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1 17:37:3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區域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本節內容選自湘教版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必修Ⅲ)第二章第四節“區域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該節的課程標準要求 “以某區域為例,分析該區域農業生產的條件、布局特點和問題,了解農業持續發展的方法與途徑”。
一個地區農業生產與該地區的自然條件密切相關,其中土地資源和氣候是影響農業生產的重要因素。不同農業部門需要不同類型的土地資源,土地資源的類型、數量、質量,對農業生產都會產生不同的影響;而氣候條件中的溫度決定了作物種類的分布、復種指數和產量的高低,在年降水小于250 mm的地區,除有灌溉水源以外,一般很難發展種植業。
不同區域農業的布局各不相同,其布局是否合理,對農業發展會產生巨大影響。如某些地區,由于布局和傳統農業生產方式影響(如輪荒、大水漫灌),往往會產生水土流失、土地鹽漬化等影響農業發展的問題。
因此,“課標”要求在分析該區域農業生產條件、布局特點和問題基礎上,了解區域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方法與途徑。
二、目標導航
知識與技能:了解美國農業生產條件、農業生產特點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過程與方法:通過對美國本土地形、氣候的判讀,培養學生讀圖獲取地理信息的能力、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多種途徑和手段收集關于美國農業發展方面的地理信息,學會對地理信息進行整理、分析,并運用于地理學習過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學生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提高地理審美情趣;增強對資源環境的保護意識,增強關心和愛護環境的社會責任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從而強化可持續發展觀的形成。
三、重難疑點
1.“美國發展農業的有利條件”重點解析
這部分內容教材給出了“美國本土地形”、“美國本土氣候類型”兩幅圖,旨在通過讀圖初步掌握地理基礎知識和基本原理;發展地理思維能力,初步掌握探究地理問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文中的“閱讀”和“思考”材料,是課文的重要組成部分,“思考”主要是引導學生對課文文字圖像進一步探究,注重了開放性和拓展性,為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提供了條件。美國農業生產條件及其對農業影響的分析見表1。
教師可根據需要適當補充美國農業發展條件相關資料,結合教材中的“活動“引導學生自主分析美國發展農業有利的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
2.“美國的農業生產地區專門化”難點剖析
這部分內容教材用較長的篇幅以“閱讀”和“活動”的形式呈現,旨在培養學生分析地理問題和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
(1)農業生產地區專門化的形成。農業生產地區專門化能充分利用優越的農業自然條件,并借助社會經濟條件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率,使農業生產取得最大效益。具體如圖1所示。
(2)美國農業生產地區專門化。美國農業生產專門化程度很高,形成著名的生產帶,如小麥帶、玉米帶、棉花帶、乳畜帶等。具體分析見表2。
根據該部分內容教材的呈現特點,建議通過學生閱讀、教師引導學生分組合作交流完成“活動”內容的方式進行教學。
3.“美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疑點探析
了解美國20世紀30年代的沙塵暴。該內容主要起過渡作用,為尋求可持續發展之路埋下伏筆,主要的疑點是教材出現了可持續發展措施所涉及的很多新概念,要求學生合作探究,查閱資料及教師給予指導和幫助,在理解概念的基礎上分析其有利影響。
具體措施:生態農業、有機農業、節水農業、精確農業、“處方”農業。政策法規:限耕、休耕、免耕、輪作、補貼、保護政策。通過具體活動和閱讀案例加深理解,最后再通過活動的練習,鞏固農業發展的問題與解決問題的措施。
四、活動建議
本節教材共安排了5個閱讀、5個活動和7組圖。閱讀材料補充、拓展、延伸現有教材知識;活動側重于課堂知識運用于實際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引導、學習、鞏固教材知識;插圖作為地理學科的特殊語言,直觀、形象地補充、完善教材知識。
1.閱讀材料運用
閱讀一:美國農業發展的交通運輸條件。這則材料屬于例舉“社會經濟因素對農業發展的影響”。便利的交通能促進美國農業生產方式的變化,為追求更好的經濟效益形成了農業生產地區專門化的生產方式?,F代化、多樣化的便利交通促進農產品的地區間流通與出口。
閱讀二:美國的農業帶。配圖2-19“美國乳畜帶、小麥帶、玉米帶、棉花帶分布示意”。這部分內容雖然屬于閱讀內容但應作為正文處理,因為它是美國農業生產地區專門化的具體體現,圖文結合可更好地理解專業化生產,也給我國農業生產一定的啟示。
閱讀三:沙塵暴威脅美國農業。結合插圖2-20展示農業發展的問題以及帶來的思考,體現了歷史上不合理的開發利用土地資源引發嚴重后果的典型案例,可以自然過渡到尋求農業可持續發展這一主題,緊扣主題和本節課核心內容。
閱讀四:美國農業可持續發展政策。屬于教材的補充內容,有利于學生了解美國的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政策,使教材內容更豐滿。
閱讀五:保護性耕作。配插圖2-22“苜蓿的根部具有固氮作用”、圖2-23“美國農場工人收割苜?!?。圖文結合地分析了具體的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做法:保護性耕作,如何保護的呢?又以苜蓿為例談了輪作。
2.活動教學建議
活動一:文字敘述了美國的緯度位置、熱量帶、地形和理想的農業生產條件,并配2-17“美國本土地形”和2-18“美國本土氣候類型圖”。通過活動使學生學會依據材料分析相關問題,并理解自然因素對農業發展的影響,為后面的地區專門化生產做好鋪墊。建議通過兩幅圖來具體落實農業生產的氣候和地形條件,學習區域地理知識的同時理解自然條件對農業的影響。
活動二:以加利福尼亞州農業生產方式的變化為案例,說明一個地區的農業結構會隨著城市化的發展、經濟效益、市場需求等因素而不斷變化。這體現了影響農業生產的社會經濟因素是不斷變化的。
活動三:活動所涉三個問題層層遞進,讀圖指出分布范圍、分析農業的自然條件、探究可持續發展方向。分別培養學生的讀圖、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活動四:圖2-21“農藥污染積累示意”很好地展現了農藥污染物的遷移過程和積累過程,文字材料敘述了農業生產的變化,解釋了“處方”農業,通過對比分析濫用農藥化肥的農業與“處方”農業的差異,體現了如何更好地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途徑。
活動五:結合閱讀開展的活動屬于知識拓展和應用,需親自查閱相關資料理解新知識,意在對主動學習、自主學習的能力培養,拓展到農業生產帶來的啟示,并進行農業發展的問題與措施對應關系的訓練,為可持續發展提供具體措施的借鑒。
3.圖像圖表利用
圖2-17“美國本土地形”、圖2-18“美國本土氣候類型”用于分析美國農業生產的自然條件,配合活動的問題讓學生自主讀圖分析,教師加以指導,培養學生從圖中獲取信息的能力,同時也可以學習區域地理知識,滲透地形、氣候之間相互作用的整體性特征。
關鍵詞:可持續發展;資源承載力;產業經濟學
一、 引言
長三角區域是我國重要的經濟發展區域,尤其以上海、浙江和江蘇三地為重點發展,當今改革開放時期的長三角區域已經成為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不可缺少的中堅力量。然而,在長三角區域的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背后,存在著不少制約因素,其中至關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產業生態化程度對長三角區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影響。陸根堯、盛龍和唐辰華(2012)認為產業生態強調生態和諧與經濟高效的結合,以生態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來實現經濟增長,并最終達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可持續發展。近30年來,長三角區域經濟的迅速發展給社會、資源環境帶來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從而影響了長三角區域的產業生態化程度,這些影響反過來又會對經濟發展乃至長三角區域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一定的制約作用。因此,本文通過產業生態中的資源承載力視角,選取長三角區域的上海、浙江和江蘇三省統計數據,對長三角區域可持續發展進行評價,并且分析研究影響因素,最后提出相關的政策建議。
二、 因素分析和模型構建
產業生態化理論思想起源最早見于Ayres的“產業代謝”理論,以及后來Frosch的“產業生態系統”理論。國內外眾多學者都對產業生態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并通過不同視角對產業生態進行了概括和定義。Allenby(1994)認為產業生態化是一個封閉、循環的生態系統,這個系統以自我生產和消費、資源循環利用、減少環境破壞以及廢棄物多層次利用為目標。Seppalaa(2005)總結了區域產業生態化的特點,認為區域產業生態化是在區域范圍內對區域內人類經濟活動、社會(城鎮變化)和資源承載力的研究,探析了社會發展變遷、經濟增長發展和土地利用效率三者之間的內在機理和空間耦合關系。這樣來看,區域可持續發展必須依托自然系統、經濟系統和社會系統,區域內所有產業發展、產業升級和產業結構調整都要受約束于區域系統環境。這種內在約束機制和可持續發展會形成一種系統穩態,而影響穩態水平的因素會影響到這一區域可持續發展能力狀況。綜合來看,影響區域可持續發展的因素有以下三個方面:自然環境因素、經濟發展水平因素以及人口與社會因素。
資源承載力就是包含了自然、經濟和社會三種因素在內的,可以具體量化產業生態化水平和程度的指標。利用資源承載力可以預測一個區域能否可持續發展,也就是反應當前社會經濟發展的潛在能力。區域資源承載力公式為Q=f(x,y,z),其中Q為資源承載力,也就是區域資源對人口消費壓力的承載能力,x為自然環境因素,y為經濟發展水平因素,z為人口與社會因素??镆蠛蛯O大中(1998)認為資源承載力與區域資源數量、資源配置關系和資源利用效率成正相關關系,與消費水平成反相關關系,且隨著資源種類數量的增加而加大。因此,資源承載力公式為Q=。
1. 自然環境因素。自然環境是人類生存與生活的基本要素。一個區域內的社會活動其生產資料都來源于自然生態,并且生活在該區域內的人類也必須依賴環境。優良的自然生態資源是一個地區可以快速發展的綠色通道,同時社會系統和經濟系統通過產業發展引起兩者沖突并最終導致自然環境惡化和自然資源大規模破壞和不可再生,反過來使得人類生存空間的擁擠和生產環境的惡化(婁美珍和俞國方,2009)。設t年區域自然資源承載力QN(t)=,Y(t)為t年區域農業總產值,CA(t)為t年區域農業人口平均消費值。
2. 經濟發展水平因素。經濟發展水平對于區域可持續發展影響很大。在經濟系統內部,不同的區域增長路徑可以導致可持續發展的差異,因為經濟增長方式是由經濟發展水平決定,也是社會發展階段選擇的結果。Odum(1996)根據資源-效率比率將經濟發展分為粗放型發展和集約型發展,選擇不同的經濟發展方式對自然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消耗有很大的差異。從這個層面上來看,經濟發展水平是決定未來可持續發展到何種程度的重要影響因素。設t年區域經濟資源承載力QE(t),M(t)為t年區域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CE(t)為t年區域非農業人口平均消費值。
3. 人口與社會因素。人口指數增長對糧食、燃料的需求導致了大規模的粗放農業開發,這是引起開荒耕種、植被破壞的重要原因之一,并導致了生態環境的退化,包括土壤能力、土壤鹽土壤性狀、土壤熟化程度等的變化,使區域第一生產力下降。并且,人口數量過速增長的另一個副作用是人均教育經費和其他人均消費資料的降低,并直接影響到人口素質的提高,使先進的生產方式難以推廣,經濟開發方式只能以對自然資源的掠奪式粗放開發方式為主。因此,人口與社會因素是一種較強的潛在影響因素,它是通過影響人的行為從而影響社會對待自然生態環境的態度和社會本身對自然資源環境的反饋(施曉清,2010)。設t年區域社會資源承載力QS(t),W(t)為t年區域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C(t)為t年區域人均消費值。
4. 區域可持續發展評價等級。一個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方式主要由自然資源驅動型到經濟資源驅動型轉變,是區域社會發展水平和可持續不斷提高的表現。因此,評價區域可持續發展能力由兩部分衡量,一個是區域可持續發展指數,另一個是區域社會發展水平指數。
區域可持續發展指數為G(t)=,其中P(t)為t年區域年末人口總量,具體指數分級見表1。
區域社會發展水平指數為H(t)=?啄N+2?啄E+4?啄S,其中?啄N,?啄E,?啄S分別為自然資源、經濟資源和社會資源對區域發展的貢獻率,具體指數分級見表2。
最后結合區域可持續發展指數和區域社會發展水平指數,綜合得到評價區域可持續發展的資源承載力指數Z(t)=,利用區域統計數據計算結果,進行等級劃分,具體分級見表3。
三、 實證分析
1. 長三角區域資源承載力實證結果。本文選取《上海市統計年鑒》、《浙江省統計年鑒》和《江蘇省統計年鑒》2007年~2009年三年數據,通過區域資源承載力公式計算得到結果如表4、表5和表6。
根據上述結果表明,長三角區域經濟資源承載力基本大于社會資源承載力,這表明長三角區域的經濟發展帶動了社會發展。但是長三角區域的經濟資源承載力和社會資源承載力都已經超過了自然資源承載力。根據Odum(1996)結論判斷,表明長三角區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將會受到自然資源帶來的一定程度的限制,社會和經濟的發展也將受到自然資源承載力不足的影響,尤其以上海市最為嚴重。上海市的經濟資源承載力和社會資源承載力均超過了其自然資源承載力。浙江省和江蘇省情況類似,經濟資源承載力也超過了自然資源承載力,但是其社會資源承載力還是處于低于自然資源承載力水平的,相對于上海市而言,可持續發展能力稍好。
2. 長三角區域可持續發展評價結果。對長三角區域可持續發展指數和區域社會發展水平指數分別進行計算,得到結果見表7和表8。
根據可持續發展指數分級標準,結果表明上海市可持續發展指數G(t)范圍是1
根據社會發展水平指數分級標準,結果表明上海市、浙江省和江蘇省社會發展水平指數Z(t)均位于H(t)=2~2.85范圍,處于經濟資源驅動階段。其中,上海市社會發展水平指數H(t)比較接近2.85臨界值,這意味著上海市已經開始步入經濟資源驅動到社會資源驅動階段的發展趨勢。
綜合區域可持續發展指數和區域社會發展水平指數,得到評價區域可持續發展的資源承載力指數Z(t),結果見表9。
通過對比可以發現,上海市資源承載力指數Z(t)位于1.5
五、 結論
隨著長三角區域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區域內自然資源承載力卻逐漸下降,自然生態環境和系統資源都承受著制造業、運輸業等帶來的多種壓力,因此這也不斷考驗著整個區域可持續發展能力。產業生態強調的理念其最終落實點必須是可持續發展,也就是說在推行產業生態化和保護生態環境的過程中,并不能排除經濟發展的可行性。應當按照自然、經濟、社會三者有效結合方式發展,在保證正常產業活動運行良好的基礎上,獲得比傳統產業更多的經濟利益或者社會利益,而保護自然生態環境只是產業生態化過程中伴隨的一種結果,這樣就把改善環境質量和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很好的結合起來了,為整個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實現提供了一條切實可行的途徑。
參考文獻:
1. Allenby.B.R.Industrial Ecology Gets Down to Earth.IEEE Circuits and Devices Magazine, 1994,(10).
2. Odum,H.T.Environmental Accounting:Emergy and Decision Making.John Wiley & Sons,1996.
3. Seppalaa.J.How Can the Eco -efficiency of a Region be Measured and Monitored.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logy,2005,9(4).
4. 婁美珍,俞國方.產業生態系統理論及其應用研究.當代財經,2009,(1).
5. 陸根堯,盛龍,唐辰華.中國產業生態化水平的靜態與動態分析.中國工業經濟,2012,(3).
【關鍵詞】農業 可持續發展 經營
近幾年來,由于農業生態環境退化、加之農業投入不足,和農業基礎配套設施體系滯后,而使得農業的基礎地位受到沖擊,制約著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近些年借鑒了國外的相關經驗以促進我國農業的發展。他們在農業經營的過程中,通過對生產力和更新能力的實踐活動,利用開發培育發揮農業資源的對經濟發展的需要, 從健康、完整的生態農業出發,向多項效益發展的經營策略。對可持續發展戰略進行研究,確立區域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探索區域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依據、戰略階段和戰略對策,對于加速經濟建設步伐,探索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平原區域農業可持續發展之路,促進區域農業可持續發展步入良性循環發展軌道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通過多樣性、良好的環境等諸多方面,實現經濟發展和生存環境的改善,把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滲透到農業資源的每一個領域。
一、對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認識
農業產業化經營是一種新的發展模式,是基本經營制度的改變,是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可持續發展理論則是一種嶄新的發展觀及思維方式。農業是可持續發展必須遵循生態平衡準則,因為農業是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的物質基礎。農業建設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思想,制定相應的發展戰略和相應的發展對策,以發展為前提,逐步解決人口、資源、環境等重大問題,因地制宜,揚長避短,轉變經營方式,調整農業結構,實現農業的經濟、社會、生態三大效益的同步提高。生產要發展。要不斷發展農業經濟效益,不斷提高對農業資源與環境的保護,實現資源的環境良性循環。農業經濟增長方式是可持續的發展,要從根本上建立可持續的農業發展環境,營建良好的社會經濟系統。
二、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林業發展在不斷增加投人的基礎上,科學技術在林業可持續發展中起決定性的作用。不斷提高林業的科技含量,縮小林業科技發展水平和林業科技工作的差距,加速新品種、新技術的推廣,適應林業大力發展林特產品加工等方面的需求,加速林業的可持續發展,主要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提高認識。加強管理。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和社會服務體系。從可持續的角度高度認識農業發展問題。加強領導,制定相應的政策和法律,鼓勵農民從事農業生產。建立以效益為目科技創新體系,改變以環境和自然資源為代價的粗放式經濟發展模式,不斷探尋新的適合農業模式和政策,制定相應的農業資源有償使用機制。 以促進農業生現代信息科技更新,推動農業經營實現現代化。依靠科技發展林業。包括經濟的發展和對資源與環境的再發展能力的保護。
(二)完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推動農業科技進步,不斷提高農村各種產品的科技含量,重視科技服務體系的建立,推動農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不斷提高科技含量是林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大量節約各種資源提高資源利用率,要進行科技開發加強農業科研基礎研究力爭,建立林業科技創新體制,利用先進的信息科技手段,創辦經濟實體,農村經濟發展的“難點”問題組織部門跨地區的聯合攻關。要實施科技興農戰略,加快推動農業經營和管理的精確化,推動深化農業科技體制改革,堅持科研成果指導農業的發展。
(三)現代林業管理知識的運用。農業經濟管理和對農業經濟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洪、澇、漬災的治理是農業發展中必須首先解決的問題,加強干堤建設,實行“退田還湖”、“退垸還湖”,擴充湖泊蓄水能力和調洪能力,加強農田蓄水排漬工程建設,提高抗澇排漬能力。重視農作物病的防治工作,建立健全植保組織,形成監測防治網絡,對有害生物進行綜合防治,以防為主。對農貿產品市場價格做出正確預測,強軟科學研究,提商軟科學的地位,創建管理政策的方案,實現科技成果的推廣。
(四)確定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目標。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目標就是大力發展養殖業。首席要減弱農業自然資源破壞規模的影響,使長期存在的農業自然而資源與環境破壞速度逐步緩慢,使人口總量同農業資產與環境的矛盾得到緩解。其次是在農業持續發展階段。避免破壞農業自然資源與環境的因素出現。選擇合適地域,重點突破,梯次推進,重點發展具有本地特色、競爭力強的名牌產品。使農業經濟的增長基本依賴于農業科技進步,最后是調整種植業內部結構,明確農業經濟可持續性的主體,實行生態補償;保障農業生產者的經濟可持續性。
(五)挖掘人力資源的潛力,實施人才戰略
在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中,掌握了先進技術及具備創新能力的知識分子的數量和質量。農業產業化是農業經營制度的重大變遷,
可以推動農業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實現農業可持續的重要戰略之一。培養具有可持續發展觀念,創造性的解決可持續發展中的新問題的大批優秀人才,通過產權市場競爭的過程,創建生產、流通、服務等商品經濟活動的市場專門經營者群體。按商品經濟的原則去優化組合生產要素,適應市場經濟的創新管理知識和能力。獲取企業資產的實際支配權。促進農業經濟效益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發展是人類普遍的要求,是基本人權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需要發展,中國用簡單的文字表達,“發展是硬道理”,真是至理名言。概括地說,過去的傳統模式是以“高投人、高消耗、高污染”為特點的經濟增長模式,這種模式是很不理想的。人類在漫長的生活過程中,不斷總結經驗,探索未來,逐步認識到只有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才是唯一正確的選擇。l卯2年世界“環發”大會以后,中國率先編制的《21世紀議程》則是貫徹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具體行動計劃可持續發展是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于1987年在她的報浩《我們共同的未來》中第一次正式提出的,并經聯合國同意,1992年世界環發會議對其涵義又有新的發展。
可持續發展的英文名是Sust由n滋)l。devel。即lellr,1988年在第六屆世界水資源大會上就開始討論這一問題,當時直譯為可以承受的發展,大意是指環境可以承受的發展,即在發展中要以環境為控制的焦點??偲饋碚f,可從以下幾方面來認識:
(l)從發展的時間尺度考慮,可定義為:“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求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
(2)從發展的空間尺度考慮,還應加上“特定區域的需要不危害和削弱其它區域滿足其需求的能力”;
(3)從人與自然的關系上考慮,要求人與自然和諧共處,以人為本
具體地說,可持續發展意味著,不僅要將人為資源而且也要將足夠數量的自然資源(土壤、水、植物和動物)傳給下一代,以繼續改善生活質量(1987年世界環發大會)。
因此,可持續發展是一個綜合的和動態的概念,它是經濟問題、社會問題、資源問題、環境問題四者互相影響、互相協調的綜合體,并且隨著社會和科學技術的進步,不斷地對這個綜合體的組成部分進行變革、提高,圓滿地按上述3個指導思想進行發展活動。
目前有許多行業提出了諸如可持續經濟、可持續農業、可持續林業、環境的可持續性、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與保護等。它們大都是可持續發展的一般性概念的應用。水與可持續發展的關系:
(l)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的一個研究小組認為,強調水資源系統的可持續性旨在保持生態、環境和水文系統完整性的同時,有助于現在和未來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目標。
(2)聯合國可持續發展高級顧問委員會具體地選出了可持續發展3個非常重要的戰略部門,即能源、運輸與水。其實能源、運輸都與水有關,所以水是可持續發展中的重要問題。
(3)水資源開發應提高為多種開發;它不僅是河流開發,還包括水的再循環和雨水收集、水權轉移、水的脫鹽淡化……等;還應把保護生態和生態系統的健康作為任何水開發方案必須考慮的程序。
(4)“現在不是繼續去尋找水來滿足將來的需要,而是應進行規劃,在有限的資源范圍內滿足人類和生態系統現在和將來的需要。這是一個根本性的轉變一水文改革?!?/p>
2水資源可持續利用釋義及管理目標
如何理解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尚是一個在不斷探索的問題:
(l)可持續性,在時間上包括多長?是否只包括下一代或兩代,即子孫后代,約SOa?
