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9 17:39:5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一物理試題,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一、創設問題情境,培養科學素養
問題情境的創設是為了讓學生在探究中掌握基本的物理知識,同時,這樣的過程也有助于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提高以及綜合素質水平的大幅度提高。所以,在高一物理教學中,我們要學會引導學生,要鼓勵學生在獨立思考、自主探究中去理解相關的物理知識,進而,確保學生在問題情境的思考中形成一定的科學素養。
例如,在教學《自由落體運動的規律》時,為了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也為了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在授課時,我引導學生思考了以下幾個問題:(1)思考:從桌邊由靜止開始滑落后鋼筆的運動屬于什么運動?(2)如果將一個硬幣與一張紙從同一高度下落,假設哪種物體先落地?為什么?(3)思考:粉筆從手中下落、蘋果從樹上落下屬于什么運動?……組織學生對上述的問題進行思考,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自由落體運動的規律,同時,有效問題的探究還能打破傳統課堂中的“一言堂”,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時,有效問題的探究也有助于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
二、自主實驗探究,培養科學素養
“勇于實驗”是課改下所提倡的,也是物理課堂順利實現的關鍵,所以,在自主實驗探究中,教師要更新教育教學觀念,要從思想上認識到實驗教學的價值,要鼓勵學生在自主探究、動手實驗操作中形成嚴謹的科學態度,進而,使學生的科學素養得到培養。因此,在物理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深入挖掘教材,要鼓勵學生在自主動手操作、自主探究中加深印象,加強理解,進而使學生的科學素養得到大幅度提高。
例如,在教學《驗證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時,為了充分發揮學生的課堂主體性,也為了構建高效的物理課堂,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在本節課的授課時,我引導學生借助“木板、白紙、圖釘若干、橡皮條、彈簧秤、三角板、刻度尺”等實驗工具按照實驗步驟進行自主實驗,并明確實驗中易出現錯誤的地方,比如,同一次試驗中,橡皮條拉長后的結點位置要保持不變。組織學生對上述問題進行思考,以確保學生在動手實驗中掌握基本的物理知識,進而也有助于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同時也有助于學生健全地發展。
三、創造開放環境,培養科學素養
開放環境的創造是為了發散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同時,也確保學生的科學素養得到培養。所以,在物理教學過程中,我們要鼓勵學生對開放的物理試題進行獨立思考,以確保課程價值的最大化實現。
例如,有兩只伏特表A、B,量程已知,內阻未知。另有一干電池,其內阻(未知)不能忽略。只用這兩只伏特表、電鍵和一些導線,能通過測量計算出這個電池的電動勢,以測得的量作為已知量,導出計算電動勢的式子。
組織學生自主設計電路圖進行物理量的測試,進而在提高學生知識靈活應用能力的同時,也有助于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對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總之,在新課程改革下,我們要組織多樣化的教學活動來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進而為學生終身發展做出相應的
貢獻。
關鍵詞:物理教學 知識體系 情景體會 舉一反三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6(a)-0229-01
1 初高中物理知識的區別
1.1 物理概念的區別
物理概念是對物理現象、過程、運動規律的準確反映,是在實驗操作、觀察的基礎上獲得的感性認識。通過分析比較、歸納綜合,區別個別與一般、現象與本質,然后把這些物理現象的共同特征集中起來加以概括而建立的,是物理事實本質在人腦中的反映。初中課本中對物理概念的解釋都比較簡單,甚至有些“有失偏頗”,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是學生在初中第一次真正了解物理知識,仿佛進入了一個奇幻的世界。許許多多的名詞讓學生應接不暇,同時還伴隨著理論知識與實際應用中的差異。因此,為了讓學生快速的進入物理學習的角色,并且感覺不那么難,所以初中的概念都“瘦身”了。比如:對于“路程”和“位移”,本質的區別在于是否具有方向性。路程是軌跡,講究走過的實際長度,而位移講究的是直線距離,與所走的軌跡無關,并且指向唯一。與這兩個量直接相連的就是“速率”與“速度”。初中課本實際所講的應該是“速率”,但是以“速度”出現的。到高中,矢量與標量成為重要的區分內容,對方向的規定非常明確,而且不能有任何的偏差,否則將改變其物理意義。其他如“功”、“功率”、“歐姆定律”等物理概念都與初中相比有了很大的區別,如果還是以初中固有的理念去理解,則會對高中物理的學習產生極大的阻礙作用,不能達到高中教學大綱對能力的要求。后果就是物理學習、高考都會深受其害。因此,物理概念不僅是物理基礎理論知識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生通過邏輯推理方法,構建知識體系的基本元素。所以,在高中物理學習中,概念學習既是一個重點,也是一個難點,搞好物理概念的教學,使學生的認識能力在形成概念的過程中得到充分發展,是物理教學的重要任務。
