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31 16:07:0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商業邏輯和商業模式,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對于“互聯網+”時代的到來,黑龍江省省長陸昊指出,“互聯網+”是一種新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將不斷催生新的商業模式。利用“互聯網+”創新商業模式要與傳統領域合理的商業邏輯、生活邏輯和技術邏輯結合,依托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新技術開發增值業務,結合我省綠色食品生產營銷、生態冰雪旅游、對俄合作等比較優勢領域,突出特色、專業化、便利性,充分發揮我們所具備的人才資源優勢,緊緊跟上時展步伐,大力推動全省創新創業呈現新局面,匯聚經濟社會發展新動能。
陸昊強調,通信基礎運營商具有強大的網絡和通訊能力,要充分利用終端用戶資源和渠道品牌信用,從普通手機用戶需求角度開發產品,精選有品牌信用的供應商,并與政府監管信用疊加結合。如“互聯網+旅游”不應是簡單的信息集成,而是與核心地陪旅行社、景點公司等專業人士合作,有針對性地通過手機終端提供整套便利化服務。
陸昊對電商平臺專注龍江大米營銷、設計符合電商銷售的產品包裝、與農業合作社建立供銷撮合機制、把傳統線下對接轉移到線上、利用微信銷售綠色食品的做法給予了肯定。他指出,龍江大米等綠色食品行業品牌集中度不高、單個品牌供給量不大,借助“互聯網+”銷售是重要的營銷方式和策略,可以產生規模效益,形成“抱團營銷”,要抓住機遇,迅速擴張,確保產品品質和物流便利化。“互聯網+”是一種新的營銷模式,但如何做好網站本身的營銷、提高網站點擊量和產品交易量,需要深入思考和探索。
目前,電商平臺的經營者和員工大多數都是朝氣蓬勃的年輕人,對此,陸昊勉勵大家說,“互聯網+”是面向年輕人的事業,也是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巨大舞臺,希望大家在深入研究產業規律、商業模式的基礎上大膽嘗試,積極探索,為龍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陸昊強調,國有企業推動“互聯網,工作要與體制機制改革緊密結合,打造這樣的新業態必須做體制變革的先行者,依托墾區糧食資源優勢創新商業模式,不斷拓展新的發展空間。
【關鍵詞】 商業模式; 財務要素; 弱嵌入
【中圖分類號】 F27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5937(2017)01-0014-06
一、引言
21世紀進入了互聯網經濟時代,互聯網裹挾顛覆激活了商業模式創新的熱情。在交易層面,互聯網改變了交易場所、拓展了交易時間、豐富了交易品類、加快了交易速度、減少了中間環節[1],在由互聯網精神、互聯網理念、互聯網經濟組成的互聯網思維的指導下,各種商業模式創新層出不窮,跨界、迭代、速度、極致、簡約等互聯網思維正在充斥整個商業世界。Amazon、Facebook、京東、阿里巴巴等一大批基于互聯網的新興商業模式企業迅速崛起,激活了學者對商業模式研究的熱情。然而,從其本源看,商業模式與財務管理屬于“業務與財務”關系的范疇,根據“業務決定財務,財務反作用于業務”的邏輯,商業模式應該而且肯定會與企業財務產生千z萬縷的聯系,令人遺憾的是無論學界還是實務界,鮮有探討商業模式與企業財務的聯系。本文聚焦商業模式與財務管理的聯系,通過對商業模式要素及其表達方式的文獻梳理,提煉出商業模式中的財務要素,以期激活學界對商業模式與財務管理聯系的研究熱情,為后續研究提供基礎。
本文研究意義主要有:其一,提煉商業模式中財務管理要素,為后續基于財務視角的商業模式研究提供基礎。其二,指出財務要素“弱嵌入”商業模式之中,即商業模式中的財務要素具有相對獨立性,對“財務反作用于業務”提供了新的闡釋。
二、文獻回顧
Hamel[2]是最早使用結構化表達商業模式構成要素的學者之一,他以顧客界面、核心戰略、戰略資源、價值網絡為一階要素建立了橋接模型,認為商業模式有以上四大構成要素,每個元素又包含若干子元素,這四大元素由顧客價值、結構配置與企業邊界這三座“橋梁”連接起來,且依靠效率(Efficiency)、獨特性(Uniqueness)、配稱(Fit)和利潤推進器(Profit Booster)來作為支撐。盡管Hamel提出了商業模式四個要素及其之間的關系,但是并沒有直接刻畫商業模式的財務要素,從“利潤推進器”這一和財務相關度最高的概念看,橋接模型只是將財務要素作為商業模式的支撐要素。
Zott and Amit[3]重點關注創造價值的方式,建立了包括設計要素和設計主題為要素的運營系統模型,即企業通過運營系統創造價值,但運營系統模型沒有提及明確的財務要素。Osterwalder et al.[4]以顧客、產品、財務和內部管理為一階要素,構建了BM2L模型,在重點考查了“發現價值”“創造價值”“獲取價值”后,認為商業模式是企業創造價值、傳遞價值以及獲取價值的原理,并且認為商業模式由九個構造塊(Building Blocks)組成。(1)顧客方面,分為客戶關系(Customer Relationship)、客戶細分(Customer Segments)和渠道通路(Channels);(2)產品方面只包括價值主張(Value Propositions);(3)內部管理方面分為核心資源(Key Resources)、關鍵業務(Key Activities)、重要合作(Key partnerships);(4)財務方面,包括收入來源(Revenue Streams)和成本結構(Cost Structure)。四者的關系如圖1所示,BM2L模型提到了明確的財務要素,將其分解為收入和成本,從其構造的模型結構可以推測,他們認為財務方面是商業模式其他要素的結果。
Mark et al.[5]也有類似的貢獻,他們以顧客價值、盈利模式、關鍵資源、關鍵流程為一階要素,建立了四要素模型,重點說明商業模式怎樣洞察價值、創造價值、傳遞價值和獲取價值。他們把商業模式劃分為四個方面:顧客價值主張、盈利模式、關鍵資源和關鍵流程。其中,與財務管理相關度最高的當屬盈利模式,其內容包括收益模式、成本結構、利潤模式、資源利用和周轉速度等四個方面,如圖2所示。
Demil and Lecocq[6]重點關注了商業模式的財務方面,從財務學角度構建了RCOV模型,即收入(Revenue)-成本(Cost)-組織(Organization)-價值(Value)模型,他們認為商業模式的三個要素是資源和能力、價值主張、企業內部和外部的組織,其中,價值主張決定了收入規模和結構,反映價值或企業邊界的內部和外部組織決定了成本規模和結構,最后收入規模結構與成本規模結構決定了利潤,如圖3所示。
顯然,在RCOV模型中,與財務相關的要素包括收入規模和結構、成本規模和結構以及二者共同決定的利潤,盡管該模型揭示了價值主張與收入規模和結構、內部外部組織與成本規模和結構之間的因果關系,但是并沒有揭示商業模式中財務要素對業務要素的影響。
最簡潔的商業模式模型當屬Itami and Nishino[7]建立的二要素模型,他們認為:商業模式=盈利模式+業務系統。其中,盈利模式反映企業獲取利潤的邏輯;業務系統包括傳遞系統和學習系統,是為了向顧客傳遞自己的產品或服務而設計,兩個要素的目標均為創造價值和獲取價值。二要素模型將商業模式劃分為業務與財務兩個平行的系統,簡潔清晰,但是沒有闡明盈利模式和業務系統的關系。
Shafer et al.[8]認為商業模式是“企業為了在價值網絡中創造并獲取價值而遵循的潛在邏輯和做出的戰略選擇”,并以此為基礎構建了核心邏輯模型,對商業模式構成要素及其關系進行刻畫,他把商業模式解讀為一種反映企業家對因果關系基本假定的核心邏輯,由戰略選擇、價值網絡、價值創造和價值獲取四個要素組成。通過戰略選擇進行定位,通過營運活動創造價值,通過財務(成本、財務方面、利潤)獲取價值,所有的這些活動均在價值網絡中進行,如圖4所示。
Chesbrough[9]首次將技術引入商業模式,構建了啟發邏輯模型,認為商業模式是將技術的潛在價值轉化為顧客價值的一系列流程,包括價值主張、市場、價值鏈、成本和利潤、價值網競爭優勢等要素。Teece[10]提出環狀邏輯模型,將顧客放在商業模式的核心位置,認為商業模式是反映企業如何創造價值、向顧客傳遞價值并獲取價值,是確定企業向顧客傳遞價值、誘使顧客支付價款,并將其轉化為利潤的方式。環狀邏輯模型以價值為中心,指出了企業向顧客創造價值、傳遞價值和獲取價值的價值實現路徑,并且認為伴隨價值創造與向顧客傳遞價值過程,商業模式誘使顧客付款,從而實現企業價值。顯然,啟發邏輯模型的財務要素是成本和利潤;環狀邏輯模型的財務要素是價值和利潤,并且實現利潤是企業獲取價值的路徑。
由哈佛大學教授約翰遜(Mark Johnson)、克里斯坦森(Clayton Christensen)和SAP公司的CEO孔翰寧(Henning Kagermann)共同撰寫了《商業模式創新白皮書》,他們將商業模式概括為三個要素:“客戶價值主張”,指在一個既定價格上企業向用戶提品或服務時所需要完成的任務;“資源和生產過程”,即支持客戶價值主張和盈利模式的具體經營模式;“盈利公式”,即企業創造利潤的方法,它是為股東實現經濟價值的過程。據此,商業模式可以歸納為由“客戶價值主張、關鍵資源和能力、盈利模式”組成的三維立方體,筆者稱之為“三維立體模型”。成功的商業模式一定是基于企業獨特的關鍵資源和能力,為用戶創造了價值且一定能為企業帶來盈利的模式。特不一定會帶來商業價值,但優秀的商業模式必須是獨特的,我國學者吳伯凡將優秀商業模式的內容概括為:獨特的客戶價值主張、獨擅的關鍵資源和能力、獨享的盈利模式。約翰遜和克里斯坦森版的商業模式研究維度如圖5所示。
基于商業模式是利益相關者交易結構的邏輯,魏煒和朱武祥[11-12]認為商業模式是連接顧客價值和企業價值的橋梁,它由定位、業務系統、關鍵資源能力、盈利模式、自由現金流結構、企業價值六個要素有機組成,其中,關鍵資源能力、盈利模式、自由現金流結構、企業價值四個要素均為財務要素。顯然,魏朱模型是以財務要素為主導的商業模式模型,彰顯出財務要素在商業模式中的重要性,如圖6所示。
