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跨文化交流背景

跨文化交流背景

時間:2023-06-06 09:32:5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跨文化交流背景,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跨文化交流背景

第1篇

>> 東西方文化淵源對于跨文化交流的影響 跨文化交流中的媒介形象建構與國家形象傳播策略 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典范 英語電影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運用 遷移帶來的跨文化交流與傳播 論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休克” 文化定勢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影響 談英語教學中對小學生中西方文化交流意識的培養 曾妍霏 做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西洋家具: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以開闊的胸懷推進中西方文化交流 琉璃:東西方文化交流的見證 跨文化交流中的“和而不同”原則 英語電影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跨文化交流背景下的中西方禁忌文化比較 淺談“跨文化交流” 從中西方文化差異看跨文化廣告的傳播策略 論林語堂散文創作與東西方文化交流 促進東西方文化交流打造高品質高等教育 東西方文化交流課程之教學初探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3] 趙琳.論全球化背景下漢英雙語播音的價值[J].江西社會科學,2009(7).

[4] 謝玉潔.全球化傳播背景下中國電視雙語訪談節目現狀與發展研究[D].河南大學,2012.

[5] 雙語播音[EB/OL].http:///view/9672365.htm#refIndex_1_9790955.

[6] 文衛化,王圓.從美劇的流行看中國觀眾對外來節目的接收――美劇的中國觀眾調查[C].中國傳媒大學第二屆全國新聞學與傳播學博士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8.

[7] 韓飛.跨文化語境下美劇制播模式研究[J].南京理工大學學報,2013(37).

[8] 《加里森敢死隊》停播幕后.Vista看天下[EB/OL].http:///index.php/Story/details/news_id/2362/newsc_id/18.

[9] 高煥.影視劇中的跨文化傳播――以美劇《越獄》為例[J].新聞世界,2009(9).

[10] YYeTs美劇翻譯組招募[EB/OL].http:///announcement/index/view/id/49.

[11] 《越獄》公開登陸中國熒屏 廣電總局回應稱其違法[EB/OL].http:///ent/ds/dsyw/200703/12/t20070312_10665743.shtml.

第2篇

【關鍵詞】中職英語教學 跨文化交際能力 對策

一、前言

眾所周知,語言是人類交流的重要工具,英語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幫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能順利進行跨文化交際。進入21世紀之后,英語這門語言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應用。學校的英語教學也承擔著更為重要的責任。中職院校旨在培養適應生產、管理、服務一線工作的技能型勞動者,在教育系統中有著至關重要的地位。然而,我們不能忽視,中職生的英語基礎普遍比較薄弱,學習自制力差,要想培養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需要英語教師精心設計教學。筆者根據已有的工作經驗,略談幾點在中職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對策,旨在幫助學生提高英語學習的興趣和跨文化交際能力。

二、中職英語教學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對策

1.充分挖掘語言教學材料。目前,中職院校英語教材種類繁多,其中不乏許多好教材――既有中國學者的獨立之作,又有外國專家的原版論著,或是兩者合作。在這些材料中,我們可以讓學生意識到關于不同文化的意象和描述,并且讓學生評估他們自己先前的認識是否與教材中的陳述相符合。比如《中職英語教程》教材中就有許多談論文化內容的文章,如“culture shock”“transnational marriages”等,該教程中每單元還有一個專門的欄目叫做“culture talk”,針對一個特定問題由來自不同背景的人談論在他們各自文化語境中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因此教師可以抓住現有教材中的跨文化因素做足文章,將其利用到極致。比如教師可以利用教材中介紹外國節日的內容,為中職生講解Christmas eve(圣誕前夜),Christmas tree(圣誕樹),Christmas card(圣誕卡),Santa Claus(圣誕老人),Christmas carol(圣誕頌歌)等相關文化。針對中職生好動的特點,教師可以邀請學生圍坐一圈,放著Silent night(平安夜)這首歌作為背景音樂,或讓學生自制圣誕卡、裝點圣誕樹,讓他們真正感受圣誕節的氣氛,在這種良好的氛圍中提升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

2.利用英語傳統媒體和文學作品。英語電影、電視、廣播、報紙、雜志和小說都可以用來作為跨文化能力培養的材料載體。例如文學作品就被廣泛用作語言學習材料,在提升語言能力的同時,“內化”跨文化交流能力。一直以來,如何有效地利用原聲英語電影作為語言教學的媒介都是國內外學者積極研究的問題。筆者認為,包含中國元素的電影作品更是進行跨文化交流教學的絕佳材料,例如《臥虎藏龍》(Crouching Tiger,Hidden Dragon)、《功夫熊貓》(Kung Fu Panda)、《雪花秘扇》(Snow Flower and the Secret Fan)等。這些電影以外國人能夠接受的方式來講述中國故事,讓外國人聽得懂、愿意看。用西方視角講述中國故事,其中的技巧值得我們細細品味。例如,《功夫熊貓》是中職生喜聞樂見的動畫電影,其以中國國寶――熊貓作為主角,本身就容易吸引學生的興趣。電影中有很多中國文化元素,比如中國風建筑(阿寶居住的房子是木質鏤空窗戶、黃色瓦片屋檐,是典型的中國式建筑)、中國風服飾(阿寶父親穿的是對襟唐裝、龜真人穿的是類似袈裟的服飾),教師可以在教學中為學生介紹外國人是如何認識這些中國文化的,以此培育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3.使用信息技術資源。電子郵件、聊天室、即時信息、基于網絡的互動學習都是信息技術帶給英語教學的一系列便利。這些資源除了可以像傳統資源一樣使用外,還有一個明顯的特點,即使用者參與到了一個真實的跨文化交流過程當中,他們能夠通過“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這種親身參與式的體驗教學形成跨文化意識并且根據實際獲得的經驗來反省。中職生可以通過給其他同伴(尤其是處于非中國文化語境的)或者以英語為母語的人發電子郵件或者通過聊天軟件聊天來實現上述過程。目前,我國已經有不少中職院校通過引入與教材配套的網絡學習資源實現了使用信息技術促進中職英語教學中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養,通過這套基于網絡的學習系統,學生之間可以使用英文完成互發郵件、即時聊天、互評作業、自學英語文化等任務,并且將其作為形成性評價的一部分,最終計入期末成績。

4.探索地方文化多樣性。對于缺乏海外經歷的中職生來說,以國內或者地方多元文化作為例子來詮釋跨文化交流可操作性更強,更能與中職生的親身體驗產生共鳴,并且更經濟。中職生發現不同地方文化群體的多樣性和復雜性,并且注意到這些群體之間是怎樣溝通并和諧相處的。以云南技師學院英語課堂教學為例:云南是一個少數民族眾多的省份,有26個不同民族,由于歷史地理的特殊因素,各民族之間的習俗千差萬別,文化豐富多彩,因此匯聚在一起學習的各民族學生帶來了各種不同的民族文化。這些學生在一起學習、生活的過程中各種文化也在沖擊碰撞和融合,它們之間是如何發生沖突的,又是如何調和的?學生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將這些例子帶入課堂,由教師條分縷析,以跨文化交流的視角來解讀這些行為,并將其中可用的經驗、技巧最終推廣到不同語言(英漢)的跨文化交流過程中。云南作為一個民族文化資源非常豐富的省份,意味著跨文化交流的素材也相當豐富。地方的、民族的、宗教的群體(如麗江納西古樂)以特定的主題(音樂)和國際群體(納西古樂愛好者)開展跨文化交流并取得巨大成功,這給中職英語教學中跨文化交流提供了重大啟示和鼓舞――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因此因地制宜,通過充分探索地方文化中的多樣性來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

5.引入文化使者。來自英語國家的外教或者有海外經歷的教師都是傳播文化的使者,他們往往有許多關于跨文化交流的鮮活例子,這些經驗可以被用作課堂教學內容。我國中職院??梢試L試開設由外教主講的英語層次課程;筆者也嘗試著將自己較豐富的跨文化交流經驗系統化,與課堂教學有機結合。這種與外教或者教師面對面地交流的過程提供了將跨文化交流付諸實踐的機會,同時在交流中獲得的經驗與材料又可以用于課程教學反思,進一步發展跨文化意識。即使這樣的機會不多,學生和老師也可以將他們的跨文化交流經驗帶入課堂以供討論和反思,例如在多文化背景下協調關系、化解分歧的能力――當我們與來自不同背景下的同事伙伴合作時,出現誤解、分歧甚至矛盾都是非常正常的,如何通過有效的溝通化解矛盾,增進彼此的關系,什么是在跨文化交流中成功的做法,什么是不成功的做法,我們自己感受如何等等。

三、結語

不管是國際交流,還是中國各民族之間的交往,甚或日常交往,跨文化交流現象都無所不在。因此,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與我們每個人有關。通過中職英語教學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對于幫助學生成長為具有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世界公民有著重要作用。在語言教學中培養跨文化交流能力需要傳授具體的文化知識、溝通技巧以及對待不同文化的態度,這些因素與在總體上理解文化、語言和溝通密不可分,同時也決定了參與者在特定情境中能否在足夠程度上注意到英語和多樣的社會文化背景間的動態關系?!敖毯谩睖贤ǖ囊粋€關鍵所在就是對英語使用環境中的多元語言文化背景的深刻理解,因此在中職英語課堂中,中職生、教師實際上參與到了一個多元語言文化實踐的互動環境中,教師將在這個環境中培養具備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學生,以便讓他們做好準備迎接在全球化時代中使用英語作為國際溝通語言的挑戰。

參考文獻:

[1]蔣玨Z.跨文化交際能力在英語閱讀教學中的培養策略分析[J].英語廣場.2016(04).

[2]劉桓瑜.商務文化在商務英語中的重要性[J].企業導報.2016(05).

[3]張秋樺.試論中英習語的文化差異及翻譯技巧[J].科技展望.2016(09).

