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30 10:22:2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自然災害概念,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自然災害;旅游業;預警機制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編號:10BJL061)。
旅游業是一項綜合性產業,對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的依賴性較強。旅游系統中某旅游因素或外界依托因素的負向變化,都有可能引起旅游業的波動震蕩,旅游業成為國民經濟中最易受到沖擊的行業。由于自然因素或人為因素的影響,自然災害發生的頻率越來越高,規模越來越大(具體見表1),對旅游業的影響也越來越嚴重。研究自然災害對旅游業的影響及預警機制構建,有助于我們積極地認識、預防、處理各種自然災害,實現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1.自然災害概述
1.1自然災害概念
隨著人類對自然災害的認識和研究不斷深入, 人們對自然災害的界定也在不斷變化。在眾多自然災害的概念中,我們可以找出判別和確定自然災害的三項標準。(1)自然災害發生在地球表層系統,即大氣圈、水圈、巖石圈、生物圈中;(2)自然災害具有自然屬性,它是地球系統演化過程中的自然事件;(3)自然災害具有社會危害性,能造成人們生命和財產的損失。
1.2自然災害分類
自然災害分類是一個很復雜的問題,根據不同的考慮因素可以有許多不同的分類方法。如根據自然災害的特點和災害管理及減災系統的不同,將自然災害可分為:(1)氣象氣候災害(如熱帶風暴、雷暴大風、干熱風、龍卷風、暴雨、寒潮、冷害、霜凍、雹災及干旱等);(2)地質地貌災害(如地震、火山、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縫、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土地鹽堿化、水土流失等)(3)水文災害(如洪澇、江河泛濫、水污染等);(4)土壤災害(如鹽堿化、土層及養分減少、耕地減少等);(5)生物災害(如植被退化、物種滅絕、森林病蟲害、鼠害、森林火災等);(6)海洋災害(如風暴潮、海嘯、潮災、赤潮、海水入浸、海平面上升和海水回灌等)。
2.自然災害對旅游業的影響
2.1 自然災害對旅游者的影響
2.1.1 威脅旅游者的人身、心理安全
若自然災害發生在旅游熱點地區,對于旅游業的影響是災難性的。首先會威脅到游客的人身安全,如2004年印度洋地震海嘯中,除了受到地震和海嘯襲擊的國家外,約有8000名澳大利亞人在泰國、斯里蘭卡和印度等國失蹤。歐洲的瑞典和德國遭受的打擊最為嚴重,兩國各有1000多人下落不明。
2.1.2 抑制人們的出游動機或改變旅游消費行為
根據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安全需要屬于較低層次的需要范疇,外出旅游通常是為了放松、愉悅、舒適,安全風險的存在有可能改變旅游決策的性質。災后旅游目的地的風險因素增加了旅游者購買決策的不確定性,降低了到災后目的地的旅游意愿或者抑制出游動機需求。
2.2 自然災害對旅游目的地的影響
2.2.1 破壞旅游資源及旅游基礎設施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發生了里氏8級特大地震,四川旅游業在這次地震中遭受了巨大損失,諸多景區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壞,涉及世界文化遺產1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9處,省級文保單位225 處。損失最為嚴重的是世界遺產都江堰- 青城山景區,二王廟古建筑群全部垮塌,魚嘴裂縫,青城山道教古建筑群嚴重受損。以汶川為中心的國省干線公路出現隧道塌方、大橋移位等較嚴重情況,通往九寨溝等重點景區的道路損毀嚴重,災區供電、供水、通信等基礎設施也受到嚴重破壞。
2.2.2 損害旅游目的地形象
目的地形象包括客觀與主觀的成分,融入了人們對目的地的態度和感受,旅游者往往基于個體的認識、體驗、對各種風險因素的感知來做出評價。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這種評價通常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從而損害目的地形象。
2.3 自然災害對旅游企業的影響
2.3.1 造成旅游企業供需鏈斷裂
旅游企業是旅游市場的主體。自然災害發生時,他們往往是最直接的受害者和直接利益相關者。由于消費者取消預定或停止旅游活動,造成旅游供給的大量閑置。
2.3.2加大旅游從業人員失業的風險
自然災害發生后,與災害發生地具有密切業務聯系旅行社的收入大幅度減少,大批預定紛紛退單,出團量接近零,旅游從業人員工資、福利大幅縮減,下崗、待崗人員增多,導致他們紛紛轉行尋求出路。
3.自然災害預警機制研究
自然災害具有嚴重危害性、突發性與永久性、周期性與不重復性、廣泛性與區域性、頻繁性與不確定性等特點,由于旅游業自身敏感的特點,更容易受到自然災害的重創。英國著名危機管理專家邁克爾.里杰斯特指出,預防是解決突發危機的最好方法。對于自然災害最好的處理方法就是做好預防工作,這就要求把預警放在首位。
3.1 自然災害預警機制的內涵
自然災害預警機制是以現實的自然環境狀況和變化過程為對象,采用邏輯推理和一系列的預警技術方法、指標體系和預警模型,對環境變化所呈現的各種信號源進行不斷的搜集、監測,根據其變化趨勢和描述安全狀態的數學模型或決策模型得到危機態勢的動態資料,并能及時提供警示信號或信息的機構、制度、網絡、應對措施等構建的預警系統。
3.2 自然災害預警機制構建的影響因素
自然災害預警機制的構建受以下因素的影響:
(1)經濟實力。一個國家經濟越發達,才會有更多的資金投入到國家安全方面的技術研發。
(2)科技水平。現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對各國構建完備的自然災害預警體系提供了技術保障。
“人定勝天”是人類祖祖輩輩的夢想。但嚴酷的事實無情地告訴我們,人類在文明的進程中常常受到酷暑嚴寒、水澇干旱、風刀霜劍、雷鳴電閃的困擾,這些無不影響著人類的生存和經濟的發展。
我國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約占全球自然災害總損失的20一25%,平均侮年的直接經濟損失近10億元,這已成為影響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最大限度地降低自然災害帶來的損失已是人們不可等閑視之的重要而艱巨的任務.
二、自然災害會計概念的提出
自然災害古往今來成了懸在人類頭上的達摩克利斯劍。自然災害是自然界中不可抗拒的自然現象,但隨著人類物質文明的不斷發展,高科技的投入就能使人類同自然災害的搏斗中日益從自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例如,1994年第17號臺風,挾暴雨、狂潮撲向浙江沿岸。由于浙江省各級氣象臺站準確地發出了警報信息,得以使省政府及時作出了轉移60余萬人的重大決策,使受程度極大地減輕,產生了不可估量的社會經濟效益。自然災害會計就是通過經濟、統計學原理、會計方法和跨學科領域的方法測定、計量、考核和報告為避免和減少自然災害所支付的一切費用,以及有效避免和減少自然災害所減少的無辜損耗與損失及所預期達到的效果,通過量化引導和數據分析,形成的會計信息以幫助利用者、管理者進行決策.
三、自然災害會計的核算
1.自然災害會計的計量
目前,從技術手段上來說,如何對自然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作出比較恰當的計量還確有困難,這是自然災害損失的確切數據難以統計和經濟行為造成自然災害惡化的代價曦以計入生產成本的兩個主要障礙.盡管如此,我們決無理由隱諱。筆者認為,自然災害會計主要是對自然災害成本會計的計量,具體包括:(1)為預防和監測自然災害而投入的費用;(2)發展地展、水利、氣象事業及環保、資源利用事業所投入的費用;(3)自然災害發生對企業員工和財產造成的損失;(4)自然災害發生后,投入的救護、醫療對為恢復生產而發生的費用;(5)國家自然災害救濟支出;(6)國家和各級政府設立的有關“減災”科研、工作機構的經費.以上各項自然災害成本可用貨幣加以計量,而后三項則難以用貨幣計量。(7)自然災害造成的自然資源的操作員和生態環境的惡化;(8)自然災害造成的人力資源和人文景觀的操作員;(9)自然災害造成的資源閑置損失,如一些企業的減少、停產、關閉,從而造成一定時期內勞動力與生產資源閑置.這些資源閑置必然導致國民生產總值減少。
2.企業自然災害會計的核算
企業為采.取防范、治理自然災害而發生的費用,如資本投資、業務費用、研究與發展費用、補救及復原費用等,這些涉及成本費用會對財務狀況產生影響,鑒于自然災害會計尚在提出階段,無規模的核算標準,因此,可對自然災害預防和損失支出采用資本化方法、或計入當期費用、或是作為負債.采用資本化方法,主要是指企業為實施自然災害措施而購置的設備作為資本支出,計提折舊,或是將有關費用作為遞延項目,分期攤銷。計入當期費用,將自然災害支出計入經營費用,不單獨列支,這種作法使得報表使用者難以明了自然災害的預防和損失的數額。作為有關負債,是指與自然災害有關的負債或損失能夠合理可靠地估計和計量時,就作為應計負債入帳;如果無法得到一個合理的估計數,就只能在財務報表中注釋,予以說明。計入當期損益,將自然災害的支出和損失,投保的企業應由保險會司賠償,賠償不足部分列入營業外支出,未投保的企業,列入營業外支出。
3.幾點建議
(l)建議國家將用于防治自然災害的資金列入中央預算,作為專門用于自然災害防治工作的資金來源,以促進自然災害防救工作的順利開展;(2)中央和地方財政繼續對水土保持、沙漠治理、草原建設、氣象預報、環境保護等建設項目,給予低息或貼息貸款;(3)保險公司在向投保單位支付賠償金后,應單獨編制“自然災害賠償情況表”,專門統計自然災害的次數、種類、發生區域和損失(賠付)金額,報送計劃、財政、統計部,以作為國民經濟核算的補充;(4)中國國際減災十年委員會、中國地震事業會計學會等部門可以飛嘗試地開展自然災害會計核算,并及時地將科研、實踐成果公布、交流、研討和總結。
四、加強自然災害救濟費的管理
長期以來,由于種種原因,自然災害救濟費管理中存在不容忽視和急待解決的問題:一是地方各級財政部門參與管理力度不夠,投入較少,致使自然災害救濟費的絕大部分來源于中央財政,這與分級分稅財政體制的改革方向是相悖的。二是自然災害救濟總量不足,但每年都是大量的結余.三是許多地區民政部門過多地提取救災周轉金,將預算內資金轉為預算外,用于扶持民政部門的創收、扶貧項目,使用中存在許多問題.四是救濟和救災資金分別使用中存在重災區設重點安排甚至優親厚友、浪費娜用等不良傾向。因此,應盡早研究制定有關管理辦法,在根據財力可能適當增加投入的同時,調動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建立健全相應的制度,強化管理,杜絕浪費,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各地財政部門需要在對本地區自然災害救濟費使用情況進行全面檢查的基礎上,清理和整頓救災周圍轉金,嚴格控制提取比例,切實保證自然災害救濟經費用在刀刃上,保證自然災害救濟工作的順利開展。
五、開展自然災害會計核算的意義
1.自然災害會計報告可以向國家和企業提供自然災害的預防和損失情況,使國家和企業在制定發展規劃時予以充分考慮,力求減小自然災害對社會和經濟發展計(遠見)劃的影響。
[關鍵詞] 自然災害 突發公共事件 應急管理 預警
突發公共事件的發生會給人們帶來生命、財產損失,自然災害是突發公共事件中的一類,也常給人們帶來種種危害。應當積極采取措施,做好自然災害應急管理工作,以盡可能避免其發生、減少其帶來的危害。
一、自然災害的概念
突發公共事件是指突然發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員傷亡、財產損失、生態環境破壞和嚴重社會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緊急事件。從不同的角度,按照不同的依據,突發事件可以分為不同的類型。按照《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根據突發事件的發生過程、性質和機理,突發公共事件主要分為自然災害、事故災害、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四類。
自然災害是由于自然現象的異常變化作用于人類社會,從而造成人員傷亡、財產損失、社會秩序混亂,影響和阻礙社會經濟發展的事件。以自然災害發生的主導因素(地理屬性)為依據,可把自然災害分為四大類:氣象氣候災害、地質地貌災害、水文海洋災害、生物災害。此外,宇宙空間和太陽系的一些天體的特殊運動現象也會對地球和人類社會構成不同程度危害,這就是天文災害(星災)。不同類型的自然災害其形成原因和特點又各不相同,給人們造成的影響和危害在范圍、程度上也不相同,應當采取適當的措施加以應對。
自然災害作為突發公共事件的一類,常常會給人們帶來生命和財產損失,應當采取措施積極應對,以盡可能降低其造成的危害。
二、自然災害應急管理的意義
自然災害除了具有一般突發公共事件的突發性、公共性、危害性等特點外,還具有其不同于其他突發公共事件的一些特性。在形成原因、影響范圍、時間、傳播形式等多方面,自然災害區別于其他突發公共事件,在應對時要充分考慮這些特性,采取適當的應對措施和救助手段。
自然災害是突發公共事件的一類,自然災害的應急管理應當遵循突發公共事件應急管理的原則。所謂應急管理,就是通過一系列有效管理行為來預防和處理突發公共事件,以使公共組織及其成員擺脫危機狀態的行為過程。應急管理是為應對突發公共事件而在事前進行的有效預防和事中處置以及事后恢復,盡可能避免突發公共事件的發生和減少其帶來的損失。自然災害的應急管理按照發生的時間順序也可以分為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管理這三部分。在自然災害發生前,應當采取積極的措施以盡可能預防和避免自然災害的發生;一旦自然災害發生了,則應當立刻采取相應的措施,按照預案并結合實際情況盡快防止災害的擴大和發展,同時展開救援工作。當自然災害結束之后則應當做好災后重建工作,盡快恢復人們正常的生產和生活。
