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健康教育的傳播

健康教育的傳播

時間:2023-07-27 16:23:4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健康教育的傳播,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健康教育的傳播

第1篇

【關鍵詞】 艾滋病; 母嬰傳播; 健康教育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09.093

目前,中國HIV的流行正處于快速增長期,雖然母嬰傳播所占比例不大,但是由于育齡婦女感染艾滋病的數目正在增加,因而嬰兒感染艾滋病的人數也必然會快速增加。健康教育是預防艾滋病的重要措施,給予育齡婦女艾滋病母嬰傳播健康教育,使其充分了解艾滋病母嬰傳播的危害,掌握預防艾滋病母嬰傳播的知識,知曉預防艾滋病母嬰傳播的干預措施,以達到降低艾滋病母嬰傳播發生率的目的[1]。在筆者所在醫院2006年1月-2011年6月所收治的孕婦中,隨機選擇1470例孕婦開展艾滋病母嬰傳播健康教育,干預方法包括發放宣傳資料、開展知識講座等,對孕婦干預前后分別進行問卷調查,調查孕婦對艾滋病母嬰傳播相關知識的知曉率和干預效果,現將具體研究過程匯報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筆者所在醫院2006年1月-2011年6月所收治的孕婦1470例,患者年齡18~40歲,平均年齡29歲。

1.2 干預方法 艾滋病母嬰傳播知識包括艾滋病母嬰傳播途徑、阻斷信息、感染危害以及治療信息等知識,通過多種方式使孕婦了解并熟悉艾滋病母嬰傳播的相關知識,普及該病的引起原因、預防措施等。對孕婦開展艾滋病母嬰傳播健康教育的干預措施主要包括:開展知識講座、發放宣傳冊、宣傳畫、設置宣傳欄、提供錄像及開設咨詢服務等方式,對孕婦干預前后分別進行問卷調查,調查孕婦對艾滋病母嬰傳播相關知識的知曉率和干預效果。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處理所調查的數據,以P

2 結果

所有孕婦經過干預后對艾滋病母嬰傳播知識的知曉率明顯高于干預前,1470例孕婦干預前對艾滋病母嬰傳播知識的知曉率為321例(21.8%),干預后對艾滋病母嬰傳播知識的知曉率為1236例(84.1%),干預前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3.1 加強艾滋病相關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通過有計劃、有組織、有系統的社會和教育活動,向人們灌輸健康意識,幫助人們了解哪些行為是影響健康的,提供改變這些行為的知識、技能和服務,預防疾病、促進健康,提高生活質量。通過對孕婦艾滋病相關知識以及艾滋病母嬰傳播知識的調查中發現,孕婦對該病相關知識的知曉率非常差,隨著對孕婦開展艾滋病母嬰傳播健康教育,使其對相關知識的知曉率得到有效提高,在艾滋病的預防中具有非常高的價值。由此可見,開展艾滋病母嬰傳播健康教育非常重要,應該給予重視,將艾滋病母嬰傳播及如何預防的信息傳遞給她們,提高她們的認識,幫助建立健康安全的行為,自覺得預防艾滋病母嬰傳播。

3.2 推廣干預措施 本文研究結果顯示孕婦經過開展艾滋病母嬰傳播健康教育干預后對艾滋病的知曉率相對于干預前具有明顯的提高,干預主要以孕婦為主體,運用多種形式開展艾滋病母嬰傳播健康教育,推廣預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模式,將艾滋病母嬰傳播及如何預防的信息傳遞給她們,提高她們的認識,幫助建立健康安全的行為,自覺地預防艾滋病母嬰傳播。

3.3 針對孕婦不同情況開展綜合干預 孕婦對艾滋病相關知識的知曉率會受到本人教育程度以及民族差異方面的影響,不同的民族對艾滋病的掌握程度有不同的掌握,教育程度不等會影響到孕婦對艾滋病知識的理解[2]。所以在對孕婦開展艾滋病母嬰傳播健康教育必須要結合孕婦的文化程度、民族等方面的因素,制定最適合的健康教育干預,有效的預防艾滋病母嬰傳播。

“中國預防與控制艾滋病中長期規劃(1998-2010)”提出:“加強宣傳教育,改變人群中危險行為,控制艾滋病病毒經性接觸和經吸毒途徑的傳播”,“營造有利于艾滋病防治的社會環境,減少艾滋病對個人、家庭、社區和社會的影響”。目前,我國各有關部門正積極采取有效措施,為實現這一目標而努力。實踐證明,健康教育是一項投入少、產出高、收益大的預防措施,作為婦幼保健的策略,促進母嬰健康、安全的效果已得到公認并接受。應用健康教育手段,在婦幼保健的各個環節,對目標人群開展有效、可行、易接受的預防艾滋病母嬰傳播的健康教育,給予婦女、兒童真正意義上的關懷,對有效降低母嬰傳播的幾率也是非常關鍵的。目前,艾滋病的流行趨勢已顯示出從高危人群向低危人群擴散、男性感染為主轉向女性感染率不斷增高的特點。近幾年,我國艾滋病相關監測數據顯示,婦女感染艾滋病比例有較大幅度的增長,婦女感染比例和孕產婦感染比例的增高預示著艾滋病感染從高危人群向低危人群擴散。尤其年輕婦女擔負著生育后代的使命,使得艾滋病母嬰傳播的危險性更加擴大,嚴重威脅著兒童的健康。因此采取積極措施,預防育齡婦女感染艾滋病,是預防艾滋病母嬰傳播最初級的預防措施[1]。開展艾滋病母嬰傳播健康教育能夠有效的針對這一情況進行控制,提高孕婦對艾滋病相關知識的知曉率,增加防護意識。綜上所述,對孕婦開展艾滋病母嬰傳播健康教育能夠有效的預防這一疾病的發生,減少對婦女以及兒童的影響,并且開展健康教育干預時應該結合孕婦的相關因素制定最適合的干預措施,最大程度地避免艾滋病的傳播。總之,開展艾滋病母嬰傳播健康教育具有非常高的價值,值得推廣與應用。

參考文獻

[1] 王臨虹.預防艾滋病母嬰傳播[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24-54.

第2篇

【摘要】醫院患者居住、活動比較集中、人員流動性大,預防疾病知識缺乏,衛生習慣和健康行為不穩定,使其成為傳染病爆發和流行的高危人群。近年不斷出現新發傳染病的爆發流行,疫情多聚集和發生于醫院。通過健康教育使患者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改正不良的生活行為習慣,是防控傳染病在醫院暴發流行的最直接有效的防控手段,健康教育在醫院傳染病防控中具有著獨特性和不可替代性。

【關鍵詞】醫院;健康教育;傳染病防控;體會

健康教育是指通過有計劃、有組織、有系統的教育活動,促使人們自愿地采用有益于健康的行為和生活方式,降低或消除健康的危險因素,降低疾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以促進和維護健康、提高生活質量[1]。在醫院傳染病防控中,通過健康教育活動可以豐富患者的醫療保健知識,改變其不良生活習慣,有效的預防和控制傳染病在醫院的爆發和流行,維護患者的健康,保障醫療診治工作的有效實施。

1醫院開展傳染病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住院患者居住和活動比較集中,流動性大,預防疾病知識缺乏,衛生習慣和健康行為不穩定,加之患者健康狀況差,病情復雜,抵抗力降低,在一定程度上給傳染病的流行與播散造成了有利條件,使這部分人群成為傳染病爆發和流行的高危人群。2003年非典暴發流行就發生在醫院。在傳染病流行中,高居首位且最活躍的可控因素是不正確的健康觀念、不良的生活行為習慣。而健康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傳染病的傳播與流行,所以通過健康教育改變人類不良生活行為習慣在傳染病防控中具有獨特性和不可替代性。

2健康教育在醫院傳染病防控中的實施

2.1組織:成立健康教育領導小組,組長由院長擔任,組員包括醫政科、護理部、感染管理科、宣傳部等相關部門負責人。醫院健康教育工作由組長統一部署,形成各司其職、互相配合、相互促進的教育局面。

2.2健康教育計劃的制定:每年制定本年度健康教育計劃,包括基本內容、時間、方式、課程安排等。根據季節、流行病學特點并結合當前傳染病流行現狀制定健康教育內容,做到每月都有不同的主題,根據實際情況增加健康教育內容。

2.3健康教育的形式和方法:在患者中開展健康教育主要通過健康傳播來提高患者的健康知識水平,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行為方式,使機體獲得良好的免疫功能。健康傳播是指通過各種渠道,運用各種傳播媒介和方法,為維護和促進人類健康而收集、制作、傳遞、分享健康信息的過程,是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的重要手段和策略[2]。

2.3.1群體健康教育:充分利用講座、板報、宣傳欄、條幅、廣播、滾動屏、宣傳折頁、宣傳畫、網絡等進行健康宣傳和教育;召開不同主題不同形式的防控傳染病主題宣傳活動,開設專題講座,開展健康知識咨詢活動,提高患者的興趣和傳染病防控能力。

2.3.2個體健康教育:包括就診時面對面的健康教育及電話咨詢服務,內容包括講解傳染病發病特點、傳播途徑、防控措施、用藥知識等,提供進一步檢查、治療的建議,及傳染病患者追蹤隨訪。

2.3.3開展健康教育半小時活動:住院患者每日要進行半小時健康宣教活動,將傳染病防治知識列入醫院宣教計劃,并與實時傳染病流行與防控情況相結合,及時調整和更新宣教內容,以確保宣教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轉貼于

2.4教育效果評價和分析:在開展健康教育前后,采用隨機整群抽樣方法,抽取住院的患者為調查對象。在查閱有關資料后自編調查問卷,主要調查患者對常見傳染病(甲流、肺結核、乙肝和艾滋病)基本知識的知曉情況。共發放問卷1000份,收回有效問卷948份,有效回收率為94.8%。開展健康教育前患者總體回答正確率只有36.78%。通過健康教育后患者防控傳染病知識知曉率達到89.76%以上。全面開展健康宣傳,尤其是開展健康教育前后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體會

3.1醫院健康教育對傳染病防控效果顯著:自筆者所在醫院開展健康教育后,患者健康習慣明顯改善,防控傳染病知識知曉率明顯提高,說明以多種形式開展的健康教育有效,且健康教育半小時宣教活動是提高患者健康知識水平、改善其不良衛生習慣的最直接有效途徑。

