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07 18:16:5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企業經濟性質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論文摘要: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和逐步完善,企業的成本意識有所加強,但成本管理松弛的局面仍未得到根本改變。因此強化企業成本管理,建立成本管理良性循環機制,對于增強企業自我發展的能力,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和推進當前的國企改革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現代企業成本管理的內容不僅僅是孤立地降低成本,而應該是包括財務成本管理、生產成本管理和組織成本管理在內的一種全面的成本管理。
1我國企業成本管理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國企業的成本管理幾乎還只限于對產品生產過程進行計劃、核算和分析,而沒有拓展到技術領域和流通領域,缺乏對產品生產價值鏈的成本核算與分析。
1.1企業成本管理重心偏移,未能真正考慮需要企業是成本管理的主體。成本管理是企業經營管理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企業內部經營管理的需要是實現成本管理的動力,但是有些企業并未充分意識到這一點,成本管理側重于宏觀需要,忽略成本管理對企業經營管理的重要作用,成本管理僅限于國家頒布的財務法規中有關成本條例的遵守和執行上。
1.2企業成本管理缺乏市場觀念[1]成本是一個企業生產經營效率的綜合體現,是企業內部投入和產出的對比關系。低成本意味著以較少的資源投入提供更多的產品和服務,從而意味著高效率,但未必就是高效益。
1.3過分依賴現有的成本會計系統,成本信息的嚴重扭曲,不能滿足企業實行全面成本管理的需要在現代化的制造環境下,直接人工成本比例大大下降,制造費用所占比例大幅度上升,繼續使用傳統的成本計算方法會產生不合理現象。如在產品成本中所占比重越來越小的直接人工成本去分配占有比重越來越大的制造費用;分配越來越多與工時不相關的作業費用;忽略不同批量產品實際耗費的差異。使用傳統成本核算法將導致產品成本信息的嚴重扭曲,使企業錯誤地選擇產品經營方向。
2我國企業成本管理中存在主要問題的成因
2.1不健全的市場經濟秩序和不公平的市場競爭,削弱了企業加強成本管理的外在壓力和內在積極性在大部分企業進入市場經濟軌道,成為競爭性企業的同時,還存在具有計劃經濟性質的壟斷性企業(如郵電、銀行、電力)。這些壟斷性企業不依靠降低成本僅依靠壟斷就能獲得高效益。
2.2宏觀成本管理體制不完善,監測不力,影響了企業建立健全內部成本管理機制的主動性在變國家對企業直接管理為間接管理的過程中,宏觀成本監測、控制職能明顯弱化。在財務會計制度上,規定把企業成本報表作為內部報表處理,不需向外公布,使國家對企業微觀成本管理行為的調控失去了信息來源。
2.3市場觀念不強,缺乏成本競爭意識,適應環境變化的能力較差企業在生產效率水平、工作質量水平、企業素質水平特別是經營決策水平等方面,明顯缺乏成本競爭意識,不適應成本競爭的需要。
3我國企業強化成本管理的主要工作
3.1確立現代成本管理新觀念
1)更新成本管理主體觀念,建立企業為主體的成本管理觀念。現代企業制度下,企業成為市場經濟的主體,在價值規律的引導下自主經營。因此企業的成本管理轉向為實現企業目標服務,成本管理主體由國家轉向企業,實現成本管理企業主體化。
