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大學生心理論文

大學生心理論文

時間:2022-07-08 07:27:3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學生心理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大學生心理論文

第1篇

關鍵詞:心理素質;實證研究;大學生;素質測評;研究綜述

中圖分類號:B84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1-1254(2014)01-0087-07

我國心理素質教育是在實施素質教育的背景下,逐漸受到學者關注。從20世紀80年代至今,主要圍繞心理素質的內涵和結構、量表及測評、心理素質的提升三個方面進行了廣泛的探討。

一、國內心理素質研究內容概述

心理素質是個體內在素質結構中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心理素質教育是整個素質教育中的關鍵,是個體全面發展、受教育的重要內容和歸宿[1]。針對大學生心理素質及其教育開展研究是高校實施健全人格、培養合格人才的客觀要求,也是實現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社會需要。

(一)大學生心理素質研究回顧

王滔等在2007年對1986年-2005年我國大學生心理素質研究文獻做過統計[2]77。本文在此基礎上,以大學生心理素質為篇名檢索詞,在CNKI數字圖書館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和中國碩博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萬方數據庫為主要文獻源,對2006年-2013年的研究文獻進行檢索,共得到385篇期刊文章,碩博士學位論文23篇,如表1所示:

從查閱文獻的總體情況來看,反映出三個特點:一是對大學生心理素質的研究主要集中在2001-2005年,之后文獻的研究逐漸下降。2001-2005年剛好是國家在2002年提出《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要求“促進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質、維護學生的心理健康”。在素質教育大背景下,研究者們對心理素質的關注極具上升,對心理素質的探討成為教育學和心理學的研究熱點之一。二是2006-2013年10月,對大學生心理素質的研究量急劇下降。對照這一時期研究內容可以看出,“學者們對心理素質的提法見解眾說紛紜,沒有達成一致的認可”[3-4],這勢必影響了在心理素質含義及理論基礎之上的后續研究。三是1996年-2005年的研究偏重理論,實證研究較少,研究主要探討大學生心理素質的教育目標、教育內容和方法等,對大學生心理素質發展狀況、發展特征及心理素質訓練的實驗研究相對較少[2]80。但是,從2006-2013年10月前文獻研究的內容發生改變,心理素質的實證研究增多,理論研究則數量減少。表明研究者注重對心理素質的實踐應用研究,這是不斷修正心理素質內涵、全面解讀心理素質的必然階段。

(二)心理素質概念的界定

“心理素質”是在“素質”概念基本上提出的,國內研究者對素質提出以下觀點:一是從生物特征的角度來解釋心理素質。我國著名的心理學家朱智賢認為“素質一般指有機體天生具有的某些解剖和生理的特點,主要是神經系統、腦的特性,以及感官和運動器官的特性,是能力發展的自然前提和基礎。”[5]二是本性論,從人的本質、本性看待素質,認為素質是人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的“合金”[6]。三是素養論,認為素質和素養是同義,是指人在先天生理遺傳的基礎上,通過后天的環境影響和教育訓練獲得一種基本品質。這種基本品質結構包含先天和后天,具有內在的、相對穩定、受身心特性長期影響等特點[7]。四是認為素質是一種內在品質,受先天因素和后天教育的影響,是有機體在先天的生理基礎上通過環境和教育的作用逐漸發育、成熟并通過實踐活動內化為個體相對穩定的、基本的、具有衍生功能的品質[8]143。研究者對素質提出的不同看法,影響了對心理素質涵義的不同見解。

隨著研究深入,對素質形成了三個方面的共識:素質是人所特有的最基本的特征;素質具有穩定的和內在的特性;素質形成的基本條件既包括先天的影響,也離不開后天環境的影響。這三方面的共識既是學者們研究心理素質的起點,也是目前國內心理學界對心理素質的內涵尚未達成共識的重要原因。研究者們對心理素質涵義主要有以下幾種解釋:第一種觀點認為“心理素質是由心理能力素質(智力因素)、心理動力因素(人格因素)和身心潛質三個亞系統交互作用在一起的動態同構的自組織系統。”[9]第二種觀點認為“自我意識發展是心理素質的核心,心理素質由與社會發展相統一的、有積極價值導向的多種因素組成的有機結合的復雜整體,包括認知能力、需要、興趣、動機、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10]33第三種觀點認為“心理素質是一個人在性格品質、心理能力、心理動力、心理健康狀態和心因方面的水平或質量的綜合體現。”[11]第四種觀點認為心理素質是“人格和個性,主要包括需要、動機、興趣、理想、信念、世界觀、能力、氣質性格等因素。”[12]第五種觀點認為“心理素質是立體的動態綜合體,包括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心理健康與潛能因素。”[13]第六種觀點認為心理素質是以生理為基礎的,將外在獲得的影響內化為穩定的、基本的、衍生性的心理品質,并與人的社會適應行為和創造行為密切聯系。”[14]

從以上表述可以看出,盡管對心理素質提法差異較大,卻也異中有同,都認同心理素質具有整體性,心理素質是多因素綜合,心理素質是先天和后天交互作用的結果,心理素質是以生理條件為基礎的,后天的教育可以影響和促進心理素質的發展;心理素質具有基本性,心理素質是內在潛質、外在適宜刺激條件可以促進心理素質的內化和固定;心理素質具有差異性,心理素質體現的是人的各個方面,各個層次。這些對心理素質內涵達成的共識,為心理素質理論研究提供了方向。通過實證研究,不斷完善心理素質的內涵結構等理論,同時不斷補充、完善研究方法,提高心理素質研究的有效性。

(三)心理素質內涵結構體系的構建

研究者們在心理素質理論認同的基礎上,從理論分析的角度,采用實證分析的方法,對心理素質結構、元素和體系提出不同解釋觀點。錢含芬認為“心理素質是由心理能力素質(智力因素)、心理動力素質(人格因素)、身心潛能素質三個系統構成,具有交互作用的動態同構的自組織系統。”[10]34劉華山認為“心理素質是個體個性心理品質在生活實踐中的綜合表現,心理素質結構包括正確的人生態度、積極的自我概念、敬業與責任感、關愛與合作精神、智慧與創造力、實踐與生存力、耐挫與堅持力[15]。肖漢仕認為“心理素質是一種水平或質量的綜合表現,包含性格品質、心理能力、心理健康狀況及心因。”燕國材認為心理素質是個體一系列穩定心理特點的綜合表現,主要由智力素質和非智力素質構成[16]。李虹認為“心理素質是一種綜合心理能力和質量,在自然素質的基礎上通過社會化的過程形成的,由知、情、意、行四個因素構成。”[17]張大均認為心理素質是素質的重要構成內容,是由認知特性、個性和適應性構成的心理品質系統。”[8]144沈德立認為“心理健康素質是一種個體的心理現象,主要包括人際交往素質、自我的結構、心理活動的動力系統、性格、認知風格、情緒調控能力和應對風格”[18]等元素。

將大學生作為研究群體,提出大學生心理素質結構的觀點主要有:第一,大學生心理素質是心理品質的綜合表現,是在生理素質的基礎上,通過后天環境和教育的共同影響形成并發展起來的,與大學生的學習、學術研究和生活實踐密切聯系[19];第二,大學生心理素質由社會適應素質、自我完善素質、職業性格素質、能力素質、人際管理素質、再生素質六種素質構成[20];第三,大學生心理素質由認知特性、個性、適應性三個維度構成[21];第四,大學生心理素質包括基礎性心理素質、實踐性心理素質和綜合性心理素質三個層面[22];第五,大學生心理素質由性格特征素質、認知能力素質、人際管理素質、職業能力素質、心理動力素質、學習心理素質、自我意識七個因素構成[23];第六,大學生心理素質包括應對變化、人際關系、情緒調控和挫折承受四個維度[24]。盡管各學者對大學生心理素質內涵結構提出不同觀點,但在兩個方面見解一致,即基本贊成心理素質的本質是一種心理品質或心理特性;大多數學者是基本認同張大均提出的心理素質包括認知能力、個性特征、環境適應的觀點。

二、大學生心理素質的評價體系、方法和量表

國內對大學生心理素質的測評問卷或量表的研究較少,研究主要集中在碩士研究生的學位論文中。對大學生心理素質測評研究有四種觀點:

第一,測評工具是依據大學生心理素質分為性格特質素質、人際管理素質、職業能力素質、心理動力素質、學習心理素質和自我意識6個維度分別編制出6個分量表組成一個大學生心理素質總量表。研究表明,6個分量表和總量表具有較好的信度、內容效度和校標關聯效度,但是分量表間的獨立性仍需進一步討論[23]。

第二,大學生心理素質的結構和測評研究,在根據開放式資料收集分析所收集的問卷項目基礎上,草擬編制出45個項目的量表進行預測,對45個項目因子進行探索性分析,最終確定大學生心理素質的4個實證維度應對變化、人際關系、情緒調控和挫折承受。但是問卷的后期驗證和修訂沒有繼續進行[24]。

第三,測評研究是王滔等對大學生心理素質量表的編制,在心理素質由認知特性、個性特征和適應性理論基礎上,對編制問卷進行驗證,結果顯示分量表和總量表的信度較好,內部一致性系數在0.6-0.8之間,穩定性系數在0.65-0.81之間,具有較好的校標效度和結構效度。需要在理論上和實證上繼續完善大學生心理素質的結構和題量;另外,需要建立地區性或全國常模[25]。

第四,大學生心理素質測評研究是梁寶勇提出的,可將心理素質可以分為兩大部分,即認知能力素質和心理健康素質。認知能力以智力為標志,而心理健康素質則由人格特質組成,并將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質分為人際交往素質、自我心理素質、心理活動的動力素質、性格素質以及認知和應對風格7個維度的基礎上,提出從人格、應激、適應、癥狀4個方面測查學生的心理健康素質。但測評題量大、容量多,操作起來比較耗時,且沒有系統分析四個分量表之間的關系及各自的功能,后期的實證研究基本沒有[4]。

在上述大學生心理測評研究中, 王滔、張大均等研究在后期的研究中圍繞所提出心理素質結構和測評體系,相繼提出一些新的研究成果。

三、大學生心理素質研究趨向

從獲取的文獻研究中可以看出,對大學生心理素質的研究逐漸從理論的研究向實證和應用發展。同時,在不斷研究的過程中,對心理素質的內涵、結構和測評更科學,如在概念上,將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區分開;在測評工具上,對自行編制的問卷進行數據檢驗、將測評心理素質的問卷量表和心理健康篩查量表區分開,采用多樣有效的心理素質研究方法。這是大學生心理素質研究的發展趨向,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對心理素質研究從理論轉向實證

素質拓展訓練的引入將心理素質的研究擴展到了操作層面,通過訓練提高心理素質,進而提高心理素質的水平具有應用意義。參加素質拓展訓練的大學生在解決問題時的自信心、與他人溝通能力、團隊領導能力等方面明顯優于未參加素質拓展訓練的學生[26]。采用互動式心理訓練的方法能有效提高心理素質水平,促進大學生人格健康發展,而且可以緩解和改善大學生的消極情緒[27] 。合理利用學校資源,采用專門設計的心理項目,通過拓展訓練可以有效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和社會適應能力,使學生認識自身的潛質,增強自信心和自豪感,改善人際關系[28-29]。

關于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實證研究,有的研究者選取課程形式來探索大學生心理素質的提高。當然,這些論文所提及的心理素質概念是寬泛的,沒有依據某一心理素質理論取向,甚至將心理素質概念和心理健康等同在一起。這些研究通過跆拳道課程明顯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30]、全面學習心理健康課程可以明顯提高大學生的自我評價,明顯降低社交焦慮與苦惱程度[31]、團體輔導課程在提高大學生心理素質、解決心理困擾、發揮個人潛能等方面有良好的促進作用[32]、體驗式心理學課堂教學可以優化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實證研究[33]、健美操課在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上取得理想效果,在自信心、表現力、鍛煉自覺性、情緒控制力上有顯著增強[34]。這些課程都是對心理素質的實踐,從應用層面對大學生心理素質理論作補充。

(二)在量表使用中不斷修正心理素質維度和結構

對國內大學生心理素質進行測量所采用的工具主要有三種類型:第一種類型是也已成型,國外引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測查工具,如16PF,90-SCL、UPI等;第二是在理論構建的基礎上,自行編制,并通過實證研究的,如西南大學張大均等編制的“大學生心理素質問卷”、清華大學樊富珉編制的“跨世紀人才――當代大學生心理素質研究調查問卷”、鄭希符等編制的“大學生心理素質量表”、天津師范大學沈德立編制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質量表”等;第三種是對心理素質沒有科學的界定,自行編制沒有通過實證研究的問卷。通過文獻查閱,國內對大學生心理素質的測查,采用的工具主要集中在第二種類型上,但同時表現出在理論依據基礎上編制出的心理素質量表后,通過的實證研究較少,在對提出的測量問卷在測量維度、測量時間缺乏不斷修正。

以不同區域的大學生心理素質研究為例可以看到大學心理素質差異。在區域上,對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實證調查研究主要有:對北京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優于全國大學生[35],西部高校大學生的心理素質水平總體上處于中等偏上,在自我觀和職業觀上表現較為合理,在行為表現也呈現積極態勢[36];河南高校大學生心理素質總體較好,但一部分比例學生心理素質欠佳[37];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在依賴性、抗挫折、人際關系等方面亟需關注和提高[38],安微大學生心理素質不容樂觀[39]。在上述文獻中,使用不同的測評工具得出不同的測評結果,而且采用的理論依據和測評工具都不盡相同。這是對大學生心理素質研究的重要缺失,在研究中盡快形成一套被認同的大學生心理素質測評體系是所有研究的基礎,否則很難形成完整體系。

(三)在區分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的基礎上進行整合研究

提到心理素質,不可避免的另外一個概念就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質是我國近年來在心理學研究中使用頻率很高的兩個詞匯。有研究者對1987-2006年我國心理健康標準研究的論文進行計量學分析后發現,討論心理健康標準的論文逐漸增長,但迄今為之,沒有形成共識[40]。查閱一些文獻,看到將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質二者概念混在一起,隨著研究的深入,研究者提出心理素質不能等同于心理健康。弄清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質的本質區別及其關系對于科學創建中國本土健康心理學和有效指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至關重要[41]。有的研究者在不同程度上用心理健康的指標來測查心理素質,或用心理素質的指標測查心理健康。這嚴重制約了心理健康與心理素質的相關研究的深入及教育實踐的效益。因此,有的學者提出“對心理健康標準問題爭論不休的一個根源就是沒有區分心理健康與心理素質”[41]。系統分析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的關系,澄清二者的混淆,“為心理健康標準及心理素質標準的制定及相關的測量工具提供科學依據,促進心理健康研究的深化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學有效開展。”[42]

