知道你那里的居民在文化上的追求。”[5]概念規劃完成以后,不應該只停留在圖紙或者具體的城市建筑中,更要使其分散到城市的各個角落,融合到每個市民的日常生活中。使這一文化深入到每個人的心中,使當地人有了普遍的認同感。進而向外界不斷擴散。這樣這一靈魂即文脈就會一直延續下去,并且在普遍的現代化城市中保持自己的獨有風格,進而在城市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4結語

著名城市學家劉易斯?芒福德說:“城市不只是建筑物的聚集,它更是各種密切相關并經常相互影響的各種功能的復合體――它不單是權力的集中,更是文化的歸極。”[6]可見,文化在城市中的至高地位。今天,現代城市充斥著各種各樣西方現代主義的物質實體,規劃界最常用的也是西方現代主義規劃設計方法,所以,保持城市的個性和建設有中國特色的城市就顯得尤為迫切。

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 延續城市原有的文化特色, 不僅僅局限在老城區中, 更要注重在新區規劃中。只有這樣, 才能有效地避免城市文化歸屬感缺失與城市精神模糊的困境。[7]尊重本土文化,利用本土文化,繼承本土文化,傳播本土文化,是我們每個規劃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參考文獻:

[1]]凱文?林奇.城市意象[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0.

[2]把歷史文化融在建筑規劃之中.深圳特區報. 2008-02-15

[3]李迪華 俞孔堅 武弘麟 王忠平 城市形象與城市特色的靈魂[ J ].中國園林.Vol. 16, No. 68/ 2000( 2) :26

[4]ErnestSternberg.An Integrative TheoryofUrbanDesign[J].APA Journal,Summer,2000,66(3):265-278.

[5]王景慧.城市形象也城市特色[ J ].北京.《北京規劃建設》.1999:30

[6]趙善揚.城市:“魂”歸何處[ J ].《建筑裝飾材料世界》.2007/06:64

第3篇

【關鍵詞】城市規劃;生態城市;個性化;方向

引言

目前,衡量城市規劃設計先進合理的標準正在發展潛移默化的變化,這其中以自然生態視角下的平衡理念,以為為本的發展理念以及因地制宜的實用化理念最為突出。很多優秀的城市規劃設計也均是從上述視角展開的,體現出了以下幾種發展方向。

1 城市規劃設計的人性化的方向

城市是工環境與自然環境相結合產生的人群聚居空間。人是城市的使用者,也是城市的主體。城市人口的生活、工作、學習和所有社會活動都提托城市而展開。因此,城市的規劃與設計一定要堅持持以人為本的原則。人類的生存與發展需要一個舒適、安全、文明的城市環境。城市規劃設計恰恰就擔負著創造這樣一個舒適生活環境的責任,讓城市環境更加適應人的綜合需要,不僅是人性化的城市規劃與設計的依據,也是人性化城市規劃設計的目的。在進行城市規劃設計總體布局時,城市人性化設計的理念要求無論位于何地無論規模大小,都應該在基本設施與布局上公平均等。從人的生存與發展需要出發,對環境進行更加科學、合理的設計,使其在完成對人的服務的時候,更有利于提升人的生活質量。在規劃設計總體布局時,應當更好地體現出對人的關注和關懷,在各項公共設施和配套設施上要體現出對弱勢群體幫助。在城市規劃設計中關注好城市人口密度、人口自然增長率、城市生命線系統、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交通安全、重大氣象災害預防等等,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城市人口生活質量,使之城市發展相適應。人性化的方向在提倡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顯得更加重要,是當前以及今后一段時期城市規劃設計的重點關注點。

2 城市規劃設計的生態城市方向

生態城市是一個較新的概念,最早是錢學森教授1992年提出的山水城市構想。經過多年的發展,當前的生態城市規劃已經發展成為包括提高經濟總量、城市人口的分布、改善自然生態環境、發展生態經濟、提高環境質量的綜合命題。生態城市規劃的關鍵是把生態觀念作為設計思維,強調人與自然的相互作用,維護人與自然的和諧。編制生態城市的規劃,需要建立健全由社會、經濟和環境三要素構成的規劃指標體系。在編制城市生態規劃時,需要依據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合理的確定城市的生態功能、經濟功能、生態資源配置布局等等,使各項城市活動按照生態城市的要求進行。同時要充分考慮對原生態的自然生態綠地的保護。在完成編制生態城市規劃的前提上,要認真做好生態城市的規劃設計,真正實現城市生態化的宗旨,體現出城市特有的生態環境、城市形象、城市文化、城市風格和城市特點。運用生態建筑原理規劃設計居住區的布局,形成生態建筑與完善的基礎設施共同形成的物質生活環境、社會生態系統。在城市規劃設計中,要堅持以下幾項基本的設計原則,一是要要堅持節能低耗無污染的原則,進行合理的布局;二是要充分利用生態技術對城市生活排泄物和生活垃圾進行有效處理。三是要利用好原有生態基礎,在保護的基礎上提升生態系統的實踐價值。生態城市規劃設計作為當前最為突出的發展趨勢已經得到了很多的應用,從實踐經驗上看,更好地利用自然生態基礎是完成真正意義上的生態城市的的關鍵所在。

3 城市規劃設計的地域特點方向

地域特色是指各地區與其它地區不同的自然環境以及差異化的社會文化特征,既包括自然環境中的日照、濕度、風向、溫度、風力、地形、地貌、雨量、土質等自然現象;也包括社會文化特征中的社會體系、生活方式、人口結構、風俗習慣等人文現象。依托社會文化特性、自然地理環境、突出地域特色,也是現代城市規劃設計的基本思路之一。城市會在城市規劃設計者的手中,展現出不同的個性。其中更好地利用城市現有的地域特色,科學分析的城市的歷史、地理、經濟、文化等條件,區分優劣,博采眾長,發展與自身優勢條件相適應的特色城市是城市健康發展的選擇。城市不僅是居住地,更是一個活的文化遺產,如何使其更加和諧,更具生機和活力,并且不同傷害原來的脈絡和空間是地域特色城市規劃設計的現實命題。對于具有顯著地域特色的古城,在規劃設計中應當遵循以下策略:一是在保護中尋求發展的策略,規劃和設計要放眼全局,協調好改造與保護間的關系。二是在舊城改造中要以城市未來定位與發展最為最終目標,結合歷史、現狀與未來發展需要,確定地域特色文化、地域特色景觀的保護內容。三是要遵循留有調整空間的策略,很多具有地域特色的歷史文化古城都經歷了多年的積累,是當地人民智慧和汗水的沉淀。然而城市建設是連續的過程,很多規劃和設計無法一步到位,在規劃和設計中要為未來發展留有空間和具體。總之,在城市規劃設計中尋找城市自身的優勢,發現這些優勢,利用這些優勢,發展城市的特色是城市發展的必然需求和未來發展的方向。

4 結語

本文對城市規劃設計方面應該遵循的相關原則和要求進行了論述,提出了城市規劃設計人性化、生態化、特色化的發展方向,以期為城市規劃設計者在實際規劃中把握方向,拿出更具特色的方案。

參考文獻:

[1]孟欣慧.城市綠地中園林建筑及小品規劃探究[J].邊疆經濟與文化,2006,2.

[2]馮志剛.淺談城市設計與城市規劃[J].科技創新導報,2008,5.

[3]邵雅靜.規劃生態城市.發展城市建筑[J].山西建筑.2006,1.

第4篇

關健詞:城市;園林景觀工程;規劃設計;探討

中圖分類號:TU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2104(2012)

城市園林景觀工程的規劃設計想要得到社會的充分認可,并形成獨具特色的設計風格,就必須結合地域的特點,選擇適合的規模、風格、標準以及文化內涵,使園林真正成為城市的形象工程,從而在城市的發展中發揮其重要功能。

1 城市園林景觀規劃設計的原則

1.1 整體空間組織和諧的原則

園林規劃設計必須要把握好園林的整體和諧原則,體現出整體的設計風格主題。要同周圍的環境相互協調,不同的設計風格可能產生不同的景觀效果,在城市的園林景觀規劃設計中,一般都要體現出景、軸線、節點、路徑以及視覺等幾大要素。另外,園林景觀設計還要考慮到空間的開放度和私密性來進行空間的組織規劃。景觀設計還要追求開闊、大方、閑適的效果,對于一些要求私密的空間設計,則要考慮到幽靜、浪漫、愜意的特點。

1.2 體現出地方特征的原則

城市園林景觀的設計還需充分體現出地方特征和流暢自然的特色。我國的地域遼闊,城市所處的自然區域和文化特征也各具特色,所以每個城市的園林景觀設計都要很好地把握住這一特點,從而營造出富有地方特色的景觀環境。另外,園林景觀設計還要考慮到其園林所處位置的地形和地貌特點,將創意與個性進行有機的結合,使園林景觀具有令人難忘的特點。

1.3 點線面相結合的原則

在整個園林景觀的設計中,點應該是景觀設計的精彩所在,這些點的元素應該相互交織和貫穿,這樣才能使園林的景觀變得有序。點線面的有機結合是園林設計的基本原則,在現代的園林景觀規劃設計中,傳統的空間布局已經逐漸地被新創意空間所代替。新的景觀規劃設計能夠將人與景觀進行很好的融合,構筑出全新的空間格局。比如可以增加人與自然接觸的機會,設計出各類適合人群活動的場所。

