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09:12:4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十二經絡養生,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摘要】
養生旨在通過自身的調攝達到防病治病、延年益壽、身心健康的目的。在我國傳統養生理論中,經絡學說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我國傳統養生家們也十分重視經絡對人體的作用。文章從經絡運行氣血、經絡與臟腑的密切關系、經絡暢通等3個方面探討養生應注重調理經絡,以經絡暢通為人體健康的根本。
【關鍵詞】 養生 經絡
養生,又稱攝生、保生,即保養生命之意。養生就是根據人類生命的發展規律,采取各種方法保養身體,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延緩衰老,以達到防病延衰的一種健身益壽活動。在我國傳統養生理論中,經絡學說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我國傳統養生家們也十分重視經絡對人體的作用?!秲冉洝吩缇椭赋觯骸敖浢}者,所以能決死生,處百病, 調虛實,不可不通”。既然經脈已被提高到能決人死生,調理人體虛實的重要地位,那么它在養生保健上的重要意義當然不言而喻了。本文主要從以下3個方面來進行探討。
1 經絡運行氣血是養生之基礎
氣血是構成人體的兩大類基本物質,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動力源泉。正如《內經》所說:“人之所有者,血與氣耳”“人之血氣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氣為陽,血為陰,兩者不可分離,氣血和則百病消,氣血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人因病而衰。故明代《景岳全書》曰:“人有陰陽,即為血氣。陽主氣,故氣全則神旺;陰主血,故血盛則形強。人生所賴,惟斯而已。” 中醫稱人有“精氣神”三寶,養生,主要養的就是人的“精氣神”;而《內經》同時又說“血氣者,人之神,不可不謹養?!笨梢?, 氣血與健康長壽的關系非常密切。
中醫認為,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但脾胃所化生的氣血必須依靠經絡運行氣血的功能才能被輸送到人體各部?!鹅`樞·本藏》篇中說“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鹅`樞·營衛生會》篇也說:“人受氣于谷,谷入于胃,以傳于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營在脈中,衛在脈外,營周不休,五十而復大會”?!鹅`樞·營氣》篇更明確地指出了十二經脈是氣血流注的主干,它們內溉臟腑,外濡腠理,循環往復,如環無端。經別則協助經脈將氣血滲灌到臟腑、五官九竅。絡脈、經筋、皮部則將氣血分流到肌肉、骨骼、皮膚。奇經八脈對氣血運行起著溢蓄和調節作用,從而使得氣血周流上下內外而營養全身。人體各臟腑組織器官在氣血的溫養濡潤后才能發揮其正常的生理功能,使人體處于“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的狀態。經絡通過運行氣血,實現其協調陰陽的作用,保證人體正常生理功能活動的有序進行,為人體的健康長壽提供良好的物質基礎。
2 經絡與臟腑的密切關系是養生之關鍵
《內經》把人體看做是一個以五臟為中心的有機整體,臟腑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使人體的功能活動保持相對的穩定,并與外部環境保持統一和平衡。而臟腑之間和人體各部位之間的功能聯系及其動態平衡的保持則是通過經絡實現的?!端貑枴ふ{經論》曰:“五臟之道,皆出于經隧?!薄鹅`樞·玉版》說“經隧者,五臟六腑之大絡也?!蓖醣ⅲ骸八?,潛道也。經脈伏行而不見,故謂之經隧焉?!睆娬{經絡是臟腑協調的主要通道?!鹅`樞·海論》說:“夫十二經脈者,內屬于腑臟,外絡于肢節。”《類經》七卷第三中有“經脈者,臟腑之枝葉;臟腑者,經脈之根本”。經絡把人體臟腑、形體諸竅構成一個完整的有機體?!鹅`樞·經脈》中則詳細論述了十二經分別屬、絡相應臟腑,以及其它臟腑和五官之間的聯系,強調了經絡與臟腑間的密切相關性。以心為例,心為人體的最高司令官,主神明,心神如君主一樣至高無上,人體的一切生命現象都圍繞它進行活動。如同《素問·靈蘭秘典論》所說:“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以此養生則壽,歿世不殆,以為天下則大昌。”《靈樞·邪客》篇:“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也”。從養生方面來說,可以說心為養生之大主,“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但從經絡系統的角度而言,心發揮君主之官的作用、體現養生之大主的作用則是通過經絡與其它臟腑器官的聯系體現出來的。據《靈樞·經脈》篇記載,手少陰心經“復從心系卻上肺”;手太陽小腸經“絡心,抵胃屬小腸”;足太陰脾經“其之者,復從胃,別上膈,注心中”;足少陰腎經“從肺出絡心”。另外,心包乃心之外衛,代君行令,代心受邪,手厥陰心包經“屬心包”;手少陽三焦經“散絡心包,下膈,遍屬三焦”。通過經脈的溝通聯絡,使得心與脾、胃、腎、膀胱、小腸、肺、三焦等臟腑發生了聯系。此外,手少陰心經還“起于心中,出屬心系”,通過心系加強與其它臟腑的聯系。心系[1]是指心與肺、脾、肝、腎相聯系的脈絡?!额惤洝菲呔淼诙?“心當五椎之下,其系有五,上系連肺,肺下系心,心下三系連脾、肝、腎,故心通五臟之氣而為之主也?!毙牡木鞯匚贿€通過經別的聯系體現出來,足三陽經別進入體內后,均聯系同名經脈屬絡的臟腑,然后上行到心。其中,足陽明經別“上通于心”;足少陽經別“上貫心”;足太陽經別“當心入散”。足三陰經別中,足太陰合足陽明,足厥陰合足少陽,足少陰合于足太陽經別,也上達于心。此外,手少陰經別“入于心中”,手太陽經別“內注于手少陰心經”。心通過經脈、心系、經別,聯系其它臟腑,從而為臟腑之主,行君主之令,調節人體的生命活動,發揮養生之大主的作用。由于經絡和臟腑密切相關,協同合一,共同連接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因而通過調理經絡可以達到調理臟腑的功能,從而達到養生的目的。
3 經絡暢通是養生之根本
經絡是臟腑相互聯系的重要通道, 經絡不通暢,臟腑失去正常聯絡,臟腑的功能不能正常發揮,則氣血陰陽失調失和,便會影響健康、傷害形體,這是疾病產生的常見原因和內在依據。故《醫論三十篇》強調:“人之經絡不通,則轉輸不捷?!薄端貑枴れ`蘭秘典論》則說:“使道閉塞而不通,形乃大傷。”這里所說的十二臟相使的“使道”就是經絡。經絡運行氣血,《素問·生氣通天論》謂:“氣血以流,腠理以密,……長有天命。” 強調氣血運行流暢對人體健康長壽的重要性。“氣”作為構成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具有活力強勁且不斷運動的特性。循經絡運行之氣,簡稱經氣, 是一身之氣分布于經絡的部分,是經絡自身的生命活動?!端貑枴るx合真邪論》謂:“真氣者,經氣也”,指出真氣即是經氣。真氣的組成,在《靈樞·刺節真邪論》中作了解釋:“真氣者,所受于天,與谷氣并而充身也?!边@里的“天”即指先天之氣;“谷氣”即指后天飲食水谷所化生的精微之氣。兩氣合并而能充養身體則是真氣,也就是經氣。經氣在體內呈雙向運行[2]。眾所周知,經絡有4大功能:網絡周身,聯通整體;運行氣血,協調陰陽;抗御病邪,反映病癥;傳導感應,調整虛實。這4大功能的發揮,離不開經氣的正常運行, 如果經絡不暢,則經氣運行紊亂, 嚴重者甚至達到《素問·示從容論》所說:“經氣不為使,真臟壞決”的程度,導致生命危殆。疏通人體經絡,使全身氣血運行流暢,陰陽協調平衡,則“陰平陽秘,精神乃治”。中醫治病歷來重視通調經絡,《素問·調經論》曰:“以通其經,神氣乃平”,唐大烈《吳醫匯講》曰:“用針通其外,由外及內,以和氣血;用藥通其里,由內及外,以和氣血。其理一而已矣”?!夺t論三十篇》:“庶絡通而病解。”臨床實踐中,中醫針灸用藥選穴、氣功運氣,推拿按摩均非常重視保持經絡暢通。
