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醫藥行業供需分析

醫藥行業供需分析

時間:2023-09-12 17:11:4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醫藥行業供需分析,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醫藥行業供需分析

第1篇

1人才流失的現狀分析

人力資源是企業發展最為重要的資源,醫藥行業是專業性極高的行業,人才的競爭更為激烈。如何提升對行業核心人才的吸引力,加強人才的穩定性,是關系到企業發展的根本性問題。企業的核心人才,是指在企業發展過程中通過其高超的專業素養和優秀的職業經理人操守,為企業做出或者正在做出卓越貢獻的員工。醫藥行業的核心人才包括:生產研發人才、高級管理人才、市場營銷人才和零售管理人才等。

1.1人才流失的現狀

企業核心人才的流失,會導致企業生產率下降、對外服務價值下降,影響顧客的滿意度和忠誠度,最終導致企業業績下滑。

根據醫藥英才網2011年上半年統計,醫藥行業人才需求較去年同期上升56.3%。IMS預測,未來中國醫藥市場將在10年內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醫藥市場。可以預計,醫藥企業對人才的爭奪更為激烈。

目前醫藥行業的平均人才流失率為各行業間最高。其中,主動離職率排名前五位的職位依次為:銷售、市場、研發、醫學事務和質量人員。前四名銷售、市場、研發、醫學事務類職能在內資一類、二類城市主動離職率均超過20%。與供需缺口比較,二者排名前五重合的職能為:營銷人員、研發人員、質量人員,即這3類職位是目前醫藥行業需求最大,供需缺口比例最高、員工流動率最高的職位類別。

在當前國際、國內大的經濟環境以及“新醫改”背景下,醫藥行業正面臨著大重組、大洗牌,而企業減員、技術更新、“新醫改”后未知的遠景、新人才、新資本加盟醫藥行業等因素,都會帶來醫藥企業的人才流失,在人才競爭特別是核心人才競爭激烈的大環境下,如何避免人才流失是醫藥企業面臨的一項重要而緊迫的課題。

1.2人才流失原因分析

西方學者對于人才流失的研究較早,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美國心理學家勒溫和日本學者中松一郎的觀點。勒溫從環境推動的角度闡述了不利于人才發展的環境會促使人才選擇流出企業。中松一郎從目標導向角度解釋了人才流失的成因,他認為,當個人目標與組織目標不一致時,有兩個解決途徑:一是個人目標主動向組織目標靠攏,引導自己的志向和興趣向組織和群體方向轉移,并努力趨于一致;另一個就是進行人才流動,流到與個人目標比較一致的新單位去。

筆者認為醫藥行業人才流失原因主要包括4個方面:1)薪酬管理不完善。當企業內人才自身價值提高以后,其所獲得的薪酬價值與之工作能力價值達不到平衡,會使核心員工感到企業支付的薪酬不能很好地體現其個人的價值,或者是不能正確評估其對企業的貢獻,這時,他們必然會選擇離開。隨著醫藥行業外資企業的進駐,許多醫藥業人才更愿意向這些薪資水平較高的企業流動。2)人才培訓不系統。醫藥行業管理人才,對個人綜合能力的要求很高,需要企業給予個人長時間的培養和寬平臺、廣視野的業務接觸機會。而國內大部分企業沒有系統、全面的培訓和人才成長體系,或者不會愿意做這種投資,造成個人的潛能無法被挖掘或者個人積極成長的愿望被逐漸磨滅,失去對所在企業的歸屬感。3)職業發展不清晰。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論告訴我們,每個人的需求是分層遞進的,都有職業發展的愿望。而核心人才更加明顯,他們在滿足了基本的物質生活后,追求的是可以發展自己事業的平臺,能夠開拓自己眼界以及發揮自己才能的機會。在企業中,由于種種原因沒有建立清晰的、多樣化的發展路徑,致使核心人才在企業里沒有發展的空間和晉升的機會,使他們感到“英雄無用武之地”,時間一長,人才的流失也就成了必然。4)企業文化不深入。企業文化是企業個性化的根本體現,也是員工共同價值觀的體現。它是一種精神,是一種力量。企業文化對于員工的作用是潛移默化的,文化若能深入人心,與員工的價值觀相一致,獲得個人的職業認同,在這樣的企業里工作,能夠拓展視野,學到更多,這對于本身來說是非常有力的誘惑。

1.3上藥控股人才流失分析

上海醫藥分銷控股有限公司(簡稱上藥控股)是上海醫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直屬企業,公司專注醫藥分銷

領域,多年來在全國醫藥流通企業排名第二。作為一家大型國有控股企業,上藥控股始終秉承“以人為本”的用人理念,關心員工、關注員工發展,在留住人才上取得了優異成績,近3年來公司主動離職率一直保持在3%以內,與內資醫藥行業超過14%的流失率相比,上藥控股主動離職率非常低。公司正處于高速發展過程中,總部擁有員工1 600余人,近3年招聘488人,新進員工占員工總人數30%以上。在不斷加入新鮮血液的同時,能夠有效保持低流失率,充分體現了我們上藥控股在留住人才上的用心與成功。

結合商業企業特征及上藥控股實際情況,筆者對銷售、質量兩大職位作了具體分析,2011年上藥控股主動離職率與內資醫藥行業比較,總體流失率對比比例為1:4.9,銷售人員為1:5.4,質量僅為1:11.7。可見,不論從總體流失率來說,還是醫藥行業內正處非常緊俏的銷售、質量職位,上藥控股人才流失率都非常低。

2人才穩定的發展策略

從人力資源數據的回顧分析可以看到,上藥控股近3年在人才招聘和人力資源管理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創新改革,對于留住核心人才起到了顯著效果。

2.1市場化分配機制

上藥控股每年與專業咨詢公司合作,將公司各崗位薪酬福利情況與市場對標,不同崗位、一線和二線人員采用不同的薪酬結構,更好地吸引和激勵了每一位員工。

首先,上藥控股根據崗位重要性、崗位影響的范圍與層次、對公司經營業績的貢獻程度、所需要的知識深度與廣度、溝通對象難易程度及解決問題的復雜程度等因素,對每個崗位進行評估并且估值、排序、整理、歸納,得到職級表(見表1)。

其次,對應職位職級表,根據市場薪酬數據與公司的實際情況,采用寬帶薪酬體系,即較少的薪酬等級對應較寬的薪酬變動范圍,即使沒有職位等級上的變化,也可以根據工作業績得到不同的薪酬收入,不會因為職位的局限使得考核和激勵措施無從施展。由此形成的薪酬管理系統及操作流程,可以更加適應新的競爭環境和公司業務發展需要。

除了基本的薪酬體系,上藥控股還為技術人員職業發展提供多種通道,解決管理職位縱向發展局限的同時,為信息技術人員、財務人員分別建立了技術職級的分配體系。

2.2多樣化發展通道

一個企業只有給予員工更多的學習機會、更大的發展平臺,才能夠激起員工不斷奮進、突破的強烈愿望。上藥控股為員工提供完善的職業生涯導航計劃,提供廣闊的職業發展平臺和發展通道。設置了管理、業務、技術這3個大職類由低到高的發展的標準。標準的評估內容包括:教育程度、公司服務年限、內部級別、年齡、績效這5個方面的內容。

上藥控股從人員招聘開始就充分體現了個人發展通道的重要性。以管理培訓生為例,該項目的設置展現了公司資源的整合與創新。由于該項目有十分清晰的培養目標與路徑,有較好的職業前景,每年都會吸引大量的應屆碩士畢業生踴躍報名該職位,近4年報名人數分別為:552人、331人、268人和481人。隨著項目的逐步完善,流失率不斷下降(表2)。

此外,上藥控股人力資源總部專設了培訓團隊,形成了內部培訓師與外部培訓師相結合的培訓隊伍,開展了參與面廣、層次分明、專題豐富實用的培訓。

通過立體緯度的培訓體系,給核心員工搭建了自我提升的平臺,讓他們意識到自己所從事的工作可以轉變成為一生的“事業”,從而起到“留人”的作用。

2.3多維度獎懲機制

實踐表明,對員工業績的肯定要注意整合,形成各有特色的先進品牌,并重視宣傳形式的多樣化。上藥控股專門針對業務部門設立了“金蘋果”獎和“巔峰英雄”獎,前者獎勵每年業績最佳的銷售實體負責人,后者則授予年度最佳銷售人員。既兼顧到團體和高層核心人員的激勵,也考慮了個人業績的激勵。兩個獎項在每年公司年會頒發,獲獎者均能踏上閃亮舞臺并獲得現金獎;2011年,上藥控股為更好引導管理部門績效,新設“金牛獎”和“創新基金”,依托工會和團委進行自下而上的項目征集并篩選立項、操作、評價,最終根據項目對公司的貢獻價值進行“金牛獎”評比,員工反響熱烈,相信對于管理部門核心人才的激勵亦將產生積極的影響。

2.4深化共同價值觀

上藥控股提倡“讓客戶滿意、為員工成長、對社會負責、創企業價值”的核心價值觀。從價值觀的征集開始,盡可能讓更多的員工參與其中,多批次訪談、調研,并下發問卷調研,旨在更好地獲得員工對核心價值觀的認同。

按照雙因素理論,創造一個良好的工作環境,讓員工滿意于自己的企業,就是激勵因素。上藥控股將“員工成長”作為企業至關重要的責任列入價值觀中,員工反響熱烈。并推出暢通員工溝通工作機制,完善《領導干部基層聯系點制度》、“員工學校”、“黨員進黨校”、“團員進團校”平臺;“金點子”建言獻策活動和各項勞動競賽;倡導“三學三比”等多項活動,真正把員工看作企業最寶貴的財富。這就是對員工的最好激勵,最好的文化留人方式。

3結語

第2篇

[關鍵詞] 醫藥物流;資源整合;互聯互通

[DOI] 10.13939/ki.zgsc.2016.28.052

1 引 言

2011年5月5日商務部的《全國藥品流通行業發展規劃綱要(2011―2015年)》,就“發展現代醫藥物流,提高藥品流通效率”的主要目標,具體提出以信息化帶動現代醫藥物流發展。

目前重慶本地醫藥流通市場發展迅猛,據統計2015年終端采購市場僅在重慶藥品交易所交易額就已突破200億元,根據重慶市政府《關于加快醫藥產業發展的意見》的規劃,2017年全市醫藥產業總產值將達到1000億元,將會形成超過10億元的流通市場規模。但就重慶醫藥終端采購流通市場而言,尚存在以下問題:

一是中小型藥品經營企業物流信息化水平總體處于較為落后階段,面對信息化程度和物流管理水平全面升級,目前仍有大批藥品經營企業未能通過新版GSP認證。

二是第三方醫藥物流資源缺乏有效的統籌,難以支撐醫藥產業的飛速發展,也導致第三方醫藥物流資源遲遲不能融入醫藥流通行業,醫藥流通成本居高不下。

三是銷售企業與采購終端之間缺乏信息的互聯互通,庫存、采購、收貨等信息無法有效地貫穿采購訂單流程。

因此,為促進醫藥流通領域的信息化發展,本文將積極通過對醫藥流通領域物流信息平臺的架構分析,探索基于醫藥流通環節的物流信息服務平臺建設。

2 平臺分析

2.1 平臺服務對象

物流信息服務平臺的服務對象主要包括四大類。一是監管類用戶,包括衛計委、藥監、社保等醫藥行業監管類用戶,以及交通、海關、稅務、工商等物流活動要素的監管用戶。二是物流服務提供方,包括醫藥物流企業、第三方物流企業、專業醫藥運輸企業、專業醫藥倉儲企業、物流園區等。三是物流服務需求方,包括醫療機構、藥品生產企業、藥品經營企業等。四是物流服務支持方,包括物流設備企業、金融保險企業、技術科研院所等。

2.2 服務內容

物流信息服務平臺將主要提供六類服務。一是醫藥物流信息的與共享,涉及醫藥物流基礎設施信息、醫藥物流供需信息、企業信息、醫藥行業動態信息以及環境、路況、天氣等其他信息。二是基于交易平臺的電商業務協同服務,涉及從醫藥生產企業到終端醫療機構、診所藥店的訂單交互、合同交互等。三是醫藥流通監管溯源服務,涉及為行業監管部門提供藥品流向的明細、報表,確保藥品流通信息的動態監管與事后追溯,同時向交通、海關、稅務等提供企業誠信、違紀行為等支撐信息。四是數據服務,涉及建立統一數據標準,實現平臺上各用戶之間信息系統的對接和數據交換,提供數據信息高效傳遞的能力,同時,在海量數據中挖掘價值信息,幫助企業發現問題和優化物流過程,提高流通的效率。五是物流資源的交易撮合,不同于藥品的現貨交易,平臺提供的是以物流資源為商品的在線交易撮合服務,通過規避商業敏感信息來整合醫藥行業物流資源,達到降低成本的目的。六是增值與延伸服務,涉及企業信息化系統開發、供應鏈金融支撐、移動客戶端應用、數據分析報告等服務于醫藥物流過程的定制化服務。

3 平臺設計

3.1 平臺總體架構

平臺的總體架構設計如圖1所示。

圖1 物流信息服務平臺應用架構

3.2 功能模塊設計

3.2.1 四大門戶

平臺四大門戶包括企業門戶、醫療機構門戶、政府門戶、運營門戶,展現形式為網站、桌面客戶端、移動App。

企業門戶:面向醫藥生產企業、醫藥經營企業、第三方物流企業等企業用戶,提供信息、信息查詢、業務協同、物流信息撮合、倉儲管理、配送管理、運輸管理、數據分析等服務。

醫療機構門戶:面向醫療機構用戶,提供信息、信息查詢、業務協同、藥庫管理、數據分析等服務。

政府門戶:面向藥監、衛計委、社保、交通、海關等政府部門,提供監管溯源、調度監控、決策支持、政務協同等服務。

運營門戶:為平臺運營商提供客戶、數據、內容、營銷、廣告、系統配置等管理工具。

3.2.2 業務系統

業務系統是向平臺用戶提供專業性、定制化的物流信息與服務的應用系統,包含會員管理系統、物流資源管理系統、物流信息系統、物流信息撮合系統等八個應用系統。

圖2 業務系統構成

會員管理系統。包括平臺會員的注冊、審核、注銷、處理等業務功能,以及會員基本信息、會員資質、考核評價、行為分析等管理功能。

物流資源管理系統。包括藥品、器械等貨物、運輸資源、倉庫資源、物流人員、物流設備等物流相關資源基本信息管理。

物流信息系統。包括物流政策法規、物流行業新聞動態、物流資源供求、企業展示、營銷會展、融資服務等信息管理功能。

物流信息撮合系統。包括醫藥企業、醫療機構、第三方物流企業、物流設備企業相關物流資源的供需撮合、合同管理、在線交易、支付結算、信用評價。

物流監管溯源系統。實現主動監控車輛與貨物,主動獲取、分析信息,實現物流過程的全監控。包括車輛位置監控、配送進度監控、配送視頻監控、預警閾值設置、指標監管、貨物追蹤溯源、決策支持、政務協同等功能。

中小醫藥企業物流SaaS系統。包括客戶管理、供應商管理、倉儲管理、配送管理、運輸管理、物流運行管理、訂單管理等功能。實現功能專業化、服務個性化,滿足不同企業的不同物流服務要求,其中物流功能要符合GSP相關要求。

基層醫療機構藥庫管理SaaS系統。包括藥品的目錄管理以及藥品的采購、入庫、出庫、調價、調撥、盤點、報損、退藥等功能,同時包括采購計劃及藥品會計等相關功能。

3.2.3 數據系統

數據系統是向平臺用戶提供物流相關數據的管理和分析服務,滿足平臺用戶對物流相關業務的智能預測、經營決策、監督管理等需求。

基礎數據管理系統,包括藥品、器械、運輸、倉儲、人員、設備、位置、條碼等物流基礎信息的采集、存儲、清洗、更新、維護、備份、共享等管理功能。

數據分析系統,支撐物流公共信息、物流信息撮合、物流調度監控、物流監管溯源、客戶關系管理等業務系統對數據分析的相關需求,實現統計匯總、綜合查詢、統計報表、輔助決策等功能。

3.2.4 運營系統

運營系統向平臺運營人員提供客戶服務、客戶關系管理、廣告管理、內容管理和營銷管理等運營工具,從而保障平臺健康、持續地發展。

圖3 運營系統構成

客戶服務:包括為平臺用戶提供自助服務、電話咨詢、在線交流等服務功能,并建立答疑解惑、開展業務合作的溝通渠道,從而提升平臺用戶的服務體驗。

客戶關系管理:包括為運營人員提供客戶資料管理、聯系方式管理、客戶行為分析、客戶價值分析、客戶關系維護、訂單追蹤管理、績效管理等功能,從而提升平臺的服務質量和業績。

廣告管理:包括對廣告的資源管理、價格管理、銷售管理、數據統計等廣告管理功能,以及對廣告的內容審核、排期、目標選擇、上線、暫停、下線等廣告功能。

內容管理:包括對平臺上展示的新聞、公告、政策法規、行業動態等內容進行編輯、審核、、下線等管理功能。

系統運行配置管理:包括對平臺各系統的元數據管理、用戶數據管理、權限管理、系統參數配置、運行監控、日志管理、審計管理、目錄管理和庫表管理等功能,保障平臺的日常運維與正常運行。

營銷管理:包括促銷活動的線上實現,以及會員積分、禮品兌換等會員營銷服務。

3.2.5 協同系統

協同系統向平臺的內、外部系統提供服務接口,實現內部系統之間的調用協作以及與外部系統的互聯互通。

數據交換:以統一的交換規范,實現數據提取、數據轉換、數據發送、數據接收、數據校驗、數據審核等功能,同時支持數據的同步以及歷史數據的遷移等,從而實現平臺內、外部業務系統之間的有機結合。

服務協同:將平臺服務以Web Service接口形式,提供給平臺內、外部系統進行調用,在不必修改平臺各應用系統源代碼的情況下,實現各業務的協同與擴展。

4 結 論

物流信息服務平臺不僅服務于醫藥行業,通過為行業提供有價值的信息和服務來優化醫藥物流資源配置,降低流通成本,而且是 “互聯網+醫藥”業務版圖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為各醫藥行業流通領域監管部門提供有效的數據支撐。

參考文獻:

[1]魏修建.電子商務物流管理[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8:208-209.

