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公文范文 區域經濟不平衡發展原因分析

區域經濟不平衡發展原因分析

發布時間:2022-08-06 10:16:1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篇區域經濟不平衡發展原因分析,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區域經濟不平衡發展原因分析

區域經濟不平衡發展原因分析:河南省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性研究

摘 要:為了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國務院出臺的《關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指導意見》,河南省作為中部六省之首,其發展思路和速度直接影響這一戰略的實施。由于河南省內各地區的政策、經濟、資源、人文、地理等因素的影響,地區間存在著明顯的發展差異。本文通過對河南省經濟發展水平進行綜合分析,找出影響經濟發展水平的因素,并提出對策建議。

關鍵詞:區域經濟;因子分析;經濟輻射

作者簡介:張曉華,鄭州大學西亞斯國際學院商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區域經濟與數理統計。

河南省作為中部六省之首提出了“中原崛起”的戰略,之后,國務院2011年9月28日出臺的《關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指導意見》,“中原崛起”又一次成為輿論關注的熱點話題。然而,作為重中之重的河南省,由于內部政策、經濟、資源、人文、地理等因素的影響,各地區之間存在著明顯的發展差異,這不僅直接影響到全省的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對中部地區乃至全國的經濟發展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如何準確的對河南省經濟發展水平進行綜合分析,找出影響經濟發展水平的因素,這不僅對縮小河南省區域差距、提高全省的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有著重要意義,并對中部地區乃至全國的經濟發展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一、河南省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現狀分析

(一)經濟規模和結構

根據2011年河南省統計年鑒,2010年河南省實現GDP23092.36億元,人均GDP24558元。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增加值分別為3258.09億元、13226.38億元、6607.89億元,三次產業的結構為4.5:68.5:27,第二、三產業比重之和達到95.5%。分地市來看,18個地市中GDP超2000億的有2個,其中,鄭州市4040.89億元,洛陽市2320.25億元。人均GDP最高的是濟源市,為50491元,最低的是周口市,僅有12944元。各地市產業結構差異也較大,第二、三產業比重之和大于90%的有鄭州市、洛陽市、平頂山市、三門峽市、焦作市和濟源市,而周口市第二、三產業的比重之和才剛達到70%,駐馬店市、信陽市和商丘市該比重也才不到74%。

(二)人民生活

2011年河南省統計年鑒中顯示:2010年河南省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15930元,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5524元。其中,鄭州市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為18897元;濟源市其次,為16481元;排在最后兩位的是周口市的12678元和信陽市的13348元;最高的鄭州市是最低周口市的1.49倍。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排在前兩位的仍然是鄭州市的9225元和濟源市的7784元,末兩位的是周口市和商丘市,分別為4510元和4674元,鄭州市是周口市的2倍多。

(三)財政收入

2011年河南省統計年鑒中顯示:2010年河南省一般預算收入實現1381.32億元,人均預算收入1469.02元。財政預算收入過百億的有2個市,分別是鄭州市386.8億元和洛陽市142.02億元,最低的是鶴壁市22.15億元和濟源市22.22億元,最高的鄭州市是最低鶴壁市的17.5倍。人均財政預算收入最高的是鄭州市4466.11元,濟源市位于第2,達到3284.82元,濟源市總的預算收入并不高,但其人口較少,因此人均預算收入較高。

二、河南省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實證分析

(一)指標選取與數據來源

對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做綜合分析,依據科學性、合理性、可比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則,并力求較完善、全面、真實地反映各地市的綜合經濟實力,兼顧統計年鑒所能提供的統計指標,以及根據河南省的實際情況,選取以下7個指標用于描述河南省18個地級市的經濟發展水平。具體如下:人均糧食產量X1(萬斤/人)、人均國內生產總值X2(元)、人均一般預算財政收入X3(元)、每萬人中的在校學生人數X4(人)、每萬人擁有醫院衛生院床位數X5(個)、農業增加值/工業增加值X6(100%)、第三產業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X7(100%)等7個指標。其中,選取人均糧食產量是考慮到河南為農業大省,農業在該省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人均糧食產量可較好反映一個地區的農業發展狀況;人均 GDP 是反映一個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綜合性指標;人均一般預算財政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們的生活水平狀況;每萬人在校生是反映一個地區教育水平的重要指標;萬人擁有醫院床位數則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個地區的醫療衛生水平;農業增加值/工業增加值及第三產業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均反映了一個地區產業結構的配置狀況。另外,對數據分析的初步結果顯示所選取的這7個指標之間具有較小的相關性。因此,指標的選取比較合適。

