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9-21 18:59:2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網絡語言,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論文摘要]本文主要討論網絡語言問題。隨著網絡的普及,網絡語言興盛起來,網絡語言產生的方式主要有:漢語拼音編略語、英語縮略語、諸音詞語、新興詞語、數字、符號等。網路語言在詞匯、語法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網絡語言的產生和網絡交際的特點有密切關系。對于網絡語言的發展要來取一分為二的態度。
電視劇(網蟲日記》是反映網民的網絡生活的,在這部電視劇里,出現了“網民、網戀、恐龍、美眉、網絡生存試驗、網上購物、拍磚”等詞語,讓不熟悉網絡語言的人感到一頭霧水。而時下,網絡已經成為現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伴隨著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和互聯網的迅速普及,也就逐漸形成了一種新的言語社團—網絡語言。網絡語言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網絡語言指的是網絡時代和“網絡”和“電子”技術有關的一切語言。可分三類:第一類是與網絡有關的專業術語,如瀏覽器、萬維網、登錄、在線、聊夭室、互聯網、因特網、電子商務等等,第二類是與網絡有關的特別用語,或者說是伴隨著網絡的發展產生的新詞新語,如“網蟲、網友、千年蟲、上網、觸網”等等,第三類是網民在聊天室和BBS上的常用詞語和符號,即所謂的網言網語,這種網言網語又可分為不同的類別,有一些是舊詞新用,在原來的詞義基礎上又有新的引申義,如“頻道”,是從廣播電視領域引入網絡的,“樓上”“樓下”在BBs(電子公告欄)中指“上面的帖子”和“下面的帖子”;有一些是借鑒來的,如臺灣網民將“網絡”稱作“網路”,現在不少內地的網民也使用;還有一些網民自己生造的新詞,如將“東西”稱作“東東”,將“美國”說成“米國”,將“超級網蟲”稱作“大蝦”,“初上網的人”是“菜鳥”。狹義的網絡語言僅指其中的第三類,也就是網上交際專門使用的“網言網語”。當然二者并沒有絕對的界限,后者有時也會慢慢地擴大使用范圍,成為廣義的網絡語言。我們要討論的是狹義的網絡語言,即專門用于虛擬的網絡社區的網言網語,也就是上面所說的網絡語言中的第三類。
就目前的網絡語言而言,其產生的方式主要有:
1.漢語拼音縮略語
這類網絡詞語是網民為了交流的方便,把網絡聊天、論壇中常用的詞語中的每個字的漢語拼音字母組合起來形成的縮略語,最常用的如CG、JJ、D【)、MM等等,分別表示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等,PLMM則代表了漂亮妹妹,PMP是拍馬尼,N口歸表示你去死,至于TM心、TNNI〕、NB、SB等國罵和京罵,就不再一一贊述了。
2.英語縮略語
隨著ICQ(網絡尋呼機)的普及,不同國家的網民可以通過網絡自由交流,由英語產生的縮略語也時興起來,幾乎是網絡交流中的“世界語”。BTv是“場t抽way(順便說一句)”的縮略語汗認CO是“抽祀agxxl嵌.(祝過得愉快)"的縮略語,扭‘認膠是“ha,ha,耐y拓ding(開個玩笑罷了)”的縮略語。在表示對某個玩笑或幽默的欣賞時,常常會用到ROFL,是“笑得在地上打滾(加翻吃。the習oorla明‘刀g)”的意思。TLA(先謝了,t垃回ksinad~)、yH了1,(你上當了,y以1haveb戈nt心】司)和Yl幾(你精了,卿抽犯詠)更是在ICQ中頻頻使用。與人道別時,可以打一個“。”,按英語字母的發音讀出來就是,y以.,PLZ是Pl~(請求)的縮寫,UR就是,漢Jare的縮寫。
3.諧音詞語
這類詞語是根據網絡中一些常用詞語的諧音演化并固定下來的,其中有的是漢語詞語的諧音,如“班竹”是“版主”的諧音,就是BBS論壇的管理維護者,“竹頁”是網站的主頁,“霉男”“霉女”在網絡中則表示俊男和美女,有的是英語的音譯,如“伊妹兒”(E一n儷1)、“瘟酒吧”(wi以fo明夕8)、“瘟酒屋”(Win由w95)等等。
4.新興詞語
網絡為大眾提供了聊天室、BBS等新的交流方式,這類詞語就是伴隨著這些交流方式派生出來的。如“灌水”“造磚”“拍磚”“東東”“樓上”“樓下”“壇子”等都是常見的,而且是利用比喻的手法產生的,用的是這些詞的新的比喻義。“灌水”形容不負貴任地亂發帖子,“造磚”則是認真地寫一些有深度的文章,如果在某論壇上大家持不同意見,自然要引起爭論,而這種爭論就叫做“拍磚”。這些貼出來的文章叫做“東東”,“東東”也可以泛指一切東西。“壇子”是指論壇,在每一個“壇子”里,上下兩個帖子之間的關系被稱作“樓上”“樓下”,這些詞的比喻義使網絡語言形象生動,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表達效果。
5.數字語言
這類語言在聊天室以及oICQ中經常用到,以簡潔的數字表示發言者的思想。886和88最常用,表示“再見”“拜拜了”,傷心的時侯可以用55555來表示,用漢語的發音“wuwuwuwu,,表示傷心地哭。7456(氣死我T)、9494(就是就是)、562059487(我若愛你,我就是白癡)等,都是利用阿拉伯數字在漢語的讀音表示讀音相同或相近的詞語。有的是利用這些數字在英語中的讀音構成,如,’4U’’’代表“for卿”。
6.符號語言
網絡交流時交流的雙方都無法看到對方,網民便用各種抽象化的符號來表示自己的感情。如:“:一)”或“:)”是最普通的笑臉或表示微笑,很多網蟲每次發言時都會帶上這個符號,表示此時此刻他正微笑著和你聊天,“:一D’,表示非常高興地張嘴大笑,而“:(”或“:一(”則表示生氣。“一~”代表丘比特神箭,不失為向意中人表露心跡的好辦法。這樣的符號在網絡中有很多,種種抽象的符號成了表達情感的最直接的輔助方式,使枯燥的網絡語言有了活力,變得生動起來。網絡語言雖然主要是以其傳播媒介來命名的,但是正如其他語言樣式并不僅僅決定于其呈現方式一樣,網絡語言的特殊性不僅體現于獨特的載體,更決定于它獨特的語言特點。網絡平臺賦予的虛擬即時交流性、開放性、自由性,決定了網絡語言具有不同于其他領域使用的語言,網上交流具有快捷性、視覺性強、時效性強的特色,網絡語言也要與此相適應。
因此,網絡語言既不同于口語,亦不同于一般的書面語,在文字、詞語和語法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詞語方面主要表現為:外來詞語增多,縮略語增多,新詞多,口語詞多,大量使用同音詞,構詞方式簡單化,詞語能簡則簡,能省則省,使得網上使用的詞語呈現出簡、雜、亂、新的局面。在文字的使用方面,由于用電腦輸出文字,不會出現錯字,別字數量卻大大增加,漢字中夾雜著字母、數字,標點符號的使用也不太講究,因此,和一般書面文字相比,網絡文字規范化程度要偏低,有意無意出現的同音字、近音字已經是見怪不怪的現象,有些甚至還成了固定的表達,如以“偶”代“我”、以“樂”代“了”、以“那”代“哪”已成為一種趨向。語法方面,網絡語言極力掙稅漢語語法規則的束縛,超常搭配、詞類活用都大大超過一般的書面語言,還出現一些漢語和英語的“混血兒”格式,“我天才吧。”“Q我。”“一般般。”“試一下下。”“難過死掉了。”之類的句子在網上是非常平常的。
至于網絡語言的產生,不外乎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首先,是由網絡交際的特點決定的。網絡交際是虛擬的,交際的雙方誰也不認識誰,怎樣說.說什么,都沒有約束,于是不需要認真,不需要嚴肅,不需要尊重和禮貌,平常意義上的“交際原則”“會話原則”在網絡交際中都不需要,使得許多網絡詞語是基于游戲心態創造出來的,其次網絡交際不同于面對面的“嘴巴”交際那么隨意,用文字傳遞信息的速度也與傳統的面對面的口頭聊天無法相比,再加上這種交際是需要交際人付費的,為了快捷、省錢,在有限的時間和金錢的限制下,不少人喜歡用拼音輸入系統,為了自己的高速度,就顧及不了詞語的準確性了,往往大都用同音詞代替原詞,用數字、符號代替復雜的詞句,大量的字母簡稱也是圖方便。另外網絡交際也缺乏面對面交際時經常借助的語氣、語調及表情和體態來傳情達意,人們就想象出各種各樣的符號來增強形象感。當然也和網民特別是青少年求新、求奇的心理有關。網絡交際的雙方多為年輕人,他們熟悉漢語拼音,有一定的英語基礎,接受新事物比較快,網絡新詞讓他們感到新鮮、刺激、有趣,有一種求新求變、不斷突破陳規的潮流感,大家都來造新詞,特別有成就感。
[關鍵詞] 網絡 語言 特征
本文所要分析的對象語言是網絡語言,這里特指狹義的網絡語言,即網絡交際中的自然語言,如網絡聊天室里的語言,并不包括涉及到網絡和計算機語言中的專業術語。
網絡語言室一種語音缺失的語言。網絡參與者在語音缺少的條件下借助網絡手段-聊天工具,如QQ等進行即時信息交流。這種信息交流時要通過口語語言書面錄入來達到交際的目的的。雖然沒有聲音,但是通過這種即時工具,使聊天雙方或多方具有高度的現場性,能夠彌補語音缺失帶來的局限,聊天的參與者如同面對面地進行交談,因此網絡語言是一種非常口語化的語言,它具有口頭語言的一般特征。
網絡語言的產生和發展以計算機技術為基礎,是充分借用鍵盤提供的符號系統和各種輸入的結果,所以網絡語言可以說是一種鍵盤語言。由于網絡空間的人際交流簡單直接,缺乏人情味,網友們便克服標點、字母、符號有形無音的缺憾,通過拼音、英文、漢字、數字的全拼、縮略、混雜等文化再生方式,創造了一系列獨特生動的表達符號,使網上交往有了新的交流方式和途徑。所以我將網絡語言文化變異概括為:網絡語言=漢字+數字+外文+其他。網絡語言的具體特征主要可以概括為:外語詞語多術語多,符號與語言的交叉使用,語句的零散化、直觀化,幽默風趣
一、外語詞語多,術語多
網絡屬于高科技的產物,起源于美國,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風靡全球。網絡語言的許多術語、概念來源于西方,所以音譯詞多,首先表現為直接使用外語詞的的現象很普遍。這其中主要原因有三點,一是在我國介紹網絡、建設網絡、首先使用網絡的人以文化水平較高者為主,他們有比較良好的英語基礎。二是傳媒大量地推介,使其中有些較常用的詞匯被廣泛了解。如:“internt、modem、主機、鍵盤、內存”等。三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老百姓的英語水平普遍提高,學習使用英語的心態比較正常,隨著中國國際化事務的增加,如:申奧、加入WTO、承辦大型國際會議等,英語詞匯進入生活的速度仍不會減慢。其次是外語詞和漢語混合使用的現象,隨著改革開放程度的日益加深,似乎越來越多,不僅在最初的科技術語和專業技術方面,包括娛樂、休閑、商業等諸多領域。網絡語言都成為外語詞使用頻繁的突出代表。以下是網絡上一些主要的外文縮寫:
“I服了U” :我服了你……周星星片子里的經典臺詞;“伊妹兒”:Email的音譯,電子郵件的意思。也可簡稱為“妹兒”;“CU” :See You的縮寫帶音譯,再見;“IC”:I See的縮寫帶音譯,我知道了;“Q”:Cute 的音譯,可愛。
二、符號與語言的交叉使用
語言是符號系統,網絡上的內容是用鍵盤上的符號組合起來的,在網上傳輸著大大小小的新聞,點點滴滴的記憶,絲絲縷縷的情意,現代人或實在浪漫,或虛擬或真實的所有都在網絡上涌動,文字似乎不能滿足需要,冷冷的屏幕阻斷視線,阻斷聲音,為了讓屏幕上的生活更加豐富更加細膩更加真實,網民把手頭的符號加以想象,運用在了文字之中。這些符號主要作用有:
1.摹畫表情。如下列各式各樣的笑臉符號:^___^和平的笑 ;^o^ 小可愛的笑 ;^O^ 大可愛的笑 ;:) 簡單的笑 ; 大肚人的笑等。
2.模仿聲音動作。網上使用數字諧音的方式,直接使用數字表達意義如:1314:一生一世;1314920:一生一世就愛你;1372:一廂情愿;1392010:一生就愛你一個;1414:要死要死;147:一世情等。
3.為了節約時間用詞的漢語拼音代替如:PF:佩服的縮寫;SL:色狼的縮寫;DD:弟弟的縮寫,偶爾有引申義。東東的縮寫,指代東西;PLMM:漂亮美眉的縮寫等。
4.增加趣味性,如:斑竹:版主,也可寫作板豬,由于拼音輸入造成的美妙諧音;
5.表示尷尬和回避等。如網上兩人聊天,一開始對方就冒昧地問年齡,一方只好用笑臉符號搪塞。
三、 語句的零散化、直觀化
網上的語言句子短小,表意直接,較少打斷的形容和描述,以為深長、曲折隱諱的表達十分少見。呈現出初始口語的特征。無論聊天還是網上論壇的發言,即興式的比較多,大多數沒有經過長時間的考慮,基本是“我手寫我”,所以語句比較零散,句子短小。網上語言接近口語的形式,但語境和口語語境有很大不同,相互看不到表情,聽不到聲音,無法得到文字外的信息,所以需要較為直接表述的語言。比如再現實生活中,你進入正在聊天的那幾個人中,大家看到了你,你也看著大家相互微笑就打算招呼了,遇到你要插話時你直接說就不會顯得突兀,而網上聊天,特別是人多時,必須大呼小叫才能搭上話,在網上常看到這樣的開場白:“有誰愿意和我聊天嗎?”“有北京的嗎?我想找北京的聊天!”“我都喊了半天了,怎么沒人理我?”自己的看法想法和感受必須用語言表述出來,沒有表情、語調或其他態勢語言來幫助,所以語言顯得直白,甚至夸張。在對話時,最初的幾句話非常難選擇話題,因為陌生的兩個人不知道對方的工作家庭,也無法從服裝、天氣來切入,甚至不知道對方的性別,唯一的標識是網上的名字,因此對話直接,有時顯得尷尬。比如下面一段對話:A:有在南京工作的嗎?B:你也在南京打工嗎?A: 你在哪個區?B: 鼓樓區 A: 你老家在哪?B: 湖北A: 你喜歡看電影嗎?B: 還好吧,你是美眉嗎?A: 是呀,你相信嗎?B: 呵呵!^o^……開始的幾句顯得局促,有明顯的猜測性。
一、網絡語言的特點
1、形式上的特點
符號化,在電腦上輸出文字時,習慣上會帶有相關的符號語言。例如:^0^(微笑的象形),o(∩_∩)o...^_^ (表示高興的心情0,(∩(︶^︶)∩)表示鄙視你,(/ \)表示囧等。數字化,運用數字及其諧音可以更好的表達自己的想法。例如55(嗚嗚的諧音,表示哭的聲音),88(拜拜,英語單詞Bye-bye的諧音),520(我愛你的諧音)等等。字母化,類似于數字的運用,字母也有表情達意的功效。如:BT(變態拼音的縮寫),PLMM(漂亮妹妹),PMP(拍馬屁),BF(boy firend的縮寫,即男朋友)等等。
2、內容上的特點
新詞新意層出不窮,像網絡新詞醬紫(這樣子)、表(不要)、杯具(悲劇)等等,它們是同音替代或合音替代。一些舊詞有了新的意思,可愛(可憐沒人愛)、恐龍(丑女或者是褒義詞)、天生麗質(貶義詞)。超越常規的語法。網絡語言已經不在拘泥于傳統的詞語構成語法,各種漢字、數字、英語或簡寫混雜在一起,怎么方便怎么用,語序也不受限,倒裝句時有出現。如:“······先”、“······都”、“·······的說”,千奇百怪。口語化的表達網絡交際語言用于網上交流,在表達上更偏向口語化、通俗化、事件化和時事化。
二、網絡語言的誕生
這類語言的出現與傳播主要依存于網絡人群,還有為數不少的手機用戶。聊天室里經常能出現“恐龍、美眉、霉女、青蛙、菌男、東東”等網絡語言。BBS里也常從他們的帖子里冒出些“隔壁、樓上、樓下、樓主、潛水、灌水”等詞匯。QQ聊天中有豐富生動的表情圖表,如一個揮動的手表示再見,冒氣的杯子表示喝茶。手機微博、微信和短信中也越來越多的使用“近方言詞”,如“冷松”(西北方言,音lěngsóng,意為“竭盡”)、“土豪”、“浮云”等等。
由于網絡語言的誕生,社會各界對網絡語言的重視和關注,隨著網絡語言研究的深入,一門嶄新的語言學科——網絡語言學(Weblinguistics或Netlinguistics)誕生了。
這門學科是由中國知名學者周海中教授在2000年發表的《一門嶄新的語言學科——網絡語言學》一文中首先提出的。此后,網絡語言學引起了學界的關注。
西班牙知名學者珀施特圭羅博士在2003年出版的專著《網絡語言學:互聯網上的語言、話語和思想》中,對網絡語言學作了較為全面而系統的論述。2005年英國知名語言學家戴維·克里斯特爾教授發表了《網絡語言學的范圍》一文,就網絡和信息技術對語言產生的影響問題作了深入探討。網絡語言學目前已成為語言學研究的一個熱點,其理論體系和研究方法還有待于不斷完善。
關鍵詞 網絡語言 互聯網技術 發展歷程
中圖分類號:H102 文獻標識碼:A
1研究背景
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對于人類認知水平的進步提供了強大的能源動力,認知的建立不再受局限于時空特性。機器文明與語言文明的結合構造出了具有時代特色的網絡語言。隨著網絡語言的快速發展,人們對網絡語言的發展態勢展現出極大地興趣,各種類型的網絡用語層出不窮;與此同時,網絡語言對于社會語言的影響越來越大,如何調整好網絡語言與社會語言的關系是構建和諧語言社會的重要步驟。
2研究現狀
2.1針尖對麥芒,肯定與否定的碰撞
伴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突飛猛進,網絡語言異軍突起,形成了語言界的一股別具風格的新勢力。有人主張這是突破語言瓶頸發展的靈丹妙藥,認為網絡語言代表了新世紀語言發展的趨勢,引領著語言界時展的潮流,彰顯著時代的精神,展現著當代社會的盎然生機景象,其典型代表人物有錢乃榮。支持者主張:社會已經發展到了一個網絡時代,人類的生活與網絡密切相關,網絡語言是作為一種新的語言文化面向當代世界漢語文字迅速發展的新動力,新的時代須有新的語言載體,任何語言的創新、新生都是一個從不適應到適應的過程,面對不懂就應該學習而不是保守地指手畫腳。認為網絡語言是信息時代的Logo語言,網絡語言對于漢語的國際化推廣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而在網絡語言的推過程中借助于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新的圖式總是在同化、順化之間不斷地前進、發展。另有一些人則視網絡語言為洪水猛獸,認為網絡語言是對社會語言的一種污染,網絡語言的隨意性、口語化、群體性會對現代語言結構性、嚴謹性、規范性造成嚴重的破壞,其典型代表有李如龍。認為網絡語言破壞漢語的純潔,網絡語言的惡俗性、求異性會將現代語言引向不良發展方向。主張對待網絡語言要防微杜漸,建立網絡語言進行標準性、規范性框架。
2.2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為了對網絡語言做更加深入的研究,我國不少語言學家紛紛投入到對網絡語言研究陣營中,在這期間也結出了網絡語言研究的累累碩果。早在2000年10月,易文安就編著了中國第一部網絡用語詞典《網絡時尚詞典》,主要對網絡語言第一次進行了初步的分類。不久之后,由于根元主編的《中國網絡語言詞典》也相繼問世,這是第一本由語言學界組織主編的與網絡語言有關的詞典。除此之外,與網絡語言相關的文獻在此期間也層出不窮,通過在CNKI平臺中關鍵字“網絡語言”的搜索就多達300余篇。在新世紀交接之初語言界形成了一股網絡語言研究熱潮,可謂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但總的研究趨勢可分為以下幾類,主要包括網絡音譯新詞的構詞特點及其產生原因、網絡語言的語用分析、網絡語言的規范。
2.3網絡語言的分類及其特征
在不同的時期,不同的語言學家對網絡語言分類也不盡相同,楊建民把網絡語言分成了七大類, 若干小類。而另一學者蔣文天則將網絡語言劃分為“數字型”、“翻譯型”、“字母型”以及“符號型”四種,其中數字型為我們所熟知就有9494(就是就是)、886(拜拜)等,翻譯型比較典型的就有fans(粉絲)、tomato(他媽的)等,字母型為我們耳熟能詳的就有MM(妹妹)、U(你)等,符號型則是一種較之前三個用的比較少的一種網絡語言,代表有O、O(驚訝)、T.T(流淚)等。不同的分類標準衍生出的形態各異的分類形式沒有本質上的差異,只是同一事物的不同角度的體現。不同的分類標準體現出網絡語言的各異形態,在二十世紀初期,網絡語言就以其多樣性、簡潔性、創新性、形象性、大眾性風靡全球,打破交流過程的年齡限制,在使用過程中老少皆宜,尤其成為廣大青少年、中年人的交際寵兒;在利用網絡社區交流過程中,用戶可以隨意創作、隨意使用被所在交際群體所認可的網絡語言,沒有語法的限制,沒有對錯之分,這體現出網絡語言的創新性;社會在不斷地發展,生活節奏也在不斷地加快,網絡語言的簡潔性為網民時間的節省發揮得淋漓盡致,一個表情()就能快速、清晰地表達出心情高興的意思。“呵呵”、“嘿嘿”立馬就能表現出網名雙方所在的輕松氛圍,網絡語言的口語性在此過程中顯現無疑。大眾性、形象化的網絡語言在我們生活中也是比比皆是。
2.4萌發到茁壯及其語用分析
德國著名心理學家艾賓浩斯(H.Ebbinghus)曾說“心理學有一個長久的過去,但只有一個短暫的歷史”。在網絡語言的發展歷程中,筆者認為,“網絡語言有一個短暫的歷史,但有一群忠實的用戶”。在依托計算機、互聯網技術為載體的網絡語言僅僅發展了不到二十年,但對人類語言交流的影響超過了歷史上任何一種語言、文字發明。一方面,與中國古代語言、文字革命的產生背景不同,網絡語言并不是要革社會語言的命,它的產生只是豐富社會文化生活的調劑品,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是網絡語言風靡語言交流范疇的一個主要因素;另一方面,網絡語言的主要創造者是廣大社會普通群眾,網絡語言的產生不是某種政治目的的達成,不是制度維持的工具,擁有大數據量用戶是網絡語言能在短時間內迅猛發展的另一重要原因。
