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01 02:18:5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辯論賽技巧,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辯論賽;高校;學風建設;作用
一、前言
辯論賽是一種考驗學生反應能力、思考能力、答辯能力的有益活動,通過辯論賽,學生可以提升自我、增長知識、培養團結協作的精神。因此,高校通過開展高質量的辯論賽的方式來建立優良的學風著實是一種有效的途徑。
二、辯論賽主題
2003年以來,長江大學學生會以“掘英育才,打造長大學子的辯論盛會”為主題,以“發掘優秀辯論精英,培育卓越辯論人才”為理念,十年如一日的開展“清曉杯”辯論賽,取得了豐碩成果。
三、辯論賽主要目的和做法
1、甄辯題,精選辯論話題,引導同學思考
通過在全校范圍內征集辯題、院系推薦辯題、資深辯論專家命題、各兄弟高校辯論隊交流辯題等形式,組建“清曉杯”辯論賽辯題題庫,精選與大學生學習、生活息息相關的校園話題、當下時事政策、社會熱點以及一些經典哲學辯題等等,如第九屆“清曉杯”辯論賽的辯題主題即是“大學、實踐、社會”,從辯題上吸引同學們對辯題積極思考和討論,積極參與辯論賽當中,從而更深入的滲透辯論文化。
2、選辯才,篤定辯論精神,明確選拔標準
(一)廣泛宣傳揚辯論文化。通過活動宣傳板、官方網站、新媒體、電子顯示屏等平臺,弘揚辯論的文化和歷史,大力宣傳最佳辯手、優秀辯手、口才明星成功事跡,增強長大青年學子的學習意識,在長江大學校園內形成良好的辯論氛圍。
(二)嚴格選拔甄辯論隊員。通過設立嚴格但不刻板的選拔標準,不拘一格降人才。辯論賽要求辯手首先要普通話標準,吐字清晰;其次,要對辯論有高度的熱情,有良好的溝通能力、交際能力及思辨能力;最后,要有團隊合作意識,能夠在完成自己辯位要求之外,配合其他隊員順利完成比賽。
(三)模擬比賽驗辯論人才。通過設立常規性友誼賽、交流賽等模擬辯論賽與各院系辯論隊的隊員之間相互切磋,相互熟悉,互相磨合,在實戰中成長,同時也通過實戰演練,檢驗所選的辯論人才,根據比賽情況適當調整選拔標準和培養方案。
3、練辯能,夯實辯論才能,樹立言行榜樣
(一)強化辯手個人能力水平,了解辯論相關知識
通過閱讀課外書籍,瀏覽網絡資料,請教資深前輩等方法,學習和繼承傳統與現代辯論文化,博采眾家之長,提升個人文化品位和人文素養。
(二)深入院系隊伍整體素質,落實辯手培訓措施
(1)文化素養培訓:由指導老師選定古詩詞,辯論隊成員誦讀,提高自身文化修養。
(2)思辯能力培訓:辯論隊成員可選即興話題辯論,或對某一現象進行分析,以提高思辯能力。
(3)辯論技巧培訓:觀看往屆比賽精彩視頻,分析選手臺風、辯風及辯論技巧,同時請專業指導老師進行專項培訓。
(4)實戰能力培訓:不定期舉行模擬賽,提高實戰能力,并請專業評委點評,總結分析實戰中出現的問題。
4、踐辯神,深化辯論精神,展現語言魅力
(一)組建長江大學辯論隊,完善辯手管理系統的組織建設。通過“清曉杯”辯論賽以及各院系辯論賽系列活動,以個人報名、院系推薦、公開選拔的方式在全校范圍內遴選優秀辯論人才,組建長江大學辯論隊。配合學校育人工作,建立一套完善的辯手培訓和管理體系,致力于實現辯論隊組織結構梯隊化、選拔模式制度化、培訓機制科學化。不斷完善鼓勵制度,加強組織紀律建設。
(二)以辯論賽為契機,加強校、院間交流。組織辯手積極研究辯論技巧、探討辯論發展、推廣辯論活動;積極參加國內外各大辯論賽事,通過辯論與各地高校加強交流、增進了解,將展示大學生精神風貌和探尋辯論藝術發展規律相結合。
(三)整合全校資源,搭建辯手成長成才的廣闊平臺。在全校各項辯論賽事中,為“清曉杯”辯論賽中產生的優秀辯手、最佳辯手、優秀主席提供機會,如指導“星火杯”新生辯論賽,對所有的參賽選手、主席、計時員、監時員進行一輪系統的培訓,詳細講解辯論賽的賽制、規則、參賽技巧以及注意事項等。以友誼賽的形式積極的與院系進行交流,讓其在發揚辯論文化的同時,進一步展現自我、鍛煉自我,提高自我,真正的實現成長成才。
四、辯論賽對高校學風建設的作用
1、擴大了辯論的校園影響,引導了同學思考與學習
伴隨著“清曉杯”辯論賽的成功舉辦,長大學子的辯論熱情在校園內明顯高漲。從各院系辯論賽的開展,到“清曉杯”小組賽、半決賽的激烈角逐,再到總決賽比賽現場的座無虛席,觀眾在比賽過程中不僅全程參與,而且對辯題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多數觀眾對于貼近大學生活、深入社會熱點的辯題比較感興趣,部分同學建議辯論應該讓經典更經典,辯題的選擇應該走高雅文藝路線。與此同時,同學們對于辯題的分析更加透徹,對大學生活、教育科學、社會熱點的思考更加深入。辯論賽激發了同學們的學習熱情。
2、提高了同學的思辨能力,涌現了一批校園明星
通過“掘英育才”系列辯論活動的開展,長大學子中涌現了一批校園明星。2012年,長江大學代表隊赴許昌大學參加“三國杯”電視辯論賽,摘得冠軍,杜森林榮獲全場最佳辯手;首屆長江大學辯論隊隊員、經濟學院代表隊最佳辯手李曉宇率隊蟬聯“清曉杯”辯論賽三連冠,并在第七屆“萬人創百星”活動中榮獲“口才明星”稱號;優秀辯手李欣、萬楷榮獲“學干明星”稱號,楊丹、張程榮獲“口才明星”稱號,顏嬌、王格格、韓等多位同學也在其他領域分獲校園明星稱號。經過了“清曉杯”辯論賽的培養與鍛煉,這些同學的思辨能力得到明顯提高,不僅擁有了伶牙俐齒,而且擁有了開闊的思維與視野。因而這些同學在其他領域也能夠脫穎而出,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績,為同學們樹立了良好的典范,充分發揮了榜樣的力量。
3、升華了校園的文化品味,形成良好的學術氛圍
十年來,“清曉杯”辯論賽不斷完善 “發掘優秀辯論精英,培育卓越辯論人才”的理念,開展了“甄辯題、選辯才,練辯能,踐辯神”的系列活動,將辯論隊的建設細化為“制度建設、文化建設、實戰演練”三個部分,做到對辯論隊員“文化素養、思辯能力、辯論技巧、實戰能力”四級培訓,將辯論文化融入到校園文化當中,培養了同學們勤學善思、能言善辯的能力,以辯證的眼光去看待問題,形成了良好的學術氛圍。
關鍵詞: “外研社杯” 英語辯論賽 大學英語教學 教學模式
2008年5月20日,第十二屆“外研社”全國大學生英語辯論賽在外研社國際會議中心舉行。每次看完辯論賽都讓筆者激動不已,聯想到現今大學英語教學側重交際、辯論、演講能力訓練,與英語辯論賽的要求不謀而合,如果將辯論賽應用于大學英語教學中,這種新型課堂教學模式必能有效促進大學英語教學。
本著這種精神,筆者在“外研社杯”辯論賽現場直播時,指導學生觀看。學生看后反應頗為強烈,趁熱打鐵,我在學生中組織了一次辯論賽。首先,由學生自己確定題目,推舉主席及正反主辯,主辯再自行結合三位助辯。因為是第一次,給學生一個星期時間準備,由我和部分學生擔任評委。一個星期后,辯論賽正式開始。正方辯題:在校大學生創業利大于弊;反方:在校大學生創業弊大于利。30分鐘的辯論似乎轉瞬即逝,正反雙方大展辯才,可由于知識有限,常出現理屈詞窮的時候,有的聽眾激情難按,代為辯論,雖有違規章,卻也增色不少。結束后,詢問學生感受,學生自覺知識有待豐富,也理解了課外準備的重要性,同時覺得這種方式很好,若能很好地完成,對英語水平的提高不可同日而語,要求以這種方式進行大學英語教學。
抓住學生的心理特征,結合正在進行的教學內容,我給他們布置了課外閱讀的任務。學生閱讀了相關課外知識之后,深刻地理解了文章內容,有了自己的見解,又確定了一個辯論題目。正方:個人的命運是由個人掌握;反方:個人的命運是由社會掌握。雙方的論點都比較有力,對辯論技巧的掌握較之前次熟練。這場辯論實力相當,雙方都有沒做好的地方,但這次辯論賽較第一次大有進步。辯論課的開展受到學生的歡迎,總體來說,有以下幾方面的成效:
一、學生知識面擴大
進行一場成功的辯論賽,首先必須準備大量的必備材料。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有關資料的收集,這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不過在選擇辯論的題目時要注意選取難度適中的辯題,學生查找資料會方便些,論證資料充分些,積極性也更高些。
二、能力得到培養
首先是思維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鍛煉。值得一提的是,學生的分析能力有了進一步提高。從一堂堂小小的辯賽中,筆者驚喜地發現,學生從分析事件、人物,闡述觀點到思想升華,都有了明顯的進步。
三、口語水平提高
如果說辯論的意義在于它能夠使雙方(甚至多方)在論爭的過程中,突破自己思維和觀察的局限,聽到不同的聲音,更好地認識客觀世界,大家向著共同的目標奮進。那么英語辯論賽對增強學生英語運用能力以及改進外語教學都大有裨益,這使學生看到了英語學習不應該只停留在考級拿證,而是要實踐運用。
四、與社會接軌
隨著全球在政治、經濟、文化和教育等領域的一體化進程的加速,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開始從地區、國家擴展到不同大陸乃至全球。與此相適應,在外語教學中,發展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已被融入外語教學的目標之中。為了充分利用中國和西方外語教學的優勢,有必要探求一條能將交際教學融入傳統中國大學英語教學的教學方式,從而有效發展學生語言交際能力,而辯論賽則正好滿足這個要求。學生在準備辯論期間,需要不斷地調查、研究、比較、思考。學生也許不知道答案是什么,但是需要知道到哪里才能尋找到答案,而這個尋找準備的過程也會使學生的英語水平得到提高。培養學生英語語言交際能力既是學生本身的迫切愿望,也是社會發展對每一個英語學習者所提出的迫切要求。當然,這種英語教學模式的探求,需要廣大中國外語教師的共同努力。