下文實證分析的數據來源于2011年《河南省統計年鑒》,河南省18個地級市經濟發展水平指標數據。

(二)實證分析

根據2011年《河南省統計年鑒》的數據,計算過程借助SPSS19.0 統計軟件完成。將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以排除不同量綱的影響。分析結果中KMO為0.695并且Bartlett球度檢驗的概率值小于顯著性水平(計算機默認0.05),表明這些數據可以進行因子分析,而且效果比較好。對數據進行進一步分析(見附表2)可知,第一個因子F1和第二個因子F2累計方差貢獻率達到了79.541%,因此選前兩個因子已經足夠描述經濟發展的總體水平,然后采用方差最大正交旋轉法進行分析,得到旋轉后的因子載荷值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公因子F1在指標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人均一般預算財政收入、每萬人中的在校學生人數、每萬人擁有醫院衛生院床位數中的因子載荷比較大,反映了經濟增長速度對居民生活水平的影響,可以定義為經濟生活水平因子。公因子F2中人均糧食產量、農業增加值/工業增加值、第三產業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的因子載荷比較大,反映了地區的產業結構方面的信息,可以定義為產業結構因子。因此,影響河南省經濟發展水平的主要因素為居民經濟生活水平和產業結構。

區域經濟不平衡發展原因分析: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原因及對策

摘 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取得了飛速發展,人民生活生平得到了較大的提高,隨著改革開發的不斷深入和發展,我國經濟的發展中心一直都在東部的沿江沿海城市,造成了區域經濟發展存在很大的問題,嚴重制約了我國經濟的全面發展。本文分析了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針對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原因探討了一些解決的措施。

關鍵詞:區域經濟 不平衡 原因及對策

引言

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的過程中,就是要高舉社會主義旗幟,實現經濟的全面發展。然而在我國現階段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我國經濟發展的重心一直集中在沿江沿海地區,造成了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制約了我國經濟的全面發展。因此,在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過程中,就必須協調區域經濟,采取有效的措施,促進區域經濟的共同發展。

1、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原因

1.1、地理環境的制約

我國地形復雜,東低西高,在我國東部,主要以平原為主,土壤肥沃,降水充足,濱臨沿海沿江地帶,交通便利,與外界的聯系緊密,同時東部地區水土資源優越,城市生活水平高。然在在我國西部,降水少,交通不暢,與外界的交流甚少,常年受風沙影響,水土資源匱乏,農業得不到規模性的發展,東西兩地的地理環境的差異導致了我國東部經濟發展較快,西部發展緩慢。

1.2、國家經濟發展重心偏向沿海地區

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我國經濟的發展中心開始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在我國東南部沿海地區,憑借著優越的地勢條件,吸引了國內外投資者的目光,各大投資家紛紛在這些地區投資建廠,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國家也正是看中了東南部地域優勢,將經濟發展的重心放在了東部及東南部的沿海沿江城市,有效的推動了我國經濟的發展。然而在我國其他地域,國家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以至于我國經濟出現的嚴重的不平衡,東部發展迅速,西部發展緩慢,從而制約著我國經濟的整體發展。

1.3、區域經濟的基礎建設力度不高

在我國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區域經濟政策和規劃對經濟發展有著重要作用。政府可以通過對區域經濟進行規劃,實現區域經濟的良好發展。然在在我國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區域經濟的基礎建設力度不高,缺乏統一的管理機構,很容易出現有事無人管。一個可以實施的區域經濟政策在一定的時期內具備穩定性,所以政策的作用周期會很長,受傳統因素的影響,在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經濟政策的調整上缺乏主動性,大多數是在已經不適用的情況下才有多改變,現有的經濟政策運轉效率不高,人們經濟自由的保障制度較差,競爭機制不規范。另外,人們對市場的意識、契約、法制認識等等還沒有形成,整個社會缺乏激勵性制度的制定,沒有對經濟的發展活力和動力形成有效的制度保障。

1.4、教育水平的差距

在我國西部,大多都是山區,離市中心地區較遠,人口少,再加上畜牧業使得人口流動性很大,使得西部地區的教育事業受到了很大的阻礙,其次就是西部地區的人均收入低,許多孩子因交不起學費而輟學。西部地區的發展缺乏人才的引導。在我國東部地區,經濟發達,教育投資大,有許多的高校和專業技術院校,為東部地區經濟的發展培養了大量的人才,所以就造成了東部經濟發達,西部經濟緩慢。

1.5、傳統觀念的影響

在我國經濟發達的東部地區,與外界接觸頻繁,人們的思想比較開放,容易接受新思想和新觀念,競爭意識較強,勇于開拓進取。而西部地區人們大多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與外界接觸較少,思想觀念比較保守、陳舊,很難接受甚至排斥新思想新觀念,長期以來的生活方式使得他們的競爭意識減弱,缺乏積極進取精神。

2、促進區域經濟平衡發展的有效措施

2.1、發展優勢資源

針對我國東西部區域經濟在地理環境上的差距,當地人民要發展當地的優勢資源,利用這些資源來發展區域經濟。作為政府,應當鼓勵企業不斷培育自主品牌,提升產品質量和科技含量,增強市場競爭力。在我國西部地區,地廣人稀,有著很大的發展潛力,開展西部大開發戰略,對當地的優勢資源加以利用和開發,在西部地區資源開發過程中,加大科技創新力度,合理配置產業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以優勢資源帶動區域經濟的發展。

