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畜牧業前景分析

畜牧業前景分析

時間:2023-06-05 10:17:1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畜牧業前景分析,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1當前畜牧業發展現狀分析

1.1小生產和大市場之間的矛盾不斷升級作為我國優勢的農產品,畜產品的在促進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我國在成功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后,畜產品對外出口的量不斷升高,但是傳統的小規模養殖方式存在很多問題,其飼養的動物往往達不到國際市場的標準或者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產品標準化程度較低,嚴重影響到了加工行業的發展和在國際市場中的競爭。

1.2市場風險抵御能力不足,疫病防治難度大我國畜牧業專化程度較低,采用的飼養方式也比較分散,無法有效的防治疫病的傳染,疫病在防治和治療過程中存在很大的難度。同時,傳統的飼養方式對長的變化感知能力較差,無法在第一時間對市場存在的潛在風險進行分析,及時的抵御風險發生,對整個產業的波動控制能力較差,阻礙了畜牧業的健康發展。

1.3畜牧業產業鏈沒有形成畜牧養殖產業生產者和經營者多數在沒有組織的形式產生,基本上都是以農戶為主要單元獨自經營,各個產業之間的聯系很少,或者干脆是一些孤立存在的產業部門,產業鏈不集中根本不能集中發展一個地區的畜牧產業,地區的畜牧業產業化發展受到嚴重阻礙。

2畜牧業發展前景分析

2.1畜牧業由數量向著質量轉變在發展畜牧業過程中應該積極的推廣畜禽產品良種,提高產品的質量,這是發展畜牧業產業的關鍵。最近幾年,畜牧業生產規模雖然得到了不斷的擴大,但是總體的質量卻不盡如意,其很難適應市場對畜禽產品多樣化的需求。其自身在市場中競爭能力較弱,為此,在發展畜牧產業過程中我們應該從良種推廣下功夫,使畜禽產品的質量得到明顯提高,保證整個產業健康持續的發展。

2.2畜牧業由耗糧型向著節約型轉變目前,很多家庭養殖的動物多數以豬為主,牛、羊的養殖比重比較低。家禽養殖以雞養殖為主,養鵝數量不多,研制結構比較單一,而且豬、雞、鴨養殖多數以糧食和配合性飼料為主,對糧食的消耗量比較大,投入的成本比較高。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人們對除了豬、雞、鴨其他動物產品的需求量也在不斷增加,大力發展其草食性動物養殖對于降低糧食消耗,節約成本,滿足人們對草食性動物的需求有著顯著的作用和意義。

2.3畜牧業由傳統養殖向著規模化、專業化養殖轉變傳統的分散養殖模式已經不能夠適應市場的需求,這時就需要我們不斷轉變發展養殖思路,采用規范化和科學化的養殖模式。當地的農業部門應該在農民群眾中積極推廣規模化養殖技術,提高畜牧業的集約化水平,集中發展養殖大戶,同時還應該積極的與政府部門進行溝通和協商,獲取更多的資金,建立專業合作社。通過合作社向農民群眾和養殖戶積極的進行技術指導,同時通過這個合作社建立產銷一體化經營,建立相對穩定和集中連片的生產集體,積極的培養動加工龍頭企業,提高畜牧產品在市場中的競爭能力,同時還能夠在市場中樹立品牌,更好的提高養殖戶的經濟效益。

2.4畜牧業由低效率向著高效率轉變目前,我國畜牧生產的科技含量還不是很高,與國外相比較,還存在著較大的差距,這顯著影響到了我國畜牧業效益的提高,這就需要我們及時轉變生產策略。首先,完善良種繁育體系建設,加強選育優良的品種,并及時的進行推廣;其次,加強科技推廣體系建設,強化業務培訓,不斷提高廣大獸醫工作人員的業務水平,加強對基層畜牧獸醫站的管理,穩定基層技術服務隊伍,充分調動工作人員的積極性;最后,進一步加強防疫檢疫工作力度,將發展畜牧業真正轉移到依靠科學技術進行而提高養殖戶專業素質軌道上去,從而保證畜牧業為地區經濟發展和國家經濟建設做出突出貢獻。

2.5積極發展畜牧加工企業發展畜牧加工企業就是要利用技術、畜牧業資源開發、畜牧生產、農戶提供畜牧產品、市場、龍頭企業深加工、運輸、市場銷售、獲得較高的市場經濟效益到下一輪的循環開發和利用農業資源的的過程。這個過程需要政府和金融企業提供必要的政策和資金方面的支持,在地區初步構建其若干畜牧業的產業鏈條,同時還要與紡織業、制革業、釀酒業以及糧食加工企業和動物飼料加工企業等相關產業鏈緊密結合,建立起一個完整的產業鏈條,達到相互促進相互進步的作用。

作者:鄺文參朱加明單位:祿彝族苗族自治縣烏東德鎮畜牧獸醫服務中心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畜牧獸醫總站

第2篇

[提 要]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規劃》中明確指出,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把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放在首位。以生態林為主體的生態

>>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森林資源現狀分析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發展文化產業的現狀及對策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農村貧困現狀及政策思路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畜牧業污染現狀及防治對策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人力資源現狀及開發對策探析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低碳旅游發展現狀及前景分析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旅游生態補償影響因素及模式研究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體育旅游市場的現狀分析及研究 鄱陽湖低碳生態經濟區的發展現狀及戰略選擇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資源環境審計的現狀和問題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礦產資源現狀分析 建立和完善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生態補償機制的對策研究 建立和完善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生態補償機制的對策思考 論建立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生態補償機制的關鍵科學問題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經濟效益審計探討 審計與鄱陽湖生態經濟區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教育發展探析 聚焦鄱陽湖生態經濟區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生態產業發展分析 論紅色文化在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經濟價值及實現問題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2010-02-05.[2]鄭震,羅述權.中國各省市經濟發展綜合水平實證分析[J].現代商業,2010,(5).[3]李文華,李芬,李世東等.森林生態效益補償的研究現狀與展望[J].自然資源學報,2006,21(5).[4]趙鳴驥,劉潔,孫德寶.盡快建立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對福建江西兩省相關問題的調查[J].林業經濟,2001,(5).[5]龔靚.完善江西省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的若干建議[J].江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2).

