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科學科技論文

科學科技論文

時間:2022-12-11 13:54:2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科學科技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科學科技論文

第1篇

利用SCI數據庫網絡版(SCIE)為檢索工具,對作為廣西重要科研機構的10大高校近10年(2001—2011)來科技論文產出和學術影響力進行統計分析。

[關鍵詞]SCI;學術影響力;引文分析

[中圖分類號]G250.74[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41(2012)04-0017-004

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是由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ISI)1961年創辦出版的引文數據庫,是世界著名的三大科技文獻檢索系統之一,也是國際公認的進行科學統計與科學評價的主要檢索工具。國際上的科學計量機構及國際性組織在對國家或科研機構的科研能力及績效評估工作中,常用SCIE(SCI-EXP ANDED,即SCI網絡版)數據庫作為依據[1]。本文利用檢索式Address =(guangxi or nanning or guilin or liuzhou or yulin or hechi or baise or beihai or qinzhou or wuzhou)在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SCI網絡版(SCI-EXPANDED)數據庫中進行機構(Institutions)精煉檢索,并對作為廣西重要科研機構的10大高校近10年(2001—2011)來科技論文產出和學術影響力進行統計分析。

1 科技論文產出數量與增長趨勢

從檢索結果 (檢索日期為2012年4月18日)統計來看,10年來,廣西10所高校共有6 563篇論文被SCI收錄,其中專業期刊研究論文6 295篇,約占96%,會議論文230篇,綜述94篇,發文量排名見表1。10年來從科技論文產出數量來看,廣西高校科技研究事業發展迅速,論文產出量呈逐年遞增趨勢(見圖1)。科技論文產出量10年同比增長率為115%。近年來,我國科技事業發展迅猛,論文產出量逐年增加,作為重要科研機構的高校增長率更高。廣西高校的科技論文產出的增長速度高于全國平均增長水平,但與全國高校(以中南六省為例)同水平相比,廣西高校科研論文產出仍相對薄弱(見表2)。

2 學科分布和熱點論文

通過SCI數據庫對廣西高校的科技論文檢索結

[CM(81mm]果分析顯示,化學、物理、材料科學等學科領域研究

[CM)]比較活躍,論文數量約占總數的一半(見表3),其他較活躍的領域有數學、結晶學、生物分子科學、工程技術、計算機科學、航空科學等。統計結果顯示,廣西師范大學物理、化學等基礎研究學科比較活躍。廣西大學是一所綜合性教學研究型大學,在各學科領域研究占比重較大,尤其是在生物科學和材料科學等領域。桂林理工大學和廣西民族大學的科學研究也初見繁榮。來源出版物是研究人員的研究基地,來源出版物在學科專業領域的地位從一定程度上反映研究人員的研究水平,其中化學學科研究主要來源出版物2010年影響因子分別為2134和0798(期刊影響因子來自JCR,國外來源出版物中文名稱來源于谷歌學術搜索)。從主要來源出版物來看,在國內專業刊物上發表占比例較大,國外高影響因子的刊物較少。這從一定程度上反映廣西高校科技專業研究水平與層次上還應進一步加強國際合作,從而提高學術影響力。

3 科技合作與學術影響力

學術交流與合作是學術影響力的重要體現,從論文檢索結果分析來看,廣西高校科技論文研究的主要科研合作伙伴遍布全球50個國家和地區,與美國、俄羅斯、日本等國家合作比較頻繁,其中與美國合作研究502次,與俄羅斯合作達148次。學術影響力還可以從引用機構來說明[2],通過分析施引文獻可以發現,廣西高校科學研究10年來受到110個國家和地區的科研人員關注,美國、德國和日本引用約占國外引用的一半,美國引用達2 728次,占國外總引用的35%。從不同級別的基金資助機構資助來看,廣西高校10年來共有1 243篇論文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約占19%,高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內資助率15%, 各學科內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率也明顯高于國內平均水平(見表4)。這說明廣西高校科技發展學科水平與國內同水平相比發展迅速,國家支持力度較高。

4 科技論文的引用情況和學術影響力

論文的引用情況是衡量一個機構的學術影響力的重要標準[3],為此,對10年來廣西高校SCI收錄6 563篇論文的引用情況進行統計分析,可以看出近年來被引用情況呈逐年活躍趨勢(如圖4)。廣西高校10年來的研究論文被引頻次總計達24 793次(去除自引,被引次數檢索截止日期為2012年4月19日),去除自引的施引文獻共計19 736篇,每篇平均引用次數為 465次,H指數為54,即有 54 篇論文至少被引用 54 次。通過對19 736篇施引文獻進行分析,在引文的學科范圍中,化學、物理、材料科學為引用最活躍的學科范圍(表4),這與論文產出的學科范圍基本一致,引用機構比較活躍的主要有中科院、南京大學、中山大學、北京大學等,引用的國家多達100多個,其中美國、德國、日本的引用約占國外引用的一半,引用中他引率比較高,但單篇被引的最高值與同學科國內引用水平相比仍然存在較大差距(被引次數檢索截止日期為2012年4月19日)。

5 小 結

廣西近10年來科研活動發展迅速,學術影響力逐年上升,從科技合作發展及基金資助機構層次來看學科發展水平與國內保持一致,但與國內同水平高校相比論文產出相對較薄弱,在論文被關注即引用率和主要來源出版物的層次上仍略顯薄弱,科研機構與部門應該加大投入,提高科研產出,鼓勵加強國家級基金資助項目申報,并投入配套設施,加大研

究人員的研究動力,并加強科研規范管理,從而加快廣西科技事業發展。

[參考文獻]

[1] 鄧秀林基于引文分析法的期刊欄目的學術影響力評價[J] 現代情報,2007(5)154—155 

[2] 查永軍學術影響力大學學術權力張揚的內在力量[J] 江蘇高教,2007(6)16—18

[3] 周 薇,張 燕,韋 燾 基于SCIE的我國肝膽外科學術影響力分析[J] 中華醫學圖書情報雜志,2011(1)70—12 

[4] 徐云清,甘朝鵬,姚瑋華,等 河南省高校CSSCI論文的產出與學術影響力的比較研究[J] 河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4)72—74

[5] 雷 燕《科學引文索文》(SCI)數據庫的檢索技巧[J] 情報科學,1999(1)75—77

[6]方紅玲 2007~2009年SCI數據庫收錄中、日、印、韓四國科技期刊自引率比較研究[J] 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1(3)360—363

[7]SCI科學引文數據庫[DBOL].[2012-04-19] httpwwwwebofknowledgecom.



第2篇

〔關鍵詞〕科技論文在線交流預印本開放存取

〔分類號〕G250

A Study on the Barriers in the Implementing Process of Online Information Exchang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pers

Liu Jie

Center for Studies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Wuhan University, Wuhan430072

〔Abstract〕Based on analyzing the significances and reasons of online information exchang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pers,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the barriers in implementing processes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online exchanges from the views of traditional cultural ideas, traditional scientific evaluation and stimulating mechanism, legal right and technique aspect, and with particular emphasis on the attitudes and actions of different subjects, various researchers and scientific institutions, magazine publishers, so as to provide the work direction for the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pers online exchanges.

〔Keywords〕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peronline information exchangepreprintopen access

信息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促進了全球信息的高效傳播與使用,為科學交流提供了新的交流途徑及手段,并對學術交流體系產生了重大影響,推動著傳統的學術交流體系的深刻變革,即傳統的基于紙質印刷資源的學術交流模式正在向基于網絡環境的學術資源在線交流模式轉變。科技論文作為科學交流的最基本單元,它的流通自由是學術研究和學術創新的生命線,于是,一種新的基于網絡環境的科技論文在線交流模式呼之欲出。我們不難想象,未來的科學研究將不再是埋頭于二維的文本紙張,而是身處于可游弋的三維信息世界。國內外科技論文在線運行實踐和相關研究均充分證明,科技論文在線交流能否取得預期效益的關鍵是信息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所以,研究科技論文在線交流的資源推動問題具有重大的理論與實踐意義,本文希望通過這方面的研究,以指導我國科技論文在線交流的運行實踐,從而促進其健康可持續的發展。

1科技論文在線交流資源推動的原因及意義

1.1推進我國科學研究信息化進程的需要

信息資源作為生產要素、無形資產和社會財富,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日益突出,已成為全球化形勢下國際競爭的焦點。國家信息化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審議通過的《關于加強信息資源開發利用工作的若干意見》認為,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是我國信息化建設的核心和取得實效的關鍵,其開發利用程度是衡量國家信息化水平的一個重要標志,直接關系到國民經濟社會信息化的全局。科學研究的信息化作為國家信息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也必須大力加強科研信息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實現科研信息資源在整個科學界的充分共享。

1.2順應科學交流開放存取發展趨勢的需要

學術信息的流通是學術研究和學術創新的生命線,但隨著學術出版商業化的愈演愈烈,基于訂閱的傳統學術期刊出版模式對科研信息的流通自由造成了巨大的學術交流障礙。為此,基于互聯網環境的科學交流開放存取運動出現并得到快速的發展。開放存取(Open Access,簡稱OA)是國際學術界、出版界、圖書情報界為了推動科研成果通過互聯網自由傳播而采取的運動。目的是促進科學及人文信息的廣泛交流,促進利用互聯網進行科學交流與出版,提升科學研究的公共利用程度、保障科學信息的長期保存,提高科學研究的效率[1]。

為盡快順應互聯網上科學交流的開放存取趨勢,我國相關機構正積極地探索與努力。如中國科學院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關于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資源的開放使用的柏林宣言》的簽署;國內一些OA倉儲的出現,如中國科技論文在線、中國預印本服務系統、奇跡文庫、arXiv中國鏡像等。相關會議的召開,如中國科學院主持的“科學信息開放存取政策與戰略國際研討會”。此外我國已經全面啟動“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項目,網絡信息資源建設是其中的重點之一。由此可見,實現科學信息資源的開放共享,已經成為世界性的潮流,并已引起我國政府的高度重視。

