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數學微課程設計論文

數學微課程設計論文

時間:2022-09-19 07:53:5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數學微課程設計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數學微課程設計論文

第1篇

【關鍵詞】復合教學法 研究 應用 化學反應工程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1)23-0001-02

復合教學是進行文化知識教學的有效方法,它既符合學科知識綜合化的趨勢,又順應大學畢業生職業市場的變化。復合教學在西方發達國家大學中已廣泛流行二十余年,如STS課程即“科學――技術――社會”相統一的課程,就加強了自然科學的人文趨向。國內許多綜合性大學在進行課程體系設置和教學改革時對此也已涉及。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學科間的交叉與相互滲透不斷加大,尤其是專業課,其內容涵蓋了基礎課、專業基礎課等多個學科,其教學過程包括多個教學環節,注重能力培養和素質提高的復合教學在教學中的作用更顯突出。針對專業課的這一特點,我們嘗試對專業課及與之相關的多學科、多個教學環節進行整合教育,對“復合教學法”進行了大膽的探索與實踐,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開闊了學生的視野、豐富了學生的知識,而且培養了學生多方面的能力、提高了學生的整體素質,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在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課《化學反應工程》的教學中,我們所采用的復合教學模式主要包括“十個結合”。

一 課程教學與教材建設相結合

結合地方高校學生特點開展教材建設。為適應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需要,教學團隊與國內其他地方高校合作,編寫了《化學反應工程》教材,教材側重于工程應用,并將最新科研成果編入化學反應工程新進展,強化教材的實用性。該教材由化學工業出版社于2009年1月出版,作為新世紀化工類應用型工科人才培養的系列教材之一,被教育部高等學?;瘜W工程與工藝教學指導委員會列為推薦教材,目前已被蘭州大學、河北科技大學、長春工業大學、廣西大學等國內近十余所高校采用。教材建設對教學質量的提高起到了保證和推動作用。

二 課程教學與專業外語相結合

在《化學反應工程》教學過程中,我們發現學生存在重基礎英語,輕專業英語;專業詞匯相對貧乏;閱讀專業文獻少;對專業英語在文體、語法、修辭等方面的規律認識不足等諸多問題。為了提高學生的專業外語水平,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堅持與專業外語相結合,具體做法:第一,關鍵詞匯英文化。在專業課的教學過程中,首先把課程涉及的專業術語、關鍵詞匯等用英文給學生寫出,這樣便于后續的雙語教學。第二,板書內容英文化。在關鍵詞匯英文化的基礎上,選取部分教材內容,全部采用英文板書,保證了專業詞匯的重現性以及教學內容的系統性,為學生下一步閱讀原版教材奠定基礎。第三,指導學生閱讀英文原版教材,教學雙語化。為了便于學生閱讀原版教材,指導學生將其與教學內容相結合,即選擇與課堂教學緊密相關的部分章節閱讀,這樣不僅提高了閱讀速度與質量,而且也鞏固了課堂教學內容。對學生在閱讀中遇到的問題及時給予解答,并經常和學生交流閱讀經驗、體會等。課堂教學中板書及口語表達以英語為主。

三 課程教學與計算機應用相結合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及其應用的普及,當今社會對大學生的計算機應用水平也提出了較高的要求?!痘瘜W反應工程》學科與計算機應用密切相關,在該學科中反應器的設計方法主要有兩種,即經驗法和數學模型法。經驗法比較粗略,不能高倍放大;數學模型法是從過程的內在規律出發,更好地反映了過程的本質,放大周期短,放大費用低,可以高倍放大。但數學模型一般都比較復雜,必須借助計算機才能求解,計算機技術的不斷進步使數學模型法得到迅速發展。為了使課堂教學與計算機應用相結合,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我們主要指導學生進行以下幾個方面的訓練:(1)建立反應器的數學模型及邊界條件;(2)繪制數學模型法計算框圖;(3)編寫數學模型計算程序;(4)利用計算機進行設計、計算。

四 課程教學與文獻檢索相結合

文獻檢索是科技工作者的基本能力,尤其在當今信息爆炸的時代更是如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發現學生雖然掌握了文獻檢索的基本知識和方法,但熟練程度不夠,對本專業具有代表性的文獻種類及常用檢索工具了解不夠全面。鑒于此,我們在專業課教學中堅持與文獻檢索相結合,具體的做法是:在介紹參考文獻時,將本學科有代表性的學者、著作、刊物、常用檢索工具等全部介紹給學生,以便于學生進行文獻檢索。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開展有針對性的檢索訓練,我們擬定幾個本課程的專題,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進行文獻檢索,再把檢索到的文獻進行分類整理,加工提煉,撰寫專題綜述。實踐證明,通過此項訓練確實提高了學生的文獻檢索能力。

五 課程教學與科技寫作相結合

科技寫作是從寫作學科體系中派生出來的新學科,承擔著科學技術信息和成果的總結、交流、傳播和貯存任務。科技寫作是科技工作者必備的基本素質。為了提高學生的科技寫作水平,我們要在專業課教學中堅持與科技寫作相結合。具體做法是:將課程的重點內容分成幾個專題,讓學生首先進行文獻檢索,在此基礎上按照科技論文規范撰寫專題報告。整個過程中,教師給予幫助、指導。指導學生如何進行文獻檢索;對檢索到的文獻資料如何進行整理分類、加工提煉;如何把握論文的整體架構;如何展開正文部分;如何撰寫論文的中、英文摘要;如何選擇論文的關鍵詞等。為使各個專題組之間進行相互學習和交流,舉辦專題報告會。這樣,同學們不僅鞏固了在課堂所學的知識,而且文獻檢索、科技寫作、課件制作、上臺演講等多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教學效果很好。

六 課程教學與技術經濟學相結合

作為《化學反應工程》學科,其主要任務是對反應器進行正確選型、有效放大、最佳控制。所制定的技術方案必須滿足“技術上先進,經濟上合理,生產上安全可靠”,由此可見,本學科與技術經濟學聯系緊密。因此,在這門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堅持與技術經濟學相結合。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樹立工程觀點,工程問題涉及諸多因素,因此工程問題是一個系統工程。在進行反應技術開發、反應器的放大設計、反應過程的控制時都要利用技術經濟學的知識,使效益最大化。同一化工生產過程往往有多個不同的技術方案,在教學中,注意啟發學生對不同方案進行技術經濟比較,選擇最優方案。同時,通過多方案比較習題,對學生進行反復訓練,使學生能夠自覺地利用技術經濟學的知識,分析和解決反應器設計中的各種問題。

七 課程教學與課程設計相結合

縱觀近年的畢業環節,學生基本上是以做畢業論文為主。而對化工專業的學生來說,畢業以后的主要去向是化工企業,從事工作以后,無論是新工藝的技術開發,還是老工藝的技術改造,都離不開化工設計。雖然化工原理有課程設計,但其主要是針對單元操作的物理過程,不是一個完整的化工設計?;I的學生缺少了化工設計這一基本訓練,對今后從事化工設計工作顯然是不利的。對歷屆畢業生的跟蹤調查結果也說明了這一點。為了扭轉這個局面,在《化學反應工程》教學中安排了課程設計。具體做法是選取“某一化工生產過程的工藝設計”作為課程設計的題目,要求學生完成查閱資料、制訂方案、工藝計算、設備設計、繪圖和設計說明書編寫的化工設計全過程。經過課程設計,學生五個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1)搜集和整理技術資料的能力;(2)工程計算能力;(3)技術方案比較和選擇的能力;(4)工程制圖能力;(5)科技寫作能力。

八 課程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

為了配合課堂教學,搞好實踐教學,構建了以實踐教學工程觀摩中心為主體的校內實踐教學平臺,和以企業實踐教學基地和社會實踐基地的校外實踐教學平臺,做到“校內與校外相結合”,以滿足貫穿于學生整個培養過程的實踐教學的要求。實踐教學工程觀摩中心有化工設備展及配件區、工業催化劑展區、塔填料展區、典型工藝流程動態模型展區、化工管道安裝實訓展區。學生通過在實踐教學工程觀摩中心的參觀學習,對化工工藝過程及設備有了比較直觀的了解和認識,有利于其工程概念的建立,也有利于課堂教學。校外實踐教學平臺的建立,主要是選擇一些具有典型反應設備的化工企業作為實習基地,如石家莊金石化肥集團、石家莊制藥集團、石家莊化纖化工有限公司、山西三維集團公司、山東金嶺集團公司、河北冀榮氨基酸公司等,他們所具有的典型反應設備有:固定床反應器、氣液反應器、均相反應器、流化床反應器、反應精餾裝置等。在校外實習基地,根據不同情況,學生可以采取參觀、短期實習、頂崗實習等多種實習方式。

九 課程教學與實驗教學相結合

實驗設置的指導思想是:重視實驗教學環節,改變了實驗教學依附于理論教學的傳統觀念,而是理論教學的有機補充和提高;注重對學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探索精神的培養。實驗教學的實施方案為:課程組利用學校和學院設立的實驗教學研究項目基金,開展實驗教學研究,推動實驗教學改革;篩選出了“基本技能―現代技術、綜合應用―創新能力”綜合培養的有特色的實驗;建立了多層次、開放式的實驗室。實驗類型分為演示性實驗、綜合性實驗、設計性實驗、開放創新性實驗。演示性實驗、綜合性實驗著重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動手能力,鞏固學生所學的理論知識,使學生達到工程實踐能力培養的基本要求。設計性實驗、開放創新性實驗著重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協作精神。學生可自主選擇課題或選擇指導教師提供的課題,開展科技創新活動。

十 課程教學與科學研究相結合

本著“寓教于研、以研促教、研教融貫、教研相長”的教學理念,注重教學與科研相結合,將科技成果與技術轉化為教學優勢資源,分別從理念、成果、方法和手段等多途徑與教學結合,滲透于教材編寫、理論與實驗教學、實習與畢業環節,實現了科研向教學的多方位轉化。同時,言之有物的教學內容又促進了學生科研水平的提高。我們的具體做法是:

第一,科研成果進教材。團隊鼓勵教師撰寫教材、講義,并將最新研究成果融入教材之中。在編寫《化學反應工程》教材過程中將微反應器方面取得的科研成果引入第四章《非理想反應器設計》中,將在超重力反應技術方面取得的科研成果寫入第十章《反應工程新進展》中,將在催化反應新工藝開發過程中的科研成果引入第六章《氣固相反應器設計》中。

第二,科研成果進課堂。團隊將專業領域內的前沿科技和教師本人最新研究成果如離子液體中的化學反應、微反應器的開發、流化床反應器的實際應用等引入課堂,在第三章《理想反應器設計》的授課中,以“返混”和“平推流”為主線,講授了團隊開展的工業反應器改造的實例,開拓了學生的知識視野、激發了學生的學科興趣。

第三,科研成果進實驗室。教學團隊著力于實驗室建設及實驗教學裝置的開發研究,將多年積累的科研成果與技術融入其中,開發了多項科研成果轉化而來的綜合型、創新型實驗項目,針對反應工程課程的重點和難點,開發了多釜串聯特性實驗、反應精餾實驗、氣固相催化反應綜合實驗以及超重力反應器性能測定實驗等多個綜合性和設計性實驗裝置,加深了學生對課程的理解,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

第四,科研成果進畢業環節。團隊堅持將學生的畢業環節與教師的科研項目緊密相連,畢業環節論文題目80%以上來自縱橫向科研課題,真實的科研課題增強了學生的責任心、鍛煉了學生的科研實踐和知識運用能力,使得畢業設計(論文)質量顯著提高。

第2篇

關鍵詞:微課;計算機基礎;教學資源;應用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16)34-0203-02

Abstract:Microlecture as a new type of education resources, more and more get the favour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is paper first discusses the concept of Microlecture and emerging background,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computer basic teaching, and then puts forward the applied in computer Foundation teaching, and in the form of case Microlecture make concrete steps is given and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Finally, practice shows that Microlecture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eaching effect.

Key words:Microlecture; foundation of computer; teaching resources;application research

1 微課概述

隨著教育信息化的發展和生活節奏的加快,便捷移動式學習日益成為學習者新的需求,微課在此背景下產生,同時“互聯網+”時代以開放、共享為理念的開放教育資源運動所帶來的顛覆性沖擊,使得“微”教學模式在全球范圍內逐漸蓬勃發展。微課是一種新型的教學資源,它以教學視頻為主要呈現方式,在10~20分鐘的時間內記錄教師圍繞某個知識點或技能點開展的簡短、完整的教學活動。微課有別于傳統的教學資源主要體現在,微課教學過程不僅僅包含知識導入、講授,鞏固練習等教學環節更重視運用多媒體技術,融合PPT、音頻為一體,內容精煉、主題突出,形象生動再現知識點。微課學習內容的短小精悍和富有針對性也能很好的解決學習者的認知負荷問題,微課視頻及輔助學習資源總容量有限也有利于網絡傳播,特別是通過移動設備觀看。

2 微課在計算機基礎教學應用的可行性

作為高校公共基礎課《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核心目標在于培養學生利用計算機解決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由于授課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原有知識積累各不相同,教師比較難兼顧個體的差異。而以短小視頻為特征的微課在兼顧個體差異上有技術方面的優勢,學生可以反復觀看微課視頻,無論學生的接受能力如何,都可以提供滿足學生所需要的學習時間,也都有充分的學習時間。這對縮小學生之間的差距,提高學生整體計算機水平,使學生能更好地適應信息時代的工作環境都是極具意義的。

計算機基礎課程應用操作性強,課時有限但技能點多,可以先將復雜的技能點進行科學的拆分,拆分出來小的知識技能結合具體教學活動進行系統化的組織與建設,制作成微課,眾多講解小知識技能的微課進而形成微課程。短小的微課視頻有利于學習者保持注意力,也有利于使用者根據自己的知識水平有選擇有重點地碎片化學習。

通過微課在課程的應用可以滿足學生的差異化、自主化學習的需求,體現了“掌握學習”的教學理念,因此計算機基礎教學中使用微課是可行的。

3 微課在計算基礎教學中的應用

微課作為一種碎片化的學習資源,在設計時要遵循認知負荷理論,以聯通主義為指導設計有效的框架,以使用者設計理論為依據設置學習路徑,引導學習者有效利用微課資源進行學習。微課教學資源是半結構化的,在設計時應該依據拆分重構的策略,以構建主義為指導,伴隨著教學需求的變化、資源應用的開展、學生學習的反饋而不斷的修改完善。

3.1 教學設計

微課的教學關鍵是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自我進行有深度的學習才是教學的核心。在這里我們選擇“使用word進行小論文的編輯”作為此次應用的選題,一方面論文的編輯是大學生應該具備的基本職業素養。另一方面通過這個選題能夠很好地鞏固字體格式、段落格式的設置等技能點及掌握對論文格式規范的熟悉。在教學設計上,根據此次教W任務,設計論文編輯的微課程情境。接下來帶領學生熟悉小論文的結構構成及格式要求,針對具體的格式要求分析使用Word的那些功能才能達成效果,然后操作演示整個小論文的排版過程,最后進行簡短總結。

3.2 微課視頻資源的制作

本文中微課程的學習資源的主要呈現形式是微視頻,微視頻要按照教學設計和學習者的思維類型進行組織來幫助學生進行知識的建構,以問題引領學習路徑,以問題來推動內容講解,有助于學生引發對所學內容的思考進而激發學習興趣,在視頻畫面上要美觀大方,符合學生的審美,結構設計上有創意最好,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由于此次選題的講解涉及微情景引入、PPT播放及技能點講解、軟件操作演示,故采用“微電影+錄屏”的方式比較合適。微視頻的開頭采用微電影的引入方式時間控制在3分鐘,小張同學面臨畢業苦于論文格式的編排遂到辦公室向老師求助,老師拿出規范的已出版論文帶著小張一起分析格式要求。接下來展示PPT授課課件介紹此次微課涉及的技能點并打開論文原稿進行排版演示,在PPT播放和操作演示環節采用錄屏軟件Camtasia Studio進行錄制,其中技能點介紹控制在2至3分鐘,操作演示控制在10分鐘左右,整個微課視頻不超過20分鐘。在整個錄制的過程中有幾點需要注意,微電影環節采用手機錄像的方式,主要拍攝時畫面的穩定性及鏡頭的組接。錄屏環節要調整好話筒的位置及音量,打開PPT講課界面準備開講后再點擊“錄制”按鈕,錄完后在使用軟件對教學視頻進行必要的剪輯和美化。

3.3 反饋與輔助資源的完善

微課視頻制作完成后,教師可以采用“反轉課堂”的模式,課前通過課程的微信教學平臺微課視頻讓學生自主學習,教學反饋也是不可或缺的環節,課堂上教師應注意與學習者的交流,了解學習者的疑問和需求。教師應該明確微課視頻僅僅是一種教學資源,并不是一個完整的教學,必須配套學習指導方案、練習題目、學習測試,并伴隨著學習者的需求而不斷完善。學習者通過指導方案更加有效地學習,通過練習題目進一步鞏固知識點,通過學習測試了解自己的不足,進行針對性的學習,通過這種方式可以有效復習已學的知識,達到溫故而知新,從而營造一個正循環的“微教學資源環境”。

4 結束語

通過實際課堂教學和學生技能水平測試的反饋并綜合調查問卷情況的分析,都表明微課有助于學習者理解和深化知識,提高其學習效率和自主學習能力,大多數學習者經過反復學習能完全掌握技能點,進而驗證了微課在計算機基礎教學應用的可行性及實用性。微課不僅能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教師也可以通過微課改進教學方式,在后期繼續對微課及輔助資源的設計開發并進行及時的跟進和修改,不斷的實踐和創新,滿足教學的需求。將微課的引入教學符合“互聯網+”時代碎片化學習的需求,給傳統的教學帶來了生機與活力,在微課的學習方式下學生也表現出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是非常可貴的。

參考文獻:

[1] 梁樂明,曹俏俏,張寶輝. 微課程設計模式研究――基于國內外微課程的對比分析[J]. 開放教育研究,2013(1):65-73.