網絡技術與人類社會語言結合催生出的網絡語言擁有強大的語用群落。在網絡語言群落中,“網蟲”們通過新型網絡語言彰顯個性以吸引其他“網蟲”的注意力;在張揚特性過程中,“網蟲”們創造出一些千奇百怪、形態各異的詞匯與語言,網絡語言因此成為網民追求個性的有利工具;藐視傳統、主張標新立異是他們的不二法則,開放、兼容并包、多元化、追求新穎成為“網蟲”擺脫社會語言規范、標準限制的重大突破口;利用網絡語言交流進而掩飾真實身份信息是網絡語言在“網蟲”生活中的另一真實寫照,不論男女老少,網絡語言的虛擬世界中,語言的反習慣性使得網絡語言在網絡世界的交流過程中應運而生。
2.5何去何從造就另一輿論焦點
與產生初期相同,網絡語言所產生的社會現象對人類生活帶來的影響將網絡語言推上了又一風口浪尖,網絡語言的規范性角度成為社會大眾茶余飯后的重要談資。 對網絡語言規范的分析類型主要包括網絡語言規范的態度、 網絡語言規范的角度、 網絡語言規范的原則和網絡語言規范的方法等。
對于網絡語言的規范的態度大致可分為三種:一種是中立態度,在語言學界,不少學者對網絡語言的規范性持不確定觀點。在網絡語言的發展過程中,很可能會與現有社會語言的規范、原則相碰撞產生出新的語言模式,其產生結果能否被認可還需要時間與實踐的檢驗。還有部分學者認為網絡語言現處于從萌芽向茁壯發展階段,其存在形式還未被最終確定,現在就對網絡語言進行規范還為時尚早。第二種為支持態度,網絡語言的迅猛發展可能會引發社會語言的變革,網絡語言的低俗性、隨意性會對漢語的純潔造成一定的破壞。持這種觀念的人認為,在網絡語言未成為一種主流語言之前,對網絡語言進行規范顯得尤為重要。第三種為否定態度;一方面,持該觀點的學者認為網絡語言為社會語言注入了新鮮血液,增添了社會語言的多樣性;另一方面,網絡語言真實的反映了現代人的生活方式與生活節奏,應該以一種包容的心態對待網絡語言的發展。
問題的提出通常會導致問題解決的誕生,針對網絡語言規范性的問題,不同的學者給出了不同的參考標準,大致可概括為語詞方式、語詞特點、語詞的道德性等方面進行規范。
問題的解決過程中必須依據相應的原則與方法,在網絡語言規范問題解決過程中,不同的語言學者也提出了不同的論述。其中較為典型的有必要性原則、 明確性原則、 高效率原則、 普遍性原則、 符合漢語結構規律的原則、 注重品位的原則、 注意引導的原則。 在網絡語言的規范方法學應用過程中,網絡語言的規范工作要具備動態規范觀、容忍觀念、 層次規范觀念和尊重約定俗成規律。
3研究意義
互聯網技術勾勒出的巨大虛擬空間對人類的生活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改變。面對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與認知思維衍生出的網絡語言所帶來的挑戰,社會語言在勢如破竹的網絡語言沖擊下是否做好了充分的準備。伴隨著悄無聲息的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下,網絡語言已成為網絡社會行為的一種重要的形式,已經成為一種常見的思維表達、彰顯時代特征的社會現象,研究網絡語言的發展歷程及其發展規律對于構建和諧網絡語言環境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 錢乃榮. 網絡影響語言文字發展[N]. 東方早報,2012-12-04(B07).
[2] Piaget, J., & Duckworth, E. Genetic epistemology.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1970,13(3), 459-480.
[3] 閃雄. 網絡語言破壞漢語的純潔[J]. 語文建設,2000(10).
[4] 杜韋華,王輝. 略論我國網絡語言研究現狀及趨向[J]. 新西部,2006(12).
[5] 陳偉. 通過網絡音譯新詞談網絡語言的規范問題[J]. 文教資料,2007(23).
[6] 楊建民.網絡語言審美透視[J].中國科技信息,2005(13)..
[7] 蔣文天. 網絡語言的分類及其特征[A]. 江西省語言學會.江西省語言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江西省語言學會,2006.
[8] 王志濤,王立家.網絡語言與多元文化生態[J].山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1).
[9] 吳希斌. 近十年網絡語言規范問題研究綜論[J]. 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5).
[10] 鄧軍,段慧如.論網絡語言與規范問題[J].求索,2004(8).
關鍵詞:網絡語言 概念 語言學
網絡可以說是世界上普及最快的一項發明,隨著網絡在中國的迅速發展,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國網民規模突破5億,約占總人口的38.5%[1]。如此廣泛使用的互聯網帶來的直接影響之一就是交際語言的變化。正如著名的語言學家David Crystal所說,“如果互聯網的發明是一場革命,那么它更像是一場語言革命。”[2]網絡語言的出現對社會和語言的發展變化都產生了沖擊和挑戰,網絡語言的研究成為人們關注的一個焦點。
一、國內外網絡語言研究綜述
國外對網絡語言和網絡流行語的研究相對來說起步較早。1997年,美國哈特福德大學世界語言問題研究和資料中心就主持召開了一次“網絡和語言”研討會。會議邀請了一些有國際影響的語言學家,會議上討論了網絡語言、英語作為網絡通用語的地位問題以及基于網絡的語言教學問題。2003年9月18日至20日,第一屆國際網絡語言研究大會在西班牙召開。這是一次真正意義上的“網絡和語言”國際研討會。這兩次會議標志著網絡語言研究引起T世界語言學界的關注。2002年和2003年在《Language》和《ELT Journal》雜志上頻頻出現關于網絡語言和網絡流行語研究的論文或書評。《劍橋語言百科》的編者,著名語言學家David Crystal于2001年出版T最新著作Language and the Internet,成為英語界網絡語言研究的領軍人物。國外對網絡語言和網絡流行語研究的范圍比較廣,其研究的主要內容包括網絡語言的語言要素變異、網絡語言和網絡符號生成原因、網絡語言與文化關系等等。
國內對網絡語言的研究始于1990年代末期,發展很快,成果頗豐,我們對中國知網關于網絡語言研究的文章進行了統計,僅2011年,在各類期刊上發表的關于網絡語言的文章就有79篇,2001年至2011年底,關于網絡語言的期刊文章就有1220篇。其中于根元先生的《網絡語言概說》(2001)和劉海燕女士的《網絡語言》(2002)比較系統地闡述了網絡語言的分類、特點以及網絡詞語的產生原因的問題,是迄今為止網絡語言研究的代表。梳理這些研究,我們不難發現,關于網絡語言的研究,從其研究內容和研究角度方面來看,可以概括地分為綜合性研究和結合某一語言學要素而進行的單一性研究。關于對網絡語言的綜合性研究主要集中在概述網絡語言的含義、性質、表現形式、特點、產生原因及規范方面。
二、對網絡語言概念的研究
關于網絡語言的定義,語言界可謂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至今仍是眾說紛紜。通過對近十年來我國網絡語言概念的梳理,不難發現,我國學界對網絡語言概念的界定大致可以分為一分論、二分論和三分論。
語言學家Crystal在他的書中《語言與因特網》對網絡語言進行了較為寬泛的定義:“出現在所有網絡環境中的、能體現網絡獨特面貌的媒介。”
我國學者于根元指出“網絡語言”本身也是一個網絡用語。起初多指網絡的計算機語言,也指網絡上使用的有自己特點的自然語言。現在一般指后者[3]。劉海燕認為:“網絡語言是指計算機網絡上常用的及與計算機網絡有關的語言,包括網頁上的圖像、符號、文字等網絡傳播的一切手段、言論、話語、網絡技術語言及網絡聊天室和電子公告牌里的對話。”[4]
隨著網絡語言的發展變化,以及對網絡語言研究的深入,一些學者認為二分定義還不能概括網絡語言,于是對其廣義進行細分,產生“三分法”這種觀點。《網語和網話》中將網絡語言分為三類:①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專業術語;②與網絡文化相關的術語;③CMC交際(BBS,網絡聊天等)使用的特殊語種。并且還認為,在CMC領域,網絡語言的表現形式是網話---“網民說網話”[5]。何洪峰在他的《從符號系統的角度看“網絡語言”》一文中指出:“其一,網絡語言是紙媒體所用的詞語,其基木詞匯結構及語法形式還是全民使用的現代漢語,這是它的主題形式;其二,指IT領域的專業術語,或是只與電子計算機互聯網或者網絡活動有關的名詞術語;其三,從狹義上來說,是指網民所創造出來的一些特殊的信息符號”[6]。余香順也認為網絡語言分為三類:第一類是計算機編程語言;第二類是網絡術語;第三類是網民在聊天室、討論版中所采用的語言。狹義的網絡語言指第三類[7]。
從以上觀點可以看出,于根元先生傾向于把網絡語言分為專業術語和有網絡自己特點的語言兩種,余香順等學者傾向于把網絡語言分為三種,即專業術語、網民語言和網絡媒體語言。實際上網民語言和網媒語言也有不少交集,它們和于根元先生所言“有網絡自己特點的語言”的說法大同小異。“廣義狹義”說以此類的視角劃分網絡語言,對網絡語言的外延做了詳盡的介紹,涵蓋了所有網絡語言的類別。[8]
三、從語言學要素對網絡語言的研究
除了對網絡語言概念的研究外,我國學者還對網絡詞語的特點、網絡詞語的規范、網絡語言的生成原因等問題進行了研究。從最初的網絡語言界定的研究,到現在更多地是結合某一語言學要素對網絡語言進行更深層次的研究。
從其性質入手而談網絡語言,如董宏程發表在《合肥工業大學學報》2008年第三期上的《網絡語言的性質及其非理性語義傾向》[9],這篇文章運用相關社會語言學方面的理論,分析大量典型的網絡語言實例,認為網絡語言的性質是青年語言的變體,網絡詞語與黑話有著本質區別。網絡語言在語義上經常表現出非理性的傾向,其兩大根本原因一是網絡語言對表達功能的強化;二是網絡語言對酬應功能的強化。
