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漢字的起源和演變

漢字的起源和演變

時間:2022-05-17 07:21:0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漢字的起源和演變,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漢字的起源和演變

第1篇

昝。中國漢字,上下結構,部首為日,總筆畫數為9。主要釋義有:同“咱”;姓氏;表示時間的模糊位置。漢字,是中文的記錄符號,也在日文、朝鮮文等文字中使用。與英文、俄文、印地文、阿拉伯文等表音的字母文字不同,漢字是典型的意音文字。與拼音文字單詞的單音或多音表義不同,漢字一般單字單音表義。

漢字起源:從倉頡造字的古老傳說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發現,歷代中國學者一直致力于揭開漢字起源之謎。關于漢字起源的說法歷來各家有不同主張,其中比較有影響力的說法有:結繩說、八卦說、刻契說、倉頡造字說、刻劃說和圖畫說。

經歷階段:漢字主要起源于記事的象形性圖畫,象形字是漢字體系得以形成和發展的基礎。后來的演變經歷了幾千年的漫長歷程,經歷了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草書、行書等階段,都在使用楷書,但仍未完全定型。

(來源:文章屋網 )

第2篇

自從學了《遨游漢字王國》這一個單元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漢字的偉大。

漢字起源于五千多年前,從倉頡造字到如今,它們經過了漫長的歷史演變才變成了我們今天所使用的樣子。經過這次漢字綜合性學習活動,我了解了許多關于漢字的字謎、諧音歇后語、漢字的演變等知識,漢字就像一個個頑皮的小精靈充斥在我們的生活中,每當我寫作文的時候,它們在我的筆尖下,或嬉戲,或玩笑,或唱歌……讓我不禁感覺到漢字的神奇,它不僅能精確地表達我們的喜怒哀樂,還能讓前輩的成果世世代代傳承下去。

在《我愛你,漢字》這課的“一點值萬金”小節中,我知道了做什么事都要認真細心,不能寫錯別字,你看,因為掛面廠和進出口公司沒有認真檢查,使烏魯木齊的“烏”變成了“鳥”,讓十八萬元付之東流。還認識了第一個發現和研究甲骨文的人---王懿榮,是他讓沉默了幾千年的文字浮出水面。

看著這些有色彩,有氣味、有靈魂的小精靈們,你會為它們動情。我堅信,在人類歷史的發展長河中,漢字將越來越被人們所珍愛。

五年級:向天歌

第3篇

漢字作為中華文明起源的重要標志,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優美和使用人數最多的一種文字,它是記錄漢語的書寫符號,它記錄了中華文明的燦爛畫卷,承載了華夏文化的歷史長河,距今已有6000多年的歷史,經歷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行書、楷書等形體的演變,在形體上逐漸由圖形變為由筆畫構成的方塊形符號,所以漢字一般也叫“方塊字”。同時利用象形、指事、會意、形聲等造字法,使漢字具有音、形、意兼美的特點,因而往往可以引起我們美妙而大膽的聯想,給人以美的享受。本課的編者著意從整體上讓學生了解漢字及其所承載的文化內涵,積累并梳理漢字的起源、形體、構造、文化等知識。所以利用多媒體營造氣氛,拓展眼界,激發興趣,在聽、看、讀、品、練的過程中學習本課,就成了我們教學的重點。

二、 學情分析

學生從襁褓時的牙牙學語到孩提、小學、初中時的識字、讀書、寫字,幾乎無時無刻不在接觸學習漢字,但能真正熱愛漢字、體會漢字的重要作用和無窮魅力的學生在今天這樣一個“言必稱英語”的時代幾乎少之又少。同時,隨著計算機的推廣,許多學生已都不愿再用筆書寫,導致認字能力的減弱。如何傳承漢字,弘揚我們民族文化,提高國人的國學文化素養,是我們廣大語文教育工作者的當務之急。

三、設計理念

根據課題“優美的漢字”的提示,體會漢字的“三美” ,激發興趣,拓展視野,了解漢字的形體演變及構造,培養學生因形推義學習漢語言文字的能力,培養中學生對國學的熱愛之情,講練結合——講以激趣,練以啟智。

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在教學中扣緊“優美”二字,以欣賞與猜字謎激勵興趣,以興趣激勵學生對漢字知識、文化的探究學習。

作為梳理探究單元課程,要充分調動學生積極參與,體現學生主體,提高學習興趣,引發自主探究的愿望。

四、教學方法

遷移教學法:教學循序漸進,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啟發式教學法:在學生思考的過程中啟發,幫助學生總結。

情境教學法:利用多媒體課件、書法展示,激發學生興趣,感受漢字的藝術和文化。

五、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梳理掌握有關漢字的知識和文化,深刻理解漢字的美。

2.能力目標:學會從現象梳理中發現規律,從規律探究中總結方法,養成自覺規范書寫漢字的習慣。

3.情感目標:了解漢字歷史與獨特魅力,增強民族自豪感與珍視漢字的感情。

六、教學重點、難點

1.通過梳理有關漢字的知識,探知漢字構字規律,總結正確識、寫漢字的方法。

2.探究漢字文化,深入理解漢字的內涵美,激發對漢字的自豪感與熱愛之情。

3.如何引導學生領會漢字中包含的古人的智慧,怎樣激發學生對漢字的興趣。

七、教學準備

1.布置預習:通讀教材,初步把握漢字的幾種構字方法,并收集自己認為有趣的漢字。

2.ppt課件制作。

八、課時安排:一課時

九、教學過程

(一)課堂導入

學生聽唱解曉東的歌《中國娃》,營造氛圍,激起學生的熱情,引出魯迅先生概括漢字的三美——形美以感目,音美以感耳,意美以感心。

(二)自主學習——形美感目

1.漢字的起源:學生齊讀課本“漢字的起源”部分。請一兩個學生談談他對甲骨文的了解。

2.漢字的演變之美

學生通過預習以及看課本,了解漢字的形體,總結漢字的字形特點及演變規律。先請學生起來歸納。教師給予補充和總結,通過課件展示結論。

明確:漢字演變總趨勢是從繁到簡:

(1)象形性逐漸減弱,從圖形化演變為線條化、平直化。

(2)筆畫由多到少,結構由復雜到簡單;書寫更快捷,更規范。

3.漢字的構成之美

學生閱讀課本,初步掌握漢字“六書”的概念和特點,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和假借等。

讓學生填寫課本上的形聲字表格。有的學生不會寫,引出要學生平時注意積累。

通過以上理解及練習,讓同學們試試說出以下漢字的造字法:武、射、門、衣、云、鼠、龜、兇,同時學生可以舉其它字例加以說明。

教師根據情況補充歸納。

4.書法、印章、字畫之美

展示圖片,讓同學們欣賞各種字體的書法、印章和字畫。

教師總結:書法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藝術,是一種傾向于表現主觀精神的藝術。它集精、氣、神于流轉頓挫之中。方與圓、收與放、疏與密、剛與柔、實與虛、奇與正,其意境無限、美妙無比。可以說,書法比較集中地體現了中國藝術的基本特征。唐代涌現了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顏真卿、柳公權等大名家,他們在書法造詣上各有千秋、風格多樣。

鏈接高考:注意書寫,卷面整齊。

(三)合作、探究學習

1.音美感耳

(1)展示趙元任《石室詩士施氏》,學生朗讀,其他學生認真感受漢字音節的奇妙。

(2)學生齊背戴望舒《雨巷》,感受漢字的音韻美。

教師總結:剛才我們欣賞的作品如涓涓細流,其聲如余音繞梁,三日不絕。還有些讀來如奔放的大海,如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通過以上感受和體驗,學生分小組討論,漢字音美感耳體現在哪些方面?

教師引導學生歸納:

①字正腔圓,一字一音,一音多意;②四聲平仄,起伏相間,抑揚頓挫,鏗鏘有力;③短音促而平,長音舒而緩,輕重緩急,各有變化。④詩句押韻,讀起來瑯瑯上口,富有節奏感和音樂美。

2.意美感心

(1)字形的意蘊美

①課件展示幾個字的巧妙解釋提起學生興趣,引導學生思考。

“由”對“甲”說:這樣練一指禪挺累吧?

“大”對“爽”說:就四道題,你怎么全做錯了?

課件展示:“選”“劣”兩個字,讓學生仿照上面例子根據字的意思給以解釋。

②讓學生舉一反三,分小組把收集的有趣的漢字及字謎寫在黑板上,互相交流。

鏈接高考:拆字作文。“尖”:一、自己從點滴做起,慢慢地得到認可,才能成為拔尖的人才;二、小處是焦點,大是基礎,干一件事情只有專心,找準關鍵,著重使力才能成功。

(2)神智體詩的意蘊美:展示坡神智體詩《晚眺》。欣賞完后老師在黑板上寫一首神智體詩,讓同學們試著欣賞。

(3)對聯的意蘊美:展示一幅祝壽對聯

花甲重開,更加三七歲月

古稀雙慶,又過一個春秋

學生體會其意蘊美。學生展示,課下收集對聯,共同欣賞。

(4)字畫的意蘊美:展示北京奧運會和上海世博會會徽,小組探究它所蘊涵的深意,互相交流體會漢字的意蘊美。

教師明確:上面的筆劃,像字非字,似畫非畫;融字于畫,寓畫于字;筆畫之間,舞姿翩翩;舞韻之中,筆墨縱情;充分顯示了漢字“入畫”的美感。

她像一個“人” ,又像一個“京”,還像一個“文”,預示著我們首都北京將舉辦一個“人文奧運”。我們仿佛看到,一個滿懷熱情和希望、富有激情和活力的舞者,正舞出中國人民的豪邁歡騰;我們仿佛看到,一個充滿生機與朝氣、堅強與超越的運動員,正奔跑出奧運會“更快、更高、更強”的理念;我們也仿佛看到,一個龍騰虎躍的中國,以滿腔熱情歡迎各國喜愛運動、熱愛和平的人們。

鏈接高考:圖文轉換

(5)漢字動畫欣賞:播放漢字音、形、意結合動畫視頻,體會漢字“字畫交織,形意結合”的美。

(四)課堂總結

漢字是華夏民族幾千年的文化瑰寶,是我們的良師益友,是我們的精神家園,是漢民族存在的根據,是我們不可割斷的文化血脈。讓我們用自身的行動來維護漢字,熱愛漢字。

(五)作業設計

1.你認為漢字會在電腦時代被淘汰嗎?為什么?

