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4 17:36:2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體育信息的特征,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高校體育;師生互動效應;體育課堂質量;特征;評價
體育教學是在一定時間和空間范圍內展現教師和學生的相互活動關系 (簡稱互動),教學過程的諸因素都是通過師生互動關系的有機組合來實現的,可見師生互動的效應決定著體育教學的效果。以往對體育教學質量的研究和評定局限在靜態、平面的教學因素分析上,諸如對教案、教學任務、教學內容、教學組織與方法等的評判,因而評價的準確性、實效性較差,影響著體育教學活動的主導性和主體性的發揮,至今也缺乏有關師生互動對教學諸因素有機組合效應的研究。
信息交互活動是體育教學活動的一個重要特征,師生間必須依靠信息的互動來實施體育教學活動的控制過程,傳達著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實現體育教學任務。沒有信息流動的教學活動是不存在的,教與學的效果體現在信息交互活動的效應上。體育教學的信息互動形式主要表現在:語言信息交互活動,動作信息交互活動,暗示信息交互活動,實物信息交互活動等語言信息互動是師生間通過語言傳遞教與學的信息活動,如教師的講解、要求,學生的提問、表達學習感受等動作信息互動是師生問通過動作來表達教與學的信息活動,如教師的示范動作,學生的身體練習等;暗示信息互動是師生間通過無聲的語言來表達教與學的信息活動如教學中的眼神、姿態、標識、比劃等;實物信息是師生通過教具和電教媒體進行直觀教學的信息活動,如多媒體、畫板、掛圖、小人等。體育教學的質量就體現在信息互動的效果上,因此,應分析和把握體育教學的信息互動效應特征,來評價和督導體育教學工作。
長期的體育教學實踐中觀察到,語言信息互動的效果,在于口頭傳遞要有啟發性,要簡明扼要、易懂、及時有效的標志是引起師生立即響應;動作信息互動的效果,在于動作表達要準確、到位、及時,有效的標志是引起師生立即行動;暗示信息互動的效果,在于暗示傳達,使師生心領神會,有效的標志是引起師生立即注意;實物信息互動的效果,在于教具媒體運用要直觀、清晰、易懂、快慢適中有效的標志是能引起學生立即想象。體育教學中信息互動效應就體現在這些特征上,它貫穿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是教學質量的重要體現方面,可用來評價和督導體育教學工作。
體育課教學信息互動效應特征:(1)教學信息形式為語言信息,互動狀態為口頭交換,則效應特征是簡明而量大,及時有效。(2)教學信息形式為動作信息,互動狀態為身體交換,則效應特征是準確而活躍,積極性高。(3)教學信息形式為暗示信息,互動狀態為心態交換,則效應特征是心領又神會,默契配合。(4)教學信息形式為暗示信息,互動狀態為教具媒體, 則效應特征是直觀交換 ,清晰又易懂,可重復性。
2 體育教學中師生互動的心理效應特征與評價
師生心理互動是體育教學活動的重要特征之一,通過師生的心理交換來獲得教學效果。心理互動的內容主要包括教學中師生的認知交換、個性傾向的影響以及師生感情、教學的心態共鳴等。由此可見,心理互動是影響體育教學質量的重要方面體育教學中師生心理互動的效應,體現在認知互動的主導與主體結合的形式上,表現在教師教學的廣度和深度以及學生掌握的程度,其效應特征體現在教師積極啟發學生的學習思維,學生獲得體育知識的數量和提高的能力,師生個性心理互動的影響形式表現在教與學過程力度上,教師施教的要求反映教師的個性,學生學習的要求反映學生的個性,其效應特征體現在教學中嚴格而不死板、活潑而不散亂,師生專注、課堂活潑適中。師生情緒互動的感染形式表現在教學中教與學的態度,教師的教學態度和學生的學習態度,其效應特征體現在教學中師生積極主動,課堂教學融洽協調。師生的教學心態互動形式表現在教學中師生所處的心境狀態,其效應特征體現在教學中課堂氣氛穩定,教學活動節奏分明。我們研究體育教師與學生心理互動的有效特征,有利干評價體育教學質量。
3 體育教學中師生互動的行為效應特征與評價
體育教學是以身體活動為顯著特點,教學中師生的行為活動是完成體育教學任務的根本條件,沒有行為活動的教學是不存在的??梢?,抓住師生的教學行為互動是評價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體育教學中師生的行為互動表現在教師的組織、指揮行為、動作示范行為、思想教育行為及學生的身體練習行為等。師生的行為互動的效應表現在:教師對上課的隊形、隊列的變換能立即引起學生響應,組織學生練習及布局變換能夠做到放得開而立刻收得攏;教師課上行動路線等組織指揮行為能夠引起學生反應;教師的動作示范行為能夠引起學生效仿;教師的思想教育行為表現處理課堂突發事件即時有效;學生的練習行為盡收在教師眼中;使整個教學活動行為體現出:課上井井有條,教學活動能放能收,師生行為互動積極響應,節奏分明,融恰一體化。
體育教學中師生行為效應的內容和特征:(1)教學的行為類型為組織管理行為,表現形式為課堂組織,則行為效應特征為井井有條、能放能收。(2)教學的行為類型為思想教育行為,表現形式為師生對話,則行為效應特征為及時疏導、循循善誘。
4 體育教學中師生互動的過程特征與評價
體育教學是在一定時間序列中完成教學空間因素的有機組合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展現的是師生互動的時間和空間關系,反映出體育教學的完整性,既可以從一學年或一學期或一階段或一課時的教學過程來評價體育教學質量,可見師生互動的過程因素是評價的重要方面。師生教學互動的過程從時間系列可分為教學準備過程、課堂教學過程、課后輔導過程。從空間因素來分析,教學準備過程體現在師生課前的身心準備工作,包括教師鉆研教材教法、了解學生、教案編寫、課前器材和身心準備,學生預先學習和身心準備等。其效應反映在教學目標明確,方案設計合理,場地器材和身心準備到位。主要教學過程是課堂施教過程,包括教學活動的各種要素的實施過程,其效應表現在課堂教學活動的內容、形式和方法等恰到好處,符合學生實際要求,課堂效果好。課后輔導過程包括教師的輔導和解答疑難、指導學生健身活動等其效應表現在課后師生經常接觸,老師及時地幫助指導學生的體育健身活動,得到學生的好評。
體育教學中師生互動過程的內容和特征:(1)互動過程的內容為教學準備過程,表現形式為身心準備,則過程效應特征為教學設計合理、身心動員到位。(2)互動過程的內容為主要教學討程,表現形式為課堂教學,則過程效應特征為方法步驟合理、教學技巧好。(3)互動過程的內容為課后施教過程,表現形式為輔導答疑,則過程效應特征為師生經常接觸、幫助指導及時。
5 體育栽學中師生互動的效果特征與評價
體育教學中師生互動效果是經過體育教學師生相互活動所取得的教學成果,它是教學的目標和歸宿。師生互動的結果體現在教學任務完成的效果、學生獲得的身心效果,是評價體育教學質量的重要方面。師生互動的效果表現在:學生在體育和衛生知識方面的掌握程度、體育健身方法方面的運用程度、健身水平方面的提高狀態、心理素質的培養狀態、體育意識與健身習慣培養等。其效應特征:反映在學生能否理解和熟練運用體育健身知識與方法,身體練習對學生健康的良好影響,運動素質提高的程度快,體育心理適應狀態好,參與體育健身的意識狀態積極以及體育健身的行為習饑良好等,因此,在評價體育教學質量時,應抓住師生互動的效果特征,為把握學生在體育與衛生知識,方法掌握,身體練習的健身影響以及心理素質的培養等要素,使之科學合理有效,反映出實際的體育教學水平。
6 結語
總之,體育教學中師生互動效應表現在信息互動、心理互動、行為互動、過程互動、互動效果等方面的特征上,為我們把握師生互動效應特征、評價體育教學效果,提供了動態和科學地評價體育課程的理論依據對轉變體育教學質量評價觀念,推動體育教學改革,提高體育教學質量有著重要的實意義。
參考文獻
1 杜國如.體育教育研究[M].江西: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
2 葉子,龐麗娟.試論師生互動模式形成的基本過程[J].教育研究,2009
關鍵詞:體育信息;面向對象技術;規范化;邏輯模型
中圖分類號:G80-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007-3612(2009)05-0037-03
A Logical Framework of Normalization of Sport Information
ZHAO Changjie
(Research Center for Sports Economics, Central University of Fi nance and Economics, Beijing100081, China)Abstract: The paper analyzes the concept and main content of sport informationiz ation, and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sport informationi zation in China, a tentative plan based on both management and technology resear ch projects need to be conducted to solve the problems. The objectoriented tec h niques originally used in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fields, are applied to an expl oration of establishing a model of sports information normalization. How to esta blish the logic model of sports information normalization is discussed on the le vel of technology.
Key words: sports information; objectoriented technology; normalizatio n; logic model
隨著互聯網的迅猛發展,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已成為全球性的發展趨勢。體育信息化是信 息社會對體育的必然要求,它帶來了體育管理現代化、體育全球化和體育多樣化。體育信息 資源的規范化研究不但有利于體育信息處理技術的發展,而且對體育信息使用者來說也是很 有意義的。源于信息系統工程的面向對象說,為我們研究體育信息規范化模型提供了基本的方法論。20 世紀80年代,在面向對象的程序設計的啟迪下,面向對象說應運而生,發展到現在已經形成 一套完整方法論和圖示記號體系。面向對象說是人們對客觀世界的一種看法,它把客觀世界 從概念上看成是一個由相互配合而協作的對象所組成的系統[1]。面向對象技術是 一種新型 的系統建模(System Modeling) 技術,它認為任何系統均是由許多有著各種關系的對象(Obj ect) 交織而成[2]。
筆者把面向對象說引入體育信息標準化研究中,提出了體育信息規范化模型的一種邏輯框架 。其宗旨是為我國體育信息標準化、規范化工作提供一種思維框架,試圖在該領域起到拋磚 引玉的作用。
1 體育信息化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內容
體育信息化是信息技術在體育領域應用的具體實踐和實施的過程。目前,我國不同學者對體 育信息化的含義有著不同認識與解釋。這里,筆者引用文獻[3]的定義:體育信息 化是利用 信息技術對體育信息源進行廣度和深度的開發利用,從而對體育實現有效的管理和監控。在 層次結構上體育信息化由四部分組成[3]:即體育靜態信息管理、體育工作過程的 信息化、體育管理的信息化、體育決策支持系統(DSS)以及專家系統( ES)。
體育信息化是體育領域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通過對信息資源的深化開發和廣泛利用,不斷提 高教學、訓練、經營、管理和決策等活動的效率和水平,進而提高體育的社會效益、經濟效 益和競爭力的過程。其內容應包括體育信息處理的計算機化、體育信息傳輸的網絡化、體育 信息資源管理的數據化、體育信息應用的大眾化、體育信息貢獻的社會化和體育信息覆蓋范 圍的全球化等6個方面[3]。
2 我國體育信息化的現狀及體育信息規范化的必要性
國家體育總局領導非常重視體育信息化工作。20世紀90年代初,原國家體委就開始著手辦公 自動化、政府上網工程建設,并取得一定成效。近年來,國家體育總局成立了專門的機構-- 體育信息中心,進一步加大了信息化建設的投資力度,初步建成政府專網、政務內網和政務 外網的網絡系統以及總局官方網站。與中信泰富公司合作建設中華全國體育總會網站、中國 奧委會網站和華奧星空網站,搭建起數字體育的大平臺,組織開展了全國電子競技大賽,開 創了體育信息化的嶄新天地。各省市在信息化建設方面也取得了很大成績。據文獻[1 ]統計 ,截止2005年底,全國31個省(市、區)體育局中,成立了專門機構的有8家,沒有成立專門 機構的也都由辦公室管理,并配有專人司職,并在人力、物力、財力及應用環境方面給與大 力支持。
信息化給我國體育發展帶來巨大的變化,無疑也將對體育管理產生重大的影響。但從信息化 技術在我國體育管理領域應用來看,其應用效果,特別是在高層和深層中應用的成效,卻大 大遜色于其他應用領域。存在的主要問題有:1) 片面重視信息技術的應用,忽視了管理中 人和組織的行為因素所起的決定性作用;2) 多用于具體事務處理,而應用項目成功率低; 3)體育信息化建設脫離本單位業務與管理的實際需要,付出大的代價而取得較少的成果。究其 原因,人們往往是用現代化手段去重復、模仿傳統的業務處理流程,而沒有或者不敢觸動原 有的管理方式,更不用說變革組織結構了。大多數的信息技術應用,往往只是從輔助體育管 理、加快處理速度、減少差錯或節省時間等表面的作用去理解和認識。顯然,這種表面的、 初步的信息技術應用是不可能真正帶來巨大的效益與進步的。
近年來,我國許多體育企事業單位的信息化工程主要通過引進國內外相關領域的信息系統, 進行改造使之適應于體育信息化的需要。由于不同體育企事業單位的情況千差萬別,各體育 企事業單位有其獨特性,對信息系統有著不同層次的需求,體育信息化模式也千差萬別???引進改造的信息技術會不可避免地產生和體育系統的兼容問題,導致許多體育企事業單位所 建的信息系統運行效果并不理想。
