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3-12 22:51:2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學生情緒管理,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一、問題提出
情緒管理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在中國的發展歷史并不長,它是心理學和管理學的交叉學科。近年來,由于學校中學生心理研究的加強,情緒管理能力引起了一些學者的重視,成為心理學研究的熱點之一。
情緒管理能力是個體對自己的情緒進行調節和控制的能力,是培養駕馭情緒的能力,是建立和維護良好的情緒狀態的一系列過程和方法。個體如果具備良好的情緒管理能力,就能夠有效的調節自己的情緒狀態,使自己能夠更好的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已有研究表明,情緒管理能力對人的心理健康有重要影響。一個人情緒管理能力的好壞,直接影響到一個人的日常生活。有研究者認為,情緒管理能力能夠調節消極的情緒對個體行為的影響,促進個體與他人溝通交流的流暢性和有效性。
大學生正處于自我意識的上升階段,情緒體驗強烈,情緒的波動較大,面臨各種學業、生活和就業問題,很容易被不良情緒困擾。本研究擬采用大學生情緒管理能力問卷對山東某高校在校大學生的情緒管理能力進行研究。
二、研究對象和方法
(一)研究對象
對山東某高校在校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回收有效問卷146份,其中男生64人,女生82人。低年級學生94人,高年級學生52人。
(二)研究方法
1. 研究工具。使用王飛飛編制的大學生情緒管理能力問卷,共有38道題目,四個維度:情緒疏泄能力、活動轉移能力、尋求外界幫助能力與認知調控能力。每一維度的得分越高,表明該維度的情緒管理能力越強。
2. 統計方法。用SPSS17.0對收集到的數據進行錄入及統計分析。
三、結果與分析
(一)大學生情緒管理能力的一般特征
參與調查的大學生在認知調控能力這一維度上的均分最低,在活動轉移能力這一維度上的均分最高。各維度按平均值從大到小排序為:活動轉移能力、情緒疏泄能力、尋求外界幫助能力、認知調控能力。
(二)大學生情緒管理能力的性別特征
數據結果顯示,大學男女生在總體情緒管理能力上女生顯著優于男生(P
(三)大學生情緒管理能力的年級特征
數據結果顯示,大學生在情緒疏泄能力、活動轉移能力和尋求外界幫助能力這三個因素上存在顯著的年級差異(P四年級。在認知調控能力上沒有顯著差異。
四、討論
(一)大學生情緒管理能力的總體特征
研究表明,大學生在“活動轉移能力”這個因素上的均分最高,表明大學生在遇到情緒問題時,傾向于從事其他活動來解決情緒困擾,達到疏泄情緒的目的,但自我情緒管理能力還不是很強;在“認知調控能力”這個因素上題目均分最低,說明大學生在遇到情緒困擾時,不能很好的運用認知調控對情緒進行調節。
(二)大學生情緒管理能力存在性別差異
該高校參與問卷調查的男女生在總體的情緒管理能力上存在差異,女生要顯著優于男生,在四個維度上都有所體現。表明,大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情緒管理能力,但有研究(王大華,1998)發現,男生比女生更傾向于采取沖動的行為,對自己的情緒進行理智控制的能力較差,這可能是男性女性之間的生理差異造成的。
(三)大學生情緒管理能力存在年級差異
該高校參與問卷調查的高低年級學生在總體的情緒管理能力上存在差異。在情緒疏泄能力、活動轉移能力和尋求外界幫助能力這三個維度上存在著顯著的年級差異。具體表現為:低年級>高年級。這表明大學高年級學生的情緒管理能力要比低年級學生的情緒管理能力弱,可能是因為到大學后期,高年級的學生對自己的要求放松,不太管理自己的情緒。另外,高年級學生更多的會面臨找工作受挫的打擊,需要更直接的宣泄方式。
五、結論
大學生的情緒管理能力,在性別上存在差異,女生要顯著的優于男生;在年級上,情緒管理能力只有三個維度存在顯著差異,分別是情緒疏泄能力、活動轉移能力、尋求外界幫助能力,低年級顯著優于高年級。
參考文獻
[1] 陳敏.淺談大學生的情緒管理[J].科技創新導報,2008 (35).
[2] 杜繼淑,王飛飛,馮維.大學生情緒管理能力與心理健康關系研究[J].當代青年研究,2007(10).
[3] 羅誠.高校秘書人員情緒管理探析[J].高教論壇,2009 (3).
[4] 王大華.防御機制的年齡,性別與方位差異[J].心理科學,1998,21(2),131-135.
[5] 王飛飛.大學生情緒管理能力與心理健康的關系研究[D].西南大學,2006.
[6] 展寧寧.大學時情緒調節策略與人際關系困擾及生活滿意度的關系[J].石家莊學院學報,2010,12(6),115-120.
關鍵詞:大學生;負面情緒;情緒管理
大學生處于由學校到社會的轉折期,他們在心理發展方面還未完全成熟,他們在面對學業、感情、交友、就業等問題時往往比較敏感,情緒波動較大,常常會出現沮喪、失落、焦慮、空虛、自卑、易怒等負面情緒,且很容易陷入情緒困擾,造成心情不愉快、人際關系緊張,甚至做出一些沖動失控的舉動,喪失理性,這些負面情緒影響到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影響他們的未來。本文將對大學生的負面情緒的特點、危害進行分析,并探討大學生情緒管理的有效方式,希冀能夠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一、大學生的情緒及其特點
喜怒哀樂是人之常情,是伴隨認知過程產生的,是“一種由客觀事物與人的需要相互做用而產生的包含體驗、生理和表情的整合性心理過程”[1]。由于是與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滿足密切相關的心理活動,因此,若需要得到滿足,那么則會有興奮、愉快、滿意等主觀體驗,這些被稱為正面情緒;反之,需要得不到滿足,則會出現沮喪、憤怒、悲傷等主觀體驗,這些被稱為負面情緒。
大學生一直在學校這個相對比較單純的世界里生活,他們的交往對象比較固定,交往范圍較窄,生活經驗比較少,他們“心理發展相對緩慢,心理調節機制不完善,缺乏對心理活動調節和支配的意志和能力,因此大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的發展出現了某種程度的不平衡”[2],因此,一方面大學生的情緒體驗強烈,情緒表達會很直接,他們不會有太多的掩飾,情緒表達一般會真實的反應他們的心理活動,情緒具有沖動性、直接性的特點。同時,與之前相比,大學生需要更多的去考慮自己的感情、學業、人際關系以及就業等,在這一過程中自我意識逐漸成熟,也逐漸的學著調適自己的情緒,情緒及其表達開始逐漸趨于成熟。
通過心理普測我們發現大學生存在的主要情緒困擾有自卑、人際關系敏感、孤僻、焦慮、抑郁、易怒等,這些負面的情緒對大學生的身心、生活造成了不良的影響。
二、負面情緒對大學生的危害
1.損害大學生的身體健康。
情緒是一種包含生理的心理過程,情緒上的每一次變化都能引起生理上的一系列反應,如激動時會有血壓升高、呼吸急促、瞳孔變大、胃腸蠕動減弱、心跳加快、血管收縮、面部潮紅等變化。現代醫學認為人類的大部分疾病都與情緒有關,“如果我們經常處于消極或緊張的情緒狀態之中,就可能使體內器官和組織陷于不正常的活動狀態,久而久之造成心理、生理的紊亂”[3],如容易激動、脾氣暴躁的人就容易患高血壓等疾病。我國傳統的中醫也認為情志過極或持續時間過長,就會導致五臟氣機紊亂而生病,如喜傷心,怒傷肝,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驚傷心膽。
另外,情緒還與某些疾病的轉化有關,正面情緒對某些疾病如癌癥的好轉有輔助作用,而負面情緒則會導致疾病的惡化。
2.影響大學生的心理健康。
負面情緒會干擾大腦正常的活動,破壞人的正常判斷力,甚至導致各種神經和精神病,據調查,常見的而焦慮、抑郁病、神經衰弱等心理問題大多數與負面情緒有著密切的關系。長期處于負面情緒的狀態中缺乏良好的調節,就很容易沉浸在過分痛苦、空虛、無聊的狀態中不可自拔,為了尋找心理上的寄托,就會在酗酒、吸毒、網絡游戲、傷害自己甚至傷害他人等行為中沉淪,“這些事物都讓我們的情緒變得冷漠或麻木,在我們低潮時,為我們帶來舒服、愉快的感覺,讓我們感覺到自己還活著;另一方面,借著沉溺于這些事務也可以免除憂郁和失落感、寂寞和孤獨感,使我們不須面對真實的痛苦,因而也就覺察不到任何與傷害有關的情緒”[4]。用這種自欺欺人的行為來逃避痛苦無疑是走上了一條不歸路,不但無法根治不愉,而且嚴重損害心理健康。
3.導致大學生學業不良。
進入大學后,面對教師授課方式、學習環境的改變,大學生們需要一個適應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難免會出現一些適應不良的問題,“如果學習中的某些‘困難’是在伴隨著消極情緒體驗的活動中產生的,那么學生通常會將之視為一種痛苦、難受的差使和負擔,甚至視為對自尊心和安全感的障礙和威脅,因而他們會表現出退縮、厭倦甚至抵觸的傾向,至多盡義務式地或應付性地進行一下意志努力”[5]。作為大學生,他們從道理上完全明白學習的目標指向,他們也會為自己的逃課等不良行為而感到會后,但是一部分同學自制力、意志力差,不能及時調整情緒狀態,出現不及格現象,進而通過沉迷網絡游戲等進行自我麻痹,從而逃避學習不良給自己情緒帶來的不適。
4.造成大學生人際關系緊張。
人具有社會屬性,需要在與他人的交往中獲得社會歸屬感,而和諧融洽的人際關系不但能使人從感官上感受到輕松愉快,更是事業發展、生活幸福所不可或缺的。和諧的人際關系是建立在融洽的雙方情緒基礎之上的;易發怒、缺乏同理心、不能以寬容、友善的態度與他人交往,看不到他人長處、斤斤計較,而且不善于調控自己的消極情緒來約束自己的行為,就很可能導致人際關系的緊張和失敗。人際關系緊張,對周圍人充滿敵意,長此以往,與周圍人關系緊張冷漠,缺乏溝通交流的對象,更不利于不良情緒的宣泄,精力都浪費在不良情緒的消耗上,也會成為學業進步的絆腳石。
5.影響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
負面情緒是人生中不可缺少的,也并非是完全無益的,只要是能在適度的時候及時調整,就會保持健康的情緒狀態;但若不能及時調整,則會形成情緒恒常性,即“個體從小表現和養成的經常出現的情緒色調。這種經常性往往鑲嵌在成長中的人的個性之中,成為一個人個性的情緒特征,情緒特征是構成個性的主要成分”[6],長期穩定的情緒表現,被看做是相應的人格特質,如多疑的、憂郁的、悲觀的等,這些以負面情緒占主導的人格特質不僅對身心、學習、工作都是不利的,而且經常以此種心態來認識周圍的事物,會影響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
三、提高大學生情緒管理能力的策略
1.加強心理健康知識的滲透,提高大學生的情緒認知能力。
情緒是一種復雜的心理活動,具有鮮明的社會性,我們表現出來的情緒往往是經過掩飾、偽裝的,這樣,就妨礙了我們真正的去了解自己的情緒,缺少了真正的“癥”,也就難以對癥下藥。情緒無好壞之分,任何一種情緒都有其價值,我們要了解、接納情緒,并學會如何與之相處,才有可能談管理情緒。高校的學生工作者首先要了解大學生的情緒特點和常見的情緒特別是負面情緒的困擾,加強對情緒調適能力較差的同學的關注,做好相關建檔管理,通過選修課、講座等方式加強對情緒等心理知識的滲透,使學生認識到情緒管理對自己學習、生活、感情的重要性以及正確進行情緒管理的方式方法,提高學生的情緒認知能力,培養他們健康的心理品質。
2.指導大學生掌握情緒管理的方法,提高情緒管理能力。
大學生可以通過各種途徑來了解情緒,學習情緒調節的技巧來緩和、轉移情緒,從而提高情緒智力。
情緒宣泄:大學生的情緒十分豐富,負面的情緒需要及時的釋放,如果不及時釋放,長期的壓抑,會導致最終的爆發,后果會更嚴重。大學生在遭到負面情緒的困擾后,可以選擇適當的情緒宣泄,如選擇朋友、老師、咨詢專家、網絡等進行傾訴;通過寫日記等發泄并整理自己的情緒。
以記錄為例,“有豐富的經驗性證據證明,在悲傷或創傷性事件的情境下,記錄情緒反應能對身體健康產生長期有益的影響”[7]。在記錄情緒反應的過程中,當事人可以冷靜下來組織自己混亂的情緒,并結合自己的原有的認知結構,認清事情的本質,并適當的調節自己的情緒,從而避免過激的情緒對身體和人際關系等的傷害。