[2] 鐘琦,武志勇. 高校計算機基礎課程的“微課程”教學模式研究[J]. 現代教育術,2014(2):26-33.

[3] 余毅. 基于微課程模式的資源共享課建設探討[J]. 中國教育信息化,2014(5):34-35.

[4] 董黎明,焦寶聰. 基于翻轉課堂理念的教學應用模型研究[J]. 電化教育究,2014(7):108-113+120.

第3篇

隨著科學和技術的不斷進步、計算機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計算機軟件的知識體系變得越來越龐大。與此同時,現代企業對軟件工程師的項目實踐能力、團隊工作與交流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基于項目開發應用的工程教育,促使學生進行更多更深的理論知識和更高的能力與素質的培養。所以,我們需要對傳統的課程體系、教學理念和學習方法作出重大變革以應對這樣的挑戰。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能力,必須對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因此,針對傳統教學模式下計算機相關專業日常教學中學生主動性和積極性不強、缺少綜合能力訓練內容、作業抄襲、新知識與新進展反映不理想等問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將工程教育理念引入實際教學中,可以通過設定合理題目,將課程設計與項目開發緊密結合,利用學生的好勝心理、競爭性和成就感等,提出了新的教學模式。也可以將實踐動手能力強的同學組織起來,承擔一些項目和課題。教學實踐證明,新的教學模式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工程實踐能力,同時也避免了作業抄襲現象的發生,強化了學生的自信心。另外,也對新模式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思考與建議。

一、工程教育理念與方法

工程教育包含構想(conceive)、設計(design)、實施(im-plement)、操作(operate),教育深入到工業產品從構思、設計、實施、運行到結束生產周期整個過程,是麻省理工學院和和幾所瑞典大學在瓦倫堡基金會的資助下,經過4年的跨國研究和探索后于2004年提出的一個工程教育理念。工程教育首先定位培養什么人和如何培養人這兩個方面出發探索工程教育問題。工程教育的是為讓學生盡快進入企業工程環境而將學生置身于在企業真實產品生產周期中,在產品的構思、設計、實施和運行過程的工業環境中接受工程教育,將學生在工程環境下,快速掌握工程應用的實際的技術、深入研發新產品和新系統的開發和運行、理解技術的研究發展周期。工程教育工程是教育改革一種較好的思路,能夠掌握現代工業系統開發的主要技術的現代工程師所需要具備的知識、能力,以工程實際開發設計為背景環境,建立的課程體系相互聯系、相互支撐,讓學生在實際工程應用的實踐環境中取得豐富的設計、制作和主動學習的經驗,促進學生能力和素質的綜合成長。CDIO工程教育模式可以在課堂上有效建立互動的、啟發式的和探究式的學習方式,能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實踐教學課程的教學改革既要遵循該課程的傳統理論知識,又要符合CDIO工程教育模式對項目支撐課程的要求。

二、工程教育培養模式的探索

工程教育培養模式是一種建立在架構教學理論基礎上的新方法。架構理論認為:傳統的教育模式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工程教育模式是讓學習者在一定的工程情境下,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借助他人的幫助,自主學習快速成長的經歷。在企業提供工程環境下,獲得的充分實踐的探究式學習模式。在這種環境下,企業安排的項目,驅動著學生,在遇到不懂的知識需要通過查詢資料文檔和上級領導進行溝通,這種方式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和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培養學生自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團隊協作能力和探索、創新的精神。同時還可以提出了導師負責制的項目開發驅動教學模式,根據企業對軟件技術人才的需求,以教師承擔的項目為教學課題,以分組團隊協作的模式,由帶隊導師負責學生的項目任務的安排,技術培訓和監督管理。此外,還可以通過校外軟件實習基地為教學研發場所,委托師資力量強的教學機構以專題培訓、技術講座、實戰項目輔導等多種教學模式相組合的方式為教學手段,使得學生在項目的驅動的環境下進行學習和開發。以上的工程教育教學模式是在項目開發為主線的情況下,鼓勵學生自主學習,相互學習,培養團隊協作,讓學生學會與項目主管溝通,使得學生在工程環境下快速成長。CDIO工程教育改革是一個系統、全面的改革。它具有明確的培養定位、詳細的培養目標和全面、系統的培養方法指南。眾所周知,教育改革絕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長期努力、逐步提高。有明確目標的系統性的改革為改革少走彎路、提高效率、持續改進提供了重要的基礎。

1.構建完善課程體系

根據工程化思想,從專業知識的結構和所需能力培養入手,建立科學的工程化的課程體系是十分必要的。課程體系大綱包括專業知識、職業能力、團隊合作和工程綜合能力四個層面,對現代企業工程師應該具備的知識和能力,以課程體系的方式逐級細化設置,形成具體對教師和學生都具有明確意義的課程體系,提高實踐教學的比重。比如可以在計算機相關專業的教學計劃中,設置以下的編程語言的教學計劃。對于大一、大二的低年級新生,設置《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C++面向對象程序設計》、《高級C++應用程序設計》(包括WIN32SDK和MFC框架應用的高級應用設計),在大三、大四高年級的學生根據個人的愛好可以就多個工程應用級的C++學習方向進行學習,可以是游戲DirectX方向、GDI圖形圖像設計、dot net框架的管理信息系統、驅動程序的開發等企業級應用開發,和企業進一步溝通,確定訂單式培養計劃,將企業應用需求引入到培養計劃中來。因此,為每一門課程(包括每一個項目)制定課程教學大綱,課程大綱明確學生應掌握的知識和能力,規劃如何使學生學到這些知識和能力,如何考查學生的知識和能力,并明確教學、實驗、作業/項目的安排。大綱中除了列出本門課程的知識點之外,還根據本課程所承擔的能力目標。以教學大綱的形式具體細化專業培養目標,將培養目標根據專業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的培養分配到每門課程,各門課程根據自身特點承擔相應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的培養。通過改革教學方法給予學生一體化的學習經驗、構建他們的知識和能力體系。

2.教學方法的轉變

在教學方法上,引導教師更新教學觀念,從以教師為中心轉向以學生為中心,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擺脫對老師的依賴,提高自我思考能力,突出通過實踐動手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增強創新意識,鞏固知識概念。鼓勵老師進行教學改革,增加實踐環節的比重,將課程設計和實驗課并入相關的課程內,使得代課老師承擔一定比重的實驗課,任課老師也成為了實驗課的教師之一,對于實驗課的內容要認真規劃和企業工程實踐盡量結合,讓學生在校園里就處在工程教育氛圍中,教師盡可能統籌安排課程內的實驗,做到大綱詳盡,實驗細節細致入微。從大一開始就注重對缺少實踐動手能力學生的培養,針對課程安排豐富的綜合性實驗和課程設計,讓每一位學生自己動手、自主完成并全身心投入。適當的壓縮教師授課學時,改革教學方法,設立場景教學,鼓勵學生采用一邊聽一邊實驗一邊討論的方式,讓學生成為課堂上的主角。設置豐富的設計-實現項目,利用課堂和現代學習場所或實驗室加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實踐性和團隊合作精神。#p#分頁標題#e#

3.課程設計與項目開發緊密結合

針對一些專業課程,增加課程設計環節,可以鞏固學生的理論知識,培養學生科研和自主學習的能力?;贑DIO培養模式是將所學知識和實際的工程項目相結合,對于核心課和專業選修課的的課程設計中引入工程教育的理念,通過貼近工程應用的課程設計可以讓學生接觸實際工程應用開發的方法,盡量提高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因此,從教師的角度,搞好課程設計的關鍵,應設計好題目并做好課程設計的準備工作,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積累儲備知識,跟蹤主流技術。教師出課程設計題目的時候,選擇貼近企業實際工程項目,同時結合所學課程、學生掌握的知識情況,為了提高課程設計的質量,總結以往學生的課程設計的過程中常出現的問題,提出循序漸進式的課程設計指導教學方法,將往屆學生中課程設計中的優秀作品和設計思路去啟發應屆學生,本屆學生在往屆學生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入設計開發。

4.通過競賽提高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

每年舉辦各種大學生應用技能競賽包括“創新杯計算機應用能力大賽”、“CAD計算機輔助設計大賽”、“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比賽”、“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大賽”和“全國大學生機器人大賽”等競賽,提供了培養學生應用能力的一個舞臺。比賽的題目注重實際問題的解決和實踐動手能力的提高,旨在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參賽團隊協作精神。競賽給學生提供了充分的自我發揮平臺,對于學生個人綜合實力的全方位考核,同時挖掘學生的個人潛質。針對比賽各二級學院積極組織、認真準備,分別進行賽前培訓、集中訓練和賽前選拔工作。同時,根據大賽的項目和內容,對于現有的教學計劃進行修訂,對于課程內容也要不斷優化,改進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使得教學內容貼近工程應用,對于日??己朔椒ㄟM行改革,采取靈活多樣的考試方法,積極申請專項資金建設特色實驗室,通過加強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對現有課程體系進行改革和優化,為培養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創造良好條件。通過參加比賽,不僅培養了大學生對科技活動的參與興趣,鍛煉了學生根據已經掌握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也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和創新能力。教師在指導學生參加競賽時,積極做好賽前準備,進行賽前訓練和選拔工作,在指導過程中善于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努力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同時營造寬松的研討氛圍,使學生在良好的學術氛圍中,共同提高,互相促進,團結協作,爭取取得好的成績。

5.畢業實習實踐環節對學生的培養

校外教學實習基地選擇的代表著應用工程教育理念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場所,畢業實習實踐環節的選擇和建設采用不同的合作方式,選擇有一定實力的企業和師資良好的校外實習基地,建立廣泛的多種多樣的校企合作關系,以便讓學生學習和體驗軟件產品的從需求、規劃、設計和測試整個產品的生命周期。校外實習基地是工程實踐場所,它提供了一系列廣泛的設施,包括企業的職場工作環境、團隊協助開發項目的工作環境和工程化的任務實施管理方式。基于工程教育的的工程實踐場所的包括以下基本特征:學生動手學習和自主學習產品的開發和設計、通過學習掌握系統的開發過程和熟悉企業工程產品的設計流程,為學生們提供了學習多學科知識的平臺;同時也促進了學生個人人際交往能力提高;學會與小組的交流,也引導學生逐步適應社會交往和學習社會知識。此外,學校將畢業實踐環節變成直接走出校門走入訂單企業中去,提前到企業的環境去鍛煉,使他們從擇業觀念、就業技能進一步的改變,完成其從學生到職業人角色轉換,以及從學校到社會的人生環境的自然過渡。根據學生在企業工作的崗位設定畢業論文題目,讓他們在鍛煉的同時,完成畢業論文的設計。這樣間接的促進學校工程教育模式的發展,為教育模式的轉變積累經驗。他們的課程設計的方向和題目也在進一步的影響教學方式的轉變。學院制定詳盡的管理方法和實施細則,在政策上給予傾斜,這樣可以避免學生就業找工作和畢業論文的相互影響。

第4篇

【關鍵詞】農業安全安全工程課程建設

隨著農業安全事故頻頻發生,農業安全生產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因此在農業安全導向下,農業院校也應當設置并完善安全工程專業,優化其課程設置,為新農村的建設,為新農業的發展培養一批既懂得農業知識,又了解安全管理的基層管理人員。

一、新時期高校安全工程專業的課程設置

(一)安全工程專業理論課程的設置

安全工程專業的課程主要包括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兩部分。從實際來看,安全工程專業是實踐性較強的學科。但是理論是實踐的基礎,是實踐的指導,只有擁有豐富的、穩固的理論知識,才能夠更好的從事實踐活動。安全工程專業在理論課程方面主要學習內容包括《高等數學》、《大學物理》、《工程力學》、《安全管理》以及《安全系統工程》等。而在農業院校,為了突出其辦學特色,在理論課程中還開設了《農業安全生產》、《農業防火減災》、《農村生態環境安全》等。

(二)安全工程專業實驗與實踐課程的設置

同比理論課程向比較而言,實踐課程更加的具有直觀性、綜合性的特點,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與實際應用能力。在農業院校中,安全工程專業的實踐教學在教學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安全工程專業的實驗教學中,開設了較多課程,例如化工安全工程實驗、環境工程實驗、農民產品安全檢測實驗以及與農業生產安全、農業環境安全、化工安全等理論課程相對應的實驗課程。通過實驗可以使學生們更加直接的理解理論知識,進而更加的熟練的掌握所學內容。學生通過實踐可以增強實踐能力,加強對理論知識的記憶,也有助于創新思維的培養,提升他們自身的綜合素養。在實踐教學環節中,安全工程專業主要設置了《化工安全》、《環境與生態安全》、《農業安全生產與管理》等課程。另外,為了保證學生可以順利的開展實踐活動,學校還建立了與農業安全特色相符合的實習基地。實習基地的設立,不僅僅為學生找到了實踐的平臺,更為學生將來的就業提供了很好的基礎,只有學以致用,才能熟能生巧。

二、高校安全工程專業的教學體系結構

(一)模塊分層教學的實踐與探索

包括農產品安全檢測實驗、化工安全檢測實驗、健康實驗、安全工程基礎實驗等。開放實驗教學主要指的是實驗空間相對較大的實驗,主要內容包括:防排煙實驗、火災報警實驗以及建筑滅火實驗等等。另外,還包括針對農產品安全監測而進行的大型儀器操作實驗。這些大型儀器包括氣相色譜儀、液相色譜儀、原子吸收光譜儀等。通過這些開放性實驗以及對大型實驗儀器操作技能的培訓,一方面可以使學生掌握安全工程專業的相關知識,另一方面還將安全理念延伸至了農業實踐領域。不僅僅可以加深學生對于農業安全導向下安全工程課程的理解,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有些實驗的危險性較大,不宜實際操作,因此可以通過多媒體教學,建立仿真實驗室,通過虛擬來完成實驗項目。這樣不僅僅可以使學生在感官上對于危險實驗有著清楚的認知,同時還可以保證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的安全。例如地震模擬實驗、重大危險源監控仿真實驗等。