[2]侯.外貿B2C物流系統分析與設計[D].北京:北京交通大學,2012.

[3]劉瓊.基于SOA 的第四方物流服務平臺研究[J].機械設計與制造,2007(9).

第3篇

關鍵詞:信息化;醫藥分銷;績效

中圖分類號:F71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5192(2008)05-0019-08

The Empirical Study of Informationization on Performance

in China Pharmaceutical Distribution Industry

SONG Hua, WANG Lan, WANG Xiao-liu

(Business School of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literature review and unique feature of pharmaceutical distributors (Hereafter short for PDs) in China, this study proposed a model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key factors of informationlization, S&OP (sales and operation planning) and firm performance. Grounded on the survey of more than 120 PDs, the paper has evaluated the impact of 3 key functional factors, information acquiring & mining, information integrating & sharing, and information automating & monitoring on firm performance of PDs with the path analysis. The outcome of study unveils that information acquiring & mining is positively related with financial performance, but information automating & monitoring is negatively related with financial performance. Information integrating & sharing plays a positive impact on financial performance only after the mediate factor, S&OP, works. In the end,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informationlization process of PDs and advances constructive suggestions for the PDs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their informationization and performance.

Key words:informationization; pharmaceutical distribution; performance

1 引言

目前,隨著人們對醫藥產品需求的大幅增加,醫藥行業正處于一個快速增長的時期[1]。行業增長伴隨著國際國內競爭的加劇,面對經濟全球化和醫藥流通領域對外資開放,中國醫藥流通企業所處的形勢更加嚴峻。全國醫藥商業的平均流通費用率為12.5%,而銷售利潤率卻小于1%;美國醫藥批發商的利潤率為1.5%,而醫藥流通費用率僅為2.9%[2],可見醫藥商業企業的競爭力亟待提高。這些都在客觀上要求醫藥分銷企業必須在完善內部管理的基礎上,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提升服務水平。正是由于信息技術和網絡能夠大大提高信息流通的效率,并具備降低流通成本、優化庫存管理、拓展覆蓋領域、全面提高管理效率的巨大潛力[3],通過信息化和網絡化來改進管理已經成為當前我國醫藥流通企業不約而同的選擇。企業信息化不僅給中國醫藥分銷企業帶來了提高流通效率的機會,也中國醫藥分銷企業提供了在國際市場競爭中贏得后發優勢的機會[4,5]。

但從目前我國醫藥分銷企業的信息化實施效果來看,并不樂觀。盡管企業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進行GSP認證和信息化改造,卻并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結果導致有的企業放棄信息化建設,有的企業閑置設備,造成了能源的浪費,在一定程度上甚至阻礙了企業的發展[6]。因此,對醫藥分銷企業信息化進行深入系統的研究,尤其是探索信息化對醫藥分銷企業績效的影響機制和關鍵影響因子,找準醫藥分銷企業信息化的著力點和關鍵點,切實有效地推動企業信息化進程,進而促進企業績效的改進和競爭力的增強。

2 文獻回顧和理論假設

現有文獻對信息化關鍵要素的研究主要有兩種不同的角度,一是從信息化成功實施的外部因素角度探討信息化成功必須具備的組織、管理以及技術等條件要素;還有一種思路是從信息化本身出發,研究成功的信息化必須具備的功能要素。信息化的成功必須具備有利的條件、科學的管理方法和落實措施,但這些還不夠,信息系統作為企業管理的一個工具和方式,不會直接提升物流和供應鏈管理能力,“信息化”只有發揮了它應發揮的關鍵功能才能促進企業績效的改進。醫藥分銷鏈中涉及的經濟主體多,性質復雜,范圍廣層級多,而且由于政府對于醫藥流通企業的規制和監管,對于藥品這種特殊產品要求嚴格的批次管理,信息化的實現對于醫藥流通企業的規范和發展至關重要。基于相關文獻和醫藥流通企業特點,本文從信息獲取和挖掘、信息整合與共享、信息自動化處理和監控這三個維度來測量企業信息化水平[7~9],探討信息化水平對醫藥分銷過程中的供需協調和企業績效的影響。

2.1 企業信息化與供需協調

隨著現代供應鏈物流管理和信息技術的發展,90年代早期,供需的匹配和整合(Sales and Operation Planning,簡稱S&OP),作為一種新型的管理模式和平臺進入到供應鏈物流管理的視野,其目標是促使供應鏈各企業開展更深層次的合作,將銷售預測整合到企業運營的流程中,以實現供需整合和匹配[10,11]。Wing和Perry針對醫藥行業的情況提出,S&OP是企業規劃的核心,是一個由戰略規劃、銷售計劃、訂單承接、生產計劃、運輸管理、供貨商規劃等一系列職能活動構建的工作流程[12]。

信息化在供應鏈中發揮的典型作用是,通過低成本的信息流通減少了供應鏈成員之間的交易摩擦[13];然而,信息化更重要的作用被認為是實現了供應鏈成員之間的信息共享和整合,促進了供需協調,例如Lee and Whang把信息化看作是緩解供應鏈“牛鞭效應”的關鍵因素[14];此外,信息化還能為科學決策提供支持[7]。供應鏈成員之間信息共享、整合將有效緩解醫藥分銷供應鏈中的“信息孤島”現象[2],減少了供應鏈中需求和預測的不確定性,使供應鏈成員對相關環節的庫存和需求有了更明確的了解,從而使訂單執行更具效率[15];其次,供應鏈成員的信息共享和整合還將促進供應鏈成員協同計劃的制定,據此協調各成員的經營目標,實現對分銷渠道更高效的管理和協作,提高供需協調性并最終促進企業績效的改進[16,17]。因此,本文假設:

H1a 信息獲取和挖掘能力對供需協調性有正效應。

H1b 信息共享和整合能力對供需協調性有正效應。

H1c 信息自動化處理和監控能力對供需協調性有正效應。

2.2 企業信息化、供需協調性與企業財務績效

信息和人力資源、固定資產、業務流程一樣是企業的重要資源[18],信息化無疑將增強企業獲取信息這種資源的能力。在客戶導向或市場導向的推動下,獲取、追蹤、預測客戶信息已成為企業管理的關鍵因素,信息的獲取和挖掘使企業得以及時跟蹤顧客選擇的變化,并及時反饋給決策系統,進而提高預測的準確性和企業對市場需求變化的響應速度,進而改進關鍵因素,促進銷售目標和盈利率的實現[19]。對企業內部運營資料的收集和挖掘將有利于企業更加了解自身的缺陷,為不斷改進提供線索和依據,降低營運成本、提高營運效率。企業信息化實現企業全部生產經營活動的運營自動化、管理網絡化、決策智能化,信息技術的采用和公司生產效率的提高有顯著性的關系[20]。

因此,本文假設:

H2a 信息獲取和挖掘能力對財務績效有正效應。

Grover 和Malhotra等人認為信息整合和共享提高了企業傳遞、加工信息的能力,并進而使同步決策成為可能,而同步決策是供應鏈管理的基石。Nada 和Robert通過實證資料研究證明,信息共享和整合技術有利于實現公司內部整合及企業間的外部聯合[21]。分銷渠道成員通過信息共享系統,實現上下游企業資料順暢交換,信息實時共享,尤其是客觀真實的反映客戶需求資料及時共享和挖掘,將提升對客戶需要的響應能力,并據此協調各成員的經營目標,建立成員間的互相信任,進而激發戰略聯盟關系的形成,實現對分銷渠道更高效的管理[16]。有研究表明,醫藥供應鏈成員之間信息的整合和共享將增強醫藥分銷企業內部的渠道覆蓋、渠道管理能力[22],進而改善醫藥分銷企業績效。因此,本文假設:

H2b 信息共享和整合對財務績效有正效應。

Berger[23]研究報告中指出思科公司借助于信息化和網絡技術,重構了公司的內部流程及完成了與供貨商、客戶的整合,最終實現了5億美元的開支節省。2001思科公司就有90%的銷售在網上實現,信息化和Intel使思科得以用自動化的訂單處理取代數百訂單處理員工[24,25]。信息技術給企業帶來的最深刻的變化是對企業成本的影響,包括生產成本、管理成本以及交易成本都出現了相對收縮即邊際成本遞減[26]。在醫藥分銷企業,成本管理尤其是庫存成本的管理占有重要位置,信息技術如及時補貨技術,提高了企業自動化信息處理和監控的能力,對于庫存具有替代效應,信息化使企業減少了庫存量,降低了庫存管理成本[27]。因此,本文假設:

H2c 信息自動化處理和監控能力對財務績效有正效應。

供需的匹配和整合(S&OP)是分銷企業財務績效最基本的保證[28]。供需匹配和整合的優化,將促進企業的銷售、營銷、財務和運營各部門共同制定最貼近需求的年度預測和計劃,從而更好地實現業務目標。因此,本文假設:

H2d 供需協調性對財務績效有正效應。

3 資料收集與測量

3.1 樣本及其特性

本研究是在問卷調查的基礎上進行的。所有問卷于2005年7月到2006年3月投放并收回。問卷通過兩個渠道投放,一是海虹平臺的參與用戶,二是中國人民大學醫藥MBA班。兩個渠道共投放666份問卷,回收225份,其中有效問卷119份。其中年銷售額在3000萬元以下的小型企業30家,占25.2%;年銷售額在3000萬到3億元之間的中型企業52家,占總數的43.7%,年銷售額在3億元以上的大型企業37家,占總數的31.1%。

3.2 變量的測量

本研究變量的所有問題使用李克特(Likert)從“非常差”到“非常好”的5點量表,要求被調查者表明他們對每個題目認可的程度。在獲取量表和數據的基礎上,我們按照所構建的理論模型,運用SPSS軟件進行因子分析和多元回歸分析,以探測信息化三要素:信息獲取和挖掘、信息自動化處理和監控、信息共享和整合對企業財務績效和潛在競爭力的影響。在量表的效度方面,運用正交旋轉的因子分析法對模型構念進行了探索性檢驗,結果表明本問卷設計的指標較好體現了研究模型的構念。關于量表的信度,在信息獲取和挖掘能力指標(IF1)方面,測量了相應3個方面的問題,題項包括“供求信息的獲取能力”,“所獲信息的準確性”以及“對信息的分析和挖掘能力”,Cronbach’s α值為0.8180;在信息共享和整合能力指標(IF2)方面我們測量了5個方面的問題,分別是“按需下單能力”、“分銷配送的控制能力”、 “信息在本企業內部的分享程度”、 “信息在上下游企業之間的分享程度”以及“給上下游企業提供有用信息的能力”,Cronbach’s α值為0.8925;在信息自動化處理和監控能力指標(IF3)方面,測量了4個問題,題項為“信息處理的自動化水平”、“倉庫管理系統(WMS)建立的狀況”、 “需求信息結構的完整性”以及“對信息的監控能力”,Cronbach’s α值為0.8798;在供需協調性指標(S&OP)方面,測量了4個指標,分別是 “市場需求預測的準確性”、“采購與分銷計劃的平衡程度”、“人財物資源安排的合理性”以及“分銷供需計劃的完成程度”,Cronbach’s α值為0.8877;在財務績效指標(FP)方面測量了4個問題,分別是“最近3~5年終端純銷售增長率”,“最近3~5年商業調撥銷售增長率”,“最近3~5年間凈利潤”以及“最近3~5年資產報酬率”,Cronbach’s α值為0.7660。

4 實證分析結果

根據問卷調查數據,我們利用通徑分析進行模型檢驗,表1為數據的描述性統計和變量的相關系數矩陣。表2是關于信息化三要素對供需協調影響的回歸分析(模型1)。從方程的檢驗結果看,模型1解釋了26.7%的企業供需協調的變化。

(1)H1a得到證實。在參考模型1.2中,方程的F檢驗在P=0.05條件下顯著,并且信息獲取和挖掘的容忍度(tolerance)和方差膨脹因子(VIF)分別為0.836和1.197,方程不存在多重共線性。信息獲取和挖掘在α=0.05條件下對醫藥分銷企業的供需協調性具有顯著影響,并且信息獲取和挖掘對供需協調性的變動增加了解釋效度(ΔR2=0.199, P< 0.05),其效應表現為如果其他因素不變,信息獲取和挖掘與供需協調性之間存在較強線性關系,信息獲取和挖掘能力提高一個百分點,供需協調性變化率為48.8%。

(2) H1b得到證實。在參考模型1.3中,方程的F檢驗在P=0.05條件下顯著,且信息共享和整合、信息獲取和挖掘、信息自動化處理和監控的(tolerance,VIF)值分別為(0.662,1.512)、(0.658,1.519)、(0.395,2.5327),說明方程不存在多重共線性。信息共享和整合在α=0.05條件下對供需協調具有顯著影響,并且增加了對供需協調變化的解釋效度(ΔR2=0.047, P

(3) H1c沒有得到數據的支持。在P=0.1條件下,回歸檢驗結果并不顯著(參考模型1.4,P=0.304),可以認為信息自動化處理和監控對供需協調性幾乎沒有作用。

表3是信息化三要素和供需協調對財務績效的回歸分析(模型2),其中,信息獲取和挖掘(IF1)、供需協調(S&OP)對企業財務績效的正效應得到驗證,但數據顯示信息共享和整合、信息自動化處理和監控對財務績效的作用不顯著。從檢驗結果來看,模型2解釋了44.8%的財務績效的變化。

(1)H2a得到證實。在參考模型2.2中,方程的F檢驗在P=0.05條件下顯著,信息獲取和挖掘的tolerance和VIF分別為0.827和1.212,方程不存在多重共線性,且信息獲取和挖掘能力對財務績效的變化解釋度高(ΔR 2為0.121),其效應表現為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信息獲取和挖掘能力每提升一個百分點,企業的財務績效的變化率為38.3%(P=0.000)。

(2)H2b沒有得到證實。在參考模型2.3中,方程的F檢驗在P=0.05條件下顯著,信息獲取和挖掘、信息共享和整合的(tolerance, VIF)值分別為(0.656,1.524)、(0.688,1.453),說明方程不存在多重共線性。但該變量的增加并沒有在多大程度上增強解釋度(ΔR2為0.003),其效應表現為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信息共享和整合對財務績效的改善沒有影響(β=0.065,P=0.552)。

(3)H2c沒有得到證實。在參考模型2.4中,方程的F檢驗在P=0.05條件下顯著,信息獲取和挖掘、信息共享和整合、自動化處理和監控的(tolerance,VIF)值分別為(0.524,1.908)、(0.596,1.677)、(0.415,2.410),說明方程不存在多重共線性。但信息自動化處理和監控對財務績效變動的解釋度也較弱(ΔR2 為0.011),且出現了在統計上不顯著的β值(β=-0.164,P=0.247),可以理解為信息自動化處理對財務績效的改善沒有影響。

(4)H2d得到了證實。在參考模型2.5中,方程的F檢驗在P=0.05條件下顯著,信息獲取和挖掘、信息共享和整合、自動化處理和監控以及S&OP的(tolerance,VIF)值分別為(0.468,2.138)、(0.586,1.707)、(0.413,2.423)以及(0.643,1.555),說明方程不存在多重共線性。且供需協調對財務績效的變化有較強的解釋度(ΔR2 為0.448),該效應表現為,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供需協調和企業財務關系存在強相關關系,供需協調提升一個百分點企業財務績效變化率為53.4%(P=0.000)。

由表4可知,信息獲取和挖掘對財務績效的通徑系數為0.380,且同時具有顯著的直接作用和間接作用,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信息獲取和挖掘每提高一個百分點財務績效變動率為38%;信息共享和整合對財務績效的通徑系數為0.116,說明信息共享和整合對財務績效有正的作用,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信息共享和整合每提高一個百分點財務績效變動率為11.6%;但信息共享和整合對財務績效的直接作用不顯著,即從數據分析結果來看,可以認為信息共享和整合對財務績效沒有直接影響,其原因可能是我國醫藥分銷供應鏈并沒有真正建立,而信息共享和整合若僅局限于某一企業內部,其對財務績效的影響是有限的。

信息自動化處理和監控對財務績效的通徑系數為-0.214,說明信息自動化處理和監控對財務績效有直接負面影響作用,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信息自動化處理和監控投入增加一個百分點財務績效將變動-21.4%。同時該要素通過供需協調性對財務績效產生的間接作用不顯著。說明目前我國醫藥分銷企業作為一個整體而言,對信息自動化處理和監控的投入并沒有帶來財務績效的改善,反而降低了財務績效。本文研究的概念模型路徑分析如圖1所示。

5 結論與進一步的研究

本研究通過通徑分析,檢驗了概念模型和假設,分析結果表明我們提出的模型假設基本上得到了數據上的支持。本研究通過實證分析,檢驗了信息獲取和挖掘、信息共享和整合、信息自動化處理和監控功能對醫藥流通企業財務績效之間的因果關系。根據研究結果,可得到如下結論:(1)企業信息化能否促成企業財務績效的改進,不取決于上了什么信息系統,應用了那種信息技術軟件,也不在于是否建立了現代化的醫藥物流中心,而在于信息化建設是否真正實現了信息獲取和挖掘、信息共享和整合、信息自動化處理和監控功能,并確保這些功能得以充分發揮。這三個方面也是我國醫藥分銷企業信息化過程中需要重點關注的三個要素,也是構建醫藥電子供應鏈的必備條件。(2)信息自動化處理和監控因子對財務績效的負作用(-21.4%)充分說明了中國當前醫藥分銷領域對自動化方面的巨額投資沒有帶來相應的收益。信息技術的采用和公司生產效率的提高沒有顯著性的關系。本文研究的結果和Elliot的研究結論一致[29]。他認為實施企業信息化的時候,要考慮到現行的企業運營流程以及客戶訂制化等因素,如果忽略這些因素,可能導致對企業績效并無顯著的作用,甚至有負面的作用。中國現代化醫藥物流中心的建設缺乏規劃,存在著盲目性和閑置率高的狀況,只有“倉庫”,沒有“物”流,信息技術的采用并未真正提高醫藥分銷信息自動化處理和監控能力。其根本原因不在于信息技術本身的局限,而是信息化實施小組或部門在沒有弄清信息自動化和業務流程的情況下過分地關注技術本身而不是企業的業務流程,也削弱了信息技術的實施效果。信息自動化處理和監控通常需要前期大量的資金投入,如建立自動化立體倉庫和現代化物流中心,開發相應信息交換平臺等,但信息自動化處理和監控的基礎設施建成后,若沒有相應的商流和物流支持,相反卻會成為了醫藥分銷企業的包袱。在本研究所采用的問卷資料中可以看出,120家企業中,有82家(占70%)企業已有或正在建設醫藥物流中心,這無疑不利于醫藥物流的規模化和集約化,而醫藥分銷企業通常認為建立現代化物流中心就具備了信息的自動化處理和監控能力,事實上,由于商流不足以支持物流中心的運作,具備信息自動化處理和監控能力的現代化物流中心只是一副高貴的腳銬。(3)醫藥分銷領域的信息共享和整合并沒有真正實現。供應鏈成員之間的信息共享有助于提高成員企業的供需協調、庫存管理、渠道管理、市場響應等關鍵能力和素質,促成供應鏈成員之間的聯合和協作,并最終改善成員企業績效表現[21]。但當前中國醫藥分銷企業信息共享和整合對財務績效的正向作用十分微弱,只有6.5%,且在統計上不顯著,說明當前醫藥分銷企業信息化并沒有實現信息共享和整合的功能,這也證明了前人關于中國醫藥電子供應鏈沒有真正形成的判斷[2]。

