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24 22:03:1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科學研究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一、社會情緒能力在醫學教學中的應用
Salovey,P.提出,“情商(EQ)”與“智商(IQ)”一樣,對人生事業的成功發揮著重要作用。情商是腦對自身及環境的感情性思考,包括自信心、好奇心、意愿性、自制力、人際關系能力、交流能力、合作能力;智商則是理性的,結合倫理、道德、創造性等腦功能對事物的思考。情商與智商都是腦功能的體現,具有不同的意義或價值。換句話說,人生成功與否,不僅僅是智商,還有情商與之并駕齊驅。
情緒反應能阻止或促進學習,是學習行為的基礎,影響所有的認知和決策過程,對腦的功能及思維有著重要影響。從我們個人的經驗也可以看出,任何由具體情境或生活經驗所產生的深刻的情緒體驗,在事件過后,長時間持續地在腦中回蕩并留下深刻的印記。情感在學習記憶中發揮重要作用的理念,是予教于樂的教育理論基礎和科學依據。因而,醫學教育需要對學校功能重新定位,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興趣與愛好,使情感與生活實踐本身成為醫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組織學生進行學校和社會團體活動也成為教學的一部分,大同大學在這方面給學生提供了大量的參與機會和豐富多彩的實踐內容。社會情緒能力是情商與智商的結合,它包括動機,自我情緒管理,對別人情緒的了解,處理人際關系和合作關系的決策能力。所以一個人的所作所為實際上是情商和智商二者共同作用的結果。為此,我們指導學生在學習工作中,做決策時要注意兩種情形:靠直覺決策和靠邏輯推理決策,此時社會情緒能力發揮重要作用。往往更有效的決策方式是激情驅動下的直覺思維。當然,這種直覺思維需要扎實的醫學知識作為基礎,厚積而薄發。
二、腦的可塑性及關鍵期在醫學教學中的應用
腦具有在生活實踐作用下不斷塑造其結構和功能的能力,即使腦發育成熟之后,腦的結構和功能也不是一成不變的,仍然具有高度的可塑性[7]。學習過程可以促進神經細胞之間的突觸聯系,就是腦的可塑性的一種重要表現。研究表明:神經系統在人的成長過程中,神經突觸密度的變化呈∩型,即剛出生時低,童年期達到高峰,而成年后又下降。神經突觸密度與智力水平是直接關聯的,突觸生長高峰期的童年是學習收獲最多和智力發展最快的時期。這項發現為開展早期教育提供了理論基礎,也為大學階段醫學生的課程安排提供了科學依據。
某種腦功能在大腦發展的某一關鍵期最容易獲得,此時對應的特殊功能神經系統可塑性大,發展速度特別快,過了關鍵期,則可塑性與發展速度有所降低,并且存在一定的個體差異。例如,將出生不久的小動物用外科手術縫上眼皮,數月后打開,這些動物將無法獲得視覺信息,雖然眼的生理機能是正常的,但這些動物腦部視皮層的結構異于正常動物。人的社會情緒能力發展的關鍵期在青春期。因此,大多數大學注重鍛煉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與處理問題的能力。我校結合以上三方面的腦科學研究成果,組織教師不斷進行以下教學改革,嘗試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并鼓勵學生發揮其智力特長,努力使教學符合其大腦優勢。(1)積極嘗試直觀的視圖課件教學,將復雜的功能機制用圖形直觀展示,利于學生思考與掌握。(2)動畫、視聽材料教學,針對不同的學生對視覺及聽覺材料的敏感度不同,發揮其不同的大腦優勢,促進知識的記憶及鞏固。(3)以問題為核心引發學生積極思考、尋求答案的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能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將所學知識進行聯系與歸納,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4)圍繞一個典型案例,組織學生查資料、做判斷,討論會上要求其踴躍發言,提供具有說服力的理由與證據的教學方法。在這個過程中,使知識共享,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對知識點的掌握與記憶,鍛煉其語言表達能力及推理和邏輯思維能力。此外,我校組織了各種類型的團體活動、社會實踐活動以及學術活動,注重學生社會情緒能力的發展。要求學生積極參與,在活動過程中與他人互動,良好的情緒體驗有利于興趣與愛好的形成,而不良的情緒體驗阻礙其進一步探索的積極性,失去好奇心,不利于興趣與愛好的養成。這些實踐活動開拓了學生的視野、提高了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開發并發展其多方面的智能。總之,在大學階段這個社會情緒能力發展的關鍵期,我校給學生提供了大量的參與機會,使其在大學階段能夠愉快地生活和學習。在獲取知識的同時,不斷在各方面挖掘并發展自身的潛能,不斷走向生命與人格的完善。
總之,在腦科學的發展中,不斷會有新的發現,腦科學的新成果也必須由教學實踐加以驗證。這將引發醫學教學的根本性變革。從每個學生的實際出發而建立其知識、能力和素質的最佳教學體系。給予每個學生最佳的再學習能力和發展前景。教學實踐也將越來越強調按個人大腦活動規律進行,在不斷發展的腦科學指導下促進教學創新和實踐改進,以適應新世紀高素質醫學人才培養的需求。
作者:李晨旭李艷花王林森馬存根單位:山西大同大學腦科學研究所
DNA和組蛋白的甲基化修飾
DNA甲基化同眾多疾病的發生與發展密切相關,特別是癌癥,其發生過程中癌細胞基因組整體的欠甲基化和局部區域的超甲基化是其典型特征。超甲基化體現在抑癌基因的啟動子區被異常甲基化,整體的欠甲基化同重復序列(如轉座子)以及癌基因的啟動子區的甲基化程度減小、基因組遺傳不穩定性的增加密切相關。研究特定癌癥中超甲基化基因的工作較多,包括乳腺癌、結腸癌、髓細胞性白血病、肝癌和卵巢癌等。隨著高通量分析手段如ChIP-on-chip和ChIP-seq最近的發展,現在研究者真正能夠在基因組尺度分析基因組-表觀組相互作用及其對基因表達的影響。一些用于表觀組分析的生物信息學軟件也已經開發出來,如EpiGRAPH和Galaxy,兩者結合起來可以證實富含SNP的啟動子的表觀遺傳學修飾。當然還有一些較大規模的DNA甲基化相關數據庫:如MethDB、MethyCancer、PubMeth和MethCancerDB。
MethDB和MethyCancer還提供了DNA甲基化的可視化工具。DNA甲基化是腫瘤的形成過程中可逆的表觀遺傳修飾,其過程是由DNA甲基化轉移酶(DNMT)來完成的。DNA甲基化轉移酶已成為目前DNA去甲基化恢復抑癌基因功能的熱點靶分子,通過DN-MT抑制劑,可以使腫瘤中許多超甲基化的基因被重新激活。如DNMT抑制劑5-氮胞苷(5-azacyti-dine),能夠參與DNA的合成,通過阻斷DNMT在甲基化反應中的中間步驟,導致細胞的DNMT被迅速清除同時造成基因組DNA的去甲基。5-氮胞苷的脫氧核糖類似物,如5-aza-2'-deoxycytidine(decitabine)、Fazarabine、zebularine等也具有DNMT抑制劑的作用。
Xu等分析了啟動子甲基化對BRCA1轉錄的影響,用5-aza-CdR和TSA瞬間處理UACC3199細胞系后,檢測到了BRCA1mRNA和BRCA1蛋白的重新表達。而用zebularine處理該細胞系,則不能誘導BRCA1的重新表達。CpG位點的甲基化可降低BRCA1啟動子對轉錄因子的易感性,這是嚴重甲基化的癌細胞中BRCA1下調機制之一。異染色質蛋白1(HP1)是一種強轉錄抑制因子,位于濃縮的沉默染色質區。HP1蛋白結合到染色質上一定程度是由特異性識別第9位賴氨酸(K9)被甲基化的H3組蛋白尾端的保守染色質結構域所介導的。這種結合是不穩定的,在有絲分裂過程中,可以被H3的第10位絲氨酸(S10)磷酸化伴隨第14位賴氨酸(K14)乙酰化所逆轉。這些組蛋白修飾也可根據幾種受MAP激酶和NFkappa-B通路調節的誘導型啟動子的活性觀察到。這些修飾也可通過核受體對轉錄活性起作用。
組蛋白的乙酰化修飾
因核小體組蛋白乙酰化和去乙酰化影響染色質的結構及形態變化并直接參與基因表達的調節,且該修飾是可逆的,這為研究腫瘤的藥物治療提供了平臺。目前與組蛋白異常去乙酰化修飾調節相關的抗腫瘤藥物研發集中在HDACs抑制劑上。這類調節組蛋白異常去乙酰化的HDACs抑制劑在體外實驗中能選擇性的阻滯細胞周期、促進細胞分化、誘導細胞調亡、抑制血管生成等,同時對正常的細胞表現出相對較小的毒副作用,但這種選擇性的作用機制目前尚不清楚。目前已經確認的HDACs抑制劑分為兩類:天然化合物及其衍生物、從化合物庫中篩選得到的藥物。
天然化合物及其衍生物包含有:TrichostatinA(TSA)、Depudecin、CHAP31、TrapoxinA、TrapoxinB、Apicidin、Butyrates、Valproicacids、Pyroxamide等,其中Butyrates,Valproicacids屬于短鏈脂肪酸類,Tri-chostatinA、Pyroxamide等屬于異羥肟酸類,Depude-cin、Apicidin、TrapoxinA、TrapoxinB等屬于環狀四肽類。從化合物庫中篩選得到的藥物主要有SAHA及MS-275,SAHA屬于異羥肟酸類,MS-275屬于苯甲酰胺類。有研究報道,HDACs抑制劑TSA與DNMT抑制劑decitabine能協同逆轉某些高甲基化的腫瘤抑制基因,使其重新表達;DNMT抑制劑能增強HDACs抑制劑所誘導的對腫瘤細胞的促凋亡作用。
染色體重塑
染色質重塑是基因表達調控過程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染色質重塑主要包括2種類型:一種是依賴ATP的物理修飾,另一種是依賴共價結合反應的化學修飾。依賴ATP的物理修飾主要是利用ATP水解釋放的能量,使DNA超螺旋旋矩和旋相發生變化,使轉錄因子更易接近并結合核小體DNA,從而調控基因的轉錄過程。依賴ATP的染色質重塑活性導致超螺旋扭轉,引起核小體重塑。依賴ATP的染色質重塑復合體都含有一個具有DNA激活的ATP酶活性部位,即ATP酶亞基,其核心功能是水解ATP并利用ATP水解釋放的能量去減弱核小體中DNA-組蛋白的結合力。
由于核小體發生了上述重塑,使得各種染色質重塑ATP酶聚集到特異DNA位點如啟動子上,與DNA結合蛋白如轉錄因子發生直接相互作用,激活基因轉錄過程。此外,在核心組蛋白氨基末端,組蛋白乙酰化通常和基因表達活化有關,而組蛋白脫乙酰化,在基因抑制中發揮作用。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依賴ATP的染色質重塑復合體和腫瘤的形成發展有關,因此,對染色質重塑復合體及其作用機制的研究對揭示基因轉錄的調控、基因表達的抑制、DNA重組、復制和損傷修復以及腫瘤等一些疾病的發生發展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生物芯片技術在腫瘤研究中的應用
高通量、基因組尺度的表達譜技術的發展可使研究者對腫瘤基因組的全貌進行透視。特別是高密度微陣列和基于測序的策略已經廣泛用于確證腫瘤的遺傳(如基因劑量,等位狀態,和基因序列突變)和表觀遺傳(如DNA甲基化,組蛋白修飾和microR-NA)異常。盡管這些一維表達譜技術的應用對于癌基因的發現有所幫助,但受低頻率事件影響的基因常被忽略。而多維平行分析的整合手段能夠證實通常受多種機制干擾,但在低頻率時受單一機制和組分影響的基因和通路。利用平行整合的多維手段研究腫瘤基因組,能夠對驅動腫瘤細胞的關鍵基因和通路有更深入的了解。
生物芯片(bio-chip)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一種高通量分析工具,在各種組學,如轉錄組學、代謝組學以及表型組學研究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生物芯片的廣泛應用也促成了一些新的學科如系統生物學的出現,為腫瘤生物學研究帶來了新的希望。例如目前應用較廣泛的一種生物芯片—DNA芯片,可用于基因診斷、基因表達分析、新基因發現及各種病原體的診斷等。由于生物芯片技術可以對DNA,RNA和蛋白質進行高通量分析,為腫瘤的分子生物學研究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工具。
