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茶道基本禮儀

茶道基本禮儀

時間:2023-07-07 17:25:2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茶道基本禮儀,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茶道基本禮儀

第1篇

自古以來,文人墨客愛將焚香,掛畫,插花,點茶視為人生四大雅樂,進而也發展成了用一種程式去體驗其中奧妙的四大雅道,既香道,書道,花道,茶道。中國是茶的故鄉,茶文化伴隨著茶葉的出現開始興起,到唐宋時期中國茶文化才真正發展到頂峰,唐時期既由茶文化發展出來一種茶道,也就是今天日本鼎鼎大名的茶道,茶道是通過一種品茶形式去修身養性,品位人生,感悟自然道法的嚴格儀式過程,因此最初只是修身克己,思想得到一定升華之后,再去通過品茶去品位人生世事,最后的最高境界才是達到“悟道”的地步,因此,這也是茶道學習者需要經歷的三步,唐宋時期茶道講究的是茶禪一體,通過嚴格的儀式修煉自己,通過品茶“得道”,最終達到茶人境三者合一得天人合一思想,因此,唐茶道真正在乎得不是沖茶,品茶,前二者只是一個媒介,通過此帶入儀式中,又通過儀式升華到自己的心界,因此“醉翁之意不在茶,而于禪也”。日本茶道雖是學自于唐宋茶道,但卻也有不一樣的地方,唐茶道雖然也有一定的請客待客奉茶儀式,但也有看重行為灑脫,融合于自然當中的一面,而且中國本來就看重“無道既道”“心中有道”更多的看重宜情,自然,幽雅灑脫等方面,追求人本性中的自然法道,而不是強化欲速則不達,因此雖然有一定的儀式,但可以自由的程度大些,不必嚴格依照。而日本茶道程式非常僵化,大到主客每一步的舉止行儀,小到茶具的擺放位置,杯箸放左放右,對事茶者(多半是主人或家里女主人)的要求更為嚴格,先邁哪只腳,怎樣行動都有嚴格的規定,其實,這樣繁瑣的程式也有它的好處,培養忍性耐心,不停用同樣的動作來磨練自己,鍛煉堅毅的品性,其意義早已遠遠超離了品茶的本意,而看上去更像是主客一起進行的一門修煉課程,而中國當時的茶道,除了對主客之間的應答禮儀,事茶者制茶,泡茶,奉茶的一套程式有統一標準規定之外,其余則是更看重個人的感悟,自身的修養。

中國茶文化主要包含四大塊:茶道,指品茶過程中自身的修煉自我的修養以及參禪悟道感受自然,茶境,指品茶時的環境,幽雅的環境,對修身養性是有很大幫助的,因此,茶道與茶境分不開,茶禮,指茶事過程的禮儀祭祀等形式,茶藝,指表面的一層,即制茶沖茶時的技藝或者藝術加工,可惜的是,如今茶道與茶境文化自然已成了日本的茶道,茶禮則被韓國學去并發揚光大,只剩下最膚淺的茶藝(也算是沖茶過程中的藝術修養但僅僅限培養情操藝術方面),看著鄰國都有了“茶道”自己堂堂中國發源地怎能沒有?因此把此揀去算是兜了底兒,這就是近年來剛剛興起的茶藝,更夸張的是,竟然發展成為一種表演形式,沒有主客間一起的修養及心理交流,有的只是下面的一群當看電影似的觀眾,或者是一種街頭現買現賣當賣油條式的飲食推銷,下面請個客人,沖壺茶給他喝,而臺下那位自然而然的想到的是期待茶的美味,所以,這又成了一種飲食文化了,唯一的亮點就是沖茶時的技藝,這樣既有趣又值得觀賞沖出的茶也自然美味,再加上茶藝小姐帶有表演性質的儀式,還可以看到美女紅袖添香,也算不錯,至于道不道的,就全靠自己去體味了,可悲呼?孰可悲呼?因此,中國的茶文化只能是茶藝,叫茶道就有點暴殄天物了。

中國歷代茶道按種類分可以分為三個,即煎茶道,點茶道,泡茶道,唐時期流行煎茶道,宋時在有煎茶道的基礎上又有點茶道,同時宋時還盛行“斗茶”通過品茶猜茶品,打禪趣,日本的茶道,就是吸收了煎茶道和點茶道以及斗茶的形式(自己又在其基礎上發明了“抹茶道”)宋亡以后,代表雅文化的上層社會“雅道”失傳,被元統治的都是一些漢人平民哪有什么文化,明以后才發明了泡茶道,就是現在人們所習慣的,喝茶方式的雛形。如果說唐宋茶道講究的是茶禪直接結合的話,那么盛于明中期的泡茶道則更多忽略了表象上所表達的禪的意境,而是在茶藝上表達茶趣一體,形式上注重“道”,現在的中國茶藝追其源頭來其源也是泡茶道,其中最流行的”茶道表演“,始于清代宮廷,也可以說,到了清代,茶藝中本身蘊涵的修道意義才轉化為完全以表演形式奉茶的表演意義。但現在的茶藝又和明時的泡茶道不太一樣,正確說是內涵更加退化了,現在的茶藝文化,則是由清代出現的工夫茶道發展而來,雖然工夫茶道流行于福廣地區,但也有很多不拘小結或者說退化的地方,比如說每個步驟起的一些華麗的詞名,技巧上華而不實,使用蓋碗,高沖壺,“點兵”等方式太過強烈(茶道整個氛圍應該是安靜溫和并天人合一的)不出示茶具(茶具不僅是茶本身也是整個茶文化的載體)動作上的夸張過去其形式本身的夸張,鑒賞茶葉好象很無聊,聞香品茗杯口在一起送給客人很不衛生,更重要的是,沒有客人同步驟一起品茶養性的互動感,要知道,表演不是本意,更重要的是茶道精神,哪怕僅限于品茶上。

2、茶文化禮儀

下面就說一下明中期盛行的泡茶道儀式,按理說真正的茶道文化應該在唐宋,可惜的是儀式方面已經斷代不復存了。而且,唐宋雖然有茶道的儀式,但他們往往更喜歡單純的品茶。主人邀請客人來品茶,沒有侍女沖茶,只主客幾個人,旁至多只有一童子捧案侍立,尋找一分特殊的環境。沒有沖茶-奉茶-品茶的儀式,而是拿出現成的茶招待客人。大家坐在一起只喝茶,不多發言,觀察周圍的景色。最重要的是保持一種清、靜、和、寂的氛圍,禮儀形式也從簡,童子捧案向客人進茶,客人立身回禮。

明時期的泡茶道將侍女的侍茶茶藝與主客品茶悟道結合在了一起,有點介于唐宋時期的品茶和后來茶藝表演之間,既有茶藝也有修身養性方面的特征,因此也可以歸為茶道,一般只用于主人待客上席間請茶師來主持茶藝。但明又有了一種新文化意義上的發展,即茶藝成為大家閨秀的閨中之樂,作為修身養性的鍛煉過程。同時又可以培養藝術情趣、藝術情操,使得自己心靈手巧,蘭心惠質,建立德馨。因此頗受大家閨秀的青睞。其意義如同于撫琴、刺繡、插花重在自娛自賞。做茶藝前可先撫琴,然后凈手焚香、備器候用、溫杯熏杯。其形式與現在工夫茶大抵一致。茶藝的過程中還可以賞月賞畫,作為自身的修養(過程中,注重動作姿態的優雅)。

下面就來說說待客中的茶道。唐宋時期的茶境,即品茶的環境,以戶外為主。多選擇禪室道場內,清風明月下,村野郊外,林里山間等愜意的地點,以自然環境為主。到了明代,明人發明了專門的茶廬茶室這樣特殊的地點,室內陳設多以配合茶藝表演操作而設置,基本格局每間茶室幾乎差不多,個別的布置,如掛畫擺設等皆按照主人喜好與品位來安排。不同的布置代表了主人不同的品位和不同的思想感悟。

室內基本陳設:茶師位置一般在室內北面,對面隨意擺放幾張繡墩作為主人和客人的座位。中式茶道中的坐次很隨便,不拘一格,主要是感受自然的氛圍(日本茶道中客人皆列排坐于室內的左右兩邊,皆嚴襟正坐,座次的排位很關鍵,品茶時將杯子傳遞每人只品一口,有點類似先秦時朝會的感覺,氛圍莊嚴肅穆)茶師用一長條方桌,背后設一屏風,中間一坐墩,桌左邊設茶洗、水,桌右邊擺設一插花花瓶。茶師坐著事茶,侍女捧案于旁邊。

準備器具:一茶座(最好表面帶格為漏水裝置);一茶煲(盛開水用);一茶爐(煮茶用,旁最好帶有小擋風屏);一茶洗(洗茶杯用);一茶葉罐(裝茶葉用);一茶罐(搗茶葉用)、茶勺(盛茶葉用)、茶漏(盛茶湯用)、茶搗(搗碎茶葉用)、茶竹(夾茶杯用的夾子)放于一瓶里;一小香爐,茶座上擺放一套聞香杯、一套品茗杯,外加茶壺。

對主客要求:做到安靜,有禮有序,正裝出席,不說話私語,主人禮讓客人。

對茶師要求:動作有序不緊不慢,莊重,行動優雅(注重)有禮。人員一般為一茶師,兩陪侍侍者,侍者站屏風左右斜向捧案而立,無案時應合手而立(合手,手搭于腹前掩于袖中)茶師與侍者行禮時都應合手而鞠躬。

儀式:

待客賞境(茶境)——茶藝前,主客聚齊,主人與客人依次行禮問安,一般是客人行禮,主人答禮。主人招待客人,陪其談話,順便請客人參觀茶室,主人向客人展示自己的布置,并請客人點評,作為話題。

品初禮茶——茶藝開始前,主客落座,這時都不再講話,茶師率其侍女進,到桌前,橫列一排鞠躬致敬,主客起身答禮,然后皆落座。茶會便正式開始。

凈手焚香——侍女先捧水盆進,茶師凈手(象征性)然后依次走到客人跟前,先客后主,主客也需凈手。古代人認為茶事是心誠莊重的,同時亦要保持清潔,凈手無疑已等于凈心)然后茶師點燃香爐,一放于自己桌上,一讓侍女放于客人坐中間的矮案上。靜氣之香在茶文化中是必不可少的,除了增添意境外,還利于調節氣氛,增添平和的氣息,更利于在座人們心靈之間的聯系交流。

展示茶具——然后茶師將茶具放于案上,侍女捧案將茶具(主要是茶杯)分發給客人供其觀賞點評。

3、茶文化禮儀

洗茶

巖泉初沸——第一步先煮水,泡茶道直接用開水沖泡茶葉末即可。(唐宋時期的煎茶法則是將茶餅直接煮成茶湯,因此第一步需要“搗茶-煮茶-調茶”,用茶勺取茶葉放入茶罐中,用茶搗將茶葉搗碎,搗時要慢,細,雅;再將茶葉放入茶爐中,注入開水煮茶;煮好后,用茶拌輕調茶湯,盛起復放回,調法很有技藝)。

洗茶

孟臣三沐——水開(茶湯煮好)后,用茶漏盛開水輕輕淋洗于茶壺上(謂之溫壺);再打開茶爐,用茶漏盛茶湯注入茶壺中,盡量注過多量的水,然后用壺蓋輕輕一掃,茶湯順流淋滿壺身(沖泡);然后蓋上壺蓋,再盛茶湯淋壺身(使茶壺里外皆有茗香)。(在沒興用茶壺泡茶之前,直接用茶漏將煮好得茶湯淋于茶杯上,也為三淋,第一步用開水輕淋杯身,第二步注入茶湯,第三步復用茶湯整個淋之,淋法有技藝,或沖或滴,或緊或慢)后來有了茶壺,不同茶器質料泡茶時能更加有利于保存味道,例如紫砂,還有一種茶壺,頂蓋處有孔,這樣是使茗香能散發出來,同時又利于蒸發味佳,明茶藝愛用露孔散氣,稱之為“茗香壺”。

洗杯-溫杯-熏杯——與料理茶壺是一樣的,茶杯也需要溫-洗-薰,這邊用精致的茶壺還須泡上一些時間,先取出手帕(最好為綢巾)放于桌上疊成小方,逐個擦拭茶杯,再用茶夾夾杯依次放入茶洗中過水清洗,再夾茶杯于茗氣前滾熱溫燙,最后將茶杯放于香爐前熏香靜氣。

盛湯倒茶——茶泡好后,依次往茶杯里注水,玉液回壺,如果茶壺是“茗香壺”的話,還可將茶杯里的水重新澆回茶壺中。

茶香合壁、遞手傳香——回壺后,再次注入茶水,這回將聞香杯蓋于其上,左手托起,右手覆于杯上,端至胸前,左右晃三次,是為茶茗之香與茶氣之香交合在一起,然后取下聞香杯,雙手端于鼻前,捻轉而嗅,然后侍女再將聞香杯奉與客人,客人依次如狀品嗅。

奉茶——將所有茶杯注上茶水后,取聞香杯覆于其上,再取絲帕覆茗香上反復靜氣,然后將絲帕放于左手,用右手折疊,將茶杯放于絲帕上,然后雙手放茶杯于案上(用絲帕墊茶杯主要是怕燙手,而且一些好質的絲料隔熱,至于動作,則是為了好看,同時亦要講究奉茶時的幽雅禮儀),然后侍女捧案依次奉于客人,先客后主。侍女奉茶時,應舉案至眉一下,以示尊敬,客人原座躬身答禮,方可接過案。

品茶——品茶時,先合香;茶師示意,眾人左手托杯,右手覆于杯上,一起端于胸前晃動三次,謂之茗氣合香。再聞香;右手取下聞香杯,左手托于鼻前,捻轉而嗅,然后才是品茗;左手端起茶杯(連帶絲帕),端至嘴前,右手將茶杯于絲帕上轉三圈,謂之觀湯色,然后遮注杯前部而飲(其實不只茶道時這樣,古人無論喝酒還是品茶,都要將手遮于杯前部,防御品飲時的不雅觀)然后放下。(對于品茶時動作最為注意,也算是整個茶藝中唯一要求行儀,規矩得體的地方吧,先前都不是注意動作的,最多是“弄茶”一做一觀而已,因此,品茶時左手右手等動作,是為注意的)品飲一共舉三次。因品茶至多三口,亦不能大口喝,只能細細抿之,一品苦澀,二品甜膩,三細細回味。

第2篇

關鍵詞:閩南茶文化 航空服務 課程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2-1578(2014)9-0041-01

據調查,國內部分高職院校中航空服務專業開設茶藝課程作為職業延展課程。但無論是相關教師或者學生多功利地看待茶藝課程,相當一部分人認為學習茶藝僅僅是為了彌補學生在應對航空公司面試時才藝不足的缺陷,有些人僅是因為某些航空公司有茶藝表演的活動而略做學習有備無患,他們往往認為只要學會花哨或者煩瑣的泡茶動作和程序即可,純粹將茶藝當成類似某種程序化舞蹈動作的簡單行為。正因為許多人對在航空服務專業開設茶藝課程,并推進茶文化對人才培養過程的滲透并不理解或者理解得不夠到位,本文將對閩南茶文化背景下開設茶藝課程的意義進行論述,并對該課程的建構提出意見。