針對我國體育信息化工作的現狀及存在問題,筆者認為,改變目前我國體育信息化的現狀需 要從管理和技術兩個方面開展工作。在管理層面上,需要做好體育信息化的統一規劃工作, 分析研究我國體育各企事業單位信息化工作的基本需求,對部門組織、有關規章制度、信息 交流方式等進行適當調整;在技術層面上,要針對現代體育信息的開放性、繼承性和可擴展 性等特征,應用現代信息技術領域的最新理論――面向對象說及相關技術,實現體育信息的 標準化和規范化工作,進而開發出體育信息處理和分析的專用軟件,滿足廣大體育工作者和 體育愛好者的需求。
3 面向對象說應用于體育信息規范化建模
傳統建模方法主要基于功能分解的思想,將一個系統看作是功能的集合。它將問題空間映射 為系統的功能結構,強調的是系統的功能,而將信息視為依賴于、受制于功能的因素。對一 個系統來說,信息是比較穩定的,而功能及其處理方法是很容易隨需求的發展而變化的。所 以,用功能分解法建立的信息模型,需要隨著功能模型的改變而調整,這是該方法的致命弱 點。此外傳統的信息建模方法如實體-關系( Entity - Relation) 法對它所表達的實體及其 屬性具有嚴格的要求,即只能描述特定領域中的事物,由此而建立的信息模型實質上是系統 關系數據庫的邏輯模型。面向對象分析方法是用對象這一包含事物的屬性和行為兩方面特性 的概念作為基本單位來建立模型,側重于對象的內部結構以及對象之間的相互聯系,將現實 世界中的事物直接映射到模型世界中的對象,使得模型反映的是事物本質的內在結構,而不 是外在功能結構,用對象這一相對穩定的東西作為構成模型的單元,通過不同對象之間的相 互作用的動態聯系,可以構造出滿足不同需要的模型,使模型具有良好的繼承性和可擴展性 。
3.1 面向對象分析方法面向對象的方法學認為:1) 客觀世界是由各種對象組成的,任何事物都是一個對象,每個 對象都有自己質的規定性和運動變化的規律,每個對象都屬于某個對象“類",都是該對象 類 的一個實例化元素。不同對象的組合及其相互作用就構成了我們要研究、分析和構造的客觀 系統。2) 通過分析和比較,可以發現對象間的相似性,即揭示出不同對象的共同屬性。這 就是構成對象類的根據。在按“類"、“子類"、“父類"等概念構成對象類的層次關系時, 如不 加特殊說明,則低層對象可以自然地“繼承"較高一層對象的屬性。3) 對于已分成類的各個 對象,可以通過定義一組“方法"來說明該對象的功能,也就是允許作用于該對象上的各種 操 作。對象間的相互聯系及其作用是通過傳遞“消息"來完成的,消息就是通知對象去完成一 個 允許作用于該對象上的操作。至于該對象將如何完成這個操作的細節,則是封裝在相應的對 象類的定義中的,對外是隱蔽的[4]。由此可以說,面向對象的信息主要有兩個特 征:以對 象化的信息為中心,信息是封裝的。面向對象的分析就是要找出和規定一組根據系統的各項 要求而行動和相互作用的問題領域對象,這組對象就構成問題領域的一個模型。
3.2 體育信息資源的面向對象分析 面向對象的體育信息資源規范化模型建立需要以下四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分析階段。在體育信息和體育信息特征描述的基礎上,建立現實世界中的體育 信息模型。該階段的產物有:1) 體育信息共性特征描述;2) 體育信息對象的概念模型 =體育信息對象的定義 + 體育信息對象的特征描述;3) 體育信息對象操作模型= 體育信息對 象允許的各種操作方法 + 體育信息對象各個操作方法的描述。
第二個階段是體育信息資源分類系統設計階段。結合體育信息資源的知識和分類系統的體系 結構,將分類系統分解為分類子系統。
第三階段是體育信息資源對象設計階段?;隗w育信息分類問題和求解域中的體系結構等添 加體育信息資源對象的描述細節,完成分類系統的設計。主要產物包括細化的對象模型和細 化的操作模型。
第四階段是體育信息分類系統實現階段。將設計轉換為特定的體育信息對象的描述或編程語 言,同時保持可追蹤性、靈活性和可擴展性。
3.3 體育信息模型中類(對象) 的數據結構 面向對象方法認為,客觀世界是由各種各樣的對象組成。在對象中封裝了描述對象靜態 特征的屬性和反映對象動態特征的方法,形成嚴格模塊化的實體(圖1) 。
面向對象的體育信息模型中的對象或類是若干個獨立因素的抽象描述,其基本特征在于有效 地描述體育信息對象及其相關的描述信息的三個側面:1) 單個對象的描述,其內部結構描 述體育信息對象的相關信息;2) 體育信息對象間的相互聯系的描述,它由對象中 的特定數 據結構加以描述,其行為過程描述的是對這些信息的加工方法,即對象的方法和事件;3)體育信息對象間以及體育信息對象與類間的層次關系。
4 小 結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體育信息化水平偏低。要提高我國目前體育信息化水平,需要從技術 和管理兩個層面開展工作。在管理層面上,當代體育管理必須適應信息社會的基本要求,針 對現代信息技術特點,改變傳統的觀念、增強體育信息意識、普及體育信息技術、培訓體育 信息人才、開發體育信息資源、培育體育信息市場、創造良好體育信息環境;在技術層面上 ,要針對我國體育企事業單位的共性和個性特征及其對體育信息技術的基本需求,走具有“ 中國特色”的體育信息化之路,在借鑒和引進發達國家先進技術的同時,還必須自主 研發適 應中國體育管理客觀實際的信息化技術,建立適合我國體育管理模式的體育信息管理理論與 方法體系。
本文的研究工作是介于體育信息化管理模型和技術模型之間的一種邏輯模型,目的是應用信 息系統工程中的面向對象技術,初步探討把復雜的體育信息概括成一種能夠應用計算機語言 來描述的一種數據結構的問題,為進一步研究體育管理信息系統技術提供前提和基礎。
參考文獻:
[1] 白潔.體育信息技術應用現狀與展望[J].體育文化導刊,2006:27-28.
[2] Ivar J. Object - oriented software Engineering[M]. ADDISION- WESL EY Pub lishing Company,1992:55-56.
關鍵詞: 體育運動動作識別; 隨機投影; 高斯混合模型; 特征向量降維
中圖分類號: TN911.73?34; TP19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373X(2017)11?0061?04
Sports action recognition based on feature dimension reduction
and Gaussian mixture model
OU Jun, SHI Qianhui
(Teaching and Research Section of Gymnastics,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ilin 541004,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overcome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current sports action recognition methods, and obtain the optimal recognition effect of sports action, a new sports action recognition method based on feature dimension reduction and Gaussian mixture model is proposed. The video image of sports action is collected to extract the feature vector of the sports action. The random projection algorithm is used to reduce the dimension of the feature vector. The Gaussian mixture model is used to study the training samples after dimension reduction to construct the sports action recognition model. The performance of the method is tested with various sports action datase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posed method can obtain the satisfied recognition result of sports action, and the recognition accuracy is higher than that of other sports action recognition methods.
Keywords: sports action recognition; random projection; Gaussian mixture model; feature vector dimension reduction
0 引 言
在w育的訓練和教學過程中采集了大量的體育視頻,對視頻中的體育運動動作進行準確識別可以防止意外受傷,保護運動員的健康,因此構建性能優異的體育運動動作識別方法具有重要意義[1?3]。
體育運動動作識別分為三個過程:
(1) 提取視頻體育運動動作的識別特征,主要有尺度不變特征變換、光流直方圖等;
(2) 對高維特向量進行降維處理;
(3) 建立體育運動動作識別的分類器[4?6]。
有學者將體育運動動作視頻劃分為多個幀,提取它們的光流直方圖特征,并采用隨機投影算法對體育運動動作特征進行降維,最后采用K鄰近算法進行體育運動動作分類和識別[7]。文獻[8]采用稀疏算法提取體育運動動作的時空特征,然后采用神經網絡建立體育運動動作識別模型。文獻[9]提取體育運動動作的能量圖和運動描述子兩種特征,采用支持向量機建立體育運動動作識別模型。隨機投影是一種有效的高維數據降維算法,在圖像處理和模式識別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為體育運動動作特征的降維提供了一種新工具。
為了解決當前體育運動動作識別方法的不足,以獲得更優的體育運動動作識別效果,提出了特征降維和高斯混合模型的體育運動動作識別方法。首先提取體育運動動作的特征向量,然后采用隨機投影算法(Random Projection,RP)對特征向量進行降維處理,最后采用高斯混合模型(Gaussian Mixture Model,GMM)對降維后的訓練樣本進行學習,構建體育運動動作識別模型。測試結果表明,本文方法加快了分類器的訓練速度,提高了體育運動動作的識別正確率。
3 仿真測試
3.1 數據集
為了分析特征降維和高斯混合模型的體育運動動作識別效果,在RAM 32 4 GB,AMD 3.4 GHz CPU的個人計算機上采用Visual Studio 2013進行編程開發的體育運動動作識別程序,選擇UCF50數據集作為實驗對象,其中包括50個體育運動動作,主要有打籃球、跳水、舉重、單杠、騎馬等類型,背景復雜,視覺角度相差很大,共有6 618個樣本,將選擇4 000個樣本作為訓練集,其他樣本作為測試集,采用平均識別率作為體育運動動作識別結果的衡量標準,以隨機投影降維特征算法作為對比實驗。
3.2 結果與分析
3.2.1 體育運動動作識別的正確率分析
本文方法和對比方法的體育運動動作識別結果如表1所示。從表1的試驗結果可以看出,本文方法綜合利用空間聚合的優勢,體育運動動作的識別正確率要明顯優于對比方法。由于隨機投影算法根據貢獻最大值進行體育運動動作特征降維,需要大量的訓練樣本,而且需要對全部體育運動動作訓練特征樣本進行統一降維處理,易破壞體育運動動作重要特征的內在聯系,特征信息的冗余性高,而本文方法采用隨機投影算法將體育運動動作特征隨機投影到一個低維子空間中,可以有效保證體育運動動作識別的可靠性。
同時從實驗結果可以看出,對于全部體育運動動作,兩種方法均出現識別結果不理想的現象,如打籃球動作的識別正確率比較低,發生該問題的主要原因是體育運動動作的背景復雜,在目標移動過程中,攝像機受到一定的干擾,影響了體育運動動作特征提取,從而降低了體育運動動作的識別正確率。
3.2.2 體育運動動作識別效率分析
在Matlab R2014b平臺上,對兩種方法的體育運動動作識別效率進行測試,采用運行時間評估識別效率,不同特征降維的計算時間(單位:s),實驗結果統計如表2所示。從表2可以看出,相對于對比方法,本文方法明顯提高了體育運動動作識別效率,這主要是由于對比方法采用隨機投影算法進行降維,要進行矩陣特征分解,使得時間復雜度高,隨著特征維數的增加,降維時間急劇增加,而隨機投影算法只需要進行簡單的矩陣運算,大幅度提高了特征降維的效率。
4 結 語
為了獲得更加理想的體育運動動作識別結果,針對體育運動動作識別過程中的特征提取問題,提出特征降維和混合高斯模型相融合的體育運動動作識別方法。實驗結果表明,本文方法可以大幅度提高體育運動動作的識別效率,時間復雜度急劇下降,有效提高體育運動動作識別的正確率,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注:本文通訊作者為石千惠。
參考文獻
[1] 周巧云,于仕琪.運動體育動作分析[J].先進技術研究通報,2009,3(5):47?51.
[2] 阮濤濤,姚明海,瞿心昱,等.基于視覺的人體運動分析綜述[J].計算機系統應用,2010,20(2):245?253.
[3] 黎洪松,李達.人體運動分析研究的若干新進展[J].模式識別與人工智能,2009,22(1):70?78.
[4] 苗雪蘭.體育動作量化分析智能系統的設計與實現[J].體育科W,2000,20(3):85?87.
[5] 張毅,張爍,羅元,等.基于Kinect深度圖像信息的手勢軌跡識別及應用[J].計算機應用研究,2012,29(9):3547?3550.
[6] 曹雛清,李瑞峰,趙立軍,等.基于深度圖像技術的手勢識別方法[J].計算機工程,2012,38(8):16?18.
[7] 李英杰,尹怡欣,鄧飛.一種有效的行為識別視頻特征[J].計算機應用,2011,31(2):406?419.
[8] 苗雪蘭.基于模糊神經網絡理論的體育動作模式識別方法[J].計算機工程與應用,2006(6):155?157.
[9] 趙海勇,劉志鏡,張浩.基于輪廓特征的人體識別行為[J].光電子?激光,2010,21(10):1547?1551.