2.有人認為繁體字很漂亮,說出你的觀點并說明理由。

3.請用優美的文字來說說自己名字的意義,并設計一個藝術簽名或印章。

4.簡述漢字對周邊國家文字的影響。

十、教學反思

本節課在教學中,我認為成功之處在于基本實現以下幾個新課改的“新”:

1.觀念新: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努力體現“一切為了每個學生的發展”的核心理念。關注每一位學生,盡量讓全體學生都積極參與到課堂中來,我時刻注意為學生創設愉悅的環境,給予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如猜字謎、欣賞書法等環節;關注學生的道德情感和人格養成。

2.教師角色的轉變:由教授者轉變為引導者、促進者和對話者。在教學過程中,在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我積極地觀察、認真引導,激發并保持學生主動探究的積極性。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學習氛圍。

3.學生的學習方式新:學生從單一、被動接受的學習方式,向自主多樣、探究的學習方式轉變。

第4篇

一、基于兒童:歷史題材教學的奠基石

教育是依靠兒童來展開和進行的,從兒童出發,這就是教育的立場。因此,歷史題材的品德教學中,教師應立足兒童視角,研究兒童心理,遵循兒童認知發展規律,以此組織教學,讓學生產生情感上的共鳴,使歷史真正走進兒童的內心。

1.基于兒童立目標

魯潔教授將品德教育回歸生活世界分為“出發點”回歸和“歸宿性”回歸。所謂“出發點”回歸,是指品德教育應基于生活,堅持從生活世界出發,實現課堂生活化。由于漢字歷史久遠,盡管學生隨處可見,但往往感受不到漢字的珍貴,具體表現為:對漢字的態度漠然,作業中錯別字、用詞不規范、書寫潦草等現象屢見不鮮,對漢字學習興趣不大。因此,筆者將《千年不衰的漢字》一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在活動中體會和領悟祖先的高度智慧,認識千年不衰的漢字在維系中華民族團結中的重要作用,激發作為炎黃子孫的民族自豪感和責任感,培養有一顆“中國心”的現代公民。

2.基于兒童定內容

兒童的生活經驗是歷史主題教學的基礎。只有立足于學生經驗的拓展,才能實現歷史事實向現實的回歸。只有當學生從歷史的學習中領悟到深刻的人生價值,由別人的故事轉變為自己的體驗時,才會激發學習的熱情,歷史素材中所蘊含的價值才能夠深入人心。課初始,筆者以“普普通通、隨處可見的漢字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有人說它是‘中國的第五大發明’”的話語創設情境,引出了探究話題。然后立足兒童立場,圍繞主題設計了“漢字的起源”“漢字的演變”“漢字的魅力”和“永遠不衰的漢字”四大教學板塊,讓學生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歷史,用自己的心靈感受歷史。

3.基于兒童選策略

歷史因離學生遙遠而難以理解,如何讓他們走進歷史呢?陶行知先生曾說:“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惟獨從心里發出來,才能打到心靈的深處。”筆者針對五年級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在課堂教學中把漢字的歷史和現實生活、語文等其他學科知識相聯系,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采取了小組合作、自主探究、討論明理等教學方法,讓學生常處于“憤”“悱”之中,始終帶著探究的興趣走進歷史,了解史實。如此,學習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而是主動走進歷史畫卷,追尋歷史蹤跡的過程。學生在小組活動中體驗到漢字來之不易,感動于祖先的智慧和不懈努力,讓歷史真正走進了自己的內心。

二、活化歷史:歷史題材教學的敲門磚

魯潔教授認為,小學不應過于強調歷史的知識點,而應教給孩子“活著的歷史”。因此,筆者努力拉近歷史與學生的距離,帶給學生“活著的歷史”,把歷史學習作為一個橋梁,讓兒童通過對歷史的感悟和體驗,形成基本的愛國主義精神,正確的道德觀、價值觀和人生觀。

1.在與歷史人物的對話中感受祖先的智慧

魯潔教授曾說:“德育面對的是人而不是物,即使是物,我們也要顯示它背后的人,顯示它和人的關系。”品德與社會教材中呈現的往往是對某個獨立歷史事實客觀、直觀的描述,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歷史知識”。教師要尋求這些知識中隱藏著的道德價值,引導學生理解歷史中的人物,實現“歷史與學生的對話”。漢字的演變規律對小學生而言,是抽象的,離他們的生活距離較遠,如果僅學習演變規律會使他們感到枯燥乏味。于是,筆者從小處入手,以點帶面,設計了“猜漢字”的教學活動。從“馬”字的演變帶領學生探究漢字的演變規律,引導他們在“猜一猜”“畫一畫”“比一比”中自主發現,感受祖先的智慧。學生在猜漢字的過程中,筆者巧妙地把王懿榮發現甲骨文、秦始皇統一規范漢字等小故事整合進課堂,讓歷史事件中的人站出來,從幕后轉到臺前,與學生心靈相會、情感共鳴。這樣,使歷史人物可感化、歷史事件故事化、歷史細節生動化,歷史“活”起來了。學生由此近距離感受到歷史人物的奮斗與追求,體驗到他們的苦與樂、悲與喜。

2.在合作探究中體驗歷史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們正在經歷的生活也是一段正在書寫著的歷史。探究身邊的歷史往往能夠讓學生產生一種令人興奮的現實感受,使他們覺得歷史是可親近的、有趣的,甚至是溫暖的。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用歷史的眼光和方法來看待漢字,在漢字中尋找歷史的痕跡,從而萌發對漢字的感性認識,豐富自己的情感。“漢字的魅力”教學板塊,筆者要求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結合搜集到的資料,小組合作制作漢字魅力名片。活動中,學生興致盎然,找出了漢字的魅力:字形漂亮、字音優美、組合能力強、包容性強、有情趣、富有意蘊、表意清晰……學生在合作探究中充分體會到了漢字文化的博大精深,也真切感受到了漢字背后所凝聚的祖先智慧。

3.在古今聯系中升華學生的情感

歷史往往能夠折射出現實問題。教師要努力挖掘歷史內容的現代意義,教育學生既能以史為鏡,又能以史為鑒。在學生了解漢字的起源和演變,感受到漢字的魅力后,筆者提供了以下材料,用中國的統一與歐洲的分化相對比,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漢字是聯絡和維系中華民族的根。

公元14到16世紀的文藝復興時期,在歐洲大陸上,腓尼基人發明的拼音字母和各民族語言相結合,陸續形成了40多種文字。由于文化上互相不認同,最終導致這片并不大的區域分化出了45個國家。而與此相對照,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盡管經歷了無數的王朝更迭,但漢字像一根看不見的魔線,把語言、風俗習慣,甚至血統都不同的人們縫合在一起,讓中國成為一個統一的國家。

在此基礎上,筆者繼續追問:“現在你們知道為什么中國的漢字歷經千年而不衰嗎?”學生積極討論,感悟到正是由于祖先熱愛漢字、堅持使用漢字、改進漢字,才能讓漢字歷經幾千年而不衰。如今,漢字已不僅是一種表情達意的工具,還是一種文化,更是聯絡和維系中華民族的根,學生的情感由此得以升華。

三、回歸生活:歷史題材教學的指南針

歷史是面鏡子,歷史哲學家克羅齊說過,“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脫離現實,就歷史講歷史,只會違背品德課程歷史教學的初衷。因此,歷史題材的品德教學必須以現實為基礎,給學生提供分析現實社會的“鏡子”,做到時代感和歷史感的交融。即要使學生把所學到的一切回歸到自己的生活中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改變他們的生活以及生活方式,提升生活質量。這就是魯潔教授所指出的“二次回歸”。

1.在情境中啟迪意識

筆者設計了“永遠不衰的漢字”教學板塊,有效整合生活中的教學資源,激發學生的責任感。通過展示“漢語橋”世界留學生漢語大賽的風靡、孔子學院的蓬勃發展、中國規范字書寫大賽風行全國等事例,讓學生感受到世界范圍的漢語熱,從而倍感自豪。尤其當播放“漢語橋”外國留學生中文大賽視頻時,外國留學生清晰悅耳的語音、詼諧流利的表達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為一個中國人,學生激情蕩漾,他們都為我們中華文化的瑰寶——漢字而驕傲自豪,也從心底萌發了學好漢字、用好漢字的信念。

