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1-04 23:21:2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外國語言學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英文名稱:Foreign Language Research
主管單位:黑龍江大學
主辦單位:黑龍江大學
出版周期:雙月刊
出版地址:黑龍江省哈爾濱市
語
種:中文
開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000-0100
國內刊號:23-1071/H
郵發代號:14-24
發行范圍:
創刊時間:1978
期刊收錄: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榮譽:
聯系方式
評價系統及其運作--系統功能語言學的新發展 王振華
關聯-順應模式 楊平
英語動詞名詞化的認知結構分析 張權
動態概念語義學對隱喻的邏輯--哲學研究 彭建武
Congruence淺議 劉宇紅
漢譯英的翻譯單位問題 郭建中
論翻譯中語篇解構與重構的思維模式 王軍
詞語語義的詩性重構 楊小洪
論與西方文化歷史批評的主要區別 程愛民
《外國語》2001年總目錄
喬姆斯基句法理論與漢語研究 陸儉明
徐烈炯教授來上外講學
語用信息論與語言信息傳播文化形態 呂公禮
語類研究概覽 張德祿
《外國語》新網頁啟用
關于雙語心理詞庫的表征結構 董燕萍,桂詩春
話題突顯結構與漢英中間語 張愛玲,蘇曉軍
致使概念的認知觀 梁曉波,孫亞
轉喻與語用推理圖式 張輝,周平
英國第一部實驗小說《項狄傳》評述 李維屏,楊理達
敘事文學創作主體的重新認識 魏燕
從"社會動態"視角研究俄羅斯文學史 馮玉律
西方口譯研究:歷史與現狀 肖曉燕
了解香港翻譯的一本好書--評介Translation in Hong Kong: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Constructions: A new theoretical approach to language Adele E.Goldberg
風雨滄桑四十年--英語教學往事談 戴煒棟
不解之緣 苦斗人生 秦秀白
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十五年回顧 楊惠中
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挑戰與期望--"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座談會"紀要
語篇的多維分析 任紹曾
話語分析五十年:回顧與展望 朱永生
語法隱喻理論的發展及其理論意義 嚴世清
話語標記語well的語用功能 冉永平
誤解研究的歷史、現狀和問題 宗世海
《簡愛》:圣經與前圣經場景的雙重投影 楊小洪
一個英語教師的獨白 胡壯麟
英語學習:回憶與感想 劉炳善
OT語法的可學性研究 馬秋武
論語義啟動與文化腳本 盧植
話語指稱的認知構建與心理空間可及性 王義娜
影響先行語可及性的因素 蔣平
<認知語義學-意義與認知>介紹 丁放
文體學流派區分的出發點、參照系和作業面 徐有志
范式與層面:國外敘事學研究綜述--兼評國內敘事學研究現狀 唐偉勝
理論哲學向實踐哲學的轉向對翻譯研究的指導意義 呂俊
論口譯質量評估的信息單位 蔡小紅
核心功能語類與漢英兩種語言的結構差異研究 何曉煒
提升結構的句法研究 劉愛英,韓景泉
從計算識別和生成的角度論英語句子的主題系統 彭宣維
可推知照應再考--專就語篇中的照應性名詞短語而論 劉禮進
會話篇章中指稱表達的選擇與闡釋 馬文
"物質過程"的評價價值--以分析小說人物形象為例 王振華
論證中的話語混雜:外語測試的社會分析 吳宗杰
身份策略的矛盾境地--《論不說漢語》中對中國人特質的評價 李戰子
批評性語篇分析:問題與討論 辛斌
Bradford和他的文體分析"雙重模式" 武建國,秦秀白
新的思考角度新的研究視野--評謝天振教授的新作《翻譯研究新視野》 伍小龍,王東風
深刻的思考系統的探索--《翻譯論》評介 劉成富
人工智能中的"聯結主義"和語法理論 沈家煊
上海外國語大學正式建立獨立的翻譯學學位點
充分條件的語用嬗變--語言運用視角下的邏輯關系 徐盛桓
雙賓結構及其相關概念網絡 程琪龍
隱喻和換喻的差別與聯系 束定芳
學術書評語類結構的評價分析 唐麗萍
英漢條件句:if與"如果"和"如果說" 徐李潔
著名語言學家George Lakoff來上海外國語大學講學
文學語用學:一門新興的邊緣學科 涂靖
20世紀西方文論演變的循環態和文學批評多元互補論 孫勝忠
《外國語》獲"上海市最佳文科學報"稱號
論翻譯課程研究 文軍
中國傳統譯論研究的新突破--評《中國傳統譯論經典詮釋》 趙秀明
實證研究道德談 朱小美
英語對香港書面漢語詞匯的影響--香港書面漢語和標準漢語中的同形異義詞 石定栩,朱志瑜,SHI Ding-xu,CHU Chi-yu
謂元·語義結構·概念框架 程琪龍,CHENG Qi-long
對"道歉語"的語用定量研究 劉思,劉潤清,LIU Si,LIU Run-qing
代詞隱現的動態解決方案 劉偉,LIU Wei
語篇銜接中的形式與意義 張德祿,ZHANG De-lu
系統功能語法的存在句研究 鄧仁華,DENG Ren-hua
論語篇功能思想的元理論意義 嚴世清,YAN Shi-qing
從多元系統論的觀點看翻譯文學的"國籍" 張南峰,CHANG Nam Fung
翻譯世界:朦朧區域及其含混性--從一首小詩的譯文看翻譯的理想化作用 蔡新樂,CAI Xin-le
論現代英國小說人物的危機與轉型 李維屏,LI Wei-ping
多一點問題,少一點結論--也談外國文學研究的問題意識 張杰,ZHANG Jie
五月丁香迎精英--心理語言學與外語教學國際學術研討會紀實 張金忠,ZHANG Jin-zhong
Cognitive Linguistics:What It Means and Where It Is Going George Lakoff
語篇回指實證研究中的數據庫建設 許余龍,XU Yu-long
試論條件句和結論句之間的邏輯規約 熊學亮,張韌弦,XIONG Xue-liang,ZHANG Ren-xian
非范疇化與"副詞+名詞"結構 劉正光,崔剛,LIU Zheng-guang,CUI Gang
左移位句式的認知解釋 文旭,Wen XU
論元的句法實現 熊仲儒,XIONG Zhong-ru
論元結構:認知模型向句法結構投射的中介 劉辰誕,LIU Chen-dan
西方女性哥特研究--兼論女性主義性別與體裁理論 林斌,LIN Bin
專業:外國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與亞努語言學
指導教師:*** 職稱:副教授
論文題目:對英語主被動語態之間不對稱現象的研究
論文完成日期:XX年03月 論文字數:16600
申請答辯時間:XX年05月
申請報告(簡明扼要介紹主要科研工作及成果,包括論文有何新見解:新方法及其意義。哪些問題有待繼續探討?)
本文在比較廣泛地搜索:整理并系統地歸納總結出英語動詞主被動語態之間不對稱現象的大量翔實:可靠的語言材料,在此基礎上結合相關語言學理論展開嚴謹的科學分析和理論探索。
本文主要研究發現:首先,對英語主被動語態之間的不同選擇根源于英語動詞的行為本身包含的行為特征,對英語動詞本身的語義特征及內涵的深入認識在英語主被動語態認知方面起重要的作用;其次,英語主動語態轉換成被動語態時會導致部分句子成分的位置移動,這也有可能引起句子語義的變化;再次,英語中存在一些詞類,比如,限定詞,數量詞和代詞等肯能影響英語主被動語態的選擇;最后,英語語態的選擇與轉換不僅僅涉及到句法結構,主要信息的變化,而且關系到語用:語義和人類認知心理諸多個方面。
此外,對英語主被動語態之間不對稱現象的切入點在于英語動詞這一詞類本身,所以,以英語詞類為切入點或可作為一種研究方法,來研究:認識英語語言乃至普遍語言的規律性的東西。
最后如何將英語主被動語態不對稱現象的深層原因,比如動詞的行為特征,英語句法,英漢思維差距等因素體現在英語動詞語法習得和使用過程中是值得繼續探討的問題。
本人保證:所提交論文完全為個人工作成果,所用資料:實驗結果及計算數據真實。
[KeyWords]origin;communicativefunction;evasion;cosmeticfunction;politeness
【摘要】委婉語是世界文化中普遍存在的語言現象,它廣泛應用于社會各階層和領域。英語委婉語作為眾多委婉語中的一種,具有其產生的深厚淵源,其中包宗教與政治的,也包括文學與歷史的。本文試圖從宗教、種族、政治、文學、歷史等方面入手來探討英語委婉語的產生淵源。語言反映生活,并且總是和社會緊密聯系在一起,在語言交談中,由于一定的行為規范和道德準則的制約,人們通常使用委婉語----這一“劑”,使刺耳,不文雅的話變得委婉愉悅。它在人們的社會交際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本文從其避諱功能、禮貌功能以及掩飾功能三方面闡釋了英語委婉語的社會交際功能。通過充分理解英語委婉語的起源及其社會交際功能,進一步理解英語語言文化,以避免社會交際中的各種沖突。
【關鍵詞】起源;交際功能;避諱;禮貌;掩飾
1.Introduction
Euphemismisaculturalphenomenonaswellasalinguisticconcept.Everylanguagehasitsowneuphemism,sodoesEnglish.Itisdeeplyrootedinsociallifeandhasagreatinfluenceonsocialcommunication.AsanindispensableandnaturalpartofEnglishlanguage,Englisheuphemismhasattractedpeople’sattentionforalongtime.SinceEuphemismwascoined,ithasplayedaveryimportantroleinpeople’scommunication.Thecommunicationwithouteuphemismisunimaginable.Euphemismisusedlikelubrication,whichmakesthecommunicationgoonsmoothly.ThisthesiswillhaveanoverviewoftheoriginofEnglisheuphemism,andstateitssocialcommunicativefunction.
Englisheuphemismasalinguisticconcept,ithascloserelationshipswiththewesternculture,andittrulyreflectsthelifeandvaluesofEnglishpeopleandtheirhistory.Euphemismisaparticularlygoodmediumforaccesstotheforceoflanguagethathasprovidedaneffectiveapproachtounderstandingthehumanmind.ThestudyofEnglisheuphemismcanhelpusunderstandthewesterncultureandpromotetheinternationaldevelopmentbecauseeuphemismiswidelyusedininternationalnegotiations.SothereisagreatneedforustostudyEnglisheuphemism,including:itsorigin,itssocialfunction,etc.
2.ThedefinitionsofEnglisheuphemism
Euphemismisauniversallinguisticphenomenon.Nearlyineverylanguage,therearesomedisgustingwords,whichmakepeoplefeelembarrassed.Intheprocessofcommunication,theunsuitableortoodirectwordswillmakepeoplefeeluncomfortable,evenangry.Thenthereisagreatneedforustouseatactfulwaytoexpressemotion,exchangeideas.Thatistosay,touseapleasant,mildorindirectwordsorphrasestaketheplaceoftabooedwords.
Itisknownthateuphemismisaformoflanguageintentionallycreatedinsocialrelationtoachieveidealcommunication.Withoutthemanylanguagewouldseemtobevulgarandrude,voidofpolitenessandvividnesstosomeextent.Asacommoncommunicationintheprocessofpeopleusinglanguage,euphemismisanimportantwayforpeopletocoordinatethesocialrelationships.Likeakindoflubrication,euphemismenablespeopletoexpresswhatcannotbeuttereddirectlyandensurescommunicationtobecarriedsmoothly.Itisalanguagestrategyincivilizedsocietyforavoidingtaboo.Itisunimaginableifthecommunicationiswithouteuphemism.
