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10:55:0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學生道德,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3315(2014)04-129-001
教育本身就是一種通過言傳身教潛移默化影響、改變學生的活動,在教育領域,自古以來中國就積極提倡榜樣示范的作用,歷史上眾多出名人物也被作為榜樣在教育中加以頌揚,比如司馬光、孔融、岳飛、文天祥等,這些人身上都有著不同的道德閃光點,成為后世者學習的榜樣。高校在學生道德教育方面要應用多種手段,達到教育效果,榜樣示范法就是深受認可且應用廣泛的一項。下面我們結合大學生道德發展,研究如何充分發揮道德榜樣的作用。
一、合理選擇道德榜樣
榜樣人物自身的指向性和集中性決定了在選擇這些人物時需要注意迎合受眾的心理特征,通過選擇最貼近學生需求的道德榜樣來吸引學生。以往不少教育案例中,榜樣人物的選擇都過于“高大全”,顯得難以企及,雖然這些人物光環眾多,看似十分完美,但是在學生群體中影響力卻難以延伸,歸根結底還是由于榜樣過于神圣化的原因。所以,結合現代教育需求和特點,在道德榜樣人物選擇方面除了要繼承以往成功經驗外,還要注意積極迎合學生不同階段身心發展特點和心理需求,汲取精華,擇取最佳的道德榜樣模范,發揮其感染力和影響力。道德榜樣的選擇至少要符合三個特點,第一是自身行為的正面導向性,這也是向學生傳達榜樣積極示范力量的關鍵;第二是符合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這點正是走出以往榜樣神圣化誤區的關鍵,位于“現有發展水平”和“即將達到的發展水平”之間的道德榜樣,是讓學生感覺伸伸手、踮踮腳就能夠真實觸摸到的榜樣形象,而不是遠在天邊、十分空泛的虛擬人物,他們能夠從這些人的行為中真正獲得心靈上的觸動,從而在內心留下真正的感動,在面臨道德抉擇時,更容易堅定立場;第三是接近學生的認知環境,在學生認知范圍內的道德榜樣比起跨領域的榜樣更容易有共鳴感和號召力,學生們在自己這個階段的學習背景、愛好興趣和生活圈子內,對于充滿正能量的道德行為認同感更加高,而且其超強的可學性與模仿性比起不能朝夕相處的人物模板更加真實,讓他們獲得真切道德力量感知。
二、加強道德榜樣教育
大學生與初高中生不同,他們的自我約束能力、認知能力、獨立能力都已經趨于成熟,對他們而言,道德榜樣教育是純粹的情感教育,說教對他們效果欠佳,反復的枯燥宣傳無法使他們提起興趣,他們在自我判斷方面強烈的愛憎喜惡,使得影響的傳遞變得更難,所以,強化道德榜樣教育內化模式的情景化,是提升他們接受度、認可度的必要舉措,也是真正發揮這種積極力量的重要方式與途徑。當前大學生多為九零后,他們性格張揚,思維活躍,有著自己獨立的主見且充滿想象力與激情,他們本身就經歷著新老教育思想的交替變革,是素質教育貫徹推廣體驗十分之深的群體,所以,摸清他們的喜好與興趣,在推廣道德榜樣時,迎合他們的心理需求,采用學生們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推廣宣傳,無疑會事半功倍。比如當前流行的推廣平臺微博與微信,深受學生們喜愛的各種趣味宣傳或者萌化擬人,無疑會增強感染力,提升學生的基礎興趣,久而久之,這樣道德榜樣的潛在力量就會在他們內心塑造出思想道德發展的沃土,繼而使他們更好的約束、引導自身的行為,最終成長為全面發展的綜合性素質人才。情境教育的另一個優勢就是榜樣的多元化,在走出傳統僵化、規范的榜樣宣傳圈子之后,嶄新的多元化的榜樣形象給了學生們更多的選擇空間和發展的可能性,通過他們自身富有創造性的加工之后,其帶來的正面影響就更加不可忽視。
三、應用多種教育手段
道德榜樣在大學生道德教育中的重要地位,需要借助各種各樣的手段來實現,所以,需要改進從前的教育方法和道德榜樣作用模式,以帶來更多的正能量。比如增強榜樣教育的示范作用,根據學生個體身心發展規律和模仿習性,達到分層次教育的目的。尤其是大學生個體方面,要根據他們的個體差異,有針對性的選擇道德榜樣。教育過程中,個體差異對信息的接納和提取有著顯著影響,針對不同性別、不同年齡、不同群體的身心特點,改變教育途徑,合理利用多種呈現方式,達到多樣化的教育效果。比如來自身邊親朋好友的潛移默化的影響,來自學校內部積極風氣的熏陶,來自各種傳播媒介的宣傳,電影、圖片、動畫、游戲、文字小說等等,這些都可以以多樣化結合的方式,實現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道德教育。除了要推出人物進行宣傳之外,更重要的是向學生傳遞這些人物身上的閃光點和信息背后的精神內涵,將激勵價值和示范效應相互疊加,讓大學生們在積極的環境影響下,貫徹自身全面發展的正道。教育者們要將道德榜樣的這種積極示范性教育方式不斷充實更多的內容,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引導大學生堅持貫徹尊重關愛他人,關心社會,關心國家的認知,在自我約束方面獲得成長,以更加客觀和理性的眼光看待世界,避免因為年輕熱情出現過于激進或者盲目,在道德方面有所缺失,在他們即將步入社會的關鍵時期,給予他們最好的人生成長禮物,為他們最終成長為一個對國家、對社會、對家庭有貢獻的成功人士打下良好基礎,也為他們最終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添磚加瓦。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當前素質教育所提倡的全面發展,鼓勵大學生們在道德教育和實踐方面有所發展,通過發揮道德榜樣的示范性力量和影響力,督促學生們加強自我約束,促使教師們在道德教育方面不斷改革、進步,最終在個人道德修養發展方面獲得積極影響,成長為優秀的人才。
參考文獻:
[1][美]柯爾伯格著,郭本禹譯.道德發展心理學:道德階段的本質與確證[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關鍵詞:大學生 道德教育 社會道德能力
在信息化、全球化的條件下,隨著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社會生活領域中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也將隨著發生變化,東西方在意識形態方面的相互交流和交融日益增多,人們的思想觀念也必將隨之轉變,以適應社會生活的不斷變化。大學生是青少年中的重要群體,是青少年中接受和處理各種信息量最大,思想觀念最為活躍的部分,其道德素質的形成和提高,是一個復雜的過程,而其狀況如何,對整個民族的影響又尤為深遠。通過對培養大學生社會道德能力的研究,進一步揭示青少年社會道德能力形成的規律和培養途徑,著重探討我國當前情況下,高校如何更有效地培養大學生的社會道德能力,以促進學校、家庭、社會有目的、有計劃地培養和提高大學生社會道德能力,這對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社會風尚,提高全社會道德水平和精神文明程度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一、社會道德能力的培養是大學生道德教育的重要目標
社會道德能力是指道德主體在面臨社會道德問題時能夠鑒別是非善惡,作出正確的道德判斷和道德選擇并付諸行動的能力,也就是在社會生活中遵循社會價值觀或原則處理社會道德問題的能力。社會道德能力是人的一種本質能力,又是人成功地完成社會道德行為所必需的心理特征。社會道德能力的基本要素包括社會道德認知、道德感情、道德意志等。社會道德認知、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三種因素相互聯系、相互依賴、相互作用和相互補充。社會道德能力是人的生存能力中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
社會道德能力培養的特征,就是將外在的知識,包括社會道德知識、社會道德觀念通過受教育者的社會道德認知,內化為道德信念,經過社會道德實踐再將內在道德信念轉化為穩定的社會道德判斷能力、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社會道德能力培養以社會道德知識為重點,同時十分注意其他科學知識對社會道德能力的影響和作用,把社會道德知識與其他科學知識緊密地聯系起來進行教育,從而從更高的水平上提高道德素質。社會道德能力培養要十分注重社會道德實踐,注重在社會實踐中培養分辨社會道德問題的能力、培養深厚的道德感情、磨練頑強的道德意志、養成正確的社會道德行為。社會道德能力培養的過程是一種終身教育過程,是一種呈螺旋式上升的教育與再教育過程,是一種在不斷地由社會認知一社會踐行一自我反思的循環中從量變到質變的教育過程。
中國大學生是中國未來的建設者,是中國未來各項事業的重要骨干和接班人,代表著中華民族的未來。培養大學生的社會道德能力,不僅是大學生個人全面發展的需要,而且是提高全民族社會道德水平的需要,是國家和民族應對社會道德新挑戰的需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需要。對大學生進行有效的社會道德能力培養過程應該是一個需要學生理性和思維參與的過程,借助學生自己的智慧作出自主判斷和決策的過程。要提高大學生的社會道德能力,必須著力培養他們的社會道德思維能力、社會道德判斷推理能力、社會道德決策能力、社會道德選擇能力等,從而使學生逐步形成正確的道德思維方式,能夠自覺地運用已知去對付未知,處理生活中面臨的具體社會道德問題。
在當前的時代背景下,培養大學生的社會道德能力,面臨著科技和社會發展帶來的重要挑戰。首先是網絡文化的挑戰,包括信息傳播方式轉變形成的挑戰、教育方式改變的挑戰。其次是市場經濟的挑戰,包括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發生的價值觀沖突、價值觀的困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價值觀的調整。再次是知識經濟的挑戰,包括知識經濟對教育主體的影響、對教育客體的影響、對教育介體(教育目的、內容、方法和組織形式)的影響、對教育環體(社會組織和社會活動)的影響等。第四是對外開放的挑戰,包括道德文化復雜和多元性的挑戰、道德文化變動和異化性的挑戰、道德文化虛浮與躁動性的挑戰、道德文化世俗與實用性的挑戰等。只有成功應對這些挑戰,大學生的社會道德培養才可能取得實際的成效。
二、大學生社會道德能力分析
