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09:24:5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漢字的演變,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文章編號:978-7-5369-4434-3(2011)05-080-03
漢字發展至今,經歷了五六千年的歷史。幾千年來,漢字都在不斷發展變化。而且又是分階段進行著。商代的甲骨文,西周的金文,春秋戰國時期的石刻和簡帛,秦代的小篆,漢代的隸書,漢以后的楷書,行書和草書等。各自有其鮮明的特征。它們相互間的明顯差別,就是漢字形體變化發展階段性的最好說明。
一、商代的甲骨文
商代的甲骨文是我們目前所見到的形成體系的漢字中最古老的一種。它是以刻在龜甲或獸骨上而得名,也稱契文;又由于它出土地是河南安陽市郊區的小屯村一帶,歷史上叫“殷墟”的地方,因此也稱“殷墟文字”;其內容多“卜辭”,也有少數“記事辭”,所以還有“卜辭”或“殷墟卜辭”的名稱。甲骨文大部分符合象形、會意的造字原則,形聲字只占20%。其文字有刀刻的,有的填滿朱砂,也有直接朱書墨書的。因文字多為圖畫文字中演變而成的,象形程度高,且一字多體,筆畫不定。這說明中國的文字在殷商時期尚未統一。
甲骨文的特點:首先它是相當成熟的文字體系。(1)所見不重復的4600多單字,還不是當時是用文字的全部,規模龐大的文字體系,絕不可能是原始的文字系統;(2)漢人總結的漢字造字法――六書條例,除轉注外,都已相當發達。例如:雨 ,臂 ;(3)方塊漢字的格局已經基本形成。最突出的表現就是它描寫橫向事物的字的豎寫。例如:家 ,夢 。
盡管如此,甲骨文畢竟還是離原始文字較近的字體,與后世文字相比,自然會保留不少早期文字的特征。比如:(1)象形成分相當重,會意字主要是靠部件的圖畫式組合起來的偏旁觀念還比較薄弱;(2)構字方式多樣,字形很不固定:形符隨意增減變換。例如: 鳳 ;(3)書寫形式十分自由,有反書和倒書。例如:帝 ,侯;(4)由于刀刻難于填實,遇有肥筆,多以鉤外廓表示,且多以橫直線條代弧曲線。如:王 ,土。(5)假借字大量使用。形聲字已產生,不過,整體上仍以象形字,會意字占絕大多數。
除甲骨文外,商代尚有金文,陶文和石刻文。不過,后兩者留下來的不多。所以談商代文字,一般以甲骨文為代表。
二、西周的金文
周初甲骨文出土600多,字都很小。談西周文字,無論從數量上還是代表性上講,都比不上金文的價值。金文是“吉金文字”的簡稱,主要鑄或刻在銅器上。因為古代稱銅為金,所以把這樣的文字稱金文。由于古銅器中樂器的鐘體型最大,樂器中的鼎數量最多,因此也稱金文為“鐘鼎文”。人們對金文的認識水平比甲骨文高出許多。
(1)圖繪成分減少,方塊結構趨于穩定,偏旁意識增強。如弧曲線拉直,減少漢字描繪和實物是否相符的做法;取消左右合文結合式,留上下結合式和兼體式兩種。例如:車;(2)構字方式日趨成統一,字形日益固定。倒書大大減少。如:望 ;(3)偏旁的調整。主要表現為擴大近似形符,和同化近似形符;加強主觀選擇,夸張區別特征,增加區別特征,規定區別方向;直接同化,有標記的同化。如:龍;(4)金文形符的增減與變換。例如:哲。
雖然金文比甲骨文又前進了一步,但比起后世文字還不算十分進步的文字。
三、戰國時期的石刻和簡帛
這時期由于政治經濟文化劇烈變化,文字也進入大發展大變革時期。應用文字空前廣泛,書寫形式多樣。除金文外,尚有書于竹簡與縑帛上的簡帛文,刻于玉石上的石刻文以及鈐印在陶上的陶文,錢幣上的貨幣文,印章上的璽引文等。它的特點有:(1)文字異形現象突出。如齊、楚、燕、晉等諸侯國的文字分歧很大;寫刻材料與用途之品類繁多造成的文字異形;簡化方式不同;飾筆不同。(2)訛變現象十分激烈?!罢摺弊窒掳氩坑灮炝恕翱?,白,古,其”。(3)新的近似形符的發生與細膩的區別標志。(4)組合形符的增減與變換。(5)簡化的形式,兼體式合文大量增加。例如:公子,子孫,并立;(6)組合聲符的變換。
四、秦代的小篆和秦隸
六國地域差異,給人們的交往帶來不便,對政治經濟的發展極為不利,秦始皇統一中國后,著手文字的統一。標準字體為小篆。
1.大篆
在中國文字史上,夏、商、周三代,就其對文字學的貢獻而言,以史籀為最。史籀是周宣王的史官,他別創新體,以趨簡便。大篆又有籀文、籀篆、籀書、史書之稱。因其為史籀所作,故世稱“籀文”。到了西周后期,漢字發展演變為大篆。大篆散見于《說文解字》和后人所收集的各種鐘鼎彝器中,其中以周宣王時所作石鼓文最為著名。大篆的發展結果產生了兩個特點:一是線條化,早期粗細不勻的線條變得均勻柔和了,它們隨實物畫出的線條十分簡練生動;二是規范化,字形結構趨向整齊,逐漸離開了圖畫的原形,奠定了方塊字的基礎。
2.小篆
后來秦朝丞相李斯對大篆加以去繁就簡,改為小篆。小篆又名秦篆,為秦朝丞相李斯等人所整理出的標準字體,又名玉筋篆,因其具有筆力遒勁之意。小篆之形體結構規正協調,筆勢勻圓整齊,偏旁也作了改換歸并,與大篆相比較無象形性。從大篆到小篆的文字變革,其在中國文字史上具有極重大的意義。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體簡化之外,并把線條化和規范化達到了完善的程度,幾乎完全脫離了圖畫文字,成為整齊和諧、十分美觀的基本上是長方形的方塊字體。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點,那就是它的線條用筆書寫起來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幾乎在同時也產生了形體向兩邊撐開成為扁方形的隸書。具體特點如下:(1)線條化。“角”字也不像牛角了。如:馬;(2)簡省化。結構簡單明了。如:雷 ;(3)定型化。變現為偏旁的形體、構成和位置,還有筆畫數的筆順也基本定型;(4)新的近似形符的產生比較微小。如“王”與“玉”。
3.秦隸的特點:圓轉勻稱,書寫不變
(1)篆草并寫。例如:素;(2)簡化篆書的偏旁形體。如:始;(3)一般為豎向伸展氣勢,于漢隸明顯區別;(4)兼顧美觀。平衡因素使得同一意義的形符在不同的位置上有不同的寫法的現象。
秦隸是隸書的早期形式,它的出現為漢隸的產生奠定了基礎,是古文字向今文字的過渡。
五、漢代的隸書和章草
漢隸是到了兩漢中晚期在秦隸的基礎上逐步發展起來的,漢隸則為隸書之成熟字體通。常所說的隸書是指漢隸中的“八分”而言。它是篆書形體的歸于消失和波磔的開放由豎伸變為橫展使字形扁平,體勢左右相分的漢隸風格隸。書因其字較方正、厚實,故帶有剛正不阿的嚴肅感。
1.漢隸的特點
隸變是漢字發展史上最重大的一次變革,隸變的完成,是漢字形體一個根本性的變化,主要表現為:(1)變篆書圓轉線條為方折筆畫,字形變得方正平直,看不出原來的相形面貌了。(2)對一些繁復的字的筆畫乃至部件省并簡化。如“雷,屈”兩字的部件簡省,“書,承,勝”的偏旁省并。(3)部分偏旁因位置的不同而發生變形分化為若干不同的形體。“冰、漿、注”的“水”旁,到隸書就五花八門了。(4)偏旁的變形,省略與歸并,使一些篆書形體不同的偏旁混而為一。如:“豐”,到隸書基本上變得完全相同。
隸書完全拋開古漢字的象形因素,使得漢子變成抽象的符號,實行全面的符號化,這無疑是漢字發展史上的一大進步。它結束了幾千年的古漢字階段,形成了近兩千年的今漢字的格局,并為楷書的產生奠定了基礎,在漢字演變過程中占有極重要的地位。
2.章草
它是隸書的快寫,實際上是由秦隸中的草書因素發展起來的。其特點是:以筆畫牽帶和借讓為特色的隸書快寫,后期隸書波磔精美,章草也跟著波磔精美。章草又帶有比較濃厚的隸書味道,章草是隸書的快寫,因其多用于奏章而得名。
六、漢代后的楷書、行書、草書
1.楷書