第3篇

關鍵詞:肉雞;產業經濟問題;研究綜述

中國現代肉雞產業經過30多年來的持續發展,已經成為中國畜牧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肉雞產業是中國農業部門產業化經營最早、進步速度最快、發展程度最高的產業,憑借著產業化經營的帶動,肉雞產業已成為農業和農村經濟中的支柱產業,據中國畜牧業協會統計數據,當前中國肉雞飼養農戶和企業涉及人口接近3000萬,整個產業鏈涉及人口接近7000萬,肉雞產業在拓寬農村勞動力就業渠道,緩解就業壓力,帶動農民增收,以及推動中國農業產業化發展等諸多方面發揮著突出作用。此外,在資源環境約束日漸趨緊,中國肉類產品供給壓力持續增大的形勢下,肉雞產業的發展憑借肉雞生產周期短、飼料轉化率高、生產成本和銷售價格相對較低等顯著優勢,為滿足城鄉居民膳食需求,保障國家重要農產品供給等做出了巨大貢獻。目前,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肉雞生產國和消費國,肉雞也已成為中國第二大肉類生產和消費品。隨著中國肉雞產業地位的不斷提升,越來越多的文獻開始關注肉雞產業的發展,肉雞供需問題逐漸并已經成為中國畜牧業經濟研究的重要議題。已有關于中國肉雞產業經濟的研究文獻大致可以分為肉雞生產、肉雞消費、肉雞貿易,以及肉雞供需關系的討論分析4大類。

1肉雞生產

改革開放以前,中國肉雞產業的發展步伐極為緩慢,僅僅屬于自給自足的家庭副業,在中國畜牧業發展中處于補充地位[1]。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國家整體經濟步入快速增長軌道,中國肉雞產業也進入快速增長階段,可以認為,1979—1996年是中國肉雞產業的全面快速發展時期,這一時期中國肉雞產業實現了供求基本平衡的歷史性跨越,奠定了自身農業支柱產業的地位。1997年以來,肉雞產業進入了以提質增效為主要發展目標的現代化發展階段,這一階段肉雞產業的現代化、規模化和標準化發展迅速,產業化經營模式日趨完善[2]。中國現代肉雞產業從起步到實現快速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受益于產業化的經營。在中國農業部門中,最早啟動產業化經營的是畜牧業;在中國畜牧業中,肉雞產業是產業化起步最早、發展程度最高的部門[3]。在中國農業產業化發展的起步時期,周立群和曹利群[4]、劉鳳芹[5]等分別從理論或案例的角度對產業化組織模型進行了探討,郭東紅[6]利用農戶微觀數據實證分析了農戶參與訂單農業行為的影響因素,這些文獻在研究產業化經營模式發展的各個方面,包括起因、優劣勢、制約因素,以及存在的問題等方面均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但是,相對于產業特點差異顯著的各個農業部門來講,這些研究相對寬泛,沒有專門定位于某一產業或者對不同產業進行分類研究。隨著農業產業化進程的推進,學者們逐漸傾向于對農業產業化問題進行分門別類的研究。具體到肉雞產業,一方面,王寒笑[7]、應瑞瑤和孫艷華[8]、劉丹鶴(2008)[9],以及萬俊毅和歐曉明[10]等在理論和案例分析層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可以歸納得出,經過30年多的發展,肉雞產業已經成為中國農業產業化經營最具代表性的產業,并形成了多種產業化經營模式,主要有“公司+農戶”“公司+合作社+農戶”“公司+經紀人+農戶”“公司+基地+農戶”“公司+基地”縱向一體化等。另一方面,孫艷華、劉湘輝和周發明等[11]和辛翔飛和王濟民[12]等則通過養殖戶微觀調研數據實證分析了不同類型的產業化經營模式對肉雞養殖戶收入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與其他經營模式比較,產業化經營給肉雞養殖戶帶來了較為明顯的增收效益,但是由于研究的歷史時期不同、樣本地域不同,這類研究在回答究竟是何種產業化經營模式能夠為養殖戶帶來更大的收益這一問題上存在爭議。此外,孫艷華、應瑞瑤和劉湘輝[13]等通過農戶微觀數據實證分析了江蘇省肉雞養殖戶垂直協作的選擇意愿,認為養殖規模、風險認知水平、社會資本等對養殖戶意愿選擇具有重要影響。隨著產業化水平的逐步提高,中國肉雞養殖的規模化水平實現了較大幅度的提升,規模養殖場數量和養殖場平均飼養規模持續上升,為中國肉雞產量的“爆發式”增長發揮了重要作用,農業部統計監測數據顯示,當前肉雞規模化養殖(年出欄1萬只以上)出欄數量占全國肉雞總出欄數量的份額已經達到70%左右。鄭麥青、趙桂蘋和等[14]通過對全國15個省份肉雞養殖戶的大規模調研認為,目前年出欄5萬只以上的養殖場(戶)已經成為中國肉雞生產的主體。經營規模對效率的影響一直是世界各國農業發展過程中頗具爭議的一個話題。具體到肉雞產業,Yusuf和Malomo[15]和Begum等[16]等對尼日利亞、孟加拉國等發展中國家肉雞養殖規模與生產效率問題進行了實證研究,研究結論認為規模化養殖不利于肉雞生產效率的提高。而國內的研究中,辛翔飛、張怡和王濟民[17]基于隨機前沿方法采用省級面板數據實證分析了不同規模肉雞生產效率的影響,分析認為規模化養殖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中國肉雞生產效率。動物疫病是給畜牧業養殖造成風險的重要因素,近年來,動物疫病給畜牧業造成的風險也日趨突出。針對2004年前后暴發的禽流感,黃德林、董蕾和王濟民[18]通過建立農戶畜產品生產收入模型,就禽流感對中國2004年畜產品生產增長幅度、農民畜牧業收入以及畜產品相關產業的影響程度進行了預測;于樂榮、李小云和汪力斌等[19]利用兩期微觀層面的面板數據就禽流感對養殖戶收入的影響進行了實證分析,分析結論認為禽流感的發生對養殖戶收入的負向影響顯著,在控制其他變量不變的條件下,禽流感會使養殖戶人均養殖收入降低65%。同時,于樂榮、李小云和汪力斌[20]利用農戶調研數據比較了禽流感發生前后養殖戶生產情況的變化,發現禽流感暴發確實對養殖戶造成了沖擊,禽流感發生后農戶的養殖技術,尤其是動物疫病防疫技術行為明顯改善;疫區內的養殖農戶有較大的直接損失,而且與損失相比,政府的現金補償略顯不足。對于2013—2014年暴發的H7N9流感疫情,目前還主要是側重于定性分析和討論,相關研究和判斷普遍認為,2013—2014年H7N9疫情雖然不是動物本身的疫情,更沒有出現在家禽養殖范圍,但由于相關媒體在報道時著重突出了禽流感問題,致使消費者對家禽產品,尤其是對肉雞產品生產了較大的恐慌和抵觸情緒,整個肉雞消費市場長期處于低迷狀況,造成2013年肉雞行業損失嚴重。讓整個行業始料不及的是,2014年年初又出現了關于H7N9疫情的報道,再次給整個肉雞產業帶來立竿見影的沉重打擊,致使整個行業步履維艱,經歷了歷史上最慘淡和最艱難的階段,相當一批企業在此時期瀕臨破產,甚至已經破產,整個產業形勢異常嚴峻[21-22]。