王雪東和董大海[13]在系統研究商業模式的九種模型化表達方式后,借鑒計算機層級網絡中三層網絡等級概念,將商業模式模型化地表達為三層:核心層、匯聚層、接入層,可將其概括為“134”模型,即一個核心層內容:顧客;三個匯聚層內容:顧客價值、企業價值、伙伴價值;四個接入層內容:洞察價值(價值模式)、創造價值(運營模式)、傳遞價值(營銷模式)、獲取價值(盈利模式)。“134”模型是基于價值的商業模式表達,提出企業獲取價值的同時,強調企業與顧客和合作伙伴的共生共贏。可以看出,其二階要素中的“企業價值”和三階要素中的“創造價值”和“獲取價值”,均為與財務管理緊密相關的要素。
三、商業模式中財務要素的提煉
(一)商業模式和財務具有天然的血緣關系
通過研究學者構造的商業模式模型發現,與財務最相關商業模式構成要素有Hamel橋接模型中的“戰略資源”①,BM2L模型中的“財務方面”和“內部管理方面”,財務方面分為“收入”“成本”和“利潤”,內部管理方面主要是指“關鍵資源”;Johnson and Christensen四要素模型中的“盈利模式”和“關鍵資源”,盈利模式分為“收益模式”“成本結構”、“利潤模式”和“資源利用周轉速度”,關鍵資源分為人員、技術、產品、設備、信息、渠道、品牌、合作伙伴與聯盟;Demil and Lecocq構建的RCOV模型中的“資源和能力”“收入規模和結構”“成本規模和結構”“利潤”;Itami and Nishinoz創建的雙要素模型中的“盈利模式”,Shafer的核心邏輯模型中的“創造價值”與“獲取價值”,創造價值包括資源,獲取價值包括成本、財務方面、利潤;Teece的環狀邏輯模型中的“為顧客創造價值,吸收付款,并把他們轉化為利潤”;魏朱模型中的“關鍵資源能力”“盈利模式”“自由現金流結構”“企業價值”等。
(二)商業模式包含財務要素
通過對商業模式中與財務相關要素的提煉,發現“收入”“成本”“利潤”“關鍵資源”等出現頻率較高,盡管“資源利用和周轉速度”要素只在BM2L模型中提到,但它不僅是唯一的關于效率的要素,并且還是連接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體現商業模式綜合性的要素,筆者認為也應將其歸入商業模式與財務相關的要素中。據此,可以提煉出六個與財務管理相關的商業模式要素:收入、成本、利潤、關鍵資源、資源利用和周轉速度、現金流結構。其中“收入、成本、利潤”與利潤表相對應,“關鍵資源”與資產負債表相對應,“資源利用和周轉速度”是資產負債表與利潤表相匹配的要素,主要體現運營效率;“現金流結構”與現金流量表相對應,體現收益質量與公司價值。商業模式中的財務要素的提煉如表1所示。
(三)盈利模式在商業模式要素中舉足輕重
任何商業模式在財務上均需要解決三個基本問題,企業盈利的模式和驅動力是什么?資源(資產)如何進行配置?價值怎樣創造和獲取?無論多么優秀的商業模式,獲得了多少活躍用戶,市場占有率有多高,最終都必須回歸商業活動的本質:盈利。在商業活動中,盡管獲取利潤和取得市場占有率之間存在著動態博弈關系,追求市場占有率往往會以犧牲利潤為代價,但無利潤區是所有企業的黑洞,以產品為中心、重視市場占有率的舊世界已轉換為以客戶和利潤為中心的新世界[14]。因此,獲利是商業模式在財務方面的內在要求,獲取利潤驅動力是企業目標在商業模式上的本質體現,而財務要素是商業模式“落地”的關鍵,創新盈利模式是企業將核心資源和能力轉化為企業營業收入的主要路徑,盡管商業模式中本身就包含著盈利模式,但盈利模式并不是商業模式設計的第一要素。如360董事長周鴻將商業模式依次劃分為四個模式:產品模式、用戶模式、推廣模式和收入模式[15],盡管將收入模式排在最末位,但這并不意味著其認為盈利模式不重要,而是認為盈利模式建立的基礎是產品模式、用戶模式、推廣模式,也可以解讀為:企業為目標客戶提供了優質的產品、定位了特定用戶群體并采用合理的方法加以推廣,收入自然就會產生,即利潤模式是產品模式、用戶模式、推廣模式的結果。雖然各個企業獲取收入的方法各不相同,但一般可將互聯網行業的盈利模式劃分為三種:互聯網商業、廣告收入、免費加增值服務模式(Freemium)②。
(四)商業模式目標與財務目標具有同質性
通過分析商業模式模型的文獻發現,構建基于價值創造和價值獲取商業模式模型代表著未來的方向,而財務管理目標是企業價值最大化,商業模式目標與財務管理目標具有本質上的一致性。在商業模式目標中,無論是交易類還是價值類定義,均以創造和實現價值為最終目標,據此可以推斷,判斷商業模式優劣的標準是:是否為用戶創造價值進而實現了企業自身價值,而圍繞價值的創造(形成)、傳遞、分配、實現形成一條完整的價值鏈。首先,價值創造是價值鏈的首要環節,一般由商品或服務的供應方通過營運活動完成;其次,在價值傳遞過程中,進行價值分配,一般由企業營銷活動完成;最后,價值實現由供需雙方通過合理的盈利模式、匹配的成本結構和利潤來實現。
(五)商業模式構成要素研究需與商業實踐共進
仔細梳理文獻發現,無論是商業模式的結構化表達方式還是邏輯化表達方式,均不能充分體現當前最新的商業模式――平臺和生態圈商業模式的特征,平臺的商業模式最本質的特點是連接,其盈利模式建立在連接紅利(Linkage dividend)[16-17]的基礎之上,如何獲取連接紅利是創造價值和獲取價值的關鍵,因此,研究最新商業模式表達方式需要深入研究平臺和生態圈商業模式的特征,并采用體現各要素因果關系的表達方式。
四、結論
商業模式與財務管理的關系歸屬于業務與財務的關系,二者如影隨行,具有天然的血親聯系。一方面,商業模式中的財務要素包括“收入、成本、利潤、關鍵資源、資源利用和周轉速度”六個要素,其中“收入、成本、利潤”與利潤表相對應,反映企業盈利模式;“關鍵資源”與資產負債表相對應,反映企業資源和能力;“資源利用和周轉速度”連接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反映企業運營效率;“現金流結構”與現金流量表相對應,反映企業價值與收益質量。另一方面,財務要素“弱嵌入”商業模式之中,根據嵌入強度劃分為:零嵌入、弱嵌入、強嵌入。零嵌入是指財務要素獨立于商業模式而存在,即財務不受商業模式的影響;弱嵌入是指財務要素既嵌入于商業模式中之中,受到商業模式選擇的影響,但又不是商業模式的附庸,具有相對自主性和能動性;強嵌入是指財務要素是商業模式的附庸,即商業模式完全包含和覆蓋了財務要素,財務沒有自主性和獨立性。
盡管有關商業模式的研究文獻汗牛充棟,但是研究討論商業模式對財務活動影響的文獻屈指可數,具有創新性、啟迪性的主張和觀點更是鳳毛麟角,究其原因,主要是研究者沒有梳理出商業模式對財務活動產生影響的概念框架,使得該領域的研究缺少理論基礎。因此,搭建商業模式與財務管理關系的理論框架是后續開展研究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李海艦,田躍新,李文杰.互聯網思維與傳統企業再造[J].中國工業經濟,2014(10):135-146.
[2] HAMEL G.Leading the revolution[M].Bost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2000,5-45.
[3] AMIT R,ZOTT C.Value drivers of e-commerce business models[C]//HITT M A,et al.Creating Value,Winners in the new business environment.2002:15-47.
[4] OSTERWALDER A,et al.Clarifying business models: Origins,present and future of the concept[J].Business,2005,15(5):1-25.
[5] MARK W,et al. Reinventing Your Business Model[J].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8,86(12):51-59.
[6] DEMIL B,LECOCQ X.Business model evolution:In search of dynamic consistency[J]. Long Range Planning,2010,43(2/3):227-246.
[7] ITAMI H,NISHINO K. Killing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 Profit for now and learning for the future[J].Long Range Planning,2010,43(2/3):364-369.
[8] SHAFER S M,et al.The power of business models[J].Business Horizons,2005,48(3):199-207.
[9] CHESBROUGH H W,et al.Business models for technology in the developing world: The role of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2006,48(3):48-61.
[10] TEECE,D J.Business models,business strategy and innovation[J].Long Range Planning,2010,43(1):172-194.
[11] 魏,朱武祥.發現商業模式[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9:10-22.
[12] 魏煒,朱武祥,林桂平.基于利益相關者交易結構的商業模式理論[J].管理世界,2012(12):125-131.
[13] 王雪東,董大海.國外商業模式表達模型評價與整合表達模型構建[J].外國經濟與管理,2013(4):49-60.
[14] 斯萊沃斯基,莫里森,安德爾曼.發現利潤區[M].5版,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6-16.
[15] 周鴻.周鴻自述:我的互聯網方法論[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31-37.