(二)講學結合討論式教學的實踐與探索

第一,改革選題模式。任務書的設計應當多樣化,不僅僅包括采用安全工程專業的優秀畢業設計形成的任務書題庫,可以結合實際的案例形成新的任務書,這樣可以是傳統的模仿型任務書變為思考型。第二,改變傳統的設計組織形式。傳統的設計是由學生單個人來完成的,可以將其改為2-3個人為一個小組,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來進行分組,要盡可能的平衡不同基礎的學生。第三,改革互動方式。充分的利用互聯網以及新興社交軟件,例如微信、微博、QQ等,同時還建立課程設計與畢業論文設計的交流網站。在網站中可以將理念優秀設計、資料、相關參數等集中存放,這樣便于學生進行資料的查詢。還應當設置答疑專欄,學生可以進行提問,其他人可以進行討論,教師也可以在此進行指導,加強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交流。其次,建立農業安全人才培養基地。換言之就是建立在農業安全導向下的安全工程專業的實踐基地。學??梢愿鶕n程的需要、學生實習的需求以及大學生科技創新的申請或者是國家各類相關的比賽,為學生提供一個相比獨立的環境,并完善相關設施設備,保證其實踐可以順利的進行。

三、農業安全導向下安全工程專業特色課程建設探究

(一)努力加強校內實踐資源建設,塑造學生的專業精神

安全工程專業是實踐性較強的專業,為了保證學生可以更好的掌握專業知識,學校應當加強校內的實踐資源建設,例如加大具有農業特色的安全工程專業實驗室,建立安全工程專業的實習檔案。學校方面應當樹立大實驗室的觀念,充分的利用校內的實踐資源。

(二)加快促進校外實習基地建設,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在安全農業導向下,高校應當建立與農產品安全、農業生態安全以及農機使用安全相符合的校外實習基地。要以社會對于人才的需求為指導,同社會上各個企業與事業單位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習崗位。通過實習,學生才能夠學以致用,同時也可以發現自身在學習中存在的不足,并及時的彌補。這樣才有效的增強了學生的綜合能力。

(三)積極利用科研促進教學開展,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

首先應當為學生科技創新提供一個平臺,該平臺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指導,從項目的確立,資料的搜集以及申請、研究、論文的撰寫等都是由學生獨立完成的,這樣培養學生的獨立能力與創新能力。其次開展教學科研活動。積極的鼓勵學生以及教學參與到科研項目中去。農業生產與農業環境安全的科研項目較多,教師可以將其分為不同的子課題,讓學生參與項目的立項、數據的收集以及報告的撰寫。這樣可以有力的促進學生對專業知識的掌握,同時還鍛煉了學生思考問題與分析問題的能力。

第5篇

本文中的數學學科教育類課程,系指數學教育學、數學教育心理學、數學教材教法、數學教學技能、數學思維方法、初等數學研究、數學教學實踐等為高師數學教育專業學生獲得數學教育基本教學理論和實際教學技能的相關課程。

1問題的提出

基礎教育改革發展迅速,其中突出的表現之一,就是實施新課程標準和使用新教材。師范院校作為我國教師教育的主體,如何面對這一實際的基本策略就是“配合適應”和“推動引導”[7]。這一策略的實施,則需要具體的工作去體現。那么具體到高師數學教育專業來說,應該怎么做好自己的工作,培養出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需要的“適用性”數學師資呢?傳統的高師數學學科教育類課程,實行的是各自為政,分科教學的課程模式。各門課程及其教學方面很少具有有機聯系,其后果勢必是或遺漏,或重復。由于各門課程由不同的教師擔任教學,因此內容重復不僅無法避免,而且相當多;同時,由于內容仍具有繼續擴張的趨勢,形成教學內容的變量性,這與教學時間的常量性產生了較尖銳的矛盾。如教育學與數學教育學,心理學、教育心理學與數學教育心理學,數學教育學與數學教學法,數學教育學與數學教育心理學,數學教育心理學與數學思維方法,數學教材教法和數學教學技能,數學思維方法與初等數學研究,還有教育科研與畢業論文等課程,在教學內容上都有不同程度地重復,且顯然有些課程是后增的。內容的重復浪費了不少寶貴的教學時間,新增的內容顯然是必要的,原有的內容又覺得必不可少,造成教學內容的不斷膨脹,其結果只能是減少學生的自學時間。

造成以上結果的主要原因,是我國的課程、教材“幾十年因循守舊,采取補補綴綴的辦法”,于是,“招致課程內容的膨脹,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教材陳舊老化的問題”,因此,“從根本上革新課程,已經刻不容緩了。”[2]基礎教育實施數學新教材以來,教學的各方面都有相當大的改革。雖然高校師范類專業也在進行一些相應的改革,但從總體上看,還是處在一個被動應付、治標不治本的狀態之下。這就是說,職前教師教育適應不了基礎教育的改革與發展的需要,比如,數學教育類課程的設置與教學基本上沿用傳統的課程設置和教學方式就是明顯的例子。根據我們的調查顯示,在數學教學上,中小學迫切需要教學基本功扎實,課堂教學能力強,具有開展數學研究性教學能力的教師。而這些年來,由于諸多原因,師范數學教育專業畢業生總體質量有下滑的趨勢,再加上中小學實施新數學課程標準和新數學教材,而高師教師對中小學數學課程改革了解不夠,因此,致使培養的新教師不能很快適應基礎教育實施新數學課程的需要。綜上所述,對職前數學教師教育中數學學科教育類課程及其教學的改革,從某種意義上說,已刻不容緩。在實踐和理論上已經取得一定成果的基礎上,我們提出“以課題組織課程,以問題組織課堂”,改革數學學科教育類課程及其課堂教學模式的基本思想。

2改革的實施

根據“以課題組織課程,以問題組織課堂”的基本思想,在數學學科教育類課程整合及其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實踐中,具體實施過程如下:

2.1改革的基礎

為了使改革不流于形式,取得預期的成效,必須要扎實改革的基礎。首先,此項改革以浙江省新世紀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面向基礎教育實施數學新課程和教師專業化的高師數學教育改革研究”為依托,另外有相關的省教育科研課題,有浙江省精品課程———數學教育學,還由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了《數學教育新視野》,由研究出版社出版了《數學問題論》等相關專著,在《數學教育學報上》發表了《數學教育專業教育實習改革研究》,在《教學月刊》上發表了《開設數學問題課,提升數學思維力》等相關論文為基礎。其次,國內外已經有類似的改革先例。據顧建民等[3]在《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創新模式》中介紹,位于歐洲丹麥德蘭半島北部奧爾堡大學從1974年建校起,就創立了“以問題為中心”、“由課題來組織”的“做學問”的新模式。美國在20世紀70年代課程開發發生了顯著的質的變化。變化之一就是科學的綜合化動向[4]。關于課程教學,則是眾所周知的“問題解決教學”。“問題解決教學”最具代表性的當推數學。此外,還有德國的“范例方式課程論”、“范例教學法”與美國和前蘇聯的“問題教學法”都具有相似意義。國內有華東師范大學、上海師范大學、華中師范大學等對學科教育類課程正在進行相應的改革,改革的基本思想是:考慮教師教育專業的邊際或雙專業性質,把普通文化知識課程、學科專業課程、教育學科專業課程、教育技能課程和教育實踐課程有機地結合起來,課程設計按照課程結構化和微型化相結合的原則進行,以便形成課程體系和盡量壓縮每門課程的學時。至于中小學,與此改革相似的改革就更多了,限于篇幅,不再一一細說。再次,改革有先進的理論指導。從課程論來看,“以課題組織課程,以問題組織課堂”的思想和做法,屬于“一體化教學方法”。這種組織課程的方法,G•豪森等人認為,要求“組織學習的過程要考慮到學生水平發展的需要”,“學習內容的選擇也必須適合學生的興趣和需要”。這就是說,凡是跟個人生活和職業有關的實際需要和現實問題,無論是目前的還是將來的,都應予以考慮。從現實中提取的問題將決定教學內容。這樣的問題和問題組,一般不可能局限于個別的學??颇?也不能依靠某一學科的教材、概念和有關知識來加以解決。幾個學科的處理方法與觀念的相互作用,將會在解決問題的階段起決定性的作用。由于這個緣故,一體化教學方法取消了教學科目的劃分,而是把這些科目按現成問題的需要進行一體化的處理。[5]

2.2改革的方案和措施

改革的總體方案是: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實際,用“為基礎教育培養適用性數學教師”這一課題來組織數學學科教育類課程的整合;用“問題教學法”來組織理論課的教學。課程整合的具體措施是“大合小分”。“大合”即將數學學科教育類課程整合為2門課程,一門為數學思維的理論與實踐,一門為數學教育的理論與實踐。數學思維的理論與實踐主要是由數學思維論、數學教育心理學和初等數學研究這樣傳統的3門課程整合而成。整合后的數學思維理論與實踐這一課程下設2門子課程,一門是以理論為主的數學思維論,一門是以實踐為主的數學解題訓練。而數學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則主要是由數學教育學、數學教學基本技能和系列化實習整合而成。數學教育的理論和實踐課程下設2門子課程,一門是以理論為主的省精品課程數學教育學,一門是以實踐為主的系列化實踐。“小分”即在以上的大課程下設列小課程。“數學思維的理論與實踐”這門大課程下設的“數學解題訓練”課程,由初、高中升學試題解答、怎樣解題和數學競賽等3門小課程組成。“數學教育的理論與實踐”這門課程下設的“數學教育學”,則由數學新課標解讀、新數學教材分析、數學教育理論、數學教育技能訓練等4門小課程組成。而“系列化實踐”課程又由2個子課程組成,一門是“校內實訓”課程,一門是“校外實習”課程。校內實訓課前述的“數學教學技能訓練”外,還有“實習前試教”;而“校外實習”則由“參觀附屬學校”、“一節課見習”、“全程見習”、“規范性實習”和“適應性實習”這樣一個系列所構成。在實施以上課程構架時,具體的做法是:“數學思維論”為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水平而開設,數學解題訓練中的“初、高中升學試題解答”課程作為一、二年級學生的寒暑假作業,屬課外活動課程;“怎樣解題”課程由教師用波利亞的《怎樣解題》中的相應理論為主,對學生的寒暑假作業作集中點評;“數學競賽”課程作為選修課開設。“數學教育學”中的“中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解讀”、“中小學數學新教材分析”這2門課程作為小課程,由具有中小學數學教學實踐的教師擔任;“數學教育理論”課程作為“數學教育學”的理論部分相對集中講授,“數學教學技能”的基本功部分分散在課外進行,備課、說課、上課、評課等數學技能則利用微格教學以分組為主進行訓練。關于“系列化實踐”則不是本文的主題,此處不贅。以上闡述了如何“以課題組織課程”的方法措施,接下來以一個教學實例來說明如何“以問題組織課堂”。[6]勾股定理是初中數學的一個基本教學內容。為了讓學生為以后進行這一內容的教學打下扎實基礎,教師組織了以下一系列問題,進行了一次關于勾股定理的教學。[7]#p#分頁標題#e#

第6篇

關鍵詞:計算機專業;創新能力;多維平臺

在高等教育階段,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主動力來源于學生自身,但授課教師、學習環境等因素也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起著重要作用。國內諸多學者對高校大學生的創新能力的培養進行了相關的研究和實踐,取了一定的成果[1-5],但研究主要還是集中在具體課程或教學方法改革方面,對于創新能力培養平臺構建的研究相對較少。本文針對計算機專業學生的特點,在對西安科技大學計算機學院近900名本科生進行問卷調查的基礎上,深入分析了高校計算機專業學生創新能力的現狀,并以此為基礎,構建并實踐了高校計算機專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多維平臺。

一、創新能力培養的多維平臺構建

2015年筆者對西安科技大學(以下簡稱“我?!保┯嬎銠C學院近900名本科生進行了創新能力問卷調查,通過對調查問卷的分析,了解到影響學生創新能力的關鍵因素包括:學生主觀能動性、教師創新能力、課程內容、實踐環節、競賽參與、職業規劃等。以調研結果為依據,以創新能力培養為導向,建立課堂、實踐和課外三層教學體系,并在課程、學生、教師各自的維度進行具體分析,找出每個維度的關鍵目標,并尋求跨維度三層教學體系各目標之間的對應關系,以此來構建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多維平臺的基本框架,并據此設計各個維度的具體任務,達到貫穿維度與教學體系創新能力培養的目標,其中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多維平臺的基本框架見圖1。在課堂教學層上,教師教授給學生相應的理論知識,學生通過課堂上對于教材、輔導資料的了解,掌握相關課程的基本知識和原理,這個也是創新能力培養金字塔的基礎。而在實踐教學層上,主要是對于學生實驗課程和設計內容的安排,在實踐層上,學生通過教師的指導,逐步具備運用知識與工具的技能,教師在這一層的主要任務是對實踐操作的指導。最頂層的課外教學層,教師的主要任務就是引導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學生的職業規劃給出合理的意見,而學生更多是通過學科競賽和實習活動將前兩層中掌握的基本知識、方法和工具加以運用,并結合自己的興趣,尋找創新點。

二、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教學實踐

(一)課堂教學

1.更新教學內容。本論文主要依托于陜西省教育廳教改項目及西安科技大學教改項目,而項目組主要成員承擔的課程為:C語言程序設計、Java程序設計、程序設計方法學,因此本項目主要圍繞上述課程進行教改活動。對Java程序設計課程內容進行改革,引入Java認證考試真題講解,因學生對此類題目比較感興趣,因此引進相關內容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程序設計方法學課程中添加設計模式的內容,學生普遍反映此知識模塊與就業應聘的筆試內容關聯度較高。在C語言程序設計教學中,加大了算法設計教學內容的比重,將往屆的藍橋杯程序設計大賽的填空題和編程題作為例題補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對相關競賽的難度有了提前的了解和準備。2.重編教材。重新編寫了《C語言程序設計教程》和《Java語言程序設計教程》。與以往教材相比,《C語言程序設計教程》引入案例化教學思路,側重培養學生的程序設計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教材分為基礎篇和實踐篇,其中實踐篇內容安排了俄羅斯方塊、貪食蛇、英文單詞小助手、計算器、萬年歷和保齡球計分系統,學生通過對這一教材的學習,獲得了C語言程序設計的基本知識、基本算法設計思想和實踐編程技能,具備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3.開發多媒體課件。在調研了優秀獲獎多媒體課件后,根據C語言課程的特點,開發制作了C語言程序設計各章節的多媒體課件,該課件通過1個年級9個班的學生的使用,受到學生普遍歡迎和高度評價。對程序設計方法學課程的多媒體課件,引入了設計模式的相關內容,并通過圖片與動畫進行設計展示,使得互動效果更明顯。4.開發課程網站。本課題通過Java程序設計課程網站直觀的課程內容,簡單直接地提供給學生關鍵學習熱點,讓學生可以在線留言,方便教師與學生進行及時的互動交流;同時網站后臺可以隨時教師當前的授課計劃或者備課的教案,方便學生進行課前預習。充分利用互聯網平臺,在C語言的教學過程中,可以建立微信平臺,教師可以在平臺上推送相關知識內容,這樣有助于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同時教師還可以對個別課程的核心知識點進行微課的設計。5.整理學習資源。在教學過程中,主講教師還需對所講內容進行相關資料的收集整理,提供給學生可拓展視野和思路的網絡新聞、學習網址、參考書籍或者網絡視頻等電子資料,也可布置相關的關鍵詞,由學生自發查找并在課堂進行專題報告,這樣既可以挖掘出學生真正的興趣,又可以深化知識內容。重視作業的點評與講解,將往年學生的電子版作業進行整理,在布置給學生作業前進行往屆優秀作業展示,學生可在此基礎上進行功能拓展,在Java程序設計課程中,使用此方法進行作業的布置,學生普遍反映在展示優秀作業后,對自己的作業有了新的啟發,完成效率明顯高于無參考作業的課程。6.改革教學手段。引入并實踐項目驅動教學模式、探究式教學模式、翻轉課堂等教學模式,實施“觀察—實踐—啟發—創新”的創新能力培養的教學模式。在Java程序設計課程中實踐項目驅動教學模式及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可以有效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二)實踐教學

