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城市地理學論文

城市地理學論文

時間:2023-01-14 08:38:2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城市地理學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城市地理學論文

第1篇

中國古都學。古都是歷史城市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已故著名歷史地理學家、中國古都學創始人之一的史念海先生在其著作《中國古都和文化》中提出,該學科“研究我國歷史上所有的都城的形成、發展、蕭條以至于破壞的演變過程”,探明其中的規律。該著作同時指出,中國古都學的研究內容主要包括:論證古都興起發展的自然地理因素,指出古都發展的經濟基礎,論述古都的上層建筑,論證古都演變之規律,服務于當前的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其中,“論述古都的上層建筑”這項研究內容中涉及了古都文化問題。史念海先生這本著作中還有《中國古都文化與當代文化的融通》、《中國古都和文化》等論文,可見先生非常重視古都文化研究。城市科學。其有很多分支學科:城市建筑工程學(包括建筑工程技術和建筑設計)、城市社會學、城市規劃學、城市經濟學、城市管理學、城市生態學等,是以現代城市為研究對象的學科群。城市建筑設計、城市社會學、城市規劃學、城市管理學的研究中應該包括城市文化,甚至要關注城市歷史文化狀況及演變。城市地理學。是一門研究城市空間組織規律性的學科,也是研究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社會等人文要素與一些自然要素在一定的地域內的空間組合及其規律性的學科。城市地理學是地理學的分支學科之一,主要關注當今城市。該學科的研究內容中雖也涉及文化要素,但卻只是諸多要素之一,并不是主要之要素。

在城市考古學、城市史學、歷史城市地理學等學科之外,還有一個關于城市研究的學科體系———城市學。該學科是在錢學森教授于1985年的倡議下建立的,不過只是作為城市規劃的理論基礎層次上的學科。他后來又提出“山水城市”這一概念,倡議把中國傳統的山水詩、山水詞、山水畫和中國古典園林結合起來。這樣,歷史文化的內容便包涵于城市學理論之中。近年來,我國還出現了以大城市作為研究對象的城市學,例如北京學、上海學、香港學、西安學等,這主要是受國外城市研究學術思潮的影響。其中北京學的研究內容主要是“研究北京城市及其環境共同組成的城市綜合體的形成、演化、發展的基礎、規律和特點”,研究目的則是“為北京城市發展戰略和管理決策提供應用理論基礎和實證研究”。學者們還指出,北京學不應僅泛泛論述北京現有市域范圍內有史以來客觀存在的各種事實和現象,同時應“深刻地揭示這些現象和事實形成的原因、發展變化的機制、相互之間的關系、所反映的問題實質,以及對北京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所產生的影響等”。據此可見,北京學、上海學、香港學、西安學等也包括歷史文化的內容。前所提及的城市考古學、城市史學、歷史城市地理學、城市學等學科的研究內容基本都包含文化要素。然而由于這些學科是與其他相關要素相結合對文化要素進行研究的,所以缺乏對文化要素尤其是歷史文化研究意義和研究目的的具體闡釋。很明顯,這對該領域的深入研究非常不利。為促進對此問題的進一步討論和思考,筆者特對城市歷史文化研究的目的和意義進行總結,主要包括:1.探明城市歷史文脈,揭示城市文化稟性與精神風貌;2.彰顯城市文化特征,為城市規劃、城市建設和城市管理工作提供借鑒;3.挖掘城市歷史文化遺產,推進城市經濟建設、文化產業與旅游業發展。城市歷史文化的研究成果不但能夠深化對城市以往發展規律和當前城市特征的認識,同時對于城市的和諧與持續發展有所裨益,由此可見,其究任務的繁重和作用的重大。

二、有關“歷史城市”之界定

城市歷史文化的研究對象是以“城市”為依托的,此“城市”不是鄉村聚落,必須是歷史時期形成,具有一定的發展史。這是以往常常使人困惑的難題,也是在城市歷史文化研究中必須首要明確的問題,學術界對于必須是“歷史時期”這一問題已經基本意見一致,不過對于我國城市起源的時間,學者們看法尚存在分歧。有原始社會晚期說,此觀點提出,中國城市的雛形是新石器時代后期龍山文化時期出現的古城[9]。但那時的“城”尚不具備城市的功能,原始先民筑城“所以自守也”,僅是防御性設施。《世本•作篇》記載顓頊時“祝融作市”,顏師古注曰“古未有市,若朝聚井汲,便將貨物于井邊貨賣,曰市井”。可見“市”在我國歷史上也很早就已經出現了,只不過那時的“市”并非穩定的商貿市場,僅是以物易物的場所而已。《六韜》曰:“殷君善治宮室,大者百里,中有九市。”不過其中提到的“市”位置是在宮中,顯而易見并不是一般而言的商貿場所,考古學者在鄭州商城和偃師商城的發掘中亦沒有取得城中有“市”的資料和證據。《周禮•考工記》記述了西周都城豐鎬的規制,其中明確提到“前朝后市”。另外,依據《周禮•司市》,周代已有專門管理市場的機構,其職能主要是“去盜”、“止訟”、“除詐”、“均市”、“平市”等。“市”有“大市”、“朝市”和“夕市”之分:“大市日昃而市,百族為主;朝市朝時而市,商賈為主;夕市夕時而市,販夫販婦為主。”揆諸史實,“城市”最早出現于西周。那時,“市”已經是“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城市這一地理實體能夠容納不同階層人群聚居,是一個地區的核心,具有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功能。由于“凡邑,有宗廟先君之主者曰都”,所以中國古代的都城比城市出現早。夏朝初年夏禹所建都城陽城是中國古都學界專家論定的最早古都,遺址位于今天河南登封王城崗,根據夏商周斷代工程項目組所公布的研究結果,其年代為公元前2070年。據前述還可概知,在西周初年我國最早的城市—豐鎬出現之前,還存在一個新石器時代氏族公社時期先民們修筑城址(或稱城堡)與夏商奴隸制社會時期建成都邑之漫長發展時期。

以上所述是總體來講我國城市的起源時間,而每座城市的產生年代是各不相同的,需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可一概而論。學術界一般將清朝覄亡的1911年作為歷史城市研究的時間下限,對于大陸城市而言,也可以定在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夕。為與當下有關問題直接相銜接,有一些學者把時間下限定在當今亦無不可,這可以根據城市歷史文化研究的具體問題而定。此外,在“歷史城市”的判別標準即“歷史城市”的定義這一問題上,可以借鑒現代城市科學的一些內容。城市科學、城市地理學都明確論述了現代城市的定義和現代城鄉界限的劃分問題。城市科學關于“城市”的主要觀點如下:城市可容納一定數量的人口;城市是區別于鄉村的社會組織形式,以非農業活動為主;城市是一定地域中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具有不同范圍中心的職能;城市相對聚集,以滿足居民生產、生活需要;城市要提供必要的物質設施以及力求保持良好的生態環境;城市是根據共同的社會目標和各方面的需要而進行協調運轉的社會實體;城市具有繼承傳統文化,并加以綿延發展的使命。而城市地理學則將“城市”定義為:城市是有一定的人口規模,并以非農業人口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種特殊形態。城市科學和城市地理學都認為現代城市須聚集一定數量的人口,主要從事非農業生產,具備多種功能。

反觀城市史學界對“歷史城市”的定位,這樣的具體內容在其論述中比較缺乏。有的學者描述“城市是人類文明的產物”;還有的學者指出:“城市是人類聚落的高級形式,也是區域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中國的歷史城市學者常運用一種看似無奈的歷史城市標準:凡歷史上曾作為縣一級政府駐地的聚落,即為歷史城市。著名歷史地理學家陳橋驛先生曾對這一標準提出批評,陳先生指出,“歷史城市”的確定采用這種行政標準明顯有問題。20世紀40年代初,陳先生曾在江西東北的一些地方居住過,他以自己的親身經歷為例進行說明。有一座非常小的橫峰縣城,當地有民諺:“小小橫峰縣,兩家豆腐店,堂上打屁股,四門都聽見。”然而因為是縣治所在地,橫峰被列為“歷史城市”。可是距離橫峰不遠的景德鎮,只因不是縣政府駐地則被稱為“歷史集鎮”,即便其是“四大名鎮”之一。漢口作為明清時期武漢三鎮之一,雖然在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才成為縣一級的夏口廳,從漢陽縣管轄下脫離出來,但是馬正林教授在其著作《中國城市歷史地理》中卻將漢口與漢陽、武昌并列為歷史上著名的地方城市進行論述,陳先生充分肯定了這一做法。不過,馬正林教授此舉依然是按照行政等級確定“歷史城市”,因為到清代末年漢口畢竟升為縣級行政建置,馬教授在書中也并未確立一個既具學理性又切合實際的歷史城市判定標準。

根據以上所述,本文參照現代城市科學的現代城市定義,結合我國歷史上城堡(城址)、都邑(都城)、城市發展演變史實,來界定我國的“歷史城市”,具體為:我國的歷史城市,是從西周建立以來由軍政衙署、商肆集市、官邸民宅、手工業作坊、壇廟庠塾等五類功能性設施組合形成的擁有較多官民集居之大型地理實體。城市作為一定區域內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具有政治、軍事、經濟、文化、教育等功能。上述界定雖然沒有要求“歷史城市”具備縣級以上治所或分封時代王國以上都邑的條件,不過卻要有軍政衙署,也就是具備行使統治管理職能的機構;對容納的人口數量和聚落規模沒有定量規定,卻有定性要求;雖然沒有強調必須有城墻,但是指出必須有軍政衙署、商肆集市、官邸民宅、手工業作坊、壇廟庠塾等設施,也就是說不管城市級別高低、規模大小,為發揮城市的作用,必須“五臟俱全”。

