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農田白色污染的防治措施

農田白色污染的防治措施

時間:2023-07-20 16:31:3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農田白色污染的防治措施,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農田白色污染的防治措施

第1篇

【關鍵詞】白色污染;危害;防治;宣傳

0.引言

隨著經濟的發展,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垃圾產量急速增加。近幾年來,塑料制品作為一種新型材料,具有質輕、防水、耐用等優點,在全世界被廣泛應用,且呈逐年增長趨勢。不可否認,塑料方便袋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便利,但隨著塑料制品消耗量大幅提高,城市垃圾中塑料成分也成倍增加。由此造成的“白色污染”破壞了市容環境,危害人體健康。廢塑料制品混在土壤中會影響農作物吸收,進入生活垃圾中的廢塑料制品,給垃圾綜合利用帶來困難。因此,治理“白色垃圾”已成為全社會面臨的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

1.“白色污染”的定義

這就要從塑料開始說起。塑料是一種高分子材料。以石油為原料,可制得乙烯、丙烯、氯乙烯、苯乙烯等,這些物質的分子在一定條件下能相互反應生成分子量很大的化合物,如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隨著塑料產量不斷增大,成本越來越低,我們用過的大量農用塑料薄膜、包裝用的塑料袋和一次性塑料餐具在使用后丟棄在環境中,給周圍環境和景觀帶來很大破壞。由于塑料包裝袋大多呈白色,它們所造成的環境污染就被稱為白色污染。

2.“白色污染”的現狀及其危害

塑料包裝材料在世界市場中的增長率高于其它包裝材料,1990-1995年塑料包裝材料的年平均增長率為8.7%。

我國是世界上十大塑料制品生產和消費國之一。包裝用塑料的大部分以廢舊薄膜、塑料袋和泡沫塑料餐具的形式,被丟棄在環境中。這些廢舊塑料包裝物散落在市區、風景旅游區、水體、道路兩側,不僅影響景觀,造成“視覺污染”,而且因其難以降解對生態環境造成潛在危害。

“白色污染”,的主要危害在于“視覺污染”,和“潛在危害”:

“視覺污染”:在城市、旅游區、水體和道路旁散落的廢舊塑料包裝袋、盒、杯、碗等散落在環境中,給人們的視覺帶來不良刺激,影響城市、風景點的整體美感,破壞市容、景觀,由此造成“視覺污染”。前幾年,有人戲稱我國有兩座萬里長城,一為古長城,二為白色長城,指的是我國鐵路沿線到處是白色的飯盒、塑料袋,這就是視覺污染。在學校、路邊小吃攤、菜市場、隨處可見一次性飯盒、各色塑料袋,起風時候,塑料袋到處飄揚,嚴重影響周圍環境的美觀。

“潛在危害”:白色污染的潛在危害則是多方面的。

(1)隨著城市發展的步伐不斷加快,人們的生活節奏也因此不再像以前一樣一日三餐在家按時按點的吃,工作忙碌的時候就在飯店或街邊路攤的小吃店買點,這時一次性發泡塑料飯盒和塑料袋盛裝食物就給人們帶來了很大的方便,但在方便人們的同時也會給身體健康帶來嚴重的影響,一次性發泡塑料飯盒和塑料袋盛裝食物嚴重影響我們的身體健康早在40年前,人們就發現聚氯乙烯塑料中殘留有氯乙烯單體。當人們接觸氯乙烯后,就會出現手腕、手指浮腫,皮膚硬化等癥狀,還可能出現脾腫大、肝損傷等癥。1975年,美國就禁止用聚氯乙烯塑料包裝食品和飲料。在我國,更為嚴重的是,我們用的超薄塑料袋幾乎都來自廢塑料的再利用,是由小企業或家庭作坊生產的。每次吃飯時,就有不少同學用塑料袋裝飯菜,他們不知道這種行為不僅危害環境,也危害自己的身體。

(2)使土壤環境惡化,嚴重影響農作物的生長我國目前使用的塑料制品一般是不可降解的,其分子量在2萬以上,只有分子量降為2000以下時,才能被自然界中微生物所利用,而這一過程至少需200年。農田里的廢農膜、塑料袋長期殘留在田中,會影響土壤的透氣性,阻礙水分的流動,從而影響農作物對水分、養分的吸收,抑制農作物的生長發育,造成農作物的減產。若牲畜吃了塑料膜,會引起牲畜的消化道疾病,甚至死亡。

(3)填埋作業仍是我國處理城市垃圾的一個主要方法由于塑料膜密度小、體積大,它能很快填滿場地,降低填埋場地處理垃圾的能力;而且,填埋后的場地由于地基松軟,垃圾中的細菌、病毒等有害物質很容易滲入地下,污染地下水,危及周圍環境。