從語言變異入手而談網絡語言,如冉育彭發表在《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2008年第三期上的《網絡語言的變異現象探析》[10],這篇文章從網絡語言的構成方式和語法兩個方面分析和探討了其變異現象,剖析了其背后的原因,并探討了網語和規范語言之間的問題。
從符號學方面研究網絡語言,如楊小衛、曾立英發表在《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年第五期上的《網絡聊天語言中的網絡符號研究》[11],這篇文章描述了網絡聊天語言中網絡符號的構成與特點,分析了網絡聊天出現的原因以及它在進行時的語用功能。
從網絡語言的特點及其文化意義方面入手而談網絡語言,如袁子凌、許之所發表在《武漢理工大學學報》2008年第二期上的《網絡語言的特點及其文化意義》[12],這篇文章認為網絡語言具有簡潔化、符號化、新奇化、多媒體化等特點。網絡語言將傳統文化與當代科技文化融于一體,具有極其強大的生命力等等。
四、結論
目前,我國對于網絡語言概念的界定、構成類型、形成原因等方面的研究已經很豐富、很全面了。從某一語言學要素對網絡語言進行全面、細致的研究還不夠完善,另外對網絡流行語與文化的互動關系的研究只零星地散見于一些論文當中。互聯網在中國的發展歷史還不到二十年,網絡語言的形成則更晚,到了二十世紀末才形成網絡語言的雛形。而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網絡語言的內涵和外延都在不斷地擴大和延伸。現有的研究成果已不能適應網絡語言的發展。為了幫助人們更好地認識和了解網絡語言和網絡流行語,對網絡語言研究的角度和領域需要進一步豐富和拓展。
參考文獻
[1]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 第2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調查統計[EB/OL].http://.cn/
[2] Crystal, D. Language and the Internet[M].郭貴春,劉全明譯.上海: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1/2006.
[3] 于根元. 網絡語言概說[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1.1.
[4] 劉海燕. 網絡語言[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2(1):37.
[5] 秦秀白. 網語和網話[J]. 外語電化教學, 2003(6): 1-6.
[6] 何洪峰. 從符號系統的角度看“網絡語言”[J]. 江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3 (1) :74-78.
[7] 俞香順. 傳媒.語言.社會[M]. 北京:新華出版社,2005. 7.
[8] 許子為,張顧為,何森. 近十年來我國網絡語言概念研究綜述[J]. 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11(7):56-60.
[9] 董宏程. 網絡語言的性質及其非理性語義傾向[J]. 合肥工業大學學報,2008(3):120-123.
[10] 冉育彭. 網絡語言的變異現象探析[J]. 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2008(3):32-34.
網絡語言的創新特點
具有革命意義的創新性是網絡語言最大的特點。網絡是一個在推崇個性、追求方面走得有點兒極端的世界,它為網民們提供了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創造性的最自由的空間,這種空間因缺少了傳統社會生活中無所不在的“監督”而顯得更加自由、更加珍貴。網民們能夠在網絡上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性,同傳統的書面語言相比較,網絡語言由于減少了外來的束縛,發揮了作者的自由性,往往構思上更為巧妙,往往語出驚人、令人膛目,從而最大限度地反映出每個人在語言上的創造力。這種創新性主要體現在詞匯和語法兩個方面:一是對已有詞語的變異使用及新詞新語的創造;一是對常規語法的突破。前者如“見死光”,指網戀后與網友初次見面感到不滿意而迅速各奔東西;“東東”意指“東西”,“偶”是“我”的一種比較調皮的說法,并由此推衍出“偶們”。后者如“難過得死掉了”、“累死掉了”、“走先(先走)”,大多采用港式語法的結構。構成網絡新詞語的語素大多是語言中固有的,利用比喻、諧音、擬人等各種手法構成新詞。除在構詞上隨意組合、任意搭配外,還常在文章的標題末尾添加相當于語綴的語氣詞,如“要記著去捧場噢”“慌亂是會出錯的噢”等。
網絡語言除用字節儉外,還盡量突破原有書寫符號的局限、改變現有語言中某些詞語形音義方面的約定俗成,創制了新的形音義的結合體,如字母詞、數字詞、圖形符號等,其豐富性遠遠超過了傳統的語言模式,并且靠這些簡單的符號傳達豐富的思想感情和內涵。網絡語言對現有語言成分的改變主要體現在“形”上,它是用最簡潔的“形”來巧設言語交際的跨度,縮短信息交際的寶貴時間,并且這種跨度的設置,在一定的語境中,人們憑借自己的知識儲備,完全可以逾越,而一旦跨越,便會帶來一種愉悅感,具有一定的刺激性。此外,在句式的選用上,網民們為了提高交流速度,很少運用長句、復雜句式,而多用短句。句子的省略現象也很普遍。有人在網上隨機選取了10句聊天記錄,其中字數低于5個字的有9句,超過5個字低于10個字的有1句;標點符號1個;有修飾成分的3句;沒有復句。雖然這不能完全代表網上聊天的所有記錄,但也可窺一斑,透露出網絡語言經濟性的特點。
在網絡中,網民們還充分利用鍵盤上的符號,象形創制了許多極為生動形象且風趣幽默的表情和動作的圖形,用以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來模擬現實交際。這些網絡符號在電腦屏幕上構成了一張張卡通式的臉龐,不僅形象傳神,而且使網絡聊天具有了“可互視、可互聽”的近距離交際效果。網絡符號是一種特殊的語言成分,它沒有語音形式,書寫形體也不同于文字形式,但可以表達一定的意義內容。它給虛擬的網絡生活增添了許多生氣和實在感、即時感。網絡語言的形象性還表現在一些形象的網絡詞語上。如把網民稱為“網蟲”,于是初級網民是“爬蟲”,高級網民是“飛蟲”等。再如把“這樣子”連續為“醬紫”,既有視覺效果,又隱含了味覺效果,顯示了不同于傳統語言的特點。
當然,網絡語言還有其他方面的特點,粗俗化、有一些低級趣味的東西也是不可否認的。
但是,我們必須承認,網絡語言顯示出的這些獨具特色的創新性的特點,是對傳統語言的強烈沖擊,它是一種充滿自信、富有生命力、基本上健康向上的語言,同時還是一個開放的、具有包容性的體系。
網絡語言引發的新的語言革命
語言的存在和發展,是一個動態的不斷演變和更新以使自身適應時代變化的過程,絕不存在完全封閉的語言體系。漢語之所以能夠綿延幾千年而生生不息,演繹出如此絢爛動人的漢語言藝術,并且有如此深廣的生命力,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從來就不是封閉的、僵化的,而是善于不斷從民眾活生生的現實生活中吸取新的養料,促進自身的代謝與更新。近代白話文運動的動因之一,就在于傳統的古文在瞬息萬變的現代生活面前顯得僵化、繁瑣和呆板,脫離了大多數普通人日常生活的語言現實。近年來國內興起的股民專用術語,也早已遠遠超出了股市的應用范圍。事實上,一種語言,只要仍在為人類交際服務,就是活的、變化的語言.就必然會隨時進行新陳代謝。更新是事物的生命力所在,也只有更新,才能推動語言的發展。
語言發展不能拒絕網絡。網絡媒體作為一種新興的交流工具,無疑豐富了日常交往的渠道,極大地拓展了語言傳播的空間。毫不夸張地說,網絡語言正在帶來一場新的語言革命,并以它強大的滲透力和影響力“走下網絡,走入生活”。其表現有三點:首先,網絡語言已走進了大眾媒體;其次,網絡語言已經開始滲透于年輕人的日常交際用語中;再次,網絡語言已引起了一些語言學家的關注,“一門嶄新的語言學科――網絡語言學將應運而生”。網絡詞語不僅代表了高效率,更充滿著一種求新求變、不斷突破陳規的潮流感、前衛感。這種充滿活力的語言“創新”精神來自以年輕的大中專學生、技術人員為主體的網民,這個群體受過良好的文化教育,他們活潑、好奇,充滿了創新意識。因此,網絡語言對現有語言產生強烈沖擊是無可置疑的。
網絡語言是漢語語言在網絡環境下的一種語言變體,是漢語詞匯的部分,它可與內核部分的基本詞語相輔相成,互不取代。不少網絡語言極具形象性、貼切性、概括力,還具有一般書面語言所不具有的幽默感,在經過長時間的考驗被人們所接受后,也有可能進入基本詞匯,這充分體現了現代漢語自身的彈性和發展潛力。國內一些語言學家對就網絡語言和青年網民所蘊含的創造力表達出由衷的贊賞之情;許多高校教師利用網絡上課,增加跟學生的溝通渠道;有些專家還專門從事收集、整理新詞匯的工作。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室正在編纂一部《新詞詞典》,不久將正式出版發行。一些網絡語言,比如“菜鳥”、“大蝦”、“灌水”之類能夠反映出新事物,又能被大家所接受,使用頻率較高的詞,將被收錄進來。這標志著網絡用語逐漸被大眾所認可。在美、英等國,一些權威詞典如《牛津英語大詞典》,每隔幾年就會加上一批新興的詞語,就美國來說。新的網絡詞匯層出不窮。比如,為了節省時間,微軟公司內部曾經有許多“時尚新詞”在沿用,例如用“ask”代替“question”,把“what is yourquestion?”說成和寫成“your ask?”在微軟公司工作而不會這種用法的人,會被微軟人認為是缺乏“企業文化”素質,甚至在
社會上也有一些人把這種用法當做計算機時代的文化象征。
網絡語言對語言規范的影響
大家都知道,人們是為了表達的需要而不是為了遵守某種既成規范而使用語言的。在語言運用中,我們一方面要遵守語言規范,另一方面也不能忽略語言系統內部的創新機制。
網絡語言雖然給漢語帶來了某些負面影響,但同時我們也不能否認它給漢語言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網絡語言是一種正常的文化現象,而且既然能夠被許多網民所推崇并不斷創新,那么就說明網絡語言是_種有生命力的語言,就有其繼續存在和發展下去的理由和空間。一個民族要有文化前途,靠的是創新。從這個意義上說,新詞語用過了些并不可怕,如果語言僵化,詞匯貧乏,那才真正可悲!