應加強對自然災害的預警、監測,做好自然災害的預測工作,在獲得其征兆時就采取相應的措施,盡可能地避免自然災害的危害。但是,在目前的科學技術水平和自然條件下,還有很多自然災害是不能事前預測、監測到的,無法避免其發生。對于已經發生的自然災害應當采取積極的措施去應對,控制災害的擴大,阻止其進一步的發展,盡可能地減少其危害程度。因此,自然災害應急管理對于避免自然災害的發生和減少災害造成的損失是至關重要的。
三、加強自然災害應急管理
為了更好地應對自然災害,盡可能避免自然災害的發生和減少其帶來的損失,加強自然災害應急管理應當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1.進一步提高防災、減災意識
要有效地應對自然災害,應當進一步提高對自然災害的認識,增強防災、減災的意識。平時應進行關于應對自然災害知識的宣傳教育并開展多種形式的培訓以提高人們的防災減災意識。
應當加強科普宣傳教育工作,提高全民的防災、減災意識,通過各種途徑,積極開展防災、減災的宣傳、普及教育,提高公眾的環境保護意識和減災意識,調動全社會的力量,開展和做好“以人為本,預防為主,群策群力,防治結合”的防災、減災工作。自然災害在目前雖然不可能完全避免,但是應當樹立防災意識,盡量避免自然災害的發生;一旦發生,則積極應對。可以通過培訓提高人們的防災、減災意識,增強人們對自然災害應急管理的認識和應對自然災害的能力及水平。
2.加強自然災害應急預案建設
應急預案又稱應急計劃,是針對可能的重大事故(件)或災害,為保證迅速、有序、有效地開展應急與救援行動、降低事故損失而預先制定的有關計劃或方案。
自然災害應急預案是自然災害應急管理的重要內容,對于自然災害應急管理而言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由于自然災害具有突發性、不確定性、危害性等特點,在平時加強對自然災害的監測非常重要,但是在當前的科學技術水平下,對于某些自然災害還是無法準確地進行預測,不能避免其發生,那么就必須采取積極措施應對。如果自然災害一旦發生,有關部門則可以根據預案并結合實際情況采取相應的措施對自然災害進行處置。因此,應當加強自然災害應急預案建設,以提高自然災害應急管理能力。
3.做好自然災害應急管理的準備工作
自然災害一旦發生,要進行應急管理,在短時間內可能就需要大量的人員、救災物資和資金,在災害發生前就需要進行儲備,否則在短時間內難以滿足救災工作的需要。因此為了做好自然災害的應急管理工作,就必須在平時做好準備,包括人員、物資和資金等幾方面的儲備工作。
自然災害一旦發生,其應急搶險離不開救災人員,應對突發事件需要大量的人力資源。自然災害的應對不僅需要大量高素質的專業人員來應急搶險,也需要各相關部門的專業人員的參與。比如為應對洪澇災害除了救災專業人員外還需要醫護人員,對受災人員進行救護和防治災后疫情等。因此,在平時就要作好人力資源準備,積極應對自然災害。
在自然災害應急管理的準備工作中,要進行物資儲備。中央級救災物資儲備制度明確要求中央和地方以及經常發生自然災害的地區都要儲備一定的救災物資,以應對突發自然災害。
為應對自然災害,在資金方面要在平時就作好準備工作,當自然災害一旦發生,救災資金在短時間內就必須籌措到,以保障資金的供給。因此,平時在資金方面要作好儲備工作,確保救災資金的來源,以保障救災資金的及時到位。
4.完善自然災應急管理機制建設
自然災害的發生通常有一定的征兆,這種征兆可能會被人們通過科學的監測手段獲得,采取措施,避免災害的發生。對于已經發生的自然災害,則應當盡早采取措施進行應對,控制災害,防止災害的進一步擴大、蔓延,以盡可能降低災害造成的損失。因此,一旦自然災害發生了,就應當對自然災害進行積極迅速的應急處置。
突發公共事件社會應急機制由預防和準備子機制、管理和反應子機制及恢復和重建子機制三部分有機構成。在自然災害尚未發生時要采取措施,盡量避免災害的發生;對于已經發生的災害盡早發現,及早應對。對于自然災害科學研究工作應當繼續加強,作好自然災害的監測和預報,進一步完善預警機制,盡可能準確預測自然災害的發生征兆,采取措施避免其發生。目前,人們還不能完全準確地預測自然災害,避免其發生,也不能夠完全控制已經發生的自然災害。因而,應當進一步完善自然災害快速反應機制,自然災害一旦發生,在短時間內立刻采取積極的應急處置措施,科學合理應對自然災害,盡可能減少其造成損失。另外,災后重建工作也是自然災害應急管理的重要部分,自然災害發生后應當積極進行恢復和重建。當自然災害已經基本得到控制之后,應當采取措施盡可能減少其帶來的損失,幫助受災群眾盡快恢復正常的生產、生活。因此,應當進一步完善自然災害的預警機制和快速反應機制,盡量避免自然災害的發生和減少自然災害帶來的損失,并加強災后恢復、重建工作。
總之,應當積極應對自然災害,作好防災、減災工作,盡可能地減少自然災害給人們帶來的損失。當然對于自然災害的應急管理,還需要各有關方面的支持和配合,比如需要法律的支持,平時應加強科學的減災工程,從源頭上控制自然災害的發生。
參考文獻:
[1]秦偉:加強應急管理提高政府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能力[J].時代經貿,2006,4(9):50
[2]國家突法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
[3]李利:什么是自然災害[J].中國減災,2001(3):30.
[4]自然災害有幾種形式?[J].防災博覽 2002(1):30
[5]王郅強麻寶斌:突發公共事件的應急管理探討[J].長白學刊,2004(2):38
[6]盛海洋:我國自然災害特征及其減災對策[J].水土保持研究,2003,10(4):270~271
[7]劉鐵民:應急體系建設和應急預案編制[M].北京:企業管理出版社,2004,13
關鍵詞:自然災害;應急物流;管理運作體系
我國的生態環境惡化嚴重,自然災害頻頻發生,阻礙國家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對人們的生命財產形成威脅。在自然災害發生頻率較高的地區,物資儲備較少,此問題降低了應急物流的賑災效率。應急物資發揮的作用很大,可有效減少人員傷亡。我國應借鑒先進理念,加強對應急物流的研究,為應急物流體系的完善作出貢獻。
一、應急物流概述
應急物流指的是在自然災害、公共衛生等緊急事件發生時,提供應急物資,爭取最大時間效益,將災害造成的損失控制在最小限度之內的特殊物流活動。此種物流與一般物流有相同點,均由流體、載體、流量和流速等要素共同組成。
二、自然災害應急物流管理運作體系的基本內涵
1.概念和特征
自然災害應急物流管理體系指的是,為確保自然災害的物資需求得到滿足,追求最大時間效益,組織系統、管理體制與機制、資源保障系統以及政策法規等要素彼此聯系、相互影響,共同組成的一種特殊物流管理體系。
應急物流管理運作體系的具有如下特征:統一指揮、分工明確;管理機制可在自然災害發生后作出快速反應,各要素彼此協作;是現代化的應急信息系統;要有物資、資金、人力、技術等方面支持;相關應急管理規定要達到完善地步。
2.構成
主要由政府層面和社會層面共同構成,具體包括政府部門、非政府公共組織、企業、各大媒體等。
3.與其他突發公共事件應急物流管理體系的比較
其與突發事件的應急管理體系進行對比:自然災害屬于公共事件的一個特例。應急管理系統中的保障系統主要由物資、技術、資金、人力等方面組成。因此,應急物流管理體系包含于應急管理體系當中,屬于其子體系。其與其他突發公共事件的應急物流管理體系對比:兩者在組織體系、管理機制等方面相一致,構建、信息體系和法律規定等方面的差別也相對較小,部分應急物資相同。
三、自然災害應急物流管理運作體系模式
1.指揮協調模式
在我國,發生重大自然災害后,由中央統一指揮賑災工作,各地政府僅負責管理當地的救災工作。民政部國家減災委員會辦公室(簡稱減災辦)等機構全權指揮自然災害的救助事宜。除此之外,民政部也組建了國家減災中心。我國形成上至民政部,下至縣級民政局的救災指揮體系。各種類型的賑災工作,依舊由職權單位負責,比如水利部、海洋部等。為了處理一些影響范圍較大的自然災害,國務院專設了一些特殊救災管理領導小組,比如抗震領導小組等。各地方也創建了一些應急中心。
2.分級響應模式
在自然災害出現后,減災辦等領導組織統一分析災害預報信息,將通報下達給有關單位和地方。依據災害具體情況,各級行政單位啟動應急預案。自然災害各個環節均由相應部門負責,這些部門會與臨時指揮機構共同合作,創建起統一的管理組織,讓應急物流發揮作用。臨時指揮機構會調動各單位部門的工作人員協調、分配資源,然后直接調配給物流企業和救災志愿者,隨后開展保存和運輸等工作。
3.資源保障模式
人力資源是救災的重要力量,、武警部隊等組成救災搶險主力。一旦發生重大自然災害,中央可就近調動部隊,參與到救災行動之中。公路系統、鐵路系統等工作人員組成的團體也發揮重大作用。此外,物流企業和志愿者共同組成的社會群眾也是此方面人力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民間救災組織的發展較為薄弱。物質資源是救災的重要倚仗,需處理好采購、調撥、儲備等環節。交通部門要保持海、陸、空等各方面的交通渠道暢通,對救災提供交通支持,讓物資和救災人員可以順利到達現場。我國并未建立起專門的救災撥款專項機制。但在災難發生后,財政部門會以資金調撥、減稅等方式支持抗災工作。比如,在汶川地震發生之后,財政部立刻采取應對措施,以最快速度調撥資金保障災區居民的正常生活。
4.調度運作模式
應急物資調度體系在救災資源配置中發揮重要作用。自然災害出現后,應急物流調度中心命令,指揮物資供應部門、運輸保障部門、物資管理部門等,協調指揮救災工作。物資的供應由專門的供應部門負責,其運輸工作則需得到交通部門的支持,物資管理和運輸部門負責配送環節,物資管理部門專門處理物資發放,物資回收則需要在運輸部門的支持下實現。調度中心調動各部門參與到救災中,各部門將發生的情況反映給調度中心,實現兩個層面的有效溝通。
四、我國自然災害應急物流管理運作體系的缺陷
1.缺乏專門明確的應急物流預案
通常情況下,在自然災害發生之后,我國會成立暫時性的指揮組織,依據災情制定緊急救援方案,集中各部門大量工作人員,在較為匆忙的情況下開始救援物資的采購、運送等工作。此種情況可能造成資金浪費,讓應急救援工作失去合理性。2006年頒布的《國家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2011年經過修訂后,是目前應急預案當中規定應急物流有關內容最為詳細的一部。明確規定了應急物資的準備,也涉及災區物資的保存等內容,其余預案與應急物流的關聯相對較少。
2.缺乏有序的應急物流組織系統
過度重視臨時救援組織,忽略常設機構發揮的作用。我國還未全面建設物流應急機構,專業的物流管理工作人員也處于缺乏狀態,而且應急管理機制的制定也需要得到政府的支持。如果災害突發,各個部門單獨行動,彼此缺乏溝通、協調,救援效率較低,應急物流的動向、流程等顯得雜亂無章,此種問題在一些重大災害中暴露出來。比如,在某次重大地震當中,志愿者自備糧食和飲用水,但在救援過程中缺乏組織秩序,盲目行動,導致其在行動中難以發揮救災作用,最終反而成為需要救助的對象。不僅如此,這些志愿者駕車者較多,造成現場原本就缺乏的能源更為緊張,阻礙了專業人員的救援步伐。此外,自然災害發生之后,應急物流組織機構在動態管理上表現出很大不足。
3.缺乏常規協同的應急物流的物資保障機制
在賑災物資分配的過程中,分發渠道過多、指揮組織較為復雜、配送效率低等問題對物流管理造成負面影響,管理更加困難,需要面對更多風險,其調配秩序比較混亂。利用效益背反原則進行分析可知,此種狀況會導致應急物流成本加大,應急物流的調配效率較低,需要根據災害具體情況再次規劃。
4.應急物流的信息管理水平較低
在我國,應急物流管理的信息化水平較低,信息網絡并未實現全面覆蓋。在應急物流管理信息平臺建設過程中,沒有考慮到應急物流子系統的重要性,僅在平臺中創建了信息模塊。無法獲得全面、準確的應急物流信息,干擾災情救援判斷,決策不能順利發揮作用。
五、自然災害下應急物流管理運作體系的完善措施
1.進一步完善應急物流預案體系
制定出合理健全的應急物流預案,能確保賑災行動高效開展。在確定預案內容時,要堅持科學、合理原則,確保內容有可行性。要對以往發生過的重大自然災害事件進行分析,還要研究其他國家在處理此類事件時采取的方法,總結經驗后指導預案內容的編制。而且應急預案也要根據災害的具體情況設定等級,區分災難是否嚴重。也要區分各國、不同地域環境的差別,確定不同的物流方法,分出層級后制定相應的預案,避免應急物流存在無序性。
2.搭建依托政府公共信息平臺的應急物流管理運作體系
在政府公共信息平臺的支持下,創建起應急物流管理運作體系,負責收集應急物流供需信息,精準確定物流需求。與社會物流信息平臺合作,以最有效的方式處理資源整合問題。參與應急物流的主體較多,可利用這些主體的信息資源形成信息網絡,比如物資生產者、物流企業等,盡量防止發生物資和運輸失衡的情況。各個層面的應急物流指揮組織要提供準確的決策信息,促使運輸、保存等工作發揮應有效能。
3.大力整合應急物流資源
確定好應急物資的供應方案,可實現應急物資的市場化,開展動態儲備。在開展物資儲備時,可學習國外的方式,以專業化和社會化的方式處理這些問題。合理安排人力資源,促使專業人員、救援部隊形成默契配合,保證各自的優勢可以得到發揮。在交通網絡布局中,如果一條供應線中斷,確保可以依靠其他方式繼續供應。利用信息技術、通訊技術等建立起覆蓋各層面的信息網絡,依靠信息網絡保持溝通,讓參與救援的各個主體共同發揮作用,組成高效率的保障體系,充分利用各種資源。
4.建立高效健全的應急物流機制
應急物流想要在自然災害救援中順利發揮作用,就要建立起科學的管理機制,主要有調度機制、補償機制等。要從機制創建上保證應急物流工作的效率可得到提升,創建指揮中心。政府要重視此項工作,利用行政職能,制定支持政策,確保其運作順利。此外,還要在自然災害發生時積極記錄各種信息,最終形成專項報告,然后成立專門的應急物流機制研討小組,結合工作經驗共同討論機制的建立問題。通過謹慎研究后,創建出符合實際要求的應急物流機制。
5.構建應急物流風險預警管理體系
應急物流在發揮作用時,由于重大自然災害較為嚴重、復雜,災情的具體發展難以預料,加上應急物流管理在實施時會存在各種失誤、疏忽,導致應急物流工作在開展時面臨較大風險。因此,在制定應急物流行動方案時,要認真嚴肅,盡可能規避各種風險誘因。要明確應急物流并非是運輸、保存、調配等環節的機械配合,而是有規定流程限定的有機整體。災害發生之后時間比較緊急,應急物流工作涉及的主體較多,工作內容復雜,在制定方案時要注意方案是否合理。對可能存在的風險實施嚴密監控,讓預警系統可以及時全面反映各種信息。選擇多種預警方法,共同在實踐當中互相輔助,增強預測和預警的準確程度。利用循環預警的方式,提升預警系統的信息處理能力。
六、總結
建立起高效的重大自然災害應急物流管理體系,對災害救援行動具有積極意義。要拓寬應急物流物資的來源渠道,從社會各層面籌措物資,保證災區物資充足。物流應急預案存在不足,要創建完整的應急預案,減少應急物流的運作風險。
參考文獻:
[1]汪曄.基于ANP的安徽省自然災害應急物流體系運行能力評價研究[J].南陽理工學院學報,2014,11(1):51-54.
