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網絡經濟學特征

網絡經濟學特征

時間:2023-09-22 09:45:4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網絡經濟學特征,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網絡經濟學特征

第1篇

關鍵詞:虛擬網絡;網絡經濟學;網絡外部性

一、引言

網絡是網絡經濟學的核心概念,網絡經濟作為新興的經濟形態,經濟運行網絡化是其與以往傳統經濟形態最大區別,對網絡經濟中的“網絡”的界定及特征的研究自然成為網絡經濟學的基本問題之一。網絡是指縱橫交錯的結構和組織,為了更準確地表達網絡的內涵,經濟學更傾向于采用網絡的數學定義,網絡是一種由結和鏈組成的拓撲關系結構。由于計算機網絡和互聯網的普及,人們容易形錯覺,將網絡經濟的“網絡”與計算機網絡特別是互聯網等同起來。但實際網絡經濟學的研究早于互聯網的普及。網絡經濟學的出現源于經濟發展的現實需求,網絡經濟學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中期,一些具有網絡基礎設施的產業,如電力,煤氣,熱力供應,自來水,電信,鐵路,郵政的發展日漸成熟,這些產業以物質型網絡為基礎如電信網絡、鐵路運輸網絡、電力網絡等,必須通過完整統一的網絡才能提供社會化的服務,水平網狀的結構,使其行業具有較強的規模經濟效應和自然壟斷傾向,早期的網絡經濟學規制與競爭的平衡對這些具有網絡型產業展開研究,此時的網絡經濟學實質是網絡產業經濟學。直到上個世紀70年代,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電信服務、計算機軟件,銀行卡服務等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研究人員從這些行業觀察到了網絡外部性的存在,所謂網絡外部性,即隨著使用同一產品或服務的用戶數量的變化,每個用戶從消費此產品或服務中所獲得的效用變化。簡而言之,網絡的價值與網絡的規模成正比,和早期的網絡產業經濟學相比,此時的網絡的內涵已經發生了變化,不再局限于存在物理連接的實際網絡,如電信的通訊網絡、城市自來水供水網絡,虛擬的網絡,即由使用某產品或服務的人群構成的網絡成為了網絡經濟學的主要研究對象。使用某產品或服務的用戶可以看成構成網絡的節點,節點之間信息交換或者相互依賴形成了節點之間的”連接”,從而構成了所謂的虛擬網絡。

二、節點之間的連接

無論是物理網絡還是虛擬網絡,都是由節點和節點之間的連接而構成的網狀結構,對于物理網絡而言,節點之間的物質連接顯得直觀且容易理解,但對于虛擬網絡,由于不存在物質介質,節點之間的連接顯得抽象晦澀。節點連接的性質決定的網絡外部性強弱與性質,卡茨和夏皮羅在1985年對網絡外部性進行了分類,將網絡外部性分為直接網絡外部性和間接網絡外部性,直接網絡外部性是指是通過消費相同產品的用戶人數對產品價值的直接影響而產生的,也就是說隨著某一產品的用戶人數增加,產品的價值會增加,用戶人數的增加直接給老的用戶帶來了好處。而間接網絡外部性是指隨著某一基礎產品用戶人數增加,使得相應的互補品更豐富、更容易獲得從而使得基礎產品的價值增大,也就是基礎產品的用戶人數的增加間接給用戶帶來了好處。如果從節點間連接角度,在存在直接網絡外部性的網絡中,節點之間連接體現為節點之間的某種形式的信息交互,對于不同的產品或服務而言,信息交互所體現的具體形式會有差別,信息交互是雙向的。下表給出一些比較典型的網絡產品的節點連接的具體體現??ù呐c夏皮羅從計算機硬件與計算機軟件這一對互補產品上觀察到間接網絡外部性的存在,計算機硬件的用戶人數增加,使得基于硬件的計算機軟件的供給會增加,從而最終使得計算機硬件的老用戶得到了好處。因此又將間接網絡外部性稱為“軟硬件范式”。絕不僅僅局限于計算機硬件和軟件,只要是基礎產品和互補產品組成的系統產品領域都會有間接網絡外部性的存在,比如操作系統與應用軟件,操作系統是硬件,互補產品是軟件;耐用品與售后服務,耐用品是硬件,售后服務的軟件。由于中介平臺所提供的產品或服務往往是互補的,因此間接網絡外部性又被稱為“市場中介效應”。和直接網絡外部性不同,存在間接網絡外部性的網絡各個節點之間并不存在直接的信息交互,節點之間的連接體現為利益的相互依賴。具體而言使用基礎產品的用戶所構成的節點和使用互補產品的用戶所構成的節點相互依賴。以婚姻中介為例,可以認為婚姻中介為男性用戶和女性用戶分別提供“尋求女/男性配偶”的婚介服務,這一對服務是高度互補的,因為假設在一種極端的情況,如果只有女性用戶或者只有男性用戶使用該婚介服務,該婚姻中介提供的婚介服務價值為零。一對互補的產品或服務往往會具有間接網絡外部性,假定有一女性用戶A已經在使用該婚姻中介,突然有大量的女性用戶成為該婚姻中介的新用戶,女性用戶的人數的增加并不會直接給A帶來好處,因為A只能與男性用戶匹配,但女性用戶人數的增加會給A間接帶來好處。由于這些大量女性用戶的涌入,會帶動更多的男性用戶加入到婚介,使得A匹配成功的幾率增加,A間接的得到了好處,即間接網絡外部性。有時間接網絡外部性的市場中介不如上例中那么明顯,以影碟機作為例子,影碟機以及碟片構成了互補的產品,假定市面有多種不同制式的影碟機,不同制式的影碟機所支持的碟片格式是不同的,因此使用某種制式的影碟機的用戶越多,基于該制式的碟片就應該越豐富,假定有一用戶A選擇了某種制式的影碟機,突然有大量新的用戶也選擇了同種制式的影碟機,新用戶人數的增加并不會直接給A帶來好處,但新用戶人數的增加會使得會有更多碟片供應,給A間接帶來好處因此,對于虛擬網絡而言,節點之間不存在物理連接,節點之間的連接體現為節點之間的直接信息交互,或者間接相互依賴。例如對于購買某種水果(比如富士蘋果)的用戶會是否構成網絡經濟學上所謂的“虛擬網絡”,判斷的依據就是吃蘋果的用戶直接按會不會有信息的交互,顯然沒有,因此節點和節點之間不存在直接的依賴。第二蘋果有沒有和其他產品構成互補產品,或者說單獨購買蘋果的價值不大,如果也沒有的話,也就找不到間接依賴的存在,因此對于購買蘋果的消費者不會構成網絡經濟學意義上的“虛擬網絡”。

三、虛擬網絡與互聯網

網絡經濟學所指的網絡不完全等同于互聯網,網絡經濟學所指的網絡更多時候是虛擬的網絡,但很多虛擬網絡以互聯網為基礎的,比如使用QQ的人群構成一個虛擬網絡,使用支付寶的人群構成一個虛擬網絡,無論QQ所提供的即時通訊服務或是支付寶所提供的第三方支付服務,都離不開互聯網的支持,此時虛擬網絡以互聯網為基礎。另一種情況,互聯網的出現強化了組成虛擬網絡的各個節點之間的連接,使得該虛擬網絡的網絡外部性更加顯著。在互聯網沒有普及之前,軟件產品的強網絡外部性特征已經顯露,比如在早期文字處理軟件WORD和WPS的市場競爭中,假定WORD和WPS兩者之間彼此互不兼容,則使用其中任何一種軟件的人數越多,意味著用戶在打開其他用戶創建的文檔時會更方便,即用戶的人數越多產品的價值越大,這就是所謂的網絡外部性。雖然當時人們并沒有使用互聯網來進行文檔的交流或分享,此時的虛擬網絡并沒有以互聯網作為基礎。只不過當互聯網出現以后,文檔的交換或者分享通過互聯網來進行時,文字處理軟件的網絡外部性會愈發顯著。究其原因,由于互聯網的使用,人們進行文檔交流速度大大提升了,文檔交流的范圍也大大擴大了。網絡外部性的大小取決于網絡的規模和網絡內物質的流動速度,互聯網的使用使得使用WORD或者WPS人群進行文檔交流更快速、范圍更廣,強化虛擬網絡的網絡外部性特征,因此網絡經濟學所指的網絡雖不能等同于互聯網,但互聯網的興起豐富了網絡經濟學的內容體系。

四、結語

無論是直接網絡外部性還是間接網絡外部性究其原因都產生于網絡節點之間的相互依賴關系,存在有直接網絡外部性的網絡節點之間是一種直接依賴關系,而存在間接網絡外部性的網絡節點之間具有一種間接依賴關系。如何界定虛擬網絡,最重要的依據是通過判斷網絡節點之間有無存在相互依賴的關系,但是世間萬物多多少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的,這樣容易使得網絡的概念過于泛化,最后在界定是否具有網絡外部性時,不僅僅要看有沒有,還要看網絡外部性的顯著程度,只有當網絡外部性特征顯著到能夠因此改變消費者的購買決策以及商家營銷決策,才會成為網絡經濟學研究的內容。

參考文獻:

[1]韓耀.《經濟網絡、網絡經濟與網絡經濟學》[J].南京財經大學學報.2007年03期.

[2]聶慶《網絡經濟學有關虛擬網絡的研究綜述》[J].科協論壇2007年03期.

第2篇

摘要:最近十幾年,當互聯網蔓延世界、深入生活的各個角落,“網絡經濟”這個詞就成了傳播媒介頻繁使用而又未加詮釋的日常詞匯。然而到目前為止,對于互聯網及其商業應用,經濟輿論眾說風云,但并沒有從經濟學角度對網絡經濟給出確切的定義。本文運用經濟學的辮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方法分析了網絡經濟產生的根源、網絡經濟的特征、網絡經濟生產關系的演變及網絡經濟環境下企業形態的發展,最終給網絡經濟的內涵賦予經濟學的界定,指出應積極探尋網絡經濟內在的運行規律,從而更好地把握這種過渡性經濟形態的發展方向,為社會主義經濟向未來服務經濟的變革與發展提供更多的實踐和理論依據。

關鍵詞:網絡經濟;馬克思;經濟學

中圖分類號:F091.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2)08-0-02

一、網絡經濟產生的根源

1999年8月邵易波和譚海音在上海創立了易趣公司,正式拉開中國網上購物的序幕,2002年,易趣與eBay結盟更名為eBay易趣,致力于中國的電子商務模式發展。由于電子支付體系及智能物流的缺乏,eBay易趣并沒有完成在中國開創新經濟形勢的使命。2003年5月10日阿里巴巴集團在杭州投資創辦了淘寶網。通過自建電子支付平臺及獨立的信用體系結構,真正構建起了網上大規模多方電子商務交易平臺,真正催生了網絡經濟形態。并且這種勢頭在之后的10年中銳不可當,隨后誕生了各種網上交易、網上服務、網上娛樂、網上媒體等等經濟形態,最終把中國真正推向了實體經濟向網絡經濟轉型的新時代。網絡經濟和實體經濟實現了完美的融合和互補。

馬克思在他的巨著《資本論》第一版序言中指出,社會經濟形態的發展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所以我們在研究一段時期的新型經濟形態時,就必須抱著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在已有文明提供的基礎上,來研究經濟社會向前發展演進的創新和變革,從而發現經濟形態產生的本質。我們來看看經濟社會歷史演變的過程。人類經濟活動的基本內容是人與自然之間發生的物質變換活動和人與人之間發生的利益交換活動。其中,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關系表現為生產力狀況、生產方式以及科學技術水平,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則表現為產權關系、企業制度以及利益體系。人類的這種二重交換活動使經濟社會具有普遍的二重性:一方面,它具有自然、物質、科學技術所具有的一切屬性;另一方面,它又具有社會、精神、人文人際關系體系所具有的一切屬性。這二重屬性,在經濟社會演進的每一個過程中,都是交織在一起互相關聯共同發生作用的。道格拉斯·諾思提出:推進經濟社會形態演進的兩個重要因素是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經濟社會形態演化過程實際上就是技術變遷和制度變遷的過程?;ヂ摼W技術的推廣成為21世紀的主流,從而帶動了網絡技術、網絡通信、網絡市場(電子商務)、網絡社區、網絡生活、網絡社會、網絡世界的逐步形成。市場經濟制度的變遷開始于20世紀70年代,發達國家的GDP越來越依賴于以電子數字技術為基礎的信息活動所創造的經濟價值。正像工業革命把95%的人口從農業中解放出來一樣,現在信息革命也把絕大部分從業者從傳統制造業中解放出來。風險資本對互聯網和電子商務的青睞,指引了經濟社會的取向。從一定程度上來說,網絡經濟就是互聯網技術變遷和信息革命的產物。

二、網絡經濟的特征

從國民經濟構成和主導產業的意義上說,網絡經濟是“信息經濟”;從網絡經濟中經濟活動的技術含量和知識資本的作用來說,網絡經濟又是“知識經濟”;從信息網絡作為第四代傳播媒介,并且被廣泛應用于經濟活動的角度來看,網絡經濟也可以說是“媒介經濟”。分析信息、知識、媒介的特征,我們不難發現,他們同時具備可復制性、規模化、共享性的特征,所以網絡經濟最顯著的特征就表現在虛擬性、開放性和共享性三個方面。