2肉雞消費

改革開放以前,受城鄉居民購買力和整個供給約束限制,中國肉類產品消費整體處于低水平階段,肉雞產品消費也不例外,人均消費水平不足1kg。1978年以來,隨著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畜產品供給的增加,城鄉居民購買力得到釋放,對肉類產品的消費明顯增加,其中,肉雞消費增長最為明顯,肉雞已經成為僅次于豬肉的第二大肉類消費品[22]。值得關注的是,雖然中國人均肉雞消費水平有了明顯增長,但是同其他肉類消費類似,肉雞消費在城鄉之間、不同收入階層之間存在著一定差距。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中國居民消費模式發生了重大轉變,戶外消費已經成為肉類消費的重要方式,李志強和王濟民[23]利用對6省市城鄉居民消費的調查數據分析認為,20世紀90年代末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戶外禽肉消費量占其禽肉消費總量的比例分別為40.4%和13.4%;馬恒運[24]利用對4省市城鎮居民的消費調查數據分析認為,城鎮居民禽肉消費占其禽肉消費總量的比例為12%;王濟民和陳瓊[25]利用11省市城鄉居民消費的調查研究分析認為,目前城鄉居民戶外禽肉消費占禽肉總消費的比例為35.28%。可以看到,戶外消費已經成為禽肉消費的重要方式。關于消費影響因素和未來消費趨勢的研究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定性分析,如辛翔飛和王濟民[3]從經濟增長、城鎮化水平、人口結構等方面定性分析了相關因素對肉雞消費的影響和未來肉雞消費的大致趨勢,研究認為中國雞肉消費還有很大的增長潛力,但是關于增長的潛力具體有多大這一問題卻沒有定量的分析做支撐予以回答。另一類是運用計量經濟學方法進行實證分析,如馬恒運[24]、陳瓊、呂新業和王濟民[26]等在考慮了居民收入水平、產品價格和替代品價格等因素的基礎上實證分析了相關因素對肉雞(或禽肉)等肉類消費的影響,這些研究都支持了收入水平的增長對肉雞等肉類消費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以及肉雞(或禽肉)等人均肉類消費具有負向的自價格彈性等研究結論。但是,由于不同學者選取樣本不同和估計方法不同,這些研究關于消費的收入彈性、價格彈性的數值的測度存在差異,對替代品價格彈性的方向的判斷和數值的測度也存在爭議。

3肉雞貿易

已有關于中國肉雞貿易問題的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最近10年。相關研究分析認為,中國受經濟增長的拉動,國內對肉雞消費呈現剛性增長,中國肉雞產品進口的增加是必然的[27]。中國肉雞產品貿易量相對較小,出口受國內肉雞生產總量、匯率變動、加入WTO后出口政策變化以及禽流感疫情的影響顯著;肉雞產品進口主要受人口總數、匯率變動以及加入WTO后進口政策變化的影響顯著[28]。雖然,中國肉雞進口持續增長,但由于中國肉雞進出口品種的互補性,肉雞進口的增加對出口的影響不大。總體來講,中國肉雞產品的國際競爭力相對較弱。綜合來看,關于中國肉雞貿易問題的研究相對全面,包括了從肉雞貿易的數量、結構、產品競爭力,以及影響因素等各方面對中國肉雞貿易問題較為系統的分析。但是,已有的這些研究大都是針對2010年以前中國肉雞產品的貿易問題,而根據FAO和中國海關總署的統計數據,近幾年中國肉雞進口數量和進出口產品結構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后續相關的研究還較為缺乏。

4肉雞價格和供需均衡狀況

供需關系分析是研究產業經濟問題的出發點和核心,對肉雞產業經濟研究來講也不例外。供需關系決定了價格,價格是供需關系和市場行情最直接的表現信號。這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兩大類:一是就價格論價格,分析投入產出品價格變動的趨勢,識別他們之間的因果關系。二是通過分析供需之間的關系,確立供給、需求、價格以及相關影響因素之間的關系,從而對整個供需問題有一個較為全面的考慮。針對肉雞產品價格的研究,同其他農產品價格分析的研究類似,主要是通過收集相關價格數據,分析相關投入品價格對肉雞價格的影響,如董曉霞、許世衛和李哲敏等[29]、張瑞榮、王濟民和申向榮[30]等分別通過ARDL、FDL等模型實證分析肉雞價格變動的規律,以及飼料價格、雛雞價格等成本價格對肉雞價格的影響。已有關于中國肉雞供需均衡狀況的研究主要是關于中國肉雞供需市場均衡模型的構建及政策模擬。供需局部均衡模型是在已有關于農產品供需預測的文獻中應用非常廣泛的一種研究方法,美國農業部(USDA)、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FAO、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食品和農業政策研究所(FAPRI)等國外政府部門及相關研究機構采用多國家、多部門的局部均衡模型對各國家和地區和國際農產品供需情況進行預測,其中涉及對中國農產品供需狀況的預測。對肉雞或者家禽部門局部均衡模型構建主要有,USDA、OECD-FAO、IFPRI、FAPRI等國外政府及相關研究部門采用多國家、多部門的局部均衡模型對各國家和地區國際農產品供需情況進行預測,這其中涉及了對中國肉雞或禽肉的預測。由于研究者關注的重點不同,這些模型在方程設置、指標選擇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異,通過已有文獻的綜述也可以看到,在多數涉及關于多國多部門局部均衡模型中,由于涉及的國家和產品部門較多,而數據的可獲取性又存在差異,為了平衡在不同國家和地區各個產品部門模型構建的一致性,模型中相關方程的設置較為簡單。目前專門針對中國肉雞部門的需局部均衡模型較為缺乏。

