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3-12 06:48:0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chuàng)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書法文化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 鍵 詞】文獻學;書法文獻學;史料;分類。
【作者簡介】朱天曙,文學博士,北京語言大學中國書法篆刻研究所所長,教授,主要從事中國書法篆刻史、明清藝術文獻整理與研究。
書法學是研究中國書法的歷史表現(xiàn)和書寫技法的新學科,現(xiàn)在已經擁有書法史學、書法理論、書法文化、書法美學、書法教育等學科分支。這些分支隨著書法藝術自身的發(fā)展和相關藝術的關系、文化的發(fā)展而逐漸成熟和完善。中國書法在當代的發(fā)展,已由以品鑒和技法為主要內容的書法研究開始轉向適應現(xiàn)代學術發(fā)展的新動向。目前的書法學,除了其自身發(fā)展的內部要求外,它從學術發(fā)展的整體態(tài)勢中接受了科學化和整合化要求。
針對中國傳統(tǒng)學術的經驗性和非理性的特征,在這些學科中產生的深入探尋內部邏輯的趨勢,即科學化的研究。這一趨勢在現(xiàn)代社會科學中有著不同的表現(xiàn)。如:歷史學研究中,要求研究歷史的深層結構、普通人的生活、器具、心態(tài)的研究越來越多,研究者開始關注對重復性、長期性的現(xiàn)象如對一個人、一個地區(qū)日常生活的研究,要求用新的分析方法對司空見慣的現(xiàn)象進行討論,而不是舊的敘事法來組織材料、撰寫歷史。又如:文學研究在經歷了“新方法”運動后,又引進了系統(tǒng)論、控制論、接受主義、原型批評等西方方法進行批評和分析。盡管這些方法也都有各自的局限性,但尋找內部邏輯與外部規(guī)律在歷史上的契合做了有益的探討。
另一方面,打破原有的學科分界,綜合多種學科手段來探討中華民族的精神個性及其歷史表現(xiàn),這反映了社會科學研究走向“整合”的特點。如歷史學界關注文化史、風俗史、社會史的研究,哲學界重視宗教哲學、文化人類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出現(xiàn)了文化地理的研究,語言學界把方言研究同人群遷徙史研究相結合。此外,民族學、區(qū)域文化學的勃興,文學研究同藝術研究、制度研究、宗教研究、社會階層研究的結合,藝術史研究同社會學、圖像學、符號學研究以及詩畫圖卷、贊助人研究相結合也都體現(xiàn)了學術研究中的“整合”趨勢,這反映了人們對人文社會科學的重新思考。這些研究表明:研究者不僅要描寫和解釋研究對象,而且要擴大視野,重新組合學科,從本專業(yè)的特有角度探討人類的心智和行為。
從研究的角度看,書法學擁有比其他社會科學學科更有利的條件,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點:
第一,書法理論一直受到歷代的重視。如:漢代崔瑗傳世的《草書勢》為現(xiàn)今可見的最早書論文字,指出了草書的審美特征,“入逸生奇”“志在飛移”所提出的“勢”及其意義對草書發(fā)展有深遠的影響。此書既闡述了草書興起的原因,又描述了草書的審美特征,并以各種具體形象的事物來形容抽象的草書藝術,辯證地闡述了“勢”的意義。后來的蔡邕作《篆勢》、衛(wèi)恒作《字勢》《隸勢》,皆仿《草書勢》,合稱《四體書勢》。《草書勢》還將作者創(chuàng)作體會和欣賞與人的情感體驗結合,這種聯(lián)系方法對書法的創(chuàng)作和欣賞理論都有積極的影響。又如,南朝時期書法的藝術批評和鑒賞已蔚然成風,是書法走向自覺的一個重要標志。大批文人的介入促成了書法技法的成熟與審美標準的確立。同時期文學上鐘嶸的《詩品》、劉勰的《文心雕龍》、繪畫上謝赫的《古畫品錄》等文藝評論著作的出現(xiàn),與書法品評相互影響。又如,劉宋王的《文字志》,摭采前代書家生平事跡及書體史料甚富,對后世著述體例亦有影響,是我國古代最早的一部書史和品鑒著作。流傳至今的除南朝羊欣、王僧虔、蕭衍、陶弘景的著作外,還有北魏江式的《論書表》、虞的《論書表》、袁昂的《古今書評》、庾肩吾的《書品》等。這些書論文字反映出當時書法美學觀和書法審美范疇的建立,確認中國古代最初的書法批評標準,如“神采論”“天然論”“骨氣論”等,不僅對當時的書法實踐有積極的指導作用,對后世書論也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第二,書法學本身有一套術語,包括書法典故、品評、學用、考證、款識、椎拓、鑒藏、裝池等方面。如:“歐陽賺蘭亭”“聞江聲悟筆法”“書裙”“書畫船”等屬于典故術語;“風檣陣馬、沉著痛快”“右軍如龍,北海如象”等屬于品評術語;“一波三折”“力透紙背”等屬于學用術語等等。這些成熟而穩(wěn)定的語匯和專門語言有利于構建富于特色的語言體系。
第三,從事書法研究的理論工作者,一般都有過書寫經驗和創(chuàng)作的實踐,能夠比較深切地了解書法的本質,善于從技術角度如書寫速度、材料運用、用筆方法等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這樣,就可以免去游談無根或隔靴搔癢的弊端。
由于這些條件,書法學應建立自己的文獻傳統(tǒng),形成自己的語匯和特色。在傳統(tǒng)史學領域中,文物的研究屬于考古學,對文獻的研究屬于文獻學或傳統(tǒng)史學,其間有個資料相互割裂的問題,而在書法學中,考古學、文獻學和書法史學,常常貫徹到具體書家、作品以及流派的研究中。如關于“蘭亭序”的研究,既有關于書法學的內容,又有文化史、社會史的內容,內容十分豐富,近十多年研究成果豐碩,已出版有《蘭亭論辨》《蘭亭論集》等著作,進而發(fā)展為專門研究蘭亭文本和蘭亭文化的“蘭亭學”。我們可以樂觀的認為:其他學科所提出的一些設想,在書法學研究中一定程度可以得到較好的運用和拓展。此外,書法作為中國文化中產生的一種獨特的文化符號和載體,它運用中國文字進行創(chuàng)造,成為人們文化中不可替代的一種藝術。它擁有豐富細致的表現(xiàn)方法,有毛筆――這一特有的表現(xiàn)工具,產生了豐富的筆法系統(tǒng),為風格傳承提供了穩(wěn)定的保證。歷代書法作品的著錄,也為考察文化傳播、文化交流、文化融合等文化課題提供了依據。
根據上述情況,我們認為:書法學作為最具中國本土文化特色的一門藝術學科,產生了一套有自己語言系統(tǒng)的研究方法和學術思路,并能提供一批特殊的資料,引導中國文化研究走向新的境界。
然而,相對于傳統(tǒng)學科來說,書法學的研究起步較慢。它的研究隊伍相對較小,過去學者在書法研究領域中建立的文獻學和資料的積累基礎并不深厚。面對現(xiàn)代學術發(fā)展的要求,書法學應當在加強自己的學科建設上首先要做的是書法文獻學的工作。現(xiàn)有的書法文獻做了基礎性的資料工作,但遠遠不能滿足學術研究的需要。盡管我們強調對研究方法進行革新,方法只是處理資料的手段,資料本身才是學術工作進行的前提。方法的運用完全取決于資料的品質。因此,書法學的局限主要來源于資料方面。隨著古代書法論著的整理、大量書法文獻的整理、匯編等工作的推進,書法文獻的基礎工作才能完成。
在書法日益“美術化”的時代,必須重提中國學術的文獻學傳統(tǒng)。中國文獻學是富有民族特色的學科,重視存古,重視學術源流,以史料考據為主要內容,重視目錄學方法的運用等。根據歷代學者的理論和實踐以及書法文獻工作的需要,我們可以繼承中國文獻學強調目錄學、版本學、校勘學這些學科分支在實際中的結合,重視目錄學的史學功能及其在學術上的指導性,使后人“即類求書,因書究學”[1]。同時重視史源,即在進行文獻整理時,注意追尋史料的來源,以求得客觀的記述[2]。傳統(tǒng)文獻學以“求真”為文獻原則,強調“實事求是”,即古本之真和事實之真的結合。在校勘中,求真原則體現(xiàn)為多聞闕疑,提出具體的方法來保證求真原則的貫徹,如明確“校”“改”的界限及其適用范圍,強調廣泛搜集備用材料、確定校勘對象的寫作體例、引舉群籍中的相類資料舉證的“采證”“定例”“舉類”相結合的原則。近代學者陳垣還提出了“校法四例”[3],指明了校勘方法須同資料條件互相結合的規(guī)則。
隨著學術視野的擴大,中國文獻學也有了日益豐富的內容。本世紀學者王國維曾依據殷墟卜辭、西北簡牘、敦煌寫卷、內閣檔案、四裔碑銘等五批資料,提出了新的學說,又以甲骨契文同古史互證的方法,開辟了史學研究的新方向,這意味著對文獻學范圍的擴大和對文獻學方法的改進。此后,陳寅恪把西方比較語言方法引入中國學術,在中國文獻學中增加了以多民族的文字資料相比勘的內容。陳垣則以他關于年代學、避諱學、宗教史的工具書著作,加強了文獻學成果的應用性。這些學者使得中國文獻學顯示了新的活力。
中國古代的書法理論有著自己獨特描述和表達與理解的方式,這一批資料在古代歷史文獻當中亟待挖掘和整理。中國書法的研究者應意識到自己的學術使命,通過自己的努力,建立起書法學的科學系統(tǒng),并以此推進富有中國民族特色的學術發(fā)展。盡管書法界有學者提出建立書法學學科的口號,但要完成這個使命,還必須吸收中國文獻學的方法,以鞏固學科發(fā)展的基礎。中國文獻為書法文獻整理工作提供了許多可資遵循的法度、原則和典范作品,為書法文獻整理工作提供了一大批可資利用的學術成果,也為書學研究者指示了治學的方法和搜集資料的途徑。不僅如此,傳統(tǒng)文獻學的諸多內容,本身就是書法學要研究的。比如說,文獻的載體甲骨、金文、印章、石刻、竹帛等也是書法要研究的內容;紙質文獻的裝訂形式如卷子、經折裝、蝴蝶裝等也是書法裝潢要研究的內容;版本鑒定中看序跋、考刻工、看字體等內容也是書法鑒定中要用的基本方法。總之,書法的文獻學研究將為書法學的健康發(fā)展提供切實的保證,能夠再現(xiàn)中國書法的發(fā)展脈絡。
現(xiàn)在已有不少書法文獻匯編的著作,為書學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資料。如:黃賓虹、鄧實主編的《美術叢書》四十輯,書中所輯有書畫、雕刻、摹印、玉石等類共二百八十一種,以論畫居多。論書著作有近六十種。這部書收錄或秘本,或珍本,或不易見者。上海書畫出版社選編的《歷代書法論文選》收錄歷代書法著名論著九十五篇,包括書史、書法理論及書法題跋等,每篇按時代收錄,并有作者介紹及著作解題,匯集了中國古代最基礎的書法論著,是了解古代書學最常用的書。崔爾平選編的《歷代書法論文選續(xù)編》在《歷代書法論文選》基礎上廣搜博取,補輯自東漢至近現(xiàn)代四十三家重要書論、書評四十五篇,以作者出生先后編次,并有作者介紹及著作解題。這部書是《歷代書法論文選》的補充,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崔爾平在《歷代書法論文選》和《歷代書法論文續(xù)選》的基礎上,還選編了《明清書法論文選》,收錄明清五十五家重要書論、書評六十二篇,以作者出生先后編次,并有作者介紹及著作解題。這部書對了解明清書論有重要的參考價值。華人德主編的《歷記書論匯編》對歷記中論筆墨技法、剖析結構布白、品味氣韻格調、評論書家得失、考辨碑帖優(yōu)劣、厘正書體名稱和文字源流等都做了收錄,所選筆記有百余種,以取自明清筆記為多,可供研究書論檢索。盧輔圣主編《中國書畫全書》十四冊,用完整收錄的方式匯編了從晉唐到清代曾單獨成書的書畫史、書畫論、技法、著錄等重要書畫著作,各分冊以時代為序排列,所據底本,博采慎擇,多選自初刻本、手稿本、精刻精校本。其中關于書法者如《法書要錄》《書史》《翰墨志》《宣和書譜》等多種。與此書相配有《中國書畫文獻索引》方便檢索。然此書排印和斷句多有錯誤。
上述資料為書法文獻學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資料,在研究中已經發(fā)揮了較大的作用。從學科發(fā)展來看,我們認為,結合書法自身的特征,書法文獻學的分類可包括以下內容:
第一,書法古籍整理。(1)歷代史籍(正史、別史等)書法資料匯釋。如《晉書》中關于東晉書法的史料;《元史》中關于元代少數民族書家的史料等。(2)歷代書法專著校釋、書史輯佚與校錄。歷代書法專著校釋如馬國權《書譜譯注》、金學智《書概譯注》等。書史輯佚與校錄如黃苗子等《法書要錄》、金文明《金石錄校證》等。
第二,書法史料匯集。(1)斷代書法史料匯集。現(xiàn)江蘇教育出版社已出版了《中國書法史》的斷代書法史,包括先秦秦代卷、漢代卷、魏晉南北朝卷、唐代卷、宋代卷、元明卷、清代卷。在此基礎上,可增加近現(xiàn)代卷,廣泛收集資料,編成斷代書法史料匯集。(2)專題書法史料匯集。如近代容庚編《叢帖目》二十卷,以叢帖為主,分歷代、斷代、個人、雜類、附錄五類,錄目共三百一十種,略涉近代珂羅版、石刻畫像、印譜及石印本。書后附有未見書帖存目待考一類。書中擇要加入各家題跋,并為叢帖摹刻者作傳。這部書考訂精當,目錄分明,為歷代叢帖著錄書中最為精詳的著作,也是研究帖學的基本參考書。又如朱家主編《歷代著錄法書目》,通過這部書可以了解歷代著錄法書的全面情況,對重要作品的流傳也有據可依,也有利于古代書法的鑒定和研究。這些都是專題書法史料的匯集。(3)書家史傳和書法史料匯集。如清代書法史傳著作如《玉臺書史》《國朝書人輯略》《皇清書史》《式古堂朱墨書畫記》《甌缽羅室書畫過目考》《遲鴻軒所見書畫錄》等,應進行整理和研究。書家史料匯集如水賚佑宋代書家史料系列《蔡襄書法史料集》《黃庭堅書法史料集》《米芾書法史料集》等。(4)文房器具史料匯集。包括各類紙張、硯臺、墨、筆、印石、鎮(zhèn)紙、印泥等內容。
