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生活與健康

生活與健康

時間:2022-07-26 10:55:2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生活與健康,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生活與健康

第1篇

梅華麗

良好的生活習慣,可使人健康長壽,否則,就會影響或有損健康,甚至會導致壽命縮短。這是近年來日本等國家的學者研究的結果。

據報道,有人對美國波士頓市附近一個城鎮的居民,進行了20年以上的生活習慣和健康關系的調查,發現日常生活中的身體鍛煉與循環系統疾病有關的一些現象。

例如,以睡眠狀態下1小時消耗的能量為身體活動指數1,發現身體活動指數在27以下的不愛活動的人,無論在哪一年都比指數是36以上的經常運動的人患病率高。而且從猝死、心絞痛、腦血栓的患病率來看,也是不經?;顒拥娜烁?。

在對健康超“副作用”的生活習慣中,吸煙是十分嚴重的一項。

學者們對紐約市加入健康保險的約11萬人,進行有無吸煙習慣、運動的程度與心肌梗塞患病率之間關系的調查,發現吸煙而又幾乎不進行鍛煉身體的人,每1000人中有10,89人患心肌梗塞,并且其中的半數在發病48小時內死亡。與此相反,在沒有吸煙習慣,并且平時經常運動的人中,只有3,03人患心肌梗塞,死亡率也很低。可見,經常運動確實能增強體質,提高抗病能力,使人體健壽增;吸煙卻對人體健康有著極大的危害。

近年來,不少人為了戒煙,卻養成了嗜糖的習慣,以吃糖代替抽煙,這樣好像變害為益了,然而食糖量多,也對健康不利。據專家們發現,,日常食糖過多,就易患引起冠心病的動脈血管硬化、肥胖病和糖尿病。另外,食糖量多會增加牙科疾患。專家們指出,糖對人類的侵害是很難直接感覺到的,它的危害是逐漸形成的。因此,一些發達國家在宣傳“戒煙”的同時,正在流行的“戒糖”口號已被越來越多的人們所接受。

此外,日本學者根據以1064004名老年人為對象進行的有關生活習慣和疾病關系的調查報告發現,與進行運動使死亡率顯著降低的同時,睡眠時間以每天7小時為界值,7小時者死亡率最低,增加或減少都會使死亡率逐漸提高。

當然,合理的睡眠時間,不應機械地規定,要因人的年齡、性別、體質、習慣以及季節變化和體力消耗等具體隋況的不同而有所差異。但最為明智的做法,就是要保持睡眠的經常連貫性,即每晚都要睡足7小時。

至于飲食習慣,對健康和壽命的影響顯然更大。例如,德國男子的生活習慣中吃的脂肪、糖、肉類太多,經常飲酒,加之抽煙厲害,缺少活動和工作勞累等,結果導致健康欠佳,壽命縮短,現在的平均期望壽命只有69歲,比20年前縮短了3歲。然而,在美國人養成新的生活習慣后,大大減少了脂肪、鹽和糖的攝人量,人們由喝烈性酒改喝葡萄酒,保健食品銷售額逐年增大,特別是有一億多人參加體育鍛煉,從而有效地提高了健康水平。

尤其令人關注的是,日本人的壽命在延長。男人的壽命居世界首位,1982年平均壽命已達74,22歲,比1981年延長了0,43歲。女人的平均壽命79,66歲,比1981年延長0,53歲。他們的生活習慣是利用業余時間打球類(網球、高爾夫球和棒壘球等)、游泳、跑步、做智力游戲、跳舞,到國外去游覽,追求提高生活樂趣,從而解除疲勞,增進健康,延年益壽。

以上事實可以說明,老年人要想預防成人病,達到健康長壽,應該懂得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如堅持運動,不吸煙,少飲酒,食糖適量,飲食清淡而豐富、定時定量,睡眠規律,起居有常,以及愛好和興趣廣泛等等。

防癌食品的選擇

趙 芳

由于癌癥對人類的危害極大,人們對防癌食品的選擇更加重視,下列幾類食品可供大家選用。

一、蔬菜類

蘿卜、豆芽、豌豆、萵苣、大白菜、南瓜、冬瓜等可抵消飲食中亞硝胺的致癌性,并含有大量的纖維素,有利于胃腸的蠕動;扁豆能增強人體的免疫功能;刀豆和大蒜對多種癌細胞有抑制作用;綠豆、海帶、芋艿、慈菇、荸薺等可清熱化痰,消腫散結,具有直接和間接的抗癌作用。此外,薏米仁、百合、菱角、無花果等均對多種癌細胞有抑制作用。

二、菌類

香蕈、猴頭菇、花菇、平菇、冬菇、蘑菇、銀耳、黑木耳等,含多糖類成分,具有明顯的抗癌作用。

三、動物類

烏龜、甲魚、鵝血、蜂乳等能增強人體的免疫能力,海蜇可清熱化痰,消腫散結,亦具有抗癌效果。

第2篇

乳制品

鈣質是強壯骨骼的基石。成年至 50 歲的人每天需要 1000 毫克鈣質。51 歲以后,女性每天需要 1200 毫克的鈣質;而男性則是 71 歲以后每天需攝取 1000 毫克的鈣質。毫無疑問,牛奶是鈣質來源的明星食物。不管是脫脂、低脂還是全脂牛乳,一杯 (約240毫升)中就含有 300 毫克鈣。

酸奶與奶酪

不喝牛奶?沒關系,一杯酸奶的含鈣量跟一杯鮮奶差不多,約30克瑞士奶酪也含有這么多的鈣質。即使你有乳糖不耐癥的困擾,攝入酸奶與硬奶酪是不會有問題的,因為它們的乳糖含量非常少?;蛘吣憧梢試L試減少乳糖或無乳糖的乳制品,牛奶去除乳糖后并不會影響它們鈣質的含量。

沙丁魚

牛奶與乳制品不是豐富鈣質的唯一來源,沙丁魚是另外一個不錯的來源。凡是小魚的骨頭都含有建構骨質所需的鈣質。每 3 盎司(約 85 克)罐裝沙丁魚提供的鈣質比一杯牛奶要多一些。

綠色蔬菜

或許你會驚訝,蔬菜里竟然也含有這么豐富的鈣質。不錯,像青江菜、大白菜和羽衣甘藍等綠葉蔬菜都是鈣質的來源。

大豆制品

半杯鈣質強化的豆腐的鈣質含量可高達 861 毫克,不過,鈣對于你的骨骼健康可不是唯一有用的營養素。新的研究證明來自植物的異黃酮也能強化骨密度。大豆食物(如豆腐)中含有豐富的異黃酮,它對身體能發揮類似雌激素的作用。這個特性可能對于停經的女性在減緩骨質流失方面有幫助。

少鹽

鹽是使體內鈣質流失的罪魁禍首。鹽吃得越多,就有越多的鈣質會從尿液排出體外。低鹽飲食能幫助你留住更多的鈣質,讓骨骼更強壯。

鈣營養補充品

營養補充品是一個簡單的增加鈣質攝取的方法。不過有些研究報告認為,你可能用不著它們。如果你已經從食物中攝取足夠的鈣質了,那么再多吃一些錠劑或膠囊的鈣對你的骨骼健康可是一點幫助也沒有的。專家說每天鈣質攝取超過2000毫克的好處只有一點點,但攝取過多還有導致腎結石的風險。為了達到最好的鈣質吸收效果,一次不要攝取超過500毫克的鈣。另外,碳酸鈣隨餐食用會有較佳的吸收效果;檸檬酸鈣則隨時吃都可以。

鮭魚

鮭魚與其他油脂高的魚類能提供一些對骨質健康有益的營養素。它們含有鈣與幫助鈣質吸收的維生素 D。此外,它們也含有豐富的 Omega-3 脂肪酸。研究已經證實,魚油營養補充品能減少老年女性的骨質流失,或許能用來預防骨質疏松癥。

堅果類與種子

堅果類與種子對骨頭健康的益處有許多方面。核桃與亞麻籽含有豐富的 Omega-3 脂肪酸?;ㄉc杏仁則含有豐富的鉀,它能避免鈣質自尿液流失。堅果也含有蛋白質及其他營養素等對強健骨骼有用處的營養素。

陽光

陽光不是食物,但身體要制造維生素 D 卻得依賴陽光。沒有維生素 D 我們的身體就不能好好地吸收食物中的鈣質。陰天、住在高緯度地區或是深色肌膚都可能干擾體內維生素 D 的合成。也因此有些人會選擇維生素 D 的營養補充品。對大部分成年人來說,一日維生素D的建議攝取量是 600 IU,對70 歲以上的人則建議每日攝取 800 IU。

第3篇

健康管理就是為乳腺癌術后患者建立健康檔案、進行健康管理、通過作乳腺康體操、堅持患肢功能鍛煉、佩戴義乳、心理護理干預等措施,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1.1健康檔案建立詳細了解患者病情,體征、主要癥狀、家族史、過敏史、手術史以及遺傳史,為患者建立完善的健康檔案,并跟蹤至終生。

1.2健康教育要做好患者健康教育,如住院期間教會患者掌握乳腺康體操的基本動作、堅持患肢功能鍛煉、佩戴義乳等。術后的1~3d為臥床期,以指關節、掌關節的活動為主,4~5次/d,10min/次,術后7d內患者禁止肩關節外展活動,避免過度牽拉傷口,以免造成皮下積液。然后進行腕關節運動,由患側向著健側牽引,下床期則主要為肩關節鍛煉,如患者斜方肌、三角肌等,出院后則例行上肢旋轉運動和上肢后伸運動,從而增強患肢力量,但是要注意避免過度疲勞,每天練習2次乳腺康體操,堅持2年左右。術后近期避免用患肢搬動重物,逐漸活動術側肢體;術后5年內應避免妊娠;放療期間注意保護皮膚,出現放射性皮炎時及時就診;不穿過緊的衣服;術后病人每月自查1次患側,健側每年X攝片檢查1次,以便早期發現復發征象;有家族史病人的姐妹和女兒屬于乳腺癌的高危人群,應自發育后每月自查1次,并定期到醫院體檢。

1.3心理護理干預患者術后表現為對自己形體的擔心,為此,需要幫助患者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提供改善自我形象的措施及方法,幫助病人選擇佩戴義乳,注重病人隱私,在護理等操作時避免過度暴露手術部位,鼓勵家屬給予患者情感支持,增強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

1.4出院指導出院后指導患者進行功能性鍛煉,注意健側的檢查,定期體檢,指導患者進行自檢,傷口痊愈后可每天用溫水洗傷口處皮膚,做到因人而異,靈活指導。

1.5統計學分析采取SPSS13.0軟件實施統計分析,差異有統計意義,即P<0.05。

2結果

兩組患者效果分析觀察組的效果明顯高于對照組:觀察組滿意度為97.5%(39例),不滿意為2.5%(1例);對照組的滿意度65.0%(26例),不滿意為35.0%(14例)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乳腺癌是女性發病率最高的惡性腫瘤,占本國全身惡性腫瘤的7%~10%。目前臨床上主要采用手術方法給予治療,也是當前最為有效和最為主要的一種方法,且通過術后通過健康管理,能夠有效減少并發癥發生,促進患者快速康復,如本組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通過健康管理其臨床治療效果明顯高于對照組,充分證明了健康管理對乳腺癌術后患者康復的重要性。因此,要重視對乳腺癌術后患者進行健康管理,幫助患者快速康復,改善患者病情,并促進患者生活質量的提升。

第4篇

關鍵詞:心理學 健康心理學 影響

隨著各種壓力的漸增,人們發現人類疾病譜正由傳染病向慢性病方向發展,相應地醫學模式也由原來的純生物模式朝生物-心理-社會模式轉變,同時,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健康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因此,一門新的學科――健康心理學應運而生。心理學研究者認為,健康心理學是一門綜合學科,主要為人們如何保持健康的身心提供服務。隨著社會的進步、時代的發展,健康的心理在人們日常生活與工作中的地位必將會越來越重要。雖然心理學界對心理學今后發展趨勢有兩種看法:一種是樂觀的看法,認為心理學必將會受到千千萬萬人重視,甚至宗教崇拜;另一種是悲觀的看法,認為“心理學有一個長遠的過去,短暫的歷史和一個茫然的將來”,認為心理學即使再過10年也難以成為一門真正的科學。但有一點不容忽視的是,現代人要提高生活質量,就必須要掌握一些必要的健康心理學知識。可以說,掌握必要的健康心理學知識,不僅是當今時代對人們的必然要求,而且也是人們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證,甚至是影響人們事業成敗的重要因素。

1.掌握必要的健康心理學知識是當今時代的必然要求

曾經有一則寓意深刻的心理故事,講的是一對男女朋友約會,結果男朋友遲到了。當女朋友問及男朋友遲到的原因時,男朋友回答說他找心理咨詢師咨詢去了。如果這件事情分別發生在中國和美國兩個不同國家,會出現怎樣的結果呢?如果在中國,女朋友可能會立即揮袖而去,認為她的朋友有毛??;如果在美國,女朋友聽說后則會喜出望外,因為男朋友能夠去看心理醫生既說明他非常重視自身的心理健康,同時也是一種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這雖然是一個杜撰的故事,但卻深刻地反映了中國人和美國人對待心理學的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在中國,尤其在20世紀90年代初,人們并不懂得運用心理學知識保持自身的心理健康,更有甚者對心理學抱著一種錯誤的偏見。中國人往往習慣于把“心理障礙”與“神經病”聯系起來。曾經發生過這樣一件真實的故事:某高校的心理咨詢中心剛成立時,由于考慮到該校的研究生樓較為安靜和隱蔽,較適合開展心理咨詢,于是把心理咨詢中心設在了研究生樓里。不料研究生樓里的研究生們紛紛向校領導反映意見,強烈要求把“心理咨詢中心”的牌子摘掉。其理由是:把“心理咨詢中心”的牌子掛在研究生樓前,別人還以為研究生都有心理毛病呢!從這一故事我們不難看出,連知識層次較高的研究生們都如此看待心理學,更何況一般的老百姓呢?

