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08:56:0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家鄉的味道,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在我的家鄉每到這個時節都能聞到幽幽的槐花香,雖然村子的名字和槐花并沒有什么關系但是在我們村子里長著數不勝數的槐花樹,槐花樹到了冬天光禿禿的可到了夏天知了叫的越是歡快它就生長越是茂盛,從路邊走過的時候常常能給行人帶來一片陰涼。
北方的春天來得很晚也很短暫可以說是直接從里三層外三層的冬天直接過度到了穿短袖短褲的夏天,冬天村子里很難行走因為積雪融化土鋪了一層雪就變成了一片泥濘要是去誰家串門準會把人家的地磚踩臟了,所以一到了冬天啊家鄉里就飄著淡淡的煙味,誰家都在燒著火生爐子木柴啊玉米棒子棉花柴啊都成了爐子里的過客把溫暖留在了屋里。有些東西燃燒的味道都是不同的,像是煤塊和煤球燒起來就是很濃重的煙味道很嗆人但是棉花柴玉米棒燒起來就和煤塊煤球不同。
到了秋天開始收獲了田地里到處都是采摘棉花啊收割玉米的人,收割的這個時節也是很有味道的,剛采摘下來的棉花也是呆著清香味道,鮮嫩的玉米剝下那一層層的皮會聞到草皮下的玉米香。
我的家鄉在一個很偏僻的地方,雖然現在也有了些變化但是家鄉的味道仍然沒有變過,就像樹上的蟬鳴和水溝里仍舊有著小青蛙一樣,這片土地留存屬于自然屬于生活在這里的人們的味道。
咖啡的味道是苦澀的;泉水的味道是恬淡的;果汁的味道是香甜的,家的味道是幸福的,而家鄉,它的味道是——
家鄉的味道是甜的。陽春三月,溫柔而恬靜的陽光撒進房間,陣陣花香撲鼻而來,如江南宛君女子一般的雅氣,甜甜的,溫柔曼妙,讓人心怡氣爽。路邊的小樹發芽了,那嫩嫩的葉子,在微風中頻頻點頭,像是歡迎春天的到來;小樹邊的簇簇小花,那五顏六色的小花在太陽下向人們綻放最美的笑容!春姑娘她把綠絨帶入莆田,把璀璨的色調染在花朵上,將淡綠灑入樹中……
哦!家鄉的味道是甜的!
家鄉的味道是辣的。驕陽似火的夏天,火辣辣的太陽炎烤這大地,頓時炙熱灼人,焦渴難耐。太陽公公似乎把一切都染上了金黃色。啊!炎熱的夏天中午!滾燙的陽光,滾燙的景色,滾燙的夢,連同整個人都是滾燙滾燙的!傍晚,晚霞燒紅了天空,海灘上人來人往,人們有的在游泳,有的在撿貝殼,有的在嬉戲,歡聲笑語像熱浪一樣,一陣高過一陣。清涼的海水洗去了人們一身疲勞,一身炎熱,使人感到神清氣爽,輕松爽快。
哦!家鄉的味道是辣的。
家鄉的味道是咸的,但隱約中又透露著點點甜。秋天的稻田,也是一片金黃,一陣微風吹來,稻田翻起了金色的波浪,果園里,樹枝上掛滿了沉甸甸的果實,有清香誘人的大鴨梨,有紅通通的蘋果,還有香蕉、葡萄……秋天,果實豐收,稻田豐收,是個充滿詩情畫意和活力的。你瞧,那小區里的健身器材,總會出現老爺爺和老奶奶的身影,他們總是邊運動邊聊家常,邊聊秋天,邊聊身體。
哦!家鄉的味道是咸的。
家鄉的味道是酸的。冬天,霧籠罩著大地,萬物像披著紗巾一樣,迷迷蒙蒙的,遠處的小山看不見頂,樹林像在躲迷藏似的,東躲,忽隱忽現。冬天,是酸的。冬天,是靜寂的。刺骨的寒風吹進衣領里,鼻子酸酸的。馬路上,車來車往,只是少了什么,哦,少了陽光,少了色彩,少了喧鬧的人群,馬路也酸酸的。
哦,家鄉的味道是酸的!
家鄉的味道到底是什么?哦,家鄉的味道在你我心中,家鄉的味道是美的,家鄉的味道是溫馨的,家鄉的味道讓我們這些兒女來品味的!讓我們品味家鄉莆田之韻吧!