在養生實踐中,中醫總結出養生防病要順應自然界四時陰陽氣候變化規律、保持樂觀開朗心情、注意飲食和生活起居、適當進行勞動和體育鍛煉,其別強調動靜結合、勞逸結合,其原因就在于促進和保持氣機通暢,經絡通達,這是養生防病、延年益壽的根本。
參考文獻
發功之前“氣沉丹田”,就能釋放出最大的潛能,斃敵于無形;原本功力平平的無名小輩,一旦打通了“任督二脈”,武功就能日近千里;還有“易筋經”、“六脈神劍”、“隔空點穴”――武俠小說中的眾多“蓋世神功”中,都能找到經絡、穴位的影子。實際上,武俠小說中的這些情節,正是以中醫經絡學說為依據的。
比如,金庸的《天龍八部》里提到的“六脈神劍”,即用“手六脈”導氣為劍。這里的“手六脈”就來源于經絡里手三陰經和手三陽經的“井”穴,并且用這六個穴名來命名。而“井”穴不過就是手指尖、腳趾尖的穴位,是一條經里氣血運行的首發站。
至于任督二脈,則是人體內的兩條重要經脈。督脈在身體的后正中線,沿著脊梁骨從下往上走;任脈在身體的前正中線,也就是肚臍所在的上下直線。前后這兩條經脈是氣血循環的重要通路,又叫“小周天”,練氣功時很講究這個,所以武俠小說中才會有打通任督二脈后武功陡進的描述。
小說中的描述當然有夸張的成分,但道理卻不難理解:氣通則機能順暢,氣堵則百毒囤積,經絡通了,雖然不能讓人功力大增,但卻能使您身體強健。
中醫的經絡學說
經絡學說,是古代醫家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我們的祖先在生活、勞動中突然發現刺激身體的某一部位是可以治病的,比如下地干活時,不小心把食指尖(商陽穴)割破,卻發現疼了很多天的嗓子莫名其妙地好了;或者本來一直失眠,第二天光腳走路時硌得腳底(涌泉穴)又酸又疼,晚上卻睡了個好覺……經驗就這樣被慢慢積累起來,久而久之,經過不斷地發現與總結,就形成了經絡學說。
經絡,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是運行全身氣血,聯絡臟腑肢節,溝通內外表里的內在結構。經,有路徑之意,是經絡系統的縱行干線,大多循行于人體的深部;絡,有網絡之意,是經脈的大小分支,循行于人體的較淺部位,有的還顯現于體表,縱橫交錯,網絡全身,無處不至,并像網絡一樣相互聯系。
人體的經脈分為正經,奇經和經別三大類。正經共十二條,分為手足三陰三陽,合稱為“十二正經”,是人體氣血運行的主要通道;奇經指異于十二經脈的八條經脈,合稱“奇經八脈”,有統率、聯絡和調節十二正經的作用;經別是十二經脈分出的較大分支。
有人把十二正經比作奔流不息的江河,而奇經八脈就像錯落在江河網絡中的水庫。平時十二正經的氣血奔流不息時,奇經八脈也會很平靜地正常運行;一旦十二正經氣血不足流動無力時,奇經八脈這個水庫儲存的水就會補充到江河中;相反,如果十二正經氣血太過洶涌,“水庫”也會增大儲備。總之,奇經八脈與十二正經相互調節、互相配合,才能保證人體機能正常運行。
經絡:現代醫學的未解之謎
雖然中醫對于經絡有著完備的理論體系,但經絡卻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有人說,經絡是血管,要不怎么運行氣血?有人說,經絡是神經,不然怎么傳導感覺?還有淋巴說、第三平衡系統等說法。但是,沒有任何一種假說能夠完全解釋經絡現象。
早在1956年,經絡實質的研究就被列為全國自然科學發展規劃的重點項目,在“八五”和“九五”期間又被列為攀登計劃,國內外的許多科學工作者開始從多學科、多角度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和方法來研究經絡。
從解剖上來看,經絡的循行路線與外周神經、血管關系密切。人體的300多個穴位中,有一半在穴位下有神經直接通過,另一半穴位附近有神經通過。針刺穴位所產生的“得氣”感覺(酸、麻、脹、痛及觸電感),也是在神經系統功能正常的情況下產生的。同時,十二正經的循行路線與血管的吻合率達50%以上,經絡穴位附近有動靜脈主干或較大分支的占90%以上。
不過,經絡決不僅僅是神經、血管這么簡單,研究發現,經絡與人體的結締組織、縫隙鏈接、神經-體液調節機能都密切相關。經絡的實質是什么?其物質基礎是什么?這些目前仍然是未解之謎,有關經絡實質的研究工作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經絡:決生死,處百病
《黃帝內經》說:“經脈者,所以能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盡管經絡的實質尚未得到現代醫學闡明,但中醫學千百年來的積淀已足夠我們利用經絡來防治疾病了。
首先,認識經絡有利于疾病的診斷。由于經絡能夠內聯臟腑,外系五官,所以五官所發生的病變可以反應臟腑的病證。如心經上絡于舌,稱“舌為心之苗”,口舌生瘡多是心火上炎所致;肝經上連于目,稱“肝開竅于目”,目赤腫痛多為肝火上炎所致。了解人體經絡的走行部位對診斷疾病有重要意義,故中醫學理論中有“六經辨證”之說。
其次,經絡學說在針灸、推拿按摩的治療方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針灸、推拿按摩對疾病進行治療,就是通過激發經絡的自我調節作用,來達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在中藥治療時也應依據經絡學說的理論,如全頭痛、后頭痛,為足太陽膀胱經的走行部位,治療時選用入膀胱經的止痛中藥羌活;前額痛及眉棱骨痛,為足陽明胃經的走行部位,治療時選用入胃經的白芷;偏頭痛,為足少陽膽經的走行部位,治療時選用入膽經的川芎,均可取得較好的療效。
中醫學認為,人體是以五臟為中心,通過十二皮部、十二經筋、十二經別、奇經八脈、十二正經組成的經絡系統,把六腑、五體、五官九竅、四肢百骸等全身組織聯系成有機的整體,并通過精、氣、血、津液的作用,來完成機體的機能活動。人體經絡系統溝通于臟腑與體表之間,在內連屬于臟腑,在外則連屬于筋肉、皮膚、肢節,將人體臟腑、組織、器官聯結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從而使人體的各部分功能活動保持相對協調的動態平衡狀態。自然界的許多變化總是先影響經絡,進而才影響機體的。經絡依靠體內無形的經氣維持機體與自然界無形的光氣之間的某種平衡,人體的這個半封閉、半開放的巨系統,是開放還是封閉,由體表大的經絡干線上閘門(即腧穴)的開闔決定的[2]。冬病夏治正是刺激腧穴,通過腧穴疏通經絡,達到鼓舞正氣、活血通脈、溫經散寒的作用,使人體陽氣充沛、經絡氣血貫通、抗病能力增強。
2陰陽協調,以平為期
2.1陰陽平衡
《素問•六節藏象論》云:“生之本,本于陰陽?!比梭w就處于“陰平陽秘”的健康狀態?!端貑?#8226;上古天真論》強調上古真人善于“把握陰陽”,中古至人長于“和于陰陽”,圣人和賢人則“將從上古合同于道”,即“法于陰陽”。《內經》關于治療和養生的目標是調理陰陽,以平為期,也就是通過不同的手段達到陰平陽秘的最佳生理狀態。冬病夏治是對冬季氣候寒冷時好發及感寒后易發的一些宿疾,在夏季氣溫高和機體陽氣旺盛時,給予溫陽補益的治療方法,從而祛除體內沉積之寒氣,調整人體陰陽,使達到陰平陽秘,宿疾得以恢復[3]。