(一)當前大學生社會道德能力上存在的主要問題有:1.社會道德認知的不足。這表現為認知上的自我中心觀,即在個體與他人或社會的關系上往往只從自我的立場出發,而不能從他人或社會位置去思考問題或處理問題的認知方式。這是導致不少大學生出現社會道德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道德認知能力的缺乏導致了嚴重的道德問題。2.社會道德感情的缺陷。道德感情既表現為對人的感情,也表現為對有關道德問題產生的道德焦慮。對人感情的淡薄和道德焦慮的缺失致使部份大學生發生較嚴重的道德失范行為。3.社會道德意志的薄弱。道德意志薄弱也是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問題。從大學生中發生的一些非道德行為看,對一些簡單的道理他們并非不懂,但卻愿意采取對個人較有利、個人感到更舒服、更痛快的方式而作出了放棄遵從道德規范的選擇。比如一些學生并非蓄意影響他人的利益,更不愿損害他人的利益,但在個人的愉悅需要和特定環境的作用下,也作出了放棄遵從道德規范的選擇。
(二)大學生社會道德能力缺陷產生的原因來自以下幾個方面:1.學校道德教育影響。學校教育以智育為主,與德育分離,突出智育而忽視德育,忽視認知能力的提高;注重知的培養,忽略行的訓練。2.社會環境和家庭的影響。現實生活中人們道德失范與講道德吃虧的現象強烈地刺激著這一代大學生,復雜的道德環境使不少大學生產生了道德困惑,道德信念發生了動搖。某些自身道德素質不高的家長,以其不健康的言行,在子女道德素質形成的過程中形成了消極的影響。即使是道德素質較高,但忽視道德教育、或道德教育的條件受到家庭具體情況限制的家庭,對大學生道德能力的提高也會形成不利的影響。3.個人成長特征的影響。今天的大學生,很多都離不開家長的呵護,性格較為脆弱、懷疑、孤獨、自我封閉。這種特定的情況很容易引起學生自我意識的混亂,從而引起一系列的道德問題。
中國是一個道德文化非常深厚的國家,在培養道德能力方面,積累了很多成功的經驗。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必須在繼承已有傳統方法的同時進行創新,賦予大學生社會道德能力培養新的時代內容,才可能取得好的成效,達到預期的目的。
三、大學生社會道德能力的培養
當前對大學生進行社會道德能力培養,要確立以下幾個基本原則:第一,以人為本的原則。人不是機械接受道德原則和道德規范的被動客體,而是作為道德活動的創造者和體現者的主體。培育大學生的社會道德能力,最根本的,是要確立大學生在社會道德生活中的主體地位。必須尊重大學生的主體意識,弘揚大學生的主體性,發揮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第二,內功培養與外功訓練相結合的原則。像其他能力一樣,大學生社會道德能力的培養與提高,離不開理知識,同時還必須引導大學生把握用價值原則來解決道德問題的方式。第三,注重實踐的原則。必須從道德認知做起,教育大學生以道德意識指導道德實踐,使道德實踐為道德意識的升華提供豐富的養料,持續不斷地將道德實踐內化為人的道德意識、把道德意識外化為道德行為。
對大學生進行社會道德能力培養,必須著力構建大學生社會道德能力培養的社會綜合體系,創新大學生社會道德能力培養的機制,強化社會道德能力養成的實踐環節。
關鍵詞:大學生道德教育社會道德能力
在信息化、全球化的條件下,隨著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社會生活領域中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也將隨著發生變化,東西方在意識形態方面的相互交流和交融日益增多,人們的思想觀念也必將隨之轉變,以適應社會生活的不斷變化。大學生是青少年中的重要群體,是青少年中接受和處理各種信息量最大,思想觀念最為活躍的部分,其道德素質的形成和提高,是一個復雜的過程,而其狀況如何,對整個民族的影響又尤為深遠。通過對培養大學生社會道德能力的研究,進一步揭示青少年社會道德能力形成的規律和培養途徑,著重探討我國當前情況下,高校如何更有效地培養大學生的社會道德能力,以促進學校、家庭、社會有目的、有計劃地培養和提高大學生社會道德能力,這對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社會風尚,提高全社會道德水平和精神文明程度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一、社會道德能力的培養是大學生道德教育的重要目標
社會道德能力是指道德主體在面臨社會道德問題時能夠鑒別是非善惡,作出正確的道德判斷和道德選擇并付諸行動的能力,也就是在社會生活中遵循社會價值觀或原則處理社會道德問題的能力。社會道德能力是人的一種本質能力,又是人成功地完成社會道德行為所必需的心理特征。社會道德能力的基本要素包括社會道德認知、道德感情、道德意志等。社會道德認知、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三種因素相互聯系、相互依賴、相互作用和相互補充。社會道德能力是人的生存能力中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
社會道德能力培養的特征,就是將外在的知識,包括社會道德知識、社會道德觀念通過受教育者的社會道德認知,內化為道德信念,經過社會道德實踐再將內在道德信念轉化為穩定的社會道德判斷能力、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社會道德能力培養以社會道德知識為重點,同時十分注意其他科學知識對社會道德能力的影響和作用,把社會道德知識與其他科學知識緊密地聯系起來進行教育,從而從更高的水平上提高道德素質。社會道德能力培養要十分注重社會道德實踐,注重在社會實踐中培養分辨社會道德問題的能力、培養深厚的道德感情、磨練頑強的道德意志、養成正確的社會道德行為。社會道德能力培養的過程是一種終身教育過程,是一種呈螺旋式上升的教育與再教育過程,是一種在不斷地由社會認知一社會踐行一自我反思的循環中從量變到質變的教育過程。
中國大學生是中國未來的建設者,是中國未來各項事業的重要骨干和接班人,代表著中華民族的未來。培養大學生的社會道德能力,不僅是大學生個人全面發展的需要,而且是提高全民族社會道德水平的需要,是國家和民族應對社會道德新挑戰的需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需要。對大學生進行有效的社會道德能力培養過程應該是一個需要學生理性和思維參與的過程,借助學生自己的智慧作出自主判斷和決策的過程。要提高大學生的社會道德能力,必須著力培養他們的社會道德思維能力、社會道德判斷推理能力、社會道德決策能力、社會道德選擇能力等,從而使學生逐步形成正確的道德思維方式,能夠自覺地運用已知去對付未知,處理生活中面臨的具體社會道德問題。
在當前的時代背景下,培養大學生的社會道德能力,面臨著科技和社會發展帶來的重要挑戰。首先是網絡文化的挑戰,包括信息傳播方式轉變形成的挑戰、教育方式改變的挑戰。其次是市場經濟的挑戰,包括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發生的價值觀沖突、價值觀的困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價值觀的調整。再次是知識經濟的挑戰,包括知識經濟對教育主體的影響、對教育客體的影響、對教育介體(教育目的、內容、方法和組織形式)的影響、對教育環體(社會組織和社會活動)的影響等。第四是對外開放的挑戰,包括道德文化復雜和多元性的挑戰、道德文化變動和異化性的挑戰、道德文化虛浮與躁動性的挑戰、道德文化世俗與實用性的挑戰等。只有成功應對這些挑戰,大學生的社會道德培養才可能取得實際的成效。
二、大學生社會道德能力分析
(一)當前大學生社會道德能力上存在的主要問題有:1.社會道德認知的不足。這表現為認知上的自我中心觀,即在個體與他人或社會的關系上往往只從自我的立場出發,而不能從他人或社會位置去思考問題或處理問題的認知方式。這是導致不少大學生出現社會道德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道德認知能力的缺乏導致了嚴重的道德問題。2.社會道德感情的缺陷。道德感情既表現為對人的感情,也表現為對有關道德問題產生的道德焦慮。對人感情的淡薄和道德焦慮的缺失致使部份大學生發生較嚴重的道德失范行為。3.社會道德意志的薄弱。道德意志薄弱也是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問題。從大學生中發生的一些非道德行為看,對一些簡單的道理他們并非不懂,但卻愿意采取對個人較有利、個人感到更舒服、更痛快的方式而作出了放棄遵從道德規范的選擇。比如一些學生并非蓄意影響他人的利益,更不愿損害他人的利益,但在個人的愉悅需要和特定環境的作用下,也作出了放棄遵從道德規范的選擇。
(二)大學生社會道德能力缺陷產生的原因來自以下幾個方面:1.學校道德教育影響。學校教育以智育為主,與德育分離,突出智育而忽視德育,忽視認知能力的提高;注重知的培養,忽略行的訓練。2.社會環境和家庭的影響。現實生活中人們道德失范與講道德吃虧的現象強烈地刺激著這一代大學生,復雜的道德環境使不少大學生產生了道德困惑,道德信念發生了動搖。某些自身道德素質不高的家長,以其不健康的言行,在子女道德素質形成的過程中形成了消極的影響。即使是道德素質較高,但忽視道德教育、或道德教育的條件受到家庭具體情況限制的家庭,對大學生道德能力的提高也會形成不利的影響。3.個人成長特征的影響。今天的大學生,很多都離不開家長的呵護,性格較為脆弱、懷疑、孤獨、自我封閉。這種特定的情況很容易引起學生自我意識的混亂,從而引起一系列的道德問題。
中國是一個道德文化非常深厚的國家,在培養道德能力方面,積累了很多成功的經驗。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必須在繼承已有傳統方法的同時進行創新,賦予大學生社會道德能力培養新的時代內容,才可能取得好的成效,達到預期的目的。
三、大學生社會道德能力的培養
當前對大學生進行社會道德能力培養,要確立以下幾個基本原則:第一,以人為本的原則。人不是機械接受道德原則和道德規范的被動客體,而是作為道德活動的創造者和體現者的主體。培育大學生的社會道德能力,最根本的,是要確立大學生在社會道德生活中的主體地位。必須尊重大學生的主體意識,弘揚大學生的主體性,發揮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第二,內功培養與外功訓練相結合的原則。像其他能力一樣,大學生社會道德能力的培養與提高,離不開理知識,同時還必須引導大學生把握用價值原則來解決道德問題的方式。第三,注重實踐的原則。必須從道德認知做起,教育大學生以道德意識指導道德實踐,使道德實踐為道德意識的升華提供豐富的養料,持續不斷地將道德實踐內化為人的道德意識、把道德意識外化為道德行為。
對大學生進行社會道德能力培養,必須著力構建大學生社會道德能力培養的社會綜合體系,創新大學生社會道德能力培養的機制,強化社會道德能力養成的實踐環節。
(一)構建大學生社會道德能力培養的社會綜合體系。一是構建有利于大學生社會道德能力培養的社會體系。發揮學校主渠道和主陣地的作用,既管課堂內外,又管校園內外,使社會道德教育與社會生活緊密地聯系起來。隨著社會日益走向信息時代,大眾傳播媒介的道德教育作用越來越占據重要地位,對此必須引起高度重視。二是構建有利于大學生社會道德能力培養的學校教育體系。建立良好的教師和教師,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之間的關系,良好的班集體、師生之間的關系等等,以不斷地影響和引領大學生個體道德品質和道德人格的形成和發展。三是構建有利于大學生社會道德能力培養的家庭。努力喚醒父母的道德教育和道德影響意識,幫助父母掌握道德能力培養的原則和方法,通過父母的言傳身教及良好的家風對大學生社會道德能力的形成和提高發揮積極作用。