我的家鄉在一個偏僻小山村里,我因為要到城里讀書,所以很少回過家鄉,家鄉的空氣新鮮,還可以在雨天見到彩虹,多美麗呀!
每當春節,奶奶就會給我們做些豆煎餅,這些餅很特別,在城里的餅店是買不到的。
普通的餅一般都是將面粉加蛋等用水和鹽調成糊狀,再放到鍋里煎的。
家鄉的餅卻截然不同,家鄉人做煎餅是將豆和面粉調成半糊狀,然后一點一點做成饅頭的形狀,涼干水份后,切成一片一片的,倒到油鍋里,用鏟子鏟得整整齊齊,撒上調料和鹽,要不了多久就香味撲鼻。
煎餅好吃,但想要做好卻不容易,晾餅時有嚴格的時間限制,晾早了就太軟,久了就硬巴巴的了。煮餅時也很有講究,有的人不等鍋里的油燒開就煎,結果出來的餅就有一股生面粉味兒,鹽放多了的話就會有苦味,糖放多了或放少了都會影響餅的味道,難吃。下鍋時只有燒到火候上倒下面餅,豆煎餅才會色黃味香,圓整松脆,咬一口讓人回味無窮,家鄉做出來的餅就有家鄉的味道。
小時候,天天都可以吃到煎餅,想什么時候吃就什么時候吃,而現在遠離家鄉了,只有過年的時候才能吃到,吃煎餅就是一種奢望了。
當我在城里吃家鄉帶來的豆煎餅后,感覺味道變了,餅里帶了許多思鄉之愁。
我愛吃家鄉的煎餅,更愛家鄉的一草一木。
湖南婁底婁星區婁底五中初一:謝典
——題記
文/孤狼
端午到了,粽子的味道,始終在口里殘留著,
聽著那首好久沒聽的老歌《流浪歌》
“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
親愛的。”
心中以為自己早已習慣了這多年的流浪,
習慣了那個自己每天奔波,每天忙碌的日子
習慣了自己一個人吃粽子,吃月餅,
一個人酗酒,一個人吸煙的日子……
原來鄉情是永遠種在了我的心里,種在了我的骨子里,
望著手中的粽子,想起了自己家鄉的粽子,
才發現我原來想要的不是粽子的味道
傻傻的笑著自己一大早出去找尋粽子
其實自己想要的只是家鄉的味道
在外面漂泊久了,你什么都擁有了,或者你什么都沒有
家鄉始終是我們的家鄉,那里有我們期待已久的家人,有我們兒時的朋友
春春夏夏,我們離鄉多少時間了,我們的家人,還期待著我們回去。
我愛家鄉的蘑菇香
“一座一座挨著一座,蘑菇大棚種的咱的希望,科技引導百姓致了富,搬出老屋住進了新房”(唱)
各位評委老師,各位觀眾朋友,大家好!我是來自牧牛鎮中心小學一年級的周津竹。
就像我剛才唱的那樣,我的家鄉牧牛鎮到處都是蘑菇大棚,一座挨著一座,望不到頭。爺爺就是種蘑菇的菇農,他說,我們是“中國香菇第一鎮”,每年生產的香菇老多老多了,有一座山那么大,可以給全國的小朋友吃,想想那簡直是太牛了,難怪叫牧牛。牧牛每年從春季到秋季都盛產香菇,處處都是那種香菇散發出的味道,不是花朵的味道,也不是小食品的味道,我問媽媽這到底是一種什么味道,媽媽說這是家鄉的味道。我從小就是在這種味道中長大的。
牧牛的山很高很大,牧牛的水很清很甜,老師說這叫山清水秀,生態環境好。爺爺說這就是為啥牧牛能夠生產那么多香菇的秘密。原來香菇生長還挑地方,這么“嬌氣”啊。為了能產出好香菇,爺爺一年四季,一天到晚,都在忙活,蒸段、發菌、注水、拔蘑菇、賣蘑菇,每天都在忙,真的好辛苦,臉上始終掛著汗珠,但我每次問他,“爺爺您累不累”,爺爺總是滿臉微笑說“不累”。我有時也像個小大人似的去幫忙,幫他采蘑菇。爺爺用的是塑料筐,我每次都哭著喊著要竹筐,人家歌里唱的明明是“采蘑菇的小姑娘,背著一個大竹筐”。每到此時,他們就笑我,還總說我像個小蘑菇,得把我侍弄好了,才能長得高長得大。我可不要當蘑菇,最后不是被烘干,就是被冷藏車拉到全國各地去,最后都免不了成了人們的盤中餐,腹中物,呃,想想就可怕。爺爺掐著我的小臉蛋說,“傻孩子,哪有你這么大的蘑菇啊,爺爺說,小蘑菇要努力的吸收養分才能長大長好,你要好好吃飯,好好學習,才能茁壯成長,成為一個大姑娘,成為一個對國家和社會有用的人”。
“圓圓的蘑菇,圓了幾輩人的希望,幸福的日子紅紅火火奔小康,小小的蘑菇走出小村莊,奔四方”。我的家鄉,處處都是散發著蘑菇香,因為小小的蘑菇,香到了祖國各地,我為我的家鄉自豪,我愛我的家鄉!
