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對特殊教育的理解和看法

對特殊教育的理解和看法

時間:2023-09-20 16:56:1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對特殊教育的理解和看法,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對特殊教育的理解和看法

第1篇

關鍵詞: 特殊教育教師;困惑;反思

中圖分類號:G76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1297(2008)07-070-01

最近電視劇《暗算》紅遍大江南北,其中王寶國對阿炳這一人物的演繹頗為人稱道。阿炳是一個盲人,還弱智,智力只有七八歲孩子的水平,但他卻有非凡的聽力和記憶力,就是這樣一個多重殘疾的人,做了常人幾乎做不到的事:從浩若煙海的電波聲中找出了敵臺,為打擊敵人,保衛國家立下汗馬功勞。而這一切都歸功于研究所的安在天對阿炳的照顧和教育。

一、作為一名特教工作者,我對安在天的教育方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經過仔細分析,究其成功的原因,做了以下幾點總結:

(一)教育者要充分尊重教育對象。

在教育過程中我們強調移情,既教育者要設身處地以一種同情態度深入了解教育對象的內心世界,了解他們的情感體驗和思想活動,從而作出客觀、公正的認識。只有把教育對象當成一個有血有肉有個性的生命體,而不是學習機器,才能從心底激發要幫助他、希望他進步的激情。安在天了解阿炳,他不因為阿炳的缺陷就小瞧他,恰恰相反,他尊重阿炳,哪怕他的想法很可笑,很反常。“天才總是把自己拉得很長,長得像游絲一樣,因此,他們在其他方面是很脆弱的。”“只要你對他好,他就會對你好。”安在天對阿炳深深的理解和真誠的關懷,換得了阿炳發自內心的信任,正是這份信任支撐他完成艱苦的工作。

(二)教育者的教學方法要適合教育對象。

安在天對阿炳的教育內容在正常人看來是有些可笑的:向阿炳解釋工資多少時,他用手來做單位,稱為“五只手的錢”。類似的:把找電波比成通過鐘處長的口音找到鐘處長的同村人;把隱藏很深的電臺比作跑到淺水區的狡猾的大魚等。但教學效果是顯而易見的:阿炳明白了,知道自己該做什么。什么教育方法才是成功的教育方法?這些活生生的例子告訴我們:只有適合教育對象,被教育者接受的方法才是好方法。

(三) 特殊教育是一項融合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的長期過程,需要特教工作者懷有悲天憫人的善良之心,誨人不倦的耐心,決不放棄的恒心。殘疾人因為身體缺陷,必然造成生活上的不便和種種心理問題。特教工作者絕大部分是健全人,很難切身體會他們的感受,造成溝通上的困難和教育過程中的困惑。正如“在我眼里是一盆香噴噴的鮮花,在他們眼里就是毒蛇。”安在天把阿炳當作自己的孩子,遵循“明眼人把眼蒙上進入他的世界,體會他的喜怒哀樂”之原則,他很細致地照顧阿炳的生活起居,還能包容他的壞脾氣,遇到困難能想方設法解決,不輕言放棄。這些是他們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身為特教老師,試問:我們幾人能做到?

二、對比以上各點,我不禁想到我國當前特殊教育學校教師的工作現狀和存在的各種問題,應該引起我們每位特

教工作者的反思。

(一)首先,特教教師的專業素質和心理素質亟待提高。

1、 隨著特教事業的蓬勃發展,特教教師隊伍日益年輕化,隨之一些問題也凸顯出來。年輕的特教老師缺乏教學實踐經驗,不熟悉特殊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不會搞教育教學研究,除了向學校內部較有經驗的老師學習外,很少有接受系統培訓的機會。這些原因限制了年輕的特教老師健康成長。

2、隨著社會發展,競爭日益激烈,特教老師的工作壓力逐漸增加;特殊教育學校相對比較封閉,人際關系復雜,極端耗費教師的精力;特殊學生的學習效果不明顯,與老師的期望值相差較大;還由于社會上部分人對特殊教育的不了解,甚至歧視,導致特教老師普遍存在自卑感、挫折感、失落感等負面心理,很容易產生心理問題,直接影響到老師的教學態度、教學效果。

3、其次,特教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不容樂觀。

特教教師絕大部分是健全人,很難切身體會特殊兒童的精神世界,彼此交流起來是非常困難的。由于特殊兒童身體殘疾的原因,必然會影響到他們的學習成績。很多特教教師都抱怨:教得那么辛苦,還是學不會。一種失望的情緒影響著特教老師的心情。這些原因直接影響到師生關系:教師橫眉冷對,學生敬而遠之。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教育取得成功的保障,特殊學校的這種師生關系需要改善。

(二)部分特教教師對特殊教育的理解出現偏頗,對特殊教育改革的方向不明確,影響到了教學效果。

普校的教學改革如火如荼地開展,特殊教育學校發現了自身存在的問題,提出改革的要求,但改革的方向不明確,缺乏成功的經驗作為借鑒,基本處于摸索階段。

特殊教育是針對有特殊需要的人之教育,正因為他們特殊,和健全人不同,才需要特殊教育。有的特教教師提出“特殊教育向普校教育靠攏”這樣的觀點,采取“拿來主義”,把普校的教材拿到聾校使用,把普校的教學方法搬到聾校課堂上,不但操作起來困難,學生也是毫無反應、不知所云,其教學效果可想而知。

還有小部分特教教師認為教特殊兒童是一件簡單的事,不需要什么高深的學問。這些教師不讀書,不學習,停滯不前,教學過程中錯誤百出,誤人子弟。

三、為什么安在天作為一個特殊教育的“門外漢”,能對又盲又弱智的阿炳實施了非常成功的教育,而我們作為專業的特殊教育者卻沒有作為呢?我結合自身的教育教學經驗,提出以下改進措施:特教教師要從以下幾方面加強自身建設。(1)特教教師首先要有四心:事業心、愛心、耐心、恒心。(2)特教教師要全面了解學生情況,用正確的態度對待學生,用適合的方法教育學生。(3)特教教師要不斷加強自身學習,具備高尚的師德、廣博的知識修養、扎實的教育教學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4)特教教師還要有良好的心態和自我調控的能力。(5)特教教師還要有敢于改革創新的勇氣。(6)另一方面,特殊教育學校要加強特教教師之間的有效交流。(7)建立全國性的特殊教育研究機構,為特教教師接受教育和再教育提供場所。

第2篇

關鍵詞:特殊教育;家校互動;策略

家校互動合作是家長與學校教育工作者從各個方面進行的教育合作方式,他們共同的目標就是讓學生健康成長。家校兩者合作使特殊家庭的家庭教育走上正軌,可以促使雙方更好地互通情況,互相配合,了解特殊孩子的具體成長過程,提高教育的成效。

一、引導家長調整心態,營造積極氛圍

心態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成敗,積極的心態是一個人的成功、健康和快樂的保證,任何時候都要抱有積極的心態,對任何事情都要付出最大的熱情,那么成功離你不會再遙遠。家長要常針對孩子的自卑心理適時引導,以賞識的眼光鼓勵孩子追求進步,告訴他:“你能行”,不斷地進行心理暗示。只有把孩子的行動變成他們自己內心的渴望,他們對所做的事情才會越來越感興趣。反之,如果他們所做的事情不是出于自己的興趣,那么他們做事情就沒有動力驅使。家長要在興趣培養上下工夫,通過自己實際行為引導孩子嘗試,學會選擇,學會堅持,學會承擔,把握住一個原則:變“要他做”為“他要做”,積極調動孩子的興趣,讓“要求”變成學生的自然行為。可是我們常常忽視了家長對待孩子的心態,在調查中也發現父母對孩子的態度存在誤區,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孩子的后天心理發展。學校可以通過開設家長心理咨詢室或心理教育講座讓大部分家長認識到,應該保持怎樣的心態去影響孩子。家長要理性接受孩子孩子的事實,保持樂觀精神,以平常心看待孩子的成長。

二、鼓勵家長親近孩子,減少溝通障礙

特殊教育孩子不僅需要家長提供物質上的需求,更需要家長給予精神上的關心。很多家長表示在家里無法與自己的孩子進行溝通。事實上,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孩子從小就是通過父母說話的語調、身體動作、神情等理解父母的用意,并通過彼此交流,知道父母對自己的關心與疼愛,感情是相互的,這也就決定了孩子從心理上是否愿意與父母親近。可見,家長親近是減少溝通障礙的前提,而不同的對象又要采用不同的溝通方式。

三、開設家庭教育講座

學校可以定期或者不定期地開展家庭教育講座,探索家庭輔導特殊孩子的教育方法。由于特殊教育的孩子不同于正常孩子,父母總是很容易疏忽對孩子內心世界的一些教育,通常情況下這是導致孩子心理問題的關鍵。首先,課上可以給家長們講解一些對待這些特殊孩子應有的態度和教育方法。對于這些特殊學生的教育絕對不可以像對待正常孩子一樣,要對特殊孩子在成長道路上的特殊心理以及行為表現給家長進行一一分析。在此過程中可以加入一些案例分析,讓家長們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孩子以及孩子們做出的一些難以理解的奇怪的行為舉動。也可以開展討論,各個家長之間進行交流,并且交換意見,談談自己孩子的情況和看法,教師則可以有針對性地對家長們在家庭教育、對待孩子的方法上的不合適之處進行一定的指導,并要求父母平時應該多拿出點時間多關心孩子,多與這些孩子進行心靈的溝通,更要多創造機會讓孩子感受到家庭溫暖的氣氛,多鼓勵和表揚孩子。也可以利用校園網站,開設“家庭教育知識論壇”。

四、加強家校互訪工作,增進家校互動

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越接近,產生的教育合力就越大,效果就越顯著。要使家長的教育與學校保持一致性,關鍵看班主任和家長間的聯系,同時,班主任應該要注意與家長交往的內容、形式及其藝術。

第一,增加教師家訪率。對孩子的了解,僅通過檔案是遠遠不夠的,未必能了解到全面而真實的情況,為了實現學校和家庭教育的有機配合,必須有計劃、有步驟地對所有家庭進行訪問,了解家長基本情況、家庭基本情況和孩子在家的情況,為孩子的教育提供參考。

第二,鼓勵家長進校園。了解是雙向的,家長應主動到學校了解孩子的活動情況、學習情況、交友情況,增加與孩子的溝通話題,更好地增進與孩子的情感,為教育交流奠定基礎。

第三,采用書信或電話交流。部分家長面對著生活的壓力、工作的需要,由于時間上的不便安排,很難實現與班主任間的面對面交流,這樣情況下,彼此可以通過書信或電話反饋情況,請求彼此協助配合教育。