結合實證分析結果和我國醫藥分銷企業信息化和運營現狀,我們可以得出如下結論:(1)信息化建設必須和優化內部流程、提升管理理念緊密結合。流程再造的支持者們認為,信息化要轉化為企業績效,必須在信息化的同時進行企業流程的再造[30~32],如果只是單純地應用信息技術,例如“開票自動化”技術的實施不太可能導致企業績效的提高[33]。本研究也證實了醫藥分銷企業信息化對財務績效的改進作用有很大一部分是通過促進企業流程因素的完善如供需協調而實現的。由此可見企業信息化建設不僅僅是一個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建設現代物流中心的過程,還應該是一個更新管理理念不斷優化企業流程的過程。(2)繼續加強GSP、ISO9000等質量管理措施的落實和改進,重視對企業基礎數據的收集和利用。從實證研究可以看出,我國醫藥分銷企業的數據獲取和挖掘對企業財務績效有十分明顯的改進作用,這與我國近年來強制推行GSP和ISO9000等質量管理體系有十分密切的關系。這兩者都強調對流程和運營的質量管理,尤其是ISO9000質量管理體系,要求對企業的任何業務操作都留有記錄,從而推動企業重視基礎運營和管理數據的收集和挖掘,再借助于現代信息化手段實現該功能,最終促進財務績效的改善。(3)加強醫藥行業的聯合與兼并,促進供應鏈成員之間信息整合和共享。信息整合和共享的內容必須是廣泛和充分,不僅僅只是訂單和確認單等業務信息,更重要的是實現對運營、物流甚至戰略計劃信息的共享和整合。此外,信息化只是實現信息整合和共享的手段,信息整合和共享的實現更大程度上取決于企業之間的聯合、合作協議的達成,并進行相應的流程、組織和戰略上的調整[34]。(4)加強醫藥行業物流標準化建設。行業標準化程度低也是制約醫藥分銷企業信息自動化處理和監控能力的重要原因。只有實現了藥品物流的標準化才能使物流中心數據庫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實時的、動態資料集合,物流的效率、質量才能真正得到提高。

本研究有三個方面仍需要進一步強化和關注,這也是本論文存在的局限性:信息化績效的體現通常有較長的時滯[35],而研究資料主要是中短期的(主要原因是我國信息化起步較晚,醫藥行業尤其如此),因此,未來可以對信息化帶來的績效進行追蹤研究。另外,信息化對財務績效的影響除了通過優化供需協調最終影響財務績效外,還有其他影響路徑有待進一步探索,這些都需要在未來的研究中加以考慮。

參 考 文 獻:

[1]Ralf K, Ingrid W. Service-flow management for health provider networks[J]. Logistics Information Management,

2003, 16(3/4): 259-269.

[2]宋遠方,宋華.醫藥物流與醫療供應鏈管理[M].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5.90-93.

[3]Emily J W. Healthcare’s supply chain reaction[J]. Healthcare Executive, 2002,17(5): 16-20.

[4]汪星明.中國醫藥流通電子商務[M].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5.2-3.

[5]張弘.信息化與中國流通創新[J].財貿經濟,2003,(10):58-62.

[6]曲煒.企業信息化對競爭機制的影響機制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學,2005.

[7]Simchi-Levi D, Kaminsky P, Simchi-Levi E. Designing and managing the supply chain: conpcepts, stragies, and case studies[M]. New York: McGraw-Hill, 2003.

[8]Malone T W, Yates J, Benjamin R I. Electronic markets and electronic hierarchies[J].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1987, 30(6): 484-497.

[9]孫宇.信息挖掘:企業信息化建設的首要任務[N].中國房地產報,2006-10-23.

[10]Mentzer J T, Moon M A. Understanding demand[J].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Review, 2004, 8(4): 38-45.

[11]Poirier C. Using models to improve the supply chain[M]. A CRC Press Company, 2004. 135-137.

[12]Wing L, Perry G. Toward twenty-first-century pharmaceutical sales and operations planning[J]. Pharmaceutical Technology, 2001,(1): 20-26.

[13]Cross G J. How e-business is transforming supply chain management[J]. Journal of Business Strategy, 2000, 21(2): 36-39.

[14]Lee H, Whang C. Bullwhip effect in supply chains [J].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1997, 38(3): 93-102.

[15]Swaminathan J M, Tayur S R. Models for supply chains in e-business[J]. Management Science, 2003, 49(10): 1387-1406.

[16]夏露.電子供應鏈的應用優勢及構建研究[J].物流技術,2006,(8):88-90.

[17]Levary R R. Better supply chains through information technology[J]. Industrial Management, 2000, 42(3): 24-30.

[18]Barney J. 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J]. Journal of Management, 1991, 17(1): 99-120.

[19]Cronin M J. Using the web to push key data to decision makers[J]. Fortune, 1997, 136(6): 254.

[20]Loveman G W. An assessment of the productivity impact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In Allen T J, Morton M S, ed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Corporation of the 1990s: Research Studies[M] . MIT Press, Cambridge, MA, 1994. 84-110.

[21]Nada R S, Robert P. Model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irm capability, collaboration, and performance[J]. 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 2005, 26(1): 1-23.

[22]Daekwan K S, Tamer C, Roger J C. Information system innovations an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channel relationships and firm performance[J].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2006, 34: 40-54.

[23]Berger A. Five steps to an e-synchronized supply chain[EB/OL]. 省略/xd/xd.asp?it

=enweb&xd=ideas%5Coutlook%5Cpov%5Cpov_fivesteps.xml,2004-02-20.

[24]Copacino W C, Dik R W. Why B2B e-markets are here to stay[J]. Accenture Outlook, 2001, (2): 22-29.

[25]Chopra S, Meindl P.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trategy, planning, and operation[M].2nd ed. New Jersey:Person and Prentice Hall, 2004.

[26]謝康,陳禹.企業信息化的競爭優勢[J].經濟研究,1999,(9):64-71.

[27]靖繼鵬,孫立明.信息技術對企業競爭優勢的影響[J].情報科學,2002,(4):337-353.

[28]Frank S. Plan with the big “S” [J]. Manufacturing Systems (MSI), 2004, 22(11): 42-44.

[29] Elliot R, Martin E D, Philip T E. Assessing the effects of operational processes and information systems on inventory

performance[J].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03, 21: 63-80.

[30]Venkatraman N. IT-enabled business transformation: from automation to business scope redefinition[J].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1994, 35(2): 73-87.

[31]Hammer M. Reengineering work: don’t automate, obliterate[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0, 68(4): 104-112.

[32]Davenport T H, Short J E. The new industrial engineer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process redesign[J].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1990, 31(4): 11-27.

[33]Auramo J, Kauremaa J, Tanskanen K. Benefits of IT i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n explorative study of progressive compani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 Logistics Management, 2005, 35(2): 82-88.

第4篇

一是醫藥經營企業散、小、多、亂的情況仍然存在,大多數藥品經營企業物流信息化水平處于較為落后的階段。二是第三方醫藥物流資源缺乏有效的統籌,難以支撐醫藥產業的飛速發展。在第三方醫藥物流資源遲遲不能融入醫藥流通行業的前提下,醫藥流通成本居高不下,行業凈利潤僅為1%左右。三是缺乏與醫藥流通市場需求相匹配的軟硬件及物流供應商。以醫院的院內物流為例,在醫藥分家大形勢的推動下,醫院藥房將逐漸從利潤中心轉變為成本中心,醫院物流外包的模式將逐漸盛行。在大型公立醫院動輒需要上千萬的資金投入的情況下,卻很難找到與市場需求相匹配的軟件、設備等相關服務供應商。

因此,為促進醫藥流通行業向規模化、集約化、現代化方向發展,提高行業整體信息化水平,實現醫藥流通行業相關資源的優化配置。本文將積極通過對醫藥智能物流平臺的分析,探索基于醫藥全流程電子商務的醫藥智能物流平臺建設。

1 平臺業務

1.1平臺市場定位

廣義的智能物流平臺將面向巨大的社會物流需求,按照服務的范圍可以分為全國性、區域性和園區性,按照貨物的種類可以分為消費品、大宗商品和危險品等,按照服務類型可以劃分為倉儲類、公路運輸類、港口服務等,不同的類別將對應不同的市場需求,解決不同的實際問題。然而一味追求大而全,不僅浪費平臺資源,也容易使平臺缺乏自身的特色。因此,醫藥智能物流平臺將明確的定位于服務醫藥流通的行業型物流服務平臺,提供從生產廠家到終端消費者的整個醫藥銷售流通環節的物流信息服務。平臺并不提供實體的倉儲、運輸等服務,而是以第三方的身份,以醫藥流通行業的專業背景和行業資源,通過智能化、信息化手段來整合物流資源,提升行業效率,降低流通成本。因此,與線下實體物流服務不同,智能物流平臺將為他們提供服務,而不是搶奪市場份額。

1.2 平臺服務對象

醫藥智能物流平臺參與主體包括業務主體、監管主體、運營主體。其中業務主體包括醫療機構、醫藥生產企業、醫藥經營企業、第三方物流企業、運輸企業、物流設備企業等。監管主體包括衛計委、藥監、社保、藥交所、交通、海關、稅務等。

1.3 平臺服務內容

醫藥智能物流信息服務平臺將主要提供六類的服務。一是醫藥物流行業相關信息的整理和,涉及醫藥物流供需信息、企業信息、物流績效評價信息、醫藥行業動態信息等。二是基于全流程醫藥電子商務平臺的業務協同服務,通過建立統一的編碼標準和數據交互標準,實現平臺上各用戶之間信息系統的對接和數據交換和業務協同,涉及從醫藥生產企業到醫藥流通企業、醫療機構間的訂單交互、發票交互等。三是醫藥流通監管溯源服務,涉及為行業監管部門提供藥品流向的明細、報表,確保藥品流通信息的動態監管與事后追溯。四是數據服務,從醫藥電子商務平臺及智能物流平臺的海量數據中挖掘價值信息,幫助企業發現問題和優化物流過程,提高醫藥產品流通效率。五是以物流資源為商品的在線交易撮合服務,從而整合醫藥行業物流資源,達到降低成本的目的。六是增值與延伸服務,涉及企業信息化系統開發、供應鏈金融支撐、移動客戶端應用、數據分析報告等服務于醫藥物流過程的定制化服務。

2 平臺架構

2.1平臺應用架構

平臺采用4+1的應用架構,建設包括物流公共信息平臺、業務協同平臺、物流信息撮合平臺和數據分析平臺共計四個業務子平臺,以及一個政府職能部門使用的監管溯源子平臺。平臺建設一個統一門戶,并通過手機、平板、大屏幕等多種終端展示給最終用戶。平臺應用架構如圖1所示。

(1)物流公共信息子平臺

公共信息平臺是一個為用戶提供物流信息的展示、查詢、交換的信息管理服務平臺,是整個智能物流平臺的前臺門戶。該平臺通過網絡廣泛連接到物流企業系統、監管部門系統、醫療機構系統和智能物流其他4個子平臺,實現對運單、貨物、運力、倉儲、GIS、信用、供需、監管、統計等信息的統一管理和調度。從而達到系統互聯互通、信息規范透明、資源優化調配、監管安全高效的應用效果,滿足用戶的實際需求。

(2)業務協同子平臺

業務協同子平臺,以基礎數據標準和數據交互標準為基礎,以數據交換系統為核心,以云端服務為技術手段,為實現外部系統(ERP、WMS、HIS系統)與藥交所核心業務平臺(交易、結算平臺)互聯互通,生產、配送、醫療機構、藥交所三方平臺、政府監管部門間業務協同,而建設的技術支撐平臺。

(3)物流信息撮合子平臺

物流信息撮合平臺,通過對運力資源(航空、海運、公路、鐵路、冷鏈運輸等)、醫藥類倉儲資源(含冷鏈)、第三方醫藥物流資源、醫藥物流相關軟硬件等的資源整合,以數據分析平臺為后臺支撐,通過整體解決方案為供需雙方提供物流相關資源的信息撮合、交易服務和在線金融服務,包含撮合管理、評價管理、結算管理、在線融資等功能模塊.

(4)數據分析子平臺

通過數據管理后臺為用戶提供數據存儲、清洗、備份、統計、挖掘、可視化管理功能;基于智能物流各子平臺數據,通過適當的統計分析方法提供如訂單分析、庫存分析、價格分析、路徑分析等數據分析應用。為客戶提高倉儲、運輸資源的有效利用率、加強采購監管、提高庫房管理提供數據支持。

(5)監管溯源子平臺

監管溯源子平臺,以醫藥電子商務平臺藥品器械交易數據、智能物流平臺物流數據為基礎,以數據分析平臺為支撐,服務于三醫聯動,為食藥監局、衛計委、醫保等行業主管部門提供監管輔助服務。

2.2平臺數據架構

平臺數據架構分為5個數據域:交換數據、基礎數據、業務數據、管理數據、分析數據。它們之間通過搜索服務器、消息服務器交換數據,通過數據挖掘、數據分析生成數據,通過數據庫管理系統管理數據。

(1)交換數據:包含中間庫、FTP文件、WEB服務數據,為平臺提供數據源以及數據交換。

(2)基礎數據:包含目錄數據、支撐資源數據、元數據,提供數據標準、交換協議、基礎數據等內容。

(3)業務數據:包含公共信息、信息撮合數據、監管溯源數據,作為平臺的基礎應用數據服務于應用子平臺。

(4)管理數據:包含門戶管理、數據管理、平臺監控數據,提供詳盡的業務、內容、分析、交換、日志等管理方面的數據。

(5)分析數據:包含業務分析、綜合分析、應用模型,提供詳盡的業務分析、智能分析、信用評價、監管預警數據。

2.3平臺技術路線

2.3.1體系架構

平臺體系架構采用SOA(面向服務的體系結構),整體分為四個層次,分別是系統總線、服務總線、應用系統和門戶。通過將系統的不同功能模塊包裝成服務,并建立良好的接口與契約,以系統總線為統一調度,將功能有機的聯系起來,構成可直接面向用戶的應用程序。

2.3.2開發涉及的相關技術

(1)開發平臺及應用服務器:平臺開發延續使用當前主流的JAVA和C#平臺,依托底層應用服務器Apache Tomcat、Apache Zookeeper、.Net Framework、Nginx分布式服務。

(2)操作系統:使用Windows 7以及Windows 10。

(3)數據庫技術:使用Oracle 11g數據庫管理系統。

(4)開發工具:JAVA平臺使用Eclipse作為開發工具,C#平臺使用微軟Visual Studio2010或以上。

(5)后端開發框架:應用框架Spring、WEB框架SpringMVC、數據持久層框架Mybatis。

(6)代碼管理及版本控制:選用SVN作為版本控制服務器,使用Maven作為JAVA平臺代碼管理工具。

第5篇

任武賢,男,1960年生,1981年畢業于山西醫科大學藥學專業,1990年任山西省芮城制藥廠廠長,1999年任山西亞寶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1995年榮獲山西省勞動模范稱號,1997年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2005年榮獲全國勞動模范稱號。

任武賢任職芮城制藥廠廠長及亞寶集團總經理、董事長期間,開發了寶寶一貼靈(丁桂兒臍貼)專利產品,并對該產品進行了工藝改進,組織了該產品的營銷策劃、廣告策劃及企業營銷整合策劃,獨創丁桂兒臍貼名牌產品,率先在山西省醫藥行業中實現了企業股票上市。

山西亞寶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是全國中成藥五十強之一。亞寶藥業的前身是山西省國營芮城制藥廠,建于上世紀70年代。80年代末期,芮城制藥廠由于缺乏拳頭產品,設備老化,被市場競爭的風雨侵蝕得銹跡斑斑,瀕臨倒閉,虧損達300余萬元。1990年,現任董事長任武賢出任廠長后,加大新產品研發力度,開發出國家專利產品寶寶一貼靈(現名丁桂兒臍貼),使企業起死回生,效益連年翻番增長。2002年公司股票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成功上市,成為山西省醫藥行業首家上市企業,在長江以北縣級企業中樹起了一面旗幟。

放棄成年人群 定位0-6歲兒童

1992年,山西省中醫研究所挖掘民間祖傳秘方,研制出一種由純中藥制成的具有健脾溫中、散寒止瀉功效的透明貼劑產品,主治腹瀉、腹痛、食欲不振及婦女痛經。這個新產品當時看上去只是一堆黑膏,很不起眼。但長期從事企業技術工作的任武賢,卻看出了其潛在的價值,如獲至寶地把該產品捧回了家。產品捧回來了,目標消費群該如何定位?

