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1-11 10:29:0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贊美詩歌,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新教 眾贊歌 廣州 本色化
一、新教的發展歷史
16世紀初,西歐教會的圣職人員授權發行“贖罪券”榨取民眾錢財,引發信眾的強烈不滿和迷信思想的蔓延。隨著“民眾宗教”的增長及“反教宗主義”“反教權主義”的興起,西歐教會的“宗教改革運動”順應形勢而展開。馬丁·路德領導的信義宗是宗教改革運動最為重要一支,與其他分支不同的是,除針對教會體制的改革外,馬丁·路德的改教運動堅信,稱義的教義對社會與宗教改革有重要價值。學術界廣泛認為此運動開啟了歐洲新的社會和宗教秩序。之后,瑞士改教家茨溫利、日內瓦改教家加爾文、斯特拉斯堡改教家布塞與馬丁·路德一起在歐洲掀起了宗教改革運動,導致了基督教的第二次分裂,并不斷分化,形成繁多的派系,這些新教派統稱“新教”。
二、新教音樂暨眾贊歌的概況
所謂新教音樂,是為了使新教教義得以更好地傳播,馬丁·路德親自用德文撰寫歌詞,參與并組織其他作曲家選取格里高利圣詠旋律、教會歌調以及世俗曲調,經過改編、整理,創造出的新的圣詠模式——會眾贊美詩,也稱眾贊歌。實際上,新教音樂的主體即信義宗眾贊歌。信義宗眾贊歌同時具有神學的、敬拜的、教導的等功能。
16世紀初,馬丁·路德制定了全體會眾同唱贊美詩的制度,這種由全體會眾齊唱贊美詩的新形式被稱為“眾贊歌”。眾贊歌的歌詞大多數不再使用拉丁文而改用德語,并改用有韻律的純樸虔誠的詩歌。旋律有:天主教已經采用的拉丁文贊美詩的改編曲、宗教改革前流行的德語贊美詩的改編曲、世俗歌曲的改編曲,以及新創作的贊美詩旋律。在相當長的時間里,信義宗教會中的宗教儀式歌曲遠遠供不應求,所以眾贊歌的旋律除了馬丁·路德自己編寫和創作以外,更多的是他人根據世俗或宗教歌曲改編而成的。這些眾贊歌旋律在節奏方面相當自由,往往是二拍子和三拍子的混合體。①
1524年,馬丁·路德在音樂方面的主要合作者約翰·瓦爾特編輯了由38首復調眾贊歌組成的贊美詩小曲集,它是眾贊歌的第一本重要歌集,旋律都按照經文歌的格式放在男高音聲部,并配以平穩流暢的四聲部。②
1586年,德國音樂家L.奧西安德編輯了四部和聲眾贊歌集,第一次把眾贊歌的旋律放在女高音聲部,旋律形式變得方整對稱,織體由原來的復調織體轉變為和聲織體,③這種形式逐步成為眾贊歌的固定形式。隨后百年間,路德教派地區陸續出版了一些眾贊歌選集。通過地方語言的采用、書籍發行和民眾交流,眾贊歌在德國得到廣泛傳播。
16世紀末,以拉索為代表的信義宗德國作曲家們圍繞著眾贊歌的旋律自由地創作復調作品,稱為“眾贊歌經文歌”,④最終在德國建立起信義宗音樂風格。
隨后,眾贊歌以北德地區為中心向歐洲廣泛傳播、演變,存在于信義宗的禮拜儀式、宗教聲樂曲(choral motet、konzert、Oratario Passion等)和器樂作品(toccata、prelude、fugue、Partita、fantasia、concerto等)中。17世紀初,以眾贊歌為主體的新教音樂隨英國新教徒來到美洲大陸,⑤之后又來到印度、日本等國,也各自經歷了傳播、演變和本色化歷程。
三、新教在中國尤其是在廣州的發展
基督教(christianity)在中國稱“耶穌教”,基督教(JiDuJiao,發音與christianity的中文相同)通常專指新教Protestantism。1999年,魯珍晞教授在三藩市舊金山大學的研討會上,提出中國基督(新)教史研究的一個新的、以華人信徒為本位、華人教會發展為基礎的分期方法:1.開荒及準備時期(1807—1860年);2.基礎的建立及發展時期(1860—1900年);3.教會興旺和成長時期(1900—1925年);4.面對國家及社會挑戰時期(1925—1949年);5.面臨政治關頭時期(1949—1980年);6.教會復蘇時期(1980— )。⑥
18世紀初,新教開始計劃向中國傳教,在籌劃近百年后的1807年,英國倫敦布道會派遣馬禮遜經過澳門秘密來到廣州,成為第一個到中國的新教傳教士。⑦1842年,中國重新允許傳教后,德國、英國、美國、加拿大等國的新教各公會如信義宗、圣公會、浸禮宗等派出“差會”共130多個,在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一帶開始傳教并發展到全中國,而其中約20個差會在廣州設立了不同宗派組織及其領導機構,其中幾個較大的宗派組織還開辦了數所大學和多所中小學及醫院等教會服務機構。⑧
從1807年至1949年前夕,廣州市內陸續建立了62間正常開展活動的新教教堂。20世紀50年代后,全市新教教堂經過三次合并后于1966年合并為9間。“”期間,全部教堂被關閉,教會公開活動停止。1979年9月,廣州教會恢復正常宗教活動,廣州東山堂是全國最早恢復聚會的教堂之一,其后,其他13間堂會陸續恢復活動。⑨據 “廣州市基督教兩會”統計,至2010年,全市教會活動場所共有33處,現職教牧人員52人,目前全市信徒人數共約5萬人。⑩
四、中國新教音樂本色化進程
受本土文化影響的人要接受一個陌生的教義時,都需要一個教義解釋化和理解化的過程,而作為解釋、傳播教義的重要載體之一——音樂也必然面臨本色化的要求。同時,基督新教在中國尤其是在廣州的傳播中,新教音樂具有重要的宣教及文化傳播地位。因此,以眾贊歌為主體的新教音樂開始了本色化演變歷程。
17世紀末,中國基督教徒創作了七律歌詞《仰止歌》(拼音翻譯)。?據夏滟洲著《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簡編》記載,在1839年馬禮遜教育會在澳門辦的馬禮遜學堂(中國創辦的第一所教會學校)及隨后陸續成立的教會學校中,不少設有音樂課程。隨著教會學校的普及,教會音樂(包括眾贊歌在內的各種宗教音樂)被相當廣泛地在華南地區尤其是在廣州傳播,并輻射到全中國。
20世紀30年代以來,中國教會的趙紫宸、劉廷芳、楊蔭瀏、賈玉銘、朱葆元、周淑安、楊周環等在教會圣詩、圣樂本土化方面做出了貢獻,寫過一些贊美詩詞曲,如《新天地歌》《中華教會自立歌》?《圣誕歌曲集》等。
中國新教圣詩委員會于1983年3月匯編了《贊美詩》,現通用于全國新教教堂的公眾禮拜及個人靈修生活的各種場合,其中一些作品從不同側面表現了中國基督徒生活的面貌,如《歡樂服務歌》《敬老尊長歌》《新屋落成感恩歌》等。?《贊美詩》共收入贊美詩400首,有簡譜和五線譜兩個版本,供會眾每次在儀式中演唱的簡譜版本皆為單聲部,中文歌詞;五線譜版本則為四部和聲,中英文對照歌詞。
近30年來,中國新教教徒創作了大批量的圣詩詞曲,例如在1981年時,中國新教圣詩委員會編輯《贊美詩》,收到了來自北京、上海、天津、廣東等10余個省區市信徒的來稿共計圣詩2256首。這些事實說明,新教音樂已很大程度地經歷了本色化、本土化歷程。從音樂上來說,多數新創作的圣詩都使用了中國民族風格的曲調,包括少量改編的民歌調(如《活出基督歌》)與古琴曲(如《神功妙筆歌》)。對于新教音樂的詞曲如何走向本色化而仍能符合教會音樂的傳統,不少創作對此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北京市基督教會缸瓦市堂編輯的《圣詩選編》(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共有130首圣詩,皆為四部和聲,歌詞為中文,其中有一首配有管風琴譜,有11首配有鋼琴伴奏譜。《圣詩選編》作品來源包括:1.信義宗眾贊歌;2.威爾士、蘇格蘭、瑞典、美國、英國、西班牙等地的傳統圣詩;3.J.S.巴赫、亨德爾、多尼采蒂、莫扎特、門德爾松等16世紀至19世紀的歐洲作曲家作品;4.Stephen Collins Foster、B.B.McGinley等近現代美國作曲家的作品;5.近現代中國作曲家作品。
五、新教音樂在中國尤其在廣州的現狀
(一)存在于各種宗教儀式中
現在中國通用的崇拜禮儀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預備禮,二是圣道禮,三是差遣禮。預備禮中的“頌贊詩歌”多采用“眾立歌唱”,選曲一般采用《贊美詩》“分類目錄”中的“崇敬頌贊”類。而圣道禮中的“回應詩歌”是指讀經后的會眾詩歌及講道后的會眾詩歌,回應圣經的經文和講道信息,使前后內容自然呼應。預備禮和圣道禮中的“會眾詩歌”一般隨崇拜主題的變化而有相應的調整,而差遣禮中的“禮儀頌歌”一般不會改變,比如有的教會(如廣州錫安堂)每次崇拜都唱《榮耀頌》(新編392首)及《三一頌》(新編399首);有的教會還有“奉獻禮”詩歌(新編393首“獻禮文”),這是安立甘頌調唱法的圣詩。教會在收奉獻款時,一般以司琴彈奏《向主獻呈歌》(新編344首)或詩班唱詩為音樂背景,收好奉獻款后,會眾齊唱《獻禮文》(新編393首)。另外,“禮儀頌歌”也有禱文和信經形式(如394的《主禱文》和395首的《使徒信經》),但多采用誦讀形式。而每個教會幾乎都使用禮儀頌歌“阿們頌”,一般采用“四疊阿們”(如新編400首),采用長時值的音符和反復四遍的形式,體現崇拜前后貫穿、首尾呼應的編排。在《贊美詩》中,“禮儀頌歌”中的“阿們”一般不用括號(表明必須唱“阿們”),而會眾的“頌贊詩歌”和“回應詩歌”中的“阿們”一般用括號(表明可唱可不唱)。此外,還有“歡呼“和 “應唱”,歌詞取材于圣經,一般安排在禱告、贊美和讀經之間,是教會禮儀傳統的本色化體現。?