情緒轉移:顧名思義,大學生在遭遇負面情緒時,可以選擇離開當時的情境,轉移注意力,如聽聽曲調高雅、旋律優美的音樂,適當參加體育活動,旅游等。
情緒升華:負面情緒主要是由于個人的需要沒有得到滿足造成的,若一味的沉浸于自己弱點,可能會在一些不良行為中尋找安慰,從而導致無法自拔。大學生應該揚長避短,認真分析自己的不足,并努力彌補不足,將理想轉移到更有價值的事情上去,實現升華。
理智療法:宣泄和轉移只是治標不治本的情緒管理的方法,升華也很難認識到情緒的本質,ABC理論則有助于大學生正確認知自己,從而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情緒。A是指引發的事件,也就是說我們能感覺到的事實;B是我們對A事件所持的觀點。C則是B所引發的情緒和行為的結果。一般我們總是認為是事件直接引發了我們的反應,但是實際上是我們的觀點造成的反應。我們需要首先認清引緒的根源,也就是我們的觀念,理清情緒發生的來龍去脈,才能去調控情緒。
3.創設良好的學習、生活氛圍,穩定學生情緒。
習慣了高中緊張生活節奏的大學生往往難以短時間適應大學生活,部分同學不能很好的安排課余時間,經常感到郁悶空虛,他們要么渾渾噩噩的虛度光陰,等到畢業時才后悔莫及;要么將自己托付于虛擬世界不能自拔。良好的學習生活氛圍的創設利于學生情緒的穩定,而通過參加各種活動,同學之間加強溝通交流,生活變得充實,一些不良情緒容易被釋放,大學生在活動中認知自我、鍛煉自我、提升自我,也在活動中發展了自我。
4.重視團體輔導,對大學生進行情緒管理干預。
情緒雖然是對事物的短暫的反應,但若不能及時進行調控,長期積存,容易導致抑郁、焦慮、強迫、自卑等心理問題。學生對單獨的心理輔導會比較排斥,而通過團體成員間的互動,個體在與他人的交流中能夠更正確的評價自我,并掌握自我心理調節的方法,提高情緒調適的能力,從而具有健康的態度行為和主動發展的意識和能力。通過團體輔導,提前對大學生進行情緒管理的干預,避免不良問題的發生。
大學生需要覺察自己和他人真正的情緒,并學會適當的表達、有效調控自己的情緒,提高自身的情緒智力,同時,大學生要改變觀念,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認清人生的價值與意義,正確面對生活中的挫折、煩惱,對自我進行恰當的評價,確立健康的人生態度。
參考文獻:
[1]喬建中。情緒研究:理論與方法[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2]葉素珍,曾振華。情緒管理與心理健康[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關鍵詞】大學生,情緒,自我管理
【摘要】首先,大學二年級是進行情緒管理能力干預的關鍵期。從大學生情緒管理能力各維度和總分的年級變化趨勢圖來看,大學二年級是大學生情緒管理能力發展的轉折期,可塑性較強。因此,在此階段對大學生情緒管理能力進行干預,必將收到良好的效果。其次,要重視對大學男生的情緒管理能力的培訓。在對大學男生進行情緒管理能力輔導的時候,要重點加強他們的理智控制能力和尋求外界幫助能力。再次,鼓勵大學生積極參與各種有意義的活動,多與同學交往,建立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同時還要開設相關心理輔導課程,教給大學生應對各類情緒不適的方法與技巧。
情緒管理是每個人一生發展的課題,我們認為在成人期情緒管理也在不斷發展。大學生處于成年初期,其情緒管理能力的高低會對其主觀幸福感、未來就業、愛情婚姻等人生各個方面產生影響。人們在成年后更易學會有利健康的情緒調節方式而不采用不利于健康的調節方式,因此對大學生情緒管理策略進行測查和培養對其一生發展具有深遠影響。目前關于情緒管理或情緒調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這樣幾個方面:①情緒管理與身心健康。情緒調節與身心健康息息相關,目前已有研究證實,良好的情緒調節能夠促進個體身心健康的發展,相反則會破壞個體身心健康的發展。②情緒管理與家庭。③情緒管理和各種障礙。④情緒管理與生理反應。Demaree等通過實驗研究發現,看令人愉快的錄像會表現更多積極情緒表達,而看令人厭惡的錄像會表現更多消極情緒表達。即說明可以通過了解生理反應來理解情緒調節。本文擬編制一個以情緒管理策略為主要研究對象,能夠測查情緒自我管理策略特征及情緒管理能力的有效問卷。大學生是高壓力群體(張林,車文博等,2006;梁寶勇,郝志紅,盧國華,2009)。情緒困擾是大學生在壓力狀態下常見的心理反應,情緒管理策略的構成成分最豐富,采用頻率也最高,因此以大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在探查大學生情緒管理策略的分類結構基礎上初步編制大學生情緒自我管理策略問卷。
一、問卷調查
樣本1:青島地區高校選取了122名有效被試(男生47人,女生75人),其中一年級36名,二年級30名,三年級33名,四年級23名。(1)為了解所設想的大學生情緒管理策略的理論構想與實際情況的適宜性,本研究首先對23名大學生進行了訪談,通過面對面的交流,初步了解大學生在情緒不佳時通常是否主動采取一定的調節措施以及常用的策略有哪些。(2)對樣本1實施開放式問卷預備調查。開放式問卷分為三部分:一情緒狀態的界定,即指導語;二被試的人口學資料收集;三問題項,包括三方面提問:引緒的壓力源、主觀調節情緒的積極性、常用的情緒管理策略(至少五條)。根據樣本1的調查結果,并結合相關文獻的分類維度,可以初步整理出大學生在消極情緒狀態下通常選取兩類策略調節,即認知策略和行為策略。其中,常用認知策略有:尋找壓力源(解決問題)、合理化(接受)、和幻想。常用行為策略有:求助(尋找社會支持)、解決問題、退避、宣泄、壓抑。樣本2:青島地區高校中隨機抽取大學生100人,最終獲得有效數據83個(男生37人,女生46人),其中大一23人,大二29人,大三17人,大四14人。項目篩選主要從兩方面進行:(1)項目表述的質量,主要經兩位心理學專業教師評閱,對項目和文字進行了相應的修改。(2)項目鑒別力,利用spss13.0統計軟件計算兩個鑒別力指標:①項目-總分相關:即每個項目與問卷總分之間的相關,以相關系數>0.3為篩選標準;②極端組差異系數:將被試問卷總分由高到低排序,將其中排在前27%和后27%的被試設定為高分組與低分組,對這兩組被試在每一項目的得分上的差異施以獨立樣本t檢驗,以t分數達到統計顯著性水平為篩選標準。將沒有同時達到上述兩項標準的項目刪除后,淘汰19個項目,得到48個有效項目。樣本3:青島地區高校抽取308名大學生作為正式測試對象,收回有效問卷277份,有效率為92.3%。大學生情緒管理策略正式問卷,包括指導語、基本信息、問題項三部分。基本信息主要有性別、年級、是否獨生子女、家庭類型等,問題項共有48個題目。施測以系別為單位,利用自習課的時間,采取自愿的方式進行,測查時,同學之間不允許討論。在施測過程中,首先向學生說明施測的目的,并介紹問卷的一些情況,引發被試參與的熱情。強調問卷的保密性和匿名性,并許諾在適時的時候向他們反饋調查的結果。
二、大學生情緒自我管理策略的構成
應用SPSS13.0軟件對正式施測問卷的回收結果進行因素分析,按照負荷值不小于0.4、有且只在一個因子上有負荷的標準對項目進行篩選,最終留下13個項目,構成5個因子。對各因子所含題目進行語言學分析,根據各因子下題目所描述的內容,將5因子分別命名為宣泄、尋求情感支持、克制/忍耐、解決問題、積極自我暗示。此次研究的結果與肖計劃關于應付方式的研究結論不盡相同,首先要明確應付方式并不等同與情緒管理策略,應付方式不僅指向情緒,同時也包括解決問題的行為,在這里僅選取指向情緒的部分討論。肖計劃將應付方式分為6個維度:解決問題、自責、求助、幻想、退避、合理化。且他認為每個人的應對行為類型具有一定的傾向性,這種傾向性構成了六種應對方式在個體身上的不同組合形式。如“解決問題-求助”,成熟型;“退避-自責”,不成熟型;“合理化”,混合型。一方面,本研究所得的情緒管理策略在解決問題、求助、幻想3維度上與其相似,尤其解決問題和求助策略完全一致。另一方面,應付方式類型的觀點給本研究及后續研究提供了很多啟發。
三、結語
1.大學生情緒管理策略問卷具有較為理想的信度、效度,能夠作為衡量我國文化背景下的大學生情緒管理策略的工具。2.大學生情緒管理策略沒有顯著的性別差異。宣泄策略存在顯著的年級主效應。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的大學生在尋求情感支持策略存在顯著差異。來自城市和農村的大學生在尋求情感支持策略有顯著差異。3.積極自我暗示策略的家庭類型主效應顯著,宣泄策略在個體家庭和知識分子家庭,工薪階層和知識分子家庭以及知識分子家庭和勞動者家庭的大學生群體間差異顯著;解決問題策略在知識分子家庭和勞動者家庭的大學生身上差異顯著;積極自我暗示策略在干部企業家庭與其他6種類型家庭中差異都顯著,且工薪階層和勞動者家庭和下崗打工家庭的差異顯著,下崗打工家庭與知識分子在此策略上差異也顯著。
【參考文獻】[1]JamesJ.Gross,RossAThompson,EmotionRegulation:ConceptualFounda-tions,3/22/06InJ.J.Gross(Ed.),Handbookofemotionregula2tion.NewYork:GuilfordPress.[2]VonSalischM.Children’semotionaldevelopment:Challengesintheirrelationshipstoparents,peers,andfriends[J].InternationalJournalofBehavioralDevelopment,2001,25(4):310-319.[3]喬建中.情緒研究的取向與動向[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2).[4]曾仕強著.情緒管理.廈門:鷺江出版社,2008:108-112.[5]GrossJJ.TheEmergingFieldofEmotionRegulation:AnIntegrativeReview.ReviewofGeneralPsychology,1998,2:271-299.__
現代社會的快速發展,使得當代部分大學生在面對學業、情感、就業、創業等多方面的壓力下,出現孤獨、焦慮、自封、迷茫等心理情緒。大學生正成為社會的心理弱勢群體,這一問題應引起全社會、教育人士、家長的高度關注。不良的心理情緒會對本人造成不利影響,制約著自身全面素質的提高,同時也可能會對社會產生不利的影響。因此,積極應對這一心理發展趨勢,采取有效的心理疏導方法引導方法勢在必行。只有培養良好情緒,才能讓其充滿正能量,社會充滿正能量。
【關鍵詞】
情緒;管理;健康;心理
一、引言
科技日益發達的今天,在人們逐漸滿足與物質生活的基礎上,對于健康的概念及追求也愈來愈強烈。健康的定義又是什么呢?健康,既包括身體的健康也包括心理的健康。心理學上講,情緒是心理的核心,結合健康的定義不難推出:良好的情緒或是說良好的情緒管理能力是健康的一部分。什么是情緒管理呢?情緒管理是一個內涵豐富、含義深刻的概念,主要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概念是適應性管理,即是一種應激行為反應,這種應激行為反應是為了適應社會現實而產生的一種特殊狀態。通俗講,即當遭遇不良情緒時,主動積極尋求解決辦法的策略。第二類是功效性管理,即突出情緒調節旨在服務于個人目的。第三類是特征性的界定情緒管理,Cihccetti、Ackemrna和Hadr(1995)從情緒管理的動力特征角度認為情緒管理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的事物,包括生理、認知、體驗和行為的動力組織系統,其功能是驅動和組織行為,以適應特殊的外在環境。
二、大學生心理現狀
近幾年的新聞報道,馬加爵殺害室友、藥家鑫失控殺人、復旦宿舍投毒案,負面情緒導致的惡性事件的發生讓人不寒而栗,每一樁案件讓人心痛的同時也讓人們警醒: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或是說大學生的情緒管理能力存在一定的隱患,情緒管理必須受到人們的重視,大學生的情緒管理與他們的學習、生活、以及未來的就業都息息相關。這些隱患阻礙了大學生良好人際關系的建立,阻礙了與人溝通交流能力的培養。情緒是作為特殊的因素存在于人的各種認知、感覺和行為的一種綜合生理和心理的狀態,是應對外界刺激所產生的相應的心理和生理的特殊反應,情緒對人的行為有重要的驅使作用,是影響人的行為、認知和心理的形成和發展的重要因素。青少年犯罪年輕化、少數大學生的自殺事件都呼喚人們對情緒管理的重視,各種各樣的情緒問題都呼吁著我們密切關注大學生在不同階段的情緒需求,控制和調節學生的情緒機制。