1.實驗指導書的編寫。針對Java程序設計中面向對象的新特點,在實驗指導書編寫中設計豐富有趣的實例,引導學生主動思考,開放式的實驗內容能使學生可以更好地發揮自己的創造力。在程序設計方法學課程的實驗指導書編寫中,根據不同學生的程度劃分基本要求和提高要求,學生可根據自己的水平進行選擇,鼓勵學生嘗試高級別的實驗項目。2.課程設計。一般第3至第7學期每學期將會安排至少2門的課程設計,但教師發現這一安排不利于學生學習效果的提升。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在軟件工程專業,試點進行了Java程序設計課程和軟件工程課程的聯合課程設計,合并兩周的課程設計時間,教師在原有大綱知識覆蓋的標準下,重新設計能結合兩門課程知識要點的綜合性題目,有益于學生對綜合知識的運用與實踐。3.實訓環節。不僅重視校企聯合實習實訓基地的建立,還要充分利用實習實訓基地的相關師資力量。計算機學院與高新軟件園的幾家企業均簽訂了校企聯合基地的相關協議,因此在實訓環節由這些企業選派優秀企業導師對學生的專業綜合技能進行培訓,對提升學生實踐能力,夯實學生的基礎知識大有裨益。在2015和2016年的生產實習環節,筆者帶領部分專業學生走進企業進行實地學習,有效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對學生創新能力的提升也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

(三)課外教學

1.建立本科導師制。鑒于各學校近年來引進人才的規模加大,學院現有師資力量及水平逐年增強,建立“導師制”,由一名教師對每個年級的若干名學生進行指導,教師不僅可以對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答疑解惑,還可結合自身科研方向,鼓勵學生參與其中,增強學生的創新能力。近三年我校相關導師指導學生申報并獲批大學生創新創業實驗國家級3項,省級6項。這些題目的來源都與導師的科研項目相關,對學生更早接觸和了解新技術和新知識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2.成立學生團隊。成立正式的軟件協會,面向全校招募有意在計算機領域發展的學生,并通過考核篩選出符合要求的成員,隨后協調一批經驗豐富的教師,對學生的創新能力進行定期培訓。同時可結合教師的科研項目和各類競賽項目,選擇團隊學生作為主要參與人員積極參與科研項目。由學生自主管理,小組進行學習和交流,并進行項目申報,為學生的創新創業實驗和學科競賽項目進行知識儲備和項目實訓。3.鼓勵學生參與學科競賽。針對全校程序設計大賽甄選出的優秀選手,選派具有豐富經驗的指導教師進行算法專題講座和培訓,為創新中的核心技術儲備人才。在近幾年的數學建模比賽、藍橋杯大賽、ACM程序設計大賽上我校取得了喜人成績:其中2014年藍橋杯全國總決賽二等獎3人,三等獎6人;2015年一等獎1人,二等獎4人,三等獎7人,團隊賽總決賽二等獎;2016年二等獎3人,三等獎7人。2016年中軟杯全國總決賽三等獎一項,ACM省賽三等獎兩項,互聯網+省賽銀獎1項,銅獎1項,近3年學生獲得軟件著作權20余項。由此可見進行學科競賽可大大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4.構建信息平臺。集合課堂、實踐和課外三個維度,構建網絡化信息平臺,引進項目管理的新思路,在平臺上建立以項目為引導的學習小組,將學生參與競賽的項目整合在平臺上進行信息化管理。在使用過程中,要注意采納學生的意見和建議,進行平臺功能的重構,可引入競賽信息板塊,創業項目板塊,并將課程內容增加到網絡信息化平臺中,使學生可在此平臺上能夠進行有效學習。

三、結語

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多維平臺的構建,解決了現有高校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缺乏系統體系的問題,從多維度進行實踐,摸索并總結出了基于此平臺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一系列經驗,下一步將聚焦于如何在該平臺下建立學生和教師的激勵及成效評估機制,以便保證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平臺的可持續運作。

參考文獻:

[1]陳新.以科技競賽培養學生創新能力[J].發明與創新(綜合科技),2011(2):42-43.

[2]羅曉霞.融合式的實踐教學在軟件工程專業中的應用[J].科教導刊,2015(12):101-102.

[3]史曉楠.軟件工程專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探索與實踐[J].科技創新導報,2014(10):226-227.

[4]史曉楠,賈澎濤,羅曉霞.計算機專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研究:以西安科技大學為例[J].軟件導刊(教育技術),2015(11):30-32.

第7篇

[關鍵詞]師專升本院校教師教育 課程設置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843(2012)03—0138一03

[作者簡介]嚴麗萍,常熟理工學院人文學院副教授(江蘇常熟 215500)

師專升本院校,顧名思義,是由師范專科學校升格(或合并組建)而來的本科院校。由是,教師教育在此有著特殊的地位,教師教育課程設置研究對其有著特殊的意義。而對教師教育課程設置的研究,既需要基于現實分析,也離不開歷史追尋。如此,我們以常熟理工學院為例,對師專升本院校教師教育課程設置的歷史和現實作一系統梳理和分析。

一、歷史考察

與大多數師專升本院校相似,常熟理工學院也經歷了20世紀50年代初創、60年代停滯、70年代恢復、80一90年代擴張、新世紀初升格或合并成本科院校這樣的發展過程。與此相應,其教師教育課程設置也經歷了三年制???、兩年制??啤炜扛邔哟未髮W(蘇州大學)的四年制本科、獨立招生的四年制本科這樣一個復雜的變化過程。在這個復雜的變化過程中,我們依稀可以看出近幾十年來師專升本院校教師教育課程設置變化的一些特點。

1.課程數量持續增長,課程結構日趨復雜

課程數量以教學計劃所列課程計算,課程結構以教學計劃中教學安排表結構為參考。以數學教育專業為例,1985年的三年制??平虒W計劃中,共開設課程29門(其中選修課12門,學生選學5門左右),以“一體化”的形式呈現;1992年的兩年制??平虒W計劃中,共開設課程26門(其中選修課ll門,學生選學5門),以公共必修課、專業必修課和選修課“三大板塊”呈現;1998年掛靠蘇州大學的四年制本科教學計劃中,共開設課程43門(選修課只有選學課程數和學分規定,沒有供選課程名錄),以普通教育課程、學科課程、教育理論與技能、特設課程“四大模塊”呈現;而2005年獨立招生的四年制太科教學計劃中,共開設課程59門(其中選修課24門,學生選學12門左右),以普通教育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學科專業課程、普通選修課程、方向選修課程、專業任選課程“六大模塊”呈現。

2.課時穩中有降,實踐課程“位升量恒”

課時以教學計劃中所載總課時為準,實踐課程主要指獨立設置的實踐環節(因1993年前的教學計劃中課內實驗、獨立設課實驗均無體現)。仍以數學教育專業為例,1985年的三年制??平虒W計劃中,總課時為2241,年均課時為747;1992年的兩年制??平虒W計劃中,總課時為1607,年均課時為803.5;1998年掛靠蘇州大學的四年制本科教學計劃中,總課時為2856,年均課時為714;2005年獨立招生的四年制本科教學計劃中,總課時為2813,年均課時為703.25。從年均課時可以看出,近三十年來的教師教育課程設置中,課時總量在基本穩定中有下降趨勢。就實踐課程來看,1985年、1992年的教學計劃中,它還沒有作為正式課程列入課程安排表中,但作為“課外實踐活動”,其所占時間為學生在校學習時間的12.3%和13.4%。在1998年、2005年的教學計劃中,實踐課程已作為一個專門模塊正式列入課程安排表中,所占時間為學生在校學習時間的11.8%和13.1%。

3.普通教育課程不斷增加,學科專業課程日漸下降,教育理論與技能課程時增時減

普通教育課程指所有專業都要開設的“兩課”、英語、體育等課程;學科專業課程指教師教育中體現“學科性”的、通常被學生稱為“專業課”的那些課程,如漢語言文學教育專業的“現代漢語”、“古代漢語”、“文學概論”等,數學教育專業的“高等代數”、“數學分析”等;教育理論與技能課程指教師教育中體現“師范性”的一些課程,如教育學、心理學、教師口語等。從各個時期的培養方案來看,普通教育課程有不斷增加的趨勢,學科專業課程有日漸下降的跡象,而教育理論與技能課程則時增時減,但總體起伏不大。以數學教育專業為例,1985年的教學計劃中,普通教育課程占總課時的比例為21%,學科專業課程占63.7%,教育理論與技能課程占15.3%。1992年的教學計劃中,三者占總課時的比例分別是15.7%、72.4%、11.9%。1998年的教學計劃中,三者的比例分別是3.15%、52.2%、15.7%。2005年的教學計劃中,三者的比例分別是41.3%、46.3%、12.4%。

師專升本院校教師教育課程設置變化的特點,一方面與學制變化、學習年限的增加有關,另一方面與知識的發展、學科的分化以及教師教育理念的變化有關。除此,還與政治形勢的變化、課程設計者認識的波動等有關。

二、現狀分析

現狀,即現時狀態,為體現現狀這個詞的時間性,研究者把研究對象定格在最新的2010級本科培養方案上,從中探尋當前教師教育課程設置的特點。為保持與歷史追溯的一致性,在此仍以常熟理工學院數學教育專業(現稱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教學計劃為例進行分析。分析發現,當前師專升本院校教師教育課程設置具有如下幾個較為明顯的特點。

1.重視基礎

從學?!瓣P于制訂2010級人才培養方案的指導性意見”可知,本科人才培養方案由專業教學計劃、素質拓展計劃和輔修專業計劃三部分構成,專業教學計劃設置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兩大塊。理論教學由通識教育基礎課程、學科基礎課程、專業課程組成,實踐教學由實驗教學和集中設置實踐環節組成。在2010級數學與應用數學(師范)專業教學計劃中,理論教學占67.4%,實踐教學占32.6%。而在理論教學部分,通識教育基礎課程占41.09%,學科基礎課程占42.63%,專業課程占16.28%。一般認為,通識教育基礎課程是“全面發展”的基礎,學科基礎課程是專業成長的基礎,而兩者所占理論教學比例高達83.72%。由此可以看出,當前教師教育課程設置中一個較為明顯的特點是重基礎。

2,.調實踐

實踐教學環節旨在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在高校培養方案中處于重要地位。2010級數學與應用數學(師范)專業教學計劃中,一個比較突出的特點是實踐課程地位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首先,從量上看,實踐課程的量占到了總課程量的32.6%,接近1/3,這在以前是從未有過的。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教育見習和實習時間從8周延長到16周,翻了一番。其次,從內容來看,實踐課程不僅有課程內實驗、獨立設課實驗,而且還有集中實踐性教學環節。在集中實踐性教學環節中,除了軍事理論與軍事訓練、教育見習與實習、畢業設計(論文)等傳統項目外,還增加了課程訓練、文獻檢索、數學教學軟件應用、中高考試題研究、中學數學教學設計、數學微格教學等項目。再次,從范圍來看,實踐課程的覆蓋面較之以前有很大的拓展,尤其是一些傳統上一直以純理論面目示人的課程,如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現在也增加了實踐環節。

3.學科為本

在中學教師的培養上,我國一直以來都是分科進行的,因此,在教師教育課程的設置上,學科為本非常突出,過去如此,現在依然如此。以數學教育為例,2010級數學與應用數學(師范)專業教學計劃中,必修的學科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有17門64學分,其中,數學及與數學相關的課程有12門51學分,“純數學”課程11門48學分。而選修的專業課程中,供選課程共22門44學分,其中,數學及與數學相關的課程有21門42學分,“純數學”課程14門28學分。

4.必修為主

為解決“基本學歷”與“個性發展”的矛盾,學校應在課程設置中使必修課與選修課并存。同樣地,為了解決教師培養中“基本合格”和“個性發展”的關系,在教師教育課程設置中也應使必修課和選修課兼容。可以說,必修課代表的是“基本”,選修課意味著“個性”,所以,必修課和選修課在整個課程體系中所占比例可以折射出課程設計者的傾向。從當前教師教育課程設置的情況來看,必修課占有相當大的比例。如,在2010級數學與應用數學(師范)專業教學計劃中,2088課內教學總學時中,必修1800學時,占總學時的86.2%,而選修288學時,僅占總學時的13.8%。由此可見,當前我校教師教育主要追求的還是“合格”。

當前師專升本院校教師教育課程設置的這些特點,既體現了對傳統的繼承,也顯示出一定的創新欲望,既包含了對未來教師的期望,也反映了當下教師教育的現實訴求,是融合了當今教師培養諸多矛盾的一幅生動畫卷。

三、思考和建議

在歷史考察中,我們看到了師專升本院校教師教育課程設置中在“實踐課程”上的堅持和在“選修課程”上的逐步加碼,同時也看到了“學科專業課程”的日漸萎縮和“教育專業課程”的起伏不定。在現實分析中,我們注意到了師專升本院校教師教育課程設置中對“基礎”、“實踐”大幅度的強化、對“學科專業課程”傾心竭力的堅守和對“必修課程”難以掩飾的留戀。在歷史和現實的連結中,我們發現師專升本院校教師教育課程設置的基調——“寬厚的理論基礎”、“扎實的實踐能力”,也感受到了師專升本院校教師教育課程設置在“開放、自由、個性化”上的左右為難。當然,這僅僅是宏觀層面的梳理,如果對師專升本院校教師教育課程設置的歷史和現狀作進一步推究,我們還會發現許多問題,如,普通教育課程涵蓋面非常有限僅“兩課”、英語、體育、信息技術教育,學科專業課程分科細化、狹窄化,教育專業課程中教育理論課程和教育實踐課程脫節等——這些或許就是師專升本院校未來教師教育設置需要研究和解決的問題。而當前學科高度分化義高度綜合的趨勢、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知識中心”向“學生中心”的轉向,使這些問題的解決顯得更為迫切。有鑒于此,筆者對師專升本院校未來教師教育課程設置提出如下建議:

1.以更為寬泛的口徑構筑通識教育課程

“良師必學者”,而學者一定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為此,師專升本院校教師教育課程設置中,須改變目前“政治、外語加體育”的普通教育課程設置,拓寬口徑,構筑通識教育課程平臺。借鑒復旦大學的做法,可將通識教育課程體系設計為六大模塊:文史經典與文化傳承、哲學智慧批判性思維、文明對話與世界視野、科技進步與科學精神、生態環境與生命關懷、藝術創作與審美體驗,每一模塊由若干課程組成,呈開放性態勢。如,“科技進步與科學精神”模塊中,有“諾貝爾與自然科學”、“納米科技與生活”、“微電子技術”等課程。“生態環境與生命關懷”模塊中,有“營養與健康”、“人類進化”、“中國古代環境史導論”等課程。在具體操作時,可適當考慮文理滲透,同時將工具類課程納入或整合進通識教育課程體系。

2.以“分科+綜合”的方式打造學科專業課程

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問題需要綜合各科知識才能解決,由此,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提出了“改變課程結構過于強調學科本位、科目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狀”,并“設置綜合課程”的目標,同時明確指出“初中階段設置分科與綜合相結合的課程”?;A教育課程改革的這一指向,無疑對以培養初中教師為主的師專升本院校的教師教育課程設置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其改變傳統的精細分科的學科專業課程體系,在保留必要的分科課程的前提下,對相近學科、相關學科進行整合。如,歷史教育專業,可在保留必要的分科課程的前提下,整合歷史與政治、地理等學科的相關內容,設置綜合課程。

3.以“教室問題”為紐帶完善教育專業課程

良師必學者,但學者未必能成為良師,因為良師除了需要深厚的專業知識和廣博的文化修養外,還需要對教育有著深刻的理解和有效的踐行。故教師教育若以“良師”、“教育家”為目標追求,那么其課程設置不僅要注意通識教育課程、學科專業課程與教育專業課程之間的比例,而且在教育專業課程設置上,要處理好教育理論課程、教育技能課程、教育實踐課程之間的關系。其中,教育理論課程應改變傳統的“教育學科”為中心的狀態,引進“教室問題”課程,并與教育實踐課程相間而設。因為,“教育學科”抽離于真實的、生動的教育活動,它們無法為教師教育專業學生理解課堂上出現的問題提供足夠生動的解釋0,而“教室問題”課程源于課堂,能較為形象地指導教師教育專業學生如何維持課堂紀律、駕馭課堂教學,如何對待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管理有著不同個性的學生,為其未來的教育實踐提供較為具體的策略。

4.通過加大選修課比例提高課程的“開放、自由、個性化”程度

在當今發展越來越依賴科技、分工越來越復雜精細、價值越來越多元豐富的社會中,個性、創造性越來越具有魅力。相應地,培養學生的個性、發展學生的創造性也越來越為教育所重視。而學生個性的培養和創造性的發展離不開富有個性、創造性的教師,進一步地,離不開“開放、自由、個性化”的教師教育課程。因為,只有“開放、自由、個性化”的教師教育課程,才能保證其學生一一未來教師學習的自由、思想的自由、探索的自由,從而實現個性、創造性自由而充分的發展。顯然,目前86.2%必修課、13.8%的選修課比例與“開放、自由、個性化”不甚相合。由此,在未來教師教育課程設置中,應適當提高選修課比例。參照美英等一些國家高等學校中選修課一般在30%—50%的比例,師專升本院校教師教育課程設置中選修課比例至少要達到30%,通識教育課程、學科專業課程和教育專業課程中均應有選修課,包括限定選修課和任意選修課。

注釋:

①計琳,復旦4年教改引發育人模式之變[N].中國教育報,2009—7—15.