當然,這只是20世紀90年代初國人對健康心理學的認識。近十年來,隨著心理學知識的不斷普及,人們對心理學的認同度也在不斷提高。對自身身體的認識也有了長足發展,認識到健康不僅是純生理的健康,它至少還應包括心理的健康。真正的健康應是生理、心理和社會適應的和諧統一。同時現代文明的高度發展必然會導致人們精神的欠缺,人情的淡漠;導致高的心理發病率;導致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失調;導致人類與自然關系的失調,人的身心失調;導致所謂的"現代文明病"的出現。而要使這些問題得到真正解決,就必然要讓健康心理學知識參與進步。因此,掌握必要的健康心理學知識是當今時代的必然要求。

2.掌握必要的健康心理學知識是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證

日趨劇烈的社會競爭,高節奏的現代生活,使得人們的心理承受著前所未有的沖擊。筆者作為一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曾耳聞目睹不少大學生由于心理問題而影響了學業的正常完成。如大學生小A以優異成績考上大學后,由于對所學專業不感興趣,平時沒有用功學習,大一第一學期的期末考試時他只好作弊,不料當場被老師發現并因此而受到學校的記過處分。如果他掌握一點健康心理知識,能夠及時調整心態,也許這次處分就不會對他造成不良后果。但遺憾的是,他選擇了自暴自棄,結果他的學習成績越來越差,同時出現了幻聽、幻視等嚴重的心理障礙,無法繼續學習,只好自動退學。又如大學生小B是院學生會的一名學習部長,學習成績一般。一次偶然的機會他認識了女大學生小C并一見鐘情,但表白時遭到了對方的拒絕。遭拒絕后不久,當他去檢查本院學生到課率時,一位老師竟當著他的面說:“這么差的成績,居然還是學習部長!”遭拒絕后的失意加上他人的鄙視,他忽然失去了生活的信心,結果當天他就從宿舍樓的窗口跳了下去……在普通的人群中,也有不少人由于事業的失敗、情場的失意、朋友的背信棄義、生活的不如意等等原因而輕則患上心理病癥,重則走上輕生道路。所有這些表明,現代人所面臨的生活壓力越來越大,如果不學會運用心理學知識調節自己的心理,則很可能患上心理疾病,影響身心健康。目前很流行一種說法就是把沒有明顯的疾病癥狀,但又感身體不適(如緊張、疲勞、胃痛、頭疼……)的身體狀態稱“亞健康狀態”。據一項統計數據表明,現代人生活壓力下處于“亞健康狀態”的人數比例越來越大。所以說,掌握必要健康心理學知識是現代人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證。

3.掌握必要的健康心理學知識還是影響事業成敗的重要因素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高智商等于高成就,因此都非常重視孩子的智力開發。但這種智力學說卻無法解釋生活中一些常見的現象:為什么有的人在校時是尖子生,進入社會后卻一事無成?為什么我們對某些人一見面就有好感,對某些人一見面卻產生反感?為什么面對同樣的困難挫折有些人精神沉淪、一反常態,而有些人卻能保持輕松愉快、一如既往?美國心理學者在研究中發現:人生成就的影響因素中,智力因素只占20%,而80%則受其他因素的影響,其他因素主要指個人的情緒調節能力、自信心、意志力等非智力的心理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像“信心”、“樂觀”、“人際交往能力”等這樣一些非智力范疇的個人心理因素已經在美國企業界倍受重視。而“情商”這一美國心理學界流行的新概念也正在引入中國人的日常生活。美國心理學家高曼認為“情商”主要由情緒的自我認識、自我控制、自我驅策以及對他人情緒的識別、移情及適度的反應能力所組成。如美國“創造性領導研究中心”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一些高級主管人員無法正常開展工作,原因并不是因為技術上的無能,而是因為人際關系的缺陷。因此,美國哈佛大學心理發展學家霍華?加登納認為:“一個人最后在社會上占據什么位置,絕大部分取決于非智商因素?!笨梢姡藗円@得人生的發展和事業的成功,就必須掌握必要的健康心理學知識,懂得如何調節情緒,如何培養自信心,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等。

曾經有人指出:心理學的發展一般要經過點綴品、調味品和必需品三個階段。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我國現代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健康心理學正在成為人們生活中的必需品,成為人們幸福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內容。

參考文獻:

[1][美]查理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 著.王壘,王,等譯.心理學與生活(第16版)[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2.

[2]王沛.社會認知心理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3]賈啟艾.人際溝通(第2版)[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6.

第5篇

李 鵬 劉愛書

(哈爾濱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黑龍江?哈爾濱 150025)

摘 要 目的:了解初中生生活事件、心理彈性與心理健康的關系。方法:使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青少年心理韌性量和中學生心理健康量表對420名初中生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生活事件正向預測心理健康的程度,心理彈性負向預測心理健康的程度;受懲罰、學習壓力、情緒控制、其他、家庭支持和人際協助進入了回歸方程。結論:生活事件可以引發心理健康問題,心理彈性可以起到保護作用。

關鍵詞 初中生 生活事件 心理彈性 心理健康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識碼:A

Relationship between Life Affairs, Resilience and Mental

Health in Junior School Students

LI Peng, LIU Aishu

(College of Education Sciences, Harbin Normal University,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25)

Abstract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fe affairs,resilience and mental health in junior school students. Methods: By using MMPI,ASLEC and resilience scale,420 junior school students were measured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between level of resilience,life affairs and mental health. Results: life affairs degree positively predicted their mental health.Be punished,study of pressure,emotional control,help-seeking,other and family support could significantly predicted loneliness. Conclusion: Life events can lead to psychological health problems, resilience may have function of protection.

Key words junior school students; life affairs; resilience; mental health

心理彈性是在重大的災禍或者是生活壓力之下成功適應的過程,心理彈性既是一種功能的同時也是一種動態的過程,它包含了各種危險因素與保護性因素之間復雜的相互作用的過程。①面對同樣的壓力,不同的青少年可能會以不同的應對方式做出反應,將低抑郁、低焦慮作為彈性結果指標的研究中,Weed研究結果表明心理彈性與焦慮、抑郁呈負相關,②而Cowen等人的研究發現,SR與SA組在于焦慮、抑郁的自我評價上并沒有顯著差異,③其他的一些研究也得到了相似的結論,④甚至還有研究者發現彈性青少年比其他個體反而表現出更多的內化問題。⑤

綜上所述,心理彈性對心理健康有積極的作用,而有關心理彈性對生活事件與心理健康關系的研究結果仍有分歧。本研究以中學生為被試,考察心理彈性對生活事件與心理健康的關系究竟起著什么樣的作用。

1 對象與方法

1.1 被試

被試為哈爾濱市與雙豐鎮某兩所中學初一至初三的420名學生。其中男生167人,女生253人;初一142人,初二146人,初三132人。

1.2 研究工具

(1)青少年心理彈性量表,由胡月琴等2008年編制,⑥量表共有27個題目。采用5級計分,計算量表各分維度的總分,得分越高,代表被試的心理彈性水平越高。

(2)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由劉賢臣等1987年編制,⑦量表共有27個題目。采用5級計分。

(3)心理健康量表(MSSMHS),由王極盛于1998年編制,⑧量表共有60個項目,量表題目采用5級計分,計算量表各分維度的總分和均分,得分越高,代表被試的心理健康問題越嚴重。

2 結果

2.1 各變量間的相關系數及平均分

表1 各變量間的相關系數及平均分 、標準差(N=420)

從表1可以看出,生活事件與心理健康存在顯著正相關,心理彈性與心理健康存在顯著負相關。

2.2 心理彈性、生活事件與心理健康的回歸分析

表2 心理健康為因變量的多元線性回歸結果(Stepwise法)

分別以心理彈性、生活事件為預測變量,心理健康為因變量,進行一元線性回歸。結果顯示,心理彈性與心理健康呈負相關(r = -0.0642,P≤0.001),生活事件與心理健康呈正相關(r = 0.726,P≤0.001)。

為進一步探索心理彈性、生活事件對心理健康的影響,以生活事件的六個因子、心理彈性的五個因子為自變量,以心理健康為因變量,進行逐步多元回歸分析。結果見表2。

3 討論

從相關分析結果來看,本研究中考察的三個變量間具有極其顯著的相關?;貧w分析表明,生活事件能夠正向預測心理健康問題,面對的負性生活事件越少,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心理彈性能負向預測心理健康的程度,心理彈性水平越高,心理健康問題越少。進一步分析顯示,受懲罰、學習壓力和其他的生活壓力事件能顯著預測心理健康問題,其中受懲罰的預測作用最大。提示父母或老師在與兒童的溝通的同時更要注意方式方法,以減少學生來自家庭和學校的壓力而引發的心理癥狀。另一方面,情緒控制、家庭支持和人際協助顯著負向預測心理健康水平,其中情緒控制的預測作用最大,提示學校和家長要有意識的培養孩子的情緒控制能力,以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Ackerman等人發現那些適應能力很強的個體,即使遇到危險的環境或者挫折時,他們有較少的抑郁、焦慮等內化問題,情緒穩定。⑨

以往心理彈性的研究主要考察了受欺負兒童、⑩農村留守學生11以及吸毒人員子女12等。研究結論是一致的,心理彈性能夠使更少表現出不良情緒及心理問題。本研究中的得出的結論和以往的研究結論是一致的。這提示在日常生活中,家長和老師要盡量減少學生的負性生活事件,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心理彈性,從而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注釋

① Luthar LutharS, ZelazoL. B. Research on resilience: an integrative review. In: Luthar(Eds.), Resilience and Vulnerability: Adaptation in the Context of Childhood Adversitie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21 , 510-549.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② Weed, K., Keogh, D., &Borkowski, J. Predietors of resiliency in adolescent mothers. Journal of Applie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000, 21, 207-231.

③ Cowen, E.L., Work, W.C., Wyman, RA., Parker, GR., Wannon, M., &Gribble, P. Test comparisons among stress-affected, stress-resilient, and nonclassified fourth-through six-grade urban childre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1992, 20, 200-214.

④ 吳勝濤,李娟,祝卓宏.地震遇難者家屬的個體韌性及與社會支持、心理健康的關系[J].中國心理衛雜志,2010.24(4):309-312.

⑤ Luthar S.S., Cicchetti, D., & Beeker, B.. The construct of resilience: A critical evaluation and guideline for future work. Child Development,2000.71:543-562.

⑥ 胡月琴,甘怡群.青少年心理韌性量表的編制和效度驗證[J].心理學報,2008.40(8):902-912.

