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1-12 07:01:3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英語課程改革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根據國家教育部頒布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的精神和包括英語在內的全日制義務教育和普通高中各學科課程標準(實驗稿)編寫的實驗教材,已從2001年9月起在全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區使用。新課程的實施對學校校長、教師提出了全新的挑戰。作為教師應認真學習領會課程標準,以課程標準為指導,進一步轉變教育觀念,改革教學方法,樹立新的學生觀、質量觀、課程觀,盡快適應新課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英語教育規模不斷擴大,教育教學取得了顯著的成就。然而,目前我國英語教育的現狀尚不能適應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要,與時展的要求還存在差距。此次英語課程改革的重點就是要改變英語課程過分重視語法和詞匯知識的講解與傳授、忽視對學生實際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的傾向,強調課程從學生的學習興趣、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倡導體驗、實踐、參與、合作與交流的學習方式和“任務型”的教學途徑,發展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使語言學習的過程成為學生主動思維和大膽實踐、增強跨文化意識、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和自主學習能力的過程。
一、英語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
1.面向全體學生,注重素質教育英語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注重素質教育。課程標準特別強調要關注每個學生的情感,激發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幫助他們建立學習的成就感和自信感,使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發展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提高人文素養,增強實踐能力,培養創新精神。
2.整體設計目標,體現靈活開放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目標是以學生語言技能、語音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的發展為基礎,培養學生英語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全日制義務教育普通高級中學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將課程目標設定為九個級別并以學生“能夠做某事”來具體描述各級別的要求,這種設計旨在體現基礎教育階段學生能力發展循序漸進的過程和課程要求的有機銜接,體現國家英語課程標準的整體性、靈活性和開放性。
3.突出學生主體,尊重學生個體尊重學生個體,突出學生主體,促進學生的發展是英語課程的出發點和歸宿。英語課程在目標設定、教學過程、課程評價和教學資源的開發等方面都突出了以學生為主體,促進每個學生個體全面發展的思想。課程實施應成為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構建知識、提高技能、磨礪意志、活躍思維、展現個性、發展心智和拓展視野的過程。
4.采用活動途徑,倡導體驗參與本課程倡導“任務型”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感知、體驗、實踐、參與和合作方式,實現任務目標,感受成功。在學習過程中教師要不斷進行情感和策略調整,以使學生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促進語言實際運用能力的提高。
5.建立能激發學生興趣和促進自主學習能力發展的評價體系。該評價體系由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構成。在教學過程中應以形成性評價為主,注重培養和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信心。終結性評價應著重檢測學生綜合語言技能和語言運用能力。評價要有利于促進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和健康人格的發展,促進教師不斷提高教育教學水平,促進英語課程的不斷發展與完善。
6.開發課程資源,拓展學用渠道要力求合理利用和積極開發課程資源,給學生提供貼近學生實際、貼近生活、貼近時代的內容健康而豐富的課程資源;要積極利用音像、電視、書刊雜志、網絡信息等豐富的教學資源,拓展學習和運用英語的渠道;積極鼓勵和支持學生主動參與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二、英語課程標準與現行教學大綱為充分發揮英語課程的育人功能,使英語教學更好地適應提高國民素質的需要,課程標準在繼承原來教學大綱的合理內核的基礎上,進一步優化了英語課程的結構
為幫助廣大教師正確認識課程標準和現行英語教學大綱的關系與異同,現就新的課程標準(實驗稿)和現行英語教學大綱(試用修訂本)作如下比較。
1.課程標準的總體架構更加完整、科學新的課程目標主體內容共有四個部分,并附錄了七項具體內容。在第一部分“前言”中,課程標準全面論述了中小學課程的性質、課程的基本理念和課程的設計思路。在課程的設計思路中,課程標準采用國際通用的分級方式,將英語課程目標按著能力水平設為九個級別,旨在體現英語課程的連續性、整體性、靈活性和開放性。在第二部分“課程目標”中,以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為總體目標,以培養學生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等素質為具體目標。課程標準的第三部分規定了中小學英語課程的內容標準,分別從學生的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等五個方面分級別提出了具體的要求。第四部分是關于課程實施的建議,它對教學、評價、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以及教材的編寫和使用提出了一系列指導性意見,體現了課程標準結構的完整性。課程標準的附錄部分列出了學生應掌握的語音項目表、語法項目表、功能意念項目表、話題項目表、技能教學參考表以及課堂教學用語和詞匯表。與課程標準相比,現行英語教學大綱雖然也有教學目的、教學目標與要求、教學內容、教學建議、教學評價和內容附錄等,但大綱對中小學英語課程的性質、理念、設計思路沒有明確的定位;教學目標與要求部分只有籠統的二級標準(一級為較低標準,二級為較高標準),缺乏具體明確的教學目標,缺乏層次性要求和必要的課程彈性要求。大綱對教學內容的規定只有短短的幾句話,缺乏具體內容目標和可操作的行為描述,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等英語語言學習的重要方面均沒有涉及,更沒有具體的內容要求。大綱在教學建議中只是提出了幾個教育方面的觀念,沒有可操作層面上的方法建議,更沒有教學案例可供教材編寫者和教師參考。大綱對教材的編寫和使用也沒提出任何建議。大綱的大而化之、籠而統之的語言描述使教材編寫者和一線教師在使用大綱時感到難以把握,人們往往覺得大綱真正有作用的僅是一個詞匯表。
2.課程標準對英語課程性質的定位更全面、準確課程標準對中小學英語課程性質是這樣描述的:“英語課程的學習,既是學生通過學習和實踐活動,逐步掌握英語知識和技能,提高語言實際運用能力的過程,又是他們磨礪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視野、豐富生活經歷、開發思維能力、發展個性和提高人文素質的過程。”英語課程的價值不僅僅是體現在學習文化科學知識,獲取世界各方面信息和國際交往的重要工具上,更重要的是體現在人的個性和素質的發展上;英語課程的價值也不僅僅是體現為學習的需要,更重要的是體現為現代人自身成長和發展的需要。英語課程也不再滿足于讓學生掌握一門語言技能,而且還要通過語言技能的學習過程來磨礪學習者的意志,陶冶其情操,拓寬其視野,豐富其生活的經歷,開發其思維的能力,發展其個性和提高學習者的人文素質。課程標準對英語課程價值的描述比大綱中的英語“工具論”更全面、更深刻、更準確。它對英語學科價值的準確定位必將給廣大中小學英語教育工作者以全新的視野。
3.課程標準的教學目標更明確、具體課程標準提出的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目標與大綱的目標是繼承與發展的關系。兩者之間的承續關系是十分清楚的,但也有明顯的不同。不同之點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關注的重點不同。大綱關注的重點是英語的知識與技能,追求的是學會使用英語這個結果,而課程標準更加關注學生學習英語的過程,強調學習過程中的愉悅體驗;大綱關注對語言知識和技能的培養與訓練,而課程標準更強調語言習得和學生的自主發展。二是課程標準將學生情感的培養放在教學目標的重要地位,把“興趣”、“自信心”、“學習習慣”、“學習策略”、“自學能力”、“合作精神”等個體情感范疇的東西放到了中小學英語課程目標的最為突出的地位。學生傾情參與不再是英語教學過程中的一種佐料,而是教師有意識地加以培養的教學目標。三是課程標準的敘述方式更有利于轉變傳統的授受式的教學方式,它要求在教學中激發、培養和幫助學生,而不是對學生進行教導和灌輸。
4.課程標準規定的課程目標更符合學生全面素質發展的需要課程標準設計的課程目標以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為總目標,以學生的語言知識、語音技能、學習策略、情感態度、文化意識為二級目標,并分九個級別對課程目標進行總體描述。各個級別的描述均以學生能做什么為敘述方式,層次分明又相互銜接,要求全面而又具體,有比較強的可操作性,可直接作為教材編寫、教師教學和測試評估的依據。而教學大綱中的教學目標只分為兩級,一級目標為高中畢業的較低要求,二級目標為較高要求。一級目標和二級目標的教學內容要求是相同的,而只是對語言運用能力的要求不同。大綱中的教學目標與要求的文字表述比較模糊籠統,大多是原則性的話語,操作性不夠強。
5.課程標準規定的語言知識目標有大幅度的提高課程標準對各個級別的英語知識目標按語音、詞匯、語法、功能、話題等五個方面作了詳細的規定。課程標準將小學階段的英語教學納入了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總體目標,其中的知識目標實際上是將大綱中規定的很大一部分初中英語的教學內容放到了小學階段。課程標準僅就詞匯量一項來說就比大綱的要求提高了好幾個層次。九年義務教育英語教學大綱規定初中畢業需學會使用的詞匯是830個,習慣用語和固定搭配詞語230個左右,而新的課程標準規定學會使用1500~1600個單詞和200~300個習慣用語或固定搭配,詞匯量增加了近一倍。高中階段,大綱規定要學會的詞匯量是1940個,詞組450個,而課程標準要求高中畢業(八級水平)學會使用3000個單詞和400~500個習慣用語或固定搭配,增加的詞匯有1060個。課程標準對英語語音的要求除了要學生在實際交際中做到語音、語調自然、得體、流暢外,還增加了根據重音和語調的變化了解和表達隱含的意圖與態度以及根據語音辨別和書寫不太熟悉的單詞或簡單句。課程標準中對功能、話題的系統的目標要求是大綱中所沒有的。課程標準對學生學習英語的情感態度、學習策略、文化意識分二、五、八級做出了明確規定,體現了素質教育所蘊涵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方法對英語課程的要求,給教材編寫者、一線教師和考試評估人員提供了準確明了的依據。
6.課程標準的實施建議更具可操作性
(1)教學建議立足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課程標準在其教學建議中改變了以往英語課程目標的知識技能取向。它不再將英語知識技能視為普遍的、僵化的、外在于人的、供人掌握的東西。它合理地承認英語知識與技能形成過程的不確定性,認識到英語知識與技能的本質在于人們能夠通過它而進行批判性、應用性、創造性思維,并由此構建出新的意義。基于這樣的新的知識技能觀,課程標準超越了以往的知識技能取向,使英語知識技能的獲取過程同時成為學生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判斷的過程。它真正將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即對知識技能的反思與應用)、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即通過知識技能而構建出個性意義)三者統一起來了。
(2)評價建議追求主體多元化和形式多樣化課程標準認為,評價是英語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的評價體系是實現課程目標的重要保障。各個級別的評價應依據課程標準的目標和要求,實施對教學全過程和教學結果的有效監控。英語課程評價體系應體現出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和評價形式的多樣化,采取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既關注結果,又關注過程,使對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的評價達到和諧統一。