(二)存在于音樂、文化活動中
從上世紀80年代復堂之后,中國基督教兩會及各地教堂越來越頻繁地舉行室內外的新教音樂會,在圣誕節、新年及中國傳統節日或特定慶典(宗教及世俗)中演出,由專業或業余的圣樂樂隊和詩班表演。廣州市擁有救世軍港澳軍區總部樂隊、廣州市巴洛克樂團,每個教堂擁有一個以上詩班和司琴。僅在2010年至2012年期間,廣州市基督教兩會就組織了“璀璨使命”贊美會、“激情亞運、燃燒九月”大型圣樂晚會等十數次音樂會。
中國基督教兩會及各地兩會經常性舉辦歌詠合唱比賽、圣樂培訓班、文化展覽等活動,并組織中國內地的圣樂團體與香港、澳門的團體,以及德國、美國的團體進行交流。
(三)存在于文本中
據調查,“”前的新教音樂樂譜盡皆佚失,現存僅有20世紀80年代后編著的本色化贊美詩《贊美詩》《圣詩選編》《迦南詩歌》10余種。據悉,在香港中文大學崇基神學院和香港大學中仍存有曾經或現在仍在使用的贊美詩版本達百余種。
綜上所述,廣州作為第一個新教傳入中國的城市,在新教傳播、發展中有不可忽視的重要地位,同時,在新教文化尤其是音樂傳播、演變及本色化歷程中占據一席之地,唯愿本文能對我國新教音樂發展和研究做出一些貢獻。
注釋:
①②③④Sadie.Stanley、Tyrrell,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 ,Joh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 2004,p737;pp738—742;p739;p748.
⑤周華成.美洲簡史[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10:387.
⑥羅秉祥.基督宗教思想與21世紀[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354—355.
⑦⑧王冶心.中國基督教史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115—126;128;167—169.
⑨⑩據廣州市基督教兩會官方網站數據.
????中國基督教兩會.贊美詩(新編)(五線譜)[M].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及中國基督教協會出版發行,1999:9;10;11;10—11.
?翁翠琴.從崇拜禮儀學角度淺談“音樂禮儀”神學及形式的更新[J].金陵神學志,2009(1).
參考文獻:
[1]王冶心.中國基督教史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2]郭德焱.基督教新教傳教士與廣州口岸[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2.
[3]夏滟洲.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簡編[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2.
[4]羅秉祥.基督宗教思想與21世紀[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5]阿里斯特·麥格拉思.宗教改革運動思潮[M].陳佐人,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
[6]Sadie.Stanley、Tyrrell,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 (Joh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 2004—11).
[7]周華成.美洲簡史[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10.
[8]中國基督教兩會.贊美詩(新編)[M].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及中國基督教協會出版發行,1999.
[9]北京基督教會缸瓦市堂.圣詩選編[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
繁盛藝術古樂團的創始人、指揮家威廉?克里斯蒂(William Christie)侃侃而談這支團體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他說:“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我來到歐洲,當時,只要談論有關巴赫康塔塔之外的聲樂作品時,人們看著你的眼神就像你有點神經錯亂。法國更是一塊未開墾的處女地,六十年代的早期音樂簡直是諷刺的喜劇風格!可現在呢?早期音樂已經成為年輕一代中順理成章的品位了。”編輯同時推薦了他眼中最佳的四張繁盛藝術古樂團唱片:法國文藝復興早期的作曲家紀堯姆?布津納(Guillaume Bouzignac)的贊美詩、拉莫的贊美詩、夏龐蒂耶的《美狄亞》和亨德爾的《伯沙撒》。
雜志先后提及了兩位重量級的鋼琴家。第一位是索科洛夫(Grigory Sokolov),他最近與DG公司簽下了一份排他性的合同,同意DG發行他的部分現場錄音。索科洛夫這么闡述自己的錄音理念:“錄音中的商業性一直困擾著我,好在我已告別錄音室,從現在開始的一切都是‘Live’!事實上,因為我不相信錄音剪輯什么的花樣,已造成了很多問題。每一個音樂廳里的聲音都是不同的,每彈一次也是不同的,我拒絕妥協。”
第二位是博列特(Jorge Bolet),他的錄音不久前在RCA公司重獲發行。這位被吉列爾斯稱作“美洲唯一”的鋼琴家,最喜歡使用鮑德溫(Baldwin)廠牌的鋼琴,它回響與音色上的獨特性幾乎可以與霍洛維茨那標志性的施坦威之聲相提并論。在這套RCA中,欄目作者莫里森最欣賞的是博列特演釋的李斯特《超技練習曲》與《西班牙狂想曲》,在他看來,前者富麗堂皇,后者竟多了一點來自同行阿勞那樣的落指前的審慎思考。
阿道夫?塞繆爾(Adolphe Samuel)、約瑟夫?卡拉茨(Joseph Callaerts)、伊麗莎白?凱珀(Elisabeth Kuyper),倘若你對這些名字一無所知,那就對了。作為夾在德、法兩國之間的狹窄地域,荷蘭與比利時作曲家的壓力可想而知。但是,那里的當代作品并非像它們家園的地勢一樣“平坦無奇”,只要你用心聆聽,一樣會有所收獲。專欄作者維塔爾介紹了凱珀寫于1902年的小提琴奏鳴曲、塞繆爾寫于1891年的《第六交響曲》以及同一時期卡拉茨寫的管風琴協奏曲,約瑟夫?永根(Joseph Jongen)1951年在《三個交響樂章》里對德彪西夜曲風格的模仿也頗為成功。在他看來,荷蘭、比利時兩國二十世紀之交的近代音樂浪潮就是由這些作曲家掀起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出生于1972年的穆林(Jeppe Moulijn)追求的是后現代主義風格,或者說,有點類似于今天的約翰?亞當斯或托馬斯?阿德斯。穆林2006年創作的小提琴協奏曲讓人聯想到了席曼諾夫斯基或貝爾格的同體裁創作,而2010年創作的中提琴協奏曲則傾向于將個性模糊化。作為當代“歐洲低地作曲家”中最受關注的一員,穆林2012年創作的《Et fit lux》是他最成功的聲樂作品。該曲采用了荷蘭詩歌的拉丁文譯本,渲染出戲劇性極高的英雄主義氛圍。盡管市面上這一類唱片往往不容易引起人們的關注,但三個小廠牌皇家佛蘭德(Royal Flemish PO)、Feminae和Aliud都默默地支持著這些小眾作曲家。
《繁星春水》讀后感600字范文
今天,我又打開了《繁星春水》這本書。
這本書的作者是冰心,原名叫做謝婉瑩,福建長樂人。她是我國著名女作家、女兒童文學家,1922年《繁星》和《春水》在《晨報副 》上發表,這一首首富有哲理的小詩,受到人們的喜愛。在冰心的影響下,我國進入了一個小詩流行的時代。
她著名的解放后的作品有《在寄小讀者》、《櫻花贊》,兒童文學品集有《小桔燈》、《我們這里沒有冬天》……她寫的詩各有各的特點,有的富有童趣, 有的凄涼無比,而更多的是富有哲理。這樣的寫作風格會讓人感到很圣潔,開始讀時認為沒什么意思,慢慢的會讓人感到回味無窮。
早晨,在樹下的影子里讀著“白的花勝似綠的葉,濃的酒不如淡的茶。”時,鼻子前仿佛聞到了淡淡的芬芳,眼前好像看到潔白的花,濃綠的葉。多美好的景象呀! 這首詩是很美麗而再看一首詩“是憐愛,是溫柔,是憂愁——這仰天的慈像,融化了我凍結的心泉”看!這母愛多么的偉大,多么的慈祥,在詩人的筆下,母愛又是多么的美妙,多么的溫暖。
“心靈的燈,在寂寞中光明,在熱鬧中熄滅。”這平淡的話語中讓人覺的安靜,雖然沒有華麗的語言,但它蘊涵華麗的語言。這就是她的寫作個性。雖然有人說她的 寫涼到0度以下,我可以回答到不是她的血涼到0度以下,而是你的哲理細胞寥寥無幾。
《繁星春水》讀后感600字范文
我讀了冰心奶奶的《繁星春水》,感觸頗深。 里面的內容是冰心平時隨便記下的“隨時隨地的感想和回憶”。這兩本書含蓄雋永、富于哲理,很受大家的歡迎,因此成了教育部《中學語文教學大綱》指定書目。
不知從何時起,心中有了一份對詩歌的向往。于是,帶著一種青少年特有的癡狂,遂封堵起了這“零碎的思想”。忽容置疑,作為些家底一個上學的讀書女孩子,冰心是幸運的。從小舒適的家庭生活及長期受文學熏陶生活環境,使得繁星春水的字里眉間都流露出對“理想生活”的渴望:樸實的母愛,純真的童趣以美妙的自然都化作了點點滴滴的詩詞。沒有華麗的詞藻,沒有嬌柔的造作,一切都從細微中透出作者深厚的文學功底。“母親啊!著零碎的篇兒,你能看看么?”這些字,在以前,以隱藏在你的心里。”《繁星春水〉中很大一部分都是描寫母愛的,和悅的顏色,循循漸透,這些都讓冰心一直以母親為榜樣。平凡的母愛讓冰心感受到了人的確是“人生唯一可靠的避難所”。于是,對母愛的頌揚自然而然的就成了詩集的一大主旨。如果說,對母愛的贊美詩一種深重的流露,那么對童年的歌頌則是另一種心情的獨白。畢竟,繁星純水中的作品大都由冰心二十歲前寫的。那時候,不能說已經完全脫離了兒時的夢想,一種新近萌發的對新生物的崇高于自信便在詩中潛滋暗長。讓人讀后對生民的柔弱或頑強都有一攬天余。于是,在真切中感受到了活力。“我從不稱自己是詩人”,也許正是這一點,才使讀者在盡情領略文學的樂趣時,有不拘謹的向讓思想重新達到一個高度的原因之一吧!
《繁星春水》讀后感600字范文
River of Babylon
By the fiver of Babylon,
There we sat down.
Yeah we wept,
When We remembered Zion.
For there they that carried usaway in captivity,
Requiring of us a song.
Now how shall we sing theLord's song,
In a strange land.
Let the words of our mouthsand the meditations of our hearts
be acceptable in thy sight heretonight.