第8篇

(一)基層電大層面

1.專業設置缺少規劃,課程設計不夠合理

基層電大辦學規模的穩定乃至擴張,固然有成人教育整體態勢發展良好的原因,但也不排除基層電大的盲目擴張。為了擴大招生、留住學生,基層電大有專業即招,致使很多專業一季招生的人數在十人乃至五人以下。以筆者所在學校兩季招生專業及人數為例,十人以下班級數占比44.05%,其中,五人以下班級數占比20.5%。這些人數少的班級很多集中在工程造價和數控技術等專業性強、操作要求高的幾個專業上,而這恰恰是獨立存在的基層電大的弱項。學校缺少該類專業的教師,缺乏專業的實踐操作場所,基本以外聘或外借為主,不合理的專業設置加上本身就較少的班級人數導致相關幾個專業的學生到課率極其低下,進而直接影響了這幾個專業的教學質量,考試課程通過率普遍低于其他專業。通過研究學校2013年兩學期的課程及格率情況,發現學校25%左右的課程及格率低于全省水平,而這些課程又集中在英語、數學、計算機、工程及個別經濟類課程上。此外,基層電大的課程設計也不盡合理。如我校有一套較為成熟和完善的教學規范和制度,在具體的教學實施過程中推行課程教學一體化設計,形成了有效的課程教學設計制度。同時,學校加強課程教學的過程管理和督導評價,極大地促進了課程教學質量的提升。學校的教學規范也有其自身硬傷,單一化的教學規范很難適合不同專業、不同課程的具體要求。以一門純理論課和實踐操作類課程的教學類型和教學具體形式比較為例,理論課的教學類型主要有面授輔導、網上導學、自主學習,教學具體形式則有教師主講、學生自學、網上導學、課堂討論、答疑。操作性課程的教學類型和教學具體形式基本類似,分別是面授輔導、上機實驗、網上導學、自主學習和教師主講、學生自學、網上導學、課堂討論、答疑、實踐。文科類專業和實踐性操作性較強的理工類課程使用同一教學規范,其不合理性不言而喻。

2.教學資源傳統單一,教學服務被動滯后

基層電大的教學資源主要來自上級電大:紙質資源主要是教材、教學指導書等;網絡資源則主要體現在中央、省級電大在線的相關資源上。但基層電大對資源建設又有很大的能動性,會對上級電大的資源進行整理過濾重新整合供學生使用。以本校為例,電大在線要求教師統一上傳規定資源,資料的基本內容、結構形式、上傳時間有統一的規定。如開學前一周上傳課程說明、教學大綱、實施方案等內容;教學輔導按周逐個上傳,作業和參考資料與教學同步上傳。同時對具體內容有詳細規定,如教學輔導必須包含五個部分: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與學的方法、教學具體內容、課后思考與練習。可以看出,學校的資源建設還是非常規范有序的,但就資源本身而言又是非常傳統單一的,大部分的資源均是WORD形式的文字資料,在信息泛濫的數字化時代,這樣的資源能在多大程度上吸引學生使用是值得思考的。從具體的數據看,教師的資源建設較好但學生的使用率較低。筆者隨機抽取兩門課程,發現針對教學大綱、課程說明的這些資源,學生的點擊率極低,平均點擊率不到十個點(點擊數/學生人數)。相比較而言,作業答案、復習資料的點擊率則較高,作業答案的點擊率高達242.9%,復習資料的點擊率也達到175.7%。學生是我們教學的另一主體,又是我們必須服務好的對象。從實際情況看,大部分基層電大對學生的服務都非常到位,手段也很多樣化。但是,也不乏個別基層電大在對學生服務方面存在態度的被動和手段的滯后。

3.教學管理有待規范,教師隊伍需要規劃

教學管理是整個教學環節的重中之重。多年的辦學經驗和每年的教學檢查使基層電大的教學管理越來越趨于規范。以本校為例,從第一堂課如何傳授、如何上好僅有的面授課到如何建設網上資源、如何監控教師教學質量等有一套非常嚴格的操作流程,但是,鑒于校情、學情,教學管理只具有普適性,特殊專業、特殊課程則難以適應。如面授課安排,只能大致地規定幾個大類,如文科類安排9—12課時,財經類安排15—24課時,理工英語類安排24—30課時。可以看出,理工、英語類的面授課時相對較多,雖然這幾個專業學生的到課率極低,但因為學校傳統及考慮到教師考核,這中間的矛盾始終未找到很好的方法加以解決,也成為學校面授課管理的軟肋。近幾年,教師隊伍建設雖然取得了較大的進步,但基層電大的教師多為“雙肩挑”的身份,忙于事務性的行政工作,對自身發展少有規劃,學校對教師隊伍的建設也不甚重視,因此,整體實力無論是師生比、專業配置還是教師的業務能力,與上級電大相比還是有很大的差距:師生比,基層電大基本在1/20,越到縣級電大比例越高;專業配置,基層電大的教師專業配置極其不平衡,經常存在“專業課無專業教師、專業教師卻無課上”的情況;業務能力,從全省電大的教學競賽、科研立項、論文課題評獎等均可直接反映出基層電大與上級電大的差距。

(二)學生層面

1.學習目的功利化,學習態度欠端正

市場經濟下的學習帶有很大的功利性。學校曾經組織學生座談、班主任調研,60%的學生明確表示,來電大讀書就是為了拿文憑;15%的學生表示,既想拿文憑也想學點知識;15%的學生表示,自己也不知道來干啥,家長叫來讀就來了;只有10%的學生表示確實想學點知識,因為知識更新換代太快了,一個專業有時感覺工作上會力不從心,希望拓寬自己的知識范疇。學習目的的不正確直接導致了學習態度的不端正,很多學生沒有自主學習的習慣,面授課的到課率也是新生的時候較好,老生基本也就維持在33%左右;完成網上作業、紙質作業均是比較被動,有些甚至由教師、家長全權代勞。

2.學習方法不得當,學習技術不熟練

近幾年,電大的生源越來越傾向年輕化,很多學生來自職業中專院校。這些學生從學習的整個過程來看,屬于學習能力較差的一類,到了電大,以自主學習為主,其學習能力的弱勢就更加明顯地顯現了出來。他們無法找到正確的學習方法融入成人學生學習的氛圍,只能被動地跟著班主任、學校的要求逐個打折扣地完成任務。電大遠程教育的很多教學環節需要在網上完成,但是,學生的網上學習能力較差,使用各教學網站的技能不熟練。學校曾經進行過學生網上學習能力比賽,參賽的四十位學生均是班主任從各個班級中優選出來的,但是面對一些常規的教學平臺,很多學生還是不知該如何使用。

3.自我管理不到位,歸屬意識不強烈,自主學習的主動性極其缺乏

年齡層次、學習能力、學習態度決定了學生在學習上的自我管理能力欠缺。對于如何安排生活、學習、工作,如何實現成人學生的自我管理,意識淡薄且能力欠缺。由于面授課的減少,師生之間的直接見面機會不多,學生來校的時間也有限,這直接導致了學生對學校的歸屬感不強,不僅體現在對學?;顒訁⑴c的不積極、對學校教學要求的不理解,也體現在畢業后學生對母校的認同感不夠。從最近上級電大的幾次畢業生調查來看,很少有同學會主動承認自己是電大畢業的,對于學校的一些調查要求也是持消極態度。

二、“微創新”理念

“微創新”一詞來源于互聯網。周鴻祎在一次互聯網行業論壇上如此定義網絡發展的新趨勢:“你的產品可以不完美,但是只要能打動用戶心里最甜的那個點,把一個問題解決好,有時候就是四兩撥千斤,這種單點突破就叫微創新。”從此,“微創新”一詞被廣泛應用。在教育領域,教育體制、教育政策的制定和改革可以由政府部門統籌,進行頂層設計,以保證教育事業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教育理論的創新和教育科學的研究可以由專家引領,以發現教育事業發展的規律及應用。但這些都不能直接解決學校、教師每天遇到的具體問題。解決這些具體問題,對于身處一線的教育工作者來說也同樣是實實在在的教育創新。當然,這不夠宏觀,也不能一時成為體系,所以,較之宏觀層面的教育改革,我們稱之為“教育微創新”。相對于中央電大的頂層設計,基層電大的教學管理人員和廣大教師每天所面對的問題更細微更實際,這些都是“教育微創新”的切入點。如上所說,基層電大教學質量存在諸多問題,其中不乏上級電大的原因,如平臺的多樣化和不成熟、系統的統一性禁錮了地方的獨特性、體系內政策的多變性和問題解決的不及時等等。這些對于基層電大而言,只能反映卻無力解決。因此,從基層電大的實際出發,解決工作中碰到的實際問題,推進“教育微創新”,才是提升基層電大教學質量的突破口。

三、提升基層電大教學質量的“微創新”舉措

(一)集中專業設置,優化教師隊伍

基層電大位于電大金字塔系統的底部,力薄人稀,其專業設置不宜過多,應該集合學校優勢,選擇歷年招生情況較好同時有本地特色的校企合作項目。在此基礎上,學校教師資源進行優化組合,與已有專業相一致的教師重點培養,其余教師則努力引導一專多能,利用業余時間輔修專業同時積極參加國家相關資格證考試,努力成為“雙師型”教師。至于生源稀少的小專業,則可以引導學生進入“奧鵬”網絡教育學習,成功實現電大招生零流失。

(二)規范常態教學,嘗試特色教學

1.多樣化的教學模式

(1)預約教學

人數少的專業適合此種教學模式。開學初,根據教學計劃和要求,學校給出一個建設性的上課次數提案,在取得學生同意的基礎上,雙方協商上課時間,可以由學生自定,也可以學校安排出時間供學生選擇。這樣做,一方面充分考慮了學生的自主選擇權,另一方面也能更好地平衡學生的工學矛盾,進而提高到課率。從實施的三個學期來看,效果很好,小班預約的平均到課率高于學校整體的平均到課率,個別課程的到課率甚至達到75%以上。

(2)答疑教學

在面授課到課率低下的情況下,文科相關專業可以采用少安排面授課乃至不安排面授課,再采用以學生自學為主、教師適時答疑的教學模式。開學初,教師制定教學計劃、布置教學任務,下達課程學習任務通知,分階段通過答疑的形式驗收學習成果。如果前期階段任務完成情況良好,下一階段則可繼續沿用此教學模式,如若情況不理想,則可中間臨時安排面授課,解決答疑中解決不了的問題。

(3)講座教學

學生多且涉及專業多的公共思政或時政類課程、教育前沿課程、經濟前沿課程等適合采用講座教學,以講座代替常規教學,突出課程重點、難點和特色。學期初,根據課程性質,以學校教研組為單位進行集體備課,圈定專題講座的主題,使其既不偏離課程基礎知識點,又不局限于文字知識,以3—4次講座理清知識脈絡、串聯前沿信息,給學生提供高質量的教學服務。

(4)案例教學

法學、教育、工商等專業適合此種教學模式。如法學專業的案例教學可以以到法庭聽審而后討論的形式進行,也可直接以模擬法庭的形式進行,就一具體案例進行辯論,找出案子疑點深思進而扎實知識。工商專業的案例教學則可以通過學生案例大賽的形式進行,通過設計科學合理的比賽規則,鼓勵學生以組為單位開展本地實際案例收集與分析。通過這樣的教學方法,知識不再是教材上枯燥的文字,而變得更加鮮活。

2.引導性的教學方法

畢業論文一直是學生比較頭疼的大事,尤其是論文答辯,很多學生在面對答辯時會有一定的焦慮情緒,經常會咨詢教師各種問題。針對這種現狀,學??梢試L試引導性的教學方法,在正式答辯前幾天,各專業先找一位學生進行模擬答辯,同時進行拍攝錄像,所有的流程要求跟正式答辯完全一致,然后把錄像上傳到學校網站供學生觀摩學習,引導學生如何進行答辯。筆者學校進行過這樣的嘗試,效果良好,錄像的使用率極高,人均點擊達到3.6次,學生論文答辯的質量也明顯有所提升。

(三)優化教學資源,提升教學服務

年輕的學生更能適應新的教學模式和教學資源,手機開一開,微信掃一掃,一段微課教學就實現了,這既是未來成人教育資源推廣的一種必然趨勢,也逐漸在有些基層電大成為現實。有了豐富的教學資源和新型的教學平臺,還要能吸引學生選擇使用,因此,提升教學服務成為必然。電大的教學平臺較多,而且很多平臺之間不兼容,新的平臺又很不完善,給學生的使用帶來了很大的不便,從這個角度出發,教學服務可以嘗試以兩種方式進行:一是新生入學的教學平臺培訓,應把每個平臺的要點、學習方式現場給學生演示,以增強學生的直觀印象;二是校方應對各教學平臺進行圖片制作,把每個平臺使用過程一步一步截圖留存,制作成實際操作的PPT或微課,上傳在學校相關頁面供學生下載觀看,方便學生的使用和隨時學習。提升教學服務可采用如下方式:一是課程QQ群。針對個別學生參與面大、網絡技能要求高的課程,學??蓪iT開設課程QQ群。操作上,該群設管理員1人,主要負責群設立、管理等工作;專業教師1人,主要負責專業指導、答疑、教學材料上傳及實時、非實時的討論等工作。通過此舉,增加學生交流學習的平臺,體現網絡教學與面授輔導、自主學習與信息交互的結合。二是特殊課程AB班設置。以《經濟數學基礎12》為例,該課程涉及學生較多,但學生之間的差距較大,屬于學校重點關注課程。從歷年成績分析來看,會計專業學生明顯基礎較好,但工商、電商專業的學生卻相對較差。因此,針對這種情況,該課程可以嘗試AB班授課制。入學時,學校對新生進行該課程的摸底考試,根據學生的實際程度打亂專業實施AB班分班制教育,有的放矢,提高教學效果。三是學生學習任務通知書的發放。學校和學生是一種實際半分離的狀態,學校的很多教學要求沒法及時傳達給學生,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校的教學質量。為此,學??梢栽O計一份學生學習任務通知書,把一學期的學習信息在開學報到時傳達給學生,方便學生合理安排時間、合理選擇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果。學習任務通知書可包含以下內容:本學期開設課程、每門課的面授時間安排、網上導學安排、作業形式、作業次數、考試形式及其他教學要求。