[2]王霞,朱杉杉.自然災害下如何發揮應急物流系統的作用――對余姚水災的反思[J].經營與管理,2014,25(3):21-22.
[3]張永領.我國應急物資儲備體系完善研究[J].管理學刊.2010(06).
關鍵詞:電力系統;突發災害;應急管理;制度創新;技術優化
在新的發展階段,社會用電量越來越大,這就對電力系統穩定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強化電力應急管理工作,找出其中的不足,進行制度創新和技術優化,能夠更好的應對電力系統突發災害,可以有效降低電力系統故障對人們日常生活以及經濟建設的影響,對電力事業的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電力系統突發災害特點及分類
1.1電力系統突發災害的特點
對電力系統突發災害進行分析,可以得知電力系統突發災害具有災害源頭眾多、涉及環節眾多、造成損失較大等特點。電力系統的運行會受到自然環境、人為因素、設備性能等多個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都會引發電力系統突發災害,遇到自然災害、技術人員操作失誤或者非法分子故意破壞電力系統、電氣設備存在質量缺陷或者性能老化,都會引起突發性災害。電力系統的運行包括發電、配電、輸電、用電等工作環節,彼此之間聯系緊密,形成一個有機整體,一旦發生突發災害將會涉及到每一個運行環節,對整個電力系統的正常運行造成影響。
1.2電力系統突發災害的分類
因為造成電力系統突發災害的因素多種多樣,所以可以將其分為不同種類。自然因素引起的災害叫做自然災害,比如天氣、地震、火災等,自然災害具有極強的破壞性,往往會對電力系統造成嚴重破壞。技術人員操作不當或者工作不認真出現失誤,以及非法破壞行為也會引發電力系統突發災害。電力系統中的各種電氣設備性能失效,無法發揮正常作用,將會直接影響電力系統的正常運行,引發突發性災害。
2.電力應急管理的介紹及現狀
2.1電力應急管理的概念
電力應急管理是為了應對電力系統突發災害而制定的一系列措施和方法,能夠使電力盡快恢復至正常狀態,對降低電力系統突發災害所造成的影響和損失具有重要意義。因為電力系統突發災害具有不可預測性和危害性,所以便需要針對其中出現突發災害的運行環節進行識別,做好應急措施,做到防范于未然,通過日常模擬、演練,保證突發災害發生時能夠做出快速反應,降低影響、減小損失,并盡快修復電力系統,使其恢復至正常運行狀態。
2.2電力應急管理的環節
根據電力應急管理具體工作,可以將其分為預防與預警、預警響應、應急響應以及恢復與重建四個環節。預防與預警是指識別出存在的危險因素,然后制定出針對性的應急方案;預警響應就是提前準備,是根據可能發生的災害事先做好應對措施,對可能造成的損失做好彌補措施,除此之外還包括日常演練、模擬;應急響應是發生災害后啟動應急方案,對事故進行妥善處理,爭取將損失降到最低;恢復與重建是指災難發生后對損壞的線路或者設備進行維修,使其能夠正常工作,提供用戶所需用電。
2.3電力應急管理現狀
從當前的電力應急管理情況來看,電力應急管理應急處置能力較低,特別是在協調配合方面與電力安全生產應急管理工作的目標存在較大差距,還有很多不足之處有待改善。應急管理的認識不到位,電力應急知識尚未普及 ,各級人員對電力應急管理的概念模糊 ,對應急管理的內涵和原則認識不清晰 ,對電力應急管理工作在保障生命財產安全、加強社會穩定方面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認識不到位。此外,社會普遍對電網大面積停電缺乏危機意識,不少用戶沒有應對大面積停電的相關措施。一些用戶電力應急管理方案過于理論化,缺乏實用性和可行性,不能有效解決突發災害;電力應急管理工作重心偏重于事后處理,而忽視了事前預防的重要性,無法從根本上降低突發災害的發生概率。應急救援設備比較落后,缺乏應急預案的聯合演練,電力突發事件往往是社會性事件 ,演練需要各相關部門協調配合、社會公眾參與,不同部門之間缺乏科學的協調,救援效率較低。這些都是當前電力應急管理工作中的的不足,必須制定有效的措施加以改進和優化,加強電力應急管理力度,提高應急救援效率。
3.電力應急管理辦法的制度創新與技術優化措施
3.1做好突發災害的檢查和預防
對于電力應急管理工作來說,其工作重點不是災害發生后的救援,而是災害發生前的檢查和預防,只有做好突發性災害的檢查和預防,才能有效降低災害的發生概率。充分發揮國家自然災害信息的作用,加強與電力企業、用戶之間的聯系,建立自然災害預警機制,及時各項自然災害信息,為做好災前準備工作預留更多時間。電力企業應該定期或者不定期對電力系統進行巡視,加大隱患排查治理的力度,利用計算機技術時刻掌握電力系統的動態情況,當發現異常現象時及時啟動報警機制,同時協調好不同部門之間的關系,做好電力應急管理組織、指揮工作。
3.2構建完善的應急管理機制
針對電力應急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首先對管理體系進行創新,構建完善的應急管理機制,為各項工作的開展提供有力依據和規范參考。明確電力應急管理工作核心,提高思想認識和重視力度,根據實際情況以及應急需求制定科學、有效的應急方案,提高應急方案的實用性和可行性,做好應急宣傳教育和培訓 ,提高基層單位和人員的應急能力和水平;加大技術創新,將先進的計算機技術應用于應急管理中,及時獲取更加準確的信息,為救援準備提供了更加全面、精確的資料,提高了救援效率;制定科學、完善的應急預案,全面推動并協助地方各級政府開展處置電網大面積停電事件聯合應急演練,加強資源、信息管理,將管理責任明確劃分到不同部門,方便應急管理工作的順利進行。
3.3加強應急通信能力建設
常規的通信通道都是在電能的支持下才能傳輸信息,當電力系統發生突發災害時將會影響信息的正常傳輸,影響了現場指揮救援工作,所以必須加強應急通信能力建設。利用衛星通信、光纖通信、無線數字通信的多項通信技術,可以在電力系統出現突發災害時保證信息的正常傳輸,能夠完成應急信息的收集工作,以圖片或者視頻形式將現場信息反饋到應急指揮中心,為救援指揮提供了可靠的依據,能夠對現場救援工作進行科學、有效的指揮和組織,保證救援工作更加有序的進行。
3.4加大應急方案的研究開發力度
因為電力系統突發災害不可預測性較強,很難實現對突發在災害發生時間、地點以及范圍的準確預測,模擬實驗的精準度有待提高,難以實現對突發災害發生時以及所造成影響的精確模擬,導致電力應急管理效果不夠理想。針對這種情況,必須加大應急方案的研究開發力度,提高模擬方案的精準性,對電力系統實際故障和破壞進行更加準確的預測和估算,提供更加可靠的參考信息,實現更加理想的應急管理效果。
結束語:
電力應急管理是解決電力系統運行故障、保證電力系統運行正常的一項重要工作,針對當前電力應急管理中的不足,需要對其進行創新和優化,通過做好突發災害的檢查和預防,構建完善的應急管理機制,加強應急通信能力建設,加大應急方案的研究開發力度,能夠有效提高應急管理水平,對減小電力事故所造成的影響和損失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學前教育;自我保護;安全教育;實踐
1. 前言
兒童是一個國家的未來,實現民族振興的希望,社會有責任也有義務保障兒童健康快樂的成長。然而,據有關調查報告顯示,每年我國都有上萬名兒童死于各種安全事故。因此作為學前教育的主要場所,幼兒園應改進現有的教學模式,提高學前自我保護的安全教育教學效率,切實培養孩子們的自我保護意識,提升孩子們適應生活的能力,同時為社會安全教育問題做一份貢獻。
2. 學前安全教育的培養內容
2.1生命安全意識。生命于每一個人只有一次,幼兒純真無邪,沒有足夠的是非分辨能力,所以,學前教育應注重培養兒童熱愛生命的意識,要珍惜自己生命和尊重他人的生命。要初步教會兒童們用恰當的方式保護自己不受人身傷害,特別要加強女幼兒免受性騷擾或害的自我保護意識,給予他們一個陽光的學前學習生活。
2.2遵守交通安全規則。許多交通事故的發生多半是因為肇事者或受害者不遵守交通規則,提升兒童的安全意識就要培養他們遵守交通安全規則,讓識記各種交通標志、信號,普及交通安全常識[1]。此外,要對兒童們進行乘車安全教育:乘公交車時莫要盲目擁擠;出門旅行要乘坐正規巴士,不超速、不超載;父母開自駕車的要監督他們遵守行車安全規則,系好安全帶等。
2.3消防安全意識。火災也是高發事故之一,學前應該對孩子們普及基本的消防安全知識,對火災的危害進行講解,培養孩子們的消防安全意識,使他們具備一定的逃生自救能力和防范能力。由于兒童天性好奇心強,喜歡觸碰把玩各種東西,所以不要隨意擺放易燃易爆物品,并要警示他們遠離危險品。
2.4生活安全問題。生活中要注意防范的安全問題主要有:第一,預防踩踏和避險逃生問題;第二,用電安全問題;第三,預防煤氣中毒和食物中毒;第四,防范校園活動中可能發生的公共安全事故;第五,預防流行性疾病;第六,防拐賣偷竊等等。各種安全隱患充斥在孩子們的生活里,做好防護工作,形成安全意識,有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
2.5自然災害中的自我保護。自然災害的發生具有地域性特點。幼兒園在普及自然災害防護知識時,可根據其所在地理位置特點,加強訓練自然災害逃生的基本方法,培養孩子們在面對自然災害時能保持冷靜的能力,練就他們在自然災害發生時的自我保護、逃生、互救及求救技能。我們不能實現控制自然災害的發生,但是我們可以做好防護工作,保護好孩子們的生命安全,將自然災害帶來的傷害降至最低。
2.6防范社會公共安全事故。近年來增加的有關踩踏事故報道著實為人們敲響了警鐘。學前教育要使孩子們認識公共場所發生突發事件的危害性以及遵守公共場所安全規則的重要性[2]。小孩子多半喜愛熱鬧,要注意教育他們不要進入人員已經相當密集的場所,因為在擁擠的人群里一旦發生踩踏,缺乏自我保護能力的弱小孩童將會是最大的受害者。
3. 學前兒童的自我保護教育實踐
3.1注重將安全知識應用于實踐活動。在課堂上普及的安全知識還遠遠不夠,應當重視在實際實踐活動中孩子們的應用能力,在實踐中強化安全意識。幼兒教師多數會選擇在教室內進行模擬課外拓展實踐活動來代替現實場景,為的是避免在課外實踐活動中可能發生的突發事件,給自己招來與兒童家長的糾紛。誠然,應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趣味游戲、模擬生活場景等多種方式可以取得一定的教學成果,也能減少不必要的麻煩。但是,孩子們沒有參與到真正的實踐中去,親近自然,貼近生活,難免會讓他們覺得社會是安全的,不利于培養他們自我保護的安全意識,畢竟現實生活并不是課堂力進行的那個樣子。因此,只有讓孩子們體驗“身臨其境”,才會對生存的意義和價值產生真切體會,才會在遇到現實問題時作出恰當反應,提升自我保護能力。
3.2增加貼近生活體驗。進行課外活動是幼兒教育進程的一個重要環節,應用于自我保護教育教程也不例外。在這個過程中幼兒教師可適當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社會,擁抱大自然。在開展戶外實踐活動時,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將會設置好的問題分配到各小組中,讓他們進行討論后派代表作答。通過這樣貼近生活的實踐活動,既培養孩子們的動手實踐能力,增進了現實生活體驗,也培養了孩子們適應社會的能力,增強了自我保護意識。此外,還使幼兒的學前自我保護教育工作得到了實質性提高。
3.3實現教學多樣化設計。鑒于每個幼兒擁有不同的智力狀況、心理特征及接受能力,幼兒教師在進行學前安全教育時,要盡量做到“因材施教”,使每個孩子在教學實踐中都能學有所得[3]。具體實現教學多樣化設計,需要結合教學大綱要求、學生實際需要和實踐活動場所,制作針對性、多類型的教學方案。例如,在教授思維能力要求比較高的概念時,教師可爭取應用多媒體技術來進行教學,通過使用圖片、藝術字、動畫等演示來增加學習的趣味性,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并通過聯系生活實際幫助孩子們理解抽象概念,提高思維應變能力。教師們還可以在生活中對幼兒做引導,鼓勵他們在家時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兒,逐步培養其動手實踐能力和獨立生活的能力。例如,在家偕同父母洗菜擦桌子、疊自己的小衣物、自己疊被子、整理書桌等。
3.4用游戲帶動兒童的社會性發展。通過玩游戲,孩子們可以在一定程度意義上開始接觸到社會。因為在游戲過程中,孩子們得到更多與同齡人接觸的機會。在設定好的游戲規則里,為了使愉快的游戲進行下去,各位組成員小朋友需要協調合作,共同進退,從中培養幼兒的團隊合作精神、互幫互助意識以及自我保護意識。同時,幼兒教師還要引導他們進行和睦共處,提高其語言表達溝通能力,即交際技能,良好的社交能力對于孩子們以后步入社會也是非常的重要的。最后,孩子們還能通過游戲找到趣味相投的伙伴,建立起兒童時期純真的友誼,在有同齡人的陪伴中快樂成長。
4. 結語
隨著社會的向前發展,孩子們即將面對的是不斷變化的、日益復雜化的社會生活,對幼兒進行學前自我保護的安全教育應該成稱為幼兒教育的必修課。國家除了加強對社會安全問題的宏觀監控,應當鼓勵從娃娃起加大培養學生的保護意識、保護能力,保障祖國的未來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康梓鈺.采取有效的教育策略提高幼兒的自我保護能力[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12(03):90-92.