新詞語的大量涌現,是語言生活生機勃勃的表現;新的語言現象打破了既有語言的傳統模式和固有的格局,猶如一股清新的空氣吹進,給人以神清氣爽、耳目一新的感覺。前些年還在討論“曬太陽”、“自行車請下車推行”等是不是符合語言規范,現在不是被人們普遍接受了?“炒魷魚”、“發燒友”、“大款”、“AA制”、“卡拉OK"等新詞語出現之初,也被人認為是濫用,現在不也深入人心了嗎?網絡語言來源于中國的傳統詞匯,卻被網蟲們賦予了新的含義,在句式上打破了傳統結構的拘束,大膽采用方言和其他語言明快、簡潔的語法形式。這本身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今青少年的生活狀態和交往方式,并且從某個角度折射出了當代青少年追求新奇、方便的心理,以及不拘泥于傳統習慣、文字規范的作風,是當前網絡流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一下子有這么多鮮活的東西融入到我們的語言中來,肯定會推動現代漢語言的發展。
當然,人們的語言自我規范意識尚需增強,網民自身的文明素質也有待提高。應該倡導使用文明、規范的網絡語言,創造一種全新的網上生活方式。由于語言的發展是按照一定的規律進行的,一些偶發和不健康的現象必然會受到實踐和時間的沖刷和淘汰。不同領域、不同層次的語言相互滲透,才能使整個時代的語言豐富起來。
美國著名文化人類學家懷特曾經在《文化科學》中指出:“所有的文化都基本依賴符號,尤其是依賴發音清晰的語言而產生并永存”,“因此,文化是依靠超體質語境的符號表達出來的事物和事件。”事實證明,語言以最典型的形式在自身中表現了文化活動,是文化的表達符號。而網絡語言是語言的一種變體,它是不分國界和民族的,通過對網絡語言的研究,我們就會發現,文化的各個層面:物質層面、風俗制度層面、心理層面,都在語言這個多棱鏡中顯現出自己的結構。網絡語言是人們在網絡交流中所運用的工具,通常以屏幕文字、音頻及視頻進行信息的傳遞和溝通。網絡語言之所以令人不可思議地存在并且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曹世淳認為,把文化與文明、文藝、文物和娛樂等概念區別開來,文化是特定人群當下普遍自學的觀念和方式系統。它符合了現代人的某種需求――自由至上的審美標準,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的表達權利,每個人都是傳播者,每個人都是受眾,它是一種基于后現代文化的審美范式。
網絡環境下的網絡語言,一方面已經成為互聯網上的通行證,為廣大網民所熟悉和使用;另一方面,自打出現以來,便引起了廣泛的批評,中國訓詁學研究會名譽會長、四川大學中文系博士生導師趙振鐸教授認為,網絡語言并不是全民語言,它只能存在于特殊的網絡環境中,不可能使用很廣,走向全民化。但是,任何現象的背后都有它的文化原因,網絡語言中的文化特征又有哪些呢?
一、后現代性
后現代性暗指一個特殊歷史時期,源自西方技術應用、消費主義和文化產業的短暫的、無中心化的世界的轉變,“它懷疑關于真理、理性、同一性和客觀性的經典概念,懷疑關于普遍進步和解放的觀念,懷疑單一體系、大敘事或者解釋的最終根據”。很多“后現代”理論家強調后現代性是作為現代性的反面物而存在的,是對現代性的中心性、整體性、本源性的全面顛覆。甚至認為現代性已經完結,現代主義壽終正寢,多元性的、不確定性的后現代主義占據了歷史舞臺。桑塔格認為后現代主義“逃避解釋”,后現代藝術展現自己的外觀,需要一種體驗,需要“新感覺”,而現代藝術則要把握處于外觀之下的深層含義,依賴于一種理解和解釋。如今,后現代思潮在西方已橫掃整個文化領域,并且聲勢波及全球。網絡語言的后現代性,集中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符號化。中國文字是象形文字,它源于圖畫。它的本質是一種符號,網絡語言的符號化表面上似乎順應了語言的發展規律,但實質上,這種符號化是在傳統語言符號的基礎上的再符號化,變成一種代碼。語言符號不等于代碼,性質和交通信號、電報號都是不一樣的,它勢必導致溝通的阻隔與理解的混亂。比如:“MM”,在網絡中是“妹妹”的意思,但也可能是“媽媽”的諧音。同時,必須指出的是,符號化也是網絡語言西化(英文化)的一種表征。所有這些,則都是在一種大背境下產生的。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世界科技的進步,電腦已經成為普通人的一種普通工具,再加上中國目前對英語的稍顯不正常的推廣,雖然普通大眾都懂得了一些英語,但是又只是學得了一些皮毛,并不能完全熟練運用,于是就出現了一些符號化“網絡洋涇浜”式的新詞新語。這些運用只局限在一些年輕人身上,他們講求時尚、時髦,追趕潮流,受社會環境和網絡的影響,以說幾個英語單詞為榮,以懂得網絡用語為驕傲,于是就發明一些中英符號來顯示自己的與眾不同。2.數字化。羅素?紐曼在解釋電視為何會變成如此盛行的傳播模式時,提出了一個著名的假說,電視盛行乃是懶惰觀眾的本能所造成的結果。可以說,網絡語言的數字化正是這個不費力氣癥候群在網絡時代的新體現。同時,這體現了中國網絡方面的一些背景,剛開始的時候,網絡在中國還沒有普及,上網一般在網吧進行,上網的人主要是一些無產階級,沒有固定的收入,知識水平也不能說是很高,而當時在網吧上網的費用是相當高的,如果把時間花在正確的打字正音,對他們來說那是一筆不小的開支,所以,用數字就來得更簡單些。同時,數字化還具有行業用語的特性,又相當于一些隱語,想一想,當你說的話別人不理解,而只有你的朋友才和你相視一笑的時候,那是一種怎樣的感覺呢?3.隨意化。網絡語言還顯得隨意潑灑,數字、英文、符號的雜糅的現象也大量存在,如:U2(你也是),ME2(我也是),3KU(謝謝你)等。有學者指出:網絡空間事實上是一個符碼空間,人在其中的生存和一切活動都是以符號形式進行在這一空間里,不同語言符號的意義由差異來決定。這就使得人在網上的生存本身就具有一種失學的性質。符號是有限的,也是相互重復的,這種扮演性體現出來的隨意化是后現代主義為我性的一種表現,網絡語言的使用者根本不考慮另一方的實際情況,任意簡寫縮略情同網絡黑話,情緒化的罵詈語隨處可見,首要的要求就是節省我的時間。隨意地使用網絡語言雖會節約使用者的時間,但卻導致接受信息的另一方增加了理解信息的時間。4.口語化。電腦中溝通媒介的非正式性、自發性與匿名性,刺激了一種由電子文本表達的所謂口語性的新形式。網絡中的對話兼具書寫和口語的特質,也同時存在對話和獨白的形式,由于網絡溝通是缺乏聲音與圖像的實時交流,為了表達直觀的意象,增強語言的表現力,網絡語言的各種形象的符號應運而生,促成諧音數字的發展,這些符號和數字必須通過語音的協助,念出來并通過諧音聯想才能明白其所要傳達的內容。5.簡潔化。簡潔是網絡語言最突出的審美風格,在實時溝通中我們最常見的是長話短說,能省略的盡量省略。即時性、簡潔化,伴隨著網絡的主體消解(非中心化),體現出后現代式審美。
語言的使用是一定文化、風俗、習慣的行為,網絡語言的上述傾向體現了后現代社會的文化心理。
二、符合現代人的心理需求
網絡的最大誘惑在于它是一個虛擬的空間,它把文化交流的自由下放給了每一個普通百姓,毫無疑問,這種不帶有任何功利色彩的文化交流更真誠、質樸。面對巨大生存壓力的現代人,更向往一個安全的避風港把自己隱匿起來,他們寧愿遁入“虛擬空間”而不愿直面現實生活,加入一個BBS或聊天室,再取一個標新立異的網名貓起來和對方神聊,讓心情放松,將本性放縱,少了偽裝,多了輕松。你不得不承認,這是現代人緩解壓力,進行能量釋放的絕好方式。它的存在,是因為符合了現代人自由至上的審美標準――每個人都有發表意見的權利,每個人都是傳播者,每個人都是受眾,都可以在這個自由王國里享受言論自由的舒暢。
三、體現年輕人對傳統教化方式的反叛
和其他時尚、流行的事物一樣,年輕人對網絡可以說是趨之若鶩,網民中青少年占的比例最高,他們的認知能力不強,自控能力較弱,心理需求與現實文化教育往往產生矛盾,凡此種種都會促使他們逃避現實。另外,他們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創新能力,渴望接觸更多的人,體驗各種新奇的感覺,網絡就成為他們訴說、交流或宣泄的場所,網絡語言的發展在他們的推波助瀾下勢必愈演愈烈。言語方式與表達是人類社會文明方式最集中、最直觀的表現,自人類進入文明社會以來,文化傳承與教育的信息流向,總是自上而下,由師及徒的,但在網絡時代,由于對新事物理解和接受的快慢不同,父輩、師輩逐步喪失了教化的絕對權利,尤其是網絡語言出現后,家長和教師“身正為范”、“親臨監督”的教育作用被大打折扣。
