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文物考古

文物考古

時間:2022-12-16 20:28:4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文物考古,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文物考古

第1篇

2.赤峰市敖漢旗白塔村遼代墓葬 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Inner Mongolia Institute of Cultural Relics and Ar

3.2009年呼和浩特市腦包溝遼墓發掘簡報 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Inner Mongolia Institute of Cultural Relics and Ar 4.巴林左旗十三敖包鎮遼代窖藏錢幣 劉林海,孟令婧,Liu Linhai,Meng Lingjing

5.巴林右旗巴根吐金代界壕發掘簡報 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巴林右旗博物館,Inner Mongolia Institute of Cultural Relics and Ar,Balin Right Banner Museum

6.紅山文化與西遼河流域文明起源的模式與特征 劉國祥,Liu Guoxiang

7.東南部新石器時代遺址分布 李少兵,索秀芬,Li Shaobing,Suo Xiufen

8.內蒙古涼城縣小雙古城墓地女性墓葬的社會地位試析 楊建華,曹建恩,Yang Jianhua,Cao Jian'en

9.拓跋-北魏墓葬研究的學科背景與核心問題 倪潤安,Ni Run'an

10.釋魯之死考述 楊軍,Yang Jun

11.蒙元時期蒙古人壁畫墓的確認 張曉東,劉振陸,Zhang Xiaodong,Liu Zhenlu

12.鄂托克前旗明長城初探 甄自明,Zhen Ziming

13.民具研究的理論與方法 孟和套格套,Menghe Taogetao

14.內蒙古地區壁畫保護修復的回顧與展望 杜曉黎,Du Xiaoli

15.鄂爾多斯博物館館藏北魏鎏金帶飾的保護 張恒金,張曉嵐,周雙林,Zhang Hengjin,Zhang Xiaolan,Zhou Shuanglin

16.《藏傳佛教寺院美岱召五當召調查與研究》出版發行 包博文

1.敖漢旗杜力營子新石器時代遺址調查簡報 敖漢旗博物館

2.硯臺山遺址(B2區)發掘簡報 赤峰市博物館

3.額濟納旗礫石沙梁墓葬清理簡報 文物考古研究所,阿拉善盟博物館,額濟納旗文物管理所 4.托克托縣古城村墓葬發掘簡報 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托克托縣博物館

5.試析東北地區東部與朝鮮半島舊石器時代晚期細石葉工業之間的文化關系 王春雪,趙海龍,陳全家,方啟 6.大地灣地畫新考 邵明杰

7.古代北方民族巖畫創作藝術管見——以阿拉善右旗曼德拉山巖畫為例 袁永春,寧國強

8.試論我國北方地區史前女性塑像與雕像 馬金花

9.內蒙古和林格爾新店子墓地殉牲研究 陳全家,曹建恩

10.遼代夾山考 武成,燕曉武

11.內蒙古地區出土耀州窯瓷器 張紅星

12.赤峰博物館征集四塊金代石刻 劉冰

13.我國大遺址管理機構現狀和管理體制研究初探 張韻

14.虛擬現實在內蒙古博物院的應用構想 任巍,寧國強

15.運用計算機技術測定古代巖畫年代的實驗報告 姜濤,譚士俊,龔鵬,姜忠

16.金屬文物的腐蝕結構及文物保護相關問題 賈瑩,高秀華

17.克什克騰旗發現遼代骨雕鞍飾 韓立新

18."古代回鶻考古學文化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紀要 薩仁畢力格,徐崢,奧其爾

1.赤峰市紅山夏家店下層文化石城址調查報告 趙愛民,黃麗,張艷玲,于曉玲,Zhao Aimin,Huang Li,Zhang yanling,Yu Xiaoling

2.和林格爾縣榆林城窯址發掘 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Inner Mongolia Cultural Relics and Archaeology Institute 3.扎魯特旗達米花鮮卑遺址調查報告 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扎魯特旗文物管理所

4.涼城縣古城梁遺址發掘簡報 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Inner Mongolia Cultural Relics and Archaeology Institute 5.內蒙古蘇尼特右旗德王府勘測報告 李中核,Li Zhonghe

6.紅山文化研究歷程的回顧與展望 郭治中,Guo Zhizhong

7.小河沿文化聚落形態 索秀芬,李少兵,Suo Xiufen,Li Shaobing

8.鄂爾多斯龍首鑣芻論 韓金秋,Han Jinqiu

9.老鐵山·將軍山積石墓淺析 高芳,華陽,霍東峰,Gao Fang,Hua Yang,Huo Dongfeng

10.漢武帝對北方地區的經營及其影響 鄭承燕,Zheng Chengyan

11.七郎山墓地再認識 吳松巖,Wu Songyan

12.試談遼代墓葬的研究和對契丹文化的再認識 張帆,Zhang Fan

13.西夏制瓷手工業述論 彭善國,Peng Shanguo

14.明代大同鎮之敗虎堡考略——兼論敗虎堡石碑題字"永寧"所體現的蒙漢關系 翟禹,薄音湖,Zhai Yu,Bo Yinhu

15."高氏之寶"印章考釋 辛蔚,Xin Wei

16.內蒙古將軍衙署博物院藏一組珍貴的佛教石刻文物 郭濤,Guo Tao

17.阿拉善旗蒙古族婦女的傳統衣著特征與習俗禁忌 蔡彤華,Cai Tonghua

18.《鄂爾多斯青銅器國際學術研討會》紀要 楊澤蒙

1.杭錦旗塔拉溝漢墓清理發掘簡報 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Inner Mongolia Cultural Relics and Archaeology Institute

2.赤峰市哈喇海溝遼墓清理報告 赤峰市博物館,松山區文物管理所,Chifeng Museum,Cultural Relics Administration of Songshan Borough

3.西遼河上游科爾沁沙地區域性生態環境考察與思考 孫永剛,趙志軍,Sun Yonggang,Zhao Zhijun

4.趙寶溝文化與周圍考古學文化的關系 索秀芬,李少兵,Suo Xiufen,Li Shaobing

5.郭家村遺址分期再研究 楊占風,昊,Yang Zhanfeng,Li Penghao

6.定窯瓷器分期新探——以遼墓、遼塔出土資料為中心 彭善國,Peng Shanguo

7.廣化寺及全化寺佛教藝術特點 遲利,Chi Li

8.呼和浩特市大召寺經堂壁畫的取材背景及布局形式 武曉怡,Wu Xiaoyi

9.邊陲日偽建筑阿爾山車站 王文

10.內蒙古舊石器時代考古簡史 王曉琨,Wang Xiaokun

11.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與博物館的任務——以內蒙古博物館為例 孟和套格套,賈麟,Menghe Taogetao,Jia Lin

12.大英博物館中國文物翻譯的幾點思考 鄭張敏,Zheng Zhangmin

13.赤峰博物館館藏遼代石幢淺析 劉冰,Liu Bing

14.鄂爾多斯地區漢代居民的人類學特征及相關問題 原海兵,趙欣,Yuan Haibing,Zhao Xin

15.鹿皮唐卡的修復 譚士俊,杜華,白云飛,Tan Shijun,Du Hua,Bai Yunfei

16.翁牛特旗發現紅山文化時期獸面陶塑 龐昊

17.內蒙古紅山文化學會正式成立 王大方,馬曉麗

18.蒙古國南戈壁省西夏長城與漢受降城有關問題的再探討 A·A·科瓦列夫,д·額爾德涅巴特爾

1.元寶山哈喇海溝新石器時代遺址發掘報告 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赤峰市博物館,Inner Mongolia Institute of Cultural Relies and Archaeology,Chifeng Museum

2.土默特左旗國營苗圃北魏墓清理報告 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Inner Mongolia Institute of Cultural Relies and Archaeology

3.通遼市孟家街遺址發掘簡報 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Inner Mongolia Institute of Cultural Relies and Archaeology

4.2007年磴口縣默勒赫圖溝巖畫調查報告 趙占魁,Zhao Zhankui

5.翁牛特旗清朝末年至民國初期民間碑刻調查 李俊義,龐昊,Li Junyi,Pang Hao

6.試析東北地區北部與俄羅斯外貝加爾地區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之間的關系 王春雪,趙海龍,陳全家,Wang Chunxue,Zhao Hailong,Chen Quanjia

7.小河西文化聚落形態 索秀芬,李少兵,Suo Xiufen,Li Shaobing

8.淺析遼西地區史前時代的陶窯 陳國慶,張全超,Chen Guoqing,Zhang Quanchao

9.從居室墓和石雕像看興隆洼文化的祖先崇拜 陳葦,Chen Wei

10.匈奴、鮮卑的人種學研究綜述 趙欣,原海兵,Zhao Xin,Yuan Haibing

11.契丹小字《耶律副部署墓志銘》考釋 蓋之庸,齊曉光,劉鳳翥,Ge Zhiyong,Qi Xiaoguang,Liu Fengzhu

12.遼祖州"軍"號及附近部分山名考 金永田,Jin Yongtian

13.美岱召舊存契約 苗潤華,姚旭,姚桂軒,Miao Runhua,Yao Xu,Yao Guixuan

14.達斡爾族民間節日及其特色 王敏,Wang Min

15.新時期博物館建設理念芻議 李毅君,Li Yijun

第2篇

在考古發掘現場對文物進行保護的技術有很多,提取技術是使用比較廣泛和頻率比較高的技術之一。對整體提取技術在考古發掘現場對文物保護方面進行了簡要概述,要努力掌握整體提取技術,對該技術使用和掌握的熟練程度會直接影響到最終出土的文物保護,這是尤為關鍵的技術。整體提取指的是對文物和對其進行直接接觸的物質進行同時提取和搬移的步驟和過程。也就是說,整體提取是在不完全的將文物在出土時去除包裹物,在這個前提下把文物提取出土的過程。