2.在思辨中指導行為

由于信息技術的普遍運用,漢字書寫越來越不受學生重視。據此,筆者在課堂中安排了一個情境討論:“古人對漢字的熱愛讓漢字傳用至今,王選發明第四代激光照排技術,讓漢字在信息時代獲得新生。而在信息時代,有人說電腦打字又方便又整潔,不需要練字了。對此,你有什么看法?”有的學生說,漢字是祖先留給我們最寶貴的遺產,不能讓它消失;有的說,漢字是中國人的第二張名片,代表個人的文化修養;還有的說,電腦打字缺乏個性,練字還可以修身養性……討論中,學生明確認識到:作為小學生應寫端端正正的漢字,做堂堂正正的中國人。教學回歸生活、指導生活,德育的指向性更明確了。

第5篇

一、扎實搞好漢語拼音教學是識字教學的基礎

自1958年中國政府有關部門正式公布漢語拼音方案以來,漢語拼音方案在中國以至世界上都得到迅速地推廣。2001年1月1日起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漢語文字法》,第十八條專條規定:“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以《漢語拼音方案》作為拼音和注音的工具。”這就從法律上確立了漢語拼音法案的地位,而漢語拼音作為初等教育小學階段語文教育的內容來講,識字的作用是重要的,從某些方面可以說是無可替代的。

目前中國識字教學的方法有很多種:集中識字、分散識字、注音識字、多種形式結合識字等等。無論是哪種方法,都要學習漢語拼音。漢字的讀音用拼音注得一清二楚,學生由此可以自己查字典,提高自學的能力,同時也提高了識字的效率。如果把字典當作是識字的拐棍的話,那么拼音則可稱之為“制成拐棍的木材”。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夯實學生對漢語拼音的掌握,從而達到學生可以對注音課本、讀物中的漢字進行識記,對已學會的漢字進行拼音標識。對于中低年級的識字教學,教師可以制作色彩艷麗的漢字、拼音教具來輔助課堂教學。例如,在“樹”字的講解中可以制作一張卡片,用卡通簡筆畫的方式畫出樹的拼音“shu”,把h畫成大樹,s、u分別畫成樹旁的小草,這樣把生活中的實景與拼音和認字相結合,方便聯想,利于記憶。

拼音識字法有助于學生識字量的增加,提高識字的扎實程度,并且可以有效地糾正地方方言語音,提高漢語言文字的規范化以及普通話的推廣。

二、指導學生從漢字的結構和形體演變學習漢字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強調在教學過程中全面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打好基礎。小學階段的識字教學理應承擔培養學生熱愛祖國文字的責任,通過學國文字激發學生的審美情趣,加強他們的文化底蘊。方塊的漢字,既是單音節,又包括字形、字音、字義三個要素,字與字連結成詞語的方法比較靈活自由。因此,教師要在識字教學中重視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通過漢字形體演變,自身表意特點以及優美的外形、嚴謹的結構、豐富的內涵,激發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提高識字質量,為學好母語打下堅實的基礎。作為教育工作者,必須懂一點漢字的演變歷程,這有助于改進識字教學方法。漢字是漢民族的祖先在長期社會實踐中逐漸創造出來的,它起源于圖畫,具有直觀形象的特點。考古工作者研究發現,用于記載歷史的最古老的文字是殷墟文字,包括商代的甲骨文和銅器文字。今天通行的漢字便是由商代文字一脈相承地發展演變而來的,在這個漸變過程中,漢字從甲骨文向篆、隸、行、楷逐漸變化。在教學中遇到個別偏難漢字,教師也可從漢字的演變起源來講解,以歷史方法研究漢字,可增進學生探究學習的興趣,激發學習熱情。

三、識字教學中應用多媒體及游戲活動

對于小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小學階段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來說,課堂教學中輔之以多媒體設施的應用是很有必要和效果的。其一,小學教學內容相對輕松簡單,老師有足夠的時間進行非傳統意義上的多媒體教學演示; 其二,就小學生智力因素的特點來說,他們的注意力需要得到有效地集中,而利用多媒體教學,生動有趣,學生們可以在觀看影音視頻中,通過逼真、生動的畫面,動聽、悅耳的音響改變教學情景,從而達到趣味學習漢字的目的。

在課堂教學中,有條件的老師需要事先準備好課件,完善自己的素材,運用多媒體設備,教師可以將傳統意義教學上無法展示的在多媒體中進行展示,播放一些有關漢字教學的課件展示。包括文字起源的傳說、漢字的演變、漢字的類型、漢字的字義特點、同音字、相近字,擴展到各種詞語、成語、俗語,以至在各種語境中漢字的應用。

教師可以自制教學課件資源或者查找教學短片,組織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突破傳統教學中枯燥的模式,利用多媒體演示編排一些有趣的小文字游戲、識字大賽、漢字組詞接龍、漢字肢體語言展示,讓每個同學都融入到課堂漢字的學習中來,讓趣味性充分在課堂上體現出來。這種教學模式能以具體、鮮明、生動的形象感染學生,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提高學生學習漢字的效率與熱情。

當然,多媒體的應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根據具體不同的情況我們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當進行多媒體教學中不可完全拋棄傳統教學模式的根本教學地位。時刻記住,多媒體的應用只是一種教學輔助模式,要完全地運用于全部的教學中是不實際的,也是有很大難度的。

第6篇

識字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總目標對識字教學提出要求是:學會漢語拼音,能說普通話,認識3500個左右的常用漢字,能工整地書寫漢字。而且,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第一學段不僅要求學生認識常用漢字1600個左右,其中800個左右會寫;要求培養學生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是識字、寫字的愿望。低年級的識字量占小學總識字量的45%左右,學生的識字任務相當的大。但面對如此繁重的識字任務,我們的小學生識字的效率卻比較低,學生普遍覺得學習漢字枯燥乏味。

那么,在識字教學中作為教師如何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其積極主動地學習漢字、喜歡漢字呢?我們認為部首識字教學不失為一個好辦法。通過追根溯源,利用漢字部首的表意功能學習部首所代表的含義,向學生展示漢字的起源,培養學生的想象聯想能力,復習鞏固熟字,認識了解生字,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主動識字。這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識字速度和猜字能力,而且能夠“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1]

1 部首識字教學的內涵及重要性

部首識字教學,就是利用部首進行識字教學。也就是地說,通過學習部首所蘊含的獨特文化對學生進行語文識字教學,提高學生識字效率的教學方法。眾所周知,漢字的造字規律是“獨體為文、合體為字”、“因義賦形”,據此造字規律和漢字“見形知義”的表意特點應用到我們辨析字形、字義的識字教學過程中;另外,形聲字表形又具有表音的特點,適合于字音的學習。所以,抓住漢字字形規律進行識字教學是符合漢字本身構字特點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

根據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小學低段的學生正處于具體運算階段(6、7歲――11、12歲),已經能夠理解抽象的概念,也能夠進行發散思維,而且這一階段的思維是可逆的,能夠進行邏輯推理,那么在進行識字教學中就可以向學生展現部首字的演變,這樣學生對部首的意義理解更加深刻。小學高段的學生開始進入形式運算階段(11、12歲以上),兒童開始逐漸擺脫具體現實的影響,對于邏輯推理具有了進一步的創造性。[2]而認知心理學認為:那些受到深入分析、參與精細的聯想和表象的信息產生較強的記憶痕跡,并持續較長時間;而那些只受到表淺分析的信息則只產生較弱的記憶痕跡,則持續時間的時間較短。[3]p129-130顯然,這些理論為部首識字教學提供了相應的理論依據。從認知發展理論的角度來看,部首識字其實就是立足漢字的構造,通過部首揭示漢字的字形、字音、字義之間的關系,對單獨的漢字進行深加工,以幫助學生形象的記憶漢字,從而實現舉一反三的識字效果。不僅如此,部首教學識字既能讓學生高效率地認識生字,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體會到學習漢字的樂趣,了解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語文課程標準要求:“認識中華文化的?S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1]漢字本身就是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而部首是漢字的組成部分,學習部首的文化含義就是在學習中華傳統文化。所以,利用部首進行識字教學也在一定程度上傳承中華傳統文化。

毋庸置疑,部首對于小學語文識字教學是具有很大的作用和意義,但現實教學中教師們不甚了解部首的具體含義,只是就字講字,重在會認會寫而輕視理解與運用。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的課程。”[1]其實,學漢字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把漢字應用到學習生活中,而通過部首的學習學生可以深刻的理解漢字的字音、字形、字義,更重要的是字義的理解與記憶,把其學到的漢字知識遷移運用到閱讀、寫作以及其他的生活學習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達到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

2 部首識字教學的方法

漢字是一種獨具特色的文字,它具有較為嚴密而完整的體系,結構讀音也具有一定的規律,“構字的筆畫、部件或偏旁不是任意的,而有其中的道理和依據,從而部分以形示義,部分以形示音,音、形、義之間構成內在、有機的聯系。這是漢字的主要特征。”[4]重要的是,漢字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載體,尤其是部首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文化內涵。因此,通過部首進行識字教學一方面可以經由部首的表意功能探討漢字的本義,以及利用漢字字體的發展與演變過程及規律等來研究其中所蘊含的文化內涵; 另一方面,通過漢字的部首以及字形、字義幫助學生對漢字進行分類和歸納,從而達到整體記憶、融會貫通,加深對漢字字義的理解;不僅如此,部首識字又能幫助學生糾正別字、辨別形近字,從而減少錯字、別字,進而促進小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培養獨立識字的能力。

