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自我控制論文

自我控制論文

時間:2022-02-27 06:14:3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自我控制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自我控制論文

第1篇

關鍵詞:企業安全; 安全文化; 建設

企業文化是企業的靈魂,是推動企業發展的不竭動力。企業文化中蘊含著諸多的內容,安全文化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作為企業管理者贏一局企業內外安全生產環節的實際情況,制定出符合企業安全生產的理念和價值體系,以作為企業安全生產的方針和原則。具體來說,就是圍繞企業安全生產而形成的一系列理論.

1、安全文化的概念和特征

安全文化是存在于組織和個人的素質和態度的總和, 它建立了一種超出一切之上的觀念, 即安全問題由于它的重要性, 可保證得到應有的重視。這一定義對于安全問題進行整體的闡述,及時針對態度問題又是針對組織問題;與組織和個人都有著深刻的聯系,因此說在這一企業中的組織與個人都應對其有著正確的理解與行動,將其和自己的實際工作融合在一起。由此可以看出, 安全文化的特征在于它是一種社會性的文化, 其出發點與歸宿是愛護自己、愛護他人, 愛護人類共同的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安全文化不是安全行為本身, 而是用于構造安全行為和理解安全行為的知識體系。安全文化的概念、特征是對當今世界/ 大安全觀及 相關方利益維護的最佳注解。

2、企業構建安全文化的作用

2. 1 引導

企業的安全文化石一種理念,是企業員工的一種觀念和認識,通過安全文化可以幫助員工樹立正確的安全觀念、安全生產動機, 能夠最大程度地調動員工的積極性, 預防不安全行為的發生。員工以此為安全行為準則來要求自己,構建安全的價值觀,自覺遵守安全行為專責,并形成員工自覺、自信和自我實現安全生產和安全生活的內在動力。

企業在安全文化的引導下,健康有序發展,可以說企業安全文化能夠反映企業員工共同的安全價值觀、行為準則和利益,指引企業員工按既定目標開展活動。使安全價值觀在全體員工中逐步形成共識, 引導員工的思想、提高員工的安全意識, 自我約束、自我控制

2. 2 凝聚

企業中的每一個個體都有自己的價值評判標準和行為準則, 都有自己的物質和精神方面的需求, 從而表現出不同的個性特征。安全文化能使全體員工在安全觀念、目標、行為準則方面保持一致, 形成心理認同的整體力量, 表現出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2. 3 組織及協調

在安全生產管理中, 一是安全管理決策協調, 二是協調企業中各子系統的安全職能。使系統構成一個整體, 克服管理缺陷, 建立在統一的價值觀和行為基礎上。在生活及生產活動中, 每一個參與者的行為都與該項活動的安全狀況有關, 只有使每一個人都可靠, 才能保證系統處于安全生產的良性發展狀態。必須提高每一個人的安全覺悟、規范每一個人的安全行為, 在高度的安全文化環境中, 不安全的行為也會被安全氛圍所不容而糾正。通過潛移默化的安全文化滲透, 可使員工形成安全價值觀, 實現自我控制。

3、企業安全文化建設途徑

3.1 樹立正確的企業安全理念

通過對企業現有的安全理念進行歸納整理, 結合企業發展要求, 吸收國內外先進管理經驗, 并根據生產現場實際及特性進行補充完善, 確立正確的安全思想、原則、道德和觀念等。

3.2 建立現代安全管理模式

構建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以系統論、信息論、控制論為指導思想, 從現代控制理論的角度, 以危害因素、作業風險預知預控管理為中心, 以車間、班組安全建設為基礎, 實現對各類危險的預知預控。

3.3 企業安全制度文化建設。

企業安全制度文化建設,就是要制定科學的、有較強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的企業安全管理制度、安全作業指導書和安全操作規程,做到事事有章可循,供企業員工共同遵守。安全管理制度是企業安全生產的“法”,其制定要充分識別相關安全法律法規的要求,以確保安全管理制度的合法性;安全作業指書和安全操作規程要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其制定要在充分總結企業長期積累的工作經驗的基礎上,借鑒兄弟單位的經驗,認真研究現有的工作流程和有關設備的使用說明書的要求。安全制度的制定是要求企業員工共同遵守的,因此,安全制度的建設除了要具備合法性、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等要求之外,還要體現廣大員工的意志。在其制定過程中要發動廣大員工積極參與,特別是一線的業務骨干的參與。這樣制定出來制度凝聚了廣大員工的智慧,容易使員工產生自覺維護和遵守的意愿。