1突變和多態性檢測
腫瘤細胞的基因突變和多態性是腫瘤分子生物學的重要特征之一,以往研究突變和多態性多采用PCR-SSCP,手工或自動測序、異源雙鏈分析等方法,所有這些方法都無法進行大規模和自動化的分析,而DNA芯片技術可克服這些不足。
Hacia等(1996)用寡核苷酸芯片檢測乳腺癌基因BRCAI第11個外顯子(3.45kb)內所有可能的雜合性突變,包括堿基替換及小的插入、缺失等,并據此確定發病風險。在分析的15個病例中,14例為陽性,而20例對照均未出現假陽性,同時檢出8個單核苷酸多態性(singlenucleotidepolymorphisms,SNPs)。盡管BRCAI基因可在22個編碼外顯子內發生突變,但是他們僅有5592個堿基組成,因此,有可能制造一個合適的芯片來檢測出所有可能發生的突變。單核苷酸多態性(SNPs)廣泛存在于各種生物基因組中,根據其在基因中的位置,可將SNPs分為外顯子SNPs(eSNPs),內含子SNPs(iSNPs),和啟動子SNPs(pSNPs)。在編碼區域(cSNPs)和調節區域(rSNPs)的SNPs對基因功能最可能有影響。根據但核苷酸替代對功能影響的表現,可分為未知功能SNPs,候選SNPs和蛋白質SNPs。現在許多生物信息學資源和分析工具已經開發出來用于SNPs研究,例如:FlySNPWebsite,JSNPdatabase,SNPseek,SNPbrowserSoftware,SNPsFinder,GeneSNPsdatabase,SIMP,MouseSNPs,SeattleSNPs,ForensicSNPInformation,SNPselector和ssSNPer等。
DNA芯片技術用于基因組研究可創建第三代遺傳圖。Wang等用芯片技術鑒定出3241個單核苷酸多態性(SNPs),并構建了2227個SNPs的遺傳連鎖圖譜。個體SNPs基因型可為評價疾病易感性和治療優化選擇的基礎。在人類基因組中大約1kbp出現一個SNPs,若能將所有SNPs信息裝入DNA芯片中,則可檢測腫瘤患者與正常人以及不同腫瘤患者遺傳背景的差異,為腫瘤的發病機理提供遺傳學依據。
2基因診斷與腫瘤基因表達模式
將正常人基因組DNA和腫瘤病人基因組DNA與DNA芯片上的微陣列進行雜交,可分別得到標準圖譜和腫瘤的病變圖譜。通過兩種圖譜的比較分析,可以得到腫瘤的DNA信息,突變、缺失等異常發生在何部位?屬于什么樣的異常?得出正確的判斷后就可針對病變的靶序列設計基因藥物或基因疫苗,改變靶序列的表達情況,達到治療的目的。表達譜芯片以其大規模、高通量和并行處理的優點,為研究腫瘤發展中的基因開關及表達程度提供了強有力的工具,并可隨時獲得腫瘤細胞生長各期與腫瘤生長相關基因的表達模式,從而使腫瘤的分子分型成為可能。
利用基因芯片獲取基因表達數據,采用eQTL作圖方法篩選cis-或trans-轉錄調節因子,對于了解腫瘤生長相關基因的表達調控方式,構建基因調控網絡以及認識腫瘤發生機制都十分重要。
3基因組分析及發現新基因
Welford等應用代表性差異分析結合微陣列雜交檢測了兩例不同生物學活性的Ewing’s肉瘤組織,一例為進展和轉移較快,另一例局限且治療效果良好。兩類腫瘤組織的mRNA經反轉錄成cDNA后首先進行RDA,RDA后的產物用“鳥槍法”克隆入質粒載體擴增后高密度排列到玻片上制成芯片。RDA方法可提供差異表達基因的濃聚庫,與cDNA芯片聯合則可以同時、快速、可重復地篩查上萬種DNA分子,從而獲得差異表達基因庫。
Yang等應用抑制性消減雜交結合DNA芯片技術對ER陽性和ER陰性的乳腺癌細胞系基因差異表達進行了研究。經過序列分析發現4個克隆分別為細胞發育因子19(cytokeratin),GA-TA-3,CD24和谷胱甘肽-S-轉移酶u-3,另外4個克隆與兩個基因的EST序列一致,其余2個克隆為新基因序列。國內上海血液病研究所應用DDPCR和DNA芯片技術研究全反式維甲酸對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細胞株NB4作用前后基因表達譜的變化,發現169個基因上調或下調,其中8個是未知的新基因。從上述研究中可以看出DNA芯片技術分析基因在不同時空表達及發現新基因方面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技術。
4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研究
蛋白質芯片的作用原理同酶聯免疫吸附測定(ELISA)。蛋白質芯片不僅可以檢測蛋白質與蛋白質之間的相互作用,而且還可以測定蛋白質與DNA,RNA,配體和其他小分子化合物之間的相互作用,在腫瘤和其他疾病中可用于藥物靶向的研究與新藥的研制,同時也可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診斷。德國學者Leuking等用人胎腦cDNA文庫hExl中的92個表達克隆產物及4例對照標木制成的蛋白質芯片與單克隆抗體RCS-His孵育,檢測RCS-His6標記融合蛋白在每一克隆的表達。在92個hEXI表達克隆中有54個克隆的插入序列與GenBank登記的人類基因序列一致。Leuking等人仍用上述蛋白質芯片分別與人類三磷酸甘油醛脫氫酶(APDH)、熱休克蛋白90a的羧基端片段(HSP90a)和a-微管蛋白相應的單克隆抗體反應,以觀察單克隆抗體的特異性。蛋白質芯片可用于檢測已知抗體的特異性;另一方面根據抗體的交叉反應可以發現蛋白質相互作用的新途徑,特別適用于配體—受體及藥物作用機制的研究。
MacBealh等根據DNA微陣列原理,設計出了蛋白質微陣列(Proteinmicroarray)。與微陣列上樣品共孵育的蛋白質、酶作用的底物或小分子物質分別標有不同顏色的熒光基團,反應結束后采用通用的激光共聚焦掃描分析系統進行檢測,這不但提高了檢測的信息量:而且整個操作過程簡單易行。
腫瘤生物信息學研究方法
21世紀是生命科學的時代,生物信息學為生命科學的發展提供了便利和強有力的技術支持,具有重要的基礎研究價值。在應用研究方面,生物信息學在尋找人類疾病基因、預測基因和蛋白質表達的結構及功能和合理設計藥物等方面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過去幾十年,已經收集了大量有關癌癥分子和遺傳特征的信息。這些知識主要是基于還原論途徑,同時癌癥也被認為是“系統生物學疾病”。而復雜的生理過程不能通過簡單地了解各個部分的功能來認識。不能用現有的處理復雜問題的方法將所有知識進行整合,還必須考慮生物網絡:復雜問題的了解不考慮基因組之外的影響是不可能的。系統生物學將實驗的多變量數據與數學和計算機方法相結合,模擬生物系統進行假設檢驗,或從高通量數據來說明未知的東西。代謝組學可建立基因型和表型之間的連接,提供信息以對病理機制和代謝表型進行全面了解,為新的靶向藥物提供篩選工具。人們越來越清楚,所有復雜性狀都受控于多個基因,涉及分子相互作用網絡。IntNetDB正是基于類似的思想為研究基因相互作用而編制的數據挖掘工具。徐興興等通過IntNetDB找到基因PPP4R1的伙伴基因,應用CFinder工具找其社團基因,Chilibot在線工具分析社團基因與腫瘤的關系,繼而推測PPP4R1與胃癌的聯系。
1986年,華盛頓大學的Swanson教授提出了基于文獻的知識發現(Literature-basedDiscovery)的理論,指出非相關的生物文獻中可能隱含著大量的不為人知的科學知識(UndiscoveredPublicKnowl-edge,UPK)。目前,對生物醫學文獻的挖掘研究已成為生物醫學領域的研究熱點,應用到生物醫學研究的各個領域。通過文獻挖掘的方法以及生物信息學的分析可以發現蘊藏在文獻中潛在的知識。
李鐵求等(2009)通過FACTA工具從PubMed找出前列腺癌的相關基因進行分類,利用GATHER、PANTHER、STRING和ToppGene等在線工具對雄激素非依賴型前列腺癌特異表達基因進行生物信息學分析。篩選雄激素非依賴型前列腺癌特異基因128個,這些特異表達基因在細胞信號轉導、凋亡、腫瘤生成、細胞粘附、細胞增殖和分化等生物學過程起著重要作用。通過生物信息學對雄激素非依賴型前列腺癌特異表達基因的挖掘發現,MMP9、EGFR、MMP2、ADM、MIF、IGFBP3、IL2、MET、BAD、RHOA、SPP1、EP300、SMAD3、RAF1、PTK2、TGFB2等基因在雄激素依賴型轉變成非依賴型前列腺癌中可能起著重要作用。建立獨立的腫瘤相關的生物信息數據庫可以更好地為腫瘤的研究提供支持。如美國癌癥研究院(NCI)的小鼠腫瘤生物學數據庫(MTB,tumor.informatics.jax.org,強生研究院的小鼠數據庫和人類腫瘤聯盟的小鼠腫瘤模型數據庫,法國的國際癌癥研究院(IARC,www.iarc.fr/)的人類腫瘤和細胞p53基因突變數據庫,斯坦福大學的SMD(genome-www5.stanford.edu/)數據庫、耶魯大學的YMD數據庫和歐洲生物信息學研究院(EBI)的ArrayExpress數據庫等。利用EST數據庫對全基因組進行腫瘤差異表達基因的生物信息學篩選,是一種經濟快速有效的篩選方法。對腫瘤標志物的鑒定具有重要意義,為腫瘤差異表達基因的篩選策略提供了新的思路。
利用gPET配對末端策略,EdisonT.L等將作圖精度提高到100bp,MCF7乳腺癌細胞系基因組結構圖對癌基因組所有可能的遺傳重排提供了詳細綜合的注釋。為了進一步分析,EdisonT.L等將MCF-7全長680,000bp的cDNA克隆定位到同一細胞系的gPET重排圖譜上。重疊被認為是導致融合轉錄的部分有效重排。該研究組已經證實了近450個可產生可變轉錄的假想重排,約75個達到了多標簽水平。
在基因組水平對于腫瘤相關基因進行掃描和篩選,可以很快地找到腫瘤易感基因和發病基因,同時依據生物信息學手段,可以很快地設計出針對這些靶標的治療藥物。因此,隨著生物信息學在腫瘤研究方面的應用,人類將逐漸認識腫瘤發生的分子機制,為抗腫瘤藥物的設計和研究提供參考,使人類將會有更好的手段去預防和治療腫瘤。
展望
摘 要: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是以社會現象為研究對象的系統科學研究方法。當前部分院校研究生在研究方法方面缺乏問題意識、方法意識和規范的意識,且實際運用能力也比較低。對于研究生階段的學生而言,學習其是解決學位論文撰寫乃至今后進行科學研究的方法和工具問題,也是解決以上問題的關鍵。結合現狀開展的《與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論》課程,為加強研究生科學研究法訓練提供了渠道。
關鍵詞:研究生;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問題;訓練對策
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是以社會現象為研究對象的系統科學研究方法。當前部分院校研究生在研究方法方面缺乏問題意識、方法意識和規范的意識,且實際運用能力也比較低。近十年來,隨著研究生的招生和畢業數成倍增長,提升研究生的培養質量日益成為研究生教育關注的焦點。中央從2011年秋開始在全國有關高校增設碩士生選修課《與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論》,為研究生加強科研方法的訓練提供契機。
一、研究生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課的主要任務
社會科學是人類認識和改造社會,促進社會進步的科學。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是指社會科學研究為發展和完善社會科學理論在搜集和整理社會科學實踐經驗數據并開展理性思維的過程中所采用的一切途徑、手段、工具和方式。[1]我國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的發展一直都比較緩慢,更新也比較滯后,特別是研究生階段的研究方法訓練嚴重不足,沒有一個完整的系統,科學性不強。
