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2-09 20:14:3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學生個人年度總結,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 職業生涯規劃;心理問題;職業指導;大學生
中圖分類號 G44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3219(2016)29-0069-04
在大學生就業形勢逐年嚴峻的情況下,深入認識和理解職業的分布特征與動態發展趨勢,對大學生正確選擇職業、尋求職業發展至關重要。部分大學生未雨綢繆,在步入大學校園后就開始充分利用社會實習或兼職的機會感受職業;部分高校也在不斷完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指導,以期在提高該校就業率的基礎上,培養學生認識自己、分析環境的綜合能力,從而找到與自己人格特征、興趣愛好、能力范圍相匹配的職業領域。
一、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常見的心理問題
所謂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指的是大學生根據自身情況,結合發展機遇,對決定個人職業生涯的主客觀因素進行分析、測評和總結,確定其事業奮斗目標,選擇合適的職業,制定相應的教育和培訓計劃,并對每一步驟的時間、順序和方向做出合理的安排[1]。職業生涯規劃旨在通過大學生的自我認識,進行自我肯定并自我成長,最終達到自我實現的個人發展過程。在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過程中,面對復雜的社會環境、職業環境及家庭環境,如果大學生對自我的認識與評估有失偏頗,在求職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難、挫折和沖突,心理上也隨之出現困惑和不適,引起各種心理問題[2]。具體來說,主要包括以下五個方面:
(一)矛盾心理
大學生在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的初期,如何根據自己的專業特長、興趣愛好選擇適合自己的崗位和職業領域是未來能夠長期從事該職業并實現自我價值的必要條件。面對眾多選擇和機會,利益與誘惑,初涉社會的大學生群體亦是充滿興奮與驚喜,然而現實的殘酷也為大學生增添了不少困惑。一方面,求職者留戀條件舒適、經濟效益高的大城市,同時又抱怨大城市帶來的生活高成本。中國經濟實驗研究院城市生活質量研究中心2014年對中國35個城市生活質量的調查發現,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大城市的生活成本滿意度指數都在最低的9個城市之中[3],而這些城市又恰恰是大學生求職者夢寐以求的理想工作城市。另一方面,求職者追求待遇好收入高的工作,同時又畏懼高收入工作帶來的各種壓力與挑戰。在一項基于全國19個行業的收入差距研究中顯示,職工個人年均收入最高的三個行業依次是房地產業、金融業和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4]。這些行業是知識密集型的新興產業,技術復雜程度較高,對求職者的受教育程度、知識儲備、專業技術等各方面能力要求也較高,工作壓力與挑戰顯而易見。以上兩方面的因素帶來大學生在職業生涯規劃中的矛盾心理,夢想與現實的差距,機遇與挑戰并存,無疑都使大學生在取舍、去留的問題上矛盾重重。
(二)依賴心理
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是個人通過對自身和環境狀況的分析,為了選擇合適職業制定相關計劃的過程[1]。在這一過程中,無論是對自身情況的評估,還是對未來職業方向的定位,最后付之于行動――完成職業選擇、實施具體工作,決定未來職業發展狀況的始終是自己。然而,有些大學生在臨近畢業的時候,對個人的職業傾向毫不了解,對外界的職業市場不聞不問,將就業的希望寄托在學校或父母身上,始終處于一種觀望就業形勢的狀態。高等學歷、名牌學校、熱門專業確實能增強個體求職競爭力,但這些并不能成為找到理想工作的充分條件。過分依賴這些有利條件,反而會使其成為成功就業的阻力。此外,父母在很多時候也會成為大學生依賴的對象。父母的意見和選擇對一些自我意識發展較差的個人會起到一定的支配作用。這類大學生未完成心理上的“斷乳”,對自我的認識和評估主要依賴他人,對事物沒有獨立的見解,害怕承擔自主選擇帶來的過失與責任,將職業生涯規劃的主動權交于父母或他人。這種依賴心理會嚴重阻礙大學生的職業規劃,進而影響將來就業。
(三)攀比心理