1.4 風格把握與協調的原則

城市園林景觀的規劃設計還要將硬質景觀與軟質景觀進行有機地結合,從而創造出具有高品質和豐富美學內涵的園林景觀。在園林的規劃設計中硬質景觀往往是建筑設計領域的事,而軟質景觀則一般是園林綠化設計的事。如果不能得到全面的溝通,這種規劃模式雖然能夠體現出專業化的優勢,但卻會造成景觀設計不協調的現象。所以,在進行園林景觀規劃時,必須解決好這方面的問題,使硬質景觀與軟質景觀達到統一協調。另外,在硬質景觀設計中材料的選擇也尤其重要。應該盡量采用一些具有地方特色和自然特征的材料,當然也要考慮地方和業主的需要。

2 我國城市園林景觀規劃設計現狀

2.1 園林景觀建設在城市發展中的作用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的審美標準也在不斷變化。城市園林的立足點也從園林植物所營造出的形式美,而慢慢轉化為具有現代特色的綠色生態景觀上。現代園林的功能也發生了質的變化,它不僅需要滿足人們簡單的觀賞和休憩需要,還要滿足城市人的心理需求、審美需要。現代城市的園林作用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也變得越來越重要。園林的重要性可以體現在目前城市的大規模園林建設上。現代園林的規劃和設計在不斷繼承優秀傳統園林的基礎上,將現代城市所應該具備的綜合也全新地體現了出來。它既適應了現代城市發展的多種需求,也滿足了不同城市人們的游玩休憩需要。做到了以現代城市為有機載體的園林景觀生態化、人性化和現代化。

2.2 城市園林景觀規劃設計中存在的不足

雖然我國的園林歷史悠久,但是對于現代城市的園林而言還存在一些不足。受到歷史原因的影響,我國現階段的城市園林景觀規劃設計方面,在自主規劃體系上還不算完善,與國外的一些先進城市還存在一定的差距。目前我國部分城市的園林規劃設計理念,還存在以借鑒國外某些城市的設計理念為主的問題。總規對于城市園林綠地系統的規劃只是對城市總體規劃的部分必要補充,或者是對城市園林綠地分布進行一些簡單的考慮和意見,而對于城市園林綠地的具體標準和建設主題等則會因為很多因素而無法進行明確。這就會導致很多城市在進行園林景觀規劃設計時,存在很大的自由發揮空間,也就必然存在由于尺度把握不當,而造成的城市園林景觀建設同質化和無序化。這樣的結果不但影響了城市園林景觀設計在城市建設中的美化效果,也不同程度地造成了城市園林建設的質量低下和不正當競爭現象。當然,這也與城市園林建設相關隊伍的自身素質有一定的關系。

3 現代城市園林景觀工程規劃設計的思路

3.1 園林景觀工程的可持續發展生態規劃設計

城市園林作為一個綜合整體,其景觀的規劃設計應該以人為創建為中心,充分體現出生態文明的人居環境來。其中包括景觀的通達性、建筑的生態性、生態的穩定性以及景觀的優美性等。應該在人工環境中盡量地體現出自然的魅力,以增加景觀的生物多樣化和視覺多樣化,并且盡量做到保護生態環境敏感區,進行全面的生態綠色空間體系建立,這也是進行園林景觀規劃設計的根本目的所在。城市園林景觀生態規劃設計所應該遵循的原則是:

3.1.1 保護自然的原則

近年來我國的城市園林建設大多追求速成,進行大量的草坪和樹木移植。雖然其速成的效果較好,但很容易造成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使大量被移植的樹木死亡,自然無法發揮其應有的生態功效。所以說,想要建設充滿自然色彩的園林景觀,首先應該符合自然的規律,遵循生態的原則,認識到自然景觀所形成的要素所在。另外,自然界需要具有一定的更新和演變過程,在設計中要考慮到人與自然界組成之間的關系,盡量地保留和采用原有的動物和植物來進行規劃設計。如果必須引入植物時也需要結合當地的氣候條件和景觀環境,選擇合適的植物來進行移植。這樣才能夠保證生態協調規劃設計理念的實現。

3.1.2 可持續性的原則

可持續發展是人類社會所應遵循的價值理論與道德觀念,它的本質就是要充分地利用現代科技,盡量地開發出綠色資源,來改善和優化人類的生存環境,促使人與自然能夠持續和諧的發展。城市的園林景觀規劃設計也應該遵循可持續發展這一原則,將景觀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與生態環境的良好改善作為設計目標,以實現人類社會的全面可持續發展。

3.2 園林景觀規劃設計中地域文化的合理應用

地域文化景觀是存在于特定的地域范圍內的文化景觀類型,它代表著該地方所特有的文化背景,它是人類歷史活動的記錄和文化傳承載體,具有相當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社會價值。地域文化景觀所強調的是一種人文與自然的完美結合,它側重于對地域景觀空間和文化價值取向的表現。在景觀規劃設計中結合文化策略,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景觀,已經逐漸成為了城市園林景觀規劃設計的新趨勢。在城市的景觀規劃設計中融入地域文化的原則是:

3.2.1 設計的多樣性原則

地域文化景觀設計應該注重特定地理條件下的文化差異性,將其表現在景觀的特質上面。但是多樣性設計在注重保護和繼承地域的現有文化遺產時,更要將這種文化遺產進行研究、改善和發展,這樣才能更好地應用到園林景觀設計之中,才能把握好地域特征,指導好景觀的物質空間建設,從而豐富城市的生活活力,提升城市的文化形象和品質。

3.2.2 鄉土性保護的原則

在進行園林景觀規劃設計時,還應該充分地重視和保護好地域的鄉土性。鄉土性的保護并不是說一味地進行歷史的復制,而是要強調在繼承傳統時要摒棄糟粕,取其精華并進行必要的修正,將傳承到的有價值的文化運用到景觀規劃設計中,以賦予現代景觀新的文化內涵。

3.3 園林景觀規劃設計的科學化

科學的進行城市園林景觀的規劃設計,是園林建設和發展的需要,通過科學的規劃和設計,能夠將現代園林的特色、功能、藝術性等全面體現出來。為了使園林景觀規劃設計更具科學性,就必須全面地開展園林景觀學的系統研究,大力培養各類園林規劃設計人才,從而努力構建出符合中國國情的園林規劃、設計、建設和管理體系。同時,也要盡快地將園林規劃設計技術標準進行完善,做好各類園林的項目規劃設計內容和深度要求,使園林景觀的規劃設計更具有專業內涵。

4 結語

隨著城市建設步伐的加大和人們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城市居民對居住的環境要求也越來越高。在城市建設中最重要的一項內容就是城市的園林規劃,它對內可以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舒適度,對外可以增加其投資環境的影響力。另外,城市園林景觀工程的合理規劃設計還可以有效地降低噪音、凈化空氣和減少環境污染。城市園林景觀工程的規劃設計是一項綜合性較強的學科,它要求對城市園林景觀建筑、園林植物進行合理化配置,要求考慮到其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等。因此,如何正確地對城市發展進行動態分析,是做好城市園林景觀規劃設計的重要條件。

參考文獻:

[1] 杜爽,王崑.淺議景觀規劃設計中的地域文化景觀[J].現代園林論壇,2011(5):10-13.

第5篇

關健詞:城市規劃設計地域文化自然

中圖分類號:TU984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城市規劃設計應考慮的地域勝影響因素

1.1自然環境因素

地形地貌、山脈、河流、氣候和其他自然環境因素對城市的地域特征影響較大,它們不僅制約著城市空間的形成,但也構成城市界面與空間結構、形態的基礎條件,因此缺乏設計中失去了必須考慮這些因素的影響。就像在“桂林山水甲天下”、 “山城”重慶的群山、杭州西湖的秀麗景色等都成為城市不可或缺的部分,自然環境的獨特性轉

(1)地理環境。地形地貌、地勢走向、水體等地區的地理環境因素直接或間接的影響著城市的規劃設計,城市的地理位置和空間結構發揮決定性的作用。城市規劃應尊重地形地貌,適應特殊的地形環境,使城市與自然環境得到有機的協調。如平地城市本身制約較小,建造難度較小,所以通常是規整、平直、嚴格的空間結構形態,將使人們形成開闊、大氣、恢宏的文化心態;而山地城市大多地形起伏、地貌復雜、生態環境敏感脆弱,但同時也有豐富的資源、環境容里大,山地建筑形式、民族文化、人文景觀多姿多彩,地形富于變化,可巧妙利用自然條件,所以規劃設計必須充分結合地理環境,善于提高揚長避短,創造出深具地域特色、與自然和諧的規劃設計作品。