3.4 要堅持開展豐富多彩的安全文化活動

企業要增強凝聚力,當然要靠經營上的高效益和職工生活水平的提高,但員工心靈的認可、感情的交融、共同的價值取向也必不可少。開展豐富多彩的安全文化活動,是增強員工凝聚力,培養安全意識的一種好形式。因此,要廣泛地開展認同性活動、娛樂活動、激勵性活動、教育活動;張貼安全標語,提合理化建議;舉辦安全論文研討、安全知識競賽、安全演講、安全事故展覽等活動;建立光榮臺、違章人員曝光臺;評選最佳班組、先進個人;開展安全競賽活動,實行安全考核,采取安全工作一票否決制。通過各種活動方式向員工灌輸和滲透企業安全觀,讓安全文化取得廣大員工 的認同。所開展的“安全生產年” “百 日安全無事故”“創建平安企業”等一系列活動,都要與實際相結合,活動最根本的落腳點要放在基層車間和班組,只有基層認真地按照活動要求結合自身實際,制定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扎扎實實地開展安全文化建設活動,才會收到實效,才能使安全文化建設更加盡善盡美。

第2篇

【關鍵詞】翻譯學 國際傳播語言學 跨學科 傳播

【中圖分類號】H0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9682(2009)02-0037-03

一、引 言

翻譯學(Translation Studies)作為學科名稱,1972年首次由美國翻譯家霍姆斯(Holmes, J.S.)提出。他的著名論文《翻譯研究的名與實》(The Name and Nature of Translation Studies)被看作是“新學科的創建宣言”(Munday,2001:4)翻譯學創建發展至今,已經成為一門與多學科聯系緊密的綜合性學科,中外學者從不同領域以各異的視角進行過翻譯研究,比如語言學、語用學、修辭學、文體學、哲學和美學等。國際傳播語言學研究的是國際傳播語言,概括而言,它是“一門由語言學、傳播學和跨文化交際學交叉滲透、協同互補而形成的學科。”(童之俠,2005:2)翻譯學與國際傳播語言學作為兩門獨立的學科,因涉及語言等要素在不同文化的傳播與交流,在研究的諸多領域有著不同程度的交叉。

在Mona Baker編著的《翻譯研究百科全書》(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一書中,編者明確指出“Indeed, the various methodologies and theoretical frameworks borrowed from different disciplines are increasingly being adapted and reassessed to meet the specific needs of translation scholars.”(Baker,2004:279)(實際上,從不同學科借用的各式的方法論和理論框架正日益被翻譯界學者所采用和再評價,以滿足其特定的需要。)(筆者譯)這表明,翻譯界在廣泛地汲取其他學科的有益養料。而大量的跨學科研究證明,學科之間的相互借鑒與交融無疑能為其自身的發展拓寬領域,開闊視野。探尋翻譯學與國際傳播語言學研究之交叉領域,更能讓我們明確兩者獨立與交叉的部分,從而有利于明確學科界限,保持各自的學科特色。

二、翻譯學與國際傳播語言學研究領域概述

1.翻譯學研究領域

在霍姆斯的翻譯學科藍圖中,翻譯學分為純翻譯學和應用翻譯學。國內翻譯研究中,曹明倫教授繪制的翻譯理論定位圖將翻譯學劃分為翻譯理論、翻譯史和翻譯批評三個學科范疇。其中內向型本體翻譯理論和外向型綜合翻譯理論是翻譯理論的兩大類型。在內向型本體翻譯理論中,純翻譯理論關注的是翻譯的本質、原理、標準、原則、目的、任務、功能和過程等;應用性翻譯理論關注的是翻譯的策略、方法、技巧、教學、文體翻譯、同聲傳譯、譯員培訓和機器翻譯等;在外向型綜合翻譯理論中,有如下四個研究方向:①運用其他學科的研究成果和理論方法對翻譯問題進行的理論研究;②對受制于各種社會環境、文化背景和意識形態的翻譯現象的研究;③把翻譯作為或視為政治活動、文化活動、經濟活動等目的行為的研究;④對譯作在目標語文化中的接受、傳播、影響、變異等狀況的研究。(曹明倫,2007:188)在上述的研究領域中,很多理論和研究方法,特別是純翻譯理論和外向型綜合翻譯理論的關注面與國際傳播語言學有所交叉,下文將進一步闡述。