(2)可持續利用的對象并不是永久不變的,如何變?也很難確定。
(3)用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支持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是水利工作的總戰略。這里“發展”是總目標,水利必須為“發展”服務,所以首先必須以“需”定“供”,不斷反饋,作到供需平衡。
(4)可持續利用的供水范圍,可以是全球性的整個的人類社會,也可以是一個流域或一個地區的。
(5)在《世界淡水資源綜合評估》中Gleick(1996)對水的可持續利用作了大體的定義:“水利用需達到保持人類社會持久地發展至無限未來的能力,而不損害水循環的整體性,也不損害依賴水而生存的各種生態系統”。
(6)在上書中對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標準和目標也作了介紹,主要是:①人類基本用水要求。首要目標是滿足人類基本需要的一個基本用水量:對于人類來說,飲用水不足是直接造成每年幾百萬人過早死亡的原因。以可以承受的價格提供支持人類代謝和保持人類健康的基本淡水量應該得到各國政府、國際組織、地方供水商和非政府組織有保障的承諾。③環境基本用水要求。第2項標準要求應保證滿足自然生態系統基本需要的一個基本水量。必須做出有關保持或恢復生態系統應達到什么程度以及檢測生態系統健康狀況的各種指標方面的社會決策。這些決策的實例包括保護未筑壩河流的各個河段、在某些河段建立最低流量要求標準、為環境從主要水工程重新分配水以及制訂濕地保護標準。③水質標準。不同的用水對水質的要求不同。因此,必須為不同用途的用水制定水質標準,而且,對水質必須進行監測和維護以滿足這些標準。這些水質標準是為了確保飲用水能夠比較合理地免受危害人類健康污染物的影響。非人類用水無需進行保護達到飲水標準。例如,許多為工業、商業、澆灌或景觀目的用水可使用較低標準的水,可大大節省費用。環境用水要求需要制定類似的水質標準。應盡力弄清這些差異并制定滿足各種水質標準要求的力、法。④水資源再生性。淡水資源被認為是典型的可再生資源:可以用一種不影響同類資源長期利用的方式進行利用。然而,有些利用方式可以使可再生水資源不能再生,包括流域管理不當、地下水超采、地面下沉和含水層污染。使可再生水資源不能再生的任何行為都是在盜用后代的水資源,這違背了可持續利用最基本的要求。土地協調利用和水政策應明確地防止進行這些不可逆的活動。③其他如可持續利用目標還必須應用于水資源管理,特別是要保證在決策中民主地代表受影響各方的意見,保證公開公平地享有各種資源信息,并保證在分配這些資源時有各種選擇方案。
3土耳其以水為基礎促進區域可持續發展的模式
3.1概況
土耳其東南部的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的安那拉利亞地區開發工程,簡稱Gz鉀工程。G之釘)包括土耳其9個省和約ro%的全國人口及土地面積。土耳其國土面積約78萬kmZ,其中%.9%在亞洲小亞細亞島上,其中部稱安那拉利亞高原,高原海拔8側〕一1soom。夏季干熱,冬季多雨。安那拉利亞地區約2萬kmZ。土耳其年降水量679二,相應降水總量52硯刃億耐,蒸發量約為“%,其余的1870億耐形成地表徑流,徑流系數為0.36。目前用水:城市16億耐,工業12億耐,農業190億‘,總用水量215億m,O土耳其早在20世紀30年代,就開始規劃上述兩條河的開發方案,制定了GAP計劃,以開墾和開發其東南部廣大貧清的高原區。其開發的指導思想經歷了3個歷史階段:①1970年定為水、土資源開發工程;②1980年改為多部門的、社會與經濟的地區開發方案;③沙男〕年后改為可持續的人的發展工程。
3.2GAP是以水為基礎的地區開發的新模式
GA--P是土耳其投資最大的開發地區。作為一個整體地區開發工程基于“可持續能力”的概念。投資包括城鄉基礎設施、農業、運輸、工業、教育、健康、住房、旅游以及在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兩條河上的大壩、電站和灌溉設施。這個巨大的開發對全國經濟、社會和文化發展、人民生活等給予特別重視和優先考慮,特別對地區人民生活更為重視。G趕〕的基本目標是:改變國內區域間的不同經濟情況一用提高區域的收人水平和生活標準;提高農業地區的生產能力和就業機會;增強大城市對人口的吸收能力。
水資源開發方案包括13項灌溉和發電工程,其中7項在幼發拉底河下游的各分流域,6項在底格里斯河的分流域。具有22個大壩、19個電廠,以及灌溉170萬靦2土地的灌溉網。裝機約750萬kw,年發電量270億kw·h。整體工程的目標和主要特點在GAP規劃中均已提出,它決定了該區的潛力,識別開發過程中的“瓶頸”,擬定開發目標目的和戰略。
3.3可持續發展與GAP的基本戰略
可持續發展是“可以滿足現在需要而不危及后代滿足他們自己需要的能力”。根據這一廣泛的定義,有許多問題必須考慮:社會、經濟、文化、性別、教育、健康、自然規劃、農業、環境、法律與機構等。這些問題的中心是人,既為目標,又為作用者,或兩者兼有。所以人的發展是(;AP地區可持續發展的核心。
為了確定CAP可持續發展能力的范圍與組成。采用了團體參予的方法,聯合國UNDP與GAPRDP于I卯5年3月聯合召集了大規模的開發程序的會議。
根據會議結果和CAP規劃的目標與目的,依據“可持續發展能力”的目標,采取了以下開發程序:
(l)對可加速經濟狀況的最佳可完成水平增加投資;
(2)提高注意健康和教育服務,以便達到國家水平;
(3)建立新的就業機會;
(4)建立城市人民的生活質量和城市與社會的基礎設施,以便建立比較健康的城市環境;
(5)為了最佳的灌溉發展完成農村基礎設施;
(6)增進跨地區和地區內的道路和可影響性;
(7)滿足現有的和新工業的基礎設施;
(8)把保護水、土和大氣以及聯系在一起的生態系統作為優先考慮;
(9)加強集體參予決策和實踐。
總之,GAP可持續能力的主要組成是:社會的可持續能力,自然的和空間的可持續發展能力,環境的可持續發展能力,經濟的能生存性和可持續農業與灌溉。水是可持續發展的推動力。
3.4工程實施的具體工作
(l)調節灌溉渠道的水量,并分配水一用節水灌溉方法;
(2)管理、運行和養護GAP灌溉系統;
(3)實驗現代灌溉技術;
(4)城市廢水再循環;
(5)灌溉回歸水的再利用;
(6)確定(;AP地區的開發方案和基礎設施工程;
(7)進行地區的環境研究;
(8)進行Tigti,流域的環境研究;
(9)農業與開發方案關系研究;
(10)農民培訓與技能拓展;
(1l)農業商品市場調查和種植方式規劃;
(12)非灌溉地區的就業與增加收人工程;
(13)鞏固農業土地以提高效率;
(14)參加城市劃分、分區與規劃;
(15)參加建庫后移民和可持續發展;
(l6)擬定Atatnik水庫次分區開發方案;
(17)建立婦女的多目標村社中心;
(18)建立地區企業家支持和指導中心;
(19)在實驗區建立生態城市和鄉村的規劃與開發;
(20)cA-P地理信息系統可行性研究和實驗工程實施在上列20項內容中第4、5、7、8、19項是屬于環境方面的
4以長江流域為例,探索如何“以水的可持續利用支持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問題
4.1在水利建設上建立兩個保障體系,完成4項主要任務
兩個保障體系是環境保障體系和資源保障體系4項主要任務是:
(l)改變制約可持續發展的不利因素,如流域內洪澇旱災、毀林開荒、水土流失和水污染嚴重等。必須有序地進行洪澇災害、水土流失及水污染等的防治,研究環境可以承受的發展等問題,以提供可持續發展的環境保障體系。
(2)研究流域水文循環規律及可再生水資源量與水質的分布情況,直接為可持續發展提供資源保障體系因此應首先研究流域的水資源情況,在此基礎上根據供需分析,直接解決可持續發展的農業、城鄉、工業及生態的供水問題,及開發可持續能源(水電)和水運等問題,以達到水資源的優化配置。
(3)充分發揮流域水資源的優勢和地區優勢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從長江調水到北方缺水地區和從長江治理開發上促進流域東、中、西部的協調發展是重要的戰略措施
(4)克服重建輕管思想,加強水資源的宏觀管理和流域管理,以流域可持續發展和水可持續利用思想為指導,將水的開發、利用、保護和管理作為一個整體管理是流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環節。
4.2制定可持續發展戰略原則
4.2.1綜合體原則
可持續發展是一個綜合的和動態的概念,它是經濟問題、社會問題、環境與生態問題和資源問題四者互相影響、互相協調的綜合體。社會是可持續發展的目的,經濟是推動力,環境與生態是保障,資源則是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4.2.2流域整體性原則
以流域可持續發展為目標,把流域作為一個生態系統,把社會發展對水土資源的需要,水土資源開發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以及由此產生的生產(力)后效聯系在一起,對流域進行整體的、系統的管理運用,以“可以持續的水資源利用”原則指導規劃和開發。“可以持續的水資源利用”原則就是要使開發的工程從長期考慮不僅效益顯著,而且不致引起不能接受的社會、環境和生態的破壞。
4.2.3按行業優先制定的原則
流域的可持續發展是流域內各主要行業可持續發展的總和長江流域實行工業可持續發展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點選擇;而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則是其重要組成部分。所以流域可持續發展首先決定于該流域工、農業發展和城市環境保護、資源供應情況。由于工、農業和城市都是位于一定區域的,其發展和環境保護又必須變為當地政府乃至每個人的具體行動‘因而制定區域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戰略一定要做好各個點與所在區域的協調。
4.2.4抓重點行業及組成的原則
例如能源是工、農業和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但如布局、構成和使用不合理,一方面會使原材料逐漸消耗而不能持續供應;另一方面又污染環境。所以對于能源供應應盡可能使用可再生能源。
4.3長江流域可持續發展戰略框架
根據可持續發展以環境為保障,以系統工程為原理的原則,制定長江流域可持續發展戰略框架,見圖1。
圖1長江流域可持續發展戰略框架
由圖l可見,制定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規劃是一個反復、復雜的過程,有3一4個層次。從宏觀研究它的戰略程序,是從流域出發,以流域總體優化為目標;在流域進行宏觀布局之后,即研究各個區域的可持續發展及各個區域間的矛盾;最后研究和安排各個區域的工、農業發展和城市布局。進行了這一輪從大系統到具體組成單元的宏觀安排之后,就要反方向逐一具體研究與環境、資源的關系,然后根據研究結果對原擬的發展規劃進行反饋,以制定各個區域的工、農業及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規劃,最后制定長江流域可持續發展總體戰略。
5結語與體會
本文對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與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作了綜合性的初步釋義,通過參加國際水工程經驗討論會,選出其中走在前沿的土耳其G氣】,地區的經驗作為參考借鑒。認為:
(1)GAP效益顯著,體現了區域可持續發展應考慮的問題。
CAP工程建成后,不僅使土耳其全國受益,而且將有助于敘利亞、伊拉克取得防洪、灌溉效益,另外多余的電力還可輸送到歐洲其他國家工程建成后,灌溉面積占GAP總面積的比例將由2.9%增加到22.8%,而靠降雨的農業將由34.3%減少到10.7%,農業生產和產品種類將持續增加。
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在其生態和地理條件下人民和體制的能力??沙掷m發展能力的高低可以通過生存支持系統、發展支持系統、環境支持系統、社會支持系統、智力支持系統五大系統來衡量。任何一個國家或地區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形成和培育,都離不開這五大支持系統的共同作用和綜合貢獻,而其中任何一個支持系統的失敗都會破壞可持續發展的總體能力。為了實現遼寧的可持續發展,首先必須對遼寧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有一個全面的認識,然后有針對性地加強遼寧可持續發展能力建設。本文將首先圍繞五大支持系統對遼寧可持續發展能力做一整體判斷和初步分析,然后在此基礎上闡述如何加強遼寧可持續發展能力建設。本文以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研究組公布的數字作為分析依據,除區域生態水平和區域管理能力指標外,所有指標均為1999年的數字。
一、遼寧可持續發展能力分析
(一)生存支持系統
生存支持系統又稱基礎支持系統,是一個國家或地區按人平均的資源數量和質量對于該空間人口的基本生存和發展的支撐能力。生存支持系統反映了資源對人口的承載能力,它以供應人口并保證其生理延續為標識。如果一個國家或地區的資源能夠滿足當代人和以后各代人的生存和發展的需求,則該國或該地區就具備了可持續發展的初步條件,如果在自然狀態下不能被滿足,則應依靠科技進步尋求替代資源來滿足人口對資源的需求??梢?,生存支持系統是可持續發展的前提。
1999年,遼寧生存支持系統總指數為45.17,在全國居第14位,說明資源對人口的承載能力一般。其中,生存資源稟賦指數為46.72,居全國第21位,說明遼寧生存資源稟賦較差;農業投入水平指數為23.14,居全國第21位,說明遼寧農業投入水平相對較低;資源轉化效率指數為49.93,居全國第5位,說明遼寧資源轉化效率較高;生存持續能力指數為60.87,居全國第13位,說明遼寧生存可持續能力較好。在總數35個源指標中,人均耕地、單位播種面積用電量、單位播種面積化肥施用量、農戶人均生產費用支出、單位播種面積農業財政支出、單位播種面積糧食產量、農業勞動生產力、化肥利用效率、人均農業生產總產值、單位播種面積農業總產值、農村人均收入、中等教育水平以上農業勞動者比例12個指標居全國前10名,其中,化肥利用效率居全國第1位,說明遼寧在以上諸方面具有比較優勢。居全國后10位的有人均水資源、光合有效輻射、≥10℃積溫、年均霜日4個指標,說明遼寧的水資源相對短缺,氣候資源相對較差。
(二)發展支持系統
發展支持系統又稱動力支持系統,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的資源、人力、技術和資本可以轉化為產品和服務的總體能力。發展支持系統反映了區域的發展能力,可持續發展要求這種能力在不危及其他子系統的前提下,應當與人的進一步需求同步提升和增長。發展支持系統的基本特征表現為:人們已不滿足于初步利用自然狀態下的“第一生產力”(即直接利用太陽能所提供的光合作用生產力),而是進一步通過消耗不可再生資源,應用多要素的組合能力,產生更多的中間產品,形成足夠龐大的社會分工體系,以滿足除了生存必需的食物、飲用水外的更高更多的需求。發展支持系統是可持續發展的動力牽引。
1999年,遼寧發展支持系統總指數為47.61,居全國第9位,說明遼寧的發展能力較強。其中,區域發展成本指數為56.56,居全國第6位,說明遼寧的發展成本較高;區域發展水平指數為40.72,居全國第9位,說明遼寧發展水平較高;區域發展質量指數為45.56,居全國第20位,說明遼寧的發展質量較差。在總數60個源指標中,地形限制系數、資源組合優勢度、外資占全國份額、進出口總額占全國份額、外貿依存度、通達率、省會距最近出海港距離、潛勢率、交通通訊投資占基建投資比、交通通訊投資密度、交通通訊投資占全國份額、人力資本系數、萬人擁有智力資源量、人口對發展的壓力、人口對經濟的壓力比、發展彈性系數、單位面積貨運周轉量、每萬人郵電業務總量、千人擁有的國際互聯網用戶、千人擁有電話數、GDP占全國份額、人均GDP、GPP密度、固定資產投資密度、人均儲蓄額、資本金份額、社會商品零售總額、非農產值占總產值比例、技術密集型工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比例、利稅占有率、市場占有率、產銷率、全社會勞動生產率33個指標位居全國前10名,而工業增加值率、盈利水平、總資產貢獻率、營運資金比例、主要原材料消耗系數、萬元產值能耗、萬元產值廢水排放、萬元產值廢氣排放、萬元產值固定廢棄物排放9個指標位居全國后10名,說明遼寧盈利水平差,經濟集約化程度很低。