1 航空服務專業在閩南茶文化背景下開設茶藝課程意義

1.1閩南茶文化中的茶藝展示程序性與航空服務人才培養中對服務技能的高標準相耦合

福建閩南地區盛產茶,閩南人對茶情有獨鐘,且閩南人飲茶,從茶具、水質、用茶種類到斟飲的各個程序均備極考究。以烏龍茶鐵觀音為例,其茶藝表演程序甚至有十八道工序:焚香靜氣、葉嘉酬賓、火煮山泉、孟臣淋漓、烏龍入宮、懸壺高沖、春風拂面、重洗仙顏、若琛出韻、玉液回壺、游山玩水、關公巡城、韓信點兵、三龍護鼎、喜聞幽香、鑒賞三色、初品奇茗、盡杯謝茶,環節一道接一道,每一道都體現出“純、禮、雅、和”的文化精髓,每一個動作都講究規范的操作和程序。而規范化,程序化、標準化服務正是航空服務人才的起碼要求,同時在進行程序化的服務同時還要兼顧展示性和藝術性,這也是航空服務人才之所以成為服務行業內人才標桿的原因。通過對茶藝展示程序化的學習就能夠使學生在校內有相應的載體體會服務流程的藝術性,養成良好的職業行為習慣,按程序有條不紊、準確到位藝術化地進行服務流程的展示。同時這也是航空公司、地勤公司等用人單位對人才的需求。

1.2閩南茶文化中的“五境之美”茶藝氣質營造與航空服務人才培養中對學生美感培養的目標相耦合

閩南茶文化重在圍繞著茶元素,通過茶葉、茶水、茶具、火候、環境等展示國人生活之美。以環境中的茶席之美為例,閩南茶文化講究透過一席茶的布置有機平實、源遠流長而生命力不減的方式來體現文化,把茶席當成以生命自身的哲學體現之場。茶席不僅是單純的視覺美感,更要求符合泡茶邏輯,這個邏輯包含了對茶的解讀。種種細節的妥帖安排,會幻化出天然的中澹閑潔。各個因素,如品茗的時令節氣、身邊的一景一物、水質水溫、茶的性情,由此而砧揀擇的用那把小壺還是這只蓋杯,每一個選擇都是那么的用心別具,但在決定前又不是只有唯一的選擇,每一個用心就體現在選擇的過程里,最后匯聚成一種特殊的氣質。航空服務人才美感的塑造也不僅是外表的,訓練有素的專業素養,對于美好形象和美好環境的創造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航空服務人才培養的目標就是讓學生一舉一動、一言一行、一顰一笑都給人帶來毫無做作的舒適感,把女性的柔美優雅、男士的紳士帥氣演繹得恰到好處,有一種增一分則過,少一分則不足的美感。因此在茶藝課中可以達到對航空服務專業學生進行氣質的培養、審美水平的提高以及對于“美境”的創新能力。

1.3閩南茶文化中的茶藝禮儀要求與航空服務人才培養中對禮儀的高要求相耦合

禮儀是茶藝的核心部分。閩南傳統茶道表演其實就是待人迎客的過程,它每一個環節都寓意著一種東方待客禮節。而服務禮儀更是航空服務人才培養中的重中之重,特別是服務過程中的禮貌和禮節。包括服務過程中的儀容儀表、迎來送往、互相交流與彼此溝通的要求與技巧等內容。這兩者的耦合之處更是不言而喻。

2 關于航空服務專業中茶藝課程的相關建議

第3篇

茶道就是人道。茶道的角色是茶人,從古至今,從海內到海外,幾乎無處不無茶人,無時不有茶人。一個人,只有當他對茶產生敬意時,才能成為新的茶人和愛茶人!

在茶館里,茶博士、茶把士、茶服務員以茶迎客;在居住處,以茶待客有主任和賓客;在茶會上,有主持者、茶藝師把茶道之美、茶藝之情展示給應邀嘉賓;家具茶事則自烹自飲,自得其樂。照理說,茶人不必言資格、論貴賤,但茶既出在道德立國的中華民族,也就給茶道賦予了濃厚的道德色彩,茶人也便有了茶德禮儀的標準。

onerror=javascript:errlogo(this)src="/up_files/chadao.jpg"border=0>

茶圣陸羽的標準很簡單,要求茶人是“精行儉德之人”。唐末劉貞亮要求茶人循禮法、行仁義、謙恭和平、凈心高雅,即以茶行“道”。此處的道又以儒為主。

宋人強調茶人必須是佳客,這里的佳客應當具有如茶一般清醇優雅的氣質和坦誠告潔的情操。明代對茶人雖無明確標準,但大體要求則有。陸樹聲著《茶寮記》中提到:“煎茶雖微清小雅,然而其人與茶品相得。”要求茶人、文人之間的情操高尚、志同道合,飲茶時要吟詩、揮翰。日本茶道宗匠千里休也提出茶人資格說。

中國茶道推崇茶人的神韻,即茶人應具有外觀形象美和氣質美。我國茶人在長期的茶事活動中,借助佛教修行的“五調法”來修煉自己。

調身:茶人在茶事活動中要求坐有坐相、站有站相、走有走相,如:坐姿端正,腰板直立,肌肉放松,目光祥和,舉止從容。調息:呼吸要輕細而勻實,做到不粗、不喘、不亂。調心:目定意閑、除區雜念,排除干擾,做到心“不散”(不想與茶無關之事)、“不浮”(不浮躁不定)、“不沉”(不昏昏沉沉,無精打采)。

調食:飲食適度,吃有吃相。用食勿計較。

調睡:不貪睡,不失眠,作息有序。

茶人通過“五調”就可以進入“心齋”、“座忘”的境界,得到大智大慧、超越自我、明心見性、陶冶情操等人格的修煉與完善。

第4篇

關鍵詞:茶道;茶禪一體;茶道精神;茶文化

中圖分類號:TS97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198(2009)21022502

談到茶道,世人皆會想到日本,其實中國才是茶的故鄉,飲茶、吃茶的習俗很早就產生了。茶道屬于東方文化,早在我國唐代就有了“茶道”這個詞。例如,《封氏聞見記》中:“又因鴻漸之論,廣潤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碧拼鷦⒇懥猎陲嫴枋轮幸裁鞔_提出:“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北M管“茶道”這個詞從唐代至今已使用了一千多年,但至今在《新華辭典》、《辭?!?、《詞源》等工具書中均無此詞條。那么,什么是茶道呢?我們先從日本的茶道談起。

日本茶道是高度儀式化的飲茶生活,其目的是在飲茶中體味人生。它是在清幽而素雅的茶室中進行的。茶室一般是由竹木或蘆草編成,側有水屋,室內有插花。進室前要凈手脫鞋,膝行弓腰入室以表示潔凈與謙遜。茶道由主人主持,恭謹地跪在榻榻米上,一一向來客敬茶(其儀式十分繁縟)。其飲茶方式基本是宋代上層社會流行的“點茶”(將茶餅碾成茶末,注入茶碗,用沸水高沖,激起泡沫,用茶筅擊打)。茶具包括茶碾、煮水的茶釜、貯茶的茶罐、舀茶末的茶勺、擊打茶湯的茶筅、品飲的茶碗、盛水的水注、清洗茶具的水翻等。

由此可見,日本茶道大概是飲料中最復雜的方式。要進行一次日本茶會,一座合乎規矩的花園別墅是不可少的,參加茶會能吃到三碗米飯、一碗鍋巴泡飯、一盤涼拌菜、兩個燉肉丸子、三段烤魚、一堆腌蘿卜塊、一些咸菜、幾個蘑菇、少許海味、三碗大醬湯和一碗清湯、一道甜點、還有二兩清酒,然后還可以去參觀花園,并且特意去廁所看看,但絕對不能在廁所里解決個人問題。這些活動要花去四小時的時間,而整個茶會里可喝到兩次約一百毫升的茶水。整個茶會期間,從主客對話到杯箸放置都有嚴格規定,甚至點茶者伸哪只手、先邁哪只腳、每一步要踩在榻榻米的哪個格子里也有定式,正是定式不同,才使現代日本茶道分成了二十來個流派。十六世紀前的日本茶道還要繁瑣得多,現代茶道是經過刪繁就簡的改革才成為現在的樣子。

日本茶道形成之后,不僅確立一套嚴格的規范,而且追求在這些規范的儀式中領會人的本心和本真,追求通過茶道精神以擺脫人生物質的束縛,從而達到“和、敬、清、寂”的境界。日本學者把茶道的基本精神歸納為“和、敬、清、寂”。茶為茶道的四諦、四則、四規?!昂汀辈粌H強調主人對客人要和氣,客人與茶事活動也要和諧。“敬”表示相互承認,相互尊重,并作到上下有別,有禮有節?!扒濉笔且笕?、茶具、環境都必須清潔、清爽、清楚,不能有絲毫的馬虎?!凹拧笔侵刚麄€的茶事活動要安靜、神情要莊重,主人與客人都是懷著嚴肅的態度,不茍言笑地完成整個茶事活動。日本的“和、敬、清、寂”的四諦創于村田珠光,400多年來一直是日本茶人的行為準則,也正因為這種形式,才使得日本的茶道流傳至今被世界上的很多人奉為茶道的淵源,而忘記中國才是茶的故鄉。那么,我們中國的茶道呢?

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是世界上制茶飲茶最早的國家??疾熘袊娘嫴铓v史,飲茶法有煮、煎、點、泡四類,形成茶藝的有煎茶法、點茶法、泡茶法。依茶藝而言,中國茶道先后產生了煎茶道、點茶道、泡茶道三種形式。茶藝是茶道的基礎,茶道的形成必然是在飲茶普及,茶藝完善之后。中國茶道的具體表現形式有三種:(1)煎茶。把茶末投入壺中和水一起煎煮。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藝術品嘗形式。(2)斗茶。古代文人雅士各攜帶茶與水,通過比茶面湯花和品嘗鑒賞茶湯以定優劣的一種品茶藝術。斗茶又稱為茗戰,興于唐代末,盛于宋代。最先流行于福建建州一帶。斗茶是古代品茶藝術的最高表現形式。其最終目的是品嘗,特別是要吸掉茶面上的湯花,最后斗茶者還要品茶湯,做到色、香、味三者俱佳,才算斗茶的最后勝利。(3)功夫茶。清代至今某些地區流行的功夫茶是唐、宋以來品茶藝術的流風余韻。清代功夫茶流行于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廣東的潮州。后來在安徽祁門地區也有盛行。功夫茶講究品飲功夫。飲功夫茶,有自煎自品和待客兩種,特別是待客,更為講究。

在中國茶道中,飲茶之道是基礎,飲茶修道是目的,飲茶即道是根本。飲茶之道,重在審美藝術性;飲茶修道,重在道德實踐性;飲茶即道,重在宗教哲理性。中國茶道是“飲茶之道”、“飲茶修道”、“飲茶即道”的有機結合。“飲茶之道”是指飲茶的藝術,“道”在此作方法、技藝講;“飲茶修道”是指通過飲茶藝術來尊禮依仁、正心修身、志道立德;“道”在此作道德、真理、本源講;“飲茶即道”是指道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飲茶即是修道,即茶即道?!暗馈痹诖俗髡胬怼嵲?、本體、本源講。飲茶之道是飲茶的藝術,且是一門綜合性的藝術。它與詩文、書畫、建筑、自然環境相結合,把飲茶從日常的物質生活上升到精神文化層次;飲茶修道是把修行落實于飲茶的藝術形式之中,重在修煉身心、了悟大道;飲茶即道是中國茶道的最高追求和最高境界,煮水烹茶,無非悟道。

中國茶文化以儒家思想為核心,融儒、道、佛為一體,三者之間是互相補充的多、相互抵觸的少,從而使中國的茶文化內容非常豐富,而儒家對中國茶道的影響最大。儒家提倡“仁、義、禮、智、信、忠、孝”,認為人、自然、社會和諧統一,要求中庸處世。茶道精神源于儒家的中庸思想,儒家思想的平和快樂格調是中國茶道的主調,儒家的道德和禮儀為茶道提供了茶禮。

佛教對中國茶道的影響也很大。它歷來推崇飲茶。首先,因茶有“三德”:提神;助消化;清心定神、去除雜念。所以喝茶既滿足坐禪需要又不破壞佛教清規。其次,佛教的苦、集、滅、道四諦中的第一諦苦諦,苦諦視人間為無邊的苦難,當參破苦諦,達到大徹大悟,便是求得對苦的解脫。茶性清苦,品茶之苦味,苦后回甘,這與苦諦一致。所以茶一直以來深受禪僧們的喜愛。同時,隨著佛教的發達,唐代僧人煮飲天下,世人爭相仿效,于是飲茶之風盛行民間。還有,“廉美清和敬”的茶道精神也正是佛教弘揚的精神。

除佛、儒二家之外,中國茶道還受道家影響。道家為求長生不老,苦煉金丹,但始終都未能如愿。因茶有強身健體,延長壽命之功效,于是逐漸被視為仙藥。道家倡導通過飲茶,以求得道成仙。同時,道家認為自然本性才是真美,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中國茶人喜歡空靈虛靜的飲茶環境,將自己融于自然,追求心靈與自然的和諧,精神與物質的統一的美學意境,這與道家天人合一的理念是統一的。

日本茶道主要從中國唐代由遣唐使傳入日本,主要受佛教禪宗的影響,反映中國禪宗思想,當然也融進了日本國民的精神和思想意識。中國人“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這四條都是通過飲茶貫徹儒家的禮、義、仁、德等道德觀念以及中庸和諧的精神。

日本茶道的“和、敬、清、寂”,正是佛教禪宗精神之所在。“和”既指人與人之間的和睦,也指講究本來面目,不造作,與茶事的自然融合?!昂汀痹从诙U宗“慈悲善良,溫和之心”的精神和《金剛般若經》的“如如不動”教義。“敬”指敬愛之心,這與禪宗教義“二部四眾、平等互重”提倡人與人之間應該平等互重的精神是一致的?!扒濉敝盖鍍?它源于禪宗“六根清凈”?!凹拧奔础盁o”,強調“本來無一物”,“無一物中無盡藏”,這正是源于佛教“空無”觀。日本茶道公開申明的“茶禪一位”,吸收了中國茶文化思想的部分內容,它規勸人們要和平共處,互敬互愛,廉潔樸實,修身養性。茶道是茶藝與精神的結合,并通過茶藝表現精神。

日本茶道程式嚴謹,強調古樸、清寂之美;中國茶文化更崇尚自然美、隨和美。日本茶道主要提倡空寂之中求得心物如一的清靜之美是順理成章的。但它的“四規”、“七則”似乎過于拘重形式,打躬靜坐,世人是很少能感受到暢快自然的。中國茶文化最初由飲茶上升為精神活動,追求靜清無為,作為藝術層面的中國茶文化強調自然美學精神便成了一種傳統。但是中國的茶道沒有儀式可循,影響了茶文化精髓的作用發揮和規范傳播。所以一說茶道,往往首推日本。

總的來說,中國的茶道不像日本的茶道,過分注重形式,中國茶道文化底蘊厚重,以領悟人生意義為主,一把舊壺,一杯茶湯,掂在手里,隨意率性,沒有那樣多條條框框裁切,細節處也許不拘小節,卻有引人入勝的韻味。中國茶文化源遠流長,有其豐富的精神文化內涵,它將儒、道、佛三家思想有機地融入,從各個方面都突出儒教的“禮”、道教的“清”、佛教的“悟”等精神實質,體現出中華傳統文化重視天人和一、和諧統一的特色。

參考文獻

[1]翟文偉,齊正奎.簡話中國茶與禪[J].絲綢之路,2003,(2).

[2]朱穎.禪宗與日本茶室建筑管窺[J].中外建筑,1999,(2).