第一次談的是神州租車的線下運營邏輯。彼時,神州在線下設立直營或加盟服務點,顧客前往取車還車。其運營核心是如何簡化和優化顧客使用產品和服務流程,如何讓線下直營店的輻射范圍匹配需求,以達到能效最高。當時神州租車還被歸類為傳統企業。
第二次采訪時,神州租車在全國開展“千城百店計劃”,瞄準三四線城市,大力發展加盟網絡,同時為加盟商提供金融服務。這還是租車業務的運營邏輯,但外部環境已經滄海桑田。
2013年10月19日,P2P租車模式的PP租車在中國正式上線運營,開始以輕資產模式挑戰神州租車自營車輛的B2C模式。放眼整個出行領域,Uber在2014年年初正式進入中國市場,與快的、滴滴展開三國殺。也正是從這時起,移動互聯網不再只是企業遷移業務的一個新渠道,而成為企業建立商業模式,以數據化思維驅動運營的基礎。
神州租車仍然有點以守為攻的策略,“千城百店”擴張計劃更像以空間換時間,全國布網,加速優化用車體驗,比如異地還車這類P2P租車和網約車很難代替的價值。同時,神州租車迅速將租車互聯網化、移動化。至2014年3月31日,來自神州租車網站及手機客戶端的訂單合計占神州租車總訂單的63.6%。尤其是來自手機客戶端的訂單,占神州租車訂單總量的百分比已經由2013年前3個月的約6.4%迅速增至2014年前3個月的24.4%。
而第三次,神州租車創始人陸正耀的事業重心已經放在網約車出行領域。2015年2月,神州專車在全國60個城市同步上線,以B2C模式進軍網約車市場。
今年7月,神州專車的運營主體公司――神州優車掛牌新三板。之后,神州優車又正式推出了汽車電商平臺“神州買買車”和一站式金融服務平臺“神州閃貸”。如果看整個“神州系”,通過租車和專車占領出行服務市場后,開始進軍汽車電商和汽車金融,前者是業務基礎和用戶流量入口,而金融服務和汽車電商則更深入增值產品開發和服務。由此,四大業務板塊,內部資源協同整合,外部產品競合成閉環。
穩扎穩打突圍
神州優車副總裁臧中堂告訴《21CBR》記者,神州優車深耕汽車和出行產業鏈,產品更加豐富,品牌價值更大,用戶規模更多。變的是產品,不變的是戰略和商業邏輯。“不論租車的低頻消費還是專車的高頻消費,不論B2C、C2C、O2O這些商業概念如何演化,不能脫離商業和企業的本質,企業的本質是賺錢。神州快速發展背后是戰略清晰,始終堅持商業邏輯,做好成本結構和客戶體驗。”
基于這種觀念,神州的每一個腳步都很穩健。2015年1月28日,神州專車正式上線。僅半個月后,滴滴和快的剛結束了曠日持久的戰爭,與Uber展開了新一輪補貼大戰。這一波移動互聯網創業的邏輯與傳統企業不同:不是在優化成本結構的前提下穩健擴張,而是以補貼換流量,流量換融資,先發展再管理。野火燎原,寸草不生,這種瘋狂補貼大戰下,很難想象后來者還有機會。
但神州專車還是以B2C模式切入市場,雖然從模式到服務都差異化,但如果用滴滴的“神速”和體量來評價陸正耀的戰略,無疑有點“笨”。不過,陸正耀清醒地看到C2C模式的問題,比如門檻低、服務參差不齊,沒有品牌溢價,商業模式不清晰等。神州專車請來吳秀波、海清代言,大規模推廣以“安全”為主題的反“黑車”廣告,雖引發爭議,但針對C2C網約車模式存在安全隱患的目的非常明顯。
陸正耀一直堅持“神州按照自己的邏輯做事情”,但看得出,他對新興的商業模式保持著興趣和克制。陸正耀堅信C2C網約車模式,漠視安全問題,進而會引發監管問題,所以決定放慢一步,等市場更加成熟、政策更加明朗、客戶更加理性的時候出手。
今年9月,神州專車推出C2C模式的U+開放平臺,并宣布永不抽成。陸正耀如此解釋,神州專車自有車輛通過B2C模式以品質創利潤,U+開放平臺則以免費換流量,兩者互為補充、相得益彰,“我們C2C平臺在去年6月份就建立好了,隨時可以推出來。但是當時在政策法規不確定、各家瘋狂補貼的情況下,我說不會出來,一定讓別人先走,讓子彈先去飛。到了開始有人想賺錢,開始有人收提成的時候,我一定會出來。”
價值鏈的垂直整合
打開滴滴客戶端,可以看到出租車、快車、小巴、專車、順風車、代駕、試駕、公交等多個條目,無疑,滴滴的擴張還是基于橫向的出行入口,獲取流量的思維是典型互聯網思維。而神州的擴張更基于出行領域的縱向價值鏈延伸。
據了解,神州優車旗下的四塊業務中,優車持股租車約29%,對專車、閃貸100%持股,并持有“神州買買車”70%持股。這四塊業務代表了神州系的現在與未來:租車、專車分別對應出行的高低頻消費,將成為流量入口和平臺;“買買車”和“閃貸”對應了流量與數據的增值和變現。
神州下一階段的重點是汽車電商,目標是建立一個獨立于4S店,以爆款新車銷售為主的線上線下結合的平臺。臧中堂強調,神州的電商平臺并不是要和4S店搶生意,而是作為其補充。針對當年的爆款新車采取包銷和代銷模式進行銷售,為用戶提供最高性價比的產品。目前,“神州買買車”力推的主要產品是以經典科魯茲為代表的熱銷車型,神州買買車的門店多在二三線城市。
中國人口在增加,消費能力在增強,為什么零售業反而遇到了寒冬?在我看來,有三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技術革命使產品和商業模式發生了根本性改變。我們從過去物質缺乏的年代邁入物質極大豐富的時代,90后思想自由,追求新的東西,然而零售業在產品的質量和內容上都沒有跟上。
二是商業模式的創新沒有跟上技術和產品的變化。我1993年從機關辭職下海,在南京珠江路電腦城攢電腦(賣組裝機)。現在大家感覺好像一夜之間電腦城全沒了,為什么?當初我賣電腦的時候,全世界有500個品牌,僅中國就一兩百個,所以我們才能賣組裝機。當信息化來臨,標準化使品牌之間不斷整合,到現在全球只有四個電腦品牌了。
三是過去30年以投資拉動GDP,大家瘋狂開店、野蠻生存。我記得20年前中國有十大百貨,現在竟然有8000家!這些年人口也就增長了一兩個億,供應商卻增加了8000家,蜂擁而上分食這塊不大的蛋糕,能不死嗎?所以我認為零售業集中度極低,市場無序競爭,導致沒有實現規模效應。
那么零售業如何轉型升級?首先正確看待互聯網。現在一談實體零售不景氣,好像罪魁禍首都是互聯網。其實互聯網就是一種技術和手段,線上和線下誰有優勢就利用誰,線上與線下也不是競爭的關系。未來全渠道會是零售業發展的趨勢。
對于電商企業,我覺得不可怕,因為今天電商的成本并不比在線下開店低。電商解決的是碎片時間剛需,隨著人們對精神生活的需求越來越高,這種剛需反而越來越少。畢竟人的根本屬性是社會性,需要在線下社交、體驗生活等等。我覺得零售企業轉型,電商不是障礙,我們還是要先做好自己的事。
三胞是怎么轉型升級的?現在進入整合的時代,大家要有心理準備,不整合遲早死。比如最近我們投了王府井幾十億元,成為他們的二股東。之前還整合了境內外十家上市公司。我們買了美國以新奇特產品著稱的Brookstone、英國老牌買手百貨House of Fraser、百年玩具品牌Hamleys。
這就是我說的“未來定義未來”,世界上最好的東西就是我們未來的方向,那么我們就把未來的東西買來在中國落地,定義中國的未來。Hamleys在中國開業后,人山人海,這家玩具商店能開260多年,確實有它的邏輯和道理。我們把國外先進的經驗直接引進來,帶來控制商品和供應鏈的技術和標準,促進國內產業的彎道超車和轉型升級。
(訊)為什么在這個時點持續推薦云計算?就產業而言,云計算推動IT支出向創新聚集,我國云計算滲透率剛過10%,風華正茂。一二級市場將有越來越多的公司涉足,我們需要投資思路。
云計算紛紛擾擾。從2006年亞馬遜正式推出AWS以來,云計算摸爬滾打了10年,勿需懷疑,云計算將成為IT基礎架構的新范式,憑借的就是“按需”和“彈性”。各種架構、各種“XaaS”充斥于耳,本文致力于先拎清云計算商業模式的本質,要么是“房東”,要么是“管家”,分別對應公有云和私有云。云計算是省錢利器,那IT支出豈不是會變小?本文用邏輯和數據來佐證,并沒有!原因:大數據化、智能化方興未艾,省下的錢都去了那。換句話說,產業升級。
私有云會見雨。光見到阿里公布財報,阿里云已經進入指數發展軌道,為何太極、浪潮、曙光等猶抱琵琶苦哈哈?本文闡述云計算經濟學,論證了規模效應是王道。在公有云資源壁壘、技術壁壘、客戶壁壘的大勢面前,私有云將是一個壁壘相對低,競爭更分散的行業。私有云依然主要看客戶獲取能力和執行力。
還是要有詩和遠方。“軟件定義”塑造了云計算沙漏型價值鏈,其本質是由護城河的深淺決定。本文意在分析價值鏈的成因,抓取投資的方向。在與公有云的競合中,專業化壁壘最重要。云計算核心部件技術和工藝壁壘極高,公有云無法擺脫對其依賴。安全、智能、速度都是公有云最重視的領域,投入必然大,要想與狼共舞,就要超越其上!重點推薦:綠盟科技、中科曙光、網宿科技、華宇軟件、太極股份、東方通、真視通、超圖軟件。
風險提示:A股上市公司在與公有云競合中無法形成相對優勢。(來源:招商證券 文/劉澤晶 黃斐玉 徐文杰 編選: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
胡冕介紹,現在,在互聯網領域API的價值已經展現。“我知道的國外的一家互聯網公司50%的收入是由API產生的,它通過API供人調用產生收益,而不是通過傳統網頁或者APP等方式。”胡冕介紹,“國內領先的互聯網公司在數據提供和互調方面的收益也能占到其收入總額的40%-50%,而且考慮到國內終端用戶更偏好免費,并不像國外那樣能接受服務收費,國內互聯網公司API調用的業務貢獻度會更大。”他具體解釋說,在國內,互聯網企業想向終端消費者收費并不很容易做到,比如消費者看視頻還是希望看免費,雖然需要忍受一下廣告,一旦開始收費用戶量就會大幅下降。國內互聯網企業會通過各種方式去彌補終端消費者不愿付費的情況,考慮到這個因素,未來API在互聯網公司的業務占比會更高。
“現在做人臉識別的服務公司通過云,以接口形式為最終用戶提品服務,給用戶的就是接口的形式,用戶用圖片或者視頻方式上傳至界面接口,服務商把判斷結果用數據傳回來。”劉鑫介紹,如此一來,API讓互聯網創業更有機會,它讓創新更簡單,因為云服務和相關能力的獲取越來越容易。
他認為,API能做的已經不是簡單功能的整合,已經深入到模塊,甚至是復雜界面的整合,它讓各種功能、模塊甚至是界面以接口形式很快地整合到企業自己的業務上,這樣做的好處就是可以讓企業快速、低成本獲取各種功能和能力,讓企業可以更關注于自己業務邏輯,而不是具體的功能實現。
“去年市場發展很快的一個領域是SaaS客服,如Udesk、智齒等公司。他們把相應服務以SDK、API的方式開放出來給一些在線旅游或者電商公司。這些公司也需要做客服,他們的APP可以通過API把那些SaaS客服的SDK嵌入進來,這樣在線旅游或者電商的APP具備了很好的客服的邏輯和功能,比他們自己開發要專業得多。”劉鑫介紹,具體的功能實現會有越來越多的第三方API廠商幫他們實現。“我們有個客戶做一款工作流的APP,它其中包含的客服功能用的是易創,統計分析用的諸葛io和谷歌統計分析功能,推送模塊用的極光推送,即時通信用的是融云的服務,它的APP很多功能模塊是通過API獲取的第三方的,這樣一來它可以很快地讓APP實現自己的業務邏輯。另外也不必擔心即時通信能承擔多大的并發、需要怎樣的服務器部署等問題,只需要關心自己的業務邏輯,怎么推廣,用戶體驗應該怎么提升。”