(三)環境支持系統
環境支持系統反映了環境的緩沖能力,人類對區域的開發、人類對資源的利用、人類的經濟增長、人類對廢物的處理等,均應維持在環境允許的容量之內。如果過分地掠奪資源和能源,破壞生態系統和生態環境,人類自身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就會遭到破壞,可持續發展便難以為繼。環境支持系統以其緩沖能力、抗逆能力和自凈能力的總和來維護人類的生存支持系統和發展支持系統。環境支持系統是可持續發展的臨界閾值。
1999年,遼寧環境支持系統總指數為40.50,居全國第23位,說明遼寧環境支持系統較弱。其中,區域環境水平指數為17.08,居全國第30位,說明遼寧環境水平很差;區域生態水平指數為61.74,居全國第16位,說明遼寧生態水平一般;區域環境抗逆水平指數為42.69,居全國第13位,說明遼寧環境抗逆水平較高。在總數30個源指標中,只有地形起伏度、干燥度、廢水排放達標率、森林覆蓋率、自然保護區面積比率、水土流失治理率6個指標居全國前10名。居全國后10名的指標卻多達19個,它們是廢氣排放水平、人均廢氣排放、廢氣排放密度、廢水排放水平、人均廢水排放、廢水排放密度、廢棄物排放水平、人均固體廢棄物排放、固體廢氣物排放密度、SO2排放水平、人均SO2排放、SO2排放密度、煙塵排放水平、人均煙塵排放、煙塵排放密度、受災率、水土流失率、廢氣處理率、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在這19項指標中有11項指標排在全國后5名,其中又有2項指標居全國倒數第1名。從中可以看出遼寧的環境污染相當嚴重,已成為制約可持續發展的最大威脅,生態環境急需改善。
(四)社會支持系統
社會支持系統反映了社會的穩定能力。社會的公正、進步和安全、有序是社會穩定能力的集中體現,也是社會支持系統強大的表現。如果社會支持系統出現問題,如分配不公、貧富差距懸殊、各利益集團之間的矛盾不可調和、社會成員之間相互仇視、社會動蕩不安、甚至爆發戰爭等,社會的穩定能力得不到保證,則整個可持續發展就會變得困難重重,甚至被暫時擱置。
1999年,遼寧社會支持系統總指數為62.15,居全國第4位,說明遼寧社會支持系統強。其中,社會發展水平指數為59.84,居全國第4位,說明遼寧社會發展水平高;社會安全水平指數為59.83,居全國第8位,說明遼寧社會安全水平較高;區域社會進步動力指數為66.77,居全國第4位,說明遼寧社會進步動力大。在總數37個源指標中,共有16個指標居全國前10名,它們是出生時平均預期壽命、人口自然增長率、全社會文盲率、第三產業勞動者占社會勞動者比例、城市化率、三人戶占總戶數的比例、千人擁有醫生數、農村人均消費支出、恩格爾系數、城鄉收入水平差異、贍養比、社會保障覆蓋率、勞動者中學程度人口比例、勞動者大學程度以上人口比例、第二產業人口參與比、科學家、工程師人口參與比。而人均住房面積、城市人均住房面積、農村人均住房面積、人均公共衛生財政經費支出、城市人均文化消費支出、城市人均文化消費占人均消費支出比例、城鎮失業率、勞動者文盲人口比例、勞動者小學程度人口比例、欠教育人口參與比10個指標居全國后10名,其中,人均公共衛生財政經費支出居全國第31位,說明遼寧人均居住條件較差,文化生活較為落后,公共衛生狀況不容樂觀。
(五)智力支持系統
智力支持系統又稱制度支持系統,反映了管理的調控能力,它要求人的認識能力、人的判斷能力、人的決策能力和人的創新能力能夠適應總體發展的水平,即人的智力開發和對于“自然—社會—經濟”復合系統的駕馭能力要適應可持續發展水平的要求。智力支持系統主要涉及到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制度合理程度和制度完善程度,是教育水平、科技競爭力、管理能力和決策能力的綜合體現。智力支持系統是可持續發展的智力基礎和制度保障。
1999年,遼寧智力支持系統總指數為49.91,居全國第6位,說明遼寧智力支持系統較強。其中,區域教育能力指數為42.33,居全國第11位,說明遼寧教育能力較高;區域科技能力指數為39.86,居全國第9位,說明遼寧科技能力較高;區域管理能力指數為67.55,居全國第3位,說明遼寧具有很強的管理能力。在總數57個源指標中,有30個指標居全國前10名,它們是萬人在校大學生數、萬人擁有大學教師數、中等學校以上在校學生數占學生總數比例、科技人力資源、萬人擁有科技人員數、科學家工程師人數占科技人員比例、科技經費資源、R&D經費占GDP比例、地方科技事業費、科技三項費占財政支出比例、企業研發經費與政府研發經費之比、專利產出能力、萬人專利授權量、專利授權量占全國份額、技術市場成交額占全國份額、技術市場成交額占GDP比例、間接經濟效益、萬元產值能耗下降率、萬元產值廢氣排放下降率、全社會勞動生產率的增長率、政府財政效率、人均財政收入、政府工作效率、公務員占總就業人數比例、行政管理費用占財政支出比例、每個公務員創造的服務收益、經濟調控績效、經濟波動系數、環境影響評價執行力度,污染源限期治理及目標責任制執行力度、環境問題來訪處理率。位于全國后10名的指標有5個,分別是教育經費支出占GDP的比例、萬人中等學校在校學生數、財政收入彈性系數、社會調控績效、城市化增長率。
二、加強遼寧可持續發展能力建設
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是一成不變的,為了實現發展的可持續性,必須持久地致力于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建設,不斷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沙掷m發展能力建設具體包括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人力、科學、技術、組織、機構和資源等方面的能力的培養和增強。
1999年,遼寧可持續發展的綜合指數為48.70,居全國第9位,可持續發展的總體能力較強,但具體分析的結果表明,遼寧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并不均衡,有些方面的能力高些,有些方面的能力低些。因此,遼寧可持續發展能力建設應立足于遼寧的省情,在遼寧的生態基礎、自然狀況和地理條件下,保持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之間的綜合平衡,實現“自然—社會—經濟”的整體效益最大化。
(一)加強生存能力建設
生存是發展的基礎。遼寧要實現可持續發展,首先應加強生存能力建設,從生存的主要制約因素入手,采取多種措施維護、改善和提高生存資源的產出效率,以持續地滿足人口不斷增長的糧食和其他安全食品的基本生存需求。首先,在觀念上,要提高農業勞動者的資源和生態環境保護意識,由單純追求農業經濟效益向追求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綜合效益轉變,全方位、多層次地開發食物資源,對國土資源進行立體式綜合開發利用,加快生產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最大限度地降低農業生產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其次,在制度上,要制定相應的政策,建立和完善相應的體制和機制,以加強對生存資源的保護和合理利用。再次,要在農業技術上不斷創新,努力克服制約可持續發展的種種因素,推進農業結構的合理化和高級化。從目前來看,遼寧應針對自身的薄弱環節,努力提高農業投入水平和生存持續能力。
(二)加強發展能力建設
在發展能力建設方面,遼寧應當根據區域發展質量較差的現實,著重提高區域發展質量。資料顯示,1999年遼寧區域發展質量指數為45.56,在全國位居第20名。其中,工業經濟效益指數為33.06,在全國位居第17名;產品質量指數為51.51,在全國位居第19名;經濟集約化指數為52.10,在全國位居第23名??梢?,遼寧的區域發展質量與遼寧作為一個經濟大省的地位是很不協調的。較差的經濟效益、較低的產品質量、較低的經濟集約化程度阻礙了遼寧經濟的健康發展。為了改變區域發展質量低下的狀況,遼寧應當大力提高經濟效益,在提高工業增加值和盈利水平上下功夫,同時要改變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改進技術,降低能耗,提高經濟的集約化水平。
(三)加強生態環境的能力建設
環境與發展問題是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問題,其根源在于人類社會經濟活動對自然資源的過度開采利用所導致的生態環境的破壞,直接威脅到人類自身的生存和發展。生態環境能力建設實質上是提高“生態服務”的總價值,擴大生態環境的總容量,增強生態環境的整體質量。
從上面的分析中,我們已經看到生態環境能力是遼寧可持續發展能力中最弱的能力,其中區域環境水平最差,環境污染相當嚴重。在環境支持系統的30個源指標中,居全國后10名的指標多達19個,占總指標數的63.33%。遼寧不僅環境污染相當嚴重,而且生態系統也較脆弱,如1999年遼寧土壤侵蝕指數為80.49,居全國第18位,說明土壤侵蝕較為嚴重,并影響到氣候變化。為了提高生態環境能力,首先要在政策、法律、制度上引導、規范和加強遼寧的環境保護、環境治理和生態建設。其次,要加快工業結構調整,加快工業技術進步和企業技術改造,淘汰污染嚴重的工藝技術和能耗、物耗高的設備和產品,推行清潔生產,促進工業增長方式的轉變。同時還要加大農業結構調整的力度,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和環保產業。再次,依靠科技進步,提高資源利用率,積極研究開發和推廣應用污染防治、清潔生產、清潔能源、生物多樣性保護等技術,加快科技成果轉化。
(四)加強社會發展能力建設
社會發展能力建設包括人類發展能力建設、社會公平能力建設、社會有序能力建設和社會保障能力建設。社會發展能力建設過程是不斷提高社會系統維持有序運行、承受和抵抗外界及內部干擾能力的過程,這個過程也是人類自身能力和文明程度不斷提高的過程,社會組織管理能力不斷提升的過程,社會公平程度不斷改善的過程,社會保障體系能力不斷強化的過程。
從總體上看,遼寧的社會發展能力很強,高居全國第4位,是遼寧可持續發展諸種能力中的最強項,但這并不意味著遼寧可以放松對社會發展能力的建設,因為即使在強項中包含著弱項。比如,1999年遼寧人均住房面積居全國第23位,其中城市人均住房面積居全國第26位,說明人們的生活質量還有待提高。又如,遼寧的文化生活水平相對低下,1999年城市人均文化消費支出居全國第25位,城市人均文化消費占人均消費支出比例居全國第27位。此外,遼寧的社會安全指數僅為36.39,居全國第26位,這主要是由于經濟轉型過程中失業人員大量增加所致。因此,遼寧應特別加強社會公平能力、社會保障能力和社會有序能力的建設,千方百計增加就業機會,防止貧富差距懸殊,加速推進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確保社會長治久安。
(五)加強人力資源能力建設
現代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倚重知識、信息、技術、專業化的人力資本等高級生產要素。當前國際競爭的實質是先進科技的競爭,而科技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特別是高級人才的競爭。因此,人力資源的能力建設直接關系到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展和國際競爭力的提高,是新一輪社會財富積累的核心。加強人力資源能力建設,既是長遠的戰略,又是現實的需要。人力資源能力建設通過塑造、改善、培育、拓展人力資源發揮作用的環境和空間,不斷提高其對社會的貢獻能力。
1999年,遼寧人力資源能力系數為9.03,在全國排名第7,與全國大多數地區相比,屬于人力資源能力較高的省份,但是從人力資源能力水平分級來看,遼寧人力資源能力系數在5—10之間,屬于較弱水平。研究表明,可持續發展總能力與人力資源能力系數呈現出一種非線性的對應關系,而且當人力資源能力系數達到一定的臨界程度(人力資源能力系數大于10),可持續發展能力提高的幅度增大。因此,要提高遼寧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必須加強人力資源能力建設。
(六)加強科技創新能力建設
科技創新能力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國際競爭力的核心內容,科技創新能力的培育和建設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萍紕撔履芰χ饕煽萍紳撛谀芰Α⒖萍及l展能力、科技產出能力和科技貢獻能力組成。
盡管遼寧是全國的一個科技大省,但在科技創新能力方面仍有不足之處。如遼寧擁有較為豐富的科技資源,1999年科技資源指數為46.68,居全國第5位,而與之很不相稱的是,同年遼寧科技產業指數和科技貢獻指數分別為26.55和46.34,均居全國第11位,說明遼寧的科技產出和科技貢獻水平較低,與其擁有的科技資源不成比例,科技資源沒有得到充分利用。因此,遼寧有必要加強科技創新能力建設,充分挖掘科技潛在能力,提高科技發展能力、科技產出能力和科技貢獻能力。
關鍵詞:休閑農業;景觀空間功能布局;可持續發展
休閑農業也稱觀光農業、旅游農業,具體是將高科技引入農業,并與旅游業相結合,合理安排作物種植,精心布置花卉展覽、魚類及珍稀動物的觀賞、名貴蔬菜和水果的生產及相關配套娛樂設施等,[1]為非農村游客提供休閑、體驗、教育、娛樂等多種服務的復合型農業經營活動。在中國旅游產業轉型升級發展的同時,伴隨“微度假”時代的到來,現代休閑農業掀起了發展熱潮。隨著社會資本的大量涌入和產業“膨脹式”發展,休閑農業在發展過程中遇到了許多尖銳問題:(1)盲目跟風,產業經營遍地開花;(2)檔次不高,規模較小,缺乏特色,項目規劃布局單一;(3)圈地運動,園區缺乏統一科學規劃,打破原有的景觀肌理和生態平衡,給生態和農業景觀帶來不可逆轉的“破壞性建設”等等。而今,在可持續發展戰略指引下,良好的功能空間布局對休閑農業可持續性的作用越來越明顯。概括來說可持續休閑農業的注意點有:生態可持續發展、資源可持續利用、人文生態可持續發展。在這些要點中,科學規劃的空間功能布局是生態、資源、人文生態良性循環的重要催化劑,在可持續發展的循環中起到了不容忽視的作用。因此,功能空間布局既是貫穿休閑產業園區經營的始終,也是休閑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本課題科研項目江蘇泰興虹橋濱江生態園(以下簡稱虹橋濱江生態園)結合實際土地資源進行了合理的功能空間布局,針對功能布局的重要性、設計原則、設計理念三方面進行論述分析休閑農業空間功能布局。
1休閑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過程中景觀空間功能布局設計的重要性
空間顯示是研究景觀可持續性必不可少的方法。[2]簡要概括就是數年景觀生態學實驗對人類理解空間、認知關聯過程提供依據,并將其納入可持續性科學創建、評估的方法體系。而功能空間布局就是其空間顯示體系中的首要工作??臻g功能布局簡單的解釋就是對規劃區域進行合理、滿足使用功能且具有一定美觀的空間布局。人為地對土地資源進行科學布局,在一定程度上是對總體資源有效的鏈接分配,間接提高經濟、資源的有效利用水平,形成延續性產業鏈條帶。休閑農業中在生態農業的自然風光和自然的地理地貌保留外,還應加入一些人文景觀要素,并進行適當的景觀設計與舍取。景觀生態規劃的中心任務就是創建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整體景觀生態系統,[3]其中景觀不僅要以現在的格局,而且要探索新的格局為各種生命形式提供持續的生態生活條件。以虹橋濱江生態園園區濱水功能空間布局為例,濱水區域景觀設計最重要的就是對水岸的綜合利用,以生態駁岸為基礎,將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相互結合起來。遵照當地地勢自然條件,采取有組織排水等工程技術措施,采用喬、灌、草等多層次植被營造生態型植物群落,形成一個完整的水土保持生態體系。[4]虹橋濱江生態園配合植物種植,維護保持原有自然景觀生態駁岸,以此達到穩定河岸的目的。從生態、觀賞角度看,起到了綜合利用自然資源作為經濟增長點的輔助作用。