2.1 部首分類法

漢字是具有表意功能的文字,利用部首及部首字所表示的含義進行分類就是部首分類法。在學生學習相關部首之后,教師可以借鑒已有的部首分類的原則,結合實際的教學要求科學的對常用的部首進行合理的分類,促使學生對所學部首有清晰的認識,幫助記憶漢字,減輕記憶負擔。通過對部首分類的學習,學生在遇到生字時就會有意識的在大腦中對相關部首進行歸類,通過歸類調動大腦中原有的漢字知識來了解所遇生字的含義,發揮其猜詞和想象能力進而對生詞的含義也會有大概的了解,進一步的理解文章所表達的含義。如如植物種類的:艸、木、丬、片、米、瓜、谷、禾、麻;表示與動物有關的:犬、犭、豸、蟲、角、毛、羽、韋、豕、??、羊、鳥、龍、龜、黽、魚、虍、鹿、隹;表示房屋建筑:宀、廣、廠、戶、門、石、土。在學習《葡萄溝》中“收下來的葡萄有的運到城市去,有的運到陰房里制成葡萄干。陰房修在山坡上,樣子很像碉堡,四周留著許多小孔,里面釘著許多木架子。成串的葡萄掛在架子上,利用流動的熱空氣,把水分蒸發掉,就成了葡萄干。這里生產的葡萄干顏色鮮,味道甜,非常有名。”對文中“碉堡”這個詞語,學生看見“碉”的部首是“石”就會把這個生字分類到與房屋建筑有關的生字里,就會聯想到用石頭做的屋子。那么“碉”是是從石,周聲。本意是石屋。同樣的方法“堡”部首是“土”也與房屋有關,那么“堡”學生就會聯想到用土建造的房屋。進而理解“碉堡”堅固的房屋。對“碉堡”的理解學生就會想象到葡萄溝里描述的陰房大概的樣子,經過老師在課堂上的展示和講解學生就會對晾曬葡萄的陰房有真實的認識。

2.2 據形識義法

通過學習部首所就代表的含義對漢字的字義進行分析,讓學生在學習了漢字部首之后就可以根據部首所表示的含義來理解生字的含義。也即是,幫助學生把漢字拆分為以部首為單位的部件,然后尋找到每個部首所表示的相關含義,再來理解整字的含義。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識字效率,區分形近字減少錯別字。在識字教學中我們可以利用加一加,減一減的方法對部首進行替換,這對與學生辨析字義改正錯別字有重要的作用。如蘇教版語文《識字4》“莊”時往往會有學生把“廣”寫成“廠”。在教學中老師就可以向學生講解這兩個部首的區別。“廠”像山崖邊的形狀,帶有廠字頭的字大都和山崖山石有關系。如:“原”字是廠(山崖)+泉(泉水)=山崖下的泉水;“仄”字是廠(山崖)+人=人在低矮的山崖洞穴下神壇傾斜不能伸直;“廣”像依山崖建造的房屋,有廣字頭的字大都和山崖房屋有關,不過這種房屋大多是簡陋的房屋。如的“廬”字是由廣(簡陋的房屋)+戶(柵欄門)=指田中看守莊稼的小屋;“庫”字是由廣(簡陋的房屋)+車=儲存東西的建筑物。再如,根據部首的含義,就可以輕易區分“藍天”的“藍”和“花籃”的“籃”,不致于張冠李戴,把它們兩的部首寫反。因為,艸字頭的藍的形旁是草,它原來是一種可以做顏料的草,所以凡是與顏料有關的詞都是“藍”。 字頭的籃形旁是竹,古時候常用竹子或木頭做物品,所以與物件有關的就是“籃”。

2.3 溯源聯想法

利用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展示部首字的起源及演變過程,把漢字部首形象的展示在學生面前,把靜態的漢字部首演變成動態的形象圖畫,從而幫助學生了解部首及漢字的來源,激發學生的學習漢字的興趣,引發學生的想象及聯想,利用用自己的思維聯想來識字,培養學生主動識字和獨立識字的能力,提升識字的整體效率。如“虎”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講就有一些難度,教師就可以利用多媒體的優勢把“虎”字的部首“虍”的演變過程以動態的形式展示給學生,讓學生了解“虎”漢字的來龍去脈,形象地記憶漢字。再如,利用多媒體可以讓學生自己區分“兔”和“免”,善于觀察和聯想的小朋友就會發現,因為兔子有個短短的尾巴,所以“兔”有比“免”多了一點;在學習《春到梅花山》中的“休”時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休”的演變過程,發現“休”時人倚靠在樹旁,就是“休息”的休,學生可以自己進行聯想來比較“休”和“體”的區別。

3 部首識字教學需要注意的問題

漢字與其他語言區別的重要一點就是它是具有表意功能的文字,甲骨文、金文、小篆等古文中表意功能就表現得十分明顯。自從許慎首創部首分析漢字,漢字的表意功能便得到了極大的發揮與運用。象形文字以形傳義,指事文字是在象形文字的基礎上增加了指事的符號,會意是以象形為基礎,形聲文字中的意符是它專職的表意成分。而部首作為組成漢字的結構成分,它保持有自己一貫表意特點。因此,在漢字的識字教學中,我們就可以利用漢字部首的表意功能來拆分整字,幫助區分形近字、錯別字、辨析詞義,來提高識字的數量和質量。

需要注意的是,我們運用部首識字教學是要在保證學生擁有一定識字量的前提下,教授相關漢字所蘊含的文化含義。在高段識字教學教學時可以把漢字部首作為線索對中國古代的社會習俗、文化、制度進行全面的展示,盡可能使漢字的起源及發展演變生動形象的展現在學生的面前。例如,我們可以就一個漢字展開來講,通過一些生動有趣的小故事、小游戲、小視頻使學生產生學習新漢字的興趣,使得部首識字教學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把學到的理論應用于實踐中,有利于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那么將來學生會更加得心應手地進行識字學習,也會喜歡學習漢字,有愿望去讀、寫,漸漸地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便會提高。

第7篇

[摘要]從中韓同形異義漢字詞研究的必要性、漢字詞的起源和成因以及同形異義漢字詞的異同等,對中韓同形異義漢字詞進行對比分析,為中國的韓國語學習者提供幫助。

[關鍵詞]同形異義 漢字詞 漢語詞 意義

一、對韓國語漢字詞研究的必要性

在多年的韓國語學習和應用中,對于韓國語構詞方式感觸最深的就是漢字詞。漢字詞是指起源于漢字的韓國語詞匯。漢字詞從廣義上講屬于借用語范疇,語感、語言學的特征和固有詞(韓國語固有的詞匯)完全不同,但從它流入韓國到現在已有數千年的歷史。早以深入到韓國語的體系中,形成了根基堅固的規范化語言。漢字詞在韓國語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據不完全統計:漢字詞在韓國文學語言中約占百分之三十;在政論性的語言里約占百分之五十;在應用文中幾乎占百分之八十到九十左右。這些漢字詞對學習者會產生負面的影響。無論是對學習韓國語的中國人還是對學習漢語的韓國人都會有不同程度的干擾。這是因為兩國學習者以本國詞匯意義為基礎,來理解對象國的漢字詞。因此很容易出現錯誤。筆者認為,對于中國人學習韓國語來說,因為韓國語有很多漢字詞詞匯,在構筑語言信息時,我們不能只是為了相對地節約時間把詞匯的學習單純停留在量的概念上,而應及時的把握詞匯的正確意義以及詞匯的其它的相關信息。其中需要特別注意的應該是韓中同形異義的漢字詞部分,因為韓中同形異義漢字詞容易造成韓國語學習困難,所以有必要進行探討研究。

二、漢字詞的起源

1.漢語界的漢字詞詞匯 

這類詞是韓國語漢字詞最多的一種,是直接從中國借用漢語詞構成或借用以后稍加變動的詞。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三種情況:一是以《四書五經》為首,《孝經》《禮記》《左氏春秋》等從中國的傳統古典作品為原始的材料形成的漢字詞,如父母、春秋等;二是以貿易或經濟的方式與中國人相接觸,在口語上產生的漢字詞,如進口、運送等;三是通過中國的書籍傳過來的,但書籍不是中國原有的,是傳入中國的佛教用語,如觀音、慈悲。

2.韓國人獨創的

在長時間使用漢字作書面語的過程中,韓民族不僅輸入中國和日本的漢字詞,而且以其深厚的漢字素養為基礎,創制了韓國固有的漢字詞。這些詞中,有以中國漢字組成的,也有由韓國創造的特殊漢字組成的,都用韓國讀音讀,這些詞雖然是韓國創造,但是從用漢字構成這一點上可以說是漢字詞的一種。如內外(漢語是夫婦,夫妻)、妹夫(漢語是妹夫或姐夫)、放送(漢語是廣播的意思)。

3.借用日語漢字詞

日本人借用漢字的音、形、意、字創制的漢字詞,不僅詞匯量大,而且涵蓋了哲學、政治、經濟、醫學、法學、文化、軍事等幾乎所有的領域。這些漢字詞傳到韓國和中國,形成中韓的漢字詞(這個詞語模糊)。移入韓國語的日本漢字詞有音讀、訓讀、音讀和訓讀混合三種類型。如同志(日本音讀漢字)、廣場(日本訓讀漢字)、本質(日本音讀和訓讀混合)等。

