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13 10:07:5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知識管理學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文獻一、《基于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知識管理應用與研究》
[1]曹斌.企業知識管理的導入模式和要素整合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2(7)
[2]盛小平.知識管理關鍵成功因素解析[J].圖書情報工作,2009(6)
[3]黨延忠.企業知識管理[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
[4]童利忠,丁勝利,馬繼征.企業核心競爭力新論——理論與案例[M].人民郵電出版社,2006
[5]李彥華(導師:徐繼開;郭丕斌).基于知識管理的企業核心競爭力研究.中北大學碩士論文,2005
[6]陳躍飛.知識管理在企業管理中的應用.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上旬刊),2011(9)
[7]胡國芳,羅華文.知識經濟時代的企業營銷知識管理[J].改革與戰略,2011,27(1):60-62.
[8]張桂榮.知識管理在企業營銷管理中的應用研究[J].價值工程,2014(20):177,178.
[9]許暉,李巍,王梁,等.市場知識管理與營銷動態能力構建——基于天津奧的斯的案例研究[J].管理學報,2011,8(3):323-331.
[10]方園園.現代商業背景下中小企業營銷模式創新探索[J].中國市場,2014(43).
[11]李凱.企業市場營銷活動的項目化管理探究[J].中國市場,2014(43).
[12]吳慧.會展市場營銷策略[J].中國市場,2014(52).
[13]楊培.淺析企業市場營銷戰略文化創新[J].中國市場,2014(1).
[14]顏雯.高職國貿專業電子商務課程實踐研究[J].中國市場,2014(49)
[15]劉.信息管理概論第2版[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2,(02).
[16]邱均平.知識管理學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06).
[17]李興森,石勇,張玲玲等.從信息爆炸到智能知識管理[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4).
[18]陳儒,程明譯.知識管理[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二、 《知識管理在中國傳統企業中的應用研究》
[1]曹立源.知識管理在電信咨詢項目管理中的應用研究[D].北京郵電大學,2012.
[2]袁浩亮.基于客戶關系管理的A公司營銷風險管理研究[D].浙江工業大學,2012.
[3]邱楝清.試析數據挖掘技術在企業營銷管理中的應用[J].商場現代
[4]江文年.企業知識管理實戰寶典[M].人民郵電出版社,2006
[5]黃立軍.企業知識管理理論與方法[M].廈門大學出版社,2002
[6]儲節旺.知識管理概論[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7]楊靜宗.如何構建企業核心競爭力[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8]王文峰.知識型員工的激勵問題[J].現代企業,2005(4)
[9]李映霞.技術密集型企業知識管理的難點與對策[J].集團經濟研究,2007(1):131-132.
[10]鄭雙怡.論我國高新技術制造業企業知識管理系統的構建[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3):109-112.
[11]陳偉,張旭梅,但斌,李俊.面向知識密集型企業的崗位知識管理系統研究與應用[J].信息資源管理學報,2011(1):72-77.
關鍵詞:知識管理 網絡課程 視盤技術
目前的網絡課程設計中,普遍存在著如:課本知識或黑板簡單的搬家;教師只注重顯性知識,忽視了一些難以用語言表達的隱性知識;對知識的建構并不理想等缺乏有效的知識管理的問題。因此我們將知識管理的理念引入到網絡課程的制作中來,希望網絡課程不僅是網絡教學資源的載體,而且能夠形成一個可以對知識進行高效管理的模塊
一、促進知識管理的網絡課程的設計原則
(一)知識積累共享原則
通過記錄許多教師、學生獨有的思維方式和學習策略,進行集體智慧的積累,并使知識在學生之間進行共享和推廣。
(二)合作互動原則
成員的交流有助于取長補短,更積極地參與學習過程,提高學習質量。在設計網絡課程的時候,除提供有助于師生交互的工具外,還要運用一定的策略引導學生參與。
(三)重視隱性知識傳遞的原則
可以通過創設一定的情境來傳遞隱性知識,這樣學生就可以利用原有知識結構中的經驗去分析和理解新知識,從而在新舊知識之間建立起聯系。
二、促進知識管理網絡課程系統結構的設計
根據知識管理理論,將網絡課程的分為多個功能模塊,主要有知識傳遞模塊、知識交流模塊、知識積累共享模塊和知識反饋模塊,具體結構如圖1。
(一)知識傳遞模塊
課程簡介部分,對課程的情況作了簡單介紹。包括教學計劃和對課程的學習理念的介紹。這樣有利于學習者對網絡課程做出一個整體的把握,盡快地進入網絡學習的狀態。
教師簡介部分,對授課教師基本信息、教學情況、科學研究、學術成績等進行介紹。
開始學習部分,是對課程內容的呈現網頁。該網頁集中體現對網絡課程的教學設計并集中表現學習內容的呈現。
學習資源部分。在這個部分里,為學習者提供豐富的課程相關的資源,包括論文資源,網站資源、視頻資源等等,擴展了學習者的視野,豐富了學習者的知識層次。
(二)知識交流模塊
討論交流部分,是網絡課程的特色,也是集中體現高級交互的一個部分。我們以網絡課程《視盤技術》為例進行分析。在其討論交流部分中,采用BBSXP的后臺技術,在前臺分幽默笑話、學習公社、主題討論、心靈驛站四大塊供學習者在此展開討論。學習公社里提供了“王老師在線”,使教師和學生實現零距離接觸,提高學習者學習興趣。主題討論則提供給學習者一個對各個章節進行學習、討論的平臺。在心靈驛站里,學習者可以發表自己對學習、生活的態度。該模塊是使學生充分參加交流,實現虛擬學習社區的一個模塊,也是知識管理視角下的網絡課程建設的核心部分。在這里通過學習者對問題的闡述和表達,在提高學習者的文字表達能力同時,促進了知識的深層理解。
在智能答疑系統中,學生可以提出問題,可以看到教師對自己問題的回復,同時也能看到其他的問題和回復。
通過知識交流,可以促進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甚至是學生與家長、家長與教師之間的深層次的對話,以達到隱性知識的傳遞。隨著學習的進一步開展,我們還可以建立學習社區,促進學生之間持續性的深度的對話,從而有效促進不同類型知識的傳遞與共享。
(三)知識積累共享模塊
如網絡課程《視盤技術》的個人書桌部分,學習者在這里可以發表個人作品、書寫個人Blog,本部分為實現學習者個人知識管理而設。學習者將自己認為重要的信息,進行組織和集中,使其成為學習者知識基礎的一部分,這同時也是將知識進行積累的過程。希望通過個人書桌的功能使學習者初步掌握對自己個人知識管理的方法,以增強個人管理知識的能力,促進學習者進行個人知識積累。個人書桌部分界面如圖2。
學習筆記部分,提供寫、看、建、查等功能。學習者可以方便地寫學習筆記,可以查看別人的筆記,可以在原筆記(自己的或者別人的)的基礎上重新建立筆記(系統將自動記錄筆記之間的母子關系),也可以對筆記進行查詢。注意這里的筆記不僅是我們傳統意義上的學習筆記,還包括學習者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學習者對問題的解釋,學習者自己的理論和觀點等。
電子學檔部分。電子學檔記錄的內容可以是網絡課程的學習心得、學習計劃、疑難問題,也可以是與課程無關的其他有意義學習體會等。形式包括學習者自身的創作內容、資源的鏈接、文檔, 圖片、聲音或視頻文件,其中可以有對于這些內容的其他人所做出的評論或評價信息,由此實現交流合作。
以上是對知識積累共享模塊的介紹。在這個模塊中,我們將學習者的知識進行積累,形成一個知識庫。知識庫除了包括學習者學習的內容,還包括學習者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學習的方法和學習心得。而且這個知識庫是一個動態的,可以隨時進行更新和擴展,適時地記錄學習者特有的解決問題的方法,使挖掘到的學生的隱性知識成為共享的知識。
(四)知識反饋模塊
包括作業提交系統和電子學擋。學習者可以提交教師布置的作業,而教師可以集中批改并集中作業評價意見,這樣就形成了相對集中的問題資源庫,可供后續學習使用。
電子學檔中教師可以了解學習者的學習進度,學習的效果和學習者對學習內容的掌握和應用情況。掌握了這些信息,教師可以隨時變換教學手段和方式,及時調整學習策略與進度。
三、結束語
知識管理積累、共享、協作、交互、創新以及將隱性知識顯性化等理念對網絡課程的開發與實踐有重要的指導作用。而將知識管理運用于網絡課程的研究還不夠深入,尤其是缺乏實證性的研究及結果,但是隨著研究的進一步深入,知識管理理論對網絡課程的設計必將產生重大影響。
參考文獻:
[1]鐘啟泉.現代課程論[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2]徐崢,陳庚,袁希嵐.網絡課程的現狀和發展趨勢[J].中國遠程教育.
[3]楊鶴林.個人知識管理理論與實施研究[D]:[碩士學位論文].廣州:華南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2005.
[4]張潤彤等.知識管理學[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02.10.
[5]樊治平等.知識管理研究[M].沈陽:東北大學出版社,2003.22.