讓企業關注業務本身,快速、低成本地獲取各種功能能力,加速催生更多的業務,甚至是商業模式的創新,這就是API的價值。
關鍵詞:移動電子商務 C2B 模式
工業時代以廠商為中心的B2C模式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但由于信息不對稱按需定產而沒有庫存在工業化時代是可望不可及的。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以及人們對個性化需求的渴望,以消費者為中心的C2B模式迎面而來,并逐漸成為取代B2C的模式。在信息化時代,信息的溝通、需求的聚合都因互聯網而變得輕而易舉。通過C2B模式預售,不僅美食、服裝、家具、家電可以定制,甚至旅游、裝修也都可以。C2B是電子商務未來發展的一個方向,通過預售可以聚合大量訂單,大規模定制讓成本趨于合理,能滿足個性化需求。
一、C2B的基本流程與特征
C2B(即消費者對企業),是基于互聯網和云計算平臺,消費者驅動,以定制等方式創造獨特的價值,網絡化大規模協作活動。購買預售商品的基本流程是:先拍下一個小額定金,確定款式、數量后再付尾款。一般參與購買的人數越多,價格越優惠。C2B的核心是通過聚合數量龐大的個體消費者形成一個強大的采購集團,以此來改變B2C模式中消費者一對一出價的弱勢地位。C2B模式把以賣方為主轉變為以買方為主。過去生產者生產出了東西再找買家,用的是推力;現在購買者引導企業生產,用的是拉力。
消費者渴望的功能被盡情滿足,而在價格上又獲得了更大的實惠,這是C2B模式最大的優勢與特點。C2B構筑了廠商、渠道和消費者之間的完美鐵三角,創造了價值增量,消費者的利益得到增長,渠道也最大化地釋放了平臺價值,為企業打開了通向未來全新商業生態的窗口。未來電商市場C2B將成主流。
C2B模式的特征包括:1、個性化定制。這是最重要也是主打的,C2B的產品肯定要滿足用戶千奇百怪個性化需求,從PC電腦時代的DIY攢機衍伸出來的定制電腦,到現在手機用戶自己刷ROM、裝扮手機等,無不彰顯用戶個體的強烈需求。2、數據處理能力強。傳統生產模式衍生出的是大規模、流水線、標準化、成本導向的B2C運作模式,所有環節都是廠家驅動和主導,而C2B則是消費者驅動,以消費者需求為起點,在商業鏈條上一個一個環節地進行波浪式、倒逼式的傳導。3、服務專業規范。需要一個專業規范的產品技術服務體系來支撐。4、具備全產業鏈。除了滿足用戶的個性化需求以外,還是想通過減少環節減少庫存等方式提高利潤率,同時將中間環節損耗讓利給用戶降低成本,所以在C2B模式里前店后廠的全產業鏈很重要。
二、C2B面臨的問題分析
很多互聯網企業都舉起C2B模式的大旗。傳統B2C電商紛紛推出C2B模式的營銷,天貓商城專門開設了預售頻道,易訊推出了家電定制。還出現 了一批專門做C2B的網站:響應網,定制旅行;愛定客,全球首家在線個性化定制潮鞋品牌;當家物業網,需要什么提供什么,送外賣、家政服務、洗衣服、開鎖、送水。但不是每個企業都能做C2B,前提是聚合一定數量的需求,采用柔性化的制造流程,達到合理的成本,才使得零庫存成為可能。
消費者驅動,消費者做主,是C2B模式的關鍵詞,然而消費者的想法能不能通過互聯網實現,這是一個現實的問題。所謂定制,其實就是多一些選擇而已,看似聚合小眾,實際還是批量化生產。因此,很多專家學者認為C2B看起來很美,但玩的依舊是概念。C2B模式雖然是由客戶自己要些什么東西,由客戶出價,但最后還是由商家決定是否接單生產。 實際操作中C(消費者)的需求是模糊、多樣、分散的,B(商家)聚合需求是有困難的,如果不能大規模生產,單個商品成本的下降就很難。如果消費者追求唯一個性,就要舍得出足夠高的價格,讓 商家愿意接單。而C2B模式能提供的是平均價格和個性需求之間的一個平衡,這也是消費者與商家之間的博弈結果。
三、C2B對未來電子商務經濟的影響
微觀企業層面上的商業模式與組織模式,是宏觀經濟的重要活力源之一,也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模式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那么在我國目前經濟快速增長、消費大市場、信息化與工業化交織發展的時代,企業商業模式的核心特點是以消費者為中心的C2B模式,它將是未來商業模式的主要代表,將引領電子商務經濟未來的走向。
C2B模式的核心思想是消費者驅動整個商業活動。傳統工業經濟時代衍生出來的是大規模、流水線、標準化、成本導向的B2C運作模式,所有環節都由廠家驅動和主導,而C2B運作模式則是由消費者驅動,以消費者需求為起點,在商業鏈條上一個一個環節地進行波浪式、倒逼式傳導(見圖1)。
在生產環節,互聯網上“多品種、小批量、快翻新”的消費需求越來越走向主流化,大量分散的個性化需求,正在以倒逼之勢,推動各家企業在生產方式上具備更強的柔性化能力,并將進一步推動整條供應鏈乃至整個產業,使之在響應效率、行動邏輯和思考方式上逐步適應快速多變的需求。
C2B模式的支撐體系主要是三個方面:個性化營銷、柔性化生產、社會化供應鏈(見圖2)
隨著電子商務和互聯網使供應鏈各個環節漸次實現“互聯網化”C2B模式具有了越來越堅實的支撐,主要特征表現為:
消費者驅動:工業時代的商業模式是廣義上的B2C模式——以廠商為中心,而信息時代的商業模式則是C2B模式——以消費者為中心。
以消費者參與的定制等方式創造獨特價值:定制意味著消費者在不同程序、不同環節上的參與,這將在供過于求的時代創造獨特的體驗價值。
網絡化大規模協作:過去二、三十年發展起來的線性供應鏈,必須變革,以實現大規模、實時化、社會化網狀協作。互聯網對傳統經濟的改造從廣告、流通及內容產業開始,逐步向上下游和全產業滲透,然后將物流、金融、制造、能源和服務等行業一步步地碎片化、網絡化、在線化。隨著平臺及其生態的不斷壯大,絕大部分經濟活動最后都將遷移至互聯網并完成流程再造,最終形成遍及全社會的分布式協同價值網絡。
基于云計算與大數據平臺:類似于工業時代的公用電廠,云計算中心是信息時代最具有代表性的商業基礎設施。隨著云計算和大數據在電子商務領域的應用,電子商務經濟的高效能將進一步提升,這主要表現為:一是以云計算為核心的互聯網基礎設施可實現“隨需所用”;二是基于大數據的交換和分享,將極大地提升消費者與消費者之間、消費者與企業之間、企業與企業之間的溝通效率,從而改變商業協作方式,“以企業為核心的線性供應鏈”將逐漸轉變為“以消費者為核心的網狀協同在線價值網”,進而極大的提升商業效能。
四、結束語
互聯網極大地提高了消費者、企業以及企業之間的協作效率,原來的金字塔結構或鏈狀結構,正在被壓縮在一個扁平化的平面上。最終,這使得個性化需求能夠越來越直接地觸發各家企業協同組成的高效價值網。當線性供應鏈被互聯網改造成信息驅動的網狀協同的價值網之時,也將意味著全新高度上的一種分工與協作體系。隨著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的不斷成熟,越來越多的商業流程將被數據所驅動,以消費者為中心的、高度分工的經濟體系,也將逐漸在各個物種的涌現與自組織中得以持續演化。
參考文獻:
[1]李冠藝.C2B:電子商務的下一站[J].進出口經理人,2013(03)
[2]李平. C2B驅動小而美的電子商務時代[J]. 科技創業月刊,2013(05)
[3]吳勇毅. C2B預售,顛覆傳統產銷模式[J]. 軟件工程師,2013(04)
本文意在從政治經濟角度提供一個中國互聯網興起的理論框架,它也可以用來解釋中國網絡法的興起,并預測未來相關的法律沖突會如何發生。互聯網在中國的發展有著非常復雜的背景和社會因素,本文僅從作為一種新形態資本主義經濟的互聯網角度切入,觀察該種經濟如何在生產方式上超越傳統經濟,并在生產資料的獲取上與后者發生沖突,最終要求法律承認其合法性和經濟利益。
盡管新舊利益沖突是一個非常明顯的事實(反映在法律上是存在大量的侵權行為和訴訟),但仍然很少有文獻從這個角度解釋互聯網在中國的興起。受西方主流意識形態影響,現有研究更愿意采用“國家與市民社會”這樣傳統的框架對中國互聯網進行觀察,一方面強調國家在塑造信息技術基礎設施、打造一個可管可控、擁有的網絡空間方面的努力,一方面強調普通民眾如何利用互聯網建設一個在線公共領域,推動信息自由流通、公開和民主化進程。在這一二元結構下,追尋經濟利益快速發展的互聯網企業被有意無意忽視。
按照傳統框架,網絡法是自上而下施加給新經濟的,體現了者的單方意志,是一種外在的基于政治邏輯對網絡行為的管控;但本文將側重內生性的商業邏輯探討互聯網及其法律的生成和演進,認為這一邏輯真正奠定了信息資本主義發展的基礎。同時,大量關于互聯網法律問題的部門法研究都對利益沖突提出了非常細致的解決思路,但缺乏一個總體性的框架認識,將看似不同的新型法律問題在抽象層面上統和起來,本文就是這樣一種嘗試。
筆者試圖提出的基本框架是,互聯網經濟的實質是通過信息分析將各類生產要素更加精確地匹配,在一個超越傳統生產組織的更大范圍內調配和使用生產資源,實現最優配置,利用組織外資源產生價值。這不可避免地和傳統生產組織發生沖突,產生了種種法律上的新問題。鑒于既有法律和政府規制和傳統工業經濟相適應,新經濟要求新的解決方案,特別是首先承認其商業模式的合法性,即承認其未經許可更有效率地使用資源的優先性和創造力。互聯網法律就是在新舊利益沖突妥協的基礎上出臺的。隨著互聯網不斷從虛擬的比特世界向現實的原子世界擴張,沖擊更多的市場,越來越多的現有規則將受到挑戰。本文將這一過程稱之為“非法興起”,[1]并認為這一過程并非只在互聯網發展早期存在,而是伴隨著整個互聯網創新的不斷出現而更加激烈。
互聯網“非法興起”的過程與實質
互聯網在引入中國的二十年間發生了巨大變化,一些作為新經濟基本要素的內容被廣泛實踐和接受,例如,免費+廣告+增值的模式牢固樹立;數據作為基本生產資料和企業資產的地位被發現和發掘;伴隨著平臺型企業崛起,“連接一切”(或互聯網+)成為互聯網發展主要目標;“云--網--端”框架作為新型信息基礎設施得到推廣;“分享經濟”和“雙創”更成為人人都在談論的主流意識形態。無論如何,紛繁復雜的創新背后都難以掩蓋一條明顯的互聯網企業賴以發展的邏輯:以低成本獲取免費內容或勞動力。
在早期階段,互聯網從一個所謂的“賽博空間”發展起來,由于它側重于信息傳播,脫離物理世界,以至于引發政府是否該對這一空間監管的爭論。中國引入互聯網之初并沒有出現類似的理論反思,相反,互聯網興起更多由商業力量推動,一開始就和傳統行業發生了沖突,在這一過程中,互聯網企業不僅沒有拒斥國家法律,反而希望法律對其經濟模式進行確認和保護。