(四)以技能促能力,轉態度明目標

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是開放教育的重要培養目標之一,也是學生順利完成學業的基本技能。整體而言,電大學生的學習能力偏弱,自主學習能力更弱,這既有學生本身的原因,也有校方的原因。僅有的幾次面授課,教師都是急于將教學重難點加以傳授,而對于學習方法、學習能力的引導就略顯單薄。為此,基層電大可以另辟蹊徑,以各項學習技能比賽吸引學生參與,通過比賽提升其學習技能,進而提升其常規學習能力。

1.自主研讀教材的能力

臨到期末,經常會發現學生的教材還是新的,原因不外乎兩個:一是沒時間看書;二是面對厚厚的教材不知道從何下手??梢姡瑢W生自主研讀教材的能力非常薄弱。為此,基層電大可以嘗試開展“我來讀教材,用心記筆記”的學生學習能力比賽。學期初,每班確定1—2門課程為比賽科目,全體學生參與,期末前上交教材原本及學習筆記,由專業教師組成專家組選評,教材原本主要看學生對教材的使用度及教材上的學習點滴反映(如劃線是否為教學內容重難點、教學內容邊上有否一定的學習體會、感受或疑問等);學習筆記則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集中體現,能完整反映學生自主學習的全過程,一般的學習筆記應包括學習時間、地點、學習具體內容、學習體會或思考等。通過每學期多門次這樣的比賽,逐漸引導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同時提高其自主學習能力。

2.熟練進行網上學習的能力

與自主研讀教材能力相匹配的還有學生的網上學習能力。較強的網上學習能力是電大學生必備的學習技能之一,網上學習能力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熟練使用網上教學資源的能力。電大的教學資源大部分展示在各教學平臺上,學生在自主研究教材的時候必定以各平臺的資源為依據;二是熟練完成各教學平臺教學任務的能力。目前,上級電大的教學平臺很多,需要完成的學習任務也較多,沒有熟練的學習技能則無法適應電大這種遠程學習模式。為此,基層電大可以開展以“學生網上自主學習能力”為主題的競賽活動,活動的內容可以多樣化,有網上查閱資源的、有開展網上導學課的、有平臺學習過程展示的,等等。主要目的還是在于通過一系列教學平臺的演示和操作,培養學生網上自主學習的能力,以推動各教學平臺的有效運用,達到增強學生學習能力的目的。通過多層次、多途徑的各種技能比賽,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可以化被動為主動,提升學習能力,明確學習目標,轉變學習態度進而提高學習效果。

(五)加強人性關懷,搭建校生平臺

基于電大的教學特點,校生之間的疏離是一種現實的存在,這也成為基層電大教學質量提升過程中的一個障礙。因此,在既有現實面前,如何改善這種現狀,拉近校生距離,增強學生對學校的歸屬感是每個電大都必須要面對和解決的問題。此環境下,各地基層電大紛紛出奇招想妙法,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增進人文關懷,其中,搭建校生平臺成為各種選擇中的最佳。

1.營造特色校園文化氛圍

校園文化氛圍營造的最佳方案應該是各種特色學生墻的設置和展示。學生是學校絕對的主角,在一個布滿各種特色學生墻的校園內,不僅能展示學生的各種成果,更能體現學校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學生墻可以分主題布置:如“學生活動墻”,可以是臨時性的,隨季節隨活動而變;而“畢業生墻”、“優秀學生墻”則可以是永久性的,既有紀念價值,更有激勵意義。

2.開展特色校園文化活動

校園文化活動可以設定三個主題,分別為“新生季”“畢業季”“青春季”:以“新生季”為主題的文化活動,可以包括新生開學典禮、迎新第一課、迎新聯歡等,使教學活動和文娛活動有機結合;“畢業季”可以包括畢業典禮、證書發放、畢業照留念、畢業感言、畢業狂歡活動等;“青春季”的主題則有感于電大學生的青春活力,可以以娛樂為主,文藝匯演、體育競賽、校園鵲橋會等形式均可。主題可以固定,內容則時常可以更新,既符合學生的青春動感,又不失學校的文化主題精神。

3.走近學生,走進學生

第9篇

關鍵詞: 大學德語 通識選修課 教學研究

一、高校通識選修課的現狀分析

在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為適應社會的發展,高校既承擔了培養具備專業知識人才的任務,更擔負起培養綜合素質高、掌握多學科的復合型人才的責任。學生在學習專業課程的同時,對其他領域的相關科學動向和前沿知識有一定的渴求。在這種情況下,高校開設通識選修課程,這類課程是對學生除專業學習外所感興趣領域的補充。通識選修課“旨在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完善學生的知識架構,培養學生的多種技能,強化學生的特長,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從而增強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和拓寬學生的就業渠道”。因此,通識選修課成為高校課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但通識選修課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1)開設的課程是否符合時展和學生學習的需要;(2)課程設計能否完成教學任務;(3)學生的課程參與度是否高;(4)課程考核機制是否完善等?,F以筆者長期開設的“大學德語”通識選修課為例,對以上存在的一系列問題進行研究,試圖尋找解決方案。

二、湖州師范學院通識選修課“大學德語”的現狀分析及意義

湖州師范學院自2010年以來每學期都開設通識選修課“大學德語”,主要針對全校學生,課程主要安排在晚上,一般一周2個課時,每學期開設16周~18周,以中小型課程為主。該課程一直以來受到學生的好評,但也存在不少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課時量的問題。一個學期一般開設32個~36個課時,課時相對來說較少,要在一個學期內將“大學德語”課程的主要內容講透,是一項較難的任務,因為一門語言除了發音之外,還有日常交際問題和語言國家文化背景問題等。(2)選課人數的問題。因為這門課是語言課程,所以會限定選課人數,但考慮到是全校性的選修課,所以在人數問題上作了相應的調整,一般課程人數定在30個~60人之間。(3)課程設計安排的問題。本課程面向全校學生,因此課程的內容設計應顧及各學科學生的興趣和需求,這給教學計劃制訂增加了不少難度。“大學德語”課程教學首先反映在語言和語音教學上,因為選課學生的語言水平及學習能力差異,使得初期語音入門階段尤為困難。為照顧各專業學生的學習目的,在課程中相應加入文化教學內容,如何將語音教學與文化教學有機結合,是這門課程教學中值得探索的地方。(4)學生參與度的問題。學生在專業學習壓力之余,晚上參加通識選修課程的學習,對其來說,已是超負荷工作。如何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提高課堂參與度是本文研究的重點。(5)考核機制的問題。此課程作為通識選修課,在教授德語的同時,介紹德語國家的文化,旨在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和鍛煉學生獨立思考及思辨的能力。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德兩國在政治合作、經濟貿易和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合作越來越緊密,德國是所有歐盟國家中與中國貿易往來最密切的國家,德語也成為除英語和日語等外語外最多被學習的外語之一。德國在科技、哲學、藝術等方面都有著卓越的成就,因此在高校課程中開設與德國德語相關的課程有其實際意義。高校教育應人文素質教育與科學素質相結合,因此本課程主要分為德語語言教學和德語國家國情知識介紹兩大內容,對學生的要求主要是在掌握基本語言知識和會話能力后,在兼顧本國與德語國家文化背景的情況下達到交際目的。目前在中國設立的德資企業及與德語國家有貿易往來的企業越來越多,具備一定的德語語言能力和跨文化能力,成為學生將來職業生涯中的競爭力之一。

三、“大學德語”通識選修課程的教學目的研究

該課程作為一門高校通識選修課,應符合大學生的學習需求,即他們對語言知識的渴求及利用語言知識達到一定交際目的或為科學研究服務等。在信息化不斷發展的今天,學會一門語言不再是唯一目的,而是學會如何很好地運用一門語言。學生在熟練運用英語的同時掌握第二門外語,不僅在科學研究中,而且在實際工作中都是非常必要的?!暗抡Z和英語同屬印歐語系日耳曼語族的西方日耳曼語支,這種親緣關系決定了二者在字母、語音、詞匯和語法等方面都有較大的相似性”,絕大多數學生的第一外語是英語,因此通過英語基礎學習德語,往往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日常交際過程中,除了語言運用外,還有一方面是需要關注的,那就是目標語言國家的文化。單純掌握一種語言是不夠的,必須了解這種語言的文化背景,在實際交往中才能得當得體。例如,德國人夸贊“您真好!”(Sie sind so net?。谥袊说奈幕?,應作答“哪里!哪里!”之類,這在德語國家的人看來就很難接受了,一般德語中只要回答“謝謝!”(Danke?。┘纯?。因此,本課程的教學目的主要是通過運用德語,與德語國家的人進行得當的交流,使學生們具備跨文化的敏感度。

四、“大學德語”通識選修課教學內容和方法的研究

(一)教學內容的研究。作為一門通識選修課,面對的是來自全校各專業各年級的學生,在教學內容的選擇方面需要花大功夫。首先,教學內容應是貼近生活的。因為只有這樣學生才會覺得有實際意義,學習內容盡可能地在實際生活中展現,所以在這塊應選擇與日常生活較貼近的教學內容,例如,日常對話涉及問候、購物、問路、打電話、點餐等方面。其次,教學內容應是與時俱進的。在每次課程的開始,了解學生的興趣所在,適時調整上課內容。這無形中加重了教師的工作量,需要在備課時充分準備課程內容。例如,足球世界杯期間,準備相關德國球星資料及足球賽用語;圣誕節期間,介紹德國人如何度過圣誕節及圣誕祝福語和圣誕歌曲等。再次,教學內容應是富有趣味性的。在多媒體信息技術如此發達的當代,音樂和影視在大學生的業余生活中占有很大比重,是能激發他們學習興趣的內容,所以在課堂教學中引入德文原版歌曲和電影是值得借鑒的,謝曉東在《把原版德語電影引入大學德語教學的方法》中提到“這提高了教學的生動性、趣味性和有效性,也能有效增加學生的詞匯量和語感”。可將電影或歌詞作為閱讀及對話的主要素材,例如,在講述《格林童話》時,將一些經典的德文童話電影片段展現給學生,既引起學生的共鳴,又喚起他們想要看懂原版童話故事的學習欲望。

(二)教學方法的研究。通識選修課的課堂教學不可能與專業教學相同,但對其教學任務是非常高的,在短短一個學期內,既要使學生初步了解這門學科的大概內容,又要使學生掌握學科基本知識。就“大學德語”這門課來說,在德語發展現狀、德語國家歷史、德語國家國情知識和德語運用等方面都要涉及,這就要依賴高效的教學方法完成。高校教育應是對學生綜合素質發展的培養,所以在課堂教學的同時也應鼓勵學生課外自主學習,培養其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等方面的能力。筆者在通識選修課“大學德語”的課堂教學中對以下幾種教學方法進行了探索:

1.德語項目教學法。實用主義哲學派代表人物杜威(John Dewey)強調在學習和生活之間建立有意義的聯系,學生進行自主創造的活動,從而真正獲得知識。他認為,在教學中“學生要有一個真實的經驗的環境”,“在這個情境內部產生一個真實的問題”,進而“有機會和需要通過應用檢驗他的觀念”。克伯屈(Wiliam H.Kilpatrick)于1918年正式提出“項目教學”的概念,他認為,項目教學法是一種具有“現代、行動意義、在一個能夠發現社會或自身問題的情境中、跨學科”等特征的教學法。在“大學德語”課程中嘗試在學期初制定5個~10個研究主題,如,德國啤酒文化、德語的演變、二戰中德國人的生活等,在學期過程中學生組成研究小組,利用課外時間搜集資料、分析研究、形成研究報告,在學期最后幾次課中,小組分別展示研究成果,大家參與課堂討論。

2.情境交際德語教學法。這是情境教學法和交際教學法的有機統一,情境教學法就是“利用各種方式使學生身臨其境地學德語,把看到的情境和聽到的內容自然地聯系起來,在一定德語知識的基礎上本能地做出反應”。交際教學法是由美國社會語言學家海姆斯提出的交際能力概念發展而來的,在這種教學法中強調學習者的語言交際能力,即運用所學語言達到交際目的。情境交際德語教學法主要運用在對話教學,特別是在日常交際用語對話教學的過程中。一般會在開始教學時設定具體場景,給出交際意向,學習固定用語,完成交際任務。例如,以一首德文版生日快樂歌曲開始,列出可能使用到的日常交際用語,通過帶讀、跟讀、反復練習、游戲的方式掌握具體句型和詞匯,以小組情境表演的形式展示對話,達到掌握詞匯句型和完成交際意向的目的。

3.網絡互動式教學法。目前多媒體技術發展迅速,電腦、手機等電子設備運用廣泛,手機更成為現代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交流工具。教師可在課程開始前創辦qq群、微信群、微博群和微信公眾號等,在整個課程學習過程中,在交流群和公眾號里推送課堂上無法詳細講述的知識和內容,而聊天群又成為課后討論問題和解決問題的主要陣地。一些課堂上無法完整展示的對話及情景表演,可在多媒體交流平臺上傳供大家學習和改進。

五、考核機制的改革

“大學德語”通識選修課是一門側重語言交流和文化傳播的課程,靠單純的考試是達不到考核的預期目的的,所以應摒棄以往只看考試成績的做法,將這門課的考核主要分為三個部分:出勤率、課堂參與度和項目研究作業或期末小論文。

(一)出勤率的考核。雖然大學學習是相對寬松和自由的,但這種寬松和自由是體現在學術研究方面的,所以到課率也是評價這門課程的好壞及學習者熱情是否高的標準之一。以往統計出勤率只是點名或簽到,但這種方式比較浪費上課時間。隨著科技的發展,各高校利用電子設備點名的新聞層出不窮。筆者認為,一堂能吸引學生注意力的好課,應是讓學生發現問題,并針對這個問題有探索欲望的。因此,嘗試設計了一套出勤率考核的辦法:每堂課結束前5分鐘都會給出一個與這堂課相關問題,布置學生在課后半小時內在聊天群中發表相關看法并進行討論,既可以對到課率進行統計,又可以發現學生對該問題的側重點和本課程可以深化的地方。

(二)課堂參與度。對本門課程的課堂參與度考核方面,主要體現在學期過程中學生表演對話、小型情景劇、項目研究展示和參與課堂討論等方面。前兩者主要考查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運用,是否掌握一定語言知識進行交流,同時可觀察學生是否具有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后兩者主要考查學生在科研能力和討論及論證能力方面的能力及積極性。

(三)項目研究作業或期末小論文。一般由教師提前設計與課程相關的主題,以小組研究的形式進行和完成。這個環節主要考查學生相互合作和科學研究的能力,在這門課上學到的不僅是課堂知識,還有鍛煉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檢驗方案可行性的能力,并注重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

六、結語

通識選修課“大學德語”是一門側重語言知識學習和德語國家文化學習,注重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和科學研究能力的課程。通過以上改革研究,嘗試在今后的課堂教學中避免只講德語發音和詞匯,設定語言場景進行交際,使所學語言知識成為能用的知識。德語國家文化學習方面,避免教師一味地講述,而翻轉讓學生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相信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能初步掌握語言知識進行交流,并在交流過程中始終帶有跨文化交際的敏感和思辨能力。

參考文獻:

[1]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侯宇晶.“情景交際德語教學法”在德語教學中的引入[A].華章,2013,25:195.

[3]胡文仲.跨文化交際能力在外語教學中如何定位[J].外語界,2013,06:2-8.

[4]盧立玨.高校教學管理信息化問題初探[J].中國高教研究,2004(1).

[5]辛紅,姜超穎.教學管理信息化建設的實踐與思考[J].科學與管理,2013(1).

[6]于洋.外語教學中選修課現狀分析與探究[J].經濟管理者,2011(23):407.

