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10:57:0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十二生肖成語,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每個人看待事情都是從不同的角的上看的,做事情的時候也是一樣,雖然大家都認為這個東西都很好,可是有人認為需要添加其他東西這個才好。可是,加進了其他東西就會破壞原有的美麗。不要讓你加進去的東西成了破環眼前美麗事物的元兇。
成語典故解釋:比喻加進了不好的東西,從而破壞了原來美的事物
成語拼音:shǔ shǐ wū gēng
英語翻譯:Mouse excrement dirty thick soup
日語翻譯:ネズミの大便はとろみのあるスープを汚しま
成語來源:宋孫覿《跋吳省元真贊》:“吳公前輩盛德,予宿昔所敬慕,制一偈自贊,皆佛菩薩語,啟誦三過,欲下一句而家有識真者,恐得鼠屎污羹之誚。”
成語造句舉例:你這樣弄,就象是鼠屎污羹一樣。
成語故事:暫無
用法:暫無
近義詞:暫無
摘要:十二生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其文化內涵的研究可以向留學生展示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幫助留學生更好地理解其深層含義。而2017年正值中國農歷的丁酉雞年,漢語中關于雞的詞語不在少數,而且大多數詞語中包含著明顯的文化色彩。因此,在生肖雞年研究與雞相關的詞匯教學,更貼近現實,更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本文將以漢語成語中與“雞”相關的詞語為研究的載體,探究這些成語中“雞”所代表的情感傾向以及文化內涵。同時,筆者會對十二生肖中“雞”的文化內涵進行漢外對比,并且通過對比,找出留學生習得十二生肖相關成語的偏誤原因,并提出相應的對外漢語教學策略。本文最后歸納了對外漢語文化教學的一般原則。
關鍵詞:雞;文化內涵;偏誤;文化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H19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34-0015-02
一、十二生肖中“雞”的文化內涵
1.漢語十二生肖中“雞”的文化內涵
雞,位于十二生肖的第十位。《中華成語辭海》和《古今成語大詞典》中含有“雞”字的成語共計184個,其中“雞”字具有文化內涵的成語共計172個。“雞”的文化內涵有褒有貶,但貶多褒少。下文在分析這172個成語的基礎上,綜合探討、研究“雞”在中華民族文化中的文化內涵。
(1)古人普遍認為雞有“文、武、勇、仁、信”五德,《韓詩外傳》中說道:“頭戴冠,文也;足搏距,武也:見敵敢斗,勇也:見食相呼,義也;守夜不失時,信也。”[]于是,古人稱雞為德禽。同時,在漢語中“雞”與“吉”諧音,因此也具有了吉祥如意的感彩。
(2)“雞”是人們最早喂養的六畜之一。由于雞的鳴聲長期作為報時的工具,因此“雞”可以用來象征戰爭、上路等不吉的征兆,例如:“雄雞夜鳴”、“雞聲斷愛”等;“雞”也作為被飼養、供玩樂的對象,例如:“斗雞走犬”、“抱雞養竹”等。同時,在中國的一些民族和地區依然存在著“斗雞”這種古老的游戲,從中也不難看出“雞”長期以來被視為供人們休閑、娛樂的。
(3)“雞”體型微小,身體無力,膽小易驚,因此常用來象征小人、無所作為的人,或者能力平庸的人。例如:“雞零狗碎”、“手無縛雞之力”等。
“雞”常被賦予負面的含義,因此與“雞”相關的其他事物也會被賦予負面的內涵,例如“雞毛蒜皮”中的“雞毛”象征渺小、微不足道。
(4)雞長期作為報時的工具,司晨報曉,喚旭日東升。因此,“雞”象征著勤懇等正面的意象。例如:“聞雞起舞”:比喻發憤圖強。
與此同時,由于“雞”被看做是司晨報曉的工具,自然在一些具有貶義色彩的成語中,“雞”則用來象征失職的人或者是犯錯誤的人。例如:“失晨之雞”指的就是忘記報曉的雞,用來比喻應該做某事而卻失職沒做的人。
2.西方文化中“雞”的文化內涵
“雞”在西方文化中也占據著重要的地位。雄雞在西方文化中是英勇善戰的象征,它的鳴叫預示著光明的到來,它可以戰勝黑暗,可以嚇退蛇怪。在基督教文化中,雄雞就是基督的象征,具有深刻的宗教意義。直到今天西方的很多教堂尖都樹立著雞的雕塑,以此來象征光明和復活。同時,在西方文化中,公雞常常作為預知命運的工具,人們常常以雞的進食狀態來預測戰爭的勝敗。而體態豐盈的母雞則被視為具有良好的繁衍能力,子孫滿堂。
同樣,在英語語言文化中,雞也帶有一定的負面感彩。如“雞”意味著膽小、懦弱,用來象征那些杞人憂天的人。“雞”在英語中有多種表達方式,如“chicken”、“cock”、“hen”、“rooster”,每一種表達方式都帶有一定感彩。
二、留學生習得過程中的常見偏誤及文化原因
1.常見偏誤
留學生在習得漢語中與“雞”相關的成語時,常出現偏誤主要有兩類。一類是理解上的偏誤。學習者在習得的過程中如果不能深入理解漢語成語的故事及背景,就無法正確理解含有“雞”的成語的意思。如“抱雞養竹”就很容易被學習者按照字面意思簡單地理解為一種悠閑的農家生活。另一類則是應用上的偏誤。學習者可能理解了成語的意思,但不知道應該如何在句子中應用。如“鶴立雞群”在應用時容易產生“*他是一個鶴立雞群的人。”類似的偏誤。