大學生在職業生涯規劃過程中,就是要通過各種比較選出適合自己的職業。這種比較主要集中在各種因素的綜合選擇上,如地域選擇、待遇選擇、職位選擇等。這些選擇是以個人的性格特點、興趣愛好以及能力專長為基礎,然而不少大學生在這一過程中貪慕虛榮,忽略個人情況與需求,在同學朋友之間比較工作待遇、社會地位、所在城市的經濟效益等,產生了盲目的攀比心理。更有甚者將個人的攀比擴大到家庭勢力的攀比,追求父母的金錢和權力帶給自己職業發展道路上的便利。如此一來,職業生涯規劃就失去了應有的價值,大學生求職者也失去了在社會上獨立生存、立足的公平機會,并不利于自我價值的實現與職業生涯的長遠發展。
(四)自卑心理
大學生在職業生涯規劃過程中,客觀準確的自我評價是接下來職業選擇和發展的基礎。雖然順利完成高校的專業知識學習,但長期的校園生活使得涉世未深的大學生求職者缺少社會工作經驗,對自己的評價過于保守,缺乏競爭的勇氣,對職業生涯規劃缺少應有的自信。在自卑情結的驅使下,求職者通常會找出很多不利因素,比如崗位需求與專業能力不符、職位的未來前景不確定、薪水太低、離家太遠等,并極力去避免這些可能情況的發生,害怕失敗。他們從未真正考慮自己求職過程中的優勢所在與真正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是什么,大膽努力地去追求成功。事實上,在職業生涯規劃的任一階段,問題與困難都始終存在,猶豫、彷徨與退卻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觀望的策略永遠也不會將一份心儀的工作帶到面前。
(五)從眾心理
從眾心理是在社會或群體壓力下個人放棄自己的選擇而采取順從多數人意見或行為的心理傾向[5]。大學生正處于自我意識快速發展但同時又沒有形成穩定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特殊時期。在職業生涯規劃過程中,難免參考多數人的選擇,依賴別人的評價和建議,忽略自己的個性特點,產生從眾心理。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的從眾心理一般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在職業選擇上從眾。高薪白領的工作一直以來受到眾多大學畢業生的青睞,這里面不乏有盲目跟風、未從個人實際情況、職業未來發展空間等角度出發的求職者。這類求職者一般以多數人的意愿和選擇為標準,應付即將面臨的就業危機,而非考慮個人職業生涯長期發展。二是在就業區域上從眾。國內一線大都市聚集了不少來自外地的大學生求職者,就業機會多、發展空間大是北京、上海、深圳等國內大都市就業的優勢,但很多求職者卻沒有看到在大城市生存的勞苦與艱辛,跟隨大多數人的選擇而來到這里,反而使未來生活變得更加茫然。
二、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心理問題成因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出現的心理問題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究其原因,可以從以下三個層面進行闡述。
(一)社會對職業教育的忽視
表面上,社會對職業教育的忽視與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的心理問題沒有直接聯系。但這卻是心理問題產生的根源[6]。首先,社會對職業教育的忽視直接導致學校、家庭及學生個人崇尚理論知識教育,而忽略實踐能力的培養。無論家庭、學校還是社會,都希望孩子能好好學習文化知識,而對文化知識的系統學習在某些家庭已經提前至幼兒期。其次,社會對職業教育的忽視導致高中畢業生在填報志愿、選擇專業的時候更多考慮的是自己擅長哪方面知識的學習,而非在職業教育的指導下對所選專業未來的就業前景、發展空間做全面的考察和權衡。再次,社會對職業教育的忽視也使大學生在大學四年的學習中對職業信息的了解遠不及對理論知識的關注。這就使得許多大學畢業生在經歷了十幾年的教育之后,面對職業選擇、職業規劃還是無所適從,在個人職業生涯規劃中出現矛盾、從眾的心理危機,且不知就業問題遲早都要面對和解決。
(二)高校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工作不夠深入
在社會對職業教育不夠重視的前提下,高校工作歷來以教學和科研為中心,對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工作的重視程度不夠。2003年4月,教育部出臺《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若干意見》,將年度招生計劃安排與畢業生就業率適度掛鉤,對就業率偏低的地方或高校,原則上要減少招生、控制招生或調減增幅。至此,高校開始關注畢業生的就業形勢,設置專門的就業指導中心,在臨近畢業的大四學生中舉辦就業指導講座,搜集職業市場需求舉辦校園招聘會等。然而,學校就業指導工作更多關注的是學生就業率,而未從學生的角度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指導。事實上,職業生涯規劃指導不能簡單等同于就業指導,前者是一項連續而又系統的工作,而大學階段更是通過專業學習有針對性做好職業選擇的準備階段。高校只關注就業率而不重視學生就業能力、心理素質的變化,只關注大四學生而不包括低年級學生對就業的準備狀態,對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工作還不夠深入,沒有體現其工作的系統化和完整性。這難免讓大學生對自己的職業方向和目標感到困惑與茫然,產生依賴、自卑等心理問題。