2)實現成本管理對象的廣義化。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非物質產品日趨商品化,成本管理的內涵已由物質產品成本擴展到了非物質產品成本。如信息成本、產權成本、開發成本、環境成本、勞務成本、服務成本等新的成本概念。
3)樹立成本管理的效益觀念、突出成本考核、加大成本考核力度[2]。現代企業制度下,企業自負盈虧,自我發展,經濟效益決定企業自身的前途命運,因此進行成本管理必須以增加企業盈利為目標。確定企業產品成本是降低還是提高,應以是否增加企業利潤進行決策。如果提高成本能給企業帶來更多的利潤,就不一定非要降低成本。所以企業成本管理人員必須確立成本效益觀念。
3.2采用現代企業成本管理方法,強化企業成本管理
1)強化企業各級人員的成本管理意識,提高全員的成本管理素質。將專業管理和群眾管理有機結合起來,調動全體員工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成本管理成為一項全體員工的工作。成本管理專業人員應熟練掌握現代成本管理的理論與方法,熟悉企業生產經營組織和生產工藝特點,做到對產品成本的來龍去脈了如指掌,對成本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心中有數,從而使成本管理工作真正落到實處。
2)建立健全各項成本管理制度,強化管理與考核。企業應建立健全各種成本費用管理制度以便為成本計算和成本考核、分析提供準確可靠的依據,這是強化成本管理的重要前提[2]。要加強和充分發揮企業內部財務部門、審計部門在成本管理中的監督管理作用。成本管理應與當前行之有效的全面預算管理、內部控制制度、招議標制度等有機結合起來,進行嚴格的管理和考核,從而調動起各級人員從事成本管理工作的自覺性和積極性。
3)采取更為科學有效的管理方法和手段。企業應該學習和應用在市場經濟體制下的成本管理理論與方法,尤其是要學習那些科學的定量管理方法。在成本管理中,必須加快電算化步伐提高電算化應用水平,加速培養電算化人才,從而實現成本管理手段現代化。
綜上所述,加強在企業內部確立成本管理的中心地位至關重要;降低成本必須依靠科學管理和技術進步;以人為本是改進我國企業成本管理的關鍵。只有把現代的成本控制和管理手段有效地運用于實踐當中,使會計和管理科學適應環境的經濟化調整,配合經濟發展的步伐,有節奏地對現有的成本管理體系實施改革,才能促進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
參考文獻
“馬克思企業理論”首先是企業理論在現代語境下的一個舶來用語,甚至相對于馬克思學派而言,它至今也還是一個“非慣常用語”。在國內較早出現的有代表性的關于企業理論的綜述文章中,如錢穎一(1989)[1]1-30,以及楊小凱(1994)[2],均未能提及“馬克思企業理論”術語,而且均不約而同地認為:真正的企業理論是為Coase的1937年的經典論文所首創。這似乎也成了“定論”。國內一些學者因而遷就地“把馬克思對剩余價值生產過程的分析稱作馬克思的‘企業理論’”[3]167-199。而事實上也只是進入1990年代以后①,馬克思企業理論這一術語才得以在國內開始普及和被延用,表明起碼在企業理論方面,馬克思學派還沒有充分掌握自己的“話語權”②。這個經濟現象和理論事實顯然與“科斯主義企業理論”③的主導直接相關。