(4)若把廢塑料直接進行焚燒處理,將給環境造成嚴重的二次污染塑料焚燒時,不但產生大量黑煙,而且會產生迄今為止毒性最大的一類物質:二惡英。二惡英進入土壤中,至少需15個月才能逐漸分解,它會危害植物及農作物;二惡英對動物的肝臟及腦有嚴重的損害作用。焚燒垃圾排放出的二惡英對環境的污染,已經成為全世界關注的一個極敏感的問題。

3.“白色污染”的防治

在我國,如何防治“白色污染”,保護好城市生態環境,有關專家提出以下防治措施

(1)將“白色污染”防治工作納入法制化軌道。目前,國家對此末專門立法,廣大群眾希望有關法規盡快出臺。

(2)制定中長期治理規劃。非降解塑料制品從城市生活中“退位”已是必然趨勢。這就要求人們應當有個緊迫觀念,為其做兩種準備,一是找出路;二是制定時間表。有關部門要在根治污染、減經污染、預防污染三個層次上規定任務、明確責任,使“白色污染”的治理有步驟、有目標、有期限地穩妥展開。

(3)重視“白色污染”防治;的科學研究和技術攻關。大力支持可降解型“綠色”替代產品的研制、生產、銷售和使用。

(4)增強全民環境衛生意識,把“白色污染”防治作為“兩個文明”建設和綜合整治城市環境的重點內容來抓。

(5)狠抓污染源頭治理,實行減量化、無害:化和省資源化、再資源化原則。一方面要抑制:“白色污染”量,另一方面強調“白色垃圾”的回收利用。

(6)停止使用一次性餐具及超薄塑料袋。由于一次性塑料餐具難降解,現在許多城市都推廣使用綠色餐具——紙制餐具,因為纖維素能被微生物降解。但許多環保專家認為,用紙制餐具代替發泡塑料餐具亦不明智。首先,紙制餐具同樣也會帶來視覺上的污染,因為它們的降解速度并不快,往往在幾十天甚至幾個月內也不會降解徹底。其次,制紙制餐具時,除用到草漿、稻漿外,還要加入1/3左右的木漿,若全面推廣,勢必造成大量木材的消耗,導致森林砍伐的加劇。值得注意的是,我國森林覆蓋率僅為13.92%,人均占有森林面積只相當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7.2%,居世界112位。第三,制紙漿歷來是耗水大戶、耗能大戶及排污大戶。造漿工藝需大量水,而我國人均水的占有量在世界上排88位,已被列為世界12個貧水國家的名單上;若污水未經處理,直接排入河流中,會引起水污染;紙制餐具成型后需立即烘干,這就需要耗大量能。而我國能源結構是以燃煤為主,這樣就會增加空氣中SO2的含量,引起酸雨。因此,無論是從環保角度,還是從節約資源角度,不使用一次性塑料餐具及紙制餐具都是一件好事。任何一次性餐具不僅不利于環保,也是對資源的最大的浪費。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應拒絕使用超薄塑料袋買菜或盛裝食物,買菜可用菜籃子或較厚塑料袋,避免使用上的一次性,從而減少塑料袋對環境的污染。

(7)加強環保宣傳,提高公民的環保意識,在社會上形成良好的環保氛圍,是解決白色污染及其它各種形式污染的前提。例如,要回收廢塑料,就要實行垃圾回收分裝制度,把不同類的垃圾放在不同的垃圾桶內,這就需要我們有高度自覺的環保意識。

回收白色垃圾減少“白色污染”,是一種探索性創新辦法,雖需進行一定經濟投入,但可獲得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并且將在運行中進一步改進和完善管理辦法,為加快我市城市建設進程,實現可持續發展做好基礎工作。

抵制“白色污染”的沖鋒號已經在全球吹響,公眾、商家、政府一個都不能少。

4.結語

隨著白色污染問題的不斷惡化和人類對環境的重視,消除白色污染是人們的重任。完全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由于其生產成本太高,用途難以進一步擴大,而淀粉基降解塑料在淀粉基降解后,殘余的碎片并不能完全降解,其分解產物是否會造成二次污染尚不明確。如何解決目前的環境問題,首先應強調廢舊塑料的回收、分類、加工,使有限的資源循環利用;其次是強調全民行動起來,響應號召,拒絕使用一次性塑料袋,改用溫馨可愛結實耐用可長期使用的布袋。相信在不久的將來,白色污染物從我們身邊永遠消失不見。

【參考文獻】

[1]城市垃圾管理與處理處置技術標準規范應用(上冊).

[2]長安.當代環境問題新特點[J].學科教育,1995,(06).

[3]方世南.環境問題:全球共同面對的問題兼與《該怎樣談論“環境問題”》一文商榷[J].學術月刊,2002,(02).