綜上所述,“外研社杯”全國大學生英語辯論賽確實給人啟迪,觀看后把辯論賽引進課堂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能給學生以施展才能的機會。在這過程中,學生不但學到了豐富的知識,開闊了視野,更重要的是切實地提高了英語水平。總之,把辯論賽應用到大學英語教學,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突破重點、難點,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提高學生整體素質,對于培養全方位人才具有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一、 管理制度的進一步完善:
根據以往協會積累的總結,由于會員的數量比較龐大,加上協會的一些活動因為各種原因而無法按計劃進行,協會的會員與協會的聯系不是很緊密。在新的學年里為改善這一點,除了爭取多開展一些有益于會員的活動外,口協將會員分成三大組,在原本有協會特色的辯論隊的基礎上再建立“演講組”和“表演組”兩個特色組,各設組長。遵循協會的規章制度,根據協會的活動任務,三大組的組員在各自組長的直接帶領下進行常規活動和培訓,并且開展1—2次活動。分組后,各特色組的人數不會太龐大,訓練和活動會更統一一些,這些都有利于加強會員之間的溝通與聯系。
二、 新學期的活動:
9月初(即新生軍訓期間):
1、協會的宣傳工作。我協會會組織人員到新生宿舍看望新生,幫助新生,同時口頭宣傳口協(經費允許的話會有宣傳單),讓新生對口協有一個初步的了解。
2、討論與進一步確定本學期工作詳細計劃,開始準備招收新干事與會員的工作以及籌劃會員迎新見面大會。9月下旬(即軍訓結束):
招新工作。將按實際情況招收一定數目的新干事和會員。
10月中旬:
迎新動員大會;今年將繼承上一年收效不錯的活動形式,將迎新和動員結合起來展開。大會中將辯論表演賽作為主要節目,各班準備參加辯論賽選手來觀摩,介紹辯論中的基本技巧。這樣既吸引會員的參加與保證參加人數,能更好地宣傳了“新生杯”辯論賽,拉開新生辯論賽帷幕,起到一箭雙雕的效果。
10月中旬到11月上旬:
第十屆08級“新生杯”辯論賽;我協會將在10月上旬就開始做好辯論賽的宣傳工作,會將關于辯論賽的通知下達到每個班級的團支書手上,由支書通知組織班級辯論隊參加“新生杯”。
11月中旬到12月中旬:
1、平時培訓:
三大組根據各組的特點同時有序的進行會員培訓,計劃是每個月進行一次。比如,辯論隊可以每個月放映國際大專辯論賽的視頻,開設有關辯論的講座等等,表演組可以開展朗誦比賽,相聲對決,話劇,小品,原聲配音等活動,演講組則可以進行演講比賽,或者模擬競選現場等等一系列活動。活動的形式多樣,能引起會員的興趣。
2、活動任務:
辯論隊,表演組,演講組本學期各開展一次面向全部會員的活動,可以將08級新生作為主要對象。
演講組:“我的大學—我做主”演講比賽;
表演組:電影原聲配音大賽——my choice ,my voice;
辯論隊:趣味辯論賽
三、經驗學習交流會:
關鍵詞:小學生;口語交際;培養途徑
口語交際是人在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技能之一,每個人從幼兒啟蒙時期就應該開始口語交際能力的相關訓練。而由于現在的小學多數都重視知識教育,忽略了綜合素質的教育,所以現在的小學生普遍存在口語交際能力差的特征。因此,在小學啟蒙時期,學校和教師應該肩負起培養其口語交際能力的責任,使每一個小學生都具有良好的口語交際能力。
一、模擬交際情景
口語交際技巧是一種較抽象的知識概念,不能直接轉化為具象的知識點供學生學習,且小學生的理解能力較差,如果直接向學生教授口語交際技巧,難免會使學生感到疑惑。而如果利用情景模擬的授課方式來訓練學生的口語能力,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口語交際課程的效率大幅度提高。在模擬交際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先提出問題,然后引導學生解答,同時注意讓每個學生都有回答的機會。
教師可以先讓學生熟讀課文,熟讀課文是為了訓練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口語能力,在學生口語能力過關的基礎上才能開始訓練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在熟讀課文的情況下,讓學生以分組的形式進行情景模擬和角色扮演,表演課文中的故事,這種小游戲的方式既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性,還能在學生做游戲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因此,教師應該使用新的課堂方式來活躍課堂氣氛,從而達到訓練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目的。
二、開設比賽
小學生的口語交際技巧應該在日常生活中逐漸培養,因此在學生課堂學習的過程中也應該融入更多口語訓練。在閱讀訓練的課堂上,可以開設辯論賽來引導學生練習口語交際的技巧,讓學生在辯論過程中逐漸提升口語交際的能力。
還是以《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這一課為例,教師可以以此文章為論點開展辯論賽。正方:湯姆應該把魚放掉;反方:湯姆應該把魚帶回家。正反兩方展開討論,同時,重點依然是每個學生都必須參與到辯論中來,讓學生在辯論賽中不斷突破自我,提高自身的口語交際能力。辯論賽的方式能夠有效減少閱讀課堂上的枯燥感,在辯論賽的過程中不僅能夠活躍課堂的氣氛,還可以拉近學生與教師之間的距離,教師也可以參與到學生的辯論賽中,幫助處于弱勢的一方,巧妙地延長辯論賽持續的時間,讓學生在辯論賽中充分體會到交際的樂趣。
三、在實際生活中訓練
除了在課堂上,還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口語交際能力是應用在實際生活中的,因此提高口語交際能力的更有效途徑就是在實際生活中展開訓練。雖然小學教材中每個單元都有口語交際的課程訓練,但是這種訓練方式猶如紙上談兵,因此收獲的效果并不明顯,而學校可以多開設各種活動,例如踏青、植樹、征集志愿者或學雷鋒做好事等,與教材中的口語交際訓練相結合,從而提高教材中口語交際內容的利用率。小學生在活動之后,心態通常都會比較興奮。在這種興奮的狀態下,往往就會產生傾訴的愿望,這時教師或家長應該耐心傾聽孩子的傾訴,并引導孩子多說出內心的想法。同時,為學生搭建一個良好的口語訓練平臺,在班級范圍內展開演講活動,讓每一個學生都說一說活動中的體會,鼓勵學生演講,這樣不但可以提高口語能力,還能培養學生的演講能力。
總之,培養小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不僅是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必備內容,還是培養小學生各項基本素質的首要任務。小學生正處于啟蒙階段,在這個階段需要對小學生進行系統的綜合教育,而口語交際能力決定著小學生未來的求學道路以及職業生涯,更對其一生的道路都有著重要的導向作用。因此,無論在課堂教學中還是在實際生活中,都應把培養小學生口語交際能力放在首要位置。
關鍵詞:國際商事仲裁;模擬仲裁庭;法學教育
在過去的幾十年里,法學教育發展的進度并沒有跟上國際商法,包括國際商事仲裁的發展步伐。本地法教育的任務幾乎已經讓法學院不堪重負,這導致了各大法學院在教師資源有限的情況下,難以引入新的學習計劃或只是表面上做些新的課題。我國的法學教育長久以來更是重理論輕實踐,造成了學生書本知識與實踐經歷之間的失衡,而對于國際法學科來說,使得學生將國際法知識與實踐相結合似乎更加困難。“國際法的教學,必須面向全球。”[1]培養國際型法律人才應當成為國際法的教學目標。
一年一度在維也納舉行的國際商事仲裁模擬仲裁庭辯論賽(Willem C . Vis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 Moot,以下簡稱“Vis Moot”)為國際商法和國際商事仲裁的踐行提供了良好的平臺。Vis Moot的核心理念是給每個參與學生提供將書本知識與實踐結合的經歷,并同時促進國際商法和國際仲裁的發展。因此,Vis Moot在成為世界各地國際商法學者、仲裁員、律師和國際法學生的巨大盛會的同時,亦是國際商事仲裁界的最重要事件之一。為了吸引和便利更多的亞洲學生參加,自2003年起,Vis Moot在香港設立分會場,即Willem C . Vis(East)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 Moot(以下簡稱“Vis Moot East”[2])。 2011年度,第18屆Vis Moot迎來了近300所法學院參加,超過700名的仲裁員給參賽隊伍的表現進行評分和評價,其規模和影響力令人驚嘆。
Vis Moot的組織者和仲裁員都是熱心于教學和交流的國際法律人。法學學生要成為國際型法律人才,不僅需要具備完善的法律專業知識和熟練運用法律外語的技能,還應當具備國際交往能力。培養國際型法律人才,就是要培養能夠在國際社會中實踐法律的應用型人才。Vis Moot追求教學價值的理念和提供的契機使其成為培養國際型法律人才的有效途徑。
一、模擬仲裁庭辯論賽價值追求之辨析
