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人文醫學論文

人文醫學論文

時間:2022-02-02 05:50:5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人文醫學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人文醫學論文

第1篇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對于社會醫療服務水平的要求也在逐漸提高,這就導致了醫學模式需要適應這一變化趨勢。因此,對于培養未來走向社會的醫療衛生人才的搖籃———醫學院校來說,在人才培養過程中,醫學生的人文素質培養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而且,“在醫學院校實施人文素質教育中,全面系統地學習中醫文化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

(一)古今結合、兼容并包中醫文化融合了中國傳統的儒家、道家、佛家等多家學說的精華,同時又吸收了自然、社會科學的優秀文化成果,而且是在民族文化的大環境下逐漸發展起來的。中醫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就在于這種容納古今、兼容并蓄的精神與胸懷,其影響必將深遠。

(二)以人為本、天人合一中醫文化的理論精髓主要是將人與自然合二為一,注重平衡,將人作為核心,體現了現代“以人為本”的思想理念。在中醫文化中融入了豐富的人文元素,因為它主要以中國古代文、史、哲作為基礎,以中醫名家、典籍、文物、史跡等為對象,內涵中包含著豐富的中醫道德觀念以及文化價值。由此可見,中醫文化不僅為中醫事業的發展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而且還為醫學院校開展人文素質教育提供了生動的教材以及豐富的資源。

二、中醫文化在醫學院校人文素質培養中的問題

(一)學生的傳統文化基礎較弱

在現代醫學教育中,大部分醫學院校忽視了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的傳授與教育,導致學生的傳統文化功底較淺,學習古代文化知識難度較大,造成學生興趣弱,缺乏學習的主動性。

(二)醫學院校課程結構不完善經過調查、了解

目前國內的不少醫學院校中,沒有開設與中醫文化有關的課程的院校占很大一部分,而且像《中國傳統文化史》《中國古代哲學》等與人文素養、教育有關的課程,在醫學院校開設是很有必要的。

(三)中醫研究出現“西化”現象

近年來,在國內的中醫研究中,有著一種向著西醫化的方向發展的趨勢,而且在學校中西醫受到特別的青睞,而且以西醫的實驗方法來對中醫展開相關的研究工作,最終導致學生對中醫文化的學習、掌握能力逐漸削弱。

(四)醫學院校中教師結構不合理

目前,在醫學院校中存在著一個問題:從事人文教學的教師,不太懂醫學;懂醫學的教師,人文傳統教育功底未必深厚;既懂得醫學知識又懂得古文獻知識的教師更是少之又少。醫學院校嚴重缺少醫學和人文交叉融合的復合型人才,最終會影響醫學人文教育培養工作。

三、積極探索中醫文化融入醫學院校人文素質培養的新途徑

(一)加強對醫學生基本功的培養

教師要為學生梳理出中醫文獻的發展脈絡,明確一些醫藥文獻的版本、目錄,以及指導學生掌握基本的文獻學、校勘學、版本學等基礎知識,慢慢提高他們的興趣以及閱讀能力。

(二)加大醫學教材建設力度

針對學生的實際特點,選編適合學生實際需要的教材非常重要。在整理選編教材時,要注意發揮經典文獻的作用,并且“中醫經典著作的學習與加強臨床實踐充分結合起來,最終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到中醫經典之中”。此外,在學習的過程中,注意將傳統思維模式與現代技術相結合,幫助學生解決閱讀障礙,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三)開設跨學科文化傳統選修課程

由于中醫文化內涵豐富,包含著許多優秀的傳統文化,并且與多學科聯系密切;所以,在醫學院校中開設跨學科文化傳統選修課程,不僅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而且還可以使學生的知識體系更加完整、系統。

(四)教師知識結構

亟待改善加強醫學院校教師的整體知識結構以及人文素質是非常必要的。首先,可以從目前從事人事教育的教師培養中,對于他們的知識空白進行完善、彌補;其次,醫學院校要不斷加強對高學歷人才的引進力度,加強人才在多學科中的培養力度以及突出中醫文化內涵培訓力度。

(五)現代教學方法與手段的靈活運用

在講授中醫的課程中,教師可以采用案例教學、情景教學等多種方法,鼓勵學生參與到課堂討論中,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的積極性與參與性,調動他們學習中醫的興趣。這樣在中醫教學中蘊含的人文精神、人文思想,就會很容易被學生所理解、接受。

(六)中醫文化的內在精髓仍需挖掘中醫文化的深厚內涵

第2篇

期刊編輯工作者的創造性能力也就是在期刊編輯過程中的一種前瞻性和建構,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突出期刊編輯的價值觀。期刊的創造過程也是期刊編輯專業知識水平和創造能力凸顯的過程,所以期刊編輯者在日常工作中應該充分發揮自身的創造性能力,規范編輯行為和過程,有效提升期刊編輯的特色和質量。[1]

(一)編輯在選題策劃方面的創造性價值

傳統的期刊編輯工作主要是進行文章的修改與加工,而現代的期刊編輯逐步由幕后工作轉向臺前,不僅要對文章內容進行修改和調整,而且需要重視期刊的選題和策劃。期刊選題是期刊編輯工作的入口,做好期刊的選題策劃工作,便能夠讓期刊在較短的時間內創造出更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價值。其中,期刊編輯工作者編輯能力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就是策劃能力,也是期刊編輯工作者突出創造性思維的重要表現。通常情況下,每一期期刊都應該合理地設置一個核心論題,選擇具有特色和價值較高的選題。因此,為了達到上述的標準,期刊編輯工作者應該充分發揮自己的創造性思維,并充分利用自身所學的知識和編輯經驗,以確保期刊編輯的質量。例如,以《中華全科醫師》為例,這本期刊在編輯選題的過程中,主要是立足于各個基層讀者,所以期刊的核心論題內容應該側重于廣大讀者非常關注的內容上,如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和類風濕性關節炎等,而這些慢性疾病也是各個醫院治療的重難點。從這個例子我們則能夠非常清晰地看出,編輯在策劃期刊選題的過程中,應該最大限度地發揮自身的創造性能力,盡量選擇與廣大人民群眾生活貼近的主題,以便充分突出期刊編輯在選題策劃方面的創造性價值。[2]

(二)編輯在加工編排方面的創造性價值

期刊加工編排的過程也就是對文本內容進行后期編排制作,雖然無法創新作品的內容,但是也需要深入推敲文本的觀點,合理安排文本結構,靈活推敲文本語法知識。同時,期刊編輯工作者在后期編排的過程中,還需要糾正文稿的不足之處,有效提升文稿的質量,所以便需要期刊編輯工作者發揮自己的創造性能力,充分突出自身的創造性價值。其中,醫學論文在編輯的過程中,語言文字的運用是論文提升質量的關鍵。醫學期刊在編輯的過程中并不追求辭藻的華麗,而是注重語言的精煉和準確。但是,部分醫學論文在編輯的過程中,雖然內容較為獨特和新穎,語言運用卻常常詞不達意,這并不符合醫學論文的編輯標準,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醫學論文對讀者的吸引力。例如,一位期刊編輯在文稿后期的加工編排過程中,遇到作者主要闡述的是全科醫學及循證醫學商務教育問題,而在文稿的具體內容中卻論述的是“循證醫學教育理念能夠為全科醫生提供良好的學習途徑,掌握學習方法,為文獻檢索服務”。這句話明顯不通順,而且主謂語搭配不恰當,所以無法讓讀者直接了解文章所要表達的意思。期刊編輯與作者進行溝通之后,才了解到作者主要表述的是“循證醫學教育理念能夠為全科醫生提供新的學習方法,而全科醫生則可以通過文獻檢索的途徑來進行學習”。通過這個案例可以看出,期刊編輯工作者在進行加工編排的過程中實現了對文稿的再創造,充分突出了期刊編輯工作的創造性。

在整個社會文化活動的開展過程中,期刊編輯活動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而期刊編輯的職責就是傳播和積累文化成果,所以便需要期刊編輯在實際編輯的過程中堅持以讀者的需要為立足點,以科學文化的內容為具體標準。其中,不但需要注重作者創造的勞動成果,而且還需要重視作者的精神成果。因此,期刊完整的編輯過程無法離開道德對期刊編輯工作的約束。例如,當期刊編輯在面對重大經濟利益的誘惑時,是否能夠真正做到高風亮節,是否能夠保證文章充滿正能量而放棄那些低級和庸俗的垃圾文化?當前社會發展過程中的一些焦點問題,很可能會涉及一些階層人群的利益,這需要期刊編輯能夠始終以國家的法律法規為原則,勇敢直言,切忌瞻前顧后;同時,在文稿后期的加工處理過程中,也應該始終堅持兢兢業業的態度,杜絕用文稿的舍取來謀取自己的私利。道德規范期刊編輯的過程中具有一定的基本原則和精神,能夠充分反映出期刊編輯活動的本質規律和特征,具有普遍性和長期的適應性。

所謂工作規范也就是期刊編輯工作應該始終堅持的程序和制度。這種制度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期刊編輯工作的規律與特征,而并不是人們能夠隨意進行更改的。例如,期刊編輯工作的基本程序就是“信息采集—選題策劃—組稿—審稿—編輯加工—整理發稿”。因此,不管是哪一種類型的期刊,在編輯的過程中都應該按照相關的程序進行,不能改變和省略其中任何的一個環節。其中,與這種程序相應的稿件三審制度、三校一讀制度也是為了規范期刊編輯過程,不能夠隨意進行省略和更改。從側面的角度進行分析,如果期刊編輯工作者在日常編輯過程中并不按照規范的程序進行,則難以保證期刊的整體質量。因此,只有保障期刊編輯工作的規范性,才能保證期刊的整體質量,吸引更多的讀者。

三、總結

期刊編輯并不僅僅只是編輯工作規范的執行者,而且還是充分發揮自身創造力的腦力勞動者。因此,期刊編輯在日常的工作中也應該不斷學習,及時了解最新的知識內容,有效提升自己的編輯素養,開拓自己的學術眼界,巧妙地將人文精神融入自己的日常編輯工作中,以確保期刊的質量,為我國科學文化的傳播貢獻一分力量。

第3篇

為提高本院臨床中藥學的教學質量,在研究生教學中開展循證醫學培訓與鍛煉。采用課堂教學與講座相結合系統傳授循證醫學知識,利用網絡資源豐富循證醫學知識,教師帶教過程中培養循證醫學理念,基于問題的學習方法方式(PBL)與循證醫學教學相結合,鼓勵研究生撰寫循證醫學論文等教學方法,取得了豐富的教學成果。但目前仍存在以下教學難點:國內缺乏優質的隨機對照試驗(RCT)臨床資料,研究生的統計學功底普遍薄弱,研究生缺乏自主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總的來說,循證醫學有助于臨床中藥學的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

[關鍵詞]

循證醫學;臨床中藥學;研究生教育;教學方法;教學難點

循證醫學,意為“遵循證據的醫學”,是指應用現有最為可靠的研究證據,結合醫師的臨床技能及既往經驗,在尊重患者的個人意愿的前提下,對患者做出的醫療決策與診治方案[1]。自1992年GordonGuyatt于JAMA雜志首次提出此概念始,循證醫學迅速與臨床各學科的教學實踐相結合,在不斷豐富與完善自身體系的同時,更促進了傳統臨床教育模式的轉變[2]。臨床中藥學是指在傳統中醫藥理論的指導下,以患者為主體,研究中藥或其制劑在人體內的作用及機制與臨床用藥的合理性、有效性、安全性評價及應用規律的綜合性學科[3]。作為一個新興學科,臨床中藥學的教學模式及內容尚處于摸索階段[4]。本單位于2015年成立臨床中藥學碩士招生點,且于當年成功招生,依托本科室課題背景及首都醫科大學教學資源,在研究生教學中,開展循證醫學培訓與鍛煉,且碩果頗豐。現將循證醫學應用于臨床中藥學教學的方法、成果及難點做一歸納總結,以供同仁參考引智。

1循證醫學應用于臨床中藥學的教學方法

1.1課堂教學與講座相結合系統傳授循證醫學知識

在臨床中藥學的常規教學中,帶教老師將循證醫學的概念、研究目的、研究方法與理念融入教學內容中,通過系統地傳授讓醫學生正確掌握循證醫學的基本知識,再依靠本院循證醫學中心及首都醫科大學豐富的教學資源,針對循證醫學的重點及難點定期開展專題講座,通過專家的講解及答疑使醫學生能夠深刻理解循證醫學的研究方法與研究手段。

1.2利用網絡資源豐富循證醫學知識

在醫學教育中融入以多媒體技術及網絡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已成為新型醫學教育模式的發展趨勢[5]。帶教老師通過微信群、QQ群等流行社交軟件,將循證醫學相關課件、文獻、資料推送給研究生。這樣不僅可以將帶教過程中沒講到的、忽略的、重要的知識點在群組中詳細講解,還可以實時回答研究生在學習循證醫學過程中所產生的疑問與不解之處。另外,這種線上學習交流方式不僅可以避免學生“羞于問、不敢問”的常見教學難題,還增加了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之間的交流機會,拉近了雙方的距離,有助于塑造良好的教學與學習環境。

1.3教師帶教過程中培養循證醫學理念

在傳統教育模式下,知識更新速度往往較慢,而醫學及藥學領域知識的更新速度卻是極快的,如在教材還未介紹他汀類降脂藥物在防治冠心病上的里程碑式突破時,在臨床診治冠心病的過程中就已形成強化降脂的理念[6]。所以,在帶教過程中,帶教老師需讓研究生親身感受到醫學、藥學知識不斷更新的現實性與必要性,再通過具體的循證醫學案例使其掌握獲取知識、辨別知識、應用知識的能力。

1.4基于問題的學習方法方式(PBL)與循證醫學教學相結合

與傳統教育模式相比,基于問題的學習方式(PBL)將“以教師為中心,學生被動學習”模式轉化為“以學生為中心,學生主動學習”模式[7]。PBL教學模式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獲取知識的機會,還可以提高學生自主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及與他人的交流方式。在臨床中藥學的教學中,將PBL教學與循證醫學教學相結合,即“向研究生提出問題,并告知問題的解決手段(循證醫學),讓其自行尋找答案、甄別答案”的過程。這種模式的核心內容旨在調動研究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其自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自身的綜合能力及實戰能力。在此模式下訓練的研究生不僅擁有嚴謹的臨床思維,而且在查閱文獻、分析總結、語言表達及科研寫作等方面表現出較強的能力[8]。

