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健康教育評估方法

健康教育評估方法

時間:2023-07-31 17:26:3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健康教育評估方法,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關鍵詞] 簡易哮喘控制測試;ACT;健康教育;哮喘

[中圖分類號] R562.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3)17-0132-02

支氣管哮喘是最常見的慢性疾病之一,近年來該病的患病率在全球范圍內有逐年增加的趨勢。全世界大約有3億哮喘患者,我國約有2 700萬,近年來其病死率也在逐年增加[1]。哮喘患者的病情特點是病情遷延、反復發作,患者的身體和心理都承受著巨大的痛苦。大量臨床實踐證明[2-5],控制該病的關鍵除了進行規范化的治療外,還應加強健康宣教,讓患者掌握疾病的相關知識,提高治療的依從性,實現自我管理。本研究采用2004 年Nathan 等總結了一種簡易評估哮喘控制的方法,即簡易哮喘控制測試(Asthma Control Test, ACT)[6]的方法探討健康教育對哮喘患者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本研究選取2009年12月~2011年9月我科收治的支氣管哮喘患者116例,其中女54例,男62例,平均年齡(52.36±11.45)歲。研究對象須符合以下條件:①確診為支氣管哮喘的患者;②患者的依從性較好,能夠積極參與健康教育活動;③患者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具備較好的認知能力,能理解健康教育的內容;④排除患有不適合參與集體活動的疾病。

1.2 方法

1.2.1 分組 將116名哮喘患者隨機分成對照組和教育組,每組58例,對教育組除了進行常規治療外還進行健康教育,而對照組只進行常規治療,同時給予正常護理,并解答病人及家屬提出的問題。

1.2.2 健康教育措施 對實驗組進行健康教育的措施:①患者入院之后,即可對其進行教育工作,強調堅持治療的重要性。②患者住院期間舉辦有關哮喘的知識講座,內容包括哮喘的定義、治療方法(如吸入療法)、常用藥物、藥物的使用方法及副作用、各種檢查的目的、方法、 意義及注意事項等,采用錄像、圖片、臨床病例等多元化的方式進行健康宣教。③患者出院后,要強調院外持續治療的重要性;讓患者了解哮喘的誘發因素,使其在生活中避免這些誘因而引發哮喘;教會患者進行病情的自我監控及監控方法;教會患者記錄哮喘日記,包括記錄方式、記錄內容等;知道哮喘發作先兆及如果哮喘突發應如何尋求醫療幫助,護士可以幫助患者制作“聯系卡”,卡上寫明主管醫生及護士的聯系電話,以備不時之需。④責任護士根據每個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健康宣教,及時解答患者和家屬的疑問。⑤除講座外,還向患者及家屬發放介紹哮喘知識的圖文并茂的小冊子,讓患者出院后繼續進行自學。⑥加強患者的心理護理,緩解其焦慮恐懼癥狀,使其明白只要進行規范有效的治療,該病是可以被控制的,必要時還可以介紹一些治療成功的病例,以減輕患者的心理壓力。⑦飲食指導,鼓勵患者進食清淡、易消化、富含維生素的飲食,每天要有足夠的水分攝入。⑧囑患者出院1個月后回院復查。

1.2.3調查內容 本次調查包括兩部分,其中一部分是健康教育知識的調查,另外一部分是哮喘控制效果的調查。健康教育知識調查采用哮喘知識調查問卷進行,該問卷是經過查閱國內外關于哮喘的文獻而制定的,主要考核內容包括哮喘基礎知識、臨床治療方法、藥物應用、自我監測、自我管理等幾個方面[5],這些內容在健康教育中均以不同形式教授給教育組患者;哮喘控制效果的調查主要是通過簡易哮喘控制測試的方法來完成, ACT主要是考察過去 4 周內的哮喘控制情況,共 5 個問題,每個問題最高 5 分,五個問題得分相加即為 ACT 得分。一般認為總分為25分表明哮喘已得到完全控制,20~24 分表明哮喘控制良好,當低于20分時表明患者的哮喘沒有得到控制[7]。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0 進行數據錄入,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健康教育前后兩組哮喘健康知識知曉率

通過對健康教育前后教育組和對照組的健康知識知曉率調查發現:健康教育前兩組哮喘知識知曉率無差異(P > 0.05),而健康教育后兩組哮喘知識的知曉率比較,教育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1。

2.2 健康教育前后兩組ACT得分

健康教育前,對照組和教育組ACT得分無明顯差異(P﹥0.05);健康教育后,教育組內完全控制和控制良好組的比例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而沒有控制組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評估哮喘控制情況有許多指標,如日間癥狀、夜間癥狀、急救藥物使用情況、日常活動受限情況、肺功能檢測等。在臨床工作中我們采用多種指標全面評估患者的哮喘控制情況,然而目前我國缺乏一種評價哮喘控制的簡單有效的測試方法[7]。經過臨床試驗證明[8~10],ACT 是一種可靠的評估方法,它可以在短時間內篩選出未得到控制的患者,從而彌補其他評估方法的不足,同時通過進行ACT測試,患者也可以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哮喘控制,從而提高患者的依從性,加強患者的自我管理,有利于提高臨床醫生對哮喘病情的監測。有研究顯示[11],大多數哮喘患者認為哮喘嚴重影響了他們的生活質量,給他們身心帶來了巨大的痛苦,使他們無法獲得正常的睡眠,限制了他們的日常活動,同時,治療哮喘的醫療費用也增加了他們的經濟負擔。因此,增加患者的哮喘知識、改善他們的行為方式、提高治療的依從性、在哮喘的健康教育中顯得尤為重要。

通過對健康教育前后教育組和對照組的健康知識問卷調查發現:健康教育前兩組的哮喘知識知曉率無明顯差異,而健康教育后兩組哮喘知識的知曉率比較,教育組明顯高于對照組,說明健康教育可以提高哮喘患者關于哮喘的健康知識和技能,增強自我管理能力,改善生活質量。與王欣[12]等的研究結果一致。

健康教育前對照組和教育組ACT得分無區別;健康教育后,教育組內完全控制和控制良好組的比例明顯高于對照組,而沒有控制組比例明顯低于對照組,說明通過健康教育可以提高哮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以及對病情的檢測能力。

4 結論

健康教育能使患者掌握更全面、更系統的哮喘知識,知道哮喘的誘發因素以及在生活中如何避免, 或當出現發作先兆時能及時發現并采用有效的藥物控制,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實現病情控制及病情監測,有效的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王吉元. 內科學[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8:49.

[2] 林毓霞,胡媛,李華麗,等. 院內外規范化健康教育對支氣管哮喘患者療效的影響[J]. 護士進修雜志,2009,24(15):1376-1377.

[3] 鄧屏.系統健康教育與心理干預對哮喘患者抑郁和軀體癥狀的影響[J]. 護理雜志,2010,27(10B):1521-1523.

[4] 李潔,商臨萍,王艷紅,等. 健康教育對支氣管哮喘緩解期病人生活質量影響的研究[J]. 護理研究,2010,24(11):2945-2946.

[5] 于海英,程雅玲,冉強. 支氣管哮喘患者的健康教育[J]. 中國誤診學雜志,2009,9(17):4247-4248.

[6] Nathan RA,Sorkness CA,Kosinski M,et al. Development of the Asthma Control Test: A survey for assessing asthma control[J]. J Allergy Clin Immunol,2004,113(1):59-65.

[7] 丁鳳鳴. 簡易哮喘控制測試在中國的可行性評估研究[D]. 碩士論文,2007:1.

[8] ,魏詠梅. 哮喘控制測試在社區基層醫院老年支氣管哮喘患者中的應用價值[J]. 中華哮喘雜志(電子版),2011,5(4):262-265.

[9] 李彥琦,劉海濤,吳暉,等. 哮喘控制測試聯合峰流速儀在支氣管哮喘管理中的應用73例分析[J]. 中國誤診學雜志,2011,11(19):19-20.

[10] 李志平,彭麗紅,郭禹標,等. 哮喘控制測試在中國應用的可行性研究[J]. 中國醫學工程,2007,15(2):160-162.

[11] Burr ML,Wat D,Evans C,et al. Asthma prevalence in 1973,1988 and 2003[J]. Thorax,2006,61(4):296-299.

第2篇

疼痛是癌癥患者最常見和最難忍受的癥狀之一,相關研究認為約有75%~95%的晚期癌癥患者與疼痛相伴,其中1/3為重度疼痛[1]。對于癌癥患者,生活質量綜合反映了生存、預后和生活狀況。生活質量是指個體生理心理、社會功能三方面的狀態評估,即健康質量[2,3]。本研究旨在探討疼痛健康教育對癌癥患者疼痛控制的影響效果,現總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文資料來自于我院2010年3月~2014年1月收治入院的采用臨床路徑的健康教育方法干預的30例癌痛患者,其中,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齡(54.42±10.08)歲.另選擇我院往期收治的采用常規護理方法干預的30例癌痛患者作為對照組,其中,男15例,女15例,平均年齡(56.52±11.14)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無統計學意義,均有可比性.