第三,中國書法學工具書。當代香港梁披云曾主編一部綜合性的書學辭典《中國書法大辭典》,分書體、術語、書家、書跡、論著、器具六個部分,后附有中國書法史事年表、書法技法術語系統(tǒng)表。這部書搜羅廣博、體例完備,系統(tǒng)介紹了前人書法研究的成果,在書法類工具書中,這部書規(guī)模最大,內容也較可信。我們還可以進一步分類編撰以下內容:(1)中國書法術語辭典,包括術語典故、品評、考證、學用、款識、裝池、風格流派等內容。(2)中國歷代書法家辭典,包括從上古到近現(xiàn)代書家。(3)中國書法史大事編年,列舉中國書法發(fā)展的重要作品、書家和重要事件,展示中國書法發(fā)展的軌跡。(4)中國書論著述提要。近代余紹宋撰《書畫書錄解題》十二卷是一部書畫論著書目提要專著,著錄自東漢至近代著作八百六十多種(別見和附見除外),包括了中國歷代書畫藝術和理論的重要著作,其中書法類著作約四百八十種(含書畫合集)。全書設史傳、作法、論述、品藻、題贊、著錄、雜識、叢輯、偽托、散佚十類,四十目,并列“未見”于十類后。序列對其分類的原則、各類的范圍、定義、性質做了說明。這部書提要精當,注重考訂,提要之后采用輯錄方式收錄原書序跋、諸家書目及各類成果,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中國書論著述提要的寫作可做參考。
此外,書法文獻學還應增加中國書法史料學的建設。在中國哲學、史學等學科中,曾出現(xiàn)學科史料學的著作,如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史料學》、陳高華、陳智超等編著的《中國古代史史料學》等,中國書法學史料學內容可包括:中國書法的史料史;中國書法史的分期及每一時期的史料概況;提煉每一階段書法學的主要課題,把對典籍的評述和對課題史料的評述結合;從文獻學的角度,對書家、書體、書論、書跡史料等作系統(tǒng)討論,對主要典籍的作者、資料來源、版本、卷數、分類情況、各類內容、編寫體例以及相關的文獻學成果做介紹,這種對典籍的分類敘述將構成中國書法史料學的主要內容。同時,日本、朝鮮等國外典籍中,也保存了大批的中國書法史料,也應予以介紹。最近出版的《書學史料學》對書學研究中的文獻做了較為全面的介紹,還對現(xiàn)當代書學著作和詠書文學、版刻書法等做了介紹,豐富了書法史料學的內容[4]。以上只是關于書法文獻學的一些初步設想,還不包括金石篆刻和與繪畫與書法聯(lián)系在一起等內容。相信經過學者的努力,中國書法文獻學和學科建設會得到令人滿意的發(fā)展。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成果之一,項目名稱:《清代書學文獻敘錄與研究》,項目批準號:10YJC760109)
注釋:
[1]目錄學體制包括:一是只著書名,不作小序、解題的目錄書體例,《新唐書》藝文志、《宋史》藝文志、《明史》藝文志、《通志》藝文略和《書目答問》屬此。這種目錄強調類例分明,通過書目的類別條理見出學術源流沿襲;二是有分類小序而無書籍解題的體例,《漢書》藝文志、《隋書》經籍志屬此。這類目錄除以書目分類顯示學術源流外,還用小序的形式對之做出系統(tǒng)總結;三是部類之前有小序、書名之下有解題的目錄體例,宋代晁公武的《郡齋讀書志》、陳振孫的《直齋書錄解題》、元代馬端臨的《文獻通考經籍考》和清代的《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屬此,這是功能最完整的一種目錄,包括辨?zhèn)巍⑿?薄⒛甏_認、作者考證、內容辨析等多方面的成果。
[2]陳垣先生曾提出“考尋史源”,指出歷史研究法的史源學大概分四項:一是見聞,二是傳說,三是記載,四是遺跡。今所謂“史源學實習”,專指記載。參見陳智超編:《陳垣史源學雜文》第2頁,[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7年版。
論文關鍵詞:高校書法教育 文化精神 培養(yǎng)機制構建 初探
論文摘要:中國書法是使用毛筆書寫漢字并使其保持豐富表現(xiàn)力的藝術。這門藝術在幾千年的演變史中積累了大量典范之作,在駕馭線條和結構方面積累了豐富的技巧。但是,當前書法教育中體現(xiàn)文化的意識比較淡漠,文化精神的缺失問題在書法創(chuàng)作和教育領域里不同程度地存在著,不符合書法對人的文化性發(fā)展的總體要求。本文將從技法實踐和審美認識兩大層面對高校書法教育中文化精神培養(yǎng)機制的構建進行初探,為高校藝術教育的文化性培養(yǎng)提供某些參考。
書法是從日用書寫與傳統(tǒng)語言觀中孕育出來的文化現(xiàn)象、藝術現(xiàn)象,對它的研究可以揭示中國文化和中國藝術中許多不為人知的隱秘機制,對書法才能、形式感受機制的研究可以為當代藝術教育、藝術創(chuàng)作提供不竭的靈感。這些,都是當代書法必須牢牢抓住的東西。[1]根據書法教育中對學生進行的技法訓練和人文修養(yǎng)兩大方面的運行關系,將當前高校書法教育中存在的不當培養(yǎng)機制簡要區(qū)分為:過度偏重于書法技法、只注重技法訓練而文素養(yǎng)缺乏的“技術派”;有著深厚的人文素養(yǎng),但技法薄弱、無實際動手能力的“理論派”;技法薄弱而又缺乏人文素養(yǎng)的“江湖派”;較高層次的書法教育教學領域里忽視文化精神培養(yǎng)的“偏激派”。 進而以區(qū)分其分屬文化精神和書法家的不同層次。
根據以上所列四大類存在的不良現(xiàn)象,從重視書法文化精神的規(guī)定性出發(fā),深入研究書法藝術相關的各項能力構成和人文素質構成及其相互促進的內在邏輯關系,構建和施行書法藝術文化精神培養(yǎng)的全面發(fā)展機制。
一、進行較高哲學思維和理性思考能力的訓練機制
中國書法藝術與中國傳統(tǒng)哲學有其深切的內在聯(lián)系,書法的形式和審美構成一直都在深刻思考和力圖體現(xiàn)人的心靈、精神與大自然的同構關系,并施行在人的自我修養(yǎng)和生活實踐中,“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是書法創(chuàng)作和審美活動的出發(fā)點和歸宿點。中國書法審美理想最終要統(tǒng)一到中國的哲學的審美觀賞上來,哲學思想和思維集中地體現(xiàn)著人的智慧層次,書法創(chuàng)作和審美活動離不開某些智慧的參與,也時刻反映著智慧的含量。在高校書法教育中應注重學生較高哲學思維和理性思考能力的訓練,具體實踐可以從幾個方面著手:
(1)對中國傳統(tǒng)哲學思想的學習研究
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孕育著深邃的哲學思想,滿含著智慧的生發(fā)和滋養(yǎng)。中國書法的形成和產生就在于書法本身所必然反映的東方哲學思想,這是其之所以成為藝術并超越藝術的根本原因之一。書法的線條變化規(guī)律、空間聚合法則、氣韻自動特性無不時時反映著書法對于天地萬物總則和時空轉換的本質特征。因此,在高校書法教育中開設中國傳統(tǒng)哲學思想的學習研究課程使書法學習者對書法的思考升華到高度的哲學思想的探究,從而獲得東方文化精神的充分滋養(yǎng)。
(2)對書法藝術美學的學習研究
書法藝術美學是書法藝術教育中的重要學科,是引導學生深刻理解書法藝術美基本要素、美的基本特征、美的產生因素和美的創(chuàng)作原理的重要課程。建國后中國藝術界對于書法藝術美的研究和探討實際上是建立在運用西方美學分析法則對中國傳統(tǒng)書法研究理論進行現(xiàn)代與古代審美思維想結合的學術基礎之上的,因此,相對于單純的傳統(tǒng)美學闡述和西方美學理解而言更為完善而科學合理。因此,在高校書法教育中應開設書法美學的學習研究,指導學生從美學的高度審視書法技法理論和審美理論,從而獲得對書法藝術美的內在規(guī)律的深刻認識。
(3)“因形象義”、從圖形到表述遷延和理解能力的培養(yǎng)
視覺藝術美的闡述原理認為,視覺形象作用于人的大腦可以產生種種具體而生動的感覺和可供進一步思考的理性意識,成為人的精神領域里不可或缺的審美 材料。這實際上闡述的是中國傳統(tǒng)藝術理念“因形象義”的現(xiàn)象。書法是集中反映這種理念和現(xiàn)象的典型藝術門類,對書法“因形象義”特性的反復體會和感悟可以極大地提高學生從圖形視覺形象到義理表述遷延的能力,從而有效培養(yǎng)其對書法藝術內在規(guī)律的理解把握能力。
二、人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機制
近代書法家陸維釗曾深刻地指出,古往今來從無沒有學問的大書家,……學書者必須把主要精力與時間用在鉆研學問、提高素養(yǎng)上。當代書法研究學者邱振中認為,作為書法家應該具備的“修養(yǎng)”,在大多數人心中還是特指與傳統(tǒng)文化有關的部分。[2]人文素養(yǎng)是一個大概念,幾乎涵蓋關于人的所有修養(yǎng)。
1.德品精神培養(yǎng):從本質而言,書法是表情達性的藝術,如果書法家性情淡泊、心境清虛、情操高尚,在藝術實踐上必易于達到較高的境界。雖然二者之間并非必然的一致,但道德情操對書法家藝術風格的形成有必然的影響,因此,書法與道德品行相關。對人的德品的要求是文化精神培養(yǎng)的重要內容之一,在高校書法教育中不可缺少相關德品教育的課程相鏈接。
2.學識精神培養(yǎng):書法與學識相關,學識對于書法活動具有重要意義。勤學善學者學識淵博,有獨見卓識,在技法嫻熟的基礎上下筆自然不落俗套、不同凡響。因此,對于學識的追求是文化精神培養(yǎng)的重要內容之一,高校書法教育應重視學生綜合學識的提高,開設相關課程指導學生逐步體悟到學識之于書法藝術水平提高的重要性,具有重視和提高學識的精神。
3.閱歷精神培養(yǎng):書法家除了讀書博學之外,必須擁有深厚的人生閱歷。 “飽覽前代奇跡”,潛心研習歷代名家名跡,擴大視野,增長見識,提高鑒賞能力,博采眾家之長,才能自然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此外,書法藝術不僅是技法問題,重要的是學書者在掌握了書法的基本功之后應不斷向他人學習,向自然學習,向社會學習,經受種種磨煉,在繁復人生歷練中洞曉天下之理,才能在書寫時得心應手、筆隨意轉,使主客觀融為一體,從書法技巧進入到藝術的最高境界——道,這時的書法將神妙莫測、筆墨神采煥發(fā)出自然萬象之美,這是無數書法家畢生苦心孤詣追求的理想境地。
4.著述精神培養(yǎng):文字著述對于任何出色的藝術家都是一項重要的人文素養(yǎng)。書法家有必要將自身的藝術見解和收獲訴諸文字以供探討與交流,或者出于書法藝術自身表達的需要而利用詩詞歌賦等文學形式進行創(chuàng)作,這就需要具有較高層次的文字處理能力和語言功夫的修養(yǎng)。高校書法教育中應該加強有關書面表述能力的訓練,教育學生將寫作作為自身藝術思考和總結的必要方式而加以重視,培養(yǎng)學生較高的文字著述能力,切實推行文化精神訴求能力的教育機制。 轉貼于
三、技法實踐能力培養(yǎng)機制
眾所周知,世界上任何一門藝術,首先必須建立在相應的技術基礎之上。從本質上說,技法是屬于物質的,是藝術審美產生的基礎。技法實踐能力的訓練方式和理念滿含著書法作為特殊藝術形式所具有的文化精神,是物質表現(xiàn)形式,也是表現(xiàn)精神的必然形式。
針對當前高校書法教育中存在著有著深厚的人文素養(yǎng),但技法薄弱、無實際動手能力的“理論派”、和技法薄弱而又缺乏人文素養(yǎng)的“江湖派”以及由此產生的種種技法低劣徘徊不前的現(xiàn)象,應極力倡導技法訓練意識,將其重新放到書法藝術修養(yǎng)的基礎性重要位置。
在課程設置上體現(xiàn)集中訓練、長期訓練和強化訓練的特點,并將三者有效地結合起來。具體來說,或者可以按照書體演變史的發(fā)展進程來安排技法訓練,或者可以按照風格特征的需要來安排技法訓練,或者將這兩者參插交織在一起進行訓練。這樣才可能切實實踐對書法基本技法的總體訓練,從根本上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筆法、字法和章法能力,為達到更高的體現(xiàn)個人風格和情調、神韻和氣息的審美追求奠定堅實的技法基礎。
四、與相關專業(yè)領域的有效結合機制
隨著1981年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的成立,書法被放在和文學、美術、音樂等藝術門類同等的位置上。在目前中國高校專業(yè)設置里也有相當數量的高校根據具體辦學條件設立了書法專業(yè),進行專門書法人才的培養(yǎng)。但其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其中最重要的是教學目標與教學思想問題,如僅僅是從弘揚傳統(tǒng)藝術的立場強調書法的重要性,沒有施行對書法與當代藝術、學術、教育等關系的思考,在培養(yǎng)人才上目標不明確,也難以找到 切實有效的機制,更談不到建立一個科學而嚴謹的教學體系。[3]在當前高校教育中書法已經被作為一門專業(yè)而成為較為獨立的專業(yè)教育領域,書法的文化性決定了與其他諸多相關專業(yè)領域進行有效結合的必然性。
根據書法文化的規(guī)定性特征,我們可以找到其他相關專業(yè)領域與之想通的文化精神聯(lián)系,開設相應課程與之鏈接,相互參照、相互砥礪、相互促進。內容包括如上所述的共同的中國傳統(tǒng)哲學思想的思考、基本的美學原理和圖式表意規(guī)律的思考、共同蘊含的各種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和提高,以及分別在具體的技法運行和形式表現(xiàn)諸多方面的某些想通之處的對比訓練和思考等等。如“書畫的密切聯(lián)系,乃發(fā)生在書法自身有了美的自覺、成為美的對象的時代,這依然是開始于東漢之末,而確立于魏晉時代”。[4]在具體教學中,堅持先理論后實踐再理論實踐相結合的方式,堅持以書法文化精神的培養(yǎng)為主要內容,堅持以高校學生人文素養(yǎng)和文化精神的綜和培養(yǎng)為總體目標,切實把書法藝術精神的深入挖掘融入對整個華夏文化精神的研究探索中,建立起較為完善的文化精神培養(yǎng)機制。