1.5鼓勵研究生撰寫循證醫學論文

在就業壓力日益加劇的今天,唯有不斷提高自身能力與含金量才能于萬千就業大軍中脫穎而出,而研究生在完成規定學習任務之余,無疑是增強自身競爭力的重要舉措之一[9]。因此,鼓勵研究生對臨床中的實際問題進行循證醫學研究,并撰寫相關論文,不僅有助于其對循證醫學知識、手段及理念的理解,更有助于豐富自身能力、提高自身含金量。

2循證醫學應用于臨床中藥學的教學成果

自本專業研究生入學一年以來,循證醫學教學不僅激發了研究生獲取知識的積極性,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探索知識;同時還提高了研究生自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更為可貴的是,一方面,循證醫學教學可使研究生養成縝密且靈活的臨床思維,促進其在今后的查房、醫囑審核、會診及科研等工作中做出正確、先進的用藥指導意見;另一方面,研究生通過循證醫學研究會親身感受到醫學、藥學知識海洋的廣闊與多變,促使其養成孜孜好學、不斷完善自身知識體系、終身學習的良好習慣,這對新一代醫藥人才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循證醫學教學的同時也增強了帶教老師的循證醫學理念,不僅促進其在臨床中藥學的工作中做出科學的用藥指導,還促進了循證醫學及流行病學科研的開展。在進行循證醫學教學的一年來,本教學點已于國家級中文核心期刊發表循證醫學論文2篇,分別為鹽酸小檗堿片治療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療效的Meta分析[10]及雷公藤多苷聯合甘草酸單銨治療銀屑病的臨床療效Meta分析[11],不僅拓寬了鹽酸小檗堿片及雷公藤多苷的應用范圍,還為臨床治療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及銀屑病提供了新的思路與參考。

3循證醫學應用于臨床中藥學的教學難點

3.1國內缺乏優質的隨機對照試驗(RCT)臨床資料

循證醫學的研究基石是通過雙盲隨機對照試驗(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RCT)以評價某種藥物或療法對某種疾病的療效及毒副作用[12]。由此可見,循證醫學重視證據,不迷信權威。現行醫學各學科診療指南的證據主要來源于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但由于人種、飲食結構、環境等因素的不同,這些指南并不完全適用于我國患者。然而,正規的臨床試驗所需樣本量大、研究周期長,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與物力,還需避免商業利益對結果的影響。由于我國的循證醫學概念引入較晚,現有的嚴格、正規的隨機對照試驗臨床資料可謂鳳毛麟角,尤其有關中藥的臨床報道仍以觀察性研究為主,導致在進行中藥的循證醫學研究中,缺乏優質、具有代表性的臨床原始資料。

3.2研究生的統計學功底普遍薄弱

循證醫學與統計學是緊密相連的,數據的篩選、方法的選擇均離不開統計學基本原理[13,14]。在循證醫學教學中,帶教老師必須在闡述相關統計學知識后,方可講授循證醫學知識[15-17],表明現有的研究生《醫學統計學》課程與實際應用多有脫節,其所講授的知識過于陳舊、繁雜,且應試教學模式過于死板、老套,導致研究生難以把握統計學的重點與難點,無法掌握實際科研工作中所需的數理統計知識。故應加快《醫學統計學》課程改革,改變教學模式,更新教學內容,增強研究生對統計學的實際應用能力。

3.3研究生缺乏自主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限于傳統醫學教育模式,研究生的主動性普遍較差,帶教老師需向其布置具體的任務,交代具體的研究方法與軟件,甚至還需對結果進行分析思考[18,19]。研究生大多不具備自己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意識及能力,僅滿足于完成老師交給的任務,導致離開教師及學校,研究生無法獨立開展循證醫學工作。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帶教老師一方面要向研究生傳授具體的循證醫學理論與知識,另一方面也要著重培養研究生的獨立思考能力,提高研究生學習及科研的主動性與積極性,使其學以致用。

4展望

將循證醫學應用于臨床中藥學乃至各科臨床教學中,對研究生的臨床診治、科學研究、人文關懷及個人發展均具有較強的促進作用。作為首都三甲教學醫院,我們肩負著向社會輸送高水平醫學、藥學人才的重任,而循證醫學無疑是現代醫學與藥學的發展方向與診療理念。因此,于本碩士點內開展循證醫學研究,貫徹循證醫學理念,推動循證醫學與臨床中藥學教育的融合是我們義不容辭的任務。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們將深化對循證醫學的教學,大膽嘗試新型培養模式,同時望能給業界同仁些許參考。

作者:續暢 馬致潔 周力 鐘萌 謝俊大 李健 趙奎君 單位: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中藥劑科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心內科 北京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

[參考文獻]

[2]方冠毅,劉宇軍.循證醫學教育在醫學生臨床素質培養中的探討[J].華夏醫學,2009,22(3):521-522.

[3]趙宇昊,唐燕,李書珍,等.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臨床中藥學課程中的應用研究[J].數理醫藥學雜志,2015,28(12):1891-1892.

[4]王建.基于中藥學專業《臨床中藥學》課程的教與學思考[J].中藥與臨床,2015,6(4):37-39.

[5]劉濤,李冰.發揮教育信息技術優勢改造醫學課程教學模式[J].中國醫學教育技術,2009,23(4):411-413.

[6]康俊萍,吳嘉慧,李培璟.心內科研究生教學中開展循證醫學教育的探討[J].繼續醫學教育,2011,25(1):46-48.

[7]辛萍,王建,王忠寬,等.基于問題的學習方式是對未來教育的挑戰[J].中國科技信息,2008,15(1):234-235.

[8]田金徽,羅小峰,李琳,等.PBL在循證醫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循證醫學雜志,2009,9(4):392-395.

[9]高小明,姜春梅,夏淑霞,等.淺議臨床中藥學學科內涵建設[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5,17(11):139-140.

[10]續暢,劉學龍,倪建騰,等.鹽酸小檗堿片治療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療效的Meta分析[J].中國藥房,2015,26(30):4232-4235.

[11]續暢,趙奎君,吳真,等.雷公藤多苷聯合甘草酸單銨治療銀屑病的臨床療效Meta分析[J].中醫藥導報,2016,22(2):101-104.

[13]陳曉陽,李晟,劉平安,等.《臨床中藥學》教材編寫的思考與建議[J].中醫藥導報,2014,20(2):151-153.

[14]李潔,張虹.加強醫院臨床中藥學學科建設的幾點建議[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3,21(10):1048-1049.

[15]周蓓,吳燕春.臨床中藥學實踐教學改革探索和實踐[J].教育教學論壇,2015,1(8):138-139.

[16]顧曉玲,朱江,陳麗華.中醫醫院開展臨床中藥學工作初探[J].中國執業藥師,2014,11(10):54-56.

[17]王安香.臨床中藥學與中藥師作用研究[J].亞太傳統醫藥,2014,10(19):128-129.

第4篇

關鍵詞:大學語文;變革;創新;針對性;豐富性;審美性

“從一個象形人變成一個拼音人”這是2008年7月25日騰訊新聞網的標題,文中指出教育界對于英語的重視程度遠遠超過了漢語,造成多數中國人“把漢語看作離婚的前妻”。在外來文化侵襲下,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從一個象形人變成一個拼音人”。多年來,社會現狀造成了大學語文內外堪憂的局勢,教育系統的不重視,學生的不以為然,作為非人文社科專業的醫學院校的學生而言《大學語文》顯然成為了“非主流”的學科。

一、《大學語文》現存于醫學院校的現狀

1.醫學院校對大學語文課程的定位較低

醫學院校學科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專業性與普通院校存在巨大差異,學院對于專業課的重視程度不言而喻,必然缺乏對人文社科類學科的重視程度,從理論上為忽視大學語文的重要性給出了一個完滿的解釋。《大學語文》現作為公共必修課的形式存在于醫學院校教學體系中,目前大多只針對大一新生開展一個學期,普遍僅有30個左右的課時、兩個學分。相較于同為必修課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及英語課而言可謂是鳳毛麟角,原因在于語文課缺乏思政課的官方地位,也沒有英語等級考試那樣的市場推動力。

2.教師授課形式單一、學術性強、脫離醫學生的需求

五年的醫學修行重在理論和實踐操作相結合,潛移默化中固定了他們的學習方式,而大學語文教育在他們的求學生涯中已然被定位為:提高學生閱讀能力和文字表達能力的基礎性學科,可有可無。[2]目前,大多大學語文教師授課時往往延續求學時專業課的授課形式與方法,“你看我說、你聽我講、自行消化”,首先單一化的教學模式促使學生喪失學習興趣,加之大學授課與中小學授課存在差異性,學生一時間難以招架快節奏、大信息量的植入,玩手機、聊天等顯現出現便不足為奇。其次,授課內容學術性強,教師受到學時限制教學內容仍然沒能逃脫文選框架,側重于選擇中國古典文學名篇展開深入講解及研究,課堂上講讀一部名篇、詳盡梳理一下作品背后的社會背景文化脈絡,將各方對其的研究成果展示于眾,最后思考幾個文學問題,以中文專業特有的學習方式開展教學一味強調學術的專業性,忽略了現當代優秀文學作品和作者值得關注的文學現象,無法滿足學生追求時代性、創新性的心理需求,降低了其對大學語文的求知欲,造成了學生對非專業理論課有實際之用就上,無實際之用就逃的現狀.[3]再者,授課內容脫離學生需求,醫學院校學生理科生居多,相對而言基本功不夠扎實,學生來到大學語文的課堂上迫切的希望學到課本以外的知識,能夠馬上拿來運用到社會實踐中去,而非為了純粹學術性的學習,所以對于醫學生而言實踐性、可操作性才是他們最關注的,這同醫學院校理論結合實踐的學習模式是相輔相成的。

二、醫用《大學語文》的變革與創新

醫學院校大學語文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途徑。教學目標應圍繞其專業性開展具有醫學特色的語文課,幫助學生了解和掌握必備的漢語言文學知識,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培養學生應用專業知識、準確表達自我見解的能力,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傳承和弘揚優秀的醫學文化,增強學生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的融合。

1.提高醫學院校大學語文的教學針對性

首先,選取針對醫用的語文教材,醫用大學語文既然是專業背景下的語文,就不可避免而且應該積極主動與專業相結合,主動地貼近學生、貼近社會,更直接、更明確的為專業服務。[5]目前,醫學院校使用的大學語文多是適合除漢語言文學專業以外各類學生的通用讀本,盡管在形式上有一定的特色,但是存在缺乏針對性、不能兼顧專業特點的問題。其次,教學內容應緊密結合醫學教育特點,選取一定數量的中外醫學典章,加入一些醫學論文寫作知識,貼近學生的實際需求,以提高醫學生的醫學文化素養和醫用寫作能力。再次,開創特色課程,教學中選取古今中外精美名篇為載體,通過富有典范性的選文結合當下熱門話題例如:醫患溝通,準確把握經典性與時代性,讓學生領略文學作品中的說話藝術,培養學生人文醫學職業技能中的溝通交流能力。

2.提高醫學院校大學語文的教學豐富性

其一,課堂內容盡可能做到信息量大、涵蓋面廣、題材廣泛。中國跨入21世紀后,科技的迅猛發展,手機的公用性增多,文字性的知識對于學生的吸引力逐漸消退,基本的文學知識顯然不能滿足學生需求,這對新時代的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不斷提升專業知識的同時,更要加強對多領域的涉獵,以此在教學中豐富教學內容,擴寬學生眼界。其二,教學形式多樣化,突出培養學生運用能力。課程考核中加入30%實踐成績,設置相應的競賽機制,將各大班分列出人數相等的小組,以小組成績決定個人成績,開展小組討論、角色扮演、講課比賽、征文、詩歌朗誦、即興演講等活動,著重培養學生團隊意識及綜合素質。

第5篇

1政治要求

貫徹黨和國家的衛生工作方針政策,用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作指導,準確而深刻地反映研究對象的本質和規律性。

運用先進理論與先進技術解決醫學上的各種問題,以加速發展我國的醫學科學事業。

遵循科學道德,無政治性錯誤,無浮夸,無泄密。

2學術要求

中華醫學會系列雜志目前均為學術類期刊,既要反映我國相關學科學術水平和發展動向,代表國家相關學科發展前沿,又要結合我國當前的醫療水平和實際工作需要,為防病治病工作的順利進行發揮預見和導向作用。2.1選題得當

密切結合國家或地區醫學科技攻關及重點研究項目密切結合醫療衛生保健和防病治病實踐適應學科發展的需要有足夠的科學依據2.2內容體現創新性、科學性、實用性2.2.1創新性:學術論文的靈魂。創新性主要表現在:在同類領域中提出了新理論、新概念、新原理,或者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新的發現;在同一原理的基礎上有新方法、新手段、新技術的創造;研究的樣本數更大,或采用的方法更為嚴格,發現了過去沒有發現的新事實、新現象,提供了新的數據和實驗結果;對原有的技術方法,在不同領域和不同地區有新的應用,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在論文中應該反映作者是如何把未知變為已知,把未有變為已有,把知之不多變為知之較多,把知其然變為知其所以然,從而有了新的認識,發現新的事實,找新的規律,闡明新的理論,發明新的技術。這樣的論文,才有刊出的價值。2.2.2科學性:學術論文的生命。科研設計是科學性的基礎,科研設計是否嚴謹,關系到研究結果的準確性和重現性。科研設計包括專業設計和統計學設計。

