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02 09:48:2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青少年網癮調查報告,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人們在緊張的生活中都在追求快樂,近日英國專家進行了一項“如何使你更快樂”的研究,他們推出了10個快樂秘方,包括:
1. 栽種一種植物;
2. 每天睡覺前想一下5項最值得自己感恩的事;
3. 每星期與喜歡的人聊天至少一小時;
4. 每天為自己做件開心事,并真正享受其過程;
5. 打電話與久未聯絡的朋友聊天,并相約見面;
6. 每天最少開懷大笑一次;
7. 多做身體運動,每星期至少3次,每次半小時;
8. 每天最少向陌生人微笑或打招呼一次;
9. 將消磨在電視機前的時間減半;
10. 每天為身邊人做點好事。
(摘自《科學時報》)
2005年11月22日上午,中國青少年網絡協會在京我國首個有關青少年網癮問題的調查報告《中國青少年網癮數據報告(2005)》,調查顯示,全國青少年網癮比例13.2%,北京為23.5%。
美國列出評估網癮的標準:1.每個月上網時間超過144小時,即一天4小時以上。2.頭腦中一直浮現和網絡有關的事。3.無法抑制上網的沖動。4.上網是為逃避現實、戒除焦慮。5.不敢和親人說明上網的時間。6.因上網造成課業及人際關系的問題。7.上網時間往往比自己預期的時間久。8.花許多錢更新網絡設備或上網。9.花更多時間在網上才能滿足。只要有5項以上的回答為“是”,即說明上網成癮。
(據新華社消息)
喝低咖啡因咖啡,更易罹患心臟疾病
關鍵詞: 初中信息課堂教學 網絡成癮 具體實踐
當今社會是信息化風靡的社會,網絡已成信息生產傳播的主要途徑,人們無時無刻不在與其接觸,無時無處不在使用著。2010年4月26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在京《2009年中國青少年上網行為調查報告》:截至2009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已達3.84億,互聯網普及率進一步提升,達到28.9%。其中青少年網民為1.95億,互聯網普及率已經達到54.5%,遠高于整體網民28.9%的平均水平,2009年中國新增青少年網民2800萬。然而其網絡應用娛樂化特征突出,2009年,中國青少年網民網絡使用仍然保持較突出的娛樂特點。《報告》顯示:排名前三的青少年網民娛樂應用分別是網絡音樂(88.1%)、網絡游戲(77.2%)和網絡視頻(67%),使用率均高于整體網民。值得關注的是,未成年網民(18周歲以下)網絡應用娛樂化特點更為突出,以網絡游戲為例,未成年網民的使用率達到81.5%,不僅高于整體網民,而且高于青少年網民77.2%的平均水平。這些數據足以說明青少年已成為網絡的主力軍,但我們也不得不看到他們網絡應用的特征尤其讓人擔憂,特別是未成年人,也就是中學生的網絡成癮尤為突出。中學生的特點和網絡娛樂性極強的吸引力,給我們糾正網絡成癮帶來相當大的難度,我認為初中信息課堂教學是治療這一病癥的最好的平臺。
一、分析網絡成癮的根源,抓住學生的興趣,有針對性地教學
學生網絡成癮主要是源于其對電腦網絡的膚淺認識和簡單利用,還有對學生網絡負面影響的易接受性。
針對第一個原因,我們必須認真備課,上好每一堂信息課,讓學生愿意學好網絡知識,并能主動地認真學習。在課堂上,我們應多增加一些網絡技術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特別是我國的高科技成果,讓學生知道這些是增強我國實力必要條件,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從而激發學習興趣。
針對第二個原因,在信息課堂教學中我們必須正確引導,激發激情,培養興趣,系統學習,使學生脫離網癮,形成自我學習、自我研究、自我開發的積極的、向上的、健康的網絡習慣。對于那些癡迷于網絡游戲的學生,可以利用學生對游戲絢麗的場景、逼真的動畫的迷戀,激發學生自己創作場景、卡通人物與動畫的激情,從而引發學生學習電腦繪畫、網絡收集、Flas制作的興趣,然后寓教于樂,讓他們系統地學習以上知識和技能,并及時地展示一些好的學生作品,或讓其到班級網站上、QQ空間里。這會使他們有極大的成功感,從而能夠保持他們創作、創新的激情。對于那些喜歡網絡音樂、視頻的學生,我們可以充分利用網絡資源,讓他們收集一些健康的積極向上的音樂、視頻,并抓住他們的這種興趣,指導他們利用音視頻處理軟件,進行編輯、剪輯,融合成有意義的有個性特征的作品。有實力的學生還可以錄制自己的歌曲。
學生有了興趣激情主動學習探索,教師再指導學生利用積極向上的健康的網絡資源進行創作,這樣一定能從根本上治療學生的網絡成癮。
二、信息技術課堂中的具體實踐
在信息課堂教學中我作過以下嘗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在“站點創建與首頁制作”的教學中確定網站主題。
我確定“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目標為:通過創建“網絡成癮的危害”網站,使學生遠離網絡成癮,養成良好網絡習慣,樹立堅決戒掉網癮的信念。
本課主要學習FrontPage制作網頁,讓學生在網上收集相關的圖片、視頻、文章,以及一些成功戒掉網癮實例,親身體會到網絡成癮的危害,從而有成癮的防備之心,有網絡成癮病癥的學生定會下決心戒掉。此舉不僅可以使學生遠離網癮,而且可以增強學生學習網絡知識、技能的興趣。
2.為使“網絡成癮的危害”的主題網站作用的具有可持續性,使更多的學生參與進來,各班都成立一個網絡興趣小組,輪換負責設計、更新“網絡成癮的危害”的主題網站,并確立以下網絡興趣小組活動章程。
(1)活動目的:為更好地利用和開發網絡資源,提高學生的正確網絡認知和修養,揭示網絡成癮的危害,建立一個全體學生互動的平臺,鼓勵學生創新,積極發表有個性的見解。
(2)參與者:A、有責任心、有帶動作用的學生。B、盡可能鼓勵有網癮的學生參與。
(3)活動內容:A、網頁的更新、完善。B、問題的及時回復,解決。C、跟蹤和幫助有網癮的學生。
【中圖分類號】 R 179 R 395.6
【文章編號】 1000-9817(2009)07-0635-02
【關鍵詞】 物質相關;精神衛生;行為,成癮;學生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青少年吸煙、飲酒、濫用藥物等物質濫用和網絡成癮、超時玩電子游戲等精神成癮行為普遍存在,并正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1-5]。這些行為大多從青少年時期開始,經過一個長期、慢性的形成過程,一旦形成習慣,可導致生理性和心理性成癮,產生戒斷反應等臨床癥狀,其影響可延續到成年期,給青少年和社會帶來巨大危害。為了解佛山市區青少年健康危險行為的流行現狀和變化趨勢,筆者在佛山市禪城區選取了6所中學作為監測點學校,并分別于2004年和2007年開展了2次監測調查。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以佛山市中心城區(禪城區)全日制學校的中學生為調查對象,按照分層隨機抽樣的方法抽取6所中學作為監測點學校,2004年12月有2 196名中學生接受了調查,回收2 126份有效問卷,有效應答率為96.8%,男、女比例為1∶1.09;2007年10月有1 932名中學生接受了調查,回收1 912份有效問卷,有效應答率為99.0%,男、女比例為1∶1.11。
1.2 方法 使用廣東省青少年健康相關行為調查組提供的 “廣東省青少年健康相關行為調查問卷”進行問卷調查[5],主要內容包括學生基本情況、傷害相關行為、物質濫用(吸煙、飲酒和吸毒等)和精神成癮行為(超時玩電子游戲、網絡成癮、賭博)等。由經過培訓的調查員到班級進行現場問卷調查,調查對象以匿名方式填寫問卷,調查員當場收回。
1.3 統計分析 剔除因漏答“性別”和“年齡”等欄目而導致影響數據統計或漏答項目過多的問卷后,采用EpiData 3.1軟件建立數據庫,并采用雙人重復錄入的方式進行數據校核,用SPSS 13.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年份間的比較用X2檢驗。
2 結果
2.1 物質濫用行為 2007與2004年比較,中學生曾擅用鎮靜催眠藥的報告率有所增加,13歲前曾飲酒的報告率呈下降趨勢,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值均
2.2 精神成癮行為 2007年與2004年比較,中學生長時間玩電子游戲、長時間上網的報告率有所增加,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值均
3 討論
以安定為代表的鎮靜催眠藥的濫用無論在大學還是中學,都已成為我國醫源性藥物成癮的主要問題[6]。本文結果顯示,佛山市城區中學生擅用鎮靜催眠藥的行為2007年比2004年顯著上升,這與上海市靜安區在2001與2004年調查結果呈下降趨勢[7]相反,可能與學生的學習受挫、精神緊張、或好奇心有關。由于青少年的藥物濫用行為往往隱蔽性強,進行干預難度也較大,因此,加強對中學生進行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堅持以正面方式進行禁毒宣教,使他們懂得吸毒是非法的,而且濫用精神類藥物對身體有害,甚至可導致慘重的健康代價。另外,要加強學生生活技能教育,提高對誘惑的抵抗能力,當遇到困難和壓力時能主動尋求幫助。
在2004年與2007年,城區中學生在吸煙、飲酒方面的報告率未見顯著變化,不同于高茗等[8]在1998與2003年所做的合肥市中學生飲酒、吸煙行為主要呈上升趨勢的調查結果,與美國以及我國18省市在2005年所做的調查結果相近[6,9]。但是結果也顯示,佛山市城區中學生已普遍存在一定數量的吸煙、飲酒人群,有超過60%學生曾飲酒,有1/3的學生在13歲前飲過酒,超過20%學生曾吸煙。因此,有必要采取干預措施,通過健康教育提高學生對煙酒有害的認知度,加強對學生心理輔導及思想教育,幫助他們增強自我控制能力和技巧,對已養成吸煙、飲酒習慣并產生依賴者則需要進行治療性干預。
佛山市城區中學生長時間玩電子游戲、長時間上網行為的報告率呈上升趨勢,另外,還包括參與娛樂性賭博行為在內的多項精神成癮行為的報告率均高于2004年廣東省城市青少年健康危險行為調查結果[5]。說明佛山市城區中學生在精神成癮性方面所存在的問題還是比較嚴重的,
應引起高度重視。國內外的許多研究證明,網絡成癮等精神成癮行為已嚴重地危害青少年的學業及身心健康,必須采取相應的干預措施,加強學校健康教育,引導學生把精力應用到健康的生活方式上。同時,進一步落實禁止網吧接納未成年人的措施,積極推動網絡游戲防沉迷系統的開發應用。另外,增強社會支持的力度,如政府通過項目資助形式啟動“網癮青少年援助行動”,并設立“心橋熱線”,以幫助有網癮或有網絡傾向的青少年學生[10],也是一種有益的嘗試。
(致謝:本調查得到佛山市禪城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公共衛生科全體科員、禪城區中小學衛生保健所和監測點學校保健教師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致謝!)