第3篇

【關鍵詞】商務英語;跨文化交流能力;培養

在當今社會,經濟全球化已經是一個不容更改的趨勢,既然不能改變,就必須學會適應,這是整個自然界的生存法則。我國順應時勢,采取改革開放,加入WTO等政策,似的我國的對外貿易發展呈穩定的上升趨勢,相對應的商務活動的國際化標簽頁越來越鮮明。在對外貿易上,最常見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言語交流,它不僅決定交流的效率也決定著貿易脈的維護,因此如何培養商務英語學生在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商務英語學習中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首要性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是跨文化交流能力的英語翻譯,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其核心是“跨文化”與“交流”??缥幕?,就是說由本土對于他土的文化跨越即不同國度、種族、文化背景和思維下的人們之間的交流往來,交流則是暗示了這種能力的媒介――語言??缥幕涣髯顬橐婚T學科還比較年輕,但是作為一種現象確實古已有之,我國的絲綢之路就是最好的證明。

這里所說的首要性也可以理解為重要性,主要是為了說明跨文化交流能力在商務英語學習中的重要地位極其重要作用。進入21世紀后,我國的對外貿易無論是從質量上還是數量上都有了驚人的提升,可是令人遺憾的卻是同時具有專業知識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人才的缺少?;赝覈鞲咝τ谏虅沼⒄Z專業學生的教學與實踐指導,還是按照以往傳統教學思路、教學方法,對于詞匯、句型、語法這類的英語語言知識的過度重視,忽略了商務英語專業知識的學習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養。這樣的教學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將本來具有實踐屬性和意義的英語教學安全淪為普通的大眾化的英語教學,學生的實際所學與專業要求和專業施展平臺的脫軌,培養出大批量的英語語言知識水平高超可商務專業水平和跨文化交流水平底下的商務英語專業學生,這不能不說是一種偏離于失敗。商務英語教學的真正目標是在商務活動中發揮英語語言的交流功能,促進與談判或是貿易對方的情感和工作交流,從而為對外貿易工作效率和成果的提高作出努力。也正是基于這一意義的考慮,商務英語專業的教學在要求學生把英語和商務的基本知識掌握好的同時還要對學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進行培養,使得學生對于各國或是對外貿易主要國家的文化背景、風土人情、交際禮儀、習俗等都有一定程度上的把握和了解。只有這樣培養的商務英語專業的學生才能夠在對外貿易晚來中發揮自身優勢、價值,避免在運用英語進行實際交流的時候發生文化沖突、文化分歧,造成不必要的誤會與爭端。

二、商務英語學習中跨文化交流能力形成的影響要素

既然跨文化交流能力在商務活動中占據如此重要的地位,具有如此重要的意義,那么在日常的商務英語學習中我們勢必要將這種能力的培養放置于一個突出的地位。進過對于相關文獻的參考和相關觀點歸納,在商務英語學習中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養或是形成只要受到以下幾個要素的影響。

(一)實際話語環境的缺乏

這一點不僅僅體現在商務英語的學習中,還體現在普通英語的教學中。最為一名中國人,從出生開始我們就以自己的母語――漢語來進行生活、工作、學習中的一切交流,再加上我們沒有被完全殖民統治的歷史事實,導致我國沒有類似于印度、非洲諸國學習第二外語的傳統。英語作為一門外來語言,雖然我國已各種考試和比賽的措施,大力提倡和強調對于英語的學習,但是對于廣大的學生而言,課堂依然是使用和接觸英語最多的地方。這樣一來,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由于實際的必要的花與環境的缺乏,導致學會的英語無法實際運用,學生的英語實際運用能力極其欠缺,再加上受到中考、高考、和相關英語考試的影響,導致大多數老師和學生對于英語口語的忽視,這也是我國現金大多數學生出現“啞巴英語”現象的原因。語言本身最為一種工具,其最大的功能和效用就是交流,一旦這種功能和效用被扼殺或是阻擋,那么語言本身的魅力和作用也就無法展現了。

(二)對于原有思維方式的固守

在接觸一種外來文化或是外族文化的時候,本土文化的所有者往往以本土的文化思維、文化視野、文化模式去理解和闡釋所觀察到的各種文化現象,很少有人會以“入鄉隨俗”的態度去對一種外來文化或是外族文化進行了解和理解。當兩種不同的文化所表達的意義和方式產生差異的時候,學習商務英語的中國學生就很理所應當的以本土文化視野、本族文化模式去理解或是表述,由此就會產生很多不必要的誤會、誤解。文化既是如此,屬于文化范疇的語言自然也就沒有例外可言。在涉及到血燕學習的時候,中國學生在學習英語的時候往往會以中國人的方式、思維進行學習,而不是從西方人的角度出發去學習,以西方人的思維去考慮問題,導致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出現很多誤解,最突出的就是許多中式英語的出現。

(三)英語禮儀性、實際運用的忽視

在我國眾多高校的課堂上,傳統的教學方法依然占據著主體地位,傳統的教學思想在教師的實際教學中依然受到青睞。在具體的英語教學中,教師只是以滿堂灌的方式將死板的英語知識以一種更加死板的方式傳授給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只是一味的強調詞匯、語法、句型和翻譯技巧等,但是對于語言中的跨文化交際知識和技能的傳授還遠遠不夠。大多數老師在自我的課堂教學上還是喜歡“一言堂”的教學情境,老師教的輕松,也不用過多思考,但卻使學生在課堂上對英語進行實際運用的機會大大減少。再加上傳統教材的刻板以及對于理論知識的可以強調也是的學生的實際英語學習受到影響。

三、商務英語學習中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養方法

綜合前兩個部分的論析我們可以看出在商務英語的學習中對于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的重要意義,也可以看出通過對這種能力的培養在學生進入實際商務活動中重要作用,因此在進行商務英語學習的過程中必須有意識的對于學生的這種跨文化交流能力進行系統有效的培養,培養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幾點:

(一)對于不同國家的文化背景進行了解和把握,對文化障礙形成有效跨越

在現實的英語教學中,大多數老師知識傳授語言知識,可是對于文化知識的傳授卻極為欠缺,由此造成學生對于他國文化知識的掌握達不到熟練進行商務活動交流的標準。根據這一點,我們的教師在進行商務英語教學時必須有意識地自覺地加入對于西方文化知識的講授,使得學生的文化知識層面得到豐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得以提升。這就要求我們的教師在引起學生對于跨文化交流的興趣伊始就要向學生講授各國文化知識和跨文化交流技能,與此同時還要向學生提供相關的學習資料,讓學生養成自覺學習、自主學習的思維意識。

(二)理論聯系實際,在實踐中訓練跨文化交流技能

學習理論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運用于實踐,所以教師還必須有意識的為學生進行模擬情景訓練,給學生創造在實際生活中對于運用所學知識的機會,強化口語交流的同時,可以通過對于相關知識、情景的創設讓學生將學習到的跨文化交際知識運用于實踐,通過實踐發現自己在跨文化交流方面的優勢與不足,揚長補短,及時改進,讓自身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在一種具體可感的情境中得到檢驗和提升。

(三)多種教學方法并用

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教學的過程中,不可以固守一種教學方式,要創造性的學會將多種教學方式融合,這樣才會讓課堂有趣,才會讓教學效率凸顯。通過各種方法的滲透,讓外族文化知識成為課堂的一部分,從而為學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提升創造一種可能。在對學生進行語言交際模式訓練的同時也要注意對學生關于西方人的非語言交際的訓練,雙向結合,讓學生的交流能力得到加強。

四、結語

商務英語學習中國的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養任重而道遠,需要全體老師的努力,更需要全體商務英語專業學生的配合。通過三個部分的論述只是淺顯的將這一問題提出,希望以拋磚引玉的方式,使得在未來的關于商務英語學習中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養產生更多有效、有創新的方法,這不僅對于學生的個人發展有利,對于我國的對外貿易事業的發展同樣具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簡介:于思洋;(1992-3),遼寧鞍山人,就讀于渤海大學文理學院外語系,主修商務英語,輔修國際貿易,經濟學,外貿函電等課程。

參考文獻:

[1]高淑英.商務英語中的商務文化意識及其培養[J].商業理論,2005(10):39―41.

[2]陳申.外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M].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9.

第4篇

關鍵詞 仁愛英語 滲透 跨文化教學

全球化的新浪潮已經來臨。全球化不斷推進的過程中必然會有更加頻繁、更加密切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我們應該具備跨文化交流的能力。《英語課程標準》強調:英語教學應該是對人的品格、思維、語言能力、健全人格、文化知識和意識等的全面素質教育,了解文化差異、增強跨文化交流能力、增強全球意識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接觸和了解英語國家文化有益于對英語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對本國文化的理解與認識和培養世界意識。在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能力,逐步擴展文化知識的內容和范圍。如果我們對英語文化與漢語文化之間的差異不重視,必然產生語言教學和文化脫節。正如美國外語教學專家溫斯頓?布倫姆伯克所說:”采取只知其語言而不懂文化的教法,是培養語言流利的大傻瓜的最好辦法”。仁愛英語Project English突出交際與文化,文化與語言密不可分。學習語言不僅僅是學習語言本身,同時還要了解語言中所傳達的文化信息。教材在系統編排語言知識的同時,注意激活學生已有的文化背景知識,并由淺入深地介紹英語國家的文化。注重培養學生對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寓思想教育于語言教學之中。提高學生對待文化差異的鑒別能力,使學生逐步學會在實際的情景中恰當而靈活地運用語言。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通過學習外語,學生可以了解異國文化,有利于學生在將來的多元化社會中學會理解他人、互相尊重的同時,尋求合作與發展,共同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語言又是文化的寫照,不僅反映文化的形態,而且語言結構部分或全部地決定人們對世界的看法。英國專家Sir Edward指出:”Culture is that complex whole that includes knowledge, belief, and mora1, law, custom and any other capabilities and habits acquired by man as a member of society.” 所以教學中教師要做到既不放棄知識文化的積累又要加強交流文化的導入,還要向學生講述英漢常用語在語言形式和風俗禮儀方面的差異。

一、在教學中滲透跨文化教學的措施和方法

(一)提高教育者自身文化素養

文化背景知識包羅萬象,廣義上,它包括目的語國家的政治、經濟、歷史、地理、文藝、宗教、習俗、禮儀、道德、倫理、心理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狹義上,日常用語、專有名詞、成語典故、民間諺語等和形體表情等無聲語言,都反映出大量的文化背景知識。我們可以通過結交外國朋友,涉獵各種形式的文學作品,觀賞外國電影,學習外文歌曲等多種渠道來了解外國文化。作為一名外語教師,必須不斷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才能適應跨文化教學的要求。