2.國際傳播語言學研究領域

國際傳播語言學研究國際之間跨文化的信息傳播活動中,語言使用的狀況、特點、規律和發展趨勢,涉及一個重要的學科――傳播學,“傳播學是研究人類一切傳播行為和傳播過程發生、發展的規律以及傳播與人和社會的關系的學問。”(李苓,2002:8)傳播學的研究內容包括傳播現象的產生和發展歷史研究;理論模式研究、傳播內容研究、傳播類型研究、傳播的功能和效果研究等。(同上,9-11)在上述的研究領域中,傳播內容研究關注涉及語言符號與所指對象之間的關系;傳播的功能和效果研究往往也涵蓋媒介、意識形態對傳播的影響、傳播效果的研究等,這些均是翻譯研究關注的對象。

三、翻譯學與國際傳播語言學交叉領域舉隅

1.從翻譯學和國際傳播語言學定義看交叉

自翻譯現象產生以來,人們給翻譯下了很多定義,翻譯的語言學派、文藝學派和文化學派等各有自己的闡述,其實,翻譯作為一項實踐活動而言,就是“把一套語言符號或非語言符號所負載的信息用另一套語言符號或非語言符號表達出來的創造性文化活動。它包括語際翻譯、語內翻譯和符際翻譯。”(曹明倫,2007:186)這一定義概括了翻譯的多種定義,借用了雅各布森對翻譯的三類劃分(語內、語際和符際翻譯),較為全面且接近翻譯的本質。

翻譯學的研究對象就是翻譯,籠統地講,“翻譯學就是研究翻譯的科學。”(譚載喜,2000:7-12)或曰“翻譯學正是以跨文化的語際交流與傳播為研究對象,又系統綜合語言學、文藝學、符號學、文化學、心理學和思維科學諸學科的知識而形成一個新的知識體系的學科。”(呂俊、侯向群,2001:13)

國際傳播語言學是“一個含有許多既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系的子系統的有機整體,是以信息論、系統論、控制論為研究方法,運用語言學、傳播學、跨文化交際學等學科的理論和成果來解釋、研究國際傳播語言現象及其規律的一門涉及面廣泛的綜合性學科。”(童之俠,2005:2)而作為國際傳播語言學中重要理論來源之一的傳播學,簡言之,就是“研究人類如何運用符號進行社會信息交流的學科。”(李苓,2002:9)語言學、跨文化交際學均是國際傳播語言學的重要理論基礎,覆蓋了符號學、語義學、語用學、修辭學、文學和民族學等諸多學科。

上述對翻譯學和國際傳播語言學的定義見仁見智,各有特點。比較以上定義,我們可以看出,翻譯學是研究翻譯的,翻譯是表達信息的創造性文化活動,翻譯學在研究跨文化的語際交流和傳播過程中,勢必要涉及傳播學的諸多概念。其中翻譯定義中一些關鍵詞如“語言符號、非語言符號、信息”和翻譯學定義中“跨文化語際交流、傳播”等等都是國際傳播語言學高度關注的問題,從某種意義上講,翻譯的本質乃是信息的傳播與交流,這就說明“信息的傳播與交流”是兩門學科共同研究的對象。與此同時,二者定義反映出來相關的學科如語言學、符號學等也高度重合,這說明它們的理論來源和研究的領域在很大程度上互相交融。

2.從翻譯和傳播的過程看交叉

翻譯是一種在跨文化語境中實現的復雜活動,不考慮翻譯活動發起人和贊助商等因素影響,其過程可簡單概括如下:首先是原作者創作原作的過程,其次是讀者閱讀原作的過程,若有讀者萌發了發起翻譯活動的意愿,則完成了翻譯活動的準備階段;當讀者將自身的身份轉化為譯者,對原作帶有翻譯目的進行細讀時,譯者便開始了翻譯;譯者完成了翻譯,譯作以某種形式如書籍、影像等進入到目的語讀者的視線,直至目標語讀者閱讀譯作,如果不作翻譯效果的研究,一個不考慮“前因后果”的翻譯活動便得以完成。

再看傳播的過程,根據布雷多克對拉斯韋爾的“五W”模式進行的擴充,信息的傳播過程涉及七個方面的內容:①誰(who),②傳播什么(says what),③通過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④向誰傳播(to whom),⑤在何種情況下(under what circumstances)⑥傳播的目的是什么(for what purpose),⑦效果如何(with what effect)。(邵培仁,2000:47)