研究生階段的人才培養是培養研究生綜合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進行科學研究,提升其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科研能力。而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教學的主要任務是提高研究生運用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的能力,提升論文寫作的質量。研究生階段的研究一般提倡實證研究,所以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實證研究方法訓練,使教育對象在研究生學習階段培養理論聯系實踐的意識,為以后的研究奠定扎實的基礎,為社會科學發展做出貢獻。
二、研究生培養與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存在的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研究生教育系統給國家培養輸送了數百萬名畢業生,他們為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近十年,隨著研究生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研究生精英教育模式也逐漸向大規模教育模式發展,并且研究生的培養質量也大不如前,沒有上升反倒下降。武漢大學的一項調查指出,導師們對于近年來我國研究生教育質量的評價結果是:1.2%的人認為有很大提高,12.1%的人認為略有提高,25.2%的人認為基本穩定,45.4%的人認為略有下降,16%的人認為嚴重下降。[2]
首先,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在研究生中的應用基礎比較薄弱。一方面,一些碩士研究生的導師所掌握的資源不足,包括縱向和橫向的課題經費問題,這樣就不能給實證研究提供資金支出。另一方面,導師和研究生之間處于分離狀態,雙方沒能達成一種優勢互補的和諧團隊局面,研究多屬于理論分析,而缺乏實證研究。其中部分導師自身對科學研究方法的掌握還不夠成熟,有的甚至重理論而輕方法。
其次,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教學的欠缺。平時學習生活中在與同學交流時,大家對關于論文方面的方法問題表現出很茫然的狀態,對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知之甚少,這樣的問題亟待解決。比如不會選題,對研究問題的確定性偏重于依賴導師意見,難以在專業方向的領域里提出感興趣有價值且有能力完成的論題。有的題目命名就不能過關,假命題問題嚴重,學生不知道如何界定研究問題,不知道什么是好的命題,什么樣的命題能激發讀者興趣,什么命題有研究的潛能等等。部分論文沒有研究問題,研究的視角太窄,研究目的比較含糊,將研究具體化深刻化的能力不夠。雖然不能說這些不足都是研究方法學習缺乏導致的,但是只要通過這方面的指導引導,是可以改善的,并減少研究生在論文寫作中做無用功無效功。
三、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課提升研究生研究能力的對策
1.注重提高研究生選題能力。雖然研究方法不能解決研究生在自己研究方法上選擇“合適”的研究題目,但在方法訓練的時候,應該在初期理解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的基本問題,接著通過實際案例,引導研究生意識到哪些是合適的選題或有研究價值的選題,同時給學生一定的自,讓他們自己去鑒別、分析、討論和思考。這樣,在提高學生自主選題之前,首先學會鑒別他人的選題,還能了解自己研究領域的重要刊物和相關人物的文獻。比如,對于我們教育科學院的研究生來說,我們可以多讀教育學報,了解教育最新動態,知曉教育最近有哪些大事、哪些問題,這對于我們選題的幫助是十分大的,而且上面的數據也是權威可靠的。
2.重點解決研究規范性問題。科學研究要遵循嚴格的學術規范,包括確定選題、設計研究課題、收集相關數據資料、陳述結果、安排論文結構等等,這些都有固定的格式規范要求,作為一個科學研究初探者,不僅要清楚地知曉,還要嚴格執行。加強研究生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的訓練,重要的環節就是強調學位論文的撰寫必須遵循學術規范。一是了解研究程序,每一步都要有理有據;另一方面,要加深對研究方法和方式選擇的適切性確定,各種研究方法要如何結合使用才能達到研究的目的,什么樣的問題適合什么樣的研究方法等。訓練過程中首要采用的應該是研究生論文的案例分析,通過這種方法能直接有效的找出研究生科學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分析其方法欠缺點在哪里,并找到優勢。從選題、研究問題、研究設計、研究分析、研究結論等方面分析研究生的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的規范,進行這樣的訓練,可以加深學生的直觀理解和印象。總之,用研究生的論文進行指導訓練是解決規范問題最行之有效的方式。
3.注重實踐訓練,從做中學。研究生階段的學習與本科和其他階段的學習是不一樣的,研究方法的訓練在深度及課時安排上不同之外,訓練方法和側重點也不一樣,研究生階段應該是掌握實際科研能力,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的研究與論文撰寫上,構建知識與實踐能力的有效結合。所以,研究方法訓練要特別重視實踐活動訓練。結合課堂上的實踐并安排一定強度的課下實踐任務,通過自身訓練,讓學生在做中掌握科學研究的規范與技巧,激發其進行社會科學研究的熱情。訓練方式很多,可以是文獻綜述的寫作、專題寫作、調查問卷報告等,要重點關注的是在寫作過程中學生研究方式的運用、問卷調查的設計、寫做技能等,要想提高這些能力,都要親自操作后才能有深刻印象。
參考文獻
[1] 林聚任,劉玉安.社會科學研究方法[M].山東,山東人民出版社,2008:22-24.
【關鍵詞】文獻綜述;科學研究;聯系
一、文獻綜述的含義
文獻綜述是文獻綜合評述的簡稱,也稱研究綜述,指在全面搜集、閱讀大量的有關研究文獻的基礎上,經過歸納整理、分析鑒別,對所研究的問題(如學科和專題)在一定時期內已經取得的研究成果、存在問題以及新的發展趨勢等進行系統、全面的敘述和評論。“綜”即收集“百家”之言,綜合分析整理;“述”即結合作者的觀點和實踐經驗對文獻的觀點、結論進行敘述和評論。
二、撰寫文獻綜述的一般步驟
(一)文獻的搜集
文獻的搜集包括檢索和初步篩選兩個緊密結合的方面。文獻檢索就是從眾多的文獻中查找并獲取所需文獻的過程,一般可以通過各種檢索工具完成,如文獻索引、文摘雜志、光盤、網絡或期刊數據庫檢索。常用的檢索方法有順查法、逆查法、引文查找法和綜合查找法。而文獻的篩選則從文獻的真實性、先進性和適用性三個方面進行鑒別。
(二)文獻的閱讀和分類
閱讀是全面掌握文獻觀點、內容、研究設計、研究方法的過程,也是寫好綜述的基礎。在閱讀的過程中系統地記錄各個文獻中研究的問題、目標、方法、結果和結論。同時,要批判地分析研究中存在的問題、觀點的不足,以便發現尚未研究的問題。其次,按照一定的標準進行分類,以便后續研究中使用。
(三)文獻的加工、比較和評論
撰寫文獻綜述的關鍵在于對文獻觀點的加工整理和評論。首先,對文獻的觀點按照一定的原則,進行整理、陳述并注重對觀點的提煉,使之系列化、條理化。其次,對不同的觀點進行合理的分析、比較和評論,要客觀公正并注意選擇合適的視角,保持思維的自主性和獨立性。
(四)預測研究趨勢,提出有待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文獻綜述的結尾應在考察研究現狀的基礎上,總結該學科領域當前國內外的主要研究成果及其應用價值、實際意義,指出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展望今后的發展趨勢或前景,從而提出新的研究設想、研究內容等。這是撰寫文獻綜述的目的所在,也是文獻綜述的點睛之筆。
三、文獻綜述與科學研究的聯系
文獻綜述是從事科學研究和學術論文撰寫的基礎環節,在整個學術研究過程中占據十分重要和關鍵的地位。對學術研究而言,文獻綜述就像是路標,意義是特殊而深遠。文獻綜述是學術研究乃至學術創新的基石,正所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比巨人看得更遠”。 而科學研究具有歷史繼承性,整體上是螺旋式向前推進的,若能踏著前人的足跡向前挺進,不僅可以讓我們少走彎路,而且可以幫助我探索的層次更深更遠。
(一)文獻綜述之于科學研究
從上述文獻綜述的含義與步驟,可以看出,文獻綜述是科學研究的首要而必要的步驟,是科學研究的重要環節。一個資料全面、研究深入的綜述不僅可以幫助研究者確立研究課題方向,還可以為深入的科學研究提供有力的支撐。
下面就文獻綜述對科學研究的作用和意義,分幾點闡述:
1、文獻綜述是一切合理研究的基礎
一方面,文獻綜述為科學研究論文的選題尋求了切入點和突破點。科學研究本質上是一種創新活動,而創新就是對現有研究不足的彌補或突破。任何研究課題的確立,都要充分考慮到現有的研究基礎、存在的問題和不足、研究的趨勢以及在現有研究的基礎上繼續深入的可能性。通過撰寫綜述,可以在掌握研究現狀的基礎上尋找論文選題的切入點和突破點,從而明確論文研究的可行性、必要性,這是一切合理研究的基礎工作。
另一方面,為研究尋求新的研究方法和有力的論證依據。文獻綜述是跟蹤和吸收國內外學術思想和研究的最新成就,了解科學研究前沿動向并獲得新情報信息的有效途徑,有助于我們掌握國內外最新的理論、手段和研究方法。從已有的研究中得到的啟發,不僅可以幫助我們找到論文深入研究的新方法、新線索,使相關的概念、理論具體化,而且可以為科學地論證自己的觀點提供豐富的、有說服力的事實和數據資料,使研究結論建立在可靠的材料基礎上,同時證明研究題目和方法的選擇是必要和適時的。可以說,一個成功的文獻綜述,能夠以其系統的分析評價和有根據的趨勢預測,為新課題的確立提供強有力的支持和論證。
2、避免重復勞動,提高研究的意義和價值
科學工作者應把人類歷史上尚未提出的或尚未解決的問題作為科研的選題,從事這種研究才是真正有意義的科學研究。文獻綜述的作用就在于充分占有已有的研究材料,避免重提前人已經解決的問題,重犯前人已經犯過的錯誤,這對提高研究的意義和價值有重要的的作用。
3、文獻綜述是學位論文的重要組成部分
作為學位論文的重要章節,文獻綜述的作用在于介紹研究的現狀,闡明選題設計的依據、研究的目的和意義,提出選題的創新之處。這樣,既能反映選題的科學性、創新性和應用性,又可以使評審專家充分了解論文研究的價值,判斷學生掌握知識面的深度和廣度。
4、不應忽視的雙面效應
文獻綜述具有正負雙面效應:它既可以為后人的研究提供學術養料,同時也可能框定甚至窄化或限制后人尤其是那些墨守成規者的視野和思想。所以,我們應警醒:不能只看到文獻綜述的“工具意義”,毫不理會前人研究成果本身的“寶藏價值”,更不能將文獻綜述僅僅視為“學術規范”的一種標志。
(二)科學研究之于文獻綜述
文獻綜述是對目前為止的、與某一研究問題相關的各種科學研究文獻進行系統查閱和分析,以了解該領域研究狀況的過程,文獻綜述是一種對已取得的研究成果或研究文獻進行的“再研究”。可以說,科學研究對于文獻綜述的意義主要體現在,為綜提供資料的支持和思路的啟發,一片優秀的文獻綜述應為讀者或研究者本身提供一個相關研究的總體狀貌。科學研究成果中的各種理論或觀點都有自己的內核,而撰寫文獻綜述過程中的分類、分層和關聯論證等“研究之研究”的環節,便可以產生“學術增值”,所以,相當大的科學研究相關文獻和知識的占有量應是可以對文獻綜述起到良好的支撐作用。
四、結語
文獻綜述是為了明了過去研究的狀貌,把握或占領當下研究的制高點,最終形成創新的研究成果。在撰寫文獻綜述過程中,面對各種不同的理論或觀點,堅持綜合性和批判性,通過評估分析已有的研究貢獻和局限,凸顯自己研究問題的價值。同時,尋找自己不同于前人之處,闡明其研究的進展和特點,讓其研究發現盡可能具有原創性,覓出實現突破和超越的路徑,探索未來研究的可能空間。
參考文獻:
[1]王琪.撰寫文獻綜述的意義、步驟與常見問題[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0,No.21611:49-52.