(3)課程標準對教師對教學資源的選擇權留出了較大的空間教師對教學資源尤其是教材的選擇、取舍或調整具有適當的權利是使教學內容更具針對性、充分發揮教師教學的獨創性從而形成教學特色的重要保證。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教師要善于結合實際教學的需要,靈活地和有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師對教材的內容可以進行適當的補充和刪減,使之更加符合學生的需要和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教學需要,對教材中不太適合自己學生的內容和活動進行替換,對教材中的某些內容和活動步驟可以進行必要的擴展,對教材的順序也可以根據實際教學情況進行調整。對教材中提供的教學方法,教師也要根據學生學習水平的差異及具體教學情況靈活運用和適當調整。總之,教材對教師來說不再是金料玉律,不能照本宣科地使用教材。超級秘書網
三、通過“任務型”教學途徑,培養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課程標準是由課程設計、課程實施和課程評價三個部分構成的有機整體
三個部分的關系不是分割開來分段實施,而是自始至終都在互相影響,相互依存,交叉進行。課程實施是課程發展中的重要環節,沒有實施,課程標準就毫無存在的價值。教學是課程實施的基本途徑和核心環節。課程標準以學生“能做某事”的描述方式設定各級目標要求,并建議和倡導“任務型”的教學途徑。教師應根據課程的總體目標并結合教學內容,創造性地設計貼近學生實際的“任務型”教學活動,并吸引和組織他們積極參與。學生通過思考、調查、討論、交流和合作方式學習和使用英語,完成學習任務。為此,教師要對“任務型”教學途徑進行認真的學習和研究。
1.“任務型”教學:“任務型(task-based)”教學是一種以“學習為中心(learning-centered)”的教學法,形成于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現已為世界許多國家廣為采用。“任務型”教學強調以各種各樣的學習任務為基礎,學生在完成任務中必須有思考過程(thinkingprocess),也就是說,學生首先要考慮如何完成學習任務,而不是如何學會某種語言形式。“任務型”教學所謀求的教學效果不單單是使學生在各種各樣的任務活動中機械地學習語言,獲得語言技能,而是讓學生通過感知、體驗、實踐、參與和合作方式,完善其內在的語言學習機制,實現任務目標,并在學習過程中調整情感和策略,以促進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形成。
t;2.任務類型:上海外國語大學陳堅林教授歸納為三種類型,即信息差型的任務活動(information-gaptask)、推理差型的任務活動(reasoning-gaptask)和見解差型的任務活動(opinion-gaptask)。三種類型的任務活動的內涵分別是:(1)信息差任務活動:要求學生通過目的語(要求掌握的語言)進行信息交流和傳遞。(2)推理差任務活動:要求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和已知的信息進行推理、概括或演繹獲取所需要的信息。(3)見解差任務活動:要求學生根據某種特定的情境或話題辨別和表達個人的情感(愛好、感受或態度等)。
3.“任務型”教學的程序:一般分為三個階段,即pre-task(前期活動)、task(中期活動)和post-task(后期活動)。pre-task階段又分description(解說任務)和preparation(準備活動)兩步,這在中小學的英語教學中是十分必要的。description是指教師向學生講解任務情境,展示任務。preparation是指教師指導學生或學生自己(獨立或以小組形式)進行有關準備。這一步教學要求教師給學生以指導,如給出例子或做一些示范,目的是幫助學生排除完成任務的障礙。task階段即完成任務階段,一般是由學生個人完成。post-task是學生根據要求通過各種語言活動(說、寫、讀、做、扮演角色等)展示所完成的任務。
4.“任務型”教學案例:案例1活動目的:學習和運用有關介紹自己的英語單詞,利用表格介紹自己。適合級別:3級教學過程:1.教師事先準備小卡片(表格)、大卡片(表格)。活動時每人一個小卡片、每小組一個大卡片。2.把單詞school、Korean、Chinese、reading、singing、dancing、football、music、watchingTV、number(one~twenty)分別寫在一個小卡片上,做成若干套。做活動時每小組一套。3.借助表格向學生呈現上述單詞。要求學生做到:(1)根據表格要求填寫自己的情況;(2)根據填寫內容能說出自己的情況。4.將學生分為幾個小組(小組成員必須圍成一圈)。每個人發一個小卡片(表格),每個組發一套單詞卡片。要求學生借助單詞卡片填寫表格,并在小組里介紹自己的情況。
5.各小組在組內把介紹情況的部分內容統計出來,填寫在大卡片上。6.在黑板上設計一個大的情況統計表。通過問答形式匯總各小組學生情況。評述:在這個活動中,教師是參與者、幫助者,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任務是開放的。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介紹和統計,在較為真實的語境中鍛煉口頭、書面交流能力。案例2活動目的:學習和運用有關學校場所的英語單詞,利用平面圖介紹自己學校的各種場所。適合級別:1~2級教學過程:1.教師事先根據本學校各個場所的位置畫一幅平面圖(簡圖),但不標出場所的名稱。把平面圖復印若干份(活動時每小組一份)。2.把單詞school、playground、classroom、office、artroom、musicroom、multimediaroom、library、languagelab做成2cm×3cm的小卡片(若干套)。活動時每小組發一套。3.借助圖片向學生呈現上述單詞。要求學生做到:(1)看見圖片能說出單詞;(2)給出單詞也能說出場所名稱,只要求學生能認讀,不要求拼寫。4.將學生分為4~5人一組(小組成員必須圍成一圈)。每組發一張學校平面圖和一套單詞小卡片。要求學生根據學校場所的實際位置把單詞卡貼在平面圖上。5.讓相鄰的兩個小組對比他們貼好的平面圖。如有不同之處,學生自己討論為什么出現不同之處,并進行適當的修正。
6.把全班學生分成三個大組(隊),并在黑板上貼三幅平面圖。給每個大組再發一套單詞卡片,每個大組派兩個人到前面,把卡片貼到平面圖上。首先完成且貼得正確的大組獲勝。
7.小組內學生輪流根據貼好的平面圖向其他學生介紹自己學校的場所(如:Thisistheplayground.)。鼓勵學生使用所學的其它詞語進行創造性表達,如Itissmall,butIlikeit.
1、語法錯誤明顯,教材校正不嚴肅。新版英語教科書存在明顯的語法知識性錯誤的拼寫。譬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英語教科書第二冊(上)第53頁,Part2Askandanswer中的第六句話“HanMeiknowslittleabouttheweatherinSydney,doesn’tshe?”這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薄冰的《高等英語語法》中對主句含有否定詞的反意疑問句的注釋是:“當陳述句部分中出現一些含有否定意義的詞,像few,little,hardly,never等動詞時,附加疑問句部分用肯定形式”。因此,我們在教學中不得不把書上的句子改為“HanMeiknowslittleabouttheweatherinSydney,doesshe?”再如,2001年12月第一次印刷,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英語教科書第一冊(下)第91頁,第79課的Workbook上的第三段“飛盤”拼成了frisbee,而筆者歷來教授學生的書寫是frisby。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英語教科書第二冊(上)第36課上的不規范用語就更是不勝枚舉,像inmorning,Susannotagree,inmeetingallday等,倘若是運用在口語中還是可以理解的,但用在書面表達上,的確需要教師費番口舌。
2、教材容量擴大,要求提高,超過了學生的接受能力。新版教材增加了語言輸入量,對學生的能力要求提高,具體體現在詞匯量、練習與教學活動量、閱讀量等的增加。依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英語教科書第一冊(下)為例,原教材的詞匯量為211個,其中四會詞177個,認讀詞34個,新教材總詞匯量為330個(比原教材凈增119個),其中四會詞為234個(比原教材凈增57個),編入常用短語61條;課文部分每單元由原來的4頁增至5頁,每單元最后一課的教學活動由原來的3個增至5??6個,而且對話長度都有所增加;練習部分每單元由原來的4頁增至6頁,每單元最后一課的練習量由原來的3??4個增至7??8個。如此繁重的教學內容,短短40分鐘的課堂,如何能連聽帶說地操練多遍?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英語教科書第二冊(上)第36課,我就分成兩課來上。但是為了趕進度,又不得不快馬加鞭地向前學,所以夾生飯、兩極分化現象就不足為怪了!
3、知識點分散,缺乏系統性。新大綱強調學習語言知識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運用語言進行交際活動,淡化了學生對語法等知識點的掌握。但從第一冊開始,新教材就融入更多的語法點、知識點,練習題中也多次出現陌生的語法項目。譬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英語教科書第一冊(下)第111課,出現了動名詞walking;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英語教科書第一冊(下)第120課,出現了現在分詞looking,到底是先講什么好,怎樣講好,沒有確切的要求和方法。再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英語教科書第二冊(上)第28課,出現了過去分詞called,而動詞的過去時要到本冊的第8單元才正式學習,而且也僅僅是動詞的過去式罷了。還有,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英語教科書第二冊(下)第73課,出現了過去完成時態的句式havebeento(去過……),而過去完成時要到初三才學習。
4、新教材課本內容分配不均。新教材的知識容量大是相比較而言的,各個知識點在課本中的分配很不均衡,有的課文幾乎空洞無物,而有的課文如果要按教學目標教學則需用上二至三節的課時。譬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英語教科書第二冊(上),第25課幾乎就是簡單的現在進行時句型地簡易操練,幾分鐘就完成了的內容劃為一整節新授課來上;類似的還有這冊書的第45課,此課就是接觸簡單的天氣變化內容的預報,很短時間就可以引導學生掌握,也把學習內容劃為一整節新授課來上;然而學習本書的第46課,把溫度變化的情景掌握好,把第一段文字分角色操練熟悉,一節課就顯得講解不足、倉促有余,蜻蜓點水一般,沒有照顧好全體學生,沒有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學效果自然堪憂!學生基礎知識掌握不牢,越學越費勁,越學越沒信心,最終導致放棄學習。2000-2001學年度第一學期期末統考,我所任教班級的優秀率是36%,及格率是92%。2000-2001學年度第二學期期末統考,我所任教班級的優秀率是31%,及格率是86%。2000-2001學年度第一學期期末統考,我所任教班級的優秀率是26%,及格率是75%。
5、Workbook內容與學科檢測的題目標準脫節,答案背離學生學習的大綱及內容。素日檢測考試以閱讀、選擇、完形填空等題目類型為主,而課本的Workbook卻很少有類似的考查題。此外,Workbook上的有些題目答案背離學生學習的大綱及內容,顯得與新教材改革出新的目的有點相悖。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英語教科書第二冊(下)第69頁,第63課的Workbook第三大題第4小題“我可以過幾天還你這本歷史書嗎”,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和延邊教育出版社聯合出版的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英語教案第二冊(下)第169頁確定的答案為“MayIreturnthehistorybooktoyouafewdayslater”,筆者認為不妥,因為return這個單詞學生還沒有學習,所以筆者認為翻譯成“MayIgivethehistorybookbacktoyouafewdayslater”最恰當。
6、課文例文與交際話題側重于城市學生生活,與農村學生的活動空間和生活經驗距離很大。譬如:發送電子郵件,磁卡電話的運用、交游、飲食等話題,對經濟不發達地區的教師來講就知之甚少,對學生來講更是海市蜃樓。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英語教科書第二冊(下)第71課,第一段(Practise)的要求是把課文所給的5幅圖畫表達的食物帶入對話中操練句型,然而那些食品如果不是借助資料來對照,冷不丁地拿出來就連老師也困惑不解,因為這些東西就連老師也沒見過,更談不上吃過,又如何來辨別那是乳酪(cheese)還是漢堡包(hamburger)呢?
7、教材矯枉過正,把過去的諸多優秀篇目刪掉了,實為美中不足!時代在變遷,人文在改變,把教材推到時代的舞臺,使之接近受教育者的認知特點,這是社會進步的必然選擇,然而歷史畢竟存在著某些永恒的東西,那就是人類幾千年來遺留下來的精神寶藏和文化遺產。譬如,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九年義務教育初級中學英語課本(八十年代本),編撰的《蝙蝠為何夜間出來》,《猴子和鱷魚的故事》,《小高斯的故事》、《移動的“黑板”》、《難忘的一課》等文章,不僅具有豐富的語言知識,而且具有深刻的思想教育意義,都是非常優秀的篇章。筆者認為,哪怕在新教材的Workbook后再加上個閱讀理解的欄目呢,將這些優秀的內容呈現給學生,對學生的思想培養和知識完善不無補益!