深入剖析科斯主義企業理論在國內的興起及其占據主導地位,有著兩個基本的理由。一是理論需求原因。為《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辭典》“廠商理論”辭條撰寫專欄的作者雖然宣稱:“現在值得懷疑的是,經濟學家是否仍然同意‘廠商理論’詞目中所指明的內容……但在此刻我想還是讓這一點含蓄一些為好”,但最終仍舊以科斯主義企業理論為撰寫條目的開端[4]381-388。充分表明科斯主義企業理論已經通過對企業性質的基本問題的提出以及解答,在多大程度上實質地調整和改造了新古典范式的保護帶條件,并相應成為了“新古典制度經濟學企業理論”的理論硬核。二是實踐需求原因。經濟轉軌以來,我國由于客觀具有指導和解決企業具體實踐問題的理論需要,尤其是國有企業改革急需理論上的指導,而傳統的政治經濟學未能及時提供適當的理論工具,這就為科斯主義企業理論在國內的傳播和運用提供了契機。
所以一時間,科斯主義企業理論備受中國學者追捧,被視為“科學理論”,并試圖將其應用于中國企業改革和發展的實踐。以上兩點分析同時表明:實踐的超前性與理論的滯后性是促使科斯主義企業理論得以在國內迅速擴散的深層次的現實理由。
科斯主義企業理論在實踐意義上向馬克思經濟理論提出挑戰,它反過來說明,不是實踐出了問題,而恰恰是理論本身未能及時地做出解答。這就給馬克思經濟理論在現當代的發展提出了嚴峻考驗,它必將會遭到詰問:馬克思經濟理論在現當代能夠回答什么?而對這一問題的回答也如同問題本身一樣無窮無盡,因為科斯主義企業理論本身也同樣經歷著“發展”。
正是基于這一背景,國內學者從批判性角度,在對科斯主義企業理論的回應中,對馬克思企業理論進行了全方位的研究。對此,本文以下加以述評,并提出進一步的展望。
二、批判視角的馬克思企業理論:綜述
顯然任何理論回應都是由感性思維向理性思維的逐步的建構過程,并會帶有明顯的階段性建構的特征,由中國學派①所發起的這場對科斯主義企業理論的深度回應,也不會例外。從回應的形式和特點歸類,分為四種表現或四個方面:一為“批判”,二為“回溯”,三為“比較”,四為“建構”。但從“回應”的內容及其方式看,第一種表現仍然是基本方面,后三種表現只是輔助方面,是基本方面的配合或其直接的展開和延續。即所謂“批判”,不過是指正面的和直接的批判;所謂“回溯”,不過是指反面和間接的批判;所謂“比較”,則不過是指側面意義的批判;而所謂“建構”,也不過仍舊限于批判基礎上的外推或延伸。因此,以下把它概括為:總體以“批判”為中心的沿四條線索的分別展開。
第一條線索:理論批判及其深化
由中國學者或以中國為背景的中國海外學者所發動和發起的對科斯主義企業理論的批判,肇始于對交易費用范疇或理論的不滿和批評。這一線索按其理論批判的實際進程及其深度,具體地又可以細分為三個子階段:第一階段(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中期)局限于對交易費用理論本身的主要缺陷進行分析,立足的是交易費用理論自身的邏輯,代表性的分析有單偉建(1989)的交易費用經濟學視角下的分析[5]61-89、黃少安(1995)的產權經濟學視角下的分析[6];第二階段(1990年代中期至1990年代末)逐步上升為立足于《資本論》和方法論層面對交易費用理論的基本范式,進行整體剖析與批評,其中代表性的是張銀杰(1998)的基于資本主義企業理論范式的整體剖析[7],以及林崗、張宇(2000)的基于產權分析范式的整體批評[8];第三階段(2000年代初至今)從方法論層面和角度,進一步著眼于對科斯主義企業理論所依據的“交易費用分析框架”進行整體上的政治經濟學批判,代表性的是劉元春(2001)的分析,劉元春給出的分析結論是:(1)在動態宏觀的視野下,交易費用分析框架無論從其基礎理論邏輯、核心理論范疇,還是主要理論結論來看,都是不成立的,(2)從交易費用的角度進行制度分析,不能完全把握制度的本質和經濟績效的根源,并會在錯誤地處理許多理論范疇和分析方法的同時,得出一些與現實相沖突的理論結論[9]3-4。
第二條線索:通過理論回溯在原典中尋找理論依據