三、體育對于情緒管理的意義
1.體育運動可以調節負面的情緒,改善不愉快的認知。
體育運動能增強身體上與認知結構上與負面情緒抗爭的能力;體育運動可以緩解由于應對紛繁事件而引起的過度緊張的情緒。規律的、持之以恒的體育運動可以強健身體,可以增強心肺功能,可以預防甚至治療一些慢性疾病。強健的體魄是大學生實現理想的有力保障,體育運動則是擁有強健體魄的唯一途徑,通過體育運動強身健體會增加個人的成就感,榮譽感,良好的心境、堅強的性格是對抗負面情緒最有效的手段。
2.體育運動有助于生命意義感、生活幸福感感受的提升。
眾所周知,體育運動對于運動個人可產生積極有益的影響,很多研究結果都表明,適度強度,適宜時長的體育運動有助于運動個人幸福感的增強,有助于讓運動個人擁有積極的心理狀態,能夠產生積極向上的情緒,產生積極良好的心境及快樂的心情,這些都有助于降低焦慮及抑郁水平。但是,正如開始所說,凡事有度為之,體育運動同樣需要適度,只有適度適量的體育運動才能發揮其功效。體育運動的時長、強度及頻率都會影響這些效果的強烈與否。研究表明,每周至少進行3次中等強度的體育鍛煉,且每次運動的時間不能小于20分鐘,至少保持10周,持之以恒的體育運動會在不知不覺間增強個體抗擊負面情緒的能力,會使消極情緒以合理的方式方法釋放,從而平復心情狀態,保持良好的情緒狀態。
3.體育運動與情緒相互影響。
體育運動對大學生負面情緒有積極影響的同時,情緒也在影響著體育運動。可以想象,懷著一個美麗的心情去參加體育鍛煉是享受其中的過程,而因為心情不爽或是情緒糟糕而去參加體育運動則會是另一番心境。所以,要注重體育運動與情緒相互影響的關系,不能走入臨時性用運動解決情緒問題的誤區,只有規律的持之以恒的體育運動才能逐漸的增強個體抗擊消極情緒的能力。
四、結語
現代大學生在課程、學業、就業等眾多的壓力下難免產生厭煩心理,學習之于的體育活動既可以調節乏味單調的學習生活又能緩解疲勞、趕走苦悶、排解消極情緒。增添了生活的樂趣同時提高了生命意義感和幸福感,并且提高了管理情緒的能力。從現代教育要求的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思想出發,學校應注重體育教育在教學組成中的重要地位,積極組織開展各種有益的體育活動,讓大學生通過體育運動得到人際交往能力、調換環境的愉快心境、強健的體魄的目的。如此可有助于其個性的良好發展和人格的完善,是實現健康的路徑。
作者:宋飛 單位:赤峰學院體育學院
參考文獻:
[1]喬建中.情緒研究:理論與方法[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一、網絡時代的大學生情緒管理
情緒心理學家斯托曼將情緒定義為感受。大學生的情緒問題,一般是指某一情緒發生的頻度和強度過度時,引起情緒之間、情緒與認知及人格適應性的沖突,并加重負性情緒的反應。[1]大學生情緒管理即對大學生情緒進行控制和調節的過程。而在網絡時代,大學生情緒沾染了網絡的色彩而具有新的特點。
1.從眾性。大學生處在人生觀、價值觀趨向成熟的階段,中學時代相對封閉的生活環境和相對單一的生活目標(高考)讓他們對具體事件的分析和理解相對片面,也相對簡單。當網絡更是成為絕大多數大學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信息爆炸時代帶給他們鋪天蓋地的信息,其中,網絡輿論尤其是對熱點事件的評判最易影響大學生的情緒,大學生由于認知評價的片面性和社會閱歷的缺乏而容易產生從眾心理,導致大學生情緒具有從眾性的特點。
2.起伏性。因為大學生情緒具有從眾性的特點,所以當外部的情緒導向發生變化,他們的情緒也會隨之變化。而網絡信息量龐大而迅疾,網絡輿論的導向會隨著信息的充分披露而產生快速反應,大學生在面對網絡輿論導向的波動時,觀點也會相應發生變化,而由于大學生的情緒反應比較強烈,他們對外部的刺激格外敏感,因此網絡的介入令大學生情緒的起伏性更加鮮明。同時,大學生的情緒體驗又極易影響周圍的同學,從而使情緒的起伏性更具普遍性。
3.極端性。如前所述,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并未成熟,尚處在青春期的他們看待事物很少能做到客觀公允,甚至有些極端,所謂的“憤青”就是對他們之中較為極端的人群的稱呼。而網絡具有開放性和自由性,網民的言論常常具有非常鮮明的感性色彩,他們會基于自己的主觀傾向做出忽視客觀事實的判斷,網絡在大學生中的普及則令大學生們很容易接觸到一些極端言論并為其所影響,這種影響力遠遠超過傳統媒體,使得極端性成為更多大學生的情緒特點。
二、正確引導網絡輿論是大學生情緒管理的有效手段。
網絡日益普及,網絡輿論則圍繞社會事件和公眾言論,普遍存在于網絡空間,因此,大學生作為網絡輿論的主要接受群體之一,其情緒表達方式深受網絡輿論的影響,流于簡單、直接,傳遞觀點時缺乏責任感。網友在發表言論時常常帶有強烈的主觀性,容易情緒沖動,對事件缺乏客觀、理性的判斷。同時,互聯網管理的疏缺和匿名性也導致網絡輿論中不乏無端的謾罵和不當的引導。很多網友在跟帖中并不能對事件理性分析,而是對不同觀點橫加指責,甚至恣意發泄情緒,而很多網絡媒體為了吸引眼球,也有意無意地忽略了新聞的真實性和輿論引導的重要性,道聽途說、奇談怪論在網絡上并不鮮見。此外,網上還經常出現附和他人意見、缺少分析與判斷的所謂灌水帖。當網絡滲透進大學生的生活,互聯網的生存狀態必定潛移默化地影響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情緒表達的方式。
在這樣的情勢下,如果我們能夠做到正確引導網絡輿論,則可以在引導的過程中,通過思想教育、輿論引導、社會活動等多種方式幫助大學生甄別網絡輿論的精華與糟粕,理性對待網絡輿論對社會事件的評析,不從眾、不盲目,形成自己的判斷與想法,變沖動為理智,從而幫助大學生形成恰當的情緒表達方式,產生積極健康的情緒。正確引導網絡輿論應當成為大學生情緒管理的有效手段。
三、高校校報在正確引導網絡輿論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運用得當,勢必能夠提高大學生情緒管理的成效。
作為高校的主流媒體,高校校報在正確引導網絡輿論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雖然,當網絡媒體迅猛發展,“議題設置”不再是大眾媒體的專屬特權,民眾可以隨時隨意將自己的“議題”在網上,任何事件都可能在網絡的助推下成為社會熱點和輿論焦點,網絡傳播的交互性對校報傳播的單向性提出了挑戰,網絡傳播的即時性也對校報傳播的滯后性帶來了沖擊,作為傳統媒體,校報必須面對這樣的窘境,但是校報并非無能為力,校報相對于網絡媒體,具有自己獨特的優勢。
1.校報的權威性高于網絡媒體。網絡媒體魚龍混雜,不少網絡媒體還缺乏作為大眾媒體所應具備的社會責任心,不僅大大損害了網民的利益,更是導致了網絡媒體公信力的喪失。高校校報則不然,作為學校黨委的機關報,校報承擔著校內信息的重責,校報宣傳的事件客觀真實。而校報在校內的普及度很高,因此,學生常常通過這個渠道了解校內發生的重要事件,權威性提升可信度,學生普遍認可校報這個傳播平臺。有了信任的基石,校報便可以在正確引導網絡輿論上有所作為。對于網絡輿論聚焦的社會熱點事件與現象,校報可以圍繞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線,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深入剖析,深度報道,正面引導。
2.校報內容的針對性強于網絡媒體。網絡媒體受眾廣泛,因此網絡輿論必定觀點交匯,百家爭鳴,不可能為大學生厘清正確與謬誤,更不可能為大學生做出有針對性的引導,校報則不然。在某種程度上,校報亦承擔著育人的職責,也是為學生服務的工具。面對網絡上撲面而來的各類事件、各種評論,校報會根據大學生的接受習慣和教育導向選擇適合的內容加以刊載。對于一些頗具普遍性的現象,校報會結合校園里的真實事例采寫新聞,使社會熱點更加貼近大學生,也讓大學生從身邊的故事中有所思,有所得,比如考碗、村官、蟻族等等。
3.校報的易讀性優于網絡媒體。網絡媒體必須依托電腦、手機等電子產品傳播信息,缺少這些工具,受眾便不能從網絡媒體獲取信息,網絡輿論也不可能影響受眾。在大學校園,電腦并非全面覆蓋,手機上網也往往局限于QQ、人人網、微博等交友、聊天平臺,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網絡輿論的傳播。校報則不然,紙媒體便于攜帶,方便閱讀。此外,網絡媒體具有無限延伸的空間,能夠容納龐雜的信息,受眾淹沒其中,不知主次,校報則規避了這一缺點,有限的版面要求內容精要、具有可讀性。因此,校報的易讀性遠遠勝過網絡媒體。
既然校報相比網絡媒體有優勢,那么校報可以也應該在正確引導網絡輿論方面有所作為。
首先,校報要有占領校園輿論主陣地的意識。對于紛繁的網絡輿論,校報要及時傳遞主流信息,經常清洗非主流信息,加強政治觀的引導;校報要倡導奉獻,教會感恩,培養學生的高尚品格,加強人生觀、價值觀的引導;校報要介紹新鮮的教育理念,樹立良好的學習習慣,加強科學精神的引導;校報要營造人文氣氛,提升學生個人素養,加強人文精神的引導;校報要宣傳正確的擇業就業觀念,加強就業觀的引導。
其次,校報要有正確引導網絡輿論的舉措。相比社會報刊,校報版面有限,校報必須精選稿件,使有限的版面發揮強大的作用。除了及時報道校園重大事件,宣傳學校中心工作,校報要選取校內先進典型,樹立榜樣,營造有學校特色的文化氛圍,幫助大學生樹立進取健康的人生目標,抵擋不良的網絡輿論的攻擊;針對網絡熱點話題,校報要從各種觀點中辨析是非,選取適合大學生的角度加以分析,用積極正面的方式引導大學生,借力打力,使網絡輿論為我所用。
校報既不能完全獨立于網絡之外,也不能完全被網絡所同化,而應該在正確認識網絡對輿論宣傳的作用和特點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和發揮好校報網絡版的作用。
四、結語
關鍵詞 大學生情緒智力 人格培育 組織公民行為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z.2015.03.089
College Students'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 Study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Personality Nurturing
PANG Yuankui
(Party Committees Graduate Work Department,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Shandong 250100)
Abstract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progress for personnel training colleges put forward new demands. Personality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ultivating the inner spirit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external behavior can be unity, in this perspective, by improving college students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encourage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and upgrading of college students' personality. Students consciously take the initiative to enhance the emotional intelligence, the performance of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 atten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university administrators personality cultivation systems engineering, through the efforts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order to cultivate a personality perfect, outstanding ability and reasonable behavior of highly qualified personnel.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emotional intelligence; personality nurturing;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