2.2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曰:“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逼湟馑际谴合捻槕枤馍l、萬物始生之特點,秋冬順應萬物收斂閉藏、陰氣漸生之特點。從陰陽互根而論,春夏養陽,是為秋冬儲備陽氣;秋冬養陰是為春夏養陽奠定基礎[1]。《素問•生氣通天論》曰“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兩者不和,若春無秋,若冬無夏。因而和之,是謂圣度”,認為陰陽平衡協調的關鍵在于陽氣外護。病理上,陽氣失常是引起陰陽失衡的先導,故“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4]。所以,借助自然界陽氣最充盛之時來補充人體的陽氣,春夏養陽的意義更重大。
3三因制宜
3.1因時制宜
在春夏之季,萬物生長,陽氣煥發,特別是“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炎熱、自然界陽氣最旺盛的日子。此時人體陽氣應于自然界旺盛之陽,人體的氣血運行偏浮于表,皮膚腠理開泄,藥物貼敷等最容易由皮膚滲入穴位經絡直達病處,即利用天之盛陽,輔助人之陽氣,兩陽相加,使體內陽氣充足,達到“春夏養陽”(《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的效果,以增強抗病御寒能力,祛除體內沉寒痼冷之宿疾,從而達到不發病或少發病的目的?!端貑?#8226;生氣通天論》曰“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說明人體順應了自然界陽氣盛衰的節律變化規律,從一天的陽氣變化中來領悟“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三伏貼平旦至日中效果更佳。
3.2因地制宜
我國地域遼闊,春東溫,夏南熱,秋西燥,冬北寒,年年如此,呈現多樣性與單一性的統一,變動性與周期性的統一?!端貑?#8226;五常政大論》指出:“天不足西北,左寒而右涼,地不滿東南,右熱而左溫……東南方,陽也……西北方,陰也。”所以冬病夏治的藥物貼敷上不能搞統一的配方,可以在氣候、地理環境相近的一定區域內保持統一。各地三伏貼的開始及結束時間也應根據不同地域特點靈活掌握。
3.3因人制宜
在教練健身氣功·導引養生功十二法時,我發現有一些功友在做犀牛望月這一式時往往對拳變掌開步、坐腕后撐掌這個動作不重視,做的不到位,還有一些功友在做這個動作時不坐腕撐掌,更談不到再放松手腕了。針對這個問題,我采取個別輔導動作、集體講解功理的方法,從嚴要求大家把動作做到位、做規范,然后再把所做動作的功理給大家講清楚。
首先把基本動作教好,使大家動作做正確規范。基本動作應為:“左腳向左開一大步,同時兩拳變掌,隨兩臂內旋下按后撐。動作不停,重心移至左腳,左腿彎曲,右腿伸直,同時兩臂繼續內旋,兩掌由坐腕隨之放松,分別向兩側偏后弧形擺起(向右開步時做同樣動作,只是方向不同)。”這些動作反復讓大家做熟、記牢,在此基礎上給大家講為什么坐腕撐掌,再到坐腕放松的功理。
坐腕撐掌、再放松手腕的功理就要從中醫經絡學方面講給大家聽。中醫理論認為,“經絡是人體內運行氣血的通路,是溝通人體表里上下,聯系臟腑器官的獨特系統”。如果經絡阻隔,氣滯血瘀或者氣血不和,則百病由此而生。因此,《靈樞·經別篇》中說:“夫十二經脈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學之所治,工之所止也?!薄鹅`樞·經脈篇》中說:“經脈者,所以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庇捎诮浗j在人體里與臟腑相結,在體表與肢節皮肉相關,是人身氣血運行的道路,所以無論是臟腑的病,還是氣血方面的病,都能循經反映到體表上來。而通過體表來疏通經絡,暢通氣血,就可以治療臟腑疾病,這就是祖國醫學所說的“經絡所過,主治所及,臟腑所屬,主治所為”。經絡作為運行氣血的道路,是以十二經脈為主。即手三陰經脈和手三陽經脈,足三陰經脈和足三陽經脈,而這十二經脈中每一條經脈都有一個原穴。如果某一臟腑有疾病,它就反映到這條經脈的原穴上來。所以就有了《靈樞·九針十二原》中“五臟有病,當取十二原”的說法。如果心血管方面有疾病或者肺有疾病,就能反映到手三陰經脈的原穴上來。這三條經脈的原穴都在手腕上。這就是手太陰肺經脈的原穴“太淵穴”(在手腕第一橫紋后橈側端凹陷處);手少陰心經脈的原穴“神門穴”(在手腕橫紋尺側端凹陷處);手厥陰心包經脈的原穴“大陵穴”(在手腕橫紋關節正中兩筋之間)。犀牛望月中的動作坐腕后撐和手腕放松,可以使手腕有規律的一緊一松的活動,這樣就是有規律的對手太陰肺經脈的原穴“太淵穴”、手少陰心經脈的原穴“神門穴”和手厥陰心包經脈的原穴“大陵穴”,進行自我按摩,從而有助于溫煦肌膚,通經活絡,消積化瘀,理氣和血,內安五臟,給心臟輸氧,起到預防和治療心血管系統的疾病和肺病的作用。
犀牛望月一式中握拳的動作,還要求用中指尖中沖穴瞬間點摳勞宮穴(中沖穴屬于手厥陰心包經脈的穴位,在手中指尖端的中央;勞宮穴屬于手厥陰心包經脈的穴位,位于仰掌在掌心橫紋中第二三掌骨之間,屈指握拳時中指尖下即是勞宮穴)。這個動作有助于防治心絞痛,手麻木,心痛等疾病。在犀牛望月式中,還有許多手臂內旋、外旋的動作,這些動作對于預防和治療心血管系統方面的疾病和肺病也能起到顯著的效果。因為手太陰肺經、手少陰心經和手厥陰心包經脈的循行部位在胳膊上,他們的走向規律是從胸至手,經過臂、肘、腕、掌、指,通過手臂的內旋、外旋使這些部位的關節、小肌肉群有規律的活動,而使手太陰肺經、手少陰心經和手厥陰心包經脈的原穴和其他穴位得到了自我按摩,這樣就使經脈的氣血得以暢通,以達到左右平衡,從而起到防治心血管系統方面的疾病和肺病的作用。
通過這樣深入簡出的講解,使功友們明白了做好坐腕后撐掌,再手腕放松的意義和功理。大家高興地說,以前練功做動作不知道這些動作的功理,所以對這些動作不重視,做的不規范、不到位?,F在聽老師給我們講解了功理,使我們明白了導引養生功十二法各式中所編排的這些動作是通過“循經取動、循經取穴、循經作勢、以指代針”疏通經絡,暢通氣血,因此才能在防治某些疾病中取得顯著的效果。
1、敲打膽經是可以減肥的,膽經是我們人體很重要的一條經絡,對我們的養生很有意義。膽經是人體十二經脈之一 ,其起于頭部,繞往身體側面,直達腳尖的一條較長的經脈。從中醫經絡學的角度來說,內臟的一些疾病都可以從相關的經絡上有所表現。
2、常敲膽經也是極好的防治疾病的方法。中醫講,肝膽相照,勤敲膽經可以刺激膽汁分泌,提高肝主疏泄的功能,促進人體消化和吸收能力增強。針對體質,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運動過后再配合敲擊膽經,身體就會努力汲取腿部的脂肪,這樣才能達到瘦腿的效果。
(來源:文章屋網 )
《內經圖》名稱的含義
《內經圖》三個字是“小周天體內循經圖示”的意思。它所示的是傳統養生修煉原理,重點展示的是精氣循行于任督二脈的具體情況。《內經圖》展示的卻并非是煉功者內觀見到的內景,而是說明任督二脈的循行原理,是用比擬的方式來闡明小周天的循經線路和原理?!秲冉泩D》中描述的小周天主要以精氣打通任督二脈為手段,從而實現周身經脈的暢通,達到祛病延年的目的。
督脈是人體奇經八脈之一,它總督一身之陽脈,手足三陽經皆與督脈相交會于大椎,并聯于腦,所以督脈被稱作為“陽脈之督”,備受養生家重視。而任脈在奇經八脈中有總任一身陰經的作用,它與全身所有陰經相連,凡精血、津液均為任脈所司,所以它被稱為“陰脈之?!?,也是備受養生家重視的經脈之一。按照易學“陽順陰逆”的原理,養生修煉則要意引精氣順行于總督諸陽經的督脈,然后再逆行于總任諸陰經的任脈。這樣不斷后引上升之精氣,前送下降之精氣,便完成了一次小周天修煉。
那么,普通人的任督二脈是否通暢?