虛擬性又可理解為二重性,可復制性。體現在其對實體經濟中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過程的虛擬。網絡經濟的虛擬性體現生產對象的虛擬性上,也體現在網絡經濟當中參與主體的虛擬化。目前,生產者與消費者、市場平臺、支付機構等的虛擬化已經完成了對現實中對應實體的替代或是部分替代,而這個過程需要投入的成本遠遠小于現實成本,并且不受現實中一些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的限制。企業門戶網站、虛擬市場、網上銀行等的建立大大降低了企業固定資產的投入,并且增加了經濟主體的現實收益,這樣就提高了采用電子商務手段企業的實際利潤率,這也是21 世紀電子商務迅速發展的動因。網絡經濟的虛擬性還體現在網絡經濟中市場過程的虛擬化。在網絡經濟中市場參與者的經濟活動被虛擬化為網絡在線者之間的電子商務過程。對于傳統的實體經濟來說,電子商務的引入通過改造企業的內部運營管理,優化供應鏈管理,提升市場效率等方面提高了交易效率,擴大了交易范圍,降低了交易成本。根據經濟學對市場經濟的分析來看,進入壁壘是維護創新利益和延緩投資邊際收益下降的有效屏障。網絡經濟虛擬性的特征極大地消除了各行各業的進入壁壘,進而極大地提升了整個經濟系統的風險。如何降低這種風險,保證這種經濟形態的正常運行?作為生產力的主導者發現了另外一種可交換的價值那就是服務,當服務在交換過程中產生的價值逐步彌補甚至超越這種壁壘衰退帶來損失時,一種新的更加穩定的經濟形態就會逐步誕生,由此可見網絡經濟本身的虛擬性特征也決定了這是一種過渡型經濟形態。它取代不了實體經濟也改變不了政治經濟學, 顛覆不了社會發展規律。

在過去的傳統經濟模式中, 一個人想要從事經濟活動,門檻是比較高的, 需要不少條件, 比如資金、場地、工具、設備、各種手續以及幫工等, 這就會使許多人望而卻步。在網絡經濟條件下, 只要有一臺電腦、一定資金就基本可以參與了。網絡經濟的開放性是指網絡經濟中供給方和需求方的雙重規模效應。網絡經濟的供給方規模效應是指隨著網絡信息產品或是信息服務生產規模的擴大,其平均成本逐漸降低。這是由它們高固定成本,低復制成本這種特殊的成本結構所造成的。而這種條件下成本降低的部分將轉化為商品的虛擬價值。網絡經濟的需求方規模效應是指網絡信息產品的用戶網絡規模的擴大增加了每個用戶的收益,例如電話、電子郵件、傳真機和調制解調器等商品。當用戶網絡規模超過一定的臨界值時,網絡需求方規模效應就會引發正反饋過程,即網絡信息商品給用戶帶來的收益吸引了新的用戶的加入,而用戶網絡規模的擴大又增加了每個用戶的現實收益。這樣,用戶網絡規模將不斷擴張直至達到均衡。由于需求方網絡規模效應給使用者帶來的收益可以轉化為生產者的收益,如生產者通過提高價格的手段等,這樣這部分收益就轉化為商品的虛擬價值。這其實是一個外部性內在化的過程。這種開放化所帶來的虛擬價值會極大地刺激經濟形態的發展,表現在網絡企業的蓬勃發展。

第3篇

[關鍵詞]網絡經濟、非摩擦經濟、經濟學理論、企業競爭策略

網絡經濟經歷了一段時間的熱潮后似乎歸于平靜,然而網絡經濟卻現實地發展著,關于網絡經濟的爭論也一直沒有停止。網絡經濟與傳統經濟有什么不同?網絡經濟的運行規律如何?網絡經濟下企業的競爭策略是什么等問題值得人們深入思考。我認為,網絡經濟是不同于傳統經濟的一種低成本、無摩擦、高效率的全新的經濟型態。網絡經濟不僅對傳統的經濟學理論提出了嚴峻的挑戰,而且對社會制度、法律、政府和人們的觀念形成巨大的沖擊,尤其是對企業的運作機制和競爭策略提出了迫切的更新要求。

一、網絡經濟對傳統經濟學理論的挑戰

西方交易費用理論認為,任何交易都是有成本的,是要花費費用的,經濟運行是有摩擦、有阻力的,也就是說經濟活動是一種摩擦經濟。只有通過合理的產權界定和有效的制度安排,才能降低交易費用,減少摩擦,提高經濟效率。由此,如果說傳統經濟是一種摩擦經濟的話,那么網絡經濟就是一種非摩擦經濟。

網絡經濟在大部分情況下就是沒有摩擦的經濟,也就是說,生產、銷售和售后服務等費用要比在傳統經濟模式下低得多,幾乎以接近于零的成本獲得無限資源,無限地提品、服務及創意,從而使經濟狀況大為改觀。在某種意義上,這種新型的經濟模式就如同一個虛擬的世界,只要產品低成本制造、廉價銷售,就會贏得用戶。可見,網絡經濟是不同于以往經濟模式的一種低成本、無摩擦、高效率的全新的經濟型態。

網絡經濟向傳統經濟學理論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具體來說,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一)網絡經濟了傳統的供需平衡機制

在傳統經濟學中,生產隨需求而變化,企業根據需求的升降來調整生產。也就是說,傳統經濟是一種“供給支持需求”型經濟,即“看不見的手”努力平衡供給和需求。它的傳導機制是:需求——價格——供給。具體來說,需求下降,引起價格降低,再引起供給減少;需求上升,引起價格升高,再引起供給擴大。而在網絡經濟中,由于沒有什么摩擦,沒有相互抵觸的因素,因而需求毫不費力地隨生產的變化而變化。也就是說,網絡經濟是一種“供給主導需求”型經濟,即“看不見的手”努力“主流化”。它的傳導機制是:供給——價格——需求。具體來說,供給增長,引起價格降低,刺激需求增長;供給增長,又引起價格降低,再刺激需求增長,如此循環往復??梢姡W絡經濟中供需平衡的規律顛倒了。

(二)網絡經濟改變了傳統經濟中的“收益遞減規律”

收益遞減規律打個比方說就是,消費者吃得越飽,饑餓感就越小,對食物的需求就越少,因此食品商的收益也就越小。而在網絡經濟中,消費者吃得越多,就越感到饑餓。例如,微軟公司的用戶需要越來越多的該公司生產的產品,因為軟件用戶已被鎖定在某一個文字處理系統或排版系統上,他們不愿學習使用新的系統,于是不斷購買原系統的新版本。不久,一種產品、一項服務或一個創意就取得了偶像地位,隨之在消費者眼中變成了一種時尚,從而取得了主流地位。主流化了的產品、服務或創意能自身獲得動力,從而使收益遞增,而不是遞減。

(三)網絡經濟具有不同于傳統經濟的“反饋機制”

這里首先要明確負反饋和正反饋的概念。所謂負反饋就象是汽車行駛太快時的突然剎車,是阻力、摩擦力。在傳統經濟學中,負反饋既是阻力,表現為需求阻礙供給;又是摩擦力,表現為制造、分配和銷售的正常開支,表現為收益遞減。正反饋則截然相反,它是在加速而不是阻礙市場份額的變化。降低價格,鎖定特定的用戶群,發展長遠客戶,所有這一切都刺激了需求的增長。這種正反饋機制促使需求不斷增長,迫使產量持續增長,直到市場飽和。因此,網絡經濟自身具有正反饋機制,這種正反饋機制與傳統經濟學中的負反饋機制或收益遞減規律的運作方式正好截然相反。

但是,網絡經濟雖然不同于傳統經濟,但它仍要受市場力量的支配。正如詹姆士·阿利指出的,“遞增利潤的存在并不意味著遞減利潤就不存在了,這兩種現象將永遠共存,并且起著互補作用?!睂嶋H上,網絡經濟僅僅是延遲了遞減利潤開始產生影響的時間。

(四)網絡經濟具有非線性的“混沌”特征

某些具有內在不穩定的系統時而會出現紊亂的態勢,數學上稱之為“混沌”。而非線性則是指人們難以預料的因果關系。例如股票市場價格的波動就是一種混沌狀態,買賣、搶奪市場份額向來就是按非線性系統規律進行的。一個混沌系統就是一個非線性系統。網絡經濟就是這樣一個非線性的系統,它一旦有變化,就不是從一個值均勻地變化到另一個值,而是跳躍式地變化。網絡經濟內在的非線性特征正是傳統經濟學理論無法解釋的主要原因所在。

這種現象只能用“混沌理論”來解釋。一個非線性系統即使呈不穩定的混沌態勢,它仍會趨于某個均衡點,系統圍繞該點上下波動,達到該點時,便處于穩定狀態。這個點就是混沌系統的均衡點。運用到股市上,它就成了某種股票價格的均衡點;運用到網絡經濟中就是各公司的市場占有率。網絡經濟與傳統經濟體系的本質不同就在于它內在的數學原理是用數理混沌理論描述的。傳統經濟學理論只揭示了有形物品、貨物的供需以及市場總是從一種狀態線性地過渡到另一種狀態的規律,它無法解釋當代網絡經濟所具有的非線性混沌特征。

綜上所述,網絡經濟與傳統經濟有著明顯的不同,傳統的經濟學理論不再完全適用于現代網絡經濟。

二、網絡經濟的特殊定律

網絡經濟與傳統經濟學的定律不同,它有自身的一些特殊定律。

(一)莫爾定律(Moore’Law)

莫爾定律認為,網絡技術改變了傳統經濟的變化速度(rateofchange),網絡經濟是按照“因特網時”(internettime)的速度運轉的,計算機處理能力每18個月就翻一番。由于這個定律首先是由美國因特爾公司的戈登·莫爾提出并應用的,因此被稱為“莫爾定律”。

“因特網時”是網絡經濟的變化速度,它是以小時為計量單位的,這已接近人類能夠吸收信息并做出決策的能力的極限。通常7年相當于因特網時中的1年。在因特網時,每3~5年就是一個網絡經濟時段。一種產品在3~5年里就會達到主流飽和狀態。為了更鮮明地理解因特網時,可以將網絡經濟與農業、工業、后工業等經濟時代列表對比如下:

網絡經濟與傳統經濟時代的對比

時代延續時間(年)交互速度(英里/小時)環球所需時間

農業經濟3~50003~5(人力)3~5(年)

工業經濟3~5003~50(馬車~汽車)0.3~0.5(月)

后工業經濟3~503~500(飛機)0.03~0.05(天)

網絡經濟3~53~5000(網絡)0.003~0.005(小時)

顯然,每個時代的長短取決于交通和通訊的速度,也就是那個時代的技術速度。根據上表,工業時代比農業時代要短10倍,后工業時代要比工業時代短10倍,而網絡經濟中每個時代則只有3~5年,極其短暫。

極端的“因特網時”給網絡經濟的運行強加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力量,那就是學習。莫爾定律是網絡經濟中企業和它的競爭對手必須遵循的一種業績學習曲線(performance-learningcurve)。網絡經濟是給信息增殖的一種經濟模式,增殖能產生更多的信息,而更多的信息又能進一步增殖,這種不斷循環著的特殊的信息收集過程,被稱為學習。學習是運行在網絡經濟中的正反饋機制的核心部分,因為它以技術優勢代替了物質優勢。一般來說,一項新發明、新的電腦程序或新方法問世后,必然會有人對其做出改進,在原來的基礎上巧妙地修改、提高或運用,從而掌握了增殖的奧秘。這促進了更多的革新和改進,于是就有了更多的學習,導致了后代產品的進一步增殖。這個發明、學習和增殖的循環會一直持續到技術枯竭或該技術被其他技術所取代。學習導致了全社會都在追求速度,學習過程和與之相適應的正反饋機制是網絡經濟的推動力,因此,控制學習變化速度是網絡經濟的一個關鍵因素。

(二)達維多定律(Davidow’Law)

達維多定律認為,在網絡經濟中,進入市場的第一代產品能夠自動獲得50%的市場份額,因此,一家企業如果要在市場上占據主導地位,就必須第一個開發出新一代產品。與其作為第二或第三家將新產品打入市場,絕對不如第一家,盡管你的產品那時還并不完美。該定律還認為,任何企業在本產業中必須第一個淘汰自己的產品,即要自己盡快使產品更新換代,而不要讓激烈的競爭把你的產品淘汰掉。這實際上是在“因特網時”中生活的一個必然結果。威廉·達維多在因特爾公司任副總裁時,就注意到了提高產品更新速度的重要性,并提出了這一定律。

(三)新蘭切斯特策略(NewLanchester’Strategy)

對網絡經濟的形成產生重大影響的第三個人是英國的F.M.蘭切斯特(1868~1946),他設計了英國的第一輛汽車,寫了《戰時飛機:第四代武器的開端》一書,并于1916年創立了“數學理論策略”。他的思想影響了運籌學的創始人伯拉德·庫柏曼。W.E.德明在60年代把上述兩人的思想介紹到日本,日本科學院院士申夫田岡博士總結了該理論中的精華部分,并以此為基礎針對日本人的消費狀況制定了一種新的營銷策略,被稱之為“新蘭切斯特策略”。該策略描述的是網絡經濟的競爭規則。新蘭切斯特策略被用于商業時,就成為一整套的指導原則,指點市場部門如何在競爭中取勝。

具體來說,新蘭切斯特策略的運用可以使產品、服務或標準主流化。某個產品一旦主流化,它的地位就不大可能被動搖,鎖定了一大批固定用戶,并給生產該產品的公司帶來巨額利潤。因此,蘭切斯特被許多人視為運籌學之父,在網絡世界里,可以稱為網絡經濟的建筑師,至少也可稱為市場交易策略的設計大師。