它是今天通行的正體字,含有楷模,規范的意思它。由漢隸發展而來,大抵出現于漢末魏初,成書于東晉時期??瑫置鏁?、正書、今隸,如歐陽詢、柳公權等碑帖之字屬之。包含了古隸之方正、八分之遒美及章草之簡捷等。這種字體一直沿用至今,被視為標準字體且為世人所喜愛??瑫幸环N穩重而衍生出寧靜之感。
2.行書
它是楷書的快寫,它的取名從“民間最為流行的書體”而來它,與楷書同時產生。它是介于楷書和草書之間的一種書體。一方面,它克服了草書過于放肆而難于辨認的缺點而采取了楷書的形體。另一方面,又接受了草書書寫快捷的優點,彌補楷書過于拘謹的缺陷,既易識易認,又簡易快捷。所以,在實用方面,都與楷書無本質區別。它書寫流暢,用筆靈活,據傳是漢代劉德升所制,傳至今日仍是我們日常書寫所習慣使用的字體。行書是運筆自由的一種書(字)體。行書不同于隸、楷,其流動程度可以由書寫者自由運用。行書表現出浪漫唯美的氣息。
3.草書
它包括章草和今草?!安輹保址Q破草、今草,由篆書、八分、章草,沿襲多種古文字變化而成。草書本于章草,而章草進一步發展而成為“今草”,今草是楷書的草寫。這里重點說今草,即通常人們習稱的“一筆書”。今草是從長草發展過來的,他一方面承襲了章草的牽絲引帶寫法,并且由字字獨立發展到字字相連屬;另一方面,它又盡去章草的波磔,變章草的橫勢為縱勢,使草書由隸書的體勢轉變到楷書的范疇,因此成為楷書的草書是恰當的。草書的特點主要表現在用筆的連和結體的簡兩個方面:
(1)用筆的連。具體體現在:1)改變筆順。2)改變筆畫形態。3)改變筆畫部位。
(2)結體的簡。1)筆畫借用。2)筆畫簡省。3)偏旁簡省。4)一旁多用。
草書趨于簡捷,同時草書給予觀者豪放不羈、流暢之感。到了宋代,隨著印刷術的發展,雕版印刷被廣泛使用,漢字進一步完善和發展,產生了一種新型書體――宋體印刷字體。印刷術發明后,刻字用的雕刻刀對漢字的形體發生了深刻的影響,產生了一種橫細豎粗、醒目易讀的印刷字體,后世稱為宋體。當時所刻的字體有肥瘦兩種,肥的仿顏體、柳體,瘦的仿歐體、虞體。其中顏體和柳體的筆頓高聳,已經略具橫細豎粗的一些特征。到了明代隆慶、萬歷年間,又從宋體演變為筆畫橫細豎粗、字形方正的明體。原來那時民間流行一種橫劃很細而豎劃特別粗壯、字形扁扁的洪武體,像職官的銜牌、燈籠、告示、私人的地界勒石、祠堂里的神主牌等都采用這種字體。以后,一些刻書工人在模仿洪武體刻書的過程中創造出一種非顏非歐的膚廓體。特別是由于這種字體的筆形橫平豎直,雕刻起來的確感到容易,它與篆、隸、真、草四體有所不同,別具一格,讀起來清新悅目,因此被日益廣泛地使用,成為16世紀以來直到今天非常流行的主要印刷字體,仍稱宋體,也叫鉛字體。
七、結束語
中國文字的發展,經過秦統一中國后,連續對漢字進行簡化、整理,使漢字逐漸走向規范化。在中國文字中,各個時代的中國文字都有著與眾不同獨特的民族、民風的內涵,中國的文字史里處處深深地刻著中華兒女的智慧與勤勞。各個歷史時期所形成的各種字體,有著各自鮮明的藝術特征。如篆書古樸典雅,隸書靜中有動,富有裝飾性,草書風馳電掣、結構緊湊,楷書工整秀麗、行書易識好寫、實用性強,且風格多樣,個性各異。
漢字的演變是從象形的圖畫到線條的符號和適應毛筆書寫的筆畫以及便于雕刻的印刷字體,它的演進歷史為我們進行中文字體設計提供了豐富的靈感。在文字設計中,充分發揮漢字各種字體的特點及風采,運用巧妙,構思獨到,就能設計出精美的作品來。文字是國家的靈魂,為了了解祖國文字的變遷,祖國的歷史,祖國的靈魂,我們很有必要再次深刻認識漢字。
參考文獻:
[1]楊開義.中國傳統文化精粹書系[M].北京:五洲傳播出版社,2010.
[2]韓鑒堂.中國漢字[M].北京:五洲傳播出版社,2009.
一、漢字形體演變的內部機制
形體演變體現了漢字體系的發展變化,不同時代的文字資料中,同一個字都發生了變化,有的變得面目全非。字形有兩種不同性質的狀態,一種是被社會認可的相對長久的字形變化,一種是個人書寫的變化,字形演變是漢字通過自我調節,不斷從無序走向有序,漢字的演變是一個個字進行但并非是孤立的,而要受整個漢字體系的制約,這是因為:
(一)字與字之間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的整體關系,決定字形變與不變。這種變化往往是漢字與其他字的聚合關系導致的。如:兩個字的形體相似,便會引發甲字和乙字,或是丙字的形體變化。
(二)字形演變是從屬于文字體系的整體調整,如某一獨體字發生變化,其它的作為偏旁的字也就要發生變化,單字字形的變化,必須著眼于整體字序的優化,文字字體不允許某個字的優化,破壞整個漢字體系的有序度。
(三)漢字字形的總體特征決定漢字形體。古文字階段字形演變不能背離又結合體被假借后的字,就加上形符加以區別,使其向表意方向回歸。
(四)字形的演變還受其他因素的制約。其中人們的主觀意愿的介入成為推動漢字簡化的一股區大力量的不同時代對字義的理解不同或觀念不同等,也會導致漢字字形演變。
(五)源遠流長的書法藝術對字形變化產生重大影響,漢字具有實用性,又具有審美價值(表現漢字形體美)。書法是著重表現漢字形體總的藝術,那些一味求簡單而缺乏美感漢字是受排斥的字形演變是漢字字序發展的需要。第一,受到漢字自身的制約,第二,受到人的主觀愿望的影響,它具有必然性和偶然性。
二、漢字形體演變的基本規律
漢字在使用與發展中,一直受到兩條規律的約制,一是簡易
律,即形體的簡單易寫,由圖繪變為線條、由象形變為不象形、由較繁復的符號變為較為簡單的符號。小篆是對甲骨金文的簡化;隸書是對小篆的簡化;楷書是對隸書的簡化,草書和行書是對楷書的簡化。另一個是區別律,字是一個一個造出來的,作為符號當然要越來越簡單。但是,字這么多,如果都要求簡單,沒有辦法區別(亦即使它的功能強化)。要區別,也需要增加區別的標志。例如二與一的區別異是多了一個橫筆,三與一的區別異是多了兩個一橫,十與一的區別是在中間加一個交叉的豎筆。這個變化規律,異是區別律,也可以叫繁化律。為使漢字的形體明確,音義明確,彼此之間要有區別,以達表達功能的目的。在某些程度上具有漢字繁化的功能。如:[其],本義為竹子或樹枝編的畚箕,但被假借當虛詞,原先表[畚箕]的反而要加竹字頭成[箕]了。然亦是,此類假借字不勝繁舉。同時,在區別律繁化后,簡易律又起作用了。漢字就是在這兩律的作用下達到相對的平衡。
(一)類化。這是重要規律,類的觀念對漢字的演變產生重大影響,作為文字若不能從形體上加以歸類,就很難形成體系,不易于檢查、記憶,所以類化成為漢字發展的迫切要求。第一,為一類相同的字加義符,在甲骨文階段表祭祀的字形卻很零散。第二,改造構形特殊的字把它們加入語意相關的字群里,這類字多代表某種具體事物的象形字,為了類化,只能犧牲其表形特征,如:易即錫。第三,按字的意思來分化字形相同的字,歸入不同類,如 à陷,可以使字形原本模糊,表義清晰,強化漢字的形表義。第四,把高頻字符異化成不同的形體,使大多的漢字分流,這是從字形來分化,這類化有利增強字形間的區別度。類化極大提高了漢字的有序排列,為漢字部首的建立創造條件,使漢字體系成為一個整體體系。
(二)簡化。漢字由繁難向簡易的變化,由古文經過兩次大簡化,一是殷商遷都時的簡化,甲骨文是商文的簡化。二是秦始皇統一天下后的小篆為天下官方文字,到文學階段隸書又是一次大簡化,簡化手段有:⑴圖象線條化。把圖象變成簡潔線條,降低了寫實性,增強了抽象性,便于書寫。⑵以局部代替整體,對某些構形復雜的字異截取其富有代表的部分代表。如:車。⑶刪除多余繁復的部分。⑷以構形簡單的字來代替構形復雜字符的簡代繁的意符,是語義相同或相關的。