4 參考文獻
[1] FETRO JV,COYLE KK,PHAM P.Health risk behaviors among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a large majority minority school district.J Sch Health,2001,7(1):30.
[2] 楊仲生,任學輔,秦昌尹.中學生死亡168例原因分析.中國學校衛生,1998,19(4):300.
[3] 羅春燕,彭寧寧,朱蔚,等.上海市青少年危險行為現狀研究(五)―自殺傾向與離家出走情況.中國校醫,2003,17(3):197-199.
[4] 孫江平,宋逸,馬迎華,等.中國5省市中學生危險行為調查報告(三) ―吸煙、飲酒和成癮類藥物濫用狀況.中國學校衛生,2001,22(5):396-398.
[5] GDCDC.廣東省城市青少年健康危險行為監測報告2004.廣州:廣東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2006:124-142.
[6] 季成葉.中國青少年健康相關//危險行為調查綜合報告2005.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7:113-144.
[7] 郭亞文,周祖華,何永頻,等.靜安區2001與2004學年青少年危險行為監測結果比較.中國學校衛生,2007,28(8):733-735.
[8] 高茗,張金霞,馬爾健,等.合肥市中學生危害健康行為5年變化分析.中國學校衛生,2004,25(2):143-144.
[9] CDC.Youth risk behavior survey――United States 2003 compared with 2005[EB/OL].[2007-04-10]. apps.nccd.cdc.gov/yrbss/.
【關鍵詞】網絡使用;家庭功能; 對照研究
中圖分類號: C913.5、R395.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6729(2007)012-00837-04
Family Function of the Adolescents with Excessive Internet Usage
LIANG Ling-Yan1, TANG Deng-Hua1, TAO Ran2
The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100083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family function of the adolescents with Excessive Internet Usage, and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their family intervention. Methods:211 in-patient adolescents with the Internet Addition Disorder and 260 normal adolescents were rated with Young 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Diagnostic Questionnaire (IAD-DQ) and Family Adaptability and Cohesion Scales, second edition, Chinese Version (FACESⅡ-CV). Results:The Actual Cohesion Scores, the Actual Adaptability Scores and the Ideal Cohesion Scores of the study group were all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normal group (60.7±11.9/69.4±9.7, 42.4±10.5/49.8±8.1, 68.7±11.4/73.4±10.5, P
【Key word】 Internet usage;family function;control study
網絡成癮已逐漸成為困擾人們的一個重大社會問題,尤其處在13~18歲年齡段、身心迅速成長發育的中學生是網絡成癮的重災區[1]。不少研究顯示網絡成癮與家庭因素相關[2,3,4]。但以往關于網絡成癮的研究很少涉及家庭親密度和適應性,無法了解其家庭因素特點。本研究比較了211例網絡過度使用青少年和260名正常青少年的家庭親密度和適應性特征,探討網絡過度使用青少年的家庭功能特征。
1 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來自總醫院網癮中心2005年11月~2006年11月住院的青少年,發放問卷420份,回收有效問卷211份。平均年齡18±3歲(13~24歲),男201人(95.3%),女10人(4.7%);受教育程度,初中61人(29.3%),高中 103人(49.5%) (其中重點中學107人,普通中學57人),大學47人(21.5%);城市164人,鄉鎮47人;獨生子女152人,非獨生子女59人。入組標準:過度使用網絡而被父母送住院;Young網絡成癮診斷問卷符合網絡成癮標準,同意參加本研究;排除精神分裂癥、腦器質性精神病、嚴重軀體疾病者。另從北京市重點中學、普通中學和普通大學各一所中隨機抽取對照組260名。入組標準:填寫Young網絡成癮診斷問卷 [5]而被評定為陰性,自述網絡使用不影響正常學習者,同意參加本研究。研究組與對照組的性別、年齡、年級、學校類型構成比及居住地、獨生子女所占比例、城市所占比例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
1.2 工具
1.2.1 自編一般情況調查表包括網絡使用時間、地點、使用動機等。
1.2.2 Young網絡成癮診斷問卷 [5] 由8個題目組成,均為“是”、“否”選項,選5題或以上者為陽性,被評定為網絡成癮。本研究采用潘瓊[6]等的中文翻譯版本。該量表各題項因子負荷在0.3以上, 有較好的區分信度[7]。8個題目的信度系數為0.736[8]。
1.2.3 家庭親密度和適應性量表(FACESⅡ-CV)第二版[9] 由Olson等于1982年編制。費立鵬作了此量表的修訂,量表具有較高的重測信度、內部一致性和趨集效度[10]。該量表由30題目組成,主要評價家庭親密度和適應性。每個項目按程度分為五個等級,參試者的回答代表該項目所描述的狀況在其家庭出現的程度。家庭親密度由低到高可劃分為4種類型:松散型、自由型、親密型及纏結型。家庭適應性由低到高可劃分為4種類型:僵硬型、有規律型、靈活型、無規律型。根據親密度和適應性不同類型的組合又可分成16種家庭類型:親密度和適應性均表現為極端的4個類型稱為極端型,這類家庭及其成員常常出現適應不良等問題;親密度和適應性兩個維度中一個維度表現為中等程度而另一維度表現為極端的8個類型稱為中間型;親密度和適應性兩個維度表現為中等程度的4個類型稱為平衡型,即適應良好的健康家庭[11]。
隨機選取參試者30例,于首次測量后的第2周重新測定,結果兩次測量的實際親密度、理想親密度、親密度不滿意度、實際適應性和適應性不滿意度的相關系數r分別為0.788、0.518、0.60、0.542和0.417,均P0.05,一致性較弱。兩次測試Young網絡成癮診斷問卷的相關性也較高(r=0.61),表明參試在不同時間對其家庭功能的評價及對是否上網成癮的判斷是穩定一致的。
1.3統計方法 進行卡方檢驗、t檢驗、秩和檢驗、Logistic回歸分析。
2結果
2.1兩組家庭親密度和適應性得分差異比較
研究組的實際親密度得分、實際適應性得分、理想親密度得分均低于對照組,親密度不滿意度得分、適應性不滿意度得分均高于對照組,理想適應性得分與對照組差異無顯著性,研究組的親密度不滿意度、適應性不滿意度評分高于對照組,見表1。
不滿意程度是實際感受得分與理想得分之差取絕對值,表示家庭感受的不滿意程度,間接測量家庭成員對家庭的親密性或適應性的滿意程度。