正如程恩富(2002)教授指出:“所有讀過馬克思《資本論》的正直學者都會承認,即使不談其他著作,也完全可以說《資本論》早已形成關于企業的起源、本質、規模和治理結構等一整套較為系統的學說,而且十分深刻”[10]200-216,所有嚴肅的馬克思經濟學研究者也都會認為:馬克思本人具有關于企業理論的系統的思想構建。于是,幾乎在第一條線索開辟的同時,第二條線索就平行開始了,并形成了對第一條線索的直接補充。簡單地說,國內學者通過對馬克思本人關于企業理論的重要論述的回溯,由此形成了對于馬克思企業理論的傳統范式意義上的基本認識。其內容要點包括:(1)總體工人(總體勞動)[11],或組合勞動創造企業價值[12];(2)馬克思不僅具有完備的企業理論體系[13],而且是最科學的企業理論[14],即立足于《資本論》而言,第1卷揭示了資本主義企業理論的歷史形態:分析企業的起源、生產本質[15]、內部雇傭契約關系[10]200-216,以及規模變遷[16],第2卷揭示了資本主義企業理論的邏輯形態:分析企業的職能、費用[10]200-216,以及企業資本的運動,第3卷則揭示了資本主義企業理論的現實形態:分析企業對高額利潤的追求、企業有機構成變動以及企業內部結構的委托關系[17]367-402;(3)企業理論是馬克思經濟學的精髓[3]167-199,馬克思企業學說是關于企業的本質理論[10]200-216,馬克思的企業理論實質是一種對資本統治勞動進行歷史和經濟分析的企業理論[3]167-199,是資本主義企業理論[10]200-216;(4)馬克思將資本主義工廠制度或企業理解為一種生產方式,既是一個技術分析范式――從生產力和技術關系看待的內部具有分工協作關系的團隊生產,也是一個經濟分析范式――從生產關系和經濟關系看待的在歷史中逐漸形成的以不對稱所有制關系為基礎的進行商品生產和交換的經濟組織[18],所以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企業是由資本主義市場中的勞動力出賣合約的實施所形成的[19],這種契約(實施)的本質和意義在于資本家能夠獲得剩余價值[10]200-216。
第三條線索:以理論批判為指導的系統比較
第三條線索是批判視角的初步系統化,即系統比較馬克思企業理論與科斯主義企業理論在方法論和內容層面的各個不同點。分為三個方面,包括:(1)兩種企業性質研究思路。簡言之,前者正確處理了企業性質研究的兩個層面(社會生產的組織形式和社會經濟的產權結構)內容的辯證關系,具有內在統一性的性質特征,但偏好于長期制度分析,相對忽略于短期制度變動分析[15]。(2)兩種企業起源理論解說(分工協作說和交易費用說)。比較的結果:Coase對勞動分工的批駁是基于一種錯誤的理論前提進行的,而相反,馬克思也并未完全忽略交易費用這一引發企業起源的實質因素[20]。(3)兩種企業效率認識觀。馬克思所講的企業效率是從歷史角度看待的,相反,Coase所講的企業效率是從市場角度看待的,所以科斯主義企業理論完全承襲新古典理論,以效率為標準來對企業的內部控制及分配問題進行研究,在其看來,企業內部的權威和命令不是權力關系,而是效率的體現,即效率和分配被當作同一個問題[21];另一方面,經濟學也可以同時為兩者確立共同的效率標準,這就是馬克思經濟學的績效準則:在馬克思經濟學中,價值是企業組織的績效目標,價值反映私人勞動的社會性特征,企業組織因此可以被視為能夠通過不斷提高私人勞動社會性的一種具有績效意義的經濟組織形式改進[22]。(4)兩種企業理論方法論。前者以唯物辯證法作為研究的根本方法,其理論始終貫穿著唯物史觀,后者以個人主義方法論作為研究的基礎,其理論滲透著唯心史觀,前者以“歷史的、現實的人”作為研究出發點,使其理論研究在辯證聯系中展開,后者以“新經濟人”假設作為研究出發點,使其理論陷入了形而上學思維;以及前者運用系統發展的觀點,在生產與交換的有機結合中研究企業問題,后者采用靜態比較的方法,僅僅局限于交換領域和市場運行層面研究企業問題[23],但兩種企業理論同時存在共性,在一定意義上又可以說具有互補性[24]。