2、對使用新教材的建議:針對于新教材的優、劣特點,筆者認為在組織英語課程改革教材教學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1、學習新教材的詞匯。在學習單詞時,應把握好三個尺度:
①集中學習單元單詞,分散學習目標,逐課消化掌握詞匯。集中學習單詞是“張思中英語教學法”的理論精髓,而且新教材的單元單詞都集中在一塊,所以我認為在學習新教材時先集中學習單元詞匯,這是關鍵的一步。在集中識詞時,可采用每生一詞試讀詞匯法引入新詞學習目標(完全可行,我們從小學就開設了外語課,音標關應該說問題不大),然后教師糾正并規范讀音。這樣不但能照顧到每一個學生,讓每一個孩子都體會到成功和師愛,又傳授了學習方法,“授之以漁”促進了學生自我學習技能的發展。按照《教育心理學》“首因效應”原理,應該說在領讀單詞以后,教師立刻讓學生當堂課就掌握詞匯是一種方法,但我不提倡這種做法,特別在使用單元詞匯量過大的新教材組織教學時。我認為“首因效應”是重要的,因此教師在教授單詞時,可以采用實物教學法(Userealobjects)、卡片展示法(Usepicturesorcards)、教學課件授受法(CAI)等多種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好教育教學的首因效應。但我更欣賞“張思中英語教學法”中“反復呈現”這條教學原則,而且“螺旋式前進,旋轉式上升”的觀念一直是人教社這幾年編寫新版教材的指導思想,就搭上《教育心理學》在談到記憶方法和原則時也一再強調反復記憶的必要性,更何況《初中英語教材培訓材料》第27頁也明確指出“單詞應分別呈現,不宜集中學習,一步到位”。所以,我認為在集中識詞(所有同學只需會讀詞匯,僅有少數同學能夠拼讀部分詞匯)的基礎上,分課消化掌握詞匯,小步化教學目標,即教師在上每一節新授課之前,先運用多種技巧讓學生強化當堂課需要掌握的單詞,如此類推,在單元知識學完后再進行一遍詞匯集中鞏固,這樣以來,除了幾個別的學生外,99%的學生能完成詞匯學習目標(Learningaims)。
②掌握(Productive)黑體詞匯,理解(receptive)常規白體詞匯,了解Workbook練習題中出現的詞匯。“深挖洞,廣集糧”,擴充詞匯,是提高英語表達能力的前提。新教材詞匯量大,全部掌握課本詞匯學生倍感困難,只學黑體詞匯顯然不利于學生能力的發展,所以許多教師抱怨新教材的詞匯學習無處擇手,不知掌握多少是好。我個人認為這是沒有悉心領會教學大綱要求和為學生全面成長負責的消極表現。《初中英語教材培訓材料》第27頁要求“有目的的擴充學生詞匯量,幫助學生形成自己的小詞典。培養學生獨立查字典、獨立猜詞的能力。”因此我在教授新教材時,制定的詞匯學習目標是“掌握黑體詞匯,理解常規白體詞匯,了解Workbook練習題中出現的詞匯”,用“四會”分詞法來區分目標就是,課本單詞表上的黑體詞匯需達到四會(聽、說、讀、寫)目標,課本單詞表上的白體詞匯需達到三會(聽、說、讀)目標,Workbook上的生詞匯達到二會(讀、說)目標。實踐證明這種新教材的詞匯教學法是行之有效的。由于新教材的知識環節編排具有“前瞻性、超前引入性和重復性”,所以我在初一教授的學生到初二以后對新版教材的詞匯都記憶猶新,即使是在Workbook中呈現的詞匯,在以后的新章節中再遇到這些詞匯時,學生也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
③進行“詞句文”教學。即把詞匯放到放到具體的句子中學習,把句子放到形象的短文中學習。現代英語教學法研究表明,在英語學習中創造學習情景,把詞匯放到放到具體的句子中學習,把句子放到形象的短文中學習是促進學習者快速掌握語言的便捷途徑。譬如,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英語教科書第二冊(下)第70課,出現了一個短語stop…from,這個短語是“阻止……做……”的意思,我們可以引導學生這樣造句,“我們必須阻止她看電視(WemuststopherfromwatchingTV)”,這就把詞放到句子中去了,而且話題切近學生的生活。為了進一步明確我們的表達主題,我們可以在后面緊跟上一句“對她的眼睛有害(It’sbadforhereyes)”。如此句、景、情俱在,學生能學不會?
2、學習新教材的課文。學習新版英語教材,因為新版教材系統性高,所以應提倡整體法,先從課文的整體內容上著手,了解課文的主旨和文法,然后逐一學習語法與知識點。筆者認為在具體學習課文中應注意以下二個方面的內容:
①遵循短文閱讀學習原則,運用問題教學法組織課文教學。問題教學法是快速學習短文的先進方法,它的主旨就是用幾個概括課文大意或者關聯教學知識點的問題來喚起學生的認知注意,在教師誘導下快速閱讀短文以求尋找答案。該教學方法的步驟分為Pre-reading、While-reading和Post-reading三部分。在Pre-reading中主要任務是運用問題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認知注意和求知欲望(Talkingaboutthetopicofthepassageforbuildingupinterest/makepredictions)。第二步,在While-reading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速讀(Fastreading)或現時閱讀(Timedreading),通過小組討論(Discussanswersingroups),師生雙方要實現答案核對(Checkanswerswithstudentsofdifferentlevels),澄清知識疑團或懸念。在Post-reading部分,教師要把短文中涉及的語言點(LanguagePoints)或者語法(Grammar)明確出來,督促學生認知(Docommunicativeactivities)。
②調整使用新教材:既然新教材存在個別不足之處,那我們在教學中就要敢于大刀闊斧地調整教材。具體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第一,調整新教材的課文編排順序。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英語教科書第二冊(上)Lesson9課,我覺得如果按照新教材的編排順序,先講對話再講形容詞的比較級的變化規則會對學生的接受知識造成感覺障礙,因為對話中出現了幾個形容詞的級別變化,如果停下來講語法勢必耽誤了操練對話,如果不講形容詞的級別變化,學生又如何理解對話內容呢?于是,我把這兩段調了個個,先講形容詞的比較級的變化,再講第一段對話,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第二,刪節新教材中部分不合適的教學內容。像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英語教科書第二冊(下)Lesson1課,單純講述第二段對話,不但籠統而且消耗時間(awasteoftime),就不如把句型“So+謂語+主語”與“So+主語+謂語”融入第一段看圖說話中進行講解,第二段對話便可一言帶過。③自由組織新教材的教學內容。譬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英語教科書第二冊(上)Lesson54課,我把課文第一部分進行自由組合,變成小對話代替課本教學,因為課本僅僅提供了選項式的提綱,然后利用第一段內容進行練習鞏固,促進知識記憶,而課文第二部分則把它當作家庭作業。這樣組合,課堂教學顯得條條有理。④主動訂正語法錯誤。根據正規語法教學書,對課本錯誤大膽質疑并改正。譬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英語教科書第二冊(上)第43課,“HanMeiknowslittleabouttheweatherinSydney,doesn’tshe?”這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不符和變反意疑問句“前否后肯,前肯后否”的規則,教師在教學中要進行改正。
3、突出操作練習,簡化語法教學,精講多練。現行課程標準指出,英語教學要淡化語法教學,注重學生綜合運用語言能力的培養和良好學習習慣、學習策略的養成。反復操練是掌握與實現這一學習目標的方法和途徑。具體體現在:①加強基礎認知和基礎技能地教育培養把握好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地教育培養,進一步加強聽寫方面的教學,夯實根基。②注重學生學習策略指導,指導好學生的學習方法和閱讀、聽說技巧。③充分利用電教資源,體現學生的主題地位,開放式教學,把學生的興趣和語感放在突出的位置上。④突出語言的實踐性和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加大信息交流和自由會話的力度,促使學生從語境中感知信息,從語境中學會技能,從語境中升華語言交際功能。
4、利用新教材,搞好德育教育。新教材德育點豐富,寓德育思想、人文思想、社會動態、生態環境保護等內容于英語課堂教學之中,通過與學習教材的靈活結合,潛移默化地來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和綜合實踐能力,培養學生關心社會、關心集體、關心自然、關心生活的優良習慣和道德修養,是英語教師不可推卸的責任。
參考書目:
①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全日制義務教育普通高級中學《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2001年7月。
②高密市教科院整理,《初中英語教材培訓材料》(內部版),2001年9月。
(遼寧科技大學,遼寧鞍山114051)
摘要:目前,我國大學英語課程體系改革主要有兩大方向:繼續深化以“打基礎”為特征的通用英語和轉向注重工具性、應用性的專門用途英語。本文從大學英語教學現狀入手,分析了大學英語課程改革的必要性、方向定位及其面臨的諸多挑戰,進而提出了ESP教學改革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關鍵詞 :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專門用途英語;專業需求
DOI:10.16083/j.cnki.22-1296/g4.2015.04.030
中圖分類號:G64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1580(2015)04—0064—02
本論文為遼寧科技大學冶金工程專業英語教學改革項目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DC2014028。
收稿日期:2014—10—28
作者簡介:石峰(1977— ),男,遼寧遼陽人。遼寧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英語教學和語料庫語言學。
許海生(1993— ),男,遼寧凌源人。遼寧科技大學材料與冶金學院本科生,研究方向:冶金。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教育國際化的發展以及英語作為世界通用語的地位不斷提升,我國英語教學改革面臨著深刻的挑戰和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將結合社會和學生需求等方面的現狀探討我國大學英語課程改革的方向定位及其可行性,以期為我國的高等教學改革盡綿薄之力。
一、大學英語課程改革勢在必行
隨著國際形勢及國內改革開放以來所發生的質性變革,我國大學英語課程的性質、目的等均已今非昔比。盡管國家高教司制定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針對不同層次的院校學生提出了“一般要求”、“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的分層次標準,但究其本質還只是一個單純以基礎英語為核心的綱領性文件。目前的大學英語課程設置已不能適應新時代社會經濟的發展,無法滿足學生和用人單位的需求。因此,有些學者認為,必須對我國大學英語的教學內容和目的進行根本改革,基礎英語教學應向專門用途英語轉移,大學生應以學科知識為依托來繼續提高英語水平,尤其是發展專業學習所需要的學術英語能力。[1]但有些學者持質疑態度,認為通識英語更適合我國大學英語改革現狀。總之,對于大學英語課程改革之方向問題始終存在不同的聲音,但改革之必要性是早已達成共識的,本文將結合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的實際狀況進行客觀、綜合的分析。
二、基于實際需求的大學英語課程改革
(一)大學英語課程改革的方向定位
眾所周知,關于大學英語課程的定位問題早就存在著教學理念上的分歧,即“基礎論”和“專業論”。早在20世紀70年代末,我國就有部分學者提出以外語為工具,學習世界上的科學文化知識,而外語教學的任務就是為各行各業培養既精通外語又懂專業的復合型人才,實質上,是將外語看成為科技服務的工具。[2][3]目前,蔡基剛等學者極力主張將大學英語課程定位全面轉向ESP方向,以滿足國家對外語人才的戰略要求。同時,“基礎論”思想在我國大學英語界也是長盛不衰,很多學者認為只要打好語言基礎就可以很容易入手任何專業性篇章,甚至在不少人看來通用英語和專門用途英語并無本質差別。此外,專門用途英語閱讀材料通常術語較多,缺乏情節,可思性和趣味性都很低,因此,并不是提高英語的有效途徑。
筆者認為,無論是“基礎論”還是“專業論”都應以實際需求,特別是社會和學生的實際需求為導向,進行不同層次、不同方式的課程體系改革。具體而言,重點院校與普通院校之間、工科院校與綜合性院校之間乃至不同專業院系之間都應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不應搞一刀切,同時也不能過于因循守舊,無視社會和學生的專業需求。那么,如何處理通用英語和專門用途英語之間的關系呢?下面將結合相關理論進行討論與分析。
(二)通用英語與專門用途英語
既然是改革的兩個不同方向,那么有必要弄清楚何為“通用英語”,何為“專門用途英語”,以及二者的區別和聯系。從學術術語的定義來看,通用英語即目前大部分院校為大學英語設置的普通英語課程體系,長期以來,它以打好英語基礎、訓練基本英語技能為主要目標,不能體現具體的專業性和服務性。那么究竟什么是專門用途英語呢?Strevens為其歸納了四個區別性特征:教學目標必須能夠滿足學習者的特定需求;教學內容必須與某一個專業、職業及其實踐活動密切相關;教學的重點落實在與特定的專業或職業相關的詞匯、語法和語篇運用上;必須具有與通用英語(EGP)相對照的特征。有學者根據使用英語目標的不同又進一步將專門用途英語分為學術英語(EAP)和職業英語(EOP/EVP)。Jordan又將學術英語細分為通用學術英語(EGAP)和專門學術用途英語(ESAP)兩類,兩者的側重點有所不同:通用學術英語主要針對各個學科英語中存在的共性的東西,目標是培養學生在學習中運用學術英語口語及書面語進行交流的能力(如利用英語聽講座、記筆記、撰寫論文、查閱文獻及參加國際學術會議等學術性活動);專門學術用途英語則更側重特定學科(如冶金、法律、計算機等)的語篇體裁及工作職場所需要的英語交流能力。由此看來,學術英語并不等同于專業英語,更不同于側重打語言基礎的通用英語。根據Hyland的觀點,學術英語中的通用學術英語和目前我國大學英語中的綜合英語相近,目的都是培養語言能力,甚至在學習起始時間及語言難度上并沒有前后階段。二者的主要不同在于后者缺乏應用目的,具有為學語言而學語言的通用英語性質,而學術英語屬于專門用途英語,培養為專業學習和研究服務的語言交際能力。[4]
(三)改革實施所面臨的挑戰
在大學英語課程改革逐步向專業化方向邁進的過程中,一定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來自不同方面的挑戰。首先就是教學觀念和理念的轉變問題。在國內,相當數量的高校,尤其是理工類院校,其領導層并未意識到大學英語專業化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意義,只是片面地削減大學基礎英語學時,以便增加學生在專業課方面所用的學時。從一線教師的知識結構來看,大部分英語教師都是英語專業畢業的單一型人才,對其他領域的專業知識幾乎無任何深入涉獵。因此,大學英語的專業化必然會使大批高校英語教師面臨再培訓的挑戰。真正權威、標準、實用的專業英語教材的匱乏也是大學英語專業化改革必須解決的問題之一,因為我國目前出版的所謂“專業英語教材”并不是真正的ESP教材,無法滿足大學英語專業化的需求。[5]因此,大學英語課程改革需要多個層面的協調發展,既涉及到管理層和一線教師在教學理念方面的轉變,又離不開高質量配套教材等硬件方面的開發創新。
大學英語課程改革勢在必行,其中大學英語專業化改革之路有其發展的合理空間。歸根結底,改革的最終方向應以切實滿足國家、社會、學生對于大學英語課程體系的實際需求為根本目標。在具體實施當中,不同層級的院校之間以及不同專業之間必然會有所區別——有些專業適合繼續深化通用英語教學,有些專業則更適合注重工具性、應用性的專門用途英語教學。因此,在確保應有的通用英語課程基礎上,專門用途英語的課程體系改革是符合社會和學生實際需求和未來發展趨勢的。
[
參考文獻]
[1]蔡基剛.學術英語還是專業英語——我國大學ESP教學重新定位思考[J].外語教學,2010(6).