3.2注重健康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和綜合性:在傳染病防控中,健康教育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開展健康教育,要根據接受教育群體特點的不同、傳染病發病特點不同、和同一疾病不同時期防控重點不同,有針對性的制定教育方案和宣傳計劃。選擇行之有效的健康傳播方式,且形式宜多樣化,比如以健康宣教為主,結合健康咨詢、專題講座、廣播、宣傳折頁等有效傳播方式,綜合實行健康教育才能切實取得實效。

3.3健康教育應注重傳播技巧:健康教育過程中還應巧妙的應用一些傳播學的技巧,以達到更好的傳播效果。比如傳播的內容宜簡單扼要,中心突出;形式宜簡潔,開門見山,直奔主題;信息應不停重復;核心信息采取數字化、押韻的口訣、縮略語等形式使之容易記憶等。可以適時采用新的傳播策略,如“明星效應策略”、“娛樂-教育策略”和“群眾參與策略”等,使之生動、鮮活易于接受[2]。

醫院通過健康教育能幫助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科學有效的預防和控制傳染病在醫院內的爆發和流行。所以,形式多樣的健康教育在傳染病防控中有著獨特性和不可替代性,必須引起全體醫患的高度重視。

參考文獻

第3篇

[關鍵詞]霍亂防治;健康教育;效果評價

霍亂是一種烈性腸道傳染病,近年來在全國的發病有上升趨勢。2002~2004年,雙流縣連續3年發生了7起霍亂疫情,造成直接和間接經濟損失近800萬元,嚴重影響了投資軟環境。2005年在全縣90多萬人口中全面實施健康教育,提高了全縣各類人員霍亂防治知識知曉水平,降低了腸道傳染病發病率,霍亂疫情零發生的效果,減少了政府在霍亂防治中的經費投入。

1對象和方法

1.1對象現場調查人數為474人。健康教育實施前358人,其中鎮村社干部154人、鎮村醫生104人、流動廚師50人、農村居民50人;健康教育實施后調查116人,其中鎮村社干部17人、鎮村醫生35人、流動廚師14人、農村居民50人。

1.2方法采用現場填寫問卷方法了解健康教育實施前后各類人員霍亂防治知識知曉率(正確率)情況,問卷調查由專業人員指導完成;查閱檔案資料獲得2002~2005年腸道傳染病和食物中毒資料。

1.3措施制定霍亂防治健康教育實施方案、采用多種傳播方式,分步驟分階段對全縣各鎮村社干部、鎮村醫生、流動廚師、農村居民等人員分別進行霍亂防治知識的健康教育,提高各類人員防病知識知曉程度。具體措施有:舉辦培訓講座、張貼防病標語、廣播宣傳、街頭咨詢、印發入戶資料、其他形式等。

1.4評價指標效應評價指標:衛生知識知曉率(正確率);結局評價指標:霍亂發病率,腸道傳染病發病率、食物中毒發生率等[1]。

2結果

2.1健康教育實施前本底情況

2002~2004年,雙流縣26個鎮先后有6個鎮分別發生了霍亂疫情,在公共衛生應急事件處理中,部分鎮村社干部和鎮醫生參與了本鎮霍亂防治工作,部分農村居民接受了應急性的宣傳教育知識。

2.2健康教育傳播方式及效果

2.2.1講座:對26個鎮舉辦健康教育培訓講座共76次,培訓鎮村社干部4189人、鎮村醫生498人、流動廚師478人,培訓率均達到90%以上。

2.2.2標語:26個鎮書寫并張貼村村通標語5~30條/鎮,布標及墻標共計2130幅。

2.2.3廣播:覆蓋13個鎮128個村,每日早、中、晚3次播出,連續1月。累計播放次數達到5000次以上。

2.2.4咨詢:各鎮在4~11月期間每月1次,逢場(趕集)設點,由專業人員提供現場咨詢。累計咨詢次數200余次,人數30000余人次。

2.2.5傳單:印發霍亂防治宣傳資料30余萬份,由縣到鎮、鎮到村、村到社、社到戶,傳單入戶率100%。

2.2.6其他傳播形式:宣傳專欄、宣傳車、展板、知識競賽等。

2.2.7干預措施:分別于5、7、9月3次采用技術督查,2次情況通報等干預措施,考核并指導各鎮全面落實健康教育工作目標的情況。

2.3健康教育實施前后各類人員知曉的變化情況

表1健康教育實施前后鎮村社干部知曉率(正確率)%比較[2]

問題實施前(n=154)實施后(n=17)

是否聽說過霍亂?98.70100.00*

是否參加霍亂防治知識培訓?53.25100.00*

霍亂為法定傳染病的哪類?88.9694.12*

霍亂的傳播方式?90.91100.00*

霍亂的疾病表現為?70.5986.36*

防止霍亂的方法有?93.51100.00*

防治工作牽頭單位是?31.8258.82*

農村群宴管理的關鍵是?64.7185.06*

注:*P<0.01[3]

表2健康教育實施前后鎮村醫生知曉率(正確率)%比較

問題實施前(n=104)實施后(n=35)

是否聽說過霍亂?86.54100.00*

是否接受霍亂防治知識培訓?87.50100.00*

我國霍亂的流行高峰是什么時候80.77100.00*

霍亂的傳染源包括?91.35100.00*

傳播途徑是?95.19100.00*

霍亂的典型癥狀是?89.42100.00*

法定報告時限城鎮\農村各是多少?27.88100.00*

如果發現疑似或確診病人,應向?報告51.92100.00*

治療霍亂的主要措施是?69.23100.00*

注:*P<0.01

表3健康教育實施前后流動廚師知曉率(正確率)%的比較

問題實施前(n=50)實施后(n=14)

是否聽說過霍亂?70.00100.00*

當你有胃腸道癥狀時,認為是否可辦宴席?98.00100.00*

承辦宴席應提供的設施有?84.0092.86*

最常造成食物交差污染的原因有?78.0092.86*

食物徹底加熱應達到的溫度是?56.0085.71*

未及時食用的熟食應保存的溫度?56.0078.57*

化學消毒餐具時,藥水配置要求是?44.00100.00*

注:*P<0.01

表4健康教育實施前后農村居民知曉率(正確率)%的比較

問題實施前(n=50)實施后(n=50)

是否聽說過霍亂?27.40100.00*

良好的個人飲食衛生習慣內容包括?52.0076.00*

我國霍亂的流行高峰是什么時候86.0090.00*

如果得了霍亂,會有哪些表現?64.0080.00*

霍亂是怎么傳播的?46.0088.00*

哪些方法可以預防霍亂?60.0080.00*

是否知道政府關于辦宴申報制度?78.0094.00*

是否知道廚師和幫工要辦健康證?70.0096.00*

若自家要辦宴席,是否愿主動報告?84.0096.00*

注:*P<0.01

2.4健康教育實施后霍亂發病情況

實施健康教育工作期間(3~11月),未出現霍亂疫情。同時,腸道傳染病發生率下降到2002~2005年最低水平;集體就餐引起的食物中毒起數較去年同期減少50%。

表52002~2005年雙流縣腸道傳染病及食物中毒發病情況表

年限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

腸道傳染病發病率(/10萬)7.948.6810.484.92

食物中毒起數(起)19232010

2.5健康教育實施后成本-效益分析

表62002~2005年雙流縣霍亂防治經費損失情況表(單位:元)

項目支出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

直接損失12838.7026765.5433778.68100000.00

間接損失4224688.701093929.742508090.68324194.00

合計4237527.401120695.282541869.36424194.00

2002~2004年,全縣由于霍亂疫情導致經濟損失共計790余萬元,估算2005年用于撲滅疫情需要經費415.11萬元。2005年實施健康教育,共投入經費42.41萬元,凈效益372.70萬元,為總投入的9.8倍,直接投入的15.4倍。

3.討論

健康教育是一項投資少、產出高、效益大的保健措施[5]。雙流縣2005年共投入健康教育經費42.41萬元,通過采取多種健康教育傳播途徑,在全縣26個鎮90萬人口中開展了全面、廣泛、扎實、卓有成效的健康教育工作,提高了干部、鎮村醫生、流動廚師、農村居民霍亂防治知識知曉水平,達到了2005年雙流縣霍亂疫情0發生的顯著效果,為政府減少霍亂防治經費372.7萬元。同時霍亂防治健康教育的實施,降低了其他腸道傳染病的發病率,減少了食物中毒的起數,實現了健康教育作為霍亂防治策略的最有效性。

將霍亂防治健康教育納入政府目標管理是保證健康教育實施效果的有效手段。健康教育是一項有計劃、有組織、有系統的社會和教育活動。在雙流縣開展霍亂防治健康教育活動中,縣政府給予了大力的支持,將2005年健康教育工作納入鎮政府年度考核的目標中,建立了基層健康教育網絡,落實了基層健康教育兼職人員,能夠讓鎮村社干部、鎮村醫生、流動廚師明確應承擔的霍亂防治的責任,使霍亂防治的相關資料夠迅速從縣、鎮、村、社,發放到每一農戶。成立督查組[5],確保了健康教育實施前、中、后整個過程中技術工作的工作質量。

健康教育傳播途徑多種多樣,因地制宜是關鍵。在經濟欠發達的農村地區,可采用口頭傳播及文字傳播等耗費少的傳播途徑,如舉辦培訓班、宣傳資料入戶、設置專欄、刷固定標語、有線廣播等;對經濟條件許可的城鎮社區,可采用以電子媒介為主的傳播方式如電視專題講座、VCD播放,以及播放電影或張貼壁報、掛橫幅標語、文娛活動等視聽效果好的形式進行。筆者認為,能被各類人員接受并掌握知識要點的傳播途徑就是最好的健康教育傳播途徑;在人際傳播過程中要注意傳者和受者的互動交流,可將受者曾經經歷或身邊發生的典型事件作為例子進行講解,以保證良好的傳播效果。

健康教育作為衛生保健的戰略措施,可作為各種傳染性、非傳染性疾病預防控制措施中的第一策略,特別是近年來發病率迅速上升的血吸蟲病、結核病、艾滋病等重點傳染病以及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等),分病種對重點地區、重點人群,開展形式不同的健康教育活動,同樣能達到顯著的防病效果。

在實際工作中,健康教育的收益一般只體現了社會效益,而社會效益的價值卻是無法計量的。筆者認為,在運用健康教育方法開展基層一般疾病的控制中,因無簡單易行的計算公式來評價健康教育的實施在個體、家庭、社會防病工作中產生的經濟價值量,是影響健康教育措施在基層行政部門得到重視并大力推廣的主要原因。健康教育工作者有必要研究制定簡單適合的、快速地、能夠量化地評價健康教育效益的計算公式或方法,從而及時地向各級部門宣傳健康教育的有效性,爭取社會各界廣泛的支持與資金投入,以推動健康教育事業的建設與發展,促進疾病預防控制事業的建設與發展。

[參考文獻]

[1]馬驍.健康教育學.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11.