專業設計:研究思路是否恰當,方法是否可靠,技術上是否成熟,診斷依據是

否充足,臨床表現和療效觀察是否客觀、深入,資料是否完整等。

統計學設計:樣本含量是否足夠,是否具有代表性;分組是否隨機化,是否具

有可比性;是否對照觀察,有客觀的定量指標;數據是否準確、完整及符合統計學

要求等。

臨床研究的科研設計應符合循證醫學和現代臨床流行病學的要求。

科學性還體現在對實驗結果的解釋是否符合邏輯,結論是否有充分的依據并恰如其

分。僅僅對研究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是不夠的,要重視各專科的特殊規律。通

過統計學處理后,還需要從專業的角度去慎重考慮,結合專業特點具體闡明所觀察

到的現象之間的因果關系,揭示其內在規律性,從而得出正確結論。

2.2.3實用性:科學技術的最終目的在于應用。醫學是一門應用科學,更應

該強調實用性,技術上要行得通,辦得到。除了少量純理論研究的論文以外,大多

數醫學學術論文應該結合醫療、預防工作實際。論文的實用價值越大,指導作用越

強,就越具有重要性。

3寫作要求

期刊常用的論文類型有述評、論著(臨床分析、療效觀察、實驗研究、調查報告等

)、病例報告、臨床病理討論、綜述等等。

文字表達要求準確、嚴密、簡練、通順,用詞穩妥,語言規范,說理明晰,推

理周密,可讀性強,最好還有一定的生動性。一般應用科技語體。

論著類文章最常用的寫作格式為“四段式”,即:前言,方法,結果,討論。

3.1題名

題名應以最恰當、最簡明的詞語反映文章中最重要的特定內容。一般使用充分反映

論文主題內容的短語,不使用具有主、謂、賓結構的完整語句,不使用標點。題名

用詞應有助于選定關鍵詞和編制題錄、索引等,應避免使用非公知公認的縮略語、

字符、代號等,也不宜將原形詞和縮略語同時列出。中文題名一般不宜超過20個漢

字,英文題名不宜超過10個實詞。

3.2作者署名

作者署名是文責自負和擁有知識產權的標志。作者應是:⑴參與選題和設計

,或參與資料的分析和解釋者;⑵起草或修改論文中關鍵性理論或其他主要內容

者;⑶能對編輯部的修改意見進行核修,在學術上進行答辯,并最終同意該文發

表者。以上3條均需具備。作者姓名在題名下按序排列,排序應在投稿時確定。集

體署名的文章應注明通訊作者。作者中若有外籍作者,應附其本人同意的書面材料

論文決定刊用后,需要全部作者簽署《論文專有使用權授權書》,將論文專有

使用權授予中華醫學會。

3.3摘要

摘要是論文的高度概括、凝練、微型化,應具有獨立性和自含性,即不閱讀全

文就能獲得必要的信息。中華醫學會系列雜志的論著需附中、英文摘要。

作用:讓讀者了解文章;代替閱讀全文;便于制作二次文獻及收入數據庫。

格式:結構式摘要,包括目的、方法、結果(應給出主要數據)及結論四部分,

各部分冠以相應的標題。

寫摘要應著重反映新內容和作者特別強調的觀點,力戒空泛,應列出必要的資

料和數據,并有明確的結論。采用第三人稱撰寫,不列圖、表,不引用文獻,不加

評論和解釋。中文摘要可簡略些(250字左右),英文摘要應稍詳細一些(400個實

詞左右)。

英文摘要前需列出英文題名、作者姓名、第一作者單位名稱、所在城市名、郵

政編碼和國名。

有通訊作者時,應注明通訊作者的姓名、單位名稱和郵政編碼。

3.4關鍵詞

關鍵詞是為了便于作文獻索引、檢索和閱讀而選取的能反映文章主題概念的詞

或詞組,一般每篇論文選取2~5個關鍵詞。關鍵詞應盡量從美國國立醫學圖書館

編印的MedicalSubjectHeadings(MeSH)中選取,其中文譯名可參照中國醫學科

學院信息研究所編譯的《醫學主題詞注釋字順表》。中醫藥關鍵詞應從中國中醫研

究院中醫藥信息研究所編寫的《中醫藥主題詞表》中選取。未被詞表收錄的詞(自

由詞)必要時也可以作為關鍵詞使用。要注意首標詞的選用,首標詞應反映全文最

主要的內容。

3.5前言

概述研究的背景、目的、研究思路、理論依據、研究方法、預期結果和意義等

。僅需列出切題的參考文獻,無須進行文獻綜述。不要涉及本研究中的數據或結論

。不要與摘要雷同。一般不超過250字。比較短的論文可以只用小段文字起前言作

用。

3.6方法

應詳細描述研究對象(人或實驗動物,包括對照組)的選擇及其基本情況,以及

研究所采用的材料和方法。這部分的描述以使讀者能進行重復為度。

3.6.1研究對象:研究對象為病人,需注明病例和對照者來源、選擇標準及

一般情況等。研究對象為實驗動物,需注明動物的名稱、種系、等級、數量、來源

、性別、年齡、體重、飼養條件和健康狀況等。

3.6.2藥品、試劑:使用化學名,并注明劑量、單位、純度、批號、生產單

位和生產時間。

3.6.3儀器、設備:應注明名稱、型號、規格、生產單位、精密度或誤差

范圍。無須描述其工作原理。

3.6.4研究設計:應交代研究設計的名稱和主要做法。如調查設計應交代是

前瞻性、回顧性還是橫斷面調查研究;實驗設計應交代具體的設計類型,如屬于自

身配對設計、成組設計、交叉設計、析因設計抑或正交設計等;臨床試驗設計應交

代屬于第幾期臨床試驗、采用了何種盲法措施、受試對象的納入和剔除標準等。應

圍繞“重復、隨機、對照、均衡”四個基本原則作概要說明,尤其要交代如何控制

重要非試驗因素的干擾和影響。

3.6.5研究方法:個人創造的方法應詳細說明“方法”的細節,以備他人重

復。改進的方法應詳述改進之處,并以引用文獻的方式給出原方法的出處。原封不

動地使用他人方法,應以引用文獻的方式給出方法的出處,無須展開描述。

3.6.6統計學處理:說明統計學方法及其選擇依據。統計學符號按GB3358

-82《統計學名詞及符號》的有關規定書寫,一律用斜體。

3.6.7倫理學描述:臨床試驗研究,應說明試驗程序是否經所在單位或地區

倫理學相關機構的批準,研究對象是否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3.7結果

報告研究的結果,不應簡單地羅列研究過程中得到的各種原始材料和數據,而

必須將其歸納分析,進行必要的統計學處理,得出相應的結論,然后用文字和各種

圖表表達出來。結果的敘述應實事求是,簡潔明了,數據準確,層次清楚,合乎邏

輯,不能有任何虛假或含混不清,不應與討論內容混淆。

3.8討論

討論強調新的和重要的內容,以及從中得出的結論,包括發現的意義及其限度

,及對進一步研究的啟示。研究工作尚未完成不要聲稱并暗示工作的優先權。如果

不能導出結論,也可以進行必要的討論,提出建議、設想、改進的意見或待解決的

問題等。應將研究結果與其他有關的研究相聯系,并將本研究的結論與目的相關聯

。不必重述已在前言、結果部分詳述過的資料或數據,和過去文獻已報道的內容。

3.9圖

圖應具有自明性,即只看圖、圖題和圖例,不閱讀正文,就可理解圖意。圖的

內容不要與文字、表格重復。圖的類型應與資料性質匹配。線條圖要求線條均勻、

主輔線分明,并使數軸上刻度值的標法符合數學原則。圖高度與寬度的比例一般掌

握在5∶7左右。照片圖要求有良好的清晰度和對比度,層次分明,反差適中,沒有

雜亂的背景。病理顯微照片應標明染色方法和放大倍數。實物照片涉及尺寸者應附

有表示目的物尺寸大小的標度。若刊用人像,應征得本人的書面同意,或遮蓋其能

被辨認出系何人的部分。引用已發表的圖須注明出處,并附版權所有者同意使用該

圖的書面材料。圖中的量、單位、符號、縮略語等須與正文一致。

3.10表

制表的基本要求是重點突出,簡單明了;主謂分明,層次清楚;結構完整,有自明

性。表的內容不要與文字、插圖重復。表中的量、單位、符號、縮略語等須與正文

一致。中華醫學會系列雜志一律使用三線表。

3.11名詞術語

醫學名詞應使用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公布的名詞。尚未有通用譯名的名詞術語于文內第一次出現時應注明原詞。中西藥名以《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最版本和中國藥典委員會編寫的《中國藥品通用名稱》為準,不應使用商品名。

冠以外國人名的體征、病名、試驗、綜合征等,人名可以用中譯文,但人名后

不加“氏”(單字名除外,例如福氏桿菌);也可以用外文,但人名后不加“’s

”。

縮略語:文題中一般不用縮略語。在摘要及正文中首次出現縮略語時應給出其

中文全稱。縮略語應盡量少用,一般不宜超過5個,不超過4個漢字的名詞不使用縮

略語,以免影響文章的可讀性。

3.12計量單位

計量單位實行國務院1984年2月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計量單位》,并以單位符號表示,具體使用可參照中華醫學會雜志社編寫的《法定計量單位在醫學上的應用》第3版(人民軍醫出版社2001年出版)。

3.13數字用法數字的使用,執行《關于出版物上數字用法的規定》〔中國標準出版社1996年出版〕。凡是可以使用阿拉伯數字而且很得體的地方,均應使用阿拉伯數字。如公歷世紀、年代、年、月、日、時刻和計數、計量均用阿拉伯數字。

3.13志謝

志謝用于對參與部分工作、提供技術性幫助、提供工作方便、給予指導但尚達不到作者資格者,以及提供資助的團體或個人表示感謝。文字力求簡練,評價得當。原則上應征得被感謝人的書面同意后,方可提名感謝。3.14參考文獻列出參考文獻的目的,主要是說明研究所借鑒的科學依據的出處,以供讀者查閱參考;減少對前人文獻的復述,以節省篇幅;同時,也是對他人成果和著作權的尊重。因此,應以嚴肅的科學態度對待。除了會議消息報道等簡訊外,一般每篇論文均應有參考文獻。論文所列參考文獻應是作者直接閱讀過原著的,而不應是轉引他人的。應選擇近年的文獻,除非必要,一般不宜引用10年以前的文獻。應注意引用國內的文獻,使讀者了解國內的有關進展,且易于查找。由于參考文獻的格式較嚴,項目較多,稍不注意即出現差錯,使讀者難以查找,因此必須認真核對原著,對作者姓名、刊名、年份、頁碼等,尤應注意準確。中華醫學會系列雜志參考文獻采用順序編碼制著錄。參考文獻中的作者列出第1~3名,超過3名時,后加“,等”或其他與之相應的文字。外文期刊名稱用縮寫,以IndexMedicus中的格式為準;中文期刊用全名。每條參考文獻均須著錄起止頁。3.15腳注

腳注常用于注明作者工作單位、郵政編碼、基金資助項目等。獲得基金資助產出的文章應在文章首頁地腳以“基金項目:”作為標識,注明基金項目名稱,并注項目編號。基金項目名稱應按國家有關部門規定的正式名稱填寫,多項基金可按級別依次列出。4初稿的審查

4.1要注意布局結構。“四段式”的各部分都要妥善安排,既要明確分工,避免重復,又要互相配合,防止遺漏。“四段式”是基本結構,但應根據論文的具體內容,作靈活的處理。每篇論文一般均分為幾個部分、若干層次,分別冠以適當小標題。標題不可過多。同層次標題之間,內容要有聯系,體例應統一。全文的標題要相對均衡。

4.2行文要圍繞中心,突出重點,條理清晰,詳略得當。不應過多地插入枝節問題,羅列一大堆資料和數據,以致擾亂甚至淹沒了主題。材料和方法部分,要著重介紹有關保證科學性和提供重復驗證的必要信息。評價實驗結果、臨床診斷和治療效果等,一定要說明其標準。在結果分析中,絕不要無選擇地羅列所有資料和數據,但要詳述有意義的結果,包括正面的、陽性的結果和反面的、陰性的結果,有時后者更為重要。討論部分要善于運用自己的資料,闡述自己的觀點,以觀點統率材料,夾敘夾議,最能引人入勝。臨床論文尤其應該用自己的病例統計數據和個案來進行論證。

4.3要善于將圖表與文字配合使用。三者內容不應該重復。核對圖表在文內是否按序標引。

4.4要正確運用語法和修辭。科技文章不同于文藝作品,不要求辭藻華麗,形象動人,而要求準確、簡潔、通順、合乎語法和修辭。4.5要重視規范化和標準化。注意醫學名詞、簡化漢字、計量單位、標點、符號和數字使用的規范化,第一次使用縮略語時是否寫出全稱,核對參考文獻是否按序標引以及著錄格式是否標準。4.6認真通讀全文,檢查有無筆誤、拼寫、打印、計算錯誤。5投稿前的準備

投寄論文要選擇適當的期刊,做到“知己知彼”。投稿前,要認真閱讀目標刊物的稿約,并且分析其已刊出論文的水平、特點及其欄目,將之與自己的文章相比較,以決定如何投寄。

一般說,中華醫學會系列雜志要求刊出的論文具有國內先進性或重要指導性,同時也重視臨床實用性。

稿約中一般都對來稿提出格式方面的要求,應認真對待,以免因形式審查不合格被退稿而延誤論文的發表。

必須注意的是,切忌一稿多投,即同時投寄兩種刊物或多種刊物,或投寄一刊后未等退稿又投寄他刊。但是,同時向不同刊物投寄中文稿和外文稿,則不屬一稿兩投,因為其讀者和文種均不同。在國際上,這種情況稱為平行發表(parallelpublication)或二次發表,與一稿多投引起的重復發表uplicatepublication),有原則區別。

第6篇

期刊常用的論文類型有述評、論著(臨床分析、療效觀察、實驗研究、調查報告等)、病例報告、臨床病理討論、綜述等等。 文字表達要求準確、嚴密、簡練、通順,用詞穩妥,語言規范,說理明晰,推理周密,可讀性強,最好還有一定的生動性。一般應用科技語體。 論著類文章最常用的寫作格式為“四段式”,即:前言,方法,結果,討論。