一、注重強化學生的主體自覺,以系統全面的道德實踐促進道德行為的養成
人的道德養成主要通過學習、立志、躬行和自省等途徑進行,其中躬行和自省是更高層次的環節,也是道德養成的關鍵。從一定意義上說,一切道德活動和道德行為都是主體在一定道德規范影響下追求一定道德價值的實踐過程。因此,必須把道德實踐作為道德教育的根本。倫理學研究同時認為,知性德育是知識化、概念化和學理化的德育,注重的是知識的傳授和道德知識的把握,主要作用于人的理性。生活德育是全方位地同人的生存、發展和完善密切相關的德育,涵蓋了理性、情感、意志、本能、欲望、行為等諸因素,強調道德學習的自主性構建。根據這一原理,要強化大學生的主體自覺,促進良好道德習慣的養成,就要把道德教育融會于大學生的行為養成中去,通過大量的道德實踐納知性德育于生活德育的框架之中。甘肅農業大學按照生活德育的要求,緊緊圍繞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的弘揚和大學生道德人格教育、社會公德教育、中華傳統美德和中國革命傳統道德教育、職業道德教育等內容,構建了大學生道德實踐體系,開展豐富多彩的道德實踐活動。一是開展“知榮明恥,文明修身”大學生文明修身行動、“創優評優,從我做起”、“講文明,講誠信,樹新風”、文明集體創建評選等一系列主題實踐活動,并將基本道德規范的學習融入到創先爭優活動、大學生入學教育、校紀校規教育、考風考紀教育、畢業生離校教育等環節,促進了大學生道德實踐的強化。二是深化學雷鋒志愿服務活動。組織大學生面向農村和城市社區的留守老人、留守兒童、農民工及子女、殘疾人等特殊群體,建立固定服務站點,定期開展志愿關愛幫扶。由青年志愿者定期輪流開展義務植樹、文明乘車執勤、推廣文明禮儀、生態環保服務、學校重大活動服務等一系列志愿服務活動,大力弘揚雷鋒精神,促進學雷鋒活動常態化,培養大學生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品質。三是組織學生深入農村社區開展社會實踐,重點開展了政策宣講、科技支農、義務支教、支援災區、幫困解難、關愛“三留守”人員、文化下鄉、生態環保宣傳與服務等活動。廣大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奉獻愛心、磨練意志、增強責任感,培養了良好的道德情操。如學校“愛的痕跡”公益團隊每年假期赴農村開展以“免費照相+愛心放影+特色支教”三大套餐為主題的社會實踐,為農村的父老鄉親送去精神歡樂。近4年,他們將愛心接力的足跡散布到天水市、渭源縣、古浪縣、漳縣等地的貧困農村,捐贈書本3500多本,贈送兒童玩具200多件,贈送衣物1000多件,放映電影60多場次,拍攝照片7000多張。由于出色的表現,該團隊獲得甘肅省“優秀社會實踐團隊”的榮譽稱號,并受到中國青年報的專題報道。四是突出抓好以學農愛農為核心的職業理想教育。通過扎實深入的專業思想教育,引導大學生穩固專業思想、熱愛所學專業、明確發展目標、努力成長成才。特別是通過專家教授、職業楷模的現身說法和思想輔導,引導大學生學農愛農、立志為農,積極培養下得去、留得住、能吃苦、肯奉獻等優秀品質。學校同時持續開展了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創業教育、創業實踐,引導大學生樹立職業理想,培養職業情操,為未來職業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二、注重發揮隱性德育的重要作用,全面提升
大學文化的育人功效德育包括顯性德育和隱形德育兩方面,前者是指教育內容明確規定、教育方式直接正面的一系列教育活動,如課堂教學、道德實踐活動等;后者則蘊藏在周圍的人、環境、文化之中,雖具有潛在性,但也更具廣泛性和長期性,具有潤物無聲的效果。大學文化蘊含著學校的精神內核,凝聚著大學的價值追求、精神傳統和行為風尚,是顯性德育的主體內容,對于大學生的價值觀構建和道德素質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從一定意義上說,大學精神、大師人格的感召,勝過一切道德說教。多年來,甘肅農業大學堅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貫穿到文化建設的全過程,全方位加強大學文化建設,潛移默化地促進了道德教育。一是大力弘揚學校精神文化。通過開辦校史展覽、復修老建筑伏羲堂、加強校史研究傳播、加強校園環境文化建設、大力開展校史校情教育和愛校榮校教育、舉辦紀念盛彤笙誕辰100周年等相關紀念活動,引導學生大力弘揚“自強不息,奮發有為”的甘農精神,“情系稼穡、強農報國、面向基層、富民安民”的價值追求,“敦品勵學,篤志允能”的校訓,培育優良校風、教風、學風,不斷提升學生道德水平。二是整理講述大學里的動人故事,強化榜樣示范。通過深入挖掘學校老一輩專家、新一代學者、知名校友、當代大學生中模范人物的感人事跡,突出宣傳他們身上熱愛祖國、潛心學術、自強不息、勇攀高峰、扎根基層、吃苦奉獻等精神品質,展現了內涵豐富、富有魅力的農大人品格,感召著大學生修身立己、奮發進取。三是舉辦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開展了“書香校園讀書文化月”、“社團文化節”、“公寓文化節”、“身邊的感動”尋訪宣傳、先進模范人物報告會、主題演講、讀書征文、展覽展映、文藝演出等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使廣大學生在提高人文素養的過程中,陶冶了情操,提高了道德素質。
三、注重創新方法載體,不斷開創大學生道德教育新局面
大學生思維活躍、充滿朝氣,對時代的變化比較敏感,對新事物比較容易接收。要加強大學生道德教育,必須不斷創新教育方法載體。就甘肅農業大學來說,一是依托學校農史與農耕文化研究工作,建立具有農業院校特色的農耕文化研究、傳承和弘揚工作體系,深入挖掘中國傳統農耕社會價值取向、道德準則中的精華,將其有效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借助課內課外的教育宣傳,培養大學生仁愛、誠信、明禮、重義、尚和、節儉等優秀傳統美德,在促進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中提升道德素質。二是以禮儀教育為切入口加強大學生基本道德規范教育。“德誠于中,禮行于外”,不知禮,難以成為道德情操高尚的人,所謂“文質彬彬,然后君子”講的就是這個道理。一些大學生中存在的“受教育沒教養,有知識沒文化”現象,反映的就是禮儀教育的不足引起的道德情操問題。近年來甘肅農業大學先后舉辦了金正昆禮儀講座等大型活動,并把文明禮儀教育作為入學教育的必修課。下一步將繼續開展各種形式的文明禮儀宣傳教育活動,設計規范開學典禮、畢業典禮、學位授予等重要典禮儀式、大型活動的基本流程和要求,營造濃厚的重禮、學禮、明禮、守禮氛圍,促進大學生禮儀行為的養成和道德素質的提升。三是大力促進道德教育進網絡。學校開辦了黨建與思想政治工作等專題網站,開設了道德訪談、思政論壇、文明看臺等相關道德教育欄目,下一步將積極開辦精神文明建設專題網以及道德講堂、文明博客等欄目,在學校網絡文化中進一步突出道德主題,充分發揮互聯網絡、手機短信等媒體的載體作用,促進道德教育手段的現代化。四是積極利用各類博物館、紀念館、展覽館、烈士陵園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文化館、圖書館、科技館等基層文化陣地和大型企業、科技園區、文化古跡、主題公園等載體,對大學生進行生動活潑的道德教育和熏陶。在這方面,甘肅省有極為豐富的文化資源,但目前各高校的利用率還不夠高,今后要由政府、文化單位、學校三家聯合共同推進。五是強化制度引導,實現“管”“教”結合。要繼續完善一系列規章制度,從對大學生的管理約束上,從校園內部良好環境的營造上做實各項工作,推動形成良好的校風、教風、學風,強化對大學生的道德素質培養和提升。
作者:李雙奎 甘博源 單位:甘肅農業大學
一、社會轉型的影響
1.市場經濟負面效應的影響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不僅實現了經濟發展模式由傳統的計劃經濟向現代的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同時也引起了社會價值觀的轉變。個體利益受到重視,容易使人們產生個體本位觀念、為己觀念和金錢萬能觀念。在這些觀念的影響下,生產銷售假冒偽劣商品、不正當競爭、權錢交易等一些社會不良現象甚至犯罪行為出現。這些觀念和消極腐敗現象的存在對當代大學生道德責任感的形成產生了負面影響。
2.社會不良意識的影響
隨著社會結構的轉型,利益分配的差別和價值觀念的多元化,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及消費觀念都產生了很大程度的變化,導致不道德現象的出現等。如,職業道德削弱,、收受賄賂、生活腐化、人際關系復雜化等失范行為,往往受到社會輿論某種程度的寬容,甚至許多已經絕跡的丑惡現象又死灰復燃,如吸毒、賭博、拐賣婦女兒童等問題,都給社會生活和個人生活帶來了危害。這些變化和現象削弱了大學生對主導道德責任及價值的認同,失去了應有的行為準則和心理依托,產生了極端思想。
二、學校環境的影響
1.學校教育的應試化、片面化
在國家大力推行素質教育的今天,升學率仍然是人們衡量學校好壞的標準。從而迫使某些中小學在響應“實施素質教育”的同時,本質上依舊維持應試教育。“校方片面地追求科學知識的傳授,教育成了知識教育。這種只教學生如何學習,不教他們如何生活,如何關心,如何承擔責任的教育,本質上是一種殘缺的教育”。由于學校忽視了對學生德育的教育,導致一些學生對一些事情缺乏責任心和愛心。
2.教育內容單一、教育方法的不當
在當代大學生的教育中重灌輸、輕實踐,使原本應以實踐性為基礎的道德責任教育只流于形式化,部分教育者道德責任漠然。教育者不僅要對學生進行道德責任知識的傳授,而且教育者的自身素質修養也直接影響著學生。教育者在課堂上或學校生活中向學生所傳授的道德責任理念脫離了學生生活的實際,因此學生很難正確地理解并實踐道德責任。
三、家庭環境的影響
1.家長素質的影響
父母是孩子從出生到步入學校的第一直接教育者,父母的一言一行直接影響著孩子以后的成長發展。家長自身的優秀品德的體現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方式。家長上孝敬老人,下愛護孩子,兄弟姐妹之間和睦相處,同事鄰里之間關系融洽,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的大學生,無論做事還是做人都會很負責任的;相反,若家長經常獨斷專行,稍不如意就責罰孩子,甚至置家庭責任于不顧,在外面胡作非為等等,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的大學生很難會負責任。