(二)優化語言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效率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了解文化的前提是學習語言。因此外語教學必須遵循語言教學的基本模式。我國中學英語學習的周學時很短,我們在課堂上除了完成基本的語言學習,還應充分為交際提供時間、環境和實踐的機會。精講精練、大信息量的現代英語課堂模式,對我們的教學方法提出了高要求。在模擬語言環境、創設語言氛圍方面,現代教學手段如網絡等的應用已成為必然。如何將這些手段有機地與課堂結合,如何選擇和語言材料相關的背景文化知識,這都是需要我們教師努力的。

(三)充分利用教材,通過日常教學滲透

Project English中有許多地方都出現了與文化背景知識相關的話題。只要充分挖掘其中的內涵,以教材為線索,通過日常課堂教學隨時提供和補充相關知識是完全可行的。比如,七年級下冊Unite 8 The Seasons and the Weather中,出現了Customs in Different Countries以及不同節日Let’s celebrate的話題。筆者就將風俗習慣以及節日的由來、慶祝時間、慶祝方式、飾物、禮品讓學生盡可能多地了解,將中外人士行為習慣以及節日的對比作為重點以加深對文化差異的理解。我向學生介紹:In Japan, when you enter someone's home, you should take off your shoes. In Brazil, people never go out with their hair wet. In Indonesia, you mustn't point to anything with your foot. Don't eat with your left hand in Muslim countries, and don't touch a child on the head in Tailand.Unit 8 Topic 3主要是談論節日,核心是“Christmas”,講述了圣誕節前后常做的事。通過與中國春節的對比和談論,讓學生了解中西文化的差異并學會尊重外來文化弘揚民族文化,給學生一個表達自我感受的平臺。教材中可發掘的素材不勝枚舉,只要教師有目的地注重文化意識的培養,就會做到文化和語言并重。

二、教學中滲透跨文化教學的實踐

(一)英語詞匯文化內涵的滲透

將詞匯的學習與文化背景聯系起來,即 “文化滲透”法來施行詞匯教學,也是跨文化教學的一個方法。比如:英國英語和美國英語發音的區別都能暗示出說話人的文化特征。在拼寫方面,美國英語中的center,color, traveled和英國英語centre, colour, travelled中也反映出英語的演變文化。在用詞方面,中國人喜歡用”仙逝”來回避”死”,用”發?!眮砘乇堋弊兣帧?,和英語中用pass away和 put on weight 來回避這種令人尷尬的詞匯又有著同樣的文化潛意識。

(二)英語語法文化內涵的滲透

語法主要描述詞的曲折變化、詞在句子中的相互關系及詞法和句法規則。不同的語言有不同語法規則。例如:英語詞匯的曲折變化有動詞的時態、名詞的單復數、形容詞和副詞的比較級、最高級等等,但這些在漢語中卻沒有,因而成為英語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一種語言的語法不僅有其邏輯形式、結構,而且是通過語言在交流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因此必然對語言使用者產生心理上和社會上的影響。英語教師在教語法時,應注意英語語法的心理因素,讓學生懂得一些特殊的表達方式和慣用語。如:漢語說”我想明天不會下雨”,英語中要說:”I don’t think it will rain tomorrow.”而不說:”I think it won’t rain tomorrow.”這就說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思維方法不同,語言表達不同,句法結構也隨之不同。

(三)英語對話和課文中文化內涵的滲透

在跨文化交流中,談話的內容、話題的選擇是產生交流失誤的主要因素。一個文化中人們習慣交流的話題可能是另一個文化中人們設法回避的話題;一種文化人們常常涉及的內容,可能構成對另一個文化中隱私的侵犯。中學的英語閱讀教學除了必要的知識傳授外,更重要的是在課內創設議題。教師要靈活地掌握好教材的切入點,以利于學生結合文化背景和文化蘊涵來展開活動,進一步增進課堂效果和文化知識的積累。

結束語:

實現跨文化交流是外語教學的根本目的。全面提高外語教學質量、提高學生外語語用能力,是中國教育面臨的重要任務。Project English是適應跨文化教學的教材,我們應該利用這一平臺展開跨文化教學。提高對跨文化教學重要性的認識,緊跟世界教育的發展方向,大膽探索跨文化教學,做到語言知識與文化知識的有機結合,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識,不斷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為培養出具有跨文化交流素質的人才而不斷努力。

參考文獻:

[1]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 英漢語言文化對比》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7-05-01

第5篇

關鍵詞:非英語專業 跨文化交流 教材選取 課程建設 教學方法

中國經濟的崛起給傳統教育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其中對于如何培養大學生跨文化交流的能力以適應國際競爭已經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盡管跨文化交流已經成為當代大學生的必修課程,但是以英文專業背景為依托的課程設計并沒有真正提高非英語專業學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筆者以瓊州學院為例,通過對教材選取,課程設置以及教學方法等情況的客觀分析,并提出積極有效的改進措施,以促進非英語學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提高。

1 非英語專業《跨文化交流》教學現狀分析

跨文化交流學最早起源于美國,在Edward Hall 1959年出版《無聲的語言》后,許多有關跨文化交流的著作應運而生。同時,美國的一些大學開始開設跨文化交流課程[1]。而跨文化交流學在我國的歷史很短,大致上是從20世紀80年代初期才引起國內學術界的注意。

1.1 《跨文化交流》教材選取分析

首先,《跨文化交流》教材內容的選編不應以英文專業背景作為依托。以瓊州學院大二酒店管理學生采用的英文原版教材為例,學生的英文認知水平與對英美文化的了解不能與教學目標同步,過難的英語詞匯以及地域文化的空白在學生的閱讀過程中造成了比較嚴重的障礙,從而不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再次,教學內容的編排以輸出“優等文化“為主,抑制了文化雙向信息交流的本意。我國引進的原版或編著的教材中有關跨文化交際的理論、概念、案例和話題具有鮮明的“舶來”特色,如老齡化、同性戀文化、性別歧視、社會階層、個人取向系統等文化層面和社區動力學、大眾傳媒、計算機協助交流、關系交流、勸說、談判、認知、判斷、推理等交際學概念和理論。[2]提到異國文化,就會想到西方文化,一講到西方文化,就認為是美國文化,講到美國文化,便認為是時尚優等文化。然而跨文化交流的意義并不僅僅單一傳遞西方強勢國家的文化與價值觀,而是通過與本國文化的對比,提供一個多元化的視角去激發學生思考問題,以一種寬容的態度去接受世界的多樣性,以促進本國文化的良好發展。最后,教材內容的選編不符合學生興趣。例如學生對于社會熱點問題與國際爭端的關注要遠大于英文詩歌的起源。

1.2 《跨文化交流》課程設置分析

83%的高等院校將跨文化交流設置成為選修課,69%的院校認為最佳開課時間為大三第一學期,62%的院校認為此課應持續兩個學期。超過一半的學校認為目前課時不夠是教學中面臨的主要困難之一。這說明大家普遍感到這門課程并未受到足夠的重視[3]。非英語專業的跨文化交流課程旨在從歷史、地理、經濟、政治、宗教、教育制度、文學、哲學、美學等各個方面,多角度、多側面、深層次地發掘和研究目的語和本族語文化[4],同時又肩負著使學生熟悉中國文化傳統,提高大學生文化素養,能夠以一種多元文化人的身份“開放、靈活、有效地進行跨文化交流的任務”[5]。因此,僅將其作為一個學期的選修課,是很難完成從“跨越”——目的文化知識和交際技能的獲得——到“超越”——對文化多元性的意識和對差異的寬容態度,對異文化成員的欣賞能力以及對自身文化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的觀察和反省——的轉變。

1.3 《跨文化交流》教學方法分析

93%的院校采用了文化對比,86%采用了案例分析,61%采用了文化講座。這說明多數教師依然立足于單向傳授與對比描述,而對學生跨文化交流的技能提高沒有真正落實[6]。例如瓊州學院跨文化交流課堂主要采取影音圖像示范以及微型劇模擬進行角色沖突扮演,由于受到條件限制,無法帶領學生運用項目教學方法(project based)進行社會實踐深入研究,從而也無法量化評價教學效果。

2 非英語專業《跨文化交流》教學改革建議

2.1 教材選編應以“因材施教“為原則

閱讀詞匯的難易程度應符合我國大學生英語水平的實際情況。我國大部分非英語專業學生的英文水平處在英語四級至英語六級之間,少數優秀分子可以達到英語專業八級水平。英文教材的選編應以適應普遍性為主,過易或過難都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教材內容的選取應從全球角度出發,沖出“英美即世界“的定格模式。同時適當引入社會以及全球的熱點問題,如黃巖島爭端或蘋果公司,激發學生的討論熱情,提高學生辯證思考的能力。

2.2 優化課程設置

高校應重視跨文化交流課程,將選修課改為必修課。英語應用能力與跨文化交際能力已日趨重要,而交際能力的高低會直接或間接影響學生的職業發展與前景。

跨文化交流課程不僅僅是一本教材就可以真正達到“跨”的目的,它要求學生具有廣泛的知識與較深的認知水平。例如種族優化主義理論涉及人類發展學,戰爭史,經濟學等;交際學概念涉及到社區動力學,大眾傳媒,判斷推理等;而跨文化的研究方法又涉及到心里分析方法,辯證法和詮釋法。所以為了保證跨文化交流的教學效果,高校應當考慮開設相關人文課程作為鋪墊。

跨文化交流課程開設的時間也有待商榷,筆者認為開設在大三第二學年比較適合。大部分高校學生大一大二學年忙于基礎公共課的學習,尚未形成比較完善的專業知識體系和社會認知體系。通過大二學年末期的社會調查實習以及大三第一學年的專業知識學習,學生的批判思想會在潛移默化中形成。這段時間他們思維相對活躍,接受新鮮事物的態度也比較積極,而本課程的培養目標也是通過給學生提供一個多元化的視野,促進學生的批判學習能力,兩者不謀而合。

2.3 教學方法改革

以學生未來的職業規劃為依托,進行針對性較強的實踐教學。例如我院酒店管理專業的學生,可與本校留學生混合分組作業,共同派遣到本地酒店進行實習調查,并提交英文報告同時進行組織課堂展示。

課堂組織模式應打破傳統教師單向傳授“靜”的模式,給予學生“動”的權利。教師采用啟發式教學,將問題不斷拋出,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或者觀點辯論,將課堂主導權回歸給學生,讓學生在相互學習(peer study)中自覺提高交流能力,最后由教師進行總結陳詞并由學生獨立完成課堂筆記總結。

3 結論和建議

非英語專業的《跨文化交流》課程強調的以英語語言為媒介,通過對本族與異域文化現象的思考和討論,增加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以提高跨文化交際的能力。本文從教材選取,課程設置以及教學方法三個方面闡述了教學改革意見,下一步研究方向建議重點討論教師自身素質的培養以及教學效果量化的體系開發以促進與完善非英語專業跨文化交流課程的建設。

參考文獻:

[1]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46-55.