2.2 兩組親密度和適應性各種類型所占比例比較
研究組中親密度被評為“松散型”的比例高于對照組,被評為“親密型”、“纏結型”比例均低于對照組;研究組中適應性被評為“僵硬型”的比例高于對照組,“無規律型”、“靈活型”的比例均低于對照組,見表2。
2.3 兩組中各種家庭類型所占比例比較
研究組中對家庭評定為“僵硬-松散型”所占比例高于對照組(35.5%/10.0%,χ2=45.120, P=0.000),評為“親密-靈活型”比例低于對照組(8.5%/22.7%,χ2 =17.081, P=0.000),見表3。
2.4 家庭功能特征與青少年過度使用網絡的多元逐步回歸分析
將是否為網絡成癮者為因變量,將家庭功能各因子分作為自變量,采用Logistic回歸(各種方法結果一致),剔除自變量的標準α=0.10。結果顯示:實際適應性進入方程(OR=0.936,β值=-0.066)。
3討 論
本研究的絕大部分對象為男孩,說明性別是網絡成癮的重要影響因素,這可能與男孩更具有反叛性及反叛的能力有關,與李曉駟[12]等的研究一致。研究組的實際親密度明顯低于對照組,且親密度最差的“松散型”占到近一半(42.2%),而親密度較高的“親密型”和“纏結型”明顯比對照組低,提示因過度使用網絡而被送住院的青少年的家庭親密度差,這與臨床經驗一致。臨床上這樣的家庭其成員之間、尤其是親子之間缺少情感的交流,成員之間通常是用說理的、外交談判式的,或者指責的方式來交流,彼此不能表達自己的情感,對他人的感受也缺少關注和理解,每個人都是在自己的、理性的角度去解釋自己和他人的行為。父母對孩子行為的管理常常是用較為嚴厲的、說教的方式強迫孩子“聽話”、好好學習,用權威來控制孩子玩游戲、上網等,而不是培養孩子自我管理和控制行為的能力,孩子通常會覺得其學習也是為了父母的需要。因此,這樣的家庭一旦孩子長大尤其是到了青春期以后,自我意志和能力不斷加強,當其達到父母的權威不能控制的程度時其行為就可能完全失控,不考慮自己的未來而整天沉迷于網絡,親子之間的沖突也就會加劇,而親密感又會進一步減少,從而使得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力進一步減弱,這種惡性循環使得孩子的沉迷網絡得以持續。臨床研究也表明,在親密度和適應性表現出極端特征的家庭,尤其是親密度極度匱乏、家庭角色混亂、規則不一致的家庭,特別容易出現家庭成員離家出走、患身心疾病、子女行為出軌等適應不良現象[13]。
研究組的實際適應性低于對照組,且適應性最差的“僵硬型”也占到約一半(44.5%),提示沉迷網絡孩子的家庭缺少隨著家庭內部和外部環境變化而變化的能力,這樣的家庭通常習慣于一些穩定不變的、僵化的互動模式,在遇到外部和內部環境的變化時缺少變通,尤其是當孩子到了青春期后,孩子和父母都不能適應一個青春期孩子成長所帶來的暴風驟雨式的變化,如對于孩子自我意志和自尊心的成長父母不能理解和尊重,而還是習慣于用孩子兒童時期的管教方式,這樣必然會導致親子的對抗。并且,在這種親子的對抗中,那些無效的對抗性的互動方式又由于彼此都缺少變通的能力而使得沉迷網絡的問題得以延續下來,孩子被迫住院也是親子對抗極端的一種形式。
研究組的理想親密度明顯低于對照組,提示網癮者由于多次與家庭沖突,導致他們對家庭間情感聯系的期望值明顯較正常青少年低。研究組的理想適應性與對照組相比并無顯著差異,提示對于家庭隨著處境及其不同發展階段而改變的適應能力,網癮者和正常青少年的期望值無顯著差別。說明過度使用網絡的青少年和正常青少年一樣都明白:父母的年齡偏大,對他們適應性變化的可能性期望不大。
本研究中研究組的親密度不滿意度、適應性不滿意度均高于對照組。推測,網癮青少年由于過多使用網絡而被父母送入醫院,與父母的沖突較正常青少年更多,親子關系更為矛盾,家庭成員間情感聯系的不滿意程度以及他們對于家庭隨不同階段改變的適應能力的不滿意程度均高于正常青少年。
研究組中“僵硬-松散型”的家庭占了三分之一以上(35.5%),提示在缺少親密感的家庭如果又有家庭適應能力的薄弱,那將是使得孩子沉迷網絡的高危家庭,提醒治療師在對這樣的孩子進行干預時要充分考慮到家庭的因素,對這樣的家庭作治療要著重培養情感交流的能力,挑戰僵化的家庭互動模式、促進家庭的適應性及變通性。
本研究發現家庭實際適應性低的人更容易過度使用網絡。推測處于家庭適應性低的青少年由于親子間互動方式僵硬,更容易將網絡作為逃避不良情緒的方式。國外研究也顯示[14], 導致網絡成癮的因素可能是逃避某種不良感覺和獲取某種需要,并在網上尋找慰藉, 使得網絡成癮癥狀產生。桑標[15]等認為網絡給網絡依賴者帶來的感受主要是解脫和刺激,對無網絡依賴者的感受主要是便利。
本研究參試者皆是被父母送入院的,其中部分人與父母關系緊張,填寫問卷不合作,導致在收集問卷時存在一定難度,有效問卷回收率只達到50.2%,因此本研究只反映了一部分因過度使用網絡而住院青少年的情況。未來研究需要采取措施提高此類青少年填寫問卷的合作性,使研究結果具有更強的推廣性和使用價值。
致謝: 本研究得到總醫院青少年成長基地臨床心理醫生、教官、護士等工作人員的大力支持, 特此致謝。感謝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張榮華醫生、北大六院的潘成英醫生和李建穎醫生、北京復興醫院的王瑛醫生、北京北緯路中學的陳小華老師、北京市第十一中學的王金鳳老師、牡丹江市鐵嶺醫院的王群醫生、云南省玉溪市第二人民醫院的李春林醫師所給予的幫助。
參考文獻
1 黃岑.青少年網絡成癮的成因及干預.職業與健康,2004,20(9):98-99.
2 高文斌,陳祉妍.網絡成癮病理機制及綜合心理干預研究.心理科學進展,2006,14(4):599.
3 潭三奇,李增慶,呂媛,等.長沙地區大學生病理性互聯網使用及其影響因素.中國學校衛生,2003,25(6):667-668.
4 Lin SS. Sensation seeking and internet dependence of Taiwanese High school adolescents. ComputHuman Behav,2002,18: 411-416.
5 Young KS. Internet addiction: the emergence of a new clinical addictio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104th Annual Convention of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 sociation,1996.
6 潘瓊,肖水源.病理性互聯網使用研究進展.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2,10(3):237-239.
7 劉加艷,徐海玲,鄭金金.大學生使用因特網心理因素分析.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4,18(7):507-510.
8 林絢輝,閻鞏固.大學生上網行為及病理性互聯網使用探討.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3,18(7):507-510.
9 費立鵬.家庭親密度和適應性量表(FACESⅡ-CV).見:汪向東,王希林,馬弘,編著.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9,(增刊):142-149.
10 費立鵬,沈其杰,鄭延平,等.“家庭親密度與適應性量表”的初步評價.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1,5(5):198-202.
11 Olson DH.Circumpolar Model of marital and Family Systems. J Fam Ther, 2000,22(2):144-167.
12 李曉駟,李澤愛,謝雯,等.合肥市中學生網絡成癮流行病學調查報告. 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6,20(1):51-54.
13 易進.心理咨詢與治療中的家庭理論.心理學動態,1997,6(1):37-42.