(三)繁化。字形由簡到繁的變化。第一,添加筆畫。第二,附加字符。第三,改異字形。字形繁化目的:第一,強化字形間的區別度,在一個文字系統內部,一個文字只有具有區別于其它字的特征,才易于被人識別,文字形象和信息同樣要求這樣,如果某一個字符區別特征不明顯造成相似,這樣會增加難度,不利于使用。第二,鞏固字形義統一關系。據義統形,形義統一是漢字構形原則,在漢字發展的過程中許多字符,形義關系逐漸淡化,甚至逐漸消失,在這種情況下,繁化可讓字形內部的表義因素,使得字形的關系得以重建。第三,增強勻稱美:出于審美的需要,適度的繁化可以使那些缺乏平衡感對稱感的字擁有勻稱美。簡化與繁化是對立統一的、
三、漢字的構形特點
幾十個世紀以來,漢字的具體構形方式發生了很多變化,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即使是一個字的形體,也都有或多或少的差異。但是,從總體看,漢字并沒發生性質的變化,它的基本構形特點一直是保持著的。
漢字構形的最大特點是它要根據所表達的意義來構形,因此,漢字的形體總是攜帶著可供分析的意義信息。漢字形體中可分析的意義信息,來自原初造字時造字者的一種主觀造字意圖,我們稱作構意,也稱造意。例如:“初”的造意是“用刀裁衣”,這個形象用以表現“開端”、“開始”的詞義。造意一旦為使用的群體所公認,便成為一種可分析的客體,我們稱作造字理據。造字理據因社會約定而與字形較穩定地結合在一起,它是漢字表意性質的體現。造字理據越是早期就越直接、越具體。例如,早期的甲骨文和金文是靠著直繪物象來構形的,例如:甲骨文“天”,直繪正面人形,突出人的頭部,表示頭頂。甲骨文“沫(音hui)”,畫水點、用手洗臉的人和盆的形狀,組合后表示洗臉??梢钥闯?,在以上漢字的構形里,不但單個的形體是直觀物象的描寫,就是形體組合,也是反映事物之間的直觀關系的。
漢字在發展中,為了書寫的快速,逐漸簡化,早期古文字的象物性逐漸淡化,漢字不再用直觀的物象來反映詞義了。但是,因為一批具有意義的基本字符已經形成,它們可以直接把意義信息帶到字形里。例如: “日”已不象太陽,但它在構字時仍然把“太陽”和與它有關的信息諸如“時間”、“明亮”等帶入字形。
字符與構件象物性淡化,由表形轉化為表意的現象,稱為“義化”。義化以后的構件組成新字時,有的還保留著物象關系,如小篆:“苗” 草長在田地上,構形時草在田上。而大部分已不保留原來的物象關系了,可以考慮字形的整齊、美觀來安置構件。如:“解” 用刀剖牛角,刀在牛上,減去了手,意義信息足夠說明“解剖”義。以上兩種組合方式,前者叫形合,它們是物象組合的遺存;后者叫義合,它們只靠字符意義的累積或連綴來表意。但它們的字形都是可以分析的。
四、漢字構形方式
最常見的漢字構形方式是半意半聲。拿果木來說: “桃”、“柚”、“梅”、“棠”、“梨”,都用“木”來表示它們是木本結果的植物。而“兆”、“由”、“每”、“尚”、“利”則用近似的聲音來對這些果木名稱加以區別。漢字的聲符作用不只在標音,而且用不著和所構的字讀音完全一致,它們是一種區別手段,通過這些聲符,可以在許多同類詞里,區別出這個字是指稱哪個詞的?!疤摇焙汀罢住辈⒉煌?,但人們可以由于“兆”與“桃”聲音的近似而確定它不是棠、梨、柚、梅而是桃。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說明漢字表意性質的主要依據,就是它的因義而構形的特點。因為漢字是因義而構形的,所以,說明一個漢字的形體必須包括構形和構意這兩個部分。構形指采用哪些構件、數目多少、拼合的方式、放置的位置等。而構意則指這種構形體現了何種造字意圖、帶來了哪些意義信息,又采用了何種手段來與相似字和同類字相區別。
五、漢字構形的另一個特點及其形成的原因
早期漢字大多是采用形合的方式組成的,這種組合需要采用上下左右的相對位置來反映事物的關系。且看上面提到的甲骨文的 “沫”這個字。為了描寫出人在器皿中洗腳、洗澡、洗臉的情境,在組字時,器皿一定放在下面,被洗的手腳應放在器皿中,而用手洗臉的人則應放在器皿邊上,臉又要放在器皿近上方。這樣組合,完全體現了事物的本來情境。這樣組構的字,一定是一個兩維的平面,而不能是線性的。所以,在古文字時代,方塊漢字的格局就已經形成了,當漢字發展到義合組字和義音組字后,由于整體構形已經經過了一番規整,當然也就要保持上下、左右的兩維方形。因此可以說,方塊漢字正是漢字的表意性必然帶來的特點。
漢字以秦代統一文字前后通行的古隸(秦隸)和整理規范過的小篆為過渡帶,分為古文字和今文字兩大階段。從隸變開始,漢字的構意大部分保留了下來,也有少部分發生了較大的變化,這種變化可分三種情況:
(一)理據重構:形體因書寫而變異不能與意義統一時,在使用者表意意識的驅使下,會重新尋求構意去與它的新形切合,或附會它的意義去重新設計它的構形。例如: “射”甲文時代象一只手持弓箭,是合體象形字,小篆作“射”,弓形變成“身”箭形變成了義化構件“矢”,會以身體射箭的意思。
關鍵詞: 漢語日語發音狀況對比研究
一、引言
日語和漢語之間的聯系可謂源遠流長,日語中漢字的使用歷經久遠,而在讀音這一方面,至今我們都可感受到兩者之間的聯系。兩者自日語吸收漢字時起,經過千百年的發展和演變,依然可以發現其間規律,但是同時,一些微妙異變亦可發現。漢語音韻學歷史悠久并且發展深遠,日語音韻系統同樣歷經變遷,因此,我們若要抓住兩者關系并深入了解,不僅要進行共時比較,歷時比較也同樣重要。筆者單從《常用漢字表》中聲母為g、k、h的漢字入手,從漢語聲母的變化找出日語音讀中的對應,找其規律,同時針對非規律字,利用日漢音韻學知識加以說明。
二、漢語聲母g、k、h的演變
日語漢字的音讀是以古漢語讀音為基礎的,漢字音讀在日本又有吳音、漢音、唐宋音的區別,這是因為漢字傳入日本的時期、地區不同,因而研究這些音韻時不能拘泥于某一地區或時期,而要從日語漢字音讀中也可以找出漢字在某一時期的發展變化特征。漢語音韻學的研究有一定的歷史分期,劃分標準雖有不同,但基本上可分為上古、中古、近代、現代四個時期,因而可以將聲母的變化分為這幾個不同時期來觀察。
探究漢語拼音對日語漢字音讀的影響,必須先弄清漢語音韻自身的演變過程。現代漢語音韻系統的形成,是歷經了千百年的歷史演變才實現的。其歷史時期可以分為上古、中古、近代、現代四個時期。上古音是指先秦、兩漢時代的語音,重點是研究周秦古音,一般以《詩經》用韻和諧聲字所反映的語音系統為代表。中古音韻系統的代表是36字母音,中古音是指魏晉南北朝到唐宋這一歷史時期的漢語語音,三十六字母代表中古晚唐至宋初時候漢語的三十六個字母。近代音指元明清時代以北方話為基礎的漢語共同語語音系統,以之為對象的音韻學研究被稱為“北音學”?,F代語音系統即是我們目前所學習使用的音韻系統。
在現代漢語語音系統中,聲母g[k]、k[k‘]、h[x]三者都屬于舌根音,g為舌根不送氣清塞音,k為舌根送氣清塞音,h為舌根清擦音。而追究至上古和中古音韻系統,現代漢語聲母g來源于見母[k],群母[g]仄聲;k來源于溪母[k‘],群母[g]平聲;h來源于曉母[x],匣母[?掮]。見、群、溪、曉、匣五母皆屬于舌根音,其中見、溪、群屬于牙音,曉、匣則屬于喉音。如按其清濁分類,見、溪為全清,溪為次清,匣、群為全濁音。
在上古音韻中,各漢語語言學家對于上古音韻系統的分類各不相同,如王力在《漢語史稿》、《漢語音韻》等書中將上古的聲母確定為32個,在此分類中見、溪、群、曉、匣(云)歸為牙音。
中古音韻系統的代表是三十六字母音,字母表中,見、溪、群、曉、匣皆為舌根音,見、溪、群歸為牙音,分別為全清、次清、全濁,曉、匣歸喉音,分別為全清、全濁。至此可見,在上古音到中古音韻的轉變中,見、溪、群、曉母皆無大的改變,而匣母則出現“喻三歸匣”的情況。同時《漢語音韻學講義》指出:“中古群母只出現在三等韻,匣母只出現于一、二、四等韻,宋人三十六字母的喻三只出現在三等韻,中古隋和初唐時代的喻三歸入匣母之中,而在上古它們又歸入群母之中,因而它們在上古有相同的來源。”①即匣母和群母在上古同源。