其實,只要在不生病的狀態下,不但任督二脈是相通的,就是十二經脈也是相通的。真有經脈不通,就會患病甚至死亡。經脈具有“行血氣,營陰陽”,“決(定)死生,處(理)百病”等重大作用。正如俗話說:“不明十二經絡,開口動手便是錯”,“命要活得長,全靠經絡養?!?/p>
傳統養生功所說的打通任督二脈是指使任督二脈更暢通,可以高速運行精氣。平時的經脈通路是扁平的管道,只有使任督二脈的管道成為圓形才能高速傳輸精氣。這才能沖開所有的奇經八脈與十二經絡。而這正是小周天鍛煉的目的。所以,若要談養生,重點要研究《內經圖》關于奇經八脈之任督二脈的養生機要。
由此可見,在傳統的養生修煉中,經絡系統的作用更為重要,佛道儒醫武各家均是如此,其中道家講究“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煉虛合道”,在百日筑基的“煉精化氣”過程中,就是將人體內的精微能量轉化為氣息先循行于任脈和督脈構成的“小周天”中,由此再進入十二經脈系統的“大周天”內。當大小周天均修煉打通而運行無阻時,身體就會百病皆消。因此,習練健身氣功也不妨從中借鑒有益的方略。
健身氣功的起勢
目前編創的九種健身氣功的起勢,不管是雙陽掌、雙陰掌,或半陰半陽掌,雙手都是起到胸前或膈肌部位,意為氣動之火是從心神開始,也就是這張《內經圖》喻示傳統養生功法的下手處——《刻石兒童把貫串》。
《刻石兒童把貫串》代表的是心神,這是健身氣功鍛煉的起點,只要清靜調心,讓心神安靜下來,才能進入健身氣功鍛煉之門。
這里面有三層意思。
第一就是開始煉功時,一定要像兒童一樣無憂無慮,什么雜念都沒有。如健身氣功·導引養生功十二法開始默念的口訣“夜闌人靜萬慮拋,意守丹田封七竅。呼吸徐緩搭鵲橋,身輕如燕飄云霄。”第一要求“萬慮拋”。
第二就是不管練什么功法,只要一動全身都動?!皠由枴闭f明,只要功法開始就需要有充足的陽氣來助動。我們知道兒童,特別是嬰兒,古人稱之為“純陽之體”。只要留神,你就會發現,小孩子哭叫一整天嗓子都不會啞,這就是元氣充足的表現。兒童常常心生歡喜,喜悅也正是體內陽氣充足的一種外在表現。所以學練健身氣功時都要面帶微笑。小男孩在沒有任何欲望的情況下會,這表明腎氣充足。純陽之體印證了一個道理,人體是內外相應的,內心光明清靜,外在自然元氣充沛,陽氣充足,則體力精力旺盛。這就是健身氣功起勢時的練功狀態。
第三就是《內經圖》下手處——《刻石兒童把貫串》的意喻。首先,“刻石兒童”代表的是心神?!饵S庭內景經》經文說:“肺部之宮似華蓋,下有童子坐是闕”,“窺視天地存童子”,皆是將心神喻為兒童。“刻石”又是什么意思?由于古人以圭表測日影時,將一年中日影最長處刻于石圭上,以代表此時為冬至交時之刻,為新的一年的起始?!翱淌瘍和眲t喻示小周天運行起始于心神。其次,“把貫串”是以金錢來喻示健身氣功所煉之精氣,此處還有將二十八宿依次相連的含義。也就是說,該圖喻示的小周天鍛煉是按二十八宿的運行順序修煉的,即按照天道的運行順序修煉,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天人合一”。同時,兒童手握兩顆星,使貫串的只有六顆星,古人把這叫做“南斗”六星,相對兒童放掉一顆星就變成“北斗”七星。北斗運轉,眾星移動,四季更替,所以北斗代表時間,對應于萬物的榮衰興亡;南斗出現,則新的一年又開始了,所以南斗代表天地間一陽初生,萬物又開始欣欣向榮。所以,古人有“北斗主死,南斗主生”的說法。這就喻示我們學練健身氣功,要經常反復煉,不要三天打魚兩天曬網,要持之以恒,像“南斗六星”那樣欣欣向榮,蒸蒸日上。
總之,“刻石兒童”喻示濾心靜神,返還先天起初本真面目,更明確地說:就是習練健身氣功時,首先要濾心靜,排除心中雜念,“煉已筑基”。“煉已筑基”又叫調心。調心也是《道德經》中所說:“清靜無為”;調心時就是有天大的事也要放下,讓心里沒有一粒塵埃。實際上,調心就是健身氣功的起始,又是健身氣功的最終目的。
健身氣功的呼吸
健身氣功的呼吸狀態——織女運轉
九種健身氣功的呼吸有自然呼吸、胸式呼吸、腹式呼吸等等,總的要求是:細、勻、柔、深、長。
在《內經圖》中用“織女運轉”喻示人體的肺臟,“幾株春柳”喻示人的肝臟。中華傳統文化有“左肝右肺”之說。肝藏元性,肺藏元情。由于肺藏元情,并主人之呼吸,所以該圖的含義是讓修煉者在極細的呼吸狀態中找回自己的始初感情。
圖中紡線的織女主要有以下幾個含義:
第一,織女代表肺部的呼吸運動,她紡出的細紗線上達腦部,代表極細、極緩、極勻、極深、極沉的呼吸。這條紅色的細紗線沒有在喉嚨處停止,而是直達頭部,古稱“泥丸九宮”處??衫斫鉃樵诮∩須夤α暰氈校还芎畏N呼吸都是用“意念之火”引氣從頭部,也就是從泥丸宮處升降出入,才能真正調氣更勻緩,更細微,更深長,更好地入定。
第二,圖中的女性代表肺臟,含有肺為腎之母的意思。五行系統中金代表肺,水代表腎,五行相生,金生水。腎氣充盛,吸入之氣方能經肺臟肅降而不納于腎,因此有“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之說。
第三,古人說在人體中藏有“五元”,心中藏有元神,肝中藏有元性,肺中藏有元情,脾中藏有元氣,腎中藏有元精。所以織女喻示肺,代表元情。這種“元情”是嬰兒具備的最原始本質的性情,而平時說的“七情六欲”的“情”不是肺中所藏之“元情”。那細細的紡線正是人始初具有的一縷情絲。所以習練健身氣功就應抱以兒童般原始本質的心態。
第四,織女代表女宿,喻示小周天鍛煉次第順序是以意念之火引氣自中丹田向下,即循經運氣方向是自心向下方(下丹田)經過會陰做周天運動。具體方法待后評述。
健身氣功的呼吸方法——鐵牛耕地
“鐵牛耕地”屬于一種特殊的腹式呼吸方法。
常見的呼吸方法主要有兩種: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胸式呼吸以肋骨和胸骨活動為主,吸氣時胸廊前后、左右徑增大。由于呼吸時空氣直接進入肺部、故胸腔會由此而擴大,腹部保持平坦。這也是我們現在一般采用的呼吸方法。
腹式呼吸以膈肌運動為主,吸氣時胸廊的上、下徑增大。腹式呼吸時,橫膈肌會下降,腹壓增加,感覺空氣直接進入腹部,這時若把手放在肚臍上,會感覺到手上、下微微抬放。
腹式呼吸可分為順呼吸和逆呼吸兩種。順呼吸是在吸氣時輕輕擴張腹肌,在感覺舒服的前提下吸得越深越好;呼氣時再將肌肉放松。逆呼吸則相反,在吸氣時輕輕收縮腹肌,呼氣時再將它放松。逆呼吸與順呼吸的細微差別是:呼吸只涉及下腹部肌肉,即緊靠肚臍下方的恥骨區。吸氣時輕輕收縮這一部位的肌肉、呼氣時放松。呼吸在這種方式下會變得輕緩,只占用肺容量的一半左右。所以古人常說:“深深吸來,緩緩吐,后天之氣引動先天之精”,“呼吸到臍,壽與天齊”。
那么,何為“鐵牛耕地”呼吸法?