2.文化原因
留學生在習得漢語中與“雞”相關的成語時,常常會出現偏誤,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異。眾所周知,中西方文化在思維方式、行為主張等許多方面多存在著差異,這對于十二生肖中的“雞”也不例外。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導致留學生在理解與“雞”相關的成語時出現各種偏誤,如:“聞雞起舞”很容易被學習者理解為聽見雞的叫聲就害怕等錯誤的意義。另一方面是由學習者母語的負遷移造成的。英語中雞的表達方式有多中,表示的感彩也不一樣,學習者可以根據外在形式判斷褒貶色彩。雖然漢語中對雞的感彩有褒有貶,但是表現形式都是一致的。這就很容易造成學習者的偏誤,易將所有含“雞”的成語都歸結成同一個感彩,導致習得的失敗。
三、十二生肖教學策略
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十二生肖的教學隸屬于對外漢語文化教學范疇,具體教學原則如下:
1.語言與文化相結合原則
文化教學要與語言教學相輔相成,切莫無限度地拓展文化教學的內容,而忽略語言教學。如:在講解成語“偷雞摸狗”時,不要對成語中“雞”和“狗”的文化內涵無限的展開講解,而是要根據學習者當時的漢語水平,適當的略講即可,講解的重點應放在“偷雞摸狗”的語言意義以及如何應用上。
2.針對性原則
在教學中不需要對出現的十二生肖的所有象征意象作詳盡解釋,而是要有針對性、要分清主次,合理安排知識點。如,“雞”的文化內涵在中外文化中有一些相似之處,如,都是膽小、懦弱的象征,因此,在進行教學實踐時,對于相似之處可以一言代之,應該著重講解容易出現語言偏誤和交際錯誤的不同之處,如,雞在漢語中與“吉”諧音,有吉祥如意的意味。
3.發展性原則
十二生肖文化源遠流長,同時也與時俱進。隨著時代的發展,十二生肖被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因此,在教學中不但要講解傳統文化意象,也要注意對時代內涵的講解。例如,對外漢語教學中應該注重將古人所謂的“雞的五德”,與儒家所倡導的“仁、義、禮、至、信”相結合,并且賦予傳統文化以現代意義。
4.知識與能力相結合原則
對外漢語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和提高學習者使用漢語進行交際的能力,尤其是文化教學更應該使學習者避免在交際中因文化分歧而產生交際障礙。講解十二生肖的文化內涵不僅是對外漢語文化教學的一部分,也是對外漢語語言本體教學的一部分,因此學習者的學習目標不僅是掌握其文化內涵,也要學會如何將其恰當的運用到日常交際中。
四、結語
2017年正值中國傳統的十二生肖中的雞年,研究和探討與雞相關的成語的文化內涵,可以激發外國學習者對中國十二生肖文化的興趣,增強他們學習漢語的內在動力。同時,以漢語成語作為研究載體,將語言和文化結合起來,對于對外漢語教學具有深遠的意義。同時,筆者通過分析留學生使用漢語成語的偏誤以及文化層面的原因,更深層次地探討十二生肖教學乃至整個文化教學的策略,希望可以為對外漢語文化教學提供有益的指導。
參考文獻:
[1]劉晨斯.十二生肖的文化內涵及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偏誤分析[D].河南:河南大學,2014.
[2]張月明.生肖動物相關詞匯的中西方文化差異研究及教學資源――以典型的生肖動物馬、狗、龍為研究對象[D].江蘇:蘇州大學,2013.
[3]蔣爭艷.生肖成語的文化內涵及對外漢語教學[D].河南:河南大學,2013.
[4]馬丹.論漢語成語中十二種生肖動物詞的象征意義及其教學[D].四川:四川大學,2006.
[5]董曉榮.漢語動物成語的語言文化研究[D].天津:天津師范大學,2012.
[6]龍玉蓮、李延林.英漢語中“雞”相關慣用語的文化內涵與翻譯[J].現代語文,2013(3):145-148.
龍。五湖四海是一個漢語成語,指全國各地,有時也指世界各地。現有時也比喻廣泛的團結。五湖說法不一,四海中國傳統世界觀中圍繞在世界周圍的東海、南海、西海、北海。十二生肖中只有龍生活在海中,故五湖四海代指的生肖是龍。
十二生肖是十二地支的形象化代表,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隨著歷史的發展逐漸融合到相生相克的民間信仰觀念,表現在婚姻、人生、年運等,每一種生肖都有豐富的傳說,并以此形成一種觀念闡釋系統,成為民間文化中的形象哲學,如婚配上的屬相、廟會祈禱、本命年等。現代,更多人把生肖作為春節的吉祥物,成為娛樂文化活動的象征。
(來源:文章屋網 )
喜鬧元宵——元宵廟會、喜游園(主持者:子鼠、丑牛、寅虎)
元宵節,到處是喜鬧元宵的小廟會和有著傳統意義的燈展。“哇,那邊的踩高蹺好精彩啊!”鼠鼠高叫著鉆進人群,想一睹踩高蹺藝人的風采,可是牛牛和虎虎卻不想再逛廟會啦,嚷著要準備晚上放河燈,還要去賞花燈呢。小朋友,今天的節目真是豐富多彩啊,你們喜歡啥呢?趕緊挑自己喜歡的去玩吧!