2考古發掘現場文物保護中整體提取的使用

條件作為考古發掘現場的一項比較復雜的文物提取技術,整體提取文物的方法并非在任何條件下都能適用。因此,出土文物在決定進行整體提取之前需要明確該文物是否需要整體提取。一般而言,在這樣三種情況之下,文物是需要進行整體提取的。

2.1發掘文物破損嚴重并且碎塊分布比較復雜

當文物出土時,如果出現破損比較嚴重的情況,并且在文物破損的碎塊之間無法及時的清理清楚,那么就需要對所發掘的文物碎塊使用整體提取的方法。這樣可以保證文物在提取時不容易因為碎塊的原因而遺失,造成文物不完整,不會使文物之間碎塊的關系被打亂。在使用整體提取技術時需要對復雜的文物進行清理工作,要找對和保護好文物的碎片,這樣能夠有利于將其轉移到室內進行文物整理。最為典型的就是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中有兩件銅車馬。在1980年,有兩件銅車馬在出土時的破損情況比較嚴重,其中有一個銅車馬的碎片達1555塊,并且分布的關系十分復雜。在專家經過了反復的論證之后,決定對這兩件銅車馬整體提取,提取后運回到實驗室進行清理和整理。正是因此,才能使兩件文物保存完整,存留至今,沒有在發掘現場出土時造成破壞。

2.2發掘的文物容易破碎

整體提取還多用于對極其容破碎的文物出土時的提取,沒法單獨提取。整體提取能夠使文物在出土時所受的損傷最小,將文物損毀的幾率大大的降低了。在進行考古發掘現場文物時,這種情況是經常遇到的。比如,曾經有對先秦時期的墓葬進行考古發掘時,在對現場文物進行保護時就遇到了諸如此類的情況。當時出土了一件漆盤,因為年代久遠,漆盤出土時的木質胎體完全腐蝕了,僅有漆盤表面的一層漆皮,漆盤很容易破碎,無法單獨進行提取。經過反復論證和考慮,考古專家決定對漆盤采用整體提取技術,等提取出土后運回到實驗室在進行清理和保護處理。正是因為如此,該漆盤被完好的保存了,如果當時采取的不是整體提取方法,那么漆盤能夠保存的幾率是微乎其微的。

2.3文物的周邊環境的各種歷史信息豐富

當文物所處的周邊埋藏環境中含有非常復雜和豐富的歷史信息時,需要采取整體提取的方法,因為在段時間內沒有辦法將它們進行逐一提取,很難弄清他們之間的關聯和聯系。采用整體提取的辦法能夠最大程度的保留好文物的周邊環境中所包含的全部歷史信息。

3考古發掘現場文物保護中整體提取的技術分析

在考古發掘現場,對文物保護要采取整體提取技術的方法比較復雜,種類比較多,但是按照提取的方式和所使用的主要提取材料能夠將整體提取方法分為兩類:一是基本提取法,二是套箱提取法。

3.1基本整體提取法

基本提取法是在整體提取法當中比較簡單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基本上不需要借助任何提取材料,而是完全依靠土壤自身所具備的強度來對文物進行整體提取,由于土壤本身結構的限制,即便是強度非常好的土壤,對于較大的文物來說也無法提供一個充分安全的支撐,因此,基本提取方法的一個必要的使用條件是對所發掘的文物的體量不大,基本提取方法所采取的步驟是這樣的:首先,去除文物周圍的雜物和泥土,所謂在整體提取中去除文物周圍的雜物和泥土指的是把文物所包裹土質周邊的雜物和泥土去除,而不是完全的將文物周圍的泥土去除掉,這樣可以使所要出土的文物在一個土質臺基上在進行周邊加固工作。所謂周邊加固指的是使用相應加強材料來對土質臺基的周邊進行臨時性和簡單性的加固。具體的做法主要有石膏繃帶法、紗布繃帶法和樹脂繃帶法等等。其次,進行底切處理。它是整個提取的一個關鍵性的步驟,具體來說,底切處理的步驟是這樣的:用一段帶刀刃的金屬板或一段金屬絲線,沿著文物的土質臺基底部水平線來對土質臺基切割,最終能夠使承載文物的土質臺基和地面完全的分離。最后,對文物進行剛性支撐。一般來說,在整體提取的過程中進行完底切處理后,還需要將整體提取移到剛性支撐板上,再利用剛性支撐板來對整體提取的支撐力進行支撐,在基本提取法中,如果采用的是一段帶刀刃的金屬板來進行底切處理,那么在底切處理結束后,就可以直接使用處理板來作為剛性支撐。這樣就減少和簡化了基本提取的工作程序,從而提高了工作效率,更加符合考古發掘現場對文物進行保護的處理最小化要求。

3.2套箱提取法

第3篇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文化以及科學信息技術水平的不斷提升和發展,在我國職業院校中開設的有關考古專業文物保護技術課程的教學方法以及在這種教學方法下的教學質量,逐漸受到現今社會各界人士的廣泛關注。

關鍵詞:

考古專業;文物保護技術;教學方法

近幾年以來,隨著我國經濟、文化以及科學信息技術水平的不斷進步,我國考古活動也不斷取得突出的成就。在我國現今發展階段,在高職院校內設立的考古專業課程中,有關考古文物保護技術課程教學方式方法的研究逐漸受到我國社會各界人士的廣泛關注。如何才能更好的完善職業院校考古專業文物保護技術課程的教學方式,本文經過研究,特得出以下結論。

一、職業院校考古專業文物保護技術課程的教學現狀及成因

1、我國職業院校考古專業文物保護技術課程的教學現狀

在我國現今社會的發展階段,為了更好的適應社會新時期發展的潮流和需求,我國各大職業院校開始選擇在本校內開辦和設立有關考古專業文物保護技術的相關課程內容。但由于我國各大職業院校在考古專業有關文物保護技術相關知識的課程教學上,沒有足夠的教學經驗和良好的教學理論做支持,導致我國現今階段各大職業院校,無論是在有關考古專業文物保護技術課程教學的教學方式、教學師資還是辦學理念上,都存在著嚴重的弊端和不足。

2、我國職業院校考古專業文物保護技術課程教學現狀的成因

我國的職業院校的辦學理念不同于本科院校,在注重理論知識教學的基礎上更加注重對于學生相關專業知識在綜合實踐能力上的培養,是我國職業院校最為顯著的辦學和教學特點。但現今階段我國職業院校考古專業在有關文物保護技術相關專業知識課程的教學過程之中,大部分依然采用中國傳統的專業知識教學方式,對于文物保護技術相關專業理論知識上的側重程度較深,普遍忽視了考古專業文物保護技術實踐教學,即對學生考古文物保護技巧的綜合實踐能力的培養上重視力度嚴重不足,嚴重影響了我國職業院校考古專業有關文物保護技術相關課程知識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1]。除此之外,在我國現今社會的發展階段,全國范圍內的職業院校中負責考古相關專業的授課教師,在考古有關文物保護技術相關方面的專業知識水平還有待進一步提升和完善。教師教學經驗的不足以及相關專業知識水平低下等方面的內容,是直接導致我國職業院校考古專業中對學生文物保護技術相關知識內容的教學效果不能很好的達到授課教師最初的心理預期的主要前提原因之一。

二、職業院校考古專業文物保護技術課程教學方法的改革

1、建立文物保護技術培訓實驗基地,提高學生實踐應用能力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文化以及科學信息技術水平的不斷進步和發展。我國全國范圍內的各大職業院校為了更好的適應時展的需要,更多的選擇在學校內的考古專業課程安排中引入和設立有關文物保護技術方面相關專業知識的授課課程。但由于我國的職業院校在有關考古專業的辦學經驗方面還比較薄弱,在大多數時候,對于學校考古專業的學生,有關文物保護技術相關方面知識的教學過程中會選擇參照或者沿用本科院校中相關專業課程內容的教學方式,而本科院校傳統的專業知識授課方式更多的注重理論知識的教學特點嚴重違背了職業院校旨在培養實踐能力較強的綜合應用型人才的教學理念,最終導致職業院校考古專業有關文物保護技術相關方面專業知識的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嚴重低下。想要更好的解決這一教學弊端現象的出現,我國的職業院校就要建立更加完善的培訓機制,建立與考古專業文物保護技術相關專業課程知識相匹配的實驗培訓基地等一系列的硬件設施。在有效保證學生對于相關專業理論知識的學習和掌握的基礎上,最大限度的為學生提供更多的綜合應用實踐機會,為最終培養出更加適合社會發展需要的綜合應用型人才提供堅實的客觀保障條件。