三、關于城頭山古城址并非中國最早的城市問題

前曾述及我國學術界由于對“歷史城市”的判定標準認識角度存在差異,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出現了很多不同見解。有的觀點指出“中國城市是與西方城市平行發展起來的,已有五千多年歷史”;還有學者認為我國最早的城市是距今約6000年前的湖南城頭山古城址,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中國館將這一見解展示出來,在世界范圍內引發了較大的反響。然而,城頭山古城址是否為我國最早的城市,尚需探究。筆者堅信此說不確,特就此問題進行論證。

(一)湖南城頭山古城址是否為我國歷史上最早的古城遺址尚需深入的考古發掘和研究論證1991年12月,我國考古工作者發現了位于湖南北部澧縣車溪鄉南岳村的城頭山古城遺址,屬于新石器時代晚期,根據當時的測定其年代距今約4600-4700年。早于河南安陽后崗古城址、登封告城鎮王城崗古城址和山東章丘龍山鎮城子崖古城址等,因而曾被學者論定是我國最早的古城址,而且被評為1992年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然而,1995年河南鄭州西山發現了一座新石器時代中期偏晚的古城遺址,約距今4800-5300年,還有文章指出其年代據C14測定為距今5450-4970±70年間,其筑城年代比城頭山古城址早,為已知年代最早的一處版筑夯土城址。可是,湖南的考古專家后來又對城頭山古城址進行了幾次發掘,提出其城墻修筑過四次,而第一期城墻的建成時間距今約6000年。這樣,我國最早的古城址就被論定為湖南城頭山古城址。不過,我國史前古城址的考古發掘工作還有很大的開展空間,尤其是在中原發現為時更早的古城址的可能性很大,因而我國歷史上最早的古城遺址是否為湖南城頭山古城址尚需進一步的考古發掘和更深入的研究論證。

(二)新石器時代古城址并非城市按照當今城市科學權威的意見:城市是聚集了一定數量的人口,以非農業活動為主,承擔一定地域范圍內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職能的地理實體。這是城市的基本性質和特征,那么歷史時期的城市同樣應該具備。但是,“城”雖在原始社會后期就已經產生,但是那時建城主要是出于安全的考慮和防御的目的。同時這類古城址規模都不大,例如前述城頭山城址,其平面略呈直徑310余米的圓形,面積約7.6萬平方米。并且這些古城址都以窖穴、房屋為多,還有墓葬、陶窯等,功能性設施很單一。一系列考古研究成果表明,這類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城址還只是原始先民居住的具有防御功能的聚落,而并非城市。西周的都城豐鎬當是我國最早的城市。

四、城市歷史文化研究的主要內容

城市歷史文化研究包含的內容很廣,涉及的時段也很長。一座城市產生以來,在該城市及其附近地區發生并與之相關聯的文化事件和現象以及遺留的文物遺跡均在其研究范疇之內。筆者提出幾點原則性意見,以促進城市歷史文化研究領域的發展。

(一)城市歷史文化研究的基礎城市歷史文化研究要充分關注城市興起和發展所依存的地理環境與伴隨城市興衰演變所產的環境變化;另外須緊密結合城市考古學和城市史學的研究成果以及城市科學有關當今城市發展動態與未來發展的新理念、新動向。唯有如此,方可使城市歷史文化研究具有深厚而廣泛的根基和前瞻性動力,從而使這一領域的研究成果既處于學術前沿,具有創新性,又符合時展需要,有用于世。

(二)可以分為三個層次進行城市歷史文化研究第一層次,屬基礎性的,也就是探討城市所在地區的地域文化。我國歷史綿延數千年,國土面積廣闊,由于歷史進程的差異和自然環境的不同,地域文化十分豐富。就其大者而言便有齊魯文化、巴蜀文化、中原文化、燕趙文化、三秦文化、吳越文化、三晉文化、滇黔文化、荊楚文化、閩臺文化、嶺南文化、隴右文化、新疆西域文化、青藏高原文化、關東文化、蒙古草原文化等地域文化區。盡管這些文化區都是華夏文化體系的組成部分,可各有區別于其他的鮮明特色。所以城市歷史文化研究須注意:城市形成于不同的地域文化區,其歷史文化便都一定程度帶有該地域文化之烙印。另外還要明確,在不同地域文化區內,其文化狀況又有更下一級的分異。以三秦文化區為例,陜南、陜北和關中三個不同區域的文化就明顯有差異。屬于長江水系的陜南秦巴山區,巴蜀文化和荊楚文化對其影響更多一些;晉北文化和蒙古草原文化對陜北黃土高原地區的文化影響更大一些;而關中地區則為長安文化涵蓋的地域范圍。所以,在西安城市歷史文化研究中,便應當注重研究三秦文化尤其是長安文化及其對西安城市文化的影響。而武漢城市歷史文化研究便要結合荊楚文化尤其是江漢平原之地域文化。在三門峽地區,因屬中原文化大區內之河洛文化亞區,還屬河洛文化亞區之虢文化區,所以應把中原文化、河洛文化和虢文化結合起來分層次進行研究。第二層次,屬主體性的,也就是探索城市區域內與城市發展相關的各種文化現象及其嬗變。不僅包括現存的,而且包括歷史上出現但現在只有遺跡和余韻的;既包括物質文化,也包括非物質文化。就其大者而言有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建筑文化(包括建筑設計與施工技術、城市規劃等)、服飾飲食文化、禮儀文化(包括倫理道德和祭祀活動等)、歌舞競技等。第三層次,屬升華理念性的,也就是研究制度文化和理論觀念等。即以第一、第二層次研究為基礎,把城市所屬地域文化和城市主體文化相結合,進行理念層面的總結和提煉,從而取得更深入的認識,獲得理論性成果。以城市規劃為例,既要厘清陳明歷史上的規劃內容和實施情況,也應揭示闡明古人制定該規劃的指導原則和思想觀念。應當加強探討城市歷史文化的理論問題。這一理論研究工作與城市歷史文化研究的第三層次是兩個范疇。倡導對城市歷史文化主體部分相關問題進行升華性研究,僅是研究具體歷史文化現象和事件。此處則是倡導對城市歷史文化這一學術領域整體研究工作進行理論探索,其目的是促進這項當前非常重要的學術研究工作的深入開展,以期該領域理論性的探索取得突破性進展。

五、關于城市歷史文化研究的理論問題

20世紀50年代之初,我國歷史地理學奠基人之一侯仁之先生在論文《“中國沿革地理”課程商榷》中,指出歷史城市地理研究要以復原、總結歷史時期城市所在地地理環境特點及其變遷為切入點,方可探明城市起源、城市性質和其發展演變等一系列問題,這奠定了歷史城市地理學的理論基礎。陜西師范大學史念海先生與浙江大學陳橋驛先生等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進行中國古都學和歷史城市地理研究時,不僅注重研究地理環境及其變遷對城市形成、發展的影響,還注重研究歷史文化對城市形成、發展的影響,這為歷史城市地理學的理論增加了新內容。筆者近年來以這幾位前輩學者在歷史城市地理學理論探討方面所獲創見為基礎,提煉概況出“環境—文化理論”,這一理論思想是我國歷史地理學界在約50年的歷史城市地理研究實踐中逐步形成的。總體而言,“環境—文化理論”仍在進一步建設中,不過該理論體系內涵的一些要點已逐漸明確。主要有:———影響歷史上都邑城市興衰發展及其功能、形態形成與變化的兩大主要因素是地理環境特點及其變遷與區域文化特色及其嬗變。———關于地理環境,不僅包括地貌、氣候、植被、海岸線、河湖等自然地理環境,還包括政治、經濟、民族、人口、交通等人文地理環境;不僅注重其微地理特征,還注重其宏觀地理形勢;不僅關注它們的漸變,更關注它們的突變。———關于區域文化,主要有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制度文化、建筑文化等,且具層次性。民族文化、地域文化處于基礎層次;建筑文化處于中間層次,體現城鎮景觀特色;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處于最高層次。———探尋歷史時期都邑城市興廢演變與發展歷程及其規律,必須通過將地理環境及其變遷與區域文化及其嬗變結合起來,進行時空交織、人地關聯的綜合研究。

第2篇

區位理論來源于經濟學,后在地理學領域得到一定發展。因而早期區位研究深受經濟學方法論的影響,多采用抽象、演繹的思維方式,通過一定的合理假設,探求事物的最佳區位和空間的最優組合。微區位是區位在微觀尺度上的研究。該尺度上,距離意義明顯淡化,區位周邊生態環境、人文環境、交通環境、產業環境等成為微區位選擇的重要影響因素。

從另一角度看,微區位研究涉及共性和個性研究兩方面。前者主要涉及城市空間、環境結構、區域場勢等背景基礎研究,后者則結合區位主體的自身性質,上海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城市商業微區位關聯效應研究探討不同主體的區位選擇特征。本文以商業區位研究碩士論文為切入點,探討區位關聯問題;其中既包括區位關聯本質、形成機理等共性的探討,也對商業區位中的關聯類型及其特征、不同關聯類型間的相互聯系等個性問題進行分析。

首先,從邏輯實證主義角度入手,應用地理信息系統手段,利用mapinfo制圖功能,對商業研究樣本進行空間定位,直觀反映出不同商業行業的空間分布特征;并結合excel、spss10.0等通用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整理,從中觀層面對各商業行業研究樣本進行系統、高效的研究分析。

其次,以結構主義方法論為指導,從城市空間結構、商業網絡結構的背景入手,通過對微區位共性研究的背景影響因素探討,研究分析在城市空間,這一差異場勢平臺下,商業區位的空間分布特征。并引入經濟學中的外部經濟理論,對區位關聯的本質及形成機理進行理論分析。