關鍵詞 自然災害 家庭教育 災難教育
中圖分類號:G78 文獻標識碼:A
On the Family Education in the Context of Natural Disasters
Abstract Natural disasters, not only can bring direct and significant loss to human beings and would have experienced a disaster and the loss of loved ones, their children caused by long-term and far-reaching impact on the psychological, physiological.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ain problems in the disaster children education, discussed how parents in this regard in order to provide effective family education.
Key words natural disaster; family education; disaster education
1 自然災害與家庭教育概念界定
1.1 自然災害
自然災害是由自然事件或力量為主因造成的生命傷亡和人類社會財產損失的事件。自然災害對人類社會所造成的危害往往是巨大而慘重的。它們之中有比較常見的,如地震、泥石流、海嘯、臺風、洪水等突發性災害;也有在較長時間中才能逐漸顯現的漸變性災害,如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干旱、海岸線變化等;還有人類活動導致的環境災害,如“溫室效應”、水體污染、水土流失、酸雨等。我國是受地震災害影響最為嚴重的國家,20世紀全球1/3的大陸地震發生在中國,其中因地震而死亡的人數占全球的1/2,占國內各類自然災害死亡總人數的1/2以上。①
1.2 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由家中長者,通常指父母對其子女和年幼者實施的各種教育影響這種教育實施的環境是家庭,教育者是家里的長者,受教育者是子女或者家庭成員中的年幼者”。②家庭是孩子生命的搖籃,孩子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個場所,而父母則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孩子從孕育到出生,到上小學、中學,幾乎2/3時間生活在家庭之中,在這些時間里都在接受家長的教育,這種教育是有形或無形的,有意或無意的,是一種潛移默化,是一種言傳身教。
良好的家庭能夠促使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為學校教育打下堅實的基礎。但是,經歷過自然災害的孩子在認識、想象、情感、態度、思維以及肢體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變化,這樣家庭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
2 自然災害對家庭教育造成的沖擊
2.1 自然災害破壞家庭物質基礎
房子是人們賴以居住的場所,能給人以心理依靠,滿足人們對安全感的需要。財產是一個家庭維持生計的物質基礎,包括室內的和室外的,如存款、家具、家用電器、生活用具、農作物、樹木、牲畜等。③其中,房子和大部分財產在發生自然災害時是很難轉移的,因此在遭受自然災害時比較容易遭受損失。
2.2 自然災害破壞家庭組成結構
“家庭結構是指家庭分子之間的某種性質的聯系,家庭分子之間的相互配合與組織,家庭分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的狀態以及由于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而形成的家庭模式和類型”。④簡而言之就是家庭構成成員及其之間的相互關系,而家庭教育在其中體現為由長者對幼者所施加的各種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的影響。然而,當自然災害發生后,一個家庭的組成結構會受到破壞,從而對家庭教育造成沖擊。
2.3 自然災害沖擊著家庭成員的心理世界
災害不僅對家庭成員造成生理傷害, 還會帶來不可估量的心理創傷。首先,會留下心理陰影,尤其是深受其害的人,會有難以撫平的傷痕。第二,讓人沒有安全感,即使沒深受其害,也會人心惶惶。第三,加重人對自然的不可抗力的無能為力感,也可以說有挫敗感,覺得人定勝天是不可能的。綜合上述幾個方面可知,自然災害對人們心理上造成的創傷是難以撫平,在災后的很長時間里,他們都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擾或障礙,因此給實施家庭教育帶來了一定的困難。
3 自然災害背景下家庭教育存在的問題
第一,家長缺乏有關災害教育的培訓,防災意識薄弱。在自然災害多發地區或災難發生后,有關部門沒有或很少對家長進行防災、避災、自救等教育培訓。由于災難教育和安全教育的缺位,導致很多家長無法辨別災難發生的征兆、不能掌握災難逃生技巧、無法積極地進行災后自我心理復愈和對孩子進行心理康復輔導等。當災難發生時,多數家長們不僅無法及時組織家庭成員合理逃生;災后,很多家長自身處在恐懼中不能自行擺脫,不僅意識不到對孩子進行必要的針對性的家庭教育是必要的,也不知道如何去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
第二,家長過分看重孩子的學習成績,忽視災難教育。 “災難教育是指為應對自然和人為災害所造成的損害和影響,通過有效的方式所進行的促進個體災難應對能力的教育”。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21 世紀教育口號“學會生存”,表明生存能力教育是當前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這其中和孩子的自救能力有限不無關系,因此父母對孩子開展災難教育非常重要。然而在當下,很多家長只關注孩子的學業成績,卻忽視了對他們進行災難教育和安全教育。家長沒能意識到讓孩子掌握自我保護和自救技能遠比孩子能考多少分重要。
第三,災后忙于重建家園,忽視對孩自內心世界的關注。不同程度的自然災害都會給一個家庭帶來一定的損失,如住房或財產的毀壞。為了彌補損失、盡快恢復正常生活,家長們往往把精力投入到家園的重建上,從而無心管教孩子,忽視對孩子內心世界的關注。
第四,災后孩子們在生理和心理上沒能得到有效幫助。經歷過災害,孩子們所受到的心理、生理創傷是難以估量的。死亡感覺、死亡焦慮、心理麻木、無對象發怒等是人們經歷自然災害后比較常見的心理創傷癥狀,心理咨詢理論者們習慣將它們統稱為自然災害綜合征。由于家長自身也可能存在類似的創傷,抑或者家長缺乏對這些創傷的認識和有效應對技能,從而導致孩子們災后無法得到及時有效的幫助。
4 提升自然災害背景下家庭教育有效性的措施
針對上述存在的諸多問題,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以提高自然災害背景下的家庭教育的有效性。
第一,教育孩子應對災難,學會自救。把災難教育和安全教育納入到家庭教育中來,并且應給予足夠的重視。從小培養孩子防災意識,加強對災害知識了解以及預防技能的訓練。防災自救教育要從早教起,教育過程中不僅要培養孩子的逃生自救能力,而且要引導孩子有效地將防范意識和社會責任感相融合。應當教育孩子在災難發生時首先要能保障自身安全;其次,能根據自身的實際能力來提醒大家逃避危險;再次,學會以求救、報警等方式來幫助受害者。在這種情況下,孩子不僅能夠保護自己,也同時很好地承擔了社會責任,發揮了人性的真善美。
第二,教育孩子直面災害,學會生存。當孩子經歷或目睹了大災害后,往往很容易出現一系列應激性創傷反應,如極度害怕、恐懼、無助,并出現焦慮、憤怒等。這些心理創傷會延續數月,甚至數年。災難會以閃回的方式不斷出現在他們的腦海里或夢境里,使他們對相似環境產生恐懼,不愿與人交往,表現得過于警覺等。解決災后創傷的最好辦法就是及早對孩子進行心理疏導,理解孩子內心感受,給他們以共情、關懷等。
第三,回歸學校,使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相結合。重大自然災害后,受災地區都面臨著艱巨的重建任務。學校是重要的社會公共設施,它的重建關系著當地眾多兒童的發展。學校能為孩子的心理和生理問題提供較為專業的指導,彌補家長在這些方面知識的不足。如果學校能夠有效利用教師和學生群體的人際關系,則能為災后兒童提供有效的社會支持,從而有效幫助孩子撫平心靈創傷。如果家長能夠和學校教師保持良好聯系,接受教師的指導,聯手為孩子營造良好的家校環境會十分有益于孩子災后心理的康復。家長也可以和學校共同商議舉辦一些有針對性的活動來幫助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家庭和學校一致的社會環境會給孩子內心帶來極大的安全感。
注釋
① http:///content/2011 -05/09/content_22713562.htm.
② 趙忠心.家庭教育學[M].哈爾濱黑龍江少年兒童出版社,1988:5.
③ 郭強.災害中的家庭——家庭與災害相互關系的社會學考察[J].災害學,2002(9):76-81.