懷念槐樹花
葉丙勇
周日的午后,懶洋洋地瀏覽著博友的博文。不經意間,大腦里閃現出一片片槐樹花的影子,陣陣花香撲鼻,讓人沉醉。
童年時的家鄉門前有條彎彎的小河,河邊滿是青青的翠柳,在村口,有三棵老槐樹,遠遠望去,它們像三個衛士時刻守衛著整個村莊。在每年的春末夏初,槐樹花盛開的時節,三棵老槐樹像三把裝飾的花傘一樣,罩著整個村莊,顯得十分神秘和諧。
童年的生活總是充滿樂趣的。記得,槐樹花開的時候,我們一些小孩,總纏著年邁的老奶奶講故事,雖然,那些故事不知道聽了多少遍了,但每聽一次,都有不同的感受。特別是在老槐樹下,聞著槐花的清香,聽著清脆的鳥叫,經常聽著聽著就思緒神飛,仿佛看見老槐樹也在開口笑,只是不知道在說啥笑啥……
村莊有家從皖北搬遷來的人家,我們都叫她吳大媽,每年槐樹花開的時候,她總會用個鉤子,把槐樹花鉤下來,把花兒摘下來,放在清水里泡上一段時間,然后攪拌在面粉里,做成可口的槐樹花餅,味道好極了。記得,每當看見吳大媽拿鉤子的時候,我們幾個小伙伴就會寸步不離的跟著她,直到吃到嘴里,還眼巴巴地望著鍋里的,那樣子現在想想真的好笑極了。
長大了離開了家鄉,在部隊里的時候,營地外面也有棵老槐樹,只是沒有家鄉那樣茂盛。每到槐樹花盛開的時候,我就叫老班長也摘些來做成餅,不知道為啥,那味道就是沒有家鄉的好吃。以后在食品店里,我看見了槐樹花糕,高興之際買了很多,還是沒有家鄉的味道。
轉眼在外十幾年了,再回到家鄉時,村口的三棵老槐樹早已沒有了蹤影,一排排白樺樹和楊柳掩映著一幢幢新農村民居。眼前的一切,早已找不到童年的蹤跡,唯一有的,只有在記憶里尋找了。
臨近端午,肇慶的大學同學來珠海玩,順便給我帶了幾個裹蒸粽,包裝精美,真空的,大小兩種,大的一個八兩,小的一個半斤。我用清水煮熟,解開它,糯米中包著肉和蛋黃,嘗了一口,咸的,味道還不錯,肉肥而不膩,蛋黃夾雜在糯米中,使得糯米沒那么粘,又接著吃了幾口,總覺得少點什么?想了想:哦,怎么沒有粽葉的香味?我覺得奇怪,明明是用粽葉包的怎么就沒有粽葉香呢?我拿起一片粽葉看了看,顏色很暗、很軟,聞了聞,沒有香味,我想大概不是新鮮的粽葉吧?