[2]姚霖霜.美國大學跨文化交際課程大綱的文化特征分析[EB/OL].htt

p:///news/2008-01-31/70665.html,2012-3-10.

[3][6]鄔姝麗,周英莉.高校英語專業跨文化交際課程教學現狀調查研究[J].中國外語教育,2010,3(2):61-69.

第6篇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進一步加快,跨文化交際能力成為當代大學生必須具備的生存能力。本文分析了當代大學生跨文化交流的障礙,包括文化因素、偏見以及民族中心主義。進而從自身培養、教師導向,以及利用多媒體、網絡等方式培養大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使其成為合格的世界公民。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能力;大學生

【中圖分類號】G6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071(2012)02-0022-02

引言:

進入21世紀,全球化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具有不同身份、不同背景的人們需要適應地球村村民的角色,形成以世界公民身份生存的立場。因此,當代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已經成為其必須具備的生存技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在《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中也明確要求高校應積極安排跨文化交際內容,以培養和提高大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1 跨文化交際障礙

目前影響我國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文化因素,對外來文化的偏見以及民族中心主義。

文化因素是指文化中的深層內核,即民族文化精神本質,主要表現為價值觀。價值觀是跨文化交流的核心,例如中國的核心價值觀就是中庸、和諧,而美國的個人主義則是其價值觀的首要表現。忽視文化的不同極易造成交際的障礙,甚至引發民族沖突。

對外來文化的偏見則是對于某種文化先入為主的、偏好性的觀念。對外來文化的偏見極易造成交流的歪曲與誤導,使得跨文化交際出現問題。大學生應當在搜集足夠信息的基礎上,以開放的視野接受信息,平等的進行溝通交流。

民族中心主義也是影響跨文教交際能力的一個主要障礙。它會使民眾之間的不信任發展成為民族間的交際距離甚至文化沖突,是跨文化交際的一個潛在的問題。

2 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

因此,大學生應當積極培養自身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教師也應當盡可能的幫助學生培養這種能力。此外,還可以利用多媒體、互聯網等先進的媒介來進一步培養和提高大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2.1 大學生自我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

要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大學生自己必須培養其跨文化的意識與能力。首先,跨文化意識是指對原有文化以及外來文化之間關系的認識與理解,它不僅包括對兩種不同文化的地區社會差異的認同,也包含學習者對該種系列文化的意識。只有培養了自身的跨文化意識,才能在接受文化差異的基礎上,,進行廣泛而有效的跨文化交流。

其次,大學生必須培養自己進行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即培養移情能力。這就要求大學生擺脫偏見,擺脫民族中心主義情結,不以本民族的價值觀念看待和評判其他文化。大學生要在充分認識自我的基礎上,承認并了解世界的多元性,學會換位思考,站在其他民族的立場上看待和思考問題,進而塑造全新的自我,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2.2 教師引導大學生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

教師在培養大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引導學生對跨文化交際的關注,并及時培養其跨文化交流的能力,使其能成為合格的地球村公民。

教師在新生入學教育上就應當強調跨文化意識,介紹國際交流項目,為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的培養奠定基礎。在實施教學中,教師還可以在充分利用圖書館等資源豐富英語文化結構,鼓勵學生主動與不同文化的人員交流,激勵其跨文化意識的自我培養。

此外,教師還可以針對跨文化交際的具體問題進行專題輔導,例如對某一文化的專題介紹,可以邀請具有該文化背景或者了解該文化的人士進行專題講座。也可以針對某一知識進行專題輔導,例如對禮儀知識的輔導,引導學生了解并區別不同國家不同場合的社交禮儀,使學生掌握最實用的跨文化交際方法。教師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培養跨文化交際的意識,也可以幫助其提高這方面的能力。

2.3 利用多媒體培養大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多媒體教學具有直觀、動態的優點,與傳統教學方法相比,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多媒體教學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文章的背景知識。教師可以運用PPT、視頻、圖片等方式展現該文化的背景,使學生在最短時間內獲得最大量的信息。多媒體教學法其生動性、形象性可以使學生對不同文化的認識更加明晰、準確,對于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非常有利。

其次,多媒體教學法可以更好的設計英語活動,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教師利用可以多媒體設計英語活動,例如為英語電影配音,不僅讓讓學生在主動參與英語活動的過程中鍛煉其策劃組織能力,更可以大大激發起學習英語的興趣,對英語文化的好奇心也被調動起來,為其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提供鍛煉機會和進行心理建設。

2.4 利用互聯網培養大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還需要積極利用互聯網提供的信息與便利?;ヂ摼W上豐富的信息資源是大學生了解不同文化的主要來源。大學生要想很好的進行跨文化交流,必須了解所交流對象的文化背景,這樣才能實現情感的溝通與對接。例如從美國媒體的介紹中我們可以得知美國是一個極其注重個人價值的國度,我們在與美國人進行交流時就應當注意對其個人空間的充分尊重,不能盲目的套用中國的價值觀。

但是,互聯網上的信息良莠不齊,不僅需要教師進行合理的引導,學生自己也要增強辨別能力,正確區分正確信息與錯誤信息,真實直觀的了解不同文化,增加文化素養,拓寬文化交際視野,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結語:全球化背景下,提高大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勢在必行,而對異質文化的深刻的把握和了解是實現跨文化交際的重要前提。教師和學生都應當致力于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并在此基礎上增強跨文化交際的實踐能力。本文僅從自身培養、教師導向,以及利用多媒體、網絡等方面介紹了培養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方法,并不能完全解決跨文化交際中存在的所有障礙。我們應當積極探索更加多元化的方式,使當代大學生成為合格的世界性公民。

參考文獻

[1] 黎櫻,張慶林,教育國際化背景下大學生跨文化交際情感能力的培養[J]2011年10月第9卷第10期。

第7篇

關鍵詞: 跨文化意識 文化差異 英語教學

1.引言

在傳統中國高校英語作為外語的教學過程中,老師往往過于重視語言技能的教學,僅僅重視單詞、詞組、句型和語法規則的背誦。如“激發―回應―強化”機械模式,這樣的學習方法陳舊,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當中國學生的外語語言能力提高到相當水平之后,文化障礙更顯突出。語言失誤很容易得到對方的諒解,而語用失誤、文化誤解往往會導致摩擦發生,甚至造成交際失敗。在中國高校英語教科書中有些場景甚至會不經意地用中國文化取代外國文化,這種現象在日常教學中也經常出現。

那么,文化是什么?通過文化,我們表達什么?從廣義上看,文化可以被分成以下三種:

(1)高度文化,例如:政治、哲學、教育、文學等;

(2)深度文化,例如:價值感、思想形成、行為守則、、道德標準等;

(3)通俗文化,例如:風俗形式、人際交往的禮儀禮節、生活方式、家庭模式、飲食文化、茶文化、足球文化等。

2.跨文化交際研究的基本目的

跨文化交際研究的基本目的有三個。第一,培養人們對不同文化的積極理解態度。第二,培養跨文化接觸時的適應能力。第三,培養跨文化交際技能。在美國,除了在大學設有這方面的課程之外,在社會上,如商業界也有許多機構專門培養跨文化交際技能,以適應國際化社會的需要??梢哉f,正是基于這一點,跨文化交際研究的實踐意義要大于理論意義。

3.基礎英語作為外語教學存在的問題

傳統英語教學過分注重語言技能而忽略隱藏在英語背后的文化。所以學生缺乏充足的綜合語言技能和有關英語文化的知識,在實際運用時問題頻出。引起這些問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種:

(1)在學英語的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是由中國文化的干擾引起的。結果,他們無法正確或深刻地理解暗示某些特定的文化沖突的語言現象。例如:“老人”英語翻譯成“senior citizen”或“elderly citizen”,代替“old citizen”。因為外國人對年齡特別敏感,不愿用“old”這個詞。

(2)由于相當大的差異,在跨文化交流中,人們通常會用自己的說話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和理解對方的語言。例如:

一方面,對于隱私的不同態度:

中國人:你要去哪里???格林先生?

美國人:(不情愿地)去超市。

中國人:(興奮地)你要去買什么東西啊?

美國人:(不高興地)……

另一方面,對贊美的不同態度:

美國人:你贏了嗎?

中國人:對,我贏了。

美國人:真的嗎?恭喜恭喜!

中國人:這真的沒什么。

(3)教師沒有充分的文化知識是另外一個障礙。老師是學生學習英語的“文化大使”。然而大多數高校的老師自己都沒有充足的英語文化背景知識,甚至沒有系統地學習過外國文化。

4.在以文化為基礎的教學中,培養跨文化意識

對于目前英語教學中面臨的問題,有幾個解決方法。首先,介紹文化知識要建立在兩個基礎上:語言的正確運用和語言運用的真實場景。其次,一旦遇到與國外文化相沖突的個人經歷,就要立刻把這段經歷深深記在心里,將它內化成個人文化修養的一部分。第三,老師對所教的語言、所教語言的文化背景及說這門語言的人的辯證統一性要抱有一種深思熟慮的態度。第四,對文化教育的種類進行定義,改革教材,尤其要開發出一套系統的文化教育課程作為高校的選修教材。第五,增加教師自身的培訓和教育機會,這是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的根本源頭。第六,增強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敏感度。

6.結語

在當今多種文化并存、變化發展迅速的社會中,用英語在國際舞臺上與別國交流是一種正確選擇。當一個人與別國人交談時,那么跨文化交流就會發生。如果超出文化范疇,那么跨文化交流就永遠不會取得成功,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關于英語文化的傳授與學習實際上是無法被分離的,這點已越來越受到語言專家的認可。教育者已經認識到了這一點,所以在基礎英語作為外語的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應該得到培養。

英語基礎教育的問題就是沒有配套的外國文化教育??缥幕涣饕庾R的培養在全球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已經成為學習英語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語言學習已經不能再與文化、經濟、社會脫節而孤立存在。

參考文獻:

[1]陳圓圓.跨文化交際背景下的英語教學[J].教育教學論壇,2010(32).