語言文字的變化是文化發展的產物。中外歷史上每次生產力的巨大革新,都會引起政治、經濟、文化上的巨大變革,新生事物便會順應時代潮流應運而生。“網絡語言”也不例外。網絡時代的到來,改變著我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的每個角落,網絡幾乎成為我們須臾離不開的高效工具,而作為網絡的必然產物——“網絡語言”不可避免地應運而生。而讓我們擔憂的是,中學校園里,“網絡語言”已成為“非主流”的標志,不但來勢洶洶,而且大有泛濫之勢。如果僅僅在課余生活中作為調味劑倒也罷了,可怕的是相當一部分學生懵懂無知,為了趕時髦、追潮流、扮酷、顯“潮”,背著老師,騙過家長,偷偷去網吧“充電”,長此以往會荒廢了學業。對初等基礎教育階段的學生來說,課程知識的內涵和外延要求規范、嚴謹是基礎教育最基本的特點,“網絡語言”無疑不能作為規范語文知識來對待。語文教師又多了一份責任:“網絡語言”的正確引導與規范使用。
我們不能否認,網絡給我們提供了高效、高質量的工作和生活,“網絡語言”中相當一部分精品也一樣會給我們帶來表達上的精準和便捷。所以,部分“網絡語言”也一樣有著它存在和發展的合理性。可以斷言,其中的部分詞語,尤其是表意精到,具備其他詞語釋義無法替代作用的“網絡語言”,會在今后的某個時期被認可,被納入“規范漢語”里。但是,大浪淘沙,真正能夠流傳下去的網絡詞語畢竟是少數,而那些刻意為了扮酷、顯“潮”的“網絡語言”便會因為不再時髦而慢慢被人們遺忘,會被淘汰。即使收入《康熙字典》或者《中華大字典》的字詞,里面也有數不清的、我們不認識而且也用不著的漢字。
我們也注意到,那些使用“網絡語言”頻率較高的學生往往學業成績不太理想。這就要老師們問個為什么。也許老師們會說,他們成績差,不務正業。其實,這樣認識就有點不負責任。這些學生高頻率使用“網絡語言”,也是一種渴望標新立異,具有好勝心的表現,這種求新求特求異的做法正是創新精神的一個方面。他們在學業成績上得不到滿足,自然追求其他方面的成就感。其實他們是值得同情、需要被認可的,我們有責任愛護他們。正確地引導學生冷靜地看待它的存在價值,既不冷酷地剿滅它,也不狂熱地追捧它,讓學生明白滿口“網絡語言”算不上“新新人類”,它跟其他語言一樣只是一種表達工具而已,任由其泛濫下去會對語言文化產生不利的影響。
在使用上,尤其是學生作文里,“網絡語言”可以作為加上引號的引用詞,而不應該作為正常表達詞語出現,尤其是考卷里面使用它會讓判卷老師無所適從,使用不被判卷老師認可的詞語其后果可想而知。同時我們也注意到《現代漢語規范詞典》里沒有設置“新詞語”欄目,而《中華現代漢語詞典》里設置了“新詞語”欄目,但里面收錄的詞語也具有一定程度的普遍性,而且具備了“約定俗成”的特性。
中學語文教師對“網絡語言”的正確引導與規范使用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一定要讓語言文字健康發展。
關鍵詞:網絡語言語用原則三分說合作原則禮貌原則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網絡交流已日益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一部分,并且深刻地影響到人們的生活,網絡語言也隨之產生。李星輝的《網絡文學語言論》給狹義的網絡語言下的定義是:“指網民們在網絡交流這種新興文化中所使用的新的語言,即在聊天室和BBS上常用的詞語和符號。”網絡語言是專門在網上使用的一種語言,能夠風趣生動地表達情感,方便快捷地傳遞信息,是由網蟲們獨創的一種特殊的語言。起初主要是為了提高網上聊天的效率減少敲擊鍵盤的次數,久而久之就約定俗成,形成特定的網上用語了。言語交際必須遵循一定的語用原則,網絡交際也是如此。雖然交際者是在特定的虛擬空間進行交際,但也不能超越公眾約定俗成的標準和原則。
一、網絡語言和言語行為三分說
奧斯汀認為說一句話不僅僅能構成一個言語行為,任何一個言語行為都由三個次行為構成,即言內之行(說的話排成一個句子)、言外之行(表明說話人意圖的行為,表明為什么要這么說)和言后之行(對說話者所產生的結果)。網絡語言由于不同的交流媒介、交錯的文化背景更好地展示了奧斯汀的言語行為三分說。例如:①“誰知道我的心里有多苦,誰在乎我的明天在何處”,小偉哼著這首歌在網間流竄,每到一地方先唱完這兩句,接著就是一段征友啟示“男,二十五,于浪漫中現真情,于誠實中顯睿智,欲覓網上真心MM一名,霸王龍食草龍,品種不限,照單全收”,基本上,每次都被網管踹將出來,苦悶之余,決定不再流連聊天室,改去論壇試試。
《論壇五味》讀者在閱讀例①是將字串成句子,便是言語行為中的第一個階段“言內之行”。同時,作者在寫這段話時,通過介紹自己,表明征友的意圖即第二個階段“言外之行”。至于讀者對于這段啟示的理解“一個多情、虛偽的王老五饑不擇食推銷自己的廣告”則是“言后之行”。這一段文章同傳統文學語言和口語一樣都符合奧斯汀的語言行為三分說。
二、網絡語言的合作原則
美國語言哲學家格賴斯認為言語交際中人們總是互相合作,談話雙方都懷著這樣一個共同的愿望:雙方都遵守著某些合作原則,以求實現這個愿望。他認為人們在談話中遵守四個準則,即量的準則(所說話應包含交談目的所需要的信息,不多也不少)、質的準則(不說你認為是虛假的話或缺乏依據的話)、關系準則(要有關聯)和方式準則(清楚;避免晦澀、歧義;簡練、井井有條)。正是由于合作原則在起作用,隨時準備幫助溝通話語和話語所傳達的含義,人們之間對話才得以有效地、順暢地進行。作為人們在虛擬世界交流的工具,網絡語言同樣要遵循合作原則,但有時由于種種原因,經常出現人們不嚴格遵守甚至故意違反合作原則及其相關準則的現象。例如:②“因為這是一筆交易:你替他們平事,他們讓你成仙,所以我們以后就管這些人叫客戶,你可以答應也可以不答應,如果你要不答應……”老神棍又掏出墨鏡戴上,拿出那支筆狀物,“我就照你一下,不過我事先聲明:這東西不怎么好用,很有可能讓你忘很多事情,包括你姓什么叫什么父母是誰你自己是男是女等等……”
“你不如說我就變成一個弱智了!”
老神棍抬頭想了想,說:“對,你概括得很精確……”《史上第一混亂》③就為這個,奈子被論壇中眾多正義化身的大蝦群起攻之,旁征博引,談古論今,砸得她是體無完膚,且不說女孩兒心里邊是不是落下了難以磨滅的陰影,我估計這要是換了我,連死的心都有。
《論壇五味》④
[qiaofeng](模仿一首歌的曲子)今天不下線……
[fengying]呵呵,電話費……
[qiaofeng]9494,我最恨的就是這個殺人不眨眼的中國點心。
[fengying]什么中國點心?
[qiaofeng]就是中國電信,CHINATELECOM.
[fengying]哈哈,你竟敢把電信老虎當點心吃?
《迷失在網路與現實之間的愛情》⑤有這么變態的學生嗎?誰會相信!所以,韓風現在的行為,在大家眼里,根本就認為他是在裝B,當然,更多的人認為他是個冒冒(注:冒冒=傻冒+傻冒),連裝B都不會裝,好歹也拿本中文的,那樣別人相信的可能性還會大點。
《超級系統》例②中的“弱智”一詞用了“忘很多事情,包括你姓什么叫什么父母是誰你自己是男是女等等……”一長串的文字來形容就是故意違反了量的準則。例③中將被批評的奈子說成“體無完膚”、“落下了難以磨滅的陰影”、“連死的心都有”顯然是故意違反了質的準則。例④的對話中從歌曲到話費到點心,跳躍的語言是故意違反了關系準則。例⑤的語言中用了長段的話來解釋第一句,并且用了“裝B”、“冒冒”一類的詞語,顯然是作者故意違反了方式準則。從以上三例我們看出作者以故意違反語言合作原則的方式打破讀者原有的思維模式,收到出其不意、娛樂讀者的效果。
三、網絡語言的禮貌原則
禮貌既是人類社會文明的產物,又是促進社會文明的保障。網絡語言作為現代社會人們經常使用的一種語言,同樣在使用這種語言的過程中要遵守禮貌原則,從而使交際順利進行下去。在現實社會交際中,人們一般都能用禮貌原則規范自己的言語行為,但是在網絡這一虛擬的區域里,一切附加在交際者身上的社會特征都被網絡所隱匿,有關規范人們行為的準則在網上也被逾越、被忽視,使得網絡交際似乎成為一個可以隨意言說的場合,言語禮貌道德逐漸淪喪,網絡交際場所幾乎成了粗話、臟話等語言垃圾的投放站。例如:⑥
[wish]tnnd?……啥意思?
[qiaofeng]WC!你連TNND是啥都不知道?
[wish]嘿嘿。小弟出道太晚,老見你們說些江湖切口,真的不懂。
[qiaofeng]TNND就是TMD的比較級。
[qiaofeng]tmd就是他媽的。
[qiaofeng]TNND就是他奶奶的。
[qiaofeng]WC不是公廁。它有時候指WORLDCUP。通常就是WOCAO!
[qiaofeng]你連這些都不懂還想入丐幫混?真是7456!