1.3實現科技論文在線交流預期效益的關鍵

理想的信息交流系統應是基于網絡的、成本效益好、傳播更及時、同時并不損及同行評審、能夠保護學者和研究機構利益的系統。科技論文在線交流要實現其預期效益,關鍵在于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因為其本身是不會產生信息資源的,它必須通過轉載、鏈接、聯合建設、取得授權等方式采集大量的信息資源。否則,科技論文在線將變成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如果說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只是為科技論文在線交流鋪平了“道路”的話,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或推動則為科技論文在線交流提供了源源不斷的“貨物”。

2科技論文在線交流資源推動存在的問題和障礙

我國的科技論文資源豐富,但是數量龐大的科技論文絕大多數掌握在作者、有關部門(包括大學科研管理機構)、學會團體、學術會議主辦者等手中,無法為公眾所獲取和利用。從目前科技論文在線的總體運行實踐來看,其收錄的信息資源量還比較少,資源類型較單一,學科覆蓋面狹窄,產生的社會效益不明顯。具體來說,目前科技論文在線主要收錄的是預印本資源,而Internet上的預印本服務器數量雖然增長較快,但規模較大的預印本數據庫還比較少。除arXiv的文獻量較大,文獻增長速度較快,在專業領域中影響比較大以外,其他的預印本服務器遇到的最大困難就是文獻量少,影響力有限。預印本的文獻來源于專業人員通過上傳文獻投稿到服務器,不需要經過審核。預印本服務器上文獻量的多少是由上傳稿件的多少決定的,專業人員既然從數據庫中獲取有用信息,也有義務上傳自己的研究信息。信息的上傳與下載是相輔相成的,沒有信息的上傳也就沒有信息的下載,可以說如何鼓勵科研人員存檔是目前科技論文在線發展的關鍵。所以要加強科技論文在線交流的資源推動,就必須對制約我國科技論文在線資源推動的因素或者障礙進行客觀全面地分析和評估,而這也是采取相應資源推動對策的前提和基礎。

通過跟蹤國外科學交流開放存取的發展動態,并結合國情,立足我國科研學術交流的大環境來分析國內科技論文在線交流的運行實踐,筆者總結出以下制約我國科技論文在線資源推動的因素或障礙。

2.1傳統觀念和文化上的障礙

從某種程度上說,科學交流的開放存取不是一個技術問題,而是一個觀念和文化問題,其對傳統科學交流觀念與體制的沖擊是劇烈的。比如在除物理、計算機和經濟學等學科的其他學科領域內,還沒有形成一種預印本文化,這些領域的科研人員沒有興趣或者不知道開放存取的重要意義。所以要加強科技論文在線的資源推動,必須克服來自傳統科研交流觀念和體制的障礙。傳統觀念是資源由單位或個人所有,甚至與單位及個人的利益糾纏在一起。大家都希望獲得共享的信息資源,但缺乏主動提供信息資源的積極性。科研機構相互封鎖而造成的科學數據“壁壘”已給我國的科研事業帶來難以估量的損失,資源浪費極大。

2.1.1從科研人員的態度看科研人員作為科學交流和科研創新的主體,他們對科研信息的需求是科技論文在線產生的根本動因。所以調查分析科研人員對科學交流開放存取的態度,對實現科技論文在線交流的資源推動有重要意義。

國外科研人員的態度,RoMEO項目[2]:該項目完成于2003年7月,是FAIR項目中專門處理權利問題的特殊項目,即解決在OA倉儲建設和運行過程中所遇到的有關法律問題。 RoMEO對機構倉儲運行過程中涉及到的科研人員、期刊出版商、OAI數據提供者和服務提供者做了大量的調研工作,形成了相應的研究報告。比如它對來自全世界57個國家不同學科領域的524名科研人員進行了調查分析,調查結果顯示,60%的科研人員認為他們在將其稿件提交給OA倉儲后仍享有版權,并很樂意被他人顯示、打印、保存、摘引、存取,前提是不侵犯其作品完整性和署名權。這說明科研人員樂意將其成果與其他人員交流,從而提高其知名度和學術地位。因為科研人員從事科研的一個基本條件就是獲取和閱讀大量的期刊論文,了解同行的研究情況與學科的發展動態,所以在科學界推行開放存取有其生存及發展的土壤。

在中國,開放存取還是新生事物,目前也只有中國科技論文在線、中國預印本服務系統、奇跡文庫等幾個OA倉儲,影響力都較小,尚缺乏相應政策支持,國內學者亦大多持觀望態度。根據初景利教授在“科學信息開放存取政策與戰略國際研討會”上做的“中國科研工作者對開放存取的態度”的報告[3]可以看出:通過對中國科學院16個研究所223名科研人員的調查,只有8%的科研人員了解開放存取,有48%的科研人員略知一二,43%的科研人員從未聽說過。不過,有59.2%的答復者愿意在開放存取期刊上發表文章,其中工程領域的科研人員興趣最高,占76.6%。愿意將預印本或發表過的文章存放在OA倉儲中的分別占30.9%和76.6%。調查表明,中國科研工作者越來越了解開放存取,多數科研工作者對開放存取抱有積極而熱情的態度。但同時科研人員也表示了相應的顧慮:38.1%的科研人員認為如果先在互聯網上公開預印本,將沒有正規期刊愿意接受投稿,也將違反與出版商簽訂的版權轉讓協議;30.9%的認為將會導致抄襲現象;21.1%的認為可能會被用于商業目的;12.1%的認為可能會損害文章的完整性;25.6%的從未考慮過將自己的文章公布在互聯網上。由此看出,在我國要推動科學交流的開放存取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2.1.2不同學科有不同的學術交流政策長期以來,由于不同學科領域已經形成和發展了各自的交流方式,因此在學術交流模式轉向科技論文在線交流的過程中,不同學科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在數學、物理、化學等領域里,預印本已經成為研究人員新成果的主要方式;20世紀90年代初,預印本服務器在高能理論物理領域出現后,一年之內就成為該領域信息的標準程序。可以說,這些學科領域已經形成使用預印本進行科學交流的習慣,但是在其他學科領域卻沒有形成,所以在這些領域進行資源推動存在障礙。

2.1.3科學協會的不同態度科學協會是應科學信息交流的需要而產生的,在科學交流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科學協會本身就是重要的科技期刊出版者,它們在對待“在OA倉儲里張貼文獻”的問題上,不同的學科團體之間也存在很大差異,這可從它們各自的出版政策上反映出來。比如美國心理學協會(APA)1996年針對因特網上科學信息的交流制訂了以下政策:作者不能將任何階段的稿件在因特網上張貼;主編將網上論文作為已不再受理;而且在論文出版后,出版者擁有版權;并不允許作者將APA已經出版的論文再在因特網上全文發表。美國化學協會也有類似的政策:在任何媒介上發表的著作和論文,本刊將不再考慮發表。而美國計算機協會(ACM)則正好相反,同意作者提交論文要求發表時可以同時將其論文在網絡公共服務器上張貼;粒子物理學協會也持相似的政策。由此可見,不同的科學協會有不同的出版政策,這也是進行資源推動的障礙之一。

2.1.4 期刊雜志社、出版社的態度 由于科技論文在線在其建設和運行中會涉及到一系列和出版商之間的利益關系,所以必須弄清楚期刊出版商對科學交流開放存取的態度以及相應出版政策,否則科技論文在線的運行會有極大的版權侵權風險。為此,RoMEO項目對期刊出版商的版權授權合同和條款進行了細致調查與周密分析。調查結果顯示:90%的出版商要求版權,6%的要求獨占性權利,4%的要求非獨占性許可權利;75%的作者在投稿前被要求聲明他們的作品沒有被發表過。此外,RoMEO還就期刊出版商對自存檔運動的態度做了調查分析,具體情況如表1所示: 從表1中可以看出,只有22%的期刊支持作者將預印本預先張貼在機構或學科倉儲,69%的期刊只支持作者將后印本即文章在期刊發表后的一段時間才能將其張貼在機構或學科倉儲。而在對103位出版商的調查中,60%的出版商僅支持后印本的張貼,支持預印本的僅占6%,而且規定了嚴格的許可條件,而另外34%的出版商不支持任何一種形式的張貼。由此可見,要實現科技論文在線的資源推動,來自傳統期刊雜志社、出版社的障礙可能是最大的,主要還是個利益沖突的問題。所以說科技論文在線如何妥善處理好其與在先權利人(作者、期刊雜志、出版社、網絡)的版權關系是避免版權侵權的關鍵,尋找真正的權利人,處理好授權問題是科技論文在線運行的成本投入和必由之路。

2.2傳統科研評價和激勵機制的障礙

科研人員發表成果(尤其是在學術期刊上發表專業論文)的目的不是為了取得經濟報酬,而是希望在盡可能大的范圍內傳播研究成果,取得同行的認可和提高自己的學術地位。所以科學共同體對科學成果的同行評價在科學研究活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也是科學交流系統運行的基本保證。在科學交流系統中,科學自身已形成一套相對獨立的評價與檢測科研成果質量的系統。從成果評價方式來看,傳統的成果確認方式主要是在專業學術刊物上,這是成果能被公認的最有效形式,也是學者不能忽視的一種學術聲譽。只要學術期刊還被評審委員會視為惟一正當有效的園地,它就將繼續被大多數學者看作是更好的選擇。當然從著作權的法律狀態看,著作權是自動獲得的,無須經過出版社審核,但習慣上成果被確認一般以在學術期刊上發表為依據。就目前形勢而言,誰的論文能夠發表,是由出版社及相關的評審小圈子來決定的。而對電子版知識產權的確認有待形成統一的標準,學術機構是否能夠自動承認網上發表的論文可以作為教師資格、業務評定、申請基金以及其他各種學術評估的有效依據還有待研究,而這也是有些學者不愿將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通過OA倉儲公布的主要原因[4]。所以,如何建立一套基于網絡學術交流系統的科研成果評價和激勵機制事關科技論文在線發展的前景,是當前應該首要解決的問題。