2.教育觀念的影響
目前,有些家長對家庭教育的理解存在著很大的偏差,往往把家庭對孩子的教育理解成為智育,從而形成了重視孩子“成材”,輕視孩子“成人”的觀念,使孩子的目光緊緊盯在考試成績上,造成了家庭教育功能的淡化,出現了家庭道德責任培養的真空現象,導致了孩子人格的缺失。大多數家長非常關心孩子的學習情況,但是對孩子的興趣、愛好、道德品質知之甚少,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很多,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一方面,社會就業競爭壓力很大,人們往往把“高學歷”“高文憑”看成就業的“敲門磚”,于是重視學習、輕視人格培養的現象層出不窮;另一方面,由于社會原因造成家長的道德責任的認同和學校的道德責任培養取向不統一。同時,父母的工作也非常緊張,很難有充裕的時間對孩子施加更多的影響,另有少部分家長認為孩子上大學就已經長大成人,不需要過多的干預,給孩子的自由度過大。
四、大學生自身的原因
當代大學生道德責任的缺失,從其主觀因素來看,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認知方面的偏差
首先,處于求知階段的大學生,對改革、現實社會生活中存在的一些問題的思考,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迷茫。他們往往片面夸大社會中存在的問題和困難,于是表現出在特定環境下的無所適從,表現出入世不能,遁世又不甘的茫然無措。以為真實的社會就是利己的社會,看不到人與人之間及人與社會之間的互相依存、互相承擔責任,把握不住社會生活的主流和發展的趨勢。
其次,高等教育制度的改革初期階段不完善,使得學校各方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由于“學分制”制度的實施,學生的自主選擇性得到了提高,學生的流動性變大,自身的約束力不斷減弱,這些變化的不斷擴張使大學生產生了一系列不正確的道德觀念,認為自費上學,自由選課,自主安排充裕的業余時間,選擇自己喜歡的專業,認為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自我抉擇,至于在工作中所承擔的責任和義務則無關緊要。
最后,當代大學生更多的是關心自己的前途命運和現實的利益,他們在個人的奮斗目標上所表現出的日益增強的個人主義和功利主義傾向取代了大學生應有的歷史使命感和和社會責任意識。他們認為上大學的目的是為了實現自己的個人價值,而不是為他人和社會作貢獻。
2.主體意識淡薄
1.1課堂行為失范現象
課堂行為失范主要包括學生在課堂教學中不能夠認真聽講,思想開小差,做一些和上課無關的事情。研究發現,在課堂紀律方面,有13.8%的人表示上課會經常開小差,做一些和上課無關的事情,剩下63.2%的人表示會違反課堂紀律,但不是經常違反,只有23%的學生表示即使對老師的上課內容不感興趣,仍會遵守課堂紀律。通過走訪可知,有些學生雖然人在課堂,但是心不在焉,上課玩手機、睡覺等不聽課現象很普遍。尤其在公選課上,老師講課,學生卻玩手機或者干一些與課堂無關的事情,不尊重老師的勞動成果。學校雖然通過查考勤等硬性措施對上課遲到、早退、曠課行為進行監管,但是上課玩手機等違反課堂紀律的行為仍是屢禁不止,而且這已成為高校學習道德教育面臨的新難題和挑戰。
1.2作業失范現象
作業失范主要是指大學生抄襲作業、不獨立完成作業的行為。調查結果表明,有高達85.1%的學生有不同程度抄襲作業的行為,其中30.4%的學生經常抄作業,54.7%的學生會抄作業,但不是經常抄襲,僅有14.9%的學生沒有抄襲作業的行為。這說明抄襲作業是學生中普遍存在的現象。能否獨立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不僅反映了學生對課程知識的掌握程度,而且能從側面反映一個人的誠信品質,現今大學生抄襲作業現象如此普遍,這不得不引起教育者的高度重視。如果學生對待作業敷衍了事,那么將不能透徹掌握知識,時間一久就會挫敗學習自信心;如果不認真聽講和復習,只靠考前突擊來應對考試,很難取得理想的成績,更有甚者會考試作弊,這種違紀行為對學生而言是非常嚴重的事情,應該從平時的學習中就加以監管。
1.3課程論文抄襲現象
大學選修課的考核多以論文形式進行,其他有些課程也將論文成績作為平時考核成績的一部分,撰寫論文是評價學生是否自覺主動學習和學習能力高低的標準之一。為此,學生應該認真對待課程論文,不斷提高自己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調查表明有81.2%的學生沒有對文獻正確引用,為了完成作業對已經發表的論文進行抄襲,其中有17.6%的學生會經常抄襲論文,63.6%的學生表示會抄襲論文,但不是經常抄襲;僅有17.8%的學生從來沒有過該行為。另外,只有14.6%的學生表示發現同學剽竊他人文章,會耐心開導并督促其改正。由此可知,面對諸如論文抄襲等學術不端行為時,大部分學生不但自身做不到完全誠信,而且對他人出現此類行為時更不會勸誡和監督。因此,需要對學生論文撰寫進行正確、合理的指導,并采取一定的監督管理措施,如學生相互之間審閱,論文等。
1.4考前突擊現象
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必須有正確的學習態度、明確的學習目標和刻苦鉆研的學習精神,方能水到渠成。通過訪談發現,學生歷經高考的洗禮之后,步入大學反而缺少了目標,加上老師平常對學習的要求不再像高中那樣具體和嚴格,自由空間增多,于是在學習上對自己放松了要求,不知道該干些什么,得過且過。學生對待學習表現出了主動性差、學習意志薄弱并缺乏刻苦鉆研的精神,學習時間多限于課堂,不注重課余時間的學習。不管復習時間有多么充裕,學生總喜歡在考前短時間內突擊,臨時抱佛腳,應付考試,這種考前突擊現象非常普遍。因此,平時很多自習室空無一人,但是考前座位爆滿甚至無位可坐,這就導致平時資源閑置和考試前資源緊張兩個極端現象。
1.5考試失范現象
大學考試不同于高考之前的應試考試,主要目的是督促和激勵學生自主學習,檢驗學生學習情況,反饋教師教學效果,為教學提供一定參考依據。目前,衡量一個學生好壞的標準是以考試成績為主,若考試掛科將會對學生評優評獎、畢業就業等很多方面產生影響。因此,平時不努力、考前不認真復習又害怕考試掛科的學生,會鋌而走險,選擇考試作弊。據調查,考試作弊現象十分普遍,有46.4%的學生在考試中有過不同程度的作弊行為,其中經常作弊的占到6.3%。這說明學校雖然對考試作弊懲處嚴厲,但仍有一部分學生存在僥幸心理,企圖通過作弊手段通過考試。只有17.6%的學生表示發現同學有替考等作弊行為時,會積極勸阻。通過訪談可知,學生之所以不制止作弊行為,是因為害怕影響同學之間的友情,如此這般更加助長了考試作弊的風氣。
2學習道德失范問題的主要原因分析
2.1學生缺乏正確的學習道德認知
學習不僅是自己的事情,關系到自身將來的發展與成才,而且也關系到對家庭、對社會的責任。該專業學生之所以出現課程學習應付差事的現象,主要是因為學生對學習價值認識多元化,即所謂的學習好不如關系好、60分萬歲、即便就業但是環境臟臭、就業地點偏遠、待遇和社會地位不高等等,這些都導致學習動力不足,學習興趣不高,目標不明確,缺乏對自身發展的長期規劃。訪談中有些學生提到“自己對專業沒有什么深刻的認識,學習沒有目標,老師講的東西能理解就理解,不能理解就算了。”“學習上不掛科就行,到時候拿個畢業證學位證,出來能找個工作就行。”“即使畢業也不會從事這個專業,學了也沒用。”還有些學生認為“專業課比較重要,選修課不重要,所以選修課論文就是抄一個少一個”。由此可見學生對專業學習認識不足并缺乏興趣,學習意識淡薄和學習目標功利化是導致該專業大學生學習道德失范的直接原因。2.2學生的學習自制力薄弱學習是一個需要投入大量時間、精力,抵住外界誘惑,用心不斷刻苦鉆研才能有所成就的過程。大學的學習不同于以往任何階段的學習,老師和父母的監督減弱,學習壓力減輕,以自主學習為主。如果大學生沒有堅強的學習意志力,抵制不住外界各種游戲、娛樂等的誘惑,很容易放松對學習的要求,出現學習懈怠,具體表現為上課不聽、作業和論文抄襲、考試作弊等不良學習行為。通過訪談了解到,學生之所以出現課堂違紀、抄襲等學習不道德行為,很大一部分原因歸結于學習自制力薄弱。有學生提到“主要是自制力比較差,控制不住自己,有時候下決心要好好聽,聽不到一會就感覺沒意思,就習慣性玩手機。”“抄襲作業的主要原因還是懶吧。很多東西其實也不是不會,而是把時間都花到其他的東西上,但又要及時交作業,所以就抄一下,應付一下。”
2.3教師的引導和教學藝術有待提高
學生平常學習及考試的每一個環節都離不開老師的正確引導。首先,教師課堂教學方法的運用和引導是提升大學生學習道德修養的關鍵因素。有些教師上課缺乏與學生的互動,布置作業形式單一,沒有真正激發學生學習知識的興趣,久而久之削弱了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學習動力缺乏。再如病理、生理、生化等專業理論課程難度較大,老師授課形式單一,內容較為枯燥,更無法激起學生的求知欲,逐漸出現學習懈怠。其次,有些老師自身對學習道德不夠重視。在上一些公選課時,只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而上課,考試也沒有嚴格要求,讓學生誤認為這些課程不重要,出現課堂散漫等不良現象。訪談中有學生提到“專業課老師上課嘰里呱啦講一下,基本沒互動,也聽不懂,就不想聽。公共課老師講課內容都是照搬書本,和生活實際相差太遠。”“有些老師認為是選修課,就不太重視,下面有玩手機的也就不管。”再者,考前劃范圍,監考不嚴格等也助長了學生投機取巧的心理和考試違紀的行為。學生提到“老師考前把范圍都給我們了,而且監考也都是本院老師,即使考試作弊被發現最多就是掛科,不可能通報。”因而,教師教學能力的提高、正確引導學生及自身對知識的尊重,對學生學習道德的養成尤為重要。
2.4學校的監管失范
首先,良好的班風和學風對學生學習道德的養成有重要影響。大多數人都有從眾的心理,在學校會受身邊同學和環境的影響。如果一開始學校和老師就忽略抄襲作業、論文這種小細節,沒有一定的監管機制,久而久之養成不良習慣,那么學術氛圍將逐漸變差,學生之間也會互相影響,形成惡性循環。學生提到“出現這種問題的原因和學校氛圍關系很大,和同學之間的氛圍有關系。”“抄作業大部分有一種從眾的心理,感覺別人抄的話,自己抄也沒關系。”其次,大學衡量學生的硬性指標之一就是考試成績,課程考核成績更多取決于期末考試而忽略學生平時的課堂表現,致使有些學生認為平時不重要,考前突擊一下就能在考試中輕松過關。老師提到“現在衡量學生好與壞就只有一個指標,就是考試成績,就算學生考的好,但不能代表學生素質,這種考核方式需要進行完善。”此外,有關學習道德方面的教育大多是關于考試的誠信,缺乏除此之外的學習道德教育,教育時間也多集中在考前,教育過于形式化,導致學生對除考試以外方面的學習道德規范缺乏正確的認知。
3對策與建議
3.1培養正確的學習目標,樹立大學生正確的學習道德認知