在近代音韻系統中,出現了一次變動,即濁音清化。從中古到近代,即從9世紀初開始,漢語共同語的聲母系統趨于簡化,濁音清化便是其中最普遍的一個規律,即除了次聲母以外,所有的全濁聲母都變成了清音。在這一變化中,在匣母在分離出喻三以后,因匣母[?奕]是濁音不能再維持而與曉母[x]合流,逐漸變為清聲母,群母合并到了[k,k‘]之中。
17世紀末至18世紀初,現代漢語普通話聲母系統已最終形成。在此之前,曉母[x]分化出了[?揶]和中古心母合流,[k]和[k‘]又分別分化出[t?揶]和[t?揶‘],分化的條件是[k]和[k‘]后接細音。以上便是g、k、h三聲母自上古至今的演變過程。
三、以g、k、h為聲母的漢字在日語中的發音
1.以g為聲母的漢字。
《常用漢字表》中以g為聲母的漢字共有79個,其中吳音漢音的讀音相同有49個,有2個字有唐宋音,7個字有慣用音。從吳音漢音來看,在現代日語中讀成カ行音的有78個,其余三個含輔音g的漢字在日語里讀作ガ行音。總體來說,以g為聲母的漢字對應的基本為カ行音。
在這79個漢字中,聲母g沒有太大變化。聲母g來源于見母[k]、群母[g]仄聲,在上古、中古、近代、現代四個時期一直是[k][k][k][k]的形式出現。但在這些漢字中,有兩個例外,分別是“乾”和“拐”。
①乾:從漢語角度來看,乾為多音字,上古即有兩音:[kan]和[gran],中古:[kan]和[gr?蘚n],近代:[kan]和[k‘ien],現代:[kan]和[t?‘ian]。吳音漢音都為かん。
上古和中古音韻中的[k]和[g]即為見母和群母,在9至13世紀,群母在濁音清化的過程中逐步分流至見母[k]和溪母[k‘]之中,因此,乾出現了近代音為[kan]和[k‘ien]的現象。并且,隨著17世紀末18世紀初見母[k]和溪母[k‘]在后接細音的條件下分出[t?]和[t?‘](精母),[t?‘ian]音的出現了就不難解釋了。由于日語音韻所受影響大部分來自上古和中古音韻,所以近代以后的聲母變化沒有改變日語發音,由此可見見母和群母的漢字在日語發音中皆可為カ行音。
②拐:上古:[guǎd]、中古:[gǎi]、近代:[kuai]、現代:[kuai]和[guǎi]。吳音為け、漢音為かい。與乾同理,群母[g]在經歷濁音清化之后歸入見母和溪母之中,因此拐的聲母發生了[g][g][k][k]的變化,由此字也可看出群母的漢字在日語有カ行音的情況。
2.以k為聲母的漢字。
《常用漢字表》中含有漢語輔音k的漢字有44個,其中吳音漢音的讀音相同有25個,有1個字有唐宋音,6個字有慣用音。從吳音漢音來看,在現代日語中讀成カ行音的有43個,例外的漢字吳音讀作ガ行音,為漢字“狂(ごう)”。其中另有四個漢字“、、孔、堀”的吳音為兩音,分別為:(け、かい)、(かち、げち)、孔(く、くう)、堀(ごち、こち)。
同g一樣,以k為聲母的漢字在漢語音韻演變中沒有太大變化,k來源于溪母[k‘],群母[g]平聲,在上古、中古、近代、現代四個時期一直是[k‘][k‘][k‘][k‘]的形式出現。但在這44個漢字中,有四個漢字的聲母不是呈這樣的趨勢演變,分別為以下四個:
①狂:上古:[gIua?]、中古:[gIua?]、近代:[k‘iua?]、現代:[k‘ua?]。上古中古的聲母皆為群母[g],清音濁化至近現代為[k‘],因此吳音按其古音發音為ゴウ,漢音為キョウ,由此可見,群母的發音在日語吳音中也可以是ガ行音,漢音依舊是カ行音。
②:上古:[hIua?]、中古:[hIua?]、近代:[hiua?]、現代:[k‘ua?]和[kuàn]。h來源于匣母和曉母,匣母、曉母對應吳音漢音カ行音(在下部分會將會提到),因此這個字依舊為カ行音。
③昆:上古:[ku?藜n]、中古:[ku?藜n]、近代:[ku?藜n]、現代:[k‘u?藜n]。吳音漢音都為こん。
④括:上古:[kuat]、中古:[kuat]、近代:[kuo]、現代:[k‘u?藜]。吳音為かち、漢音為かつ。
昆和括的聲母變化一樣,都是在上古、中古、近代三個時期沒有變化,都為[k],而在現代則都變成了[k‘],這種變化對日語漢字的音讀沒有太大影響,吳音漢音依舊都為カ行音。
3.以h為聲母的漢字。
《常用漢字表》共有含輔音h的漢字81個,76個讀カ行音或ガ行音,4個讀ワ行音,1個讀ア行音。在這81個漢字中,吳音和漢音絕大多數不同,不同的類型有很多,其中最大的不同就是,吳音經常出現讀ガ行音或ワ行音或ア行音的情況,漢音則基本都是カ行音。
仔細觀察這81個漢字的聲母,基本都是從[?撳](中古音韻前期)[h](中古音韻中期)[h](現代漢語拼音)或[h](中古音韻前期)[h](中古音韻中期)[h](現代漢語拼音)兩種渠道演變過來的。喉音的[h]和[?撳],同現代的吳語,代替原來的曉母[x]和匣母[?奕]。古代音韻演變成日語吳音,中古音韻演變成漢音,日語中將輔音[?撳]也就是曉母[x]讀成ガ行音或ワ行音或ア行音,將輔音[h]也就是匣母[?奕]讀成カ行音。
(1)從hhh演變過來的漢字,日語吳音漢音都讀成カ行音。即曉母[x]自上古音開始并無變化,只是在17世紀末18世紀初時匣母濁音清化完成了與它的合流,并分出[?揶]。由此可見,匣母的日語對譯音吳音漢音皆可為カ行音。
(2)由?撳hh演變過來的漢字,日語漢音讀カ行音,吳音讀ガ行音或ワ行音或ア行音。上面提到過,《漢語音韻學講義》指出:匣母和群母在上古同源,群母在吳音中可對應日語中的ガ行音,這樣便不難理解匣母吳音中出現ガ行音的現象。
四、由上面的比較,就見、溪、群、曉、匣五母在日語音韻音讀中的發音
1.牙音見、溪、群。
(1)見、溪、群三母字中,見母為全清音,溪母為次清音,所以以清音か行音譯之。見、溪母在自上古至現代的發展過程中沒有太大波動,唯一的變化是在從中古時期漢語發展到現代漢語普通話過程中,分化成了兩組聲母,其洪音字(古、苦)仍保持讀[k,k‘],其細音字(居、去、渠)則受韻母開頭[i]音的同化作用,變成了顎化音[tt?、t?‘],即在現代漢語中出現了合流。
但是日語音譯中沒有反應出這樣的合流,凡古代漢語的見、溪母字,日語漢字音讀一律以カ行音對譯,凡古代漢語的精、清母字,日語漢字音讀一律以サ行音對譯。這反應出了日語漢字音讀所依據的不是現代漢語語音系統,而是中古漢語語音系統。這樣的古代漢語語音系統在現代漢語方言中還有所保留。
(2)群母有カ行音和ガ行音兩種音譯情況。中古群母在其后經過濁音清化歸入見母和溪母,同樣由于日語漢字音讀依據的是中古語言系統,在以見、溪母為輔音g、k的大多數漢字音讀中仍可以找出群母的影子。
2.喉音曉、匣。
曉、匣二母都是摩擦音,清、濁配對。日語漢字音讀吳音系統表現了這種差別,從上面h的聲母兩種變化趨勢可以看出,在日語吳音中,曉母字以清音カ行譯之,對匣母以濁音が行譯之。漢音系統則一律以清音カ行譯之。這種吳音系統、漢音系統的差別可以從譯音的不同時代(吳音借自中古的南北朝時代,漢音借自中古的唐代)與地域(吳音借自中古的南方,漢音借自中國的北方)的來源得到理解。
五、結語
以上就聲母為g、k、h的漢字分別在漢語、日語里的發音狀況進行了列舉,并進行了一些淺顯對比研究。從上面可以看出,漢語的音韻系統演變歷史久遠,復雜多變,而日語的音讀在漢語中追根求源都有所體現,并且漢字中的方言特點,以及傳入日本的時間差異等現象,在日語中都能發現。從漢語音韻系統可以找出日語音讀發音的規律,同樣從日語音讀中也可以發現漢語音韻的演變歷程,這對漢日語音韻研究都十分有利。
參考文獻:
[1]成春有.日語漢字音讀研究[M].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2002.
[2]張升余.近世唐音[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7.
[3]丁鋒.日漢琉漢對音與明清官話研究[M].北京:中華書局,2008.
[4]林瑞.日語漢字音讀研究[M].烏魯木齊:新疆教育出版社,2003.
[5]高本漢.中上古漢語音韻綱要[M].濟南:齊魯書社,1987.