14 Young KS. Internet Addiction : The emergence of a new disorder. Cyber Psychol Behav, 1998 , 1 (3) : 237 - 244.
面對世界經濟一體化,信息交流網絡化,以及文化發展多元化的新形勢,我國小學德育必須探索出一條適合自身發展的道路。因此,有必要依據新課改理念并結合實踐,對德育脫離學生生活等問題進行分析,探討其原因和改進策略。
一、當前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德育仍被學校及教師忽視。隨著時代的進步,國家政策,以及社會輿論更加注重素質教育,然而,在應試教育的陰影下,學校依然注重成績提升,一定程度上忽視了道德教育。綜觀目前一些學校的德育工作,在具體的實施與落實上存在不盡如人意之處。所謂德育活動,多是為了應付領導的檢查而臨時開展的,檢查過后,又恢復如常,不能很好地在教學中一以貫之地滲透德育。由此可見,德育得不到學校及教師的重視,一旦與教學工作產生沖突,便一切以教學工作為中心,學校德育的質量必然得不到保障。2.學校德育脫離生活實際。當前一些學校的道德工作,目標缺乏針對性和實效性。比如他們用抽象的口號宣傳德育。這樣的德育就等于把德育理論與實際割裂開來,只是將晦澀的理論生硬地灌輸給學生,卻不告訴他們為什么要這樣做及怎樣做等問題。比如,要求學生愛祖國、愛社會、保護環境,卻不告訴他們為什么這樣做及應該怎樣做。這對于思想道德尚未健全的小學生來說是很難理解的。他們需要教師告訴他們應該怎么做,而不是僅僅被動地接受晦澀的大理論。由此可見,當前一些學校的德育僅僅向學生灌輸一些道理,是違背德育的客觀規律的。“實踐是檢驗認識的唯一標準”,這種脫離生活的德育無法取得明顯成效。3.一些學校德育評價失當。德育評價是學校德育工作得以順利開展的重要環節,也是衡量學校德育工作成效的重要方式之一。然而,一些學校的德育評價體系仍停留在初級階段,德育評價失當,缺乏客觀性、公正性、系統性。首先,從評價的方法看,現階段的德育評價僅依靠教師的直接評價,其依據僅依靠學生外顯的道德行為,卻未深入學生道德行為的養成,責任感的確立,以及道德價值觀的養成等,帶有主觀臆斷性,缺乏公正性、整體性及系統性。其次,從評價的范圍看,其評價僅局限于教師的評價而忽視了家庭及社會對學生道德的綜合評價,帶有片面性。4.重理論灌輸輕道德體驗,忽視學生的主體性。道德認知的培養、道德行為的養成并不是自發形成、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教育者設計教育活動,有目的有計劃地培養、熏陶而成。然而,目前一些小學德育仍以教師說教占主導地位,僅從外部生硬地灌輸理論知識而不在意學生的道德體驗和思維發展,不能從實踐中啟發誘導學生領會事物本質。因此,這種僅僅重視理論灌輸而輕視道德體驗且忽視學生主體性的德育難以取得預期成效。
二、當前德育實施問題的原因分析
1.社會價值多元化沖擊學生思想道德養成。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社會價值觀逐漸向多元化、多邊化方向發展,小學生的視野相對更加開闊,思維活躍,知識儲備增大。然而,社會中的負面因素也給學生帶來了不良影響。最新調查報告顯示,截止2011年12月底,我國青少年網民規模達2.32億,未成年網民占青少年網民總體的一半以上,達55.9%[1]。由此可見,互聯網絡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不容忽視。另一份報告顯示,2011年,我國青少年網癮的比例高達26%,網癮傾向比例高達12%。網癮青少年上網主要目的是玩游戲、聽音樂、瀏覽娛樂新聞[2]。而小學生正處在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關鍵期,學習和模仿能力強,他們對網絡世界的好奇導致其成績下降及消極思想的養成。第三,學校周圍的不良環境也會影響學生的思想,給學校德育造成阻礙,影響學校德育的質量。2.學校德育模式發展滯后難以滿足實際需求。學校德育模式發展的滯后主要在于德育意識、德育評價制度及德育考核制度等方面。一是教師及學校領導德育意識淡薄,榜樣作用不明顯,同時,德育師資力量薄弱,致使德育工作效果不佳,質量不高。二是德育評價制度滯后,缺乏客觀性、全面性、整體性及系統性。三是德育考核制度陳舊,缺乏可操作性。沒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可供操作的標準,考核無章可循,被動應付。3.家庭德育缺失損害學生身心健康。人們常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對孩子思想品德的養成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然而,家庭德育缺失或是德育方法不當,方法欠妥等問題也很嚴重。一些家長只關注學生的學習忽視思想品質的教育,往往實行專制型教育,缺乏民主平等的家教。一些家長漠視學生的心理變化,出現問題時,僅僅采取簡單粗暴的棍棒教育;有些家長則對孩子過分溺愛,形成了驕橫跋扈的性格。由此可見,小學生家庭德育缺失及德育方法不>! 三、解決德育實施問題的基本思路
針對問題產生的原因,應從以下方面采取措施。1.學校應更加重視德育的重視。首先,學校應更加重視德育,制定切實可行的德育目標;其次,培養德育教師,加強德育在課堂教學中的滲透;再次,舉辦形式多樣的德育實踐活動,豐富學生的德育活動;最后,增加對德育的投資,為德育提供充足的人力、物力、財力及政策支持。2.優化德育評價制度,注重全面評價。首先,健全德育領導機制,完善管理服務
網絡。第一,校級德育領導小組由校長或者校黨委書記掛帥,形成分管副校長、工會主席、學管處主任、家長代表參加的德育工作領導小組,統籌和協調全校德育工作。第二,每個年級設一名專職學生工作的部長及干事,負責全年級德育監督工作。第三,班級成立以班主任為領導,任科教師為輔助,學生代表為成員的班級德育評價小組,保證學校德育層層到位,步步落實。其次,構建科學有效的德育評價機制,遵循公平、公開、公正原則,讓德育評價成為激勵學生發展,促進教師成長的有力推手。最后,學校要堅持德育評價多樣化系統性的原則,從學生的道德行為方式、思想水平、德育知識、德育養成等方面進行綜合評價,避免產生個別教師或班主任的主觀臆斷的現象。3.體現“以人為本”的新課程理念,在生活中進行德育。“以人為本”是新課程理念的指導思想,它強調德育應以學生的日常生活實踐為基本導向,以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為基礎內容,使德育滲透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新課程理念所提倡的“以人為本”就是強調德育應以學生的實際生活為基礎,使學生在生活中體驗和學習道德品質。此外,在德育實施中,教師應尊重學生獨立人格,突出生活主體地位,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作為學生注重實踐的引導者、參與者、合作者。因此,在德育實施中,教師應以學生的自身實際條件和所處的現實生活條件為依據,選擇恰當的德育材料并創設多樣化的生活情境,進而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體驗,感悟,反思,從而獲得正確的道德認知和道德情感[4]。4.構建三位一體的德育網絡,形成教育合力。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養成離不開家庭、學校和社會,更離不開日常生活。德育只有同家庭、學校及社會融為一體,相互溝通協調,才能真正提升學生的道德品質。學校要建立健全德育領導體系及三級管理網絡,創造良好的校園內部環境。首先,要組織校級德育領導小組,構建全員育人機制,初步形成以德育為主導,各班班主任為一體的德育管理主線,形成以學校各部門相互協作德育管理路線。其次,要形成各科教師共同協作,深化德育在日常教學及學生的學習、生活中的滲透,拓寬德育渠道。再次,要形成學生的自我評價、自我督導的教育方式。最后,要轉變德育教師觀念,加強對德育教師的培訓與考核。可建立家長委員會,一方面,為教師與家長及家長之間的溝通和交流提供平臺。另一方面,可以向家長普及家庭德育理念,邀請專家學者向家長傳授恰當的德育方法,為家長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德育問題答疑解惑。應凈化社會環境,創造良好的生活條件。良好的生存環境是學生良好品德形成的關鍵。首先,學校應與政府公安機關合作改善校園周邊和社區周邊的環境。其次,選聘專門的管理監督人員對校園及社區周邊的環境定期進行督導與檢查。最后,借助社會的宣傳力量,弘揚社會與法增強人們的道德意識。人民的道德品質提升得越好,我們的社會發展得才會越快。 綜上所述,德育應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入手,從理論走向實踐,再從實踐中感悟、體驗,才能真正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真正體現新課標“一切為了學生”的教育理念。因此,只有把德育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學生才能真正感受到德育的重要性,進而提高德育實施成效。