第8篇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人才培養;旅游英語

我國涉外旅游在近年來得到了快速發展,對于其從業工作人員而言,并不只是單純地為外國旅客提供旅游翻譯工作,而是需要具備跨文化交際的能力。這就要求跨文化交際人才需要對異國文化、語言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并能夠將跨文化交際能力應用到旅游英語翻譯當中。因此,在進行跨文化交際人才培養過程中,需要加強其人才的跨文化意識,要讓其樹立起保護傳統文化的責任意識,通過跨文化交際能力來消除中外文化差異所形成的障礙。

一、旅游英語翻譯人才培養現狀分析

對于旅游英語翻譯人才培養而言,需要其具備非常深厚的英語功底的同時,還需要了解涉外旅游所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不斷發展,不同國家之間的文化交流越來越多,特別是我國特有的旅游資源,吸引了眾多國外游客。在這樣的一種發展形勢下,旅游行業呈現出了多元文化的局面。此外,旅游行業的發展在多元需求及多元文化的促進作用下,已經逐步從單純觀光旅游向著綜合性旅游發展,其旅游項目包含了觀光、探險、考察等多位一體的綜合性旅游活動。從當前的旅游活動進行分析,人們更多關注的是對風土人情的體驗式旅游活動。在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下,所傳播的旅游信息體現出多元化的特征。因為旅游客源地在我國各個地區分布,旅游者的文化層次與背景也體現出多元化的特點。在大眾化旅游主導地位的日益提升下,旅游英語從業工作人員日后必然會接觸到各行各業以及各個國家的旅游者,這樣跨文化交流自然越發增多。所以,加強旅游英語從業者和旅游專業學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顯得尤為重要。分析我國當前旅游英語專業學生跨文化交流能力普遍低下的原因在于如下幾方面:(1)首先,教育理念所存在的問題。當前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過度注重英語的工具性,而忽略了人自身的本性,在教學中并未有要提高學生跨文化交流能力強烈的意識。(2)教學模式中存在的問題。當前的課堂模式過于傳統,很難強化學生靈活利用自身英語能力來提高自身跨文化交際的能力。(3)文化陶冶的不足。學習旅游英語專業的學生,既需要培養他們的專業技能知識,也需要培養他們綜合素養,如人文素養、國際文化素養等等。(4)課程設置存在的問題。據有關調查研究表明,在我國各大高校旅游英語專業課程設置中并未有專門培養學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課程。(5)缺少實踐教學環節。缺少涉外實踐活動,也是導致學生跨文化交流能力低的主要原因。

二、我國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普遍偏低的原因

1.學生的原因。很多學生都存在這樣錯誤的想法,那就是我學習知識只是為了考試與升學。因此,在文化知識學習中只是想要怎樣提高學習成績,并沒有對所學習的語言深入研究,在平常學習過程中,并不重視學習英語語言文化,造成交際能力很低。2.教師的問題。很多學校的教師在理解中西方語言和文化中有誤區,教師們都認為語言知識比文化知識要重要很多。所以,很多在課堂授課中,教師并不重視培養學生的文化知識,而是著重講解一些語言知識,并不是很重視跨文化交流,這樣就導致學生沒有一個好的平臺能夠感受西方文化。3.中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的差異。(1)詞匯的區別。從小學階段開始我們就接觸了詞匯,學習任何一門課程,都需要詞匯。學習過英語知識的學習都知道英語中很多詞匯與中文中的很多詞匯有區別,有的連意思都是完全不一樣的,可見文化差異確實很大。(2)交際習慣與行為方式存在的差異。一個人的言行與他所接受的教育背景有關。若是教育背景存在差異,則人們的行為表達方式自然有所不同。如中國人見到親戚朋友,第一句話就是:“你吃飯了嗎?”其實它的含義并不是問親戚朋友是否吃飯了沒有,它與英語中的“Hi”含義差不多。但英語中的Haveyoueatenyet才是問對方吃飯了沒有,因此,若是在英國人打招呼時說到“Haveyouhadyourlunch”,對方會認為我們想要請他們吃飯,出現了誤解意思的現象。(3)價值觀與思維方式的不同。在地理環境與發展歷史的影響下,各個國家的價值觀和社會觀與我國的肯定有所不同。對于人們的日常交往價值觀有著很大的影響。在跨文化教育交流中,為了能夠更好地進行交流,就需要了解各個國家的交流文化,之后做出正確的預測。如在我國,集體主義是一種甘于奉獻的精神,是我國一直倡導的精神。在個人利益與集體主義出現沖突時,要毫不猶豫地選擇集體主義。但在美國,一切都以自身的利益為主這是美國人的價值取向??梢?,各國人民的價值取向有很大差異。

三、培養跨文化交際人才背景下的旅游英語翻譯

1.科學設置課程,注重實踐教學。在改革課程過程中,文化因素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設置課程中,文化的影響越發加深,文化研究已是改革課程與設置課程不能忽略的知識基礎。設置課程與培養結果是有密切關系的,唯有合理地設置教學課程,才能達到預期的專業培養目標;并且,想要達到預期的專業培養目標,就必須要合理地設置課程。旅游英語教學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提高學生的交流溝通能力,充分發揮自身的英語能力與其他各個國家的人們進行順利交流。但怎樣強化旅游英語教育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綜合運用英語知識的能力,并強化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這是我國各大高校應該重點考慮的問題。為了能夠完善解決這一問題,就需要我們對語言與文化二者的關系正確處理,并掌握學習旅游英語專業學生的實際需求,并結合學生的實際需求,針對性地設置課程內容。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要求任課教師既需要著重講解教材,也需要在設置課程中融入實踐教學,在使用情景式課堂教學方法后,將跨文化交際知識更好地傳遞給學生。所以,在設置課程中,旅游英語專業的教師要轉變自身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結合學生實際學習能力,以此來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旅游英語專業應設置一些有關于跨文化交際課程,并以實踐教學為輔,通過采用課堂講解和實踐教學結合的方式,讓學生對各國文化有所感受和了解。2.翻譯過程中遵循跨文化移植原則。在進行旅游英語翻譯過程中,要體現出更好的中國傳統文化氛圍,需要以跨文化移植的形式來加大對國外游客的興趣。讓其可以對我國傳統文化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要實現這一點,需要翻譯者將中國傳統文化所具有的人、事、物以西方文化中相關元素進行對應,讓其能夠更好地對中國傳統文化有一個直觀的理解。比如在介紹浙江省天臺永寧村的濟公紀念館時,要將濟公在窮苦人民心中的地位與西方文化中的某一個人物進行對比??梢詫⑵涞摹皾俑粷?,深受窮苦人民愛戴”翻譯成為:“JIGong,RobinHoodinchinarobbedthserichandhelpedthepoor.”通過這個翻譯,將濟公比擬為西方人心目中的羅賓漢,讓國外旅客很容易就能夠了解到濟公在中國的地位以及人們對濟公的尊崇。對于一些其他類型的翻譯,同樣可以采用這種方式。比如在對孔子進行翻譯時,可以將其與西方人較為熟悉的亞里士多德進行對比。再比如,可以將中國“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故事,與莎士比亞所創作的“羅密歐與朱麗”相提并論等等。通過這樣的一種文化移植的策略,讓國外游客能夠在心目中與其所熟知的西方文化形成聯結,更容易讓其對中國文化有一個深入的了解。3.音譯與意譯翻譯策略的結合運用。在進行旅游英語翻譯過程中,通過音譯與音譯的形式進行,可以提升跨文化交際的順暢性。例如在給國外游客介紹天安門以及八達嶺長城時,可以通過音譯的翻譯策略來進行,將其翻譯為Tian’amenSquare及BadailingGreatWall。通過這樣直接的音譯,可以讓國外旅客能夠直接對我國的地域文化信息有一個了解,增強了我國旅游景點對國外旅客的吸引力。此外,還可以采用“音譯+意譯”的翻譯策略,讓外國游客能夠在旅游中學習到中文的發音,也有利于他們對相應景點的了解,深切地感受到中國特有的文化內涵。例如,有的導游在翻譯海南“天涯海角”的景點時,就直接以中文的發音來進行翻譯:TianYAHaiJiao,然后加以注釋翻譯theendoftheearthandtheedgeofthesea。這種翻譯策略被應用于許多的著名景點中,可以調動國外游客的情緒,讓其對翻譯的意義進行生動有趣的聯想。

四、結語

總而言之,在現代旅游業的快速發展下,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刻不容緩、迫不及待。在旅游英語教育教學過程中,應著重提高人們的跨文化交際水平和素質,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應該與學習文化知識有效融合,在學習中不斷提高跨文化交際意識,唯有提高了跨文化交際能力,才能切實地推動語言文化的學習。但結合實際情況來講,我國高校在培養跨文化交際人才中還存在很多問題,只有完善解決這些問題,從根本上提高我國旅游英語專業學生的對外交流能力,才能真正地提高我國國際交流能力。

參考文獻:

[1]陳晶輝.從文化語境觀分析旅游英語翻譯的問題[J].邊疆經濟與文化,2011,(7).

[2]于江龍.論旅游英語專業學生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J].旅游縱覽:行業版,2011,(4).

[3]張留占.高職旅游英語專業實踐教學模式探討[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0,(6).

[4]王.國學知識滲入旅游英語專業教學的分析[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4,(1).

[5]楊國.旅游英語專業實訓教學體系改革的探索[J].遼寧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2,(3).