關鍵詞:體育消費市場 生活方式 市場細分 皖江城市帶
中圖分類號:G8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5643(2014)01―0025―04
當前,堅持擴大內需,建立擴大消費需求的長效機制,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立足點和長期戰略,也是調整經濟結構的首要任務。體育消費作為一種朝陽消費,對優化體育產業結構和發展地方經濟等起著重要的作用。城市是我國體育消費發展的主要陣地,但由于當前城市社會階層分化及其社會文化生活結構重建等因素影響,人們的生活方式日新月異,體育消費市場發展陷入“死寂平衡”和“富裕中的貧困”等困境,制約了其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的重要功能。
生活方式是隱藏于經濟、社會、文化等因素背后的潛在因素,是影響消費行為的一個外生潛變量,因此,生活方式不僅是消費者的行為指導,同時也是企業的行為指導。文獻資料表明,自從1963年Lazer首先提出生活方式概念以來,分析消費者生活方式為營銷者理解消費行為提供了一個有效的途徑。在生活方式對消費行為影響的開創性研究方面,Engel等提出的E.K.B模式,說明了生活方式對消費者決策的影響翻。Cosmas提出,由于生活方式不同的消費者對產品或服務有著不同的需要,消費模式也存在明顯的差異。在美國,每年的體育研究報告中,生活方式細分報告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內容,并描述每個細分群的體育消費行為,然而國內相關領域主要應用在體育彩票消費市場等方面凹。由此可見,我國關于生活方式對體育消費行為影響的研究尚處于初步開發階段。
皖江城市帶是經國務院批準的第一個以產業轉移為主題的示范區,是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重大舉措,是中部地區加速崛起的助推器,是中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模式的一種創新,現代服務業成為皖江城市帶產業承接的發展重點之一。因此,如何全面剖析皖江城市帶體育消費人群的生活方式,準確把握消費者的體育活動特征、體育產品或服務興趣及體育消費觀點;如何根據體育消費人群生活方式進行細分市場,并對各市場細分進行行為輪廓描述;如何基于生活方式分析體育消費細分市場的人口構成特征,適時改變營銷組合等,已成為體育消費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本文根據皖江城市帶體育消費人群的生活方式對體育消費市場進行細分研究,以期真正地實現體育消費生活方式營銷。
1 研究設計
一般生活方式細分的研究程序包括:對變量作因子分析;對得到的因子作聚類分析,再得到新的生活方式細分類群;其后檢驗出各類群的差異。
1.1 研究變量設計
生活方式是體育消費者個體內在屬性與外在影響交互作用形成的一種綜合概念,它集中反映在消費主體的活動、興趣和意見三個方面。對于生活方式的測量,本文借鑒最新VALS2細分系統,并結合我國國情,適當予以修改,以期符合研究的需要。本文采用Likert 5點標尺,即1表示完全不同意(或完全不重要),5表示完全同意(或非常重要),目的是為了比較研究各個價值觀量表。其中,重視程度最低者,即完全不同意給1分;依次類推,重視程度最高者,即完全同意給5分。因此,分數越高,受測者越接近該題描述的生活方式構面;反之,分數越低受測者的生活形態構面越不同于該題的描述。
根據經濟學理論基礎及研究需要,本文認為體育消費行為主要包括以下操作性衡量指標:體育消費的地點、內容、水平等方面的變量。
1.2 數據收集
本研究以皖江城市帶體育消費市場為研究對象,采用多層分段抽樣方法選取調查對象,即依據2010年國務院正式批準的行政區域劃分標準,并根據地域特點。選取合肥、蕪湖、安慶、滁州、馬鞍山等5個地級市;其次,按照居民住宅小區新舊和地段的不同,從各地級市隨機抽取3個居民住宅小區,共抽得15個居民住宅小區;再次,每個住宅小區中隨機抽取4幢居民住宿樓,共抽得60幢居民住宿樓;最后,在每幢住宿樓中隨機抽取1個單元住戶,共抽得759戶居民。本研究在擬定問卷之后,組織問卷調查員的培訓,將本次研究的目標、內容等各項細節與之充分溝通,于2012年1月至2月,共發放問卷759份(常住居民),回收726份,回收率為95.7%;有效問卷698份,有效率96.1%。根據研究需要,本文研究對象必須是在過去一年(2011年)參加過體育消費的居民,因此,對調查問卷信息進行統計分析,得出在2011年參加過體育消費的居民為578人,占82.8%。問卷使用spss 17.0進行分析處理。
2 分析與討論
2.1 皖江城市帶體育消費者生活方式因子分析將生活方式歸納為26個方面進行調查。首先進行KMO和巴特萊球體檢驗,其中,KMO=0.759,大于0.7(Kaiser&Rice,1974);巴特萊球體檢驗結果均拒絕各變量間不相關的原假設,說明該量表具有共同因素,適合進行因子分析。
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對皖江城市帶體育消費者調查材料進行研究,因子的提取方法為主成份分析法(PrincipleComponent Analysisl及最大變異轉軸法(varimax Rotation)。根據統計學理論,本研究針對spss的統計結果取其特征根大于1,所取的負荷量絕對值大于0.5的變量,進行因子命名。繼而提取出6個因子,各變量負荷量的絕對值均大于0.5,且該6個因子的特征根解釋了總方差的67.811%,能夠解釋較大部分的信息(見表1)。
本研究參考中外相關領域的研究,并根據各因子的構成項目,將6個因子命名如下:第一個因子的3個問題都反映了消費主體安于現狀,懂得居家過日,向往穩定的工作方式,被命名為“居家實用型”。第二個因子的3個問題側重于消費主體工作態度端正積極、對生活充滿信心,被命名為“進取發展型”。第三個因子的3個問題反映出消費者對商品的信息和資料強烈關注,并習慣于通過網絡搜索或者媒體廣告獲取需求信息,實現貨比三家、物有所值的消費效果,被命名為“信息達人型”。第四個因子的3個問題反映出消費者對生活和工作要求極高,對產品質量需求極大化,有典型的完美主義表達方式,被命名為“超越完美型”。第五個因子的3個問題集中體現了消費者對品牌產品的信賴,對時尚生活的向往,對時髦娛樂的關注,被命名為“時尚品質型”。第六個因子的3個問題都反映了消費主體對生活和工作以充分展現自我需求、自我發展為核心,被命名為“獨特自我型”。
2.2 皖江城市帶體育消費者生活方式聚類分析及其行為描述
本研究利用K-Means聚類分析法,對“居家實用型”、“進取發展型”、“信息達人型”、“超越完美型”、“時尚品質型”和“獨特自我型”6個因子進行聚類分析。在確定分成兩個集群后,One-Way ANOVA分析結果顯示,各因子的sig值均小于0.05,說明該聚類分析的結果具有意義。因此,被調查者的生活方式可分為兩大集群(見表2)。
依據表2,將被調查者的生活方式聚類出“傳統居家型”和“前衛品質型”兩類消費群體,并結合體育消費行為的統計變量描述其輪廓。
“傳統居家型”(N1=306人,占52.9%)消費群體具有較強的傳統文化思想、家庭觀念和進取心,超越完美而不刻意追求時尚生活。統計數據顯示,該類消費群體年體育消費水平均值為259.00元,其中年消費水平最高的為800.00元。在體育消費結構方面,實物性消費居多(91.5%)、而參與性消費(29.1%)和觀賞性消費(4.2%)偏少。在體育消費場所方面,去體育品牌專賣店(23.2%)和高檔體育健身場館(6.2%)消費的較少,多數集中在一般體育用品店(68.3%)和中低檔體育健身場館(23.2%)消費。
“前衛品質型”(N2=272人,占47.1%)消費群體追求流行時尚,注重展現個性風格,向往高檔有品位的生活,享受現代化信息資源,迎合社會消費趨勢。分析統計數據可見,該類消費群體年體育消費水平均值為516.00元,其中年消費水平最高的為2200.00元。在體育消費結構方面,實物性消費(88.6%)較“傳統居家型”有所下降,但參與性消費(78.3%)和觀賞性消費(21.3%)則明顯上升。在體育消費場所方面,選擇一般體育用品店(31.5%)的相對較少,多數集中在體育品牌專賣店(57.4%)消費;而在健身場所的選擇上,一般體育健身消費場館(40.1%)和高檔體育健身消費場館(38.2%)不存在明顯的區別。
綜上所述,皖江城市帶體育消費人群的生活方式呈現出“傳統居家型”和“前衛品質型”并趨齊進的發展勢頭,不同類型生活方式的人群具有不一樣的體育消費行為,但由于受到經濟、文化、社會發展的長期影響,“傳統居家型”生活方式是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選擇和真實寫照。
2.3 基于生活方式的皖江城市帶體育消費細分市場人口統計特征分析
2.3.1 皖江城市帶體育消費市場人口特征
伴隨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政策體系的不斷完善及產業規模的逐步擴大,當地經濟社會得到了全面快速發展,城市居民體育消費及其人群的人口特征也在發生重要變化。在性別上,男女分別占52.9%和47.1%;在年齡上,“30歲以下”、“30-45歲”、“46-60歲”和“60歲以上”分別占29.2%、32.9%、23.0%和14.9%;在學歷上,“初中及以下”、“高中或中?!?、“大專或本科”、“碩士或博士”分別占13.5%、27.0%、39.6%、19.9%;在年收入上,“10000元以下”、“10001-30000元”、“30001-60000元”、“60000元以上”分別占6.4%、25.8%、41.0%、26.8%;在職業上,“自由經商業主”、“企業或服務業”、“醫教人員”、“公務員”、“退休”和“其他職業”等,分別占23.7%、20.4%、15.1%、18.3%、10.2%、12.3%。
由上可見,皖江城市帶體育消費人群的人口統計變量構成呈現的特征為:在性別上,男性所占比例略大于女性;在年齡上,中青年是體育消費人群的主力軍;在學歷上,大專或本科學歷者是體育消費人群的主要組成部分;在收入上,充分證實了經濟是發展體育消費的根本保證;在職業上,事業單位人群明顯缺位,自由經商業主以及企業或服務業人群日趨壯大。
2.3.2 皖江城市帶體育消費細分市場人口統計特征為了進一步說明基于生活方式細分的體育消費人群在人口統計變量上是否存在差異,本文采用卡方檢驗(chi-square test)法,對兩類消費人群在人口統計變量(性別、年齡、收入、學歷、職業)進行比較驗證,檢驗結果如表3。
表3表明,在“傳統居家型”和“前衛品質型”不同的體育消費人群的人口統計中,兩類人群在性別上不存在顯著性差異(X2=2.000,p=1.57);而在年齡、收入、學歷、職業等人口變量上存在顯著性差異(X2分別為131.716、140.090、86.955、45.045,p分別為0.000、0.000、0.000、0.000)。可見,全面了解“傳統居家型”和“前衛品質型”體育消費人群的人口變量構成,對體育消費市場細分與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傳統居家型”體育消費人群主要人口構成為:年齡在45歲以上,年收入30000元以下,學歷在大?;虮究埔陨?、職業為無業或待業、退休人員、醫教人員等變量的大多數居民;“前衛品質型”體育消費人群主要人口構成則包括:年齡小于46歲,年收入大于30000元,學歷在高中或中專及其以下,職業為企業人員、自由經營者等變量的大多數居民。
由此可以發現,皖江城市帶“傳統居家型”和“前衛品質型”體育消費人群的人口變量統計存在較大的差異。其中“傳統居家型”體育消費人群相關變量人口所占的比例隨著年收入和學歷的增加而減小,隨著年齡增長而加大;“前衛品質型”體育消費人群相關變量人口所占的比例隨著年收入的增加而增大,隨著年齡增長而減少。在職業上,主要表現出“前衛品質型”體育消費人群中自由職業人員的相關變量人口所占的比例變大,而“傳統居家型”體育消費人群中則偏小。
3 結論與建議
3.1 結論
(1)皖江城市帶體育消費人群的生活方式呈現出“傳統居家型”和“前衛品質型”并趨齊進的發展勢頭,不同類型生活方式人群的體育消費行為存在一定的區別。
(2)皖江城市帶體育消費人群在性別上,男性所占比例略大于女性;在年齡上,中青年充當主力軍;在學歷上,大?;虮究茖W歷者是體育消費人群的主要組成部分;在收入上,充分證實了經濟是發展體育消費的根本保證;在職業上,事業單位人群明顯缺位,自由經營者以及企業或服務業人群日趨壯大。
(3)皖江城市帶“傳統居家型”和“前衛品質型”體育消費人群的人口變量統計除了在性別上不存在顯著性差異外,在年齡、收入、學歷、職業等人口變量上存在顯著性差異。
3.2 建議
(1)科學確定體育消費目標市場。根據皖江城市帶體育消費人群生活方式市場細分的兩種類型消費者的不同體育消費行為和人口構成特征等信息,體育營銷業可以選擇一個或兩個消費群作為體育消費產品的目標市場,或者根據兩類消費者的特定需求提供新的體育服務產品。
關鍵詞:后奧運 體育傳媒 路徑