第2篇

關鍵詞 農業面源污染;現狀;對策;陜西安康;漢濱區

中圖分類號 X59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5)08-0228-01

農業面源污染是指農村居民生產生活過程造成對水體、土壤、大氣等生態系統及農產品的污染,其具有隨機性強、分散范圍廣、防治難度大等特點。安康市漢濱區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保護區,能否保證一江清水送北京,能否保證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長期發揮預期效能,歸根到底取決于能否解決農業面源污染和工業點源污染,能否保證當地的生態環境。

1 安康市漢濱區農業面源污染現狀

安康市漢濱區涉及漢江沿岸及其黃洋河、月河等流域13個鎮辦129個行政村,總人口173 232人,耕地面積7 847.67 hm2。其中,水田面積1 212.04 hm2,旱地面積6551.83 hm2。糧食種植面積7 592.73 hm2,總產40 981 t;油料種植面積1 820.87 hm2,總產8 629.43 t;蔬菜種植面積2 024.2 hm2,總產56 498 t;茶葉面積2 917.00 hm2,總產433 365 kg;果樹面積2 140.53 hm2,總產4 679 645 kg;生豬養殖量177 510頭,出欄量98 046頭。

1.1 生產投入品情況

安康市漢濱區年化肥使用總量(折純N、P2O5、K2O用量)3 836.2 t,其中純N用量2 114.4 t,P2O5用量951.6 t,K2O用量623.2 t;農藥使用量10 529.5 kg;農地膜總用量185 330 kg,其中地膜為45 674 kg,農膜為139 656 kg,廢舊農膜回收為85 427 g。

1.2 農作物秸稈產量和綜合利用情況

農作物秸稈總產量29 370 t;焚燒秸稈總量10 256 t,廢棄秸稈總量6 304 t;秸稈還田面積1 156.33 hm2;秸稈其他利用途徑2 557 t。

1.3 區域范圍內沼氣建設情況

大型沼氣工程(總容積500 m3以上)5個,發酵池容量3 100 m3,利用率100%,年處理糞污量10萬t;無中型沼氣工程(300~500 m3);養殖小區沼氣工程(50~300 m3)49個,發酵池容量5 100 m3,利用率100%,年處理糞污量15萬t;戶用沼氣池4 500口,利用率70%,年處理糞污量20萬t。沼液、沼渣綜合利用良好,總利用率75%。

2 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對策

2.1 建立健全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管理制度及機構

政府應把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擺上重要議事日程,制定保護農村環境的長效管理機制,做到有章可循,并核定下設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站機構人員編制和工作經費,用法律及行政手段保護和改善農村環境[1-2]。

2.2 科學規劃,確定控制目標

嚴格控制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中農用化學品的使用,禁止排放生活污水和養殖污水。促進養殖業規模生產,提高養殖場畜禽糞尿處理利用率至80%以上,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優化農業生產和投入結構,逐步降低農業化學品的使用量。將畜禽糞便等進行有機肥資源化利用,以沼氣為紐帶進行畜禽糞便的多樣化綜合利用。在科學布局畜牧業生產發展規劃的基礎上,徹底對禁養區和限養區內的養殖場進行搬遷,發展現代化的生態養殖場,提高畜牧業規模化程度。在糞便利用和污染治理中應該提倡“清污分流,糞尿分離”的處理方法,削減污染物的排放總量。

2.3 有效控制農業有害投入品,推廣農業新技術,減輕自身污染

一是優先使用農業、物理等有害生物控制技術。如推廣防蟲網、殺蟲燈、生物農藥,將國家明令禁止使用的高毒高殘留農藥徹底清出市場。二是加大病蟲害預警體系建設力度,實施農藥化肥減量控害示范工程,控制農田氮磷肥用量,采用營養平衡施肥技術。加快多抗優質良種的選育,提高作物的抗病蟲能力[3]。三是針對地膜使用提倡適當回收,提高重復使用率,減輕白色污染。四是采取測土配方施肥、平衡配套施肥等土肥適用技術的推廣和應用,提高農民科學施肥水平,提高化肥利用率,減少農業生產化肥投入量,有效減少和控制農業污染源。五是大力推廣沼氣、沼液、沼渣“三沼”的綜合利用,以改善農村生態環境[4-5]。

2.4 加大農業環保項目的爭取力度

漢江流域尤其是漢濱區貧困鄉鎮數量較多,當地農民收入低,地方財力弱,農業面源污染防控需要大量資金,靠當地自主解決,困難多、推進難度極大。因此,要加大農業環保項目爭取力度,通過實施農業環保項目,從源頭控制農業污染物的投入和使用,對農業秸稈、畜禽糞便等農業廢棄物進行無害化處理,發展綠色農業。

3 參考文獻

[1] 李偉華,袁仲,張慎舉.農業面源污染現狀與控制措施[J].安徽農業科學,2007(33):10784-10786.

[2] 袁金柱,李利華.我國農業面源污染對水體的影響及防治措施[J].內蒙古農業科技,2009(1):29-31.

[3] 朱兆良,孫波,楊林章,等.我國農業面源污染的控制政策和措施[J].科技導報,2005(4): 47-51.