第四,定期召開家長會。通過教育局統一的一日開放活動,吸引家長參加學校教育,解決普遍性問題,針對孩子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策略,家長間也可以交流經驗。

五、實施家庭支持計劃,做好總結評量

第3篇

[關鍵詞]學前兒童;全納教育;普通幼兒園教師;特殊教育機構教師

[中圖分類號]G6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604(2014)01/02-0075-04

全納教育是時下熱門的教育話題之一,學前兒童全納教育也越來越受人們的關注。英國的“一體化教育”和美國的回歸主流運動都旨在讓殘疾兒童在受限制最少的環境中接受教育。他們主張依據殘疾性質和程度的不同對殘疾兒童采取不同的特殊教育,即為殘疾兒童制訂個別教育計劃;主張讓大多數殘疾兒童盡可能在普通學校或普通班級中與正常兒童一起學習和生活。在中國,學前兒童全納教育仍是一個新的研究領域,不論在理論還是實踐上都迫切需要探索和發展。學前教育工作者的認知、態度等無不影響著學前兒童全納教育的開展。基于此,研究者對杭州市部分幼兒園教師的學前兒童全納教育觀進行了調查。

一、調查對象及方法

(一)調查對象

以杭州市10所學前教育機構(7所普通幼兒園(甲級)和3所特殊教育機構)中的134名教師(普通幼兒園教師101名,特殊教育機構教師33名)為調查對象,教師的年齡在20-48歲。

(二)調查方法

本調查采用封閉式調查問卷,問卷包含19道題,涉及認知、情感和行為三個維度。使用李克特量表計分法計分,每個問題有“非常同意”“同意”“不一定”“不同意”“非常不同意”五種回答,分別記為5、4、3、2、1分。其中6題進行反向計分。所有數據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處理和分析。

二、調查結果及分析

下表顯示,普通幼兒園教師與特殊教育機構教師在學前兒童全納教育觀方面存在一定的差異,下面從認知、情感和行為三個維度作具體分析。

(一)認知維度:普通幼兒園教師和特殊教育機構教師不存在顯著差異

1.兩者都初步了解學前兒童全納教育理念

調查結果顯示,兩類機構的教師對學前兒童全納教育的相關理念都有一定的認識和了解。在學前兒童全納教育的具體知識方面,特殊教育機構教師的平均得分(M=3.87)略高于普通幼兒園教師(M=3.5)。這個不難解釋。一般而言,特殊教育機構教師往往會自學有關學前兒童全納教育方面的理論,以便更好地開展工作。普通幼兒園教師在實際教學工作中接觸到的特殊需要兒童并不多,因此他們對于學前兒童全納教育的了解更多的是抽象的理論。

2.兩者對于現狀的把握都不足

調查得知,在對我國目前學前兒童全納教育的滿意度方面,普通幼兒園教師的平均得分(M=3.2)要略高于特殊教育機構教師(M=3.0)。普通幼兒園教師得分略高,可能是因為他們對我國學前兒童全納教育的現狀并不十分了解,所以他們的判斷帶有一定的主觀色彩。特殊教育機構教師長期從事特殊需要兒童教育,他們更加了解普通兒童與特殊需要兒童融合的實際情況,然而也正因為如此,很多特殊教育機構的教師在談及我國學前兒童全納教育時有些過于悲觀。他們認為,目前主要是少數學者和一些專職教師及有這方面需要的家長在關注學前兒童全納教育,國家和各級政府有關部門關注、支持并不多。因此在他們看來,我國的學前兒童全納教育發展比較遲緩。事實上,我國近年來已較重視特殊需要兒童的教育,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政策。比如,2006年新修訂的《義務教育法》就大大充實了有關特殊教育的內容。應該說,我國發展學前兒童全納教育還是有一定的條件的,應該樂觀地看待學前兒童全納教育的前景。

(二)情感維度:普通幼兒園教師和特殊教育機構教師存在一定差異

1.兩者在情感上認同全納教育,對隨班就讀問題看法相近

調查顯示,普通幼兒園教師與特殊教育機構教師都比較樂意接受學前兒童全納教育的理念(M=4)。在特殊需要兒童隨班就讀的問題上,兩者的觀點差不多,比如,都比較認同有輕度障礙的特殊需要兒童(如輕度智力障礙、輕度視聽以及語言障礙、輕度身體肢體障礙、輕度自閉癥)在普通班級就讀(M=3.9),都不太認同有中度、重度障礙的特殊需要兒童(如中重度智力障礙、中重度視聽語言障礙、中重度身體肢體障礙、中重度自閉癥、多重障礙)在普通班級就讀(M=2.5)。兩類機構中的不少教師都認為,有中度、重度障礙的特殊需要兒童在普通班級就讀不利于他們的行為矯正。

2.兩者在特殊需要兒童隨班就讀的教學質量和班級管理問題上存在顯著差異

在特殊需要兒童隨班就讀的教學質量和班級管理問題上,特殊教育機構教師和普通幼兒園教師的態度存在顯著差異。特殊教育機構教師認為特殊需要兒童隨班就讀會降低普通班級教學質量(M=3.6),普通幼兒園教師則認為,只接納個別特殊需要兒童對普通班級教學質量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并不大(M=2.9)。在特殊需要兒童隨班就讀的班級管理問題上,兩類機構教師都認為要花更多的時間進行班級管理,但是普通幼兒園教師在這個問題上的傾向程度要高很多。這可能與普通幼兒園教師對特殊需要兒童的理解和認識較為欠缺有關,大部分普通幼兒園教師對特殊需要兒童的教育教學并不了解,認為在有特殊需要兒童就讀的班級開展教學活動時,仍可按慣例進行,并沒有想到要兼顧有特殊需要兒童的教育問題。特殊教育機構教師大多有多年的特殊教育教學經驗,對特殊需要兒童的實際情況了解更多,所以他們反而對全納教育中可能出現的教學困難有充分的估計。

(三)行為維度:普通幼兒園教師和特殊教育機構教師存在顯著差異

調查發現,在教育特殊需要兒童的專業技能方面,普通幼兒園教師和特殊教育機構教師存在顯著差異。比如,特殊教育機構教師大多掌握了一項或多項教育特殊需要兒童的專業技能(如盲文、手語等)(M=3.4),而普通幼兒園教師基本沒有人掌握教育特殊需要兒童的專業技能(M=2.3)。此外,特殊教育機構教師(M=3.6)較普通幼兒園教師(M=3.2)更能準確判斷兒童異常行為的性質,進而能為特殊需要兒童提供早期干預。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調查還發現,無論是普通幼兒園教師還是特殊教育機構教師,都十分缺乏特殊教育方面的職后培訓,絕大部分普通幼兒園教師從來沒有參加過有關特殊教育方面的職后培訓。

三、相關建議

全納教育主張人人都有平等的受教育權,普通幼兒園不僅要接收特殊需要兒童,保證每個兒童的平等受教育權,還要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兒童,滿足他們的不同需求。考慮到我國現階段實施全納教育存在的種種問題,研究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作出努力以加快學前兒童全納教育實施的步伐。

(一)以組織領導為前提,建立政策保障機制

學前兒童全納教育的實施和推進涉及多個方面,但應從“有人管事、有錢辦事、有章理事”做起。一是組織機構。學前兒童全納教育是一項民生工程,政府應樹立起主導意識,可成立學前兒童全納教育工作領導小組,定期召開會議,制訂計劃,加強督辦,協同配合,及時解決工作中出現的問題。二是經費投入。政府有關部門要加大對學前兒童全納教育的投入,積極改善實施學前兒童全納教育幼兒園的辦園條件,提高辦園效益。三是政策。要對承擔學前兒童全納教育教學任務的幼兒園,在園舍建設、幼兒園等級評定、專業教師職業素質、特殊需要兒童服務等方面制訂相應的規章制度,切實保障學前兒童全納教育的教學及班級管理質量,逐步形成有效的管理機制。

(二)以園舍環境為載體,完善教學配套設施

園舍環境是實施學前兒童全納教育的實踐平臺和基礎載體,應根據學前兒童全納教育特點完善園舍環境。一是環境布置。在布置活動室時,要充分考慮兒童的流動量和安全性,確保空間的設置便于特殊需要兒童活動。二是教玩具。提供的教玩具要多樣化,既能吸引普通兒童也能吸引特殊需要兒童,要符合兩類兒童的發展水平,有利于促進兩類兒童的交流。㈣三是作息時間安排。要根據兩類兒童的發展水平安排好作息時間。

(三)以師資力量為核心,提升教師專業素質

擁有一支政治素質高、業務能力強的幼兒園教師隊伍,是做好學前兒童全納教育工作的關鍵。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人手提高幼兒園全納教育教師的職業道德和專業能力水平。

一是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幼兒園教師要樹立正確的學前兒童全納教育觀念,從內心真正接受特殊需要兒童,既要尊重兒童智能發展的多樣性,也要尊重兒童智能組合的差異性;既關注教學目標的合理性,也關注兒童發展的可持續性。同時應樹立多元化的評價理念,采取過程性評價和發展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來評價普通兒童和特殊需要兒童。

二是完善教師的知識結構。實行學前兒童全納教育要求幼兒園教師必須具備相應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在專業知識結構上,教師不僅要掌握普通教育方面的知識及技能,也要掌握特殊教育方面的知識及技能。只有不斷完善專業化的知識結構,教師才能科學開展學前兒童全納教育。

三是實施資格認證制度。全納教育的特殊性和復雜性,決定了教師需要具有較高的專業水平和能力。建議我國制訂特殊教育教師從業的專業標準,推行特殊教育教師資格證書制度。將目前有些地方的學歷要求轉換為資格要求,從源頭上保證特殊教育教師的專業素質。

第4篇

關鍵詞:特殊兒童;性教育;現狀

自20世紀以來,越來越多的國家意識到性教育對于青少年成長的作用,對國家精神文明發展的影響,于是各國陸續開展了性教育。1942年瑞典開始在義務制學校中對7歲以上的少年兒童進行性教育。20世紀60年代,美國開始了青春期性教育。日本在二戰后也在學校開始了以傳授生理知識、性科學知識、性倫理道德為主要內容的性教育。英國也在1980年制定了性教育的法律,規定地方教育當局有進行性教育的義務。