如果根據產品的本來功效,目標消費者定位在普通人群,產品只能是一個普通產品,競爭優勢不明顯。經過深入細致地分析產品的劑型特點后,抓住產品“使用方便”這一特點,針對兒童是腹痛、腹瀉、厭食的高發人群,又天生怕打針、拒服藥,從父母十分呵護自己寶寶的心理出發進行創意,果斷放棄成年人群,把消費目標定位在0~6歲兒童,推出“寶寶一貼靈”產品,并設計出了“寶寶一貼靈,天下父母情”這句充滿愛心、富有人情味的創意廣告語,一方面在社會廣泛宣傳,征求意見,使“寶寶一貼靈,天下父母情”深入人心;另一方面,抓緊創意藥品名,申報專利,制定規格,設計、印刷包裝,利用中藥現代化生產技術,生產出了成品。1993年下半年,“健”字生產批文的2貼盒裝的“寶寶一貼靈”開始投放市場。

寶寶一貼靈天下父母情

成品生產出來了,如何推向市場,讓消費者認可?剛剛從虧損邊緣過來的芮城制藥廠顯然拿不出高昂資金進行大規模推廣。靠別人不如靠自己,找市長不如找市場,從廠內部挑選了20名文化程度較高的人員,成立了新藥科,組建起了新藥營銷隊伍。營銷人員背起藥箱,走街串巷宣傳藥品性能,參加全國各地舉辦的藥品交易會,在河南百泉、江西樟樹兩大傳統型藥品交易會上,“寶寶一貼靈,天下父母情”的廣告牌吸引住了客商的眼球,使用方便的劑型深受客商青睞,樣品很快被索要一空,療效也很快得到消費者認可,在國際、國內藥品博覽會上,相繼榮獲中日藥品博覽會中華“博毅杯”獎、新加坡藥品博覽會“金獅”獎等國際、國內博覽會七項大獎。1994年,產品銷量達136萬盒,銷售收入達540萬元。

專利證書拿到手,獎杯捧回一大堆,不能再端著金飯碗去要飯。90年代初期,正是社會向信息化時代轉型的重要時期,人們對產品的認識主要來自于廣告。1995年,企業發動員工集資,任武賢廠長帶頭拿出準備建房的積蓄,傾其企業財力,直接搶占制高點,在山西醫藥行業中,第一個把“寶寶一貼靈”廣告直接做到中央電視臺黃金時段,這在當時是一個大膽的創舉。56天的中央電視臺廣告,就把“寶寶一貼靈,天下父母情”這句膾炙人口的廣告語叫響了大江南北、長城內外,進一步擴大了產品的知名度和信譽度。客戶持幣排隊等貨,車間不得不增加人員,加班加點。95年當年產品銷量達350萬盒,銷售收入突破1000萬元。

“寶寶一貼靈”

更名“丁桂兒臍貼”

正當“寶寶一貼靈”在中央電視臺的廣告做得如火如荼,產品形象漸入人心的時候,國家對藥品廣告開始整頓,“寶寶一貼靈”因藥品名稱中含“一貼靈”這樣絕對性語氣,不能再上中央臺,兩個月的廣告合同未滿就被迫中止了。碰巧此時,各省衛視臺方興未艾,亞寶藥業乘勝出擊,一方面在各衛視臺大力投入,彌補不能上中央臺的缺撼;一方面充分發揮各種媒體,利用戶外廣告、報刊、雜志進行宣傳,“寶寶一貼靈”的影響深入人心。幾年來,單產品銷量以平均每年30%的速度增長。

“健”字號的羈絆。“寶寶一貼靈”是藥品,但批準文號卻是衛藥健字,因此限制了藥品的流通渠道,消費者只能從藥店中購買,不能從醫生的處方中開出,從而影響了銷量的進一步擴大。隨著國家對醫藥市場的不斷規范,政策調整,藥品名稱中不得含有絕對性的詞語,寶寶一貼靈藥品名中就因為一個“一”和一個“靈”字,而不得不叫停,已經在消費者心中根植的品牌形象就要化為烏有。

“寶寶一貼靈”一下子就要從巔峰跌入低谷,能夠讓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寶寶一貼靈”成為當時家喻戶曉的品牌產品,非一朝一夕之功。如果讓“寶寶一貼靈”從此銷聲匿跡,實在是太可惜。怎么才能突破桎梏,成功轉型呢?這時董事長任武賢陷入了深深地思考中。

2001年,亞寶藥業引進國內先進的“超臨界CO2萃取”技術,對寶寶一貼靈的傳統提取工藝進行了改進,提高了成品中有效成份的含量,并通過“超微粉碎”工藝,改善了藥品性能,質量標準在國家標準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實現了產品的更新換代,“寶寶一貼靈”獲得了國藥“準”字號生產批文,結合藥品的主要成份,“寶寶一貼靈”更名“丁桂兒臍貼”,在國家工商局注冊了“丁桂”商標,使該產品掙脫了長期以來“健”的束縛。

轉型后的“丁桂兒臍貼”

前途未卜

寶寶一貼靈更名為丁桂兒臍貼后,雖說不受“健”字困擾,但由于更換名稱及包裝,引發了一系列營銷問題,加之醫藥市場競爭的加劇,營銷方式不斷推陳出新,寶寶一貼靈原來的銷售模式正在經受極大的市場考驗。2002年之后,產品銷量增長緩慢。企業對營銷受阻的原因進行了深刻分析,對市場進行了充分的調查研究。

客觀原因:

消費者抵觸“寶寶一貼靈”更名為“丁桂兒臍貼”,使原來打下的市場基礎幾乎化為烏有。

經銷商囤積產品經銷商依然對“寶寶一貼靈”有很高的熱情,大量囤貨,造成“寶寶一貼靈”庫存過高,難于消化。

價格混亂由于一直以來對“寶寶一貼靈”的銷售管理監控不力,造成一些大的醫藥集散地,流通市場的經銷商不斷向外竄貨,擾亂正常的價格秩序,寶寶一貼靈的價格體系岌岌可危,成為該產品的致命傷。

農村市場趨于飽和 “寶寶一貼靈”的主要市場在二、三級市場,尤其是農村、小城鎮、郊區及城市診所等,而隨著城鎮化建設進程的加速,農村人口不斷涌入發達城市,使得他們的消費意識、用藥習慣改變,使產品原本的固有市場萎縮。

主觀原因:

產品力沒有進一步挖掘修復,缺乏正確的使用指導,消費者對產品的獨特療效不甚明了;產品宣傳和廣告宣傳出現較長間隙,對市場的維護和拉升乏力;終端開發欠缺,尤其是在一、二級的中心城市市場,一直延用普藥的大流通、大批發、自然消化、自然增長,使終端銷售缺乏積極性。

市場現狀:

兒童用藥市場供需兩旺。由于國外兒科藥品的開發較早,現已基本形成了穩定的市場模式,呈現出供需兩旺的局面。

兒童止瀉藥占兒童胃腸道用藥市場的6.3%,位居第三位,2001年全球銷售額達到6640萬美元。國內市場上,微生態制劑和蒙脫石已成為目前治療兒童腹瀉的常用藥物。

目前兒童腹瀉市場的競爭品牌愈來愈多,而且國外的一些品牌也開始進入中國,市場。

市場定位:

由于兒童用藥的特殊性決定了其購買者和使用者分離,即購買者是父母家人,使用者是孩子。主要購買者是25~35、45~55年齡段之間的父母或者爺爺奶奶,使用者是0~6歲的嬰幼兒。

購買原因:

嬰幼兒不喜歡服藥打針,腹瀉作為常見病,一次治療后,以后都會到藥店或診所自行購買,品牌認同度較高。

第6篇

關鍵詞:藥學教育 高職教育 必要性 培養方案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1(a)-0187-02

隨著國際高等藥學教育的發展,藥學作為與人民群眾生命健康休戚相關的專業領域,越來越得到各國的重視。特別是隨著藥品生產和經營模式的發展,行業知識和能力層次的不斷提高,藥學專業人才匱乏問題日益凸顯。因此,發展藥學高等職業教育勢在必行。我經院過多年的教學實踐,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培養方案,以下從其必要性及培養模式方面加以論述。

1 著眼形勢發展,切實認清開展藥學高職教育的必要性

當前,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更加注重對身心的健康發展,所以對醫藥產業的發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藥學高職教育要在形勢分析中提高認識,在把準方向中強化意識,在促進發展中凝聚共識。

1.1 理論知識不夠專業

基層醫院臨床用藥調查發現,選用藥物不當的現象較普遍。其中抗菌藥的濫用最為嚴重,不能根據患者的臨床癥狀來正確選擇應用藥物。比如,患者在用糖皮質激素治療呼吸系統疾病時,有的醫生在停藥時,突然停藥,不但沒使患者病情減輕,反而更加嚴重;另外在臨床上,對于一些患有心臟病的患者,常常用到一些強心苷類藥物,對于這類安全范圍比較窄的藥物,有的沒有掌握好劑量,稍微增大劑量就會使病人產生毒性反應。以上幾點說明,在臨床用藥方面,單純的聽從臨床醫生的給藥方案可能有不足之處,這就需要有臨床藥師的幫助。

1.2 層次結構不合理

根據市場調查,20%以上的醫院需要西藥、藥庫管理、臨床藥學、制劑人才[1];40%以上的醫藥公司需藥品營銷、市場策劃、檢驗人才;制藥企業對各類藥學人才都需要;幾乎一半的藥檢單位需要生測、業務管理、行政管理、藥械修理人才。經過對本市幾家大型連鎖零售藥房的查看,大部分營銷人員都沒有接受過藥學及相關專業的學習,即使有也多數以中專學歷為主,大專以上文化程度很少,遠遠不及發達國家20世紀80年代的水平。在這種學歷層次下,與發達國家相比,建設技術應用型人才與發達國家相比有很大差距。

1.3 人員數量相對缺乏

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的不斷應用,帶動了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會日益頻繁,醫藥行業需要一批具有一定專業知識;并且能夠用得上的面向生產、醫療、管理、使用和服務的一線工作人員。具有較強綜合職業能力;基本素質較高;能夠正確定位的實用型人才。從近幾年的社會調研來看,企業對藥學高級技術人才的需求量呈上升的趨勢。因此,必須廣泛發展藥學高等職業教育[2]。

2 結合現有實際,發展藥學高職教育勢在必行

為提高高職藥學人員的質量與數量,我院特制定以下培養方案。

2.1 科學篩選教學課程

高職教育的教學一般學制為三年,其中1年實習時間,在校學習的時間為兩年,傳統的藥學教育在課程設置上往往以理論課為主,這顯然已很難適應行業發展的需求。課程體系的建設直接關系到人才培養質量的高低。因此必須創建包括理論教學、實驗教學和實踐教學三部分構成的模塊化課程體系。公共基礎課程主要包括大學語文、高等數學、大學英語等課程;專業基礎課程主要包括人體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微生物學、免疫學、生物化學等醫學基礎課程;專業課程主要包括藥理學、藥物化學、藥劑學、藥物分析、天然藥物化學、藥事管理學等課程。

2.2 充分利用師資力量

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是高質量教育的一個基本條件,我院建設了一支數量足夠、結構合理的高素質的師資隊伍。師資隊伍結構。

本專業有專任教師74人,全部為本科以上學歷。其中副高級以上專業技術人員25人,占33.78%,研究生28人,占37.84%。且大多數具有教師資格與執業醫師或執業藥師(中藥師)資格,藥學專業全體教師為思想素質高,專業理論扎實,技術操作能力強,教學效果好的“雙師型”教學團隊,為特色專業及課程一體化建設奠定了堅持的基礎。另外我院為了提高教師的綜合水平,對新進教師實行“傳幫帶”和“每周聽課制”,每年學院都要舉行優質課競賽,課件競賽,說課大賽等一系列活動。

2.3 主動開發教學條件

受實驗條件等因素的限制,藥理學實驗基本上都為驗證性實驗,比如,傳出神經藥藥理作用的實驗時,給學生進行兔耳緣靜脈注射的操作練習。在做局麻藥藥理作用實驗后,在時間允許、學生自愿的情況下學生可以做小白鼠的尾靜脈注射練習。電教示教可以彌補條件限制,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如:幻燈、錄像、圖片、電影、多媒體等,集聲、貌于一體,以形象化教學充實實驗教學內容,彌補課時不足或由于條件限制無法開設的實驗等。

2.4 精心制定教學計劃

在制定新的教學計劃前,我們反復對目前醫藥行業藥學專業用人市場進行了詳細調查[3],調查項目包括:對原五年制(3+2)藥學專業高職畢業生就培養目標、課程設置、專業技能等進行追蹤問卷調查;對醫療單位,藥品生產企業等用人單位就人才需求、企業發展動向進行走訪調查;和兄弟學校就辦學經驗進行交流等。在廣泛的社會調查基礎上,我們確定了培養具有能掌握藥學的基本理論和專業技能,能從事藥品生產、檢驗、一般藥物制劑和臨床合理用藥的高級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具體學制為三年,招收高中畢業生。其中前兩年為在校學習時間,第三年實習;每學期上課十八周;對學生實行學分制管理,分為必選課和限選課兩類。

3 注重實踐創新,切實提高藥學專業教學的實效性

我們在教學中不斷的總結經驗,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來適應新時期對教學工作的需要。

3.1 多方式施教,不斷提高理論教學質量

對不同層次學生進行“因材施教”,這樣可以提高每一位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對于一些藥物的講解,大部分使用的是案例教學法,這樣可以抓住學生學以致用的想法,來提高其學習興趣;而對于一些藥物的作用機制則可以采用計算機輔助教學,將其以動畫的形式展示出來,這樣可以使抽象問題形象化;在保證課堂教學秩序的前提下,還可以采用討論式教學,這種方法可以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3.2 多渠道實踐,逐步增強實驗教學實效

根據高等職業教育教學理論以必須、夠用為度的教學目標,更要注重專業技能的培養,我院在加大了實驗課程的比例;在完成基本的實驗課程后,通過課外活動時間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到實驗室自己設計,并且在學期末實驗課單獨作為一門課來考試。

3.3 多力量協作,努力改善學生就業前景

畢業環節是全面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能力的重要階段。通過實驗教學、假期實踐、查閱文獻使學生思維能力得到較大提高[4]。進入畢業環節后,在教師指導下,學生基本獨立進行藥物咨詢、一般藥物制劑制備和質量分析等工作。學校每年舉行畢業生就業供需見面會,并與多家用人單位建立了用工協議,學校負責推薦就業。

總之,發展藥學高職教育,培育藥學專業高技術人才既是時展的要求,也是推動人們健康發展的必備之路。

參考文獻

[1] 王培軍,孟小斐.藥學教育應適應新時期醫院藥學的發展[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04,11(12):1111-1112.

[2] 邱國俊.加快藥學專業建設,適應產業發展要求[J].衛生職業教育,2006,24(6):74.

第7篇

今年1月至5月以來,股市一直在2700點至3000點區間徘徊。對于如此震蕩的股市,投資者該如何選擇股票進行投資呢?專家認為,可以根據不同的行業選擇不同的行業龍頭股票。

四行業股票選擇

目前,股票市場根據行業的不同可以分成:電力、地產、有色、醫藥、金融、環保、化工、食品、石化、水泥、鋼鐵、煤炭、造紙、家電、汽車、農業、紡織等行業股票。

具體而言,電力行業投資者可以關注盈利增長較快企業股票。華泰聯合證券日前一份分析報告認為,電力正處于5年大周期循環轉折點,行業景氣大方向向上。未來2至3年,政府將完成以下三大目標:激發發電積極性,保電力供給;避免少部分盈利較差火電企業破產停機;保障足夠資金,滿足未來電力需求增長所帶來的電力投資需求。

華泰聯合證券判斷,火電行業盈利將出現拐點,以往大幅虧損局面將被終結,未來2至3年內火電行業盈利能力將得到改善和保障。此外,在“十二五”期間,隨著“煤電路港運一體化全產業鏈”成型,電力改革取得階段性成果,在煤炭供給寬松環境下,電力企業盈利能力將得到大幅提高,未來電力行業盈利能力提升延續5年以上。

華泰聯合證券建議,投資者可以選擇以下電力類股:一、具備全國布局能力的火電龍頭。無論短期的調電價,還是中期內生性盈利能力提升,抑或是長期的電力市場改革,全國布局的電力企業將直接受益,包括華能國際、華電國際、國電電力。按行業凈資產收益率為9%測算,華能國際、國電電力的凈資產收益率應該分別在12.5%和10.5%左右,以市凈率分別為2.3倍和2.5倍計算,目前股價應該仍有20%以上的空間。二、“業績彈性大+電力緊缺”的區域火電企業:此輪行業景氣周期源于電力緊缺,具有電力緊缺地區火電將會被優先“照顧”,尤其是經營環境較為惡劣的地區,如江西、山西、河南、河北、山東等地區的火電企業。三、高盈利能力低估值的廣東電企:目前深圳能源、廣州控股、粵電力A估值與國外成熟的龍頭電企接近,但在上網電價調整預期下,廣東電企屬于低估值范疇。尤其是深圳能源,對應股價應該還有23%以上的空間。

有色行業選擇小貴金屬股票。今年一季度,有色金屬行業整體實現利潤1574.63億元,同比增長25.82%。行業內黃金企業綜合毛利率達到21.91%。而黃金行業受高金價影響盈利持續好轉,而以“黃金+x”營運模式為主的辰州礦業和紫金礦業其綜合盈利要高于純粹的黃金企業。證券機構認為,目前市場上,黃金價格大幅下滑概率相對較小,另外在資源儲備及產量穩步上漲的行業背景下,黃金企業盈利仍將繼續好轉。

另外,小金屬毛利率達23.35%,行業景氣度盈利達到最佳。小金屬2010年及2011年一季度均實現較高的盈利,主要得益于行業景氣度上行帶來的價格快速上漲。此外,目前市場上,行業保護政策、供應持續偏緊的整體格局沒有發生變動,以稀土為代表的小金屬價格持續穩步上行,小金屬行業企業盈利仍能實現穩步增長。

證券機構建議投資者可以關注兩條投資主線:一、受益行業政策的小金屬類,如:包鋼稀土、辰州礦業、廈門鎢業、云南鍺業、貴研鉑業、寶鈦股份。二、受益供需關系改善的基本金屬類,重點關注錫業股份、南山鋁業、云鋁股份、銅陵有色。

地產行業關注具有土地儲備和后續項目房企股票。雖然國家在一季度,出臺了一系列調控房價的政策,但是一季度仍有10家公司公布了一季報預增公告,而且對股價形成一定的推動作用。如深長城A,一季報預計凈利潤1.5億元至1.55億元,同比增長306.15%至319.69%,其股價也出現放量突破的格局。另外,深物業A一季度預增約990%,股價也表現出較強的活躍性。從這些地產股一季度預增的原因來看,無非就是房地產銷售同比大幅增長等。