第5篇

但是,飲茶、嗜茶,卻是中華兒女發自內心的喜好,是炎黃子孫綿延千載的雅趣。在我中華大地,茶被譽為“國飲”。古語云:“文人七件寶,琴棋書畫詩酒茶?!辈璧琅c六藝相通,成為我國傳統文化藝術的重要載體。茶還被人們視為生活之享受,治病之良藥,提神之佳品,友誼之紐帶,文明之象征。飲茶有益,更應有禮、有道?;诖四?,在漫長的流傳過程中,我們的祖先賦予了飲茶以豐富的文化內涵。它已不局限于日常物質生活需求的層次,日益發展升華為一種優雅的文化藝能――茶道。

茶道內涵

所謂茶道,是以通過飲茶而修道、悟道并力求最終證道的一種生活藝術,是飲茶健體與修身證道的統一。無茶,道則無從談起,“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是也;而無道,用茶則不啻蛙吞牛飲,了無情趣。因此,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茶道之大要有四:日茶藝、茶禮、茶境、修道。所謂茶藝是指各器、選水、取火、候湯、習茶的一整套技藝;所謂茶禮是指茶事活動中的禮儀、法則;所謂茶境是指茶事活動的場所、環境;而所謂修道,就是通過茶事活動來怡情修性、悟道體道,以求最終達到精神升華的至美意境。

“道”源于道家,其概念飄忽不定,語焉不詳,可意會,而難以確言之。后又衍生出儒家之道、佛教之道等等。因理念不同,信條各異,致使各家之道又不盡一致。隨著近現代學術研究的開展,道這一古老的概念又獲得了新生,最終成為中國哲學的最高范疇的同義語,所指可闡釋為“宇宙法則”、“終極真理”、“萬物本質”、“世界本源”、“運動規律”等諸多概念。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是“儒道互補”,唐宋以降又趨于“三教合一”。文人、士大夫往往兼修佛法、道藏,而道士、比丘也大都旁通儒典。漢傳佛教中影響最大、流傳最廣的禪宗一派,便是在對孔孟老莊的諸多理念加以改造并吸收融合而形成。宋明新儒學兼收道、佛思想,有所謂“朱子道,陸子禪”之說;金元道教全真派祖師王重陽,竭力提倡三教合一,曾有“釋道從來是一家。兩般形貌理無差”之名言。

茶道中所修何道?到底是儒家之道,道家、道教之道,還是禪宗及佛教之道,會因飲者旨趣不同而各有偏重。一般而言,應為各家之道的綜合融會,概括起來有養生、怡情、修性、證道四大層次。而證道是修道的理想目標,是茶道的終極追求,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既可詮釋為儒家之“盡精微而致廣大”,又可體味出道家之“無為而無不為”,還可領悟到佛家之“一塵不染萬慮不生”。

茶道形式

回顧國人飲茶歷史,飲茶之法有一個演變過程。最初多用煮茶之法,后來逐漸摸索出煎、點、泡等3種方法。而茶藝便是依煎、點、泡三法而成,中國茶道也就先后出現了煎茶道、點茶道、泡茶道等3種形式。

茶藝是茶道的基礎,而茶道之形成必然要以飲茶的普及為前提。唐代以前雖已有飲茶習俗,但普及程度尚低。東晉時,士大夫之間飲茶之風漸盛,已有茶藝的雛型,然而遠未完善。由晉至唐,屬于中國茶道的萌芽時期。

中唐以后,國人飲茶殆成風俗,國中人士多“比屋之飲”,且迅速向周邊地區擴散,甚至已流于塞外。至肅宗、代宗兩朝,陸羽著《茶經》,奠定了中國茶道的基礎。又經皎然、常伯熊等人推動、增潤和完善,形成“煎茶道”;北宋時期,蔡襄著《茶錄》,徽宗趙估著《大觀茶論》,形成“點茶道”;明朝中期,張源著《茶錄》,許次紓著《茶疏》,又形成“泡茶道”。所以可以說,中國茶道成于唐,繼于宋而盛于明。

陸羽不僅是煎茶道的創始人,同時也是中國茶道的奠基者。煎茶道的代表人物除陸羽外,還有常伯熊、皎然、盧同、白居易、皮日休、陸龜蒙、齊已等。由于唐代茶人對茶藝茶道的癡迷,使之得以逐步完善,飲茶修道的思想正式確立。煎茶道鼎盛于中晚唐,歷五代、北宋,至南宋末而式微,歷時約500年。

點茶道形成于北宋中后期,代表人物是蔡襄、趙佶、梅堯臣、蘇軾、黃庭堅、陸游、審安老人、朱權、錢椿年、顧元慶、屠隆、張謙德等。宋代茶人承先啟后,創立了點茶茶藝,發展了飲茶修道的思想。點茶道鼎盛于北宋中后期至明朝初期,至明朝末期而淡出,歷時約600年。

泡茶道形成于明朝后期,代表人物有張源、許次紓、程用賓、羅廩、馮可賓、冒襄、陳繼儒、徐渭、田藝衡、徐獻忠、張大復、張岱、袁枚等人。明清茶人對茶道的貢獻在于創立了泡茶茶藝,且有撮泡、壺泡和功夫茶等3種形式,并為茶道設計了專用的茶室――茶寮。

隨著時間的推移,盡管中國先后產生了煎茶道、點茶道、泡茶道,但由于近代世事無憑,人心浮動,泥沙俱下,玉石皆焚,無數優良的傳統、風俗、技藝、習慣被遺棄殆盡,不禁令人扼腕嘆息。煎茶道、點茶道在中國本土早已消亡,唯有泡茶道尚存有一線生機。好在當今我們痛定思痛,已悟出先人創造的諸多文化遺產的珍貴,開始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精力予以恢復,可謂亡羊補牢。但當今所恢復者,其實是明清時期興起的泡茶道,己相去不遠,尚有流韻遺響,奄奄一息于民間。能得劫后余生,真不幸中之大幸。

茶道外傳

值得一提者,自唐宋經元明而至清代,在千余年的漫長過程中,中國的煎茶道、點茶道、泡茶道先后傳入日本。至宋代時,日本開始種植茶樹,造制茶葉,明代時真正形成獨具特色的日本茶道,其中集大成者乃千利休,他提出“和、敬、清、寂”,成為日本茶道的基本理念。茶道在日本民族的社會生活中地位突兀,既是日本文化的結晶和典型代表,同時又是日本人日常生活的行為規范和心靈的寄托;且是應用化了的哲學、藝術化了的生活。茶道中的“本來無一物”、“無一物中無盡藏”的哲學思想,簡樸、素淡、枯高的審美情趣,平等、互敬、恬淡的道德觀念,獨坐自省的文化理念,共同構成了日本茶道的精神大廈。

第6篇

如果有一天,遇到身著漢服逛街的古裝女子,你千萬不要誤以為是在拍戲。交領右衽、寬衣博袖、束帶無扣――如今,漢服已不僅僅是舞臺銀幕上的表演服。那些峨冠博帶、飄逸靈動的身影已經走上街頭,走進公園,走入餐廳,走向各種典禮、展會,這種已經消失了幾百年的美麗服飾,正走近我們身邊。

隨著奧運會的日益臨近,關于漢服是否成為頒獎禮儀服裝的討論也越演越烈。這一契機讓漢服更多地走入人們視野,漢友的規模越來越大。有了市場的需求,便有了商機。嗅覺敏銳的企業也開始蠢蠢欲動,欲掘漢服商機這桶金。

在上海就有這樣一家名為“楚兮漢兮”的漢服工作室,受到很多漢服愛好者擁戴。

交領右衽寬衣博帶

在“楚兮漢兮”漢服工作室內,記者看到了作為樣品陳列的漢服,飄逸靈動,端莊秀麗,有垂墜感,很有華美氣質。據“楚兮漢兮”的總經理歐陽雯介紹,漢服式樣的初步確立是在夏商以后,到周代就逐漸完善,基本的形制在先秦時逐步成熟,雖然每個朝代都有變革,但漢族傳統服飾的精髓不變,而且最大限度地保留了交領右衽、寬衣博帶的特點。形制雖然簡單,但上身便會因人而異,或柔靜,或風流,或飄逸,或灑脫,可塑性極強。

據了解,目前漢服有兩類:一是禮服類,即漢族晚禮服,是產業化的切入點,目前的應用以禮服居多;二是常服類,是漢服的成衣化,其趨勢也被大多數人看好。“我對于漢服的定位跟許多漢服從業者不太一樣?!睔W陽雯說道:“我認為漢服不可能完全回歸,只可能是借鑒漢服的特點,與現代元素結合并用現代人的審美眼光加以修飾,對漢服進行改良,形成‘新漢服’?!?/p>

因此,在“楚兮漢兮”的漢服中,有一些是在保留漢服基本特色的基礎上,為了美觀做了一些收腰的處理,或者為了清涼而做了假領和假里等等,這些變動都是為了漢服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適用。

歐陽雯告訴記者,目前在“楚兮漢兮”消費漢服的主要有大學生、公司白領以及海外華人。他們對漢服的認可與熱衷程度也并不一致。海外華人大多會將漢服稍作晚禮服方向的改良,在出席派對時穿著。而其他族群則會選擇盡可能保留漢服原貌,婚禮和派對是穿著較多的場合,一些白領甚至已經將漢服作為上班的服飾。

因為漢服在細節上變化紛繁,光袖子就有十余種式樣,所以在定制漢服的過程中會有無限種排列組合。顧客可以根據圖片或者自己用漢服元素加上個人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加以設計,確定款式和面料。在“楚兮漢兮”,制作一件漢服的價格從300元至2000元不等,300元的多為夏天的短裝,而2000元的則以豪華禮服為主。

創業從楚茶道引申而來

在創業之前,有著古典氣質名字的歐陽雯在重慶的一家平面媒體工作,因為單位的委派到了上海。在上海,獨當一面的歐陽雯在結識很多朋友的同時,也在尋找自己創業的方向,一個自己真正喜歡的方向。1998年,歐陽雯和朋友一起做起了茶館的生意。

一直以來,歐陽雯都熱衷于中國的傳統文化,身為湖北人的她尤其對楚文化青睞有加。普通的茶館經營讓歐陽雯覺得索然無味,毫無特色可言。于是,她決定將茶做精做深,挖掘中國茶內在的部分。歐陽雯轉而投身于茶道,做培訓,做茶藝表演。“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我希望可以專注于楚茶道流派。”

也正是這一過程,叩開了歐陽雯的漢服之旅。在茶道表演中,如果穿著日常服飾,效果會大打折扣,而即便穿上唐裝,這種款式在各個餐廳等處已經泛濫,實難體現茶道的清逸高雅。因此,歐陽雯開始尋找一種可以進行茶道表演的服飾。她在戲劇和宗教中汲取靈感,做了一批有漢服元素的服裝。“當時市面上還沒有開始做漢服,我做出來的服裝也僅供表演,做功也比較粗糙。但是想不到的是,效果出乎意料的好,很受歡迎。”

由此,歐陽雯決定將漢服這一塊拎出來,成為其創業板塊中的一個體系。在2003年與漢網的一次活動中進行試水,當天就接到很多訂單。

選址賦閑太太居所周邊

在采訪歐陽雯的時候,正在商鋪搬遷過程中的“楚兮漢兮”在上海中山公園附近的昭化路上臨時安置了一個工作室。在此之前,“楚兮漢兮”的門店位于五角場的政旦東路上。選擇那個商鋪,有許多創業之初的因素。朋友開發了一個樓盤,剛好有一個商鋪,歐陽雯便在那里經營茶道和漢服。

不過,這次搬遷之后的選址,歐陽雯確實頗費了番工夫。

最初,歐陽雯考慮的是上海的城隍廟,那里可謂是老上海歷史傳統的一個縮影,也是傳統文化愛好者的一個集中地帶。但是她接洽之后,發現不僅房租比較昂貴,而且對方希望她一直保持茶藝表演的部分。雖然茶藝表演是歐陽雯經營的內容之一,但對正在進行項目重新整合的她來說,立即將茶藝表演作為常規項目推上前臺還尚未成熟。

隨后,歐陽雯聽說長樂路有幾家唐裝定制店比較知名,便前往考察。結果發現生意并沒自己想象中那般理想,而且那里的消費者對漢服的問津度也不高。

在了解到很多漢服愛好者都會去董家渡布料批發市場買布制作之后,歐陽雯也考慮過將店鋪開在那一區域。然而在細究之下,這些消費者并不會是自己的目標客戶,他們依然會更傾向于自己買布制作漢服。

歐陽雯在分析了自己的顧客結構之后,總結出他們都有這些特征:有文化,而且有錢,女性顧客占絕對多數。于是,她決定將新店開在古北地區,那里有許多有足夠消費能力的賦閑太太,集中了漢服的目標消費群體。

多重渠道挖掘漢服

歐陽雯說,對于很多年輕人來說,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他們的一個盲區,這是漢服在推廣上的一個難點。

第7篇

盡管剛從高級餐廳里款款而出,巴黎的貴婦人們也會毫不猶豫地奔向當地的百年經典甜品店,捕獲歐培拉蛋糕(Opera)那猶如天堂般的美味。

讀過不少日本作家的作品,幾乎每本書里你都能讀出日本人的這一性格:既剛強堅硬又柔情無比,若用一個書名來形容,莫過于《菊與刀》。花之甜美與刀鋒之冷硬恰如一個硬幣的兩面,截然不同,卻又完美統一,共同組成日本人的性格,并被貫穿于他們的每一個生活細節。日本人似乎歷來是偏好繁瑣龐雜的,所有看似尋常的物事在他們那里都能被上升到“道”的高度,譬如花道,譬如香道,譬如茶道。

去日本旅行,想來有一件事是必須要做的,那就是泡湯,亦即泡溫泉。在日本人的詞典里,泡湯是為了讓疲倦的身心得到短暫的凈化,從而能夠以清新的“我”重新回到日常俗世中繼續前行。這是一種短暫地脫離紅塵俗世的忘我之旅,是放下塵念明心見性的修行,而所謂脫俗,也并非是表象的脫離現實的生存規則,而是令人在真實生活中,自然暢順地融入世道,乃俗人在此一時、求得此一刻的清凈俗念之愿。

但,在我們看來,單純地泡湯是遠離極致的半拉子工程,其后必須跟上懷石料理。

日本料理真正起源于懷石料理,而懷石料理又與茶道密切相關,所以在說懷石料理之前,一定要先說日本茶道,因為若無茶道,便無懷石。

眾所周知,日本的茶道源自中國,其歷史大約可以追溯到13世紀,最初的茶道是僧侶用來集中自己思想的一種儀式,譬如唐代趙州從諗禪師就曾經以“吃茶去”來接引學人。在奈良、平安時代,飲茶首先在宮廷貴族、僧侶和上層社會中傳播并流行。鐮倉時代,僧人榮西在潛心鉆研禪學的同時學習宋朝的飲茶文化,然后在歸國登陸的第一站九州平戶島上的富春院撒下茶籽,并著書《吃茶養生記》,可以說,榮西既是日本的禪宗之祖,也是日本的“茶祖”。歷史進入室町時代,斗茶開始盛行,日本茶會多現奢靡之風。1489年,室町幕府第八代將軍足利義政隱居于京都東山,并修銀閣寺,他以此地為中心發展東山文化,東山文化是日本中世文化的代表,在足利義政的推動下,娛樂型的斗茶會發展為宗教性的茶道。

這一時期出現了日本茶道的鼻祖村田珠光,珠光11歲時出家做沙彌,19歲進入大德寺酬恩庵(今稱一休庵),他將禪宗思想引入茶道,把茶道由一種單純的飲茶娛樂形式提高為一種藝術、一門哲學、一種宗教,從而形成獨特的草庵茶風,珠光完成了茶與禪、民間茶與貴族茶的結合,為日本茶文化注入了全新的內核,夯實其基礎,完善其形式,從而將日本茶文化真正上升到了“道”的高度。之后的茶道宗師武野紹鷗在珠光的基礎上又將日本歌道理論中表現日本民族特有的素淡、純凈、典雅的思想導入茶道,但是他更大的功績顯然是:培養出一個叫千利休的弟子。