性教育的內容十分廣泛,大致包括三方面的內容:(1)性知識教育,如,男女性器官的解剖生理、生育過程、青春期發育和注意事項、性生活指導、計劃生育與優生、障礙與性病的防治等。(2)性心理與性審美教育,如,不同年齡和性別性心理發展的特點、性心理功能障礙及其防治、性的美學與健美訓練等。(3)性道德與性法制教育,如,樹立正確的戀愛觀與婚姻觀、批判“性解放”和“性自由”的思潮、建立性法制觀念、防止性犯罪的發生等。世界衛生組織(WHO)于1974年在上,對人類性教育問題做出了綱領性的決定,認為性健康是指有的人在軀體上、感情上、知識上和社會方面的整合,并表現為積極地豐富和增進人格、交往及愛情。

伴隨著社會的進步,精神文明的發展,國家越來越重視特殊兒童的教育,越來越關注特殊兒童的權益以及社會的接納程度,而特殊兒童的性教育成為不可避免的內容之一。

特殊兒童,廣義的理解,是指與正常兒童在各方面有顯著差異的各類兒童。這些差異表現在智力、感官、情緒、肢體、行為或言語等方面,既包括發展上低于正常的兒童,也包括高于正常發展的兒童以及有輕微違法犯罪的兒童。在《美國特殊教育百科全書》中分為天才、智力落后、身體和感官有缺陷(視覺障礙、聽覺障礙)、肢體殘疾及其他健康損害、言語障礙、行為異常、學習障礙等類型。狹義的理解,專指殘疾兒童,即身心發展上有各種缺陷的兒童,又稱“缺陷兒童”“障礙兒童”。包括智力殘疾、聽力殘疾、視力殘疾、肢體殘疾、言語障礙、情緒和行為障礙、多重殘疾等類型。各個國家規定的具體種類數量和名稱不盡相同,例如,美國的法令規定殘疾兒童有11類,日本的法令規定有8類。可以在發現殘疾后即進行教育和訓練,使其達到最佳的康復水平、減少殘疾的不良后果,從而得到全面發展,能夠適應社會,成為社會平等的成員。

一、國內性教育研究現狀

通過對一些文獻參考分析,發現我國性教育研究雖起步較晚,

但是研究成果頗多,其研究特點歸納如下:

1.研究內容豐富

包括性教育模式、性教育原則、性教育教材、性教育課程設置等。國外一些國家的性教育模式,以及這種模式對于中國性教育的啟示。

2.研究的目的

主要有兩點,通過引進分析國外的可取之處,來為我國性教育的完善提供啟示;另一點,就是調查歸納分析我國的性教育的現狀,揭示我國性教育體系中存在的不足以及對策。

3.研究領域涉及范圍廣

研究的領域涉及學前教育、成人教育、職業教育以及特殊教育。

4.研究對象的多樣化,對不同群體的性教育的研究

群體劃分的標準是以對象的年齡特征、身份屬性或障礙種類等。例如,若從身份屬性來看,有對于留守兒童的性教育研究、對于農村青年的性教育研究;若從年齡特征來看,有對于青春期少年的性教育研究、小學性教育研究、3~12歲兒童的性教育研究等。

二、國內特殊兒童的性教育研究現狀

通過對文獻的梳理,發現對于特殊兒童的性教育研究起步較晚,研究的時間多在2000年以后,并且研究的數量遠少于普通學生的性教育研究,根據特殊教育中不同對象,其特點歸納如下:

1.對于智力障礙兒童的性教育

其研究的內容主要集中在:智力障礙兒童性教育的現狀;智力障礙兒童常見的性問題;智力障礙兒童性教育的教學原則及內容;智力障礙兒童性教育課程的開發。

陳蓮俊(2009)在《上海市成年智障人士性教育調查報告》中曾對上海市成年智障人士的性教育情況作了調查,調查發現:成年智障人士存在較強烈的性教育需求;家長和工作人員對性教育在認識上持肯定態度,但是在世紀的教學過程中仍有所回避;目前在機構中性教育教學難以開展的主要原因是教學材料缺乏以及工作人員教學能力的不足。

在《上海市成年智障人士性教育教學研究》中,根據初期調查,組織編寫性教育教學方面的材料,對29名成年智障人士開展實驗教學,評估其教學成效。通過其調查發現,成年智障人士在接受性教育前,對性知識掌握不全面不科學,對戀愛交友技能需求強烈;性教育教學有助于智障人士對于性知識的掌握,但是效果保持不理想。

熊利平(2004)在《智力障礙認識性教育原則初探》中,討論了智障人士性教育的現狀和智力障礙認識發展的情況,闡明了智力障礙人士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著重論述了智力障礙人士性教育的一些原則:正面教育原則;正面教育原則;終身教育原則,綜合教育原則;循序漸進;注意教育技巧的原則。

熊利平(2005)在碩士論文《智障青少年性教育教學成效研究》中,通過對19名智障青少年進行15次課的性教育(性教育內容包括:生理與性別、青春期、兩往、自我保護),并通過對家長、教師、智障青少年進行前后測來了解性教學成效。通過對結果的討論分析,得出:(1)智障青少年存在不適應表現,性教育或適當的指導非常必要。(2)智障青少年的自我保護意識薄弱,性知識嚴重缺乏。(3)短期的性教育課程沒有顯著改善智障青少年的表現。(4)性教育顯著地提高了智障青少年的自我保護意識,對他們的性健康和社區融合將起到推動作用。(5)性教育有效地提高了智障青少年的性知識知曉率,對其行為的改變和整體生活質量的提高將有潛在的影響。(6)整體上講,本研究所選用的教育內容、教育原則和教學方法是有效的。(7)同一性教育模式在不同教育安置形式下教育效果無顯著差異。

毛榮建(2010)在《國內智障兒童性教育探析》中,探討分析了智障兒童性教育的問題,并提出了智障兒童性教育的內容和原則。并指出智障兒童的性教育是被忽視的,2003年特殊教育“十五”規劃中第一次正式提出智障者的性教育問題,但至今為止智障者的性教育及其相關研究仍有很大空白,仍然和現實的需求差距非常大。

劉燦(2011)在《智力障礙兒童性教育中的問題、實踐與思考》中,通過調查揭示了智力障礙兒童在性教育存在家庭教育不足、學校教育缺失和教育方法不當的問題,并針對不同年齡階段的智力

障礙兒童提出了有針對性的性教育目標、性教育的課程內容。

種華東(2011)在《智力障礙學生性教育的課程開發與實施》中,通過單一被試方法,利用開發的性教育課程進行實驗研究,對比基線結果,并對未來智力障礙兒童的課程開發提出了若干意見。

王雁,李海燕(2004)《韓國智力落后兒童性教育的發展及啟示》中,從性教育的目標、內容、方法幾個方面,對韓國智力落后兒童的性教育情況進行了闡述和分析。因為是韓國培智學校中智力落后學生出現率最高的,所以對智力落后學生進行行為的指導成了性教育中的核心課題;另外特別強調通過性教育讓智力落后學生認識到的隱私性,教會其分辨公共場所及私人的隱蔽場所。關于智力落后兒童的性教育目標,不同階段有其不同的目標,并且運用的方法也是豐富多樣的,有講授法、時間法、主題活動、角色扮演游戲、集體討論和提問法等。

2.聾人群體的性教育

探討了聾人學校對于不同模式的性健康教育的研究;聾校性教育的現狀,包括聾生的性心理發展不成熟,對性知識了解的缺乏,并且聾生性知識的來源很少是父母和教師,而是錄像、網絡和書刊雜志,我國聾校的性教育是相對缺乏的狀態。

鄧潤平(2013)在《聾人性健康教育模式研究》中,結合特殊教學理論,設計出四中性教育的模式:教師為主體的教育模式,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模式,同伴教育模式以及家庭教育模式。

李彥群,姚曉靜(2013)在《邯鄲市聾校性教育調查現狀》中,對邯鄲市聾校30名聾生和10名教師進行調查,調查的結果顯示:聾生的性心理有所發展,但還不成熟;聾生對性知識的了解相對缺乏;聾生的性知識的來源主要是錄像、網絡、書刊雜志,較少是從父母或教師那里了解的;聾校對青春期聾生的性教育相對缺失。因此,聾校的性教育不僅要傳授基本的生理知識,還要對聾生進行心理上的輔導;對聾生的性教育手段和方法要多樣化,運用多種感官讓聾生獲得科學的性知識;要實現家庭、學校、社會相結合,形成“三位一體”的青春期聾生性教育理念。

陳潔(2010)在《聾校性教育現狀的調查與分析》中,通過對不同省份兩所聾校的九年級52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了解到我國聾校性教育現狀為聾生獲取性知識途徑狹窄;聾生對青春發育過程中自己性器官的成熟以及外部生理體征的變化缺乏足夠了解;并且絕大多數聾生沒有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愛情觀和婚姻觀。

三、國外研究現狀

Efrosini Kalyva(2009)研究分析了教師對高功能自閉癥、低功能自閉癥以及亞斯伯格癥這三類對象呈現出的與性相關的行為的看法。與高功能自閉癥和亞斯伯格癥相比,低功能自閉癥呈現出更少的可被接納的與性相關的行為。通過研究發現,非常有必要對自閉癥候群進行有針對性的干預計劃。

Zafer Bekirogullari(2011)的研究通過對教育心理學家與特殊教育教師進行隨機的半結構化訪談,來了解他們對成年孤獨癥性教育的不同方面的看法。教育心理學家認為與普通個體相比,孤獨癥兒童在智力和生理的發展上都有所不同,并且在社會性及社會交往上落后于普通個體;特殊教育教師認為孤獨癥個體知識在社會性和交往上落后于普通個體;多數教育教師認為如果對孤獨癥兒童不給予適當的性教育,那么孤獨癥個體的壓力感會上升,教育心理學家認為對孤獨癥個體如果不給予適當的性教育,他們會出現攻擊異性或產生同性戀行為等交往的問題。

Balázs Tarnai,Pamela S.Wolfe(2008)在研究中討論了社會故事法對于孤獨癥個體性教育的作用,以及為孤獨癥個體的照料者和教育者提供一下對于孤獨癥個體在健康和性生活方面的建議。

通過對一些外文文獻分析,發現在20世紀90年代中就已有對智力障礙兒童、聾童的性教育的研究,在近十年中,性教育多是集中在以孤獨癥為研究主體。

四、分析與總結

通過對文獻分析,發現特殊兒童的性教育問題漸漸成為我國性教育中熱議的焦點。然而,與國外特殊兒童的性教育研究相比,我國的特殊兒童的性教育研究仍存在很多的不足。

第一,我國特殊兒童的性教育可以說在近十年才剛剛起步,研究目前多集中在現狀的調查與分析,教育目標、教育原則以及課程設計的初探階段,尚無可具體操作實施的教材以及教學方法。

第二,目前我國特殊兒童的性教育研究中,多是對智力障礙兒童、智力落后學生或以聾生為對象的,缺少以孤獨癥等其他兒童作為對象的研究。而孤獨癥兒童的性教育研究恰是近十年來性教育研究中的熱點。以不同兒童為主體的研究將是特殊兒童性教育研究發展的趨勢之一。

第三,目前對于特殊兒童的性教育研究,多是定性研究,或是理念理論的引進,缺少定量研究。這也是該領域有待深入的方面。

總之,為了更好地實現教育的平等,為了更好地發展特殊教育領域的各個方面,在特殊兒童的性教育研究中,以定量研究為完善特殊兒童性教育的依據,以先進的理念為導向,科學的引進國外的理論及成果。

參考文獻:

[1]車文博.心理咨詢大百科全書.杭州: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448.