三、中韓同形異義漢字詞的成因

韓國語中現在使用的漢字詞大部分都起源于中國,但中韓兩國的漢字詞在音韻方面、形態方面、意義方面卻存在著相當大的差別,究其形成原因大概有以下幾點。

1.韓國語的漢字詞多用漢字的本義或古義

現代韓國語中使用的漢字詞,仍然保存著漢字剛傳入韓國時候的漢字的本義或古義,而漢語詞匯的意思因時代的變遷或詞匯本身內部的轉變和調整,在詞的詞性、色彩意義、搭配意義以及語法功能上引申出很多的意義,然而在韓國卻保持著當時借詞時的原來意思。例如,韓國語中的漢字詞(野菜),翻譯成漢語的意思是蔬菜,韓國語的漢字詞(顏色),在韓國語中保留著古義,翻譯成漢語是臉色之意。

2.演變發展過程中引起了變化。

韓國語中的漢字詞傳入韓國時是單個的字,然后形成短語,而漢語在歷史長河中經過演變發展漸漸地都形成了雙音節的白話文,從而形成了不同的意思。例如,韓國語中的漢字詞(結實),詞性為名詞,意思是結和實合成的意思,即為結果實、成果的意思。而漢語中已經變成了一個形容詞,意思為“健壯、結實”之意。詞性詞義都發生了改變。

3.民族思維習慣對詞義引申特點的影響。

詞義引申,在一定程度上最能反映一個民族的思維習慣。不同民族的思維習慣反映出不同民族的心理認知和思維模式。即使是相同的語素義,也有不同的聯想方向。例如,韓國語中的漢字詞“代”在兩種語言中概念意義相同,然而經過歷史的變遷,按照韓國人的心理認知和思維方式的推敲,具體的使用上年齡范圍不同。韓國語30是指從30歲到39歲的人,而漢語的一代是指一輩分的人。并且漢語的“代”有“替代”這一動詞的用法,韓國語卻沒有這種用法。

4.因為詞性的變化而產生了單詞意義的不同

這種情況是屬于詞的基本意義相同,但是由于漢語是孤立語,形態上的變化甚少,多是兼類詞,同時由于詞性的變化而產生了新的意思。有些詞在漢語詞里是一種詞性,而作為漢字詞進入韓國語里就變為另一種詞性。例如,漢語詞里的“提高”是動詞,而韓國語里的漢字詞(提高)是名詞。漢語詞里的“奔走”是動詞,而韓國語里的漢字詞(奔走)是形容詞。

四、中韓同形異義漢字詞的異同

1.意義縮小

意義縮小是指漢語中的多種含義在韓國語中減少甚至消失,只剩下最基本或最常用的含義。這種現象大部分是在意義的特殊化過程中產生的,也就是說,一個單詞所包含的許多意義當中,有一個被指定為基本意義的話,那么,意義的特殊化就產生了,其結果就是使這個單詞原來的意思范圍縮小了。例如,漢語詞匯“心思”的意思是不管好的想法還是不好的想法都可以用,但是與之相對應的韓國語漢字詞心思只能用于不太好的想法,其意義范圍縮小。

2.意義擴大

意義擴大,是指在通用意義的基礎上賦予該詞新的含義,使其在作用范圍上變大。意義范圍擴大的原因,有的是當新生事物出現的時候,不去造一個新詞,而是用已經存在的單詞來表達它的意思,或者是一些作為特殊用語的單詞一般化之后,變成了一般大眾都可以接受的單詞。比如,漢語中的“江”原來只是指“長江”,后來意義范圍擴大,一般的江河也可以用“江”來表示。韓國語漢字詞與漢語對比時也有這樣意義擴大的情況。

3.意義轉移

意義的轉移,是指某個單詞失去其本來的意思,轉換成別的意思。韓國語的漢字詞經過歷史的變遷,有的單詞雖然形態依舊保留下來,意思卻發生很大的改變,失去了原來的意思,又添加了新的意思。

4.詞義感彩的不同 

即使是同一種客觀事物,賦予它的感情、情緒,每個民族都不一樣。因此,表明客觀事物的詞匯意義雖然一樣,但是感彩卻不一樣。例如,煽動、徹頭徹尾,在漢語里是貶義詞,但在韓國語里它是中性詞,沒有感彩。反省漢語的語感很強,但韓國語的語感很弱。

五、結論

漢字詞有較強的構詞能力,簡練,表意準確等特點。漢字詞大體上有固定對譯法、音譯法、音借法、音意兼譯法等四種形式。在漢韓或韓漢翻譯過程中避開濫用詞匯或文字去解釋詞匯意思的錯誤的做法。韓國語漢字詞如果只是按對應漢字的意思去隨意地理解一定會導致誤譯,所以對于韓國語的漢字詞不能望文生義或盲目的照搬使用。這是因為漢字詞和其它的詞匯一樣,也有其產生、發展、消失的過程。所以,在使用過程中要避免或盡量少用生僻難懂的漢字詞,避免生造漢字詞的現象。

以上是筆者長期學習和應用韓國語過程中對漢字詞的淺見,如果能對韓國語學習者有所幫助,感到十分欣慰。并且,筆者認為,在韓國語漢字詞方面還有很多值得探討的問題。例如,異形同義漢字詞、中韓漢字詞的詞性變化等,以后會作進一步的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金圭哲.關于漢字詞的形成[J].國語學,1997. 

第8篇

Exploration on the Teaching of "Ancient Chinese" Cours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xamination Mode Reform

LI Yan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Changchun University, 130022)

Abstract The course of "Ancient Chinese" is a basic cours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outline of "ancient Chinese" Curriculum in grades, final exam scores were 20%, the proportion of 80% to adjust the assessment reform after 50%, the proportion of 50%, increased the classical recitation and common word writing, dictation, writing classroom courseware exchange exhibition, attendance observation point. Through a semester of teaching work and the end of the assessment, reached the expected goal of teaching.

Keywords: "Ancient Chinese"; course; examination method; reform; teaching

“古代?h語”課程是高校本科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科基礎課程,此課程是本專業學生必修的語言類課程,通過學習,學生掌握、理解文言文及古白話,為閱讀古文獻打下堅實基礎。現有“古代漢語”課程采用的教材是中華書局出版、王力主編的《古代漢語》(全四冊),此教材將古代漢語知識分為文選、常用詞、通論三個部分,兼顧到了古代漢語教學內容的相應知識點。

在以往教學過程中,我們依據教學大綱進行知識講授,將文選、常用詞、通論進行課時分布。筆者所在學校的漢語言文學專業在2016學年第1學期針對“古代漢語”課程進行了考核方式改革,將原有平時成績占總成績20%、期末筆試成績占總成績80%,調整為平時成績、期末筆試成績均占總成績的50%。所以在本輪教學中,依據教學大綱,將教學進度及教學內容進行了合理布局。

1 課程內容設置緊密聯系平時成績考核

針對《古代漢語》教材中的文選、常用詞、通論,在本輪教學中,我們采取了如下的課程設計:

1.1 課上精讀與課下自學結合,掌握文選篇章

教學過程中,教師在課堂上重點講解《段于鄢》《?之戰》等篇章,要求學生背誦精讀篇章,并將背誦篇章的成績作為一個10%的考察點,計入平時成績。

除去精讀篇章,教師還要求學生在課下閱讀掌握一系列文選,如《齊桓公伐楚》《宮之奇諫假道》《燭之武退秦師》《晉靈公不君》《莊辛說楚襄王》《觸?說趙太后》《齊桓晉文之事》《許行》等篇章。

1.2 學生課下書寫與教師課堂集中講授常用詞相結合

古代漢語的問題很大一個方面是詞匯的問題。在本輪講授過程中,針對常用詞部分,我們做了相應的布置:(1)依據教材中常用詞的分節設計,要求學生每次課后用繁體字書寫5個常用詞的詞條解釋,每個月為一個時間節點,由學委統一收齊集中檢查,并將此項作為平時成績的1個10%的考查點。(2)期末考試中有解釋加點詞意義的一題,也是針對常用詞的詞義進行的考查。

1.3 不拘泥于教材,綜合講授通論內容

我們綜合多本古代漢語教材,整合、提煉知識點,進行授課。講授的通論內容,一部分作為平時考查的10%,如進行隨堂小測驗,要求學生默寫“文、字、盥、從、夾、亦、本、末、朱、隹、元、車、行、豕、刃、朝、牧、及、寸、??”等字的古文字字形;一部分作為期末筆試內容。

1.4 學生課下閱讀相關文章,以寢室為單位完成課件

教師在講授相應知識前,在學生群中布置學生需閱讀的論文篇目,學生循序漸進理解論文的內容、論文的表述語言和結構。如針對“漢字的起源”,在學生群中布置《史前陶器符號的發現與漢字起源的探索》《論陶符兼談漢字的起源》《漢字起源試論》《漢字的起源和形成》《試論漢字起源的探索》等文章,學生閱讀后,進行討論,以寢室為小組完成課件,在課堂上進行交流,并10%的分數計入平時成績。

2 課程成績展現

2.1 “古代漢語”課程平時成績展現

在平時成績設定時,我們將原有占總成績20%的考核內容,調整為常用詞考核、文選背誦、課堂古文字形默寫、課件交流展示、出勤各占10%的五個方面。

增加了常用詞考核項后,學生通過用繁體字書寫常用詞內容,提高了學生認識、書寫繁體字的能力。在課下增加此內容,既不占用課堂授課時間,又增加了學生書寫繁體字的能力。

古代漢語的學習,古文背誦能力也不可忽視,在要求學生背誦的同時,能夠有效地檢查也是查看反饋效果的必要條件。但如果通過課堂時間檢查,會更多地占用課堂時間而影響其他教學環節的完成,本輪教學中,采用學生課下背誦,學委與每個寢室的寢室長組成考查小組,定時檢查,滿分為10分,最后核定分數。