(2)氣候條件。當地的溫度、濕度、日照、降雨、風向等氣候條件深深地影響著城市地域性的形成。印度建筑師查爾斯·柯里亞提出了“形式跟隨氣候”的設計思路,認為氣候是建筑設計的一個基本出發點,特定地區的氣候因素賦予了城市建筑強烈的地域色彩。所以城市規劃設計中要充分考慮當地的氣候條件,街道和建筑布局應有利于夏季時的自然通風,朝向要考慮采光性能,城市的市政排水系統規劃要考慮當地的降雨條件,景觀植被要考慮氣候的適應性等。

1.2建筑技術因素

①經濟發展水平。城市規劃設計應滿足當地總體的發展狀況,要以當地經濟發展和當地居民需求為基礎,應結合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而不能盲目的追求‘高尚、品位”,也不得隨意地模仿。②地方建筑材料。城市規劃設計中的建筑材料與建構技術的選擇和形成,通常與其地理地貌、生產技術等因素息息相關,為節約建造成本,建筑材料應就地取材,長期以來便會使建筑打上濃重的地區烙印,形成獨特的地域建筑特色。③地域性建造手段及生態建筑技術。城市在漫長的形成過程中,為達到對當地的自然條件和生活習俗的適應,大多形成了獨待的地域性建造手段,在城市規劃設計中應加以利用,同時注重對新手段和生態建筑技術的開發利用,以達到節約能源和生態可持續發展的目的。

1.3地域文化環境

地域性城市設計的深層含義是要使城市體現出本區域歷史所遺留的種種文化浪跡,要在設計中吸收本地的、民族的、民俗的風格,使城市具有非常明顯的可識別性。

地域文化是指某個地域的人們在自然環境的基礎上,在特定的地域范圍內,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所創造的文化。不同地區的人當舌習慣不同,地域文化也不同。所以在城市規劃設計中一定要重視自身區域特性、地域特性和民族文化,保護發展地域特色,延續文化內涵,體現本土特點。

2地域行規劃設計方法

21地域性城市規劃設計方法

1)城市布局結構。地域性城市的布局結構也應充分考慮當地自然環境因素。首先,城市布局應考慮充分利用地形地貌,提高土地利用率,創造動人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大地景觀。其次,城市布局也要結合當地自然氣候,不同的地區依照其氣候特點,日照間距要求不同,建筑物理環境設計也有所不同,如我國南方地區冬暖夏熱,遮陽和通風重要,受主導風向影響較大,建筑布局要靈活多變,而在我國北方地天濕冷,南北向的房子要利于爭取日照,夏天炎熱,南北向的房子便于通風,所以人們對于住宅南北向朝十分苛求,統一的朝向使它了統一的肌理和均質性。再次,城市布局還要充分考慮當地歷史文化境因素及當地的民俗習慣和民族風俗。2)城市道路系統。城市道路統不僅要解決城市的人流、車流問題,同時也是創造城市景觀的主地域性城市道路系統既要合理利用地形,又要延續城市的肌理。對方與北方的城鎮布局,南方城市多曲折變化,北方城市多嚴整,其道系統也具有明顯的地域特色。3)城市空間形態。城市規劃設計還應深入研究和把握住區空間結構與形態,創造出適應當今城市化進程,又符合地方文脈與個性特征的地域性城市。作為人們日常工作、生活、休閑交流活動場所的城市空間,不僅要適應地區的自然環境,還應密切系當地人們的生活習慣,民俗民風,歷史文化傳統。

2.2地域性城市建筑設計方法

城市建筑的設計與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和氣候條件密切相關。濟較發達的地區,人民生活水平較高,建筑空間一般比較寬敞,且追求品位;而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地區,建筑空間設計比較緊湊,大多更傾向于經濟適用,建筑空間還受人們的生活習慣、風俗民地域性文化的影響。

建筑色彩是建筑最直觀的表達方式,它具有明顯的地域特色,現代地域行城市要充分吸取傳統的地域色彩,并結合現代的建筑材料和建筑技術有所創新。如‘粉墻黛瓦”是江南民居最具特征的色彩寫照。

2.3地域性城市景觀設計方法

城市景觀設計首先應遵從城市的整體設計理念,應該在城市規布局與建筑單體設計建筑的地域性整體的大框架范圍內、在空間組織、細部處理等微觀角度遵從該地區的自然環境、文化傳統、生活風俗和審美心理,以達到一種以人為本、親切、舒適的居住外環境。設計中應合功能要求,通過綠化、水體、硬質鋪地等有機組合,以及覆蓋、地坪高低和地面鋪裝材料紋理變化等方法,形成空間圍合,分出不同層創造出良好的景觀空間。要注意避免城市進程發展過程中地方特色景觀,在尊重和保護自然環境的基礎上,極探索新形勢下城觀塑造的新思維、新方法,從自然和人文兩個方面體現出城市特色。

3結語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我國城市規劃設計人員一定要掌握設計的城市的地域特色,在城市規劃設計中結合當地的自然及特點,充分尊重地區的內在特性,對地域特征進行發掘、保護、提煉和繼承,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提高提高城市品位。

參考文獻:

第6篇

關鍵詞:城市廣場;規劃設計;空間;特色;原則

規劃設計好城市廣場,對提升城市形象、增強城市的吸引力尤為重要。本文就寶坻區文化廣場為例,從以下幾方面淺談現代城市廣場的規劃設計。

一、城市廣場的綠化特點

廣場綠化要依據具體情況及廣場的功能,性質等進行綠化設計。從功能上講,文化休閑類廣場主要是提供在林蔭下的休息環境以及調節視覺、點綴色彩,所以可以多考慮鋪裝結合樹池以及花壇、花缽等形式。而有些廣場從性質出發如交通廣場綠化還要有吸塵減噪之用。廣場綠化還要和廣場的其他要素作為一個整體統一協調,大樹應作為重要的構成元素,融進廣場的整體設計中。同時盡可能采用立體綠化,擴大實際綠化面積,并借此劃分出多層次的領域空間滿足多樣化的功能需求。

二、 城市廣場規劃設計的原則

城市廣場體系規劃是城市總體規劃和城市開放空間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容包括:城市廣場體系空間結構;城市廣場功能布局;廣場的性質、規模、標準;各廣場與整個城市及周邊用地的空間組織、功能珩接和交通聯系。城市廣場規劃設計除應符合國家有關規范的要求外,一般還應遵循以下原則。

(一)“以人為本”原則

一個聚居地是否適宜,主要是指公共空間和當時的城市肌理是否與其居民的行為習慣相符,即是否與市民在行為空間和行為軌跡中活動和形式相符。個人對“適宜”的感覺就是“好用”,即是一種用起來得心應手、充分而適意。城市廣場的使用應充分體現對“人”的關懷,古典的廣場一般沒有綠地,以硬地或建筑為主;現代廣場則出現大片的綠地,并通過巧妙的設施配置和交通,豎向組織,實現廣場的“可達性”和“可留性”,強化廣場作為公眾中心“場所”精神。

(二) 地方特色原則

城市廣場的地方特色既包括自然特色,也包括其社會特色。

首先城市廣場應突出其地方社會特色,即人文特性和歷史特性。城市廣場建設應承繼城市當地本身的歷史文脈,適應地方風情民俗文化,突出地方建筑藝術特色,有利于開展地方特色的民間活動,避免千城一面、似曾相識之感。

其次,城市廣場還應突出其地方自然特色,即適應當地的地形地貌和氣溫氣候等。城市廣場應強化地理特征,盡量采用富有地方特色的建筑藝術手法和建筑材料,體現地方山水園林特色,以適應當地氣候條件。

(三) 效益兼顧原則

城市廣場的功能向綜合性和多樣性衍生,現代城市廣場綜合利用城市空間和綜合解決環境問題的意義日益顯現。因此,城市廣場規劃設計不僅要有創新的理念和方法,而且還應體現出“生命至上、生態為先”的經濟建設與社會、環境協調發展的思想。

首先,城市廣場是城市中兩種最具價值的開放空間之一。城市廣場是城市中重要的建筑、空間和樞紐,是市民社會生活的中心,起著當地市民的“起居室”,外來旅游者“客廳”的作用。城市廣場是城市中最具公共性、最富藝術感染力,也最能反映現代都市文明魅力的開放空間。城市對這種有高度開發價值的開放空間應予優先的開發權。

其次,城市廣場規劃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到建筑空間形態、立體環境設施、園林綠化布局、道路交通系統珩接等方方面面。我們在進行城市廣場規劃設計中應時刻牢記并處處體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并重的原則,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兼顧的原則,切不能有所偏廢。厚此薄彼,往往顧此失彼。

再次,城市廣場規劃設計要克服幾個誤區:一是認為以土地作為城市道路、廣場建設的回報是一條捷徑。二是廣場越大越好。三是讓開發商牽著鼻子走。開發商看重的是重拆、建房、賣門面的利益;而政府則應著重考慮增加綠地、建設廣場和公園,改善旅游、購物、休閑和人居環境。

(四)突出主題原則

城市廣場無論大小如何,首先應明確其功能,確定其主題。這也可謂之“綱舉目張”。圍繞著主要功能,廣場的規劃設計就不會跑題,就會有“軌道”可循,也只有如此才能形成特色和內聚力與外引力。是交通廣場、商業廣場,還是融紀念性、標志性、群眾性于一體的大型綜合性廣場,要有準確的定位。在城市廣場規劃設計中應力求突出城市廣場在塑造城市形象、滿足人們多層次的活動需要與改善城市環境(包括城市空間環境和城市生態環境)的三大功能。并體現時代特征為主旨,整體考慮廣場布局規劃。