[2]高麗麗.關于文獻綜述的認識和思考[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西部論壇,2005,S1:210-211.
[3]路陽.社會科學研究中的文獻綜述:原則、結構和問題[J].社會科學管理與評論,2011,No.5002:69-75+112.
科學的研究方法的選擇是確保本科生畢業論文質量的重要前提。許多高校以教學為中心,科研特別是本科生的科研氛圍不太濃,學生們常常不知道什么是科學的研究方法,不清楚不同研究方法的特色、差異及適用條件,更不熟悉這些方法的運用,這些問題的存在必然會影響畢業論文的整體質量。現實中,由于科學研究方法的缺失、錯用或亂用等導致相當數量畢業論文的結論難以成立。近年來許多學者對此也都有過深入的研究,浙江大學馬慶國教授早就對管理科學研究方法給出了“標準化”建議。本文以河南工業大學市場營銷專業本科2012-2014屆598篇有效畢業論文為研究樣本,分析這些論文所使用的研究方法情況,探討其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建議。
1.研究背景
河南工業大學市場營銷專業發展迅速,畢業生數量增長很快。現有的市場營銷專業學生類型繁多,主要包括管理學院雙學位市場營銷專業學生、旅游管理專業學生,以及國際學院市場營銷專業學生和國際學院國際市場營銷專業學生等多個層次。2010屆畢業生183人,2011屆畢業生130人,2012屆畢業生234人,2013屆畢業生212人,2014屆畢業生211人,2015屆畢業生219人。六屆合計1189人。由于學生人數眾多,指導教師只有23人(含3名雙肩挑人員,還有一些教師出國深造、外出學習),教師年人均指導學生8.62人,論文指導的工作量較重。由于畢業生在畢業前忙于找工作、考研、考公務員、考會計證、考駕照等社會活動,大多心神不寧,難以全副身心投入到畢業論文的寫作中,更遑論選擇恰當的研究方法了。到來年春天,只有短短八周時間,要寫出高質量的畢業論文,十分困難的。
什么是科學的研究方法?市場營銷專業本科畢業論文應該選擇哪些科學的研究方法?這些方法各有什么特色和適用條件?本文通過對河南工業大學市場營銷專業本科2012-2014屆598篇有效畢業論文所使用研究方法的實證分析,試圖發現其中的問題,分析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并提出相應的建議。
2.研究方法和目標
在河南工業大學市場營銷專業本科2010-2015屆1189名畢業生中,由于部分同學畢業論文的電子檔案未能找到或者不全,本文只找到598篇資料齊全的畢業論文。因此本文只對這598篇有效論文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從不同研究方法的使用頻率中,試圖發現畢業生選擇不同研究方法的差異,分析造成這些差異的原因,并提出相應的對策。
二、研究基礎
1.科學研究方法的分類
在具體實證分析之前,本文先確定本科畢業論文有哪些科學的研究方法。在“中國知網”輸入“畢業論文研究方法”等關鍵詞,獲取相關文獻20余篇。刪除一些級別不高、不太相關的文獻,余下有近10篇重要論文(見文后參考文獻)。在這些論文中,浙江大學馬慶國教授在《管理世界》雜志發表的論文《管理科學研究方法與學位論文評判標準》最為經典。雖然該文主要是針對管理類(博士)研究生學位論文談研究方法的,但其基點高、立論準,能夠為本文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論指導。
馬慶國(2004)認為,從內部理性(logos,人的思維、推理、分析)和現實世界的關系來看,主要研究方法可以分為如下四個大類別(稱為四類研究方式):從理論到理論的方式、數理分析為核心的演繹方式、實證研究方式和實驗研究方式。“從理論到理論的方式”和“數理分析的方式”本質上是演繹式的。在管理科學中,一時還找不到“從理論到理論”的事例。以數理分析為核心的演繹方式,是理論經濟學研究的主要方式。實證研究方式,即從現實出發,通過調查,獲取數據,通過以統計分析為主的對數據資料的分析,研究變量之間的關系,得出被研究對象的演變規律,或者相應的結論、理論。這是管理科學的主流研究方法,是國際通用的研究方法,也是相關結論被承認的基礎,是研究論文的通用語言。這也是學位論文所要使用的主流研究方法。實驗研究方式,也就是從現實世界中,提煉前提,用實驗方法研究變量間關系,特別是因果關系的研究方式,也是管理科學研究的主流研究方式之一。它突出的是管理科學結論的可重復性。
歐陽桃花(2004)提出,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有很多種,比如文獻研究法、歷史研究法、統計分析法、實驗法、案例研究法等。
李仁意(2010)將國外營銷研究方法分為假設法、實驗法和模型分析法。國內營銷研究方法分為分析法、調查研究法和評估法。
經過小組研討并請教相關專家,本文將河南工業大學市場營銷專業本科畢業論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劃分為5大類:描述性研究法、定性分析法(參與觀察法、訪談法、對比法)、定量分析法(實驗法、調查法、實證法)、案例分析法(兼具定性和定量研究特色)、研究方法不明。
2.主要研究方法的特征
根據百度百科的介紹,上述研究方法的概念和特征如下:
(1)描述性研究法
描述性研究法是一種簡單的研究方法,它將已有的現象、規律和理論通過自己的理解和驗證,給予敘述并解釋出來。它是對各種理論的一般敘述,更多的是解釋別人的論證,但在科學研究中是必不可少的。它能定向地提出問題,揭示弊端,描述現象,介紹經驗,它有利于普及工作,它的實例很多,有帶揭示性的多種情況的調查;有對實際問題的說明;也有對某些現狀的看法等。
(2)定性分析法
定性分析法就是對研究對象進行“質”的方面的分析。具體地說是運用歸納和演繹、分析與綜合以及抽象與概括等方法,對獲得的各種材料進行思維加工,從而能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達到認識事物本質、揭示內在規律。
參與式觀察研究,是指研究者直接參加到所觀察的對象的群體和活動中去,不暴露研究者真正的身份,在參與活動中進行隱蔽性研究觀察。其優點是:不破壞和影響觀察對象的原有結構和內部關系,因而能夠獲得有關較深層的結構和關系的材料。其缺點是:由于研究者主觀因素的影響,處理不當易影響觀察的客觀性。
訪談法(interview)又稱晤談法,是指通過訪員和受訪人面對面地交談來了解受訪人的心理和行為的心理學基本研究方法。因研究問題的性質、目的或對象的不同,訪談法具有不同的形式。根據訪談進程的標準化程度,可將它分為結構型訪談和非結構型訪談。訪談法運用面廣,能夠簡單而敘述地收集多方面的工作分析資料,因而深受人們的青睞。
對比研究法,作為幾個基本的科學探索方法之一,是把一組具有一定相似因素的不同性質物體或對象,安排在一起,進行對照比較:通過綜合比較它們在構造方面的差異(因),在性質方面的不同(果),得出這種物體或對象某性質(果)是由什么、哪些因素(因)造成的。
(3)定量分析法
在科學研究中,通過定量分析法可以使人們對研究對象的認識進一步精確化,以便更加科學地揭示規律,把握本質,理清關系,預測事物的發展趨勢。
調查法是科學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搜集有關研究對象現實狀況或歷史狀況的材料的方法。調查方法是科學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綜合運用歷史法、觀察法等方法以及談話、問卷、個案研究、測驗等科學方式,對市場現象進行有計劃的、周密的和系統的了解,并對調查搜集到的大量資料進行分析、綜合、比較、歸納,從而為人們提供規律性的知識。
實驗法是通過主動變革、控制研究對象來發現與確認事物間的因果聯系的一種科研方法。其主要特點是:第一,主動變革性。觀察與調查都是在不干預研究對象的前提下去認識研究對象,發現其中的問題。而實驗卻要求主動操縱實驗條件,人為地改變對象的存在方式、變化過程,使它服從于科學認識的需要。第二,控制性。科學實驗要求根據研究的需要,借助各種方法技術,減少或消除各種可能影響科學的無關因素的干擾,在簡化、純化的狀態下認識研究對象。第三,因果性。實驗以發現、確認事物之間的因果聯系的有效工具和必要途徑。
實證研究法是科學實踐研究的一種特殊形式。其依據現有的科學理論和實踐的需要,提出設計,利用科學儀器和設備,在自然條件下,通過有目的有步驟地操縱,根據觀察、記錄、測定與此相伴隨的現象的變化來確定條件與現象之間的因果關系的活動。主要目的在于說明各種自變量與某一個因變量的關系。
(4)案例研究法
案例研究法是結合市場實際,以典型案例為素材,并通過具體分析、解剖,促使人們進入特定的營銷情景和營銷過程,建立真實的營銷感受和尋求解決營銷問題的方案。
三、實證分析
1.統計結果
本文主要對河南工業大學市場營銷專業本科2012-2014屆598篇有效畢業論文所使用研究方法的頻率進行統計,以反映大學生使用不同研究方法的選擇差異(見表1) 。
本文發現,案例分析法是市場營銷專業本科畢業論文首先的研究方法,占一半以上。其次是定量分析方法,達到四分之一。排名第三的是描述性研究方法,不足一成。定性分析排名第四,不足4%。研究方法不明的畢業論文將近一成。在定性研究方法中,應用最多的是訪談法,其次是對比法。在定量分析方法中,應用最多的方法是實證研究方法,其次是調查法,運用最少的方法是實驗法。
表1 2012-2014屆畢業論文研究方法使用情況
研究方法 使用數量/百分比
描述性研究方法 37/6.19
定性分析法 對比法 7/1.17 20/3.34
參與觀察法 0/0
訪談法 13/2.17
定量分析法 調查法 74/12.37 152/25.42
實驗法 1/0.17
實證研究法 77/12.88
案例分析法 336/56.19
研究方法不明 53/8.86
合計 598/100
2.運用不同研究方法的原因分析
案例研究方法,即運用大學生身邊、所處城市或地區、親友所在的企業或行業的具體案例,去印證某一營銷理論或策略,這對市場營銷專業的大學生來說,并不是什么難事。在大二、大三的專業基礎課、專業必修課和專業選修課學習中,類似的訓練已在開展,只是規模小些。這也是一半以上的大學生選擇此種研究方法的重要原因。
在學位論文中使用調查法、實證研究方法和實驗法等定量研究方法是科學研究的一個方向。本次調查顯示有四分之一的畢業論文選擇這類研究方法,這說明相當部分高校已經將“科學研究方法”當作“畢業論文寫作”課程的重要內容,也說明相當部分大學生已經較為熟練地使用了這類研究方法。這中間,選擇調查法和實證研究的比例大抵相當。而選擇實驗方法進行畢業論文寫作的比例甚少,說明高校在這方面的教學和訓練不足。
描述性研究方法,亦即僅僅使用基本的經濟管理理論,進行邏輯推理。具有一定難度,對于邏輯推理程度不強的學生來說,選擇這種方法的可能性較小。使用這種方法需要一定的理論積淀,需要長期的理論關注,更需要抽象的邏輯思維能力,這些并非短期內能夠養成。在具體運作時也有一定的操作難度,本科生較難掌握。