四、研究啟示

(一)在實證研究中加大實踐性和應用性

在不同群體不同性別的實證研究中,不斷驗證心理素質理論的科學性及其測量工具的有效性;同時,通過心理訓練等方式驗證理論結構的合理性。有研究對理工類大學生的心理素質提升作了實證研究,結果顯示,心理訓練可以有效提高心理素質中認知特性的非實踐性成分和個性的動力特征[43]。筆者也對此做了實證研究,研究結果也同樣證實了心理訓練對心理素質的促進。對心理素質的訓練途徑和方法既是對理論的驗證也是將心理素質的提高作為心理健康教育開展的有效途徑。從實踐層次來講,將大學生心理素質的理論研究向應用研究轉變,是心理素質研究對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個重要啟示。

(二)構建心理素質的本土化理論模型

心理素質是本土化概念,它的提出將促進中國心理健康乃至心理學學科發展的本土化趨勢。我國的心理素質研究雖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提出了大學生心理素質3×3+1的網狀培養模式,以推動有效的心理素質教育機制[44],但作為整個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大背景下,心理素質的研究還存在很多不足。其中,重要一點就是理論研究滯后,熱衷于對國外的心理健康理論、標準、技術、工具等進行轉述、驗證或照搬,而結合中國文化背景和國民心理進行深入研究,構建中國特色本土化心理健康理論模型的研究較少[45]。立足于中國文化背景、中國發展現狀、國民心態,構建適合中國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是今后研究的一個重要方向。

(三)加強跨文化心理研究

中國是個多民族的集體主義國家,不同文化背景下群體心理素質結構具有差異性。在進行心理測評研究時,要兼顧民族、區域、群體的差異性。對大學生心理素質的研究中,通過CNKI數字圖書館昆明理工大學鏡像分站的文獻檢索,只有少量文章涉及到少數民族的心理素質特點,分別是對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廣東少數民族、大理少數民族的心理素質做研究[46-48],并且這里的少數民族只是區域化中的少數民族總稱,不是特指某一少數民族,對某一少數民族心理素質的研究文獻非常匱乏,如對朝鮮族大學生心理素質的研究發現,朝鮮族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個性品質明顯低于漢族大學生的個性品質[49]。這就是跨文化的差異,差異的背后是研究者構建完善大學生心理素質理論體系的起點。

(四)加大對影響大學生心理素質因素的探討

對影響心理素質因素研究,傳統是從客觀和主觀因素上進行探討,但隨著內涵、理論構建的研究深入,可借鑒現代心理學理論的觀點來研究影響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因素。以張大均提出的心理素質理論為例,他將心理素質劃分為認知特性、個性特征和適應性三個維度,從社會認知理論、動力學理論、行為理論中可以看出有很多可以影響這三個維度的因素,如自我效能感、自我管理、榜樣學習、壓力管理等。這些影響因素其實可作為深入了解心理素質的內涵和構成的重要原因,也可更好地修正和完善心理素質理論,逐步形成一套完整的研究理論體系。

參考文獻:

[1]張大均,王鑫強.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的關系:內涵結構分析[J].西南大學學報報:社會科學版,2012,38(3):69-74.

[2]王滔,張大均,陳建文.我國大學生心理素質研究20年回顧與反思[J].高等教育研究,2007,28(4):76-83.

[3]劉金平.心理素質的本質和結構新探[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29(4):115-117.

[4]梁寶勇.心理健康素質測評系統基本概念、理論與編制構思[J].心理與行為研究,2012,10(4):241-247.

[5]朱智賢.心理學大辭典[Z].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9:650.

[6]燕國材.素質教育問題研究[J].江西教育科研,1996(4):11-15.

[7]趙洪海.面向21世紀中小學素質教育論綱[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6:3-56.

[8]張大均.論人的心理素質[J].心理行為與研究,2003,1(2):143-146.

[9]荊其誠.簡明心理學百科全書[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226.

[10]錢含芬.學生心理素質與學生成就相關的研究[J].心理發展與教育,1996(1):33-37.

[11]肖漢仕.心理素質機構及其內外關系[J].中國教育學刊,1999(4):26-28.

[12]劉曉陵,金瑜,林云祖.中學生心理素質調查表的編制[J].上海教育科研,1998(2):24-28.

[13]王極盛.中國中學生心理素質量表的編制及其標準化[J].社會心理科學,1997(4):21-25.

[14]張大均.關于學生心理素質研究的幾個問題[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3):56-62.

[15]劉華山.試析學生心理素質特征與結構[J].教育研究與實驗,1999(4):52-53.

[16]燕國材.論心理素質及其教育[J].云夢學刊,2000(3):71-75.

[17]李虹.素質、心理素質與素質教育[J].心理與行為研究,2004,2(4):592-596.

[18]沈德立,馬慧霞.論心理健康素質[J].心理與行為研究,2004,2(4):567-571.

[19]周冶金.論大學生心理素質結構[J].高等教育研究,2003,24(3):30-34.

[20]許燕.面向21世紀高師學生心理素質結構的研究[J].教育研究,1999(10):36-41.

[21]王滔.大學生心理素質結構及其發展特點的研究[D].重慶:西南師范大學,2002:13-44.

[22]張焰.大學生心理素質的理論建構[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5,25(4):43-45.

[23]羅品超.大學生心理素質構成因素及其測量工具的研究[D].廣州:華南師范大學,2005:22-25.

[24]劉亞菲.大學生心理素質的結構與測評[D].天津:天津大學,2009:23-26.

[25]孫璞,蘇榮海,王振軍.拓展訓練對大學生心理素質影響的研究[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9,28(2):108-110.

[26]王建中.大學生心理素質培養模式研究[J].當代青年研究,2005(8):29-31.

[27]王濱. 互動式心理訓練提高大學生心理素質水平的實驗研究[J].心理學探新,2005,26(1):61-65.

[28]孫利紅.拓展訓練對大學生心理素質影響的實驗研究[J].湖北體育科技,2008,27(4):415-417.

[29]關靜紅.拓展訓練隊普通高校大學生心理素質影響的實踐研究[J].實踐與探索,2011(23):311-312.

[30]邊文紅,張建春.跆拳道選修課對大學生心理素質影響的研究[J].搏擊:武術科學,2006,3(2):54-55.

[31]盧勤.心理健康課程對大學生心理素質影響的實證研究[J].現代教育管理,2010(5):114-117.

[32]陳華.團體心理輔導促進大學生心理素質提高的實踐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4,12(6):455-458.

[33]胡義秋,詹林,朱翠英.體驗式心理學課堂教學優化大學生心理素質的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1(4):70-71.

[34]趙湘.健美操課對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影響[J].大理學院學報,2008,12(7):82-84.

[35]樊富珉,王建中.北京大學生心理素質及心理健康研究[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1(4):26-32.

[36]寧維衛,趙慧.西部高校大學生心理素質現狀與對策研究[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9(2):103-107.

[37]趙國祥,申淑麗.河南大學生心理素質狀況的研究[J].健康心理學雜志,2001,9(4):276-277.

[38]李晴,邊貴.大學生心理素質培養研究[J].科技,2010,9:22-24

[39]盛紅宇.安徽大學生心理素質的調查研究[J].合肥教育學院學報,2000,17(1):88-93.

[40]姚本先,何玉梅.1987-2006年我國心理健康標準研究現狀的文獻計量學分析[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08(2):123-124.

[41]張大均,王鑫強.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的關系:內涵結構分析[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8(3):69-74.

[42]張海鐘,糟艷麗,陳小平.心理素質與心理健康――中國本土的概念、標準、測評[M].蘭州:敦煌文藝出版社,2008:46.

[43]吳沙,李振山,楊迎潮,易遠淑,等.理工院校心理素質培養的實證研究[J].健康心理學雜志,2008,16(8):868-870.

[44]王建中.大學生心理素質培養模式研究[J].當代青年研究,2005(8):29-31

[45]王鑫強, 張大均. 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關系模型構建:對PDH和DFM的超越[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8(6):67-76.

[46]郭怡梅.云南少數民族師范類大學生心理素質現狀的調查――以大理學院為例[J].大理學院學報,2007,6(7):59-63.

[47]新疆財經學院課題組.少數民族大學生心理素質調查[J].新疆財經學院學報,2002(3):73-76.

第2篇

“積極心理學”一詞最早出現在馬斯洛(A.H.Maslow)的《動機與人格》一書中,該書中的標題為“走向積極心理學”[2]。但是并沒有引起心理學界的重視,直到塞利格曼在APA年度大會上明確提出把積極心理學作為自己任職的主要任務時,才開始使積極心理學走上了人類的視野[3]。2004年出版的《現代心理學史》第八版中,著名的心理學史家、心理學家舒爾茲把積極心理學稱為現代心理學的發展之一[4]。

二、積極心理學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導意義

1.以積極心理學理論明確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目標

積極心理學和傳統主流心理學相比:傳統主流心理學是如何幫助大學生解決現有的心理疾病或心理問題,只關注到一部分人群,無法廣泛性地服務于普通的大眾學生[5]。其實心理健康教育是為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對心理健康概論、交往心理和調適、情緒紛擾與控制、戀愛心理與調適、學習心理與調適等多方面內容的課程[6]。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內容是對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積極心理學視角下,幸福感主要是體現于生活質量和積極品質感受,這種幸福感的主要是個體的自我實現體現如何與生活質量的一種協調。對事件的解釋和看法是否個體感到幸福,有沒有幸福感[7]。這也是對自己已有的生活狀態和理想的生活狀態的一種肯定的感受[7]。目前,積極心理學主要是探討人類的幸福感、積極品德、愉悅感,研究積極品質和積極情感體驗[8]。近年來,隨著高校擴招,大學生人數的不斷增加,可能會導致資源不足、出現就業難,理想生活和現實生活巨大差距會導致大學生的沒有幸福感。從而導致大學生出現心理問題。所以培養大學生的幸福感,提升大學生的積極品質是現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任務。

2.以積極心理學視角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的影響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以前主要關注的是消極心理學的方面,主要內容是對個體現存的心理問題的診斷與治療,解析心理異常現象,側重于心理問題的解決[9]。積極心理學是以注重大學生個體內心潛能的激發,培養積極的品質,如個體積極的情感、積極的思維、積極的品質等;現階段將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與積極心理教育有機結合,不斷豐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是積極心理學的重要目標[10]。筆者認為現代教育應該把目光聚集在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增強幸福感。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幫助當代大學生實現自我價值,理性的對待理想和現實生活的不同,以積極向上的品質來自我調整,以堅忍不拔的意志來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使大學生在面對未來生活和危機時,能夠積極面對,自我調整心理問題。這是積極心理學在當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內容之一。

3.以積極心理學理論轉變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模式

在現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很多學生意識不到自己的心理問題,就算意識到了心理障礙也不愿意主動咨詢并尋求幫助,而學校對這些現象無法采取有效的措施,只能通過在一定區域開展心理學講座、建立咨詢室、情緒發泄屋等。這些工作卻沒有帶給學生多少效益,甚至使學生接受了負面的影響。所以,要以積極心理學改變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首先,從以人為本的理念出發,建立積極向上的品質與態度,注重個體的生活態度與幸福感,幫助學生以積極向上態度的面對外在環境和挫折,以完善個體的人格,提高心理素質,提升品德境界。

本文認為在教學內容增加趣味性,以鮮明的個性色彩和心理特點來使大學生參加各種心理劇演出;在日常的生活和學習中與他人分享的愉悅,使大學生的有一個良好的的情感體驗,挖掘大學生的內在潛能,培養大學生的積極、樂觀、向上的心理品質。從而達到預防學生的心理問題的出現,促進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健康發展。結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國現代高等教育中顯示重要地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對個人成長與未來發展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為培養全方面綜合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啟到了重要作業。現階段是利用對積極心理學的理論,建立學生自信與自尊,對社會現狀與生活質量保持一個積極向上的態度,從而促進個體更快地成長和發展。

作者:劉宗利 劉宗順 孫佳慧 曹華 單位:長春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1]SHELDONM,KINGL.WhyPositivePsychologyisNecessary[J].AmericanPsy-chologist,2001,56(3):216-217.

[2]李金珍,王文忠,施建農.積極心理學:一種新的研究方向[J].心理科學進展,2003,(3).

[3]劉劍.積極心理學在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中的作用[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08,(12).

[4]Schultz,DuaneP.Ahistoryofmodernpsychology[M].NewYork:Thom-sonPress,2004:152.

[5]葉昇堯.積極心理學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幫助,第五屆世紀之星創新教育論壇,2016:161

[6]裴利華.模糊數學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效果測評中的應用[J].教育探索,2009(12):115-118.

[7]Dinner,E.SubjectWell-Being:TheScienceofHappinessandaProposalforaNationalIndex[J].AmericanPsychologist,2000,55(1).

[8]卡爾.積極心理學[M].丁丹,譯.第2版.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3:196-197.