事實上,很難用“Vis Moot是……”這樣的句型來對它進行定義,因為Vis Moot不僅僅是個模擬國際商事仲裁庭的辯論賽,其內在意圖并不在于競賽,而是期望成為一個教學項目[3],鼓勵全世界各地的法學院的學生學習研究國際商事法律,尤其是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的法律文件,并運用國際商事仲裁這種形式解決國際商事糾紛;通過模擬國際商事仲裁庭的辯論賽的形式,使得參與者在不同法系下解讀國際商事法律規定,并且在來自不同法系的仲裁員組成的仲裁庭面前,練習掌握一定的庭辯技巧[4]。法學學生能夠通過對國際商事仲裁幾近真實的體會,鍛煉英文寫作和表達能力,掌握一定的庭辯技巧,在國際化的環境下,全方面提升自身的法律素養。這樣的意圖通過Vis Moot完善的組織安排得以實現。
1. Vis Moot的形式
每屆Vis Moot的組委會于每年10月初比賽案件的材料,包括申訴聲明、答辯申明和相關證明材料,如雙方當事人來往的信件。最近的案件材料還包括當事人與仲裁機構往來的最重要的信件。在拿到案件材料后,各參賽隊伍就開始準備于12月上旬提交申訴狀。在圣誕節前,該隊伍會收到某只對陣隊伍的申訴狀,在來年2月提交相應的答辯狀。復活節前期,在維也納和香港會舉行模擬仲裁庭的口頭辯論環節。在口頭辯論進行之前,各隊會收到所有抽簽對手的書面材料。小組賽需經歷4場辯論,兩場作為申訴人,兩場作為答辯人。每場辯論賽各隊派出兩名選手參加,仲裁員根據各位參賽選手的表現分別打分,小組賽結束后,按照分數累積的高低排名,一定比例的隊伍得以進入淘汰賽。比賽進入到淘汰賽階段后不再計分,而是由每個仲裁員分別選出自己認為獲勝的隊伍,由仲裁庭做出最終決定。每屆比賽將評選出最佳參賽隊伍、最佳書狀等獎項,最佳申訴人與答辯人的評選僅依據各選手在小組賽階段獲得的分數。
2. 模擬仲裁庭辯論賽的價值追求
Vis Moot從其名稱和組織形式的角度考量,將其定義為“競賽”似乎并不為過。但是,為了澄清性質,Vis Moot的規則中對其設計價值給出了清晰明確的闡述,即Vis Moot被設計成為一項在很多方面表現為競賽形式的教學項目,而非附帶教學價值的競賽,Vis Moot的規則和程序都應當按照教學的目的進行解釋[5]。Vis Moot的設計者和組織者充分貫徹執行了這一價值追求,使得競賽的形式不阻隔教學目的的實現。而兩大教學目的——對國際商事法律和國際商事仲裁知識及庭辯技巧的掌握,體現在Vis Moot的安排和發展的細節之中。
一是競賽制度的開放性。在作為競賽形式的制度設計方面,Vis Moot在四個方面突出體現了教學目的。其一,Vis Moot的參賽資格是開放的。任何國家、地區的任何法學院都可以組隊報名參加,并且參賽人員的國籍和學歷沒有任何要求。雖然每場模擬仲裁每方只能上場2位選手,但每支隊伍的參賽人數沒有限制,參賽次數也沒有限制。這體現了Vis Moot期望被廣泛參與,從而實現其對教學價值的追求。其二,Vis Moot 不禁止參賽隊員獲得額外的幫助。大多數模擬辯論賽禁止或至少大大限制了教練或非學生教練的參與,從而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這一過程可能實現的教育效益。雖然這些限制可能有助于增加競爭的激烈程度,但對于教學目的,似乎適得其反。教練、學者或其他法律執業者參與到學生準備比賽的過程中有助于參賽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獲得專業知識和庭辯技巧。其三,Vis Moot鼓勵和推動參賽隊自行組織模擬賽,這是Vis Moot在權衡了教學目的和競賽目的兩種追求之后做出的選擇。許多其他模擬賽事禁止參賽隊之間在賽前舉行模擬訓練賽,這是基于保證比賽結果公正性的考慮,部分隊伍會因物力、財力、地理位置等限制而無法參加模擬訓練賽,各隊伍參加的模擬訓練賽數量和規模也會有差別。但是,Vis Moot的組織者考慮了模擬訓練賽給予隊伍知識和技能的提高,本著推動教學的目的,給予參賽隊伍自行組織模擬訓練賽的自由。事實上,得益于模擬訓練賽的普及,參賽隊伍的整體素質逐年提高。其四,在每場比賽結束后,仲裁員被鼓勵給出及時的反饋給參賽隊伍,參賽隊伍也可以要求仲裁員給予改進建議。值得注意的是,仲裁員的意見并不一定“正確”,受某些仲裁員推薦的庭辯技巧很可能被其他仲裁員所否定,某些仲裁員對法律的理解和解釋很可能與其他仲裁員不一致,這種情況因仲裁員來自不同法系而顯得尤其突出。這對于比賽來說似乎是個“糟糕”的因素,但這樣的安排顯然是出于對教學價值的關注,并且更加符合實際情況。
二是專注于CISG等國際商事法律規則的推廣和發展。為了實現推廣國際商事法律規則和國際商事仲裁的教學目的,案件總是涉及國際商事合同的爭端以及以仲裁作為爭端的解決方式。涉案的虛構國家至少有一方是《承認及執行外國仲裁裁決公約》(The New York Convention on the Recognition and Enforcement of Foreign Arbitral Awards,以下簡稱“《紐約公約》”)、《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公約》(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Contracts for the International Sale of Goods, 以下簡稱“CISG”)的簽署國,仲裁地國家總是適用《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示范法》(UNCITRAL Model Law on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以下簡稱“《示范法》”)。此外,案件同樣涉及其他國際上普遍采用的規則,如國際貿易術語(INCOTERMS)。
仲裁規則因輪流適用贊助賽事的仲裁機構的規則而每屆不同,在2012年的比賽中,《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仲裁規則》被作為案件的仲裁規則。
三是提供國際商事仲裁的真實體驗。Vis Moot雖然是比賽,但其力求復制真實的國際商事仲裁,促使參與的學生能獲得具有應用價值的實踐經驗。因此,比賽的組織安排細致而周詳。隨著時間的發展,Vis Moot使用的案件材料越來越完善,最近的案件材料包括當事人與仲裁機構往來的最重要的信件。雖然信件并不會改變必須考慮的核心法律問題,但它切實有效地向學生展示該機構的職權,以及真實的國際商事仲裁進行的程序,在很大程度上增添了比賽案例的現實性。在實際的國際商事仲裁中,雙方當事人往往來自不同國家,具有不同的法律文化背景,而仲裁庭的組成也往往非常“國際化”。因此,在賽事組織方面,任何隊伍在小組賽中都不會遭遇其他來自本國的隊伍,并且盡量安排大陸法系背景的隊伍與英美法系背景的隊伍配對比賽,每場比賽的仲裁庭也盡量選擇來自不同法系的仲裁員組合而成。這些刻意的安排,正是為了充分符合真實的國際商事仲裁的境況,體現出Vis Moot隱含的價值取向在于培養未來國際商事糾紛解決的法律領航人[6]。
二、模擬仲裁庭辯論賽在國際商法教學中的價值
源自商人習慣的國際商事法律雖然具有悠久的歷史,卻是一門“年輕”的法學學科,更重要的是,這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國際商法在運用過程中,需要處理好國內法與國際法的關系、公法與私法的關系、國際慣例與國內私法的關系、英美法與大陸法的關系。在國際商法的教學中,不僅要覆蓋以上各個方面,還需要解決語言、表達和溝通能力。在國際商法教學中大力發展和推廣案例教學法和雙語教學法是市場提出的要求[7]。在國際商法的教學中引入Vis Moot不但可以滿足前述各種教學要求,而且是一種“寓教于行”的新型國際法教學形式。
1. 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學習
傳統的教學方式往往是老師“一言堂”,這種單向的知識“灌輸”方式的弊端早已為國際法學教育者所認識。黃進教授曾撰文闡述過3D課堂教學模式,即在教學中廣泛使用討論(Discussion)、對話(Dialog)、辯論(Debate)的方式[8],肖永平教授曾撰文闡述變“教師為中心”為“師生共同探索”的教育理念[9]。通過Vis Moot進行教學可以完全改變“一言堂”的狀況,因為Vis Moot本身的目的便是在實踐中實現法學知識的教學和法律執業技能的培養。在Vis Moot的過程中,教練的角色類似傳統教學方式下的老師,需要帶領參賽隊員學習國際商法和國際商事仲裁的內容,并訓練他們的庭辯技巧。
對于基本的法學知識的學習并不排斥傳統的授課方式,但面對情形各異的案例,對于相關法學內容的概略性掌握是無法滿足分析案例的需要的。因此,在具備一定基礎的前提下,學生們被推動著去深入學習和研究;教練此時如同一個舵手,應當引導學生在正確的方向上行進,如教會學生查找和使用相關法律文件在制定過程中的會議記錄、對法律文件的補充或說明文件,以及相關法律適用的案例。學生們則需要學習多種途徑的資料查找方式。資料的適用性和關聯性,或使用方式,均可以與隊員、教練進行討論,對資料的搜集、掌握甚至可以訓練成為一項技能。這是一個學生充分發揮自主積極性,在資料的搜集、積累和討論中主動學習、逐步加深對案件和法律的認識的過程。
2. 提升法律思辨能力
任何訴諸法庭或仲裁庭的爭議都有兩種立場去分析事實和法律。Vis Moot規則要求雙方都在書面和口頭陳述中分別主張申訴人和答辯人的立場。每支隊伍需在一定時間限制內提交作為申訴人的申訴狀,并在稍遲的階段針對對手的申訴狀提交作為應訴人的答辯狀。
但在口頭辯論階段,短時間內角色的頻繁變化對每支隊伍來說都不可避免。小組賽階段,每支隊伍每天扮演的角色不相同,而淘汰賽階段各隊伍的角色由抽簽決定,很可能在短短30分鐘內要完全轉換思維,站在另一方立場上論證,這是十分困難的,同時也是Vis Moot成為高水平競賽的原因之一。在寫作和口頭表達的過程中,法律思辨能力因此得到了充分訓練[10]。
3. 全方位技能鍛煉
