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11 04:11:4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為人處世格言,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眾怒難犯,專欲難成。
持身貴嚴,處世貴謙。
混跡塵中,高視物外。
居心要寬,持身要嚴。
要有夢想,即使遙遠。
單者易折,眾則難摧。
用之則行,舍之則藏。
民,吾同胞;物,吾與也。
不貪最先,不恐獨后。
玩人喪德,玩物喪志。
好心態才有好狀態。
小勝憑智,大勝靠德。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財散人聚,財聚人散。
持心如衡,以理為平。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交淺言深,君子所戒。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文章標題:檢察員競職演講稿
各位領導、同志們、大家好:
與其說是演講,不如說是在如此莊重的場合、鄭重地介紹自我、展示自我,讓大家重新認識一下未加任何修飾和偽裝的我。如果說不想被任檢察員,那絕對是虛,因為我和大家一樣也是凡人,不過,人之常情,還是應當優先考慮工齡長、年齡大、見名利讓、有責任扛、人性善、方法活的長者,這樣的人上任,既是你我的榮幸,也是領導的福分。好了,還是根據演講的第一點要求,講一下我自己的簡歷吧。
我是89年11月入院,極其幸運地在起訴科學習、鍛煉了整整12個春秋,先后任內勤兼書記員、助理檢察員兼副科長。憶往昔,比較欣慰的是自己在為人處世方面基本做到了四多四少即:行善多、做惡少;報答多、報復少;幫人多、害人少;坦誠多,狡詐少。在工作方面亦是四多四少即:看卷認真多,應付少:出庭成績多,敗績少:對下鼓勵多,批評少:對上補臺多,拆臺少。在下自認為這8多8少基本屬實,如果各位認為是張老漢賣瓜——自賣自夸,那還請您多多諒解,那也是由演講本身的性質所決定的,畢竟演講與只講錯誤、缺點的檢查是有區別的,
根據演講的第二點要求,應該講講如何做好檢察員的工作,我想,無論是領導干部,還是一般干部,無論是助理檢察員,還是檢察員,首先應當學會的是做人,做人只要“真”字當頭,就一定能得到大家的認可,例如:別人的工作太忙你真的幫他干了,沒有躲躲閃閃或視而不見;該實事求是講別人優點的時候你真的講了,沒有背后惡語傷人,挑撥是非;當你聽到風言風語的時候你冷靜的判斷了,沒有輕易相信并怨恨他人;該買單時你真的掏票子了,既沒有蹭老的,也沒有扎小的,只要做到以上幾點,你我就會問心無愧,盡管命運不濟,偶遇小人編八造沒地詆毀你,請記住,行的正,做的端,做的好,是對小人最好的報復手段,其效果遠遠好于怨恨、責罵。最后,需要說明的是,據觀察那種兩面三刀、惡語傷人、懼上欺下、惟利是圖的小人,在我們的身邊,在西青檢察院也沒有。
總之,只有做人方面被大家認可,工作才有可能得到大家的支持,而只有得到大家的支持,工作才有可能游刃有余。
根據演講的要求,第3個問題應該談談,如果此次競爭失敗,將如何對待。其實,就這樣的事情,我們的老祖先已經給我們總結出了太多太多的、冠冕堂皇而且極其精辟的言辭,例如:淺薄的人在行動上表現為輕狂,追名逐利上表現為瘋狂,以教誨我們要做一個深刻的人;對于成功和失敗不妨全都輕松一些,無論什么事,如果意念太強,反而難以成就,以上均是名人名言。我自己杜撰的人生格言是:對于功名追求的應該是過程,而不是結果。我想這句格言,對第3個問題是比較完美的回答。既是這樣,我的演講也該畫上一個完整的句號了。
謝謝大家。
《檢察員競職演講稿》來源于,歡迎閱讀檢察員競職演講稿。
何謂蒙學?中國古代向來重視兒童教育,自兒童出生起就注重其道德的培養和知識的增長。所謂“蒙以養正”或“養正于蒙”,就是要求兒童智慧蒙開之際施以正當的教育?;蛘哒f要及時地用正當的教育啟迪兒童的智慧、培育兒童的品德,使之健康成長。所以,中國古代稱兒童教育為“童蒙教育”,或“蒙養教育”。這一點,和現代教育所倡導的早期教育和幼兒教育所見略同。
蒙學的發展離不開蒙學教材。自周秦開始,中國已著手于蒙學教材的編寫,此后各朝都編寫過一些影響的教材。流傳至今,最具影響力的頭三名當數《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合稱“三、百、千”。加上《名賢集》、《弟子規》、《神童詩》、《小兒語》、《增廣賢文》、《閨訓千字文》、《朱柏廬治家格言》,堪稱中國古代蒙學十大經典巨獻。
站在現代的角度,這十篇蒙學不但沒有過時,反而具有相當的教育意義。它不但是教育蒙童的寶貴財富,更是成人學習為人處世,用來勵志鼓氣,不斷提升素養的法寶。省局去年在服刑人員中開展的《弟子規》學習活動就印證了這一效果和作用。
這十篇蒙學,首推《三字經》。此書結構謹嚴、文字簡練、三字或三字倍數成句、句句葉韻,讀來瑯瑯上口。許多人少年背誦,竟終生不忘。《三字經》以千余字涵蓋學習教育、倫理道德、名物常識、經史諸子、歷史次弟、勤勉好學范例,許多語句代代傳誦,婦孺皆知。比如本文開頭提到的“子不教、父子過;教不嚴,師之惰”及“玉不琢,不成器”等等。此書影響十分深遠,有趣的是同志為南京路上好八連的題詞也借用了《三字經》的體例。此書載譽“千古一奇書”當名副其實。
《千字文》以全書千字而得名。令人折服的是,千字無一重復字,涵蓋天文史地、動植物名稱、農業知識和道德規范。更可貴的是,它奉行拿來主義,吸收了不少民間流行的成語諺語,增加了它的親民性。
《千字文》由于時代久遠,沒有國學功底的人讀來或許有點難度。但文章開篇“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張。”的描寫讓人一下就感受到它的輝宏氣勢,恰如電影常用的大場景自然景觀的表達,一下就把人拉入一種深遠意境。里面的“上下和睦,夫唱婦隨?!薄榜鲆舨炖恚b貌辯色”?!按鞑幌ⅲ瑴Y澄取映”等等歷經千年還是那么經典。其中的道德規范、人生哲理,比如家庭和睦、鄰里友善、誠實守信、樂于助人、養生健身等,讀來讓人受益匪淺。特別是文中對自然現象的描述,使人如身臨其境??梢姽湃藢Νh境與人早有研究,環保理念以及天人合一的思想早已深入人心。
《百家姓》的流行是在于它的實用性。宗法觀念和農村手工業、商業的初步發展,商品和貨幣交往漸趨頻繁等需要熟讀《百家姓》,牢記眾多姓氏。
就目前監獄教育改造工作實際來看,我們應該倡導服刑人員讀一讀《百家姓》。服刑人員最終要融入社會,知曉姓氏是是一種禮儀。萬一看到“乜、濮、璩、閔”等姓氏不知怎么寫、怎么讀,一定會讓對方十分不爽。比如把“仉”(zhang)讀成“ji”,把“仇”(qiu)讀成(chou),這只能說孤陋寡聞。其實這些姓氏早在幾百年前就有了。
監獄警察更要讀《百家姓》。視野的開闊,與社會的接觸以及勞務加工的發展,知曉姓氏對人的一種尊重。同時,讀《百家姓》是一門學好社會學,搞好人際關系的必修的一項基本功。不要鬧出這樣的笑話:一位老總遞來一張名片,上書曹丘武總經理。你張口就來句曹總。碰到涵養好的曹丘總經理或許會尷尬一笑,修行淺的當場就會告訴你曹丘是復姓,把你鬧個大紅臉。這也提醒了曹姓的人如果不讀《百家姓》,萬一取名叫曹丘,曹牟什么的,就會一不小心改了姓。這有悖于傳統,也違背了“行不改名、坐不改姓”的大丈夫宣言。我們常見的復姓有歐陽、長孫、上官、諸葛、司馬、南舍、獨孤、東方等。其實很多復姓還是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普及的,如“獨孤、東方、南宮”等。最容易引起誤解的除了曹丘之外還有白馬、曹牟、夏侯、百里、南門等等。
為人父母當看蒙學,須知言傳身教,潛移默化的作用,可以防止變成李剛;陶冶性情,為人處世,修身養德要讀蒙學,讀來終生受益;提高語言文字能力和美學情趣更要學蒙學,讀來朗朗上口,看來通俗通懂,普通人不會有難度。蒙學作為國學中的入門學,不但適用于兒童,更適用于任何年齡,任何階層,任何文化程度。它給人的影響在一世,受益于終生。
我伯父年少時誦《三字經》,而今年逾古稀仍能全文背誦。我少時頑皮,沒認真學蒙學,至今追悔莫及。而今年紀大了,讀可以,背不行,其中的道理深感尚未悟透。
當然,蒙學作為封建時代的產物,不可避免地帶有封建迷信的東西,這就需要我們加以批判吸取。比如《神童詩》中的《勸學》首篇:“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蔽〞?、唯上論要評判,并且,時展了,三十六行行行出狀元。但是讀書是必須尊崇的,這個觀點永不過時。
行為道德圣經——《弟子規》:
自從錢文忠站在百家講壇解讀《弟子規》后,全國各地紛紛掀起“《弟子規》熱”。
對于這種熱,社會各界眾說紛紜,有對《弟子規》大力推崇者,也有人質疑其是不是真的“好上了天”。但不能否認,薄薄的《弟子規》中,其瑯瑯上口的經典詞句無不是中國傳統處世哲學和道德觀念的生動體現,它所提倡的為人處世之道也無不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言行和心理。
聽,“弟子規,圣人訓,首孝悌,次謹信?!薄胺渤鲅裕艦橄?;詐與妄,奚可焉 。”
一個“孝”字,一個“信”字,在我們看來,是多么熟悉,又有些許的陌生。我們對其應該感到熟悉,中華文明五千年,在遙遠的古代,“孝”與“信”已然是指導人們行為的規范。歷史發展到今天,人類的文明在不斷進步,應該說“孝”與“信”早應該是我們社會中的普遍行為準則。然而,現在的人們卻經常對這兩個字 感到陌生,誠信的缺失、情感的背叛,讓我們的心中充滿不安;當昔日恩愛的夫妻對簿公堂,當養育眾多子女的老人流落街頭,當你傾囊相助的朋友與你法庭相見,我們不禁要問:我們應該相信誰?