第3篇

[關鍵詞] 農業污源治理 土壤污染防治措施

靖邊縣是一個農業大縣,農業生產飛速發展。但農業生產過程中不合理使用農藥、化肥、農膜等農業投入品,致使農村環境出現較多問題,致使農村環境出現較多問題,如耕地、生物資源衰減,土地日趨貧瘠,環境污染嚴重等,使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受到威脅,影響了農產品的競爭力,同時也危害人們身體健康。因此,加強農業污染防治是一項非常緊迫的任務

一、靖邊縣農業污染的現狀和類型

化肥、農藥、農膜等投入農業生產,給農業生產帶來了極大的經濟效益,然而不合理的使用和盲目大量投入生產資料造成的農業環境污染也日趨嚴重。近4年來我縣生產資料投入情況見下表:

附表:2009-2012年靖邊縣農業生產資料使用情況一覽表

1.化肥污染。根據調查顯示,現階段農民種植過程中存在化肥使用過量的現象,不但造成化肥的嚴重浪費,而且流失在環境中的化肥給農業環境造成嚴重的污染。這些主要表現在:一是一些化肥的流失會造成水體的污染。一些施用過量的化肥會因為農田退水或是地表的經流進入河、庫、塘中,使水體出現富營養化的現象。二是沒有科學合理的進行化肥的使用。三是化肥中存在重金屬、無機鹽等等有害的成分,長期的不合理使用造成種植的農作物品質的下降。還有,植物的生長所需要的化肥是一定的,不合理的施用化肥會使植物出現營養失衡、徒長的情況,還會造成農作物病蟲害的發生。這就導致農藥使用量的增加,給農業種植造成新的污染。

2.農藥的污染。現階段,農藥的利用率非常的低只有30%,大部分的農藥會在種植環境中散失。 這些散失的農藥會污染大氣、土壤、水體以及農畜水產品,再通過食物鏈危害到人體的健康。還有,種植戶常常會使用高毒的農藥,這些農藥不但殺死了害蟲,還把害蟲的天敵和有益生物全部殺死了,嚴重影響到本地區的生態平衡。

3.塑料薄膜污染農膜的使用已成為一項農業常規技術。不但促進了農業經濟的效益的增加。而且給種植的田地造成一定的污染。是一種嚴重的“白色污染”。還有殘留在田土中的農膜,經過時間的累計,就會給農業發展帶來嚴重的隱患。

4.畜禽糞便污染近年養殖業的發展規模不斷擴大,糞便集中自然堆放,在分解、發酵過程中釋放以氨和硫化氫為主的氣體,產生惡臭污染,污染范圍可達2km,嚴重污染了地表水和地下飲用水源。

5.生活垃圾污染居民生態環境意識差,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未能及時進行處理,治理設施落后,利用率低。

二、農業污染防治措施

目前,農業污染已成為我縣農村生態環境惡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加強農業污染治理是提高農產品質量,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舉措,也是保障我縣現代農業可持續、健康、穩定發展的重要手段。針對農業污染問題及日趨加重的原因分析,建議在今后農業污染治理工作中采取以下措施:

1.加大宣傳引導,營造防治農業污染的社會氛圍:利用報紙、電視、網絡等一切宣傳工具,加大宣傳與培訓力度,提高大家對農業污染治理工作重要性與緊迫性的認識,使農業污染治理工作成為群眾的自覺行動。

2.實行無公害生產,建立完善檢測體系:加大無公害標準化生產技術示范區建設,以農業標準化生產為切入點,擴大實施面和輻射面,扎實推進無公害農產品產(基)地認定與產品認證、綠色食品認證工作,實行農產品市場準入制,成立農產品檢測中心,開展農產品殘留檢測工作,從源頭上治理農業污染。

3.推進農村能源建設,提高廢棄物綜合利用率:大力推廣實施太陽能、沼氣等清潔能源工程。一是通過新農村建設“四改”(改廁、改圈、改廚、改水)工程的實施,逐步實現家居環境清潔化、庭院經濟高效化、農業生產無害化。二是通過生物技術,實現產氣、積肥同步,種植、養殖并舉,達到“三沼”綜合利用,提高農村資源的綜合利用率。三是切實抓好農業副產品和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工作,推進農村用戶沼氣池的建設和普及,抓好秸稈還田、殘膜回收等試驗示范工作,實現資源再生利用。

4.擴大生物物理防治技術的應用范圍:推廣應用性誘劑殺蟲燈、防蟲網、生物農藥等,探索病蟲害無害化治理的長效機制,加強病蟲害預警體系建設,強化測報手段,提高測報的準確度,實現病蟲情報可視、可聽,提高病蟲情報傳播速度,使作物病蟲害得到及時預防和控制,從而減少用藥量。加強對土壤養分和環境質量檢測,實施“沃土工程”和農作物重大病蟲無害化治理技術工程。