1.2 物理體系的區別
初中階段,物理教育的基本要求是讓學生了解基本的物理知識及物理現象,掌握簡單的原理,并能進行與基本原理和概念相關的獨立的計算。因此,初中物理課本中,各章節的內容相對比較獨立,章節之間關聯較小,一章節的學習好壞對其他章節的掌握沒有太大的影響。比如由運動學推導出的加速度a與利用牛頓第二定律得出的加速度a,其實是一個量,但是在求解時應用哪種情景學生較難選擇。再如受力分析,整個高中階段的物理學習,基本上都是以力為切入點展開,包括電學部分,如靜電場電荷運動、磁場電荷運動及電磁感應,多數題目以力分析開始,以力應用結束,期間所學新知識起橋梁作用。因此,可以說高中物理是一個有機整體,相互協調才能有進展,否則將停止不前。很多學生高一物理的學習不扎實,或者老是按照初中的思路想問題,從而導致高中物理成績一塌糊涂,進而影響其他科目學習的自信心,最終高考失敗。所以,高中物理學習過程中要做到“瞻前顧后”、“舉一反三”、“統領全局”。
1.3 物理細節的區別
初中物理試題要求學生利用簡單的公式或者定義求出正確結果就達到要求,對待求解過程或者細節要求不甚嚴格。因此很多學生養成了解題思路雜亂,書寫過程無章的毛病,只追求結果的準確性而忽視最重要的求解過程。然而在高中解過程是關鍵,是核心部分,結果的對錯反而比重極小。多數學生踏入高中后對這些細節要求很不適應,做題思路不連貫,不成體系,結果可想而知。所以高中物理學習過程中要注重解題思路,養成審題仔細、分析全面、書寫認真,求解準確的良好習慣。
2 高中物理學習的主要方法
方法是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所采用的方式和手段,是按照一定原則調整活動并實現一定目標的途徑。教學方法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而采取的方法,它包括教師教的方法和學生學的方法,是教師引導學生掌握知識技能,獲得身心發展而共同活動的方案。
2.1 實驗教學法
實驗法是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學生運用實驗儀器和設備進行獨立操作,觀察事物或現象的變化,探索并總結規律,從而獲取物理知識和實驗技能的方法。主要包括感知性實驗和驗證性實驗。
高中物理知識一方面內容豐富,涵蓋面光,關聯性大,光憑教師口頭講解很難使學生快速理解和準確掌握。另一方面,高中知識難度相對較小,絕大多數均能通過實驗得以驗證,并且可操作性強。同時,根據教學大綱要求,各高中學校均要建設配套相應的物理實驗室。在各種條件都具備的情況下,實驗教學就成為最容易實現也是最有效的教學方法。
實驗法有助于理論聯系實際,使學生看到事物的因果關系,培養學生獨立探索能力、實驗操作能力和科學研究的興趣和求實的態度。
2.2 分組討論法
討論法是將班級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各小組對某一未知問題進行初步分析研究,發表各自見解,在探討過程中進行深入思考并相互學習的一種教學方法。
教師在實施之前需要根據教學大綱要求和班級學情,因材施“論”,因地制宜的制定學生討論的命題,既能易于進行又能有的放矢。并且一旦進入討論環節,教師要和學生共同投入,更為重要的是教師要啟發、及時引導,不致討論偏離主題。
分組討論法能更好的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有利于培養學生獨立思維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團結協作的能力。在廣泛交流信息過程中,各抒己見,集思廣益,促進靈活運用知識,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3 多媒體教學法
隨著辦學條件的逐步提高,多媒體技術迅速興起,并逐漸進入課堂,它以圖文并茂、聲像俱佳、動靜皆宜的表現形式,將課堂教學引入全新的境界,深受教師和學生的普遍歡迎。多媒體教學有傳統教學所不能比擬的優越性,有利于集中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增強感官效應,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
中學物理教學方法林林總總,但是卻沒有一種是萬能的、普遍適用的。中學物理教學過程是一個含有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的復雜過程,要完成的任務也是方方面面的。這就要求我們在選擇和確定教學方法時,必須從中學物理教學的總體目的任務出發,對各種教學方法進行優化選擇。
3 結語
學生從初中跨入高中,面對的是全新的世界,所學習的高中物理知識,不論從量上還是質上都遠遠超出初中所學。在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和學生要相互配合,共同努力,迎接高考,挑戰未來,實現人生的宏偉目標。
參考文獻
[1] 潘雪飛.高中物理教學中滲透的方法教育[J].學科建設,2010(8):127.
[2] 陳瓊.新課改下高中物理教學探討[J].課改前沿,2012(12):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