2休閑農業可持續發展空間布局設計原則
2.1堅持循環、有效利用資源的原則
休閑農業生態景觀規劃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表現為一定的景觀空間配置結構的多樣化,既要有景觀的生態功能,又要有美學功能,最終實現自然環境、經濟發展和旅游觀光活動的協調、平衡發展。[5]功能布局首先在整體規劃中搭建景觀結構框架,為后期的設計開辟良好發展空間。虹橋濱江生態園的森萱農莊(以下簡稱森萱農莊)在湖中三座島開發利用及功能安排上,充分開發水域生態系統資源,形成獨特的可持續發展的生態農業莊園,受到遠近游人的贊譽。并且依托獨特地理條件,生態資源轉換經濟資源,經濟資源又參與農莊生態發展,形成可持續能量循環體,促進良性可持續發展。
2.2堅持整體開發原則
合理的景觀規劃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生態效益。正如本科研參考項目虹橋濱江生態園,功能遵從自然資源,將水域特色最大化,全面整體看待濱江資源利用與開發,以科學的規劃思路分析景觀功能布局,加強農莊整體的協調關系與連接關系;在景觀功能布局及生態建設計劃中,保持生態整體性與持續穩定發展彈性空間。以當地自然資源為基點,為可持續發展打下良好基礎,提高環境承載力。
2.3堅持空間功能布局傳遞性原則
園區空間布局不同于一般建筑功能布局,是自然、人文、經濟交織的規劃布局。位于揚州南郊的西江生態園(以下簡稱西江生態園)成功地構建了一座個性化的特色旅游園區,通過農業觀光、現代農業技術的展示、農業科普以及農村生活體驗等功能設計,將農業與旅游有機結合,創造獨特的生態體驗園區。莊園各分區的有機組合、交流既有利于植物的生長和后期維護,還降低了資金、時間的成本,吸引當地富余(農民)勞動力,使莊園的不同功能布局發展融于當地人文環境中,依托當地群眾形成可持續發展效應,提高莊園經濟、生態效益。
3以科研項目虹橋濱江生態園為例闡述景觀功能空間布局思路
3.1主題性空間營造
站在區域全局視角下分析,并結合自身的本土文化及當地產業特色,提出適合園區的發展思路和功能定位??茖W合理規劃,優化功能布局,突出獨特性。設計開發生產、展覽、貿易、服務等多種功能平臺,以打造特色莊園功能布局,樹立特色品牌,避免重復建設。虹橋濱江生態園中森萱農莊就突出了漁業文化主題,現有旅游觀光區、生態養殖區、休閑垂釣區、江鮮美食區、果園采摘區五大功能區域。是一個結合實際地理位置總體規劃垂釣、種植、養殖水產、觀光旅游為一體的生態度假莊園。通過定義主題,多產業結合發展,體現功能空間布局對莊園的經營的便捷性和可持續性。
3.2空間連續性景觀規劃
結合功能區內在聯系,規劃連接空間功能布局景觀軸線,功能區邊緣要有延續性(連續性),多條景觀帶串聯主要功能分區,形成整體規劃,以促進園區各布局協調發展,相互呼應。宏觀上做到全局把握,綜合發展,微觀上做到景觀傳遞、移步換景。虹橋濱江生態園總體規劃注重功能區相互延續性,例如:體驗區與觀光區形成游覽軸線,花卉種植區與水產養殖區形成綠色生態區。功能區軸線分區分級排布,對游人可以很清晰地展示區域景觀,同時不同軸線方便了內外部人員的交通,更好地提高區域使用效率,促進區域高效率利用開發。
3.3參與融合景觀情景
這也是人文生態延續性的重要體現。虹橋濱江生態園功能區內有相應的體驗功能,生態綠洲觀光區、生態度假觀光區、網箱養殖觀光區以及特色農莊體驗區等,在不完全改變功能區定義前提下,可以靈活運用使各個功能區相呼應,例如,觀光區可以不單單是展示形式,換為實際參與體驗,或結合道路設計,增加游覽旅途的趣味性等。娛樂區也可以加入展示的部分,寓教于樂,讓游人在玩樂的同時認識新的事物。而在位于生態度假區的森萱農莊莊園里,關于人文生態的景觀就明顯地表達了互動式功能布局這一特點,莊園景觀節點、農作物生產基地、水產養殖水域等功能分區均有相關體驗功能的設置,增加了功能分區的趣味性,豐富了功能空間的利用方式,拉近各個功能布局聯系的同時,促進人文生態延續性的良性發展。功能空間布局設計理念除以上三個方向,還可以有其他角度,例如:分期分步規劃布局建設,一個重點多個附加功能規劃布局、單個功能空間布局內含多個下屬功能布局等多種功能空間布局設計方法,在遵循布局原則的前提下,可以設想不同的規劃理念,不同的理念結合不同的實際項目規劃既能表達相應的獨特性,同時也是相對應不同土地資源的利用體現。本課題研究的案例虹橋濱江生態園致力于彰顯“漁業”文化特色,無論是生態園的空間布局、景觀節點的細節、園中的雕塑小品、還是餐飲文化,都充分體現了莊園主打的產業文化主題。形成獨特的度假漁村,展示自己生態可持續發展的產業經營模式。因地制宜,對不同分區資源進行合理開發。鑒于實際自然資源及農業產業鏈條,實現旅游、生態和諧統一,進而發展和形成地方特色。綜上,功能布局設計在整個設計中地位非常重要。農業景觀功能布局設計必須順應可持續發展潮流,建設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活環境。鑒于此,必須將“可持續景觀”“生態優先”“保護優先”等理念貫穿于布局規劃中,在不破壞原有自然資源結構的前提下進行精心的藝術加工設計,珍惜和保護自然資源的可持續景觀格局才會給世界和人們帶來好的自然生態景觀設計,這樣的景觀作品才能真正達到“為民服務”的目的。
參考文獻
[1]王云才.景觀生態規劃原理[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0.10.
[2]趙文武,房學寧.景觀可持續性與景觀可持續性科學[J].生態學報,2014.34(10):2453-2459.
[3]程星.淺析可持續發展下的可持續景觀設計[J].科技與創新,2016(7).
[4]范水生.休閑農業的景觀生態規劃設計與規劃研究[J].中國科技信息,2010(12).
[5]張興艷,張洪恩.略談人文景觀設計的可持續發展模式[J].四川建筑,2007.8.27(4).
關鍵詞:區域循環型;農業經濟體系;構建
農業是我國的基礎性產業,經歷了近百年的發展歷程,逐漸進入到現代化的發展階段,實現了從粗放型到集約型的轉變。由于綠色農業發展理念和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提出,傳統的農業經濟發展理念已經不再適應時展需求,農業逐漸朝著生態化的方向發展。而循環農業作為生態循環農業的重要流程,必須要構建區域循環型農業經濟體系,創設良好的經濟氛圍,緩解環境破壞和農業發展之間的矛盾,進而推動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一、循環型農業經濟概述
對于循環型農業經濟而言,其主要是將循環經濟發展理念融入農業經濟體系建設以及農業生產過程中,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傳統的農業發展模式沒有重視資源的循環高效利用,受設備和技術等的限制,生產力水平不高,許多地區仍然以人力勞動為基礎來管理農作物。由于發展理念的制約,傳統農業在發展過程中極易忽視資源和經濟效益,如粗放式管理導致的水資源浪費;農業廢物處理中采取直接焚燒的方式,浪費資源的同時污染環境?,F代化工業發展理念要求共同實現資源效益、環境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將可持續發展理念、循環經濟理論、生態系統與農業發展相結合,從而多級利用農產品,優化農業結構,實現農業活動的循環化和生態化??梢哉f,循環型農業經濟能夠構建多元化的消費及生產渠道,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以及信息的共享,滿足農業發展低耗高效、生態優質等要求。
一般而言,運用可持續發展理念來管理農業活動中的各項資源,使生產和排放相銜接,環境和經濟相協調,增加農民的收入,實現為農業和農村的整體發展。循環型農業經濟的特點主要表現為幾個方面:①現代化的農業經濟。循環型農業經濟可以發展生態修復和環境保護,增強農民的收入,調動農民積極性,更好地落實循環經濟制度與細則。②排放的零污染。對于循環型經濟而言,其需要將農業廢物轉化為可利用資源,進而促使物質和能源在系統內部進行循環,不會影響或破壞環境。③資源的高效利用。農業活動的前提與基礎就是資源,而資源涉及諸多方面的內容,如營養、水源和能量等,其中能量是農業生產活動的動力,能量的高效利用可以實現循環型農業經濟體系目標,打造出生態化的農業系統。當然在能源利用的過程中,需要合理運用先進科學的技術,大力開發和利用自然界中的能力,將能源效能加以充分發揮。
二、區域循環型農業經濟體系的構建策略
(一)加強綠色生產
在農業發展中納入可持續發展理念,需要加強農業生產環節的管理,尋找科學的渠道來構建區域循環型農業經濟體系,加強前期宣傳,讓農民充分認識到循環農業經濟的重要作用及其經濟效益,便于體系的高效執行。同時在構建過程中需要加強綠色生產中,在生產環節科學施肥,如利用科學的測土施肥法進行農作物的耕種,實現家肥的再利用;采用科學的防治技術來進行農作物防蟲,保證產品質量。從畜牧業發展層面而言,在家禽家畜的疾病預防和飼養等環節需要運用綠色概念,將種植業和畜牧業進行有效結合,相互提供養料,進而實現系統內的物質循環流動。
(二)完善服務體系
政府部門可以利用各種機構和媒介進行宣傳教育,創造良好的氛圍來構建循環型農業經濟體系,使公眾樹立生態環保意識和資源節約意識。同時政府部門可以加大人才培養力度,培養出能力強和素質高的人才,研發出科學實用的技術,如高效利用水肥藥等減排減量化技術、飼料化和能源化等廢棄物資源化技術等。當然區域政府部門應該加強農業農村環境的綜合治理以及農業技術設施的建設,加快鄉村道路和水利工程的建設。此外,通過建設工程和農業設備等來提高區域循環型生產的工業化及機械化程度,建設重點具體如下:①循環工程:在農田管理工程中輸送沼液;②收獲廢棄物技術設備,如收集秸稈和采收水生植物的設備等;③利用廢棄物來發酵沼氣或生產有機肥等的設備;④噴灑農業的減量化設備等。
(三)增強集約管控
當前產業科學化發展的趨勢就是節約化和集約化,要想實現這一目標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在各流程中貫徹落實相關的開展方法、服務方式和政策引導等。如保證資金、配置和土地篩選等方面的準確性,使農業的收獲期、生產期、準備期等有效契合,確保產業的有機統一,實現產業鏈的科學構建。當然政府需要完善農業經濟體系,注重規?;l展,合理分配農業資源,實現產業的發展及拓展。
(四)提高農業經濟水平
區域循環型農業經濟體系的基礎就是農業產業,其經濟發展水平對農業經濟體系的建設水平具有直接影響,因此在體系構建過程中需要促進區域循環型農業經濟水平的提升。這就需要以現代新型農民為主,以市場為導向,采用現代化的經營理念和管理方法,從而增強農產品加工水平,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實現區域農業產業的生態特色、文化特色、自然特色、地域特色等,推動現代化農業的轉型發展。
結束語
在構建區域循環型農業經濟體系過程中,需要從實際具體情況出發,詳細分析該體系的具體特點,掌握體系的特性及最終目標,加強綠色生產,完善服務體系,增強集約管控,提高農業經濟水平,在各個環節貫徹落實這一體系。這樣才能體現集約化和節約化的生產經營理念,保證農產品的安全性,達到高收益和低成本的目標,促進整個經濟體系的持續平穩發展。
參考文獻:
關鍵詞 可持續發展 區域可持續發展 區域形象
中圖圖書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一、區域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及內涵解析
(一)區域可持續發展的概念。
在人類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從發展到可持續發展,是發展理論由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動態演進上升的發展過程,同時,也是人與自然關系不斷協調、不斷優化的結果。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出版了《我國共同的未來》的報告,對可持續發展作了一個經典定義,即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的召開標志著世界各國開始把可持續發展由理論和概念推向行動。該會議后,中國率先制定了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中國21世紀議程》,并將其作為跨世紀的重大戰略。
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是中國現代化的必然選擇,可持續發展的實施,必然要落實到具體的空間,即通常所說的區域,“著眼于全球,著手于區域”已成為國內外可持續發展理論與實踐的普適性原則,它從宏觀上指明了可持續發展目標實現的可操作性途徑,區域為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區域可持續發展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所謂區域可持續發展,就是在區域社會、經濟、自然、資源的支持下,區域環境所能承載的,既滿足當代人需求又不損害后代人滿足需求的能力,既符合局部人口利益又符合全球人口利益的發展。區域可持續發展的內涵是協調好特定區域內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之間的關系與行為,使區域保持和諧、高效、有序、長期的發展能力;其實質是在遵循自然法則、道德準繩與經濟規律的基礎上謀求人類的生存與發展。
(二)區域可持續發展的內涵解析。
1、區域可持續發展的優先事項是發展。發展是人類永恒的主題,是生命本性的需求,是經濟和社會循序前進的變革。如果沒有發展,持續就無從談起。傳統意義上的發展簡單地等同于經濟增長,沒有認識也不承認環境本身具有價值,從而采取了以犧牲環境、浪費資源為代價來換取經濟增長的發展模式,其結果是在全球范圍內造成了嚴重的環境問題。隨著人們認識的提高,國際社會在可持續發展的主題下對發展作了進一步的探索,認為發展應當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經濟的發展、社會的發展、環境的發展。作為一個區域而言,這三個目標是互有聯系、互相制約、互相作用的:建立可持續發展的社會,是區域可持續發展的最終目標;經濟可持續發展,是區域可持續發展的核心;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則是實現區域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
2、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是協調。區域是一個由人、社會、經濟、自然等子系統構成的復合生態系統,各子系統之間應當是良性互動、能量上升的關系,某一子系統的發展不應以犧牲其他子系統發展的能力為代價。在發展過程中,必須著重考慮經濟增長與資源存量、生態環境與社會水平的協調。協調對于區域可持續發展的意義在于:在特定的階段內使區域內各要素形成穩定的時間空間結構,且長期處于良性互動、能量互補的和諧狀態,并使區域整體不斷向著更高層次的有序狀態運轉。
3、區域可持續發展的標志是可持續性。毋庸置疑,區域可持續發展所追求的目標是持續,要求區域的資源存量與現有的經濟發展方式與速度之間不存在導致發展停滯的矛盾,要求要有足夠的動力和活動支撐區域經濟與社會的長期發展。也就是說,區域的可持續發展應當建立在區域資源條件和環境容量允許的范圍內,應當堅持目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相結合。
二、區域形象概念及特征