1.1 題名題名應以最恰當、最簡明的詞語反映文章中最重要的特定內容。一般使用充分反映論文主題內容的短語,不使用具有主、謂、賓結構的完整語句,不使用標點。題名用詞應有助于選定關鍵詞和編制題錄、索引等,應避免使用非公知公認的縮略語、字符、代號等,也不宜將原形詞和縮略語同時列出。中文題名一般不宜超過20個漢字,英文題名不宜超過10個實詞。

1.2 作者署名 作者署名是文責自負和擁有知識產權的標志。作者應是:⑴ 參與選題和設計,或參與資料的分析和解釋者;⑵ 起草或修改論文中關鍵性理論或其他主要內容者;⑶ 能對編輯部的修改意見進行核修,在學術上進行答辯,并最終同意該文發表者。以上3條均需具備。作者姓名在題名下按序排列,排序應在投稿時確定。集體署名的文章應注明通訊作者。作者中若有外籍作者,應附其本人同意的書面材料。 論文決定刊用后,需要全部作者簽署《論文專有使用權授權書》,將論文專有使用權授予中華醫學會。

1.3 摘要 摘要是論文的高度概括、凝練、微型化,應具有獨立性和自含性,即不閱讀全文就能獲得必要的信息。中華醫學會系列雜志的論著需附中、英文摘要。 作用:讓讀者了解文章; 代替閱讀全文; 便于制作二次文獻及收入數據庫。 格式:結構式摘要,包括目的、方法、結果(應給出主要數據)及結論四部分,各部分冠以相應的標題。 寫摘要應著重反映新內容和作者特別強調的觀點,力戒空泛,應列出必要的資料和數據,并有明確的結論。采用第三人稱撰寫,不列圖、表,不引用文獻,不加評論和解釋。中文摘要可簡略些(250字左右),英文摘要應稍詳細一些(400個實詞左右)。 英文摘要前需列出英文題名、作者姓名、第一作者單位名稱、所在城市名、郵政編碼和國名。 有通訊作者時,應注明通訊作者的姓名、單位名稱和郵政編碼。

1.4 關鍵詞 關鍵詞是為了便于作文獻索引、檢索和閱讀而選取的能反映文章主題概念的詞或詞組,一般每篇論文選取2 ~ 5個關鍵詞。關鍵詞應盡量從美國國立醫學圖書館編印的Medical Subject Headings(MeSH)中選取,其中文譯名可參照中國醫學科學院信息研究所編譯的《醫學主題詞注釋字順表》。中醫藥關鍵詞應從中國中醫研究院中醫藥信息研究所編寫的《中醫藥主題詞表》中選取。未被詞表收錄的詞(自由詞)必要時也可以作為關鍵詞使用。要注意首標詞的選用,首標詞應反映全文最主要的內容。

1.5 前言 概述研究的背景、目的、研究思路、理論依據、研究方法、預期結果和意義等。僅需列出切題的參考文獻,無須進行文獻綜述。不要涉及本研究中的數據或結論。不要與摘要雷同。一般不超過250字。比較短的論文可以只用小段文字起前言作用。

1.6 方法 應詳細描述研究對象(人或實驗動物,包括對照組)的選擇及其基本情況,以及研究所采用的材料和方法。這部分的描述以使讀者能進行重復為度。

1.6.1研究對象:研究對象為病人,需注明病例和對照者來源、選擇標準及一般情況等。研究對象為實驗動物,需注明動物的名稱、種系、等級、數量、來源、性別、年齡、體重、飼養條件和健康狀況等。

1.6.2 藥品、試劑:使用化學名,并注明劑量、單位、純度、批號、生產單位和生產時間。

1.6.3 儀器 、設備:應注明名稱、型號、規格、生產單位、精密度或誤差范圍。無須描述其工作原理。

1.6.4 研究設計:應交代研究設計的名稱和主要做法。如調查設計應交代是前瞻性、回顧性還是橫斷面調查研究;實驗設計應交代具體的設計類型,如屬于自身配對設計、成組設計、交叉設計、析因設計抑或正交設計等;臨床試驗設計應交代屬于第幾期臨床試驗、采用了何種盲法措施、受試對象的納入和剔除標準等。應圍繞“重復、隨機、對照、均衡”四個基本原則作概要說明,尤其要交代如何控制重要非試驗因素的干擾和影響。

1.6.5研究方法:個人創造的方法應詳細說明“方法”的細節,以備他人重復。改進的方法應詳述改進之處,并以引用文獻的方式給出原方法的出處。原封不動地使用他人方法,應以引用文獻的方式給出方法的出處,無須展開描述。

1.6.6 統計學處理:說明統計學方法及其選擇依據。統計學符號按GB 3358-82《統計學名詞及符號》的有關規定書寫,一律用斜體。

1.6.7 倫理學描述:臨床試驗研究,應說明試驗程序是否經所在單位或地區倫理學相關機構的批準,研究對象是否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7 結果 報告研究的結果,不應簡單地羅列研究過程中得到的各種原始材料和數據,而必須將其歸納分析,進行必要的統計學處理,得出相應的結論,然后用文字和各種圖表表達出來。結果的敘述應實事求是,簡潔明了,數據準確,層次清楚,合乎邏輯,不能有任何虛假或含混不清,不應與討論內容混淆。

1.8 討論 討論強調新的和重要的內容,以及從中得出的結論,包括發現的意義及其限度,及對進一步研究的啟示。研究工作尚未完成不要聲稱并暗示工作的優先權。如果不能導出結論,也可以進行必要的討論,提出建議、設想、改進的意見或待解決的問題等。應將研究結果與其他有關的研究相聯系,并將本研究的結論與目的相關聯。不必重述已在前言、結果部分詳述過的資料或數據,和過去文獻已報道的內容。

1.9 圖 圖應具有自明性,即只看圖、圖題和圖例,不閱讀正文,就可理解圖意。圖的內容不要與文字、表格重復。圖的類型應與資料性質匹配。線條圖要求線條均勻、主輔線分明,并使數軸上刻度值的標法符合數學原則。圖高度與寬度的比例一般掌握在5∶7左右。照片圖要求有良好的清晰度和對比度,層次分明,反差適中,沒有雜亂的背景。病理顯微照片應標明染色方法和放大倍數。實物照片涉及尺寸者應附有表示目的物尺寸大小的標度。若刊用人像,應征得本人的書面同意,或遮蓋其能被辨認出系何人的部分。引用已發表的圖須注明出處,并附版權所有者同意使用該圖的書面材料。圖中的量、單位、符號、縮略語等須與正文一致。

1.10 表制表的基本要求是重點突出,簡單明了;主謂分明,層次清楚;結構完整,有自明性。表的內容不要與文字、插圖重復。表中的量、單位、符號、縮略語等須與正文一致。中華醫學會系列雜志一律使用三線表。

1.11 名詞術語 醫學名詞應使用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公布的名詞。尚未有通用譯名的名詞術語于文內第一次出現時應注明原詞。中西藥名以《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最新版本和中國藥典委員會編寫的《中國藥品通用名稱》為準,不應使用商品名。 冠以外國人名的體征、病名、試驗、綜合征等,人名可以用中譯文,但人名后不加“氏”(單字名除外,例如福氏桿菌);也可以用外文,但人名后不加“’s”。 縮略語:文題中一般不用縮略語。在摘要及正文中首次出現縮略語時應給出其中文全稱。縮略語應盡量少用,一般不宜超過5個,不超過4個漢字的名詞不使用縮略語,以免影響文章的可讀性。

1.12 計量單位 計量單位實行國務院1984年2月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計量單位》,并以單位符號表示,具體使用可參照中華醫學會雜志社編寫的《法定計量單位在醫學上的應用》第3版(人民軍醫出版社2001年出版)。

1.13 數字用法 數字的使用,執行《關于出版物上數字用法的規定》〔中國標準出版社1996年出版〕。凡是可以使用阿拉伯數字而且很得體的地方,均應使用阿拉伯數字。如公歷世紀、年代、年、月、日、時刻和計數、計量均用阿拉伯數字。

1.13 志謝 志謝用于對參與部分工作、提供技術性幫助、提供工作方便、給予指導但尚達不到作者資格者,以及提供資助的團體或個人表示感謝。文字力求簡練,評價得當。原則上應征得被感謝人的書面同意后,方可提名感謝。

1.14 參考文獻 列出參考文獻的目的,主要是說明研究所借鑒的科學依據的出處,以供讀者查閱參考;減少對前人文獻的復述,以節省篇幅;同時,也是對他人成果和著作權的尊重。因此,應以嚴肅的科學態度對待。除了會議消息報道等簡訊外,一般每篇論文均應有參考文獻。論文所列參考文獻應是作者直接閱讀過原著的,而不應是轉引他人的。應選擇近年的文獻,除非必要,一般不宜引用10年以前的文獻。應注意引用國內的文獻,使讀者了解國內的有關進展,且易于查找。由于參考文獻的格式較嚴,項目較多,稍不注意即出現差錯,使讀者難以查找,因此必須認真核對原著,對作者姓名、刊名、年份、頁碼等,尤應注意準確。參考文獻中的作者列出第1~3名,超過3名時,后加“,等”或其他與之相應的文字。外文期刊名稱用縮寫,以Index Medicus中的格式為準;中文期刊用全名。每條參考文獻均須著錄起止頁。

1.15 腳注 腳注常用于注明作者工作單位、郵政編碼、基金資助項目等。獲得基金資助產出的文章應在文章首頁地腳以“基金項目:”作為標識,注明基金項目名稱,并注明項目編號。基金項目名稱應按國家有關部門規定的正式名稱填寫,多項基金可按級別依次列出。

2 初稿的審查

2.1 要注意布局結構。“四段式”的各部分都要妥善安排,既要明確分工,避免重復,又要互相配合,防止遺漏。“四段式”是基本結構,但應根據論文的具體內容,作靈活的處理。每篇論文一般均分為幾個部分、若干層次,分別冠以適當的小標題。標題不可過多。同層次標題之間,內容要有聯系,體例應統一。全文的標題要相對均衡。

2.2 行文要圍繞中心,突出重點,條理清晰,詳略得當。不應過多地插入枝節問題,羅列一大堆資料和數據,以致擾亂甚至淹沒了主題。材料和方法部分,要著重介紹有關保證科學性和提供重復驗證的必要信息。評價實驗結果、臨床診斷和治療效果等,一定要說明其標準。在結果分析中,絕不要無選擇地羅列所有資料和數據,但要詳述有意義的結果,包括正面的、陽性的結果和反面的、陰性的結果,有時后者更為重要。討論部分要善于運用自己的資料,闡述自己的觀點,以觀點統率材料,夾敘夾議,最能引人入勝。臨床論文尤其應該用自己的病例統計數據和個案來進行論證。

2.3 要善于將圖表與文字配合使用。三者內容不應該重復。核對圖表在文內是否按序標引。

2.4 要正確運用語法和修辭。科技文章不同于文藝作品,不要求辭藻華麗,形象動人,而要求準確、簡潔、通順、合乎語法和修辭。

2.5 要重視規范化和標準化。注意醫學名詞、簡化漢字、計量單位、標點、符號和數字使用的規范化,第一次使用縮略語時是否寫出全稱,核對參考文獻是否按序標引以及著錄格式是否標準。

2.6 認真通讀全文,檢查有無筆誤、拼寫、打印、計算錯誤。

第7篇

關鍵詞: 語文學習興趣 中職衛校護生 提高策略

根據目前我國衛生事業發展的情況,越來越多的中職衛校護生畢業后要進入社區為普通民眾提供醫療護理服務,要面對的是數量眾多、形形的人群,這就要求護生既要有高超的專業醫學技能,又要有高尚的道德修養和人文素質。語文課是提高中職護生基本人文素質的一門重要的基礎課程,內容豐富,且應用廣泛,接近社會生活。但是,中職衛校護生的語文教學現狀與教學效果卻不甚理想,相當多學生不喜歡語文課,語文成了他們眼中的一門難學和“沒用”的課程。針對這種狀況,解決問題的關鍵是要提高護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愛因斯坦語),學生有“趣”才能愿學,有“趣”才能“樂學”。要改變中職衛校語文教學“學生不愿學、老師不樂教”的現狀,也應以激發和培養語文學習興趣為切入口,大膽探索和改革教學方法,讓學生產生學習興趣,變被動壓制式學習為主動探究式學習,從而增強語文教學效果,實現能力培養目標。

那么應該如何提高中職衛校護生語文學習的興趣呢?筆者結合多年教學實踐,體會到要提高中職衛校護生的語文學習興趣,必須采取具有針對性的策略。

一、引導“識趣”,使學生端正態度

中職衛校護生在語文學習上存在兩大問題。首先是“先天不足”。他們語文基礎較差,閱讀視野窄,語言積累薄弱,習慣于被動接受,加之以往在學業上的困難,容易導致學習心理障礙,失去學習的興趣與熱情;其次是“重此薄彼”。認為上職校只要全力學好專業課就行,把文化課放在從屬地位,單純求“職”,輕“文”重“專”。這種認識上的偏差,導致護生行動上的盲目性,對語文學習采取“鴕鳥政策”,以冷漠對待。

面對這種情況,首先要有針對性地對護生進行學習興趣的引導。在新生一入學就要加強教育,使學生認識到語文學科的重要性,語文學科是一門綜合學科,不僅是工具科、知識科,更是能力科、文藝欣賞科。其次,說明語文學科與學生所學專業的關系,特別是醫學專業的學生,如果以后所寫的病歷文理不通,錯別字滿篇,病人會怎么看?何況衛生宣傳也是醫務工作者的職責,也要用到一定的語文知識,從而說明語文是從事學習和工作的基礎工具,要求學生從思想上重視語文課。每年新學期開學,中職衛校護理專業的新生中,90%都是女生,她們大部分來自農村,對將來要從事護士職業認識還比較模糊。為了激發新生對中職語文的學習興趣,給今后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筆者在給每一屆新生上第一堂課時,都會強調一個合格的護士應具備的素質的“良好的文化素養”和“優雅的風度”與語文學習的關系,還從實用出發,舉例說明聽、說、讀、寫四種能力在護理實踐中的運用,如在“說”的能力上,明確護理這項服務工作在與人溝通、交流上的重要性,介紹詢問、指點囑咐、問候勸慰是護理工作最常用和最需要的口語表達內容,使學生認識到語文能力與優質服務的關系,增強學生的職業意識,端正學習態度,激發她們學習語文的興趣與自覺性,收到較好的效果。