生活在城市中的現代人可能沒有見過黃牛(或水牛)耕地的情景,所以很難理解“鐵牛耕地”的真實含義。其實圖中“鐵牛耕地”就是喻示健身氣功鍛煉中的正確呼吸方法。
將這張《內經圖》看成一個面朝左背朝右側面盤腿而坐的人形,則“鐵牛耕地”圖的位置正好位于人體的小腹部位。這就啟示我們習練健身氣功時應采用腹式呼吸,并且是以小腹部的擴張與收縮作為動力。
有經驗的農夫用牛耕地是不緊不慢的,力氣也是很均勻地,慢慢地向前行進。雖然速度不快,但卻在速度與力度上始終如一。這就是會耕地,如果犁刀深或淺不均勻,速度有快有慢的話,這塊地肯定是耕不好的,說明他不會耕地。這種耕地的力度與速度正是健身氣功習練中腹式呼吸所需的狀態。用鐵牛耕地比喻練功時的呼吸是在重點強調腹式呼吸的力度要始終保持適度,而且堅持不懈,就是強調腹式呼吸要始終保持既不過大也不過小,且力度要持之以恒。如《老子》中所說的“虛其心,實其腹”。虛其心是說習練時心胸要放松,清靜,自然無為;實其腹是說腹式呼吸無論吸氣還是呼氣,都要讓腹部保持均勻的力度,有堅實的氣感,但這種力度又并非是有意識的用力,或者刻意地用力,而是自然地習以為常地保持的。
導引又稱為“導引行氣”,主要是指以經絡臟腑氣血理論為依據,通過肢體有規律的柔和松靜的運動和心意的調控,引導氣血在經絡臟腑中正常地流通運行,以達到預防和治療身心疾病的功效。導引術可分為肢體動作導引和心意靜態導引兩種,前者為動中求靜,后者為靜中求動,兩者皆為動靜相間,形神兼備,各有所長而互為補益。
現在推廣的九種健身氣功皆屬于肢體動作導引,又稱為“動功”。此類功法可分為動步導引和定步導引兩類。動步導引包括易筋經、五禽戲、大舞、太極養生杖,包括太極拳等。定步導引包括六字訣、八段錦、十二段錦、馬王堆導引術、導引養生功十二法等。
作者從獨特新穎的視角指明了健康養生的出路,并在傳遞健康理念的同時,剔除了“補腎就是壯陽”、“女人不需要補腎”等諸多養生誤區,詳細介紹了食物養腎、時令養腎、運動養腎、養腎和腎病防治與調理等。
本書可謂脈絡清晰、評議通俗、內容翔實,不僅為讀者提供了具體的養生方案,還為腎病患者請來了家庭醫生和貼心護士。
《冠心病防治與調養細則》
本書系統地分析了冠心病的發病機制與臨床表現,闡明科學用藥是關鍵,中醫調養是特色,并列舉了冠心病患者日常生活中諸多的適宜與禁忌,詳盡地介紹了對冠心病患者行之有效的保健療法,旨在使冠心病患者能夠科學地生活與養生,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
《穴位貼敷治百病》
(第4版)
本書分上、中、下三篇。上篇簡要介紹了穴位貼敷療法的歷史、作用原理與功用、適應證、用藥原則與選穴等。中篇重點介紹了270多種常見多發病和部分疑難病癥的臨床治療經驗,精選有效外治方1320多首。每一疾病列方若干個,每方均按“組成、制法、用法、功用、主治、療效、附記”七項內容依次排列。
《仝小林談糖尿病中醫調治》
作者提出2型糖尿病發展的郁、熱、虛、損四階段學說;首次提出血糖難控因素的概念、成因和治法方藥,為中醫藥降糖提供了新思路;提出臟毒學說及苦酸降糖理論;系統闡釋了三消辨證為什么不和今宜,糖尿病傷氣傷陰的根源在于胃腸肝肺之熱。中藥降糖治療可以讓部分糖尿病患者擺脫終身服用降糖西藥的苦惱。
《肚臍療法治百病》
本書分上、下兩篇。上篇為概論,簡要介紹了肚臍療法的適應范圍、生理依據和藥療、拔罐、灸療三法一體的作用機制。下篇為疾病的肚臍療法,著重介紹了內科、兒科、婦科、男科及傷外、皮膚科、耳鼻咽喉科等14余種疾病的肚臍療法治療經驗。本書是作者長期臨床實踐和四代家傳師授經驗的總結升華,安全可靠,療效顯著。
《經絡疏通百病消》
編者以經絡為主軸,配合腧穴治療各種傷病的主導思想,詳細介紹了按摩、艾灸、刮痧等養生、治療方法,包括臨床各科常見疾病的經絡疏通方法,如按摩手法技巧、艾灸方法技巧,刮痧方法技巧等。本書語言簡潔,通俗易懂,圖文并茂,直觀形象,是一本有利于中醫傳統療法推廣運用,適合讀者家庭自我診療保健,以及初級中醫師自學提高的參考讀物。
《高血壓防治與調養》
本書較系統地介紹了高血壓病的基礎知識、預防措施、常用藥物及其合理應用,以及高血壓病治療的注意事項、緊急就醫及特殊情況處理等相關知識,旨在幫助高血壓患者正確認識高血壓疾病,通過堅持治療,科學用藥,合理保健,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
《徐氏足道》
本書作者是徐氏后裔,從事足療幾十年,不僅得到百年家族足療真傳,還積累了豐富的教學和臨床經驗。
全書分7章,用簡單易懂的語言和圖介紹了足療的基本知識、常用工具和方法以及常見病自療保健等,并附有實例,充分體現了“觀足識病、觀趾療病”。
《養好五臟保健康》
編者在分析闡述五臟特性的基礎上,指導人們要因時、因地、因人從飲食、營養、經穴按摩、四季養生、日常保健等各個方面,“投五臟之所好”防患于未然,建立一道五臟疾病的防護網。在無病可以強身健體的基礎上,使廣大養生愛好者以達到五臟通調理,盈實精氣神。本書脈絡清晰、內容豐富、通俗易懂,適合廣大群眾,特別是中老年朋友閱讀參考。
《養好脾胃身體棒》
編者針對脾胃為“后天之本”、是“氣血生化之源”的中醫理念,結合現實生活,從病情檢測、飲食、經絡、運動、藥物、日常起居和疾病防治等各個方面對脾胃保健養生知識進行了詳細的講述。本書通俗易懂、內容豐富、圖文并茂,具有很強的實用性,適合廣大關愛健康、力求提高身體健康水平的人們閱讀。
《寒氣何來
中醫驅寒養生秘法》
科學研究證明,疾病都與“寒氣”有關,若體溫下降1℃,機體免疫力也會相應降低??梢哉f:寒氣是萬病之始。那么,寒氣何來呢?比如,天熱吃冷的食物、運動量不夠使得身體熱能不足、吹空調等。
本書將從飲食、運動、經絡、情志等方面入手,教會大家“保持身體溫熱”的方法,調動起自身強大的生命力。
《心腦血管病人平安度四季》
心腦血管病人一年哪個季節更容易發病?一天哪個時間段最難熬?春夏秋冬養生重點各是什么?本書從飲食、起居、運動、情志等方面告訴您春、夏、秋、冬的養生重點和訣竅。
本書語言通俗,一看就懂;方法簡便、實用,一學就會;改善病情、強健身體,一試就有效、一用就靈驗,讓您輕松度過春夏秋冬。
《手部捻穴療法》
本書詳盡介紹了手部捻穴療法的歷史淵源與傳承發展概況、獨特治療方法及手法應用技巧、臨床治療相關疾病的穴位配方,以及典型病例和療效分析等,并附有手部相關穴位圖、治療配穴等,以便讀者理解和掌握運用。
《生活妙招防治胃腸病》
本書共分2章。第1章介紹了胃腸道的結構與功能,以及慢性胃炎、十二指腸潰瘍等常見胃腸疾病的基礎知識,包括臨床表現、診斷、治療和日常調養原則。第2章介紹了能夠防治胃腸病的生活妙招,包括飲食、運動、日常調養等方面。其中,生活妙招部分是本書重點,這些簡便易行的方法、竅門有助于您從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防治和調養胃腸病。
《動一動就治病》
本期,小編和達人體驗了最前沿的、中西方頂尖科技完美結合的摩比斯24小時深度排毒,讓美從內而外地持久散發。
現在,隨著物質條件的提升和環境的污染,我們一方面攝入太多酸性的食物,使身體變得太酸,而且裝滿了未消化、發酵、腐化的食物。同時食物中被加入了防腐劑、色素、抗生素、人工香料、殘留農藥、化學試劑等,使我們的體內累積了較多毒素。食物消化吸收后,有些殘渣就會形成宿便,增殖的有害菌會排出有毒物質,從而引起身體的不適。
另一方面,空氣、水源的污染也造成很大的問題,而且抽煙喝酒也會使體內增加更多的毒素。在加之當我們情緒緊張或極度情緒低潮時,腺體會制造很多強烈的荷爾蒙和酵素。這些有毒的廢物,有一些會經由腎臟、腸或流汗時由皮膚排出體外,但是很多毒素緊附在細胞、器官、腺體、動脈及靜脈上,比較不容易排除。
所以我們的身體需要適當的排毒,目前最流行的排毒,都只能解決一部分毒素堆積問題。摩比斯健康國際中心推出的24小時深度排毒,以天然植物精華萃取食品,配合中醫子午流注養生法,在24小時內排出體內血液、內臟、腸道、淋巴等系統經年累計的毒素,更加自然、有效。
Q 摩比斯24小時深層排毒和現在流行的清腸和經絡排毒有何區別?
A摩比斯24小時深層排毒遵循12時辰子午流注養生理論,分時段飲用天然有機蔬果萃取的組合飲料,幫助體內腸道、血液、臟腑、淋巴系統累積的毒素分解代謝并排出體外。市場上的清腸排毒只是利用物理手法,清潔腸道內的宿便,無法將肝膽、血液、淋巴系統的毒素排出體外,比較適合頑固性便秘的人;經絡排毒是疏瘀活血,將毒氣、毒水經過肝臟排出體外,達到經絡的局部排毒效果,但是物理毒素還是殘留在臟腑之內。另外,經絡排毒對某些人是不合適的,比方說,氣血虛的人不宜做經絡排毒。
Q 在排毒中如何保證客人不脫水?
A摩比斯24小時深層排毒產品配方科學,利用植物酵素、植物纖維素、乳酸菌、果酸及植物油幫助分解代謝體內毒素,不會造成身體細胞脫水。在排毒的第一天飲用3升的蘋果汁,第二天飲用4升帕米爾水,因此絕不會產生脫水現象。
Q 摩比斯24小時深層排毒是通過什么手段將臟腑和血液里的毒素排出?
A遵循12時辰子午流注養生理論來飲用排毒產品,利用酵素、纖維素及乳酸菌分解腸道內宿便垃圾,凈化腸道;同時利用酵素、蘋果酸等軟化血管、臟腑內的垃圾,分離成最小的顆粒,很輕易地隨靜脈血液送到肝臟利用果酸、植物油的綜合作用幫助肝臟經過、膽囊、膽管及十二指腸排到小腸,次日清晨喝下4升帕米爾水將毒素順利地排出體外。
Q 摩比斯24小時深層排毒是否對身體有傷害?腸道的菌群是否失衡?