特定的城市廣場的規劃設計都應精心創造實用而突出主題特色的城市廣場個體:一是要和諧處理城市廣場的規模尺度和空間形式,創造豐富的廣場空間意向。應根據市級、區級和社區級合理規劃,一般不宜過大,且應分散設置,以取得均勻的城市活動公共空間。二是要合理配置建筑,實現廣場的使用功能。三是要有機組織交通,完善市政設施,綜合解決城市廣場內外部的交通與配置。特別注意空間距離的遠近和交通時間的長短,以方便市民使用城市廣場。既要講究觀賞性,但主要還是要講究實用性。

三、寶坻文化廣場的規劃設計

1、寶坻文化廣場建設的必要性

(1)隨著寶坻的經濟、城鎮規模的發展,城鎮人口的增加,人們對環境質量的要求有了明顯提高,寶坻區目前的人均綠化指標、公共休閑娛樂場所從面積、規模、檔次上來看已不能滿足需要。建設一個以文化為中心廣場是完全必要的。寶坻文化廣場的建設即能改善本地的環境質量,給市民創造一個娛樂休閑的好去處。又能推進本區的精神和文化生活的發展,還能全面提升城市形象加快城鎮化的進程。文化廣場的建成標志著寶坻區的城鎮基礎設施將跨上一個新臺階,有助于樹立寶坻良好的風貌與形象。

(2)一個城市的建設都有一個自己獨特的標志,寶坻適應市民的需求充分利用本地的環境優勢,在城中心結合具體環境中原有的兩個小池塘與東城路行道樹,并與柳樹為這一特點設計中擴寬并打通了兩個小池塘,內種荷花并加入中國傳統園林中的水榭與小橋與現代意識的文化廣場與廣場噴泉相映,又考慮周圍背景與視覺變化利于各種園林植物的不同特色對比與協調變化與統一巧妙搭配,通過石雕、石凳、山石、花壇、噴泉、古亭等園林小品搭配。建成具有獨特意識的寶坻文化廣場。寶坻文化廣場的建設不僅是體現寶坻的景觀特色一面,也是寶坻文化的縮影及寶坻文化歷史的見證。

(3)文化廣場的建設是優化土地資源配置、帶動項目周圍沿線開發的需要。文化廣場的實施,環境的改善,必定會帶動周圍地價的升值,從而帶動房地產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

2、寶坻文化廣場的大小和周邊建筑的規劃設計比例

寶坻文化廣場長500米,寬為200米,總占地10000多平方米,周圍的建筑,西臨寶坻賓館、東以寶坻財政局相望,南以教育局相呼應,其高度均在10~30米之間,高寬之比約為1:2左右。這樣的比例使人感到閉塞。但由于文化廣場中央布置了雕像、大型噴泉、燈柱、欄桿、花壇、草地,特別是場中設置大型舞池,極大豐富了廣場的內容,增加了廣場的層次,又使人感到開闊。廣場中間可供群眾集會游行和節日聯歡之用。這樣廣場設置較少綠地,以免妨礙交通和破壞廣場的完整性。在主席臺、觀禮臺的周圍,重點設計了常綠樹。節日時,可點綴花卉。為了與廣場及周圍氣氛相協調,以規整形式為主,在廣場四周道路兩側布置了行道樹組織交通,保證廣場上的車輛和行人互不干擾、暢通無阻。廣場還有足夠的停車面積和行人活動空間,其綠化特點是一般沿周邊種植,為了組織交通,又在廣場上設綠地種植草坪、花壇,裝飾廣場,形成交通導的作用,但行人一般不得入內。文化廣場的東北、西北兩側的綠地與荷花掩映的池塘,形成地上地下空間的巧妙結合,且與荷花池里的小橋、水榭和古亭遙相呼應又給人一種雅俗共賞、古樸歸真之感。

3、寶坻文化廣場規劃設計的原則

(1)設計了足夠的鋪裝硬地供人活動,同時也應保證不少于廣場面積25%比例的綠化地,為人們遮擋夏天烈日,豐富景觀層次和色彩。

(2)文化廣場中設有坐凳、公廁、電話亭等服務設施,而且還有一些雕塑、小品、噴泉等充實內容,使廣場更具有文化內涵和藝術感染力。做到了設計新穎、布局合理、環境優美、功能齊全,也滿足了廣大市民大到高雅藝術欣賞、小到健身娛樂休閑的不同需要。

(3)文化廣場的交通流線組織以城市規劃為依據,即處理好了與周邊的道路交通關系,又保證行人安全。

(4)文化廣場的小品、綠化、物體等均以“人”為中心,時時體現為“人”服務的宗旨,處處符合人體的尺度。此起彼伏的噴泉、高低錯落的綠化,讓人呼吸到自然的氣息,賞心悅目,神清氣爽。

其次,寶坻文化廣場的規劃設計注重對新寶坻區歷史文化素材的挖掘,結合具體的地形特點合理布局,既符合長遠發展的戰略思想,具有超前意識,又因地制宜,建設以地方文化為背景,以歷史人文景觀為表現形式的主題文化公園,賦予寶坻公園以全新的歷史文化內涵。寶坻文化廣場的規劃設計利用現代的藝術手法,充分結合本地情況,因地制宜。突出當地建筑特色,植物材料選擇上突出本土植物,努力打造地方自然特色突出的現代化城市。并且以體現“文化”為主題,在充分挖掘當地歷史文化的基礎上,通過廣場、噴泉、雕塑以及景觀小品等園林要素,完美展現寶坻區深厚悠久的歷史文化沉淀,讓人們在享受園林美景的同時,緬懷過去、把握現在、憧憬未來。

第7篇

關鍵詞:城市設計;城市總體風貌設計

引 言:城市風貌的特色在于其體現出的文化內涵,這種文化內涵并非靠簡單的風貌構成要素的物質相加,而是在某種特定的文化背景中,按照這種文化特有的作用方式去組織和產生的城市形態和物質載體。因此,城市總體風貌設計是從城市宏觀尺度著眼對城市風貌進行分析,繼而構建具有城市特色文化氛圍的設計過程。

1 城市總體風貌設計的必要性

城市總體風貌設計的必要性主要體現在如下兩點。

1.1總體城市設計是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總體城市設計作為城市總體規劃在三維空間領域的補充,有效的加強了城市規劃在三維空間形態方面的控制和引導功能,因此,在目前的城市發展中已越來越受到重視。但隨著研究的深入,總體城市設計所涵蓋的內容已越來越廣泛,單一的編制成果已難以在保證必要深度的前提下涵蓋全部內容,部分核心項目脫離出來作為總體城市設計的專題研究已成為一種必然。在這種背景下,部分城市便開始了針對城市總體風貌的探討和規劃的編制,以期豐富總體城市設計的內涵,加強其科學性和控制力。

1.2提升城市形象、彰顯城市個性特色的需要

自古以來,城市除了自身功能的完善外,其形象也是每個市民和游客所關注的主要話題。歷史上值得稱道的城市大多具有獨特的城市形象,例如當我們一談起法國的巴黎,塞納河、香水、美女、巴黎圣母院、艾菲爾鐵塔等城市意向就會栩栩如生的浮現在我們眼前,一個交織著浪漫與理性的城市形象頓然出現,令人神往。因此,無論是出自于城市功能的需要,還是出自于人民精神生活的訴求,抑或是出自于經濟利益的追求,甚至是出自于統治階層政治目的的需要,城市都需要整體的形象和鮮明的意象。城市總體風貌設計正是順應這一需要而應運而生的。

2 城市總體風貌設計的現狀分析

2.1 規劃內容面面俱到,難以體現城市個性特色

近年來,城市總體風貌設計關注的主要內容近乎類同,既未突出重點,也缺乏針對性。而我們之所以編制城市總體風貌設計,根本目的就是要展現城市的獨特性,所以其內容不在于對所有要素的全面覆蓋,而在于針對性。在規劃設計中應該對現狀風貌問題較大、能夠體現地方特色的關鍵性內容進行嚴格限定,而對于其他非重點要素則由規劃師自主把握,以確保城市整體風貌的個性化、差異化發展。

2.2規劃成果的現實指導性不強

受既有規劃的影響,城市總體風貌設計的成果目前仍以二維圖紙和文本為主,其成果形式存在建設指導性弱、管理依據性差等不足。一方面,城市風貌規劃的圖紙主要表現為傳統的點、線、面和意象圖的組合,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對于具體地塊和風貌要素的設計要求、建設內容都沒有相應的表述,致使在實際操作時對如何控制景觀節點、眺望系統、視覺廊道、天際線、開放空間、建筑高度等風貌要素往往無所適從,難以切實指導建設實踐。另一方面,城市總體風貌設計的文字說明中抽象原則表述過多,而績效標準描述較少。“協調”、“統一”、“重視”、“提高”等績效用詞大量出現,但都沒有落到實處,籠統而空泛,致使對規劃內容的理解“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既無法給城市風貌建設活動提供必要的參考依據,又使規劃管理人員的裁量標準難以取得一致,給管理部門的監管督察工作增加了難度。