第3篇

關鍵詞: 大學生心理危機 粗糙集神經網絡 預警模型

一、引言

大學生是當今社會建設的主力軍,隨著社會競爭壓力的增加,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日益顯著,大學生由于心理危機所引起的突況不斷增加,為了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大學生心理危機預警模型構建是非常必要的。大學生心理危機預警模型是一種超前的心理危機的干預,從根本上防止心理問題造成惡性事件的發生。

大學生心理危機預警的研究雖然在2010年后大幅度增長,但對于相關指標的研究卻是鳳毛麟角。筆者分析了影響大學生心理危機的相關因素,分別從個體發展狀態、社會環境、人際關系、負性情緒等方面建立指標。通過RS-ANN方法構建大學生心理危機的預警模型,將該模型應用于大學生心理危機數據進行實例驗證。

二、心理危機模型構建

隨著社會的發展,物質和文化的提升,大學校園文化越來越多元化。大學生作為大學校園的主體,他們的身心健康是高校教育的前提保證。構建大學生心理危機模型是通過分析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錯綜復雜的原因提出心理危機預警機制,以此預防由于大學生心理問題導致惡性事件的發生。

(一)心理危機指標體系構建

個體發展狀態包括身體狀態、人格發展缺陷、個人信心、個人氣質、個人挫折自主與獨立壓力家庭背景等。筆者從事大學生生活和心理輔導工作,對平時工作進行積累和總結,并與其他教育工作者探討個體差異對大學生心理的影響,設計相應的問卷調查,通過調查問卷修改影響個體發展狀態的主要因素為身體狀態、自主與獨立壓力、家庭背景。

大學校園作為一個小范圍的社會群體,具有社會群體所有的特征,加之大學生有著獨特性,周圍環境人群對大學生的影響有著超乎我們想象的重要性。因此,把影響大學生人際關系的主要因素納入分析大學生心理危機預警模型中是非常有必要的。李建國認為心理危機的預警指標包括負性情緒、學習問題、戀愛問題、人際交往、人格發展缺陷等指標。顧廣玲等提出了周圍交流環境、學習、人際交往、戀愛問題和家庭背景五項心理危機指標。通過上述論文等資料的分析和學生群體的調研表明,戀愛問題、異性關系、人際交往融洽性和周圍交流環境人群對大學生心理影響最重要。

綜上所述,總結影響大學生心理的主要因素有個體發展狀態、社會環境、人際關系、負性情緒,這四類因素對于大學生心理危機具有較強的解釋力,構建大學生心理危機影響因素指標體系如表1所示。

(二)心理危機模型構建

筆者查閱了國內外有關大學生心理危機模型問題的處理方法,結合自身經驗,深入研究導致大學生心理危機的因素和路徑,并在此基礎上利用粗糙集神經網絡的方法對數據進行挖掘,建立了大學生心理健康和預警模型。

粗糙集理論可以從大數據中去除不必要的條件屬性和單研究對象,以表2為例,共含6個研究對象,每個對象分別有4個條件屬性和1個決策屬性,但在該表中并非所有數據均有意義,實際上存在些冗余不必要的信息,若采用粗糙集理論對其約減,可得到如表3所示的更為簡潔的決策表信息。

上述利用粗糙集理論約減樣本數據的能力可以優化拓撲結構,接著利用神經網絡對數據的網絡逼近能力和分類能力構建心理危機預警模型。基于神經網絡和粗糙集神經網絡構建的心理危機模型如圖1和圖2所示,從隱含層神經元數目可清晰看到網絡規模變小。

三、案例仿真

為了驗證本文提出的大學生心理危機理論的實用性,筆者以所帶一個班級的大學生為對象,跟蹤調查了自2013年9月至2015年9月該班級146位同學的心理危機指標數據。數據來源主要通過同學互測、同學自測、任課教師評估和班主任及輔導人員評估所得,建立了大學生心理危機特征數據庫。

利用粗糙集理論約減數據庫數據之前,首先對數據約減主要目的是去除數據庫中一些采集不準確的差異數據和約減不必要條件屬性。心理危機模型中條件屬性由開始的14個條件屬性減少到9個條件屬性,目標屬性為HB,B,Z,S,HS分別對應大學生心理危機等級高、較高、一般、較低、低。表4中給出部分約減后的心理因素采集數據。

利用表4所提供的心理危機數據,以前10組數據為神經網絡輸入樣本訓練神經網絡,選取恰當的權值和訓練函數構建滿意的神經網絡結果模型,然后以后5組數據為測試數據,測試該模型的準確性。

四、結語

由測試結果可知身體狀態、人格發展缺陷、就業壓力、家庭環境、戀愛問題、人際交往、突發性壓力、自主與獨立壓力和刺激源這9個因素是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主要因素,且該模型分類結果與實際結果吻合度極高。根據該模型處理的數據結果,我們可以有效地預防和避免大學生由于心理問題而發展的惡心事件,保證大學生健康發展和學校教學正常有序地進行。

參考文獻:

[1]程明蓮,等.高校大學生心理危機預警系統研究[J].合肥工業大學學報,2009(23):47-50.

[2]姜波等.高校大學生特殊群體心理狀況調查與對策研究[J].大學生研究,2011(09):108-110.

[3]劉穎潔.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J].大學教育科學,2013(01):59-63.

[3]徐榮等.知識員工離職傾向關鍵性影響因素分析[J].科學管理研究,2009(12):468-431.

第4篇

關鍵詞:民辦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1民辦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的意義

民辦高校是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補充,也是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民辦高校辦學的特殊性,使得民辦高校大學生有著比較鮮明的個性特征,同時也有當代大學生的共性民辦高校的大學生既會碰到當代大學生因復雜的社會環境、家庭環境和學校環境。來自學習、人際交往、情感、就業、經濟等方面的心理問題,同時還承受著比公辦學生更沉重的由高額學費帶來的經濟壓力和社會偏見帶來的社會認同壓力等。這些都會對他們的心理產生巨大的影響。加強民辦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探索民辦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規律,優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提高民辦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成效是非常必要的。

2民辦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的現狀

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經歷了一個逐步認識、重視和發展的過程,民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晚,起點低,規模和力度小,發展速度相對緩慢,而且不平衡,我國民辦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目前還存在著很多的問題。

檢索以往的文獻,可以看出。研究人員為高校學生工作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研究方法上,理論研究多,實證研究很少。理論研究中主要集中在構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依據、目標、內容、途徑、保障機制等幾大方面。

從目前的研究現狀可以看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系統性、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無法滿足現實的需要,也影響了民辦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因此探索高校民辦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任務、特點、規律及有效地開展民辦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途徑和新方法,建構一套適合各高校開展民辦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把民辦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機地結合起來,是我國教育理論發展的需要,是現實發展的必然需求。

在國外,民辦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受到了高度的重視。形成了各種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和流派,而且有多種各具特色的實際操作模式。而我國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未能引起許多高校的足夠重視。沒有形成系統化、科學化、規范化的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3民辦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構

民辦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基礎來源于心理學和教育學。任何科學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都應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綜合國內外最新心理健康教育理論,結合具體的調查研究。建構民辦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將心理健康教育教學納入到學校的整體教育體系。

3.1民辦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標體系建構

民辦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建立明確清晰的目標體系對科學地開展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意義。民辦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的目標應在素質教育總的宗旨的指導下,根據不同的年級、不同的學生個體心理特點和心理需求,根據大學生的不同年齡特征、人格特征、成長環境等特點,分別提出各年級心理健康教育的重點,建立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培養出符合時展、人格健全、飯巰蟶希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具有較高創新能力、具有較強的綜合能力是民辦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標。

3.2民辦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內容體系建構

民辦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在結合學生年齡特點、年級特點等基礎上,圍繞大學生成長、成才應該具備的能力,制定切實可行的、科學的、針對性強的規劃。開設以心理學課程為指導內容的心理健康教育專題講座。學生心理素質的提高離不開系統心理學知識的掌握,學習心理學知識,了解自身心理發展變化的規律與特點,學會心理調適的方法,掌握情緒調適的方法。了解保持心理健康的途徑,使學生有較強的適應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質去迎接現實的挫折。

學校根據各年級、各專業學生、特殊群體學生的心理特點,有針對性地實施心理健康教育。同時針對大學生普遍的心理需求和普遍存在的問題, 開展系列心理健康教育專題講座。比如:大學生文明禮儀等行為規范教育類、創新能力教育類、感恩教育類、愛國主義、理想信念教育類等做為當代民辦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內容。

3.3民辦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干預體系的立體網絡建構

當前的新形勢下,全面推進素質教育,進一步加強民辦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培養高素質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徑,是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務。需要全方位、多渠道建構立體的心理健康教育與干預體系。

從新生入學起,通過問卷調查、心理測驗等方法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調查。為每一位入學的新生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對于數據調查結果顯示異常的學生,進行干預,跟蹤反饋。同時全院民辦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僅僅是心理輔導教師的事情,應形成高校領導、全體教師、學生工作者、學生干部等全員參與組織構成的立體網絡。建立“課堂教學、教育活動、心理咨詢、危機干預”等多位一體的干預體系。

3.4民辦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模式建構

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體系正處于不斷發展的過程中。有關規定和方式方法還有許多不不足。在民辦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過各程中,理論教學研究與實踐訓練課程相結合模式,可以利用高校本身的優勢,整合各種資源,建立一套理論準確、目標明確、體系完善、網絡健全的模式體系。針對大學生可能存在的心理問題和應該具備的能力,組織學生進行一定的實踐性訓練活動。學生參與性強,效果顯著。常用的方法有團體訓練法、認知訓練法、成功激勵法和表象訓練法等等。

除上述幾點,民辦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構外,加大“心理健康知識宣傳教育”力度,通過辯論、演講、征文、心理知識競賽、心理健康月等多種形式的活動,全面系統地訓練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營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圍。營造積極、健康、向上、文明的校園文化氛圍。拓展訓練、朋輩心理咨詢也都是可以嘗試的好方法。朋輩心理咨詢,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自助能力,提高互助水平。

民辦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不斷探索適合大學生身心特點,科學合理,操作性強的方式方法,提高民辦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實效性,有利于大學生的自我發展、自我完善。幫助學生樹立心理健康意識,提高學生心理健康保健能力,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全面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

參考文獻:

[1]郭衛珍.民辦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南華大學,2012年5月.

第5篇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素質;對策

本文為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理論學科)研究課題《大學生心理素質狀況及對策研究》(項目編號:2013-MFD-143)的結項論文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4年3月3日

一、大學生心理素質

隨著大學生慢慢的接觸大學、社會,大學生會對大學、社會有一定感知能力,并且會逐漸地去適應,在這個適應的過程中,就形成了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大學生的心理素質與大學生生活的外界環境、內部環境-個體因素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是各種因素的綜合表現。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對其能否適應學校的生活,能否適應社會的要求有著決定性的作用。如何提高大學生心理素質不僅是一個重要問題,也是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問題。然而,影響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因素也有很多。

二、影響大學生心理素質狀況的因素

(一)外部因素

1、社會環境的影響

(1)社會競爭的壓力。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社會行業的不斷增加,國家對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多。而且,大學生入學率在逐漸增加,社會培養出來的人才也越來越多。但是,有很多高校盲目擴招,使得招生人數的增長遠遠高于就業機會的增加,所以使大學生面臨越來越多的壓力。比如,很多單位在招聘人才時優先考慮社會有經驗的人才,而不愿意接納剛剛就業的大學生,就是有些單位愿意接納應屆畢業生,但是都會選擇一些名牌大學的學生進行培養。因此,這對當前大學生來說無疑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國家剛剛恢復高考制度時,對大學生培養實行的是“訂單培養式”,很多大學生在進入高校之前已經有就業單位接納,而現在實行的是“雙向選擇”方式,但是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很多時候是單位選擇學生,而不是學生選擇單位,這樣,使大學生的“天子驕子”的優越感備受沖擊,還有很多單位在招聘人才時的不正之風等都使大學生感到很迷茫和失落,這失落感很容易導致大學生產生心理方面的問題。

(2)信息矛盾引起的認知問題。信息矛盾引起的認知問題錯誤會導致大學生心理障礙的產生。隨著網絡時代的不斷推進,網絡信息魚龍混雜,有對大學生有激勵性的信息,但是也有很多對大學生身心健康不利的信息。大學生正值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階段,現在大學生幾乎有70%左右擁有電腦,所以在接觸有利信息的同時,也會接觸地很多不良信息,而由于大學生自我約束力還比較薄弱,老師又很少直接參與大學生業余生活的指導,這使得大學生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誘惑,從而使很多大學生沉迷于網絡,而不思進取,但是這又使得大學生感覺到很矛盾,覺得自己整天無所事事,不思進取,感到自責,但又不能自控,這種自我心理的矛盾和沖突得不到及時解決,就會產生心理障礙或問題。

2、家庭環境的影響

(1)父母期望的壓力。在當今社會,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現象普遍存在。為了子女升學,諸如考入大學、考取碩士研究生、能夠出國深造、甚至考取博士研究生,許多家長可謂是煞費苦心,不惜一切代價。這種父母的殷切期望,在促進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同時,也無形中給進入大學的學生帶來了很大的壓力,這種長期的、無形的壓力,很容易給大學生帶來心理問題。

(2)家庭條件的壓力。雖然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全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都有所提高,但是現在城鄉差別還比較大。因此,由于家庭條件不同,在高校中,學生家庭收入懸殊問題也比較嚴重。盡管高校學生都不愿意被別人認為是“貧困生”,但是他們卻無法逃避這樣的事實:從吃穿和生活的各個方面都與來自大城市的學生有很大差別,他們為了使自己能夠在學習、生活中能夠盡量趕上大城市的同學,他們除了努力學習以趕上、甚至超越大城市同學的之外,為了能夠負擔起高額的學費和生活費,因此很多學生還要在課余時間進行勤工儉學,這樣,這些家庭貧困的學生承受的心理負擔遠遠超過了別的大學生,從而很容易導致大學生心理不平衡,影響大學生心理素質的提高。

3、校園環境的影響

第6篇

[論文關鍵詞] 高校心理健康 教育課程 教學效果 評價

[論文摘要] 大學生心理教育課程是高校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渠道。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教學進行探索對于提高教學質量,增進心理健康教育的效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論文從教師教法、學生學法、教學效果評價三個方面論述了高校心理教育課程的教學,旨在通過該課程教學的探討,進一步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性,進而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

隨著高校心理事件的激增,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引起人們的普遍重視。根據教育部于2001年頒發的《教育部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很多高校紛紛開設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1],并以此作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渠道。但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不能僅停留在讓學生掌握心理健康的理論,而是要落實到學生良好心理品質的形成上,所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是一門體驗性、實踐性、互動性很強的課程,這也造成了該課程的教法、學法及教學組織存在諸多爭議。故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教學進行探索對于提高教學質量,增進心理健康教育的效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特點

1.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具有綜合性、應用性特點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與社會心理學、普通心理學、發展心理學、變態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管理心理學及思想道德修養、職業生涯規劃等學科有著密切的聯系,是一門綜合性課程。同時,它根據社會發展需要和大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依據心理學、教育學和團體動力學的有關原理,把抽象的心理知識和生動活潑的操作實踐結合起來,強調學生將課堂體驗所得向生活情境遷移,進而提高心理素質、增進心理健康,具有應用性特點。

2.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具有實施活動化的特點。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具有活動課程的互動性與開放性,強調以活動課程的形式組織實施課程內容。通過各種各樣親身參與的活動,學生能夠獲得豐富而真實的感悟、體驗和反思,進而能夠對自己和他人的認知、情感與行動重新考察,并以更深刻的方式重建經驗和重新解釋,提升自我感和價值感,不斷內化那些經過活動中的交互作用而培植的觀點,最終達成人格和諧發展之目標[2]。

3.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具有教學組織預設生成化的特點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學科領域,要服從學科課程的目標,具有學科課程的計劃性、系統性。在具體教學中,教師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制定教學計劃,依據教材內容進行備課,形成預設式的教學安排。與其他傳統學科相比,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不以傳遞心理健康的理論知識為宗旨,而是強調學生在活動情境中體驗、分享,所以教學安排并不嚴格地按照預設的程序進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及時利用學生互動分享的生成性資源組織教學,豐富教學內容,實現學生自我覺察、自我教育,促進學生良好心理品質的形成,增進心理健康、開發心理潛能。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設計是一個預設生成式的教學安排,是教師與學生在教學大綱的框架下借助于現實活動而協作的過程。