學生在大學之前主要以高考為目標,但是進入大學之后,學習動機和目標弱化。學校方面應加大對畜牧獸醫專業優勢的宣傳力度,請在本專業或本領域有豐富教學和工作經驗的教師對學生開展有針對性的專業引導、職業生涯規劃等有利于樹立學生正確學習觀的課程,使學生充分認識自己的專業,消除專業上的誤區,了解就業優勢,盡快明確學習和人生奮斗目標。鼓勵學生多和輔導員、任課老師進行溝通和交流,遇到學習困難及時解決,盡量在課堂上把學到的知識消化和掌握。使學生認清只有通過自己的努力真正掌握學習能力和知識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和需求,才能走的更加長遠,事業才能取得更多成功,而妄圖用一些不正當手段獲取個人利益的行為是不道德的,后果將非常嚴重。因此,樹立該專業大學生對學習正確的認識,引導其建立長期的人生規劃顯得尤為重要。
3.2提高教師教學藝術,激發學生的學習自主性
首先,教師要對教學內容非常熟悉,吃透課本知識,領悟教材精神。上課切勿照本宣科,依賴幻燈片,應提高自身實踐和理論經驗,提高語言表達的生動性和幽默性。其次,上課形式應靈活多樣,教師可通過多種途徑增強課堂的趣味性、知識性和新穎性,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從而提高學習自主性。教學內容不要局限于課本,可多結合生產和實踐案例。課堂增強互動,讓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突出學生主體性。讓學生提前預習,課后要求其查閱和課堂相關的文獻或知識,課上提問。上課時給學生留時間針對老師所留問題進行小組討論,鼓勵學生對有爭議性的問題進行探索,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課程作業和論文形式可不拘一格,多布置開放性和創造性的作業,少布置有標準答案的作業,可讓其在課堂對給定案例進行口頭匯報,或者以幻燈片的形式進行匯報,結合學生能力讓其寫一些不限字數但是能表達自己觀點和看法的小論文。
3.3加強師德建設,注重教師對學生的正確引導
首先,學校應加強教師的學習道德素質和修養。通過學生評價、專家評課的方式督促任課教師認真對待課堂教學,提高教學質量,對表現優秀的教師給予表揚和鼓勵,對不負責任的教師給與懲罰和訓誡。其次,要求教師無論上選修課還是專業課都應對學生嚴格要求。課前可進行提問,不縱容上課玩手機、抄作業、論文等行為,課堂加強學術誠信教育,認真檢查給學生布置的任務,認真批改作業和論文,表揚認真完成作業或者任務的學生,對抄襲他人作業或者論文的學生進行批評教育,公平公正對待學生的平時表現。對存在較多學習問題的學生應了解其心理真實想法,在引導的過程中注意說話方式方法,切不可借機肆意發揮。考前不允許老師給學生劃重點和范圍,學校加強對考場紀律的監督,一旦發現老師縱容學生的現象,應對老師嚴厲懲處。
3.4加強校園和班級的學風建設
以410名學業不良或在校有打架斗毆行為的大學生為調查對象,采用問卷調查法探討大學生道德動機在道德判
>> 網絡新媒體環境下社會典型道德危機事件對大學生認知與行為的影響 大學生社會行為和道德推理及其關系的研究 對當代大學生不道德行為的思考與分析 90后大學生群體道德認知與道德行為偏離的反思 社會信任危機對大學生道德價值取向的影響研究 維吾爾族和漢族大學生對道德和習俗事件的判斷 道德榜樣對大學生道德發展的影響 大學生網絡道德失范行為研究 道德選擇與大學生道德責任的承擔 淺析當代大學生道德認知與行為分離 新媒體對大學生道德認知教育的雙重效應 當代大學生行為道德存在的問題分析 高校道德教育的癥結與大學生道德感培養研究 對影響大學生道德行為的心理分析 大學生道德認知與道德行為分離現象解析 淺談教學管理與大學生思想道德行為的關系 情緒對道德判斷的影響研究 道德同一性視角下大學生道德行為的培養 我國社會環境的變化對大學生道德培養的影響 BBS對大學生道德社會化的影響及對策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3\]DERRYBERRY W P, THOMA S J. Moral judgment, self-understanding, and moral actions: The role of multiple constructs \[J\].Merrill-Palmer Quarterly, 2005,51:67-92.
\[4\]REST J. Morality development: Advances in theory and research\[M\].New York, NY: Praeger, 1986.
\[5\]RAAIJMAKERS Q A W, ENGELS R C, VAN HOOF A. Delinquency and moral reasoning in adolescence and young adulthood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 2005, 29:247-258.
\[6\]CHEN C, HOWITT D. Different crime types and moral reasoning development in young offenders compared with non-offender controls \[J\].Psychology, Crime, and Law,2007(4):405-416.
\[7\]TARRY H, EMLER N. Attitudes, values and moral reasoning as predictors of delinquency \[J\].British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007,25:169-183.
\[8\]LIAU A K, et al.Relations between selfserving cognitive distortions and overt vs. covert antisocial behavior in adolescents \[J\].Aggressive Behavior, 1998,24:335-346.
\[9\]KIRIAKIDIS S P. Moral disengagement: Relation to delinquency and independence from indices of social dysfunc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ffender Therapy and Comparative Criminology, 2008,52:571-583.
\[10\]HaAWKINS J D, WEIS J G. The social development model: An integrated approach to delinquency prevention\[J\].The Journal of Primary Prevention, 2005(9):73-97.
\[11\] PACIELLO M, et al. Stability and change of moral disengagement and its impact on aggression and violence in late adolescence \[J\].Child Development, 2008(5):1288-1309.
\[12\]AQUINO K, et al. A grotesque and dark beauty: How moral identity and mechanisms of moral disengagement influence cognitive and emotional reactions to war\[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2007,43: 385-392.
\[13\]REED A, AQUINO K F. Moral identity and the expanding circle of moral regard toward out-groups \[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03,84:1270-1286.
\[14\]ROWE R, MAUGHAN B, ELEY T C. Links between antisocial behavior and depressed mood: The role of life events and attributional style \[J\].Journal of 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 2006(34):293-302.
\[15\] 陳方前.大學生行為矯正機制的問卷調查報告\[J\].萍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1):19-24.
\[16\]REST J. Post conventional moral thinking: A neoKohlbergian approach \[M\].Mahwah, NJ: Erlbaum, 1999.
\[17\]NARVAEZ D. Minnesota community voices and character education project \[J\].Journal of Research in Character Education, 2004(2):89-112.
\[18\]ANDERSON C. Minnesota community voices and character education: final report and evaluation \[M\].Roseville, MN: Minnesota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2003.
\[19\]BROOKS J, Boock T, Narvaez D. Moral motivation, moral judgment, and antisocial behavior \[J\].Journal of Research in Character Education, 2013, 9(2):149-165.
\[20\]CHANDLER M J. Egocentrism and antisocial behavior: The assessment and training of social perspectivetaking skills \[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73(9):326-332.
\[21\]戴圣鵬.論康德關于道德敬畏的思想\[J\].前沿,2008(10):128-130.