這一沖突不難理解:早期互聯網為吸引用戶,需要在短時間內集聚大量免費內容,這不僅是資本擴張的需要,也是創業者逐漸達成的共識。這一階段的互聯網看上去和傳統媒體模式類似,都采用了免費內容加廣告的營利模式。免費內容大多來自未經許可使用傳統渠道發行出版的圖書、音樂和影視作品,將其數字化供用戶免費使用。這種顯而易見的侵權和風險投資一起幫助實現新經濟的原始積累,吸引大批忠實的用戶。它至少有兩個功能:首先,投入大量成本將非數字化的作品數字化,為后續用戶直接生產數字化作品奠定了基礎和標準;其次,一次性地在用戶心中造成互聯網基礎服務即免費的印象,為整個中國互聯網發展模式確定基調。[2]
隨著中國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獲取免費內容需要更多的正版投入,為節約成本,互聯網企業轉向了大量用戶,鼓勵他們為互聯網生產。將用戶轉變為免費的勞動力是互聯網行業的一大創舉,它的深遠意義在于:首先,將用戶緊密捆綁在信息技術設備上,將其身份轉變成“產消者”,既可以生產獨創作品,也可以被鼓勵提供盜版作品或者成為網絡推手;其次,一條不同于傳統出版渠道的新型生產方式逐漸得到探索,在線作品打破傳統圖書、音樂的物理限制,變得更加碎裂,便利了大眾生產;第三,傳統經濟學理論著重分析的傳統生產組織――企業――的邊界不斷消融,其生產活動被大量外包給大眾,價值上形成一條長尾鏈條,帶來了經濟理論的創新;[3]最后,個體化生產成為當下炒得火熱的“分享經濟”的前身,為互聯網迅速向線下實體服務業擴展提供了借鑒模式。[4]
在第三階段,隨著移動互聯網迅速取代臺式機時代的網絡,互聯網地位牢固確立,開始從信息分享平臺轉向金融、人力、實物的連接和分享。傳統的金錢、勞動力和實物資源要么控制在傳統經濟組織手中,沒能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匹配,要么游離于生產組織之外,因信息成本高昂而無法有效使用。通過信息技術平臺,這些生產要素被抽離出來,在超越傳統生產組織的更大范圍內加以利用,提升了使用效率。同時,平臺也逐漸成為由算法驅動資源流動的新渠道和新組織,或者將舊組織整體納入平臺鏈條。在生產資源從既有組織流向新平臺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受到既有法律規則的約束,進而引發新舊生產組織的沖突,需要法律重新確認利益邊界。
通過上述對新經濟發展階段的描述可以看出,互聯網在本質上是以低成本利用社會中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積累其使用和匹配的數據(方式包括未經許可使用、提供增值服務、通過信息平臺調動、盜版與不正當競爭)。由于平臺并不對這些生產資料與勞動力行使所有權,更愿意主張其并不承擔傳統組織的責任(雇主、中間人),而是一種“連接器”,盡量降低調動資源的成本,使其盡可能自由流動。從這個意義上講,互聯網反對一切阻礙從比特到原子自由流動的法律和制度(包括國界),其邏輯一直是商業的而非政治的。晚近的分享經濟不過是互聯網發展到更大規模協作階段的產物,云端儲存能力、精確的算法能力和對分散資源的控制力都極大地增強了。[5]
互聯網需要首先以優質內容吸引用戶使用,這是為什么信息經濟革命會首先發生在大眾傳媒領域,從自行提供內容到動員用戶生產到未來的機器生產,互聯網逐漸探索出獨特的商業模式,貫穿其中的始終是盜版侵權等非法行為。需要注意的是,有必要區分早期零星的個別盜版行為和作為一種新生產方式的大規模支配調用行為,盡管后者在傳統權利人看來是更嚴重的行為。從新經濟的角度出發,通過信息精確匹配的資產調用是更具有創造性的價值生產方式,提供了廣泛的合作機會,提升了總體經濟效率。[6]互聯網的“非法興起”更多是生產方式上的一場變革,為立法者和執法者提出了如何在法律上確認新生產方式的合法性以及利益分配的具體問題,同時也凸顯出新經濟內部自我顛覆的關鍵問題。
浮現中的法律問題與后果
從表面上看,互聯網是一次增量變革,它把原來政府和傳統經濟組織顧及不到的資源(既包括體制內也包括體制外)統和起來加以利用,由于這一轉變發生的太快,不僅傳統的工業化經濟思維跟不上,監管者的管理思維也跟不上。新的法律問題表面上看是對現有社會秩序和管理方式造成沖擊,更深層次的因素則是現有規則背后反映的工業時代經濟發展的方式和路徑,例如,傳統企業是標準的生產組織,占有大量生產性資源;要使用某些資源必須以合同形式獲得權利人事先同意;這種使用還需要獲得監管機構的監管措施,如許可、年檢等。相反,平臺企業要求快速調動更多更廣泛的生產要素,擺脫既有規則束縛,從而間接地影響那些尚未采用信息技術獲利的傳統組織,后者則有動力游說政府加強對新經濟的監管,維護既得經濟利益和經濟形態。在版權、信息財產、隱私、不正當競爭、反壟斷、勞動法、安全監管等諸多法律領域都出現了新問題。
從一開始,新經濟并非試圖改變傳統規則的性質,而是希望自己成為這一規則的例外,減輕侵權責任和安全保障責任,從而確保新商業模式能夠存活。其核心主張在于,互聯網平臺并不擁有對任何資產的所有權,只是調動和匹配的信息中介,希望形成平臺上生產要素自治的生態系統,盡可能減少傳統所有者或雇主責任。“所有權與使用權的分離”這一邏輯一貫地體現在互聯網興起的各個階段:早期對其他網站信息內容的復制可以說是一種使用(由此出現盜版和不正當競爭),晚近調動私人擁有的交通工具和房屋仍然可以說是一種使用(由此出現違反現行監管規則)。下面以兩類最常見的非法行為――版權侵權和不正當競爭――為例說明法律如何回應互聯網帶來的利益沖突,揭示其遵循的復雜商業邏輯和政治經濟背景。
萊斯格Lawrence Lessig在《代碼》一書中提出,作為網絡空間中的規則,代碼可以和現實世界中的法律與社會規范一道保護知識產權,甚至比法律更有效。[7]特別是在法律已經提供和物理空間同等保護的前提下,代碼能起到雙重保護功能,興極一時的“數字權利保護系統”(DRM)就是此類代表。受美國《千禧年數字版權法影響》(DMCA)影響,很多國家的數字版權法都加入了不得破解技術保護措施的內容。在極端情況下,DRM可能由擁有大量版權的公司用于大規模生產難于被合理使用的受限的數字作品,侵蝕公共領域。但這一論斷是否在中國互聯網市場語境下成立仍有疑問。
在抽象意義上,代碼可以被用于版權保護。但未言明的問題常常是,保護誰的版權?誰更有能力使用代碼保護?在互聯網發展的最初階段,互聯網企業為了以免費內容吸引用戶,常常通過盜版方式以低廉成本將發行于傳統渠道的作品搬上互聯網。鑒于傳統渠道的資源整合能力和集體維權能力都比較弱,在全國范圍內沒能阻止互聯網作為一種新型渠道的非法興起。互聯網企業借助DMCA的東風,蔭庇在避風港原則下逐漸壯大,在擁有眾多用戶的基礎上獲得與傳統文化產業合作的機會,打造“連接一切”的平臺。這一歷史奠定了互聯網產業的基礎,代碼被用來將發行于傳統媒介的作品數字化,并通過免費商業模式加以充分利用,首先成為侵權工具。而法律被要求在與傳統行業的對抗中保護新興經濟,確認其整體上的合法性,這一點在國家有志發展信息產業的大背景下業已成功。這并不是說國家沒有采取措施打擊網絡盜版,例如對BT等P2P軟件的專項整治,但這只能打擊那些分享軟件提供商和下載盜版作品的用戶,無法撼動更多像百度那樣的公司。這和當時很多用戶習慣于將數字作品下載到電腦上的現實相呼應,在線瀏覽和觀看尚未成為主流互聯網模式。無論是傳統出版還是數字出版都還未成熟到依靠代碼加強版權保護。
侵犯“信息網絡傳播權”是早期發生在傳統文化產業和新經濟之間較為普遍的訴訟,有趣的是,從2010年左右起,更多侵犯此種權利的訴訟紛紛以不正當競爭為由提起。這一轉向和幾個重要因素密切相關。首先,這些訴訟較少發生在新舊經濟體之間,而更多發生在新經濟內部,原來的視頻網站可能作為侵犯信息網絡傳播權的被告,現在則搖身一變成為原告。這主要是因為,面臨國內外雙重壓力,中央政府決意推動“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發展自主知識產權的文化產業和信息產業。像網絡視頻這樣的資源密集型行業出現了大規模整合的趨勢,投資人不惜重金購買國內外正版作品,也推升了正版版權價格。大型互聯網企業成為新的知識產權擁有者,和傳統行業相比,更有動力和能力進行維權。
但這并不意味著盜版終結了,只是侵權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用戶下載盜版作品的習慣逐漸被在線免費觀看和試聽等商業模式改變,隨著4G網絡的逐漸普及,人們越來越習慣于接受流媒體服務,軟件、游戲、歌曲、影視都以源源不斷的服務形態出現,而非出售的商品,這也解釋了同一時期來自用戶的盜版行為逐漸減少。傳統數字出版可能仍然會依靠數字副本,在零邊際成本的信息服務中人為創設出稀缺性,從而利用DRM加以保護。然而流媒體服務則完全擺脫了這種思路。在新階段有動力通過代碼工具盜版的毋寧是那些初創企業,他們缺乏足夠的資金擠進資源密集型行業,無法通過免費內容吸引用戶,只能采取侵權方式將其他公司的內容免費加以利用。他們會抓取版權作品、UGC和用戶數據,以成本最低的方式展開同類競爭。從這個意義上講,“非法興起”生生不息,現在輪到擁有海量資源的巨頭們受到侵權挑戰了。
法院對網絡不正當競爭的擴張性解釋也刺激了這類訴訟的爆炸式增長。侵犯信息網絡傳播權的行為在某種意義上也是不正當競爭行為,哪怕侵權者與權利人分屬兩個不同行業(例如內容和搜索引擎)。由于《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二條足夠寬泛,在互聯網企業密集的大城市的法院中都獲得了廣泛的支持。權利人的律師們也愈加傾向于以不正當競爭案件(難于證明自己受到的實際損失及其因果關系,不便以單純侵權),進一步強化了法院的認知趨勢。在這個過程中,代碼仍然沒有被廣泛運用到保護自身資源的用途上。
但是法律真的提供了有效保護嗎?大部分案件的賠償數額還不及侵權者一天的廣告收入,也很難證明權利人的收入因此就一定減少了。可以說類似的官司更多是一個象征,權利人希望法院確認相關的權利和商業模式,例如享有財產權利的數據池和商業廣告的重要作用。近期出現的不正當競爭模式是,通過瀏覽器或播放器攔截或剔除和免費視頻內容相伴隨的廣告,變相利用和“截取”免費內容放置自己的廣告。法院傾向于認定不正當競爭,這相當于賦予了權利人審查下游軟件工具技術標準的權利,勢必進一步導致權利人控制從播放器到瀏覽器甚至路由器的做法,防止攔截屏蔽廣告。
由此可以進一步總結依靠法律而非代碼進行保護的社會后果。[8]我們已經看到,和第一階段不同,第二階段的法院不遺余力地加強對網絡侵權案件的保護,但效果不佳,無法在一個飛快變動的市場中樹立規則和權威。法院的判決本意是減少不正當競爭,但弱保護可能會促使互聯網企業開始加大投入,利用技術保護措施防止自身數據被抓取,同時打造更加垂直封閉的播放器、瀏覽器和移動終端APP,進一步導致互聯網內容服務的割據。但需要注意的是,第一階段的代碼保護出現在商業模式尚未成熟的年代,代碼還主要被加在單個資源上面用來防止用戶未經授權使用,減少流動性;到了第二階段,代碼更多的是在確保流動性的基礎上對信息內容流動渠道和框架的設計,以便最大限度地在自己的服務體系內使用這些資源,并允許用戶合理分享。