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行,為中國體育事業的發展帶來了機遇和挑戰,更使大眾傳媒尤其是體育傳媒得到了廣泛的關注,體育傳媒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各類體育媒體為爭奪受眾展開了激烈的角逐,有的成了贏家,而有的因盲目投入而被迫退出了歷史舞臺。在后奧運時期,面對各個國家和地區激烈的競爭,中國體育傳媒如何主動參與媒體競爭,爭取自身生存和發展的空間,在今后如何進一步拓展中國的傳媒市場是值得關注和亟待研究的課題。
我國體育傳媒的基本情況與特征
體育傳媒的基本情況。體育傳媒一般是指一切從體育活動、事件、人物中擷取素材,制作成文字、符號和影像產品并加以傳播和銷售的機構。從分類上看,它既包括傳統傳媒中的體育報紙、體育廣播、體育電視,也包括新傳媒中的體育網絡等。
近些年,尤其是北京奧運會之后,我國體育媒體也獲得了快速發展。首推體育電視,當前,CCTV-5作為最有影響力的體育頻道,具有龍頭的作用和意義,其他一些地方的體育頻道也相繼成立和出現,取得了廣泛的發展;同時,體育廣播也因此得到了長足的發展,體育廣播主要包括全國性和地方性的,在推動體育傳媒發展進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體育報刊也得到了廣大體育愛好者的喜愛和關注,尤其是2008年奧運會后期的發展速度非???,有研究表明,當前專業類的體育學術期刊有150多種,可分為大眾體育期刊和學術性期刊,兩者的比例也比較接近。體育媒體還包括各大門戶網站的體育頻道、官方網站和各個報業集團等,這些體育新媒體承載著體育信息、體育資訊和體育產業等內容的傳播,推動著體育事業的全面發展。
體育傳媒的基本特征
產業化特征。體育傳媒作為近些年發展速度較快、受眾率較高的新興領域,伴隨體育產業的發展而逐漸崛起。在體育產業市場和媒介市場共同發展的影響下,體育傳媒市場作為一個衍生市場,成為體育產業發展的重要支撐力量。體育媒體產業作為新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非常廣闊的發展前景。從文化、教育和體育等相關領域的開發程度來看,作為朝陽產業的體育傳媒產業具有強大的優勢和豐富的產業資源,然而,中國體育媒體產業開發得并不系統,沒有形成市場化產業鏈。
專業化特征。體育頻道和專業體育報刊的出現,是建立在對市場細分的基礎上的,在對讀者市場細分的過程中,促進了體育媒體的廣泛發展和傳播。體育傳媒市場作為新興領域,發展政策限制較少,因此,有利于市場的良性競爭。但是,體育傳媒對科技水平和人才素質的要求比較高,同時更要求具有一定的經濟實力。2010年南非世界杯期間,《南方日報》提前4個月開始運作市場,不斷變化形式和內容推廣自己。例如,其推出的“世界杯特刊,圓夢之旅”。其旗下的《南方都市報》、《南方體育》等媒體也作出了相應的調整和舉動,例如組成聯合采訪團進行采訪等。在國內、國際重大賽事日益增多的今天,體育傳媒市場的專業化程度進一步提高,從科技含量、經濟實力和人才素質各方面都非常專業,可以說是綜合技術特征的縮影和綜合實力的比拼。
綜合性特征。體育傳媒在奧運會后呈現多樣化的態勢。雖然報紙、電視等傳統媒體依然占據重要的位置,但新興媒體對傳統媒體形成了巨大的沖擊力,當仁不讓地占據了一席之地。多種媒體不拘泥于傳統的體育傳播模式,全面深入地展現體育新聞特有的內涵和魅力:電視臺通過全方位、多渠道的報道,實現體育新聞傳播效益最大化;廣播電臺以獨有的優勢為出發點,以資源整合為重點,充分綜合利用資源優勢、全國乃至全球華語廣播的獨一整合能力,全方位、多渠道地實現傳播效益最大化;新興媒體的時效性非常強,視頻幾乎可以同步直播。通過大型賽事的報道,網絡將展現迅速、互動等特色,凸顯圖片、文字、視頻等手段的綜合優勢。
后奧運時期我國體育傳媒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北京奧運會后,境外傳媒巨頭進駐中國,使我國體育傳媒迎來了新的發展契機,同時也面臨巨大的挑戰。境外傳媒的強勢模式將加速我國體育傳媒的國際化進程,不斷發展和壯大。但也給我國體育傳媒業的發展帶來了嚴峻的考驗,將加劇我國傳媒業的人才危機,影響人們的觀賞習慣等。
(一)面臨的機遇
加快市場化進程,使體育傳媒業與國際接軌。隨著體育傳媒市場化進程的深化,國外傳媒巨頭進入中國,帶來了先進的管理理念、監管制度及全新的運行機制。中國體育傳媒在國際賽場上也從一開始的勢單力薄,發展到現在的集團作戰,憑借自身的特色和優勢,在國外市場也占據一席之地。近些年,隨著國際賽事的不斷增多,中國體育傳媒也頻頻出現在國際賽事的舞臺上,并與國外體育媒體展開合作,同臺競爭。在重大國際體育賽事中,中國參與報道的技術力量顯著增強,記者數量也顯著增多,這種進步正是后奧運效應所帶來的結果。
擴展體育傳媒業新的內容,吸引更多的受眾。北京奧運會后,境外傳媒巨頭進駐中國,使得我國體育傳媒業的發展質量得以提升,其發展規模與吸引受眾數也在同步增長,體育傳媒的受關注度正在逐漸上升。在后奧運時期,我國體育傳媒在參與世界體育新聞報道時,報道的內容涉及國內、國外,報道形式更加靈活多樣,體育報道中更多體現出人文關懷,傳播手段也逐步現代化。
優化體育傳媒模式,實現效益最大化。在北京奧運會期間,有些省級電視臺成立了專業化的體育頻道。以遼寧電視臺為例,在奧運會期間,遼寧電視臺率先出擊,先后與湖北、山東等地方電視臺合作,共同成立了“省級體育頻道聯播平臺”,這一平臺建設有效地促進了體育信息的傳播速度和質量,實現了版權統一采購,節目統一制作、統一傳輸的方式。這不僅是中國電視業界的一個創舉,也為其他體育傳媒提供了可資借鑒的參考模式,使得省級電視臺或市級電視臺能夠為廣大電視觀眾提供更加優質、精彩、專業的體育節目。
(二)面臨的挑戰
國際傳媒巨頭“大兵壓境”。北京奧運會前,國外體育電視等體育傳媒已經在場外開始了角逐。美國全國廣播公司早在1996年就買下了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電視轉播權;法國電視2臺、日本廣播電視國際財團等都握有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轉播權;路透社、法新社、美聯社也在積極開拓中國大陸傳媒市場。可見國際體育傳媒對中國巨大市場的重視,同時,國際傳媒的參與,客觀上成為中國體育媒體的威脅和所面臨的挑戰。
體育傳媒人才流動性增大。除了體育傳媒內容與形式的多樣性之外,體育傳媒的人才流動也是非常引人注目的現象。后奧運時期,體育記者跳槽的現象已是司空見慣。專業體育傳媒人才就是一種稀缺的資源,名記者、名編輯并不僅僅只是自身能力的體現,更意味著他所掌握的資源。當一名記者與教練和選手形成了一種相當緊密的關系后,他跳槽到另外一家媒體時,這部分資源是可以原封不動地帶走的,能夠立即投入到新的工作崗位中去,基本不會出現其他領域中常見的適應期。國內媒體的競爭,使這種人才流動的可能性變得非?,F實。
中國體育傳媒平衡性失調,產品開發單一。在傳播過程中,體育傳媒不能實現均衡性的傳播與報道,像《體壇周報》這樣專業性的媒體,在其強調的足球、籃球、圍棋三個特色項目中,足球的比重占90%以上,遠遠超過其他兩項的總和。對于體育弱優勢項目的報道篇幅更少。這種現象固然是讀者市場的一個反映,但也說明我國的體育傳媒市場開發過于集中,媒介內容產品開發過于單一。
后奧運時期我國體育傳媒的發展路徑
管理體制路徑。第一,傳媒管理企業化,經營規模集團化。在后奧運時期,大量的社會資本進入我國體育傳媒業,傳媒的所有制形式呈現多樣化,中國傳媒業通過自身重組和外部擴張的多種形式,尋求更強大的資本支持,向集團化、規模經營方向發展。第二,完善信息服務功能管理。以傳播體育新聞信息與體育商品服務信息為使命的中國體育傳媒業,是信息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后奧運時期,向全世界受眾提供全方位信息服務是我國體育傳媒經營的根本出路。我國體育傳媒業要充分利用體育網絡資源優勢,加強對體育信息輻射功能的管理。
人才培養路徑。我國傳媒與發達國家傳媒的差距,歸根到底就是在體育傳媒人才培養上的差距。沒有大批能與國際接軌的優秀人才,中國的體育傳媒就無法積極主動地參與國際競爭。我國具有采訪國際體育賽事能力的記者不是很多,尤其是我國體育記者的外語水平低,大多數記者只掌握一門外語,而且口語能力差。因此,相關管理部門應把培養新型的體育傳媒人才作為一項重要的任務來抓,重視培養體育傳媒人才的管理能力、實踐能力、外語和法律等知識的能力。體育傳媒市場可以與高校聯合培養,高校根據企業的需求來培養學生,學生在學習期間進入企業實習鍛煉,之后再回學校進行改進和提高,使之成為體育傳媒市場需要的人才。
國際合作路徑。隨著國外體育傳媒進入我國傳媒市場,我國很多新聞媒體的資源優勢已經不復存在。國內外各體育傳媒憑借綜合實力打破原有的競爭格局,使利益重新分配。在這一事實面前,體育媒介之間的合作成為一種新的競爭表現形式,也就是說媒介之間的強強聯手、共同獲利的現象越來越明顯。因此,國內的體育媒介要逐步深化奧運會過程中國內外同行之間合作的廣度和深度,不斷整合媒介自身的財力、人力和物力等資源,在更快傳遞更新信息的過程中,不斷提高其競爭力以獲取更多體育受眾。
結語
北京奧運會后,我國體育傳媒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境外傳媒巨頭的進駐也給我國體育傳媒業帶來了機遇與挑戰。因此,面對各個國家和地區激烈的競爭,我國體育傳媒業要主動參與媒體競爭,通過管理體制、人才培養和國際合作等路徑,爭取自身生存和發展的空間。
參考文獻:
1.黃若濤:《體育傳媒業的產業特性與產業發展研究》,《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9(3)。
2.崔冬霞:《中國體育傳媒市場發展前景探析》,《體育文化導刊》,2007(1)。
3.殷勤:《媒介全球化背景下我國體育傳媒的發展方向》,《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5(6)。
4.王放:《中國體育傳媒市場的發展前景》,《新聞愛好者》,2007(5)。
1.1移動互聯網學習的定義
關于移動互聯網學習,目前尚未給出準確的定義,因此,本文通過結合移動學習與移動互聯網的概念嘗試給移動互聯網學習下一定義。移動學習的概念,概括而言是指一種通過運用移動計算設備,以達到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開展學習的新型學習方式,是移動計算技術與數字化學習技術嫁接的產物,代表著學習的未來[1]。而移動互聯網主要是指第三代的移動通信技術。它通過高速數據傳輸,可同時傳送聲音和數據信息。綜合兩者特征,本文給出的概念如下:移動互聯網學習是指利用現代數字化通訊設備(如智能手機,移動電話、掌中電腦等),讓學習者擺脫時空限制,隨時隨地進行學習,從而實現個性化學習和終身學習目的的一種學習方式。
1.2移動互聯網學習的特點
第一,從性質方面來說,移動互聯網是一種數字化的體現,移動互聯網學習是在數字化學習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與一般的學習不同。第二,從技術層面來說,移動互聯網學習的技術基礎是移動通信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第三,從學習方式來說,移動互聯網學習是通過移動設備實現的,因此具有移動性。第四,從學習容來說,由于移動互聯網包含豐富的信息,所以移動互聯網學習的過程也是信息篩選的過程?;趯σ苿踊ヂ摼W學習定義和特點的分析,不難看出其與一般的學校教育方式有著顯著的差異,特別是其不受時空限制,具有移動性這一特征,與體育教學所追求的靈活多樣有著一定的內在聯系,如此說來,移動互聯網學習的運用對體育學習的影響不容小覷。
2移動互聯網對體育學科知識學習的一般影響
2.1移動互聯網對體育學科知識學習有利的影響
2.1.1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體育知識的主動性、積極性和促進學生個性發展。課堂教學以傳授程序性知識為主,而移動互聯網以傳播事實性知識為主。課堂教學的枯燥無味使得學生極為苦惱,學生想學的在學校得不到很好的滿足,也就理所當然的求助于移動互聯網[2]。伴隨著移動網絡功能的日益增多,學生可以用手機連接到互聯網,從互聯網上了解豐富的信息,極大地滿足了他們的學習需求,學生的學習處于主動地位,學習只是以自我為中心,可以遵循自己的興趣、個性去接受信息,拓寬視野,有著較大的自由度,有利于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學習知識,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同時也提高學生收集體育信息的能力,為以后體育研究型性學習的發展打下基礎。2.1.2拓寬了學生間的交流范圍和打破了師生間的交流阻礙。移動互聯網的到來,使信息互相傳遞變得更便捷,學生通過QQ等聊天工具,進行學習交流,交流的人群不僅是自己熟悉的朋友,也有陌生人,學生可以隨時隨地地進行交流,通過瀏覽周圍的網絡狀態或者分享自己好友的信息,讓自己或者他人通過你的狀態獲取更多的信息,結交更多的朋友,這樣循環,互相交流,社交范圍也越來越廣[3]。對于師生間交流最大的阻礙就是角色平等問題,通過移動互聯網這個平臺,師生不再是課堂中的角色,兩者角色地位有所改善,學生通過QQ博客等形式向老師報告體育學習的情況和遇到的困難,從根本上解決了學生不敢提問、害怕的心理,從而大膽提出自己的想法。同時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中,教師的體育學習的評價方式不再以口頭和書面為主,而是以數字化為主,教師通過網絡平臺將學生近期的學習情況反映出來,學生任何時候都可以查閱出與自己相關的評價,突破了課堂交流這個限制,并且對于學生的疑惑,老師可以迅速的給予答案,這樣更容易幫助學生體育的學習[4]。2.1.3緩解了體育的學習壓力。體育的學習不論是在技能學習,還是備戰各類考試,還是參加各種級別和類型得到比賽前的訓練都有一個承擔運動負荷、累積疲勞和消除疲勞的過程。消除疲勞的方法很多,目的在于愉悅心情放松身心。移動互聯網中的在線音樂和在線電影功能為學生提供了通過聽音樂和看電影來放松的機會和可能,能愉悅心情放松身心,從而對緩解疲勞有一定的幫助作用。