醒獅助陣——神氣舞獅顯身姿(主持者:卯兔、辰龍、巳蛇)
醒獅大駕光臨《小天使報》,與大家一起分享新春的喜悅。傳統舞獅喜慶表演,既為節日助興,更為小朋友和爸爸媽媽祈福,在新的一年里吉祥如意,事事平安。
新春闖關——十二生肖大團圓(主持者:午馬、未羊、申猴、酉雞)
小朋友們,看過精彩的表演之后,感受到節日的熱鬧氣氛了吧?現在讓我們與爸爸媽媽攜手,通過四大生肖設置的神秘關卡,精美禮品等你拿哦!
第一關 謎語猜猜猜
一心向往光明,
高大從不自夸,
越是充實豐滿,
越是把頭低下。
(猜一植物)
第二關 寫意成語
真蹊蹺,漢字怎么擺成這副模樣?噢,原來也是讓我們來猜謎。每幅圖各猜一個成語。小朋友,你猜到了嗎?
第三關 巧走迷宮
你一定喜歡走迷宮吧,不過,下面的迷宮可不是一般的迷宮,愿意來走走嗎?請你在下圖的各個方格中分別填上一個字,使每一橫排都能成為一個成語。
第四關 重組語句
請把下列幾個字打亂后重新組成幾個意思不相同的句子:
書書書讀讀讀好好好
濃情元宵——滿滿祝福串起來(主持者:戌狗、亥豬)
【關鍵詞】成語 六畜 中國文化 民俗
在我們國家,與人類關系最密切的動物當屬十二生肖中的動物。十二生肖又稱十二屬相,它的起源與我國先民的動物崇拜有關,將十二地支分別配以一種動物,構成“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戍狗、亥豬”,使十二地支形象化。而傳統的“六畜”,即“馬、牛、羊、豬、雞、狗”,占了十二生肖中動物的一半;“六畜”在成語中也有豐富的表現,為我們研究成語的來源提供了很好的幫助。
“六畜”最早出現在《三字經》中:“馬牛羊,雞豬狗;此六畜,人所飼。”而在《三字經?訓詁中》更是對“此六畜”做了更進一步的解釋:“牛能耕田,馬能負重致遠,羊能供備祭器”、“雞能司晨報曉,犬能守夜防患,豬能饗宴速客”。
古人把“馬”作為十二屬相與“六畜”之一,應該與馬在人類歷史中的重要作用相關。在古代社會,馬是農業生產、交通運輸以及兩軍交戰的主要工具,因此歡快忙碌的田野、血雨腥風的戰場,都會看到它矯健的身影,就連春風得意的游園、歌舞升平的節日也總會有它們輕捷的蹤跡。
作為“六畜”之首的馬,可以說是人類忠誠的戰士:戰場上縱橫馳騁,沖鋒在前,為帝王奪取天下建立了不朽的功勛,所以有“馬革裹尸”、“厲兵秣馬”、“金戈鐵馬”、“馬首是瞻”、“汗馬功勞”、“一馬當先”、“招兵買馬”、“老驥伏櫪”、“鞍馬之勞”、“鞍前馬后”、“鞍馬勞頓”、“千軍萬馬”等成語。這些成語從不同的方面描寫了馬與戰爭的關系。
此外,馬又是人類得力的助手,由人驅使,任勞任怨。馬作為交通運輸工具在我國已經有著悠久的歷史,良馬能夠日行千里,不僅速度快,而且力氣大。成語“一日千里”、“老馬識途”、“馬不停蹄”、“君子一言,駟馬難追”、“馬不解鞍”、“路遙知馬力”、“快馬加鞭”等就是馬的這一特征的充分體現。
“六畜”中的第二位是牛,這或許與我國古代是傳統的小農經濟的經濟體制是分不開的。傳統的小農經濟講求男耕女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在過去生產力極其不發達的封建社會里,除了利用一些用石器打磨成的工具以及后來發明的青銅器、鐵器來輔助耕作外,吃苦耐勞、甘于奉獻、體健力大的牛在很大程度上解放了當時的生產力,因此在古代生產勞動中出現了鐵器和牛耕相結合的動人場面。反映到成語中,就有了“初生牛犢不怕虎”、“九牛二虎之力”、“九牛一毛”、“牛高馬大”、“汗牛充棟”等成語。
另一方面,對于渺小的人來說,牛可以算是龐然大物了,因此人們對于牛有了充分的聯想,如“牛頭馬面”、“牛鬼蛇神”,用來泛指各種各樣兇惡的人和妖魔鬼怪;“氣壯如牛”、“土牛木馬”比喻雖有其名但卻讓人覺得笨拙的東西。除此之外,還有“寧為雞口,不為牛后”、馬牛襟裾”等成語。
“羊”在十二生肖中排第八位,是一種本性溫順的動物。《三字經》中說道:“人之初,性本善”,其中“善”字從羊,體現了古人對羊的性格的充分理解與認識,而在成語中羊也多表現為一種被欺負的形象。如“如狼牧羊”、“虎入羊群”、“順手牽羊”、“替罪羊”、“十羊九牧”等。
而除此之外,漢代的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注釋到:“羊,祥也。”古代和許多的民間藝術中,也多以羊代表吉祥,成語中則表現為“三羊(陽)開泰”、“愛禮存羊”等。