再次,在共性研究的基礎上,同樣注重個性研究。不同區位主體,其區位選擇特征也不同,不存在超脫于主體的共同區位理論。盡管本文僅以商業為研究對象,但不同商業行業間,在經營門檻限制、店鋪規模、行業自身空間結構等內容上依然存在較大差異。研究注重案例收集,在對微區位關聯類型進行劃分時,通過對同類案例的分析,歸納總結不同關聯類型的特征表現,探討各關聯類型間的發展聯系。避免與實踐脫節、實用性差等研究缺陷,進一步加強本研究的實際指導意義。

最后,關注現代居民消費行為特征,從人本主義角度,研究不同亞文化人群消費行為差異所引起的商業微區位關聯現象。一方面,對亞文化人群密集區域周邊的不同商業區位關聯進行分析;另一方面,對已具備一定規模的商業中心(街),因主體消費群的社會文化類型不同,所引起商業中心(街)購物消費文化差異,而最終導致新入駐商家文化定位的關聯效應也進行了探討。

商業區位研究,相對于其他區位主體研究,較為成熟。但以往商業區位相關研究多為對傳統區位理論的驗證與補充,或利用商業經營理論,對商鋪區位選址過程進行探討。其中較注重碩士論文商業集聚效應對區位選擇的影響分析,對于城市微觀環境下各商業經營單位由于經營內容、行業性質、銷售特征等引起的相互聯系及其空間區位效應尚缺乏深入研究。

本文以人本主義方法論為指導,從消費者購物行為偏好入手,借鑒近年來城市地理學及區位論研究中科學、有效的研究方法,結合不同商業行業區位選擇特征,試圖較為深入、全面地探討商業區位關聯效應這一論題。

三、具體研究手段

第3篇

〔關鍵詞〕CNKI;城市經濟空間;演化;綜述

城市作為世界經濟的微觀基礎,隨著全球化的深入,它已成為世界經濟秩序正常運轉的關鍵。城市經濟空間研究的深化,開始于20世紀70年代產業區的出現[1],90年代以后,伴隨科技園區的興起,其研究由經驗觀察向規范化發展,城市經濟空間對城市發展的作用以及影響機制等成為研究的重點和熱點[2]。為此,我們以科技園區興起的1990為起點,以CNKI為數據源,收集20多年的文獻,旨在通過對這些文獻的研究,探尋出破解城市經濟空間演化的關鍵科學問題。

目前,國際上對城市經濟空間研究的起步階段是社會學視角的,主要是對于城市經濟空間現象和新經濟社會現象、總結與歸納。隨著,地理學與經濟學介入研究,對城市經濟空間的形成與發展機制進行探討與解釋。社會學主要是從對社會的研究切入對相關經濟空間現象的分析。對于城市經濟空間的研究,雖然在地理學的不同領域內研究的起點不同,但在本質上均具有傳統的經濟地理學的區位論特征。其中,比較有代表性是城市地理學對經濟空間的關注,城市地理學是從對產業的郊區化和城市邊緣區的研究切入的,從城市經濟空間與城市地域空間的互動角度來分析[3]。經濟學對城市經濟空間的研究主要是以城市經濟學為主。

1城市經濟空間演化影響要素

關于城市經濟空間演化的研究主要有地理學、經濟學與社會學3個視角,并且是從社會學向地理學、經濟學延伸的。社會學觀點認為,由于社會網絡的信息流動引起了經濟空間的結構變動,推動了城市經濟空間的演化;城市地理學的觀點認為,產業空間與地域空間的相互作用推動了城市經濟空間的演化[3];經濟學觀點認為,城市地租的變化引起了城市經濟空間的變化[4];作為地理學與經濟學的交叉學科的空間經濟學觀點認為,產業的集聚與產業集群的擴張是城市經濟空間演化的根源[5]。

在城市空間研究中,大多數學者都認同工業化和城市化是任何一個國家在經濟發展中都必須經歷的產業結構變動與空間結構變動的過程,二者密不可分,工業化必然帶來城市化的發展,城市化反過來又會促進工業化的進步[6]。城市作為工業化與城市化的空間載體,其演化方式決定了工業化與城市化的互動發展[7]。無論是生態城市的建設,還是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工業化作為城市發展的重心,其水平與方式都直接影響了城市的經濟增長與生態環境保護。城市經濟空間系統是由相互作用的經濟系統和其載體構成[8]。將工業化與城市化統一在同一平臺,探討在生態環境約束下城市的發展,才能促進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工業化與城市化的協同特性決定了城市經濟空間演化的內在性質,并在理論層面上決定了城市經濟空間演化的規模、方向和水平,在環境約束條件下,這些也直接決定了城市經濟空間演化的規律[9]。城市發展中的工業化與城市化的程度、工業化與程度化的協同程度、及其環境的約束性就構成了城市經濟空間演化的子系統。只從城市化的角度來探討城市生態問題,既忽略了工業化對城市生態的影響,也忽略了工業化對城市化的影響。

2013年5月第33卷第5期現?代?情?報Journal of Modern InformationMay,2013Vol33No52013年5月第33卷第5期基于CNKI文獻分析的城市經濟空間演化研究綜述May,2013Vol33No52城市經濟空間演化特征

21產業帶動

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外在空間產業經濟和經濟系統研究中,對場和空間理論及應用有了重要的發展。Lefebvre在《the production of space》一書中提出了有啟發性的觀點。首先他認為空間內含事物具有廣泛性、重迭性甚至相互包容性:如經濟、地理、人口、社會、生態、政治、商業、國家、洲際、全球乃至整個大自然空間等。其次空間既是可見的,如人類生存的自然空間,但也可能是想象的。這就是說,空間既可以是抽象的,又可以是具體的[10]。1990年,Sonis和Hewings提出了影響場理論以研究投入產出系統的變化[11]。1991年,Xu和Goule則提出投入產出系數梯度場[12]。一些學者還結合混沌理論去研究社會經濟中的湍流場[13]。這些都說明國外空間場理論的研究正處在一個繼續擴展深化和尋求應用的新時期。

我國學者研究認為,城市經濟空間是城市經濟活動的地理位置及其分布特征的組合關系,它是城市功能組織在空間地域上的投影[14]。產業結構的優化帶動了城市經濟空間的變化。產業結構調整所引起的要素集聚與分離是城市空間結構形成的主要原因。經濟活動的空間區位對經濟發展具有重要作用[15]。

22環境約束

18世紀之后的工業革命引發了社會經濟領域和城市空間組織方式的巨大變革,西方國家進入城市化快速發展階段,傳統城市以庭院經濟、作坊經濟為中心的空間格局和建筑尺度被迅速瓦解,取而代之的是大片工業區、碼頭區和工人住宅區等相互交織的城市格局,城市走向大規模集中發展階段。城市社會、經濟結構的復雜化,城市環境的日益惡化引起了一批社會改良學者的關注[16]。

20世紀90年代以來,伴隨著知識經濟和網絡時代的到來,城市發展開始步入一個嶄新的時代。同時,具有巨大科技潛能的現代人在今天幾乎不可能中止的科技發展中,也在有意識地調整著科學研究的速度和方向。1990年JGottmann在其新著作《SinceMegalopolis》一書中對他早年研究中所忽視的社會、文化和生態觀點進行了修正[17]。1992 年WRess首次提出“生態腳印”的概念來反證人類必須有節制地使用“空間”資源。隨著新技術手段的廣泛應用,西方國家的研究重點開始從城市空間關系轉向城市空間機制研究,從一國一地的研究轉向跨國跨區域的研究,從實體研究轉向組織結構研究,部分學者還提出了世界城市體系假說和對世界城市功能體系的描述[18],其中Smith和Timberlake關于世界城市城市經濟空間的擴張雖形成了大空間范圍的現代化城市,在為城市產業結構調整提供空間的同時,也使城市內的土地、水、環境等自然資源承載力也對城市經濟空間演化構成了限制[19]。因此城市經濟空間演化必然受到其生態環境的約束[20]。任何城市的空間變化都是在該城市的生態環境空間滿足了生態自身功能正常發揮后,在一定時期內城市綜合進步條件下,所能持續承載的滿足城市經濟活動的規模、速度和強度的閾值[21]。這個閾值就是城市經濟空間演化的環境承載力的邊界,它反映了人地關系的協調的可持續發展思想。

23結構有序

我國學者在對我國一些城市的經濟空間擴張中認為,以中心城市結構優化與功能為戰略重點,以新型工業化進程業推動產業結構優化成為城市經濟空間演化的動力,推動了城市空間結構與產業結構相匹配的城市結構有序演進模式[22-24]。

另外,我國學者還提出了城市經濟空間是產業結構與空間結構從分散到集中、從低級到高級的不斷適應過程,具有結構適應性有序變化的整體性特征[25-26]。城市內產業結構與空間是一個相互聯系、相互依賴的集合體。同時,城市經濟空間結構是在多種約束下的有序變化,其結構的合理化存在著復雜的、非線性相互作用[27]。并且,城市經濟空間結構合理程度由產業結構與空間結構相互適應過程的整體水平決定,在相對時間內,它表示一種靜態結構,在較長時期內則表示一種動態的整體演化過程。