2.3 規劃分析方法缺乏現代技術手段支撐

目前,城市總體風貌設計在現狀調研和分析過程中的主要方法包括城市體驗分析、視覺形態分析和城市意向分析等,即通過規劃人員的實地踏勘,運用訪問、記錄、攝影、座談等手段,對城市的環境特色、景觀的視覺質量、風貌要素的組合關系等進行綜合評價。盡管這種評價是建立在規劃設計人員的專業知識之上的,但還是不可避免地帶有主觀性。對于一個城市而言,這種短時間的調研并不能建構起對城市的全面認識,規劃師眼中所看到的城市,只能是城市的一個片斷、一個側面,只能是基于其專業背景的一種主觀判讀,而對于隱藏在表象背后的深層內容往往無法揭示出來。所以,當前城市總體風貌設計面臨的一個較大的問題就是缺乏現代技術分析手段的運用,對調查資料的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把握不夠,導致在此基礎上編制的城市總體風貌設計往往“治標不治本”,很難徹底解決城市發展中所遇到的問題。

2.4規劃理念落后,缺乏非物質風貌要素

開展城市總體風貌設計,是要將城市建設成景色秀美、空間和諧、環境優越的人居佳地,所以理應以全體市民的利益最大化為終極目標。但是就目前而言,城市總體風貌設計仍然是由政府和專業技術人員主導的規劃,在規劃編制過程中很少顧及到市民的真實想法,城市規劃的公眾參與還僅僅停留在規劃成果的展示層面,建設出來的城市只能是決策者和規劃者理想的城市,而非大眾喜歡的市民之城。這也從一個側面解釋了為什么很多城市總體風貌設計方案難以得到公眾認可的原因所在。

同時,城市總體風貌設計在設計理論和工作方法上都還存在有一些缺陷,即過于關注外在的物質空間風貌,而對隱含在其后的非物質風貌要素缺乏足夠的重視,因而導致許多規劃成果的現代感十足,而地方性和民族性難覓,不利于城市品牌的打造。

3 城市總體風貌設計的發展策略

目前總體城市風貌設計中存在的問題的根源在于其作為總體城市設計的衍生物,其最終的規劃定位屬于非法定規劃,缺乏完善而統一的編制辦法作為工作指引,因此,城市總體風貌設計今后的研究方向應針對目前所存在的問題,進一步理清規劃定位,明確研究內容、引入科學的編制辦法、加強實施保障,以期構建完善的編制體系。

3.1 建立完善的城市特色評估體系

城市特色評估體系是城市風貌設計的重要內容,只有明確了城市資源特色,才能獲取足夠的信息進行相應的決策。建立完善的城市特色評估體系的重點在于兩個方面,即建立完備的城市資源特色分類體系和科學的評估手段。

在梳理了城市所具有的特色資源后,我們還需要從縱向和橫向兩個方面對資源進行評估,即通過SPSS、ARCGIS等軟件對資源從城市所在的區域和城市內部資源兩個層次進行對比分析和研究,最終尋找能夠代表城市文化特色的因素作為城市風貌塑或改造的重點,以此為基礎進行相應的深化設計。

3.2健全城市風貌規劃設計行政管理體系

城市風貌規劃設計行政管理體系的健全和完善需要做好如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有效控制城市風貌規劃設計管理運作系統的變化。其中可以在城市規劃設計審批流程和規劃設計操作流程的基礎上,通過建立規范的有效反饋機制來有效控制城市風貌規劃設計管理運作系統的變化。

(2)有效推動城市風貌規劃設計管理機構的變革。要不斷強化城市風貌規劃設計管理執行機構、風貌規劃設計管理咨詢機構以及管理監督機構的職能,建立分級管理和綜合管理之間的良性關系,推動城市風貌規劃設計管理機構的變革

(3)提高相關人員對城市風貌規劃設計管理的認識。城市風貌規劃管理作為社會制度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可以通過以下工作來提高相關人員對城市風貌規劃設計管理的認識:一是要引導各類與城市風貌規劃設計相關的政策的形成,并要確保這些政策前后一致;二是要采取一系列切實可行的措施來最終達到相關政策的最終目的。

3.3理清規劃定位

城市總體風貌設計是總體城市設計的一項重要內容而并不是其替代品,因此,雖然其研究的視角應該很廣闊,但最終的落腳點必須是針對城市總體風貌的具體控制與設計,我們追求的是能夠一針見血的治療目前城市特色逐步喪失的“小而精”的治病良藥,而不是“大而全”的保健良方。

3.4明確研究內容

城市風貌是文化在物質空間上的傳承與發展,因此,在進行城市總體風貌設計時,不僅應該考慮自然環境和人工環境,還要積極引入非物質性文化特別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所構建的人文環境,只有全面考慮,才能保證最終研究成果落實到城市物質空間時,能夠具有明確的個性特征,體現真正的城市風貌。

3.5健全城市風貌規劃設計編制體系

做好城市風貌系統規劃所需要的城市風貌規劃設計編制體系應包括城市總體風貌規劃設計以及詳細城市風貌規劃設計這兩個不同階段的城市風貌規劃設計內容。其中,城市總體風貌規劃階段的城市風貌規劃設計應著重進行城市社會文化氛圍的研究與策劃,有效實現城市形象、城市特征以及城市性質之間的融合,并在區域規劃階段的城市設計思想指導下進行;另外,對于詳細城市風貌規劃設計的城市風貌規劃設計要增加城市景點、觀景點、游賞路線等相關內容,在保護原有視覺空間創造新景觀的指導下進行科學合理的設計。

4 結束語

總之,城市總體風貌設計作為城市特色,只有結合城市區域特點,選擇合適的方法,采取相應的措施,健全和完善相關體系,才能做好城市風貌設計工作,從而促進城市的建設和發展。

參考文獻:

第8篇

關鍵詞:城市規劃;特色;可持續性

前言

現代城市發展的不確定性、人類居住環境的復雜化,產生了城市規劃設計理念并得到不斷發展。城市規劃設計理念是關于一個城市較長時期內的戰略性發展指導,其任務一是確定城市的發展方向、城市性質和城市的發展規模;二是綜合部署城市各組成部分的用地,對工業、交通、住宅、商業、公共事業、基礎設施等進行合理的組織和布局。城市規劃設計是約束城市規劃的重要學科,對城市規劃和城市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1.城市規劃設計存在問題

1.1不注重地方特色,盲目套用,城市結構形態環境雷同

城市規劃中“技術烏托邦”的思想與文化的趨同性帶來城市規劃色的缺失。我國目前城市規劃設計模式是以功能主義的基礎,以規劃技術作為主要規劃手段的模式。尤其是文化的趨同在城市的規劃與建設中成為現實,技術性文化占主流地位的結果是城市規劃與人居環境日趨同質化。城市規劃對特色的認識有待全面,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1.1僅注重規劃中的物質特色,忽視了小城市特色中的非物質要素。城市規劃中注重城市內容要素的共性方面,沒有注意到諸如山川水勢、建筑材料、文化、歷史、地方技術等構造城市素材的特色方面。

1.1.2城市特色應是一個整體,從結構形態規劃,用地總體布局到詳細規劃、單體設計的各個步驟,從城市總體景觀到街道、建筑都是其特色所在。我國小城市詳細規劃的模式是先由道路交通控制劃定的地塊的大小、形態等,然后在地塊上布置形態各異的體量并依此而制定詳細規劃,各個建筑單體也標榜自我,以營造各自的特色,正如某學者指出:“各個建筑單體追求特色,正是造成當前城市(鎮)缺乏特色的主要原因”。城市規劃設計中套用大中城市的規劃模式,造成城市原有特色的消失。在規劃設計不注重原有的地形、景觀特色,造成城市特色多樣性的減弱和原來良好的社會空間與城市肌理的破壞,這也是減弱城市特色的一個方面。

2.城市規劃原則

為了合理地進行城市規劃設計,規劃時必須采取合理地采取適合的原則:

2.1可持續發展原則:遵循環境與資源可持續發展原則,合理布局,提高城市環境綜合質量,尋求經濟、社會、環境三個效益的統一,努力實現發展生態環保效益型經濟的目標,使規劃統籌安排、持續發展。同時把握城市社會經濟與城市發展趨勢與規律,調整城市用地的功能布局、交通網絡系統和重大基礎設施建設。

2.2客觀原則:以科學的態度充分認識城市發展建設的有利條件和不利因素,規劃即具高起點、高標準、長遠性,又要與實際密切結合,尋求切合實際的城市開發策略、發展指標與階段目標。使規劃適當超前,兼顧現實。

2.3特色原則:充分提煉城市自然、歷史、文化、現狀特點,發揮較好的自然條件優勢,在城市形象和整體空間環境研究的指導下,進行城市景觀特色的創造,使規劃精心構思,體現特色。