論文摘要:知識管理是當前一種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成為學術界和企業界研究的重要課題。文章對國內外學術界和企業界關于知識管理的理論研究和實踐研究進行了綜述和對比分析,發現國外對知識管理的研究已趨于和成熟,而國內對知識管理的認識和研究起步較晚,還處于起步和發展階段。
從人類社會開始,知識就隨著人類社會的演進而不斷積累。因此廣義地說,人類社會的發展史就是一部知識發展的歷史,一部知識管理的歷史。但是作為一種正規的商務實踐,知識從上世紀50~60年代才開始植根于受過教育的勞動力中。知識管理的本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紀50~60年代北美洲的商務實踐中。而中國對知識管理的認識和研究起步較晚。中國知識管理理論研究始于1998年。
一、國內外知識管理理論的演進
1.國外知識管理的發展狀況。知識管理作為人類的一個活動,早已存在,但是正式用“知識管理”這個詞來形容企業的知識活動過程,還得始于美國的管理大師彼得·F·德魯克。1959年,彼得·F·德魯克在其《明日的里程碑》(LandmarksofTomorrow)一書中創造了“知識工人”(knowledgeworker)這個新詞匯,他認為產業工人中出現了一種新型的勞動力階層,這些工人接受了大量的正規教育,具備獲得與應用理論和分析知識的能力。同時,德魯克在上世紀60年代還提出了知識經濟的萌芽階段。彼得·F·德魯克是公認的當代最偉大的管理宗師,也是最早提出知識社會和知識管理的人。
盡管上世紀50~60年代國外學者就已經提出“知識經濟”、“知識工人”等概念。但是國外對知識管理的深入研究和實踐,始于20世紀80年代后期。1989年美國成立了知識資產管理研究會,對知識管理專項進行深入研究;20世紀90年代初期,美國的一些咨詢公司知識非常密集,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內部知識管理活動。這一時期,國外學者寫了許多關于知識管理的論著。比如:日本的野中郁次郎(Nonaki,Ikujiro)發表了《知識創新型企業》。在該著作中,他指出:在一個“不確定”是唯一可確定之因素的經濟環境中,知識無疑是企業獲得持續競爭優勢的源泉。那個時期出現了世界上第一位知識主管(CKO),他就是雷夫·埃德文森(LeifEdvinsson),成為了總部在瑞典的Skandia公司的知識主管。雷夫·埃德文森成立了知識資本研究課題的權威領導,代表作有《發掘隱藏的智力,實現公司的真實價值》。
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管理界的精英們開始認識到知識是一個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關鍵因素。創新很快被當作企業的一種核心競爭力。
2.國內知識管理的發展狀況。20世紀90年代末期,知識管理理念開始在中國傳播。從那時起國內對知識管理的研究和實踐發展迅速,知識管理成為國內企業家和學者關注的焦點。
樸素的知識管理階段:1997年兩會召開之前,兩會代表的桌前都收到了科技部的一個報告《知識經濟與中關村》。這份報告在當時引起了很大反響。從1995年開始,經過兩年的關于知識經濟的討論,在1997年的兩會上,關于知識經濟的探討直接引申到中關村關于風險投資、知識型企業、知識資產等中國實際問題的探討。在這些探討中,知識管理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的內容,當時還是一種非常樸素的思想。
進入1999年,關于知識經濟的研究和實踐逐漸從宏觀層次轉向了微觀領域,學術界開始研究知識經濟的微觀基礎——企業知識管理等問題,企業界也在積極探索如何進行知識管理以面對知識經濟時代的挑戰和大好機遇。1999年,許多國外知識管理研究的著作被翻譯出版,國內不少學者也敏捷地投入該領域的研究,發表了一系列的學術文章。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管理科學部將“企業知識管理問題研究”作為2000年鼓勵研究領域為標志,國內學術界關于知識管理的研究掀起一個,并將波及到企業界,引發一個企業知識管理實踐的。
長城企業戰略研究所所長王德祿在2003年中國知識管理理論與實踐專家研討會上提出了樸素的知識管理思想。其主要的含義是:在企業中,認為企業業務運作所發生的一切事情都是在處理、創造新的知識,知識無處不在。第二,知識能夠不斷的重用,而且在重用中創造新的知識。企業要不斷地提煉自己的知識,要不斷地推導積累的知識之間的關系,不斷地整理已有的知識,使得知識在重用中創新。樸素知識管理主要強調三個方面:組織分析、信息技術、人。
《IT經理世界》、計算機世界、《首席財務官》雜志、計算機世界網等媒體與國內知識管理領域的領頭羊深圳藍凌公司在京共同舉辦了“2005知識管理&創新高峰論壇”。本次論壇獨家推出了“2005中國知識管理調查報告”。該報告重點調查研究了中國企業知識管理的成熟度現狀分析以及中國知識管理調查趨勢的分析。報告顯示,從整體上來看,中國企業知識管理水平并不樂觀。“2005知識管理&創新高峰論壇”的召開成為中國知識管理發展歷史中一個里程碑,對知識管理應用和實踐將帶來巨大的推動作用。
在改革開放30年和中國知識管理10年的節點上,在全球面臨金融危機威脅的情況下,2008年中國知識管理論壇年度盛會的召開,將為中國企業的發展和轉型提供動力支持。會議探討了知識管理實施和戰略層面上的問題,并探討了知識管理的評估問題。
知識管理方面的論著大部分是國內學者翻譯國外知識管理研究學者的著作。國內學者比較有代表性的著作有:烏家培的《信息管理與知識管理》、王德襪的《知識管理:競爭力之源》以及王方華的《知識管理論》等。
二、國內外對知識管理的定義
1.國外關于知識管理含義的解釋。國外關于知識管理的含義有多種解釋。如:美國生產力與質量中心(APQC)認為:知識管理是以增強競爭力為目標的識別、獲取和利用知識的戰略和過程,這個動態過程的第一階段主要是創造、發現和收集公司內部的知識與技能,第二階段主要是共享和理解收集來的知識與技能以便利用,第三階段主要是修正這些知識和技能并將其運用于新的環境中。
Wiig認為:知識管理是有計劃地、詳盡地、慎重地對知識進行架構、更新以及應用,以將組織內部知識相關的效率以及知識資產的獲利最大化的過程。CarlFrappaolo認為:知識管理就是通過集體智慧的杠桿效益達到增強響應能力與創新能力的學科。
2.國內關于知識管理含義的解釋。國內關于知識管理的內涵有多種表述。王方華認為:企業知識管理是把知識作為最重要的資源,把知識和知識活動作為企業的財富和核心,對信息的獲取和傳播、知識的學習和運用、知識的創新和傳播、知識交換及企業內部知識的分享和共享的結構、知識水平的提高進行管理,發揮企業員工和集體的智慧,在知識創新中謀求生存和發展。江文年,楊建梅等認為:企業知識管理是企業管理中的一個系統體系,具體地說就是管理者通過創造一種協作和學習的環境,使得企業中的每位員工能夠方便和快速地獲取、共享、重復使用企業中的顯性和隱性知識,以形成個人知識和組織知識,并由此推動企業中知識的創造和傳播,在充分肯定知識對企業價值的基礎上,通過支持、激勵個人將知識應用、整合到企業產品和服務中去,最終提高企業的知識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陳銳認為:知識管理是一種綜合了多學科知識與方法的,通過系統管理組織的知識資源來提高組織效率、反應能力、競爭能力、創新能力和資本價值的信息管理理論與方法,是人類信息管理活動迄今為止最高級的形式和最新的發展階段。
三、國內外知識管理會議
1.世界知識管理會議。20世紀90年代末,知識管理成為信息學家和管理學家共同關注的焦點。第一、二、三屆世界知識管理會議分別于1997年、1998年、1999年召開。第一次會議主要集中于技術問題;第二次會議則主要重視和強調管理問題;第三次年會的主題是:利用最佳的技術和管理使企業價值最大化,評估知識管理對組織的影響。
2.國內知識管理會議。在1997年的兩會上,國內學者和專家首次對知識經濟和知識管理進行了探討,當時還是一種非常樸素的思想。
2003年中國知識管理理論與實踐專家研討會勝利召開。研討會上專家們主要研討了知識管理的發展、知識管理的實踐及信息化等幾個方面的問題。“2005知識管理&創新高峰論壇”學者和企業家對國內企業知識管理的應用水平進行了探討。此次高峰論壇側重于研究國內知識管理在企業和經濟實體中的應用和實踐。
“2008知識管理實施論壇”于2008年5月23日在北京順利舉辦。論壇總結了中國知識管理十年的成敗得失。就知識管理實施的經驗、問題和未來的發展進行總結、展望,推動中國知識管理的實施。知識管理中心和中國人民大學信息資源管理學院主辦的“2008中國知識管理論壇”于2008年12月27日順利舉辦。會議主要探討中國知識管理的未來路徑和發展軌跡,涉及到知識管理戰略、知識管理實施、知識管理案例、知識管理評估等多個方面。
四、國內外知識管理研究述評
通過以上分析不難發現,國外的知識管理研究主要是在基于企業的生產實踐中不斷提煉出的。而國內的知識管理研究則更多的是在基于引進國外知識管理的相關研究。國外知識管理始于20世紀50~60年代,在20世紀80~90年代達到高峰,而中國則是在20世紀90年代末才開始關注和探索知識管理的理論與實踐。國外不僅學者非常重視知識管理的研究,而且很多企業已經付諸行動,并取得良好的效果。一些知名的大學和研究所都成立了知識管理研究機構。而中國的知識管理還停留在學術研究上,企業對知識管理的實踐少之又少。
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將取代傳統的土地、資本、勞動力等資源成為重要的生產資源,知識已經成為企業競爭力的主要源泉。從管理緯度來看,知識管理已經成為優化和提升企業管理的新的管理思想、管理工具。不論對知識經濟持何種態度,在管理領域中,知識已經成為企業競爭力的源泉。知識管理成為現代管理的主題,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介入對知識和知識管理的研究,包括學者、專家、企業家等,為知識管理理論的發展和促進知識管理的具體實施作出積極的貢獻。
參考文獻:
1.[美]卡爾.弗萊保羅著.徐國強譯.知識管理[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1
2.彼得·F·德魯克.楊開峰等譯.知識管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哈佛商業評論》精粹譯叢),2004
3.陳銳.公司知識管理[M].太原:山西經濟出版社,2000
4.[美]卡爾·弗萊保羅.徐國強譯.知識管理[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人類已進入知識經濟時代,對它的研究日漸深入。“知識管理”是美國麻省萊克星著名的恩圖維星國際咨詢公司10多年前首次提出的。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發達國家開始大面積推廣和普及知識管理。迄今已召開12屆國際知識管理大會。目前51%的美國公司已實施了知識管理,在英國100家大公司中,已有43%的公司推進知識管理。現在,許多著名的大公司都已設立CKO(知識主管)職位。取得了巨大成就。
美國的彼得?F?德魯克是知識管理的創始人。作為一種理論,在國外它處于“前范式”時期,其論著大多是對一些實踐經驗的描述、總結與分析。《哈佛商業評論》等先后發表了彼得?F?德魯克、野中郁次郎、阿特?克萊那等著名知識管理專家的論文。美國的巴頓、拉茲洛、拉各斯、塞斯菲爾德等出版了《知識與創新》、《知識優勢》、《第三代管理思想》、《知識對經濟的影響力》等書。杜拉克出版了《創新與企業家精神》、坎特出版了《管理的前沿》等書。彼得?圣吉,馬席克等出版了《第五項修煉――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21世紀學習型組織》等。但是,基本上局限于企業如何進行知識創新,提高企業素質和競爭力上,對知識管理的作用、模式、方法、路徑介紹較多,案例分析較多,而且各自為政,尚未形成系統的理論。
1998年初伴隨著知識經濟熱,知識管理傳入我國,引起了經濟學界、管理學界、社會學界乃至哲學界一些專家學者的關注,但是人數較少。近幾年已有人先后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有社科基金項目。個別省社科規劃項中也有少量的知識管理資助項目。武漢已經畢業了我國第一名知識管理方向的博士生。我國EMBA已將知識管理列為重要課程。河北經貿大學等少數高校已設有知識管理碩士研究方向。北京、上海、武漢、大連的少數專家學者對知識管理作了初步研究。復旦大學出版了《知識管理叢書》,北京、云南、山西一些出版社也先后出版了幾本知識管理方面的書。一些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的專家教授先后在一些報刊雜志上發表了一些知識管理方的論文。但是,縱觀這些成果,其特點有三:一是對國外介紹性的東西較多,創新性成果少;二是介紹知識管理基本知識的多,深入研究知識管理深層理論問題的少;三是研究宏觀問題的多,描述企業知識管理案例的多,研究企業知識管理深層次問題的少。尤其是迄今很少有人深入到我國知識型企業去調查研究,有針對性的成果不多。
研究趨勢可用國際化、規范化、本土化、科學化來概括。
國際化。目前世界上關于知識管理的研究已經完成了事實資料積累的任務,尤其是美、日、英等國的知識管理專家率先對企業知識管理案例進行了分析,發表了一些成果,對某些問題有了較為相近的看法、觀點。今后,國際學術界、企業界、政府界對知識管理問題的研究和討論將進一步加深。知識管理研究的國際化趨勢將進一步加強,東西方對話的機會增多。
規范化。目前世界上對知識管理的研究處于前范式時期,隨著實踐的發展、研究的深入,對知識管理的基本范疇、體系結構、研究方法、原理、原則、機制、模式、方式等將逐步達成共識,形成相對獨立的,被多數學者認可的理論體系,實現由前范式向范式的轉變。
本土化。各國的國情不同,知識管理的理念、環境、方式、方法等也就不同。各國學者將對知識管理結合自己的國情進行科學研究,提出自己的理論,有效地指導實踐。這在發達國家、落后國家會有一些差異。但是,落后國家可以發揮“后發優勢”,大膽地借鑒發達國家的科學成果,勇于創新,取得高質量的科研成果。
科學 化。科學研究是一個系統的、規范的地過程。對知識管理的研究無論從選題上、路徑上、方法上,還是內容上、實證上都有許多不科學的地方。隨著研究的深入,這一問題將會逐步得到解決。我國學者在這方面尤其要高度重視,遵守科學研究的規范。
二、企業知識管理創新研究的意義
我國企業的平均壽命、健康狀態遠遠低于發達國家。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要大力推進企業的體制、技術和管理創新。過去,我國學者在企業體制、組織、技術、文化、管理創新方面做了許多開拓性的工作,取得了不少高質量的科研成果。但是,進入新世紀之后,企業面臨的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一是加入WTO,溶入經濟全球化之中;二是面對知識經濟的嚴重沖擊和挑戰。這樣就有許多新的不適應。其中,管理創新的任務尤為艱巨和迫切。
知識管理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必然要求。國外已成功地實行了知識管理,國內聯想、海爾等高知識型企業已開始了知識管理實踐。雖然我國目前尚未完成工業化任務。但是,這不等于我國沒有信息化、沒有高科技企業。根據國外的經驗,中、高知識管理的企業應進行知識管理。這種企業在我國是數以百萬計的。因此知識管理大有可為。然而,目前我國許多企業對知識管理尚處于朦朧狀態,不知其為何物。
從總體上講,國外企業的知識管理模式、理念、方法雖有合理之處,但不完全適合我國的國情;我國企業的知識管理尚處于“不自覺”階段。形象的說法是:“國外的不好用,國內的不會用”。因此,就有一個結合國情進行創新的問題。這一研究的目的就是通過分析中、高知識型企業的知識管理創新基因、尋找其基因譜,發現其機理,從共性上、根本上來解決我國企業知識管理創新的問題,提出可操作性的意見。這對于企業知識管理創新的基因診斷、基因修復、基因重組、基因再造,提高企業生命力,推動其可持續發展無疑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
目前國內外對企業知識管理研究的重點在兩個方面:一是知識創新;二是知識管理。研究企業知識管理創新本身就是一種創新,可以將這一領域的研究往前推進一步,具有世界意義。
三、企業知識管理創新研究的基本內容
企業知識管理創新研究的內容有很多,主要有兩大部分。
企業知識管理創新的基因。企業是一個生命體,但又不同于自然生命體,而是一個人工組織系統。目前我國企業的平均壽命只有7―8歲,民營企業只有2.9歲。而世界500強的平均壽命是40―42歲。瑞典的斯道拉公司壽命長達700多年,為世界之最。為什么企業有的短壽,有的長壽?對此,中外學者都進行過一些研究,提出了一些有價值的觀點,但是沒有找到解決問題的路徑。
我們認為,既然企業是一個生命體(人工組織系統),那么,企業知識管理創新存在著基因。問題是這些基因是什么?如何對企業知識管理創新的基因進行診斷、修復、重組、再造。我們應緊密結合國內外知識型企業的典型案例,對這些問題進行深入系統的研究。
企業知識管理創新機理、企業可持續發展機理研究。這一部分是研究的重點。研究并發現企業知識管理創新的基因不是目的,其目的是為了減少“企業病”,保障企業健康,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在企業知識管理創新基因譜的基礎上,認真研究企業知識管理創新的機理、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機理就顯得尤為迫切和必要。如:知識人生成機理、虛擬組織發展機理、企業環境優化機理、企業學習機理、企業創新機理、企業基因突變機理、企業基因修復與重組機理、企業基因再造機理。總之,要根據企業的生命周期,運用基因理論,對其知識管理創新和可持續發展的機理進行系統研究,提出可操作性的、具有指導意義的理論,推動我 國企業知識管理創新,實現企業可持續發展。
四、企業知識管理創新研究的思路與方法
科學研究是一個完整的過程。企業知識管理創新研究的思路是:
緣由理論溯源與分析確定研究對象及方法建立分析體系實現研究目標。即:在觀察和經驗的基礎上,發現企業不能可持續發展,提出企業知識管理創新問題;對原有企業管理理論進行評析,對企業知識管理理論進行梳理與評價;把企業知識管理創新、實現企業可持續作為研究對象;確定多種研究方法;建立企業知識管理創新范式分析系統(基因譜分析、模式和機理分析、目標和途徑分析、中外企業實證分析);實現研究目標(提出企業知識管理創新范式)。
研究這一問題可以采取許多方法,我們認為最重要的是人類基因組計劃研究方法、結構主義分析方法、經驗分析、多范式的主題研究方法,以及案例分析、科學抽象的方法,等等。
主要參考資料:[美]彼得?杜拉克,《創新與企業家精神》,海南出版社,2000
[美]巴頓,《知識與創新》,新華出版社,2000
[美]歐文?拉茲洛等,《管理的新思維》,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白云等,《基因的革命》,中央文獻出版社,2000。鐘萬君等,《基因重組未來經濟》,經濟管理出版社,2001
[美]彼得?F?德魯克等,《知識管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people concerned about tacit knowledge increasingly, and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also made this theory-related research. This paper focuses on research results about the meaning, classification, measurement, acquisition and conversion of tacit knowledge, and summarized them, at last looks ahead about the multi-perspective research of the tacit knowledge.