巴比倫河
來到巴比倫河邊,
我們坐在你身旁。
耶,我們哭泣又悲傷,
當我們想起了家鄉。
是兇狠的敵人把我們虜掠到這里,
還強迫我們把歌唱,
我們怎能唱得出圣歌來,
在陌生的異國他鄉。
讓我們心里的話兒和期望
在今夜向你傾敘。
《圣經?詩篇》第137首詩是這樣開頭的:“By the fiver of Baby―Ion-/There we sat down and therewe wept/When we remember Zion./On the willows there/We hungup our harps/For there our captors/Asked us for songs,/And our tor-mentors asked for mirth,saying/‘sing us one of the songs ofZion’”!而《巴比倫河》的開頭兩段與這首詩極其相似:“By the riveron Babylon,/There we sat down./Yeah we wept,/When we remem-bered Zion.//For there they thatcarried us away in captivity,/Re-quiring of us a song./Now howshall we sing the Lord's song,/Ina strange land.”顯然這首《巴比倫河》是受《圣經?詩篇》的啟發和影響創作而成的,或者可以說根據這首圣詩改編而成。
這首歌的開頭和《圣經?詩篇》沒什么兩樣,只不過在歌曲當中加入了唱歌的虛詞“Mm…Mm…Ah…Ah…”。這些虛詞只是為了使歌詞的旋律更為優美,沒有實在的意義。在“詩篇”中有這么精彩的一句:“On the willows there we hungup our harps/For them ourcaptors asked us for songs.”,意思是我們把豎琴掛在那里的柳樹上,因為在那里,擄掠我們的要我們唱歌。這首詩表現出以色列人對侵略者的抵觸情緒,表現出強烈的愛國精神。而在《巴比倫河》中這種因果關系就沒有“詩篇”那么緊密。
但在下面,詩與歌的差異就比較大了。“Let the words of ourmouths and the meditations ofour hearts be acceptable in thysight here tonight.”與“讓我們心里的話兒和期望在今夜向你傾敘。”歌曲中的意思到此已經傳達完畢,后面只是曲調和歌詞的反復重復。在“詩篇”當中,更主要地表達了對耶和華的衷心不二:“耶路撒冷啊,我若忘記你,/情愿我的右手忘記技巧。/我若不記念你……情愿我的舌頭貼于上膛。”作者的強烈感情溢于言表。在后文當中,我們進一步看到詩人對耶路撒冷遭毀的刻骨銘心的記憶,甚至對侵略者惡毒的語言記憶猶新――“耶路撒冷遭難的日子,/侵略者說:“拆毀,拆毀,/直拆到根基!”最后詩人指著耶和華發誓復仇:“耶和華啊,求你記念這仇。/將要被滅的巴比倫城啊/報復你像你待我們的,那人便為有福。/拿你的嬰孩摔在磐石上的,/那人便為有福。”復仇與愛國之情相互糾纏。復仇之情之強烈,使愛國之心更炙熱。
總的說來,詩與歌的主旨還是相差不大,都是表達了不愿向擄掠者歌唱圣歌,哭泣代替了歌唱,希望自己這種忠貞的聲音能為上帝所聽到。詩與歌當中都有一個關鍵詞值得我們注意:“Zion”其原意是耶路撒冷附近的一座山名,代指耶路撒冷。象征意為家鄉、天堂、天國、上帝、理想之城、烏托邦。在猶太人心目中,錫安代表著耶路撒冷、祖國、耶和華、流著奶與蜜的上帝應許之地。而在《巴比倫河》這首歌曲中,錫安有泛化的傾向,就像基督教所宣揚的博愛,所以在這里被譯為“家鄉”。說詩與歌都帶有宗教精神,我想還是說的通。但那種強烈的復仇精神在《巴比倫河》中消失殆盡。
最后我想簡單地談一談《圣經?詩篇》與音樂的關系。“詩篇”中的詩歌,大多數可以在樂器的伴奏下吟唱,而且還可以一邊歌唱,一邊舞蹈,載歌載舞,把詩歌、音樂、舞蹈三者結合起來。《詩篇》第150首的贊美詩:“要用角聲贊美他,/鼓瑟、彈琴贊美他,/用絲弦的樂器和簫的聲音贊美他;/用大響的鈸贊美他,/用高聲的鈸贊美他。”它很像我國的《詩經》,既可以吟詠,又可以歌唱,還可以有伴奏、伴舞,就像墨子所描述的那樣:“頌詩三百、弦詩三百、歌詩三百、舞詩三百”。在“詩篇”中寫道“交與伶長”,說明設有音樂機構,專門負責音樂,類似我國的“樂府”。還有注明樂器的“用絲弦的樂器”、“用吹的樂器”、“用迦特樂器”。有的還注明了曲調“調用第八”、“調用慕便拉”、“調用胡鹿”、“調用遠方無聲鴿”、“調用百合花”、“調用休要毀壞”等。這非常類似我國的宋詞。
愛樂之友
非洲西部的阿爾及利亞歷史悠久,擁有不同的民族,傳統音樂品種非常豐富,最著名的有古典音樂“努巴”、傳統音樂“阿如比”、“哈吾茲”、“卡墜婭”、“哈烏非”等。有的傳統音樂品種主要在男人中傳承,表演者都是男性,有的卻由婦女傳承,表演者都是女性。如“努巴”、“阿如比”、“哈吾茲”由男人傳承,“卡墜婭”、“哈烏非”則由女人保存。這種男女分工、各負其責、保存傳統音樂遺產的現象,在全世界都很罕見。
“努巴”是阿爾及利亞傳統音樂中最重要的遺產。阿爾及利亞保存有15套努巴,其中三套不完整,只保留了第五部分。阿爾及利亞的努巴有三個流派,及特拉姆森派、阿爾及爾派和康斯坦丁派,各派演唱、演奏的努巴結構有所不同,但都包括以下六個部分:4/4拍中板的“杜西亞”;一組為“穆瓦沙哈”詩歌譜寫的獨唱歌曲“穆沙塔爾”,這組歌曲一般為6/8拍的慢板;4/8拍中板的一組歌曲“布達伊赫”;慢板的一組歌曲“達爾吉”;中板的歌曲“伊斯拉夫”,一般為5/8拍,此部分之前常加有一個叫“杜西亞?伊斯拉夫”的獨奏曲作為間奏以供演唱者休息;全曲的終曲“赫拉斯”,為6/8拍的快板,結尾時速度放慢。特拉姆森派有時會增加一個部分作為尾聲,這部分被稱為“國王的努巴”。阿爾及爾派有時在第一部分“杜西亞”之前加一個前奏,是慢板或散板。阿爾及利亞的“努巴”由稱為“雅吾克”班子表演,這種班子一般由四到六個男子組成,女子從不參加。他們主要在節日以及婚禮、割禮、慶祝男孩子誕生的家庭慶祝活動中演出,也在咖啡店演出。
“努巴”的誕生地是西班牙,在1492年傳入后,對阿爾及利亞音樂影響很大,“阿如比”便是在它的影響下出現的,“阿如比”的意思是“正宗、本土的”,針對安達魯西亞音樂而言,強調它是本地人的創造。“阿如比”由男子樂隊和一個男歌唱家組成的班子表演,形式和“努巴”相仿,一套“阿如比”由不同形式的分節歌組成,歌與歌之間有時插有器樂曲。
“哈吾茲”是17世紀初在特拉姆森附近形成的一種音樂形式,傳到康斯坦丁和阿爾及爾后,傳遍了全國。“努巴”產生于9世紀,其歌詞所用的語言比較古老,一般群眾聽不大懂。“哈吾茲”則要求其詩歌的語言要盡量通俗,接近日常的口語,所以很受群眾歡迎。“哈吾茲”歌詞題材很廣泛,有歌頌伊斯蘭教和圣賢的、有描寫自然風光的、也有歌唱愛情的。“哈吾茲”的旋律比“努巴”簡單,一首“哈吾茲”一般包括兩到三個段落,每個段落采用不同的固定節奏型。“哈吾茲”由男人表演。
“卡墜婭”一般在訂婚、結婚、割禮儀式“努巴”演出后,由女子樂隊“姆薩瑪”表演。“卡墜婭”用方言演唱,以愛情為主要題材,它的旋律優美動聽,一首歌包括三個段落,其中的第二段一般是一首采用3/8或6/8拍的輕快的可用來伴舞的歌曲。
“哈烏非”是一種詩歌的形式,一首歌有數節,一節中又有4到5行,根據一定的旋律框架即興編唱,內容非常廣泛,既有反映宗教內容的,也有反映世俗生活的。“哈烏非”由婦女演唱,搖籃曲和兒歌也屬于此類,除搖籃曲和兒歌外,還包括勞動歌、哀悼歌、在伊斯蘭教齋月時唱的各種歌曲。
阿爾及利亞作為一個伊斯蘭國家,還有許多傳統的宗教音樂,包括詠唱可蘭經的吟誦調,唱給和圣賢的贊美詩和流行在撒哈拉沙漠和阿特拉斯山區由婦女表演的宗教歌舞“撒夫”等。但當地的群眾認為它們是宗教儀式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不能納入“音樂”的范圍。
關鍵詞:詩歌修辭意象修飾語
《大堰河,我的保姆》是現代詩人艾青于1933年冬天寫的一首具有自傳性色彩的敘事抒情詩。它作為課文出現在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1第一單元現代詩歌中。這一單元的教學目標一是讓學生學會品詩,二是使學生體會詩歌的情感。而品詩主要是通過修辭、意象等對之進行鑒賞,體會詩歌的情感則是通過品詩來實現。所以說二者是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筆者在課堂上就是圍繞這兩個教學目標展開教學的。
一、疏通文意
品詩的前提是讀懂詩歌,即了解詩歌的基本意思。而《大堰河,我的保姆》本就是一首通俗易懂的詩,所以教師不必在詩歌大意方面進行過多的講解,而是在他們讀懂這首詩的大體意思的基礎上讓學生找出這首詩的起承轉合。
起承轉合式結構,是作品的一種基本結構方法我國清代學者劉熙載《藝概?文概》說:“起、承、轉、合四字,起者,起下也,連合亦起在內;合者,合上也,連起亦在內;中間用承用轉、皆兼顧趣合也。”簡言之:起是起因,文章的開頭;承是指事件的過程;轉是事件的轉折;合是對該事件的議論,是結尾。
在明白了老師所講的起承轉合之后學生很容易地找出這首詩的起承轉合:起,第一、二小節,告訴我們大堰河是我的保姆,我是大堰河的兒子;承,第四、五、八小節,寫大堰河對我的愛。(她在一天的辛苦勞作后依然用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懷里,撫摸我。她做著一個不能對人說的夢,在夢里她作為“我”的母親吃著我的婚酒,聽兒媳親切的叫她一聲“婆婆”);轉,第三、七、九、十節,寫大堰河的生前和死后。她的生前是悲苦的,死后又是凄涼的;合,第十二、十三小節。寫這首詩不僅是寫給大堰河的贊美詩,更是寫給千千萬萬個大堰河般的勞苦大眾。這樣學生不僅疏通了文意,而且對于詩歌的層次也有了一個清晰的認識。
二、賞析詩歌
體會詩歌所蘊含的情感的前提是讓學生賞析詩歌,而賞析詩歌可以從修辭、押韻、意象等方面進行賞析。當然,這些方法同樣適用于這首詩。我主要針對這首詩的特點讓學生從修辭方法、意象選擇、修飾語三方面對之進行賞析。
1.修辭手法
仔細閱讀這首詩學生不難發現它主要運用了反復、排比、對比等修辭手法并且能說出這些修辭手法的作用。這首詩的反復出現在第一、三、四、六、七、八、九、十小節,把這些反復連起來就是:
大堰河,是我的保姆
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
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懷里。撫摸我
我做了生我父母家里的新客了
大堰河,為了生活
在她流盡了她的乳液之后
她就開始用抱過我的兩臂勞動了
大堰河,深愛他的乳兒
她死時,乳兒不在她的旁側
大堰河,她含淚的去了