Theword“euphemism”wasderivedfromtheGreekword“euphemismos”,whichmeans“fairspeech”.Theprefix“eu”means“good,soundwell”and“pheme”means“saying”or“speech”.Andthustheliteralmeaningof“euphemism”is“tospeakwithgoodwordsorinapleasantmanner”.Thatistosay,euphemismisusedasanalternativetounpleasantexpression,inordertoavoidpossibleloseofface,eitherone’sownfaceorthroughgoingoffense,thatoftheaudience,orsomeofthirdofparty.Thisunpleasantexpressionmaybetabooed,fearsome,orforsomeotherreasonsthatspeakerscan’torintendnottousesomecertainexpressiondirectlyonsomeoccasion.“InWebster’sEncyclopedicUnabridgedDictionaryoftheEnglishLanguageis‘thesubstitutionofamild,indirect,orvagueexpressionforonethoughtsubstituted’.RawsonBlunt,aBritishwriter,definedeuphemismas‘agoodfavorableinterpretationofabadword.’”[1]“EncyclopediaBritannica(1994)alsodefineseuphemismas‘afigureofspeechinwhichsomethingofanunpleasant,distressingorindelicatenatureisdescribedinlessoffensiveterms’”[2]
Fromtheabovementioned,wecouldclearlyseethateuphemismischaracterizedbyavoidancelanguageandevasiveexpression.Thespeakersusewordsorexpressionsasaprotectiveshieldagainsttheangerordisapprovalofnaturalorsupernaturalthings.Itisoneformoflanguageandalinguisticphenomenon
3.TheoriginsofEnglisheuphemism
3.1ThereligiousoriginofEnglisheuphemism
TheearliestEnglisheuphemismscomefrom“taboo”.Theword“taboo”comesfromTogan,akindofPolynesian.Itindicatesevasivelanguageoraction.[3]TheemergenceofEnglisheuphemismistomeettheneedofavoidingtaboos.Inprimitivesociety,peoplecan’texplainsuchthingsasailmentandsomesupernaturalphenomena.“Peoplehaveconfusionbetweenthenameofthethingsandthingsthemselves.Thenameisviewedasanextensionofthings.Justastheidiomsays‘Speakofdevilandheappears’.Naturallythewordsorphrasesrelatedtosuchthingsbecometaboos.”[4]Intheancienttimes,peoplehadblindfaithinghostsandGodstheyrespected.Theywhisperedandevenfearedthemsotheydidnotdaretoaddresstheirnamesdirectly.TheythinkitprofanetonameGod.Thereforethenamesofgodsbecometheearliesttaboos.Tospeaknameofgodswastoevokethedivinitywhosepowerthenhadtobeconfronted.Suchdangerouspracticeswerereservedforpriestsskilledinnegotiatingwiththesupernatural.Sotheusualwaytoavoidistoemployeuphemisms.Therefore,forthereligiousneed,alotofeuphemismsaboutreligionemerged.Forexample,inordernottodesecrateGod,peopleinEnglish-speakingcountryalwaysusesomeothernameforGodinsteadofcallingdirectly,suchas“Adonai,theAlmighty,Caesar’sCruth,theCreater,Dod,Gad,Land,Lawks,Lawd.”[5]Theoppositesideofgodisdevil,whichismoreterribleforpeople.Whenpeoplerefertothem,theytendtousesucheuphemismstoreplace:D,theBigD,theEvilone,theBlackone,theGoodman,Jesse,Oldboy,Ourfather,Lordoflords,Kingofkings,theLightoftheworld,etc.[6]
Fromtheabovementioned,wecanfindthatreligionbringsmanyeuphemistictermsinthereligiousmatter,especiallythenamingandaddressingofGodtothelanguage.
3.2TheracialandnationaloriginsofEnglisheuphemism
Itisknowntoall,thephenomenonofracialdiscriminationisdeeplyrootedinAmericainwhich“equalopportunity”isflatteredbyAmericanwhitepeopleasanequalrightenjoyedbyeveryone.Duetothepressureofsocialpublicopinion,althoughsomewhitesdiscriminatetheblackfromtheirheart,theywillnotexposethiskindofprejudiceinpublic.Meanwhile,fewpeopledaretohumiliateandpersecuteblackspubliclyfornoreasonatall.Inotherwords,thewayofdiscriminationbecomestactful.Therearemanyeuphemismsemergingforthisreason.Inthe1930s,‘nigger’isstillaneutralnouninEngland,andhasnomeaningofhumiliatingblacks.Butsincethiswordhastheobviousmeaningofdiscriminatingtheblacks,mostofpeopleinEnglandandAmericansusesomeothereuphemisticwords,suchas“coloredblack”instead.Whentalkingaboutsomeotherraces,itdoesnotoftenusethedirectwordsthatarerelatedtocolor.Peopleoftenusesomeeuphemisticexpression,suchasthegeographicname.
3.3Historical,literaryandpoliticaloriginsofEnglisheuphemism
FromthetimetheNormansconqueredEnglandin1066,Englishhasemergedmanyeuphemisms.Atthattime,themainreasontouseeuphemismisthatthelanguageusedbytheconqueredisoftendisparaged,andisthoughtasgrosslanguage.Theupperclasssurelydoesn’twanttolowertheirstatustousesuchwords.Inordertoavoidusingsuchgrosswords,theytendtouse“theelegantwords”,whichoriginatedfromLatin.AndthesewordsweremixedintoEnglishgradually.
Therearealsomanyeuphemismsinliteraryworks.Forexample,inHamlet,Shakespeareusetheexpression“Theundiscoveredcountryfromwhosebournnotravelerreturns”(從來不曾有一個旅人回來過的神秘之國)toexpresshisgreatsympathyforHamlet.[7]ThefamousAmericanwriterMarkTwainuse“release”toexpress“die”inhisworkTheAdventureofTomSawyer.Besides,politicsisafertileareafortheappearanceandgrowthofEnglisheuphemism,whichiscosmeticinexpressionbutdeceptiveinnature.Euphemismsofthiskindarealwaysconsciouslyanddeliberately.ThecosmeticeuphemismcanbeeasilyfoundinAmericanEnglish.Government’sdiscussionoftheVietnamWarwassaturatedwitheuphemisms.Villagesburnedandinhabitantsimprisonedwere‘Pacifications”;thewaritselfwasnotawarbuta“conflict”,the“bombing”becomes“logisticalstrike”or“closeairsupport”,and“killing”becomes“wastingtheenemy”.Theseeuphemismsareusedtodeceiveandtohidethedirtybusinessofwar.[8]Theuseofsuchpoliticaleuphemismshelpsgovernmenttobeautifytheactionandpreventpeoplefromtakinganyanti-governmentaction.Soinordertosatisfythepoliticalneeds,manyeuphemismscometoexist.
4.ThesocialcommunicativefunctionofEnglisheuphemism
Fromtheperspectiveoflanguagecommunication,euphemismfunctionstoavoidtaboos,toshowpolitenessandconcealfeelings.Thankstoeuphemism,itiseasyforpeopletoacceptthethingsthatarelikelytomakeothersfeelembarrassedorunhappy.Itispeople’sgeneralcharactertoexpresstheirideasasmildlyandtactfullyaspossible.Euphemismhelpspeopletoreachthisgoal.Fromthemomenteuphemismcameintoexistence,ithasplayedaveryimportantroleinourdailycommunication,andhelpestablishagoodrelationshipbetweenhumanbeingsandevenstrengthenthesocialstability.Euphemismaremotivatedbythedesirenottobeoffensive.Peopleusethemtoshowtheirpoliteness,toavoidbeingoffensiveandtomeetthepsychologicalandbeneficialneedsofbothspeakersandhearersincommunication.Butsometimestheyareusedtoconcealorcoversomething.Accordingly,euphemismservesthreebasiccommunicativefunctions:evasivefunction,politefunctionandcosmeticfunction.
4.1TheevasivefunctionofEnglisheuphemism
Theevasivefunctionofeuphemismistoevadeusingtaboos,enablingthespeakertotalkabouttabooedthingsfreely.Thesetabooedthingsarebelievedtobedangeroustocertainindividuals,ortothesocietyasawhole,ortobedisgustingandunpleasant,andcausefear.Suchtabooedthingsinclude:disease,disabilities,death,sex,bodyexcretionandbodyeliminationprocess,etc.Peoplecanuseeuphemismstotalkaboutwhatcannotbetalkeddirectly.
4.1.1Intermsofdiseaseanddisabilities
Peopleyearnforhealth,andfearforspecificdiseaseandeverysortofdisability.Sopeoplealwaysusetactfulwaytoexpressthem.Forexample,sexualorvenerealdiseasesuchassyphilis,gonorrhoea,ADIS,etc.arecalled“socialdisease”,‘communicativedisease”,etc.inEnglish.Besides,disabilitiesareverysensitiveareaineveryculture.InEnglish,“thedisabled,thehandicapped,theinconvenienced,theinvalid,auditoryimpaired,hardofhearing,talkwithone’sfingers”,etc.areputintoservice.[9]Soeuphemismplaysaveryimportantfunctioninoursocialcommunication.Withoutit,wesometimescannotcontinueourtalk.
4.1.2Intermsofdeath
Deathisaninevitablestageattheendoflife’sjourney.Itiscommonexperienceofhumanbeings.Yetithasbeenthesourceoffear—fearofthelossoflovedones;fearoftheendofone’slife;fearoftheactualprocessofdying.Therefore,allthesefears,worries,andunpleasantfeelingscombinedleadtoverbaltabooofdeath.Euphemismsconcerningdeathareextremelyrich.InEnglish,therearemorethanseventyeuphemismsfor“death”,including“tobegone,tobegonetoabetterworld,tobewithGod,tobreathone’slast,tocloseone’sday,todepartfromtheworldforever,todeparttoGod,tofallasleep,jointhegreatmajority,passaway,etc.[10]Nomatterwhythiswordisusedinacertainlanguage,peoplealwaystendtouselessharshwords
4.1.3Intermsofsex,bodyexcretionandbodyeliminationprocess
Wordsrelatingtosex,procreationandexcretionarehighlyrestrictedtomentionbecausetheymayevokedisgustingresponsesofpeople.Verbaltabooonthemisprobablymotivatedbytheintuitivedisaster,shame.Peopleallhavecertainfeelingsofwhichtheyaresoashamedthattheydon’tliketoadmiteventothemselves.Inpeople’sdailylifeorinsomeformaloccasion,ifthetalkordiscussionreferstosomethingaboutdrainage,peoplewilltrytoavoidusingvulgarlanguage.Theytendtousesomeimpliedorneutralwordstomakeconversationcomfortable.Forordinarypeople,thesafestwaytoavoidmentioningthesethingsthattheyhavetomentioninmanycircumstancesistouseanotherexpression—euphemismtoreplacethetruenameofsuchathing.Forexample,inEnglishtherearemanyelegantexpressionsfor“goingtoWC”,suchas:towashone’shand,tospendapenny,togoandseeone’saunt,toanswerthecallofnature,becausenaturecalls,etc.[11]
“Thetopicconcerningbeingpregnantistouchybecauseittendstoarousetheassociationwithsexualbehaviors.‘Tobeatroundbushes’isverynecessary,suchas“withchild”,“anticipating”,“excepting”for“pregnant”,etc.[12]Talkingaboutsexualintercourseistaboo.Expressionsrelatingtosexhaveheavilybeenveiledforthepurposeofavoidingawkwardnessandoffense.Sopeopleuseeuphemisticwordstotalkaboutit.Forexample,peopleevadesaying“hip”directlywhichisreplacedwith“buttock”,“bottom”,“one’sthing”,and“secretparts”donatessexorgansofbothmalesandfemales.[13]
4.1.4Intermsofoldage
EnglishandChinesehavedifferentfeelingsabout“oldage”.AChineseisproudofbeingold,whereasawesternerwillfeelirritatedandeveninsultedatmentioninghisoldness.InEnglishculture,peopledonotdescribeothersasortobedescribedas“old”becausetheold,whonolongerwork,areignoredbysociety.Therefore,peoplecreate“thesecondchildhoodgoldenyears,seniorcitizen,grayhair,maturegoldenage”whentheyreferto“oldage”inwhichitattemptstoconcealthefactofbecomingoldandavoidarousingoldpeople’ssadfeelingofaging.[14]
4.2ThepolitefunctionofEnglisheuphemism.
Politenessisanotherimportantfunctionthateuphemismsserveinthesociallife.Politenessisthesymbolofhuman’scivilizationandoneoftheimportantprinciplesguidingpeople’sactivities.Asakindofsignificantsocialactivity,languageactivitymustobservethisprinciple,too.Whenwehavetotalksomethingunpleasant,weshouldchooseeuphemisticwaytoexpressinordernottohurtothers.Beingpoliteisareasonableactionthatanyonewhoiskeenonface-savingwilltake.Thepolitefunctionofeuphemismistriedtoavoidbeingharshorimpoliteinthecommunication.Inotherwords,euphemismsaretominimizeimpoliteexpressionsandmaximizepoliteexpressions.Forinstance,whenateachercommentsonastudent’smoralconductsandschoolworkinfrontofthestudentorhisorherparent,heorsheshouldreportthefactononehand,andontheotherhandshouldtakeintoconsiderationthestudent’spsychologicalenduranceandtheparent’sface.Sotheeuphemisticwaytoexpressmightbe“Thestudentisabitslowforhisorherage”insteadof“Thestudentisstupid”.[15]
ThepolitefunctionofEnglisheuphemismisembodiedineveryoccupationallanguage.Occupationaldiscriminationgivespeoplepressureandemotionalirritation.Althougheuphemismscannotuprootthiskindofphenomenon,atleast,theycangivethemsomepsychologicalcomfortbyupgradingofcareername.Therefore,“engineer,manager,etc.”havebecomemoreandmorefashionable.“Dustman”ischangedto“sanitaryengineer”;“mechanic”to“automobileengineer”,“gardener”to“landscapearchitect”,“shoemaker”to“shoerebuilder”[16]InEnglish,therearemanyadjectivesaboutpeople’sappearance,suchas“goodlooking,handsome,pretty,charming,attractive”,etc.Theyareallcommendatorywords.Whentalkingaboutsomeonewhoisnotpretty,wecannotuse“ugly”or‘awfully’.Wehadbetterusesomeeuphemismssuchas“plain,ordinary,notparticularlylooking”,etc.insteadofthem.Soeuphemism’spolitefunctioncansavepeople’sfaceintheirprocessofcommunication.Itissoimportantthatwecannotneglectit.