2.2移動互聯網對體育學科知識學習的不利影響
2.2.1互聯網信息的五花八門,雜亂無章,錯誤信息影響學生的體育學習。由于移動互聯網信息庫的強大,很多錯誤的信息也在其中,有關體育的錯誤信息也比比皆是,學生沒有經過篩選信息,錯誤地選用信息,導致對體育的相關認識的不正確,從而學習的是錯誤的東西,對以后體育其他技能形成、理論學習起了阻礙作用。2.2.2影響學生身體健康。隨著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更多的電子產品運用也越來越頻繁,而電子產品的一個很大的威脅就是他的輻射。長期使用移動互聯網的代表———手機,會導致學習者視力下降、注意力分散,還會使學習者的眼睛和大腦處于過度疲勞狀態,降低對信息的綜合分析能力,對學生的運動系統、神經系統發育是極其不利的,嚴重時還會引起學生生理上的頭暈、煩躁、厭食等多種癥狀,嚴重阻礙了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最終導致體育學習的不利影響。2.2.3過分沉迷于網絡,造成體育學習的假象。由于學生利用網絡進行系統學習的時間遠遠小于上網時間,導致學習低效,并且有不少學生抱著不會就上網學習的想法,在課堂上不認真聽教師的講解和動作示范,使得聽課的質量嚴重下降,更錯過了與教師最佳互動的時機,而課后卻因為沒有頭緒而不知道從何學起,從而造成了學習效果的下降。并且移動互聯網學習利用零散的時間是優點也是缺點,隨時隨地進行的學習是零碎的、不完整的。對移動互聯網學習的過度依賴可能導致學生的體育學習呈現出碎片化的狀態,影響學生系統的體育知識體系的建構,出現體育學習深度淺薄化的趨勢[5]。
3移動互聯網對學生體育學習的特殊影響
3.1移動互聯網對學生體育學習的有利影響
3.1.1有利于體育運動技術的規范化。傳統的老師的技術動作對學生的影響非常深刻,不難理解有些技術動作在完全具備了最基本的技術環節的同時也允許帶有運動員的個性特征,而這些特征大多都是自己專業課老師的特征,就像平時在訓練中動作一出手,大概就能辨別出是哪位老師的學生。而對于現在移動互聯網在體育專業學生中的使用,也改變了這一現狀,學生在學習技術動作時可以利用互聯網找到上傳的標準技術動作的視頻,在那些視頻中每個技術動作的每個技術環節都被分解并一一的分析,一些要求標準動作的運動項目得以規范化。3.1.2有利于復雜技術動作的學習。學生通過移動互聯網中的某個運動項目的技術動作視頻教學,領會完成某個技術動作時哪塊肌肉需要動員,哪塊肌肉需要抑制,并且還可以通過調節視頻播放速度,把完成的動作放慢速度以便能夠透徹的學會技術動作。并且在休息時進行分析,觀察每個技術環節有沒有準確的完成,自己在完成技術動作時是不是全身協調有力地完成,并且可以隨著訓練時間的增長把所有的視頻放一起進行比較,看看自己在完成領會動作有沒有得到進步,享受成功的喜悅。3.1.3有利于刺激學生對體育運動項目的需求。游戲是帶著娛樂性質的,移動互聯網中的體育游戲功能,能刺激學生對體育運動項目的需求,這些游戲中有些是模仿現實版的體育運動項目,學生在玩游戲的同時,也感受著競技體育帶給我們“視聽盛宴”,學生對體育運動的興趣在游戲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發生了變化,越來越多的學生愿意去嘗試新的運動項目,從而促進學生體育運動項目的全面發展。
3.2移動互聯網對學生體育學習的不利影響
3.2.1運動量的減少運動風險的增加。移動互聯網的便利性使得學生隨時隨地都可以上網,進行手機游戲、閱讀、聊天等,無心思進行體育運動,不利于體育專項技能發展。在課堂中不認真聽講,而是私下手機上網,課堂注意力下降,使本來就具有風險的動作在完成過程中更容易出意外,影響教學質量。3.2.2抑制了一些需要創新運動項目的學習。一些需要創新、有新意的運動項目如藝術體操、健美操等,在這些項目的學習過程中有很多學生利用移動互聯網尋找相關視頻或圖片,在動作的創編環節因為網上有現成的,就不思考套用,動作都大同小異,不能突出學生對該運動的自己的理解,自己的風格特點,該運動項目的學習就大打折扣。3.2.3危險動作的盲目嘗試。有些極限運動項目具有刺激、冒險的特點,同時危險性也較大,學生通過移動互聯網觀看,對視頻中華麗的動作和刺激的情感體驗都很感興趣,盲目的去嘗試,不了解該運動的特點,從而導致受傷甚至更加嚴重的后果。
4移動互聯網時代學生體育學習的策略
4.1以戶外體育運動的學習為主,移動互聯網學習為輔
體育是一門以身體運動為手段的教育,它強調的是身體運動,而長時間的利用移動互聯網學習更多的是強調腦力。而體育的學習必須以大量運動為基礎,所以戶外體育運動在體育學習中是必須放在重要地位的,然而在運動過程中都會遇到問題,這時就可以利用移動互聯網這個媒介搜索相關的資料幫助解決問題,然后再到戶外進行身體練習。將戶外體育運動學習和利用移動互聯網進行體育學習相結合,在滿足學生基本的體育運動之外,還充分地讓學生了解更多體育運動的知識。
4.2加強學生的創新意識
體育運動項目的學習不僅是在學習前人的動作,還要將自己的特色發揮出來,在學校的體育學習中,教師應該多讓學生在不改變基本動作的前提下去創編技術動作組合,多提出相應的創新理念,周期性的檢查學生的學習情況,對一層不變重復的動作組合進行批評和要求學生修改。
4.3加強學生的安全意識
對防止一些極限運動項目盲目學習,教師要提醒并制止,告訴學生不能盲目模仿,讓學生了解每項運動項目都有它的危險性,每項運動項目都不是看到的那樣簡單。
5結語
關鍵詞 體育游戲 高中 體育教學 改革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在基礎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學校的各個學科都在進行改革,謀求新的發展。體育教學也應該順應時代的發展進行改革,傳統的教學方式、教學內容都應該進行轉變。為了豐富體育教學內容、活躍課堂的教學氛圍、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可以在教學中更好地進行體育游戲教學,體現快樂體育教學的宗旨。
1 高中體育課教學存在的問題分析
高中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學生處于青春期,有著高考升學的壓力。學生心理比較脆弱,將更多的精力放在學習上。而體育課是高中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中學習階段必不可少的。由于高中體育課以學習廣播體操、球類教學為主,學習內容相對枯燥,很難吸引學生,學生體育學習的興趣較低,對體育教學沒有認同感,高中體育課教學改革勢在必行。
2 體育游戲分析
2.1 體育游戲的特征分析
(1)教育性的特征:體育游戲教學實質上是一種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的教育活動過程。(2)競賽性的特征:游戲教學具有激烈的競爭特色,勝負觀念強。(3)娛樂性、趣味性的特征:娛樂性、趣味性是體育游戲的首要特征。(4)大眾性的特征:體育游戲的內容豐富、形式多樣,適合各種教學對象和年齡特征、身體條件等特點。
2.2 體育游戲的分類分析
我們常見的體育游戲分為以下幾類:按游戲進行的形式分類:有接力游戲、追逐游戲等;按身體素質進行分類:有奔跑速度游戲、力量游戲等;按基本活動技能進行分類:有奔跑游戲、跳躍游戲等;按運動項目進行分類:有田徑游戲、體操游戲等;按游戲參加者的年齡分類:有幼兒游戲、青年游戲等。
3 體育游戲教學的作用分析
體育游戲是體育教學內容的一方面,體育游戲在其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教學中合理運用可以豐富體育課的內容。體育游戲有著自己獨特的趣味性、競爭性和娛樂性,可以在短時間內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引起學生的興趣,將學生吸引到體育課堂上來,并積極主動地參與體育活動,實現體育課教學目標。
3.1 培養學生的注意力
當前體育教學當中,學生對學習內容不感興趣,體育教學課堂氛圍不熱烈。處于青春期的學生對機械的重復動作學習很反感,注意力不集中,精神渙散。在課堂上教師教自己的,學生想自己的,教學效果不理想。在體育教學中如果在傳統教學的基礎上結合體育游戲教學,可以很好地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改變課堂的教學氛圍,使學生改變對體育課的態度。
3.2 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
由于現在多數學生都是獨生子女,在家嬌生慣養,自我意識較強,缺少團隊意識,集體主義精神較差。而學校在學生團隊意識方面的教育也相對欠缺。體育教學中加入體育游戲教學可以很好地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由于體育游戲當中有很多的團隊合作的項目,需要同學間的相互協作才能完成,通過體育游戲的學習,學生之間可以建立起深厚的友誼,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
3.3 培養學生的抗壓精神
隨著生活條件提高,學生的生活學習環境越來越好,可相反的學生抗壓能力卻越來越差,學生經不起失敗的打擊。體育游戲可以培養學生抗壓能力,在游戲過程中學生一方面體會到了成功的喜歡,另一方面也體會到了失敗的滋味。使學生明白了勝不嬌、敗不餒的道理,成功是需要多次努力而獲得的,通過體育課的挫折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更好地投入到緊張的學習當中。
4 體育教學中體育游戲的選擇分析
4.1 游戲的選擇要符合高中性的心理與生理特點
高中生學生的年齡在15到19歲之間,這個年齡階段的學生處于心理與心理的一個成長期,學生心理上并不成熟,心理處于不穩定的時期。因此在教學中如何選擇體育游戲就顯得非常重要。游戲的選擇既要滿足男同學的需要,也要考慮到女同學的情況,選擇一些難度較低、趣味性較強的體育游戲,讓學生享受到體育游戲的快樂,改變對體育課的消極態度,更好地投入到體育課學習當中。
4.2 體育游戲的選擇要符合課程需要
在體育教學中進行體育游戲學習,并不是說要脫離教學大綱,任意使用體育游戲。體育游戲的開展要為教學內容服務,更緊密地與教學內容相連接。例如在進行籃球教學的時候可以安排學生進行籃球運球投籃接力的游戲,足球教學可以安排射門接力的游戲,通過游戲的教學很好地為教學內容進行鋪墊,這樣才能保持教學的連續性。
4.3 加強體育游戲的創新
體育游戲要體現時代特征,符合當前高中生的需求。要不斷創編新的游戲,充分考慮到高中生的心理特點,編排一些趣味性和智力性共存的游戲,使得體育游戲更加合理,教學效果更加明顯。通過體育游戲體會體育的快樂,又可以通過游戲開發智力,這樣的游戲很容易被高中生所接受,更好地改善教學效果。
5 小結
體育游戲在體育教學中的作用是重要的,教師要根據高中生的特點,將體育游戲引入到課堂中來。教師要不斷研究教材、研究學生、從教學實際出發不斷創編新的體育游戲,通過體育游戲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并在游戲中掌握技術、發展身體素質。
參考文獻
[1] 劉愛菊.游戲教學在生物教學中的運用[J].中學生物學,2009(7).
[2] 馮永福.體育游戲在中學體育教學中的運用[J].科技信息,2010(31).
[3] 鮑俊杰.提高高中學生體育興趣的教學方法[J].科技信息,2011(14).
[4] 洪建榮.淺談游戲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運用[J].科教文匯(下旬刊),2008(12).
[5] 孟憲華.初中體育課堂上游戲教學的應用研究[J].新課程(上),2011(3).
[6] 趙述東.體育游戲在高中體育教學中的應用初探[J].教育教學論壇,2011(3).