綜上所述,高校書法教育中文化精神的培養(yǎng)機制是一個較為長期的系統(tǒng)建設工程,需要在解放思想的基礎上根據不同學科特點將某些相關專業(yè)課程在共同的文化表現(xiàn)和精神訴求的層面進行有效連接,堅持技法訓練和理論研究并重,指導學生完成從物質層面的技術完善到精神層面的文化審美的認識飛躍,同時又將認識投入到具體的實踐中進行檢驗和完善,從而真正有利于高校藝術教育中文化精神的切實培養(yǎng)。
注釋:
[1]邱振中神居何所〔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6:186
[2]邱振中書法〔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1:318
書法作為我國特有的傳統(tǒng)藝術,其發(fā)展離不開詩詞歌賦與歷史文化的滋養(yǎng)。劉熙載《藝概?書概》中有言:“書者,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而已”。大凡在書史上卓有成就的人,都有著深厚的學養(yǎng)。羅紅勝亦是如此。他本著培根名言: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透之句,不僅研習書法名家名帖,熟讀書法史論,而且對古典詩詞、中國歷史等亦有所涉獵。他的創(chuàng)作室里赫然放著全套《二十四史》和各類書籍。見其人,才明白腹有詩書氣自華的真正含義。
羅紅勝自幼隨父習書,那時條件艱苦,沒有字帖,沒有宣紙,他只能用文稿紙或報紙臨摹父親的手書。這種練習雖不甚正規(guī),卻在羅紅勝小小的心靈中種下了筆墨的情愫。較為正式的書法學習是在中學畢業(yè)之后,當時羅紅勝以全縣第三名的成績考入常德師范,由于學校特別重視“三筆字”(毛筆、鋼筆、粉筆)的訓練,課后還成立了“書法興趣小組”,由學校擅長書法的老師專門輔導。在老師的鼓舞下,羅紅勝開始研習起字帖來,從黃自元的書法到柳公權的《玄秘塔碑》,羅紅勝寫的不亦樂乎。慢慢的,他學習寫字的熱情越來越高,足可用癡迷二字形容。由于有書法上的優(yōu)勢,羅紅勝畢業(yè)后直接留校任職。他仍然堅持練習楷書,從顏真卿的《勤禮碑》到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等,打下了扎實的楷書基礎。
直到1994年,他開始臨習《懷仁集王圣教序》,他馬上察覺到,行書更適合自己的性情發(fā)揮,自此走上了學習行書之路。1995年他報名參加了當時設在青島的中國書法進修學院舉辦的“行草書創(chuàng)作培訓班”,得到曹寶麟、黃等先生的指授,羅紅勝對書法的筆法等知識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1996年,羅紅勝又考上了陳振濂先生領銜指導的中國美院首屆書法助教進修班。次年3月,他北上學書。這一年是革命性的一年,是他學書道路上重要的里程碑。在美院的日子里,羅紅勝與來自全國各地的青年學子一行十六人接受了陳振濂、陳國斌、陳大中、汪永江、韓天雍、蔣進、呂金柱等老師的全新教學模式的洗禮。在這里,老師們以解構的方法理性地分析、臨摹經典作品讓羅紅勝等人大開眼界。同時,在準確臨摹的基礎上,針對原帖的特點進行多角度生發(fā),即寫意臨摹的多層面發(fā)揮,這種訓練能最大限度地拓寬思路,也便于學書之人尋找到適合個人風格的契合點,這一點對羅紅勝也是多有啟發(fā)。
在進修班短短一年的時間里,通過老師的科學教授,羅紅勝受到了深深的觸動和啟發(fā),老師們打破書法傳統(tǒng)的觀念和思維方式,讓學生的書寫思路大開。同時,隨著臨摹的深入,創(chuàng)作的多元化,與同學之間的交流切磋,他的書寫能力也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在這一年的時間里,他每天臨習、創(chuàng)作八到十小時,所費的筆墨相當于以前的十年之多。
美院結業(yè)后,羅紅勝又在朋友的熱情鼓勵下,積極投身到迎考正式書法研究生的學習中去。經過兩年多的不懈努力,終于在2001年考上了首都師范大學中國書法文化研究所的碩士研究生,師從著名學者、書法教育家歐陽中石先生。在首都師大讀研期間,羅紅勝系統(tǒng)地學習了中國書法史論、美學與藝術學、文字學、詩詞曲聯(lián)格律、碑帖學、字體與書體、書學雜識、論文寫作等課程,得到了歐陽中石、劉守安、張同印、卜希、葉培貴、甘中流、王元軍、解小青等先生的親自指導,獲益匪淺。從諸位先生的言傳身教中,羅紅勝不僅增長了知識和技能,更多的是學到了不少為人、為師、為學、為藝的道理。
2004年研究生畢業(yè)后,羅紅勝便來到中南大學教書,主講“大學生書法文化素質教育”,為推廣書法藝術獻出自己的一份力。如今,他已是碩士生導師,帶了三位書法專業(yè)的學生。同時,他也還在不斷提升自己,目前正在就讀中國哲學方向的博士。作為師者,他除了教學生書與寫齊頭并進外,還很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素質,更希望他們能在書法的道路上越走越遠,越飛越高。
歐陽中石先生曾說:“書法不單是技巧的表現(xiàn),更是書法文化的體現(xiàn)。”受其影響,羅紅勝也一直在追求作品的格調。“采百家花,釀自家蜜。”羅紅勝的書法效仿古人,“走進去”后又“走出來”,形成了鮮明的個人風貌。其書收放結合,大小相兼,疏密得體,觀之如龍?zhí)⑴P,跌宕起伏,濃淡相融,在二王風骨上又多了一份蒼勁多姿。如他的書法作品《滁州西澗》,雜糅了行書及草書的寫法,筆力遒勁,筆畫極富變化,跌宕生姿。字里行間中既繼承了二王及宋代書法四大家的風格特征,又展現(xiàn)出作者的個人風貌。
其扇面作品活潑而迅捷,舒展流動,卻又表現(xiàn)出挺拔雋秀。可謂“寓剛健于婀娜之中,行遒勁于婉媚之內”。其行書作品少有牽絲,觀之干凈清爽,卻又不失婉約,筆畫圓轉流暢,沉靜典雅。一派天真自然之象,絕無半點矯揉造作。
公元前5世紀古希臘醫(yī)生希波克拉底將人的氣質類型分為多血質、膽汁質、粘液質、抑郁質。羅紅勝老師屬于典型的膽汁質,熱情,直爽,情感發(fā)生迅速、強烈、持久,動作的發(fā)生也是迅速、強烈、有力。他說,其實自己更適合寫草書。草書是一種純粹的書法,其線條的自由靈動深深吸引著他。而且草書有著較大的發(fā)揮空間,書者可以不拘形式,自如揮灑,直抒胸臆。
孫過庭《書譜》中言道:初學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既知險絕,復歸平正。羅紅勝說自己的作品尚處在第二階段,但他的目標是希望有朝一日自己的書法作品能達到歷經世事,復歸平靜的靜穆之美。愿羅紅勝在書法的世界里恣意徜徉,能早日于通會之際達到人與書的高度統(tǒng)一。
>> 歐陽中石:桃李芬芳的書法大家 可愛的歐陽中石 歐陽中石書法藝術 “護犢子”的歐陽中石 歐陽中石 學“聰明”的書法頑童 歐陽中石:中國書法藝術生命無限 歐陽中石簡單而執(zhí)著的追求 書法家歐陽中石為南雄過村題匾 著名書法家歐陽中石為《黃河萬里圖》題跋 歐陽中石“偷藝” 走近歐陽中石先生 古風巨匠――歐陽中石 歐陽中石:再多苦難都開朗 歐陽中石 再多苦難都開朗 歐陽中石 “固執(zhí)己見” “無奇”之奇:歐陽中石 李鐸 戰(zhàn)火硝煙中走來的書法大家 歐陽中后:電腦對書法不是挑戰(zhàn)是督促 翁方綱《復初齋文集》中的歐陽詢書法淺論 桃李芬芳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中國 > 藝術 > 歐陽中石:桃李芬芳的書法大家 歐陽中石:桃李芬芳的書法大家 雜志之家、寫作服務和雜志訂閱支持對公帳戶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楊東")
申明:本網站內容僅用于學術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告知我們,本站將立即刪除有關內容。 著名文化學者、書法家、教育家 歐陽中石
歐陽中石,1928年生于山東省泰安市肥城。著名的學者、教育家、書法家、書法教育家。首都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歐陽中石是中國當代藝術大師,歐陽中石既是一位學問家、又是一位教育家。
2006年獲得第二屆“中國書法蘭亭獎――終身成就獎”。2007年他榮獲中國文聯(lián)第六屆“造型表演藝術成就獎”“造型藝術成就獎”,是11位獲獎者中唯一的書法工作者。
他治學博涉多優(yōu),在邏輯、國學、音韻、繪畫、戲曲、文學、書法等學科都有精深的造詣。
“向泰斗大師學習,終生受益匪淺”
現(xiàn)任北京師范學院邏輯學教授,兼任書法藝術專業(yè)主講的歐陽中石。學書先從師武巖法師,后又師從吳玉如。從唐碑入手旋即轉臨北魏諸墓志;后亦曾涉足于篆、隸、甲骨、金文,尤于歐陽詢諸碑臨池用工更勤。常作行書,從法二王,而又取勢于王。草書以王羲之、孫過庭為宗,亦得益于黃、祝點法。書風妍婉秀美,瀟灑俊逸。現(xiàn)為全國政協(xié)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藝術學學科評議組成員、文化部藝術系列美術專業(yè)高級職稱評委會委員、首都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及博士后導師、中國書法文化研究所所長。
他從6歲開始學習書法,十四五歲時,已能撰碑屬文了。然而他深知藝無止境,決定造訪名師。經過家人親友四處打聽,訪得隱蟄濟南的武巖和尚是一位書藝高手,于是攜習作造訪。雖說這位老和尚在苛責了他不會寫字之后還是答應了收他為徒,卻讓他買其5塊錢的宣紙來寫。5塊錢在當時相當于一個普通職員的月薪。于是就為這5塊錢的宣紙,他每次一筆一劃都寫得格外認真,基本功練得非常扎實。然而等他學有所成,母親才告訴他,買宣紙的5塊錢老和尚根本沒收,每次都退回到了母親手中。
這么多年過去了,中石老人如今講起這個故事,感觸頗深地說:“我的這位老師,不但書法好,而且懂得教學法。輕易得到的東西,人們往往不珍惜,對學習機會也一樣。武巖和尚之所以要我交5塊錢,就是借此給我施加壓力,激發(fā)我的學習熱情。這使我學習任何東西都很快,可以說使我一生受益無窮。所以我覺得我一輩子都感激他。”
后來歐陽中石又跟天津的吳玉如學過書法,跟齊白石大師學過畫花鳥,跟奚嘯伯先生學過京劇。在文學、史學和哲學方面,有湯用彤、馮友蘭、金岳霖、張岱年、鄭昕、賀麟、季羨林、王憲均、汪奠基、周禮全、任繼愈;藝術方面,有齊白石、奚嘯伯;書法方面,有吳玉如等。他跟這樣一批中國學術界和藝術界的泰斗大師學習,終生受益匪淺。歐陽中石說:“我就是拼命拉著他們的衣襟往前奔,也覺得跟不上他們的腳步。”
“我只是個教書匠”
歐陽中石高中畢業(yè)后在濟南某小學任教教過各個年級。上個世紀50年代初,年輕的歐陽中石考取了輔仁大學哲學系,一年后進入北京大學哲學系,主修中國邏輯史,拜在邏輯學大師金岳霖的門下。1954年,歐陽中石畢業(yè)于北京大學,開始在中學從事基層教育工作。他教過中學的各門課程,深得學生敬重。在長期從事中學教學的實踐中,他對語文教學中長期存在的一些問題進行了積極深入的思考,運用他敏銳的目光和明辨的思維,以及對中國語言文字特點獨到而深刻的理解,提出了一套科學的語文教育改革方案,并在中學試點,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得到了各界的一致好評。
也許是中石老人覺得自己一生受眾位老師影響太大,他從1954年大學畢業(yè)后也獻身教育事業(yè)。這一教,就是半個世紀。
很多人因為中石老人卓越的書法成就而稱其為大書法家,他卻打趣地說:“不要叫我書法家,最多稱我書學教師。我自認為只是一名地地道道的教書匠,教過大學生、研究生、博士生,帶過博士后,也曾教過小學生,教過中學生。作為教師,我教過書法,也教過語文、數學、歷史、美術、體育、化學、邏輯、哲學等。”
在學術上,中石老人經常教導學生“作字行文、文以載道、以書煥彩、切時如需”,這也是他對于書法的一貫主張。對于這16個字,他解釋道:“在今天,‘作字行文、文以載道’的功能,不是只有書法才可以完成。印刷的書籍和電腦的信息化處理可以更加快捷地完成,那我們的書法還能干什么呢?書法可以煥發(fā)‘文’與‘道’的光彩。可以把文章寫得非常工整,展示內容的肅穆、莊嚴;也可以用草書的辦法來寫,展示內容的靈動、節(jié)奏。這個‘彩’是用手展示出來、煥發(fā)出來的。但這里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則,就是‘切時如需’,就是要切合時代的需要,與時俱進。”
作為老師,教書更要育人。中石老人始終把“教人以德”放在第一位。在他看來,德是取得成績的基礎,德是使人成長的關鍵。這源于教導過他的大師們的言傳身教。在聊到教育話題時,中石老人始終對他的老師們念念不忘。“教我的那些老師,為人師表的風范,崇高的育人精神,以及他們的教學方法,教育我如何做人,在今天看來也是非常可貴的。”事實上,他也如同教他的老師一樣身體力行。在公共場合,他十分注意尊老敬賢,從不向前靠。用他自己的話說叫做“甘居人后”。盡管現(xiàn)在中石老人的書法藝術在社會各界都享有盛譽,卻從未見他舉辦過書畫展。當有人好奇地問起這個問題時,他堅定地說:“個人終生自鑒,為什么?怕丟丑,怕浪費別人的時間。”簡單的回答就是中石老人治學嚴謹的體現(xiàn)。
和諧世界 坦蕩情懷
中石先生在教學中主張用我們的書法讓世界煥發(fā)出光彩,用書法展示世界的美。他特別強調,書法重要的原則就是要符合時代的要求。他說:“與時俱進,這個詞對于我們認識問題太有意義了!現(xiàn)在是電腦時代,人們寫字的機會少了,寫字更成為一門藝術。書法,作為中國的國粹,如何繼承和發(fā)揚;書法,如何掌握時代的主線,寫出思想性。這是生活的需要,這是藝術的需要!”