吃著裹蒸粽,想起小時候在家鄉過端午節的情景。家鄉的端午節吃粽子和賽龍舟是必不可少的。當兵之后,已有二十多年沒在家鄉過端午節,也沒看過龍舟賽。粽子雖然年年吃,但在外吃的粽子象裹蒸粽一樣,都是有餡的,味道和內容很豐富,家鄉的粽子是沒有餡的,原滋原味。因此,再也吃不出家鄉的味道了。
小時候的端午節,家家都包粽子,不象現在從超市買現成的。粽葉是剛摘的,泡在清水里,糯米洗凈濾干,再找一個木架子,纏上包扎用的麻繩,材料備齊了,就可以包了。家鄉的粽子比較小,一般是兩片葉子包一個,呈圓錐形,糯米不摻任何東西,粽子包完后吊在架子上蕩來蕩去,象一串串風鈴隨風搖曳,好看極了。包好的粽子一般是一次性煮好,分幾頓吃完,每頓熱一下就可以了,粽子煮熟后糯米和粽葉夾雜的香味特別濃。由于家家都包粽子、煮粽子,因此,一到端午節村子里就到處彌漫著濃濃的粽葉香。
剛出鍋的粽子是最好吃的。取一個粽子,解開麻繩,展開粽葉,潔白的粽肉露出來了,晶瑩剔透,象一件精美的藝術品。有時粽葉的綠滲透到糯米中,很自然,看上去象一幅優美的風景畫,著實讓人喜愛。聞一聞,糯米和粽葉混合的香味沁人心脾。醮上糖,咬一口,酥軟、甜香、可口,讓人回味無窮。
賽龍舟是家鄉端午節最熱鬧的時候,全鎮大部分村子都會來,也有外地人參加。家鄉是水鄉,水網交錯,賽龍舟隨便找一條河就可以了。吃完粽子的人們,都要到水上比試比試,贏的吃甜瓜,輸的吃黃瓜。這時,水上一條條龍舟如離弦之箭,爭先恐后向前沖;全鎮的男女老少都出動了,兩岸人頭攢動,觀看的人們扯開嗓子為自己的龍舟加油鼓勁。
滄海桑田,山河巨變,轉眼間二十幾個春秋過去了,家鄉寬闊的大河已變成了一條條小渠,聽鄉親們說再也不賽龍舟了。不知道家鄉少了龍舟的端午節會是什么樣?家鄉的粽子還是不是原滋原味?家鄉的端午節還能不能聞到濃濃的粽葉香?
我愛家鄉的姑嫂餅 浙江省 桐鄉市烏鎮植材小學五(2)班 范梅晨
我的家鄉在水鄉古鎮——烏鎮。說起我們家鄉的特產那可就多了,有藍印花布、杭白菊、三白酒、姑嫂餅……今天,我就向你們介紹家鄉的姑嫂餅吧!
來到商店。你就可以看見那盒裝的姑嫂餅。那盒子漂亮極了!拆開盒子,你就可以看見一個個姑嫂餅。它是一個個像象棋一樣的圓形小酥餅。顏色有點淡灰色,其中還夾雜一些黑色的或者是白色的小點子,那是芝麻或者糖的細小顆粒。這時,會有一陣陣香味撲鼻而來。香得你口水直流,非要馬上吃一個不可。放到嘴里,你不用咀嚼,只要輕輕一辨,它就可以融化。你就會覺得有一股咸甜適中的味道進入你的口中,這時你會覺得它不油膩,充滿鄉野滋味,但不粗礪。品嘗過姑嫂餅的人都會連聲稱贊,說姑嫂餅好吃,還會多買一些帶回去饋贈親朋好友。
關于姑嫂餅還有這樣一個傳說:很早的時候,烏鎮有一家家庭作坊,專門制作一種甜味小酥餅。因為配方獨特,制作精心,味道出奇好,深受鄉民的青睞,生意十分興隆。主人為了保持獨家經營,就制定了關鍵技術傳媳不傳女的家法。年深日久,做女兒的就不樂意了,對嫂嫂的嫉妒之心與日俱增。終于有一天,乘嫂嫂不備偷偷地往配料中撒了一把鹽,想看嫂嫂出丑。不料,這一把鹽撒得恰到好處。出爐的小酥餅中甜中帶咸,味道更好,賣得比以前還快。店主知道了原因,大為激動,索性將錯就錯,用小姑的新方法改良制作。這一來,小酥餅的名氣居然傳遍了江浙一帶。人們還給這種餅起了一個新名字叫“姑嫂餅”。
現在,你對姑嫂餅一定有更多的了解了吧,是不是迫切地想要嘗一嘗我們家鄉的特產姑嫂餅了吧!沒有關系,那就請你立刻到我們烏鎮來吧!