1 背景及意義
隨著經濟及社會發展,優秀人才的核心作用日益顯現。人格健康、能力全面的大學生能更好地適應社會需要,通過努力取得成績。因此培養高素質的優秀大學生就成為高校面臨的光榮使命和巨大挑戰。為了更好地適應時代要求和社會需要,高校在大學生培養方面有了很多的探索和嘗試。人格培育越來越成為高校的人才培養和德育工作的關注重點。目前,高校在大學生人格培育方面正在陸續開展理論和實踐工作,尚有待進一步完善和提高。基于人格培育的視角,借鑒心理學、管理學尤其是人力資源管理理論方法,著重關注大學生情緒智力、組織公民行為及分析兩者之間相互作用,具有較強的理論和實際意義。
2 概念界定
Salovey & Mayer(1990)認為情緒智力是個體感知和控制自身或其他人的情緒,識別相關信息,并指導自身行為的能力,可以分為情緒感知表達能力、情緒提升思維能力、情緒分析理解能力及情緒管理能力等維度。同時,對于每個社會個體,情緒智力是不同的,存在差異。本研究將大學生情緒智力定義為:大學生感知、識別、理解、調控自己及他人的情緒,并管理和促進自身情緒、思維和行動的能力。可以分為自我情緒調控、他人情緒評估、情緒運用、人際能力等四個因素。自我情緒調控即能夠感知自己的情緒并能夠按照意志進行有效的調節和控制;他人情緒評估是指通過信息的多種表達對他人情緒進行感知的能力;情緒運用即可以通過對情緒的運用解決問題的能力;人際能力是指描述了大學生在社會交往活動中的情緒使用。
組織公民行為是由Organ(1988)提出,是指組織內員工表現出一種有利于組織的角色外行為,即與工作有關的一系列自主行為,同時這些非正式的工作行為從整體上提高組織的運作效能。不同學者的對組織公民行為的因素進行分析。Farh、Early和Lin(1997)對該理論進行了中國本土化研究,將組織公民行為分為自我層面、人際層面、組織層面及社會層面,認為包括利他主義、責任感、組織認同感、維護公共資源等維度。
本文認為大學生組織公民行為是指大學生在學校正式規章制度等要求之外,積極參加組織發展,主動協調合作,從而實現個體成長成才及組織發展進步等系列自主行為,可以分為積極主動、組織認同感、團隊合作、人際關系和諧及維護組織利益等維度。
3 大學生情緒智力對組織公民行為作用機制分析
關于情緒智力與組織公民行為的關系,國內外學者進行了分析研究。Kerry(2005)研究表面情緒智力與組織公民行為具有正相關關系。Ashkanasy(2005)證實情緒智力可以作為理解和分析組織公民行為的有效工具。Daus(2005)認為預測組織公民行為可以通過情緒智力模型,而且信度及效度較高。Tugba和Korkmaz(2009)研究表明管理者的情緒智力與被管理者的責任心、公民道德及利他行為等顯著相關。
方宏建(2012)認為人格是個體內隱心理機制與外顯行為特征相整合的綜合體現,個體行為構成我們認識、理解、把握個體人格的切入點,微熱個培育提供了可視化指標,并將人的行為類型劃分為三類:調控自我行為、相處環境行為和實現需求行為。由此,我們將大學生人格培育、情緒智力及組織公民行為的關系進行如下分析(如圖1)。
圖1 人格培育、情緒智力、組織公民行為關系分析
大學生情緒智力和組織公民行為作為大學生人格培育的內在和外顯的重要因素,統一在大學生培養管理的工作整體之中。其中,大學生情緒智力作為人格的重要內在組成部分,對人格的影響多種方面,起到基礎和調節作用,大學生組織公民行為是人格的外在表現形式之一,受到情緒智力的影響。
大學生情緒智力可以影響大學生在集體中表現的組織公民行為。大學生的情緒智力越高,越能提升大學生對于自己的組織的認同和歸屬感,通過自身積極努力,主動與和其他同學及老師協調合作,努力和諧人際關系,有主動意識去維護組織利益。已有研究分析表明,高校中的學生干部的情緒智力高于大學生的平均水平。由此可見,學生干部在高校學生管理中的實踐不僅提高了自身的情緒智力,增強了工作能力,而且對于高校學生組織的成長和發展做出了貢獻。
我們認為,情緒智力對于大學生發展同樣具有重要意義。高情緒智力者更可能形成較高的發展能力和自我評價能力,同時也更可能在社會競爭中獲得更大的成就。情緒智力較高的大學生能夠不斷提升自身發展成長的主觀能動性,激勵自身不斷學習進步,從而實現發展成才。同樣,情緒智力較高的大學生的自我成就需要較高,心理健康水平較高,使得學生始終保持積極的心態和良好的心理,綜合素質不斷提高,獲得較高的評價。
具體作用見圖2所示。
圖2 人格培育、情緒智力、組織公民行為作用機理
3.1 從自我個體層面來看,有助于大學生完善自我調控能力
對于大學生來說,自我調控是人格的基本因素,同時是其他因素和能力的基礎。從情緒智力來看,主要是自我情緒感知,也就是對自己的情緒能夠及時準確感知,從而合理進行調控。從行為表現來看,會有主動擔責的表現。通過完善自我情緒的感知和調控,在實際工作生活中主動承擔責任,使得人格中的調控自我能力增強和提升。
3.2 從群體人際層面來看,有助于大學生提升適應環境能力
情緒智力的自我調控、情緒分析、情緒管理、人際和諧等四個因素,可以有效調節和影響大學生的適應環境能力,從而表現出幫助伙伴、維護集體利益從而實現團隊人際和諧的組織公民行為。大學生具有良好的自我調控能力并且主動承擔責任和義務,更好地幫助團隊其他成員及班級同學,同時,對他人情緒的準確感知和理解,并合理運用情緒,使得大學生可以獲得良好的同學關系,得到他人的認可和接納。大學生自我調控并關心他人,進行良好的協調互補,可以維護集體的利益,促進集體的發展。集體的良好發展也會使得團隊內人際具有可見的理想預期,優化團隊氛圍,促進成員發展。
3.3 從組織及社會層面來看,有助于學生實現自我發展,承擔社會責任
大學生的情緒智力與組織公民行為的培養和提高,從組織層面看,有利于形成一種積極氣氛,創造一個使人快樂工作的環境,提高員工的工作效率,進而增強組織對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及組織的創造力,最終提升組織的績效及社會責任的擔承。綜上,我們認為具有良好的情緒智力的大學生個體,可以通過良好的自我情緒調控,主動承擔責任,與組織中其他個體建立良好人際關系,通過互動和溝通,保障組織利益并實現人際和諧。具體來說,大學生的情緒智力能夠影響大學生的組織公民行為,而組織公民行為的實現又可以提升情緒智力,共同完善和提高大學生的人格情況,實現大學生的成長、成才以致成功。
4 結論及建議
4.1 從學生個體角度,應加強自身情緒智力的認知和提升
大學生不僅需要提升自身專業知識和學習技能,而且需要注重認知和了解自身情緒智力并不斷努力完善。在不斷發展變化的新時代,大學生的競爭合作能力的重要性越來越凸顯,想要成功適應形勢變化,獲得發展資源,不僅需要大學生掌握專業知識和技能,更要求大學生具有較高的主動適應意識和團隊合作能力,即具有較高的情緒智力水平。因此,大學生迫切需要加強對情緒智力的認識和理解,努力學會調整和引導自身負面情緒,通過有效方法控制自身情緒,比如情緒轉移、角色置換、引導釋放、情感升華等。
4.2 從輔導員角度,應加強重視大學生情緒智力的培養和訓練,鼓勵肯定大學生組織公民行為的表現并使之固定化
首先,必須重視和發揮集體及實踐活動的作用。在高校中,以學生為主體組織開展的團隊及集體活動,對于輔導員來說是一種重要的教育方式,可以通過這些活動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尤其是在團隊活動中,大學生之間相互的情緒判斷、認知、接納和理解十分重要。我們建議輔導員可以組織大學生舉行各種團體活動,充分調動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通過增加大學生合作交往的機會來培養和提升學生(下轉第192頁)(上接第181頁)的情緒智力。其次,應采取措施通過人格培育體系建設,積極結合情緒智力培養和大學生組織公民行為提高。需要輔導員重視和分析學生情緒智力的實際情況,針對不同特點進行組織公民行為的引導,進行大學生的學涯規劃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通過人際技能及人際敏感性訓練活動等來提高大學生的情緒智力,加強與大學生的互動溝通,正面鼓勵大學生的組織公民行為,通過不斷創造良好的校園氛圍,促進大學生人格素質的有效提高。
4.3 從學校角度,構建公平環境與組織信任氛圍,積極開展人格培育工程
高校在培養和管理大學生時,應建立包涵學生的專業學習能力和情緒智力以及組織公民行為的表現納綜合評優考評體系。創造公平、公正的環境和組織文化氛圍,使廣大的大學生感受到老師和同學的理解和支持,就會更積極地表現出組織公民行為。學校可以通過各種渠道,尤其是新媒體了解和反饋大學生的意見、對大學生的需求和意見及時反饋和呼應。學校要重視和系統引導大學生規劃自己的大學生活及今后的職業生涯,提供咨詢和實踐機會,給予切實有效的幫助和扶持,學校需要為大學生提供成長成才的豐富資源,提升大學生自身情緒智力的良好平臺,鼓勵大學生積極展現自身的組織公民行為,將學校的發展和學生成才結合共贏。
借鑒和積極運用情緒智力及組織公民行為理論,對于高校積極開展大學生的人格培育工程,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具有重要意義。通過系統的人格培育工程,可以提升大學生情緒智力水平,使得大學生擁有較高情緒感知、識別、運用、調控能力,在組織中進行有效的自我管理,能與他人積極互動和溝通交流,能夠及時感知自身和他人情緒,完整理解他人行為和態度,準確判斷自己與環境的關系,并通過合理的行為去適應和實現發展。
參考文獻
[1] Salovey P,Mayer JD. Emotional intelligence[J].Imagination,Cognition and Personality,1990.9(3):185-211.
[2] Schutte NS,Malouff JM,Hall LE,etal.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measure of emotional intelligence[J].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1998.25(2):167-177.
[3] Petrides KV, Furnham A. On the dimensional structure of emotional intelligence[J].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00.29(2):313-320.
[4] SaklofskeDH,AustinEJ,Minski PS. Factor structure and validity of a trait emotional intelligence measure[J].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03.34(4):707-721.
[5] 方宏建.大學生人格培育應從典型行為培養入手[J].高校理論戰線,2012(3):42-46.
[6] 江帆.論組織公民行為理論對學生管理工作的啟示[J].科技信息,2009(27):504-523.
[7] 唐春勇,潘妍.領導情緒智力對員工組織認同、組織公民行為影響的跨層分析[J].南開管理評論,2010.13(4):115-124.
[8] 劉麗,李磊,張靜.員工情緒智力、組織支持感對組織公民行為的影響[J].領導科學,2010(4):50-52.
[9] 陳瑞莉.論學生情緒智力的培養[J].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6):46-49.