三、網絡經濟中的生存原則和競爭策略

商場就是戰場。網絡經濟中的市場營銷就象打仗一樣。根據以上網絡經濟的特征以及運行規律,企業必須采取不同于傳統經濟的生存原則和相應的競爭策略。

(一)產品主流化(mainstreaming):搶奪市場份額

主流化是網絡經濟生存競爭的首要原則。為了贏得最大市場份額而贈送第一代產品的做法就是主流化。主流化所追求的目標就是“鎖定”(lock-in),即通過吸引客戶從而占領主要市場份額的過程。一旦數以百萬計的用戶對該產品有了依賴感,考慮到培訓費用和其他轉換成本,他們就再也逃脫不了;一旦某個產品取得了主流地位,這個地位就不大可能被動搖。顯然,主流化有兩方面的意義:它不僅鎖定了用戶,同時還消除了競爭。

免費贈送是實現主流化的具體方式,它通過把自己產品的價格降到冰點,而使其普及程度一夜之間升到沸點,從而一躍成為市場霸主。許多網絡公司都是這么做的。這也就是著名的“剃須刀和刀片”原理,贈送剃須刀就是為了長期推銷刀片。

主流化的直接目標就是追求市場份額的最大化,而市場份額的多少與企業在競爭中的地位有直接的關系。研究發現,一個企業要想在網絡經濟中白手起家,必須先擁有26.1%的份額,再贏得41.7%的份額,最后達到73.9%的份額。這一過程包括以下幾個階段:(1)當一個企業使用高明的計謀達到26.1%的市場份額這一最低目標時,才能成為“競爭者”,即才可被看作是一個可參與競爭的企業。若低于26.1%,則它的生存能力就很弱,只能算是“不穩定的競爭者”,它的地位可能隨時會被競爭者取代。一旦擁有26.1%以上的份額,就開始與其他公司相脫離,處于領導市場產品的地位。獲利能力一改變,市場份額也隨之改變。(2)彌補缺口來進一步贏得41.7%以上的市場份額,這樣就會成為市場“領導者”。所以市場霸主的目標是獵取超出41.7%的份額,這時,該公司與它的競爭對手之間贏利能力的差距才能擴大。在網絡經濟中取得這一關鍵地位的捷徑常常是兼并和收購(M&A)。(3)通過主流化以賺取73.9%的份額,從而成為“壟斷者”。當然,壟斷是每個雄心勃勃的公司的最終目標。但是,但再往上超過73.9%時就會停滯不前,因為其一,很難刺激出更多的商品需求量;其二,會引來與其他產業集團或專業化產品公司的競爭;其三,市場份額與贏利能力兩者之間就會錯位。因此,雖然擁有90%、95%或100%的市場份額,似乎是最理想的目標,但在網絡經濟中不應該是一個聰明企業的目標。

(二)鑄造價值鏈:“黃金定律”

網絡經濟中,許多高科技產業已構成價值鏈上的分支。價值鏈是由基礎科技公司、中等增殖公司及最終用戶共同聯結成的價值增殖鏈條。網絡經濟通過價值鏈實現價值增殖,企業從價值鏈的一個或多個分支中抽取資金,賺得利潤。網絡經濟決定了任何公司若只是贏利,而不實現價值鏈增殖,將難以幸存。

價值鏈中包含有“黃金”,企業擁有或控制的價值鏈上的分支越多,它所獲取的“黃金”也越多,這就是“黃金定律”。任何企業意欲挖掘網絡經濟的潛力,就必須充分利用由一個甚至多個市場空間構成的價值鏈。

網絡經濟下,價值鏈比各組成部分的總和價值要大。單槍匹馬地干無濟于事,所以各企業要聯合起來,形成“價值鏈群”才能幸存。隨著產品的分解,價值鏈不斷整合。各企業應建立合作關系,發揮聯合的作用,竭力從整個價值鏈上獲取利潤。

(三)PICN原則:產品個性化

網絡經濟中產品和服務必須要有個性,即質量和外觀以及感覺要對人性因素具有吸引力。個性也許很難定義,但是有個性的產品就有市場。一個企業要在網絡經濟競爭中獲勝,必須瞄準個體市場,實現產品、服務和創意的個性化,即遵循PICN原則。

PICN是一個縮略詞,由個人化(personalization)、個體化(individualization)、客戶化(customization)和特定化(narrowcasting)四個詞的英文首字母大寫組成。這里,個人化是指產品恰恰正好符合個人的需要;客戶化是指客戶能根據自己的需要去剪裁某項產品;個體化是指某項產品是專門為某個特定的人的生活方式而設計的;特定化即指客戶是通過單人市場發掘出來的。所有這些,都組成了PICN因素。在網絡經濟中,個人化代替了效率,個體化代替了大規模生產,客戶化代替了客戶支持,特定化代替了大規模銷售。

顯然,PICN原則迫使生產超越了銷售的束縛。網絡經濟中的生產不再是整體地、大批量地生產出普通呆板的產品,或提供僵硬、沒有特色的服務,取而代之的是,它生產的產品或提供的服務事后能夠改進。個人化和個體化使價值乘數達到了最大化??傊诰W絡經濟中,個人化、個體化和個人市場這些新觀念正在深入人心,而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和節約資金這些傳統觀念正在悄然逝去。由于產品和服務越來越個性化了,所以心理學、社會學和人類學在網絡經濟中變得越來越重要。

(四)虛擬社區和部落意識

虛擬社區是由有著相同需要的人組成的群體,隨著科技的發展越來越把世界各地的人們與世界各地的產品和服務聯結起來,虛擬社區這個概念將發揮更大的作用。

在網絡經濟中,企業首先得找出富有代表性的個人習慣、個人喜好和個人品味,并據此生產出符合個人需要的產品。然后企業必須找出大量的這種類型的潛在客戶,把他們當成一個獨特的群體,向他們出售產品。但是要想吸引住這個群體,就得迎合他們共同的人生經歷、價值觀念和興趣愛好,也就是說,要創造出一種社區意識。一個成功的營銷策略必須迎合他們心靈深處的那種農業時代的部落意識。網絡經濟中的產品和服務不僅要適合一個單個的人,同時要能引起整個部落的興趣。事實上,虛擬社區已超越了社團的范疇,隨著網絡經濟趨于成熟,每個人都將成為某個虛擬社區的一員。這一觀念實現主流化以后,很多后工業時代的做法將被過去的農業時代的傳統所代替,人們的觀念必須領先一步得到更新。

(五)企業產業化

在網絡經濟中,當市場份額增加到最大值時,該產品就成了市場的主導產品,制造該產品的企業就能創立完整的產業。企業就要最大限度地把自己的產品轉變為產業的標準,否則該企業就會失去壟斷市場的機會。發展一個產業與壯大一個公司有天壤之別,區別在于發展一個產業得到的回報比發展一件產品的回報更為豐厚;換言之,一家公司若是轉變為一個產業,其價值就轉化為一個“金礦”。例如,微軟公司已發展成為一個產業,而蘋果公司只停留在一家公司。微軟公司的產業包括了本公司,外加成千上萬個第三方開發商、合作伙伴及追隨者,是最成功的例子。

綜上所述,網絡經濟條件下,經濟運行和企業內外環境均發生了奇異的變化。企業只有密切注視并適應這種變化,采取不同于傳統經濟的競爭策略,才能在網絡經濟中生存和發展壯大。

[參考文獻]

1、T.G.勒維斯[美],《非摩擦經濟——網絡時代的經濟模式》,卞正東、王宇等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3;

第4篇

【關鍵詞】網絡經濟學;現狀;發展

一、網絡經濟受挫的原因探析

1.資源過快地盲目追加到網絡業

目前網絡經濟發展中最明顯的問題就是投資過快,很多企業都習慣在短期內完成投資,這樣就會導致產業出現膨脹現象,并且逐漸朝著畸形方向發展,而當人們意識到這個問題的時候就會開始縮減投資量,,驟熱驟冷的投資會導致產業陷入一種短期供給過剩,長期供給不足的局面,網絡產業的情況也是如此。前十幾年前我國的網絡行業還處于發展初始時期,具有一定的成長性,對此也受到了股市的追捧,大大小小的企業和公司逢網必炒,不分資質良莠,導致二級市場的股價直線上升。賬面財富雖然巨大,但是卻缺少真實性,經濟的實際增長相較于市值增長來說具有很大的差距,這樣一來就會出現很多難以兌現的賬目。一味的盲目的投資根本無法再激烈的競爭環境下@得利潤,投入的大量資本無法收回。除此之外,這些行業帶來的影響還會對很多正在擴張的產業造成一定的沖擊,例如商業軟件的急速擴張等等。

2.經營者和消費者的信心受挫

股市行業內時間長就會形成一種非理性高攀,這種非理性高攀一旦達到一定程度,人們的心理承受能力就會達到極限,使得多數人開始拋售手里的股票,這種環境下股市就會下跌。這種現象本質上屬于一種股市的自我調整方式,但一旦暴露出不平衡因素,人們就會急著參與賣股兌現,一旦心理受到嚴重的挫傷,股市就崩潰了。網絡股的驟升驟降就是這種情況。

二、網絡經濟的優勢分析

眼下經濟發展迅速,網絡經濟迅速崛起,整個世界的經濟隨之都發生了一定的改變,但是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無法在一夜之間改變世界,這只是一個初始階段,網絡經濟的真正力量還沒完全展現出來。最近幾年以來經濟全球化趨勢日漸明顯,信息網絡迅速崛起,網絡經濟的優勢也在逐漸顯現出來,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信息網絡的使用能夠降低成本

使用信息網絡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企業間的競爭,降低生產成本,從根本上提高經濟效益。由于網絡信息具有一定的完全性、快捷性和及時性,因此在網絡經濟中的理性預期也大大增強,加快了經濟自由化進程。對交易雙方而言,網上有很全面的交易信息,有效減少了因信息問題而造成的市場發展阻礙。

2.網絡經濟使邊際成本由遞增變為遞減

傳統經濟學的基礎是邊際成本遞增法則,隨著網絡經濟的興起,使得以往的邊際成本由遞增變為了遞減,充分體現了成本社會化。由于信息網絡可以長期使用,并且其建設費用與信息傳遞成本與入網人數無關,所以前兩個的邊際成本為零,只有第三種成本與入網人數相關,即入網人數越多,所需信息就越多,這部分成本就會隨之增大,但平均成本和邊際成本都是下降趨勢。網絡規模越大,總收益和邊際收益就越大。

3.傳統產業對網絡業的依賴性增強

信息網絡技術具有一定的滲透性,可以不斷擴大信息服務業的涉及范圍,促進新舊產業的良好融合。對于制造業、銷售業、銀行業等傳統產業,信息網絡可以不斷擴大這些領域的發展范圍,降低成本,加快流動速度。對于傳統產業來說是一個難得的機遇。

4.網絡經濟順應了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網絡經濟在某種角度上來說也屬于知識經濟的一種,網絡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就是知識和信息,這也使得網絡經濟具有一定的持續性和可再生性,進一步實現了信息資源共享。網絡經濟的發展有有效杜絕了工業生產對環境造成的污染,降低了能源消耗,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生態惡化的發生。

三、網絡經濟的未來特征

1.新型網絡企業將取代傳統網絡企業

網絡經濟的發展不僅打破了原有的經濟格局,也催生了一批網絡企業。隨著科技的發展,網絡業逐漸與制造業相互結合,形成了新型網絡企業,這些企業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生產,有效提高了生產效率。隨著這種發展趨勢,傳統的網絡企業將會逐漸被社會所淘汰,被新型網絡企業所取代。

2 .商務為主,電子為輔

電子商務屬于一種時下新型商貿交易手段,是傳統產業與互聯網的結合產物,是網絡經濟的主要表現形式。作為一種新型營銷手段,目前還暫不能實現收支平衡,因此電子商務,電子為輔,商務為主,企業在發展的時候也要注意到這點,二者缺一不可。

3.資本引導信息網絡技術的發展

過去信息網絡技術發展主要依靠技術本身的動力,而今技術和資本已經合二為一,不可分割。資本是市場中最主動、最活躍的運動主體,也是組合各種生產要素、支撐各種技術產業的主體。資本的本性就是增值,信息技術的發展為資本的高效增值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同時資本的增值又為信息技術的發展指引著方向。

四、結束語

目前正處于網絡經濟發展的初始時期,還存在著一定的缺陷和不足,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網絡經濟的發展將會進一步提高信息產業的地位,同時也會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新支柱,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我國的發展命運和人民生存。對此,必須要予以高度重視,把握機會,不斷推動國家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黃繆.城市經濟學文獻綜述研究DD基于城市經濟學研究的基本問題的視角[J].環渤海經濟望,2013(2):105-108

【2】陳風.城市設計、城市經濟學和大型商業區DD以首爾東大門和長新東為例[J].北京規劃建設,2013(3):114-119

【3】韓紹奎.網絡經濟的發展趨勢及其對策研究[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12 ,(07):197.