中石先生認為,文化圈子里面保持著古老的文化,中華文化是世界的一部分,我們要尊重。許多國家把學校的第二種語言定為漢語,這對中國書法的發(fā)揚非常有益處。中國的書法也將會隨著中國文化發(fā)展而發(fā)展,隨著中國文化的普及而普及。
談到書法藝術的抽象美和具象美時,中石先生認為,清楚也好,朦朧也好,變化是允許的,但要看需要。有一種很好的多元論:書法界有許多流派,有古代的,有新出的,無論哪一派都需要尊重,營造和諧氛圍。要百花爭鳴,把書法藝術推向更高一層。
先生年近八旬,仍然工作在中國書法文化研究所名譽所長,首都師范大學博士后博士生導師的崗位上,為培育祖國需要的青年一代默默耕耘,對新人的成長充滿渴望。
唐代大文學家、哲學家劉禹錫在詩中寫道:“芳林新葉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后波。萬古到今同此恨,聞琴淚盡欲如何。”劉禹錫感慨時光的東去不復歸,還流露出一種無可奈何的情緒。
中石先生期盼年輕學者,中青年書法家學生早成大氣,服務社會,他巧改劉禹錫先生“芳林新葉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后波”的詩句為“芳林陳葉期新葉,流水前波望后波。”寄語青年一代。一“期”一“望”,展現(xiàn)大師坦蕩情懷!
“一樹櫻桃春帶雨。”總愿稱自己是地地道道的教書匠的中石先生,秉持著自己書法育人的理念,不輟“勞作”,他相信中國書法藝術的未來更加炫目多采。
歐陽中石認為,書法必須跟上時代的步伐,反映時代的需求,才能對今天的社會有所裨益。“漢字是中華文化的結晶,漢文是聯(lián)接結晶的串珠,書法是串珠發(fā)出的光環(huán),書法專業(yè)要從這個光環(huán)切入,研究中華文化,形成符合社會需要的人文學科。”
在瀛臺,他看到清帝乾隆寫的四個字 “對時育物”,心中不覺一震心想,“時”是個很重要的概念,乾隆都意識到了,我們更應該與時俱進。
為此,他要求自己、也鼓勵學生們廣涉博學,努力將書法專業(yè)辦成綜合性、跨學科的新型專業(yè)體系。他曾在中學施教數十年,幾乎教遍了所有的中學課程。他說:“看起來,似乎是不務正業(yè)許多年,但這種經歷是一筆財富。因為這些經歷,在我的心里都有積淀。”至今,他還常常給他的博士生講起中學的化學課:提純和結晶是做一切學問必經的過程。
在北大讀書時,歐陽中石曾受到湯用彤、馮友蘭、金岳霖、張岱年等學界泰斗的指教。一次,歐陽中石將自己寫好的論文交馮友蘭先生指正。馮友蘭看過后,慢慢說道:“這篇文章不能用啊。”“為什么 ?”馮先生一字一頓地說。“一定要言人所未言!”
歐陽中石覺得,和這樣的學人、師長交往是一種幸福。現(xiàn)在,他的學生們也正在感受這種幸福。作為享譽國內外的書法名家,他的日程總是被安排得非常緊張。但是,不管多忙,每個星期一的晚上,他都要到教室去,親手指導學生臨摹、創(chuàng)作。盡管兩年前,他已經把中國書法研究所所長的職務交給了年輕人,但是,對他鐘愛的書法專業(yè)和他關心的學生們,他一刻也沒有松懈。
【關鍵詞】 展廳文化;壁上書;案上書;品味型;直觀型
中圖分類號:J2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78(2012)04-197-01
作為展示方式最主要的依據,統(tǒng)觀中國五千年書法的“生存形態(tài)”大致不外乎二類:壁上書,和案上書。中國五千年的書法史,也即是壁上書與案上書此消彼長的發(fā)展史。最早的彩陶刻畫與甲骨文時期,是文明初開、尚未形成成熟的書法文化的時代,而且也沒有后來文人書齋中所特有的那種書案,所以說不能把它歸類為“案上書”,把它作為“壁上書”則更是荒誕不經。直到金文時代,尤其是在戰(zhàn)國中后期,才有了明確的“壁上書”生態(tài)現(xiàn)象:例如《毛公鼎》內壁上的500多個金文文字,又比如先秦的《石鼓文》等等,都應該被認為是當時“壁上書”的初步形態(tài)、而為人所站著觀賞的,這種欣賞方式與竹木簡牘之“案上書”特征形成鮮明的對比。而秦代的《泰山刻石》、《瑯琊臺刻石》、《會稽石》……以及眾多漢碑的出現(xiàn)則證實了書法中的“壁上書”已經自成體格、奠定了立身基礎,漢碑如此、魏碑如此、唐碑亦如此,宋元明清,大凡立碑者都是如此。甚至不僅是碑刻,連摩崖、造像記等也都如此。西安之所以會出現(xiàn)一個名聞遐邇的“碑林”,也同樣是因為這“壁上書”具有更直接更強烈的觀賞性所致。當然,“壁上書”決不僅限于碑刻。除了以鐫刻為主體的壁上書形態(tài)以外,在歷代書法史料中我們也看到了一些以墨跡書寫“壁上書”現(xiàn)象。例如漢末的師宜官,他可以說是早期手書“壁上書”的代表人物。
衛(wèi)恒《四體書勢》:
至靈帝好書,時多能者,而師宜官為最。大則一字徑丈,小則方寸千言,甚矜其能。或時不持錢詣酒家飲,因書其壁,顧觀者以酬酒直,計錢足而滅之。這就是說:師宜官的時代已經有了手書題壁,這也是目前可見的較早的關于“壁上書”的記載。
除此之外,還有韋誕書榜懸壁的記載。
韋誕事則見于王僧虔《論書》:
韋誕字仲將,京兆人,善楷書,漢、魏宮觀題署,多出其手。魏明帝起凌云臺,先釘榜未題,籠盛誕,轆轤長短引上,使就榜題。榜去地二十五丈,誕危懼,誡子孫絕此楷法,又著之家令。官至大鴻臚。
如果說:師宜官的記載還帶有不少“玩世不恭”游戲人生的痕跡的話,那么韋誕的記載,卻是認認真真、實實在在地在進行壁上書法之創(chuàng)作(書寫),其書寫行為直接上接“壁上”的物質形態(tài),至少是可以證明懸壁(榜,即匾額之類)作為一種實實在在的形態(tài),已經浮現(xiàn)在書法史的表層了,它正是后來真正的“壁上書”(而不是壁上刻書)的前導與先驅。更嚴格的真正的“題壁”,則是在唐代形成規(guī)模的。
但壁上書的最大問題,是難以存久。相比之下,則石刻易存久遠,即使紙帛也更易收藏,紙的壽命可達千年,于是,從實際上的“壁書”到更具有變通性的“懸壁書”,在觀賞方面,書法終于完成了一次帶有根本性質的“革命”豏。說它是根本性的,是因為以鐫刻為主的碑志,只能算是“準書法”而不是真正的書法,真正的書法是從這碑志原石上拓下來的拓片,這拓片則是真正意義上的“懸壁書”。在幾千年書法史上,我們對于石碑摩崖書,更多地是把它看作文物;即如著名的“西安碑林”,它也更近于博物館而不是書法展廳。在其中,文物古跡的涵義要大于書法藝術的涵義。但一件拓工精良的拓片,卻是地道的書法無疑。
因此,“懸壁書”后來居上,反而占了先機。于是,才有了真正意義上的“壁上書”與“案上書”的形制上的對應,也才有了“短牘長卷”之與“法書深刻”之間的對應。當然,一個需要說明的問題,是在此時,“法書深刻”不再僅僅是石刻碑版的專利,從石刻到以石刻為依托的拓片;又從石刻拓片到手書墨跡,引伸出立軸、對聯(lián)、中堂、條幅、斗方等等各種新的“懸壁書”形態(tài),以與作為“案上書”形態(tài)的手卷、冊頁、扇面等相比肩,它已不再僅僅是手書墨跡與石刻碑志之間在書寫物質、材料與方法等方面的差別,而可以在一個共同的物質規(guī)定(如紙帛)前提下以不同的表現(xiàn)方法、不同的欣賞習慣來構建更豐富的書法審美——在其中,最主要的是書法展示方式的不同所帶來的美。
從“刻(寫)壁書”(漢代與南北朝)魏晉到“題壁書”(唐代)再到“懸壁書”(宋代金石學發(fā)達以后),整整化費了近一千年時間。迄今有案可稽的、最早一件有“懸壁書”特征的作品,是南宋吳琚所書的“橋畔垂楊下碧溪”七絕絹本,縱98.6綴?5.3公分。它已是中堂立軸格式,僅僅是還沒有完整的落款書、款印而已。吳琚以后相當一段時間,書法的“壁上書”也還是未能迅速地蔚為風氣。元代趙孟頫、李倜、鮮于樞、康里子山、楊維楨……傳世墨跡也大都是手卷冊頁。只有張雨,有一件七言律詩軸傳世:縱109,橫43公分。但真正開始倡導書法立軸中堂條幅“壁上書”風氣的,是在明初。以三宋、二沈解縉、張弼、陳璧為代表的明代臺閣書家與云間書派諸家的傳世作品,已經有一批大幅的立軸中堂與 條幅了。至明代中葉的吳門書家,如沈周、文徵明、祝允明;更是把“壁上書”引向興旺繁盛的境地。徐渭創(chuàng)造出一種特殊的丈二大幅的連綿書風,比起前代的書寫僅僅是把字放大的做法,更可以說是利用“壁上書”形式開創(chuàng)一代新書風的成功典范,至于明代后期直到明末,如董其昌、張瑞圖、黃道周、倪元璐、王鐸、傅山……終于把“壁上書”這一后起的新形態(tài)推向極致,從而構筑成了幾千年書法史在近古以來的主流形態(tài)。這一主流形態(tài),歷有清三百年至民國,再到“現(xiàn)當代”的今天,也一直是風頭甚健,并無半點衰竭之象。就這樣:從“刻(書)壁書”(碑志)、到“題壁書”、再到“懸壁書”即掛軸、中堂、對聯(lián)、條幅、匾額……從實用書寫的必然據于案上,因此“案上書”是書法與生俱來的傳統(tǒng);到為了藝術(或準藝術)的審美需求、當然還有書法藝術家個人抒情的需求,而新崛起的更注重觀賞的“壁上書”,我們看到了藝術取向的成功、也看到了書法越來越注重觀賞的必然趨勢;此外,也許還有書法審美追求創(chuàng)新、追 求多樣化的歷史要求。可以肯定地說:在今后的書法展示方式與欣賞方式發(fā)展進程中,除了傳統(tǒng)的“案上書”與新崛起的“壁上書”,也許還會有更豐富多樣的展示方式出現(xiàn),但是有一點是不變的,這就是順應藝術發(fā)展的不斷出新、不斷創(chuàng)造的要求作為原則的永恒性質。
參考文獻:
[1]陳振濂.近代中日繪畫交流史比較研究[M].安徽美術出版社,2000
[2]梅墨生.當代中國書法的表現(xiàn)思潮[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3]恭賀聲. 20世紀書法研究叢書.當代對話篇[M].上海書畫出版社,2001
[4]河南省書法家協(xié)會.河南書法年鑒[M].線裝書局出版發(fā)行,2007
[5]宋華平.中原書法作品集[M].河南美術出版社,2012.
[6]楊云.現(xiàn)代書法論文選恭賀聲[M].上海書畫出版社,1980.
有了電腦,多好!終極電腦之斷想——就只剩三個按鍵了!