在定性研究中,大學生較多地選擇了訪談法和對比研究法,沒有人選擇參與觀察的研究方法。
訪談法要求大學生與相關企業和行業人士就某一個營銷問題進行深度訪談和交流,這種研究方法對于一些演講能力強,與人交流暢通的大學生來說,不是什么難事。但應該承認,仍有部分市場營銷專業的學生,與人交流的能力較弱,特別是與企業和行業高層,就一個專業問題進行深度交流的能力較弱,這也是這些學生沒有選擇這種研究方法的重要原因。
做對比性研究,需要依靠科學的指導,精細的規劃,才能得出有說服力的結論。如果僅僅做表面的比照,沒有深入到問題的實質,就難以得出創新性的結論。大學生在這方面還是需要訓練的,并非一朝一夕能夠實現。
參與觀察的研究方法,看似簡單,容易操作。但它需要一定的設施設備,還需要與被觀察對象的深度溝通,贏得他們的信任,并與他們較長時間的相處。這對于處于畢業季、人心惶惶、涉世未深的大學生來說,操作起來就較為困難。
值得注意的是,近一成的畢業論文研究方法不明。也就是說,從網上拼湊一些資料,沒有做深入的鑒別,沒有做深入的分析,就得出一些看似“合理的”結論,仍是一部分大學生撰寫畢業論文的廣場做法。如果畢業論文體現不出“論”,說服力也就大打折扣。態度不端正是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學校相關部門把關不嚴也會助長這種風氣。
四、結論與建議
1.結論
案例研究法、定量研究中的實證研究法和調查法是市場營銷專業本科畢業論文中較多使用的方法,而描述性研究方法、定性研究中的訪談法、對比研究法和參與觀察法,定量研究中的實驗法在畢業論文的寫作中較少使用。
造成市場營銷專業本科畢業論文不同研究方法使用差異的原因,一方面是與不同研究方法的特點、條件和難易程度有關的,另一方面是與當前高校對本科生科研的重視程度、本科生的科研氛圍有關的。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是與大學生對待撰寫畢業論文的態度和投入程度有關的。
2.建議
(1)進一步營造高校本科生科研氛圍
本科生是高校的主體。本科生科研是高校科研工作的基石。具備了良好科研能力的本科生是更高層人才的前提。高校要加強對本科生科研氛圍的營造,鼓勵學術研究,講究大膽創新。特別是要把“畢業論文寫作”當成一門必修課,在大二下學期,或大三上學期開設。盡量讓每一個本科生都懂得如何撰寫學術論文。同時,要嚴把畢業論文的質量關,不讓學生渾水摸魚。要降低畢業論文的過關率,迫使學生高度重視畢業論文的寫作。把畢業論文撰寫當成本科生畢業前的一項重要業務活動來看待,與學分掛鉤,與學位掛鉤,與畢業證掛鉤。
畢業論文畢業論文: 畢業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運用所學得的知識分析和解決本門學科某1問題而寫成的學術性論文. 畢業論文是高等院校畢業生提交的1份有1定的學術價值的文章。它是大學生完成學業的標志性作業,是對學習成果的綜合性總結和檢閱,是大學生從事科學研究的最初嘗試,是在教師指導下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的文字記錄,也是檢驗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基本能力的1份綜合答卷。
畢業論文從文體上看,歸屬于議論文中學術論文的種類。所謂議論文,它是1種證明白已觀點正確的文章。它包括政論、文論、雜論在內的1切證明事理的文章,或說理、或評論、或辯駁、或疏證,以達到明辨是非,解除疑惑、綜陳大義,駁斥謬誤等等目的。畢業論文就其內容來講,1種是解決學科中某1問題的,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加以回答;1種是只提出學科中某1問題,綜合別人已有的結論,指明進1步探討的方向;再1種是對所提出的學科中某1問題,用自己的研究成果,給予部分的回答。畢業論文注重對客觀事物作理性分橋,指出其本質,提出個人的學術見解和解決某1問題的方法和意見。畢業論文就其形式來講,具有議論文所共有的1般屬性特征,即論點、論據、論證是文章構成的3大要素。文章主要以邏輯思維的方式為展開的依據,強調在事實的基礎上,展示嚴謹的推理過程,得出令人信服的科學結論。
畢業論文雖屬學術論文中的1種,但和學術論文相比,又有自己的特點:
1是指導性。畢業論文是在導師指導下獨立完成的科學研究成果。畢業論文作為大學畢業前的最后1次作業,離不開教師的幫助和指導。對于如何進行科學研究,如何撰寫論文等等,教師都要給予具體的方法論指導。在學生寫作畢業論文的過程中,教師要啟發引導學生獨立進行工作,注意發揮學生的主動創造精神,幫助學生最后確定題目,指定參考文獻和調查線索,審定論文提綱,解答疑難問題,指導學生修改論文初稿,等等。學生為了寫好畢業論文,必須主動地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刻苦鉆研,獨立完成畢業論文的寫作任務。(論文、秘書第1網站)
2是習作性。根據教學計劃的規定,在大學階段的前期,學生要集中精力學好本學科的基礎理論、專門知識和基本技能;在大學的最后1個學期,學生要集中精力寫好畢業論文。學好專業知識和寫好畢業論文是統1的,專業基礎知識的學習為寫作畢業論文打下堅實的基礎;畢業論文的寫作是對所學專業基礎知識的運用和深化。大學生撰寫畢業論文就是運用已有的專業基礎知識,獨立進行科學研究活動,分析和解決1個理論問題或實際問題,把知識轉化為能力的實際訓練。寫作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具有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將來作為專業人員寫學術論好準備,它實際上是1種習作性的學術論文。
關鍵詞: 體育英語教學 實證研究 研究方法 研究主題
1.問題提出
目前有關體育英語教學的研究正在成為相關專家、研究人員關注的熱點,越來越多的體育科研論文對體育英語教學的相關概念、基礎理論、研究內容、研究難點、問題對策、研究方法等做了許多前瞻性的、獨創性的探索。有學者認為,體育科學,尤其是體育社會學的研究方法與其他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并無二致,在實證研究與反實證研究之間,不應簡單地進行調查、問卷、統計數據,而應在實證的基礎之上,運用邏輯主義方法,對基本理論進行判斷和推理[1]。也有學者從宏觀的角度出發,對整個體育科學研究現狀做出分析,選取我國1999-2004年度體育方面具有代表性的論文作為分析樣本數據,對我國體育科學的體系內部結構、研究的“社會化”傾向、所運用的研究方法及論證方式四個方面展開分析。在體育科學研究方法方面,得出體育科學研究論文運用定量方法較少的結論[2]。另有學者從微觀的角度出發,專門分析了我國藝術體操科研現狀[3]。
綜上所述,研究方法的探討正成為體育科學研究領域的熱點。盡管體育英語教學研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對于體育英語教學研究來說,還有許多欠缺的地方,沒有形成規范的、科學的研究方法與研究內容。
2.統計分析
本文以中國知網期刊全文數據庫(http:///Grid20/Navigator.aspx?ID=1)為檢索對象,第一次檢索以“體育”為篇名,匹配選擇“精確”,檢索時間跨度為1979―2014,再在以“體育”為篇名的搜索結果中進行第二次檢索,以“英語”為篇名,最后得出相關論文112篇。第二次檢索,首先以“英語”為篇名,再在搜索結果中以“體育”為篇名進行檢索,其他搜索各項與第一次檢索相同,最后搜索結果是同樣的112篇論文。盡管112篇論文的篇名中都包含“體育”和“英語”字樣,但經筆者甄別,剔除一些關于《中學體育課堂英語名詞活用》、《英語自考》之類的非學術論文,最后確定87篇為分析樣本總量。
2.1時間分布
在所有統計的樣本中,最早有關體育英語教學研究的學術于1987年。如果以2003年教育部啟動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評估工作為分界點,那么在2003―2014年間的學術論文數量為57篇,占總樣本數的66%;2003年以前的學術論文數量為30篇,占總樣本數的34%。
數據顯示,以2003年為分界點,在教育部啟動為提高英語專業辦學水平和教學質量的工作之后,很多體育院校紛紛開設了體育英語專業,有關體育英語教學研究論文數量越來越多。與經驗判斷相一致,這表明體育英語教學研究在我國逐漸受到重視,而且有越來越多的人在關注、研究這一體育科學研究的熱點領域。
2.2論文作者單位類型、專業
本文將總樣本87篇有關體育英語教學的論文的作者單位分為兩類:第一類是專業體育院校;第二類是非專業體育院校(包括各類綜合性高等學校中的體育院系、社會科研單位及其他)。其中,對專業體育院校的論文作者又可分為三類:一是英語專業研究;二是體育專業研究;三是不清楚(文章沒有標識)。經統計,有58篇論文作者來自專業體育院校,占論文總數的66.7%,其中作者從事英語教學研究的論文為40篇,占論文總數的46%,將近占據了體育英語教學研究的半壁江山。有29篇論文作者來自非專業體育院校,占論文總數的33.3%。這說明,目前我國體育英語教學研究的主陣地是在專業體育院校中從事外語教學工作的教研人員。因為在專業體育院校中,從事英語教學工作必須面對學習體育各專業的學生。這部分學生給人們的普遍印象是文化課成績較差,活潑好動,英語成績難以提高。所以研究他們的學習環境、學習特點,提高英語教學成績成了在專業體育院校從事英語教學工作教研人員的一個重要課題。進行體育英語教學研究的另一個重要群體是來自非專業體育院校從事英語教學工作的教研人員,他們結合自身較強的英語專業背景,對體育專業學生學習英語進行研究。
2.3研究主題分類
從87篇總樣本中的研究主題分析,可以發現體育與英語相結合,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有關于體育專業學生的大學公共英語教學,一般主要研究體育院校或綜合大學體育專業學生的大學英語教學現狀、問題、難點及對策分析。典型代表如《綜合性大學藝術體育類學生英語教學現狀與啟示》、《體育院校英語教學模式的改革與探索》等。這類研究主題的論文數量共有80篇,占論文總數的92%。第二,有關于體育院校專業課程的英語教學,研究此類問題的作者主要認為大學英語僅僅是體育專業學生的英語學習的基礎階段,而體育專業英語教學是使學生從英語基礎階段過渡到專業階段的必經環節,使其順利閱讀體育專業英文資料。該類研究主題的論文數為4篇,占論文總數的4.6%。第三,第三類文章是有關于體育英語專業(或英語專業體育外事方向)設置等問題的探討。典型代表如上海體育學院的吳貽剛對體育學院英語專業辦學定位與課程設置等問題的分析。該類研究主題只有3篇,占論文總數的3.4%。