指導教師:馮永康
我的故鄉在吉林四平,地處松遼平原中部腹地,冬天比內地更漫長更寒冷,經常是大雪封門,火炕往往成了家里最溫暖的地方。家鄉人習慣把過冬稱為貓冬,至于貓冬如何解釋,不用找度娘,也不用找民俗<遙看看東北火炕上趴著的懶貓就知道貓冬的含義。
貓冬的日子不適合出門,好在家鄉人早早就為貓冬做了充足的準備,柴火垛堆得像小山一樣,菜窖里放滿了土豆、紅薯、白菜、蘿卜、芹菜,碩大的酸菜缸里滿滿都是酸菜,豬肉也儲備得充足。鍋里有肉,窖里有菜,屋外有柴,一個漫長的冬季就在炊煙裊裊、白雪皚皚中度過。
記憶中,故鄉冬季的炊煙里總有東北亂燉的味道,雖然離開家鄉多年,可每當冬日來臨,那味道就會縈繞在我心中,久久不會散去。東北亂燉又名豐收菜,素有大雜燴之意,即將豆角、土豆、茄子、青椒、番茄、木耳、蘑菇、白菜等蔬菜配以蔥、姜、蒜、花椒、桂皮、醬油、鹽、雞精、香油、料酒等調料,與豬肉、牛肉等一同燉熟即成。東北亂燉有葷有素,營養豐富,味道鮮美,是一道常見的家常菜。
做東北亂燉不需要什么精湛的廚藝,葉子菜洗凈后要用手撕,像胡蘿卜、玉米、茄子要用手掰,這樣做菜易進味,還不破壞菜的營養,肉也是切成大塊的,一起扔進鍋里,放上調料,架上火咕嘟咕嘟就開燉。家鄉人做東北亂燉的鍋不拘一格,有鐵鍋、鋁鍋、銅鍋、瓦鍋、砂鍋,盛菜從來不用精致的器皿,一般都是粗瓷大碗。
吃東北亂燉吃的是氣氛,大碗吃菜,大口喝酒,無不透著東北人的豪爽和樸實。吃東北亂燉圖的是酣暢淋漓,一桌人圍著一大鍋熱氣騰騰的燉菜,舉杯揮箸,吃喝劃拳,酒杯碰得山響,臉上淌著油汗,吃到酣快時,即使站起來,一只腳踏上凳子,一手舉著酒杯,一手忙著夾菜,開懷大笑,也沒有人說你不文明。你要是在吃東北亂燉時拘謹放不開,細嚼慢咽,往往會被家鄉人笑話“不夠爺們”,那你以后就不好意思再在桌子邊“摻和”了。
家鄉人喜歡吃亂燉菜,無論什么食材只要能吃就可以扔進一個鍋里燉,經過火的洗禮,不同的東西消弭了彼此的界限,真正做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家鄉人濃濃的東北亂燉“情結”大概源于相對惡劣的自然生存環境,在漫長難熬的冬日里,人們為了抵御寒冷和災害,多年來逐漸養成了講義氣重情誼的個性,大家都有一個鍋里“攪馬勺”的飲食習慣,既能吃到熱氣騰騰的飯菜又能拉進彼此的關系,何樂而不為?
“飲食即文化”這話一點都不假,家鄉人性格中的豁達、熱情、包容都完美地體現在這一鍋亂燉之中。
夸夸家鄉的小吃——肉絲粉
鉛山快樂作文培訓學校二年級
黃思怡
我的家鄉鉛山是個江南古鎮,這里環境優美,物產豐富,尤其是小吃種類繁多,遠近聞名。我要夸夸家鄉的小吃——肉絲粉。
先介紹它的制作過程吧。第一步,把米磨成米漿,水弄干以后揉成團,放在又細孔的木榨當中壓榨出又細又長白白凈凈的米粉絲。 第二步做粉湯。把新鮮的豬肉切成絲,放進鹽、醬油、拌上紅署粉,再放進肉骨湯里燙熟。第三步,把米粉,放進開水中燙熱裝在大碗里,澆上肉絲骨頭湯,放點蔥、生姜末、就可以吃了。
肉絲粉又細又滑、柔嫩可口,味道鮮美,人人都愛吃,它成了我們早餐的首選。許多外地客人來鉛山都會品嘗一下它的美味,勤勞聰明的鉛山人也把小吃店開到全國各地。因此,它的名氣也越來越大。
我們家鄉除了肉絲粉外,還有味道鮮美的燈盞?,香噴噴的燒餅,外形美觀的芙蓉糕,香甜可口的芋頭糖。小朋友,歡迎你來鉛山做客,我一定請你吃個夠。
(指導教師:丁銘軍)
我的家鄉在高州市沙田鎮,是個龍眼之鄉。我愛家鄉的一草一木,更家家鄉的特產——龍眼。