2、回聘退休考古專業文物保護專家,提高教學質量

在現今社會的發展階段,由于受到我國國家教育局以及相關部門有關指導政策和工作精神的影響,職業院校的專業在職授課教師與本科院校相關專業的授課教師在相關專業知識的掌握程度和運用水平上都存在著很大的差距。職業院校考古專業負責文物保護技術相關專業知識的在職授課教師,普遍存在因考古專業相關知識掌握程度不夠深入而最終導致教師的授課質量低下,學生學習效果不能達到社會對于相關考古專業人才在專業知識水平高度上的需求,嚴重影響了職業院校考古專業有關文物保護技術方面的教學發展進程。我國的職業院校如果想要更好的改善考古專業在對文物保護技術相關專業知識的教學現狀,可以將已經退休的文物保護方面的專家和資深學者回聘到學校之中。在不影響學生對于相關專業課程知識學習的課程安排的基礎之上,適當的舉辦專家講座或者專家親臨授課相關方面形式的教學活動。在更好的為學生拓寬有關考古專業在考古文物保護技術的知識面廣度的同時,通過一系列的講座和培訓安排,更好的提升學校考古專業相關在職授課教師對考古專業知識的掌握水平,最大限度的改善教師專業知識掌握不夠全面的教學現狀。

3、改善教學方式,靈活教學方法

雖然在我國現今社會的發展階段,在職業院校考古專業之中有關文物保護技術相關方面的課程,是在參照和效仿本科院校授課過程的基礎上設立的,但為社會培養具有更高水平綜合應用實踐能力的新型就業人才是我國職業院校的辦學宗旨。傳統本科院校過于注重理論知識教學的教學方式不能更好的適應職業院校在當今社會發展進程中的需求,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學習效果受到嚴重阻礙。我國的職業院校如果想要更好的完善和改革校內考古專業有關文物保護技術方面相關知識的專業教學實踐效果,就必須及時有效的適應社會發展變化的趨勢,改變傳統古板理論化的教學方式,在教學過程中合理有效的應用更加靈活的教學方法。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最大限度的提升學生對于考古專業有關文物保護技術相關專業知識的學習積極性,有效的激發學生對于相關專業知識的學習潛力和自主學習能力,最終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2]。

三、結論

總而言之,在考古學專業中,有關對于文物保護技術方面相關知識的學習,是對學生科學理論知識的掌握能力以及綜合實踐的應用能力的綜合考察。只有我國現今階段開設考古相關專業的職業院校,有效的擺脫學校傳統的專業知識教學方式,更好的掌握靈活、科學的教學方法,才能夠為社會培養更多更好的綜合應用型考古人才,相關授課教師的教學才能取得預期的理想效果。

作者:姬穎 單位:洛陽科技職業學院

參考文獻

第4篇

[關鍵詞]計算機技術;考古學;文物保護

現代計算機技術發展極快,不僅在管理、教學、醫學、生產等活動中有了廣泛的應用,還涉足到考古學,成為了文物考古與文物保護領域中的一種常用探測、管理手段。計算機技術應用于考古學的時間很早,可以追溯至上世紀50年代。文物考古學對計算機技術的應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即文物鑒別、文物保存、文物修復以及考古資料管理整理。下面對計算機技術在考古學、文物保護領域中的應用作詳細論述。

一、計算機技術在考古資料管理中的應用

這里的考古資料又指文物信息,文物考古必須借助信息資料,如果信息資料缺少,考古依據也會隨之丟失,最終導致考古無據可循。所以在文物考古中,行業人員除了要重視考古技術之外,還要重視考古資料。為了確保考古資料的管理質量,常常會將計算機技術引入其中。國內利用計算機技術建立數據庫,后通過管理數據庫來管理考古資料。數據庫管理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文獻情報檢索系統

20世紀80年代,國內某省某考古研究院研發并建立了一套“考古文獻情報檢索系統”,這是國內最早建立的考古文獻數據庫。早期,該系統能夠在考古資料管理模式下正常運行,為考古文獻資料管理提供便利,但后來該系統受到了“中國學術期刊網”的沖擊,到今天已經不再使用。

2、考古資料信息管理系統

考慮到人工管理不僅會耗費大量的時間,還會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無法真正滿足社會對考古資料信息的需求,所以國內某某省文物管理部門結合社會發展趨勢,在計算機應用技術基礎上構建了一套專門用來管理考古資料的信息管理系統,并在后期發展中不斷對該系統進行優化、完善,使其不僅能實現信息管理,還能進行報告編輯,為考古資料管理事業的進步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條件。

3、地理信息管理系統

該系統的出現時間為上世紀60年代,是一種基于地理信息管理技術、計算機技術下的空間數據管理系統,能為考古學遺跡查找、探測提供幫助。國內歷史博物館對遺址進行考古時會應用到該系統,利用該系統具備的地理空間數據分析、處理技術來獲取文物的空間信息,定位文物。

二、計算機技術在考古研究中的應用

除了文獻資料管理之外,考古研究與文物探測中也會應用到計算機技術。考古研究領域對計算機技術的應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類型學研究

類型學研究法是文物考古研究領域中的常用方法之一,原理是先將搜集得到的相關資料進行科學、合理的歸納,后結合歸納結果,對搜集到的各部分資料相互間的關系進行分析,得出結論。類型學研究中,最終得到的分析結果的有效性與可靠性受研究人員經驗豐富性影響,研究人員經驗越豐富、研究水平越高,則得到的分析結果越可靠。要提及的是,由于這種研究方法多是由研究人員對資料進行分析,主觀性強,所以分析得到的結果也具有片面性特點,可能會出現分析失誤問題。如果將計算機技術引入其中,利用計算機技術對搜集到的文獻資料進行處理,可有效避免文獻資料主觀性分析,克服分析結果片面性難題。

2、不同單位間的排序和分期研究中的計算機技術

目前考古學的分期研究,往往是以一二組典型器物組合或幾件典型器物在不同發展階段中質變環節上的特征為標準,判斷其他組合或器物與其相似程度的高低,或與其共存關系的有無,建立一個遺址、一個墓地或一個考古學文化的分期。由于考古學意義上的分期其時間跨度多則幾百年,少則幾十年,所以屬于這種分期意義上的同屬一期的遺存之間,亦存在著絕對年代的差別。當考古學研究的目的向研究一個考古學文化內部的結構發展時,就會發現屬于同一分期之內的各遺存之間的相對關系,其排列的序列等問題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三、計算機技術在文物保護中的應用

1、計算機斷層攝影

計算機斷層攝影主要有:X射線計算機斷層攝影(X一CT)、超聲波計算機斷層攝影(U-CT)及利用核磁共振的計算機斷層攝影(NMR一CT)。由于CT技術的“透視”能力,使我們能對三維物體的內部結構進行精確描述,從而可以定量測定密度分布。

2、計算機輔助文物修復設計

傳統的文物修復主要依靠手工操作,文物修復的質量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文物修復者的素質。面對巨大數量的需要修復和養護的文物,傳統的手工作坊式技術、短缺的修復人才與我國文物事業的發展十分不相適應。引人現代科學技術,利用先進的技術方法,是文物修復技術發展的必然趨勢。

3、有限元分析法

有限元分析法是20世紀60年代初隨著計算機的發展而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的數值計算方法。其基本思想和方法是離散化,即化無限為有限,以達到化難為易的目的。從物理上看,一個由無限個物質微元和結點構成的連續體,可以近似地用有限個在結構點處相互連結的單元所構成的組合體來代表。從而,可以把對連續體的分析變為對單個單元和它們的組合問題的分析。

四、結束語

計算機技術在現代考古學與文物保護領域中的應用十分廣泛,其不僅可單獨在考古文獻資料管理中應用,還能與其他同類技術相結合,形成一種新技術在考古研究中加以應用,為考古學的發展以及文物保護事業的進度提供源動力。在本篇文章中,筆者重點探討了計算機技術在考古文獻管理、考古研究以及文物保護三項工作中的應用,強調了計算機技術對考古學的作用于影響,得出了相關結論,希望對同行工作有所幫助。

參考文獻:

[1]騰銘予.計算機與考古學─―計算機技術在中國考古學領域的應用[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0(03)

第5篇

第二條本辦法適用于在中國境內地下、內水和領海所進行的一切考古發掘和水下考古活動。

第三條國家文物局統一管理全國考古發掘工作,一切考古發掘工作都必須履行報批手續。

第二章資格審定

第四條考古發掘實行團體和個人領隊負責制。具有考古發掘團體領隊資格的單位可申請考古發掘項目,具有考古發掘領隊資格的個人經具有考古發掘團體領隊資格的單位指派,擔任考古發掘項目的領隊。

第五條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科學院、國家文物局直屬考古科研單位,高等院校考古系(專業)和省、自治區、直轄市所屬文物考古機構及有條件的地、市所屬文物考古機構,具備下列條件者可申請考古發掘團體領隊資格:

(一)具備一定數量受過高等學校考古專業訓練,能從事考古發掘的專業人員,其中具有考古發掘個人領隊資格的專業人員不得少于4人;

(二)具有受過專業訓練、能從事文物保護工作的科技人員;

(三)具備必需的考古發掘和文物保護設備;

(四)具備從事一般性文物保護處理的實驗室;

(五)具有保證文物安全的文物庫房和整理場地。

第六條申請考古發掘個人領隊資格的專業人員,必須具備下列條件:

(一)大學考古專業(含本科、碩士、博士研究生)畢業,取得中級專業技術職稱后,從事考古發掘工作2年以上;

非考古專業(含本科、碩士、博士研究生)畢業,取得中級專業技術職稱后,從事考古發掘工作2年以上,經國家文物局田野考古培訓班或國家文物局委托指定的考古研究單位考核合格者;