沒有顯示器,只要把開關一開,電腦會通過光線給你制作一個現(xiàn)成的顯示器。它分辨率極高,而且響應時間超快!在墻上,在草地,在水中,甚至在空氣中。
不會在安靜的夜里,在昏黃的蠟燭或者燈下,靜靜地去讀一本拿在手里的書。
一百年后的電腦幾乎所有的輸入方式都可以靠語音和意念來替代鍵盤,但是一百年后的電腦,還是有可能會掛掉,所以(ctel+alt+del)這三個按鍵還是要留著……
有小學生在作文中如此寫道:
1、50年后的電腦可以放在鉛筆盒里,在鉛筆盒的下層可以放鉛筆之類的東西,至于上層,就是鍵盤,盒蓋就是屏幕,鼠標就插在鉛筆盒旁邊。
2、你在網上購買了一件衣服,多媒體電腦會把衣服傳過來;多媒體電腦還是一位醫(yī)術高明的醫(yī)生,有病對它說,馬上就能恢復身體健康;多媒體電腦是一位高級教師,讓它幫你輔導,你的學習成績一定穩(wěn)步上升;多媒體電腦還是一位廚師,只要輸入原料,就能做出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佳肴。
像我這樣的編輯,每天往電腦前一坐,就是十幾個小時,坐得我腰疼,懷疑是不是得了腰椎間盤突出。
看個電影還好點,要是看篇論文、詩歌什么的,會看得頭暈眼花、煩悶欲吐。這破玩意還放著輻射。我都擔心白細胞就快降到最低值了。是誰發(fā)明的破電腦?沒電腦多好!無電腦之斷想—看不到芙蓉姐姐了
假如沒有電腦,我上班就不用噼里啪啦的去敲鍵盤了,也不用費勁的思考一個字是平舌還是翹舌,前鼻音還是后鼻音了。想和誰聯(lián)系的時候,就動手寫信,順便練練書法,(我現(xiàn)在的手寫字已經不卒忍讀了)還能給郵政局創(chuàng)點收入,你看郵政自從和電信分了家,效益是江河日下啊。
現(xiàn)在,qq和郵件霸王了我,都讓我忘了怎么拿筆了,一寫字就像雞爪子似的,可憐我小學時練了半年的毛筆字功底全軍覆沒。幾千年的書法文化竟然敗給幾十年的鍵盤文化,小編心有不甘啊。
假如沒有電腦,我去銀行存錢取錢再也不用按那6位數的密碼了,省得還提心吊膽的怕別人看見。到時候拿出錢來往柜臺上一砸,說:“存30000塊,給大爺記上。”然后就可以悠哉悠哉的看著出納員抱著一摞子賬簿記賬。
梁曉莊,現(xiàn)為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西泠印社社員,廣東省文史研究館館員兼書法院副院長,廣東省書法家協(xié)會主席團成員,廣州市書法家協(xié)會副主席。作品參加全國第三、五、七、八、九屆書法篆刻展,獲第二、三屆中國書法蘭亭獎藝術獎。于《國際印學研討會論文集》、《“孤山印證”西泠印社國際印學峰會論文集》(第二、三屆)等。出版《梁曉莊書法篆刻集》。
治印雖雕蟲小技,然方寸之間,大道存焉。
對于這“大道”,不佞一直固執(zhí)地認為可味而不可說―說得虛了,容易被指斥為“是何等語”;若往實處說,“大道”又很容易被說成為“法”、為“藝”,為“小技”了。篆刻這種中國特有的“造型”藝術,與玄妙的中國傳統(tǒng)哲學本來就有很多共通之處,其中也包括這樣的共同之點―你越想要將它解釋清楚,離真正的“道”也就越遠。因此,當我素所敬服的名印家梁曉莊君令為其篆刻創(chuàng)作寫點批評文字的時候,我擱在鍵盤上的雙手遲遲未能敲下,也正緣于此。
梁曉莊在篆刻藝術領域成名極早,到目前為止針對其印藝的研究文章也甚多,且立論者多為書法篆刻界的行家里手,他們對梁氏篆刻的字法、篆法、刀法以至取法師承等等,可謂條分縷析,精辟之至,這些,都無需在此復述。不佞在這里能夠談的,也許就是拉拉雜雜嘮叨一些不著邊際的個人看法而已。
據我所知,嶺南的印家享有大名者莫如清末至民國時期的黃穆甫、易大廠、鄧爾雅、李尹桑、簡經綸等,他們均能夠在印學上獨樹一幟,成為全國范圍內頗有影響的人物,此外,諸如黃文寬、張大經、容庚、商承祚等現(xiàn)代印人,在民國時期也均已聲名遠播。根據梁曉莊君《廣東印學年表》中的粗略統(tǒng)計,民國時期嶺南地區(qū)在篆刻上卓然成名家者,便有一百又數十人之多!可以這么認為,從縱向的歷史上來看,民國時期是嶺南篆刻藝術創(chuàng)作空前的高峰,而早慧的梁曉莊便是前述黃文寬、張大經等名印家的學生。筆者之所以不避落窠臼的在這里表出梁氏的這種師承淵源,緣于對以漢字為表現(xiàn)媒介的傳統(tǒng)中國書法篆刻藝術獨特稟性的個人理解。
筆者不止一次強調,“中國書法不僅極具中國性格,同時也飽含著中華文明信息”(見拙文《墻里墻外:一個關注書法文化性和“馀事”性的展覽》,《墻里墻外?當代中國書法邀請展作品集》,嶺南美術出版社,2003),這“中國性格”和“中華文明信息”之所指,實際上包涵著書法篆刻藝術與中國傳統(tǒng)社會相近似的宗法制度,也即是它們淵源有自的傳承性和正統(tǒng)性。而當我們留意嶺南印壇現(xiàn)狀時可以發(fā)現(xiàn),當下最活躍最富于創(chuàng)作激情的,其實正是出生于“”及之后的青年一代,并已經逐漸成為廣東篆刻創(chuàng)作的主力軍。這些出類拔萃的青年作者中有好些便是梁曉莊的學生,或者是曾經受過梁氏的影響。從這種上承下傳的關系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梁氏在這里兼有“傳幫帶”的角色,通過梁氏這一“紐帶”,年青一代與前輩們維持著某種“宗法”意義上的關系。當然,在具體的取法上,青年們更愿意直承古人,以古為師。當然,嶺南印壇的青俊一輩中,還有不少是無緣進入這一“宗法”系統(tǒng)的,這些人的藝術資源顯得更為復雜,有的甚至直接引入西方的現(xiàn)代構成因素,舊瓶裝上新酒,將篆刻作為個人表情達意的藝術形式。
沒錯,按照辭典上的解釋,“藝術是人類以情感和想像為特征的把握世界的一種特殊方式”―也許,這樣的解釋就來自西方,因為,所謂的“藝術”、“美術”等等詞語,也正是近代西學東漸的產物。然而,有一容易為人們所忽視但卻是無可否認的事實,即在此之前的很多古代美術杰作,包括中國篆刻史上最為鼎盛時期的秦漢印章,在當時卻大多是為著實用之需要而制作的。
對于當代的篆刻藝術來說,有一個明顯有別于其他現(xiàn)代藝術形式的現(xiàn)象頗為值得注意,也即是建立于實用之上的“美用合一”的創(chuàng)作方式,直到目前為止,始終是篆刻創(chuàng)作的最常態(tài),篆刻家們日常所刻的大量的姓名章和閑章,便是這種創(chuàng)作方式的明證,梁曉莊在篆刻上的成就和享大名,也有賴于此。顯然,如果從現(xiàn)代的“藝術創(chuàng)作”概念來考察,這種美用合一的“創(chuàng)作”似乎并不純粹,但有些時候,藝術的深厚和輝煌,正是在這種并不“純粹”的延續(xù)性和“保守性”之中得到尤其充分體現(xiàn)!當然,作為存在于現(xiàn)代社會的篆刻藝術該何去何從這樣關涉到專業(yè)發(fā)展方向的思考,梁氏從來就未有停止過,然而,也許是由于有著深厚的傳統(tǒng)底蘊,相對于“舊瓶裝新酒”者,梁氏更愿意保持“酒品”的醇正,從他最近以司空圖《詩品》為素材的系列創(chuàng)作,我們可以窺見其文化立場和審美傾向。《詩品》系列作品擺脫了通常的姓名章和閑章受制于“用”的創(chuàng)作模式,純任己意之所之,在具體取法上,則大量以漢金古璽等為其藝術創(chuàng)作的借鑒資源,以古為新,不斷走向歷史的縱深,形成了雅潔括挺而又渾穆簡靜的頗為強烈的個人風格。所有這些,不僅體現(xiàn)了梁氏在中華大地一片美雨歐風中,在自身的文化身份如何體認這一問題上冷靜而深刻的思考,也昭示著作為印家的梁氏在本專業(yè)上強烈的現(xiàn)代意識和反思意識。
在聲名卓著的老一輩印家尚且健在的時候,梁氏以年少英才而躋身其間;而當他的學生一輩逐漸成為嶺南印壇生力軍的時候,實際年齡并沒有大多少的梁氏,則又起著“紐帶”的作用。在具體的藝術創(chuàng)作實踐上,梁氏不守成的探索態(tài)度,也使其成為年青一代的表率。在某種意義上,我們可以這樣認為,梁氏是嶺南當代印壇上承下傳的關捩性人物。
年少成名時,梁曉莊未有因此而輕狂;中年得大名,同樣未有使梁曉莊輕狂。他始終謙遜地刻印,謙虛地做人。他在篆刻創(chuàng)作方面的成就,令人敬服;他近年潛心于廣東篆刻史的研究和撰寫,以文、以學滋養(yǎng)其“雕蟲小技”,同樣令人敬服;而他自始至終的溫文爾雅謙謙君子的風度,尤其令人敬服!
拉雜到這里,我忽然覺得:名印家梁曉莊這種謙謙君子之風,是否又一從“小技”進入中國傳統(tǒng)藝術“大道”的門徑?
摘要:時至今日,越來越多的高等院校開設了書法專業(yè),當代高等院校的書法教育隨著近30年來的迅猛發(fā)展,已經完成了從無到有的過度。但是,我們必須要面對的問題是,書法專業(yè)的本科、碩士、甚至博士畢業(yè)生的就業(yè)之路在何方?本文從書法專業(yè)的現(xiàn)狀和書法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的角度,為書法專業(yè)的畢業(yè)生提出了幾點建議,希冀能給他們的就業(yè)方向提供一些參考。本文著眼于現(xiàn)實,展望未來,書法專業(yè)人才的培養(yǎng)任重而道遠,相信通過專業(yè)人士的共同努力,書法專業(yè)的前景會越來越好。
關鍵詞:書法;教育;就業(yè)
從1963年中國美術學院書法篆刻專業(yè)的招生開始至今,當代書高等院校的書法教育隨著近30年來的快速發(fā)展,已經完成了從無到有的過度。據統(tǒng)計,截止至2013年,全國已經有70余所大學在招收書法專業(yè)本、專科學生甚至研究生和博士生。每年甚至呈上升趨勢,中央財經大學于2011年開設了書法本科,四川大學在招收書法研究生的基礎上于2013年招收書法本科學生。招生情勢一片大好,然而,相對與喜人的招生成績,我們欣喜的看到越來越多的人才走進了書法專業(yè)的高等學府。然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這部分學生的就業(yè)去向顯然成為了焦點問題。大學畢業(yè)之后首先要面臨的問題便是就業(yè),如何切實的做到提高書法專業(yè)的就業(yè)率,或許是迫在眉睫要解決的問題。
以中國美術學院為例,除了考上研究生繼續(xù)深造者外,本科畢業(yè)后從事與專業(yè)對口工作者比例并不大。作為中國最早開設書法專業(yè)、培養(yǎng)質量最高的中國美院尚且如此,其他院校的就業(yè)狀況可想而知。雖然,書法專業(yè)的不受重視與體制有關,但不可否認的是,書法專業(yè)的學生文化素養(yǎng)普遍不足,制約了書法專業(yè)的精進,也嚴重影響了書法專業(yè)畢業(yè)生的就業(yè)。
筆者認為,要提高書法專業(yè)的就業(yè)率,必須從以下幾點來調整:一,明確專業(yè)所屬分類;二,加強相關學科的輔助教育;三,加強對相關技能考核的硬性要求。
誠然,相對與其他藝術門類而言,書法學科專業(yè)的建設還非常的薄弱,甚至在公務員招考中的專業(yè)要求中,我們可以看到,對攝影、主持、表演、照明藝術等大部分藝術專業(yè)都有設有相關的招考崗位,而書法專業(yè)卻榜上無名。這是一個十分尷尬的問題。筆者發(fā)現(xiàn),相關的宣傳部門、博物館、文聯(lián)等相關單位在招考時并沒有把書法專業(yè)納入旗下,要求的專業(yè)基本上為文學、歷史學、博物館學等專業(yè)。然而,書法專業(yè)的學生是完全可以勝任相關文博單位的職位的,為什么沒有被納入相關招聘范圍,可以說,這和書法專業(yè)的分類所屬不明確有著極大的關聯(lián)。如果書法專業(yè)的分類可以明確一點,那么,報考公務員也可以為書法專業(yè)的學生提供一條就業(yè)出路。
據筆者統(tǒng)計,當代書法高等院校可以分為三大類,第一類是綜合性院校,如浙江大學、暨南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知名綜合性院校,也都相繼開設了書法專業(yè)。第二類是藝術類院校,如南京藝術學院、中國美術學院、中央美術學院這類專門研究藝術類學科的藝術類院校,第三類是師范類院校,如北京師范大學,首都師范大學,南京師范大學、徐州師范大學、淮陰師范大學等師范類院校。而在這些院校當中,書法專業(yè)的所屬分類相當的并不明確。有的被分在美術學系,有的被分在文學系,有的被分在歷史學系,有的被分在傳播學系,等等。可以說,沒有哪個專業(yè)像書法專業(yè)這樣所屬分類雜亂無章的。分類的不同,導致學生的培養(yǎng)方向不同。例如,華東師范大學將書法專業(yè)的研究生納入傳播學院,這樣一來,傳播學的相關科目就成了必修。筆者認為,書法專業(yè)出現(xiàn)的就業(yè)弱勢是因為書法專業(yè)看起來就業(yè)面過窄,其實書法與美術學、文學、歷史學和傳播學都有相通的地方。相關院校應根據學校自身的培養(yǎng)優(yōu)勢,加大學生在美術或者文學方面的知識培養(yǎng),讓學生真正的做到“一專多能”。
如何做到一專多能呢?這就是我們要解決的第二個問題。據了解,很多書法專業(yè)的學生畢業(yè)都希望可以做一名基層教育的書法老師。可是現(xiàn)實情況卻不容樂觀。雖然教育部一再強調中小學書法教育的重要性,但是迫于升學壓力,書法課是副課中的副課,不要說書法課,很多學校可能連“寫字課”都沒有。所以我們看到,招收書法專業(yè)老師的中小學并不多,但是如果書法專業(yè)的學生在美術方面和文學方面也有所造詣,那么就不存在“就業(yè)面窄”的說詞了。當然,多方面的素質提升不僅需要相關院校在課程上的安排與設置,也需要學生自身本身付出更多的努力。在課程設置方面,除了書法本身的技能訓練,還應開設詩詞賞析、書畫鑒定、博物館學概論、編輯出版學、中國文學史、國畫等相關科目,使得書法專業(yè)的學生不要局限于技法,多開闊相關學科的視野。學習的多、了解的多,對今后的就業(yè)會帶來極大的幫助,相關博物館、美術館如果看到你的才華所在,相信會對你拋出橄欖枝。
當然,學校方面安排了相關課程,學生應當把握住機會,也不能走馬觀花式的敷衍了事了就算,必須多問、多學、多練。第三,對于一些相關證書的考核,學校應該做一個硬性要求,督促學生們去完成。據筆者了解,一些藝術類院校對學生的英語四六級和計算機水平的考核不做硬性規(guī)定,這就造成了普遍學生走到社會上發(fā)現(xiàn)自己“無證可曬”。當今社會英語和計算機已經成為就業(yè)的必要砝碼,即使對一些文化課相對薄弱的學生來說,也應該多向同學和老師請教,迎難而上。
另外,由于書法專業(yè)的特殊性,教師資格證也是必須要學習和通過的。更為重要的是,相關同學只重視技法,不重視學術的研究和學習,對書法理論根本不了解或者說了解的不深。在學術研究方面,應該加大論文的創(chuàng)作量。創(chuàng)作時會發(fā)現(xiàn)自己的更多不足之處,再去查找相關資料,才能形成一個良性循環(huán)。綜合的知識體系、四六級證、計算機證、教師資格證和相關論文的發(fā)表,當然技法的掌握是先決條件,這里便不過多敘述,有了這些,才能稱為一個合格的書法專業(yè)生。
即使當今的教育體制對書法專業(yè)的人才培養(yǎng)有某種程度的副作用,但社會的發(fā)展帶來的更多是大量的信息資源共享,也促進了書法專業(yè)人才的培養(yǎng)。相對于我們的前輩來說,我們有更清晰的字帖、更多精華的一手資料,可以說我們是相當幸福的。我想,書法專業(yè)的就業(yè)難只是暫時的,基層書法教育的體系會越來越完善,書法專業(yè)的人才必須越挫越勇,不言放棄,不經一番寒徹骨,那得梅花撲鼻香?