A完全利用天然蔬果植物的營養成分,是最自然的排毒手法,因此對身體沒有任何傷害。即使24小時內排泄很多次,產品中含有的多種益生菌會及時補充腸道內的有益菌體。
Q 此項目有適宜人群和注意事項嗎?
A摩比斯24小時深層排毒是自然的排毒方式,大部分人群都適合。然而,我們從專業服務角度考慮,對于有急性腸胃潰瘍,坐輪椅者,有過中風、腎衰竭,心臟病的人群不適合。我們在排毒療程前,專業的健康顧問會為每一位貴賓做健康咨詢,在24小時排毒過程中,也有專業的健康顧問和健康管家全程跟蹤服務,以確保每一位貴賓能排得舒服、排得好。
體驗者:秦秦
體驗項目:摩比斯24小時深度排毒(24小時密集排毒、私人溫泉大床房、經絡推拿、艾灸溫療、亞健康癥狀咨詢及專業養生建議、24小時貼心服務)
療程時間:前1天11:00-第2天11:00
體驗機構:摩比斯健康管理國際中心
體驗筆記:11點前,我趕到這次的體驗地拉斐特城堡溫泉酒店,健康管家閆小將我引入健康管理中心,給我介紹了這次24小時排毒的健康專家許小姐,先讓我做了一個自身健康狀況的問卷,然后對我的回答進行評估和指導。然后閆小姐給我詳細介紹了摩比斯健康管理中心的服務理念和項目。她們將在24小時內跟蹤服務,為我提供24小時的服務。
隨后我入住溫泉酒店,12點整,健康管家閆小姐為我送來第一杯排毒飲品:果蔬纖維+腸道清道夫,12:30給我送來第二杯蘋果汁+能量元素當做午餐補給,13點開始午休。午休后開始每半小時喝30毫升的蘋果汁,我正式開始了排毒之旅。一下午排便10幾次,從最開始到宿便到后面的清水便。這期間健康管家閆小姐和顧問許小姐經常來詢問我的身體情況,并檢查排毒效果。下午健康顧問許小姐帶領我做了健身操和淋巴排毒。晚上10點臨睡前,需要喝血管清道夫+臟腑清道夫,以促進臟腑和血液的排毒,并要求右側臥以促進肝臟排毒。
第二天5點喝了2只果素纖維的腸道清道夫后,開始陸續排便,大量膽管里的結晶和重金屬被排出,然后繼續每半小時大口飲入300ML帕米爾小分子水,促進排毒,一上午又陸續排出了膽固醇、化學毒素等,感覺身體變得輕盈不少,皮膚也亮了很多。
增陽減陰,兩手都要抓
想必所有上過學的人都做過這樣的數學題:一個水池里有一些水,池子有一個進水口,一個出水口。出水口的流量比進水口大。問過多久水池里的水能流干?
數學題里的水就像我們的陽氣。水池里原來就有的水是人的先天陽氣,是爸媽給的,有多少就是多少,我們無能為力;從進水口進來的水是我們后天保養得到的陽氣;流出去的水則是我們日常的消耗。水流干了,我們的生命也就走到了盡頭。
事實上,這口“陽氣水池”出水口的流量始終要比進水口大,因此,我們要想多活幾年,就要在想方設法擴大進水量的同時,還要盡量減少出水量。對應到養生上,就是在增陽的同時,一定要注意減陰。否則,您就是采用再多的增陽養生方法,恐怕最終也只能是竹籃打水,白白耗神費力。
增陽減陰要選對方法
要想作到增陽減陰,前提就是要根據自己的體質情況和外界的環境來選擇合適的養生方法。
比如,長江流域冬天一般不供暖,空氣溫度又比較大,大多陰冷潮濕。此時的陰就是濕邪,這時我們除了增陽,還要注意祛濕(減陰)。否則,就可能出現風濕等疾病,到來年的春天、夏天就會發生靜脈曲張,嚴重的還會導致心臟關閉不全等心腦血管疾病。
在這樣的環境里我們應該怎樣增陽減濕(陰)呢?
首先,每天按摩左邊的肝經、脾經、腎經。
其次是按摩、艾灸涌泉、關元、命門、中脘各穴,這樣一方面可以把陽氣引入腎、命門,另一方面也有助于祛除寒濕。另外,直接在屋里用艾條作為熏香熏,也有不錯的效果。
再次是做好頸、腰、肩、髖、膝、肘這些關節的保暖工作。因為關節部位的肌肉相對人體其他地方薄弱,陰氣(寒氣、濕氣)容易侵入,所以大家要特別注意保護。
注意保暖的同時,還要避免出汗,最好不要每天洗澡,因為這樣會把陽氣引到體表,損耗陽氣。飲食上要多吃一些薏米、山藥等健脾(增陽)利濕(減陰)的食物。只要脾胃陽氣足,就算有陰邪(水濕),也能及時地清除掉。
而北方的情況就不同了。北方冬天普遍都有供暖,加上近年雨雪偏少,人就容易出現過敏、失眠、煩躁、皮下出血等癥狀,這都是燥邪侵犯人體,干擾了我們的陽氣。這時養生就要注意增陽祛燥(此時要減的陰為燥邪)。
基本方法也是每天按摩左邊的肝經、脾經、腎經。飲食上要多吃梨、百合之類的祛燥食物,而羊肉、雞肉之類的助燥火(陰)的東西要少吃。家里的溫度不要太高,要經常開窗換氣,增加室內空氣濕度等等。
如果冬天不注意減燥(陰),那么到了來年春夏陽氣應該生發旺盛的時候,人就容易出現低血壓,心動過緩等等陽氣不足的癥狀。
*四種通用的增陽減陰法*
選擇合適的方法來增陽減陰,有些人可能感覺太復雜了,不知道該怎么操作。那么有沒有對所有人都適用的方法呢?答案是肯定的。下面我給大家介紹三種最簡單有效,而且適合所有人使用的辦法。
*十二月經絡保陽法*
根據一年陽氣的變化,選擇每個月陽氣最旺盛的經絡進行刺激。這是我們增陽的根本方法。具體就是:正月最好的保健辦法就是從頭到腳地按摩左邊的膽經;二月要按摩左邊的膀胱經;三月要按摩左邊的胃經;四月按摩右邊的胃經;五月按摩右邊的膀胱經;六月按摩右邊的膽經;七月按摩右邊的腎經;八月按摩右邊的脾經;九月按摩右邊的肝經;十月按摩左邊的肝經;十一月按摩左邊的脾經;十二月按摩左邊的腎經。
*善行增陽法*
古人講:善則生陽。幫助別人,能給自己帶來快樂和滿足。幫助別人的時候,心中生起的那種愉悅的感覺就是陽氣增長的表現。行善增陽通俗地說就是: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人。
*反觀反聞保陽法*
這是佛家、道家修練的基本方法。中國古代出家人多數比一般人更長壽,這種方法功不可沒。反觀反聞方法很多,在這里,介紹兩種最簡單、見效也最快的辦法:
出自《楞嚴經》的視鼻端白法
正身端坐,輕垂眼簾,兩眼有意無意地觀看自己的鼻尖,同時數呼吸的次數,要訣是勿忘與勿助。勿忘就是每呼出、吸入一次氣都清清楚楚地知道;勿助就是精神不要緊張,不能太刻意。
出自《莊子》的聽息法
第一類屬于無病保健的方面,四時服餌,各有宜忌,體魄盛衰,滋補以常,正所謂“外丹”服餌方法,是與練功配合。
第二類屬于已病治療方而,吐納道引,各視所宜,調伏中節,佐以藥物,所謂三分用藥,七分內養,是講統一的配合原則,共用藥的廣泛,包括膏、丹、丸、散、湯劑等等,綜觀這些理論,主要是統一運用氣功和藥餌服食為原則,并且根據人體的需要而靈活運用,決不固執偏見,單強調―方面。
氣功和藥餌療法對患者來說,就是綜合療法,運用上,可能這些病人以氣功療法為主,藥餌為輔些病人則可能相反。
甚至有的病人,如顛狂癥只宜全靠藥物,有的則全用氣功療法,如老年體弱者,氣功和藥餌是相互配合的,主要視病者的病理和生理情況而定。
認識了氣功與藥餌合一的問題,還要進一步對藥餌作必要的區分,藥和餌是“體同而用別”的,其意是說藥和餌都是以治病為原則,但二者卻又有不問之處。
按藥是指藥物治病而言,包括膏、丹、丸、散、湯劑等等,其使用的范圍,僅限于“對癥下藥、中病即巳”而不可以為常,意即某些藥物治療某種病,病好了就該適可而止,不應再服那種藥物。
餌是指營養品,其做法大概包括糕點、酥酪、膏露、清蒸、紅燴、粉蒸、烤炸、熘炒、脆熏、燉”等十大項目,其材大概分為血肉品、草木品、菜蔬品、靈芝品、香料品、金石品等六大類。
又從植物油和動物油的做法性質來分類,則可分為葷腥門和素凈門。
這是價值極高的一套完整營養學和烹飪學,古代的“食醫”便是完全掌握了這套學問的專家。
氣功療法是據醫學、陰陽、五行、氣化、經絡理論的基本知識發展而來的,了解臟腑和疾病的變化規律,熟識十二經絡和奇經八脈循行路線,更要掌握常用的主要穴
一連串的疑問,恐怕是很多武術愛好者面臨茫茫然難辨真偽的由衷之感吧!