第9篇

關鍵詞: 漢語族 二次跨文化沖撞 電影文獻

語言是文化的外殼、文明的載體,翻譯是跨文化交流的橋梁,由此產生的相關文獻與信息都具有較高的跨文化研究價值。華語在《辭海》中也稱漢語[1],同處于漢藏語系(Sino-Tibetan Family)的漢語族(華語)地區的中國大陸、中國香港、中國臺灣三地(以下簡稱三地)都是使用漢語的主陣地,同時又是各類漢語文獻與信息生產和交流的主陣地。不同語言的互譯可以產生大量的文化沖撞現象,跨文化沖撞是指意識形態內容或形式存在歧異或不同點,兼有沖突或碰撞的涵義。三地同根同源,有著相近的文化內涵,對西方文化的理解應該是相似的,似乎不會產生文化沖撞,但在漢語族中,文化的沖撞現象在許多領域不僅存在而且更為凸顯。

1.漢語族二次跨文化沖撞現象

電影作品作為重要的跨文化交流文獻經常通過譯制片被廣泛傳播,這是典型的跨文化交流活動。三地都既充分考慮正確傳遞作品的語言信息,又有效地傳達作品文化信息的內涵,通過思維習慣和語言表達的轉換以譯制片或加載翻譯字幕的形式把這些電影作品內容呈現于我們。如“Harry Potter”這部著作或電影作品在漢語中可以被翻譯為“哈里波特”,而更多卻被翻譯為“哈利波特”。從原版譯名上看,三地并沒有文化沖撞現象,但通過縱向對比發現了歧義和不同點,這種漢語內的簡單歧異其實也是跨文化沖撞。奧斯卡電影節處于世界九大電影節之首,調查顯示它所評選出的最佳影片在世界范圍內影響深遠,可稱有代表性的跨文化研究文獻。若取1929年至今的83部奧斯卡最佳影片作統計分析,再取三地正式譯名各一個(使用頻率最高者),通過三地對比有4部作品的漢語譯名:“窈窕淑女”、“午夜牛郎”、“教父”、“芝加哥”相同,我們不考慮簡繁體字的差別也僅有21部相同,另外62部出現兩者以上不同譯名的現象。通過對比后我們發現,漢語族內跨文化沖撞現象比中西方文化沖撞現象更加凸顯,這種凸顯的同語言環境下文化沖撞不完全是中西方跨文化交流后的二次傳遞結果,但我們暫把它稱作“二次跨文化沖撞現象”。

2.電影文獻片名信息是有代表性的跨文化交流信息元素

在實際工作中,我們所遇到的電影文獻有信息量大、傳播范圍廣、語言特征強的特點,它是有代表性的跨文化交流文獻。由于信息數字化和網絡的發展,人們通過信息檢索獲取信息資源和網絡文獻已經成為習慣行為。所謂技術發展推動服務內涵就是如此,如今電影文獻信息服務越來越依賴結構化數據或元數據,這些結構化數據或元數據中的“公有信息”元素擔任95%左右的信息搜索任務。所謂“公有信息”是指公共信息元素,在電影文獻信息中通常包括片名、制片、編劇、導演、演員、簡介等內容描述信息。這些信息往往被有遠見的搜索引擎供應商首先看中并用于商業信息服務,它的優點是蘊涵豐富的“知識性”,而且對它們的使用無知識產權糾紛。在電影文獻信息搜索中,恰巧電影片名信息是公認和使用最廣泛的信息檢索點。在通用搜索領域,信息檢索點因為文化沖撞造成的不確定性或不準確將不利于搜索結果的準確反饋,這就是跨文化沖撞影響到搜索領域的一個例證。

3.漢語族電影片名復雜的二次跨文化沖撞因素分析

二次跨文化沖撞現象并不是三地間的特殊現象,它是存在于許多特定語系與語言中的普遍現象(3.3節),但本文僅探討漢語族三地的情況。我們將通過意識形態內容或形式存在歧異或不同點來尋找二次跨文化沖撞的具體原因。取上述83部奧斯卡作品的譯名作進一步分析后,總結出以電影文獻為代表的產生二次跨文化沖撞原因如下:

3.1電影片名翻譯多樣化

電影文獻片名的翻譯活動屬于不同語言間的文字交流過程,只要涉及語言翻譯,語句語意組織方式的多樣化就不可避免;再者電影是藝術作品,翻譯它的過程往往是藝術的再創作過程,就更容易引起翻譯多樣化。其文化涵義為“不同翻譯者的自我表現不同”。常見如下:

3.1.1直譯式

直譯式包括音譯和意譯兩種,如下所示(以下中國大陸省略標著;中國臺灣簡稱“臺”;中國香港簡稱“港”)。

①音譯,此類以姓名為主的名詞,也可為地名、物件名。如:“Gigi”譯為“琪琪(大陸、港)”;“Tom Jones”譯為“湯姆.瓊斯”、“姆斯(臺)”;“Oliver!”譯為“奧利弗!”;“Rocky”譯為“洛奇”、“洛基(臺)”;“Annie Hall”譯為“安妮?霍爾”、“安妮霍(臺)”、“安妮?荷(港)”;“Titanic”譯為“泰坦尼克號”、“F_尼(港)”、“F_尼(臺)”等。

②意譯,此類常見于對簡單的詞、短語或句子的字面翻譯。如:“Winings”譯為“翼”;“Grand Hotel”翻譯為“大飯店”;“Lawrence of Arabia”譯為“阿拉伯的勞倫斯”;“West Side Story”譯為“西城故事(臺)”;“In the Heat of the Night”譯為“炎熱的夜晚”;“The Sound of Music”譯為“音樂之聲”等。

3.1.2以作品內容意譯

此類按照作品所敘述的內容翻譯,與原名字面意思有較大出入或無關,往往處于翻譯中的“忠實”與“寫意”之間。如:“Gone with the Wind”譯為“亂世佳人”;“Casablanca”譯為“北非影(臺、港)”;“Gigi”譯為“金粉世界(臺)”;“Brave Heart”譯為“梅吉勃d之英雄本色(臺)”等。

3.1.3完全藝術翻譯

這種翻譯方式以追求藝術的再創造為目的,兼顧作品內容的表達,它與原名字面意思通常無關,是明顯偏重“寫意”的翻譯,這屬于翻譯中的“解構主義(Deconstructionism)”。如:“You Can’t Take it with You”譯為“浮生若夢”;“The Lost Weekend”譯為“醉鄉遺恨(港)”;“The Sound of Music”譯為“真善美(臺)”、“仙鳳hh(港)”等,當然還有人為“Gone with the Wind”譯為“亂世佳人”應歸此類,這種界定當然值得探討,本文不贅述。

3.2漢語族簡體繁體文字的鼎立局面

從上節的列舉中可以看出:漢語的簡體字和繁體字的地域差異造成許多電影片名信息二次跨文化交流沖撞現象。雖然同是“Tom Jones”,中國大陸譯為“湯姆?瓊斯”,而中國臺灣則譯為“姆斯”,產生了明顯的差異。一般共識是:不同語言間的跨文化現象本質是由翻譯引發的,并且翻譯的準確性和理解上的差異引發跨文化沖突和誤解,而在漢語族地區存在的部分二次的跨文化現象,就是漢字的簡體和繁體的不統一造成的。美國的《紐約時報》早在2005年就刊登了“簡體字打敗了繁體字”的評論,2007年美國《圣貝納迪諾太陽報》更是說“用簡體字已成潮流”。這觀點可能過于樂觀,不過,在漢語文字的官方使用中,中國大陸自1956年后正式使用簡體字,中國臺灣、中國香港繼續使用繁體字,但隨著三地經濟文化交流逐年加深,三地的用戶在語言文化和文獻信息交流中同時閱讀簡體字和繁體字的壁壘已經很低,人們有能力同時接受簡體繁體的現狀增加了三地電影文獻二次跨文化的沖撞幾率。

3.3相對獨立的文化實體

這點符合影響文化多元化因素中的“在經濟上的利益分化、政治上的個體化為基礎”的定義。世界上許多同種語言區域內各自進行文化管制是不足為奇的,正如第三世界中經歷過前殖民地統治時期而形成的Anglophone(英語語系),Francophone(法語語系),Hispanophone(西語語系),Lusophone(葡語語系)等區域[2],漢藏語系區域也存在同樣問題,其中漢語族內的三地文化由于政治歷史問題相對獨立發展。那么,電影文獻片名翻譯也必然受命名權、譯名權與版權等相關知識產權法的約束。即一部作品的放映權、出版發行權和網絡服務權通過授權轉讓后,授權者才可獲得作品的譯名權。一部比較知名的電影作品可以全球傳播,造成三地重復引進同部作品現象,其現象主要集中在世界9大A級電影節的參賽和獲獎作品引進中。因此,與此相關的文化交流和文獻信息的二次跨文化沖撞現象暫不可改變。

4.拆除漢語族電影文獻片名二次跨文化交流障礙

綜上所述,漢語族的電影文獻跨文化交流并不停留在常規的中西方跨文化交流基礎上,漢語族內二次交流同樣重要。這些稱為二次跨文化的沖撞現象應該得到妥善的解決,其指導思想是疏導利用而非阻斷忽視。要解決好漢語族電影文獻片名二次跨文化沖撞可以進行如下考慮。

4.1更新認知觀念

跨文化沖撞源于文化交流的多元化,語言交流同非語言交流是跨文化交流的主要方面。筆者贊同保留現有文化、吸取外來文化、傳承民族文化多元化是不變的方向觀點。文化沖撞的合理解決要通過文化不斷的總結與積淀,不是語言交流完畢立即宣告文化沖撞結束,期間不僅要考慮使用者的共鳴,而且要通過文獻與信息的長期交流而達成共識,有時又需要在具體方面如:和風俗習慣等方面力求避免沖撞。我們也許很難通過單一的電影片名信息完整表述二次跨文化沖撞現象,所謂窺一斑難以知全貌,但它足以凸顯電影片名信息對于研究跨文化的價值?,F實中,眾多的二次跨文化交流文獻信息出現在我們周圍,它們相對孤立又不斷相互沖撞,我們通過正視電影文獻跨文化交流的現狀,包容文化差異,就可以在分析中西方文化互補差異的基礎上形成漢語族內部文化的二次互補。在此我們將可以從容的欣賞和比對漢語族地區跨文化電影文獻信息的繁榮景象,不用評比誰的譯名好或差,這是對真實的漢語族內電影文獻片名的二次跨文化交流現象的詮釋,它的核心價值就是包容、互補和豐富,而力求減少互損和沖撞。