⑦ 劉賢臣,劉連啟,楊杰等.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的編制與信度效度檢驗.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1997.5:34-36.

⑧ 王極盛,李焰,赫爾實.中國中學生心理健康量表的編制及其標準化[J].社會行為科學,1997.4:15-20.

⑨ Ackerman,B. P., Izard,C.E., Schoff, K. et al. Contextual risk, Caregiver emotionality, and the problem behaviors of six- and seven-year-old children from economically disadvantaged families[J]. Child development, 1999, 70(6):1415-1427.

⑩ 李海壘.受欺負兒童的心理韌性與焦慮、抑郁的關系.山東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6.

11 李永鑫,駱鵬程,譚亞梅.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彈性研究.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13-107.

第6篇

【關鍵詞】冠心病心絞痛;健康教育;心理護理;生活質量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6-3728-02

冠心病心絞痛是臨床常見心血管疾病,患者常表現為胸腔壓榨性疼痛,并可放射至后背、頸部、頜部、胃部以及手臂等,可誘發心律失常甚至心力衰竭等,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1]。臨床研究表明,不良生活行為方式及負性情緒對于冠心病心絞痛的發生及發展均具有重要影響[2]。因此,在對冠心病心絞痛開展臨床治療的同時,合理有效的心理護理以及健康教育有望提高患者的認知程度及健康行為方式、改善心理狀態及生活質量。我院對冠心病心絞痛患者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加行針對性心理護理及健康教育,獲得了滿意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心血管內科收治的冠心病心絞痛患者108例,其中,男63例,女45例;年齡52-80歲,平均為(69.8±7.2)歲;病程2-8年,平均為(3.3±0.4)年;文化程度:40例初中及以下,42例高中,21例專科,5例本科及以上?;颊呔栽覆⒅椋炇鹆酥橥鈺?,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54例,兩組年齡、性別、病程以及文化程度等均無顯著差異(P>0.05)。

1.2 方法

兩組均予以常規治療,對照組予以心內科常規護理,包括病情監護、整體健康教育及基礎護理等,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實施針對性心理護理及健康教育:(1)心理護理:主動關心和幫助患者,積極與其溝通交流,了解其心理困擾及心理狀態,分析導致負性心理的原因,并針對性地予以心理疏導、安慰和鼓勵等,使患者感受到重視與關懷。鼓勵患者家屬及朋友等主動關懷和照護患者,以消除其孤獨、焦慮和抑郁感維持良好的心理狀態,主動配合治療與護理。(2)健康教育:①疾病知識:以口頭宣教、宣傳圖片、播放視頻、發放宣傳手冊等方式向患者介紹冠心病心絞痛發病原因、癥狀、影響因素、防治措施及注意事項等,提高患者的認知程度。②飲食教育:向患者介紹良好的飲食習慣對病情康復的影響,講解吸煙酗酒以及熬夜對于病情的影響。根據患者的飲食習慣以及體質狀況,協助其指定飲食營養計劃,囑其進食低脂、低鹽、低熱量、高蛋白飲食,忌生冷、刺激性食物,遵循少食多餐原則,切勿暴飲暴食,嚴格控制體重,戒煙限酒,盡量避免飲濃茶及咖啡等,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③活動指導:視患者的整體健康狀況制定運動計劃,指導其進行有氧運動,例如打太極、散步等,促進病情康復。④心理調節:指導患者聽音樂、深呼吸等放松訓練,調節自我情緒。鼓勵其與親友及恢復良好且情緒積極向上的病友交流,維持良好的心理狀態。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切勿熬夜等,改善睡眠狀態。

1.3 觀察指標

分別于護理后3個月檢測兩組的體重指數(BMI)、舒張壓(DBP)及收縮壓(SBP)水平,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與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價患者的心理狀態;應用生活質量指數量表(QOL)進行生活質量評價,包括情緒功能、角色功能、身體功能、社會功能以及總生活質量5個維度,評分越高為生活質量越好;統計兩組的健康行為養成率。

1.4 統計學分析

2 結果

2.1 兩組護理后健康行為比較

觀察組護理后各項健康行為率較對照組顯著提高(P

2.2 兩組護理后健康指標比較

護理后觀察組的SDS及SAS評分較對照組顯著降低,BMI、DBP及SBP水平亦顯著低于對照組(P

2.3兩組護理后QOL評分比較

觀察組護理后QOL各項因子得分均較對照組顯著提高(P

3 討論

冠心病心絞痛患者常存在胸骨中段、上段壓迫性疼痛、沉悶、緊縮、燒灼感等,在勞累、緊張、寒冷及飽餐等情況下癥狀可加劇。疼痛刺激可導致患者的活動耐力減低,影響正常工作、生活,生活質量明顯降低[3]。臨床研究表明,冠心病心絞痛的發作與患者的不良生活習慣以及心理狀態有密切關系。而冠心病多見于中老年人群,這類患者往往文化層次相對較低,保健意識薄弱,對于疾病及健康行為方式缺乏正確認識,極易產生焦慮、緊張、恐懼、抑郁等不良情緒,不僅影響生活質量,且可與軀體癥狀產生相互干擾作用而加重病情或影響治療效果[4]。大量研究資料表明,焦慮、抑郁及緊張等情緒刺激可能加重冠心病心絞痛,情緒變化過于劇烈時還可能導致病情突然惡化而死亡[5]。因此,對這類患者實施合理有效的健康教育以及心理護理具有重要意義。

本研究對冠心病心絞痛患者在常規治療與護理的基礎上,針對患者的個性特點以及心理狀態實施針對性心理護理,指導患者自我調節心理狀態,有效緩解其心理負擔。同時,系統化、個性化的健康教育,通過指導其進行聽音樂、深呼吸等放松訓練,改變飲食習慣及抽煙飲酒等不良生活行為習慣,講解疾病知識提高認知程度等,均有利于消除其不良情緒,維持良好的心態配合治療與護理。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護理后焦慮及抑郁評分均較對照組顯著降低,而BMI、SBP及DBP水平亦顯著低于對照組,認為心理護理及健康教育能夠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血壓水平等。此外,觀察組在低鹽、低脂飲食、戒煙限酒、控制體重、規律睡眠以及運動鍛煉等方面的健康行為養成率較對照組顯著提高。認為健康教育及心理護理有利于轉變患者的不良生活行為習慣,這對于改善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研究結果亦顯示,觀察組的QOL各項因子得分均較對照組顯著提高,證實了上述觀點。

綜上所述,對冠心病心絞痛患者實施針對性心理護理以及健康教育有利于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提高其遵醫行為和健康行為習慣,改善其生活質量,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毛素琴,邵夏娃,周丹麗等.冠心病心絞痛患者的心理護理[J].護理與康復,2012, 11(6):575-576.

[2] 周雙麗.個性化心理護理對冠心病心絞痛患者的影響[J].健康之路 ,2013, (12):332.

[3] 吳鳳玉.心理護理與健康教育對冠心病心絞痛患者的影響[J].醫學信息 ,2013, (7):232.

第7篇

[關鍵詞]貧困大學生;生活壓力事件;心理健康

壓力是個體與環境間的一種互動過程,是個體面對生活中各種刺激時經過主觀評估之后所產生的反應。青少年時期是個體發展的“危機期”,大學生要面對來自生理、心理、環境的重大變化,學業、人際等方面的壓力,容易產生各種適應問題。不同壓力生活事件對個體具有不同的影響。危機性生活事件和轉折性生活事件對個體具有消極影響,日常生活壓力事件對個體的適應也具有重要影響,貧困大學生還面臨沉重的生活經濟壓力,因而貧困大學生的生活壓力和心理健康問題備受關注。本文試圖了解貧困大學生日常生活壓力狀況與心理健康之間的關系,為高校貧困大學生心理衛生保健工作提供參考和依據。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采用隨機分層抽樣方法選取廣東省梅州地區2所高校1~3年級學生700名進行問卷調查,獲取有效樣本656份,其有效率為93.7%。有效問卷中,貧困生(貧困生的界定是根據學校學生處提供的家庭經濟狀況一覽表,按照省教委的標準把每月生活費不超過200元并申請了助學貸款的學生作為貧困生)為131名,非貧困生為535名,從非貧困生中隨機抽取175名作為對照組進行研究。

1.2 方法①癥狀自評量表(SCL-90),由90個題目組成,有10個因子,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每題采取5級評分,癥狀從無到嚴重分別評為1、2、3、4、5分,得分越高,表示癥狀越嚴重。②自編大學生生活壓力量表為問卷(CSLSC),參考江光榮等的青少年生活事件問卷。自編問卷采取事件核查的方式,讓大學生列出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壓力事件,在計分方式方面,對每個條目均要求勾選出是否“發生過”?!拔窗l生過”記“0”分,“發生過”記“1”分。根據被試所勾選出的“發生過”給予累積計分,作為被試所有已發生過的負性事件數之和,簡稱負性事件發生率。另外,按等級評價其“影響程度”,采取4點量表記分,被試所發生的負性事件數中,所勾選出“發生過”事件的影響程度,予以累積計分,作為生活壓力感值,簡稱負性壓力值。綜合壓力指數:發生率×壓力感值。時隔1個月對66名大學生的重測信度為0.78;以SCL-90的總分作為效標,大學生日常生活壓力調查表與效標的關聯效度為0.46。因此,可以下結論,自編《大學生日常生活壓力事件調查表》是有效的,可以用來評估大學生的日常生活壓力。收回問卷后,用SPSS10.0錄入調查數據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處理。

2 結果

2.1 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貧困生在SCL-90總分及10個因子得分均高于非貧困生,在軀體化、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精神病性6個因子及癥狀總分有極其顯著差異,以SCL-90各癥狀因子分(至少有一項)≥3(中度痛苦水平)來劃分心理異常,貧困大學生與非貧困大學生心理異常人數比例分別為16.3%和8.51%。

2.2 貧困大學生主要生活壓力事件

2.2.1 發生的頻率大學生生活壓力量表的調查結果顯示,在日常生活中,貧困大學生發生比率最高的前10項生活壓力事件和非貧困生比較的結果是:(1)考試失敗或不理想94%、89%;(2)家庭經濟困難90%、41%;(3)被人誤會或錯怪89%、90%;(4)面臨考試87%、76%;(5)學習負擔重82%、69%;(6)英語水平差76%、71%;(7)因經濟原因限制個人發展75%、51%;(8)與同學好友發生糾紛75%、69%;(9)自己分配的時間過多或過少69%、59%;(10)在某些重要活動中發揮失常67%、42%。

2.2.2 影響的程度按影響的程度,貧困大學生的日常生活中排在前10位的生活事件壓力和非貧困生比較的結果分別為:①本人或親人患重病2.43±0.99、2.14±0.88;②父母離異或父母重組家庭2.37±1.17、1.60±0.55;③親人或好友出了意外事故2.28±1.07、2.16±1.05;④家庭經濟困難2.26±0.95、1.39±0.66;⑤英語水平較差2.17±0.94、2.04±0.88;⑥面臨具體的職業選擇或決定2.12±0.78、2.03±0.82;⑦戀愛不順利或失戀1.97±0.88、1.735±0.80;⑧考試失敗或不理想0.94±0.80、2.03±0.79;⑨學習負擔重1.91±0.76、1.80±0.71;⑩沒有知心朋友1.91±0.98、1.47±0.65。

2.2.3 綜合壓力指數采用生活事件的發生率與壓力感值相乘所得的綜合壓力指數值來考察壓力,綜合壓力指數值前10項分別為:①家庭經濟困難;②考試失敗或不理想;③英語水平較差;④學習負擔重;⑤被人誤會或錯怪;⑥面臨考試;⑦因經濟原因限制自己的發展;⑧與同學好友發生糾紛;⑨在重要場合發揮失常;⑩自己過多或支配的時間過少。

2.2.4 貧困大學生生活壓力事件的維度 對貧困大學生生活壓力事件問卷的60項目進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到30個特征根大于1的因素,其累積方差貢獻率為62.22%。剔除因素載荷較低和意義含糊的項目后,對剩余的52個項目再進行因素分析,提取出7個因素分別命名為學業成績、人際交往、異往、家庭變故、校紀、經濟問題、環境變化。7個因素的累積方差貢獻率為52.82%,問卷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77。