地產股的銷售業績直接影響到未來的業績增長,對于地產股,投資者可重點關注土地儲備以及項目開發等情況,關注深長城、深物業等上升走勢基本確立的個股。

另外,房產股還可關注具有資金或土地優勢的一線、二線龍頭企業。根據對行業歷來的判斷,未來行業景氣將更多地為強勢大中型企業所享有,行業集中度將提高,因此選擇房產股一定要選擇一二線行業龍頭公司,其龍頭地位表現在項目儲備規模及其增長潛力、資金和品牌、開發地域和產品的多元化。其中投資者可以選擇:以萬科A、保利地產、泛海建設、中寶股份、天鴻寶業、金地集團為主的開發商屬于一線房產股龍頭。以深振業、深南光、中華企業、名流置業、北京城建、冠城大通為代表的開發商屬于二線房產股龍頭。

醫藥行業選擇能回避政策性風險的公司股票。國泰君安證券認為,到2011年中期,隨著藥品降價細則的靴子逐個落地,“十二五”規劃等實質性利好政策的出臺,醫藥公司盈利增長的確定性逐步提高,估值修復將得以確認,醫藥行業股票或將再次迎來整體性機會。在政府的大力投入下,2011年作為醫改政策紅利年的最后1年,行業的整體增速仍然值得樂觀。預計今年行業增速將繼續保持在22%至25%。

當下投資者應選擇能回避政策性風險的公司,可以遵循3條邏輯選股:一、擁有單獨定價優勢:獨家中藥、創新化藥。如云南白藥、益佰制藥、康緣藥業、恒瑞醫藥、海正藥業;二、受益于相關政策的細分行業:醫藥商業、醫療器械。如上海醫藥、華東醫藥、魚躍醫療、尚榮醫療;三、擁有資源類品種的公司:品牌資源、中藥材、原料藥。如東阿阿膠、康美藥業、海翔藥業。

選擇行業股票的技巧

投資者如何在眾多行業中選擇股票,專家認為,第一,要注意所選股票公司所處在行業的發展水平和發展周期。任何公司的發展水平和發展的速度與其所處行業密切相關。一般來說,投資者投資的目的是期望以最小的投資風險獲得最大的投資回報,因此在投資決策中,應選擇增長型的行業和在行業生命周期中處于成長期和穩定期的行業,而應避免選擇初創期和衰退期的行業。因為,初創期和衰退期的行業的發展前景難以預料,投資風險太大。

第8篇

2002年,受消費結構升級和國家擴張性財政政策等因素的影響,國民經濟呈現穩定持續增長的良好態勢,全年國內生產總值突破10萬億元大關,比上年增長8%,增速比2001年提高0.7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增長2.9%,對GDP的增長貢獻為5.6%;第二產業增長9.9%,對GDP的增長貢獻為63.3%;第三產業增長7.3%,對GDP的增長貢獻為31.2%。與2001年相比,GDP增量中第二產業的比重和貢獻率都明顯提高,工業仍然是拉動經濟增長最主要的力量。

從行業層面看,2001年至2002年年底,處于較好景氣水平(景氣指數大于110)以上的行業數量及所占比重呈遞增的趨勢,而處于較差景氣水平(景氣指數小于100)的行業數量及所占比重不斷下降。到2002年年底,20個主要的工業行業中已有11個處于較好景氣水平以上,情況比2001年大為改觀,處于較差景氣水平的行業數量則由2001年的11個下降到2個,如圖所示:

  

2001年至2002年工業行業總體景氣變化情況

  

根據2002年各行業平均景氣狀況,可將20個主要的工業行業劃分為五大類:

  

表1

2002年重要行業平均景氣狀況分類

  

同2001年行業增長格局的基本特征相比,多數行業增長景氣水平明顯提高,行業增長景氣的分化局面開始形成。如下表所示:

  

表2

2001年至2002年各主要行業景氣指數變化情況

  

上表顯示,2002年除石油天然氣工業、有色金屬工業及飲料工業外,其余行業的增長景氣較2001年均不同程度上升,其中,汽車、煤炭、食品、機械、金屬制品和建材工業的提升幅度尤為突出。上升行業的數量及上升幅度都達到1998年以來的最高水平。綜合考慮行業增長景氣的水平和增長景氣的變化情況,可將主要的工業行業進一步劃分為四類:

  

表3

2002年重要行業景氣綜合分類

  

第一類是景氣狀況良好(指數≥130)且處于上升階段的行業,以汽車工業為主,該行業2002年景氣均值達137.9,同2001年相比提高36個點以上,景氣水平和景氣增幅均為近年來各行業之最;

第二類是景氣水平較好(130>指數≥110)且處于上升階段的行業,有食品工業、煤炭工業、機械工業(不含汽車)和金屬制品業。2002年,這4個行業的平均增長景氣水平和上升幅度也達到近幾年的最高水平,是2002年工業增長的主要拉動力量;

第三類是景氣水平適中(110>指數≥100)且處于上升階段的行業,包括建材、醫藥、鋼鐵、電力、電子、煙草、家電、造紙印刷、飲料、化學和紡織服裝等行業,這類行業在工業經濟總量中所占比重達60%以上,是保證我國工業乃至宏觀經濟穩定發展的主要力量;

第四類是景氣水平較差(指數<100),而且相對下降的行業,包括有色金屬工業和石油天然氣工業。值得關注的是,2002年下半年,石油及石油加工業基本走出谷底,在低位景氣水平出現穩步回升的態勢,有色金屬工業在年底出現較明顯的回升勢頭,景氣水平有望繼續高走。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2002年以來,除了電子、機械等傳統的經濟增長帶動力量之外,增長景氣快速提升的行業如汽車、煤炭、鋼鐵、電力、建材等工業行業,以及重新煥發增長活力的傳統消費品制造業如食品加工業、醫藥、紡織服裝等行業對經濟增長的帶動作用開始逐步加強,并有可能成為新一輪經濟增長的支柱行業。行業增長格局的這些新的特點和變化,在一定程度上說明產業結構調整步伐的加快和經濟增長活力的提高。

二、分行業分析與預測

鋼鐵工業。2002年基本進入一個新的、具有較好持續性的增長階段,行業增長景氣指數除個別月份受市場預期調整影響出現短暫波折外,總體保持穩步上升的態勢,年末景氣達到近年來的最高水平,生產和消費總量均創歷史新高,全年國內鋼鐵消費總量達到2.1億噸,受此影響,鋼鐵價格在板材的帶動下強勁復蘇,有力地拉動了鋼鐵企業效益的普遍回升。據估算,2002年房地產業用鋼新增量占全部鋼鐵新增量的60%以上,機械工業占新增鋼產量的30%以上,是拉動鋼鐵行業快速增長的主要原因。與此同時,應對美國201條款,我國政府出臺較嚴厲的貿易保護措施也是一個重要原因。2003年,國內鋼材需求將繼續擴張,國際鋼材市場消費形勢也將出現一定程度好轉。“中國產業增長景氣預測分析系統”的研究成果顯示,鋼鐵工業增長景氣將延續2002年的運行態勢,保持在良好狀態,鋼鐵生產將持續增長,全年鋼產量將達到2.1億噸以上;國內鋼材價格仍會保持較高的水平,企業效益繼續增長,全年實現利潤將超過2002年;另外,鋼材進口將得到抑制,出口有望高于2002年。

石油天然氣工業。2002年,石油天然氣工業增長景氣指數經歷了下降——震蕩——上升三個階段,以近似于傾斜的“W”狀由年初的谷底緩慢攀升,雖然仍停留在較低水平上,全行業增長景氣緩慢復蘇的態勢已基本形成。國際原油價格波動和國內企業的市場預期是影響我國石油天然氣工業運行態勢的主要因素。從年初的情況看,由于國際油價總體水平低于上年同期,市場消費未見明顯起色,行業運行延續著上年的頹勢,增長景氣指數滑落至歷史最低。5月份以后,國際油價出現波動,國內油價走勢也有所波動,受此影響,行業增長景氣指數先升后降,表現出一定的反復性。9月以后,中東局勢日益惡化和國際石油期貨市場投機力量的推波助瀾使國際油價震蕩攀升,引起國內主管部門對油品價格的調整,國內石油企業也加大了對市場的操控力度,雖然實際需求沒有出現顯著改善,下游企業補充庫存以規避高價風險使國內消費形勢開始好轉,增長景氣穩定上升,全行業開始出現回暖現象。預計2003年,國際油價將先高后低,全年均價與2002年持平或高于2002年,國內需求將保持適度增長,全年成品油消費總量為12250~12500萬噸,同比增長4%左右。全行業增長景氣將保持2002年的回升勢頭,行業復蘇之路還將繼續。

電力行業。2002年保持了平穩發展的良好勢頭,行業景氣指數全年運行于較高區間。電力生產、供應高速增長,總體供需基本平衡。全年發電量16400億千瓦時,比上年增長10.5%,用電16200億千瓦時,比上年增長10.3%,其中一、二、三產業分別用電590、11830、1980億千瓦時,增長3.0%、11.2%、10.0%。城鄉居民生活用電1980億千瓦時,增長7.7%;全國電力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840億元,比上年增長17.4%。2002年電力行業良好的增長勢頭主要得益于三方面原因:第一,宏觀經濟保持持續、穩定、快速的發展為電力行業提供了動力;第二,鋼鐵、煤炭、建材、機械制造等高能耗行業的快速增長帶動了電力需求;第三,農業電網新建和城市電網改造及西部地區用電普及,大大改變了電網布局不合理、技術裝備落后和網架結構薄弱的狀況,迅速提高了農村通電率。中國產業增長預測分析系統的研究顯示:2003年電力工業將繼續保持較快增長速度,增長景氣將總體運行于良好景氣區間(歷史峰值水平)。預計全年全社會用電總量達到17820億千瓦時,增長率約10%。另外,由于電力全國聯網工程尚未全面完成,競價渠道尚未建立和煤炭價格上漲致使火電成本上升,電價在2003年不會出現明顯下調。

化學工業。2002年是我國化工行業復蘇的一年,行業增長景氣指數總體呈上升趨勢,指數均值明顯高于2001年;生產和銷售保持同步快速增長,全行業完成產值7596.2億元,同比增長15.4%,實現銷售收入7216億元,同比增長15.7%,受此影響企業獲利水平顯著提高,全行業資產利潤率達到2.5%,比上年提高0.98個百分點。2002年化工行業良性發展首先得益于基礎設施建設步伐的加快的需求拉動力量,如修建高速公路、加快推進城市供水、污水和垃圾處理收費改革,對基礎原材料工業的拉動作用十分直接,特別是塑料板、管、帶制造業,橡膠零件制造業充分受益,景氣指數穩步上揚。其次是隨著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專用化學產品制造業、日用化學品制造業中(洗滌用品、化妝品藥品)、日用塑料制造業的需求快速增加。再次是汽車、通訊、交通等行業的快速增長帶動了橡膠制造業(輪胎制造業)、工程塑料等行業的發展。最后,隨著農業結構調整步伐的加快和農業產業化水平的提高,化肥、農藥、塑料薄膜的需求也有所增加。2003年,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仍將是保證化工行業快速增長的主導力量。不過,如國際原油市場大幅波動,會對有機化工原料、化纖原料、塑料原料等多種化工原料價格產生重要影響。化工行業增長預測模型綜合各方面影響因素后的預測成果顯示,2003年化工行業總體增長態勢仍將延續,但出現波動的可能性增大。

汽車工業。2002年是中國汽車工業進入加速增長階段的第一年,行業增長景氣指數上升幅度和持續性不僅以往不曾出現,在所有行業中也是絕無僅有。與此相應,汽車行業整體效益景氣出現“井噴式”增長,汽車市場呈現空前的繁榮景象。據統計,2002年全國汽車累計生產325萬輛,比2001年增長38.5%,其中,轎車109萬輛,比上年增加55%,累計銷量112萬輛,比上年增長56%,是拉動汽車行業快速增長的主要力量。2002年汽車行業高速增長的基本動力,首先是居民收入的快速增加使市場需求急劇擴大,2002年中國人均GDP超過1000美元,沿海發達地區人均GDP已經超過3000美元,居民消費熱點轉向住、行、文化教育、旅游等方面,國內大城市私車擁有量大幅增長,私人購車成為汽車消費的主流。其次,市場準入制度放寬增加了汽車產品的有效供給,進而大大促進了需求的增長。由過去的目錄制管理改為公告制管理,生產廠商數量增加,民營資本、外資相繼進入轎車、客車和零部件行業,供給主體多元化促進了市場競爭,令產品供給日益豐富,價格水平不斷降低,進而極大刺激了用戶的購車欲望。再次,汽車服務體系發展迅速,消費環境有效改善,汽車產品銷售各個環節程序更加規范,汽車消費信貸大幅度增長,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汽車消費的快速增長。最后,政府有關部門加緊修改和制定出臺了一系列促進行業發展、鼓勵汽車消費、規范市場行為、推進稅費改革的政策法規,極大地鼓舞了消費者的信心,汽車消費使用環境得到明顯改善。在2002年汽車市場火爆的刺激下,各大汽車企業大幅度修訂了增產計劃,新車型的推出步伐比2002年將明顯加快,勢必形成更為白熱化的競爭局面。隨著進口關稅進一步降低,進口汽車對市場的影響逐漸加大。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結合“中國產業增長景氣預測分析系統”的最新預測結果,預計2003年汽車工業(含整車和零部件)銷售收入增長速度將達到20%以上,汽車工業全行業景氣水平將在2002年基礎上再創新的景氣高峰,達到160點左右的水平。預計2003年汽車產銷總量可以達到400萬輛以上,增長幅度在23%左右。分車型看,預計2003年國產轎車產銷量將達到約160萬輛,增長幅度40%以上。進口轎車數量10萬輛左右。客車仍將保持一定的增長幅度,預計全年產銷量將達到120萬輛,增長率約為13%。載貨車中,重型貨車仍將成為帶動增長的主力軍,預計全年產銷量將達到約125萬輛,增長幅度13%左右。

機械工業。2002年,機械工業全線飄紅,主要經濟指標均大幅提升,總產值達18489億元,同比增長25.1%,居工業各行業之首,經濟運行質量也明顯提高。從發展態勢看,機械工業增長景氣指數自2002年初開始平穩上升,在經歷7、8、9月的震蕩調整之后,逐步在115點左右的歷史最好水平的區間內穩定下來。2002年,機械工業經濟運行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是國民經濟內在增長力量的集中表現。模型預測結果顯示,2003年機械工業增長率將繼續保持較高水平,不過由于2002年基數太高,主要經濟指標增長速度可能要適當低些,按工業總產值計,將達15%左右的水平,按增加值計將達12%左右的水平。數控機床、發電設備、工程機械等行業將繼續看好,并可能創造歷史最高水平。

紡織服裝業。2002年,紡織服裝業呈現良好運行態勢,行業增長景氣指數整體水平好于去年并且處于自1998年以來的歷史最高水平,全行業生產穩定增長,服裝業和棉紡織業是最主要的盈利行業。2003年,紡織經濟的發展機遇大于挑戰,紡織工業面臨的外部環境將進一步改善,紡織服裝業將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增長景氣指數將在較好景氣區間內波動,紡織工業生產、出口持續增長,但增幅有可能回落,紡織投資保持較快增長,產品價格仍將處于低位,全行業經濟效益大增幅提高的難度較大。

電子工業。2002年,消費類電子產品尤其是家用電子產品高速增長;國內電子企業的國際競爭能力增強,電子產品尤其是家用電子產品出口大幅度上升,我國電子工業增長景氣逐步回暖,景氣指數從年初的100點以下上揚至113點,達到近3年以來的最高點。全年產值同比增長22.3%,成為對2002年工業快速增長貢獻最大的行業。然而,在行業增長景氣復蘇的同時,企業效益景氣未見明顯起色,延續了自2000年下半年開始的下滑勢頭,全年下滑近10個百分點,跌至近3年以來的最低點。全行業虧損116.2億元,同比增加18%;完成稅金總額247.6億元,同比下降了8%。預測模型分析的結果顯示:2003年,電子工業將繼續保持快速的增長態勢,行業增長景氣指數將繼續在100點以上的高位區間運行。其中,消費類產品將進入高速增長期,投資類產品和元器件產品也將保持快速增長。另外,預計全球PC市場增長7.6%;2003年出口仍將保持高速增長態勢,出口產品結構將進一步提升;我國電信業總體規模將再上一個新臺階,預計,到2003年底,我國移動通信用戶總規模將達到3億戶,年增長40%以上,固定電話用戶也將超過2.5億戶,電話普及率將達到40%。

家電制造業。2002年,家電行業呈現出緩慢復蘇的態勢,行業增長景氣指數呈現前高后低的整體回升態勢,其中,黑色家電景氣水平要好于白色家電,是拉動行業景氣主要力量。引領行業景氣上升的主要因素是出口迅猛增長,出口景氣與出口量表現出一致的前高后底。伴隨增長景氣的緩慢回升,家電業效益景氣也開始走出虧損的地帶,總體平穩回升,黑色家電表現出穩步上升的勢頭,白色家電效益回升的基礎并不牢固。2003年,家電制造業仍將維續復蘇勢頭,增長景氣繼續回升;多數產品的國內市場需求與2002年基本持平或有小幅增長,空調器如果天氣形勢好將會有10%左右的增長空間,微波爐的跌勢將趨于停止,大致穩定在2002年的水平;同時,家電的價格將持續保持在低位;2002年中國家電企業中民營企業開始嶄露頭角,2003年將繼續有上乘表現,業績將會有大幅度的躍升。

建材工業。2002年,在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高速增長和房地產業飛速發展的拉動下,建材行業整體運行狀況好于往年,經濟運行質量明顯改善,經濟效益較快增長,各項主要經濟指標都有顯著提升。全行業景氣指數保持在景氣區間運行,并先后出現兩波較有力度的上升。維持行業良好運行的主要動力為水泥制造業,在年初的100點上方盤橫了5個月后,6月份景氣指數從100.8點上升到108點。與此同時,全行業效益狀況明顯改善,企業利潤快速增長,全年盈虧相抵后可實現利潤總額135億元,比上年增長20%,達到歷史最高水平,其中私營經濟增長最快,比上年增長58%。2002年建材工業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態勢為2003年繼續保持相對穩定的增長奠定了基礎,預計2003年建材工業產銷量和利潤仍將保持穩定增長,行業增長景氣指數將進一步上升,但增長速度將會有所放緩,增長指數出現大幅上升的可能性比較小。在各個子行業中,水泥制造業由于受固定投資增長和關小上大的結構調整政策等有利因素持續發揮作用的影響,仍將保持良好的增長勢態,但下半年增長速度可能會放緩;建筑用玻璃制品業將會延續自2002年9月出現的復蘇趨勢。