4.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具有師生關系平等協作化的特點

師生之間民主、平等、尊重的關系有助于課堂形成安全的氣氛,促進學生產生新的體驗和感受,實現不合理認知和行為的轉化,進而提高心理素質。后現代課程理念也強調教師與學生是學習社區里平等的成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全部運作應貫穿一個基本原則:師生雙方在民主平等上的協作。隨著課程的進展,師生關系愈加融洽,雙方的協作也不斷地向縱深發展[2]。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法的探索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同于一般的學科教育,它關注的是學科知識的內化和各種心理調控技能的完善。教師教學的重點不是引導學生死記硬背概念和抽象的理論,而是把學生引導到心理健康知識的真正應用上[3]。具體的教學方法可歸納為:

1.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法在課堂中的效果如何,關鍵在于教師對案例的選擇。因此在選取案例時力求選用的案例具有現實性、代表性、生動性。教師可以結合學生實際情況,選擇貼近學生生活,學生最關注、最渴望解決的問題,綜合成典型案例呈現給學生。同時,教師可以根據所要講授的內容設計出具有思考價值的問題,讓學生思考、討論。最后教師做出小結,并將有關的心理學理論知識濃縮進去,傳授給學生。概括起來,此方法的操作程序是:案例導入——思考討論——總結提高。

2.團體心理輔導法

團體心理輔導的過程是一個借助于成員之間的互動而獲得自我發展的學習過程。它非常重視學生的主動學習、自我評估、自我改善,有利于學生的自我教育。它可以通過團體成員的自我體驗,成員間的相互分享,改變其行為模式,達到使團體成員成長和發展的目標。團體心理輔導是提高學生心理素質的重要方式,是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常用的教學方法。教師在運用這一教學方法時,應遵循以下原則:(1)民主參與性原則。教師作為團體的領導者和團體成員之間是平等、尊重的關系,應使團體保持一種安全、信任的基調。(2)活動性原則。教師應根據團體目標,選擇設計團體活動,誘發學生進行體驗性學習。(3)潛力開發原則。教師應給予學生更多啟發,激勵學生自身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充分相信學生是有發展潛力的。(4)靈活性原則。教師課可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靈活運用各種理論、技術、團體程序等,取得輔導效果的最大化。

3.心理測試法

在課堂教學中老師可以根據講授內容插入心理自測量表,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心理狀況。教師應注意心理測試的指導語和對測試結果的解釋。例如,在講自我意識這一章時,教師可采用自尊量表評定學生對自我價值和自我接納的總體感受。在施測前教師應給學生科學的指導語,說明測試的結果沒有好壞對錯之分,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真實情況作答。在對結果解釋時,教師應向學生說明自尊在心理學上的界定,以免學生受日常生活觀念的影響而誤解了其科學含義,說明測試只是幫助自己進行自我認識和問題評估的工具,學生應結合自己平時的行為表現去思考,而不能根據結果隨意給自己貼標簽。 轉貼于

4.行為訓練法

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應以行為訓練為核心使學生有效地實現從知到行的轉換。行為訓練是以行為學習理論為指導,通過特定的程序,學習并強化適應的行為、糾正并消除不適應行為的一種心理輔導方法。[4]教師在運用這一教學方法時,應遵循以下原則:(1)從易到難的原則。教師可將行為訓練的總目標分解為多個簡單的子目標行為,并且從較容易訓練的子目標行為開始,遵循循序漸進的方式來吸納復雜的目標行為的學習。(2)示范性原則。為了避免學生在行為訓練時獲得負性經驗,教師可以給學生提供必要的行為示范,供學生模仿。(3)及時強化的原則。教師對學生表現出的適應性行為給予及時地肯定和認可,以增進行為在實際情景中呈現的可能性。

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學生學法的探索

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過:“教是為了不教。” 因此,教學本身要讓學生不但學會,而且會學。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門學生本位的課程,學生如何將課堂習得經驗轉化為日常行為,進而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質,掌握本門課程正確的學法顯得尤為重要。本門課程的具體學法概括起來有以下幾種:

1. 體驗

體驗性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的基本特征。學生只有在情感交流和思維碰撞中產生深刻情緒、情感體驗,才能促進學生心理品質和心理能力的發展。故體驗是學生學習心理健康教育這門課程的重要學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營造安全、無條件接納的心理環境,縮短師生間的心理距離,達到教學心理相容。同時教師應結合教學內容創設問題情境,運用語言藝術,促進學生產生內心體驗。

2.團體討論

團體討論是團體心理輔導的一個技術,它是指團體成員圍繞一個共同的話題,發表各自的意見,并聽取他人的意見,及時修正自己原來的看法,互相進行合作、深入的探討。團體討論的目的不在于討論之后的結論,而在于借助討論過程促使成員充分地參與。它可以幫助學生清楚地認知自己的和他人立場的差異點和共同點,培養尊重他人的習慣,促進學生從多個角度理性的思考問題并做出有效選擇,這對于學生良好心理品質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是學生學習心理健康教育這門課程必不可少的學法。教師在團體討論中應注意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對于學生意見不予批評,使學生自始自終保持輕松自由的心態。

3.課外閱讀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實施要以教材為基礎。通過課堂專題學習,學生能夠掌握心理健康的基礎知識和基本原理。但任何教材都不是十全十美的,對于課堂教學的不足,學生可以通過課外閱讀進行彌補,這是大學生學習心理健康教育這門課程的重要學法。教師可以根據課堂講授內容,為學生提供心理學書籍雜志、心理電影、心理學網站。這些生動活潑的形式,更容易幫助學生體驗、學習、接受課堂學習的知識和理論,進而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

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效果評價的探索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以培養學生良好心理素養的最終目的,所以該課程教學效果的評價不僅僅是檢查學生的知識、技能掌握情況,更多的是關注學生所學的知識能否促進其心理認知的發展、心理品質的提升和心理問題的矯治。課程教學效果的評價對課程的實施起著重要的導向和質量監控的作用。評價的目標體系和評價的方式方法都直接影響著課程培養目標的實現和課程功能的落實。鑒于此,依據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目標及學習內容,我們建立了如下的評價目標:(1)學科基礎知識: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論。(2)能力方面:掌握人際交往、情緒管理、壓力管理、自信心培養等方面的技能,能夠對自身狀況和問題有所了解,有效應對各種突發性事件及負性情緒,維持自身良好的心理狀態。(3)心理素質方面: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觀點,并能將其與日常的學習、工作和生活緊密聯系,有效地進行自我調節。

該課程的評價方式分為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過程性評價主要是對學生平時的練習作業進行評定,著重分析學生各章節知識的內化程度。終結性評價指期末測試,通常以案例分析、影評或開放式問卷的形式進行,旨在鼓勵學生超越教材,強化自身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通過認真的總結、反思,并結合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總目標要求及具體目標的達成情況,尋找差距,分析原因,真正有效地實現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目標。

參考文獻

[1] 郭名詢.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導全書[M].北京:銀聲音像出版社,2004.

[2]程迪.后現代課程范式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建構[J].2005,1:37-39

第7篇

大學生心理健康調查工具量表合理使用一、引言

大學生心理健康相關問題多年來一直備受各界關注。然而關于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檢出率這一最基礎性的研究結果卻讓人感到很矛盾,有的研究認為存在心理問題的大學生比率不足10%,大多數研究則認為在20%~30%之間,而有的報到則高達70%;許多研究都認為“大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更多”,然而也有部分專家和學者對這一觀點提出質疑,并有研究顯示大學生的心理問題有明顯的增長趨勢,但與一般成人同期相比,心理問題并非更嚴重。這種研究上的矛盾結論,事實上已經造成了廣大教育工作者以及大學生群體自身對其心理健康情況認識上的混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這方面工作的健康發展。

要探究這種矛盾現象產生的原因,就不得不討論用于評判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工具――心理衛生評定量表(rating scales for mental health)。自19世紀末以來,心理計量學得到了長足發展,作為心理計量學重要方法的心理衛生評定量表(以下簡稱評定量表)是用以評定心理活動的一種特殊輔助檢查工具,它將人的心理活動進行量化,并在此基礎上評估心理活動的發生、發展過程與心理問題的嚴重程度。日常工作中,心理學家和精神科醫師常根據自己的經驗來判斷求助者的問題或比較同類求助者問題的嚴重程度,這種判斷主觀傾向比較明顯,結論受很多因素的影響。評定量表因其對內涵做出了明確的規定,并按規定的方式進行測量和描述,從而將專業人員的判斷、比較過程從經驗主義轉向全面化、客觀化、標準化。目前評定量表已對心理學、精神病學等相關領域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評定量表又因其使用的簡便、易操作而受到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研究領域的青睞,國內大學生心理健康研究者運用評定量表作為研究工具的論文占所發表的大學生心理健康研究論文總數的78%,而隨著評定量表的普遍使用,一些不合理使用的情況也時常出現,這是造成相關研究矛盾結論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簡要地介紹了一些常用的評定量表,量表常見的不合理使用以及使用的注意事項,旨在減少相關人員在應用這些評定量表時存在的誤區。

二、評定量表的作用

如前所述,量表在心理學與精神衛生領域應用廣泛,是相關研究工作必不可少的工具。它的作用主要有:①作為問題分類或診斷、干預措施效果評價的工具;②在科研工作中,作為分組和其他研究資料相聯系的統計量,也可以作為流行病學調查工具或某類問題的篩選工具;③可以幫助專業人員全面、有序、系統地了解求助者;④幫助求助者了解自身人格特點、情感、行為模式,可作為自我決策和行為矯正的參考;⑤用于評價個人或群體的人格特征,為聘用人才等特殊需要服務。

三、常用的評定量表

目前常用于大學生心理健康相關研究的常用評定量表包括癥狀量表、人格測驗等。

(一)癥狀量表

評估精神癥狀的癥狀量表很多,考慮到精神分裂癥、情感多在青壯年發病,且大學生中存在抑郁、焦慮、強迫等心理問題者較多,故而如下幾種評定量表較為常見。

1.評定抑郁癥狀的抑郁自評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這是目前針對抑郁癥狀使用最普遍的量表,適用于心境障礙和存在抑郁癥狀的成年人,其結果評估包括總分、單項分以及針對各類抑郁相關癥狀的因子評分。

2.評定焦慮癥狀的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根據被評定者的主觀體驗進行評估,分值越高表明焦慮癥狀越嚴重。

3.檢測精神疾病相關問題與篩查認知缺陷的量表90項癥狀自評清單(symptom check list 90,SCL-90)量表,大學生人格問卷(University Personality Inventory)。SCL-90的適用范圍較廣泛,主要用于神經癥、適應障礙等輕性精神障礙患者,但不適合于精神分裂癥等重性精神疾病的評估。結果評估有單項分、總分、總均分、陽性項目數、陰性項目數、陽性癥狀均分、因子分等多個指標,分別反映不同的精神健康問題。UPI為日本大學心理咨詢專家和精神科醫師共同編制,用于新生心理健康篩查,為早期發現有心理問題的學生而制訂,經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心理咨詢專業委員會修訂,目前在國內許多高校使用。

(二)人格測驗

人格是穩定的、習慣化的思維方式和行為風格,它貫穿于人的整個心理,是人心理狀態的整體寫照,故而是心理問題研究的熱點之一。常見評定量表如下。

艾森克人格問卷(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EPQ),卡特爾16種人格因素問卷(Cattell's 16 Personality Factor)。前者是英國心理學家艾森克教授編制的,通過內外向、精神質和神經質三個維度描述人格結構;后者適用于16歲以上的青年和成人,現有5種版本:A、B本為全版本,各有187個項目;C、D本為縮減本,各有106個項目;E本適用于文化水平較低的被試,有128個項目。我國現在通用的是美籍華人劉永和博士在卡特爾的贊助下,與伊利諾伊大學人格及能力研究所的研究員梅瑞狄斯博士合作,于1970年發表的中文修訂本,其常模是由兩千多名港臺地區的中國學生得到的。

(三)其他常用量表

大學生心理健康影響因素研究也是目前業界研究的熱點,故而也有一些該領域的評定量表常被使用。

1.父母教養方式評價量表(Egna Minnen av Barndoms Uppfostran-Own Memories of Parental Rearing Practices in Childhood,EMBU)是1980年由瑞典Umea大學精神醫學系C.Perris等人共同編制用以評價父母教養態度和行為的問卷。EMBU為人們提供了一種探討父母教養方式與子女心理健康關系的有力而客觀的工具,同時也為探討心理疾病的病因學提供了一條途徑,也可以用來探討父母教養方式對人格形成的影響。其共有81個條目和2個附加條目,涉及父母15種教養行為,概括為拒絕、情感溫暖、過分保護、偏愛四個因素,經北京醫科大學精神衛生研究所張津萼等的研究表明,EMBU在國內有較高的信度和效度,認為EMBU適用于我國群體。

2.社會支持評定量表(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SSRS)由肖水源等編制,量表以社會支持與身心健康的關系為理論指導,根據被測者的社會支持情況,對形成被測者心理障礙的社會環境原因做出可能性推測。適用于14歲以上各類人群的健康測量,問卷共14個條目,包含客觀、主觀支持和對支持的利用度三個維度。

3.自尊量表(Self-Esteem Scale,SES)由Rosenberg于1965年編制,最初用以評定青少年關于自我價值和自我接納的總體感受,自尊在心理學上的重要性早已引起人們的重視,它是人們對自己的價值、長處、重要性總體的情感評價,水平較為恒定。SES是對自尊的量化評價,季氏等于1993年將其翻譯為中文,其條目較少,評定簡單,易于施測,是一種較為理想的評定工具。

四、常見的不合理使用

1.不合理比較

實際工作中,常有研究者把量表測試結果直接用來比較,如前所述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檢出率這一問題。有的研究采用SCL-90作為篩查工具,有的則使用UPI,表面上看,這些研究都針對同一個問題,然而不同的量表或同一個量表在不同時間、場合使用,或操作的規范與否都直接影響測試的結果,這些結果之間可比性有待商榷。量表編制時都要根據一定的心理學或精神病學原理得出相應的測量目標,然后采用規定的步驟和方法施測,再按照具體的評分規則對結果進行解釋。可見如果依據的原理不同,或測量目標不一致,或使用的評價標準不一致,測量結果的意義都不一樣,如果把這些因素都拋在腦后,直接進行比較顯然是不合適的。有研究顯示,以UPI和SCL-90對同一群體大學生進行測量,結果發現UPI的陽性檢出率遠遠高于SCL-90。只有采用標準化的測驗工具,進行標準化的測量及評價,其研究成果才能與他人的進行比較。