我們知道反復是為了強調某個意思或某種思想情感。而反復的這一句就是作者最想要表達的意思和情感。所以我們從這些反復的詩句就很自然地明白了這首詩作者想要告訴我們什么。想要表達什么情感,即大堰河是我的保姆,我是大堰河的兒子,大堰河生活艱辛但依然愛我如自己的親生兒子。與此同時,排比也在詩中大量出現,主要集中在三、四、六、七、十、十二小節,此詩運用了大量的排比才使詩歌的內容更加集中。讀起來十分有氣勢,同時也加強了表達效果。如第三節的排比可以看出死后的荒涼與可憐,第四節的排比可以看出她生前的勤勞、艱辛、能干,第七節可以看出生活悲苦但是她依然樂觀。此外,對比這種修辭手法在詩中也有出現。只不過它不像反復、排比那么明顯,它主要是通過通讀全詩后把每小節的內容稍加分析就會看出對比在詩中也隨處可見,如第六小節寫生我父母家里的家具是“紅漆雕花的”,睡床上是“金色的花紋”。衣服是“絲的”,紐扣是“貝殼的”,炕凳是“油漆過的”“安了火缽的”,飯是“碾了三番的白米的”。這與大堰河家的“灶火”“炭灰”“烏黑的醬碗”“烏黑的桌子”“荊棘扯破的衣服”“被柴刀砍傷的手”“襯衣上的虱子”形成鮮明的對比。從中可以看出大堰河家的貧窮與生活的艱辛。同時也表現了“我”對大堰河的心疼。對于自己的親生妹妹我的感覺是“不熟識的”,而對于不是自己的親兄弟的大堰河的兒子們我的感覺卻是“是比六七年前更要親密”,這樣的對比之下更突顯出只有在大堰河家我才感受到了家的溫暖。又如她的生前是“洗著我們的衣服”“提著菜籃到村邊的結冰的池塘去”“切著冰屑悉索的蘿卜”“用手掏著豬吃的麥糟”“扇著燉肉的爐子的火”“背著團箕到廣場上去曬好那些大豆和小麥”,生前如此凄苦、艱辛,死后本應是風風光光的葬禮,可是大堰河死后更悲哀,“她含淚的去了”“同著數不盡的奴隸的凄苦”“同著四塊錢的棺材和幾束稻草”“同著幾尺長方的埋棺材的土地”“同著一手把的紙錢的灰”,這生前死后的對比不僅寫出了大堰河的一生都是凄苦的。而且字里行間也寫出了“我”對于大堰河的愧疚。因為她一生雖然悲苦,但她依然愛我如初,但是她死時作為乳兒的我卻不在她的身邊。
2,意象選擇
孔子《論語?雍也》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也就是說形式與內容相統一的文章才是好文章。同理,詩歌也一樣,必須文質相統一才是好詩。而修辭手法反復巧妙而靈活的運用使得這首詩開頭在形式就略勝一籌,但認真研讀此詩就會發現它在內容上也十分出彩。而內容的出彩則是通過一系列的意象來突出的,所謂意象,就是客觀物象經過創造主體獨特的情感活動而創造出來的一種藝術形象。此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找出這首詩的眾多意象,如詩中的“墳墓”“瓦菲”“園地”“石椅”以及“灶火”“炭灰”“虱子”“池塘”“蘿卜”“麥糟”“團箕”等意象為我們勾畫出了一個純樸、勤勞、艱辛、能干的勞動人民大堰河的形象。毋庸置疑的是這些意象絕不是隨便寫的,而是經過作家仔細篩選的,因為意象的選擇必須和詩的內容保持一致。例如這首詩就是要描寫一個受盡生活苦難的勞動婦女大堰河的形象,那么所選擇的意象必須是符合這個人的身份。簡言之就是必須選擇真實的、契合的意象。而“灶火”“炭灰”“虱子”“池塘”“蘿卜”“麥糟”“團箕”“大豆”“小麥”這些意象對于一個農村勞動婦女來說是再合適不過了,因為那時候的農村勞動婦女每天的主要活動就是生火做飯干家務。做農活,所以這些意象對于大堰河這個人來說是真實的,同時又是契合的。
3,修飾語
那是不是有了這些真實、契合的意象就是好詩了呢?這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刪去意象前面的修飾語,即“的”字短語,然后提取主干。進行品讀。例如第四小節去掉修飾語就變成了:
你的墳墓
你的瓦菲
你的園地
你的石椅
學生朗讀后明顯會覺得加上那些“的”字短語會更好。因為它們使得這些意象有了感彩。例如,大堰河的墓是“被草蓋著的”,說明它荒涼冷落:“被雪壓著的”,突出它的冷清凄涼。生長在檐頭瓦縫中的野草“枯死”,故居“關閉”,是為下文寫大堰河死后一家人的蕭條冷落埋下伏筆:丈夫醉酒死去,大兒子做了土匪,二兒子死在炮火的煙里……僅僅“一張平方的園地”也被“典押”了,大堰河死后家境的破敗可想而見…,,難怪。她家門前的石椅上會長滿了“青苔”。這些修飾語描繪了一幅冷落凄清的畫面。營造了一種悲慘凄涼的氛圍,深切抒發了“我”對大堰河的思念哀悼之情。襯托了大堰河偉大無私的母愛,同時為下文奠基了感情基調。所以說意象前契合的修飾語也是至關重要的,至少對于這首詩來說它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通過對本首詩的修辭手法、意象選擇、修飾語的分析與探究學生輕而易舉就能概括出大堰河是一位純樸善良、美麗無私、慈愛關懷、飽受生活艱辛依然樂觀的勞動人民,體會到大堰河對“我”的那份真摯而又無私的母愛以及“我”對大堰河的心疼、愧疚以及深深的懷念。
三、文本拓展
【關鍵詞】形象思維 詩歌鑒賞 抒情言志
形象,是詩歌情感的載體,是作者言志的語匯,是詩人與讀者心靈相通的橋梁。從形象入手鑒賞詩歌,具體可抓,簡便易行。本文試圖給你一把鑰匙,打開詩歌神秘的大門。
一、形象的感受
詩人要用形象思維對生活進行體驗和感受,即看世界有愛有恨,看萬物有情有意,把濃烈的情感寄托、融注于生活的一草一木、一枝一葉上。
如杜甫《春望》中“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兩句,運用擬人,移情于物,這里的“花”、“鳥”本是無情之物,在詩人的形象感受之下,都成了有情之物,傳達出詩人對國家危難、家人離散的傷感。“紅杏枝頭春意鬧”、“云破月來花弄影”等經典名句,無不是詩人對生活形象感受的產物,一“鬧”字、一“弄”字境界全出。
再如艾青的《曠野》:“不馴服的山巒,/像綠色的波濤一樣/橫蠻地起伏著;/黑色的巖石,/不可排解地糾纏在一起;/……那些村舍/卑微的,可憐的村舍,/各自孤立地星散著;/……遠遠近近的野林啊,/也像非洲土人的濃密的卷發,/茸亂的卷發,/在可怕的沉默里/在莫測的陰暗的深處,/蘊藏著千年的憂郁。”山巒、村舍、野林,本是無情之物,詩人以有情之眼觀無情之物,使它們承載了舊中國的苦難,表現了勞苦大眾痛苦的生活和悲苦的命運。
又如2000年高考題,鑒賞鄭敏的《金黃的稻束》。“稻束”本是無情之物,詩人卻說:“金黃的稻束站在/割過的秋天的田里,/我想起了無數個疲倦的母親,/黃昏路上我看見那皺了的美麗的臉,……”這里的“稻束”,像哺育了無數孩子的母親那樣善良、疲憊、欣慰,這是一種博大深厚的愛情,一種忍受苦難無私奉獻的精神。
歌詞也是詩,同樣體現了形象的感受這一特點。如《再見吧,大別山》:“清風牽衣袖,一步一回頭。山山嶺嶺喚我回,一石一草把我留。……繽紛的山花啊,不要搖落你惜別的淚;挺秀的翠竹啊,不要舉酸你送行的手。”一山一石、一枝一葉無不負載了作者濃濃的真情。
二、形象的提煉
詩人要在形象感受的基礎上,將生活中的許多形象捕捉過來、積累起來,并選擇取舍、加工提煉,以便抒情言志。
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作者精心捕捉并選取了一系列形象,來點染凄涼蕭索的秋景,表現天涯旅人的愁思。王維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作者以畫家的眼、詩人的筆,捕捉到并提煉出一幅幅清新優美的畫面,來表現自己熱愛自然、安于隱居的心境。
再如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幾乎全部是一組組典型形象的鋪陳排列。第四節如果沒有厚大的手掌、搭好的灶火、圍裙上的炭灰、烏黑的醬碗、被山腰的荊棘扯破的衣服,就不能表現大堰河的貧窮和勞苦,不能表現她對乳兒無私的愛。第五節如果沒有紅漆雕花的家具、天倫敘樂的匾、絲的和貝殼的鈕扣、安了火缽的炕凳、白米飯,就不能與大堰河的貧窮形成對比,就不能詛咒“不公道的世界”。下面節節如此,愈寫愈動人肺腑,直到最后把贊美詩呈給大堰河,仍是通過一系列典型形象來實現的。如果不是作者對生活細致的觀察、形象的體驗、辛勤的積累、精心的提煉,就不會有這首感人肺腑、催人淚下的絕唱。
又如舒婷的《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我是你簇新的理想,/剛從神話的蛛網里掙脫;/我是你雪被下古蓮的胚芽;/我是你掛著眼淚的笑渦;/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線;/是緋紅的黎明……”詩人精選了簇新的理想、胚芽、笑渦、起跑線、黎明等一系列典型形象,準確地展現了剛剛從壓抑中解放出來的祖國的希望,表達了對祖國真摯的愛和堅定的信念。
三、形象的言志
《尚書》云:“詩言志。”“言志”就是表達思想,抒感。詩言志要用形象言志。
如宋代詩人李綱的《病牛》:“耕犁千畝實千箱,力盡筋疲誰復傷?但得眾生皆得飽,不辭羸病臥殘陽。”看似句句寫牛,實則字字寫人,以牛自況,托物言志,表現自己甘心奉獻、無怨無悔的高尚情懷。明代詩人于謙的《石灰吟》:“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渾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間。”是寫石灰嗎?這是在寫一種不屈不撓的力量、至大至剛的魂魄、舍生取義的抱負、披肝瀝膽的德行。
再如臧克家的《老馬》:“總得叫大車裝個夠,/它橫豎不說一句話,/背上的壓力往肉里扣,/它把頭沉重地垂下!/此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它有淚直往肚里咽。/眼里飄來一道鞭影,/它抬起頭來望前面。”詩人借忍辱負重的老馬形象,來言“九?一八”后,苦難深重的北方農民之志。
又如1999年高考題,鑒賞艾青的《我愛這土地》。該詩寫于1938年,中國正處于偉大的民族時期。詩人借“鳥”這個主要形象來表達自己熱愛祖國、誓為祖國母親歌唱到死亡的摯情。圍繞中心形象派生的一系列形象,也都言有內涵:“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暗示我們民族正在遭受苦難,“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暗示人民的悲憤和激怒,“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暗示光明和希望。所有這些形象,都滲透著詩人的赤子之情。
一、利用教材
我們都知道教材是課程的載體,是開展各種教學活動的基本憑借,中學語文教學活動如果離開了教材就失去了存在意義,那么我們要去拓展教學空間,首先就應該去拓展教材的教學空間,盡量讓教材為語文教學提供一個廣闊的舞臺。在實際教學中,如何拓展教材的教學空間呢?