區域形象既區域形象界定為區域內外公眾在一定條件下對區域由其內在特點所決定的外在表現的整體印象和綜合評價,這種印象、情感和評價既取決于區域客觀的存在,也取決于評價主體的主觀感受;既包括區域的自然環境、經濟等物質的方面,也包括區域的社會、文化、政治、歷史、教育等精神方面,還包括在區域范圍內居住的人的行為表現。
區域形象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綜合性:區域形象涉及政治、經濟、社會、科技、教育、歷史文化、生態環境,以及社會風俗、居民素質等多方面內容;(2)差別性:各區域之間在自然條件、經濟特征、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異造就了區域形象的個性特征;(3)歷史性:區域形象的形成是一個長期過程,區域形象的現有現象是區域歷史的積淀;(4)關聯性:地緣相近的地區其區域形象會相互關聯和影響;(5)可塑造性:良好的區域形象可以通過人們對區域形象的開發設計而實現。
三、區域可持續發展與區域形象的關系
(一)區域可持續發展與區域形象都以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
與傳統的區域發展理論不同,區域可持續發展理論提出“以人的發展為核心”的觀點,認為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是協調,區域可持續發展的中心是人類自身的發展,謀求社會公正和人人康樂。而以人為本是區域形象建設的價值追求,它以滿足人的各種實質需求為價值標準,其終極目標是為人服務,同樣體現了人的全面發展的宗旨。
(二)區域形象是衡量區域可持續發展水平的外顯標識。
從某種意義上說,區域的發展過程可以通過區域形象的形成和變化表現出來。區域發展水平的高低、社會環境的優劣、競爭力的強弱、發展的潛力和前景等,都可以從區域形象的評價中恰當地顯現出來,區域形象實際上就是衡量區域可持續發展的外在標尺。區域形象像一面鏡子,能夠反映區域可持續發展的狀況,一般來說,良好的區域形象標志著區域可持續發展沿著良性循環的軌道前進,較差的區域形象預示著可持續發展的進程遇到了障礙。區域形象設計實際上就是根據區域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制定目標和思路,對區域形象進行定位和塑造,以此全面統籌地改造社會,實現區域全面協調發展。
(三)區域形象是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驅動力。
1、區域形象促進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首先,一個具有良好形象的區域能獲得大量的注意力資源,從而吸引更多的游客、人才、投資者、企業、國家建設項目,產生巨大的輻射力,這無疑會大大提高其生產力水平;其次,開展區域形象建設能提高區域美譽度與知名度,為企業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投資氛圍,從而增加區域內企業的競爭力;再次,區域形象建設不但會促進傳統產業的發展,而且會帶動新興產業的崛起,從而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推進產業整合與協調。
2、區域形象促進區域社會可持續發展。首先,區域形象的塑造是區域社會、經濟、文化、自然各方面的優勢在戰略高度上的科學概括和抽象,是一個不斷進行文化的發掘、整理、豐富、發展的過程,是文化的生產和再生產或創新的過程,這本身就是一種文化建設;其次,區域形象建設的重點是從區域文化中挖掘出有利于可持續發展的內涵,形成具有凝聚、規范、激勵和導向作用的區域精神和理念,以此激發區域內公眾產生自豪感和自信心,喚醒人們建設家鄉、熱愛家鄉、宣傳家鄉的責任意識,鼓勵民眾奮力拼搏;再次,公眾在參與區域形象的建設中,能潛移默化地使自己心態、觀念和人格方面的需求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的要求相適應,并形成新的精神要素和人格要求,增強發展的動力。
3、區域形象促進區域生態可持續發展。保護和改善環境是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要求,也是區域形象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區域自然生態環境、人工環境是區域形象的重要外顯標志。對自然生態環境形象的塑造,主要是運用經濟、法律和行政手段,充分體現區域可持續發展中對自然、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利用思想,協調好資源、生態與發展的平衡關系;在區域人工環境的建設上,要合理規劃,建設具有自己區域品格的人工環境,如城市建筑、雕塑、園林、綠地等,為區域營造良好的內引外聯的發展環境。
總之,可持續發展是一種更廣泛、更深入層次的發展,是人類迄今為止的最積極的全面發展觀,是整個社會的全面發展,是人的全面發展。區域的可持續發展與區域形象互相依存、相互促進,每一個區域都要根據區域特點和可持續發展的要求設計出符合區域可持續發展的形象。
(作者:燕山大學文法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公共管理、電子政務研究)
參考文獻:
[1]馬志強. 論區域可持續發展中的區域形象問題[J]. 商業經濟與管理,1999,06:20-22.
[2]馮年華. 區域可持續發展理論與實證研究[D].南京農業大學,2003.
[3]陸林,劉冰清. 試論區域發展中的區域形象價值[J]. 經濟地理,2005,03:294-297.
[4]馬志強. 論區域形象與區域發展[J]. 南昌航空工業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03:38-42.
替代農業尤具發展優勢,但是其有一定的局限性,即替代農業一般適用于農業經濟比較發達的國家,這些國家農業經濟已經越過了初級農業的發展模式,他們沒有發展中國家所面臨的人口壓力、發展壓力以及不平等壓力等嚴峻的問題,在實現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方面,發達國家具有有利的地位。對于發展中國家而言,則要慎重采用。
對于發展中國家而言,區域發展不平衡,整體發展水平不高,在發展過程中注重發展利益相對多一些。除此之外還面臨著人口壓力等棘手問題。替代農業對于發展中國家而言,可以考慮先在小范圍內進行實踐,等到條件成熟后再擴展開來;其次是技術問題,自然物質的循環利用,有機肥的使用可以滿足土地對氮肥的需要,卻很難保證磷和鉀肥的平衡;對于病蟲害和雜草等的有效防治需要技術的支撐,技術發展水平和資金投入的提高對各發展中國家是一個考驗。
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理論基礎
早在1962年,美國學者卡遜就曾試圖用DDT對環境的惡性影響喚起人們對環境破壞的關注;1972年的麥多斯悲觀地認為世界會隨著人口和資本的指數化增長而崩潰,引起了世人對環境保護的普遍關注;1972年,“人類環境”斯德哥爾摩大會上,各國政府開始注意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問題;1987年,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思想在“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公布的《我們共同的未來》的報告中系統的得以闡述。
1.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農業可持續發展是指通過體制變革和技術的運用,以有效利用資源和不破壞生態環境為前提,保證農業資源的永續利用和生態環境的不斷改善,滿足當代人及其后代對農產品需要的不斷發展。農業可持續發展涵蓋了農村、農民、農業以及生態環境領域,強調人類社會的可持續性、農業生產的可持續性以及生態環境的可持續性,要求達到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農業和工業一樣是國民經濟中的一個部門,其在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存在形式。在當今環境污染、生態破壞、資源匱乏時期,可持續農業觀念有著其存在的必要性。我們不能簡單地將其理解為“生態農業”、“有機農業”,其涵蓋的范圍應該更廣,主張運用現代技術,高效發展農業。
2.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目標簡單而言便是實現農業生產和生態環境的和諧發展,在滿足人類對農產品需求的同時,使得生態環境得以改善。實現一個和諧發展、公平發展、效益與公平并存的理想發展模式。具體而言,我們可以把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歸納為全面發展目標,技術發展目標以及區域發展目標。
3.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戰略
(1)發達國家的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在近幾十年可持續發展思想的浪潮下,發達國家也開始逐漸尋求對資源環境和生態環境的保護為主的發展戰略。低投入農業戰略便是發達國家提出的一種發展模式。所謂低投入農業戰略并不是對農業經濟的投入全方位減少,而是依靠更多的信息投入、管理技巧,通過生物之間相互作用的機理來實現生態環境的自我調控,以最大限度地降低人為因素的對農業的物質投入,通過自然生態系統的自我調控實現生產水平的提升。
(2)發展中國家的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廣大的發展中國家沒有發達國家的技術與資金優勢,這也決定了其不能完全照搬發達國家的發展戰略。目前為止,發展中國家以農業與農村可持續發展為核心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即發展中國家強調在當前狀態下,以食品安全、農村綜合發展和利用保護資源為目標的發展戰略。發展中國家在農業可持續發展中更加注重的是對于發展落后區域的研究與扶持、生態環境監測技術的發展研究、農業管理制度創新以及農業從業人員的培訓方面。
(3)我國的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方案。1994年,我國政府制定了《中國21世紀議程》,以可持續發展為核心內容。其中指出“農業與農村的可持續發展是中國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和優先領域”,并且相應地提出了推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綜合管理;加強食物安全和預警系統;調整農業結構,優化資源和生產要素組合等農村經濟發展的七個戰略方案。
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路徑選擇
實現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離不開農業自身的發展。結合農業經濟發展的各方面影響因素,實現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可以考慮通過四個方面的努力,即大力發展生態農業、三色農業、精確農業以及集約型可持續農業。這四種形式的農業發展模式,是綜合考慮了農業發展的“因地制宜”原則。
1.生態農業
所謂生態農業,就是指利用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成果和農業自身的生態平衡系統,充分運用區域資源優勢,遵循整體協調發展、循環再生理念,運用現代管理手段,合理調控農林牧副漁的生產,從而實現優質高效、優產高產的持續發展,形成生態和經濟的良性循環,實現人類與自然生態系統的和諧發展。
2.三色農業
“三色農業”是指綠色農業、白色農業、藍色農業。最早由我國學者包建中先生于1986年提出,也是錢學森先生力推的農業發展模式。所謂綠色農業,是指傳統綠色植物種植業及賴其生存的畜牧養殖業,其以土、水、光、氣為基礎;藍色農業指水域農業,實現由陸地生物資源轉向海洋生物資源的開發利用,其以海洋生物資源開發為主;白色農業是指以“微生物學”為科學基礎,以“生物工程”為技術主體的微生物資源產業化的工業型新農業,它包括高科技生物工程的“發酵工程”和“酶工程”。
3.精確農業
美國農業學者于20世紀90年代提出了“精確農業”的概念并且發達國家予以具體實施。所謂精確農業,是指與傳統的以大量消耗資源、犧牲環境、產出較低的農業生產模式相對的,以利用地理信息系統、遙感、變率處理設備和決策支持系統等現代高新技術,獲取農田小區作物產量和影響作物生長的環境因素實際存在的空間及時間差異性信息,分析影響小區產量差異的原因,按需實施定位調控的“處方農業”。
4.集約型可持續農業
【關鍵詞】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必要性
1 引言
土地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資源和物質基礎,是人類社會不可缺少的寶貴財富。土地資源的利用是人類的經濟活動,對土地資源利用的研究是資源學的基礎性工作,更是人類為了長久生存的大計,當前土地資源供給的稀缺性與社會需求增長的矛盾日益加劇,尤其是土地資源的不合理利用。因此就要迫切加快對土地資源的管理,實行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管理政策。
2 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內涵:
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就是既要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影響人類今后的需要,包括兩層含義:土地資源本身能夠高效、持續的利用,又能與社會其他資源相配合共同支撐經濟、社會持久發展。具體而言,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質量組合方面與資源的稟賦相適應;資源時間安排上與資源的時序性完全相當;土地資源配置要因地制宜。
3 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必要性:
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必要性主要體現在土地的生產性、有限性、稀缺性、不可替代性等特征上。
3.1土地資源的生產性:土地是一種生產資源,具有生產性。其本身的自然屬性和人類的生產技術決定了其生產力的高低。光、溫度、水、地形、土壤等組成元素決定了其自然屬性,他們在數量和質量方面的配置協調上的差異,形成了高低不同的生產力,適宜于不同植物和動物的生長或繁衍,稱為土地適宜性的差異。而人類的生產技術對土地生產力也具有很大影響,主要體現在土地集約利用的程度和克服、改造土地的限制因素的能力,以便充分發揮土地的適宜性,提高其生產力。
3.2 土地資源的有限性:土地資源的有限性取決于土地所特有的空間性,即土地的面積及數量在目前及今后相當長的時間內不會有顯著增減變化的。土地的有限性包括兩方面的含義,首先是土地資源的總量有限,在現有科技條件下,人們不可能創造出土地資源的。再次是土地資源供給的稀缺性,主要是由于土地自然供給的數量絕對有限性、位置的固定性、質量的區域差異性及土地報酬的遞減性等因素造成的。另外,人口的增加、社會產業規模的擴大,都需要更多的土地,使土地資源更加緊張。
3.3 土地資源的區域性:土地具有特定的空間位置和形態外貌,具有明確的地域界限、特殊地質、地理條件,進而呈現出不同土地的自然特性和空間分布規律。土地不是按人類統一標準制作的,不同區域的土地資源質量具有顯著的地域差異。一是不同區域的土地資源在性狀、數量、質量方面有差異,二是土地的交通便利程度不同導致土地資源的無形質量存在明顯差異。