摘要:本文分析了國際投資中可能存在的自然災害風險的種類和危害,并提出了相應的金融管理方法,包括保險、再保險、其它保險工具、財政補償和巨災債券,對其進行了分析,同時提出了防范國際投資自然災害風險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風險管理 自然災害 國際投資
日本3月11日發生的強震及其次生災害表明,自然災害發生的不確定性會給國際投資帶來相對較大的風險。這種風險雖然出現頻率較低,但后果往往非常嚴重,而且難以預測和分散。加上國際投資的地點分布廣,投資量大,更使加強對國際投資可能遇到的自然災害風險的管理日趨重要。本文就國際投資中可能存在的自然災害風險的種類和危害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金融管理方法,同時也提出了國際投資自然災害風險防范的對策建議。
一、國際投資中自然災害風險的種類及其危害
從風險的本質來看,我們可以把自然災害風險理解為:在一定時間內某種自然災害事件發生后引起重大損失的不確定性。根據不同的考慮因素可以有許多不同的分類方法。在國際投資中,根據其特點和災害管理及減災系統的不同,可以將自然災害風險分為以下七大類:(1)氣象災害風險。包括熱帶風暴、龍卷風、雷暴大風、干熱風、暴雨、寒潮、冷害、霜凍、雹災及干旱等;(2)海洋災害風險。包括風暴潮、海嘯、潮災、赤潮、海水入浸、海平面上升和海水回灌等;(3)洪水災害風險。包括洪澇、江河泛濫等; (4)地質災害風險。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縫、火山、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土地鹽堿化、水土流失等; (5)地震災害風險。包括與地震引起的各種災害以及由地震誘發的各種次生災害,如沙土液化、噴沙冒水、城市大火、河流與水庫決堤等;(6)農作物災害風險。包括農作物病蟲害、鼠害、農業氣象災害、農業環境災害等; (7)森林災害風險。包括森林病蟲害、鼠害、森林火災等。
在國際投資中,由于投資方向的不確定,投資方式的多樣性,不同的自然災害都有可能對國際投資造成重大的經濟損失,而其中尤以地震災害與農作物災害對國際投資影響最大,也最常見。據統計,今年一季度,中國境內投資者實現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85.1億美元,同比增長13.2%,截至3月底,中國累計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2673億美元,由此可見,對國際投資的自然風險管理成為了我國國際投資者的重要工作。
2011年日本地震后,據摩根士丹利近日的研究報告顯示,將會使今年全球經濟增速減少0.25%至0.5%。世界銀行3月21日《東亞經濟半年報》表示,日本東北部海域11日發生的9級大地震及海嘯,將給日本帶來1220億至2350億美元的經濟損失,約占日本國內生產總值(GDP)的2.5%至4%,而日本災后重建可能需要5年時間。由此可見,此次地震對各行各業影響巨大,不僅包括日本本國的財產遭到巨大的打擊,各國在日本的經濟投資也蒙受了巨大的損失。
包括今年的日本地震,國際投資的自然災害風險造成了越來越多的損失。下圖為2000至2010年全球因為自然災害引起的經濟損失,可見在沒有大災發生的情況下多數年份的全球經濟損失規模穩定在300-600億美元之間,而一旦發生重大自然災害,當年的經濟損失可能超過1700億美元,達到正常年份規模的4倍之多。
以2010為例,據聯合國國際減災戰略部門(UNISDR)1月24日公布的最新統計數據表明,2010年全球共計發生了373起自然災害,洪水的發生頻率最高,全球共有大小洪災182起;另外,全球還發生83起風暴災害、29起極端天氣災害以及23起地震。
此外,2010年自然災害所造成的人員損失也是近20年來最嚴重的。其中,年初發生在海地的強地震和發生在俄羅斯的森林大火造成的人員傷亡最為慘烈。
同時,世界知名再保險公司德國慕尼黑再保險公司表示,2010年全球一共發生各類自然災害950起,經濟損失達到1300億美元。公司在災害報告中說,2010年是1980年以來自然災害高發的年份之一,九成自然災害是由颶風、洪水等天氣原因引發的。預計2011年因為氣候變化、極端天氣和洪水等導致的自然災害會進一步增加。
例如,2010年4月14日,冰島第五大冰川——埃亞菲亞德拉冰蓋冰川下一座火山噴發。火山煙塵覆蓋了挪威北部、波蘭北部海岸、德國、法國、比利時、英國南部海岸以及俄羅斯西北部地區,導致歐洲空中交通癱瘓,而由此給在歐洲地區的國際投資帶來了巨大的損失,同時歐洲旅游業蒙受的損失初步估計在10億歐元左右,也使對旅游業的投資蒙受巨大的損失。
對于我國來說,就自然災害的不同類別而言,洪水是導致我國經濟損失最為嚴重的一種自然災害。近二十年來,洪澇災害導致的年均經濟損失超過1000 億元。地震是導致我國傷亡人數最多的自然災害。據統計20世紀以來中國發生6 級以上地震650 次,其中震級達7 級以上的地震98次約占世界的十分之一,震級達8級以上的地震9次,全球發生的4 次震級達8.5級以上的特大地震,有2次發生在中國,地震死亡人數高達59 萬人,約占全世界的二分之一。此外干旱、熱帶風暴和雹災等氣象災害,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以及森林火災等各種自然災害在我國也時有發生。
二、防范國際投資自然災害風險的對策建議
據統計與預測,世界開始進入自然災害多發的時期,國際投資也面臨越來越多的自然災害風險。直面自然災害,抗擊國際投資風險也就成為亟需研究和解決的問題。本部分提出了防范國際投資自然災害風險的對策建議。
(一)加強對投資國的自然地理認識
在國際投資中,對自然災害風險的預防是防范損失最根本的辦法。而預防最行之有效、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辦法即是加強對投資國的自然地理認識,只有在投資前對投資國是否是自然災害多發地區、自然災害嚴重程度、災害防范措施等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才能有效地降低投資金額面臨的災害損失,預防資金因為盲目投資造成后悔莫及的悲劇。
以地震多發區環太平洋地震帶為例,這是地球上最主要的地震帶,它像一個巨大的環,沿北美洲太平洋東岸的美國阿拉斯加向南,經加拿大本部、美國加利福尼亞和墨西哥西部地區,到達南美洲的哥倫比亞、秘魯和智利,然后從智利轉向西,穿過太平洋抵達大洋洲東邊界附近,在新西蘭東部海域折向北,再經斐濟、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我國臺灣省、琉球群島、日本列島、阿留申群島,回到美國的阿拉斯加,環繞太平洋一周,也把大陸和海洋分隔開來,地球上約有80%的地震都發生在這里。 因此,對于在該地區的房地產、實體資產以及受地震災害影響較大的投資對象的投資應相對謹慎。
(二)加強對投資對象的風險評估
目前,已有的成熟的國際投資自然災害風險評估方法可以歸納為以下4種:
(1)基于指標體系的災害風險評估。基于指標的災害風險評估體系構建側重于指標的選取以及權重方法的優化,涉及的空間尺度范圍較廣,既包括全球、也包括國家和市級等空間尺度。目前,適用于全球災害風險評估的指標計劃有Hotspots、美洲計劃,此外,不少方法也利用指標體系從國家、市級尺度對自然災害風險進行了評估。基于指標體系的風險評估是借鑒空間信息格網技術,將具有致災因子各種屬性(如強度、頻度)和脆弱性指標(人口密度、土地利用、建筑物等)數據轉變成格網形式,通過一定數學法則疊加得到具有空間拓撲關系的災害風險值,最終達到災害風險評估的目的。
基于指標體系的災害風險評估研究在國內外發展都較為成熟,適合以較大區域作為研究對象,但此種方法主觀性強,無法模擬復雜系統的不確定性與動態性。
(2)基于風險概率的災害風險評估。利用數理統計方法(如gambel分布),對歷史災害數據進行分析,找出災害發展演變的規律。在此基礎上,結合承災體損失數據,建立災害發生概率與其的函數關系式,以此達到預測未來發生的災害風險。
(3)基于情景的災害風險評估。利用各種數值模擬軟件對不同情景下自然災害強度(對于洪澇災害來說,如淹沒深度、淹沒時間、流速等)的模擬,并疊置承災體屬性信息(如土地利類型數據、人口密度等),以直觀地顯示災情的時空演變特征與區域影響,從而達到自然災害動態風險評估。
(4)VaR模型。在對國際投資的自然風險評估上,我們可以采取VaR方法對其風險進行評估。
VaR的中文含義為“風險價值”,是指在正常的市場條件和既定的置信度內,用于評估和計量任何一種金融資產最小損失。投資主體采用VaR風險計量模型來計量各種業務和投資組合的市場風險,并將其水平與所承擔的市場風險相掛鉤。以提高其資本充足度,增加其資本實力和抵抗風險的能力。
正常情況下的國際投資的自然風險是由許多微小的、獨立的隨機因素組成。而每一種隨機因素不能壓倒一切因素作為主導作用。具有這種特點的分布即是正態分布,適合采用方差——協方差進行國際投資風險的計算。投資主體便可以根據模型估算的市場風險價值進行風險管理,將該測量出的風險值和要求的損失上限進行比較,當風險值小于該損失上限對說明投資金額的風險還在控制之中;而當風險值大于該損失上限時,說明投資主體必須采取必需的手段進行調整,控制好投資金額的風險。
(三)對投資對象要有充分調研
在同樣的地域環境中,不同的投資對象收自然災害的影響自然不同,以本次日本地震災害為例,受到影響最大的自然是房地產、工廠機器設備等固定資產,而面對暴雨、龍卷風等自然災害,農產品遭受損失最大。因此,對投資對象的確定應該建立在對投資對興國自然環境有充分調研的基礎上,選擇相應可能損失最小的投資產品。
三、國際投資中的自然災害風險管理
自然災害引起的國際投資風險引起了各國的重視,以下是相對可行的風險管理方法,值得我們借鑒和運用。
(一)運用政府財政對自然災害損失進行補償
財政補償的基金主要來源于政府的財政收入,也構成了國際投資自然災害損失傳統的資金補償來源。但是,以我國為例,政府的財政收入總量有限。這些有限的財政收入中,由財政預算安排的災害救濟支出只是財政支出計劃中的一小部分。據統計,20世紀80年代國家財政提供的自然災害救濟款平均每年只有9.35億元,只相當于災害損失的1.35%。20世紀90年代國家財政提供的自然災害救濟款平均每年只有18億元左右,只相當于災害損失的1.8%左右。可見,當巨災發生時,依靠國家財政救濟支出對災害損失的補償程度是比較低的。
但是,政府財政補償是在自然災害發生后對受災方第一時間的補償,具有最快、最直接的特點,對穩定市場社會安定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運用商業保險及其金融衍生品管理自然災害風險
(1)保險轉移風險
對于國際投資,保險轉移風險可以分為單一的和綜合的兩種方式。所謂單一風險的保險轉移就是指國際投資方購買保險將某一種自然災害風險轉移給保險人的轉移方式,例如美國國家洪水保險計劃僅承保單一的洪水風險。所謂綜合風險的保險轉移是指投資方通過購買保險將兩種或以上的自然災害風險轉移給保險人的轉移方式,國內保險公司的財產保險險種條款大都為投保人提供了這類風險轉移方式。例如企業財產綜合險的保險責任往往包括雷擊、暴風、暴雨、臺風、洪水、泥石流、雪災雹災、冰凌、龍卷風、崖崩突發性滑坡和地方突然塌陷等人力無法抗拒的自然災害。
(2)再保險轉移風險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第28條的規定,再保險的定義為:“保險人將其承擔的保險業務,以承保形式,部分轉移給其他保險人的,為再保險。” 實質是在全體被保險人之間對風險的又一次轉移和分散。因此,從另一個方面說,再保險轉移方式是原保險人以繳付分保費為代價將風險責任轉移給再保險人。
如今,再保險已經成為整個保險業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筆者認為,再保險應該成為國際投資自然災害風險管理的重中之重。一方面,倫敦、紐約、蘇黎世、慕尼黑、中國香港等都是著名的國際再保險市場,通過這種超越國界的再保險安排,使風險分散在世界范圍內進行,對于國際投資風險的化解,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也使從而能分散消化得更為徹底;另一方面,一批在國際上享有盛譽的專業再保險公司發展、壯大起來,這樣,大大方便投資對象分布廣泛的國際投資方的投保,也使其利益得到了充分的保障。
(3)其他保險類風險轉移方式
在國際上,所謂的其他保險式風險轉移方式是Alternative Risk Transfer,簡稱ART,是除開上述兩種保險產品的保險轉移方式。其主要有兩個方面構成,一是風險載體,二是可選保險產品。風險載體主要包括自保、自保公司、風險自留集團、共保集團和資本市場。可選保險產品主要包括有限風險再保險、多年期/多險種產品等。
筆者認為,由于載體不再局限于保險公司和再保險公司,可選產品也不再局限于單調的保險產品,傳統保險方式可能產生的當簽約一方不完全承擔風險后果時所采取的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自私行為可以由此而發生改變,更為重要的是,對于國際投資,投資方向、投資金額靈活多變,規模巨大,新型靈活的保險方式可以更好地適應國際投資的安全性穩定性的要求,也可以為不同地投資量身訂做保險產品。
(4)巨災債券及其衍生金融產品
目前國際市場上的巨災債券多是針對地震、颶風和暴風雪等自然災害設計的。如美國東海岸的颶風、加州的地震、歐洲冬季的暴風雪、日本的地震和龍卷風等。巨災債券是通過發行收益與指定的巨災損失相連結的債券。在資本市場上,需要通過專門中間機構(SPRVS)來確保巨災發生時保險公司可以得到及時的補償,以及保障債券投資者獲得與巨災損失相連結的投資收益。巨災債券將保險公司部分巨災風險轉移給債券投資者。
巨災債券的一個核心概念是觸發條件,即賠償的條件,賠償性觸發條件是以其實際損失賠償數額來表示的,指數性觸發條件則用某種特殊的指數來表示,如行業損失指數和參數指數等,是一種損失的相對水平。由此可見投資者的收益和損失是由發生怎樣的自然災害風險或風險程度如何決定的。根據債券發行時約定的條款,投資者可能會損失全部或者部分在剩余時間內應得的利息,還可能會損失部分本金。
筆者認為,相對于其他保險產品,巨災債券流動型、規模大、損益高,與自然災害的發生情況緊密相關,這就為國際投資者提供了一個風險對沖的投資工具。與常見的金融工具期貨相似,巨災債券也可以開發其期貨,期貨分為可以分為預測發生災害和預測不發生兩種。當國際投資者投資相關的投資對象時,可以做多與投資對象相關的預測災害發生的巨災債券期貨,或做空預測災害不發生的巨災債券期貨,這樣,即使災害發生,由巨災債券期貨帶來的收益可以補償部分國際投資的損失。如果對沖量適當,完全可以鎖定國際投資的最大損失。
相應的,還可以開發巨災債券的期權、互換等,充實巨災債券的風險對沖金融衍生品。
值得一提的是,有專家表示,此次日本地震有望超過2005年的“卡特里娜”颶風,成為首個觸發多個巨災債券的自然巨災。據統計,日本地震將使面值共17億美元的10只債券面臨觸發點挑戰。
(5)利用天氣指數等自然災害期貨
天氣指數期貨指的是每個月的開始,期貨市場主管機構都會根據過去10年當月的氣溫情況,為降溫度日數或升溫度日數確定一個初始值,比如40度(華氏)。為使市場運轉起來,指定的做市商將接著喊出“出價”和“要價”,前者比初始值稍低,后者稍高,這是投資者可以買進或賣出的度數。
對于國際投資者,天氣的變化對部分投資產品的收入影響巨大,而對于投資者,對天氣的預測和農產品的收益行程對沖,使投資者在一定程度上鎖定收益,或將因天氣原因引起的損失降至最低,也就使金融機構面臨的風險相應減小。。
另一方面,對于中國現有期貨市場,今后如果讓天氣指數期貨這樣的衍生品能夠發展起來,保險公司可以在這些市場上轉移承保風險,加之一定程度的保費補貼和稅收優惠,其在技術上的困難將會大大降低,不可能總是出現“投資險越做越虧”的情況。
同理,可以以降雨量等自然災害指標為標的,進行期貨的創立與交易。
綜上所述,在進行國際投資前,應對投資地區的自然地理狀況有深入的了解,對投資對象有全面的風險評估,對于不同的自然災害風險,可以采取不同的風險轉移方式。保險轉移方式、再保險轉移方式、ART方式和各種金融衍生品相結合,金融市場與政府相結合,金融衍生品的開發使得自然災害風險的轉移既以保險市場為基礎,又有資本市場作后盾,更有政府作保障。
2010年的汶川地震、2011年的日本地震都給世界經濟帶來了重大的損失,國際投資者應該時時以風險管理為標尺,盡最大可能地減少風險,避免突如其來的巨大損失。
:
[1]劉新立.風險管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鄒銘,范一大等.自然災害風險管理與預警體系[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
呂向敏,楊建立,張惠蘭.跨國公司國際投資風險的成因及管理分析[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6(3)
郎一環,王禮茂,張明華.中國短缺資源跨國開發的風險管理——以石油為例[J].資源科學,2003(05)
葛全勝,鄒銘,鄭景云.中國自然災害風險綜合評估初步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
劉新立.風險管理[M].北京院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吳定富.中國風險管理報告2010[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0.