(三)大學生在擇業時的自我認知失調
自我評估是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要環節,然而很多大學生在面對職業選擇時,不能夠客觀準確地對自己的興趣愛好、能力水平進行有效評估。在面對擇業壓力時,甚至出現自我認知失調,主要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一是自我評估高于實際能力水平。這樣的大學生心理定位偏高,對職位待遇的要求較苛刻,容易產生攀比心理,但由于實際能力有限,很難找到心儀的工作崗位。二是自我評估低于實際能力水平。這樣的大學生畏手畏腳,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時刻處于觀望狀態,沒有勇氣去嘗試和挑戰,容易產生自卑、焦慮等心理問題。三是自我評估模糊,對自己的實際能力水平沒有清晰的定位。這樣的大學生不知道自己的興趣愛好是什么,不清楚自己的專業能夠勝任什么類型的工作,面對就業壓力產生從眾心理,沒有清晰的職業目標和明確的職業規劃。
三、對策分析
(一)在全社會營造職業生涯規劃的良好氛圍
在全社會提倡職業教育,營造職業生涯規劃的良好氛圍是非常重要的。職業生涯規劃可以使大學生盡早對職業市場進行了解,有計劃有目的地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業方向,更加系統化的作出崗位選擇,充分預期可能出現的困難和問題,從而預防心理問題的發生。具體而言,國家應從社會層面引導人們對職業生涯規劃的認識。首先,從政策上逐步改善我國的教育體制,改變重理論輕實踐的狀況。其次,國家需要引導高校提高對職業生涯規劃相關教育的重視程度。再次,從文化氛圍上,國家需要引導國民改變現有的只以利益為導向的就業觀念,弘揚多元化的就業理念。
(二)高校改善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工作
高校可從以下兩個方面改善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工作:首先,高校應設立專門負責該項工作的部門,設計出一套從新生入學到畢業的完整的職業生涯規劃指Х槳福有計劃有目的地讓學生接觸與自己專業相關的職業信息。其次,高校應建立專業化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指導隊伍。很多高校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工作是由就業指導人員或管學生工作的輔導員承擔,他們的專業知識技能相對較差,工作效果不明顯。職業生涯規劃指導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工作,配備一支具備心理學、教育學、管理學等相關專業知識的教師隊伍有利于該項工作科學有效的開展。
(三)利用心理測量工具對個體進行全方位評估
客觀、科學、全面的自我評估是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要前提,但是自我評估始終是個體對興趣、能力方面的自我考察,是一種主觀體驗。為了減少自我評估帶來的主觀性,預防認知失調帶來的心理問題,可借助心理測量的科學手段對個體的性格、興趣、能力傾向進行全方位的評估,將其作為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要依據,激發大學生的內在潛能。負責高校職業生涯規劃的指導教師應該能夠熟練心理測量工具,幫助大學生正確認識自己。綜觀國外職業生涯規劃的發展歷史,專業的心理測量工具已經成為國外職業生涯發展規劃的理論依據。具體而言,心理測量可結合相關課程進行,通過相關心理的測量掌握學生的性格氣質、興趣愛好、一般能力傾向、特殊能力、職業應性等大體情況。學校可以建立相關檔案,并定期更新,這樣可以讓學校和學生個人發現個人職業潛能的發展動態。
參 考 文 獻
[1][6]劉詠寶.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7:5.
[2]張玉香. 心理健康教育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價值研究[D].上海: 上海師范大學,2014:33.
[3]中國經濟實驗研究院城市生活質量研究中心. 生活質量指數趨升空氣質量食品安全堪憂――2014中國35個城市生活質量報告[J].經濟學動態,2014(8):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