為了完成第二次互聯網調查,在2005年末和2006年第一季度,Pew互聯網項目小組向選定的技術思想家、利益相關者和社會分析家發出電子郵件,請他們完成一份新的關于互聯網未來的調查。項目小組還請求邀請者將郵件轉發給他們的同事和朋友,以獲得更多有趣的觀點。在本次調查中,受調查者被要求回答他們是否贊同對互聯網未來的7種情境的預測。同時,他們也可以詳細闡述自己的回答。因此,雖然他們的最終回答常常是“贊同”或“不贊同”,但同時也會闡述清楚自己真實的觀點,以表明他們對調查者所描繪的情境的挑戰。
最終Pew中心共獲得742份樣本,上表清楚地顯示了本次調查的結果(因為數據是基于非隨機的樣本,結果可能會存在誤差)。
1.超過半數(56%)的受調查者對互聯網的發展持樂觀態度,他們認為由于技術的不斷革新、資金的大量投入和國際合作的加強,未來的互聯網將會是一個費用低廉的全球性網絡。第一個移動電話的發明者、現任美國愛瑞通訊公司(Ar rayComm)首席執行官馬丁•庫柏(MartinCo oper)就認為:“鑒于現在全球互聯網用戶的數量已十分眾多,它未來的發展趨勢應是無線、寬帶、便于攜帶使用以及價格低廉。無線寬帶互聯網的前景不但一片光明,而且到來的速度比人們想象的還要快。”①Go o gle副總裁兼首席互聯網顧問溫頓•瑟夫(VintonG.Cerf)也認為,10年內人與互聯網的障礙將消失,現實世界和虛擬現實將融合。然而也有一部分專家對未來互聯網費用低廉的看法表示質疑,而且他們也對政府和商業組織參與世界性的互聯網發展的必要性表示懷疑,因為政府和商業組織的參與通常都帶有政治和商業動機。另外一些專家則認為數字鴻溝仍然難以彌合。
2.通訊網絡的發展將會使世界成為一個大的政治、社會和經濟圈,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可以通過互聯網相識,定期進行面對面的語音和視頻交流。而在人們的交流過程中,語言無疑扮演著極為重要的中介作用。目前,互聯網上90%以上的信息是英語信息,英語成為了“網絡第一語言”。那么,隨著互聯網的不斷發展,英語是否會代替其他語言呢?只有42%的受調查者認同這一看法,而超過半數(56%)的人則不這么認為。具有代表性的觀點主要為以下幾點:至少在未來的15~20年里,英語在跨文化傳播中將會是世界性的通用語言;漢語和其他語言則將繼續擴大自己的影響力,英語將不會取代其他語言;語言的多樣性是有益的,而互聯網有助于保持語言的多樣性;所有的語言都會不斷發展、進步。
3.隨著互聯網的迅猛發展,與互聯網有關的各種新技術也不斷研發出來。這些新技術在推動互聯網發展的同時也存在造成技術災難的可能,黑客、網絡病毒的出現就是例子。那么在未來,人類能牢牢地掌控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嗎?42%的受調查者認為由于人造系統復雜性的增加和技術缺陷的減少,人類對技術的掌控將越來越困難。而54%的受調查者認為,人類將毫無困難地掌控技術的發展,但一些受調查者表示了對新技術掌控者的擔心。
4.46%的受調查者認為世界應該變得更“透明”,“透明”將會使世界更美好。因為感知、存儲和通訊技術變得越來越便宜、越來越先進,個人的公共生活和私生活都將變得越來越“透明”。無論結果是好是壞,一切的事情都將更容易被人們看到。從總體上看,“透明”利大于弊。但更多的受調查者(49%)則認為應該首先保證個人的隱私權不受侵犯。總的來說,受調查者認為應該保持一定的隱私權,但在是否通過法律或社會契約形式來強制執行的問題上,他們產生了分歧。部分受調查者希望政府和商業組織能夠加強對網絡的監管,同時他們也希望自己能擁有更便捷的獲取信息的途徑。受調查者還認為,從個人信息可用性的不斷增加中獲益最多的,是那些掌權者。
5.網絡成癮問題是互聯網發展造成的副作用之一,而且互聯網的使用者呈現出年輕化的趨勢,越來越多的青少年沉迷于網絡游戲和網絡聊天而不能自拔。大多數受調查者(56%)贊同虛擬現實將會使一些人在網絡世界中迷失自己,他們認為,雖然網上的虛擬現實將會使得絕大部分為之工作的科技人員的生產率超過在“現實世界”中工作的,但虛擬世界的吸引力也會導致一些人產生嚴重的網癮。39%的受調查者對此則持否定態度,受調查者大都認為那些有條件上網的人會花費更多的時間在互聯網上進行工作和娛樂,使自己沉浸在人造的網絡世界中。
6.互聯網的出現使得個人在全球范圍內進行合作與競爭成為可能。信息的自由流動可能會使目前的國界線變得完全模糊,而代之以城邦、商業文化團體/或其他由全球性網絡緊密連接起來的、位于不同地域的人類組織。52%的受調查者認為,互聯網為世界各地的人們打開了成功之門,而44%的受調查者則不贊同這一觀點。從總體上看,人們獲得全球性成功的機會將會不斷增加,人們在保持某國或某地區成員身份的同時,會參加在地理上中立的社會和職業組織。但技術知識和獲得途徑上的某些不平等依然存在,一些國家和商業組織將繼續試圖對人們從互聯網上獲取信息進行限制。
7.大部分受調查者(58%)認為,那些敵視技術進步的人會做出一些極端的行為。因為那些落伍于迅速發展的信息和通訊技術的人(其中的一些人是自己選擇如此)將會結成一個抗拒現代技術的新文化團體,并將自己與現代社會相隔絕。他們中的一些人將只是平靜地生活并尋找應對信息超載的對策,但也有些人會做出可怕的或暴力行為以表明對技術的抗拒。總體來說,受調查者普遍認為,對技術變革的效果持抵抗態度也許會導致一些暴力行為,但大多數的暴力斗爭仍舊是由宗教意識形態、政治和經濟問題造成的。
報告指出,對于互聯網的未來,受調查者的總體反映是樂觀與憂慮、希望與迷茫并存。樂觀是因為人們對未來的網絡有著共同的期許―――龐大的、互相協作的、開放性的世界性網絡將人們連接在一起。而人們的擔憂則主要表現在對人類網絡新時代政治和經濟力量之間的斗爭上,特別是很多人對一些政府和商業組織試圖將互聯網拉回到舊的政治和商業模式的行為感到十分失望,他們認為這嚴重威脅了互聯網的開放性和中立性。
2020年的互聯網世界將會怎樣?也許正如本次調查的參與者之一、最早的互聯網網絡通訊協議主要構建者德夫•克拉克(Da veClark)所說:我們不能確定10~15年內互聯網將發展到何種程度,船到橋頭自然直吧。②
(作者系上海大學影視學院碩士生、國際傳播研究中心成員)
中圖分類號:C91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6729(2008)006-0433-04
1 網絡成癮的定義和診斷
成癮的概念一般用于描述為身體與心理對于一種物質的依賴,現已被應用于網絡的過度應用,稱為網絡成癮(Internet Addiction Use)。目前人們對網絡成癮的現象主要界定為網絡成癮障礙(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IAD)、病理網絡使用(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PIU)、網絡成癮(Internet Addiction)、有問題的網絡使用(Problematic Internet Use)或網絡依賴( Internet Dependency)。但由于美國精神病學協會制定的“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 DSM-IV;1959)”中還沒有對這一現象進行界定,所以目前還沒有一個標準化的、統一判定的標準。目前關于過度使用網絡的名稱主要分為兩種,一種為“網絡成癮”,另一種為“病理性網絡使用” 。因當前對網絡成癮沒有統一的定義,為了便于理解,本文使用“網絡成癮”這一關鍵詞[1]。
“網絡成癮”一詞最早是由美國精神病學家 Coldberg提出的,指由于過度使用網絡而導致的社會心理損害的一種行為現象,美國心理學家Beard 等人又提出了網絡成癮( Internet Addiction,1998)主要指的是網絡本身因素造成的成癮,如網上交流和一些網上質量低下的內容[2]。Caplan 認為PIU應被限定為在人們生活中能引起心理、社會、學校或者工作困難的網絡使用。Young認為符合下列中的五條即可診斷網絡成癮:(1)為了得到更多的滿足增加上網時間。(2)努力試圖縮短上網時間,但總是失敗。(3)當上網的時間被限制時,易出現激惹、壓抑和情緒不穩定。(4)呆在網上的時間比開始上網時延長。(5)用網絡逃避工作中和人際關系中出現的風險。(6)不告訴其他人自己真實的上網時間[3]。
后又有許多研究者報告那些患有PIU的人群伴有心理上的變化,如抑郁、社會孤獨和在家里及工作中產生了負面的結果。與此同時,也有許多學者反對網絡成癮這一概念,他們的研究顯示把網絡成癮這一概念定義為病,可能提的太早或者可能是一個錯誤的開始,并指出網絡成癮應定義為對于網絡的有害的依賴。其理論根據是:(1)成癮缺乏特殊的理論和概念;(2)在成癮范例中的經典研究還未被發現;(3)在大多數過度使用網絡的人群中,成癮可能更多地代表著許多其他方面的最初的障礙。而以Davis為代表的學派對網絡成癮這一概念產生了質疑,他認為:雖然網絡成癮已經被廣泛地使用,但好像不太貼切。成癮涉及人與刺激之間的心身依賴,通常基于一種物質。由于這個原因,DSM-IV沒有把病理的使用,物質的濫用和其他刺激描述為成癮,也沒有把強迫性的賭博列為成癮。由此他提出了PIU,把 PIU的癥狀界定為:(1)對于網絡強迫觀念;(2)自我控制沖動的能力減弱;(3)沒有能力自行停止網絡的使用;(4)最重要的是患者本人扭曲的認知,即患者認為網絡是自己唯一的朋友,是一個唯一能給自己帶來快樂和隨心所欲的地方。除此之外,當他們不在網上的時候,仍然不能放棄對網絡的眷戀,用更多的時間上網,并把大量的錢用于網絡和諸如此類的其他消費。患有 PIU的個人開始變得對過去喜歡的事情不再感興趣,也不愿意去做一些可以令人高興的事情,甚至遠離自己最要好的朋友而把自己孤立起來。這一問題行為更加促進了 PIU惡性循環,他們開始與社會隔絕,導致他們在網上有一種罪惡感,常常對自己的朋友說謊,而不告訴他們自己真正停留在網上的時間,并認為自己的網絡使用對于其他人來說是私密的。他們所做的一切是不會被社會所接受的。久而久之出現了貶低自我價值和加重了 PIU的癥狀。Davis 還將PIU分為特殊的PIU和廣泛的 PIU,特殊的PIU產生的基礎與先前的心理病理狀況有關,而廣泛的PIU是由于個人缺乏家庭、朋友、社會支持和社會孤獨所造成的。國內學者認為,應該從三方面來衡量一個人是否網絡成癮。其一是對現實社會產生了距離感和厭惡感,并導致自身幸福感的缺乏;其二是個人將其在網上從事的工作視為逃避現實社會的方法和手段,將網絡作為現實社會的替代;其三是在網絡社會找到并實現了個人的人生價值和所追求的信仰[4]。還有學者認為網絡成癮在癥狀表現上主要表現為一種不自主的強迫性使用網絡的行為[5]。