在傳播學的相關概念中,筆者認為,信息可以理解為“說了什么”,包括文字、聲音、影像等多種形式;信源指的是信息的傳播者;信道就是信息的傳播渠道;而信宿是信息的接收者,也就是信息到達的目的地。傳播的整個過程構成了一個系統,并非單向的信息傳遞,是可以反方向研究的,比如信息的反饋也屬于這個系統中的一部分,為信源與信宿架起一道橋梁,使其形成動態循環的模式。

從以上對翻譯和傳播的過程描述中,我們能看到兩者有著及其相似的要素:都有信息的發出者(原作者V.S.信源);都有信息的形成過程(原作創作V.S.編碼);都有信息的傳播渠道(譯作形式V.S.信道);都有信息的接受過程(目標語讀者閱讀譯作V.S.譯碼);都有信息傳送的目的地(目標語讀者V.S.信宿)。因此,相應的兩門學科在分析上述問題時完全可以相互借鑒,比如翻譯的過程為:原作者原作譯者譯作譯作讀者;借用傳播過程的要素,翻譯的過程可以擴充為:原作者編碼原作譯碼讀/譯者編碼譯作譯碼讀者。

上述過程借鑒了呂俊教授描繪的翻譯過程圖,結合傳播過程,反映出翻譯處理信息的過程與傳播過程的高度相似性。其中原作者將信息進行編碼,轉化為語言文字等符號,形成原作,原作在讀者那里被譯碼為可接受的信息,而讀者在接收到信息后又轉化為了譯者,成為了新的一輪信息的發出者。這一過程表明了兩者的模式有重合之處。我們可以將翻譯看作“是跨文化、跨語際的信息傳播。”(呂俊、侯向群,2001:3)Ian Mason 教授也指出筆譯和口譯都是傳播交流的活動(Translating and interpreting are acts of communicating.)[1]同理反觀傳播過程,信息傳播涉及跨文化和跨語際時,往往就是通過翻譯來實現交流的。國際傳播語言學中探討的語言轉換問題,其實就是翻譯問題。從這個層面我們可以說,翻譯學和國際傳播語言學各自可以從對方的研究中探尋新思路,二者并非一個是另一個的附屬或分支,而是有著交叉互補的共生關系。

3.從研究內容看交叉

翻譯學的跨學科性質決定其研究的高度綜合性,國際傳播語言學作為研究國際傳播過程中語言現象的交叉學科也具有綜合性。其他特性如系統性、科學性、實踐性等也有共同之處。而二者的研究內容在諸多方面都不謀而合,以下進行簡要的比較:

(1)皆關注信息的發出者

翻譯研究中,原始信息的發出者是原作者,而原作讀者在轉化為譯者后又成為了新信息的發出者,他們都是翻譯研究中的主體,對其進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對原作者的生平背景和寫作風格等有所了解,有助于翻譯其作品。而對譯者的研究也能探尋翻譯的過程、目的和策略等,從而進一步找出翻譯活動的規律。

國際傳播語言學中,信息的發出者是信源,是研究的“誰傳播”的問題,“指的是傳播者或信息來源,負責信息的采集、整理、制作和傳遞。”(李苓,2002:32)人際傳播討論人與人之間的信息交流;組織傳播討論有領導、有秩序、有目的的信息傳播活動;大眾傳播討論信息通過媒介向群體傳播的過程;而國際傳播討論跨國際的信息交流,這與翻譯聯系最為緊密,二者都致力于傳遞不同文化間各異的信息,從而達到交流的目的。

(2)皆關注信息的傳播渠道

翻譯研究中,研究傳播渠道,筆者認為,就是研究信息以何種形式所承載,比如聲音形式、文字形式、影像形式等,我們可以將口譯的研究看作是聲音形式的信息傳播,以書籍、網絡等為媒介的翻譯是筆譯的研究,而影視作品的翻譯是以影視作品為媒介的。