在教師講授完“漢字形體構造”內容后,提醒學生下次課要默寫一些漢字的古文字字形,要認真復習。通過此項考察,又可以指導教師下一步教學工作,例如“文、從、盥、牧”等字形,學生書寫效果較好,錯誤較少,“夾、亦”書寫較易混淆,“車、??、文、豕”書寫局部字形易出錯。

通過布置相關期刊論文閱讀,設置開放性問題討論,完成課件等考核內容,學生能夠充分閱讀期刊文獻,掌握論文語言,并逐步領會論文綜述、學年論文的寫作。

本輪教學采用了“藍墨云班課”手機APP考察學生出勤情況,節省了課堂時間,并且事假、病假記錄準確。

2.2 “古代漢語”課程期末筆試成績展現

期末筆試考查的知識點涉及:漢字的性質和特點、漢字的起源、漢字的形體構造、漢字的形體演變、漢字的形體分歧、常用詞詞義、《段于鄢》《?之戰》《齊桓公伐楚》《晉靈公不君》《馮諼客孟嘗君》《觸?說趙太后》《許行》等。知識點覆蓋到了“古代漢語”課程的通論、常用詞、文選。對于文選閱讀的考察,學生能夠比較流暢地書寫答題。漢字的性質和特點、漢字的起源、漢字的形體構造、漢字的形體演變、常用詞詞義的解釋等內容,難度適中。漢字的形?w分歧內容,設置的問題有難度。

期末試卷共分為八個大題。選擇題10分,多數學生能夠達到7分,錯誤主要在于對漢字形體分歧中的古今字、異體字、繁簡字辨識不清。填空題10分,多數學生能達到7分,錯誤點主要集中在對《爾雅》和《說文解字》定位的混淆。名詞解釋15分,很多學生對“約定論”沒有正確作答。解釋句中加點詞含義15分,學生基本能得到8分,“訪”“圖”“族”“辭”“謝”“措”都是學生容易丟分的詞。分析漢字形體構造10分,學生基本能得到5分,對于“笞”“宮”“邁”“歸”字的六書歸類,還有認識不清的情況。

3 教學過程、考核效果反思

本學期實行考核方式改革后,期末總成績以百分計算,具體折算為50%平時成績與50%期末筆試成績之和。73名學生期末筆試成績分布如表1:

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調整了平時成績百分比后,學生期末總成績普遍提高,這樣既避免了以期末一張試卷定成績高低的弊端,又調動了學生平時學習古代漢語的積極性,良性效果顯著。

通過對本輪教學考核方式改革的實施,我們可以得出一些教學工作反思:(1)加大在教學過程中的基本知識的記憶以及與相關案例的聯系。(2)教學過程中積極調動學生聽課的積極性,使學生能夠將注意力更多留于課堂時間。(3)本學期“古代漢語”課程進行了考核方式改革,平時成績涉及到出勤、常用詞、古文字字形測試、背誦等環節,效果較好。今后教學過程中,會加大平時成績的比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并逐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9篇

摘 要:中華漢字形態優美,韻律和諧,文化內涵豐富,具有深刻的教育意義,漢字以其獨特的魅力,成為中華文明的載體和基礎以及世界文明寶庫中獨一無二的藝術瑰寶。獨特的方塊漢字,是古老的華夏文明作為世界文明體系中唯一沒有間斷而延續至今的重要原因之一,它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有著鮮活生命的你我他它蘊藏著豐富的審美和詩意,有著深厚的文化意蘊和魅力。基于漢字本身魅力而產生的這些藝術和文化,是世界上其他任何文明體系中都不曾具有的。

關鍵詞:漢字起源;漢字形體;音韻;優點;文化內涵

漢字形成為系統的文字是公元前16世紀的商朝。考古證實,在商朝早期,中國文明已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其主要特征之一就是甲骨文的出現。商代文字資料以殷墟卜用甲骨和青銅禮器為主要載體,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最早的成熟文字。中國文字從出現至今,已經歷了早期的圖畫文字、甲骨文字、古文、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以及印刷術發明后為適應印刷要求而逐漸派生出來的各種印刷字體等漫長的發展過程。其中,甲骨文字被人們看作是中國最早的定型文字.漢字雖為方塊之形,但形體活潑靈動;雖為點畫組合,但組合錯落有致。魯迅先生說過:中國的文字“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漢文學史綱要》)這里所說的“感目”的“形美”,就是漢字的一個突出特點。仔細端詳我國的漢字,有的端莊秀美,有的自然簡潔,有的流暢飄逸。正因為如此,中國才有那么豐富的書法藝術。漢字優美的形態,給我們以無限的想象力。一個個漢字猶如一幅幅精美的畫卷展現在我們眼前。“日”的形狀像太陽,“月”的形狀像月牙,“山”像高高隆起的連綿山峰,“川”像飛流直下的懸崖瀑布;“馬”像駿馬在奮蹄奔馳,“鳴”似鳥兒在引吭高歌,“旦”似太陽從地平線上冉冉升起,“集”似三只鳥兒在樹上依偎棲息;三人為“眾”,日月為“明”,“步水(三點水)”為“涉”,雙“木”成“林”幾乎每一個漢字都能為我們插上一雙想象的翅膀,讓我們在漢字的世界里自由暢想,在漢字藝術的畫廊里得到形象真實的美感。

漢字的音節是簡單的,而漢字的音調卻清晰地刻定了“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個音階,使漢字輕重有序、錯落有致、鏗鏘有聲。漢字本身的讀者就具有音韻之美,而漢字里的音韻之美,就更是妙不可言。漢字音韻和諧。一個漢字就是一個音節,在一個音節內,沒有復輔音,無論開頭或是結尾,都沒有兩個或三個輔音連在一起的現象,因此,音節與音節的界限分明,音節的結構形式整齊。漢語的音節元音占優勢,一個音節中可以沒有輔音,但不能沒有元音,而且,由復元音構成的音節比較多,因元音是樂音,所以漢語音節樂音成分比例大。漢語的每一個音節都有若干聲調,聲調可以使音節和音節之間界限分明,又富于高低升降的變化,于是形成了漢語音樂性強的特殊風格。許多漢字韻母相同或相近,把這些韻母相同或相近的音節放在每一句或隔一句的末尾,就可以使音調和諧悅耳,富于音樂節奏,誦唱順口,好聽好記。

漢字的最大優點,是它的超方言性。中國是地域廣闊、方言復雜的國家。在古代不可能做到語言規范化,就是現在推廣普通話,也還不能在短期內完成。但是漢字卻是全國通行的書面語言交際工具。語言不同,以筆代口寫出字來,卻完全一樣。如果是文字拼音化,就會出現廣東文、閩南文、上海文、北京文等,妨礙人們思想交流。漢字的另一優點,是它的有理性。文字是一種符號體系,它可分為有理性文字和無理性文字兩大類。所謂無理性,是指純表音文字,如假借字、音節文字、字母文字等,這種文字純系一種符號,與要表達的事物沒有直接聯系。所謂有理性文字如漢字,它除了表示詞的讀音,還是代表事物形類的標志。如“水”字,是從象形文字水的形狀演變而來的。它有表形和表音兩個作用。再如“汪”、“洋”兩字,用“水”表示類屬,用“王”、“羊”表示讀音,叫做形聲字,是漢字的主體,這種形聲兼顧的特點,便于識別和記憶。

漢字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漢字是記錄語言的字符和構字的符號,是一種歷史悠久的表意文字,它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蘊涵,具有其無可替代的獨特的價值,素有歷史文化“化石”之稱。中國古代把研究漢字的學科稱之為“小學”,漢字在形、音、義等諸方面的歷史演變之中,每每透視出文化變化的信息。張斌指出:“漢字的理據性透露出豐富的漢民族文化信息,通過漢字內部結構的分析,我們甚至可以窺見古代的風俗、社會發展、認知水平等。”比如:古人非常喜歡和使用數字三、六、九,在古人心里和思維意識中“三”是吉祥之表象,常用于表數量之多、之大、之盛、之精細的歷史文化信息,而非一定的確數。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曾子曰“五日三省吾身。”這種表象在古人造字時也有所體現。

從世界文字發展軌跡來看,文字的發展經歷了“表意-表意兼表音-表音”三個階段。漢字現在僅停留在“表意兼表音”的第二階段,隨著社會的發展,表音化似乎是漢字發展的必然趨勢,但這種推斷忽略了一個重要事實,那就是漢字本身的特性。 隨著中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以及國力的日益強大,漢字的優越性越來越被其他國家所認識,漢語也越來越受到其他國家的重視,他們往往在大學乃至中小學開設漢語課,研究漢語的機構在不斷建立。特別是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舉辦奧運會,世博會后,全球范圍內出現了一股學習漢語的熱潮,作為中國人,我們更要為我們的漢字而自豪,努力學好漢字,用好漢字。

參考文獻:

[1]張斌.現代漢語[M].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1996.

[2]王顯春.漢字的起源[M].北京:學林出版社,2002.