本文認為,成癮與病理性網絡使用之間應有嚴格的界限,成癮除了指必須存在一種物質之外,還應有戒斷癥狀。本文認為成癮這一詞可能存在某種程度的夸大,更多的可能還是依賴和病理使用。因為成癮按照DSM-Ⅳ的標準是一種物質的作用,是一種物質在體內直接產生的一種化學變化。而網絡成癮是不存在這種物質的,是由不良的認知直接產生的一種心理的變化,是一種強迫的行為。本文支持Davis的理論,并認為所謂的網絡成癮可能是適應不良認知而導致的一種行為的強化。
2 流行病學的研究
大部分研究顯示PIU人群所分布的主要特點有以下幾點:(1)多見于青少年。青少年是網絡成癮的高發群體,國外有研究顯示,在大學生人群中IAD的發生率約為9.8%-13.0%[6] 。國內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2006年7月的最新統計,網民總數為12300萬人[7]。有調查表明北京中學生網絡成癮者高達13.65萬人,專家測評發現目前北京市未成年人患“網絡成癮癥”的比例高達14.8%[8]。國內近年來研究顯示其發生率為6%-14%,網民呈現低齡化趨勢,青少年網絡成癮的發生率在10%左右,其中大學生為4%-13%,中學生高達15%[9]。(2)男性多于女性[10-11]。國外研究顯示男性在成癮方面的得分高于女性[12]。國內有研究報道男性網絡成癮的人數是女性的4倍[12]。(3)18-35歲是高發人群,占總人數的67.4%[7]。(4)網絡的病理使用者較其他人具有更大的成癮可能性。國外有研究調查了277名病理使用網絡的大學生,發現其對于網絡成癮有很高的易感性[13]。國內有研究顯示網絡成癮負面的心理因素多,積極的心理因素少[14]。(5)網絡依賴者的人格多為內向性性格[8]。(6)受教育程度與網絡使用的關系密切。網民的受教育程度為高中以下占17.8%,高中大專本科占78.6%,碩士博士占 2.9%[7] 。
3 網絡成癮人群的特點
3.1 認知特點
Davis曾指出,PIU的理論與其他理論的不同之處在于它強調了個人的認知是不良行為的主要來源,認知在PIU的維持和發展中扮演了一個重要角色并認為認知和行為是 PIU產生的基礎,非適應性認知是 PIU發生的充分條件,而心理機能障礙,如抑郁、社會焦慮、藥物依賴及生活事件的影響是 PIU產生的必然條件[4]。
有研究對記錄的眼動數據進行分析發現,不同組對不同性質圖片的注視次數差異顯著,并且變化趨勢不同[15]。這說明,心理健康程度不同的大學生對不同性質的圖片感受是不一樣的。不同圖片對被試具有不同的意義,高分組(得分采用自評癥狀量表>200分)的被試對中性圖片注視最少,低分組(采用自評癥狀量表
因此,本文提出:基于成癮者的特點,PIUV患者存在著注意中不同環節的改變,這種注意的改變影響著他們對事物的判斷出現偏差,從而影響他們有效地控制自己在網上停留的時間,而使上網時間延長。由此可以看出,認知活動是人們重要的心理活動之一,良好的認知功能是人們順利從事一切活動的基本保證,錯誤的認知偏差,易于導致PIU患者的不良的行為反應。
3.2 元認識
國內一些學者通過項目分析從元認知的特點對網絡成癮的本質又進行了進一步的分析,認為大學生的網絡行為元認知的構成包括7個方面的因素:目的與計劃性、執行性、對外部輿論氛圍的認識、自我監控、知識來源與情感體驗、時間控制、戒斷行為與適應性。此分析還指出大學生的元認知水平越低網絡成癮的可能性就越大[16]。一項國內外統計資料顯示13-18歲年齡階段的中學生是網絡成癮的重災區[17]。綜合這些研究,本文考慮到元認知水平與年齡的相互關系。青少年正處于一個特殊的人生階段,他們迫切需要獲得他人的認同與自我認同,認為自己已經可以獨立地從事一切事情,然而正是由于他們的元認知水平還不夠成熟、經驗不足、缺乏資源或心理承受度不夠成熟等而導致他們在現實社會中不斷遇到困難、遭受挫折,在這種情況下,網絡的空間相對容易地獲得自我實現,往往使青少年流連忘返。時間是衡量個體網絡行為的一個重要指標,時間控制體現了個體的自我調整水平。
3.3 行為特點
行為科學家認為成癮行為是以某些有強烈心理和行為效應的現象為基礎,他們提出的模式是行為在不斷地強化下轉變為一定的心理活動,而在心理活動的基礎上又產生了行為,這是一種異乎尋常的行為方式,由于反復從事這些活動,給個體帶來痛苦或明顯影響其生理、心理健康,職業功能或社會交往功能下降等,青少年網絡成癮即為這種癥狀[18]。
美國社會學家霍曼斯也提出了社會交換互動論中的刺激命題,如果特定刺激的出現曾經成為一個人行為及得到酬賞的原因,那么現在的刺激越是同過去的相同,這個人就越可能采取這種行動或與此類似的行動。上述命題所說的酬賞是指個人與他人的交往中所得到的收獲,它包括金錢、社會贊同,尊重和服從四類。著名行為學家斯金納也認為,行為是強化的結果,而錯誤的認知或認知的偏差,加上行為的強化,可能是網絡成癮的必然結果,網絡使他們得到了他們在現實生活中得不到的東西,而這種得不到的東西正是他們行為固著的獎賞,從而進一步強化了他們的這種行為[19]。國內學者對網絡成癮的行為用正強化和負強化給予了解釋。認為,正強化是指行為的后果有明顯的獎勵作用,使行為受益,從而使該行為的發生頻率增加。負強化是指行為的后果可能避免和減輕某種痛苦和不快,從而增加了該行為在以后的發生。并認為正強化在網絡成癮的初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而負強化是指從沉迷到成癮這一段發生作用[20]。
3.4 人格特點
國外研究表明使用網絡過度的高中生比使用網絡少的學生表現出更多的精神癥狀。另外頻繁過度的網絡使用者比沒有使用、減少使用和適度使用的人似乎具有特殊的人格類型[21]。國內專家認為,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病態人格是網絡成癮的本質原因,是病態人格選擇了網絡成癮[22]。有研究指出:大學生網癮者的網絡依賴性和內外向神經質、精神質呈正相關,網絡成癮大學生的性格越內向,他們的心理健康水平就越低[23]。美國心理學家Young早期在研究互聯網成癮現象時就發現互聯網成癮者具備特定的人格特質。有研究顯示:青少年病理性互聯網使用與神經質存在顯著正相關,與開放性、宜人性、公正性存在負相關,與外傾性零相關,說明神經質人格類型的使用者容易產生病理性使用行為,開放性等人格類型的使用者不容易產生病理性使用行為,或者可以說,具有消極人格特征的使用者產生病理性互聯網使用的可能性比較大。但也有一些研究則表明這兩者之間并不相關[24]。筆者曾在網吧隨機抽取了20個被試進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在20個被試中,有一個外向性格,三個自認為介于兩者之間,其余均為內向性格,表明人格與網絡成癮有著密切的關系。由于內向性人格的人常把自己封閉在一個內心的世界里,脫離了與他人的溝通和情感的交流。這種特性和缺乏社會的支持,可能是導致他們沉迷網絡以致成癮的原因之一。可見人格作為決定個體行為最基本的元素,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和持久性,它也是影響個體互聯網使用行為的一個重要的因素。行為是由人來操縱的,人的本質也會影響到行為的執行,確切地說,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行為方式。
3.5 焦慮、抑郁特點
網絡成癮癥是一種心理疾病,網絡成癮者無論從行為、情感還是思想意識方面都超出了正常人群的一般尺度,而發展成為一種畸形的、為追求而脫離現實世界的異常人群。研究表明,大多數網絡成癮者在網絡上癮前都有各種各樣的心理障礙,他們或者壓抑或敏感,喜歡獨處,抽象思維豐富,不服從現實空間中的社會規范。往往有某些嚴重的情感障礙和其他精神障礙,在調查中54%的人患有焦慮,54%的成癮者報告說,他們從前曾有過抑郁癥的病史,還有一些人顯示出長期的自卑心理[25]。有人對170位網癮者進行了單因素分析發現,網絡成癮的大學生在社交恐怖因子、孤獨性因子、抑郁因子、焦慮因子等方面所感受的網絡吸引幾個方面的得分高于非成癮大學生,但在自信因子方面的得分則相反,這說明缺乏自信,焦慮抑郁是影響大學生網絡成癮產生的原因之一[26]。也有研究發現,網絡成癮往往和個體的負性情緒有關[27]。