“事雖小,勿擅為,茍擅為,子道虧。”在做事之前要三思,要考慮的自己行為是否符合應有的標準,會產生什么樣的后果,古人以此來約束自身的行為??墒强v觀我們的社會,總有人恣意妄為,不計后果。當者將手中的權力之劍揮向歧途時,不僅傷害了社會,傷害了他人,也斬斷了自己的前程,更有悖于基本的為人之道。
一、立德為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神追求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本質是“德”,是國家的德,社會的德,更是個人的德,但歸根到底是個人的德,這種德既包括對國家的“忠”,對他人的“信”,還包括在家庭生活中的“孝”與“悌”,立德為先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神追求。我國古代家庭教育以培養子女“立世做人”為目的,許多家訓都將“做人”作為子女學習第一要義。孔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言,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①。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強調德育首位,以“孝悌”為核心,是我國古代家庭教育的一大特色。
“德 ”為做人之首,如果一個人內心沒有符合其所處社會的道德法則,就會被社會所拋棄,或無法在其中存活下去,所以其所處社會的道德法則是一個人的為人之基。這樣的思想在傳統家訓中也有所體現,如明代思想家薛?u認為,“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倫理而已……于倫理明而且盡,始得稱為人之名。茍倫理一失,雖具人之行,其實與禽獸何異哉?蓋禽獸所知者,不過渴飲饑食,雌雄牝牡之欲而已,其于倫理則愚然無知也。故其于飲食雌雄牝牡之欲既足,則飛鳴躑躅,群游旅宿,一無所為。若人但知飲食男女之欲,而不能盡父子、君臣、夫婦、長幼、朋友之倫理,既暖衣飽食,終日嬉戲游蕩,與禽獸無別矣”②。人只有使自己的行為符合其外在社會規范,遵守其普遍道德原則,并使之內化到自己的品性中去,形成社會所需要的德性,才能在社會上立足,才能在道德社會關系下生存和發展自己。中國古代社會是以倫理為本的社會,而人的道德素質首先在家庭中形成,只有在家庭中受到正確的教育,養成良好的素質,才能成為社會的好成員。家訓大力倡導傳統價值觀念,將正直、善良、友愛、誠實、守信、勤儉等美德作為個人必備的品行。孔子是德教的大力倡導者,在《孝經》中,孔子提出“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因和睦,上下無怨?!薄爸恋乱馈笔鞘裁茨??孔子提出:“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③在《論語》中,孔子更是把“孝悌”當成“仁”之根本。“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④這充分體現了德教為先的思想。
中國傳統家庭教育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質相通,時代變遷,道德教育的具體內容可能會有所不同,但以德為本的教育原則始終值得我們現代家庭教育所堅守。重視以德為本的家庭教育,不僅有益于孩子的成長,更對整個社會乃至國家的德育工作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作為家庭教育指導性讀本的家訓將品德教育放在了首位,這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質是一致的。
二、修身齊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私德”教育
在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論中,修身是基礎。因此,儒家十分重視個人人格的培養塑造,并通過個人人格來影響他人。修身是人身主體自我規范、改造和完善人格的自覺過程,這里所講的修身主要是指培養個人的人倫道德觀念,也就是家庭倫理觀念,即以孝悌為核心的孝敬父母、尊敬長輩、兄弟友愛、妯娌和睦等。個人只有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之后,才能齊得了家,才能在與他人相處時以德規約自己,才能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與穩定的社會秩序。另外,修身齊家還必須重視禮儀教育,禮儀是一個人修養的外在表現,重視禮儀教育,不僅是我國家庭教育的優良傳統,而且在傳承中國禮儀文化的歷史中起到了紐帶聯接的作用。以禮教人,不僅有利于孩子良好品格的培養,而且有利于規范父母的言辭行為,父母在教育孩子禮樂修身的同時,自身的行為標準也在提高。修身、齊家、尚禮,包含了“孝、悌、禮”等道德品質,可以說是成為一個道德社會人的主要標準,不僅是個人成長成才的基礎教育,更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私德”的主要內容。一般來說,屬于內心活動的,如篤實、純潔、謙遜、嚴肅等成為人之私德,私德可以說是公德的基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應繼承我國傳統家庭教育內容,因勢利導,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
第一,修身為道德之根。傳統倫理觀認為修身為本,講的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皆要把修身當作根本,從自身的道德修養開始才能實現。《禮記?大學》所講的“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⑤,只有通過自我修養,一個人的家庭才能得到調節,他同他父親的關系才能得到協調,才能夠以自身的高尚品行影響、感化他人,使整個社會趨于向善,從而建立和諧的社會。修身的整個過程就是尋求豐富自我、增強其力量、升華其認識,以便他能夠誠以待己、善以待人,形成人己和諧的生活氛圍,修身才可入仕,入仕才可宏揚儒道,最終才能實現治國平天下的政治理想。第二,齊家為治國之基?!抖Y記》中指出:“父子篤,兄弟睦,夫婦和,家之肥也”⑥。一個家庭只有父慈子孝,父子之間感情真摯;兄友弟恭,兄弟之間友愛相處;夫義婦順,夫妻之間和睦相待,才可能家庭美滿幸福,家道長盛不衰。反之,家庭成員之間不和睦,家庭人際關系惡劣,這個家庭必然家道衰敗。古人將齊家看作是治國的基礎,將家與國統一起來,認為在家能維護好家庭秩序,在國就能維護好國家政治秩序;在家能事親、盡孝,在國就能事君、盡忠。一個人在家受到家庭內部愛的熏陶,在家有孝心孝行者,走上社會后自然而然地會把這種愛推廣到團體、社會、國家,此即仁義、忠愛,即先生所講的“國之良民即家之孝子”。
三、為人處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公德”教育
在當代,傳統家訓文化中的處世倫理教育思想是值得每位家長去深思并借鑒的。中國傳統文化對內講究“家和萬事興”,對外講究“以和為貴”。傳統家庭教育的重要內容,不僅包括家族成員之間的相親相愛,而且包括與外部世界的和平共處。這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公德”可以說具有深刻的一致性。公德與私德相對應,一般來說,個人與外界接觸的表現,即屬于社交行為的,如廉恥、公平、正直、勇敢等等叫作公德。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并不缺乏“公德”資源,如正直、善良、誠實、守信、勤儉等美德,核心價值觀中的“愛國、敬業、誠信、友善”也都屬于公德的內容。因此,傳統家庭教育中的為人處世教育同時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公德”教育。
傳統家訓在教育子弟時把個人的道德修養放在首位,而個人的道德修養的直接外在表現就是要與人為善,積德仁愛。明代姚舜牧在《藥言》中說:“智術仁術不可無,權謀術數不可有”⑦。要求我們對待別人時要仁愛、行善;儒家的忠恕思想要求我們嚴于律己,寬以待人,即以社會的道德要求為做人準則,做到知行合一,以忠厚之心對待他人;在進德修業、求學讀書方面要謙虛,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學會“自謙”,對自己嚴格要求、積極進取,同時學會“謙人”,在與別人交往中尊敬他人,待人以敬;在交友時要謹交慎擇,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在幼小之時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與款狎,熏漬陶染,言笑舉動,無心于學,潛心暗化,自然似之,何況操履藝能,較明易習者也?是以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也;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自臭也”⑧。一個人年少時思想、性情未定,容易受到周圍人的影響,所以在教育孩子時不僅要給他們創造一個好的生活學習環境,還要引導他們結交德行良好的朋友。
顏之推家世業儒,所以他在教育后代,“提撕子孫”時,仍期望以儒業世傳其家,能掌握知進知止的處世哲學。顏之推為官之道是:既在其位,即謀其政,守職盡責,不要徒“費人君祿位”,不在其位,則不謀其政,不“侵官”,不隨便進言、諫諍。儒家和睦處世的倫理觀在我們當代的家庭教育中亦有其用武之地,現代社會是充滿競爭的社會,是物質利益等各種欲望充斥其中的社會,今日的中國家庭教育,在很多處世教育方面存在不足,例如,很多子女由于父輩、祖父輩的過分關愛極易形成自私、冷漠的性格。這類孩子在家不知尊敬長輩,在外以己為中心,不懂得與周圍環境和諧相處。所以,在現在的家庭教育中,除了培養孩子的競爭、獨立等意識,和睦處世思想的培養也是非常重要的。
四、治學入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途徑
中國古代十分重視對子女的勸學勉學教育,其實治學的過程便是接受和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過程。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家庭教育是基礎,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是重要陣地,但無論哪種教育,歸根結底是個人學習的過程,是個人在日常生活中接受和認同的過程。古人教育孩子治學入世多是為了讓孩子通過科舉考試走向仕途,現在我們可以把在家庭中教育孩子治學的思想進行現代性的轉化,使之成為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途徑。
古代關于教子勸學勉學的格言、傳說故事、家書家訓不可勝數。儒家倫理主張以積極處世的態度立志勤學,其勸學之文多不勝舉,如《禮記?學記》載:“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⑨。孔子通過對知識獲得途徑進行歸類,指出常人學習的重要性:“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⑩。雖然一生下來就擁有知識的人是人中的一等,但這種人少之又少,甚至絕無僅有。而孔子本人也不敢自詡自己屬于第一類人,而是“吾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B11。孔子認為自己知識的獲得,仍然是好學的結果。那么,第二等人也就是通過自覺學習獲取知識的人,就成了人們的普遍追求了,或者說,自覺學習這類人成了現實社會中人們對子弟的最佳期許,學習的過程也就是一個受教育的過程。核心價值觀的教育和培育并非只是局限在某一門教科書上,或由某些專業的老師對我們進行理論性的灌輸,而是滲透在各科的學習中,對我們的價值觀形成潛移默化的影響,并使我們在社會生活中進行實踐。所以說,治學入世教育,不僅是古代乃至現代人們通往成功的重要途徑,也是當代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途徑。
(作者單位:山東師范大學學院)
注解:
① 《論語?學而》。
② (明)姚舜牧:《藥言》轉自翟博等編:《中國家訓經典》,海南:海南出版社,2002年版,第501頁。
③ 黃侃:《孔丘?孝經》,北京:中華書局,1957年版。
④ 《論語?學而》。
⑤ 楊天宇:《禮記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614頁。
⑥ 《禮記?禮運》。
⑦ (明)姚舜牧:《藥言》,轉引自張艷國編著:《家訓輯覽》,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578頁。
⑧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中國致公出版社,2003年版,第51頁。
⑨ 楊天宇:《禮記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67頁。
可是,重慶力帆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尹明善老先生有一句話說得好:“在中國這樣傳統文化的教育下,能吃苦的人,漫山遍野都是啊!所以我說,吃得苦中苦,不過人中人。忍得屈中屈,方為人上人啊!”