千利休是日本正宗茶道的創始人,他的茶道思想可歸納為四字:和敬清寂。

“清寂”是千利休茶道精神的核心?!扒寮拧庇袝r也寫作“靜寂”,這是一種充滿了禪意的審美觀,這種美的意識具體表現在“”字上,“”日語音為“wabi”,原有“寂寞”、“貧窮”、“寒磣”、“苦悶”的意思,在平安時期,“人”一詞專指失意、落魄、郁悶、孤獨的人,到平安末期,“”的含義才逐漸演變為“靜寂”、“悠閑”的意思,大有從忍受孤獨到享受孤獨的意思,這種奇妙的心理轉變,使得做“人”在當時成為一件很時尚的事情,頗受追捧。說起來,這樣一種美學意識的產生,有著其現實的社會歷史原因和思想根源:平安末期至鐮倉時代,是日本社會動蕩、改組時期,原來占統治地位的貴族逐漸失勢,新興的武士階層開始走上政治舞臺。喪失優勢的貴族感到世事無常從而產生悲觀厭世的情緒,失意的僧人們利用了這種情緒,他們把當時的社會看成穢土,號召人們“厭離穢土,欣求凈土”,凈土宗應運而生。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很多貴族文人離家出走,或隱居山林,或流浪荒野,在深山野外建造草庵,過著隱逸的生活,創作所謂的“草庵文學”,以抒發他們思古之幽情,排遣胸中之積憤。

如此看來,倒是與中國舊時士子有異曲同工之妙。想那魏晉七賢,主張老莊之道,唯玄學為上品,不拘禮法,聚竹林之下,臥古琴之畔,有美酒輕音,可高談闊論。都是為了避世。不同的是,日本茶道以清靜無為來修煉自身以期尋得心靈與精神上的平和,竹林七賢卻是以惺惺相惜嬉笑怒罵皆文章來諷刺司馬朝廷的虛偽,并多少有些麻醉自己以擺脫仕途不得意的痛苦和郁悶之意。

因為深沉的痛苦,嵇康創千古神曲《廣陵散》;面對現實的無奈,中東的蘇菲們通過不停旋轉的舞蹈形式來尋求與他們的神對話;因為社會的動蕩,千利休們通過茶道來尋求內心的安寧。

再說“和敬”,這樣一個倫理觀念原是在唐物占有熱時期中衍生出來的。自鐮倉以來,大量唐物宋品運銷日本,尤其是茶具、藝術品,在為日本茶會增輝的同時,也助長了豪奢之風,使得日本茶會一度一味崇尚唐物而輕視本國產品。熱心于茶道的村田珠光、武野紹鷗等人反對奢侈靡麗之風,提倡清貧簡樸,認為本國產的黑色陶器因其獨具的幽暗之色彩,自有它樸素、清寂之美,若借由這種質樸的茶具去真心實意待客,既體現了主人與眾不同的審美情趣,也利于道德情操的修養。

可見,喝茶在日本人的心中,從來就不僅是一種簡單的生活習慣,在茶香裊裊中體會其三味人生,茶禪一味,在品茶中修行,由清而靜,靜寂以生香。

綜上,日本的茶道在最初的最初,便與僧人密不可分。彼時禪僧修行時,過午不食,因此長久聽禪至夜幕降臨,往往會產生饑寒交迫之感,由此便有了懷抱加熱過的石頭以抵御困境之法。進入安土桃山時代后,因創始人千利休更加追求禪式料理的精神,故而將料理引入茶道,并最終確立了即使在狹窄的茶室中也能方便享用的懷石料理。實際上,懷石料理的出現也有其客觀的原因:因為空腹飲濃茶,往往會伴隨不舒適感,為了愉快地飲茶,喝茶前吃一些簡單的料理就顯得很有必要。

懷石料理距今已有四百來年,便是在日本人的眼里,這亦是昂貴的消費――即使最平常的懷石料理,人均價格也在1萬5千日元左右。

懷石料理最重要的特點便是“有什么烹飪什么”,即菜單所選原料必是當季的時令食材,在重視季節感的同時,料理師傅會充分尊重食材本身的特點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它們的色澤、香味和味道,且絕不浪費哪怕是一條切下來的碎片,真正是物盡其用。懷石料理講究極端精致,為了彰顯這些食物,他們會配以最合適的器皿去盛放,從而使得兩者相得益彰,互相輝映,又因每一道菜的量都極少,所以,吃在這里實在是一種相當具藝術美感的飲食方式。

實際上,除了食材和器皿的挑選,料理師傅在設計菜單時便會注意山珍海味的排列順序,他們甚至還會考慮到菜從出爐到送上餐桌的時間。而所有的這一切都只是為了讓客人品嘗到食物的真味。

所謂待客用心,極致大約便是如此。

懷石料理基本上是由一湯三菜構成的,包括“飯、湯和三樣小菜(海品、鍋品、烤品和腌菜)”。具體來說是:先上下酒的小菜,再上很考驗廚師手藝的清湯,此湯強調的是清淡卻細膩,接著是海品生魚片,然后上應季烤魚,之后會再上一道小菜,暗示進程近半。稍事休息之后,主菜上桌,這道菜主要是為了勸客人喝酒。然后是鍋品,即放在有蓋的鍋里的煮菜,隨即會上飯品,米飯會和味噌湯、腌菜一起上,這之后就不喝酒了,接下來是甜品時間,搭配甜品的是抹茶,抹茶標志著用餐結束,或者也可以說:喝抹茶才是懷石料理的最終目的。

懷石料理從食材的挑選到器皿的搭配再到用餐禮儀的繁復,都一脈相承著日本茶道的精髓:這種在我等看來實屬繁文縟節的物事在他們眼里,是為了追求徹底而真實的身心釋放,因為他們相信,在肢體與行動被非常細致地全盤制約成一套既定的準則后,心靈便有所依、有所尋,從而安定寧靜,并最終達到“和、清、敬、寂”的境界。

第8篇

摘要:茶葉芳香滿英倫。英國茶文化是英國文化的標志性特征之一,具有高貴優雅的氣質,并深刻地影響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意識形態。本文以“英國茶文化”為研究主題,簡要介紹了英國茶文化的主要內容及內涵,以及茶文化對英國文學的影響,展示了文人大師筆下的茶魅力。

關鍵詞:英國 茶文化 文學 影響

中圖分類號:G1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10-0000-02

1848年,東印度公司皇家植物園溫室部主管羅伯特?福瓊來到中國,他將茶樹種子放入一個用特殊玻璃制成的便攜式保溫箱中,偷偷地帶上了從中國開往印度的輪船,由此千萬株以上的茶樹苗在印度生根發芽,繼而形成了大規模的茶園。茶葉傳入歐洲后,并沒有像咖啡和可可那樣受到過多的歡迎,直到它進入遠離歐洲大陸的英倫三島,竟然奇跡地掀起了飲茶的風尚,并由此產生了世界茶文化的一枝奇葩――英國的茶文化[1]。

一、英國茶文化的主要內容

英語中有Teatime一詞,指的就是占據英國人l/3生命的飲茶時間。英式紅茶更是以名目繁多、內容豐富聞名于世,其主要的內容包括:

1.英式早茶

英國人在晨起時要飲“早茶”,又名“開眼茶”,即Earlymorning Tea,有時在早茶之前還會有“床頭茶”,即清晨一睜眼靠在床頭就能享受的茶。而早茶主要是以紅茶為主要飲料,是英國當家招牌茶的重要內容之一,它集濃郁和清新于一體,色澤和口感都相當出色。正統的早茶要精選阿薩姆、錫蘭、肯尼亞等地紅茶調制而成,因此早餐茶的口感來自錫蘭、濃度來自阿薩姆、色澤來自肯尼亞[2],可見英國人的早茶還是相當講究的,最適合早上起床后飲用。

2.英式上午茶

這是最不為外人所知的英國飲茶習慣,又稱為“公休茶”,大約持續20分鐘。英國人在上午1l點(亞洲時間上午10點左右),無論是空暇在家享受生活的貴族還是忙碌奔波的上班一族,都要在這一時間休息一會兒,喝一杯茶,他們稱之為elevens,即早上十一點時的便餐,所以上午茶可以看成是英國人工作間隙的一種很好的調劑方式[3]??傮w說來,上午茶由于客觀條件的約束,不可能很繁雜,所以成為英國茶中最簡單的部分。

3.英式下午茶

英文名稱Afternoon Tea,這其實才是真正意義英國茶文化載體,英國茶正是憑借其內涵豐富、形式優雅的“英式下午茶”――紅茶文化享譽世界,“英式下午茶”更是成為英國人典雅生活的象征。下午茶的專用茶源是大吉嶺茶、伯爵茶、火藥綠茶或者錫蘭茶等傳統味的純味茶,若是選擇奶茶,要求先倒入牛奶再放茶水[4]。

正統的英式下午茶的禮儀十分講究。首先喝茶的時間應該是下午四點鐘;其次在維多利亞時代,男士必須著燕尾服,女士則著長袍;第三,在茶會中通常是由女主人著正式服裝親自為客人服務,非不得以才讓女傭協助,從而以表示對來賓的尊重。最后就是下午茶的點心了,通常是用三層的點心瓷盤裝盛,第一層放三明治、第二層放傳統英式點心Scone(甜烙餅)、第三層則放蛋糕及水果塔,并且一定要是從下至上的往回吃[5]。

二、英國茶文化的內涵

1.從藥用價值到飲品文化

茶傳入英國時,茶的賣點在于它的藥性。因此,當時在英國出售的中國茶是一種神奇的、包治百病的藥物。1699年,一位名叫歐靈頓的牧師寫下一整篇論文論及自然與茶葉的品質。文章中,他充分肯定了茶在治療糖尿病,膽結石,尿路結石,腎結石,水腫,視力虛弱等方面的良好功效,并一再推薦每個人都要喝茶以取代酒,他認為飲茶可以使人保持清醒的同時心情愉悅,是一種享受型的飲料[6]。

當“紅茶皇后”――葡萄牙的凱瑟琳公主于1662年嫁給英王查理二世后,茶與茶道開始在英國推廣,中國茶逐漸由具有藥性的植物轉變為時尚生活的象征,英國的上流社會將其演變成為一種具有異國情調和奢侈性的生活方式。“茶”開始作為一種飲品活躍起來,即使高昂的價格讓很多人望而卻步卻依然有著固定的市場和消費群。

到了維多利亞女王統治時期,隨著英國殖民貿易的擴大,海外茶源地不斷增加,英國進口關稅也逐年遞減,茶葉終于從奢侈品的位置走入平民百姓的生活。伴隨消費階層下移,英國人對茶的消費方式也發生巨大轉變。英國人非常有創意的在紅茶湯中加入糖、牛奶和蜂蜜,有時候甚至是加威士忌、黃油和雞蛋等更奇怪的東西。在茶水中加入其它物質,是茶消費的一次改革,茶因此變得更加實用。而英國人對中國茶的變革也完成了茶在引進后的本土化,飲茶因此更加普遍。1750年前后,茶已經成了英國中產階級黃油烤面包的慣常早餐中不可或缺的飲品。

2.高貴典雅的休閑文化

一個多世紀間,茶幾乎變成英國的民族飲料。從17世紀最初的藥品開始,到了18世紀已然成為一種全民消費品。消費社會的繁榮反過來提高了飲茶的格調。18世紀,英國社會出現了專門消費茶飲料的茶園,出現了飲茶必需的服飾與器皿,甚至誕生了茶舞這樣的藝術形式。

真正意義上的英國茶文化誕生在19世紀的維多利亞時代,下午茶的發明意味著飲茶擺脫了簡單的飲食文化地位,逐步成為一種高雅生活的代名詞。而成為休閑文化后,飲茶也反過來促進英國社會的消費模式和社會價值觀發生新一輪的改變。

英國下午茶是最華麗、最精致,也是最奢侈的飲食方式。在英國的下午茶活動中,對環境的要求極為嚴格,必須能體現英國式的高雅文化與自然生趣之間的緊密結合。同時,下午茶一定選擇的是高檔茶葉,茶具和餐點也有明確的規范。這種系統化的要求代表了一種更高級的文化形式地產生――不是單純解決溫飽的手段,而是綜合了審美價值和實用價值的生活方式,也成為社會娛樂的重要手段之一[7]。

3.考究繁復的英式茶道

英國的茶藝是英國茶文化的外在表現形式,英式茶道是茶藝過程中所貫徹的精神,是可以和人生處世哲學結合起來的。茶藝與茶道結合,才是物質與精神高度統一的結果。能真正體現英式茶道精髓的也恰恰是英國人對于茶具的要求和基本禮儀的講究。

同時,除了有嚴格的品茶規范,英國茶文化對于品茗的環境也有一定的要求。英國人崇尚的是貴族式的優雅生活,下午茶會是品判個人文化修養的社交場合,同時也是研習社交禮節、展示紳士淑女風采的最佳途徑。男人們穿著正式、大方得體,茶具都是輕拿輕放,以保證茶室內的安靜;女士們談吐優雅、舉止從容,有人從身邊經過都會很有禮貌的微微挪動身體并且報以微笑。在一個正式的下午茶會上你可以充分感受英國人的文學氣質和個人修養所帶來的沖擊。

因此除了茶藝和茶禮的內容,英國的茶道還體現在英國的文化中,而這才是一個國家真正具備“茶道”的理由。英國所特有的下午茶文化是英國民族精神的體現,英國人標志性的優雅、高貴完全濃縮在這個民族考究華麗的茶道中,即使歷史的輝煌早已不在,但是凝聚在茶文化中的那種對生活品質的追求以及對傳統的追憶,已經深入英國人的血液,無法抹去。

三、茶文化對英國文學的影響

相比中國和日本,英國雖然只有短短幾百年的飲茶歷史,但英國文學家卻對茶葉有著深厚的感情。茶在英國經過百余年的發展,逐漸融入英國文化,之后與英國文學有機結合,成為許多文學作品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茶葉帶給英國文學家一種全新且豐富的創作主體[8]。

1.茶與詩歌

英國浪漫主義詩人濟慈在詩歌中描寫情人們等待喝茶的情景:一點一點地吃著烤面包,在嘆息聲中等待茶涼。拜倫稱茶為“中國的淚水”,他“為中國之淚水――綠茶女神所感動”,自然也是飲茶族中的一員[9]。據《拜倫傳》記載,即便是在前往希臘參加武裝斗爭的時候,他也保持著飲茶的習慣:“早上一起床,他就開始工作。然后喝一杯紅茶,騎馬出去辦事?;貋砗?,吃一些干酪和果品。晚上挑燈讀書?!碑斎唬t茶并不是他的唯一,在提到中國茶時,他往往提到紅茶和綠茶兩種類型:

我竟然

感傷起來,這都怪中國的綠茶,

那淚之仙女! 她比女巫卡珊德拉

還靈驗得多,因為只要我喝它

三杯純汁,我的心就易于興嘆,

于是就得求助于武夷的紅茶;

真可惜飲酒既已有害于人身,

而喝茶、喝咖啡又使人太認真。

同時期的著名詩人雪萊在1820年所作的一首三百多行的長詩,“致瑪麗亞?吉斯伯思”(Letter to Maria Gisbome)中寫道:

那藥師醫士抱怨的飲品,而我

會不顧勸誡大口痛飲,當死神來臨

我們將拋幣決定為飲茶而死誰第一。

2.茶與散文

茶葉是圣潔的,散文是優美的,那么茶葉和散文的相融會是什么樣呢?英國散文中留給我們的是愜意的,悠閑的、美妙的飲茶記憶?!端募倦S筆》,原名《亨利萊克洛夫特的一生》(The Private Papers of Henry Ryecroft)是喬治?吉辛的散文代表作,敘述的是隱士亨利?萊克洛夫特醉心于書籍、自然景色和回憶過去的生活,作者記錄了下午茶和茶會的時間、人物、禮儀等景象,抒發自己對茶和家庭茶會氛圍的感情和觸動[8]。