德國心理學家Munich認為,網絡成癮是心理障礙的一種[28],國內一些專家認為,網絡成癮是一種在心理上對網絡的依賴,更需要從心理的層面進行探討。精神科醫師 Shapria在其臨床實踐中,訪談了14位網絡過度使用者,發現其中有9位患有躁郁癥,7位有焦慮癥,3位有暴食癥,4位有沖動控制障礙,8位曾經有過酒精依賴或其他藥物成癮的問題,他還認為,網絡成癮并不一定是他自身的問題卻可能是當前常見的一個治療精神狀況的標記[29]。有人對某市1037名中學生采用Young的網絡成癮測評方法及SCL-90進行測查,結果顯示成癮者的軀體化、人際關系敏感、抑郁、敵對、恐怖各因子明顯高于常模,由此得出結論中學生網絡成癮患者心理問題嚴重[27]。
3.6 家庭社會特點
Caplan 發現社會因素在病理網絡使用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2]。Davis的認知行為模型告訴我們,網絡成癮首先是有了網絡,而在社會、心理問題的影響下出現了非適應性認知(Maladaptive),在非適應性認知的基礎上出現了特殊的PIU和廣泛的PIU的行為,而又出現 PIU的癥狀,這些癥狀與非適應性認知又形成了周而復始的惡性循環。國內有學者認為網絡成癮不僅僅是一個心理問題,而且是一個社會和家庭的問題[10]。從認知行為模型中,本文認為除了網絡和心理因素,社會因素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關鍵因素,家庭對孩子教育的過于放縱和嚴厲、學校環境、老師的素質行為都是青少年過度地沉迷網吧或病理性地使用網絡的重要因素,并直接影響著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
4 健康的網絡使用
當我們置身于不同的文獻中討論病理使用網絡的同時,應同時關注如何健康地使用網絡。每天全世界都有數以萬計的人通過互聯網這個媒體去尋找自己所需的信息,交友、學習、工作及娛樂,這都說明互聯網是一個充滿了活力的媒介。我們不應該去過多的強調它的負面結果或貶低它的現實作用,然而我們必須意識到網絡過度使用的負面結果,也要知道哪些是以病理的方式使用網絡的行為。Davis認為健康的網絡使用應包括:(1)沒有適應不良認知的基礎上,為達到某一目的合理地使用網絡;(2)健康的網絡使用指的是能正確地區分網絡交流與現實生活中人與人的交流存在著顯著的不同;(3)網絡只能作為一種有用的工具,而不是生活的全部,更不能依賴它去解決現實生活中的所有問題;(4)我們應該更明確地限定什么是健康的網絡使用,什么是病理的網絡使用[4]。
5 討論
Davis認為,認知在PIU的維持和發展過程中扮演了一個重要角色。國外其他學者的研究也支持了Davis的理論,即PIU的研究必須開始去尋找與PIU認知、行為水平更緊密的關系,研究者應關注存在于PIU中的適應不良的認知[2]。
首先,應弄清適應不良的來源和如何改善適應不良認知所產生的土壤。進一步弄清PIU與精神健康和社會心理健康有何更深層次的關系。找出為什么網絡的使用對某些人出現問題,而對另一些人卻存在很低的相關或無相關。例如:為什么網絡成癮的男性大于女性,那么男性與女性在認知的基礎上有何差異,為什么女性焦慮、抑郁的患者沒有出現或較少出現網絡成癮,這到底與他們的認知有關,還是與個性人格有關,還是與情緒的釋放途徑有關。另外,應研究是先有網絡成癮,還是先有心理障礙或青少年人格發育障礙,哪些人是因有心理障礙而形成網絡成癮,哪些人是因有網絡行為而導致心理障礙。最后,網絡成癮的測量工具還需進一步改進、完善和統一。由于目前網絡成癮界定標準尚未統一,還不能準確的界定網絡成癮者。如:不均勻的樣本、男女分布不一樣等導致的研究結果不一樣。試驗的工具不同,也會降低信度和效度的水平。這些都會引起診斷標準不一致。所以要對網絡成癮的現狀進行更深入的研究,統一標準、統一工具是非常重要的。
6 結束語
綜上所述,目前國內外學者對網絡成癮的認識尚不一致。但是我們能清楚地看到青少年網癮者由于適應性認知不良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和人格發育障礙。網絡只是外因,內因在于患者由認知而導致的心理問題、由心理問題導致的行為障礙等一連串的惡性循環體系。網絡行為是一種習慣,正常的習慣不會成癮,只有在認知適應不良時,才會導致成癮。Davis的理論框架為我們更深層次的研究網絡成癮打開了一扇窗戶,為更深入地去挖掘網絡成癮的本質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視角,有助于對網絡問題進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有效地干預。
志謝:感謝羅和春教授、勝利博士、李冰冰博士、劉麗娟、李玲莉,及我的朋友劉曉梅對本文的指導和幫助!
參考文獻
[1] 顧海根.國外網絡成癮研究簡介. 外國中小學教育,2005,(9):31-37.
[2] Caplan SE.Problematic Internet U-se and Psychosocial well-being: development of a theory-based cognitive-behavioral measurement instrument. Comput Human Behav, 2002,(18):553-575.
[3] Yellowlees PM, Marks S. Proble-matic Internet use or Internet addiction? Comput Human Behavior,2007,23(3):1447-1453.
[4] Davis RA. A Cognitive-behavioral model of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Comput Human Behav, 2001,(17):187-195.
[5] 崔麗娟,王小曄.互聯網對青少年心理發展影響研究綜述.心理科學,2003,26(3):501-504.
[6] 尹華站,黃希庭,李丹. 大學生網絡成癮者在互聯網成癮者在互聯網使用條件下的時間記憶特點 2006,14(4):362-364.
[7]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中國互聯網絡發展展狀況統計報告.CNNIC. 2006.
[8] 黃芩. 青少年網絡成癮的成因及干預. 職業與健康,2004 20(9) :98-99.
[9] 吳漢榮.青少年網絡成癮的成因及干預對策研究. 中國學校衛生,2006 ,27(5):369-371.
[10] 高亞兵.網絡成癮的研究進展. 浙江教育學院學報,2006,(4):40-45.
[11] 李曉駟,李澤愛,謝雯,等. 合肥市中學生網絡成癮流行病學調查報告.2006,20(1):51-54.
[12] 李兆良,高燕 ,馮曉黎,等. 網絡成癮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 中國公共衛生,2006 ,22 (6 ):664.
[13] Morahan-Martin J, Schumacher P. Ev-idence and correlates of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among college students. Comput Human Behav, 2000,(16):13-29.
[14] 易曉明. 網絡成癮大學生的心理問題. 心理科學,2005 ,28 (6):1476-1478.
[15] 閆蒼松,隋雪,任延濤. 心理健康對大學生認知加工過程的影響.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 2006,114(2): 238-240.
[16] 李寧,梁寧建. 大學生網絡行為的元認知研究. 心理科學, 2004,27(6): 1356-1359.
[17] 張梅花. 對青少年網絡成癮的人文探討. 教育探索,2006,(18):45-46.
[18] 楊鵬. 游戲, 心理與環境. 中國青年研究,2006.8.
[19] 劉晉飛, 王茂福. 青少年在網絡游戲世界中互動可持續性的原因.中國青年研究, 2006.6.
[20] 楊客,阮昆良,鄭涌. 行為主義理論在中學生網絡成癮行為中的應用探討. 中國學校衛生2005,26(11):951-952.
[21] Yang CK,Choe BM.Baity M,et al.SCL-9-R and 16PF Profiles of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With Excessive Internet Use.Can J Psychiatry,2005,50:407-414.
[22] 龐勇. 網絡成癮與病態人格的親和性選擇.學術交流,2005,140(11):131-134.
[23] 張靜,李強.大學生網絡成癮者SCL-90及艾森克人格特征分析. 黑龍江高教研究,2005,(7):70-73.
[24] 周愛保, 茄學萍, 劉錦濤.青少年網絡成癮與人格特征之關系研究.電化教育研究,2006,18:37-42.
[25] 刁生富. 論網絡成癮的成因與對策. 科學技術與辯證法, 2003, 20(6):50-53.
[26] 吳漢榮,朱克京.影響大學生網絡成癮相關因素的路徑分析.中國公共衛生,2004,20(11):1363-1364.
[27] 梁寧健.吳明正,楊軼冰,等.大學生網絡成癮與幸福感關系學.心理科學,2006,29(2):294-296.
[28] Mitchell P.Internet addicition:g-enuine diagnosis or not?Lancet,2000,355(9204):632.