何謂“忍得屈中屈”?
如今這個社會,大家都看得清楚。應屆的優秀畢業生遍地都是,所謂人才,更是一抓一大把。誰不是都有幾證在手,誰不是履歷表上紅紅綠綠獲獎記錄一大串。這樣的一群大學生,他們身上有的是熱情,有的是拼勁。剛進崗位,任勞任怨,加班加點都無所謂,一腔熱血要將自己的才華展示。然而正是這樣的一群人,他們吃得苦,耐得勞,但就是受不了一點點委屈。
我認識的小王大學畢業進入單位已經兩三年了,工作一直勤勤懇懇,從來不在乎多加班,一心只希望能夠做出點成績來,證明自己的實力。他的工作也確實出色,他的能力本身非常強,在大學里的時候一直都是同學中的佼佼者。所以,剛開始,他并不介意多花時間多花精力,他認為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然而,每次單位里評先進,或是有好的機會,從來輪不到他,反而都是被一些自己感覺能力根本比不上他的人占去了。他的心里開始感到很不平衡,明明自己能力超群,明明自己比任何人都努力,怎么上級從來看不見?是不是有偏袒?最后一怒之下他就辭了工作,另謀高就。
這樣的個案比比皆是。什么苦都愿意吃,就是受不得委屈,忍不得“辱”,不愿被人看扁,不愿被人冷眼看待。
他們這時心里也許想著:“不為五斗米折腰,我為什么要在這里吃悶虧?”看似壯志凌云,可是誰能保證,你換一個單位之后就沒有同樣的情況發生?
尹明善先生還有一句話概括得好:“古今中外,凡是成功人士,都是七分靠忍,三分靠吃苦?!?/p>
現今,過目不忘的天才都不罕見,那么僅是擁有才能的普通人,憑什么恃才傲物?真金不怕火煉,更多的“才”不是天生,而是靠時間洗滌出來。每個人都會雄赳赳地說:“士可殺不可辱!”那么有多少人會常常想起當年韓信是如何受胯下之辱的?
人生之路何其漫長,畢業后的兩三年,四五年,甚至是十年,都仍舊是成長學習的過程,何必這么苛求自己必須在年輕之時就大獲成功呢?只要你等得這么一等,忍得這么一忍,是金子總會發光的。能力是你的,它不會憑空消失,只會在實踐中顯得愈加奪目,你的同事會發現你,你的領導會注意到你,到時自然有出頭日。
有人說,成功是委屈憋大的,這話不假,生活中有許多事,都需要你委曲求全。比如家庭關系,住在一個屋檐下,肯定有矛盾,夫妻之間、父子之間、兄弟之間,但當發生矛盾后,你是直言以對非要爭辯個誰是誰非,還是適當委屈一下自己呢?許多和諧幸福的家庭告訴我們,有時委屈自己是幸福之道。與朋友交往也是這樣的道理。能夠忍得委屈,換來的是平靜和諧,暫時委屈一下沒關系,將來的美好才是最重要的。
學生會招新了,學生會面試首先要自我介紹,那怎樣做入學生會自我介紹的,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學生會紀檢部面試自我介紹范文,歡迎大家閱讀。
各位學生會部長:
大家好,我叫____,來自____級____專業____班。
性格活潑開朗,處事沉著、果斷,能夠顧全大局。今天我很榮幸地站在這里表達自己由來已久的愿望:“我要加入學會會紀檢部?!蔽以谶@里鄭重承諾:“我將盡全力完成學校領導和同學們交給我的任務,使學生會成為一個現代化的積極團體,成為學校的得力助手和同學們信賴的組織?!?/p>
在這段時間里,我學會了怎樣為人處世、怎樣學會忍耐,怎樣解決一些矛盾,怎樣協調好各成員之間的關系,怎樣處理好其它部門之間的關系,怎樣動員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怎樣提拔和運用良才,怎樣處理好學習與工作之間的矛盾。這一切證明:我有能力有資格加入學生會紀檢部并且有能力把學生會發揚光大。
請各位大家給我一張信任的投票,給我一個施展才能的機會!
相關閱讀:
面試其實就是一個簡短的自我介紹,目的是讓我們去大概了解你是個怎樣的人,一定要短小精悍,盡量不要長,說說自己的特點,和對學生會的認識以及自己積極的態度就可,切記太過浮漂,因為面試的人很多,長了讓人很反感!
1、這個主要看你有沒有經驗,如果有當然好,沒有就回答沒有,要不會問你擔任的感受,對你的影響等等。
如果被看出是撒謊,對你的印象肯定不好。
2、主要看你是否有培養和發展的潛力。
3、考察你對**部的認識,根據部門不同具體回答。
4、學生會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的為同學服務,要積極的表明自己是來服務同學,并且在為大家服務的同時自己的能力和認識也不斷的提高,你的回答是雙贏的,不會給人做作的感覺。
5、學生會是聯系學校和同學的紐帶,是一個為同學服務的機構,也是一個鍛煉自我展現自我的平臺。
進入學生會可以更好的發揮我的特長,為同學服務,并在工作中發現我的不足,提高自己充實自己。
6、大學里的學習是多方面的,學生會就是一個值得我去學習的優秀集體,相信在學生會里我能更快的提高,也能更好的學習。
7、有經驗談經驗,如果沒有可以談談你見到一些失敗對你的啟發,切不可說沒有,沒有經歷的人,很讓人懷疑他的能力和觀察力。
8、我的格言是:堅持就是勝利,很簡單。
如果你實在想不起來,就找一句比較經典的什么老子,孔子,道家等等的話都可以,當然你要理解著句話,能講出道理來。
9、面試的時候回答的是你的母親或其他的,不要做作,要真情實感。
當然你回答的人一定要給你有很深的影響。
10、學生會招新,很看重的就是態度,沒有積極的態度,很難相信你會在學生會里完成自己的工作。
其次看重你的能力,盡量展現自己自信的一面,只有自信才能讓人相信你。
其它的要求:
1、著裝要得體。
2、注意自己的儀容儀表。
3、注意自己的談吐,最重要的是要對自己有信心。
4、面帶自信的微笑。
相關文章推薦:
學生會紀檢部面試自我介紹
加入學生會紀檢部的自我介紹范文
學生會秘書部招新面試自我介紹范文
大學生學生會紀檢部面試常見問題
一、什么是傳統美德?今天我們應當繼承哪些美德?這是我們在討論此問題時首先應當明確的。中國幾千年的道德文化為我們提供了許多可借鑒的東西,就道德內容講,可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以善為本的人倫思想。與人為善是傳統道德中很重要的內容,至今仍被人們奉為做人之本。其中強調,在與人交往時要溫和、友愛、忠厚、善良。在家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在外要“愛人”,如孔子提出 “仁者愛人”,墨子提出“兼相愛”,要“愛人猶己”,都強調了要善待他人,對人有仁愛之心。另外,在處理個人與他人的關系上,強調要講謙讓,替他人著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教人們要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不要只顧自己、不想他人。在這種道德倫理思想支配下,形成了我們中華民族良好的社會風尚,如尊老愛幼、助人為樂、講謙讓、懂禮貌等等。這種謙和、善良的人倫思想 ,正是我們今天待人處世、調節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所應提倡的。
第二,自謙自責,嚴于律己、寬以待人的為人之道。對己嚴、對人寬一直作為傳統美德流傳至今,它強調做人要謙虛、謹慎,不能驕傲自滿。事情沒有做好,首先要“反求諸己”,從自己這里找原因。所謂“躬自厚而薄責于人”、“以責人之心責己,恕己之心恕人”,都強調了在為人處世上要嚴于解剖自己,對待他人要寬容,不苛求于人。傳統道德觀還強調,當自己強于人時要“毋以己長而形人之短”,當自己不如人時,不要嫉妒人,“毋以己拙而忌人之能”。這些都是很好的品質。今天,在商品經濟的條件下,我們提倡要敢于表現自己參與競爭,這種自謙自責、嚴于律己、寬以待人的思想還需要不需要呢?我認為,不但需要,而且還有它特殊的意義。我們講競爭不是資本主義的相互傾軋,在競爭中更需要學會正確對待自己和他人,心胸寬闊,能與人合作。
第三,自尊自愛,講情操、重氣節的人格品質。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多少仁人智士都把追求高尚情操作為理想人格的重要方面。比如,強調為人要正直,面對邪惡要剛直不阿,敢于主持正義,寧愿直死,不可曲生。做人要有骨氣,“在上不驕、在下不諂”、要潔身自好,“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另外強調做人要知榮辱,懂得自尊自愛“痛莫大于不聞過,辱莫大于不知恥 ”、“人必其自愛也,然后人愛諸、人必其自敬也,然后人敬諸”。這種自尊自愛、追求高尚情操的精神品質,千百年來一直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天,在對外開放的新形勢下,加強對學生進行高尚道德情操的教育,從小培養他們懂得自尊自愛是很重要的。
