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8-02 06:07:3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一學期末自我總結,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總結;政治教學;自我
自我總結,就是在完成某一工作之后自己對工作的過程、最后的結果進行全面客觀的評價,取長補漏以備今后借鑒。俗語說“有錢難買回頭望”,這是人們在實踐中總結出的真理,他形象的說明了總結的重要性。古今中外那些著名的科學家無一不是在多次總結的基礎上才取得一個個重大發明或發現,政治教學也是如此。要想成為一個受學生歡迎的政治老師,除了要有淵博的專業知識,良好的教學基本功外,還必須在教學過程中不斷總結。尤其在當前,教學觀念日新月異,教育改革已成為時代潮流,學生的自我意識不斷增強,學問不斷百花齊放,對教師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所以,我們必須不斷改革和總結,改變陳腐的教育教學觀念,以變的方法應不變的內容,以變的觀念應變的潮流。那么如何進行總結呢?在教學實踐中,我覺得應做到以下幾點:
1.因班而異,邊講邊總結評估,不課課雷同
中學政治老師大多是給同一年級若干班級上課,而多數教師往往是一備多教。每個班都是同樣的語言、程序、同一種教學手段,這樣,即使你對同一內容講了好幾遍,但對你個人而言,也不會有多少實際能力的提高。教一班有一班的得失,隨時總結經驗,克服不足,才能提高專業素質和教學水平。比如在甲班上課,你可能因時間安排不妥,導致沒有按時完成教學任務。只要及時進行了總結,教乙班時大概不會出現類似的情況了;但乙班可能隱匿忽視了學生而只顧自己滔滔不絕的講,導致課堂氣氛不活躍,學生主體作用不能發揮。那么總結之后,丙班你會處理好師生的雙邊活動;到了丁班,教學就得心應手了。如此不斷總結下去,你的課就成了高質量的課了。再比如,你在某班上課之后,發現你所確定的教學難點并非是真正的難點,相反,學生易于掌握的知識卻成了學生難以理解的內容。面對這種情況,在后面的教學中,應及時調整教學設計。
學生是不盡相同的,而且各班可能有個班的特點,因此,在這班用的教法不一定適用其他班。
我再給高一講述完某課后,根據不同班級的情況,作出如下總結:
“教學中沒有因材施教,各班學生差異較大。一班學生不太好學,上課愛打瞌睡;二班學生好學善思;三班學生老氣橫秋,上課缺乏朝氣;四班學生心不在也思想易拋錨。諸如此類問題,教學時應當注意。”
這樣進行總結,在教學中,因班而異因材施教。方法靈活多變,手段常有不同,學生學習效果自然較好。
2.課后進行自我評價,逐步提高專業素質
同一內容在不同班級都分別講完,下一環節就是教師自我評價,主要是撰寫教學后記。總結得失,積累靈感,有利于積累經驗和改進 教學。寫教學后記的內容大體包括以下幾點:
2.1 所交知識點是否正確或有疏漏、模糊之處;
2.2 學生對所學知識技能是否聽懂、學會、掌握、運用;
2.3 重點是否突出,難點是否突破;
2.4 教學方法是否得當;
2.5 課堂氣氛是否活躍;
2.6 偶發事件是否處理恰當;
2.7 信息反饋結果等等。
如何獲取教學后記的內容呢?首先靜下心來,回顧教學全過程中的各個環節,體味其中的成功和不足;其次,可以從課堂討論,提問和批改作業中,分析自己的教學效果,而后進行總結評價;再次,通過與學生交談,虛心聽取學生的教學意見,發現自己教學中的缺點,以便及時糾正。堅持就是勝利,堅持就是成功。多年來我堅持不懈的寫好每一個教學后記,并實踐于新的教學實踐,它使我不斷的進步,并指引我走向成功。
3.搞好試卷分析,滿懷熱情勉勵差生
學期末了,要進行考試。分數揭曉,懸殊甚大,怎么辦?好多教師新學期的第一項任務就是公布成績,評講試卷,以分數論英雄。我認為,這種辦法不一定好。其一,相隔時間較長,學生對題目大多已忘卻或記憶模糊,憑一節課45分鐘時間,究竟能激發起他們多少記憶?其二,在新的學期里,大多數所謂的“差生”都有重打鑼鼓重唱戲,徹底改頭換面之心志,如果第一節課就因分數低而被你潑了一頭的涼水,他還哪有心思再去奮發努力,或許還破罐子破摔。如此做法,不論是對學生,還是對你整個學期的教學,都將帶來很不利的影響。
去年期末考試結束后,根據學生的答題情況,我做了如下分析:
“本次考試題較難,難度大約在60%左右。從學生答題情況分析,兩級分化嚴重,懸殊較大:最高分92分,最低分21分,學生失分主要在選擇題上,材料及問題相對較好。今后應重點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對事件學會比較能力,讓學生充分看書,從中進行歸納比較,使學生對知識更加牢固的記憶、掌握”。這學期第一節課上,我沒有對試卷進行講評,只是點名表揚了一些考得比較好的同學;為不打擊其他學生。,我特別強調指出了本次成績低的原因:一是教師可能沒講清楚;二是學生可能沒認真學習;三是有些學生復習時間有所偏離;四是復習不得法。最后我對學生講,過去的就讓它成為歷史,讓我們把這節課作為新階段的起點。這樣無論哪個班,我覺得同學們信心十足,而且在以后的教學中,學生態度積極,課堂氣氛熱烈,教學效果極好。
4.多積累學生的意見,嘗試建立問題小庫
學生是教學對象,是整個教學活動的主體,他們往往能給我們提出一些切實可行的教學意見,對于這些意見,我們就當注意積累。分類整理后,在教學實踐中逐步改進,久而久之,這些意見就成了我們最好的老師。高中學生的求知欲強,知識面也寬,往往會提出一些教師無法解答的問題。對于這些,我認為,教師切記為了面子給學生搪塞甚至錯誤回答。應本著對學生高度負責的態度,把這些問題先記下,課后應盡可能的多翻一些資料,直至自己完全理解后再講給學生聽,這樣不僅不會影響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相反還可能更拉近師生間的距離。這時,你把學生提出的這些問題積累起來,建立一個學生問題小庫,以后再出現類似問題,就能給學生一個滿意的答案。這些問題,也會成為你教學中的最大的財富。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于不少學生,他們對感興趣的問題總會刨根問底,比如,學習“當代國家政體”內容時,他們渴望了解中國與其他國家政體的優缺點;學習“企業經的經營者”,他們想知道怎樣搞好企業?……對于這些問題,我們也應該收集起來,在日后的教學中,可以作為調節課堂氣氛的佐料加進去,既滿足了學生的欲望,又充實了自己,何樂而不為呢?教,然后知不足,在教學過程中不斷總結,逐步提高,讓總結貫穿在我們整個活動中,與我們的教學生涯共存。把總結作為磨練我們教學的礪石,教然后總結,總結再教,反復砥礪,不斷地在邊教邊學邊總結的實踐中,感悟教有規律而教無定法的真諦,從而逐步提高教學水平和教學技能,使自己成為一個真正的教學能手。
參考文獻
[1] 余震球譯,維果茨基教育論著選1994.5
新疆高中地理學考安排在高一學年的第二學期末,也就是每年的六月底、七月初。這一年,學生要從初三一年的地理空白中從頭再來完成必修的三冊內容,留給學考的復習時間最多在一到一個半月,時間緊,任務重。如何在有限的時間里全面而有效地復習,以幫助即將走入文科的學生堅定信心、自我肯定,即將進入理科的學生順利通過學考,是我在教學中不斷思考的一個問題。下面就把自己教學中的一些想法與大家探討一下。
第一階段:以教材為基礎,梳理知識體系
學考命題的原則是以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為標準,以此考查學生的學科基本素養,其中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是重中之重。因此在復習時對知識點的挖掘也不宜太過,通常往下一至兩個層次即可。如果把教材知識點所有隱性知識都挖掘出來,結果就會增加學生負擔,最終得不償失。具體做法:
首先將每冊教材的各個單元之間聯系起來,對教材進行總體把握。先帶領學生按順序回顧各章節具體內容,并形成各章知識體系框架,再幫助學生搞清各章內容之間的關系。這樣很容易使學生認識到,高中地理知識結構以宇宙環境為開端,因為地球是宇宙中太陽系的一個成員,地球運動的特點和地理意義都離不開宇宙環境。而地球內部和外部圈層(即大氣圈、水圈、巖石圈、生物圈)等要素的特點、性質、分布和運動規律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聯系和相互制約,就構成了我們人類生存的地理環境。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就在這樣的環境中進行,農業、工業、人口與城市發展等是人類社會生產和生活的主要內容,因此下冊又分別講了人類的生產活動與地理環境、人類的居住地與地理環境、人類活動的地域聯系;而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構成地理科學的一對矛盾——人地關系,也正是課本最后一個單元:人類面臨的環境問題與可持續發展。正是通過人地關系這一對矛盾體,把高中地理構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這樣,學生對高中地理知識就能夠有一個比較清晰的理解和認識,在復習過程中也就能很自然地沿著系統層次去思維和記憶,不至于無章可循,無從下手,也培養了學生正確的科學思維方法和學習方法,為進一步學好地理找到了一條正確的途徑。