國際傳播語言學中,傳播渠道是指“傳受雙方借以傳遞和交流信息的各種通道。”(李苓,2002:183)在傳播學對傳播渠道的兩類劃分中,人際傳播渠道關注人的感覺器官傳遞接收信息的過程;而大眾傳播渠道傳播功能更強,能讓更廣大的受眾接收信息。通過不同傳播渠道進行的兩類信息交流各有特點,比如人際傳播可以借助肢體語言等非言語符號傳遞信息,是雙向的交流,有現場感,傳播速度慢但信息反饋較快;大眾傳播比如借助廣播、電視的傳播相對程式化,現場感不強,信息反饋較慢。以上理論可運用于如下研究中:口譯過程中譯員的語氣聲調,肢體語言等對口譯質量的影響;受眾對各種形式翻譯的接受和反饋等。

(3)皆關注信息的接收者及其反饋

信息的接收者,作為信息到達的目的地,在翻譯研究中體現為譯作讀者。可以說,他是翻譯活動的終點站,同時又是信息反饋的起點站。翻譯研究從來就沒有忽視過對這一環節的研究。早在魯迅的翻譯觀中就有所體現,他把譯作讀者分為甲、乙、丙三類:“甲,有很受了教育的;乙,有略能識字的;丙,有識字無幾的。”而甲類讀者是他定義的精英讀者,也就是韋努蒂的讀者即“受過良好教育的精英分子”[2]不同的讀者對信息的接收和反饋有所不同,因而采取的相應翻譯策略也會有所區別。在翻譯界,對受眾的分析在接受理論中頗受重視。

國際傳播語言學認為,傳播內容的接受者諸如觀眾、聽眾、讀者等身兼傳播者和受傳者雙重角色,受眾因為知識結構、生活環境、性格特點、興趣愛好等不同對傳播內容會有不同的要求。而受眾除了被動接收信息外,還具有能動性,受眾對信息的態度也因為能動性的體現或“贊成、同意和擁護,或反對、否定和拒收。”(童之俠,2005:42)從很大程度上,受眾的反饋也在影響著傳播者對傳播內容和方式的選擇。在翻譯研究中,適當考慮受眾的需求,也能幫助譯者遴選所譯內容,調整翻譯策略,關注讀者的反應,從而達到良好的翻譯效果。了解兩門學科中相似的受眾研究,能讓各自的研究更為完整和系統化。

另外,翻譯學和國際傳播語言學皆關注信息傳播過程的噪音和控制研究,比如影響翻譯的各種干擾現象;傳播學的經濟控制研究、自我控制研究和翻譯研究中的贊助人,意識形態的研究也有異曲同工之妙;同時兩者都進行效果研究,比如探討譯作的接受和傳播效果等,研究內容在很多方面都有著多元交叉的現象,在此不再一一贅述。

四、結 語

綜上所述,翻譯學研究跨文化跨語際的翻譯活動,國際傳播語言學研究跨文化跨語際的信息傳播活動,二者在研究領域、概念闡述、研究內容、相關術語方面有著大量的相互借鑒和多元交叉的現象,建立起學科之間的緊密聯系,借鑒相互的先進研究成果,能為各自提供更為全面的研究方法,更為新穎的視角,使兩者在相互交融的領域能夠互動互補,互惠互利,更為清楚地闡述本學科的相關問題。

【注釋】

1 引自Heriot Watt 大學教授Ian Mason 于2007年6月25日在四川大學“翻譯研究:從理論到實踐”高級講習班(Workshop on “From Theory into Practice in Translating, Interpreting and Training”)之授課內容

2 此處關于魯迅和韋努蒂對受眾的分類引自中山大學王東風教授2007年5月22日在四川大學所作相關專題講座內容

參考文獻

1 曹明倫.英漢翻譯實踐與評析[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

2 李 苓.傳播學理論與實務[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3 呂 俊、侯向群.英漢翻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4 邵培仁.傳播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 譚載喜.翻譯學[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6 童之俠.國際傳播語言學[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5

7 王 宏.對當前翻譯研究幾個熱點問題的思考[J].上海翻譯,2007(2):4

8 許 均.翻譯論[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主站蜘蛛池模板: 涪陵区| 石城县| 上犹县| 二连浩特市| 溆浦县| 平阳县| 呼和浩特市| 西宁市| 扶风县| 农安县| 凤城市| 垣曲县| SHOW| 商南县| 射洪县| 河源市| 屏山县| 永吉县| 纳雍县| 咸宁市| 海安县| 衡东县| 呼玛县| 海原县| 保靖县| 准格尔旗| 南宫市| 自治县| 宣恩县| 阜城县| 谢通门县| 许昌市| 东港市| 内黄县| 读书| 吉首市| 伊宁县| 资溪县| 温泉县| 南城县| 天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