Study on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moral motivation on moral
judgment and antisocial behavior of undergraduates
JING Hongboa, CHENG Kangb
(a.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Civil Engineering, b.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uzhou University, Suzhou 234000, P. R. China)
Abstract:
關鍵詞:勞動法;大學生;職業道德
華南師范大學“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對策研究”課題組對550個用人單位的調查顯示,有55.8%的單位認為大學生更缺乏“實干精神”,47.9%的單位認為大學生缺乏“綜合素質”,在學生中,選擇缺乏“實干精神”和“綜合素質”的只有12.5%和20.7%;20.9%的單位認為大學生缺乏職業道德。筆者參與的課題組對廣東省三所高職高專院校15個專業抽樣調查1086份有效問卷也顯示,在學生中,選擇“職業道德教育對在校生今后的職業生涯很有幫助”的只有41.9%,選擇“有意識地在主動培養自己的職業道德”的只有47.5%。由此可見,用人單位呼吁重視大學生的職業道德,而大多數學生自身幾乎沒有認識到這一點。因此,如何培養德才兼備的高職高專大學生,使其成為高素質勞動者是擺在廣大教育者面前的重大課題。本文結合《勞動法》教學改革,探討如何利用課程教學平臺,促進高職高專大學生職業道德的培育,完善其素質結構,成為合格建設人才的堅實后備力量。
一、職業道德教育是提高勞動者綜合素質的重要保障
職業道德教育是對培養健全人格的“社會人”所開展的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一般來說人的素質包括: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業務素質、身體心理素質四個方面。其中,思想道德素質是最重要的素質,它決定了一個人的發展方向,為人提供精神支撐和動力,是素質教育的靈魂。作為思想道德素質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的職業道德素質,是一種與人的職業角色和職業行為相聯系的高度社會化的角色道德素質,要求從事一定職業的人們在其特定的工作和勞動中必須遵循道德規范。在社會道德系統中,職業道德不僅是一個有特色的分支,而且是一個較有代表性的道德層面,是現實社會的主體道德。良好的職業道德既是從事某種職業工作人員的基本素質,又是我們做好各項工作的重要保證,對于個人的成才與和諧勞資關系的構建,乃至社會的穩定、進步、發展,均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2006年,國家教育部提出:“高等職業院校要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要高度重視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視培養學生的誠信品質、敬業精神和責任意識、遵紀守法意識,培養出一批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可見,高職高專院校所培養的高技能人才,應該是專業技術水平高,誠實守信、敬業愛崗、踏實肯干、團結協作、責任心強、遵紀守法的高素質勞動者。所以,高職高專院校除了要努力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職業技能外,還必須加強對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今天的高職高專大學生,雖然尚未走上工作崗位,但是,他們正處在擔負社會責任、從事某種職業的準備階段,一旦學業結束,就要進入社會,終身或較長時間從事某種職業。在校期間,加強對他們的職業道德教育,培養他們良好的職業道德素質,就更具特殊意義。
二、法德相濟,在《勞動法》教學中培育大學生職業道德
一般高職高專院校開展職業道德教育主要通過開設思想政治理論課、就業指導等課程的形式,但這些課程本身存在內容龐雜、課時量少的問題,尚不足以解決大學生職業道德有效培育途徑難題。因此,有必要將職業道德教育融入高職高專相關專業教學管理的全過程,特別引入到一些專業課程當中,開辟職業道德教育有效途徑與形式,彌補常規做法的不足,更好地推動職業道德行為養成教育。筆者在所執教的《勞動法》課程教學中展開了職業道德培育的相關嘗試。具體做法如下:
(一)在《勞動法》理論學習中培育職業道德
我國《勞動法》第三條在規定“勞動者享有平等就業和選擇職業的權利、取得勞動報酬的權利、休息休假的權利、獲得勞動安全衛生保護的權利、接受職業技能培訓的權利、享受社會保險和福利的權利、提請勞動爭議處理的權利以及法律規定的其他勞動權利”的同時,也要求“勞動者應當完成勞動任務,提高職業技能,執行勞動安全衛生規程,遵守勞動紀律和職業道德”。這說明勞動者的權利與義務是對立統一的,是一個相互對應、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辯證過程。只有勞動者的權利得到切實保證,勞動者的義務切實得到履行,勞動者的全面素質得到提高,促進勞動關系和諧發展,我國三大產業乃至整個國民經濟才能又好又快地繼續前進。在授課中要摒棄“講法律就是講法律,講道德就是講道德,道德與法律要涇渭分明”的舊觀念,注意將兩者進行有機結合,使學生明白道德的底線是法律,突破了道德底線的行為,就要承擔法律的后果,并注意講透徹勞動權利與義務這一辯證關系,使學生領悟到遵守職業道德是勞動者必須履行的義務。
《勞動法》中還有一些重要條款的規定,也有賴于勞動者秉乘良好的職業道德素養才能得以切實貫徹。如第二十二條“勞動合同當事人可以在勞動合同中約定保守用人單位商業秘密的有關事項”的規定,第十八條中有關“采取欺詐等手段訂立的勞動合同無效”的規定,第二十五條有關勞動者“嚴重違反勞動紀律或者用人單位規章制度的,嚴重失職,營私舞弊,對用人單位利益造成重大損害的,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的規定,第三十一條“勞動者解除勞動合同,應當提前三十日以書面形式通知用人單位”的規定;以及《勞動合同法》第三十九條中有關“勞動者同時與其他用人單位建立勞動關系,對完成本單位的工作任務造成嚴重影響,或者經用人單位提出,拒不改正的,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的規定。這些規定的模范執行,可以促進和諧勞動關系的構建,但這需要勞動者發自內心的“主動遵守”而非“被動接受”。因此,筆者在教學中注意將知識點講授結合到應培養大學生作為公民遵紀守法、依法辦事的意識,養成守法的行為習慣上,通過勞動者所應當履行的這些勞動義務的學習,來啟迪和提高學生的職業道德覺悟、潤育和激勵學生的職業道德情感、堅定和強化其職業道德意志,使學生明白應在內心深處形成職業道德行為的內在動因,并體悟到需自覺遵守職業道德規范與法律規定。
(二)在《勞動法》實踐教學中培育職業道德
《勞動法》作為實踐性和操作性較強的學科,實踐教學的開展是必不可少的。一般來說,目前采用比較多的實踐教學形式是以案例教學為主,包括情境模擬、課堂辯論、影音資料鑒評、社會調查四種方式。為配合勞動者義務方面法律規定的理論學習而開展相應的實踐教學時,可選取典型恰當的案例,更有效地寓職業道德培育于《勞動法》教學之中。如進行徐德昌訴豐華圓珠筆公司因其與他人合伙生產同類產品損害公司利益而解除勞動合同勞動爭議案教學中,在引導學生對“該案的關鍵是認定原告徐德昌違法、違約行為究竟是否成立,被告豐華圓珠筆公司對其作出解除勞動合同的處理是否合法合理”分析的過程之中,要注意解釋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以訂立勞動合同的方式建立勞動關系,是以合同機制來約束和規范勞動者與用人單位在勞動關系上的權利義務,而根據《勞動法》第二十五條的規定,勞動者因自身的主觀原因被證明發生嚴重違紀、違法行為,因而使勞動合同不能繼續履行,實為一種根本違約行為,合同對方用人單位當然有解除合同關系權利。所以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與法院均支持用人單位,對勞動者“嚴重違反勞動紀律或者用人單位規章制度的”與“嚴重失職,營私舞弊,對用人單位利益造成重大損害的”行為作出解除勞動合同關系的處理決定。現實生活中,有很多勞動者缺乏職業道德素養做出違反《勞動法》的行為而自食苦果的實例,教師可以通過甄選、巧用這些案例進行實踐教學,進而水到渠成促成職業道德培育。
三、《勞動法》教學中培育職業道德教育的思考
職業道德行為養成教育和訓練的最終目的,就是要把職業道德的原則和規范落實到職業活動之中,形成良好的職業行為習慣,做到言行一致,知行統一,進而形成高尚的職業道德品質,并達到崇高的職業道德境界。通過相關法律課程如《勞動法》推動道德教育是可行的,在學期末,通過對三個班149位學生進行調查和個別訪談顯示,反映取得了一定成效:有93.8%的學生認為要“有意識且主動培養自己的職業道德”,針對“假如畢業后進入并不喜歡的單位工作,在尋找更合適自己的工作單位同時”,86.8%的學生選擇“可能會認真工作,盡職盡責”,只有3.8%的學生選擇“馬虎應付,反正不會久留”。在當前職業道德建設中,職業道德法規化是一個重要發展趨勢,強化對不良職業道德行為的矯正是新形勢的迫切需要。通過勞動與職業法制教育,教育學生懂得職業紀律和勞動法律,樹立遵紀守法意識,嚴格規范職業行為,依法辦事,在涉及自身利益時要廉潔奉公,不做違法亂紀的事情,并且敢于依法維權。
當然,法律與道德分屬于兩個不同的領域,法律義務與道德義務也存在著區別,但它們之間卻也同時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總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它們聯系緊密,畢竟勞動者職業道德構建在法律層面上涉及到契約理念、誠信理念、忠誠理念的支撐,這與勞動者和用人單位的勞動合同關系相對應。如果說,因契約理念而生的契約義務對應的是法律義務,那么基于誠信理念而生的誠信義務則是潛在的法律義務或者說附隨義務,從本質上講都有法律上的約束力。而忠誠理念則包含著法律和道德的雙重含義,就法律層面而言主要是指勞動者在處理用人單位利益與個體利益的沖突時是否以法律允許的規則為底線;道德層面的要求則是高于法定規則的處理或者說在法律沒有規則的邊緣是否以善意為出發點來應對,就忠誠義務而言是在法律約束力之上更為強調道德的約束力。所以,有必要通過《勞動法》教學,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的勞動法理論和知識以及勞動法律、法規、政策來分析和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能力,能運用所學的知識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的同時,培育職業道德,推動學生職業道德行為養成,提高整體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 張敏強,等.大學生就業問題的新審視――2004年廣東地區大學生擇業心態及狀況調查報告[J].高教探索,2004,(3):88.