1利用背景資料豐富教材
背景資料是指與教材內容相關的資料,語文學科的背景資料比較豐富,可以包括作者簡介、寫作目的、時代背景等。在教學時,合理利用背景資料可以拓寬學生的視野,讓學生學到更多的知識。
學習《滕王閣序》時,教師可以將王勃的生平以及描寫滕王閣的著名詩篇如文天祥的《題滕王閣》、周弼的《題滕王閣》印發給學生,讓他們感受到滕王閣的美與壯,同時讓學生初步了解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等名句所要表現的色彩與情感。再如,上《論語》選讀時,語文教師可以將《史記•孔子世家》的有關資料印發給學生,通過研讀《孔子世家》對孔子這一人物有深入的了解,這樣才能更好地了解孔子的思想。
2利用讀本
讀本中有很多文章是和課本文章相關聯的,因此可以在課文閱讀教學中利用讀本上的內容進行拓展,使讀本成為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實現課內與課外的銜接。
比如《燭之武退秦師》中,晉文公說:“微夫人之力不既此。”學生讀到這個話就會想到――秦伯到底給了晉文公什么樣的幫助?這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去閱讀讀本中的《重耳之亡》,通過閱讀學生自然就明白了。這樣就可以幫助學生解決課堂上的疑問,還可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因而我們一定要利用好讀本,把讀本和教材聯系起來教。
這里需要說明的是,我們在拓展教材教學空間時,一定要遵循“實需”、“實際”、“實質”的原則。實需是符合學生的實際需要;實際是既是教學實際需要的,也是符合學生實際認知水平的;實質是利用的材料有實際用途――對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有幫助。
二、將課外資源引入課堂
教材是根本,是根據地,但僅僅靠拓展根據地是不夠的,還需引入課外資源來豐富我們的語文課堂,讓課外資源來拓展語文的教學空間。我們可以將鄉土資源、影視歌曲、專業知識引入課堂。
1民俗文化等鄉土資源
我們都知道一些著名作家在寫作時將民俗文化融進自己的作品,如我們在閱讀屈原的《楚辭》時,就會發現其中蘊涵著大量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地文化;沈從文的《邊城》展現了湘西神奇優美的民俗風情;老舍的《駱駝祥子》和《茶館》則是以原汁原味的老北京文化為依托的;而魯迅先生的作品多是體現紹興文化的。
平時我們在講解這些課文時,一談到當地的民俗時,學生的興趣就十分濃厚,討論問題時也十分激烈,一改以往課堂沉悶的氣氛。所以,語文教師就應該將民俗文化等鄉土資源引入課堂教學,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了解地方文化,開拓自己的視野,培養學習語文的興趣。
將民俗文化等鄉土資源引入課堂教學,最佳的方式是從當地比較有名的人物入手,像紹興的語文教師就可以從魯迅先生入手,引入當地的民俗文化。如果缺少名家,那我們可以課文為依托,將與課文內容相關的民俗文化等鄉土資源引入課堂教學。
比如,教授《邊城》時,講到湘西的百姓端午節鬧龍舟、抓鴨子,那么我們這里在端午節要干什么?以此開展一個綜合實踐活動――又是一年端午時,要求學生活動前一周分小組去搜集有關端午的歷史、習俗、食俗、詩詞、歌謠、民間活動。然后花三節課展示,要求學生采用PPT、畫板等各種形式,在具體展示時請他們派代表表述他們的成果,其他同學可以補充。活動結束時,教師還可以根據專業特點做進一步要求,比如旅游專業可以用導游講解稿、美術專業的可以用畫、幼兒專業的可以用歌舞。教師上課采用的形式可以豐富多樣,關鍵在于通過這種方式讓學生對本地的文化有更好的了解,同時還可以鍛煉學生聽、說、寫的能力。
2歌曲等影視文化
影視文化是一種綜合性的教學資源,它集文學、音樂、表演、舞蹈、美術于一體。將優秀影視作品引進語文課堂,通過其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絢麗多姿的美麗畫面、生動感人的故事情節,充分發揮其綜合多種信息的功能,非常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記得杭州電子信息職業學校的黃云老師在講《警察與贊美詩》這篇課文之前引入了《怪物史萊克》的一個片段,片段中史萊克有這么一句話:“妖怪就像洋蔥一樣,洋蔥是有層次的,妖怪也是有層次的,和洋蔥一樣。”黃老師通過這句話引到百度百科中對“洋蔥”的介紹,請學生閱讀百度百科上的文字概括出洋蔥的一個特點:有層次(情節)、辛辣味(語言)、療效性(主題),接著從這三個特點分析《警察與贊美詩》這顆洋蔥的魅力。一堂課下來,學生聽得認真,發言踴躍,聽課教師也都是意猶未盡,都想知道下面的課黃老師怎么上。
分析黃老師這堂課的成功之處,除了自身優秀的教學素養外,開頭一段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因為影片一放,學生的關注點就一直集中到洋蔥上,集中到課堂上。
合理運用影視文化不僅可以在課堂上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還可以使語文課成為一個綜合性實踐活動。比如現在很多的流行歌曲運用了古典詩詞。學生都非常喜歡周杰倫,他的很多歌曲就是這樣,我們就可以將其作品《臺》與黃巢的《不第后賦菊》聯系起來。還有前段時間很火的電視劇《宮鎖心玉》的主題曲《見或不見》與同名詩歌《見或不見》放到一起等。
學生喜歡流行歌曲,那我們還可以將歌曲欣賞和詩詞鑒賞相結合,通過專題研究體驗閱讀詩詞的快樂,開拓詩歌鑒賞的新角度,感受音樂之美,詩歌之美。
比如開展“挖掘流行歌曲中的古典詩歌元素”活動,可以組織學生按活動準備、小組研究、成果展示、整合拓展四個階段進行。活動準備階段:創設情境(誦讀詩詞、欣賞歌曲)、組成小組、制定活動計劃;小組研究:各組根據計劃搜集資料,專題研究(比較欣賞、專題閱讀、展示準備);成果展示:展示以及相互評價;整合拓展:資料匯集,課后推廣學習。整個活動下來學生興趣濃厚,對詩歌鑒賞有了進一步的了解。
3將專業教學適量地引入課堂教學
我們都知道大多數中職學生畢業后將會直接走上工作崗位,因而中職學校教育的目標是培養第一線需要的高素質的勞動者和初、中級技能型人才。所以語文教師在教學時,對一些非升學的班級應該針對學生實際的學習需求,充分挖掘教材內容,把語文教學嵌入專業教學,這樣才能既不失語文教學獨立的個性,同時又能使語文能力和專業技能同步提高。
比如學前教育專業,每年都有很多幼兒園來學校招聘教師,在應聘之前學生都不知道應該說些什么,十分茫然,這就不利于學生的就業。面對這種情況,語文教師是不是可以通過對應聘書的學習,為學生增加應聘技巧,讓他們成功地將自己推銷出去呢?比如,利用4課時準備“如何將自己推銷出去”這樣一堂課。第一課時講述應聘的注意事項,應聘書的寫作,課后請學生自己完成自己的應聘書,這個過程鍛煉的是學生的應用文寫作能力。在第二、第三課時教師模擬情景,請學生展示,這個過程鍛煉的是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第四課時,教師請學生談他們的應聘書是否符合要求,同時應聘過程中有哪些是特別要注意的。整個過程下來,學生對應聘書的寫作應該比較清楚。應用文寫作和專業結合比較簡單,實施下來的效果也是比較明顯的。
這里需要說明一點,在具體教學時無論你運用什么課外資源,一定要記住瓶子里裝的還是語文這杯酒,不要失去語文味。
三、開發校本教材
前面兩點主要是依托教材,溝通課內外來拓展教學空間,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開發自己的校本教材。
教育部在《關于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深化中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中明確指出:要建立健全課程開發和教材編寫機制,實行國家和省部兩級規劃、兩極審定制度。在此基礎上,中等職業技術學校要根據實際需要,及時更改教學內容,開發教學資源,編寫反映自身教學特色的補充教材,即校本教材。國家、地方教材是由國家或地方行政部門負責規劃、設計和制訂的教材,具有周期性長、不能及時反映社會特點等不足,同時這些教材針對的是全部,具有共性的特點,缺少自己的個性。為了彌補這些不足,我們可以自己開發教材。當然,開發校本教材是有一定難度的,筆者也進行了一點嘗試。
在“中職語文口語教學策略的實踐研究”這一課題研究中,做了一些思考和實踐嘗試。為了提高中職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設計了以下訓練課程:第一部分是演講能力的培養,分講故事和演講兩個部分。第二部分是階梯式職場應聘教案,有六個主題,認識漢語、漢語言文字的規范使用、語言禮儀、自我介紹、應聘書寫作、求職口才訓練。將這些教案合編,編寫出教學目標、教學計劃,再去充實教學內容,就是一套適合學生的口語教材,具有自己的個性特點。
田鼠一家子住在石墻里面。這石墻靠近牲口棚和谷倉不遠,田鼠一家生活得無憂無慮,他們可以到石墻下面的草地上尋找吃的。冬天的時候,可以到谷倉里找到一點兒農夫和其他動物掉落在地上的食物。他們不操心日子,每天愛說愛鬧。可有一天,農夫們搬走了。這下,牲口棚里的動物也跟著走了。田鼠一家子沒有了鄰居不說,也不能到谷倉里尋覓那些掉落的食物了。最要緊的是,冬天就快要到了。到了冬天,天氣寒冷,物產也比較稀少,很多動物都要采集足夠的食物,才能安然度過冬天。于是,勤勞的田鼠一家開始采集玉米、堅果、小麥和秸稈。大家都在為冬天的食物忙碌——除了阿佛。
嗨喲嗨喲,四只田鼠在扛玉米。阿佛你在干什么?你怎么不干活呀?阿佛待在旁邊的草地上,閉著眼睛苦思冥想。“我在干活!”“我在采集陽光,因為冬天又黑又冷。”
嘿喲嘿喲,四只田鼠在傳遞堅果,把它們滾到洞里去。阿佛坐在石頭上,盯著草地看。阿佛阿佛,你在干什么?阿佛在采集顏色,因為冬天是灰色的,太難看太單調了。
嘿喲嘿喲,大家在忙著搬秸稈,到時候睡在上面又軟又暖。阿佛在旁邊的泥地里,都快要睡著了。阿佛,你在做夢嗎?其他的田鼠們可有點不高興了。好歹你也動一動呀!可是,阿佛說他在采集詞語呢!因為冬天的日子又多又長,大家每天待在室內,總有一天,會把現在的話說完的。
干完所有的活兒,如大家的預料,冬天如期來了。冬天真的很冷,第一場雪飄落的時候,所有的田鼠都躲到了石墻的洞里面。
五只小田鼠是快樂的一家子。石墻的洞里有充足的糧食,小田鼠們在一起,說著傻狐貍和淳貓咪的故事。哈哈哈哈。好玩極了。可是日子一天天過去,它們一點點吃光了幾乎所有的堅果和玉米,連秸稈都沒有了。洞里面很冷,大家都不想說話。這時候,大家想起了阿佛說過的話。阿佛,該你上場了!你采集的那些東西呢?