[wish]懂了,懂了。7456就是氣死我了。這個俺原來就懂。
[wish]您老不要生氣傷了身子,8147,8147。其實這些俺一學就會。
《迷失在網路與現實之間的愛情》從例⑥的對話我們看到粗話堂而皇之地展示在大家面前,為了避免尷尬,人們還用字母或者數字來代替,無視禮貌原則。
結語
網絡語言是近幾十年通過網絡這個媒介,在傳統語言的基礎上更改和變異而來的。作為一種新的交際方式,它有著蓬勃的生命力,但它今后將如何發展,我們只能從現實中得到證實。荀子曰:“名無故宜,約之以命,約定俗成謂之宜,異于約謂之不宜。名無故實,約之以命實,約定俗成謂之實名。”語言符號的本質便是“約定俗成”,符號是社會的產物,它經過人們的約定,賦予一定的價值,然后起到交際工具的作用。語言是否規范,主要取決于人們是否認可,在交際中是否常用,網絡語言也應當如此。任何新事物的存在都有其合理性,我們應該用時間來檢驗它。由于網絡的發展在中國還處在起始階段,所以對待網絡文學語言,我們應該像對待一般的新詞新語一樣,隨著時間的推移,符合語言規范的詞語會留下來,成為基礎語言,而那些不符合規范的,則會在“約定俗成”中自然而然地被淘汰掉。網絡已經日漸深入人們的生活,網絡語言也打破了許多往日的“規則”,在對傳統的繼承和突破中漸漸形成新的格局。同樣作為我們日常生活的交際方式,網絡語言以其獨特的表達方式為人們逐漸熟悉,或循規蹈矩,或打破常規,其語用意義都值得我們用心品讀。
參考文獻:
[1]索振羽.語用學教程[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2]于根元.網絡語言概說[M].北京:經濟出版社,2001.
在我們小學,也開始刮起了網絡語言風。
不信,你跟我一起到教室去看看吧。
上午第一節課語文課,老師一手拿著試卷,一手摸著語文科代表顧曉東的頭,滿面春風地對他夸獎道:“顧曉東啊,你這次考了全班第一,老師很滿意,但你不可以驕傲,下次還要繼續努力,不要辜負了老師對你的期望!”顧曉東摸了摸腦袋,不好意思地說:“老師,泥放心,偶還會繼續努力的。”沒有想到的是,老師聽后不僅沒有高興,反而生起氣來,朝顧曉東怒道:“你這孩子,夸你幾句你就滿口胡言亂語!快給我面壁思過去,回家寫篇檢討書,下午交給我!聽到了沒有?快去!”可憐的顧曉東只有乖乖地墻角罰站,嘴里還不時地小聲冒出一句:“怎么會醬紫(這樣子)啊,偶怎么會那么口年(可憐),5555~~(嗚~)”
回去之后,媽媽問顧曉東怎么回事,他只是一臉茫然地搖了搖頭,委屈的淚水如黃河決堤般奪眶而出。沒料到下午,顧曉東同學更慘了。
下午自習課上,顧曉東將檢討書交到老師手中,老師先是微笑著讀,當她讀到一半時,突然緊皺眉頭,然后憤怒地將檢討書“啪”地一聲拍到桌子上,對顧曉東說:“請你自己讀讀下面這段文字!”曉東渾身顫抖地接過檢討書,小聲讀道:“老師,偶(我)錯了,687(對不起),請泥(你)0658(原諒我吧),偶是3731(真心真意)地向泥道歉的,而且我真的木有(沒有)在課堂上胡言亂語,真的木有,老師泥就口年口年偶(可憐可憐我)吧。5555~~”“哈哈哈哈……”講臺下傳來一陣哄堂大笑。“安靜!都給我安靜!”老師大吼一聲,然后轉向曉東,把桌子拍得震天響:“你看你寫的什么東西!你還能當語文科代表嗎,啊?同學們都像你這樣說話、寫作文的話,那不都得考零蛋!真是氣死我了!”
曉東膽戰心驚地耷拉著腦袋,一臉無辜地望著老師發呆,心想:瞧,這都是網絡語言惹的禍。
家長的話:
讀了孩子的這篇作文,我深有同感:對網絡用語,是禁止還是引導呢?這值得我們每一個家長深思。
作者:汪姝琪
最近,學校里刮起了一股零食風,同學們的口袋里、書包里、抽屜里都是大包小包的零食,老鼠大王聽到這個消息,便浩浩蕩蕩地率領著他的鼠民們到學校來安家落戶。
一天下課,小老鼠灰灰來到教室,聽見一位同學說:“樓上的……”灰灰心想:樓上有什么好吃的嗎?于是,它側耳細聽,只聽幾位同學在七嘴八舌地說:“是偶!”“蝦米?”“大蝦。”“哇!”灰灰驚呼:“樓上有藕、蝦米和大蝦!那么多好吃的,我得告訴大王!”于是,它便慌忙回洞,將聽來的內容加上自己猜想,一五一十地稟報給了鼠王。鼠王帶一支軍隊浩浩蕩蕩地到了樓上,只見樓上全是滿書架的書,連一個食品袋的影子都沒看見。鼠王頓時勃然大怒,對著灰灰吼道:“大膽,你竟敢欺君犯上,該當何罪?”灰灰連連求饒:“大王,請恕罪,我愿戴罪立功,把這件事調查清楚。”鼠王將它關進洞內囚禁,又派老鼠白白去找食物。過了一會,白白箭一般地沖進來大叫:“報告大王,我聽見一個小孩說他在蓋樓,太古怪了!”聯系上次灰灰說的怪事,老大覺得很是奇怪,便派出偵察連前去一探究竟。一周后,偵察連回來報告:“大王,梅山一小最近刮起了一股歪風――用網絡語言對話,不懂網語的人是聽不懂的,您誤會了灰灰。”鼠王心里一驚:我們要是不懂網絡語言的話,豈不是找不到吃的,會被活活餓死?想到這里,他嚇出一身冷汗,立即下圣旨:高薪聘請會網絡語言的鼠民,大力普及網絡語言!
不久,一位名叫“小網蟲”的田鼠來到老鼠洞內應聘,它帶了臺筆記本電腦,來給鼠民們上課。這個消息一傳十,十傳百,鼠國上下子民紛紛來學網絡語言,就連最普通的鼠民們都掌握了網絡語言,鼠國上下一時豐衣足食,國富民強。鼠國內大家也在用網絡語言熱鬧地交談著,你聽:“筒子們好!”“泥好!”“886!”“白白嘍!”“蝦米?”“樓上的,又坐沙發了?”這下可樂壞了梅山賣電腦、開網吧的老板們,他們的生意空前地紅火起來!
鼠國的史學家們也在奮筆疾書,把這一語言革命記載在了鼠國史書上!
家長的話:
女兒把一個個網絡用語通過童話續述的形式寫入文章中,很新穎也很容易理解。對于網絡,我們應該要學會接受并正確地加以引導,這樣才能走進孩子的世界。
作者:孫睿琪
話說有一天,嫦娥十分想念自己的家鄉,就懇請玉帝允許自己下凡去看看。玉帝恩準了,給了她一天的時間重游故里。
嫦娥欣喜若狂地回到家鄉,發現家鄉的變化可大了!高樓大廈拔地而起,超市里的商品琳瑯滿目……正當嫦娥沉醉在其中時,一個小孩子興沖沖地跑到她面前,抬頭看著她怪異的服裝和頭飾,不解地問道:“請問,泥是誰?從哪里來的JJ?是來演古裝電影的嗎?”嫦娥看著孩子白里透紅的臉蛋,忍不住稱贊:“哇!好可愛的小朋友呀!”孩子的臉頓時紅得像熟透了的蘋果,不好意思地說道:“嘻嘻,果醬果醬!”邊說著還撓了撓頭。“果醬?”嫦娥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小朋友,哪里有果醬啊?”小孩一臉驚訝,嘴張成了“O”型:“啊!這個也不懂?真是個‘菜鳥’!”“什么?菜鳥?我長得像鳥嗎?”嫦娥把自己全身上下打量了一遍,“一點也不像鳥啊?!”小朋友看著她疑惑的表情,嘲笑道:“你真是OUT了!連這些網絡用語都不知道。今天真是郁悶,怎么會碰到泥這樣的“網盲”,真是沒勁!”孩子說完掉頭就走了。
嫦娥疑惑了,什么是“網絡用語”?真是讓人奇怪!她繼續往前走,忽然看見一個熟悉的身影――是她以前的死對頭豬八戒!但現在嫦娥不想記那千萬年前的深仇大恨了。豬八戒也看見了嫦娥,正準備迎上前去,一群小蟲子飛來了,沖著豬八戒的肥頭大耳不由分說猛叮了幾口。豬八戒大叫道:“嫦娥MM,偶被‘新蚊連啵’了,快來救偶!”“啊,新聞聯播?現在還沒到七點呢!”豬八戒邊抓著耳朵邊說:“MM,你太落伍了。這是網絡用語呀!我說MM,你得趕緊‘惡補’一下,以免交流困難!”“惡補?難道又是網絡用語?現在是什么世道呀?連豬八戒也說這種怪話,看來如果我不學就真的跟不上時代了。”嫦娥心想。
嫦娥利用剩下的半天時間跟豬八戒苦學網絡用語,終于明白了網絡用語的意思,并學會了如何使用網絡用語。她心中竊喜:嘻嘻,偶這下可以回月宮在吳剛和玉兔面前賣弄一下了……88!