二、體味“情趣”,使學生親師愛學

“親其師,信其道”。語文教學的過程不僅是知識的傳授和技能的訓練,更是情感交流和碰撞的過程。學生對教師的情感能極大地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樣教師對學生的尊重與愛護,也能加深他們對課程的熱愛,激發其學習興趣。教師用充滿感染力的語言,發自內心的情感流露,用手勢、眼神、微笑和學生進行交流,學生才能積極熱情參與。這樣,課堂才會生動活潑,老師才會被學生欣賞,學生因喜歡老師并受其感動繼而移情于老師的語文課,獲得好的教學效果。著名作家魏巍在他的《我的老師》一文中說,他之所以喜歡語文并后來有所成就,是因為小時候遇到了一位對人和藹、教法得當的語文老師,充分說明了老師對學生的感染力。中職語文教師要“愛”字當頭,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平時注重在學習上、生活上關心學生、愛護學生、尊重學生,師生和睦相處,建立良師益友的融洽關系,真正使學生覺得就像自己的父母、親人一樣。于是學生信任老師,愿意接近老師,傾聽老師的教誨,在師生的良性情感互動中,體味“情趣”,這必將使學生產生深厚的學習興趣。

三、發掘“職趣”,使學生提高能力

目前,中職學校語文課堂教學都是教師唱“獨角戲”,缺少學生的積極主動參與,氣氛沉悶。通常是教師誦讀或學生聽朗讀錄音,有的純粹課文分析;有時教師想提高學生參與學習的熱情,讓學生回答問題,但學生回答得很“費勁”,耗時很多。這種狀況的形成,教師和學生都有責任。就以筆者所在衛校為例,大部分語文教師卻對護理專業課缺乏了解,使語文教學成了一個與外界無信息交流的封閉系統。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體現語文課與護理專業課的關聯性,也難以在教學過程中做到與專業課的整合,學生感受不到語文學習帶給專業學習的好處。教師為語文而教語文,學生為學語文而學語文,教和學都表現出極大的盲目性。這就要求護生的語文教學要與護理專業相結合,用語文學習滲透專業,使語文教學與專業學習有效“聯姻”,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上體會到“職趣”,并能提高職業能力。

在護理專業語文教學中,一方面強化語文基礎知識的學習,以適應長期廣泛就業、進行技術革新和繼續進修的需要。另一方面,立足實踐與應用,注重能力訓練與遷移,以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和應用能力為主,使基礎能力培養與職業能力培養有機統一。如應用文寫作應分為兩個板塊來進行教學,一是通用應用文,一是專業應用文。通用應用文中一般常用簡單應用文可穿插于各綜合練習之中。專業應用文則可根據各專業的要求重點進行培養和訓練,使學生熟悉本專業應用文的知識,并掌握本專業應用文的寫法,如護理觀察記錄的寫作;護理記錄的作用;護理記錄的語言特征;護理記錄表達方式的選用;護理記錄中的常見錯誤;護理論文的寫作(病例報告、調查報告、護士查房、綜述、述評、文摘),能駕輕就熟地進行運用。護理應文寫作、醫學論文的寫作不同于作家的寫作,有特殊的目的和要求,還具有法律效應,因此,此部分內容的教學必須由護理專業教師承擔。在護理專業增設護理寫作課,對護生進行醫學語體寫作知識教育,將醫用寫作的基礎知識融于語文教學中,既體現護理專業的特色,又為護生將來走上工作崗位奠定堅實的基礎。但這需要兩方面條件的支持:一是編纂成熟的護理寫作教材,二是具備比較熟悉護理專業內容和專業要求的語文教師。這樣,語文教學才能貼近護理專業特點,滿足護生職業崗位的未來需要。護理工作過程離不開與人的溝通與交流,如向醫生匯報病情,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與后勤部門協調等,因此護士的溝通能力也很重要。在語文課程改革中其聽說能力的培養是重中之重。為此語文教師除了需要經常與專業教師溝通交流之外,還應多接觸和了解護理專業的相關知識,了解臨床一線護理工作中經常出現的一些情境,訓練學生在護理工作情境中的表達能力與應變能力。比如通過不定期地組織衛生宣講比賽,要求學生講一則衛生保健知識或衛生常識,如《怎樣預防感冒》、《如何正確洗手》、《胃的功能》、《肝的功能》等。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專業知識,培養職業能力,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的工具,把語文學習和學生關心的就業問題結合起來,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四、感受“樂趣”,使學生快樂學習

我國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雍也》)只有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才會促進學習的欲望,提高學習興趣。語文學習不應該是一門苦差事,而應是一個享受語言文學樂趣的過程。所以中職衛校的語文教學,應該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樂趣”,使學生快樂學習。

要讓學生感受學習“樂趣”并不容易,首先要改變、更新教學觀念。一堂課從頭到尾由老師講下來,那么學生會對這樣的語文課感興趣嗎?學生不感興趣,則課堂氣氛沉悶不活躍,那么這堂課是注定失敗的。所以教師的教學觀念應更新,教師應建立正確的新的教師觀——教師是主導而非主宰,同時也應建立新的學生觀——學生是主體而非裝知識的容器;其次是教學方法不斷求新。語文課吸引學生的原因一半來自教材,一半來自教學方法。教師不能都按照一個模式進行教學,模式化教學只會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語文教材范圍廣,不同的載體、不同的內容有不同的講課方法。如果都是相同的,那學生就覺得乏味。教師可適當講一些新穎的有一定難度的有利于教材理解的教學內容,還可以講一點與教材內容有關的課外知識,如成語故事、詞語趣談等,還可以講一點與學習方法有關的心理學知識,如科學用腦、記憶方法等。用這些豐富有趣的內容吸引學生,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再次是不吝嗇表揚,給予學生享受成功的心理樂趣。成功的樂趣是一種內在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不斷學習的欲望。每個學生都愿意學有進步和獲得成功,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多為學生創造表現自己和獲得成功的機會,并且要善于發現學生的成功和進步,及時給予肯定,使學生在享受成功的快樂中提高學習的興趣。另外,在課堂上不能總是給學生“敲警鐘”,而應該注意發現學生身上的點滴進步,及時給予表揚和肯定。有時,我們對學生的某個行為或某個方面取得的進步特別滿意時,還可以給學生如加分等特殊的獎勵;最后可以適當地改變語文教學的考核方式,改變目前單一的考試方式,探索用其他合理的方法考核學生。比如可以根據語文第二課堂的活動的情況給成績優秀的學生加分,這樣既能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之適應不同興趣的學生,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的求知欲和讀寫的要求,又能更加全面與合理地考查學生的學習情況,成績也更符合學生的實際能力,杜絕“背多分”現象。

五、養成“興趣”,使學生終身受益

語文教學應是他教與自教的結合:“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育家葉圣陶早在20世紀40年代就指出:“教育的本旨原來如此,養成能力,養成習慣,使學生終身以之。”[1]他說:“教育是什么,往簡單方面說,只需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2]“因此,語文教師要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學生一旦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則不僅能夠提高語文學習效率,取得良好的語文學習效果,更重要的是具備了自我學習和發展的本領,為終身學習和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必要條件。在語文學習中,有很多值得培養的好習慣。如課前預習、課后復習的習慣,使用工具書的習慣,閱讀背誦的習慣,發聲朗讀的習慣,寫作學習的習慣,口語交際學習的習慣,等等。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養成專心聽課習慣的主渠道,要使學生做到心到、眼到、口到、手到,強化視聽結合,朗讀背誦;要養成一邊閱讀一邊點、批、劃、評,勤思考,做好讀書筆記等習慣。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為自學能力的培養打好基礎,當學生有了自學的能力,學會了學習,養成自學的習慣,學習的興趣就能保持,就能終身受益。

教無定法,只要抓住學生與專業特點,有針對性地選擇和運用教學策略,就一定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從而取得令人滿意的教學效果,使學生愛學、樂學,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和人文素質,為將來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高瑞玲.淺談中職衛校語文新型課堂模式的幾點體會[J].科教研究,2010(21):40.

[2]戴筱杰,李霞,陳慶.中等衛生職業學校語文教學研究現狀[J].現代企業教育,2012(6):58-59.

[3]王玉靜.淺談如何調動衛校中專生學習語文的自主性[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0(6):101.

第8篇

關鍵詞:傳統文化;體育倫理;文化精神

中國傳統文化蘊涵著豐富的體育倫理思想,能較好地協調古人從事體育活動的價值和利益關系,反映時代精神。 然而,進入高度發達的今天,以倫理道德為重心的古代體育倫理思想在現代社會的各種影響下出現了一定的弱化和衰退,嚴重地制約著現代體育的健康持續發展。為了建立更為合理、有效的體育道德規范,我們有必要對我國古代體育倫理思想的文化精神和歷史淵源進行探析,并采取揚棄和內省的方式,實現體育倫理思想在新時期的繼承與創新。[1]

1 倫理政治型文化與中國古代體育倫理思想

“一定思想文化、價值觀念,是一定社會經濟和政治的產物。”[2]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專制社會經濟關系和政治關系的反映。在漫長的中國封建社會里,始終是以封閉、分散的自然經濟為主要生產方式。這種自然經濟形態下,老百姓思想封閉,因循守舊,其活動基本限制在家庭范圍內,從而決定了中國傳統文化別強調宗親血緣和家庭倫理思想。并散射開來,要求在整個社會建立一種有禮有序,和睦相處的人身依附關系,以維護封建社會的穩定。

在政治結構上,至周朝起,中國封建社會就建立了一套體系完整、等級森嚴的宗法制度。所謂宗法制度,就是以血緣家族為出發點,通過“家國同構”的組織建構和“由家及國”、“移孝作忠”的價值導向,達到族權鞏固王權,宗統保護政統的目的。[3]表現為對內以血緣親疏維系政治等級序列,對外用分封制(姓氏和親戚)和宗廟祭祀制度來維護和鞏固統治。實質上,封建統治階級大肆宣揚“家天下”“宗主即君主”思想的背后,只是借助根植于人們內心深處的家庭倫理和血親道德對其思想的制約作用,使人們自覺遵守儒家的“綱理倫常”和“禮制”思想,達到維護專制統治的目的。由此可見,倫理道德在社會秩序的建構和調節中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等級森嚴的宗法制度,最終決定了中國傳統文化以世間倫理綱常、現實專制統治為指導思想和行動的主要價值取向,具有明顯的倫理性和政治性特征。中國古代體育正是在這種文化背景下產生,與其說是被倫理政治型文化深刻影響,不如說古代體育已經成為一種道德教化、禮儀培養的政治工具:古代禮射有嚴格的禮儀程序和等級規定,旨在“明人倫,知禮法”;儒家主張“文武兼備”,其目的在于提升道德修養,成為君子、圣人;武林各派首倡“武德”,以匡扶正義、捍衛祖國為己任;岳飛背負“精忠報國”之志,拼死沙場,不吝其生……[4]由此可見,傳統文化的倫理政治思想已深深滲透到我國古代體育中,使古代體育倫理思想處處體現“求善”“求治”的意蘊,表現了儒家“仁愛”“禮治”精神。而古代體育過于強調其倫理內涵和政治功用,弱化了競技體育應有的激烈、競爭的本質特征,與宗教、軍事、醫學等的緊密結合又加劇了這種傾向,后逐漸發展成為與西方體育風格迥異的“哲學體育”。

2 古代體育倫理思想的基本文化精神

2.1 天人合一—自然、人文的和諧統一 博大精深、意蘊深遠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畢業論文 古代體育作為倫理、政治的附屬物,始終以“天人合一”為思想主線,注重人與自然、社會的和諧統一。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思維模式,也是古代體育活動的主體價值所在。所謂“損膚不孝”、“生以養存”,古人從事體育活動之目的在于修身養性、立身治世,與自然、社會保持一種和諧或穩態,體現了對人自身終極的人文關懷。這種人文關懷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體育的競爭和博弈意識,有利于培養運動員尊重對手、關愛生命的可貴品質,對中國體育形成友誼第一,比賽第二的集體主義精神具有積極意義。然而,我們應看到,“天人合一”所倡導的人與自然的內外和諧與平衡,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對力量、速度和高度等體育因素的追求,背離了競技體育固有的競爭、拼搏的本質特征,促使古代體育活動朝著重道德教化,輕競技對抗的方向發展。

同時,我們也應看到,儒家“尚德不尚力”過于看中體育的政治功能,道家“尚柔守雌”而完全脫離社會,人們在儒道兩家思想的交織影響下,往往安于現狀、守柔不爭,表現出與西方的武士精神、決斗風范大相徑庭的大陸民族依附性特征,古代體育作為封建道德法則的形式而存在,則表現出了競技性的缺失,表演性和技巧性的冗余,中國古代體育在封建思想的束縛和壓抑下畸形發展,不可能全方位地走向世界。

2.2 和合中庸—以和為貴的處事準則 “天人合一”思想強調人與自然、社會的融會貫通,由此便形成了中華文化和合的思想觀念。“和”是指異質因素的共處;“合”指異質因素的融會貫通。中華文化和合思想極具辨證思維,它積極地看待自然與人文、社會的差異和矛盾,提倡發揮不同個體的積極作用,并在此基礎上實現整體的和諧發展。反映在體育倫理思想上,主張科學地吸納不同流派的倫理精髓,通過異質文化內部的磨合、交融,達到外部的整體和諧。縱觀我國古代體育倫理思想,是以哲學文化為背景,儒道倫理共存互補為主線,援引陰陽五行說,兼揉法、墨、釋、醫諸家的倫理綜合。體育倫理領域這種“兼容并蓄”的博懷,正是源于中華文化的和合思想觀念。故今天我們仍能感受到古代體育倫理思想中,既重事功,主張“不仕無義”,又崇尚淡泊名利,行走江湖的俠義情懷;既倡導儒家“仁”“禮”倫理道德學說,又傾心于道家清心寡欲養生理論。