對于“雞”,古人通常將其視為鳳凰的前身,《爾雅》郭璞注說鳳凰“雞頭、蛇頸、燕頷、龜背、魚尾、五彩色,高六尺許”。因此在成語中,涉及雞的成語也大多數為好的形象。例如,“聞雞起舞”、“三更燈火五更雞”等成語,用來勸誡世人應該勤學苦讀,意志堅定,不懈怠,成就一番大作為。而成語“金馬碧雞”則是漢朝時用來祭祀金馬神和碧雞神,看來,在漢代時,“雞”甚至上升到了神的地步。諸如此類的成語還有“雞尸牛從”、“金雞獨立”、“雞犬升天”等。除此之外,“雞”由于身體弱小,因此不少成語體現了其被宰殺的命運,如“牛鼎烹雞”、“殺雞為黍”、“殺雞嚇猴”、“殺雞取卵”、“殺雞焉用牛刀”等。
有關“雞”的成語在民間還體現在傳統文化中,具有吉祥的含義。如成語“石上大吉”、“冠上加冠”、“雄雞一唱天下白”等。
“豬”在成語中出現的次數比較少,而在我國古代,豬多寫做“彘”、“豕”、“豚”等。如,“行同狗彘”,指人,行為和豬狗一樣;“豕突狼奔”,像豬那樣沖撞,像狼那樣奔跑,形容成群的壞人亂沖亂撞,到處騷擾;“豕交獸禽”,像對待豬那樣打交道,像對待禽獸那樣不尊敬,比喻對人不禮貌,不尊敬;“狗彘不若”,形容品行卑劣到連豬狗都不如的程度;“信及豚魚”,信用及于小豬和魚那樣微賤的東西,比喻信用非常好。可見豬在成語中的形象并不是很好,大多是包含消極或貶義的色彩。現代漢語中,“火到豬頭爛,錢到公事辦”、“死豬不怕開水燙”、“怕得老虎喂不得豬”等俗語,依然表現出人們對豬的不好的印象。
“狗”在現代是人類最忠誠的朋友,但它雖有忠誠的美名,在古代成語中它的地位卻并不高。如常見的有“雞鳴狗盜”,指偷偷摸摸的行為;“狗仗人勢”比喻壞人依靠某些勢力欺負別人;“狼心狗肺”比喻心腸像狼和狗一樣殘忍歹毒;“蠅營狗茍”比喻為了追逐利益,不擇手段,像蒼蠅一樣的飛來飛去,像狗一樣的不知羞恥;“痛打落水狗”比喻繼續打敗已經失敗的壞人;“狗血噴頭”指大肆辱罵,言辭刻毒,形容罵得痛快淋漓;“狐朋狗友”比喻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狗尾續貂”用狗尾頂替貂尾,比喻用不好的東西續在好的東西后面前后二者不相稱;“聲色犬馬”指那些公子哥的生活方式;“鼠竊狗盜”比喻小偷小摸或小規模的搶劫。
綜合以上得知,“六畜”與成語的結合并不是一個偶然現象,而是植根于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土壤之中。在遠古時代,人類的祖先根據自身生活的需要,選擇了馬、牛、羊、雞、豬、狗等動物進行飼養和馴化,經過漫長的時間的積淀,這些動物逐漸成為家畜,進而成為人類的朋友。六畜的各有所長,為閉塞的農業社會里的人們提供了基本生產動力和生活保障,他們的存在也充實了我國的成語,為成語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內容,更為中國文化的繁榮增色添彩。
【參考文獻】
天下一家生肖是龍。龍在古代代表著天子,天子則是將天下統一的領導者,使天下成為一家,也是皇帝,于天下一家產生聯系的十二生肖就為龍。天下一家,漢語成語,意為將天下人都看作一家人,和和睦睦的相處,也可用來代指天下統一。
漢語成語,源自古代經典著作、著名歷史故事或人們的口頭,意思精辟,往往隱含于字面意義之中,不是其構成成分意義的簡單相加,具有意義的整體性。它結構緊密,一般不能任意變動詞序,抽換或增減其中的成分,具有結構的凝固性。其形式以四字格居多,也有少量三字格和多字格的 ,它的結構嚴整,形式簡潔,含義深刻,表現力強,歷來為人們所喜聞樂用。不論講話或寫作,準確恰當地使用一些成語,會使話語或文章更加風趣生動,活潑有力。
(來源:文章屋網 )
一、在專門性的教育活動中開展游戲化成語故事教學
為了讓幼兒更親密地接觸成語故事,我園在每周二、四下午開設了專門性的成語故事教育活動。專門性的成語故事教育活動以完整的形態將成語故事呈現給幼兒,但同時為了避免專門性成語故事教育活動的枯燥性,我們在實踐中摸索了幾種游戲化的成語教學方式。
1.情境體驗法
將成語故事教學內容寓于一定的游戲情境中,讓幼兒通過多元的自主體驗、直觀感受,更能有效地激發其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主動性。我們在引導幼兒學習成語“百花齊放”時,首先向幼兒介紹一些場景,如,草地、花園、公園等,讓幼兒有一個比較具體的環境概念,介紹完場景“美麗的花園”后,分配角色,分別讓幼兒來扮演“花”和“蝴蝶”,由一只“蝴蝶”圍繞著“花”在飛舞,循序漸進到許多“花”開放引來更多“蝴蝶”飛舞,然后引出成語“百花齊放”,讓幼兒共同來體驗開花的情境。這樣在情境游戲中,幼兒就能具體形象地理解成語意思了。