可以說,學習書法本身就是對我們心性的考驗,只有堅持磨練方能有所成就。總的來說,書法專業(yè)的高端人才要對自己有正確的認識和明確的就業(yè)目標,若立志于書法教育,則要在全面掌握各種技法和理論的基礎上加強教育學、心理學等教育理論的學習,使得畢業(yè)后能圣人各種層次的書法教學要求;若致力于理論研究,就要同時具備相當的文學、史學、哲學、古文字學、古漢語、美學等方面的知識,能進行深層次的學術研究工作;要想傳播書法文化與海外交流,更要加強各類外語的學習,諸如此類,在我看來,書法專業(yè)的同學任重而道遠,書法專業(yè)的同學就業(yè)面也并不“窄”。
既然我們選擇了書法作為自己的專業(yè),就要認認真真、踏踏實實去深化這門中國最具有代表性的古老文化。在書法前輩們和書法專業(yè)的學子們共同的努力之下,書法專業(yè)會越辦越好,書法專業(yè)的就業(yè)也會越來越好,當然,這對書法學科的建設,和書法專業(yè)的學子來說,也是一個艱巨的挑戰(zhàn)!(作者單位:華東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一、思想求新求變,提供了書法創(chuàng)新的不竭源頭
張裕釗早年接受的是科舉教育,熟讀四書五經,是一名傳統(tǒng)知識分子。然而,他卻并不因循守舊,思想上求新求變一直是他人生的主要基調。
道光三十年,張裕釗考取國子監(jiān)學學正學錄,授內閣中書,由于文才出眾,得到主考官的賞識,后入曾幕。直到曾氏去世,張裕釗一直追隨左右,深受影響。是晚清重臣,也是近代中國頗具革新意識的先驅,所發(fā)起的,對近代中國影響深遠。“正是在的引導和影響之下,張裕釗在思想觀念上完成了從封閉保守到變革開放的重大轉變。”[1]
張裕釗交游甚密的師友、學生中,頗多維新變革者,如同為曾門四學士的黎庶昌、吳汝綸、薛福成,其中黎、吳多次出使國外;同在曾幕與張裕釗一起被稱為“文武二臂”的李鴻章,在后繼續(xù)主張;門生張謇,曾創(chuàng)辦實業(yè);日本留學生宮島詠士相從八年,日本學者岡千仞慕名來訪;長子張后沆,多年出使日本……。這些人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一定程度上開拓了張裕釗的視野。
張裕釗的創(chuàng)新思想體現(xiàn)在諸多方面:有主張學習西方先進科技,積極變革,“泰西人故擅巧思,執(zhí)堅刃。……窮則變,變則通,而世運乃與為推移。”[2]有對學生經世致用的鼓勵,“通州張生,力學行,治古文,而益有意于當世之務。”[3]有對科舉制度的猛烈批判,“裕釗惟天下之治在人才,而人才必出于學。然今之學者,則學為科舉之文而已,自明太祖以制藝取士,歷數百年,而其弊已極。”[4]這些力主革新甚至有些激進的思想,必然反映到書法的不循舊途,自出新意當中。
二、努力扎根傳統(tǒng),奠定了書法創(chuàng)新的堅實基礎
張裕釗對書法頗為自負,稱“惟書法則自謂能悟千年絕學”[5]。那么,“千年絕學”又是什么呢?其實,書法中的學術涵養(yǎng),書寫方法的追根溯源,書法面貌的力求古意,無疑是其孜孜以求的終極目標,也是書法傳統(tǒng)精華所在。
張裕釗一直大力倡導和使用中鋒。中鋒是書法的一條基本原則,這既是由漢字的造型特點、毛筆的物理特性等因素決定的,也是傳統(tǒng)文化“中庸”、“中和”思想的集中反映。宋代尚意書風興起,直接導致了中鋒的偏廢。張裕釗在書寫時幾乎筆筆中鋒,極少偏鋒、側鋒。其子說:“漢人用筆,莫不中鋒,其法至唐尚存。宋以后純用偏鋒,失厥旨矣。先嚴苦索冥思數十年,盡得漢魏人之真諦。殆合北朝之高渾、唐人之整肅而為一。”[6]他的書法品格雍容端莊,高古渾穆,雅健雄強,光大了中鋒使用的千年古法,根除了帖學浮滑和媚俗之病,在當時是較為難得的。
張裕釗在取法對象上力求高古。作為晚清碑派書法集大成者,張裕釗書法取法多樣、復雜性、力求古意是其成功要訣。他在繼承了傳統(tǒng)帖學傳統(tǒng)的基礎上,直追秦漢,有意識地從魏晉碑版中汲取營養(yǎng),從篆隸碑刻中學習筆法,同時,又對魏碑中的一些粗野成份加以靈活再造,僅取其靈動飄逸之氣。《清史稿》說:“又精八法,由魏晉六朝上窺漢隸,臨池之勤,亦未嘗一日輟。”[7]門生賀濤亦說:“先生取法北魏,而隸于漢,篆于秦,以上契乎取象造體之,而古法遂得其真。”[8]歐陽中石也認為,“結字他以唐為主,加之以北碑的神采,人筆頗有篆法,行筆則取勢于北魏,藏頭護尾,中正不倚,折筆取法于漢隸,撇捺斂鋒,出鉤迥鋒,蓄而不使芒穎外顯,但是精神爽利,法度儼然。”[9]張裕釗正是在深入學習和借鑒傳統(tǒng)的基礎上,廣泛取法,融會貫通,才形成了獨特的張氏書風。
三、筆法與眾不同,決定了書法創(chuàng)新的基本面貌
張裕釗對其書法論述甚少,“然恐為人所駭且怪,未嘗輕以語人”[10],這也導致了后人對其筆法的模糊認識。通過對其詩文、手稿的檢索,僅發(fā)現(xiàn)《張濂卿先生詩文稿》中三處論及筆法的文字,前二處內容相似,主要講用筆、用腕、用指、用墨等,后一處講永字八法:
(1)名指得力,指能轉筆,落紙輕,入墨澀,發(fā)鋒遠,收鋒急,指腕相應,五指齊力。
(2)名指得力,指能轉筆,落紙輕,注墨辣,發(fā)鋒遠,收鋒密,藏鋒深,出鋒烈。
(3)一點為側,二橫為勒,三豎為弩,四挑為,五左上為策,六左下為掠,七右上為啄,八右下為磔。弩如流金下注,磔如巨艦凌波,掠如饑鷹捩影,側如虎蹲崖,啄如利箭破的,勒如長劍決云,如莽蜂出,策如潛虬淵,折如曲流赴壑,戈如壯士挽強。[11]
三則文字雖寥寥數語,但應是長期書法實踐的經驗總結,顯而易見,其筆法與傳統(tǒng)書論頗有不同。值得注意的是,這三則都是手書于文稿的頁邊,像是隨手記下的心得體會,因而更加真實可信,更具參考價值。
沈尹默對張裕釗筆法曾論述道:“卷前眉上,有題記數行,似是筆訣,……前二語,要是先生自道平生用筆得力之秘,向來五字執(zhí)筆法,為口、押、鉤、格、抵,先生主張轉筆,因特注意于格,蓋非如此,則筆轉時易出畫外故也。惟其用轉,故不得不落紙輕,入墨澀,沉著作勢,方有把握也。……”[12]此處對張裕釗筆法尤其對其轉筆進行了深入探究,以為是“用筆得力之秘”,十分精到,多用轉筆正是張裕釗書法創(chuàng)新的重要方面。
另外,康有為也曾說:“吾得其書,審其落墨運筆,中筆必折,外墨必連;轉必提頓,以方為圓;落筆含蓄,以圓為方。故為銳筆而實留,故為漲墨而實潔;乃大悟筆法。”[13]其中,關于轉筆、漲墨、外方內圓等闡述,與張裕釗自述筆法也多有契合。
賀濤的侄子賀新培也曾經提到:“先大父常請先生自述其書行自古人及所自得者,著為一編,以昭后學。先生卒未及為。而復書有云:名指得力,指能轉筆,指能轉筆,落筆輕,入墨澀,發(fā)鋒遠,收鋒急。又云:空中如渴驥奔泉,怒猊抉石;紙上如蜻蜓點水,輕燕掠波。”[14]賀濤是張裕釗的得意門生,對其學問文章以及書法了解很深。因此這段文字非常可信,論述也極為貼合張裕釗的書法風神及其行筆、用墨特征。
宮島詠士記述中也多處說到:“書道之旨,首在捻筆。勁直之基,在第四指。微妙之作用,在拇指尖。來鋒遠,收鋒急,姿勢則得。漢唐人運筆,悉由中鋒。宋則亡,千有余載,廉公獨悟,可謂神矣。”[15]“我多年來看了先生不少的書法作品,反復研究是怎么書寫的,自信已領會先生的筆法時,第一次觀看了先生的筆法,結果大吃一驚。因為他與我從前自己研究解釋的結論相關甚遠。以至于幾十年后的今天追想起來,反復玩味,更覺得先生之正確。”[16]
從以上幾處引文中可知,張裕釗在書寫時有創(chuàng)造性地研究出許多新的筆法,正是其書法獨具面目的根本所在。
四、書寫工具獨特,形成了書法創(chuàng)新的物質條件
張裕釗的獨特書法面貌,與筆、墨、紙等特殊的選擇和使用方法也是分不開的。
用筆。帖學書家大都喜用硬毫筆書寫,而碑派書家似乎更喜用長鋒羊毫。張裕釗雖被稱為碑派大家,但用筆似乎保留了帖學的習慣。歐陽中石曾指出:“張裕釗先生選筆則用硬毫,可以筆禿無鋒,但不喜其軟。……可以看出張裕釗之所以如此,恐怕意在追求古人刻石之刀痕,石質剝蝕后的自然情趣。”[17]通過作品分析發(fā)現(xiàn),張裕釗用硬毫筆時居多,與書寫時喜用轉筆,而且書寫速度較慢有關。因此,張裕釗可能不喜軟毫,多使用兼毫或硬毫,但也有一些書風相對豐腴的作品可能是軟毫筆書就。
用墨。張裕釗在用墨上多突破傳統(tǒng),一是用墨比較大膽,書寫時常常不顧洇暈漫散,以追求風雨剝蝕之碑版效果;二是喜用宿墨,有時還直接蘸清水書寫。張謇曾記述:“往時從學江寧,見師坐右積舊書葉寸許,每晨蘸墨壺宿汁作書,或今隸,或分或草,必十余紙。既滿則書其背之空行,幾于反覆皆黑。”[18]宮島詠士也曾回憶道:“張先生在墨汁池里把筆毫蘸飽墨,把筆端輕浸清水面是書成此作。”[19]蘸水書寫的情況在正式作品不多見,在習作中則經常見到。康有為稱“故為漲墨而實潔”,馬宗霍稱“飽墨沉光,精氣內斂”,均可看出張裕釗用墨上的與眾不同。喜用漲墨、濃墨、寬墨,極少見到枯筆、飛白,與其筆法中 “入墨澀”、“注墨辣”大有關系,也是追求碑派書風使然。
用紙。張裕釗曾自述其用紙喜好:
有懇代求拙書者,可囑其先備佳紙,俟至尊署,當為快書,以塞眾望。其宣紙必玉版宣。雜色紙惟冷金箋、雨雪宣、大紅蠟箋三者差可(他色紙不能寫)。其余諸紙,必不敢書也,幸豫告之。[20]
上面三種紙都是半熟宣或熟宣。總體來看,張裕釗寫字喜用半熟宣或熟宣,這一點與帖學書家類似,而與大多數碑派書家不同,用熟宣可能更多地是求其飽墨濃光、莊重沉穩(wěn)而已。聞鈞天曾說“其用墨的效果,濃厚沉縮者施于熟宣、蠟箋、金箋紙類頗為有利。常見其所書壽屏、對聯(lián)光彩煥發(fā),富麗堂皇,引人入勝,效果美善。施于生宣單料紙張,則不甚有利。”[21]也是這個道理。這也從另一方面印證了張裕釗喜用硬毫筆,在熟宣上如用軟毫,筆性太軟,墨跡不易控制,顯然書寫很難得心應手。而且,張裕釗作品以對聯(lián)居多,“他色紙不能寫”,并不是不能使用生宣,只是不太適合寫對聯(lián)牌匾而已。有些相對強調藝術性的作品,則多是寫在生宣上,如《寶劍贊》、《八分考》等,說明了他是根據需要選擇紙張,并不是一成不變的。
二十世紀以來,各種現(xiàn)代思潮對傳統(tǒng)書法思想、書寫方式猛烈沖擊,我們在書法傳統(tǒng)的繼承和創(chuàng)新上面臨著兩難選擇。也許,張裕釗的書法創(chuàng)新之路可以給我們提供一些借鑒,他以深厚的學養(yǎng),獨特的視角,刻苦的訓練,實現(xiàn)了書法傳統(tǒng)的理性思考和智慧回歸,借助優(yōu)秀傳統(tǒng)對書法時風巧妙改造,進行了許多有益的探索和創(chuàng)新,達到了令人敬佩的高度。可以說,只有在立足優(yōu)秀傳統(tǒng)的基礎上勇于創(chuàng)新,才是書法學習的正途。
注釋:
[1]張后銓:《張裕釗革新觀念的形成及其內涵》,見湛有恒主編《張裕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選》,接力出版社2004年,第99頁。
[2]張裕釗:《送黎莼齋使英吉利序》,見王達敏校點:《張裕釗詩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34頁。
[3]張裕釗:《送張生謇之山東序》,見《張裕釗詩文集》,第45頁。
[4]張裕釗:《重修南宮縣學記》,見《張裕釗詩文集》,第279頁。
[5]張后沆、張后澮:《哀啟》,見《張裕釗詩文集》,第551頁。
[6]同[5]。
[7] 《清史稿》486卷,中華書局1997年,第13442頁。
[8]賀濤:《武昌張先生七十壽序》,見《張裕釗詩文集》,第565頁。
[9]歐陽中石:《張裕釗書法溯源》,《北京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85年第1期。
[10]同[5]。
[11]以上分別見沈云龍主編《張濂卿先生詩文稿》,臺灣文海出版社1974年,第7、116、336頁。
[12]沈尹默:《執(zhí)筆五字法?再補小楷釋文本》,齊魯書社1986年。
[13]康有為:《廣藝舟雙輯?述學篇》,見潘運告譯注《晚清書論》,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4年,第435頁。
[14]見楊祖武主編:《張裕釗書法藝術》,華夏出版社1997年,第28-29頁。
[15]宮島詠士:《書道之要決》,見《張裕釗國際學術研討會文選》之大澤義寬撰文、夏日新譯《張廉卿、宮島詠士在書法表現(xiàn)上的特色》,第282頁。
[16]富永覺:《詠翁道話》,見葉賢恩《張裕釗傳》,中國三峽出版社2001年,第262頁。
[17]同[9]。
[18]張謇:《題濂亭師真書冊》,見《張季子文錄》卷六,中華書局1931年,第3頁。
[19]同[16]。
[20]丁有國主編:《張裕釗〈論學手札〉助讀》,湖北美術出版社1994年,第160頁。
我國秘書工作的歷史源遠流長,其中歷代選拔秘書的經驗尤為可貴,對今天培養(yǎng)和任用秘書人員有借鑒作用。茲將散見于史籍的這方面記載搜集、整理,作扼要介紹。
秦代是我國第一個統(tǒng)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其選用秘書的主要特點是世代相襲。當時以承辦文書為主要業(yè)務的秘書人員稱"史"。這是一種專門職業(yè),世代相襲。其后代自幼就被送入專門的學校學習,這是最早的培養(yǎng)秘書人員的專門學校。秦律規(guī)定,凡非史之子不得混入這類學校,違者治罪。同時,凡犯過罪的人也不能擔任文書工作。