1.2方法 兩組均行常規護理干預,研究組在此基礎上行健康教育干預法,采用健康講座、發放知識手冊、病友交流以及宣傳媒體的作用,對癌痛知識進行宣教。來緩解癌癥疼痛及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對于癌癥疼痛的藥物治療,WHO三階梯癌痛治療方案(三階梯療法),目前已在國際上廣泛推廣。其目的是逐漸升級,合理應用鎮痛劑,以達到緩解疼痛的目的[4,5]。其原則為藥效的強弱依階梯順序使用;使用口服藥;按時、聯合服藥;用藥劑量個體化。大多數患者接受后能滿意止痛。并遵從藥物治療原則,嚴格按照WHO提出的治療癌痛的三階梯用藥方案:掌握藥物止痛的實施原則:按階梯給藥;按時給藥;按途徑用藥;個體化給藥。注意具體細節。給患者聯系電話,建立"伙伴式"人際關系[6]。評估患者疼痛等級,教患者評估方法,了解患者對疼痛的認識并針對各問題給予解答,消除顧慮。實行微笑服務,醫生與護士做自我介紹,加強醫患和諧溝通工作。

1.3疼疼痛分級方法[7]

1.3.1主訴疼痛的程度分級法(VRS法) I級(輕度):有疼痛但可忍受,生活正常,睡眠無干擾。Ⅱ級(中度):疼痛明顯,不能忍受,要求服用鎮痛藥物,睡眠受干擾。Ⅲ級(重度):疼痛劇烈,不能忍受,需用鎮痛藥物,睡眠受嚴重干擾可伴自主神經紊亂或被動,需要用鎮痛藥物。

1.3.2數字評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s,NRS) 用數字代替文字疼痛的程度。在一條直線上分段,按0~10分次序評估疼痛程度。0分時表示無痛,10分時表示劇痛,中間次序表示疼痛的程度,請患者自己評分。此評分法宜用疼痛治療前后效果測定對比。

1.4統計學分析 全部數據采用SPSS17.0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比較則采用?字2檢驗,檢驗水準=0.05。

2 結果

2.1疼痛控制效果比較 研究組在疼痛控制效果方面明顯好于對照組,結果具有統計學意義(P

2.2疼痛知識掌握程度比較:研究組在對癌痛知識認知方面明顯好于對照組,結果具有統計學意義(P

第3篇

1.1研究對象

采用方便抽樣隨機抽取2014年1月~2014年6月在我院腫瘤內科接受治療的100例腫瘤晚期疼痛患者為研究對象,男性59例,女性41例,年齡21~83歲,其中食管癌11例,原發性肝癌14例,胰腺癌7例,乳腺癌13例,肺癌17例,卵巢癌16例,直腸癌10例,鼻咽癌9例,喉癌3例。患者均出現腫瘤遠處轉移,存在不同程度的疼痛并服用止痛藥物,具有正常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按隨機數字表法將入選患者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各50例。

1.2方法

1.2.1評價工具

采用國內學者潘蘭霞翻譯修訂Ferrell等制訂的“癌癥病人疼痛調查表”,量表重測信度為0.65,內容效度為0.95,內在一致性信度為0.74。該量表共有16個條目,前9條調查疼痛知識,后7條調查疼痛經歷,以回答問題的正確率計算疼痛知識得分,疼痛經歷采用0~10級數字評分法,其中0級代表“一點也不”,10級代表“極其嚴重”。

1.2.2疼痛教育管理模式

研究員使用統一的指導語對我院腫瘤內科6名具有豐富疼痛管理經驗的高年資護士進行疼痛相關知識培訓,培訓內容包括癌痛的原因及特點、癌痛的正確評估方法、癌痛的常用鎮痛方法以及癌痛的護理措施,6名高年資護士經考核合格后方可實施研究。對照組按照腫瘤內科護理常規進行護理。實驗組實施以護士為主導的疼痛教育管理模式,在患者入院當天由培訓護士了解癌痛患者服用止痛藥物情況,并發放“癌癥病人疼痛調查表”,隨即對患者錯誤的條目進行糾正并告知其原因,同時向癌痛患者提供疼痛知識教育包括自身疼痛程度的評估與報告、止痛藥物的正確使用方法、疼痛管理技能的培養等。住院第2周時對第1周的疼痛知識進行強化教育,以后以此類推,干預4周后再次對兩組患者進行調查分析。

1.2.3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包統計分析兩組患者的疼痛知識答對率、疼痛經歷級別以及平均疼痛時間,運用百分比調查患者回答問題的正確率,檢驗水準α=0.05。

2討論

2.1疼痛教育管理模式開展的勢在必行

癌癥患者對癌痛認識存在諸多誤區,本調查結果顯示在開展以護士為主導的疼痛教育管理模式前癌痛患者對疼痛知識的答對率平均為25%,其中錯誤率高的條目為認為止痛藥只在疼痛嚴重時使用(4%)、癌癥疼痛是不可能完全控制(5%)、剛開始使用止痛藥劑量宜小,以防疼痛加重時再增量(7%)、長時間使用阿片止痛藥會成癮(7%)。結果表明癌癥患者普遍認為癌痛是癌癥進展的信號,多數人不愿意面對,更不愿意向他人透露病情;相當部分患者認為癌痛如癌癥一樣無法治愈,寧愿選擇忍受疼痛;加之對止痛藥物相關知識的缺乏,癌痛患者表現出對止痛藥物成癮性和耐藥性的擔心,以及藥物的毒副作用等,嚴重影響癌痛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只有在無法忍受癌痛的情況下才求助于醫務人員,這與國內外學者研究結果一致。疼痛教育是有效疼痛控制和評估的前提與保障。護理人員針對癌痛患者存在的誤區,向患者詳細講解止痛方案和麻醉止痛藥物的理論知識,告知其規律性服藥可預防疼痛發生或病情加重;向患者介紹癌痛得到有效控制的成功案例,告知藥物成癮性發生率不超過1%,以消除患者的恐隱心理。護理人員主動、客觀、科學地評估患者疼痛程度,按時、合理給藥,及時給予健康教育,改變患者用藥觀念,使患者的疼痛得到有效控制。通過4周疼痛知識強化教育的干預,癌痛患者的思想觀念發生很大程度的轉變,自愿改變以往的服藥方式,疼痛知識及疼痛程度均得到明顯改善。

2.2護理人員自身業務素質的提升

護理人員的業務素質是保證健康教育有效開展的關鍵。國外學者對晚期癌痛患者的質性訪談研究中發現護理人員在癌痛管理中具有非常重要作用,癌痛患者渴望通過護理人員得到癌痛相關知識和應對技能,并獲得支持,但實際上他們獲得的相關幫助卻非常有限。本研究開展以護士為主導的疼痛教育管理模式,注重多內容多形式的培訓,使護理人員不斷學習相關學科知識,更新護理工作理念。通過與癌痛患者的溝通與交流,在糾正癌痛患者認知誤區的同時了解其信息需求,使護理人員可有針對性地提供適時、規范、循序漸進的個體化護理方案,及時滿足患者對健康知識的需求,從而不斷提高護理人員健康教育意識,同時促進護理人員業務水平的提升。

2.3癌痛患者自我疼痛管理能力的培養

疼痛管理是指通過疼痛評估、記錄、治療和護理,以控制疼痛的過程,包括緩解疼痛、提高生活質量和保持臨終尊嚴,是一個長期、持續、動態和可行的疼痛控制的全過程。國外有學者研究指出造成癌痛管理欠佳現狀的原因除醫護人員因素之外,患者對疼痛管理相關知識缺乏、對疼痛評估方法認識不足、對阿片類止痛藥的成癮性和副作用的擔憂等亦是造成這一現狀的主要原因。本研究通過開展以護士為主導的疼痛教育管理模式,規范化疼痛管理的各個環節,使癌痛患者更新知識與觀念,掌握癌痛的正確評估方法,認識到正確報告自身疼痛情況以及與醫務人員溝通的重要性,強化自身的疼痛管理意識。癌痛患者改變以往被動接受疼痛處理,主動向醫務人員提供維持及調整止痛藥物劑量的依據,從而提高自身對癌痛的控制水平。

3小結

第4篇

1.1一般資料

選取2009年2月至2010年12月在我院眼科門診就診的弱視兒童150例(186眼)。入組標準:矯正視力小于0.9;經相關檢查,排除眼部各種器質性病變;患兒無重大軀體性疾病,無精神障礙,無溝能障礙。將150例患兒隨機分成研究組與對照組。研究組:75例(92眼),男39例(48眼),女36例(44眼);年齡3~7歲,平均年齡(5.2±1.6)歲;弱視情況:輕度51眼,中等32眼,重度9眼;弱視分類:屈光不正患兒58眼,屈光參差性患兒21眼,斜視性患兒12眼,形覺剝奪性患兒1眼。對照組:75例(94眼),其中男38例(45眼),女37例(49眼);年齡3~7歲,平均年齡(5.3±1.6)歲;弱視情況:輕度52眼,中等33眼,重度9眼;弱視分類:屈光不正性患兒60眼,屈光參差性患兒20眼,斜視性患兒13眼,形覺剝奪性患兒1眼。2組弱視兒童在年齡、性別比、弱視病情、疾病分類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治療與護理方案

2組均采取常規弱視治療方案:(1)配戴眼鏡進行屈光不正的矯正;(2)依照兒童弱視眼的具體病情行不同的遮蓋手法及時間;(3)精細化操作;(4)其他治療方法,如眼后像治療、視頻強化目力治療等。護理方案:對照組實施眼科常規健康宣教,即向小兒家長講解治療方案內容、治療的意義以及治療過程中的需要的配合等,同時囑咐家長按照醫囑進行定時復診;研究組實施全面的、規范化的護理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內容參考近年來相關研究資料、文獻、護理經驗以及兒童、家長的不同情況來進行制定。