那些是陽光、顏色和詞語。
啊哈,講這些東西的時候,你得閉上眼睛,得坐得直直的,把背挺起來,得認真一點,思想放松一點……
現在,阿佛帶給大家陽光。大家感覺到了嗎?陽光是金黃色的,太陽出來的時候,它就射到大地上了。它很溫暖,玉米的顏色有點像它。冬天在陽光下睡覺,可舒服了。
啊!阿佛的聲音有魔力嗎?另外四只小田鼠開始感覺暖和些了。它們感覺陽光真的照進洞里了。
那顏色呢?能給生活帶來精彩的顏色呢?四只田鼠非常地期待。
那么請大家一起,再閉上眼睛吧!春天的時候,金黃色的油菜花,有著綠色的桿子。草莓叢中,顆顆紅色的草莓夾雜在綠葉子中,閃閃發亮。粉色的櫻花,隨著風,片片飄落。大家的腦子里,出現了這些花的顏色了嗎?四只田鼠,清清楚楚地看見了這些顏色,春天的顏色真美啊。
還有詞語呢?從嘴巴里說出的,表達美妙的感情,和其他人進行交流所必須的,組成句子的詞語呢?
阿佛,快點說吧!阿佛跳上了洞里的大石塊。
誰在天上撒雪花?誰融化地上的冰塊?
誰會把天氣變好?誰又會把天氣變壞?
誰讓四葉幸運草在六月里生長?
誰熄滅了陽光?誰又把月兒點亮?
是四只小田鼠,他們都住在天上。
是四只小田鼠……就和你我一樣。
四只小田鼠一起鼓掌喝彩。好啊,阿佛!你是個詩人,真是讓人想不到啊!
阿佛害羞了,紅著臉,給大家鞠了一躬:“是的,我知道。”
阿佛的故事讓我想起了另外一個故事。那是一個小男孩和一個詩人的故事。
小男孩生活在一條街上。有一天一個非常古怪的流浪漢,穿戴整齊,戴著一頂帽子,站在院門口不走。“我想看你們的蜜蜂。”這人說。小男孩和他一起看蜜蜂。他們蹲在樹下,大約有一個小時。那人說:“小弟弟,你喜歡看蜜蜂嗎?”小男孩搖了搖頭,他可沒這個閑工夫。男人說:“我就干這個,就是看。我能一連看上好幾天。”“你是干什么的?”“我是一個詩人。”男人說,“孩子,要知道,你也是個詩人,等你成了詩人以后,任何一件事都會使你哭出來的。”他從后褲兜里掏出一張紙片:“這上面是首描寫母親的最偉大的詩篇。我打算賤賣給你,只要4分錢。”小男孩跑進屋問媽媽:“媽,你想花4分錢買一首詩嗎?”媽媽說:“你告訴那個家伙,讓他趕快走。”這個男人笑了:“看,這就是詩人的遭遇。”
有一天他告訴小男孩一個重要的秘密,只有他們倆知道。他在寫一首詩,每月只寫一行,還有二十二年才能寫成。“往昔深邃而奇妙。”他抬頭說。小男孩充滿了驚嘆之情。
在這個故事里,詩人的遭遇沒有得到身邊人的同情,除了小男孩。因為每個小孩子,天生就具備詩人的眼光。可是詩人有很多的知識,他告訴小男孩星星的名字。他們一起吃全西班牙最甜的芒果。詩人四處轉悠,這樣他就可以看到很多東西,還能夠遇到其他的詩人。他遇到了。
這就是為什么我們喜歡孩子和兒童文學。每一個孩子都是詩人。在田鼠阿佛說出那些詩篇時,下面的四個小田鼠,會閉上眼睛,會拍手贊賞。而當詩人給小男孩媽媽贊美母親的詩歌時,媽媽只是讓他走開。這個故事里的大人,不懂得欣賞詩歌,就像那四只小田鼠一開始一樣。但小田鼠們最后也會明白,寒冷的冬天,不只要有維系生活的玉米和麥稈,還要有詩歌溫暖人心。所以以后的故事里,小田鼠們一定還會讓阿佛繼續在草地上發發呆,在太陽下閉著眼睛。他們真真切切地能在阿佛充滿魔力的聲音里,瞧見那些詩歌。這就是兒童文學的表達方式。
關鍵詞:理查德?克拉肖 玄學派詩歌 圣經意象
一、作者介紹
理查德?克拉肖于1612年出生在英國倫敦一個反天主教思想濃厚的清教徒家庭。他有著極其虔誠的且嚴肅的宗教態度,這就為其日后放棄清教而皈依天主教埋下了伏筆。隨著英國內戰爆發,克拉肖被迫離開劍橋大學逃亡法國,正是在法國流亡的這段時間,他逐漸向其父生前曾極力反對和批判的天主教靠攏。當其在巴黎遭遇資金短缺,生活陷入困窘時,在朋友考利的引薦下供職于法國宮廷。其后又在法國王后的舉薦下,來到羅馬成為羅馬天主教的紅衣主教,最終正式成為天主教的忠實信徒。克拉肖的詩歌按性質可分為三大類:早期的銘辭,世俗詩歌和宗教詩歌。克拉肖的宗教詩主要收錄在《圣殿的臺階》,詩歌集的名稱來自玄學派詩人喬治?赫伯特的《圣殿》。他的詩歌富有神秘的色彩,充滿音韻美。
二、玄學派詩歌與宗教的聯系
玄學派詩歌有三大主題:及時行樂主題、愛情主題和宗教主題,是對生活經驗的理性思索。克拉肖自身就是教士,特殊的身世匯聚了玄學派詩人以宗教為主的詩歌題材。就《圣經》中的宗教題材和玄學派詩的關系來說,大致可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完全表述《圣經》宗教內容的詩歌。此類詩歌情節完整,詩中多關于耶穌誕生、受難、復活的故事,用以禱告時表達對上帝的贊美。第二類是尊崇《圣經》宗教內容的詩歌,這類詩歌主要還是抒發對上帝的贊美、信仰,但詩人自己也發揮一些理性的見解。第三類則是不限于《圣經》內容的詩歌。詩歌只是蘊含某些宗教思想,其內容與宗教可無直接關系。玄學派詩人積極探索尋找新的人與上帝之間的關系,通過非宗教形象來表達他們的宗教思想,并渴望在追逐神圣之愛的進程中得到救贖。我們今天要介紹的理查德?克拉肖,就是這樣一個宗教抒情詩人。
三、本詩的圣經意象解讀
首先是第一詩節的分析:“O these wakeful wounds of Thine!/ Are they mouths? Or are they eyes?”(哦,主啊,你身上持續劇痛的傷口,它們是嘴亦或是眼嗎)?“Be they mouth, or be they eyne, Each bleeding part some one supplies”(是的,它們是嘴,是眼,你的每一個傷口都是嘴亦或是眼)。此節第一句中的“wakeful”暗指耶穌基督的傷口不會停止流血,將耶穌基督的傷口比作眼睛的比喻深入人心。在第一節中,詩人主要將耶穌基督的傷口比喻成嘴巴和眼睛,這是指人們如何選擇在他們的眼睛里看到好或壞的東西,人們也可以選擇用他們的嘴來說善意或仇恨的話。將耶穌的傷口比喻成眼睛,就好比他一直在用雙眼緊盯世人,警醒世人不要忘記他是為了贖清世人的罪孽而獻身的;將耶穌的傷口比喻成嘴巴,就像他一直在向世人訴說他的苦痛,在為世人向上帝祈禱。
第二詩節的分析:“Lo! a mouth, whose full-bloomed lips/ At too dear a rate are roses”(看啊!那個張大雙唇的嘴,像極了血紅的玫瑰)。“Lo! a bloodshot eye! that weeps/ And many a cruel tear discloses”(看啊!那布滿血絲的眼!流淌著無數心痛的淚水)。在此節中,詩人把基督的傷口比作玫瑰般綻放的雙唇,以便突出血水的濃重,后又把從基督身上流下的血比作眼淚。可見詩人在提醒世人基督在用他的鮮血償還我們犯下的罪行,在為我們贖罪。
第三詩節的分析:“O thou that on this foot hast laid/ Many a kiss and many a tear”,(哦,主啊,在你的腳上留下了人們太多的吻、太多的淚),“Now thou shalt have all repaid/ Whatsoe’er thy charges were”(現在,敵人對你所有的陰謀指控都將得到償還)。此節詩人指出耶穌基督已經為本不是他所犯下的罪行付出了代價,這就意味著他被釘在十字架上,為的是能我們的罪惡得到赦免,并成就了他在天國的永生。
第四詩節的分析:“This foot hath got a mouth and lips/ To pay the sweet sum of thy kisses”;(因人們親吻你的腳來報答你那令人歡欣鼓舞的祝福);“To pay thy tears, an eye that weeps/ Instead of tears such gems as this is”(來報答你為世人流下的寶石般珍貴的鮮血)。此節提到人們親吻基督的雙腳,其實親吻在基督教中是有深刻的宗教意義的,例如最典型的就是眾所周知的“猶大之吻”。《猶大之吻》是十三世紀后期佛羅倫薩大畫家喬托的代表作之一,它是歐洲文藝復興初期的繪畫杰作。在逾越節的晚餐桌上,耶穌指出他是出賣主的人。他知道自己已經暴露,就提前溜走,立即去給敵人引路前來捉拿耶穌,他以親吻作為暗號。“我親吻誰,誰就是耶穌。”那么猶大為什么一定要用“吻”這個暗號來出賣耶穌呢?《圣經》中關于“吻”的使用有如下幾種場合:道別、分手、高興、祝福、和好、臨終,它的象征意義是:順服神、相親相愛以及向邪惡屈服。相見親吻本是高興與祝福的表示,在這里,猶大使用了這個美好的行動來出賣自己的老師,真是極富有意味。到1528年為止,神圣之吻仍是天主教彌撒中的一部分,在13世紀,天主教會以接吻禮取而代之。在現代基督教儀式中,神圣之吻一般都不怎么出現,但一些基督教徒卻會親吻一些宗教象征物,包括羅馬教皇的戒指。本詩中多次提到“親吻”一詞,第三節中的“kiss”即表達了信徒與耶穌做臨終道別,又是信徒向耶穌懺悔的表現。第四節中的“kiss”則是耶穌為眾信徒賜福、傳遞上帝之愛的方式。說完眾人的親吻,還應更詳細的解釋一下“基督的眼淚”:一次,耶穌錯過了救治病人的時間而導致了病人的死亡,便問周圍的人,“你們把他安放在哪里?”他們回答說,“請主來看。”而后“耶穌哭了”。“耶穌哭了”這幾個字反映了神對他子民在苦難中深切的同情。耶穌的眼淚,表明他愿意為別人分擔痛苦與憂傷,這是愛心的眼淚。因他目睹人間疾病、痛苦與死亡時,也難免悲嘆,甚至傷感淚下。他也曾為耶路撒冷城面臨被毀的命運而哀哭。