(二)具有獨立組織考古調查、勘探、發掘的能力,勝任《田野考古工作規程》規定的領隊職責,并能組織編寫考古發掘報告;

(三)作為組織者之一或主要參加者,完成過一項以上較重要的考古發掘工作,并執筆完成年度考古發掘簡報或作為主要成員參與完成中型考古發掘報告;

(四)在組織和實施考古發掘過程中,熟悉考古學某一領域的前沿問題,能根據學科發展趨勢選定并研究有一定學術價值的課題,撰寫有一定學術水平的論文。

第七條由國家文物局組織有關部門和專家組成國家文物局考古發掘資格評議委員會負責考古發掘資格審定:

(一)申請考古發掘團體領隊資格的單位,需提交考古發掘團體領隊資格的申請報告,經所在省、自治區、直轄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門研究同意后,報國家文物局考古發掘資格評議委員會評議;對評議通過的單位,由國家文物局審查批準并頒發證書;

(二)申請考古發掘領隊資格的個人,需填寫《中華人民共和國考古發掘領隊資格申請書》一式兩份,并提交1-2篇田野發掘簡報和代表性學術論文;由所在單位推薦上報所在省、自治區、直轄市考古發掘資格初評組簽署評議意見;經所在省、自治區、直轄市文物行政部門研究同意后,報國家文物局考古發掘資格評議委員會評議;對評議通過的個人,由國家文物局審查批準頒發證書;

(三)考古發掘資格審定工作原則上每一年一次,國家文物局考古發掘資格評議委員會可根據需要對申請單位和個人進行調查和組織考核。

(四)經國家文物局考古發掘資格評議委員會評議,國家文物局可注銷不稱職的單位和個人的考古發掘團體和個人領隊資格。

第三章項目申請和審批

第八條申請考古發掘項目必須填寫《中華人民共和國考古發掘申請書》,由考古發掘單位經發掘所在地的省、自治區、直轄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門向國家文物局提出申請。

第九條《中華人民共和國考古發掘申請書》包含下列內容:

(一)申請單位的名稱及負責人姓名;

(二)發掘對象的名稱、時代、級別、具體地點、面積和范圍;

(三)前期準備(包括調查、勘探)情況;

(四)年度發掘點的具置和面積(附圖);

(五)年度發掘的時間或期限;

(六)年度發掘的學術目的、計劃;

(七)發掘經費的來源和數額;

(八)領隊人員的姓名、專業職稱、主持完成的發掘項目和代表性學術成果;

(九)主要業務人員的姓名、專業職稱、在該項目中承擔的任務;

(十)對可能出現遺跡現象的保護措施和出土文物保護的技術準備情況;

(十一)連續性項目的年度報告完成情況;

(十二)其它需要說明的問題。

第十條考古發掘單位為科學研究而進行的主動發掘申請,申請書應在每年第一季度末以前按程序上報,同時必須提交立項說明書,內容包括發掘的學術目的、立項機構、發掘計劃、完成時間等。

第十一條國家文物局會同中國社會科學院在每年第一季度至第二季度初,集中對當年各項考古發掘申請進行審議,并頒發《中華人民共和國考古發掘證照》。

第十二條考古發掘單位配合經濟建設工程的考古發掘申請,應在發掘前三十日向國家文物局提出,但因工程建設中意外發現文物或者文物面臨自然破壞危險,需搶救性發掘的遺址和墓葬,經省、自治區、直轄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門同意后,可以先行發掘,自發掘開工日起十五日內補報發掘申請書。

第十三條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古遺址或古墓葬受到自然或人為破壞時,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門應先將受破壞的情況和擬采取的保護措施,向國家文物局報告,經國家文物局同意后方可實施。需進行搶救性發掘的項目,應同時填報發掘申請書。

第十四條未取得考古發掘團體領隊資格的文物考古機構,若需對因工程建設意外發現或面臨自然破壞的遺址或墓葬進行小規模搶救性發掘,應經省、自治區、直轄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門同意,并指派或聘請有考古發掘個人領隊資格的人員主持進行發掘工作,同時經有考古發掘團體領隊資格的單位上報發掘申請書,或由省、自治區、直轄市文物考古機構審議后經省、自治區、直轄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門上報發掘申請書。

第四章項目執行和監督

第十五條考古發掘單位和主持發掘項目的領隊人員,應嚴格執行《田野考古工作規程》,嚴格執行國家文物局批準的考古發掘項目計劃,確保發掘質量和文物安全。

第十六條在考古發掘工作中,考古發掘單位應事先提出保證出土文物和重要遺跡安全的保護措施。對發掘中發現的重要遺物和遺跡,應及時采取必要的保護措施。

第十七條考古發掘中如有重要發現,考古發掘單位應在對社會公開發表之前,經省、自治區、直轄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門及時向國家文物局報告。

第十八條國家文物局對考古發掘工地實行檢查與監督制度。國家文物局可組織對考古發掘工地進行檢查,內容包括《田野考古工作規程》的執行情況、領隊人員的工地日記、遺跡照片和繪圖記錄、經費使用情況及發掘工地的安全措施情況等。

第十九條對于重大的考古發掘項目,國家文物局可組成專家小組或指派有經驗的專業人員赴現場指導發掘工作。

第二十條年度考古發掘項目結束后,考古發掘單位應及時將發掘經過、收獲和經費使用情況,向所在地的省、自治區、直轄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門和國家文物局提交書面報告,并盡快編寫年度考古發掘報告。

第二十一條考古發掘項目完成后,考古發掘單位應向國家文物局提交結項報告,內容包括發掘經過、主要收獲、經費的來源和使用情況、發掘現場及擬保留的遺跡現象處理保護情況、對遺址的保護建議、田野考古發掘報告的編寫計劃等需要說明的情況。

第五章考古資料與發掘報告

第二十二條考古發掘領隊人員在該項考古發掘工作結束后,應及時、認真地做好出土文物、各類標本、有關資料(包括文字記錄、各種登記表格、照片、圖紙)的整理工作。

第二十三條考古發掘所獲得的出土文物和各種資料歸國家所有。考古發掘領隊人員在考古發掘項目結束后應將有關資料(包括文字記錄、各種登記表格、照片、圖紙)及時交本單位資料室保管,出土文物和各類標本按出土時的登記表向庫房移交。考古資料移交時要有專人負責核實、接收,文物移交時要填寫入庫登記表。

第二十四條考古發掘報告的編寫工作要在發掘結束后的3年內完成。年度發掘報告應在當年完成編寫工作。

第6篇

關鍵詞:科技考古;計量分析;發展趨勢

科技考古是考古學的一個重要分支,主要是指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分析研究古代人類文化遺存以及與人類活動相關的自然遺存,獲得更多的古代人類活動信息,從而盡可能地構建古代人類社會的面貌。

19世紀中葉,近代考古學開始形成。進入20世紀以后,各種自然科學和技術都有快速發展,并在國外考古學中得到廣泛應用。中國的科技考古事業可追溯到20世紀50年代初期,逐漸發展到21世紀的今天已有較大進步和喜人成績。

科技考古涉及的范圍比較廣泛國內已有學者專文介紹過,它包括年代學研究、環境、植物與動物考古學研究、體質人類學研究、物質結構及化學元素分析、田野考古新技術、計算機技術考古及文物保護等方面。

科技考古的文章主要發表于《考古》、《考古學報》、《文物》、《考古與文物》、《故宮博物院院刊》、《敦煌研究》、《中國歷史文物》( 原《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 、《江漢考古》八種考古類刊物上。其中《考古》、《文物》、《考古學報》是中國文物考古界公認的三大權威刊物,代表了中國文物考古的學術主流,都是重要的中文核心期刊。

有學者采用科技文獻計量學的方法,在對九種中文核心期刊(其中八種考古類核心期刊,一種為物理核心期刊)《考古》、《考古學報》、《文物》、《考古與文物》、《故宮博物院院刊》、《敦煌研究》、《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現《中國歷史文物》)、《江漢考古》、《核技術》等所刊登的科技考古論文的統計中發現:我國科技考古論文統計曲線呈現三個平臺,它印證了我國科技考古的三個歷史發展階段:即倡導期(1950-1977),初步發展期(1978-1989),快速發展期(1990-2002)。這種采用科技文獻計量學的方法,對中文核心期刊所登載的科技考古論文進行文獻計量統計,很有學術意義和價值。我們借鑒文獻計量學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我國科技考古文獻,不僅看文獻的數量,也分析文獻的質量和內容。綜合上面各種因素,本文選擇了考古學界認可度較高、影響較大的考古三大刊近十年發表的文獻進行統計和分析,以期了解和總結近年來我國科技考古的發展情況,進而提出對我國科技考古發展趨勢的一些拙見。

考古三大刊十年來(2005-2014)來共發表科技考古論文150篇(見表1)。每年大約都有10多篇文章,每年文章的數量變化不大,其中《考古》最多,有87篇,占總數的58%,《文物》的數量也不少,約占33.3%,《考古學報》數量最少。