3城市經濟空間演化機制

31集中與分散機制

繆爾達爾(gmyrdal)對梯度發展的效應做了大量研究,提出了著名的“累積因果論”,他認為梯度發展中同時起作用的有3種效應,即極化效應、擴散效應和回波效應,它們共同制約著地區生產分布的集中和分散情況[28]。a·o赫希曼(aohirschman)在深入研究哥倫比亞等國的工業化與經濟發展實踐后,在所建立的不平衡工業化發展戰略中,提出非平衡增長(unbalanced growth)戰略,并將產業活動區分為社會間接資本(基礎產業)和直接生產活動(直接加工業),建立了應從充分利用稀缺資源出發,實施前向和后向聯系,極化和擴散效應等重要概念,對制造業在工業化進程中作為領頭產業的關聯作用進了深入探討[29]。還有f·佩魯(fperroux)[30]等人都分別提出了增長極核或增長核、極化效應、擴散效應、涓滴效應、回波效應等,它們都與場和空間的相互作用有關;特別是50年代f·佩魯提出的增長極理論有著重要的空間觀點,他認為增長極是指經濟空間中起支配和推進作用的經濟部門。增長極在經濟空間中通過極化效應等形成對周圍空間資源的吸納,以保證其快速增長;通過擴散效應等向周圍進行技術、投資的輻射,帶動周圍地區的發展。當然由于吸納和輻射的方向是相反的,二者的通量、強度、范圍存在著差異,因此會出現經濟在空間結構變化中的不平衡增長。約翰·弗里德曼[31](john friedman)用核心——邊緣的關系描述了要素市場不平衡發展的過程。在一個區域內經濟增長的中心只有一個,但是,在邊緣地區中有希望成為下一輪增長中心的后選地點卻有很多,他以動態的方式描述了經濟增長中心的空間結構和演變過程。

32城市化引導機制

一個地區空間單元上的某種經濟地理現象或某一屬性值與鄰近地區空間單元上同一現象或屬性值是相關的[32]。在涉及地理因素的實證研究中忽略空間相關性必然會導致分析結果的偏差,甚至導致錯誤的結論。就區域城市化發展而言,此類空間效應的存在是顯而易見的:一個地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不僅源于本地經濟對非農業部門就業和產出需求的增加以及本地要素供給狀況,而且還取決于區外經濟對本地區的需求[33];地區間的互補或競爭關系導致區間商品流通、要素流動以及技術擴散產生的“擴散——回波”效應對地區城市化發展具有重要影響;由于相近的社會、經濟、地理條件,某一地區制定的城市化發展目標往往會參照周邊地區的城市化發展水平,促進城市化發展的政策也常常在地理上相鄰的地區之間相互借鑒運用[34]。

33經濟發展的空間需求擴張機制

我國學者認為,城市空間擴張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城市建設用地的高速擴張,我國城市空間擴張的動力源泉很大程度上是城市經濟發展和城市化推進的產物,而城市經濟的發展也需要來自空間的支撐。經濟發展的空間需求是城市空間快速擴張的基本動力因素之一[35]尹來盛等認為,城市化帶來的人口增長推動了城市經濟空間的擴張。城市人口的增長是城市土地擴張的基本動力。人口的增加將強化城市居民對住房、交通和公共設施等方面的需求,進而使城市用地不斷向外擴張[36]。龐瑞秋等認為,交通是聯系城市和地區的主要媒介,交通方式的變化、交通設施的建設對城市空間擴張和城市空間結構與形態具有重要影響,城市空間易于形成沿交通干道擴張的方式,交通的發展對城市空間擴張具有一定的指向性作用[37]。

4城市經濟空間演化邊界

目前,城市經濟學與空間經濟相關聯的理論發展反映在多個方面,包括城市分區與土地利用研究、考慮土地空間特性的城市發展模型、土地經濟中的區位無效性問題[4];考慮時間和空間的城市經濟發展模型以及產業集聚與城市經濟空間擴張等問題等[5]。Charles·Tilly主要是從社會學的層面來探討城市空間社會邊界問題。他認為,城市空間社會邊界是內部聯系的人口、活動從集之間對比密度、轉變或分隔的鄰近區域。城市空間社會邊界的改變由形成、轉變、激活和壓制的合成構成[38]。Cathorpe和Fulton以經濟地理學為視角研究中認為,城市經濟空間邊界是指城市實現經濟增長的土地資源和農村土地資源的分界線,是地理空間上的概念[39]。還有學者從城市生態經濟學視角研究認為[40],城市經濟空間演化邊界是指城市經濟空間與其演化環境之間的一定界限,是承載城市經濟空間的城市生態環境與城市經濟空間擴張相互作用的重要中介環節,其適用邊界的變化過程為城市經濟空間與城市生態空間實現協同共生的過程。筆者認為,城市經濟空間演化邊界是指城市經濟空間作為主體在能夠運用自身資源及其特質性能力謀求城市經濟發展的勢力空間界限,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無形的。這里的城市經濟空間演化邊界是一個經濟社會系統概念。因而,就其本質而言,城市經濟空間的演化邊界應具能力與規模變動的雙重屬性。

一是,城市經濟空間演化邊界是由經濟基本要素等有形資源決定的規模變動邊界。二是,城市經濟空間演化邊界是由社會網絡、知識、區域意識、文化等無形資源決定的能力變動邊界。這兩者間具有相互依賴性,通常前者是后者的表現,后者決定了前者的邊界。城市經濟空間作為一個城市經濟活動的復雜經濟社會系統裝置,要實現發展的目的,既需要經濟活動的基本要素,還應該具備使這些要素有效實現投入——產出過程的能力。因此,對城市經濟空間而言,能力邊界最為重要。從本質上來說,城市經濟空間是要素、資源與能力的載體[41]。城市的要素與資源一般是指資本、技術、土地等同質的可以實現一般遞增與遞減的經濟規律;而后者是異質性的并難以模仿的,不完全滿足邊際收益遞增和邊際成本遞減的經濟規律。因此,城市經濟空間所具有的規模變化邊界和整體能力變化邊界就構成了現代城市經濟空間演化的邊界。

可以看出,相關學術界對城市經濟空間特性及其形成,其發展過程也是城市經濟空間邊界的動態演化過程這一觀點,已基本達成共識。但對城市經濟空間演化的階段性、主要影響因子的影響過程與影響程度等方面還存有爭議,主要原因就是由于對城市經濟空間演化邊界的運動機理等方面還沒有清晰的認識。

在我國,有關城市經濟空間及其演化邊界的研究起步較晚。近年來,已有部分研究涉及了該方面的研究內容[42-43]。劉興正從范圍經濟的角度研究認為,一個城市經濟空間由只有一種經濟產業演變為多種經濟產業時,其經濟空間邊界就得到了擴大;當城市經濟空間收縮自己產業范圍時,也就是縮小了它的經濟空間邊界[44]。我國學者的研究指出城市經濟空間演化水平的提高離不開生態環境支撐,生態環境狀況直接對城市化與工業化發展產生制約和反饋作用。還有部分學者揭示城市經濟空間在其經濟結構低水平下的快速擴張會對生態環境產生脅迫,環境損害成本上升[45]。

值得關注的是,在我國已經開展的城市經濟空間演化研究中,已注意到演化邊界對城市經濟空間持續、穩定發展的作用[46]。但目前這些研究大多局限于城市經濟空間演化方式與速度的角度,內容主要側重于城市經濟空間擴張的人文驅動機制及生態環境效應分析[47],對城市經濟空間演化過程中的邊界變動軌跡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就顯得相對薄弱[48]。以時間為節點的城市空間擴張模型更多的反映的是現象和結果[49,7],而對深層次問題的理論探討,特別是城市經濟空間演化邊界變動規律的研究則明顯不足,在理論建構的獨創性方面還有所欠缺。

然而“低碳”時代的到來,對可持續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0],生態型、環境友好型的城市經濟空間演化成為城市發展的方向和必然選擇[51],也為城市經濟空間研究提出了新的必須考慮的約束條件。但是,現行的城市經濟空間演化理論以及發展實際,仍然沿襲著傳統的發展思維模式和研究方法。城市空間演化理論中的線性思維仍是主流,現實中的城市化和工業化在這種理論的指導下,其經濟空間的非生態化演化現象嚴重,如“城市病”的出現和蔓延等,加之城市環境的公共物品屬性,造成環境物品或服務在市場上的低價甚至無價的狀況,現有市場不能準確地反映環境產品或服務的生產和消費的全部環境成本[52],也使得城市經濟空間演化的定量研究更為困難,從而系統完整地考慮外界的變化,從整體的角度解析城市經濟空間演化的機理。

參考文獻

[1]李勝會.經濟集聚與區域經濟增長:理論探討和實證研究[D].暨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8,5.

[2]XHYuan,Xi Ji,HChen,BChen,GQChen.Urban dynamics and multiple-objective programming:A case study of Beijing[J].Communications in Nonlinear Science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2008,13:1998-2017.

[3]Sarah Prout,Richard Howit.Frontier imaginings and subversive Indigenous spatialities[J].Journal of Rural Studies,2009,25:396-403.

[4]LXZhang,BChen,ZFYang,GQChen,MMJiang,parison of typical mega cities in China using emergy synthesis[J].Commun Nonlinear Sci Numer Simulat,2009,14:2827-2836.

[5]Masahisa Fujita,Paul Krugman,Antony JVenables.The Spatial Economy—Cities,Regions and International Trade[M].Beijing:China Renmin University Press,2007.

[6]郭俊華,蔡雯,楊暢宇.工業化帶動城市化的對策研究——以陜西關中地區為例[J].人文地理,2009,(6):59-62.

[7]ZFCai,LXZhang,BZhang,ZMChen.Emergy based analysis of Beijing–Tianjin–Tangshan region in China[J].Commun Nonlinear Sci Numer Simulat,2009,14:4319-4331.

[8]王琦,陳才.產業集群與區域經濟空間耦合度分析[J].地理科學,2008,2(4):145-149.

[9]馮邦彥,尹來盛.城市群區域治理結構的動態演變:以珠江三角洲為例[J].城市問題,2011,(7):11-15.