第五詩節的分析:“The difference only this appears/ (Nor can the change offend)”,(不同僅僅向世人彰顯了一點:改變并不能冒犯),“The debt is paid in ruby-tears/ Which thou in pearls didst lend”(主啊,你那甘心奉獻的、紅寶石般鮮紅的淚水已洗清了世人的罪孽)。此節第三句中的“ruby-tears”象征著基督的血,他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為世人流出寶貴的鮮血。而第四句的“lend” 則顯示了耶穌基督如何心甘情愿地為我們放棄了他的生命。本詩中多次提及“gem, ruby, pearl”,這些石頭以他們的審美價值而聞名。基督受難的審美價值在于他為了世人的福祉而犧牲自身的意義。正如Richard Rambuss恰到好處地指出,克拉肖的感性意象,華麗的辭藻表達的正是詩人“一種強烈的情感上的虔誠。”
四、詩人創作背景探究
理查德?克拉肖之所以能夠創作出如此生動的宗教詩歌,與其個人的生活經歷以及當時的社會文學環境是密不可分的。其父威廉?克拉肖是當地有名的傳教士,并藏有大量的宗教書籍,年幼的他在其父熏陶下便產生了對宗教極大的熱愛。其后他加入了一個私人的宗教社團,每日定時禱告、唱贊美詩等,以虔誠地表達對圣父、圣母和圣子的膜拜。克拉肖終身未婚,過著正統的天主教教義支配下侍奉上帝的教堂牧師的生活。因此,在克拉肖的詩作中,“贊美上帝,書寫基督”是其永恒的主題。正如凱斯琳?李所說:“克拉肖創作的靈感和想象多來自于宗教書籍而非自然景物或日常生活。”除此之外,克拉肖生活的時期,英國文壇宗教詩歌大繁s,鄧恩等創作了不少的宗教詩歌,也為克拉肖寫作宗教題材的作品奠定了良好的社會氛圍。就是在這樣的社會條件下,理查德?克拉肖開始了他的文學創作,他獻身于宗教詩歌創作,獻身于天主教信仰。
五、結語
關鍵詞:莎士比亞、愛、美
Abstract: In the history of human beings, love is an unchanged theme of literature, music and art. People have never stopped the step to pursue love and beauty. The poets express love in deep heart and the enthusiasm to beauty in their romantic way. William Shakespeare, who is one of the greatest dramatists and poets, has created thirty-seven dramas, two long poems and one hundred and fifty-four sonnets, including a lot of poems about love and beauty.
在十四行詩中,詩人抒發了愛情給人帶來的歡樂,欣喜,癡狂和憂傷,無助與悲痛,表達了詩人對愛情忠貞不渝,海枯石爛誓死不變的信念,歌 頌心靈美與外在美的統一,愛情可以給出身卑微的人的帶來幸福,自信和勇氣,給意志消沉,郁郁不悶的人帶來希望和快樂的。即使是愛情悲劇,詩人也把自己的血 化為紅寶石,將自己的淚凝成亮珍珠,閃爍著崇高的、美的光彩。
莎士比亞處于英國文藝復興時期,貫穿于莎士比亞作品中的人文主義思想,其基本出發點是資產階級“人性論”。“個人奮斗”、“戀愛至上”、“及時行樂”、“人生無常”等消極觀念也流露于字里行間。但除去這些消極的觀念,詩人對愛情和美的向往是值得我們思考的。
在莎士比亞的愛情詩中,作了很多關于愛人的美的描述,也用了一些“意象”的手法。他把他所愛的人比作太陽,比作夏天等自然界中的美好事物,但作者認為它們都有自己的缺點,都不能跟他完美無缺的愛人相比,.這一切對于形容她的美和表達他對她的愛都顯得微不足道。
我怎么能夠把你比作夏天?
你不獨比他可愛也比他溫婉;
狂風把五月寵愛的嫩蕊作踐,
夏天出賃的期限又未免太短;
他那炳耀的金顏又常遭掩蔽;
天上的眼睛有時照得太酷烈,
給機緣或無常的天道所摧折,
沒有芳艷不終于凋殘或銷毀。
在英國的夏天,溫暖而不炎熱,是最宜人,美麗的季節,詩人把他的情人比作夏天這個美麗的季節,還認為不夠,因為夏天仍有它的缺點,遠不如他的情 人美麗,溫柔,可愛。在夏天有時狂風會作踐可愛的嫩蕊,它殘酷無情,遠沒有他的愛人可愛,溫婉。有時炎炎烈日當空時酷熱難忍;烏云又常會遮蔽太陽,而且夏 天的時間太短。夏天雖美但仍有如此多的缺點。而他的情人比夏天更溫柔多情,夏天很快會過去,但她的美麗永存。
但你的長夏將永遠不凋落,
也不會損失你這皎潔的紅芳;
或死神夸口你在他影里漂泊,
當你在不朽的詩里與時同長。
只要一天有人類,或人有眼睛,
這詩將長在,并且賜給你生命。
人生無常,命運不濟,厄運或許會隨時降臨。人的生命是多么的脆弱,所以死神夸口說,人的生死命運都隨時操縱在他手里,即使是那樣,你也不用害 怕,只要我把你的美麗寫進了不朽的詩篇,你就可以隨同我的作品流傳人間與“時間”共存不滅,永不凋落,你的青春與美麗將會隨著詩篇永傳人世,被人們所賞 識。青春和美麗都是短暫的,詩人想用這種方式留住對情人的愛和情人的美,表現了他對愛和美的追求、向往和珍惜。《你的長夏永不凋落》是首富有哲理性的抒情 詩。通篇以夏天為喻,說明美借詩而永存的道理。詩人認為自然界的夏天盡管美好,仍有許多缺陷,難于長久。“沒有芳艷不終于凋殘或銷毀”,那么,人的美好的 青春自然也將逝去。但他堅信:人類是不朽的,人類所創造的文學是不朽的,因而美好的事物(包括詩人情人的美,可以借助于文學而永遠流傳下去。它是當時資產 階級人文主義思想的一種表現,即充分肯定人的價值,贊揚人的尊嚴,高貴,歌頌人的巨大創造力和對美的追求。
詩以言志,詩人可以借助詩來表達愛情,含蓄而真摯,愛情就像嚴寒中的一把火,干渴時的一滴甘露,能帶給身處困境或自暴自棄的人以信心和光明。.例如下面一首《你的甜愛就是珍寶》。
我一旦失去了幸福,又遭人白眼,
就獨自哭泣,怨人家把我拋棄,
白白地用哭喊來麻煩聾耳的蒼天,
又看看自己,只痛恨時運不濟,
愿自己像人家那樣:或前程遠大,
或一表人才,或勝友如云廣交誼,
想有這人的權威,那人的才華,
于自己平等最得意的,倒最不滿意;
這是一首對愛的熱情頌歌。詩人充分發揮了十四行詩的長處,采用了“先抑后揚”的手法,層層推進,波瀾起伏,寫出了思想感情發展變化的過程。開頭 四句,現描寫了自己被人所拋棄,可憐可悲的處境,徒勞的用震耳欲聾,悲痛欲絕的哭喊來宣泄心中的不滿,但是蒼天對于他的困境像聾子一樣充耳不聞,感嘆別人 的好運,前程無量,一表人才,從而嘆息自己的時運不濟,一無所有和無一是處,表現自暴自棄的這種人身悲觀主義態度。但是有了她——他的愛人,詩人的心境一 下子由陰轉晴,陽光普照。正所謂我們古詩里的“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但在這幾乎是看輕自己的思想里,
我偶爾想到了你呵,——我的心懷,
頓時像破曉的云雀從陰郁的大地,
沖上了天門,歌唱起贊美詩來;
詩人原來的精神低沉,沮喪甚至絕望,一下子變得精神振奮,神采飛揚,突然唱出喜悅,明亮的歡歌:“頓時像破曉的云譽從陰郁的大地,沖上了天門, 歌唱起贊美詩來。”為什么會發生這么大的變化呢?因為“想到了你”。愛可以催人奮進,給熱力量,愛人的愛情掃盡了作者心中的灰塵,帶來了快樂和希望。于是 詩人激情地唱道:
我記著你的甜愛,就是珍寶,
教我不屑把處境跟帝王對調。
“你”對“我”的愛就是我的珍寶,俗世間的虛無縹緲的功名利祿都不重要,只有你才能給我以快樂和幸福。詩人從消沉到振奮,從憂郁到欣喜,從自卑 到自豪,這一系列變化,全都說明了純真的愛能產生強大的鼓舞力量,給人帶來勇氣,信心和希望。下面這首詩《天上的太陽有瑕疵,何況人間》通篇運用了比喻、 “意象”來表達自己真摯的愛情:
多少次我曾看見燦爛的朝陽,
用他那至尊的眼媚悅著山頂,
金色的臉龐吻著青碧的草場,
把黯淡的溪水鍍成一片黃金;
然后驀地任那最卑賤的云彩,
帶著黑影馳過他神圣的雯顏,