2.3 貧困大學生與非貧困大學生生活壓力比較本調查發現,貧困大學生的壓力比非貧困生大,在人際交往、家庭變故、經濟問題等方面有顯著差異。

2.4 貧困大學生日常生活壓力事件各因子與身心健康的關系 相關分析結果表明各類生活事件的壓力感與SCL-90存在顯著的正相關(P

3 討論

研究結果表明,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更差,除偏執因子外,其他各因子有顯著差異,這和李海星、李艷紅、謝桂剛等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C7-93。以SCL-90各癥狀因子分(至少有一項)≥3(中度痛苦水平)來劃分心理異常,貧困大學生與非貧困大學生心理異常人數兩者沒有顯著性差異,但貧困生

心理異常比例明顯偏高。從生活壓力事件的發生頻率影響強度、綜合壓力指數來看,經濟壓力和學習壓力、家庭的變故方面是貧困大學生最主要的生活壓力,這和張建衛等的研究基本一致。貧困大學生和非貧困大學生的各類日常生活事件比較結果表明貧困大學生的生活壓力比非貧困大學生大,貧困大學生的各項分數均高于非貧困大學生,人際交往、家庭變故、經濟問題、總壓力感、生活事件總發生率、綜合壓力有顯著性差異。

第8篇

關鍵詞:新疆班 生活事件 心理健康 安全感

從2000年開始國家提出內地辦學定向支援民族教育的新模式,使民族地區優秀學生有機會到內地接受更好的教育,從而推進民族地區的教育資源獲得跨越式發展[1]。對新疆地區的學生來講,到內地經濟發達地區接受教育既是難得的好機會,也必將受到生活事件的應激。由于內地新疆班這種辦學模式呈現出“跨文化教育”的特點[2],在跨文化教育的環境中,部分青少年出現了如難以適應新環境、人際關系敏感、對自我不自信、對學習和生活感到焦慮等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這些問題在本質上都源自他們內心安全感的下降和缺乏。根據生態系統理論,心理健康是個人與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3]。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既要受到主觀因素的影響,又要受到客觀因素的制約。生活事件作為客觀因素,是指人們生活中所面臨的各種問題,是一種很常見的心理社會應激。Nadia等[4]認為負性生活事件是引起人們抑郁、焦慮等情緒問題的重要原因。安全感是人類基本的心理需求,它是主體對身心可能出現的危險或風險的一種預感,以及個體應對時的有力或者無力感,安全感是人類心理健康的基礎。良好的安全感能夠幫助人們調動社會支持系統,獲得更高的幸福感[5]。

在跨文化教育大背景下,內地新疆班青少年的安全感水平如何?在生活事件對心理健康的影響過程中,安全感發揮了怎樣的作用?這些都是開展面向這一特殊群體的心理健康教育所必須回答的首要問題。

1 對象與方法1.1 研究對象

本研究選取陜西省西安市和浙江省溫州市的8所中學的新疆班,共發放調查問卷535份,回收521份,回收率為97.38%,有效問卷為501份,有效率為93.64%。具體分布:漢族學生80名,少數民族學生421名。少數民族學生中,男生203名,女生218名;預科108名,高一112名,高二120名,高三81名。

1.2 研究工具

①青少年生活事件自評量表(adolescents self-rating life events checklist,ASLEC):該量表適用于青少年生活事件發生頻度和應激強度的評定,該問卷的內部一致性α系數為0.85,本研究中該量表的α系數為0.867[6]。②中國中學生心理健康量表(mental health inventroy of middle-school students,MMHI-60):該量表的同質性信度為0.65~0.86,本研究中該量表的α系數為0.958[7]。③安全感-不安全感問卷(security-insecurity questionnaire,S-I):該量表的α系數為0.910[8]。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ˉ±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2.1 內地新疆班青少年心理健康、生活事件與安全感的總體狀況

內地新疆班學生心理健康各因子得分從高到低依次分別為:學習壓力感、情緒不穩定、焦慮、強迫、人際敏感、抑郁、偏執、適應不良、敵對、和心理不平衡。見表1。

表1 內地新疆班學生心理健康總體情況(xˉ±s) 

心理健康各因子 內地新疆班(n=501) 全國常模(n=2446) t P

學習壓力 2.09±0.76 1.92±0.67 4.429** 0.001

情緒不穩定 2.06±0.62 1.98±0.70 2.673** 0.008

焦慮 2.03±0.73 1.81±0.75 6.078** 0.001

強迫 1.90±0.57 1.89±0.61 0.068 0.945

人際敏感 1.84±0.61 1.85±0.73 0.129 0.897

抑郁 1.81±0.61 1.92±0.67 -3.426** 0.001

偏執 1.72±0.59 1.76±0.68 -1.205 0.229

適應不良分 1.71±0.52 1.92±0.62 -8.054** 0.001

敵對 1.60±0.59 1.72±0.75 -4.156** 0.001

心理不平衡 1.50±0.45 1.95±0.65 -19.702** 0.001

內地新疆班青少年的生活事件各因子得分值從高到低依次分別為:學習壓力 2.09±0.62 分、人際關系 1.88±0.60 分、健康適應 1.79±0.54 分、喪失 1.57±0.80 分、其他應激 1.46±0.41 分和受懲罰 1.33±0.41 分。

新疆班青少年安全感各因子得分從高到低依次分別為:情緒安全感因子得分為 0.60±0.26 分,人際安全感為 0.75±0.21 分,自我安全感為 0.55±0.31 分。

2.2 內地新疆班青少年生活事件與心理健康的相關分析

內地新疆班青少年的生活事件各因子分、均分與心理健康各因子分、總分之間存在著非常顯著的正相關。見表2。

2.3 內地新疆班青少年安全感對生活事件與心理健康的調節效應

內地新疆班青少年生活事件對心理健康的作用是否受到安全感的影響?生活事件是否通過影響安全感而作用于心理健康?這還要進一步檢驗。首先調節效應檢驗。建立假設:安全感在生活事件和心理健康之間起調節作用。見圖1。

表2 內地新疆班青少年生活事件與心理健康的相關 

項目 人際關系 學習壓力 受懲罰 喪失 健康適應 其他應激 生活事件均分

強迫 0.485** 0.530** 0.367** 0.176** 0.344** 0.308** 0.521**

偏執 0.547** 0.440** 0.309** 0.133** 0.302** 0.394** 0.499**

敵對 0.504** 0.404** 0.359** 0.114* 0.325** 0.469** 0.505**

人際敏感 0.537** 0.441** 0.317** 0.131** 0.259** 0.304** 0.473**

抑郁 0.509** 0.542** 0.298** 0.154** 0.327** 0.386** 0.521**

焦慮 0.497** 0.487** 0.293** 0.134** 0.282** 0.375** 0.487**

學習壓力感 0.398** 0.606** 0.309** 0.146** 0.324** 0.471** 0.526**

適應不良 0.402** 0.506** 0.359** 0.118* 0.405** 0.470** 0.522**

情緒不穩定 0.513** 0.506** 0.402** 0.170** 0.341** 0.466** 0.559**

心理不平衡 0.413** 0.491** 0.295** 0.145** 0.319** 0.352** 0.471**

心理健康均分 0.599** 0.620** 0.410** 0.177** 0.399** 0.499** 0.633**

圖1 安全感的調節作用示意圖

按照溫忠麟等[9]2005年建議的方法,對安全感的調節效應進行檢驗。見表3。

表3 安全感在生活事件對心理健康影響過程中的調節效應

步驟 自變量 β t R2 F

1 生活事件 0.444 13.365** 0.170** 178.636

安全感 -0.515 -15.516**  

2 生活事件×安全感 -0.106 -3.461** 0.011** 11.977

在以心理健康為因變量的回歸方程中,“生活事件×安全感”的回歸系數達到了顯著水平;引入交互作用項后,新增解釋量也達到了顯著水平,表明安全感在生活事件影響心理健康的過程中具有顯著的調節效應,即研究數據支持本研究的安全感調節效應假設。

3 討論3.1 內地新疆班青少年生活事件、心理健康和安全感總體狀況分析

根據本研究的調查結果可看出,內地新疆班青少年受到生活事件的影響是輕度的。生活事件中得分較高的分別是學習壓力、人際關系和健康適應。首先,到語言文字、風俗習慣等迥異的內地求學,這一群體學生首先要面對來自學習的挑戰,如學習的難度加大、跟不上進度、無法順利完成作業、容易產生考試焦慮等。其次,他們遠離父母,脫離原來的人際關系,在新環境中容易感到孤獨無助,久而久之也會累積起心理壓力。

內地新疆班青少年的整體心理健康水平顯著優于常模,這說明在跨文化教育背景下,這一群體的心理健康狀況良好。但是進一步訪談發現,他們的焦慮心態、學習壓力感與情緒不穩現象需要引起關注。此3類心理都是應景性的,在學習過程中產生情緒不穩,為學習困難、考試不順而感到焦慮,體會到較重的壓力都是正常的。

關于安全感的調查發現,內地新疆班青少年的安全感處于中等偏上水平,并且其安全感指數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3.2 內地新疆班青少年生活事件與心理健康差異與相關分析

對內地新疆班青少年生活事件、安全感與心理健康進行民族、性別和年級變量的主效應與交互效應的檢驗發現,在生活事件和心理健康方面,少數民族學生、女生和高年級學生的得分均高于漢族、男生和低年級學生。按年級來講,高年級學生的生活事件壓力普遍高于低年級的學生,壓力主要來自學習,他們需要面對數量更多、強度更大的應試(特別是高考)挑戰,由此導致心理問題的比例升高,但是他們的心理問題大多還是應景性的,教師應該教給他們正確的應對方法。

男生安全感得分明顯高于女生,這說明女生在擁有強大的內心能量方面,還需要進一步努力。

內地新疆班青少年生活事件與心理健康呈顯著的正相關,這說明包括人際交往、學業任務、健康適應以及受批評、懲罰等在內的生活事件是影響個體心理健康的直接且重要的外在因素。生活事件是心理健康重要的影響源,引發了跨文化教育背景下學生的心理適應、情緒情感、人際交往等問題。

3.3 內地新疆班青少年安全感的調節效應分析

根據本研究調節效應檢驗發現,在內地新疆班青少年生活事件作用于心理健康的過程中,安全感具有調節作用,生活事件對心理健康的影響作用受到了不同安全感水平的影響。

4 結論①在跨文化教育背景下,生活事件對內地新疆班青少年的影響程度較輕,這一群體整體心理健康狀態良好,安全感位于中等偏上水平;②內地新疆班青少年的生活事件與心理健康呈現顯著的正相關;③安全感在生活事件對心理健康的影響過程中發揮了調節作用;④跨文化教育背景下,生活事件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素,而安全感則是保護因素。

參考文獻

[1]馬真.異文化環境下民族學生的心理引導——以內地西藏班、新疆班學生為例[J].貴州民族研究,2018,39(7):239-242.

[2]白毓秀,吳倩倩,趙生玉.內地新疆班高中生生活事件與心理健康的相關調查研究[J].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19(4):63-67.

[3]何安明,萬嬌嬌,惠秋平.青少年手機依賴者的心理健康狀況及與生活事件,學業倦怠的關系[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9,27(2):410-413.

[4]Nadia Garnefski,Vivian Kraaij.Relationships between cognitive emotion regulation strategies and depressive symptoms:A comparative study of five specific samples[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06,40(8):1659-1669.

[5]韓磊,許玉晴,孫月,等.親子沖突對青少年社交回避與苦惱的影響:情緒管理和安全感的鏈式中介作用[J].中國特殊教育,2019,26(7):40-46.

[6]于顏菲.農村初中生負性生活事件與心理健康的關系[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20.

[7]王極盛,李焰,赫爾實.中國中學生心理健康量表的編制及其標準化[J].社會心理科學,1997,13(4):15-20.