5.加強技術指導,科學施肥和用藥:農業技術員要多指導農民科學施用化肥、農藥,積極推廣測土配方施肥, 推行秸稈還田。推廣“四節”(節種、節肥、節水、節藥)新技術,通過精量播種、膜下滴灌、水肥雙節等新技術的實施,降低農業生產投入品的能源消耗,減輕農業自身污染。

參考文獻

[1]靖邊統計年鑒靖邊縣人民政府 2012年

第4篇

關鍵詞 農業面源污染;現狀;綜合治理;措施;中國

中圖分類號 X59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4)15-0243-01

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Status and Comprehensive Control Measures in China

PAN Qi-jia

(Dayang Agricultural Service Center of Yunyang County in Chongqing City,Chongqing 404505)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and urbanization process in China,application of excessive chemical fertilizers and pesticides and live-stock excrement excretion,the agricultural water and soil environment pollution is more and more serious,which has great restricte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agricultural economy and affected food security.The status of agricultural environment pollution was analyzed,and the corresponding control 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status;comprehensive control;measures;China

農村生態環境是農業經濟發展的生命線,也是農業發展和廣大農村居民生存的基本條件。目前我國農業環境質量不斷惡化,農產品污染嚴重,不僅制約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而且危害人們的身體健康。為了減輕工業“三廢”和化肥農藥的污染,本文就如何加強農業水土環境污染防治的對策進行探討。

1 我國農業面源污染狀況

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由于不合理使用化肥、農藥、農膜等投入品以及農業廢棄物不能循環利用,造成農業水土的面源污染,主要表現在以下4個方面。

1.1 化肥污染

合理施用化學肥料能有效提高農作物產量,但是我國是世界化肥施用強度最高的國家,2007年化肥總用量達到3 791萬t,到2012年增至5 636萬t,單位面積化肥用量達279 kg/hm2,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太湖地區化肥用量高達809 kg/hm2,造成水質富營養化,藍藻暴發,但是化肥利用率并不高,據報導:我國氮素化肥利用率為30%~35%,磷肥利用率為15%~20%,鉀肥利用率為30%~50%。其余的養分揮發損失,反硝化脫氮,淋溶損失,隨水流失,60%的養分流失到水土環境中,引起水體富營養化,使作物和水體中硝酸鹽含量增高,氮素在適當條件下,可轉化為硝態氮,經生化作用后,可還原為亞硝酸態氮,在生物體內轉化為亞硝胺,是一種致癌物質,人類如果長期飲用硝酸鹽含量過高的水,會慢性中毒,影響身體健康[1-2]。

1.2 農藥污染

由于我國農田生態環境惡化,病蟲、田鼠危害猖獗。農藥用量年年增加,2012年全國農藥用量高達138.6萬t,其中高毒農藥占70%,田間噴施農藥時,40%~60%農藥灑落到農田地面,殘留在土壤中,有的流失到江河水里,有5%~30%則飄散到大氣中,造成環境污染。高毒農藥不僅對環境有污染,而且殘留時間長,降解、分解緩慢,在作物和蔬菜收獲后還會有殘留農藥,可通過食物鏈和生物富集作用污染其他食品,對人身體健康造成威脅。

1.3 農膜污染

近年來,我國南方、北方地區城郊農民為了追求經濟效益,建立塑料大棚,發展反季節蔬菜生產和蓋膜育苗,所以地膜發展迅速,2012年全國塑料薄膜用量高達630萬t,地膜覆蓋后,回收率只有60%~70%,這種高分子化合物塑料膜自行分解慢,殘存在耕層土壤中,影響土壤理化性狀,阻礙作物根系生長和水分、空氣、營養元素的正常運行,使土壤容重增加,含水量和空隙度減少,阻礙土壤毛細管水和自然水的滲透,從而影響作物生長發育,污染了環境,制約了作物產量的提高[3-4]。

1.4 畜禽養殖糞便污染

我國是一個畜禽養殖大國,近年畜禽養殖業得到快速發展,據統計,我國分散養殖戶0.9億戶,奶牛、肉牛養殖戶0.15億戶,養雞戶0.9億戶,每年畜禽養殖糞便排放約38億t,畜禽化學耗氧量(COD)達9 118萬t,這些固體廢棄物超過工業和生活廢水排放量的總和,由于我國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農村青壯年大部分外出務工,在家鄉務農者多是老年男女,農村缺乏壯勞力,大量的畜禽糞便無法全部運輸到田地里施用,隨處堆積,日曬雨淋,造成空氣惡臭,蚊蠅滋生,下大雨時,糞便沖入江河,造成水土面源污染,嚴重影響我國糧食增產和食品安全。此外,在南方大量燒煤發電,造成酸雨降落,對農業環境污染也很嚴重[5]。