2.畫面聯想法
中國語言文化一直追求“詩、音、畫”一體的藝術境界,很多成語就是這樣“詞中有畫、畫中有詞”,讀著文字就會在腦海里浮現出生動的畫面。因此,教師可以充分運用“畫面聯想法”來幫助幼兒理解成語故事,并在游戲中發展幼兒的發散思維能力。如,在和幼兒一起學習成語故事“火中取栗”時,我先出示小貓與小猴看到盛有栗子火盆的畫面,引導幼兒想象猜測故事的情節,并讓幼兒用自己的語言來表述,在驗證猜測中出示小貓用爪子在火盆中抓栗子的畫面,然后引導幼兒用簡潔的話來概括表述,進一步理解成語故事。又如,在引導幼兒學習“眉開眼笑”“愁眉苦臉”等成語時,我們設計了看圖猜成語的游戲活動,讓幼兒邊欣賞畫面邊在比較中用成語匹配。在妙趣橫生的畫面前,幼兒一下子就被深深吸引,在聯想比較中學會了成語。
3.動作表演法
為了打破成語故事教學的靜態模式,更好地激發幼兒學習成語故事的興趣,讓成語故事教學變得生動活潑起來,我們嘗試在成語故事教學中采用動作表演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如,在引導幼兒學習成語故事“百發百中”“驚弓之鳥”“相親相愛”中,我們一邊讓幼兒用自己的語言講述故事情節,一邊配以形象的肢體動作來表演。盡管幼兒的表演幼稚簡單,但在表演的過程中,提高了幼兒學習成語的興趣,培養了他們的自信心,真正做到了玩得愉快,學得輕松。
二、讓區角游戲追隨成語故事教學
區角游戲是深受幼兒喜愛的游戲之一,同時區角游戲呈現給幼兒的學習環境比較寬松自由。在寬松的區角游戲氛圍中,給幼兒營造自主學習成語故事的環境是十分有效的。
1.創設區域游戲中的成語故事樂園
在專門性的成語故事教育活動結束后,我們會根據幼兒的興趣,將一些關于成語故事的道具、教具、玩具投放到各個區域中,供幼兒在游戲時間自由地探索、操作。如,在語言區,我們為幼兒開設了“成語故事表演會”:小小故事表演會是幼兒學習、交流成語故事的樂園。有時幼兒是三五成群席地毯而坐,有時則是大半幼兒圍成圓圈,“故事大王”們惟妙惟肖的講述打動了所有的聽眾,一個個成語伴隨著美麗動聽的故事深深地烙印在幼兒的腦海之中;在益智區,我們布置了一個“動物王國”,每個動物的家里都貼有動物成語填空,幼兒一到區域游戲時間,就會來到“動物王國”玩“幫小動物找家”的游戲。如,如“魚”得水、指“鹿”為馬、“狗”急跳墻、畫“龍”點睛等。又如,大家都熟悉的十二生肖,我們整理了有關十二生肖的成語,通過說成語比大小,玩十二生肖的成語游戲;在音樂區,我們根據成語故事的性質,投放了不同的背景音樂,各種自制樂器,讓幼兒根據成語故事情節來進行配樂、配器表演講述。
幼兒在區域游戲成語樂園中,自由輕松地體會著玩游戲學成語的快樂。
2.挖掘角色游戲中的成語故事寓意
角色游戲給幼兒創造了社會小團體的交往環境。在角色游戲中,幼兒的一些角色行為蘊涵著成語故事教育契機。如,在角色游戲中,有的幼兒一會兒當水果超市營業員,一會兒當顧客到處跑,這時教師可以提醒幼兒不學故事中的小貓那樣“三心二意”;在娃娃家,“爸爸”“媽媽”有時會因為一些游戲行為發生爭執,這時教師也可以借機教育幼兒懂得“相親相愛”的道理……
總之,角色游戲中,成語故事教育的契機無時無刻不存在,教師只要時常做一個有心人,就能有效挖掘角色游戲中的成語故事寓意,從而讓成語故事來美化幼兒的游戲行為習慣,同時又能讓幼兒深入理解成語故事寓意,可謂一舉兩得。
三、在日常生活游戲中滲透成語故事課程
成語故事教育的契機隨處存在,關鍵看我們教師能否做一個“有心人”。為了讓成語故事課程能夠延續、提升,我們嘗試寓成語教育于一日的生活游戲中。
1.抓住日常生活中的隨機游戲
在幼兒園一日活動的組織過程中,有許多過渡時間段,為了充分利用這些過渡時間段,避免時間的隱性浪費,我們設置了許多隨機性的成語故事小游戲。比如,在午餐活動前,引導幼兒玩比較安靜的拍手游戲(你拍一,我拍一,一心一意學本領……)復習成語故事;在午睡前,給幼兒提供些視聽游戲:播放成語故事動畫、CD等,讓幼兒帶著美好安定的情緒入睡,同時又有效地幫助幼兒復習了成語故事;在離園前,舉行同伴贊美會,引導幼兒用學過的夸贊性成語來夸夸身邊的小伙伴,互相學習優點,營造積極向上的班級氛圍。
2.用好大自然這本無字游戲書
陳鶴琴先生認為“大自然、大社會是我們的活教材。”他主張讓幼兒多到大自然中去直接學習,獲取直接的體驗。是的,奇異的大自然也是幼兒感知、體驗、學習成語的無字游戲書。大自然的花草樹木、泥土、石塊都滲透著淳樸的靈氣,我們應該充分運用好大自然這天然的教學樂園。