【關鍵詞】網絡語言 漢語言 不規范 協調發展
1.緒論
自從便攜式電腦被廣泛的推廣使用后,網絡語言就誕生了,且網絡語言不斷地影響著漢語言,這給漢語言提出了嚴峻的挑戰。所謂網絡語言是指起源并在網絡上廣泛應用,網絡語言不同于漢語言,漢語言具有規范的結構形式,且其的詞匯語法甚至表現形式都不一樣。網絡語言的涵蓋范圍較廣,但是隨著網絡語言的逐漸發展,其因為多形式化而被人們歡迎,現在網絡語言逐漸的滲透到人們的正常生活當中,其對漢語言造成了較大的影響。
2.現代網絡語言的表現形式
網絡語言是一種思想的現象,其是人們思維的載體,其沒有固定的形式,網絡語言的變化較快,隨著人們的愛好等變化而變化。語言的使用也分場合環境,網絡語言是來源與現實的語言,并不全部基于漢語言的表現。我國網絡的發展很快,網民自主創造并形成了一系列的網絡語言,網絡語言在不斷的交流中進行傳播。網民習慣使用網絡語言,這符合虛擬世界的心靈,網絡語言往往涉及數字、符號、拼音、漢字等元素,這些元素的構成組合沒有一定的特點,其中很多的網絡語言是來著漢語言,對漢語言進行改編,使得很多文學被惡搞,這被稱為文體,文體在傳播的過程中形成語言。
3.現代網絡語言對漢語言的影響
網絡語言的產生是開放性網絡的特點決定的,其是全民意識、語言的發揮平臺,在網絡中,網絡語言的創作、傳播,并不斷的進行變化,目前網絡語言已經慢慢的融入人民的生活當中去。成為人們生活語言的一部分,網絡語言的發展和應用為漢語言帶來了發展,但是其積極的一面畢竟有限。作為悠久歷史的漢語言,其中缺陷是存在的,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漢語言是經過悠久歷史的發展,其適應性差,不能夠滿足文化不斷發展的要求,其二,漢語言對已經存在的事物的表現不精準,因為涵蓋的方面太廣泛,不可能涉及方方面面,而且即使設計,也不能滿足人們情感多要求的表達,我國科技進步緩慢,較多的高新技術來源于發達國家,在應對這些事物的時候,沒能夠很快地進行漢語言的適應,例如DVD,其是網絡語言的一種體現,很多事物命名開始沿用國外的稱謂,這是科技發展得緩慢的主要原因。從新事物的命名方面講,網絡語言彌補了漢語言的不足,推動了漢語言的不斷進步。
但是從全面影響上來看,網絡語言的弊大于利,其傳播不規范,以及對漢語言的繼續規范傳播提出了挑戰。網絡語言的大范圍傳播使得人們無法正確地處理網絡語言和漢語言的關系,無法正確地區分網絡世界和現實世界,網絡世界畢竟是虛擬的世界,其沒有規范性的要求。而在現實世界中,漢語言包含很多的文化傳承,漢語言的顛覆對我國古代文學的傳播造成了很多負面的影響,中國文化的傳承遇到了較大的挑戰。特別是網絡語言的廣泛傳播,給青少年的教育產生了很大的難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青少年的價值觀。網絡語言的發展前景大,其可以對漢語言進行豐富,適當的在漢語言中加入網絡語言是有利于漢語言的發展的。但是網絡語言不可以主導漢語言,否則會造成漢語言傳播的理解問題,對中國文化的傳承的影響也較大,由此可見網絡語言雖然有一定的益處,但是畢竟弊大于利,其嚴重地損壞整個語言環境。
4.漢語言如何應對現代網絡語言的沖擊
網絡語言不斷的豐富這人們的虛擬生活,其對網絡的發展有一定的推動作用,但是其廣泛的推廣對漢語言產生了較大的沖擊,不利于中華優秀文化的傳承,所以需要制定相應的措施以應對現代網絡語言對漢語言的沖擊。網絡語言對漢語言的沖擊較大,并不是要拒絕網絡語言,而需要處理好二者之間的關系,把握好漢語言為核心的概念。如果禁止網絡語言,往往會帶來相反的效果。所以需要規范網絡秩序,對網絡語言進行正確的干涉。首先,需要從教育入手,強化母語在教育中的地位,逐漸地改變目前的語言教育模式,我國的語文教育往往存在于進行作家培養教育,對語言的使用等不夠重視,這使得語言的教育不被廣泛地接受,中國學生的漢語考試竟然比不上國外的學生,這給我國的漢語言傳承帶來了嚴峻的挑戰,所以改革中文教育,強化母語的地位顯得尤為重要。其次,對網絡進行引導,普及網絡的應用,使得網絡中具有高素質的人群逐漸地增多,以此慢慢地引導網絡語言走向健康的環境。最后,堅決抵制惡搞傳統文化的現象,傳統文化是中華名族的結晶,是需要進行傳承的部分,對其進行惡搞,是對傳統文化的不尊重,所以需要加大在這方面的懲罰力度。以上幾點能夠降低網絡語言對漢語言的沖擊,使得網絡語言逐漸的規范起來。
5結語
網絡語言的發展豐富了人們的虛擬生活,但是網絡語言的大范圍傳播給漢語言帶來了極大的沖擊,不利于傳統文化的傳承。網絡語言的弊大于利,但是不能夠完全的否定,只需要處理好為網絡語言和漢語言的關系顯得尤為重要。漢語言是母語,其中承載了幾千年的傳承,我們需要抱著一份尊重的態度去運用。
【參考文獻】
[1]蔣師師.淺析網絡語言對漢語言的影響[J].文學界(理論版),2011(3).
[2]張靜.網絡語言的發展歷程[J].青年文學家,2012.
據統計,截至2013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6.18億,互聯網普及率為45.8%[1]。我國網民的平均年齡是26歲,以青少年為主流人群。在他們開放思維、包容創新的網絡交流中,網絡語言已經初具規模并呈現出欣欣向榮之勢。網絡語言在為傳統語言文化注入了新鮮血液的同時,其缺乏統一的標準和規范的約束而帶來的一些負面影響也不容忽視。
1.網絡語言的含義
根據百度百科給出的含義“:網絡語言是從網絡中產生并應用于網絡交流的一種語言,包括中英文字母、標點、符號、拼音、圖標(圖片)和文字等多種組合。這種組合,往往在特定的網絡媒介傳播中表達特殊的意義。”網絡語言應網民們提高網絡聊天效率或搞笑逗樂等需要而生,久而久之發展成了一種特定語言——虛擬空間社會方言。網絡語言由與網絡技術相關的專業術語和與網民日常生活相關的習慣用語組成。隨著互聯網分眾傳播的發展,自媒體互動媒介的普及化,網絡語言更加頻繁地被使用,逐漸衍生出了數字型、混合型、詞意變異型、口語型、圖畫型、詞匯演變型、縮略和擴張型多種詞組類型,表現力強又不失幽默,形成了一套特殊的語言系統。
2.網絡語言對傳統語言文化的影響
網絡語言作為網絡文化發展之必然的一種文化現象,其態勢之火熱已經引起了社會各界尤其是語言學界的廣泛關注。網絡語言以其輕松活潑、幽默風趣、調侃諷刺的特點,借助于互聯網傳播的即時迅速、不受時空限制的優勢,更容易“落地開花”,以驚人的速度和廣泛的接受度在社會中傳播和普及,已經在語言的使用上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也必將對傳統語言文化產生巨大的沖擊。現階段的網絡語言經過了自我的洗禮和與時代的對話,已經逐步形成自己獨特的語言體系,不再像網絡語言發展初期那樣混沌未明、毫無章法。在這種開放發語言體系中,網民作為網絡語言的創造者和使用者,不斷地在使用、傳遞、發展網絡語言的基礎上,為其注入新的活力,使得擁有廣泛認可度的新的網絡語言再次被傳播、使用。
2.1網絡語言對傳統語言文化的積極作用首先,語言的發展以應用為目標,任何語言都是在應用中發展和創新的。網絡語言從文字的種類上推動了語言文字的多樣化,更有甚者,一個國家的流行的網絡語言還能推動其他國家的語言文字的發展。例如,我們常說的“給力”,在英語中被翻譯為geili⁃able,表示“使人振奮”、“感到有力量”,實際上就是對中文的音譯,已經被收錄進《牛津詞典》,原因就是其在新浪微博上被提及已超過5000萬次。由此可見,網絡語言也豐富了語言文化。再者,網絡語言的泛濫化促使更多的人開始重視傳統文化,有一部分在網絡語言中找不到歸屬感的人開始自覺地將訴求于傳統語言文化。再次,觀古今,文藝的產生、發展和創新都和社會實際、時代精神密切相關,網絡語言亦如是。廣受關注和使用的網絡語言往往來自于當下的熱點事件和新聞話題,反映了一定的社會問題,傳達了一定的時代精神,也是一個時期文化面貌的反射,就勢必會引起人們對當下社會的關注,了解這個時代想要“說什么”。例如,從“蝸居”“、房奴”可窺到當下住房緊張、房價居高不下的問題,從“樓脆脆”可得知上海房屋整體倒塌的事件,從“非常艱難的決定”可看到網民對騰訊關于360事件公開信的戲謔。據統計,新浪微博的月活躍用戶已達1.29億。這還不是最好的證明嗎?
2.2網絡語言對傳統語言文化的消極影響首先,網絡語言以巨大的語言張力和豐富多樣的形式表達表現出更大的活力和新鮮感,相比于傳統語言的嚴肅、認真和理式化,更易產生極大的誘惑力。由于在網絡語言的文化體系中,社會精英和平民的界限是被消解的,這也為網絡語言在草根階層的流行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滋生了網絡語言暴力。這種網絡語言的發展態勢在推廣了自身的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擠壓了傳統語言文化的生存空間,侵占了傳統語言藝術的領地,使傳統語言在教育、規范上的作用越來越淡薄和退化,成為一種單薄而無深刻內涵的語言工具。這對博大精深的傳統語言文化來說相當于是致命的打擊。其次,網絡語言受其產生、發展的機制的影響,存在一味地追求娛樂化、新奇化的傾向,也就造成了它對傳統語言范式的偏離,形成了不規范化、簡略化、鍵盤化的特點。同時,網絡語言的即時性、新聞性等特點,使得它的使用者往往使用通俗易懂的語句來表情達意,而不是運用內斂而含蓄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網絡語言的隨意自由和傳統語言的縝密嚴肅形成了矛盾的對立。青少年是網絡交流的主要群體之一,喜好追趕時髦,辨別是非的能力較低。他們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大量地接觸網絡語言,受到不規范的語言使用的影響,很容易吸收這種不規范字體和不規范的表達,對于正統的傳統語言學習勢必產生不良的影響,從而拉低一代人的語言表達、閱讀和寫作的能力。
3.結語
在互聯網信息時代的語境下,網絡語言的流行已成為不可避免的趨勢,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網絡語言能夠簡捷、方便、快速、準確地傳遞信息、表達思想,但也在某些方面存在相當大的缺陷和不足。我們應該正確認識這種現況,在尊重傳統語言文化的基礎上,客觀合理地觀察、分析和利用網絡語言的使用規律,讓它成為我們豐富多彩的民族語言一個的組成部分。
作者:張紹明 單位:山東省濟南市商河縣牛堡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