2 農業面源污染綜合治理措施

為了改善生態環境,保持我國農業經濟持續發展,必須采取以下綜合措施,控制農業面源污染。

2.1 加強《環境保護法》的宣傳和執法力度

為了合理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改善生態環境,國家和省部級頒發了一系列政策法規,要認真貫徹,強化行政執法力度,嚴厲打擊破壞農業生態環境的違法犯罪行為,嚴禁工業“三廢”直接排放,做到“誰污染誰治理”,決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要充分利用各種形式,廣泛深入持久宣傳《環保法》《水法》《水土保持法》,不斷提高公眾環保意識和法治觀念,充分認識生態環境是社會經濟持續發展的基礎,保護環境就是保護和發展生產力,形成全社會關心和支持環境保護工作的氛圍。

2.2 實施化肥農藥減量工程

我國農業面源污染嚴重的主要原因是大量、長期、單獨施用化肥農藥,因此為了防治水土面源污染,必須實施化肥農藥減量使用工程。據前人研究,過量施用化肥,重金屬Cu、Hg、Cd含量超標,促使土壤中背景氮增加,土壤板結酸化,施用量超過400 kg/hm2,肥效顯著下降,增產不明顯,農藥也同樣如此,不減量噴施高濃度農藥,會增強病蟲抗藥性。因此,要進行測土配方施肥,有機肥與無機肥應配合使用,提倡化肥集中深施和葉面噴施等措施,提高農作物對化肥吸收率,以減輕化肥農藥的面源污染。此外,要加強化肥農藥銷售市場的監管,嚴禁用高毒高殘留的化學農藥,假冒偽劣質農藥和劣質化肥,執法部門要重點查處違法生產廠家和經銷商,規范農資市場。

2.3 發展農業循環經濟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為了解決中國13億人的吃飯問題,采取走西方石油農業的道路,大量投入石化能源,因而造成我國農業環境面源污染日益嚴重,這種農業發展模式已不適應目前我國人多地少,能源短缺,環境惡化的國情,應該走農業循環經濟(Agricultural Recycle Economy)的道路。農業循環經濟于20世紀60年代誕生于美國,其核心內容就是應用生態學和生態經濟學為指導,在農業生產過程中,減少自然資源的物質投入和廢棄物的排放,以實現“資源―產品―消費―再生能源―再生產品”的綜合循環利用的目的。它是一種低投入、高循環、高產出、產業化、動態性的新型農業模式,具有我國生態農業的特征,又具有西方可持續發展的精華,能從根本上解決我國資源短缺、環境惡化與農業發展之間的矛盾,以實現社會、經濟、生態三大效益的統一,農業循環經濟模式多種多樣,應因地制宜在全國推廣,促進農業糧食增產錢增收。

2.4 大力發展沼氣凈化池,實行節能減排

農村畜禽糞便是優質的有機肥,應盡量施在田地里,鑒于目前農村畜禽糞便排放量大,垃圾泛濫對環境造成污染,應該實行改廁改灶,大力發展沼氣凈化池,糞便進行科學處理,垃圾焚燒發電,這一方法既增加了農村新能源,又改善了農村生態環境,深受農民擁護,應把這項工程普及到千家萬戶。此外,要開發利用太陽能、風能、天然氣資源發電,減少石化能源投入,減緩大氣環境污染。

2.5 推行專業合作組織,實行規模化集約化經營

目前我國農村仍沿襲一家一戶分散的小農經濟進行生產,導致農業比較利益低,農村青壯年大部分外出務工,農業缺乏勞力,農民很難科學用肥,科學用地養地,要改變這種落后的經營格局,應積極推動土地合理流轉,大力發展專業合作組織或者建立家庭小農場,逐步實現規模化、集約化、機械化經營。此外,農業科技部門要加強農民實用增產技術的培訓,提高農民科學種田水平,減輕農業面源污染。

2.6 組織塑料回收,減輕白色污染

塑料薄膜不僅大量進入農業生產,塑料制品也已進入千家萬戶,我國已成為“塑料大國”,塑料對我國環境和水土的污染已日益蔓延和嚴重,為了減輕白色污染,國家要限量生產,組成廢塑料的回收,還要提倡秸稈覆蓋和免耕栽培,把這一污染降低到最低限度。

3 參考文獻

[1] 孫鐵珩,宋雪英.中國農業環境問題及對策[J].農業現代化研究,2008(6):646-648.

[2] 李從平.重慶市云陽縣農業面源污染問題及對策[J].中國西部科技,2011(21):48-49.

[3] 楊曙輝,宋天慶.洱海湖濱的面源污染問題及對策[J].農業現代化研究,2006(6):428-431.