2.將測量結果作為最終評定結果

這個現象是由“心理測驗萬能論”派生出來的,人們把測量結果陽性者統統認定為“有心理問題者”,而事實上這兩者絕不能劃等號。2004年2月,12個省區市的35所高校統一使用《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測評系統》對大學生進行測評分析得出,可能存在心理問題的大學生占參加測評總人數的14.99%,但是經過專業人員的面談和診斷,最終確認真正患有不同程度和類型精神障礙、心理疾病的學生只占總人數的0.32%。顯然,通過這個例子可以看到,評定量表這把“尺子”不如物理測量那樣精準,心理現象本身的復雜性,動態性和發展性使得量表評估存在誤差。如前述研究,評定量表用于篩查存在心理問題者這一工作,其只能縮小篩查的范圍,是篩查工作的一部分,而不能直接以量表評定結果作為最終篩查的結論。

3.量表即心理健康檔案

這是另一個很有代表性的問題。2009年,昌兵對北京、上海、山東、河北、江蘇、四川、重慶等地的121所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檔案的建設情況進行了調查,結果表明,95%的高校都建立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檔案。關于建立心理健康檔案采用的工具,25.25%的高校采用的是大學生人格問卷(UPI),45.52%的高校采用的是教育部制定的大學生心理健康量表,15.25%的高校采用的是心理健康癥狀自評量表(SCL-90)。在心理健康檔案的管理上,50.23%的高校對新生進行心理健康普查之后,除了保存一些學生的基本信息,并沒有進行深入的跟蹤記錄,心理健康檔案成了一個擺設;30.27%的高校進行了適時的維護,但僅對有心理問題的學生作了相關記錄;只有19.5%的高校對全部新生按年度進行后續測評。由些可見,且不論這個“檔案”中都選用了哪些評定量表,這種選擇是否合理,很多高校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檔案是有名無實,沒有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五、量表使用的注意事項

評定量表雖具有相對客觀、標準化、高效、便捷等優點,但它也有機械、缺乏靈活,只考慮橫斷面而忽視縱向評估等缺點。因而,實際工作中要注意不能機械性的使用量表,不能完全依據其評估結果作出評判,而應以量表評估結果作為參考,根據具體情況進行綜合分析,才能最終作出評判。實際使用過程中尤其應注意以下幾點:

1.首次應用某一測試工具前,應注意以往應用的情況和量表常模。

2.群體檢查的測試條件應一致,包括測試工具、環境、指導語、測試時間限制等。

3.特定測試意圖不宜暴露,如涉及招聘等情況。

4.注意受檢者的智力、文化程度、合作性和對待測試的態度。

5.測試前檢查者和受檢者應熟悉測試工具。

6.測試時不可漏項,要正確分析和解釋評定結果。

仍以高校普遍開展的心理健康篩查工作為例,在選擇使用何種評定量表作為篩查工具前,首先,要有明確的定位,即先要搞清楚什么樣的學生是需要幫助的;其次,才是量表工具的選擇。而在實施測量工作之前還要充分考慮哪些因素會干擾測量結果,盡量選擇合適的時間、方式、組合實施測量。而在解釋測量結果時,也要緊緊圍繞測量目標進行。

總之,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是了解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必不可少的調查工具,只有科學、合理地使用評定量表才能得出經得起檢驗的研究結論。

參考文獻:

[1]申繼亮,彭華茂.當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與出路[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2,(1):14-20.

[2]童輝杰.對20年來有關大學生心理健康研究的質疑與驗證[J].思想理論教育,2007,(9):80-83.

[3]王玉,蘇世蘭.心理量表在大學生心理健康研究領域的應用狀況分析[J].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09,(3):86-89.

第8篇

目前,我國民辦高校在校生數量穩步增長,隨之而來的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多地受到教育界的普遍關注。為了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針對民辦本科高校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特殊性,立足一線民辦本科高校學生管理角度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掌握“一手”民辦本科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并進行理論研究,運用“分年級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有針對性地開展“接地氣兒”的心理健康實踐活動進行心理疏導,培養民辦本科高校大學生健康的心理,輔助學生順利完成學業。

關鍵詞:

民辦本科高校;大學生;分年級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與實踐

由于民辦高校辦學的特殊性,使民辦高校大學生既有普通高校大學生共性心理問題,還承受著其他方面的心理壓力。本文針對民辦本科高校大學生,提出分年級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探索民辦本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思路、新途徑。

一、民辦本科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問題。

通過查閱文獻資料得知民辦高校大學生心理問題普遍表現為自我意識強,抗挫能力差;學習興趣不高,目標不明確;功利性強,缺乏感恩之心等。本文將從大一至大四不同年級的角度分析研究民辦本科高校大學生同年級學生存在的共性心理問題。

1.大一年級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一方面,是因高中填鴨式學習轉向大學自主式學習,產生的學習心理壓力;另一方面,從高中以家庭為主的人際交往擴大到與同齡人、老師甚至社會其他行業人士的人際交往,導致人際交往障礙心理。以上兩方面總的原因是能否渡過高中生向大學生的角色轉變,盡早適應大學的學習生活。如大一年級學生的心理問題得不到緩解,會導致學業困難,學生個性的自閉、自大、自卑、孤僻等一系列的嚴重后果。

2.大二年級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一方面,因習慣大一以來“獨立”的生活模式,對學校周邊環境有了接觸性的認識,從而導致學習精力上的松解。在學業上又進入了專業基礎課的學習,因精力上的松解,導致娛樂與學業的矛盾心理;另一方面,經過一年的“考察期”,正處青春懵懂期的大學生進入異性戀愛式交往的高峰期,從而導致一系列的戀愛問題心理。以上兩方面總的原因是因熟悉大學學習、生活模式,想自由而豐富多彩地生活。如此時得不到正確引導,會導致焦慮、自我懷疑、偏執、困惑、敏感、憂郁、責任感缺失等心理問題。

3.大三年級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一方面,大三是開設專業課階段,需要全面整合文化、專業基礎知識,融會貫通于專業理論、技能學習,因知識底子“薄”,導致學業焦慮心理。大三學生已對自己所學專業、社會大環境有一定的認知,但對自己的將來,目標仍然不確定,產生對未來的迷惑心理;另一方面,大學生對社會上的一些思潮有了一定的認知,但對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定位仍不完善,多種態度、標準、思想相互“切磋”,處于“三觀”瀕臨成熟的緩沖期,產生壓抑模糊心理。以上兩方面如不能得到較好的心理疏導,會導致畢業困難、對生活失去動力、對人生失去目標。

4.大四年級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一方面,因社會就業現狀所至,各高校包括民辦本科高校都在鼓勵學生大四上學期就進入就業期。然而,學生一邊完成大四的相關課程,另一邊還要整合大學“收獲”,奔向招聘求職大潮中,從而產生就業、擇業心理問題,更甚者會出現消極求職等心理;另一方面,畢業在即,一邊要撰寫論文,另一邊要完成畢業前的各種離校事宜,會將學生推向煩躁的頂端,產生浮躁的心理。以上兩方面如不能得到較好的疏導,會導致學生求職、就業難,患得患失于自己的大學學習生活,引發一系列不文明畢業離校問題,更甚者出現極端事件。

二、民辦本科高校大學生分年級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與實踐

目前文獻中體現解決民辦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大多采取心理測試量表的方式,如:癥狀自評量表SCL-90、自尊量表SES、個人評價問卷PEI,或提出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建立建全心理健康教育機制等方式。本文將從民辦本科高校學生管理工作角度,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實踐。1.針對大一年級學生因學習方法改變產生的心理壓力,開展“優秀學子事跡座談會”、“學生學業案例分析大會”,以學習成績突出的學生典型代表為主體,與大一學生分享學習方法轉變過程、心理調節方法等等。針對人際交往障礙心理,開展以寢室、班級、年級為單位的,豐富多彩的文、體、學、勞活動。讓大一參與者“享受”其中、收獲其中。通過實踐活動做好高中生向大學生角色轉變,做好銜接育人管理,讓學生勇于與他人溝通、主動適應大學學習生活。

2.針對大二年級學生的娛樂與學業矛盾心理,開展“學業規劃大賽”、“學生學業家長座談會”。通過活動強調學業的重要,還要發揮家長的推動作用,輔助家長從實際出發定位孩子的能力及目標,不因家長的期望值過高或過低引發孩子不必要的自卑、自負心理。針對學生戀愛產生的心理問題,通過心理健康教育課的相關內容解析性與愛的利害,引導學生以正確的心態與異往,鼓勵以促進學業、責任為先的戀愛觀。通過實踐活動做好學校家庭互動,關注學生學業,推動學風育人管理,讓學生正視學業,勇于面對戀愛問題心理,學會擔當,學會取舍與放棄。

3.針對大三年級學生的學業焦慮及對未來的迷惑心理,開展“專業技能比賽推廣會”、“考研經驗交流會”。通過專業老師指導參加專業技能比賽,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通過獲得獎勵的方式促進學生專業學習興趣;鼓勵學生考研,做好升學與就業的選擇,調節學生內心的焦慮及迷惑。針對“三觀”漸于成熟的大三學生,因各項思想碰撞而產生的壓抑心理,開展優秀畢業生返校事跡報告會,以生動、親近的方式與在校生溝通,講述自己的生活、工作情況、努力拼搏事跡,以此助力“三觀”的正確形成。通過實踐活動,在專業老師指導下參加專業技能比賽,同時也提升了專業育人管理水平,引導學生增強專業技能學習,對未來有一個初步打算,對“三觀”有更深刻的理解。

4.針對大四年級學生的就業壓力心理,開展“就業簡歷點評會”,與學生交流如何總結大學四年所獲,制作體現個人“閃光點”的、求職意向明確的求職簡歷,同時幫助學生樹立求職自信心。引入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赫茲伯格的激勵理論,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輔助學生就業及擇業。針對因即將畢業產生的浮躁心理,開展“畢業、就業有關事項說明會”,讓學生根據時間推進做好相關安排。通過實踐活動,完善就業育人管理制度;加強學生的自我總結能力,明確畢業前的各種事項,合理安排,順利畢業;盡早給自己合理定位,實現順利就業。

三、民辦本科高校大學生分年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任何實踐活動的開展都呈現出“多面立體”效果,對于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引導作用體現于實體,感知于無形,但其中的影響效果是極其明顯的。

1.防患于未然,影響于無形。不可否認一點,從嚴格意義上講所有人都患有一定程度上的心理疾病,比如強迫癥、煩躁等等,但并不影響正常的學習、工作和生活。能通過全國統一高考進入高校的大學生,只有極少數學生患有醫學上的心理疾病,且患病人數不多,這類心理疾病學生的醫治方法大多選擇休學醫學醫治。對于民辦高校的在校大學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重在防患于未然、影響于無形,從學生實踐活動的角度,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讓這種無形的影響力達到最優,即可以“防”又可以“引”。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與學生實踐教育活動相融合,更有助于解決、疏導心理問題學生的病癥。

2.干預極端個體,宏觀調控整體。心理健康本身的狀態就是一個變量,一顆心是孤獨的,但一群心是有力的,個人如粟,集體如倉。因此,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充分發揮集體的作用。通過針對性的實踐活動,可以讓很多顆心因為一個理由在一起,彼此會有影響和照應。同時,注意日常學生心理狀態調查,針對心理危機情況及時做出針對性的干預,既從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也從關心幫助學生的角度,控制住極端問題。在心理健康個體或集體教育過程中由學生管理者傳輸健康的思想、道德,最大限度地發揮“倉”的包容度和安全感。

3.學校、家庭、社會聯動,共同輔助學生學業有成。學生不僅僅是學校的學生,更是家長希望的延續者、社會的建設者。因此,通過系列實踐活動,立足學校,聯系家長,將學生推向社會,從中認知自己、感知社會,面對問題、接受現實,完善自我、調節心理,順利完成學業。民辦本科高校大學生主要因學業問題、人際問題、就業擇業問題帶動一系列心理健康問題。從學生管理視角剖析學生心理問題,更有的放失地進行實踐活動引導,從而更有效地解決問題。

參考文獻:

[1]張薇薇.民辦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研究及方法探討[J].經濟研究導刊,2015,(19):186.

[2]李利榮.民辦高校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及對策[J].教育與職業,2013,(30):95.

[3]林紅.民辦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7,(1):134.

[4]龔霞光.民辦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研究及教育策略[J].當代教育論壇,2013,(1):85.