3.4 土地資源的不可替代性:土地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最基本的條件,他是人類生存的基本資源和勞動對象,是人類生產和生活的場所和載體。他作為人類的生存空間,是不可替代的生存條件;作為生產所必須的物質和能量來源,人類只有與土地資源的自然力相結合適應,才能創造出更多的財富。因此土地資源具有不可替代性。
4 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對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作用:
4.1 農業土地可持續利用與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是社會寂靜可持續發展的基礎。農業的發展離不開土地資源,農業與土地資源有著天然的依存關系,土地既是勞動對象,又是勞動資料,沒有土地資源就沒有農業的產生與發展。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進而關系到農村經濟、農業生產、農村社會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乃至整個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4.2 建設用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與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社會經濟圈中非農業用途的土地稱作建設用地,即指城市、村鎮居民的生產和生活用地。第一,土地是城市、村鎮各種經濟活動的運行空間,土地的利用方式及效率決定了城市、村鎮的發展。第二,他是國民宏觀經濟大系統中各個地域分系統的中心,并且對周圍的地區也具有影響性。第三,他是居民居住生活的基本空間,人們的衣食住行都需要一定的空間。所以土地資源是城市、村鎮一切經濟、社會活動的載體和運行空間。
4.3 未利用土地資源可持續開發與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未利用土地即指在目前的技術水平條件下還未開發利用或利用中存在一定難度的的土地。但隨著科技的進步,人類利用土地資源能力的提高,未利用土地最終會轉變成可利用土地,為人類造福,進而滿足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對土地資源的不斷需求。
5 我國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管理的措施
5.1 建立并實施更加嚴格的土地資源用途管制制度和耕地保護制度:對農用地的占用加以控制,建立嚴格的農用地轉用審批制度;實行占用耕地補償制度,對建設占用耕地的必須開墾同等數量與質量的土地,農用地轉用審批時嚴格審查補充耕地方案和資金落實情況,加大占用耕地的成本,從嚴審批占用耕地;建立基本農田保護制度,將80%的優質農田劃入基本農田保護區,認真完成調整規劃工作,把城鎮周邊、交通運輸沿線的農田劃入基本農田保護區;嚴格控制農業結構調整對耕地的毀壞,在符合規定的前提下,可以對農用地的種植結構加以調整,但不得修建永久性建筑,更不能搞房地產開發項目,一經發現從嚴處理,恢復占用農用土地資源;加強征地管理,制定統一的征地制度,完善農村集體土地產權制度,保護農民的土地權益,調動農民保護耕地的積極性,進而更好的保護耕地。
5.2 行積極而又嚴格的建設用地供應制度:控制建設用地總量,提高用地集約化水平,正確引導合理有序用地,對國家鼓勵的項目優先提供土地,明確劃撥工地的界限,及時調整公布《劃撥用地目錄》,控制用地范圍。
5.3 立和實施土地資源集約利用政策:控制建設用地的總量;制定年度建設用地計劃,控制用地量;實行市場機制,形成集約用地的激勵機制;
5.4 深化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加大土地資源的有償使用范圍;實行國有土地的使用權招標、拍賣和掛牌出讓制度;推行國有土地的租賃制度;提高政府調控土地市場的能力,規范市場秩序,引導對土地的使用方向。
5.5 組織土地開發整理復墾,實現土地集約利用:在符合國家土地利用規劃的前提下,組織對宜弄荒地、廢棄地的開發和農田的綜合整治,增加耕地面積,提高耕地質量,進而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和生態環境。
6 結語
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是對土地資源更高階段的利用。土地資源的固有特性和對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要求必須對土地資源進行可持續利用管理。只有實施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才能解決土地資源的日益緊張問題,優化生態環境,給人類一個美好、永久的生產生活環境。
參考文獻:
[1]方芳.土地資源管理[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6.
[關鍵詞] 綠色植保 農業可持續發展 辯證關系
[中圖分類號] S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6)11-0078-01
植物保護是綜合利用多學科知識,以科學和經濟的方法,保護人類的目標植物免受有害生物危害,提高生產投入的回報,維護人類的物質利益和環境利益的實用科學;作為農業技術措施,它是根據人類社會的需要,按照有害生物(病、蟲、草、鼠)發生發展的自然規律和技術及管理的可能性所進行的農事管理活動的一部分。綠色植保作為一項新興的農業技術措施,是針對自然界中有害生物發展的規律所采取的一種有效的科學農事管理活動。其是以保護人類的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為目標,以科學和精準的用藥方法對有害生物進行綜合防治的方法。而農業可持續性發展是以保護和使用自然資源為基礎,不僅要保證當代人類對農產品的需求,同時還要充分考慮后代人類對農產品的需求為出發點,從而在農業生產中以質量、產量、效益、環境等各因素達到最佳的配合的一種生產模式。其主要內容包括以下二個方面,其一是在保證后代對資源的有效利用下,實現當代農產品的供求平衡;其二是保護環境的良性發展及資源的供需平衡。人類在從事的各項社會活動中,所需要的能源主要由植物所供給,植物對農業的良性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所以加強對植物的保護是具有積極意義的。因此,二者是相互依存著發展,具有十分緊密的關系。
1 開展綠色植保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前提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工業發展是以農業作為經濟基礎的,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可促進我國綜合國力的增強,也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沙掷m農業作為未來農業的發展方向,旨在采取不會耗盡資源損壞環境的同時,減少農業生產對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提高農業生產力水平和農民純收入,滿足未來對食品和纖維的要求,保持農業自然資源的永續利用。近幾年來,由于農產品中農藥殘留所造成的安全事故日益增多,已引起人們廣泛的關注。農業生產要想可持續性的發展,則需要解決農業環境污染和生態環境惡化的問題,這是農業發展的根本。農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農業的可持續性發展,對增強我國的國力,保證經濟的快速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所以針對當前的問題,需要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對植物進行有效的保護,從而減少病蟲害的威脅,減少污染的發生,保證所出產的農產品達到無污染、純綠色的標準,實現對農業生態環境的保護,從而使農業得以可持續發展下去。
2 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有利于植物資源的保護
農業可持續發展需要在保證農業發展的前提下,實現對自然資源的合理開發和環境保護。因此要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首先需要在保證糧食豐產增收的前提下,注重糧食的生產安全;其次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農民的收入,有效的解決農村的貧困狀況,促進農村的綜合協調發展;最后要實現對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合理利用和保護。
實現農業可持續性發展是一個需要長期堅持的工作,所以在這一過程中,加強區域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步伐,將對植物資源的保護起到積極的作用。
第一,區域經濟的發展,將有效的增加農民的收入,使其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將有更多機會去接觸外面的世界,這就有利于農民對自然資源保護和環境保護意識的增強,對區域植物資源的保護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第二,從農業資源利用方式上看,通常情況下以粗放式經營利用、精細密集利用和高新技術產業選擇利用三種方式,目前在我國經濟欠發達的農村采用粗放式經營利用型的較多,此種方法不僅達不到有效的利用效率,同時也不利于植物保護的進行。精細密集利用和高新技術產業利用在經濟發達地區廣泛利用,不僅達到了較高的利用效率,同時也對區域植物保護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在目前經濟快速發展的前提下,農業的發展速度也得以不斷的加快,這將有效的帶動農業資源利用方式的轉變,粗放式的經營方式將逐漸被精細密集利用和高科技產業選擇和所取代,從而更加有利于區域植物保護的進行。
第三,在某些區域內,由于經費的缺乏,對于一些珍稀動植物資源和特色農業植物資源的保護力度不夠,因此需要針對這些地區的特點,增加經費的投入,使植物保護得到落實。
3 加強綠色植保,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建議
3.1 不斷提高農民的綠色植保意識
實踐證明, 農民的文化素質和科學種田水平成正比。據調查,主要勞動力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上的農戶比文盲農戶平均單產高18.8%, 人均收人高67.6%。農民文化素質提高了,科技種田意識就會增強,對科技推廣項目接受能力提高, 農藥的科學正確使用才會成為現實。因此, 農業部門應努力營造提高農民文化素質的各種環境,不斷提高和增強農民的綠色植保意識。
3.2 科學精準使用化學農藥,加快新型農藥研制及推廣應用
大力加強控制生態環境污染。認真貫徹落實省政府辦公廳《轉發省農委等單位關于禁止銷售和使用部分高毒高殘留量農藥意見的通知》精神,堅決禁用“兩高”農藥,積極推進新農藥替代,推廣綜合和科學施藥新技術,促進農藥科學安全使用,減少和避免農藥對環境的污染,保護病蟲天敵和生物多樣性,農業生態環境得到改善,保障了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財產安全。
3.3 加大生物防治力度
把可持續發展的觀點和有害生物可持續治理列到憲法、環保法及其他有關法規中,將農藥的管理納入法制化軌道,國家應對農藥對環境的污染重新審核,明文禁用高殘留、 污染較為嚴重的農藥,制定限制使用農藥的法規或逐步減少的系統計劃。任何違反規定、濫用農藥的行為都要負法律責任。與此同時,合理利用經濟杠桿,根據農藥毒性、用量和作用方法對生態環境 、公眾健康和使用農藥本身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確定對農藥制造商和經營者征收污染費的標準。根據農藥對環境危害程度向農藥使用者征稅,并將新征得的稅收,對生物農藥的使用者和無公害農產品實施經濟補貼。
3.4 建設與推廣生態農業
生態農業是從系統思想出發,按照生態學、經濟學和生態經濟學原理, 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和現代管理手段以及傳統農業的有效經驗建立起來, 以期獲得較高經濟效益、 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現代化農業發展模式。生態農業作為一種促進生態良性循環和有利于資源環境保護的農業生態體系,在實踐中已顯示出其合理性和科學性。因此,大力建設與推廣生態農業, 對加快與不斷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將會是事半功倍的。
3.5 廣泛宣傳,加強培訓
盡管可持續植物保護思想已被多數國家的植保工作者確認,但其理論體系、防治技術和實踐還未被廣大農民所接受。因此,各級政府應積極發揮其職能作用,利用電視、廣播、 互聯網等現代化手段,大力宣傳可持續發展的觀點和技術,增強農民的生態環境意識和提高植保水平,特別是生物防治技術的提高; 與此同時,切實推行以農民田間培訓為主的農民田間學校,開展有農民參與的應用技術研究,讓農民成為防治實踐的決策者。
關鍵詞 地理信息系統;沿海省份;可持續發展;指數;評價
中圖分類號 F061.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2104(2007)02-0069-04
目前我國沿海正處于發展的大好時機,海岸帶的持續穩定發展對我國經濟、政治、環境等各方面的影響是廣泛而深遠的。在可持續發展觀念日漸深入人心的今天,如何促使海岸帶經濟與環境保護和諧同步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本文利用GIS等先進技術手段,根據最新的數據資料,對沿海省份進行了可持續發展研究,為海岸帶的良性發展提供客觀依據。
1 研究區與數據
1.1 研究區
本文的研究區是指擁有海岸帶的沿海區域。在研究中,結合本文的具體情況,筆者將其放在一定的行政區范圍內加以考慮。在實際工作中,把我國行政區劃上擁有海岸線的省市劃入本文討論范圍內,自北向南依次為:遼寧、河北、天津、山東、江蘇、上海、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海南等11個省市、自治區[1](由于資料原因,未包括臺灣省)。
該11個省市(區)的人口總數占全國總人口的43%,人口密度約為415人/km2,土地面積占全國陸地面積的13.6%,國內生產總值(GDP)占全國59.2%以上,工農業總產值占全國的64.7%,沿??诎哆M出口貿易總額占全國的80%以上,旅游業創匯占全國的50%。極高的生產力水平和迅猛的經濟開發速度促使人口向沿海大批遷移,導致沿海大片耕地和海濱濕地喪失,漁業資源退化,水體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2]。面對我國約18 000km的大陸岸線和14 000km的島嶼岸線,如何做到開發和保護并舉已成為迫在眉睫的大事。
1.2 數據的獲取與處理
本文數據主要包括:2000年全國1:400萬的地形矢量數據(全國分省、分縣矢量數據);中國地球系統科學數據共享網(省略:8086/Metadata/index.jsp)提供的1998年林地資源數據、2000年三次產業人口數據等;本課題組取得的2000年我國海岸帶生態環境綜合分析的中間成果數據[1];2000年沿海11個省市分縣統計數據,包括社會經濟指標、環境數據、耕地數據、水資源數據。數據處理流程(圖1):