4.3ThecosmeticfunctionofEnglisheuphemism
Besidestheevasiveandpolitefunction,euphemismhasthecosmeticfunction.Thiskindofeuphemismisusuallyusedinthegovernment,military,politicsandcommerce.Itreferstousinggoodwordstobeautifythings,whicharenotbeautifulinrealityandmakethethingbemorepersuadedandacceptable.Becauseeuphemismhasthenatureofvagueness,tosomeextent,itisdeceptive.Traditionallyspeaking,euphemismplaysapositiveroleinsociallife.Usingit,peoplecanavoidsomeembarrassedandungraciousoccasion.Butjustaseverycoinhastwosides,euphemismhasnoexception.Usingitsuitablycancoordinatesocialrelationships,butabusingitwillmisleadthepublic,willcoveruptheessenceofthings.Forexample,inmodernWesternsociety,thepooriscalledas“theneedy”,lateritwaschangedto“theculturallydeprived”,thento“theunderprivileged”,atlastto“thedisadvantaged”.Soitwillconfusepeoplethatthiscountryissorichthatthereisnopoorpeopleatall.
Firstly,thegovernmentandthemilitaryoftenusethemtodisguisetherealityfromtruth.Theydescribe“economiccrisis”as“recession”or“depression”;“attack”as“activedefense”.[17]Atthebeginningof20thcentury,therelationshipbetweenlaborandcapitalbecomestrained,andtheagitationofstrikingbecameaserioussocialproblem.Inordertohidethefact,politicianscallthestrainedlabor-capitalrelationshipas“industrialclimate”,strikingas“industrialaction”.Ifthenegotiationbetweenlaborandcapitalissuccessful,itwillbeclaimedas“productive”,onthecontrary,itis“counter-productive”.[18]
Secondly,thiskindofeuphemismiswidelyusedincommerce.Itisoftenusedtoplaytricksandtodeceivethecustomers.Thecommercialexaggeratestheproduct’sfunctionandquality.Inthesameway,theEnglisheuphemismisalsousedtomakecustomersfeelpleased.Forexample,inordertomeetthepassengers’senseofdignity,someAirlinescallFirstClassDeluxeClassorPremiumClass;SecondClassFirstClass;andThirdClassbecomeBusinessClass,EconomicClass,orTouristClass.[19]Doinglikethese,itseemsthatallpassengers’positionarepromoted.Theirpurposeistoattractmorepassengersandgainmoreprofitsbyusingeuphemismsinthecommunication,meanwhile,thecustomersfeelmoredecent,andithelpscustomerssaveface.
Inshort,euphemismofthiskindmaymakeanideamorepalatable,buttheyinflatelanguage,reduceprecisionandoftentamperwithtruth.Somepeoplecondemneuphemismasdemoralizingbecauseofitshypocrisy,whichotherconsiderthemusefulintheaspectofcoordinatingsocialrelationships.However,thefactremainsthateuphemismsareverymuchapartofthelanguage,andwhat’smoreimportantforusisnottodebatetheirmeritsordemerits,butrathertobeabletorealizethatEnglisheuphemismcanserveforthespecialsocialactivitiesundercertaincircumstance.
5.Conclusion
EnglisheuphemismasanessentialpartofEnglishlanguage,isobservedeverywhereandwidelyusedinpeople’sdailycommunication.
OntheissueoftheoriginandsocialcommunicativefunctionofEnglisheuphemism,thisthesishasatentativeexploration.Butthiskindofexplorationisinastateofdevelopmentbecauseeuphemismisdevelopedallthetime.Euphemismrootsineveryaspectofsociallife,andisdevelopedwiththeadvancementofsociety.EnglisheuphemismisamirrorofWesterncultureintheformofEnglishlanguage.Fromthemomentitwasborn,ithasdistinctculturecolor.Euphemismundoubtedlyreflectstheinnerrelationshipamongtheculturaltradition,socialvaluesandtheformoflanguage.
Inspeechinteraction,sometimes,outofpolitenessortact,oneusesapleasant,lessdirectwordinsteadofsomethingunpleasant.Usingeuphemismisspeaker’sactivepragmaticstrategyinacertaintimeandacertainsituation.EnglisheuphemismpromotesthedevelopmentofEnglishlanguage,andenrichesthevocabulariesofEnglishlanguage,givingpeopleafeelingofwarmandfresh.Inthe21stcentury,withthedevelopmentofscienceandtechnology,manysocialproblemsrise,too.Peoplecraveforthegentle,warmandeasyunderstoodwords.Euphemismemergesceaselesslyjustrightformeetingthispsychologicalneed.Asacommoncommunicationmediumandarhetoricmethod,Englisheuphemismwillbeusedwiderandwider.Somescholarsholdtheopinionthatitisunreasonabletouseeuphemismbecausetheyhavethenatureofdeceit,especiallyinpoliticsandgovernment.Butwecannotdenythefactthateuphemismisveryhelpfulintheprocessofhumancommunication.Twenty-firstcenturyisaperiodwhenpeopleofdifferentculturehaveevenmoretoucheswitheachother.SoitisvitalforustohaveagoodunderstandingofEnglisheuphemism.Itisunimaginableifthediplomaticnegotiationiswithouteuphemism.Usingeuphemismisakindoflanguageskillthateachofusshouldmaster.
Bibliography
[1]李青.ATentativeStudyofEnglishEuphemism—FromPragmaticPerspective.山東師范大學英語語言文學專業碩士學位論文.20032.24P2
[2]吳長旗AnAnalysisofDiplomaticEuphemismfromthePerspectivesofCooperativePrinciplesandPolitenessPrinciple.重慶大學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5P7
[3]韓銀燕,劉蕾.從心理因素看委婉語的社會交際功能[J].沈陽師范大學學(社會科學版).2005.3P146
[4]同[1]P4
[5]吳祥云.委婉語的社會功用[J].昭通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2P30
[6]同[5]P30
[7]毛新耕.論英漢委婉語的生成基礎[J].云夢學刊.2004.3P3
[8]李勝娟.淺析英語委婉語的掩飾功能[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12P94
[9]胡春梅.論委婉語的構成及功能[J].浙江教育學院學報.2005.1P32
[10]孔一峰,王彥君.英語委婉語的交際功能及其應用領域[J].山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4.P59
[11]同[10]P59
[12]畢秀英AStudyonEnglishEuphemism.鄭州大學外國語言文學碩士學位論文2003.11P34
[13]范麗群AStudyofCultureConnotationofEnglishEuphemism湖南師范大學英語語言文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5P43
[14]王亞平,萬雪琴.解讀英語委婉語之交際功能[J].江西教育.2004.6P37
[15]牟宜武.論英語委婉語極其構造[J].甘肅科技縱橫.2005.2P133
[16]陶三琴.芻議英語委婉語的起源及其社會功能[J].A南京衛生學報.2003.1P157
[17]王平.英語委婉語的交際功能及其構造方式探微[J].福建師范大學福清分校學報.2004.4P62
關鍵詞: 連語 詞匯教學 共現現象 交際教學法(CLT) 組塊(chunk)
一、引言
從目前第二語言教學的情況看,其主要強調的是學習目標語言的語法、詞匯及對相關單詞的記憶。在詞匯教學中,又以大體介紹個別單詞的意義或者母語和目標語詞匯一一對應的教學方法為主。雖然學習者學習了大量的詞匯,但實際上,他們還是不能像本族語者(native speaker )流暢又有效率地學習并使用語言。
McCarthy(2003:5)認為,即使學生能理解很多第二語言的語法,但是如果沒有表達一定意義的詞匯,那么就不能在第二語言交際中以有意義的方式進行。盡管如此,詞匯學習依然在第二語言學習中占的比例很小。
如今,隨著重視內容與課題相互作用的人際交際教學法的興起,其引起了人們對用詞匯法進行第二語言教學的關注,即不需要背誦詞匯項目中長而無趣的生詞目錄,而是記憶語言中有意義的搭配表達。這種教學方法主張把詞匯的概念擴散到生詞以上,即不是單個詞匯而是以phrasal unit或collocation等為中心的詞匯教學法①。
簡單來說,連語意味著單詞之間的自然結合。以韓語為例(母語為漢語者),如果只背誦個別單詞,就可說“ (喝湯)”。雖然對聽與理解沒有問題,但流暢韓語話者就會說“ (吃湯)”,即名詞“(湯)”與動詞“(吃)”相結合更自然些。學習者經常犯錯誤的“ , , , , ”②等都是不自然的表達,韓語本族語者是不使用的。因此,學習者如果要流暢地說韓語,不僅僅需要語法知識,還需要進行連語的詞匯學習。如果不懂得連語和固定搭配的表達,那么就可能出現不能正確表達自己意思的情況。學習連語對于提高表達能力會有很大的幫助。
二、什么是連語
許多學者對連語③的定義如下:
①Collocation us the occurrence of two or more words within a short space of each other in a text.(Sinclair 1991:170)
②The term “collocation” is used to refer to a group of words that belong together, either because they commonly occur together like take a chance ,or because the meaning of the group is not obvious from the meaning of the parts, as with by the way or to take someone in(trick them). (Nation 2001:317)
③A collocation is a pair of group of words that are often used together (McCarthy & O`Dell 2005:6)
④Semantically arbitrary restriction which do not follow logically from the propositional meaning of a word.(Baker 2011: 52)
由此可見,關于連語定義的英英詞典解釋與許多學者的見解相當多,因此我們不能簡單對其下一個定義。初次定義連語概念的人為英國語言學家Firth (1957:11),之后諸多語言學家接連強調了連語的重要性。Firth認為“連語為慣用的實際詞匯組合”(Firth 1957:180),即Collocation of a given word are statements of the habitual of culstomary places of word.
綜上所述,連語指一般談話中兩個以上的詞匯共現④現象,也可以定義為兩個以上的單詞處于共現關系,且在文章中經常一起使用。連語關系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有:本應當表達為“ ”,但大部分中國人因母語的影響會表達為“ ”。名詞“年紀”的習慣用法不是與動詞“(大)”搭配,而是與“(多)”搭配,形成獨占性共現關系。
三、人際交際能力與詞匯
過去的語法翻譯法、聽說教學法、直接教學法在外國語教學中強調教授語法結構與規則的重要性,強調反復練習和訓練的固定模式。在過去的教授法中,更注重指導學習者的語法掌握。Thornbury (2008:14)認為:只強調語法的結構或規則的教學法對學習者在實際生活中的人際交際效果不太大。學習者通過授課學量的語法規則,而當用該外國語作為媒介(medium)來表達個人想法,以達到在人際交際中交換信息的目的時,情況是不容樂觀的。總而言之,學習者可能面臨這樣的情況:面臨實際的人際交際時,很難表達出自己的意思,并正確理解相互要表達的意思。
隨著對外國語結構正確知識的強調,加之以提高人際交際的流暢性為目標的交際教學法(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CLT)的出現,人們開始重視詞匯的重要性。只要掌握了一定的固定搭配,即使沒有一定的語法知識,在人際交際中還是能夠表達一定的基本的意義,畢竟詞匯是構成語言的最基本單位。由于初級階段不需要語法,只排列單詞也能夠進行一定的人際交際。因此,為提高交際能力,應當優先進行詞匯練習,詞匯自然而然被重視,強調學習者的語言習得需要自然而豐富的輸入(input)。學習盡量多的外國語的組塊(chunk)⑤可以幫助學生更快更自然地習得語言。
同時,隨著語料庫(corpus)語言學的發展,許多語言學習者在實際人際交際中認識到了學習詞匯的重要性與必要性。但是,盡管了解了這些詞匯的重要性,在外國語教育中,詞匯學習由于長時間強調語言技能與語法結構學習的重要性而被忽略了。如果沒有恰當的詞匯能力,只知道簡單的語法知識與語言技能,想要進行順利的人際交際是不太可能的。即學習者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詞匯同語法知識或語言的技能表達是同樣重要的,不能忽視詞匯學習⑥。
四、 連語的重要性
詞匯教學變得越來越重要,如何對學習者進行詞匯教學是我們關心的問題。詞匯的特性決定了學習者的詞匯能力不是一次就能掌握的,而應不斷學習并熟知,是一個持續學習的過程。同時,教師在學校進行詞匯教學時,要進行體系化的詞匯教學,這樣在其他詞匯教學上能夠互相影響。
詞匯教學的多種方法中,許多學者重視連語教學。一般外國語學習者在詞匯學習過程中的難點不在掌握單個詞語的意義,而是在實際情況中不能使用恰當的詞匯。Lewis(2000:126~185),Hill(2000:47~69),一些語研究者或教師認為詞匯不應單獨使用,而應根據該詞匯的前、后語境決定其意義,還有就是詞匯結合的類型及使用的頻率。因此,與其學習單個詞匯,不如學習詞匯搭配,即學習連語更有效。詞匯不能只靠單純的背誦就能掌握,而要長期持續學習并且反復背誦,才能正確地在交際中使用該詞匯。
通過連語持續學習,學習者不僅能在口語交際中,在寫作中也能流暢地使用該外國語。如此,連語不僅在最初的詞匯教學中很重要,在更流暢地表達交際需要過程中也很重要。經常使用的組合詞匯可作為一個組塊,而不是作為個別詞匯意義,這樣連續詞語就以一個單位記憶處理。像這樣,通過連語學習詞匯,不僅在學習詞匯及語法中有所幫助,在理解語言與使用的流暢性上也有很重要的作用。
Hill(2000:53~56)認為連語的重要性有以下9種。
①The lexicon is not arbitrary.