我的家鄉漫山遍野都是龍眼,郁郁蔥蔥的,像一片綠色的海洋,龍眼樹的外表并沒有什么驚人之處,但是它的果質好,甜味十足。我很早就嘗到了這種甜而不膩、糯而爽口的特色了。
春去夏來,轉眼間,果實已掛滿枝頭了,把樹枝都壓彎了腰。細看龍眼,只見它是圓圓的,細的只有黃豆那么大,大則有拇指那么大了。龍眼在不同的階段是有不同的味道的:熟透的龍眼甜津津的,沒有熟透的則有一種苦澀的感覺。只要你輕輕地剝開龍眼的皮,你就可以聞到龍眼那獨特的芳香了。在晶瑩圓潤的果肉里嵌著棕黑色的核。
如果這個時候你到我的家鄉來,就可以看到一種繁忙的景象:挑蘿的挑蘿,挑筐的挑筐,在鄉間小路上來回奔跑,鄉親們正從龍眼樹上摘下一串串碩大成熟的龍眼,一籮籮,一筐筐地裝上汽車遠銷各地。這時,你先別忙著看,自己先吃過夠吧,家家戶戶的人都爭著讓你品嘗他們勞動的果實呢。
龍眼不但味道可口,而且還是送禮的佳品,如果把龍眼曬干了,就成了桂圓肉,可以益脾養心,是上好的滋補品。此外,龍眼還可以制成桂圓罐頭,遠銷海內外。
家鄉的人們就是用自己勤勞的雙手,種出一棵棵、一畝畝的龍眼樹,使家鄉贏得了“水果第一鎮”的稱號,人們就是靠著它走上了富裕的道路,我也越來越喜愛它了。
啊,家鄉的特產——龍眼!我愛你!
我的家鄉——安溪,茶香飄四海。安溪產茶歷史悠久,茶葉資源豐富,是世界名茶鐵觀音的故鄉,我為我家鄉感到無比的自豪。
安溪人待客茶當酒。朋友一入門就泡茶,看到朋友茶杯一端,細品慢啜著,主人常常會露出會心的笑容。在品茶時,他們常常敞開心扉談談自己經歷的風風雨雨,又是怎樣出現“彩虹”,怎樣“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對別人來說,這無非是拉拉家常而已,可對我們來說,卻加深了彼此之間的友誼,心里甜滋滋的。家喻戶曉的鐵觀音與我們的生活緊密相連,怎能不使人感到無比的親切呢?
“清風陶醉歸來客,溪茶溫暖故人心。”我的姑姑人在異鄉,心里總思念著家鄉。每逢佳節,姑姑回來過幾次,但不一會兒便匆匆地離去了。每次總是含著淚,戀戀不舍地離開。她說家鄉的味道,她總是覺得那么生疏,再也記不起來了。今年,姑姑叫爸爸給她寄兩斤鐵觀音。爸爸精心選購了兩斤鐵觀音,用幾道程序包裝而成,經物流漂洋過海。過段時間,姑姑打來電話激動地說:“我感覺到家鄉的味道了!是那么熟悉,這多虧了那鐵觀音啊……”爸爸一聽,笑著說:“大姐,要不我再給你寄些去……”鐵觀音蘊含了濃濃的故鄉情,讓海外華僑的人品味到了家鄉的味道,感受到了家鄉的溫暖。鐵觀音為我們的生活增添了斑斕色彩,我們怎能不感謝它呢?
安溪人恪守的成功之道,就是以誠實贏得信任,以誠信博得商海。唯有這樣,才能取得客人的信任,將茶事業越做越大。如果一位客人對我們的茶葉滿意的話,他就會介紹給別人。這樣一傳十,十傳百,安溪茶葉就暢銷世界各地了。為了弘揚安溪“鐵觀音”茶文化,許多制茶藝人經常三五成群,帶上各自做的茶葉,互相切磋手藝,取長補短,總結經驗,使“鐵觀音”的質量得到了進一步提高。“季布無二諾”,李白的詩鏗鏘在耳,誠信才是每個人心中應該永久屹立的石碑。倘能如此,“誠信安溪”將是我們“鐵觀音”之鄉的另一枚馳名商標。
那濃濃的茶香,溫暖著游子的心;那濃濃的茶香,讓人受到前所未有的熏陶;那濃濃的茶香,使人贊嘆不已;那濃濃的茶香……
福建省安溪縣蓬萊溫泉小學六年級:王雅彬 指導老師:唐金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