[10]Henri lefebvre.the produc-tion of space.rasil blackwell,inc,1991.

[11]Msonis & Ghewings.fields of influence and extended input-output analysis:a theordtical account.aldersbort.ave avebury,1991.

[12]Xu songling and Peter Gould.the grad field of input-output models and the nature of coeffcients.economic systems research,1991:367-371.

[13]kbgreene.the turbulent-field environment of sociotechin-ical system:beyond metaphor.behayioral science,1990,35:49-58.

[14]郭晶.低碳目標下城市產業結構調整與空間結構優化的協調[J].城市發展研究,2010,(7):25-28.

[15]藤田昌久,保羅·克魯格曼,安東尼·J·維納布爾斯.空間經濟學——城市、區域與國際貿易[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1-20;王琦.產業集群與區域經濟空間耦合度分析.地理科學,2008,2(4):145-149.

[16]靳美娟,張志斌.國內外城市空間結構研究綜述.熱帶地理,2006,2(5):133-138;馮邦彥,尹來盛.美國大都市區治理研究述評[J].經濟學動態,2011,(4):144-149.

[17]張京祥.西方城鎮群體空間研究之評述[J].國外城市規劃,1999,(1):31-42.

[18]Christopher Kennedy,John Cuddihy,Joshua Engel-Yan.The Changing Metabolism of Cities[J].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logy,2007,(2):43-59.

[19]Smith.DA.and MTimberlake.Cities in global matrices:toward maping the world systems city-system[M].in PLknox and PJTaylor(eds)World cities in a world-syst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

[20]李東序.城市綜合承載力理論與實證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08.10:39-40.

[21]張燕,徐建華.中國區域發展潛力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的空間關系分析[J].資源科學,2009,(8):1328-1334.

[22]匡文慧,張樹文,張養貞,等.1900年以來長春市土地利用空間擴張機理分析[J].地理學報,2005,5(9):841-850.

[23]劉艷軍,李誠固.長春市城市空間結構演化機制及調控路徑[J].城市規劃與設計,2008,(6):52-60.

[24]延善玉坦,張平宇,馬延吉,等.沈陽市工業空間重組及其動力機制[J].人文地理,2007,(3):107-111.

[25]王琦.城市經濟空間演化的生態成本研究綜述.城市濱水區規劃設計與可持續發展交流會,2008.10.

[26]WANG Qi,GUO Xiao-li.Study on the Control Mechanism of Ecological Costs based on the Urban Economic Space Evolution.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gineering and Information Management(ICEIM 2011),2011.9.

[27]孫雁,劉志強,王秋兵,等.1910-2010年沈陽城市土地利用空間結構演變特征[J].地理科學進展,2012,(9):1204-1211.

[28]Gmyrdal.economic theory and underdeveloped regions.duck-worth,1957.

[29]Aohirschman.the strateg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58.

[30]fperroux.the concept of growth pole[J].applied economics,1955,(8):307-320.

[31]John Friedman.Regional Development Policy,a Case Study of Venezuela.The MIT.Press,1966.

[32]ANSELIN L.Spatial econometrics:methods and models[M].Dordrecht,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1988.

[33]高琳.快速城市化進程中的“撤縣設區”:主動適應與被動調整[J].經濟地理,2011,(4):573-577.

[34]蔣偉.中國省域城市化水平影響因素的空間計量分析[J].經濟地理,2009,(4):613-617.

[35]王新濤.城市空間結構演變動力系統分析[J].北方經濟,2009,(6):33-35.

[36]尹來盛,馮邦彥.珠江三角洲城市區域空間演化研究[J].經濟地理,2012,(1):63-70.

[37]龐瑞秋,白鴻蓉,劉艷軍.長春市產業空間布局演化:軌跡、機制與調控[J].東北師大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4(12):143-148.

[38]Charles·Tilly.Identities,Boundaries & Social Ties(身份、邊界與社會聯系)[M].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8:138-141.

[39]CATHORPE,FULTON.Charter of the new urbanism[J].Time—Saver Standard for Urban Design,2001,(3):10-11.

[40]Seong-Hoon Cho,Olufemi A Omitaomu,Neelam C Poudyal,David B Eastwood.The Impact of an Urban Growth Boundary on Land Development in Knox County[J].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Applied Economics,Dec,2007,39(3):701.

[41]Penrose E T.The Theory of the Firm[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9:15-18.

[42]張換兆,郝壽義.城市空間擴張與土地集約利用[J].經濟地理,2008,(3):419-424.

[43]楊振山,蔡建明,高曉路.利用探索式空間數據解析北京城市空間經濟發展模式[J].地理學報,2009,(8):945-955.

[44]劉興政.城市邊界——關于城市發展一個新的理論解釋框架[J].現代城市研究,2007,(6):60-65.

[45]張伊娜.上海城市空間結構減載的經濟學研究[D].復旦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8,6.

[46]張學勇,沈體艷,周小虎.城市空間增長邊界形成機制研究[J].規劃師,2012,(3):28-34.

[47]常學禮,陳雅琳,崔步禮.半干旱地區城市化進程對區域沙漠化的影響[J].干旱區地理,2007,30(3):321-327.

[48]楊光梅,閔慶文.內蒙古城市化發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分析[J].干旱區地理,2007,30(1):141-148.

[49]喬標,方創琳,黃金川.干早區城市化與生態環境交互耦合的規律性及其驗證[J].生態學報,2006,26(7):2183-2190.

[50]Stephen Blanchette Jr..A hydrogen economy and its impact on the world as we know it[J].Energy Policy,2008,36:522-530.

第4篇

一、學科基本認識

(一)城市規劃管理是一門基于遠見的學科

學科的外部環境和市場需求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發生了本質性變化。根植于建筑學科的城市規劃學不斷兼收并蓄經濟地理、環境生態、園林景觀等周邊學科理論與方法,隨著社會、經濟、環境問題的不斷涌現和政府公共治理進程的推進,依附于城市空間的經濟屬性、社會屬性和政治屬性凸顯,使得城市規劃管理由極度重視物質空間轉向關注居住在物質空間的居民和政府城市治理過程中的作用機制。基于遠見的城市規劃管理學科人才培養首要的是正確的趨勢判斷和價值選擇,而趨勢判斷的基礎則需要經濟投入產出的分析、社會倫理和政府公共治理等經濟學、社會學和管理學基本知識的支撐。

(二)城市規劃管理是一門基于制度的學科

國外現代意義的城市規劃是為了解決不斷出現的社會問題而誕生的,由公共部門組織的城市規劃具有深厚的公共政策傳統。與此相悖,我國的現代城市規劃是建立在制度影響為零的假設之上,因此制度是與城市規劃技術無關的變量。事實上城市規劃管理處于高度不確定的變化過程中,制度的忽略使得規劃遠離了現實。2011年我國的城市人口歷史性地超過農村人口,城市規劃管理由管理增量轉向管理存量,由管理空間轉向空間與社會并重,因此城市規劃管理重心、管理方法和管理工具需要不斷調整,使得傳統的空間設計、工程設計退到次要地位,城市制度的重要性日益提升,城市規劃管理需要掌握制度和政策設計的技巧。

(三)城市規劃管理是一門基于責任的學科

我國城市規劃建設的大部分歷史性失誤并非由于具體規劃技術方案、手法出現錯誤,而是規劃目標和理念導致偏差。城鄉規劃管理以促進城鄉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為根本任務,促進土地科學使用為基礎,促進人居環境根本改善為目的。當前城市和諧社會關系構建的平衡基礎是公共利益,協調公共利益成為城市規劃管理的本質核心。城市規劃管理的前提首先是責任和人本精神,社會責任感是城市規劃管理人才培養的重要目標之一,責任意味著需要具有提供“詩意棲居環境”的技術能力、秉承“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捍衛“公平公正”的價值觀。

二、教學體系特征

人民大學城市規劃與管理系經過近10年的探索,克服了一系列教學難題,初步構建了具有人民大學特色、符合時展的教學體系和教學方法。

(一)構建適合學科發展方向的課程體系

從2005年本科培養開始,每年的課程設置不斷調整,調整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選擇教學最好、最受學生歡迎的老師講授公共基礎課,針對學生反映的具體情況進行調整;二是開設教師擅長的又符合培養計劃的課程;三是研究其他院校規劃專業的課程設計,征求畢業學生和用人單位及專職委的意見,逐步建立具有人民大學自身特點的培養體系。

在教學內容方面,注重哲學與方法論、法律、計量分析、計算機應用與價值取向教育,設置社會學、公共政策、社區建設、社會福利、城市歷史文化等方面的內容,并將經濟學作為必修的核心課程。根據城市管理前沿的需要,充分發揮人民大學學科優勢,在全國范圍內率先形成與工學互補的城市管理本科教學體系,構建了“4+2”課程結構:即4個學科的理論知識主線:公共管理學、城市經濟學、城市社會學、城市規劃學;2類分析方法:空間分析方法(包括GIS分析、CAD等規劃制圖方法)和數量分析方法(包括統計學、計量經濟學等)。公共管理學主要開設管理學基礎、公共管理學、公共政策原理、市政管理學、城市土地與不動產管理、城市交通規劃與管理、城市社區管理、人力資源管理、非營利組織概論;社會學主要開設社會調查研究方法、城市社會學、城市就業與社會保障;規劃學主要開設城鄉發展與規劃導論、中外城市發展史、建筑學基礎、城市總體規劃、城市規劃與設計、城市規劃管理、城市研究、城市地理學、城市更新與舊城保護、城鄉規劃法律與法規等;經濟學主要開設經濟學基礎、產業經濟學、城市經濟學、城市社會學、土地經濟學等。