②Predictability.
③The size of the phrasal mental lexicon.
④The role of memory.
⑤Fluency.
⑥Complex ideas are often expressed lexically.
⑦Collocation makes thinking easier.
⑧Pronunciations is integral.
⑨Recognizing chunks is essential for acquisition.
第一,詞匯不是恣意(arbitrariness)的,即選擇一同構成的詞匯時,不是自由組合詞匯,而是同鄰近(contiguity)單詞一起出現的單詞相結合。據Lewis(1997:25)定義,“連語是比起恣意發生的單詞的組合拼讀更頻繁出現的單詞組合”。第二,學習連語的語言使用者了解到根據一個單詞同特定詞匯一起連接的模式,可預測出現什么樣的單詞或表達。第三,連語是詞匯網絡(lexical network),即構成核心的詞匯,連語的預測可能性領域非常廣泛。Hill(2000:53)認為我們聽、說、讀、寫中約70%是固定形態的話語字。如此,連語是體系上具有一定形態的部分,學習新詞匯體系的同時構成新的詞匯網絡(lexical network),以更有效地使用語言。第四,組塊表達,即連語使學習者從核心詞匯中減少處理語言信息的負擔。 第五,提高流暢性,即學習者語言的聽、說、讀、寫能力提高,使得其能更有效地進行人際交際。根據使用連語的多少決定本族語者(native speaker)與非本族語者(non-native speaker)的差距。第六,連語在學習者需要表達復雜的想法或概念時,能夠幫助其提高自然的詞匯選擇能力。其中所提到的“復雜性”不是復雜困難的語法,而是由簡單單詞中主要構成的長名詞句。因此,更了解連語表達的學習者在寫文章時,不管多難的文章都選擇本族語者的自然詞匯,利用更長的組塊表達寫文章,以此培養更凝練自然的文章表達能力。第七,連語在人際交際過程中更具經濟性,更有效地幫助傳達思想。語言使用者不了解連語,在提及什么樣的情況或表現時加上冗詞贅句會降低談話的經濟性。第八,通過連語學習,對聽、說、讀、寫多方面都有所幫助。Hill(2000:56)認為通過連語學習,強調尤其在發音方面有所幫助。通過連語中心詞匯指導對學習者的英語朗讀評價中造成怎樣影響的論文(Lee chengwon 外 2008:265~285),結果其在提高初級高中生的閱讀能力中產生了一定的影響,這意味著在外國語學習過程中進行閱讀教學時也需要連語學習。最后Hill(2000:56)再次強調以組塊學習外國語,鼓勵教師在授課時間內使學習者正確聽并掌握課文分組塊大聲朗讀,并且教師為確認學生正確理解已經學過的詞匯項目,需要制定正確的授課方向。
五、 結語
最近被重視的以人際交際為主的第二語言教學強調了詞匯學習的重要性,有效的外國語學習指導方案也強調了連語學習的重要性。連語指個別詞匯相結合后作為一個組塊經常使用的詞匯,學生通過連語學習,不僅學習個別語言,還能了解到各單詞的組合關系。這樣不僅可以提高詞匯能力,還能培養更自然流暢的人際交際能力。總之,通過連語學習,學習者反復學習詞匯不僅僅可以淡化個別單詞記憶,在實際生活中能更正確流暢地使用外國語,并且在聽、說、讀、寫方面帶來更大進步。
注釋:
①McCarthy(1990:12),Lewis et al.(2000:47),McCarthy & O`Dell(2005:6).
② , , , , 的表達更自然.
③collocation用語的語源為come(together)與locare(to place)的合成語,意味to place together.
④共現關系指意義結合關系中出現的制約,并稱作語言制約或選擇制約.
⑤組塊話有 動詞詞組、合成詞、連語、固定或非固定詞語 、詞匯化句干、慣用語等.
⑥Wilkins(1972:111)認為,沒有語法能夠傳達一定的意義,但沒有詞匯不能傳達意義.
參考文獻:
[1][韓]Kim.nakbok.英語連語考察與其教授法研究[J].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2005,12(2):141-165.
[2][韓]Lee.chengwon,Cheng.bokhee.通過以連語為主教詞匯提高高中生的英語閱讀水平研究[J].新英語英文學,2008(40):265-285.
[3][韓]Kim.yikhyuan.用連語的英語詞匯教授法.英語教育研究,2007(34):7-31.
[4][英]Firth,J.R.Paper in Linguistics[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7.
[5][英]Lewis,M.The Lexical Approach London[M]:Language Teaching Publications.1993.
[6][英]Lewis,M.Implementing the Lexical Approach London[M]:Language Teaching Publications.1997.
[7][英]Lewis,M,J.Conzett,P.Hargreaves,J.Hill,M.Hoey,M.Lewis & G.Woolard .Teaching Collocation: Further Developments in the Lexical Approach[M].London:Language Teaching Publications.2000.
[8][英]Baker,M.In Other Words.Abingdon[M].Routledge,2011.
[9][英]McCarthy,M.Vocabulary[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10][英]McCarthy,M.Language Teaching Vocabulary[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
[11][英]McCarthy,M.&O`Dell.English Collocation in Use[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5.
關鍵詞:模糊限制語 《喬治·萊考夫認知語言學十講》
模糊限制語近年來在應用語言學領域比較熱門,此概念源于Zadeh發表的文章。自20世紀80年代,模糊限制語的概念已擴展到其他領域。模糊語言學在中國起步于20世紀70年代末。伍鐵平教授發表于《外國語》1979年第4期的論文“模糊語言初探”是國內最早運用模糊理論對語言模糊性進行研究的論文,標志著模糊語言學在中國的誕生。
目前國際學術講座在國內越來越流行,推動了國內英語學習及教學研究的發展。分析其中模糊限制語的使用,可以使英語學習者更準確地把握其語言特點和主旨,幫助英語學習者更好地學習及英語教師的教學。
一.模糊限制語的定義和分類
1.模糊限制語的定義。
不同的語言學家對模糊限制語有不同的解釋。
Zadeh(1972:5)最早做出的解釋指出模糊限制語是指那些“限制模糊詞模糊程度的詞語”。
Lakoff(1973:471)對模糊限制語的定義是:“模糊限制語能使事物變得更模糊或者不那么模糊的詞語”。
Yule(1996:38)在《語用學》一書的術語匯編中對模糊限制語的定義是:話語怎樣被予以理解的謹慎的注釋性表達。
Verschueren(1999:193)在《語用學新解》中對模糊限制語的描述是:模糊限制語直接限定命題內容,無須繞道評價命題的態度、認知或證據的態度,然而等同地顯示元語用意識。
2.模糊限制語的分類。
Lakoff曾列舉出六十多個模糊限制語,根據模糊限制語的定義,這些只不過是模糊限制語的一部分,其實英語中存在大量的符合模糊限制語定義的詞語(陳林華、李福印,1994:56)。
我國學者陳林華、李福印(1994:56-57)從廣義語義特征的角度將模糊限制語分為:從廣義語義特征的角度將模糊限制語分為:(1)程度模糊限制語,指那些揭示語義上程度差別的模糊限制語;(2)范圍模糊限制語,指給話題限定某種范圍的模糊限制語;(3)數量模糊限制語,指那些在數量上給出一個大致范圍或近似值的模糊限制語;(4)質量模糊限制語,指那些用來使信息不確定、語氣婉轉和留有余地的模糊限制語; (5)方式準則模糊限制語,指那些用模糊方式來表達一些有傷體面的行為,或為了減弱語氣,變換一種方式以暗示對方的模糊限制語。
Prince et a1.(1982)從語用的角度對模糊限制語分為兩大類:
二.模糊限制語在《喬治·萊考夫認知語言學十講》中的定量分析
喬治·萊考夫認知語言學十講是以傳授知識為主要目的。它既是一種知識傳授,也是一種動態交流。分析其中的模糊限制語特點可幫助學生及教師在英語學術講座中獲得準確而全面的知識。
本文的語料來源于《喬治·萊考夫認知語言學十講》中的四講。
根據Prince等人對模糊限制語的分類,本文分析討論了這四講中模糊限制語的使用情況。表1說明了模糊限制語的使用頻數及頻率。
表1 模糊限制語的使用情況
通過對語料中模糊限制語的分析,發現緩和型模糊限制語多于變動型;在緩和型模糊限制語中以直接緩和語為主,間接緩和語相對較少;在變動型模糊限制語中以程度變動型為主,范圍變動型相對較少,低于程度變動型的1/2。
緩和型模糊限制語并不改變話題內容和命題的真值條件,只是傳達了說話人對話題的保留或猜疑態度,使語氣趨于緩和。其中,直接緩和語是用來表示說話人對話題做的直接猜測或所持有的態度;可以表示說話人承擔的責任,也可以表明說話人的陳述并非千真萬確和絕對,而是提供了可供選擇的或可供參考的意見和觀點。通過使用直接緩和語可以使語氣趨于緩和,避免將自己的觀點強加于人。例如:
例1 And I think it is extremely important one that we will see.
例2 China will probably in the long run make much more money…
例3 It says there’s no force of gravity.
直接緩和語I和probably的使用,表示說話人所做出的陳述是推測和猶豫,并非絕對的斷言,也體現說話人對自己闡述的觀點承擔責任的誠摯,使話語的語氣趨于緩和。
間接緩和語It says的使用從某種程度上說明他同意此觀點,但同意的程度無可得知。說話者盡量避免提到自我因素,把其他人作為引用的客觀依據,使得他的話語具有客觀性和權威性,同時也緩和了說話者的口氣。
變動型模糊限制語是對話題本身進行模糊限制,是可以改變話語原意的詞語或真值條件,它包括程度變動語和范圍變動語。其中,程度變動語是根據實際情況對原話語意義做出某種修正的詞語;范圍變動語是給話題限定某種范圍的模糊限制語。
例4 It’s kind of interesting.
例5 However, a little over twenty years ago…who are working on…
“kind of”表明說話者并不肯定聽者會對他將要講述的例子感興趣,使用這個程度變動語,使句子的語氣趨于緩和,使聽者更易于接受。“20多年前”,只是提供了一個范圍讓聽者理解。
三.結語
現今時代,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各個方面的交流日益增多,為了提高高校英語教學質量,增強學校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各學校的學術講座日益增多。
本文分析了模糊限制語在《喬治·萊考夫認知語言學十講》中的使用情況,緩和型模糊限制語的使用多于變動型,其主要原因是學術講座注重知識的準確性。
參考文獻:
[1]Lakoff, G. Hedges:a study in meaning criteria and the logic of fuzzy concepts [J].Journal of Philosophical Logic,1973 Vol2, NO 4.
[2]Prince, F.J.Frader& C.Bosk.On Hedging in Physician-Physician Discourse [M].In Robert J.Di Pietro (Ed.) Linguistics and the Professions. Norwood,New Jersey:Alex Publishing Corporation,1982.
[3]Verschueren,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M].London: Arnold, 1999.
[4]Yule,G.Pragmatics[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5]Zadeh L.A.A Fuzzy-set-Theoretic Interpretation of Linguistic Hedges, Journal of Cybernetics, 197 2, 2:3.
[6]陳林華,李福印.交際中的模糊限制語[J].外國語, 1994(5).
[7]萊考夫.喬治·萊考夫認知語言學十講[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7.