第9篇

論文摘要:大學生心理健康課是高校對大學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塑造健全人格,開發心智潛能,指導人際交往的主渠道、主陣地,但它的實效性經常受到人們的懷疑,探索科學有效的教學模式,一直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學的重要任務。文章主要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教學模式予以探究和解讀,主要涉及教學模式的目標、路徑和方法、評價以及該模式的特點。形成具有科學有效教學體系、教學方法、互動技術和考評標準,使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成為學生體驗情感、塑造人生、完善自我的重要平臺。  

 

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發展應是多因素的協調發展,具體表現為:教育理念由以問題為本轉向以人為本;教育內容從以防治為主轉向以心理適應及潛能開發為主;教育模式從醫學型轉向發展型心理健康教育;教育領域將從專對心理問題領域的輔導擴展到生命教育、休閑引導與生涯設計等多方領域;教育功能從問題解決轉向促進社會與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教育方法將從顯性教育發展為顯性與隱性相結合,實現教育手段的現代化;教育隊伍將從兼職為主轉向專職為主,專兼結合。當然,突出系統的全面發展并非主張發展過程中對心理健康教育各要素不分主次。根據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發展的現實狀況,在現有條件下實現心理健康教育各要素的齊頭并進尚有一定難度。依據系統各要素的分工協作,探索以心理健康教育課帶動整體的發展路徑將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發展的必要選擇。筆者在這里擬就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參與式教學模式的目標、路徑、方法和評價及其特點略陳己見。 

 

一、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實效性的原因 

 

確立心理健康教育課在高校的重要地位,應是謀求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發展的著力點。大學生心理健康課是高校對大學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塑造健全人格,開發心智潛能,指導人際交往的主渠道、主陣地,但它的實效性經常受到人們的懷疑。探索科學有效的教學模式,一直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學的重要任務。當前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實效性的原因可以歸結為以下四個方面:首先,傳統課堂教學模式以教師為中心,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是教材的被動使用者。其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的課程化傾向特別突出,當前課堂教學中大量講授系統的心理學健康知識,甚至像其他學科一樣進行非常嚴格的考試。課程化傾向的直接后果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不但沒有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反而給學生額外增加了一門學科課程,使學生承受了更大的負擔,最終損害了學生的身心健康。再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教學方法單一,有待進一步改進。最后,原有的考試評估體系單一測評教學結果,這種課程化的考試應逐步轉向教學全過程的、學生充分參與的評價,充分發揮其引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改革的作用。 

 

二、構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參與式教學模式的目標 

 

教學模式是為了完成某一教學任務和實現教學目標,在一定教育思想、教學理論和學習理論指導下,在某種教學環境和資源的支持下,教與學活動中各要素之間穩定的關系和活動進程結構。心理健康教育是指通過教學的途徑幫助學生學到保持或恢復心理健康的知識,自覺地培養關心自己心理健康的態度,形成健康的行為,從而使自己達到最佳的心境狀態。心理健康教育遵循一般的教學規律,同時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課教師應由傳授者轉向學習的參與者、指導者、促進者;由教材的被動使用者轉向新課程的主導者、塑造者;由面向全體學生轉為面向全體與面向個體相結合,為教師提供更為廣闊的進行教學探索和教學創新的平臺。完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的考評體系,把團體輔導的技巧融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之中,讓學生在課堂中進行角色扮演、情感宣泄,從而豐富教學方法、方式。這種教學模式使學生在參與教學時獨立思維,已經將知識與其產生和應用的情景融合到一起。知識不再是與學生生活無關的東西,這樣的知識的學習變得格外富有意義。 

 

三、構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參與式教學模式路徑和程序 

 

參與式教學作為一種教學方法,其心理學依據是皮亞杰的構建主義學習理論和弗洛姆的學習期望理論。皮亞杰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知識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構建意義的方式而獲得的。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是知識意義的主動構建者,教師是學生主動構建意義的引導者、幫助者、促進者。弗洛姆認為,每一個人都是決策者,人們往往會在各種可供選擇的行為方案中選擇最有利的行為,在備選方案的有利性和自己認識能力有限性的范圍內進行選擇,它的哲學依據就是人的主體性。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分析人,人是自然主體,是社會主體,是自身主體,主體性是人的本質屬性,教育的根本任務就是要不斷提高教育者、受教育者的主體意識,并使之成為能進行自我教育和自求發展的社會主體。構建大學生心理健康參與教學模式可以發展學生思維能力。參與式教學策略,改變了過去只注重分析知識之間關系以及直接呈現這些知識的做法,強調知識與問題、任務與活動的緊密結合,讓學生通過參與教學而獲得知識和情感體驗。參與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學安排了大量的合作學習,如研討會、小組討論、團體輔導等活動,通過這些多種形式的合作交往,為學生提供了不同的觀點和思路。在教學理念上,學生主體得到了創造更新和表現自我的機會,這使他們內心產生了實現個人價值的滿足感并由此產生了價值追求的新目標。 

 

(一)研討會 

研討會的主題十分廣泛,圍繞著學生中存在或易于出現的一些問題展開討論。教師在進行指導時融入心理學的知識、原理和技巧,使參與的學生從中體驗心理的細微變化,進行自我反思與反饋,領悟其中的道理,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研討會主要包括兩個部分:一是學生個人的自我認識與反饋;二是團體研討。以理性情緒理論部分的教學為例,可以引出一件有爭議的事,如宿舍中有人丟了錢,丟錢的人說只有“我”知道錢在哪里,“我”怎么想,怎么辦?或者利用主體統覺測驗(tat)中的圖片,讓學生猜想人物的想法及延續的做法。當學生在表達看法時,不同的認識方式與自動化思維呈現出來。接下來可以引導學生思考為何同一件事看法不同,不同看法會引起什么樣的情緒和行為,并就這個問題討論,也可以利用心理測評的方法提出問題。用心理測驗找出學生中較普遍的一類問題,讓學生表達自己心理方面的困擾(教師可以做一定的自我暴露以降低學生的自我防衛。必須具有普遍性,學生才能勇于作出問題描述)。提出的問題必須切合學生生活實際,其目的在于引起學生的興趣,問題必須是為理論服務的。如果提出的問題最終無法圍繞即將介紹的理論開展,那就得不償失了。問題必須是可以引發爭論的,問題沒有標準答案, 學生可以從不同出發點進行探討。此外,研討還有助于轉變個人的態度。學生對心理健康的認識存在很大的差異,通過討論使學生可以發現分歧、發現看問題的其他角度,也可以更好地從他人角度理解問題,這既是學習方面的提高,也是維護心理健康能力的提高。提出問題并討論是整個教學中的關鍵一步,是后面幾步的基礎,其作用主要是激發興趣、加強求知需要、集中學習關注點和充分暴露舊經驗,明白舊經驗與新理論的相互關系。 

(二)講授理論 

在這個階段教師可以利用傳統的講授法進行教學。講授法是指教師通過口頭語言,輔以板書(幻燈片)等向學生傳授言語信息的方法,是一種教師講,學生聽的活動。講授法能在短時間內讓學生獲得大量系統科學知識,但也存在學生比較被動、師生難以及時獲得反饋信息以及難以照顧個別差異的缺點。講授法中的講述法、講解法和講演法都可以根據知識的特點而選擇運用。從學生認知準備方面來看,學生頭腦中關于心理健康的認識是雜亂的,而且有不少經驗性的認識是錯誤的。教師的講授可以盡快使學生形成對心理健康的系統認識,同時及時掃除錯誤認知,為科學認識的系統化打下堅實基礎。需要注意的是,講授決非照本宣科,教師應結合前階段的討論結果有所側重點地講授。雖然講授的內容必須是為解釋、解決問題服務的,但并非就事論事,要強調理論高度。 

 

(三)團體輔導 

團體輔導(又稱團體咨詢、集體咨詢、群體咨詢、小組咨詢)是一種在團體情境中提供心理學幫助與指導的重要方式,是通過團體內人際交互作用,促使個體在交往中通過觀察、學習、體驗,認識自我、探討自我、接納自我,調整和改善與他人的關系,學習新的態度和行為方式,以發展良好的生活適應的助人過程。團體輔導主張以人為中心,提倡真誠、無條件的積極關注和共鳴。可以組織“交朋友小組”、“敏感性小組”、“個人成長小組”、“潛能發展小組”、“團隊建設小組”、“基礎交友小組”、“感知小組”等多種形式。這些團體都強調團體中的人際交往經驗,其目是促進個人的成長。團體輔導主要是以教師和學生共同組成一個團體,以討論的形式來解決問題的一種方法。其優點是感染力強、影響廣泛、效率高、省時省力、效果容易鞏固。團體輔導可以彌補課堂單方面傳授知識的缺點,還可解決高校心理輔導教師不足的問題,得到師生的好評,在高校心理健康課中應受到重視。團體輔導的授課方式為理論知識+互動活動,開展形式為結構式、開放式。在以往的研究中開放性團體輔導未見有報道。在我國,高校所進行的團體輔導一直都是以結構性、封閉性的形式開展的。封閉性是指團體內成員一經選定不得任意退出,團體外成員也不得隨意加人,而且成員人數一般要求8—12人為宜。封閉性不符合心理健康教育課大班教學的要求。開放性是指團體內成員在人數上不做任何規定,可以隨時加入也可以隨時退出,但不論有無成員加入或退出,輔導方案和輔導進程都按計劃進行,不做任何改動。開放性團體成員人數較多,不但可以降低參加者的緊張情緒,而且其中不乏活躍分子,活動氣氛容易帶動,加上其對活動場地的要求較低,在輔導過程中對成員的要求和限制較少,很符合當前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因此容易組織實施。在團體輔導中,對于不自信和情緒波動較大的學生應給予較多的關注和幫助;對于沒有想讓自己更自信的愿望的學生,應多與其溝通,幫助其樹立提高自己心理素質的愿望。在團體輔導中應根據以上影響因素多設計一些相關活動,如音樂冥想可以用來平復情緒,共同完成一項任務可以學習與他人溝通、交往等。在團體輔導中適當增加理論分量將有利于大學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調節能力的培養。 

(四)評價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重在學生的體驗、感悟和成長,因此,對這門課的評價應從原來單一測評教學結果的課程化考試,逐步轉向教學全過程中學生參與評價,尤其重視形成性評價,加強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自我反思能力、自我評價能力等發展情況的檢測,建立多樣化的評價體系,完善自我整體監控和評價,充分發揮其引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改革的作用。評價既要起到檢驗教學效果的作用,又要對學生心理健康發展起到良好的導向作用。課堂教學效果可以采用量表評估、過程評估和追蹤評估相結合,讓學生自己填寫自評問卷,自評和他評、定量與定性評估等維度評估手段對課程效果進行評估。而學生真正的心理反應和成長才是教學效果最真實的評價,也符合我們心理健康教育課的初衷。 

 

四、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參與式教學模式的特點 

 

(一)學生的主動參與性和合作性強 

在此教學模式中,在提出問題與討論、團體輔導和評價三個階段都有學生參與。在合作學習中,學生們通過相互解釋來學習。當學生們在給其他組員作解釋的時候,他們就必須想辦法組織自己的思想,并且必須詳盡地闡述一些認知的細節,這樣一來,他們自己的理解力也大大提高了。 

 

(二)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結合 

心理健康課的課時有限,要把理論學習與實際運用結合起來,要發揮學生的參與,僅僅課內時間是不夠的。此模式的團體輔導和評價的一部分雖然是在課外進行的,比如,團體活動中角色扮演、心理劇等就是由學生在課后自行組織,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進行的,但在心理健康的學習和應用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隱性教育包括學生的學習資源,除了課堂與教材,還包括圖書館、網絡、同學問的互教互學。 

 

(三)實踐性強 

此模式把握住學生需要的實際以及課程目標的實踐性,強調教學要從生活實踐中來,到生活實踐中去,問題的提出來源于學生的生活,理論的應用也發生在實際中。 

 

(四)靈活性強 

由前面分析可知,學生實際需要具有多樣性,認知準備具有復雜性,教學目標具有多層次性。這樣,心理健康課的教學必須靈活,否則以上要求不可能實現。問題的提出可以有多種形式,以適應不同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團體輔導有不同方案讓學生選擇,以適應學生特點和學習目標。 

 

(五)反饋性強 

這種教學模式并非單向的,不是由第一階段開始到第四階段結束。比如,評價階段既可能因為發現教學中的問題而回到講授階段,也可能因為提出新問題而引出新的討論以及又一輪教學。它克服了以往教師教與學生學之間反饋不及時的矛盾。 

教學實踐表明,該模式能顧及學生的個體差異有助于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學生在此種模式下學習心理健康課,不僅能靈活深入地掌握健康知識,而且可以在實踐中進行擴展和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情感上受到觸動,深層心理發生變化,而且行為上產生相應的變化,如學生在人際關系方面、情感生活方面以及對今后發展道路的選擇和人生意義的理解方面都有感觸并努力調適。在學習后,學生自主學習和繼續學習的能力得到加強,學會在新的問題情境中分析和解決問題,可以說學生獲得了自助的能力,這正是心理健康教育課應該達到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劉鐵芳,走向生活的教育哲學[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2]朱小蔓,教育的問題與挑戰——思想的回應[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3]中荷永,高嵐,心理教育[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2. 

[4]黃希庭,鄭涌,大學生心理健康與咨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5]黃希庭,等,當代中國大學生心理特點與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6]馬建青,心理咨詢流派的理論與方法[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 

[7]夏海鷹,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問題探究[m],北京:中國人事出版社,2004. 

第10篇

論文摘要:當前高校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評價出現了一定的偏差,究其原因,主要表現在兩個層面:學科建設滯后、理論基礎薄弱,缺乏有效的心理健康評價標準構成了理論研究層面的原因;而心理測驗工具的選擇和使用不科學,心理測評的操作過程不規范,心理測評的評價指標混亂則構成 了實踐操 作層 面的原因。

科學評定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是高校有效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基礎。然而,隨著相關研究的日漸增多和深入,我們卻發現對這一問題的認識越來越令人困惑。大學生中究竟有多少人有心理不適,其主要的心理問題有哪些?研究者給出的答案差異極大,甚至相互對立、相互沖突。以心理問題的檢出率而言,有的研究認為不足 10%,有的在20%~30%,有的則高達 60% ~70%¨’。這種研究上的分歧,事實上已經造成了廣大教育工作者認識上的混亂,極大影響了心理健康教育及實踐的發展。因此,及時對其進行反思與匡正,不僅是學術上的慎重選擇,也是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現實需要。

一、 問題與反思——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評價中存在的問題

導致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評價混亂的原因,大致可以歸結為兩個大的方面:一是理論研究層面的問題;二是實踐操作層面的問題。

1.理論研究層面的問題

(1)學科建設滯后,理論基礎薄弱,基本概念曲解混亂

目前,大學生心理健康評價中存在的問題,很大程度上可以歸因于理論研究的不成熟。從目前心理學的發展看,心理學本身許多基本問題并沒有得到完善解決,而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心理健康教育學則存在更多問題。由于學科建設滯后,理論水平偏低 ,導致心理健康研究中一些基本范疇,如心理健康、心理異常、心理障礙、心理疾病等界定模糊,至今沒有得到科學的詮釋和規范使用。究竟心理健康(問題)的本質是什么,研究者的理解是不同的。即研究者不是在同一語境下理解心理健康 (問題)的,他們屬于不同的話語群體。這是導致大學生心理健康評價混亂的根本原因。

“作為學術研究,概念的界定、辨析是最基本的工作。因為,概念不僅是思維的工具——有了概念才能作出判斷、形成命題、進行論證 ,也是學術探索的成果——在對概念作出的界定和使用中包含著論者的學術主張,概念的演變往往標志著學術思想的演變。一切研究成果不但在概念中積累,而且理論也借概念和范疇而發展” 。可以說,基本概念的日臻完善準確,標志著相應學科的日益成熟;而概念界定模糊混亂甚至曲解,必將導致對事物本質認識的隨意性,最終妨礙它的科學發展。因此,進行心理健康研究,首先必須科學界定心理健康等基本范疇,只有這樣,研究者才能有共同的語境和論域,才能有效地開展對話和交流,才能避免一些爭執和誤解。

(2)缺乏科學有效的大學生心理健康評價標準體系

要評定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首先必須要有區別與鑒定心理健康(或異常)的標準。然而,由于種種原因,心理健康標準一直是國內學術界爭論的焦點。目前,我國學者判斷心理健康的標準至少有六種:統計學標準、社會學標準、主觀經驗標準、生活適應標準、醫學標準和心理學標準。由于研究者在研究中所采用的評價標準不同,研究結果出現相互矛盾、甚至相互沖突的現象也就成為必然。受多樣化評價標準體系的影響,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標準也是紛繁多樣,遠未達成共識。究竟學生出現什么樣的心理或行為可以界定為心理健康(或異常),研究者的認識是不同的。這是導致大學生心理健康評價混亂的又一重要原因。