[2]樸永馨.特殊教育辭典.北京:華夏出版社,2006.

[3]陳蓮俊.上海市成年智障人士性教育調查報告[J].中國特殊教育,2009(09):19-24.

[4]陳蓮俊.上海市成年智障人士性教育教學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學前教育與特殊教育學院,2008:37-42.

[5]熊利平,張文京.智力障礙人士性教育原則初探[J].中國特殊教育:2004(07):60-62.

[6]熊利平.智障青少年性教育教學成效研究[D].重慶:重慶師范大學教育學院,2005:15-20.

[7]毛榮建.國內智障兒童性教育探析[A].中國心理衛生協會殘疾人心理衛生分會第八屆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10.

[8]劉燦.智力障礙兒童性教育中的問題、實踐與思考[J].南京特教學院學報,2011(6):32.

[9]種華東.智力障礙學生性教育的課程開發與實施[D].重慶:重慶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2011:1-7.

[10]王雁,李海燕.韓國智力落后兒童性教育的發展及啟示[J].中國特殊教育,2004(01):84-88.

[11]鄧潤平.聾人性健康教育模式研究[J].南京特教學院學報,2013(06):24-26.

[12]李彥群,姚曉靜.邯鄲市聾校性教育現狀調查[J].河北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3(08):97-101.

[13]陳潔.聾校性教育現狀的調查與分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0(08):269-270.

[14]Efrosini Kalyva. Teachers’ perspectives of the sexuality of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Research in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2009,4(3):433-437.

[15]Zafer Bekirogullari,Cennet Gulsen,Kamil Soyturk.The In-formation and Attitude Levels of the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s and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the Process of Sex Education for the Adolescents with Autism[J].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1

(12):638-653.

[16]Balázs Tarnai,Pamela S. Wolfe. Social Stories for Sexuality Education for Persons with Autism/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 [J]. Sexuality and Disability,2008,26(1):29-36.

第5篇

在讀劉全禮著的《特殊教育導論》時,我比較了1994年在師范學習的《特殊教育概論》,結合自己14年的特殊教育經歷,對理論知識再一次進行了認真的學習和思考。特殊教育專業教師應該多讀讀這些書,要了解我們的教育對象的身心特點,實施有針對性的教育,教育的成效才會更好。“在發展上要以能為出發點,能則能,不能則不能,絕對不要做不能之事” ,書上的這句話引起我的思考。回想幾年前,我們為了提高聾人入高校的升學率,花大力氣提高教學成績,“一律用普校教材教學”,老師們累得苦不堪言;曾倡導大力開發聾生的潛能,讓聾生學習珠心算、寫詩歌寫散文寫小說,強化訓練舞蹈,讓聾學生成名成家等等,如今回想起走過的這些彎路,內心真的很難受,怎么能不顧學生的實際開展那么多的訓練項目呢?我們培養的學生首先是會做人能生存的人,學校的一切工作應該圍繞“為殘疾孩子的幸福生存奠基”的辦學思想上來,只有努力提高教師隊伍建設和學生素質,關注教師和學生的發展,才能保證一切工作的順利進行。目前這幾年,我們學校就呈現出了良好的發展態勢。

《全納教育——關注所有學生的學習和參與》這一本書里,從全納教育的含義、理念,到全納教育實施過程中的一些問題,我一一細細研讀,收獲較大。全納教育作為一種國際化的教育思潮,興起于20世紀90年代,是一種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過程,它容納所有學生,反對歧視排斥,促進積板參與、注重集體合作,滿足不同需求。全納教育的五大原則:每個人都擁有受教育的基本權利;每個人都有其獨特的特性、興趣、能力和學習需要;教育必須考慮到這些特性和學習的廣泛差異;學校要滿足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兒童;學校要接納所有兒童,反對歧視。在本書的學習中,我也了解到了全納教育的基本理念。

1、全納教育的人權觀

在《薩拉曼卡宣言》中,我們可以看到全納教育思想重申了人所具有的受教育的基本權利。全納教育思想提倡普通學校要給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學生提供學習機會,容納所有的學生。在長期的教育實踐過程中,我們歷來就是將殘疾學生與正常學生分開來進行教育的。這種教育狀況,已成為一種慣例常態,人們亦已習以為常。而全納教育從社會學角度來分析教育的這種狀況,以人權觀來批判現行的普通學校與特殊學校相隔離的狀況,提出了人的受教育的基本權利問題,主張所有學生都應有機會進入普通學校接受教育,普通學校應接納所有的學生,而不管學生所具有的各種特殊性。

根據全納教育的思想,我們的學校、社會應該創造出一種全納的氛圍,在這種氛圍中,每個人受教育的權利都有充分的保障,學校和社會歡迎每一個人,每一個人都屬于集體的一員。尤其是在普通學校中,要牢固樹立接納所有學生的思想,逐步創造條件,滿足學生的各種不同需求。

2、全納教育的平等觀

全納教育主張人人都有平等的受教育權,即不僅要有平等的入學機會,而且要能做到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滿足他們的不同需求。全納教育強調的平等觀,并不是要追求一種絕對平等,而是強調我們的教育應要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不要只關注一部分學生,而歧視或排斥另一部分學生。全納教育提出的一個重要思想就是要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這就涉及到我們對學生的看法和評價。《薩拉曼卡宣言》申明每一個兒童都是不同的,都有各自獨特的特性、興趣、能力和學習需求。這些不同性,不應該成為歧視和排斥學習或行為有問題的學生的理由。相反,我們更應該關注他們,提供適合他們的學習條件。

3.全納教育的民主觀

全納教育提倡的是“積極參與”。按照全納教育的觀點,教師和學生都是教學和學校生活中的主體,都應積極參與和投入到教學過程和學校生活中去。全納教育反對任何學生被排斥在教學過程以及學校生活之外,主張學校要努力促進所有學生的積極參與。

“積極參與”反映了全納教育的民主觀。在學校教育中,全納教育注重的是每一個人的積極參與,每一個人都是學校生活的主人。未來的社會就是人人參與的民主社會。我們學校也將“一切為殘疾孩子的生存奠基”作為辦學的指導思想,來培養盲聾學生在社會生存的技能,使其更好地適應現實社會,鼓勵他們作為社會中的一分子、人民中的一員積極參與到社會的建設過程中去。

4、全納教育的價值觀

全納教育主導的價值觀之一是倡導集體合作觀。全納教育的目的是要使人們走向一種全納的社會,在這種全納的社會集體中,人人參與,大家合作。每一個人都是集體的一員,人人都受歡迎(everyone belongs,all welcome)。全納教育認為,在學校班級里,學生的學習或活動有困難或有問題,這不僅僅是他個人的問題,也是班級集體的問題。因為我們的班級是一個學習的集體,而有問題的學生屬于我們這個學習集體的一員,是我們學習集體中的合作者。例如,班級中有一個聾生在書面語交流上有問題,如果大家認為他有書面語交流困難,而不與他進行交流,那么不僅他會陷于更大的困境,同學們也都會失去相互交流的益處。如果全班學生能合作起來,想方設法去尋求戰勝交流和理解的因難,那么大家都會體驗到一種有難度而又有教育意義的經歷。

5、全納教育的課程教學觀

全納教育倡導教育的人權觀、民主觀、平等觀和價值觀,同樣,全納教育也提出了其課程教學觀。全納教育的課程教學觀認為,每個學生都有其獨特的特性、興趣、能力和學習需求。課程應該適應學生的需要,而不是讓學生去適應課程的需要。因此,我們的教學必須根據學生的不同特性,開展多樣化的教學,才能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這一點,在我們的特殊教育實踐中能夠做到。

特殊教育學校實踐全納教育的思想,具體體現在“隨班就讀”上,我國開展“隨班就讀”已有十幾年的時間了。雖然“隨班就讀”還存在許多問題有待解決,但是,不可否認,“隨班就讀”這種新的教育形式已被人們廣為接受。至少,現在殘疾兒童進人普通學校學習已不再成為新聞。雖然“隨班就讀”的教育形式還不是全納教育思想的全部,但是,“隨班就讀”卻為全納教育打下了良好的發展基礎,其主要意義在于:一是改變了人們的傳統教育觀念;二是在教育體制上產生了巨大變化。這些都有利于全納教育的進一步發展。

陳少毅,一位令我肅然起敬的聾人教師,在他的著作《從聾到龍——聾人生活必讀》中寫道,“全納教育(共融教育)是聾教育前進的目標。”他理解全納教育即在向聾學生提供隨堂教師輔導、手語翻譯、視頻媒介等條件下,聾學生和健聽人學生一起學。在這種環境下,聾學生可以縮短自己和健聽學生的距離,最大程度地發展自己,健聽學生也可以從小接納聾人、學習手語、開發右腦。估計在我國實踐全納教育還有些歷程,我們一起探索著實踐著吧,期待著所有的學生能享受到全納教育思想的幸福!