[2]黃全星等.泉州市部分大學生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評估[J].中國健康教育2006.22(4):263-265.

[3]楊樹勤.衛生統計學.人民衛生出版社,1997,69.

[4]朱興文.霍亂防治試點縣的健康教育工作.中國健康教育.2000V16N7395

第4篇

    在傳染病護理學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健康教育能力,首先應制定健康教育在傳染病護理學中的教學目標[1],包括讓學生掌握傳染病的基本特征(如有病原體、流行性、傳染性、季節性等)、流行過程的三個基本環節(傳染源、傳播途徑、易感人群)以及傳染病發生、發展和轉歸過程。如要讓學生掌握夏季是腸道傳染病好發的季節,冬春季則易發呼吸系統傳染病,以便能針對不同傳染病采取相應的健康教育;如讓學生掌握心情開朗、情緒樂觀、能及時接收到來自家庭的關愛和支持的患者病情恢復的能更好,相反,如果患者情緒悲觀、消極抑郁、沒有足夠的關愛,則容易使傳染性疾病轉為慢性病而不易治愈。通過這類健康教育,讓學生充分了解行為、心理對健康和疾病的影響,從而在使學生在將來的護理工作中,進一步幫助患者預防疾病的發生和發展,促進健康。同時可以讓學生掌握健康教育的意義和方法,教育患者及家屬正確認識傳染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積極配合治療以改善預后。此外,還要讓學生熟練掌握常見傳染病的消毒隔離知識,如各種消毒隔離方法,能向患者及家屬進行正確的衛生宣教,并根據病程階段不同提出護理診斷,制定護理計劃及健康教育措施。

    2明確健康教育的意義,提高學生對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認識

    首先要讓學生明確健康教育的意義。所謂健康教育,是指醫護人員通過系統的宣傳教育活動,促使人們主動去采取有利于自身健康的行為,消除或減少致病因素,從而降低發病率,提高生活質量[2]。健康教育是一個有計劃、有組織、有系統的教育活動,因此不僅需要護理工作者的積極努力,同時更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所謂“教育”不僅要有知識的傳播者,還要有聆聽著,才能真正達到其目的,體現其價值。人的健康狀況取決于是否有良好的生活和行為方式,人的精神狀態、心理狀態、社會地位以及文化修養均能影響到病情的預后。在教學中,筆者以慢性乙肝患者為例向學生說明其心理狀態和行為因素對病情預后的影響,如開朗樂觀、家庭關系好、朋友多的患者病情恢復較快;而悲觀抑郁、單親家庭、缺少朋友的患者病情恢復則較慢,尤其是大量酗酒、發怒、熬夜、勞累等不良行為可導致病情惡化,甚至發展為肝硬化。因此及時對患者及家屬進行正確的健康教育,對促進傳染病患者盡快恢復健康起著重要作用。另外,要讓學生認識到傳染病的健康教育比起其他非傳染性疾病更加重要。因為醫學的局限性,目前大多數傳染病比如麻疹、水痘等病毒性傳染病,多無特殊治療方法,治療關鍵就是通過對癥護理預防并發癥的發生。而慢性乙肝、丙肝等病毒性肝炎必須在醫生指導下進行正規的抗病毒治療。但是多數情況下,這類傳染性疾病治療效果均不理想,幾乎無法治愈,因此健康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通過對健康人群的預防保健知識宣傳,使更多的人群了解慢性乙肝、丙肝等傳染性疾病的發病原理及預防措施,讓健康人群對自己的行為生活習慣加以管理,從而可以有效地減少這類疾病的發生。健康教育對促進健康而發揮的作用遠大于對于疾病的治療。同時通過健康教育,使傳染性疾病的發病率下降,不僅可減少患者家庭的經濟負擔,也可有效地減少全社會衛生資源的浪費和人力物力財力的投入。因此對護理專業的學生進行傳染性疾病的健康教育能力培養十分重要。其次,由于免疫預防接種的普及,現代急性傳染病明顯減少,但是因為種種原因,仍然會有一些特殊的傳染病(如傳染性非典型肺炎)發生,而且易引起爆發性流行;此外,目前對全世界威脅性最大的艾滋病仍沒有有效疫苗可以預防,因此對艾滋病的最有效的預防手段就是健康宣教。因此,從傳染病護理學第一堂課開始,就應該讓學生明確健康教育的意義,充分認識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加強責任感,以積極主動的態度按護理程序的步驟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

    3模擬護患溝通,加強學生溝通技巧的培養

    傳染病患者常需要隔離住院治療,由于突然離開家庭進入陌生環境,又擔心受到他人的歧視,或者病情反復遷延不愈,還有經濟壓力的原因,容易產生恐懼、孤單、緊張、焦躁不安甚至悲觀失望的心理,影響疾病的轉歸。在教學中,首先要教育學生熱愛本職工作,克服怕傳染的思想,對待患者要有同情心,要處處關心患者,使患者有安全感和信任感,有利于健康教育的順利進行。此外,要將傳染病的健康教育內容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在教學中,首先應使學生全面了解傳染病的病因、臨床表現、預后以及流行病學特征等,引導學生按照護理程序對患者進行評估,提出護理診斷,制定護理計劃及健康教育方案,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學中要改變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方法,注重加強學生溝通技巧的培養,可讓學生進行傳染病患者角色模擬表演,模擬練習與傳染病患者進行溝通的方法。比如可以乙肝患者的健康教育為目標,在課堂上進行模擬訓練,讓學生分別扮演護患角色,提出相應的健康教育問題,并現場解答,讓學生有身處臨床的感覺。這種方式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熱情,提高了學生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和綜合分析的能力,也豐富了課堂教學。指導學生進行溝通時要注意語言的表達能力,語言要通俗易懂,盡量少用醫學術語,并且盡量多運用鼓勵性的言辭來幫助患者樹立信心,消除心理障礙。同時培養學生善于用舉事實、講道理的方法講明觀點,從而達到指導目的。此外在進行溝通時,還要注意保護患者的隱私,以免引起患者和家屬的反感,鼓勵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使患者保持良好心態,充分調動人體自身的免疫力,以利疾病康復。

    4讓學生掌握不同健康教育對象健康教育的主要內容

    要讓學生掌握健康教育的宗旨,提高健康教育的能力,首先要使他們了解健康教育的目標人群有哪些,并且需要對不同的人群做哪些有針對性的教育。護理專業學生要從事健康教育的目標人群有健康人群、住院患者及家屬、經過治療已經出院的患者和無癥狀病原攜帶者或慢性傳染性疾病患者。對不同的人群開展健康教育活動時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4.1對健康人群進行健康教育的主要內容應讓學生了解常見傳染病的傳染源、傳播途徑和方式、易感人群、季節分布等流行病學常識,懂得傳染病重在預防,預防措施以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人群為主。如對傳染性患者進行隔離可控制傳染源,注意個人衛生、飲食衛生及環境衛生可切斷傳播途徑,對兒童進行計劃免疫預防接種可提高易感人群免疫力,從而達到預防傳染病的目的。目前對人類生命健康威脅極大的艾滋病的傳播途徑多為注射吸毒及性傳播,可在健康人群中大力宣傳吸毒及性的不良后果,切斷艾滋病的傳染途徑,達到預防艾滋病的目的。當學生充分掌握預防傳染性疾病發生的知識時,才可以將預防保健知識宣傳的更加科學、客觀和全面。

    4.2對住院患者及家屬進行健康教育的主要內容對收住院的傳染病患者及家屬進行健康宣教,讓患者接受疾病,認識疾病,保持好的心態,控制情緒波動,并進行相關疾病的隔離知識指導,嚴防院內交叉感染和病原體的擴散。告知他們患者是傳染源,密切接觸的家屬很有可能成為易感者,因此對患者及家屬進行消毒和隔離是防止傳染病擴散的重要手段[3];此外,可對易感人群進行主動或被動免疫,可有效預防傳染病。如麻疹、甲型肝炎易感接觸者可預防接種丙種球蛋白,以增強免疫力。如可給乙肝患者講解乙型肝炎的傳播途徑,多通過血液、性生活傳播,其次密切接觸也有傳播的可能,因此患者的剃須刀、牙刷、毛巾等日常用品不可與他人混用。對家屬及接觸密切的同事,進行乙肝預防知識的宣傳,建議家屬及密切接觸者進行乙肝五項指標檢查,結果全為陰性者可注射乙肝疫苗進行預防。此外,由于當前社會對乙肝患者存在歧視及不良商家夸大宣傳的誤導,乙肝患者常有自卑及恐懼心理,應向患者及家屬正確宣傳乙肝的原因、發生、發展及轉歸,告訴他們僅有少數人轉為肝硬化,使患者積極配合治療,消除悲觀、恐懼心理,有利于疾病的康復。

第5篇

自媒體的多元性及互動性有利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載體的擴大和擴寬,同時自媒體的靈活性也可以改變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工作方式方法。自媒體的信息來源是開放的,這使得它有非常豐富的信息資源,每個大學生個體同時是信息的者、接受者以及傳播者,通過網絡,他們可以及時獲取各種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關的信息。在傳統媒體時代,大學生要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一般是通過課堂、講座等方式來進行,在自媒體的時代,大學生可以突破時間和地點的局限性,隨時隨地通過手機等方式接受所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同時內容更加豐富多樣,也有利于擴展大學生的視野和思路,豐富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方法,同時大學生還可以與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通過自媒體隨時進行交流,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可以得到進一步的反饋和更新,這種雙向的交流方式可以提高大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參與度,進一步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育效果。

自媒體的平等性和虛擬性可以使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實效性得到提高。自媒體技術在現實世界與虛擬世界之間建立起了溝通的平臺,改變了大學生的生活和交際方式。在自媒體環境下,大學生可以盡可能自由地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言論,通過自媒體,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隨時了解到大學生內心的真實想法,盡可能地正確把握他們的思想動態,了解他們存在的現實心理問題和心理困惑,也可以圍繞一些共性的問題與學生共同展開討論和探討,從而增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針對性。同時,在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教師與學生不能完全平等,交流的方式和效果得不到保證,而在自媒體的環境下,師生之間有了一定的平等性和隱蔽性,交流的雙方都能更加突破身份的限制,同時縮短雙方的心理距離,增強雙方的信任強度,使雙方零距離交流思想,從而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效果,解決大學生實際生活中存在的各種心理問題,及時排除大學生常見的心理隱患問題,解決他們在學習、人際交往、宿舍關系、戀愛與友誼等實際心理問題,使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得到提高。