第5篇

1.1土壤被酸化被污染土壤酸化的主要原因有:1)在肥料配比上,我國氮、磷、鉀比例約為100∶45∶17,這種化肥配比結構不合理,呈現氮肥用量偏高,鉀肥用量偏低。加上無機化肥過多,有機肥太少,不合理的肥料配比結構容易使得土壤的化肥營養元素發生偏向性富集與流失,積累性過程造成土壤酸化,地力下降。2)揮發性農用化學產品等可經由一定的路徑,先進入大氣,形成第一次大氣污染;隨后引起酸雨,形成二次污染,間接造成土壤酸化及農業設備腐蝕等危害。土壤酸度增大,許多對植物生長有益的微生物(如固氧根瘤菌)的硝化作用都會受到抑制,當pH<4.0時,硝化作用完全停止,土壤中有機質的分解會顯著減慢。2013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中指出:“耕地質量問題凸顯,區域性退化問題較為嚴重,農村環境形勢依然嚴峻”。

1.2農用地膜產生多重污染農用地膜屬高分子有機化學聚合物,在土壤中非但不易降解,而且降解之后又產生有害物質,逐年積累下來,從4個方面影響土地生產力:1)殘膜造成土壤的通氣性能降低,透水性能減弱,養分分布不均,影響土壤微生物活動和正常土壤結構形成,最終降低土壤的肥力水平;2)由于土壤殘膜碎片改變土壤結構,影響正常土壤滲透現象,消弱了耕地的抗旱能力,甚至引起土壤次生鹽堿化嚴重的后果;3)由于殘膜影響和破壞土壤理化性狀,必然造成農作物根系發育困難,影響作物正常吸收水分和養分,致使產量下降,據農業專家介紹:每畝地的土壤中殘膜達到3.9kg時,玉米減產11%~23%,小麥減產9%~16%,蔬菜減產14.6%~59.2%[6];4)農膜含有的增塑劑等不利化學物資,它們可能在土壤中揮發,對農作物特別是蔬菜作物產生毒性,破壞農作物葉綠素的合成,致使作物生長緩慢或黃化死亡。

1.3水質惡化農業環境污染對于水體的污染是極其嚴重的。農用化學物的施用對水質的影響主要有4條路徑。

1.3.1轉換化肥等農用化學物極其容易轉換成氮氧化物,各種氮氧化物進入地下水就影響飲用水的品質。

1.3.2水體營養化作用據測定,農業施用的化肥等農用化學物高達65%不能被有效利用,流入水體,造成水體營養化。

1.3.3氣態循環部分農用化學物具有高揮發性,使用氣態形式進入大氣,通過降水進入水體,導致地下水中氮磷物質含量增高、江河湖泊富營養化。

1.3.4滲透在農田中,農用化學物所含的氮損失性外漏,導致地下水的硝酸鹽富集,影響地下水質。

1.4產生大氣污染在農業生產過程中,農業環境污染對大氣的污染方式至少有4種。2.5.1操作方式在一般施用時,一些揮發性強的化肥和農藥會隨風飄揚,污染大氣。

1.4.2轉換方式水稻灌溉期間猶如沼氣池,在適度的氣候等條件下,氧氮化合物、甲烷等氣體會冒出來,產生大量CH4、CO2等溫室氣體,不但形成室溫效應,而且還能夠引起臭氧層的破壞。

1.4.3反硝化作用方式在土壤反硝化微生物作用下,農用化學物的增加,會使難溶態、吸附態和水溶態的氮化合物還原成亞硝酸鹽,轉化生成氮和氮氧化物進入大氣。

1.4.4焚燒方式我國每年產生各類農作物秸稈約6億t,其中大約50%未被有效利用[7],秸稈隨處堆放或就地焚燒,嚴重污染了大氣環境;在進行農業作業時,田邊茅草的焚燒加重了這種污染,導致大氣污染加重。

1.5對人類的危害農用化學物對人類的危害主要有直接與間接方式。雖然,人體自身具有分解或排泄有毒物質的本能,但當污染物長期持續侵入而超過人體本身的解毒能力時,污染物質便在人體體內逐漸累積,引發內分泌紊亂,造成人體正常激素失常,表現在發育、生殖、精神、情緒等多個方面。嚴重的會造成人體器官機能病變,甚至死亡。

2農業環境污染的治理對策

農業環境污染危害極大,必須治理,建議采取下列對策。

2.1應明確現階段農業環境污染的責任主體要進行農業環境污染治理,必須明確中央政府是農業環境污染的責任主體。首先,農民不是農村環境污染治理的主體。主要理由:1)農村土地等資源產權關系不明晰,在我國,個體農民不是法定土地產權業主,作為集體土地的承包人,以社會現行可以接受的方式進行正常農業生產,法律是許可的,無法要求個體農民承擔農村環境污染責任;2)保證糧食安全。在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主導下,化肥、農藥用量也急速增加,到2013年,我國化肥使用總量已經超過7000萬t,農藥超過170萬t(見表1),而真正被利用的不超過35%。農民無法成為大量面源性污染的責任主體。其次,把地方政府列為農村環境污染的主體也不是很適當的。主要理由有:1)資金來源問題。各地農村地方政府比較窮,拿不出多少錢來搞農業環境治理;2)投入與受益問題。事實是,當地確實出現了環境污染,但是往往倒霉的是下游區域。如果缺乏良好的區域間補償與懲罰制度頂層設計與執行,建立起利益科學分享體系,再好的政策組合也無法完全奏效;3)地方政府責任問題,由于自然流域的延伸與政府系統的保護,無法界定地方政府的責任。再者,農村面源環境污染治理具有一定公共產品性質,按照奧斯特羅姆的多中心治理理論,在眾多的責任群中,作為全國農村社會管理者的中央政府,應當推為是全國農村環境污染治理的總負責者。中央政府應當勇敢地承擔起責任,統帥地方政府,投入資金,集聚各種治理資源,動員全體農民參與,合理確定各類參與者的責任、權力與義務,形成全國一盤棋式規劃,并嚴格行動之。