第9篇

【關鍵詞】老年托養病人;健康教育;生活質量

托養老人是一個特殊群體,平均年齡大,受教育程度低,可支配收入低,健康狀況差,各種疾病發病率高,他們由家庭進入老年公寓,接受工作人員的生活服務和專業技術人員的健康教育指導、醫療保健,幫助他(她)們學會保持或恢復健康的知識,培養健康的生活方式、養成健康的行為、降低或消除影響健康的危險因素,從而使他(她)們達到最佳的健康狀態,通過健康教育培訓提高托養老人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質量。健康教育知識掌握程度高低對托養病人的生活質量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現報道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選擇2007年1月—2009年3月在山東省青州榮軍醫院老年公寓入住的老年托養病人160例。其中城鎮居民106例,農村老人54例;男68例,女92例;年齡66歲~105歲(81.30歲±13.39歲);文盲51例,小學86例,初中11例,高中及中專12例;自己負擔托養費用者98例,子女負擔費用者48例,五保老人14例;自愿入住公寓者87例,其他73例;選擇標準:具有口頭或書面表達能力的老人,且自愿參加。

1.2方法

1.2.1問卷調查法調查自理老人、半自理老人、不能自理老人、臨終關懷老人及家屬,公寓工作人員及專業技術人員。本問卷由我院護理專家設計,內容主要包括:性別、年齡、職業、學歷、老人居住地、公寓現有配套設施情況、老年人對健康知識的了解情況、各項護理內容的實施情況及老年人的生活質量情況。護理內容根據健康教育材料,涉及治療、護理及日常生活的主要方面,共26項。健康知識掌握程度問卷經我院護理專家反復審閱而確定,并經預調查測得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894,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1.2.2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生活質量部分的測定采用李凌江和楊德森[1]編制的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中的64個條目,代表15個因子,反映軀體、心理和生活功能3個維度及生活質量總體評價。因子分、維度分及總體評價分均以百分記,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高。另根據得分多少劃分生活質量高低,得分≥80分為優,70分~79分為良,60分~69分為中,<60分為差。結果表明,其4個維度可以反映老年人生活質量的內容,具有一定的內容效度。

1.3數據處理整理分析資料,數據應用SPSS10.0軟件包進行統計學處理。采用均值、標準差、頻數及率對老年托養病人的生活質量及健康知識掌握程度進行描述,采用t檢驗和logistic回歸對病人知識掌握程度與生活質量各維度之間相關性進行統計分析。

2結果

表1老年托養病人健康相關知識掌握情況例(%)單因素分析發現,健康教育知識掌握程度與性別、年齡、婚姻狀況等無關;相關分析發現,健康教育知識的掌握與受教育程度高低呈正相比(r=0.290,P<0.01)。表2本組生活質量15個因子得分情況例(%)表3本組生活質量總體評價及各維度得分分表4生活質量各維度與影響因素之間的相關系數(r)表4顯示,在生活質量各維度與其影響因素健康教育知識掌握程度之間建立假設檢驗,檢驗水準α取0.05,P值均小于0.05,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表明老人健康教育知識掌握程度與生活質量各維度之間成相關性,健康教育知識掌握程度越高,各維度功能越強,托養老人健康教育知識掌握程度與生活質量各維度之間呈顯著正相關。

3討論

本研究選擇本院老年公寓托養病人作為研究對象,在文化、職業及經濟條件方面比較具備可比性。根據老年托養病人的實際情況,研究結果顯示老年托養病人健康教育知識掌握程度越高,各維度功能越強,生活質量越高。

3.1老年托養病人的護理現狀與健康教育情況當前世界人口老齡化已是總的趨勢,老齡問題已是世界各國重大的社會問題。我國在2000年65歲以上的老年人已突破1.3億,進入了老齡化社會,老年病的防治、護理及康復越來越引起社會公眾的關注和重視[2]。1993年WHO提出“健康老齡化”“科學為健康老齡化服務”的宏偉目標,老年人的身體健康、精神健康和社會經濟狀況密切相關。如何提高老年人的生命質量和生活質量已提到議事日程上,醫療保障、生活照料、自我健康、家庭婚姻、社區保健等問題,給家庭、社會、國家帶來巨大的壓力。社區護理尚未廣泛開展,社區護理工作不盡如人意,護理現狀與老人要求相距較遠;老年護理控制評估體系不明確,造成不能根據老年人的不同情況進行分級分流[3];老年護理費用較高,由于貧富差距,老人無法平等地享有健康服務;傳統倫理道德的束縛,老年護理人員的人力資源匱乏,都成為影響老年保健事業發展的重要因素。老年人的自我保健意識和能力差,因此對醫療保健的需求愈顯強烈,而醫療保健又是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的重要條件之一。隨著社會高齡化和老年病人的逐年增多,對老人的護理服務也相應提高,以適應社會需求。我國衛生保健制度的局限,相當部分的老年人得不到適宜的健康保健,患病后又得不到及時的治療,以致病情延誤等,這些對老年人的健康和提高生活質量極為不利。

3.2老年托養病人的生活質量WHO對生活質量的解釋不僅反映了社會物質條件的發展(從生理需求過渡到精神需求),體現了人本主義精神。還將生活質量界定為主觀體驗,既考慮到了一定的文化價值體系,又弘揚了個性,而且涉及個體的健康、生理水平、獨立水平、社會關系以及他們所處環境的關系,是一個合理的解釋,在強調了要研究生活質量的主觀性同時,也強調了要研究那些在生活中被視為會對生活質量有明顯影響的所有領域。生活質量是對于生活及其各個方面的評價和總結,不但能表達個人對生活總體的滿意程度及對生活各個方面的感受,而且為研究個人生活各個方面的相對重要性提供了比較的基礎和評價的依據。對老年托養病人而言是社會、家庭和老年人自我有益于晚年身心健康、延緩衰老的精神與物質有效投入的總和,是托養老人對自己的身體、精力、家庭、社會環境生活等方面美滿程度的主、客觀總結和評價。醫學上主要是指個體生理、心理、社會功能三個方面的狀態,即健康相關的生活質量。

3.3健康知識知識掌握程度與生活質量的關系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人們已逐漸認識到醫療的目的不僅是提高生存數量,而同時更應重視生活質量。健康知識掌握程度影響老年托養病人的生活質量,托養老人由于生理功能的退化、疾病的增加,嚴重干擾和影響了托養老人的健康及生活質量。所以需要廣泛開展有針對性、有計劃、系統的健康教育,宣傳普及衛生保障知識,養成良好的生活規律和衛生習慣,增強自我保健意識,預防和控制老年性疾病的發生,提高托養老人的生活質量,實現健康老齡化。建立健康檔案,定期進行體檢,全面具體地記錄老人健康狀況,發現問題及時處理,對老年托養病人開展健康教育指導,因人施教、因病施教,耐心細致地進行多種方式的健康教育,使他們了解和把握老年時期的生活、心理特征以及老年病的預防、治療和護理措施,糾正不良的生活習慣和行為習慣,養成良好保健習慣和意識,提高生活質量。超級秘書網

3.4健康教育對老年托養病人生活質量的影響老年托養病人受教育程度低,老齡化程度高,護理專業人員少,對老年護理專業知識掌握少,使老年托養病人健康保健知識比較缺乏,從而影響他們的生活質量。老年托養病人日常生活能力和自理能力日趨下降。國內大部分研究表明:8%~10%的老人有不同程度的自理能力缺陷。為了整體提高老年托養病人的生活質量,對這部分老人加強護理是不容忽略的,要求護理人員在提供疾病護理支持以外,還要從照料日常生活等方面給予關懷。人文生活是一切生活質量的基礎,更是老年人生活質量的起點;老年人在家庭中地位、人際關系和本人身體狀況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其家庭生活質量的高低;婚姻生活是沖力,政治生活是拉力,情趣生活是活力;老年人受教育、講學習是實現健康老齡化的有效途徑之一,而發展老齡產業,是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的需要,更是經濟結構調整的需要。

對老年托養病人進行相關健康教育知識的指導,使他們建立和形成有益健康的行為和生活方式,減少各種疾病的危險因素。同時在進行健康教育時,護理人員充分調動托養老人主觀能動性,教育、鼓勵老人參加適當的社會活動,讓老人感受到社會、家庭的良好支持,促進健康教育知識的依從性,使托養老人的健康行為不隨年齡的增長而降低,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健康教育后使老人建立了良好的健康行為,健康教育知識掌握程度高,越能調動了他們的主觀能動性,提高托養老人自我保健意識,提高了老年托養病人生活質量和生命質量,實現健康老齡化。

【參考文獻】

第10篇

[關鍵詞] 亞健康;生活方式干預;高血壓前期;體重指數

[中圖分類號] R195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3)20-0126-02

世界衛生組織(WHO)將機體無器質性病變但是有一些功能改變的狀態稱為“第三狀態”,我國稱為“亞健康狀態”。以WHO四位一體的健康新概念為依據,在校大學生中的“亞健康”人群在軀體亞健康、心理亞健康、社會適應性亞健康以及道德情感方面的亞健康都有所表現。生活方式干預是指用某些特定的方法或手段,去除不利于身體和心理健康的行為和習慣[1]。WHO在2003年指出生活方式對慢性病的發生和預防有重要的作用,不良生活方式將導致并促進慢性病的發生和發展,而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預防和阻止慢性病[2]。本文主要探討對軀體亞健康、處于高血壓前期并超重的在校大學生進行生活方式干預的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根據大連海洋大學在校大學生的體檢結果,從中篩選出高血壓前期[收縮壓(SBP)/舒張壓(DBP)在(120~139) mm Hg/(80~89) mm Hg之間(1mm Hg=0.133kPa)]、超重[25

1.2 方法

對上述處于高血壓前期、超重的50名大學生進行健康教育、體育運動、平衡飲食等方面的生活方式干預。一年后再進行血壓及體重指數的測定。

健康教育:包括大學生健康教育的課堂教學及講座。內容有行為、環境與健康;運動與健康;合理營養與均衡膳食;大學生常見疾病的預防;珍惜生命。

體育運動:運動干預包括每周一次體育課(2 h)、有氧運動項目慢跑(每周3次,每次30 min)、健身操(每周1次,每次15 min)。

平衡飲食:在滿足身體生長發育,適應學習、生活的前提下,要求自覺限制動物性食物、糖、鹽的攝入量。

1.3 統計學方法

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同一對象進行受干預前后配對t 檢驗。所有數據使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干預前后健康知識健康意識的改變

通過一年的生活方式干預,50名大學生對亞健康狀態有了更加明確的認識。對健康與疾病相關知識的知曉度有所提升。健康意識、健康的生活方式已基本形成。

2.2干預前后血壓及體重指數的變化

對50名大學生進行生活方式干預的總有效率為92%。與干預前相比50名大學生收縮壓/舒張壓平均下降了8.4 mm Hg/4.7mm Hg(P < 0.01),體重指數平均下降了4.1,與干預前相比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 < 0.01),見表1。

表1 高血壓前期并超重大學生生活方式干預前后血壓及體重指數情況的比較(x±s)

3 討論

3.1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意義

通過健康教育,學生健康觀念轉變,自我健康管理能力提高,內因起主導作用,這是生活方式干預取得效果的重要方面。我校開設“大學生健康與安全教育”課程[3]。其目的在于普及和提高大學生的健康與安全知識,希望他們學會關愛自我、珍惜生命,增強自我管理、自我保護、自我救助的意識和能力。本文受干預的50名大學生,通過健康教育,在思想上明確了亞健康狀態對身體的危害,主動自覺的參加運動,改掉不良生活習慣,使身體狀況有了明顯改善,重新塑造了自我??梢姡】到逃诖髮W生的成長過程中具有重要意義。

3.2體重對血壓的影響

本文受干預的50名大學生,減輕體重的方式主要靠控制飲食和增加運動量來實現。結果是在其體重下降的同時,其血壓也有下降。超重與肥胖可能與高血壓病的發病及較高水平血壓的維持、尤其是頑固性高血壓的形成相關,其機制有待進一步研究;體重指數作為臨床評價心血管疾病發生的危險性的指標,具有一定的價值[4]。因此,減輕體重是降低血壓的有效途徑。JNC7報告認為,體重每減少10 kg可使血壓下降5 ~20 mm Hg;體重下降5磅以上,心血管危險可減少40%[5]。

3.3體育鍛煉對血壓的影響

要求50名受干預的大學生有規律地按計劃參加體育活動,其目的是通過有氧運動增加氧的最大攝取量,減低周圍血管阻力,減輕體重。JNC7報告認為,每天有氧運動半小時,每周可使血壓下降4~9 mm Hg,每周散步60~90min可減少冠心病死亡率50%[5]。