1、漢字的一般常識
(1)漢字的造字法
一般來說,漢字的造字方法有象形、指事、會意、形聲。我國古代對造字法有“六書”的提法,除了上述四種外,還包括“轉注”和“假借”。但嚴格說來這兩種應屬于用字的方法。
(2)漢字的形體及其演變
每個漢字都是一個獨立的
形體, 構成漢字形體的最小單位是筆畫。 漢字的基本筆畫是由點和成演變而成的八種筆畫:點、豎、撇、捺、提、折、鉤。
漢字產生都是幾千年,形體在不斷地演變。主要經歷了甲骨文(鐘鼎文)、篆書、隸書、楷書、草書、 行書到現在使用的簡化字這樣一個過程。
2、正確書寫漢字
(1)注意字休的規范化
(2)不寫錯別字
3、熟悉漢字的偏旁,部首,筆畫和筆順的知識, 掌握查字典的方法。
4、漢字中形聲字形旁與聲旁的六種配合方式
(1)左形右聲(2)右形左聲(3)上形下聲
(4)下形上聲
多年來,識字教學由于在理念上的眾說紛紜故在形式上表現得異彩紛呈。雖然在形式上百花齊放,但在實質上多數的識字教學還是通過分析漢字結構、拆分漢字筆畫、機械抄寫漢字形體的方式來加強對漢字的識記,這種把漢字當作僵死的符號來死記硬背,極大地加重了學生的學習負擔、降低了學生的識字興趣、直接導致學生厭學、棄學?!白掷碜R字”則是從漢字的特點出發,遵循漢字的造字理據和演變規律,圖文并茂、生動形象地呈現漢字構字原理和文化內涵的一種識字方法。經過多年的探索研究,我們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字理識字”是承傳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
一、字理識字有助于掌握漢字的構形規律
漢字的形體不是隨便畫成的,而是遵循著一定的原則和方法,也就是說,漢字的構形有一定的理據。如果我們在識字教學中把漢字的構形理據分析出來告訴學生,讓學生知道某個形體的構形原理及其演變過程,讓學生掌握漢字的構形規律,這樣的識字教學,它的科學性和高效性可想而知。漢字是一個互有聯系的符號系統,它們的組合有理據、有序列、有層次、有類別,只要我們掌握其中的規律,就可以由此及彼,舉一反三,從而以簡馭繁,成批識讀,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昭”字,從“日”“召”聲,“召”又從“口”“刀”聲,共得三個基礎字,然后按構字原理循序漸進地聯系相關字形進行教學,就會出現一系列的互有聯系的字形。如“召”組成“昭、招、沼、詔、苕、韶、紹、邵、劭、p、笤、齠、髫、迢、”“昭”又組成“照”……諸如此類,先識字成為后識字的基礎,相關聯系的字互為背景,互有聯系又互有區別,這樣從字理出發按構形規律,系統地教學漢字,比起忽略字際關系的死教硬記來,效果無疑會好得多。
二、字理識字有助于激發學生的識字興趣
字理識字就是通過對漢字形體的析解,從中感悟漢字本身的深刻內涵,讓學生感受它的獨特魅力。如我們在教“大”和“男”時也可以這樣講,“人”跨腿伸臂表示“大”(這樣站立的人所占的空間和面積當然大了),古代在“田”間出“力”勞作的是“男”人(男字不但明確地定位了男人的社會分工,也反映了遠古社會男耕女織的社會現狀),那么,當“大”“男”等字再出現在學生面前時就不會是抽象的筆畫符號,而是一幅幅生動的圖畫,一則則美麗的故事,一個個神奇的傳說,甚至還會浮現出動態性的內心視像,較之抽象的符號識記,這樣講“理”的識字,其“質”是根本不同的。識字要以感知為先導,并有分析、綜合以至推理、判斷等思維活動參與,而最主要的過程是記憶。機械記憶容易遺忘,意義識記則印象深刻。講析字理的識字方法是抓住了漢字的構字原理,為學生提供了更多記憶和聯系的線索,大大提高了學生的識字興趣。
三、字理識字有助于正確理解漢字的形義
由于漢字形體的局限和客觀事物相互聯系的復雜,漢字在據義構形的時候就難免出現一些形近字,加上長期的發展演變,現代漢字中形近字更多。其實,漢字構形是有依據的,漢字的演變也是有規律的,如果我們能從字源上講清楚形近字各自的構造原理,又能從演變過程中說明某些因變化而形成的形近字的現實依據,然后結合辭例用法,讓學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那么學生的印象肯定很深,讀錯用錯的機會就可能大大減少。例如:“盲”和“肓”,“盲”指的是眼睛看不見,所以從目;“肓”是指人肉體的一個部位:心和隔膜之間,故從肉,而“肉”跟“月”同形。這樣學生就容易區別了。通過這些字學生就可以做到因形知義,準確地區別字形,正確地理解字義,從而牢固地掌握漢字、達到正確應用漢字。
四、字理識字有助于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
對學生而言,學習文言文,除了承傳語言文字的意義外,對提高青少年的傳統民族文化素養也意義深遠;對于社會而言,文言文教育能產生一種民族凝聚力,將古今的社會精英與廣大的民眾聯系起來,學好文言文意義重大。但是,文言文的學習相對于語文其他知識來說是比較難的,尤其是對小升初孩子來說,更是頭疼。如何讓學生克服學習文言文的為難情緒,我感覺如果我們從小學開始就用字理識字的方法來學習漢字,讓學生從漢字的古文字、字源義來學習、識記漢字,我相信到初中學習文言文的效果會是截然不同的,如左耳旁,與山或高臺有關,“畢力平險”的“險”――險峻的高山;和“無隴斷焉”的“隴”――高山;“其隊可止”中的“隊”――通“墜”,從高處落下;“阡陌交通”中的“阡”――有高壟的田地。學生懂了左耳的意思,即使背不下來書下注釋,根據上下文的意思,臨場發揮也能猜個八九不離十。
漢字的起源和發展,與中華民族的文明緊密相關,它是中華文化的基本載體,也是中華民族思想交流和傳播的基本工具,在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進程中起著重要作用??梢赃@樣說,沒有漢字,就沒有中華民族光輝燦爛的文化。多年來的實踐研究證明,“字理識字”對繼承和發揚我國的傳統文化具有重要意義,是承傳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
(作者單位:吉林省吉林市昌邑區教師進修學校)
關鍵詞:古文字構造法;漢字教學;對外漢語教學;六書理論
漢字的發展經歷了從圖到字,從少到多,從抽象到具體的漫長歷程。古人研究文字,有“六書”之說,就是將漢字的形、音、義三者統一考慮。
什么是“六書”呢?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敘》(又作《說文解字序》)中提到:一曰指事,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可見,“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三曰形聲。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會意。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鄭“武”“信”是也,五曰轉注。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托事,“令”“長”是也。
本文將以六書理論為依據,結合甲骨文、金文字例分析漢字的基本構造模式。(轉注和假借雖在“六書”之列,現一般認為其實為用字方法,而非一般意義上的造字法。在此將不作列舉。)
一、指事字
漢字中一小部分是由象形字和一個指事符號構成,而這個指示符號表達漢字的本義。這類漢字稱為指事字。指事字中常見的基礎漢字有“上”“下”“一”“十”“本”“末”等。
以“中”為例:
甲骨文和金文中()為旗形,代表兩軍部隊,中間部件為兩軍中間不偏不倚中立地位的非軍事地帶。又作空曠地面的中央地帶,由旗桿標出位置,方便部族聚集。
在講解漢字“中”的時候可以結合“中原”(中國)、“中央”以及中國國旗等文化知識給學生予以介紹。在漢語教學課堂中,積極適量地加入相關的中華文化知識在里面,不僅可以滿足學生對于中國文化的了解欲望,還可以增加課堂趣味性,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象形字
漢字源于物形。物,本身有其音,據此物所造之字也就被賦予了讀音,由此產生的漢字便是象形字。此類漢字教學中,應該抓住象形表意的特點,用圖畫和分析字形的方法理解字義,記憶字形。由于造字規律所限,常用的漢字中,象形字大概有僅兩百個左右。但是這二百多個象形字對于提高漢字學習者的學習興趣有著重要影響。常見漢字如“日”“月”均是象形字。
以“?!弊譃槔?。
甲骨文,以牛頭代表牛,突出牛角這個主要特征。文字表達牛這個物的含義。
金文,仍是以牛頭為象形。因為金文是澆鑄而成,渾厚的筆畫使牛頭的額形象更完美。
其它類似用于表動物名稱的漢字有“馬”“豬”“龍”“鳥”“羊”“魚”“虎”
“象”“鹿”等。實際教學中,可以如上圖所示范,結合動物圖片演示漢字的出現和演變過程,加深學生印象。
具體的漢字課堂教學中,還可以讓學生“畫”漢字。每個學生選擇可不同的漢字進行演示,然后根據畫出的“漢字模型”在班級上跟所有師生一起分享其中的故事,故事中可以再次穿插圖畫把漢字作出進一步演繹。通過“畫”漢字和“講”故事,用編寫繪本故事的方式,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課堂展示所學漢字,表達各自的見解,對漢字中蘊含的深層次文化內含進一步探討學習,加深學生對漢字的了解以及漢字學習的興趣。
三、形聲字
形聲字是在象形字、指事字、會意字的基礎上形成的,是由表示意義范疇的意符(形旁)和表示聲音類別的聲符(聲旁)組合而成。意符一般由象形字或指事字充當,聲符可以由象形字、指事字、會意字充當?!靶温暋币云湟话氡硪?、一半表意的結構模式,適應了記錄漢語的需要,是一種最能產的造字方式,成為創造漢字的主要方法,現代漢字中,形聲字的數量最多。然而,由于漢語發展歷史久遠,古音與現代漢語發音有說不同;古語有云“十里不同音”,區域漢語方言發音有出入,我們在看待形聲字聲符時,不要糾結于其在漢代漢語普通話中的發音。
以下是漢字的聲符(音符)舉例。
常見漢字以“方”為聲符的如:芳、坊、紡、放、仿等。
金文常見漢字以“平”為聲符的如:蘋、砰、評、坪等。
常見漢字以“方”為聲符的如:俘、孵、浮等在課堂教學中,應積極借助多媒體教學工具,讓聲符發聲,意符表意,幫助學生建立起形音、形義聯系,理解字義??梢圆捎矛F有的教學資料,也可以讓學生參與制作視頻短片,語音文件,小型話劇表演等方式演繹、詮釋漢字含義。抓住漢字讀音演變規律,使教學收到舉一反三的效果,讓傳統上枯燥的漢字學習變得豐富多彩。
四、會意字
由兩個以上不同物形符號組合在一起,可以從中領會其意思的字,簡稱會意字。會意字是象形字的發展,不同的象形符號用不同的形式組合在一起,表達不同的含義。會意造字法產生的漢字數量更多,使用更廣泛。會意字造字法演變出的常用漢字用“家”“休”“朋”“友”“明”“從”
“森”“胖”“多”等。
以“福”字為例。
甲骨文中,左邊“T”形部件意為祭祀用的供臺;右邊部件意為雙手舉起酒器。會意為祈福。文獻記錄中顯示“福”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有多鐘不同但是類似的寫法,歸根于古人漢字書寫還沒有統一規范。但是,“福”字的根源和演變在上面完全可以體現。
教學中,可以將福字在現在漢語中豐富的文化內涵引入,介紹春節以及春節有關的傳統。條件允許的話還可以加入書法入門課。
五、結語
我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漢字作為表意文字,對于母語是表音文字的非漢字文化圈學習者來說在認知書寫上必然是困難的。如何讓漢字學習更加有趣,吸引學生而不是讓學生“聞漢字色變”是漢語教學工作者應該重視的。分析漢字的造字模型,探討漢字衍變過程和規律,有利于激發學生漢語學習興趣,從而提高學生的漢語學習水平。
漢字發展至今,經過數千年的演變過程,以及近代的漢字繁簡字改革,基本上已經定型。漢字承載著深厚的中華文化,在進行漢字教學、演示漢字演化規律過程中,適量加入中國傳統文化知識,讓漢字教學中的文化滲入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文化知識的引入也能加深學生對漢字的理解和記憶,有利于學生的跨文化認知水平的提高。
漢字教學也不應該只停留在對外漢語教學初級教學階段,應該讓學生認識到漢字學習對于了解中國文學,尤其是古代詩詞作品的重要意義。音、形、意兼備的漢字在詩詞中可以傳達深厚的文學意境。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可以通過開設漢字課程,融入書法、繪畫等中國元素,讓學生欣賞漢字美,才能真正體會中華文化及文學最品種蘊藏的深厚美學。
【參考文獻】
【關鍵詞】漢字信息技術課堂教學
一、選題定位
寫中國字,做中國人!但是對于中國漢字,只有親近他、了解他,才可能喜愛他、才能更好地表現他,所以漢字文化是孩子們必須了解的。而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蘇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專題――漢字》一課,恰好能給予學生一個接觸漢字,感受漢字魅力,培養熱愛祖國語言文字情感的機會。
二、技術優勢
對于本專題,在常規教學中會出現以下兩個難題:
1.漢字是表意文字,由圖形發展而來,其內在藝術性、豐富的文化內涵、本身的形象美在常規教學中很難得到充分展示。
2.“漢字”專題講授需要大量資源的補充支持。
那么,利用信息技術就能使以上兩個問題迎刃而解,使我們的課堂教學內容充實、色彩豐富、生動性增強,有助于學生更好的了解漢字,親近漢字,也有助于教者在教學中做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從而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
三、策略目標
對于本課在設計前我思考最多的是三點:學生缺少什么?學生需要什么?信息技術可以給予什么?對于前兩個問題,我的回答是:孩子們普遍缺少對漢字文化的認識,他們中的大多數不知道中國字符號性的優秀,也因此無法意識到古人的聰明!他們需要感受到文字,經歷一次愉悅的文化洗禮。對于第三個問題,我想結合我的具體設計進行介紹。
有以上三個思考,本專題的教學目標就很明確了:
1.知識目標:了解漢字的歷史和特點,感受漢字的魅力。
2.能力目標:理解漢字的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樹立規范用字的意識。
3.情感目標:激發學生學習漢字的熱情,享受學習漢字的樂趣,培養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
教學重點:了解漢字的起源和演變,感受漢字構造魅力,培養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
教學難點:理解漢字的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樹立規范用字的意識。
四、設計理念
以信息技術為橋梁、以興趣教學為主線、以創設情境為手段、以了解漢字為目的。
五、教學設計
現在我來具體說一說我的教學設計,同時也是來具體回答前面所提到的問題:信息技術可以給予什么?