關鍵詞:動物名詞 名詞動用 語義特征 對比分析
一、引言
詞類轉化(conversion)是英語最基本的構詞方式之一。在英語中有大量的名詞被用作動詞,使用這些名詞能夠提高語言表達技巧,使語言表達形象生動、言簡意賅。因此,國內外學者對此進行了大量的研究。有的從詞匯語義學和語用學的角度論述了名詞動用的語義問題,分析了名詞動用的語用機制和語用條件(Quirk,1972;Adams,1973;Clark & Clark,1979,;Kiparsky,1997;徐盛桓,1981;高芳、徐盛桓,2000;周領順,2001等)。有的運用認知語言學的不同理論對名詞動用的認知機理和認知構建作了詳盡的闡釋(劉正光,2000;王冬梅,2001;何星,2006;王薇,2008;辛斌,2008;王文斌,2008等)。還有的學者對英漢名詞動用現象作了對比研究(司顯柱,1996;周領順,2000;王薇,2007等)。這些研究大多在理論層面揭示了名詞動用的深層機理,對語言教學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但是,名詞動用的應用研究,尤其是名詞動用的習得、英漢名詞動用的對比研究還不夠深入。為了便于語言學習者習得并熟練地使用名轉動詞,有必要收集名詞動用的案例,對比并分析英漢語名詞動用的異同。本文對英漢語中動物名詞動用的現象作一個案研究,針對英漢語中動物名詞動用的數量、語義特征及其造成其差異的成因進行對比分析,以期為此類詞匯的習得和英漢互譯提供一些啟示。
二、英漢動物名詞動用的數量對比
筆者通過查閱《動物世界百科全書》(紀江紅,2005,北京出版社)和《新英漢詞典》(上海譯文出版社編,2002)統計英語動物名詞動用的數量(高蕾,2012)。在常見的248個英語動物名詞中,84個可以轉變成動詞。其中表示一級類屬的動物名詞基本上可以轉變成動詞,比例相當高。而次類屬動物名詞動用的比例則較低,比如魚類動物中只有“fish”和“trout”直接轉變成動詞,“shark”通過詞義的延伸,首先轉義為“詐騙者”,然后,才轉變成動詞“詐騙”,其他名詞如“goldfish,carp,crucian,butterfish,eel,herring,mullet,perch,salmon,cod”等都不能轉變成動詞。從動物的類別來看,動物名詞動用比例最高的前五類為:嚙齒類、低等動物、食肉動物、家禽類、鳥類。這五類動物占名詞動用總數的62%。而爬行類、魚類、兩棲類、昆蟲類動物名詞動用的比例較低。可見,在英語中,與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的、動作和形態特征比較明顯的動物名詞動用的比例高。
相對于英語,現代漢語中動物名詞動用的比例卻要少得多。我們通過查閱《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2010,商務印書館)發現,被詞典收入的僅有5例:貓、虎、熊、駝、猴。然而通過網絡查找,發現了以下一些例子:
(1)典型的不安分而又幼稚的富家閨女,也是最好騙的那種。要是我在電影里……哈哈哈,好歹也要“狼”那么一把。(網易:不老泉)
(2)高的一個小姐卻老大不高興,馬著臉,直咕噥。(張放《疼痛與羞澀》)
這些用作動詞的名詞屬于Clark & Clark(1979)所稱的“新創名源動詞”(innovative denominal verbs),是很特殊的修辭說法。這些動詞屬于不規范的語言,并沒有變成“定型名源動詞”(well established denominal verbs),是臨時用法,還沒有完全轉變成動詞。
在古漢語中,動物名詞動用的例子卻俯拾皆是。例如:
(3)桑土既蠶,是降丘宅土。(《尚書·禹貢》)
(4)后妃率九嬪蠶于郊。(《呂氏春秋·上農》)
(5)甲戌晦,日有食之。京師蝗。(《后漢書·孝桓帝紀》)
通過對比發現,英漢語言中,單詞素的動物名詞易轉變成動詞。無論是現代漢語還是古代漢語,能夠轉變成動詞的全部是單詞素詞。而在英語中,有極個別的動物名詞如“grasshopper,wildcat,blackbird”等可以轉變成動詞。
三、英漢動物名詞動用的詞義特征對比
現代英、漢語中,動物名詞動用后語義上有異有同,異大于同。相同之處表現為,英漢語動物名詞衍生的動詞詞義大多通過隱喻或轉喻的方式產生,借用動物的性格、行為特征和外形特征喻指人的動作行為。不同之處表現有三:
首先,在現代漢語中,動物名詞衍生的動詞詞義比較固定,如“貓”“虎”和“熊”表示動物的性格特征,其意分別為“躲藏”“露出兇相”“斥責”。“駝”和“猴”的動詞義分別為“彎曲”和“像猴似的蹲著”,表示動物的形態特征。而英語中的動物名詞動用后語義類型較多,有表示動物性格的(如chicken畏縮,害怕;squirrel把……藏起來;fox欺騙,耍狡猾手段)。有表示動物行為特征的(如spaniel對……附耳聽命;clam拒不開口;crab橫行,斜行;snake蜿蜒前進,蛇行;snail蝸牛般爬行;wolf狼吞虎咽地吃)。有表示動物外形特征的(如crane伸長脖子;butterfly使呈蝴蝶展翅狀;hawk似鷹般猛撲)。有表示動物功用的(如mouse使用鼠標; hawk攜鷹打獵;dog用狗追逐)。有以動物作為受事的(如mouse捕鼠;wolf獵狼;clam挖蛤;crab捕蟹)。有表示動物叫聲的(如cuckoo杜鵑叫,學杜鵑叫)。還有表示動物繁衍后代特征的(如pig生小豬;kitten產小貓;foal生馬駒)。(高蕾,2012)因此大部分動詞為一詞多義,其詞義是有變化的,必須依據句式和上下文才能確定。這些動詞屬于Clark & Clark(1979)所稱的“境遷語”(contextual expressions),它們的內涵和外延是隨語境的變化而變化的。如“fish”一詞,在以下語境中有不同的含義:“fish a river(在……捕、釣魚)”,“fish a coin from one’s pocket(摸出)”,“fish the ball from under the car(釣魚似地拉吊、鉤)”,“fish wires through a conduit(鉤住)”。在這一點上,古漢語和英語極為相似。如例(3)和(4)中,“蠶”的意義分別為“用于養蠶”和“養蠶”。
其次,英漢語動物名詞衍生的動詞詞義各不相同,不具有對應關系。在英語中,“cat,tiger,camel”不能轉變成動詞,“bear”的動詞引申義為“賣空使(證券)的價格下跌”,“monkey”義為“胡鬧;瞎弄;學……樣,嘲弄 ”。
最后,在語用意義方面,正如呂叔湘(1989)所說,古漢語里的名詞動用“似乎是文章家的一種修辭手法,口語中未必常見,像《論語》這樣比較接近口語的文字里就不多見。現代則相反,書面語中很少見,口語里相當常見,有的是出于無知,更多的是帶點俏皮,因而寫下來常常加引號。”現代漢語里有限的幾個動物名詞轉用動詞時,無一例外地屬于方言,為非正式用法。而現代英語中的動物名詞動用與古漢語類似,屬于常見用法,既用于正式語體,也用于非正式語體。
四、英漢語動物名詞動用差異的成因分析
造成英漢語動物名詞動用的差異原因有很多,既有語言內因素,也有語言外因素。
首先,漢語是綜合性語言,基本上沒有詞形的曲折變化,因此就沒有派生的動詞,表示動作的語義內容只能通過詞類活用來補償。這就是古漢語中動物名詞動用數量眾多的主要原因。由于單音節詞會產生同音詞的問題,造成語義不明確。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漢語的韻律發生了變化,出現了大量的雙音節詞。先秦時期的很多單音節詞,到了東漢均有與之相應的一個雙音形式,如動物詞“蟻”被擴展成“螞蟻”(馮勝利,1998)。在現代漢語中,單音節不足以構成一個音步,單音節動物名詞不能正式地轉變為動詞,即使轉換了也只是某方言的非正式用法。雙音化同樣改變了漢語的詞匯化模式。古漢語中,單詞素的動物名詞轉變成動詞后,往往集各種語義范疇于一體,其名詞義、行為義、結果狀態義等都內化于單詞素動詞之中。因此要準確理解其詞義必須依據上下文。而在現代漢語中,往往使用雙詞素或四詞素的合成詞表達相同的含義。比如,“蠶”變成了“養蠶”,“像螞蟻一樣的聚集”壓縮成了“蟻聚”,“像老鼠一樣逃竄”簡寫成“鼠竄”,“像烏龜的頭縮在甲殼里那樣躲藏在里面不出來”濃縮成“龜縮”。類似的動物合成詞還有“蛇行”“虎步”“鳥瞰”“蜂擁”“魚躍”“蠶食”“狼奔豕突”“狼吞虎咽”等,其語義也變得非常明確。
英語是分析性的語言,詞形的曲折變化非常豐富。但是在現代英語中,動詞詞綴卻相對較少,只有有限的幾個,如:“-en(en-), -ate,-ise(ize),-ify”等。這促使名詞轉變成動詞成了普遍的現象。當然,英語中同樣存在雙詞素復合詞的詞匯化模式,以表達明確的語義。比如:swallow dive(作燕式跳水),fish dive(魚躍),dogpaddle(用狗爬式游泳),dogtrot(小步跑),dogwatch(監督),duck walk(像鴨子一樣行走),pigjump(馬等四腳騰躍),dogfight(狗咬狗,混亂),snake-dance(跳蛇舞),horseplay(胡鬧),horsetrap(誘捕),flyflap(拍蒼蠅),flyfish(用假蠅釣魚),catnap(打瞌睡),catcall(發噓聲),fox-hunt(獵狐),fox-trot(跳狐步舞),cock-fight(斗雞),goosestep(正步走),monkey-wrench(破壞,阻擾)等。
其次,英漢語動物名詞衍生的動詞詞義不盡相同,是由人們對事物和動作的認知差異造成的。Lakoff & Johnson(1980:31)指出,人們使用本體隱喻理解事件、動作、活動和狀態。通過隱喻,把事件和動作理解為實體。英漢語中有些動物的形象意義是相同的,轉用成動詞后也具有相同的動作意義,如:snake(蛇行),wolf(狼吞虎咽),fox(欺騙,耍狡猾手段),fish dive(魚躍)等。由于英漢民族在文化背景、地理環境、風俗習慣和思維方式等方面的差異,對動物的性格和行為特征的理解也不完全相同,對動物發生的聯想就出現了差異。因此在通過具體的動物實體隱喻抽象的動作概念時,英漢語出現了差異,如:peacock(炫耀,神氣活現地行走),monkey(瞎弄,學……樣),pigeon(詐騙),horse(哄鬧,胡鬧)等。
五、結語
綜上所述,無論在數量、語義類型還是語用意義上,英語和古漢語的動物名詞動用時都極為相似,而與現代漢語相比,則異大于同。現代漢語中僅有少數的單詞屬動物名詞可以轉用動詞,語義明確,且僅用于非正式語體。英語和古漢語中卻有大量的動物名詞可以轉用動詞,大部分為一詞多義,其內涵和外延隨語境而變遷,而且可用于各種文體。這些差異主要是由英漢語的歷時演變和人類的認知差異造成的。
參考文獻:
[1]Adams, V. An Introduction to Modern English Word-formation[M].London: Longman, 1973.
[2]Clark,E.V.& H.H.Clark. When nouns surface as verbs[J]. Language,1979, (4).
[3]Kiparsky,P.Remarks on denominal verbs[A].In A,Alsina, J.Bresnan & P.Sells (eds.).Argument Structure[C]. Stanford:CSLI,1997.
[4]Lakoff,G & Johnson,M. 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5]Quirk,R,et al.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M]. London:Longman Group Ltd.,1972.
[6]馮勝利.論漢語的“自然音步”[J].中國語文,1998,(1).
[7]高芳,徐盛桓.名動轉用和語用推理[J].外國語,2000,(2).
[8]高芳,徐盛桓.名動轉用語用推理的認知策略[J].外國語,2000,(4).
[9]高蕾.英語動物名詞動用的語義分析和理解[J].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2,(5).
[10]何星.A Study Of Denominal Verb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D].上海:上海外國語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6.
[11]劉正光.名詞動用過程中的隱喻思維[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0,(5).
[12]呂叔湘.未晚齋語文漫談[J].中國語文,1989,(4).
[13]司顯柱.英漢名轉動詞比較研究[J].外國語,1996,(3).
[14]王冬梅.現代漢語動名互轉的認知研究[D].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學位論文,2001.
[15]王薇.名詞動用的認知修辭研究[D].上海:上海外國語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8.
[16]王薇,孫毅.現代英漢語名詞動用對比分析[J].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07,(4).
[17]王文斌,王脈.名轉動詞的認知闡釋[J].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8,(2).
[18]辛斌,趙旻燕. 名詞轉動詞的認知語用分析[J].淮海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
[19]徐盛桓.名動轉用的語義基礎[J].外國語,2001,(1).
[20]徐盛桓.名動轉用與功能代謝[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1(8).
[21]周領順.英漢名-動轉類詞對比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0,(5).