4.2建立數據標準

重視漢語族中有代表性文獻信息的數據采集,如電影文獻片名信息元素的數據采集,在此領域,它可以緩解漢語族內電影片名翻譯文化沖撞現象。三地的官方出版發行機構可以針對漢語的特點聯合制定數據采集標準,如在已有的電影文獻元數據中專門制定電影片名數據采集規范或單獨為電影片名翻譯和收集制定結構化的標準,其中可以重點關注電影作品的知名度、地區語言、電影庫的使用者等重要的影響因子。

4.3協調共享平臺

應該在三地建立共建共享數據信息交流平臺,逐步實現漢語族內跨文化的融合。如在漢語族電影文獻信息領域,可以通過協助、共建、共享,本著互惠互利的原則解決相關問題。屆時,用結構化或元數據為標準建立起的專業電影文獻垂直搜索引擎平臺可構成跨文化交流文獻保障體系的重要一環。

5.應用與前景

研究電影文獻片名的二次跨文化沖撞可以準確地體會電影作品的內涵,減少電影作品文化沖撞,通過傳播世界電影文化對豐富與融合中國三地甚至整個漢語族文化有著深遠的意義。在數字化信息飛速發展的今天,二次跨文化信息元素已經開始應用到垂直搜索領域。眾所周知,垂直搜索的難點不是技術,它的創新點集中在用戶通過互動或反饋參與門戶網站行為和利用垂直門戶網站進行有效的產業上下游信息資源整合上。通過電影文獻信息的二次跨文化交流研究有可能改變諸多跨文化信息搜索領域的服務內容與方式,因為它具有天生的垂直特征:在漢語網絡信息服務中,可以通過使用者廣泛地參與和整合反饋信息,豐富搜索引擎的索引數據庫,這些有價值的二次跨文化信息庫又可吸引更多使用漢語的訪問者,因為它能為其提供更垂直的文化和文獻信息。

參考文獻:

[1]上海辭書出版社編委會.辭海(1979年版)[M].上海辭書出版社,1979.

[2]大華語背景下電影現狀――王德威教授訪談錄[J].花城.2008,(5):199-208.

第10篇

在當今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英語在各個行業的交流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過去傳統的英語教學已經不能夠適應當前社??發展的需要,大學英語教學要培養具有跨文化意識、跨文化交流水平的綜合型人才。這樣的需求使得我們的大學英語老師在教授學生基本語法、詞匯知識的同時更要注重對于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加強文化知識方面的導入,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識。

一、大學英語教學需要重視跨文化教育

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只有重視了跨文化教育才可以讓學生對不同的文化進行學習,并最終理解和尊重。這是當代大學生應該具備的基本能力。只有具備了這樣的能力才能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走的更遠。在當前社會狀態下,各種文化之間的差異還是存在的,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因為不了解文化差異往往在交往溝通中產生誤會,更有甚者會產生一定的文化沖突,要想改變這種現象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進行跨文化教育,這能夠有效促進人們之間的溝通和交流。

二、大學英語教學中跨文化教育的重要意義

文化的發展是伴隨著社會的發展發生的,在國與國之間的跨文化交流中,語言是一種重要的交流工具,但是在掌握好語言技巧同時也要對其文化內涵及價值內涵加以了解才能夠真正的理解其文化行為。當前我國一些大學已經認識到了英語教學中跨文化教育的重要作用,在教學中通過對其背景的介紹,讓學生在學習中領會文化間的差異、不同的語言現象,讓學生通過大量的閱讀接觸到不同的文化,但是這樣的文化感知還停留在一個比較初級的階段,僅僅局限于不同文化的差異,沒有明確一個跨文化意識的培養。不管什么樣的文化交流都是應該在一個平等的基礎上進行的,只有將自己國家的風俗、文化融入其中,才能夠利于建立平等的跨文化交流,假如沒有把自己的文化和習俗融入其中,那么對于英語這門語言的學習和研究是沒有辦法深入的。首先需要對本國本民族的文化進行充分的認識,并在認識中不斷提升自己的文化修養,才能夠談得上對其他國家文化的認識,最終開拓自己的跨文化認知能力。

三、大學英語教學中實施跨文化教育的方式

1.從教學大綱方面著手。教育教學要想改變首先要改變的就是教學大綱,大學英語教學大綱應該有一個明確的跨文化教育教學的要求,從學生應當掌握什么樣的語言功能、禮儀、價值觀念、人際交往能力等方面著手,在必修課開設的同時還要增加一些合理的選修課程,如英美文化、跨文化交際學、英美文學欣賞等課程。

2.從教師方面著手。要想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做好跨文化教育,除了教學大綱以外,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我們的大學教師的素質以及他們自身的跨文化教育意識。我們的大學英語教師自己要深入學習中華民族的文化,還需要對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文化知識比較熟悉,具備雙重文化的教學能力。在教學中要能夠做到既注重對英語國家文化知識的講授和分析,也注重對本民族的文化的講授,在講授知識的同時還要重點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教師應將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將學生的興趣作為教學的導向,在授課時注重學生的反應,將學生的關注度引導到文化背景、文化知識方面去,可以進行分組討論,最終培養學生對于跨文化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此外大學英語教師還要注重自身的繼續教育,不斷地拓寬自己的知識面,多了解國內的歷史、政治、地理、經濟、文學方面的知識,多對中西方文化進行分析和比較,開拓自身的視野,并最終將這些知識運用到實際教學中。

3.從學生方面著手。學生,作為英語教學中學習的主體,更是我們進行跨文化教育的重點。我們要通過各種渠道對學生進行跨文化教育。在課堂的教學設計中,要讓學生能夠通過學習、生活等實踐來領會文化間的差異,從而使學生能夠形象的感受到不同文化的差異性。還有就是讓學生養成自己自主學習和閱讀的習慣,并經常進行交流,將過去傳統的灌輸式教育向自主學習方面轉換。所以今天的教師不僅僅是文化的傳播者更是學生課業上的指導者。明確了跨文化教育的形式及范圍以后,教師應引導學生通過對語言內容的學習學會語言表達的方式,指導學生確立語言平等觀念,既不自大,也不妄自菲薄。大學教師在授課時需要給學生創設各種直面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機會,將培養學生的策劃能力貫穿于教學的始終,利用各種形式、各種途徑將跨文化教育滲透到英語教學各個方面,如詞匯、聽力、口語、閱讀教學等各個方面,讓教師和學生都在教學中不斷提升,拓展自身的思維能力。

4.從教材方面著手。要想在大學英語教學的跨文化教育方面取得實效,教材是否恰當也是非常重要的。教材其實就是社會發展的一個縮影,反映了當前社會各個方面的內容,對跨文化教育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只有具有時代性和真實性的教材,才能夠使得學生在學習語言的同時增強對文化的理解。教材能夠清楚地將雙語文化充分地展示,當學生學習能力不斷提高的時候可以增加一些具有時代性和討論性的文章,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對當代政經有了一定的了解,為學生今后進入社會打下一定的基礎。

總而言之,大學英語教學的終極目的就是發展學生的交際能力,要實現這個目標的關鍵之處就在于文化導入,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跨文化教育的運用能夠使得學生能夠更好地學習英語這門語言。所以大學英語教師要將跨文化教育融入課堂教學,同時不斷獲取英美各國的生活、社會等各個方面的最新資訊并傳達給學生,以不斷提升學生的跨文化理解力和交際力,最終培養出更多更優秀的英語人才。

第11篇

關鍵詞: 英語報刊 英語閱讀 跨文化 交際能力

現代英語教學改革的重點是實現“德育為核心,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素質教育目標。英語新課程的改革在培養學生情感素養、知識素養的同時,要注重培養學生探究知識、深入思考、創新的實踐能力,從而充分發揮學生交流能力,大膽使用英語交流和溝通。當前中國英語教育模式主要為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忽略了學生接受能力、思考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培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被動地依賴教師的講解和課本知識的記憶,缺乏對英語自身文化的了解和學習,導致跨文化交流能力較低,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生學習和使用英語的能力。因此,讓學生了解西方文化,培養他們的跨文化交際是現代英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教師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應積極引導學生自我閱讀、自我疑問、自我探究的閱讀學習方式,改變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方法,形成學生課外自主閱讀學習英語文化的教學模式,培養學生英語文化思維、創新文化理念,探討英美文化內涵,提高學生跨文化的交流能力。

一、跨文化交際能力學習的重要意義

英語是一門復雜的有序的符號語言體系,英語的學習不僅僅靠習得而成,更多的需要通過有意識掌握英語的文化體系,掌握一定的文化體系才能組織復雜的句子,才能表達出深厚的思想感情和內心訴求。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反映了一個民族的特征,包含國家的人生觀、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跨文化交際能力是英語語言體系中的重要的“隱性技能”,一直貫穿于聽、說、讀、寫、譯五大技能中,跨文化交際能力教學在外語教學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在學生教學和學生學習過程中卻困難重重[1]。從學生的角度而言,跨文化交際能力是一個很頭痛和棘手的問題,文化內容繁多,了解不多,難以記憶。從教師的角度而言,面對學生毫無積極性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學習態度和狹義的文化學習途徑,采取什么樣的方式和教學手段才能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學習積極性、提高課堂學習效率具有重要意義。

在英語教學中,不僅需要傳授相關的英語基本知識,更要對英語文化進行講解,拓寬學生的文化知識。從學生角度而言,學習英語是掌握這種新的溝通工具,只有全面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從而更好地站在英美文化的角度全面進行交流。從英語教學的角度來看,教學語言同時傳授一種文化。教學語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兩者相輔相成。如何在我國的英語教學中擺脫“詳解規則、反復舉例、重復練習、強化印證”,“題海戰術、重復記憶”的傳統教學思維模式,真正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實現英語學習的跨文化交流的目標。