關鍵詞:隱性知識;內涵;測量;轉化;綜述
Key words: tacit knowledge;content;measurement;transformation;summary
中圖分類號:G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1)22-0215-02
1隱性知識的內涵
由于不同學科研究方法的差異,對隱性知識的研究有不同的角度和側重點。起初國外學者多是從心理學角度和哲學角度進行研究的,最早提出隱性知識這一概念的就是英國物理化學家和哲學家波蘭尼,1958年他在著作《個人認識》中首次提出隱性知識。他認為隱性知識是一種無形的不確定的知識,雖然經常使用但不能通過語言文字進行清晰表達,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且植根在主體的經驗、判斷、聯想、創意和潛意識的心智模式內的知識。他指出隱性知識包括認識和技術兩個方面。認識方面的隱性知識是由動物的非言述的智力發展而來一種人的認識能力,無法用語言窮盡。而技術方面的隱形知識是在隱性知識動態結構中人們對輔助項的認識,也是用語言無法表達的[1]。其后挪威學者格里門提出了“強的隱性知識論”,他認為雖然所有知識都是可以表達的,但是并不是所有知識都是能用語言的方式加以表達的,但這部分知識卻可以用行動來表達[2]。加內什?納塔拉詹認為,隱性知識指的是那些存在于個人頭腦里的經驗性知識[3]。認知心理學家斯滕伯格認為隱性知識是以行動為導向的知識,并指出了隱性知識的三個特性:一是隱性知識是關于如何行動的知識,常常是在特定的情況、環境和條件下所擁有的內在知識;二是不同于學業知識,具有一定的實用性,與人的目標實現相關;三是隱性知識的獲得一般不需要別人的幫助,是在日常工作和經驗中獲得的[4]。
也有一些學者是從管理學角度進行研究的,如日本學者野中郁次郎認為隱性知識是高度個人化、難以形式化或溝通、難以與他人共享的知識,他認為隱性知識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技能維度,包括非正式的且很難對其進行約束的技能和工藝;二是認知維度,由難以表述的概要、心智模式和知覺組成[5]。
在國外對隱性知識研究的影響下,國內對隱形知識的研究始于上世紀8、90年代,黨躍武是國內最早使用隱性知識概念的[6],其后國內關于隱性知識的研究主要圍繞在教育和企業管理等方面,2003年起國內對隱性知識進行的其他角度的研究逐漸多了起來。在隱性知識的概念方面,國內認同并引用波蘭尼等國外學者定義的較多,對于醫院隱性知識研究方面,崔健、劉志國對其做了相關研究,并指出醫院隱性知識是醫院各項活動中作為主體的人與客體長期相互作用的主觀感受,是人對外部事物的判斷、感知和對自身行為的認識以及對別人行為的模仿[7]。劉秀峰、王健對作為隱性知識的中醫及其策略進行研究,他們認為就知識的個人性、默會性和寄托而言,中醫知識的大部分完全符合波蘭尼關于隱性知識的標準。并提出了適合中醫隱性知識特性的知識產權策略、知識交流策略與人才策略[8]。
2隱性知識的分類
在對隱性知識深入研究的同時,一些國內外學者開始依據不同的劃分依據對隱性知識做了進一步的分類。如Blackler認為隱性知識可以分為認知型知識、實踐型知識、文化型知識、嵌入型知識、編碼型知識[9]。克萊蒙特根據緘默知識能夠被意識和表達的程度,在實驗的基礎上將其劃分為“無意識的知識”“能夠意識到但不能通過語言表達的知識”以及“能夠意識到且能夠通過語言表達的知識”[10]。盧比特(Roy lubit)把隱性知識分為四類:難以表達的技能、心智模式、處理問題的方式、組織慣例,并且指出前3種形式存在于組織員工個人的身體或頭腦中[11]。斯滕伯格根據知識的程序性將隱性知識分為自我管理知識、他人管理知識和任務管理知識,Earl則根據隱性知識的認知程度,將其分為蓄意忽視的隱性知識和無意忽視的隱性知識[12]。我國學者崔健、劉志國則將醫院隱性知識分為個人隱性知識、科室隱性知識和醫院集體隱性知識3個層次。
3隱性知識的測量和獲取問題
認知心理學家斯滕伯格通過研究得出:管理人員的成功與其隱含知識的掌握情況密切相關,管理人員的所擁有的隱含知識對其管理和決策的好壞有著相當的作用。并根據隱性知識的結構開發了“管理人員隱性知識量表”,簡稱TKIM,用于測試個人隱性知識水平的高低[4]。斯羅恩通過人格量表和管理人員隱性知識量表,對美國部分大公司93位經理人進行測量,考察得出經理人“開放性思維”與隱性知識水平呈正相關的關系,而相關程度與經理人的級別和職位也有一定的關系[13]。我國學者唐可欣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對TKIM進行了修正,形成了一份適合我國國情的管理人員隱含知識量表[14]。馬偉群和姜艷萍依據個體知識能力的特性及其表現程度,提出了一種關于個體知識能力的模糊測評方法[15]。還有學者通過從知識工程的角度,通過測度專家知識庫的知識含量,間接測度專家的隱含經驗知識,從而對隱含知識進行測量[16]。而對于隱性知識的獲取,夏德和程國平認為:人群實驗是表象隱性知識的一種獲取方法;人機輔助實驗可加速白化隱性知識的提煉;現場觀摩、實驗法、傳幫帶并輔之統計方法可以有效獲取灰色隱性知識[17]。韓麗川和構建了基于軟系統方法論的知識獲取框架,并進一步論述了該方法在知識獲取中的具體實現[18]。
4隱性知識轉化問題
隨著對隱性知識研究的深入,隱性知識的重要性逐漸被認識,因此隱性知識的轉化問題也越發的受學者們關注起來,研究重點是隱性知識轉化的途徑和方法等。管理學大師德魯克認為,“隱性知識,如某種技能,是不可以用語言來解釋的,它只能被演示證明它的存在,學習這種技能的唯一方法是領悟和練習[19]。日本學者野中郁次郎提出了“個人、組織知識創造螺旋理論”,說明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之間不斷互動的過程,經由社會化、外化、結合化及內化的知識轉換模式,透過個人、群體、組織等不同層次的逐漸擴散,形成“知識螺旋”。從而促成知識的擴散、嵌入和累積。在對隱性知識的轉化、共享等問題研究方面,還有Molina、Llorens一MonteS和Kwan、cheung研究了組織結構對隱性知識轉移的影響[20],他們指出,正式的集中式組織等級結構對隱性知識轉移具有顯著的否定影響,而非正式的交互作用式的橫向組織關系對隱性知識轉移具有顯著的積極影響。Danielz.L對隱性知識在人際關系網絡中的轉移問題進行了研究[21]。研究指出影響決定隱性知識轉移過程的一個重要作用因素是網絡的關系特征,隱性知識的轉移受強弱關系網絡的影響。
國內學者在已有理論基礎上也對隱性知識的轉化進行了一定的研究。汪慧玲、韓珠珠認為:隱性知識的共享和傳播是實現知識價值的重要途徑,并從隱性知識的內涵和特征入手,對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的SECI轉化模型進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促進隱性知識顯性化的對策和途徑[22]。林筠,楊雪等人以我國東西部地區的部分制造企業研究案例,針對隱性知識的開發和管理問題,建立了隱性知識交流、隱性知識轉移和技術創新之間關系的理論模型[23]。趙修衛,王洪偉以SECI模型的思路研究了隱性知識的轉移或共享,分析了組織學習與知識管理的關系,建立了企業知識整合模型[24]。關明文提出了促進隱性知識轉化的知識型團隊的模型,并給出學習型組織和虛擬組織兩種具體的知識型團隊表現形式的組織結構[25]。曹雯婷分析研究了醫院隱性知識的挖掘方法,認為可以通過搭建網絡平臺、建立隱性知識貢獻激勵機制等方式促進隱性知識的挖掘。
5總結與展望
綜上可以看出,國外對隱性知識的研究已經有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研究角度較單一,站在企業、組織角度的居多,而且理論還缺乏系統,不成體系,對于隱性知識的轉移和共享問題缺乏深入的定量研究。國內對隱性知識的研究還處在表層階段,關于隱性知識的測量及獲取方式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且目前的研究領域也多以企業為主,有關醫藥方面的隱性知識研究較少,而關于中醫隱性知識的研究更是幾乎處于空白。所以筆者認為關于隱性知識的研究今后必將會朝著多角度去探索,其研究方法也會向更深入的實證和定量方法去發展。
參考文獻:
[1](英)波蘭尼,許澤明譯.個人知識.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0.
[2]Griman&Harald.Tacit Knowledge and the Study of Organization.[J].Bergen,1991:58.
[3]加內什?納塔拉詹等著,趙云飛譯.知識管理,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2.
[4]R.J.斯滕伯格.成功智力.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5]野中郁次郎.知識創造的公司[J].南開管理評論,1998,(2).
[6]黨躍武.主體型詞表參照系統的個案研究一以LCSH和INSPECT為例.情報理論與實踐,1994,(03):121-124.
[7]崔健,劉志國.談醫院隱性知識管理.中華醫院管理雜志,2005,(21):210.
[8]劉秀峰,王健.作為隱性知識的中醫及其策略.亞太傳統醫藥,2007,(4):18.
[9]Blacker.F.Knowledge Work and Organization Overview and Interpretaion.[J].Organization studies,1995,16:121-146.
[10]方明.緘默知識論[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11]冷曉彥.企業隱性知識管理國內外研究述評[J].情報科學,2006,(6).
[12]陳曄武,朱文峰.企業隱性知識的分類、轉化及管理研究.情報科學,2005:(3).
[13]SLOAN K.Managers@Experiential Learning:An Examin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sonality and Tacit Knowledge.[D].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2004:1-235.
[14]唐可欣.管理人員隱含知識量表TKIM的初步修訂.碩士學位論文,成都:西南師范大學心理學院,2004.
[15]馬偉群,姜艷萍,康壯.知識管理中個體知識能力的一種模糊測評方法.東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7).
[16]李順才,鄒珊剛.基于知識工程的隱含經驗知識測度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3,20,(9):33-35.
[17]夏德,程國平.隱性知識的產生、識別與傳播.華東經濟管理,2003:(12).
[18]韓麗川,.基于軟系統方法論的有效知識獲取研究.情報雜志,2004:(11).