作為回應,傳統經濟體分別采取不同的策略應對這一挑戰,最為直接行為是協商或,要求賠償損失,一旦它們認清信息經濟勢不可擋,就會轉而采取與互聯網企業合作或者自己進入互聯網行業。無論如何,這都意味著新生產方式被廣泛接受,也成為政府推行“互聯網+”政策的社會基礎。在這一過程中,互聯網商業模式得到承認、漂白,也經歷了從粗糙到精細的提煉升級,進一步通過算法提升競爭能力。[9]
框架的擴展適用
作為一個理論框架,“非法興起”除了對歷史事實的描述與解釋,還需要具有一定的適用性,用以預測移動互聯網甚至未來出現的可能問題。從歷史上看,產業之間的整合程度與沖突程度、[10]國家政策扶持、[11]社會整體的市場化狀況和行政管理方式、法院判決效果,甚至ICT的普及程度都直接或間接影響互聯網的擴散。如果說“非法興起”主要是新經濟不斷侵蝕傳統經濟的過程性描述,那么不難發現,這一過程在新經濟內部也在不停上演,從而使這一框架得以繼續解釋中國互聯網市場的演化。
平臺時代的互聯網企業競爭主要集中在數據分析(云)、內容渠道(網)和終端硬件(端),為吸引用戶,內容渠道仍然是初創企業最為看重的競爭優勢。鑒于平臺型企業占有大量正版內容資源和用戶數據,中小開發者只能通過第三方開發合作或侵權來獲取生產資料。[12]移動互聯網保持著臺式機時代互聯網的商業邏輯,生產要素仍然被創造性地爭奪,以搭便車的方式使用平臺企業上的資源。[13]除了個人電腦終端之外,大量新型終端不斷涌現,例如平板電腦、智能手機、機頂盒、智能手表,以及未來的智能汽車和VR。迅速的變化使得很多擁有大量資源的互聯網巨頭將更多精力放在跨屏競爭上,將一個屏幕上展示的免費資源利用到其他屏幕上去。將舊終端渠道上的內容轉移到新終端、取得競爭優勢也就成了新興企業的不二選擇,其商業邏輯和早期互聯網侵占傳統文化產業的方式并無二致,甚至也和未經許可調用實物資源的分享經濟邏輯并無二致。由于學術界沒能提供一個統一的網絡不正當競爭理論作為指導,無法指望法院的判決為未來侵權提供清晰的指引。
不同之處可能在于,早期獲利的互聯網平臺巨頭比昔日競爭對手們強化了對生產性資源的保護力度,并通過技術措施進行。可以預見,除了和更多傳統行業的沖突外,未來的法律沖突仍將圍繞著內容資源和數據展開。從過去二十年的經驗看,互聯網給中國社會帶來的破壞式創新的影響巨大,國家在政策和法律上都在為新經濟的崛起鋪路;然而,當平臺巨頭成為既得利益者,掌控互聯網入口和作為創新基礎的生產資料的時候,有必要觀察立法者是否真的理解了互聯網發展的內在邏輯。創新的過程永遠伴隨著侵權和生產資料使用邊界的重新塑造,平衡不正當競爭帶來的市場秩序的破壞和創新帶來的新價值將是重要的競爭政策和信息政策問題。
結語
從西方歷史看,每一次技術革命都會帶來不同利益的碰撞,對互聯網而言尤為如此,本文試圖在中國語境下對類似的沖突展開討論。在一個更加一般的意義上,1978年以來改革開放的歷史也是一部資本主義經濟不斷顛覆既有規則的歷史,在這一過程中,“法治”的形式上的統一性掩蓋了背后不斷出現的利益沖突,信息技術引發的新經濟不過是其中一例。
和中國互聯網治理的傳統研究不同,本文回到更為基本的內生性思路,即新型經濟組織和生產方式如何要求國家和法律承認其合法性,并保護其利益;這同時意味著將自身的特殊利益包裝成普遍性利益加以游說,最終由國家推動傳統經濟競爭對手們支付更多成本向新經濟轉移,最終確立其主導地位。內生性思路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對一些傳統命題提供新的思考角度,例如,信息自由流動對維護一個健全的公共領域是必不可少的,但這一價值的最大支持者不是社會組織或普通公民,而是互聯網企業,后者將信息看成一種資源,需要最大限度地挖掘其價值,排除任何形式的針對生產資料流動的阻礙是互聯網經濟永不停息的引擎。又例如,在討論線上規則與線下規則的關系時,將傳統線下規則應用到互聯網上不僅出于監管者管理便利和路徑依賴,也是傳統工業經濟組織的內在要求,反過來新經濟則要求打破線下規則,尊重新經濟的運行規律,鼓勵行業自治。有必要兼顧兩種視角,才能更好地理解互聯網在中國的發展軌跡,為未來提供經驗借鑒。
(作者單位:上海財經大學法學院)
注釋:
[1]我在之前的文章中從不同角度對這一概念進行了分析,例如胡凌:《誰擁有互聯網信息?從百度文庫說起》,載《北大法律評論》2013年第1期;胡凌:《連接一切:論互聯網帝國意識形態與實踐》,載《文化縱橫》2016年第1期。
[2]這一模式擴展到線下,滴滴快的Uber需要大量補貼司機和乘客,以至于分析師們認為這種模式難以為繼。其后果影響更加深遠:在資本撮合下,在很多細分市場中形成兩家或三家寡頭壟斷局面,并紛紛被BAT投資或收購。同時,基礎服務和信息服務收費一直不被看好,免費成了擊垮傳統競爭對手的利器。
[3]Yochai Benkler, The Wealth of Networks,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6.
[4]代表性研究文集見朱克力、張孝榮編著:《分享經濟》,中信出版社2016年版。
[5]例如通過信用評價和認證機制,平臺企業可以對流動于其上的資源實現更加動態地管理,并輔以保險等機制。
[6]“分享經濟”一詞被過度濫用,以至于人們更多地關注現有生產性資源的配置問題(調動閑置資源),而非利益分配問題(生產者使用信息平臺的利益分割)。姜奇平率先看到了這一問題,并在他的文章中一直強調后者的重要性,并使前者看上去更像一種虛偽的意識形態。參見姜奇平:《分享經濟的政治經濟學及其政策含義》,載《中國信息化》2016年第4期。
[7] Lawrence Lessig, Code, Basic Books, 1999.
[8]代碼并非一開始就出場,新經濟的興起和發展首先需要法律和外在者的保護,這取決于新經濟戰勝舊經濟的策略。生產方式之間的沖突是傳統代碼理論沒有看到的。
[9]2016年魏則西事件導致了對百度競價排名制度的聲討,實質上是對這一粗糙商業模式的否定。
[10]不同產業的整合程度和議價能力直接影響了互聯網對該產業滲透的程度,此外,國家在平衡利益沖突時也會考慮到傳統行業參與人的行為習慣,例如為避免出租車司機罷工,影響社會穩定,交通部在專車監管方案中采取了折中立場。
[11]如“互聯網+”“政府數據開放”“分享經濟”等國家政策。
做好一張地圖,需要地圖和移動互聯網這兩個行業的能力和跨界。首先是地圖專業,涉及到定位、導航、數據等一系列專業事情;此外,互聯網作為技術和工具,需要在大數據、云計算等一系列的互聯網業務能力上有很強的功底。 俞永福這樣解釋過高德“AMAP”。 從2014年下半年正式執掌高德、負責將高德整合到阿里體系,至今一年多的時間,俞永福和高德團隊希望能夠整合包括借用阿里體系的資源,以做到“AMAP”的能力匹配。
在這個思路下,就不難理解:2015年10月,作為阿里巴巴移動事業群總裁兼高德集團總裁的俞永福對外表態,將推動“一個高德(AMAP)”計劃,一云多屏、研發一體化引擎,打通手機和車機業務。稍后的11月,“高德汽車”業務板塊正式浮出水面,并作為高德下一步的重要業務板塊。
從一張“互聯網地圖”的角度來看,一方面高德現在做的是2C的業務,“上面有人(用戶)”,超過4億的用戶每天在幫助高德把它的導航、位置服務、車聯網做得更好;另一方面高德的商業模式是2C2B,不管是作為平臺開放接口給商家企業的020,還是未來的三維導航、躲避擁堵服務,以及更有想象力的自動駕駛的基礎業務一一高精度地圖,智能機器人服務的標配一一室內導航等,對高德來說,下一步最有挑戰也是最有空間的地方是,如何用互聯網思維來改造傳統地圖行業沿襲已久的產品模式和商業模式。
手機&車機
傳統的地圖公司,大部分的地理位置信息以自采為主,無論是人工采集還是車采。而一張“互聯網地圖”在基礎數據的采集或者更新上,一是像高德、被騰訊入股的四維圖新,有采集資質、用人力去做底層數據采集,二是像百度那樣,直接購買自四維圖新、靈圖等地圖數據提供商。
互聯網公司做地圖業務不同的是,因與C端用戶更加貼近且用戶基數大,不缺乏用戶反饋,用戶是其地圖底層數據天然的校正者,而且互聯網公司的產品特質一一反應速度快、版本更新快、對用戶需求的嗅覺更加靈敏,使得“互聯網地圖”更活、更新鮮、更準確。
理論上,在路面上行駛的汽車是地理位置信息生產、采集、校正的最佳工具,但受制于車聯網發展中各種技術的、利益因素的束縛,“車機”這個終端一直沒有大發展。甚至在互聯網地圖業務發展初期,因為手機導航深度入侵汽車導航市場,承載車聯網夢想的那塊屏迅速被手機導航取代,而且是“加速淪陷”。
在手機導航市場上,目前高德“Topl”的市場規模如有爭議,Top2(注:高德地圖、百度地圖)的說法應該毫無異義。而且,高德正在更多緯度拓展“手機導航”的應用場景,比如2014年末推出“公交導航”,2015年末將要上線的“景點導游”,已經在烏鎮世界互聯網大會上預熱搶鏡。這些產品一是盡可能地豐富高德地圖手機端用戶的應用場景,另外也為高德地圖LBS開放平臺進一步提升價值感,吸引更多的商戶、開發者入駐在蓄積勢能。
汽車導航這個市場,曾經是高德的主場,為家用轎車提供導航數據曾一度占據高德軟件(高德前身)一半以上的收入。之后的狀況,一是中國汽車在2010年結束了連續多年增長30%的速度、汽車市場持續不景氣,另外像四維圖新這樣的同樣擁有基礎數據采集資質的對手,開始搶食其汽車導航市場的份額,開始以移動互聯網的方式獲取路況信息(比如與重點城市的出租車公司建立深度合作、采集路況信息),開始在車聯網上積累技術,并進行商業化嘗試。
汽車導航市場的競爭才剛剛開始。
在高德汽車事業部總裁韋東看來,車主轉而使用手機導航為汽車導航實屬不得已,核心原因就是傳統車載導航聯網能力的缺失,“數據不新、不全、不鮮(實時)、不準,最終導致了傳統車載導航定位飄移、地圖精度差、交通路況不實時、引導不準確等一系列產品問題”。他介紹,高德汽車現階段和未來已有的產品布局均是圍繞“導航互聯網化”展開,比如如何讓車聯網,如何用更新、更好的技術讓車載屏導航的操縱體驗更好。
在這個方向上,高德汽車的產品也在不斷迭代:A-LINK算是過渡性產品,把手機當作聯網的工具,先把車機聯上網:下一個階段,基于聯網的功能,盡快實現車上的導航和信息服務要面向云端,本地的能力和互聯網云端的能力要進行有機整合。
韋東進一步介紹,高德第一代聯網車載導航產品AMAP AUTO應用服務,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能夠利用車機硬件在聯網環境下,在操作系統、大屏的發展驅使下,讓駕駛導航體驗更好,包括支持地圖實時更新,實時交通路況,云端算路,云端搜索:整個操控體驗完全是根據車機的使用習慣,操控能力也更多取決于車機。比如說定位能力,除了GPS之外,還有很多來自于車機本身的,像方向盤、加速儀、行車的脈沖等等,保證定位的精度更好。
與本田合作的“HONDA CONNECT'’項目,以及與長安、吉利戰略合作的聯網車載導航產品,都是高德汽車第一代聯網車載導航產品AMAPAUTO的呈現。韋東介紹,與本田合作的新車型已經有上市,與長安和吉利合作的、配備高德第一代聯網車載導航產品的新車型預計在2016年一季度將會上市。