1.3規范化護理健康教育

(1)組建弱視兒童、家長健康教育護理組,成員為1位主治眼科醫生與5名具有3年以上眼科經驗的護理人員,共同對研究組每位患兒情況進行全面評價,并記錄歸檔,每次患兒的就診檢查結果、護理健康教育內容等均記錄在此檔案中。(2)護理人員根據患兒評價結果有針對性對患兒及家長進行心理疏導,尤其對于情緒上有焦慮的家長、兒童要重點心理護理,通過視頻、圖片等直觀資料向家長及兒童講述弱視的病理、危害以及治療的意義、手段等,特別要強調長期規范治療的必要性。(3)每月定期組織1次弱視兒童家長課堂,由眼科主任有計劃的知識講解,并解答患兒家長在治療方面遇到的問題,對于困難較大的家長可進行單獨指導。同時,鼓勵弱視兒童家長之間相互交換督導經驗,以促進兒童更好的完成治療項目。(4)在每次復診時,讓患兒看有關弱視的知識視頻,時間為20min,目的是讓兒童了解自己的眼睛疾病以及不良用眼習慣等,以促進兒童順從治療。同時采用兒童化語言方式向兒童講一些眼睛不好所帶來的煩惱與不便,為了提高患兒治療的積極性,可用小獎品來予以鼓舞。(5)向家長強調按時帶領患兒來院復診,告訴家長定時復診才能及時掌握病情變化,以免發生不規范治療。(6)對家長進行兒童膳食指導,鼓勵家長多為孩子提供優質蛋白(如魚類、蝦類、奶類等),多提供富含維生素A、維生C及鈣的蔬果,督促孩子多進行體育鍛煉,以加強孩子各種營養的吸收。

1.4評估方法與指

1.4.1依從性評估:采用我院眼科制定的患兒、家長依從性調查問答表,對入組的150例弱視兒童及家長進行依從性調查。兒童依從性調查表內容包括:眼鏡是否每日都能配戴,是否能依照醫生要求進行遮蓋、訓練等,是否培養了科學的用眼習慣,是否了解眼睛發生疾病,等。患兒家長依從性調查表內容包括:是否監督、幫助、鼓勵完成各項治療項目,是否按時帶領兒童來院復診,是否主動與眼科醫師溝通、交流,是否了解關于弱視的知識、危害、治療注意事項等。依從性調查問答表調查時間為患兒治療滿兩年時,由固定的專業調查醫護人員向家長進行調查、解釋及問答,問題結果分為“是”與“否”,答完后當場收回。入組的150例患兒家長者進行了調查,有效率100%。

1.4.2療效評估:患兒在治療滿2年后,根據弱視治療療效評估標準進行評估:治愈,患兒視力水平持續在1.0及以上;基本治愈,矯正視力水平達到0.9或以上;有效,視力水平提升2行或2行以上;無效,視力水平只提升1行或者無變化,甚至視覺功能發生減退。總有效率=(治愈+基本治愈+有效)/總例數×100%。

1.5統計學分析

應用SPSS17.0統計軟件,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2組弱視兒童治療依從性情況比較

研究組在按規定進行遮蓋、按要求堅持眼鍛煉以及科學使用眼睛這三依從性比率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1);而在始終堅持配戴眼鏡及知道眼睛有疾病這兩個方面中,研究組依從性略高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22組弱視兒童家長的治療依從性情況比較

研究組弱視兒童家長在督導、準時復診、與醫護人員溝通以及對弱視相關基礎知識等方面的依從性比率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1)。

2.32組弱視兒童治療效果情況比較

研究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χ2=7.42,P<0.01)。

3討論

3.1規范化護理健康教育能有效提升弱視兒童的治療依從性

兒童弱視的治療不是短期就能成效的,而是需要長期不間斷的規范治療才能達到最佳治療效果。然而,由于兒童的自我管理、自我控制、配合程度均處于較低水平,大部分孩子無法按要求進行治療或聽從家人的督導,有的甚至會出現反抗治療,這些行為會嚴重影響到視覺功能的改善。常規眼科健康教育由于不全面、不規范以及太籠統而不適合弱視兒童健康教育。本組研究通過對患兒進行全面評估,根據評估結果對患兒進行心理、行為、認知等方面進行干預,結果顯示,研究組弱視兒童在按規定進行遮蓋、按要求堅持眼鍛煉以及科學使用眼睛依從性比率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1),表明了規范化護理健康教育能有效提升弱視兒童的治療依從性。另外,研究結果顯示,規范化護理健康教育對兒童堅持配戴眼鏡及知道自己患有眼部疾病方面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這對以后規范化護理健康教育內容的側重點提供參考依據。

3.2規范化護理健康教育能有效提升弱視兒童家長的治療依從性

兒童弱視治療離不開家長的支持,治療效果與家長的重視程度密切相關。兒童由于身心發展不成熟,不能自覺的、長期的執行治療要求,這就需要依靠家長在日常生活中不斷的督促、鼓勵患兒,才能更好的按照要求完成治療,因此,家長良好的依從行為至關重要。本組研究制定具體化、規范化的護理健康教育,讓弱視兒童家長從思想上、行動上重視弱視治療,同時加強家長對弱視的相關知識的教育,讓家長以正確的方法來督導孩子的治療。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弱視兒童家長在督導、準時復診、與醫護人員溝通以及對弱視相關基礎知識等方面的依從性比率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1),充分說明了規范化護理健康教育對提高弱視兒童家長治療依從性較大的幫助。

3.3規范化護理健康教育能提高兒童弱視的治療效果

在規范化護理健康教育下,家長與兒童都能深刻的認識到疾病的危害,都能從健康教育中獲得較多的、較全面的弱視知識,無形中提高了家長與兒童的治療信心與依從性,也提高了家長對弱視治療的重視程度,有利于促進治療效果,由于常規眼科健康教育內容比較單一、籠統,效果并不理想。本組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1)。

4結語

第5篇

【關鍵詞】 兒童;心理健康教育;防病意識;疾病認識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6.643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6-3387-02

兒童時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及時的防止早期疾病的發生與發展,是兒童保健預防門診工作的重要工作方法之一[1]。如今,我院采取對兒童及家長進行針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措施,增加了家長正確的對疾病健康教育認識,為兒童的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的生長環境,有效地減少相關疾病的發生與發展。筆者現將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對兒童及家長的防病意識的影響匯報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120例兒童進行分析討論,其中男性78例,女性42例,年齡在1-12歲之間,平均年齡在(6.39±3.02)歲,隨機平均分為兩組,一組在給予常規的護理為對照組,另一組給予心理健康教育為觀察組,比較兩組兒童及家長的疾病認識程度以及防病意識。兩組兒童的年齡、性別、生活環境以及家長的文化程度等一般情況進行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采取常規門診疾病檢查的方法;觀察組采取有效地兒童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具體如下:

組織心理健康教育講座。此方法對兒童及家長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直接有效,講解孩子的成長發育的各種異常因素,并對異常的孩子進行針對性治療措施。發放關于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知識的小冊子,告知家長正確的開發智力與護理的各項措施;講解正確的嬰兒喂養方式及孩子的正確教育方式。設立專門的電話回訪,直接對孩子的健康問題給予正確的指導,并制定一對一的詳細健康查體表,準確記錄與存放,對于孩子的健康問題采取早發現早解決的手段。舉辦相關的兒童心理健康知識講座,講解有關常見疾病的預防及治療措施。

1.3 評定標準 針對兩組兒童及家長進行問卷調查分析,兩種調查問卷,其中一種關于常見疾病的認識程度,另一種是關于常見的防病意識,兩種問卷滿分100分,分數越高越好。

1.4 數據處理 數據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

2 結 果

兩組兒童進行比較分析,其中觀察組的兒童及家長的常見疾病認識程度以及常見的防病意識明顯高于對照組,比較有顯著差異(P

3 討 論

3.1 新生兒時期對家長正確的心理健康教育:對于門診的新生兒進行聽力與NBNA的篩查[2],并教會家長對孩子進行正確的護理與照顧;指導在新生兒時期正確的母乳喂養,告知進行純母乳喂養對孩子及母親的優勢,如母乳喂養不足,指導正確使用配奶;告知家長按時進行疫苗的接種,滿六周后的新生兒,來院進行體格檢查,使家長了解兒童的健康知識以及保健的意義。

3.2 嬰兒6周后對家長的正確心理健康教育:滿六周后的嬰兒,全面的對生長發育檢查。并發放口服的維生素A、D,為了預防和減少佝僂病的發生;早產嬰兒應在生后2周給予口服。建立健康檔案,將每一次的檢查結果與相應的早期預防措施做好記錄并妥善存放,使家長了解孩子的健康狀況與有關疾病的預防措施。指導家長正確的使用聲音以及的教育方式,有利于孩子心理及性格的健康發育;指導家長針對孩子進行合理的訓練,以增加孩子身體素質,提高對疾病的抵抗力。

3.3 嬰兒3-12個月時對家長的正確心理健康教育:3-12個月的嬰兒,應采取常規的運動評估以及相關的五十二項檢查,對于孩子的成長發育情況正確的了解,如果發現孩子發育情況出現障礙,應使用特殊的兒童健康評估方法進行檢查,對于懷疑以及異常情況,應及時的給予早期的健康干預措施。

3.4 滿1歲后對家長及孩子的正確心理健康教育:針對滿1周歲的孩子進行口腔檢查,對于牙齒生長不良等問題早期發現早期處理。針對孩子的語言進行評估以及檢查,及時發現孩子語言發育功能以及表達能力,如有缺陷及時早期進行心理開導,讓孩子在生活中勇敢的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糾正孩子的不良心理問題,有效的對孩子的身心健康提供更有效的保障。

3.5 3-6歲時對孩子及家長的正確心理健康教育:此時期對于孩子及家長講解某些常見的傳染病的傳染途徑,關于預防常見的傳染病的相關知識[3],使孩子養成正確的衛生習慣,可以減少或預防傳染病的發生,此期還要加重對孩子講解遵守紀律的重要性,避免發生意外傷害。

由上所述,對于兒童及家長給予有效地心理健康教育措施,可以有效的增加兒童及家長的防病意識,能夠避免或減少疾病的發生與發展,為兒童的生長健康能夠提供有力的保障。

參考文獻

[1] 程志明.探討兒童保健在社區門診的臨床療效[J].河南出版社,2011,10(15):33-40.