自媒體在給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挑戰。自媒體傳播比較自由,傳播的方式比較個性化,有時候信息的隱蔽性也很強,有可能使得一些不良信息擾亂整個信息的傳播環境,這使得自媒體的開放多元性會影響大學生的價值觀,他們思想單純,好奇心強,有可能會被一些不良信息所蒙蔽,這將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帶來一定的干擾。同時,自媒體時代,大學生交往的虛擬性不斷增強,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大學生在現實中的人際交往經驗減少,但是,虛擬的人際交往不能代替現實的人際交往,長期以來,自媒體會對大學生的現實交際能力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所以,要做好自媒體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結合,可以從以下兩方面進行。

首先,做好自媒體與其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載體的有機結合。自媒體作為一種新型的傳播媒介,要進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創新應用中,還需要做好它與其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機結合,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自媒體的作用。自媒體與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載體如廣播、電視、報紙、宣傳資料等相結合,有利于提高信息的傳播力度,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載體與自媒體相結合可以充分發揮自媒體互動性較強的特點,引起學生的討論與更深層次的思考,對于學生的教育和觀念改變都有更為深刻的影響作用,同時如果有意識地開展一些宣傳活動,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內容融入進去,使他們從活動中受到相關的心理健康知識的教育和熏陶,提高他們的心理素質。同時,自媒體的多樣性、便捷性,可以在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時加以利用,可以在交流的過程中體現互動的特點,使更多的同學了解自媒體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結合的優勢,對于提高整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十分顯著的作用。

其次,高校還要健全自媒體運行的保障機制,優化自媒體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結合時的環境。具體來說,就是高校應該出臺一些具體的政策來健全校內公眾平臺及學生建立的自媒體平臺的管理水平,在保證自媒體傳播時效性和互動性的同時,對自媒體傳播的信息進行嚴格的審核,結合一定的身份驗證來提高自媒體用戶的真實性,同時可以采取一些必要的技術手段,對一些不良信息進行處理,使得自媒體信息自動過濾及篩選掉一些不良信息,從而從源頭上使得不良信息難以傳播和難以擴散,使得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與自媒體有效結合的健康發展。綜上,自媒體對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一定的影響作用,給其帶來了新的機遇,也帶來了新的挑戰,作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從業者,要學會揚長避短,充分利用新媒體的特點,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出特色和效果,從而最終提高大學生心理素質。

作者:趙楠單位:西安郵電大學學生工作部

第6篇

【中圖分類號】 R 179 G 479

【文章編號】 1000-9817(2009)07-0642-02

【關鍵詞】 性;生殖;健康教育;學生

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日益受到廣泛關注,對在校大學生進行性與生殖健康教育已成為社會各界的廣泛共識[1]。性與生殖健康教育是大學生健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解性與生殖健康教育課的教學效果,以便為開展性與生殖健康教育提供依據,探討更適合綜合性院校大學生的性與生殖健康教育方法和模式,筆者進行了本次調查。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2007-2008學年度選修大學生健康教育課的某高校一至四年級學生共600名,于授課前后分別隨機抽取部分學生為調查對象,共200名;年齡16~22歲,來自各個專業。收回有效問卷178份(有效回收率為89%),授課前102份,授課后76份。其中男生80名,女生98名;121人來自城市,57人來自農村。

1.2 方法 自行設計單選或多選式調查問卷,內容包括被調查者基本情況、性觀念、對常用避孕措施和緊急避孕知識的了解、對常見性傳播疾病及傳播途徑的知曉情況等。遵循自愿的原則,在授課前后分別發放問卷,被調查者現場獨立回答,匿名答卷。授課前參加答卷者,授課后不再參加。授課內容包括生殖系統解剖、生殖生理與衛生常識、妊娠過程、避孕常識、人工流產、大學生中的常見婦科疾病預防保健常識及艾滋病/性病防治等,共6個學時。采取多媒體教學、課堂講授與觀看影像資料、課堂討論結合的形式。

1.3 統計分析 問卷回收后編號,輸入計算機,應用SPSS 12.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

2 結果

2.1 對婚前的態度 授課后對婚前持贊成或無所謂態度者明顯少于授課前,而持反對或理性態度者明顯多于授課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2.2 對避孕常識的了解 授課后對、宮內節育器、緊急避孕等避孕措施的知曉率明顯高于授課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而對口服避孕藥、外用避孕藥/膜的知曉率授課前后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2。

2.3 對緊急避孕知識的了解情況 認為緊急避孕不能代替常規避孕,了解服用藥物、上宮內節育器2種避孕措施者授課后明顯多于授課前。見表3。

2.4 對性傳播疾病名稱及傳播途徑的了解情況 常見的性傳播疾病中,80%以上學生都知道淋病、梅毒、艾滋病屬于性傳播疾病并主要通過性接觸傳播;梅毒、尖銳濕疣、生殖器皰疹的知曉率授課后明顯高于授課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而淋病、艾滋病的知曉率授課前后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對尖銳濕疣、生殖器皰疹2種性傳播疾病的知曉率授課后也僅僅達到50%左右;對通過血液可以傳播性病的知曉率授課后明顯高于授課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4。

3 討論

3.1 對大學生進行性與生殖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生殖健康又稱生育健康,是指在生命所有階段的生殖和過程中的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的完好狀態,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虛弱[2]。青少年時期的生殖健康是人類生殖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日益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重視。社會經濟的發展和計算機網絡的普及、信息的多樣化和高速化、西方文化的滲透等多種因素,使青少年對性和生殖健康的觀念和需求發生了很大變化,過早、非意愿性妊娠和性傳播疾病正威脅著廣大青少年的生殖健康[3]。大學生是這一人群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對性與生殖健康知識的認知狀況以及通過何種方式對他們進行適當的教育和指導,是值得高校教育和衛生工作者關注和探討的問題。目前,婚前在大學生中已經越來越普遍。叢黎明等[4]調查顯示,大學生對婚前、在校大學生發生現象越來越寬容。陳鋼等[5]調查顯示,有12.2%的大學生有經歷。婚前與意外妊娠、人工流產、生殖道感染、異位妊娠、婚后發生不孕等密切相關,嚴重影響生殖健康[6]。所以,對大學生進行系統、科學的性與生殖健康教育已勢在必行。

3.2 大學生性與生殖健康教育課的積極作用 成功的學校性教育項目可以增加青少年生殖健康知識,改變性相關態度,延遲青少年的發生,對于已經有者可以減少性伴數量和危險,并促進青少年使用避孕措施[7]。有文獻報道,專業教育模式較同伴教育、大眾傳媒教育模式能取得更好教學效果,絕大多數大學生也迫切希望通過這一正規渠道獲取性知識[8]。由于大學校園人群聚集性比較好,健康教育活動比較容易實施[9],所以專業的課堂教學無疑是進行性與生殖健康教育的最佳途徑。多媒體教學信息容量大,形式多樣,使教學內容更加豐富、直觀,學生更易于理解、接受[10],適合這門較為特殊的課程。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授課后學生對婚前持反對和理性態度的比例明顯高于授課前,對常見性傳播疾病和避孕常識的知曉率明顯高于授課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說明通過課堂講授可以使大學生對相關知識的了解更加系統、全面和深入,并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他們的性觀念,使他們對相關問題持更加理性和積極的態度。

3.3 存在的問題 調查顯示,大學生對部分知識的知曉率授課前后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而有些知識授課后知曉率也僅僅達到50%左右,說明教學中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分析原因可能有以下3點:其一,課堂教學比較枯燥,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和溝通不夠,難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其二,課時比較少,對一些問題沒有進行更加深入的闡述;其三,受傳統觀念影響,教師很難把握性與生殖健康教育的“度”,學生本身既迫切需要了解這些知識又羞于啟齒,因而影響課堂教學效果。所以,應加強性與生殖健康教育課程體系的建設和專業教師隊伍的培養,提高教師素質和教學水平,同時還需要采取多種形式、通過多種渠道、調動全社會力量,真正解決大學生所面臨的多種生殖健康問題,使更多青少年受益。

4 參考文獻

[1] 曹紅梅.大學生性健康教育的概念、內涵和相關問題.中國性科學,2008,17(6): 10-14.

[2] 王臨虹,周敏.生殖健康的由來與發展.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03,19(l):3-4.

[3] 曹紅梅.論地方高校大學生性健康教育的緊迫性和必要性.中國性科學,2008,17(1):38-42.

[4] 叢黎明,馬瞧勤,許國章,等.浙江某地大學生性病/艾滋病防治知識、信念和行為.中國學校衛生,2005,26(7):533-535.

[5] 陳鋼,潘曉紅,馬瞧勤,等.杭州某高校大學生及艾滋病健康教育需求調查.中國學校衛生,2008,29(4):322-323.

[6] 金松,宋蘭林,張軍.婚前對生殖健康的影響.廣東醫學,2003,24(10):1 091-1 092.

[7] 吳靜,熊光練,石淑華.青少年性與生殖健康干預研究概況.國外醫學:婦幼保健分冊, 2005,16(6):388-390.

[8] 徐明.不同教育方式對大學生性與生殖健康知識與態度的影響.中國學校衛生,2006,27(12):1 073-1 074.

[9] 孫紅霞.我國青少年生殖健康教育現狀.實用婦產科雜志,2005,21(12):724-726.