第5篇

關鍵詞:網絡經濟;壟斷;競爭

中圖分類號:D912.2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8268(2016)01-0038-06

互聯網是20世紀人類最偉大的科技發明,憑借開放互通的信息交換形成的全球化信息共享平臺,深刻影響著市場競爭模式和國家經濟治理模式,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引擎和基礎平臺”。保障互聯網市場的競爭秩序以及社會個體在互聯網市場中的合法利益成為各國競爭法的應然義務。然而,由于互聯網具有明顯的“先入優勢”和“馬太效應”,網絡經濟呈現出“自然壟斷”的特征,“免費”的特殊經營模式也使人們直觀地對網絡經濟中壟斷本身的危害性產生了本能的質疑,普遍存在的“競爭性壟斷”現象更是讓學界掀起網絡經濟中反壟斷法的定位思考:究竟應當放任網絡經濟自由發展,將市場秩序的維護交由“優勝劣汰”的市場競爭機制的自我運行,還是由政府予以積極干預。這是落實反壟斷法在網絡經濟中如何適用必須首先解答的問題。一、反壟斷法規制網絡競爭秩序必要性的爭議如何看待網絡經濟中的競爭和壟斷,即是否應當對互聯網企業進行反壟斷約束?關于這個問題,學界有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反壟斷法主要應當針對行政壟斷,行政壟斷是對市場競爭秩序危害最大的壟斷行為,對一般企業的經營行為,市場會自動調節,實現優勝劣汰,即使經營者具有市場支配地位,這種支配地位也是短暫的、不穩固的,并不具有太大的社會危害性。而且其中有相當一部分行為事實上證明對經濟發展和消費者都是有利的行為,例如在“微軟壟斷案”中,由于法院對微軟公司的判決,微軟不得不以同樣的價格在歐洲市場出售不附帶播放器的操作系統,而市場卻反映冷淡,沒人愿意為功能不如之前版本的操作系統支付同樣的價格,歐洲消費者的利益反而因反壟斷訴訟受到損害。在網絡經濟中,由于經營者的“先入優勢”或特殊的“免費”經營模式[1],經營者獲得市場支配地位變得更加容易,而這些經營者在獲得市場支配地位后,并沒有依照反壟斷法假設的壟斷者的預期行為模式,即降低產品數量和提高產品價格,相反的是,這些企業為用戶提供了更豐富的信息產品,而用戶根本無需為此支付任何費用。網絡經濟的發展主要依靠科技創新,任何一個企業都不可能長久地占有某市場的支配地位,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更替自然會淘汰落后的企業。如果反壟斷法進行強制干預,反而會起到打擊強者、扶持弱者的不利影響。另一種觀點認為即使是互聯網企業也應當受到反壟斷規制,因為由于網絡效應的影響,消費者容易對網絡產品形成路徑依賴性,因而導致消費者容易受到事實上的捆綁,而借助于這些優勢產品的互聯網企業也能更容易形成市場支配地位,其實施的壟斷行為會因此產生更大的社會危害性。對網絡經濟中的壟斷者,是否應當進行反壟斷規制,這是網絡經濟給反壟斷法帶來的首要挑戰。

二、網絡經濟“放任說”的根源與評判

(一)網絡經濟的“自然壟斷說”的假設與證偽在傳統經濟中,電信、電力、鐵路運輸、郵政、自來水和煤氣供應等產業是學界公認的典型的自然壟斷(natural monopoly)產業,但對自然壟斷的經濟特征,學界卻有不同的認識。對自然壟斷特征的分析是判斷網絡經濟是否屬于自然壟斷產業觀點真偽的起點。經濟學家Clarkson和Miller從規模經濟的角度指出了自然壟斷的經濟特征,即在一定的產出范圍內生產函數呈規模報酬遞增狀態,生產規模越大,單位產品的成本就越小,并由此得出結論:由一個企業大規模生產,要比由幾家較小規模的企業同時進行生產能更有效地利用資源[2]。經濟學家Sharkey和Baumol則將成本函數的弱增性(subadditivity)作為自然壟斷的特征[3-4],“成本弱增性”表現為由一家企業提供整個產業的產量成本低于這家企業與另外的企業共同提供相同產量的成本之和。由于在現實經濟生活中,一個企業通常不只是生產一種產品(或服務),因此有學者認為多產品自然壟斷的“成本弱增性”主要表現為“范圍經濟性”,即一個企業生產多種產品的成本低于多個企業分別生產一種產品的相對總成本。因此,在某一多產品的產業中,只要一家企業生產所有產品的總成本小于多家企業分別生產這些產品的成本之和,該產業就是自然壟斷產業[5]。無論從哪個角度定義自然壟斷,往往得到一致性的結論,即在自然壟斷的市場中,壟斷的市場結構更具“經濟合理性”,壟斷狀態是最利于市場效率的模式,競爭反而會導致低效率。

有觀點認為,網絡產業屬于自然壟斷產業[6],鑒于規模經濟的影響,隨著邊際成本遞減,由一個廠商提供一種產品反而是符合經濟效率要求的,此時壟斷的經濟效率會大于競爭的經濟效率。但這種觀點忽略了一個關鍵要素,在我國公有制和私有制并存的經濟體制下,自然壟斷行業通常是以公共事業為主,互聯網行業雖然存在規模經濟的效應,但網絡經濟中的經營者(不包括基礎設施提供者以及電信企業在互聯網市場中的業務延展)通常是私有制企業。而且互聯網行業并不是提供公共服務和公共產品的產業,即便是提供公共服務的自然壟斷行業也因壟斷結構所固有的弊端而受到國家的規制,如壟斷對價格和效率的限制以及在壟斷結構下行業信息不對稱的加重等缺陷。而且自然壟斷產業并非固定不變,在市場需求發生變化或新技術發展的需求時,競爭機制的引入勢在必行。

(二)網絡經濟中壟斷危害性的質疑

傳統經濟中市場壟斷的弊害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對消費者而言,壟斷企業在取得壟斷地位后會限量提價獲得超額壟斷利益。其次,對市場整體而言,壟斷會使企業失去技術創新的動力。壟斷本身是否有利于社會整體經濟利益的疑問從來沒有一個準確的答案,在網絡經濟中對該問題的解答更加困難,即如何在互聯網市場中判斷壟斷產生的危害,衡量壟斷者經營行為的規制是否有利于形成效益最大化需要更深入的討論。根據傳統經濟學理論,壟斷最大的危害表現在經營者在獲得壟斷地位后,會必然通過限制產品的產量,將產品價格定在邊際成本之上,從而獲取超額利潤。然而,這樣的情況在互聯網市場中幾乎不具有存在可能性。因為在互聯網市場中,“限產提價”不是企業的市場營銷策略,這種方法只會導致潛在經營者迅速涌入,從而使自身喪失市場占有率。經營者采取的方法通常是以“增產降價”的方式推廣商品,甚至不惜以“免費”的方式占領市場?;ヂ摼W經營者之所以會增產降價還有其固有的經濟原因,由于生產數字產品的固定成本較高,而復制費用較低,因此隨著產量的增加,數字產品的邊際成本和平均成本呈不斷下降的趨勢。在沒有再生產的投資負擔的前提下,經營者自然會出于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本能,在有效生產水平的條件下會盡可能多地生產產品。此外,由于互聯網企業為社會公眾提供了大量的免費服務,在這種情況下的壟斷,不一定會造成社會福利的損失,相反,一定程度的壟斷,反而會促進自由競爭。如蘋果的APP平臺,促進了第三方開發者的自由競爭。有觀點認為,網絡經濟中不可能有長期的壟斷者,因為技術創新使新興的競爭者隨時有可能一躍成為新的市場領導者。即使有壟斷者,也不會影響消費者利益,因為企業為了保證競爭優勢以及保留用戶,也會不斷降價或提升服務品質,這將有利于行業發展以及消費者利益。從市場整體的角度來看,在傳統市場中壟斷企業是否存在減弱技術創新的動機仍是一個值得推敲的問題。在網絡市場中,壟斷企業在獲得壟斷地位后也不會減弱技術創新。因為事實上壟斷企業并不擁有對基礎信息資源的壟斷,其他企業無時無刻不在通過技術創新進行追趕,壟斷企業本身不敢懈怠。

從傳統經濟學的角度看,壟斷不利于社會福利,不利于消費者,不利于資源的有效配置,對技術進步起阻礙作用。但在網絡經濟中,壟斷卻有不同的經濟內涵。熊彼特的“創造性破壞”(Schumpeter’s creative destruction)理論是理解網絡經濟中壟斷概念的關鍵。由“創造性破壞”形成的壟斷不同于傳統的壟斷:其一,傳統的壟斷是長期維持的,“創造性破壞”形成的壟斷則短期存在,新技術的不斷出現會使新的壟斷者不斷取代舊的壟斷者。只有在技術革新中始終領先的企業,才能保持較長時期的壟斷地位;其二,傳統壟斷扼殺技術革新,導致資源配置的低效率,而“創造性破壞”形成的壟斷則會推動技術革新,導致資源配置的高效率; 其三,傳統壟斷來自超經濟手段或不正當競爭手段。壟斷企業會限制供給,在沒有競爭威脅的情況下提高產品價格?!皠撛煨云茐摹毙纬傻膲艛鄥s完全相反。因此,傳統壟斷不利于消費者,“創造性破壞”形成的壟斷卻有利于消費者[7]。亞當?斯密認為:市場經濟中的自由“經濟人”雖然都具有逐利本性,但這并不妨礙其行為實現社會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事實上,通過個人利益的追逐行為反而比致力于公共利益的追求更能得到良好的結果。英國著名經濟學家馬歇爾認為,規模經濟能為社會提供更大的總體價值。大企業通過內部分工,提高工人的勞動技能并進行專業化的生產則能提高生產效率,產生更大的社會價值。但馬歇爾同時也指出規模經濟必然導致壟斷的出現,而壟斷會產生兩種結果:從競爭秩序角度來看,壟斷會導致自由競爭秩序的破壞,從而使市場失去競爭活力;從消費者利益的角度來看,壟斷企業在將競爭者排擠出市場后會減少產量、提高價格,從而損害消費者的利益。于是就產生了著名的“馬歇爾沖突”(Marshall’s dilemma),壟斷帶來的規模經濟效益與充分市場競爭的效率只能選擇其一。但馬歇爾無法預料到在網絡經濟中,壟斷者并不會通過減產提價的方式獲得超額經濟利益。由于再生產成本低,而且存在雙邊市場的交叉補貼,因此,經營者并沒有減產的動力,而是需要通過產品的普及獲得更大的用戶基礎,從而在付費的雙邊市場中利用用戶基礎獲得更大的利益。所以,在網絡經濟中,規模經濟效益與市場競爭效率也能同時并存。

此外,從經濟發展的長遠軌跡來看,網絡經濟競爭市場結構具有變動性。網絡經濟條件下的壟斷是以技術壟斷為主導的,企業具備優先的創新技術是形成企業壟斷的關鍵。而這種壟斷是極不穩定的,一旦出現新的創新技術,原有技術會迅速被替代,因此網絡經濟中壟斷通常都是暫時性和不穩定的。壟斷形態是當前技術創新的暫時結果,更是另一場技術競爭的開始。

(三)網絡經濟中“競爭性壟斷”的普遍性互聯網市場具有競爭和壟斷并舉的特點。開放的互聯網市場沒有過高的準入限制,任何領域都面臨競爭壓力,但同時具有先入優勢的企業易憑借固有的用戶基礎從而占有市場支配地位,而具有產品創新優勢的企業也能迅速聚集用戶群從而樹立新的市場支配地位。這意味著,在競爭和壟斷共存的互聯網市場中,壟斷地位的變化相對較快,即便是具有市場支配地位的企業也面臨激烈的市場競爭壓力。這種壟斷狀態被經濟學者稱為“競爭性壟斷”?!霸诰W絡經濟下,由于信息產品的特征和高度的技術競爭,出現了競爭和壟斷同時雙雙被強化的態勢,即市場的開放程度越高進退無障礙,競爭越激烈,技術創新的速度也就越快,所形成的行業壟斷就越強,集中度也就越高;而壟斷性越強,集中度越高,市場競爭反而越激烈?!盵8]有學者甚至認為網絡產業的市場從一開始就是一個具有高度壟斷性的市場[9]。

在互聯網市場中,壟斷性的現象十分普遍,但由于具有壟斷地位的經營者也面臨諸多市場競爭者,因此,沒有必要對當前的壟斷持絕對的否定態度。事實上,在競爭性的壟斷形態中,經營者往往能為消費者提供更多的福利,因此,這種壟斷是積極的、有效率的。在競爭性的市場環境中,經營者往往是“受價者”,必須將價格設定在競爭性水平上以獲取市場份額,因此,行業集中度并不必然導致壟斷利益,市場結構也不必然導致市場力量[10]。事實證明,如果一個行業是充分競爭性的行業,那么所謂的壟斷狀態只是行業競爭后的一個暫時狀態,無論是經營者創新后獲得更高的市場支配地位還是在競爭中被其他經營者淘汰,整個市場發展路徑都會呈現出一個螺旋式上升的趨勢。從行業發展的整體趨勢來看,眾多小企業的同質性競爭只是行業發展的初級階段,這種低級的競爭并不會給消費者帶來大于壟斷性競爭中所能享受的利益。