[2]許國璋.論外語教學的方針與任務[J].外語教學與研究,1978(2).
[3]楊惠中.科技英語的教學與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1978(2).
一、加強教育理論學習,提高教師理論素養
1、本學期要重點學習《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英語課程標準》和《英語課程標準解讀》等有關課程改革的材料。學習課程改革專著《課程改革與課程評價》,明確英語課程在基礎教育階段的四個基本任務,特別是要認真學習和理解課程標準中的"六個基本理念",并用這些理念來指導平時的課堂教學,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2、加快信息技術學習進程。組織本教研組全體外語教師學好電腦技術和網絡技術,能熟練運用基本信息技術,從而推動學科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整合,組織有關教師運用現代教學理論設計多媒體教學輔助課件,組織多媒體教學觀摩活動等。
3、組織本教研組教師撰寫論文。全體英語老師要通過理論學習,不斷反思、探索,并聯系實際積極撰寫外語教育教學論文。
二、狠抓教學常規落實,深化教育教學改革。
1、進一步抓好"教學常規"的學習和實施工作,組織本教研組年輕教師學習常規,學習校內外先進典型,加強檢查督促,使學習常規,實施常規成為全體教師的自覺行動。
2、加強集體備課。集體備課是發揮群體優勢,提高備課質量的重要途徑,也是落實教學常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必要措施。為此,我校教研組要積極組織集體備課,做到有計劃、有目標、有實效。
3、抓好小學與初中的銜接教學。本學期初一學生在小學階段學了小學英語教材,基本上達到了小學英語教學的要求,但也出現了一定的分化現象,初一教師要及早摸清情況,根據我校的實際,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抓好中小學銜接教學。
4、抓好教研組建設。教研組要在落實常規方面發揮重要作用,要做好常規落實的檢查、督促工作;要定期組織教學研究活動,圍繞相應的研究專題,組織相應的公開課、研究課、示范課,通過研討、觀摩、評議等形式,使本教研組全體英語教師共同提高,人人受益。
三、加強初三畢業班工作的研究,提高畢業班教學效率。
組織初三英語教師認真學習《大綱》和《中考說明》,扎扎實實教好第一遍,要在基礎知識到位的同時,抓好聽、說、讀、寫綜合能力的培養,特別要重視學生閱讀能力的訓練。
四、其他工作
1、精心組織,認真輔導,組織初三學生參加全國中學生英語能力競賽。
【關鍵詞】新課標;小學英語;口語教學;策略
教育部實行基礎教育改革的核心內容是“調整和改革課程體系”,“構建符合素質教育的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終生探究的樂趣,提高學生的科學素質。新課標要求,英語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注重素質教育。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目標是以學生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的發展為基礎,培養學生英語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學生的發展是英語課程的出發點和歸宿。英語課程在目標設定。教學過程、課程評價和教學資源的開發等方面都突出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課程特別強調要關注每個學生的情感,激發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幫助他們建立學習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發展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提高人文素養,增強實踐能力,培養創新精神。在學習過程中進行情感和策略調整,以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促進語言實際運用能力的提高。目前,我國基礎教育在全國各地掀起了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大潮。它將使我們的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的行為發生重大的轉變。本論文主要從建立和諧師生關系和改變傳統口語教學模式以及提高英語口語教學策略三方面來闡釋。
一、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分析
“師生關系”是教學過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際關系,是教師和學生在課堂里傳遞信息、溝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過程,是教育和教學活動得以順利進行的媒介。外語教學過程中師生、學生之間相互交往是學生獲得有效輸入和內化課內外輸入并逐步轉化成輸出的最理想的途徑,外語教學只有通過相互交往活動,才能獲得良好的效果。因此,為了保證交往活動的順利進行,我們更應該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傳統的師生關系中,二千多年以來,師道尊嚴在中國有著根深蒂固的影響,在封建社會里,為師之道,尊嚴是至關重要的。教師是知識與真理的化身,學生對教師俯首聽命是天經地義的。教師的核心地位是“傳道授業解惑”的教師中心主義,“傳”、“授”、“解”都是強調一個發送者的主體地位,一種至高無上的尊者地位。建立新型師生關系的基本要求就是要具有現代社會人的存在的前提要求:平等與民主。新型的師生關系本質上不再是一種知識的傳授過程,而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平等的精神上的交流,是教師的價值引導和學生的自主學習相統一的對話過程。我們提倡,對話就是一種平等的交流,對話包含著平等和民主的核心思想;民主、平等旨在表明教師與學生之間不是一種簡單的給予和被動接受的關系,而是一種互相尊重、互相影響、互相促進的平等民主的交往關系。因為,教師離開了學生,或者學生離開了教師,都是不可能的,兩者是相互依存的。口語教學首先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改變教學觀念,改變教師角色的主體地位思想,而是讓教師和學生相互成為主體,因為教師和學生都是不完整的主體,只有他們相互依存才能互為主體。
二、改變傳統英語口語教學模式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教學觀念中,一直以來,由于各級各類考試還不重視口語能力的考查,重讀寫、輕聽說的觀念仍然根深蒂固。認為讀寫重要的學生遠多于認為聽說重要的學生。大多數大家長和學生都認為口語并不重要,英語成績是靠最后的一張考卷來評定的。一部分教師甚至也有這種想法,因而忽視了平時的口語訓練。同時,我們的學生恰恰缺少良好的英語語言環境,除了課堂外,學生使用英語的機會很少。即便在課堂上,如果教師不能創設輕松愉快的說英語的情境和氛圍,學生也不會樂于參與。加上由于師資力量限制,我國小學絕大多數學校都是大班教學。因此,改變傳統的口語教學模式也就顯得更重要。根據小學生的生理和心理以及發展需求,小學階段英語課程教學的目標是: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培養他們英語學習的積極態度,使他們建立初步的學習英語的自信心;培養學生一定的語感和良好的語音、語調,最終使他們形成初步運用英語進行簡單日常交流的能力,為進一步學習打下基礎。
三、提高口語教學的有效性策略
如何具體提高小學英語口語教學的有效性呢?我們認為,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積極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外語不同于母語教學,興趣是學生學好外語的首要前提。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事物本身很有趣、很新鮮才能激起他們這種認識事物的興趣。對于學生們羞于開口這種情況,教師應當給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語言環境,漸漸消除他們的害羞心理。同時,為了鞏固強化,教師還應想方設法給學生提供口語練習機會。其次,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應注重教學方法的多樣化,利用音樂、美術、游戲、競賽、表演等多種形式組織好課堂活動,使課堂教學生動、活潑。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一旦形成,學生就會自覺主動地參與各種英語學習活動,并從中獲得樂趣。學生學得興趣盎然,樂于開口,自然而然就提高了口語能力。再次,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把生動形象的畫面和單詞結合起來,用吸引學生主意力的場景代替書本上枯燥的句子,并在教學中,讓學生進行表演,在娛樂中學習了英語口語。
總之,在小學英語教學的改革中,如果我們不清楚改革在教學內容上的變化,不理解教改觀念的轉變,就必將在改革大潮中落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正在深化和發展,新課程體系有了重大的創新和突破。這場改革給我們教師帶來了嚴峻的挑戰,同樣也給我們帶來了不可多得的機遇。正是因為這次課程改革,我才有幸及時地轉變了教育觀念,改革課堂教學,從中得到鍛煉和提高。而小學英語口語改革又是小學英語教學改革的重中之重,務必要引起我們的重視,并在實踐教學中,不斷總結,不斷思考如何改變教學方法,而從提高小學英語教學的質量。
【參考文獻】
[1]王小玲.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英語教師的反思型教學[J]. 當代教育論壇,2008,(2).
Abstract: The challenge of the era puts forward higher requests for postgraduate English level, thus the postgraduate English teaching also needs further reform and perfection.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academic English of medical postgraduates in our college and to equip them with academic English skills match their education, the postgraduates' academic English learning requirements are analyzed by means of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and discussion, and on the basis of these, we carries out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system for postgraduate academic English. In this paper, the curriculum, teaching mode, evaluation system, creating learning platform, teachers' training and practice effect are summarized.