3.4平衡飲食對血壓的影響

受干預的50名大學生在一年的時間內按平衡飲食計劃,堅持日常飲食中所含營養素的科學組合,供給的熱量合適、營養素種類齊全、數量充足、比例合理的原則,其血壓均有所下降。這樣的飲食安排基本上與JNC7提出的飲食計劃DASH(Dietary Approaches to Stop Hypertension)相符合。該計劃提出,包括水果蔬菜、低脂低膽固醇、鉀和鈣的飲食可使血壓下降8 ~14 mm Hg[5]。

3.5鹽的攝入量對血壓的影響

JNC7提倡限鈉100mmol/d(2.4g/d)相當于氯化鈉6g/d,可使血壓下降2~8 mm Hg[5]。許多人群的研究結果顯示,鈉攝入量與血壓水平呈顯著正相關,“2002年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調查”結果也表明,膳食中鹽攝入量與血壓水平呈正相關。與每日鹽攝入量

綜上所述,WHO等國際權威機構以及國內外眾多學者的研究均證明,生活方式干預可有效地緩解和改善某些慢性非傳染性疾病以及亞健康狀態[7,8],本文的研究也證明了這一點。本文受干預的50名大學生血壓和體重指數明顯下降的為46人,總有效率為92%。尚有4名大學生血壓和體重指數無明顯改變。其主要原因是沒有樹立起正確的健康理念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不能完整系統地接受干預,所以沒能達到預期效果。前已述及,大學生中除了軀體亞健康之外,尚有心理亞健康、社會適應性亞健康、道德情感方面的亞健康問題。形成大學生亞健康狀態的原因有快速發展的社會環境、不成熟的思想觀念、不科學的飲食、不良的起居生活習慣及缺乏體育鍛煉[9]。要全方位解決這些問題,就應該由醫療保健、體育教育、德育教育等多部門聯手制定全面的干預方案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10]。

[參考文獻]

[1] 吳麗萍,李亞潔. 行為轉變理論在不良生活方式干預中的應用進展[J]. 護理學報, 2009,16(8A):12-14.

[2]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Diet, nutrition and the prevention of chronic diseases:report of a joint WHO/ FAO expert consultation[R].WHO Technical Report Series,2003,916:141-149.

[3] 趙光珍,王太海. 大學生健康與安全教育[M]. 北京: 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緒論1-14.

[4] 李琛,謝江柳,張紅霞,等. 體重指數與血壓關系的研究[J].中國實用醫藥, 2011, 6(13): 63-64.

[5] Aram V,Chobanian,George L,et al. Seventh report of the joint national committee on prevention, detection, 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of high blood pressure[R]. JNC7, 2003, 1216-1217.

[6] 朱鼎良. 鹽和高血壓:兩個無聲的殺手[J]. 內科理論與實踐, 2009, 4(6): 445-447.

[7] 林華, 吳秋華, 柳劍,等. 生活方式干預常見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高危人群的初步研究[J]. 中華健康管理學雜志, 2008, 2(2):95-98.

[8] 翁黎剛. 健康行為干預對大學生亞健康狀態改善效果觀察[J]. 醫學信息,2011,24(8):4965.

[9] 張念坤. 高校大學生亞健康狀態的成因與干預措施[J]. 價值工程,2011,30(35):241-242.

第11篇

關鍵詞:老年人;健康;自評生活質量;固定效應模型

中圖分類號:C9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149(2015)06-0001-11

DOI:10-3969/j-issn-1000-4149-2015-06-001

一、研究背景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加速、老年人口數量不斷增長,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問題在老年人日常生活和照料中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而老年人的生活質量水平又和他們的健康狀況緊密相連,國外較早就出現了與健康相關的生活質量(HRQOL)研究[1-3]。國內有關老年人生活質量的研究也發現,老年人健康狀況是對他們生活質量的重要衡量,健康狀況越好,老年人對自己的生活質量評價一般也越高[4-5]。不過,國內的這些研究尚可進一步深入。首先,以往研究多把老年人健康狀況作為生活質量的一個重要或者替代性評估指標。這種處理實際上暗含了二者是等價關系的假定,對“健康是否影響生活質量”這一命題缺少前置的檢驗。史密斯(Smith)等人的研究發現,健康狀況和生活質量是不同的概念,在研究中并不能混用這兩個術語[6]。其次,以往的研究往往側重于分析健康的某一個或某兩個指標與生活質量的關系,較少全面地考察二者的關系。實際上,國外有研究發現,不同維度的健康狀況對老年人生活質量的影響程度以及影響機制都是不同的[7-8],國內研究還尚未就不同維度的健康水平對自評生活質量的影響及其作用機制進行過細致的全面比較研究。最后,現有研究大多采用截面數據進行分析,并沒有將二者置于時序關系中去考察,容易造成遺漏變量偏誤所導致的分析結果的偏差,導致我們無法確定健康是否真的對老年人自評生活質量具有預測作用。這主要是由于普通的OLS方法將未被觀測到的異質性歸入隨機誤差項中,從而忽略了誤差項與引入模型的其他解釋變量之間可能存在的潛在關聯,造成內生性問題。為了彌補國內同類研究的上述不足,本文以“中國高齡老人健康長壽調查”(CLHLS)項目中跟蹤調查數據為基礎,嘗試多維度縱向地分析老年健康對老年人生活質量的影響及其作用機制。

二、文獻與分析框架

一般認為,生活質量是一個多向度的概念,既應包括主觀感受,也含有客觀評價[4,9-10]。生活質量的客觀評價主要基于外在的觀察者對研究對象客觀生活環境、健康狀況、社會支持系統的一系列評判[11],而主觀生活質量則偏重于從個體價值觀和主觀感受的角度評估生活質量,例如,吉爾(Gill)和費恩斯坦(Feinstein)認為,生活質量應由個人的感知來界定,研究者需要詢問個體獨特的切身感受[12]。蒂娜(Diener)和徐(Suh)也提出,反映客觀生活環境的社會評價指標不能替代個體對其生活環境和幸福程度的主觀評定,比如,對于相同的外在環境和生活條件,個體可能會表現出很不一樣的判斷和反應[13]。本文選取的研究變量是自評生活質量,側重于老年人個體的主觀生活體驗,與老年人的生活滿意度、主觀幸福感等含義較為接近。

健康一直被視為如何使老年人安度晚年的重要影響因素。按照聯合國的定義,“健康是一種在身體、精神和社會適應上的完好狀態,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或虛弱”[14],所以,首先從肌體健康看,隨著人體的自然老化,老年人身體器官的生理機能會逐漸減退,器質性的損傷不可避免,各種身體功能障礙和疾病發生的可能性也逐漸增大。國內外研究已經證實了伴隨著衰老、疾病等老年人肌體健康狀況的下降和各種身體失能情況,常常會導致老年人自身幸福感和整體生活質量的下降。老年人身體機能的損傷和軀體功能的障礙會使得老年人出現感官系統功能下降、行動不便、反應遲緩、記憶減退等現象,從而削弱了他們的自我主控能力,降低了老年人的自尊水平和自我效能感[15-16]。此外,老年人身體上的力不能及還會影響到他們的日常生活技能、正常出行、社會活動等,降低老年人參與社會交往的頻率,減弱社會支持系統[17],由此削減了由社會聯系帶來的情感交流、精神支持和情緒排遣,造成老年人生活滿意度的下降。

老年人肌體健康不佳如日?;顒幽芰θ睋p、遭受病痛折磨等不僅會直接影響老年人生活質量,也常常會給老年人帶來一些心理上的問題從而影響其生活質量。李建新和張風雨的研究發現,客觀的身體健康狀況的好壞直接影響著城市老年人的精神情緒和心理狀態,無疾病的老年人在孤獨感和幸福感兩個心理健康指標上表現都好于有疾病的老年人[18]。而蓋曼(Gayman)等人也證實,患有慢性病和低水平的生活自理能力會增加老年人的抑郁情緒和焦慮癥狀[19]。利夫尼(Livneh)和安東尼婭(Antonak)對相關領域的研究發現,伴隨著慢性病和身體失能的不同階段,失能人群可能經常出現一系列心理反應,如震驚、焦慮、否認、沮喪、憤怒、調適等[20]。這些心理上的階段波動無疑會影響到失能人群的情緒狀態,造成心理上的紊亂,而且如果最終的心理調適不成功,帶來的消極后果將是持久性的。

事實上,老年人心理或者精神健康狀況與其幸福感、生活質量的聯系更為直接。席曼(Schieman)和特納(Turner)的研究指出,隨著年齡的增大,除了身體失能的威脅,老年人還不可避免地面臨著社會角色和社會支持的喪失所帶來的不適感,也更容易經歷親人好友離世帶來的痛苦體驗[15]。老年人從社會生產領域的退出、社會角色的轉變、權威的失去、社會聯系的減少、經濟上對他人的依賴都容易對他們造成心理和精神上的負擔,使得老年人經常承受來自孤獨、疏離引起的抑郁和焦慮,并嚴重影響到老年人的生活質量。而家人、朋友、圈子等組成的社會支持網絡的變化對老年人的生活滿意度和主觀幸福感具有重要的影響[4],因此,老齡化容易給老年人帶來的諸多心理變化和心理困擾,加之身體失能以及由此而加重的心理健康問題會對老年人生活質量造成雙重消極影響。另外,心理健康狀況也反映了老年人享受生活和心理復原的能力[21],老年人樂觀積極的心理狀態能夠緩解老年人的情緒壓力,提高其心理適應和社會適應的能力。

自評健康是健康測量中使用較為普遍的一個綜合變量,它是回答者對自身健康水平的一個總體性的主觀認知評價。在吉爾哈(Jylh)看來,一個人的生理機能狀況(通過醫學診斷信息、觀察身體功能、是否有患病的癥狀和身體的感覺等進行判斷)是這種自我健康認知的基礎[22]。因此,健康的自我評價首先反映了老年人對自己客觀身體健康狀況的感知[23],而患有疾病、日常生活能力受限、身體失能等都會引起更加消極的健康自評[24-25]。作為一種整合性的認知,自評健康還滲透了自評者心理狀況的影響[26]。心態積極的老年人更容易對自己的健康抱有樂觀的態度,從而做出更高水平的健康自評[27],相反,心理煩惱則會導致消極的健康自評[28]。作為老年人客觀機體健康和主觀心理健康的綜合性反映,自評健康對老年人自評生活質量產生影響。薩伊迪安(Saeedian)等人基于帕金森病人的研究就發現,自評健康在病人身體的功能情況和生活質量之間起著中介的作用[29]。

通過上述文獻梳理,我們認為肌體健康、心理健康和自評健康都可能影響到老年人的自評生活質量,以往國內關于老年人生活質量有關的研究,往往側重于健康的某一個維度,缺乏多維度地考察健康的效應。同時,也缺少不同健康維度變量變化的影響作用機制的研究,即肌體健康通過影響心理健康和自評健康進而影響老年人的自評生活質量。在考慮多維健康影響及其作用機制的研究設計框架下(見圖1),本文嘗試回答兩個主要問題:第一,老年人健康狀況的改善是否有利于提高他們的自評生活質量?第二,如果存在上述影響,那么不同維度的健康狀況的變化所產生的影響程度和機制是否存在差異?