在韋東他們看來,聯網的車機能夠“非常快,非常準”地通過云端計算導航路徑,并且車機“所有的地理位置數據,從軟件到地圖,都可以進行更新”,這是高德汽車互聯網車載導航AMAPAUTO“一個重大的變化”。一體化引擎和商業化
“互聯網地圖”的軍備競賽進入深水區,尤以BAT(百度、阿里、騰訊)為代表的互聯網大公司,都希冀延續自己的優勢,給自己的“互聯網地圖”嫁接更多的資源,以期長板更長。背靠阿里“大樹”的高德也不例外。
互聯網巨頭本身就有很多數據,比如一些地圖POI(地圖的點狀信息數據)的更新和核實,可以通過互聯網公司旗下其他產品對其反哺,例如騰訊地圖(原“搜搜地圖”)可以直接上騰訊微博抓取用戶數據進行挖掘。再比如,百度可以通過搜索引擎為地圖產品帶來流量,將“框計算”這種一站式思路平移到地圖平臺上,因為在“地圖平臺”上,查詢即搜索,而搜索如何變現是百度極其擅長的。
高德如何借用及化用阿里體系的資源?這應該是俞永福作為阿里移動事業群總裁兼高德集團總裁最需要思考的問題。
2015年11月初“高德汽車”業務板塊正式亮相前后,俞永福曾對外表態,“高德是國內唯一在手機和車機領域都有豐富經驗的專業公司”,公司將“加大對下一代高德一體化引擎的研發投入一一這是公司歷史上投入最大的研發項目”,這個戰略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拉通手機、車機業務。除了技術研發的投入之外,他還透露阿里巴巴也將大力支持高德發展汽車業務,旗下多種產品將根據各自業務和資源屬性,組成聯動體系,拓展面向合作伙伴的整合服務。
韋東進一步闡釋,“一體化的引擎”一是能力的整合,包括如何將高德地圖手機導航的聯網、和云端的互動(比如搜索、算法)等產品、運營的能力,與汽車導航打通;另一方面,在面向用戶時,高德在出行和信息服務上提供的是一套完整的體系,使得用戶的服務體驗和場景一體化;接下來是一體化引擎的研發工作,客戶端下一代引擎的研發已經接近于實用階段,同時在云端把面向車的服務和面向手機的服務進行整合。
在這個過程中,阿里體系對高德“AMAP”戰略已經有了實質性的支持。韋東介紹,首先在大數據層面,高德在云端服務上已經接入了阿里云,大數據的計算能力,包括數據的存儲、計算的效率質量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同時阿里巴巴整個電商體系和高德之間的業務整合,比如在 POI數據的采集和準確度方面。
他進一步解釋,淘寶和天貓電商平臺每天大概有三四千萬個包裹,這些送貨地址背后的地圖數據支撐都是高德做的,送貨的物流公司會對這些POI點進行驗證,每天進行三到四千萬次驗證,使得高德的POI數據在搜索精準度上提升非常大。此外,阿里巴巴智能物流“菜烏”系統的很多合作單位的物流車輛,也使用了高德的路況采集設備,采集的實時交通數據在覆蓋的面、城市的數量、道路的準確度上,無疑對高德的數據能力形成強有力的支撐。
此外,基于阿里媽媽的大數據營銷,未來對高德的用戶服務及商業化將提供相應的支撐。
當然,在高德“一體化引擎”推進、落地的過程中,在“互聯網地圖”的商業化征途中,仍有很多待解的難題。
比如高德的“互聯網地圖”一體化引擎作為應用層,首先需要跨越不同整車廠商(硬件)、不同的車機操作系統之間的鴻溝;而且要進入到車l企的終端數據,涉及到與車企的深度合作,比如研發層面的“軟硬一體化”,在產品開發之初高德就需要深度介入、進行緊密的合作研發。
韋東介紹,這次一體化引擎的開發,在軟件設計架構上的第一個出發點就是跨平臺。高通第一代聯網車載導航產品是跨iOS和安卓平臺,云OS的產品則會有更深層次的交互;此外,面對車載導航硬件會選擇不同芯片商的現狀,高德也對高通、聯發科等主流芯片廠商做了相應的研究。
地理位置、出行信息的數據快速更新,軟件快速迭代升級,這是互聯網地圖的魅力所在,也是這張“地圖”要突圍的諸多傳統地圖業務的障礙。
韋東他們認為,互聯網地圖服務作為互聯網最基本的服務能力,車機端應該像手機端一樣能夠聯網下載更新,不能像過去純離線狀態,而且未來在基礎地理信息服務方面,高德會免費下去。
那么,車機端的數據軟件通過什么方式實現更新?由此產生的流量支出由誰來負擔?更深入的問題是,如果“基礎地理信息服務”免費,互聯網地圖服務商如何與汽車導航業務關聯的上下游,一起來構建新的產品模式和商業模式?
高德已經在手機導航上用免費模式培養了足夠規模的用戶,正在試錯商業化的產品模式和盈利模式。可以臆測,高德的LBS開放平臺正在通過諸如“景點導游”等產品進行商業化嘗試,高德與旗下擁有烏鎮、古北水鎮南北兩個著名水鎮景區的烏鎮旅游正在嘗試打造一個商業合作的樣本。
2014年8月末,一條信息讓眾多關注互聯網的人驚訝不已,業界傳來消息,萬達將聯合百度、騰訊進軍電商,初期投資50億元。作為中國最大的商業地產公司,與互聯網三大巨頭中的兩家合作,還是開電商,這讓人們非常驚訝。2012年年底,萬達董事長王健林和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云的“億元賭局”還讓人記憶猶新,在辯論中,王健林表態“我一定要堅守傳統產業,但是在傳統產業基礎上盡可能去創新”,不到兩年的時間,是什么讓王健林發生了改變?而與萬達合作的騰訊,剛剛將旗下QQ網購、拍拍網、易迅并入京東,并成為京東的戰略投資方,此時為何又再一次加入這個戰場?8月29日的會揭開了這個謎底,這場會,三大巨頭的負責人悉數到場,會上,王健林宣布將在香港注冊成立電子商務公司,一期總投資額高達50億元,其中萬達持股70%,騰訊和百度各持股15%,而這家公司的主要定位是“全球最大的O2O電商”(以下簡稱“萬達電商”)。
O2O不是一個新鮮詞匯了,之前火熱的團購(服務團購)、打車軟件都是O2O商業模式的一種,過去流行的O2O模式主要可以分為以下幾類:以團購、LBS營銷為代表的互聯網企業推動的O2O模式的特征大多都是引流,即將互聯網上的顧客引流到線下服務提供者;以會員營銷和微博、微信營銷等線下企業推動的O2O模式的特征大多都是營銷,即通過互聯網的方式進行品牌營銷;而以關系管理、用戶體驗分享、買手服務、專業服務評價及預訂等模式的特征是會員,通過互聯網的方式提高顧客黏性,降低顧客選擇成本。
而我們回過頭來看本次萬達、百度、騰訊的合作,可能更類似于上述第三種模式,萬達期望建立起一個全方位的線上線下一體化服務平臺。“萬達、百度、騰訊將在打通賬號與會員體系、打造支付與互聯網金融產品、建立通用積分聯盟、大數據融合、Wi-Fi共享、產品整合、流量引入等方面進行深度合作。”
從股權比例以及內容的主導來看,本次合作的主角顯然是萬達,合作的基石是遍布全國的百余家萬達廣場,百度提供團購、LBS、大數據等資源,騰訊則提供移動支付、社交平臺等資源。如果我們一句話來定義此次合作的話,筆者認為用騰訊董事長馬化騰在會上的一個詞來表述最為恰當,這就是“智能商業”。不管在之前如何傳播電商的表述,更多的其實是萬達對自身商業體系的二次開發,不考慮合作背后涉及的資本市場運作要素,萬達的本次動作可以說是為了對旗下商業資源的優化及提升,萬達期望從O2O平臺的運作中,找到除了傳統商業地產“收租模式”以外的新空間,并有效地整合旗下百貨、影院、酒店等多種業務。
O2O會員體系能否有效建立是萬達電商面臨的首要問題。與互聯網企業建立的O2O平臺不同,萬達本次建立的O2O平臺的第一步關鍵不是引流,萬達本身已經擁有豐富的客流,有效地將這部分客流變化為O2O體系中可識別的會員是關鍵的第一步,萬達基于全國萬達廣場的布局需要建立更為精準的本地流量轉化,這方面,線下向線上的轉化需要萬達電商有創造力的發揮,很難一蹴而就。
大數據的有效利用是萬達電商運營效果的關鍵。如果說會員轉化是第一步,那么能夠有效地將眾多會員在萬達商業中的消費行為等線下數據進行有效的積累,則是構筑有效O2O平臺的基石,“智慧商業”需要有效的數據積累,而這個積累不僅僅是萬達本身,更需要覆蓋到萬達商業中各商戶的內容,這部分內容收集及應用的有效性,是O2O中消費者端能否有效認知、定位、細分的關鍵。
能否真正地引入互聯網思維是萬達電商的重要挑戰。對于萬達電商,業界最大的質疑就是萬達作為一個傳統的商業地產公司,能否真正地擁抱互聯網,構筑O2O這一典型的互聯網商業,原萬達電商團隊離任的互聯網背景CEO、COO等也加劇了這一擔憂。萬達董事長王健林在會上的發言也專門強調了“要有真正的互聯網思維”,但他對于此的解釋更多是“互聯網思維就是創新,沒有定式,一切都可以去探索,往未知去探索”。
如何開放是萬達電商未來發展空間的關鍵。在會上,三位董事長分別表述了對于合作的看法,但有一點共同的是,他們對于本次建立的O2O平臺的認知都是開放的,顯然,萬達雖然是國內最大的商業地產平臺,但對于“全球最大的O2O電商”還是非常不夠的,在這樣的思路下,如何引入更多的合作者,需要看到的是這個平臺帶給合作者的價值,而價值的產出除了三巨頭的背書,更多的還是要看該平臺未來真正運營的狀況。
仍然未明細的贏利模式及運營策略。我們看到了50億元投入,看到了三個土豪玩家,但我們還沒看到萬達電商真正的贏利模式及運營策略,如同王健林在會上的表述:“我相信從今年年底算起來,快一點一兩年時間,萬達電子商務是什么公司,會產生什么價值,這是會回答清楚的。”事實上,萬達電商目前的很多內容仍然是未知數,清晰的運作思路我們仍然沒有看到,呈現給公眾的仍然是一些大而化之的傳遞。
綜上,萬達電商的成立具備其先天的稟賦,也有著霧里看花的現狀,作為大體量的傳統企業,能否為了長遠的利益挑戰現有的利益結構,能否在成熟的現有平臺之下嫁接衍生出互聯網之花,還需要我們持續的觀察,互聯網的世界里,資本不是一切,資源也不是一切,但三個土豪的合作,有資源,有資本,剩下的就要看萬達電商真正的商業邏輯和執行力了,且觀后勢。
直覺似乎是個很玄妙的東西,但它其實來源于大腦對舊有認知的思維慣性,那些所謂的因果、邏輯、辯證,在全新認知和創新理論面前最有可能失效,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反直覺之舉。
例子多多。比如天文學的日心說、量子力學的波粒二象性,社會網絡的六度空間理論,甚至是真假難辨的“啤酒與尿布”的故事……這些多少都有些不可思議。不論“啤酒與尿布”的故事是真是假,《大數據時代》一書早就拋出了有關大數據的三個經典觀點:
不是隨機樣本,而是全體數據;
不是精確性,而是混雜性;
不是因果關系,而是相關關系。
這也從側面告訴我們,在互聯網和大數據的新時代,邊界越來越模糊。你看,云計算的領先者是個“賣書”出身的亞馬遜,攪動汽車行業的是個新能源出身的特斯拉,顛覆傳統電視行業的不是硬件而是內容……
威脅巨頭的往往不是同行業的競爭對手,而是跨界的隱形創新者。這些所謂反直覺的思維、技術、商業模式都在席卷而來。
近日,當筆者接觸到僅半年的“全球首款大數據操作系統BD-OS”時,心中還是有著那份思維慣性和隨之而來的質疑:
為什么巨頭不做這個OS級別的系統,而是國內一家創新的大數據企業百分點首先提出?