一調查概況
(一)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
本次調查以黃石市兩所高校部分在校“90后”大學生為主要群體,同時也調查了部分社會上的“70后”和“80后”。本次調查主要采用文獻法、問卷調查法和訪談法,以問卷調查法為主、文獻法和訪談法為輔來進行綜合分析。
(二)研究過程和數據分析
本次調查在兩所高校,共發放問卷250份,當場回收問卷247份,回收率為98.8%,在剔除無效問卷后,有效問卷總共有246份,有效率為98.4%。問卷調查所有數據都經spss11.5軟件系統進行統計分析,所得數據具有一定的真實性和科學性。
(三)被試簡介
本次調查的兩所高校分別為師范院校和理工院校,其中師范院校的招生主要偏重文科,理工院校的招生主要偏重理科,兩所學校的“90后”大學生具有典型性,能很好地代表全國普通高校在校“90后”大學生的道德現狀,其結論具有普遍性。
二調查結果與分析
(一)“90后”大學生道德現狀分析
1道德水平總體不高
為了了解“90后”大學生的道德總體情況,我們特地對部分“70后”“80后”進行了訪談,在問題“你覺得‘90后’大學生的道德現狀怎樣?”的回答中:38.7%的人認為“90后”大學生道德品質“一般,與以前相比沒什么變化”;11.4%的認為“90后”大學生道德品質“很好,符合社會要求的標準”;15.9%的人“不予以評價”;然而還有35.0%的人認為“90后”大學生認為“糟糕,有待提高”,這占總人數的三分之一以上。從上面對“90后”大學生道德評價不難看出,認同“90后”大學生道德水平還比較好的大約占一半左右,認為道德水平不高以及不愿意進行評價的大約也是占總人數的一半,因此“90后”大學生的道德水平總體上是不容樂觀的。
2道德認知不夠深入
道德認知是道德品質的基礎部分,其重要性可想而知。調查結果顯示:在看見有人在公共場合喧嘩時,69.1%的“90后”大學生認為這個行為沒壞的影響;2.8%的“90后”大學生認為很張楊個性;另外還有3.7%的“90后”大學生認為無所謂;只有24.4%的“90后”大學生認為這種行為不道德。調查數據充分的說明了“90后”大學生的道德認知水平總體上還比較低,接近70%的“90后”大學生針對公共場合喧鬧的事件沒有意識到是不道德的行為,因此“90后”大學生的道德認知還有待進一步提升。
3道德情感缺乏
道德情感是道德品質的重要保障,它是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影響著人的道德品質的形成。調查顯示:對于社會上各種與道德有關的事件,有48.0%的“90后”大學生選擇“只是好奇,并無太多思考”;12.6%的“90后”大學生選擇“不太關心,置身事外”;0.8%的“90后”大學生選擇“反感,不愿聽聞”;只有38.6%的“90后”大學生選擇“積極關注,熱心了解”。
筆者認為,道德情感是人類所特有的高級情感,它不同于一般的人類情感,它是品德心理結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們依據自己所認識和掌握的社會道德規范和準則來衡量自己或者別人的行為所產生的內心體驗。凡是符合道德規范的行為會使人的內心產生一種積極的肯定性道德情感,否則就會引起消極否定性道德情感。由數據分析不難看出,大部分“90后”大學生產生的是一種消極道德情感,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90后”大學生道德情感缺失嚴重。
4道德行為踐行不夠
道德行為是道德品質的外在表現和最終目的,因此衡量一個人的道德品質的高低主要看其外在的道德行為表現。調查結果顯示:46.3%的“90后”大學生在公共場合別人不遵守秩序時自己選擇遵守;9.3%“90后”大學生認為應該隨大流;44.3%的“90后”大學生覺得應該看情況而定;無人選擇不遵守。由數據不難看出,超過一半的“90后”大學生不按基本道德規范來規范自己的行為,有的隨大流,有的看情況再做決定,他們道德行為的實踐不夠堅定,有待進一步提升。
(二)“90后”大學生令人堪憂的道德現狀的原因
1社會環境不良影響
訪談數據顯示:有53.7%的“70后”“80后”認為社會環境對其道德形成影響最大,并認為社會環境的不良影響是其出現道德問題的主要原因。由此可見,社會環境對人道德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社會環境不良影響是導致“90后”大學生道德品行低下的重要原因。
2學校忽視德育且德育實效不大
調查顯示:37.0%的“90后”大學生選擇學校幾乎不開設德育課程;56.1%的“90后”大學生選擇學校偶爾開展德育課程。另外,37.4%的“90后”大學生認為學校德育課程對其影響不大;32.1%“90后”大學生認為學校德育課程基本上沒有價值。所以學校忽視德育且德育實效不大是造成“90后”大學生道德品質低下的又一重要原因。
3家長德育意識缺乏
調查顯示:當自己給路邊乞討者錢時,30.9%的“90后”大學生選擇其父母會表揚鼓勵;19.5%的“90后”大學生選擇其父母制止,不想給;另外分別還有21.5%和28.0%的“90后”大學生選擇其父母會批評,并告知這是假象以及不給任何表示。由數據可以看出接近70%的家長缺乏對孩子進行道德教育的意識,他們對待孩子這種行為的態度說明其在面對此問題時只是按照自己的眼光去品評問題,沒考慮到他的這種做法對孩子道德認知、道德情感以及道德行為會產生不良影響。
4自我德育意識薄弱
調查顯示:43.5%的“90后”大學生在做出有違道德準則的事后幾乎沒有反思自己的行為;15.9%的“90后”大學生偶爾反思;13.8%的“90后”大學生經反思;還有26.8%的“90后”大學生選擇視情況而定。從數據可以看出“90后”大學生自我反思的道德教育意識薄弱,忽視了自己在道德教育中的主體性。
三調查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90后”大學生道德現狀令人堪憂,道德品質低,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道德認知不夠深入;二是道德情感嚴重缺乏;三是道德行為踐行不夠。造成“90后”大學生道德出現問題的主要原因有四點:一是社會環境不良影響;二是學校忽視德育課程且德育實效不大;三是家長德育意識缺乏;四是自我德育意識薄弱。
加強“90后”大學生道德教育,促進其道德品質的提升將是社會亟需解決的重點問題,道德教育應該從學生小時候抓起。
(二)建議
第一,社會應該主要從兩個方面入手:(1)強化道德輿論監督。可以充分發揮廣播、電視臺、報紙雜志以及網絡的輿論宣傳作用,對社會上不道德的人和事通過媒體進行宣傳,從而形成強大的群眾輿論壓力。(2)樹立良好道德榜樣。社會上每年應該堅持舉行全國性的和地方性的道德模范評選活動,這個活動無論對于活動的本身還是對于選出來的道德模范而言,都對社會道德風氣具有強大的推動作用。通過以上兩點可以有效營造一個良好道德風氣的社會,“90后”大學生身處這樣一個社會里會被耳濡目染,逐漸形成良好的道德認知、道德情感以及道德行為,最終構建出良好的道德品質。
第二,高校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制定德育方針政策并落實,做到有效德育從而促進“90后”大學生道德認知、道德情感以及道德行為的發展。(1)德育納入學校教育哲學體系中。這樣有利于把道德教育的宗旨貫穿到整個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中。(2)開發德育校本課程。學校可以結合校內外的環境以及“90后”大學生在道德方面的品行來開發符合自己學校、自己學校學生道德品行特點的德育課程,這樣能夠有針對性補救學生在道德方面的缺陷,協調道德認知、道德情感以及道德行為的發展。(3)加強教師德育方法。教師在進行道德教育的同時應該進行德育模式開發,以達到事半功倍的德育效果。(4)營造德育性校園環境。要促進“90后”大學生道德認知、道德情感以及道德行為的養成就需要學校創造良好的、充滿道德性校園環境,構建和諧校園文化。
關鍵詞:道德建設;中國夢;信仰;價值取向
,吹響了“中國夢”的號角。主席也指出“每個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夢想。現在,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這個夢想,凝聚了幾代中國人的夙愿,體現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整體利益,是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共同期盼。歷史告訴我們,每個人的前途命運都與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作為一名高校輔導員,我深切的體會到這些話的價值,特別是對現在的大學生而言。隨著社會科技的飛速發展,現今的高校大學生是最“幸福”的一代,人手一部智能機、一臺電腦,還有一些學生擁有多部高檔手機,從而有一部分大學生沉迷于網絡與游戲中不能自拔,甚至一些內心空虛的大學生還走上了犯罪的道路。面對信仰的缺失、道德的淪喪,如何才能實現我們偉大的“中國夢”呢?特別是作為祖國未來的他們。加強大學生道德建設,提倡大學生樹立信仰,去實現我們偉大的“中國夢”亟不可待。
一、大學生為什么會缺失信仰
大學生信仰缺失的現象如此普遍,其原因究竟是什么,實際上造成大學生信仰缺失現象如此普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大致可以從社會、學校、老師和學生等4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社會環境層面。大學生群體作為社會成員的一部分,其思想和行為不可避免的要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由于社會的轉型,人們對物質的狂熱追求,造成社會急功近利、浮躁之風盛行,從而導致了人們信仰的缺失,特別是自由時間相對充足的大學生。也正是受這種不良社會價值觀的影響,擁有堅定信仰的大學生越來越少,這種不健康的社會風氣影響了大學生的價值取向,“拜金”主義、幻想主義等不正確的價值觀充斥著大學生的頭腦,從而導致了大學生信仰的缺失。
(二)學校制度管理層面。 高校擔負著培養人才的重要使命,學校對學生的教育、管理、引導將直接影響學生的成長與成才。如果學校有一個積極向上的風氣,那么這個學校的學生多多少少都會學到一些“正能量”的東西。一些高校缺乏道德規范教育,導致了大學生道德意識模糊,信仰觀念淡薄。學校可以出臺一些政策和條例來鼓勵大學生信仰的樹立。比如說,全國的高校可以在學校里開展一些“樹榜樣,促學風”這類的活動,用榜樣的力量來推動大學生信仰的樹立。
(三)教師培養教育層面。大學老師關心學生的不僅是知識的掌握、技能的學習,更重要的是道德的培養。大學老師的生活態度對學生的價值觀也會起到耳濡目染的作用,特別是老師在和學生聊天的時候提到一些關于信仰的事例或故事,會思考的大學生也會明白很多東西,有利于大學生正確信仰的樹立。
(四)學生道德自律層面。這些年以來,大學生的大規模擴招導致學生的道德素質與學校的培養質量程度有所下降。受此影響,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存在缺乏信仰與道德素質較低的現象。這些現象與大學生的積極性不足、自律性差、心態不穩等都有一定的關系,但深究其根源是大學生自身信仰意識淡薄,道德意識缺乏,人生目標迷茫等原因造成的。
二、如何讓大學生正確樹立信仰,圓“中國夢”
大學生信仰缺失既與大學生的道德素質有關,也與社會大環境尤其是大學生教育、培養等制度環境密切相關。因此提升我國大學生的道德水平,應對大學生信仰缺失,需要采取多種措施,才能起到標本兼治的作用。
(一)凈化社會環境,完善大學生道德建設。社會道德環境是信仰樹立的大環境,應對大學生信仰缺失,依賴整個社會的道德建設。如何進行積極的社會道德建設呢?要采取綜合措施,建立長效機制,形成良好的道德風氣,特別是大學生的道德建設。同時,加強社會環境的凈化,多倡導一些良好的風氣,形成一股不可逆的“道德風”,從而帶動大學生的道德建設,營造一個良好的循環。
(二)優化學校管理導向,推動大學生目標的建立。學校作為學生培養教育的管理者,要切實加強大學生的道德建設與樹立信仰的倡導。首先,應加強大學生道德教育。開展以道德規范教育、社會主義價值觀教育為代表的多樣化大學生道德教育,將道德教育貫穿于大學生學習的整個過程,形成道德教育和信仰樹立的良性循環,從而樹立堅定不移的信仰。其次,改革道德激勵機制。學校可以表彰一些道德榜樣,多開展一些類似“學雷鋒”的活動,來激勵大學生信仰的樹立。
【關鍵詞】大學生;道德素質;道德缺失