關鍵詞:民族院校 大學生 情緒智力 培養
長期以來,人們通過智力測驗來預測學生的學習成績以及未來是否成功,后來證明傳統的智力測驗并不能起到相應的作用。情緒智力理論認為,情緒智力比用傳統的智商測驗測出的認知智力在預測人的成功時更有價值,社會生活和工作中的成功更多的與情緒智力有關。對于大學生而言,影響學生學習成績、成功、心理健康的因素遠遠不止智力,還依賴其它因素[1],情緒智力是其中最為重要的因素之一。
1.情緒智力的概念和內涵
隨著智力理論的發展,實踐智力、社會智力等逐漸出現,加德納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論更為智力理論的進一步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1990 年 Salovey 和Mayer提出了情緒智力的概念[2],經過幾次修正之后,Salovey 、Mayer等人在2004年提出了新的情緒智力模型,將情緒智力分為感知自己及他人情緒的能力、使用情緒以更好的做出決定的能力、理解情緒的能力、管理自己及他人情緒的能力四個方面[3],這一概念理論較為嚴謹,概念相對清晰,為更多研究者所采用。1995年,Goleman發表《情緒智力》一書,認為情緒智力應包括了解自我、管理自我、激勵自我、認知他人情緒和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五個方面[4],這一概念因其所涵蓋的內容太多又太過寬泛而受到了批判。Bar-on于1988年首次提出“情商”的概念,他編寫了《情緒智力手冊》,在該書中他認為,情緒智力是影響人應對環境需要和壓力的一系列情緒的、人格的和人際能力的總和,情緒智力不僅是決定一個人在生活中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并直接影響一個人的身心健康[5]。到目前為止,雖然許多研究者對情緒智力進行了定義,闡述了它的內涵,但沒有形成統一的認識。不可否認的是,情緒智力在決定人們是否成功時發揮了重要作用。依據對情緒智力的梳理和分析,從能力范疇來界定民族院校大學生的情緒智力,大學生情緒智力是指能合理地認識自己、他人及社會的情緒,并正確評價這些情緒和理性調控自己的情緒,影響或改變他人及環境的情緒,使自己的身心更健康,生活更幸福,學習和工作更有效并最終指向成功的一種能力[6]。情緒智力是人的諸多能力中的一種,大學生的情緒智力是一個多層次多因素的結構體系,它包括對情緒的覺知能力、評價能力、適應能力、調控能力和表現能力。
2.民族院校大學生情緒智力的特點和現狀
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與其他社會群體相比,具有自身鮮明的特點。這些特點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存在群體性和獨立性的特點。群體性是指大學生一般主要居住在學校宿舍,過著集體生活;獨立性是指多數大學生遠離父母和親人,要獨立面對生活中的困難和挫折。二是存在過渡性的特點。大學生的身心發展正處于青春發育期,這個時期容易產生各種心理矛盾和沖突,是一個迅速走向成熟但又未真正成熟的時期。上面的這些特點,說明大學生的心理復雜多變,缺乏穩定性。這一時期大學生的情緒容易激動、急躁,情緒表達不太適當,不能很好地調控自己的情緒。不良的情緒反應和較弱的情緒調節能力,影響了大學生的生活、學習、工作及活動效率[7]。所以,大學生容易出現懶惰、消極、退縮、孤獨、依賴、缺乏社會責任感等心理現象和行為特征。
對于民族院校而言,生源更加多樣化,學生面臨更多的情緒問題。一是民族院校很大一部分學生來自少數民族地區,有些少數民族大學生家庭經濟困難,進入大學后,大學里的學習和生活費用負擔過重,經濟上的困難和艱難的生活環境使走進學校的農家子弟難以安心讀書,使他們心理壓力增大,產生強烈的自卑感。二是有些少數民族大學生需要改變過去的習慣來適應新的學校人文環境,如果適應能力有缺陷,長期處在不適應的狀態下,心情壓抑、情緒低落,不懂也不會調整自己的不良情緒,逐漸會導致抑郁、焦慮等心理障礙的產生[8]。三是有些少數民族學生有自己的語言,進入學校后需要學習漢語、英語等課程,這從客觀上增加了他們的學習負擔,學習上的不適應讓他們產生學習焦慮,對學習產生厭煩心理。
3.民族院校大學生情緒智力的培養
有研究認為,相對于智力受遺傳因素的影響更多而言,情緒智力可以通過后天的學習而提高。戈爾曼指出幼年和青少年是情緒智力發展的關鍵階段,但成年后培養也來得及,從而為渴望成功的人們帶來了希望并指明了道路[9]。對于民族院校大學生的情緒智力,應該從以下方面進行培養。
3.1學生應主動培養情緒智力
一些少數民族學生進入大學后,沒有正確地認識自己、恰如其分地評價自己,導致自卑心理嚴重,影響了人際交往、正常的學習和生活。因此,學生應加強自我認識的訓練,從我與人的關系、我與事的關系、我與己的關系中正確認識自我,肯定自己的價值,對自己的才能和局限、長處和短處能夠客觀評價、坦然接受,不要過多地抱怨和譴責自己。同時也要在在校期間,多參加學校、班級、社團組織的集體活動,并盡可能地做一些領導和管理的工作,提高自己的人際交往能力、團隊合作能力,調節和控制自己情緒的能力。
3.2注重用好大學特有的各種資源
在全校開設培養與提高大學生情緒智力相關的公選課,如“情緒管理”課程、“情緒智力教育”課程等,向廣大學生普及情緒管理和調節的相關知識,以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和應對挫折的能力,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運用各種媒介宣傳和強化心理健康理念,組織開展與情緒智力相關的培訓、輔導與講座,使學生在理論層面上更加明確和掌握情緒智力的相關內容,使學生認識到情緒智力對維護個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加強情緒智力的理論研究,實現科研與實踐相結合,積極運用研究成果引導學生努力提高覺知情緒、評價情緒、適應情緒、調控情緒和表現情緒的能力。
3.3充分發揮教師作用
在教學過程中,如果忽視情緒情感對人才培養的重要作用,極易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進而影響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發展。在當前素質教育的背景下,對學生情緒情感的培養成為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教師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也要培養學生情緒表達和管理的技能。教師在教學課程中,應保持心情愉快,情緒飽滿,表情熱烈而豐富,教學內容生動有趣,教學方法靈活多樣,課堂氣氛輕松友好,學生的情緒狀態也會得到感染和激發,從而表現出積極愉快的情緒;教師可以通過對教育、教學活動中具體事件的分析與評論,使學生獲得各種不同情緒的體驗與處理的經驗[10]。
3.4堅持與民族文化相結合
民族院校大學生在經濟、見識、學習、經歷等方面存在很大差異,這些差異對一些大學生而言是巨大的考驗和挑戰。地域差異、民族文化差異對民族院校大學生的心理發展有很大影響。心理問題、對待心理問題的態度、教育方式等具體方面,不同文化區域和文化群體的大學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所以在具體的心理健康教育與實踐中,一定要注意文化因素的影響,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要與少數民族文化相結合。
大學階段是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學生也面臨著一系列人生課題,如確立人生目標、戀愛交友、設定發展方向等。由于這一時期大學生的身心發展急劇變化,情緒躁動、內心沖突的特點十分顯著,面對挫折和壓力時容易出現各種心理問題,如果不注意調節和尋求專業幫助,會導致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的發生。因此,我們要正確認識,切實行動,不斷提高學生情緒智力水平,積極維護和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娟.大學生情緒智力、心理復原力與自我和諧的關系研究.碩士論文.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09.
[2] P.Salovey & J.D. Mayer.Emotional intelligence. Imagination,Cognition,and Personality,1990, 9:185-211.
[3]Mayer, J.D., Salovey, P.,& Caruso,D.R.Emotional intelligence: theory, findings, and implications. Psychological Inquiry, 2004,15:197-215.
[4]D. Goleman.Emotinal Intelligence.Bantam Books, USA,1995:P.43-44.
[5]Bar-On,R.Emotional quotient inventory:technical manual.Toronto: Multi-Health Systems,1997.
[6]徐小燕.大學生情緒智力量表的編制與實測.碩士論文.成都西南師范大學,2003.
[7]袁文萍.情緒智力在大學生就業中的應用.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36(6):76-78.
[8]吳萌.試述大學生情緒智力的特點及培養; 《才智》,2012:115-116.
[關鍵詞]心理學 大學生 德育工作者 情感能力
一、德育工作者的情感能力,在大學生德育工作中具有現實的需要
情感能力屬于心理學范疇上的概念,它一般是指社會個體對情感感知、判斷、控制和實施應對策略的能力。這種能力一方面表現為對自我情感的感知、判斷,并使自己的情緒反映呈現出穩定、恰當的狀態;另一方面通過自我情感的控制,來對其他個體施加一定的影響。在大學生德育工作中,德育工作者為了達到與工作對象良好的溝通,并促進其思想道德品質的提高,情感能力往往是對后者作用的強調。
德育工作是一種轉變人的工作,是轉變人的思想觀念、道德傾向、價值追求的工作,其目標就是培養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質、道德品質、政治品質、心理品質、人格品質的人。大學生德育工作就是促進大學生思想道德品質的轉變、優化與提高的工作。要實現德育工作的目標,需要通過具體的過程來實現,這個過程就是德育工作者與大學生之間進行交流互動的過程。只有通過德育工作者與大學生之間通暢的、有效的溝通、互動,才有可能實現大學生思想道德品質的轉變。而影響與大學生進行心理交流、思想交流成敗因素之一,就在于德育工作者是否能夠用自己情感的力量去打動學生、影響學生、感化學生,學生是否樂于與老師交流,是否愿意向老師敞開心扉。因此,這就涉及德育工作者的情感能力問題。一個具有較強情感能力的教師,應當是對學生情感變化及時識別、了解并采取相應策略的人。一個具有較強情感能力的德育工作者,就容易獲得學生的認同、理解,學生也樂于向教師傾吐心聲。德育工作者只有具有較強的情感能力,與學生溝通才會通暢,氣氛才能歡快,德育工作才有可能取得成效。
二、在大學生德育工作中,應當對德育工作者的情感能力有具體的要求
1.德育工作者應具有情感表達能力。一般來說,人在接觸外界事物后,必然會產生對事物的情感體驗,隨之產生某種情緒,做出相應的行為選擇。大學生也是一樣,他們在日常學習、社會生活中有不同的情感體驗,將產生各種各樣的情緒和行為。作為德育工作者,要開展有針對性的工作,必須首先識別出學生的真實情感,在此基礎上向大學生表達自己的情感。在面對大學生積極情感時,德育教師要予以鼓勵、肯定,在面對消極情感時,要予以化解、消除。在工作實踐中,德育工作者情感表達能力主要體現為兩個方面:
第一,情感移入。情感移入就是德育工作者將積極的情感輸送給學生,使學生體會到、理解到。當代大學生處于復雜的社會環境中,他們的情感體驗容易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必然會具有很多不同的、復雜的情感體驗。有些情感體驗表露出的情緒是真實的,但有些表露出來情緒就是虛假的。作為德育工作者來說,就要深入到學生之中,通過與學生語言交流、活動交流等,細致觀察學生,了解其真實的情感體驗。在此基礎上,德育工作者應當關心學生、體察學生的態度,將自己的情感植入他們的心田,使學生體會到老師的關愛、理解和支持,獲得老師精神上的支持和動力。當代大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交友、實踐中面臨很多壓力,存在很多困惑,德育工作者要多給予他們關注、理解,多與之溝通,通過將自己的情感信息傳送給他們,使他們獲得情感上的幫助,從而縮短與學生之間的心理距離,增進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有利于化解學生存在的問題與矛盾。
第二,情感自控。情感自控是德育工作者在工作實踐中情緒的自我控制、自我調節以及采用的應對心理策略。德育工作涉及學生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工作頭緒多,工作壓力大,隨時面臨不可預測事件的發生。因此,德育工作者的心理也經常遭受不同的沖擊,而引起情感的變化,產生情緒上的困惑與沖動。德育工作者要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必須具有情緒的自控能力,而情緒自控能力的基礎首先是要了解自己的情感,清醒認識自己的情感變化,時刻關注自己情感的狀態,這是情感自控的基礎。在清醒地識別了自己的情感變化的同時,德育工作者還要具備情緒反應自我調控能力,使自己的情緒反應、情緒表現得恰當、適度,有利于學生的接受、理解,有利于學生情緒的調節和思想的轉化。反之,假若德育工作者沒有識別自我情感狀態,沒有把握好自己的情緒,就可能引起情緒的失控,在與學生交流或處置學生事件中就容易采用感情用事、粗暴、簡單或失當的方式,很可能引起學生情感上的極大挫傷,或引起學生的憤恨、惱怒、非議、抵制的情緒,也容易導致事態的擴大,造成負面影響或嚴重后果。
2.德育工作者的情感激勵能力。這種激勵能力,表現為德育工作者通過良好的情感體驗去激勵學生,使學生產生良好的心理體驗,獲得積極的情感反應。大學生德育工作是一種動態的工作,隨時面臨復雜情況的考驗,因此,作為德育工作者必須具有積極的心態、良好的精神風貌,在德育工作中,保持樂觀、積極、友善、寬容、自信、頑強的情緒和態度,以達到對大學生產生良好情感激勵的效果。
3.德育工作者的情感控制能力。德育工作者面對學生群體,群內個體之間千差萬別,情感表達、情緒反應不一。它要求德育工作者不但要具有識別大學生情感、激勵大學生情感的能力,還應當具備通過自己的情緒策略,應對學生情感變化,達到控制大學生的情感發展的能力。對大學生這種情感發展的控制,不能用生硬的方式實施,而要通過德育工作者對學生情緒的良好影響,使之發生情感體驗的轉變,最終實現對學生思想的轉化,情緒的控制。情感控制能力本質上屬于德育工作者的一種情感交際能力,它的強弱表明了對大學生情緒的控制能力,體現了對大學生情感體驗轉變的作用。在情感控制能力運用中,德育工作者對學生情感體驗轉變的作用,來源于德育工作者對學生處境的體會,來源于換位思考后對學生情感體驗的理解。只有實現了與大學生情感體驗的“分享”,才能實現德育對學生情感的有效控制,從而促進大學生思想道德品質的轉變與優化。
三、積極提升德育工作者的情感能力,努力提高大學生德育工作水平
在當今社會多元化環境中,當代大學生展現出豐富多彩的生活場景,其情感體驗也是絢麗多姿的。這不僅體現了現代生活的多元化,也給當前的大學生德育工作帶來了壓力與挑戰。當前,要應對復雜的學生工作形勢,德育工作者應當加強學習與實踐,積極提高自己的情感能力,提升大學生德育工作的水平。
1.加強理論學習與實踐鍛煉。情感能力屬于一個人的心理品質的外在表現,一個具有較強情感能力的人,其必然在心理體驗、心理反應和心理策略方面十分成熟。據有關研究表明,情感能力與人的遺傳因素有關,但也與人后天的學習與社會實踐有關。因此,作為德育工作者,要善于學習,掌握心理學的基本知識,掌握個體情感變化的規律和情緒反應的理論知識,從理性上熟知情感能力的發展與變化,提高對情感能力的認識。同時,在工作實踐中,德育工作者也要有意識地總結經驗,積極地控制自己的情緒,理性地對待學生的情緒反應,從育人的高度,從人本主義出發,關心學生、理解學生、愛護學生、寬容學生,努力實現與學生的換位思考,從學生心理需求與情感體驗出發,選擇實施應對的情緒策略。要在實踐工作中磨煉自己的心理品質,陶冶自己的情操,提高自己的心理修養,努力探知學生的情感變化規律,積極應對學生的情緒反應。
2.善于傾聽學生心聲與意見。德育工作者情感能力的發揮,其前提和基礎是了解學生的需求,洞察學生的心理變化,這就需要德育教師應善于做傾聽者,去真誠地傾聽學生的心聲。傾聽不是在一味地追問下進行的,它需要以真誠交流的氛圍,從欣賞、理解、包容、鼓勵的態度出發,激發學生愿意與之溝通,愿意向老師敞開心扉,愿意將自己的喜悅、收獲與老師分享,愿意將自己的不快、困惑告訴給老師,希望得到老師情感上的支持與幫助。因此,德育工作者要在實踐中善于傾聽,學會傾聽,重視傾聽,將傾聽作為與學生情感交流的基礎,將傾聽作為掌握學生思想動態,獲取學生信息的過程,在此基礎上才能施加對學生的情感影響,促進其情感體驗的轉變和思想的轉化。
3.努力做學生的良師益友。德育工作者情感能力的發揮,需要很多場景和條件,不但需要課堂上對學生的諄諄教誨,也需要上課時與學生的充分討論,但更需要教師與學生之間架起心靈溝通的橋梁,建立起情感聯系的紐帶。因為在很多情況下,課堂上的教師是長者、指導者的身份,在與學生情感交流中,往往是教師向學生進行單向信息灌輸的較多,而學生向教師傾吐心聲的機會少。因此,為了彌補教師這種身份的缺憾,它需要德育工作者要成為學生學習中的好老師,更成為學生生活中的好朋友。作為德育工作者,要在課堂之余多與學生開展一些互動活動,尤其在生活中可以有意識地與學生進行情感上的交流,努力成為學生的朋友,推進促進與學生的雙向交流,有利于德育工作水平的提高。
4.努力增強情感知覺能力。在影響情感能力因素中,情感知覺是一個重要的因素。情感知覺就是對他人的情感的感知、理解和判斷能力。作為德育工作者來說,其情感知覺能力的提高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第一,增強對自我的情感知覺能力。德育工作者要對自己的情感做出深入的分析、判斷、評價,它是德育工作者對情感進行自我駕馭的基礎。因此,德育工作者要經常地進行自我反省、思考,對自己的情感變化規律要盡量做到自我感知。第二,增強對領導、同事的情感感知能力。做好德育工作不僅僅需要自己的熱情,也不只是需要對自我情緒的控制,在很多情況下,需要從領導、同事的言談、表情甚至肢體語言來獲知他們的情感,了解他們對自己工作的意見,掌握他們對自身工作的滿意度和支持度。第三,增強對學生情感的感知能力。對學生情感的感知是德育工作者情感能力的重要體現。在工作中要善于從學生的言語、行為等外在表現,去分析、洞察其內在的情感變化,以此來調動其積極情感。第四,要重視排除不良因素對自我情感知能力的干擾。在工作實踐中,各種外在的環境因素,對德育工作的感知產生干擾,很容易造成德育工作者的情感判斷的失衡。因此,德育工作者要懂得必要的首因效應、近因效應、暈輪效應、定勢效應等心理學規律,努力使自己做到情感體驗的真實。
[參考文獻]
[1]陳寧.青少年情感能力調查及教育啟示[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1(30).
[2]陳寧.志愿者的情感能力初探及啟示——以世博青年志愿者為例[J].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0(4).
[3]竺培梁,盧家楣,張萍,等.中國當代青少年情感能力現狀調查研究[J].心理科學,2010(6).
【關鍵詞】大學生 情緒管理 安全穩定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7-0023-02
一、情緒管理的內涵
(一)情緒
情緒是指個體對本身需要和客觀事物之間關系的短暫而強烈的反應。它是一種主觀感受、生理的反應、認知的互動,并表達出一些特定行為。情緒是人所具有的一種心理活動,它是指人對客觀事物是否滿足需要的態度體驗。
(二)情緒管理
情緒管理是指通過研究個體和群體對自身情緒和他人情緒的認識、協調、引導、互動和控制,充分挖掘和培植個體和群體的情緒智商、培養駕馭情緒的能力。從而確保個體和群體保持良好的情緒狀態,并由此產生良好管理效果的一種管理手段。
簡單說,情緒管理是對個體和群體的情緒感知、控制、調節的過程。包括兩個方面:正向情緒和負向情緒。即愛的反面是恨,喜悅、高興的反面是難過、沮喪。正面情緒是指以開心、樂觀、滿足、熱情等為特征的情緒;負面情緒是指以難過、委屈、傷心、害怕等為特征的情緒。
二、情緒管理對大學生日常生活的影響
(一)認識情緒的真實面目
美國心理學家艾利斯提出“情緒ABC”:理論認為激發事件A(activating event)只是引緒和行為后果C(consequence)的間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則是個體對激發時間A的認知和評價而產生的信念B(belief),即人的消極情緒和行為障礙。結果C不是由于某一激發事件A引起的,而是由于經受這一事件的個體對他不正確的認知和評價所產生的某種信念B直接產生的,這種信念也稱為非理性信念。
通常人們會認為突發事件A直接導致了人的行為結果C,發生了什么事就引起了什么情緒體驗。然而卻沒有發現同一件事對不同的人會產生不同的情緒管理。
(二)當代大學生情緒的幾大特點
1.情緒的豐富性
從自我意識的發展看 ,大學生出現較多的是自我體驗,自我尊重的需要強烈,易產生自卑、自負等情緒;從社交看,大學生的交往范圍日益擴大;大學生通過各種活動了解社會,學習社會的道德規范,對自己的身份、角色、志向、價值等問題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2.情緒的不穩定性
由于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還未完全定型,認知能力還有待提高,大學生的情緒活動往往強烈而不能持久,情緒活動隨著認知標準的改變而改變。
3.情緒的掩飾性
大學生隨著知識水平的提高,思想內涵的豐富,在情緒反映上較隱晦。他們已具備在一定的情景下壓抑控制自己憤怒、悲傷等情緒,而將真實的情緒掩飾起來的能力,形成外在表現和內心體驗不一致的特點。
4.情緒的沖動性
有的心理學家把青年期形容為“疾風怒濤 ”時期。大學生的情緒往往表現得快而強烈,常因一點小事振奮不已,豪情萬丈。大學生情緒的沖動性一般表現為對外部環境或他人的不滿,情緒失控,語言、行動極富攻擊性。
(三)負面情緒對大學生的影響
1.壓力過大導致情緒失控
負面情緒是人生中不可缺少的,也并非是完全無益的,只要能在適度的時候及時調整,就可保持健康的情緒狀態。對大學生而言,就業壓力與學業壓力是客觀存在的,大學生入學時的職業規劃與現實就業的巨大反差對學生心理承受力有一定的考驗,學校的教育,老師同學的關心,家庭的關愛,社會的接納對學生健康成長至關重要。2003年1月23日,即將從浙江大學畢業的周一超報名參加了浙江嘉興市秀洲區政府公務員招考。4月2日,周得知自己因被檢查出有乙肝“小三陽”未被錄用。他認為是招考的人事干部毀了他,此時的周一超心里除了瘋狂的報復與憤怒外已經容不下任何理智。第二天,他攜刀前往嘉興市秀洲區政府行兇,導致一死一傷。嘆息之余,不得不反思在周一超心理崩潰的邊緣能有一位好友,師長對其進行勸解開導,這一場悲劇完全能夠避免。
2.冷漠的態度
冷漠是一種對人對事冷淡、漠不關心的消極情緒體驗。正處在青年中期的大學生,情緒豐富而強烈是其基本心理特征之一。但有的大學生卻表現出對一切都不關心,對學習漠然置之,聽課昏昏欲睡,對成績好壞滿不在乎,對集體漠不關心,對同學冷漠無情,對環境無動于衷。日本心理學家把具有這種冷漠狀態的大學生稱之為“三無”學生,即:無情感、無關心、無氣力。
3.嫉妒的心理
嫉妒是大學生中有一定普遍性的不良情緒。容易引起大學生嫉妒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類:外表、成績、能力、物質條件、戀人、運氣等等。雖說嫉妒是人類一種通性,但那些自尊心過強、虛榮心過盛、自信心不足、以自我為中心、認知有偏差、自控能力弱的大學生更易產生嫉妒,而且程度也較一般人更重。
三、克服負面情緒,做好個人的情緒管理
(一)調節、控制負面情緒的方法
有些人過度夸大情緒的負面影響,產生對情緒的迷失。例如,認為你對別人生氣就表示你不喜歡他;或者認為表達生氣就是不尊重或者沒有愛。其實愛恨是可以并存的,所有正向與負向的感受都可同時存在,情緒只是反映出我們內在的感受,并沒有好壞之分,每種情緒都有它獨特的價值,如果僅僅為了某種情緒而忽略其他情緒,我們就無法完整地體驗生活。種種的負面工作情緒無論是對個人還是組織而言,危害都是很大的。長期的情緒困擾得不到解決,除了會降低個人的生活質量,還會使個人喪失工作熱情,影響個人與周圍的人際關系,并且影響個人的生活水平。