在全球范圍內,如何在教授學生法律知識的同時傳遞法律執業技能是一個共性問題。模擬法庭或模擬仲裁庭的教學方式在英美法系國家的教育中比較常見,而大陸法系的法學教育在專業技能培訓上顯然關注不夠。律師職業需要10個基本技能:(1)解決問題;(2)法律分析;(3)法律研究;(4)事實調查;(5)通訊;(6)咨詢;(7)談判;(8)熟悉比較訴訟程序和替代性爭端解決機制;(9)組織和管理法律工作;(10)對道德困境的識別與解決[11]。所有的模擬辯論賽都會強調這些技能中的一部分,但Vis Moot幾乎涵蓋了它們的全部[12]。如同大多數模擬辯論賽,Vis Moot要求學生解決問題、進行法律分析并針對這一案件所產生的問題,通過研究,擬定論點。Vis Moot特別之處在于,要求學生進行詳細的事實分析,甚至允許一定程度的事實調查。尤其,Vis Moot安排了“要求澄清”的環節,即法學學生在收到案件材料后的一定時間內,如果對案件材料有任何疑問,或者認為存在必須證明事實而缺乏相關證據的情況,可以向Vis Moot組委會提問,要求組委會進行“澄清”,這個環節鼓勵了參賽學生在分析案件時進行有意識地“發現”。
在參與Vis Moot過程中,學生通常以隊為單位工作,在規模比較大的團隊里工作尤其要求成員之間能夠有效溝通、組織和管理團隊中的工作。對于高效率的寫作與高超的庭辯技巧而言,有效溝通同樣至關重要[13]。
不得不談及的是,無論是最初的文書寫作還是最終的比賽過程,普遍存在著對時間的要求。尤其在“開庭”過程中,參賽學生要在有限的時間里完成陳述,提出己方的法律主張和法律依據,并針對對方的陳述提出反駁。在有限時間內盡可能地完成目標任務往往會帶來不小的壓力,而激烈的庭辯或仲裁員過多的提問也會帶來更大的壓力。學生在參與過程中應對壓力的經歷無疑是他們的寶貴經驗。
4. 庭辯技巧的“演”與“練”
“庭辯技巧”被定義為“辯解的行為或積極獲得法庭對于原因或訴求的支持”,通常是在審判機構或仲裁庭前辯解。所謂“授之以魚,更授之以漁。”庭辯技巧的傳授不僅僅是技巧本身,還有如何訓練的方法,這無疑是對教練最具挑戰的部分。首先,庭辯技巧是基于一定實踐經驗總結出來的,只有在自身掌握的情況下,才有可能傳授給他人;其次,庭辯技巧無法僅僅依賴書面的傳授。因此,在很多情況下,庭辯技巧由教練“演”出來,學生們經由觀摩和模仿而習得。
對庭辯技巧的練習是參賽選手最辛苦的工作。對于不是以英語為母語的學生來說,語言是第一個難關。如何能夠組織起精煉、準確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觀點,是庭辯技巧訓練的第一要務。而組織己方的論證、回答仲裁庭的問題、反駁對方觀點的方法,都需要參賽選手在長期的庭辯訓練中掌握。
三、結語
在競賽的組織形式之下,模擬仲裁庭辯論賽本質上是一項實現了教、學互動的活動。對于參與Vis Moot的各方來說是一個共贏的局面,仲裁員在指導參賽隊員、貢獻自己的法律觀點和執業經驗的同時,可以從參賽隊員和其他仲裁員那里獲得新鮮的視角和信息;教練在訓練參賽隊員的過程中,一方面接納新知識、新方法,另一方面不斷強化自己的技能,實現了法律素養與參賽隊員們共同提高;而對于參賽隊員來說,語言運用能力的提高、法律知識的積累、研究能力的增強、庭辯技巧的掌握、登上“國際舞臺”等等,都在參與Vis Moot的過程中實現。
培養國際型法律人才不是一朝一夕便可以完成的。國際型法律人才要求具備在國際社會中妥善處理法律事務能力,這樣的能力是立體的,體現在語言、法律素養、對不同的文化的適應性、溝通能力等各個方面,甚至包括個人的儀態、形象。而這些要素在Vis Moot中一一體現,參賽隊員自然是最大的受益者,即使是其他參與者,參與Vis Moot的經歷總能夠給他們的“國際化水平”帶來一定程度的提高。可以說,堅持長期、有效地參加Vis Moot活動是我國法學院培養國際型法律人才的有效方式之一。
參考文獻:
[1] 梁西,宋連斌. 法學教育方法論[M]. 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51.
[2] Louise Barrington, Glenn Haley. Go East, Young Arbitrator[A]// Janet Walker. The Vis Book[C]. US: Juris Publishing, Inc., 2008.
[3] Pierre A. Karrer, Hew R. Dundas, Lawrence W. Newman. Winning the Moot: What Do Arbitrators Want[A]// Janet Walker. The Vis Book[C]. US: Juris Publishing, Inc., 2008.
[4] Association for the Organisation and Promotion of the Willem C. Vis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 Moot. The Rules[EB/OL]. , 2011-02-20.
一、有效發掘文章情感刺激點
“文章無處不動情”,文學類作品總是把人物、事件、思想有機地糅和在一起,常常以動人的形象、生動的情節、強烈的抒彩熏陶感染讀者。因此語文教學應從“情”入手,把握住作者傾注在作品中的情感,引導學生去體驗,喚起情感的共鳴。如《故鄉》一文,閏土二十年后和“我”見面時傾吐衷腸的一段,如果只停留在外貌、對話和動作描寫分析上,學生得到的只是個麻木者的形象。這時教師要啟發學生:少年閏土原是怎樣?如今為何變成“仿佛石像一般”?為何“只是覺苦,卻又形容不出”?先是搖頭,繼而沉默,默默地吸煙又是為了什么? 一連串的問題,可使學生通過討論,深有感觸地認識到閏土此時無限哀愁和無限悲痛的心情,進而聯想到二十年代中國農民的悲劇。這時,作者的感情與教者、學者的感情交融在一起,使學生從文章作品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跳動,以至于在心靈深處受到感染,引起感情共鳴。
二、有效利用信息技術演示情境
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是一個傳授閱讀知識、訓練閱讀技能、培養閱讀情感的過程。學生通過親身經歷閱讀材料所傳達的情境,能加速這一學習過程的完成。那么,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師生借助多媒體演示教學情境,強化感知內容,用虛擬現實技術等手段引導學生由感知過渡到表象,再由表象過渡到抽象中。從而引發學生的形象思維,培養其觀察力與思辨力,加深他們對文章的理解,培養他們的閱讀興趣。利用信息技術演示教學情境,不但豐富了閱讀教材的審美空間,營造了可感可知的學習情境,還使學生與作者的感情融為一體,產生強烈的共鳴,提高了閱讀教學的效率。
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還可以運用信息技術演示問題情境,提升學生的閱讀興趣。創設問題情境就是在教學內容與學生學習求知心理之間制造一種“不協調”,把學生引入一種與問題有關的情境,誘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們把知識的學習當作自己的一種需要,并產生解決的欲望,進而主動地去探究和發現答案。
三、有效地開展綜合活動課
為發揮課堂閱讀的綜合效應,可以結合學校活動,如“校園文化節”、“演講比賽”、“青少年讀書讀報活動”、“語文游藝會”等,為學生創設表現自我的舞臺,讓學生在活動中體會讀書的成功喜悅,從而進一步激發學生的讀書熱情。例如,我在教授完《送東陽馬生序》后,我安排了一場辯論賽,雙方的辯題分別是:正方——順境更易成才;反方——逆境更易成才。從搜集資料、確定辯手到熟悉辯論賽規程、辯論技巧的指導,我全程輔導。辯論賽嚴格按照正式的規程來,選出了辯論賽主席和主席團成員。在準備辯論的過程中,辯手們查閱了大量資料,進行了多次探討,并且寫出了精彩的辯詞。辯論的階段出現在自由辯論階段,反方二辯激情而理性的反駁讓正方啞然,也贏得了同學精彩的掌聲。活動結束之后,無論是參加辯論的同學還是“親友團”的同學都感覺到收獲很大——知識面得到拓展,思維能力也得到了強化。更重要的是,自由辯論階段二辯的出色發揮讓大家意識到了日常積累和讀書的重要性,又掀起了一股讀書的熱潮。
四、有效地展開討論式教學
討論式的閱讀教學過程,是教師、學生、文本在對話過程中的交接、沖突、介入與融合。討論能激發學生思維活動,活躍課堂氣氛,使結論更正確、更全面,知識學得更鞏固,而且更能夠引起學生的濃厚興趣。許多課文中的人物形象精神意蘊帶有不確定性,觀念不同、角度不同,就會導致不同的看法,可以由此引出一個話題展開討論。如學習《羚羊木雕》,圍繞“我不征求父母的意見擅自把貴重的羚羊木雕送給好朋友”和“父母不理會我的感受逼我要回羚羊木雕”是對是非展開討論,通過討論,增進了學生對待有爭議問題的理解。
教師在閱讀教學中作為“導演”,應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個性化思維的發展,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一、 常規工作:
1、 考勤工作。
對早自習期間各班進行早查工作有利于保證各班早自習質量,促進我院良好學風的形成。所以本學期我部將繼續組織學習委員,聯合精神文明服務中隊開展考勤工作。做到每日必查,每周必報。嚴把早晚自習質量關。
2、 讀書會。
經過上學期試驗性開展的一次讀書會活動,我部積累了寶貴的經驗。本學期我們計劃將讀書會日常化、規模化,擴大其影響力并促使廣大同學養成多讀書、讀好書的習慣,使其可以真正受益于書本。
二、 部門活動:
1、積極籌備第八屆“啟真杯”辯論賽。湖北民族學院第八屆“啟真杯”辯論賽即將開始,我部從開學之初已經全力著手此事,起初做好辯手的動員工作,之后并根據實際情況舉行多場模擬賽,以便我院辯論隊在本次辯論賽中發揮出實力,力爭拿到優異成績。
2、專四講座。為了迎接一年一度的專四考試,我部計劃于三月舉行一到兩場專四過級講座,邀請專業老師為廣大報考同學做好專業指導,解決廣大考生疑難困惑。
3、 英語風采大賽。為了迎接2011年英語專業教學評估,同時給廣大同學一個展示自身英語綜合運用能力的機會,我部計劃于三月中旬在本院開展一次以即性演講、自由對話,多種形式構成的英語風采大賽。
4、日語對對碰。為了突出我院專業特點,針對廣大學生對日語學習興趣較濃的現狀,我部計劃于四月中旬開展一場“日語對對碰”交流活動,活動主題為我院日語系全體學生,以達到加強我院各年級日語班同學的相互學習與交流的目的,同時也給日語愛好者們一個更進一步接近日語的機會。
5、 學術論文大賽。為了相應校學生會學術科技部開展學術論文大賽的號召,我部特計劃于四月上旬開展院內的學術論文大賽,在加強我院學術之風之余、第22屆論文大賽選送出更優秀的作品打下堅實的基礎。
6、 爭鳴論壇,啟真論壇。思想的碰撞能產生火花,我部將從論壇的時效性加以調控,讓論壇真正的發揮出交流思想、啟迪智慧的作用。
7、 考研講座。為了給報考研究生的同學給與指導,讓他們能更加熟悉、了解研究生內容、方法、技巧等,力爭在考研考試取得好的成績,我部擬定于五月上旬舉行考研指導講座。
8、 積極擬定配合校學生會做好第二屆“挑戰杯”立項工作。
以上便是我部對本學期的工作計劃,完備的計劃是良好的開端,此后我們會本著廣大同學服務的原則,嚴格把按照以上計劃開展各項工作,爭取將我部本學期工作推上一個新臺階。
關鍵詞:評價手段多樣化 改進試卷考查 評價渠道多樣化 開展“辯論賽”
初中地理新課程標準要求:建立學習結果與學習過程并重的評價機制。地理學習的評價,既要關注學習結果,也要關注學習過程,以及情感、態度、行為的變化。新課程的地理教學評價,不僅要求學生對知識的識記、理解和應用的能力,尤其要加強學生思維的獨創性、學生作品的質量、學生情感、態度的變化、學生人文素養的體現以及地理實踐與應用能力水平的測試,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地理科學素養,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最終目標是對學生的各項素質給予綜合的評價。我認為對學生的過程性評價從以下四個方面做起,才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改進試卷考查的評價方式
目前我們反對“應試教育”,但這并不意味著反對考試、不要考試。地理教學評價中,除了地理考試,目前可以說還沒有一種行之有效的、更科學、合理的評價方法。因此在實施地理新課程的過程中,我們同樣會采用書面考試的形式對學生的地理知識和技能的掌握和運用進行考核。但不同的是我們對待考試的態度和方法。新課程的實施應做到適合新課程目標的恰當選題,就是要提高命題的技巧和水平,編制出更多考察地理實踐與應用能力的試題,從而提高學生的地理能力。例如,在講完“農業”時,我設計了如下一題:
(有趣的一家)小明家家庭成員來源“復雜”,爺爺來自河南,奶奶來自四川,媽媽來自廣東,一家住在一起,在飲食問題上經常產生“矛盾”。試從農作物的分布等角度分析“矛盾”產生的原因。
同時,考試后在成績分析上要多用縱向比較,突出分析學生進步,才能真正關注每個學生,有效促進學生發展。綜上所述,科學合理的評價,有利于教學活動順利有效地開展,更有利于學生不斷進步和全面發展,擺脫片面的、教條的、陳舊的評價的羈絆,把發展性評價與教學活動有機結合,推動新課程和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
二、教師評價要注重對學生學習過程性評價
地理課改所倡導的過程性評價主要是指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針對學生的學習方式,部分無法用紙筆測試出來的那段內容以及與學習密切相關的非智力因素的所進行的一個評價。像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的行為、學習的習慣、學習的興趣、學習的方式這些都是無法用測試來評價的。所以對這些內容的評價就需要多種方式進行。學生進步與發展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要全面了解和掌握學生的發展狀況,可利用一定的手段和方法,如下表,記錄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學習狀況,有針對性的幫助學生,發現學生閃光點,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 轉貼于
三、評價渠道多樣化
只有老師的評價是遠遠不夠的。我認為,過程性評價可以采取以下方式。
1.學生自評和互評。有時候老師對學生的評價可能會比較片面,采取自評和互評,可以使得我們更全面地了解每一位學生的表現。學生在探究學習過程中的合作意識,學習方式,對同學的幫助等可以讓學生之間相互評價。
2.家長評價。隨著素質教育的進行,學生更多在家里進行自學。所以家長應該了解自己孩子的學習情況,也可以進行評價。老師可以以問卷調查的方式讓家長參與。
3.社會評價。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進行,社會力量起的作用也越來越大,社會對每一個學生的影響也越來越大,社會評價有時起到巨大的作用,有時可以影響學生的一生。
關鍵詞: 口語教學 心理語言學 言語生成 辯論賽 公眾演說
一、引言
在歷史上,馬丁?路德?金曾以著名的《我有一個夢想》喚醒了在種族問題上沉睡的美國民眾;在電影中,美國著名影星阿爾?帕奇諾在《女人香》中在短短五分鐘的時間里以精湛雄辯的演說折服了整個會場和學校的紀律委員會,挽救了一個受到冤屈的學生的前途;而在學術性辯論賽中,來自復旦大學的兩名男辯手以有理有據的幾次演說征服了在座的觀眾和評委,獲得了第11屆“外研社杯全國大學英語辯論賽”總決賽冠軍。好的公眾演說會在聽眾中產生強烈的共鳴,能夠改變人們看待事物和世界的眼光,甚至能夠改變個人和社會的行為方式。
自從2004年以來,筆者有幸受到邀請,每年赴北京參加“外研社杯全國大學英語辯論賽”的評委工作。在這幾年中,筆者深深地被一些優秀辯手們折服和打動:他們可以在短短30分鐘之內準備好一個臨時通知給他們的辯論話題,建設好己方的論點和論據,并且充分預測對方的論點和論據。而這一切的過程都是在沒有網絡協助、沒有電話外援的封閉情況下進行的。尤其是2007年5月初在北京舉行的第11屆“外研社杯全國大學英語辯論賽”的總決賽,正反雙方(復旦大學和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就“英語是否要被定為中國的官方語言”這一話題展開激烈的辯論。最后,復旦大學代表隊(反方)的兩名男辯手以出眾的表現征服了觀眾和評委,捍衛了他們所辯護的信念“英語不應該被定為中國的官方語言”。
作為一名大學英語教師,筆者從上述的經歷中學到很多。其中,最為直接的收益就是在英語口語教學上產生了強烈的興趣和動力。
二、理論綜述
無論是辯論,還是公眾演說(下文均稱為“演講”)都與人際交往上的言語生成密不可分。根據《心理語言學》對于言語生成的觀點,Speech Production is a“process from thought to speech;a far more elusive process,with more human facilities(brain,muscles of articulatory organ,facial expression,body gesture,etc.) are involved;a more difficult subject to study”.(言語生成是一個從思維到言語的轉化過程,涉及到人類的大腦、發音肌肉、面部表情和肢體語言等多方面因素,是一個比較困難的研究對象。)Carroll認為,言語生成大體分為四個不同的階段:Conceptualization(概念形成機制),Formulation(形式合成機制),Articulation (發聲機制)and Self-monitoring(自我監察機制)。
1.概念形成機制(Conceptualization)是言語形成的第一步,涉及到需要傳達的概念。事實上,一旦需要被傳達的概念產生了,一個言語語篇就算是有了一個開始(a meaning to be conveyed occurs then the speech starts)。概念的形成是一個成功的言語形成的關鍵: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如果沒有概念或者沒有好的概念,將沒有言語形成的原料和對象。
2.形式合成機制(Formulation)的過程就是將想要傳達的概念以具體的形式予以表現(give a form to the ideas that we want to deliver)。這一過程涉及到對于思路的整理,對于句式、時態、語態、詞匯的選取。好馬配好鞍,好的概念也需要好的組織和形式來呈現。
3.發聲機制 (Articulation)就是將已經存在和生成的概念和形式通過發聲系統表達出來,形成言語。這一過程其實就是大腦指揮人體的發聲器官,同時結合面部表情和肢體語言將已經準備好的信息輸出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我們的大腦會不斷地在執行計劃和準備計劃之間來回運作,以確保準備好的信息得以傳達,并且積極地準備和計劃下一秒鐘將要輸出的言語。(We alternate between planning speech and implementing our plans.)