第四,以公為先的人生價值觀。與西方人本主義道德觀相比,中國傳統道德觀更注重國家和人民的利益,在個人與國家利益的關系上,強調要“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要以“為國為民獻身為榮”,在生死觀上強調要能做到“舍生取義”生要生得正大、死要死得壯烈?!吧斪鋈私?,死亦為鬼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些都表達了以公為先的人生價值觀。特別是在祖國危難關頭,民族英雄們所表現出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以國家之務為己任”的民族責任感和“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熱愛祖國、忠于祖國之情。盡管在封建社會中,這種以公為先的思想通常與忠君相聯系,帶有封建主義的色彩,與我們今天提倡的先公后私、大公無私的道德境界不能相提并論,但其中的忘我精神、犧牲精神、高度的民族 責任感,還是我們進行集體主義、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內容,應該發揚光大。
二、如何將這些傳統美德吸收到思想品德課中,使它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重放異彩?我認為首先要處理好繼承傳統美德與體現時代精神的關系。
我們經常強調在思想品德課中要繼承傳統美德,也要體現時代精神。這二者之間并不是各自孤立的,存在著辯證統一的關系。因此,小學思想品德課應將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著重解決好以下幾個問題。
(一)從時代進步的角度對傳統美德的再認識。
道德是一定時代的產物,每一道德觀都以一定時代為基礎,即使是帶有人類道德共性的傳統美德,人們對它的認識層次也因時代的不同存在差異。
如,艱苦樸素、艱苦奮斗,這是勞動人民在長期的艱苦生活和勞動中形成的美德。這些美德在任何時代都是應當提倡的,但今天講與過去講,哪怕是20年前都是不一樣的。過去講艱苦樸素、艱苦奮斗更注重于物質上的節約,生活上的儉樸和在貧困艱苦條件下的吃苦耐勞精神。這是勞動人民對勞動成果和艱苦的勞動環境所持的一種樸素的情感和態度。今天,生活條件改善了,特別是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區,人們已經開始向小康水平邁進,我們還抱著原來的觀點教育學生顯然不行,那么,我們還要不要講艱苦樸素、艱苦奮斗呢?當然要。艱苦樸素、艱苦奮斗不僅是人對勞動成果、物質條件的態度,同時也是人的一種生活態度、生活追求,在物質生活逐漸豐富的今天,是以奢侈、浪費,以能吃能花為美,還是以節儉為榮;是貪圖安逸、追求享受,還是艱苦奮斗,反映出的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態度。今天,我們進行艱苦樸素、艱苦奮斗的教育,應從現實社會出發, 著眼于培養學生以簡樸為榮,肯于吃苦,勇于奮斗的良好品質和道德風貌,而不能停留在“新三年、舊三年、 縫縫補補又三年”的認識水平上。
再如,熱愛祖國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可以說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哪個民族有著像中華民族這樣濃厚的愛國情感。然而,在自然經濟狀態下和長期封閉的社會環境中形成的愛國情感又具有狹隘性和封閉性,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到我們的愛國主義教育。比如在認識祖國方面曾經表現出的夜郎自大的傾向,單純強調祖國的繁榮富強,缺少憂患意識的培養;另外,過分強調愛國不離本土,簡單地把是否留在國內作為衡量愛國與否的標準等等,從而造成教育上的片面性。今天我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決不是狹隘的民族主義,要在世界大背景下讓學生認識祖國,既要看到祖國建設的興旺發達,又要看到與先進國家的差距,著眼于提高學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為祖國做貢獻的責任感。
另外,如寬厚、謙讓、謙虛都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在封建社會里,又與忍讓、與世無爭、隨遇而安、孤高自傲等消極的人生態度相聯系。
所以,在談到繼承傳統美德時,應從時代進步的角度,對傳統美德進行再認識,使小學思想品德課教學,更好地體現時代的要求,反映新時代的風貌。
(二)以科學的態度對待道德文化遺產,從時代的要求出發,對道德文化遺產進行更新改造,為現實服務。
傳統的道德文化遺產是古人留下的一筆寶貴財富,它們流傳千百年,至今仍有著深刻的教育意義和借鑒價值。對這些傳統道德文化遺產,應本著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原則,進行更新、改造,賦與新的生命力,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加以合理的利用。
有些優秀的傳統篇,如優秀的傳統故事、格言警句,可以直接納入小學思想品德課教材。目前,我們教材中已吸收了一些,如“狼來了”、“鑿壁借光”、“十八缸水”等故事,以及古代的格言、諺語,但隨意性較大。我認為,對優秀的傳統篇應有一總體考慮,對其中代表中國道德的精華、具有流傳價值又符合小學生理解能力的,應有意識、有重點地吸收到教材中,使這些傳世佳作一代一代傳下去,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思想品德課教材風格。
有些傳統道德,如孝敬父母,在封建社會中帶有濃厚的封建色彩,是封建家庭倫理觀的核心,體現著封建的宗法依附關系。特別是“父為子綱”、“父母在不遠游”之類的說教,是我們今天應屏棄的,但其中贍養父母、尊敬父母等觀念還是要提倡的。對類似這樣的傳統道德,我們既不能一概排斥,也不能照搬古人的說教,而是在更新、改造的基礎上,賦予新的內涵,使其成為反映時代要求的新道德。
另外,古代蒙學中采用的一些方法,我們也可以考慮借鑒。如《增廣賢文》,將各時代和當時社會廣為流傳的格言、諺語,用依韻歸類的方法編排成文,讀來瑯瑯上口,便于詠誦和記憶;再如《三字經》,將道德要求和道德故事用三字排列方法,編成順口溜。學生在讀誦中記住了這些故事和要求,數年后,一想起“三字經 ”,就能回憶出故事的內容及所講的道理。兒童期是一個人記憶力最好的時期,在這時給他們一些至理名言,讓他們記憶、背誦,將會使他們終生受益。當然,我們不能照搬古時的方法,它們只是給我們提供一個思路,我們還應根據當今時代的特點編出具有時代風格的新篇。
(三)在克服傳統道德觀中消極因素的基礎上,不斷確立反映時代精神的新道德,以新道德代替舊道德。
當我們談到繼承時,也應看到傳統道德中存在著的不可低估的消極因素。它不僅根深蒂固地積淀于人們的思想意識中,而且也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下一代。
如封建的家庭依附觀念對現代孩子的影響,集中表現為孩子對父母的過分依賴和獨立意識的欠缺;再如,長期存在于沒落封建統治者中的擺闊氣、講排場的風氣,在今天的社會中也有反映,由此造成一部分學生道德觀念的混淆,以顯闊、出手大方為美;另外,在傳統觀念中存在著的保守性、封閉性,造成我們民族長期以來 求穩求安、墨守成規、滿足現狀的心理狀態,缺乏創新意識和開拓精神,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影響到現代的青少年一代。
筆者在街頭遇到一位拉著悲涼的二胡行乞的老人。問及老人這么大年紀了為何出來乞討,是不是沒有兒女贍養?這位老人聽了我的問話后,未語淚先流。他說,自己的老伴早在二十多年前就去世了,自己一個人千辛萬苦將5個兒女們拉扯成人。如今,兒女們都有了自己的小家,而他卻一個人越來越寂寞,就萌生了想找個老伴共度余生的想法。這時候有人給他介紹了一個老伴,見面后老人對女方很是滿意,可他的兒女們卻極不贊成老人再婚,為了阻止他再婚,與他發生了激烈的沖突,對老腳相加,直至將給他們“丟人現眼”的老人趕出家門。無家可歸的老人無奈之下,只得一個人來到城市靠乞討為生。
老人的訴說,讓我在氣憤之余,禁不住流下了同情的眼淚。古訓有云:“百善孝為先”,我們中國上下五千年是一個以“孝”著稱的國度,在古代,許多帝王都是以“孝”治天下。古代帝王在選拔人才時講究“忠孝合一”,所謂“忠孝合一”就是帝王們認為如果一個人在家能做到孝順父母,并且認為這是天經地義的,那將他作為一個人才選拔上來,他也會忠誠于君王,忠誠于國家。從這一基點出發,就有了國家選拔忠臣良將,必須以孝為第一標準的原則,也就有了中國古代以孝悌著稱的許多美麗的傳說,比如“二十四孝”中的王祥臥冰替母求鯉的動人故事。
然而,不知在什么時候,我們中國沿襲了幾千年的孝悌美德卻漸漸地變了味,做父母的在為子女們付出了一輩子,流干了最后一滴血汗的時候,卻得不到子女的起碼的孝敬與尊重,最后只得在痛苦與絕望中渡過余生,這是一種怎樣的悲哀??!