(一)走進漢字王國
這一環節作為本課的導入,通過播放動畫《有意思的漢字》,給予學生任務性問題:說說你都發現了什么?
(設計意圖:在這一環節中播放由漢字演繹的動畫,展現了在常規教學中所難表現出的形象美,契合學生的興趣點,引導學生積極的參與到本節課的教學內容中。為下面的學習做一個很好的鋪墊。)
(二)遨游漢字王國
(設計意圖:因為整個課件基調都是在童話般的氛圍中開始的,那么為了配合這樣的情境,將教學重點部分的三個模塊,設計為“三扇大門”。并且畫面中右側的“資源導航”為這一環節提供了大量的相關資料信息,使課件既可以是教師課上的講授課件,又可以成為學生課下的自學課件。
第一模塊
中國漢字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漢字。我國的漢字究竟是怎樣產生的呢?中國最早的字是什么?又是如何發展演變呢?讓我們共同打開王國的第一扇大門――漢字之史。
⒈漢字起源
文字把人類社會的原始階段和文明階段區分開來。那么從古至今,關于漢字起源的傳說都有哪些呢?它們的可信度又是多少呢?讓我們去了解一下吧!
在這里提供了四種起源說,它們分別是:a.結繩說;b.八卦說;c.倉頡造字說;d.圖畫說。
(設計意圖:這一部分讓學生結合課件所提供的圖片和可信度的解說自主閱讀,確定“漢字起源于圖畫”。)
⒉漢字演變
結合剛才所學,觀看視頻《漢字形體的演變》,提出任務性問題:你能嘗試著概括出漢字演變的過程嗎?大體過程為: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草書行書楷書。
(設計意圖:這一部分要求學生通過視聽,認真歸納。通過對“漢字之史”的學習,完成了知識目標中提出的“對漢字歷史的了解”。)
第二模塊
有人說:“漢字是中國的第五大發明?!薄皩W習漢字能使人變得更聰明。”他們為什么這樣說呢?讓我們打開王國的第二扇大門――漢字之奇。
⒈構造方式。“六書”即為:a.象形;b.指事;c.會意;d.形聲;e.轉注;f.假借。其中前四個是指造字之法,后兩個為用字之道。
(設計意圖:在這一部分師生共同觀看視頻講解,并結合文字定義,互助學習,得出結論。)
⒉自我檢測
(設計意圖:這是利用Flash自制的一個檢測游戲,通過以上的學習,檢測對四種“造字之法”辨析和理解,做到即檢即知,提高了學生的參與性,有效的完成了知識目標中提出的“對漢字特點的了解”。)
第三模塊
(設計意圖:為了再次激發學生的興趣,我設計了第三扇大門――漢字之趣,讓學生在游戲和生活中進一步體味、感受。從而完成情感目標中提出的“享受學習漢字的樂趣,培養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
(三)致謝漢字王國
(設計意圖:為了實現教學難點的突破,即“理解漢字的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樹立規范用字的意識”,我設計了最后一個環節:致謝漢字王國。)
⒈七嘴八舌話漢字
研究探討:⑴你認為漢字會在電腦時代被淘汰嗎?⑵你認為漢字會被拼音文字所替代嗎?⑶你認為現在的書刊中常常有漢字夾字母的情況好不好?
(設計意圖:在之前所學基礎上進行探究,進一步認識了漢字的價值,產生了認識上的飛躍,達到理性思維階段,自覺維護漢語言文字的純潔性。)
⒉ “啄木鳥行動”
開展“啄木鳥行動”,分組到校園或街道調查錯別字、不規范用字和不準確拼音等情況,并形成報告,請有關部門及時糾正。
⒊給我留言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討論、交流,便于學生理解漢字的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樹立規范用字的意識,實現了教學難點的實破,從而也使課堂教學延伸到了課外拓展。)
(四)結語
摘 要:高中文言文教學一直都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本文以《勸學》(荀子)作為教學案例來闡釋“六書”理論在高中文言文教學中的應用與實踐,試圖將漢字造字法推廣到高中語文文言文的教與學之中,讓其成為文言文教學中“應試”與“應需”的均衡器。
關鍵詞 :漢字造字法 六書 文言文教學
一、造字法引入讓語文教學從“應試”走向“應需”
文言文作為高中語文的核心部分,在整個高中語文教學活動中的意義重大。
《浙江省普通高中學科指導意見·語文(2012版)》(簡稱《意見》)對高中文言文的學習作了以下說明:“1.理解并積累常用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理解版斷句、被動句、賓語前置、成分省略等文言句法和詞類活用現象,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2.培養篩選文中信息、歸納文章內容、分析和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的能力。3.理解常見文言文體的特征和常用的寫作技巧,明確文體和技巧對于表情達意的作用,賞析文章在構思立意、謀篇布局和遣詞造句等方面的精妙。4.賞析人物形象、體驗作者情感、體會作品思想,從中汲取民族文化精華,并從歷史視角和當代立場評價文章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5.背誦《意見》中規定的經典名篇,汲取語言營養,豐富自己的語言積累。”
這一說明與《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也是相一致的。它能夠使學生在“積累·整合”“感受·鑒賞”“思考·領悟”“應用·拓展”“發現·創新”這五個維度中獲得發展。
然而,一方面由于文言離現代學生生活時代較遠,語言使用環境懸殊,字詞生疏難懂,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普遍興趣不多。另一方面,文言文詞量大,用法靈活,這對于文言基礎比較薄弱的高中學生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再者,傳統的文言文教學中,教師奉行“字字落實,句句清楚”的八字真經,以致在學生中流傳著“一怕作文,二怕文言文”的說法。因此,無論在心理層面還是實際興趣方面,文言文是絕大多數學生掌握起來比較困難的內容。
然而,教師可以將漢字的造字法引入高中文言文的常規教學中去。造字法是極具語文味的教學內容。它指的是一種文字系統里的每個字是怎樣從無到有被造出來的。一方面,在“六書”理論的指導下,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漢字形成演變的特點,提高學生文言文學習的趣味性。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真正打心底里喜歡上了文言文,他們才能夠邁出第二步去接受、學習文言文。其二,這也可以讓學生在感受漢字音形義相糅合的構造之美的同時,觸摸源遠流長的漢字文化的脈搏,嫁接起古漢語與現代漢語之間的傳承之橋,從而促進文言文教學。
也就是說,將漢字造字法推廣到高中語文文言文的教與學上去,讓造字法成為文言文教學中“應試”與“應需”的均衡器。所謂“應需”,即通過對學生進行某種刺激,讓其內心主動地形成一種對文言閱讀的強烈渴求,這種內心主動的渴求是推動學生行動最首要的動力。受這種由興趣而產生的渴求的刺激,學生就會積極投入到文言學習中去,自主地尋找培養良好古漢語語感的方式與途徑,從而努力提高對古詩文語言的感受力,深化熱愛祖國母語的感情,更深層次地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所謂“應試”,即一名高中生在該階段所要具備的高中語文文言最基本的素養。這屬于應用的層面。即要求學生能夠在生活和其他學習領域中,正確、熟練、有效地運用語言文字。通過廣泛的實踐,提高語文綜合應用能力。功利性來講,“應試”直接的評價方式呈現在卷面或成績上。
“應試”的結果可能導致學生對語文文言文學習興趣的下降,而漢字造字法選取一些典型性的漢字的變形歷史或造字意義來進行解釋,語言文字的魅力便可一覽無余。將造字法引入高中語文文言教學中來,讓學生內心對文字產生真正的興趣,文言文教學課堂便瞬間“活”起來了。
二、“六書”理論在高中文言文教學中的應用策略與實踐
漢字起源于圖畫文字,但漢字又是表意文字,因此我們說漢字的理據性是與生俱來的。但隨著語言文字的不斷演變發展,有限的文字符號,其詞語意義也在不斷地變化和引申,文字符號變得越來越抽象。漢字這種演變過程中的隸變、簡化等在某種程度上大大降低了漢字的理據性,但是漢字的理據性依然存在。
許慎《說文解字》提出的“六書說”便是對漢字理據性的有力證明。它系統地闡釋了漢字的造字規律,并提出了“象形”“會意”“指事”“形聲”“轉注”“假借”六種造字法。其中,“六書”不能單純地認為就是造字法,前四種象形、指示、會意、形聲是造字法,而轉注和假借則為用字法。而前三種造字法——象形字、會意字、指事字的理據性可通過漢字的演變歷程清晰地看出。形聲字的理據性可從形聲字形旁的形體上直接看出?!傲鶗崩碚搶h字變化規律和構成的闡釋,有力地說明了漢字的理據性。漢字的理據性運用對高中語文文言文教學有重大的意義,它可以大大加深學生對漢字的認識和理解,幫助學生識記漢字的字形、字音、字義,提高我們文言教學的效率。