建筑業。2002年建筑業景氣指數全年增勢強勁,從年初的96點迅速攀升至120左右,增幅達25%,前半年景氣指數上升的速度要略高于后半年,呈現前低后高的特征。預計2003年建筑業仍將保持較快增長,行業增長景氣指數將平穩上升,但是增長速度將會放緩,并低于2002年。建筑業總產值預計同比增長15%左右,近幾年的熱點包括住宅、大型能源建設和調度工程、城市基礎設施將持續,建筑業的企業組織結構仍將進一步得到優化。但由于投資體制改革的滯后、企業經濟效益較差的局面短期內難以有所改變。

煤炭工業。2002年,煤炭市場保持供求基本平衡格局,產銷同步增長,煤炭價格繼續適度回升,經濟效益進一步改善,是1997年以來運行質量和效益最好的年份。全行業增長景氣指數在2002年上半年出現一定程度波動,進入下半年后則呈平穩上升的態勢。企業實現利潤顯著增長。全年全國規模以上煤炭企業實現利潤85.7億元,同比增加42.3億元,增長97.3%。2003年,煤炭行業增長景氣指數將保持平穩上升的態勢,行業運行質量繼續提升,經濟效益進一步改善,行業經濟實力和市場競爭力繼續增強。預計全國煤炭產量將在14.3~14.5億噸,其中國內市場消費13.5~13.7億噸,出口繼續穩定在8500萬噸左右。

煙草行業。2002年,煙草行業經濟運行的質量和效益明顯提高,呈現總量供求平衡,稅利總額較快增長的良好發展態勢。全行業增長景氣指數在2002年初基本延續了2001年下半年的大幅上升的走勢,并在4月份到達了今年的高點120.3點,隨后穩步下降,但仍處于較好的景氣區間,全年整體水平明顯好于去年。據統計,煙草全行業實現銷售收入1827億元,同比增長18%,實現利潤208億元,上繳稅金908億元,同比增長23%。2003年,煙草行業將繼續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煙草行業的工商利稅將在今年1400億元的基數上有較大幅度的增長,煙葉種植面積和收購數量將與今年基本持平,但質量和結構會進一步優化。卷煙產量將在今年的3425萬箱的基礎上有所增加。卷煙銷售量也會適度增長。在卷煙產品結構上,預計2003年一、五類卷煙將維持今年的水平,二、三類卷煙則將分別提高1~2個百分點,而四類卷煙將可能相應有所減少。此外,市場競爭將向中高檔煙集中;煙草產業結構將有效調整,市場集中度提高。

有色金屬行業。2002年,有色金屬行業擺脫了上一年度的下滑勢頭,出現回暖跡象。行業增長景氣指數在經歷了第一季度的小幅下挫之后,開始逐步升高,年終攀升至105點,創造了2000年3月以來的最高點,呈現出明顯的前低后高特征。由于主要產品的價格低迷,2002年有色金屬行業效益出現滑坡,但勢頭逐月趨緩,據統計,2002年實現利潤65億元,同比下降1.9%,降幅比上年減少30個百分點。各分行業中,重有色金屬行業景氣明顯回暖;貴金屬冶煉業發展很不穩定;稀有稀土金屬是景氣攀升幅度最大的行業。2003年,有色金屬行業增長景氣指數將繼續穩步上升,有色金屬工業的生產經營環境將比2002年有所改善,有色金屬產量將繼續增長。預計,2003年10種常用有色金屬總產量將達1000萬噸,同比增長5%;主要產品價格將呈現上揚之勢,漲幅達6~10%;中等規模以上有色金屬工業總產值將達到2650億元,比2002年增長8%左右,完成工業增加值725億元,比2002年增長6%左右;進出口貿易總額將達55億美元,比2002年增長10%。

第9篇

《20**-20**年中國皮膚病藥物行業市場調查報告》在大量周密的市場調研基礎上,主要依據了國家統計局、國家商務部、國家海關總署、國家衛生部、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中國醫藥商業協會、SFDA南方醫藥經濟研究所、中國醫藥商業協會、中國輕工業聯合會、全國商業信息中心、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國內外相關報刊雜志的基礎信息、皮膚病藥物行業研究單位等公布和提供的大量資料以及對行業內企業調研訪察所獲得的大量第一手數據,對我國皮膚病藥物市場的發展狀況、供需狀況、競爭格局、贏利水平、發展趨勢等進行了分析。報告重點分析了皮膚病藥物前十大企業的研發、產銷、戰略、經營狀況等。報告還對皮膚病藥物市場風險進行了預測,為皮膚病藥物生產廠家、流通企業以及零售商提供了新的投資機會和可借鑒的操作模式,對欲在皮膚病藥物行業從事資本運作的經濟實體等單位準確了解目前中國皮膚病藥物行業發展動態,把握企業定位和發展方向有重要參考價值。

醫藥市場調研報告(二)

一、現狀

(一)農村市場藥品供銷渠道混亂。

目前農村醫藥行業主要集中在鎮、鄉兩級的集鎮上。由于農村面積廣闊,村落分散,網點稀少,客觀上造成了農民買藥的困難。需求客觀的存在,供貨相對的脫節,由此也造成了農村無證經營現象十分嚴重。一方面在供應商而言,無證藥販活動猖獗。一些鄉鎮衛生院、個體診所、藥店、村衛生室受利益的驅動,在采購藥品時只問價格不看質量,從而使一些販賣偽劣藥品的游醫藥販有空子可鉆。農村成了過期失效藥品、假冒偽劣藥品的集散之地。另一方面在銷售商而言,保健品商店、小型超市等農村零售商業超范圍經營藥品。不少保健品商店、小型超市以經營保健品、食品為名,暗地里經營醫藥商品和醫療器械。藥品購銷無記錄,藥品來源和去向均無法查核,供應、銷售的渠道十分混亂。

(二)農村市場藥品質量低劣。

近幾年,藥品監督管理體制實行自上而下的改革。城市藥品監管力度明顯加強,市場規范化經營明顯好轉。一些無證藥販在城市無法經營,只能把目標轉向農村。他們以種種手段搶占農村醫藥市場。憑借多年經營的經濟實力和經驗,憑借各種社會關系網,將過期失效、假冒偽劣藥品、未通過GMP認證企業生產的大輸液和不合格的醫療器械如一次性輸液器等,銷往農村地區。造成廣大農村地區藥品質量嚴重下跌,不合格藥品隨處可見。據有些地區對農村基 層藥店、診所、衛生室抽檢,藥品不合格率竟高達70%,而那些無證經營的超市、保健品店、診所還不包括在內。歸納起來,主要問題就是過期失效、霉變蟲蛀、淘汰假冒、未加工炮制的原藥上市等幾個方面。

(三)農村市場藥品價格混亂。

農村醫藥市場由于價格信息閉塞,價格方面又無實質性的管理機制,市場價格十分混亂。藥品價格靠高不靠低、看漲不看降。加上進貨渠道的不同,往往同一生產廠家所生產的同一品種、同一規格的藥品在同一鄉鎮藥品零售店之間、村與村衛生室之間、鎮衛生院和零售藥店之間價格往往都不一致。消費者往往因此而無所適從。特別是一些抗生素藥,價格出現成倍的差別。

(四)農村市場藥品管理松弛。

由于農村市場面積寬廣,村落分散,經濟構成零碎而復雜以及自上而下的醫藥監管體制剛剛涉及縣級,造成目前農村許多地區藥品經營基本處于無機制管理狀態。在農村的偏遠地區藥品監管幾乎成為空白。縣級藥品監督管理機構許多地市尚未建立,剛建立的地市,縣級執法力量也十分薄弱。人員少、素質差、經費缺、交通工具無等問題嚴重影響藥品監管部門的監管。由于農村市場的客觀因素,大幅度增加監管力量,又會成為地方財政的很大負擔。

農村醫藥市場的現狀確實讓人擔心,它影響了醫藥行業在農村中的聲譽,造成了農民群眾購藥的困惑和困難,同時農民群眾在用藥的安全問題上也存在較大的風險。農村村落的分散和網點的稀少,進一步增加了農民買藥的困難。

二、癥結

農村醫藥市場的實際狀況我們分析主要有以下幾種原因造成。

第一、農村醫藥銷售市場藥品供應問題,建國以來主要靠國營醫藥批發機構下伸農村和委托代批來解決。改革開放以來,由于經濟體制等因素分割了農村醫藥市場,造成了原有的農村醫藥批發機構不適應多種經濟渠道、多種經濟成份、多種消費層次的農村醫藥市場現狀。

舊的渠道不適應,新的能夠擔當此任務的渠道卻至今沒有建立起來。村鎮小店、醫務所和行政村的衛生室藥品進貨渠道處于秋黃不接的狀況,農村分散在最基層的銷售網點藥品供應基本處于無秩序狀態。

第二、隨著經濟利益的驅動,經濟發達、人口稠密的地區或地段,競爭過度,競銷過熱;經濟相對貧困,人口相對稀少的地區,特別是廣大的農村地區,眾多的村落、村鎮藥品的銷售網絡基本處于空白狀態。就是人口相對集中的市鎮,醫藥品種明顯不足,根本滿足不了農民消費的需要。有的同志認為現在農村市鎮藥店已經很多,有的已經虧本。殊不知解放前許多鎮上有近十家藥店,現在人口增了三倍,集鎮的規模也成倍地擴展,藥店不是多了而是規模、機制不對頭。更何況眾多的村落、村鎮也是農村人口重要的集散地,網點空白,這給農民帶來了很大的不便。

第三、各種經濟成份自成體系,各類經濟成份連鎖網絡中心按照自已所在城市經營的習慣遙控指揮身處農村鄉鎮的銷售網點。購銷脫節,造成了農村醫藥商品不能適銷對路。一些企業還片面地追求高差價、高價格、高利潤藥品的銷售,造成了農村醫藥商品的雷同化。而農民真正需要的醫藥商品、醫療器械、售后服務、特別是傳統的服務項目卻很難購到和滿足。

第四、經濟實力雄厚,品種齊備的醫藥集團企業熱衷于在城市拼搏,無暇顧及如何占領農村醫藥市場,造成農村醫藥市場銷售力量的單一和薄弱。市場藥品種類不全,低價、低利潤的商品無人經營,傳統的繁瑣薄利的藥店售后服務也基本不見。

第五、在農村許多地區,由于鄉鎮衛生院固定資產投入等超常規發展,造成單位經濟負擔過重,影響了業務的正常開展。為了提高經濟效益,許多衛生院抓住了行政村衛生室的藥品采購工作。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多數供應給衛生室的藥價往往高于市場上一般零售店的進價。管理嚴格的鄉鎮,有些村級衛生員出于經濟利益的驅動作用,對上實行明頂暗抗,偷偷摸摸在無證藥販處購藥。他們甚至八小時在衛生室上班,業余時間在家里行醫,成了一證多攤。管理松一些的鄉鎮,由于經營的分散性,村級衛生員采購藥品基本處于監督管理的空白狀態。

我們認為這許多因素歸結起來,基本上可分解為兩個方面。一、農村醫藥市場監管工作非常需要加強和規范;二、農村醫藥市場藥品流通渠道非常需要疏理。藥品監管工作好,藥品流通渠道就通暢。只有藥品流通渠道通暢,農村醫藥消費才能正常發展。

三、初探

農村醫藥市場要加強監管力度,已經引起許多領導的重視。縣級藥品監管機構和隊伍的建設工作也正在建立和強化,這是一個十分可喜的現象。但是農村醫藥市場的特殊性和因此而形成的難度我們更應該認真研究和探討。

一、建國初期,由于農村醫療水平的落后和醫藥商品的缺乏,農村急切的是要解決藥品的供給問題。國營醫藥批發機構下伸農村,解決了農村醫藥市場的根本問題。由于藥品掌握在國營經濟手中,在國營商業系統從上到下的統一管理下,農村醫藥市場發展比較平穩。隨著農村的合作化運動,農村集鎮上的個體診所聯合起來,組成聯合診所。個體零售藥店聯合起來,組成合作藥店。有一定規模的醫藥商店實行了公私合營。由于聯合診所、合作藥店、公私合營藥店都在掌握住醫藥物資的國營經濟統一管理下,農村醫藥市場還是發展平穩。隨著國民經濟建設的發展,農村中心集鎮由國營經濟直接組建地區性人民醫院,聯合診所也接受衛生局的領導和管理。農村醫藥商業由于受計劃經濟的規范管理曾多次因條條、塊塊的管理模式而條塊變動。但在國營經濟的統一領導下,農村醫藥市場的發展也是比較平穩的。隨著改革開放的進行,由于多種經濟成份的加入,多種商品流通渠道的展開,徹底打破了農村醫藥市場幾十年平穩發展的境況。特別是農村經濟建設發生了翻天復地的變化,農村醫藥市場也就跟著出現了巨大的變革。簡單的歷史回顧,面對農村的實際情況∶農村發達、人口分散、村落眾多、網點稀少,形成了農村醫藥市場寬廣、多層次的消費結構,網點設置分散和監督管理困難等特點,我們認為一、應該積極鼓勵和支持坐鎮在城市中的大型醫藥集團企業深入農村,通過收購、兼并,合股、控大股、直接建網點等多種形式,切實占領農村醫藥市場。農村行政機構的改革,特別是以經濟自然流向為指導,實行撤小鄉并大鎮,撤小村并大村,精簡行政機構,精簡行政人員,提高社會經濟效率的變革。這為大型醫藥集團企業占領農村醫藥市場帶來很大的方便和效益。建國幾十年中,農村醫藥市場的平穩發展,一個主要的因素就是因為農村醫藥市場長期有一個主體力量統管。大型醫藥集團牌子硬、信譽好、實力強、品種齊、價格廉、質量有保證。支持他們占領農村醫藥市場這從根本上解除農村醫藥市場出現的一系列問題。

我們向那些大集團企業提議,深入農村應該深入到在農村機構改革后的大村所在地組建連鎖網點,因為這里是農村經濟最基層的中心地,也是各農村村落人流的中心,也是目前我國農村醫藥網點的空白處。

第10篇

 

隨著直銷模式在中國的興起和被國人所了解接受,政府開始加大對直銷市場的規范和扶持力度,直銷型企業將迎來在中國發展的機遇。與直銷模式息息相關的物流產業在其發展過程中將充當劑的作用,但是目前而言,國內直銷市場還不容樂觀,直銷企業物流模式發展還處于一個相對落后的階段,想要使直銷模式在國內有較大的發展,直銷物流的發展刻不容緩。

 

2直銷企業物流的特點

 

2.1研究對象的界定

 

截至2011年5月,我國經工商行政管理局認證許可的直銷企業共有27家,而這些企業主要集中于日用品、化妝品、保健品以及醫藥行業領域。而醫藥行業由于其特殊性,和其他三大類相比,物流要求更為嚴格。本文主要研究對象為非醫藥類的直銷企業的物流模式。

 

2.2直銷企業的供應鏈功能分析

 

直銷模式由于省略了經銷商等中間環節,減少了大量的營銷成本、管理成本、倉儲物流成本,同時由于直銷模式要求進行的是人對人的銷售,能夠為消費者帶來更具個性化的服務,使得企業很大程度上占據了成本和服務的優勢,表1為直銷物流模式的供應鏈功能表。

 

其中“物流服務供應商”即第三方物流服務企業,它們為直銷企業提供所需的物流服務,其余職能全部由制造商即直銷少了這些環節上的成本和時間,使得供應鏈反應時間大大縮短。通過對直銷企業物流系統的建設,可以提高企業綜合競爭力,增強企業的抗壓性及應急能力。

 

2.3直銷企業物流管理模式特點

 

直銷企業營銷模式的特點決定其物流模式必然區別于傳統分銷物流模式,主要歸結為以下三點:

 

(1)直銷企業物流管理模式很大程度上需要與第三方物流企業合作。相較于傳統的經銷企業,直銷企業少了中間商環節,大大的降低了此中的各項費用,比如店鋪的場地費,銷售人員的工資等等,物流費用可以說是直銷企業在銷售環節中占比率最大的一筆成本。顯然,直銷企業自建物流網絡需要極大的投資,將進一步提高物流的成本。如初期的雅芳,在國內建立了諸多分公司及倉庫,消耗了大量的資本在網絡構建上。因此與第三方物流企業的合作成為直銷企業的最佳選擇,通過采用物流業務外包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第三方物流企業現成的物流網絡,同時集中人力財力于企業的核心業務,實現雙贏。

 

(2)直銷企業物流管理模式要求較高的靈活性。在直銷模式下,由于沒有固定的銷售場所,銷售代表直接面對顧客,不同客戶對產品需求在種類、數量、頻率上都有較大的差異,這就要求企業的物流管理必須擁有強大的靈活性以便及時地滿足不同客戶的不同需求。具體體現在能夠即時進行配送,可以進行任意數量的配送,可以根據客戶的需要在指定時間內配送產品至指定地點。除去因客戶需求而對直銷企業物流管理靈活性產生的客觀要求之外,直銷企業產品多為快速消費品,產品本身的更換周期短,對于企業物流系統的響應速度和運作靈活度有極高的要求。

 

(3)直銷企業物流管理模式要求健全的信息系統。在直銷模式下,企業的訂單大多由信息系統直接遞交,除去處理大量訂單的職責外,企業的信息系統還負責客戶信息的反饋,提供信息以指定生產計劃,監控庫存,進行調配等任務。要完成這些任務,直銷企業的信息系統比起傳統經銷企業要求要高很多才能滿足,從而使直銷這一模式發揮其優勢。此外直銷企業還要求企業內部信息的高度溝通,任何信息的傳遞缺失都會影響整條供應鏈上下游兩端。

 

以上三點是直銷型物流企業物流模式最基礎的特點。除此之外,不同的直銷企業在進行物流管理時,都會綜合考慮企業自身的特征和需求,針對自己產品的特點,對物流管理做出相應的調整或創新,下面將以安利(中國)日用品有限公司和雅芳(中國)有限公司為例進行分析。

 

3兩種典型的直銷企業物流模式比較

 

3.1安利(中國)的物流管理分析

 