第6篇

健康教育是通過有計劃、有組織、有系統的社會教育活動,使人們自覺地采納有益于健康的行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減輕影響健康的危險因素,預防疾病,促進健康,提高生活質量,并對教育效果作出評價。健康教育的核心是教育人們樹立健康意識、促使人們改變不健康的行為生活方式,養成良好的行為生活方式,以降低或消除影響健康的危險因素。通過健康教育,能幫助人們了解哪些行為是影響健康的,并能自覺地選擇有益于健康的行為生活方式。

開展孕產前健康教育服務是鄉鎮計生服務機構工作的重要內容。孕產前健康教育服務內容廣泛,在時間上包括了婚前健康教育、孕前健康教育、孕期健康服務三個方面的內容。能為轄區群眾提供優質的孕產前健康教育服務,我們對此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和實踐,加強了健康知識傳播的質量控制,以促進健康教育效果的提高[1]。我們開展的孕產前健康教育服務內容主要包括:

1 婚前健康教育服務的內容包括:

1.1 培訓:每周定期舉辦婚前男女生理衛生知識培訓班,開展性衛生、生育和遺傳知識的教育。

1.2 家庭服務 根據每對男女的特點,給予具體指導,結合形式多樣、參與性強的健康教育與促進活動[2]。

1.3 婚前醫學檢查,以防治生殖道感染及乙肝等疾病,有效降低了婦女生殖道感染,達到提高健康水平和生活質量的目的[3]。開通熱線電話,開設24小時緊急避孕門診,開展衛生咨詢,并對未保護性同房后的青年,給予緊急避孕措施的指導。

2 孕前健康教育服務的內容包括

2.1 培訓。對準備生育的夫婦進行遺傳咨詢,講授優生優育,婦女一生各時期的生理特點及月經周期表現、最佳受孕時機選擇、妊娠生理、妊娠早期注意事項等。針對受孕時期、分發有關孕早期衛生知識的健康教育處方。

2.2 家庭服務。協助夫婦制定生育計劃。

2.3 為夫妻雙方進行健康檢查,發現疾病即予治療。④建立電話聯系,及時解答問題。

3 孕期健康服務的內容包括

3.1 培訓。對孕婦夫婦進行妊娠期間生理、心理變化等專題講課。于孕早、中、晚期分發將有關知識的健康教育處方。針對孕婦情況給予具體的生活、衛生、營養、胎教、保健等指導,母乳喂養知識宣教,指導孕期保健訓練。

3.2 對孕晚期的夫婦進行產前、分娩過程的生理、心理變化的預防性健康教育,介紹導樂分娩。幫助其熟悉產房的環境。對孕婦進行家庭電話咨詢服務,了解其情況,督促其來院進行產前檢查,并解答有關問題。孕婦來院就診,對縣區孕產婦出車接送(只收汽油費)。為高危孕婦建立專門檔案,專人保管,讓其在專家門診就診,進行病情答疑和健康教育,并進行跟蹤服務。孕期全程服務。

3.3 妊娠后及臨產前,孕婦夫婦可選擇自己信任的產科醫生作為孕期保健醫生(義務)。該醫生診治異常情況,及時回答孕婦夫婦提出的問題。孕晚期,保健醫生與孕婦夫婦共同設計分娩計劃、監護計劃。廣泛宣傳孕期家庭自我監護,主要內容是孕婦按要求自數胎動,丈夫幫助聽胎兒心音。

4 產時健康教育服務的內容包括

4.1 產時培訓與健康教育。在產房的宣教室對臨產及先兆臨產的產婦進行產房環境、條件的介紹;正常分娩經過及如何配合分娩的健康教育。發放產時保健處方,解答問題,指導產婦多進高熱量易消化的食物及水分,指導產婦宮縮時深呼吸、間歇時全身放松。并教給產婦一些減輕疼痛的按摩手法。遵循衛生科普既要強化衛生精品知識,突出科學性的特點,又要遵循普及的規律,緊緊圍繞科學性、生活性、趣味性、教育性的原則進行健教材料的選定[4]。

4.2 導樂式分娩[5]。向產婦夫婦介紹導樂式陪伴的分娩目的和意義,有關制度及注意事項。導樂陪伴者可以是助產士、護士或醫生,她們必須確立以產婦為中心的服務模式給產婦以支持和鼓勵。

總之,開展婚前健康教育服務,需要充分發揮計劃生育、衛生部門、宣傳新聞等部門的主導作用,發揮鄉鎮計生服務機構業務技術指導的作用;同時加強能力建設,規范業務管理,加強和配備相應的專業技術人員及工作需要的設備,開展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培訓,提高基層計生服務機構人員的健康教育工作能力與水平,將人員培訓納入單位考核機制,定期進行考評;才能杜絕有損健康的生活方式,真正促進健康教育效果的提高。

參考文獻

[1] 劉鳳英,劉麗達,馮明玲.社區健康教育監督評估方法剖析.中國初級衛生保健,1999,8:46-48.

[2] 勵曉紅,吳擢春.社區健康促進項目評價的有關問題.中國健康教育雜志,2004,20(2):158-160.

[3] 張紅杰,耿玉田,李鳳良,等.北京市密云縣已婚育齡婦女生殖道感染的患病率現狀及知識態度和行為調查.中國計劃生育雜志,2002,5(5):273-276.

[4] 陳錦輝.強化衛生科普精品知識.中國健康教育,2004,20(30):262.

第7篇

關鍵詞 大學生 心理 預警系統

中圖分類號:G479 文獻標識碼:A

Construction and Impli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Warning System

ZHONG Zhibing[1], WAN Zhili[2], HE Zhifang[1]

([1]The College of Humanities, Jiangxi China Traditional Medical College, Nanchang, Jiangxi 330004;

[2]Nanchang Mental Hospital, Nanchang, Jiangxi 330002)

AbstractBy using psychological theories and skills, combined with schools and social resources, developing th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counseling and psychological crisis intervention work system engineering, constructing university students' psychological crisis pre-warning system should be established in thoughts, reflect multiple preventive education and intervention measures, in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ation of integrated use and reasonable implementation emphasized, it is to create a safe campus important measures.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warning system

1 大學生心理危機預警系統的建構

危機干預的對象為有自殺傾向的學生、遭遇重大挫折的學生(戀愛的挫折、就業壓力過大、重要考試失利、個人尊嚴嚴重受損等)、有嚴重的身體心理疾病的學生、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的學生、生活上有嚴重困難學生,非常內向且自卑感很強的學生、有重大喪失的學生(如喪親、丟失重要東西、父母離婚等)等處于危機狀態的學生。

(1)組建危機干預組織體系,由學工處、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危機學生所在學院、校醫院和保衛處的相關負責人及工作人員組成。學工處、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要負責其中的心理干預。對可能涉及人身傷害危機的學生,校醫院及保衛處要協助參與干預。涉及身體疾病的學生,校醫院要參與干預。對生活上有嚴重困難的學生,學工處貸款辦要參與干預。

(2)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成立心理危機干預專家組,專門負責心理危機學生的心理危機評估和測量、危機干預實施策略的制定等工作。

(3)各學院心理保健部要建立健全危機學生的預警機制,建立相應學生檔案,對其實施動態觀察。危機學生的名單要上報學工處和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4)如果發現學生處于危機狀態時,危機干預的程序如下:①保證危機個體的人身安全。視具體情況,保衛處和校醫院要參與。②及時約談危機個體。如果需要應該允許其社會支持成員(如父母、班主任、輔導員、同學、心理保健員等)的陪同。③對危機個體進行心理干預。步驟如下:讓危機個體進行適度宣泄;對危機個體進行一定的心理疏導和支持;對危機個體的情況初步評定與歸因;為危機個體提供可能的危機應對方式;與危機個體共同協商制訂應對危機的方法、計劃;為危機個體盡可能提供不違背咨詢原則的心理幫助;要求危機個體做出避免危機的相關承諾。④多渠道了解危機個體的全面情況。⑤召集心理衛生專家進行會診協商,進行危機評估,確定危機等級并協商干預方案。⑥在各種社會支持成員的幫助下,對危機個體實施干預方案,并根據實際情況及時修正方案。⑦危機干預后的效果觀察與鞏固。

2 大學生心理危機預警系統的實施

2.1 面對災害相關部門啟動心理危機預警系統

發生在四川汶川的8.0級地震給地震災區的學生們帶來了特大的心理負擔。在災情發生的第二天校學工處和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等部門聯合啟動大學生心理危機預警系統并制定了工作計劃。