大數據已經提出這么久了,Hadoop、Spark等技術人員比比皆是,我們真的還需要大數據OS嗎?
百分點技術副總裁劉譯Z透露,他們接觸的不少企業在布局了大數據技術之后,因為無法將技術與業務結合而陷入項目停滯狀態。技術人員不懂業務,業務人員不懂技術,他們之間有一條鴻溝。如何將業務問題轉化成真正數據的問題,這需要有長期的經驗、技術和試錯。
舉個例子。谷歌的廣告投放效果為什么那么好?它能夠把廣告問題轉化成點擊流的預測,只有解決了從業務需求到數學建模的問題,才能將大數據價值充分發揮。
再舉個例子。PC上的Windows操作系統為什么非常有必要?它屏蔽了底層技術,能夠以簡單的圖形界面讓更多人可以應用PC提供的價值。
同理,大數據OS,也應該是能夠整合底層的各種大數據基礎技術,通過業務邏輯和流程將數據進行生命周期管理,并隨時按照業務需求進行組合和復用。而且,這也意味著它的應用層可以直接面對業務人員。
我們真的需要這樣的大數據OS嗎?讓人人都能輕松享受大數據的價值,這就是全球首款大數據OS BD-OS的初心。
全球大數據生態格局可分成四個方面:第一是底層的基礎技術和基礎架構;第二是在基礎架構上構建的邏輯分析和算法模型;第三,將數據結合到行業和業務應用;第四,產生新的數據。
百分點的業務都有涉及。這家企業可以算得上我國專注大數據領域最久的創新公司了,成立已經7年,服務的企業客戶也有2000余家。最開始專注消費者數據化,用以驅動企業從以產品為中心轉換為以客戶為中心,到后來他們發現,很多企業客戶不僅需要大數據的底層方案,更期望獲得全鏈條端到端的整體解決方案。經過7年鋪墊,百分點的產品線布局已經基本完善,推出BD-OS這種平臺級的產品也就水到渠成。
據百分點高級研發總監、BD-OS總架構師劉國棟介紹,上個世紀90年代末到2010年,大數據最早的技術研發就是搜索,之后互聯網數據和物聯網數據爆炸,引發了人們對大數據需求的井噴。大數據的發展與業務緊密相關,隨著企業在數據上建立起來的商業模式越來越多,為了解決原有技術解決不了的問題,以Hadoop為核心的大數據平臺出現了,并在部分場景下解決了人和大數據交互的問題,衍生出不同維度的大數據產品。
大數據OS則期望從更全面的數據量和數據維度上輕松挖掘和管理數據。它不僅在底層可以管理各種各樣的即插即用的計算框架,將大數據底層技術標準化,其核心能力是定制了自己的基于數據生命周期管理模板,并在部分企業用戶中得到了認可。
例如,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就以BD-OS為基礎搭建大數據中心,整合所有無線電臺站的運營數據,以預測故障。速8集團則以它為基礎整合內外部數據,開發價格監控體系和BI系統,以便速8集團進行定價和運營管理。
劉國棟認為,BD-OS之所以可以稱作全球首款大數據OS,是因為它具有操作系統的幾個基本要素:人機交互體系、資源管理體系、數據存儲體系、生命周期管理體系,不僅可以解決技術問題,同時幫助企業客戶提高管理質量和管理效率。
其他大多數大數據平臺,主要集中在“將開源技術打個包”,而在人機交互和數據生命周期管理層面上很少能夠涉及。“因為它們不能像百分點一樣,有很多業務場景去驗證這個產品,并提煉出一套方法論進行數據的管理。”劉國棟表示。
當然,這樣的BD-OS寄期望于大數據的垂直縱向整合,以及產業鏈的橫向生態整合。
在底層技術的縱向整合上,尤其是BD-OS支持的大數據開源技術,不同社區不同版本的更新或許是一個挑戰,畢竟任何操作系統都需要產品迭代。
在BD-OS的橫向整合上,它的應用層也在建立自己的應用商店。除了BD-OS可以部署在私有云上之外,據悉,BD-OS與微軟Azure云和亞馬遜AWS已經開始進行深度合作,即作為這兩種公有云在亞太地區重要的大數據PaaS層,一同拓展SaaS生態的發展。
(一)互聯網金融的概念
互聯網金融(ITFIN)是指以依托于支付、云計算、社交網絡以及搜索引擎、app等互聯網工具,實現資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業務的一種新興金融模式。通過借助互聯網技術、移動通信技術,實現資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業務。它與商業銀行的間接融資和資本市場的直接融資都不同,互聯網金融是在實現安全、移動等要素基礎之上,用戶接受并認可以及為了適應新的需求而產生的新模式及新業務。
(二)互聯網金融在國內的發展
1.互聯網支付。依托互聯網,以第三方支付為中介,通過電腦、平板、手機等設備,在買家和賣家之間進行資金中轉后再劃轉的服務,如支付寶、財付通等。
2. P2P網絡借貸。P2P全稱是Peer-to-Peer(或Person-to-Person)的縮寫,意為點對點(人對人)。P2P網絡借貸是通過網絡中介平臺實現的直接借貸,如人人貸、陸金所、宜信等。
3.網絡小額貸款。網絡小額貸款是P2P網絡借貸的另一種借貸模式,是指互聯網企業通過其控制的小額貸款公司,向旗下電子商務平臺客戶提供的小額信用貸款,如阿里巴巴、蘇寧、京東、百度等設立的小貸公司。
4.融資眾籌。融資眾籌是指通過網絡平臺為項目發起人籌集某項活動所需的定量資金,并由項目發起人向投資人提供一定回報的融資形式。
5.在線金融產品和服務。主要可分為以下形式:一是線下實體業務的金融機構的互聯網化,如網上銀行,網上證券交易、網上保險銷售等;二是完全通過互聯網提供業務開展的專業網絡金融機構,如眾安在線財產保險;三是提供金融業務的服務支持,但并不提供金融業務本身的,類似于金融產品和業務的搜索。
6.公募基金互聯網銷售服務。根據網絡銷售平臺的不同,基于互聯網的公募基金互聯網銷售大概可以分為兩類:一是傳統基金通過互聯網為投資人提供基金銷售服務,其實質是傳統銷售渠道的互聯網化;二是基金銷售機構借助其他互聯網機構平臺進行基金的銷售,包括第三方電子商務平臺開設網店銷售基金、第三方支付平臺的基金銷售等模式。
二、互聯網金融的風險管理與控制
(一)互聯網金融存在的風險
1.互聯網金融風險分析。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已進入新常態,中國經濟的增長動力已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經濟新常態將帶來新的經濟結構、新的發展方式、新的思維方法、新的商業模式、新的金融創新模式,經濟發展將呈現新的特征。
相比傳統的資本市場直接進行融資,商業銀行介入間接的進行融資不同,互聯網金融是利用移動通信技術和互聯網技術,來實現金融的信息傳遞、支付和融資等功能的一種新興融資模式。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互聯網金融模式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據統計,截至2015年底,中國互聯網金融的市場規模達到12萬~15萬億元,占GDP的近20%。而互聯網金融用戶人數也超過5億,成為世界第一。根據報告,2015年,全球投入金融科技領域的資金是2011年的近8倍,“過去5年,超過400億美元的資金流入這個領域”,麥肯錫馬奔表示,數據顯示,與2015年4月1日前,僅有800家的金融科技公司相比,當前全球金融科技公司已突破2000家。
2.互聯網金融的本質,互聯網金融的經濟屬性。互聯網金融是這個時代的代表,是信息社會這樣一個時代背景下,特殊的金融形態。在工業社會,人類社會開始進入機械化的時代;在信息社會,人類社會進入數字化的時代。工業社會標志就是蒸汽機的發明,驅動社會增長的是能源;信息社會的標志是互聯網,驅動增長的是數據。
互聯網金融的技術屬性,互聯網金融的技術基礎與傳統金融技術基礎完全不同。在數字貨幣領域,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技術叫做區塊鏈技術,所謂區塊鏈技術是用一套數學的方法,互聯網金融實質上是在區塊鏈技術上的某一個應用,從而重建了金融。目前,在工業經濟時代,通過數據來解決問題,在未來,通過數學方法解決在互聯網上的價值創造和價值交換。
互聯網金融的組織屬性,可以理解為眾籌模式下的金融。在工業社會,一切商業活動以產業鏈條來組織,滿足如個性化的定制,碎片化的需求和場景化的服務。從這個角度出發,重組整個商業邏輯和流程,互聯網金融同樣也會被需求鏈所重組,真正地從需求當中做到點對點,由消費者發起,并影響整個上游的生產和供應。眾籌的范圍可以包括思想、股權,這是互聯網金融的本質組織屬性。
(二)互聯網金融風險研究現狀
1.聲譽風險。互聯網金融本身民營資本色彩濃厚;資本金不足,抵御風險與償付能力相對較弱;期限錯配,流動性風險較大。而且互聯網金融缺乏長期數據積累,風險計量模型科學性有待考證。同時,缺乏隱形的政府信用做擔保和可靠的資本金補充渠道,與傳統國有銀行或股份制銀行競爭,處于一定劣勢地位。
2.監管風險。目前,銀行業的監管框架是基于新巴塞爾協議設計的。新巴塞爾協議主要是針對傳統銀行的傳統風險而設計,巴塞爾協議下的三大支柱,即最低資本要求、外部監管、市場約束。然而,這三大支柱對新興的互聯網金融監管幾乎無效,直接導致了互聯網金融目前屬于監管缺位狀態。同時,政府主管部門對互聯網金融的態度也尚不明確。
3.投機風險。從目前發展情況來看,互聯網金融募集到的資金,主要投向貨幣市場、資本市場、債券市場、外匯市場等虛擬經濟領域,與實體經濟漸行漸遠,其自身風險不斷集聚。
4.信息安全風險。互聯網金融廣泛采用了大數據的數據挖掘與數據重構,這隨之而來帶來了兩大風險:第一,網絡系統、存儲中心本身存在漏洞引起技術風險;第二,海量客戶信息與個人隱私的信息泄露風險。
(三)互聯網金融的風險控制
1.設定風險標準。互聯網金融首先從企業自律開始,梳理自身的業務流程和交易結構,行程企業標準,最后上升到行業標準。
2.接受客戶監督。互聯網金融需要接受客戶的監督;需要涉及契約是否規劃,交易雙方所簽合同權利、義務是否對等,合同是否合規、合法等。針對目前很多互聯網金融企業的不同不規范的情況,可以請法律專家來進行審核,審核以后才能進行。
3.行業規范。行業公約規范,要有履約機制、約束機制進行考核,同時輔以輿論監督規范,讓傳統的報紙、雜志、電視等發揮其監督作用。
三、結語
今天的互聯網金融雖然還不完全成熟,也存在一定風險,但是互聯網金融必將是一個巨大的產業集群,會讓我們每個投資者(消費者),從目前的眼球關注階段進入深入參與交易階段,最后發展到人人從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