網絡產業的市場結構具有高度壟斷性和高度競爭性并存的特征。壟斷是網絡產業的一個重要特征,而且只有具備較大的市場份額才能實現盈利。即便如此,在壟斷結構較高的市場,同行的競爭也非常激烈。導致這一現象出現的重要原因是網絡效應的作用放大了企業間的競爭差距,即網絡經濟中的壟斷形成不是依靠生產者擴大生產規模形成,而是消費者選擇的結果。在競爭中市場占有率差不多的企業,一旦某企業的產品顯示出技術優勢,在網絡效應的作用下,消費者就會做出選擇轉移,市場占有率也會隨之發生變化。網絡市場中網絡產品主要由信息產品構成,其本質是一種知識,而知識往往具有高模仿性。因此,暫時具備市場支配地位的企業時刻面臨競爭威脅。如騰訊的QQ對OICQ的模仿并成功超越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因此,即便是壟斷企業也需要不斷提高生產技術,進行科技創新才能維持其壟斷地位,并不會利用壟斷力減產提價坐享壟斷利益。如果不能保持技術領先優勢,市場壟斷地位隨時可能被取代。

在網絡經濟中,壟斷并不容易形成,即便是市場先入者在短時期內能占據較大的市場份額,但從長遠的角度來看,整個市場仍處于激烈的競爭中。短期壟斷是市場對創新的肯定和敢于承擔風險的回報,懲罰成功者會挫傷創新者的積極性。有觀點認為,市場先入者會占盡先機,一旦產品具有網絡效應,則先入者可能迅速占領市場成為壟斷者。但事實上,數字產品開發成本高,且通常表現為“沉沒成本”,開發商需要支付大量的資本用于數字產品的研發,而且這些成本一旦付出就不可收回。倘若研發中止,開發商前期支付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等固定成本將無法收回,轉售也會相當困難。即便產品成功開發,由于數字產品的模仿成本極低,經營者很可能遭受后進入者的競爭,后進入者借鑒先進入者產品的特征,不用投入大量的研發成本,在價格上會有很大的優勢,因此先入者的利益也容易受到損害。特別是由于免費經營模式的原因,導致消費者轉移成本降低,用戶鎖定的效果并不明顯,經營者的壟斷地位也隨時處于變化中。而且由于免費或低價的原因,經營者根本不可能存在掠奪定價的行為。

為了克服壟斷造成的競爭秩序的破壞以及充分競爭狀態下的低層次競爭損耗以及過度競爭造成的社會資源的浪費,美國經濟學家威廉?鮑莫爾(William Baumol)提出了“可競爭性理論”(the theory of contestable markets),該理論從市場進入的角度對競爭存在的可能性進行了分析,旨在提出依借競爭的力量提高經濟效率??筛偁幨袌隼碚撜J為,來自潛在進入者的潛在競爭,而非現有廠商之間的競爭,能對市場中廠商的均衡行為產生有效約束,從而保證市場效率[11]。依據可競爭型理論,盡管在網絡市場中壟斷市場結構表現極為明顯,在某些領域甚至還會出現寡頭壟斷的現象,但由于市場中存在諸多潛在的進入者,這必然會對現有壟斷者的行為產生約束,從而形成可競爭性市場。因此,對網絡經濟進行過多的政府管制和市場干預沒有必要。

三、反壟斷法規制網絡經濟的現實考據

盡管網絡經濟的特殊運營方式導致壟斷本身對市場的作用有別于傳統經濟,但具有“先入優勢”的互聯網企業在“網絡效應”的作用下對消費者的選擇權造成極大的擠壓和限制,經營者的行為也不斷觸及行業規范以及法律的底線,作為“經濟憲法”的反壟斷法應當對壟斷行為予以規制。

(一)網絡經濟中壟斷的固有弊端

網絡經濟中壟斷的存在不僅會導致阻礙創新的危害,對消費者利益的損害也會更嚴重。“大的也可以是美的”[12],這無疑是符合經濟學的觀點。社會化大生產背景下,具有一定規模的企業有利于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熊彼特假說認為,大企業財力雄厚,可以提供中小企業無法承受的科研開發經費。然而在我國的互聯網市場中,大企業卻因利用其市場支配地位剽竊小企業的創新理念而飽受爭議。壟斷究竟是科技創新的源泉還是阻礙,需要市場給出反饋和解答。在不同的歷史階段中,壟斷對經濟發展的作用也有所差異。當壟斷成為科技創新的阻礙時,應當對壟斷行為進行限制。

雖然互聯網科技更新速度快,行業格局變化迅速,似乎不需要對因科技力量形成的壟斷經營者設定過多的限制,即從互聯網行業的宏觀發展的角度來看,互聯網市場似乎很難存在絕對持久的壟斷,但如果從微觀市場的角度,在一個相關商品市場中,互聯網行業中的壟斷狀況卻相當明顯。因此有觀點認為互聯網行業的壟斷不但會扼殺創新而且還會損害消費者的利益。360公司副總裁、首席隱私官譚曉生認為,互聯網行業出現壟斷不僅會抑制技術創新,同時也會扼殺新興的創業公司,正所謂“大樹之下寸草不生”,最終傷及用戶利益和體驗,中國互聯網的寡頭壟斷格局急需通過競爭加以改變[13]。如果說具有壟斷地位的互聯網企業能夠通過“免費”經營模式為社會帶來福利,從而為互聯網企業逃避反壟斷法規制提供了冠冕堂皇的理由,那么騰訊讓用戶“二選一”行為卻讓人們看到具有壟斷地位的企業,一旦濫用其市場支配地位,不僅會損害競爭對手的利益,也會損害社會公共利益。騰訊之所以作出讓用戶“二選一”的行為,它最大的籌碼是用戶的“集體轉移成本”。在騰訊QQ和360軟件不兼容的情況下,如果只有一小部分人選擇360軟件,騰訊失去的只是一小部分的客戶,如果一大部分人選擇360軟件,騰訊可以即刻終止不兼容,就能挽回損失。因為,對于騰訊QQ的用戶而言,要放棄通過騰訊QQ建立的社交關系成本太大,而放棄一款隨時有替代的殺毒軟件代價較小。因此,無論是從維護市場競爭秩序還是保護消費者利益和社會公眾利益的角度出發,反壟斷法對網絡經濟進行干預都具有合理性和必要性。

(二)網絡經濟中消費者自受約束

經濟學的觀點認為,反壟斷不需要對壟斷企業的經營行為做過多限制和非議,應當相信消費者在市場上的“貨幣投票權”可以糾正經營者的不當行為。事實是否真的如此?互聯網市場中的經濟生態系統反映出的不是傳統市場中經營者對消費者的直接依賴,如提價會導致消費者轉移等,在網絡經濟中,經營者的盈利并不直接依賴消費者,由于“免費”模式形成的雙邊商品市場,消費者對經營者的價值表現在經營者依靠用戶基礎在別處獲得收益,如廣告。因此,在網絡經濟的生態系統中,消費者由于沒有支付相應對價而喪失了對經營者的鉗制,消費者用腳投票的幾率越來越小。而且由于互聯網市場的用戶基礎大,小部分消費者的離去對經營者影響并不突出,這又讓經營者的實際影響力更為凸顯。因此,人們會發現,在網絡經濟中,消費者自主選擇權事實上受到約束,這為經營者濫用市場支配地位提供了市場基礎。

當前的互聯網市場結構主要表現為寡頭壟斷,雖然市場中并不缺乏中小規模的競爭者,但與壟斷企業相比而言,市場競爭并不充分。雖然市場支配力的取得有合理性,主要源于市場先入者的優勢以及消費者在網絡效應作用下的自主選擇,但受經濟利益的驅使,任何壟斷企業都會試圖通過各種方式排除和限制競爭。因此,反壟斷法作為高懸在壟斷企業頭上的高壓線,能確保壟斷企業通過合理的方式參與市場競爭,并及時對損害競爭秩序以及消費者利益的行為做出否定評價。

(三)互聯網安全期待市場多樣化

互聯網產業不是自然壟斷產業,這足以證明競爭不會造成互聯網市場的資源浪費,而且從互聯網安全的角度來看,競爭市場中多樣的產品供應能避免出現單一產品因病毒或缺陷導致的潛在風險。黨的十報告強調“高度關注網絡空間安全”,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加大依法管理網絡力度,加快完善互聯網管理領導體制,確保國家網絡和信息安全”。由此可見,在全球一體化的背景下,國家已經將網絡空間安全視為國家安全的重要內容。如果互聯網市場中只存在一種操作系統軟件,當該軟件因不可預見或不可克服的技術缺陷或人為攻擊而無法使用時,倘若沒有其他的產品,則會給社會公共利益造成極大的危害,嚴重時甚至會威脅國家安全。當前我國政治、經濟、軍事等領域的信息網絡關鍵基礎設施仍未脫離美國等網絡技術發達國家的“安全綁架”[14],除了提高網絡技術自主研發能力外,構建網絡安全法律保障體系也是我國政府應當積極完善的問題,反壟斷法作為維護市場競爭秩序以及消費者和社會公共利益的工具,在網絡經濟中也承擔預防和制止外國企業的惡意壟斷行為,從而維護網絡安全的任務。

四、結語

由于網絡效應、雙邊市場以及免費經營模式的影響,網絡經濟中的壟斷具有新的特點,但壟斷的性質并未發生改變,不能因網絡經濟的新特點而否定反壟斷法在互聯網市場中的作用。網絡經濟的出現不僅帶來商品技術特征以及商品經營模式的改變,也改變了建立在傳統市場基礎上的反壟斷政策的適用,如市場的界定[15-16]、市場支配地位的判斷、壟斷行為的認定等。因此,應當在肯定反壟斷法對網絡經濟規制必要性的前提下調整反壟斷法在網絡經濟中的適用規則。

參考文獻:

[1]胡麗.互聯網企業市場支配地位認定的理論反思與制度重構[J].現代法學,2013(2):93-101.

[2]CLARKSON K W,MILLER R L. Industrial Organization:Theory,Evidence and Public Policy[M].Chicago:Mc Graw-Hill Book Company,1982:119.

[3]SHARKEY W W. The Theory of Natural Monopoly[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2:4-5.

[4]BAUMOL W J. On the Proper Cost Tests for Natural Monopoly in a Multiproduct Industry[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7(12):809-822.

[5]王俊豪.論自然壟斷產業的有效競爭[J].經濟研究,1998(8):42-46.

[6]王銳.自然壟斷網絡經濟論的再探討[J].學習與探索,2009(1):136-138.

[7]朱繼武.網絡經濟與傳統經濟的比較研究[J].江蘇論壇,2006(12):40-42.

[8]曹寶明,辛馨.從壟斷到競爭性壟斷――網絡經濟下市場結構演進的靜態博弈分析[J].江蘇社會科學,2009(5):60.

[9]蔣巖波.網絡產業的反壟斷政策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36.

[10]BALTO D,PITOFSKY R.Antitrust and High-tech Industries: the New Challenge[J].The Antitrust Bulletin,1998(3/4):583-608.

[11]BAUMOL W J. Contestable Markets: An Uprising in the Theory of Industry Structure[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2(1):1-15.

[12]薛兆豐.商業無邊界:反壟斷法的經濟學革命[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41.

[13]譚曉生.寡頭阻礙創新 互聯網反壟斷迫在眉睫[EB/OL].(2013-03-06)[2015-02-11].http:///system/2013/03/06/051619766.shtm.

[14]劉勃然.21世紀初美國國家安全戰略探析[D].長春:吉林大學行政學院,2013:190.

第6篇

關鍵詞 網絡經濟 傳統經濟 區域性 商品貿易

中圖分類號:F724 文獻標識碼:A

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檢測數據顯示,截止2013年6月,中國網絡零售市場交易規模占到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6.8%,網絡市場交易規模達7542億元,同比增長47.3%;其中天貓依靠其影響力牢牢占據網絡購物市場的第一位,占50.4%;C2C網絡零售市場中淘寶集市占C2C市場的95.1%;可以這樣斷言,網絡經濟的興起已經對現代企業的研發、生產、經營和管理的各個環節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更為重要的是,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網絡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完全有可能改變現代企業的基本商業運作模式,動搖在工業時代業已成為經典的戰略思想和卓有成效的管理方法。

1網絡經濟區域性國內的發展

21世紀經濟全球化、知識經濟的國際趨勢和時代背景下,在我們的消費意識中,總有一個我們所認可的消費中心,能夠滿足我們的消費需求,從鄉鎮的集貿市場,到縣域的百貨公司,省市級的超級一體化購物中心,總是引導著我們的消費神經。發展網絡經濟已不單純是一個電子信息技術的運用或是商務模式的選擇問題,而是適應和順應國際潮流,在融入全球經濟發展中不斷增強競爭力的戰略性選擇。隨著互聯網網民的基數增大,互聯網服務劃分越來越細,所以行業網站的發展不可避免地呈現高速增長的趨勢,還有一種垂直類的網站,它不像新浪、搜狐等綜合門戶網站一樣,不提供全面的服務,但是其服務更專業、更深入、更便民,服務的網民更有針對性,因而越來越受到廣告主的認同。隨著中國網民基數的增加,已經足以支撐起這種垂直門戶網站的規模發展,在中國,已經有多家垂直門戶網站收入過億元人民幣,就是明顯的例子。

2區域商品貿易加入網絡經濟的對策

2.1加強宏觀規劃和指導,增強區域合作

人們的消費行為總是與其生活方式、收入層次、階層特征等密切相連的。正如馬克斯`韋伯在《經濟與社會》中斷言:“生活方式是一個人社會階層地位最精確的體現”。 區域性網絡經濟的構建,是商品銷售渠道的重新定位,更多體現的是加快商品流通,所以根據網絡經濟的發展是勾畫區域性商品貿易藍圖的關鍵。

(1)整體規劃布局,樹立商品集散地形象,結合當地的衣食住行的總體框架,對消費中心、購物地帶、商業網點、行業動態進行線上整合,強化信息一體化,要求媒體、工商企業統一合作,一方面突出本土化,強本土的電子商務活動,占領網絡銷售市場,另一方面提高實體店內的服務,顧客滿意后可直接在實體店內購買,也可以參與網上的優惠活動,找準各行業的定位。

(2)營造良好的消費環境,強化規范管理、加強市場監督;提供一個良好的法制保障環境,依法鼓勵商家將商業信息化等,強化相關競爭的經濟調節、市場監管和公共服務職能,積極為市場主體提供優質服務和創造良好發展環境;加強同行業之間的協調,建立和完善高效運轉的商貿流通業發展協調機制。

(3)實現區域性線上經濟平臺,服裝業、農副產品、電子產品、家具家電搭建各自的銷售平臺,打造一批具有高效便捷的標志性商業工程,加快商品信息流通,實現商品貿易的快速消費。同時實現各行業數量與質量同步發展。

2.2建立的“一站式”購物地帶

如今中國城市形態在發生急劇變異,居民生活水準的提高,消費結構的升級,對生活環境和消費的質量越來越高,對現代生活方式的追求,成為如何有效配置商業資源的核心問題。便利、高效、無障礙到達,拉近消費者到達各種購物場所的時空距離,最大限度減少時間成本,是消費者共同追求,也是各種商業零售設施的基本定位。富有人性化的消費空間“新業態一站式”成為消費者購買行為營造了全新的環境結構。城市不乏林林總總的高檔購物中心,在城市的某個區域,都起到了“造市”的功能,但集娛樂、休閑、購物、餐飲、住宿于一體的“一站式”,還未形成“氣候”,這便是區域性網絡經濟需要表現的地方。

參考文獻

[1] 商務部綜合司,研究院.中國對外貿易形勢報告[R].2008.