3.城市設計在城市規劃各階段的應用

城市規劃主要研究內容是以城市社會發展需要,來確定城市功能和土地利用,在研究過程中需運用城市設計的理論和方法,但從其過程和結果來看,主要是二維空間的工作;城市設計是以城市空間形體環境為主要內容的三維空間的規劃設計工作,它是城市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貫穿于城市規劃的全過程。

3.1城市設計在城市總體規劃中的運用

城市總體規劃是從宏觀角度對城市的功能結構、產業構成進行空間布局和調整,其規劃的結果將會形成較為合理的城市宏觀空間布局,從而大致確定了城市居住、商業以及公共設施等的不同功能的建筑分布狀態。我們知道,不同功能的建筑具有不同的外部特征,從而也就形成了城市的雛形。所以說在總體規劃的色塊圖上,實際已經決定了城市的大致空間形態。

總體規劃階段的城市設計是在城市總體規劃確定的功能布局的基礎上,研究城市空間形體環境的總體布局。如道路、廣場、公共綠地系統的布局,重要的、標志性建筑物和構筑物的布局,城市輪廓線的布局等,使整個城市的空間形體,形成一個完整有序、有機統一的整體―即城市范圍內的空間形體布局。

3.2城市設計在城市詳細規劃中的運用

詳細規劃能夠更為明顯的體現城市設計的思想,通常有一種誤區,就是一提到城市設計就會想到群體建筑的空間布局,其實我認為這只是城市設計較為深化的一種形式,也是城市設計對城市的作用最為重要的一個環節。城市的詳細規劃包括控制性詳細規劃和修建性詳細規劃。在控制性詳細規劃過程中,能夠控制城市大致的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建筑風格等較為模糊的城市形象。

控制性詳細規劃的地位,上承總體規劃,下啟修建性詳細規劃,因此其城市設計更注重其特有的“連續性”特點。從“承上”角度,城市設計應服從城市總體規劃,并視具體情況對其進行合理的修正;對特定地段要從整體環境人手進行詳盡的城市設計運作。從“啟下”角度,城市設計既要匠心獨運,為后續設計留有伏筆;又要避免規定過死,應為后續設計工作留有較大的創作余地。

控制性詳細規劃階段城市設計的內容、深度與指標體系的完善與否,以及對設計部門工作的評價,將直接關系到控制性詳細規劃階段的服務對象――規劃管理的效果。

控制性詳細規劃階段的城市設計必須充分注意城市文化的延續與創新。文化環境的存在,是決定城市設計特色的靈魂。城市有特色的街、巷、古樹、廣場和歷史建筑,規劃中都要從景觀方面加以保護。這是形成城市特色的重要方面。城市設計要尊重地方風貌和人文環境,并將其融合在現代設計語言里,形成城市文化的特色。有價值需要保護的建筑,周圍新建筑的體量、尺度,甚至設計細部,都需與其呼應,其中建筑高度的控制是至關重要的。

到了修建性詳細規劃階段,城市的大致形態其實已經能夠以顯現出來。詳細規劃階段的城市設計是深化完善特定地段的控制性空間定位的詳細規劃,使其內容達到修建性詳細規劃的深度。

3.3城市設計在建筑設計中的運用

建筑設計是建筑單體工程的設計工作,是城市規劃、城市設計的繼續和具體化。在建筑設計中應從城市整體角度,考慮建筑單體設計,用于塑造良好的整體建筑環境建筑設計過程中城市設計手法的運用也是一個容易被忽視的因素。好多建筑師往往較少的考慮建筑體周圍的環境因素,而僅拘泥于建筑單體本身的形體設計,忽視了建筑體與其周圍的城市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很多優秀的建筑實例可以證明,好的建筑一定要與其周圍的城市環境和諧融洽,運用城市設計的思維模式進行建筑創作可以說是一種較為理想的解決建筑與城市的關系,也是作出優秀建筑設計的一條有效途徑。

4.結語

城市規劃最主要的目的是實現可持續發展。作為現代化的城市,應具備展示城市形象、滿足人們活動需求、改造城市環境的功能。不斷優化城市建設、利用保護城市資源、保護好生態環境,以使城市成為一個生態型、文化型和生活型的市民城市。

參考文獻:

[1]涂軍飛.淺談城市規劃建設新模式[J].科技創新導報,2008(08).

[2]曾浦成.我國城市規劃存在的問題及完善措施[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09(16).

第9篇

關鍵詞:風景園林規劃;設計;問題

0 引言

就我國當前風景園林規劃工作來看,人們對風景園林的認識僅僅停留在種花種草、美化綠化層面,設計師在進行風景園林設計時過重的追求形式,不注重風景園林的功能,以至于風景園林難以真正地發揮應有的作用。隨著城市化建設步伐的加快,對風景園林規劃要求也越來越高,為了更好地滿足城市化建設的需要,就必須做好風景園林規劃設計工作,確保風景園林規劃符合城市化建設需要。

1 當前L景園林規劃設計中的問題

1.1 專業的設計師不足

風景園林規劃設計是一項技術性且復雜的工程,對設計人員要求非常高,但是就目前來看,當前風景園林規劃設計人員能力還不足,難以滿足風景園林規劃設計工作的需要。同時,許多設計人員在設計的過程中責任心不強,抱著敷衍的態度去工作,忽略實際,盲目的追求效果,從而造成設計出來的結果在執行時困難重重。

1.2 抄襲現象嚴重

就目前來看,抄襲是當前風景園林規劃設計最為常見的一個問題,設計人員在進行風景園林設計的時候大多是按照以往的設計經驗和方法來進行設計,缺乏長信,忽略不同地區的地質、人文等情況,只知道一味地模仿他人的風景園林,以至于設計出來的園林景觀大致相同,沒有特色。

1.3 園林規劃與城市建設不相符

作為城市規劃的一部分,風景園林規劃必須符合城市建設要求,只有科學、合理的園林規劃設計,才能為城市的發展帶來好的效應。然而就目前來看,園林景觀設計嚴重背離了城市建設的需要,沒有結合城市規劃來進行設計,許多風景園林設計只重視外觀,忽略了風景園林的實際價值,以至于城市風景園林不合理,

1.4 設計理念落后

設計理念是設計師在空間作品構思過程中所確立的主導思想,它賦予作品文化內涵和風格特點,好的設計理念至關重要。但是就目前來看,風景園林規劃設計理念還比較落后,依然停留在園林綠化上,沒有結合現代城市發展以及區域特點來進行設計。同時,風景園林規劃屬于一項經濟活動,在實施過程中必然會造成環境的不協調,而設計師在設計過程中沒有考慮到環境的保護,從而造成風景園林規劃設計的不合理。

2 當前風景園林景觀規劃設計問題的對策

2.1 提高設計人員的專業水平

風景園林景觀規劃設計人員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到了風景園林景觀規劃設計的科學性、合理性[1]。為此,針對風景園林景觀規劃設計工作,強化設計人員能力的培訓意義重大,只有不斷能提高設計人員的專業能力以及職業素養,才能更好地做好風景園林規劃工作[2]。針對設計人員,一方面,要加強專業理論知識的教育以及專業能力的培養,不斷提高他們的專業水平;另一方面,也要強化素質教育,提高他們的職業素養,從而為風景園林規劃設計培養一支業務能力強、職業素養高的人才隊伍。

2.2 加大傳統文化的利用

就我國當前風景園林規劃工作來看,抄襲現象盛行的重要原因就在于素材的缺失, 許多設計人員在設計的時候往往苦于素材的限制,從而大量的借用他人的設計模式。針對此類問題,設計人員應當引起足夠的重視[3]。針對素材的限制,我國傳統文化恰好彌補了這一缺陷,設計人員可以借鑒我國傳統文化,深層次挖掘傳統文化。我國傳統文化豐富多樣,是一個獨特的景觀區,一個地區的文化傳統最能體現該地區的特色,豐富的傳統文化為風景園林規劃設計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合理的利用傳統文化一方面可以豐富風景園林規劃設計效果,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抄襲現象的存在,從而設計出更好的作品[4]。

2.3 注重風景園林規劃設計知識產權的保護

作為現代城市化建設的一部分,風景園林規劃也需要重視知識產權保護。不同的城市有著不同的風景園林特色,這些風景園林是一個城市最具代表性的特征之一,人們一想到一個城市就會想到該城市的風景園林,一想到一個有特色的風景園林,就會想到這些風景園林屬于哪個城市。因此,針對風景園林規劃設計問題,應當加強知識產權的保護,提高與風景園林規劃設計相關人員的知識產權意識,用實際行動保護作品的知識產權,從而維護自身的利益不受損害[5]。

2.4 設計理念的轉變

隨著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提出,建設生態城市已成為我國現代城市建設的主要目標,實現生態城市的發展對推動我國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有著積極的作用。而作為風景園林規劃設計工作,其目的就是為城市營造一個好的園林環境[6]。面對現代社會發展形勢,那種傳統的設計理念已經不符合現代城市規劃要求,為了推動現代城市的發展,針對風景園林規劃設計工作,設計人員就必須轉變其設計理念,要樹立全新的生態理念,既要保證風景園林的功能性,同時也要保證風景園林的生態效益,實現風景園林與城市規劃的協調發展,從而更好地發揮風景園林的作用。

3 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城市化建設步伐的加快,對風景園林規劃要求也越來越高,風景園林規劃合理與否不僅關系到城市化的發展,同時也關系到人們的生存環境質量,因此,引起高度重視。在風景園林規劃設計中,設計人員必須結合實際要求來進行設計,要轉變設計理念,要善于利用我國傳統文化;同時,要注重知識產權的保護,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實事求是,加大創新,從而設計出更好的作品。

參考文獻

[1]吳小瓊,秦華,楊棚淅. 當前風景園林規劃設計中值得思考的問題[J]. 山西建筑,2009,13:346-348.