春天,當萬物蘇醒時候,我們可以帶領幼兒走進大自然,感受陽光的溫暖、彌漫的花香、婀娜的柳枝、飛舞的蝴蝶,從而告訴他們這樣的天氣就是“春光明媚”;夏天,我們可以帶幼兒在戶外感受什么是“夏日炎炎”“驕陽似火”;秋天,當樹葉飄落時,我們可以和幼兒一起去收集各種各樣的落葉,觀察果園里成熟的果子,從而體驗“秋高氣爽”“葉落知秋”的成語意思;冬天,我們帶領幼兒走進大自然,去親臨感受“寒冬臘月”“寒風刺骨”“銀裝素裹”的意境,同時還可以培養幼兒不畏嚴寒的勇敢精神。在其樂融融的氛圍中,幼兒身臨其境學習有關“春”“夏”“秋”“冬”的成語,真是事半功倍、情景交融。
總之,在組織幼兒學習成語、成語故事時,我們始終以游戲為基本活動,讓游戲追隨于成語故事教學。在多樣化的成語教學游戲中,成語故事中蘊涵的意義無聲地滋潤了幼兒的心田,給幼兒增添了健康成長的營養。
參考文獻:
[1]李燕.游戲與兒童發展.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03.
[2]黃進.游戲精神與幼兒教育.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06.
1、靈蛇之珠:即隋珠。原比喻無價之寶。后也比喻非凡的才能。
2、筆走龍蛇:形容書法生動而有氣勢。
3、畫蛇添足:畫蛇時給蛇添上腳。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無益,反而不合適。
4、虎頭蛇尾:頭大如虎,尾細如蛇。比喻開始時聲勢很大,到后來勁頭很小,有始無終。
5、春蚓秋蛇:比喻字寫得不好,彎彎曲曲,象蚯蚓和蛇爬行的痕跡。
6、驚蛇入草:形容草書寫得矯健而活潑。
7、杯弓蛇影:將映在酒杯里的弓影誤認為蛇。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懼。
8、蛇蝎為心:蝎:一種蜘蛛類的毒蟲。形容心腸狠毒。
9、龍蛇混雜:比喻好人和壞人混在一起。
10、飛鳥驚蛇:像飛鳥入林,受驚的蛇竄入草叢一樣。形容草書自然流暢。
11、打蛇打七寸:比喻說話做事必須抓住主要環節。
12、蛇口蜂針:比喻惡毒的言詞和手段。
13、牛鬼蛇神:牛頭的鬼,蛇身的神。原形容虛幻怪誕。后比喻社會上形形的壞人。
14、三蛇七鼠:比喻為害的東西多。
15、為虺弗摧,為蛇若何:虺:小蛇;弗:不;摧:消滅。小蛇不打死,大了就難辦。比喻不乘勝將敵人殲滅,必有后患。
16、蛇化為龍,不變其文:比喻無論形式上怎樣變化,實質還是一樣。
17、握蛇騎虎:比喻處境極險惡。
18、虛與委蛇:虛:假;委蛇:隨便應順。指對人虛情假意,敷衍應酬。
19、一年被蛇咬,十年怕井繩:比喻在某件事情上吃過苦頭,以后一碰到類似的事情就害怕。
20、蝮蛇螫手,壯士解腕:手腕被腹蛇咬傷,便立即截斷,以免毒液延及全身,危及生命。比喻事到緊要關頭,必須下決心當機立斷。也比喻犧牲局部,照顧全局。
21、蛇欲吞象:蛇想吞下大象。比喻貪欲極大。
22、貪蛇忘尾:比喻只圖眼前利益而不考慮后果。
23、龍蛇飛動:仿佛龍飛騰,蛇游動。形容書法氣勢奔放,筆力勁健。
24、打草驚蛇:原比喻懲甲菟乙。后多比喻做法不謹慎,反使對方有所戒備。
25、一龍一蛇:比喻人的處藏或出或處,或顯或隱,隨著情況的不同而變更。
26、封豕長蛇:封:大;封豕:大豬;長蛇:大蛇。貪婪如大豬,殘暴如大蛇。比喻貪暴者、侵略者。
27、養虺成蛇:比喻縱容敵人,聽任其強大起來。
28、斗折蛇行:斗折:像北斗星的排列一樣曲折。像北斗星一樣彎曲,像蛇一樣曲折行進。形容道路曲折蜿蜒。
29、強龍不壓地頭蛇:比喻有能耐的人也難對付盤踞當地的惡勢力。
30、人心不足蛇吞象:比喻人貪心不足,就象蛇想吞食大象一樣。
31、一蛇兩頭:比喻陰險兇惡的人。
紀念幣 浙江省 桐鄉市烏鎮植材小學五(2) 沈臻杰 紀念幣是一種具有紀念意義的錢幣,因此,我十分喜歡。
今年春節上午,我跟著媽媽去銀行儲蓄時,一位叔叔給了我一個信封。我立刻打開一看,原來里面是一張賀卡,賀卡上面正中有一只小雞的圖案,左側角上有一枚紀念幣。
紀念幣是金色的,其實是用銅澆濤而成的。如果不是媽媽跟我說明,我還以為是純金做的呢!我拿起紀念幣仔細觀看。那枚紀念幣的下面圖案是一只母雞在吃米,旁邊有一只小雞跟著雞媽媽在找食吃。紀念幣上的兩只雞刻畫得栩栩如生。反面是十二生肖,中間有一個“雞”字,可好看了!