和合思想在儒家和諧理論中表現為“中庸”思想。碩士論文 中庸之道強調人和,反對紛爭,重群體,重友誼,適用于人際交往的各層面,在古代體育活動也得到貫徹。傳統養生要求“順應四時”;蹴鞠力求營造“三朋和氣滿,入隊笑聲喧,四海人皆喜”的和諧氛圍;太極拳要求身形“虛靈頂勁,尾間中正”,推手時做到“無過不及,隨屈就伸”、“不丟不頂”等,[7]正是這種中庸之道的直接反映。

因“天人合一”思想而生的和合中庸觀念,對我國古代體育倫理思想的建構具有雙重意義:和合中庸思想注重社會的整體和諧,這對于中國體育形成團結合作、友誼第一的集體主義精神具有積極作用;另一方面,中庸之不偏不依,允之適度觀念,限制了人格獨立,約束了個性解放。古代體育參與者嚴守倫常之理、中庸之道,難以突破倫理道德的束縛,在個性上嚴重缺乏冒險、競爭、超越的精神,從而決定了古代體育始終缺乏“力”之美,最終發展成為與個性張揚的西方體育完全不同的體育形式。

尊德重禮—德禮并舉的倫理規范 根植于倫理政治型

文化背景下的古代體育,始終把道德禮儀的培養作為首要任務,通過實踐寓之德禮的“準體育”,影射和強化了深刻的倫理內涵,培養具有理想人格、文武兼備、身心俱德的君子、圣人。

禮射是我國古代的習武禮儀活動。后經儒家“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思想指導得以重新整理和詮釋,進一步強化了道德禮儀的教化功能。一方面,禮射繼續保持了繁瑣復雜的禮儀程序,體現了森嚴的等級觀念。《禮記·射義》開篇有云:“古有諸侯之射也,必先行燕禮。卿、大夫、士之射也,必行鄉飲禮,故燕禮者,所以明臣之義也,鄉飲酒者禮者,所以明長幼之序也。”不僅如此,禮射還按照參與者的不同等級身份對配樂、侯(箭靶)、標準(父鵠、子鵠)等加以區分,旨在君臣父子,各安其位,即按既定的方針政策行事,達到明“君臣之義”和“長幼之序”的目的。[8]另一方面,寓教于射,重視禮射的道德教化功能。祖師孔子主張“射不主皮”,淡化射技的同時,重視射手的道德禮儀培養。提倡“揖讓而升,下而飲”的愛人精神。孟子也指出“射者,正己而后發,發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孟子》)從而確立了“正己從事,不怨他人”的體育道德。

武術是我國古代體育的典型代表,也是中國傳統體育道德體系的一個全息影像。醫學論文 綜觀古今所有門派都不約而同地默許和尊崇“未曾學藝先學禮,未曾習武先習德”的思想,把培養德、禮作為習武的前提條件,放在首位。而各門派的門規戒約和諺語格言中,都蘊涵了豐富的倫理內容。

武林門派要發揚光大,首先要精心擇徒,而在眾多入門標準中,猶以德性考察為重。少林強調“道勿濫傳”,應傳“賢良之人”;峨眉主張“不仁者不傳”。練武以“德薄藝難高”為指導思想,把武德培養視作通向上乘境界的精神航標。這樣督促練武者在修煉武功的同時,既遵守基本的倫理規范,篤行儒家倫常之理,中庸之道,提倡忠孝仁義,賢良方正的道德規范。又培養謙和忍讓,立身正直,取義輕利,守信重諾的俠義精神[9]。而德中必有禮,禮作為德的外在體現在武術活動中也留有諸多痕跡。習武者相見必抱拳以禮,若要切磋武藝,在交手之前必有“有禮”、“承讓”之類謙恭語,且武術交手中通常不傷及性命,主張點到為止。

統治階級倡導寓德于體,把禮的觀念植入體育倫理之中,其目的是引導民眾在學藝中培養和升華道德禮儀,在習武中尊崇和默許人倫規范,以鞏固其封建專制統治。在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古代體育是中國封建道德體系的一個完整縮影,通過體育可以反映中國古代的道德觀、倫理觀與審美觀。

德禮并舉的古代體育倫理思想,在鞏固宗法等級制度的同時,遏殺了中華民族的人格獨立和拼搏精神,使古代體育活動從一開始就在人們的主體意識中喪失了公平競爭的可能。而沒有公平競爭的體育就不是真正的體育,古代體育在德、禮之雙重約束下始終保持“準體育”狀態,無法得到進一步發展。

2.4 立德事功—經世致用的主體精神 儒家認為:“人皆可以為堯舜”,即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圣人。但要成為圣人并非易事,必須把修身作為安身立命,齊家治國之根本,努力實踐“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平天下。”的經世途徑,力求達到儒家所倡導的“內賢”“外王”出入坦然的人生境界。

這種愛家及國的民族氣節,在重視宗親血緣,家國同構的古代社會,既能夠維護社會的穩定,也能受到老百姓的普遍敬仰和尊崇,故歷朝歷代都大力推行以修身為本,“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理想治國模式,鼓勵老百姓積極入世,建功立業,影射了中國傳統文化長久積淀的立德事功—經世致用的主體精神。

中國古代體育在這種文化背景下表現出了極大的功利性。儒家主張通過個體的“身心兼修”以達到“文武兼備”的目的,進而提升到或仁或圣的狀態;明代少林武僧為抗擊倭寇,而拋開佛門戒律,大開殺戒,血染沙場;清末“少林戒約”后十條之首條要求習武者“必須以恢復中國為志”;岳飛背負“精忠報國”四刺字,去抗擊金兵,雖冤死沙場,但鑄就了“忠君愛國”的千古美名,永為世人敬仰。

如果完全拋開階級局限性,從這一角度來認識中國古代體育的價值是值得肯定的:古代體育倫理中蘊涵著立德事功的價值導向和經世致用的實用理性,職稱論文 集中體現了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責任意識。古人通過武術抵御外侵,改朝換代,推動中華歷史不斷前行的同時,促成了民族主義體育思想的形成。另一方面,我們應認識到:古代體育所倡導的“忠君愛國”、“立德事功”等精神不可避免地存在歷史局限性。在封建社會里,“忠孝”思想是君權專制主義的倫理基礎,“忠君愛國”無疑是“忠孝”思想的標榜和典范,古代仁人義士為了維護君主、國家的利益,不惜犧牲自己的權利和個性發展,重復演繹“忠君愛國”的高尚節義,實質上影射了古人對封建統治階級絕對的人身依附和盲從,而這種變相的精神奴役與現代社會倡導的獨立意志和科學精神大相徑庭。

古代體育所倡導的“忠君愛國”、“立德事功”思想對現代競技體育仍產生著深刻的影響,因此,我們不難理解運動員獲獎時復雜的情感體驗和崇高的精神榮譽。也可以反思中國競技體育大環境為何如此“沉悶”,中國競技選手在世界頂級賽事上為何屢屢發揮失常等等,只因其背負太多的義務與責任。

以上從四方面揭示了中國古代體育倫理思想的基本文化精神。由于時代和階級的局限性,其不可避免地有積極的一面和消極的一面,但談古旨在論今,在加強體育道德建設的今天,我們應揚其精華去其糟柏,使我國古代體育倫理思想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發揚光大。 參考文獻:

[1]龔正偉,張子沙.中國傳統體育倫理思想及現代轉型[J].體育科學,2000,20(5):12-14.

[2]牟艷娟.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解讀[J].經濟與社會發展,2005,3(2):130-132.

[3]趙洪恩,李寶席.中國傳統文化通論[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435-442.

[4]張新,夏思永.管窺中國傳統體育倫理精神[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4,27(1):28-30.

[5]姜義華,李向平.中華文化讀本[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23-27.

[6]戴有祥,張曉林.論武術文化中的傳統哲理[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1997,21(3):8-9.

[7]張新,夏思永.管窺中國傳統體育倫理精神[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4,27(1):28-30.

第9篇

[關鍵詞] 循證醫學;心血管內科;醫學教育;效果評價;改革方向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6)17-0132-03

Evaluation and discussion of the effects of evidence-based medicine in the teaching of cardiovascular medicine

ZHOU Li1 XU Chang2 CHEN Hui1

1.Department of Cardiovascular Medicine, Beijing Friendship Hospital,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50,China; 2.Department of TCM Drugs, Beijing Friendship Hospital,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5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ffects of evidence-based medicine in the teaching of cardiovascular medicine, so as to provide basis for improving teaching method and enhancing teaching effects. Methods 51 students in 7-year clinical medicine were selected as research subjects.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traditional clinical education mode for teaching and training; the experiment group was further given the teaching and training of evidence-based medicine on the basis of traditional clinical education mode. After the internship, assessments including basic knowledge, clinical techniques, desig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writing of medical records and other aspects related to cardiovascular medicine were performed in both groups of students, assessment result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nd whether there were differences were analyzed. Results In basic knowledge and writing of medical record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experiment group; in clinical techniques, the assessment result in the experiment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Evidence-based medicine; Cardiovascular medicine; Medical education; Evaluation of effects; Reform direction

1992年Gordon Guyatt于JAMA雜志首次提出“循證醫學(evidence-based medicine, EBM)”這一概念,是指應用現有最為可靠的研究證據,結合醫師的臨床技能及既往經驗,在尊重患者的個人意愿的前提下,對患者做出的醫療決策與診治方案[1]。循證醫學強調把最佳臨床證據、醫生的專業知識和經驗、患者需求三者進行結合,其既是一種系統的醫學模式,也是一種臨床思維學習方法。循證醫學的概念現已深入人心,尤其在心血管疾病防治領域的主導地位更為突出[2]。同時,循證醫學也迅速與臨床實踐與教學相結合,在豐富與完善自身體系的同時,更促進了傳統臨床教育模式的轉變[3]。傳統臨床教育模式,主要以帶教醫師的個人經驗為主,以上級醫師的指導、教材、診療指南及專業期刊的文獻為依據,對醫學生進行臨床診治的“傳、幫、帶”模式。該模式過于注重知識、經驗與技巧的傳授,卻忽視了對醫學生臨床創新能力及探索能力的培養,致使學生的臨床思維易于僵化,缺乏探索性、創新性,這導致醫學生在診療過程中難以掌握新的知識與技能,更無法判斷知識的正確性與準確性。

在臨床中,患者的診斷、治療及預后等信息往往是個體化、多樣化的。按照傳統臨床教育模式培養出來的醫學生,其來源于教材、帶教老師的信息有可能是過時的、無效的、錯誤的,從而缺乏針對患者的病因、病情做出個體化診療方案的能力。因此,在對醫學生的臨床教學過程中,傳授循證醫學的相關知識與理念,不僅可使醫學生掌握獲取與判斷新知識的能力,還能促進醫學生嚴謹性、正確性、創新性臨床思維的形成,真正的變“死學”為“巧學”。

在此背景下,北京友誼醫院心血管內科于2015年3月起對科內七年制實習醫學生的臨床教學過程中,引入循證醫學思想。現對2014學年及2015學年的學生成績做對比、分析及總結,以評價循證醫學應用于心血管內科的教學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4年3月~2014年8月在我院心血管內科實習的七年制醫學生23名(男6名,女17名)作為對照組;2015年3月~2015年8月在我院心血管內科實習的七年制醫學生28名(男8名,女20名)作為試驗組。兩組學生在性別、年齡(21.2±1.1歲vs 21.5±1.3歲)、內科學理論課成績(70.5±7.6分 vs 70.6±7.3分)等方面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及內容

對照組采用傳統臨床教育模式進行帶教培養;試驗組采用循證醫學教學方式。在實習結束后,對兩組學生進行心血管內科相關基礎知識、臨床技能、科研設計、病歷書寫等方面進行考核,每項滿分均為100分,由我院教育處內科教研室負責考核。對比兩組各項考試成績,分析是否存在差異性。其中心血管內科相關基礎知識為閉卷答題,涉及常見心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治療原則及指南共識;臨床技能包括心血管疾病的問診、體格檢查、心電圖分析、胸部X線分析、心肺復蘇規范及熟練程度(各項均為20分);科研設計則以結合臨床問題為主,撰寫不少于3000字的標書一份,依據可行性、實用性、創新性及合理性進行評分;病歷書寫能力包括現病史描述、病例特點歸納、輔助檢查結果分析、鑒別診斷以及治療方案的制定(依照我院病歷書寫標準進行評分)。

1.3 教學實施

對照組以教師講授為主,教師按照教學大綱要求,依據教材內容,圍繞具體疾病,以臨床查房、經驗傳授和技能操作為主,并配以專題講座和病例討論,指導學生進行臨床分析和診斷治療。

試驗組在傳統教學方法的基礎上,融入循證醫學理念,遵循臨床路徑,詳細說明確鑿的循證醫學證據,引導醫學生復習和查詢相關疾病的發病機制、臨床表現與診療方案的關系。查房時由醫學生根據患者主訴、病史、體格檢查及輔助檢查結果等提出需要解決的問題;針對提出的問題,查尋有關臨床研究證據;嚴格評價研究證據的真實性及重要性;在此基礎上進行討論,對收集臨床資料所提出問題的循證結果進行小結。在帶教過程中,教師主要進行引導與歸納,指導學生如何對患者的各種資料進行全面采集,教會學生如何抓住主要矛盾、正確分析主次問題,如何進行文獻的檢索和評價[4-6]。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取“雙錄入法”錄入,經檢查、校正后,建立Excel數據庫。采用SPSS19.0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不同組間差異以(x±s)表示,對符合正態分布且方差齊性的計量資料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對符合正態分布且方差不齊的計量資料采用近似t檢驗,P

2 結果

如表1所示,在基礎知識與病歷書寫方面,對照組與試驗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在臨床技能方面,試驗組的成績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3.1 循證醫學應用于心血管內科教學卓有成效