關鍵詞: 研究生英語;學術英語;需求分析;課程體系
Key words: postgraduate English;academic English;requirements analysis;curriculum system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7)02-0179-02
0 引言
隨著國際交流的日益頻繁,我國的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不斷提高,中國的學術研究成果也越來越受到國際社會的重視。但令人遺憾的是,中國學者在國際上的聲音依然微弱,究其原因,這并非是單純學術研究水平問題所造成的,英語能力是造成這種狀況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國內大多數學者用英語撰寫論文、發表演講、參加討論的能力依然薄弱,這無疑成為制約中國學者國際話語權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因此,研究生作為學術研究的后備軍,如何盡快提高他們在學術英語方面的寫作、文獻閱讀、國際交流等方面的能力已經成為研究生教育的當務之急。基于此種背景,本文結合教學實踐,探討了提高研究生學術交流英語能力的學術英語課程體系建設。
1 我國高校研究生英語教學現狀及突出問題
目前,大部分高校通常都是開設一年的研究生基礎英語課程。教學目標依然是強化研究生的聽、說、讀、寫、譯五方面的語言技能,課堂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與本科時類似,即對詞匯、語法、課文結構進行反復的操練,教學內容不外乎是一般話題的聽說、寫作,普通英文題材的閱讀,與研究生的專業、學術方面關聯不大。教學內容的重復和教學手段的單一使研究生們普遍感到厭倦與懈怠,同時也導致研究生普遍缺乏專業相關的學術能力和素質,具體表現在無法用英語準確地翻譯自己學位論文的摘要、學術會議上聽不懂專業學術報告、無法在國際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研究生英語這門課程對研究生來說,只是為了拿學分拿學位而必修的一門課程,對于拓展或提升他們的專業知識并沒有什么實際意義。因此,如何在通過僅開設一年的研究生英語課程后,提升研究生的學術英語能力成為當前研究生英語教學的當務之急。
長期以來研究生英語一直被視為一門素質課程,英語本身很強的工具性特點卻被忽視了。英語作為一種工具主要目的是用英語有效地進行口頭和書面的交流,用英語學習其他相關科學文化知識。隨著全球化的不斷深入和國際交往的日益頻繁,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對人才的英語應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真正提高國際競爭力,只培養研究生一般的聽說讀寫技能是遠遠不夠的。要用英語來增強國際競爭力,就必須讓學生結合專業學習英語,也就是說要提高他們用英語開展學術研究和專業工作的能力[1]。而我國現行的研究生英語教學長期堅持基礎教育,教學重點一直是強化研究生的一般聽說讀寫能力。因此,根據研究生的實際需要,為他們開設學術英語課程,拓寬他們的學術視野,提升他們專業學習及科研的能力,既是時代的需求,也是社會和研究生自身的需求。
2 學術英語課程建設
2.1 課程設置 課程設置必須基于需求分析[2]。為了實現研究生英語教學從通用英語向學術英語轉變,首先,認真征求了各方在研究生培養過程中對英語教學的意見和建議,然后深入到研究生及其導師中了解他們對英語的需求,并根據對我校2014級研究生進行問卷調查結果的分析,教改小組的教師對原有的研究生基礎英語課程體系進行了徹底地改革,進行了學術英語教學的試驗。第一學年上學期開設《碩士研究生讀寫譯》和《碩士研究生視聽說》兩門課程,教學素材主要包括符合醫學學科特點的專業文獻綜述、經典的國際期刊以及醫學科普類范文等一些專業性不太強的文章,讓研究生熟悉并掌握在專業知識領域中帶有特色的英語語言表達方式,同時所選材料大多反映醫學領域中的前沿信息和最新研究進展,符合醫學研究生的專業需求,這樣容易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從而獲得了較好的課堂教學效果。第一學年下學期開設《英文科技論文寫作》《國際學術交流英語》《英文專業文獻閱讀》等課程,研究生可以從中任選兩門進行學習。整個課程設置涵蓋了學術英語聽、說、讀、寫各方面能力的培養,教學中使用的學術論文均來自醫學專業領域的知名國際學術刊物或會議,逐步提高研究生用英語作為工具來獲取醫學專業信息,參加國際學術交流所需的寫作和口語表達能力。
2.2 教學模式 教學模式改革是決定學術英語教學效果的關鍵部分。大部分研究生由于多年基礎英語的學習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英語聽說讀寫譯的能力,也就是說初步具備了運用英語進行學術研究的能力,因為我們以研究生的專業需求為中心,采用TBLT教學法、CBI教學法、PBL教學法等多樣的教學方法提高其學術英語水平,并鼓勵他們把學到的學術英語知識用于自己的專業實踐。《英文科技論文寫作》課程教學中,鼓勵每位研究生選取自己專業領域有代表性的學術論文進行翻譯,每周翻譯一部分。學生們翻譯的論文既可以是自己導師推薦閱讀的經典文獻,權威人士所撰寫的關于醫學專業的最新發展論文,也可以是自己正在撰寫未發表的學術研究論文。學生們自己結成學習小組,首先由組間成員相互批改每次的翻譯,然后再交由任課教師進一步進行修改。課堂上教師集中講解學生存在的典型錯誤,同時傾聽學生在自己寫作或翻譯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以及學習小組成員中出現的問題等。通過學生的課堂發言,不但可以培養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為他們提供了學術交流的平臺。由于大家提出的都是自己容易犯的錯誤,所以大家發言積極,討論熱烈,學習興趣高漲。《國際學術交流英語》課程教學中,讓研究生自己模擬參加國際學術會議的全過程,教師指導學生查找會議信息,進行投稿,與會方通信聯系等,課堂上學生借助PPT用英語宣讀論文,即席對與論文相關的問題進行答辯,討論交流等。通過這些實際演練,學生們對國際學術會議的每個環節印象深刻,學術英語應用能力極大提高,而且提高了自己參加國際學術會議的信心。
2.3 評估體系 對研究生的評定采取形成性評估與終結性評估相結合的方法。期末筆試占總成績的70%,測試內容與學術英語課堂教學內容密切相關,題型多樣靈活,包括與醫學話題相關的詞匯、完形填空、閱讀試題,醫學英語論文標題優化、英漢摘要互譯、社會醫學熱點問題寫作等,綜合考察研究生通過學習該課程后學術英語的能力水平。學生課堂上的發言,為學習小組成員批改作業的認真程度,模擬國際會議交流時的展示等作為平時成績,占總成績的30%。同時采用調查問卷、訪談等形式讓學生對教師的教學進行評估,評估學術英語課程是否滿足了研究生自身的學習需求和期望,鼓勵研究生對課程提出意見和建議,并利用專業軟件分析研究生期末試卷的成績,更準確地了解研究生的學術英語能力的進步程度,從而對學術英語課程的教學績效作出精準的評價。
2.4 創建學習平臺 教學模式改革成功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學生個性化學習方法的形成和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3]。研究生與本科生相比,具有更強的自主學習能力,因此可以引導他們利用網絡上的學術英語資源進行自主學習,并根據任課教師和同學的反饋及時反省、修正和調整自己的學習狀態。同時,為了配合學術英語課程的學習,教改小組的成員創建研究生外語學習網絡平臺,及時補充教學資源,主要包括:①學術英語聽力學習中心。為研究生提供真實的聽力材料,包括專題研討、講座和專業公開課的文字及音視頻材料;②學術英語寫作輔導中心。提供各種在線的學術寫作課程,為研究生提供多方面的寫作輔導,鼓勵他們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靈活學習;③學術英語資源共享中心。將學術英語的課程資源放置在共享中心,方便學生課前預習課后復習鞏固,同時增加學生討論專區,讓學生和老師一起討論共性的問題。
2.5 師資培養 師資力量不足是學術英語教學建設困難的一個重要原因。大多數高校的英語教師都是外語學院英語語言文學專業的畢業生,具有扎實的語言功底,但是學術英語教學要求英語教師不但要具備過硬的英語功底,而且還要具備一定的專業素養和水平。學術英語涉及專業知識,即使是一般性的文獻綜述都有一定的難度,基礎英語教師講授學術英語課程無疑會面臨巨大的挑戰。為了實現研究生英語教學從基礎英語到學術英語的順利過渡,學術英語課程的任課教師根據研究生對提高學術英語能力的需求和期望,去各醫學專業學院認真聽專業課程,并且積極與各專業學院溝通交流,嘗試編寫了具備醫學院校特色,并受到研究生好評的學術英語教材。通過編寫教材,任課教師不但熟悉了醫學學術英語的特點及其特定表達,更重要的是為學術英語課程的順利進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另外,通過與醫學專業教師的溝通交流,積極主動參與他們的專業學術研討活動,學術英語任課教師嘗試將醫學專業課程授課時用到的多種教學方法引入學術英語讀寫譯的課堂教學中,不但使研究生的學術英語能力提高,也極大提高了任課教師自身的專業素養。學術英語課程的順利開展證明,具備扎實英語語言功底的基礎英語教師只要勇于及時更新教學理念,找好切入點,通過自身的不斷努力,一定可以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并完全勝任學術英語課程的教學工作。
3 結語
本項課程改革在我校研究生英語教學實施以來,有效激發了研究生學習英語的熱情,提高了研究生在醫學專業方面的學術英語讀寫譯能力,教學效果反響良好。實踐證明,以研究生專業內容為依托的學術英語課程體系,不僅符合未來研究生英語教學的發展趨勢,而且也有利于提升研究生專業學習及科研的能力,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新型科技人才。但是由于我校改革研究生英語教學,開展學術英語教學的時間不長,因此在學術英語教材編寫、師資隊伍方面還需要進一步改進和完善。盡管在教改中我們遇到了各種困難,相信經過我們長期的不懈的努力,未來一定會形成一支專業化的學術英語教學隊伍,為醫學研究生將來從事科研與交流提供更有效的指導和幫助。
參考文獻:
[1]蔡基剛,廖雷朝.學術英語還是專業英語――我國大學 ESP教學重新定位思考[J].外語教學,2010(6):47-50.