論文摘要:趣味體育游戲在幼兒成長中起著重要作用,對幼兒生理和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響。本文針對幼兒生理和心理的特點,探究趣味體育游戲在幼兒教育中的特殊作用,并提出有關游戲開發和應用的一些見解,旨在為促進幼兒教育健康發展提供決策參考。
體育游戲兼具運動功能和游戲功能,是幼兒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通過體育游戲教育,不僅可以為幼兒感知世界積累經驗,促進心理健康打下良好基礎,而且可以最大限度刺激幼兒大腦,促進大腦機能完善,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為了培養幼兒的競爭意識、獨立表現意識和群體意識,促進幼兒心身全面發展,許多幼兒園將體育游戲作為幼兒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為此,本文針對幼兒生理和心理的特點,探究趣味體育游戲在幼兒教育中的特殊作用,并提出有關游戲開發和應用的一些見解,旨在為促進幼兒教育健康發展提供決策參考。
1,幼兒生理心理特征
1.,幼兒生理特征
幼兒生理表現出許多特征,從與運動有密切關系的角度看,幼兒的骨骼中礦物質含量少,骨骼不夠堅硬,尤其是掌、腕、指骨尚未骨化,肌體纖維細弱,力量較小。幼兒胸膛較小,呼吸機能尚未完善,表現出呼吸淺而短促,運動時心跳及呼吸頻率高,心臟容積小、心肌薄,收縮力小。
但是,幼兒的神經細胞總數與成人基本相同,有研究表明,三歲幼兒的神經細胞總重量接近成人的75%左右。從這個角度來講,幼兒基本具備一定的運動系統和神經系統能力調控。只是幼兒的神經系統易興奮也易疲勞,好動但不能持久,注意力容易分散。
這些生理上的特征決定了幼兒難以參加長期劇烈的體育活動,而且要求體育活動內容多樣。為了有效激發幼兒運動潛能,必須充分了解幼兒生理機能特征及規律,合理安排幼兒的體育活動類型。體育游戲正是結合幼兒生理特點安排的一種運動干預方式,通過體育游戲給予幼兒適當的訓練與刺激,不僅有助于幼兒身體機能的提高,還可以促進幼兒運動潛能的開發。
1.2,合理特征
與幼兒體育游戲相關的心理主要包括幼兒認知和個性心理。幼兒認知主要涉及到幼兒儲存的知識技能經驗,這使得幼兒進行體育游戲成為可能,即幼兒所做游戲的類型是受幼兒已有經驗制約的,幼兒認知決定了幼兒體育游戲的內容和方法。具體地,幼兒體育游戲所需要的認知能力主要是感知觀察能力、表象能力、記憶能力、思維想象能力等,這是幼兒進行體育游戲的心智保障。
從實際工作中總結可知,個性心理表現為:幼兒大多活潑愛動,尤其是對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可以做到不知疲倦,容易產生興奮,但注意力不容易持久集中,游戲活動的自覺性、持久性受到興趣支配,意志行為很少起作用。動作概念的形成主要是靠直觀形象,而不是抽象邏輯,體育游戲時喜歡具有情節性、故事性的內容,喜歡在音樂伴奏下做韻律性、節奏性動作。幼兒的模仿能力極強,喜歡模仿動物行走、跳躍、爬行、攀越等動作,等等。
2趣味體育游戲在幼兒教育中的作用
體育游戲作為一種激發幼兒積極性和創造性的手段,其內容和形式與幼兒生理特征緊密聯系,它的娛樂性和競技性能夠滿足幼兒個性心理需要,它對幼兒生長發育、心身健康和良好行為習慣養成起到積極作用。
2.1趣味體育游戲可增強幼兒的機體健康
趣味體育游戲是以體育運動為基礎,采用游戲的形式,將人體的跑、跳、投等基本活動結合在一起,并根據幼兒教育實際需要,有針對性地擬定特定的故事情節和競技性比賽規則創編的,兼具運動性和趣味性。幼兒正處于生長發育的關鍵時期,體育鍛煉能使身體各部位器官、系統的功能以及各種身體素質和身體活動能力得到全面、均衡的發展,使幼兒的體質不斷增強。單純的體育鍛煉枯燥無謂,重復的動作不利于激發幼兒的興趣。體育游戲將運動與游戲相結合,成為幼兒教育的重要手段。體育游戲具有濃厚的趣味性,能引發幼兒參加游戲的欲望,吸引他們積極主動地參加游戲,從而達到理想的鍛煉效果。
2.2趣味體育游戲可促進幼兒認知能力的提升
幼兒成長不僅需要機體發育完善,更需要接受外部知識信息。幼兒的大多自然和社會知識來源于對事物的感知,趣味體育游戲根據特定需要創設環境,設置情境,以靈活多變的形式激發幼兒興趣,使幼兒主動參與游戲,這就為幼兒提供了思維活動的條件,通過參加體育游戲活動,讓他們在玩樂中接受新知識,吸取新信息,不斷儲存積累知識技能經驗,豐富對事物的感知,逐漸完善感知觀察能力、表象記憶能力、記憶能力、思維想象能力,這些能力都是幼兒認知能力提升的保證。同時,通過體育游戲,使幼兒具備正常的智力,積極愉快的情緒,活潑開朗的性格。
2.3趣味體育游戲可促進幼兒社會性發展
幼)L能和他人保持正常關系,樂于與人嬉戲,友好相處,與多數幼兒建立良好關系,是幼兒社會性發展的需要。體育游戲一般都通過集體形式進行活動,幼兒在合作過程中與他人進行語言溝通,會促進幼兒社會性語言的運用。體育游戲一般都設置一定的游戲規則,幼兒在游戲時自覺遵守這些規則,能夠促使自我控制能力的提高。通過游戲伙伴的相互模仿、協調,幼兒可以學會如何與他人友好相處,如何處理人際矛盾及控制自己的情緒。在游戲中,每個幼兒充當不同角色,在愉快的體育游戲中,漸漸積累集體生活的經驗,養成相互關心、相互謙讓、相互協作的行為習慣。
3趣味體育游戲開發應用的理性思考
體育游戲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其開發應用必須基于幼兒實際生理發展水平和心理需求。
3.1趣味體育游戲開發應用要適應幼兒生理特征
針對幼兒難以支持劇烈體育活動和體育活動內容要求多樣化的特點,開發應用趣味體育游戲主要考慮動作負荷和難度程度。一般要以基本動作為主,重在加強幼兒體能訓練,促進幼兒身體機能發育和身體素質的提高。根據經驗,一些基本的體現走、跑、跳躍、攀登、鉆爬、投擲等體育游戲可以鍛煉幼兒的體能。為了訓練幼兒動作的協調性,可以考慮轉呼啦圈,皮球、足球等球類游戲。
從難易角度考慮,體育游戲的開發應用要始終堅持突出幼兒主體性,讓幼兒處于主動地位,積極、獨立完成游戲,這就要求體育游戲簡單易學,易于開展。
3.2趣味游戲開發應用要符合幼兒認知能力
關鍵詞:大數據;慕課;體育教學;機遇;挑戰
在信息和網絡高速發展的今天,大數據是趨勢。教育借助于互聯網不斷創新教學模式,MOOC成為熱門,這一新時代課程模式的全面到來引發了我國高校教育理念和教學方式的轉變。大學體育作為高校教育的重要基礎學科,在大數據和MOOC的背景下必然順應這一趨勢,實現信息技術與體育教學的融合。
1大數據
1.1大數據的定義及產生
大數據(BigData),指無法在一定時間范圍內用常規軟件工具進行捕捉、管理和處理的數據集合,是需要新處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強的決策力、洞察發現力和流程優化能力來適應海量、高增長率和多樣化的信息資產[1]。社會高速發展,大家在互聯網的聯通之下交流變得非常密切,人與人的距離變得越來越近,信息流通量非常大,遠在千里的事情往往能在幾秒鐘內快速傳播,高科技時代造就了大數據的產生。大數據究竟有多大,以互聯網為例,一天中互聯網社區帖子的發出可高達200萬個,相當于《時代》雜志770年的文字量,這個來自名為“互聯網上一天”的數據報告中的對比,可以看出,大數據規模的龐大。然而,“大數據”一詞早在軍事、金融、通訊等行業存在已有時日,卻是在近年來互聯網和信息行業的發展才引起人們關注,隨著云時代的到來,大數據才吸引了更多的學者對其進行研究[2]。如今,人們用大數據(bigda-ta)來描述和定義信息爆炸時代產生的海量數據,并命名與之相關的技術發展與創新。
1.2大數據的特征與精髓
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在《大數據時代》一書中前瞻性的指出,大數據將開啟我們生活、工作和思維的一次重大時代轉型。數據量大(Volume)、類型繁多(Variety)、價值密度低(Value)、速度快(Velocity),也就是我們常說的4V特征,是大數據的主要特征。大數據除了是具有巨大的數據量之外,還包含了完整的數據集,是會因為時間、環境而相對大容量的數據集合。大數據的種類包括了網絡日志、音頻、視頻、圖片、地理位置信息等多種類型,互聯網時代,個人計算機用戶在通過網絡獲取信息時,還變成了信息的制造者和傳播者,因此給數據帶來了爆炸式增長,種類更加繁多[3]。大數據被使用的最終意義就是價值,但是互聯網廣泛應用讓信息無處不在,從海量信息中挖掘有效信息非常不容易,體現了大數據下數據的價值密度低。數據快則是處理速度快,信息網絡時代,數據無論被創建還是移動,其速度都是稍縱即逝,這也是大數據區分與傳統數據的典型特征。大數據的4V特征表明了大數據時代下信息平臺的飛速發展,同時也給我們的觀念帶來了顛覆性變化?;ヂ摼W支撐下的信息平臺,我們看到的是全部數據,而不是隨便取樣,我們不再依賴于隨機取樣,而是可以分析更多的數據,甚至全部。大量研究數據的出現,我們只要掌握了大體發展方向即可,可以忽略精確度。人們傳統概念上的知識和信息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書報刊載的有限的知識或信息轉化為無限量的大數據信息[4]。當大數據的應用轉化成為信息,形成信息化的音頻資源和視頻資源,這些資源在教育上的傳播為MOOC的誕生奠定了基礎。
2慕課MOOC
人類的發展已經歷了幾百萬年,人類發展重要的前提就是信息的傳播。隨著人類的不斷進步,尤其今天信息時代的到來,信息傳播速度越來越快,爆炸式的知識積聚和增長,形成了大數據時代。大數據時代的到來,讓傳統有邊界限制的知識傳授方式已經無法跟上如今的信息化社會,人們更多習慣于從網絡上獲取知識,傳統的學習方式發生了本質的變化,不受時空限制的知識索取和學習更容易被接受,“度娘”成為人們口中常常提起的“百科全書”。慕課,則是在這個大數據時代下的產物。
2.1MOCC的起源
慕課MOOC,全稱為MassiveOpenOnlineCourse,即大規模開放式在線學習課程。MOOC真正的興起是在2011年美國斯坦福大學開設的一門網絡免費課程,短時間內吸引了超過10萬人的注冊學習,經過斯坦福大學的推動和實踐,MOOC在全球范圍內開展。2012年,由麻省理工大學和哈弗大學共同創建的三大MOOC課程平臺,充分體現了MOOC與高校教育體制結合的嘗試。并于同年,《紐約時報》稱之為“慕課元年”。而慕課的靈魂就是大數據、大學堂、開放的知識平臺,是大學教學面對大數據時代挑戰下的一種嘗試。
2.2我國MOOC的發展現狀
MOOC是一種以網絡為媒介的教學模式,是一種公開、分散,可廣泛共享的在線微課程。在大數據信息網的支持下,不同國家地域的學生可以隨時觀看課程、互動交流,現今國外很多機構都為全球各地的學生提供免費的在線課程,同時,課程還能提供學分認證,讓學習的學生可以在課程結束后獲得學習證書。2013年,MOOC進入活躍發展期。2013年春季,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加入到Edx平臺,隨后,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也與Coursera簽約合作,隨著多所國內的大學的加入,Edx和Coursera這兩大全球慕課平臺進入中國,可謂是中國的慕課元年。經過這兩年的發展,我國已經有數十所大學加入到MOOC中,也推出了許多不同的在線教育平臺,讓學生能夠有更多的選擇,獲取更多的知識量。教育部在線教育研究中心的《2016年中國慕課行業研究白皮書》中指出,至2016年9月止我國慕課用戶的規模將超過500萬,上線課程達到1700門。根據調查,我國目前MOOC的注冊用戶中,學生用戶的本科生占到了將近70%?,F今我國已有超過30所“985”高校及多所“211”高校參與MOOC課程的制作和MOOC平臺的建設,并積極提供優秀教育資源推動慕課行業的發展[5]。縱觀幾年MOOC的發展,不難發現,作為時代的產物,MOOC從源起、到活躍發展,再到如今的熱門,背后真正推動其發展的就是大數據,數字世界的爆炸式擴張讓MOOC發展速度驚人。然而,MOOC在其發展普及中所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被譽為是高等教育史上的“數字海嘯”,國內有學者甚至認為MOOC的出現是“印刷術發明以來最大的教育革新”[6]。
3MOOC對大學體育教學的機遇與挑戰
盡管2013年我國已經開始有了MOOC,并伴隨著這幾年的發展,多所高校加入到MOOC隊伍,在線課程也不斷增長,但是通過調查可以發現,我國大部分在線課程主要集中于計算機、外語以及一些職業課程中,而關于體育教學的MOOC課程,目前僅有華東師范大學和四川大學涉及。由此可見,我國大學體育教學中MOOC才剛剛開始,MOOC體育教學平臺建設的參與學校非常少,這也意味著MOOC對我國大學體育教學的改革是充滿了機遇和挑戰的。
3.1機遇———MOOC對大學體育教學發展的積極影響