由上述結果可見,我院心血管內科在傳統臨床教育模式下,進行循證醫學的知識傳授與訓練,不僅可以保持醫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與病歷書寫的規范,還可以顯著提高醫學生的臨床技能及科研設計能力。這表明循證醫學有助于醫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有利于醫學生對臨床技能的掌握,且能夠促進醫學生養成嚴謹的、正確的、新穎的科研思維。

3.2 循證醫學應用于心血管內科的教學方法

3.2.1 課堂教學與講座相結合 系統傳授循證醫學知識在心血管內科的常規教學中,帶教老師將循證醫學的概念、研究目的、研究方法與理念融入教學內容中去,通過系統的傳授讓醫學生正確掌握循證醫學的基本知識。再依靠本院循證醫學中心及首都醫科大學的豐富教學資源,針對循證醫學的重點及難點定期開展專題講座,通過專家的講解及答疑使醫學生能夠深刻理解循證醫學的研究方法與研究手段。

3.2.2 臨床帶教過程中培養循證醫學理念 在傳統臨床教育模式下,知識的更新速度往往較慢,而心血管領域知識的更新速度卻是極快的,譬如在教材還未介紹他汀類降脂藥物在防治冠心病上的里程碑式突破時,在臨床診治冠心病的過程中就已形成強化降脂的理念[7]。所以,在日常的臨床帶教過程中,帶教老師需讓醫學生親身感受到醫學知識在不斷更新的現實性與必要性,再通過具體的循證醫學案例使他們掌握獲取知識、辨別知識、應用知識的能力。

3.2.3 利用網絡資源豐富循證醫學知識 在醫學教育中融入以多媒體技術及網絡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已成為新型醫學教育模式的發展趨勢[8]。帶教老師通過微信群等流行社交軟件,將循證醫學相關課件、文獻、資料推送給醫學生。這樣不僅可以將帶教過程中沒講到的、忽略的、重要的知識點在群組中詳細講解,還可以實時回答醫學生在學習循證醫學過程中所產生疑問與不解之處。另外,這種線上學習交流方式不僅可以避免學生“羞于問,不敢問”的常見教學難題,還增加了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之間的交流機會,拉近了雙方的距離,有助于塑造良好的教學與學習環境。

3.2.4 臨床路徑與循證醫學思想相結合 臨床路徑作為針對某一疾病建立的一套標準化治療模式與治療程序,其本身就是以循證醫學證據和指南為指導來促進治療組織和疾病管理的方法[9]。本研究試驗組在融合循證醫學思想的同時,始終遵循臨床路徑文本規范化進行臨床技能和思維訓練,不僅培養了醫學生獨立獲取知識能力、臨床思維能力和探索創新能力,還注重實際效益,樹立高質量醫療服務和最佳臨床效果的實踐意識,著力造就實用型醫學人才[10,11]。

3.2.5 基于問題的學習方法方式(PBL)與循證醫學教學相結合 與傳統教育模式相比,基于問題的學習方式(PBL)將“以教師為中心,學生被動學習”模式轉化為“以學生為中心,學生主動學習”模式[12]。PBL教學模式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獲取知識的機會,還可以提高學生自主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及與他人的交流方式[13]。

在心血管內科的臨床教學中,將PBL教學與循證醫學教學相結合,即“向醫學生提出問題,并告知問題的解決手段,讓其自行尋找答案、甄別答案”的過程。這種模式的核心內容是調動醫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其自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其自身的綜合能力及實戰能力。在此模式下訓練的醫學生不僅擁有嚴謹的臨床思維,而且在查閱文獻、分析總結、語言表達及科研寫作等方面表現出較強的能力[14,15],本研究中2015年醫學生在臨床技能及科研設計方面的成績顯著高于2014年醫學生,即是強有力的論據。

3.2.6 鼓勵醫學生撰寫循證醫學論文 在就業壓力日益加劇的今天,唯有不斷提高綜合素質才能于萬千就業大軍中脫穎而出,而醫學生在完成規定學習任務之余,無疑是增強自身競爭力的重要舉措之一[16]。然而,受限于臨床教育模式及課業壓力,醫學生并不具備參與基礎研究、試驗研究的機會,發表試驗性論文的可能微乎其微。因此,鼓勵醫學生對臨床中的實際問題進行循證醫學研究,并撰寫相關論文,不僅有助于其對循證醫學知識、手段及理念的理解,更有助于豐富自身能力、提高自身含金量。

綜上所述,將循證醫學應用于心血管內科乃至各科臨床教學中去,對醫學生臨床診治、科學研究、人文關懷及個人發展均具有較強的促進作用。作為一所北京大型三級甲等醫院的重點科室,我們肩負著向社會輸送高水平醫學人才的重任,而循證醫學無疑是現代醫學的發展方向與診療理念。因此,于本科內開展循證醫學研究,貫徹循證醫學理念,推動循證醫學與醫學教育的融合是我們義不容辭的任務。在今后的臨床教學中,我們將深化對循證醫學的理解,大膽嘗試新型培養模式,總結更多的經驗與教訓。

[參考文獻]

[1] Montori VM,Guyatt GH. What is evidence-basedmedicine[J].Endocrinol Metab Clin North Am,2002,31(3):521-526.

[2] 胡大一. 重視東方循證醫學的證據,做好中國心血管疾病的預防[J]. 中國醫藥導刊,2007,9(5):357-359.

[3] 康俊萍,吳嘉慧,李培Z. 心血管內科研究生教學中開展循證醫學教育的探討[J]. 繼續醫學教育,2011,25(1):46-48.

[4] 薛雅卓. 循征醫學的發展現狀與現存問題的調查研究[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8,11:119-120.

[5] 賈鋒鵬. 循證醫學應用于心內科臨床教學實踐中的思考[J]. 醫學教育探索,2009,8(5):494-496.

[6] 馮正平. 內分泌代謝病專業臨床教學改革的幾點思考[J].教育教學論壇,2016,12(3):267-268.

[7] 蔡雪黎,張懷勤,徐力辛. 循證醫學在心血管內科臨床實習教學中的實踐與探討[J]. 杭州師范學院學報(醫學版),2007,27(2):126-127.

[8] 劉濤,李冰. 發揮教育信息技術優勢改造醫學課程教學模[J]. 中國醫學教育技術,2009,23(4):411-413.

[9] 李明子. 臨床路徑的基本概念及其應用[J]. 中華護理雜志,2010,45(1):59-61.

[10] 左帆,念馨,吳斌. 臨床路徑與循證醫學相結合在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中的應用[J]. 衛生職業教育,2016,34(3):136-137.

[11] 王秋林,周鵬,朱燕梅,等. 心血管內科臨床實習教學中引入循證醫學思想的應用[J]. 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3, 13(11):3-4.

[12] 辛萍,王建,王忠寬,等. 基于問題的學習方式是對未來教育的挑戰[J]. 中國科技信息,2008,15(1):234-235.

[13] 田金徽,劉愛萍,申希平,等. PBL教學法在循證醫學教學中的應用效果評價[J]. 中國循證醫學雜志,2011, 11(1):39-43.

[14] 田金徽,羅小峰,李琳,等. PBL在循證醫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 中國循證醫學雜志,2009,9(4):392-395.

[15] 肖丹,李海濤,張磊,等. 醫學生循證醫學PBL教學方法的教學效果評估研究[J]. 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5,15(5):945-949.

第10篇

1.社區定向型醫學教育的特點

    人群和個體衛生保健需求來組織衛生人員培訓的醫學教育制度由于不同國家和醫學院校所在地區對衛生服務的需求不同,而且教學改革在不同的社會環境中進行,改革的重點有所側重,措施也不完全相同,但從其課程設置來看,向學生提供更多的社區實踐機會,盡量接觸臨床是其共同特點。社區定向型醫學教育通常是以社區為基礎的教育和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兩種策略來實現的。

1.1培養目標:社區定向型醫學教育不是培養專科醫生,而是把學生放到社區中去,讓學生有機會熟悉社區的衛生保健問題,學會解決社區衛生保健問題所必須的知識技能和態度,以適應社區人群衛生保健的需要,其最終成為家庭醫生或全科醫生

1.2課程設置:實行醫學基礎、臨床和社會的綜合學習,打破傳統的學科界線,以社區常見病和衛生問題為基礎,重組課程內容,將解剖學組胚學重組為人體正常形態學;將生理學、生化學、病理解剖學病理生理學重組為人體機能學;將微生物學、寄生蟲學、免疫學重組為病原生物學;將診斷學基礎、口腔檢查、眼檢查、耳鼻喉檢查、X線診斷、心電圖、實驗室檢組為臨床技能學;將內、外、婦、兒眼、耳鼻喉皮膚等臨床科重組為社區常見病;將預防醫學或衛生學、心理學醫學倫理學重組為社會醫學。重組后的課程將醫學基礎貫穿于臨床課的全過程,臨床課則突出全科醫療的特點,增加了與醫學相關的人文學科和社會科學的份量。

1.3教學方法:以問題為基礎,病案為先導,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小組討論式教學方法,以培養學生攝取知識和自學能力,加強社區實踐,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1.4學習場所:以學校為依托,社區為基地,讓學生盡早地接觸社區衛生保健問題1.5教學效果:根據NCOEIHS十多年的試驗和WHO衛生人力發展處的綜合分析,表明社區定向型醫學教育培養出來的是合格的社區全科醫生,同傳統醫學教育的畢業生比較,解決臨床問題的能力是相同的,甚至有所提高在處理社區衛生保健方面具有更強的能力,且60%以上的畢業生愿意到社區或農村從事初級衛生保健。在發展中國家,這種教育模式改善了本地區的衛生設施,衛生服務質量得到了明顯提高,初級衛生保健得到加強,衛生資源得到充分利用,對解決社區特別是農村缺醫少藥的現狀是非常適宜的

2.我國實施社區定向型醫學教育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2.1必要性:我國是發展中國家,衛生資源短缺且分布不合理,人民群眾難以承受高費用的醫療專科服務,農村缺醫少藥的面貌還未徹底解決黨和政府一貫倡導衛生工作面向基層,把醫療衛生工作的重點放在農村,為解決農村缺醫少藥的面貌作了不懈的努村,并有城市支援農村,把醫療設備和醫務人員調往農村的重大舉措,但收效不大,人員返流城市的情況十分嚴重(81這固然與基層、農村社區生活環境艱苦、政策不配套有關,但傳統醫學教育培養出來的畢業生在社區學非所用、用之不學亦為重要原因。

基層和農村社區需要的是集醫療、預防、康復、健康促進一體化的醫療服務,與之相適應的是全科醫生而傳統的醫學教育模式則與之不相適應,有嚴重的缺陷,如只注意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不注意預防醫學、康復醫學和社會醫學;只注意培養醫院內服務的能力,不重視社會服務的能力;只注意人的生物學屬性,不考慮人的社會屬性;只注意生理病理治療,不注意心理治療和群體預防。要使畢業生在社區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就必須改革傳統的醫學教育模式而社區定向型醫學教育是最有效的途徑,它不但把醫學教育的目標同社會對衛生服務的需求緊密結合起來,而且適應了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轉變

2.2可行性:①我國由于多年的計劃經濟和行政管理的影響,在農村形成了以行政鄉、村,城市以街道居民委員會或企事業部門為單位的社區,這種在國家一體化領導下的社區,人口較固定,有健全的組織制度,社區衛生服務的需求更迫切,實施起來比其它國家更為有效②黨和政府歷來重視基層、農村的衛生工作,人人享有衛生保健已成為社會和政府的工作目標。③現在的社區有一批經過高、中等醫學教育的業務骨干,只要經過短期培訓,他們可以成為基地的帶教老師,現在的縣醫院、中心衛生院是合適的教學基地④我國早在50年代,許多醫學院校已在城鄉社區建立了教學基地,70年代又有“社來社去”的辦學歷史,雖未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但畢竟是社區定向醫學教育的先導;1989年以來西安醫科大、首都醫科大等率先進行社區定向型醫學教育的試點,其經驗得到國內外醫學教育界的普遍認同。上述的條件是具備的、可行的3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社區定向型醫學教育體系的設想

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經濟發展不平衡,各地社區對衛生服務需求不相同,國外的經驗不一定全都適應中國的國情,必須借鑒國外成功的經驗,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有步驟地推行這種教學模式3.1我國有127.8萬鄉村醫生,但平均每千人口僅有醫生0.63人(9),與2000年人人享有衛生保健的目標要求達到0.7個醫師相比尚有一定差距,且其素質亦待提高這支龐大的隊伍不可能由國家舉辦的正規醫學院校來培養,而只能選拔具有一定文化基礎的農村青年,以縣衛校為依托,以縣醫院、中心衛生院為基地,進行農村常見病、多發病的防治技術和相關基礎知識的證書培訓,定位于村級醫療保健站,造就土生土長的,為農民自己服務的全科醫生。

3.2中專社區醫學專業要適當增加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內容的份量,突出社區常見病、多發病以及危重疾病診治內容,強化預防醫學、健康促進及衛生管理的課程,適當減少文化課和醫學基礎課改革教學方法及授課計劃,讓學生盡早接觸社區實踐,逐漸向以社區為基礎,以問題為中心的社區定向型醫學教育過渡

3.3高等醫學院校應招收一定數量的社區定向型的本科生和專科生,畢業后定位于縣醫院鄉鎮中心衛生院,以指導、協調本社區的衛生保健工作,并為發展學科水平,進行科學研究,成為社區教學基地的帶教老師3.4中高等醫學教育協調發展就醫學技術與技能、專業知識結構、工作能力、工作穩定性、工作積極性的社區適宜性而言,社區醫學專科生優于中專生,中專生優于本科生。在縣醫院、中心衛生院?鄉鎮衛生院中,本科、專科、中專的適宜比例系數為0.3690.383Q377,因此,國家在宏觀控制時,社區定向型醫學教育應以專科、中專為重點,擴大招生規模,以適應社區對衛生人衛的需求而本科社區定向型醫學教育應當以培養師資和業務骨干為主,以免浪費衛生資源