關鍵詞:留學生;漢語言專業;建設
進入新世紀后,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綜合國力的增強,世界范圍強勁的“漢語熱”迅速升溫,來華學習漢語的留學生人數激增,相應地,接受學歷教育的留學生所占比例也越來越大,漢語言本科專業發展十分迅速。在整個對外漢語教學中的地位已經舉足輕重。
大連外國語學院漢語言本科專業1994年正式招生,是國內較早開設漢語言專業的院校之一。筆者有幸從漢語言本科專業建立之初就一直參與教學與管理,對漢語言本科專業建設給予了極大的關注與思索,本文試從管理制度、學制、課程設置、實踐教學、師資隊伍等方面對大連外國語學院漢語言本科建設的實踐與探索加以梳理,以期為進一步推動留學生漢語言學歷教育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稍盡綿薄。
一、逐步完善教學管理制度
在漢語言專業設立之初,大連外國語學院就初步制定了教學計劃與教學大綱,明確了漢語言專業的培養目標、學制、課程設置等。1998年重新修訂,正式編印成冊,使教學工作更加科學規范,從而保證教學質量不斷提高。
1995年開始逐步制定教學管理條例,幾經實踐與修改,于1999年正式頒布
留學生數量變化大,學生學習基礎與知識結構不盡相同,而且學習需求呈多元化狀態,這就給教學管理帶來了很大困難。針對這種情況,大連外國語學院采用學年制與學分制相結合的管理模式。學年制是通過一定的教學計劃,在規定的時間內,學生學完規定的課程及其教學環節,達到人才培養的預期目標和要求,計劃性強,管理單一,但不利于學生全面發展及自由選擇。學分制是將教學計劃規定的課程及其教學環節,以學分的形式進行量化,學生的學習不受時間的限制,而是以完成在一定范圍內規定的學分量為手段,學分制彌補了學年制的局限性,但管理復雜。學年制與學分制相結合的教學制度汲取了學年制的優點,也汲取了學分制的長處,在一定程度上給學生選課的自由,適應留學生教育的特殊性。
實行部分彈性學制,在一定程度上達到了統一與靈活相結合。例如,已達到漢語水平考試3級者,經過分班考試和課程認定,可插入二年級學習;已達到漢語水平考試6級者,經過分班考試和課程認定,可插入三年級學習。根據所修學分,可提前或延期畢業,延期畢業不能超過2年。但這種管理模式仍為過程管理,對學生的修業年限還有限制,因而應逐步推行學分制,在彈性學制等方面完善教學管理體制。
二、課程設置適應培養人才的需要
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以及加入世貿組織,國際社會對既具有較高水平的漢語綜合應用能力又懂得一門專業的復合型人才需求日益擴大。另外,根據(《外國入學習與使用漢語情況調查研究報告》(高彥德、李國強,1993)的調查分析,“外國入學習漢語的目的”一項,排序第一位的是“為了解中國”,“從事外交外貿工作”與“從事翻譯工作(導游或文秘等)”分占第二位與第三位,可以發現,他們學習漢語的目的具有明顯的傾向性,即以漢語作為職業工具。
因此大連外國語學院將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在以漢語為主修、以專業方向為輔修的復合型人才上。目前大連外國語學院漢語言專業分設中國文化與國際經貿兩個方向。在課程設置方面,我們注重加強專業方向建設,適應培養復合型人才的需要。課程設置總體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一、二年級,為基礎教學階段。進行嚴格的語言教學,全面提高學生的語言技能;第二階段:三、四年級,為提高階段。在繼續進行語言教學的同時側重專業方向教育,實行專業分流,學習系統的專業知識。如大連外國語學院漢語言專業經貿方向自1994年創辦以來,在培養過程中,除了著重漢語能力以外,還要掌握較系統的經濟貿易知識,使學生畢業以后能夠從事中外經濟貿易交流及相關工作,因而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很高。
由于課程的設置與市場的需求及學生的需求緊密結合,能夠滿足學生學成后就職的需求,大連外國語學院漢語言本科專業學生畢業后,除少部分繼續攻讀碩士研究生外,大部分學生都找到與漢語相關的工作,有的回國從事漢語教學工作,有的從事中外貿易方面的工作,有的留在中國開公司、辦工廠,為增進中外文化交流、促進中外經濟貿易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三、建立完整的實踐教學體系
實踐教學是在一定理論指導下,通過引導學習者的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教學活動。學習者在完全真實的環境中理解與體驗學到的知識和理論,對所學的知識和理論進行實際運用,對自己的能力進行鍛煉。大連外國語學院在多年教學研究的基礎上,結合教學和學生情況,建立了相對完整的實踐教學體系。
1 根據教學和實際的需要,在本科的選修課中開設《計算機基礎》課
講授內容是計算機操作系統和文字處理等常用軟件的使用。授課方式為老師講課和學生上機同時進行。電子商務是近幾年來新興的一門學科,但是它的發展速度很快。學院為此新增了《電子商務》。這門課首先講授理論知識,兩個月后由老師帶學生上機操作。受到學生的普遍歡迎。由于重視實踐教學,并能根據實際對實踐內容進行不斷的更新,在教學實踐中,嚴格管理,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2 在四年級上學期安排學生進行實習
實習是本科實踐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經過幾年的試驗和改革,大連外國語學院的實習工作已經步入
了規范化的軌道。組成由院長領導的實習指導小組負責實習的具體工作。《本科教學管理條例》規定了實習目的、實習方式、實習要求和實習成績評定等細則,使實習工作有章可循。
本科學生的實習定于四年級上學期,在開學一個月以后。實習時間(包括撰寫實習報告時間)為三周。國際經貿和中國文化兩個專業傾向的教學目的和教學要求不同,所以實習內容和方式也不同。國際經貿方向的學生去公司(或工廠)實地工作。這些公司大多從事加工貿易,有工廠和進出口部門,生產銷售體系比較健全,便于學生在短時間內了解熟悉企業的經營和管理情況。學生實習兩周,撰寫實習報告一周。中國文化方向的學生由本校統一選擇實習地點進行語言實踐,考察當地的民俗文化。學校為學生選擇了西安作為實習地。西安是中國六大古都之一,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底蘊豐厚。學生通過參觀半坡遺址、兵馬俑、歷史博物館等景點。對中國文化增進了解。學生實習一周,撰寫實習報告兩周。
3 實踐教學效果及評價
《計算機基礎》和《電子商務》這兩門課由于貼近生活實際,深得學生喜愛,選擇這兩門課程的學生比較多。學院為學生準備了電腦教室,學生隨時可以上機操練。由于準備充分,實習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學效果。 第一,實習效果好。按照教學計劃,結合專業的培養目標,嚴格要求學生,達到了預期的效果。由于在選擇實習單位上由學校把關,學生能在實習中綜合運用國際經貿知識和漢語語言知識,實習過后普遍反映有收獲。在實習過程中,學生找到了不足和欠缺之處,回學校后,學習積極性普遍提高。實習報告的撰寫,為四年級下學期的畢業論文寫作打下了基礎。
第二,實習內容充實。以國際經貿方向為例,實習單位多為外商投資的出口加工企業。學校在和實習單位洽談時,要求單位安排學生到進出口、營銷、財務、生產等多個部門見習。全面了解公司經營管理的知識。近些年來,隨著IT業的發展,學校也開始把學生介紹到計算機軟件開發的公司實習,使他們了解最新的知識和信息。
第三,實行全程監控,保證實習質量。在學生實習前、實習中和實習結束后進行嚴格的管理,保證了實習的質量。實習前通過和實習單位溝通,把學校的意圖及時傳遞給實習單位,保證實習單位與學校配合,順利完成實習任務。在實習過程中,派專人去實習單位檢查,使實習單位和學生都感到一定的壓力,認真對待實習任務。實習結束后,及時總結,找出不足,為下一年的實習做好準備,積累經驗。
四、建設高素質的師資隊伍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作用極為重要,沒有一支科研教學過硬的教師隊伍,就不可能有一流的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一個知識豐富、品格美好的教師能夠使教與學雙方溝通,使學生對教師產生理解與信任的情感,從而“親其師,信其道”。作為一門跨學科的,涉及語言、文化、經濟等諸多方面的漢語言本科專業教育,需要高素質的教師。同時教學對象的特殊性,也要求教師增強自身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大連外國語學院十分注重對教師業務素質、職業道德修養及敬業精神的培養。每個學年,學院都要組成專門小組對每位教師從德、能、勤、績幾個方面進行全面考核,作為教師聘任和晉升的重要依據。多年以來,大連外國語學院教師以敬業、團結、奉獻的師德風范,嚴謹、務實、創新的治學和育人精神,培養了一批又一批漢語言專業的優秀人才。
關鍵詞:任意性;象似性;音義同構;詞匯教學
中圖分類號:H31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08-0170-02
一、引言
在20世紀初,索緒爾提出的語言“任意性”廣為語言學家接受。任意性認為語言符號的能指和所指之間沒有任何邏輯上的聯系,或者聯系是不可論證的,即符號與其所指之間是任意的,約定俗成的。然而,在20世紀70年代后期,隨著認知語言學的興起,語言學家開始關注人類的認知在語言的形成和發展中的作用,對語言符號的任意性開始提出質疑。認知語言學認為語言在不同層面和程度上遵守象似性原則,如語音層面、詞匯層面、句法層面。其中語音象似性研究源遠流長,例如丹麥語言學家葉斯帕森曾指出:“語言學家必須始終牢記形式和意義,因為語言的語音和語義、形式和功能是不能分割的,完全忽略語音和語義之間的相互作用對語言科學已造成了損害。”韓禮德的某些觀點和方法論也認為語言的每個層面(包括語音層面)都與意義有關聯,語言形式和意義不能看作兩個獨立的范疇。隨著音義關系研究的深入,其理論和實用價值逐漸受到人們的重視,音義關系從一種語言現象發展成為一門方興未艾的學科——音義學,更有助于人們了解語言的本質、起源、發展,而本文將關注的正是英語中音義之間的同構現象及其對英語詞匯教學的啟示。
二、音義同構的定義及舉例
音義同構,顧名思義指的是語言符號的發音與其所代表的含義之間以不同的方式和程度表現出某種心理—生理的契合。音義同構現象其實存在于人類的一切語言中,但是世界各地語言的演變過程各不相同,音義同構現象則以不同的形式和程度存在于各種語言中。本人通過大量的閱讀積累和研究,發現音義同構現象存在于大量英語詞匯的音義關系中,下面我將從語音的聽覺、發音和聯覺三個角度對英語中的音義同構現象加以舉例說明。
1.聽覺同構。英語的語音和語義在聽覺方面的同構的表現形式是擬聲,擬聲詞被用來描述人或事物發出的聲音,并且詞的語音和它表示的某種意義有不可否認的內在聯系。從被模擬的對象來看,擬聲詞涉及到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模擬人發出的聲音,其中包括Mn(嗯),ouch(哎呦),whisper(悄悄低聲地說)等;二是模擬動物發出的聲音,如:meow(貓叫聲),hroar(獅虎的吼叫聲),neigh(馬嘶叫聲)等;三是模擬自然聲音,如dingdong(叮咚聲),swish(嗖嗖聲),creak(斷裂聲)等。以上所列的擬聲詞其語音都直接表示或反映了詞所代的詞義,因此我們說擬聲詞是音義同構的。
2.發音同構。發音器官和方式的不同可以表達不同的語義嗎?要證明這一點,我就要著手于音位—最小的區別意義的語音單位。由于不同的音位發音時的舌位、口形各不相同,其強、弱、剛、柔的發聲屬性也不相同,因而表達的語義內涵也不同。在英語中,元音/i/發音時舌位高、開口小則常小的含義,而元音/a:/發音時舌位底,開口大則示意大。例如,英語單詞表示大小的little(小的),teeny(極小的)對比large(大的),vast(巨大的)。除了元音/i/和/a:/,在英語中還有其他的例子可以證明音義同構在音位發音方面的存在,例如:爆破音/p/位于詞末時,常表示撞擊聲、爆裂、破碎,如:pop(砰然聲),clap(拍手聲),rap(輕敲),bump(撞擊),snap(突然折斷),rip(撕開)等。鼻音鼻音/m/常用來象征人或事物的聲音或狀態含渾不清,如murmur(低語聲),mutter(喃喃自語),rumble(隆隆作響),dim(昏暗的),muzzy(迷糊的)等。
3.聯覺同構。在音義關系的研究中,人們絕不能忽視聯想、通感所起的作用。英語里有許多詞,它們的某些字母或字母組合所產生的讀音能給人聽覺上的刺激,從而引起在意義方面的聯想。這些詞的發音由于長期重復的使用被表示某種含義或情形,最終這些字母或字母組合的音似乎具有了固定的意思。目前為止,我們已經舉例解釋了英語中音義同構現象存在的幾種形式,證實了音義同構現象確實客觀地并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于英語語言中,這些都是人類在表達自己的情緒或價值判斷的時候,其心理活動必然產生相應的生理反應。
三、音義同構論在英語詞匯教學中的應用
詞匯是語言的建構材料,在語言的習得和交際過程中扮演關鍵點的角色。英國著名語言學家Wilkins曾經說“沒有語法,表達甚微;沒有詞匯,表達為零”,可見詞匯在語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是,學生在詞匯學習的過程中普遍覺得費時費力,鮮見成效。此時,教師應緊密結合單詞的音義之間的關系,減輕學生記憶單詞的負擔,激發學生對詞匯學習的興趣,產生良性循環效應,從而加深對詞匯的理解,并且提高在上下文的線索中猜詞義的準確率。首先提到的是擬聲詞,為了方便記憶,教師可以建議學生可將擬聲詞按照模擬對象的不同進行分類整理,例如模擬人發出的聲音,動物的聲音,金屬的聲音,液體的聲音等。此外,因為擬聲詞的發音與其所指的聲音最相似,教師可以將擬聲詞放在相關的語境中,學生很容易將情景和聲音聯想到一起,那么記憶單詞就省時省力了,例如,“The car rumbled past.”“The wind whistled,the rain puttered and the horse neighed.”其次,我們要提到的是音位。教師引導學生理解不同音位發音時其強、弱、剛、柔的屬性不同,不同的發聲屬性表達不同的語義內涵,那么學生在詞義辨析方面的能力會有很大的提高。例如,學生如果知道元音/i/發音時舌位高、開口小則常小的含義,那么在下面的多項選擇題中,可以很容易地判斷nibbled的意思為“一點點地咬”,選B。The boy nibbled the biscuits and smiled to his mother.A take big bites;B take small bites;C swallow)。最后,如果單詞的聲音和意義之間的聯系不是很明顯時,教師可以啟發學生對音產生聯想,通過一些輔音叢的象征意義建立音義聯系。一旦學生在這方面有了大量的積累,當他們在閱讀中遇見相似的單詞時會容易地判斷出單詞在句子中的意思。例如,如果學生知道/sl/有“滑、滑動”意思,那么對他們來說理解下面句子的意思就不困難了,“…it was difficult to stand or walk on the glassy surface and the red dog slipped and slithered…”認知語言學的興起給人們提供了研究音義同構的新視角,大量舉例證明了音義同構并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音義同構的研究一方面加深了人們對這種語言現象的認識,有助于詞匯教學,能讓很多詞匯解釋合理、自然;另一方面則是豐富了音義學和認知語言學的研究。音義同構現象為音義間找到了一些聯系,但它并不是一種絕對的語言現象,語言仍然具有任意性的特點。該論文的寫作目的并不是否認語言的任意性,而是對象似性作為語言本質的一種補充。本人想通過此論文來喚起人們對語言音義同構現象的興趣,并希望能通過共同努力挖掘其更大的價值。
參考文獻:
[1]Wilkins.Linguis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 [M].Cambridge:The M.I.T.Press,1972.