2.3法律障礙:版權風險、授權標準和機制

國內外網絡資源建設實踐、司法判例和相關研究均充分證明,知識產權問題已經成為科技論文在線健康發展的瓶頸。科技論文在線交流能否取得預期效益的關鍵是信息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而其本身是不會產生信息資源的,它必須通過轉載、鏈接、聯合建設、取得授權等方式采集大量的信息資源,所以在信息資源建設上會存在很多版權問題和風險。此外,隨著版權保護水平的提高,在對采集的信息資源進行開發利用,提供網絡傳輸,開展信息服務的時候,會受到極大的法律限制和版權風險。

具體來說,開放存取模式只限于作者愿意免費提供使用的作品,它充分尊重作者的個人意愿。如布達佩斯開放存取倡議(簡稱BOAI)明確指出:它提供的免費信息不包括作者未授權的作品,而只限于作者同意免費使用的作品;并不提倡突破現有的版權法,而只是在現有版權法的體系下最大程度地實施開放存取[5]。所以說對于作者享有版權,自己或者授權他人將其論文上載至OA倉儲是不存在版權風險的。但一旦上載的作品沒有經過授權或許可,通過科技論文在線進行傳播會存在很大的版權風險。前面已經詳細分析了不同學科、科研人員、科學協會、期刊雜志出版商對開放存取的態度和政策,所以這就導致科技論文在線進行資源采集時會面臨復雜的版權問題和風險,比如要分析:科技論文在線收集的不同信息資源類型的版權狀態與歸屬以尋找真正的版權人?不同信息資源類型的使用授權機制和付酬機制?對這些不同信息資源類型的開發利用可能會存在哪些版權風險,等等。可以說版權問題伴隨科技論文在線資源推動過程的始終,因為在資源推動的背后是一種版權利益的動態流轉和使用,涉及到復雜的版權法律關系與利益關系,若不能妥善解決科技論文在線與相關版權人之間的法律關系,科技論文在線就無法健康可持續地發展。

2.4技術障礙:資源采集的標準規范有待建立、統一

科技論文在線交流的資源推動有賴于相關資源采集、、共享、檢索技術和標準規范的建立與完善。而從目前情況來看,大量的技術標準、專利、科研成果、圖書期刊、學位論文、科技情報等科技文獻資源,分布在不同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情報機構和政府部門,由于缺少有效的平臺和統一的標準規范對上述資源進行匯總與共享,缺少權威的平臺、窗口對外信息和提供服務,使得科研人員無法快速有效對這些文獻資源進行檢索、引用與開發,導致創新效率低下。雖然國際上也出現了一些技術支持系統和技術標準:如麻省理工學院(MIT)開發的DSpace系統,實現了大學科研期刊的分享與存檔管理,用一種分布式的方法讓任何獲得授權的機構都能夠分享到海量的科研論文資源;一項開放期刊和檔案的技術標準Open Archive Initiative(OAI),也在全球協作下逐步成熟,支持標準化的全球科研資源的交換和檢索[5]。但是,這些技術工具、標準和規范是否符合我國國情,是否值得大力推廣還有待研究。

參考文獻:

[1]Badapest open access initiative.[2006-10-15]省略/openaccess.

[2]Publisher copyright policies & self-archivng.[2006-10-18].sherpa.ac.uk/romeo.php.

[3]初景利.中國科研工作者對開放獲取的態度.[2006-10-20].159.226.100.146/會議課件/Chu-JingLi-OA6-3.pdf.

[4]李武.開放存取出版的兩種主要實現途徑.大學圖書館學報,2005(4):58-63.

[5]喬冬梅.國外學術交流開放存取發展綜述.圖書情報工作,2004(11):74-78.

第3篇

【摘 要】 本文分析了華中師范大學師生2012年發表的論文在JCR學科分布情況、JCR學科期刊分區分布情況、學校二級單

>> 2003~2012年SCI收錄內蒙古農業大學學術論文的統計分析 廈門地區被SCI收錄醫藥論文統計分析 2004年至2012年北京交通大學SCI收錄論文統計與分析 北京交通大學2007―2009年被SCIE收錄論文的統計分析 無錫市婦幼保健院近五年發表SCI收錄論文統計分析 2006~2012年SCIE數據庫收錄揚州地區二、三級醫院科技論文的統計分析 SCI收錄科技期刊文獻的統計分析與研究 本科生發表SCI論文現象統計分析及啟示 2001-2010年山東輕工業學院SCI論文統計分析 2013年新疆SCIE論文統計分析 2012年杭州師范大學學生體質健康測試結果分析 湖北9所高職院校2003—2012年學術論文統計分析 2010―2012年學術情況統計分析 2004—2012年“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研究論文統計分析 華中師范大學:夢想起航的地方 湖州師范學院體育學院教師論文統計分析 近十五年英語專業四級考試聽寫項目統計分析及建議 1998年-2008年我國網球碩博論文統計分析 《高等教育研究》2007年—2011年刊發論文統計分析 某院10年護理論文文獻統計分析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2]郭玉,翟麗華,王曉春.基于SCI數據庫的新興國家食品科學技術學科的比較研究[J].中國基礎科學,2013.

[3]梅伏生,段治國,顏寧江.華中師范大學“十一五”期間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情況分析[J].中國科學基金,2011.

[4]陳越,方玉東,常宏建.談科技論文署名的新趨勢[J].中國科學基金,2011.

第4篇

日前,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了2013年度中國科技論文統計結果。數據顯示:以科學引文索引數據庫(SCI)統計,2013年度,我國作者為第一作者發表的國際論文共20.41萬篇,其中82.77%的論文產自高校。而在被引用次數高于學科均線(即“表現不俗”)的69064篇論文中,仍然有82.7%出自高校,在“表現不俗”的論文占本校全部論文比例統計中,蘇州大學、南開大學、復旦大學摘攬前三甲,比例超過45%。在2013年全國百篇最具影響國際學術論文中,75篇論文的第一作者來自高校,其中北京大學6篇、浙江大學6篇、復旦大學3篇、哈爾濱工業大學3篇、東南大學3篇。高校依然是科技的“主力軍”。

2013年,高校R&D折合全時人員占全國9%,R&D經費占全國7.6%;然而,高校牽頭承擔“973”項目占全國68%,牽頭承擔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占67%,牽頭儀器開發專項或承擔子任務占90%,獲得三大獎占全國60%;發表SCI論文占全國82.77%。高校用全國9%的人力和7.6%的經費,實現了發表SCI論文數超過全國80%,獲得國家科技三大獎占據半壁江山,有效地支撐了學科建設和創新人才培養。在國際科技激烈競爭下,高校的R&D經費盡管逐年增長,但所占份額仍然較低,可在論文等科研方面的投入產出效率卻非常高,高校科技的指標比例仍在穩中有進,數量份額仍在不斷提升,顯示出高等學校是科技第一生產力和人才第一資源的重要結合點,始終是國家創新體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地位重要,作用獨特。

當前,我國正在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高等學校具有豐富的人才和學科優勢,建有一批高水平科技平臺,已成為我國組織實施各類科研任務的主陣地之一,有信心有能力在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中有所作為,有大作為,做出更大的貢獻。教育部正著力指導高校創造性推進科技體制機制改革,主動調整思路和部署,充分挖掘制度紅利,堅持科技、教育、經濟三結合,謀劃科技創新、機制創新、管理創新三并舉,實現由學科導向向需求導向、由封閉分割向開放協同、由要素分散向資源匯聚三個轉變,提升科技創新、支撐教育、服務發展三種能力,進一步釋放創新潛力、催生重大成果產出、更好服務社會經濟發展,以科技強、人才強帶動經濟強、國家強,肩負起支撐創新驅動發展的崇高使命。

附:

第5篇

關鍵詞:重點學科;影響因子;期刊

中圖分類號:G255.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36-0216-04

一、影響因子的概念及意義

期刊影響因子(Impact Factor,IF)是1972年由美國SCI創始人加菲爾德(Garfield E)率先提出的,現已成為國際上通行的一個期刊評價指標。

影響因子是利用引文分析法評價科技期刊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它是以期刊為對象,統計一定時域內(通常為兩年)期刊論文的平均被引率,其公式為:影響因子= 指該刊前兩年在統計當年被引用的總次數/該刊前兩年總數。是指該刊前兩年在統計當年被引用的總次數占該刊前兩年總數的比例,是用來描述期刊被引用情況的計量指標,或者是用來描述期刊影響力的指標,是用論文的平均被引率反映期刊近期在科學發展和文獻交流中所起作用的指標,可測度當年期刊的學術影響力,是衡量一個學術刊物地位的主要因素,對核心期刊的遴選起著重要作用,已成為科技期刊評價最重要的指標。影響因子越大,表明該刊所載論文被引用次數越多,從而說明該刊所載論文的影響力較大和水平較高,因而該刊的質量也高。

國際著名的科學計量學專家普賴斯經過大量的文獻統計后得出結論認為,科學后的兩年是論文被引用的高峰期。因此,目前國際上比較通行的做法是將計算影響因子的引文年度規定為兩年,依據影響因子的計算公式,其主要受三大基本要素的影響:時間、載文量、被引頻次。美國科技信息研究所(Institute of Scientific Information,ISI)對使用影響因子非常謹慎地說明,盡管影響因子是評估期刊的非常實用的工具,但在使用時(主要針對學術評價)應該慎重,必須考慮到期刊類型的不同、學科之間的差別、文獻款目類型差別、自我引用的頻率、期刊是否被收錄、期刊名稱是否有過變更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因此,期刊的IF值受多種因素影響,在用它評價期刊質量和論文水平時,必須分析其影響因素,充分考慮它的局限性。