第10篇

關鍵詞:高質量發展;互聯網+;多維融合

一、概述

育人是新時代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根本,也是新時代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目標。從教育育人視角分析,個體的才智、理性、能力、品格的發展要素與高等教育的實施模式密切關聯[1]。以適應高質量發展階段課程建設為目標,分析現行“互聯網+”教學模式下專業課程教育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及影響因素,從對學生專業知識學習能力的認識、專業課程知識點重新梳理、學生核心價值觀教育在專業課程教育中的缺失、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教學等方面入手,結合大學專業基礎課的特點,研究對策辦法,制定措施,反復實踐論證,最終摸索構建適合大學專業課教學且能提高學生核心價值觀、自主學習能力、創新思維能力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構建融合專業知識、互聯網、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融合的評價體系。

二、研究對象與背景

本文選取新鄉醫學院三全學院2020級臨床醫學專業“醫學物理學”課程為實踐范例展開研究。教育的高質量發展勢必受教學手段現代化的深刻影響,需及時分析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模式等方面的變革,又因“互聯網+”時代信息傳播的速度快,大學生對信息獲取廣而多,但大學生尚處于人生觀、價值觀形成階段,自我控制力弱,缺乏去偽存真的能力,缺少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深化?;诖耍厮堋盎ヂ摼W+”時代大學生思想和行為,讓線上線下教育模式深度融合,開展各種以互聯網和移動技術為手段的新型授課形式,構建“互聯網+”的創新教育模式勢在必行。當下“互聯網+”線上線下教育體系融合方面主要存在“四化”問題嚴重,思維培養偏移時代特點,“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文化教育、品德教育、思維能力培養相結合的多維路徑有待開辟等。

三、研究內容

(一)為適應高等教育教學模式的高質量,因勢利導,構建“互聯網+”教學新模式

把傳統課堂的轉移至線上,諸如雨課堂平臺、騰訊QQ群課堂平臺、優慕課平臺、中國MOOC平臺、微信公眾平臺等社交軟件,利用網絡課堂中的課件模塊、微課模塊、在線作業模塊、測試模塊、形成性評價模塊等同步開展預習、學習、答疑、測評。課前教師利用網絡平臺上傳專業知識課前預習資料、思考題、核心知識點微課、復結、復習自測,將傳統的課堂教學和“互聯網+”相融合,不僅拓寬了學習空間,亦解除時間束縛,可隨時隨地交流、互動、探討。建立“互聯網+”教學模式不僅互動性強,而且形式靈活,易于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擺脫“空間+時間”的雙重束縛,對于本就學業繁重的醫學類學生可謂一舉數得。能夠較好地實現“互聯網+”傳統教學優勢的融合,及時追蹤、反饋、調整,可增強教學實效,為物理思維及創新能力培養奠定成功基礎。

(二)適應高等教育教學體系的高質量,跨界融合,構建“互聯網+”新體系

在互聯網+教學模式構建基礎上,實施物理教學融入愛國主義教育從而實現德育培養的策略,課前:按照教學大綱,梳理知識點,精心設計;課中:從復習、導入、講授、討論、小結、實驗、作業各環節找準切入點;課后:以學生為中心,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關注學生求知欲與獲得感。根據“醫學物理學”課程包括的認識論基礎、方法論,如驗證、基本概念、邏輯規則、還原論等科學思想,數學、建模、調制、對應等原理,提煉與“互聯網+”教育模式的契合點。比如,在動力學內容教授過程中,可將動量定理與質量互變規律結合,制作精品課程制作腳本或微課程腳本,利用多種平臺教學優勢,發揮線上平臺的最大功效。

(三)適應高等教育教學路徑的高質量,推陳出新,構建“互聯網+”視域下課程建設的新路徑

以新鄉醫學院三全學院為例,“醫學物理學”授課專業主要為臨床、影像、康復、智能醫學、檢驗、醫管專業,專業知識需求的不同要求我們根據專業知識矩陣,制定多層次、多級教學目標,從學生的角度審視問題,結合“互聯網+”教學特色,做好知識引入,創設物理情景,精心設計有利于培養學生思維與能力的切入點,可以是小故事、小視頻、美圖,也可以是教學重難點、知識點微課程,也可以是物理學最新創新成果或者科學家軼事,或者是學生的優秀畢業設計、優秀競賽設計作品,或者合作企業最近產品等,激發學生的創新動力,讓學生通過質疑—辯論—釋疑的手段增強學習自信。在此過程中可以用形象、邏輯、正反向、遷移、批判等思維方法,生疑發問、追根究底。課堂教學可采用PBL、OBE、CDIO、探究式教學、任務驅動式教學、啟發式教學、體驗參與式教學、翻轉課堂等多種教學手段加強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如圖1所示,著重體現教和學兩方面的探索性。同時結合物理實驗,物理實驗不僅可以提升大學生實際動手能力,同時可以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亦可大幅度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培養邏輯思維和創新能力,與日益發展的高科技相適應。通過觀察實驗現象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通過實驗原理夯實學生的理論基礎,通過實驗數據記錄與處理培養學生科學精神,通過小組討論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通過實驗報告培養學生的科學計算,通過項目式實驗培養學生綜合知識的運用、處理問題的能力、語言文字表達能力。深化實驗改革,將演示實驗變為學生自己動手,將驗證性實驗變為綜合設計實驗,增大設計性實驗的占比,培養學生的主動探索精神和自主創新能力。

(四)適應高等教育評價體系的高質量,建立與思維能力培養教學相符合的評價體系

增加與物理思維與創新能力相關的測評。引入開放性題型,引入形成性評價體系,在理論課堂上主要根據線上預習的反饋情況做重難點知識的講解,根據重難點內容設置線上作業、線上討論、線上項目、線上論文等。并根據學生的作業情況做教學反思,并把上述部分的成績做加權求和作為最終成績的一部分,權重比例設置視專業不同而設置不同的值,比如康復治療學專業的同學由于沒有實驗課程,便可適當增加權重值,臨床醫學專業的同學由于已有部分實驗成績,且實驗也作為形成性評價的一部分,則設置形成性評價權重值時可酌情減少,以示公平。挖掘學生潛能,尊重差異,讓學生參與評價過程,結課后,不定時設置訪談、問卷調查等,收集學生的真實想法。同時形成性評價主要依據物理學習過程的綜合表現,力求反映學生真實狀態,動態監測學生物理觀念的形成過程,并將中學物理教學從以教授物理知識為主轉化至以物理觀念形成為主。

四、多維融合教學模式效果CIPP評價體系構建

(一)C評價

分析“醫學物理學”“互聯網+”為主體的課程定位與教學平臺,判斷新型教學模式能否打破傳統教學模式時間空間的限制,為信息大爆炸時代的大學生提供了更優越的學習途徑。同時,要檢驗此種教學是否能運行良好、是否是適應教育發展趨勢的創新模式,學校是否具備一系列線上平臺資源的軟硬件條件,“互聯網+”為主體的教學資源建設是否具有順利開展的條件。

(二)I評價

綜合評定混合式教學模式的課程方案、課程結構和課程資源,“互聯網+”主體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內容是否是多樣化的,是否廣泛滿足不同專業學生的學習需求,是否可以讓不同發展規劃的學生有更多模塊課程資源的選擇;課程結構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是否尊重學生接受能力差異化特征,是否可由學生自主選擇學習章節與內容;是否可以根據不同專業學生的空閑時間自主選擇學習時段;課程資源投入方面是否考慮學生學習設備與學習環境受限等問題,是否與資源投入平臺,如:機房、實驗室等具備大量電腦的主管職能部門溝通到位。

(三)P評價

通過“互聯網+”云平臺對課程實施過程全方位跟蹤記錄,將學生的參與率、學習過程數據以及教師線上線下輔導工作全程記錄下來,有效利用智能醫學工程學院的數據科學與大數據實訓中心的平臺與技術混合式教學模式的過程信息化、數字化,對分析結果歸納、分析,從而獲取教學實施的全方位立體性記錄,從過程評價實施過程中發現課程設計是否存在問題,為新型教學模式的評估與修正提供數據支撐。

(四)P評價

在上述環節評價結束后,將“互聯網+”混合式教學的效果與預期比較。采用學生自評、教師自評、生生互評、師生互評、調查問卷、成績分析、線上評估、線下測試等多種形式對結果進行評價。拓展評價內容、拓寬評價范圍、加深評價深度,客觀公正地評價實施效果,并根據分析反饋評價數據對背景與投入做出有效修正。

結語

第11篇

關鍵詞:培養體系;本科生;國際化教學;機械類;創新

未來的工程師應能適應日趨國際化的業務需求并能夠解決全球化問題,這就需要工科學生以全球化的眼光和能力去應對[1,2]。目前越來越多的公司需要具備國際化可持續發展能力和國際化團隊協作能力的人才,而大部分的本科畢業生不能滿足這樣的需求,因此多種形式的本科生國際化教育項目紛紛開展[3],諸如跨校交流聯合培養本科生、國際訪問小學者團和國際交流合作項目等。從國內兄弟院校開展國際化教學的經驗來看,無不提到學生的外語水平是影響這一進程的重要因素,教材選用、授課語言和培養方案的好壞也在很大程度上左右國際化教育的發展[4-6]。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世界各國經濟與文化交流的加強,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已經成為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普遍趨勢。作為“985工程”高校,我們的戰略目標是要把重慶大學建設成為國內一流、世界知名的研究型、綜合性、國際化大學。國際化教育辦學模式應是多層面、多方位和多角度的,只有結合高校具體實情,尋求一條符合自己發展道路的國際化教學方式才是解決高水平本科生國際化培養問題的關鍵所在。

一、國際化教育存在的問題

綜合現狀分析,目前高校推進本科階段工程學科國際化教育普遍存在以下問題:

1.因為有工作量系數的增加或其他激勵措施,教師爭相開設雙語教學課,但往往名不符實,課件中出現幾個英文單詞,用中文講解。

2.為了評職稱,教師爭相寫雙語教材,但使用的卻是中文式的英語,甚至還有很多錯誤。

3.學生聽不懂,干脆找本中文教材自學。

4.培養體系不完整,只有零星幾門用英語開設的專業課,普遍沒有接收留學生的能力。

英語作為國際通用語言,在國際化交流合作中作為媒介,有著很重要的地位。因此國際化教學應盡可能采用全英文或雙語教學,有利于構建學生的英語思維模式、培養聽說能力及用英文分析問題的能力。采用原版教材方便教師學習借鑒國外完善的課程體系,原版教材中還包含大量實例數據材料,這些內容不僅可以輔助學生理解深奧的知識原理,更能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擴展國際視野并掌握分析方法[7]。

為解決以上問題,推進重慶大學本科階段工程學科國際化教育,我們針對性地提出了機械類高水平本科生國際化實驗班教學計劃,并采用加強與國外一流大學的交流與合作等方式推動教育改革與發展。

二、機械類高水平本科生國際化培養的創新措施

我們可以從國外直接把最先進的教學體系、教材、多媒體課件、作業、實驗、考試全盤復制,再把我們的教師送出去培訓,這樣肯定可以快速實現國際接軌。但為什么不能直接照搬英美的本科教學呢?因為中國學生經過多年的傳統應試教育,理解力、自學能力、動手能力都不適合英美教學模式;并且與英美國家文化上有差別,語言上也有障礙。

新加坡國立大學是華人文化,制圖也大都與中國一樣是第一角畫法(英美大都使用第三角畫法),本科教育源于英國并根據華人的特點進行改良,更適合華人學生并已證明是成功的:他們用了不到50年時間就辦成了國際一流大學(英國TIMES排名36)。更為重要的是新加坡的同行可以無私提供幫助(教師培養、教材等全部無私支持)。作為回報,我們可以提供優秀畢業生,教師可以在科學研究上相互合作。機械類高水平本科生國際化實驗班主要完成如下計劃:

1.10%畢業生推薦去新加坡國立大學及國際一流大學攻讀研究生,50%推免重慶大學的研究生,30%推免國內其他高水平學校研究生,10%進入國際公司或高水平研究機構;

2.有條件的學生去新加坡實習;

3.改革畢業設計(采用導師制、模塊化);

4.實現全員獎學金(企業提供的獎學金面向實驗班全體60名學生,并實行淘汰制);

5.完成傳統培養體系與國際化培養體系的融合和匹配。

三、與現有的培養方案融合及匹配

機械類高水平本科生國際化培養方案必須與現有傳統培養方案匹配和銜接。培養方案既滿足教育部對政治理論課、文化素質選修課、軍事訓練課等的要求,又結合學分收費改革試點總學分不超過170及總學時不超過2100、實踐性環節40學分左右(40周左右)的現狀,還兼顧碩士研究生全國統一考試的課程,并參照國外著名大學機械類人才培養方案,最大限度地成建制、成體系引入國外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材、實驗、多媒體課件、課程設計及畢業設計等。

因為實驗班大部分學生本科畢業后從事研究性工作,如10%左右的學生到國外著名大學(如新加坡國立大學)攻讀研究生,80%左右的學生推薦免試攻讀校內外碩士研究生,其余10%左右的學生到國際公司或研究所、設計院從事研發工作,因此必須掌握扎實、深厚的機械學科基礎理論知識,如數學、固體力學、流體力學、熱力學、材料學、計算機基礎、機械基礎及機械學科的前沿技術,并具有創新能力。與現有的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相比,實驗班人才培養方案增加了數學課程,如“復變函數”和“數學物理方程”;加強了力學知識的學習,增加了“固體力學”、“應用力學”、“振動理論及應用”等課程;計算機應用能力進一步加強,增加了“計算機硬件基礎”課程;強化了材料知識基礎,如增加了“材料工程基礎”和“工程材料”兩門課程;擴充熱力學知識,開設了“工程熱力學”和“傳熱學”;引入了機械學科的前沿技術,如增加了“微系統設計與應用”。

同時,在培養計劃中,有22門課程體系引入了新加坡國立大學工學院機械系的課程設置,并與新加坡國立大學協商,每年派4名教師到新加坡國立大學工學院機械系進行了相關課程進修學習。同時新加坡國立大學派這些課程中的部分教師來我校講授示范課程。作為補充,對22門之外引入的其余課程,采用英文教材,并結合學校的教師出國培訓計劃,到歐美著名大學機械系進修培養。

在實踐性教學環節的設置上,將原來的“畢業設計”改為“綜合論文訓練”,從而注重了創新思維、研究能力的培養。另外,實驗班采用配備導師制,進一步強化了學生的科研工作能力。

下圖中字體為加粗斜體的課程是與現行傳統培養方案相比所增加的課程。其中,26門課程引入國外高水平大學原版教材,采用英文教學。

總之,實驗班人才培養方案的突出特色是:具有扎實的機械學科基礎,按專業大類培養(口徑寬),從真正意義上實現了“厚基礎、寬口徑、研究型和創新型”的人才培養目標。

四、高水平本科生國際化實驗班學生選拔

根據機械類本科生公共課、基礎課的開課時間要求,一年級的課程設置主要為政治理論課、高等數學、物理、英語、軍事訓練等。因此,實驗班培養計劃中第一年所修的課程與其他平行班的課程設置完全一致。

實驗班學生的選拔工作將在第二學期考試結束后進行。以“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學生為主(該專業每年招生370多名),并歡迎學院其他專業(如機械電子工程、車輛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工業工程)的同學參加。主要參考一年級所學的主要課程成績,并加試英語聽力、口語、閱讀和寫作。最后通過專家綜合考評選擇60名品學兼優的學生進入實驗班(需要學校教務處給予支持和配合,因為可能涉及少部分學生轉專業、學生行政班調整、組建新的實驗班等問題)。

五、采用導師制,加強科研能力及創新思維培養

對60名實驗班的學生,學院將派出副教授以上具有碩士生指導資格,甚至博士生導師作為其指導教師。學生可以進入指導教師的實驗室、研究室工作,從本科階段就感受科學研究氛圍,并力所能及地參加指導教師的實際科研項目之中,從而得到鍛煉。

如果該生最后能夠成為推免研究生,將直接作為該指導教師的碩士研究生。這樣,如果學生最終能拿到碩士學位,將會在同一個指導教師下進行6年的研究工作;如果獲得博士學位,將能在大學期間從事9~10年的科學研究工作,從而為學生打下了堅實的科研基礎并取得成績。

該教學改革實驗探索了高水平研究型人才的培養方式,培養的學生可與國際接軌跡。引進了國外大學教學模式和課程,實現傳統優勢系列課程和國外高水平大學課程的融合,實現了大批課程進行雙語教學或全英文教學。培養了能夠勝任英語教學并具有國外進修經歷的師資隊伍,為本科教學逐步實現國際化辦學奠定了基礎。

參考文獻:

[1] National Acad emy of Engineering. The engineer of 2020: visions of engineering in the new century[M].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 emies Press: 2004.