把他從這凄涼的世界藏起來,
偷移向西方去掩埋他的污點;
詩人描寫自然界的太陽,描繪出一幅優美的風景畫。前四句一片溫馨的景色,把他的愛友比作“燦爛的朝陽”,雖然把山頂,溪水和草場照得金碧輝煌 (喻指曾給詩人帶來過光明和歡樂);可是瞬息之間就被烏云掩沒,詩人用這種方法表明他的愛人曾給他帶來溫暖和快樂,但好景不長,它又移情別戀了,使“我” 又陷入了黑暗和寒冷之中:
同樣,我的太陽曾在一個清早,
帶著輝煌的光華臨照我前額;
但是唉!他只一刻是我的榮耀,
下界的烏云已把他和我遮隔。
在這里作者用了“意象”的手法,把他的愛人比作太陽,曾給“我”帶來過溫暖和光明,但射好景不長,突然翻臉,移情別戀。但是作者以寬容的態度對 待了她的不忠,因為天上的太陽還有瑕疵何況人間的凡人呢?作者深愛著他的愛人,以至于面對她的不忠,由于害怕失去而只能無可奈何的原諒。正是這種態度更表 達了作者對愛人的深愛之情,和對她的珍惜。
《愛是亙古長明的燈塔》大約是詩人同他的愛人經歷了一番情感波折重歸于好后的感想來表達什麼才是真正的愛情,愛情不是人云亦云,而是堅定不移。愛情不僅要同甘,還要共苦:
我絕不承認兩顆真心的結合,
會有任何障礙;愛算不得真愛,
若是一看見人家改變便轉舵,
或者一看見人家轉變便離開。
詩人認為,愛應當是“亙古長明的塔燈”,“指引迷舟的恒星”,真正的愛情應該能經受時間和磨難的考驗,挫折,苦難中攜手走過才是真正的愛情。“若是一看見人家的改變便轉舵,或者一看見人家轉彎便離開。”這就算不上真正的愛。是對愛的玷污。這才是詩人理想中的愛情。
哦!決不!愛是亙古長明的塔燈,
它定睛望著風暴卻兀不為動;
愛又是指引迷舟的一顆恒星,
你可量它多高,它所值卻無窮。
愛不受時光的播弄,盡管紅顏,
和皓齒難免遭受時光的毒手;
愛并不因瞬息的改變而改變,
它巍然矗立直到末日的盡頭。
我這話若說錯,并被證實不確,
就算我沒寫詩,也沒人真愛過。
愛是要風雨同舟,同甘共苦,隨著時光流逝,紅顏不在,但是愛情不因為青春失去而改變,不會因為困難險阻而退縮。善變的愛情,靠不住的愛情不是真愛,只有像亙古長明的塔燈一樣永恒不變的愛才是真正的愛情。
愛往往是和美相連的。因為人天性對美的追求和向往,美包括心靈美和外在美,正所謂情人眼中出西施,戀愛中的人看自己的愛人美若天仙,無與倫比。下面是莎翁在《羅密歐與朱麗葉》中的一段詩對羅密歐眼中的朱麗葉的描寫。
輕聲,那邊窗子里亮起來的是什么?
那就是東方,朱麗葉就是太陽!
起來吧,美麗的太陽!趕走那妒忌的月亮;
她因為她的女弟子比她美得多,
已經氣得面色慘白了。
羅密歐因為得不到羅瑟琳的愛而沮表沉悶,憂郁萬分,但當他第一眼看到朱麗葉時那種憂郁的心情一掃而光,突然變得明朗了起來——朱麗葉就是太陽, 朱麗葉就是他心中的太陽!她可以給他帶來光明和希望。在他心中,朱麗葉的美象太陽,朱麗葉對他的恩慧象太陽普照大地一樣,掃盡了他心頭的陽郁。在他心中, 朱麗葉的美勝過月亮,就像詩中所說:“趕走那妒忌的月亮;她因為她的女弟子比她美得多,已經氣得面色慘白了。”
她臉上的光輝會掩蓋了星星的明亮,
正像燈光在朝陽下黯然失色一樣;
在天上的她的眼睛,會在太空中大放光明,
使鳥兒誤認為黑夜已經過去
而展開它們的歌聲,
瞧!她用纖手托住了臉,
那姿態是多么美妙!
啊,但愿我是那一只手上的手套,
好讓我親一親她臉上的香澤!
羅密歐認為,把它比作太陽都不夠,都不能說明他對她的愛和表達她的美麗,進而,羅密歐把她的眼睛又比作了天上兩顆最燦爛的星。她的眼睛的光輝會 使星星的明亮黯然失色。這就是情人中的朱麗葉,美麗得連大自然中的太陽、月亮、星星都比不過,這就是羅密歐對朱麗葉的真摯的愛,在他心中,星星、月亮、太 陽所有的這一切都不能取代朱麗葉。
參考書目:
莫家祥 高子居:《西方愛情詩選》,漓江出版社,1980年,第一版
語文教育是任何學科教育的基礎,它在學生素質培養中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語文課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它的作用也可以從這兩個方面體現出來。
一、體現在它的工具性上,能培養學生的讀、說、聽、寫的能力。
1、內外結合,培養學生讀的能力。作為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去讀些優秀的名著名篇,以提高學生讀的能力。同時,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掌握科學的閱讀方法,提高學生閱讀的興趣,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其次是訓練學生的閱讀思維能力,能快速掌握所閱讀內容的結構、思路、特點等,使讀書有所啟發、有所感悟。
2、能多種形式的培養學生說的能力。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素質教育中的語文教學就應充分重視說的訓練。在課內,主要要求教師以說明理,引導學生懂得說是進行思想交流和感情溝通的最根本途徑。在課堂內進行敘述、說明等實踐,充分鍛煉學生說的能力。在課堂外經常舉行小型故事會、演講會、辯論會、詩歌朗誦會等以說為主的活動,培養學生快速思維能力、語言運用能力和思變能力等。
3、能科學的培養學生聽的能力。傳統意義上的聽,是學生聽教師講的聽,是學生被動接受的聽。素質教育意義上的聽,是培養學生有科學的聽的方法,培養學生聽的興趣、習慣。
4、能學以致用,培養學生寫的能力。語文教育對學生讀、說、聽、寫四種能力的培養,歸根結底要體現在學生的寫,亦即學生的作文水平上。關于這一切的學習都是為將來的寫作打好底子。沒有聽、讀、說的能力,寫作的能力也就無從說起。所以說,語文教育能提高學生寫的能力,這是無庸置疑的。
二、體現在語文教育的人文性上,能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
1、能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作為審美對象,語文教材本身就是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集萃的倉庫。就其中包含極高審美價值的單篇而言,又往往是思想美、結構美、形象美、意境美、語言美的統一體。所以,語文教育具有得天獨厚的審美優勢。
2、能培養學生的想像能力。想像能力是現今學生素質中重要的一個能力。我們現在十四、五歲的學生,他們的想像能力是最豐富的。作為語文教師,應在語文教育的實踐中,充分發揮他們的想像能力,也如語文教育家汪廣仁校長所說的“讓他們插上想像的翅膀,在知識的太空中遨游”。
3、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在倡導素質教育的今天,語文教育已把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作為重要的一個方面。課堂教學可多角度多層次多途徑的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鼓勵學生的創新思維,完善學生的思想品質。
4、能培養學生心理健康的素質。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有意識的借助各種教學手段,對培養學生的健康心理,完善學生心理素質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1)語文教育能運用否定之否定的教學手段,培養學生自信。所謂否定之否定,就是教師在教學中故意設置錯誤的結論,讓學生從這發揮,從而提高學生的自信。如教《警察和贊美詩》中,可以故意的告訴學生這篇文章的最后結尾的一段警察和蘇比的對話是多余的。這樣,就激發了學生積極思考的興趣,有利于增強他們學習的自信。
(2)借助教學反饋,消除學生的消極心理。教學反饋是發現學生心理消極傾向的最好手段。中學生心理正處于趨向成熟階段,但還面臨著很多困惑。我們利用教學反饋,可以及時發現學生的各種消極心理。可以通過讓學生寫周記、寫隨筆的形式,讓學生袒露自己的思想。對學生在這一關鍵時期出現的生理、心理的困惑,通過筆談的方式一一給以解決,可以使學生以健康的心態、樂觀的精神迎接學習。
(3)利用課文內容,培養學生心理素質。語文課同其他學科相比,有一個獨特的特點,即思想性和文學性完美的統一。它不像政治課以直接的思想訓導容易引起學生的厭倦,而是把思想教育不知不覺寓于藝術美感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