5總結和評述

從以往研究文獻來看,雖然關于中國肉雞產業經濟研究的起點相對較晚,但隨著肉雞產業地位的不斷提升,關于肉雞產業經濟研究的文獻逐步豐富起來,并取得了很多有益的研究成果,為了解肉雞產業發展的歷史和現狀提供了很好的參考。但是,現有相關文獻多側重于定性分析,對于中國肉雞生產供需問題系統、深入的研究還較為欠缺,對于供需方面的重點問題進行實證研究的文獻則更為欠缺。并且,已有的相關實證研究還有很大改進、完善,以及深入探討的空間,例如,在對中國肉雞生產效率測度這一問題上,現有文獻普遍忽視了中國南方和北方地區在肉雞生產上存在的差異,對全國包括南方和北方所有地區在內的省份均采用同一個生產前沿函數,從理論層面和實際生產角度來講顯然都存在明顯缺陷的,如對于肉雞消費方程的構建,已有文獻普遍忽略了城鎮化和人口年齡結構變化等重要因素對人均消費水平的影響;又如國際肉雞消費趨勢呈現何種趨勢和特點,世界人均肉雞消費水平與經濟發展水平、城鎮化進行等重要因素之間的關聯是否有一定規律可循,這些規律對研究和把握未來中國肉雞消費趨勢有何借鑒意義等,這些方面的研究尚存在欠缺;再如在構建中國肉雞局部均衡模型構建這一問題上,通過綜述相關文獻可以明顯看到,當前關于中國肉雞供需均衡表和均衡模型的構建還是在逐步探討的過程中,這主要體現在3個方面:一是數據時間跨度有長有短,這主要是由于數據獲取上存在一定難度,目前國家統計局公開的關于禽肉消費的數據僅僅包括戶內消費部分,戶外消費還是個黑箱。二是相關數據還存在一定差異,數據差異產生的原因主要是數據統計口徑存在差異,包括地域統計上的差異,也包括產品統計口徑上的差異。三是模型設置中相關方程變量的選擇存在很大差異。當前,中國畜產品正面臨著供需緊平衡的狀態,保障畜產品供給具有相當大的壓力。未來,隨著國民經濟的持續發展,受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和城鎮化水平不斷提高的影響,城鄉居民對畜產品的需求仍將進一步增長。與此同時,面對飼料糧、土地等資源約束壓力的不斷增加,中國畜產品供給壓力將持續增大。在此背景下,肉雞產品將因其較高的飼料轉化率、較低的成本、較短的飼養周期等在緩解中國畜產品供給壓力方面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大力發展肉雞產業,既符合國際畜牧業發展的大趨勢,也符合中國的國情需求。對中國肉雞產業經濟問題進一步深入的研究將有益于肉雞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對保障中國肉類產品供給具有重要意義。

作者:辛翔飛 張怡 王濟民 單位: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 青島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1]KeB,HanJ.PoultrysectorinChina:structuralchangesduringthepastdecadeandfuturetrends.PaperpresentedatInternationalPoultryConference,Bangkok,December2007.

[2]劉春芳,王濟民.中國肉雞產業發展歷程及趨勢[J].農業展望,2011(8):36-40.

[3]辛翔飛,王濟民.我國雞肉消費的歷史趨勢、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J].農業經濟與科技發展研究,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3.

[4]周立群,曹利群.農村經濟組織形態的演變與創新———山東省萊陽市農業產業化調查報告[J].經濟研究,2001(1):69-75.

[5]劉鳳芹.不完全合約與履約障礙———以訂單農業為例[J].經濟研究,2003(4):22-30.

[6]郭紅東.我國農戶參與訂單農業行為的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05(3):24-32.

[7]王寒笑.中國肉雞行業產業化組織形式之比較[J].農業經濟問題,2004(4):71-72.

[8]應瑞瑤,孫艷華.江蘇省肉雞行業垂直協作形式的調查與分析[J].農業經濟問題,中國農村經濟,2007(7):17-21.

[9]劉丹鶴.世界肉雞產業發展模式及比較研究[J].世界農業,2008(4):9-13.

[10]萬俊毅,歐曉明.產業鏈整合、專用性投資與合作剩余分配———來自溫氏模式的例證[J].中國農村經濟,2010(5):28-42.

[11]孫艷華,劉湘輝,周發明,等.生產合同模式對農戶增收績效的實證研究———基于江蘇省肉雞行業的調查數據[J].農業技術經濟,2008(4):55-64.

[12]辛翔飛,王濟民.產業化對肉雞養殖戶收入影響的實證分析[J].農業技術經濟,2013(2):4-10.

[13]孫艷華,應瑞瑤,劉湘輝.農戶垂直協作的意愿選擇及其影響因素分析———基于江蘇省肉雞行業的調查數據[J].農業技術經濟,2010(4):114-119.

[14]鄭麥青,趙桂蘋,.中國肉雞養殖規模化發展現狀調研分析[J].中國家禽,2014(16):2-7.

[15]YusufSA,MalomoO.TechnicalEfficiencyofPoultryEggProductioninOgunState:ADataEnvelopmentAnalysis(DEA)Approach[J].InternationalJournalofPoultryScience,2007,6(9):622-629.

[16]BegumIA,BuysseJ,AlamMJ,etal.AllocativeandEconomicEfficiencyofCommercialPoultryFarmsinBangladesh[J].World’sPoultryScienceJournal,2010,66(3):465-476.

[17]辛翔飛,張怡,王濟民.規模化養殖對中國肉雞生產效率的影響———基于隨機前沿生產函數的實證分析[J].技術經濟,2013(7):69-75.

[18]黃德林,董蕾,王濟民.禽流感對養禽業和農民收入的影響[J].農業經濟問題,2004(6):21-25.

[19]于樂榮,李小云,汪力斌,等.禽流感發生對家禽養殖農戶的經濟影響評估———基于兩期面板數據的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09(7):12-19,30.

[20]于樂榮,李小云,汪力斌.禽流感發生后家禽養殖農戶的生產行為變化分析[J].2009(7):13-21.

[21]中國畜牧業協會禽業分會.H7N9事件協會報道[EB/OL].2014.http://www.caaa.cn/association/poultry.[22]王濟民,辛翔飛.中國肉雞產業經濟2013[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4.

[23]李志強,王濟民.我國畜產品消費及消費市場前景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00(7):46-51.

[24]馬恒運.在外飲食、畜產品需求和食品消費方式變化研究[J].北京:中國農業科學院,2000.

[25]王濟民,陳瓊.2010年我國城鄉居民肉類消費報告:中國肉雞產業經濟2011[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2.

[26]陳瓊,呂新業,王濟民.我國禽肉消費及影響因素分析[J].農業技術經濟,2012(5):20-28.

[27]周振亞.中日禽肉貿易與對策研究[J].北京: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生院,2006.

[28]張瑞榮,王濟民.中國肉雞產品國際貿易研究[J].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2.