關鍵詞:大學生;閑暇時間;運用能力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07-0305-02
美國理論界將“閑暇”定義為以時間來衡量的一種存在,它表示一種特殊的時間,即一個人可以得到自由的時間[1]。《社會百科詞典》將閑暇定義為“人們生活中除工作時間、工作往返時間、家務勞動時間、撫育子女的時間、滿足生理需要的時間以外,剩余的可供個人自由支配的時間,即自由時間、空閑時間。”[2] 國內將大學生閑暇時間界定為:大學生扣除正式行課(參加學校正式課表上安排的必修課)和滿足生理需要外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3]。
大學生的閑暇時間較多,有調查發現[3],“郁悶”是現在高校學生流行的口頭禪,學生的困惑以及煩惱多是來自于閑暇時間的安排,“時間多,但不知道怎么過”;“打牌,上網聊天,知道這樣不好,可是,大家都是這樣過的……”。如何對閑暇時間進行使用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大學生能否合理、有效地安置與利用好閑暇時間,這將直接影響他們在大學的健康成長與發展。
一、大學生閑暇時間運用情況
調查表明[4],大學生最不快樂原因是空虛無聊,占到33.3%,其次是人際相處方面的問題,占到了31.5%。10%的大學生都承認自己存在嚴重的時間浪費問題,一方面有大把的閑散時間卻不會集中使用;另一方面是有些大學生表面上看起來每天都很忙碌,卻不知道自己真正做了什么和得到了什么[5]。有調查表明[3],小說、報紙、雜志(78.1%),上網(66.9%),外出閑逛(59.1%),自修(47.1%),睡大覺(40.5%)是大學生最經常從事的五項活動。近五成的學生分不清大學學習生活中各類事情的輕重緩急,有近一成的學生壓根就沒考慮過相關問題,更談不上進行正確的時間分配[6]。大學生的平均可自由支配時間至少為4.6小時;大學生平均每天花在學習上的課外時間大約是2.4 小時,在娛樂方面用時最多,其后依次為學習、工作、社交[7]。對大學生生活享受方式調查發現,所占比率從高到低為“享樂型”、“自由型”、“交友型”、“學習型”、“電腦網絡型”[4]。55%的同學能將大部分課余時間用于自習,64%的同學在課余時間經常或偶爾逛街上網睡覺。46%的同學課余時間能堅持2~4小時的學習,42%的同學課余學習時間不到2個小時[8]。
由此可見,大學生閑暇時間的使用情況存在一定的問題。閑暇時間較充裕,但時間使用存在不合理現象。閑暇活動具有多樣性、娛樂性特點。應該根據大學生特點及其發展需要,給予指導和建議,使閑暇時間的使用更加有效,提高大學生的時間管理能力。
二、大學生閑暇時間運用的特點與原因
美國學者納什把閑暇分為六個水平層次:創造性參與活動,如發明等;積極參與活動本身,如運動等;情感投入觀看活動,如看演出等;被動消極觀看活動,打發時間,如聽音樂,翻看小說等;純官能享受型活動,如賭博、沉湎網絡游戲等;犯罪等行為[9]。從對大學生閑暇時間運用情況看,大學生閑暇時間運用質量不高,屬于較中低層次閑暇活動。
大學生在閑暇時間運用方面普遍存在從眾心理,大家做什么就跟著做什么。少數還存在閑暇失范現象,如網絡成癮。這與缺乏時間管理、閑暇時間教育有關,學生從小真正擁有的自由時間并不多,老師和家長管得太死。一旦學生進入大學,反而不知道該怎么合理利用屬于自己的時間和管理自己的生活。
三、加強大學生閑暇時間運用能力的建議
1.提高認識,重視時間管理能力的培養教育。有研究表明[10],時間管理能力影響應試的心理狀態,與心理健康水平相關,還與學生的學業成績顯著相關。科學有效地管理時間可以增強大學生的成就動機。時間管理傾向越差越容易網絡成癮,時間管理越好越不容易網絡成癮[11]。時間管理水平較高的大學生,對各種事情能夠合理有序的規劃,能夠避開網絡依賴等不良誘惑,心理健康狀況較好[12]。不會管理時間的大學生被試,睡眠質量越差[13]。越善于管理時間的大學生,其焦慮程度就越低[14]。由此可見,時間管理與大學生常見的網癮問題、考試焦慮、壓力、心理健康水平、睡眠問題、成就動機等有密切的關系。因此學校和學生都應該提高對時間管理的認識,對大學生進行時間管理培訓和建議。
2.根據學生的特點開展時間管理教育。調查發現[15],大一年級學生在時間管理傾向總分及其三個維度上均低于其他三個年級,而考試焦慮得分則相反,一年級學生高于其他年級學生。自修是大學生經常的活動,占據47.1%,在閑暇時間選擇“自修”的多是一年級和四年級的學生,二三年級的很少。大學生時間管理傾向隨年級升高存在明顯年級差異。男女大學生時間管理傾向總體上沒有差異,而獨生子女大學生時間管理傾向明顯低于非獨生子女大學生。對所學專業滿意、學習態度積極的學生,時間管理傾向總分及各緯度得分明顯高于對所學專業不滿意、學習態度不積極的學生[16]。調查表明[5],二年級學生時間浪費最嚴重。大四學生在閑暇時間的失范現象最明顯,畢業前一段時期的酗酒、打架、砸公物、游戲式的“黃昏戀”成為校園一道令人頭疼的“風景線” [3]。
對于大學新生,要注意到新生一方面對大學生活充滿期待,學習熱情高,另一方面還沒有脫離高考的慣性,學習習慣、方法沒有轉變的特點。如何從緊張、緊湊的高中生活過渡到以自主學習、自我管理為主的大學生活中,對他們進行時間管理與閑暇活動指導尤為重要。
大部分四年級的大學生由于考研和就業的壓力,還有對大學生活的反思與留戀,反而會更珍惜時間。對于部分浪費時間的高年級學生應該及時給予關懷和引導。相對而言,應該關注二三年級學生,根據學生的心理困惑和現實問題,如人際關系、學業生涯規劃、戀愛等成長問題,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職業生涯規劃知識的訓練等,舒緩和解決學生的問題,從而引導學生重視和關注自己的時間管理能力,不虛度時光,為將來進入社會做好準備。
3.對大學生進行時間管理技能訓練。學校通過開設選修課等,向學生傳授時間管理的知識和進行實踐訓練。在生活中,發現大學生不會分辨事情的優先級,當同時面臨幾件事情要處理時,不知怎樣取舍。讓學生了解并逐漸遵循和運用時間管理的原則,如艾森豪威爾原則,該原則可以幫助有效克服每日或每周的混亂,以便區分事項類型,決定事項的優先順序,是否安排他人或刪減。引導學生了解自己的生物鐘與行為方式,每個人的生理狀態在一天之內有高峰與低谷。根據自己的生理規律,制訂高效率的時間計劃[7]。
尤其應該關注到現代社會大學生對于網絡的大量使用,對于網絡使用時間的合理安排和支配要重視,應通過培養大學生良好的時間管理傾向減弱網絡所帶來的負面影響,防控大學生網絡成癮。對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十余所高校調查表明,76.8%的學生日上網時間在4小時以內。28.1%的大學生上網的主要目的在于娛樂,其后26.2%為學習、22.1%網上聊天交友。大學生更主要是將互聯網作為休閑娛樂工具,而將其作為學習工具的比例相對較低。說明如今的大學生對于網絡的依賴性更強,閑暇活動更多地選擇網絡也是值得擔心的地方[17]。
通過加強大學生時間管理技能的培養,讓大學生懂得時間的特點及價值,增強其時間意識和培養其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來訓練其時間管理技能。讓大學生通過設置目標、認真計劃、分配時間及對時間的利用和浪費進行總結,來培養大學生良好的時間管理行為[18]。
參考文獻:
[1] J.曼蒂,L.奧杜姆.閑暇教育理論與實踐[M].葉京,譯.北京:春秋出版社,1989:2.
[2] 袁方.社會百科詞典[K].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杜,1990:561.
[3] 羅華.大學生閑暇及閑暇教育現狀的抽樣調查及對策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碩士論文,2004.
[4] 呂紅梅.當代大學生享受類型與快樂狀況的調查與分析[J].學術研究,2011,(4):208.
[5] 董朝輝,李曉林.大學生時間管理策略現狀的質性研究[J].中國電力教育,2009,(2):139.
[6] 王浪.大學生時間管理的現狀與對策——以湖南農業大學為例[J].中國農業教育,2011,(4):98.
[7] 陳明華,陳珊.大學生時間管理現狀調查及對策[J].科教文匯,2009,(11):71.
[8] 劉娟.當代大學生學習動力的影響因素研究——以廣州市大學城大學生為例[J].高校管理,2011,(8):169.
[9] 孫延畢.加強對閑暇時間和閑暇文化的研究[J].社會,1986,(3):36.
[10] 王劍華,付艷芬.某校醫藥類大學生時間管理傾向與考試焦慮的相關研究[J].保健醫學研究與實踐,2011,(2):30.
[11] 彭紅雷,姜旭英.大學生網絡成癮與時間管理傾向關系[J].中國公共衛生,2011,(6).
[12] 馬紅霞,楊紹清.大學生時間管理傾向及人際困擾與心理健康關系[J].中國公共衛生,2011,(9).
[13] 黃崗,秦啟文.大學生時間管理傾向與壓力和睡眠質量的相關研究[J].心理科學,2009,(1):172.
[14] 陳本友,張鋒.大學生時間管理傾向與焦慮的相關研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5,(3):307.
[15] 霍建勛,楊翠英.時間管理傾向對大學生考試焦慮的影響[J].現代預防醫學,2010,(10).
[16] 霍建勛,楊翠英,關明杰.包頭市522名大學生時間管理傾向評定[J].中國學校衛生,2008,(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