第四條線索:以理論批判為基本視閾和依托的嘗試性理論建構
批判本身的累積必然引發直接的理論建構需求。從而,沿著前面三條線索,并總體以之為邏輯基點和基本的理論視閾,一些青年學者提出在馬克思體系的架構內,適當發展馬克思企業理論以及對其基本分析框架進行適度理論建構的設想。本文把它歸納為第四條線索。它初步顯露出四個方面的理論建構取向:一是在系統整理唯物史觀與企業理論的內在關系的基礎上,由馬克思的宏觀經濟權力理論出發[9],可以用現代經濟學語言發展出的權力與企業治理理論的分析框架[25];二是在對資本主義生產組織產生和變遷過程進行全面的經濟學分析的基礎上,著眼于基礎理論分析,初構了具有正統分析性質的生產組織理論的一般分析框架[26];三是具體地著眼于企業經濟學與管理理論的內在淵源關系,以創建企業理論分析的工具箱為基本導向,初次嘗試了具有分析視角性質的企業組織運行分析[27];四是以一般抽象出“協調勞動”范疇為基礎,從協調出發系統考察企業經濟組織(作為協調機制)的歷史演變,揭示勞動的協調問題對于企業價值創造的重大意義[28];五是由企業理論史的特殊視角出發,試圖在一個更廣闊的歷史語境下,對科斯主義企業理論與馬克思企業理論進行比較和綜合研究[29],等等。
通過對科斯主義企業理論的系統批判和回應,國內的研究者所得到的基本成果有兩點:第一,馬克思并非沒有企業理論,企業理論也并非Coase所首創,早在Coase發表“企業性質”著名論文之前,馬克思就建立了系統完備的企業理論;第二,馬克思企業理論與科斯主義企業理論是分屬兩個不同體系的兩種企業理論范式。但也應當看到,理論回應還只能是初步并且有待展開的,它的下一步發展演化方向,仍舊拭目以待。
三、評論
既有的馬克思企業理論研究實際上均是在的傳統分析視角下以及狹義(政治經濟學)體系之內進行的。它具有如下四個特點:
1.以剩余價值理論作為分析本體。(1)馬克思的分析以資本主義企業內部兩大階級的產權關系為主線,在他看來,企業產權制度是一種能夠使市場交易的平等權利轉化為企業內部不平等權利的神奇機制,即企業內部的權力結構呈現高度不平等的特征,使得資本家可以采用雇傭制統治著整個企業勞動大軍,從而解決了剩余價值從何而來這個基本難題,然后以剩余價值的生產為題,對資本主義企業的生產過程進行全面考察,特別是對分工、協作、機器大生產所創造的勞動生產率如何轉化為資本生產力的問題進行了深入細致的研究[15];(2)馬克思企業理論作為一種體現資本統治勞動的企業理論,核心內容是分析剩余價值的生產與獲取,因而資本家作為“人格化的資本”能夠始終處于企業等級制組織的最高層,被馬克思作為現實假設當作企業分析的出發點[3]167-199;(3)如果說剩余價值可以作為企業實體(關系),則這是一種不平等的契約關系,并且也可以稱為“企業的契約本質”的話[10]200-216,則決定這種企業本質的正是歷史的生產力關系以及特定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3]167-199,也就是歷史形成的技術和協作關系以及特定的資本家權威關系[10]200-216。