2.2 心理危機干預方案及干預結果

(1)心理危機干預對象及評估工具。心理危機干預以四川、重慶、陜西等地震周邊地區來源學生作為對象進行篩選,實際發放心理危機評估問卷355份,收回問卷355份。以SCL-90、SAS、SDS三個量表作為心理危機評估工具,以SCL-90的總分大于200分或SAS或SDS分別達到輕度焦慮和輕度抑郁標準以上即為心理干預對象,共59人,其余296人為不需干預對象。其中,SCL-90:危機干預對象(n = 59)211.12 ?40.32,無需干預對象(n = 296)161.63 ?29.07,t = 3.17**;SAS:危機干預對象(n = 59)42.03 ?18.24,無需干預對象(n = 296)36.57 ?14.09,t = 2.63*;SDS:危機干預對象(n = 59)45.56 ?12.78,無需干預對象(n = 296)39.96 ?7.97,t = 2.51*。

(2)心理危機干預形式多樣、成效顯著。①團體輔導:將59名干預對象按自愿原則分成4組,每組由1-2名心理老師組織團體輔導。輔導時將學生圍成一圈,然后順序傾訴,表達內心感受,引導觀察主動捕捉信息,獲得心理支持,認知重建等;②個別輔導:對于具有嚴重心理問題的學生在團體輔導之后采取個別心理輔導,從而幫助學生走出困境;③網絡咨詢:利用心理咨詢中心網站進行網上咨詢,專門開辟“心理危機干預”專題,為受災害家庭的學生提供網絡在線咨詢,隨時幫助他們解除困惑,走出危機。

(3)心理危機干預結果。從5月14日第一次心理危機干預后10天進行了第二次心理評估。第1次評估時有23人輕度心理問題、27人中度心理問題和9人重度心理問題,第2次評估時輕度46人、中度6人和重度1人。從結果來看,重度和中度心理問題的效果非常明顯,而輕度的則仍多維持原來水平,這與這次地震持續時間長、余震不斷、救援進展艱難等應激因素持續存在有關。一年之后再次這59名學生進行隨訪和測量,結果顯示各項指標良好,說明他們基本上走出地震給他們帶來的心理陰影,能正常的學習和生活。

3 結論

心理危機干預模式的目標按緊急程度可分為:一級――降低精神病發作的人數,或者降低因心理問題而退學或自殺的人數;二級――使已有心理問題的學生,得到緩解或解決;三級――及時發現學生的一般心理問題,幫助其解決;四級――正常學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識,具有自我調節能力,適應大學生活并具有一定的自我發展能力。在處理學校危機事件時,應與學生家長、同學等人員優先溝通。學校應定期安排與學生家長聯系溝通的活動;構建個人、家庭、學校、社會的心理健康支持體系。我們對于危機事件的認識要客觀,因為在某種意義上學校存在危機具有不可避免性。學校應本著預防為主、科學處理的原則,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問題,以維護學生的生命安全和根本利益為出發點,采取科學有效地危機應付方案和辦法,這對于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學校的長遠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L蕓翁庀钅浚褐泄高等教育學會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重點研究課題項目“普通高校大學生心理管理工作評估方法的研究”成果之一(編號?6AIP0050033);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課題“大學生就業心理危機干預與評價體系的實效性研究”成果之一(編號:XL1013)

參考文獻

[1]邵靈紅.論高校大學生“問題群體”的危機干預體系[J].湖北社會科學,2004.11(8):150-151.

[2]邱觀建.構建“五位一體”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S].光明日報,2005.7:12.

第8篇

四川綿陽四0四醫院·川北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四川綿陽 621000

[摘要] 目的 探討干部保健對象的合理健康評估方法及健康管理效果。方法 以該院保健科2010年3月—2013年4月接受健康評估的235例老年干部病例做觀察組,同時選取該院門診接受體檢的200例健康患者為健康對照組,按照健康評估流程對患者進行健康評估,觀察兩組健康指標差異。 結果 觀察組在疾病治療率及原發性高血壓、高血脂、冠心病及糖尿病幾種疾病的患病率上與對照組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血壓、血脂、血糖這些疾病危險因素治療率及控制率與對照組相比有明顯優勢(P<0.05)。結論 良好的健康評估流程對干部保健意義重大,在治療控制疾病危險因素,慢性病綜合防治上發揮了重要作用。

關鍵詞 干部保健;健康評估;研究應用

[中圖分類號] R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4)02(c)-0141-02

[作者簡介] 劉敏(1980.8-),女,四川綿陽人,本科,主管護師,主要從事醫院感染管理及預防保健工作。

目前,人口老齡化成了全社會關注的話題。關注老年健康,對社會老年人身體狀況進行科學健康管理也成了當前國家衛生部門的主要任務[1]。老年干部屬于一類特殊的老年人群,這些保健的對象為國家做出過重大貢獻,做好其健康管理對于國家發展建設有意義重大。同時做好干部保健,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對全國老年健康管理模式及管理方法的一種有力的縮影,能夠為國家全體老年健康管理提供可借鑒的藍本。該研究以該院保健科2010年3月—2013年4月接受健康評估的235例老年干部病例為研究對象,旨在探討干部保健的良好評估方法,促進老年健康保健在臨床得到全面應用,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該院保健科共有235例老年干部接受健康評估。其中男190例,女45例;平均年齡(78.8±2.3)歲;將這些患者作為觀察組。入選標準:能夠連續3年完成健康查體,有詳細的病例檔案及體檢資料,年齡在60歲以上。患者慢性病罹患種類,日常用藥狀況不在考慮范圍內。排除標準:年齡在60歲以下,體檢資料不健全者。并排除生活不能自理,有認知障礙及惡性腫瘤晚期患者[2]。

同時從我院門診隨機選取200例定期體檢的健康老年人作為對照組,其中男170例,女30例;平均年齡(78.6±3.5)歲;入選標準同排除標準同觀察組相同。

1.2 研究方法

資料采集方法。對觀察組及健康對照組;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疾病史還有疾病治療情況進行詳細分析,并對兩組主要老年性疾病,原發性高血壓,高血脂,冠心病及糖尿病幾類疾病進行詳細統計。對血壓、血脂及血糖這幾個心腦血管疾病高危因素治療同控制狀況,及用藥狀況進行統計。并按照表1 流程對患者進行健康評估,進行健康管理。

1.3 統計方法

數據資料均應用spss13.0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并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進行χ2檢驗。

2 結果

2.1 疾病危險因素患病率

統計中觀察組患者疾病知曉率達到100.00%。對照組疾病知曉率97.25%。原發性高血壓、高血脂、冠心病及糖尿病幾種疾病的患病率隨年齡增長而增加,且并發兩種以上疾病的患者逐年增加,但是觀察組與對照組兩組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2 疾病危險因素治療控制率

對兩組患者進行血壓、血脂、血糖這些疾病危險因素治療率及控制率進行對比,觀察組與對照組相比有明顯優勢,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3.1 干部保健綜合健康評估的意義

老年前期或者老年人屬于干部保健的主要對象,而干部保健的重點工作就是要依據老年患者的體質特點,及早發現患者身體的各種健康方面問題,并對這些問題進行科學治療控制,防止病情惡化,預防疾病傳變,從而使老年患者全面提高生命質量,達到壽命延長的目的。從上述研究中,進行健康評估的干部保健對象在血壓、血脂、血糖這些疾病危險因素治療率及控制率上比沒有進行健康評估的老年人都有明顯優勢,說明干部健康評估在防治老年慢性病上效果顯著。老年干部保健對象屬于一類特殊的老年人群,這些人多多種疾病共存,患病率高,身體機能減退,因為自身身份的特殊性,多數人還有一定的心理問題。從一定意義上講,這些老年干部更需要,也更加有必要去從多種維度去分析并評價維護其自身的身體健康狀態[3-4]。而做好老年干部的保健評價也能夠影射出全社會老年人口自身健康問題,能夠將老年干部健康評價方法及模式應用于全體老年患者的保健管理中,從而提高老年健康保健管理的科學性及全面性,將全體老年患者健康體檢評估納入到一個社會化軌道,全員參與,提高老年慢性疾病的治療控制水平,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延長壽命,享受快樂幸福的老年生活。

3.2 干部保健綜合健康評估方法及模式

老年健康評估這個理念來源于國外,要將其應用于國內的干部保健評估,應用于國內老年健康保健管理需要將國外理念及方法進行相應的轉化及創新。首先必須建立整套科學的保健評估體系,篩選出適合國內老年人群的健康評估指標,確定評估的模型,建立適合我國老年人群的健康保健指標體系[5]。同時還要建立科學的評估流程,按照流程科學體檢,并借助計算機分析軟件對老年人健康指標進行科學評估[6]。

該研究中,主要從老年疾病的高危要素,老年人生活結構,慢性病的跟蹤,老年人身體臟器功能,疾病知曉率、治療率及控制率幾方面來對干部綜合保健對象進行健康評估。并按照上述的評估流程詳細記錄干部保健對象的身體體檢狀況,并對統計的數據資料進行統計分析。從體檢內容上主要是針對老年慢性病防治而設定的。對于老年慢性病防治,延長老年人壽命有一定意義。但是從當前國際公認的健康概念上講,健康狀況評估不僅應該包括軀體健康,同時還應該包括精神健康,同時還需要結合社會功能及環境狀況等多種維度去對老年人的整體健康水平來進行綜合的評定。所以結合這些問題,參照此次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在今后健康評估中,對于健康評估方法及評估模式還需要從下面幾方面來進行改進:①需要從多種維度對老年人身體健康水平進行評估。在健康模式上不僅要考慮老年慢性病,同時還應該關注老年心理健康,添加精神心理體檢項目。②提高檢驗人員綜合素質。大力加強對老年健康評估醫師團的教育,提高其專業技能及綜合素質,使其掌握全面的老年病知識,能夠對老年疾病進行科學評估,同時能夠為;老年人群提供合理的健康保健知識。③建立長效的健康評估機制。老年健康評估屬于一項長期工作,必須持之以恒,將保健評估提高到日常固定化模式,全程管理,這樣才能夠發揮出健康能夠評估應有的作用。

綜上,在老齡化社會中,老年健康保健評估在防治慢性病,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方面效果顯著,我們需要根據老年人自身特點制定出科學的保健評估流程,這樣才能發揮出健康評估的最大作用。

參考文獻

[1] 饒利,吳海燕,吳紅英. 干部保健巡診對保健對象健康水平的影響[J]. 齊魯護理雜志,2011(19):85-86.