4.自我監察機制(Self-monitoring)就是講話者在講話過程中持續不斷地對自己所講的內容進行監察和評估,在發現任何錯誤的時候及時進行修正。自我監察包括三個部分:首先是我們發現失誤后,自行打斷說話(self-interruption);其次是我們通常說一些表示正在編輯的插入語,可稱為編輯語(editing expressions),如:“呃,對不起”,“我的意思是……”;最后是糾正話語(self-repairing)。
三、言語生成理論在英語口語教學中的應用
1.概念的形成(Conceptualization)
Sue Kay在她的《實用演講技巧》(Practical Presentations)中提到開始演講之前一定要有充分的準備。而作為眾多需要準備的事項之一,做記錄 (note-taking)是非常重要的。[2]事實上,做記錄的過程就是進行一次頭腦風暴(brain storm)的過程。在一張空白紙上迅速而且盡可能多地寫下所有跟演講主題有關的字詞、短語、句子等,不分前后順序,不需要任何邏輯關系;然后再系統地整理這些零碎的信息。這事實上就反映了演講者在這一領域中最大的知識范圍和框架。這將在很大程度上幫助演講者形成概念,以順利地完成言語生成的第一步。
外研社近幾年開始在國內推廣英美國家的議會制辯論賽制。在議會制辯論賽中,評委們對正反雙方評分的時候著重從Matter(內容),Manner(風度)和Method(策略)三個方面去考慮。[3]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Matter(內容,即what you say)。一個好的辯論隊伍可以在僅有的30分鐘之內準備好攻擊性和防御性俱全的即興演講,其中很大的功勞要歸功于強有力的立論。對于Matter,Sue Kay的概括性說明如下:所謂Matter,包含了實際的材料、論點、推理、舉例、案例調查和事實列舉、反駁、Point of Information,當然還包括對論題的定義。[4]
除了做記錄以外,形成好的概念的另一個途徑就是大量地閱讀。人類的語言大部分情況下是通過接受外界信息并積累下來的總合,同時加上一些原創性的靈感。本次獲得辯論賽冠軍的復旦大學的兩名辯手平時經常翻閱很多英文讀物,例如China Daily,21st Century,Readers’Digest,Times Magazine等。從這樣的大量閱讀中,他們既獲得了大量有時代意義的信息,又增強了他們的英語語感。
因此,在英語口語教學的時候,也可以讓學生大量地浸泡在英語的環境中:大量地閱讀英文讀物,大量地收聽英文廣播,大量地觀看英文電影等都將有助于學生們構建寬廣的知識框架。
2.形式的合成 (Formulation)
包括Palmer和Michael West在內的國際知名語言教學專家們共同認為詞匯對于語言教學非常重要,Coleman Report(第一章)也提到了對于詞匯的重視。Palmer與West聯手合作,根據詞匯出現和使用的頻率,提取了大概2000個核心詞匯,并且于1953年出版了A General Service List of English Words。該書自出版以來,一直被看作是開發教學材料的標準參考文獻。Sue Kay在她的《實用演講技巧》(Practical Presentations)中也強調了準備一個演講之前對于詞匯的搜集和整理:通過運用詞典和頭腦風暴盡可能多地搜集與演講相關的詞匯,以備使用。
此外,Palmer還根據他在日本多年的教學經驗得出結論,認為英語的語法對于將英語作為外語來學習的學習者們來說非常重要。 同時,Hornby,Gatenby,以及Wakefield等學者也在各自的著作中強調了英語語法的重要性。[5]他們的理論為TEFL/TESL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因此,在英語口語教學中,應該幫助學生形成一個多查詞典,多做頭腦風暴和多監察自己語法的習慣。在課堂上,給大家即興地出一個演講題目,留出5-10分鐘的時間,讓同學們使用詞典,使用手頭的參考資料(包括教科書、報紙、雜志等)盡力去準備。然后,當一名同學在作即興演講的時候,鼓勵其他的同學仔細聆聽,并且積極地指出該同學演講中出現的詞匯和語法錯誤。即使在沒有語言障礙的情況下,學生們都很難對一些時事問題作出深刻地思考和評論,更何況還有詞匯和語法上的障礙。
3.發聲的過程 (Articulation)
發聲的過程就是將思維中已經準備好的言語通過人體的發聲器官以聲音的形式表達出來。這個過程涉及到對于發聲器官的使用(即嗓音的使用)和肢體語言的使用。
一個人的嗓音是這個人性格的內在部分,因此,不要嘗試著去改變自己的嗓音或者假裝別人的嗓音。但是,要在作演講的時候除掉一些不好的習慣(例如每句話后面都說一個OK)。在演講的時候,盡力身體站直,以保證肺部有暢通的氣流進出;在演講的不同部分,可以使用不同的語調,以達到抑揚頓挫的效果;講話的時候張開嘴,以確保發音清晰――很多的人演講的時候咕噥著嘴,因此發音不夠清晰。Sue Kay認為使用肢體語言的目的是為了增加強調力度或者是為了協助表述。因此,一個呆板木訥的獨角戲式的演講不會贏得聽眾的共鳴,同樣一個過于放松的手叉口袋的演講又會顯得很不專業。
因此,在英語教學的時候,可以鼓勵學生們保持自己原有的嗓音,多多使用不同的語調,恰當地使用肢體語言甚至目光交流。避免為了提高自己的語速而犧牲發音的清晰度。寧可語速放慢,也要盡力張開嘴,做到發音清晰。必要的時候,可以嘗試著將一個單詞按照音節拆分成很多零碎的部分,對每個音節實行夸張的放大,對每個音節的發音都做到準確和清晰到位。
4.自我監察 (Self-monitoring)
自我監察是一個有意識的、自我覺醒的過程,目的是為了確保講話者知道自己上一秒鐘都說了什么,怎么說的,從而達到“自知、自省和自制”的效果。
在教學中,應當努力提高學生的“糾錯意識”。不但是糾自己的錯,也包括糾他人的錯。具有很強“糾錯意識”的學生在平時的閱讀中、在逛街時看到街邊商鋪的中英雙語招牌的時候、在聆聽他人進行英語演講的時候都會主動、自覺地去搜尋和發現錯誤。當然,在自己演講和寫作的時候,更是要有意識地去搜索和發現錯誤,以便改正。
需要指出的是,沒有人不犯錯誤――即使英語本土國家人士也會在講話中犯各種錯誤。因此,不需要求全責備,更不是要通過糾錯來進行人身和名譽攻擊。應當做到“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四、結論
當前,我國的英語教學仍然面臨著“口語難”的處境。通過了大學英語四、六級的學生卻無法通暢地與英語國家人士進行交流,以致于全社會開始對于持有四、六級通過證書的學生采取謹慎保留、甚至懷疑的態度。這個問題亟需英語教育界高度關注,并且需要在實際的教學中采取措施。言語生成理論可以為英語口語教學的提高帶來積極影響。英語口語教學是一項操作性很強的工作,需要合理的理論指導和大量的實際操練。學生需要積極主動地參加一些能夠鍛煉自己英語言語能力的活動,例如參加一個小型的英語演講俱樂部,一個英語辯論協會等,并且不斷地使用“概念的形成、形式的合成、發聲的過程和自我監察”等步驟指導自己的口語練習。
綜上所述,如果能夠在英語口語教學中積極地應用言語生成理論,提高學生在概念形成、形式合成、發生機制和自我監察機制四個方面的意識,學生的英語口語將會得到很大的提高。
參考文獻:
[1]David Carroll,Psychology of Language (3rd edition.).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247-279.
[2]Sue Kay,Practical Presentations.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4:134.
[3]http://省略.
關鍵詞 口語交際能力 演講與辯論 課程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Analysis of the Independent College Chinese Speech and Debate
Teaching and O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CHEN Lingling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062;
City College of Dongg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ongguan, Guangdong 523106)
Abstract Or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is the "listening, speaking" two parts of capabilities in the language of the four modules; especially emphasize the ability to speak. In independent institute language teaching, the importance of or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and students' professional skills comparable, thus, independent college should train students' or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The speech and debate as the ability to develop oral communication in two major sections, independent college language teaching has an essential role. From the students' or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departure to university lectures and debates based curriculum, expand elaboration.