第7篇

一、完善工作體系,鞏固基層基礎

1、加強機構建設。加強各級健康教育機構建設,落實人員配備和經費投入,鄉鎮(街道)及醫院、學校、機關、企事業等行業單位要配備專、兼職健康教育人員,鞏固和完善以健教機構為中心、以醫療衛生保健機構為骨干、以社區行業單位為依托的健康教育社會網絡,城鄉基層健康教育網絡覆蓋率分別達到90%和80%。

2、加強規范建設。編制“健康教育工作三年規劃”,出臺印發《縣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健康教育示范縣創建活動實施意見》、《2013年縣健康教育工作要點》、《健康教育示范點工作要求》、《縣創建省衛生縣城健康教育工作方案》、《縣健康教育績效考核標準》等一系列工作規范,建立健全健康教育評比檢查調研工作制度,指導全縣健康教育工作有序開展。制作健康教育傳播材料,規范宣教內容,保障供給科學的衛生保健知識。

3、加強隊伍建設。各部門、各鄉鎮、各機關及企事業單位、村(居)委會落實專(兼)職工作人員,建立一支適應需要的健教工作隊伍。加強人員培訓,不斷提高健康教育從業人員的業務素質、工作能力。

4、加強健康教育資料收集和統計工作。認真做好活動痕跡資料采集收集,建好工作臺帳,做到資料完整,數據可信,并裝訂建檔,形成完整的資料檔案。

二、突出創衛重點,保障基本達標

1、落實社區各項健康教育工作指標。落實和完善社區健康教育工作“四有”,即有健全的健教組織網絡;有固定而規范的宣傳陣地;有健康教育入戶資料;有健康教育工作計劃、評價及總結。社區居民基本衛生知識知曉率達到80%以上,衛生行為形成率達到80%以上。

2、加強醫院健康教育工作督導。規范醫院健康教育工作,有效提高醫護人員健康教育技術水平,病人、家屬的健康知識知曉率要達到90%以上。

3、加強學校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導。督促教育行政部門按照《學校健康教育評價方案》認真開展好工作,提高師生的健康知識知曉率和行為形成率。

4、加強行業健康教育。督促開展有針對性的職業病防治、女工保健和環境保護知識培訓。職業衛生、女工保健知識培訓率達到95%以上,知曉率達到80%以上。

三、開展示范創建,促進均等普及

1、開展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項目健康教育工作示范縣創建活動。制定創建實施意見及工作規范,組建創建活動領導小組,成立創建活動辦公室,認真組織開展示范縣創建工作。

2、加強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健康教育工作的管理。推行網絡化管理制度,理順管理層級和機制,健全以縣、鄉鎮健康教育機構為指導,以鄉鎮衛生院為樞紐,以村衛生室為網底的專業健康教育工作網絡。

3、按照《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并結合我縣實際,制定我縣健康教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的工作規范;組織開展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相關人員的全員培訓。認真履行業務管理、指導、監督和考核職責,促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

4、按照國家、省、市的相關要求,2013年必須達到:每個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發放不少于12種內容的印刷材料,播放不少于6種的音像資料。每個衛生院設置健康教育宣傳欄不少于2個,村衛生室宣傳欄不少于1個,每個宣傳欄面積不少于2平方米。每個鄉鎮衛生院每年至少開展9次公眾健康咨詢活動。每個鄉鎮衛生院每月至少舉辦1次健康教育知識講座。

5、抓好12個健康教育示范點(縣醫院、疾控中心、北山衛生院、大樹衛生院、老科協門診、一中、實驗小學、財政局、工商局、鎮、鄱湖水產、東街社區)建設,總結推廣先進做法和典型經驗,帶動全縣健康教育工作的發展。

四、強化指導培訓,提高工作水平

1、選派一名健康教育專職人員赴省市參加健康教育管理人員業務培訓,提高全縣健教工作管理能力及工作水平。

2、5月份組織城區各單位專(兼)職健教工作人員開展一期“創建省衛生縣城健康教育工作”培訓,提高各單位創衛健康教育工作水平。

3、6月份組織全縣醫療衛生單位健康教育工作人員進行培訓,提升全縣衛生系統健康教育工作能力。結合公共衛生均等化督導各鄉鎮衛生院開展轄區鄉村醫生健康教育工作培訓,提升農村一線工作人員健教工作水平。

4、每年對縣城機關、企事業單位健康教育工作進行一次督導,推進創衛健康教育工作有效展開。

五、多種形式傳播,力爭全面覆蓋

1、辦好宣傳欄。醫療衛生單位每月更新一期,每年不少于12期;學校每季更新一期,每年不少于4期;社區居委會每季度一期,每年不少于4期;機關、企事業單位每季度更新一期,每年不少于4期;城區新世紀廣場健康教育宣傳長廊每季度更新一期,每年不少于4期。

2、開展衛生日主題宣傳活動。利用各種健康主題日或針對轄區重點健康問題,開展健康咨詢活動并發放宣傳資料。積極開展“世界結核病日”、“世界衛生日”、“世界無煙日”、“世界艾滋病日”、“全球預防接種日”等各種衛生主題宣傳活動。

3、發放宣傳單。通過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村(居)委會、社區衛生服務站,上門發放不少于12種內容的健康教育處方和讀本,保障健康知識廣泛普及轄區群眾。

4、舉辦健康教育講座。結合創衛,上半年舉辦針對干部職工的大型健康教育知識講座1次,下半年舉辦針對社區居民的健康知識講座1次;各行政、企事業單位每年對本單位職工開展健康教育講座不少于2次;縣直醫療衛生單位、各學校每年組織健康知識講座不少于4次;各鄉鎮衛生院每年組織健康教育講座不少于12次。

5、充分利用大眾傳媒的傳播作用,傳播健康知識,擴大健康知識覆蓋面。特別是與報社、電視臺等有關部門加強協作,開辦好衛生知識專題節目,播出“預防艾滋病”、“防治結核病”、“吸煙有害健康”、“預防高血壓”、“預防流行性出血熱”、“預防控制乙肝”、“注意飲食飲水衛生”等衛生相關知識,擴大健康教育的影響力,提升節目質量和健康傳播效果,力爭做出精品品牌。

六、加強控煙管理,擴大控煙成效

1、加強宣傳。一是利用宣傳畫、黑板報、宣傳欄進行控煙知識宣傳;二是開展“世界無煙日”等活動宣傳;三是開展“無煙學校、無煙醫院、無煙單位”創建活動,發揮典型引路示范帶動作用。

第8篇

[摘要]目的:了解某高校學生常見傳染病健康教育效果。方法:選取某校1000名學生作為調查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00名。觀察組給予1個月的健康教育,對照組不給予專題傳染病知識教育,1個月后通過問卷調查了解2組學生各項指標和腹瀉發生情況,進行組間比較。結果:健康教育后,觀察組知識知曉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衛生習慣情況也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2組學生腹瀉發生情況比較,觀察組腹瀉發生情況明顯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高校學生給予常見傳染病的知識教育,可促進學生健康知識知曉率提高,并且有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同時減少學生腹瀉情況的發生。

[關鍵詞]傳染病;知識教育;高校

學生高校學生人數眾多,人際交往也比較廣泛,近些年來傳染病的發生一直十分常見。高校由于未完善和嚴格執行相應的制度,導致傳染病的防控工作存在較為明顯的欠缺,學生缺乏對傳染病知識的了解,為傳染病在高校的傳播和流行留下了隱患。因此,必須高度重視高校傳染病的防控。為對高校傳染病防控工作中健康教育的效果進行觀察,本文選取某校1000名學生展開調查與分析,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選取某校1000名學生作為調查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500名。1000名學生中男生615名,女生385名;年齡18~24歲,平均年齡(20.12±2.08)歲。觀察組給予1個月的健康教育,對照組不給于專題傳染病知識教育,1個月后通過問卷調查了解2組學生的各項指標和腹瀉發生情況,進行組間比較。2組學生的一般資料例如性別、年齡、體質、健康狀況、以及知識知曉情況,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健康教育實施前對全部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同時對學生近1個月腹瀉發生情況進行調查。調查問卷結合常見傳染病的感染、傳播等進行設計,分成2大方面,包括傳染病基本知識的認知與學生的衛生習慣情況,每方面以100分為滿分。調查內容有學生對幾種常見傳染病例如肺結核、流感以及病毒性肝炎等的認知,學生的衛生習慣和防治傳染病的積極性,學生性別、體質、疾病的發生等基本情況。在專人監督下進行調查,要求學生單獨不記名完成問卷,問卷當場收回。通過發放健康手冊、開展講座、多媒體展示以及游戲參與等方式對觀察組給予健康教育,時長1個月。1個月后,對全部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并且對學生的腹瀉情況進行觀察。

1.3質量控制

確保調查問卷制定的科學合理性,選取經過專業培訓的調查人員負責調查工作的開展,認真審核回收的問卷,保證問卷較好的內部一致性。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均數比較用t檢驗,率的比較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2組學生健康知識知曉得分比較

健康干預前,健康知識知曉情況得分觀察組為(70.25±2.36),對照組為(70.12±2.44)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評分為(98.03±1.33)分,對照組為(78.37±2.58)分,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2組學生健康教育前后衛生習慣評分比較

健康教育干預前,衛生習慣評分觀察組為(69.26±2.11)分,對照組為(70.01±2.09)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得分(98.12±1.13)分,對照組(77.27±3.45)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2組學生健康教育前后腹瀉發生率

健康教育干預前,腹瀉發生率觀察組為4.46%,對照組為4.41%,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健康教育實施后,腹瀉發生率觀察組為1.33%,對照組為3.6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高校聚集了大量的學生,人口密度集中,由于學生缺乏較強的健康意識,對有關流行病知識也不甚了解,易造成傳染病在高校的傳播和流行。目前,高校經常發生各種傳染病疫情以及意外公共衛生事件,一方面對學生的身心健康及學校教學工作的開展帶來不良影響,另一方面也不利于社會及家庭的和諧穩定。傳染病主要通過傳染源、傳播介質以及易感人群進行傳播,為使傳染病在高校的傳播得到有效預防,必須從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者3個方面展開,未爆發流行時,高校應以切斷傳播途徑為工作重點。而調查顯示,傳染病的高發與學生缺乏傳染病知識的了解存在較為密切的關聯,因此加強學生的健康教育工作,對傳染病的防控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通過本資料結果可知,實施健康教育后,有效提高了學生對傳染病知識的了解程度,使學生基本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腹瀉發生情況也有了明顯的改觀。因此,健康教育的實施,可使學生傳染病防治知識得到顯著提高,使其摒棄不良的衛生習慣,實現傳染病感染與傳播的有效防控。調查顯示,健康教育的實施,促使學生健康知識的知曉率得到顯著提升,使傳染病的發生率有效降低。對照組雖未接受健康教育,但是平時通過上網、看書等了解到一些傳染病知識,因此其健康知識、衛生習慣的得分也有所提高,腹瀉發生情況也得到改善。

結合目前我國高校實際,傳染病的防控應做好以下工作:(1)對高校傳染病報告制度進行完善,對國家制定的有關規定給予嚴格執行。(2)認真執行缺課報告制度,明確因病請假學生的具體情況,并且做好相關登記,如發現疫情應及時報告和處理,并對患病學生采取隔離措施,避免疫情的傳播和擴散。(3)建立完善免疫接種制度,在傳染病高發區,應教育學生注意飲食安全,避免長期停留在人群密集的場所。(4)加強衛生監督檢查的實施力度,對新生進行全面體檢,并且確保校園環境的清潔、衛生,對食堂等重要場所進行殺菌消毒處理。(5)完善傳染病發生處理機制,一旦發生傳染病,必須第一時間向上級反映,并協助有關部門進行消毒和采取相應的隔離。第六,進行健康知識宣傳手冊的制定,培養學生良好的飲食、生活習慣[6]。

[參考文獻]

[1]趙偉,范舒云,梁海峰.388名大學生傳染病及公共衛生安全知識和行為干預調查[J].中國校醫,2014,28(1):13-14,16.