《從聾到龍——聾人生活必讀》這本書,是我逛文軒書店時,不經意之間發現的,我毫不猶豫地買了,一則自己讀,二則放到學校的圖書館,讓我們所有的教師、家長、聾生、聾人工作者都抽空讀讀。這本書分為“聾童教育”、“聾生學習”、“聾人生活”、“聾人文化”四大部分,講述了聾人教育、成長、學習、生活中的54個話題,是一部給聾人雪中送炭的力作。

在樹立對待“聾”的正確態度這個話題里,我贊同作者的很多觀點,也做了摘要,比如:在孩子耳聾難以治愈的情況下,不要悲觀,而是要想方設法爭取最大程度地開發孩子的智力和才能。對聾孩子的態度比孩子耳聾的事實更加重要。康復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聾教育的關鍵是解決語言和溝通的問題。聾人學校是培養聾人成才的特殊教育場所。聾人和健聽人一樣,同樣是社會的主人。聾,是一種需要以手語交流的特征。聾人無障礙,主要是信息無障礙。最后,讓我們記住美國加勞德特大學聾人校長歐文·金·喬丹博士的話,也是世界所有聾人的強烈心聲——除了聽,聾人可以做任何事情。

第6篇

【關鍵詞】聾人大學生;就業力結構;影響因素

一、就業力及就業力結構定義

就業力主要指的是,通過對自身素質的不斷地提高,在社會中獲取更多的工作能力。聾人大學生的就業率具有一定的特性,也就是對知識和能力進行培養的過程中,對自身的代償功能以及潛力充分的調動,把在感覺、思維或者運動方面的長處充分的進行發揮,在獲得更多工作機會的基礎上使能力得到提升。

大學生的就業力結構就是在就業力基礎上具體的進行細化,就業力是一種一般性的技能以及特殊性技能的有效融合,具體復雜性以及不確定性兩方面的特點。國內外的很多學者在不同經濟環境以及文化環境的影響下,因為研究的重點存在不同的觀點和看法,綜合而言,就業力結構由四方面構成,分別為對專業的基礎知識的理解能力、具有的對工作所需要的一些專業以及通用的技能、表現為包含自信心的自我效能以及對戰略反應以及思考進行體現的認知能力。

二、聾人大學生的就業力結構存在的特點

(一)心理具有特殊性

聾人大學生是社會中比較特殊的群體,具有的心理特點也存在很多特殊性。一般而言,聾人大學生的觀察能力非常的敏銳,形象思維能力非常強,想象力非常的豐富,具有以下幾方面優勢:思想比較純潔、目標非常的堅定、行為的目的非常明確、心理欲望不是很高、觀察能力非常強。但是聾人大學生因為生理上的特點,在言語表達能力上存在很多缺陷,只能通過非常有效的渠道對社會信息進行接收,在日常學習中面臨的壓力非常大,很容易產生焦慮、抑郁等心理特點。此外,因為聾人的大學生不能通過言語來與外界進行交流,容易對信息進行曲解,繼而導致認知之上的偏差,很容易對別人產生敵視的心理。

(二)人際中的交往能力不夠

聾人大學生因為在聽力上存在缺失,在于健全的人進行交流的時候,需要借助一些輔助型的工具。手語是當前聾人之間進行交流的工具,但是因為聾人的數量非常的少,手語并沒有在健全的人群中普及。因此,當與健全的人進行交流的時候必須利用書面的溝通方式進行交流。這種溝通方式存在很多的缺陷,最大的缺點就是信息的傳遞與接收不是特別對稱,為健全人與聾人之間的交流產生了很大的障礙,加上聾人大學生心理特點比較特殊對聾人和健全人建立良好的關系產生了很大的障礙。雖然聾人大學生也想與其他健全的學生進行交流,但是很容易受到排斥,因此會常常感到孤單和寂寞,社會的歸屬感比較缺乏。人際關系問題是當前聾人大學生面臨的最主要問題,對他們的身心健康發展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三、聾人大學生就業力的影響因素

(一)聾人大學生就業的優勢和劣勢

與其他比較健全的大學生相比,聾人大學生在就業中存在很多優勢。

首先,聾人大學生生與沒有接受過教育的聾人相比,具有一定的綜合素質能力,包括基本的素質能力以及專業的素質能力。聾人的大學生基本素質能力主要包括基本的認識能力,比如知覺、注意、記憶、思維和想象力等;還包括個人的本質屬性,比如靈活性、專注性以及責任感等。

其次,聾人大學生具有非常強的思維能力以及責任感。聾人大學生在對外界事物的觀察中存在一定的優勢。因為想象力比較豐富,形象思維也非常強。同時,聾人大學生因為在就業上與健全大學生相比有一定的困難,所以他們對自己的工作更加重視,對他們的工作非常的忠誠,責任心也非常的強。

(二)聾人大學生在就業中的劣勢

因為聾人大學生在生理上存在限制,在工作中有很多劣勢。

首先,在溝通和交流中存在障礙。交流障礙對聾人大學生的就業產生制約。聾人之間用手語來進行交流,但是手語在健全人群中普遍的效率非常低,使得聾人與健全人之間存在交流的障礙,使聾人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產生自卑的心理,為交流產生了畏懼。

其次,團隊合作意識非常的缺乏。聾人大學生致聾的原因大多是后天患病或者藥物造成的。很多聾人的家長對待孩子主要采取兩種極端的行為,過分的溺愛或者是不聞不問,使得聾人大學生大多比較膽小,害怕與別人交流,與社會群體相脫離,不能很好的融入到集體中。

最后,社會實踐的能力比較低。特殊的高等院校對教育進行整體規劃的時候,沒有對教育進行充分的考慮,很多聾人的創業意識非常地取法,對他們的社會實踐能力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因為社會上的偏見以及接納程度、安全和資金方面的限制,各個高校在找一些聾人能夠進行實習的的基底非常的困難,為聾人的實踐能力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四、結語

本文主要對聾人大學生的就業力概念進行分析,對影響聾人打學生的就業力結構的優勢和劣勢進行簡要的論述。

參考文獻:

[1]陳潔,張晶.聾人大學生工作價值觀的調查研究――以南京特殊教育職業技術學院聾人大學生為例[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上旬),2015,01:3941

[2]陳潔,張晶.聾人大學生工作價值觀的調查研究――以南京特殊教育職業技術學院聾人大學生為例[J].南京特教學院學報,2014,01:4852

[3]李壽媛.聾人大學生閱讀狀況調查與思考――以全國5所特殊教育高等院校為例[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12,23:3134

[4]許巧仙,杰.從社會交往看聾人大學生的社會融合――基于某學院的實證研究[J].中國特殊教育,2011,10:4348

[5]范秀輝.關于1999~2008年我國“聽障”或“聾”選題的研究狀況與分析――基于特殊教育專業碩士、博士學位論文的研究[J].新課程研究(中旬刊),2011,02:118119

第7篇

關鍵詞: 心理狀況 心理健康 聽覺障礙 影響因素

特殊教育學校學生的康復,一方面是身體機能的康復,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心理康復。學生的成長不僅是身體的發育和思想的成熟,而且意味著心理的日益健全。在關注學生生理變化和思想動態的同時,不能對其心理狀況視而不見、置之不理。因此,特殊教育學校對學生的管理,不能只有生理上的照顧和思想上的關心,還要加強心理輔導。《特殊教育學校暫行規章》第3章第29條規定:特殊教育學校要重視學生的身心健康教育,培養學生良好心理素質和衛生習慣、提高學生保護和合理使用自身殘存功能的能力;適時、適度地進行青春期教育。這里所說的“身心健康教育”包括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身體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為大多數特殊教育學校熟知和重視,但是,對如何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內容與學校德育有何不同和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意義等問題,特殊教育學校還有待進一步熟悉和加強。

何謂心理健康,英文表達為mental health,含義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指心理健康狀態,即沒有心理疾病,心理功能良好。就是說能以正常穩定的心理狀態和積極有效的心理活動,面對現實的、發展變化著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和自身內在的心理環境,具有良好的調控能力、適應能力,保持切實有效的功能狀態。二指維護心理健康狀態,亦即有目的、有意識、積極自覺地按照個體不同年齡階段身心發展規律和特點,遵循相應原則,有針對性地采取各種有效方法和措施,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學校環境和社會環境,通過各種形式的宣傳、教育和訓練,以求預防心理疾病,提高心理素質,維護和促進心理活動這種良好的功能狀態。

一、影響聽覺障礙兒童心理健康的主要原因

影響聽覺障礙兒童心理健康狀況因素很多,歸納起來不外乎如下幾個方面。

(一)社會因素

1.社會條件的限制。由于缺乏語言溝通,聽覺障礙兒童在學習或生活上常常受到挫折。一些健全人對他們有所偏見,持有異樣的眼光,不愿和他們交流做朋友,甚至對他們譏諷和嘲笑。例如,稱呼他們做啞巴、啞子、聾子……

殘疾人教育落后于普通教育影響聽覺障礙兒童的心理健康發展;缺乏殘疾人平等參與社會生活的條件和環境,社會上成年殘疾人的不良思想和行為對聽覺障礙兒童有著一定的影響和誘惑作用。

2.不良信息的影響。當今知識信息時代,人們獲取各種信息的渠道便利快捷,孩子們深受影響。在拓寬視野、豐富知識面、娛樂生活的同時,一些言情戲說的影視作品、打打殺殺的動畫是孩子們在電視上常常看到的節目。由于聽力有障礙,聽覺障礙兒童的眼睛就成為最主、最活躍、最重要的感覺器官,他們從外界獲取信息很大程度上依賴視覺,而且視覺記憶保持得比較好。內容低劣粗俗的圖書、光盤充斥聽覺障礙兒童的眼睛和心靈。對身心稚嫩、辨別是非能力較差的兒童來說,很難忘掉內容不良的視覺信息,對他們心理健康發展產生不良影響。

(二)家庭的影響

1.家庭教育方式。部分家長出于失落感、低下感等心理,有意無意地限制兒童外出,力圖使兒童處于自己的安全保護下不受外來“欺負”、“污染”,使聽覺障礙兒童成了現代意義上的“閣樓兒童”,實際上是堵塞兒童認識自我,發展和培養其社會交往能力的一條重要途徑。

家長限制聽覺障礙兒童的活動,使他們的生活范圍狹窄,缺乏與同伴交往的機會和經驗。又由于聽覺障礙和語言發展遲緩的特殊性,導致聽覺障礙兒童與健聽兒童相處時說不清、聽不懂,無法與人溝通,會出現經常無意識違反大家共同遵守的行為準則和規范的現象。他們的交流方式與行為方式是大多健聽兒童不能理解和接納的,所以聽覺障礙兒童很快被孤立于伙伴范圍之外。逐漸喪失對活動或事情的興趣,沒有自信,進而自我封閉。