Key words or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speech and debate; course teaching
1 演講與辯論簡介
演講與辯論是提高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兩個重要方面,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演講是指在公共場合,采用有聲語言和肢體語言作為手段,針對某個或某些具體的問題,完整地表達自己的個人主張或見解,闡述道理或者抒發內心的情感,并進行鼓動的一種語言活動。演講能對個人的口語表達技巧及心理素質進行良好的訓練,對學生個人的膽量及表達能力是一個極有利的鍛煉。
而辯論是針對某一問題上,參賽雙方采取爭辯的方式以捍衛自己的觀點,通常情況下,由于辯論賽采取的是駁斥對方觀點的形式,因而場面是極其激烈的。辯論對個人能力的培養主要從三個方面:有條理的邏輯能力、敏捷的思辨能力以及在賽場上雄辯的能力,因而辯論對個人綜合能力的培養是多方面的,同時也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2 演講與辯論的有效教學
2.1 多樣化教學組織形式,提高學生參與教學的主動性
傳統意義上的教學教師占據主體地位,學生都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隨著現代教育逐漸提倡注重學生在教與學中的主導地位,注重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成為課堂的主導。這個過程就需要教師對教學組織的形式進行著重的思考,從多方面充分結合學生的特點,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
首先,要結合學生的興趣所在。在演講與辯論教學的初級階段,學生由于尚未掌握一定的技巧,對陌生的話題較不熟悉,因此,教師要尋找同學們共同感興趣的話題,例如:故事、笑話等。找到學生的興趣所在才能順利開展教學,讓學生逐漸將注意力轉移到學習中,從“逼著學”到“主動學”。這個過程一定要忌諱偏難的話題,這樣的話學生難以開口,會對學習逐漸喪失興趣。
其次,采用多媒體教學,讓學生在觀摩中學習。在課程教學進行到中階段時,教師要適當采取一定的教學方式闡述演講與辯論的技巧,包括兩種口語表達方式與一般表達方式的不同,肢體語言的合適應用等。高科技的多媒體教學手段為教學提供了極大的便利,使得學生在課堂上足不出戶便能欣賞到優秀人才的講演與辯論,從中觀摩技巧,逐漸學習在不同主題下如何運用言語表達以及肢體語言征服聽眾。
2.2 合適安排教學內容,強化教學方法
無論是演講還是辯論,都需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教師在組織教學的時候,應根據學生的具體特點,在教學的初始階段,讓學生掌握基礎理論,對一些場景進行簡要模仿。在中級階段,帶領學生通過多媒體觀摩大型賽事的比賽現場,領會大型比賽的氛圍,觀摩優秀的演講者與辯論者是如何征服受眾,同時教授學生如何在短時間內搭建表達內容的框架,培養學生的及時思辨能力,在即興演講與辯論賽中快速做出反應。在教學的最后階段,進行演講及辯論賽的實戰演練,選擇題目,組織全班同學進行積極準備,并在課堂上展現成果。
2.3 合理考查,公平評價
教學需要進行考核才能明確教學的進展、問題,因而,教學的考核極其重要。尤其是對于高等職業院校來說,這種考核對于鞭策那些態度不端正的學生具有立竿見影的效果。因而,在演講與辯論的教學中,為了使教學達到預期目標,需對學生進行平時成績考核(占30%)及最終成績考核(占70%),平時成績包括出勤率、平時演講與辯論情況、課堂上的表現等綜合情況,而最終成績是學生的個人演講與小組辯論的綜合成績。這樣的綜合性考查機制能有效讓學生參與學習,并以積極的態度投入學習。
同時,還應對學生的表現作出積極的評價。獨立學院院校的學生由于一開始便存在底子薄、態度差的問題,因而在大多數情況下,教師都不會對他們作出積極的評價。因此,一個積極的評價對于這些學生來說,意義重大。教師在學生作出一定努力之后,進行公平、積極的評價能有效的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其在后續的學習中沖勁更足。
3 有效演講與辯論中應注意的問題
(1)學會傾聽,注意傾聽。傾聽是一門重要的說話藝術,據相關調查表明,人與人的交往中,聽的部分占據了55%,由此可見,聽的藝術之重要性。在演講與辯論中,傾聽不只是簡簡單單的接受對方發出的聲音,而是通過傾聽和思考,將這些聽到的聲音轉化為重要的信息內容,并對這些內容加以思考、分辨,提取核心內容部分。同時還應注意聲音發出者在講話時的神情動作,注意領會其中的要領,并在較短時間內做出思考。
(2)表達要自信。在交流中,說話者必須要有底氣,這樣才能讓受眾覺得表達是有據可信的,尤其是在征服聽眾的演講與征服對手的辯論賽中。這便要求我們的學生在平時的生活與學習中通過開闊自己的眼界、樹立積極的心態,學習強有力的表達技巧,在交流中、演講中、辯論中,做到有話可說、有話敢說、有話會說,在表達時自然得體、大方有度。
4 總結
在現代化的社會里,缺乏較強的口語交際能力是無法實現全面發展的。筆者結合自身的經驗,在前人的看法上對現階段獨立學院語文教學中培養口語交際能力的典型課程演講與辯論課程的教學進行了一定的思考,認為現階段的演講與辯論課程的教學仍然存在著一定的缺陷,需要從教學者與學習者兩個方面作出積極努力。當然,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并不止上述的演講與辯論訓練,其他的如討論、復述、交談等也都是極其有利的方式,教學需要根據實際需要及實際條件選擇合適的方式對學生進行能力培養,最大程度實現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全面提升。
參考文獻
[1] 吳彩霞.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J].考試周刊,2011(4).
關鍵詞:英語口語教學;演講課;建設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6124(2013)04-0094-03
目前我國高校英語專業主要開設聽、說、讀、寫、譯等語言技能課來幫助學生獲得語言技能。這種技能課的教學理念在拓展學生知識面、提高學生思辨能力方面卻存在諸多弊病 [1 ]。高校英語專業口語課的問題尤為突出,口語課普遍缺乏全方位的綜合素質培養,基本停留在語言層面的機械操練上,也就是說,只是重視了語言表達的流暢性,而沒有重視所表達內容的邏輯性和合理性。大多數學生在陳述觀點或說服他人時缺乏有效推理、合理運用論據、組織論據、分析和支撐論點的能力。這既是課程內容定位上的偏差,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口語教學理念上的守舊。要實現口語表達的速度、準度、深度、力度,開設英語演講課程已成為一種必然。這不是簡單意義上的口語課的補充和延伸,而是以實戰為目標的專業技能課。它強調語言思維訓練、語言運用能力、邏輯推理能力、快速反應能力、自信心培養等。
一、演講課歷史的沉淀與啟發
公共演講是指一個人在公共場合以聽眾為對象,以有聲語言為主要手段,以體態語言為輔助,針對某一主題或某一事件發表講話,鮮明、完整地發表自己的看法、見解和主張,闡明事理或抒感,進行宣傳鼓動的語言交際溝通行為。演講有賴于一定的天分,更有賴于后天的習得。歷史上的雄辯之才,無不經歷嚴格的語言課堂訓練。早在古希臘時,蘇格拉底等人的弟子就以“雄辯術”作為其必修內容。英國劍橋和牛津大學從15世紀起便開設了相關課程。美國大學的言語教學最早可以追溯到17世紀哈佛大學創立之時。但在20世紀前,美國只有極少數大學成立了獨立的言語系,言語教學主要由英語語言和文學系承擔。直到20世紀初,人們才越來越意識到言語教學的重要性,主張成立獨立的言語系的呼聲越來越高。1914年,演講教師協會成立。獨立出來的言語系大多命名為“公共演講系”,1920年以后統一更名為“言語系”,60年代更名為“言語傳播系”。如今公共演講已成為美國大學里最普遍的交際基礎課,是高等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幾乎所有的大學都將此課設為必修課。
英語演講課在我國還是一門剛剛興起的課程,對其重要性的認識也沒有達到英語語言學和文學課等課程的程度,開設此課程的高校也不是太多。其實,在國外這門課程的功能和價值問題早在幾百年前甚至一千多年前就已經解決了。我們現在要討論的不是課程的必要性,而是課程的發展性,如:教材建設、教學手段、教學視野等,要讓課程顯示出對于演講能力提升的作用力。
二、演講課教材的審視與建設――基于《英語口語教程》
目前,我國市場上有關演講與口才的圖書比較多,但真正意義上的教材少,即便是用做教材的,也都重墨于演講的藝術表達形式(包括語音、語調、肢體形態等),或者如何塑造一個演說家。這樣的定位偏高偏窄,造成教材太專業化、太格式化,內容陳舊,輻射角度小,且缺少靈活性。于是,很多高校采用了Stephen E. Lucas編寫的《演講的藝術》 [2 ]。這本教材編排雖然很好,但它主要針對母語為英語的學習者,語言難度和選材內容都不太適合中國學生。那么,推出一套適合于中國學生的教材就顯得特別關鍵。