2 研究方法
2.1 可持續發展評價模型
在研究中,環境評價的方法很多,包括綜合指標法[3]、指數評價法[4]、模糊評價法[5]、人工神經網絡評價法[6]等。可持續發展評價是一項系統性的工作,需建立在區域綜合評價的基礎之上,并處理好經濟發展、資源開發和環境保護等多方面關系。于是,本文在方法選擇上,采用較為常用的綜合指標法。具體步驟如下:
第1步,根據可持續發展的特點和評價目標,按照一定的原則選擇對可持續發展影響較大的指標因子,并賦以合理的權重,形成一個評價指標體系。
第2步,依據指標從專題數據庫中提取需要的專題數據,并經過一系列的處理加工,形成滿足評價模型需要的數據。
第3步,采用兩級加權求和的方法實現綜合評價。利用海岸帶柵格數據庫,對2000年的各專題數據采用公式(1)進行標準化,然后運用公式(2)求取可持續發展指數。
(1)式中,A′是某專題數據標準化以后的值,分布在0~1;Amax,Amin分別代表2000年該專題數據的縣域最大值和最小值,A表示2000年該縣該專題數據的值。
(2)式中,E代表可持續發展指數值,Aj為第j個專題數據的權重,A′j代表經過標準化的專題數據值,n是指參與評價的專題數據的數量,在本文中n=18。
第4步,與沿海省份矢量圖進行疊加,得到以縣域為最基本單位的沿海省份可持續發展指數的空間分布圖。筆者參考了海岸帶生態環境綜合指數、人均耕地、城市化率及三產人口等具體指標,經過適當的綜合和歸并(去除噪聲),得出更為顯著的分布規律。
2.2 評價指標的選取和權重的確定
根據可持續發展評價的系統性、綜合性和主導因素原則,結合數據的可靠性和易獲取性,參考已有的研究工作[7-10],綜合區域的整體狀況及具體特征,運用層次分析法構造評價指標結構模型,選取的指標見表1。指標權重是在相關文獻[7-10]和專家咨詢的基礎上,結合區域具體狀況和數據的精度而確定的。
3 結果分析
3.1 可持續發展指數數量結構分析
可持續發展指數代表區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中國沿海省份的可持續發展指數分布在0.122 8~0.613 4,平均值是0.250 1,呈現偏正態分布。在全面分析指數分布特點的基礎上,我們采用Natural breaks(Jenks)算法,將可持續發展指數進行分級(表2),使得級間差異極大,級內差距極?。?級區(指數分布在0.467 1~0.613 4,以下同),2級區(0.352 7~0.467 1),3級區(0.303 8~0.352 7),4級區(0.239 7~0.303 8),5級區(0.190 8~0.239 7),6級區(0.122 8~0.190 8)。其中,4級區為平均狀態。
(1)1級區,占1.44%,可持續發展能力極強。其中,經濟和社會指標對可持續發展的支持度最大,人均GDP基本在24 000元(約合3 000美元)以上,而社會指標中具有代表性的千人床位數和萬人大學生數,該級區都是海岸帶中最高的。
(2)2級區,占9.19%,可持續發展能力強。人均GDP基本在20 000元以上。大部分指標在海岸帶區域屬上層水平。相對而言,各方面指標比較均衡。今后應在社會和環境方面加大力度,逐步縮小與一級區的差距,努力向可持續發展能力極強區域邁進。
(3)3級區,占14.65%,可持續發展能力較強,人均GDP基本都在10 000~20 000元之間。它們大部分地區有自身的優勢,在經濟、社會、人口、資源、環境指標中有1~2項比較突出。
(4)4級區,占37.79%,可持續發展能力中等。該級區在整區中所占面積比重最大。人均GDP基本都在5 000~10 000元之間。大部分指數處于中等水平,各個方面都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5)5級區,占24.89%,可持續發展能力較弱,人均GDP在3 800~5 000元。該級區域可持續發展能力相對較弱,但所占面積居海岸帶區域第二。因此,加強該級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對提高海岸帶區域的整體可持續發展能力有重大意義。
(6)6級區,占12.04%,可持續發展能力弱?;旧鲜墙洕容^落后的山區和丘陵地帶,絕大部分地區人均GDP基本都在3 800元以下,集中分布在桂西、桂北山區。山區自然災害多發,而經濟上的落后導致社會保障能力降低,教育水平低下。但本區域有較明顯的資源儲備優勢,可以成為區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有力突破口。
3.2 可持續發展指數空間結構分析
從中國沿海省份的可持續發展指數空間分布看出,可持續發展指數的空間分布差異明顯??傮w而言,海岸帶中部地段可持續發展能力相對最好,北部次之,南部較弱;近海岸線和河口岸線地區的可持續發展能力較高,向內陸有遞減的趨勢。同時,指數分布破碎度較高,除少數地帶外,基本呈零星分布。
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地區是可持續發展能力最高的區域,基本為1、2級區,經濟增長快,社會保障好。高校的密集分布使這里成為我國最主要的智力區。上海市和天津市的受教育年限分別為9.67和9.41,分別比沿海省份平均值(7.49)高出2.18和1.92。但它們在早期發展過程中忽視對環境的保護,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盡管近年來加大環保投入,固體廢物綜合治理率和工業廢水達標排放率都有所提高,但未能從源頭上遏制,某種程度上已經影響到區域的可持續發展。另外,這些區域主要是憑借超前的市場意識,便利的交通和優惠的政策發展起來,而資源條件對它們而言一直是發展的一大制約。如深圳和上海的人均耕地分別為0.005 5畝和0.10畝,遠遠低于我國人均1.4畝;上海市人均林地0.02畝,也遠低于沿海省份的人均1.43畝。同時,長三角缺少煤鐵資源,京津地區缺水嚴重,這些都對可持續發展提出了挑戰。如何解決這些難題是實現發達地區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
中等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區域(4級)所占比例最大,分布在山東、福建、遼寧的大部分區域,浙江西南部、江蘇北部、河北中北部、海南的北部地區。這些區域的區位、交通條件以及市場、人才資源不如1、2級區。但近些年這些區域經濟增長最快,福利條件也大幅改善。如福建、山東和浙江的大部分地區的GDP增長率分別超過10.5%、11.1%和12.08%,是快速發展中的地區。但也有個別地區以犧牲環境來換取經濟的一時增長。鑒于該級區域可持續發展之路對內陸地區有極大的示范作用,因此要堅持走科學發展道路,做好承接發達區域的產業轉移,結合自身優勢,盡快向高能力級躍變。
可持續發展能力較弱的區域主要分布在廣西西部、北部,河北北部,遼寧北部。一方面,這些區域以丘陵山地為主,生態環境脆弱,受教育水平低。在廣西,相當部分地區受教育年限低于7.0,導致發展中高素質勞動力供給不足。再如河北北部,人均水資源僅為226.69m3/人,遠低于沿海平均水平(1387.34 m3/人),嚴重制約了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這些區域中多數在資源和環境狀況方面良好,如廣西水資源(3928.06 m3/人)和林業資源(2.73畝/人)充裕,遼寧北部林業資源豐富(2.59畝/人),而河北中北部耕地較為豐富(3.24畝/人),這些資源都是實現經濟實現跨越性發展的有利條件。因此,這些區域要立足自身的資源優勢,避開不利因素,強化生態產業,發展投資少、見效快的服務業,如生態農業、旅游業,逐步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
4 討論與結論
通過本文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選取經濟、社會、資源等指標評價了中國沿海省份的可持續發展能力,評價結果與實際情況基本一致。
(2)中等可持續發展能力區域(4級)占主體(37.79%),加上3級(較強)、5級(較弱)占77.33%,說明它們在一定時間內很可能發生轉變,要加以正確引導,使它們向更高可持續發展能力級演變。
(3)沿海省份可持續發展能力具有一定的空間差異,中部可持續發展能力最強,北部次之,南部較弱;同時,可持續發展能力也表現出由沿海向內陸遞減的趨勢。
(4)研究表明,現階段對我國沿海省份可持續發展能力影響較大的是經濟發展水平。經濟發展是可持續發展的有力保障。我們要盡可能在不破壞環境的前提下將潛在的優勢轉化為經濟效益,最大限度地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秦其明課題組.中國海岸帶生態環境變化綜合分析與可持續發展研究報告[R],2004.6-2005.12.[Qin Qiming Research Team.Research Paper of Integrated Analysi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valuation on China Coastal Zone Eco-environment Change[R],2004.6-2005.12.]
[2] 惲才興,蔣興偉.海岸帶可持續發展與綜合管理[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2.[Yun Caixing,Jiang Xingwei.Coastal Zon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Integrated Management[M].Beijing:Ocean Press,2002.]
[3] 毛文永.生態環境影響評價概論[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8.[Mao Wenyong.Introduction to Eco-environment Impact Assessment[M].Beijing:China Environment Science Press,1998.]
[4] 王華東.環境質量評價[M].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91.[Wang Huadong.Environment Quality Assessment[M].Tianjin :Tianj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1991.]
[5] 葉文虎,欒勝基.環境質量評價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Ye Wenhu,Luan Shengji.Environment Quality Evaluation Science[M].Beijing:Higher Education Press,1997.]
[6] 李祚泳,鄧新民.綜合環境質量的B-P網絡二級評價[J].環境科學研究,1995,8(3).[Li Zuoyong,Deng Xinmin.B-P Net-work Assessment on Integrated Environment Quality[J].Environment Science Research,1995,8(3).]
[7] 黃思銘.可持續發展評判[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Huang Siming.Assessmen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M].Beijing:Higher Education Press,2001.]
[8] 周華榮.新疆生態環境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中國環境科學,2000,20(2).[Zhou Huarong.A Synthetocal Evaluation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Xinjiang[J].China Environment Science,2000,20(2).]
[9] 任志遠.陜北黃土高原景觀生態環境遙感評價模型研究[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7,25(1).[Ren Zhiyuan.Remote Sensing Evaluation on the Landscap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e Loess Plateau of North Shaanxi[J].Journal of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1997,25(1).]
[10] 蒙吉軍,申文明,吳秀芹.基于RS/GIS的三峽庫區景觀生態綜合評價,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41(2).[Meng Jijun,Shen Wenming,Wu Xiuqin.Integrated Landscape Ecology Evaluation Based on RS/GIS of Three-Gorge Area[J].Acta Scicentiarum Naturalum Universitis Pekinesis,2005,41(2).]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valuation in Coastal Provinces in China based on GIS
QIU Yun-feng QIN Qi-ming CAO Bao ZHANG Zi-li
(Institute of Remote Sensing and GIS,Peking University,Beijing 100871,China)
Abstract In this paper,an evaluation model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China coastal provinces is built according to the index on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social welfare,population pressure,resource storage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The data using includes vector data of China Terrain in 2000(1:4,000,000),statistical data based on county of 11 coastal provinces,and data on resources and forestry from Data-Sharing Network of China Earth System Science.With the analysis tool of ArcGIS provided by ESRI,we calcula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ined with the research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coastal zone in China our team has done before,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bility of coastal provinces is explor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