按大分類統計(見表2),年代學研究19篇,環境考古學(含動植物考古)研究32篇,體質人類學研究7篇,物理化學分析技術70篇,田野考古新技術16篇,計算機考古3篇,文物保護研究8篇。數量統計表明:高新技術在考古中應用的次數頻率在增多,其中應用最多的是物理化學方法(含核技術),特別是金屬分析占據重要位置,環境考古學研究呈上升趨勢;傳統的碳十四測年仍然占有一席之地。但是這里需要特別說明的是,許多考古新技術的應用無法從這三大期刊中反應出來,這三大期刊更多的反應的是這些技術對考古研究的促進作用,許多領域還沒有廣泛的推廣開來,受眾的群體還不多,所以科技考古要得到發展,首先就要突破傳統考古,將自己的優勢發揮出來,讓更多的人參與進來,適當的降低門檻。

十年來我國科技考古事業的確有較快發展,得到學術界的普遍重視: (1)《文物》、《考古》雜志開辟的“科技考古”專欄,幾乎每期都有科技考古文獻發表。(2)各地的文物,考古雜志都有一些科技考古。(3)一些科學史研究雜志也有科技考古文獻發表。(4)近年來發表的考古報告和出版的考古報告,大都附有科技考古分析報告。(5)有數量可觀的“科技考古”論文集出版。(6)一些考古文集和科技史論文集中發表了部分科技考古論文。(7)近年來舉辦了數屆“科技考古學術研討會”。(8)一些高校紛紛成立科技考古系,培養科技考古方向的碩士和博士生。(9)部分高校和研究單位先后成立科技考古研究室(所)。(10)各種中外聯合考古隊在全國各地的考古工地上正在進行不同規模的科技考古調查和發掘。(11)中外學者合作的科技考古研究也正在進行中。

通過分析近年來科技考古的成果,我們可以發現一些問題:1、科技考古基礎理論的建設很薄弱;2、科技考古學的多學科協作研究還不夠深入;3、我國考古發掘和考古研究的國際合作還不夠活躍。

總起來看,隨著考古學對生態環境、文化整體面貌以及文化間相互關系綜合研究的不斷加強,近年來科技考古的研究重心也在產生變化。如果說過去的研究更偏重于單個遺址、單一材料或某一種技術手段的應用,那么現在的研究更強調研究對象的整體性和研究方法的關聯性,具體說來,如下3個趨勢正變得越來越明顯:

一是更加注重研究古代人類與社會及自然環境的關系,對古代遺物和遺跡的分析研究不再停留于“是什么”的層面上,而是要繼續探究“為什么”的問題,也就是文化嬗變的動力問題。科技考古與考古的關系變得更加密切,因為兩者的目標其實并無二致。科技考古越來越多地強調最大限度地提取考古遺物和遺跡所蘊含的信息,并從各個不同學科的角度加以釋讀或分析,以期更全面地了解研究對象所處的自然和社會環境及其演變的規律。

二是更加重視不同區域技術與文化發展所顯示出的獨特性,冶金考古對云南、新疆和陜西漢中等地區金屬技術特征的揭示就是很好的例證,玉器考古對各地玉料礦物學特征的揭示亦復如是。注意技術與文化演進中的區域性特征,不僅有助于認識地理及環境背景的重要性,而且是為了更好地探討不同區域或不同人群之間的文化交流與互動,從多種角度揭示文化演進背后的動力。

三是科技考古各分支學科之間的聯系更加密切,這不僅體現在研究對象可能出自同一考古遺存,而且體現在研究手段上互相借鑒、互為補充,從而使得相關研究更加全面而深入。隨著研究方法或手段的不斷進步,研究者能夠獲得的信息也更加豐富,因而能以更廣闊的視野、更多樣的角度來分析或闡釋這些信息,并有條件展開綜合性的比較研究。

最后需要強調的是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計算機的應用越來越廣泛,計算機軟件越來越多樣,許多都能很好的促進科技考古的發展,我們需要更多的了解,更多的向其他學科,其他國家,其它領域學習,拓寬視野,利用更好的科學技術來協助考古研究。

參考文獻

[1]梅建軍:《近兩年我國科技考古研究的新進展》,《中國科技史雜志》第31卷, 2010年第1期。

[2]錢俊龍等:《從九種核心期刊的文獻計量分析看中國科技考古的發展》,《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2004年第7期。

[3]向安強:《從考古三大刊文獻計量分析看中國科技考古十年(1995―2005)l展》,《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4期。

第7篇

從地下到地上

等文物在拍賣市場上流通的時候,已經到了最末端,而蔡華初則是從未進入市場的初端開始接觸文物的。文物的一級市場特指這種國家級的機構,包括了博物館、考古所和文物商店。博物館是最主要的機構,負責保管和收藏文物,并對文物進行著陳列和展示是最基本的功能,同時還承擔了對普通民眾的美育職能。在考古所工作了幾十載的蔡華初表示,考古所是次一級的機構,專門負責地下文物和水下文物的發掘、研究和鑒定。“按照文物法的規定,所有的地下文物所有權均屬于國家,其研究成果最終會分為兩類:達到一定級別的送交博物館庫房保存,其余的流通到第三處機構也就是文物商店處。”

對于考古所來說,對地下文物并不是主動發掘。除非那種保護得很好的墓地,具有學術價值而有必要開采的,需要向有關文物部門提交發掘申請申請獲取撥款;另一種情況是遺址的清理,這一種是非主動的,包括了古墓葬的遺址意外發現,建筑工地的開挖,考古人員在接到相關的報道和批準后才會對地下文物進行清理。從基礎政策上講,國家對地下文物的發掘是被動的。

雖然是官方機構,但蔡華初表示,在長期的考古工作中,所采用的方式也借用了盜墓者的工具——某種叫做“洛陽鏟”的探測工具。洛陽為九朝古都,地下文物非常豐富。在建國前盜墓猖獗,盜墓者遂發明了這樣一種用于盜墓勘探的工具,故名。這是一種圓形中空狀的鏟,通常為銅質地,上面安有帶彈性的長柄,專用于在墓地中布孔。“洛陽鏟因為是中空,在布孔的時候能帶起來深層的泥土,通過土的顏色的深淺變化,分析出土質層所蘊含的文化信息。一個孔可能無法看出端倪,但是在一片的土地上按地域分布布孔,就可根據泥土的變化分析出文化沉積的狀況,是行宮遺址還是墓葬,是藏有大量文物的君主墓穴還是普通的灰坑,洛陽鏟是最簡便易行的方式。”蔡華初笑稱,特別是在大量的小型遺址處,大面積儀器的動土過于透支成本,“這種小工具相對來說最為實用,即便是盜墓者發明的,也拿來所用了!”

然而關于遺址的開采,目前國內還是有很大的空子可鉆。特別是在地縣級城市和郊區農村一帶,很多施工方在開挖建筑工地的時候通常先斬后奏,即便挖到了墓地遺址很多也采取瞞報的方式,文物流失的狀況令人堪憂。出土的文物瓷器很多都被農民自留,然后通過各種渠道私下流通了出去,大部分的墓地遺址和挖出來的文物都這樣默默地消失了。

在博物館和考古所鋪陳的研究工作之后,文物商店則是最后環節的輔助單位。那些發掘出來不上級別的普通文物,統統都進入了文物商店這種國家牽頭經營的市場里,通過收益為國家考古研究部門積累相關的經費。文物商店也對民眾征收藏品,明清后的流散民間文物和民間收藏,若藏品能夠達到三級以上,文物商店就會征集并收入博物館庫房。現如今,文物商店也經歷了市場化變革,民間人員從事收藏的隊伍越來越龐大,農村中很多村民已經自己收藏和私下交易,和文物商店產生了競爭,文物商店的征集藏品相對來說更為有限,已經大不如前了。

蔡華初表示,國家對地下文物出土的措施一直在強調,但是貫徹起來卻始終面臨著尷尬局面。從出入境處開始,徇私枉法和內部對應的一條龍交易線一直是存在的。走私者們長期有自己的門路來對應文物走私的監察。海關的文物鑒定水平也并不過硬,商周時期的青銅器因為有銘文篆刻較為容易辨識,而戰漢時期的青銅器很難鑒定出來,導致文物大量流失。雖然有規定青銅器一律不允許正式拍賣,但小件的私下交易一直不能杜絕,這其中交易的暗流是大部分的人都無法看見的。

拓荒文物發掘

蔡華初的考古生涯最早能追溯回上世紀70年代的盤龍城遺址發掘時代。考古這個行業聽起來神秘又有趣,但是在那個年代,面臨的原始狀態的挑戰是無法想象的。上世紀80年代左右,考古人員和力量嚴重不足,若有任務發掘需要四處挖人來湊隊伍。1982年,蔡華初跟隨已年逾花甲的藍蔚老人進行考古發掘。因為業務能力強,蔡華初被收編到藍的手下,很多下鄉田野的工作都是他一個人去完成,正是因為此機緣,蔡華初日后進入了湖北省博物館,專門從事考古研究工作。

博物館的日常工作分為兩大塊:田野技術和室內技術。除去看似較為輕松的編撰繪圖的室內案頭技術外,牽涉到所有遺址的一線基礎開挖與發掘的田野技術是最重要的考古工作,在上世紀80年代相應措施非常落后,蔡華初很多次甚至是獨自一人發掘了墓地。