2.家長的態度。家長對孩子聽覺障礙的事實要么過多地把注意力放在聽覺障礙是不可逆轉的事實上,忽視聽覺障礙兒童個性發展,要么不愿承認聽覺缺陷的事實,希望他們像健聽孩子一樣生活和學習,較為突出的教養態度是:我的孩子和健聽孩子一樣,甚至比他們還要好。在解讀家長這種教育態度時不能一味贊同,需要從兩個方面理解:首先,聽覺障礙兒童與健聽兒童一樣具有心智發展的潛質;其次,由于聽覺障礙兒童在感知和接受外部信息時受到一定限制,他們在完成生活和學習任務時需要更多努力和幫助。有的家長不能正確認識自己的孩子具有聽力缺陷,在犧牲自己的生活和事業幫助孩子康復的時候,同樣抱著望子成龍的期望,希望孩子能克服聽力缺陷,像健聽孩子一樣完成各種生活和學習任務。他們急切想要看到每次語言訓練之后的進步和變化,一旦短期內不能看到進展,就急著給孩子換另一個“更好”的教育機構。家長和孩子就在各種機構之間周轉,孩子一邊要完成語言訓練,一邊要適應新的環境,給孩子帶來很大的心理壓力。

3.自身生理缺陷帶來的認知障礙、交往障礙。由于自身聽覺缺陷和語言障礙使他們不能很好地與他人進行語言交往,他們不但無法與健聽人建立適當的關系,而且容易對人產生誤解。例如:有的聽覺障礙兒童當自己的生活用品用完了,看到別人那里有,不征求他人同意就把別人的東西拿來用,認為:“我的沒有了,他有,我拿了他的來用是應該的。這樣才叫公平。”可見他們對“公平”的理解是多么膚淺。

聽覺障礙兒童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聽覺缺陷、語言障礙等生理缺陷會對其自我概念和心理健康水平造成消極的影響,他們很容易產生自我貶低、恐怖、焦慮、過敏、行為不當和社會適應不良等問題。

二、聽覺障礙兒童心理健康現狀分析

(一)聽覺障礙兒童的主要心理問題

聽覺損害和語言缺陷對聽覺障礙兒童的學習和認知活動及個性形成和發展有很大影響,在情緒、個性及行為等方面都會出現一系列障礙。

1.對自我的不良認識

自卑而孤僻,由于聽覺能力一定程度上的喪失,影響聽覺障礙兒童的生活和學習。在與人溝通的過程中障礙重重,使他們覺得很難融入社會生活,進入同齡人圈子,導致他們喜歡獨處,形成不合群的性格。

2.對外界事物的不適當反應

(1)敏感而多慮。他們對周圍事物非常敏感,不管與自己有關無關,都會表現出猜疑和焦慮情緒。

(2)任性而依賴。這是大多數聽覺障礙兒童共同存在的不良心理特征。由于聽覺障礙兒童在家中作為弱者總是受到過多照顧,一部分父母對孩子聽力的殘缺有負罪感,認為孩子的耳聾是自己疏忽造成的,就千方百計地補償孩子,對孩子百依百順,溺愛放縱。導致他們執拗任性,愛干啥就干啥。在生活上、心理上總是依賴父母,即使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也不愿做。

3.不良的情緒體驗。聽覺障礙兒童如受到不公正的對待或曲解其原意時,就過分激動,態度生硬,亂發脾氣,不聽勸告,甚至大打出手。

(二)聽覺障礙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現狀

1.聾校對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唯有個性良好、心態健康的教師才能培養出心理健康的學生。因此開展聾校教師心理健康狀況研究,加強聾校教師心理健康教育知識的培訓應該在聾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先行。

2.聾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標。目標就是培養聽覺障礙兒童良好的心理素質。

3.聾校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由于聽覺障礙兒童有特殊的心理健康問題,在心理健康教育內容上需要進行專門研究和開發。

4.聾校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聾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上可以借鑒普校現有的教育模式,根據聽覺障礙兒童的特點進行內容、組織形式、方法上的探索。

三、維護聽覺障礙兒童心理健康的對策

(一)提高聾校教師對心理健康的認識

要想讓聽覺障礙兒童身心得以健康和諧地發展,教師首先要保持心理健康。

(二)教給聽覺障礙兒童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

常用方法有:

1.積極參加學校集體活動,從中表現自己的才能獲得集體認可;

2.珍視友誼有幾個知心朋友,時常將自己的心事和共同關心的問題交換看法;

3.學會利用保持心理平衡的宣泄方法,如可以寫日記、寫作文、給親人或朋友寫信;

4.開展適當的體育活動,發展特殊的興趣愛好等;適當的時候接受心理咨詢。

(三)營造促進聽覺障礙兒童心理健康的環境

1.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環境系統支持。

環境支持包括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包括家庭、學校、社會方方面面的協作和支持。

2.加強學校教育環境建設。

(1)重視校園環境建設。例如,營造語言環境,設置音響環境,開設生理補償的特殊課程,張貼激勵聽覺障礙兒童自強奮發的名言……

(2)重視心理健康環境建設。心理健康環境建設主要體現在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和學生學習、游戲等活動中。教師要善于創造活躍的教學環境,充分運用聽覺障礙兒童心理補償功能,營造輕松愉快的教育環境。

(3)努力營造開放式的教育環境。學校應該有計劃地組織聽覺障礙兒童走出孤獨世界,參加社會各項有意義的活動,如去參觀、訪問、為社會服務,和健聽兒童開展手拉手活動,參與書畫、舞蹈、體育等各種競賽。

3.加強學校心理健康工作。

(1)建立心理檔案,分類輔導。

(2)開設心理健康活動區。

(3)豐富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形式。

(四)通過團體心理咨詢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

團體咨詢活動能有效提高聾生的社交能力和社交主動性,使聾生取得社交成功,增強社交自信,促進健康心理品質形成。

(五)滿足青春聽覺障礙學生同伴交往的需要

1.青春期聽覺障礙學生同伴交往特點有:(1)選擇同伴具有一定的盲目性;(2)有迫切與他人交往的需要;(3)在同伴交往中感情投入大。

2.創造能讓聽覺障礙學生與各種人交往的機會。

總之,心理健康教育關系到聽覺障礙學生心理成長。這方面工作需要長期、細致、艱苦、富有創造性,需要家庭社會、學校的積極配合與協作,需要考慮個體差異和社會文化背景的特點,更需要理論與實踐互相促進。

參考文獻:

[1]毛穎梅.特殊兒童心理咨詢概論,2007:157-169.

第8篇

據最新資料統計說明,我們國家有8296萬殘疾人,其中聽力言語殘疾2131萬左右。所以發展好特殊教育,不僅僅關系到聾生個人的成長,更關系到國家和民族的未來。為了能夠讓聾生接受更好的、更全面的教育,就這需要我們對這個聾生群體予以高度的關心,這是施行“以人為本,全面教育”規范的表現。舞蹈教學作為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體現方式,應該滲透到聾生素質教育每個過程和互動中。筆者有過幾年與聾生舞蹈教學的實踐,覺得聾生在學習舞蹈的過程中,其情感體驗、審美意識等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現將自己的一些心得和大家一起交流探討。

一、舞蹈教學豐富了聾生的情感體驗

在全國高校推行素質教育的今天,舞蹈成為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它是通過人類肢體在空間中具有巨大張力的伸展、動作、組合,將抽象的“美”通過人類身體得到了表現。從古至今,舞者都是人類社會中對自我價值最具有獨特理解的人,舞蹈藝術賦予自身身體的“美感”在最大程度上給予舞者極大的自信,同時由自信產生對自身價值認可的愉悅感。特殊教育中聾生由本身肢體的殘缺所產生的自卑感和對外界的隔閡感才是最大的問題,舞蹈恰恰能夠彌補和消除這一個特殊教育中這一問題。通過舞蹈中肢體語言、思想境界、情感歸屬等各個方面的內容有機的結合,在無聲的舞蹈中,突出舞蹈獨特的節奏感及人類身體的“美”,塑造了聾生對自身身體美感的認知,通過打破對自身身體殘缺的自卑,重建對自身價值的認可。在這個“先破后立”的過程中,聾生自我認知會產生感情上的升華,給聾人帶來強烈的情緒感染,使聾生對舞蹈表現出情緒的抒發、舞蹈動作含義的想像及對舞蹈動作的遐想突破自身以往的經驗,在新的體驗和舊的經驗的碰撞中,不斷改進自身的價值體系和審美趣味。在學習和欣賞的過程中感知舞蹈藝術有的抽象韻律美,感受舞蹈特有的肢體語言和這個語言的特有情感表達。無聲世界的情感是有缺陷的,但是正因為這個缺陷導致了無聲世界情感的純粹。舞蹈就是這種不用通過聲音、僅僅依靠每個人都具有的節奏感和肢體來重塑“美”,感受“美”。從無到有的欣喜不僅促進了聾生的身心健康成長,也拓展了聾生感受情感、體驗情感的途徑。

二、舞蹈教學增強了聾生的審美意識、提高審美層次

筆者認為審美意識是人類根據自己的審美情趣、審美理想,對各個門類的藝術進行選擇、概括、加工、并根據藝術的特點和規律予以創造性的反映和表現。舞蹈是通過肢體動作、姿態的表情來傳達各種信息和進行情感、思想的交流,在增強聾生審美意識、提高審美層次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聾生舞蹈教學中引導他們關注舞蹈作品本身,并將聾生融入到適合他們的舞蹈作品中,讓其親身體驗、分析舞蹈作品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舞蹈所要展現的獨特魅力、感悟舞蹈的情感真諦、獲得身心的愉悅。舞蹈應理順情感引導的渠道,通過老師的講解,讓聾生在觀察、模仿、表演舞蹈的過程中潛移默化的理解真、善、美,通過感受舞蹈作品的內在含義、提升有機的融合在一起,從而實現增強審美意識、提高審美層次,從而提供聾生發現美、感悟美、塑造美、追求美的的廣闊空間。舞蹈教師通過對聾生進行舞蹈教學、舞蹈欣賞的課程規劃及教學嘗試,進一步塑造了聾生對自身身體美感的認知,使聾生在表演舞蹈和對舞蹈作品的理解過程中塑造一雙審視大千世界中真、善、美的眼睛。

三、舞蹈教學培養了聾生的自信心

無聲世界和有聲世界的巨大區別是讓無聲世界中的孩子天生社交范圍較小,感情敏感、相對脆弱。塑造學生的自信心和想象力是教育中的難題,塑造聾生的自信心和想象力更加需要特殊的手段和方法。

聾生最大的身體缺陷在于缺少一種感受世界的途徑,生理的缺陷導致了其感情世界自信心的缺陷。

我國殘聯近幾年將我國對聽力障礙者的稱謂改為――“聾人”,取消之前社會上習慣稱呼――“聾啞人”。我國做過一個統計,80%的聾人都具備發聲的生理條件。由于聽不到自己聲音,不能協調自身聲音,往往發生后會被取笑或者被歧視,在這種環境中漸漸不敢發聲。而聾校在對通過助聽器能夠聽到聲音的聾生進行語言恢復性訓練的過程中,總結出了一套樹立聾生自信心來加速恢復語言功能的訓練方法,現在已經被推廣使用。