三、數據、變量和方法

1.數據與變量

本文使用中國老年健康影響因素跟蹤調查(CLHLS)2008年和2011年兩個年份的跟蹤調查數據。該項目從全國22個調查省市中隨機選擇大約一半的市或縣進行調查,涵蓋區域總人口約占全國總人口的85%,具有較好的全國代表性,數據質量較高[30]。在兩個時點的調查數據中,共追蹤得到老年人自評生活質量為有效回答的7093個人年樣本(14186個觀察值),去除自變量和控制變量含有缺失值的樣本之后,剩下的分析人年樣本為6869個(13738個觀察值),同時,本文的固定效應模型自動剔除了因變量沒有發生變化即自評生活質量水平在兩個調查時點相同的個體4012個,最終進入模型的人年樣本量為2857個(5714個觀察值)。

本文研究的因變量是老年人口的自評生活質量。我們以問卷中“您覺得您現在生活怎么樣?”來測量老年人總體的自評生活質量。該問題的有效回答分為“很好”、“好”、“一般”、“不好”和“很不好”五個等級,本文將其簡化為二分變量進行處理,即前兩個等級合并為一類,表示“好”;將后三個等級合并為一類,表示“不好”。本文模型剔除了在兩個時點沒有發生變化的因變量,因此因變量在模型中只表現為“變好”或者“變不好”兩種情況。當然,這種處理雖然比較簡潔,但也因此丟失了一些有價值的信息。不過,我們也嘗試了把因變量做五分類處理,采用線性回歸的模型,發現分析結果與非線性的模型結果相差不大。所以,本文留存了這種簡潔的分類變量模型分析。

本研究從肌體健康、心理健康和自評健康三個維度來測量本文的核心自變量,即老年人的健康狀況,分別反映健康的生理效應、心理效應和綜合認知效應。老年人相對客觀的肌體健康狀況由日?;顒幽芰ΓˋDL)來反映。CLHLS問卷依據Katz指數[31],從六個方面來調查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的能力:洗澡、穿衣、室內活動、上廁所、吃飯和大小便控制。本文把這六個項目綜合為一個變量,首先把每一項都按照“1=完全自理”、“2=部分自理”和“3=完全不能自理”的方式進行了編碼,然后將每一項都進行了反向的編碼,最后將每一項的分數相加并計算平均值作為老年人自理能力評分,分數越高意味著老年人自理能力越強。

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狀況則由問卷中的七道問題來反映,即“遇事是否都想得開”、“是否喜歡干凈整潔”、“是否經常感覺緊張害怕”、“是否經常覺得孤獨”、“自己的事是否自己說了算”、“是否覺得越老越不中用”、“是否覺得與年輕時一樣快活”,所有問題均為五級評分(1.5分),我們將負向評分的題項轉化為正向評分,分數越高,表示心理健康狀況越好。由于此組問題內部一致性較好(經過信度檢驗,Cronbach’s Alpha系數2008年為0.615,2011年為0.637),我們把七個問題項的分數進行了累加并計算平均值,作為老年人的心理健康評分。

對于老年人的綜合認知健康,本文選取了問卷中“您覺得現在您自己的健康狀況怎么樣?”這一問題來反映。對該問題的回答包括“很好、好、一般、不好、很不好”五類,本文將前兩類合并,代表“好”,將后三類合并,代表“不好”。

本文使用2008年和2011年的跟蹤數據分析老年人自評生活質量的變化,把這種變化作為老年人健康狀況變化及其他隨時間變化的控制變量的函數。因此,與單時點的截面數據分析不同,老年人ADL和心理健康的變化是兩年評分的差值,自評健康變化表現為“變好”、“不變”和“變不好”三種情況。

除了因變量和指示健康狀況的三個自變量之外,基于已有的研究文獻,本文還選取了對老年人自評生活質量可能具有顯著影響的控制變量,主要包括年齡、性別、居住地、婚姻狀況、教育程度、60歲以前的職業類別、老年人的生活保障情況和相對經濟狀況,以及重病治療是否及時。其中,年齡為定距變量。性別、居住地、婚姻狀況、教育程度、職業類別、生活保障情況、重病治療是否及時均為二分變量,生活保障以“生活來源是否夠用”來衡量,分為“夠用”和“不夠用”兩類。相對經濟水平為定距變量,以“您的生活在當地比較起來,屬于什么水平?”來測量,其回答分為“很困難、比較困難、一般、比較富裕、很富?!?,分別賦值1.5分。變量基本情況描述詳見表1。

2.分析方法

本文使用非線性固定效應Logit模型分析老年人健康狀況對自評生活質量的影響。固定效應模型將個體在不同時點的差異固定起來,從而有效排除了未被觀察到的遺漏變量對因變量的影響以及對自變量和因變量關系的干擾作用。固定效應模型與隨機效應模型能夠在某種程度上解決缺失變量導致的估計偏誤問題。二者主要的區別在于,固定效應模型將個體之間沒有被觀察到的差異當做固定參數來處理,隨機效應模型則是將遺漏變量當做具有特殊概率分布的隨機變量,且假定與觀察到的變量不相關[32]。隨機模型的這種假定一般較難實現,因為遺漏變量通常與模型中的其他解釋變量存在關聯。本文借助Hausman 檢驗的結果發現,固定效應模型比隨機效應模型更適合本文的模型。

為回答本文的研究問題,本文首先建立三個嵌套模型,來考察我們關心的自變量在兩個時點(2008年和2011年)上的變化對因變量變化的影響:模型1在納入控制變量的前提下,考察老年人ADL狀況的變化對自評生活質量的影響;模型2在模型1的基礎上加入了心理健康變量變化的影響;模型3在模型2的基礎上又加入了自評健康變量變化的影響。其次,通過嵌套模型的對比,考察三個維度的健康變量對老年人生活質量評價的不同影響程度和影響機制。我們依據巴倫(Baron)和肯尼(Kenny)提出的方法[33],對三個維度的健康變量和老年人自評生活質量之間是否存在中介效應進行了驗證。最后,我們將固定效應模型、隨機效應模型和匯合回歸模型的結果進行了比較。

四、分析結果

1.健康對老年人生活質量的影響

表2顯示了健康狀況變化影響老年人自評生活質量的固定效應模型結果。表2中模型1在納入控制變量的前提下,考察了老年人肌體健康改變對老年人自評生活質量變化的影響,結果顯示,老年人的日?;顒幽芰υu分每提高1分,老年人報告自己生活質量好的發生比就增加62%(e0.480.1=0.62),且統計顯著(sig

在其他控制變量方面,與2008年相比,生活來源變得夠用、比較生活水平變得更好、重大疾病變得能夠得到及時治療的那些老年人,在2011年都提高了自己的生活質量自評。

2.不同維度的健康變化對老年人自評生活質量影響的比較

通過表2的結果,我們還可以看出不同維度的健康狀況的變化對老年人生活質量評價變化的影響程度是不一樣的。模型2和模型3的卡方增值LR Chi2分別為211.67和455.15,相應的相對百分比分別為50.69%和72.33%。這一結果說明,肌體健康變化、心理健康變化和自評健康變化對老年人自評生活質量評價的相對影響是依次增大的。

在影響機制方面,為了檢驗三個維度的健康變量和自評生活質量因變量之間是否存在中介效應,我們根據巴倫和肯尼關于中介效應的界定進行了驗證[33]。表2模型1顯示日?;顒幽芰ψ栽u生活質量具有顯著影響。表3模型4和模型5顯示心理健康和自評健康都受到日?;顒幽芰Φ挠绊?,自評健康受到心理健康的正向影響,且影響方向都一致。表2模型2和模型3顯示在分別加入心理健康和自評健康的影響后,老年人日?;顒幽芰Φ挠绊懴禂抵饾u降低,且影響變得不再顯著,說明老年人心理健康和自評健康對老年人日常生活能力具有完全中介的作用。心理健康的影響在表2模型3中也有所下降,但其影響依然非常顯著,說明自評健康對其只起到了部分中介的作用。這一分析結果告訴我們,客觀的身體狀況對老年人自評生活質量的效應,主要是通過影響老年人心理狀態和自我認知的健康水平來實現的。圖2對上述中介效應的檢驗過程進行了展現。

3.固定效應模型、隨機效應模型和匯合回歸模型比較

為了進一步比較不同模型的結果,表4又顯示了與表2模型3相對應的使用匯合回歸模型和隨機效應模型進行分析的結果。在社會科學研究中,因果關系成立的一個必要條件是現象的發生存在先后時序即原因應該先于結果[34],因此,縱向數據分析提高了對社會現象進行因果解釋的準確性。匯合回歸模型、隨機效應模型和固定效應模型都是利用縱向數據分析的不同策略。匯合回歸是假設不存在個體效應,將所有時點的數據匯總到一起進行回歸分析。針對本文的情況,采用匯合回歸分析實際上就是把兩個年份的縱向數據放在一起視作為截面數據,再進行二分Logit回歸分析。這種處理雖然也利用了縱向數據的信息,但是仍舊忽略了個體間被遺漏的異質性,而這種異質性與解釋變量可能存在的關聯會導致估計的偏差。隨機效應模型雖然也能夠在某種程度上解決缺失變量導致的估計偏誤問題,但正如前面介紹,該種策略須假定遺漏變量不會對解釋變量造成影響,因此,一旦遺漏變量和解釋變量存在相關,隨機效應模型則可能會導致分析結果的偏誤。通過比較模型3、模型6和模型7的結果可以看出,使用匯合回歸和隨機效應模型,表明老年人肌體健康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變量出現了與自評生活質量非常顯著的反向影響,即使采用約束樣本的隨機效應模型(即與固定效應模型的樣本相同),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對因變量仍呈現相反的影響,這與以往的研究成果并不一致。這說明匯合回歸分析并不能準確評估健康變化對老年人自評生活質量的影響,而隨機效應模型出現的估計偏誤說明我們模型中未被觀測到的影響老年人自評生活質量的遺漏變量和我們的解釋變量是存在關聯的。因此,雖然本文采用的非線性固定效應模型損失了在兩個時間點因變量未發生改變的那部分觀察樣本,但是能夠較為準確地識別變量的真實影響。

五、結論與討論

本文利用CLHLS調查2008年和2011年的跟蹤調查數據,在控制了老年人個體特征變量之后,考察了健康變化對我國老年人自評生活質量的影響。研究發現,老年人肌體健康、心理健康和自評健康的改善,均能夠提高老年人自評生活質量的水平,但是自評健康和心理健康這二者的變化所起到的相對作用更大。同時,三個健康變量對因變量的影響存在中介機制,即表現為老年人肌體健康狀況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變化,是通過影響心理健康和自評健康的變化,從而間接影響老年人生活質量評價。以往的相關研究一般只采用截面數據進行分析,缺少時間序列變化的因果檢驗,同時對健康的測量也往往選擇單維的指標,因此也缺少了不同維度的健康對生活質量影響程度和機制的比較。本文的研究彌補了上述不足。

本文關于中介效應的實證表明,老年人身體機能下降主要是通過對心理健康和自評健康造成消極影響,進而降低老年人自評生活質量水平的。這啟示我們心理調適對于老年人尤其是失能老年人的重要性。心理學領域的研究發現,心理上的積極體驗和樂觀情緒可以平衡消極事件(如身體病變)導致的挫折感[35],同時,采取有效的多重應對策略可以起到控制壓力事件,減弱、改變和稀釋其影響的效果[36]。比紹普(Bishop)認為,失能后的認知調適和自我管理是抵御控制能力減弱的重要因素,對失能和疾病有正確的理解和管理,對健康護理與治療的積極參與,能夠有效提升人們的自我控制感[7]。因此,對于失能老年人群,應采取更多心理干預措施,幫助他們采取積極有效的應對策略,減弱身體失能對生活質量感受的影響,提高他們的生活滿意的程度。例如,健康知識儲備與健康行為訓練可以增加老年人對健康的管理和控制,可以減小疾病發生的概率,或者減輕病痛的影響、阻止進一步的惡化[37],也能幫助預知可能遇到的壓力事件,并準備有效的措施應對,起到改善病人自評健康水平的效果[38]。此外,對于身體健康出現問題的老年人要改變“補救性”的福利服務和救濟保障思想[39],在有效評估老年人服務需求的基礎上,建立更積極的社會適應的策略。

人口老齡化是人口轉變的必然結果,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然而,我國急速的人口老齡化也會帶來各方面的社會挑戰。在到來的老年社會中,如何使老年人安度晚年,更好地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關系到社會的和諧穩定和健康發展,也是國家社會文明發展程度的重要標志。健康變化對老年人生活質量的重要影響,啟示我們在老年人日常生活照料的實踐中,需要全面評估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和認知的健康變化情況,需要加強老年人的健康知識普及,需要構建健康積極的老齡社會。

參考文獻:

[1]TORRANCE G W. Utility approach to measuring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J]. Journal of Chronic Diseases, 1987, 40(6): 593.600.

[2] PATRICK D L, ERICKSON P. Assessing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for clinical decisionmaking [M]// WALKER S R, ROESER R M. Quality of Life Assessment: Key Issues in the 1990s. Netherlands: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1993:11.63.

[3] GUATT G H, FEENY D H, PATRICK D L. Measuring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J].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1993, 118(8): 622.629.

[4] 李建新. 老年人口生活質量與社會支持關系研究[J]. 人口研究, 2007(3): 50.60.