提高大學生道德素質已成為當代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課題,提高大學生道德素質不僅有利于大學生順利的實現人生價值,而且對于提高全社會的道德素質和整個社會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大學生道德問題產生的原因
隨著社會的發展,大學生數量的劇增,大學生道德問題日益凸現出來。而大學生道德問題表現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 如作弊、不誠實、打架斗毆、破壞公物等等。造成大學生道德缺失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現在以下五方面。
1.歷史遺留因素的影響
在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史上,由于長期的封建社會專制,人們的誠信意識存在著其扭曲的一面。歷史上“逢人只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等格言古訓,導致了人們潛意識中對誠信的缺乏。
2.社會大環境的消極影響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經濟體制多樣化,社會生活方式多樣化,價值觀念多元化的趨勢日漸明顯。這些新變化使大學生在某些認知方面發生了錯位,那就是唯利是圖、金錢至上的風氣,對大學生心靈的腐蝕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3.家庭教育對大學生道德影響
隨著少生優生觀念的確立,子女教育問題已成為我國家庭的頭等大事。但在現在的家庭中,父母長期強調的是智育,只要求高分、名校,把其他方面都忽略了。因此導致在對子女的教育過程中,只重視智力開發,成績的好壞,而忽略了對他們的道德教育以及智力能力的培養。
4.學校教育的影響
學校是教書育人的地方,教書育人本是老師的天職,但學校卻把學習變成了為了學習而學習,而忽視道德教育,致使學生只重分數,不注意道德修養。
5.大學生自身方面的原因
當代大學生雖在學校受教育多年,但缺乏對國情民情的實感,缺乏生活磨練和對社會的思考。于是,在接觸社會生活時,對看到的繁s社會現象難以理解。分不清哪些是真善美,哪些是假惡丑。同時,由于缺乏人生經驗,人生閱歷淺,能力不足,在現實生活中遇到了很多困難,想有所成就,但又缺乏面對困難的勇氣和經歷磨礪的毅力。
二、提高大學生道德素質的對策
新的國際國內形勢的變化要求學校承擔起培養高素質大學生的重任,即培養具有優秀道德品質和具有較高的專業素質的大學生。同時也需要社會提供一種良好的道德環境,給大學生創造一種有利于提高大學生道德素質的氛圍。
1.加強社會環境中的道德建設
社會環境是大學生發展的外部條件,對大學生道德觀的形成和變化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同時,社會環境也是最能影響大學生道德觀的因素之。環境對大學生的道德觀有正反兩個方面的作用,環境既能強化道德觀教育,也能弱化甚至是抵消道德觀的教育,因此,對社會環境必須經行綜合治理。社會各界應積極倡導道德建設,積極踴躍地參加道德建設活動,為高校思想道德建設提供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一方面,社會把廣播、電視、網絡等大眾媒體作為重要的輿論工具,通過對先進典范的宣傳,起到從正面引導教育的作用。同時,也對背離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言行給予批判,從反面起到約束作用。
2.改進學校德育工作,加強道德觀教育
學校是大學生接受道德教育的主要場所,所以,解決大學生在道德觀方面的困惑,加強大學生道德觀教育,首先必須要加強和改進學校的德育工作,建立和完善學校德育體系。針對不斷變化的社會環境,對大學生進行國際局勢、國情民情的教育,利用生動直觀的多媒體、社會實踐手段,搭起學生與社會之間認識與理解的橋梁,培養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根和歷史使命感,用科學的思想豐富和武裝大學生的頭腦,提高學生辯證分析問題的能力,自覺抵制個人主義、享樂主義、無政府主義的影響,正確處理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其次,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建設一種安定有序的環境,要通過科學的管理、完善的制度、健康活潑的集體活動來營造一種健康、活潑生動有序的文化氛圍,為校園文化注入新的生機活力;還要完善學校的輿論環境,積極發揮輿論的作用,樹立良好的黨風、校風和學風,給學生以積極的影響。
3.提升家庭的教育作用
良好的家庭教育,不僅能為以后的教育打下基礎,抵制社會不良影響,強化社會教育中的積極作用,而且能影響一個人的道德觀及價值觀的形成,使其受益終身。因此,要使大學生道德觀困惑有所緩解,必須重視家庭教育,家長自身的能力素質及其正確的教育方法是大學生良好道德品質形成的重要因素。家庭教育是孩子一生教育中的重中之重,家長要善于挖掘孩子身上的“金”,要善于磨亮子女身上的閃光點。而要做到這一點,首先需要加強家長自身的學習,提高自身的能力素質,要多與孩子進行交流,關注孩子的成長,及時了解孩子存在的問題及思想動向。另外,要革除家庭教育中的封建殘余,反對家長專制作用,促使家庭教育建立在平等民主的基礎上,建立和睦的家庭。而且在家庭教育中,不能忽視了道德品質的要求,只注重學習成績的好壞。
4.提升道德修養的同時加強道德實踐能力
大學生要在提升道德修養的同時加強道德實踐能力,這是解決道德認識與行為之間矛盾的有效途徑。首先,大學生要經常性地參加學校組織的社會實踐活動,是大學生全面走進社會、認識社會.正確地認識國情,引導他們全面科學地認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提高自身的道德實踐水平。其次,大學生要認識到道德修養對自身的重要性。用傳統的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來要求和規范自己,用先進典型的模范人物事跡來激勵自己,用自己的實踐來考察自己,不斷地對自己進行道德修養教育,通過道德實踐來增強自身的明辨是非的能力,從而激發自己對提高思想道德修養的興趣。古人云:“有才無德,其行不遠,”道德素質在人的整體素質中占著至關重要的地位,以及對社會發展的重大作用,決定了社會發展需要具有良好道德修養的人,沒有良好的道德修養,就會制約大學生的成長和才智的真正發揮。
大學生道德方面確實存在缺陷,但總體上是好的,社會上的一些人不應因某些大學生的行為而一味否定大學生。大學生的道德水平不僅反映了高校人才的培養質量,而且決定了社會公民的總體素質和民族發展的未來,只有準確把握大學生道德現狀,因勢利導,采取有效的對策,才能引導大學生道德觀念朝著積極健康的方向發展,才能培養出適應復雜多變的國際局勢和社會環境的合格人才。我們相信,通過家庭、學校、社會的通力合作,大學生的道德素質會顯著提高,中國也會有一個更加輝煌燦爛的明天。
參考文獻
[1]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大學生 行為道德 問題分析
一、當代大學生行為道德的問卷調查結果
1.設計思路。問卷調查是教育研究中廣泛采用的一種調查方法,根據本文調查目的設計的調查問卷,是問卷調查法獲取信息的工具。整個問卷的意圖隱藏在各個問題中,通過對具體數據的分類整理,歸納分析出真實性的調查結果。
2.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500份,采取了隨機抽查的方式,收回問卷490份,其中無效問卷20份,有效問卷470份,統計有效問卷的數據結果如下:
⑴社會公德方面。對于在公交車上,面對老人和孕婦,每次你會讓座嗎?這一問題,15%的大學生認為會讓,60%的大學生有時讓,25%的大學生從來不讓;對于參加公益活動,25%的大學生不愿意參加,50%的大學生認為干點也行,25%的大學生愿意參加;
⑵不文明行為方面。對于在公共場所看到流水的水龍頭,50%的大學生會選擇自覺關上水龍頭,30%的大學生有時候會關,20%的大學生認為又不是自己打開得,會采取不予理睬的態度;對于如果你最后一個離開自習室,“你會不會關燈”這一問題,38%的大學生能夠每次都做到人走燈滅,32%的大學生有時候做不到,30%的大學生不會關燈;對于上自習課時手機突然響起的問題,38%的大學生認為會感覺到不好意思,猛然關掉手機,32%的大學生選擇跑出去接聽,30%的大學生認為無所謂,可以小聲接聽;對于“課桌文化”持什么態度?38%的大學生認為所謂的反對“課桌文化”,30%的大學生認為可以理解這種現象,32%的大學生覺得“課桌文化”挺好,可以發泄情緒。
⑶人際交往方面。對于在宿舍休息,“你的室友會注意保持安靜嗎”這一問題,70%的大學生認為室友非常注意,其中認為20%的需要提醒后會注意,10%的室友從不注意這一問題;對于同學之間的關系,45%的大學生認為相處很好,很和諧,40%的大學生認為一般,15%的大學生認為與同學之間的關系不好,經常會有苦惱。
二、當代大學生行為道德存在的問題分析
當代大學生道德素質主流整體是好的,總體呈積極向上的狀態。大部分學生注重品德修養,注重人生價值的實現;他們基本上都具有較強的社會責任感,助人為樂精神在青年大學生中依然具有很強的感召力;大學生都渴望建立一種良好的人際關系,擁有自己的社交群體,渴望得到理解、尊重和認可。他們大多都能認真學習,想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理想。從以上的情況分析,當代大學生道德觀念的主流是積極的,他們大多具有較高的道德認知和較強的道德情感,行為道德也基本符合社會規范。
但是,相關的調查也表明,當代大學生行為道德方面也存在很多不容忽視的問題,應引起高度重視。
1.道德取向功利化
當代大學生觀的主流是把取向定位在義利并重、個人和社會相結合的層面上。調查表明,“貢獻社會、事業成功、建立幸福美滿的家庭”是大學生追求人生幸福的三個首要方面。他們追求的是自我和社會的和諧與統一。但是,也應該看到有的大學生在取向上趨于功利化,一切向錢看的思想滋生,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個人主義傾向仍然存在并有蔓延之勢,對金錢物質和自我感官享受的追求得到相當多大學生的認同。
2.社會責任感淡漠
相對其它道德意識和道德情感來說,當代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就顯得特別淡漠。調查表明,相當多的學生只從個人利益出發來考慮問題,缺乏對國家和社會應有的責任感和奉獻精神。缺乏感恩意識,不懂知恩回報,對社會、對國家、對家人沒有回饋感激意識,在日常生活中,損人利己、損公肥私,對學習和社會工作不盡心盡力的現象也時有發生。
3.極端的自我中心主義
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實踐,增強了大學生的自我意識,但是部分學生自覺不自覺地跌入了極端的以自我為中心的小圈子,一味崇尚自我。在人際交往中,大學生都渴望別人的理解和關注,卻又往往過多的考慮自身的需求,過多的考慮是否對自己有利,密切聯系領導、喜歡走上層路線,缺乏腳踏實地務實工作精神。他們都渴望得到別人的幫助,卻很少主動地去幫助別人。
4.公共道德素養差
在大學生的日常生活中,污言穢語盛行,“課桌文化”屢見不鮮。圖書館里大聲說話,旁若無人。有的大學生戀愛注重功利,在公共場所勾肩搭背,男女交往極不文明。崇尚奢華生活,浪費攀比現象嚴重。有的學生考試作弊、男女同居、打架斗毆、酗酒鬧事,甚至極個別學生偷錢、偷物而觸犯法律。這些都說明,部分大學生的公德素養存在較大的問題,需要引起高度重視。
5.認知與行為嚴重脫節
大學生視野開闊,文化知識掌握較高,對社會提倡的公德規范的認知程度也較高,但是他們對道德規范的遵從卻缺乏應有的自律性,自覺執行力差,出現知行脫節的現象。一方面,他們重視道德知識的積累和提高,有較高的道德意識,常常抱怨他人的不文明言行,對社會丑惡現象深惡痛絕;一方面,卻在自身的道德實踐,尤其是在日常生活中放松對自己的要求,自我約束不夠。有的大學生一方面嘴中埋怨中國人素質如何低劣;另一方面,自己卻在墻壁上亂踩亂踏,在課桌上亂刻亂畫,隨地吐痰,亂丟紙屑,亂倒臟水污物,缺乏良好的生活習慣。這些都說明,當代一些大學生存在著較為嚴重的道德認知與行為道德之間的脫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