從上述的例子就可以看出來,聾生的培養和聾生素質的提高,首先要打破的就是聾生由于生理上缺陷長期被孤立或者被歧視所產生的自卑感。打破自卑感、培養自信心能夠使聾生的教育取得快速的發展。情感上的關懷和鼓勵是達到這一效果的最重要的途徑。

通過教育者的溫情教育,一個微笑、一個眼神就可以將聾生多年的被取笑和被歧視的精神包袱去掉。在打破這個自卑感的同時,聾生的教育就出現了無數種可能性。

四、促進聾生的個性發展和創造力的培養

第9篇

關鍵詞:語言康復;聾兒;個案研究

2013年初,環江縣特殊教育學校提出了《低齡失聰兒童語言訓練的實驗研究》這一研究課題,旨在探索一條行之有效的讓失聰兒童初步學會說話的方法,為聾兒語言康復訓練提供依據和實施方案。筆者是課題組成員之一。此文是筆者通過對兩名聽障孩子半年的語言康復訓練和跟蹤研究,就聾兒語言康復教育現狀及解決方法,提出自己的一些淺薄看法。

一、個案基本情況

受訓個案1

姓名:袁×

性別:男

出生年月:2004年9月6日

殘疾程度:聽覺損失嚴重,無殘余聽力

助聽設備情況:沒有佩戴助聽器

受訓之前康復情況:沒有受過正規的語言康復訓練

受訓時間:半年

受訓個案2

姓名:曹××

性別:女

出生年月:2005年1月10日

殘疾程度:聽覺損失嚴重,無殘余聽力

助聽設備情況:沒有佩戴助聽器

受訓之前康復情況:沒有受過正規的語言康復訓練

受訓時間:半年

二、康復訓練目標

1.讓個案獲得語言的初步能力,掌握最常用的字、詞、短句的發音,生活中最基本的口語表達能力和交往能力。

2.樹立個案自尊心和自信心。

3.為個案將來融入社會,獨立生存,做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語訓過程與方法

1.強化個案的發音器官訓練。呼吸練習――吹氣訓練:如拿一張紙條,紙條由細到粗,讓個案持續吹,或吹氣球、吹風車、吹蠟燭(蠟燭不熄)等,然后記錄呼氣時間,不少于6秒;讀拼音訓練:讓個案通過讀拼音 、u、i,如能持續4秒,則逐漸增加到6秒、8秒、10秒;一口氣快速數數:如123、12345、1234567、12345678910……和發音oe、oei、oeiuü,數量由少到多。

舌操練習――指導個案做好伸舌、鼓舌、勾舌、卷舌等舌體操運動。

嗓音練習――為了糾正個案長期不使用嗓子發音導致在說話時往往發出尖而怪的聲音。指導個案發、o、e、i、u、ü等幾個元音。

2.讓個案掌握漢語拼音的發音方法。讓個案觸摸老師或自己喉部的振動來感受發音,發音時把手放在嘴前來感受發出的氣流。發音時老師慢動作移動手指,讓個案跟著模仿,學習控制氣流。目的是讓個案掌握漢語拼音的發音要領和方法,把握好發音的關鍵;教師找出個案發錯音的原因,及時糾正;讓個案正確地掌握拼讀音節和聲調。

3.學會說簡單的字、詞、句。如,爸、媽、好、老師、同學、吃飯、去學校等。

四、訓練效果

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個案的聽力和語言有了很大的進步,觀察、記憶、思維等方面也有了很大的進步。

1.個案2中曹××一開始就表現出對訓練的興趣,而個案1中袁×則不同,他對訓練似乎并不關注,總是自己玩手指頭或看窗外,通過老師的循循善誘,一個星期之后才慢慢接受,并跟著老師嘗試各種練習。

2.逐漸學會看老師口型并模仿動作,在老師念到自己名字的時候曹××會立刻舉手,而袁×,只要看到老師的嘴在動就舉手,分不清是老師到底是在念自己的名字還是念別人的名字。

3.碰到老師時,他們都會主動打招呼“老師好!”但發音都不對,三個字的發音通常只發兩個字的音,旁人無法知道他們在說什么,反饋給對方的似乎只有尖而怪的聲音。

4.漢語拼音的聲母個案2中曹××讀得比較好,但個案1中袁×經常送氣與不送氣分不清楚;韻母兩個案讀得都比較差;至于音節和聲調,則是他們2人至今都無法攻克的“難題”。

5.兩個人似乎都對字、詞、短句的訓練沒多大興趣,不僅經常把“媽媽”讀成“爸爸”,還老發送氣音,總也糾正不過來。

五、反思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1.教師要從教學的“一面手”成為教學的“多面手”。人們常說,特殊教育是“愛”的教育。但在具體的工作實踐中,教師僅憑一顆愛心是遠遠不夠的。在語訓工作中,聾兒語訓教師除了要具備最起碼“四心”(即愛心、耐心、恒心和信心)外,還要具備專業的語訓知識。在本次課題中,由于參與的教師來自不同類型的班級――盲班、聾啞班、培智班,這就要求教師的知識應是全方位的。尤其是沒有擔任聾班教學任務或沒受到專業培訓的教師――正如筆者,在以后的教學訓練中,不僅要熟悉、精通自己所帶班級的教學業務,還要努力學習其他特殊教育知識;在聾語訓練學習中不僅要多向專業教師學習,平時還要加強理論學習,多多查閱網絡相關內容,不斷提高專業水平,全面提高自身素質。

2.語言訓練的形式要多樣化,學習內容要多生活化。由于受各方面條件的限制,眼下我們的語訓“主戰場”僅限于課堂,訓練形式也過于單一,往往還是傳統課堂模式的“教”和“學”,這在一定程度上會使受訓孩子感覺枯燥無味而提不起精神,其結果也只能是事倍功半。因此,訓練形式上要變化多樣,訓練場地也可以隨機進行,要盡可能地生活化、自然化。對住校聾生來說,由于一年中大部分時間都要在學校中度過,學校是倉儲最好而且最自然的語言運用場所,校園所有熟悉的實物與環境都可供訓練,早上見面時讓孩子說“老師好”“校長好”或“同學好”等,放學時讓孩子說“回家”“再見”;平時同學之間互相幫助說“謝謝”;教室里還有現成的桌、椅、黑板等器具,學習這些器具時讓孩子站在這些器具前,指給它們說:這是桌、這是椅、這是黑板……通過實物及熟悉的環境,孩子很容易理解。如果放假回到家中,就讓家長照此方法進行訓練,由于家中的事情都是最自然最接近生活的,說過的話孩子很容易就能記住。當然為了讓孩子主動“說話”,我們還通過做各種游戲想方設法讓他們開口。

3.開設專門的語訓班。課題組現在需要語訓的孩子有十幾個,學校完全可以抽掉人手,由兩個專業老師牽頭開設一個語訓班,每天可隨時跟在孩子們身邊,和他們交流、帶他們游戲,其他老師可協助做定期跟蹤調查,把學生某一階段的成果進行統計匯總,由專人撰寫總結、論文、報告等。如此一來,聾生的語訓工作就不愁開展不起來。

第10篇

一、成立合作小組

可根據學生性別、心理素質、身體素質、愛好特長、性格特點、人際交往、口語表達能力等,將學生盡可能分成各方面存在差異的小組,讓不同智慧水平、思維方式、認知風格和愛好特長的小組成員在合作中相互啟發、相互彌補、相互幫助,進一步完善氣質、培養性格。合作小組不單是文化學習方面的互助小組,同時也是在品行、紀律、生活諸方面互相合作進行競爭的小組。小組成員不是固定的,課上可能是學習合作伙伴,課下不一定是生活合作伙伴。而且小組成員要過一段時間就進行調整,讓學生能從更多方面進行互補。由于特殊教育學校的班額較小,一般以2人為宜,不要超過3人,小組規模越少,組越小,每個成員講話的機會就越多,使某人沉默的機會就越少。人數少的組管理方面的限制條件也少,并通常可以較快做出決定。在組成小組時,要充分考慮到學生在學業成績、人際交往等方面的異質性,盡量能夠做到優生、后進生合理搭配。

二、語文課堂合作基本模式

1.創設情境,呈現問題。特殊教育學校的學生受智力、聽力等各方面的限制,接受知識的途徑大大縮小,思維反應不夠靈敏,接受事物比較緩慢,個體差異很大。針對這種情況,可先讓學生反復讀課文,鼓勵學生找出疑難,簡單的由學生予以解答,梳理出有價值的問題參與小組討論。困難在于學生提不出問題,這就需要教師進行引導。教師首先應創設情境,以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興趣;然后組織學生討論,讓學生一起來呈現問題,明確學習目標。

2.組內合作,達成共識。根據所呈現出來的問題,可在組內開展合作學習,要求學生獨立思考,動腦動手嘗試解決問題;鼓勵學生發表自己不同的見解,哪怕是錯誤的見解,也說明他在積極參與、思考。這時教師不要游離于學生討論之外,要積極參與并進行引導、點撥,在組內達成共識。例如在討論《小》的主要內容時,我把班里的學生以兩人為一組進行分組,并且座位相鄰便于展開討論。組內討論時,對于學生提出的任何疑問我都一一進行了解答。

3.班內交流,成果共享。

在組內合作的基礎上,各組可將討論的過程及解決的問題由一名學生向全班作交流。特別鼓勵后進生進行發言,這是一次提高語言表達能力、訓練邏輯思維、鍛煉膽量的好機會。每個組都要進行回答。哪怕你的手語表達支離破碎,你的語言只有三言兩語,也要用贊賞的、期待的眼光看著他,通過師生互評互議,在和諧愉快的氛圍中解決問題。例如學生在回答問題時,由于知識水平、理解能力存在很大差異,概括的語句差異也很大。有的組概括的語句不通順,意思不完整,有的組照本宣科,有的組竟然贊同第一名學生的發言。只有一個組的學生詳盡說明了她對課文的理解。 轉貼于