[19]Peter F.Drucker.Post-capitalism Society.Oxford:Butterworth Henie mann,1993:78-89.
[20]Molina LM,LIorens-Monts J.F.Autonomy and team work effect on knowledge transfer:knowledge transferability as a moderator variabl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Commercialization.2006,5(3):263-279.
[21]Gilbert,M.&Cordey-Hayes M.(1996).Understanding the Process:From FIELD Studies to Technology Development[J].Journal of Database Management.Hershey,2006,Jan-Mar,17(1):16-33.
[22]汪慧玲,韓珠珠.知識管理中隱性知識顯性化的路徑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9,(01):212-214.
[23]林筠,楊雪,李隨成.隱性知識交流和轉移與企業技術創新關系的實證研究.[J].科研管理,2008,(05):16-2.
[24]趙修衛,王洪偉.組織學習與知識整合.科研管理,2003,(3).
[關鍵詞]知識技術 綜合集成視角 集成模型
[分類號]G302
信息服務向知識服務轉化是社會需求變化的體現,也是學科發展的必然趨勢。從社會需求變化的角度看,數字化與網絡化技術的普及加強了信息用戶的自我服務能力和獲取信息過程的非中介化趨勢。這種發展趨勢動搖了傳統信息服務機構和從業人員在信息資源上的壟斷地位,并對其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提供知識服務。從學科發展的角度看,情報學、文獻學、圖書館學、檔案學等以信息為基本研究對象、以信息運動規律和應用方法為主要研究內容、以提高各種信息服務為研究目標的諸多學科共同組成了信息資源管理學科群。近年來,該學科群的發展出現了交叉互動的趨勢,研究目的逐漸在知識服務層次上統一。知識技術是信息服務向知識服務轉化的重要推動力。因此,知識技術的研究將是知識服務領域的重要研究課題。
1 知識技術及其特征
1.1知識技術的定義
?國外:英國“先進知識技術”(Advanced KnowledgeTechnologies)的研究計劃報告指出知識技術是用于組織從知識資產中創建、管理、抽取價值并把這些技術組合為創建知識生命周期完整方法的下一代信息技術。歐盟第六期研究架構計劃(FP6)認為知識技術是用于集成知識采集、模型化、重用、檢索、提供和維護的方法和服務的技術。
?國內:曾民族教授認為知識技術的內涵至少包含三層含義:第一,知識技術是信息技術的延伸和擴充,是增強處理知識能力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第二,知識技術是用于知識采集、模型化、重用、檢索、提供和維護整個生命周期的技術;第三,知識技術是實現以語義網為核心的互聯網第三次革命的關鍵技術。廖開際等學者認為知識技術是能夠協助人們生產、存取、提煉和傳遞知識的現代信息技術。安小米教授把知識技術的概念分為理念、方法、模式三大類型,并分別討論了其貢獻。
綜上所述,本文認為可以從兩個角度定義知識技術:廣義上的知識技術指的并不是單純一項技術,而是以語義網為核心的、由來自不同領域的支持知識管理或服務活動的技術組成的復雜性系統,其目的在于管理,對象是知識,手段是綜合集成;狹義上的知識技術僅指語義網技術。本文研究的是廣義層面上的知識技術。
1.2 知識技術特征
?前瞻性。知識技術是一種正在發展中的技術,其內涵隨時間變化而發生變化。隨著技術的發展與人們的深入研究,知識技術的核心經歷了這樣的變化過程:Web技術群件技術與知識庫人工智能語義網。因此,相對于信息技術,知識技術更具有前瞻性。
?綜合集成性。知識技術并不是一項專門技術,而是多種技術的綜合集成,這些技術包含信息技術、語義網、本體、網格技術、技術、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可視化技術、個性化技術、人工智能等。
?復雜性。知識技術并不是多種信息技術的簡單集合,而是由多種信息技術和業務技術組成的復雜系統,其復雜性體現在組成知識技術的各要素與其相互聯系上,這種聯系具有多樣性、非線性、非對稱性。
2 知識技術的研究進展及其存在的問題
2.1 國內外文獻研究
筆者進行了比較系統的國內外文獻研究。在國內文獻研究過程中,《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中分別使用“知識技術”、“知識管理技術”、“知識服務技術”作為檢索詞對篇名進行精確檢索,共檢索出有效論文70篇。在國外文獻研究過程中,Web of Science和ProQuest數據庫中分別使用“Knowledge Technology”、“Knowledge Management Technology”和“Knowledge ServiceTechnology'’作為檢索詞對篇名進行精確檢索,共檢索出有效論文345篇(最后一次檢索時間為2008年4月22日)。
綜合國內外文獻研究的結果,筆者認為現階段知識技術可分為16類,如表1所示:
2.2 知識技術的研究與應用所面臨的挑戰及其分析
雖然近年來國內外知識技術的項目、國際會議越來越多,但其研究仍面臨著諸多挑戰,問題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
?缺少對技術之間的關系的研究。在知識技術的應用中,必須根據業務活動的特殊性,合理的選擇和搭配不同的知識技術。因此,研究基于知識管理業務,集成現有的多種知識技術非常重要。經國內外文獻研究發現,雖然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提出了適用于各自領域的知識技術,但是缺乏對這些技術的系統研究與梳理。
?缺少對技術、知識、主體之間關系的研究。技術是工具,知識是客體,而主體是人。在理論研究和實際應用中,技術必須與知識和主體共同發揮作用才能完成一項知識服務任務。因此,解決好這三者之間的關系是一項知識管理活動能否成功的關鍵。經國內外文獻研究發現,目前缺少對技術與知識、知識與主體、知識技術與主體以及技術、知識、主體三者之間關系的研究。
?缺少對技術與主體、知識、背景信息(context)、環境之間的互動關系的研究。要想保證知識管理和服務活動的可持續發展,僅考慮技術、知識庫、主體之間的關系是不夠的。因為處理好這三者之間的關系只能保證知識管理活動的一次成功,并不保證知識管理及其實踐的可持續發展。知識通過其背景信息被人們正確詮釋。有背景信息,知識才可以被挖掘和發現,離開了背景信息,知識很可能變成信息。因此,研究技術、主體、知識、背景信息和環境之間的互動關系是知識管理及其實踐的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經國內外文獻研究發現,目前對知識與背景信息、知識與環境、技術與背景信息、技術與環境、主體與環境、主體與背景信息之間的研究很少。
3 知識技術的綜合集成視角研究內容
通過上述問題的分析,可以發現知識技術的研究應該將知識技術放回知識生態環境中,并從綜合集成視角研究知識技術、主體、知識、背景信息和業務環境。綜合集成視角的主要觀點是從整體上考慮并解決問題的系統方法論,強調“電腦+人腦”>“電腦”或“人腦”的思想。綜合集成視角的理論依據是綜合集成方法,其實質是專家體系、信息和知識體系以及計算機體系有機結合起來,構成一個高度智能化的人機結合體系,這個結合體系具有綜合優勢、整體優勢和智能優勢。
為了進一步探討知識技術的綜合集成視角研究,筆者從橫向集成和縱向集成兩個維度分析這個問題。
3.1 知識技術的橫向集成
知識技術的橫向集成是指在知識技術的研究與實踐中,以實現各種技術之間,知識技術與其它影響因素(知識、主
體、背景信息和業務環境)之間的無縫集成為目的的研究方法,具體可分為三個層次,如圖1所示:
圖1中T、K、P、c和E分別表示技術、知識、主體、背景信息和業務環境;KSO,HKWME和KES分別代表面向知識服務架構、知識綜合集成研討廳和知識生態系統。
?底層綜合集成――面向知識服務架構(KnowledgeServices OrientedArchitecture,KSOA)。本文提出該架構的目的是面向知識服務,實現基于業務的各種知識技術的綜合集成,其理論依據是當代SOA思想。當代SOA代表的是開放、敏捷、可擴展、可組合的架構,包含自治、高質量、多樣廠商、可互操作、可發現和潛在可復用的服務,并可使用web services來實現。SOA能夠建立業務邏輯抽象和技術抽象,促進對業務建模和技術架構的改變,從而使這些模型松散耦合。另外,值得重視的是IBM公司最近提出的Smart SOA思想。這是IBM公司在其5 700余家SOA客戶實際工作的基礎上提出的一種新觀念。該思想通過應用樸素的、健全的原理,幫助組織拓展其研發的商業價值。該思想認為由于客戶的需求是動態演變的,所以在實際工作中不僅要面對組織的現有需求,還需要考慮其未來需求。當代SOA的思想為解決基于業務的知識技術的集成提供了新思路,即在集成現有知識技術時必須建立基于知識管理業務的技術集成架構。
?中層綜合集成――“知識綜合集成研討廳”(the Hallfor Knowledge Workshop ofMeta―synthetic Engineering,HK―WME)。本文提出該體系的目的是實現技術、知識、主體之間的綜合集成,其理論依據是錢學森提出的“綜合集成研討廳”思想。1992年初,錢學森在從定性到定量的綜合集成方法論的基礎上,將國內外科技發展中的成功經驗加以總結,進一步將綜合集成法進行拓展,提出了“從定性到定量綜合集成研討廳”。綜合集成研討廳是專家同計算機和信息資料情報系統一起工作的“廳”,是把專家和知識庫、信息系統、各種人工智能系統以及運算速度為每秒幾十億次的計算機等像作戰指揮廳那樣綜合組織起來,成為“人機結合”的巨型智能系統。綜合集成研討廳體系由專家體系、知識體系和機器體系三大部分組成,并采納討論班、C3I及作戰模擬、綜合集成方法、人工智能、“靈境”、系統學和各種先進的信息技術等研究方法。“綜合集成研討廳”的思想為解決知識、技術與人之間的關系提供了新的思路,即必須建立以人為中心的知識綜合研討廳。
?高層集成――知識生態系統(Knowledge Ecosystem)。本文提出該系統的目的是在以人為本的指導思想下,實現技術、知識、主體、背景信息與業務環境之間的集成,其理論依據是信息生態論。信息生態是一個由人、行為、價值和技術在一定的環境下所構成的系統,其基本觀點是把人放回到信息環境的中心位置,而把技術推到它適當的位置即。信息生態論思想提示我們在集成現有知識技術、知識、主體、背景信息與環境時必須建立以人為本的知識生態系統。因此,研究知識生態環境是知識技術研究與應用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3.2 知識技術的縱向集成
本文認為可將任何一項人類智力活動過程抽象為知識管理的生命期。知識管理的生命期主要分為需求定義、創造獲取、標識組織、共享轉移、推理提取、利用創新、存儲轉化七個階段。知識技術的縱向集成是指在具體知識管理活動的生命期中,無縫集成不同階段的不同技術、方法、主體、背景信息,它主要解決在一次知識管理生命期中如何集成不同階段所采用的知識、技術和方法,解決知識管理項目范圍、進度、質量和成本的可控性、管理與服務的創新與優化、用戶滿意的提高等問題,如圖2所示:
知識技術的縱向集成的理論依據是集成管理與集成服務理論。集成管理與集成服務理論是指采用集成的理念和原則,以用戶服務為核心,將信息管理與信息服務的全過程看成是一個復雜系統,融用戶服務控制、管理過程控制和管理結果控制為一體,達到用戶滿意、管理過程經濟高效和管理結果最大價值,實現管理與服務優化的整合過程,是一種最優化管理理念和一種最佳實踐模式。在知識技術的縱向集成中應注意以下四個問題:
?不同領域、業務根據其特殊性應總結歸納集成不同階段的知識管理的最佳實踐規范,為同領域的相關業務提供指導。
?具體的知識管理活動可被認為是一個項目管理過程。因此,在具體過程中必須有專人負責項目不同階段的知識技術的規劃、選擇和協調工作。
?不同階段的知識技術的集成應用與用戶服務控制、管理過程控制和管理結果控制相結合。
?在方法論上可以采用“物理-事理-人理(WSR)”和“螺旋式推進(sPIPRO)”。在具體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運用“物理一事理一人理(WSR)”的方法論有效地處理技術、業務和主體之間的鴻溝,將人腦和電腦結合起來,并根據“螺旋式推進(sPIPRO)”的方法論,結合知識服務需求和知識管理活動的特殊性,反復循環采用各種不同的技術,推進知識管理的生命期,以達到預期的目標。
【論文摘要】闡述構建醫院圖書館核心能力的意義和要點,分析知識管理模式與核心競爭力的關系,并就知識管理模式在醫院圖書館的應用及其必要性作初步探討。
隨著現代醫學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與進步,醫學信息的內涵和外延均發生了巨大變化,對傳統醫院圖書館職能提出了新的挑戰。醫學信息已逐漸成為醫院的重要生產要素之一,醫院的建設與發展也更多地依賴于醫學信息。作為醫學信息貯存基地的醫院圖書館,理所當然地將面向醫療信息市場,面向醫院經營、管理和決策信息市場,面向醫學信息服務及咨詢市場。
國際圖書情報界曾把2000年定為“知識管理年”,足見其對知識管理的高度重視。我國對圖書館知識管理的研究起步較晚,但發展很快。作為醫院圖書館,如何深入理解知識管理的重要性,加強自身的核心能力建設,形成一種行之有效的核心服務模式,值得思考和探討。
1醫院圖書館核心能力的構建
醫院圖書館的核心能力實質上就是依靠自身的信息資源來強化圖書館在醫學信息領域競爭力的一種體現‘2j,可劃分為多元載體文獻的綜合整序能力、多元載體環境下的文獻獲取能力和面向醫療市場競爭的醫學情報信息服務能力。
1.1核心競爭力的形成
核心競爭力是衡量醫院圖書館信息服務和文獻資源建設質量的重要標準,也是核心能力的主要標志,它必須具備知識經濟時代賦予醫院圖書館的各種特征及其競爭優勢。核心競爭力由資源、能力和知識三要素組成,三者相互影響、相互作用。
1.2核心競爭力的基點
知識經濟時代最具戰略意義的信息資源并非僅限于圖書館的藏書和設備等軟、硬件環境,其主要依附于圖書館員而存在,衡量醫院圖書館競爭優勢的基本尺度即基點就是館員的創新能力和學習能力。核心能力的建立、提高與應用均離不開館員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勇于接受挑戰,在挑戰中激發自己的潛能,保持旺盛的創造力是新時期醫學館員的基本特征。
1.3核心競爭力的培育途徑
核心競爭力是提升醫院圖書館員核心能力的最佳途徑。館員應具備高度的工作責任心和醫學專業的學術判斷能力,在不斷的知識積累中,將獲得的顯性知識變為不可模仿的隱性知識,并善于從知識中提取智慧,為醫院的醫療、教學和科研活動創造內在價值。醫院圖書館要充分認識到自身的特色資源優勢,在考慮自身能力和資源優勢基礎上確立合理的競爭戰略,建立創新的制度,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
2知識管理服務體系的建立
作為管理學領域的一個新名詞,知識管理目前尚無一個被眾人廣泛認可的統一定義,由于所站角度、立場、理解和需要的不同,各學者對“知識管理”也提出了不同的解釋J。但不可否認的是,知識管理是適應信息化、網絡化和知識經濟時代激烈競爭的環境而提出的一種全新的管理模式,這種新的管理理念也逐漸走近醫院圖書館。
2.1知識管理的內涵
知識是信息經過綜合、歸納、分析及思考提煉后的深加工產物,是能給人類生命、生活和學習帶來變化的一種模式,醫學領域的一切相關知識,對醫院的醫、教、研活動均具有啟迪、啟動和促進作用。廣義的知識管理還涉及知識組織、知識設施、知識資產、知識活動和知識人員的全方位及全過程的管理。
知識是思維的成果,知識只能通過人的能動創造性的發揮而產生,并依附于人而存在。信息管理的重點對象是顯性知識,知識管理則既包括顯性也包括隱性知識。知識管理的手段和方法比之信息管理更加先進和完善,它充分矛U用信息技術,使知識在信息系統中加以識別、處理和傳播。知識管理是在信息管理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是信息資源管理的延伸和發展。知識管理的目的明確,強調知識的增值性和創新性。
2.2知識管理在圖書館管理中的應用
現代醫學科學已呈現出高度分化、高度融合、高速發展的“三高”趨勢,醫學模式也隨之發生很大變化。面對“浩如煙海”的醫學信息,醫院圖書館如何利用知識管理來構建和提升圖書館核心競爭力是目前面臨的一大課題。美國學者認為知識管理應該是組織一種有意識采取的戰略,它保證能夠在最需要的時間將最需要的知識傳送給最需要的人。醫院圖書館有必要建立知識型圖書組織結構,調整圖書館組織體系,使之更加柔性化、便捷化和個性化,充分而有效地開發利用其知識資源,提高圖書館的綜合服務能力。在圖書館內部營造一種開放的、自由的、高度信任的文化氛圍,工作流程中正式明確哪些知識必須保留下來,以便作為日后創新知識、創造新價值的基礎,并形成知識共享的良好習慣。
3知識管理服務與圖書館核心競爭力的關系
處在知識經濟時代的醫院圖書館必需以知識管理的服務理念來指導其服務模式的改革,才能獲得更大的生存和發展空間。醫院圖書館是實踐性很強的領域,知識管理也不應拘泥于理論方面的研究,應通過分析和吸收知識管理思想的精華,提取圖書館知識管理的核心理念,并將此作為知識管理實踐的切人點。
知識管理改變了傳統的、單純以文獻為單元的管理,代之以文獻核心即知識為單元的管理。這種管理模式將有利于更好地輔助醫務人員實現臨床醫學的目標,給每一位病人提供一個最適合其疾病和本人情況的治療方式,同時也突出了醫院圖書館在醫療活動中的重要地位。從近年來國內外醫學圖書館所進行的一系列實踐來看,圖書館核心競爭力的形成均是以知識管理服務為基礎的,比如美國一些醫學圖書館實施的“學科館員”體系,就是按醫學學科知識來組織和構建的,其服務對象包括醫院的管理與決策者、臨床各科專家和科研人員,并顯示了很強的個性化服務特征。圖書館員根據讀者的反饋信息,及時分析用戶的興趣點,不斷改進和完善服務內容,充分挖掘隱性知識,起到“醫學信息經紀人”的作用。
醫院圖書館利用其搜集、綜合、分析、判斷與整合信息資源的專業優勢,對學科帶頭人、課題研究小組開展追蹤服務按專業特征和研究熱點,將零散信息分門別類加以整理后提供給讀者。除此外,專題醫學情報服務、全程跟蹤情報調研服務、科技查新服務、定題文獻服務、參考咨詢服務和文獻翻譯服務等均可納入知識管理服務范疇。知識管理服務和圖書館核心競爭力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共同體,是“以人為本”和“個性化服務”理念的具體體現。
本章主要向大家介紹了中國旅游地理學發展論文參考文獻多篇寫作及規范格式,與文獻撰寫案例;以《中國旅游地理教學改革目標取向及實現路徑研究》例題參考文獻為標準。
[1]保繼剛.從理想主義、現實主義到理想主義理性回歸——中國旅游地理學發展30年回顧[J].地理學報,2009,64(10):1184-1192.
[2]保繼剛.中國旅游地理學研究問題缺失的現狀與反思[J].旅游學刊,2010,25(10):13-17.
[3]劉智運.論高校研究性教學與研究性學習的關系[J].中國大學教學,2006(2):24-27.
[4]許簫迪,王子龍,譚清美.知識溢出效應測度的實證研究[J].科研管理,2007,28(5):76-86.
[5]趙勇,白永秀.知識溢出:一個文獻綜述[J].經濟研究,2009(1):144-156.
[6]王坤.知識產權對象中存量知識、增量知識的區分及其功能[J].浙江社會科學,2009(7):54-59.
[7]聶長建,李國強.從“知識增量”向“知識升質”:以法學研究為例[J].理論與現代化,2012(3):62-69.
[8]張建華,劉仲英.知識管理中的知識貢獻激勵機制[J].同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32(7):966-970.
[9]石中英.知識增長方式的轉變與教育變革[J].教育研究與實驗,2001(4):1-7.
[10]宣勇,錢佩忠.知識增長與學科發展的關系探析[J].大學(研究與評價),2007(1):21-26.
[11]楊冠雄.我國旅游地理學的發展[J].國外人文地理,1988(1):43-46.
[12]王寧.旅游中的互動本真性:好客旅游研究[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29(6):18-24.
[13]章錦河,張捷.旅游生態足跡模型及黃山市實證分析[J].地理學報,2004,59(5):763-771.
[14]左冰,保繼剛.從“社區參與”走向“社區增權”——西方“旅游增權”理論研究述評[J].旅游學刊,2008,23(4):58-63.
[15]唐文躍.地方感研究進展及研究框架[J].旅游學刊,2007,22(11):70-77.
[16]楊奎松,謝維揚,趙世瑜等.遵守學術規范推進學術對話——關于“學術對話與學術規范”的筆談[J].中國社會科學,1999(4):49-71,205.
[17]郭來喜,保繼剛.中國旅游地理學的回顧與展望[J].地理研究,1990,9(1):78-87.
[18]Corley,K.G.&D.A.Gioia.Buildingtheoryabouttheorybuilding
[19]張茂澤.論學術批評[J].學術界,2001(2):85-99.
[20]保繼剛,王寧,馬波等.旅游學縱橫——學界五人對話錄[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3.
[21]毛丹.理想主義的改塑與解構[J].上海社會科學院學術季刊,1996(3):99-108.
[22]保繼剛,張驍鳴.1978年以來中國旅游地理學的檢討與反思[J].地理學報,2004,59(S1):132-138.
附1:《論我國地理學研究的現狀及發展》
參考文獻:
[1]陸大道.中國地理學的發展與全球變化研究[J].地理學報,2011(02):147-156.
[2]柴彥威,塔娜.中國行為地理學研究近期進展[J].干旱區地理,2011(01):3-11.
[3]劉衛東,金鳳君,張文忠等.中國經濟地理學研究進展與展望[J].地理科學進展,2011(12):1479-1487.
[4]保繼剛,尹壽兵,梁增賢等.中國旅游地理學研究進展與展望[J].地理科學進展,2011(12):1506-1512.
[5]方創琳,周尚意,陸玉麒等.中國人文地理學研究進展與展望[J].地理科學進展,2011(12):1470-1478.
[6]蔡運龍,李雙成,方修琦.自然地理學研究前沿[J].地理學報,2009(11):1363-1374.
附2:《旅游地理學學科建設與高層次人才培養》
參考文獻:
1.馮衛紅.旅游產業集群:旅游地理學研究的微觀領域.人文地理,2008(3)
2.朱桂鳳.中國旅游地理教學理論與實踐探討.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06(4)
3.馮瓊蘭.關于中國旅游地理課程教學改革的探討.高教論壇,2008(1)
(作者單位:重慶科技學院經濟管理學院重慶401331)
附3:高職《中國旅游地理》教學中的人文素養培育
參考文獻:
[1]李曉梅,項桂芳,彭花燕.談高職院校旅游專業學生的職
業素質培養[J].十堰職業技術學學報,2007,(8).
[2]李向群,盧睿.旅游人才綜合素質研究[J].南寧職業技
術學院學報,2007,(12).