關鍵詞:大學英語課程改革;通識教育;文化素質教育
一、新時期對大學英語課程改革的要求
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在教育部和高教司的領導下,我國大部分高校均大力推進素質教育,加強素質教育改革,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把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列為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主題,要求我們在更高層次上認識和理解素文化素質教育和通識教育的內涵,在教育實踐中妥善處理好其辯證關系。
大學英語是高等學校素質教育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是為期兩年的大學基礎性課程,在培養學生綜合素質方面有著其他專業課程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對英語教學有著明確的規定: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包括英語聽、說、寫、譯的實踐應用能力;通過語言的教學,使學生具備在工作和社會交往中實際運用英語進行有效信息交流的能力,增強學生語言學習的自主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語言文化素質以適應經濟發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但是,作為在全國各高校普遍開展的語言類基礎課程,大學英語仍然局限于單一的語言技能的教化和培訓,無法真正體現新時期基礎課程的示范和引導作用。大學英語課程長期以各種英語等級考試為主要教學內容,教學手段、課程設置、考核方法都受限于應試型教學理念,英語的教與學嚴重脫節,教學過程只重視語言的認知和考核,而忽略了語言的重要載體――人文知識和文化教育,語言素質教育更無從談起,導致學生普遍語言素質低下,難以適應社會迅速發展的需求。因此,探討大學英語全新的教學模式,全面推行大學英語課程改革,以通識教育作為課程改革的實施渠道,以文化素質教育作為課程改革的完善手段,成為新時期大學英語教學的重要課題。
二、以通識教育作為課程改革的實施渠道
通識教育源于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提出的自由教育理念,是理論和實踐的統一體,是“以人為本”的教育,強調的是人的全面發展,培養通才而不是工具人。
新的教育形勢下,大學英語教學應該從單一的工具型語言技能培訓轉變為英語綜合人才的培養。有意識地將通識教育理念貫穿于大學英語的教學實踐中,不僅能使學生具備扎實的語言基礎,而且能使其擁有廣博的文化知識。在英語語言的教學中既要注重培養學生對本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又要有意識地使其能夠在全面、開放、寬容、民主的學習氛圍中理解和欣賞其他民族的語言和文化。在語言和文化的學習和鑒賞中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從而實現學生作為獨立個體的全面發展,使他們成為具有較高文化素質和參與國際交流能力的綜合型人才。
以培養高素質通識人才為目標,重新構建大學英語課程體系,就要求轉變人才培養觀念,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在教學實踐中激發學生文化知識的長久興趣,幫助學生形成創造性的思維方式,陶冶高雅的語言文化情趣,構建合理的英語知識能力結構,提高語言文化綜合素質。
作為高等學校素質教育的重要載體,通識教育的實施渠道是開設通識課程:繼續長期以“大學英語”為公共基礎課程;適當合理地設置外語選修課、語言類通選課等;開辦旨在擴展外語學習興趣的語言素質課堂,如英語專題講座、課外閱讀和競賽等;開展英語社會實踐活動,如外企參觀訪問、跨文化交流調查等;課程作業的設計要體現“通識”特點,如英文電影觀后感、跨文化交流體會、英文訪談記錄、社會實踐論文等。大學英語教學中開設多樣化的通識課程能滿足不同類型、層次和特點的學生對語言學習的要求,使語言教育的目標不再局限于掌握基礎知識、語言理論和技能的運用,而重點在于能否讓學生在比較真實的交際環境中體驗和感受語言的運用,能否培養學生較高的語言學術品質和思維方法,能否在語言教學中幫助學生樹立積極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轉變講授型大學英語課程中嚴格的語言知識和技能訓練的局限性,在通識課程中實現學生對語言文化的體驗與感受,領會人類文明的精髓。
三、以文化素質教育作為課程改革的完善手段
從教育的功能和作用來看,通識教育和文化素質教育均可作為傳統、狹隘的專業教育模式的有效改革途徑,二者的區別主要在于教育理念和實踐手段。
文化素質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教育理念主要是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相融合、科學素質教育與人文素質教育相統一。文化素質教育的宗旨是在特文化素質教育環境的熏陶下,在文化知識傳授的過程中,通過個性化文化素質教育實踐的開展,將優秀的文化教育成果轉化為被教育個體的內在品質,使其在情感、理念、思維和價值觀等方面均得到發展,促進其身心發展與文化素質的內化,并通過教育實踐外化為人際交流中的個性化表現。
文化素質教育能有效地完善單一的大學英語評估方式。傳統的大學英語評估體系主要依賴于終結性評估方式,即以學生的考試成績來評定學習和教學效果:期末考試、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研究生英語考試等。文化素質教育落實在大學英語的教學實踐中,能夠有效地將其評估手段的重點轉向形成性評估,使終結性評估與形成性評估相結合,既能加強教學過程的監控和評價的力度,又能體現終結性評價的重要。在此過程中,學生的學習態度、自主學習意識、跨文化交際技巧、英語口語和書面表達能力、課堂活動參與的主動性、能否按時完成學習任務等方面均可作為考察和評定的范圍,英語教學的主體、形式、內容、標準等方面都成為評估內容。在這種多元化的評價體系中,不僅學生的學習過程受到了全方位的督促和調動,教師也能及時更新學生的反饋信息,適時調整教學方法,加強教和學雙方面效率的提高,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全面推行英語文化素質教育活動,不僅能充實大學英語課堂實踐中的素質教育內容,而且能提高學生在交際環境中的語言應用能力和綜合文化素質。文化素質教育可以以多種形式開展:大學生英語文化節;校際間英語交流夏令營;各種主題式英語晚會;英文歌曲、演講、朗讀、寫作比賽;組織學生定期收聽英語廣播、英語節目;開設英語原版電影賞析課程。全方位、多渠道環境和氛圍的營造,更加豐富了大學英語素質教育活動,極大地改善了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單一乏味、效率低下的弊病,雙方面調動了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
通過通識教育和文化素質教育的對比研究和實踐,將其作為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有效途徑和實施手段,既是新時期高等教育發展的要求和趨勢,又能全面提高大學生語言文化素質和應用技能。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應將其長期作為教學改革的課題,深入研究,積極探索,全面推進。
參考文獻:
[1]李曼麗.通識教育:一種大學教育觀[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
[2]楊叔子.現代大學與人文教育[M].高等教育研究,1999(06).
關鍵詞 綜合應用英語能力 教學內容 方法和手段改革 測試評估改革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Reflections of Vocational Comprehensive English Curriculum Reform
FANG Yuan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 Wu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Wuhu, Anhui 241000)
Abstract Based on the actual characteristics of vocational students, vocational training needs and objectives of college English courses - English language proficiency training, starting from the specific status of integrated vocational English teaching, vocational comprehensive English curriculum reform must improve teaching content and teaching methods, the traditional single comprehensive English teacher taught master mode with modern multimedia teaching mode combine to make the purpose of the lectures, students demand penetration testing and application ability of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training, thereby imparting the knowledge and ability to integrate quality training to meet the individual needs of students, develop students' ability to use the English language. Meanwhile, the use of scientific and practical evaluation tools, implemented to promote student autonomy as the goal of the course evaluation system reform, so as to realize the strategic goal of training applied English talents for the community.
Key words integrated applied English ability; teaching content; methods and ways reform; testing and evaluation reform
0 引言
高職高專綜合英語課程在英語專業學科門類中屬于專業基礎課,融合了英語四項基本技能――聽說讀寫,為核心專業課程提供了必要的基礎知識的支撐。本課程是英語專業學生的一門必修課,旨在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使他們在以后的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有效利用英語進行口頭或書面的信息交流;同時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提高綜合文化素養,以適應我國經濟文化發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
1 高職高專綜合英語課程改革的方向和思考
1.1 教材內容選取和教學內容安排的合理化
每冊《綜合英語》教材包含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小說節選等不同體裁的文章,如何選取合適的教學內容才能最大程度地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從而引導他們積極自主學習呢?眾所周知,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是水平能力測試,即test of proficiency,單就依靠記憶詞匯等機械訓練是遠遠不夠的,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英語文章閱讀理解能力,這種能力訓練的重擔就落在了綜合英語課上。面對一年級學生,教師會選取一部分記敘文、小說節選等敘述性篇章,提高學生閱讀英語篇章的興趣。到了二年級尤其大二下學期,為了貼合六級考試的要求,教師主要選擇議論文、說明文等邏輯性稍強的篇章,因為在這些文體里常常會遇到復合句,引導并幫助學生劃分復合句語法結構,并結合全篇語境,啟發他們對復合句內容進行復述、翻譯,逐步培養獨立分析語篇的能力。
在教學內容編排上,本課程重點放在打好語言基礎上。語言基礎包括語言基本知識和語言應用能力,前者指語音、語法和詞匯等方面的知識;后者指綜合運用這些知識進行讀、寫、譯等語言活動的能力。綜合英語從詞匯、閱讀技巧、英漢互譯、文章結構分析及寫作等多方面培養學生的讀、寫、譯的技能。如朗讀與背誦模塊練習,要求學生掌握通過基本語音語調,學會在朗讀中劃分意群,掌握連讀、弱讀等基本朗讀技巧,培養語感;翻譯練習模塊,英譯漢以培養學生正確理解句子意思為主,漢譯英側重訓練學生英語書面表達的準確性;寫作練習中教師應剖析英語寫作的基本框架結構,先讓他們寫句子,后擴展到段落,最后再過渡到篇章寫作中,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的寫作實踐能力。此外,本課程還應注重開闊學生視野,拓寬學生知識面,培養學生批判的借鑒外國文化的能力。文化和語言有著密切的聯系,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識有助于促進語言應用能力的提高。
1.2 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創新和改革
誠然,擁有良好完備的教學素材還遠遠不夠,如何選取合理高效的教學方法呢?綜合英語課程采用小班教學制,以傳統授課方式為主,多媒體輔助教學,力求在教學中突出互動式情境教學,教師作為啟發者、引導者、課堂組織者,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培養他們在英語思維的強化訓練和創設的英語語言環境中積極地去思考、去表達。例如學習 “To Lie or Not to Lie ―The Doctor’s Dilemma”這篇文章,Lie(撒謊)在生活中是很平常的事情,學生自然都很明白,但如果老師在黑板上寫出“White Lie”時,應該就沒有多少學生知道意思了。此時就給學生拋出了個非常有意義有新意的疑問點,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帶著這樣的疑問點,老師安排他們欣賞與lie有關的經典電影《真實的謊言》,學生在理解電影內容過程中也就能慢慢推敲出“White Lie”的意思為善意的謊言了,從而對本篇文章中醫生對病人隱瞞病情的謊言也屬于“White Lie”(善意的謊言)形成了自然合理的導入。成功實現導入后,教師要展開對文章總體結構脈絡的疏導,由學生回答表述觀點為主,教師在啟發中將文章的結構Structure呈現出來,使得學生在精讀篇章前對文章結構先有個整體把握。接著,師生共同詳細分析課文,每一步環節基本是你問我答,環環相扣,遇到單詞、詞組、句型的用法,教師先介紹用法,再給出翻譯練習讓學生套用用法結構造句。對于長句的理解,先讓學生劃出句子的各個主要成分,結合語境,用Paraphrase的方式說出對長句的理解。
在教學過程中應緊密結合學生的實際水平,滿足學生對英語讀、譯、寫技能的需要,不僅強化語言基本功的訓練,還應針對大學英語四、六級的難度,有目的地將能力訓練貫穿到平日的基本功教學之中。例如在綜合英語詞匯教學中,不應就詞講詞,而應結合四、六級考試詞匯特點,將其近義詞或者該詞的引申含義羅列出來,擴大學生詞匯量和辨析詞語的能力。舉“product”一詞為例,書中給出的詞義是“sth. made or produced 產品”,僅僅就這一詞義讓學生造句顯然是不夠的,應補充另外兩個表示相同詞義“產品”的詞:produce和production。同時應給出區分這三個近義詞的例句:1.This story is the __ of his imagination. 2. ____ of the metal is up this month. 3. Those fruits are the chief ____ of this area. 通過句子之間的對比,學生最終弄清楚這三個近義詞的內在不同:product一般指腦力勞動或體力勞動的成果;produce特指農產品,是不可數名詞;production指生產的產量。這種將詞匯教學和四、六級應用能力測試需要相結合的教學內容的突破和改進,既能提高學生對綜合英語課程的學習興趣,激發他們對綜合英語課程的學習欲望,同時又使學生對一詞的學習擴大到對同類相近詞的辨析,不僅擴大了詞匯量,而且加深了對詞語的理解,更重要的將這種深入的理解滲透到四、六級應用能力考試的準確把握中。因此對綜合英語教師備課程度就有更高的要求,不但需要認真細致地備課,而且要不厭其煩地涉及廣泛的考試資料,找出相應的常考點,再通過相應的渠道,查閱相關的參考書,全面而系統地整理備課資料。從實際教學效果反饋上看,學生非常樂于接受這種詞匯授課方式,因為他們認為平日學習限于有限的詞匯量,很難羅列出意義相近的詞語,很難把握出題者的思路,所以普遍認為綜合英語課程讓他們受益匪淺。
教師應根據不同的教學對象、不同階段的不同教學要求,采用靈活有效、切合實際的教學方法,使學生最大可能地獲得收益和提高。課堂是學生語言時間的重要場所。課堂教學不僅要擴大學生的語言知識面,提高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還要讓學生懂得英語課是一門實踐課,要求學生的主動參與,從而形成課堂教學中以學生為中心、教師引導啟發的教學模式。教師可以采用兩人對話(pair work)、小組討論(group discussion)、辯論(debate)或者“任務”方式(task-based approach)等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課內學習的積極性和參與度,形成師生間的良性互動。
1.3 課程教學評價和考核方式的改革
教學評價是綜合英語課程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其評價方式和考核方法應多樣、靈活、恰當。可以采用紙質試卷(Test)、小測驗(quiz)、角色表演(Role Play)等多種形式。其中角色表演(Role Play)是學生最喜愛的方式,也是最能體現綜合考核能力的方式之一。例如學生在劇本準備過程中,五六個人組成一組表演團隊,分有導演、演員等角色,各司其職,積極主動地上網選擇適合表演且為人熟悉的英語表演劇本,如《孔雀東南飛》英文版,《荊軻刺秦王》英文版,《威尼斯商人》等,他們先閱讀劇本,查閱單詞,掃清理解內容上的障礙,在理解的基礎上分配角色,設定語氣語調,加入合理的想象,處理不同情境下的臺詞,簡要地依據角色性格進行化妝,配以動手制作的道具,融入舞臺表現元素:表情,動作,力求形象生動夸張,讓觀眾充分理解并認可表演所傳達的內容。這種考核方式是綜合考核能力的展示,不僅培養了學生篇章內容理解、語音語調處理的專業能力,同時也體現出學生無窮的創造力和想象力,促進他們去動手,去想象,最大限度地發揮主觀能動性展示自己的舞臺形象,激發了學習英語的興趣。
2 結語
高職高專綜合英語課程改革的方向一定是和培養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夯實學生的綜合基礎能力密切相關的,所做的一切改革努力都是為了提高高職高專學生應用基礎英語的能力,培養他們在英語中“樂學”的態度。作為授課教師,應該在日常教學和備課中多思考,多挖掘,找到能最大限度促進學生興趣的學習點,積極有效地改變教學方式,提供學習知識的渠道,如提供優秀的英語學習網站,多寫出應對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的策略和方法的文章發表在學院網站上,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組織者和資源提供者,使綜合英語課程教學開展得有聲有色。
參考文獻
[1] 魏紅梅.從綜合英語教學角度析英語專業學生語用能力的提高[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3.10.