[2]包和平.高校學生傳染病患病現狀分析[J].長春大學學報,2014,24(12):1685-1689.

[3]謝雪妮.昆明市3所高校在校大學生身心健康現狀影響因素及對策研究[D].昆明:昆明醫科大學,2014.

[4]冉麗娟.傳染病對大學生心理影響及應對策略的研究[D].重慶:第三軍醫大學,2015.

[5]周建芝,穆樹敏,李育紅,等.大學新生傳染病知識健康教育效果評價[J].中國學校衛生,2013,34(7):858-859.

第9篇

基層醫務人員的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工作是疾病預防控制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也是公共衛生服務的一項基本職能。健康教育是指通過信息傳播和行為干預,幫助個人和群體掌握衛生保健知識,樹立健康觀念,自愿采納有利于健康行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動與過程。健康促進是指個人與其家庭、社區和國家一起采取措施,鼓勵健康的行為,增強人們改進和處理自身健康問題的能力。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工作在基層的醫療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意義。首先,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工作是傳染病和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預防與控制的有效途徑,促使個體或群體改變不健康的行為和生活方式,能夠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發生。其次,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工作能夠穩定醫患關系,促進醫生與患者之間的信任,提高患者的自我保健水平,使得醫患關系得到升華。再次,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工作體現了社會主義法制建設以公共利益為基礎的基本原則,按照全國健康教育專業機構工作的規范和相關要求,組織相關的部門和機構制定有效的政策和規范準則。

2基層醫務人員做好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工作的措施

有效的進行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工作,基層醫務人員必須擁有強烈的使命感,轉變基層醫務人員健康教育的理念,提高健康教育意識。從根本上幫助患者和社會群眾改變不正確的健康行為,提高健康教育意識。相關的單位和部門要注意培養高素質的專業隊伍,加強對基層醫務人員健康教育培訓,切實做好患者教育和社會性宣傳教育。具體來說,有如下幾個方面。

2.1制定健康教育工作規劃,規范健康教育模式

有效的進行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工作,首先應重視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的工作內容及其重要性,相關的機構和部門要落實好監督和管理方面的職責,督促基層醫療單位進行健康教育工作模式改革,制定健康教育工作規劃。按照先進的健康教育醫療模式,基層醫護人員合理科學地安排工作程序,有效果地進行健康教育。按照健康教育是否具有普遍性,可以選擇進行經常性健康教育或應急性健康教育。按照健康教育的群眾基礎和實際情況,設置不同的健康教育和教育促進等實際方案和措施。

2.2轉變基層醫務人員健康教育的理念,提高健康教育意識

有效的進行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工作,另外一個重要的措施是轉變基層醫務人員健康教育的理念,提高健康教育意識。基層醫務人員只有摒除以前的落后思想,積極地轉變健康教育的理念,才能提高健康教育的意識。具體來說,基層醫護人員應該積極改變工作觀念和工作形式,采取適當措施加強學習與修養,提高醫務人員自身健康教育理念,并且將這些理念滲透到自己的醫療活動中。作為醫務人員不論采取那種理論開展健康教育,都應在了解上述理論的基本內涵和適用范圍后,提高健康教育意識,傳播衛生保健知識,幫助患者和社會群眾重新建立起有易于健康的行為和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質量。

2.3培養高素質的專業隊伍

加強對基層醫務人員健康教育培訓專業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工作的開展,離不開一批具有專業知識和專業素質的高水平隊伍。因此,基層醫療單位在開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工作一方面,要注意積極引進適合健康教育發展需要的專業人才;另一方面,要對現有的基層醫療人員進行繼續教育或者組織各類培訓等方式,來提高基層醫療人員的專業能力和水平。通過培訓,加深基層醫護人員對國內外先進的健康教育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應用,主動學習先進的健康知識和技能,促進醫務人員具備解決健康相關的實際問題的專業能力。并且能夠了解不同人群不同階層的健康需求,從而針對性地實施健康教育和教育促進工作。。

2.4做好患者和社會群眾的健康教育和教育促進工作健康教育工作

應該包括疾病的預防治療、傳播衛生保健知識、心理衛生教育以及健康相關行為干預等內容。比如,在呼吸道傳染病的高發季節,在醫院的門診和住院部,設置字幕墻或者宣傳單,對呼吸道傳染病的高發季節中的一些易發傳染病做出知識宣傳和講解,并提醒注意事項。在面診患者時,基層醫護人員應該也要注意對患者的健康教育,包括告知疾病的相關知識、用藥注意事項、飲食保健等健康教育內容,提醒患者注意健康行為,糾正患者的不良行為并進行干預,促進患者健康行為的形成。另外,對于社會群眾的健康教育和教育促進工作,可以以黑板報、校報、宣傳欄、廣播站為載體,通過一些自我保健的健康教育宣傳來實現,幫助社會群眾掌握必要的健康知識和健康行為,提高社會群眾自我保健意識與自我保健能力,達到了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的目的。

3結語

第10篇

【關鍵詞】手足口病;健康管理;預防控制

【Abstract】This paper elaborates the key points of applying health education in Hand-foot-mouth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as well as the advantages of community children health mangement in order for an effect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Hand-foot-mouth disease and for a remarkable decrease in the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Key words】Hand-foot-mouth disease ;Health management ;Prevention and control

【中圖分類號】R36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0515(2011)01-0010-02

手足口病是由柯薩奇病毒A16(CVA16)、腸道病毒71(EV71)等20多種人腸道病毒血清型引起的全球性幼兒和兒童常見急性傳染病之一。臨床癥狀以發熱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潰瘍為主,個別重癥患者可能出現心肌炎、肺水腫、急性弛緩性麻痹、無菌性腦膜腦炎等預后較差的致命并發癥[1]。2008年全國報告的丙類傳染病中,手足口病位于發病數第二位 ,死亡數第一位。2009年3~12月全國手足口病發病人數達1,149,045人,死亡人數352人。2009年全國報告的丙類傳染病中,手足口病為發病數及死亡數第一位的病種,與2008年相比,手足口病發病率增加135.13%,死亡率增加180.00%。2010年1~8月全國累計報告手足口病發病數達1,465,600人,死亡797人。從數字對比來看,2010年發病強度遠遠高于09年同期。

1 手足口病防控的難點

手足口病是屬于可防可控的傳染病。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和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居住條件的改善,應該可以大大降低發病和死亡率的。但是這兩年流行的實際情況告訴我們,這種可防可控的疾病不僅發病和死亡率沒有下降,還有不斷增強的趨勢,甚至經濟發達的東部地區,平均受教育程度最高、人口最集中的大城市如北京、上海,該病的發病率也最高[2]。說明該病的防控存在一定難度。

1.1 傳染源難控制:手足口病的隱性感染比例很高,顯性:隱性感染者>1:100,而現有的技術和措施很難及時發現并隔離隱性感染者;以輕型病例為主,農村偏遠地區的患兒父母易忽視對該病的就診治療,亦不采取居家隔離等措施。該病在發病初期傳染性極強,而患兒一般在被經過自我診療后方前往醫療機構就診,又無疫苗。手足口病的上述特點,決定了難以將控制傳染源作為疫情防控的主導措施。處于傳染期的患兒和隱性感染者的流動易造成疫情的擴大和蔓延。

1.2 傳播途徑難切斷:手足口病的傳播途徑較復雜,主要是通過糞口途徑及人群間的密切接觸進行傳播,患兒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過空氣飛沫傳播。唾液、皰疹液、糞便污染的手、毛巾、手絹、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內衣等通過日常接觸傳播,亦可經口傳播。接觸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也可經口感染,并常造成流行。門診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嚴也可造成傳播。因此采取單一的干預措施往往難以短時間內有效,而且越是人口稠密的地區,該病發病率越高。

1.3 普遍易感人群難保護:成人大都已通過隱性感染獲得相應的抗體。因此,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為學齡前兒童,尤以低年齡組發病率最高,因而有時會存在間隔流行的特點,即在人群中,主要是非流行期間新生兒出生,易感者逐漸積累,達到一定數量時便為新的流行提供先決條件,若此時暴發,短時間控制的難度也將很大。

由于上述的原因給手足口病的防控工作帶來了一定的難度,最有效的辦法就是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承擔起重要責任,走進社區,廣泛、持久、全面地開展健康教育,提高人們對手足口病的認識和自覺性,就能預防手足口病的暴發流行[3]。

2 健康教育在手足口病防控中的作用

美國醫藥協會調查顯示,每花1美元于病人健康教育服務上,就會節省6美元的醫療費用[4]。這個結論適合任何經濟水平的社區和任何疾病的防控,尤其是針對傳染病的防控。當今流行嚴重的手足口病等傳染病不僅僅是微生物致病的結果,更多的是與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密切相關。社區醫生走進社區,不只是去治病,更重要的是去開展健康教育。手足口病除了需要及時發現患兒、及時隔離和治療以外,最重要的就是運用健康教育手段廣泛傳播預防知識[5]。健康教育最適于在社區人群中開展。在當前的手足口病預防控制工作中,圍繞傳染源、傳播途徑、易感人群這三個基本環節和傳播方式等方面開展有針對性的健康教育,可以有效預防手足口病的發生,阻斷疫情的蔓延與擴散[3]。可以考慮將手足口病的發病率高低做為社區衛生服務質量監管的一個重要指標。

2.1 針對手足口病傳染源的健康教育。通過不同形式的健康教育,提高社區人群對傳染源的認識和鑒別,特別是提醒小學、幼兒園老師及家長及時發現傳染源,及時隔離治療傳染源。這在手足口病防治工作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向幼兒家長、托幼機構、中小學的教師介紹手足口病的防控知識和措施,使他們了解熟悉,并不斷強化對兒童集中場所的依法管理,是社區衛生服務人員的應盡義務。

