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24 08:51:3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畜牧獸醫實習工作報告,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 高職院校;專業結構;產業結構;吉林省
中圖分類號 G718.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3219(2014)11-0013-03
收稿日期:2014-03-05
作者簡介:王哲(1983- ),女,吉林長春人,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職業教育學院副教授,博士。
基金項目:吉林省科技廳“十二五”軟科學項目《吉林省職業教育對接“十二五”地方經濟發展研究》(編號:20110648),主持人:王哲。
“十二五”時期,吉林省將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推動產業之間相互融合、配套協作,促進產業高端化、規模化、集聚化發展,努力實現結構性增長。其重要前提是加快自主創新步伐,強化創新驅動和市場驅動,不斷提高區域創新能力。而職業教育的專業設置與地方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所需的專業人才類型的對接是實現吉林省“十二五”規劃的有效途徑[1]。
一、吉林省產業發展現狀及結構調整情況
吉林省是我國重要的工業基地,是汽車產業的搖籃,加工制造業比較發達,汽車與石化、農產品加工為三大支柱產業,裝備制造、光電子信息、醫藥、冶金建材、輕工紡織具有自身優勢特色。
根據吉林省“十二五”發展規劃,吉林省產業結構將面臨全面升級,向高端化、規模化、集聚化邁進,最終形成具有國內外影響力的巨型產業集群[2]。一是做大做強支柱產業,促進汽車與石化、農產品加工等主導產業向高端發展,提高產業層次和核心競爭力,增加創新能力,提升產品質量,打造長春市、吉林市和公主嶺市一條新的汽車、產業發展帶,最終使吉林省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產業基地,促進汽車石化兩大產業融合推進,打造吉林省食品產業園區,構建五大優勢農產品產業帶,發揮區域產業集群效應。二是優先發展特色產業,實現特色產業規模擴大,提升光電產業、醫藥產業等發展速度和比重,打造吉林省國家電子商務產業園及吉林省醫藥科技產業園,形成特色鮮明的特色產業發展新格局。三是建設高新技術特色產業基地(園區),推動高新技術產業集群或創新集群發展。
2013年11月,吉林省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加快產業創新,鞏固發展汽車、農產品加工、石化三大支柱產業,加快培育形成醫藥健康、裝備制造、建筑、旅游新的四大支柱產業,大力發展具有吉林特色和高技術特征的新興產業,著力推動產業集群發展[3]。
根據吉林省發表的緊缺人才需求目錄顯示,需求量最大的前五個專業分別是機械加工、企業管理、市場營銷、化工、藥學專業,占需求量的近1/3。從統計結果分析,目前吉林省高素質、高層次人才短缺;創新型、復合型、外向型人才緊俏;支柱產業、高新技術產業人才需求旺盛;高級技能型人才嚴重不足。在今后一段期間,職業院校急需培養對應這些支柱產業、特色產業及高新技術產業所需要的一線操作性人才。
二、吉林省高職院校專業設置現狀分析
目前,吉林省高職院校所開專業涉及17個大類,182個專業,與《普通高等學校高職高專教育指導性專業目錄(試行)》相比,有350個專業均未開設[4]。所開專業中招生人數較多的分別為制造、財經、電子信息、醫藥衛生和交通運輸,具體見表1。在招生規模上,制造類招生最多的是汽車類專業,計劃招生3038人,占制造類總招生人數的24.5%;財經類招生人數最多的是財務會計類專業,招生2260人,占財經類招生人數的33.63%[5]。表1顯示,與吉林省汽車、石化、農產品加工三大支柱產業的實現專業對接過程中,高職院校農產品加工專業開設不足;與吉林省人才緊缺的機械加工、企業管理、市場營銷、化工、藥學專業五個產業的吻合中,企業管理專業的吻合度較低。在校生覆蓋三大產業比例為3.85:42.31∶53.85,第三產業類計劃招生人數最多。
三、吉林省高職院校專業結構調整應對策略
職業教育的“專業”是一種建立在職業分析基礎上的教育“載體”,是對社會職業的崗位群、職業群所需技能、知識與態度的一種“科學編碼”[6]。高職院校要以職業能力培養為直接目標,以服務地方經濟為己任,動態調整專業結構。
(一)加強服務吉林省支柱產業的專業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