第4篇

1.1長安區現代農業發展概況

目前,經過幾年發展,長安區現代農業已初具規模,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三帶四板塊”。“三帶”主要是指南部觀光農業產業帶、西部苗木花卉產業帶和秦嶺北麓生態旅游產業帶。其中南部觀光農業產業帶主要包括陜西省陽光雨露現代農業、西安添福農業觀光園、尚耕農業、宏府農業、一品花卉等十余個現代農業園區。西部苗木花卉產業帶以細柳為中心,沿西太路、韋斗路建設,目前面積已達到933.33hm2。秦嶺北麓生態旅游產業帶以王莽鮮桃、清水蓮菜生產觀光、城郊葡萄、東大垂釣為重點,目前面積已達到3200hm2。“四板塊”主要是指西部設施蔬菜板塊、中部特種蔬菜板塊、東部瓜菜板塊和畜牧業板塊。其中西部設施蔬菜板塊包括高橋、靈沼、馬王等街道,以發展反季節精細菜為主,面積已達到666.67hm2。高橋5個百畝溫室大棚集群、馬王千畝生態農業示范和靈沼食用菌系列化規模開發是西部設施蔬菜板塊的重點建設項目。中部特種蔬菜板塊包括黃良、王曲等街道,以發展各類葉菜、韭菜、大蔥等時令蔬菜為主,面積已達到666.67hm2,形成了黃良苔韭、王曲韭菜、杜曲特種蔬菜3個特色產品。東部瓜菜板塊包括大兆、砲里等街道,以發展西甜瓜等瓜果為主,重點建設內容有設施西瓜示范、嫁接育苗、大田標準化生產技術推廣及信息服務和市場推介等工作,面積已達到1666.67hm2。畜牧業板塊包括斗門、杜曲、郭杜、黃良、東大、興隆以及沿山各街道,以發展生豬、蛋雞和牛羊養殖為主。生豬基地主要包括斗門、杜曲等10個街道,存欄量已達到11.06萬頭。蛋雞養殖園區以郭杜、黃良、東大、興隆4個街道為主,存欄量已達到130萬只。牛羊基地以沿山各街道為主,目前存欄量已達到3.5萬頭。

1.2城郊現代農業發展現狀

城郊街道作為長安區西南部經濟、文化中心,下轄52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現居人口67560人,其中純農業人口為48137人。城郊街道占地面積244km2,位于西灃景觀大道、環山旅游公路、西太公路輔道交匯的黃金地段,地勢平坦,土壤肥沃,光熱資源條件充足,水資源豐富。種植的作物種類多樣,有小麥、玉米、果樹等。近年來,近郊旅游又帶動了農家樂的快速發展,形成了以上王村為中心,輻射環山路周邊各村及整個灃峪山區的旅游接待網絡。同時,在區委區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城郊街道也在嘗試發展集觀光旅游、休閑度假、無公害果蔬種植于一體的現代農業。目前,城郊街道轄區內已建設成型的現代農業示范園區有陽光雨露、現代農業展示園、大秦嶺、果業中心、添福耕園、尚耕南山莊園、西安市現代農業科技展示中心等,占地面積超過200hm2。2013年還啟動了廣潤、恒瑞和景潤3家示范園的建設項目,占地約60hm2。城郊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建設的主要內容包括高新技術蔬果溫室、大棚和優質果樹種質資源展示區。城郊現代農業示范園區是集現代農產品研發、種植養殖、自種自摘、旅游觀光、休閑度假、農業觀光為一體的綜合性現代農業示范園,有力地帶動了周邊農家樂產業發展,為當地農民提供近3000個就業崗位。

2城郊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典型案例的發展特點分析

2.1尚耕南山莊園現代農業示范園區

尚耕南山莊園以農業觀光旅游為核心,以文化創意、休閑體驗和養生餐飲為特點,將農業科技、農業觀光、都市休閑、文化傳承融為一體,旨在打造一個具有豐富文化內涵的高科技現代農業觀光休閑示范園。建成后的尚耕南山莊園將分別由文化創意生態園、生態農業體驗園、太空育種種植體驗館、餐飲娛樂服務中心、黑鳳雞產業發展中心等部分組成。南山莊園主要經營太空蔬菜、花卉種植、黑鳳雞養殖、養生餐飲服務等項目。該莊園從2010年5月份開始試營業,現已形成年接待能力20萬人次,初步取得了一定的經濟效益。

2.2添福耕園現代農業示范園區

添福耕園現代農業示范園區把現代農業示范園建設與城郊休閑體驗、旅游消費、農業生態保護融為一體,在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休閑度假、回歸自然需求的同時,也為當地農村經濟注入新的活力,不斷促進長安區農業增產增效,進一步提升上王村農民收入,建立起以農業養旅游、以旅游促農業的互動機制。園區現已成為長安區頗具代表性的農業生態觀光園,是加深城鄉產業互動和融合的典范。添福耕園現代農業示范園區按功能規劃為種植區、養殖區、景觀區、活動區、服務區、關中農產品作坊體驗展示中心等,并進行具體分區。園區規劃有采摘園、垂釣池、兒童樂園、設施農業、田園風光區、生態養殖(水產/禽畜)等項目。在休閑活動安排方面,生態農業觀光園追求與游客的互動性,游客可參與的活動項目有采摘體驗、垂釣、植物組織培養、老式農耕活動等。該園區已成為城市居民回歸自然、追求野趣,體味“住一天農家屋,干一天農家活,吃一天農家飯”樂趣的理想度假園區,也是學校進行“寓教于游,寓教于樂”的科普教育之地。

2.3西安市現代農業科技展示中心

西安市現代農業科技展示中心的主題是科研基地、科技展示、農業觀光拓展、科普教育。其主要為農業科技專家提供科研育種平臺,展示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展示中心規劃為“1心5區”共6大功能區:“1心”為管理服務中心,“5區”分別為“現代化農業展示區”、“工廠化育苗區”、“新優品種展示區”、“品種選育創新區”和“休閑體驗餐飲區”。西安市現代農業科技展示中心以現代農業科技為支撐,發揮科技示范引領作用,輻射帶動西安市各區縣現代農業發展,幫助區縣建設農業示范圓點24個。工廠化育苗區為藍田、長安、灞橋、戶縣、高陵、周至等6個區縣的蔬菜生產示范點培育種苗110萬株,積極引導各示范點進行蔬菜品種的更新換代,同時與區縣蔬菜生產示范點建立合作關系。通過新品種、新技術展示,輻射示范面積達4666.67hm2以上,推廣蔬菜高效種植模式7個,有效帶動了蔬菜新品種、新技術的推廣。自2010年以來,展示中心已組織培訓市、區縣農技干部9251人次,接待各區縣農業技術人員、高校學生、種植合作社、專業戶及游客等15萬多人次。