[2] 崔燕,李杰.基多媒體網絡的綜合英語多元互動教學模式研究[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6.
[3] 李小靜.英語專業綜合英語教學中形成性評估模式的構建[J].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社科版),2013.8.
【論文摘要】文章通過分析當前我國高職院校英語課程體系存在的缺乏整體性、科學性、實效性和針對性的問題,以就業為導向嚓緊圍繞學生的崗位職業能力發展,從課程方案個性化設計,基礎英語與專業英語自然銜接,課程模塊功能與比重調整及網絡課程設計四個方面,對于創新高職英語課程體系進行了深入探討,以求使整個高職大學英語課程體系更加具有效率、活力和特色,為學生未來的就業和實際工作打下良好的英語語言基礎。
近年來,隨著我國高職教育的蓬勃發展,高職各學科課程改革如火如荼,作為高職公共基礎課的大學英語也不例外,在教材、教法、教學手段和考核方式等方面進行了許多有益的嘗試,提出了加強學生實際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加強學生專業英語能力的培養,靈活教學方法等改革方向和措施,然而這些改革措施大多成了口號,沒能切實落實,也沒有能從根本上改變高職大學英語教學與高職培養目標脫節的現狀。
究其原因,固然有教師改革觀念滯后、教學內容編排的限制、師資力量的不足等原因,然而長久以來高職大學英語課程體系缺乏整體性、科學性、實效性和針對性才是真正的癥結所在。因此,緊緊圍繞學生的崗位就業需求,構建合理的、規范的、靈動的、實用的高職大學英語課程體系,使學生學有所樂、學有所得、學有所用,培養學生就業所需要的符合崗位需求的職業英語能力,是目前亟待解決的一個意義深遠的課題。
一、當前高職大學英語課程體系中存在的問題
1.缺乏整體性。基礎英語和專業英語是目前高職大學英語課程體系巾的兩大部分,但在高職院校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傳統的基礎英語屬于公共基礎課,由外語系或大學英語教學部承擔教學任務。而新興的專業英語屬于專業課,由各系自行聘請教師授課,形成了“兩張皮”的狀況。在課程安排、教學內容、任課教師等方面出現割裂,不僅教學內容沒有過渡和連貫性,而且教師間缺乏溝通。盡管開設了專業英語課,一方面由于教學內容的突兀轉變,學生難以接受,另一方面由于專業英語教師對學生的英語基礎沒有連貫性的了解,教學與學生實際脫離,使得專業英語教學目標難以實現。
2.缺乏科學性。交際教學與閱讀教學是目前高職英語課程體系中兩大教學科目,按照高職的教學目標要求和學生實際語言運用能力培養的需要,本應大力突出交際教學。然而,目前大多高職院校仍以傳統的閱讀教學為主,交際教學為輔,而且在為數不多的交際教學課時中,便于教學組織的聽力訓練占據主要地位,口語訓練則寥寥帶過,對學生實際能力的提高并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在專業英語教學中,更是以閱讀教學為主,多數根本就沒有交際教學內容,這完全是本末倒置了。
3.缺乏實效性。語言學習的最終目的是實現交流,以傳統的閱讀為主的課程結構勢必會使整個教學缺乏實用性,勢必將教師置于教學主體地位,加之教學內容的冗繁,教學方法的單一,使整個課程教學顯得粘滯,缺乏效率。學生對英語失去興趣,上課睡覺、看小說、發短信成了大學英語課上常見的現象。盡管教師在課堂上很敬業,但多數情況下進行的是低效教學,甚至是無效教學。因此,要讓學生學之有趣、學之有得、學之有用,積極主動地進行英語學習,提高整個英語課程教學的實效性是當務之急。
4.缺乏針對性。作為高職公共基礎課,基礎英語的教學計劃大多是全校統一,在教學內容、教學課時、教學進度及考試內容和形式等方面各專業都沒有區別,完全忽略了文理差異、生源差異、專業差異和崗位需求差異,教學缺乏針對性,即使在專業英語教學層面也存在針對性不強的問題。例如,有的專業根本沒開設專業英語課,有的專業開設籠統的行業英語課,而不是學生就業崗位所需要的專業英語課。高職大學英語課程體系缺乏針對性,使得英語教學與就業導向的高職培養目標產生偏離。
二、高職大學英語課程體系改革思路
1.課程方案個性化設計。高職院校大學英語教學方案是英語教學的指揮棒,是教學實施的根本性依據。統一意味著僵化,只有按照不同專業的崗位需求、專業特點和學生實際,對傳統的高職英語單一教學方案進行個性化設計。才能使高職大學英語課程體系靈動起來,真正實現為不同專業學生就業服務的目的。
盡管高職各專業英語教學之間存在著諸多共性,然而在生源狀況、學生英語基礎、專業特點、崗位能力需求等方面仍存在很大差異,這就要求英語教學必須進行個性化改革,根據不同專業的具體情況和特點“量體裁衣”,緊緊圍繞專業崗位需求有針對性地對不同的專業在交際與閱讀教學模塊課時比例、基礎英語與專業英語教學比例、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學進度的安排和教學方法的運用等方面制定針對性的教學方案和教學大綱。比如,對于英語能力要求較高的涉外文秘等外向型專業,可以考慮適當增加英語教學總課時,加大交際教學模塊的課時比重,突出涉外作語言訓練等;對于英語基礎普遍較差的對口招生專業,可以考慮適當增加閱讀教學模塊的比重,適當降低教學內容的難度,放慢教學進度等。隨著每年新生的實際情況及崗位需求的變化,要及時對各專業大學英語教學方案進行適當修訂,保持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的科學性和靈活性,使其始終與高職教學目標相適應。從而形成了一個具有高職特色的縱向平行、極具靈活性的大學英語課程方案體系,突出英語教學的專業特色。這不僅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則,也為學生職業英語能力的培養提供了根本保證。
2.基礎英語課程與專業英語課程自然銜接。高職大學英語課程設置要避免兩個極端,既不能只開設基礎英語,也不能只開設專業英語。前者無法滿足學生未來的專業崗位需求,后者沒有基礎英語的學習也會成為“空中樓閣”,收不到實效。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學習基礎英語的同時逐漸向專業英語過渡,實現基礎英語與專業英語自然對接,而要達到這個目的,就必須消除管理、課程設置和教材等方面的割裂狀況。
(1)管理一體化。統一的管理是實現基礎英語與專業英語自然銜接的前提條件。將專業英語課程從各系分離出來歸人大學英語教學部門的統一管理,不僅有利于對教學方案統一設計,實現基礎英語一行業英語一專業英語的無障礙自然過渡,保證英語教學的整體性、流暢性和連貫性,而且便于教學方案的實施、師資力量的優化組合及教學活動的組織安排,同時還有利于教材、教學課件、試題庫和網絡課程等教學資源的整體開發。
(2)整合課程模塊。要實現基礎英語與專業英語自然銜接,就要將原有的基礎英語+專業英語“積木式”設置,改為交際教程+閱讀教程的“互補式”課程設置模式,就是將專業英語課程模塊分別有機地融人原來基礎英語課程模塊中的交際和閱讀子模塊中,形成兩個相對獨立又互為補充的、渾然一體的課程體系,每個體系中的知識和訓練均遵循基礎英語一+行業英語一專業英語的自然過渡和“無縫對接”。行業英語是指核心專業所處的專業大類的通用英語,是基礎英語向專業英語過渡不可或缺的環節,使兩者的銜接更加自然流暢。以數控專業為例,基礎英語一行業英語一專業英語的過渡就是基礎英語一機電英語一數控英語的過渡與銜接。課程設置的轉變有利于原來割裂的基礎英語和專業英語實現科學的、自然的融合,如下圖所示。
整合后的基礎英語、行業英語和專業英語相融合的新型高職大學英語課程結構,在某種意義上已經改變了大學英語作為公共基礎課的課程性質,由于其已具備了專業課特點,使得大學英語教學更加貼近市場,更加貼近工作崗位,為學生的就業打下了良好的語言素質基礎,這也正是高職英語課程體系的特色所在。
(3)整合教材。教材改革是高職大學英語課程改革中重要的一環,更是實現基礎英語與專業英語自然銜接的關鍵。現行的高職大學英語教材大多是按課程整合前的三個課程模塊:基礎英語交際、基礎英語閱讀和專業英語編寫的,分為交際教程,閱讀教程和專業英語教程,課程整合后教材的整合和改革勢在必行。按照課程的整合,新型教材將分為交際教程和閱讀教程兩個系統,原有的專業英語教程將分別融人這兩個教程。兩個教程的知識和訓練要遵循基礎英語一行業英語一專業英語編寫思路,由淺人深,由表及里層層推進,實現語篇選材、情境設計、會話素材、交際任務等教學和訓練內容由基礎英語向專業英語的自然過渡。同時,根據教育部《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教學方案、專業崗位分析和學生實際把握教材的實效性、先進性、時代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
關鍵詞:護理專業;大學英語;改革;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搖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16-0042-02
隨著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的飛速發展,高素質的護理專業人才越來越受到各個醫療衛生機構的歡迎。平頂山學院于2008年經河南省教育廳批準,開設護理專業。目前為止,已有兩屆本科畢業生、三屆專科畢業生步入工作崗位。就業是衡量一所學校辦學水平的重要指標。觀察招聘現場不難發現,用人單位對護理專業畢業生的理論基礎、實際操作能力、自我更新能力等方面有著較高的要求。已進入用人單位的畢業生往往會出現后續工作能力不足的情況,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其實踐能力不強,自我更新能力及溝通能力有限。這一情況也為我校護理專業的大學英語課程改革提供了目標與方向:培養具有堅實英語語言知識基礎、較強自我更新能力、良好溝通能力的一專多能型人才。為實現這一培養目標,我校護理專業的大學英語課程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出調整。
一、明確課程定位
大學英語的課程定位是非英語專業學生的基礎必修課之一,是高等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它不僅是一門語言基礎知識課程,也是拓寬知識、了解世界先進科技文化的素質教育課程。而我校護理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為培養適應平頂山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能夠熟練掌握英語這一有效語言工具,具有較強自我更新能力以實現螺旋性上升的高級應用型職業人才。將大學英語課程與其專業發展特性相結合便可發現,該專業大學英語課程的定位應為基礎必修課,但偏重英語工具性、英語語言溝通能力和綜合運用能力的培養。
二、設定教學目標
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讀寫和聽說能力,使英語成為其提高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有效助力,同時增強語言溝通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以適應地區社會經濟發展和對外交流的需要。
三、完善課程設置
大學英語課程雖然只是護理專業學生在本科階段的一門公共必修課,但由于如今醫療衛生工作對護理人員的綜合素質要求較高,所以護理專業的學生應具備較高的較強的英語閱讀能力和英語口頭表達能力,以應對未來工作中可能會出現的英語工具需求和英語交際需求。因此,大學英語課程教學應與護理專業的專業課程相結合。