[2] Derek K.Baker, Ertan Agar. International Summer Engineering Program on fuel cells for undergraduate engineering student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2011(36): 3712-3725.

[3] Loftus M. Cream of the Crop[J]. Prism Summer, 2007, 16(9).

[4] 鄭毅,袁俊榆. 本科生國際化人才培養的探索——以電子科技大學為例[J]. 當代教育論壇,2010(19):87-88.

[5] 饒凌平,丁堅勇,查曉明等. 跨校交流培養國際化人才的經驗與思考[J]. 中國電力教育,2011(28):25-26.

第12篇

一、教學工作

1.加強教學日常管理,保證教學工作平穩有序

本年度因學校發展需要,年中學院、系兩級領導班子進行了換屆調整,這對于軟件學院的教學工作是一個巨大的考驗。在這種新的嚴峻形勢

下,學院嚴格執行教學計劃,教學任務按時落實率達100%,課程考試成績按時提交率100%,全年無教學差錯和教學事故發生,教學工作平穩有序進行。

2.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打造專業化雙師隊伍

軟件學院積極打造專業化的雙師隊伍,十分重視對教師實踐經驗的培

養,學院與國內外多家高水平企業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支持并鼓勵教師到企業進行實習培訓,同時也引進企業工程師參與學院的教學工

作。

3. 深化教學改革進程,積極參與教學研究

軟件學院一直以來非常重視教學改革和教學研究工作,并制定了相應的獎勵政策鼓勵教師積極參與教學研究。2014年,軟件學院共獲得校教育教學研究項目5項;獲得校教學綜合改革項目13項;獲得黑龍江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1項;全省微課教學比賽一等獎1項;發表教學類論文15篇,編寫教材8部。

本年度,學院繼續推進學生考核方式方法改革進程,全年有7門課程采用項目實踐、論文、答辯等相結合的考試方式。另有2門課程通過了學??己朔绞礁母锪㈨棧诒緦W期期末實施。同時,學院全力推進CDIO教學方法改革和項目驅動的實踐教學方法改革,促進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

4. 加強學科競賽的支持力度,積極參與各種競賽

本年度,軟件學院本著“以賽促學”的理念進一步加強對學科競賽的支持力度,鼓勵學生參加各類學科競賽、創新創意大賽和創新實踐項目。學院顯著加大資金和師資投入,成功舉辦“東悟杯”第四屆程序設計大賽。全校200多名學生參賽,還首次吸引了東北林業大學、黑龍江工程學院、哈爾濱學院等兄弟院校50余名學生參賽。院領導班子對本項工作高度重視,多次親臨一線進行宣講、指導和研討,學生參與競賽的積極性顯著提高。在全院師生的共同努力下,本年度學生學科競賽成績斐然,有23人次在ACM-ICPC省級以上程序設計競賽中獲獎,有21人次在 “藍橋杯”全國軟件人才設計大賽中省級以上獲獎,有5人全國大學生沙盤模擬經營大賽中獲獎,有3人在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大賽中獲得省級獎項,15人在黑龍江省首屆高校移動應用創新設計大賽獲獎。尤其本年度兩次獲得ACM亞洲區銅獎,創造了學院在學科競賽上的歷史最好成績。

5. 加強教學內涵建設,積極參與教學工程建設

本年度,學院將教學內涵建設作為一項重要的工作任務,提出人才培養要抓住本質,我們培養的是軟件工程師,而不是編程工匠。學院提出將人文素質教育融入到教學體系中,因此在修訂的新版培養計劃中增加了人文通識課的比重。

6.加強國際合作交流,鼓勵學生提高英語水平

國際合作辦學一直是軟件學院的特色所在,本年度學院繼續加深了與臺灣中華大學的交流與合作,在繼續辦好學生國際交流學習,學分互認等工作的同時,加強兩所學校課程體系的接軌。尤其針對教師赴臺訪學、進修以及培訓等新的合作領域達成了初步的意向與共識。學院與一些知名國際企業也就專業方向課、實習實訓等教學方面的合作進行了有效的交流與溝通。

學院大力支持并鼓勵學生提高英語水平,掌握國際交流的基本技 能,完善英語四、六級與獎學金評定掛鉤,提供移動英語聽力環境平臺提高學生英語實際運用能力,加大雙語課的英語授課比重等具體措施。

7. 加快信息化建設,打造信息化教學平臺

8. 提出建立企業導向式實訓中心,打造新型實訓教學理念

本年度,軟件學院對學生課程設計、生產實習、認識實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了多次實際調研,發現課程設計設置在期末考試前幾周集中進行,使得重要的課程設計環節實際成為學生期末考試的復習周,名存實亡,效果很不理想;學生生產實習和認識實習采用傳統到哈市一些企業中進行,但哈爾濱的IT企業形式單一,產業鏈不全,一些企業甚至只是專門提供這種實習服務而已,水平不高、不接地氣,且勞民傷財。

針對以上問題,軟件學院領導班子與學院骨干教師、知名企業管理層以及專家學者進行了多次研討與論證。在結合本學院實際情況的基礎上,創造性地提出了“企業導向式實習實訓培養理念”,與多家高水平企業合作計劃將學院的實訓中心打造成全新的“模擬企業”實訓模式,承接全院學生的課程設計、生產實習和認識實習,并將其貫穿于整個學期,改善目前傳統實習實訓流于表面、脫離實際的弊端。本年度已經完成了一些前期部署與準備工作,相應的建設經費已經列入2015年學院經費預算,實訓中心的人員也進行了補充,華為和VMWare公司已經承諾提供相應的企業教學案例支持。

二、科研工作

9.提升教師科研能力 ,實現學院類型轉變

積極鼓勵和引導教師重視科研參與科研。組織完成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出臺學院科研獎勵政策,鼓勵教師參加科研工作,加強科研成果的凝練和提升。本年度學院教師發表核心以上學術論文40篇,其中SCI檢索2

隨著教師科研能力的提升,學院還將繼續在學科建設上加大力度,努力實現學院由單純的教學型向教學科研型轉變。

10.啟動科研團隊培育計劃, 形成有特色的科研方向

初步凝煉企業智能計算、機器翻譯、物聯網及移動云計算、網絡信息處理與數據挖掘和網絡安全五個科研方向,并針對這五個方向,啟動科研團隊培養,在外部環境和人員配比上給予支持。完成了學院科研項目及成果的網上信息。組織完成本年度科研工作量的統計工作。

三、學生工作

11.學理論樹典型, 加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引導學生深入學習和領會黨的“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提高政治素養。各基層團支部完善學習制度,加強政治理論學習,組織開展一系列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主題團活和班會,及時上交思想匯報。

貼近學生實際,開展豐富的主題教育實踐活動。通過五四青年節、黨的生日、國慶、一二。九等重大節日開展主題教育活動,建國六十五周年

”復興中國夢,我與祖國共成長“,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等主題,各團支部共召開團活140余次。

加強學生干部培訓。定期組織學生開展干部培訓教育活動,注重通過培訓、實踐鍛煉等多種形式,加強對學生干部的培養,提高學生干部的政治素質和組織協調能力。

挖掘典型,充分發揮優秀學生的榜樣作用,建立優秀學生榜樣庫,11月初,學院召開優秀學生事跡報告會,請省道德模范人物獲獎者姜妍、北京校友會儒苑獎學金獲得者閆庚哲、簽約阿里巴巴的張洪亮同學作先進事跡報告,組織各團支部開展學習先進典型活動,充分發揮榜樣的力

量。

12.”以學生為本、服務學生“ ,做好日常教育管理工作

認真貫徹和執行學校和學院的要求,輔導員每周至少深入學生寢室兩

次,每次不少于1個小時。并且經常深入學生課堂,積極與任課教師溝

通,了解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情況,幫助學生解決學習和生活中的實際困難。

完善困難學生認定工作,確保每一個經濟困難學生在得到幫助的同時,能夠使他們誠信、自立自強和努力學習。做好國家和學校獎、助學金的評定和服務工作,進一步加強助學貸款的服務工作,保證想貸款的困難學生都能貸上款,解決困難學生的后顧之憂。

加強同寢室管理人員的溝通交流,進一步加強對學生寢室的管理,營造良好的寢室氛圍。同時充分發揮學生黨員、學生干部、寢室長的橋梁和紐帶作用,學生會開展了愛勞動、寢室文化節等爭創衛生寢室、文明寢室活動,并對文明寢室進行表彰。

關注特殊群體,做好心理健康教育。進一步加大學生心理健康重要性的宣傳力度,提高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認識。堅持每個月都進行學生心理健康排查工作,排查結果及時上報學生處心理咨詢室,并對心理出現問題的同學及時進行疏導。

加大安全教育力度,強化安全穩定意識。在全院學生中開展安全教育活動,利用防火、防震實際演習、”講座“和”座談會“等形式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

順利完成了2014級415名新生報到、入學教育等工作,通過思想政治教

育、誠信教育、感恩、校風校紀教育、愛校教育等,盡快幫助新生實現由中學生到大學生的角色轉變,為將來的大學學習、生活打下良好基

礎。

13.教育與管理相結合 ,開展學風考風建設工作

加強思想教育,對大一學生做好學業生涯規劃,引導學生明確學習目

的,培養學習興趣,增強學習動力,同時充分發揮紀律約束機制,強化學生的學習意識;舉辦學習經驗交流會,通過優秀學長的榜樣作用,使低年級學生明確學習目的,端正學習態度,從而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繼續貫徹落實學校”新生班主任“和”新生助理班主任“制度,很好地發揮了班主任和助理班主任對學生的學業導航和成才指導作用,輔導員和班主任緊密配合,各司其職,進一步加大新生晚自習的檢查力度,保證晚自習的出勤率。

全面規范課堂秩序,營造濃厚的學習風氣,形成良好的學習秩序。繼續貫徹學院學生考勤制度,輔導員堅持深入班級查課了解學生學習、出勤情況,定期與任課教師以及學生家長溝通、交流,及時幫助學生解決學習中的實際困難,按照學校要求,對一學期超過5學分和累計超過10學分的學生給家里郵寄發放”學生警示通知單“以示警告。全年郵寄”學生警示通知單“601份。

加強對學生外語學習的引導和幫助,提高學院四六級考試過級率。結合學院實際情況,加強四六級考試信息和經驗的交流,著重培養學生對外語的興趣和專業發展需求,幫助學生樹立目標。

14.開展科技文體社會實踐活動,提升學生的社會服務能力

為豐富全院學生的課余文化生活,學院團總支、學生會陸續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本年度我院團總支獲得校五四紅旗團總支,軟件 11-5班團支部獲得校五四紅旗十佳團支部,我院在學校新生運動會取得第四名的好成績,學校運動會取得團體第五名。

積極發揮學院青年志愿者協會的志愿服務功能,實行志愿服務品牌化和基地化,本年度建立道里區敬老服務中心、哈爾濱市殘疾人康復中心、和平小學等三個志愿服務基地。

培養我院學生的參與意識、競爭意識、創新意識、科技意識等,在全院創造一種濃厚的科技學術氛圍,組織學生參加國家、省級ACM程序設計大賽、藍橋杯軟件專業人才設計大賽等各類計算機軟件設計大賽、數學建模比賽、英語大賽。

15.加強校企合作,提高畢業生就業率

以學生就業為導向,加強校企合作力度,拓展學生實踐、實訓基地。一年來,共與達內科技有限公司、哈爾濱東悟科技有限公司等達成人才培養以及就業實踐基地的合作意向,進一步拓展了學生實踐、實訓基地。

16.加強學生黨建工作 ,保持黨員先進性

完善黨建工作,加強制度建設,建立健全各項工作制度,形成了軟件學院積極分子管理制度、軟件學院學生黨員管理制度、軟件學院學生黨員評優制度、考勤制度等,使今后各支部各項工作都有章可循。

抓好學院黨員發展工作和分黨校工作,加大對入黨積極分子的教育、培養、考察和發展的力度,完善入黨積極分子、入黨發展對象推薦和黨員發展的測評工作,嚴格黨員發展程序,黨員發展堅持標準,嚴格把關,做到成熟一個發展一個。本年度按照學院黨員的發展計劃,按時地完成學生黨員的發展工作,共發展黨員48人,預備黨員轉為正式黨員 49人。

學生黨建工作不斷創新,建立學生黨員管理的長效機制。根據軟件學院學生培養的特色,結合學生黨支部的實際情況,積極探索出定制班黨員的管理模式,并在組織部黨建創新計劃中立項。摸索出了定制班黨員的管理的新模式。

充分發揮黨員在學風、考風建設中的先鋒模范作用,體現黨員先進性。組織學生支部過好組織生活,加強政治理論學習,組織學生黨支部認真學習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并召開座談會,在學習過程中提高學生黨員的理論修養,鼓勵黨員大學生進行理論研究。

四、文化建設和黨建工作

17.重視文化建設,形成團結和諧的團隊文化

文化是一個團隊的靈魂。大學教師和大學生是文化的創造者和傳承者,因此我們希望學生不僅在學校要學習知識,更要有文化,正如所期望的”腹有詩書氣自華“.為了營造和諧、正氣和快樂的氣氛,學院成立了教工足球隊,并在學校的7人制足球賽中獲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績。成立了教工合唱團,堅持每周一練,并在迎新晚會上獻上歌曲,達到了師生同樂的效果。學院的新網站已經成為宣傳軟件學院的有效窗口。

18. 加強黨建,做好肅紀工作

通過整頓勞動紀律、干部作風、教風和學風、財經紀律、違規使用科研經費問題,清理整頓違規辦學、公用房屋、場地、儀器設備使用、印鑒的管理和對外合作協議、不合理制度,排查安全隱患等工作,嚴肅了勞動紀律,干部的責任意識、規矩意識、擔當意識有了明顯改觀,重新整理了各項規章制度,使各項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五、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19.師資力量有待加強,師資結構有待優化

軟件學院是一個年輕的學院,雖然一直以來將師資隊伍建設作為重點工作任務來抓,但面對學院的快速發展,面對近1800人的學生數量,目前的師資力量還顯得過于薄弱。教師職稱結構雖然明顯改善,但高級職稱教師比例還有待進一步提高。

建議學校在引進人才和教師職稱評定方面能考慮軟件學院目前急需快速發展的實際情況,在政策方面予以傾斜和進一步支持。

20.教育教學研究水平有待進一步提升

軟件學院歷來重視教師參與教育教學研究工作,并制定相應的學院獎勵政策提高教師參與此項工作的積極性。學院教師也能夠積極參與各種教育教學研究工作,但由于學院教師年齡普遍偏低,青年教師過多,教學經驗還不是特別豐富,使得學院每年教學項目申報數量雖多,但獲批比例不高。

學院將成立由教學經驗豐富的老教師組成的教學研究指導小組,對青年教師申報教學項目予以指導。同時,也建議學校適當考慮軟件學院青年教師比例較大的實際情況,在教學類項目的評定中予以一定的扶持。

21.教育信息化建設需要進一步扶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忻城县| 岱山县| 九江市| 南木林县| 怀来县| 瓦房店市| 高碑店市| 科尔| 淄博市| 玉林市| 祥云县| 太仆寺旗| 平原县| 峡江县| 望城县| 周口市| 汝南县| 株洲县| 阿巴嘎旗| 宁蒗| 永昌县| 措勤县| 璧山县| 崇阳县| 明溪县| 南岸区| 新密市| 福清市| 富裕县| 巴林左旗| 根河市| 永靖县| 安岳县| 兖州市| 钟祥市| 临朐县| 庄浪县| 建始县| 同江市| 红安县| 隆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