2.4陽光雨露現代農業旅游觀光示范園

陽光雨露現代農業旅游觀光示范園是以建設高新技術蔬果智能溫室大棚、現代農產品研發、種植養殖、自種自摘、旅游觀光、休閑度假為一體的綜合性現代生態農業示范園。自2009年建設以來一直圍繞“一心、兩軸、兩帶、四片區”建設布局,按照“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科技含量”的建設理念,將現代農業與旅游產業有效銜接,將園區公園化建設理念貫穿整個建設過程,現已初具規模。該園區以現代農業為載體,集“吃、住、行、游、購、娛”于一體,打破傳統一、三產業的界限,帶動周邊農產品加工業、旅游服務業、農耕文化等相關產業的發展,促進當地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園區以蝴蝶形“農耕文化展示館”為核心,將農業高科技成果展示融入其中,以生態休閑的參觀環境為依托,使游人步入其中放松心情的同時,對現代農業有一個更深的認識和了解;以呈“十”字形建設的園區南北主干道和東西景觀大道為“兩軸”,將園區劃分為農業生產展示研發帶和農耕文化休閑體驗帶,在“兩帶”中又將園區劃分為高科技農業生產展示區、果樹采摘領養區、農耕文化體驗區(QQ農場)、親水種植養殖區的“四片區”總體發展布局。

3城郊現代農業的發展前景分析

城郊街道地處秦嶺北麓,距西安市中心僅30km,轄區內有西安秦嶺野生動物園,旅游也較發達,這為發展現代農業示范園奠定了良好基礎。近年來,城郊街道以發展農家樂為主體,大力發展旅游觀光農業。但隨著經營的進一步深入,農家樂變得沒有特色,“土”味喪失,客源不穩定,農家樂發展出現了潛在的危機。因此,探索以“綠色、休閑、參與、體驗”為基本特征的現代農業經營新路子,對促進產業健康持續發展顯得尤為重要。城郊背靠秦嶺綠色屏障,擁有豐富的生態資源。城郊轄區內的秦嶺野生動物園、青華山、凈業寺等旅游景點是西安市民休閑度假的首選之地,城郊有著不可多得的旅游資源優勢。同時,城郊作為長安區的主要農業區,其具有發展都市觀光農業得天獨厚的條件,發展前景廣闊。

4城郊現代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4.1存在的問題

雖然在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的重視、支持下,城郊街道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但在提升園區建設檔次、增強科技研發水平和發揮輻射帶動作用等方面,還存在諸多問題,主要表現在兩方面:首先,整體效益有待提高。從城郊街道農業園區來看,都是以傳統農業為主,靠政策扶持來維持,從中反映出了城郊街道農業園區的科技創新能力整體不強,還沒有真正成為農業高新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孵化器,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業科技園區示范、輻射、帶動作用的發揮,尚未完全顯現經濟、社會、生態“三合一”的綜合效益。其次,人才、資金、土地等要素的短缺成為農業園區發展的瓶頸。青壯年勞動力外出打工,農業園區內技術人才儲備普遍不足,科技力量薄弱,尤其缺少懂技術、會管理、善經營的復合型人才。同時,由于農業園區建設的周期長、投入大、周轉慢、回報低,籌集社會資金有限,信貸額度不高,國家扶持不足,園區建設資金缺口較大。此外,土地流轉工作推進緩慢,大面積連片土地供給不足。

4.2建議

4.2.1統一認識,強化領導

要充分認識建設農業科技示范園區的深層意義,應以建設工業園區那樣的熱情來建設農業園區。要專門制訂扶持農業科技示范園區的優惠政策,千方百計招商引資,引進業主。要成立園區管理機構,配備專職人員為園區建設提供服務。要轉變觀念,創新體制和機制,把由政府主導轉變為政府引導、企業主導。政府主要是增強服務職能,加強調查研究,提供信息,抓好典型推廣,在制定政策、招商引資、引進企業、引導發展方面多下工夫。

4.2.2因地制宜,合理定位

要立足當地農業和旅游資源,充分考慮農業生產要素的區域差異性,對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建設進行合理區域布局。要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運用現代化建設和管理手段,使農業園區成為農民、市場、企業三者相連的紐帶。有目標的引進新品種,讓農業園區在新品種的引進、研發、試驗和推廣上起到農業科技孵化器的作用。要做到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并重,在致力發展農業園區的同時,要實現企業與農民的互贏。

4.2.3多方籌措,增加投入

第5篇

關鍵詞:馬鈴薯 脫毒種薯 產業化

為了充分利用畢節市農科所馬鈴薯研究中心和威寧縣脫毒馬鈴薯研究中心的品種資源和技術優勢,促進科技成果迅速轉化為生產力,將優良脫毒馬鈴薯種薯推廣公司化運作和產業化經營有機結合起來,形成高產優質脫毒種薯產業化的可持續性發展,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公司盈利。

一、基本情況概述

黔西縣位于貴州省中部偏西北、烏江中游鴨池河北岸,夏無酷暑、冬無嚴寒。海拔高度1252m,年平均氣溫13.8℃,年有效積溫5048℃,穩定通過10℃的有效積溫為3400℃,無霜期264天,年雨日量188天,日照時數1348.9小時。適宜馬鈴薯種植,農民具有長期以來的種植習慣。

二、馬鈴薯種植現狀:

黔西縣常年馬鈴薯種植面積6.2萬畝,占旱地面積的13.4%;總產2819.3萬公斤,平均單產455公斤。單產水平低,栽培管理粗放,種植方式為單作或與玉米間套作。1―2月份種植,6―7月份收獲。

目前制約馬鈴薯產業發展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馬鈴薯退化嚴重,黔西縣馬鈴薯每年30―50%的產量損失是因種薯質量問題造成。

二是脫毒馬鈴薯種薯供應不足。

三是馬鈴薯用途廣泛,但缺乏加工大型企業,產品仍以初加工為主,附加值低,市場單一,農民效益不高。

四是運力缺乏,交通不便,制約了種薯和產品的流通。

三、馬鈴薯種薯脫毒技術發展趨勢

脫毒馬鈴薯種薯的快繁技術可有效的解決馬鈴薯品種退化問題,病毒病已成為馬鈴薯生產的最大障礙之一。因此馬鈴薯產業的發展關鍵在于種薯質量,通過技術的不斷提高和完善,馬鈴薯經過脫毒后排除了主要病毒的危害,從而恢復和保持優質高產的品種特性和增產潛力,延長品種的推廣應用年限,提高脫毒馬鈴薯種薯的供給量和質量,擴大生產能力,突破當前馬鈴薯產業發展潛力非常之大。

目前黔西縣推廣應用面積不到馬鈴薯種植面積的30%,種薯來源一方面主要靠到威寧縣調進直接供應農戶生產;一方面是到市農科所引進原種到基地進行繁殖,以一、二級種薯供給農民生產。種薯質量高,增產潛力大。