1.基礎課程設置。本科一、二年級的大學英語課程屬于基礎英語課程,主要完成基礎英語詞匯、語法、語音、聽說及寫作能力的培養。在完成高中英語三年學習的基礎上,進一步強化對英語閱讀能力的鍛煉與培養,以及英語聽說能力的提高。開設的主要課程有大學英語讀寫教程和大學英語聽說教程等。同時,開展網絡自主學習以增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輔以第二課堂時間活動強化學生的聽說能力。應注意的是,由于護理專業的特殊性,醫療衛生科技詞匯應從一年級第一學期就開始滲入。盡早開始專業詞匯的閱讀與理解,既可以幫助學生提高其專業技能,又可以使學生盡快具備查閱英語文獻的能力。詞匯的學習應注意深度和靈活度。英語詞匯往往具有靈活多變的含義及詞性變化,應盡量為學生解釋清楚每一個詞匯的準確含義,避免學生對其一知半解,混淆使用。基礎階段英語課程還應注重通識教育,使學生在提高知識技能能力的同時,具有較高的情商,以便更好地應對未來工作中可能會出現的重重困難。
2.專業課程設置。本科三、四年級的大學英語課程屬于專業英語課程,主要完成大學英語課程與護理專業課程的相互融合及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的提高。由于護理專業是藥學、藝術、人體解剖學、病理學等相關課程均有關聯的交叉學科,因此大學英語課程的設置也應注重多方面知識的培養。除了更加精深的詞匯、語法和語音知識外,查閱英語文獻能力的培養尤為重要。在第一課堂、第二課堂和網絡學習平臺的立體化學習模式下,學生應被給以盡可能多的資源來了解和學習英美國家醫療衛生的新發展與科研新動向,以及更多的相關場景幫助其提高其英語交流能力。只有在夯實英語語言能力的基礎上準確靈活地使用英語語言工具,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才能得到真正意義上的提高。
3.實踐課程設置。護理專業的學科特點要求學生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因此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應更加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其重點內容是培養其讀寫和聽說能力。護理專業的大學英語讀寫課程旨在提高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在融入醫療英語詞匯的基礎上,鍛煉培養學生閱讀英語文獻的能力,以及專業論文的英語寫作能力。在實際教學中,可將難度適中的醫學研究成果論文(可節選)作為大學英語課堂的閱讀材料。同時,教會學生運用各種工具查閱英語文獻,并將醫療議題作為寫作課程的主題,以培養其英文寫作本專業論文的能力。護理專業的大學英語聽說課程旨在提高學生的英語溝通能力,要將英語口語與護理專業要求結合起來。在實際教學中,可采取形式多變,靈活多樣的課堂教學組織方式,總體應以實景模擬教學為主。實踐教學對于護理專業的學生而言,其重要程度要高于理論教學。因此,尤其是在專業階段,應著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實踐教學,以取得較好的學習效果。
4.改變教學方法。恰當教學方法的選擇對于良好教學效果的取得有著較大的影響。通過對近五屆學生的觀察發現,護理專業的學生大多思維嚴謹、踏實認真,有著較強的學習欲望與學習能力,對本專業相關事物接受較快。本著“因材施教”的原則,護理專業的大學英語課程也應采用恰當的教學方法,以適應該專業學生的學習習慣與需求。無論是大學英語讀寫教程還是聽說教程,教師都可以將學生設為課堂教學任務的主要完成者。無論是詞匯、語法還是對話練習,均可由固定人員的學習小組自主完成,教師從旁指導并對所給出的講解進行點評。也可由各個小組間進行辨析,有較大分歧或困難時向教師求助。鑒于學生較強的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教師還可進行任務型教學,布置各學習小組自行搜集醫學各門類研究成果,嘗試完成中英互譯,并向全班解釋成果價值與作用。在遇到難題時,都先由學生自行解決,可查找資料,也可互相求助。實在有困難時,教師再對其進行講解。這樣既調動了學生的課堂參與積極性,避免他們因忽視公共課而忽略英語學習,又可以使他們在自己發現并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更加透徹地掌握所學知識。另外,教師在制定具體計劃和進行個別輔導的同時,要注意發現學生的個性差異。[1]
5.改革評價體系。傳統的課程評價體系主要看學生的期末考試成績。這一單一的評價方式不適應護理專業學生的學習。因為護理專業的大學英語課程加入了較多的實踐教學,故而學生在各項實踐活動中的表現應被列入期末總評的考察指標。雖然我校目前的大學英語課程期末總評中有20%是由學生的平時成績構成,但是實踐表現在平時成績中所占的比例并不高,僅僅占其20%,也就是期末總評的4%。這一評價比例顯然不適合護理專業的大學英語課程。考慮到該專業的特殊性,實踐課程的學習評價應占到學生期末總評的30%。教師除了將學生每次參加實踐活動的表現詳加記錄之外,還應鼓勵學生參與高層次的與本專業相關的英語比賽,并對取得成績的學生獎以更高的實踐學習分數。對于部分不甚積極或不甚自信的學生,教師應以鼓勵為主,發現其優點并加以發揚,在培養學生自信心的同時,對其施以輔導,使其能夠積極參加到實踐教學活動中來。作為客觀的評價體系,教師應注意評價過程中的公平性與一致性。可在學期之初就向所有學生公布詳細的評價指標與評價等級,并對不同等級的表現加以說明,使學生相信并認可該評價體系。評價體系可由公共外語教學部普本教研室和高職高專教研室統一制定,并交由擔任護理專業大學英語課程的所有教師統一使用。這樣才能保證該評價體系的可操作性、公平性與一致性。期末試卷是評價學生學習狀況的重要手段。針對護理專業的學科特點,教師在命題時可將詞匯、語法等英語語言知識與學科專業知識相結合,讓學生用其掌握的英語語言知識回答關于學科專業知識的問題。這樣的試卷不僅考察了學生的英語知識技能,也考察了他們的英語綜合應用技能,體現了培養目標。
綜上所述,就平頂山學院為例,護理專業的大學英語課程在明確課程定位與教學目標的基礎上,通過合理的課程設置與評價體系,輔以恰當的教學手段,必能更好地實現人才培養目標,服務于地方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
參考文獻:
一、多元智能理論
多元智能理論(MultipleIntelligencesTheory)由美國哈佛大學發展心理學家、教育學家霍華德•加德納教授于1983年在《智能的結構》一文中提出后,在世界范圍內引發了教育的“革命性”變革。我國于20世紀90年代引進多元智能理論,國內有專家認為,多元智能理論無疑是我們長期以來一直在努力推崇的“素質教育的最好全釋”;還有人指出:多元智能理論與建構主義理論一道,構成了我國新課程改革的強大理論支撐。多元智能理論指出人類內涵的能力至少有八種:包括語文智能;音樂智能;邏輯—數學智能;空間智能;肢體—運作智能;人際智能;自省智能;自然觀察智能。加德納認為,相對于過去的一元智力理論,多元智能理論能夠更全面地描繪和評價人類的智力能力。加德納還指出,人類智能還包含有次級智能和多種次級構成要素。
二、基于多元智能理論的汽車英語課程設計
(一)汽車英語課程設計的基本條件
Posner(1994)認為,課程設計的基本條件包括:了解學生的需求、興趣、能力、知識水平等例如:學生需要什么、需要的原因、已有的能力、待補的能力、已有的基礎或條件,缺乏什么等等。熟悉課程情況例如,有能力識別和解釋該課程的基本概念和技能,全面和細致的有關知識,目前這個課程的開設情況等。擅長聽說讀寫譯五項必備能力,具有豐富教學經驗,而不是簡單的拼湊、復制、模仿依據以上課程設計的基本條件,做好高職英語課程設計就要求教師進行問卷調查或訪談學生已經完成的課程標準或已經具備的語言知識,要求通過參考有關著作、論文、同類課程、教材等,與同行交流,收集積累案例或經驗等等。
(二)汽車英語課程設計的標準
根據Furey提出的標準,高職英語課程設計必須把握下列標準:
1.是否有足夠的理論依據英語課程設計必須基于什么樣的科學理論基礎,是否遵照其本身的科學性和社會性?
2.是否適合學生目標在從事高職英語教學中,教師要因材施教。不但熟悉、掌握學生的自身學習情況、學習興趣,也注重培養學生的實際效果性。
3.是否具有成功實施的可能性和效果的可評性在從事高職英語教學中,教師要不斷自評課程設計的真實效果。
(三)汽車英語課程設計的內容
汽車英語課程設計的內容取決于授課的理念。針對英語語言,如果認為語言是符號系統,課程設計就由語音、詞匯、語法、句型構成,強調語言形式的正確性;如果視語言為交際工具,課程設計要考慮的是交際的人,交際發生的條件、交際的目的等。英語課程設計關注的不僅是語言形式的正確性,還有社交的適當性。在教學研究過程中,在多元智能理論的指導下,根據調研結果對課程教學內容進行逐步更新,教材從最初的純英文閱讀形式的到單獨開發學生的專業英語閱讀能力,從聽、說、讀、寫等能力的平行拓展,汽車專業英語校本教材內容新穎,圖文并茂,根據主題確定教學內容、重點及難點,融專業英語聽、說、讀、寫訓練于一體,重點突出,實用性強,有利于開發學生的多元英語語言智能,改善課堂教學氛圍,提高教學效果。
三、多元智能理論下汽車英語課程設計需注意的問題
首先,汽車英語以提高口語交際能力為本位,突出應用性本課程在對汽車企業英語應用能力需求深入調研的基礎上,按確定工作任務模塊、同時突出語言技能的要求制訂教學大綱和授課計劃,明確了教學應達到的知識標準和技能標準。其次,課程體系整合突出全面性、邏輯性、典型性和實用性本課程以國際汽車行業最新的知識體系為基礎,以市場為導向,將傳統汽車英語課程的以訓練專業英語閱讀能力為主體的教學內容,整合成為汽車構成的4大部分分別為發動機、底盤、車身、電氣設備以及發動機的兩大機構五大系統和底盤的傳動系統、行駛系統、轉向系統和制動系統等各個任務模塊以系統的知識主題構成課程內容體系。最后,教學手段優化,突出多元英語智能培養在教學實踐中,注重將互動教學、角色扮演、案例教學、多媒體聽力、課件加視頻等教學手段相結合,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其用英語分析和理解專業知識的能力和用英語進行專業領域的交際能力,并結合具體課程內容指導學生進行延伸性思考,以增強學生的創新能力,全面促進學生多元智能的發展。
總結
大多數中小學英語教師對統計方法并不熟悉。我們建議大家看一看有關這方面的書籍(如劉潤清編著的《外語教學中的科研方法》、韓寶成編著的《外語教學科研中的統計方法》、文秋芳編著的《應用語言學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詳細信息見本文的參考書目)。另外,大家還可以請數學學科的教師提供幫助。
英語教學論文常見問題
一、準確性問題
很多教師在論文中提到某種教材、教學大綱、課程標準時,往往不提供準確信息,而是用一些模糊的說法,如“新教材”、“人教版教材”、“初中大綱”、“新課標 ”。在學術論文中,首次提及某些教材或教學大綱時,要使用完整的名稱,必要時提供出版時間和出版者或作者,如“《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教育 部,2003)”。再次提及時可以使用簡稱,但必須在第一次使用的全稱后面注明簡稱形式,如“《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教育部,2003)(以下簡稱《標準》)”。
二、語言表達問題
學術論文的語言表達應該力求做到語句通順達意,句子結構完整,詞語搭配正確,標點符號使用恰當。要盡量避免使用過于口語化的語言,正文中盡量減少中英文交替使用的現象。我本人在審稿過程發現語言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句子結構不完整,句子缺主語的現象最為突出;
(2)詞語搭配不當,如“新課程改革倡導教師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中的“倡導”應為“要求”。
(3)語言的口語化現象突出,如“想在一個單一的任務型活動設計中體現任務型的教學途徑的整體思路是不大可能的”,“學生能夠學會質疑,體現學習的主體性,這是好事”。
(4)重要信息與次重要信息的位置顛倒,如“高三英語教學的目標是高考,這是教師們普遍的看法”。
三、小標題的使用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