2.實踐操作層面的問題

(1)心理健康評價工具存在的問題

第一,心理測評工具的選擇隨意性強,差異大。目前評價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常用的測驗工具主要是心理健康評定量表和與心理健康有關的人格量表。前者如癥狀自評量表 scL 0、抑郁自評量表 SDS、焦慮 自評量表 SAS等;后者如明尼蘇達多項人格量表 MMPI、艾森克個性問卷 EPQ、卡特爾 l6項人格 因素評定量表 16PF、大學生人格健康調查表UPI、心理健康測查表 PHI等。其中使用最多的是 sCL90.其次是 MMPI、EPQ、UPI等。

采用不同的測量工具,必然得到不同的測量結果。相關研究顯示:以 UPI和 SCL 9O對同一群體大學生進行測量結果發現 UPI的陽性檢出率遠遠高于 SCL904 J。另一研究采用 SDS和 CES—D對同一組大學生進行測量,結果發現SDS的抑郁癥狀檢出率為 17.38%,遠遠低于 CES—D的檢出率43.93% 。由于心理測評工具使用混亂,導致心理測評的結果相互矛盾。表面上看,這些研究似乎針對的是同一個問題,而實際上它們來源于不同的測評工具,其結果是不具備可比性的。只有采用標準化的測驗工具,進行標準化的測量及評價 ,其研究成果才能與他人及文獻進行比較 。

事實上,每一種心理測驗工具都有自己特定的理論基礎和適用范圍。如果缺乏對其理論基礎、測驗內容及用途等的正確理解,必然會導致測驗工具的濫用。以 scI9O為例自 1986年建立 中國常模后,sCL90得 到了廣泛 的應用在所有關于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實證研究中,運用 SCL90研究的文獻占到70% ~80%。但由于缺乏對其理論、用途和內容的正確理解,近年來在該工具的使用過程中,逐漸暴露出一些問題。scL90是否適用于判斷、比較大學生等正常人群的心理健康水平已受到質疑。研究者指出:scL90作為準則參照測驗,其設計的初衷主要是用于衡量門診及部分住院病人的 自覺癥狀和嚴重程度。它能較好地反映病人病情的嚴重程度及變化,但并不適于判斷比較普通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研究顯示:scLJ90用于正常人群心理健康測量時,其信 度高,但實證 效度差。相關研究 顯示:以scL90用于大學生心理健康評價,幾乎所有的指標均高于常模。因此,以 scL90作為大學生心理健康的評估工具是值得商榷的。

第二,測驗工具本身不完善。心理測驗工具是人們構建的結果,測量對象與工具之間并不具有同一性。理想的測驗當然是包含所有能反映測量特質的行為,但事實上即使是再好的測驗,也只能反映測評對象的部分屬性,而且描述的只是現狀,并不能揭示現象背后質的原因。因此 ,心理測驗本身具有不完全、不穩定 、不精確的特點。

而在我國,心理測驗存在更大問題。由于起步較晚,目前我國常用的測量工具多是從西方引進的。西方的量表產生于西方的文化土壤,其本身并不成熟,即使在解釋其 自身的心理、行為上還存在許多問題 ,而在其他國家 ,則存在更大的局限性。相關研究顯示:以 MMPI和 EPQ用于中國人樣本 ,結果發現中國人測謊一項得分特別高。這一結果并不表明中國人更會 自我掩飾,研究發現 MMPI和 EPQ的測謊題對西方人可以起到測謊的作用,而對中國被試則是無效的,它只是另一項人格或臨床的指標。在自我概念的跨文化研究中也發現了同樣的問題。Bond發現,中國人 自我概念的得分總是低于西方人0 ;White&Chan也發現,即使在 中國文化價值中較重視的一些因素,中國人自我概念得分仍低于西方人” 。研究者指出,這一結果并不意味著中國人自我概念差 ,它反映的只是一種文化的差異而已。

中西方文化有很大不同,許多西方量表并不適合中國人 ,對量表僅做一些語言上的修訂便應用到臨床和實踐中是不科學的。“去文化”的研究范式必然導致不科學的研究結果。

(2)心理測驗的操作過程不規范,缺乏標準化目前,評定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基本方法有心理測驗法、觀察法、會談法、產品分析法等,其中使用最廣泛的是心理測驗法。而心理測驗實質上是對行為樣組的客觀和標準化的測量。標準化是指測驗的一致性,即測驗的編制、實施記分及分數解釋的程序的一致性,其目的是為了保證所有被試的測量條件相同,所獲得的測評結果具有可比性。從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測評的實踐情況看,心理測驗的實施極其混亂,無論是測試環境、測試手段、操作技術、指導語還是研究取樣等都缺乏標準化。

(3)心理測評結果的處理和解釋存在問題

第一,心理測驗的評價指標不統一。標準化測驗的一個重要內容是計分、評分的標準化。客觀統一的評價標準,才能保證所有被試的測評結果具有可比性。而當前,在心理健康測評中,心理測驗的評價標準極其混亂。以 scL-_90為例,該工具的陽性篩查標準就有多種:①因子分標準:有的以至少一項因子分蘭1為標準,有的則以至少一項因子分 ≥2或 至3為標準;② 以總分或總均分(GSI)為標準:有 GSI至1.28(GSI室 X±1.96)或 GSI至 1.09(GSI至 X±1.50)幾種 ;③復合標準:以總分或總均分和至少一項因子分超標為標準 :如 GSI 1.22或至少一項因子分 2。不同的評價標準必然會得出不同的測評結果。相關研究顯示:以 SCL一90對大學生測量 ,如果以至少一項因子分至 1為篩查標準,則陽性檢出率為 29.2%;以 GSI 1.09為標準,則陽性檢出率為 16.6%;以 GSI至 1.22或至少一項因子分耋2為標準,則陽性檢出率為 4.4%_I 。

第二,常模老化。常模是測驗分數相互比較的標準,是解釋測驗結果的參照指標。常模過時、樣組分布偏態、樣組規模過小等都會影響測驗結果的解釋。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評定中使用的測驗工具大多存在常模老化的問題。如scL—90、EPQ的常模修訂于 1986年;MMPI、16PF的常模修訂于 1988年。根據心理測驗的理論要求,常模應在樣本組和時間上有代表性,一般應每五年進行更新,及時修訂常模對科學解釋測驗結果有重要意義。

二、應對與變革——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評定科學性的現實途徑

1.夯實研究基礎——加強理論研究,進一步促進心理健康教育學的學科發展

我國的心理健康教育自2O世紀 8O年代建立以來,獲得了快速的發展,但總體上看 ,無論是理論研究還是實踐探索,都仍處在一個較低的水平。尤其是,我們至今仍未形成適合本土的、獨立的心理健康教育學學科體系,這已成為制約心理健康研究及實踐最為重要的因素,所以,構建科學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學學科體系,建立必要的學術規范已勢在必行。

所謂的學科體系,是指“學科研究對象的結構模式和反映研究對象各組成部分客觀邏輯關系及其運動、變化、發展的系統理論” 。學科體系的形成不僅是學科獨立的標志,而且也是學科領域 內相關研究科學化、專業化的必要保證。根據一些學者的研究,當前心理健康教育學的學科建設所涉及的基本問題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研究對象的確立;二是研究方法的確立;三是理論體系的構建。

未來心理健康教育學的學科發展應注意遵循以下兩條基本原則:“一是要有比較完善、嚴密的概念、術語和范疇體系。二是各概念系統、基本命題和框架結構之問必須按一定的邏輯構成有機整體,而不是機械堆積或拼湊而成。”我們認為,目前最為緊迫的任務是,必須對一些基礎性、關鍵性的問題展開全面探討,如基本的范疇、術語,學科對象、學科性質、學科邊界等,各學科積極參與,眾多學者的積極討論、交流,必將促進心理健康教育學的科學發展。

2.優化研究隊伍——提高研究人員的專業化、科學化水平

心理測評是一項專業性極強的工作,只有那些接受過專業訓練且具備一定心理測量經驗的人員,才能保證測評工作的科學性及測評結果的應用價值。由于我國的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較晚,當前,高校從事心理咨詢、心理健康教育的專業人員極其短缺且良莠不齊。有些人員的專業能力差,職業道德和知識產權的意識非常薄弱。所以,加大培訓力度,不斷提高從業人員的專業水平,建立相應的行業準入制度已勢在必行。

3.提升研究水平——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評定工具的本土化建設

引進國外成熟的心理測量技術無疑具有重要意義,但一味地盲目照搬,缺乏批判力的移植復制,只能使我們離科學越來越遠。正是出于對當前心理測評領域“過度西化”、嚴重忽視文化差異的“文化遲鈍”、“文化色盲”現象的不滿,學者們發出了心理測量本土化的呼聲。

西方的心理測驗,體現西方的世界觀、價值觀,當它用于本土社會時,它是有效的,而當它用于其他文化語境時,則不可避免地會產生認識上的曲解和誤讀。要解決這一問題,不外乎兩條途徑:一是}肖除文化差異 ;二是編制中國 自己的心理測驗,其實質就是本土化問題 。本土化不是另起 “爐灶”,另建一套體系,也不是搞狹隘的民族主義,拒絕與世界學術對話,其最終的目標是以本土文化為依托,積極吸取和改造西方心理科學的合理成分并不斷創新,在遵守基本學術規范的前提下,構建中國特色心理測驗工具,并最終為世界心理學的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當前 ,在這方面我們已陸續開展了一些研究,如針對一些高校濫用心理測驗工具的現象,教育部組織專家編制了“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相關評價量表”,目前在積極推廣中。

4.實施科學管理——推進心理測評的規范化、法制化建設

在發達國家,心理測量等行業管理已納入法制化軌道,有嚴格的心理學準入制度,對心理測評人員的資格認定,測驗的編制使用,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等都有嚴格規范。比如,美國心理學會(APA)與教育測量理事會(AERA)等共同制定了《教育與心理測驗標準》,使美國的心理測評從混亂走向有序。我國目前尚缺乏這樣一個標準。盡管中國心理學會早在 1992年就出臺了《心理測驗管理條例》和《心理測驗者的道德準則試行條例》,對心理測驗的控制和使用、從業人員的資格認定 、職業道德等做了規定,但實際上形同虛設 ,現階段,我國的心理測驗的使用還處在一個十分混亂的狀態。可以說心理測評行業管理的癱瘓狀態,法制化建設的滯后,是導致目前大學生心理健康評價混亂的根源。所以,當前應盡快將心理測驗納入法制化軌道,并盡早出臺行業標準。只有這樣,我國的心理測評才能從混亂走向科學化、規范化,我國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獲得健康 、持續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申繼亮,彭華茂."-3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與出路[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 :人文社科版,2002,(1):14~20.

[2]張志勇.情感教育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1993:413~424.

[3]師曉寧,劉曉紅,徐燕,等.心理測驗在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評價中的應用現狀及存在問題[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3,(4):281~283.

[4]王建中.UPI與 SCL一90對 同一群體的比較研究[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5,(3):1l7.

[5]劉賢辰,唐茂芹,陳琨 ,等.SDS和 cEs—D對大學生抑郁癥狀評價結果的比較[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5,(1):19.

[6]解學慧.心理測量本身及其在應用中的問題 [J].心理科學,2007,(2):422~424.

[7]單茂洪.正確使用SCL一90、16PF量表測查心理健康水平[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8,(2):81—82.

[8]王金道.SCL一90量表使用的現狀及檢測心理健康的異議[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4,(1):51~52.

[9]張志勇,羅珊紅.大學生 SCL一90測查結果的比較分析[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8,(2):77~78.

[10]Eysenek SBG,Chan J.A comparative study of personality in adults and children:Hong Kong VS England[J].Personality and Inpidual Differences,1982,(3):153~160.

[11]Bond MH.How language variation affects inter~cu1.tural differentiation of values by Hong Kong bilinguals[J].Journal of Language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3,(2):57~66.

[12]White,Chen J.A comparison of self—concept scoresof Chinese and White graduate students and professionals[J]. Journal of N on—White Concerns in Personnel and Guidance,1983,(4):138~141.ter,2000,(3):l~l1.

[13]毛富強,毛冠名,李 潔.研 究生心理健康狀況初步評價[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0,(1):36—38.

第11篇

論文摘要: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學知識教育,提高其心理素質.同時,建設健康的校園文化,形成健康的文化氛圍,有利于促進大學生良好心理素質的形成和發展。

    當代社會瞬息萬變,大學生要應對現實以及未來的挑戰,需要實現自身全面發展,需要心理的健康與成熟,有心理健康奠基,人們就能夠學習正確認識自己、接納和管理自己,就能夠努力認識了解周圍環境并與之保持適應,就能夠積極地應對危機并增強能力與勇氣,就能夠做出成熟的、負責任的決定并付諸行動,就能夠有愿望通過探索去追尋積極的人生意義。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

    1.大學生承受的壓力較大

    市場經濟中的激烈競爭在促進社會各方面飛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高速度、快節奏的生活方式。不定的未來就業帶來的壓力、經濟上的壓力以及對于自身經濟貧困等狀況的不正確的看法而產生的心理壓力等,讓大學生處于迷茫困惑中成為主要壓力源,其中,學業困難、經濟貧困、心理困擾尤為突出。

    2.大學生承載著過高的期望

    期望一是來自于學生家庭,家庭的過高期望和進人大學之后的現實常常會有強烈反差;二是來自于社會,社會對人才的全面的高要求和現實中優秀人才需求的緊迫性,使得原本滿懷壯志的學子在面對社會的完滿期望前感覺壓抑;三是來自于學生自身,成才、成就的強烈愿望和大學生活現實中的種種不盡如人意會導致大學生的心理失衡。

    3.大學生的心理素質較差

    社會轉型過程中大學生的過度承載與心理素質形成強烈反差,極易在熟悉的生活發生改變、心理需求受挫、遭遇生活變故等情形之下產生心理問題。

    二、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對策分析

    1.將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促進大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作為高校學生教育管理的重要任務之一

    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納入學校德育工作管理體系中,詳細制定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實施細則,從制度上保證工作落到實處;通過設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詢常設機構,進一步完善和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體制,以課堂教學、課外教育指導為主要渠道和基本環節,形成課內與課外、教育與指導、咨詢與自助緊密結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網絡和體系。

    2.確保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隊伍的建設與發展,為心理健康教育事業提供必要的條件支撐。

    配備專職心理咨詢與輔導教師,使得學生能夠得到合適的心理咨詢與輔導服務。高校學生輔導員應該是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隊伍,學生輔導員應該逐步走向專業化、職業化,并在上崗之前接受一定的心理學知識的專業培訓,掌握基本的與學生溝通、疏導學生心理問題以及能夠有效地影響學生認知和行為狀態的心理輔導理論與方法。