在實際的文言文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充分利用漢字的特點,對漢字進行“六書”分類,根據不同分類的特點,結合漢字的發展和歷史,揭示漢字的內部理據,將漢字內部結構的理據充分展示給學生,讓學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的興趣。
“六書”理論在高中文言文教學中應用的一般步驟為:首先展示漢字的演變過程,即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的演變過程。展示圖片或由教師在黑板上勾畫,這是一個直觀的過程,學生會很容易理解這個字的意義。再次,根據所展現出的圖片,教師再仔細說明其演變成現代漢字的過程,這很容易幫助學生記住現代漢字的字形,并讓他們知道為什么這個漢字會是這樣寫的。最后,記住該漢字的讀音,這樣學生便可以很好地理解這個漢字的整個系統——形、音、義的結合體了。
例1,以前在教學荀子的《勸學》后得到的反饋是:很多學生對于文中兩句話的默寫總是出錯。這兩句話是“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與“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這兩句中的“致”和“至”,學生總是屢寫屢錯。因此在這一次的教授過程中,筆者參考《說文解字》,運用“六書理論”試圖將這兩字的區別告訴學生。
“至”,象形字?!皬囊?,一猶地,指事,不去而下來。古文從土,上亦象飛下之形。尾上首下?!薄爸?,鳥飛從高下至地也?!保ā墩f文》)因此“至”的本義為“到來、到達”。
“致”,形聲字,《說文解字》:“[卷五][夊部]:致,送詣也。從夊從至。陟利切。”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送詣也。言部曰。詣,候至也。送詣者,送而必至其処也?!薄爸隆?,左邊為“至”,右邊為“攵(反文旁)”。
“攵”即“攴”?!瓣贰弊窒笮?,《說文解字》:“攵,小擊也,即手執竿輕敲?!奔坠俏南笠允殖终然虺直迵舸蛑?。從“攴”“攵”旁的漢字,本義大多與鞭打、敲打有關。
從“至”“致”“攵”三者的甲骨文可以看出,“至”“致”二字的區別就在于“攵”。兩者都有“到達”之意。但“致”因多了“攵”,這個“到達”的意思,確切地說是“憑借他人的幫助而到達”。這正與文中“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一句意思吻合。相反,“至”就是指“不借助外物的自然到達。”
許慎將象形字定義為:“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諸拙,日月是也?!毕笮挝淖?,每個文字就像一幅圖畫,形象地展現出上古先民們對客觀現實世界事物的認識。根據象形字這樣的特點,教師在文言文的教學活動中,可以運用圖畫進行教學。圖畫直觀而形象地展示了漢字所要表達的意思,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而且告訴他們漢字在演變過程中,沉淀著中華上古先民的智慧,讓學生對中華文化更感興趣。
例2,“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中“就”為何有“接近、靠近”之意?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就,就高也。從京從尤。尤,異于凡也?!惫痧プⅲ骸按搜匀司透咭跃右??!笨讖V居注:“京,高丘也。古時洪水橫流,故高丘之異于凡者人就之?!币虼?,“就”的本義為“到高處去住”。后來詞義又引申為“靠近(高處);走進;趨向(高處)”,再引申為“擔任”(如:就職、就事)、“完成”,即“已到達高處”。而后來的這幾個引申義都是從本義出發,意義上都是有聯系的。
例3,“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中“疾”的詞義形成過程。
甲骨文= ,像一個人在戰場上被箭所射中?!墩f文》:“疾,病也。從疒矢聲?!倍斡癫谩墩f文解字注》:“矢能傷人,矢之去甚速,故從矢會意。” 因此,“疾”的本義為“中箭受傷,臥床休養”。又因“從矢會意,矢之去甚速”,因此,“疾”又有“快,速”之義,聯系“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該語境,“快,速”之義又引申為“(聲音)洪亮”。
后來“中箭受傷”這一本義引申為形容詞“疼痛的”之義(如:痛心疾首)、動詞“厭惡、憎恨”之義(如:疾惡如仇)等。
例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中“絕”的詞義形成過程。
《說文解字》:“絕,斷絲也。從糸,從刀,從卩。,古文絕。象不連體,絕二絲?!币虼耍敖^”本義為“將絲線切斷”,引申為“斷,斷絕”“停止、消失”之義。兩山斷絕,如何到達?那么只有“橫渡”了。因此,“絕”又引申為動詞“橫渡”之義。
三、對高中語文文言文教學的建議
在中學教學中,文言文教學有著較高的認識功能,它是廣大中學生接觸傳統文化的起點。它使學生去閱讀、去思考、去吸取,與兩千年前的大師直接對話,了解并深刻地認識我們的祖先,懂得我們的歷史,從而繼承和發揚我們的文化。利用“六書”理論進行文言文教學,這是一件值得推廣與普及的文言字詞教學方法。漢字的形體結構很有奧妙,通過對漢字形體的分析,一方面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同時由形而義的過程,又是有道理可言的。因此,學會用此知識進行文言文的學習,便可以形成師生之間語文文言文教與學的快樂氣氛,以此來代替機械地死記文言詞義的方法。
當然,教師也不能簡單生硬地套用傳統“六書”理論。一味地理論解釋或許會讓學生陷入新的枯燥中去,因此在具體的教學實踐時,不妨采用一些能激起學生興趣的教學方法,比如在解說象形字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采取圖示教學法、聯想教學法。圖式教學是一種直觀的圖片呈現,它能將字形、字形演變過程以及中國祖先的造字意圖形象地展現在學生面前。而聯想教學法則是一種在圖式教學基礎之上的適應學生年齡層次的教學方法。它需要學生展開想象與聯想,尋找各個義項之間的聯系點,從而更好地記憶、理解詞義。
總而言之,文言文是中華民族的一大瑰寶,它蘊藏著豐富的傳統文化內涵。如何讓學生從中汲取更多的營養,或許漢字造字法可成為一渠活水,讓高中文言文教學課堂真正“活泛”起來!
參考文獻:
[1]楊自儉.字本位理論與應用研究[M].山東教育出版社,2009.
韞是多音字,讀yùn或wēn。韞是動詞,有收藏、蘊藏的意思,常用于人名。出自陸機《文賦》:石韞玉而山暉。韞的詞組:韞藏(蓄積而未顯露)、韞櫝(隱藏其才不為世用;或指隱藏其才以待時;也指深閨中的才女)、韞愚(愚笨的樣子)、韞櫝而藏(比喻為才不為世用)。
漢字:
漢字又稱中文、中國字,別稱方塊字,是漢語的記錄符號,屬于表意文字的詞素音節文字。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六千多年的歷史。在形體上逐漸由圖形變為筆畫,象形變為象征,復雜變為簡單;在造字原則上從表形、表意到形聲。除極個別漢字外(如瓩、兛、兣、呎、嗧等),都是一個漢字一個音節。需要注意的是,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國在歷史上都深受漢文化的影響,甚至其語文都存在借用漢語言文字的現象。
現代漢字是指楷化后的漢字正楷字形,包括繁體字和簡體字?,F代漢字即從甲骨文、金文、大篆(籀文)、小篆,至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演變而來。漢字為漢民族先民發明創制并作改進,是維系漢族各方言區不可或缺的紐帶。現存最早的漢字是約公元前1300年殷商的甲骨文和稍后的金文,西周時演變成籀文,再到秦朝的小篆和隸書,至漢魏隸書盛行,到了漢末隸書楷化為正楷。楷書盛行于魏晉南北朝,至今通行。
(來源:文章屋網 )
在通過本單元的學習中,我了解了漢字的由來,就讓我來說一說吧!
漢字早在四千年前就有了漢字。漢字是從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逐步的演變過程。我們現在常寫是楷書,因為楷書端莊,比較好寫大多數人都比較喜歡書寫。在楷書后面還有兩個分別是草書----行書。而小篆、隸書古色古香,行書流暢也受不少人士的喜愛。在甲骨文的歷史上,第一個發現甲骨文的人是王懿榮。有一天,因為王懿榮生病了,在藥鋪買了一包藥叫龍骨,他在吃之前細致的觀察了一下這個龍骨,一看就引發了天下的大震動。他發現龍骨上面有許多文字,于是,他把那家藥鋪的龍骨全都買了回來,結果發現每一個龍骨上都有文字,于是就有了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人們把這些文字命名為甲骨文。但在四千多年的演變過程中,現在的文字變得越來越簡單了。這就是甲骨文的由來,你們知道了嗎?