(1)安利(中國)的物流管理模式。安利(中國)的物流管理模式是在全方位的物流管理系統中,由自建的物流體系掌控核心業務,同時儲運部門大量采用第三方物流服務即“安利團隊+第三方物流供應商”的模式。這樣既大大減少了安利公司的物流資本投入,充分發揮了第三方物流的優勢,又強化了對公司物流核心的控制力,雙方優勢互補,各取所長。

 

(2)安利(中國)的發展現狀。安利(中國)日用品有限公司成立于1992年,發展至今,已在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建立了近200家店鋪。除自設店鋪外,安利銷售代表在全國范圍內構建了一個規模宏大的銷售網絡。通過這種“店鋪+直銷”的模式,安利建立了一個集生產系統、IT系統、現代物流系統、客戶服務系統、資金流系統、店鋪運營系統、營銷系統等多個系統為一體的供應鏈管理系統。

 

(3)安利(中國)的物流網絡。安利(中國)有限公司在華擁有一個生產基地(位于廣州)和一個全國物流中心,結合各個區域外倉和店鋪構成了安利(中國)的物流網絡。其中,由工廠至各區域外倉的物流管理由安利物流團隊負責,而由各外倉到達最終客戶的物流作業則外包給第三方物流公司完成。其中,廣州配送半徑內的店鋪,由物流中心直接配送。

 

在這一物流模式中,由工廠直至各個區域外倉為安利(中國)公司的一級配送,而各外倉對區域內的店鋪和配送中心及所屬顧客進行的配送為二級配送。另外,區域外倉之間在庫存不能滿足需求時可以就近進行交叉配送,物流中心監控整個二級配送過程,進行適當的調配以及信息整合和反饋。

 

3.2雅芳(中國)的物流管理分析

 

(1)雅芳(中國)的物流管理模式。雅芳(中國)的物流模式是經過極大地改變而成為如今的形式的。初期的雅芳是將產品由工廠倉庫運送至全國的分公司倉庫,再由經銷商到所屬區域的分公司提貨,同時以專賣店和商場專柜的方式擴展中國市場,即“工廠倉庫-分公司倉庫-經銷商自提”的模式。在經過一系列的整改后,雅芳廢除了眾多原有的分公司及倉庫,提出了名為“直達配送”的物流解決方案,將物流模式變為“工廠倉庫-區域物流中心-顧客”的模式。這樣大大削減了庫存,將公司由瑣碎的物流運作中解放出來,提高了供應鏈的周轉速度,也大大減少了反應時間。此外,將企業物流剝離,交由第三方物流企業去完成,充分利用第三方物流企業在全國各地的網點設施,實現了供應鏈整合。

 

(2)雅芳(中國)的發展現狀。雅芳于1990年進駐中國,建立雅芳(中國)有限公司。雅芳產品以美容護膚品為主,包括護膚、護發、彩妝、香氛、健康食品、保健器材和時尚服裝首飾七大方面,產品多達20000余種。截至目前,雅芳在中國已建立了5000余家專賣店,2000多個專柜及諸多零售網點,是中國日化品市場上不容小覷的一股力量。

 

(3)雅芳(中國)的物流網絡。雅芳(中國)在全國范圍內設立一個總部,劃分區域設立了9個物流中心,歸總部統一管理,負責轄區內店鋪和顧客的配送。通過與第三方物流合作,由第三方物流提供商進行配送。

 

3.3兩種物流管理模式的對比分析

 

安利和雅芳是全球范圍內具有代表性的直銷企業,是直銷企業在國內發展的先驅,通過前面分析可以得出安利與雅芳在物流管理上有以下四方面的異同:

 

(1)物流管理模式。安利公司“安利團隊+第三方物流服務”的模式和雅芳“核心物流自己掌控,物流作業外包”的模式都是企業自行控制核心物流管理部分,同時將諸如倉儲,配送,運輸之類的物流作業外包給第三方物流企業完成。歸結起來,兩家企業都是采用“自建物流團隊+第三方物流企業”的模式。

 

(2)物流網絡構成。安利(中國)的物流網絡由全國物流中心、區域物流中心、外倉共同組成,而雅芳(中國)的物流網絡則是由總部物流中心和區域物流中心組成,大致上來說形成了“生產基地-全國物流中心-區域物流中心-顧客”的網絡構成。

 

(3)物流管理范圍。安利(中國)的物流管理包括生產及原料供應、庫存控制、訂單管理、實物調配、退貨管理、監控第三方物流、物流總成本控制;雅芳(中國)的物流管理則主要涉及訂單管理、庫存控制、調配計劃、監控第三方物流、退貨管理、物流總成本控制。二者均重點涉及了客戶訂單、庫存、調配以及第三方物流監控方面。

 

(4)物流信息系統。安利(中國)投入巨額資金打造的信息系統是其經營管理及物流運作的“神經中樞”雅芳(中國)的物流管理則是在轉型時期研發了綜合信息系統(CIA)和經銷商關系管理系統(DRM。這些先進的信息系統是物流網絡化管理的必備條件,大大提高了企業的物流管理水平并且對企業的經營產生了直接影響。

 

4關于我國直銷企業物流管理模式發展的分析與建議

 

目前,我國對于直銷型企業的審批制度較為嚴格,而且規定其均需采用“店鋪+直銷”模式,這是我國對于直銷企業的有效監管手段之一。目前,日用品、化妝品和保健品在中國屬于最早的直銷產業,相關的物流管理模式也形成了發展較成熟的體系,有不少成功的先例,如本文中涉及的安利(中國)和雅芳(中國)公司,兩家企業的物流模式經過大量實賤檢驗,可以被大多數同類企業借鑒。

 

4.1物流網絡結構

 

安利(中國)的物流模式更適合于企業自建物流團隊具有獨立運作能力的企業,這個物流團隊能夠對整個企業在全國范圍內的核心物流運作進行控制,主要負責物流作業總體方向和策略的把握而非具體的物流作業,同時對于下級物流網點反饋的信息進行整合管理,從而為生產研發等環節提供信息支持。

 

雅芳(中國)的物流模式則側重于各區域之間物流運作的有序配合。它的9個區域物流中心各自形成一個子系統進行獨立運作,必要時又可進行相鄰區域間的協作,以保障整個物流體系的正常運轉。對于信息的反饋也具有很強的區域性,一個區域的物流中心負責自己轄區內的信息反饋,由總部對各個區域的信息進行整合,形成全國范圍的數據資料。

 

企業在進行物流結構借鑒時,要結合自身的特征做出選擇。例如,對于產品具有較高的區域特點或者不同區域內的消費者有明顯的購買偏好的企業而言,雅芳(中國)的物流結構顯然更為合適,公司可以根據相應的指標將市場劃分為一定量的區域,從而進行物流結點的設置。而對于產品需求在全國范圍內差異較小或者供需周期比較固定的企業,由于批量管理能夠縮減成本,安利(中國)的物流結構則要優于雅芳的物流結構。

 

4.2第三方物流

 

從第三方物流企業選擇角度考慮,安利(中國)采用倉庫半租半建形式,同時在國內選擇合適的第三方物流企業,借用這些企業的物流網點完成全國的物流配送,目前國內已有多家大型第三方物流提供商為安利(中國)服務,包括寶供、東明等。

 

雅芳(中國)則是針對其劃分的不同區域進行第三方物流提供商單獨招標,尤其強調終端的配送能力,即要滿足雅芳“最后一公里”配送的需求。根據這一特點,目前雅芳的第三方物流提供商主要有中國郵政物流、大通國際運輸有限公司、共速達和心盟物流運輸,這些企業或在全國范圍內物流網點可達到縣級市,或是具有門到門配送經驗,能夠很好地滿足雅芳的配送需求。

第11篇

2008~2010年各行業IT投資總額以及占比(數據來源:賽迪顧問2008,02)

整個IT市場都建立在各個行業應用需求基礎上,所以分析行業市場的特點,了解各個行業市場用戶的需求是IT企業推動業務創新和深化行業應用的前提。

改革重組帶來新機遇

賽迪顧問副總裁趙剛告訴記者,政府IT市場未來將以16.3%的增長率增長,2010年達到1034億元的市場規模。未來政府市場幾大重點領域值得關注:大部委制改革,將推進政務基礎設施、信息資源與應用系統的集中、整合與共享;“十一五”規劃實施,將帶動人大、政協、法院、檢察院等六大系統信息化以及各部委金字工程、各地區電子政務應用進一步深化;地方政務信息資源共享與業務協同建設進入。

金融機構未來必須應對金融市場帶來的新的、潛在的各類風險打造一個安全、穩定、可靠與高效的金融信息化平臺,使企業在激烈的國內國際市場競爭中取勝。銀行信息化投資熱點主要集中在發展網上銀行、電話銀行、自助銀行和手機銀行以開拓新業務新服務,引入SOA加強銀行核心業務系統架構,適應銀行業務創新需要,加強風險管理系統建設,加強銀行IT治理與IT服務管理建設。

面對快速發展的證券市場,各證券公司原有的信息系統面臨著新的壓力,新一代證券交易系統升級改造擴容,證券公司集中交易與集中風險監控系統建設,網上證券交易系統,信息安全與災備建設將成為重點。保險業務內容的衍生和服務意識的增強使保險業對信息系統的要求日益提高,電子商務與在線業務辦理將成為保險公司信息化應用的亮點。

未來能源行業IT應用投資重點是大能源行業管理機構電子政務建設,能源分行業間信息資源整合與共享,能源行業監管系統建設。賽迪顧問預測2008~2010年,電力、石化行業將保持快速增長,電力、石化、煤炭IT行業應用規模將分別達到214億元、142億元、61億元。其中電力行業改革與供需的“拐點”將推進信息化深入發展,一體化應用系統與集成平臺將成為應用重點。各大電力公司集團內部將按照所處層次各有側重地進行信息化建設以及行業電力信息監管系統。

而石油石化行業將把ERP、MES等管理信息系統應用范圍擴大,一體化解決方案將受關注,企業應用集成與決策信息分析成為應用熱點,信息安全,IT治理和石油石化勘探、計算、設計等專業應用都值得關注。煤炭行業中的安全生產信息化是投資重點,ERP、EAM的應用需求將擴大,“煤礦數字化”是煤炭信息化發展方向,支持集團企業應用的管理信息系統將受青睞。

電信行業重組在即,因此電信行業的投資熱點是未來重組企業的信息系統整合,固網業務運營商的移動新業務系統建設,信息服務業務系統建設,計費系統、客服系統和BOSS系統的升級和改造,分析型CRM、MSS與ERP成為提升企業管理水平的有力工具,構筑強有力的商業智能系統以及IT服務管理與IT治理都值得關注。

物流、醫療行業值得期待

未來兩年,物流行業IT投資的重點是建設全國性和區域性現代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和物流電子商務平臺,建設物流WMS、TMS等關鍵業務系統應用和RFID應用等。該市場2010年將達到102億元的規模。

而醫療行業的IT投資重點從公共衛生領域看是國家公共衛生信息系統、公共衛生應急指揮系統、農村醫療服務網絡、全國農村合作醫療系統、衛生電子政務建設;從醫療機構來看是各地醫院信息化建設逐漸普及和升級,部分應用基礎較好的大中型醫院在業務需求促動下將工作重點轉移到內部系統的全面整合,逐步增大對臨床醫療系統(CIS)、醫療影像系統(PACS)的投資比例,電子病歷、遠程醫療區域之間的信息共享也開始逐步建設,數字化無線移動解決方案將逐步成為大型醫院的投資熱點。

趙剛預計,醫療行業市場2008~2010年復合增長率將達到16.9%,2010年市場規模將達到128.3億元。

農村和中小企業市場成亮點

2007年中小企業IT投資規模達到1829億元,比2006年增長了15.7%。趙剛認為,中小企業市場復合增長率將達到17.1%,2010年市場規模將達到2936億元。

政府實施中小企業信息化推進工程,增加對中小企業信息化投入;另外中小企業數量持續增長,為IT應用市場提供廣闊發展空間。中小企業整體運營狀況良好,對IT應用的投資也將穩步提升。經濟發展將會促進中小企業進一步提升競爭力,從而推動IT應用市場的發展。SaaS模式產品將受到廣大中小企業用戶的青睞。

2008~2010年,中小企業硬件投入重點是升級與換代,ERP、電子商務將是中小企業信息化的兩大應用熱點。中小企業的信息服務需求主要集中在指導咨詢、新技術培訓,需求比例分別高達63.3%、57.3%。機械行業的中小企業將重點建立連接廠內外的計算機網絡通信系統,選擇先進、成熟、適合企業管理需求的CAD、PDM、ERP、CRM、電子商務等系統。而紡織服裝類的中小企業將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自動化技術、現代管理技術和紡織制造技術,全面改造紡織服裝企業的生產、組織管理模式。醫藥行業的中小企業則要求IT產品具有高度的靈活性,要符合國家監管機制和GMP標準要求。

2008~2010年,隨著新農村建設的深入,農村信息化基礎設施將逐步到位,綜合信息服務試點工作也具有了推廣的價值,信息將進村入戶。賽迪顧問副總裁趙剛認為,農村市場到2010年將達到22.5億元的規模。

IT投資重點包括建設連接農業部到省級農業廳的網絡系統,建設完成延伸到縣鄉的一個全國農村信息服務網絡,建設三個應用系統:農產品監測預警、農產品和生產資料監管、農村市場與科技信息服務系統,農業信息綜合服務大篷車,建設國家農業綜合門戶網站,建立部省兩級數據中心,開發整合國內、國際農業兩類信息資源,建設安全保障運行維護系統及配套環境,建立健全標準規范。

相關:

各抒己見

未來政府、電信、醫療、能源等行業需求層次提高,競爭也日趨激烈。對于強競爭、高需求的金融和政府行業,企業要靠綜合實力來競爭。對于弱競爭的交通等行業企業則要靠專業化制勝,在低需求層次的競爭中企業要進行差異化競爭。

――賽迪顧問副總裁趙剛

關鍵詞解讀

改革重組

中央政府大部委制的改革將影響到政府、能源等大行業,帶來信息系統整合和共享的需求。這將是這些傳統的信息化應用重點行業煥發第二春的重要機會。

第12篇

關鍵詞:醫藥物流;第三方物流;石家莊;發展對策

基金項目:2015年度石家莊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項目編號:JJ1507)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5年8月3日

一、引言

現代服務業的發展程度是體現一個國家或地區競爭力的重要指標。根據1985年國家統計局對第三產業的劃分,醫藥物流產業隸屬于第一層次。醫藥物流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興起于歐美發達國家,90年代中期才進入我國,并隨著醫療制度改革的深入和國家宏觀政策對醫藥流通領域的干預逐步得到關注和發展。北京醫藥和西門子德馬泰克公司2002年的合作引發了國內大型醫藥物流中心建設的熱潮。隨后,中國新興集團與瑞士裕利醫藥控股有限公司的合作標志著境外資本首次實質性的介入到了中國藥品分銷領域,進一步點燃了我國醫藥物流發展的激情和沖動。2006年以后,國內部分省份的藥監部門以“代儲”、“代運”的名義為第三方醫藥物流打開了大門,但是并沒有普遍推廣。2013年底,新版GSP標準中“現代物流”、“第三方物流”附錄的修訂對于醫藥企業和第三方物流公司帶來了機遇和挑戰。

現代第三方醫藥物流產業的迅速發展也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Douglas M.lambert,Margaret A.Emmelhainz,John T.Gardner(1996)認為第三方物流發展的關鍵在于企業與第三方物流間恰當的物流關系和關系的實施過程;Tage Skjoett-Larsen(2000)結合案例對第三方物流關系的形成和維持進行了研究和分析;Chen F.Y和Hum S.H.(2001)等研究得出形成了一種合同形式,使運營成本更有效;Susanne Hertz,Monica Alfredsson(2003)認為先進的物流服務需求使得第三方物流供應商業務得以發展;Lim和Weishi(2006)以博弈論為基礎分析了服務標準與懲罰和利潤分享機制關系的契約。國內學者田宇、朱道立(1999)在國內外的研究基礎上論述了第三方物流研究的概念特征;牛魚龍(2003)借鑒國外物流企業的成功經驗,給我國第三方物流企業提供一些可行性的建議;吳紅梅(2004)建議建設現代的醫藥流通體系來應對激烈的國內外市場的競爭;王雅璨等(2007)比較全面地論證了發展現代第三方醫藥物流的可行性、必然性和運作模式;馮慧琴 (2008)、茅瑞恒(2009)等從物流模式、流通體制問題等方面進行了分析,均提出應盡快實現GSP與醫藥商業的物流信息化接軌;信明慧等(2010)認為區域商業聯合體和醫藥第三方物流兩種模式是提高基本藥物第三終端可及性的發展趨勢;何雪君等(2012)認為第三方物流將成醫藥物流的六大發展趨勢之一;孫P(2014)嘗試構建了一個新型的融合了電子商務和第三方物流的醫藥行業供應鏈系統的物流配送方案;王道平(2005)、童明榮(2006)、吳雋(2010)等人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對第三方物流企業的競爭力和核心因素進行了分析與測評。總之,我國現代第三方醫藥物流的研究雖然在運營模式、電子商務、產業鏈優化、核心競爭力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在實際運行和操作中還面臨著不少亟待解決的困難,有進一步研究的必要和空間。

二、現代第三方醫藥物流的內涵

對于現代第三方醫藥物流沒有統一的概念界定,多是針對第三方物流和醫藥物流的單獨釋義。第三方物流(Third Party Logistics Service Providers,TPLSP)又稱物流聯盟、物流伙伴、合同物流、契約物流或物流外部化。在2001年的《物流術語》中被認為是由供應方和需求方之外的物流實體提供服務的一種運營模式 。而“醫藥物流”被認為是依托一定的物流設備、信息技術和營銷管理系統,將藥品生產與銷售產業鏈的上下游資源和各個環節進行有效整合和優化,從而提升用藥安全、服務效率和水平,降低出錯率和流通成本,最終實現醫藥產業鏈的自動化、信息化和效益化。現代第三方醫藥物流就是將醫藥物流和第三方物流有機結合起來,取長補短,協同發展,使整個醫藥供應鏈運作更加簡單、高效。具體是指參照醫藥生產至銷售的完整產業鏈,由醫藥供、需雙方以外的第三方物流服務公司憑借其優勢的設備、技術、信息或系統,向具有戰略契約關系的醫藥生產企業提供專業性、針對性、科學性、共享性物流服務模式。