“我一天的光明時刻之一,便是下午散步后稍稍疲倦了回來,脫掉靴子,換上拖鞋,將戶外的上衣掛起來,換上舒服、家庭常穿的短衣,坐在深深的軟扶手椅上,等著茶盤,或者在喝茶的時候,這些是我最為享樂安閑的感覺。隨著茶壺的出現,濃郁的香味飄然吹進我的書房里面,多么美妙啊。第一杯帶給我心中怎樣的安慰,以后則怎樣從容不迫地啜飲??;在寒冷的雨中散步之后,它帶來的是怎樣暖熱??!同時看著我的書籍和圖畫,安然品位著擁有它們的幸福。我看看煙斗;或者我帶著似乎有所思的神氣,準備裝上煙葉。事實上,煙葉再沒有在茶后――它自己便是溫和的感性人的東西一一那樣安慰人,那樣暗示富于人情味的思想了?!?/p>

3.茶與小說

茶葉到達英國之后,不僅僅是“繆斯之友”,“眾神的甘露”或詩人的靈感源泉,也受到許多小說家的追捧。據說,“飲茶覆蓋了幾乎所有英語的小說”。此言雖說有些夸張,但事實也足以證明,英語小說中充滿著茶香和茶文化。

查爾斯?狄更斯是英國維多利亞時期的著名小說家,在其成名作《匹克威克外傳》(The Pickwick Papers)中,茶字一共被使用的次數多達86次,數量遠遠超出其它作品。狄更斯描寫的關于“禮拜堂戒酒聯合會布瑞克大街分會”的一次月會情景,給人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當主人公維勒先生看到他們能喝下如此大量茶水時,驚訝得目瞪口呆[9]。文中描寫不僅表達了當時人們對于戒酒運動的高漲熱情,而且肯定了茶葉在英國戒酒運動中的特殊作用。

四、小結

茶不僅是一種飲品、食品,也是一種藝術品,更是一部文化史、醫學史和文學史。透過茶,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國家的藝術、文化和文學等。茶葉從東方到西方,從中國到英國,經歷了坎坎坷坷,猶如人生的成長過程,最終日漸成熟。在英國,茶最初是“藥品”,隨后上升到貴族的奢侈品,最后才成為必需品國民飲料,進而演變成當今風靡世界的紅茶文化。這一過程雖然漫長但是卻增添了英國歷史、文化、社會等多方面河流中的美麗。

參考文獻

[1]李榮林.茶葉傳歐史話[J].農業考古,1992(2).

[2]陳文懷.歐非茶市及茶文化見聞[J].中國茶葉,2001(3).

[3]劉勤晉.茶文化學[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0.

[4]辜振豐.英國紅茶文化的光與影[J].農業考古.1999(4).

[5]郝賽麗.英國人的飲茶風俗[J].中國茶葉.1998(6).

[6]周景洪.英國茶文化漫談[J].武漢冶金管理干部學報.2007(6).

[7]賈雯.英國茶文化及其影響[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8:

第9篇

[關鍵詞]現代文學;茶文化;詮釋

一、茶文化的多重特性分析

(一)茶文化的歷史特性

茶文化的成型和發展歷史悠久,自我國商周時期便已將茶葉作為被統治階級向統治階級上供的貢品。漢朝時期,茶葉以滋補品、藥品的形式成為佛教參禪的專用物品。直至三國時期,茶文化的發展已頗為成熟,飲茶已基本成為我國古代人民必不可少習慣性行為。到了唐宋時期,茶葉行業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大量的茶館、茶樓開始出現,斗茶、贈茶等將茶葉作為提高生活品質附加品的現象普遍,同時形成了當今仍然保留的敬茶文化。

(二)茶文化的時代特征

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精神文明國家建設的過程中,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共同進取,為茶文化增添全新活力與內涵。在新時期文化不斷轉型升級的思潮中,茶文化的表現形式和含義也在隨之拓展、延伸、擴大和創新,將茶文化與現代高度的科學技術、新媒體行業相融合,吸收資本經濟市場精髓,為茶文化功能價值、社會價值、文化價值得以顯著提升。茶葉的價值是確保茶文化價值的基礎和前提,隨茶葉行業國際交流頻率日趨提高的促使下,茶葉附加經濟價值顯著提高,使茶文化傳播方式逐漸向現代化、科學化、大型化、社會化、國家化以及國際化發展。進而,致使茶文化內在含義快速膨脹,影響力迅猛提高,成為世人矚目的人類文化重要內容。

(三)茶文化的國際化屬性

年代久遠的中國傳統茶文化,與世界各個國家的經濟、人文、文化、歷史充分結合,衍生出日本茶道、韓國茶道以及英國茶道等。英國是茶葉行業生產總值最高的國家,雖然我國已有四千多年茶文化歷史,但英國聯合利華旗下的立頓飲料公司,該公司在茶葉方面的生產總值超越我國七萬余家茶葉生產加工企業。立頓茶葉象征著一種都市化、時尚化的現代生活,以價格低廉且品質優越的表現,是我國大部分茶葉行業與茶文化領域不可比擬的?,F階段,喝茶已成為英國人民的基本生活內容,是展現男性紳士風度、女性優雅氣質的一種禮儀,也是女王等本國貴族出席重大活動不可缺少的禮儀性程序。日本的茶文化受中國影響最為深刻,其茶道不僅具有濃厚的中國特色,更具備相對獨立的本國民族風情,隨時間的不斷推移,日本茶文化已形成獨特的系統和流派。

二、傳統茶文化的內在含義

茶文化不僅是一種古老的文化內涵形式,同時也是一個具體的物質元素,利用茶文化系統內涵的具體分析,可以充分感受到茶文化整個體系中所蘊含的價值理念,更能將其中所展現的文化元素演變成為當今各種藝術創作所必需的文化基礎和文化鋪墊。在我國現當代文學體系的發展創作過程中,需要源源不斷的創新思路,使文學作品可以與時代特征相融合,使作者改變傳統創作理念、風格,進而使整部文學作品的品質、深層含義得以大幅提升。在現當代的茶文化思想體系中,其不僅具備相對豐富的物質元素,也具備相應的精神文化含義。尤其是在精神文化含義方面,茶文化為現當代文學構思環節、創作環節提供了充足的文化素材。同時,茶文化中所蘊含的文明價值和精神價值規律,成為規范認知和學習體系的有效內容。美國著名符號論美學家蘇珊朗格(SusanneK.Langer)在其著作《情感與形式》中,表示生物生命構型與藝術構型具有極高的相似性,在文學藝術創作的過程中,利用合理的情感融入方式,可使生命具體形態得以升,成為具有多重體驗的情感形態。感官能力是維持生命活動正常進行的基本工具,感情是生命感官系統、思考組織受外部環境和內在性格所產生的精華。因此,在文學藝術作品的創作過程中,創作者可將茶文化生命內涵投影于作品當中,進而激發人類情感,通過觀者情感上的共鳴,使作品的文學審美價值得以升華。從感性的角度審視茶文化在文學創作中的運用,其獨具特色的靈性和生命形式特點,是激發文學作品不同含義的重要因素。例如,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正源指出“作家眼中的茶葉,是富有精神和思想的鮮活生命,茶葉的紋理、質感等外觀元素是激發藝術家創作靈感的有力工具”。

三、中國現當代文學創作中茶文化的詮釋

在中國現當代文學創作體系中,包括了大量不同創作素材的元素內涵,不管是具體事物,還是基礎創作理念,其現實上均和客觀應用之間具有較大的差異性。相對于我國傳統的茶文化思想體系的歷史傳承和發展而言,研究茶文化融入于文學創作的具體表現機制,對于茶文化思想理念的理解和傳承具有極高的歷史意義。

(一)賈平凹文學作品中的茶文化

在我國現代著名作家賈平凹先生的文學作品內容中,對茶文化的理解蘊含著大量幽默、風趣的元素,與其他作家相比彰顯出與眾不同的特色。在賈平凹先生的筆下,喝茶不但是普通人的一種名堂,對于佛家弟子而言,也是禪文化的一種體現;對于道家子弟而言,喝茶又是一種道法;對于現代知識分子而言,喝茶則是一種文化內涵、精神內涵的闡述。由此可見,在作家賈平凹先生的文學思想中,喝茶既是一種修養、品格,又是一種極具情感元素的情懷和情操,同時也是亂世時期各種事物的一種形態詮釋。

(二)老舍文學作品中的茶文化

我國文學巨匠老舍先生作品《茶館》中,對茶葉和茶文化均有較為成熟的全面認知和立體化描寫。老舍先生本人對茶文化與喝茶具有較為全面的理解,并對整個喝茶活動和其背后所蘊含的茶文化真諦進行了科學合理的探究。因此,老舍先生在個人文學作品創作體系中,利用茶文化映射出老北京、舊北京的社會背景,展現出大裕茶館的興起、繁榮直至衰落的變化過程,實現了將茶文化充分融入文學作品創作的理想效果。由此可見,雖然老舍本人并未從事過茶葉、茶樓行業,但是由于其深厚的文學功底、文化修養,以及對事物敏銳的藝術化觀察力和反叛精神,使其實現了眾人眼中的普通物品向藝術作品轉化的奇特過程。

(三)汪曾祺文學作品中的茶文化

我國當代著名作家汪曾祺先生,是將作品融入茶文化元素最多的作家之一。在汪曾祺先生一生的文學創作中,融入大量茶文化元素,富含了大量的茶文化思想理念,充分展示出作者本人對中國傳統文化和茶元素文化的深刻理解。在汪曾祺先生的著作《泡茶館》一書中,利用自身對昆明各所學校大門口多種茶樓、茶館的了解,以及對茶館、茶樓等商業性和文化性價值的探究,進而將整個茶文化系統所蘊含的價值元素加以詮釋。通過對汪曾祺先生文學作品的閱讀,讀者可深刻體會到茶文化對于文學作品創作的重要影響力。

(四)魯迅文學作品中的茶文化

魯迅先生對茶文化理解頗深,并對喝茶、品茶、賞茶有著獨特的喜愛。在魯迅進行文學創作時,時常在對文學作品進行構思的過程中品茶。進而,使其在文學作品中將茶文化的感情價值充分發揮,不僅將自身對茶文化的理解加以詮釋,更將文學作品賦予了生命和活力。例如,1933年十月,魯迅先生在《申報》發表散文《喝茶》,該文形象生動鮮活,推理和論證嚴謹科學,具有極為強大的說服力。以喝茶開頭,又以喝茶結尾,使茶元素貫穿文章整體,以茶文化映射出“雅人”極具病態的思想情緒,蘊含魯迅對黑暗社會鮮血淋漓人生的反抗態度。

(五)梁秋實文學作品中的茶文化

梁秋實先生文學作品富含大量的茶文化元素,在其散文《喝茶》中,開篇便寫到,我不善于品茶,也不精通茶道,更不懂得茶經。實則不然,梁秋實先生是我國現當代作家中,對茶文化理解最深的一位,其認為“茶文化的發展史就是中國的發展史,如同瓷器文化、中國畫文化同樣重要,在文學作品中談及茶文化,就如同談及人生,使情感、精神均歸于茶香之中”?!逗炔琛氛恼乱圆铻橹骶€,從茶的品種、茶道用具,到喝茶的藝術,對讀者通過文學作品了解茶文化意義重大。

結語

綜上所述,現當代文學作品的創作與茶文化之間具有密不可分的緊密關聯,文學作品通過對茶文化元素的運用,可大幅提升自身文化價值,優化文學底蘊,彰顯文學氣質。茶文化在文學作品中的頻繁出現,可使自身現已具備的精神價值和文化價值得以進一步發揮。因此,茶文化與文學創作是相互促進、相互依托的文化共同體,是文化層面與文化載體層面的良性循環。

參考文獻:

[1]謝瑤.“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國茶文學作品的歸化翻譯與異化翻譯[J].福建茶葉,2017(2):360-361.

第10篇

關鍵詞:明清時期;茶文化;海外傳播;特點

茶文化發乎神農,聞于魯周公,興于唐而盛于宋,在明清時期趨于完善,奠定了現代茶文化的內容與形式基礎。明清時期是茶文化呈現跳躍式發展的時期,茶葉的生產、制造及飲用方法較之以前都發生了巨大轉變,茶葉品類迅速擴大,飲茶事宜更為簡約,清飲之風最終確立,茶文化的深刻內涵得到充分挖掘,哲學意義也得到進一步擴充,真正成為中華民族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的化身。明清時期同時也是我國茶文化海外傳播的關鍵時期,此時,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開始解體,資本主義萌芽誕生,科學技術得到長足發展,航海技術尤為發達,中西方貿易往來愈加密切,中國的物質產品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傳統精神理念進入西方社會,掀起了一陣“東學西漸”的熱潮,茶文化以茶葉為載體傳至西方各國,與各民族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與生活緊密相連,形成了極具地方色彩的西方茶文化,為世界文化的豐富與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1明清時期的茶文化

我國人民種茶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時期,飲茶之風的形成則是在兩晉、南北朝時期,飲茶活動開始與民族文化相關聯。發展到唐代,我國茶文化基本形成,茶事活動由單純的實踐上升至系統的理論,飲茶意義也從其保健功效升華為精神熏陶,享有“茶圣”美譽的茶學大師陸羽著成《茶經》一書,宣告世界上第一部茶文化專著的問世,內容涉及茶葉的起源、性狀、種類、采制、烹煮、飲用、功效、茶俗、茶器、產地等,言簡意賅,包羅萬象,是后世茶學研究的重要文獻。宋代對茶文化的研究更為興盛,內容廣泛而詳盡,相關著作多達三十種,既有專談斗茶技藝的如《茶錄》,有鑒別茶品高下的如《品茶要錄》,有綜合論述茶具選擇及茶葉珍藏方法的如《大觀茶論》等。明代,茶文化進入發展的鼎盛時期,與儒釋道哲學思想的結合更加密切,茶學專著達到七十余部,比如《茶說》一書提到了茶室、人品與茶品之間相似性的問題,《茶疏》則著力于對茶道禮儀、茶葉藥理與茶人品德進行評述,還首次記錄了紫砂壺的制作工藝。清代的茶學研究以編錄和總結前朝的史籍資料為主,比如《續茶經》就是對《茶經》的解釋與擴展,其體例按照《茶經》劃分為上、中、下三卷,共計十目,字數則由七千擴展至七萬?!独m茶經》在附錄中增添了歷代茶法,把唐朝至清朝一千年間的典型文獻收錄其中,使許多瀕臨失傳的茶學著作得以保存,為后人研究茶文化提供了極大便利,可以說是繼《茶經》之后我國茶學研究史上最為杰出的一部作品。茶文化是勞動人民在制茶與飲茶的過程中自發創造而成的文化藝術形式,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茶文化的定義,各位學者眾說紛紜,至今尚未達成統一的概念,一般來說,茶文化是人們在生產、利用和發展茶的過程中,以茶為載體來表達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以及人與人之間各種思想情感和意識形態的總和。茶學專家姚國坤先生在《茶文化概論》中指出,“茶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有關茶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它以物質為載體,反映出明確的精神內容,是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高度和諧統一的產物?!辈栉幕膬热菖c形式都非常豐富,在物質形態方面包括茶書、茶畫、茶具、茶歌、茶戲、茶葉制品等,在精神形態上包括茶道、茶德、茶性等,在制度形態上包括茶政、茶法、茶禮等,在行為形態上包括茶風、茶俗、茶規等,具有鮮明的社會性、民族性、地域性和審美性,是物質與精神、功能與審美、高雅與通俗的高度融合。明清時期的茶文化相比前朝茶文化而言具有獨特意義。在茶葉及茶具方面,散條茶逐步取代了團餅茶,茗飲法逐步代替了點茶法,飲茶的整體審美意境得到提升,許多造型精美、花色考究、質地優良的上乘陶瓷茶具應運而生,比如青花瓷、斗彩瓷等,增添了好茶之人飲茶的樂趣。在茶藝方面,工夫茶藝達到鼎盛,“鳳凰三點頭”等兼具藝術性與技巧性的動作走向成熟,對飲茶的環境、意境和心境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茶葉生產技術方面,綠茶的蒸青技術得到改進,炒青技術問世;花草茶的制作工藝大幅提升,很多花草都可用來做茶;綠茶、紅茶、黃茶、黑茶、白茶、烏龍茶、花草茶等七大茶類正式形成。在茶館文化方面,明清也是茶館發展的鼎盛時期,茶館成為重要的社會文化場所,各類茶館遍布大街小巷、數不勝數,形成了特殊的茶館共飲文化。在精神哲學方面,茶文化自誕生以來就與儒釋道思想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明清時代我國統治階層對佛教、道教和儒教極為重視,茶文化與三者的融合更加深入。儒家文化看重人格與品德,茶文化則有“茶最宜精行儉德之人”,以茶品比人品,表明飲茶之人清明質樸、靜慮修身的人格特征;道家文化主張天人合一、清心寡欲、淡泊名利、返璞歸真,將人的生命融于自然萬物,認為人與自然界的其他存在是和諧共生、相互轉化的,茶文化汲取了其中的自然思想,認為飲茶的一切環節都要盡可能地簡單、純凈,不可破壞茶葉原有的自然品性;佛家文化提倡包容、給予、感恩與自省,它與茶文化的有機結合主要體現在禪茶之上,僧侶每天要在固定的時間飲茶,提神靜心,達到禪茶對于“和、靜、清、儉”的要求,極大地豐富了茶文化的內涵與價值。