漢代,中央集權的統(tǒng)一封建王朝已趨于鞏固,選用秘書人員已著重于業(yè)務能力。當時,中央政府機構尚書臺和御史府任用秘書,需經過嚴格的考試。《漢書·藝文志》和《說文解字》卷十五引《尉律》中均有記載。這些部門的秘書,年齡須在17歲以上,要能背誦書九千字以上,并考其大篆、小篆、刻符、蟲書、摹印、署書、書、隸書等八種字體。每年年底,先在郡一級考試,合格者由郡守移送于京城,再經太史面試,取其中優(yōu)秀者派至尚書臺和御史府任尚書令史,掌寫文書。尚書臺中為朝廷起草公文的尚書侍郎,要求更高,除注重其文采外,還很重視實際工作的鍛煉。初入臺時只能任尚書郎中,為見習官員,滿一年后升為尚書郎,協(xié)助詩郎辦理文書事務,三年后才能任尚書傳郎(事見《東漢會要·詔令》)。
魏晉南北朝時,秘書寫作已發(fā)展為一門專業(yè)性很強的技藝。統(tǒng)治者在選用秘書時已要求其精于業(yè)務,以提高文書工作的質量和使文書卷面字跡美觀。當時,士人中出現(xiàn)了文、筆之分。文即文章詩賦,須有情辭聲韻。筆即公文,不須有韻,也不必具有文采,只須直言,著眼于敘事達意,施于實用。凡表、奏、書、檄等公文皆稱筆,它有一定的格式,多為四字一句。能寫文章詩賦的士人不一定能擬寫公文。為此,產生了許多專以擬寫章、表、書、奏的著名人才。統(tǒng)治者都競相招納、禮聘他們擔任秘書。如陳琳、阮路被曹操所聘用。曹丕贊譽他們?yōu)椤罢卤頃洠钪h也。”①又如南朝善作表、奏、書、記的任陸,先后為宋、齊、梁三朝所任用,時王公的表奏、朝廷的文誥多出其手,時人將其與當時著名詩人沈約并稱為"沈詩任筆"。這些秘書落筆神速、擬稿精確。如阮禹在曹操大軍出發(fā)討伐韓遂時,受命作檄文。他在馬背上一揮而就,撰成《為曹公作書與韓遂》。曹操審閱時,竟無法增減一字。
同時,由于魏晉南北朝時書法的發(fā)展,出現(xiàn)了許多書法家。統(tǒng)治者紛紛聘請他們擔任秘書。如曹操四處募求,聘得梁鵠為選部尚書,掌管文書奏章;梁武帝聘用工褒為秘書郎;北齊尚書令司馬子如任用趙彥深為文吏,掌抄寫文書、參與機密;著名書法家王蒙之、王獻之、王徽之各被聘為內史、中書令、黃門侍郎等秘書官。
唐代選用秘書的要求已趨于全面,不但要求他們文化水平高,工于書法,擅長寫作,還要求其嫻于辭令和有制理公文的能力,且考慮到了外貌的要求。唐代以科舉考試取士,凡應試士人須經所在學館或地方政府初試,合格者送禮部參加省試。省試錄取者為進土及第,他們還須通過束部主持的釋褐試才能接官。釋褐試包括身(身材相貌)、言(口才)、書(書法文理)、判(判理政事的能力),先考書、判,凡“楷美道美”、“文理優(yōu)長”,即書法工整、文理通順、判事能力強者,才能再看其是否“體貌豐偉”、“言辭辨正”,即相貌端正、口齒清楚。四項全通過者授官,其中大多數授予九品小品,派往地方政府任文吏,日后再逐漸提升。文束即從事文書工作的秘書人員。
宋代以直接考試擬寫應用公文的能力選用秘書。選拔目的具體,要求明確,將秘書選拔制度大大推進了一步。由于王安石改革科舉時,考試內容由重文學詩賦改為重經義、策論,錄取者雖通曉經學而文學水平降低,且不熟習公文擬寫,使朝廷在起草詔、潔、章、表等公文時,極感缺乏專門人才。為此,三省上書皇帝,陳述其嚴重性,指出:"今進土既純用經術,如詔誥、章表、赦敕、檄書、露布、戒諭之類,皆朝廷官守日用不可缺者,若悉不司試,何以兼收文學博異之士。"②宋哲宗采納此建議,特設宏詞科,專門選拔朝廷所需的文字秘書,規(guī)定只有取得進土資格者才能報考,以要求考生必須博覽古今、熟悉經史,有很高的文學修養(yǎng),在此基礎上再試其公文寫作能力。相當于今天從有高學歷的知識分子中考選文字秘書。自此形成了兩宋選拔朝廷文字秘書的制度。南宋高宗時,改詞科為博學鴻詞科,并放寬報考限制,以擴大生源,不論有無出身者皆可應試。但是,考試規(guī)則愈加嚴格,考試的內容應用性更強,規(guī)定"以制、詔、書、表、露布,檄、箴、銘、記、贊、頌、序十二件為題。"③凡報考者,須依這12種文體各作應用公文2篇,于報名時遞交禮部,由學士院中的學官審閱,合格者才準予考試。京城外的應試者,若為現(xiàn)任官、須將作文交上司審閱,合格者才允許離任赴京應試。考試時從12種文體中取6件命題,答卷要求準確、通順、簡練。錄取者分上、中、下三等授職,并可減少磨勘(升遷的考授期)年數。版權所有
元代,秘書選拔制度已趨于成熟,不僅要求秘書須有良好的品行、業(yè)務能力、實際經驗,而且還創(chuàng)立了逐級升補的辦法。有效地保證了上一級機構中秘書人員的素質。元代各級官員大多由蒙古、色國人擔任。他們之中多數人不通文墨,難以勝任政務,遇有政事,往往以舊例為準處理。而抄寫、檢尋舊例、援引為法的都是通文墨的椽史、令史、書寫等秘書人員。他們俸給極薄,難以維持生計,往往利用職務之便,構私舞弊,以致“刀筆下吏,遂致竊權勢,舞文法矣。”④統(tǒng)治者這才認識到秘書人員的重要,“名分雖微,所系甚重。”⑤于是,制訂了嚴格選用秘書人員的條例。規(guī)定各官衙秘書須從“年深通曉刑名、練達公事、廉慎引止、不作過犯”⑥的束員中挑選,其要求為“首論行止,次取吏能,又計月日多者為優(yōu)。”⑦即首先要求業(yè)務能力,再次要求曾擔任過公職多年、有實際工作經驗的人。根據這些條件挑選出來的秘書,還須身份清白、可靠的人擔保具結,最后經監(jiān)察官審查合格,方可任用。而在職秘書中不符合上述條件者,一律“罷官”。
對于中央政府機構的秘書,要求則更嚴。除了上述條件外,還規(guī)定,凡國家政務中樞中書省的秘書須從樞密院、御史臺的秘書中選用,而樞密院、御史臺的秘書從六部的秘書中選用,六部的秘書則從諸路歲貢(各地每年按規(guī)定向中央貢獻人才)中任用,“歲貢”須通吏事、知經史。同時,內外職官中有足以能勝任秘書工作者,也許罹用,后規(guī)定半數的秘書須由在職官吏充任。
明代,科舉制度臻于完善。統(tǒng)治者通過層層考試,將最優(yōu)秀的人才選,任用為朝廷各部門重要的兼職或專職秘書,并由進士、舉人擔任地方政府中的秘書,普遍提高了秘書的文化素質和各級秘書工作的質量。
清代科舉考試分數級,最后通過殿試(皇帝親自主持的考試)的被稱為進士。進士的前三名,即狀元、榜眼、探花,授予翰林院修撰、編修之職,負責記錄皇帝的起居注、進講經史及草擬朝廷冊誥等公文,為帶有秘書性質的官職。他們如升任翰林學士,則往往入內閣,成為朝廷擬制公文的高級秘書。其余的進士再經過一場考試,稱館選,考取者入翰林院學習、稱庶吉士,三年期滿,成績優(yōu)秀者授編修、檢討,次一等的用為六科給事中、主事、中書告人、行人等秘書官和其他官員。地方各官衙中的秘書官也多任用進土、舉人擔任。清代設立了協(xié)助皇帝處理軍政事務的軍機處,相當于皇帝的機要秘書處。軍機處人員精干,除若干名軍機大臣外,具體處理文書等事務的秘書官稱軍機章京,俗稱“小軍機”,名額僅為36人,由軍機大臣從內閣、六部、理藩院等部門的中書、郎中、員外郎、主事、筆帳式等職官中初選,予以考試。合格者被引見皇帝,由皇帝親自決定是否任用。其任用的條件有四:“人品端方”、“年富力強”、“字畫端指”、“庶官之傲慎者”⑧,即品德良好、相貌端正、年富力強、字跡端正。由于軍機處辦事以迅速、慎密為準則,所以,特別要求“敏”,即處理事務敏捷,擬寫公文迅捷;“慎”,軍機處為掌管國家核心機密所在,軍機章京必須是辦事謹慎、守口如瓶者。同時,為防止結黨營私、泄漏機密,還規(guī)定凡曾跟隨過三品以上官員者,不得任用為軍機章京;如現(xiàn)任者其原來跟隨的主官已升為從三品,則令其退出軍機處。
清代用這些條件精選出來的軍機章京,以區(qū)區(qū)36人,協(xié)助皇帝處理著龐大的封建王朝的軍政事務,其精干之程度、效率之高,實為歷代皇帝機要秘書處之最。這表明了清代秘書選拔制度的完善。
綜上所述,可知古代的秘書選拔制度是由低級至高級、由簡單至復雜逐步完善起來的。就其選拔方式而論,有學校培養(yǎng)、科舉考試、聘用、從有實際經驗的職官中精選和從下級機關秘書中提拔等。就其選拔標準而論,有政治上可靠、文化水平高、博學多才、工于書法、業(yè)務能力強(包括擬寫、處理文書和辦事等)、實際工作經驗、年富力強、敏捷、保守機密等要求。這些寶貴的經驗都是值得我們借鑒的。
注:
①曹丕:《典論·論文》
②《續(xù)資治通鑒》卷八四《家哲宗紹圣二年》
③《續(xù)資治通鑒》卷-一二《宋高宗紹興三年條》
④《元史紀事本未·科舉學校之制》
【作者簡介】 仲偉全,中學高級教師。曾獲江蘇省優(yōu)質課一等獎、連云港市鄉(xiāng)村教師技能大賽一等獎、連云港市優(yōu)秀教育園丁,連云港市“全心全意依靠教職工辦學好校長”、連云港市“十百千”工程骨干教師、連云港市“十一五”教育科研先進個人、連云港市首批“優(yōu)秀校長”、贛榆縣先進教育工作者、贛榆縣311名師。
【基金項目】 該文系江蘇省教科院“十二五”規(guī)劃立項課題《農村小學書法教育中心校帶村小均衡發(fā)展的實踐研究》階段研究成果。
江蘇省連云港市城頭小學在抓好全面發(fā)展的同時,追求鮮明的辦學特色,由思路到思想,由思想到行動。上世紀90年代初,城頭小學率先提出“端端正正寫字,堂堂正正做人”、“提筆就是練字時”、“練字先練姿”等口號,并成為全國第一批寫字實驗學校。時任省教委副主任周德藩到學校調研工作時,欣然為城頭小學題字“立美育人”。這恰是學校多年來行動的總結和理念的升華,確定為學校內涵發(fā)展的理念。
一、內驅喚醒“愛寫字”
1.營造濃厚寫字氛圍
多年來,城頭小學師生共同營造了濃濃的校園寫字氛圍,這種氛圍又成為推動城頭小學追求卓越的動力。《新華日報》、連云港電視臺、贛榆電視臺等媒體的關注了學校書法教育的活動。把孩子送到城頭小學,能寫好字,學好習,做好人,這成了社會和家長的共識。在這里,教師們把對立美育人的寫字教育理念,內化為執(zhí)著于寫字教學的行動,主動承擔任務,主動申請開課,主動宣傳和推介。在這里,學生愛寫字,他們把對書法的熱愛內化為提筆就是練字時的自我要求,內化成端端正正寫字,堂堂正正做人的追求。
2.優(yōu)秀作品分層展示
學校積極開拓多個平臺肯定學生進步,展示學生作品。首先,班班都有寫字專欄,每一個孩子都有機會展示自己的作品。學校還專門做了一個讓學生涂鴉的地方:書法墻、繪畫壁。這是孩子們最愛的場所。其次,我們讓優(yōu)秀作品進展臺、入櫥窗、懸掛在樓梯和走廊的畫框內。第三,我們收集優(yōu)秀作品,將其在學校藝術教育展館展出,由學校頒發(fā)收藏證書,極大地激發(fā)學生的寫字興趣。
3.寫字之星定期頒獎
定期進行寫字檢測,評選寫字之星。學校制定學生寫字考評辦法,每周一次寫字檢測,軟筆和硬筆檢測間周一次,每月一次寫字總結。學校通過嚴格的程序對所有班級進行寫字檢測,對所有學生進行星級評定。學生參與學校舉行的寫字比賽、作業(yè)展覽、廣場書法展示還可以獲得加星。一學期下來,每位同學就可以累積自己所獲得的星數,并折算兌換相應的獎品。學校每學期開學都要隆重地舉行全校寫字之星頒獎活動,頒發(fā)獎狀和獎品。
二、陣地練兵“寫好字 ”
1.練字先練姿
從一年級新生入學起,我們就要求教師教給學生正確的坐姿和執(zhí)筆姿勢,我們還編寫了學生易記的寫字歌。我們不僅在語文課堂上重視寫字,還要求所有任課教師齊抓共管,強化 “提筆就是練字時”的意識,并提出三個避免,即避免練字時認真,作業(yè)時馬虎;避免語文作業(yè)工整,其他作業(yè)潦草;避免在校做得好,在家忙應付。
2.開足課程保質量
我校自主開發(fā)了《書藝》校本課程。為加大寫字教學力度,學校在原來每天上午15分鐘的練字課基礎上,把每節(jié)課調整為35分鐘,這樣既不影響教學效果,也不增加學生在校時間,還可以擠出30分鐘作為下午的第四節(jié)課,充分保證了學生的社團活動和寫字教學時間。
3.加強教師培訓
我校從教師的粉筆字入手,強化全體教師的“三字”基本功訓練和評比,努力提高教師范寫水平。我們積極選送教師參加各級各類書法函授學習或培訓;同時注意開發(fā)教育資源,聘請專家講座、上示范課;經常組織教師外出學習,促成其提高寫字教學水平。我校多名老師在全國及省寫字優(yōu)質課論文評比中獲獎。韋有強老師的市“十一五”《小課堂寫字教學模式研究》順利結題,摸索出了小課型寫字教學模式,目前我校正在扎實開展省教科院“十二五”規(guī)劃立項課題《農村小學書法教育中心校帶村小均衡發(fā)展的實踐研究》研究,旨在進一步推進我校書法教育教學工作的特色化發(fā)展。
三、風采展示“育新人”
1.書法廣場大練兵
學校每學期都組織一次大型的師生寫字現(xiàn)場比賽。在每年的慶“六一”藝術節(jié)活動期間,舉行家長會,并舉辦學生書法廣場展示活動。廣場上學生現(xiàn)場書寫,硬筆、軟筆交相輝映,一筆一畫盡顯功力。“大練兵”也在某種程度上了刺激了學生“賽”的意識。省書法教育專業(yè)委員會組織的中小學書法大賽是我們一年一度的參賽項目,以賽促練,學生參與面大,成效顯著。
2.篆刻藝術進校園
篆刻藝術是書法、章法、刀法三者的完美結合,我校根據教師資源優(yōu)勢和學生的學習需要,把篆刻納入校本課程。編寫了《原來篆刻這樣好玩》校本教材,成立了全市第一家小學生篆刻社團,使有興趣的學生掌握篆刻的基本技能,學會刻私印、肖形印等簡單印種。在篆刻學習中,培養(yǎng)學生專心、細心、耐心等良好的習慣和品質。如今一批書法篆刻苗子從這里起步,社團也成長為連云港市十佳優(yōu)秀學生社團,韋有強老師被評為優(yōu)秀社團指導教師。市電視臺曾以“篆刻藝術進校園”為題對我校的做法作了專題報道。
3.兩級社團推新人
首先是社團的組建,先由學校確定幾個校級軟硬筆社團,然后是年級、班級的書法社團。學校安排兩位有書法專長的老師分別擔任軟筆和硬筆的書法社團指導教師。此外我校還在每年的春節(jié)前夕義務為民寫春聯(lián),如今這一活動已經連續(xù)堅持十五年,并成為我校的傳統(tǒng)項目,《新華日報》報道了我校的做法。孩子們學以致用,既鍛煉了應用書法的能力,也培養(yǎng)了回報社會的意識。借鑒書法社團的成功經驗,我校陸續(xù)成立了書藝、篆刻、國際數棋等十余個社團,更是讓以書法藝術教育為主打色調的藝教之花花茂城頭!