三、石家莊發展現代第三方醫藥物流優勢與問題

(一)優勢

1、石家莊醫藥產業集中,醫藥連鎖經營模式優勢逐漸顯現。石家莊市是個傳統的醫藥大市,醫藥工業產業是城市經濟發展的七大優勢產業之一,2014年醫藥工業增長2.9%。目前,石家莊市擁有250多家醫藥生產企業,260多家醫療器械生產企業,600多家醫藥商業企業和公司。其中,石藥、華藥、以嶺藥業和神威藥業四家藥企入圍2014年度中國醫藥工業百強榜;“石藥集團中誠醫藥有限公司”、“石家莊新興藥房連鎖有限公司”和“河北神威大藥房連鎖有限公司”分別入圍“2014年全國醫藥批發、零售企業銷售總額前100位”。集聚的醫藥產業和龍頭醫藥企業為石家莊發展現代第三方醫藥物流產業營造了良好的氛圍。

2、運輸網絡健全,基礎物流建設完備。石家莊市俗稱為“火車拉來的城市”,是全國鐵路、公路、郵政和通訊的重要樞紐。首先,公路通車總里程6,379公里,分別有京石、石太等四條高速公路和4條國道、2條省道、42條縣道縱橫于此;其次,石家莊市是我國北方重要的鐵路客貨中轉中心,擁有京廣、石太、石德、朔黃等多條鐵路和東貨場等3個貨運車間,年貨運周轉量達8,000萬噸;再次,石家莊機場已開通40多條國內外航線,擁有9,298平方米貨場和3,504平方米貨運倉庫,年貨運量超過20萬噸;最后,石家莊市還建起了河北省內首家陸路港。完備的運輸網絡和基礎設施為第三方醫藥物流產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3、物流企業快速發展,第三方醫藥物流初見端倪。自1999年現代物流業在河北省起步以來,商業儲運系統、郵政系統和醫藥工業企業均對其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第一,商業物流企業紛紛成立。據不完全統計,石家莊目前擁有35家正式注冊的物流公司,5家大型綜合貨場;第二,傳統物流企業開始轉型。為了應對同行業間的激烈競爭,石家莊中儲物流、新基業物流、華宇物流等物流公司開始尋求差異化發展,紛紛嘗試由傳統的物資倉儲、運輸服務向現代的綜合物流服務和專業化服務轉變;第三,專業醫藥物流中心出現。石家莊市石藥集團于2011年4月斥資2億元,率先動工建設了華北地區最大的醫藥物流中心,建立了3萬多平的醫藥立體庫,年周轉醫藥用品300多萬件。國控樂仁堂所屬配送中心也建設有2萬平方米的醫藥倉儲面積和百余萬件的年貨物周轉量,他們已開始對現代第三方醫藥物流市場做嘗試和運作,有了一定的經驗和體會。總之,發展專業的第三方醫藥物流是大勢所趨。

(二)問題

1、體制障礙、政策法規瓶頸。現代第三方醫藥物流業的發展涉及工商、稅務、交通、郵政、質檢等多個行政部門,橫跨驗收、倉儲、分揀、配送等不同的環節和地區,打造協同、統一、高效的現代物流體系勢在必行。受計劃經濟以及醫藥物流產業起步晚等因素的影響,目前河北石家莊乃至全國很多城市的物流產業管理權限被分割在若干個部門和地區。第一,受財政稅收制度和政府考核機制的影響,各地區、各部門缺乏整體意識,過分追求眼前利益和自身回報,使得醫藥物流組織布局分散、小而全、高耗低效,阻礙了大型專業第三方醫藥物流集團的形成;第二,有些政策法規雖考慮到了醫藥行業的特殊性,但在一定程度上卻阻礙了第三方醫藥物流的發展。如我國《藥品法》中要求醫藥批發商必須建有配套倉庫、醫藥流通企業不能拆開出廠包裝等相關規定,就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大物流中心的資源共享和藥品分拆流通業務的開展;第三,部門間的政策不統一、相互矛盾。例如,藥監部門鼓勵醫藥連鎖跨區域經營,可以對所屬連鎖門店進行異地統一管理和配送。但工商、稅務部門則要求同一法人主體在同一區域范圍內設立的分店分別獨立交納稅費,不能由連鎖公司統一對外繳納;第四,缺少針對第三方醫藥物流產業發展、審核和技術應用的相應政策法規。總而言之,體制壁壘和政策的不協調、不完善會阻礙第三方醫藥物流的發展步伐。

2、第三方醫藥物流發展不成熟,第一、二方物流對其形成巨大沖擊。我國第三方醫藥物流的發展尚屬初級階段:第一,對醫藥流通領域體制和運作模式不熟悉、專業性不強。服務于醫藥生產企業的現有的第三方物流企業大多是綜合物流公司,并非專業搞醫藥物流服務的,常常因為不了解或達不到醫藥品對存儲、包裝、運輸的特殊要求而出現藥品污染或破損等情況,給生產商和用藥安全都帶來了很大的影響;第二,供需能力存在不對等。隨著競爭的加劇,醫藥生產制造企業迫切期望第三方物流服務商能形成專業化、全面性的物流服務體系,為企業提供干線運輸、倉儲保管、物流管理與咨詢、供應鏈改善等服務。而在現實中,第三方物流企業還只能提供部分倉儲和運輸等環節的下游低端服務,不能滿足客戶需求;第三,第一、二方物流對其形成沖擊。很多醫藥企業沒有認識到第一、二、三方物流的不同,盲目發展自有物流,并呈現布點多、投資大、規劃不合理等狀況,對第三方醫藥物流的發展空間造成了很大的擠壓;第四,物流企業雜亂,缺乏龍頭企業。石家莊市第三方物流企業數量很多,但是規模較小,缺乏資質過硬、市場形象好、專業性強、服務延伸性好的品牌物流企業,在2014年醫藥批發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前100位排序中,河北石家莊只有“石藥集團河北中誠醫藥有限公司”和“河北省金侖醫藥有限公司”兩家醫藥企業入榜,沒有專業第三方醫藥物流的身影。

3、醫藥企業缺乏合作意識,對與第三方物流的合作均持有一定的心理底線。越來越多的醫藥企業愿意將醫藥產品的流通過程交給專業的第三方物流公司,這樣既會提高藥品的流通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又能夠使醫藥制造企業集中優勢和精力提高自身的核心競爭力,但醫藥企業在選擇第三方物流時卻有很多顧慮,抑制了彼此間的合作。主要原因在于:第一,不少醫藥生產企業很難沖破原有營銷思維束縛,缺乏與專業第三方醫藥物流企業合作的意識,阻礙了物流資源的有效整合;第二,我國大多數醫藥經營企業認為物流成本就是會計賬面上的運輸和倉儲花費,而沒有將管理和庫存成本計算在內,對第三方醫藥物流的報價不滿意;第三,部分醫藥企業出于保護商業機密的原則不與第三方醫藥物流合作。企業為了應對競爭和自身長遠發展,都會對其銷售網絡、客戶等特別的運營要素和環節采取保密手段。而第三方醫藥物流的介入一方面加劇了其核心運營要素被泄露的風險,另一方面也意味著企業在某種程度上將部分運營權交到了第三方手里,擔心出現經營被動的局面。

4、第三方醫藥物流發展模式粗放,信息化水平低。盡管河北石家莊對第三方醫藥物流產業的發展做了一些努力和嘗試,但仍屬于粗放經營模式,只能提供倉儲和下游運輸服務,缺乏流通加工、物流信息服務、物流方案設計、全程物流等高附加值的增值服務。另外,第三方醫藥物流物流信息系統不完備,信息化水平低。盡管許多醫藥生產商、批發商、零售商、醫院藥房和物流公司等都配備有電腦和網絡,但由于各有各的編碼標準和自用軟件,彼此之間并沒有形成統一的信息連接和共享,抑制了訂貨、出入庫、拆零、采購、配送等環節的效率。例如,在瑞典全國只有“國家大藥房”一家醫藥批發經營企業,醫院沒有門診藥房,而是與國家大藥房的所有藥店聯網,患者憑掛號憑據和個人信息卡即可到任何一個藥店取藥。良好的信息化平臺既能降低藥品在醫院中的費用、加快流通效率,也方便了廣大患者購藥。

5、基礎物流人才不足,高層次人才短缺。石家莊市現有物流從業人員的學歷程度、專業化水平普遍不高,對醫藥物流、第三方物流缺乏嚴謹和深入的認知,不能對物流企業的發展和業務開拓帶來積極影響。據不完全統計,有32所高等院校匯集于石家莊市,但只有四五所大學和高職院校開設有物流等相關專業的本專科教育,幾乎沒有物流專業研究生、博士生的教育點,這就直接導致了石家莊發展現代第三方醫藥物流的基礎性人才不足和高層次人才匱乏,更加拉大了與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的醫藥物流運營水平的差距。此外,石家莊市目前還沒有專門對口搞物流研究的機構,更別說將醫藥物流和第三方物流結合起來進行研究的組織,物流發展的技術及理論研究水平不高,智力支撐不足,難以滿足石家莊第三方醫藥物流現代化發展的需要。

此外,石家莊第三方醫藥物流以本土資金為主,缺少外資、民間資本等的資金流的注入,這也是阻礙現代第三方醫藥物流快速發展的因素之一。

四、發展現代第三方醫藥物流對策建議

基于石家莊醫藥物流的發展現狀和需要,建議從以下幾個關鍵方面入手,加速現代第三方醫藥物流產業的發展:

(一)打破行政壁壘,完善產業政策,加強日常監管。第三方醫藥物流的發展是一項涉及多個地區和部門的系統工程,離不開政府各相關部門間的相互協調和政策支持。第一,徹底打破行政壁壘。加強商務、財稅、藥監局、交通、信息等多個政府各部門間的政策一致性和銜接性,避免出現指令沖突,為“藥暢其流”創造良好的運營環境;第二,根據第三方醫藥物流發展的實際需要,一方面修改不適用的相關法律法規條款,另一方面對有些條款進行完善細化,從而提高法律法規的應用性和適用性;第三,出臺統一的藥品編碼,加快推進醫藥物流標準化的建設。一是打破各家的自成編碼體系,建立藥品包裝規格、物流容器和倉儲托盤等統一標準。二是與國際接軌建立配送中心嚴格準入許可證制度,促進第三方醫藥物流向規范化、高效化、國際化發展;第四,政府應針對第三方醫藥物流配套出臺相應的法律法規。如關于第三方醫藥物流的考核、評估體系、產業發展的稅收、財政、信貸等支持政策;第五,加強醫藥流通環節的質量安全和風險控制。醫藥監管部門除了做好日常監管、GSP跟蹤檢查、隨機抽驗等傳統監管方式外,還可以通過建立網上監管平臺與各種規模的醫藥企業、物流公司和各級醫療機構實行遠程電子監管對接,對購、銷、存等多個環節的全過程監督和管理,尤其重視對重點企業、重點品種和重點區域的監管,落實風險和隱患排查制度,實現高效率、高覆蓋監管。

(二)推進醫藥企業轉型和產業融合,培育第三方醫藥物流市場。積極鼓勵傳統醫藥企業轉型、推進產業融合是促進第三方醫藥物流發展的有效途徑。首先,我國既有的眾多醫藥經營企業大多效率低下,數量也已遠超市場的合理容量,進行配送體系流程再造、資源整合利用和企業轉型是大勢所趨;其次,鼓勵和引導大型醫藥物流企業轉變觀念,應以整個供應鏈運作成本最低為戰略制定出發點,建立健全風險和利益共享機制,通過重組、兼并、相互參股等方式與中小型醫藥企業和第三方物流公司合作,整合優勢資源,打造覆蓋廣泛、技術先進、配送及時、信息順暢的第三方醫藥物流服務能力;最后,第三方物流企業應緊跟市場節奏和需求,及時調整企業經營戰略,培養自己的核心競爭力,走專業化分工、合作的發展之路。

(三)選擇適宜的第三方醫藥物流模式,搞好服務創新。依照醫藥行業對物流的需求,醫藥物流可分為前期醫藥制造業物流和后期醫藥流通業物流兩部分。因地制宜地選擇合適的第三方醫藥物流模式才是其生存和發展的根本。第一,醫藥企業應依據價值鏈原理構建基于時間成本和空間最小化的物流運作系統,將自有業務細分為核心業務與非核心業務,通過完全或部分外包兩種模式與第三方物流企業展開合作。以此同時,雙方嘗試實行共享節約合同,彼此建立起建立戰略同盟關系,注重雙方的良性互動和新價值的創造,降低與第三方物流企業合作的風險;第二,第三方醫藥物流企業應力爭跳出下游運輸、倉儲服務的業務范圍,在第一方物流和第二方物流之間發揮中介作用,以先進的信息技術和網絡平臺為基礎,為醫藥企業提供物流過程管理,供應鏈設計與優化、戰略決策支持、客戶關系管理等高附加值的增值服務。例如,在2014年全國藥品流通直報企業中,有68家已經開展了物流延伸服務,64家承接了藥房托管,22家承接了醫院藥庫外設;第三,藥品零售企業積極探索多元化的藥店服務模式,如廣州的現代社區藥房模式、北京及杭州的DTP(高值藥品直送)藥房模式、南京的社區健康體驗店、百洋健康網的云服務平臺等,從多個角度開拓以健康服務解決方案為核心的線上線下一體化營銷模式,探索新的利潤增長點。總之,第三方醫藥物流企業應根據市場變化和客戶需求及時調整和細化自身的經營服務方向,打造專業化、效益化、增值化的物流服務能力,實現醫藥企業與第三方物流企業的協調發展。

(四)搞好醫藥物流人員引進和培養,強化能力建設。現代醫藥物流涉及醫藥化工、營銷、物流、信息技術等多個學科和領域的知識,專業性、層次性和系統性的人力資源儲備是促進現代第三方醫藥物流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第一,鼓勵相關執業資格證的考取。據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執業藥師資格認證中心統計,截至2014年底全國有41.5萬余人獲得執業藥師資格,其中注冊在藥店的執業藥師近13萬人。隨著新版GSP的全面實施,執業藥師保有量和配置率是今后藥品零售企業急需的人才儲備;第二,有組織、有層次的員工培訓是提高人員業務素質和人力結構的有效途徑。針對河北省石家莊市藥品認證檢察員、藥品抽檢人員和電子監管人員少、隊伍年輕、專業能力不高等問題做好藥品GSP認證檢查人員的培訓,使其能準確把握新的要求、檢查尺度和標準。嘗試實行藥品檢查、檢驗和監測三位一體的工作模式,一方面提高抽樣的靶向性,另一方面有利于抽驗憑證格式、內容的統一和規范。并重點加強藥品預警處理、特殊藥品管理和藥品追溯等方面的人員培訓;第三,針對行業發展的新趨勢,藥品流通企業將重點吸收具備醫藥專業背景、具備供應鏈管理意識和大數據應用思維的電子商務人才加盟,培養具有網絡技術、醫藥專業、市場營銷等專業知識的多元化的跨界人才,為采用互聯網技術融合發展提供人才支持。第四,依托石家莊市高校集中的優勢積極加強自有醫藥物流人才地培養。制定相應的聯合培養計劃和培養激勵機制,鼓勵石家莊市高等院校設置與醫藥物流相關的學科、專業和碩博士點。依托河北科技大學、河北經貿大學、石家莊經濟學院、河北交通職業學院等高職院校的系統化理論教學,培育專業人才。此外,第三方醫藥物流企業要建立和完善相應的薪酬和人員發展機制,通過解決配偶工作、子女入學、出國培訓獎勵等軟性手段提高人才的留駐率,打造合理的人才梯隊。

(五)加快第三方醫藥物流信息化、標準化建設。在國家“互聯網+”戰略推動下,第三方醫藥物流信息化、標準化建設迎來良好的發展機遇,擁抱互聯網、建立信息化標準體系將是日后第三方醫藥物流行業發展的一個主要方向。信息化標準體系框架包括社會層、行業層和企業層三個層次:第一,產業的發展與國家政治、經濟大環境息息相關,應遵照國家、地方、行業所頒布的信息化的相關法律法規、制度和標準,以保證信息化、標準化建設的方向性和全局性;第二,參照交通、銀行、保險、政府等機構或其他合作方已有的信息系統的設立標準、編碼協議、信息傳輸標準和業務操作流程等,設立自己的公共物流信息平臺,以保證標準體系的順暢和彼此間現有系統的良好銜接,使其電子政務和商務功能得以共享實現;第三,根據新版GSP要求,充分考慮各類醫藥企業的信息系統、加強關于業務流程、編碼標準、包裝標準等方面的物流信息化、標準化建設,構建可以互聯互通的醫藥電子商務平臺,積極應用衛星定位系統、電子數據交換系統、資金快速支付系統、銷售時點實時控制系統等技術軟件,建立智能醫藥物流信息服務網絡。

主要參考文獻:

[1]Douglas M.Lambert,Margaret A.Emmelhainz and John T.Gardner,Developing and Implementing Supply Chain Partnerships[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1996,Vol.7 No2.

[2]Tage Skjoett-Larsen.Third Party Logistics-from an Interorganizational Point of View[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 Materials Management,2000,Vol.30 No2.

[3]Chen F Y,Hum S H,Sim C H.On inventory strategies of online retailers[J].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 and Systems Engineering,2005.14.1.

[4]Susanne Hertz,Monica Alfredsson.Strategic development of third party logistics providers[J].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2003.32.2.

[5]Lim,Weishi.Transaction-cost economics:the governance of contractual relations[J].The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2006.

[6]田宇,朱道立.第三方物流研究[J].物流技術,1999.5.

[7]牛魚龍.第三方物流:模式與運作[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广州市| 故城县| 牟定县| 万州区| 甘孜县| 乐东| 霍山县| 沛县| 博白县| 蓬溪县| 安吉县| 福建省| 四会市| 兴海县| 彭阳县| 库尔勒市| 启东市| 奉贤区| 原阳县| 德安县| 修水县| 承德县| 红桥区| 板桥市| 府谷县| 阳西县| 江西省| 含山县| 邵阳市| 新密市| 潜山县| 北票市| 苗栗县| 攀枝花市| 始兴县| 武夷山市| 临泽县| 潮州市| 家居| 乡城县| 凌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