[5] 胡洪曙, 魯元平. 收入不平等、健康與老年人主觀幸福感――來自中國老齡化背景下的經驗證據[J]. 中國軟科學, 2012(11): 41.56.

[6] SMITH K W, AVIS N E, ASSMANN S F. Distinguishing between quality of life and health status in quality of life research: a metaanalysis [J]. Quality of Life Research, 1999, 8(5): 447. 459.

[7] BISHOP M. Quality of life and psychosocial adaptation to chronic illness and disability [J]. Rehabilitation Counseling Bulletin, 2005, 48(4): 219C231.

[8] KIM W S, CHO S I, SHIN H I, PARK J H. Identifying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selfrated health according to age at onset of disability[J]. Disability and Rehabilitation, 2012, 34(15): 1262 . 1270.

[9] ARNOLD S B. Measurement of quality of life in the frail elderly [M]// Birren J E. The Concept and Measurement of Quality of Life in the Frail Elderly.San Diego, CA: Academic Press, 1991:50.73.

[10] 曾毅, 顧大男. 老年人生活質量研究的國際動態[J]. 中國人口科學, 2002(5): 59.69.

[11] BIRREN J E, DIECKMANN L. Concepts and content of quality of life in the later years: an overview[M]// BIRREN J E. The Concept & Measurement of Quality of Life in the Frail Elderly. San Diego, CA:Academic Press,1991: 344 .360.

[12] GILL T M, FEINSTEIN A R. A critical appraisal of the quality of qualityoflife measurements [J]. Jama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1994, 272(8): 619.626.

[13] DIENER E, SUH E. Measuring quality of life: economic, social, and subjective indicators [J].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1997, 40(1.2): 189.216.

[14]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Constitution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R],1946.

[15] SCHIEMAN S, TURNER H A. Age, disability, and the sense of mastery [J]. 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 1998, 39(3): 169.186.

[16] MCAULEY E, KONOPACK J F, MOTL R W, MORRIS K S, DOERKSEN S E, ROSENGREN K R. Physical activity and quality of life in older adults: influence of health status and selfefficacy[J]. Annals of Behavioral Medicine, 2006, 31(1): 99.103.

[17] NEWSOM J, SCHULZ R. Social support as a mediator in the relation between functional status and quality of life in older[J]. Psychology and Aging, 1996, 11(1): 34.44.

[18] 李建新,張風雨.城市老年人心理健康及其相關因素研究[J].中國人口科學, 1997(3): 29.35.

[19] GAYMAN M D, TURNER R J, CUI M. Physical limitations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exploring the nature of the association [J]. The Journals of Gerontology Series B: Psychological Sciences and Social Sciences, 2008, 63(4): S219.S228.

[20] LIVENEH H, ANTONAK R F. Psychosocial adaptation to chronic illness and disability: a primer for counselors [J]. Journal of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2005, 83: 12.20.

[21] SINGH R, UPADHYAY A. Mental health of elderly people [J]. Journal of Psychosocial Research, 2014, 9(1): 61.70.

[22] Jylh M. What is selfrated health and why does it predict mortality? towards a unified conceptual model[J]. General Information, 2009, 69(3):307.316.

[23] BOSWORTH H B, SIEGLER I C, BRUMMETT B H, BAREFOOT J C, WILLIAMS R B, VITALIANO P P, MARK D B.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rated health and health status among coronary artery patients[J]. Journal of Aging and Health, 1999, 11(4): 565.584.

[24] JOHNSON R J, WOLINSKY F D. The structure of health status among older adults: disease, disability, functional limitation, and perceived health[J]. Journal of Health & Social Behavior, 1993,34(2): 105.121.

[25] 谷琳, 喬曉春. 我國老年人健康自評影響因素分析[J]. 人口學刊, 2007(6): 25.29.

[26] HOOKER K, SIEGLER I C. Separating apples from oranges in health ratings: perceived health includes psychological wellbeing[J]. Behavior, Health, and Aging, 1992(2): 81.92.

[27] ROSS C E, BIRD C E. Sex stratification and health lifestyle: consequences for men’s and women’s perceived health[J]. 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 1994, 35(2): 161.178.

[28] FARMER M M, FERRARO K F. Distress and perceived health:mechanisms of health decline [J]. 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 1997, 38: 298C311.

[29] SAEEDIAN R G, NAGYOVA I, KLEIN D, SKORVANEK M, ROSENBERGER J,GDOVINOVA Z, GROOTHOFF J W, VAN DIJK J P. Selfrated health mediates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functional status and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in Parkinson’s disease [J]. 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 2013, 23:1970.1977.

[30] ZENG Yi. Toward deeper research and better policy for healthy aging:using the unique data of Chinese longitudinal healthy longevity survey[J]. China Economic Journal, 2012, 5(2): 131. 149.

[31] KATZ S, FORD A B, MOSKOWITZ R W, JACKSON B A, JAFFE M W. Studies of illness in the aged, the index of ADL: a standardized measure of biological and psychosocial function [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1963, 185(12):914C919.

[32] 楊菊華. 數據管理與模型分析:STATA軟件應用[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2 :329.

[33] BARON R M, KENNY D A. The moderator.mediator variabledistinction in soci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 conceptual, strategic, and statistical considerations[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6, 51: 1173C1182.

[34] 謝宇. 回歸分析[M]. 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0:264.

[35] TAYLOR S E, KEMENY M E, BOWER J E, GRUENEWALD T L, REED M G. Psychological resources, positive illusions, and health[J].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0, 55: 99C109.

[36] TAYLOR S E, CLARK L F. Does information improve adjustment to noxious events? [M]// SAKS M J, SAXE L. Advances in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Vol. 3).Hillsdale, NJ: Lawronce Erlbaum, 1986:1.28.

[37] WRIGHT J, FRANK A, AYRES P, JONE K, ROBERTS T, WHITTY P. Public health in hospitals: the missing link in health improvement[J].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2002, 24(3):152.155.

第12篇

【摘 要】 針對幼兒的健康教育的展開方式和引導模式非常重要,合適的滲透路徑會讓教育的內容更充分地被幼兒接受,并且可以有效規范他們的日常行為,讓幼兒在形成正確的健康意識的同時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本文對此進行了分析研究。

【關鍵詞】 健康教育;幼兒教育;滲透;路徑

在幼兒教育中,健康教育不僅是重要的常識教育,這也是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與生活規律的重要向導。幼兒園時期日常教育工作的展開中,培養幼兒養成正確的生活方式與習慣非常重要,這會讓他們積極健康的成長,而這些好習慣則能夠讓幼兒長久受益。針對幼兒的健康教育在實踐時展開方式和引導模式非常重要,合適的滲透路徑會讓教育的內容更充分地被幼兒接受,并且可以有效規范他們的日常行為,讓幼兒在形成正確的健康意識的同時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一、將健康教育滲透到一日常規活動中

以衛生教育為例,在一日生活常規中,從起床的洗漱、三餐衛生、用眼衛生、衣服衛生等都需滲透到一日生活常規中。如在幼兒游戲結束后,教師組織幼兒唱“洗手歌”,讓幼兒懂得活動后要及時洗手,從而避免細菌感染。生活中的這些細節是培養幼兒的健康意識,以及讓幼兒養成良好生活習慣的極為有力的教育素材,幼師不僅要善于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也要善于處理幼兒發生的各類問題。比如,有的孩子健康習慣不好,洗手不認真或者根本不愿意洗手,針對這種情況幼師可以采取和幼兒單獨溝通的方式,也可以將這個問題在班級提出來,引起大家的重視。結合生活中的這些常規活動展開健康教育,不僅有著很好的實踐基礎,也是培養幼兒良好生活習慣的起點。

二、專門健康教育在幼兒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專門教育是指在幼兒健康教育過程中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實施各類健康教育活動。這種教育方式有利于幼兒形成系統的健康知識,從而促進幼兒的健康發展。以身體保健教育為例,教學中教師可情景表演、采取動作與行為練習法、講解演示等方法進行專題教育。如在“用手衛生”的專題教育中,教師可通過形象的動畫片來引導幼兒觀察,然后以示范法引導幼兒觀察教師如何做,最后以“我能行”為實踐活動組織幼兒進行洗手,洗手活動中以歌曲激發幼兒興趣,并以“比一比誰的小手洗得最白”為激勵,從而讓幼兒在活動中掌握洗手的方法。這種方法的針對性強,教學效用明顯,能夠讓幼兒對于相應的健康知識有更為充分的領會。

三、健康教育與其他教育有機融合

可以將針對幼兒的健康教育靈活地和其他領域的教育實現有機結合,讓彼此充分發揮相輔相成的效果。健康教育涉及的內容很廣,僅僅是專題教育無法覆蓋所有的內容,單一的教育引導方式也會讓學生產生抵觸心理。如果能夠將健康教育和各個學科實現有機融合,比如,和語言教育、音樂教學、科學教育、美術教育乃至社會教育等進行靈活的結合,這會覆蓋更廣泛的健康教育內容,同時,教學的方法和模式上也會更靈活。比如,在將語言教育和健康教育進行融合的實踐過程中,教師可以以語言為指令來組織學生進行相應的游戲,讓大家在游戲中來學習相關的健康知識。這種跨領域的結合不僅讓健康教育的趣味性更強,能夠收獲的教學效果也更加理想。

四、幼兒園和家庭在健康教育的實踐中同樣重要

很多幼兒家長將所有的對于幼兒的教育工作都交給了幼兒園,覺得孩子在幼兒園學到這些知識、常識和生活習慣后這些內容就會一直跟隨。這是一種極為簡單與片面的認識方式。某種程度上,幼兒的家庭環境以及家人對于他們的影響在幼兒的成長中發揮的作用會更加明顯,幼兒在家庭環境中養成的好的生活習慣和健康意識同樣是健康教育中的重要構成。幼兒園和幼兒家庭應當在教育思想理念上達成共識,并且積極展開家園共育活動。幼兒在幼兒園中學到的內容要讓他們回到家后也積極展開實踐,并且家長要給予監督,需要的時候還應當積極給教師反饋。只有兩個方面形成一股合力,透過緊密的家園合作與家園共育,健康教育的滲透力度才會更強。

五、幼兒健康教育展開中需注意的問題

第一,讓幼兒在實踐中習得更全面的健康知識。不少幼師對于幼兒的健康教育還是停留在語言層面,會在言語上對于幼兒展開要求,但是并沒有深入監督幼兒在平時的日常生活中是否有效落實了這些具體要求。在展開針對幼兒的健康教育時,幼師要積極轉變觀念,要能夠充分意識到實踐對于幼兒習得這些健康知識,并且把這些良好的生活習慣融入到自己的日常行為中可以發揮的作用。只有不斷將語言上的教育內容轉換為對于幼兒生活實踐的監督,這樣才能夠讓幼兒更好地學到這些知識與常識。

第二,心理健康教育和生活習慣教育同樣重要。一提到針對幼兒的健康教育,大部分人的觀念中首先想到的是各種生活中的習慣和行為方式。這確實是針對幼兒健康教育的重要構成元素,但這肯定不是全部。幼兒時期的孩子心智在快速發展中,他們對于各種人、事、物的理解與認識也在慢慢發生轉變。這個時期的幼兒如果能夠對于身邊的人和事形成正確認識,并且形成積極健康的人格和性格,這會給幼兒今后的成長過程奠定好的基礎。而這些往往和心理健康教育有關。幼師在實踐健康教育時同樣應當關注到幼兒的心理狀況,了解他們在生活遭遇的一些小困境或者小摩擦,以及隨之產生的一些心理上的問題,并且及時給予疏導。只有從心理和生理層面都給與足夠的重視,這樣才能夠實現健康教育的體系化,這也是推動幼兒的身心健康成長的一股力量。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汝阳县| 沭阳县| 黔西县| 乐陵市| 东乡| 青田县| 廉江市| 图片| 光山县| 抚顺市| 泉州市| 泰宁县| 依安县| 淳安县| 靖宇县| 沧州市| 汉沽区| 兴海县| 措美县| 青海省| 板桥市| 台湾省| 南木林县| 汽车| 明星| 云龙县| 广元市| 丹寨县| 射洪县| 黎川县| 侯马市| 同德县| 淅川县| 分宜县| 河西区| 康马县| 明光市| 五家渠市| 黎城县| 琼海市| 辽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