[2] 佟家棟,王艷.國際貿易政策的發展、演變及其啟示[J].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05).

[3] 李 丹,蔣毅一.對中國出口貿易的結構分析及其啟示[J].商場現代化,2007(06).

第7篇

一、網絡經濟下壟斷績效分析

(一)競爭性壟斷

在網絡經濟大體環境之下,原有借助價格壟斷模式也就并不適用,逐漸通過技術進行壟斷。部分企業雖然在市場內具有一定競爭力及優勢,但是伴隨著市場競爭越加激烈,即便企業短時間內在市場內處于壟斷地位,也非常容易被其他企業所替代,這也就造成企業無法按照自身市場定位隨便定價。除了技術水平之外,在網絡經濟環境之下,市場準入條件也不符存在,中小型企業在掌握有關技術之后,就可以快速在市場內發展建設,甚至與壟斷企業對抗。在這種競爭模式之下,壟斷企業需要增加在技術上面創新強度,進而維持自身在市場內占有率,借助新型優質產品吸引到更多消費者。所以,在網絡環境內,壟斷依舊具有良好競爭力。

(二)提升消費者福利

在傳統市場經濟模式內,壟斷企業在市場內具有絕對話語權,可以通過提價限產形式,提升自身經濟利潤。但是在網絡經濟背景之下,壟斷企業想要提升自身經濟利潤,經常采取增加生產數量方式實現,將發展重點放在消費者需求上面,按照消費者意見價格,確定產品銷售價格。這也就表示,壟斷企業在網絡經濟環境下,并不具有產品定價權利。價格并不是企業建設核心內容,開始逐漸將競爭點放在技術水平上面,通過更新換代產品形式,提升自身在市場內競爭力。由此可知,在網絡經濟環境內,壟斷企業可以降低產品銷售價格,提升生產規模,進而為消費者提供更加優質福利[1]。

二、網絡經濟下反壟斷規制

反壟斷法屬于國家干預國家經濟主要途徑,屬于間接規制范圍之內,主要應用到壟斷行業內。壟斷具有競爭性特征,因此與傳統市場經濟壟斷之間存在一定差別,這就需要按照網絡經濟特征,對反壟斷規制進行完善。

(一)反壟斷規制目標

網絡經濟之下反壟斷規制目標為保證市場競爭有序開展,為消費者提供更加福利待遇。壟斷企業通過技術壟斷市場,進而有效提升產品性能及質量,為消費者提供更高福利待遇。在網絡經濟背景下,政府在對反壟斷規制完善內,應該將重點放在維持市場秩序層面上,引導企業進行技術創新,有效保證消費者自身合法權益,并不是僅僅壟斷市場,而是對競爭者進行保護。在這種情況之下,政府需要正確判斷壟斷企業在市場內是否科學合理,壟斷企業在具有一定實力之后,社會效應及效率可以有效提升,借助新型技術提升產品質量及性能,政府不進行干預[2]。

(二)反壟斷規制內容

在網絡經濟下,反壟斷規制內容核心放在規制壟斷行為上面,重點并不放在壟斷結構上面。反壟斷規制主要由兩部分內容構成,分別為壟斷規制結構與壟斷行為。但是在網絡經濟背景之下,反壟斷規制重點放在壟斷行為上面,企業借助科學合理管理手段,提升自身生產效率及質量,積極創新投資模式,換取更高經濟效益。與此同時,網絡經濟反壟斷規制重點要是放在壟斷結構上面,企業對于創新重視度就會大幅度下降,進而造成市場經濟難以進一步發展建設。反壟斷機制內容在制定上,需要提升對市場不公平競爭行為關注度上,企業通過自身實力提升在市場內占有率,有效保證消費者合法權益。在網絡經濟允許情況之下,企業對技術及管理創新,然后壟斷市場,基礎條件就是借助公正競爭形勢實現[3]。

三、結論

網絡經濟在快速發展建設過程中,我國也逐漸參與到國際市場內,為了能夠有效保證我國市場有序開展,就需要積極推動企業創新,保證反壟斷政策靈活合理,對網絡經濟背景之下的壟斷和反壟斷進行了解,保證市場經濟結構科學合理,推動市場經濟進一步發展建設,進而積極引導企業參與到國際市場大體環境內。

作者:任天真 單位:河南大學法學院

[參考文獻]

[1]張偉,付強.轉型經濟條件下的壟斷結構、壟斷行為與競爭政策設計———反壟斷與規制經濟學學術研討會觀點綜述[J].中國工業經濟,2013,09:69-75.

第8篇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和互聯網的普及,無論是消費者的消費習慣、消費方式和消費心理還是企業的組織結構、運營方式和管理方式等都發生了較大的變化。網絡經濟是以經濟信息化為基礎,利用信息和網絡技術對企業的內、外部資源進行動態的整合,采取更利于企業發展和更利于消費者滿意的研發、生產、銷售和管理活動的經濟形式。相對于傳統經濟而言,網絡經濟具有不同的經濟特征、原理和規律。網絡經濟消除了企業經營環境的時空限制,使商業活動更加快捷和頻繁,同時向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滲透,促使產業融合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傳統經濟具有邊際成本遞增、邊際效益遞減的特征,而網絡經濟具有邊際效益遞增性的特點;按梅特卡夫法則還可以看出,網絡經濟具有外部經濟性,而傳統經濟更多的具有外部非經濟性。作為知識經濟的一種具體表現形式,網絡經濟深刻地改變了企業的經營環境,傳統企業基于產品主導邏輯的商業模式不再適用,各種創新型的商業模式不斷涌現,例如國外的Facebook、Twitter和國內的騰訊、阿里巴巴等公司,他們的運營模式、成本結構和盈利模式在財務上都有更快更好的利潤表現。因此,在網絡經濟背景下,企業商業模式創新動因和創新路徑的研究非常具有現實意義。

一、商業模式創新

1939年,美國著名的經濟學家熊彼特最早提出商業模式創新的概念,他認為:價格和產出的競爭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來自新商業、新技術等商業模式的競爭。企業需要進行不斷的破壞性創新,創造性破壞是新經濟的核心內容。美國的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也曾指出:當今企業之間的競爭不再是產品之間的競爭,而是商業模式之間的競爭。時代華納的CTO邁克爾?鄧恩說:相對于商業模式而言,高技術反而是次要的,前者是企業能夠立足的先決條件。以上學者和實踐者從不同角度說明了商業模式及其創新在競爭中的重要作用,但缺乏系統性的研究,《商業模式新生代》的作者Osterwalder給商業模式下了一個比較全面系統的定義,商業模式是由一系列組成元素構成的概念性工具,它表明了圍繞企業的合作伙伴、競爭對手和顧客,企業發現價值、創造價值、價值傳輸和價值獲得的邏輯。長期以來,理論界和實業界對企業創新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產品創新、技術創新和組織創新等方面,卻忽略了事關企業長期發展和長期績效獲得的商業模式創新的研究。和產品一樣,商業模式也具有生命周期,當企業的內外部經營環境發生變化時,企業原有的商業模式會變得過時或不再適應,企業需要不斷地對商業模式進行調整、設計、創新和實施。作為整個商業生態系統的一員,企業需要根據內外部經營環境的變化培育自身的動態競爭能力,商業模式是從企業發展戰略的高度來規劃企業的動態競爭能力。由此可見,企業商業模式創新是當前網絡經濟環境下的研究主流方向。

二、企業商業模式創新的動因分析

經濟學界更多的是從企業經濟租金的角度進行分析,認為并非所有的資源可以成為企業獲取競爭優勢和超額利潤的來源,因為在一個完全競爭或競爭較為充分的市場里,資源獲取的價格和價值趨于一致,因此不太可能產生經濟租金。商業模式具有不能被完全模仿、不能被替代、不可轉移和稀缺性的特征,這種掌控和運用資源的運營模式、管理模式和盈利模式會利于企業經濟租金的獲得和長期利潤績效表現。管理學界更多的是從核心競爭能力的角度去分析,企業具有生產性的稀缺資源或具有獨特的資源操作能力都可以構筑成企業的核心競爭能力,在服務主導邏輯的網絡經濟環境下,企業更加注重操作性資源的培育和獲得,企業的商業模式是最重要的操作性資源。因為核心競爭能力獲得的優勢是暫時性相對比較優勢,企業要想在更長時間里獲得競爭優勢,需要不斷培育和發展核心競爭能力,也就是動態競爭能力,這種動態競爭能力也會要求企業的商業模式不斷地進行創新。

另外,在當前網絡經濟環境下,企業的外部經營環境也發生了激烈的變化,經濟的全球化、信息化、科技化以及政治、經濟、文化環境的瞬息萬變都對企業的持續經營和永續發展帶來了極大的挑戰。企業只有不斷地進行商業模式的創新,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得以生存和發展。其次,消費者市場也發生較大變化,在傳統經濟的賣方市場適用的商業邏輯不再適合網絡經濟環境下的買方市場環境。消費者的消費能力、消費心理、消費方式等都有較大的改變,對企業的產品和服務提出了越來越苛刻的要求,更加注重個性化消費和消費體驗。只有高效、靈活和個性化的商業模式才能適應消費者市場不斷變化的需求。

三、企業商業模式創新的途徑分析

邁克爾?波特的價值鏈分析對傳統經濟的成功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這一理論是在對競爭環境相對穩定假設前提下的企業在價值鏈條上的定位,在外部環境發生激烈變化的網絡經濟環境下,這一理論不再適用。很多的價值鏈條相互交叉作用構成了價值網絡,企業經營的重點集中于在價值創造系統中與供應商、合作伙伴、顧客、競爭對手等進行合作共同創造價值。這種價值共同創造的商業模式要求企業應該圍繞顧客的需求,與企業的利益相關者進行協同價值創造,同時注意培養自身的創新能力,加強對企業知識的管理。

(一)明確顧客需求

企業的競爭戰略不應放在如何消滅對手上,而應放在顧客的需求上,考慮如何發現顧客、服務顧客和維護顧客。一家企業的資源和能力是有限的,企業需要借助伙伴資源和能力來更好地滿足顧客需求,而顧客需求和潛在需求的明確是前提條件,通常顧客的需求是動態變化的,對顧客需求的定義需求不斷的確認和更新。在同質化競爭日益嚴重的紅海里,迅速發現并明確顧客需求能力可以幫助企業走向更加廣闊的藍海。

(二)明確關鍵資源能力

企業的關鍵資源能力是指企業擁有的那些對其具體業務保持持續性的競爭優勢,至關重要的基于能力的資源。關鍵資源既可能是物質性的,也可以是非物質性的。企業的資源只有在與企業某種擴張后的能力相匹配時,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并獲得超出平均水平的收益,成為企業的關鍵資源。明確顧客需求使企業的商業模式創新有了實現的可能,那么企業的關鍵資源能力可以保證商業模式創新是否具備相應的資源能力去實現。

第9篇

網絡經濟正處于形成和發展之中,它的運行規則也處于發展和完善的過程之中,因此對它的探討具有初步的性質。研究網絡經濟的運行規則,不能不注意網絡經濟的本體特點,因為正是網絡經濟本體狀態的特殊性直接影響了網絡經濟的運行狀態。網絡經濟本體狀態的特殊性可以從一個特定的視角來看———網絡經濟是科技經濟一體化歷史發展進程的結果,也是這種發展的一次飛躍形式,這種情形在特定的意義上規定了網絡經濟的本體狀態。 