《英語口語教程》(上、下冊)是筆者主持編寫的教材。基于對主流口語教材的對比研究以及我們的認識和理解,教材明確地把口語課分成兩大塊:“基本技能訓練(上)”和“演講與辯論(下)”。“基本技能訓練”側重交際功能訓練,從培養學生開口說英語的激情和習慣,逐步過渡到英語思維、英語連貫表達。 “演講與辯論”就是英語演講、英語辯論的專門化訓練,比如主題演講、即興演講、專題辯論、法庭模擬等,讓學生熟悉一般英語辯論的規則和技巧,增強批判性傾聽能力、快速反應能力以及辨析能力 [3 ]。在編寫過程中吸納與采用美國語言學家Krashen的“輸入假設”理論和Swain的“輸出假設”理論,強調輸入與輸出相結合。Krashen在其“輸入假設”中指出,語言學習者要習得第二語言首先要克服心理障礙,借助語言環境,大量輸入略高于自身現有水平的可理解的語言。最佳的語言輸入有以下4個特征,即可理解性、趣味性/相關性、非語法程序安排以及足夠的輸入量 [4 ]。輸入方式包括閱讀材料輸入、視聽材料輸入、篇章背誦輸入、教師課堂知識輸入等。Swain對于“輸入假設”理論進行了補充,認為學習者不僅需要可理解性輸入,還必須有可理解性的輸出,只有創造機會充分使用所學的語言,才有可能鍛煉學習者的流利度和語法的準確度 [5 ]。課堂輸出活動包括模仿表演、看圖說話、故事復述、故事創作、角色演繹、主題演講、專題辯論等。把整個教學過程視為一個系統工程來進行立體的綜合化建構,實現英語說、讀、寫、視、聽、辯能力培養的空間一體化,是教材建設的基本出發點。
三、演講課的教學原則與手段
英語演講課有2個要素:一個是教師的“教”,教師在課堂上向學生講解演講的相關知識,諸如演講技巧、演講稿寫作、演講審美及演講心理等;另一個是學生的“練”,演講課需要學生在現實生活場景中,利用現實的生活元素,自主地、系統地、探究地進行演講演練,促進知、情、意、行的統一協調發展。課上應“精講多練”,教師要運用激勵機制和各種教學手段,營造寬松型、學生友好型的課堂氛圍,構建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交互式立體化教學模式。因此教師一定要合理分配“教”與“練”的比例,精心設計和組織演講場景,把比較多的時間留給學生進行模仿、操練,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原則。
1. 觀摩成功演講范例
英語演講對于中國學生來說是一個充滿困難和挑戰的領域,而進入這個領域的最快捷的途徑是觀摩。通過觀摩,學生對英語演講有一個直觀的感性認識和體驗。可以讓學生觀看英美國家名人演講的精彩片段,讓他們很直觀地感受大師們的語言魅力和人格魅力。觀摩之初,要求學生認真聆聽,關注演講者的語音語調;用心觀察,注意演講者的一舉一動,如姿態、肢體語言、服飾等。隨著觀察的深入,教師可要求學生注意演講者的演講技巧,并適當對演講個案進行簡單的點評,講解其中相關的演講技巧知識,引導學生了解成功演講的關鍵因素。也可以選擇CCTV杯全國大學生演講比賽的錄像給學生們觀摩。實踐證明,演講課程之初多觀看英語演講成功的范例、演講比賽的錄像可以幫助學習者克服羞澀、樹立信心,是演講學習初期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
2. 模仿成功演講
觀摩一定量的成功演講范例后便可引導學生開始有意識地模仿。首先是形態模仿。鼓勵學生模仿演講者的“形態”,但并不是要求學生與演講者有一模一樣的身勢語,因為文化差異,有些身勢語在中國不一定能得到認同,如過多的聳肩和揚眉等。要根據演講內容配以適當的肢體語言,其可以與原演講者的動作有差異,但基調和情緒必須是一致的,不能把演講做成盛氣凌人的訓誡或嘩眾取寵的煽情。其次是聲音模仿。要求學生模仿演講者的用聲技巧,如氣息強弱的處理、換氣、斷句、停頓等。語音的模仿是關鍵,元音要盡量發得飽滿,結尾的輔音要輕發,還有注意吞音和連讀現象等。語調也不可忽視,要求學生在演講節奏、句子升降調、輕重音等方面盡量靠近演講者。最后是文本模仿。演講文本模仿亦如書法臨帖,很講究“循規蹈矩”,一般而言,尊承古人的法帖是最優的選擇,可以少走彎路。因此,教師可從經典范本中挑選出精華部分,如精彩的開頭、有力的說理、美妙的修辭等供學生模仿寫作自己的演講稿。
3. 演講技巧訓練
觀摩和模仿是演講的初始階段,之后就進入階段性和針對性的技巧訓練階段,如怎樣審題、怎樣謀篇布局、怎樣開頭、怎樣結尾、怎樣組織材料進行主體內容的邏輯說理、怎樣做到演講文字的準確與生動等。講授完相關技巧后要留大量的時間讓學生進行實踐,在實踐中體會、掌握和運用這些技巧。教師可以給出題目,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收集相關材料、擬出提綱、整理材料、寫出講稿。老師進一步指導學生修改演講文本,要求學生把觀摩到的演講技巧和課堂學到的演講知識充分運用其中。課堂上有針對性地挑選學生進行演講實戰,演講完畢后,先由同學點評,然后老師做出整體評價,提出改進意見。經過這個階段的訓練,學生大多能在眾人面前開口演講,而且是言之有物的、邏輯性較強的演講。
4. 課堂英語演講比賽
當演講的基本技巧都進行了介紹和訓練之后,學生對演講技巧運用得比較嫻熟,信心也逐步樹立起來。接下來要鍛煉學生在激烈競爭的環境下的心理素質和思維表達能力。可將命題演講和即席演講結合起來訓練。教師可提供一些演講題目讓學生抽簽(題目應該隨著課時的推進由易到難),抽到簽后給學生3~5分鐘的時間準備,然后做出一個3分鐘左右的演講。先在小組內進行比賽,由組員打分,評出最佳演講。然后各組的優勝者再在全班范圍內進行角逐。分組比賽的好處在于在有限的時間內讓更多的學生得到鍛煉;讓學生進行打分的好處在于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讓他們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評判演講的標準,從而進一步提高自己的演講水平。
5. 課堂英語辯論賽
英語辯論賽更能鍛煉學生在高度緊張的氛圍里的邏輯思維、語言表達、快速反應的能力,更具挑戰性。在大量命題演講、即席演講訓練之后,可組織一些班級辯論賽。教師擬定一個貼近生活、有時代色彩又富有爭議的題目,將學生分成正反兩方。學生課前收集材料,做好充分準備。課上進行辯論,按照正規辯論賽的賽制和程序,正反、反方分別設一、二、三辯及自由發言人,由教師充當主席。辯論演講更具對抗性,是即席演講的更高層次,是鍛煉學生心理素質、知識儲備、語言表達等方面的有效手段,一般可一個月舉行一次。
6. 演講拍攝及分析
每次上課先讓兩名學生在全班面前做有準備的主題演講,各3分鐘,教師用攝像機拍攝下來。下次課上播放上次拍攝下的學生演講錄像,教師帶領全班同學進行分析討論,利用相關的反饋表向演講人提出具體的反饋意見。運用和分析學生自己的演講視頻資料可使課堂教學更生動、有效。演講學生看到自己的形象和表現,可以更清楚、更客觀地認識自己的不足,更全面地了解自己的水平,從而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通過觀看演講視頻的其他同學就可以比較、分析出他人演講的優劣,以揚長避短。
通過以上這些教學環節和手段,學生的心理素質、分析推理的思維能力、快速準確的語言表達能力必定得到鍛煉和提高,學生的英語語言學習和運用水平、文化修養、批判性思維能力以及審美能力都將得到協同發展。
參考文獻:
[1]謝文玉.“讀議寫”課程改革―――以美國歷史與文化教學實踐為例[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2,(2):118-120.
[2]Lucas,Stephen E. The Art of Public Speaking[M].New York:Random House,1986.
[3]陳 惠.英語口語教程[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時間過得好快,11月份就這樣又悄然而去,回首11月份的工作忙碌卻又充實著,同時也收獲著無數的快樂與感動。在部長與副部的英明帶領下和我們共同的努力中,11月份的工作有條不紊得進行著。
11月份的主要工作內容:
一、為豐富同學們的課余生活,開拓同學們的視眼,我們一直努力完成系學生會交給我們的工作,堅持每周五按時播放電影。我們自主配合,分工合作,積極收。電影資訊。我們一般在周一的晚自習后,逐個逐個寢室咨詢過來,調查出人氣最高的影片。接著我們便“兵分兩路”,一方收。影片資料,一方下載電影。并按時把公告貼于寢室門口和五教樓下。還要積極與生活部、女生部聯系溝通,使放電影工作順利進行。放電影一直是我樂此不疲的工作,從中不只是可以了解眾多影片,更多的是讓我感受到了我們大學生豐富的課余生活,讓我感受到了周圍同學們的歡聲笑語。
二、11月份另一項重要工作是策劃了3份策劃書,分別為元旦策劃書、“一二九”策劃書、舞臺策劃書。這對于從來沒有策劃過活動的我們來說,無疑是一次鍛煉的機會。我們信息部先進行討論,部長提出幾點的意見把我們的思維打開,每份策劃書我們都認真查找資料,把我們獨特的創意寫進了策劃書,爭取將活動策劃得完美。通過這次寫策劃書,我深刻得了解到后面的真正意義,以及一二九的愛國精神,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去學習的地方。
三、11月份中我們部還組織聆聽了由女生部組織的美容美發的講座,汪施含老師的精彩講座至今令我記憶猶新。我不只懂得了怎么妝扮我們的外表,也懂得了很多關于化妝的技巧以及化妝品的知識,更重要的是汪老師讓我們明白了一個人的外表美固然重要,而心靈美卻是重中之重。汪老師深情并茂得講述了父母為我們付出的一切,母愛父愛的偉大,我看到很多同學在低頭偷偷的抽泣,心里猶如打翻的調料盒,錯中復雜的味道,在深深感動中,在深深自責中更明白了現在父母對我們來說是天是地,而以后我們就是父母的天地。父母為我們付出了一切,一句“謝謝”真的不足以代表什么,然而平時的我們卻連謝謝都吝嗇了。汪老師講的對,我們要大聲說出對父母的愛,并要付之于行動中。
四、我們部還組織聆聽了由學術部組織的辯論賽,辯論賽的辯題是貼近我們大學的生活,為“大學生找兼職的利與弊”。辯論賽如火朝天得進行,不管是正方還是反方勝了,都告訴了我們,任何事物都利弊,看我們怎么把握,找兼職固然是好事,幫家里減輕了好多的負擔,在經濟上讓我們更懂得節省,也可以讓我們明白父母的錢來之不易。但找兼職的前提是要在我們保障學習的基礎上,利用多余的時間工作。畢竟我們現在還是學生,主要任務仍是學習。
現在仍很感謝我能進學生會,讓我找到了在學習在工作中的樂趣,生活充實而快樂著。也讓我擁有了更多鍛煉自己的機會。寒冷的冬天來了,但我在忙碌中找到了屬于自己的溫暖。11月份就這樣過去了,希望在12月份我們更加努力學習工作,積極配合,出色完成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