2004年9月,山東漢子田世國,為了挽救母親垂危的生命,說服家人瞞著母親,偷偷地捐腎救母親,他的事跡,經媒體披露后,感動了許多人,因此他被評為2004年感動中國的十大人物。領獎的時候他對采訪他的記者說:“父母給了我生命,捐腎救母是做兒子的對母親的回報,是義不容辭的責任。”
田世國的做法值得稱道。盡管千百年來“薄父母,不成人子”、“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的格言一直為世人所尊崇,但真正能為父母做出如田世國這樣的義舉的能有幾人?生活中,父母用他們瘦弱的身軀為子女鋪平了理想的道路,使子女們過上了理想的生活,而子女們對父母以同樣方式有所回報的卻不多見。而孩子的一次回報,哪怕是一次回報的表示,都能讓父母感動一輩子;做父母的一次失誤,有些孩子卻能記一輩子。做父母的,不管孩子有多少不是,統統都能忘掉;做小輩的,又有幾個能體會出父母的一片苦心?正因為如此,田世國的舉動才感動了國人,并給世人起到了一種良好的示范作用。
臺灣第37屆十大杰出青年。成功的企業家賴東進有著不尋常的身世。他的父親是個瞎子,母親也是個瞎子且弱智,除了姐姐和他,幾個弟弟妹妹也都是瞎子。瞎眼的父親和母親只能當乞丐,住的是亂葬崗里的墓穴,他一生下來就和死人的白骨相伴,能走路了就和父母一起去乞討。他9歲的時候,有人對他父親說,你該讓兒子去讀書,不然他長大了還要當乞丐。父親就送他去讀書。上學第一天,老師看他臟得不成樣子,給他洗了澡。這是他生命中第一次洗澡。為了供他讀書,才13歲的姐姐就到青樓去賣身,照顧瞎眼父母和弟妹的重擔就落在了他小小的肩上。盡管這樣,他也從不缺一天課,每天一放學就去討飯,討飯回來就跪著喂父母。瞎且弱智的母親每次來月經,甚至都是他給換草紙:后來,他上了一所中專學校,竟然獲得了一個女同學的愛情。但未來的丈母娘卻因為他的家庭,用扁擔將他打出了門。
然而,靠自己的奮斗獲得成功后的賴東進在一次講演中卻針對自己的身世說:“我對生活充滿了感恩的心情。我感謝我的父母,雖然他們瞎,但他們給了我生命,至今我都還是跪著給他們喂飯;我還感謝苦難的命運,是苦難給了我磨練,給了我這樣一份與眾不同的人生;我也感謝我的丈母娘,是她用扁擔打我,讓我知道要想得到愛情,我必須奮斗有出息……”
賴東進的感恩之心值得我們深思。其實,我們大多數人都有感恩之心的,然而卻由于種種原因,無法讓這種感恩之心化成實際行動。有的人說,我現在條件不好,等有條件了我就孝敬父母;還有人說,生活節奏太快了,我們無法天天守著年老的父母,所有的這些都是借口。孝順并不一定要你有多么優裕的物質條件,只要在你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多想著點父母,多給他們一點心靈上的慰藉就夠了。而有的時候,父母并不一定需要你物質上的回報,他們只求你理解就行了。
雖然“孝親”只是一種人道主義,屬于道德范疇,但作為萬物之靈的人類,我們要學會感恩,擁有一顆感恩的心。感恩社會,為你提供了工作的機會,使你衣食無憂;感恩父母,給了你生命,將你養育成人。如果我們心里只裝著自己,或者只有子女而忘記了父母,那么你的行為勢必影響你的子女的為人處世觀,等到將來你老了的時候,你的子女也不可能對你有感恩之心,更不會對你有絲毫的回報。
【關鍵詞】英漢習語 民族文化 特征 差異
習語是語言的一部分,包括成語、俗語、諺語、格言、慣用語、典故等,是一種在結構上與意義上都比較穩定的語言結構。它是語言中的精華與瑰寶,含義深刻且具有濃厚的民族文化色彩。同時,習語又受文化的影響,反映其文化特征。以下談談英漢習語與民族文化特征的關系。
英漢民族由于所處的地理位置不同、生活方式有異而形成各具特點的習語。
風俗習慣是一個民族在長期歲月中逐漸形成的文化意識的反映和表現,民俗是習語賴以生長并獲得頑強生命力的深厚土壤,許多習語就出自民俗。要表示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漢語有習語“小菜一碟”英語有習語 a piece of cake。漢語的“小菜”與英語的“蛋糕”都有“容易(或輕松愉快)的事情”之義,這與兩國的飲食習慣有關系。蛋糕是英國人在 13常生活中經常食用的一種食品,所以他們就用piece ocake表示一件容易做的事情。在中國,小菜在中國人的一日三餐中必不可少,吃一碟小菜對中國人來說易如反掌,因此常用“小菜一碟”來形容一件事情很容易。這兩個習語反映了英漢兩個民族不同的飲食風俗習慣。在性格方面,中國人質樸凝重,謙虛寬容;英美人性格外向開朗,看重自我,從不貶低自己。漢語習語如“不為禍死,不為福先”、“知足常樂”、“安貧樂道”、“槍打出頭鳥”、“生死由命,富貴在天”、“命中無者莫強求”…等表現了中國人以自苦、中庸、明哲保身為特點的為人處世哲學。而英美人則強調人要不斷創新,不滿足現狀,標新立異,尋找新的機會。如“No money,no honey.沒有錢就休想得到稱心如意的女人為伴侶;All is fair in love and war.在愛情和戰爭中,采取任何手段都是正當的”等習語就是這種形象的反映,這些對于禮儀之邦的中國人是接受不了的。
中英兩國都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的博大精深蘊藏著豐富的歷史故事,習語中有很大一部分皆來源于此。由于古代中國長年戰爭,許多習語如圍魏救趙、臨陣磨槍、毛遂自薦、四面楚歌、臥薪嘗膽、負荊請罪、三顧茅廬等出自國家間的征戰故事,充分體現了漢民族獨特的古代文化。古代的英國,磨坊和鐵匠鋪是農村的主要手工業生產地,許多習語如 arut!of the mill job沒有多大變化的普通工作,to go tosomething at hammer and tongs全力以赴地,call a spadea spade實話實說 ,to come under the harmer被拍賣”等與此緊密相聯 。
漢英民族對客觀事物各持己見,賦予事物不同的內涵。如“龍”在漢語中象征著吉祥尊貴、威嚴和力量。習語有“望子成龍、生龍活虎、龍騰虎躍”等。有時也用“騰飛的巨龍”來形容我們的國家,稱自己為“龍的傳人”。然而在英語 中 aragon是邪惡的代表,是一種兇殘猙獰的怪獸。撒旦被稱為d~gon,兇暴的女人稱為dragon,“亞洲四小龍”是“Four tigers”,而不是“Four如 ns”。又如在中國北方,貓頭鷹出現就是一種兇兆,和吉祥全然無緣。英語中卻有 aswise as an owl,表明西方人把 owl象征“狡猾、機警、聰明”。兩個民族都養狗,漢語中與“狗”有關的習語大多含有貶義,如“狗仗人勢、喪家之犬、狼心狗肺、狐群狗黨、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狗腿子、狗頭軍師”等口j。由此可見中國人對狗討厭之至,對狗沒有任何贊美之意。然而,對西方人而言,狗既可以看門或打獵,也可以做人忠誠的朋友。英語中有關狗的習語多數有褒義。如“Love me,love my dog.愛屋及烏a top dog優勝者;a gay dog快活人;a water dog水性好的人;You are a lucky dog.你真幸運?!庇秩缰袊擞谩盎ɑü印北硎尽爸蛔非笙硎?、過紙醉金迷生活的輕浮闊少爺”,用“拈花惹草”表示作風不正派的男人。而英語的 flower卻無漢語中提到的含義。再如daffodil漢語中是“黃水仙”,僅僅是一種花而已,但在英語中它是春天、歡樂的象征。在色彩方面,英語中的白色象征著快樂、純潔。例如習語“days markedwith a white stone幸福的日子,a white lie無惡意 的謊言,white elephant大、笨而無用之物”…。但在漢語中,白色蘊涵悲愴貧寒,衰敗死亡之意。如“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一窮二白”,都勾勒出蒼涼寂凄、衰敗哀愁的意境。
與有關的習語也大量地出在英漢語言中。佛教傳人中國已一千多年,人們相信佛主和因果報應及生死輪回,很多習語如“一塵不染、萬事皆空、現身說法、借花獻佛、在劫難逃”等與此有關。在英美,人們多信奉基督教,習語“God helps those whhelp themselves上帝幫助 自助的人,Go to hell下地獄,a 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the sword ofDamocle即將臨頭的危險,at the eleventh hour最后時刻”等來自“圣經”。
英漢習語結構凝練、意義深遠、言簡意賅形象生動、含蓄幽默,富于表現力和生命力,并都具有很深的歷史淵源和文化背景,是民族文化在語言里的結晶,閃爍著民族文化的光芒。通過英漢習語來源的比較,我們看到了英漢兩個民族文化的不同特征,能更好地理解和靈活運用英漢習語。
參考文獻:
[1]盧梅.英漢習語的文化差異及其翻譯[J].西南科技大學學報.2005.