[3]李因,汪艷麗,梁磊.旅游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的調查研究
論文摘要: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被看作是種生聲力,對知識進行管理是企業加強自身競爭力的關鍵;圖書館為謀求自身發展,應改變傳統工作方式,引進知識管理理念,擴大和深化圖書館的工作內容,促進圖書館在知識經濟時代的職能發揮。
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人類進入到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已不再僅僅屬于文化范疇,而伴著知識就是生產力概念的提出進入到經濟領域,成為一個重要的生產要素,參與到社會各行各業的生產、發展中.成為各組織機構借以提升自身競爭力的重要籌碼。圖書館作為知識的集散地,在知識經濟時代,由于網絡信息技術的發達,信息服務機構的大量出現,圖書館對知識信息的壟斷優勢已被削弱。為此,有必要對圖書館傳統的T作模式進行反思,將知識管理理念引入到圖書館]一作中,以提高圖書館的社會競爭力和自身發展能力
1 知識管理的涵義
“知識管理”(KM)一詞是美國著名的恩圖維星國際咨詢公司(Entovation)在10多年前首次提出的。1998年美國著名財經雜志《福布斯》在《迎接知識經濟》一文中正式提出“知識管理”這一概念,由于其興起的時間不長及其本身的復雜性和表現形式的多樣性目前周際上還沒有一個標準的定義不同的研究者從不同的角度對其有不同的定義.如知識管理專家、經濟學博士約格西·馬修特拉(YogeshMathotra) 認為“知識管理是在日益加劇的不連續的環境變化情況下.服務于組織適應、生存和能力等關鍵問題的活動。其實質在于信息技術處理數據與信息的能力以及人們創造和創新的能力有機結合的組織過程”。而哲學博士卡爾·E·斯維比從認識論的角度對知識管理進行定義,認為知識管理是“利用組織的無形資產創造價值的藝術”。另外丹尼爾·E·奧利里認為知識管理是“對知識進行正式的管理,以便于知識的產生、獲取和重新使用。知識管理是將組織可得到的各種來源的信息轉換為知識,并將知識和人聯系起來的過程”。總的說來,知識管理是企業面對變換不定的外部環境,為提升自身競爭力而提出的一種管理理念。強調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手段和科學的組織結構,對企業的顯性和隱性知識進行整理、組合和發掘,通過學習和交流,在企業內實現共享和應用,最終提高企業的創新和應變能力。知識管理的對象主要有兩方面: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顯形知識是指可進行明確編碼,可以通過正常的語言方式傳播的知識,常存在于書刊等載體上;隱性知識是指個人或組織經過長期積累而擁有的難以言表,通常存在于人們的頭腦中的知識。按照日本一橋大學教授、著名管理學家野中幾次郎和竹內廣孝曾提出的理論,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之間及其自身存在著四種變換模式:①從隱性知識到隱性知識(社會化);②從隱性知識到顯性知識(合并);③從顯性知識到顯性知識(外在化);④從顯性知識到隱性知識(內在化)知識管理活動就是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以這4種形式變換的過程。這個過程的實現是依靠有形信息系統和無形的人與人面對面交流網絡來完成的。因此知識管理的具體內容涉及到資源、人力、技術、組織等方面,是以人為本,以知識為核心,以創新為目標,符合目前知識經濟時代要求的一種新型管理理念和摸式。
2 圖書館知識管理內容
將知識管理概念應用到圖書館工作中,有其自身的一些特點和內容。
2.1信息資源管理
信息文獻資源是圖書館工作的主要對象,它貫穿于圖書館工作流程中的每一環節,因此,信息資源管理是圖書館知識管理的一個主要內容。通過對文獻信息等顯形知識的收集和加工整理,將其中有價值的部分挖掘出來,進行分類存儲,建立動態的知識庫體系,激活固化靜態的知識,使其得到有效的流通和應用。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館藏的概念和質量都發生了變化,館藏的內容除了傳統的紙質文獻外,還有大量新型載體的文獻,如豐富的網絡信息資源。而對信息資源的加工整理也從傳統的紙質文獻資源整序擴展到網絡信息等數字資源的整序,這就要求改變傳統的信息資源管理模式,采用知識管理理念,借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對資源進行分類整理,建立不同主題的知識庫,通過多種多樣的傳播媒體、廣泛的傳播渠道形成及時可用的知識流,以供用戶之需。
論文關鍵詞:知識經濟 知識管理 圖書館
論文摘要: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被看作是種生聲力,對知識進行管理是企業加強自身競爭力的關鍵;圖書館為謀求自身發展,應改變傳統工作方式,引進知識管理理念,擴大和深化圖書館的工作內容,促進圖書館在知識經濟時代的職能發揮。
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人類進入到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已不再僅僅屬于文化范疇,而伴著知識就是生產力概念的提出進入到經濟領域,成為一個重要的生產要素,參與到社會各行各業的生產、發展中.成為各組織機構借以提升自身競爭力的重要籌碼。圖書館作為知識的集散地,在知識經濟時代,由于網絡信息技術的發達,信息服務機構的大量出現,圖書館對知識信息的壟斷優勢已被削弱。為此,有必要對圖書館傳統的T作模式進行反思,將知識管理理念引入到圖書館]一作中,以提高圖書館的社會競爭力和自身發展能力
1 知識管理的涵義
“知識管理”(KM)一詞是美國著名的恩圖維星國際咨詢公司(Entovation)在10多年前首次提出的。1998年美國著名財經雜志《福布斯》在《迎接知識經濟》一文中正式提出“知識管理”這一概念,由于其興起的時間不長及其本身的復雜性和表現形式的多樣性目前周際上還沒有一個標準的定義不同的研究者從不同的角度對其有不同的定義.如知識管理專家、經濟學博士約格西·馬修特拉(YogeshMathotra) 認為“知識管理是在日益加劇的不連續的環境變化情況下.服務于組織適應、生存和能力等關鍵問題的活動。其實質在于信息技術處理數據與信息的能力以及人們創造和創新的能力有機結合的組織過程”。而哲學博士卡爾·E·斯維比從認識論的角度對知識管理進行定義,認為知識管理是“利用組織的無形資產創造價值的藝術”。另外丹尼爾·E·奧利里認為知識管理是“對知識進行正式的管理,以便于知識的產生、獲取和重新使用。知識管理是將組織可得到的各種來源的信息轉換為知識,并將知識和人聯系起來的過程”。總的說來,知識管理是企業面對變換不定的外部環境,為提升自身競爭力而提出的一種管理理念。強調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手段和科學的組織結構,對企業的顯性和隱性知識進行整理、組合和發掘,通過學習和交流,在企業內實現共享和應用,最終提高企業的創新和應變能力。知識管理的對象主要有兩方面: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顯形知識是指可進行明確編碼,可以通過正常的語言方式傳播的知識,常存在于書刊等載體上;隱性知識是指個人或組織經過長期積累而擁有的難以言表,通常存在于人們的頭腦中的知識。按照日本一橋大學教授、著名管理學家野中幾次郎和竹內廣孝曾提出的理論,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之間及其自身存在著四種變換模式:①從隱性知識到隱性知識(社會化);②從隱性知識到顯性知識(合并);③從顯性知識到顯性知識(外在化);④從顯性知識到隱性知識(內在化)知識管理活動就是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以這4種形式變換的過程。這個過程的實現是依靠有形信息系統和無形的人與人面對面交流網絡來完成的。因此知識管理的具體內容涉及到資源、人力、技術、組織等方面,是以人為本,以知識為核心,以創新為目標,符合目前知識經濟時代要求的一種新型管理理念和摸式。
2 圖書館知識管理內容
將知識管理概念應用到圖書館工作中,有其自身的一些特點和內容。
2.1信息資源管理
信息文獻資源是圖書館工作的主要對象,它貫穿于圖書館工作流程中的每一環節,因此,信息資源管理是圖書館知識管理的一個主要內容。通過對文獻信息等顯形知識的收集和加工整理,將其中有價值的部分挖掘出來,進行分類存儲,建立動態的知識庫體系,激活固化靜態的知識,使其得到有效的流通和應用。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館藏的概念和質量都發生了變化,館藏的內容除了傳統的紙質文獻外,還有大量新型載體的文獻,如豐富的網絡信息資源。而對信息資源的加工整理也從傳統的紙質文獻資源整序擴展到網絡信息等數字資源的整序,這就要求改變傳統的信息資源管理模式,采用知識管理理念,借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對資源進行分類整理,建立不同主題的知識庫,通過多種多樣的傳播媒體、廣泛的傳播渠道形成及時可用的知識流,以供用戶之需。
2.2人力資源管理
人的能力資源是圖書館知識管理的核心。人的能動性和創造性是圖書館發展的根本動力。以創新為目標的知識管理就是要挖掘人的智慧潛能,激發他們的創新熱情,將存在于頭腦中的隱性知識通過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和組織創新而顯性化,推動圖書館的全面有效管理。知識是由人創造,作為隱性知識的主要載體,具有進行知識創新的可能,人力資源管理的任務就是營造寬松、信任的環境和氛圍,搭建不同層次的知識交流和學習的平臺,采取各種獎懲管理措施,激發人的創新潛能,實現個人和圖書館工作的共同創新。
2.3信息技術管理
信息技術是圖書館知識管理的一個重要方面,對圖書館工作的展開和圖書館的知識創新起著工具和保障作用。從某種意義上說,正是信息技術的發展導致了知識經濟的到來和知識管理的產生,并根本決定著管理模式的變革。信息技術應用到圖書館工作中,改變了傳統的手工操作模式,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服務質量,成為現代管理中知識的挖掘、存儲、傳播和共享的基礎。例如:利用數據庫、數據挖掘、人工智能技術來獲取信息中隱含知識,使信息向知識轉化;利用大型數據庫技術、新型檢索技術、智能搜索引擎及網絡技術等來實現大量的知識存取和傳播。
2.4組織結構管理
傳統的圖書館組織結構是種金字塔形的構架模式,實行的是從館長到普通工作人員的等級管理制度,由館長下達命令,經中層干部傳達,普通工作人員被動執行,這種管理方式,忽視了人的本質具有能動性和創造性,不利于館員隱性知識的開發和利用,不利于圖書館知識管理工作的積極開展。如前所述,圖書館顯性知識是指館藏和一些成文的工作經驗總結等,是可直接提供給讀者使用的知識內容;圖書館的隱性知識則是指藏于館員腦中難以言表的各種工作經驗、技能、觀點等,滲透在圖書館的日常業務流程和管理的各個環節之中,關系到圖書館的工作質量和職能發揮。因此,為便于知識在圖書館內迅速有效流通,需將圖書館傳統的金字塔形組織結構轉變為扁平、網絡化的橫向組織體系,通過利用先進的網絡信息技術搭建各種學習交流平臺,打破等級界限,增加橫向聯系,實現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的相互轉化,促進圖書館的知識創新。如利用網絡會議系統、電子郵件、討論板、個人主頁等,通過隱喻、類推、語言想象、故事、可視化工具、模型、圖表等將難以表達的經驗轉變成共享的顯性知識在圖書館組織內部各層面間進行快速及時交流;同時通過知識管理平臺上的知識分類系統、知識庫管理系統等,把不同的顯性知識進行綜合化、系統化,使新的知識在組織內外得以共享,使顯性知識向個體的隱性知識轉化,增加知識的實用價值,同時也進一步提高圖書館館員的創新潛能。可見圖書館知識管理的根本在于圖書館的組織結構管理,因此積極創造條件,構建一個和諧平等、能激發館員創新意識的學習型組織機構是圖書館知識管理的一個基礎性工作。
以上是圖書館知識管理的幾個主要方面,通過信息、人力、技術、組織等方面的管理,可實現圖書館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的相互轉化,促進知識的創新和應用,完善圖書館的職能。
3 加強圖書館知識管理的策略
針對圖書館知識管理的內容和特點,可采取以下一些策略來促進圖書館事業的發展。
3.1改變管理觀念,進行知識創新管理
傳統的圖書館管理是種類似于倉儲式的管理,是人對物即文獻書籍的機械二分性管理,管理過程中,人和物處于二元對立狀態,不利于人的創造性的發揮。因此,要積極改變觀念,改文獻管理為知識管理,發揮人的能動性,進行知識創新。一般知識創新管理包括知識的理論創新管理、技能創新管與組織創新管理三個方面。理論創新管理是通過追蹤國內外圖書館學的最新發展動態,豐富與發展圖書館學的研究領域。技術創新管理是對由與技術創新全過程相關的機構和組織所構成的網絡系統的管理。組織創新管理是通過優化圖書館的職能部門與工作流程,建立符合圖書館知識管理的有效的組織管理體系。在管理過程中,將這三方面進行有機結合,形成多元多維的知識管理體系,最終實現知識創新管理目標,建構圖書館核心競爭力量。
3.2引進營銷理念,提升知識服務質里
知識的傳播與知識的創新同等重要,通常情況下,知識創新者并不是知識使用者,他們沒有大量的時間去尋找使用者,雖然知識使用者為數眾多,但由于各種主觀和客觀條件的限制,很難直接從知識創新者手中獲取知識。這就需要圖書館充當中介人,實施知識營銷策略,為用戶找知識,為知識找用戶,利用多種媒體和渠道來傳播各種新知識,提供各具特色的知識服務。如圖書館建立基于知識倉庫和智能搜索引擎的知識服務系統,為企業、政府、社會團體、科研機構服務;強化信息服務的針對性、多樣性、綜合性、全程性,開展全程跟蹤服務;調動館員的隱性知識,為用戶開展深層次的知識服務等。通過拓展知識服務業務,實現知識價值的最大化和社會化;通過提升知識服務質量,形成圖書館資源和社會資源的良性循環互動,推進圖書館與社會共同持續發展。
3.3以人為本,加強人力資源管理
人是創造、傳播、運用知識的主體,也是具有精神文化屬性的主體,在圖書館知識管理中,不能將人看作與其他管理要素或對象一樣可以通過各種方法和制度來加以管理和控制的資源客體,而應運用權變管理方式來加強對不同館員的管理,以便發揮他們各自的知識或管理才能,使組織目標與個人目標得以實現。同時也要采取各種方式加強對館員的培訓,以提高他們的業務素質和專業技能,使其隱性知識才能得到更好地發揮和利用。如構建學習平臺,建立圖書館內部知識局域網,通過專題培訓、學術討論會等形式做好館員的培訓、繼續教育與知識交流,以此不斷提高館員的綜合能力,并在此基礎上構建內部專家知識庫,記錄每個館員的智力成果,形成圖書館的最佳實踐知識指導鏈;另外還可將具有各種知識與專長的館員集合起來,組成靈活的知識團隊來有針對性地完成一些重要任務。人力資源管理是圖書館做好知識管理的關鍵,在知識管理中,應給予充分重視。