3.1.1擴大了傳統體育教學的覆蓋面大學體育教學是高校一門重要公共基礎課,傳統教學通常是在培養計劃規定的課時內,教師向學生傳授基本的體育基礎知識,讓學生掌握運動項目的基本技能,從而提高學生的運動水平,提高身體素質。但是這樣的教學是十分有限的,加之現在許多高校的師生比不足,在體育課堂對于項目的選擇非常有限,很多學生無法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課程,更加無法滿足課程以外的體育知識補充和運動技能訓練。MOOC是結合了現代的互聯網技術、計算機技術、移動技術等讓學習可以隨時隨地、快捷地獲取知識。體育慕課則是嘗試將課堂的教學內容在這些現代信息基礎上進行信息疊加,由海量信息變成云量信息,使得體育教學內容的覆蓋面有了無限擴展的可能性,這是傳統體育教學內容所遙不可及的。加之MOOC的開放性特點,更是可以讓學生在獲得本校體育課程的學習之外,還能接觸到其他學校、其他地區,甚至其他國家的體育課程,為想要掌握不同體育項目知識的同學提供一個平臺。同時,MOOC的開展可以打破時間和空間的局限,不會因為選課人數的限定而讓學生失去學習的機會,也可以避免學習多門課程時發生選課時間的沖突,這樣一來,也大大擴大了體育教學內容的覆蓋面,使體育知識的普及以及教學資源的利用大幅度提高。3.1.2實現了體育教學與快樂體育的融合MOOC課程組織架構中學習者的學習都是在云學習環境中完成,云學習環境可以讓學生在不同場所、不同環境下隨時學習,加上移動終端的接入,讓學生能夠更加自如的獲取MOOC學習的機會,學生可以利用手機在校園任何地方進行學習,同一賬號的斷點續學讓學習更加自由,可謂是既人性化又個性化的學習過程,讓學生的學習變得十分輕松。體育慕課可以體育訓練和技戰術前沿動態融入到傳統體育教學中,極大豐富了教學內容,尤其是在體育知識傳授中加入最新體育賽事,可以大大的提升學生對體育運動的興趣。此外,體育慕課的最大優勢是能夠讓學生自主選擇盡可能感興趣的上課內容,這對于滿足不同身體素質和不同運動愛好的學生有著非常大的補充學習作用,讓單一的傳統體育課變得多樣化[7]。除了學生受益,教師也可以參考MOOC中優秀學者的授課內容和教學方法,在上課的時候改良傳統陳舊的教學手段,更多的以互動、合作的方式來實現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式。如此以來,無論是學生自主在線慕課課程學習,還是體育課堂教師的教學改革,都是可以大大提高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興趣,再加上MOOC本身輕松的云學習環境,可以讓學生隨時隨地享受體育運動,“興趣運動”取代“任務運動”,真正的實現快樂體育。3.1.3增強了終生體育意識的培養我國早在90年代就提出了終身體育的口號,指的是一個人終身進行身體鍛煉和接受體育教育,終身體育關鍵是自我體育意識的培養,而學校體育則是終身體育的基礎。但是近年來我國大學生體質檢測數據正在呈逐年下降的趨勢,大學生對于體育鍛煉呈明顯的兩極分化,大多數學生對于體育鍛煉表示抗拒,對于體質健康測試表示恐懼,“終身體育、健康體育”的指導思想無法體現,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還是在于傳統單一的授課方式無法讓學生對體育運動產生興趣,從而抹殺了學生體育學習的主動性。MOOC的出現豐富了傳統體育教學的內容,更是能夠在信息海量傳播的大環境中潛移默化的增加學生體育運動的興趣,這些都無疑是解決終身體育無法實現的堅實基礎。正確的自我體育意識,應該是在對體育運動的興趣愛好基礎之上,提高對體育運動的理性認識,然而,枯燥乏味的理論知識和動作要領講解在傳統體育授課中很難被學生接受,而MOOC卻能有效解決此類問題。體育慕課可以將理論知識與運動技術要領由網絡信息生動的表現出來,又可以隨時在運動過程中通過手機觀看學習,尤其是對運動軌跡、技術動作的動態分析,更能夠讓學生快速掌握動作要領,提高理性認識。如果可以結合手機錄制分析,用手機將運動過程錄制,然后帶入到MOOC的視頻分析進行交互對比,這樣一來,學生可以得到更真切的體驗,體育教學變得更加高效,從而增強學生終生體育意識的培養。
3.2挑戰———MOOC對大學體育教學帶來的難題
盡管MOOC對大學體育教學的改革和進步帶來了許多契機,但是對于我國現行的大學體育教學模式以及我國高校本科培養體制,MOOC的到來無疑也是極大的挑戰,我們必須正確的判斷并應對這些挑戰,才能更好地將MOOC與傳統教學融合。3.2.1體育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轉變的挑戰MOOC的到來,首先挑戰的是我們早已習以為常的教學理念和上課方式。目前我國大學體育教學雖然一直在提倡改革,但大多教學模式仍然是教師講解示范、學生練習、教師糾錯再講解、學生再練習鞏固的流程,課堂上學生根據老師的安排進行統一練習,強調的是運動技術動作的傳授,沒有學生認知水平和身體素質的區別。MOOC的教學模式卻恰恰相反,強調的是學生的主體性,學生對MOOC體育課程的學習是隨時隨地、自主的學習,可以在任何時間選擇學習內容,并且能夠根據自己的接受狀態進行反復學習,不受任何時空局限。因此,大學體育教學中傳統的教學理念和上課方式要將這種截然不同的教學模式融入進來,就必然要做出轉變。在學生自主進行慕課學習的基礎上,體育老師也需要將學生變成教學的主體,不再是把技能教給學生,而應該是教會學生技能,將“啟發式”、“互動式”更多的運用到教學中,同時,加強與學生的溝通、討論,根據學生個體的差異,個性化指導學生,把傳統的教與學關系翻轉過來。這些教學方式以及教學理念的轉變對現在傳統的體育教學都是極大的挑戰。3.2.2體育教學內容改革的挑戰傳統大學體育教學按照學校人才培養方案的安排,每個學期有規定的學時和教學內容,教學內容必須在學時內完成,而上課內容的安排大部分是根據學校教學大綱執行。盡管現在許多高校開始實行體育專選課,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進行不同運動專項的選擇,但是由于教學大綱的安排,專選課的開出也較為有限的,教學內容仍然相對單一。MOOC的加入,大學體育教學的內容將變得非常豐富,體育慕課課堂可以讓學生根據興趣選擇更多的專項運動,尤其是一些自己感興趣,學校卻沒有開設的專項課程。MOOC體育專項課程的安排上,除了可以提供技術動作教學的同時,還可以開發相關專項的理論知識課堂,這樣一來可以讓學生不單指導怎么練,還可以知道如何科學的去練習,從而充分掌握該項體育運動技能。MOOC和傳統體育課堂的結合,能夠讓學生在大學期間學習到更多項體育專項技能,這對于今后形成終身體育意識是非常有幫助的。然而體育慕課課堂的加入,將對現行大綱式的教學內容造成極大沖擊,如何在新的MOOC課堂和舊的傳統課堂之間尋找平衡點至關重要。3.2.3體育教師綜合教學能力的挑戰眾所周知,MOOC是大數據時代的產物,同時也高科技、高信息時代的產物,計算機、多媒體的應用無疑是MOOC的必備條件。能教(學科性知識)、會教(教育性知識)、愿教(教育專業精神)是一些學者對于高校教師能力的描述,學者們認為這三方面能力是一名大學老師必備的,缺一不可[8]。然而現在大學體育教師在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下,教師的能力主要在于教授學生的運動技能,對于某項體育運動的技能掌握能力強,但對于運動教育性知識掌握較少,知識結構不完善,能教但卻不太會教。而MOOC的設計過程,會教比能教更加重要,老師要懂得如何圍繞一個知識點來設計教學,除了教給學生標準技術動作的學科性知識外,更需要有符合學生身心特點的教育性知識,這將是MOOC對于大學體育教師教學能力最根本的考驗。除此之外,隨著教育信息化的推進,大學廣大體育教師的現代教育水平也跟不上發展的需求,水平捉襟見肘。MOOC課程必須有高深的技術作支撐,完成一個體育慕課課程,將至少需要錄像、教學設計、計算機與講臺設計等多方面的積極配合與共同工作,通常包括錄像與準備,一個體育課程需花上近一百個小時,而課程開始之后,還得花大量的時間在每次開課后跟學生一起互動、討論。這無疑對教師能力和教師的工作量都是巨大的考驗。3.2.4學生自主學習養成的挑戰目前的大學體育教學基本是“學生按時上課,老師課堂授課”,通過考試來檢驗學生學習成果,這樣的模式讓學生必須要上課、練習、考試,才能完成學分,達到畢業要求,顯然,這都不是學生自主學習的結果。MOOC課程則需要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大學生愿意和自主學習體育慕課課程是實施慕課教學的基礎。在我國應試教育的大環境下,僅僅靠大學四年來培養大學生自主學習體育的習慣是不切實際的。學生從開始面臨升學開始,體育課就成為被“占有”的對象,這也是當前引起學生體質下滑、體育運動不足的主要原因。對比美國可以發現,美國多數大學沒有專門開設的體育課,體育學分都是學生平時自主參加學校體育運動俱樂部完成。顯然,這樣的運動習慣不是學校培養的,而是學生自上學后,家庭、社區、學校共同促進養成的。如今我國已經越來越重視學校體育,也已意識到體育對學生各方面能力發展的重要性,聯合家庭、社區、學校共同促進學生自主體育學習習慣的養成將會實現。大學生一旦養成自主學習體育知識習慣,便會隨時隨地通過MOOC來自主學習與體育相關的知識和技能,體育慕課課堂才能真正與傳統體育教學結合起來。
4結語
摘 要 本文在闡述了網球文化的內涵的基礎上,分析了網球文化的特征:民族性、休閑性、競技性、大眾性以及產業性,然后據此進一步從網球信息文化、網球制度文化、網球器物文化以及網球精神文化四個方面對我國網球文化的發展做出了簡要的探討。
關鍵詞 網球文化 文化內涵 文化特征 發展方向
一、網球文化的內涵
網球文化是在網球運動的基礎之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內容十分廣泛和豐富的文化,是體育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人們在網球活動中所獲得的制度、物質以及精神三個層面的財富的總稱。具體說來,可以將網球文化概括為:人類在網球現象以及網球運動的發展過程中,在精神狀態、價值觀念以及情感傾向等多個方面,在理論認識、技術手段以及方法等方面表現的思維方式與在有意識傾向的實踐活動中所引起的行為方式的總和。
二、網球文化的特征
(一)民族性
網球運動是一種文明與高雅并存的體育運動,自其發源以來,在發展的過程中,不斷吸取了豐富的人類文明的精華,也因此使得在開展網球運動的過程中形成了很多優良的傳統。例如:在網球場上不得隨意走動,且不得高聲喧嘩。雖然在有的人看來這是極其稀松平常的事情,但其實卻表現了對運動員、裁判的尊重,也體現了觀者的個人尊嚴。
近些年來,隨著網球運動的不斷發展,網球文化愈加豐富,我國的網球文化也開始從意識、性質等多個角度,以不同的形式呈現出其自身的承襲性和融合性。我國的網球文化不但承襲了我國網球歷史以來的優秀內容,而且還科學的借鑒和融合了其它國家的優秀因素,并在糅合創新之后具備了獨特的民族特色,逐步顯現出了自身的民族特性。
(二)休閑性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對休閑體育的青睞開始日趨明顯。休閑體育開始成為了人們對體育本質的一種回歸方式。而且,近些年來網球運動的飛速發展,與網球相關的體育賽事也開始越來越多的進入人們的視野,例如:戴維斯杯賽、聯合會杯賽等等,以致網球運動的影響面越來越廣泛,影響力也越來越大,而且與網球賽事的密集舉行伴隨出現的諸多的網球明星,也成了人們關注和追捧的熱點和偶像,進而使得網球運動更具休閑性和吸引力。除此之外,網球運用文明高雅、娛樂身心、較為溝通的作用也開始逐步被越來越多的人所了解,網球運動已經開始逐步的社會化和大眾化,并逐步成為了人們休閑生活中常見的一部分。
(三)競技性
網球文化的競技性特征,主要是針對競技網球運動而言的。競技網球文化與其它的競技體育文化一樣,是一種特殊的體育文化現象。競技網球運動更貼近人的本性,能夠更徹底的表現人類最為原始和最為本質的力量以及價值,同時也更能體現人類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的文明與發展。因此,在這個角度看來,競技網球運動為現代化、社會化、市場化的人民大眾提供了一個系統的網球文化體系。并讓網球文化同樣具備了競技性的特征。
(四)大眾性
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體育生活、文化生活等方面的要求也開始逐步提升。而網球運動文明、高雅、娛樂、交往的特性與人們的追求十分契合,因此,近些年世界性的網球熱開始興起,網球運動的大眾性特征開始日趨明顯。
大眾網球較傳統的網球運動而言,更注重鍛煉價值,而對速度和力量等方面的要求則不是很高,因此深得不同年齡、不同地區的人們的喜愛。而我國的大眾網球方面近些年的發展也十分明顯,不但建設了大量的網球場館,為大眾網球的發展提供了必需的硬件設施,還逐步培養了一大批的網球業務過硬的教練,從而為大眾網球的發展提供了基礎的人員條件,充分彰顯了大眾網球在我國的快速發展的情況,也從這個獨特的角度呈現了網球文化的大眾性特征。
(五)產業性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很多國家都已經開始將體育產業作為重點產業來發展,而其中與網球運動相關的經濟活動也成為了被廣泛關注的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網球產業已經毋庸置疑的成為了體育產業的一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和高速增長的重點部分。
相對于網球發達國家的網球產業運作水平而言,我國網球產業的運作水平還處于較低的水平,網球文化在我國也僅僅處于萌芽的階段。但是其它國家網球產業化的成功經驗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借鑒和學習的素材,例如:針對我國的網球人口,構建和發展一個新興的網球市場;通過媒體的宣傳推動網球運動的產業化和市場化進程等等。
三、網球文化的發展趨勢
(一)網球信息文化
隨著信息技術的進步和世界經濟一體化的發展,網球信息文化的內容將更加豐富多彩。在網球運動在世界各地的發展過程中,網球信息文化將會得到進一步的創新和提高。
(二)網球制度文化