一、觀察日記
觀察是作文的基礎,通過觀察可以獲得大量感性材料。觀察日記是指把生活中看到的人物、事物、景物截取一個側面細致地記下來,可以加上自己的感受。它要求我們必須調動全身的感官。
1.寫人。日常生活中,我們會接觸許多人,選擇一個熟悉的,抓住特點,從神態、動作、語言等方面來描寫。這類日記不可面面俱到,每次選擇的重點應有所不同。
2.寫事。把生活中耳聞目睹的體現真、善、美的好事,反映假、丑、惡的壞事寫下來,從而悟出為人處世的道理,促使自己形成正確的愛憎觀。
3.寫物。大自然中的春夏秋冬、日月星辰、山川田野、風霜雨雪、魚蟲鳥獸等等,千姿百態,變化莫測,奧秘無窮,無不是我們寫作的內容。
二、活動日記
我們每天要參加各種各樣的活動,其中有汗水和艱辛,也有快樂與收獲。把這些活動記錄下來,與他人共享,豈不美哉?
1.社會活動。社會萬象,無所不包,商場里的爭執、街頭的騙局、公交車里的風波、小商販的交易等,信手拈來,均可成文。
2.家庭活動。記敘家庭生活情景,為父母過生日、親友團聚、學做家務活及其他生活風波,均可作為該類日記的寫作素材。
3.校園活動。記敘同學之間、師生之間的事,如籃球賽、軍訓、運動會等,捕捉精彩瞬間,便可筆下生輝。
三、學習日記
現在,除了課內外書籍、報刊,電視、電影、互聯網等都以其豐富多彩的內容和異彩紛呈的畫面沖擊著我們,把我們帶進知識的海洋,讓我們受到深刻的教育和啟迪。我們如能以此為素材,或發表感想,或交流經驗,或記下新奇的想法,可以幫助理解,增強記憶,提高明辨是非、欣賞作品的能力。
四、想象日記
想象日記,就是作者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借助想象的翅膀,超越生活實際構思出從未見過的或者根本不曾出現過的生活圖景,并達到某種表達效果的文章。它對于開闊視野、豐富思維、培養和提高創新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我們可以結合一幅畫面,也可以結合某一種聲響或一段樂曲,還可以結合自己的理想,展開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通過想象,你可以是來去自由的神仙,可以是千變萬化的孫大圣,可以是力拔千鈞的勇士,可以是聰明過人的愛迪生;通過想象,你可以是夜空中的一顆星星,可以是大海里的一滴水,可以是山林中的一棵樹,可以是喜馬拉雅山上的一根草;通過想象,龜兔可以第二次賽跑,狐貍可以改邪歸正,小貓會再次上老鼠的當,烏鴉也會成為歌唱明星……這一切,在你的筆下是多么地奇妙呀!
五、剪貼日記
所謂剪貼日記,就是把自己平時收集的畫片、郵票、廣告紙、門票、照片、糖果紙、香煙盒等,按自己的構思剪剪貼貼,拼成一幅有趣的圖畫,然后圍繞這幅“剪貼畫”寫日記。
它的具體做法是:1.選畫。先搜集自己喜歡的畫面(如人物畫、動物畫、風景畫、漫畫等),剪下來貼在日記本上待用。2.看畫。先給畫排序,然后按一定的方法進行觀察,理清思路和大意。3.說畫。用通暢的語言把幾幅畫的意思連起來說完整,不斷修正,凸顯主題。4.寫畫。意思說清楚、完整后,把說的話寫下來即可。
剪貼日記,創設了寬松的環境,放飛心靈,自由傾訴,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和表達能力。
六、摘錄日記
摘錄日記是指把看到、讀到或聽到的名人名言、格言、座右銘、優美詞句或歌詞等自認為有價值的語言文字摘錄下來。這樣可以豐富我們的語言,增加儲備,積累素材。
七、氣象日記
氣象日記就是把每天的天氣、溫度、風力、風向和新出現的自然物候現象當作日記內容記下來。無論是天上云卷云舒,還是自然界的風霜雨雪,都可以寫。此外,隨著氣候的變化,植物的形態特征、動物的生活起居及周圍的環境都在發生變化,它們都可成為日記本上那一顆顆璀璨的珍珠。
八、自省日記
回顧一天或幾天的生活,把自己的優缺點和心理活動或道德品質如實記錄下來,自我評價一番,看看取得了哪些進步,還有哪些不足,什么做對了,什么做得不對,這便是自省日記。它可以讓我們學會自我評價、自我教育,對一個人的成長進步無疑是有幫助的。
小學思想品德課的基本任務就是要教育學生學會做人,因此,從當今新的歷史時代出發認真總結、研究中國古代道德文化遺產,對于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美德,推動小學思想品德課的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一
什么是傳統美德?今天我們應當繼承哪些美德?這是我們在討論此問題時首先應當明確的。中國幾千年的道德文化為我們提供了許多可借鑒的東西,就道德內容講,可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以善為本的人倫思想。與人為善是傳統道德中很重要的內容,至今仍被人們奉為做人之本。其中強調,在與人交往時要溫和、友愛、忠厚、善良。在家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在外要“愛人”,如孔子提出“仁者愛人”,墨子提出“兼相愛”,要“愛人猶己”,都強調了要善待他人,對人有仁愛之心。另外,在處理個人與他人的關系上,強調要講謙讓,替他人著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教人們要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不要只顧自己、不想他人。在這種道德倫理思想支配下,形成了我們中華民族良好的社會風尚,如尊老愛幼、助人為樂、講謙讓、懂禮貌等等。這種謙和、善良的人倫思想,正是我們今天待人處世、調節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所應提倡的。
第二,自謙自責,嚴于律己、寬以待人的為人之道。對己嚴、對人寬一直作為傳統美德流傳至今,它強調做人要謙虛、謹慎,不能驕傲自滿。事情沒有做好,首先要“反求諸己”,從自己這里找原因。所謂“躬自厚而薄責于人”、“以責人之心責己,恕己之心恕人”,都強調了在為人處世上要嚴于解剖自己,對待他人要寬容,不苛求于人。傳統道德觀還強調,當自己強于人時要“毋以己長而形人之短”,當自己不如人時,不要嫉妒人,“毋以己拙而忌人之能”。這些都是很好的品質。今天,在商品經濟的條件下,我們提倡要敢于表現自己參與競爭,這種自謙自責、嚴于律己、寬以待人的思想還需要不需要呢?我認為,不但需要,而且還有它特殊的意義。我們講競爭不是資本主義的相互傾軋,在競爭中更需要學會正確對待自己和他人,心胸寬闊,能與人合作。
第三,自尊自愛,講情操、重氣節的人格品質。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多少仁人智士都把追求高尚情操作為理想人格的重要方面。比如,強調為人要正直,面對邪惡要剛直不阿,敢于主持正義,寧愿直死,不可曲生。做人要有骨氣,“在上不驕、在下不諂”、要潔身自好,“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另外強調做人要知榮辱,懂得自尊自愛“痛莫大于不聞過,辱莫大于不知恥”、“人必其自愛也,然后人愛諸、人必其自敬也,然后人敬諸”。這種自尊自愛、追求高尚情操的精神品質,千百年來一直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天,在對外開放的新形勢下,加強對學生進行高尚道德情操的教育,從小培養他們懂得自尊自愛是很重要的。
第四,以公為先的人生價值觀。與西方人本主義道德觀相比,中國傳統道德觀更注重國家和人民的利益,在個人與國家利益的關系上,強調要“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要以“為國為民獻身為榮”,在生死觀上強調要能做到“舍生取義”生要生得正大、死要死得壯烈?!吧斪鋈私?,死亦為鬼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些都表達了以公為先的人生價值觀。特別是在祖國危難關頭,民族英雄們所表現出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以國家之務為己任”的民族責任感和“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熱愛祖國、忠于祖國之情。盡管在封建社會中,這種以公為先的思想通常與忠君相聯系,帶有封建主義的色彩,與我們今天提倡的先公后私、大公無私的道德境界不能相提并論,但其中的忘我精神、犧牲精神、高度的民族責任感,還是我們進行集體主義、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內容,應該發揚光大。
此外,在傳統道德中,還有一些。如:教人們要珍惜時間,勤奮好學,自強自勉,以及勞動人民在長期艱苦的生活和勞動環境中形成的吃苦耐勞、克勤克儉,艱苦奮斗的精神和豁達樂觀的性格等等。這些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二
如何將這些傳統美德吸收到思想品德課中,使它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重放異彩?我認為首先要處理好繼承傳統美德與體現時代精神的關系。
我們經常強調在思想品德課中要繼承傳統美德,也要體現時代精神。這二者之間并不是各自孤立的,存在著辯證統一的關系。談繼承,應立足于當今時代,從當今時代的要求出發對傳統道德進行篩選、創新、改造,使之成為新時代道德文明的一部分;談到時代精神也離不開對傳統道德的繼承,因為任何一種新的道德觀都不是憑空產生的,它不僅依賴于當前的社會經濟基礎,也是對原有道德的揚棄,新的道德觀念是在對舊道德的更新改造的基礎上確立起來的。因此,小學思想品德課應將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著重解決好以下幾個問題。