敝人自隨武當流通門宗師況永林恩師跨入武學之門,除專修流通門的武功外,在跟師的十年中,相繼練習過古代的《易筋經》功法就有十八套。其中,少林的有龍、虎、豹、蛇、鶴、八段錦、韋馱勁、十三式、十四式、千把攢共十套:武當的除流通門洗髓經中含易筋一套外,就道門拔鍛筋一套:峨嵋的有黃林七盤易筋經、青成八段錦、洪門勁、洪門十二把勁和會門龍虎勁共五套。當時只知道終日苦練,也沒有去追究其原理奧妙,記得是在1990年時,得到了清人周述官著《增演易筋洗髓內功圖說》一書,此時才想到去探究原先所練功法理論與之相比較,日積月累,將所研煉心得體會書于筆端,留下了一大摞筆記,對其法門認識較深。又十年,即在2000年時,進行了對《易筋經》功法的全面系統清理,以期日后公諸于眾,而助后學廓清心中疑惑。
《易筋經》是我國古代先賢根據佛學和道學的相通原理,并汲取漢代華佗的《五禽戲》導引功、東方朔的洗髓伐毛養生法和中國醫家的經絡學說之精華,又結合儒家《易》理而創造的。其真實目的是為了通過《易筋經》的修煉,使人脫胎換骨、證登大果,即道之成仙、釋之成佛的最高境界,而達肉身永存不朽。
《易筋經?總論》中曰:“易筋者,謂人身之筋骨由胎稟而受之,有筋弛者、筋攣者、筋摩者、筋弱者、筋壯者、筋舒者、筋勁者、筋和者,種種不一,悉由胎稟。如筋弛則病,筋攣則瘦,筋靡則痿,筋弱則懈,筋縮則亡,盤壯則強,筋舒則長,筋勁則剛,盤和則康。若其人內無清虛而障,外無堅固而有礙,豈許入道哉?故人道莫先于易筋以堅其體,壯內以肋其外。否則,道亦難期?!庇帧对企牌吆灐分性唬骸俺P兄ò矗褐敢捉罱?。)不倦精神充滿,為之一年易氣,二年易血,三年易脈,四年易肉,五年易髓,六年易筋,七年易骨,八的易發,九年易形,十年成道?!?/p>
在歷史朝代的變迭中,僧、道中人多涉足于政治爭斗,逐漸將修真脈學泛化為戰斗防身之預備。朝廷中的達官顯貴、朝野賢俠巨盜等時常出入于空門,形成曾、道、俗的混雜。由此,《易筋經》真脈隱跡山野遁跡流沙,一直沉跡不現;又因武林中人的一生所求,乃為武技超群而謀一官半職,完全與修煉家的趣向解脫,與養生家的祛病廷年是兩碼子事;其受《易筋經》之啟迪,根據自己拳派功架結合《易筋經》原理發揮創編,使《易筋經》支流并起,野脈并發,武林界各種《易筋經》遂興起于世。這時的《易筋經》再不是修煉養形者由此入道而證正果的秘典捷徑,它已成為武功修煉的一部分了。
從而,《易筋經》就在武林界中形成了一種“概念學說”!
那么,“易筋經”這一概念應該怎么去分析它呢?
所謂“筋”者,聯結肌肉、骨和關節的一種堅韌剛勁的組織,為大筋、小筋、筋膜的統稱。附于骨節者為筋,筋之較粗大者為大筋,較細小者為小筋,包于肌腱外者稱為筋膜。筋的生理功能是連結骨節和協助運動,筋附于骨而聚于關節,筋連結骨節肌肉,不僅加強了并節的穩固性,而且還有保護和輔助肌肉活動的作用。人體的運動系統是由骨、骨連結和骨骼肌三部分組成的。筋附著于骨節間,起到了骨連結的作用,維持著肢體關節的屈伸轉側,運動自如。肢體關節的運動,除肌肉的舒縮外,筋在肌肉骨節之間的協同作用也很重要的。故日:“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素問?痿論》),“機關縱緩,筋脈不收,故四肢不用也”(《圣濟總錄?諸風門》)。
筋,由于幾乎是沿著十二經脈的路線行走,所以被稱為“十二經筋”,名稱也與十二經脈要同。其接續的部位也與十二經脈大體相似。但是,十二經脈有順逆之不同,而經筋走向皆起于四肢指爪之間,在踝、脛、膝、臀、腕、肘、腋、髀、頸結聚,終結于頭面等處,沿行于體表,不入內臟,而與他經要結。
筋、經是兩個不同但又互相緊密聯系的概念。二者相互協同,以溝通表里,聯系內外。(按:在武林界中,人們通常將“易筋經”的“經”字誤解為“最高準則的書”,即經典之意,其實在這里的正確解釋是指“經脈”)。人體的九州九竅、五臟六腑、十二節之氣,皆能通乎天地者,即賴于筋經這一作用。人體營衛之氣的流行,以及與天地二氣的溝通,是通過“經”來進行的,它附著于人體的五臟六腑。但是筋起到一個支撐和附著經的骨架作用。沒有筋的支撐,經的上述功能就難以得到發揮。若從體用這個角度來說,筋為“體”經為“用”,只有健康的“體”才有正常的“用”?!兑捉罱洝分砸浴敖罱洝泵?,就是首先經過筋體的鍛煉,來達到經絡的通暢。而只有經絡的暢達,才有營衛氣血的正常運行,才有五臟的強健。
十二經筋的所行部位,雖與十二經脈大致相同,但作用各異,十二經脈運行氣血,循環灌注,出入臟腑肢體,而十二經筋則連綴百骸,維絡周身。由于“肝主筋,其華在爪,”“諸筋骨者皆屬于節”,故筋經皆起于四肢爪之間,而后盛于臂骨輔骨,結于肘腕膝胭,連于肌肉,上至頸項,終于頭面。
筋有剛柔,手足向背直行而附著于骨之筋都堅硬而大,胸腹頭面之別橫行之筋都柔軟而細。手足三陽行于外側,其筋多剛;手足三陰行于內側,其筋多柔。足之三陰及陽明之筋結聚于陰器,故日“前陰者,宗筋之所聚。”
十二筋大部分都結于關節部,相互間有密切的聯系,一般規律是,手三陽之筋結于頭部,手三陰之筋結于賁(胸)部,足三陰之筋慣于陰器,足三陽之筋結于顴部。前是宗筋之所聚。足三陰與足陽明之筋都在該處相結。
從上面的敘述中,我們已經全面地了解到筋的生理功能作用和具體的循行線路位置;同時,我們要知道的是,人身上的筋骨原是由先天的稟賦所造成。所以,落入后天便有筋絡松弛者,筋絡搖顫者,筋絡紊亂者,筋絡細弱者,筋絡屈縮者,筋絡強壯者,筋絡舒暢者,筋絡剛勁者,筋絡柔和者等種種不一,都與在娘胎里先天稟賦有關。而在后天生命過程中,筋絡松馳則會生病,筋絡搖顫則顯瘦弱,經絡紊亂則生畸形,經絡細柔則軟弱無力,經絡屈縮則隨時都有死亡的可能。然而,經絡強壯人則剛強,張絡舒暢人,則發育良好,經絡剛勁人則勇猛有力,經絡柔和人則健康長壽。如果一個人在先天稟賦較弱以及內在的思想不能清虛,處處有障阻,在外的形體不能堅固,每每有疾病纏身,四肢乏力等。
武術的本身就是讓人由弱變強的學問,首先即通過“易筋經”的功夫以堅固其身體,強壯內臟以輔助在外的形體。否則,空有萬般的武術技術而沒有強健的身體和勁力,又怎能克敵制勝,以及抵制風寒暑濕燥火六的侵襲呢?