四、馬鈴薯產業化的作用與意義

實現產業化能積極調整不合理的生產結構,合理配置農業生產要素,優化產業結構可以能動地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運用市場機制,充分發揮資源,優化產品結構,實現主導產品及其生產、加工、運銷等環節的合理分工,吸收大量的農村勞動力,協同互補,提高農業經濟效益,增加農民收入,增強農業生產后勁;產業化的實施,不僅能使農民獲得了學習科技知識的動力和條件,而且方便了農業科技的普遍推廣應用,加快了農業現代化的進程。

隨著產業化的發展,專業化的生產和社會化的分工越來越明顯,原有分散的、細小的傳統農業生產方式越來越不適應經濟的發展。因此,加快推進產業化的步伐意義重大。

黔西縣廣泛適宜馬鈴薯種植,需種量大,長期以來靠到威寧縣調種供給,運力困難,種薯易受損傷,價格高。因此,實施引進原種快速繁殖技術產業化,建立健全種薯擴繁基地,推廣適宜當地種植的優良脫毒馬鈴薯新品種,提高馬鈴薯生產水平,滿足市場需求勢在必行。

五、馬鈴薯產業化市場前景分析

馬鈴薯產業化不僅可以帶動種植業的發展,使農民增收,脫貧致富;而且可以推動畜牧業、加工業、食品等的發展。

脫毒馬鈴薯種薯是馬鈴薯產業化發展的基礎,其技術性含量強,生產集約化程度高,需要經濟實力雄厚,技術優勢明顯的企業作為產業的主體,才能實現馬鈴薯脫毒種薯產業的規模化、標準化和高效率,馬鈴薯產業直接影響其種植業、加工業的發展,種薯產業提供優質的種薯,保證種植業生產出優質的加工原料薯,從而推動加工業快速發展,同時,加工業的發展又拉動種植業和種薯產業的不斷發展。

六、馬鈴薯種薯產業化實施方案

(一)、總體思路

為了加快黔西縣脫毒馬鈴薯種薯生產和推廣應用步伐,加強脫毒馬鈴薯種薯繁育體系建設,提高種薯質量及統一供種能力,全面推進馬鈴薯產業化發展進程,確保馬鈴薯大田生產用種安全,選擇我縣海拔相對較高的紅林鄉建立脫毒馬鈴薯種薯擴繁基地,從畢節市農科所或威寧脫毒馬鈴薯研究中心引進原原種進行繁殖,以一、二級脫毒種薯直接供給農村合作社及農民種植,滿足市場對馬鈴薯需求和企業加工的需要等。通過基地建設的實施,力爭3-5年將紅林鄉打造成為黔西縣脫毒馬鈴薯種薯生產之鄉。

(二)、基地目標

1、品種選擇:選擇具有高產穩產特性、品質優良、綜合抗性好、種源充足、市場認可度高的威芋3號、云薯201、費烏瑞它脫毒馬鈴薯良種。

2、基地建設地點及擴繁規模:基地建在自然條件較優越的紅林鄉六斗、穿洞兩村。將農業局引進原原種繁殖的62500公斤脫毒種薯擴繁500畝。

3、產量目標:平均畝產達1000公斤以上,實現500噸的總產量及收購量。

4、提高種薯質量:基地生產的脫毒種薯要達到國家規定的種薯質量標準,產品抽檢率達到98%。

推進產業化經營:基地要圍繞滿足于本縣脫毒種薯的需求,積極與種植農戶簽訂產銷合同,加強產銷對接,推進訂單收購,增加農民收入。

(三)、運作模式

1、采用“公司+基地(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戶”的運作模式。即黔西縣農司負責種薯、肥料、農藥、收購、運輸、儲藏等生產費用,按簽訂的合同保護價收購種薯;農民專業作社負責組織生產、管理、配合公司搞好種薯、肥料、農藥發放和種薯的收購工作;農戶按照規劃管理要求生產、收獲、交售種薯。

2、實行統一供種,借種還種。

3、由公司與專業合作社及基地農戶簽訂種薯收購合同,按每公斤1.5元的保護價收購。

2、生態效益

項目實施過程中,采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措施,能有效減少化肥和農藥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同時,馬鈴薯種植面積的增加,可減少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和有害物質,增加氧氣含量,改善人居環境,具有較好的生態效益。

3、社會效益

一是使農民真正得到實惠。農民使用土地,投工投勞,種植500畝種薯,至少可生產種薯425000公斤,按1.5元/公斤的保護價計算,可創收入63.75萬元,每畝收入達1275元。

第6篇

關鍵詞:煤炭企業;循環經濟;發展對策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3)10-00-02

一、前言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后,發展循環經濟成為世界各國特別是發達國家協調統一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關系,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非常重要的途徑和實現方式。循環經濟對發達國家企業的生存與發展產生重大的影響,企業在本國政府的政策導向和扶植下,將發展循環經濟納入其長期發展戰略,大力發展綠色生產與管理,不僅為國家宏觀循環經濟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時也大大增加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眾所周知,企業在發展循環經濟中處于基礎地位,企業行為的轉變將有力的促進經濟循環的實現。企業是實行循環經濟的主體,無論是經濟的大循環,還是經濟的中循環,都是建立在經濟的小循環基礎之上的。因此,企業層次循環及理論與實踐是我國進行循環經濟建設的基礎,企業層次循環經濟的建設特別是企業循環經濟發展戰略的制定與實施是至關重要的。本文僅從循環經濟微觀的角度——“企業發展循環經濟戰略”進行探討,以就教于方家。

二、什么是循環經濟

按照自然生態系統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規律,把經濟活動和物組成一個“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反饋式流程和“低開采、高利用、低排放”的循環利用模式。使得經濟系統順暢地并入到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過程中,實現自然與經濟協調發展,社會與經濟協調發展,這就是循環經濟。

循環經濟是對物質閉環流動型經濟的簡稱,在循環經濟中,企業將其經濟效益目標同生態效益目標有機地結合起來。一方面對資源進行合理的開發和利用,另一方面在生產全過程中加強對污染的控制,降低廢棄物的產生,加強廢棄物的回收與利用,以實現廢棄物更為有效為目標。企業對其產品也不僅從經濟效益而且從環保角度出發,進行生產改造,實施清潔生產,將其使用過程中對環境的危害降低到最小程度。因此,通過循環經濟發展戰略制定與實施,解決了傳統經濟發展模式下企業追求經濟效益而又無法提高環境效益這一難題,是一種具有可持續性的企業行為,是企業適應日益增長的環境壓力,提高自身競爭力與生存能力的必然選擇。