[2] 鄭文華.健康教育在干部保健工作中應用體會[C]// 2009中國老年保健暨產業高峰論壇文集.海口:海南醫院,中國老年保健協會,2009:181-121.

[3] 孫倩倩,王雙.老年綜合評估的臨床應用及研究進展[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3):222-224.

[4] 崔新娟,施冰,田日新. 老年綜合健康評估在軍隊干部保健工作中的實施建議[J]. 人民軍醫,2011(7):106.

[5] 張宏雁,董軍,吳海云.干部保健工作中實施老年綜合健康評估的思考[J]. 中國醫院管理, 2010(6):28-30.

第9篇

  一、浙江省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歷史回顧

浙江省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相對來說起步較早,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已初步形成了一定規模。這十多年的發展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一)自發嘗試階段

早在20世紀80年代末,浙江省杭州、寧波等市的一批中小學德育工作者和班主任就自覺地開展了學生的心理輔導工作。他們在工作中發現,對學生的一些心理問題,傳統的思想政治工作收效甚微,有時甚至起反作用。而當教師應用心理學原理幫助學生時,不少心理問題便迎刃而解。這激發了部分教師學習心理學的積極性,他們通過自學,請專家做講座和參加學術交流會的方式豐富心理學知識,結合實際工作摸索心理輔導的規律。該階段的特點是沒有上級領導部門的行政干預,教師憑熱情學習和工作,缺乏系統的培訓和指導,工作的科學性不強。

(二)經驗累積階段

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浙江省越來越多的學校開展了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些市(縣、區)的教育管理部門也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許多成功的經驗。例如:到20世紀90年代末,杭州市普及了中學心理輔導站,開通了“西泠青春熱線”;寧波江東區普及了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富陽市啟動了“區域性推進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計劃”。在十多年的實踐中,浙江省初步形成了一支心理健康教育隊伍,從開始的由兼職教師負責轉向由專家、專門工作者負責,現又形成了專家指導下的以校長、德育教師、班主任、心理教師為骨干的全體教育工作者共同參與的工作模式。與此同時,不少教師和單位積極開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出現了一批有影響的科研成果。

(三)全面推廣階段

1999年國家教育部頒發了《關于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后,浙江省開始全面推廣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管理部門和高等院校以及學術團體開展了多種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工作。2000年8月,浙江省教科院組織本省專家編寫出版了《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指導綱要(試用本)》,并舉辦了由200多名教師參加的首屆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骨干培訓班。

2001年2月7日,浙江省教育廳頒發了《關于認真貫徹教育部文件精神,進一步加強浙江省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見》,提出逐步建立和完善省、市、縣、學校四級心理健康教育組織網絡,并于2001年8月底成立了以廳領導直接負責,各有關部門領導共同參加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中心,各地、市、縣也相應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指導中心。由此,心理輔導中心建設便有步驟地從省示范性普通高中和省重點中等職業學校開始向各級各類學校推廣,計劃在2005年底所有初級中學都建立“心理輔導室”,各市(縣、區)建立區域性心理輔導中心,工作覆蓋面達100%。2002年4月17日,浙江省教育廳又頒發了《浙江省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教師上崗資格證書管理辦法(試行)》和《浙江省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崗位職責(試行)》,進一步推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

二、浙江省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面臨的主要問題

浙江省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面臨著一些問題,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研究方面的問題

1.理論研究比較薄弱。

首先,對心理健康教育的哲學基礎幾乎沒有研究。哲學是心理學的重要理論基礎,缺少哲學指導的心理健康教育很難獲得深層次的突破和發展。其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概念和范疇比較模糊,如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素質教育、心理輔導、心理咨詢等概念需要更確切的界定,心理健康教育的內涵與外延及其與五育(尤其與德育)的關系有待進一步澄清。

2.應用研究存在不足。

從已發表的論文和學術會議交流文章看,應用研究中“方法中心”現象比較突出,即運用心理測量法的調查研究比較多。具體問題有:重復性調查多,有新意的研究不多;對學生(尤其是初中生和小學生)的干預研究多,對教師和家長的干預研究少;采用心理因素取向的研究比較多,采用生理、心理和社會因素相結合的立體取向研究少;運用國外量表多,自編量表少;橫向研究多,跟蹤研究少;實證研究和人文研究相結合的少;取樣范圍小,跨地區協作研究缺乏;對弱勢群體如民工子女、殘障學生、貧困地區學生等的研究少;對少數民族學生的研究很少。

(二)實踐方面的問題

1.市(縣、區)和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發展不平衡。

杭州、富陽、舟山普陀區等地建立了各級心理健康教育組織,但有的市(縣、區)進展緩縵,不少學校處于應付層面,一些學校尚未開展工作。發展不平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原有的工作基礎、領導的重視程度、教師的工作興趣和熱情等。心理健康教育要想得到良好發展,必須要有領導的支持,要有滿腔熱情的教師。

2.心理健康教育大多是針對人格和生活心理問題展開的,相對忽視學習和生涯的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目的包括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效率,發揮學習潛能,培養學生選擇未來發展方向的能力。所以,忽視學習和生活發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片面的。

3.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學化和專業化水平不高。

雖然許多學校已采取了諸如上課、講座、學科滲透、熱線電話、咨詢信箱、個別咨詢和團體咨詢等活動,但由于缺乏系統規劃而使心理健康教育在不少地方游離于學校整體教育工作之外,表現為心理輔導教師“孤軍奮戰”,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被其他教育活動隨意取代,“心理輔導室”有牌無人等現象。有的活動過于形式化,如大面積建心理檔案、搞心理測量;有的活動過于成人化、課程化、知識化,把心理健康教育變成了心理學知識的學習。此外,市場上各種教材和讀物良莠不齊,有些是匆匆組織“”編寫而成的。這些都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和學化和專業化水平提高。

4.對教師和家長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視不夠。

調查表明,浙江省中小學教師心理問題檢測率為10.60%,中學生父母心理問題檢出率為13.16%,小學生父母心理問題檢出率為2.97%。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與父母的心理健康存在顯著相關。因此,開展教師和家長心理健康教育必須成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目前,杭州市已開展這項工作,如開通教師心理熱線等,但其他地方尚未啟動。

5.負責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素質參差不齊。

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師資短缺,在職培訓是目前提高心理教師素質的主要途徑。有的地方(如杭州、富陽等)培訓比較系統,教師的素質比較好。但大多數地方只進行講座式或觀摩式的培訓,個別學校甚至把不能勝任教學工作的“編余”教師用來應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這就影響了教師素質的提高。

(三)管理方面的問題

1.行政立法欠缺,管理體制尚不健全。

雖然浙江省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中心明確規定了各市(縣、區)教育部門在教委的統一部署下于2001年8月前建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組織系統,做到分工明確、責任到人,以確保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有組織、有領導地穩步發展。(注:方展畫.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形勢與任務[J].浙江教育科學,2001,(3).)但由于缺乏相應的比較具體的行政立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還沒有從根本上納入學校教育體系,不少地方的組織管理工作或不到位,或處于虛設狀態。

2.人事制度不到位,教師職稱無法解決。

從2001年起,浙江省教育管理部門開始根據教育部的有關精神,著手解決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職稱問題,但具體的人事制度還沒有出臺。目前中小學還沒有“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這個編制,意味著這類教師還沒有合法的地位。

3.缺乏有效的評估機制。

中小學的其他教育活動都有比較完備的評估機制,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評估機制還不成熟。因此,這項工作到底做得怎么樣,目前還沒有一個為大家認可的評估方法。這一問題不解決,即使人事制度到位,也無法對教師的工作進行科學的評價。

三、浙江省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戰略目標

(一)總體目標

一是方向問題。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必須在指導下,走科學道路,以學校心理學為理論和方法的依據,從本省各級各類學生的心理發展的客觀情況出發,努力培養具有良好心理素質的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要避免德育化、學科化、醫學化、形式化等不良傾向。

二是發展問題。盡管廣大師生和家長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非常迫切,但作為一項科學工作,必須按客觀規律辦事,不能在沒有條件或條件不成熟的情況下一哄而上,搞假大空。掌握好發展規模和速度是確保心理健康教育穩健發展的必要措施。

三是行政立法問題。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成為學校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必須有相應的法規作保障。有了行政立法,就有了設崗、考核、獎懲的依據,工作就有了合法的地位,一切相應的措施就能名正言順地得以落實。