[2]辜正坤.人類語言音義同構現象與人類文化模式[J].北京大學學報(哲社版),1995.
[3]賀川生.音義學:研究音義關系的一門學科[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2.
[4]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
摘 要:Goldberg界定的構式語法的“構式”范圍很廣,包括了傳統語法從語素到句子各個層級單位。本文從Goldberg的定義出發,結合構式語法學派的其他學者的論述和研究,論證了語素和單音節詞屬于構式語法范圍和類型的不合理性。
關鍵詞 :構式 范圍 組合性
一、疑問的提出
構式語法(Construction Grammar)理論從創立到現在才經歷短短的十幾年,卻已經發展成一種比較完善的語言學理論,有自己系統的語言觀和一套分析語言現象的程序,在國際語言學界產生了很大影響,也開始引起我國語言學界的高度重視。其理論的優越性是顯而易見的。但與此同時,學者們對構式語法也提出了很多質疑。如:唐艷玲、褚澤祥(2008)認為構式義和詞項關系的論述過于“絕對化”;石毓智(2007)認為“構式語法理論在,在‘結構意義’和‘功能意義’的理解上模糊不清”等等。針對這些質疑,陳滿華(2009)結合Goldberg、Lakoff等“構式語法”代表人物的經典論述及相關研究給予了充分的解釋說明。Goldberg(2003)的構式概念涵蓋的范圍相當寬,寬到涵蓋了傳統語法認定的所有語法單位,其中包括“最小的音義結合體”(語素)及和語素相當的單音節詞。針對語素和單音節詞包含在構式范圍內的問題,很多學者持懷疑甚至是否定態度,如石毓智(2007),鄧云華、石毓智(2007)對此提出了嚴格的批評。然而他們并沒有展開詳細的討論。也有些學者對此持肯定態度,如陳滿華(2008)著文詳細地論證了“語素”和“詞”作為“構式”的理據。但是我們認為他的論證過于注重形式而忽略了作為“配對”不可缺少的意義。因此我們覺得有必要著文對這一問題進行詳細而全面的討論。
二、Goldberg所闡釋的構式范圍和類型
Goldberg(2003:2)列舉了8類/個“大小和復雜性”(size and complexity)不一的構式,并提供了示列:
1)語素。例如:anti-、pre-、-ing
2)詞。例如:avocado、anaconda、and
3)復合詞。例如:daredevil、shoo-in
4)習語(已填充的)。例如:going great guns
5)習語(部分已填充的)。例如:jog(someone’s)memory
6)共變條件構式。
形式: The X er the Y er
(例如:The more you think about it,the less you understand)
7)雙及物(雙賓語)構式。
形式:sub j[V OBJ1 OBJ2]
例如:He gave her a cake
8)被動構式。
形式:Sub j aux VP pp(ppby)
例如:The armadillo was hit by a cat.
Goldberg將后3種構式統稱為“通用語言格式” (general linguistic patterns)。很明顯Goldberg的構式范圍包含著語法等級中的各個等級,從最底層的語素到最高層的句子。
此外Goldberg闡述了從構式語法與生成語法相異的角度得出的構式語法7條原則(tenet),其中第7條說:“我們的全部語言知識是通過構式網絡獲取的。”(2003:2)同一文章后面對此條原則的說明也表明Goldberg把語言知識當作了構式網絡的總匯。(2003:8)最近, Goldberg又一次強調,“所有層級的語法分析都牽涉構式”(2006:5)。
由此看來,Goldberg的構式范圍遍及所有語法單位。下面我們將通過分析其對構式的定義及構式語法的其他代表人物的相關論述及研究,論證構式涵蓋語素、詞的不合理性。
三、從Goldberg的構式定義的內涵看構式的范圍
Goldberg的經典定義是:
C is a CONSTRUSCTION iff def C is a form—meaning pair<Fi,Si> Such that some aspects of Fi or some aspects of Si is not strictly predictable from C’s Components parts or from other previously established constructions.(當且僅當C是一個形式—意義的配對<Fi,Si>,且形式Fi的某些方面或意義Si的某些方面不能從C的構成成分或從其他已有的構式中得到嚴格意義上的預測,C便是一個構式。)(1995:4)
首先,從Goldberg的構式定義本身可以看出她所說的構式至少包含兩個組成部分,形式和意義,即Saussure所說的能指和所指。因此有人指出:“‘構式’概念就是Saussure符號定義的自然延伸。”上文介紹的Goldberg列舉的8類/個構式,形式和意義的組配是理所當然的。學界對此構式范圍的分歧在于組配中“構成成分”的數量。陳滿華(2008)對“Components”從復數范疇進行了解讀,認為原文的“構成成分”是兩個以上。Langacker (2004:82)認為構式符號是復雜的符號結構(symbolic structures)。為了更加清晰地理解構式的內涵,下面我們用圖示對構式進行如下描述:
C作為一個構式,由形式Fi和意義Si組成。對這個構式來說,無論是形式和意義都不能從其組成成分來推測。如:哪里來的X構式,其意義不能從“那里”“來的”簡單組合得來。
再回過頭來看Goldberg列舉的8類/個構式,其中復合詞、習語、共變條件構式、雙及物構式和被動構式的形式和意義都是由兩個以上的成分組成。陳滿華(2008)說:“即使是前邊的兩類也可以理解為至少是由兩個可拆分的成分組成的,如avocado是由a、v、o等字母組成的,語素pre是由字母p、r、e組成的,因此這些單位都可以看成是兩個或多個成分的組合。”從構式的形式來說,這種解釋是行得通的,但是這只說明了構式形式的復雜性。那么意義呢?從Goldberg的示例來看,她所認定的詞即是我們平時所說的單純詞,單純詞是只有一個語素構成的詞,而語素又是最小的音義結合體,既然是最小就意味著其意義成分就是不可再分的,這顯然違背了構式意義層面的規定。
其次我們再來仔細推敲Goldberg在定義中的措辭“…… is not strictly predictable”(得到嚴格意義上的推測),我們可以推出“嚴格意義上的推測”的意思是不能完全從其組成成分推知構式的形式和意義,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構式的組成成分在一定程度上是制約其形式和意義的。然而我們所討論的“語素”和“單純詞”的形式和意義之間完全是約定俗成的,換句話說,完全無法從其組成成分推測出它們之間的聯系。
四、其他構式語法人物的相關觀點及研究
首先來看被稱為構式語法先驅的Langacker和Lakoff的相關論述。Langacker提出的“語法構式”的概念:語法涉及語素和更大的成分的組合,從而逐次形成更為復雜的符號結構(symbolic constructures),這些結構被稱為語法構式(grammatical construction)。因此,構式符號是符合性的(symbolically complex),因為包括兩個作為構成成分的結構體。從這個定義本身可以看出Langacker所說的構式是“復合性”的,其中“語素”在Langacker看來也只是復雜的符號結構的組成成分而非構式本身。他還指出兩個構件的“復合述義往往不是兩個述義簡單相加,如‘卷筆刀’的述義不等于‘卷筆的刀’。復合結構約定俗成的述義還要參照語言交流的環境、目的和知識背景”。從這一點上來看,Langacker的構式更加重視意義的加和關系,在他看來,一個構式的意義絕非是其組成成分意義的簡單加和。正如上文所說語素和單純詞的意義不可再進行劃分,其整體就是部分,在這一點上整體和部分是統一的。
Lakoff出版認知語法的經典著作《女人,火及危險事物》(1987),其中卷2的《“There-構式”》是構式語法的拓荒之作。這項“個案研究”把重點放在“There-構式”的非經典型(nonclassical)的構造和用法上。除此之外,Fillmore,Kay和O’connor 在《語言》1988年第3期(第64卷)發表《語法構式中的規則化和習語化 :以let alone為例》,他們對let alone的研究是構式語法的奠基之作,標志著構式語法的誕生。該論文奠定了習語的構式地位。
本來屬于生成語法陣營的R.Jackendoff于1997年發表Twistn’the night away,文章考察了time-away構式(如“We slept the afternoon away”中的the afternoon away),用翔實的材料和分析說明此構式不同于“相似”的其他格式(如作補語的“for+時間詞”,句例如Bill slept for the(whole)afternoon away),證明此構式“有一套復雜的句法和語義特征”。Kay和Fillmore再度合作發表關于What’s X doing Y構式(WXDY構式)的論文。
從Lakoff關于構式的拓荒之作到Fillmore,Kay和O’connor以習語為例的構式研究,再到R.Jackendoff的Twistn’the night away構式考察,我們可以看得出構式范圍擴展到語素和單純詞沒有實際研究意義的。
我們再來看看構式語法發展到激進構式語法階段時,具有代表性的學者W.Croft對其的闡述。W.Croft于2001年出版《激進構式語法:類型視野中的句法理論》(Radical Construction Grammar :Syntactic Theory in Typological Perspective),主張構式本身就是句法表征的基本或原始的(primitive)要素(而不是什么語素、詞等),構式并非派生自更低一層的單位。所謂句法就是組合的規則,在句法層,語素是最小的音義結合體,其內部沒有組合之說,而單純詞是有一個語素組成的詞。據此,我們也可以把兩者排除在構式范圍之外。
如上所述語素和單純詞是單一的個體不存在組合。
最后再讓我們來看看一個貌似關于語素構式的個案研究,Goldberg(2003:2)在“語素”層構式里舉了研究“-ing”構式的一個例子。說有人在著名的Journal of linguistics 上發表長篇論文,深入地研究了“-ing構式”。該文認為傳統語法認定的英語進行態與其說具有詞匯特征,倒不如說具有構式特征,并進而提出了“進行構式”的概念。其實仔細推敲起來,我們不難發現該文所說的“-ing構式”只是“進行式”的一個簡略稱呼。眾所周知作為一個用來表達“進行體”的語法手段是“be+V-ing”,如果將這個語法手段整體看做“構式”是無可厚非的,因為這一“進行體”的語法義是組合成分整體表現出來。另外,如果將“-ing”作為一個形態變化,除了可以作為“進行體”的一個組成部分外,還可以表達“動名詞”性質的單位,由此看來Journal of linguistics上的那篇文章將“-ing”看作是一個“進行構式”本身就是不嚴謹的。
五、結語
構式語法理論的建立的確給語法界帶來了新的生機,國內外出現了一批運用該理論研究語言的著作,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但是我們應該理智地認識到任何理論都有自己的適用范圍,科學也是在這種清醒的認識下發展進步的。如果構式硬要將兩種不同性質的語言單位都納入自己的研究范圍,只能破壞掉自身理論的嚴謹性從而引起更多的質疑。綜上所述,筆者認為Goldberg所闡釋的構式范圍和類型過于寬泛,構式本身是組合性單位,這里的組合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是形式上的組合,一方面是語義上的組合。
參考文獻:
[1]Goldberg,A.Constructions:A new theoretical approach to anguage[J].外國語,2003,(3).