2明清時期茶文化的海外傳播

文化傳播是指人們通過一定的方式來傳遞知識、信息、觀念、情感或信仰的全部社會交往活動,包括商業貿易、文化交流、技術傳播、人口遷徙、文化教育等一系列物質和精神途徑。明清時期茶文化的海外傳播主要通過對外貿易實現,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中外經濟、政治、科技情況及涉外政策的影響。明清時期,民間手工業發達,資本主義萌芽出現,資本原始積累開始,私人海上貿易得到了進一步發展,民間經濟往來頻繁,中國的絲綢、茶葉、陶瓷等被運往海外并獲得了各國人民的喜愛,相應的文化形態也進入東西方各國,開啟了“東學西漸”之路。明清時期茶文化在東方國家的傳播范圍主要包括日本與朝鮮。日本和朝鮮與我國都是一衣帶水的鄰國,自古經濟往來與文化交流甚密,唐朝時期就已接觸到我國的制茶與飲茶文化,形成了各自茶道的雛形,不過當時僅限于貴族階層,明清時期茶葉貿易與茶文化交流進一步深化,茶葉成為日常消費品進入尋常百姓人家,儒釋道思想也深入到社會的方方面面,茶文化在日本和朝鮮呈現出系統化、模式化的發展態勢。其中,日本茶道在明清時期定型,以“和、敬、清、寂”為主要理念,既展現出中國茶文化的深刻影響,又具有濃郁的日本民族特色,展示出日本民族謙和寧靜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朝鮮茶文化則更加注重我國茶文化的禮儀與規則,意欲通過茶道對人的行為進行教育和約束,最具代表性的是每年5月25日全國茶日中舉行的“五行茶禮”儀式,人們衣著規整、舉止莊重,向神農氏神位獻茶,展現出朝鮮茶道文化中“禮、敬、和、靜、清、玄、禪”的思想。明清茶文化在西方國家的傳播則集中體現為英國茶文化與美國茶文化的形成及發展。我國茶文化自十七世紀進入英國以來,至今已有四百年的歷史,盡管起源于中國,但受自然地理條件與民族飲食習慣的影響,創造出以紅茶為主的混飲式茶文化。眾所周知,明清時期茶文化清飲綠茶,為何到了英國會發生如此巨大的轉變呢?這是由于英國屬于溫帶海洋性氣候,常年濕潤多雨、氣候陰冷,綠茶性寒,在這種條件下長期飲用會導致脾胃不適,而紅茶性溫,具有暖身、養胃、健脾的功效,自然得到了英國人民的青睞。至于混飲的方式,則源自英國價值理念中的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在“下午茶”文化中有非常鮮明的體現。英國人的午餐與晚餐時間相隔較長,且午餐頗為簡單,每到下午四點左右就會感到饑餓難耐,于是人們開始以點心、水果輔茶,并在茶中加入牛奶、蜂蜜、水果、黃油、鮮花、香料、咖啡、雞蛋等,以保證均衡而全面的營養,促進體能恢復。除下午茶以外,英國人每天會有多個固定的飲茶時間,清早醒來要在床邊享用一杯“早安茶”,早餐時輔以“早餐茶”,上午十點左右為“上午茶”時間,午飯時刻享用“午餐茶”,下午四點左右為“下午茶”,晚餐時飲用“晚餐茶”,就寢前還要來一杯“晚安茶”。除了每天固定的飲茶時間以外,英國人還會舉辦名目繁多的茶宴、茶會、茶餐等,形式優雅,氣氛尊貴,用具考究,參與者要身著正裝,行為端莊,舉止得體,充分展現自我的文化氣質與內在修養,成為英國人社會交往的重要平臺。與講究形式與細節的英國茶文化相比,美國茶文化就顯得隨意而時尚。起初,美國人在西方殖民者的影響下,采用的是相似的混飲方式,后來,隨著茶葉貿易的開展與茶文化的普及,加之美國自由意識、開拓主義、創新理念和實用主義的影響,美國茶文化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品飲方式,發明了袋泡茶與冰茶,以適應年輕人快節奏的生活方式,為現代茶文化的發展做了突出貢獻。

3明清時期茶文化海外傳播的特點

茶文化是一種兼容并包的文化形式,能夠隨著所處環境的不同而做出相應改變,生命力強,影響深遠,在傳播過程中體現出以下幾個特點。首先,明清時期茶文化的海外傳播歷時長久,內容豐富,影響深遠。我國文化在海外的傳播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時期,但受交流方式與外部環境的種種限制,并未形成規模,明清時期,海上絲綢之路開通,中外貿易往來日益頻繁,茶文化找到了持續有效的傳遞方式,包括茶葉貿易、著作翻譯、人際交流等,深刻而廣泛地影響了各國的社會生活,并深入到文化藝術領域,催生出一系列以茶文化為主題的文學、藝術、繪畫、歌曲、建筑等作品,對各國的風俗習慣產生了顯著影響。茶文化在很多國家的語言文字中形成了關于茶的諺語和詞組,豐富了各國的語言體系,使茶文化與這個國家和民族的連結更加緊密。其次,茶文化對各民族的物質及精神文明建設產生了重要影響。明清時期茶文化彰顯了中華民族的生活態度、人格追求、審美理念、思想意志、內在情感、禮儀觀念等,集中體現了我國傳統文化的自然觀念、和諧理念、自省思想與淡泊態度,對民族性格的塑造和社會氛圍的搭建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茶文化傳入海外以后,所代表的不僅僅是一種娛樂、休閑和餐飲的方式,還承載著各民族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成為提煉民族個性、譜寫民族歷史的文化手段,對各國的物質及精神文明建設都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最后,茶文化是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的統一,也是物質享受與精神享受的融合。在我國,茶文化注重精神享受,人們通過飲茶來獲得身心的平和與寧靜,通過研究茶的品格來完善自己的人格與品質,熏陶自己的思想情感,獲得心靈的凈化與提升。在東方國家傳播時,由于文化背景的相似性,比如日本與朝鮮的茶道文化也是以精神享受為主,但在西方國家傳播時則不然。西方文化體系以個人主義、實用主義與功利主義為核心,強調飲茶的保健功效與交際功能,混飲方式的確立、袋泡茶與冰茶的創造就是有力的說明。當然,明清茶文化在肯定其精神價值時并不否認其物質價值,海外各國茶文化同樣認可茶文化的雙重價值屬性,并都把茶文化視為展現民族文化與民族性格的窗口,彰顯出茶文化強大的生命力和深刻的影響力,毫無疑問都是世界文化百花園中嬌艷明媚的花朵。

參考文獻

[1]劉勤晉.茶文化學[M].中國農業出版社.2000.

[2]陳香白.中國茶文化[M].山西人民出版社.1998.

[3]姚國坤.中國茶文化概論[M].浙江攝影出版社.2004.

[4]王漪.明清之際中學之西漸[M].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

第11篇

[關鍵詞]茶藝;茶道;中日茶文化;發展方向

On China's Tea Art as well as its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China's Tea Culture.

——the Different Developing Directions of Tea Culture in China and Japan

Abstract: Early in Tang dynasty, the trend of tea drinking spread all over the country, and the Chinese word Chadao(茶道) came forth, which disappeared later, and the book "Tea Classics" wrote by Lu Yu and other books on tea focus on explaining the art of enjoying tea (which is called Tea Art). Oppositely, Japan, after in- troducing tea drinking from China, has developed Chadao(茶道) under the thick religious sense. Different history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have led to the different developing directions of tea culture in China and Japan. Chi- nese scholars developed tea drinking as an art in life, while Japanese monks and priests regarded it as Buddha regulations.

Key words: tea art; Chadao; Chinese and Japanese tea culture;developing direction

“茶藝”一詞是20世紀70年代由臺灣茶文化界首先創造出來的,用以概括品茶藝術的內涵。但是品茶本身卻是很早就存在,并且在品茶過程中生發出茶道精神。在中國茶文化發展歷史進程中,茶藝與茶道無疑占據核心地位。不過與脫胎于中國母體的日本茶道相比較,中國的茶道似乎顯得薄弱些,這很讓一些愛國心特重的國人覺得尷尬,盡管底氣不足,還是要用各種各樣的理由來辯解。但是歷史是客觀存在,用不著回避,感情用事無助于問題的解決。本文擬對這一問題進行嘗試性探討,不足之處,權當拋磚引玉,請大家指正。

一、中日兩國茶道觀念的反差及其原因

所謂茶藝,就是泡茶的技藝和品嘗的藝術。其中又以泡茶的技藝為主體,因為只有泡好茶之后才談得上品茶。但是,品茶是茶藝的最后環節,如果沒有品嘗,泡茶就成了無的放矢,泡的目的本來就是為了要品。而且,只有通過品嘗過程中的各種感受和遐想,產生審美的愉悅,才有可能進入詩化的境界,達到哲理的高度,才可能升華為茶道。

茶道就是在茶藝操作過程中所追求和體現的精神境界和道德風尚。它經常和人生處世哲學結合起來,成為茶人們的行為準則和道德要求。故中國古代也將茶道精神稱作茶德,如唐代的劉貞亮就提出“茶十德”:“以茶散悶氣,以茶驅腥氣,以茶養生氣,以茶除癘氣,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嘗滋味,以茶養身體,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逼渲小袄Y仁”、“表敬意”、“可雅志”、“可行道”等就是屬于茶道精神范疇。劉貞亮所說的“可行”之“道”,是指道德教化的意思。即飲茶可以有助于社會道德風尚的培育,明確地以理性語言將茶道的功能提升到最高層次,可視為中國古代茶道精神的最高概括。

中國的茶道精神至少可以追溯到西晉杜育的《?賦》,但是直到唐代中期才出現“茶道”概念,最早見于詩僧皎然的《飲茶歌·誚崔石使君》。詩中描寫了飲茶的三個層次:“一飲滌昏寐,情思朗爽滿天地。二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其第三層次就是飲茶的最高層次,即品茶悟道,達此境界一切煩惱苦愁自然煙消云散,心中毫無芥蒂。該詩的最后兩句是“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意思是世上有誰能真正全面地了解茶道的真諦呢?看來只有仙人丹丘才能做到這一點。這是茶文化史上首次出現的“茶道”概念,其內涵與詩中的“三飲便得道”相呼應,也與現代對“茶道”的界定較為接近,在中國乃至世界茶道發展史上都具有重大意義。

但令人難以理解的是,自此之后,在中國古代茶書中卻不見“茶道”一詞,直至明代張源的《茶錄》才提到“茶道:造時精,藏時燥,泡時潔,茶道盡矣?!钡@里的“茶道”僅是一些技術要求,并無品茗悟道等精神層面的東西,既與皎然的“茶道”也與現代的“茶道”精神相去甚遠。在張源之后數百年間的明清茶書中,又不見“茶道”一詞。個中原因實在耐人尋味。在我看來,恐怕與茶圣陸羽的影響有關。

皎然是唐代著名的茶人和詩僧,也是陸羽的摯友。他大陸羽13歲,是忘年之交。他對茶道的理念陸羽定然了解。但是盡管陸羽的《茶經》中涉及(或者說流露)了一點茶道精神的內容,但卻沒有出現“茶道”一詞,也沒有正面敘述茶道精神的段落或詞句。顯然,陸羽沒有接受皎然“茶道”的觀念,他在《茶經》中重點闡述的是煮茶技藝(茶藝)和對茶湯的觀賞,對茶具的實用性和藝術美非常重視,但沒有從“形而上”角度來考慮茶道問題。茶圣的《茶經》不談茶道,后來的茶書也不談茶道問題。如與陸羽同時的裴汶在《茶述》中就已經提到茶的功能“其性精清,其味浩潔,其用滌煩,其功致和?!边@已涉及到茶道的基本精神,但是就是沒有歸納為“茶道”一詞。又如宋徽宗趙佶的《大觀茶論》中也涉及到茶道精神:“祛襟滌滯,致清導和,則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中淡閑潔,韻高致靜,則非遑遽之時可得而好尚矣?!笨梢哉f,“致清導和”、“韻高致靜”是對中國茶道基本精神的高度概括。顯然,趙佶繼承、發展了裴汶的觀點,然而書中也沒有出現“茶道”一詞,可見,他也沒有接受皎然的理念。既然號稱茶圣陸羽的《茶經》和作為皇帝趙佶的《大觀茶論》都不提“茶道”,往后的茶書作者大多是官僚地主出身,都是一些保守成性的儒生,只會蕭規曹隨,更不會獨辟蹊徑去探討什么茶道問題。

中國文人真正接近于揭示茶道實質的是明末清初的杜浚,他在《茶喜》一詩的序言中曾經指出:“夫予論茶四妙:曰湛、曰幽、曰靈、曰遠。用以澡吾根器,美吾智意,改吾聞見,導吾杳冥?!雹?/p>

所謂茶之四妙,是說茶藝具有四個美妙的特性?!罢俊笔侵干钫?、清湛;“幽”是指幽靜、幽深;“靈”是指靈性、靈透;“遠”是指深遠、悠遠。都是與飲茶時生理上的需求無關,而是品茶意境上的不同層面,是對茶道精神的一種概括。所謂“澡吾根器”是說品茶可以使自己的道德修養更高尚?!懊牢嶂且狻笔钦f可以使自己的學識智慧更完美?!案奈崧勔姟笔钦f可以開闊和提高自己的視野?!皩徼泌ぁ眲t是使自己徹悟人生真諦進入一個空靈的仙境。這正是現代茶人們所要追求的茶道精神和最高境界。可以說杜浚已經碰撞到了茶道的大門,可惜的是他也未能跨過這道門檻,因為他也沒有接受“茶道”的概念,他所概括的“論茶四妙”也未得到后人的重視和弘揚,真是一件非常遺憾的事情。