1.自我宣泄法
人的各種不良情緒,如果不采取適當的方法加以宣泄和調節,對身心都將產生消極的影響。因此,如果有不愉快的事情或者委屈,不要留在心里,要向知心朋友或親人說出來。或者是大哭一場。寫日記、寫情感作文也是很好的宣泄方式。這種發泄對人的身心發展是有利的。當然,發泄的對象、地點、場合和方法要適當,要避免傷害他人。
2.自我安慰法
自我安慰是說我們要適當的具備一些“阿Q”精神。適時地給失敗一個理由,用以安慰自己,就像狐貍的“酸葡萄心理”,這樣可以保持良好的心理平衡。比如在情場失意時,可以勸慰自己: “天涯何處無芳草”,當競選失敗時,可以對自己說:“勝敗乃兵家常事。”
3.認識調節法
同一件事情,人們認識不同,就會有不同的解釋,所以產生的情緒也不同。例如。兩個同學在路上走,迎面碰上班上的一位同學,但他沒有與他們打招呼,徑直走了。這兩人中的一個會這樣想:“他可能正在想事情,沒有看到我們,就算是他看到了而沒有理我們,也可能是另有原因。”而另一位同學想:“是不是我什么地方得罪了他?是他看不起我?”這樣兩人的情緒和行為反應就會不同,前者會覺得根本無所謂;而后者則可能想了很多,很郁悶,無法平靜地去做其他事情。
4.語言調節法
在情緒激動時,自己可以輕聲警告自己:“冷靜些”、“注意自己的身份和影響”等,進而抑制自己的情緒;也可以針對自己的弱點,預先寫下“制怒”、“忍”、“難得糊涂”等條幅置于案頭。
5.愉快記憶法
回憶過去經歷中的高興事,或者是成功時的愉快體驗,特別是回憶那些與眼前不愉快體驗相關的愉快經歷會大大緩解一些負面的情感。另外,可以培養自己的幽默感,用寓意深長的語言、表情、用諷刺的手法巧妙地表達自己的情緒。古人云“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的確,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因為家里或同學之間不順心的事就悲觀、情緒低落,甚至厭世,顯然是不合適的。實際生活中怎會有十全十美的事呢?因此,只要對社會有一個較深刻的了解和認識,想想社會上還有許多人不如自己,你就會坦然了。今天你身處逆境,情緒不佳,但通過奮斗,你就有可能獲得成功,受人尊敬。社會是在發展變化的,人應該適應社會,保持樂觀的態度,對人生應當充滿信心。
(二)個人情緒的管理
1.要善于人際交往
良好的人際關系,自然會使我們樂觀愉快。孤僻的人、不善交往的人,他們不快樂。因為他們缺乏與人的溝通。當他們有苦惱時。沒處訴說,有事憋在心里,從而就會感到不快樂。棋、牌活動、各種球賽、沙龍、聯誼會…這會使自己的心情時常保持一種平和狀態,同時,它也是一種精神寄托,這些活動,既可以讓我們結交很多朋友,也能陶冶自己的情操,當自己遇到煩心事苦悶時,能轉換心情。
2.正確看待生活,學會關愛他人
生活中充滿了酸、甜、苦、辣。它既有甜蜜,也有苦澀,然而正是因為生活什么都有,所以才顯得有意義。古今中外的成功者也有其各自的苦惱,甚至不幸。面對生活,我們應該樂觀面對。當幸福來臨時,我們不可忘乎所以;當不幸降臨時,我們應該選擇堅強,去笑著面對人生。
我們在生活中要慢慢學會去積極地幫助別人。有些自卑、孤僻的人總是與快樂無緣,這是因為他們時常處于一種封閉狀態而不愿與別人交往,當然更談不上去幫助別人。相反,如果你時常主動去關愛他人,在得到他人的感激和肯定的同時,也能體現自己的價值,別人也愿與你交往,這時,你就會感到自己是―個快樂的人。
3.給自己制定適度的目標
人生需要目標,既需要大目標(理想),也需要小目標(近日的工作和學習計劃)。適度的目標能使我們的情緒穩定,積極向上。一般來說,制定的目標不能太虛無縹渺,不然就難以實現,而且會導致失望的情緒。從平凡的小事做起往往會成就一個人的事業,所謂“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就是這個道理。
實踐表明,通過引導學生進行自我教育,開展自我批評,提高自我認識能力,對控制不良情緒,收效良好。
只要認真的對待生活,重視心理情緒變化,調整好心理,生活便會很美好。心理問題不像生理問題需慢慢解決,只要想通,注意方式方法,都不是大問題,不折騰,不走極端,做好自己。只有大學生能夠自己管理自己的情緒,讓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同時改善,才能讓當代大學生更好的學習與生活,讓校園環境更加和諧統一。
參考文獻:
關鍵詞: 大學生 學習倦怠 時間管理傾向
1.問題提出
學習倦怠(learning burnout)指學生由于學習壓力或缺乏學習興趣而對學習感到厭倦的消極態度和行為,表現在情緒低落、行為不當和成就感低三個方面[1]。大學生學習倦怠不僅會影響個體的學習質量和學習效果,而且會對學習環境和教育環境造成嚴重污染,影響整個學校教育的氛圍和質量。
已有研究發現大學生學習倦怠情況不容樂觀,其中行為不當得分最高[2]。影響大學生學習倦怠的因素有很多[3]。其中,時間管理傾向是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時間管理傾向指個體在運用時間方式上所表現出來的心理和行為特征的一種人格特征,由時間價值感、時間監控觀和時間效能感三個部分構成。時間價值感指個體對時間的功能和價值的穩定的態度和觀念。時間監控觀是個體利用和運籌時間的觀念和能力,它通過一系列外顯的活動來體現,例如計劃安排、目標設置、時間分配、結果檢查等一系列監控活動。時間效能感指個體對自己利用和運籌時間的信念和預期[4]。有研究表明,大學生時間管理傾向具有一定影響[5]。
本研究擬對在校大學生的學習倦怠和時間管理傾向的特點及其關系進行研究,以期探查大學生學習倦怠的特點,為緩解大學生的學習倦怠提供依據。
2.研究方法
2.1被試
采用隨機整群抽樣法,對許昌學院290名大學生進行調查,回收有效問卷255份。其中男生115人,女生140人;大一62人,大二69人,大三72人,大四52人;理工科124人,文科131人。
2.2研究工具
2.2.1大學生學習倦怠量表,連榕等(2005)編制。該量表共20道題,分為情緒低落,行為不當和成就感低三個維度,采用從“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5級記分。得分越高表明學習倦怠程度越嚴重。在本研究中量表的Cronbach a系數為0.785。
2.2.2青少年時間管理傾向量表,黃希庭,張志杰(2001)編制。該量表共44道題,包括時間價值感、時間監控觀和時間效能感三個維度,采用從“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5級記分。得分越高,說明時間管理能力越強。在本研究中量表的Cronbach a系數為0.805。
3.研究結果
3.1大學生在學習倦怠、時間管理傾向的狀況
首先,對大學生學習倦怠和時間管理傾向進行整體的分析,結果見表1。
表1大學生學習倦怠、時間管理傾向的描述統計
從表1中可以看出,大學生存在一定程度的學習倦怠(中間值3)。其中,行為不當較為嚴重,時間管理傾向得分處于中上等水平(中間值3)。
3.2大學生學習倦怠和時間管理傾向的性別差異
對大學生學習倦怠和時間管理傾向進行性別差異檢驗,見表2。
表2 大學生學習倦怠和時間管理傾向的性別差異
注:*表示p<.05,**表示p<.01,下同。
由表2可知,在情緒低落上性別差異顯著,男生得分顯著高于女生得分。在學習倦怠其他維度和時間管理傾向上性別差異不顯著。
3.3大學生自尊、學習倦怠和時間管理傾向的年級差異
對大學生學習倦怠和時間管理傾向的得分進行年級差異檢驗,結果見表3。
表3 大學生學習倦怠和時間管理傾向的年級差異
由表3可知,大學生情緒低落、行為不當和學習倦怠總分在年級上存在顯著差異。事后檢驗結果表現為:大四學生在情緒低落、行為不當和學習倦怠總分上的得分顯著高于大二、大三學生,大三學生在行為不當維度上顯著低于大一、大二學生。大學生時間管理傾向總分及其各個維度年級差異不顯著。
3.4大學生學習倦怠和時間管理傾向在專業上的差異
對大學生學習倦怠和時間管理傾向得分進行差異檢驗,結果見表6。
由表4可知,大學生學習倦怠及其各個維度在專業上差異不顯著。大學生時間監控觀和時間效能感在專業上差異顯著,文科大學生的得分顯著高于理工科大學生的得分。時間管理傾向總分以及時間價值感在專業上差異不顯著。
表4 大學生學習倦怠和時間管理傾向在專業上的差異
3.5大學生學習倦怠、時間管理傾向的相關分析
對大學生學習倦怠與時間管理傾向進行相關分析,結果見表5。
表5 大學生自尊與學習倦怠、時間管理傾向的相關(r)
由表5可知,除時間價值感維度和情緒低落維度相關不顯著外,時間管理傾向的各個維度與學習倦怠各個維度存在顯著負相關。
4.討論
從表1看,大學生學習倦怠的水平較高,接近中間值,其中學習行為不當較為嚴重。這和連榕等人[6]的研究結果一致,也和實際教學中觀察的現象吻合。大學生的學習行為不當主要表現為缺課、遲到和作業拖延。其中缺課現象是一個比較嚴重的問題。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有多種。首先,逃課學生對專業缺乏興趣,且外界誘惑比較多,缺乏抵制誘惑的自制力。其次,教師的授課方式和水平也會影響到學生的不當行為。最后,監督力度不夠,對大學生缺課逃課的行為處理比較寬松,無意縱容了學生的不當行為。針對這些方面進行改善會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和遏制大學生學生的學習倦怠行為。
在情緒低落上男生得分顯著高于女生得分,與以往的研究基本一致[7]。原因可能在于,受傳統觀念“男主外女主內”影響,社會賦予男生比女生肩負著更多的責任和義務。在學校里,學習知識也被看做是一種能力,當男生處理不好學習問題時,會比女生面臨更多的壓力,所以更容易出現情緒低落。
大學生情緒低落、行為不當和學習倦怠總分在年級上存在顯著差異。大四學生在情緒低落、行為不當和學習倦怠總分上的得分顯著高于大二、大三學生;大三學生在行為不當維度上顯著低于大一大二學生。這可能是由于大學教學體制的影響。大學里課程的安排是先易后難,隨著年級的上升,專業知識的難度加大。在知識難度不斷增加的過程中,伴隨著挫敗感的增加和學習興趣的減退,就容易出現學習倦怠現象。大一的學生剛從高中到大學,對大學里的各種事情都充滿新鮮感,學習動機強,學習興趣強烈,所以不容易產生情緒低落、行為不當和學習倦怠等現象。大三學生已經適應了大學里的生活和學習,熟悉學校的體制,學校里的各種活動的組織者和宣傳者等主要任務大部分是由大三學生完成的,這在一定程度上消耗大三學生的時間和精力。也有一部分同學對網絡游戲入迷。這些原因都可能造成大三學生出現逃課、曠課、遲到等不良行為比大一、大二學生多。
大學生時間監控觀和時間效能感在專業上存在顯著差異,文科大學生的得分顯著高于理工科大學生的得分。原因可能是,文科大學生比較活躍,參加活動較多,而許多活動必須在一定的時間段里完成。頻繁地更換活動類型,有利于時間感知能力和時間監控能力的培養。理科生接觸的專業是自然科學類,活動項目內容較單一,且項目的完成往往需要的時間較長,要求學生認真和嚴謹,雖然有一定的時間限制,但是以擁有正確的結果為前提,所以理科生在學習和生活時,對時間的感知能力和監控能力比文科生差。
在大學生時間管理傾向與學習倦怠的相關分析中,時間監控觀、時間效能感,以及時間管理傾向總分與學習倦怠的各個維度都呈顯著負相關;時間價值感與情緒低落、成就感低、學習倦怠呈負相關,與行為不當呈顯著負相關。出現這一結果的原因可能是,大學生的時間觀念越強,自律能力就越強,就越能獨立自主的安排好學習和娛樂的時間,根據實際情況和自己的興趣愛好進行學習和生活,有自己的目標和追求,成就動機強,所以就不容易出現學習倦怠的情況。大學生養成良好的時間管理習慣,積極提高自己的時間管理能力,有助于降低學習倦怠水平,能夠更好地完成大學學業,為畢業后踏入社會創造良好的條件。
5.結論
5.1大學生存在一定程度的學習倦怠。
5.2大學生情緒低落、行為不當和學習倦怠總分在年級上存在顯著差異。其中情緒低落在性別上存在顯著差異。
5.3大學生時間監控觀和時間效能感在專業上存在顯著差異。
5.4大學生學習倦怠和時間管理傾向呈顯著負相關。
參考文獻:
[1] 連榕,楊麗嫻,吳蘭花.大學生的專業承諾、學習倦怠的關系與量表編制.心理學報[J],2005,37,(5): 632-636.
[2]李永鑫,譚亞梅.大學生學習倦怠的初步研究.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J], 2007,15,(8):730-732.
[3]王雪芹.大學生學習倦怠特點及其影響因素淺談.遼寧科技學院學報[J],2010,12(1):74-75.
[4]黃希庭,張志杰.青少年時間管理傾向量表的編制[J].心理學報,2001,33,(4):338-343.