由此可知,體育英語教學論文研究主題分布不均勻。現在很多專業體育院校和非專業體育院校因我國體育對外交往的大好形勢,紛紛開設了體育英語專業(或英語專業體育外事方向)。到目前為止,我國至少有30多所高校開設了體育英語專業。作為一個新開設的專業,應該理論先行,理應有很多的學術論文百家爭鳴。但從論文統計數據得出,目前對體育英語專業的課程設置、專業定位、培養方法等進行探討的論文只有4篇,即使加上3篇研究體育專業課程英語教學的論文,也只有7篇,不到論文總數的8%。
2.4研究類型分析
按社會學家詹姆斯?S?科爾曼的說法,所謂“理論研究”,是指建立旨在一種理論體系(或概念體系)但又不以經驗資料加以驗證的研究[4]。這里,我們按科爾曼教授的理論,把對體育英語教學研究分為理論研究(規范分析)與經驗研究。理論研究主要探討體育英語教學的基本概念、原則、理論、范疇等研究;體育英語教學的經驗研究主要是指那些經過實地調查、個案分析、問卷調查、實際觀察等方法而得出的可以直接指導、規范體育英語教學活動和關系的經驗研究,這類研究不作純理論上的邏輯分析。
從檢索結果看,有58篇論文采用規范研究方法,占論文總數的66.7%;有29篇論文采用經驗研究方法,占論文總數的33.3%。采用規范分析、邏輯分析方法研究的論文篇數比采用經驗研究、應用研究方法的論文篇數多出29篇,說明體育英語教學的規范研究遠遠多于經驗的應用研究。
2.5研究的規范性
一般地,科學的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包含四個基本階段程序,本文從這四個方面對體育英語教學論文的規范性進行研究:一是是否有理論預設(或稱理論假設);二是是否有明確的問題意識,即有沒有提出需要加以論證或驗證的問題;三是是否有對相關現存的文獻加以評論;四是文獻引用情況。
從研究的規范性所設定的四個指標來看,沒有理論預設,沒有文獻評論,但有明確問題的論文占據了大部分,它們分別占有論文總數的91%、92%、94%。這些數據說明,在體育英語教學研究中,從問題或假設提出到論證檢驗、形成、發展過程中,還存在關鍵環節嚴重缺損。論文研究的規范性是一個值得重視的問題。至于是否有文獻引用,有25%的論文沒有文獻引用,在某種程度上,沒有文獻引用,容易導致重復研究,沒有文獻評論,難以提出獨創性問題見解。
2.6經驗研究方法的具體運用
從統計87篇總樣本看,主要的經驗研究方法有:參與觀察、普遍調查、局部調查、個案調查、問卷調查、非隨機調查、隨機調查、文獻收集。采用以上8種具體的經驗研究方法的學術論文共有29篇,其中采用普遍調查與非隨機調查方法研究的學術論文共有6篇,而采用局部調查研究方法的學術論文有17篇,占總數的59%。這說明采用普遍調查的研究方法受到很大的局限。因為要進行普遍、廣范圍的調查,需要較多的經費支持,而這又是很多研究者、研究機構面臨的難題。采用局部調查的論文中,大部分把調查的對象限定在一個班級、一個年級、一個學校,跨學校、跨省之間的調查很少開展。如果普遍調查沒有人力、財力的支持難以開展,那也可以理解。但沒有論文采用既省錢又省力的個案調查方法,這確實是體育英語教學研究的一個誤區。
3.結論建議
從上文數據可以看出,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增強,對外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的體育事業發展正在逐步走向世界。特別是2008年奧運會的舉辦,使得體育領域對于英語人才的需求與日俱增,環境的變化要求體育英語教學越來越受到教師、學生、社會用人單位的重視。如何培養高素質的體育英語人才,就理所當然地成為目前體育院校和高校體育專業教研人員關注的熱點。
但在體育英語教學研究中,還有很多亟待完善的地方。如研究者偏重于規范研究,而較少采用經驗研究,論文研究不規范,不能遵循科學的研究程序。如缺少研究的理論預設,相關研究問題理論綜述、評價較少,這就容易導致研究者相互重復同一個問題。經驗研究手段單一,不能充分運用多種經驗研究方法全面、廣泛的開展研究。
筆者認為,體育英語教學,要從規范研究到經驗研究、從宏觀研究到微觀研究、從靜態研究到動態研究,力爭形成一個較為完整的體育英語教學方法論體系,首先必須進行方法論上的補課。如開展普及性訓練和方法論討論。其次,像《體育科學》等專業核心刊物要發揮專業示范導向作用,倡導刊發論文的規范性。最后,組織編寫、翻譯相關體育科學方法論方面的著作和教材。
參考文獻:
[1]張洪潭.體育基本理路研究[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252-257.
[2]李建軍.關于我國體育科學研究現狀的分析[J].廣東教育學院學報,2012,(01).
1.1數據來源
為了盡可能全面地覆蓋資源科學的研究內容,選擇對國內文獻收錄數量比較全且能全面揭示文獻間引證關系的CNKI引文數據庫作為數據來源,利用文獻計量學方法分別從論文機構分布、期刊分布、學科分布、基金資助等多個方面進行研究統計,并對高頻關鍵詞排列出名次,研究各高頻關鍵詞之間的內在關系,得出近年來我國資源科學的研究態勢。
1.2數據年限
對一個學科的研究進展評述需要一定的時間維度來展示,根據資源科學的學科特點,將數據的年限范圍設置在2010—2014年的近5a時間內。
1.3數據篩選
通過對專家的訪談,獲得了專家推薦的資源科學典型期刊26種(表1),同時結合中國期刊網《中國學術期刊影響因子年報(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2014年)以及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的《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核心版)》(2014年)中的影響因子情況,對這26種典型期刊內容進行對比分析,以此了解資源科學的學科進展等信息。在CNKI引文數據庫中對選擇的資源科學類26種典型期刊按指定年限2010—2014年進行檢索,檢出了具有引用文獻的數據16294條。這些文獻的總被引頻次為107057次,總他引次數為99275次,篇均被引頻次為6.57次,篇均他引頻次為6.09次。因此,選擇被引頻次≥6的文獻作為研究對象,共檢到數據5751條,以此作為本研究的數據基礎。
1.4分析方法和工具
本文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有文獻計量法、對比分析法與內容分析法。通過對篩選出來的數據進行分析,如實地反映資源科學研究的進展狀況。本文利用TDA及Excel軟件對數據進行清洗處理,將數據結果進行比較分析和可視化展現。
2結果與分析
2.1論文機構分布
通過對不同機構發表文獻的引文排序和分析,得到目前在國內資源科學類論文中排名前10位的高影響力機構(表2)。可以看出,機構排名在第一位的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其文獻的被引頻次是排名第二位的陜西師范大學的1.98倍。說明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在資源科學領域發表的高質量論文較多。
2.2期刊分析
期刊是科研人員展示其研究成果與創新思路并進行交流的最佳平臺。高質量的期刊可以反映一個學科領域的高水平研究成果,并引領學科的發展方向。通過對期刊影響因子、被引文獻量、篇均被引頻次進行反復的比較排序,得到資源科學領域的TOP10期刊,并按照期刊影響因子對這10種高品質期刊進行排序(表3)。顯然,影響因子排在前三的有《自然資源學報》、《資源科學》和《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篇均被引頻次排在前三的有《資源科學》、《自然資源學報》和《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本文還從高被引論文的角度對資源科學領域的高品質期刊進行分析(表4)。結果發現,被引頻次排在前三位的論文分別發表在《資源科學》、《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和《自然資源學報》3個期刊上;排名前10位的高被引論文分布最多的期刊分別是《資源科學》、《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和《自然資源學報》。由此得出這樣的結論,《自然資源學報》、《資源科學》和《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3個期刊在國內資源科學領域起著展示學科前沿動態、引領學科發展的作用。
2.3資助基金來源分布
根據對CNKI數據庫來源期刊文獻基金資助情況的統計分析,本文獲得了目前資助資源科學研究排名前10位的資助基金,分別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基金、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國家科技攻關計劃、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高等學校博士學科點專項科研基金、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調查項目經費、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其中排在前三位的基金占基金總數的23.63%,為資源科學領域主要的資助力量。這3個基金重點資助的學科領域分布情況見表5。這一研究成果對科研人員申請研究項目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2.4學科領域分布
根據CNKI的學科分類體系,本文對被引頻次在10次以上的文獻進行學科分類,共涉及學科71個,其中文獻量排在前10位的學科有:農業經濟、環境科學與資源利用、宏觀經濟管理與可持續發展、資源科學、工業經濟、地質學、旅游、礦業工程、水利水電工程、農業基礎科學。并根據學科文獻所占比例繪制出各學科的比重圖(圖1)。
2.5關鍵詞分析