1982年,當時在武漢市博物館的蔡華初接到了任務,武漢手表廠(今東湖中學一帶)的工地建設工程中意挖出了隋代的墓。專業人手嚴重不足的前提下,蔡華初只身一人承擔了發掘的全程。“田野技術的要求其實就是常年要守著開采工地,某種程度和建筑工人也沒什么區別。”在當年,治安相對良好,雖然會有附近的學生和教師出于好奇而圍觀,但不會有丟失文物這種問題的出現。“發掘古墓遺址要斷定文化層。一般來說,發現黑泥土就說明已經挖到了腐蝕層。到泥土發黑的情況下,陪葬品就要現出來了。”蔡華初說,因為沒有其他的專人看管文物,不敢繼續開挖,“本來按照操作流程是要一整層都暴露出來,目前這種情況下,我只敢一天挖數件,挖出多少就搬回多少。當時是酷暑,5米多深的墓坑中密不透風,上方還有群眾滿滿圍觀發掘現場。中暑頭痛的現象發生了很多次,這都是事后我才知道的。”

所有挖出的青銅器和文物都堆在蔡華初在農講所簡陋的宿舍里,全部開挖后基本塞滿了半間屋子。這次隋墓的發掘,出土了200多件文物,后選入武漢市博物館的一級文物都有一百多件。考古報告、繪圖修復整理的工作在事后也是他全部一手完成的。這種數周就要完成,獨自一人負責的艱苦的田野作業,蔡華初并不是只有一次。

1997年,在黃陂離盤龍城遺址僅幾里地的蔡家嘴一帶,發現了三國東吳貴族墓的遺址。上報后,歷史文物科和武漢市文物處考古隊僅4-5人的隊伍去現場勘探考察。“磚石墓通常都是秦漢后,更早的墓穴都是土墓。最早的一個同事去看,表示墓已經被盜墓者挖完了,不剩藏品。”但蔡華初并未拘泥于表象,經過仔細觀察后,他斷定,墓主的主室是一個正方形,正在開挖的這一塊已破壞完,但是按吳墓傳統,主室一般沒有隨葬品,必定還有其他的墓室。

“一般來說其他的墓室和主墓正好呈十字形。”蔡華初說,“在主室前有前室,兩旁是耳室,然后還有甬道。”蔡華初發掘出一米見方的青瓷院落,過去地主莊園院落有專門的碉樓和站崗放哨的位置,因過去的郡主們都具備私人武裝,墓室的設置也表現了當時武裝和經濟發展程度,家丁和生活傭的發掘也能看出當時的社會經濟形態。

根據蔡華初的推斷,果真又在周邊挖了一百多件出土文物。根據1997年提交的全國性考古報告表明,這是當年十大考古發掘之一,地位極其重要。

考古源自對文物的尊重

做考古,必備的除了專業技術,更需對文物的熱愛和責任心。蔡華初稱,在當初發掘隋唐墓的時候,財務科只撥款了500元的經費,他合理運用還節余了300元;現在哪怕發掘一個小墓,各項技術保安措施在正式發掘之前都要到位,若沒有幾十萬根本不可能完成。“責任心和敬業精神也是必須的。當年,挖掘出的文物堆了一房間,如果出于私欲想要拿的話,就不是一兩件了。”蔡華初稱,在當年考古所簡陋的庫房中,僅一吊鎖把門,四處堆積著半米高的唐三彩和六朝文物,守著金庫的艱辛和孤寂是行業外收藏古玩的人所不能想象的。

第8篇

梁代村古墓群是1974年以來發現的、唯一沒有被盜掘的兩周時期的高級貴族墓葬群。假如沒有武警官兵的精心守護,這個墓葬群的數萬件珍貴文物將被不法分子盜挖一空。

“墓葬群發現之后,盜墓活動可真是瘋狂至極,光天化日之下,不法分子竟然明目張膽地與考古人員對著干,直到武警官兵進駐,盜墓與反盜墓斗爭才暫告一個段落……”在陜西韓城梁代村遺址采訪時,考古人員、當地干部群眾深有感觸地對記者說道。

500名盜墓者蜂擁而至

2004年8月底的一個深夜,陜西韓城黃河西岸的梁代村,“嘭”的一聲悶響,將大半個村子的村民吵醒。

“可能是盜墓的。”村干部把自己的猜想告訴村民,悶響是盜墓者探得有墓葬后在炸洞。

村干部和村民們深夜打著手電筒鉆入村北的玉米地里,聽到碰觸玉米葉的“刷拉”聲,人影閃過之后,村民們發現了新盜洞的土。

在土里,村民們找到了一個類似手鐲式樣的環形青銅器件,這讓村民們認定跑掉的人就是盜墓賊。于是,他們立即向當地警方和文物部門報案。

雖然當地政府安排了巡邏人員,但更多的盜墓者還是接踵而至來到了梁代村……

據當地警方和文物部門的統計,從2004年底到2006年1月份,共有來自河南、山西、陜西的30多個團伙約500名盜墓者來到梁代村,前后共有40余名盜墓者被抓獲,繳獲炸藥300斤。

去年4月21日,陜西省考古研究所專家孫秉君和技工劉銀懷趕到了梁代村。

首次發掘就定在盜墓者想用300斤炸藥炸洞的麥田里。眼前的景象讓考古人員大吃一驚。隨著黃土刨出,眼前開始出現了馬骨、馬車等物。這是一座車馬坑,長約5.1米,寬4.2米,共出土馬車4輛,馬骨架5具。

“只有貴族才有這么大的車馬坑。在車馬坑的南邊發現的青銅車飾,證明了年代的久遠。”考古發現令考古人員信心大增。

“必定有大墓。”專家由此判斷。

考古人員用洛陽鏟對1/10面積推測的核心地帶進行勘探,共發現距今至少2800年的西周、東周車馬坑17座,墓葬103座,其中最重要的有4座帶斜坡墓道的大型墓葬。

考古專家指出,古墓群是繼秦始皇陵墓兵馬俑后陜西最大的考古發現。到2月20日,在國家文物局和陜西省文物局批準發掘的三座古墓中,已出土文物包括30件青銅禮器、600余件青銅魚,大量的青銅車馬器,大量罕見的金器、樂器、玉器以及6000余顆瑪瑙、1300多枚海貝……

隨著考古工作的深入,尤其是精美的黃金透雕劍鞘、龍形鏤空金環、玉劍、組玉佩、鏤空青銅、建鼓等大量罕見金器、玉器、樂器陸續出土,梁代村古墓群引起國家高度關注。

目前,國家文物局已將梁代村古墓群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上報國務院。

來自各地的盜墓團伙并未因為考古人員進駐梁代村而停止盜墓活動,他們紛紛趕赴發掘現場,有的甚至購置了微型沖鋒槍,準備“硬搶”。

為了打擊盜墓團伙的囂張氣焰,陜西省委、省政府指示武警陜西總隊派兵進駐梁代村。2005年1月10日,武警陜西總隊二支隊12名官兵和兩條警犬在中隊長張懷英的帶領下進駐梁代村,開始擔負起守護古墓群文物的任務。

24小時嚴加守護

面對嚴峻的反盜墓斗爭,為了確保文物安全,張隊長將12名官兵分成6個戰斗小組,兩人和一條警犬一組,兩小時一輪換。除執勤的兩名戰士外,其他官兵編入應急小組。同時,張隊長還就守護中可能遇到的各種突發事件,精心制定了四套處置預案,并帶領戰士們反復演練。

隨著黃金劍鞘、玉劍、鏤空青銅、建鼓等罕見珍貴文物的陸續出土,氣焰囂張的盜墓團伙妄圖孤注一擲,鋌而走險,揚言要在春節前大干一場。

或許是春節前村民用電緊張,抑或是不法分子故意搗亂的緣故,26日晚上,梁代村數次停電,最長一次竟達兩小時之久。晚上10時30分,梁代村因為停電漆黑一片。戰士王兵、段毅正在現場執勤時,突然從不遠處傳來“轟、轟……”幾聲巨響。他們立即將此情況向勤務值班室匯報,并加強了現場警戒。

張隊長接到報告后,立即通報當地駐警、省考古隊、市文管所、村委會的同時,帶領王延濤、趙家龍、劉中濤等人跑步趕赴挖掘現場,協同公安干警、考古隊員等對現場周圍的果園、溝壑地進行拉網式搜查……

凌晨2點,聯合搜查隊終于在距離挖掘現場80米處的溝壑地里,發現了盜墓分子用炸藥炸開的深達20多米的洞穴。洞穴直指一個已經挖掘好的大古墓。

一旦不法分子得逞,古墓內的珍貴文物將在劫難逃。

為了安全起見,武警官兵在對挖掘現場加強警戒的同時,公安干警連夜對洞穴進行轟炸回填。

由于挖掘現場周圍果園、花椒園較多,果樹、花椒樹密布,官兵進駐前,盜墓團伙炸開硒開的洞穴隨處可見。尤其是梁代村附近的幾個村莊,有些村民長期以來就靠盜墓和販賣文物為生,他們早已對古墓文物垂涎三尺,窺伺已久……嚴峻的執勤環境迫使官兵執勤時絲毫不敢放松警惕,哪怕是現場周圍有稍許一點兒的風吹草動,他們都要豎起耳朵、瞪大眼睛,仔細傾聽、觀察,絕不放過絲毫的蛛絲馬跡。

在擔負挖掘現場安全守護的同時,官兵們還擔負著現場出入人員的證件查驗工作。為了嚴防不法分子混入工作人員、參觀領導隊伍之中,執勤官兵對每一名出入現場的人員證件都要進行嚴格查驗。