4.結語

第11篇

【關鍵詞】護理英語;教學;英語文化;實施策略

英語文化涵蓋英語國家的歷史、地理、政治制度、社會文化、風俗習慣及價值觀等諸多方面。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任何脫離文化的語言學習無疑是空洞的,也是沒有意義的,無法實現其交際功用。目前國際護士市場出現了緊俏的行情,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對護士的需求量巨大[1]。國際上對護理人員日益增長的需求為保障我國護理專業人員就業提供了新的機遇。與此同時,也對我國的護理英語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由于我國傳統的英語教學一直以應試教育為主,而護理英語師資又主要來源于醫護專業背景的教師,缺乏對西方文化的充分理解,因此教師在課堂上往往側重于專業詞匯、語法、聽說讀寫等“純語言能力”的培養。這不僅達不到語言學習學以致用的目的,還使學生對英語學習失去興趣。本文主要探討英語文化教育在護理英語教學中的重要作用,并就如何提高學生的英語文化素養提出了一些建議,以供國內同行參考,旨在進一步提高我國高校護理英語教學水平和質量。

一、英語文化教學在護理英語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1.英語文化教育有助于提升學生的人文思考能力。護理學是自然科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等多學科相互滲透的一門綜合性應用學科。自護理學誕生之日起,其經歷了從簡單的清潔衛生護理、以疾病為中心的護理、以病人為中心的整體護理、直至以人的健康為中心的護理等演進過程。這種演進的背后包含了對生命現象的深刻認知,是順應“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自然結果。該模式除了重視人的生物生存狀態,更加強調人的社會生存狀態[3]。從這個角度上講,不同文化背景下個體的健康水平除取決于各自的生物遺傳因素外,還與其所秉承的文化理念密切相關。西方文化為我們認識世界提供了新的視角,如果學生能夠體會、借鑒、學習西方文化的風格和特征,無疑可以提升自身辯證的醫學人文思考能力。比如,家庭健康護理是社區護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西方家庭文化在子女教育、親子關系、家庭價值觀等方面都表現出巨大差異。西方文化非常注重子女“獨立性”的培養,父母子女間關系平等,父母從不干涉子女對職業、婚姻甚至性取向等的自由選擇。其家庭教育的終極目的是使孩子成年后成長為獨立自主、自食其力、自我負責的獨立個體;與此相反,中國家庭重視親子關系勝于夫妻關系[4]。父母將全部重心放在孩子身上,喜歡處處成為孩子的依靠。結果導致孩子成年后不能獨立生活,出現“一畢業即失業”等家庭社會問題。同時,中國社會親子關系從小到大也是不平等的。雖然兒童依法享有生存權、發展權、受保護權及參與權[5],但在實際生活中,父母喜歡將自己的價值觀、社會經驗、人生閱歷傳授并強加給子女,剝奪孩子做出選擇的權利。除了家庭文化上的差異,中西方在社會關系、價值觀、世界觀等方面存在著明顯的文化差異。在護理英語教學過程中,如果能針對性地將這些差異向學生們進行介紹,將有助于他們在以后的工作學習中批判性地接納各個民族積極的文化元素。2.英語文化教育有助于學生與外國人進行跨文化交流。每個民族都有其各自獨特的宗教、習俗習慣、生活方式、禮儀、禁忌等。學生只有充分了解各民族的文化特征,才可能更好地促進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避免因文化差異而引起的不必要的誤會和麻煩。比如中國人由于受“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和儒家思想的影響,形成了群體取向的價值觀[6]。因此中國人將謙遜視為一種美德,是有涵養、有水平的體現。而西方社會由于受到“個人主義取向”價值觀的影響[6],在承認個人能力、自我評價等方面表現勇敢大方。在聽到他人的夸獎時習慣用“Thankyou”或“Thanks”坦然接受,并認為這種回答方式體現了對贊美者的接納。中國人眼中的謙遜在西方人看來非但不是彬彬有禮,反而是虛偽、不接納他人的表現。同時,中西方之間的文化差異要求護理人員在為外籍患者提供護理服務時必須熟悉并遵循他們的文化,否則,就有可能引發不必要的沖突。以是否告知身患絕癥的患者實情為例,西方的生命倫理學建立在個人主義之上,強調個人自由和權利;而受儒家傳統文化影響的中國人強調和諧共同的責任和義務。我國一般是將病情告知其家屬,并與其一起對患者進行隱瞞,并將其視為對患者最大的保護;但對于來自西方文化背景的患者來說對其隱瞞病情是對其“人權”、“自主意愿”的侵犯。總之,中西方文化差異體現于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學生如果對中西方文化差異缺少足夠的了解,即使語言水平再高,勢必也會引起不必要的誤會和矛盾。教師在講授語言知識的同時,有必要適當介紹有關的國外文化及其與中國文化的差異。只有這樣,學到的英語才是活生生的、有用的技能。3.英語文化教育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學習興趣是學習動機中最現實最活躍的因素,具有強烈的積極情緒色彩,對學習活動具有重要的影響。研究顯示,對英語語言文化的內在興趣和關注,是有效地激發學習積極性的原始動力。學生一旦對外語及異域文化感興趣,就會對學習這種語言持肯定態度,而不會有屈從于外來壓力的感覺,而更愿意主動去學好這門語言[7]。然而,由于護理專業英語詞匯量大,內容又相對比較枯燥,護理學生普遍對專業英語學習感到吃力、枯燥、難懂,逐漸失去學習興趣,這大大影響了護理英語的教學和學習效果。[8]以筆者自身的教學體會為例。為提高學生的護理英語學習興趣,在講授DevelopofNursing/Flo-renceNightingale時,告訴學生每年一度的5.12國際護士節已成為西方的重要文化活動,并依據文獻[9]向學生介紹了英國每年舉行的南丁格爾紀念活動的盛況,從而使護理學生對護理事業、護士職業及以奉獻為主題的南丁格爾精神有了更深層次的體會,同時,也激起了學生對本章的學習興趣。4.英語文化教育有助于促進學生英語地道表達。每個國家的語言,包括其詞匯、習語等都勢必帶有該國文化的烙印。如漢語里的“走過場、開場白、壓軸戲”等就源于中國戲曲,類似的與中國文化相關的表達更是不勝枚舉。同樣,英語中的許多表達也與英語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直接或間接的聯系。如作為西方文化重要源頭之一的希臘神話,對包括語言在內的西方文化生活的各個領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如希臘神話中的“Trojanhorse(特洛伊木馬)”:特洛伊戰爭中希臘聯軍久攻特洛伊城不下,于是假裝撤退,留下一個巨大無比的木馬,其實木馬里藏滿了全副武裝的希臘士兵。特洛伊守軍不知是計,將其作為戰利品運回城內,夜深人靜之際,藏在木馬腹中的希臘士兵打開城門,特洛伊城淪陷。現代英語往往直接運用“trojanhorse”形象地表達內部的顛覆這一概念。檢索Pubmed,可以看到許多包含“trojanhorse”比喻意義的醫學論文題錄:“Necroptosis:TheTrojanhorseincellautonomousantiviralhostdefense”、“Trojan-horsemechanisminthecellularuptakeofsilvernanoparticlesverifiedbydi-rectintra-andextracellularsilverspeciationanalysis”、“Theelectroniccigarette:aknightinshiningarmouroraTrojanhorse?”等等。學生只有充分理解體會“tro-janhorse”文化含義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充分理解該表達的深層意義,并進一步像西方人一樣地道貼切地運用這種表達。英語中類似“trojanhorse”這種包含西方文化意義的詞匯和表達可謂舉不勝舉,其中不乏許多與醫學有關的表達,如表1所列。英語中與文化有關的地道表達并不局限于希臘神話,還有許多是來源于宗教、歷史、藝術等,醫護專業的學生只有在充分理解西方文化的基礎上,才能深刻體會這些表達所具有的意味并在日常交際中恰當運用。

二、護理英語教學中英語文化提升策略

1.通過中西文化巨大差異對比。當感性輸入的信息與人現有認知結構之間具有中等程度的不符合時,人的興趣最大[7]。根據該理論,中西方文化間存在著截然不同的差異勢必會激發學生積極的學習興趣,從而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比如在介紹PediatricNursing(兒科護理)時,可適當引入一些現實的護理場景,如可以采用CGFNS(國外護校畢業生護理考試)或RN(美國注冊護士考試)中的試題:護士準備給一位4歲的小男孩打針,下列哪項護理措施最有幫助?A.“你會覺得有點疼,但是你是一個小伙子,我知道你能處理好這一切。”B.“你不是一個嬰兒,我知道你不會哭。”C.“可以讓你媽媽握住你的手。”D.“如果你表現好,我就獎勵你。”本題標準答案為A,而絕大多數學生的答案是C或D,因為他們認為自己如果是護士,一定會這么“和藹可親”的。換句話說,學生們覺得A選項顯得多少有點冷冰冰,急于想知道對答案的解釋。此時,筆者即借此對中西方子女教育方式展開講述:中國文化中父母與子女是不平等的,更加強調“父慈子孝”的倫理觀念,父母對子女有絕對的權威;而在西方文化中,盡管大人與其子女在年齡和認知上存在巨大差異,但他們認為孩子與父母是獨立平等的該國公民。在教育上,更加注重子女勇敢、獨立、責任心等的培養,而且這種培養是從其孩提時代就開始的。因此,本案例中盡管小男孩只有四歲,國外的護士仍然告訴孩子事實,并讓其自己處理好這一切。通過這個案例,學生對許多西方現象如國外小孩直呼父母名字、爸爸或媽媽送兒子、一般不干涉孩子決定等有更深層次的理解。這些理解對增強護理學生的專業英語學習興趣及其跨文化交際能力都是大有裨益的。除了通過特定的場景介紹英語文化外,有條件的院校還可借助留學生對學生進行西方文化傳授。筆者曾以“Cultures&Nursing”為主題,將英語口語較地道的留學生引進課堂,讓學生與他們進行互動(主要采取講授和討論的方式進行),在強烈的文化對比中,學生不僅了解了有趣的異域文化,更提高了英語學習的興趣和熱情。2.通過自我卷入策略。所謂自我卷入,簡而言之,就是通過聯系自身文化以感受異域文化的過程。當學生一開始被文化的刺激性和新穎性所吸引時,他們會被賦予一種動力去更深刻地探求目的語及其文化[7]。不同的社會文化為人類認識世界提供了新的視角,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可以聯系自己生活實際,對中西文化的各個方面的差異進行比較,從而探究這種差異潛在的根源,在批判性評價中感受異域文化的魅力,接納其中的有益成分。以中西方對待家庭問題上的態度來說,中國文化強調家庭本位[10],雖然這種重家庭、重親情的價值觀念賦予了中國文化濃重的人情味,但與此同時,家庭本位的價值觀念也為中國父母帶上了沉重的枷鎖,成為了全世界最累的父母。而中國孩子獨立生存的意識和能力卻往往較差。西方家庭以個人為本位[10],父母將重心更多地放在事業發展上,他們傾向于讓孩子自己完成一些事情,藉此培養其獨立精神。教師在課堂上不妨讓學生聯系自身生活經歷,談談自己對中西文化的差異的理解,并反思自己的行為。這種自身卷入式的體驗帶來的是對文化的更深層次的理解,非常有助于學生從跨文化交際角度進行學習。3.通過英文電影賞析。護理專業英語的終極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用英語與病人進行溝通的能力。英語文化體現于人們的日常交際中,通過英文電影賞析,學生可以習得人物對白中飽含西方文化信息的諺語、俚語,形象地感受不同國家的風俗禮儀、社會歷史、社會價值觀以及人們的行為方式。許多優秀的英美醫務劇如《實習醫生格蕾》、《豪斯醫生》、《Grey’sAnatomy》等,可謂是與醫護相關美國文化的大集合,教師可對這些醫務劇善加利用,將其引入醫護英語的跨文化教學中,將有助于學生直觀地了解西方文化,客觀感受西方文化的特色,提高醫護學生跨文化移情能力,避免文化摩擦的產生。

總之,語言學習的目的在于應用。缺少文化滲透的“純語言教學”是枯燥的,更是缺乏交際功用的。教師,尤其是醫護專業背景出身的護理英語教師務必意識到這一點,不斷增強自己的文化修養,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將英語教學與文化背景知識緊密結合,樹立醫護學生語言文化學習的理念,方能達到護理專業英語培養技能型、運用型人才的目標[11]。

作者:戴紅良 賈桂枝 劉濤 梁春光 張會君 單位:遼寧醫學院

【參考文獻】

[1]張玫.涉外護理人才需求與護理英語教學改革[J].西北醫學教育,2010,18(6):1118-1120.

[2]曾穎,何國平,張平,等.護理專業英語教學改革的思考[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1,17(3):276-277.

[3]EngelGL:Theneedforanewmedicalmodel:achallengeforbiomedicine[J].Science(NewYork,NY),1977,196(4286):129-136.

[4]楊菊華,何華.社會轉型過程中家庭的變遷與延續[J].人口研究,2014,38(2):36-51.

[5]閆冬菊,楊明.社區護理學(第二版)[M].江蘇: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

[6]趙福琪.中西方群體取向和個人主義取向價值觀探析[J].菏澤學院學報,2010,32(1):85-88.

[7]曾夢蕊,趙燕.文化教學提高學生英語學習興趣的可行性[J].浙江萬里學院學報,2012,25(4):104-108.

[8]梁春光,仝慧娟,劉濤,等.突出專業特色的高等護理教育模式的構建[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5,31(6):406-409.

[9]李雪芬.追尋南丁格爾足跡傳承南丁格爾精神[J].中華護理教育,2011,8(9):443.

主站蜘蛛池模板: 若尔盖县| 方山县| 青川县| 怀柔区| 德保县| 临城县| 桂阳县| 贵港市| 潼关县| 涞源县| 金川县| 吉隆县| 克拉玛依市| 台中市| 高密市| 宜都市| 玉山县| 苍山县| 茶陵县| 广昌县| 青冈县| 凤翔县| 海口市| 柳江县| 菏泽市| 抚顺市| 湾仔区| 巨野县| 玛纳斯县| 清水县| 贵州省| 呼玛县| 白水县| 滁州市| 房山区| 丹江口市| 香港 | 碌曲县| 张掖市| 余江县| 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