關鍵詞:個人知識管理 個人知識 個人知識管理工具
1.個人知識管理在國內外的研究狀況
筆者在研究其間曾利用中國國家圖書館所收錄的外文引文數據庫——SCI數據庫、IEEE Xplore Digital Library數據庫、SSCI/A &HCI數據庫、Scirus搜索,對主題或標題為“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的相關論文進行檢索, 得到如下結果:
為了了解國內對個人知識管理的研究狀況,筆者接著又利用國家圖書館所購買的“中國學術文獻網絡出版總庫”對“個人知識管理”分別進行“關鍵字”“提名”“主題”三種類別的搜索,并進行了圖表的繪制,由于本文成稿時間是2010年9月,因此圖中的2010年指的是2010年8月,論文情況如圖1所示:
2.個人知識管理的定義及派別
國內學者孔德超(2003)認為個人知識管理包含三層含義:其一,對個人已經獲得的知識進行管理;其二,通過各種途徑學習新知識,吸取和借鑒別人的經驗、優點和長處,彌補自身思維和知識缺陷,不斷建構自己的知識特色;其三,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識及長期以來形成的觀點和思想,再加上別人的思想精華,去偽存真,思想隱含知識的顯性化,激發創新出新知識[1]。
而對個人知識管理的定義,歷來觀點并不統一,人們傾向于采用美國的密西根大學Paul A.Dorsey 教授提出的最廣泛定義:個人知識管理應該被看作既有邏輯概念層面又有實際操作層面的一套解決問題的技巧與方法。[2]
除此之外,很多學者也提出了個人獨特的觀點,但不管怎么說,各家學者本質上都認為個人知識管理是知識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在個人層面上的應用。中國個人知識管理著名學者田志剛更直接說它是“基于個人的知識管理”(2003)[3]。
筆者將各家學者的論述加以整理,提煉出了幾個具有代表性的觀點,分為以下幾個流派加以論述。
第一、 策略論:個人知識管理是策略
加州洛杉磯大學安德遜工商管理學院的Jason Frand and Carol Hixon(1999)兩位早期的知識管理研究者認為:“個人知識管理是處理超大量信息的策略,是將知識轉化為個人知識,并且可以系統的運用到我們個人知識中的一種策略”[4]。不過Frand和Hixon是透過企業組織的知識流程來說明PKM 概念的,當關注一般性的“個人知識管理”時,從組織知識生產流程的觀點來解讀并不是很適合。
第二、流程論:個人知識管理的流程
國外學者Grundspenkis(2007)認為個人知識管理指個人在他日常的生活中需要堅持進行的流程的集合。[5]國內學者斷建軍(2006)從流程的角度出發,認為個人知識管理是學習主體運用已有的觀念或認知去采編、加工、整理目標認知對象,構建知識庫,并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6]。 這二位學者都從細微之處著手,看到了實施個人知識管理的步驟,具有很強操作意義。
第三,技術論:個人知識管理的技術
從理論上來看,個人知識管理包括了對個人知識管理技術和技能兩個領域的管理。在信息社會,越來越多的個人知識管理者需借助一些信息時代的工具,尤其是計算機工具協助進行個人知識管理。國內學者甘永成(2003)與時俱進,從E-learning的角度提出“個人知識管理是用計算機技術、通訊技術和網絡技術幫助個人有效地管理飛速增長的信息,足把個人認為最重要的且將成為個人知識庫的信息進行整合的框架,它為那些零散的、隨機的信息轉換成可系統利用的和可擴展的個人知識提供了一種策略”[7]。
第四,技能論:個人知識管理的技能
美國的密西根大學的Paul A.Dorsey 教授從技巧的角度提出:“個人知識管理應該被看作既有邏輯概念層面又有實際操作層面的一套解決問題的技巧與方法。這些技能是在21世紀進行知識工作所必需的。” 他概括和定義了7項核心的個人知識管理技能:信息檢索、信息評估、信息組織、信息表達、信息安全、信息協同。[8]
瑞士Open Connect AG公司的知識管理主管Hyams教授認為 (2000)則從更為寬泛的角度詮釋了個人知識管理的含義,除了Dorsey (2000)所描述的信息方面的內容外,還增加了時間管理、基礎設施、組織性工作等等方面的技能,具體包括:時間控制、工作空間舒適度、快速閱讀、備注和研究、備案和文檔管理、信息設計(哪些信息有用,哪些信息無用)、有目的的寫作、知識/信息處理設施(通常指PC等IT設備)、知識/信息過濾技能。[9]
3.個人知識與相關模型
個人知識的分類是個人知識管理的一個基本問題,它的范圍涉及個人知識管理的不同領域,有獨立的個人的,也有與他人、組織等有關的知識。Churchman (1971)給知識的定義中指出:如果把知識看成是信息的集合,那么無異于剝奪了其中最核心的部分,知識存在于個人而不是信息集合中,知識是人對一系列相關信息所產生的反應[10]。在這定義中他強調了個人對于知識的重要性。
甘永成(2003)在經濟發展與合作組織(OECD,1996)對知識分類的基礎上,提出了個人知識包括逐步深化的六個層次::(1)Know-what(客觀事物的知識); (2)Know-how(技能和能力知識); (3)Know-why(規律和原理知識)和Know-who(社會關系知識);(4)Mentor(交流、傳遞隱性知識);(5)Publish(以網頁、文章等形式傳播知識);(6)Innovation(知識創新)[11]。
從認知的角度看,個人知識與知識一樣也可以分為顯性知識(Explicit Knowledge)和隱性知識(Tacit Knowledege)。
日本學者野中郁次郎(Nonaka,1995)將組織中知識創造與傳播過程劃分為四個階段,并提出了經典的SECI模型。四個階段是:(1)社會化(socialization):從隱性知識到隱性知識;(2)外在化(externalization):從隱性知識到顯性知識;(3)組合化(combination):從顯性知識到顯性知識;(4)內在化(internalization):從顯性知識到隱性知識。在知識的轉化階段中,前后會經歷四種場所,也就是野中郁次郎所說的巴(Ba)[12]。具體的知識轉化與場所如圖2:
野中郁次郎的SECI模型主要是基于組織與個人、顯性知識與隱性知識兩個維度。個人知識的形成與升華是與社會過程相關的, 離不開一定的組織環境, 組織知識是個人知識在組織中產生、發展和轉化的知識[13]。個人知識和組織知識是相互影響、相互依存又互為補充的關系, 為知識的轉化提供了內在動力。野中郁次郎提出,新知識是通過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之間的相互轉換創造出來的,并由此提出了SECI模型,并用“知識螺旋”一詞來形象地描述新知識被源源不斷地創造出來的動態過程。這就說明顯隱性知識是相互轉化的,并經過人腦的加工而不斷發展的。Mohamed Amine Chatti等(2007)結合野中和竹內的SECI模型,在Web 2.0環境下提出了基于學習進程的SECI模型。模型展示了個人在學習進程中的四種知識轉換模式:
(1)社會化是一個共享顯性知識的過程,也就是豐富的未開發的知識存在于個體如起因于以前的活動的訣竅、專門技術、理解力、經驗及技能等,它們不是通過語言而是通過觀察、模仿、實踐和參與不同的正式和非正式的團體。
(2)具體化是將隱性知識明確表達為顯性知識的過程,通常它是基于隱喻、類比、概念、假定和建模。
(3)組合化使系統化概念變成知識系統而且它結合了不同人的隱性知識。一旦知識獲取,它就有可能變為隱性知識。
(4)內在化是將隱性知識具體表達成顯性知識的過程,也是一個連續的個人和集體映射的過程。隱性知識以心智模式或專業技術的形式內在化于個人顯性知識庫。
他們之間的具體轉換形式可以用圖3[15]表示:
4.個人知識管理工具及系統軟件
在Mohamed Amine Chatti等(2007)的基于學習進程的SECI模型中,個人知識管理工具對于個人顯隱性知識的轉換起到了重要作用。Bernadette E. Clemente and Victor J. Pollara(2005)認為個人知識管理工具能評估我們所知的,闡明我們需知的,明了我們怎么學習[16]。這就說明個人知識管理工具對于個人知識管理的知識需求、知識獲取、知識存儲、知識應用等各個階段,特別是個人學習起著重要作用。尤其是在知識經濟興起與發展的今天,網絡技術對個人知識管理工具發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表1從知識的獲取、積累和交流共享三個重要方面對個人知識管理的相關工具進行分類。
5.個人知識管理研究評述
筆者通過對這些文獻進行初步的分析,得出了以下幾點結論:
(1)國內對個人知識管理的理論研究處于穩步發展階段
2007年以前我國學者對于個人知識管理的研究呈逐年增長的趨勢,2007以后研究形勢逐漸平穩,進入穩固的發展期。隨著個人知識管理正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相信未來幾年關于個人知識管理方面的研究將會持續進行。
(2)個人知識管理研究文獻涉及領域廣、應用層次多、綜合性十分強;研究層次由單一個人知識管理泛論向以信息時代為主的多種背景延伸
根據筆者的統計,個人知識管理的文獻涉及范圍十分廣泛,從應用領域看包含圖書館、網絡社區、組織企業、政府機關等;從使用者看包含大學生、研究生、秘書、計算機程序設計師等;從學科性質看包含檔案管理、信息技術、經濟文化、教育心理等。可見個人知識管理的理念和應用已經深入社會各行各業,并且指導者這些領域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信息時代的到來使得個人知識管理研究烙上了深刻的時代痕跡。尤其是近年來Web 2.0模式的興起,博客、社交網站里面的個人知識管理也成為了研究者的新關注點,如《關于專業虛擬社區中個人知識管理的研究》[16]《基于SNS與個人知識管理系統構架》[17]可以預見下一個個人知識管理的研究方向將是微博等新興的互聯網事物。
(3)個人知識管理理論和實際應用的脫節
目前國內外的個人知識管理更多偏向于理論的研究層次,個人成功運用的個人知識管理促進工作和學習成功的案例并不多,更多是學者們站在理論的高度上提出進行個人知識管理的建議。這也可能是由于個人知識管理是個人私人的知識管理,因而沒有組織知識管理那樣有影響力,即使有人使用了個人知識管理的相關知識進行了知識管理,但也沒有形成學術論文得以傳播。
(4)個人知識管理缺乏有實際意義的完整模型
可能由于個人知識管理是比較瑣碎和個人化的,同時也涉及不同的學科,而且由于每個人進行知識管理的步驟和方法存在差異等,目前,純粹對于個人知識管理的完整模型的研究幾乎處于空白的階段,沒有學者提出一個真正具有通過意義的個人知識管理模型。
(5)個人知識管理效果研究處于空白
目前個人知識管理的工具很多,也引起了研究者一定的關注,但是選用什么樣的工具能夠達到更好的效果,每種工具一般能夠達到什么樣的效果到目前為止沒有一個統一的認識,也沒有學者對工具測量效果進行相關的研究。
(6)國內學者對個人知識管理的研究自主性不強
雖然目前國內個人知識管理雖然穩步發展,但是鮮有學者提出有影響力的觀點,不論是個人知識管理的定義還是從個人知識管理的相關模型,基本都是引用國外學者的觀點,缺乏創新性和獨立性,對國外學者的研究有很強的依賴性。
(7)個人知識管理缺乏大師級學者和完整系統
從世界范圍來看,個人知識管理方面,美國學者Paul A.Dorsey、Frand、Hixon等人走在了研究的前方,并且其在個人知識管理方面的觀點得到普遍的接受。但是卻沒有一個學者對此有廣泛深入的研究,總的來說西方在個人知識管理方面的先驅者都只是提出了些零散的東西,或者是對定義進行說明,或者是描述工具,或者是探討模型,但沒有形成嚴密的個人知識管理研究系統。
(8)研究層面較為片面
大多數個人知識管理研究只是從具體內容管理層面著手進行分析,往往忽視了個人的人際管理和時間管理層面的研究。
參考文獻
[1]孔德超.論個人知識管理.[J]圖書館建設.2003(3):17-18
[2] Paul A Dorsey.,2005,Overview of 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
[3]田志剛,“PKM”入門.[J]軟件工程師,2003(6) :46
[4] Jason Frand and Carol Hixon.(1999).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 : Who,What,Why,When,Where,How. [DB/OL]trailfire.com/ictdoctor/marks/128437
[5]Grundspenkis,J."Agent based approach for organization and personal knowledge modelling: knowledge management perspective"[J] Journal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18 (4): 451-457.
[6]斷建軍.個體知識管理遠程開放教育教學模式研究.[J]廣州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6(3):33—36.
[7] 甘永成.e—Learning環境下的個人知識管理. [J]中國電化教育.2003(6):19—24
[8]Paul A.Dorsey, What is PKM? [DB/OL].millikin.edu/webmaster/ seminar/pkm.html 2002.
[9] 儲節旺,周紹森,謝陽群,郭春俠. 知識管理概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學出版社.2006,220
[10]GUNNAR H.A Mode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the N – form Corporation[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4, 15: 73 - 90
[11]甘永成,E-learning時代的個人知識管理,中國電化教育 2003第6期, 20-23頁
[12] Ikujiro Nonaka, Ryoko Toyama, Noboru Konno. SECI, ba and leadership: A unified model of dynamic knowledge creation [J]. Long Range Planning. 2000.33 (1) : 5—34.