從網球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可以得知,其之所以能夠多年在網球運動中獨占鰲頭,與其穩定而優化的制度環境是分不開的,因此,我國的網球運動要想取得長足的進步、我國的網球文化要想取得質的飛躍,必須要研究我國網球制度文化的特色與規律,制定符合我國實際情況的法規制度,進而促使我國的網球文化水平得以不斷的提升。
(三)網球器物文化
網球的器物文化隨著網球運動的發展、生產技術的進步以及生產手段的更新,其也會不斷朝著多元化、多樣化、系列化的方向發展,從而不斷的帶來的網球器物的創新,并通過網球器物的創新和進步,對網球的制度文化、信息文化、精神文化等方面產生間接的影響,促進其不斷的發展進步。
(四)網球精神文化
一、把好休閑娛樂性的度
隨著時代的發展,體育新聞往往被當作娛樂新聞來做,其嬉笑怒罵、詼諧幽默的表現方式,活躍了體育新聞的傳播手段,滿足了受眾的需要,甚至吸引了許多原本對體育不感興趣的潛在受眾。這種休閑娛樂化的體育新聞也成了一股潮流,因為從某種程度上來講,體育本身既是開放的,又是一種娛樂,在受關注的情況下炒作體育明星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過來,體育明星也會借助媒體的資源干脆做些與娛樂有關的舉動,故意讓受眾關注,促進了體育新聞娛樂化。
姚明為電影錄音,巴特爾演電影,田亮涉足娛樂圈,郭晶晶成媒體熱炒的緋聞對象,龔睿娜接拍個人首部電視劇,劉翔、劉璇等多次出現在各種娛樂場合……這些媒體報道的熱點看似并無關聯,實則反映了一個趨勢,那就是最受矚目的競技體育正在向娛樂化的方向靠近,而部分體育明星則在有意無意之間,率先邁出了變革的第一步。
體育娛樂本一家。體育的娛樂化、產業化是全球經濟發展的大趨勢之一。體育明星在其中肩負著激勵、引領、推動的關鍵作用,他們對社會發展的價值絕不限于幾塊奧運金牌或幾項世界紀錄那么簡單。
如今,體育新聞娛樂化已逐漸為大眾所接受,媒體在報道體育賽事和體育明星時,更加強調的是故事性、情節性、貼近性和趣味性。在賽場上,越來越多的媒體關注一些意想不到的“花絮”新聞,大到賽場暴力、觀眾反應,小到教練選手的表情、動作。詼諧幽默的偶然事件,可以使觀眾在緊張激烈中感受到一絲休閑放松,使體育報道更加立體化。同時,一些“花邊”新聞也受到廣泛重視,諸如球員轉會、教練下課、高收入、低素質等等,只要是能夠引起受眾注意的新聞,都可以當作體育新聞去報道。
盡管突出體育報道的娛樂性是大勢所趨,但由此帶來的種種弊端也必須引起體育傳媒把關人的高度重視,把好體育新聞娛樂化的“度”,是亟待解決的新課題。
在新聞資源日益競爭激烈的年代,這個記者今天搞專訪,那個記者明天搞“一對一”,并通過一切手段去接近采訪者,讓自己的報道手法、視角及領域等與眾不同。體育明星與娛樂明星的聯姻、情愛等,更是體育記者“狗仔心理”的催化劑。比如說,擅長和媒體打交道的劉翔就成了所有體育記者眼中的新聞資源,在多重記者的追擊下,劉翔發出“做人難”的感慨也就不足為奇了。
此外,體育假新聞似有泛濫之勢――內容不求真實,但求“震撼”。
2005年2月,北京某報以“越洋電話采訪郎平”的對話形式,報道郎平應邀執教美國排球隊之事。事實上,撰寫報道的記者并未與郎平取得聯系,只是通過電話從另外途徑間接地獲得了一些當時郎平在意大利的新聞素材,報道中的多數內容都是從其他媒體上搜集來的。用這種根本無中生有的“對話”形式來完成對市場的占有量,其造假的膽量令人匪夷所思。
同年3月,重慶某報大篇幅推出對李晶鎬的獨家專訪。而李昌鎬當時正在長沙進行春蘭杯決賽,根本不可能花數小時去接受一名記者的專訪而不備戰。專訪有模有樣的細節描寫,充分展現了“專訪記者”的想象力。后來此報道遭到了包括新華社等眾多媒體的質疑并最終露餡。
對新聞宣傳來說,很重要的一條,就是要把好關、把好度,體育新聞也不例外。實踐證明,在體育新聞宣傳中,關把好了,度把好了,才能確保導向正確。樹立高品位的體育精神。
二、放眼國際體育界的闊
奧運會、男足世界杯和NBA是世界上受關注度最高的三大體育競技項目,如今體育迷的眼界早已不局限于身邊的賽事和地域賽事,上述幾大高關注度項目,與其處在世界上的頂尖水平是成正比的。
體育新聞主要是以報道競技體育運動為主。而競技運動本身就具有濃郁的跨文化、跨國界因素。競技運動是一個集合概念,其中包含了各種運動項目。各種運動項目是由各種身體動作組合并表現出來的,如籃球是由傳球、運球、投籃、移動等動作組成,體操是由奔跑、跳躍、騰空、轉體、落地等動作組成。這些動作在體育理論專業術語中統稱為身體動作亦身體文化。這種身體文化的最重要特征是跨文化性。即它突破了語言、民族、地域、宗教等等因素的障礙,成為“一句話都不用說”的人與人之間相互溝通的方式。如一場精彩的NBA籃球賽,無論哪一個國家、哪一個民族都能看懂,都能從球場上各種技戰術的變化。從各種競賽情境中得到愉悅的情緒釋放。
其實,競技運動的國際性特征,從當代競技運動的組織、運動員參與國際化就可見一斑。近幾十年來,各國競技運動代表隊紛紛引進外援,如歐洲足球俱樂部、NBA聯賽,都有許多外國球員參加,我國運動員姚明、易建聯和孫悅目前都在NBA效力。
運動員不代表自己的國家,自主選擇參與國際運動競賽的現象,豐富了競技運動國際化的內容。體育新聞報道的就是這些跨文化的身體符號、跨文化的運動情景、跨文化的競賽過程。體育新聞記者,主要就是活動在這些國際賽事之間,采集著始終鮮活、生動的體育新聞信息。體育新聞的國際性特征也由此而生。
三、抓住體育人物中的情
姚明不久前因傷提前告別季后賽,當他面對媒體的那一刻眼神充滿迷離。對此,中國球迷可以理解――在競技世界,運動員的身體健康永遠是第一位的,帶傷上陣現在并不提倡:劉翔2004年雅典奧運會上奪得110欄金牌后,因狂喜而飛奔的那一刻永遠留在了電視觀眾的心中,這也極大地激發了中國廣大體育迷的自豪感,而劉翔自此一直成為眾星捧月式的焦點人物;2001年亞洲女足錦標賽上、悉尼奧運會上勇奪銀牌的中國女足雄風不再,隨著高紅、劉愛玲等老將的退役,鏗鏘玫瑰沒有再次綻放,半決賽中她們便負于朝鮮隊,賽后女足姑娘們及眾多電視機前的觀眾一起潸然淚下,中國女足水平的下滑成為令人哀慟的事實……
體育新聞對這種高情感體驗的運動活動進行報道,自然而然也就充滿著高情感的色彩。尤其是在受眾帶著明顯的地域性、傾向性觀看體育新聞報道的時候,隨著比賽的勝負,受眾喜、怒、哀、樂的體驗就更加鮮明和強烈。
關鍵詞 表象計算模型;視覺表象;體育技術教學;數字化;策略
中圖分類號TP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1)34-0160-02
0 引言
人在完成某種作業或解決某些問題時,主要依賴于視覺表象操作或表象過程[1],體育動作技術學習與一般文化知識學習過程不同,需要一定的視覺表象來喚起和調節學習者的行為方式,它以運動感知覺和視覺感知覺的材料為基礎形成的,通過運動視覺表象和運動動覺表象反映技術動作在一定的時間、空間和力量上的基本特征,支配自己肢體,通過隨意運動再現動作的形象,在此基礎上通過身體練習最終形成運動技能[2]。有學者指出:形成正確的視覺表象是掌握運動技能的重要基礎[3]。認知心理學自20世紀50年代中期興起以來,在信息加工過程的研究中,注重表象、注意、問題解決等因素的研究,提倡以學生為主的教學理念,將動機培養理論、建構主義理論等諸多認知心理學理論廣泛應用到教學領域中。同時,隨著計算機技術的迅猛發展,多媒體教學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模式,改變了過去單純的積累傳授知識、記憶鞏固知識的模仿式教學范式,強調從人機交互、協作學習等角度出發,給學生充分自由,讓學生發揮個性潛能、自主創新、主動建構,通過提供交互性、直觀性、生動性的教與學的環境,增加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但是,目前的體育技術教學多媒體課件主要從動機培養理論、建構主義理論等角度出發進行課件設計,注重陳述性知識對學習者學習效果的影響,卻忽略了學習者在學習體育技術這一特殊知識(即程序性知識)過程中表象加工過程對其學習效果的影響。因此,本文將以Kosslyn的表象計算模型理論為指導,提出既符合學生認知過程,又具有交互性、直觀性和生動性的體育技術教學設計策略,為多媒體信息技術教學設計提供一個科學、有益的探索。
1 Kosslyn的表象計算模型理論
Kosslyn等人以信息加工理論為基礎,并結合神經解剖學、神經生理學、神經心理學以及計算學方面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表象計算模型理論,它是建立在高水平視覺加工基礎之上的。Kosslyn的表象計算理論就是一個以系統方式進行信息轉換的“黑箱”,就是要通過對所要解決問題以及解決這些問題的條件的分析來提供一種運算,它強調的是執行運算過程中所采用的精確步驟。Kosslyn的表象計算模型理論具有以下特征:首先,視覺表象在一個叫做“視覺緩沖器”的結構中得到顯示[4],它是在一種具有空間功能的特殊的空間載體,視覺表象在空間載體上的大小決定了客體表征的清晰程度。其次,空間載體的最高分辨率部分即中心部分,能夠描述客體的位置、方位、大小等各種空間關系。第三,視覺表象從長時記憶中提取表象文件和命題文件,在各種加工子系統的參與下,在短時記憶中生成已有表象。許多加工過程均使用表象文件、命題文件以及空間載體去生成、解釋和轉換表象。第四,由于視覺表象出現于視覺短時記憶中,而且其容量有限,所以視覺表象一旦在空間載體上生成,極易衰退[4]。
2 體育技術教學課件的設計策略
2.1 目標信息量適中策略
目標信息量適中策略是指在呈現完整運動技術信息時,要突出其基本特征的表象信息,刪除細節的表象信息,使呈現目標的信息量由大變小,因為目標信息量過大會溢出空間載體的有限范圍,使目標不能表象在具有最高分辨率的中央區域。因此,目標信息量大小適中有助于學生把注意集中于所學的動作環節上,避免由于給初學者呈現過多的信息,造成部分表象信息丟失,影響學生正確的動節表象的形成。例如,根據空間載體存載表征目標的特點,在制作單杠短振屈伸上動作技術教學課件時要采用兩種呈現方式:
1)首先呈現動作技術特征結構。要識別一個客體,人必須區分出客體的特征特性,忽略掉無關刺激的變化。在制作課件時,可以采用Flas只呈現短振屈伸上的出浪、收腿等技術環節,給學習者建立一個基本的動作特征和拓撲關系表象,不呈現動作細節,以減少這些信息對空間載體的占用,使呈現目標信息量由大變小,使其不會溢出空間載體表征的有限范圍,利于形成視覺表象;
2)其次增加動作細節信息量的呈現。當基本特征表象建立后,應當及時呈現由于動作變形或隱藏而忽略的客體的細節部分。用Flas或視頻放大屈伸上動作技術的時機和方向、動作姿態、動作方向、用力時機等關鍵技術和動作細節,突出局部,使不易觀察到的細節部分放大,增加視覺攝入的信息量,豐富已經形成的視覺表象。
2.2 目標信息呈現多維化策略
目標信息呈現多維化策略是指通過對客體的大小、方位和位置關系信息的呈現,將學習者所觀察到的二維視覺物體結構整合成貯存于空間載體中的具有三維物體結構特性的心理表征,調節學習者的實際操作能力。Shepard等的心理旋轉實驗證明,表象可以表征物體的三維結構,而不僅是圖形的二維特征。例如,在蛙泳技術教學課件設計中應從3個方面進行目標信息呈現。
1)空間關系呈現??梢宰R別客體的形狀即客體是什么??梢詮恼?、背、側三個不同的角度分別進行視頻呈現,突出蛙泳動作技術在正、背、側三個方向上呈現出不同的信息,學習者通過建立類別關系表征來捕捉蛙泳技術的一般特征??梢愿行У仃U明軀干、手、臂各相鄰部分間的空間關系;
2)拓撲關系呈現??梢员砻骺腕w的那些部分是彼此相聯接的,哪些部分是彼此包容的。應用多媒體漸變技術,從完整蛙泳動作技術呈現漸變到蛙泳腿或蛙泳手局部動作技術后再還原到完整蛙泳動作技術的呈現;將蛙泳腿和蛙泳手等局部動作技術同步呈現進行比較,突出整體與局部、局部與局部之間的大小關系以及配合時機。
2.3 表象與命題表征結合策略
Kosslyn認為長時記憶中包含表象文件和命題文件兩種數據結構形式[4]。表象文件包含表象怎樣在空間載體中被進行表征的信息(即說明目標是什么),表象文件可以表征整個物體或者一個物體的各個部分,尤其是一些表象文件規范了一個描述物體基本形狀的框架表象。命題文件可以表征物體的各種特征以及這些特征與他的一個基礎部分之間的關系。許多加工過程均使用表象文件、命題文件以及空間載體去生成、解釋和轉換表象。例如在五步助跑擲標槍動作技術教學課件設計過程中,目標的呈現方式如下:
1)先以視頻或三維動畫的方式呈現五步助跑擲標槍動作技術的動作要領、技術細節、動作過程,提高學習者對信息的接收量,通過表象表征方式給學習者建立一個五步助跑擲標槍的基本動作技術框架表象;
2)再以視頻、語言、文字等多元化信息相結合的方式呈現。把“五步助跑擲標槍”這一動作技術制作成多個慢鏡頭畫面、靜幀畫面或三維動畫,配以簡練的語言講解、字幕提示等進行展示與模擬,使學生能夠看清投擲步、引槍、最后用力的動作細節。通過表象表征和命題表征相結合的方式來呈現五步助跑擲標槍動作有利于學生把握重點技術,化解練習難點,形成完整的動作技術視覺表象。
3 結論
本文根據Kosslyn的表象計算模型理論,以表象加工過程和存載視覺表象的空間載體的特點為依據,以多媒體技術提供的交互性、直觀性、生動性的教與學的環境為基礎,結合體育技術教學直觀性、示范性和操作性的特點,從認知心理學角度出發,將表象理論應用到多媒體課件設計中,提出了:1)呈現目標信息量大小適中;2)目標信息呈現多維化;3)表象與命題結合;4)強化視覺表象,避免表象衰退等體育技術教學多媒體課件設計策略和相應的目標信息呈現方式,以期為多媒體課件的開發與設計提供理論依據。
參考文獻
[1]王,汪安圣.認知心理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237-238.
[2]馬啟偉.體育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138-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