這一枚紀念幣不僅好看,而且紀念的意義是非常大。
雞年是我的本命年,它象征著吉(雞)祥如意。因此,我相信自己今年只要努力,就一定能夠事事如意。有一個成語叫做“金雞報曉”。那是說金雞很早起來,對天長啼,告訴人們天要亮了,應該起來開始勞動了。我也像金雞那樣喜歡早起,起床后就開始學習鍛煉。
這一枚紀念幣對我來說具有非常重大的教育意義,我一定要好好收藏它。以后有機會,我還要收藏其他的十一個生肖的紀念幣,集成一套。
指導教師:馮永康
[推薦給朋友] [顯示打印]
老詞新編之——斬草除根
德惠市鴻雁外語學校六年級 韓長春
說起“斬草除根”這個成語,還與十二生肖中的牛有關呢。
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美麗的小島,那里生長著很多很多的長生草,牛魔王和他的手下都居住在這里。
有一天,牛魔王接到玉帝的圣旨,叫他把島上的長生草每年上交到天庭一部分,喂天上的馬。如果把天上的馬喂好了,每年重賞黃金十萬兩。牛魔王一聽,這個高興啊,心想,我可以得到好多財富,想要什么就會有什么,真合算!
于是,他便每年按時上交一些長生草。很快,他的小島上已經全是黃金了。雖說這草叫長生草,可天上的黃金帶有靈氣,所以壓死了很多草,能按時上交的草就越來越少了。牛魔王就覺得玉帝是在戲弄他,守著滿島的黃金有什么意思啊!因為沒有了草,島上的景色也不美了,使得鐵扇公主都不愿意來看他了。他一生氣,便把所有的金子都推到了海里,后來海底的金礦就是這樣形成的。
幾年后,島上的草又多了起來,牛魔王也沒有上交草,玉帝很生氣,便派他的武將孫悟空去把島上的草全都除去。孫悟空很快就完成任務回來了,原來他是個急性子,沒有把草除去根。沒過幾天,草又長起來了,玉帝便叫來他的手下蝗蟲大仙,叫他們把草根咬爛。從此,長生草絕了種,那個島上就沒有了生物。牛魔王也因為沒有了長生草,帶領自己的部下隱居到了山洞,以肉食為生。
后來便有了“斬草除根”這個成語。
指導教師:于晶
小朋友們養過兔子嗎?雪白的毛,紅紅的眼睛,粉色的三瓣嘴總是忙叨叨的,它就是rabbit,是對兔子的統稱;你知道兔子的另外兩種說法嗎?灰色的短短的毛,有力的后腿――它是野兔hare;什么時候稱兔子為bunny呢?當你叫它“兔兔”或者“兔乖乖”的時候!
rabbit ball (棒球)彈性極好的球――想象一下像兔子一樣蹦跳的球吧。
rabbit job 成批的作業――這個你一定深有體會。
rabbit warren 養兔場;兔窩式居民區(有許多狹小通道的建筑、街道狹窄而密集的城區)――你見過養兔場嗎?一個個小籠子排在一起一直摞得很高。
rabbit foot 兔子的后足;幸運的護身符――西方人相信提起兔子后腳可帶來好運。
dust(灰塵) bunny 積塵――頭發、蜘蛛網、棉花碎屑、灰塵等等,它們通常聚集在家具下面和拐角處,為什么用bunny?也許因為它們像小兔子一樣躲在很難清潔的角落吧。
(as) mad as a March hare 像三月的野兔一樣發狂;非常愚蠢的――人們認為兔子并不聰明。
First catch your hare勿謀之過早;不要過于樂觀――西方人有狩獵的傳統,兔子也是獵物之一。
You cannot run with the hare and hunt(獵取) with hound(獵犬)。你不能既與野兔一同奔跑又讓獵狗去追它――不能兩面討好,不要耍兩面派。
A rabbit is never caught twice in the same place. 不可能在同一個地方再次捉住同一只兔子――同一個錯誤不會犯兩次。
The tail(尾巴) of a rabbit-cannot be long。兔子的尾巴――長不了。
Even a rabbit will bite(咬) when it is cornered(被逼到絕路的).兔子逼急了還會咬人呢!
A sly(狡猾的) rabbit will have three openings(洞) to its den(窩).狡兔三窟。
我們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達到這個閱讀量,最好的方法就是讓孩子們對讀書產生興趣,但是如何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已成為家長和老師們共同關心的話題。這也是多年來本人在語文教學方面潛心研究的一個課題。現進行整理,供同行們商榷。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千百年前,我們祖先對閱讀的巨大作用就有了深刻的認識,告訴我們“多讀書”益處無限這一寶貴經驗。可以說“多讀”是我國傳統教育方式的精髓之一,但是閱讀興趣的培養怕走彎路,盲目追求“多”很可能會造成部分孩子對閱讀產生厭倦的情緒,甚至產生“逆讀”心理,把閱讀當成一種負擔,這種心理一旦形成,就會很難改變。孩子“逆讀”會影響自身知識量的增加,更會對其語言表達和寫作能力的提高帶來很大的影響,甚至會影響其一生的發展。那么,如何把這種“讀”的興趣調動起來,并最終達到量的積累“多”呢?