2.2政府要有所作為由于國家管理體制的方式決定,農業污染治理還需進行頂層設計。政府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找到突破口。

2.2.1完善農業與環境政策我國的《我國21世紀議程》和《國務院關于環境保護若干問題的決定》均強調了“農業與環境政策一體化原則”。我國不能再以環境破壞為代價的,考慮保障糧食安全這一唯一目標,還必須同時兼顧農業與整個社會和諧的可持續發展問題。

2.2.2建立環境友好的農業技術與推廣高效體系要全面監測農田環境容量和耕地質量;建設高效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提高農業技術使用效率;積極推廣成熟的化學品使用技術。

2.2.3實行對流域的綜合規劃與管理應在國家規劃下,以流域/河網區域為治理單元,進行綜合治理,基于節氮、控磷、控藥,建設農田生態攔截系統,原位減低對農田污染排放。

2.2.4完善農業環境保護立法我國可以有針對性地從國際環境公約、法律、條例、法規等4個方面入手,系統梳理,建立起完善的農業環境保護法律體系。

2.3要完善有機產品市場建設我國已經屬于市場經濟,應盡可能將農業環境污染的治理引入市場誘導規則。在環境物權逐漸明晰的狀況下,盡可能利用市場規則進行調節。在農業領域內,與化學促成農產品相對應的是有機農產品。來自國家認監委的相關數據顯示,目前全國有機產品生產、加工企業達5000多家,有機生產面積已經達到200萬hm2之多,全國共有23家認證機構開展有機產品認證活動[8]。有機農產品市場已經初步建成。但是,也出現了隨意打有機產品的招牌等現象,擾亂了有機農產品市場,間接破壞了治理農業環境污染的努力,有機農產品市場的完善建設顯得十分緊迫。

3.4控制農用化學物資使用農用化學物特性各異,控制方法也必須科學、有針對性。農藥對生態環境的危害首先表現在它對土壤、水和大氣環境的污染。研究農藥污染的途徑有利于污染的治理(見表3)。因此,要打出“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制定最嚴格的農藥安全性評價和安全使用標準、合理使用農藥、調有效防治措施、加強重點控制等”組合拳,有效遏制農藥污染。科學施用化肥是主要的土壤培肥措施之一。施用的化肥主要以4種方式轉化與被吸收(見表4)。應引入農業環境評價體系和循環經濟的概念和方法,實施流域綜合管理,結合監測和普查,完善農業環境安全的評估體系;加強農民專業技術組織的建設,推動面源污染控制成熟技術的推廣應用和研究示范。農膜技術的推廣在實現農作物大幅度高產穩產的同時,也產生了大量不溶解、不腐爛的廢舊、殘留農膜。必須采取有效措施,遏制殘留農膜的白色污染。環境激素污染問題已成為國際環境科學的熱點問題之一。實現農村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必須重視環境激素防控。“控制源頭、約束品質、科技領先、意識先進”,控制“源頭”,提高公眾的環境意識,保持食物多樣性,才能有效減少環境激素的危害。

2.5構筑現代生態農業產業鏈依據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及“整體、協調、循環、再生”的原則,生態農業運用系統工程方法,合理組織農業生產,通過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功能與配套技術,實現農業生產與資源保護和資源增殖相結合,使農業綜合效益最佳的一種可持續農業(見圖1)。從圖1中可以看出,以糧食加工企業和飼料、肥料廠為紐帶聯系了農業種植業、畜禽養殖業和漁業三大系統集成,以形成良性循環。

3結束語

主站蜘蛛池模板: 凭祥市| 化州市| 唐山市| 班戈县| 甘泉县| 汶上县| 张家港市| 离岛区| 大安市| 青阳县| 慈利县| 香格里拉县| 长海县| 冀州市| 柳河县| 阿荣旗| 安平县| 开阳县| 申扎县| 上栗县| 鱼台县| 榆树市| 葫芦岛市| 紫云| 沁水县| 奉新县| 阳泉市| 右玉县| 精河县| 噶尔县| 武功县| 雷波县| 靖江市| 阿瓦提县| 惠水县| 南平市| 大同县| 肥乡县| 曲沃县| 灌阳县| 渭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