四、立美育人“求發(fā)展”
1.環(huán)境立美,為今天的發(fā)展搭建平臺
目前學校在建有“琴書苑”、“演播大廳”、“書法墻、繪畫壁”的基礎上,又先后建了“藝術館”、“校史館”、“書法館”、“立美廣場”、“臨摹長卷”,為學生搭建展示才藝的大舞臺。學校主要建筑命名為溢美樓、尚美樓、集美樓、立美樓,在溢美樓里設有教師習字室、學生軟硬筆習字室、篆刻室、書畫室、剪紙室等專業(yè)特色活動室。逐步構建了“一苑、一樓、一廳、一館、一墻、一廣場”六個一工程,實現(xiàn)硬件的整合,一室多用,以求物盡其用,實現(xiàn)特色建設、社團建設、鄉(xiāng)村學校少年宮、市藝術教育課程基地四位一體整合發(fā)展。
2.校本立美,為明天的發(fā)展奠定基石
【論文關鍵詞】圖書版權貿易;逆差;現(xiàn)狀
Abstract : There is a serious deficit in book copyright t rade ,and it is gradually expanding. The main reasons are as fol2lows : There exist barriers in language ,technology , and cul2ture. Copyright agencies do not play a prominent role. Themarket economy mechanism is premature. The misunder2standing of the publishing houses for copyright t rade stillexist ;and copyright t rade channels are narrow. Therefore ,we can support copyright t rade through establishing a na2tional mechanism , smoothing copyright export paths ,st rengthening publicity ,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he copy2right agencies and their personnel , and other measures toincrease the export of copyright and reduce the deficit .
K ey words : book copyright t rade ; deficit ; reality
一、 版權貿易總體情況
(一) 1990~2000 年間的圖書版權貿易[1 ]
1992 年10 月,中國成為 《保護文學和藝術作品伯爾尼公約》 和 《世界版權公約》 的成員國。從此 ,中國具備了開展版權貿易的良好法律環(huán)境 ,圖書版權貿易開始迅速發(fā)展起來 ,海外版權貿易尤其是引進版權數量逐漸增多。我國圖書版權引進與輸出比的變化可以以 1991 年為線劃分為兩個階段 ,1991年引進與輸出數量基本持平;1991 年之前 ,版權輸出大于引進;從 1992 年中國加入國際版權公約開始 ,引進情況開始發(fā)生兩個根本性變化。一是引進數量開始超過輸出 ,二是版權引進地從以我國的臺港地區(qū)為主逐步轉為以外國為主。1992 年以后又可以 1996 年為線來劃分比例情況 ,1996 年之前 ,引進與輸出比在 4 ∶1 之內 ,1996 年以后 ,引進與輸出比大體維持在 10 ∶1 的狀態(tài)。1990~2000年十年間的總體情況是 ,我國通過出版社開展的圖書版權貿易數量超過 30900 種 ,其中引進 25700 多種 ,輸出 5100 多種。就引進與輸出的比例看 ,十年間的總體比例大約是 5 ∶ 1。
(二) 2001~2004 年間的圖書版權貿易
從 2001 年開始 ,國家版權局對版權情況進行全面的統(tǒng)計工作 ,為定量研究我國圖書的版權貿易提供了可靠的數據保證。在 2001 年圖書版權貿易為 8861 種 ,到 2004 年達到 11354 種 ,具體引進、 輸出情況如表 1。表 1 圖書引進、 輸出情況引進輸出比 13 ∶1 8 ∶1 15 ∶1 8 ∶1年 度 2001 年 2002 年 2003 年 2004 年引進數量(種) 8226 10235 12516 10040輸出數量(種) 635 1297 811 1314合 計 8861 11532 13327 11354
從表1 可以看出 ,2001~2004 年間圖書版權引進與輸出的比例平均約為 10 ∶1 ,存在著嚴重的貿易逆差。特別是在 2003 年 ,引進與輸出比達到近年來的最高值15 ∶ 1 ,一度引起出版界的極大關注。到 2004 年 ,版權貿易逆差有較大回落。為更好地研究我國圖書版權貿易的現(xiàn)狀 ,現(xiàn)列出 2001 年和 2004 年版權引進地和輸出地的主要國家和地區(qū)。
2001 年圖書版權引進地情況如表 2。
從上面的數據可以看出 ,版權引進地主要是歐洲的英美國家和我國的臺灣省。2001 年英國和美國占了版權引進總數的 5216 % ,而 2004 年占到了6017 %。臺灣省在 2001 年和 2004 年占版權引進總數的比例分別是 1616 %和 1117 %。從輸出地分布來看 ,亞洲是最重要地區(qū)。特別是我國的臺灣省和香港特區(qū)占了很大比重。2001年臺灣省和香港特區(qū)占了整個版權輸出的42 %,在2004 年占到了 71 %。
二、 版權貿易逆差存在的主要原因
(一)語言和科技文化方面的障礙
版權貿易引進輸出數量的嚴重不對稱有文化意識形態(tài)方面的原因。我國版權輸出實質上也是中文文化的輸出 ,版權貿易逆差也正體現(xiàn)了英語國家的強勢文化和相比較之下我國的劣勢文化。另一方面 ,因為版權輸出取決于一個國家整體科技文化的發(fā)展程度 ,經濟上的強勢易于推動文化上的強勢。西方英美國家強大的經濟實力為其文化輸出提供了保障 ,而我們科技的發(fā)展水平還很有限 ,在文化上還處于劣勢。從我國實際輸出的版權種類來看 ,傳統(tǒng)文化產品 ,古籍、 繪畫書法、 中醫(yī)藥類版權占了大部分,近幾年兒童圖書做得比較好 ,但社科人文、 計算機等方面主要還是靠版權引進 ,在版權引進品種中,經營管理、 科學技術和文學三類占了大部分。
(二)版權機構的作用不突出
版權機構在版權貿易中起著重要的橋梁和紐帶作用。版權機構具有獲取信息快、 人才經驗豐富、 效率高效、 協(xié)調能力強等優(yōu)勢 ,不但可以用規(guī)模優(yōu)勢幫助出版社節(jié)約單打獨斗海外市場的資金 ,而且還有利于出版資源集中和樹立本國圖書品牌形象。在版權貿易的過程中 ,我國的版權公司起的作用不是特別大。一方面是由于我國的出版社比較熱衷于 “自力更生”,也就是不通過版權機構 ,而是出版社之間直接面對面進行版權貿易 ,就像商品生產者不通過中間渠道直接零售給消費者一樣。另一方面 ,由于我國的版權機構是新生事物 ,各方面都不很完善 ,特別是真正懂得國際版權貿易規(guī)則和運行程序的人才奇缺 ,我國版權機構的工作人員一般是由懂外語的編輯來擔任 ,沒有經過專門的培訓 ,在版權方面不能很好地發(fā)揮作用。這與從事版權貿易的工作人員通常都要有良好的專業(yè)素養(yǎng)、 豐富的知識儲備 ,同時還具有廣泛的社會關系以及較強的公共關系能力等不相適應。
(三)我國不成熟的市場經濟現(xiàn)狀
我國的市場經濟發(fā)展現(xiàn)狀與版權貿易逆差有直接關系。我國 1992 年才正式加入 《伯爾尼公約》和 《世界版權公約》 ,并開始真正參與國際版權貿易 ,這與具有上百年經驗的歐美出版集團不可同日而語 ,差距也就顯而易見了。發(fā)達國家的出版機構主體是在成熟的市場經濟體制下逐步發(fā)展起來的 ,按照市場經濟的規(guī)律進行經營和運作 ,培養(yǎng)了強大的市場競爭能力和海外市場拓展能力。反觀中國出版業(yè) ,由于我國不成熟的市場經濟現(xiàn)狀 ,出版界的市場運作規(guī)則還不成熟 ,有國際影響力的大型出版集團尚未形成 ,出版社和版權機構間的信任機制還不牢固 ,出版社還不能得到足夠的版權授權 ,無法順利地進行版權輸出。這一系列問題有待于我們去逐步解決。
(四)出版社對版權貿易的認識存在誤區(qū)[2 ]
出版社對版權貿易的認識誤區(qū)表現(xiàn)在:一方面 ,出版社常常把版權貿易同圖書貿易等同起來 ,往往是花費大量的人力、 物力和財力參加各種世界性的圖書博覽會 ,結果是只賣掉本社出版的很少部分的圖書。因為從圖書出口貿易的實際效果來看 ,在海外 ,中文圖書的受眾僅限于海外華人和懂中文的外國人。而通過版權貿易、 合作出版等渠道 ,把中文圖書翻譯成相應的外文 ,圖書才可能通過書店或圖書館使更多的外國讀者接納 ,這樣才可以真正做到讓中國圖書、 中國文化進入西方主流社會。
另一方面是出版社誤認為在國外登上排行榜的書引進來就很好賣 ,至少也有可以炒作的賣點。于是盲目地引進圖書版權 ,哄抬價格。最后卻因此造成大量的積壓 ,甚至連本錢都收不回來。
(五)版權貿易渠道狹窄
我國圖書輸出版權無論是品種、 數量 ,還是地區(qū)都有很大局限。我國版權輸出的內容過于單一 ,主要集中在中醫(yī)、 武術和古典文學等中國傳統(tǒng)文化方面。從地區(qū)看 ,近些年來版權實力較強的地區(qū)主要有 10 個左右的省市 ,如北京、 江蘇、 上海、 廣西、吉林、 陜西、 遼寧、 廣東、 天津、 浙江與湖南等。這些地區(qū)的版權貿易量幾乎占了全國版權貿易數量的絕大部分。其他地區(qū)則較少 ,有近 10 個地區(qū)開展的版權貿易極少甚至于尚未開展此項工作。三、 解決的措施和辦法
(一)建立國家扶持機制[3 ]
由于做版權輸出往往要投入很大精力 ,費用支出較多 ,而且收益相對較小。因此政府要加強對出版社版權貿易的扶持和引導 ,提供必要的資金支持 ,鼓勵文化產品的輸出。可以仿照其他國家的經驗 ,對輸出版權進行物質上的鼓勵。鑒于翻譯費用是中國圖書在海外出版的瓶頸 ,國家可以采取資助翻譯費用的方式 ,推廣中國圖書。在國家扶持方面做的比較好的有韓國、 法國等。例如韓國 ,1998 年正式提出 “文化立國” 方針 ,推出了文化產品的研發(fā)、 制作、 出口等系統(tǒng)扶持政策 ,設立了文化產業(yè)振興基金、 信息化促進基金、 出版基金等。法國政府出臺了一項叫 “傅雷計劃” 的政策 ,對法國文學和人文科學類書籍的翻譯出版進行資助 ,加強圖書的宣傳推廣。2004~2005 年有一百多部法文作品在“傅雷計劃” 的支持下被翻譯成中文。德國通過在外交部設立翻譯贊助項目、 在聯(lián)邦文化基金會設立Lit rix項目和設立專門機構 “亞非拉文學促進會” 三種形式來支持版權貿易。
(二)暢通版權輸出渠道
目前 ,出版社出口圖書要通過圖書進出口總公司 ,出版社自身無權輸出 ,這就造成了環(huán)節(jié)的增加、成本的提高和效率的降低 ,限制了輸出的總量。國家版權局應根據新著作權法的規(guī)定 ,盡快頒布著作權轉讓合同的標準樣式 ,規(guī)范著作權轉讓條款 ,并與國際接軌 ,這樣可以使出版社盡可能得到更多的授權。
由于出版社不易掌握和了解哪些產品適合國外的市場和需求 ,所以往往需要在調查和取得信息方面得到幫助。國家版權局等有關部門可以通過對版權輸出事務、 海外圖書市場的需求進行專項調查 ,然后向版權機構或出版社提供咨詢和指導 ,還可以利用系統(tǒng)的優(yōu)勢 ,組織一些大的項目 ,由國內的出版社應標 ,再組織推廣。
(三)加強宣傳[ 4 ]
圖書版權貿易的宣傳工作和圖書的宣傳工作有很大不同 ,它主要是指出版社以版權貿易為中心開展的圖書營銷宣傳 ,包括出版社總體實力的宣傳、 出版社專業(yè)特色宣傳和圖書品牌的宣傳 ,還包括尋找理想的版權 ,等等。我們可以通過采取以下宣傳促銷手段來推進國際版權貿易的順利發(fā)展:1)參加國際書展。2)開發(fā)衍生版權產品。3)媒體攻勢。多樣化的宣傳促銷手段使得圖書更容易被人們發(fā)覺 ,從而走向更廣闊的國際出版市場。(四)完善版權機構 ,提高人員素質隨著國家版權局取消版權機構的行政審批,越來越多的版權機構正應運而生。但僅有10多年歷史的中國版權機構還存在著許多的不足和有待提高的地方,這就要求國家行政部門和版權機構共同努力去完善版權業(yè),提高從業(yè)人員素質。版權局可以通過制定相關的法規(guī)、 政策及行業(yè)規(guī)范等,大力扶持版權業(yè)的發(fā)展。此外,通過在高校的編輯出版專業(yè)中增設相關課程,舉辦各種形式的研討班、 培訓班等形式來培訓版權貿易人員,建立起一支高素質的版權貿易專業(yè)人才隊伍。
參考文獻
[1] 孟超,劉光宇.引進與輸出并重,創(chuàng)造版權貿易和諧氛圍[J ] .中國編輯,2005 (4) :17219.
[2] 曹鳳祥.版權貿易斷議[J ] .出版發(fā)行研究,2004 (2) :49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