科技經濟一體化是科學技術與經濟既高度分化又高度整合的一種社會化現象,它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在工業化開始的第一階段,科學技術與經濟之間已經存在著密切的相互作用關系,先進的思想家已經認識到“生產力中也包括科學?!边@一階段與經濟相結合的科學技術主要是機械力學、動力科學。由于科技經濟一體化在這一階段的初始性,關于它的研究仍處于定性的階段。20世紀以來的第二階段,科學技術在經濟領域的量的擴張改變了經濟系統的宏觀性狀,也改變了科學技術本身的社會功能。新古典經濟學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經濟系統內生變量的命題,以定量的方式刻畫了這種科技經濟一體化的新進展。哈貝馬斯說,科學技術已經作為“獨立的變數”而成為第一位的生產力。與此同時,科學技術與經濟的一體化在發展機制方面也臻于成熟,熊彼特提出的創新理論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科學技術與經濟一體化的微觀與宏觀轉化機制,動態地說明了科學技術與經濟的一體化進程。到第三階段,科學技術同時在量和質兩方面擴張,形成了網絡經濟。從全球范圍看,1999年互聯網用戶已經達到2.6億戶,2000年全球信息產業總值已達到近10000億美元,全球信息技術產品的貿易額約為7000億美元,全球的電子商務總額約2000億美元,全球的信息技術產業以高于全球經濟增長速度2—3倍的速度在發展,1998年信息技術及其產業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14.7%??梢哉f,網絡經濟作為科技經濟一體化的特定形態已經成為一種現實。 

網絡經濟是科技經濟一體化的一次質的飛躍。科學從對自然物的認識,發展到對能量的認識,再到今天對信息的探索,正在從根本上改變人們的生產方式和交往方式。信息技術對整個市場資源配置方式的改變是整體性的。信息技術的應用,減少了企業與企業、企業與消費者之間的交易成本。信息、知識已經成為一種主要的生產要素,互聯網成為經濟的一種載體,電子商務也成為經濟運行的一種主要手段。網絡經濟已達到了信息技術系統與市場經濟系統的合二而一,傳統的經濟結構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傳統的經濟概念也發生了質的變化。網絡經濟已經顯示出前所未有的發展動力,經濟的運行已經出現了新的特征,以致出現了“新經濟”的概念。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保持了10年較高的經濟增長率、較低的失業率和通貨膨脹率,經濟的信息化被認為是產生這種結果的主要原因。 

鑒于網絡經濟與科技經濟一體化的這種因緣關系,因此通過科技經濟一體化來理解網絡經濟的運行法則就是一個重要的視角。本文認為,與科技經濟一體化相對應,網絡經濟需要通過信息技術法則和市場貨幣法則的結合來理解和認識。網絡經濟的發展是按照雙重法則結合運行的結果,僅僅用信息技術法則或者僅僅用市場貨幣法則都無法完全架構或說明網絡經濟的基本特征。 

信息技術法則可以作如下的初步陳述:信息技術的價值或早或遲將轉變為巨大的市場價值,在這一過程中它表現為一種預期價值,這種預期價值是網絡經濟發展的前導,因而既有動力機制作用又有比較高的風險性。在網絡經濟中,一些不同的定律表述了這種預期價值。如摩爾定律,它是確定性較強的一種預期價值,其內容是:20世紀60年代以后,半導體的集成度每18個月翻一番,與此同時半導體的價格以6次級數在下降。半導體性能每18個月翻一番的局面已經持續30多年,估計至少還將持續10—20年。梅特卡夫法則對預期價值的表述是,計算機網絡的價值等于其結點數目的平方。雅虎法則對預期價值的表述是,“只要雅虎繼續控制著挑戰所有歷史先例和邏輯的價格/收入比,互聯網將繼續是投放金錢的巨大場所。”這一法則試圖說明財富貨幣的轉移方向是在信息資產支配物質資產中形成的名義價格對傳統財務收入保持較高比率的地方。上述預期價值具有三個特點:(1)它是以信息技術價值為基礎的,因此其預期內容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2)這種預期價值是網絡經濟發展的定盤星,人們總是通過這樣的預期去重組資本市場,進而試圖實現其市場價值。就這一點說,這種預期價值具有驅動網絡經濟發展的積極作用。(3)這種預期價值總是超前并可能往往高于市場貨幣價值,其表現是在網絡企業業績增長的作用還沒有傳遞到股市之前,預期已經把增長趨勢放大或縮小數倍、數十倍而作用于股市,這就使網絡投資具有比較高的風險性。人們常常用網絡泡沫來表示這種風險的存在。 

所謂市場貨幣法則是指以下的判斷:市場貨幣價值是信息技術價值的實現形式,網絡經濟最終必須使信息技術價值轉化為市場貨幣價值,網絡經濟的發展歸根結底將通過市場貨幣價值得以確立和確證。簡單的說,網絡經濟必須具有效益,必須有自己的利潤回報。這是傳統經濟學原理在網絡經濟中的反映。就這一點來說,網絡經濟依然不能完全離開傳統,網絡經濟依然是經濟。 

總的來說,網絡經濟應該也將通過信息技術法則和市場貨幣法則之間保持的一定張力來發展,網絡經濟中的新現象也需要通過雙重法則的某種結合來進行解釋。 

網絡經濟的雙重運行法則有助于我們理解美國的新經濟現象。美國國內經濟的發展過去十年超過了歷史上106個月持續增長的記錄,達到了120個月持續增長的水平,年均增長率為3.5%,近5年4%以上。與此同時,美國近5年的年均失業率為4%,年均通貨膨脹率為2%。美國高科技產業在美國經濟中的比重已經占到了全國GDP的30%。這些情形一方面說明在美國信息技術價值轉變為貨幣價值已是不爭的事實,網絡經濟確實能夠實現其市場目標,它的發展是符合市場貨幣法則的。另一方面也說明新經濟確實得到了科學技術價值層面的強勁支持。由于網絡經濟的商業模式和技術處于非固化狀態,出現了其收益隨規模擴大而持續上升的勢頭。美國歷史上經濟的增長率超過2.5%就可能出現物價水平的持續上升,甚至低速經濟增長也會帶來物價攀高的“滯脹”現象,而這次高速增長由于是以信息技術革命為基礎的經濟結構調整和升級引起的,高增長伴隨著低成本,因而使增長與通脹之間的原有鏈接分離了。同樣,也由于信息技術革命帶來的勞動生產率的大幅提高和就業結構的優化,使得增長過程伴隨著失業率與通貨膨脹率的同時下降,因而原來傳統的菲利浦斯曲線描述的游戲規則被突破了??傊畔⒓夹g法則在這里得到了應有的體現。 

對網絡泡沫也需要從雙重運行法則的角度來認識。從信息技術法則看,由于信息技術價值總是表現為一定的預期價值,這種預期價值與其可能實現的市場貨幣價值總有一個時間差或價值差,所以如果按照股票價格脫離公司的基本面即算泡沫的話,那么網絡經濟的運作總是伴隨一定的泡沫、一定的風險。網絡經濟正是通過預期價值集聚資本而得到發展的,在這一意義上一定的網絡泡沫可以視為網絡經濟發展機制中不可避免的一個部分。與傳統經濟泡沫不同的是,網絡泡沫在信息技術價值的支撐下,一般情況下不易成為毀滅性的泡沫。根據傳統的經濟理論,股市漲幅15%到20%即為泡沫經濟,而近一階段的情況是,納斯達克指數可以一年內連創60次新高,漲幅高達85.6%。從歷史上看,美國股市的市盈率平均為14.5倍,而近階段保持在30多倍。盡管2000年中網絡股市大幅縮水,納斯達克指數今年三月跌到1800點,但較10年前仍然超出10倍以上,目前又回升到2000點以上。出現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作為經濟原動力的信息技術的發展勢頭依然不減,經濟強勁發展的基礎依然存在。同時,美國經濟中的實物經濟部分情況仍好,金融業不斷創新,通過信息技術與資本市場的結合吸引了國外的更多投資,從經濟全球化中得益良多。所以,以歷史上經濟泡沫的情形作簡單類比來預言網絡泡沫的破滅,立論是不夠的。比如,麻省理工學院教授萊斯特·瑟羅1998年1月5日在《紐約時報》上著文認為今天美國網絡股的興衰很容易讓人聯想起17世紀20年生在荷蘭的郁金香泡沫。這一批評忽略了網絡泡沫繼續擁有信息技術價值支持的事實。同樣,美國經濟學家格雷斯曼在《低估互聯網寵兒》中所認為的股票一離開利潤就難以定價的觀點,也忽略了影響網絡股的因素不僅僅是利潤,還有信息技術預期價值的一面。這后一點恰恰是網絡股的特點所在。 

但是,這樣說絕不是忽視網絡泡沫所可能引發的問題。網絡泡沫并不是僅僅具有一重性,而是具有兩重性。網絡泡沫既然具有高度的風險性,那就需要對這種風險保持高度的警惕。要注意那些遠離科學技術價值層面的網絡泡沫,注意那些無視市場貨幣法則而刻意制造出來的網絡泡沫。網絡股市的升值因素,一方面是對信息技術價值的預期,另一方面是股票代表的企業實際業績與效益的增長,即公司的盈利狀況與市場能力,這后一因素具有最終的更為基本的意義。(當然也不排除影響網絡股市的還有其它的因素)必須充分考慮到網絡經濟還要服從市場貨幣的法則,網絡經濟的成功最終必須在市場的層面上實現。所以,全面地看,預期與效益之間需要保持某種張力,需要一個平衡度,而且這種平衡一方面要使得信息技術的價值和力量逐步釋放出來,另一方面其結果還是要落腳于市場貨幣的價值。總之,認識網絡泡沫至少需要兩個基點,而不是一個基點。一味地從傳統經濟的觀點批評網絡泡沫,或者一味地從信息技術可能發展的空間贊賞網絡泡沫,都是不全面的,在實踐上是無益的。 

我國的網絡經濟處于剛剛起步階段,社會信息化程度還不高。據國家統計局國際統計信息中心的測算,1995—1998年全國信息化水平總指數上升73%,年均提高20.1%,但總指數僅為25.89。所以,有必要大力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的信息化,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發展網絡經濟。在這種背景下,對網絡經濟的運行規則作進一步的探討是有重要現實意義的。 

第10篇

[關鍵詞]網絡經濟 現代信息技術 中國經濟發展

一、網絡經濟的迅猛發展

所謂網絡經濟,是指建立在由現代通訊網絡、電子計算機網絡所形成的信息網絡基礎之上的一切經濟活動,即基于互聯網基礎上發生的經濟行為以及網絡的上游、下游經濟活動。網絡經濟的主導產業是信息技術、信息服務和電子商務。近20年來,基于計算機技術發展起來的國際互聯網,經過一次次技術創新積累之后在全球迅猛展開。全世界億萬個終端同在一個互聯網上傳遞交流信息、運作種種事務,煞時間,前所未有的網絡企業、電子商務、網上銷售、網絡教育、電子貨幣、網上資訊等核爆炸式地在互聯網上展現,形成一種基于國際互聯網的壯觀經濟現象,真可謂石破天驚。由于計算機網絡、光纜通訊多種技術的不斷創新,一切變得日新月異。毫不夸張地說,幾乎所有經濟學家都沒有料到,它的出現使得世界經濟發展如此快捷提速。

二、網絡經濟的顯著特征

作為一種新經濟的網絡經濟,與以往的傳統經濟相比,有著受信息網絡種種特點的影響而形成的顯著特征:

1.虛擬化經濟:這里所說的虛擬經濟不是由證券、期貨、期權等虛擬資本的交易活動所形成的虛擬經濟,而是指在信息網絡構筑的虛擬空間中進行的經濟活動。經濟的虛擬性源于網絡的虛擬性。轉移到網上去經營的經濟都是虛擬經濟,它是與網外物理空間中的現實經濟相并存、相促進的。培育和促進虛擬經濟的成長,已成為現代經濟發展的新動向。

2.人本化、智本化:以人為元、以人為本,是進入現代社會日益為人們認同的理念;知識為本,智慧為本,是新經濟時代財富創新的新理念。在網絡經濟中,以人為本、以智為本變得如此自然與必然,實現得如此徹底與扎實,計算機、軟件與網絡,不僅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也完全是以人為本設計、運作與展開的。

3.平等化、自主化:網絡本身就是一個平等、民主的技術概念,在網絡經濟中將超越勞資關系,超越行政掣肘,經濟人將真正實現自主決策、自主運作,因而它是一種“自主經濟”??沙掷m化發展:網絡經濟是建立在高集成、低能耗、高性能技術基礎之上的,它的產業生命周期因技術的更新變得常青,所以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它是一種真正的高速發展的“可持續經濟”。

4. 經濟一體化:由于網絡的固有特性,發生在其上的經濟必然是跨越疆界的全球“一體化經濟”。

三、網絡經濟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影響:

第一,發展網絡經濟,可以促進中國在更廣和更深程度上參與國際分工,充分發揮比較優勢,進入許多過去難以進入的產業領域,提高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

第二,網絡經濟的迅速傳播,使相關產品和服務價格下降,而質量性能不斷改善,使中國可以較少的投入,縮短在信息技術應用和信息服務領域與發達國家的距離,可直接應用較成熟的硬件、軟件系統,建設較先進的信息基礎設施和各類網絡應用系統,加速國民經濟和社會服務信息化,形成后發優勢。

第三,發展網絡經濟,為中國傳統產業提升和改造開辟了新的途徑。中國擁有相對比較優勢的輕工、紡織等勞動密集型產業和部分資本密集型產業,可以與信息技術有機結合,增強國際競爭力;在交通運輸、電力、鋼鐵、有色金屬、汽車和機械裝備制造,以及金融、保險、貿易及大多數服務業,都存在網絡經濟推廣和應用的廣大空間。