2.立足于《資本論》進行解讀。(1)馬克思對資本的討論一開始就是從企業層次上切入的,他對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分析,特別是《資本論》第1卷的分析幾乎全部是圍繞資本主義企業的內部關系展開的[15];(2)立足于《資本論》,使得馬克思企業理論能夠拋棄新古典經濟學的企業概念,能夠有力地清除“管理工資論”的理論遮蔽,能夠兼容以契約來解釋企業內指揮關系的分析視角,以及能夠給出“完整的資本概念”和不斷隨實踐發展的“產業后備軍學說”[3]167-199,等等;(3)馬克思企業理論包括企業內分工理論、協作理論以及剩余價值理論三個部分,從分工和協作理論看,企業是要素所有者為分享“合作剩余”而達成的合約[30],從剩余價值理論看,馬克思事實上區分了兩種企業:率先進行工藝創新、提高勞動生產率的創新型企業,以及迫于競爭壓力而進行模仿的適應型企業[31]。
3.重方法論批判,輕內容構建。(1)“回到馬克思”的理論情結完全轉化為方法論上的批判情結[14],從而高揚了唯物史觀方法論的作為硬核的決定作用,把馬克思企業理論的科學與正確性全面地歸結為方法論層面的科學與正確性[23];(2)唯物史觀方法論對于企業理論研究的滲透具體化為: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辯證運動規律中揭示企業制度的起源及其演變問題[32],在一定時期的社會生產關系中研究企業的經濟性質問題,把契約關系看作經濟關系的法律體現,以及在生產和交換有機結合中研究企業內部關系及企業與市場的關系,等等[23];(3)馬克思企業理論在堅持對科斯主義企業理論進行方法論批判的同時,在內容上卻依舊拘泥于和仿照后者的理論分析框架和范式,從企業的性質、起源、邊界和內部關系來挖掘和重新梳理馬克思企業理論[26]4,這顯然進一步加深了人們對于馬克思企業理論的能夠作為一個完整體系的懷疑[33]。
4.重經濟哲學分析,輕經濟學分析。(1)從狹義層面看,企業理論被直接歸結為剩余價值理論,從廣義層面看,唯物史觀的分析被孤立于勞動價值論的分析,后者無論從方法還是內容兩個方面都沒有實現與唯物史觀的有機結合;(2)并且,我國當前的經濟理論學者的注意力仍然著重在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研究[34]68,因而側重點始終放在了狹義體系之內關于企業本質的作為傳統分析范式的框架研究上,即企業分析被看作一個技術分析模式與權威分析模式的直接的耦合體;(3)就根本而言,作為經過適當的概念化、程式化,即可用以解釋、刻畫和指導企業特征和行為的企業理論體系――企業經濟學,在我國還遠未成長起來,在此意義上講,恩格斯關于廣義政治經濟學的設想依然急切地“有待于創造”。
在一些學者看來[3]167-199,以剩余價值理論作為企業分析的理論本體,可以充分顯露出馬克思企業理論迥異于科斯主義企業理論之處。即前者剖析資本主義的勞動過程和生產過程,后者剖析資本主義的交易過程和市場過程,前者是現實(或真實)的,后者是抽象(或虛擬)的,以及前者是歷史(或理論)的,后者是邏輯(或方法)的,從而兩者都可以距離價值理論很遠。馬克思企業理論也不例外,勞動價值論只是馬克思用來論證資本在企業中統治和剝削勞動的思維工具,它并不必然提供企業分析的基礎。
這里引出的問題是,即使是Coase所提供的企業分析也并不必然是純粹的交換視角,交易費用分析并不等于純粹的交易分析,反過來,馬克思雖然沒有使用過“交易費用”的名詞,但其在《資本論》中對交易費用的思想確有深刻的見解。即在馬克思看來,“非生產”就是交易、“非交易”就是生產,“生產+交易”構成概括全部社會經濟活動的最高經濟范疇[32],這說明馬克思在把生產概念一般化的過程中(即提出“生產一般”范疇),并不完全排斥交易分析。馬克思企業理論對于科斯主義企業理論的整體吸納完全可以基于“生產一般”進行。問題的解答因而需要從剩余價值理論上溯到勞動價值理論,為企業分析奠定真正的分析基礎。