其次,梳理每個單元結構,細化知識網絡。為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要進一步指導學生如何看書,引導學生依據《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高中學業水平考試說明》規定的考試內容去尋找教材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規律。對一些難度不大的知識點,學生只要熟讀了教材,把握了要點,可不必多講。教師著重講清難點,并通過分析、歸納揭示出各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和規律。這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就能系統地認識到這些章節知識間的聯系,順藤摸瓜式地復習,而不是去孤立、機械地識記這些知識點。這是對學考要求中“了解”層面的知識點的復習方法,而對要求中“理解”與“應用”層面的知識點的復習是課堂復習中要重點完成的。 對這兩個層面我總結了一些難度較大的知識點的小專題:
1、地球運動類:主要涉及太陽光照圖的判讀、地方時的簡單計算、時區的簡單換算、太陽直射點的運動規律、兩分兩至的判讀、晝夜長短的變化規律及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律等。
2、大氣運動類:涉及大氣的受熱原理及保溫作用、熱力環流的形成、近地面氣壓帶風帶的形成、冬夏季氣壓中心的分布及形成、季風的成因與影響、鋒面的類型及天氣、氣旋與反氣旋及其控制下的天氣特點等
3、海水運動類:洋流的分類及世界表層洋流的分布
4、內外力作用與地貌的形成:板塊構造學說、山地地貌和河流地貌
5、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
6、工農業布局的區位因素分析:涉及影響工農業區位的主要因素及其變化、不同農業地域類型的特點及形成條件、工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傳統工業區與新工業區
7、人地關系:人地關系思想的變化、可持續發展是必然的選擇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可以適當地引入我們生活中常見的地理現象,從現象出發尋找內在的規律及形成原因或條件,讓學生愿意去思考,在不知不覺中理解記憶。比如:本市的大型生產企業的分布,學生通過日常的觀察可以迅速地說出其多分布在市區,進一步思考它們為何多分布在市區?學生可以結合教材中所學的工業區位因素進行具體的分析。這樣既鞏固了基礎知識,又完成了對知識的實際應用。也可以加入典型的案例,比如:日本是世界上地震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為了應對地震,日本采取了各種更樣的對策,比如每個家庭必備地震應急袋、建筑抗震等級必須達到9級等,先引起學生的興趣,再分析日本為何多地震,引出板塊構造學說,這樣就避免了學生因一味復習主干知識而產生的厭倦與抵抗情緒,強化了復習效果。
地圖是地理學科的第二語言,地理試題都是以圖為中心。學考中圖像題分數比例大,圖像題中既考顯性圖也考隱性圖(即無圖考圖)。因此,針對學生難以理解和不容易記憶的知識點,尤其是以上總結的小專題,在復習時,應以圖為中心,拓展知識,凝聚知識,把圖作為一個輻射中心和聚合點。比如:兩分兩至示意圖,核心是地球公轉過程中的節氣演替,實質是太陽直射點的變化,太陽直射點有什么樣的變化?為什么有這樣的變化?這種變化會帶來什么影響?最終回到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以及四季變化上來,具體分析不同節氣的直射點、全球晝夜分布狀況、全球正午太陽高度分布狀況,這樣就可以把兩分兩至示意圖中具體某個節氣的光照圖進行剖析,再結合經緯網聯系晨昏線的判定、地方時的簡單計算等,這樣基本上可以由一幅圖將整個地球運動的知識點串聯在一起,形成知識點間的環環相扣,強化對知識的掌握及其在圖形重的具體應用。
第三,以自治區學考地理檢測試卷為基礎,進行單冊鞏固練習
這套試卷分別針對三冊必修,知識覆蓋廣,難度低,一方面可以鞏固復習效果,讓學生在練習中找到相對薄弱的知識點,以查漏補缺;另一方面也可以幫助學生樹立信心,為之后的綜合練習打下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