二、重點學科期刊影響因子的影響因素分析

(一)館藏重點學科期刊影響因子情況

什么是重點學科?教育部將其定義為“應承擔教學、科研雙重任務,要逐步做到能夠自主地、持續地培養和國際水平大體相當的博士、碩士、學士;能夠接受國內外學術骨干人員進行深造;能夠為國家重大決策提供科學依據,為開拓新的學科領域、促進學科發展作出較大的貢獻”。

我校經教育部(教研函[2007] 4號)審核批準的國家8個重點學科是:作物學一級學科(含作物遺傳育種和作物栽培與耕作學兩個二級學科)和微生物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果樹學、動物遺傳育種與繁殖、水產養殖、農業經濟管理等六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是國家根據發展戰略與重大需求,擇優確定并重點建設的培養創新人才、開展科學研究的重要基地,在高等教育學科體系中居于骨干和引領地位。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的認定在中國尚屬首次。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的建設,將突出綜合優勢和整體水平,促進學科交叉、融合和新興學科的生長。

(二) 影響“影響因子”的主要因素

1.有學科差異的影響。期刊影響因子的大小與期刊所屬的學科領域有顯著的相關性。不同的學科有不同的發展歷程、不同的成熟程度和不同的研究方法。一個正在發展的學科和一個古老成熟的學科。一個理論研究型學科和一個應用研究型學科在引用動機和引用規范上有很大差異,一個大學科(有眾多研究者或熱門研究領域)和一個小學科在引用程度上也有較大差異,相同或相近研究領域的論文傾向于互相引證,影響因子值的差異當然也很大;各學科在研究規模、研究水平、研究方式、合作程度、引文行為都有自己的特點,這些特點決定了各學科在引文頻次水平上的差異;同時,不同學科由于發展速度和成熟程度不同,期刊數量差異很大,從而使收錄的不同學科的期刊數目差別很大。

由于學科(領域)自身的特點以及發展規律和發展階段等差別,不同研究領域的文章被引頻次是不同的,從而導致不同領域期刊的影響因子缺乏可比性。從表1、表2可以看出,農業經濟管理類期刊的影響因子高于其他學科刊物,農業經濟管理學科在中刊查閱利用率、中外文期刊復印利用率和平均影響因子方面基本上都是最高的,作物學學科排第二,其中果樹類期刊最低。同樣是學科影響因子排名前十 位的,值卻有明顯區別,某一學科最好期刊的IF值可能比另一學科最差期刊的IF值還低。這主要與學科的發展動態、歷史以及引證習慣等因素有關。所以,影響因子的大小與期刊所屬學科的性質和論文內容所涉及的研究領域的大小有關,同時也與期刊的歷史長短、知名度大小有關,還和其內容是否為當前的研究熱點有關。

2.有發表時滯的影響。期刊被引頻次中兩年的時間限制可導致不同刊物論文的被引次數有較大差異。對于出版時滯較短的刊物更容易獲得較高的影響因子,因為最先發表或公布的成果最容易或有可能引起較大的影響而被引證,相當一部分引文就因為文獻老化(超過兩年)的原因而不能被統計參與影響因子的計算;再者,不同學科論文的引證行為有所不同。這是因為不同研究領域或研究主題的成果在完善或驗證過程中經歷的時間段可能很不相同,如對于分子生物學方面具有創新研究的論文來說,則可能很快引起較大的影響并被引證,因此有研究證明,中國不同學科、不同類型的學術期刊的被引高峰期存在明顯差異。

出版時滯較短的刊物容易獲得較高的被引頻次,所以縮短刊期,可以提高被引頻次,進而提高影響因子,刊期的縮短更加吸引讀者的注意力,從而有利于期刊論文更快更多的被引用。科學技術新理論、新方法、新成果、新知識不斷涌現,這種現狀必然要求期刊縮短刊期。縮短刊期,減少出版時滯,可使刊載的信息盡快地傳遞給讀者,從而為文章的及時被引創造條件。以《安徽農業科學》、《中國農學通報》、《江西農業學報》為例,這三種期刊在不斷縮短出版周期后,被引頻次和影響因子也穩步提高。

然而,如果評價一項科研成就或一位科學家的貢獻,就更不能只看那個期刊兩年里的影響有多大了。最優秀的科學成就都不是以一時影響面廣,而是以影響的深遠取勝。比如,1905年,愛因斯坦提出的相對論,一百多年后還在廣為傳播;20世紀40年代,物理學家黃昆提出的缺陷導致x光散射的理論,六十多年后也仍然被同行所引用。這些具有開拓性的成就有一個共同特點,影響的持續年限很長很長。

3.有期刊類型的影響。期刊的辦刊方針不同,期刊類型有所不同。自然科學類期刊大致可分為學術類期刊、技術類期刊、研究進展類期刊和科普類期刊四類。學術類期刊主要刊發綜述論文和研究論文,技術類期刊主要刊發技術應用論文。即使在同一學科領域,論文類型也會不同,有的為基礎研究論文,有的是應用研究論文,因而形成了多樣的期刊類型。文章簡短且出版周期短的期刊通常有一個較高的快引指數,對于評述、綜述類期刊,快引指數相對來說是非常低的,要在出版后許多年才會達到被引用高峰。綜述類期刊的絕對被引數非常高,其平均影響因子往往超過其他類型的期刊。自然科學學術期刊評價指標體系研究課題組經大量統計分析發現:中國不同學科、不同類型的學術期刊其被引高峰期有明顯差異,一般理論性較強的基礎研究三年后才出現引文高峰期,如數學期刊被引高峰期大于兩年的占62%,被引半衰期較長;而應用研究論文因知識更新快,一般引文高峰期為兩年,被引半衰期短。這樣兩年影響因子,應用研究類期刊明顯占優勢,像生命科學期刊的平均IF值在2.5左右,而數學期刊的IF值卻在1.0左右。《中國農村經濟》IF值2.743與《中國南方果樹》IF值0.159相差甚遠。因此,每一類期刊由于各自發表的論文類別不同,引用率和引用習慣各不相同,導致每類期刊間的影響因子差別較大。在比較影響因子時,必須考慮到期刊及其所刊載文章類型的不同。

另外,專業期刊、交叉學科期刊和綜合性期刊IF值的差異,限于某專業為主引用的期刊,根本不可能被數十種或數百種期刊所引用,交叉性、綜合性期刊的性質決定了它們會被廣泛引用。

4.有統計差異的影響。不同的源期刊庫對載文量的統計不同,有的將全部文章視為載文量,有的僅將綜述、研究論文算作載文量。一方面在IF的計算中,被引用總次數(分子)統計了相應期刊中所有論文被引用的總次數,而總數(分母)則只統計論文、綜述類欄目的文章數,對評論、來信、簡訊和其他一些常被引證的欄目的文章則不進行統計,實際上,這些未被統計部分的被引用頻次對IF值的貢獻很大,影響了IF值的準確性。其次,對于一些科普類、工程技術類等期刊,根據不同期刊的不同辦刊宗旨和服務對象,這些期刊的被引用次數可能不高,但是他們的實用技術被廣泛采用,在生產中產生很好的經濟效益。可見,期刊的被引率并不完全等于利用率。再者,在自然科學類期刊中,學術類綜述性文章多由相關專業資深專家寫作,具有權威性,且多數十次上百次地引用文獻,包括自引,這就自然增加了引用的次數;另一方面,作者從事課題研究時,往往是從閱讀綜述性文章開始的,學術論文引言部分也常引用綜述性文章,這無疑大大增加了這類文章的被引頻次。加菲爾德給出1945―1988年43年間的100篇高引論文,第l篇被引187 654次,第100篇被引3 204次,這些被稱之為熱門論文的高引率提高了來源期刊的影響因子值。同一刊物中不同論文被引頻次的差異源來一是論文類型的差異,二是論文性質的差異,三是論文所涉及研究領域的差異,這種差異一方面表現為快速發展的或較新研究領域的論文比相對較成熟研究領域的論文的被引頻次高,另一方面表現為不同研究領域間的相互引證并不等價。

5.有源數據庫的影響。由于大多數數據庫對所收集的期刊進行數據采集和評價,因此其來源期刊的數量也是有限的。在有限的來源期刊中,很有可能由于學科發展的不平衡帶來來源期刊學科、語種分布的不平衡,這就造成了該數據庫在影響因子統計上的失均衡和全面。如SCIE目前只收錄了約7 000種期刊,而全世界總期刊數達210 000種,其中只有3.8%的期刊被其收錄。IF反映的是一種期刊在源期刊庫范圍內的影響,不同的期刊庫有不同的源期刊。所以,源期刊庫是對IF值起決定性的一個因素。現在的大型引文數據庫收錄期刊的學科、出版地、語種等是非均衡的,很難全面公正地反映不同國家、不同學科、不同語種和不同規模期刊的情況。例如SCI收錄各國的期刊數極不平衡,一般情況下,作者總是喜歡引用自己最容易得到的最熟悉的語種的文獻。由于SCI收錄中國期刊量小,所以國外作者對中國期刊的引用就少,而同國科學家之間因研究成果傳播的快捷性、研究主題的相關性等因素而傾向于互引,如美國科學家之間的相互引證可提高美國論文被引證頻次的30%。另外,研究表明,同語種刊物的相互引證概率較大,由于SCI更傾向于收錄英文期刊,這就使得其他語種期刊在SC1中的影響因子相對較低。