為什么說筋經要用“易”字而不用“煉”字呢?其實“易”是受到“周易”之說的啟發,表示陰陽交合,運變無窮。易者,即所有發生變化的現象都叫作易。易的變化,雖然存在于陰陽變化之中,然而陰陽的變化,人卻可以調節把握它的。古代道家可以撥弄體內的日月,可以在雙手中調節陰陽。因此可以看出,人既是有病在身,也無不可以易去。人們可以看到,自然現象中,“易”的作用是多么大,虛的可易為實,實的可易為虛;剛的可易為柔,柔的可易為剛,靜的可易為動,動的可易為靜。易的作用無非就是過高過低的使用或升降的方式,過先過后的使用或緩或急的方式,過正過反的使用或往或回的方式,危險的使它易這安全,混亂的使之易為治理,災禍使它易為幸福,消亡的使它易為存在,氣數將盡的可以易為挽回,即是天地,易的作用也可以使它反覆,哪一樣不是“易”的功勞作用,天地間萬事萬物均可“易”之,何況說小小之人身筋骨脈絡,又怎能說不可以“易”的道理!
天地萬物之“易”,乃其自然運化之“易”,其“易”而無常;武術中的“易筋經”則是挽回調整的方法,幫助筋搖顫的易之為平舒,筋細弱的易之為強壯,筋松弛的易之為柔和,筋屈縮的易之為伸長,筋紊亂的易之為暢壯。即是一個癱如綿泥之人,能夠做好易筋經功夫,身體也可以很快堅如鐵石,并且內外均無障礙。
《易筋經》既以經絡托名,就必然遵循十二經脈“內屬于臟腑,外行于肢節”的理論,內以修煉臟腑,外以強壯筋骨。
由于經筋走向皆起于四肢指爪之間,沿行于體表,不入內臟,靠四肢手足之鍛煉,即可獲得勁大力足的功效,故而有將肢體運動的“易筋”稱之為外壯和外功(泛指拳術練習和硬功練習之類)。因為筋與臟腑有密切關系的僅肝和脾胃;《素問?痿論》曰:“肝主身之筋膜”。筋束骨,系于關節,維持正常的屈伸運動,須賴肝血的濡養。肝血充足,則筋力勁強,關節屈伸有力而靈活,肝血虛衰則筋力疲憊,屈伸困難。肝體陰而用陽,故筋的功能與肝血的關系尤為密切。肝血充盛,使肢體的筋和筋膜得到充分的濡養,維持其堅韌剛強之性,肢體關節才能運動靈活,強健有力。若肝的陰血虧損,不能供給筋和筋膜以充足的營養,則筋的活動能力就會減退。當年老體衰,肝血衰少時,筋膜換其所養,故動作遲鈍,運動二氧化失靈。在病理情況下,許多筋的病變都與肝的功能有關。如肝血不足,血不養筋,則可出現肢體麻木、屈伸不利、筋脈拘急、手足震顫等癥狀。若熱邪熾盛、燔灼肝之陰血,則可發生四肢抽搐,手足震顫動、牙關緊閉、角弓反緊張等肝風內動之征?!端貑?經脈別論》中又日:“食氣入胃,散精于肝,氣于筋。”人以谷為本,脾胃為水谷之海,氣血生化之源。脾胃健旺,化源充足,氣血充盈,則肝有所滋,筋有所養。所以,筋與脾胃也有密切關系。若脾被濕困,或脾胃虛弱,化源不足,筋失所養,可致肢體軟弱無力,甚則痿廢不用。
筋是靠五臟所養,“易筋”功夫僅能換勁,也即練于四肢手足;內壯行功的洗髓之法方能練于五臟六腑;《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曰:“腎生骨髓,髓生肝”。筋靠肝血所養,而肝又靠髓生成,五臟六腑及氣,血、精、津、液、髓均是互生轉化的;所以,易筋與洗髓應是相輔相成同時并進的,易筋為短其性顯效,而洗髓是長期性方能入境;通過洗髓后自然能補充易筋之功效。武林界通常稱“易筋容易,洗髓難”,故世人多練外壯之易筋而少于練內壯之洗髓!其實,易筋可有時間界限,而洗髓是長期性、永久性的。武林中的諸多拳種門派將此二者硬性地分作兩事,確為舍本逐未了?!耙捉罱洝笔怯心康牡亟柚诓煌Ψǎ瑢浗j、臟腑、筋骨等進行修煉,筋、經互為表里,而經又與五臟六腑相連,是相互滋生作用的整體。
俯視天下武林各派的“易筋經”功理,均同動靜兩類練法組合而成。動態功法一般采用功力守恒原理,即運動時肢體始終保持一定的力量;靜態功法一般采用層層加力方式,即功架保持相對靜止狀,每呼吸一次加一次力,這種強刺激滿負荷的重復運動,能夠在潛意識里留下永久性記憶,從而完成拔能與潛能的轉換,最終會在適當的時候產生無意識釋放的奇妙效果。但它們又各有側重,其用法得力有專求力的運用:有專求易筋的運用,即抻筋拔骨;有專求運動于血脈有專求于洗髓的運用,均是各為所需而設。
自古以來,歷代養生學家都推崇梳頭這一保健方法。古人常以指來梳頭,稱為櫛發。北宋大文豪坡以梳頭作為健身妙方,他?!笆犷^百余下,散發臥,熟寢至天明”。享年86歲的南宋詩壇壽星陸游,以梳理頭發作為養生之道。到了晚年,他那稀少的白發中競長出許多黑發。他高興得頓生靈感,寫下了許多以梳發為題的詩句。如“客稀門每閉,意悶發重梳”“破裘寒旋補,殘發短優梳”“醒來忽覺天窗白,短發蕭蕭起自梳”。唐代醫家孫思邈善于養生,正因他認為“發宜常梳”并堅持不懈,所以活到百余歲。
梳發升陽,百脈順暢。中醫認為,頭為一身之主宰,諸陽所會,百脈相通。發為血之余,腎之華。人體十二經脈和奇經八脈都匯聚于頭部,有百會、四神聰、上星、通天、眉沖、太陽、率谷、印堂、玉枕、風池、啞門等近50個穴位;軀干四肢在頭皮上的穴位分布呈“大”字形。梳頭時按摩這些穴位,加強頭皮經絡系統與全身各器官部位之間的溝通,可促使諸陽上升,百脈調順,陰陽和諧,具有疏通經絡、運行氣血、清心醒目、開竅寧神、平肝息風的功效?!吨T病源候論·寄生方》說:“櫛頭理發,欲得過多,通流血脈,散風濕,數易櫛,更番用之?!笨梢?,經常梳理頭發具有升發陽氣、通暢百脈、祛病強身的作用。
祛風明目。健腦怡神。明代《攝生要錄》中說:“發多梳,去風明目,不死之道也。”《焦氏類林》中說:“冬至夜子時,梳頭一千二百次,以贊陽氣,經歲五臟流通。名為‘神仙洗頭法’?!薄妒備洝ど裣蓪б分姓f:“梳欲得多,多則去風,血液不滯,發根常堅。”研究表明,梳頭時梳齒與頭發頻繁接觸摩擦,頭皮末梢神經受到刺激后可產生電感應,通過大腦皮質,使頭部神經得到舒展和松弛,有利于中樞神經的調節,加速血液循環,改善和增強對頭皮及腦細胞的血氧供應,消除大腦疲勞,增強大腦功能,使人思維敏捷,記憶力增強,從而延緩大腦的衰老。堅持梳頭對預防感冒、高血壓、腦動脈硬化、腦卒中、老年性癡呆等病大有裨益。
疏通血脈,消除頭痛。中醫認為疼痛的機制是“不通則痛,通則不痛”,而梳頭能通絡活血?!稊z生要錄》中說:“發是血之余,一日一次,疏通血脈,散風濕。”當頭皮受到梳齒的刺激后,產生的生物電流可直透皮膚到達骨膜,解除血管痙攣,血流通暢而疼痛頓失。對肌肉緊張性頭痛、神經性頭痛、偏頭痛、三叉神經痛、高血壓頭痛、神經衰弱頭痛,梳頭可起到良好療效。
日梳百遍。秀發飄逸?!饵S帝內經》中有“一日三篦,發須稠密”之名言;《養生方》中說,梳頭具有“發不落而生”和“頭不白”的奇效。研究表明,頭皮層下面有一個神奇的造發系統,每一層組織不斷地吸取營養和氧氣來支持頭發的生長。梳頭時的溫和刺激,通過神經反射作用,可促進頭部血液循環,滿足頭皮及頭發的血氧需求,加快細胞的新陳代謝,使頭發變得烏黑光亮。
因此,我們都應養成天天梳頭的好習慣。以指梳發時,十指微屈,從額前至枕后,從顳部至頭頂,每回100次。用牛角或桃木梳子,由前額向后梳,用力適中,動作要緩慢柔和,兩分鐘內梳100次為一回,每天早晨梳2~5回,下午或傍晚再梳1回,以頭皮有熱、脹、麻感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