四是機制問題。要建立培訓和監督機制,使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分地區、分層次接受系統的培訓,明確省市縣區各級培訓的任務,并通過監督、評估,引導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提高教育水平;引進競爭機制,對心理健康教育崗位實行動態管理,優勝劣汰;建設對科研與創新的激勵機制,鼓勵教師創造性地研究和解決學生的實際心理問題,在教育活動中研究,在研究中開展教育工作,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質量。

(二)具體目標

根據存在的問題和總體目標,我們認為,到2010年為止,浙江省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應該努力實現以下八個具體目標。

1.加強基礎理論研究,積極參與建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體系。

基礎理論問題包括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哲學基礎、科學基礎、對象、任務、目的、方法、內容、原則、途徑、師資培訓、效果評價等等。構建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體系需要同行的協同努力,浙江省應積極參與,力爭在該領域內發揮重要作用,在理論上有所建樹。

2.加強應用研究,形成“問題為主,方法為輔”的研究風格。

由于大量的研究流于方法中心,為矯枉過正,必須強調“問題中心”,形成“問題為主,方法為輔”的研究風格,以解決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實際問題為核心,開展科研工作。至于應用研究中的一些具體問題,科研管理部門可以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引導,如對創新性研究、長時期的研究加大投資等。

3.發展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第10篇

1.1臨床資料

本組骨科圍術期患者300例,男200例,女100例;年齡11~80歲,平均39.8歲;腰椎間盤突出75例,腰椎滑脫6例,頸椎病9例,膝關節骨性關節炎36例,股骨頭壞死19例,鎖骨骨折18例,上肢骨折29例,手外傷29例,脛腓骨骨折39例,股骨骨折50例,下肢截肢1例。將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150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

意義(P>0.05)。

1.2方法

對照組給予骨科圍術期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實施無痛護理干預。

1.3評價標準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結果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疼痛情況比較見下表。

3無痛護理干預

3.1重視健康宣教

疼痛本身可以導致患者自身的情感發生變化,變得更加焦慮和煩躁,甚至導致免疫力下降,這樣會使得患者的手術受到影響,并影響術后康復情況。對于患者的疼痛初始階段需要進行有效的控制,持續的疼痛會導致慢性的疼痛進而導致患者出現更大的心理壓力。作為護理人員,應該做好患者的術前、術后的健康教育,并確定手術的方法和目的,并對于無痛護理相關知識,確定鎮痛的新觀念,并確定疼痛的評估方法。通過對患者的健康教育,實現患者對疼痛評估的真事情,并以此確定患者的真實疼痛程度,并教會給患者評估自身的感覺。在術后,可以確保患者能夠及時的說出自身的疼痛感覺,并配合使用鎮痛藥物,降低自身的疼痛感覺。在手術后要患者迅速說出自己的疼痛程度,而且在這個階段不能強行忍耐疼痛,需要讓患者對機體的狀態有切實的了解,并盡可能的減少術后的并發癥。

3.2加強心理護理

骨科患者由于很多都是經過突發事件導致的,患者在突然間生活能力受到影響,而且活動能力突然喪失,必將導致心理恐懼感,有的甚至會產生心理的焦慮。作為護理人員,一定要做好和患者之間的相互交流,并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導,了解患者自身的心理狀態和需求。護理人員通過耐心的溝通,可以確保評估的正確性,并針對疼痛的程度確保護理干預的有效性。

3.3護理

骨科的患者在進行手術后,需要確保的放置正確,如果患者一直處于被動狀態,必將導致患者的身體受到影響。在手術后,要確保患者的護理正確,并采取正確、舒適的臥位,自我放松并給予患肢按摩,患肢被動功能鍛煉,以減輕或消除患肢疼痛,預防下肢深靜脈栓塞、關節僵硬、肌肉萎縮等并發癥。

3.4個體化多模式聯合鎮痛及護理

從目前的圍術期患者的疼痛治療方法分析,其中所使用的非藥物有很多,其中包括: 心理疏導,物理治療( 冷敷、熱敷、針灸、按摩、理療等) ,音樂治療,分散注意力,放松療法等。一般所使用的藥物治療主要是使用術后鎮痛劑,如塞來昔布、帕瑞昔布、嗎啡等,降低患者的疼痛感。想要使用藥物降低患者的疼痛感,需要觀察患者的反應和鎮痛效果,并針對患者的不良反應,進行及時的改變。

第11篇

關鍵詞:碘缺乏病鹽類尿

[Abstract]Objective Assessment for the goal to eliminate iodine absence disease in Fuxin. MethodsAnalysis for the guide lieu of Manage index sign and technique index sign in every counties and districts. Results Evaluate result attained 80 cents that comes from organization leads, iodine salt manages, prevention and cure, Healthy education and publicity。The iodine salt eating frequency of inhabitants is heighter than 90%,the average Urine iodine of students from 8 to 10 years old is 261 ug/l, the proportion <50 ug/l is 0.4%,the proportion <20 ug/l is 0.00%. Conclusions: The above guide line make sure that Fuxin city has arrived the goal to eliminate Iodine Deficiency Disorders.

Key words:IodineDeficiency diseasesSaltsUrine

中圖分類號:R15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4-7484(2011)11-0067-03

阜新市位于遼寧省西北部,是內蒙古高原和遼河平原的中間過渡帶,屬低山丘陵區,轄兩縣及5個城區,總面積10355平方公里,全市人口1953218人,1994年全市實行了全民食用碘鹽的防治措施,并在特殊人群中投服了碘油丸, 1999年實現了消除碘缺乏階段目標。2005年實現了消除碘缺乏目標,之后又繼續開展以食鹽加碘為主的消除碘缺乏病的綜合防治工作,2009年根據遼衛函字[2009]171號文件《遼寧省實現消除碘缺乏病目標縣級考核評估方案》要求對我市的進行了綜合評估。

1對象和方法

1.1 抽樣方法

1.1.1居民合格碘鹽食用率:按東、西、南、北、中抽取9個鄉,每個鄉隨機抽取4個行政村,每個行政村隨機抽取至少8戶居民戶鹽樣。每個縣區按至少抽取9個鄉,36個行政村的288戶居民戶鹽樣[1]。

1.1.2兒童尿碘水平:按東、西、南、北、中5個方位各隨機抽取1個鄉(不足5個鄉時全部抽取);在所抽取的每個鄉各隨機抽取1所村小學;在所抽取小學各隨機抽檢20名8~10歲兒童(男、女各半)的尿樣[2]。

1.1.3健康教育:在進行兒童尿碘檢測的每所小學,采用問卷調查30名5年級學生的健康教育知曉情況,不足30名時全部調查。

1.2 檢測指標

1.2.1鹽碘:采用直接滴定法(GB/T 13025.7-1999)測定鹽碘。根據《食用鹽》(GB5461-2000)標準,食用鹽含碘量20~50mg/kg為合格碘鹽,小于5mg/kg為非碘鹽,其他為不合格碘鹽。

1.2.2尿碘:采用過硫酸銨消化砷鈰催化分光光度法(WS/T 107-2006)測定方法。

1.3 評估方法

按照《遼寧省實現消除碘缺乏病目標縣級考核評估方案》要求采取聽取匯報、現場考評、查閱資料和填寫報表進行綜合評估。

1.4 質量控制

鹽碘和尿碘檢測實驗室均經過國家碘缺乏病參照實驗室鹽碘和尿碘外質控標準物考核合格。

1.5數據處理

數據用Epi Info6.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2結果

2.1 鹽碘檢測

全市共檢測食用鹽2077份,其中合格碘鹽2035份,不合格碘鹽27份,非碘鹽15份。鹽碘中位數32.8,碘鹽覆蓋率99.63%,碘鹽合格率98.3%,合格碘鹽食用率為97.64%(見表1)。

表12009年阜新市居民戶碘鹽監測結果

地區

名稱 鹽碘

中位數 檢測

份數 合格

份數 不合格

份數 非碘鹽

份數 碘鹽覆

蓋率(%) 碘鹽合

格率(%) 合格碘鹽

食用率(%)

海州區 31.7 301 298 2 1 99.67 99.33 99

太平區 31.2 300 299 1 0 100 99.67 99.67

新邱區 38.1 300 296 4 0 100 98.67 98.67

細河區 30.9 300 298 0 2 99.33 100 99.33

清河門區 33.9 300 281 8 11 96.33 97.23 93.67

阜新縣 32.8 288 278 9 1 99.65 96.86 96.53

彰武縣 33.9 288 285 3 0 100 98.96 98.96

合計 32.8 2077 2035 27 15 99.63 98.3 97.64

2.2 兒童尿碘

全市共檢測8~10歲學生尿樣754份,尿碘中位數為261μg/L,小于50μg/L比例為0.4%(見表2)。

表2阜新市8~10歲學生尿碘檢測結果

地區 檢測數 中位數μg/L 頻數分布(μg/L) <50μg/L比例%

0-20-50-100-200-300-

海州區

太平區

新邱區

細河區

清河門

阜蒙縣

彰武縣

合計 107

109

111

110

107

107

103

754 243

236

280

271

278

246

260

261 005273738

015373135

004164447

015174443

009183644

015274430

000284728

0333 170 283 265 0

0.92

0.91

0.93

0.4 0

2.3 健康教育

在檢測兒童尿碘的學校,開展碘缺乏病防治知識知曉率調查,采用問卷調查每所學校調查30名5年級學生,全市共調查1114名學生,平均得分為4.0(滿分5分)。

2.4 管理指標

各縣區在組織領導、碘鹽管理、監測與防治、健康教育宣傳4方面的考評總分均達到80分及以上,達到考評標準。

3討論

從全市七個縣、區的調查結果看,我市的碘鹽監督管理已經納入正常軌道,居民食用碘鹽的意識明確,自我保健能力很強。碘鹽覆蓋率99.63%,碘鹽合格率98.3%,合格碘鹽食用率為97.64%,居民食用鹽基本以精制鹽為主。