利用1984-2013年統計數據,分析福建省糧食產量和氣象災害的變化趨勢。運用相關分析和敏感性分析,分別研究了5種氣象災害對5種糧食作物的影響程度,并在此基礎上提出政策建議,為福建省糧食生產的持續發展和科學決策提供借鑒。結果表明:①氣象災害對福建省糧食生產具有負面影響;②對福建省糧食生產影響最大的氣象災害是臺風,其次是風雹,受一般強度和高強度臺風影響最大的分別是稻谷和小麥,而受一般強度和高強度風雹影響最大的分別是玉米和小麥;③氣象災害受災率和成災率每變動1%,福建省糧食單產分別變動6.35%和21.56%。稻谷、玉米、薯類、大豆均對一般強度旱災和高強度風雹最為敏感,其中又分別以薯類和玉米為最,僅有小麥對一般強度和高強度的霜凍最為敏感。
關鍵詞:
糧食生產;氣象災害;相關分析;敏感性分析;福建省
農為邦本,糧食安全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由于人口增長[1]、糧食格局變化[2]、水資源短缺以及氣候變化[3],中國的糧食安全形勢將面臨巨大挑戰。福建省作為傳統缺糧大省,人多地少,自然災害頻發,糧食安全形勢一直非常嚴峻[4]。因此,氣象災害對福建省糧食生產的影響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
目前,國內外學者已經就氣象災害對糧食生產的影響進行了大量研究。UNEP[5]研究結果表明,直至2020年,與天氣相關的事件引發的經濟成本預計將增加兩倍,達到1500億美元/年。Vel-linga等[6]研究表明雖然氣象與非氣象災害所造成的損失均不斷增加,但相對于非氣象災害,氣象災害的發生率顯著上升。Hppe[7]分析了1950-2005年間大規模自然災害事件的發展趨勢,發現其所造成的損失劇烈增加。史培軍等[8]分析了1980-1994年農業自然災害對糧食生產的影響,得出這15年來的農業自然災害(主要為水旱災害)致使中國糧食減產達到同期糧食產量的15%左右,其中僅氣象災害占到40%左右。劉明亮等[9]通過分解糧食產量的時間趨勢項與波動項,分析了1949-1995年間中國主要糧食作物生產的波動性以及主要農業自然災害對糧食生產的影響,得出中國糧食生產的波動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受災情況。馬九杰等[10]根據2002和2003年的分省相關數據,通過相關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農業自然災害對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影響,發現自然災害對中國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具有顯著影響。羅小鋒[11]利用描述性統計和C-D生產函數,分析了自然災害對湖北省糧食產量的影響,指出自然災害已成為影響湖北省糧食產量的重大因素。莊道元等[12]利用全國31個省市1979-2007年糧食生產的面板數據,引入變截距雙對數模型對不同階段自然災害對糧食產量的影響進行計量分析,結果顯示三個階段中自然災害對糧食產量的負面影響均較顯著,而且自然災害對糧食產量影響的程度呈不斷下降的趨勢。龍方等[13]對中國1950-2008年稻谷單產和氣象災害數據進行灰色關聯分析,結果表明中國稻谷單產水平變化是由技術因素、社會因素和自然因素決定的,其中,社會因素占15%~17%,技術因素占28%~35%,自然因素占48%~56%。高云等[14]通過對2000-2008年自然災害發生面積與農業發展的各項指標進行了對比分析和回歸分析,得出自然災害對中國農業發展的影響較為顯著,并具體指出水災與旱災的影響較為顯著,且水災比旱災的影響更為顯著。
劉曉敏等[15]利用灰色關聯分析自然災害對河北省糧食產量的影響,結果表明風雹災受災未成災率,糧食風雹災成災率、糧食旱災受災未成災率對1985-2010年河北省糧食產量影響較強。上述研究明確了氣象災害對糧食生產的負面影響,具有一定的現實指導意義,但前人研究主要集中于總體受災情況對糧食產量的影響,而忽視了不同氣象災害對不同糧食作物的作用機理和影響程度存在差異。此外,前人研究更加重視對氣象災害和糧食產量間的相關性分析,而忽視了糧食作物對氣象災害的敏感性研究,即無法定量衡量單位氣象災害變動所引致的糧食產量的變動幅度。有鑒于此,本研究分析了1984-2013年福建省糧食產量和氣象災害的變化趨勢,并通過相關分析和敏感性分析,分別研究5種氣象災害與5種糧食作物之間的相關程度和敏感程度,提出政策建議,為福建省糧食生產的穩定發展和科學決策提供借鑒。
1數據來源與模型設置
1.1變量選取及數據來源本研究分別以稻谷、小麥、玉米、薯類、大豆單產為因變量,在糧食單產與氣象災害受災率和成災率的分析中,分別以旱災、水災、風雹、霜凍、臺風的受災率和成災率為自變量。福建省的糧食產量和氣象災害的受災面積、成災面積等數據來源于《福建統計年鑒》、《中國農村統計年鑒》(1985-2014年)。由于福建省從1998年起才將臺風的受災面積和成災面積數據列入統計年鑒,所以在分析臺風對糧食產量的影響時僅考慮2004-2013年的數據。
1.2模型設置
1.2.1相關分析本研究采用相關系數表示氣象災害與糧食單產之間的相關程度,分別取顯著性水平0.01、0.05和0.1進行雙側檢驗。
1.2.2敏感性分析為定量衡量單位氣象災害變動引發的糧食產量變動幅度高低,本研究引入敏感性的概念。糧食產量對氣象災害的敏感性是指氣象災害的變化對糧食生產系統的所造成的影響程度。若氣象災害發生較大變動,但其造成的糧食產量變動幅度較小,表明糧食產量對氣象災害的敏感性較小;反之,則敏感性較大。本研究分別以氣象災害受災率(或成災率)和糧食單產來反映糧食生產系統輸入量和輸出量的變化,以敏感度來表示糧食產量對氣象災害的敏感性的強弱程度。敏感度的計算步驟如下所示。
2氣象災害和糧食產量變化趨勢
2.1氣象災害變化趨勢統計局和農業部將糧食減產10%以上稱作受災,減產30%以上稱作成災,本研究分別以受災率和成災率表征一般強度和高強度氣象災害的受災范圍。由圖1可知,受災率和成災率的年均值較高,分別為26.70%和12.53%,但分別以每年0.7%和0.3%的趨勢下滑,這說明雖然近1984年以來福建省氣象災害的受災范圍比較廣,但總體呈減小趨勢,而且一般氣象災害的受災范圍減小得更為明顯。此外,對5種氣象災害受災率進行回歸分析,結果表明,旱災、水災、風雹、臺風的受災率分別以0.3%、0.7%、0.1%、1.5%的趨勢逐年遞減,僅有霜凍的受災率保持平穩。
2.2糧食產量變化趨勢由圖2可知,1984-2013年,福建省糧食單產總體以71.60kg/hm2的年趨勢波動上升。1984年全省糧食單產僅有4216.52kg/hm2,而2013年則達到6002.30kg/hm2,是1984年的1.42倍。1984-1997年間,福建省糧食總產也呈波動上升趨勢,直至1997年達到最大產量961.78萬t,但從1998年起,受播種面積減少的影響,糧食總產逐年降低,直至2013年達到最低產量,為523.60萬t,僅占到1997年糧食總產量的54%。此外,對5種糧食作物單產進行回歸分析,結果表明,稻谷、小麥、玉米、薯類、大豆的單產分別以54.61、44.44、102.79、43.65、52.32kg/hm2的趨勢逐年遞增。
3氣象災害對糧食產量的影響分析
3.1相關分析本研究以氣象災害受災率與糧食單產的相關系數表示一般強度氣象災害對糧食生產的影響程度。分析結果顯示,1984-2013年福建省糧食單產與氣象災害受災率的相關系數為-0.479,說明氣象災害對全省糧食單產具有一定負面影響,但由于糧食生產還受到技術進步、社會經濟等因素的影響,所以相關程度并不高。從表1中可以看出,5種作物受到不同氣象災害的相對影響程度基本一致,但5種氣象災害對不同作物的相對影響程度卻有較大差異。其中,受旱災影響較大的是大豆、稻谷,受水災影響較大的是薯類、稻谷,受風雹影響較大的是玉米和大豆,受臺風影響較大的是稻谷和玉米,但5種作物受霜凍的影響均非常小。本研究以氣象災害成災率與糧食單產的相關系數表示高強度氣象災害對糧食生產的影響程度。分析結果顯示,1984-2013年福建省糧食單產與氣象災害成災率的相關系數為-0.435,低于與受災率的,說明總體上高強度氣象災害對全省糧食單產的影響要小于一般強度的氣象災害。從表2中可以看出,除稻谷受高強度臺風的影響大于風雹外,5種作物受到不同高強度氣象災害的相對影響程度基本一致,但5種高強度氣象災害對不同作物的相對影響程度卻有較大差異。其中,受高強度旱災影響較大的是稻谷和大豆,受高強度水災影響較大的是稻谷和薯類,受高強度風雹影響較大的是小麥和玉米,受高強度臺風影響較大的是小麥和稻谷,但5種作物受高強度霜凍的影響均非常小。
3.2敏感性分析本研究以氣象災害受災率與糧食單產的敏感度表示糧食產量對一般強度氣象災害的敏感性程度,敏感度越大表示氣象災害受災率每變動1%,糧食單產相應的變動幅度越大。分析結果顯示,1984-2013年福建省糧食單產與氣象災害受災率的敏感度為6.35%,說明氣象災害受災率每變動1%,全省糧食單產相應的變動6.35%。從表3可以看出,5種作物對不同氣象災害,以及不同作物對5種氣象災害的敏感度均有較大差異。其中,稻谷、玉米、薯類、大豆對旱災最為敏感,僅有小麥對霜凍最為敏感,但所有作物均對臺風最不敏感。然而,對旱災較為敏感的是薯類和玉米,對風雹較為敏感的是玉米和大豆,而對水災、霜凍和臺風較為敏感的是玉米和小麥。本研究以氣象災害成災率與糧食單產的敏感度表示糧食產量對高強度氣象災害的敏感程度。分析結果顯示,1984-2013年福建省糧食單產與氣象災害成災率的敏感度為21.56%,說明氣象災害成災率每變動1%,全省糧食單產相應的變動21.56%,明顯高于與受災率的變動輻度,可見全省糧食單產對高強度氣象災害更為敏感。從表4可以看出,5種作物對不同的高強度氣象災害,以及不同作物對5種高強度氣象災害的敏感度均有較大差異。其中,稻谷、玉米、薯類、大豆對高強度風雹最為敏感,而對高強度水災次之,僅有小麥對高強度霜凍最為敏感,其次才是風雹。然而,對高強度旱災較為敏感的是玉米和大豆,對高強度風雹較為敏感的是玉米和薯類,而對高強度水災、霜凍和臺風較為敏感的是小麥和玉米。
4結論與建議
(1)氣象災害對福建省糧食生產具有負面影響。1984年來全省氣象災害受災范圍總體呈減小趨勢,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糧食生產,使得糧食單產逐年遞增。為實現全省糧食生產穩定發展,建議相關部門采取一系列防災減災措施:①提高氣象災害監測預警能力,健全氣象災害監測預警系統;②提高氣象災害應急處理能力,健全氣象災害應急救援體系;③加強氣象災害防御人才培養,提高氣象防災減災科技支撐能力;④強化氣象災害防御法制建設,構筑氣象防災減災法律體系;⑤加強氣象災害防御工作組織領導和宣傳教育等。(2)對福建省糧食生產影響最大的氣象災害是臺風,其次是風雹。受一般強度和高強度臺風影響最大的分別是稻谷和小麥,而受一般強度和高強度風雹影響最大的分別是玉米和小麥。因此,建議相關部門對危害較大的氣象災害和受氣象災害影響較大的糧食作物采取針對性措施。(3)氣象災害受災率和成災率每變動1%,福建省糧食單產分別變動6.35%和21.56%。稻谷、玉米、薯類、大豆分別對一般強度干旱和高強度風雹最為敏感,其中又分別以薯類和玉米為最,僅有小麥對一般強度和高強度的霜凍最為敏感。因此,在今后衡量氣象災害對糧食產量的影響時,除了相關性程度,建議將糧食產量對氣象災害的敏感性程度也納入考慮范圍。
參考文獻:
[1]LutzW,SandersonW,ScherbovS.Theendofworldpopulationgrowth.[J].Nature,2001,412(6846):543-545.