    3.面向全體,全員參與。

    健康的心理是人發展的中樞樞紐,是為人一生不斷進取、不斷探索的催化劑。心理健康教育只靠專家和一部分老師遠不能達到提高全體學生心理素質的要求,必須面向全體,全員參與。心理健康是素質教育的根本目標,通過研討我們要幫助學生解決在學習、生活和成長過程中的心理問題和心理障礙,建構學生健康的心理。

     三、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方式初探

    1.實施教師個體心理行為的教育管理

    教師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人格和對學生的情感態度所表現出的各種心理行為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有著直接的影響。形成有利于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教師個體心理行為,雖有紀律與制度的約束,但這種約束的作用是有限的,學校管理必須將教師自我價值實現的需要轉變為促使學生心理健康成長的心理動機,進而形成有利于實現學生心理健康成長目標的教師個體心理行為。

    作為學校管理者,在為教師營造良好的生活環境和工作環境的同時,還要建立能促進教師成長的評價機制,滿足教師合理的心理需求,要促使教師了解有關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識。這樣教師在教育教學中表現出的各種個體心理行為就能和學生心理成長的生態環境和潛一致,也就形成了教師個體心理行為的教育管理。

    2.制定以生為本的學生管理制度

    學生管理制度是對學生行為的一種約束,這種約束本身帶有強制性,但這種強制性要體現以人為本,要體現人性化,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我們在制定各種學生管理制度時,要遵循學校組織下學生個體心理行為的規律,不要以破壞學生心理成長的生態環境為代價來尋求維持、就范、整齊、劃一的狀態。在制度實施過程中,我們還要注意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學生心理的個體差異。總之,學校的各種學生管理制度要服從于學生心理成長的生態環境,將顯性的制度約束轉變為隱性的學生心理行為。

    3.整體規劃各種心理健康教育活動

    這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是指利用學生自身資源和社會資源開展的各種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和各種課外心理咨詢活動,包括由學生自己主導的班級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各種心理健康教育講座、團體心理輔導和個體心理咨詢等各種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對于這類活動的管理,須有整體規劃,指定專人負責,在遵守心理教育的有關原則的同時,正確引導學生自主參加。

    4、科學布局校園心理健康教育文化

    校園心理健康教育文化是指校園內寫有心理教育格言的各類標語牌、心理健康教育宣傳欄和黑板報以及有關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種校內刊物等。這是一種隱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它對學生的心理成長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有時對學生的心靈有一種特殊的感召作用,使其全方位多角度的發揮它的獨特作用,和學生的心理生態環境和諧相處、相互生輝。

第12篇

【關鍵詞】范進中舉;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From Fanjin Approval to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LIU Qing-yu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Institut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Nanjing Jiangsu 210037, China)

【Abstract】Fan Jing actually occur in the feudal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in ancient China, modern social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is still similar phenomenon, and frequent accidental, emerge in endlessly, the creeping cause social panic. How to objective reality is put forward in view of the ancient and modern, Chinese and foreign specific effective improve education method to prevent fan jing polite in disguised forms in modern university campus life tragedy, is our education workers and the common responsibility of the whole society.

【Key words】Fan jing approval; College students;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1 大學生心理不健康因素

1.1 環境改變因素影響大學生心理不健康

《儒林外史》中,秀才范進中舉因突然中舉而突然癲狂,對于大學一年級學生,環境的突然改變導致心理不健康也顯而易見[1]。從上幼兒園開始,一個人突然離開父母家庭很容易引起情緒激動,兒童的反應就是大哭大鬧,死活不依,賴學賴課。從動物心理學的角度,剛出生的小動物哪怕是小魚小蝦小貓小狗,都有依賴父母的心理習慣。養兔專業戶都知道,到了小兔斷奶的時候,決不能把小兔搬出兔窩,否則小兔就會著急上火暴跳而死。解決的方法是這樣:把母兔搬出兔窩,讓小兔待在兔窩里,減少小兔的情緒激動,安全渡過小兔斷奶期。

中學期間中學生都住在自己家里,一個中學生一個房間,自己的床鋪自己安排,座北朝南還是座東朝西全由自己作主,而大學生活是集體宿舍,學校指定,大學生睡不著覺很正常,相互陌生的大學生都是離窩的小兔,相互依偎相互照顧。小兔現象人人都有,但是個體差異不同,心理不健康狀態的持續時間,有的大學生可能會持續一年以上,也有的大學生三五天也就過去了。同班同學、同宿舍同學還有相處是否融洽問題,有的同學生活習慣性格情緒志向合得來,也有的同學某些方面甚至全部方面都合不來。如果合得來,同學們集體心理健康;如果合不來,同學們集體心理不健康。

1.2 脫離家庭監護因素影響大學生心理不健康

當代中國實行獨生子女政策,改革開放使國家和人民生活富裕家庭優越,大學生家庭對子女呵護備至,視若掌上明珠。過度的家庭優越地位在上學后突然消失,家庭的監護變成學校、社會、大學生的相互監護,習慣的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改為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冷暖不至,會使大學生很不適應。脫離家庭溫暖的大學生并非感覺不到家庭溫暖,大學生的思維習慣是:從來他都是被社會所愛的人,接受來自家庭和他所熟悉環境的愛,現在他的社會角色改變為他還需要愛社會,關心社會,并承擔監護社會的權利和義務。社會角色的突然倒置有可能產生大學生心理不健康。

1.3 新同學不合作因素影響大學生心理不健康

大學生宿舍和軍營一樣,有統一的作息時間,由于人口密度增加導致大學生矛盾糾紛密度增加,即便在課堂上和教室里也一樣,學校紀律的遵守維護以及矛盾糾紛的行政處理必然會增加大學生不合作情緒,造成心理陰影,產生心理疾病[2]。集體生活的團結需要沖突雙方中的某一方作出退卻、妥協、讓步,長期的退卻、妥協、讓步會使大學生產生低人一等的不健康情緒,勝利者愈勝利,失敗者愈失敗,勝利者的驕傲與失敗者的沮喪同樣構成大學生心理不健康。

1.4 學習成績超乎預想因素影響大學生心理不健康

比較而言,學習成績較高的同學保持良好的心態和心理的健康,學習成績中等或偏下的同學更多的嘗試到了失敗的滋味,想要學習成績翻身很不容易,繼續維持失敗則會遭到家庭和學校雙重壓力,學習成績由多種前提條件所綜合決定,各種前提條件又互為因果關系并此消彼長,鷂子翻身學習逆轉的可能性不多,著急和焦慮是這部分同學普遍的心理不健康因素。

1.5 財產因素影響大學生心理不健康

大學生的家庭富裕程度不同,生活消費水平的巨大差異很可能導致同宿舍低收入家庭同學的心理不健康。高收入大學生衣著華麗打扮入時,而低收入大學生衣著寒酸囊中羞澀[3]。由于學校和宿舍是人口高度密集區域,特別的直線近距離貧富差異對大學生心理不健康影響特別大。

1.6 政治地位因素影響大學生心理不健康

從大學一年級開始,政治地位的高低開始影響大學生心理不健康程度。大學生行政職務、入團、入黨、評先進、選三好學生、獲國家獎學金等等各種政治利益接踵而來,榮譽往往集中于10%的優秀學生,90%的學生通常一無所獲處于下風。分配不公最能引起海嘯和山崩。

1.7 其他因素影響大學生心理不健康

有大學生戀愛因素、家庭離異父母單親因素、大學生身體健康因素、癡迷網絡因素、暴力因素、情緒因素、衛生因素、體質因素、人格因素等。

2 大學生心理不健康后果

范進中舉的后果是歡喜過度神經錯亂,引起從家屬親人到街坊鄰居衙役報子一系列社會混亂。大學生心理不健康同樣會造成各種類型的一系列社會混亂。(1)精神疾病:包括抑郁、沉默、苦悶、惆悵、哭泣、悲傷、憤怒、抽搐、癲狂等。(2)違紀:包括考試作弊、論文抄襲、網絡癡迷、衛生不達標、深夜不歸、遲到早退、曠課缺席、上課打瞌睡、逃避自習、不做作業、不做實驗、不參加開會、不交黨費團費、非法同居、窺視他人、代做作業、代人考試、代人點到、發生爭吵、酗酒等。(3)違法:包括自殺、自殘、吸毒、違反治安管理、未婚懷孕、斗毆、傳銷等。(4)犯罪:包括殺人、投毒、爆炸、恐嚇、威脅、破壞、搗亂、、泄露試題、盜竊、搶劫、詐騙、造謠、誹謗、誣陷、抵賴等。

3 大學生心理不健康危害

3.1 對家庭的危害

大學生是家庭的未來希望,許多人把子女看成是自己的私有財產,雖然這是一種錯誤的社會觀點,但這是人們普遍的價值觀。在中國特有的獨生子女時代,一個獨生子女家長比外國十個孩子家長的子女私有觀強烈一百倍。跟范進中舉一樣,大學生心理不健康對家庭、學校、社會造成不同程度的打擊,尤以對家庭的打擊最大。

3.2 對學校的危害

大學生心理不健康是學校中普遍現象,只是事件大小程度不同,雖然各大學都設有輔導員制度和大學生心理咨詢室值班制度以及心理健康危機緊急處理機制,但對事件本身只是事中干預和事后處理,嚴重的大學生心理不健康會打亂學校正常的教學秩序,造成人人心理恐慌,尤其是血淋淋的事件,至少使人恐慌半年。

3.3 對班級的危害

同一個班級的老師同學,相互負有心理不健康問題監管責任,客觀上是心理不健康事件產生的外部環境,主觀上與事件之間具有一定程度的牽連。調查事件前因后果會消耗大量教學時間,班級里人人自危,可能會恐慌一年。

3.4 對宿舍的危害

輕度的大學生心理不健康危害會時時干擾宿舍安寧,而嚴重心理不健康危害會影響到每一個同宿舍的同學達半年至一年,舉一個例子,某宿舍一個女同學與所有的同宿舍同學沒有共同語言,所有的同學要求老師把她調走,但老師卻要求大家關心照顧這位很有性格的女同學,大家的要求不但沒有得到批準,反而增加了大家的負擔。

3.5 對社會的危害

有統計數字說明大學生自殺的案件已經達到幾萬起,差不多的大學都有這個問題。大學生殺人案件也是經常見于報端。每一起案件觸目驚心,對社會心理是一個破壞,引起社會恐慌。

4 大學生心理不健康預防

4.1 超前預防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城鄉一體化進程,我國大學生入學率會逐年上升,社會知識層次逐年提高,大學生人口比例進一步加大。上了高中幾乎都上大學,進了高中就是準大學生。現在的高中課程里,早已增加了過去大學里才有的一部分課程,例如高等數學、高等物理學、高等化學、高等生物學、高等文學等等。高中教學業已準大學化,從高中一年級起實行大學生心理不健康預防正當其時,因為高中學生已經開始具備大學生心理不健康的某些前置原因,現在的超前預防教育不僅可以解決高中學生的心理不健康[4],而且超前三年對大學生心理不健康預防教育,可以大幅度降低三年后大學生心理不健康風險,化大風險為小風險,化小風險為微風險。

4.2 加強體育鍛煉

大學生心理不健康可以用加強體育鍛煉的方法預防。清華大學是全國重點大學,學習氣氛很濃,學習任務很重。學校規定每年都要測試三千米長跑成績,不合格不準畢業。為了完成這個鐵指標,同學們每天堅持長跑,有一個胖胖的同學一年跑下來居然C了四十斤。強壯的身體,超強的學習,濃厚的學習風氣,哪里還有什么不健康的心理。

4.3 輪流擔任大學生干部

大學生干部輪流擔任,可以讓所有的大學生有機會平均承擔社會責任,學會理解同學心理,學會關心每一個同學,學會從不同角度處理問題,同時學會被別人關心和幫助[5]。從理論上說,大學生心理不健康既然是形成于大學生群體,當然就有可能消滅于大學生群體。為了增加大學生之間的集體溫暖和管理互動,不妨增加所有的大學生干部名額和品種,人人都有職務,人人都有任務,人人輪換擔任,人人都有機會,把大學生不健康心理徹底消滅于它的產生之前。

4.4 用豐富的課外活動時間充分填補課外無聊時間

大學生的興趣愛好要充分滿足,由大學生干部自己組織各種課外活動,學校怎樣支持這種有益的課外活動呢?非常簡單,就是給予加分,給予鼓勵[6],而且加分的方法老師絕不過問,完全由同學們自己商量著分配,盡最大可能實行最大民主,盡最大可能消滅利益分配的不公平。讓所有的大學生同學都覺得公平合理心平氣爽,大學生心理不健康根本就沒有產生的可能。這種方法早在80年前延安就用過,非常管用,那個大學的名稱叫作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

5 結語和展望

從范進中舉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從古代討論到現代,從現在討論到將來,范進中舉其實本來不是問題,但中舉以后就有了問題,古代解決范進中舉問題用的是張屠夫簡單粗暴的幾巴掌,吳敬梓在這里很講究心理學,試想:假如換個其他人也上去簡單粗暴的幾巴掌行不行?答案是肯定不行,其科學意義就在于:一把鑰匙開一把鎖。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問題來源于大學生群體,其關鍵在于人間的冷暖,就像小兔一直生活在兔媽媽身邊是不會產生心理問題一樣。如果大學生就像生活在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里一樣感到人間的溫暖,他們就不會產生大學生心理問題,他們就會成長成熟,成為有正常人格的人,成為一個健康的人,成為有益于人民的人。本文特意推出自己的獨特見解:范進中舉問題,由范進自己家里的人商量解決;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由大學生群體自己商量解決。從哲學意義上,這就叫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參考文獻】

[1][5]劉曉明,楊平.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驗認知訓練[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22,162.

[2][4]簡鴻飛,劉康勝,肖祥紅,等.大學生心理健康[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9:164,272.

主站蜘蛛池模板: 托克逊县| 东光县| 常山县| 宣恩县| 区。| 镇原县| 乡宁县| 宁乡县| 定西市| 都匀市| 敖汉旗| 苏尼特右旗| 乡宁县| 彰化市| 定州市| 沁源县| 武安市| 称多县| 江孜县| 牟定县| 万源市| 始兴县| 日照市| 灌南县| 宁城县| 龙陵县| 东源县| 卢湾区| 天气| 临江市| 平泉县| 南澳县| 赣榆县| 平利县| 钦州市| 甘南县| 鄯善县| 远安县| 曲阳县| 洪雅县| 新沂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