[13] 蔣亞東.組織知識管理環境下的個人知識管理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2):268-270.
[14]Mohamed AC,Ralf Klamma and Matthias Jarke.2007, The Web 2.0 Driven SECI Model Based Learning Process
[15] Bernadette E.Clemente and Victor J.Pollara,2005,Mapping the course,marking the trail
論文: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和信息管理和服務
論文摘要:文章論迷了在知識經濟的祈時代,圖書館如何認清形勢、更新管理和服務觀念,用新型的甘理和服務及自身建設等新問題。
當今世界的時代特征越來越清楚,知識經濟的顯性化是其最為重要而明顯的特征之一。知識經濟的出現向我們準確地展示了,社會經濟領域中知識的強大功能和功能,在社會信息化和信息社會化交織功能下,圖書館作為信息服務、信息管理的社會功能實現的重要途徑,作為社會發展的活躍因素應該發揮怎樣的功能呢?這是我們必須積極思索的新問題。
一、知識經濟時代的特征
按照經濟合作和發展組織的定義,知識經濟就是指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經濟,其主要標志是:第一,它以知識、智力為經濟發展的關鍵要素,并如同勞動力和生產資源一樣直接存在;第二,在經濟生產發展過程中,知識可以形成產業經濟,及以高科技產業為標志的產業化經濟。作為信息經濟的高級階段,知識經濟的發展和延續,知識經濟反映了社會經濟的發展的趨向,是當今時代經濟特征的正確概括。
1.知識經濟的本質在于知識經濟化、經濟知識化和知識產業化基礎上的知識經濟一體化。也就是說,通過知識、信息和經濟的緊密關聯、彼此滲透、交叉融合、相互包容的過程,使得經濟的知識化趨向更加明確、知識和信息的經濟功能日益明顯,知識因素以越來越多的種類和越來越高的程度參和并融人經濟活動中,知識經濟就是信息經濟,知識經濟就是網絡經濟,知識經濟就是數字經濟,知識經濟就是在線經濟,知識經濟就是社會因素相平衡的新型經濟。
2.知識和信息的管理和服務,成為知識經濟時代的主導發展機制之一。早在二十多年前,美國管理學家德魯克己經開始積極關注知識經濟,德魯克認為,現代經濟的主要職能是“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和分配”,而不再是“物質的生產和分配”。喬·吉拉德指出,要最大限度地發揮知識的功能和功能,離不開知識和信息的合理交流和傳遞,離不開對知識和信息的收集、加工、整理和服務,對知識和信息的管理和服務成為知識經濟時代的主導發展機制之一。
由此可見,圖書館尤其是高校圖書館,其性質和任務決定了它在知識經濟時代所擔負的歷史責任無比重大。
二、圈書館信息管理和服務的新環境
知識經濟時代的發展特征中最為明確的就是知識和信息成為發展經濟的重要基礎和主要資本,知識和信息的管理構成了知識經濟的基礎。因此,圖書館在變革中的信息服務中扮演著更為關鍵的角色,成為聯結信息管理大系統和社會發展大系統的中介和橋梁。
1.在知識經濟時代,圖書館信息管理和服務的內容更加豐畜、層次更加多樣、手段更加合理,知識管理和服務發展成為信息管理和服務領城中的熱點和亮點。
在知識經濟時代,圖書館在信息管理發展到一定水平的基礎上,知識管理凸顯信息資源中知識的強大功能,圖書館如何開發、共享、利用和衡量知識成為知識經濟時代的管理焦點,知識管理將信息管理推上一個新的高度。圖書館工作者,必須奮發學習,博學多能,努力工作,和時俱進。在對知識作為信息的管理,即知識交流管理,通過對知識的傳播、消費、吸收方式的評價、選擇和運作,發揮各種類型知識管理工具的功能,保證知識“廣、快、精、準”的有效利用,更好地為讀者,為社會服務。
2.在知識經濟時代,圖書館的信息管理和服務的主體理性化、經營市場化、集約化的趨向進一步明確,聰明型知識產業的異軍突起,成為社會信息產業的“朝陽”產業。
知識經濟它包括了人類發明和發現的所有知識—科學技術、管理科學、人文科學、行為科學的知識,是相對于物質和財富而言的人類智能活動的結晶,是借助各種現代信息技術(包括計算機技術、通訊技術、網絡技術等)和信息基礎設施加以有效傳遞和交流的知識信息。顯然,這里的知識就是指和特定需求相接的,建構在一般信息概念之上的高層次信息。知識經濟時代帶給圖書館信息管理和服務的新的要求和新的機會。伴隨著信息管理和服務的主體理性化,運作集約化,經營市場化的趨向進一步明確和強化。聰明型知識產業必將成為社會第三產業中的新的產業組織形式,而且一定會成為“朝陽”產業中的“朝陽”產業,成為其中最為刺眼的新星。
三、知識經濟時代圖書館信息管理和服務的發展策略
面對日新月異的社會發展大格局,面對不斷變革的社會信息大環境,圖書館工作者的唯一選擇就是——正視現實,回應挑戰。圖書館管理者必須清醒地熟悉和制定出準確而實際的策略,以進一步適應知識經濟對現代信息管理和服務的更高要求。
1.更新管理和服務觀念。
由于傳統的信息管理和服務中知識管理和服務井未成為我們關注的重點,因而現代信息管理和服務人員必須首先形成新的管理和服務觀念,突出現代信息管理的知識性特色。通過有效收集和分析社會各種類型的信息資源,從中萃取和社會政治和經濟生活緊密關聯的適時性,發展性,功能性知識信息,真正服務于現實的社會經濟活動。突出現代信息管理和服務的知識性特色,也就是要在加強信息的知識內涵的熟悉和分析的基礎上,加強對知識、知識信息及其交流的社會組織體制、內在結構特征、具體活動方式的探究,并將其探究成果具體運用于知識管理和服務之中。
對于信息管理和服務來講,要迎接知識經濟的挑戰,至為緊要的就是要確立知識管理和服務在信息服務中的地位,形成科學的知識價值觀和知識創新觀,并以此形成服務為本、面向社會、注重效應、追求卓越的知識管理和服務思路。所謂知識創新觀,即以知識和信息等智力要素作為創新資本,科學匯集,合理組織,有向分流,有效分析知識和信息資源,把知識管理和服務作為促進知識增值能力的提高的重要途徑,通過社會組織和組織之間的聯系,并賴以形成不斷提供,相互交換知識信息的社會知識大同盟,專門性知識管理和服務機構,將成為社會知識大同盟中的關鍵性配置力量。
2.強化管理和服務功能。
要把握知識管理和服務的社會功能,確立知識管理和服務在信息管理和服務中的地位,需要我們運用正確的方法。知識經濟向我們昭示,外延發展的時代已經結束,內涵發展的時代已經到來;知識和信息積累的時代已經結束,知識和信息開發的時代已經到來;傳播技術時代已經結束,高新技術時代已經到來,單一功能時代已經結束,綜合化時代已經到來。知識管理和服務的社會功能是一個復雜的框架體系,在知識經濟時代這一特征更加突出。
[論文摘 要]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現代人力資源管理思想正在對公共部門的人事管理方式提出挑戰。目前,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
理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改革的趨向是以現代人力資源管理思想為指導,建立與之相適應的管理制度和方法。
人力資源是第一資源,人力資源管理是組織管理的核心。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和世界范圍內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改革的興起,我國公共部門的人力資源管理也正在經歷一
場深刻的變革。近年來,中國政府積極推行政治體制改革,大力提倡轉變職能,精簡機構,提高行政效率,但不依法行政及行政質量低下的狀況依然存在。因此,分析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的現狀及其存在的問題,并依此采取針對性的改進措施十分重要。
一、我國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現狀
1. 我國公共部門缺乏對現代人力資源管理理論的系統認識
現代人力資源管理是從傳統人事管理轉化而來的,但與傳統人事行政差別很大,其本質的區別在于所對應的經濟形態不同。傳統人事行政是適應工業文明的產物,它以嚴格的規制對員工進行管理為主要特征,著眼于提高組織的整體效能,是為完成組織的目標而實行的戰術性、技術性的管理工作。人力資源管理是適應后工業文明的產物,它是將工作人員作為一種主動的資源進行管理,是通過放松規制、開發心智等新措施,激發員工的工作主動性和創造性,著眼于提高個體智能,進而增強組織適應外部環境的能力,因而人力資源管理是具有戰略與決策意義的管理活動。目前,我國許多公共部門仍舊習慣于把人事管理過程歸納為“進、管、出”三個環節,把人看作是完成組織目標的工具,強化對人的控制,視人力為成本,沒有樹立為人服務的觀念,這與現代先進的人力資源思想背道而馳。
2. 公共部門的人事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面臨挑戰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傳統干部人事制度存在的一些弊端如:干部終身制、論資排輩、管理無法制等都得到了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現行的公務員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還有待于進一步完善;競爭上崗的用人機制尚不健全,競爭未做到法治化和制度化;激勵機制不能充分發揮作用;業績評估、考核的標準難以確定,缺乏現代化的績效評估方法及技術,同時統一的工資管理體制和工資標準缺乏靈活性和激勵功能;公務員法律法規體系有待于進一步健全。
3. 人力資源開發培訓不足
我國公共部門的人力資源管理部門對組織成員的培訓沒有統籌考慮,缺乏學習氛圍。我國當前公務人員的學歷、知識和技能結構還存在很大的欠缺,公共部門教育培訓內容、方法遠遠落后于時代的要求。深化公共部門人力資源教育培訓機制改革,創建學習型組織,提高公務人員的能力和水平已成為一項刻不容緩的任務。 二、我國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的發展對策
1. 提高人力資源的重要性,加強對現代人力資源理論的系統認識
未來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人才對于一個組織的生存與發展至關重要。公共部門為外界公眾提供優質的服務和管理,必須依靠人力資源。公共部門特別是政府組織要樹立與市場經濟相匹配的人力資源管理思想,重視人的作用,把行政管理人才看作是能帶來直接效益的資本,給公共部門人事管理理論和實踐工作帶來全面更新。傳統人事行政與現代人力資源管理有著質的區別。傳統人事行政所依托的理念是規范、管制;而人力資源管理所依托的理念是發展、創新。人事行政的理論是以古典管理學、行為科學等學科為知識背景、運用常規研究方法建立起來的傳統理論;而公共人力資源管理理論則是以現代行政管理學、資源經濟學、公共部門經濟學、公共政策分析、信息科技等為基礎,運用知識管理方法,依靠信息技術作為平臺和手段裝備起來的全新理論。由于多種原因,我國公共部門對現代人力資源理論的認識還十分有限,“人力資源是第一資源”的觀念還未樹立,因此加強對現代人力資源理論的學習與認識十分重要。
2. 建立人力資源管理體系,實施現代人力資源管理技術,引入規劃管理
現代管理理論一致認為,人力資源管理是取得更好效率和更高業績的最強有力的管理工具之一。在諸如工作設計與分析、績效考核與管理、薪酬激勵等方面,現代的人力資源管理技術和方法將有助于建立更富有成效的公共管理組織。公共管理組織在進行工作設計時,應以效率最大化為目標,可以通過機械型工作設計法來降低工作的復雜程度,也可采用激勵型工作設計法鼓勵成員的創新。通過強調工作擴大化、工作豐富化等方式來提高工作的復雜性,增加工作內在的吸引力,使得成員更有興趣來完成工作,必要時在組織內部實行工作輪換制,為成員提供交叉在職培訓,從而了解更多不同的工作,減少成員的不滿,增加成就感。
3. 建立科學的、適合國情的職位分類制度
職位分類是以職位為基礎,通過職位分析來確定職責、權限、任職者資格等要素,形成職位描述和職位規范,建立組織結構和人力資源管理系統。這種分類制度的優點在于對各項職位要素都有明晰的規定,不足之處在于靜態的職位描述缺乏靈活性,只強調人適應職位要求,而忽視人的能動性創造力,不利于個人的職業發展。我國應借鑒國外的先進方法,結合本國國情,制定一套適合我國公共部門的科學的職位分類制度。
4. 加強教育培訓,實現知識管理,努力塑造學習型組織
21 世紀的公共部門必須擁有學習精神,實施文化創新,建立一個不斷突破自我的學習型組織,才能適應新的環境。公共部門應加強教育培訓,提高人員政治和業務素質,改善公共部門從業人員的專業結構,使其合理化、科學化。通過教育培訓,使公共部門的工作人員更新知識、提高技能,在挖掘潛能的同時,有效地提高其政治覺悟、道德品德、法律觀念,有效地開發創造性能力,培養創造精神,樹立創新意識,更好地為公眾服務。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