對某一特定期刊而言,由于其所在的期刊庫收錄的期刊構成不同,因而統計的IF值有較大的差異,由于源期刊庫的數量及側重點不同,同一期刊的被引頻次在不同的引證報告中會有所不同,進而導致計算出的影響因子也有差異。依據《2008 年版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核心版)》、《2008年版中國期刊引證報告(擴刊版)》、和2008年版《中國學術期刊綜合引證報告》統計數據,《中國農業科學》總被引頻次依次為4 746 、5 941、6 014,影響因子依次為1.519、1.871、1.889,差異較大。這是由于這三個庫收錄的來源期刊不同所造成的。筆者認為,在討論刊物的影響因子時要考慮統計來源庫是否具有真實的代表性。

6.有引用行為的影響。在影響因子對中國期刊的評價發揮越來越大作用的同時,也出現了自引對相應刊物影響因子的貢獻過度的問題。自引主要有作者自引和期刊自引。有的期刊工作者為了使自己的期刊盡快提高引用頻次和影響因子,通過各種途徑要求或示意作者增加對該刊的引證量。在世界其他國家也有些期刊以各種不同的方式要求作者盡量引用本刊文章的情況,其目的顯然是為提高自己期刊的被引率,一旦此刊排在前列,往往可以收到廣告性效果。自引可以增加被引頻次,進而提高影響因子。正常的自引體現了研究的繼承性,但是過度的、不切實際的自引,即便不是“ 人為” 結果,也至少反映了期刊的封閉性和排他性。一般自然狀態下學術類刊物自引率不會高于20%,過度自引是不良行為,但又不肯放棄這一“廣告”手段。同時,一些組織或部門對期刊績效的評價時過分地強調影響因子指標的評價作用,對過度自引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由于引用行為及引用動機復雜多樣,存在偽引(未用而引)、漏引(用而不引)、錯引(尤其是期刊名縮寫錯誤)、集中標引、過度自引、負面引用、中性引用等一些不規范的引用行為,在某種程度上造成不正確的引文統計結果,從而使學術期刊的影響因子失真。

參考文獻:

[1]李煒.淺談期刊影響因子[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8,(30).

[2]劉笑達,牛艷萍.影響因子對科技期刊評價的客觀性分析[J].太原科技,2009,(8).

第6篇

科技期刊是一種發表自然科學及技術的雜志。按出版內容,出版方式,出版周期等多種方式發行。其主要特征有:連續性,時效性,創新性,滲透性等。

二、科技期刊的主要特征

(1)連續性:定期出版,具有連續性,出版內容能歷史地、系統地反映某一學科、某一研究課題的發展過程。

(2)選擇性:各篇文章內容具有一定的獨立性,讀者在閱讀時存在一定的選擇性,可以隨時翻閱。

(3)時效性:文章內容要求新、求快、求好。

(4)穩定性:有固定的作者和讀者。

(5)創新性:內容要求新,介紹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新觀點、新進展、新理論。

(6)深透性:科技期刊的文章具有一定的深度。

(7)復雜性:文章插圖、公式、外文符號較多,排版難度較大。

三、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的分類

《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分為核心版及擴刊版。其核心版選用的是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為了全面、準確、公正、客觀的評價期刊,《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核心版結合中國期刊實際情況選用了諸如:總被引頻次、影響因子、即年指標、他引率、引用刊數、擴散因子、學科擴散指標、學科影響指標、被引半衰期等多種指標,根據不同的權重系數對期刊進行綜合評價。其中影響因子是一個國際上通行的評價指標,計算方法為該刊前兩年在統計當年被引用的總次數與該刊前兩年總數的比值,能夠較好反應期刊在其學術領域中的地位。通常,期刊影響因子越大,它的學術影響力和作用也越大。《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核心版)每年11月出版。

四、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內容分析

《2011年版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核心版)》收錄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共1998種。巾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的論文構成了中同科技論文與引文數據庫(CSTPCD),即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每年進行中國科技淪文統計與分析的數據庫,陔數據庫的統汁結果編入國家統計局和國家科學技術部編制的《中國科技統汁年鑒》,統計結果被科技管理部門和學術界廣泛應用。

第7篇

文章摘要:淘豆網網友近日為您收集整理了關于鳩江區第四屆中小學科技節活動方案的文檔,希望對您的工作和學習有所幫助.以下是文檔介紹:鳩江區第四屆中小學科技節活動方案一、指導思想:為在全區中小學中普及科學知識,營造學生熱愛科學、崇尚科學的氛圍,培養…… 淘豆網網友近日為您收集整理了關于鳩江區第四屆中小學科技節活動方案的文檔,希望對您的工作和學習有所幫助.以下是文檔介紹:鳩江區第四屆中小學科技節活動方案一、指導思想:為在全區中小學中普及科學知識,營造學生熱愛科學、崇尚科學的氛圍,培養學生積極探索、勇于創新的精神,提高學生動手實踐的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同時為積極響應我區創建省科普示范城區的要求,結合我區中小學科技活動特色,經研究決定舉辦鳩江區第四屆中小學科技節活動.一、主辦單位:鳩江區教育局二、承辦單位:蕪湖市第三十二中學三、活動時間:暫定2007年11月22日前后(具體時間根據天氣情況確定)四、參加對象:區中小學生、區中小學科技輔導員五、活動方案(一)組織領導1、成立活動組委會組委會負責科技節活動總體方案的設計和活動的組織實施,協助新聞媒體對活動的宣傳報道等工作.2、組委會名單主任:趙敬東副主任:楊祥衡李廣慶許斌陶承軍成員:姚曉虎曹小謀汪文付楊正安邢修林吳云楊國強胡宗品(二)活動要求1、各校要高度重視此項活動的開展,加強宣傳力度,在全校營造良好的重科教氛圍,在人、財、物方面給予有力支持.2、報名截止日期為2007年11月15日,請各校將科技節報名表(見附件)通過電子政務報區電教館.(三)活動項目競賽項目1、發明創造類:作品內容不限,要求是學生個人運用有關的科學理論知識制作出的新穎獨特、具有實用意義的實物作品.2、創意設計類:指因原材料、工藝等限制未能做出實物的創新設計,但必須是根據科學原理可以完成的(金點子).3、科學小論文:指中小學生源于科技活動撰寫的科學成果論文.如:實驗報告、考察報告、觀察(觀測)報告、調查報告、研究報告等.4、科技展板評比及展示.5、現場電腦科幻畫.6、熱氣球升空.7、手擲紙質模型滑翔機.(直線距離)展示項目1、機器人展演.2、葉脈畫制作演示.3、鳳鳴科普站“校園科技接力”活動展示.(四)評審標準1、發明創造、創意設計、科學論文類評審標準“三自”原則和“三性”原則自己選題:選題必須是作者本人發現、提出、選擇的.自己設計和研究:設計中的創造性貢獻,必須是作者本人構思、完成的.主要論點的論據必須是作者通過觀察、考察、實驗等研究手段親自獲得的.自己制作和撰寫:作者本人必須參與作品的制作.論文必須是作者本人撰寫的.科學性:包括選題與成果的科學技術意義、技術方案的合理性和研究方法的正確性、科學理論的可靠性.先進性:包括新穎程度、先進程度、技術水平與難易程度.新穎程度指該項發明或創新技術在申報日以前沒有同樣的成果公開發表過,沒有公開使用過,該項研究課題及論文的選題有創意;先進程度指該項發明或創新技術同以前已有的技術相比,有顯著的進步;指課題研究及論文的研究結論所具有的科學價值和學術水平.實用性:指該項發明或創新技術可預見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或效果;指課題研究及論文的影響范圍、應用意義與推廣前景.小學生的項目在依據“三自”和“三性”原則的同時,根據目前小學生進行科學探究活動的特點和水平,融入“做中學”科學教育理念,重點考查項目的探究過程,考查在探究過程中小學生初步探究能力和基本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的掌握.發明創造、創意設計類作品須填寫附2“發明創造和創意設計作品說明”表.2、科技展板評比及展示要求:各校按統一規格制作2塊科技教育宣傳展板,按高170厘米,寬90厘米制作.一塊展板介紹本校開展科技活動的情況以及學生的科技小論文等;另一塊展板圍繞本屆科技節主題(節能綠色健康)專門介紹科普常識或最新科技動態,最好以專題形式出現.展板總體要求美觀、圖文并茂,有科技特色,不得到廣告公司統一噴繪.3、現場電腦科幻畫比賽形式:現場運用各類繪畫軟件或圖形、圖像處理軟件(金山畫王除外)制作完成的繪畫作品;包括主題性單幅畫或表達同一主題的組畫、連環畫.單純的數字攝影畫面不屬于此項作品范圍.評分標準:(百分制)①主題正確、鮮明、突出.(30分)②構思健康、新穎、有創意.(20分)③繪畫方面:用筆細膩、色彩調配等(50分)參賽人數:各代表隊參賽人數限定2人以內.比賽分為小學組和中學組兩個組別.備注:各校在報名時需標注清楚使用何畫圖軟件,以便賽方提供相應軟件.4、熱氣球升空注意事項:這項比賽有一定的危險性,要教育學生注意安全.升空要求:參賽者將事先制作好的熱氣球帶入比賽現場,并且貼上編號(在賽前的科技輔導員會議上進行抽簽決定),熱氣球在升空時,下方必須有不少于1m的鐵絲相連,在鐵絲的下方與繩子相連,熱氣球升空高度要求達到20米.評分規則:本次比賽以熱氣球升空的負載多少決定名次(負載為50克的鉤碼,由大賽組委會發放),若負載相同,以升空時間決定成績,用時少的獲勝.所有選手必須按抽簽順序依次進入比賽場地進行比賽,比賽只進行一輪,要求在15分鐘內完成準備、點火升空(達到20米高度)、安全回收和滅火四個程序.遇到下列情況時比賽成績無效:熱氣球升空不足20m.熱氣球沒有成功回收的;熱氣球被燒毀的.總用時超過20分鐘.參賽人數:各代表隊限定3組,每組3名學生.比賽分為小學組和中學組兩個組別.評獎辦法(特設)所有擁有有效成績的小組均有獎,一、二、三等獎分別按20%、30%、50%設置.注:“區e之夢科技營”將組織參賽學校科技輔導員對“熱氣球升空”進行培訓,培訓時間另行通知.5、手擲紙質模型滑翔機制作要求:由組織單位提供1張70克的a4紙、在10分鐘內現場完成一架飛機折疊.(不得將成品飛機帶入場地,機身長度不得低于20厘米,翼面寬度不得少于2厘米)評分規則:在寬8米的道上手擲飛行.以起點至首次落地點的距離為成績,如落點出8米道寬,成績為0.按飛行距離長短排列成績.(制作不評分)參賽人數:各代表隊參賽人數限定6人以內.比賽分為小學組和中學組兩個組別.附1:鳩江區第四屆中小學科技節報名表學校: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序號姓名性別參賽項目輔導教師備注附2:發明創造和創意設計作品說明項目名稱項目簡介設計該項目的目的和基本思路該項目的科學性、先進性和實用性該項目中申報者的主要貢獻(發明點或創新部分)所在學校意見附3:科技節開幕式當天活動具體安排表時間內容地點負責人備注9:00開幕式領導講話操場主持人32中舞蹈表演操場李嘉9:30熱氣球升空操場楊國強9:30手擲紙質模型滑翔機.籃球場胡宗品8:30電腦現場科幻畫網絡教室吳云9:30科技創新優秀作品展示科技室邢承喜9:30科技展板展示操場看臺邢修林10:00—11:00機器人展演多媒體室曹小謀10:00—11:00葉脈畫制作演示階梯教師汪文付10:00—11:00鳳鳴科普站“校園科技接力”活動展示科技室羅小飛