關鍵詞是為了文獻標引方便而從學術論文中或外選擇出來用以表示全文主題內容信息款目的單詞和術語,是未規范的自然語詞。關鍵詞是論文主要內容的概括。一個關鍵詞出現的頻次是指附有該關鍵詞的學術論文的數量,該關鍵詞出現的頻次越高,相關的研究成果數越多,研究內容的集中性就越強。本文利用TDA分析工具對2010—2014年26種資源科學領域典型期刊引用文獻的關鍵詞進行整理分析,以此來反映資源科學領域的研究熱點,得到了使用頻次較高的100個關鍵詞。圖2顯示了使用頻次排在前15位的關鍵詞分別為:國土資源、地理信息系統(GIS)、氣候變化、土地利用、中國、可持續發展、遙感、建設用地、影響因素、對策、評價、礦產資源、水資源、經濟增長、主成分分析。關于國土資源的研究內容引用頻次最高,達到400次以上,集中性最強。引用頻次在200~300次之間的關鍵詞是地理信息系統(GIS)、氣候變化、土地利用、中國。我們知道,影響因素、評價、經濟增長、可持續發展等是資源科學內容體系中的指標測度。地理信息系統(GIS)、遙感、主成分分析、聚類分析、對策是資源科學研究的分析方法。國土資源、氣候變化、土地利用、建設用地、礦產資源、水資源等是資源科學的研究對象。中國是資源科學的研究范圍。這些都是資源科學內容體系中的主要部分,理應為資源科學研究的熱點與核心。
科學論文是對科學領域的現象進行研究并描述科學研究成果的文章,它記載科學工作者探索未知的過程,反映科研工作的水平和價值,也是科學家之間進行學術交流的文字記錄。
醫學的任務在于認識疾病,掌握疾病發生、發展的過程和規律,尋找防治疾病的有效措施,增進健康和延年益壽。醫學科學論文是醫學工作者在醫學科學實驗或臨床實踐過程中的經驗總結。
一、醫學論文的性質、特征和要求
科學論文的特征是由科學研究的性質所決定。科學研究的本質是創造和無止境地探索未知的過程。
它的顯著特征是①系統性②客觀性③繼承和創造性
醫學研究的基本程序:
問題的提出—假說的形成—假說的驗證—現象事實資料的收集分析—結論的得出—形成科學論文
論文的形成也是科學研究基本程序的描述、概括和反映。
論文的特征是:1、高度的科學性
2、嚴密的邏輯性
3、語言文字的準確、客觀、概括性
4、理論性(由感性上升至理性)
5、規范性
二、醫學論文的類別
1、按專業性質分:
醫學論文:A、基礎醫學論文(方法、結果、討論(結論))
B、臨床醫學論文(臨床經驗體會、臨床總結報告、專題研究總結、新技術新方法報道、病例分析、病例報告、病案討論)
2、按研究性質分:A、探索性研究
B、發展性研究
3、按科研手段分:A、調查性研究課題
B、觀察性研究課題
C、實驗性研究課題
D、總結經驗性研究課題
E、整理資料性研究課題
4、按功用分:A、學術論文
B、學位論文:學士論文5000~10000字,反映作者學識水平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碩士論文1~5萬字
博士論文>5萬字
碩士論文的要求:
①反映著者專一專業的知識廣度和深度
②反映著者已能獨立從事該專業的研究工作
③有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并有新見解
④對該專業的學術水平的提高有推動作用
博士論文的要求:
①對某學科某領域有深入廣博的學識
②能對某學科提出創造性的見解
③對該學科的研究水平有重大突破和重要推動作用
④能獨立選擇具有創造力的研究方向,并能開辟新的研究領域
三、醫學科學論文的體裁
1、論著性
2、學術討論性
3、綜述性
4、交流性
5、評論性
四、醫學科學論文的評估
1、內容的獨創性
2、資料的正確性
3、結果的確證性創新、求是、達理
4、成果的應用性
5、文章的可讀性
五、醫學論文的基本格式和規范要求
㈠標題(題目)
要求:1、能揭示論文精髓(研究目的、對象、指標、效果)
2、簡明、醒目、新穎、準確、生動、富有吸引力
3、<20個字,盡量不設副標題,需要時用破折號分開
4、縮寫和原形不宜同時出現。10以下用漢字,11以上用阿拉伯數字(十二指腸除外)
㈡署名
作用:1、成果的歸屬
2、文責的歸屬
要求:1、單位左側,姓名右側
2、個人成果屬個人姓名,集體成果按貢獻大小排序
3、著者工作單位一般只列出單一作者,余可作腳注
4、確認他人幫助可用致謝
㈢目錄:對長篇論文而言,起提供作用,供讀者了解論文內容梗概及各論點之間的聯系。
㈣提要(摘要)
要求:1、字數250~500字左右
2、內容包括:本課題的研究原由、目的、范圍和重要性;研究內容和方法;突出成果和成果的價值和意義;闡明結論(結論的提出有三次:提要、前言、討論)通過閱讀提要可獲得本文的概念、論點、準確數據和基本結論
3、文字簡明扼要,獨立完整
4、忠實原文,不加評論,不與其它研究工作對比關鍵詞:不超過5個,列于摘要之后
㈤引言(前言、導言、序論)是論文的開頭、總綱,扼要點破論文的主要內容
要求:1、內容包括:論文的主題、目的和范圍、課題研究的背景和起點,闡明本課題希望解決的問題及意義
2、防止“夜郎自大”和“過度謙虛”
㈥材料與方法是論文的一個重要內容,主要說明試驗和觀察所使用的材料方法、研究過程、測試方法,以便重復驗證和估計其可靠性。
要求:內容包括:實驗裝置、實驗方法、實驗和觀察所用的材料和研究的基本過程,可借助圖表、實物照片來表示。
㈦結果——主要陳述實驗和觀察到的事實結果
要求:1、客觀、可靠、準確
2、不要主觀臆測,任意取舍
3、主要是擺事實,不必分析評論、評價
4、必要是用統計圖表、實物照片幫助陳述事實結果
㈧討論—根據“結果”提供的事實,探討主題的一種研究方式
內容要求:1、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判斷,估計結果的正確性,評價其意義,從感性認識提高到理性認識。
2、與前人的工作聯系起來,比較其異同,解釋其因果關系或提出自己觀點和建議。
3、指出結果的理論意義及大小,應用價值如何
4、實驗過程有何經驗教訓,尚待解決的問題及今后進一步研究方向。
5、引用文獻要注明出處,避免與自己的結果混為一談。
6、避免主觀臆測,自圓其說。對結果進行深入廣泛的分析和綜合,提高對結果的認識,為結論提供理論依據。
㈨結論(小結)說明論文闡述的主要發現所能說明的理論認識,是全文的概括和總結。
要求:1、同研究目的保持一致與前面提出的問題前后呼應
2、把討論分析得出的認識,以簡明扼要的論點形成表達出來,結論應能概括研究工作的主要內容和結果
3、討論中引用和涉及的材料只作旁證,不能作為結論的依據
4、要客觀科學準確簡練地使用文字,避免籠統,過寬過窄的斷言
㈩致謝
[十一]參考文獻——列在論文末尾’’用溫哥華格式
1、期刊參考文獻格式:
著者文題刊名出版年卷(期)及頁碼
孔詳彬偽石蒜堿抗癌作用原理的探討癌癥1988;2(3):144~145HuthE.Newformsforreferences.BrMedJ1979;1(6):1697-8
2、圖書參考文獻格式:
著者書名版次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頁碼
齊順貞主編實用外科診療技術第1版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2:1741DavenportHW.Adigestofdigestion.2nded.Chicago:YearBookMedicalPublishers’’1978:123-5
[十二]附錄
1、實驗中獲得的大量第一手資料由于正文篇幅關系無法列入,又有旁證價值
2、論文已完成后,發現有新材料或遺漏材料必須補充
[十三]外文摘要及英文關鍵詞
1、英文文題
2、作者姓名和單位
3、摘要內容
一、參評對象
以北京地區廣大中小學教師為主。歡迎其他地區關心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專家、學者和老師參加。單位和個人均可報名。
網上報名網址:心理健康網省略,進入首頁后在左側選擇“‘健康杯’評選系統”。
二、時間安排
1.優秀論文提交時間:2009年9月10日至2009年11月10日。
2.優秀論文評選時間:2009年11月、12月。
3.研討交流及頒獎活動:2010年1月(北京,時間地點待定)。
三、活動說明
1.本次論文征集活動不收取任何費用。老師自愿參加。
2.主辦方將選擇工作認真、責任心強、有心理健康教育經驗的專家、優秀教師組成論文評審委員會。評審委員會將嚴格把關,客觀公正,確保獲獎成果的質量。堅持三審制度,評審出一、二、三等獎優秀論文。
3.論文形式包括:經驗總結、咨詢輔導案例、活動設計、調查研究、教育教學感悟、理論研究等。
4.論文以作者原創為主,注重實踐探索和理性思考,突出個人特點和區域特色,反映心理健康教育的學科特質和時代要求。抄襲文章不予參評。論文字數在4000字到5000字之間,內容簡介100字左右,關鍵詞3~4個。
5.請作者詳細注明單位名稱、通訊地址、姓名、職稱、聯系方式。
四、參評要求
1.論文征選形式。為保護環境,節約紙張,提高效率,此次論文征集活動采取網上提交方式進行。請進入心理健康網:省略,進入首頁后在左側點擊“健康杯”評選系統,進行注冊投稿。網上提交成功以后,會顯示“您已成功投稿”。不要再寄文章的紙稿。
注冊投稿步驟請見心理健康網“雜志快訊”和“健康杯”欄目的《“健康杯”活動網上投稿步驟》。
2.嚴禁抄襲別人的作品,嚴禁從網上下載文章進行投稿。
五、評選結果
1.獲獎名單將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雜志上公布。
2.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和《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雜志社向獲獎者頒發獲獎證書。
3.主辦方將另行組織專題研討交流培訓活動(通知另發),并向論文獲獎者頒發證書。同時,對心理健康教育優秀課例和實踐活動案例獲獎者進行頒獎。
4.省略
投訴電郵:chen.rainbow.省略
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
研究生讀書的特點和要求
(一)研究生讀書要有讀書計劃
研究生讀書計劃包括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專業讀書計劃。研究生專業培養方案管著研究生三年的讀書計劃。第二個層次:研究方向讀書計劃。研究生入學就有專業方向,專業方向對研究生從事科研工作來講畢竟太大,還要細化為自己的研究方向。研究生在第二個學期至遲在第三個學期要盡快在導師指導下確定自己的研究方向。研究生要在專業培養方案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需要擬訂研究方向的讀書計劃。第三個層次:學位論文的科研讀書計劃。在初步完成研究方向讀書計劃,有了創新觀點的基礎上,將研究方向細化為學位論文的選題,進而確定自己學位論文的科研讀書計劃。導師怎樣指導研究生?首先就是指導研究生制定這三個層次的讀書計劃。所以,研究生讀書首先要有讀書計劃,而且必須完成這個讀書計劃。
(二)研究生讀書要史、著、論相結合
研究生讀書,書目的選擇,計劃的擬定,必須史、著、論相結合。
"史"就是每個專業、每個研究方向甚至每個選題的學說史。研究生研究、做學問必須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也就是站在前人知識積淀的基礎上,向歷史學習。每個專業必須搞懂本專業學術史。有史的基礎,選題、論文才能變得厚實起來。