[5]劉瑩.大學生壓力、時間管理傾向對學習倦怠的影響[D]:[學位論文].湖北:華中師范大學,2010.
[6]連榕,楊麗嫻,吳蘭花.大學生專業承諾、學習倦怠的狀況及其關系.心理科學[J],2006,29,(1):47-51.
關鍵詞:情緒狀態;危機事件;面部表情;預防
大學校園情緒危機事件多數是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軀體功能障礙與軀體疾病,是心理異常導致的生理異常。而這些心理問題則大多是由學生的不良情緒所導致的。因此,弄清楚大學生的情緒問題對于預防并解決當下高校中頻發的心理危機事件是非常有必要的。早在1954年,G.. Caplan就開始對心理危機進行系統的研究,并于1964年提出了心理危機干預理論。他認為心理危機是指當面臨重大問題時,個體感到難以解決,自身與環境的平衡就會被打破,正常的生活受到干擾,內心的緊張情緒不斷積累,繼而出現無所適從甚至思維和行為的混亂,進入一種失衡狀態。
一、大學生情緒危機事件的識別
(一)對情緒狀態的精確把握。根據情緒狀態的強度和持續時間可分為心境、激情和應激。心境是一種平靜、微弱和持久的情緒狀態。激情是一種爆發強烈而持續時間短暫的情緒狀態。人們在生活中的大喜大悲、異常恐懼、狂怒不已等都是激情的表現。和心境相比,激情的顯著特征是持續時間短,且發生強度大。應激是指個體突然受到強烈的有害刺激所出現的情緒狀態。
(二)對面部表情的準確識別。為了更好的把握學生的情
緒,我們必須掌握一定的方法。而人類情緒最直接的外在表現就是表情,包括面部表情和體態表情等。其中面部表情是最豐富的情緒信息來源。心理學家保羅.埃克曼教授認為,人類擁有6種通用情緒和表情:驚訝、厭惡、憤怒、悲傷和愉悅。如果能夠通過分析學生表情背后的情緒,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學生的真實想法。每種情緒的面部表情都有其一定的共性,表現為面部肌肉的不同動作反應。
二、大學生情緒危機事件的預防
(一)完善心理危機的排查和干預制度建設。各高校應建立定期的校園安全穩定隱患排查制度。每一次排查都要堅持方法得當,妥善處置,不留死角的原則,同時健全管理制度,落實工作責任,徹底化解安全隱患。我們應構建以預防為重點的預警機制,提高對心理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置能力,能夠及時分析、發現和解決影響高校穩定問題,切實做好高校心理危機的排查和干預制度的建設。
(二)提高輔導員及任課老師的情緒識別意識。在日常生活中,輔導員與學生的接觸較多。因此,他們的情緒識別能力的高低直接決定了他們能否察覺出學生的情緒變化。因此,平時要加強對輔導員的表情識別能力等方面的心理培訓。任課老師的情緒識別能力也很重要。因為,學生的大多數時間是在課堂上度過的,任課老師可以在課堂上即時觀察到學生的情緒變化,并告之輔導員加以關注。如果輔導員和任課老師及時就學生的情緒變化進行溝通,就可以全面的了解學生的情緒變化,把握學生的思想動態。
(三)提升班級心理委員的心理公關能力。每個班級都會選舉出自己的心理委員,主要關注自己本班學生的情緒變化及心理動態,及時與輔導員和心理老師進行有效的溝通。心理委員必須具備很強的親和力、主動性、觀察力、敏感性、感染力以及心理學素養。因此,提升心理委員的心理公關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平時一定要加強對心理委員的培訓,增強他們應對心理危機的能力。
(四)組建專業的心理學興趣研究小組。現在學生中不乏對心理學感興趣的同學。他們對心理學有著極高的學習熱情,同時也有著自己感興趣的心理學領域。我們要充分利用他們的這種熱情,組建系部層面上的心理學興趣研究小組,每周選取一個主題進行探討,大家互相學習和交流,形成濃厚的學習氛圍,并能感染到身邊的其他同學,最終達到在增強學生心理自助能力的同時,培養大家的心理助人能力。
通過以上措施,希望可以建立大學生情緒危機干預的三級體系:危機預警體系(學校)、專業干預體系(教師)和心理自助體系(學生)。師生聯動,為共創安全、穩定、和諧的校園而不斷努力。
三、結語
通過以上措施,希望可以建立大學生情緒危機干預的三級體系:危機預警體系(學校)、專業干預體系(教師)和心理自助體系(學生)。師生聯動,為共創安全、穩定、和諧的校園而不斷努力。
參考文獻:
摘 要 情商是衡量非智力的重要指標,情商與智商構成學生成才的重要要素。因此本文通過對北京體育大學教育專業體育舞蹈專項學生、運動人體科學專業學生進行情商測試的問卷調查與分析,旨在揭示體育舞蹈對于大學生情商的影響。研究發現:北京體育大學教育學院體育舞蹈專項學生的情商高于運動人體科學學院學生;情商在體育大學教育學院體育舞蹈專項學生中隨著年級增加呈上升趨勢;在運動人體科學學院則反之。
關鍵詞 北京體育大學 體育舞蹈 情商 影響
一、前言
情商(EQ),意思為情緒商數,是一個近幾年才提出來的相對于智商(IQ)而言的心理學概念,它反映的是一個人控制情緒和受外界壓力把握自己心理平衡等非智力因素。情商對人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在教學中促進大學生情商發展是教育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因此本文通過對北京體育大學表演專業體育舞蹈專項學生以及運動人體專業學生進行情商測試的調查與分析,旨在表達體育舞蹈對于大學生情商的影響,為體育舞蹈在大學中的推廣提供更加有力的條件和基礎。
二、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北京體育大學教育學院07級體育舞蹈專項學生和運動人體專業07級學生各45名為研究對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
根據研究內容的需要,查閱大量與體育舞蹈、情商相關面的文獻作為本文研究的理論依據。
2.問卷調查法
采用《標準情商測試題》進行問卷調查,對北京體育大學教育專業2007、2008、2009三個年級體育舞蹈專項學生各15名和運動人體專業2007、2008、2009三個年級學生各15名進行問卷調查。問卷的有效率達到90%。
3.數理統計法
采用Excel對問卷調查所獲得的數據進行處理,了解體育舞蹈與情商之間的關系。
三、結果與分析
(一)體育舞蹈對大學生情商影響的整體比較
情商主要包括以下5個方面的內容:一是認識自身的情緒,二是能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緒,三是自我激勵,四是認知他人的情緒,五是人際關系的管理。下文從這五個方面進行比較與分析。
1.認識自身情緒能力的現狀與分析
認識自身情緒的能力就是能準確地識別、評價自己和他人的情緒情感,能及時察覺自己的情緒變化,能歸結情緒產生的原因。
表1 體育舞蹈專項學生與運動人體專業學生認識自身情緒能力的比較
專業 統計指標 ≤12 13-25 26-38 ≥39 平均分
體育舞蹈專項學生 頻數 2 15 22 6 35.56
百分比 4.44% 33.33% 48.89% 13.33%
運動人體專業學生 頻數 8 20 15 2 29.81
百分比 17.78% 44.44% 33.33% 4.44%
通過表1可以看出,體育舞蹈專項學生認識自身情緒的能力明顯高于運動人體專業學生,說明體育舞蹈能夠促進學生認識自身情緒的能力。由表可知通過系統的體育舞蹈學習,學生認識自我的能力明顯高于未參加體育舞蹈訓練的運行心理專業的學生。
2.管理自己情緒能力的現狀與分析
管理自己情緒的能力就是適應性地調節、引導、控制、改善自己和他人的情緒,能夠使自己擺脫強烈的焦慮憂郁,能積極應對危機,并能增進實現目標的情緒力量,有目的的疏導自己的情緒。
通過數據分析得出,體育舞蹈專項學生平均分為25.39,高于運動人體專業學生23.88的平均分,說明體育舞蹈能夠提高學生管理自己情緒的能力。通過系統的體育舞蹈學習,在遭遇挫折或失敗后往往發生明顯變化,原先那種抑郁、焦慮的惡劣情緒都會得到改觀,提高了專項學生的自控能力。
3.自我激勵能力的現狀與分析
自我激勵就是利用情緒信息,整頓情緒,增強注意力,調動自己的精力和活力,適應性地確立目標,創造性地實現目標。根據數據統計可以得出體育舞蹈專項學生平均分為33.39,高于運動人體專業學生的31.83,說明體育舞蹈能夠提高學生的自我激勵能力。,學生在學習體育舞蹈的過程中,無論成功還是失敗能從中體驗到,能夠認識到自身的優點與缺點,能夠正確面對自身的缺點與不足,不斷挑戰自我、戰勝自我、超越自我。
4.認識他人情緒的能力
認識他人情緒的能力就是能設身處地考慮他人的情感感受和行為原因,具備換位思考的能力和習慣,理解和認可情感差別,具有同情心。根據數據統計,體育舞蹈專項學生的平均分為17.18,高于運動人體專業學生的14.53,這也說明體育舞蹈能夠提高學生認識他人情緒的能力。體育舞蹈是一項雙人舞運動,男女選手必須有團結互助、協調配合的精神,才能在舞蹈的表演中展現出雙人融洽、和諧的氣質。
5.人際關系處理能力
人際關系處理能力就是能妥善處理人際問題,與他人和諧相處。根據數據統計,體育舞蹈專項學生人際關系平均分為17.42,運動人體專業學生為16.88,體育舞蹈專項學生處理能力高于運動人體專業學生,說明體育舞蹈能夠促進學生人際關系處理能力的提升。從某種意義上說,競賽場是一個交際場,在運動競賽中需要同各種不同性格、脾氣的人打交道,必須處理好與隊友、對手、教練、裁判等復雜關系,因此這方面能力會得到提升。
6.整體評價情況與分析
通過統計,參加過體育舞蹈學習的學生,其情商明顯高于未參加體育舞蹈學習的運動人體專業學生的情商水平。因此,體育舞蹈專項學生經常進行體育舞蹈學習和訓練,能豐富大學生的情感體驗。
(二)體育舞蹈教學中培養大學生情商的策略分析
1.針對學生的人格特征進行引導和教育
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的社會性發展具有一定的普遍規律,在社會適應方面會出現一些心理矛盾,容易受到挫敗;渴望與人交流,但又自我封閉感到無助等。在體育舞蹈教學中,應根據學生的人格特點,加強情商培養,提高其心理抗挫敗能力與社會適應能力。
2.培養學生的情感動力與情緒自控能力
體育舞蹈教學具有外顯性的特點,在學習過程中對技術動作的掌握只能通過表現來展示,動作完成的好壞都在瞬間轉變,情緒體驗強烈。體育舞蹈教師可以利用這一特點,在教學中有意識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情商水平。
3.識別他人情緒,處理好人際關系
體育舞蹈是團隊項目,參與者在保持自己競技狀態的同時,還要與舞伴經常練習,增加默契程度,只有這樣才能占據主動地位。學生在團隊協作和練習的項目中也能增加團隊的凝聚力。
四、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1.從情商的五類內容情況看,參加體育舞蹈對促進學生情商的發展具有十分積極的作用,特別是對于認識自身情緒能力、認識他人情緒能力與人際關系處理能力方面作用明顯。
2.北京體育大學教育學院體育舞蹈專項學生的情商高于運動人體科學學院學生,即參加過體育舞蹈學習的學生,情商明顯高于未參加體育舞蹈學習的運動人體專業學生的情商水平。
3.從不同年級的情商水平看,情商在體育大學教育學院體育舞蹈專項學生中隨著年級增加呈上升趨勢;在運動人體科學學院則反之。
(二)建議
1.結合體育舞蹈教學的實際情況和現狀,通過舉辦系列的講座、座談會、交流會等形式,使學生了解情商的在學習生活中的重要性,從而有意識地積極主動地參加體育舞蹈學習。
2.在體育舞蹈學習過程中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情感發展方向,通過在體育舞蹈煉過程中遇到的一些問題,使學生掌握一些能調節情緒、調整心態的鍛煉方法,指導學生根據自身情況與特點總結適合自己的方法。
參考文獻:
[1] 張輝明.淺談高校體育對大學生的情商培養[J].廣西工學院學報.2003(01).
[2] 杭蘭平,鄭莉莉,杭孝平.籃球教學中培養學生情商的研究與實踐[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