2.2 針對手足口病傳播途徑的健康教育。針對手足口病的傳播途徑,加強對社區人群的健康教育,會極大地調動社區人群的防病自覺性,提高人們對手足口病傳播途徑的認識,做好集體單位和個人的消毒和防護工作,尤其是管理好病人的糞便,處理好水源.對控制手足口病疫情的傳播和蔓延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2.3 針對手足口病易感人群的健康教育。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為嬰幼兒,由于他們身心未成熟、依賴性強、合作性差、好奇、好動、缺乏經驗,所以,難以令他們自覺落實各項防控措施。但是兒童的心理與行為主要受家庭、環境的影響[6],因此,手足口病易感者的健康教育對象不是患者,而是其家屬或幼兒園老師,通過對他們開展各種形式的健康教育,使之掌握手足口病的相關知識和預防措施,不但能解除其對手足口病的恐慌,更能加強其對孩子的保護意識,從而采取積極有效的手段對孩子進行疾病防控。

2.4 針對流行方式的健康教育。通過各種形式的健康教育,建立長效管理機制,抓住夏秋季的重點時期,抓住幼兒園、托兒所等重點單位,落實各項防控措施,預防暴發流行[4]。針對患者活動情況,社區衛生服務人員應學會流行病學調查,針對患者活動情況繪制路線圖,與患者就診的醫療機構取得聯系,對有接觸的醫務人員、病人家屬及一起玩耍的小朋友進行健康教育和流行病學調查,從而加強監測。要利用社區的廣播、宣傳欄、宣傳冊等各種方式進行健康知識的教育。為避免交叉感染和耽誤重癥患者的病情,鄉鎮特別是村衛生服務機構都應派出有經驗的醫生在人群中巡診,發現癥狀比較重的,立即安排送醫院診治。醫院也要做好公共場所的消毒工作,防止交叉感染。

3 社區開展手足口病健康管理的意義及優勢

隨著以人為本社會的發展,社會經濟能力的提高,人們的健康需求也在轉變。據此醫療衛生領域范圍擴大、進行全民健康管理等新觀念脫穎而出并普及。這些新的觀點總結起來就是疾病的預防和保健。預防和保健體系是以社區為基礎的服務體系。

3.1 手足口病的防控重點是社區兒童。包括城市和農村社區。兒童占我國總人口的28.9%,是社會的財富,祖國的未來。兒童保健是我國衛生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社區衛生服務管理必須高度重視為兒童保健服務的問題,要根據兒童的生理和心理特點,針對危害兒童健康的主要疾病和影響因素,采取有效的防控和保健措施,保障兒童身心健康,提高兒童健康水平。

3.2 建立并充分利用健康檔案是社區兒童健康管理的重要內容。社區兒童健康管理的實際意義就是社區醫生在兒童生長的不同階段對其健康進行全方位的監測,可以在第一時間發現孩子健康上的問題并及時糾正,以減少發生大病的幾率。健康管理不僅是一個概念,也是一種方法,更是一套完善、周密的服務程序,它要求從孕產期即胎兒期、孩子出生,就建立健康檔案,對健康檔案實行系統的動態管理,隨時記錄、補充健康情況、病情治療情況、治療結果。健康檔案還具有健康指導、健康體檢、疾病預防、甚至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良好的生活與行為習慣、促成心理健康及智力、思維發育的作用。所以健康檔案建立可以促進兒童的正常生長發育,增強兒童的抗病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降低兒童的患病率和病死率,同時還包括預防某些成年期甚至老年期的易患疾病。總之社區醫生是健康檔案的科學管理者而不是健康檔案的保管人。

3.3 社區醫生與社區兒童的關系是長時間的、穩固的、友好的關系。不同于醫院的醫護人員與兒童之間的短暫的醫患關系,隨著兒童病情的結束這種醫患關系關系也即終止。社區兒童不是患者,而是健康管理的對象。持續性的友好關系以及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建立并科學使用健康檔案,是促進兒童健康成長、發育的重要保障;是提高我國人口質量、增強中華民族整體健康素質的基石。

3.4 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可充分發揮自己的地理優勢。社區醫生熟悉轄區內每一個兒童的個體情況,可以有針對性的進行健康輔導[7]。對于兒童的健康教育,社區衛生機構的工作是繁雜的、細致入微的,效果又不是立竿見影的。而且要求社區醫生積極主動的去尋找健康需求者,而不像大醫院,等著病號來找他們。在我國手足口病高發季節,社區醫生可以對所轄街道的兒童、家長或監護人進行預防宣傳與教育,進行疾病發生情況的監控,及時報告和采取措施。

總之,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從健康管理的角度去提高人們對手足口病的防控意識,將對手足口等急性傳染病的防控有著重要作用。防重于治,轉變醫療衛生服務的重點,明確任務、宣傳到位、有序管理,改變群眾對社區衛生服務的認識,促進社區衛生服務體系發展成熟、取得群眾信任,對促進全面健康,全民健康有著更加深遠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信振江,趙建忠,白俊梅,等.北京市豐臺區手足口病疫情與健康教育對策分析[J].中國健康教育,2009,25(10):772~776

[2] 趙成松,趙順英.手足口病的流行概況和應對策略[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09,24(6):419~421

[3] 祝太平,汪群,王衛強,曾凡榮,徐衛民.健康教育在手足口病防控中的作用[J].中國農村衛生事業管理.2008,28(8):570~572

[4] 上海科技大學主編.健康教育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3:4~5

[5] 謝萍,張桂香.健康教育對冠心病患者行為方式的影響[J].護理雜志. 2002,19(2):84~85

[6] 崔焱.兒科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

第11篇

【關鍵詞】健康教育;社區衛生;作用

【中圖分類號】R47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6-3822-02

社區健康教育是以社區為健康教育的基本單位,以社區人群為教育對象,以促進社區居民健康為目標的有組織、有計劃、有評價的健康教育活動與過程[1]。是一種進行宣傳和普及醫藥健康知識活動的體現,也是人們預防疾病保持和促進身心健康的必要方法。健康教育的核心是教育人們樹立健康意識、促進人們改變不健康的行為生活方式,養成良好的行為生活方式,以降低或消除影響健康的危險因素[2]。本文就健康教育在社區衛生工作中重要的作用淺析如下。

1 開展多種形式的社區健康教育

1.1 文字形式教育 包括社區張貼標語、懸掛條幅、分發傳單、傳發課本、小冊子、以及報刊、墻板、板報等。

1.2電化教育的形式 利用廣播、收音、電視臺、播放光碟等形式開展健康教育知識宣傳和報道,宣傳車巡回播放音像,達到宣傳的形象化。

1.3設立咨詢臺宣傳 利用各種衛生宣傳日活動之機,開展健康教育知識咨詢、講解等,以提問或解答等方式宣傳,免費向前來咨詢的群眾發放各種宣傳材料,增加受教育者對健康知識的理性認識。

1.4開展健康教育園地 充分發揮健康教育園地的作用,進行常見病、多發病、慢性病等預防保健知識的宣傳,并對家庭生活中易出現的突發事件,如:溺水、電擊、煤氣中毒、燙傷、噎食等的急救方法給予詳細講述。對重要常見的健康知識采取反復循環宣傳,加深居民的理解和認識,真正達到預防疾病的目的。

1.5電話回訪方式 作為健康宣教的一種形式,有著其獨特的優勢。社區老人因患某種疾病多有行動不便、不愿經常外出、記憶減退、服藥依從性不高等特點,故需要反復提醒服藥時間、劑量、方法,對日常生活中存在的不良生活方式,需不斷提醒才能真正改變;作為一般的健康宣教很難真正起到效果,而電話隨訪可隨時開展,在電話回訪過程中進行“一對一”的健康指導。

1.6開展義診活動 組織醫院醫護人員開展義診活動,為廣大患者診斷疑難雜癥并講授健康教育知識,免費為廣大群眾量血壓,測血糖,檢查身體,開展健康咨詢服務;真心實意為群眾辦實事,為群眾排憂解難,把健康知識送到廣大群眾的手上。

2 健康教育在社區衛生工作中的作用

2.1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有正確的引導作用 當突發事件來臨時,為了使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損失降到最低,直接面對公眾傳播知識和技能的健康教育,是關鍵的一環; 健康教育可以使公眾對于事件的發生和發展有進一步的認識,讓群眾了解正確信息,了解預防和自我保護的具體知識,起到引導、幫助的作用。同時,良好的健康教育也能夠幫助公眾認識到事件所處的階段,使他們保持清醒的狀態,避免引起社會恐慌,維持正常的社會和生活秩序,盡快做好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防治工作。比如:對人感染H7N9禽流感防控知識,衛計委出臺了一系列防控方案,保持勤洗手、咳嗽和打噴嚏時遮掩口鼻等個人衛生習慣,采取開窗通風等措施,作為重要防控內容,能夠有效預防流感等呼吸道傳染疾病。

2.2發揮獨特的保健功能作用 健康教育是提高人群對健康的認識,使他們懂得一些基礎的衛生保健知識,養成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習慣。健康教育必須按照各類人群不同的學習需求和學習起點,設計不同的教育方式和內容。既要開展有針對性的技能培訓學習,如家庭護理、嬰兒養護、緊急救護等方面的科學知識,也要開展較純粹的自我提升、養生修性式的學習活動,如健身操、書法繪畫、讀書學習等。另外,健康教育本來就是一種治療方式,對于一些不良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密切相關的疾病,比如:針對一些糖尿病冠心病的患者,通過健康教育的開展,使他們建立合理的飲食、運動方式,保持情緒穩定,定期檢查等保健意識,以及在血糖控制和冠狀血管擴張治療上給予指導,使服藥更加科學。

2.3具有其它衛生服務的效果 社區衛生服務的預防、治療、保健、康復和計劃生育指導等各項服務內容中,如果融入健康教育,都能增強其效果[3]。健康教育的本質是一個干預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健康信息的傳播貫穿始終。分析健康教育的重點環節,就是圍繞健康教育內容對象、方法和時機等方面。分析哪些因素通過人為因素可以改變;在所有可改變因素中,哪些是最關鍵因素。關鍵因素則可認為是某些事件的健康教育重點。如:在預防接種中開展健康教育,通過 量信息傳播,讓居民特別是流動人口的家長認識到預防接種的重要性,可提高接種率、及時率及預防接種效果,為營造健康和諧的社會做出應有的努力。

2.4能夠幫助人們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健康教育可以幫助個人和群體掌握衛生保健知識,樹立健康觀念,自覺采納有利于健康的行為和生活方式,其目的是消除或減輕影響健康的危險因素、預防疾病,促進健康和提高生活質量[4]。在衛生保健領域中,健康教育是以消除或減少不健康的行為因素來達到預防疾病、促進健康為特點的。健康教育通過信息傳播、認知教育和行為干預,幫助個人和群體掌握衛生保健知識和技能,樹立健康觀念,提高自我保健能力,自愿采納有利于健康的行為和生活方式。如有一些吸煙男醫生,并不是他們不懂得吸煙的危害,而是他們的習慣已經形成,而且他們的信念和價值觀也存在不健康的因素。要改變他們的行為,需得用健康教育中行為干預的方法來幫助他們戒煙。

3 健康教育工作要因人而異、因病而異

健康教育要因人而異,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要求不應該視患者為“疾病”,而應把患者看作是一個患病的社會的人,每一個患者因年齡、性別、職業、文化背景、風俗習慣、生活特點不同,對醫學知識認識、掌握和了解程度各不相同,這就對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一體化教育,因人而異的個體化教育是健康教育工作獲得成功的基礎。

健康教育要因病而異,臨床上病種是復雜多樣,不同疾病的病因、誘因各不相同,預防保健措施也不一樣,因此,健康教育工作就要根據不同疾病特點,采取相應的知識進行教育。

參考文獻:

[1] 李文娟.淺談社區健康教育的工作方法及作用[J].健康必讀雜志,2011,10(10):367.