1月24日上午10時許,正當駐地幾名領導在考古隊領導的帶領下陸續進入挖掘現場時,一名不法分子也悄悄混入參觀領導行列中,企圖蒙混過關……不法分子自以為可以跟在領導后面進入現場。不想,他的一舉一動早已被執勤戰士劉中濤所察覺。

“同志,請出示您的證件!”就在領導進去參觀,他大搖大擺欲蒙混過關時,劉國濤禮貌地說道。

“我是領導的司機,想進去看看,請行個方便!”來人擺出一副鎮靜自若的架勢,不緊不慢地回答道。

“對不起,請您出示證件!”劉中濤一邊禮貌地讓來人出示證件,一邊客氣地叫來駐地一名領導同志,證實來人身份。

來人見勢不妙,拔腿想跑,不料,

被身手迅捷的劉中濤一把抓住了衣領,并移交給駐梁代村的公安人員。

后經公安人員審問,該人系一個盜墓團伙成員,想混進挖掘現場打探虛實,誰知,被警惕性很高的武警官兵當場抓住……

400件珍貴文物安全轉運

從挖掘現場到考古隊臨時存放文物的庫房,盡管只有短短的500多米路程,可沿途不但果樹、花椒樹密布,而且水渠、溝壑、土坎等交錯,加之駐地社情、地形比較復雜,給轉運出土文物增添了不少安全隱患。

按照有關協議,武警官兵只擔負挖掘現場的守護任務,轉運出土文物的任務由考古隊自行擔任。

武警官兵沒有進駐梁代村前,盡管考古隊員每次轉運文物時,都是在嚴格保密的情況下實施的,可他們每次都是提心吊膽,唯恐半道殺出幾個劫匪,搶奪文物。

雖然上級沒有賦予武警官兵這項任務,但保護文物人人有責,再說,武警官兵在此執勤,一旦文物中途被搶,也有損武警形象,為此,張隊長在征得上級同意后,又承擔起將出土的珍貴文物從墓地護送到考古隊庫房的任務。

為了嚴防不法分子攔路搶劫,張隊長提出利用執勤戰士換班時護送;護送途中要內“緊”外“松”,即在所有人員保持高度警惕的同時,盡量保持輕松自如的姿態,以遮人耳目,此建議得到考古隊領導采納。

乘車護送還好說,徒步護送尤其是晚上,官兵們就不得不百倍警惕,嚴防突遭襲擊。

考古中,首次發現的兩周時期的黃金鏤空透雕劍鞘、龍形鏤空金環、三角龍形袋飾、獸首形袋扣、玉器等珍貴金器文物清理出土的當天,原定上午6時許由上班執勤的兩名戰士負責護送,可由于清理工作進展緩慢,直到晚上10時15分,這些珍貴金器才一一被考古人員清理挖掘出來。待考古人員將這些金器一一裝入小盒后,張隊長才帶著班長王延濤、戰士張三牛一前一后一側,護送身背珍貴文物的考古人員返回駐地。途中,由于雪天路滑,一身背文物的考古隊員行進到租住的民房附近時,不小心腳下一滑,險些跌倒,走在側面的張隊長眼疾手快,迅速將這名考古隊員扶住。“要不是張隊長眼疾手快,這些珍貴文物將被摔壞。”考古隊隊長孫秉君激動地說。后來,張隊長才知道,那名考古人員的背包里裝的全是珍貴玉器。

第9篇

施工方稱:“這次現場的破壞,是因為沒有明顯的標識,施T1人不清楚,是個誤會。”廣州市文物處處長劉小明表示,這起古墓挖掘事件確定為一起十分嚴重的破壞文物的惡性事件。專家團隊將把鑒定結果通報給市文化市場綜合行政執法總隊,由其進行全面的執法調查。

咸陽一盜墓者盜墓時被埋身亡

6月16日20時許,秦都區刑偵大隊接到報案,6月15日晚雙照鎮北寺照村麥地里有三個盜墓者在盜墓,由于墓道塌方將其中一人深埋在墓道中。至17日13時許,被埋人員被救出,但已沒有了生命跡象,現場確認已死亡。經公安部門了解,報警人為另兩名盜墓者。目前二人已被刑事拘留。

港媒記者敦煌壁畫刻字

有網友在微博上貼出照片,敦煌壁畫上出現涂鴉,內容是“二年立夏,香港文匯報高級記者宋寅到此參觀考察”。香港文匯報社社長王樹成回應稱,宋寅2002年已被報社除名,對其有辱報格之行為表示譴責,并愿全力配合對其究責。

太原墓群考古收獲頗豐

日前,山西太原開化墓群考古發掘取得重大收獲,考古隊在開化墓群發現了大量漢、北齊、明清時期墓葬,其中,發掘出的一處漢代磚室墓葬規模之宏大、結構之復雜,在山西實屬罕見。在3座北齊墓中出土了135件色澤鮮艷的陶俑,尤其是在北齊官員趙信夫婦合葬墓中出土的一組鎮墓武士釉彩陶俑,高50厘米,全身間以紅白彩繪,上戴頭盔,持戟執盾,體態健碩,眉目和善,足可與婁睿墓武士俑相媲美。

皖啟動全省首次可移動文物普查

在近日組織的第八個中國文化遺產日主場城市活動上,安徽省文物局宣布啟動全省首次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

安徽省文物局有關負責人表示,普查主要針對全省各類館藏文物,包括非文物部門館藏的可移動文物等,旨在對可移動文物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同時安徽省文物局啟用建立館藏文物數據庫,既可掌握全省的館藏文物數據,也可更好地掌握文物的情況和動向,同時避免內部的監守自盜等行為。

北京增28處文保單位

古崖居、文天祥祠、京張鐵路、故居等28處古跡列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至此,北京市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增至125處。北京市文物局官員稱,此次最新公布的名單中,近現代建筑保護數量首次超過古建筑保護。

引人注目的是,一批工業遺產正式列入保護名單,其中有京張鐵路南口段至八達嶺段,包括眾人熟悉的人字形鐵路及老車站、鐵路主修者詹天佑墓地。

國家文物局5000萬修繕10幢徽州古建

國家文物局6月6日在安徽黃山市徽州區呈坎古村落啟動多幢徽州古建修繕。國家文物局希望通過這一修繕工程的實施,探索全國古民居保護利用模式,嘗試建立科學嚴謹的南方片古民居維修標準。

呈坎始建于東漢,距今已有1800多年歷史,是具有典型的徽州文化特色的古村落。村內至今仍擁有宋、元、明、清等朝代具有很高歷史研究價值的亭、臺、樓、閣、橋、井、祠、社、民居等古建筑120多處。

廣州長堤金融街發現近3萬件晚清陶瓷器

第10篇

挖沙過后的河岸邊,隨處可見奇形怪狀的石頭,但農民老莊偏偏只挑中了一塊不大的,因為他覺得“這家伙可能是文物”。12月13日,經本溪市博物館工作人員的現場鑒定,這塊石頭為距今3000年左右青銅時代的石斧。

挖沙過后的河岸邊,隨處可見奇形怪狀的石頭,但農民老莊偏偏只挑中了一塊不大的,因為他覺得“這家伙可能是文物”。12月13日,經本溪市博物館工作人員的現場鑒定,這塊石頭為距今3000年左右青銅時代的石斧。

拾來“石頭”鎖柜保存1個月11月的一天,溪湖區歪頭山鎮邊牛村的村民老莊在河岸邊溜達,一塊表面呈梯形的“石頭”引起了他的注意,有些文物知識的老莊趕快把它揣進了懷里。“一看它就知道被人加工過,應該是石斧,有考古價值。”

拾來“石頭”鎖柜保存1個月11月的一天,溪湖區歪頭山鎮邊牛村的村民老莊在河岸邊溜達,一塊表面呈梯形的“石頭”引起了他的注意,有些文物知識的老莊趕快把它揣進了懷里。“一看它就知道被人加工過,應該是石斧,有考古價值。”

回到家后,老莊原地轉了好幾圈,終于瞅準了墻角的大鐵柜,小心翼翼地把石斧“端”進了鐵柜,又加上了一把大鐵鎖。但老莊還是擔心石斧的安全,于是,他撥打了報社的熱線電話,要將其獻給文物部門。將其獻給文物部門。

鑒定石斧 3000年前青銅時代13日上午,記者隨同本溪市博物館的考古人員來到邊牛村,老莊拿出了這塊長約20厘米的石斧,石斧呈不規則梯形,通體為深灰色,底部有些尖銳。“它的表面經過磨制,背面則為琢制,雖然沒有經濟價值,但具有相當高的考古價值,”梁館長認真觀察了石斧說,“該石斧距今3000年左右,應屬于青銅時代,因為人工打磨的并不十分精細。”梁館長判斷,發現該石斧可能出于兩種情況,或為上游河流沖刷至此,或者距今3000年左右,該地區有人類活動。

鑒定石斧 3000年前青銅時代13日上午,記者隨同本溪市博物館的考古人員來到邊牛村,老莊拿出了這塊長約20厘米的石斧,石斧呈不規則梯形,通體為深灰色,底部有些尖銳。“它的表面經過磨制,背面則為琢制,雖然沒有經濟價值,但具有相當高的考古價值,”梁館長認真觀察了石斧說,“該石斧距今3000年左右,應屬于青銅時代,因為人工打磨的并不十分精細。”梁館長判斷,發現該石斧可能出于兩種情況,或為上游河流沖刷至此,或者距今3000年左右,該地區有人類活動。