第10篇

【關鍵詞】 文字畫;史前圖象符號;契刻;八卦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當我們的祖先用原始工具在樹枝上刻下歷史性的一筆時,這便是文化最初的足跡,文字的發明與使用記錄了原始人類的生活起居及從事的社會活動,例如打獵,祭祀,很好地傳承了古國文明,可以說文字的產生,是當時的一件大事,“天雨粟,鬼夜哭”(《淮南子,本經訓》)雖然是夸張的描述,但也可見文字在人們心中的重要性,因此,關于文字的起源,歷年來各家眾說紛紜,據《易系辭》、《老子八十》、《莊子胠篋》、《說文解字序》,在倉頡造字之前我們的祖先曾用結繩記事。此后,“太昊 ,伏羲氏造書契 ,以代結繩之政”。然后是“倉頡作書”,即有結繩說,契刻說,八卦說,圖畫說,原始意象說等,且各說法具有水火不相容之勢。圖畫說以其形式上的象形和內容上的豐富含義得到文字學家們的普遍認可,并命名為“文字畫”或“圖畫文字”(裘錫圭先生贊同“文字畫”),唐蘭先生用“文字等于圖畫加上語言”支持圖畫說。從信息學的角度來說,“文字畫”說包含的信息量明顯大于其他表現手段。著名的人射鹿圖是個強有力的證據。圖畫給人的直觀感受即是彎弓搭射箭去射,這是顯性的信息量;隱性的信息量是該圖以直觀形式作用于人的大腦,通過大腦的加工,聯想與想象,得出“射可以用在任何地方,不論是射人,射馬,還是射虎,”,這是結繩,契刻所不能做到的。因此,人們往往認為圖畫是原始文字的“源”,而忽略了其他的史前文字的存在形態。我認為,圖畫是作為漢字的主要起源的,結繩,契刻,八卦可認為是次要起源,為研究文字的產生和發展起著不可抹滅的作用。

在文字產生之前的古代社會,原始記事主要可以歸納為實物記事,符號記事和圖畫記事,三種方式各施其職,實物記事與符號記事可以說是原始人類為幫助記憶的最初嘗試。郭沫若先生的“文字的發生和發展 ,在結構上有兩個系統 ,一個是刻劃系統 ,另一個是圖形系統。”“刻劃系統應在圖形系統之前 ,“因為任何民族的幼年時期要走上象形的道路 ,即描畫客觀形象而要能象 ,那還需要一段發展過程。” 等系列觀點的提出和史前刻劃符號的發掘極大地震撼了“人類文字起源于圖畫”的理論。首先,從工具性角度出發,刻劃,記號,圖畫等視覺符號形式的存在狀態都是以“原始人類”的需求為出發點,作為客體,它們之間并無高低優劣之分,之所以使用不同的表達工具,都是滿足使用主體不同的需要,并沒有本質的區別;其次,從主體行為的主動性來說,遠古人類之間的人際關系是很簡單的,更不帶政治色彩——將主流的意識形態強加于他人之上,也就是說,選擇結繩,刻劃或圖畫是有相對自由的,雖然有些學者根據汪寧生先生的《從原始記事到文字發明》一文的調查得出了“陶器上的刻劃記號”只是一種“隨意的刻劃記號”的結論 ,認為它們既“沒有社會性”、“本身也沒有自我說明的作用”、“任何信息也傳達不了”, 這種說法未免太絕對化和武斷了,圖畫以其象事物的型和表意得到認可,“事大大結其繩,事小小結其繩”的結繩記號同樣也負載著一定的信息量,遠古人類用隨意的結繩動作有意識地保存記憶,避免遺忘。我們說“文字是人類社會的交際工具”,結繩也是作為原始交際工具在幫助記憶的同時,也作為相互交際往來的憑證,“工具”性質是可以肯定的,從這點上足以說明結繩與文字之間有一定的關系,在某種意義上,排斥結繩起源說可以說是否定結繩記事的這段歷史。結繩的方式雖然簡單,但足以表達簡單的意思,例如記憶與盟約,而且在后代結繩方式亦有遺跡,如朱熹記述的苗民不知文字,仍以結繩記事,并父子相傳,林勝邦亦考證過硫球結繩法分指事會意兩類,凡物品交換,租稅賦納,用以記數者,則為指事類;結繩記事也成為后來有些漢字的取象之源,如漢字中的 、 、 等字即取象于結繩,唐蘭在《中國文字學》中認為,在聲符文字未發生以前,圖畫文字里只有極少數的象形,此外,就完全是象意字了。即圖畫文字演化為象形字和象意字,而據上所證,象形字與會意也可以在結繩記事上找到一點證據,可見,結繩記事是文字產生的前奏和預演,結繩記事是文字產生的準備。

契刻是遠古人類在結繩記事的基礎上創造的用于幫助記憶數字的一種方法,契字做動詞,《釋名》說:“契刻也,刻識其數也”,由于數目記憶的困難,所以刻木來作為一種信約,由于古代文獻的大量記載,如《管子輕重甲》、《列子說符》、《易林》、《曲禮》等,文字家們對契刻說給予了適當肯定,認為契刻的“約定俗成”的性質已經十分接近文字,已經帶有書寫的性質,然而仍不承認它是文字的起源,雖然有人推測漢字的一到八數目字來源于契刻,但不能作為有力證據。我認為,契刻的符號與漢字是相當接近的,服從于交際需要,具有“約定俗成”的特征,服務于小地區,小范圍人們的交際圈,從認知學的角度,遠古人類的簡單思維已經創造了奇跡。刻劃符號與人類思維具有直接的關系。為使對事物的直觀認識能夠保存,于是借助一定的形式(刻劃)來實現,刻劃的符號即代表現實中的事物,若我們把遠古人類為保存原始記憶的意圖叫做“意”的話,通過心理加工,其生成的圖象即刻劃的符號可以叫做“象”,即原始心理圖式,可見遠古人類有了“我手寫我口”的可能,雖然這些刻劃符號并沒有語音形式,但無語音并不妨礙小范圍的交流,并不影響突破時空限制的記憶,雖然所記憶的內容十分有限,只限于簡單的具體的事物,但“約定俗成”的性質和工具的職能足以證明它在文字產生之前的重要性,作為次要來源來說,并不過分。

由于各種起源說都有一定的道理,贊同一種起源說而排斥另一種起源說顯得太主觀化,還有學者折衷一說,認為結繩和象形漢字之間有個中間環節,即是以“河圖洛書”為代表的原始“數字卦”,闡述思路是結繩主要是用以記數的,實際上結繩是原始的數字形式,先民用這種原始的結繩數字進行占卜,“河圖洛書”正是這種原始結繩數字排列而成的數字卦圖式,這些圖式可以排演出眾多的數字卦,不同的數字卦代表著不同的事物及其之間的相互聯系,可以說數字卦粗略地具備了文字的功能,但這些數字卦所代表的內容畢竟讓人難以把握,為了更形象準確地記錄數字卦所蘊含的內容,掌管卜筮的巫師們才逐步地發明、創造了象形漢字。

實際上,各種起源說法都有其理論基礎,然而我要說的是,人們在重視事實考證的同時,忽視了最本質最重要的問題,文字學家們懷著崇敬的心情審視中國古文字時,懷的是探求“文字”的目的,何謂文字成為衡量的標準,裘錫圭認為,語言文字學者可以分為狹義和廣義兩大派。狹義派認為文字是記錄語言的符號。廣義派認為,人們用來傳遞信息的,表示一定意義的圖畫和符號,都可以叫做文字。裘先生認為這種分歧只是使用術語的不同,很難說這里面有什么絕對的是非。然而實際上,文字的定義卻成為探索文字起源的關鍵。也就是說文字學家對文字定義存在廣義和狹義的區別,由此導致了探求文字起源時的理論基礎不同,驗證的方式也不同,所以才會有各種文字起源說。狹義派的觀點是:“言者意之聲,書者言之記。”(《〈書序〉正義》)這句話道出文字的性質。文字是為了記錄語言而發明的一種書寫符號系統,在語言的基礎上產生。中國的文字是方塊漢字,自然,狹義派文字學家以這定義做衡量標準,以古推今,進行嚴格的一一對照的研究,文字和非文字的符號界限分明,結繩記事,契刻記事很容易找到不符合的條件,如不代表語音,只是遠古人類隨意做的記號,一個個繩結并沒有同語言中的語素或詞建立起固定的聯系,認為漢字是高級的符號體系,其復雜的構形是不可能從簡單的契刻演變而來的。從固有的文字構形來判斷史前符號,根據商、西周時期的甲骨文,金文距漢字發生的源頭較近,絕大多數文字個體是通過象形的誘導產生的圖形式文字,文字符號與它所代表的詞之間的聯系,很明確地表現了漢字與圖畫的淵源關系,“文字本于圖畫,最初的文字是可以讀出來的圖畫”;廣義派文字學家在“用來傳遞信息,表示一定意義的圖畫和符號”的理論指導下,支持圖畫說的基礎上,又提出了結繩說,契刻說,八卦說,從宏觀角度來說,只要可以用來傳遞信息,本身具有一定意義,都可以作為探索文字起源的材料和證據。根據目前考古工作的進展,我們沒有有力的證據非常肯定地說圖畫說就是文字的唯一起源,恰當的說,這是主流觀點,也有人持否定意見,認為以指示性的圖案作敘事型的描繪的“圖畫文字”在中國尚未發現任何痕跡,而古埃及前王朝時代的象形字,其文字本身就是以圖畫的形式來表示的。不能因為甲骨文中象形字數量眾多而斷定漢字起源于圖畫,但大部分文字學家如唐蘭,裘錫圭還是持肯定意見,我認為,在沒有確鑿證據之前,可以像廣義派的做法,認為圖畫說是主要起源,結繩說,契刻說,八卦說做為次要起源來補充,豐富文字起源說的理論,形成多元化的觀點,但其中還是有主次之分的。