三、企業發展循環經濟的戰略

根據我國實際情況,企業發展循環經濟戰略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第一,清潔生產和全過程污染控制戰略。

清潔生產和全過程污染控制戰略是指在企業生產過程中實行清潔生產,充分考慮產品的生命周期過程對環境的影響,提高資源能源利用效率,形成從生態設計——綠色制造——生態包裝——綠色運輸的全過程考慮,盡可能減少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并在企業本身實現資源和能源的循環利用,實現污染零排放,同時建立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進行環境監管。

在產品設計階段實施生態設計,要求企業盡可能根據產品生命周期分析、生態設計和環境標志產品要求,開發出低能耗、低(或無)污染、經久耐用、可維修、可再循環和能夠進行安全處置的產品。

選用產品原材料時禁止使用某些危害或風險極大的污染物質,尋找相應的無害替代物,選用清潔能源和環保型原料,或是改變產品的生產原料,從源頭直接降低污染的潛在機會。另外還要減少原材料的消耗,盡量使用能夠回收再利用的材料,減少進入循環的物質量。

在生產過程中選用先進的技術工藝,配合生態設計,生產低能耗、低消耗、低(或無)污染的產品。在生產過程中,實現水、余能和原料的再循環利用、開發、回收本公司產品的新工藝,在企業內部實現物質的循環利用。

在產品包裝階段,實行生態包裝,包裝材料減量化,并充分回收利用,減少包裝廢物填埋與焚燒的數量。

在產品運輸階段,利用現代第三方物流業進行運輸,倡導綠色物流。

第二,企業生產者責任延伸的戰略。

企業生產者責任延伸的戰略包括三個階段,產品銷售、產品售后服務以及廢物產品回收階段。

將循環經濟理念延伸到生產過程之外,在產品銷售階段,提倡綠色銷售,宣傳綠色消費,開拓網絡經營模式,減少銷售過程中的資源消耗;在產品服務階段及回收階段,通過提品保養維護、產品主要部件升級、產品零部件功能梯級使用等服務,一方面延長了產品的使用壽命,降低資源的流動速度,從而達到物質的減量化要求;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廢舊產品的回收,實現產品的功能梯級利用。同時,這一戰略的實施還提高了服務質量,贏得了更多的客戶。

實踐證明,實施企業生產者責任延伸戰略,加強企業服務終端的功能,將成為企業循環經濟的增長點。

第三,產業鏈拓展戰略。

產業鏈拓展戰略是為解決企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中間物而提出的,這些中間物雖然不能利用于原有的生產系統,但卻具有很大的經濟價值,拓展產業鏈主要是在于考慮企業自身條件的基礎上,開發多產品聯系系統,改變原有的單一生產路線的做法,充分利用生產路線中的中間產物,利用其為原料開發新型生產工藝,生產新的產品,構建共生系統,在為企業解決廢棄物的同時,獲得新的經濟效益。

第四,廢棄物綜合利用戰略。

在充分考慮了減量化和再循環原則之后,再利用原則是我們需要考慮的最后一項重要原則。因此提出了廢棄物綜合利用戰略。這里所說的廢棄物綜合利用戰略,主要強調生產的最終廢棄物在企業生產系統以外的綜合利用。

廢棄物綜合利用方式在有很多種,在微觀(企業)層次上主要應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將廢棄物用于企業的綠化建設,例如說可以將廢水用于澆灌企業的綠地,部分廢棄物可用作肥料,再減少廢棄物排放的同時,改變了企業的環境面貌。

二是將廢棄物用于農業畜牧業建設,尤其在一些食品行業,其廢棄物有些是很好的飼料,有些具有很好的肥力,可以用于養殖業或是種植業。

三是通過廢棄物交換或買賣,將廢棄物轉手給有需要的企業,既解決廢棄物的治理排放問題,又為企業創造了效益。

第五,企業加強循環經濟實踐戰略。

企業發展循環經濟,是一項系統工程,對于企業來說,不僅意味著設施、設備等“硬件”的建設,還包括在企業文化等方面“軟件”的實踐。企業要將循環經濟的理念融入到企業文化中,通過員工集中培訓和其他方式的宣傳教育,增強全體員工的環保意識,樹立其環保理念,規范其在生產的各個環節中的行為,促進其在節約能源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同時,企業還需要加強與周邊和相關企業的信息交流以及發展生態經濟方面的合作。企業的循環經濟實踐可以在生產經營的各個環節展開,企業應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和問題,有重點、分階段的進行。

第六,企業加大循環經濟理論指導下生態建設和環保建設等方面的獎勵和懲罰力度。

在政策層面上,用更具實效的經濟獎勵以及其他刺激手段促進企業進行循環經濟的實踐,采用價格、稅收、信貸、征費等手段,建立生態恢復和環境保護的經濟補償機制,引導企業自覺自愿的發展循環經濟。與此同時,利用逐步提高各項排污費用及其他懲罰性措施,使企業不論在成本上還是在社會影響上,都會自覺自愿的選擇在環保方面進行投入。

四、結論

總的來說,以上的戰略都是以提高資源能源利用效率,將廢棄物“變廢為寶”為主旨的。企業創建循環經濟發展模式首先是要從生產源頭開始,盡可能利用綠色原料,開發綠色生產工藝,在生產的全過程實施清潔生產,減少廢棄物的產生;其次是要對本企業進行物質和能量的代謝分析,了解每段工序中各種廢棄物的產生情況和能量剩余情況,尋找這些廢棄物再循環、再利用的途徑;使其首先回用于生產過程,其次回用于企業內部,最后盡可能在區域范圍內得到再利用,爭取實現污染“零排放”。

要想真正實現循環經濟,還需要加強中循環和大循環這兩個層次的循環經濟建設,只有各個行業、各個部門通力合作,共同努力,在全社會的大力配合下,循環經濟才能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李長華,賈媛媛,王曉卯.國有煤炭企業改制上市前景分析[J].東方企業文化,2013(10).

[2]任婷,馬祥林,金允成.中國煤炭企業循環經濟的發展[J].潔凈煤技術,2013(01).

主站蜘蛛池模板: 辽源市| 上虞市| 嘉黎县| 彩票| 连州市| 铜陵市| 本溪| 湘潭县| 东兴市| 苗栗市| 新化县| 聊城市| 诸暨市| 襄樊市| 远安县| 乌兰浩特市| 定日县| 承德县| 连平县| 澜沧| 大埔县| 远安县| 军事| 青岛市| 陆川县| 亚东县| 瑞昌市| 河北省| 南投市| 成安县| 云安县| 天台县| 威信县| 田东县| 大同市| 商河县| 安泽县| 海门市| 定日县| 民和| 明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