這套城市管理本科教學課程體系符合時代需求、特色鮮明、脈絡清晰,在強化通識教育的前提下,拓展規劃學和管理學的深度,既彌補了傳統的部門化管理重技術輕理念、重微觀問題解決輕城市系統優化之不足,又彌補了傳統行政管理重理念輕方法、重政府內部管理輕城市經濟社會運行管理之不足,因此廣受學生和用人單位歡迎。城市規劃是綜合配置城市土地資源和城市公共資源的手段,城市規劃管理是宏觀層面的城市管理。人民大學城市管理本科學科建設突出城市規劃學的教學,同時突破中國傳統的技術性規劃教學,學習借鑒發達國家先進的教學體系,構建公共政策視角下的城市規劃教學,創建了全國第一個將城市規劃引申到公共政策領域的教學體系,符合公共管理學專業化、城市規劃學管理化趨勢,為國家培養轉型期需要的交叉學科復合型人才。

(二)形成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在課程體系的指引下,為突出特色,城市規劃與管理系特別注重課堂教學方法的創新、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結合。為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本科有4門專業課開展了課外體驗和實踐。課程考核采用“大作業”形式,要求學生能夠運用所學技術手段,解決該課程領域所涉及的具體問題。在大學的四年時間設置了三次遞進的實習:2年級學院組織的社會實踐,初步認識城市管理;3年級暑期在實習基地為期一個月的專業實習,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觀察城市問題,學習與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4年級最后一學期根據自愿的原則在相關城市管理與規劃部門實習,或者參與系里教師的學術研究,鍛煉提升學生解決綜合性城市管理問題的能力。

跟蹤前沿實踐開展學術研究和實踐教學。一流的學術研究是一流教學的保障。城市規劃與管理系的學術研究圍繞學科建設展開,并及時將最新研究成果帶上課堂,60%的老師申請到國家基金項目,每個老師都圍繞學科建設需要開展研究并撰寫論文;實證研究項目和規劃編制項目選擇也都以符合學科建設方向為主要原則。為此我院規劃與管理系根據區域特征先后建立了北京朝陽區、揚州市、安慶市、成都溫江區、自貢市等5個教學科研實習基地。3年級學生暑假集體在實習基地進行為期一個月的實習,地方需求大幅度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人民大學師生為實踐單位帶去了先進的城市管理理念、理論和方法,受到實踐單位歡迎。實踐基地則為師生跟蹤最前沿的城市管理實踐提供了極好的平臺。

城市規劃與管理系教師長期耕耘于城市管理學術前沿,實現教學相長。為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鼓勵學生參加全國城市規劃專業指導委員會組織的社會調查競賽。為增加本科生參與社會實踐的機會,通過微信、公共郵箱等途徑,掛出課題題目和需要的人數以及各種專業會議的信息,鼓勵學生進行申請。

城市規劃管理學科還處于探索階段,結合課程設置,規范教學內容,我系根據教學培養方案,積極進行相應的教材建設,其中按照與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簽訂的系列本科教材協議,出版了《城市管理學》、《城市總體規劃原理》等教材。與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簽訂的公共管理視角下的規劃系列教材包括:城市發展的經濟學分析、城市發展的社會學分析、城市發展的政治學分析、城市規劃公共政策原理、鄉村規劃基本原理、統籌城鄉發展規劃等,近幾年將陸續出版。

(三)探索本土化與國際化相結合的培養手段

好的教師支撐好的教育。由于我系教師數量少,結構趨向于多元化、年輕化,為彌補前沿問題研究的不足和拓寬學生視野,一方面采用聘任兼職教授的形式彌補目前師資結構的不足,另一方面根據教學內容,聘請政府機構、研究機構、企業等的實踐工作一線的資深專家進行專題研討,保證學生有機會聆聽全國一流的教授、學者的研究成果和實證案例,為學生拓寬國內視野提供條件。

我們一直堅持學生培養的國際化導向,通過鼓勵教師出國進修、為學生出國交流創造條件、與國外大學建立合作關系等方式提升國際化水平。平均2年舉辦一次國際學術會議,為學生提供近距離接觸國際一流學者的機會,并與國外大學形成長期穩定、制度化的教學合作關系,包括與墨爾本大學和劍橋大學簽訂學生互訪協議,與奧克蘭大學聯合舉辦“國際城市研究與規劃實踐”聯合課程;每年多次邀請包括劍橋大學Elisabete、墨爾本大學韓筍生教授、舊金山州立大學的Richard LeGates、UPENN的John Landis教授和Eugenie Birch教授、舊金山州立大學的Richard LeGates教授、格羅寧根大學的Gert de Roo教授、UIC大學張庭偉教授等國外知名教授為學生授課,建立與國外大學的聯合研究渠道,共同展開國際研究,提升學生的研究能力和國際視野。

(四)樹立人本主義核心價值觀基本理念

人民大學城市規劃管理專業以“人文、人本、人民”為核心理念,培養具有綜合分析能力和人文精神的城市規劃人才,明確公共政策導向的城市規劃管理的“人本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的重要性,把德育培養作為課程體系之中貫穿始終的關鍵。為此,教學團隊每月至少開一次討論教學相關事宜的會議,向學生推薦必讀文獻,鼓勵學生多讀書、讀好書,組織學生參加社會調查與實踐,強調人本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養。2010年4月14日玉樹地震,我系師生秉承“立學為民、治學報國”的精神趕赴災區,在前沿事件中鍛煉成長,援建3年時間里共有30名學生到過災區,以此為契機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和國家責任感。

三、教學體系創新

(一)樹立城市管理專業的基本理念

傳統城市管理專業設置多基于部門化管理的需要,側重本部門的技術管理,或者是直接針對政府管理需要的行政管理。城市是具有自身發生發展規律的復雜巨系統,中國轉型發展極大地增強了城市各領域之間的互動性,幾乎所有城市的重大管理難題都是跨部門的復雜問題。我系創新城市管理學科建設理念,以城市發生發展規律的教學與研究為起點,賦予學生認識和解決中國轉型期綜合性重大問題的知識結構和能力。

(二)重構城市管理學學科體系

經過多年對城市問題的跟蹤研究和教學實踐,我系逐步建立了能夠面對和解決重大綜合性城市管理問題的專業教育體系,拓展和豐富了公共管理學的學科架構,增強了公共管理學服務社會的綜合能力。同時也進一步充實和完善了中國傳統規劃學的經濟社會內涵,為工學背景下的城市規劃專業向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轉型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三)完善教學體系的邏輯脈絡

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本科2年級分專業,1年級的公共基礎課由學院統一安排,包括管理學、經濟學基礎課程,從2年級學生開始接受專業訓練,規劃專業課程本著從微觀到宏觀、從歷史到現代的教學邏輯在兩年內進行安排,同時按照2年級開設經濟學和管理學專業課,3年級開設社會學專業課的基本原則,方法課程安排從1年級開始開設,遵循從數據到圖形空間的教學邏輯,同類課程前后具有邏輯連續性,不同類課程具有互補性,形成目前相對合理、均衡的教學時序體系。

(四)探索專業教學的創新模式

第5篇

【論文關鍵詞】城市區域 空間管治 模式 研究進展

在經濟快速發展和城市化快速推進時期,中國的城市區域迅速生成,并且成為與居民生活息息相關的空間載體。但是,由于中國的政治特別是行政體制改革并沒有跟上經濟和城市發展的步伐,導致城市區域內的地方政府之間的沖突、矛盾也更加尖銳。因此,在中國實行城市區域空間管治,從區域的角度協調和解決經濟發展與城市進程中的種種社會經濟問題,已經成為中國未來體制改革必然要面對的問題。目前,國內外學者對城市區域空間管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其管治模式的探索,針對個別城市區域提出了管治模式的構想,尚未形成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

一、國外城市區域空間管治模式的研究進展

國外城市區域空間管治模式的研究起步較早,始于2O世紀6O年代,先后從區域發展規劃和行政管理的角度提出了多種城市區域空間管治模式。并且,將一些經典模式應用于城市區域的空間管治實踐。張京祥對西方國家城鎮群體地區普遍實行的管治模式進行了比較研究,并將城鎮群體區域/城市管治概括為如下幾種模式:

1.松散、單一組織的管治模式。如在紐約大都市區展現的是一種松散而無統一行政主體,以專門問題性的協調組織運行為主的管理模式。

2.統一組織的管治模式:華盛頓大都市區的區域合作比美國多數大都市區更進一步,形成了統一正規的組織——華盛頓大都市委員會(MWCOG),雖然它也是一個沒有執法權力,由縣、市政府組成的自愿組織,但由于其較好地解決了區域問題并為成員帶來了實際的利益,因而是一種相對穩定的聯合形式。

3.完全單層制管治模式:如杰克遜維爾市與其所在的杜維爾縣合并形成了單層的大都市政府,合并不只是地域上的統一,也產生了長期的規模經濟,從而降低了政府運行的成本。

4.雙層制管治模式:如邁阿密1957年與戴德縣形成了雙層制的大都市政府,縣(區域)內非城市地區的所有服務均由大都市政府(上層)提供;城市公民接受他們所在市(下層)和大都市(上層)的雙重服務,即上層政府承擔了少量的區域范圍服務,資金來自于整個大都市區范圍的相關稅收及那些非自治市地區的特別稅,而下層政府承擔了更具體的公共服務工作。

由于這種管治模式與大多數西方國家的行政管理體制及經濟運行體制較為吻合,因而成為西方城鎮群體地區普遍采用的一種協調組織模式。國外城市區域空間管治模式的研究大多是從單個案例分析中得出結論,即通過對城市區域的行政管理和區域發展規劃的研究制定空間管治模式。由于各個城市區域的行政管理和區域發展規劃之間存在著差別,所以這樣的模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廣泛應用。而且,在研究方法上以定性描述為主,對城市區域空間管治模式的形成機制缺乏深入研究。