縱觀中國古代茶學史,出現了眾多的茶書,其書名有《茶經》、《茶述》、《茶譜》、《茶錄》、《茶論》、《茶說》、《茶考》、《茶話》、《茶疏》、《茶解》、《茶董》、《茶集》、《茶乘》、《茶譚》、《茶箋》等等,就是沒有一本叫《茶道》,也沒有一本茶書中有專門談論“茶道”的章節。反觀此時的日本,茶道已經發展到很成熟的地步。至少到了16世紀后期,日本茶道高僧千利休就已集茶道之大成,制定出茶道的基本精神茶道四規:和、敬、清、寂,一直沿襲至今,奉為圭桌。兩相對照,確實反差很大。茶道的源頭的確在中國,“茶道”一詞也是最早誕生于中國,然而自唐代以后,中國歷史上的茶道觀念并不發達,至少在近代以前是如此。這是不爭的事實,我們應該有勇氣承認這一點。

那么,中日兩國在茶道方面為何會有如此之大的反差呢?依我之見,是由于兩國的歷史文化背景不同、茶道在社會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不同等諸多原因造成的。至少有三個方面值得注意:

一是將中國的飲茶方式引入日本的是一批來中國留學的日本僧人(遣唐僧),他們是在中國的佛教寺廟中將佛門茶事學回去的,并且將它們作為佛門清規的組成部分一直在佛門嚴格的傳承下來。日本歷史上的茶道大師都是聲名卓著的大德高僧,不但賦于日本茶道以濃郁的佛教色彩,也增強了日本茶道的權威性,特別是自千利休之后,形成了嫡子繼承的“家元制”,使其權威性更為穩固持久。

二是日僧來中國留學之時,中國的飲茶方式已經相當成熟,引入日本之后是作為一種高級文化形態首先在皇室貴族之間流傳,長期為統治階級所專享,后來才逐漸傳播到民間,上行下效,原已成熟定型的飲茶方式和清規戒律也為民間所全盤接受,形成社會共識。

三是日本統治階級對茶道的重視利用,加強了茶道與權力的關系。如15世紀的幕府第將軍足利義正,讓高僧村田珠光撰寫茶湯法則《心之文》和其他茶故事,在寺廟中推行村田珠光所提倡的禪院式茶禮,竭力以飲茶方式來改善人際關系,并且祈禱天下太平。后來的統治者織田信長及豐臣秀吉更將茶道作為一種新型文化來擴大自己的影響,企圖在群雄爭霸的戰國時代一統天下。因此他任命千利休為專職茶頭,要他繼續制定和完善茶道的儀式和規則。豐臣秀吉還常在重大政治活動前后舉行規模盛大的茶會,進一步擴大了茶道的社會影響。因此,在一定意義上,茶道成為日本統治者駕馭民眾的一種思想武器。茶道在日本社會中能產生巨大影響就不足為奇了。

————————————————

① 杜浚:《變雅堂集》詩卷3。

但是,這種現象在中國不存在.中國的茶文化是在民間土壤上發育起來,逐步成熟。在中國是先有庶民茶文化,后來才被統治階級所接受,形成宮廷貴族茶文化。民間的飲茶風習之盛已達到“茶為食物,無異米鹽”、“遠近同俗”、“難舍斯須”、“田閭之間,嗜好尤甚”(《舊唐書·李玨傳》)的程度,這是任何統治者都不可能剝奪的。茶葉已成為百姓們日常生活“開門七件事之一”的必需品,以茶提神解乏,以茶養生,以茶自娛,以茶敬客,以茶贈友,以茶定親,以茶祭祀等等,均早已形成風俗習慣,無需教導,無需勸說,人們自然而然會遵守。整日里為生活忙碌奔波的勞苦大眾,不可能有更高層次的文化追求,不會自覺地去追求什么茶道精神。

有很高文化修養的文人雅士們則醉心于品茗技藝的探研,他們都具有詩人的浪漫氣質,品茶時追求詩意的審美境界,很少人會從社會學和哲學的角度去考慮茶道精神問題。古代的官吏們都是典型的儒家子弟,歷來遵循儒家的處世原則,“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仕途得意時忙于政務,自然無暇來過問茗飲瑣事,倒霉失意時則隱退山林不問政事,只以茶來排憂解悶,尋求解脫,不會過問社會道德教化問題。而中國的佛門僧侶向來不干預寺外塵俗世界的事務,他們出來參加茶事活動,也都是以文人的身份出現,除了個別像皎然那樣的大德高僧之外,很少有人會去考慮茶道問題。

至于歷代最高統治者的皇帝們,似乎從來沒有考慮過要賦于茶事活動以崇高使命,雖然他們也經常以茶宴、賜茶的方式來招待群臣,但僅是作為宣揚皇威籠絡臣下的宮廷禮儀而已,并未具有太多的道德教化色彩。在他們看來,有博大精深的儒家學說足以成為統一全國民眾思想的強大武器,區區茶道,實在是無足掛齒。這是豐臣秀吉們統治的日本所不可能具備的。儒道大于茶道,這可能就是中國茶道觀念不發達的最重要原因。

二、中國茶藝的發展歷程

對于中國的茶人來說,飲茶是一門生活藝術,著重追求品茶時的藝術情趣,而不是缺乏詩意的清規戒律。即使是講究“禪茶一味”,也是側重以禪意來提升品茶的詩化境界,并不強化宗教色彩。

中國人飲茶飲了幾千年,開始是將茶作為食物,然后作為藥物,后來成為飲料,至遲從西晉開始,就將飲茶發展為一門生活藝術。作為飲料的茶湯,主要的功用是解渴、提神、解乏、保健,基本上是為了滿足人們生理上的需要。但是西晉詩人張載的《登成都白菟樓》中有“芳荼冠六清,滋味播九區”詩句,已經在描寫茶葉的芳香和滋味,可見當時人們飲茶開始講究欣賞香味,已經不再是單純的滿足生理上的需要了。杜育的《拜賦》除了描寫茶葉生長環境、采摘情況之外,還涉及用水、茶具、茶湯泡沫以及飲茶功效等,可以看出當時飲茶已經有了一套技術要求。特別是其中描寫茶湯泡沫的幾句:“惟茲初成,沫沉華浮。煥如積雪,嘩如春藪?!币馑际莿偧妩c的茶湯,茶末下沉,泡沫上浮,其光彩白如積雪,亮麗像春天的花卉。如此重視欣賞茶湯泡沫的色彩和形狀,則當時必有培育茶湯泡沫的技術,據關劍平先生的研究,南北朝時期就已經采用茶筅攪打茶湯使之產生泡沫。[1](p306)而對茶湯泡沫的欣賞則完全是為了滿足人們的審美要求,飲茶就具有藝術性了。至于《?賦》的最后兩句:“調神和內,倦解慵除。”描寫飲茶的功效,可視為中國茶道精神的萌芽。

中國茶藝的成熟是在唐代。這是因為有一大批文人介入茶事活動,撰寫了眾多的茶詩,提升了飲茶的文化品位,使品茗成為一種藝術享受。其中如孟浩然、王昌齡、李白、皎然、盧仝、白居易、元稹、杜牧、齊己、劉禹錫、皮日休、陸龜蒙等人,都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茶詩,對唐代品茶藝術的發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唐代詩人們品茶,已經超越解渴、提神、解乏、保健等生理上的滿足,著重從審美的角度來品賞茶湯的色、香、味、形,強調心靈感受,追求達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這從他們的眾多茶詩中可以得到印證。[2](P252—254)除了前述皎然茶詩的“三飲”之外,盧仝在《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中描寫的“七碗茶”也很典型:“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輕,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惟覺兩腋習習清風生?!边@樣的品茶已經不再把茶湯當做是一種飲料,而是成為藝術欣賞的對象或者是詩人們審美活動的一種載體。可見,我國的品茗藝術至少在唐代中期已進入成熟的時期。因此,陸羽的《茶經》對此進行了全面總結。

陸羽將唐代的煮茶技藝總結為:“一曰造,二曰別,三曰器,四曰火,五曰水,六曰炙,七曰末,八曰煮,九曰飲”(《茶經·六之飲》),就是茶葉采造、鑒別、茶具、用火、用水、炙茶、碾末、煮茶、飲用等九個方面。唐代盛行煮茶法,據《茶經·五之煮》記載是先將茶餅放在炭火上烘炙,兩面都要烘到起小泡如蛤蟆背狀,然后趁熱用紙囊包起來,不讓精華之氣散失。等茶餅冷卻后將它碾磨成茶末,再篩成茶粉。等水燒到冒起如魚眼大小的水珠同時微微發出聲響,稱為一沸,要放點食鹽進去調味。等水燒到鍋邊如涌泉連珠時為二沸,先舀出一瓢滾水備用,再用竹笑環擊湯心,然后將茶粉從中間倒下去。過一會兒鍋里的水翻滾為三沸,將就剛才舀出的那瓢水倒下去,此時鍋里的茶湯會產生美麗的泡沫,稱為“湯華”。這時茶湯就算煮好,分別舀人茶碗中敬奉賓客。

陸羽提倡的這套煮茶程序是:炙茶、碾茶、羅(篩)茶、燒水、一沸時加鹽、二沸時舀水、環擊湯心、倒人茶粉、三沸點水、分茶人碗、敬奉賓客。整套程序是相當完整的,其技術要求也是頗為明確、具體。陸羽特別重視煮茶時要培育出美麗的“沫餑”。稱之為“湯之華”,華者花也。指的是茶湯表面上浮泛的一層細密均勻的白色泡沫:“沫餑,湯之華也。華之薄者曰沫,厚者曰餑,細輕者曰花。如棗花漂漂然于環池之上,又如回潭曲渚青萍之始生,又如晴天爽朗有浮云鱗然。其沫者若綠錢浮于水湄,又如菊英墮于尊俎之中。餑者以滓煮之。及沸,則重華累沫,皤皤然若積雪耳?!?賦》所謂‘煥如積雪,曄若春藪,有之’。”陸羽用了棗花、青萍、鱗云、綠錢、菊英、積雪、春藪等一連串美麗的名詞來形容茶湯的泡沫,可見他對此是何等的重視。其實,唐代的詩人們也都很欣賞湯華的,常常用乳、花等美好字眼來形容:“沫下麴塵香,花浮魚眼沸”(白居易《睡后茶興憶楊同洲》)、“銚煎黃蕊色,碗轉麴塵花”(元稹《一字至七字詩·茶》)、“白云滿碗花徘徊”(劉禹錫《西山蘭若試茶歌》)、“白花浮光凝碗面”、“碧沉霞腳碎,香泛乳花輕”(曹鄴《故人寄茶》)、“惟憂碧粉散,常見綠花生”(鄭遨《茶詩》)……總之,唐代煮茶并不是只煮出一鍋普通的茶水,而是十分講究培育茶湯面上的沫餑(湯華)??梢韵胂笠幌?,唐代流行用青綠色的秘色瓷茶碗,茶湯是金黃色(杜牧《茶山詩》:“泉嫩黃金涌”;元稹《一字至七字詩》:“銚煎黃蕊色”),湯華又是“煥如積雪”的白色,一碗在手,真是令人賞心悅目,難怪詩人們會產生那么多美麗的聯想。

不過,在唐代茶藝發展進程中,除了陸羽等人之外還有一位茶人的貢獻值得注意,這就是臨淮縣(今江蘇洪澤縣西)的常伯熊。據唐代封演《封氏聞見記》卷6記載:“楚人陸鴻漸為茶論,說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統籠貯之。遠近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鴻漸之論廣潤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至臨淮縣館?;蜓圆苌撇枵?,李公為請之。伯熊著黃被衫烏紗帽。手執茶器,口通茶名,區分指點,左右刮目。茶熟,李公為啜兩杯而止。既到江外,又言鴻漸能茶者,李公復請之。鴻漸身衣野服,隨茶具而人。既坐,教攤如伯熊故事,李公心鄙之。茶畢,命奴子取錢三十文酬茶博士?!?/p>

從這條史料可以看出:(1)早在唐代,茶藝的基本程式已經形成,而且可以在客人面前進行表演。(2)常伯熊在表演茶藝時已經有一定的服飾、程式、講解,具有一定的藝術性和觀賞性,成為一項藝術形式。(3)茶藝的基本程式雖然是陸羽制定的,但卻是經過常伯熊“廣潤色之”后才“茶道大行”,即進行很大(“廣”)加工(“潤色”)之后才在社會上流行起來。(4)陸羽的表演效果不如常伯熊,故“李公心鄙之”。(5)既然陸羽的表演是“教攤如伯熊故事”,可見陸羽自己也接受了常伯熊已經“廣潤色之”后的茶藝程式,那么,現在看到的《茶經·五之煮》中有關煮茶的記載,應該是陸羽參考常伯熊的“潤色”而修訂過的。因此,應該承認常伯熊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茶藝表演藝術家,是現代茶藝師的祖師爺。

唐代茶人們對“湯華”的追求對宋代的影響很大,宋代的點茶法的最大特點正是對泡沫(湯華)的追求。斗茶時是以泡沫越多越白而取勝的,即所謂“斗浮斗色傾夷華”(梅堯臣《次韻和永叔嘗新茶雜言》)。當宋代的茶人們發現將茶粉直接放在茶盞中沖點擊拂會產生更多、更美的泡沫時,自然就會放棄唐代的煮茶方式。而是將早已存在民間的“閹茶法”加以改進發揚。早在三國時,張揖《廣雅》就記載“荊巴間采茶作餅,成以米膏出之。若飲先炙令色赤,搗末置瓷器中,以湯澆覆之?!边@與《茶經》所提倡的煮茶法并不相同,是將搗碎后的茶葉粉末放入瓷器中再用開水沖泡,《茶經·六之飲》中稱之為“癱茶”:“乃斫、乃熬、乃煬、乃舂,貯于瓶缶之中,以湯沃焉,謂之癱茶?!彼未狞c茶法則是將“瓶缶”改為茶盞,將茶粉放人茶盞中用少量開水調勻后再沖點開水,然后用茶筅擊拂使之產生泡沫。顯然,用茶筅擊拂產生的泡沫肯定比煮茶法要多也更美觀。而茶筅是早在南北朝時期就已發明。由此可見宋代的點茶法并非突然憑空冒出來的,而是有悠久的歷史軌跡可尋。

從宋代的《茶錄》、《大觀茶論》等茶書記載中,可以了解到宋代點茶法的點茶技藝是:炙茶、碾茶、羅(篩)茶、候湯(燒水)、?菡?烘茶盞)、調膏、注水、擊拂、奉茶。

宋代茶人們除了追求美麗的茶湯泡沫外,也講究茶湯的真味。陸羽在《茶經》中雖然反對民間傳統煮茶加進蔥、姜、棗、橘皮、茱萸、薄荷等佐料,但是他還是保留了加鹽的習慣。宋代的點茶則連鹽也不用,單純品嘗茶葉的芳香和滋味。宋代的詩人們也寫了大量歌頌茶湯色、香、味的詩句,經常三者并提,如“味觸色香當幾塵”(黃庭堅《送張子列茶》)、“色香味觸映眼來”(黃庭堅《奉同六舅尚書詠茶碾煮茶》)、“色味新香各十分”(葛勝仲《謝通判惠茶用前韻》)、“色香味觸未離塵”(劉才邵《方景南出示館中諸公唱和分茶詩次韻》)。而且還將三者稱為“三絕”:“遂令色香味,一日備三絕”(蘇軾《到官病倦,未嘗會客,毛正仲惠茶,乃以端午小集石塔,戲作一詩為謝》)。

宋代的茶書就將色香味列為三大標準。如蔡襄《茶錄》指出:“茶色貴白……以青白勝黃白”;“茶有真香……民間試茶皆不入香,恐奪其真”;“茶味主于甘滑”。宋徽宗的《大觀茶論》則將“味”擺到第一位:“夫茶以味為上,香甘重滑為味之全”;“茶有真香,非龍麝可擬”;“點茶之色,以純白為上真”。