[2]張曉瑞. 傳統與現代――淺析當前我國的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J]. 安徽建筑,2004,05:9-10.

[3]韋泰紅. 淺談當前風景園林規劃設計中需要思考的問題[J]. 企業科技與發展,2015,17:39-40.

[4]王霞. 當前風景園林規劃設計中值得思考的問題[J]. 現代園藝,2013,10:89-91.

[5]周進. 科學的藝術的風景園林 關于風景園林規劃設計與學科發展的思考[J]. 風景園林,2011,04:83-85.

[6]董細. 當前風景園林設計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J]. 知音勵志,2016,19:223-225.

第10篇

1.1園林景觀的文化品位低下

園林景觀與藝術品相同,均需要人對其進行鑒賞。然而在設計過程中經常會看到一些文化品位低下的園林景觀作品,使得人們在鑒賞過程中難以感受到藝術之美,也難以感受到園林本應給人帶來的恬靜、舒適的感覺,反而給人一種冷淡和清冷的感覺。而究其根源:一是在設計過程中往往融入了設計人員的審美觀,二是為了以最快的速度提高園林景觀的文化品位,使得所設計的園林景觀缺乏最基本的設計內涵,使得一些低俗的景觀作品出現在人們面前。

1.2難以將園林景觀主題與周邊環境進行有機的結合

在園林景觀設計過程中,主要是結合園林的使用功能與性質要求,將園林景觀主題與環境進行有機的結合。但就目前來看,很多園林景觀設計人員往往難以將二者進行有機地融合,取而代之的是過分地注重創新,極大地忽視了園林的功能要求與環境特征,導致園林景觀的主題和文化難以有效地反應出來,尤其是在當前旅游市場日益發達的今天,很多園林景觀設計人員設計的園林景觀和建筑風格失去了應有的審美情趣。

2現代園林景觀主題及文化規劃策略的分析與研究

2.1嚴格按照統籌兼顧的原則進行景觀主題與文化的規劃

在園林景觀主題和文化規劃設計過程中,為了更好彰顯整個景觀設計的主題和文化內涵,就必須始終遵循統籌兼顧的基本原則,即既要掌握整體設計,更好地確保細節布局的合理性。在規劃設計時雖然可以借鑒西方的表現形式,但必須緊密結合我國的文化底蘊,注重古今的有機結合,學會“洋”為中用,從而將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園林設計出來。此外,作為設計人員還應具有大眾的審美感和平常心,始終堅持科學嚴謹的態度,以設計和創造現代化的園林景觀藝術品。在此基礎上進行園林景觀主題和文化的規劃,以更好地確保在注重外觀設計的同時更好地彰顯園林景觀主題和文化。

2.2緊密結合園林主題開展園林景觀的規劃

在規劃和設計園林景觀時,往往需要確定園林主題,且很多園林以這一主題對園林進行命名。但在確定園林設計主題時,作為園林設計和規劃人員,必須結合園林所在地城市的基礎建筑風格確定園林景觀的主題風格,并以此為基礎開展園林景觀的規劃和設計工作。在設計工作開展之前,必須深入設計現場開展實地考察,結合我國園林建筑的設計風格,掌握園林所在地的歷史與文化內涵,結合氣候、植物生態等特點,針對性地確定園林主題,切勿確定多個主題,影響園林景觀的設計。

2.3致力于園林景觀文化品位的提升

在城市園林景觀主題及文化規劃和設計過程中,為了確保設計的有效性,必須從文化品位方面入手,確保所設計的園林景觀的文化品位高尚和典雅,以高尚的文化品位確保景觀文化的內涵得以有效地彰顯。

2.4在園林景觀主題和文化規劃中深入生態保護意識

現代城市園林景觀設計需要設計者不僅注重景觀主題及文化凝練,也需要注重園林內種植的植物是否會對該城市生態環境造成影響,以此來保護城市所在地的生態環境。最好使用本地植物,促進城市生態環境的恢復發展,為打造特有的城市景觀和植物景觀奠定基礎。

3結語

第11篇

關鍵詞:舊城改造;規劃設計;理念

1舊城改造現狀及建筑規劃設計概述

近年來,我國城市化發展進程逐漸加快,舊城改造如雨后春筍般“襲來”。從一線城市到三、四線城市,甚至于縣級市,舊城改造已經成為各大中小城市建設的工作重點內容之一。不可否認,舊城改造對改善城市居民居住環境、提升城市品牌形象確實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是,隨舊城改造而爆發的一系列的問題也層出不窮,這對我們的舊城改造“工程”造成了不利的影響,其中,建筑規劃設計不科學、不合理就是比較常見的問題。地方政府、開發商等利益相關者為了謀求政績或者是追求經濟利潤最大化,在舊城改造中往往不考慮建筑規劃設計的科學性、合理性,盲目地增加樓座、加蓋樓層,忽視配套服務設施建設,或者是盲目地投入巨資,導致舊城改造工程問題頻頻出現。實踐中,舊城改造首要的就是要做好建筑規劃設計,絕對不能單純的為了“造城”而進行舊城改造,否則,舊城改造就極易“迷失方向”。

2舊城改造建筑規劃設計策略分析

2.1舊城改造建筑規劃設計要“以人為本”

舊城改造的主要目的就是改善城市居民的居住環境,這就決定了“人”必然是舊城改造建筑規劃設計中需要重點考慮的因素。以人為本,開展建筑規劃設計,充分考慮居住環境、交通便利、配套服務設施建設、景觀環境、空間尺度等要素的影響,滿足“人”的精神生活、物質生活的需求,這樣才能夠確保舊城改造建筑規劃設計贏民心、順民意,舊城改造的目標才能夠順利的實現。另外,舊城改造要實現“以人為本”的目的,還必須要考慮到環保與節能規劃設計要求,宏觀層面,建筑物布局盡量采取常規的南北朝向布置,盡量不要采取“一梯四戶”的布局設計;微觀層面,要充分考慮主要功能房間(比如,臥室、客廳)的采光要求,控制好開窗面積,這樣既能夠滿足居民居住環境的需求,也能夠有效地降低“生活”能耗。

2.2加強舊城改造建筑規劃設計總體控制

“總體控制”是舊城改造中建筑規劃設計的重中之重,只有做好建筑規劃的“總體控制”,舊城改造的預期目標才能夠得以實現。舊城改造建筑規劃設計總體控制關鍵需要做好以下幾點:(1)城市功能分區設計。舊城改造是城市建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現代城市發展必然要經歷的階段。一般而言,城市建筑規劃設計的主要內容是建筑物(包括居民住宅、商住房、辦公房屋等等)、道路交通、配套設施、市政公用設施等等,舊城改造建筑規劃設計必須要符合城市功能分區設計要求,絕對不能為了“增收”而盲目地提升容積率,否則,舊城改造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價值。比如,目前,部分城市舊城改造并不是為了改善居民的居住環境,而是盲目地提升城市的“美觀度”,所以建設了一座座高樓,但是,綠化、配套設施、建筑質量、交通規劃等配套服務卻遠遠滯后于居民生活需求,嚴重的甚至于成為一個個“爛尾樓”。(2)景觀環境規劃設計。景觀環境規劃設計也是舊城改造建筑規劃設計中的一部分。宜人的景觀環境設計有助于提升城市品牌形象,因此,在舊城改造的過程中,必須要做好景觀的整體規劃設計與局部規劃設計的“銜接”,確保舊城街區的空間尺度、景觀設計等與整座城市融為一體,這就需要將舊城改造的景觀規劃設計納入到城市景觀規劃設計中來,講景觀與建筑物進行整體設計。(3)配套服務設施規劃設計。配套服務設施規劃設計、建設是舊城改造中規劃設計的重點,也是難點。由于舊城大多已經存在了很長時間,道路交通設計、市政供水排水管網設計等等不可避免地會受到現有場地條件的限制,這就對建設部門的配套服務設施建筑規劃設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須要考慮好如何在現有的條件下,通過優化建筑規劃設計,盡量地完善基礎配套服務設施建設,提升居民生活、居住的滿意度。(4)做好建筑物規劃與設計。建筑物規劃、設計是舊城改造建筑規劃設計的“主要對象”。舊城改造中的建筑物規劃設計要盡量符合改造區的“特色”,比如,現有的建筑物的風格、建筑外墻顏色以及所使用的建筑材料等等。在符合城市發展整體規劃設計的前提下,能“修建”的盡量不拆除“重建”,能“改建”的盡量不要“擴建”,即使需要擴建、拆除重建的也盡量不要改變原有的空間景觀特征,確保現有的歷史建筑物以及其它特色建筑物能夠被正常使用。另外,舊城改造區域內的建筑物規劃、設計,還必須要考慮到與外環境建筑物的“銜接”的問題,這樣才能夠確保整座城市建筑“渾然成為一體”,滿足居住、審美的“雙重”需求。