第四,網絡經濟促進企業生產、經營和服務等方面的重大變革,有助于提高中國企業的整體素質和國際競爭力。

第五,發展網絡經濟可以有效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緩解中國越來越大的資源環境壓力,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的轉型。

第六,網絡經濟將加快全國統一市場的形成和與國際市場的接軌,沖破傳統的部門間和地區間的分割和障礙,促進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

四、加速發展網絡經濟的重要途徑

1. 加速我國網絡教育進程,促進網絡在各類正規教育、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中的迅速普及。網絡教育是網絡經濟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也是未來網絡經濟發展重要來源之一。網絡教育的目標,就是要通過人力資本投資,特別是網絡教育投資使沉重的人口包袱變為巨大的人力資源優勢。

2. 加速我國網絡管理進程,實現政府、公共機構、社會、企業管理網絡化。政府采取各種有力措施人為刺激和創造網絡服務需求。加快實施“政府及公共機構上網工程”,強化網絡在政府公共服務與公共支出、科研機構、各類學校、各類衛生機構以及其它公共機構的普及和應用,對其所提供的政府政務信息、法律法規信息、政府采購、公共工程招標、技術專利、文獻檢索、科技期刊、公共數據庫、主要經濟信息實行免費或低費服務,由于上述信息具有外部效益,應由政府予以資助。加速中國金融網、稅收網、鐵路網、航空網等系統開發與應用,采用最先進的硬件與軟件加密技術,建立信息包監管系統和安全預防中心,并計入上述機構正常運作的成本。

3. 加速中西部地區網絡化進程。應加強中西部地區的電信及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并作為國家基礎設施建設的“重中之重”。國家應設立中西部信息化與網絡化發展專項基金。國家應在西部地區優先對外開放電信業,鼓勵外國投資進入各類相關領域。

4. 改善網絡經濟發展的制度環境。這包括:良好的法律環境,制定與因特網與電子商務發展相關的法律。

結論:

總之,網絡技術的發展,互聯網的發展。給中國帶來了更多機遇與挑戰,有利于中國經濟結構的調整,加快中國的信息化建設。認真把握機遇,勇敢面對挑戰。必將對我國經濟的發展起到相當大的推動作用。為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注入更多動力。

參考文獻:

[1]《全球網絡經濟》,蕭琛,華夏出版社,1999

第11篇

在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出臺之時,中國的網絡產業還處在不斷地自我發展階段,遠遠談不上成熟。但是,從2007年發展至今,中國的互聯網市場已經接近成熟,至少在一些極為重要的網絡消費市場上,先期進入的企業已經將市場瓜分完畢,企業的壟斷市場地位也顯露無疑。艾瑞咨詢網站的數據顯示:2012年度,百度占據搜索引擎市場份額的79.5%;阿里巴巴旗下阿里巴巴B2B、天貓B2C分別占據相關商務領域的40.7%、56.7%;在月均用戶規模方面方面,排名前五的網絡公司分別為騰訊、360、微軟、搜狐、百度,均超過4億人;2012年12月31日,騰訊的市值逼近600億美元,達594.5億美元,遠高于中國其他上市互聯網公司,且高于TOP10中其他九家企業市值之和。百度的市值也達350.2億美元。這些企業一旦有濫用壟斷地位的行為,用戶和競爭者都將會受到損害,2010年“3Q大戰”就能說明問題。而且由于網絡的特殊性,網絡經濟條件下的壟斷呈現出新的特點,它造成的后果不同于傳統的產業,對網絡壟斷的規制也就自然的區別于對原有產業的規制,因而需要對網絡經濟下的壟斷現象進行新的調查、分析、評價,以期找到更為合適的舉措對整個網絡經濟進行調控規劃。

二、網絡經濟的特性以及產生壟斷的原因

從經濟學來看,網絡經濟是具有網絡經濟效應等網絡經濟學特征的網絡產業;從具體產業來看,網絡經濟主要包括信息與通訊技術產業、互聯網(包括電子商務)及相關產業(如利用了網絡技術的金融業等)。網絡經濟的特殊性也成為壟斷發生的重要原因,主要表現在:

(一)網絡產業的標準具有統一性

整個網絡是相互連通的,各個實體通過網絡這一媒介聯系在一起,形成一個完整的市場,這就要求不同的網絡系統在使用時能夠相互融通整合,也就是說不同的網絡系統之間必須擁有共同的網絡標準。否則就會造成網絡操作的低效率以及資源的嚴重浪費。所以這就為先期進入的企業帶來了優勢,它可以將自己的標準設置為整個行業的標準,后進入的企業則不得不遵守它。這也就為先期進入企業的壟斷地位打下基礎。

(二)網絡最為顯著的特點就是其具有外部性,這也是網絡經濟與傳統經濟最根本的區別

網絡是一個系統,它需要各個方面的聯合融通,而且網絡系統每增加一個用戶,都會為某一“網絡產品”的所有用戶產生更多的價值,提供更多的信息和便利,所以,外部性簡單說來就是指,某產品的價值隨著產品預期的銷售數量或者說是用戶數量的增加而增加。網絡的外部性會引起各種現象:正饋效應使強者更強弱者更弱,最終形成壟斷;用戶更傾向于認定一個已經擁有大量用戶的產品,這是一種“選擇優勢”也稱為“冒尖”,先期進入者的壟斷地位也得到了加強;用戶如要使用新產品不得不支付轉移成本,用戶并不愿意去支付這些成本,這就是鎖定規律,很好的鞏固了企業的壟斷地位。這些眾多的現象可以統稱為網絡經濟效應,這也是導致網絡壟斷的重要原因。

三、網絡壟斷的規制問題和應對措施

網絡壟斷規制面臨諸多特殊問題,其中最主要的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明確網絡規制的目標

網絡壟斷規制的根本理念應是維護市場的經濟制度秩序,經過競爭形成的壟斷地位并不是法律所要規制的對象,網絡產業的外部性以及標準的統一性就決定了網絡壟斷狀態的產生擁有一定的必然性,互聯網壟斷與競爭并不是必然相悖的,甚至還會促進創新。擁有市場支配地位的網絡壟斷者濫用其地位實施壟斷行為才是最終的規制目的,它會損害競爭對手和用戶的利益,影響到市場的正常競爭,只有規制這種行為才能促進整個網絡產業的進一步發展

(二)網絡壟斷的認定

對網絡壟斷進行規制首先要做的就是對網絡壟斷作出認定,其中最為困難的就是對相關市場和市場支配地位的認定。網絡是新興的事物,它的興起也不過近二三十年的事,它不受時間和地域的限制,處在不斷更新換代的過程中,再加上判別網絡壟斷各方面要素的專業性、復雜性,我國《反壟斷法》也沒有就此做出詳細的規定,使得網絡壟斷的認定過程一開始就顯得十分的困難,因此進行判定必須要結合相關專業理論和具體案件情況。

(三)制定詳細明確的實施條例

由于具體操作中的困難性、復雜性和專業性,只有一部反壟斷法是不夠的,需要頒布專門的細則條例對其特殊性作出特別的規定,以便于在實踐中實施,當然,也要充分考慮到我們缺乏經驗,實施細則不可能一步到位,而是一步步進行,不斷地補充完善。

(四)行政權力的介入---干預應謹慎

第12篇

芝加哥學派的著名反壟斷專家RobertBork指出:“只有在對下列問題作出確定的回答時,反托拉斯法才能是合理:該法的價值目標是什么?反托拉斯法官按照一個或者幾個價值的指導行事?如果基于幾個價值,在價值之間產生沖突時如何處理案件?只有在價值目標問題解決以后,才能形成前后一致的實體規則體系?!痹趥鹘y實體經濟條件下,反壟斷法主要以自由公平的競爭利益為價值取向。但在網絡經濟條件下,競爭價值日益受到沖擊。

網絡經濟效應對效率價值的需求

傳統反壟斷法也追求效率的法律,但傳統競爭理論認為,市場能在完全競爭條件下達到有效的資源配置,反壟斷法的核心價值是競爭,通過競爭能夠實現效率、消費者利益、自由、公正等價值。

但是,“網絡經濟效應”也就是經濟學家所說的“網絡外部性”,是網絡經濟中最特有經濟現象和本質特征?!爱斠环N產品對用戶的價值隨著采用相同的產品、或可兼容產品的用戶增加而增大時,就出現了網絡外部性?!本W絡外部性是一種正外部性,即某個網絡的參與者越多,這個網絡的價值就越高。網絡經濟顯現出明顯的邊際效益遞增性。例如,隨著入網人數增加,信息網絡平均成本明顯遞減,其邊際成本也隨之慢慢遞減,但隨入網人數的增加,網絡的收益卻同比例增加;越大網絡規模,就越高邊際收益和總收益。

由于網絡經濟效應的存在,網絡經濟中若以競爭為核心價值會引起難以調和的沖突。網絡經濟中,由一個福利最大化的壟斷者壟斷可能是最優的結果,完全競爭并非最優結果反而是次優結果。況且,在網絡經濟中除了壟斷和競爭是否有效率具有一定程度的不確定性之外,限制競爭的行為也可能具有經濟效率。因此,在一定情況下過分強調競爭的價值反而會背離了反壟斷法所要實現的效率目標,不僅不能解釋為何要干預過度競爭與惡性競爭,也不能解釋為何反壟斷法能容忍壟斷狀態、市場高度集中和適用除外領域的存在。

因此,網絡經濟效應所帶來的主要特點是對效率的重要性以及效率的考察方式和以前不一樣。網絡經濟并不是要否定競爭價值的重要性,但要以效率為核心價值,競爭是手段,消費者利益是最終結果。

知識型經濟對創新價值的追求

網絡經濟是突出的知識型經濟和創新型經濟,保護知識產權、維護創新是網絡經濟發展的核心要素,網絡立法,包括反壟斷,對創新價值的追求也越來越突出。

傳統經濟中壟斷地位一旦形成,市場中的競爭力量就會消減,壟斷與競爭呈此消彼長的關系。但是網絡經濟中的產品多是知識產品,網絡經濟中的競爭主要表現為知識與技術創新的競爭。企業為達到攫取壟斷利潤的最終目的,用新思想、新技術轉化為新產品去占領和擴大市場?!暗^起的創新又使持久的壟斷永不可能出現。創新對壟斷的這種正反作用,使得創新的頻率不斷加快,新的市場規模和市場容量不斷出現?!眹@新產品、新標準進行的競爭,始終是企業追求的主要目標,也是企業據此形成市場支配地位的主要手段。,網絡經濟除了知識產權和創新因素以外,幾乎不存在傳統經濟中的規模經濟、必要資本等難以克服的進入障礙,使壟斷企業面臨較大競爭壓力,并使競爭與壟斷間呈現出較高頻率的交替性和互為強化與激化關系。雖然壟斷在特定的條件下有壓制和排斥競爭的一面,但在網絡經濟市場中更有促進競爭、把競爭引向高級化的一面。這是一種與傳統壟斷市場結構不同的新型壟斷市場形態,可稱之為競爭性壟斷。

創新的商業含義是生產質量更好成本更低的產品,這和反壟斷法中效率的價值目標出現一個競合。因為創新是經濟增長的源泉,在這樣一個接連不斷創新過程中,才能夠保證經濟持續不斷發展。創新與效率是不相矛盾的,創新是形式,效率是實質,對創新的追求其實也就是從側面對效率的追求。創新不但為占支配地位企業提供了強大壓力和動力,并且為消費者提供更多更好的體驗。尤其在網絡經濟、創新經濟背景下,創新速度是越來越快,令產品技術含量提高和可替代性增強,也使企業的競爭激烈程度超出一般預測能力。網絡經濟中,創新與競爭的關系體現在兩方面,一是競爭可以提升質量,創新可以使競爭向高層次發展。二是當競爭和創新發生矛盾時,創新價值一定情況下可以高于競爭價值。保護創新,最終是對人的重視,對消費者利益的重視。

因為知識產權是維護創新的,一般來說,維護創新的方式就是給予專有使用權。反壟斷法意在消除獨占,而知識產權保護意在消除競爭,兩者雖有矛盾,但在保護消費者利益、促進創新、提高效率目的是統一的。高度壟斷與競爭是網絡經濟的基本特點,企業是靠創新爭奪壟斷地位,所以在網絡經濟中重點不是消滅壟斷,而是抑制壟斷對創新的消極影響。

可見,評判網絡經濟中的壟斷是否合理的標準是創新價值,針對網絡經濟的反壟斷法其價值目標除了以效率為核心之外,其重心還在于創新。對有益于創新,有益于加速技術更新換代的市場壟斷,反壟斷政策要放松監管力度,即忽略市場份額、市場集中度、價格因素,可對這樣的市場集中予以鼓勵和支持。

(作者單位:1.華南師范大學法學院;2.肇慶市中級人民法院)

主站蜘蛛池模板: 松江区| 高台县| 井冈山市| 桐柏县| 铁岭市| 梁平县| 屏边| 青浦区| 乐陵市| 宜昌市| 荔浦县| 佛坪县| 忻州市| 资中县| 海南省| 威宁| 阿克陶县| 怀来县| 铅山县| 胶南市| 扬州市| 奈曼旗| 伊宁县| 县级市| 利川市| 集安市| 佛教| 宁都县| 铁岭市| 山丹县| 九江市| 黑龙江省| 丹凤县| 日照市| 青州市| 北票市| 个旧市| 永吉县| 内江市| 博客| 新余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