專家指示 拾到文物及時報告 此時,距老莊發現石斧的日期已有1個月了,挖沙破壞了地表的形態,加之河岸邊堆積了厚厚的積雪,土質較硬,暫無法進一步考察。梁館長表示,之前沒有任何石器或其他文物證明邊牛村早先有人類活動,老莊的發現對于邊牛地區的考古有著重要的意義。同時,梁館長提醒說,發現有考古價值的物品應及時交給文物保護單位,便于進行及時深入的考古工作。

專家指示 拾到文物及時報告 此時,距老莊發現石斧的日期已有1個月了,挖沙破壞了地表的形態,加之河岸邊堆積了厚厚的積雪,土質較硬,暫無法進一步考察。梁館長表示,之前沒有任何石器或其他文物證明邊牛村早先有人類活動,老莊的發現對于邊牛地區的考古有著重要的意義。同時,梁館長提醒說,發現有考古價值的物品應及時交給文物保護單位,便于進行及時深入的考古工作。

存入我的閱覽室

第11篇

6月初,南京市寧海路街道城管中隊在查處鼓樓區祁家橋16號一處違建房時,發現一面墻夾雜大量帶著銘文的磚塊,經鑒定是南京城墻上的城磚。城管部門立即暫停拆除,并將該情況向文物部門匯報,經協調,南京市明城墻保護中心的工作人員來到了現場查看,確認是城墻磚。

黑河城史紀元提前近500年

黑龍江省黑河市政府批準的“黑河市自然與文明千里行”項目,日前在愛輝區西崗子鎮西溝古城的科學考察中獲重大突破。直接證據顯示,黑河市的城史紀元被提前近500年。在該項目啟動儀式上,項目首席專家、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評審專家王禹浪教授介紹了研究成果。據介紹,黑河市愛輝區西溝村發現的大、小西溝古城,屬于金代在黑龍江干流的中、上游地區左右兩岸設置的軍政長官所在地。

山西大河口西周霸國墓地現存1660座墓葬已完成全部發掘工作

6月7日,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對外公布,曾于2011年入選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翼城縣大河口西周“霸國”墓地,經過山西省考古工作者近3年時間的考古再發掘,目前已經全部發掘完成,取得新收獲。據統計,本次共發現和清理西周墓葬1660座,出土器物10800余件組。

安徽阜南原鹿故城發現一座漢代墓葬

6月1日,在阜南縣公橋鄉阮城村(原鹿故城)在道路施工現場發現一處古墓,出土數件文物。經初步認定,該墓為漢代墓葬。在出土的文物中,有大小兩對陶壺、一把鐵劍及青銅配飾,另有水盂兩個、方蓋一個。兩對陶壺有漢代特征。古墓的發現,對研究當時的社會、文化和生活習慣,以及對研究阜南漢代歷史和本地喪葬習俗均有重要參考價值。

2017年度遼上京宮城遺址考古發掘啟動

文物考古研究所6月18日對外披露,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內蒙古二隊和該所聯合組成的“2017年度遼上京宮城遺址考古發掘”正式啟動,將對遼上京宮城三號院落等遺址進行考古發掘。遼上京位于巴林左旗林東鎮南,遼太祖耶律阿保機于918年(神勻年)開始興筑,初名皇都,為遼代五京之首。

河北首次城市考古正定開元寺考古暫收官

歷時約一年,河北省首次城市考古正定開元寺考古迎來暫時收官。6月19日,開元寺考古論證會在河北正定召開,就開元寺考古成果展開討論。據介紹,此次河北正定開元寺考古首次發現了唐、五代、北宋、金、元、明、清等7個歷史時期的連續文化層疊壓,共出土跨越唐至明清時期的瓷器、陶器、石器等器物近2000件,發現遺跡94處。

上海博物館舉辦“茜茜公主與匈牙利――17-19世紀匈牙利貴族生活特展”

6月1日,“茜茜公主與匈牙利――17-19世紀匈牙利貴族生活特展”開幕式在上海博物館一樓大堂隆重舉行。作為“茜茜公主與匈牙利”展在中國的第一站,上海博物館將展出百余件由匈牙利國家博物館所藏的歷代文物,從政治、服飾、生活、武器和宗教等五個方面見微知著地展現匈牙利在17-19世紀的歷史和藝術風貌,也通過珍貴文物展現茜茜公主往昔的風采。

第12篇

11月17日,省委書記強衛、省長鹿心社來到省博物館,調研西漢大墓出土文物臨展。他們強調,西漢大墓是南昌乃至江西深厚文化底蘊的生動體現,是歷史賜予我們的珍貴財富。我們要以歷史的責任感、使命感,全力做好西漢大墓的發掘、保護、開發工作,使之成為考古工作的新樣板、贛鄱文化的新標志。

一個電話引出的千年漢墓

2011年3月23日,一通緊急電活引起了江西省考卉研究所的關注,電話聲稱在新建區大塘坪鄉觀西村的墩山上,發現了一個十多米深的盜洞。電話中的盜洞位置,2010年在這附近就曾發現過漢代鐵河古墓群,加之地方史料有明確記載:“第一代海昏侯劉賀墓在建昌縣西北六十里昌邑城內,有大墳一所,小墳二百許,舊稱百姥冢。”傳聞中的西漢火摹與發現盜洞的古墓位置非常接近。江西省考卉研究所非常重視,即刻派出時任江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的楊軍前往。楊軍趕到觀西村,在鎮村工作人員的引導下,找到了盜洞的位置。

2011年,盜墓者已經將主墓精確定位。植槨有四層木板保護,盜墓者僅僅差一至二層便可觸及主棺。因為棺槨與他們事先測定的位置有昕偏離,幸而躲過。這個148米深的盜洞,成為人們得以提前窺探這個西漢墓葬的最初入口。

這并不是這座西漢大墓第一次受到盜墓賊的侵擾。在主墓西北角,一個盜洞與一盞五代時期的燈具顯示,一千多年前已經有人劍過這里。西漢大墓考古發掘專家組副組長、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原副院長張仲立告訴記者,在豐墓于2011年出現盜洞之前,2號墓(即侯夫人墓)便已尷盜掘。

村民的及時上報,避免了墓園被進一步破壞,主墓得以保存完整。經國家文物局批準,江西省考古研究所于2011年對這處高等級墓葬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

西漢大墓的發掘填補考古學史上的一個空白

“西漢大墓墓園以大墓和侯夫人墓為中心建成,整個墓園占地面積約4萬平方米,由園墻、門闕、2座主墓和7座輔葬墓,多座陵寢、祠常等地面建筑組成。墓園內有完善的道路系統和排水設施。這是目前發現的結構最完整、布局最清晰、保存最完好的漢代列侯墓園,其主墓、墓園及周邊侯國都城遺址的完整性在國內獨一無二。”南昌西漢大墓考古發掘專家組組長信立祥介紹道。“由于文獻的缺乏,我們對漢代列侯等級的喪葬制度了解甚少。這次西漢大摹的發掘,填補了考古學史上的這一空白。”

通過對墓園周邊的考古調查、勘探,考古人員發現了幾代海昏侯的墓葬區、貴族和貧民墓葬區,以及面積達3.6平方公里的漢代紫金城遺址

結合凋查勘探和考古資料,考古專家基本確認南昌西漢大墓是漢代鐵河古墓群的組成部分,漢代紫金城遺址為海昏侯國都城山此,弄清了以海昏侯都城、墓同區、貴族和一般墓葬區組成的體系完整的海昏侯國聚落遺址,整個遺址分布面積達5平方公里

11月13日,文物保護人員正在對南昌西漢大墓出土的竹簡進行清理修復工作。

南昌西漢大墓出土文物的文字信息非常豐富,文化內涵深厚,其中就包括出土了近萬枚記載重要歷史信息的竹簡木牘。專家稱,這些簡牘是江西考古史上首次發現,也是我國簡牘考古極其重要的大發現。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徐長青說,針對竹簡和木牘專門成立了兩個課題組,一個是科學保護課題組,由著名的漆木器保護專家吳順清任組長,對這些竹簡分別進行保護、編號、紅外掃描攝影以及彩超攝影等;二是文獻釋讀組,由北京大學出土文獻研究所的有關專家對簡牘進行釋讀,對全部簡牘內容開展深入研究。目前,科學保護組的工作已正式開展。盡管簡牘損壞比較嚴重,清理工作具有很大挑戰性,但文保人員清理以來,還是從中發現了許多很有價值的信息。吳順清介紹,他們在出土的木牘中發現了海昏侯寫給當時皇帝的奏章副本。

近5年考古發掘出土文物開創歷史

主站蜘蛛池模板: 红河县| 古浪县| 清水河县| 武隆县| 陈巴尔虎旗| 潮安县| 阿城市| 太白县| 清原| 达拉特旗| 肇州县| 汤原县| 昌平区| 垣曲县| 惠水县| 临夏县| 日喀则市| 昂仁县| 紫阳县| 怀化市| 扶沟县| 婺源县| 巢湖市| 香格里拉县| 黄大仙区| 康马县| 长兴县| 洛浦县| 得荣县| 泰和县| 吕梁市| 乃东县| 阜南县| 商洛市| 缙云县| 申扎县| 彰武县| 措勤县| 汤原县| 衡阳县| 临汾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