2.3注重傳統歷史文化的傳承

舊城改造不是要否定現有的一切,而是應該在綜合評估、科學論證的基礎上實施舊城改造。一般情況下,舊城區都不同程度地承載著現代城市“新陳代謝”進程中保持特定的生活習慣、維持原本的文化風格的“功能”。因此,舊城改造在賦予其新的“名片”、更為全面的功能的同時,還必須要保留其固有的、鮮明的“特色”———歷史文化、物質文化遺產等。歷史文化是一座城市的“地標”,是這座城市的“品牌代表”,這就要求舊城改造建筑規劃設計要注重保護物質文化遺產,盡量保持“歷史風貌”的相對完整性、真實性、延續性,運用現代化的、先進的設計“手法”來規劃設計“新城”,達到與現有歷史文化、物質遺產相互映襯的目的,增強城市的“文化底蘊”。在具體的建筑規劃設計過程中,要特別注重保護舊城的整體歷史格局、挖掘“本土特色資源”,盡量與片區、城市總體規劃設計“格調”相符。

作者:彭嘉敏 單位:江西省萍鄉市規劃局安源分局

參考文獻:

[1]劉宣.舊城更新中的規劃制度設計與個體產權定義———新加坡牛車水與廣州金花街改造對比研究[J].城市規劃,2009(08):18-25.

第12篇

【關鍵詞】歷史名城;文化創新;地域特色

歷史在文化創新與發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主要表現在文物保護與城市開發的碰撞、文明保護與文化創新的沖突、文化發展與經濟效益的矛盾三個方面。歷史名城發展戰略應是:堅持保護第一思想,廢除破舊立新意識;搞好文物普查工作,科學規劃城市發展;制定名城品牌戰略,突出地域文化特色;拋棄仿造人文景觀,力求歷史真實再現;創新資金投入機制,促進名城持續發展。

一、池州概況介紹

池州,一方縈繞歷史神韻的土地,一片充滿文藝氣息的天國,素有“千載詩人地”之美譽。池州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北臨長江,東鄰金陵,南接黃山,西眺匡廬,是長江南岸的重要的濱江港口城市。特的地理位置催生出池州獨特的地域文化,吳儂軟語、三楚情思、中原雄風在這里融會流轉,孕育出一代代文人墨客、風流才俊。

基地分析:白洋河濱河景觀帶位于貴池區西郊,景觀臨近杏花村大道,周邊分布著居住區、行政辦公區、教育區、文化區等,交通十分便利。基地有著特殊的自然地形,地勢高低起伏,最大落差可達12米。

我們這次的開發目的旨在通過尋求濱河綠地的生態恢復與價值發展之間的最佳平衡,立足現狀提高開發附加值,形成城市空間的民俗風情展示帶。

二、富有地域特色的景觀設計理念

所謂地域特色就是某地區在歷史積淀、文化背景、空問形態、民風風俗、物質構成、自然條件、經濟條件及人們的價值觀等各方面的特點。

(一)歷史文化特色。歷史文化特色是體現城市地域特色的重要內容。安徽池州市發展到了現代,“城在景中”是池州山水城市的又一空間特征,我們這次的開發目的旨在通過尋求濱河綠地的生態恢復與價值發展之間的最佳平衡,立足現狀提高開發附加值,形成城市空間的民俗風情展示帶。

(二)地理特色和空間形態特色。在舊城改造中,應充分體現城市的地理特征和原有的空間形態,才能真正實現城市的地域特色。舊城改造以前,白洋河濱河景觀帶周邊建筑均為村民自建竹筒房,形態簡單,缺乏特色。成功進行文化城周邊景觀改造后,這一現狀得到了較好的改善。

(三)文化梳理與總體規劃設計。我們這次對白洋河濱河景觀帶的設計為體現池州特色的秋浦歷史文化,設計從文物古跡、文化遺存、名人蹤跡、民間傳奇四方面對池州文化進行梳理,來作為景觀整體規劃和局部設計的依據。我們將整個景觀分成五大塊,分別是:秋浦古韻、秋浦詩林、秋浦仙境、秋浦樂章、秋浦禪茗。

(四)景觀系統分析――“一軸三入五心六配”。一軸,即一條景觀主軸線。方案圍繞這一中心展開規劃,整條主軸線東西向900多米一線貫通,上置觀景平臺、座椅、亭臺等一系列供游人觀賞、游玩、休息的場所,配合花池、樹池、跌水、小品,將900米的長距離景觀線路聯接起來,使整條線路更富有生命力。三入五心,即三條主入口和五個重要景觀點。入口作為景觀道路系統中重要的一部分,它在連接景觀主軸線的基礎上,配合小徑,也成為了五心中的三個主要景點。五個大景點做為本案重要設計對象,融合了當地文化特色,豐富了公園的主題,使廣大市民更加了解這座歷史古城。六配,即一些小型景觀和休息場所。小型景觀與休息場所的介入,不僅使幅員開闊的景觀帶的文化內涵更提升了一個新層次,而且還注重了整個景觀體系的空間連貫性,使整個方案一氣呵成,在設計中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方案的設計充分的利用了基地的特殊地形,抓住了馬路與沿河兩個方位高低落差的特征,在設計中也站在施工時減少人力物力財力的角度,確定了打造一個自南向北由高到低的濱河景觀帶。

三、規劃設計構思

1、設計理念。基地自身具備良性循環城市水環境,加之融于自然、變換自然、裝點自然、取材自然的設計理念,設計將著力從生態價值、環境保護價值、保健修養價值、文化娛樂價值、社會公益價值及經濟價值并重的角度出發,通過將以上水、岸、綠三種元素的重構,進而實現池州市繽紛色彩的民俗文化展示功能,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具有池州地域特色的城市現代濱水景觀――具有鮮明文化風情的親水休閑開放空間、優美的生態景觀體驗區以及豐富的秋浦文化風情展示帶。

2、設計亮點。設計在現有元素基礎上,強調景觀綠化及公共空間設計,同時完善交通體系,深入剖析相應的文脈資源,加強對區域風情的挖掘;細化白洋河不同形式的親水岸線形式,對池州市地方民俗風情進行歸納,追求舊有基地城市文脈的延續和創新,通過“秋浦歷史、秋浦故事”進行風情主題的演繹。生態景觀園人文風情線從自然、科技、生態三大塊展開,并分別衍生到文化、創新、環保的層面,力求自然生態元素的完美融合以及基地歷史文化的強烈體現。再加上新技術、新材料的運用,景觀規劃理念的創新,使此方案的設計實現人類對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的保護和再生利用。

四、歷史名城的文化發展

歷史名城的文化創新與發展,要堅持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的渾然一體,相得益彰;實現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水融,和諧發展。

1、堅持保護第一思想,廢除破舊立新意識傳統的歷史名城保護理念。

2、搞好文物普查工作,科學規劃城市發展。城市開發中,準確的城市定位是保持名城個性特色,持續發展的關鍵。而要為歷史文化名城準確定位,就必須首先做好文物普查工作,其次是根據調查研究結果科學規劃城市發展戰略。

3拋棄仿造人文景觀,力求歷史真實再現。白洋河濱河景觀帶周邊景觀進行改造規劃將城市功能進一步拓展,整體環境進一步提升,可以提高城市的綜合實力。城市建設有得有失,池州市白洋河歷史文化名城周邊景觀改造規劃延續地域特色的方式值得全國其他城市在舊城改造時借鑒。

4以人為本,創造和諧城市:進行舊城改造應該著眼于將來,整合城市中的物質資源,同時依托城市中的非物質資源,以延續地域特色的方式塑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現代城市。池州市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美麗的自然風光,塑造了池州市獨特的城市形象和文化品位。城市風貌建設面臨著嚴峻的挑戰,應加大保護力度,在保護中求發展,在發展中守特色。

池州香格里拉濱河公園的建設將為市民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具有池州特色的城市現代城市濱水景觀。

【參考文獻】

[1] 王淮梁. 城市公共藝術景觀 [M] . 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6.11

[2] 王淮梁. 城市家具系統設計[M] . 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6.11

[3] 王光新.《現代城市廣場景觀設計的研究》.安徽農業大學.

[4] 孫永生.《以旅游發展為動力的舊城改造》.華南理工大學.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图片| 嘉荫县| 荃湾区| 天祝| 抚顺市| 耒阳市| 灵丘县| 宜城市| 始兴县| 河池市| 开平市| 万载县| 金山区| 北安市| 高碑店市| 西乌珠穆沁旗| 沭阳县| 惠安县| 鞍山市| 达孜县| 莫力| 都匀市| 长沙市| 宁海县| 阿合奇县| 聂拉木县| 景泰县| 镇坪县| 荥经县| 建宁县| 同心县| 汉寿县| 西丰县| 拉萨市| 梅河口市| 黄骅市| 夹江县| 象山县| 徐闻县| 元朗区| 顺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