(一)從時代進步的角度對傳統美德的再認識。
道德是一定時代的產物,每一道德觀都以一定時代為基礎,即使是帶有人類道德共性的傳統美德,人們對它的認識層次也因時代的不同存在差異。
如,艱苦樸素、艱苦奮斗,這是勞動人民在長期的艱苦生活和勞動中形成的美德。這些美德在任何時代都是應當提倡的,但今天講與過去講,哪怕是20年前都是不一樣的。過去講艱苦樸素、艱苦奮斗更注重于物質上的節約,生活上的儉樸和在貧困艱苦條件下的吃苦耐勞精神。這是勞動人民對勞動成果和艱苦的勞動環境所持的一種樸素的情感和態度。今天,生活條件改善了,特別是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區,人們已經開始向小康水平邁進,我們還抱著原來的觀點教育學生顯然不行,那么,我們還要不要講艱苦樸素、艱苦奮斗呢?當然要。艱苦樸素、艱苦奮斗不僅是人對勞動成果、物質條件的態度,同時也是人的一種生活態度、生活追求,在物質生活逐漸豐富的今天,是以奢侈、浪費,以能吃能花為美,還是以節儉為榮;是貪圖安逸、追求享受,還是艱苦奮斗,反映出的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態度。今天,我們進行艱苦樸素、艱苦奮斗的教育,應從現實社會出發,著眼于培養學生以簡樸為榮,肯于吃苦,勇于奮斗的良好品質和道德風貌,而不能停留在“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的認識水平上。
再如,熱愛祖國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可以說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哪個民族有著像中華民族這樣濃厚的愛國情感。然而,在自然經濟狀態下和長期封閉的社會環境中形成的愛國情感又具有狹隘性和封閉性,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到我們的愛國主義教育。比如在認識祖國方面曾經表現出的夜郎自大的傾向,單純強調祖國的繁榮富強,缺少憂患意識的培養;另外,過分強調愛國不離本土,簡單地把是否留在國內作為衡量愛國與否的標準等等,從而造成教育上的片面性。今天我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決不是狹隘的民族主義,要在世界大背景下讓學生認識祖國,既要看到祖國建設的興旺發達,又要看到與先進國家的差距,著眼于提高學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為祖國做貢獻的責任感。
另外,如寬厚、謙讓、謙虛都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在封建社會里,又與忍讓、與世無爭、隨遇而安、孤高自傲等消極的人生態度相聯系。
所以,在談到繼承傳統美德時,應從時代進步的角度,對傳統美德進行再認識,使小學思想品德課教學,更好地體現時代的要求,反映新時代的風貌。
(二)以科學的態度對待道德文化遺產,從時代的要求出發,對道德文化遺產進行更新改造,為現實服務。
傳統的道德文化遺產是古人留下的一筆寶貴財富,它們流傳千百年,至今仍有著深刻的教育意義和借鑒價值。對這些傳統道德文化遺產,應本著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原則,進行更新、改造,賦與新的生命力,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加以合理的利用。
有些優秀的傳統篇,如優秀的傳統故事、格言警句,可以直接納入小學思想品德課教材。目前,我們教材中已吸收了一些,如“狼來了”、“鑿壁借光”、“十八缸水”等故事,以及古代的格言、諺語,但隨意性較大。我認為,對優秀的傳統篇應有一總體考慮,對其中代表中國道德的精華、具有流傳價值又符合小學生理解能力的,應有意識、有重點地吸收到教材中,使這些傳世佳作一代一代傳下去,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思想品德課教材風格。
有些傳統道德,如孝敬父母,在封建社會中帶有濃厚的封建色彩,是封建家庭倫理觀的核心,體現著封建的宗法依附關系。特別是“父為子綱”、“父母在不遠游”之類的說教,是我們今天應屏棄的,但其中贍養父母、尊敬父母等觀念還是要提倡的。對類似這樣的傳統道德,我們既不能一概排斥,也不能照搬古人的說教,而是在更新、改造的基礎上,賦予新的內涵,使其成為反映時代要求的新道德。
另外,古代蒙學中采用的一些方法,我們也可以考慮借鑒。如《增廣賢文》,將各時代和當時社會廣為流傳的格言、諺語,用依韻歸類的方法編排成文,讀來瑯瑯上口,便于詠誦和記憶;再如《三字經》,將道德要求和道德故事用三字排列方法,編成順口溜。學生在讀誦中記住了這些故事和要求,數年后,一想起“三字經”,就能回憶出故事的內容及所講的道理。兒童期是一個人記憶力最好的時期,在這時給他們一些至理名言,讓他們記憶、背誦,將會使他們終生受益。當然,我們不能照搬古時的方法,它們只是給我們提供一個思路,我們還應根據當今時代的特點編出具有時代風格的新篇。
(三)在克服傳統道德觀中消極因素的基礎上,不斷確立反映時代精神的新道德,以新道德代替舊道德。
當我們談到繼承時,也應看到傳統道德中存在著的不可低估的消極因素。它不僅根深蒂固地積淀于人們的思想意識中,而且也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下一代。
如封建的家庭依附觀念對現代孩子的影響,集中表現為孩子對父母的過分依賴和獨立意識的欠缺;再如,長期存在于沒落封建統治者中的擺闊氣、講排場的風氣,在今天的社會中也有反映,由此造成一部分學生道德觀念的混淆,以顯闊、出手大方為美;另外,在傳統觀念中存在著的保守性、封閉性,造成我們民族長期以來求穩求安、墨守成規、滿足現狀的心理狀態,缺乏創新意識和開拓精神,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影響到現代的青少年一代。
【關鍵詞】文言文教學;價值;有效
【中圖分類號】G632【文獻標識碼】A
悠悠古國,上下五千年,悠久的歷史造就了中華民族特有的璀璨文化。很多民族文化精華都引入了中學語文教學中,文言文即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凝聚著古代先賢們的博大思想、精深智慧、精妙哲理,反映了當時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的情況。面對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結晶的文言文,究竟該如何發揮它應有的功能呢?目前語文教學中存在這樣一個流行說法:學生學語文,文言文、周樹人、寫作文成為三怕。這三怕值得我們教師反思,在害怕和厭惡的情緒下學習文言文,那么文言文的學習效率何在?文言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何在?
一、當前初中文言文教學現狀
(一)教師教學文言文現狀
教師的文言文教學不能有效指導學生學習,教法單一乏味,致使學生沒有找到適合自己的文言文學習方法,學習興趣更無從談起。一些教師認為文言文教學的重難點就在于字詞疏通,字詞句意思理解了,文章就基本理解了。他們只注重字字落實,上課花大量時間疏通字詞,逐字逐句翻譯。有的教師備課囫圇吞棗,草草了事,只知道照搬教科書和“教參”,根本忽視學情,僵化地套用一種或幾種課堂教學模式。文言文的人文價值、文化深意蕩然無存,這樣的文言文教學枯燥乏味,沒有感染力,沒有生命力。
(二)學生學習文言文現狀
社會的迅猛發展和網絡信息時代的到來,一些學生認為學習文言文已經完全跟不上時代的潮流。“現在的潮時代,大家都說網絡潮語,誰去學那些老掉牙的‘古董’(指文言文)?”所以很多同學認為應該多接觸新鮮事物、時代流行語,如“也是醉了”“且行且珍惜”“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等,成為他們經常交流的語句。學習文言文的重要意義,他們不會也不屑去深究,于是就硬著頭皮敷衍了事來學習。有些同學為了考試而學,那也是考前匆匆突擊背誦整理,考完就完全放之腦后?,F代高速發展的社會,新事物的不斷涌現,讓90后、00后這一代趕潮流的學生越來越疏離文言文,文言文教學的問題也日益凸顯。
二、明確價值,激發學習內驅力
上述現象告訴我們,學生對學習文言文的意義和價值認識不清,缺乏學習的欲望和內需,這是影響文言文學習效果的首要因素。因此,首先要讓學生充分認識到文言文的價值所在,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內驅力,這就已經向文言文有效教學邁進了一步。
(一)引導學生發掘文言文的應用價值
首先,學習文言文可以促進文學知識的積累和語言運用能力的提升。現代漢語中的很多成語、文化常識、習俗等都是古代一直沿用下來的,學習了文言文,對這些成語、俗語、文化常識會理解更透徹,運用起來也會更準確自如。如“世外桃源”這一成語,學生經常把“源”字寫成“園”。后來學了《桃花源記》,明白“桃花源”是在溪水的源頭處,因此“世外桃源”就不會寫成“世外桃園”了。其次,學習文言文可以促進寫作素養的提高。如寫作素材的積累,像《孫權勸學》《隆中對》《陳涉世家》等就可以增加學生寫作歷史人物的素材;像《論語》《孟子》《禮記》及唐宋家的文章包含了很多治學為人處世的箴言,如果在作文中巧妙引用,那么學生的習作在文采和思想上都將增輝不少。積累一定的文言文也有助于改進寫作中的語言表達。韓軍曾說過,閱讀和背誦一定數量的古詩古文,打好文言根基,再運用白話來表達,那么寫出的文字就比較簡潔干凈,純粹典雅,形象傳神。