播放器加載中,請稍候...

系統無法檢測到您的adobe flash player版本

建議您在線安裝最新版本的flash player 在線安裝

第8篇

高起點的科學研究方堪寄予促進科技進步、推動社會發展的厚望。學術研究沒有國界之分。高屋建瓴式的科研必須緊緊把握學科發展的脈搏,充分汲取他人的研究成果。欲達此目的,就必須系統搜集相關文獻,經甄別、篩選,使其在課題選定、實驗操作、論文撰寫中發揮作用。理科文獻的系統搜集可采用這樣幾種方法。

一、從電子版工具書刊中系統搜集

電子版工具書刊載有大量文獻信息,一般以檢索型光盤、網上數據庫等形式存在,是較理想的文獻檢索工具。

1.綜合性電子版檢索工具書刊。常用的綜合性電子版檢索工具書刊主要有以下幾種:

(1)《中國學術期刊網》(同方)。該庫遴選國內正式出版的中英文自然科學、工程技術、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與專業特色期刊6600余種,收錄1994年至今(部分刊物回溯至創刊)上述刊物上發表的論文近1800萬篇。該數據庫共分為8個專輯,查找理科文獻應利用理工a輯、理工b輯、理工c輯、農業專輯、醫藥衛生專輯。

(2)《萬方數據資源系統》(萬方)本文由收集這是一個綜合性信息資源系統,主要收錄理科文獻,包括少量文科文獻。系統中的全文期刊庫涉及期刊5500余種,其中理科期刊為3876種。

(3)《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維普)。該庫涉及期刊1.2萬余種,收錄上述刊物上發表的論文1700余萬篇,引文2400萬條。理科文獻是其收錄的主體。

(4)《中國優秀博碩士論文庫》。該庫精選國內1949年以來的優秀博士、碩士學位論文,目前總量已達31萬余篇。分為9大專輯,查找理科論文應利用理工a(數理科學)、理工b(化學、化工、能源與材料)、理工c(工業技術)、農業、醫藥衛生以及電子技術與信息科學等6個專輯。

(5)《中國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該庫收錄的博士、碩士學位論文目前已達73萬余篇,其中理科論文為51萬余篇,約占總量的71%。與該庫互為表里的《中國學位論文文摘數據庫》摘錄博士、碩士學位論文,也有一定的檢索意義與參考價值。

(6)《calis高校學位論文數據庫》。該庫是文摘索引型數據庫,其內容涵蓋自然科學、社會科學、醫學等各個學科領域,目前已收錄由全國80余所高校提交的自1998年以來發表的4萬多篇學位論文的題錄數據,并在cernet上提供試檢索服務。

(7)elsevier、ebsco、spring link等外文期刊數據庫。這些國外研制的數據庫收錄了大量的理科文獻,國內數量可觀的高校與研究機構都購買了使用權。這些電子檢索工具比較集中地體現了科研動態與科技水平,應予以充分利用。

(8)《science citation index》。簡稱sci,即《科學引文索引》,是美國出版的綜合性檢索工具刊物。收錄約40個國家的大約3000種高質量的期刊。

(9)《the engineering index》。簡稱ei,即《工程索引》,是美國出版的檢索工具刊物。收錄50多個國家、20多種文字的3500多種期刊和1000多種相關論文集上發表的論文。

(10)《index to scientific & technical proceedings》。簡稱istp,即《科學技術會議錄索引》,由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編輯出版。適用于檢索會議論文,內容涵蓋工程技術、應用科學、生命科學、臨床醫學、物理和化學、生物和環境科學。

(11)《index to scientific reviews》。簡稱isr,即《科學評論索引》。美國科學情報研究所1974年開始編輯出版。涉及3600多種期刊、100多個學科。每年提供近3萬篇評論文章、科技發展動態綜述。

(12)《science abstracts》。簡稱sa,即《科學文摘》,是英國出版的檢索工具刊物。創刊于1898年,分輯出版,如a輯為“物理文摘”。其中的資料選自3000多種高質量的期刊。

2.電子版專科、專題文獻檢索工具書刊。綜合性的檢索型光盤、數據庫是常用的理科文獻檢索工具,但在檢索某些學科的文獻時,利用相應的電子版專科、專題文獻檢索工具書刊更得心應手,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類檢索工具主要有以下幾種:

(1)《mathematical reviews》。簡稱mr,即《數學評論》。

(2)《physical abstracts》。簡稱pa,即《物理學文摘》。

(3)《chemical abstracts》。簡稱ca,即《化學文摘》。收錄150多個國家、50多種文字的約1.6萬種期刊、會議錄、學位論文等。年報道70萬篇,約占化學文獻總量的98%。

(4)《biological abstracts》。簡稱ba,即《生物學文摘》。

由于國內開發的統一檢索平臺目前在檢索效果上還不夠理想

轉貼于

,所以系統搜集相關理科文獻時還需逐庫檢索。

二、從紙型工具書刊中系統搜集

第9篇

一、科技情況考察報告

科技情況考察報告其內容深度是介于科技論文和科普作品之間的。比起科普作品,它常常使用專業詞匯和術語來介紹抽象、深奧的科學知識和復雜的生產技術;比之于科學論文,則不像科學論文那樣注重論證說理。科技情況考察報告是運用通俗易懂、明白入理的文字直述其所見到的科學技術事實,為科技工作者傳達科技方面的最新發展動態,進而為科研提供情報線索。

隨著科學研究的逐步深入,科技寫作的研究也碩果累累。在體裁上,科技情況考察報告由過去的類別單一發展為現時的多種類別并存,其中有:某一國家科技情況的考察報告;某一國家某一學科的考察報告;幾個國家某一相同學科的科技情況考察報告。體裁形式的多樣化,增強了科技情況考察報告的表現力度,為科技情況考察報告的寫作創造了更為廣闊的天地。

科技情況考察報告的格式為前言、概述、考察細目三個部分。

“前言”部分,主要是簡單地介紹本考察團的名稱、組成,考察過程中所訪問的國別、城市、機構、參觀的具體單位等。

“概述”,也有單獨寫,或者和前言放在一起寫的。這部分主要是交待考察的總體情況。寫這部分內容時,不但要寫得通俗易懂,而且要清楚地寫出考察的內容和收獲。

“考察細目”是考察報告的主體,主要內容都在這部分。寫法上,可把考察內容分成若干條,然后逐條詳細介紹考察所獲得的專業內容。可以使用科技術語,語句力求簡明扼要。

科技考察報告

例文:

《日本半導體器件技術概況考察報告》的提綱是:

(1)題目

(2)考察團名稱

(3)前言

(4)綜述(介紹日本半導體的發展現狀、動向以及特點)

(5)日本集成電路發展概況和工藝

(6)日本集成電路的制版工藝

(7)日本集成電路生產的凈化技術

(8)日本集成電路的生產設備

(9)日本集成電路的外殼封裝

(10)日本微波半導體器件的發展概況。

二、科技會議考察報告

科技會議考察報告是為完整地反映各種科技會議所取得的成果而寫成的綜合材料。在這里,科技會議是其考察的基礎,會議上宣讀的各種文獻則是它要深入考察的所在,因為會議的主題內容都反映在會議文獻中。

科技會議考察報告的寫作一般從兩個方面著手。

第一部分“概況”,要寫明會議名稱、主辦機構,會議的時間、地點、參加人員,會議的主要議題、開會的方式等等。

第二部分“收獲”,這是考察報告的主體部分。包括三方面內容::

一是本次會議上本學科在研究方面的新動向,出現的新成果、新技術和新方法,那個分支領域將成為學科發展的主流。

二是介紹會議的主要論文,要具體到圖表、數據、方法、論證、結論等。在方法上要注意選擇會議中最主要的論文,摘取其精華進行介紹,不能流水帳式地進行介紹,也不能照錄全文。

三是結合國內具體情況,介紹國外在本學科上的科學管理、學科方向選擇、技術設備、數據處理等方面的先進經驗,以便國內借鑒、汲取、運用。

三、學科研究考察報告

學科研究考察報告,是科技研究人員為了某一科研目的,通過實地考察,得到研究成果而寫成的報告。

學科研究考察報告的范圍很廣。搞地質的科研人員可以對某一地區的地層地質發育情況進行考察,也可以對某一雪山的冰川進行考察;學生物的科研人員可以對某一稀有動物進行考察,也可以對某一經濟作物的生長習性、經濟價值進行考察。只要他們對實地考察得來的材料進行整理、分析,得出科學的結論,用文字表達出來,就可以成為學科研究考察報告。