在本單元的學習中,我了解了漢字的由來,了解了漢字的演變過程,了解了甲骨文的由來,那你們了解了什么呢?
【摘要】在中國漢字中,各個歷史時期所形成的各種字體,有著各自鮮明的藝術特征。漢字的演變是從象形的圖畫到線條的符號和適應毛筆書寫的筆畫以及便于雕刻的印刷字體,它的演進歷史為我們進行藝術設計提供了豐富的靈感。在裝置藝術中,將漢字各種字體的特點及風采巧妙運用,創造出了很多構思新穎獨特的藝術作品。
【關鍵詞】中國漢字;漢字藝術;裝置藝術;運用
一、概述漢字的演變發展過程
中國漢字經過了6000多年的變化,經過了由甲骨文到金文,小篆,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的演變過程,以上的“甲金篆隸草楷行”七種字體便有了“漢字七體”的說法。漢字的產生,有據可查是在約公元前14世紀的殷商后期,這時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到了西周后期,漢字發展演變為大篆。大篆的發展奠定了方塊字的基礎。后來秦朝丞相李斯對大篆加以去繁就簡,改為小篆。但是小篆的根本性缺點在于它的線條用筆書寫起來很不方便,所以幾乎在同時也產生了形體向兩邊撐開成為扁方形的隸書。到了漢代,隸書發展到了成熟的階段,漢字的易讀性和書寫速度都大大提高。我們今天所用的印刷體,皆由楷書變化而來。介于楷書與草書之間的是行書,它書寫流暢,用筆靈活,至今仍是我們日常書寫所習慣使用的字體。到了宋代,隨著印刷術的發展,雕版印刷被廣泛使用,漢字進一步完善和發展,產生了一種新型書體――宋體印刷字體,而后被日益廣泛地使用。
二、關于裝置藝術的詮釋
裝置藝術在中國的興起是20世紀80年代,在90年代前期的中國美術中,已作為極有實力和潛力的藝術形式之一。而中國文字的象形、會意、形聲等起源造字規律以及后來藝術發展歷程的諸多與漢字相關藝術自身“同構表意”的哲學思想本身就對漢字在古今發展具有潛在的、內發性的創造力。因此,在當代藝術發展歷程中,造型藝術、裝置藝術,乃至其他設計等藝術門類都可以充分挖掘文字自身的造型結構,并應用其內涵與外延,根據裝置、設計、繪畫等創作要求,交出令人耳目一新的答卷來。
三、漢字在裝置藝術中的運用
漢字作為一種符號與表現形式運用到裝置藝術中的創新與創意正不斷的涌現和發展。當代藝術家邱志杰的與文字相關的《念叨》、《啞鐘》等系列作品奠定了當代藝術中關于觀念的漢字之應用形式的基礎,并迅速得到藝術界的關注和研究。年輕藝術家曾偉豪的漢字裝置作品《覓風音》,這是一件以多幅漢字為主軸,利用人體導電原理的方法,通過多媒體裝置演繹出漢字形聲的裝置藝術作品。這件作品是將漢字的部首進行拆解,然后制作成黑色巨型膠條,當參與者拉上部首其中兩端,現場就會發出不可預測的電子音訊,產生了形與聲的互動。在字的形體之外,音響憑靠空氣進行傳播,人們在尋找聲音的來源時,憑靠的反而是聲音,而非看不見摸不著的空氣,在《覓風聲》自由吹動的導電字條,字與字的隨意組合可以激蕩出略顯嘈雜的聲音,通過參與者親自組裝的字形和聲音,沿著地面斜坡和延伸的墻面,隨著手的觸摸發出聲音,透過有聲與無聲的線條探尋隱藏的漢字趣味與聲音想象,這正符合了趣味性和獨創性的特點。
本人的本科畢業設計作品《八卦》也是關于文字拆分及其應用的具體實踐。提出“關于‘八卦’”這個問題,其實就是通過文字的拆分來做文章?!鞍素浴背鲎浴吨芤住贰.敃r做這個作品時理解為:這八個字以及其對應八個符號,用來代表中國古人對環境的獨特性理解。作品的基本元素是“字”,“字”賦予“平面”,“平面”構成三維空間的立方體,同時也是一個由“文字”所構成的最為概念化和本質化的空間。作品中每個平面的字由不同的字體、大小、朝向來重復和疊加,構成一看似“雜亂”的背景,而中心是由一個現代化印刷的標準體――“宋體”和代表中國傳統的“隸書”拼接而成,這種對“八卦”文字的解構和拼接也是作品所暗藏的深層意義,它主要表達現代人和環境的種種矛盾,以及凸顯現代人對于環境的種種作為和從古代所延續的人類文化上的斷層。
當然“八卦”作為中國文化的博大精神的樸素的科學遺產《周易》的核心應用價值,其在當代藝術中的拆分應用尚不足以說明其普遍性規律和原理的話,那么奧運會的“和”字演出,以及武當山的“靈”字詮釋及系列設計,也是對中華文化的精髓――漢字的一種新的應用,與拆分的原理一樣。同時說明的是,漢字的拆分應用在本章節是借與裝置藝術的關系而提出,但是絕非是僅僅停留和使用在對裝置藝術的應用上。
注:《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中解釋“八卦”是我國古代的一套有象征意義的符號。用“一”代表陽,用“--”代表陰,用三個這樣的符號,組成八種形式,叫做八卦。每一卦形代表一定的事物。乾代表天,坤代表地,坎代表水,離代表火,震代表雷,艮(gèn)代表山,巽(xùn)代表風,兌代表沼澤。作品借用“八卦”中的“乾、坤、離、坎、震、艮、巽、兌”(這八個字分別對應自然世界中的天、地、雷、水、山、風、火、澤)。
如何抓好小學中年級的識字教學呢?我總結出以下幾點:
一、 多元識字,激起興趣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痹鯓硬拍芗ぐl學生的識字興趣呢?
1. 演示漢字演變過程。“有趣的漢字”講的是漢字的演變過程,它告訴小學生漢字的“家”由甲骨文到金文,再由金文到小篆、到楷書的演變過程,這個“家”字的出現還引出了一個小故事。學生不但了解了漢字的演變過程,而且知道了一些歷史知識,他們對這些都非常感興趣。學生還自己收集了“日、月、山、鳥”等幾個漢字從甲古文到楷書的大致演變過程并在黑板上用簡筆畫展示出來。
2. 游戲帶動識字。游戲不但低年級的學生喜歡,中年級的學生同樣也喜歡。不過,在中年級,學生玩的游戲難度要加大。如給漢字加偏旁?!爸鳌笨梢约由夏男┢?,變成什么字?學生就可以想出常見的“住、注、柱”,然后進一步探討、啟發,“駐、拄、蛀”就想出來了。
3. 開展識字競賽。學生的好勝心強,喜歡參加一些競賽活動,如開展“火眼金睛”活動,把一些容易讀錯、寫錯的字如“棉、綿,折、拆”等寫出來,讓學生去辨認,認得多、錯得少的學生就是“火眼金睛”。漢字是音、形、義的結合體,根據這一特點,把生字編成謎語,可以幫助學生在猜謎語中識字。如“秋”字,出示:“一半綠油油,一半紅通通,待到豐收時,農民笑呵呵。”字謎競猜,幫助學生識字,記住字形。
二、 辨析字義,尋找方法
一個漢字往往有多種字義,單獨的一個漢字有時很難確定其該為哪種意思,而且讀音也有好幾種。因此,必須置漢字于一定的語言環境中才能確切知道它的讀音、意思。
1. 聯系上下文辨析。當遇到多音字時,這個字到底該讀哪個音呢?這時最好的方法是根據上下文去辨析。多音字處在語言環境中,它們往往跟詞語一起出現,可以根據詞語來讀,如“悶熱”,這里的“悶”就是第一聲;“苦悶”,這里的“悶”就是第四聲。也有的字不是和詞語一起出現的,就要讀懂課文大意,再聯系上下文去分辨該字的音義。
2. 使用工具書辨析。到了中年級,學生的工具書不但有字典,還有詞典,當學生把握不準一個字的發音或者意思時,可以到字典、詞典中找答案。如教學“炊煙”一詞時,學生提問為什么不用“吹”,我讓學生自己查詞典搞清楚兩者的區別。
3. 課外讀物助辨析。中年級的學生,已經能大量閱讀了。教師要引導、鼓勵學生多讀課外書,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不但鞏固識字,而且對字、詞的理解能力也會大大加強,不知不覺中積累了語言材料,辨析字的能力也會不斷提高。
三、 變化方式,記憶字形
中國的漢字雖然結構復雜,形式多樣,但也都是有規律可循的。根據漢字特征,可采取以下方法進行記憶:
1. 部首記憶法。有許多漢字加上部首、去掉部首或者換另一個部首就能變成新的字,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把學過的字進行分類,讓學生說一說某一個字是怎樣由另一個字加、減、換部首得到的,這可充分發揮學生頭腦中的遷移、聯想功能,學生參與其中,記憶更為深刻。
2. 組合記憶法??梢园岩粋€較繁的合體字拆成幾個獨體字來記憶。如“贏”字可拆為“亡”“口”“月”“貝”“凡”,“腐”字可拆為“廣”“付”“肉”等。這類字猛一看,筆畫繁多,但拆開來看,都是一些簡單的獨體字,而且從這些簡單的獨體字中可以揣摩出合體字的讀音、字義。
3. 對比記憶法。這是根據字的間架結構相近或字音相同、相近來歸類、對比進而記憶的一種方法。例如“跑”“抱”“袍”“炮”這四個字,字形、字音相近,容易混淆,若歸類、比較后,可編成順口溜加以區分。如“有足就是跑,有手就是抱,有衣就是袍,有火就是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