閱讀興趣的培養要關注孩子的年齡特點,小學可概括為低、中、高三個階段。
低年級(1~2年級):近年來,適齡學生為6~7周歲,這年齡段的孩子缺少獨立閱讀的能力,即使是文字較少的故事,也不會甚至不能達到獨立閱讀。
課外,這就需要教者提示家長在選擇書目時,要選擇繪圖版,文字少,并且是注音版的課外讀物,這樣既有利于提高學生拼讀能力,圖文并茂的閱讀會在感官上為孩子們帶來愉悅的心情,這樣的課外閱讀學生怎能會不喜歡呢?當然在內容選擇上要考慮可讀性和有益于孩子身心發展的優秀書目。
課內,教者要時刻做關注閱讀的有心人,見縫插針,別放過任何一個能激發孩子閱讀興趣的時機。課堂教學和課外閱要進行有機的整合,如在給學生講“十二生肖的故事”這一課時,最后設置激發課外閱讀的懸念:“為什么老鼠要排在第一位了,它那么小,還怕貓?”學生馬上就會產生興趣,這時教師說:“想不想知道結果呢?”學生紛紛要教師講,于是教師就可故作神秘地說:“想要知道答案,《十二生肖的寓言故事》里有哦!”這時老師可以留閱讀作業,讀拼音版的《十二生肖的寓言故事》,并要求孩子們第二天把故事的結果與老師和同學一起交流(課前可通過校訊通安排家長把書悄悄準備好,以此調動閱讀興趣)。這樣,孩子們回家后就會津津有味地閱讀了,甚至會積極主動地與家長們分享自己的閱讀成果。
二年級時就可以用類似的方法引導學生讀一些短小的拼音版《成語故事》《寓言故事》,這樣循序漸進,逐漸增長閱讀的篇幅,既提高了閱讀的能力,又培養了閱讀興趣,低年段學生的寫話能力也會潛移默化地有“質”飛躍,以達到培養閱讀興趣,潤物無聲的效果。
中年級閱讀(3~4年級):這個階段的孩子在閱讀的選擇上已有自己的想法,培養其樹立正確閱讀的興趣是每個語文教師的責任,也是閱讀興趣培養走向成功的關鍵。這階段的閱讀,首先根據班級學情,推薦適合學生閱讀的各類讀物,接著讓學生們把自己最愛讀的書籍帶進教室放在圖書角與伙伴們分享,并責成專人管理,供學生傳閱。一直以來,每學期開學初,我都會在班內舉行一次新學期圖書角閱讀啟動儀式,儀式上同學們會把假期里最喜歡讀的書目內容簡單、扼要地與大家分享,推薦書目時不乏要說上一些吸引同學讀這本書的“煽動性”語言,因為每學期期末我們班都要評出同學們最喜歡的圖書若干本,并對薦書者予以表彰,與此同時根據圖書管理員手中的圖書卡,評出最佳讀者(讀書卡的“質”+讀書量)。學生能讀到自己喜愛的書,加上教者創設的這種比讀,賽讀的氛圍,閱讀的興趣自然也就提高了。當然也曾有孩子喜歡讀‘阿衰!’‘圣斗士’”之類的書,事實上這類孩子,也對閱讀有著強烈的欲望,只是他們在閱讀興趣的路上偏離了正確的方向。所以,我們不能簡單地否定或批評,可以與他們一起分析書目內容,還可以利用班會進行一次“讀好書”“什么樣的書是好書?”的辯論會,教給孩子擇書的方向,巧妙引導,進行遷移,往往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高年段(5~6年級):通過以上兩個階段的閱讀,到了高年級,學生對閱讀書目的內容和篇幅根據自身能力都會量體裁衣,基本有了明確的目的和方向,每學期書目的層次也會有飛躍性的提升,而開(下轉 97頁)(上接 110頁)學初的圖書角啟動儀式上,薦書者的發言更會吸引同學讀書的欲望。到了六年級,《快樂王子》《昆蟲記》《哈利波特與魔法石》等書目內容早已成為孩子們課間樂于分享的讀書話題。而課堂教學中更是不放過任何時機引領孩子讀書,講《蘇武牧羊》一課,讓孩子們回家通過網絡讀“蘇武的故事”,講《和時間賽跑》一課,推薦孩子閱讀作家林清玄的作品《蓮花開落》《白雪少年》,講完課文《凡卡》的第二天,竟有孩子的書桌上出現了契訶夫的原著,所以說教者潛移默化的引領,會使孩子對于閱讀興趣生成于無形。這樣要比生硬的規定孩子們該讀什么,不該讀什么的“任務性”閱讀效果不知好上多少倍。“把每一個學生都領進書籍的世界,培養起對書的酷愛,使書籍成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蘇霍姆林斯基的箴言再一次告訴我們,培養學生熱愛讀書,酷愛讀書的興趣,在孩子們成長的路上該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