學科研究考察報告的結構方式靈活多樣,有直貫到底的,有分成幾部分的,還有采用日記體裁寫的。例如,我國古代地理學家徐弘祖的《徐霞客游記》,采用的是日記體裁;物候學家竺可楨的《雷瓊地區考察報告》在結構方式上是“小標題式”;地理學家徐蓉的《天目山冰桌的發現及其古氣候意義》在結構方式是分成幾部分敘述和論述。

考察報告格式·民辦教育考察報告·服裝企業考察報告·赴外地學習考察報告

學科研究考察報告的格式是:

(1)題目;

(2)作者及單位;

(3)摘要;

(4)引言;

(5)考察方法;

第10篇

 

畢業論文的寫作是培養大學生科研創新能力、 檢驗一名大學生在校四年學習成果的重要手段。而 作為論文的選題則是這篇論文的方向,如果方向選 錯了,那么接下來的事情將都會出現錯誤,所以說 論文的選題尤其重要。

 

古諺云:題好一半,文好開頭。那么一個確切 醒目的題目就已經是成功的一半了。當然我們不能 將論文題目的作用絕對化,但也不可忽視論文題 目選擇對論文質量的影響。選題恰當確切,往往能 很好地檢測學生的科研意識、學術敏感度,而選題 不當,要么夸大其詞,要么題不達意。選題的過程, 實際上就是一個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過程。愛因 斯坦指出:“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 重要,因為解決一個問題也許僅僅是數量上的或實 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 從新的角度看待舊的問題,卻需要有創造性的想象 力,而且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步m ”論文選題往往 決定論文的價值和研究的成敗,選題也是思維活動 的起點和動力。

 

1畢業論文選題出現的問題

 

1.1題目過大,過寬

 

題目過大,涉及面太廣。似乎一個題目要把這 個領域中的所有問題都進行研究。一寫論題就是某 某系統、某某領域的研究。題目的選擇過大,立題 不夠嚴謹,沒有針對性,不是針對某個問題的研 究,而是對一片問題的研究,這樣就沒有了主次、 重點。

 

1.2題目不切合實際,過度追求科技前沿

 

過度追求前沿、高科技,總認為世界最前沿的 技術才是自己文章所需要的。例如:一本科生的論 文題目是《火星探測車的研究》。這個題目過于追求 前沿的東西,火星車似乎離我們的本科生很是遙 遠,同時,火星車的研究也不單單只是一個學科的 問題,不是個簡單的控制問題。

 

1.3不考慮學生知識水平的高低和條件的限制。

 

老師為了突出論文的新穎性,前沿性,高科技 性,論題大部分都起點很高,根本沒有考慮學生知 識水平的高低和條件的限制,這樣讓學生無所適 從,也就無法寫出好的論文來。

 

1.4選題盲目,沒有做到專業和所選題目的對口 畢業論文一定要結合學生所學的專業進行選 題,特別是理科學生。沒有專業知識作支撐是寫不 出好論文的。而現在的一些老師不了解學生的實際 情況,只是根據自己的研究方向給學生定題目,結 果可想而知。

 

1.5沒有對題目進行科學的論證和研究

 

由于現在高等學校師生比例嚴重失衡,造成一 個老師往往要帶很多學生,這樣就使得老師為了湊 夠題目,而沒有嚴格地對自己所出題目進行推敲和 論證,造成題目缺乏針對性、科學性、實用性。

 

1.6論文拼湊現象嚴重

 

學生的思想認為只要是高科技的東西,就是最 前沿的知識,相關論文就是最好的論文。任何專 業,任何題目,大家都想把最先進的科技應用到自 己的論文中來,但是這種知識領域是否是自己的專業所學,所引用的東西是否切題,這個似乎不是他 們所關心的。所以就通過各種煤體,網絡資源開始 做“拼圖游戲”甚至有些是互相沒有任何關系的也 硬將其拉到一起。

 

2建議與對策

 

(1) 面對畢業論文選題,首先讓學生們必須明 白,這是對四年所學知識的匯總和總結,同時也是 知識的升華過程。論文是利用他們四年所學專業知 識及其專業知識的外延進行的一次研究性工作,但 是核心還是以所學知識為體系,以所需專業為依 托,在其基礎上進行的一項任務。

 

(2) 面對論文選題,要讓學生們知道該任務主 要寫什么,即選擇論文的寫作對象和寫作內容,確 定研究的起點。只有知道了這些,學生們才會知道 是否適合自己去做,以及應該怎樣去做。

 

(3) 出題老師應該給予學生更多的幫助,指導 學生去查閱相關專業的核心文獻,以及教給學生怎 樣去查閱相關的資料,只有對這些有了全面的了 解,才會知道是否適合自己去研究。

 

(4) 出題老師能夠多從學生的專業特色上去出 題,盡量做到每個學生拿到題目后有話可說,有字 可寫,有事物可研宄。

 

(5) 加強論文題目的審定工作,不要只是為了 應付工作,而草草的出題。

 

3結語

 

高等教育畢業論文選題問題的出現,主要還是 老師、學生對畢業論文的認識不夠到位,學生們認 為論文是體現自己能力的象征,老師認為論文是自 身知識水平的體現。由于這些思想的存在使得論文 選題越來越夸張和漫無邊際。

 

本科學生做論文的目的并不是要求學生非得研究出什么成果來,而是對四年大學所學知識的一次 提煉和升華。讓學生通過畢業論文對大學所學能夠 進行一個整理、修補和創造發揮。“通過畢業論文 可以看得出,它反映作者能否運用大學三四年間所 學得的基礎知識來分析和解決本學科內某一基本問 題的學術水平和能力。它的題目,當然不可能囊括 三四年來所學的全部知識,也不可能概括本學科的 全部基本問題,甚至也不可能囊括本學科某一基本 問題的全部2。”因此,要使高等教育的畢業論文回 到正軌,首先必須讓學生明白什么是畢業論文,然 后讓其明白論文不是非得新、奇才是好論文,只要 能夠利用其所學知識將一件事物研宄透徹;只要能 夠利用其所學知識將一個系統分析清楚;只要能夠 利用其所學知識對現有系統的不足進行修補就是一 篇好的論文。

 

當然我們的教育體制也應該給學生更大空間, 讓其發揮他們的潛能,使得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知 識體系去做論文,老師只是給予幫助和方向性的指 導。貝弗里奇說:“一個人的想象力,如果不能因想 到有可能發現前人從未發現過的事物而受到鼓舞, 那么,他從事科學研究只能是浪費自己和他人的時 間,因為只有那些對發現抱有真正興趣和熱情的人 才會成功”。

 

邵海龍

第11篇

關鍵詞:科技期刊 編輯 社會價值 學術質量 提高 實現

中圖分類號:G2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6)11(c)-0172-02

科技發展的今天需要科技作為先進的生產推動力,更需要科技期刊作為重要的載體進行傳播,科技期刊的具體職能是為了實現科學科技知識和思想的有效傳播,是推動學術交流的靈魂,在我國的科技期刊精品中,能夠充分地將這種理念體現出來,在蘊含豐富的學術期刊中也能充分體現,因此,科技論文的實際學術內容能夠促進科技期刊發揮更加重要的價值。

1 科技期刊編輯在提高學術質量過程中發揮的社會價值

通常科技期刊主要是通過刊物來刊登重要的學術論文成果,但是,在科技期刊編輯中,對期刊編輯的綜合素質評價能夠對學術論文起著重要的作用。在編輯的具體工作流程中,整個科技期刊的出版及制作過程中都是由始至終的,科技期刊的編輯屬于刊物最終出版的制造者,對刊物的質量和社會價值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用。

2 科技期刊編輯在提高社會價值中的具體實現辦法

2.1 設置科學精心的欄目設置和選題

科技期刊讀物在出版前應做好充足的論文數量出版基礎。在論文數量上來說,良好的刊物論文數量能夠保證科技期刊的整體質量水平,在科技期刊編輯中,選擇刊物作者是處于被動的,而對刊物熱愛的編制人員總是可以按照稿源的情況來針對期刊的具體欄目進行設計和制作。與此同時,在其他相關方面,期刊編輯能夠將自身主觀能動性進行充分的發揮,比如說在選題方面能夠進行有效的制定,在征稿的過程中可以作為作者來進行讀者的宣讀和宣傳,通過引導作品中的作者進行貼切的選題,幫助作者在創作中符合科技期刊這一刊物性質和要求。為了保證作品的科學研究嚴謹性,作品的選題需要進行高度的斟酌,這就需要科技期刊編輯人員有扎實的基本功和知識文化積累,需要有較為敏銳的目光和開闊的視野,在日常工作中不斷完善自身素質,積累有效經驗。

2.2 做好稿件的合理組織

稿件的合理組織和分配是科技期刊編輯工作的重要內容,只有合理地分配和組合稿件,才能將作者的主觀能動性發揮出來,在制定好的選題計劃和實踐過程中,可以要求專家學者來對稿件進行篩選和撰稿,對于盲目性投稿和零散型投稿的作者進行指導和彌補,在大方向上向預期發展目標來努力。科技期刊應有與時俱進的發展目標,在實際科技發展趨勢上做真實的反映,并且還要做到緊密的聯系,如果想在每期中對某一項科學科技研究方向做重要報道,那么學者的研究狀況就應進行充分的分析,只有這樣才能夠讓科技刊物獲得優質的稿件。