二、國內城市區域空間管治模式的研究

20世紀90年代后期“空間管治”理念引入中國,國內學者主要從城市地理學、區域經濟學和公共管理學等學科探索中國城市區域空間管治的模式。根據洪世鍵、張京祥的歸納,國內都市區域管治模式的研究主要是三個視角:一是以南京大學的顧朝林和張京祥為代表,主要從城市規劃和西方“管治”理論的角度研究城市和區域管治問題:二是以華東師范大學的劉君德和寧越敏為代表,重點從“行政經濟學”和大都市區空間組織的視角研究都市區域的行政體制改革和空間組織形式問題;三是以中國人民大學的毛壽龍和孫柏瑛為代表,從行政管理,特別是公共經濟學的角度研究多中心管治結構和政府間關系問題。基于這些視角來分析中國城市區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空間管治的必要性,提出相應的管治模式。現有文獻對城市區域空間管治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都市圈空間管治和城市群空間管治這兩個方面。

1.都市圈空間管治模式的研究

中國學者針對近年來都市圈建設的實際,以案例為基礎開展都市圈空間管治模式的研究。第一,以雙層結構為主導的管治模式。張京祥等認為,在我國都市地區可以構建由兩級雙層管理模式組合而成的管理系統:都市圈雙層管理體制和大都市圈雙層制管理體制。吳未在對南京都市圈的管治研究中,提出構建雙層政府管理模式,其特點是上下級政府之間形成合理的分工,劃分區域性和地方社會服務職能,形成區域城市化的地域發展格局新體系。謝丁、張旺等以長株潭城市區域為案例,提出一個區域政府與地方政府并存的雙層結構模式,即構建一個具有較高權威性的區域聯合政府,并在水平管治體系上進行拓展,使長株潭城市群的管治體系呈網絡化發展。第二,以網絡型為主導的管治模式。陳閔齊認為蘇錫常都市圈應形成區域和城鎮管治協調的網絡型管治模式;吳玉琴提出構建珠江三角洲城市區域多中心協調的網絡型管治模式,并進行了實證研究。第三,探索建立城市群政府、都市聯盟等模式。

此外,洪世鍵、張京祥從管治的調控機制出發,將大都市區管治分為三種不同的模式:集權的大都市政府模式、分權的市場競爭模式和網絡化的合作模式。而這三種模式又與三種不同的大都市區管治理論流派相對應:傳統區域主義以建立正式集權的大都市政府為政策目標;“公共選擇”學派主張以市場機制來解決大都市問題;新區域主義主張以網絡化區域合作結構來對大都市區進行管治。

2.城市群空間管治模式的研究

綜合近幾年學者對城市群管治的研究,認為我國城市群管治的模式及政策表現為如下:一是建立城市群政府,在我國的城市群區域,為了保證區域聯系對社會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擬建立城市群政府,其目標是使城市群區域的機構系統與城市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相一致,城市群政府能夠利用城市群區域密切的社會經濟聯系、大的功能地域和巨大的人口以及發達的產業群提供的規模經濟,更好地配置利用資源,促進區域的發展;二是建立城市群規劃局,我國的城市群區域城市間的功能聯系極為密切,但受行政區劃的分隔也極為嚴重,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進一步完善,城市群區域必然出現多中心的都市區,借鑒雙城的經驗,擬考慮建立城市群規劃局,其直接受中央政府的領導,有關重大的決策要呈報給中央政府,批準后方能執行;三是設立城市群市長聯系會議制度,對于跨省的城市群,其管理組織形式與聯系比較緊密的都市圈不同,表現為主要以松散型的組織為主,即應成立由城市群中各城市的市長組成的聯席會議制度,加強城市群城市間的溝通、互訪與協作;四是發揮非政府組織的作用,應積極發揮社會中介組織和企業等非政府組織的作用,建立以政府協調合作機制為主導的包括企業和社會中介組織等多層次參與的區域發展協商與協調機制;五是實施資源開發和生態環境保護聯合行動,對于跨省區的城市群而言,由于自然生態區和行政區之間的內在非耦合性,使得城市群區域內的資源開發、生態環境保護矛盾突出,因而城市群中資源的合理開發和生態環境的保護是城市群管治的主要內容之一,在城市群資源開發和生態環境保護方面除了制定統一的資源開發、利用規劃,制定統一的污染物排放、環境治理標準,實施嚴格的監督和檢查外,必要時還必須采取跨區域的聯合行動,共同監督和檢查各城市污染治理的狀況、存在的問題以及需要進一步協調解決的問題,從而推進區域生態環境的保護,促進城市群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利用。

第6篇

關鍵詞:低碳城市 空間結構 交通模式 土地利用

中圖分類號:F29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一、“低碳城市”相關基本概念

1 低碳經濟

低碳經濟就是在可持續發展理論的指導下,在考慮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前提下,通過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產業轉型、新能源開發等多種手段,實現產業發展模式的轉型,從而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

2 低碳城市

所謂低碳城市,本質就是在城市實施低碳經濟。這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低碳生產和低碳消費。其概念就是指以低碳經濟為發展方向及發展模式、市民以低碳生活為行動理念及行為指導、政府管理部門以創建低碳社會為標本和藍圖的城市。目標就是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前提下,城市保持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處于較低水平。

二、低碳城市的理論及實踐發展

1國內外低碳城市理論及實踐

英國是工業革命的先驅,其城市化水平較高,城市問題也較多,并且英國作為島國,資源稀缺,深刻理解資源節約與環境保護、經濟發展與未來可持續的重要性。英國在 2008 年正式通過《氣候變化法案》。 2004 年,日本政府制定《面向 2050 年的日本低碳社會情境》的研究計劃;2007 年,美國《抓住能源機遇,創建低碳經濟》報告;2008 年,印度政府《氣候變化國家行動計劃》;而聯合國也于 2007 年出臺“巴厘島路線圖”,提出節能減碳的目標。

2007 年 11 月,中國與新加坡共同簽署了兩國合作建設天津中新生態城框架協議,目的是把應對氣候變化與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結合起來,創新發展方式,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經濟、社會、人口、資源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2008 年 1 月,全球性保護組織 WWF(世界自然基金會)在北京正式啟動“中國低碳城市發展項目”,上海、保定入選首批試點城市,總結可行模式,然后陸續向全國推廣;截止 2009 年末,全國已有保定、上海、天津、貴陽、杭州、德州、無錫、吉林、珠海、南昌、廈門等多個城市提出要建設低碳城市,還有不少城市正醞釀低碳城市策略。

2 我國現階段城市空間結構利于“低碳城市”的構建

中國人口眾多,在未來三四十年里每年將有 1500萬~2000 萬農民進入城鎮,這從客觀上要求中國必須走集約、緊湊、高密度的城市發展結構,摒棄美國的汽車城市化模式。中國的城市尺度大部分適宜步行與自行車交通。中國一直是自行車大國,城市有良好的綠色出行需求與習慣。在未來發展中,如果規劃尺度適宜的街區地塊與環境優美的自行車路線與自行車管理系統,將自行車運行系統納入公共交通層級中,會有效減緩甚至改變私有交通城市趨勢。最后,中國近年來提倡的山水城市、園林城市、歷史文化名城等城市形態為建設低碳城市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這些城市建設將為低碳城市的建設提供良好的實體物質空間與建設管理經驗。

三、“低碳城市”的空間結構分析

1 適度密度與緊湊城市發展

緊湊城市(Compact City):“城市的經濟和社會重要性最終依賴于由空間密度提供的使用方便的交通,以及利用這種機會的人們和機構的絕對多樣性”。“緊湊城市”符合低碳城市發展戰略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體現:一是適度密度的緊湊城市占用更少的用地,可以更多保留鄉村、農田、綠地等開敞空間,減少對自然環境的侵占;二是緊湊城市形態可以減少機動車出行,減少碳排放。此外,中國人多地少的國情,使得我們不可能走美國郊區式、小汽車式蔓延擴張模式,在中國走適度密度(中、高密度)緊湊城市路線是我們的必然選擇。

2 步行城市、自行車城市、公共交通城市

城市交通決定城市空間已被歷史證明。19世紀以前,由于工業化的出現,鐵路逐漸成為主要運輸方式,造成城市沿鐵路線擴展,而后來出現的電車與汽車,使得城市規模在擴展的同時有了進一步的集中;而1945年后,小汽車的大量入戶,城市開始有了大規模低密度擴散。城市交通決定城市的密度和尺度,以城市“攤大餅”現象為例,城市放射路之間聯系需求加大,城市中心交通壓力增大,城市擁堵現象嚴重,這迫使在放射路之間修建城市環路,北京已經發展到了六環,結果就是城市越攤越大,慢慢吞噬周圍的鄉村和農田。歐洲國家近年來極力倡導的城市交通與城市空間相互決定論,目的就是改善城市交通、減少城市交通擁堵,增加公交分擔率以達到減少消耗與污染等。

3 低碳城市的土地利用

低碳城市的土地利用規劃及城市總體布局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生態分區和土地適宜性分析、產業用地布局、居住用地布局、公共服務設施布局等。低碳土地利用最重要的是土地的集約利用問題,土地集約利用可以增加單位土地的產出,減少日益蔓延的城市擴張問題,從而能得以保留鄉村、農田等開敞空間,這也是在中國日益緊張的人地矛盾下的必經之路。

我國在未來數年內仍然是以工業發展為主的國家,所以規劃建設可持續低碳城市的首要任務就是通過規劃的作用為工業轉型提供實體基礎,所以對產業布局的研究對創建低碳城市非常重要。