結論

通過上述分析,在文字定義做廣義和狹義區分的同時,我覺得有必要對文字起源說也做廣義和狹義的區分,在遠古人類時代,結繩,契刻,八卦,圖畫作為符號形式,依表達者的需要來選擇,處于一個較自由選擇的階段。圖畫符號以其整體的優勢(象形,象意)奠定了起源說的基礎,但從廣義上來說,可以把結繩說,契刻說,八卦說做為次要起源來補充和發展漢字起源的理論。

參考文獻

[1]蘇培成.現代漢字學綱要[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裘錫圭.文字學概要[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8年8月

第11篇

那么,本期了解滿族姓氏尊貴排名。

起源:

一個民族的姓氏,原是該民族社會血緣團體的符號,或者說是這個民族中一個家庭系統的符號。滿族姓氏即是構成滿族某家族血緣團體的符號。姓氏在滿語中稱"哈拉",家族稱"穆昆"。在滿族共同體形成時期,其姓氏是多音節的,用漢字寫就是二個或二個以上漢字共同組成。

再到后來一些分化出來的遠親支系與原始的宗親已經相當疏遠,于是自行更改創造出新的姓氏。有的是以地名為姓,如:寧古塔;哈達;等。有的是以圖騰動物為姓,如:鈕祜祿;尼瑪察;尼莽古;等。有的是以天象季節為姓,如:阿克占;烏席哈齊;等。也有的是模仿漢族姓氏,如:馬佳;章佳;松佳;等。

還有隨名姓如顧八代之顧氏、尹繼善之尹氏、寧安之寧氏等。滿族入關后,其姓氏逐漸向單音節過渡,即與漢族單字姓氏相同,其姓氏實質上既有原多音節姓氏的內涵,又有與漢族姓氏相同的單音節的表現形式,形成了滿漢兼融的姓氏文化特質。

姓指的是大清王朝時滿族的八個顯赫的姓氏。分別是仝(佟佳氏),關(瓜爾佳氏),馬(馬佳氏),索(索綽羅氏),赫(赫舍里氏),富(富察氏),那(那拉氏),郎(鈕祜祿氏)八姓,俗呼"滿洲姓"。現今俗稱謂姓的滿族著姓姓氏,是自清代中期以后而冠用和改用的漢字姓。而歷史上,滿洲是女真人的直系后裔,是早期進入遼東地區的滿族先世。

滿族的姓氏在歷史長河中,演變頻繁。“滿洲雖始有定性,后皆指名為姓。遼東的滿族姓氏在近代冠、改漢字姓中,亦是如此。《養吉齋叢錄》記有:“凡公私文牘,稱名不舉姓,人皆以其名之第一字稱之,著姓然。其命名或用滿語,或用漢文;用漢文,將用二字,不準用三字,以其與滿語混也。”從上述記載中可以看出,清代中后期滿族各氏族在冠用漢字姓與改用漢字姓過程中,出現了極不規范的趨勢。

這種趨勢的出現,連封建清王朝的最高統治者乾隆皇帝也感到震驚,不得不下達如下諭旨:“八旗滿洲、蒙古有姓氏,乃歷年既久,多有棄置本姓沿漢習者。即如鈕鈷祿氏,或變稱為郎姓,即使指上一字為稱,亦當曰牛,豈可直呼為郎,同于漢姓乎?姓氏者,乃滿洲之根本,所關甚為緊要。今若不整飭,因循之久,必將各本姓遺忘,不復有知者。”

然而,統治階級的震驚與整飭,實際上并沒有起到任何束縛滿族各姓氏冠漢字姓與改漢字姓的作用,甚至在皇室宗族內部,不規范的冠以漢字姓的事例也在出現。清太祖努爾哈赤胞弟舒爾哈齊的后裔,滿姓為愛新覺羅,但在這一時期,有一族支竟取漢字溥字為姓,一直沿用至今。

第12篇

一、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比較成熟的文字體系,它所記載的內容不僅包含卜辭,還涉及政治、軍事、文化、社會習俗等多方面內容,是研究古代特別是商朝時期歷史文化的珍貴資料。

甲骨文的發現極富戲劇性,被人們稱為“一片甲骨驚世界”的奇跡,也是中國和世界考古史上具有傳奇性的篇章。甲骨文的發現緣于一味藥材――龍骨。清光緒年間,金石學家王懿榮出任國子監祭酒(相當于中央教育機構的最高長官)。王懿榮學識淵博,廣涉書史,對金石、書畫都有很深的造詣。1899年秋天,王懿榮得了瘧疾,一位老中醫診治后開了一劑藥方,方子上的一味中藥引起了他的注意:龍骨?這是什么東西?在好奇心的驅使下,王懿榮讓仆人把龍骨拿給他。龍骨上的花紋激起了王懿榮的興趣。經過反復觀察和琢磨,王懿榮識讀出其中某些文字。王懿榮先后收集了一千五百多片龍骨。他查閱了大量的史料典籍,通過研究推斷這些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隸屬于商代,是三千多年前的上古文字。王懿榮的發現令世界震驚,作為鑒定出甲骨文的第一人,他被后人尊為“甲骨文之父”。

二、金文

金文是比甲骨文出現年代稍晚的漢字體系。金文是指鑄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因為周以前把銅也叫做“金”,古人以祭祀為吉禮,祭祀用的青銅禮器稱為“吉金”,所以青銅器上的銘文就稱為“金文”或“吉金文字”。“鐘鼎”是青銅器的代名詞,因此金文又叫“鐘鼎文”。

金文早在漢武帝時就已被發現。金文的使用自商周下至秦滅六國,約一千多年。

金文的內容大多歌頌祖先及王侯的豐功偉績,同時也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周宣王時期的《毛公鼎》銘文是現存最長的青銅器銘文,計有金文四百九十七字。毛公鼎出土于清朝道光年間,幾經周轉,時至今日,國寶毛公鼎依然完好保存在臺灣“故宮博

物院”。

三、大篆

大篆是秦系古文字。它是在西周晚期文字的基礎上發展而來,大約在春秋初形成自己的地域特色,延續至戰國早期。它的筆畫較金文更均勻,結構更工整。大篆又叫籀文,是因周宣王時期太史籀用大篆字體所著蒙學字書《史籀篇》而得名。

四、小篆和隸書

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秦朝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始皇為了鞏固和加強中央集權的統治,實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由于戰國時期各國的文字很不統一,大大影響到秦朝法令的推行和政策的實施,因此秦始皇的主要改革措施之一就是“書同文”。“書同文”即統一文字,將小篆作為標準字體在全國推行。

小篆是戰國末年文字,在西周文字基礎上逐漸形成的。李斯等人用省改簡化的方式對小篆進行了一次系統地整理來統一全國的文字。小篆比大篆更勻稱整齊,更簡化和定型。

雖然小篆書寫美觀,但使用起來并不方便,因此在非正式場合人們更喜歡使用另外一種字體,它實際上是寫得不夠規范的小篆,后世把字體的這一演變趨勢叫做“隸變”,即將篆書進行改寫,使其更加簡化便捷,這樣演化形成的字體就是隸書。

隸書起源于秦朝,興盛于漢朝,自它出現后漢字的形體結構基本固定下來。隸書是漢字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嶺。

五、草書

草書形成于漢代,它是為書寫簡便在隸書的基礎上演變出來的,最早通用的是草隸,即書寫潦草的隸書。由漢至唐,草經歷了不同的發展過程,先為章草,后為今草,再為狂草。狂草筆勢放蕩不羈、恣肆流暢,已經完全脫離實用,而成為極具藝術價值的書法創作。

六、楷書

隸書經過兩百多年的演變,到漢末魏初在其基礎上又產生了楷書。楷書也稱“正書”,或稱“真書”,它的特點是形體方正,線條平直,書寫具有嚴格的法則,如講究“永字八法”,因其字形十分規范,可做習字的楷模,故名楷書。

楷書是通行時間最長的標準字體,一直沿用到今天。

三國時期的鐘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楷書書法家,他在加工整理楷書書體上作出了重要貢獻。楷書在唐代極其興盛,歷來有“漢隸唐楷”的說法。

七、行書

行書產生于楷書之后,魏晉時期開始流行。行書是介于楷書與草書之間的字體,接近楷書的叫行楷,接近草書的叫行草。行書比楷書書寫速度快,又不像草書那樣難以辨認,因此實用價值與審美價值兼備,直到今天仍是應用最廣泛的字體。

歷代行書法帖中最為著名的就是有“天下第一行書”之稱的《蘭亭序》,它的作者是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蘭亭序》后為唐太宗所得。唐太宗對《蘭亭序》喜愛有加,臨終前甚至命人將《蘭亭序》作為陪葬品殉葬,從此這件稀世杰作永訣于人,后人無緣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克拉玛依市| 论坛| 黔东| 罗江县| 闽侯县| 天峻县| 济宁市| 永顺县| 广东省| 郴州市| 阳朔县| 榕江县| 永寿县| 新晃| 彩票| 合阳县| 丰都县| 灵川县| 峡江县| 石家庄市| 潜山县| 阜南县| 宁海县| 凤山县| 宁明县| 永嘉县| 东乌| 武山县| 华亭县| 临洮县| 罗江县| 江永县| 七台河市| 普兰店市| 桦南县| 木里| 罗江县| 梅河口市| 邢台市| 都匀市| 扎鲁特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