[2]LiuJ,SavenijeHHG.FoodconsumptionpatternsandtheireffectonwaterrequirementinChina[J].Hydrology&EarthSystemSci-ences,2008,5(1):27-50.
[3]MarrisE.Water:Morecropperdrop[J].Nature,2008,452(7185):273-277.
[4]張星,陳惠,吳菊薪.氣象災害影響福建糧食生產安全的機理分析[J].自然災害學報,2008,17(2):150-155.
[5]DlugoleckiAF,LosterT.Climatechangeandthefinancialserv-icesSector:AnappreciationoftheUNEPFIstudy[J].SocialSci-enceElectronicPublishing,2003,28(3):382-393.
[6]VellingaPV,MillsE,BouwerL,etal.Insuranceandotherfi-nancialservices[C]//Ch.8,ClimateChange2001:Impacts,Vulnerability,andAdaptation,IntergovernmentalPanelonCli-mateChange.Geneva:UNandWorldMeteorologicalOrganiza-tion,2004.
[7]HppeP.Scientificandeconomicrationaleforweatherriskinsur-anceforagriculture[C]//SivakumarMVK,MothaRP.Manag-ingWeatherandClimateRisksinAgriculture.Heidelberg:SpringerBerlin,2007:367-375.
[8]史培軍,王靜愛.最近15年來中國氣候變化、農業自然災害與糧食生產的初步研究[J].自然資源學報,1997,12(3):197-203.
[9]劉明亮,陳百明.我國近期糧食生產的波動性及其與農業自然災害發生狀況的相關分析[J].災害學,2000,15(4):78-85.
[10]馬九杰,崔衛杰,朱信凱.農業自然災害風險對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影響分析[J].農業經濟問題,2005(4):14-17.
[11]羅小鋒.自然災害對湖北糧食產量的影響分析[J].災害學,2007,22(2):109-113.
[12]莊道元,陳超,趙建東.不同階段自然災害對我國糧食產量影響的分析———基于31個省市的面板數據[J].軟科學,2010,24(9):39-42.
[13]龍方,楊重玉,彭澧麗.糧食生產波動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以湖南省為例[J].農業技術經濟,2010(9):97-104.
[14]高云,詹慧龍,陳偉忠,等.自然災害對我國農業的影響研究[J].災害學,2013,28(3):79-84.
關鍵詞:生態水利工程;農業發展;概念;意義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9.086
1 引言
眾所周知,農業的發展離不開水資源的供應,如果水資源匱乏,那么農業發展將無從談起。從這個角度來看,發展水利工程對于農業發展有著重要意義,它是農業發展的命脈,同時也是其得以持續發展的物質保障[1]。盡管現代我國的農業發展小有成就,但是其基礎薄弱、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還有待提升。我國農業的生產與發展受到來自經濟全球化以及市場兩方面因素的制約,其發展壓力與日俱增。因此,加強生態水利工程建設對于推動農業發展意義重大。
2 生態水利工程簡介
顧名思義,生態水利工程將“生態”放在到了重要的位置,以保護或者改善自然生態為主要目標,或者是能夠在客觀上獲得顯著生態效益。生態水利工程注重施工過程中的環境友好性,避免這一過程中對于環境的嚴重破壞,在以生態需水規律的基礎上展開運行管理過程。
作橄執水利的標志,生態水利工程主要包括如下兩方面內涵:第一,生態水利工程的開發必須遵循科學的生態服務目標。在生態水利工程的設計之初,就應該始終注意對生態系統健康過程的維持,將其當做設計過程的約束條件,確保設計出來的水利工程可以迎合生態水文過程的要求。第二,生態水利工程建設過程中,必須注重對地址的選取、布局規劃以及經濟性和環境友好性。極力避免施工過程中出現的對環境成本的較大浪費,推動經濟與生態達到一種共贏的局面。
3 生態水利工程對于農業發展的意義
3.1 有利于改變我國的農業發展的現狀
從世界范圍來看,我國屬于發展中的農業大國,而要想發展農業,就離不開灌溉的重要作用。在我國求偶,灌溉面積僅占到了耕地總面積的二分之一,但是卻在全國糧食產能中占到了四分之三,水資源短缺以及分布不均勻已經成為制約我國農業發展的關鍵因素。這種現象在我國北方更為明顯,其占有全國耕地面積的五分之三,但是水資源僅占到了19%。而且我國未來的糧食生產中心將會逐漸向北方轉移,這就使得水資源供應和糧食生產之前的矛盾激化。盡管近年來對于水利基礎設施的建設也有所加強,并得到了政府部門的重視,但是現代農田水利建設并不健全,灌溉以及排水等技術都有待提升[2]。同時當前的水利設施也無法幫助農業抵御自然災害的影響,大大降低了我國農業的現代化進程,而且不利于農業的長遠發展。從這一角度來看,生態水利工程的建設已經成為改善我國農業現狀的迫切需求。
3.2 有利于我國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提升
歷經多年的建設與發展,盡管我國的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有了很大的進步,但是,仍然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存在較大的差距。此外,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提升,人們對于農產品提出了更高層次的需求。要想有效解決這些問題,提升農業綜合生產力可謂是關鍵因素,而且也有利于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這也是現代和以后很長一段時間我國農業發展的中心任務。我們必須對提升農業綜合生產力提高重視,我們必須堅持長時間的努力來完成這項艱巨的任務。通過國內外的實踐可以看出,要想提升農業綜合生產力,加強生態水利工程建設可謂是一項基礎工作,同時也是一項重要的手段。通過科學完善的生態水利工程建設,目前的農田水利條件才有可能得到改善,才能夠擺脫以往農村“靠天吃飯”的窘狀,增加農田產出率,達到旱澇保收的目標,推動農業綜合生產力的提升。
3.3 減少對水資源以及土地資源的破壞
作為一項人工設計的工程,水利工程的建設與實施本身就是對大自然水資源的干擾。與傳統的水利工程不同,生態水利工程強調盡可能降低對水資源自然循環的破壞。注意到農田生態系統屬于半自然半人工的生態系統。因此在生態水利工程的設計中,主要是以流域為尺度空間而展開,水流的總方向應該和流域的自然水向相同。應該綜合分析原有地表徑流的產匯和地下水徑流的補給排泄等過程,所以,在生態水利工程的建設中,必須盡可能降低對耕地資源的破壞。目前,開展生態水利工程主要以對原有水利工程的改造為主,全面發揮出其對于生態環境的改善功能。
3.4 有利于穩定農產品價格
我們知道,市場物價的基礎便在于農產品的收購價格,要想穩定市場物價,首先就應該注重農產品價格的穩定。而要想確保農產品價格穩定,就必須保障農業生產的穩定性,這就需要對農業生產提高重視,不斷改善農產品的產量與質量,此時,加強生態水利工程建設的重要性便凸現出來。為此,我們必須充分抓住農閑時間,集中人力物力,通過生態水利工程的建設與實施,健全農田水利基礎設施,提升農田的抗災能力,最終促進農業收成的上升,消除由于農產品供應不足而導致的價格頻繁變動,提升農產品價格的穩定性[3]。
3.5 有利于加強新農村建設
在歷經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中華兒女始終在和自然災害作斗爭,尤其是與水旱災害的斗爭一直存在。歷史上由自然災害所引發的動亂不勝枚舉。通過人們與自然災害的抗爭我們可以看出,要想改善人們生活、維持國家穩定,就必須真正降低自然災害對農業發展的影響。我國的耕地面積于上世紀七十年代末開始減少,但是灌溉面積卻一直處于上升水平。受到國家相關政策的引導,我國的農田灌溉水平得以有效提升,真正解決了人們的溫飽問題。實踐表明,唯有通過生態水利工程的建設與實施,我國農業的持續增收才有了保障,我國的農業生產條件才有可能改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才能夠有強大的保障。
參考文獻:
[1]楊麗榮.生態水利工程設計在水利建設中的運用[J].黑龍江水利科技,2012(11):198-199.
[2]唐建.試論生態水利工程設計在水利建設中的運用[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5(08):128-128.
股市演繹冰火兩重天
在短短幾天之內,因為地震,A股演繹了冰火兩重天。
5月12日下午14:28,四川省汶川縣發生7.8級地震,全國大部分地區有震感。14:39,A股掉轉了當日的攻擊形態,尾盤放量跳水,最后滬深股市均以微幅上漲收盤。13日,兩市大幅低開,之后在醫藥、水泥等板塊飆升拉動下,失地有所收復,但無奈保險、銀行等權重股的拖累滬指重挫67點。
受地震影響,川渝66家上市公司周二停牌,這樣由于自然災害而對相關上市公司集體停牌在中國證券史上還是首次。周三,34家公司復牌,32家繼續停牌。有意思的是,周三,滬深兩市幾乎是報復性地上漲,在漲幅榜上,竟然有四川金頂、重慶路橋、重慶鋼鐵、四川路橋等多家川渝上市公司出現漲停,并有半數以上的川渝公司收紅。這一走勢與當日34家復牌的川渝公司的公告相關。有超過半數的復牌川渝上市公司公告未受地震影響,旭光股份、水井坊、四川長虹、廣安愛眾、金路集團等5家公司表示有損失但損失不會太大,如廣安愛眾公告稱損失200萬元。
另據長江證券時偉翔統計,四川省內共有上市公司61家,總A股市值5012.23億元,在震源200公里以內的有9個市,包含上市公司45家。從上市公司看,岷江電力、宏達股份、金路集團、西昌電力和成都市的四川路橋、國棟建設、通威股份等31家上市公司距離汶川在100公里以內,可能受地震影響較大。距離100公里到150公里以內的有四川長虹、四川湖山、新希望、+srI長鋼和*ST雙馬,也會有相應的損失。除此之外,川渝上市公司離震源較遠,不會有太大的損失。
地震影響可大可小
那么,汶川地震到底對股市會造成多大的沖擊波?
歷史地看,中國如此大級別的地震,在歷史上1976年發生過,但那個時候A股還沒有設立,因此,沒有歷史性的參考數據。但是,我們可以根據一些周邊國家,甚至全世界發生的一些自然災害,特別是地震和海嘯,從中了解自然災害對股市的影響究竟幾何?