"著"指的是古今中外關于這個專業、這個研究方向、這個選題的經典著作、文獻。經典著作就是可以稱為大家、名家的著作、文獻。讀經典名著,掌握第一手資料是研究生讀書的基本功。研究生掌握了原著、文獻,就知道教材內容的出處、來龍去脈,即源頭所在,這樣研究生就可以在更高的層次上去駕御教材,理解和講授教材。經典著作與史是什么關系?如果把"史"比作一個常青的"藤",那么經典著作就是在"藤"上結的一個又一個的"瓜"。掌握了史來讀名著,就好比"順藤摸瓜",順著史的線索去讀不同時代不同名家的著作。
"論"就是學術論文。研究生怎樣掌握學術動態、學術前沿?就是通過不斷發展著的學術論文掌握學術動態。研究生要學會看學術論文,堅持看新雜志、新論文,一周10篇左右,養成習慣,這樣知識就永遠不會過時,就能把握這個專業、研究方向、選題的學科動態和理論前沿。有經驗的導師制定研究生培養方案、課程培養方案,所開課程和書目,就包括史、著、論這三個方面。我們學會了這個方法,按照史、著、論相結合去讀書、做學問,由舊專業向新專業擴展,由已知領域向未知領域推進,功底就扎實。就可以避免時下有的青年教師拿一本教材就去開新課誤人子弟的做法。
(三)研究生讀書要瀏覽、泛讀、精讀相結合
研究生讀書,無論哪一個層次的讀書計劃,都必須完成。沒有數量就沒有質量。一般要求研究生平均每周要讀500頁書。這么多的書在這么短的時間內怎樣讀好、怎樣讀完?可以采取瀏覽、泛讀、精讀相結合的方法。
瀏覽就像是看報紙一樣大標題翻一下,了解著作的書名、目錄、提要、前言、后記、大體綱要,或者論文的標題、內容摘要,知道著作、論文講的是什么。瀏覽主要就是博覽群書,涉獵要寬,沙里淘金,精選出進一步泛讀、精讀的著作或論文。特別是學文科的更要重視瀏覽。泛讀比瀏覽要求要高。
泛讀就是除了了解著作的書名、目錄、提要、前言、后記、大體綱要或者論文的標題、內容摘要外,要求一頁一頁翻,一目十行。遇到不懂的、精彩的地方不要停,記下頁碼,繼續讀。這樣可以加快讀書速度。瀏覽、泛讀之所以重要,就是因為古今中外書籍雖多,但真正有價值有用的信息卻不多。這就需要通過瀏覽、泛讀,篩選有用信息。通過瀏覽、泛讀留下需要精讀的書。
精讀就是在瀏覽、泛讀的基礎上,對需要精讀的著作、論文,一字一句的字斟句酌,甚至連標點、注釋都不要錯過。精讀可分四個層面:(1)認知。做到字面讀懂,甚至可以復述,背下來;(2)理解。不僅讀懂當下所讀章節,而且可以和前后章節,甚至可以和已學的知識融會貫通,接通知識間的聯系;(3)質疑。在字面理解、融會貫通的基礎上進一步讀出了問題,提出質疑。讀書讀出問題,是科學研究的飛躍,科學哲學家波普爾就認為"科學開始于問題","科學家提出問題比解答問題更有意義"。導師要有問題意識,研究生要有問題意識。論文寫作必須樹立問題意識、問題中心。問題從哪里來?首先從讀書中來,書讀多了才有問題。當然更重要的是從實踐中、從社會調查研究中提出問題;(4)創新。有了問題,進一步讀書和調查研究尋求解決問題的答案,做出理論創新。讀書提出了問題,而且有了解決問題的方法、解決問題的答案,這樣研究就有自己的創新成果。在這個基礎上選題,做學位論文就是自己的創新。
(四)研究生讀書要與記筆記相結合
讀書筆記對于研究治學有重要意義。盡管現在有復印、電腦、網絡等現代化手段,仍然不可能完全代替筆記,而是筆記的補充。筆記大體有四種形式。
(1)索引筆記---在瀏覽、泛讀過程中隨手記下著作或論文的作者、書名、標題、雜志、出版社、年月、期數、頁碼以及用簡單幾個字概括的問題,即在哪本書或哪篇論文上講了什么問題。記索引筆記的過程就是在讀書過程中積累有用信息的過程。平時的積累可以避免使用時的手忙腳亂。
(2)摘要筆記---除了按索引筆記的要求,記下著作或論文的作者、書名、標題、雜志、出版社、年月、期數、頁碼外,還要把最重要最有用的觀點、材料一字不漏地摘抄(復印)下來。這些觀點、材料在寫論文引用時可以打上引號,規范引注。寫論文的引注材料就是從摘要筆記中來的。
(3)札記筆記---用自己的話概括所讀書或論文的基本觀點、中心思想,也可以將自己讀書的心得體會隨手記下來,少則幾個字,多則幾十個字、幾百個字。古人很重視札記,如讀書的旁批、批注等。札記筆記對文獻綜述很有用,對理論創新和寫論文也很有用,我們平時在讀書或討論中閃現的一些思想火花,稍縱即逝,如果不隨手記下來,過后再想也想不起來。
在結構化學課程教學中設置課程論文作為激勵學生學習知識和課程評價的手段。引導學生將課堂學習的結構化學理論知識應用于課程論文研究中,達到學以致用效果。論文指導過程中,注意學生創新思維模式的培育,教學的重點應放在課程論文研究的過程上,同時注意培養學生的科學道德,全面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
【關鍵詞】 結構化學 課程論文 創新思維
《結構化學》是理科院校化學專業的一門重要基礎理論專業課。這門課程以嚴謹的數學邏輯推導為基礎,建立比較抽象的理論概念,學生一般感到難學難懂。因此,學生易缺乏學習的積極性,影響到教學效果。根據結構化學教學的特點,我們在教學中,設置課程論文作為激勵學生學習知識和評價教學效果的手段。對此, 我們在教學實踐中, 在掌握學生基本學習情況的基礎上,根據本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特點,設置與教學目標和教學要求相適應的,注重理論研究和解釋實際實驗現象的課程論文題目,引導學生嘗試應用結構化學/量子化學的理論計算結果來解釋化學實驗,深入了解分子結構和理論性質,揭示其內在規律性。從而在應用理論的過程中加深對理論知識的認識,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1 設置課程論文的重要性
與其他化學專業課程不同,《結構化學》的內容主要是抽象理論,缺乏合適的配套實驗對所學理論知識進行加深、拓寬和鞏固。該門課程的對象一般是大學三年級學生,具有相當的化學專業知識。設置課程論文可以讓學生在搜尋研究對象或者范圍時,對以前專業知識進行回顧和分析,思考大學一年級以來學習的知識是否存在可以采用結構化學理論解釋的地方,引發學生對化學知識、原理和現象進行思考,在自由選擇題目范圍的情況下,激發學生的學習和研究興趣。在指導學生進行課程論文研究時,注意講述一般科學研究的方法和步驟及科學工作者所應當具備的科學道德,全面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在指導學生進行課程論文撰寫時,著重講授一般論文的寫作格式,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提高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形成一定論文寫作規范。這對于一般理工科學生尤其重要。設置的課程論文同時為四年級畢業論文研究階段所需要的邏輯思維和論文寫作打下基礎。
2 理論化學計算軟件的講授
讓學生進行課程論文研究,首先必須先教導學生使用理論化學的計算軟件,讓計算軟件成為學生進行課程論文研究的工具,所以教師本身需要對該類軟件非常熟悉,同時具備利用該類軟件進行科學研究的能力和經驗,這對教師的教學和科研能力有較高的要求。在眾多量子化學理論計算軟件中,HyperChem比較適合一般學生使用。可視化軟件使深奧的理論計算結果形象化、直觀化進行表達,讓學生好學易懂,同時操作簡單,適合用來作為課程論文研究的計算軟件。在實際教學中,我們只需要1學時就能教會學生有關HyperChem的基本操作和應用于簡單的理論計算。譚君[1]介紹了HyperChem軟件的一些使用操作和特點,這里不再重復敘述。
3 科學研究思維和步驟的指導
授之以魚不若授之以漁,所以我們在課堂上,教導學生一般的科學研究思維和步驟。課堂上以苯環上親電取代反應的定位規律作為計算例子,采用Hyperchem軟件計算各原子電荷并解釋定位規律的實驗現象。眾所周知,苯環上的取代基分為鄰對位定位基和間位定位基兩類。這里選擇了氨基和甲醛基分別作為鄰對位定位基和間位定位基兩類代表,通過計算其量子化學指數,討論其計算結果,從理論上解釋定位效應。
首先分析影響親電反應的因素。一般認為碳原子的電子云密度是主要因素,所以我們可以通過計算苯環上的碳原子電荷來解析親電反應規律。
在Hyperchem構造并以PM3分別計算氨基苯和苯甲醛,按display中的labels,選定charge項,在分子中顯示各碳原子的電荷分布。
電荷分布顯示氨基苯上鄰位和對位的C原子帶負電荷,分別為-0.191和-0.169,均大于間位C原子電荷(-0.05),所以對于氨基苯來說,親電基團會首先進攻鄰位和對位。而在苯甲醛的情況恰好相反,間位C原子電荷為最負,為-0.119。親電基團會首先進攻間位。根據上述計算結果和討論,應用原子電荷的規律變化很好地解釋了親電取代定位規則。
轉貼于 4 擬定結構化學計算題目
自由選擇題目范圍,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和研究興趣,教學中,我們設定以下方向(題目):
① 藥物分子的結構與活性關系
通過對分子的結構計算,討論結構與活性關系,尋找分子活性中心和主要影響活性的因素。
② 化學反應原理與規律解釋
以理論方法計算和解釋常見化學反應的產物與規律,如丁二烯的加成反應。
③ 分子結構與性質
計算出分子的量化指數,尋找量化指數與分子性質的關系,如HOMO、LUMO與顏色的關系。
④ 光譜的移動
研究分子結構與光譜移動的關系,如分子中的鍵長的變化直接影響紅外吸收峰的移動。
⑤ 分子的結構/構型/構象
以理論方法研究分子的結構、具體構型和構象。
⑥ 分子間的相互作用
分子間的作用一般為氫鍵和范德華作用,與化合鍵作用相比,屬于弱作用,是生物大分子主要相互作用。
5 論文指導與創新思維模式的培育
創新思維的特征是求同與求異的統一、發散與收斂思維的統一、敏銳的直覺與理論思維的統一。課程論文布置下去以后,學生在對課題的思考會有許多新的問題和新的想法,我們要鼓勵學生在對新的問題進行創新思維。安排課程討論,將學生的想法在課堂上討論,尊重學生的新想法,引導學生將課堂學習的結構化學理論知識應用于課程論文研究中。
具有獨立思考判斷能力是學生創新思維模式的主要表現。傳統教師講、學生聽的缺乏互動的教學模式已表現出許多弊端,影響了學生獨立思考和動手的素質及其能力的形成。學生自己選題,成為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判斷能力跨出的第一步,也是重要的一步。獨立開展課程論文研究,進一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判斷能力。因此,教學的重點應放在課程論文研究的過程上,而非結論。教會學生從抽象的數理推導中評選出適合個體所需的條件。同時,學生只有具備獨立的思考判斷能力和獲取知識的能力,才能在終身教育過程中面對日新月異的世界,不斷實現知識的更新[2]。
【參考文獻】
1 譚君. HyperChem 在結構化學教學中的應用. 重慶教育學院學報,2004,17(6):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