2.3 有效選擇審稿專家

科技刊物在通過審稿專家的審核后能夠對取舍產生重要影響,與此同時審稿專家在做出準確選擇的過程中還需要對刊物的文章水平進行進一步的提升,這對科技期刊的學術質量也會產生重要的影響,另外,審稿專家在對科技期刊的制作中要逐步進行深入了解,對科技期刊的選擇上有特殊的需求,對審稿人員審核中發現的細小問題進行有效查找,及時發現稿件中的閃光點,對有問題或者有歧義的部分提出合理的改進意見,針對相關關鍵問題進行合理補充,不斷強化和優化提高稿件的質量。對于審稿專家來說,稿件的合理性和取舍有著絕對的決定權,刊物的實際目標層次也能夠決定審稿專家的定位準確性,只有能夠按照科學嚴謹的科技內容進行投稿的刊物才能夠進一步篩選出學術觀點明確的作品,將劣質的、學術觀點不明確的刊物予以淘汰,形成優質的科技期刊審稿專家庫。

2.4 培養嚴謹的科學態度,確保科技期刊的學術質量

日常生活中,科技期刊的質量和學術需要得到進一步的提升,這就需要科技期刊刊物不斷實現自我能力的提升,養成嚴謹的科學態度。具體來說,科技期刊編輯應系統地學習一系列的學科專業理論知識,另一方面要多參加學術研討會,在參加學術科研活動中,科學熟練地掌握學科的規律與特性,逐步培養自己嚴謹的科學思維及習慣,對科技刊物作品要有敏銳的洞察力,善于尋找科學的方法和途徑來和科研人員進行交流,不斷實現自我提高。

3 結語

綜上所述,科技期刊編輯對于學術作品的質量有著重要的影響力,在科技期刊的相關編輯人員中,應不斷實現自我充實,將精力適當地多放在優質稿件的整理和收集中,統籌工作安排,高效處理稿件,盡可能地將優質稿源進行篩選,進而滿足讀者要求,實現科技期刊的社會價值。

參考文獻

[1] 肖唐華,吳克力,王麗芳,等.科技期刊編輯的社會責任及其實現[J].編輯學報,2010(2):110-112.

第12篇

一、科技期刊的功用

科技期刊作為一種媒體,它的基本功能毫無疑問是發表科學技術研究成果,主要作用是促進學術交流,繁榮文化市場,推動科技進步。期刊功能的大小由發文量決定,越多功能越大。從期刊發揮的作用方面考察,誰的讀者越多,讀者分布面越廣,讀者的知識層面越高,誰的作用越大。研究說明,即使同類型期刊或同名期刊,讀者群的大小、讀者的分布范圍、讀者的知識結構都存在明顯差別。造成差別的原因主要是期刊所發文章中的新思想、新方法、新成果,即期刊的學術與技術水平。學術與技術水平是吸引讀者的最主要因素。從作用方面考察,中新思想、新方法、新成果越多,期刊的功用越大。但是,期刊功用大小還與期刊的語言、傳播方式、市場營銷等相關。語言決定讀者的分布范圍。在相同語言環境下,選擇不同的傳播方式其結果也有不同,市場營銷和傳播方式對期刊功能的發揮能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所以,期刊功用的大小主要由以下三個方面決定:期刊的水平,論文的擴散度,學術思想的認同度。論文的擴散度即讀者數量和分布范圍;學術思想的認同度是指該期刊所被引用篇數和被引期刊的分布。

二、科技期刊功用評價的本源特征數據

英文科技期刊功用大小可以用期刊的水平、論文的擴散度、學術思想的認同度衡量,哪些指標或數據可以用來刻畫期刊水平、論文擴散度、學術思想認同度?研究國內期刊評比和SCI,EI選刊條件,可以發現如下指標或數據可以比較全面、客觀、合理地刻畫出期刊功用的大小,這些數據我們稱之為期刊的本源特征數據。總被引頻次①。期刊是論文的集合,高水平論文的集合鑄就期刊的總體水平,總體水平的高低決定期刊功用的大小。總被引頻次的多少反映期刊的總體水平和功用大小。它表現的是所發論文在一段時間內對讀者的影響。期刊水平越高的,影響范圍越大,對讀者的影響越深,影響時間越長遠,作者引用的次數必然越多,總被引頻次必然越高。影響因子①。1963年,加菲爾德在對文章的被引用頻次的研究中發現,期刊的分布也存在一個比較集中的核心區和一個比較分散的相關區,基于此提出了影響因子計算方法。影響因子可以看做某種期刊的被引增長速率。增長速率越來越大,表明現階段期刊狀況越來越好,越來越被讀者認可和接受。但影響因子不能無限制地增長下去,期刊發展到一定階段,其影響因子會趨近某一常數。所以用影響因子的大小評價期刊的優劣具有科學性,也具有局限性。影響因子受單篇文章影響較大,特別對發文量不多,創刊歷史不長的期刊尤為明顯。篇均被引比。篇均被引用比用來分析單篇論文對期刊功用的貢獻,篇均被引比反映期刊所發高水平論文與一般論文的比例,是衡量期刊總體水平比較好的指標。篇均被引比越高,期刊所發高水平論文篇數越多,期刊總體水平越好。高被引比。高被引比同篇均被引比,是刻畫期刊總體水平的指標。高被引論文數量越多,高被引比越大,期刊的功用越大。高被引比可以彌補影響因子受單篇文章影響的不足。國內外下載比或下載范圍比。下載范圍比可以考察期刊的影響是世界范圍的還是地區性的。下載范圍越大,期刊的國際影響力越大。目前我們可以統計出哪些國家和地區在從事哪些科研工作,你的期刊是否對所有從事這些工作的人有影響,下載范圍比可以檢驗出期刊的影響范圍。好的期刊影響范圍大,反之則小。被引期刊分布范圍比。與國內外下載比相同,衡量期刊的影響范圍的指標。被引用期刊分布范圍越廣,說明期刊的影響范圍越廣。被引作者分布范圍比。同國內外下載比與被引期刊分布范圍比一樣,是衡量期刊影響范圍的指標。國內外論文比。國內外論文比是考察作者的分布或論文的產地分布。但不能用作者的分布范圍比來衡量期刊的學術水平。作者分布面廣只能說明期刊的論文國際化程度高,但不能代表期刊的水平高。因為高水平期刊的錄用標準只與論文的學術水平有關,高水平論文主要來源于科技水平較高的地區。世界上科研水平較高的地區為數不多,主要集中于歐美亞洲少數幾個國家和地區。如果某份期刊的文章主要刊載科技發達地區的文章,且這些文章反映了該地區的科研水平,那么該期刊的總體水平就比較高。如果刻意追求國內外論文比,反而會降低期刊的整體學術水平,則這樣的高國際論文比不要也罷。所以不能簡單地用國內外論文比來衡量期刊的水平。但它可以刻畫期刊國際學者的認可程度。年發文總量比。不管哪門學科年發文量基本可以統計,期刊在該所屬學科內每年的發文量可以反映期刊擁有的作者在該所屬學科的多少,發文量大,擁有的作者多,影響大,被作者的認可度高。年發文量的排序可以確切地反映某學科內期刊認可度的高低。但發文總量比不能用年發文頁碼的多少代替,由于學科大小不同,學科擁有的文章數量的多少相差甚大,正如影響因子,年發文頁碼的多少不能用于學科間的橫向比較,而年發文總量比則可以。

除了上述幾個本源特征數據外,還有幾個指標值得討論,如CI指數、基金論文比、SCI,EI}Scopus數據庫收錄、平均引文數、平均作者數等。CI指數「s-e7oCI指數,即期刊國際影響力指數計算法,是中國知網于2013年提出的一個新的文獻計量學指標。期刊國際影響力指數計算法從期刊近期和歷年刊物的兩個角度,等權重綜合考察、衡量一個期刊的國際影響力,該算法能有效地抑制期刊過度最求高影響因子和總被引頻次對期刊評價造成的干擾,較單一評價指標更為全面、合理,是對期刊影響力的一種整體評估;第二,選用他引類統計指標,屏蔽了自引。評估結果更客觀、公正。通過分析可見,它的結果同影響因子和總被引頻次可以反映期刊的學術水平,但它的計算基礎正是基于影響因子和總被引頻次,所以在選擇評價期刊學術水平時要將三者分開使用,用CI指數就不能用影響因子和總被引頻次,反之則不能用CI指數。進一步分析可見,將CI指數作為期刊學術水平高低的一種計算方法更為合適。基金論文比。一般認為,基金級別越高論文水平越高,這可能是事實,但也要注意到,截至目前,我們還沒有見到論文水平與基金級別關系的研究成果。另外,作為國際化期刊,國際論文數量較多,然國外論文很少標明是否為基金資助,或者是哪一級基金資助,這種不確定性給基金統計帶來的困難,使統計結果存在較大偏差,很難進行橫向比較,建議不作為評分指標,如果一定要體現基金對期刊的價值,建議僅對中國作者的論文進行統計,這樣比較結果才能體現公平。平均引文數與平均作者數的多少同基金論文比一樣,沒有研究論證得出平均引文數與平均作者數多的期刊一定學術水平高,反之則低的結論。故建議不作為本源特征數據使用。SCI,EI與Scopu,等國際著名數據庫收錄的問題比較復雜,我們將另設專節討論。

主站蜘蛛池模板: 尼玛县| 穆棱市| 宁津县| 平泉县| 奉新县| 电白县| 临泽县| 邯郸县| 聊城市| 土默特右旗| 靖远县| 兴隆县| 图片| 靖州| 巴里| 土默特右旗| 长寿区| 宜城市| 广州市| 新野县| 烟台市| 绥化市| 乌拉特前旗| 平远县| 台前县| 古田县| 安仁县| 宿州市| 辛集市| 边坝县| 延吉市| 定襄县| 铜川市| 长岛县| 深水埗区| 雷山县| 山东省| 屯昌县| 嘉兴市| 昂仁县| 正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