二、如何在英語報刊閱讀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一)閱讀英文報刊創設英語文化情境

“情境”實際上就是一種以情感調節為手段,促進學生主動參與、整體發展為目的學習理念[2]。閱讀英文報刊就是把“快樂學英語”的理念融入英語學習中,通過英語報刊的閱讀讓學生不知不覺地置身于英語文化的環境中,感覺到學習英語及了解英語的樂趣[3]。閱讀英文報刊的本質就是從“情”與“辭”、情”與“理”和“情”與“境”的辯證關系出發,運用英美的區域文化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跨文化交流能力。對于英語作為第二語言的中國學生而言,教學的主要問題是缺乏語言使用環境和英語文化的知識背景,學生通過閱讀英文報刊營造一個融聽、度、視為一體的英語文化學習氛圍和環境,有助于學生準確感悟文化知識,激發學生交流興趣。

(二)閱讀英文報刊提高英語交際規范性

英語是難以記憶的語言,如果一味地由老師滔滔不絕地講授,勢必會讓學生感到無趣和乏味,學習效率降低。如果教師能夠將生硬的語法知識和生動風趣的報刊閱讀相結合,就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一些學生在交際過程中會出現典型的中國式英語“I not went to school yesterday”,”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morning good”,”how to say”,”I have something to do tomorrow”。

通過大量的英語報刊閱讀,學生在愉快輕松的環境氛圍里將難記的英語知識融入到閱讀中,感受英語學習和交流能力。同時英語教學過程中要正確處理語言教學與文化之間的關系,使學生意識到語言和文化是分不開的。因此,我們應該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讓學生了解西方文化的背景。

(三)閱讀英文報刊增強英語文化背景

當今社會可謂處處閱讀皆學問,閱讀英語報刊可以讓學生了解異域的風土人情和奇異故事文化知識,提高學生閱讀興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敢于創新,敢于人先,創造英語寬松的報刊閱讀環境,讓學生在輕松的閱讀環境中自由思考,自由想象,增強英語文化意識,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三、結語

學習英語是使用這種語言與來自其他國家的人進行交流,互相學習。學生學習英語不僅是掌握英語語言,更要培養跨文化交流能力。英語教學要抓住學生的心理特點,使英語教學形式實現多樣化和藝術化。通過報刊方式使課堂藝術化,寓教于樂,激發學生探索英語文化的興趣,讓學生樂學、愿學,激發他們濃厚的文化學習理念,逐漸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參考文獻:

[1]鞏慶民.報刊閱讀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應用及其意義.教師,2011.03.

[2]劉愛格.英語閱讀在英語教育中的情境、情趣、情感.教育前沿(理論版),2008.03.

第12篇

【關鍵詞】文化背景知識;英語教學;閱讀能力;交際技能

近年來,人們越來越多地認識到語言有其豐富的文化內涵,不少有影響的外語教育家認為交流中的錯誤主要有語言錯誤和文化錯誤,而文化知識錯誤的性質更為嚴重。如果你的外語語言很流暢,對方會把你因為缺乏文化背景知識而造成的不禮貌或不友好的行為認為是你粗魯無禮或惡意傷害的自然流露,很可能會歸因于你的品格問題。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的外語能力越強,但他缺乏對外語文化背景的了解,那么他的跨文化交流活動的失敗就越慘痛。美國外語教學專家溫斯頓?布倫姆伯克所說:“采取只知其語言而不懂文化的教法,是培養語言流利的大傻瓜的最好辦法。”所以,在傳授語言基礎知識的同時,必須加強對學生的文化背景知識的滲透,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差異體現在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首先體現在詞匯的含義方面:比如,Dog一詞,很多英語初學者聽到自己被別人稱為a lucky dog時,以為自己被稱為“狗”而感到很不舒服,因為在我們中國的文化中,“狗”總是不好的意思,有奴仆,低賤的追隨者之意,故有“走狗”和“狗仗人勢”之說。其實在英語中,dog是best friend of a man,所以有“Love me,love my dog”,而a lucky dog和“狗”更沒有絲毫的聯系,很多外國朋友在介紹自己的家庭成員時,最后總忘不了加上他們的狗的名字,在他們的眼里,狗相當于自己的家庭成員。他們對狗的呵護不亞于我們很多人對自己小孩的照顧。再如,在美國有這樣一個盡人皆知的句子:“When you’re down, you are not necessarily out.”但是許多英語初學者由于不了解這句話的文化背景而對其含義不甚了了。其實,這原是一句拳擊術語,在拳擊比賽中拳擊手若被對方擊倒,裁判數到10還不能起來則被判輸。但在很多情況下不等裁判數到10,倒地的拳擊手便能爬起來再戰。因此,這句話的表層意思是:當你被人擊倒,并不意味著輸了這場比賽。其寓意為:當你遇到挫折,并不一定喪失了成功的機會。

其次體現在隱私意識方面:隱私意識在英語中是Privacy,指private business,private affairs以及private concerns。這和西方的歷史淵源有關,在西方國家,原先典型的家庭都是獨門獨戶,住宅周圍有相當的空間,院子或是花園,而且,西方人崇尚的個體主義價值觀,“Every man for himself,and god for us all”是西方人生活信條。他們特別強調對個人私生活的保護和尊重,不允許對之進行刺探、干擾和侵犯。所以他們對于年齡、個人收入、財產狀況、婚姻狀況、、政治傾向以及個人所購商品的價格等都是視為自己的絕對隱私,特別是女士年齡,英語有句諺語“A women is as old as she admits”(女人的年齡由她自己說)。除非特別熟識,千萬不要打聽他們的隱私問題,否則會招來Keep your big nose out of our business(我們的事不要你管);Mind your own business(別管閑事);It is none of your business,(這不關你的事)或者 Put not your hand between the bark and the tree(別管別人的家務事)的抗議和警告。而我們中國人長期以來受到的是儒家思想和集體主義價值觀念的熏陶,為了表示對別人的關心,常常會問及這些問題,對外國人也不例外,不經意就問出:How old are you? Are you married or single? How much money can you earn a month? How much did you pay for the dress?等等這樣的問題來,侵犯了別人隱私(privacy),激起對方的反感。據說,一位英國教授應邀出席一次晚會,期間被一位中國人問到一年拿多少薪水時,感到十分尷尬,本想含糊其詞,又恐失禮,最后只得如實相告,回來后長嘆一聲“I had a most bizarre day”(我過了一個希奇古怪的日子)。

再次體現在交際語言和行為方面:例如,我們中國人接受禮物時一般不會當著送禮物人的面看禮物;而外國人往往會當面打開禮物,并高興地向人家連聲稱謝“Thank you.I really appreciate it.”還有我們見面打招呼習慣于問:“你吃飯了嗎?”“去哪里?”“干什么去???”等。而英語國家的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氣、健康情況、交通、體育以及興趣愛好為話題。如果我們問英美人“Have you eaten yet?”他們會認為我們是想請他吃飯,如果問“Where are you going?”他們會很不高興,很可能會說“It is none of your business”。如果我們問“Are you going to the film?”他們會認為這是明知顧問,感到很奇怪。再如,在中國的文化中,大人摸摸、拍拍、摟摟,甚至親親孩子,只是表示親近很。但在西方人的觀念中,這些舉動會被認為是無禮的,有時會引起對方強烈的反感和厭惡。親吻和擁抱是西方公開的常見禮節,而在中國,則是情侶間不公開的一種親密方式。

有學者把中國人與英語國家人士初交時談話的禁忌歸納為四個詞:I,WARM,where,meal。I代表income;第二個詞中W代表 weight,A代表age,R 代表religion,M代表marriage。由此而引出“七不問”不問對方收入,不問體重,不問年齡,不問,不問婚姻狀況,不問“去哪兒”,不問“吃了嗎”。這樣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與英語文化背景人士初次交談的禁忌。

是否把跨文化交流納入外語教學內容是區別傳統外語教學和現代外語教學的主要標志。美國社會學家G.R.Tucker 和W.E.Lambet對于外語教學中只教語言不教文化有這樣的看法:“我們相信,任何這類企圖都會使學生失去興趣,使他們不僅不想學習語言符號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這一符號系統的民族。相反,幫助學生在學習語言時提高對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們發自內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興趣和動力……,從而提供了學習該民族的語言的基礎”。所以,外語教學不僅僅是語言知識教學,而且更應包括文化知識教學。

現行中學英語教材的鮮明特點就是“文化滲透”,由課堂、家庭逐漸向社會各方面展開,逐步介紹中西方社會文化背景知識,有意識地讓學生了解英語文化和漢語文化的差異,增強學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識。如果我們再不對英語文化與漢語文化之間的差異加以重視,則必然會產生語言和文化脫節,學生缺乏“跨文化交流意識”的結果,導致學生在跨文化交際中存在巨大障礙。如果這樣,我們培養出來的人才就難以適應新世紀我國對外開放的需要。那么如何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呢?我個人覺得:

首先要利用好現行教材,教材中豐富的西方文化背景知識為我們進行跨文化交際意識的培養提供了很好的素材,我們應當把“文化教學融入語言教學?!卑颜Z言知識和文化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進而發展成為一種跨文化交流的能力。這就要求我們有意識地把文化知識滲透到具體的詞匯教學、語篇教學中,以達到文化背景融入的最終目的,也相應地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閱讀英美文學作品和英語交際交流的能力。

其次要指導好學生進行課外閱讀,跨文化背景知識的內容十分豐富,涉及到生活的各個方面,教師不可能在課堂上談及所有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因此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是個很好的補充。教師可以有選擇地向學生推薦一些英美國家的社會文化背景知識的優秀書刊。如《英美概況》、《語言與文化》、《英語學習文化背景》、《美國文化探奇》、《西方文化背景知識選講》等。

參考文獻:

[1]《齊齊哈爾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浑源县| 洛浦县| 天气| 青阳县| 云浮市| 铜陵市| 成安县| 周宁县| 昌都县| 澄迈县| 佛山市| 新沂市| 军事| 永丰县| 太湖县| 全南县| 射洪县| 延川县| 万山特区| 长海县| 丹阳市| 瑞金市| 大竹县| 海口市| 鄯善县| 昭平县| 九龙县| 仙游县| 武清区| 双流县| 东莞市| 宁国市| 察哈| 双流县| 芦溪县| 亳州市| 兰坪| 白山市| 广平县| 潼关县| 清镇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