客觀地說,上世紀下葉之后,人類發生自然災害的頻率高了,災害的強度也大了,所造成的財產損失更是不斷上升。但值得一提的是,人類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大大提升,災后的恢復與重建速度也大大加快,現在已經很少再出現因為自然災害而導致經濟倒退幾十年的局面。發生在2004年年底的印尼海嘯,死亡人數超過17萬,對這個本來經濟就比較困難的國家來說損失十分慘重,但是它也沒有用多少時間就基本達到了恢復。
信達證券研發中心總經理呂立新曾對日本歷史上三次大地震之后股市的漲跌情況進行了統計。他說:“統計數字表明,地震等自然災害后,該國的股市并不一定會下跌。日本分別在2004年、2001年和1995年發生了三次大的地震,都是6.0級以上的地震,其中有一次是7.3級。而在這三次大地震之后,居然有一次股市是漲的,并且在一周之內,指數竟漲了9.23%。另外兩次呢,在一周之內股指只跌了2.7%左右。不僅僅是日本地震,2004年12月26日,印尼發生大海嘯,印尼次日緊急停牌一天,而在復牌當天,印尼股市的指數便小幅上漲1.1%,泰國股市由一度下跌2.2%收窄至約1%,印度股市亦不跌反升。之后的一周內,印尼股市漲幅居然超過5%。”呂立新認為,面臨突如其來的地震災害,我國股市13日的走勢也基本反映出了投資者的情緒。總的來說,投資者情緒還比較穩定,當日下跌的幅度還算是在可承受的范圍之內,是一種正常的下跌,并不會由于自然災害的大地震,造成股市的大地震。
申銀萬國首席分析師桂浩敏并不完全認同這種說法,他表示,對于像這次四川汶川地震這樣的毀滅性自然災害,人們是不能簡單地用一句“影響有限,不足為懼”這樣的套話來對付。他以日本坂神大地震為例作具體分析:“1995年1月,日本阪神發生了7.3級大地震,造成6400余人死亡,30000多人受傷,超過30萬人無家可歸。應該說,其所帶來的人民生命財產方面的直接損失要比我國這次的四川汶川地震要小得多。不過,地震給日本經濟的沖擊還是很大的,日經225指數因此在1天內就暴跌1000多點,投資者損失很大。股市暴跌被稱為是地震所引起的最大‘次生災害’。應該說,日本的抗震救災力量還是很強的,沒有幾個月就使得災區基本得到了恢復。但是,震后居民消費能力下降、廠商出產減少以及旅游等第三產業的萎縮都維持了很長一段時間。當時的日本正處于經濟蕭條時期,地震對于政府振興經濟的計劃,更是造成了嚴重的打擊,客觀上延緩了日本經濟走出低谷的時間。”
桂浩敏認為,現在要全面評估這次我國四川汶川地震對經濟直接與間接的影響恐怕還為時尚早。但可以想象的是,無論是目前的救災還是今后的災后重建,都會大大加重國家的財政負擔。這對于正處于緊縮中的中國經濟來說,顯然不是什么好事情。期間所增加的物質供應、物料消耗,客觀上也會成為影響物價的一個因素。而更值得關注的還在于,當救災成為全國上下最為關注的焦點問題時,必然會出現注意力的轉移,這很容易導致影響其他另外一些工作的推進。而這些負面的因素,也許會在今后幾個月內才慢慢顯現出來。
汶川跟坂神權重不同
更多的專家還是傾向于目前暫時難以透徹判斷地震對股市的影響。
交銀成長基金經理周煒煒認為,目前,此次地震對中國經濟或股市影響幾何還無法判斷,因為,地震造成損失的相關數據還沒有完全統計和公布。不過,他認為,此次地震只是對投資者的心理造成沖擊,而不會改變經濟和股市原本運行的方向。
“股市是受宏觀經濟和微觀的上市公司基本面影響。自然災害屬于外生變量,只有當這個外生變量足夠大時,才會使股市變壞。”他舉例,“拿日本的坂神地震來看,坂神處于日本最強經濟帶,因此,坂神地震對于日本經濟影響的權重大。之后日本發生的經濟衰退和股市慘跌說到底是由自身規律所致,坂神地震只不過是一個導火索而已。而四川汶川地震位于中國較邊遠地區,對中國經濟影響權重較小,中國經濟不可能因此產生方向性改變。”
他還表示:“我們還可以回顧一下近10年來中國遭遇的一些天災和病疫,如1998年的長江洪澇、2003年的SARS和今年初的南方雪災等,很多地方經濟的發展甚至停滯了一段時間,但明顯只是暫時影響了中國經濟和相關上市公司的業績。再以美國2001年‘9?11’事件來說,美國股市為此緊急停盤,股指暴跌,但很快就漲回來了。更確切地說,股市是
沿著它的價值中樞運行的,當突發事件來臨時,不管是利空還是利好,在短暫地脫離這個中樞后,還是會向這個中樞靠攏的。”
國泰君安研究員翟鵬稱,地震影響不會改變整個經濟運行趨勢。盡管地震將進一步降低經濟增速,但地震對國民經濟的影響仍然是局部和結構性的。由于地震危害的持續時間較前期的雪災要短得多,影響的范圍也小得多,因此其影響的程度應該是相對有限的,要遠小于雪災。而且隨著經濟增速的下降,宏觀調控政策將出現松動跡象,如加息可能被推后,這又將利好于股市。
地震對各行業影響不一
不可抗力的自然災難發生后,對旅游、保險等行業會產生不良影響,其中,保險行業首當其沖。此次汶川地震也不例外,相關人士稱,包括中國財險、中國平安及中國人壽等保險公司將會面對更多索賠個案。事實上,地震第二天,金融板塊尤其是保險板塊成為資金打壓的主要對象。除中國平安召開股東大會停牌躲過一劫外,另二只保險股――中國人壽和中國太保盤中跌幅一度達到6.48%和7.44%。
不過,5月13日興業證券發表報告稱;四川省保險密度偏低,整體影響有限。根據保險密度、保額情況和受災人口來進行推算,2007年四川全省壽險保費收入211.91億元,意外險保費收入為10.49億元,健康險保費收入19.46億元,人均保費分別為260.75元、12.9元和10.6元。根據目前壽險相關產品保額情況,預計人均死亡和醫療責任理賠額為1萬元左右。初步預計此次地震給壽險公司帶來損失約4億元。目前上市的三只保險股中,從市場份額推算,中國人壽、中國太保、中國平安2007年四川市場占比為38.56%、10.98%、10.74%,顯然,在鄉鎮區域具有優勢的中國人壽預計承擔的損失較大,但整體影響有限。
5月14日16時,中國人壽宣布,其在四川、陜西、重慶、云南、甘肅共接到受災客戶理賠報案150件,已接報案預估賠款額為1.34億元;14日晚又宣布,其設立的“國壽慈善基金會”將承擔所有在地震中失去父母的孤兒成長至18周歲的相關費用,目前正在與當地民政部門洽談具體細則。
除對保險行業影響較大外,地震還會對其他一些相關行業造成很大的震蕩。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金融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高輝清認為,地震對醫藥、建材、鋼鐵、運輸等四大板塊是利好。國泰君安的分析報告則認為,地動山搖無阻中期反彈,建筑建材、農業、鋼鐵、醫藥、工程機械、電力設備、通訊設備等7個板塊仍然存在良好的買入時機。根據以往災后重建的經驗,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建材類需求均出現上升。深圳智多盈的分析師余凱認為,因其銷售半徑不同,四川省內一些基建企業如四川路橋等,以及水泥企業如四川金頂、四川雙馬等,有望因此受益。而鋼鐵行業基本不受銷售半徑影響,外省市同類企業可同享獲益,醫藥也與此類似,因此仍會受到熱捧。
【關鍵詞】糧食生產能力;綜述
一、國外研究動態
20世紀初,國外學者大部分是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對糧食生產的影響因素進行的分析,這一方法對糧食生產的影響因素產生的作用只能憑借經驗進行主觀的分析,對糧食生產中的各要素的貢獻率的精確度的測算無法計量。后來柯布和道格拉斯的C-D生產函數廣泛的應用、計量經濟學的發展以及索洛將技術引入生產函數并對經濟增長進行實證分析,運用統計計量的方法研究糧食生產能力的影響因素,這些為糧食生產的影響因素開創新的研究路徑。國外涉及糧食生產能力的相關研究更側重于農作物及農業生產整體層面的模擬,其發展層級依次由作物生產機理層面的光溫水及氣候等模型,拓展到廣泛性的農業整體模型,再到引入遙感、GIS、生物技術、經濟統計方法等新技術后的農業模型。Thompson(1970)分析了天氣和技術這兩個因素對大豆的生產和增長所起的作用。Jslabbers(1979)建立水稻及水稻區內的紫花苜蓿,高梁和玉米的生產模型。Giancarlo(1989)用數量分析法分析了聯合生產、要素投入和產出之間的關系。Dobermann(1994)分析了土壤肥力、氮肥應用、有效磷肥、后備土地資源和播種率五大因素對大米產量變化貢獻。Timsina(2001)系統的談論了大米和小麥之間種植制度選擇、機械化、播種時間、有機化肥料等方面對產量增長的作用。Hooker(2002)運用定量模型評價了多因素和單因素對谷物產量影響。Chloupek(2004)對捷克75年里的谷物產量與氣候、肥料之間的關系進行了計量經濟研究。.Smapundo(2005)等定量分析了水資源和溫度對產量增長的影響 Buomna(2006)分析了氮肥對水稻生產增長的影響等等。Heilig(2000)利用自建的農業氣象模型,評估了不同雨養和灌溉條件下中國的最大糧食生產能力,并推斷出中國的最大糧食產量分別為4.92和6.72億噸,得出結論是中國糧食生產的貢獻在30%左右。以布朗為代表的“中國糧食”認為世界糧食最高單產不會再有大的提高,而中國的糧食單產已然接近了世界高產國家水平,技術進步的潛力不大。Colby(1996)、白石和良(1995;2001)、農業經濟學家Paarlberg(1997;2001)等許多學者都對“中國糧食”,但大都持批駁態度,認為中國未來糧食缺口和進口量會有所增加,但絕不至于如布朗所言那么嚴重。聯合國糧農組織專家亞歷山德拉托斯估計,用數據推測解釋世界糧食體系面臨的危險大多與中國無關。
二、國內研究動態
①關于糧食生產能力影響因素的描述性研究。郭造強(2000)認為糧食生產能力的提高主要是政策、基礎設施、科技和農業區劃因素這四個方面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譚晶榮 (2004)也指出,退耕還林并不是導致2000-2003年糧食大幅度減產原因。吳仲斌(2004)提出土地、勞動力、資本、制度、技術是影響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五大要素。馬九杰(2005)等通過描述性統計和相關分析認為:自然災害對我國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穩定性的確具有顯著影響。梅方權(2006)強調資源投入、科技支撐和政策支持等主要生產要素發展能力在投入層面的支持作用,和產出層面的相對穩定的綜合產出能力。劉正三(2006)認為建國以來的數次糧食價格上漲,與耕地面積沒有直接關系。付文杰(2006)認為影響我國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因素主要包括:(1)糧食生產資源在減少,環境條件在惡化;(2)農業基礎設施薄弱,科技貢獻率偏低;(3)市場風險加大,政策扶持不力。王梅(2007)發現固定資產投資、糧食產量、人口GDP對耕地面積的影響呈現負向關系,政府長期實行保護耕地的政策措施。王靜(2011)從耕地面積變化和耕地質量的兩個角度分析耕地對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影響。
②關于糧食生產能力影響因素的實證性研究。肖海峰、王姣(2004)通過建立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依據各個影響因素的生產彈性和貢獻率來分析我國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影響因素和程度。褚慶全(2004)等構建了基于人工神經網絡的預測模型,對我國糧食生產進行了擬合分析。周慧秋(2006)利用灰色關聯度模型,對影響東北地區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六個主要因素與糧食實際產量的關聯關系進行定量研究,實證考察了各個因子不同時期對東北地區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影響。藍海濤(2007)采用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指數,從靜態和動態角度,測度了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增長情況。謝杰(2007)運用通過進一步回歸和加權最小二乘回歸等經典單方程計量經濟學方法,構建了一個統計特征合理的中國糧食生產函數。侯銳、李海鵬(2007)通過主成分回歸發現,水資源稟賦等自然生產力因子是影響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基本因素;機械化率等技術生產力因子和耕作制度等管理生產力因子是主要促進因素;政策生產力因子影響不太顯著,卻是保障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穩定因素。王慧(2009)運用多元統計中的因子分析和聚類分析方法,分析了河南省18個地區的糧食生產能力的區域差異,并解釋了形成區域差異的原因。張麗麗等(2010)通過建立我國1979-2007的生產函數并運用貢獻率測定,得出了自然災害對生產能力的顯著負面影響,然后用趨勢分解法研究了自然災害對糧食產量波動的負面影響。最后得出如下結論:自然災害對我國糧食產量的影響是絕對不容忽視的。龍方(2011)以稻谷為例實證研究表明,影響我國稻谷總產量的因素主要是播種面積和單產,其中單產變化是最重要的,其影響程度接近60%,而稻谷的單產又取決于技術因素、社會因素和自然因素,其自然因素影響程度達48%―56%。任育峰(2011)也針對我國自然災害對糧食生產能力的影響做了實證研究,從定量的角度分析自然災害對我國糧食生產的影響。李鑫(2011)對安徽糧食生產影響因素運用主成分分析和生產函數的方法進行實證分析,強調加強技術設施的建設和科技的投入,改善農作物的條件。姚敏(2012)以湖北省公安為例,研究了耕地資源變化對糧食產能影響的研究,從耕地動態變化角度和耕地質量角度分析,最后得出了提高耕地資源的利用率,努力提高糧食生產能力的結論。李杰(2013)研究耕地面積與質量變化對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影響,得出耕地面積、復種指數和糧食作物對糧食生產的彈性分別是1.12、1.01和1.25。
三、國內外研究動態評價
國內外文獻對糧食生產能力的概念界定還需要完善,并對糧食生產能力概念還沒有統一規定。學者們對糧食生產能力研究主要采用是描述性研究方法比較多,綜合考慮各種指標及其相互之間的替代關系對糧食生產能力的影響是很有必要的。國內外對糧食生產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論及對策研究上,對糧食生產能力的定量性評價較少。
參考文獻:
[1]]O.ChlouPek,P.Hrsktova,P.Schweigert,Yield and its Stability,Crop Diversity,Adaptability and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Weather and Fertilization over 75 years in the Czech Republic in Comparison to Some Euro Pean Countries Field Corps Research 85(2004):167-190。
[2]]Bouman,B.A.M.,Laar,H.H.Van,Description and Evaluation of the Rice Growth Model ORYZA 2000 under Nitrogen-limited Conditions.Agricultural System,vol.87,no.3,Mar(2006):249-273
[3] 黃漢權,藍海濤.中國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研究[M].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