但是,宋代點茶所使用的茶葉仍與唐代一樣,是用蒸青餅茶,即茶葉采摘后要蒸熟、搗碎、榨汁、壓模、烘干成團狀或餅狀的茶餅,特別是斗茶講究茶湯泡沫貴白,盡量將茶葉中的汁液榨干,“蒸芽必熟,去膏必盡”(宋子安《東溪試茶錄》)。致使茶葉的色、香、味都受到很大損失,有時會加進一些香料作為彌補,結果又使茶失去真香真味。而民間飲用的散茶,卻有不用蒸青而直接烘焙,其香氣和滋味自然勝過餅茶,于是逐漸傳播開來。明代謝肇涮《五雜俎》引元代馬端臨《文獻通考》“茗有片有散。片者即龍團舊法。散者則不蒸而干之,如今之茶也。”后說:“始知南渡之后,茶漸以不蒸為貴矣?!闭缑鞔S次紓《茶疏》所指出:“名北苑試新者,乃雀舌冰芽所造,一挎之值至四十萬錢,僅供數盂之啜,何其貴也。然冰芽先以水浸,已失真味,又和名香,益奪其氣,不知何以能佳?不若近時制法,旋摘旋焙,色香俱全,尤蘊真味。”特別是明明了炒青、揉捻技術之后,增強了茶葉的香氣滋味。張源《茶錄》記載:“候鍋極熱,始下茶急炒?;鸩豢删彛旆酵嘶?,徹人篩中,輕團數遍,復下鍋中,漸漸減火,焙干為度……火候均停,色香全美?!辈枨喑春髲图雍姹海臃枷?,葉色青綠可愛,經過揉捻滲出茶汁,易于溶解,滋味更加醇厚,人們就直接采用開水沖泡,以品嘗茶葉的真香真味,于是在宋元時期就已在民間流傳的散茶沖泡法迅速發展起來,特別是在明朝初年朱元璋廢除餅茶改進貢芽茶之后,宋代的點茶法就被瀹茶法(散茶沖泡法)所淘汰了。自此之后直到今天,瀹茶法一直占據中國飲茶方式的主導地位。

瀹茶法是用條形散茶直接沖泡,杯中的茶湯就沒有“乳花”之類可欣賞,因此品嘗時更看重茶湯的滋味和香氣,對茶湯的顏色也從宋代的以白為貴變成以綠為貴。明代的茶書也開始論述瀹茶法的品嘗問題。如陸樹聲《茶寮記》的“煎茶七類”條目中首次設有“嘗茶”一則,談到品嘗茶湯的具體步驟:“茶入口,先灌漱,須徐咽。俟甘津潮舌,則得真味。雜他果,則香味俱奪。”要求茶湯人口先灌漱幾下,再慢慢下咽,讓舌上的味蕾充分接觸茶湯,感受茶中的各種滋味,此時會出現滿口甘津,齒頰生香,才算嘗到茶的真味。品茶時不要雜以其他有香味的水果和點心,因為它們會奪掉茶的香味。羅廩的《茶解》也專門談到品嘗問題:“茶須徐啜,若一吸而盡,連進數杯,全不辨味,何異傭作。盧仝七碗,亦興到之言,未是事實。山堂夜坐,手烹香茗,至水火相戰,儼聽松濤,傾瀉人甌,云光縹渺,一段幽趣,故難與俗人言?!敝鲝埰穱L茶湯要徐徐啜咽,細細品味,不能一飲而盡,連灌數杯,毫不辨別滋味如何,等于是傭人勞作牛飲解渴。真正的茶人品茶,最好是山堂夜坐,親自動手,觀水火相戰之狀,聽壺中沸水發出像松濤一般的聲音,香茗人杯,茶煙裊裊,恍若置身于云光縹渺之仙境,這樣的幽人雅趣是難以和俗人講清楚的。明代的屠隆在《考??馀事》卷3“茶箋”中強調要識趣:“茶之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兼以白石清泉,烹煮得法,不時廢而或興,能熟習而深味,神融心醉,覺與醍醐甘露抗衡,斯善鑒者矣。使佳茗而飲非其人,猶汲泉以灌蒿萊,罪莫大焉。有其人而未識其趣,一吸而盡,不暇辨味,俗莫大焉。”品茶講究“幽趣”,是明清文人在品茗活動中所追求的藝術情趣,也是中國茶藝的一大特色。

這樣的品茶最適合用小壺小杯來品啜,許次紓《茶疏》“飲啜”就主張:“一壺之茶,只堪再巡。初巡鮮美,再則甘醇,三巡意欲盡矣?!薄八圆枳⒂?,小則再巡已終。寧使馀芬剩馥尚留葉中,猶堪飯后啜漱之用?!瘪T可賓的《?舨杓恪芬倉髡龐瞇『?薟瑁骸安韜?孕∥?蟆C懇豢停??話眩?紋渥哉遄砸??轎?萌?。何?壺小則香不渙散,味不耽擱。況茶中香味,不先不后,只有一時,太早則未足,太遲則已過。的見得恰好一瀉而盡,化而裁之,存乎其人。”于是就逐漸形成了功夫茶藝。最早見于記載的是清初袁枚的《隨園食單·茶》:“余向不喜武夷茶,嫌其濃苦如飲藥。然丙午秋,余游武夷,到曼亭峰天游寺諸處,僧道爭以茶獻。杯小如胡桃,壺小如香櫞。每斟無一兩,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試其味。徐徐咀嚼而體貼之,果然清芬撲鼻,舌有馀甘。一杯之后,再試一二杯。令人釋躁平矜,怡情悅性?!边@是典型的小壺小杯沖泡法,是今天功夫茶藝的原型,至清代晚期,功夫茶藝就已經很成熟了。

據寄泉《蝶階外史·功夫茶》記載,其具體沖泡程式如下:“壺皆宜興沙質。龔春、時大彬不一式。每茶一壺,需爐銚三候湯。初沸蟹眼,再沸魚眼,至連珠沸則熟矣。水生湯嫩,過熟湯老,恰到好處頗不易。故謂天上一輪好月,人間中火候一甌。好茶亦關緣法,不可幸致也。第一銚水熟,注空壺中蕩之潑去;第二銚水已熟,預用器置茗葉分兩若干立下壺中,注水,覆以蓋,置壺銅盤內;第三銚水又熟,從壺頂灌之周四面,則茶香發矣。甌如黃酒卮,客至每人一甌,含其涓滴而玩味之。若一鼓而牛飲,即以為不知味,肅客出矣?!?/p>

第12篇

8個月茶山生活,給億萬富翁深深震撼

在廣州荔灣區芳村大道的1850創意園內,坐落著一棟青磚結構的方形建筑。墻的一側,一塊巨型的陰沉木(烏木)赫然而立,上刻“陳國璋茶文化館”7個金漆大字。

步入館中,撲鼻而來的是沁人心脾的幽幽茶香,舒暢、清明,讓人忍不住深吸幾口氣。仔細打量,才發現茶香來自室內的三面茶墻。最引人注目的莫過于門廳那面“普洱屏風墻”,一個個由陳國璋設計的柵欄式木箱整齊疊放直達天花板,認真一數,整面墻收藏了1536塊茶餅。而廳中那張由古舊船木打制而成的“聚賢大桌”更令人驚嘆,茶桌足有6.5米長、2米寬,可同時容納30人圍坐品茗。

叩開二樓的潮州金漆屏風做成的雕花木門,一身白色唐裝的陳國璋進入了我們的視野,一口港式粵語不經意間透露了他的出身,而滿室陳列的歷代茶藝工藝品,則彰顯了他“資深茶人”的身份……

說起自己與茶的結緣,陳國璋僅用了兩個字概括——偶然。一切皆因玩心而起。

陳國璋出生于香港,本在香港經營巴士生意,資產上億。1988年,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在日本體驗了日本茶道?;氐较愀酆?,他向朋友感嘆:“為什么我們就沒有日本這么好的茶道呢?”誰知朋友笑道:“日本的茶道也是唐宋時期從中國東渡去的,日本人不過是換了和服,加了一些禮儀。中國才是茶道的發源地。”陳國璋恍然大悟,心生遺憾。

不久,陳國璋應臺灣朋友之邀參加聚會,席間有兩個黑幫大哥。陳國璋懂得規矩——“大哥”請客,不喝倒是出不去的。這邊陳國璋一心做好了大醉的準備,那邊“大哥”卻不緊不慢地拋出一句令在場人震驚的指令:“上茶!”這一次,“大哥”的口吻似乎沒有往日的狠戾,竟有著一絲難以言明的平和。原來,兩名“大哥”最近迷上了臺灣茶道,不僅酒喝少了,連人也平和了許多。這讓陳國璋對茶更添幾分興趣:難道茶有如此大的魅力?

帶著種種疑惑和好奇,陳國璋經朋友介紹,前往臺灣阿里山的高山茶區。他決定跟隨當地茶農耕種、除草、摘茶、烘茶……全程體驗“茶的誕生”。

陳國璋一待就是8個月。茶農不僅教會了他茶藝,更教會了他茶道精神之一——耐心。當時,同樣的茶葉,內地出產的每斤20元,而臺灣出產的每斤卻高達200元。奧秘何在?

此行終于讓陳國璋明白了,一切皆源于茶農的耐心和對“一手茶”的堅守。對茶農來說,每到采摘期,就要“看天做茶”:天氣晴朗,則早上山;如遇陰雨,則推遲,須等陽光蒸發掉部分水分,才能摘取濕度適宜的好茶葉。茶葉一經采摘,必須立刻制作,當天完成,而且每一步都是人工操作,一氣呵成。因為新鮮茶葉在空氣中容易氧化變色,隨著時間流逝,做綠茶的茶葉很快會變成烏龍茶原料,再遲就成了紅茶原料。因此在烘焙過程中,若沒人接手,即便是想吃飯、如廁都得忍著。所以,茶農從清晨采茶一直忙到晚上八九點茶葉制作完成才能休息??蛇@個準則在當時的內地,很少有人能做到。

這些體驗讓陳國璋對茶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也讓他對茶道有了更深刻的感悟,更讓他的個人素養提高不少。他一改往日的暴躁,變得平和、坦然了。

50歲癡迷茶道,用心“把玩”興趣

從臺灣回香港后,陳國璋對茶的熱情并未減退。他和朋友一起開始了探訪大陸古茶樹和茶藝人的旅行。他們游走在深山間,一邊旅行,一邊尋訪古茶樹和它們的守護人。

云南是中國古茶樹保留最多的地區。在當地,茶可飲、可入藥,在百年前,茶票還一度充當銀票使用。云南以前的風俗,茶園主在女兒出嫁時,常常會將茶園作為嫁妝送給女兒,結果,很多茶園無人打理,任茶樹自然生長。因此,幾百年的老茶樹就這樣被保留了下來,很多茶樹的樹根足有數丈之深。

這一次探訪,給了陳國璋很大信心,內地好的茶原料遠遠超出他的預期,也讓他產生強烈的振興民族茶道之心。要讓更多的人了解中國茶文化,就必須讓大家嘗到真正的好茶。

1993年8月,他將香港的巴士生意交給兒子打理,來廣州創辦了一家茶藝公司。從那以后,茶從一種純粹的興趣變成了陳國璋新的人生事業。

每年10月至12月是收購鐵觀音的好時節。茶農大多天剛亮就上山采茶,出產好茶的主要山頭是各廠家的必爭之地。只有起得早、搶占最高點,才能截到更多的茶農、找到好貨源。為了搶到最好的貨源,陳國璋和員工經常上演“攔路打劫”。他們半夜上山,爬上最高的山坡,在茶農必經的山路邊搭一張小桌,生一爐炭火,時刻煮著一壺開水。但凡有茶農經過,陳國璋都會一步上前,笑著將其攔下,當場抽取茶筐中的茶葉現場品嘗。合格,便將茶農的貨品通通截下。如此一截,每天能收上一噸多上佳新茶。

對于普洱茶,陳國璋更是下了不少苦工。陳家普洱之所以獨到,皆在于陳國璋所堅持的拼配之法。

他說,茶樹因朝向不同而茶味各異:朝東者香氣重;朝南者茶味薄、水味重;朝西者茶味重、水味薄;朝北者甜味重。所以,他只收東、西、北向的茶葉,基本不收南向的。

陳國璋說:“一餅上好的普洱需由三向茶樹的茶葉拼配,才能彰顯層次,提升口感?!?/p>

為此,陳國璋不僅需要熟悉每個收購地茶樹的朝向,更要對當地本年度的天氣有所了解。雨水多時,多收西向茶,東、北向的茶葉少收;雨水少時,則相反。每一年,他都是親臨茶園試茶、收茶。有時候,他也會開上自己的“貨車”(他對自己座駕的戲稱),駕一路收一路。

當然,要保證茶葉品質,茶農很關鍵。早年走訪古茶樹的守護人,讓他獲得了優質茶農資源,他也會用心維護著和茶農亦師亦友的關系。

2006年,普洱茶價格被茶葉炒家哄抬,出現“天價”。有幾個茶農靦腆地對陳國璋說:“陳先生,你看附近的茶農都漲價了,你是不是也能幫我們漲一點點?”陳國璋做茶并非只為牟利,更不屑于炒作。于是,他做出了一個讓茶農感動不已的決定:“今年你只需給我一半茶葉,其他的你自己去賣?!?/p>

到2007年價位最高峰時,陳國璋干脆放話:“我今年暫時不做茶了,你們把茶都賣給別家吧!”

2008年,泡沫破滅,普洱茶價格猛然下跌,一時無人問津。正在茶農焦急萬分之時,陳國璋出現了,助他們渡過了難關。

陳國璋說:“做茶和做人一樣,都要舍得。賺合理的錢,做正確的事。放寬心胸、不計得失,也是茶道教給我的精神之一。”

茶友茶道茶緣,分享最快樂

為將茶道精神發揚光大,早在1992年,陳國璋就在廣州蘭圃開了一家茶館,辦起了茶文化推廣興趣班教授茶道、傳播茶文化。那時候,在茶館品茗,一壺好茶要120元,可陳國璋推出的興趣班每周一至周五,從晚上7點至9點,5晚只收每位學員100元學費。他還特意以每周5000港元高價,從香港請來茶藝師傅授課。這個虧本的興趣班堅持了兩年。

如今,“陳國璋茶文化館”的會員有三分之一是在蘭圃結緣的學員或茶友,他們現在都成了“茶精”。

除了“資深茶人”的美譽,陳國璋還有另一個頭銜——“茶葉銀行”行長。大家可以將從陳國璋的公司購買的普洱茶像存錢一樣存在特定的茶倉里,每位儲戶都可拿到“茶業銀行”派發的“藏茶證”,儲戶的儲存信息,會被一一登記在案。儲戶擁有支配權,憑證存取茶葉,預先通知即可?!安铇I銀行”每年收取一支(84餅,每餅重1斤)50元的保管費。在這里,茶葉能得到精心保護。

“茶葉銀行”還為會員提供自由交易的平臺。臨時找不到買家,又想拋售的儲戶,也可將茶賣給茶倉,茶倉會在保證原價的基礎上,給予儲戶每年增值10%的“利息”。

陳國璋給會員算過一筆賬:以一年買4件(42斤/件),每斤60元計算,每年投資約10080元;買足5年后,在第六年,可取出第一年的兩件,這時,這兩件茶已升值,價格足以在第六年買4件新茶。如此循環。從第六年起,不僅喝茶不用花錢,再投資也不用花錢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县级市| 三明市| 新郑市| 济宁市| 柘城县| 东乡| 陇川县| 化德县| 青岛市| 韶山市| 阳曲县| 盘山县| 满洲里市| 漳州市| 肥城市| 西峡县| 新干县| 农安县| 长治县| 白沙| 永靖县| 乌苏市| 普定县| 德钦县| 樟树市| 昌平区| 丘北县| 英超| 临夏县| 乐业县| 鄢陵县| 盘锦市| 裕民县| 闽侯县| 赤城县| 乃东县| 许昌县| 镇原县| 大悟县| 山西省| 泌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