(二)引領學生感受文言文的文化價值
文言文涵蓋了古代文化的精粹,是反映古代社會的一面鏡子。這一豐富的教學資源,教師要好好利用,盡量多拓展課文相關資料,如寫作的社會背景、作者經歷、作者思想等,這樣學生認識到的是整個古代的文化傳承變遷,也能真正認識到古代文化精華對于現代人的意義。諾貝爾獎獲得者曾提出:人類要在二十一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到二千五百三十年前中國的孔子那里去找智慧??梢娛澜珥敿馊瞬艑χ袊鴤鹘y思想的認可和重視。先秦諸子散文中,有許多傳統美德精神光耀千古。也可以不時給學生介紹一些在中國傳統文化哺育之下走向成功的人。如楊振寧先生,他曾說,影響他最深的不是他專長的物理學,而是兩千多年前的孟子思想,因為幼年時所背的《孟子》在他心中形成了不可磨滅的思想準繩,成為他日后為人處世的基本原則。學生聽了以后,驚訝的同時也感嘆,原來文言文也有如此的影響力,這無形中就增強了他們學習文言文的熱情和動力。
三、促進文言文學習的有效途徑
在闡明文言文的價值、激發學生求知欲望的同時,教師也要采取一定的教學手段,讓學生能保持長久的學習興趣和熱情。通常文言文教學有誦讀法、質疑法、自主探究法、合作學習法等,那么是否可以探索嘗試運用現代元素來促進文言文學習呢?余文森教授認為,教學是否有實效最重要的是看學生是否有學習主動性以及是否掌握學習方法。因此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手段肯定是能改變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畏難情緒,讓學生自愿主動地投入學習,讓他們能自主參與到文言文課堂中,能豐富學習文言文的體驗等。
(一)拉近古今的距離
文言文堪稱中華文化的精華,只是學生覺得文言文同現實生活的距離太遙遠,很難理解古人的精妙情思。面對這種情況,教師就應該把課文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拉近文言文與生活的距離,讓他們認識到經典其實很實用很有價值并不是高不可攀的。大家都知道于丹的《論語心得》,它之所以能夠吸引廣大讀者,就是因為于丹能盡量聯系生活的事例來解讀《論語》,把《論語》生活化了,拉近了大眾和傳統文化的距離。她的這一做法是值得我們效仿的。如教學《〈論語〉十二章》時,我首先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從前有位老師,他學識淵博,但從不自傲。有一次他去周游列國,在前往晉國的路上,遇見一個七歲的孩子,這個孩子霸道地攔住了他的路,要他回答兩個問題才能繼續通行。一個問題是:“鵝的叫聲為什么大?”他答道:“鵝的脖子長,所以叫聲大?!焙⒆踊卦捳f:“那么,青蛙的脖子很短,為什么它的叫聲也很大呢?”他無言以對。之后,他慚愧地對他的學生說,我不如那個孩子呀,他可以做我的老師啊!故事講完了,我問學生:你怎么評價故事中的這個老師?他是誰?這樣的導入首先給學生一個謙虛好學的孔子印象,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對孔子思想的理解就會結合日常生活的事例,理解難度降低了,理解深度加深了。學完文章后,我又提到這一故事,問學生這一個事例證明了文章中的哪些格言。這就和“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聯系起來了,學生對這兩則語錄的理解當然是更進一層了。然后追問學生在你的學習生活中,有沒有和這兩則格言相符或相悖的行為,請談談你的經歷和感受。這樣學生自然就得到了思想情感的熏陶,無形中會對自己的學習態度進行反思修正,“見賢思齊”就在課堂上產生了,豈不妙哉?
(二)運用網絡流行語
現代社會發展迅速,網絡已經非常普及,網絡流行語、年度熱詞紛紛亮相,層出不窮,這些“流行語”“熱詞”成為現代人語言交流的“新寵”。在這樣的時代,網絡語言無疑給語文教學帶來一定的影響?!缎抡n標》指出:“語言文字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信息載體,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例如電影、電視、廣播、網絡……”如此看來,面對當前覆蓋生活方方面面的網絡語言,語文教師不能全部采取拒絕排斥的態度,而應該抓住時機為我所用,這在文言文教學中也是可以充分利用的。如看了《湖心亭看雪》這篇文章,學生對張岱這一癡人很是好奇。我借鑒了網上最潮老師的教學方法,在大量介紹了作者的資料后,結合文章讓學生理解張岱的“癡”,我提了這樣一個問題:如果用現在的流行語瓜、雷、囧、呆代替“癡”,你會用哪一個,把這個字代進去讀讀文章,并說說你的理由。學生對此極為興奮,課上出現了好幾個版本的“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而且學生對這些網絡流行語都非常熟悉,解釋起來頗有現代味道,這就把文言文學習和現實生活緊密結合起來,難以理解的古人的思想也和現今社會打通了,學生自然印象深刻,自然也喜歡上文言文課了。學生在課后還拋出了一句流行語:師上的不是課,是寂寞。
(三)巧妙編演課本劇
初中教材中的文言文,有些敘事的文章,情節生動,人物形象鮮活,很適合用課本劇的形式來增進對文章的理解,如《陳太丘與友期》《鄒忌諷齊王納諫》《孫權勸學》《愚公移山》《陳涉世家》《曹劌論戰》等。這里的課本劇不是指經過長期訓練搬上舞臺的,而是課堂教學中的小表演。如《鄒忌諷齊王納諫》,人物有鄒忌、妻、妾、客、君王等。在理解文章內容的基礎上,把表演這一任務布置下去,學生分組編寫好劇本,確定好角色,熟悉自己要表演角色的對白,想好一些環節的銜接,補充一些自己認為合適的情節話語。每組同學演完之后,教師引導其他同學作點評,指出他們表演中的優缺點,評論他們的表演和課文的實質內涵是否一致,對他們的表演有什么建議等。這樣的點評其實就是對人物風貌的良好再現、對人物形象的把握、對人物精神的領略,這是在表演的基礎上的進一步提升。
(四)結合影視歌作品
《新課標》實施建議中“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部分提到語文課程資源可以包含電影、電視、廣播等。由此可知,文言文教學中,教師不能忽略影視作品這一教學資源的恰當運用。
1.合理引入影視作品
如今媒體飛速發展,電影電視已是人們生活不可或缺的調味品,也深受中學生喜愛。這時,在文言文教學中恰當加以運用,充分發揮其直觀形象的優點,通過形象鮮活的畫面,幫助學生了解那個距離現今久遠的世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有時為了表演需要,影視劇對文言文作品要進行改編,教師可以利用這一特點,讓學生觀看影片后與課文進行比較研讀,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如教學《隆中對》時,我引入了電視劇《三國演義》的片段,讓學生認真觀看人物的神態、動作、語言,特別是主要人物諸葛亮、劉備。看完之后讓學生分組討論,指出和文言文原文相比,電視表演的優劣。學生紛紛揚揚討論后,師生再一起交流總結。這時,很多驚人之語便從學生口中說出來了。有些同學指出了電視表演中的一些小紕漏,有的同學甚至能聯系諸葛亮的其他事件來評價電視表演,達到意料之外的極佳效果。當然,影視作品只是教學的一種輔助手段,不能本末倒置,把語文課上成影視欣賞課,這就失去了文言文教學的初衷,也背離了語文教學的本質。
2.巧妙結合流行歌曲中的“古風”“中國風”元素
“古風”“中國風”是近幾年音樂界出現的一種風格,“古風”是指具有古代的風韻,而“中國風”主要是指在歌詞中融入古詩詞句或者化用詩詞的意象意境。近幾年,“古風”“中國風”元素在網絡中非常流行,甚至網絡流行起歌詞和文言文的互譯,讓傳統和流行巧妙結合起來。這也給我們文言文教學帶來啟示,傳統文化和流行文化并不矛盾,流行文化可以促進傳統文化的傳承發揚。比如我在教學《愚公移山》時,在了解了基本內容和人物形象后,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流行歌曲《愚公移山》中這樣唱道:“聽起來是奇聞,講起來是笑談……無路難呀開路更難,所以后來人為你感嘆?!边@首歌的歌詞和課文有什么聯系,請你根據課文評價一下這一歌詞創作。這個問題一拋出,有些學生馬上精神高漲,因為他們對《愚公移山》這首歌很感興趣,于是邊回憶歌詞邊討論。課堂其樂融融,學生非常投入,而且結合歌詞,學生也在潛移默化中感受到了愚公的不怕困難堅忍執著的意志力和精神。最后我讓同學們共唱《愚公移山》歌曲,記住這個非同一般的“愚公”。這一節課沒有傳統課堂的追問、逼問下學生眉頭緊皺、昏昏欲睡的情景,而是在非常輕松愉悅的氛圍中讓學生體會人物形象,感受人物精神,這和新課標倡導的讓學生有個人的獨特體驗是不謀而合的。
以上列舉了筆者在文言文教學中的一些嘗試和實踐,但任何方法都不是絕對的。如果教學文言文時矯枉過正,過分追求形式,如濫用多媒體、濫用影視歌作品、隨意討論探究、放任自流美其名曰自主發現式學習等,片面理解新課標的精神,摒棄了傳統的講授法、誦讀法、訓詁法等教學方式。這是另一種形式的低效學習,課堂上看似熱熱鬧鬧,學生似乎討論得很熱烈,但最終學生對重要內容卻模糊不清一知半解,這是應該值得我們注意和反思的問題??傊覀冃枰业劫N近現代學生學習文言文的合適方法,加以靈活運用,巧妙把現代元素融入傳統文化教學中,真正提高文言文教學實效,體現文言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2]余文森.有效教學十講[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3]錢夢龍.文言文教學改革芻議[J].中學語文教學,19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