[2] 趙麗波.健康教育在社區管理工作中的作用[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2,10(19):124.

第12篇

[關鍵詞]健康教育; 醫患關系; 醫療服務

[中圖分類號]R19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005-0515(2010)-8-182-01

健康教育與醫患關系,這兩碼事看起來風馬牛不相及,卻有著很大的相關性。由于醫學專業知識及健康知識的不對等,使得醫患之間的溝通存在一定的困難。通過各種健康教育活動,使廣大群眾在預防疾病、促進健康和提高生活質量等方面得到提高。通過健康教育使患者了解一定的醫學科普知識,有助于幫助他們根據病情需要選擇醫院和醫生,理解醫療過程所面臨的風險,并增強信心,積極配合治療,爭取更好的療效。與此同時,醫生通過向患者傳播醫學科普知識,能夠更多的了解患者普遍關心的問題、為患者答疑解惑,有助于醫生在醫療技術層面的更多思考,也有助于強化“以人為本”的行醫理念,給與患者更多的關懷。

1健康教育是醫患溝通的橋梁

1.1人們對醫療保健服務水平有了更高的期待和醫療風險客觀存在。當前,隨著社會物質文明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醫療保健服務水平有了更高的期待。盡管我們處在科學飛速發展的時代,但是很多人意識不到,具有很強實踐性的醫學科學目前仍然處于經驗科學階段,還不是一門真正的精密科學;這一領域充滿未知數,人類仍有大批疾病尚未攻克,現有醫療水平遠遠達不到人們所期待的程度,每一種有效的治療方法都還需要醫學科學工作者和臨床醫生在實踐中反復探索和驗證[1],因此,對治療效果的過高要求是不切實際的,醫療風險也始終伴隨在整個診療過程中,這是不容否認而客觀存在的。

1.2醫患雙方不對等需要健康教育。由于醫患雙方信息的不對稱,在對疾病診治的認知水平和決策能力上均以醫方為強勢或主動方,所以,醫院及醫務人員更應承擔警惕醫療風險的義務與規避醫療風險的責任,同時,也應在診療過程中使患者獲得更多的知情權。正因如此,健康教育工作就更加顯得重要。

1.3健康教育是溝通醫患雙方的橋梁。健康教育學是一門涉及醫學、教育學、心理學、行為學、社會學、美學、人類文化學等學科的邊緣科學,傳播學是健康教育學的重要基礎學科之一,它具有其他學科難以比擬的社會功能,如輿論導向、社會動員以及對社會大眾思想、心理、生活廣泛深刻的影響,在中國這樣的政治文化背景下更有不可估量的價值。通過健康教育使患者了解一定的醫學科普知識,有助于幫助他們根據病情需要選擇醫院和醫生,理解醫療過程所面臨的風險,并增強信心,積極配合治療,爭取更好的療效。與此同時,醫生通過向患者傳播醫學科普知識,自己也受益頗多,醫生能夠更多的了解患者普遍關心的問題、為患者答疑解惑,有助于醫生在醫療技術層面的更多思考,也有助于強化“以人為本”的行醫理念,給予患者更多的關懷。

2建立良好醫患關系的重要性

2.1良好的醫患關系對醫療質量的相互促進作用。醫患關系一般體現為醫療主體與求醫客體之間利益矛盾的沖突與平衡,即醫院對醫療保健服務的供給與不同層次人員對醫療保健的需求的矛盾,醫患之間是服務與被服務的關系,他們的共同目的是醫治傷病、解除痛苦、保護健康。正常良好的醫患關系是尋找醫院主體與就醫客體在動機、感情、語言、行為、態度等各個方面的最佳配合點[2]。因此,作為直接與患者接觸的醫務人員,必須做主客體關系的融合劑,以消除病人對醫院的陌生感,使病人有一個良好的心理接納狀態,從而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提高了自身免疫力,促進機體早日康復。因此,醫患關系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醫療質量,也關系著醫院的聲譽。

2.2良好的醫患關系對醫療質量起保障作用。良好的醫患關系是主客體都十分需要和期盼的,它有利于創造主客體寬松、和諧、舒暢的心態,使患者對醫生產生信賴,從而情緒穩定,精神愉快,這對提高大腦及整個神經內分泌系統的能力,充分發揮機體的潛能,增強對疾病的抵抗能力有著積極意義,同時還有利于創造醫院安定、團結的環境和正常工作秩序,這也是進行正常醫療工作的前提。在市場經濟大潮影響下,它也是實現醫院和社會風氣好轉的重要內容,對醫療質量起保障作用。

2.3 良好的醫患關系預防與排除醫患關系激化。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人們的經濟意識和法律意識逐漸增強。病人對醫方由傳統十分尊崇的“感恩”和“寬容”,轉變成如今更多的是“提防”和“埋怨”。隨著對被視為“神醫”、“半仙”的醫方的絕對服從,到如今醫師被看成為謀生的職業,醫患雙方不再有高低之分,相反患方被看成是醫療工作的“上帝”,人們在市場經濟時代呼喚著平等。醫療診治過程中語言不文明,解釋不耐心,傷害對方自尊心;工作人員脫崗延誤患者診治;工作人員未認真履行崗位職責,造成醫療差錯;未嚴格執行收費標準,多收錯收費用;工作人員向患者索要禮物,對患者不一視同仁;向患者提出不切實際的過苛要求等等都會激化醫患矛盾,必須避免。

3充分發揮健康教育作用,提升醫院形象,提高醫療服務質量

健康教育的傳播方式按傳播媒介和教育對象劃分,通常為個人傳播(醫務人員或病人)、集體傳播(健康教育人員或群眾)、大眾傳播(健康教育人員或社會人員),它既有單向傳播也有雙向傳播,能使醫院在信息反饋中及時改變服務策略,更好地適應市場競爭的浪潮。

3.1 把醫院作為一種品牌來營銷,通過細致的病人研究和醫患溝通,影響醫院工作計劃。醫院健康教育實際是有組織、有計劃、有針對性地對病人及健康人群進行自我營銷。要對本院的病人及潛在病人進行分析和理解,尋找他們的特征,包括病人結構、病人生活形態和醫療產品消費需求,以便恰如其分地確定自己的位置并取得良好的效果。醫院的市場調研在各科室都能展開,尤其是門診、急診的導醫、導診,應變被動為主動,不僅僅滿足于將病人送到他要去的地方,更要在不斷的交流溝通中,傳播健康知識,獲取新的信息,并傳達到院部。

3.2全方位開發多種類別、多種形式、多種內容的醫療宣傳產品,為病人提供更廣泛、完整的信息參閱空間。醫院健康教育應開發很多新品種的健康教育宣傳產品,目的就是建立一個龐大的“廣告超市”,適應市場多元化的需求,讓最便宜到最昂貴的“貨品”在這里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滿足社會群眾從基本醫療服務到高檔醫療服務甚至非醫療服務的要求。如充分利用現代科技的網上宣傳、電廣宣傳、閉路電視、電子觸摸查詢系統、健康教育處方等手段,將醫院實力全力推向市場。

3.3提供與“廣告”配套的多種專業優質服務,幫助病人獲得最佳的醫療服務

市場需要的總和就是我們服務的總和,醫院應盡可能采取多種服務手段,增強商業價值。應提出一個口號:麻煩自己、方便病人。從小處著手,減少病人就診環節、往返次數、候診時間,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工作質量。

3.4建立受過高等教育的專業人才隊伍,在實踐中培養一支高素質的健康教育營銷隊伍。醫院健康教育的媒介地位及其面臨的新形勢對人才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健康教育人員應當是懂醫療、會經營、多謀略、精設計、善交往的高素質人才。他們可以通過專業而規范的溝通方式向病人正確地介紹醫院,幫助醫院進行市場策劃,解決營銷難題。

3.5堅定自我約束意識,增強健康教育的社會責任感,防止濫用其社會影響力。

醫療市場處在過渡和轉換期,尚未形成基本運行規則;醫療產品作為一種非常特殊的商品,在追求經濟效益的過程中,要堅持忠于科學、實事求是、規范操作的自律原則,以社會效益為基礎,才能實現醫患平等的最終目的。

健康教育是一種建立在醫患之間、以醫學科普知識為內容的特殊溝通。因此,積極開展健康教育,與患者多進行有易于健康的宣傳教育,作為醫方,必須在治療疾患的同時,注重對患者心理健康的疏導與心理健康治療,以求得到患者的理解與配合,拉近醫患之間的距離,減少雙方誤會。從而密切了醫患關系,使他們從生理、心理上得到慰藉,并懂得了所患疾病的發生、發展、治療、護理、預防及康復等知識。通過實施健康教育,使醫患關系完全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礎上。只有這樣,才能有利于患者疾病的康復,從而更加有利于提升醫院形象,提高醫療服務質量。

參考文獻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吴忠市| 东乡族自治县| 抚远县| 嫩江县| 方山县| 东安县| 上蔡县| 桑日县| 当雄县| 永靖县| 塔城市| 且末县| 蛟河市| 哈尔滨市| 嘉祥县| 宁阳县| 永福县| 兴业县| 黄平县| 县级市| 石城县| 吴江市| 辽宁省| 朔州市| 玉田县| 论坛| 文登市| 辛集市| 留坝县| 九寨沟县| 忻城县| 容城县| 巴马| 遂宁市| 垦利县| 通化县| 綦江县| 闽侯县| 台湾省| 慈利县| 普兰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