但如果說立足于《資本論》可以把馬克思分析企業本質的框架簡單規定為“技術+權威”,那么,“合約因素”如何與之兼容?即一方面,“企業的契約本質”仍舊界定了合約的兩分:處于市場中的平等的勞動力合約以及處于企業內的不平等的雇傭勞動合約,這兩種性質不同甚至完全對立的合約形式如何被有效地理論統一起來?畢竟在《資本論》中,資本主義企業在內部組織關系上是同質的,企業內生產關系可以歸約為資本與勞動的對抗性的生產關系[28];另一方面,即使是完整的資本概念,也不能根本解決“資本裂變”問題[36],因此,其背后隱藏著勞資關系的歷史與邏輯的重新整合問題,也就是資本演化如何與勞動演化對接起來進行分析,并進而考慮如何真正面臨人力資本產權對公司治理傳統理論命題的挑戰的問題[37],等等。
馬克思范式的最硬的綱領是“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這也是馬克思體系之內的唯一的一個全稱命題[34]。言下之意,剩余價值理論只是服從于唯物史觀的實踐和理論的論證。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研究不僅包括經濟哲學層面而且包括經濟學層面[38]。如果不是固守于馬克思的狹義體系,而把馬克思關于狹義體系的成熟思想和論述嵌入廣義過程來理解和掌握,以此視角審視,則馬克思企業理論的現代分析范式框架可以被概括為“技術+權威+合約”,相應的企業本質也可以被解析為“對勞動合約的特別的歷史運用”[39]。這樣,馬克思企業理論的傳統分析范式,不在于缺少理論本體或內容本體,而在于缺少方法本體,乃至根本缺少“問題本體”,致使它既不能夠解決理論本身的方法問題,同時也不能夠有效地把實踐問題本體引入理論問題本體之中。
四、結論及展望
現有的企業理論研究文獻,正朝著多個彼此既獨立又關聯的方向進行發展,顯得在形式上難以統一和融合。馬克思企業理論研究也不例外。國內學者的企業分析,既不同于西方學者對于勞動價值論的“斷然舍棄”(囿于某種程度上的激進的勞動過程理論),而試圖總體保留勞動價值論分析,也不同于西方主流經濟學學者對于在效率屬性分析上持有的“超然理論態度”,試圖依舊在堅持勞動價值論的理論前提條件不變的基礎上,將權力與效率的分析及其觀點重新統一起來。但不管怎么說,國內學者的研究始終沒有能夠尋找到乃至建立起在勞動價值論與企業理論之間的適當的中介分析形式。
進一步地,我們認為,立足于廣義體系和視角,國內學者對馬克思企業理論的既有研究則是“有問題”的:其實質是把馬克思的“兩大偉大發現”具體統一于企業分析中,但不足之處是相對忽略了勞動價值論的應有理論地位,顯然就談不上發展從勞動價值論到企業理論的內在邏輯了。因此,客觀需要一個能夠兼容問題意識的馬克思企業理論的“現代分析范式”。但即使是后者也不應該是對前者的單純的替代(形式),它更可能是按照某種進路由前者所進一步推動的。所以真正能夠保留馬克思企業理論研究的連續性特點,煥發既有的研究文獻可以累積的原則內涵的途徑在于:堅持從勞動價值論出發,努力梳理一個邏輯一致的企業理論分析框架,并重新把勞動價值論與勞動過程理論在權力與效率分析相統一的視閾內有機結合起來。
總之,馬克思企業理論的批判性反思是一個重大的理論發掘,但它本身絲毫不掩蓋國內學者針對科斯主義企業理論主導地位所作回應取得的理論成果,只是它反過來提醒人們:馬克思企業理論似乎還存在其他的發展路徑,比如改革之初的企業本位論,而問題的重中之重是,我們必須盡快找尋到本應該屬于馬克思企業理論自己的原初結構形式,并切實加強馬克思體系的自我理論建設。
參考文獻:
[1]錢穎一.企業理論[J].現代經濟學前沿專題(第1集),北京:商務印書館,1989.
[2]楊小凱.企業理論的新進展[J].經濟研究,1994,(7)60-65.
[3]左大培.從當代企業理論的角度看《資本論》[J].高級政治經濟學――經濟學的最新發展,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2.