四、“低碳城市”的城市規劃未來發展

城市規劃作為指導城市合理發展的一門科學,在城市土地利用、城市空間布局、城市管理等領域發揮著戰略性作用。低碳生態型城市的規劃指導原則是改變以經濟發展作為城市發展的主要目標,變革現有的城市規劃系統,引入了新的規劃理念與設計。

1)低碳城市指標體系

低碳指標體系貫穿于規劃的各個階段,有明確的減排控制數據指導,并區分強制性指標與指導性指標。

2)低碳城市理論框架與數據支撐

各城市應建立本市的低碳課題組,深入挖掘市域的自然資源條件、環境承載力、歷史發展進程、現狀發展情況、未來發展建議。并將本市城市數據建立系統數據庫,以備隨時查詢與使用。

3)低碳城市規劃各層次創新研究

從城鎮群也即大區域層面,到城市及其周邊層面,到社區層面,再細致到單體及其周草木。將自然山水、陽光、空氣、誰、綠地都納入研究領域,將低碳排放貫穿規劃設計實施哥階段。

4)低碳城市專項規劃

重點內容包括:低碳產業規劃布局、低碳城市生活模式研究、低碳城市能源系統規劃、低碳城市交通與物流系統規劃、低碳城市擴大碳匯系統規劃等。

5)低碳城市規劃管理

從政府角度來說,制定低碳指導政策及實施反饋獎懲體制;從公眾角度,提高居民的低碳意識。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共同作用創建低碳生態和諧城市。

參考文獻

[1] 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組,2009 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

[2] 顧朝林等,氣候變化、碳排放與低碳城市規劃研究進展,城市規劃刊,2009(3)

[3] 付允汪云林李丁,低碳城市的發展路徑研究,科學對社會的影響,2008(2)

[4] 潘海嘯等,中國“低碳城市”的空間規劃策略,城市規劃學刊,2008(6)

[5] 鮑健強等,低碳經濟:人類經濟發展方式的新變革,中國工業經濟,2008 (4)

[6] 柴方營楊文月,低碳經濟與黑龍江省經濟發展機遇,經濟研究導刊,2008(18)

[7] 金樂琴劉瑞,低碳經濟與中國經濟發展模式轉型,經濟問題探索,2009(1)

[8] 劉傳江馮碧梅,低碳經濟與武漢城市圈兩型社會建設,學習與實踐,2009(1)

第7篇

【關鍵詞】城市規劃;科學化;人居規劃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現代意義上的科學技術水平不斷提高,城市從原本單純的經濟發展轉向了全面社會發展方向。城市規劃的科學化逐漸受到人們的重視。建立科學的規劃系統對促進城市規劃的進一步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國家也將城市規劃的科學性問題作為重要的社會發展方針和途徑,加以重視。可以說城市規劃的科學化發展將逐漸成為社會發展中的主旋律。

一、城市規劃科學化概述

在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過程中,城市規劃工作中出現了許多不合理、不科學、不完善的現象,給市民生活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困擾,對此,城市規劃者開始逐漸重視城市規劃的科學化和合理化問題。城市規劃科學化的具體概念是指在城市規劃中要盡量遵守科學性、合理性原則,對城市規劃的編制、監督和審批等要與城市具體情況相結合,符合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

二、城市規劃科學發展問題表現

(一)研究對象問題

從城市規劃發展的歷史看,絕大多數規劃師應該說是在努力尋找“城市的發展規律”,試圖通過這種努力,預測城市發展的未來。假設這樣的路徑是可行的,那么就承認了城市研究是一門基礎性科學,準確地說,這樣的城市規劃應該稱為“應用城市學”。問題在于,從目前的城市學來看,雖然已有大量研究成果問世,但是其科學基礎并不穩固,邊界也十分模糊。不僅城市的定義存在種種困惑與局限,研究的方法也是“拿來”為主。由于城市學研究城市中的什么內容很難進行恰當的界定,于是就成了城市經濟學、城市社會學、城市地理學、城市政治學等學科的“拼盤”。更重要的是,雖然居民點按照性質和規模的不同分為城市和鄉村兩大類,但實際上從特大城市到小村莊之間并無明顯的界限,人和各種要素不斷在城鄉之間流動。如果把城市規劃當作“規劃學”在城市的應用又如何呢?眾所周知,規劃包括兩層含義:一是提出未來某個時間要達到的目標,二是提出實現該目標的措施(霍爾, 1982)。從定義上看,幾乎所有的社會組織和個人,都是需規劃的。同時,規劃也就是計劃、設計、戰略等的同意詞,只不過是內容不同。好比政治學研究人的政治行為,經濟學研究人的經濟行為,規劃學,如果要建立的話,必須要研究人的規劃行為。困難在于,規劃行為散布于人的生活的各個領域,是一種邊界比較模糊的行為類型。與其將它作為一種與其他行為并列的行為類型,不如說它是人的各種行為的一個構成部分,或一個階段。

(二)學科定性問題

城市規劃科學化遇到的第二個問題是,城市規劃是什么性質的科學?是作為自然科學還是作為社會科學來發展?首先從自然科學角度來認識,遇到了規劃對象空間范圍擴大后引起的“量變到質變“的問題。“自然科學”研究物性,其變化法則遵循因果規律。只要找到“普遍真理”,就可以通過研究達到解釋和規范的目的。一般認為,它必須通過四個步驟才能完成研究的全過程:一是用科學的方法觀察和收集資料;二是用科學的方法把資料按照意義和作用加以分類;三是通過分析得出預測性判斷;四是通過實踐鑒別作為規律、趨勢或者傾向的真實性,最終形成科學的結論。因此,城市規劃的科學化進程,若按自然科學標準來衡量,遇到了難以克服的理論難題。

從社會科學角度來認識,存在著規劃研究范圍和內容的界定問題。社會科學擺脫了“試管實驗方式”(test-tube ap-proach)的限制,廣泛運用社會調查工具,尋找變量之間的相互關系,基于各種假設(如經濟人、政治人等),對人類社會中人的不同層面存在的規律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以科學的態度從事規劃工作,與把城市規劃建設成為一門科學存在著層次和深度上的差異。由于城市規劃既有自然科學也有社會科學的內容,或者說既不是自然科學也不是社會科學,它的科學化必須提供不同于前兩者的解釋。人居環境是整體的,同時也是無限可分割的。關于人居環境形成過程中人為干預現象的科學解釋,在小尺度物質空間建設方面,更加容易接近自然科學,反之則更加容易接近社會科學;當將人居環境作為承載人的物質容器建造時,更加接近自然科學,當將人居環境看作為滿足人的需要所進行的創造性勞動成果時,更加接近社會科學,甚至與人文學科發生了密不可分的聯系。

(三)學科性兼顧的問題

建筑學與城市規劃中有大量的數學應用,因此無疑具有科學性。有人認為,數學中幾何學的詞義本身即是“測地術”,這是規劃與建筑的基礎,方形和矩形也是建筑穩定性的需要而被抽象產生的?。城市建設,與居民的物質和精神生活密切相關,而且投資比較大,更新周期長。因此,城市規劃必須認真研究方案的可行性,從功能需要、經濟能力、技術合理等方面進行科學論證。從這個意義上,建筑師與規劃師離不開數學,不需要進行更多的說明。但是,只談城市規劃的科學性不夠。一個僅僅符合科學規律的規劃也有可能是沒有藝術品位的,是人們所不喜歡的。如果只談科學合理,或許可以整個地區的城市和建筑形式沒有大的區別。居民點除了需要通過科學合理的空間布局滿足人們的物質生活需求外,本身還是一項公共藝術,必須滿足人們審美的需要?。值得注意的是,藝術并不等同于主觀意志的任意發揮。實際上,不少人普遍混淆了城市規劃和建筑學中作為美學研究對象的城市與建筑藝術。即使藝術,如果不限于藝術創作能力的培養,而作為審美研究對象也可以看作是一門科學,即美學。美學有其自身的規律性。一位具有美學修養的與一位只知個人藝術表現的規劃師、建筑師是不同的。前者懂得如何用別人可以接受的表達方式傳授規律性的知識,后者只能純主觀地展現個人的偏好,也許獲得可能的共鳴,但難以發現規律,當然藝術家也可以從根本上否定這種規律的存在。

結語:

城市規劃學科需要提高科學性,加快科學化進程。但城市規劃畢竟仍是一個應用程度很高的專業,一項綜合性很強的協調工作。注重科學性與藝術性的結合,注重技術與藝術的訓練,永遠是社會實踐所需要的。從這個意義上,傳統建筑學的最基本原則不僅沒有過時,反而需要在新形勢下堅持和發展。從上述討論可以看出,如果將城市規劃作為一門科學,它只能是人居環境科學在城市的應用。城市規劃的科學化水平,取決于人居環境科學的發展狀況。

參考文獻:

[1]鄒德慈.論城市規劃的科學性.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C].廈門:2012.

[2]紀曉嵐.論城市本質[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12.

[3]張兵.城市規劃實效論[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0.

主站蜘蛛池模板: 肥乡县| 曲阳县| 通榆县| 方城县| 象山县| 嘉兴市| 修武县| 珠海市| 大名县| 新乐市| 锡林浩特市| 广东省| 龙岩市| 四会市| 康定县| 吉林省| 舒兰市| 卓尼县| 张家川| 昌乐县| 修武县| 绥中县| 平湖市| 靖州| 茌平县| 紫阳县| 云龙县| 汨罗市| 枣阳市| 福清市| 桦甸市| 石嘴山市| 平遥县| 辉南县| 开原市| 屯昌县| 怀柔区| 玛沁县| 黎平县| 轮台县| 溧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