[2]Goldberg,A.Constructions at Work:the Na-ture of Generalization in Lagguage[M].Oxford:OUP.2006.
[3]Goldberg,A.Constructions: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5.
[4]Langacker,R.W.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5]Lakoff,G.1987.Women,Fire,and Dangerous Things[M].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6]Fillmore,C.,P.Kay & M.O’Connor.1988.Regu-larity and idiomaticity in grammatical constructions:The case of let
[7]Jackendoff R.Twistn’he Night Away[J].Language,1997,73(1).
[8]Croft W.Radical Construction Grammar:Syntactic Theory in Typological Perspectiv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9]Goldberg Adele E.Constructions:A New Theoretical Approach to Language[J].外國語,2003,(3).
[10]Saussure Ferdinand de.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M]. Beijing:China Social sciences Publishing House & Chengcheng Books LTD,1999.
[11]陳滿華.關于構式語法理論的幾個問題[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9,(5).
[12]陳滿華.關于構式的范圍和類型[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8,(6).
[13]陳滿華.西方構式語法理論的起源和發展[J].蘇州大學學報,2014,(1).
[14]鄧云華,石毓智.論構式語法理論的進步與局限[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7,(5).
[15]石毓智.結構與意義的匹配類型[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7,(5).
【關鍵詞】影視翻譯 目的論 功能對等理論 研究學科
一、近十年國內影視翻譯研究概況
從2006年到2015年來看,這十年間探討影視翻譯的研究文章一共有302篇,就從中國知網上所收集到的資料來看,2005年之前,關于字幕研究的文章不多,并且涉及的領域也不是很廣泛。因此,對電影字幕翻譯的研究范圍是2006年到2015年的中國期刊上的各種文獻分析出得出,國內影視翻譯研究學術刊物的數量呈逐年上升的趨勢。在2014年的時候,達到了一個頂峰。就目前來說,2015年的數量與2014年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尤其是影視作品研究,還需要投入更多的科研精力,才能使我國的影視翻譯體系更加完善。
二、各研究視角下影視翻譯研究的方法
影視翻譯與普通文本翻譯相比,需要更多地研究和策略,因此各種不同的研究學科下影視翻譯研究的方法也有所不同。
1.基于外國語言文學的研究學科。國外對于影視翻譯的研究所形成的體系相對比較完善,系統語言理論對于影視翻譯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但是,影視翻譯方向與應用系統功能語言學的之間的研究還有很多沒有發現的地方。于海闊(2006)在三大純理功能以及情景理論的指導下,對影視翻譯進行了一定的研究。并著重在系統語言學理論的指導下,對影視翻譯的進行了更深一步的研究。
同時,功能翻譯理論也是語言學的總要組成部分。虞毅(2012)以功能翻譯理論的角度研究影響電影《米蘭達》字幕翻譯策略的因素,采用翻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法,研究了使用本土化和網絡語言的利弊。 其次,語言學中另一大很重要的理論是關聯理論,針對影視翻譯的特點,關聯理論可以為影視翻譯提供更多的策略指導。鄒蜜(2010)以奧斯卡最佳動畫片《美食總動員》中的配音和字幕翻譯作為研究個例,指出將關聯理論應用到影視翻譯中會取得怎樣的翻譯效果,并提出了將關聯理論應用到翻譯研究中的必要性。
2.基于戲劇電影與電視藝術的研究學科。通常人們所認識的“影視作品”是指已經制作完成,也就是觀眾所看到的影片和電視劇。不管是在影片還是電視劇中,對白都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李哿崠傭態對等理論角度對電影字幕翻譯進行了系統性研究,為了使譯語觀眾通過字幕獲得更好的語境效果,要求我們在對影視翻譯中的對白翻譯,要綜合考慮跨文化交流過程中的影響因素,才能獲得更好的翻譯效果。
三、以各種理論為框架研究影視翻譯的原則、方法和技巧
在筆者所研究的這302篇文章中,,筆者將這些文章分類整理,找出其中的相同之處。同時,從中發現大部分的文章都是以各種理論為框架來研究影視翻譯。而各種理論當中主要以目的論和功能對等理論為主。
1.以目的論為指導,探討影視翻譯方法。德國功能主義目的論也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翻譯理論,該理論對影視翻譯的研究具有很大的指導意義。顏莉在《從目的論視角看字幕翻譯的文化缺省與翻譯補償》中指出為了達到預期的翻譯目的,首先研究了電影《赤壁》中的字幕翻譯在目的論的視角下所產生的效果,指出在進行字幕翻譯的過程中,遇到源語的文化與目的語文化有一些出入的時候,可以進行一定的翻譯補償,這樣可以使譯語觀眾更加全面的理解影片。 翻譯需要達到一個內在的連貫性,為了使目的語讀者接受并且符合目的語讀者所處的文化環境。鄭潔在《從目的論看電影的字幕翻譯》中旨在目的論的理論框架寫分析討論導演和劇作者的意圖,探討了在影片翻譯過程中使用語言壓縮以及歸化異化等研究策略,從而更好滿足譯語觀眾的期望。
2.以功能對等理論為指導,探討影視翻譯的原則和方法。著名的翻譯學家奈達提出了一個重要的翻譯理論,也就是翻譯對等理論。 李紅麗(2014)在論文《功能對等理論在電影字幕翻譯中的應用》也提出應該提高奈達的翻譯對等理論在翻譯界的地位,并結合實例指出功能對等理論下翻譯出來的翻譯作品,更符合源語影片所要傳達的思想。 陳春香(2010)擬從功能對等原則為出發點,以跨文化現象以及文化對應現象為切入點,歸納總結了面對字幕翻譯中不同的文化詞語應該采用怎樣的翻譯原則和翻譯策略。
四、結語
綜合分析研究了中國知網上有關中國近十年的影視翻譯的資料,并通過上述的分析之后,可以看出我國影視翻譯涉及的領域不夠全面,理論指導不夠豐富完善,但是從最近幾年中國知網上有關影視翻譯的文獻數量上也可以看出,國內對于影視翻譯的研究正在不斷完善,在未來幾年中也會成為翻譯領域的一個新的發展趨勢。
參考文獻:
[1]于海闊.從系統功能語言學看英漢影視翻譯[J].上海海事大學,2007,(6).
[2]虞毅.從功能翻譯理論看英劇漢譯――以《米蘭達》的字幕翻譯為例[D].華中師范大學,2012,(10).
作者簡介:
論文摘要:在二語習得中應該重視母語的積極作用。作者通過教學實踐和國內外有關二語習得理論研究證明:1.母語在二語習得過程是客觀存在的并且是不可缺少的背景和基礎。2.母語思維有利于二語習得者提高學習效率,幫助習得者完成外語交際。事實證明,中國學生的二語學習與母語學習是呈正相關系。作者認為外語教學中應采用適當的方法來發揮母語的促進作用,提高教學效率。
一、前言
在外語教學過程中,教師都希望學生能用外語來思維,用地道的外語來表達,并為此采用各種教學方法,但收效不是很理想。在學生的聽說讀寫練習中,母語思維的影響無處不在、揮之不去。
二、母語對二語習得影響的原因
2.1受母語定勢的影響
根據語言學家的研究表明,人的語言基本成形的關鍵期是6歲,完成語音建構在12歲,到15歲時已完成語法和語匯的建構,到成年人開始學習第二語言時,學習者的類分稱名本身宣告他們早已過了語言的關鍵期,母語的烙印已經成為成年人認識第二語言的一種不可抗拒的語言推動力。在這種條件下,成年人在第二語言學習中一定會下意識地運用母語的許多規則去認識目的語的規則,在目的的語言輸入或用目的的語輸出時,都要用母語來思維。在這種情況下,就會在目的語與母語間尋求等價的詞、等價的句法表現手段,甚至尋求民族文化的交換,造成目的語的混雜現象,對中國的英語學習者來說,也即“漢式英語”。
2.2受語境的影響
語言的使用依賴于環境,要學會流利、準確、恰當地使用外語,那么外語知識必須與正確的語境知識有機地結合。語言與語境是密不可分的。語境有外語語境和內部語境。內部語境是外部語境在大腦中的反映。經過大腦的加工而形成了概念性的知識,形成固定的表達方式。母語環境里學習外語,缺乏跟外語表達相配套的真實語境,學習者只得借助于大腦中業已存在的母語語境知識來思維。思維的過程可能激活母語表達方式,就造成遷移。如果母語表達方式與外語表達方式一致或相似,就造成正遷移;如果這兩種表達方式不一致或不同,則造成負遷移。
2.3受語言共性的影響
英國語言學家Ellis認為,在所有的自然語言中,存在一些共同的“核心”規則,這說明盡管人類的語言千差萬別,仍有其相同的地方。語言的共同性可以為分兩種情況:一種是絕對的共同性,這是任何語言都少不了的。例如語言的抽象性、創造性、表意功能等。Hockett曾列舉了16種此類共同性;另一種是相對的共同性,即根據各種語言總結出來的一些共同特征,但不一定每種語言都具有這些特征。既然各種語言之間有共性,那么在外語學習中,作為已經掌握了母語系統知識的學生,就不可避免地會借助母語的規則。按照Ellis的觀點,母語作為一種已經獲得的極為穩定的知識和習慣,當它和目的的語類似的時候,學生在這些“普遍“的方面可以學得更快,這樣母語可以加快目的的語的學習過程。
2.4受二語水平低下的制約
眾所周知,任何二語習得者都渴望自己能夠達到不需要母語言做參照框架而獨立地運用第二語言的境地。但是,習得者在語言學習的初級階段往往表現為高水平的母語與低水平或近乎零水平二語能力的懸殊差距。學生為了完成學習任務,或為了完成交際任務而遭遇困難時,就會求助于母語來彌補外語知識的不足。盡管他們的語言表達有些不地道,但他們畢竟通過“借用”母語知識完成了目前的任務。隨著二語能力的提高,這種懸殊會相應減少,但這種差別在不同程度上自始至終存在于學習過程中的每一階段。
三、二語習得教學改革
既然母語在二語習得中的影響是客觀存在的,既然母語思維可以促進二語的掌握、加速二語習得的速度,那么我們在教學中就應當考慮采用適當的教學方法促進母語影響的正遷移,提高我們的外語教學改革效率。
3.1改變觀念
教師應正確對待母語在二語習得中的作用。過去那種把相當一部分外語表達錯誤歸咎于母語影響“負遷移”的觀點,不符合外語學習的實際情況,也是與二語習得理論相桲的。因此,對學生外語交際中出現漢式英語表達,不應過多責備,對他們的“借用策略”要加以肯定,指出錯誤的同時,應鼓勵他們在語言學習中的這種“急智作法”。君不見,在我國權威的外文刊物上“漢式英語”也是屢見不鮮的。
3.2教材的使用
利用教材設計的語言環境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求異思維,拓寬思路,使學生能想象出、體驗到語境。教材與教學實踐是相互制約的統一體,教學要體現培養學生交際能力的原則。教材不僅要給教學的實際化提供資料,而且要設計出一般交際環境,解決大范疇面上的普遍性問題。教材雖然經過精心設計,但做不到將每個學生的情況對好入座,課文內容受篇幅和時間限制,不可能把教師要解決的錯誤的對策編入其中,這就要求教師對教材進行再創造。應該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對語境的敏感性,擺脫對漢語語境知識的完全依賴,盡可能在恰當的語境中學習外語表達法,了解英漢語境的區別。在不斷強化語境知識的學習時,寧可少一點,但要學的對路。隨著英語及其配套的正確的語境知識不斷增加,積累起來的知識本身可提供有用的內部語境,為更復雜的后續學習鋪平道理。這樣做的一個最大好處是有助于克服學生的“啞巴英語”或“漢式英語”,使學過的英語表達式用得出來、用得地道。
3.3重視學生的學習心理
從外語教學的心理語言學基礎來看,重語言輕心理,重如何教輕怎么學的現象普遍存在。要知道我們的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已經轉移到與現代社會聯系緊密的方面,尤其是非英語專業的學生。因此我們的外語教學應適應不同層次的不同需要。如果我們在傳統教學模式基礎上輔以母語思維的指導,使學生學起來容易點,這樣在心理上減少了對外語的排斥感,增加了對學習興趣。或許這是能提高學習者外語水平的簡捷方法。
參考文獻
1.武英杰;新《課程要求》視野下大學英語教學模式的探索[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