學生尿碘中位數261μg/L,<50μg/L比例為0.4%和小于<20μg/L比例為0,表明我市兒童尿碘高于適宜水平,但沒有達到過量水平,提示今后的工作重點將是科學補碘,既要防止碘缺乏,也要防止碘過量[3]。

碘缺乏病在阜新地區曾經是波及范圍廣,患病人數多、危害大的一種地方病,直接威脅達數十萬人,通過多年的努力,建立了政府重視、部門協作、群眾參與的可持續消除碘缺乏病工作機制,全市實行了全民食用碘鹽的綜合防治措施。經省級考評小組對阜新市兩縣五區的消除碘缺乏病工作的考核評估,各縣區的組織領導、鹽業管理、監測與防治和健康教育四項內容綜合得分均在為80分以上,居民戶合格碘鹽食用率大于90%;8~10歲兒童尿碘含量中位數大于100µg/L,且尿碘含量低于50µg/L的比例不超過20%。根據《遼寧省實現消除碘缺乏病目標縣級考核評估方案》標準,綜合判定我市各縣區達到實現消除碘缺乏病目標。

參考文獻

[1] 衛生部辦公廳.關于印發《全國碘鹽監測方案》的通知[Z].衛辦疾控發[2004],8號.

第12篇

關鍵詞:健康教育;門診輸液室;護理;應用效果

輸液屬于使用率非常高的給藥途徑,由于輸液時間較長,因此在輸液過程中,患者很容易產生各種不同的心理及生理問題,這就需要醫護人員給予更多的關注。為了使輸液質量得到提高,降低醫療糾紛,醫護人員就應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對患者實施健康教育[1]。本篇文章就針對在門診輸液室護理中應用健康教育的效果進行詳細的分析,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選取自2010年3月~2012年3月需進行門診輸液60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患者402例,女性患者198例,年齡10~75歲,平均年齡(38.3~2.6)歲;輸液時間在3~12d,平均6d;將其隨機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00例,兩組患者在一般資料上無較大差異,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方法,觀察組則在此基礎上施加健康教育,其主要方法[2]有以下幾種:①采用播放錄像的方式教育患者,在門診輸液室的大屏幕電視播放相關疾病的錄像,使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掌握相關知識[3];②語言教育。這種方法就是醫護人員通過語言講述使患者了解到相關知識,加強健康教育;③文字教育。成立教育專欄,印制健康教育宣傳頁,或者通過板報、宣傳頁等方式進行教育;④示范性教育。此方法要求醫護人員進行簡單的技術性操作,這樣可以是患者能夠更直觀的學習,從而配合輸液工作。

健康教育的內容主要有:①輸液前準備工作。a.輸液前熱情接待,主動講解健康教育知識。當患者進入輸液室后,醫護人員要主動熱情接待患者,對患者講述在輸液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對患者或家屬提出的問題要認真解答,確保患者對輸液室的環境制度和相關知識達到熟悉了解的程度[4]。此外,對一些必要常識也需要講給患者,例如:不能空腹輸液。并不是每個人都知道這一常識,根據不同的患者實施不同的教育內容;b.對藥物產生了反應進行講解。通常情況相下,患者都是只知道自己患的是什么疾病,但是并不知道該用什么藥,以及用藥的注意事項有哪些,患者知道的微乎其微,這樣非常容易引起藥物副作用。這就要求護理人員在輸液前必須對患者或其家屬講述所使用藥物可能導致的不良反應等。并詢問患者是否存在飲酒行為,尤其是在輸注頭孢類消炎藥物時應忌酒,這是為了更好的避免雙流倫反應的發生;⑶輸液時間、滴注速度、輸液總量要在輸液前同患者講明。在患者準備輸液前,應提前將靜脈輸液的輸液量、時間及滴注速度告知患者,不能讓患者隨意調節滴注速度以免出現不良反應,并且患者了解到滴注時間,以便合理安排時間;②術中健康教育。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的最佳時間就是輸液過程中。很多患者及家屬應對自身疾病的治療目的、治療方法以及預防知識做到了解,這就要求醫護人員對不同患者的不同疾病做好健康教育,發放健康常識、宣傳卡等以供患者閱讀,從而增加患者健康知識。在這一過程中,醫護人員在進行教育時必須態度良好,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教育患者[5]。此外,醫護人員也可以在患者輸液過程中播放音樂、電影等輕松節目以放松患者緊張的精神,加深患者對教育內容的記憶。要告知患者輸液一側的手臂盡量保持不動,如要起身或去衛生間,要有家屬陪同并高舉輸液瓶避免輸液壓力過低而出現回血的現象;③加強輸液后拔針的按壓方法和時間教育。如果拔針后的按壓方法或時間不正確就容易導致出血或皮下淤血。因此在拔針時要耐心的向患者示范拔針要領,按壓時間在3~5min為最佳時間,如果患者的凝血機制不好,可延長按壓時間至15min。輸液后增加患者的無菌意識,護理人員要努力為患者營造一個舒適的輸液環境,提高空氣清潔度,并且做好無菌物品的消毒工作,確保其在有效期內使用。

1.3評估方法 完成輸液治療后,以問卷的方式了解患者對健康教育等相關知識的了解程度并進行滿意度調查[6]。以臨床上常見的不同慢性疾病制訂的調查問卷為依據,以患者回答情況為標準可將其分為優、良、差,其中正確率超過90%的為優,正確率在70%~89%的為良,正確率低于69%的為差。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5.0統計學軟件對文中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數資料使用率表示,行χ2檢驗,以P

2 結果

兩組患者對健康教育的了解情況對比結果見表1;護理滿意度對比情況見表2。

3 討論

由于門診輸液室的患者流通量大,流動性強,使得醫護人員的工作量非常大,因此就沒有充裕的時間來與患者進行溝通,從而使得醫護人員不能把握患者對疾病知識的需求,以往門診室的醫護人員在健康教育時都是按照事先做好的內容進行教育的,完全不了解患者的疾病類型以及所需的內容及方式等,因此雖然完成了對患者的教育,但是卻沒有從本質上提高患者對自身疾病的認識,導致了在日常中依然不知如何配合就醫,沒有起到健康教育的目的,由此可以發生患者私自調快輸液速度,按壓方法不正確,按壓時間不夠等,從而產生輸液不良反映,針眼出血,針眼淤血等想象,增加了醫療糾紛的發生率。為了解決這些不必要的矛盾,加強健康知識的教育就顯得非常重要了[7]。

護理程序在護理中有著極強的指導意義,對不同患者的不同需求制定個性化的護理對策,以便更好的促進患者康復的效果。如果在治療過程中了解到患者的文化程度,可依據不同的文化水平進行不同的教育方式,對于文化程度較高,理解能力較強的可采取口頭講述的方式進行教育;若患者的理解能力較差,則可利用圖片結合視頻的方式進行教育。

在門診輸液室進行健康教育不僅能夠增強醫護人員的知識,可以提高醫護人員的專業知識和溝通能力。在教育過程中,護士綜合的運用教育方法,更好的與患者進行溝通,解答患者的問題,這既是護士完善自我的過程也是提高患者對各類疾病知識的了解程度。同時患者了解到輸液的意義、目的及注意事項等,提高了患者的自我保護能力以及對健康的認知。此外,進行健康教育時需要護理人員與患者進行有效的交流,不僅密切了醫患關系,還增加了患者對醫護人員的信任,從而提高了患者的滿意度,降低了醫療糾紛的發生。本文統計結果可知,實施了健康教育的觀察組患者在用藥知識、生活習慣以及疾病背景知識等健康教育普及率方面均優于對照組,此外,在技術操作、心理舒適度等方面的滿意率也要高于對照組,顯示了良好的治療效果。顯著性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在門診輸液室中開展健康教育,有效的促進了醫患關系,提高了護理質量,達到了減少醫療糾紛的目的,值得臨床廣泛推廣。

參考文獻:

[1]陳香秋,周文莉. 健康教育在醫院門診輸液室的應用實踐[J]. 中國公共衛生管理,2013,05:627+629.

[2]趙清石. 門診輸液室護理管理缺陷分析及對策[J]. 中國醫藥科學,2012,23:159-160.

[3]余惠.門診輸液患者全程護理管理及健康教育的應用[J]. 中國現代醫生,2012,04:124-125.

[4]黃肖玲.優質護理服務對門診輸液患者健康教育效果的影響[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3,19:110-111.

[5]張子穎.優質護理服務對門診輸液患者健康教育效果的影響[J].當代護士(下旬刊),2013,01:161-16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威信县| 香格里拉县| 平塘县| 开封县| 成武县| 邵阳市| 丰台区| 忻城县| 柘荣县| 蓝田县| 化德县| 盐城市| 安溪县| 博乐市| 镇安县| 虞城县| 武陟县| 平舆县| 漠河县| 鄄城县| 乌兰浩特市| 阳谷县| 天长市| 佳木斯市| 台州市| 常熟市| 长白| 治多县| 易门县| 禄丰县| 阳江市| 安西县| 恩平市| 永昌县| 蓝田县| 岳西县| 峨眉山市| 花垣县| 常山县| 墨脱县| 平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