4.引進競爭,反饋評價。對同一問題的理解,或解決的方法,或學習效果在組內進行交流時,可通過組間競賽展開。這樣既鞏固了合作學習,增強了合作意識,又調動了學生尋求最佳合作方法的積極性。班內交流結束后,教師要不失時機地對學生合作的情感、態度、表現、成果等及時做出恰當的總結、評價,對合作學習的效果起到糾正、補充、提高、深化的作用。例如在對問題交流結束后,要充分肯定語言表達最流暢、敘述最正確的小組,充分表揚通過組內討論提高認識的小組,鼓勵判斷錯誤的小組課后反復朗讀課文以提高理解閱讀能力。

三、小組合作的好處

1.小組合作學習鼓勵學生在組內、班內自由發表自己的言論,學生之間、師生之間增加交流的機會,可以極大地增加學生的參與意識。

2.小組合作學習使每一位學生都有主動學習和創新學習的機會,強化了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模式,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興趣,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潛能,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自主學習、主動發展。

3.小組合作學習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特別是那些性格內向、被動學習的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慢慢打開了心扉,融入了班級這個大集體中。

4.合作學習使學生學會了和他人合作,互相幫助,培養了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

5.小組合作學習增強了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感情,特別是學生之間互幫互助,悄悄播下了一顆愛心的種子。

第11篇

【摘 要】如今對少數民族預科學生的生命意識教育的研究及實施仍存在較大空白。本文試從生命意識的含義出發,針對預科學生的學習心理和外在表現特點,結合筆者的教學實踐,探討在預科語文教學中實施生命意識教育的途徑和方法,以期使學生對生命存在形成自我意識,教會學生熱愛生命,珍惜生命,認識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從而形成正確的人生價值觀。

【關鍵詞】預科教育;語文教學;生命意識

Abstract: Now on the national minority preparatory course students’ life consciousness education research and practice still have a large gap. This article tries from the sense of life meaning, according to the students’ learning psychology and external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s, discussion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life consciousness education approach and method in preparatory Chinese teaching in, in order to make the students to form the self consciousness of life, teach students to love life, cherish life, understanding the meaning and value of life, so as to form a correct outlook on life and value.

Keywords: Preparatory course education; Chinese Teaching; Life consciousness

少數民族預科教育是根據少數民族學生的特點,采取的特殊教育措施。少數民族預科學生在高校中是一個特殊的群體,是享受民族政策降分錄取的準大學生,進入預科接受的教育卻是過渡性的,仍是知識為本,分數至上的應試教育模式。預科學生學習起點低,學習基礎較差,又面臨進入象牙塔后的美好憧憬和升科考試壓力的雙重沖擊,再加上預科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特殊性,他們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筆者從多年來對預科學生的接觸和分析中看到,不少學生因此表現出煩躁、焦慮、彷徨、消極等負面情緒,當這些壓力不知如何緩解時,當他們看不到生命的意義而徘徊苦惱時,開始變得游戲人生,外在表現為對自己生命的浪費或否定,對他人生命的漠視,甚至傷害自己、傷害他人,這無疑反映了其生命意識的嚴重缺失。所謂生命意識指人對生命的存在、生命的價值及生命意義的理解和認識,針對預科學生展開生命意識的培養是極其必要和緊迫的。相較于其他學科而言,語文學科的人文性是生命意識的重要載體,語文教材中蘊含的大量生命意識教育的資源,是其他學科無法比擬的。作為一名預科的語文教師,應充分利用語文教學的人文性滲透,借助教材的具有生命意識的經典篇章,引導學生關注、珍愛、善待生命,探尋生命意識和人生價值,培育健全人格。下面以筆者使用的普通高等學校少數民族預科教材(試用)《大學語文》(下文簡稱教材)為例,談談在預科語文教學中如何實現生命意識教育的構想。

一、探討生死——反觀生命存在的美好

孔子曾說:“不知死,焉知生?”海德格爾也認為“向死而生”。死亡是每一個生命必須面對的生存事實,對死亡的理解不同,對生命和生活意義的理解就不同,人們的生存狀態也不同。死亡意味著人存在的有限,正是因為人生的有限,人們才倍加珍惜生命的存在和價值。在語文教學中利用文本滲透死亡意識,并不會加劇學生對死亡的焦慮和不安,相反,通過對生死的探討,能幫助學生合理認知死亡,正確理解生命的有限,從而珍惜生命的存在,探索生命的真諦。

教材選編的《海子詩》(二首),是討論生死話題的可用資源。海子的詩執著追求生命存在的意義,充滿田園情懷和浪漫精神。教材所選這兩首詩有一個共同的意象——麥子,這是詩人對生命和死亡的雙重思考,“麥子”作為糧食,暗示著生存,同時“代表著鄉土、故鄉,是對‘歸去’的意愿的影射”。詩人本身也在用短暫的生命歷程追尋生存的價值和美好,他一方面“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表達對在塵世生存的追求;另一方面,他又看到生命注定要遭受的阻力,于是他表現著生命的痛苦。在現實與理想,物質與精神的對抗中,學生能體會到一種超越自我的生命關懷,學會去積極地面對生命痛過后新生的美。

映照死亡的是生命,是對生命的留戀和不舍。“《古詩十九首》由強烈的‘死亡意識’而導致的對個體生命的診視,對‘友誼’、‘ 愛情’、‘親情’等一切體現生命美好的因素的珍愛,在講究自我克制,視個人生命如草芥的中國傳統社會顯得更加可貴。”教材選擇了《古詩十九首》中的《行行重行行》,從生命意識的角度觀照這篇詩文,會看到其中流露出的對在世生存的思考,對生命存在的肯定。詩歌中有這樣的句子,“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棄捐勿復道,努力加餐飯”。思婦美好的年華在等待中消失殆盡,細細品味會發現,作者在借用詩句感嘆生命的孤獨寂寥,時間流逝的無奈,在對命運虛幻、不可把握的認識中,流露出來的恰恰是對生命的摯愛和珍惜。這是一種對生命有限性的自覺,也是一種積極生活態度的呈現。在教學這段文字時,教師以哀婉無奈又充滿希望的情緒進行朗讀,帶領學生走進思婦的內心世界,感悟那份對人生、對生命的責任與尊重。

二、追求理想——理解思索生命價值和意義

生命意識是個體對生命的存在的自我意識,是一種生命的覺醒。生命主體在生命意識覺醒后開始反思,追尋生命存在的意義與價值。“生命價值意識主要指對人的外在社會價值和內在自我價值(自由意志)的看法和追求”。怎樣的生命才是最有價值的是人生中很重要的問題,利用語文教材中的選文引導預科學生去討論去尋找,幫助他們改變過去認為自己底子弱、基礎差、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難有價值實現的消極心理,讓他們明白生命的價值要靠自己的努力去賦予、充實和提升。

第12篇

作者:徐興單位:長春大學特殊教育學院

家庭教育要符合社會發展的需要

由于特殊學生與普通學生存在著生理差異,所以,家長對特殊學生的照顧甚至是無微不至的。但家長要明確一點:無論誰家的孩子,今后都要到社會這個大熔爐當中去錘煉。特殊學生不能局限在封閉的家庭教育中,他們更需要以一種積極、樂觀的心態去面對社會、走向社會。現代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對人才要求的標準隨之提高,傳統的單一型人才已經不能滿足社會發展需要,個人的全面發展是現代社會對教育提出的新要求。特殊學生要想真正融入社會,就要付出超乎常人的艱辛,努力把自己打造成復合型人才。

家庭教育要符合特殊學生個體發展的需要

近些年來,教育界逐漸認識到學生個性發展的重要性,提出“以人為本”的教育口號,這也是素質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家庭教育相對于學校教育更加關注學生個體,更有利于學生的個性發展。一方面,家長要了解特殊孩子不同階段,身心發展的變化,采取“就近發展區”教育原則,教育內容要難易適中,不能拔苗助長;另一方面,家長要了解孩子性格、愛好等,學會換位思考,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從孩子的需要出發。家長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到孩子身上,而是要認識到孩子只有做他感興趣的事情,才能持續的、長久的做下去,個體發展的根本動力取決于內因。這就是通常所說的“因材施教”。

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

不少特殊學生由于生理上存在缺陷,導致心理也不健康,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對于特殊學生非常重要。人生價值觀是指一個人對世界總的看法和認識。首先,培養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生活是多彩的,但人的一生是短暫的,生命也只有一次,每個人都要學會如何用心去感受生活,把握生命當中的每一天;其次,正確認識自己,處理好理想與現實的關系。聰明的人對自己總是有一個清楚的認識,知道自己今后能走多遠,飛多高。人的生存離不開現實的物質世界,自己的主觀一定要符合客觀,何況每個人的起點和機遇是不一樣的,即使今后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人,但要學會珍惜現在所擁有的一切。理想是人生的航標,是為之奮斗的目標,人不能沒有理想,否則生命就沒有了支撐點。

所以,人做事時要學會腳踩者地,頭頂著天;最后,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世間的萬物都是以辨證的關系存在的,如:高與低、胖與瘦、剛與柔等等,社會亦是如此,有陽光的一面,也有陰暗的一面。家長不能讓孩子生活在“真空”的環境中,而是要讓孩子了解社會、認識社會。在面對誘惑時,有自控力,知道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什么事情該做,什么事情不該做。

學會學習

家長不可能教會孩子所有的知識,更多的知識是孩子自己學會的。(1)培養孩子的學習心理。學習心理是學生學習的基本動力和保障,家長要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幫孩子樹立明確的學習目的,增強孩子的學習意志力;(2)掌握學習方法。好的學習方法能有效地提高學習效率,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了解學習的基本規律,循序漸進,知道什么時間適合學習什么。主要的學習方法有:理解學習法、聯想記憶法、提綱挈領法、階段性的重復記憶法、學習法等;(3)學習內容的選擇。一方面,現代社會知識更新的速度超過了人學習的速度;另一方面,人的生命和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學會世上所有的知識。這就要求學生學會適合自己的學習內容;(4)學會集體學習法。人是個性與共性的統一,一個人只有在集體中才能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通過在集體中討論、辯論、相互學習,可以使知識融會貫通,學以致用。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宕昌县| 黄山市| 桐庐县| 大田县| 林西县| 土默特左旗| 梓潼县| 铁岭市| 蕉岭县| 新平| 汾西县| 东明县| 都安| 黄骅市| 怀柔区| 天等县| 抚宁县| 额敏县| 英吉沙县| 固阳县| 普格县| 清水县| 乃东县| 古丈县| 铅山县| 嵊泗县| 满城县| 彭阳县| 龙山县| 通辽市| 栾城县| 新津县| 长泰县| 莒南县| 固阳县| 湘潭市| 乌兰察布市| 营山县| 垦利县| 梅河口市| 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