[4]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辭典(第2卷)[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2.
[5]單偉建.交易費用經濟學的理論、應用及偏頗[J].現代經濟學前沿專題(第1集),北京:商務印書館,1989.
[6]黃少安.產權經濟學導論[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5.
[7]張銀杰.馬克思的企業理論與西方新制度學派的企業理論之比較[J].教學與研究,1998,(10)46-51.
[8]林崗,張宇.產權分析的兩種范式[J].中國社會科學,2000,(1)134-145.
[9]劉元春.交易費用分析框架的政治經濟學批判[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1.
[10]程恩富.西方企業理論與馬克思企業理論的比較[J].高級政治經濟學――經濟學的最新發展,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2.
[11]衛興華.關于深化對勞動和勞動價值理論的認識問題[J].經濟學動態,2000,(12)9-17.
[12]史正富.勞動、價值和企業所有權――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現代拓展[J].經濟研究,2002,(2)23-30.
[13]周景勤.馬克思企業理論初探[J].研究,1995,(4)63-70.
[14]王仕軍.馬克思企業理論是最科學的企業理論[J].貴州財經學院學報,2004,(6)10-14.
[15]榮兆梓.企業性質研究的兩個層面――科斯的企業理論與馬克思的企業理論[J].經濟研究,1995,(5)21-28.
[16]何宇.馬克思企業理論的產權視角:一個不完全合約框架[J].經濟學家,2004,(4)81-85.
[17]胡鈞,張銀杰.企業性質理論比較[M]//與制度分析.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1.
[18]李瓊.勞動分工與企業起源[J].教學與研究,2001,(2)31-37.
[19]丁為民.企業契約的實質和經濟意義:一個的說明[J].經濟學家,1998,(1)16-23.
[20]劉元春.企業的起源――兩種理論解說的比較分析[J].當代經濟研究,1995,(4)63-67.
[21]沈芳,白暴力.馬克思企業理論和新制度經濟學企業理論的比較[J].經濟學家,2006,(5)19-25.
[22]郭毅.馬克思的企業性質觀[J].經濟學家,2006,(4)34-39.
[23]劉鳳義.新自由主義企業理論方法論的政治經濟學批判――新制度經濟學與經濟學的比較[J].當代經濟研究,2006,(3)12-16.
[24]何維達.馬克思與科斯的企業理論之比較[J].當代財經,1998,(3)21-25.
[25]劉元春.權力與企業治理結構――一種的動態宏觀分析框架[J].教學與研究,2005,(3)12-19.
[26]謝富勝.分工、技術與生產組織變遷――資本主義生產組織演變的經濟學闡釋[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5.
[27]林金忠.企業組織的經濟學分析[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28]朱富強.有效勞動價值論――以協調洞悉勞動配置[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4.
[29]伍山林.企業性質解釋――節約交易費用與利用社會生產力[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1.
[30]黃桂田,李正全.企業與市場:相關關系及其性質――一個基于回歸古典的解析框架[J].經濟研究,2002,(1)72-79.
[31]孟捷.經濟學的創造性轉化[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1.
[32]安增軍.馬克思的企業理論與中國國有企業改革[D].廈門大學博士論文,2001.
[33]孟捷.熊彼特的資本主義演化理論:一個再評價[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3,(2)87-94.
[34]李建德.經濟制度演進大綱[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0.
[35]劉燦,武建奇:《資本論》中生產、交易及其費用相關思想初探[J].當代經濟研究,2005,(1)3-7.
[36]楊繼國,安增軍.企業理論的演進邏輯及其發展方向[J].中國工業經濟,2004,(7)91-97.
[37]楊繼國.人力資本產權:一個挑戰公司治理理論的命題[J].經濟科學,2002,(1)19-26.
[38]許光偉.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兩個層面――兼談對西方經濟學教學的指導[J].理論學刊,2006,(7)5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