2.2、將重心轉移到西部經濟的發展

在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出現東部發展快,對東部發展較為重視,而西部發展就比較緩慢,因此我國要引起十分的重視。針對發展緩慢的區域,要加強經濟建設,實現全面開放,加強東西區域經濟的合作。在區域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加大經濟建設的投入,充分發掘區域優勢,鼓勵發展跨地區的企業集團,加大招商引資工作力度,吸引外來資金,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從而實現我國經濟的全面發展。

2.3、調整產業結構,合理規劃經濟

在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西部地區缺乏規范的經濟發展策略,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沒有帶頭大哥,因此,政府要合理制定經濟政策,優化產業結構,合理規劃經濟的發展,充分發揮國家的宏觀調控職能,在我國西部,經濟基礎建設較差,因此國家要加大基礎建設,調整當地的產業結構,建立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發展地區的優勢產業,將西部區域經濟帶入到正規化的發展道路中,從而不斷的縮小與東部經濟的差距。

2.4、加大教育建設,轉變人們的思想觀念

科教興國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在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人才是經濟發展的強有力保證。在我國西部地區,教育水平落后,師資力量薄弱,教育基礎設備不完善,人均收入低等方面都制約著我國西部地區教育事業的發展,從而造成西部地區人才緊缺,制約著西部地區經濟的發展。因此,國家要加大教育事業的建設,采取優惠政策,多鼓勵優秀的教師去西部支教,轉變人們的思想觀念,從而加強與外界的聯系,為西部地區經濟的發展培養更多的人才,同時作為發達的東部地區,更要發揚優勢,培養更多的人才,為我國經濟的全面發展做貢獻。

區域經濟不平衡發展原因分析: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狀況下民族發展面臨的問題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各地區發展不平衡,中西部民族地區發展相對緩慢,特別是與東部沿海地區發展差距日益拉大的問題,已經成為中國現代化進程中存在的嚴峻問題,嚴重影響著我國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生活的發展。同時,差距逐漸拉大也不利于消除民族間事實上的不平等,進而成為阻礙各民族共同發展、共同繁榮的不利因素。在這一現實下,我國的民族發展面臨著政治、經濟、資源開發、國企改革等諸多問題,及時認清這些問題有助于民族地區的可持續發展和社會進步。

關鍵詞:區域經濟發展 不平衡 民族發展問題

一、中國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現狀分析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經濟、教育、科學技術和文化事業發展迅速,

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與進步。然而,作為一個以漢族為主、擁有55個少數民族的多民族大國,各民族、各地區現代化啟動的起點、機遇、社會環境、發展態勢不同,形成了當代中國社會發展與現代化建設的不平衡性,地區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水平呈現出由東向西遞減的格局。同東部沿海地區相比,中西部民族地區發展緩慢,并逐漸拉大了與東部沿海地區(漢族聚居區)的差距。民族地區,這里主要指內蒙古、寧夏、甘肅、青海、新疆、西藏、云南、貴州、廣西、四川等中西部10個少數民族主要聚居省區;東部沿海地區則指遼寧、河北、北京、天津、山東、江蘇、上海、浙江、福建、廣東、海南等東部沿海11個省市。

以經濟、教育、科學技術以及文化事業的發展為例進行分析,少數民族及中西部民族地區與漢族及東部沿海地區相比,差距不僅沒有縮小,反而進一步拉大,導致現代化進程中各民族發展、各地區發展的不平衡態勢。

一是從國內生產總值(GDP)看,東部沿海地區11省市,其總和高達117010億元,中西部民族地區10省區則只有26613億元,東部沿海地區是中西部民族地區的4.40倍。中西部民族地區國內生產總值最低的西藏只有250億元,東部沿海地區國內生產總值最高的廣東省達21701億元,兩者相差21451億元,僅為廣東省的1.15%;即使中西部民族地區國內生產總值最高的四川與廣東相比,也相差14316億元,是廣東省的34.03%。東部沿海地區和中西部民族地區國內生產總值分別占全國國內生產總值的64.18%和14.60%。

二是從財政收入看,東部沿海地區11省市的總和高達7458.1679億元,其中,最高的廣東省多達1418.5056億元;而中西部民族地區10省區的總和卻只有1567.3096億元,與東部沿海地區相差5890.8583億元,僅是東部沿海地區的21.01%。

三是從高等院校數以及在校學生人數看,全國共有高等學校1731所,在校學生13334969人。其中,東部沿海地區11省市有770所,在校學生6105952人;中西部民族地區10省區有312所,在校學生1962324人。東部沿海地區高等學校數和在校學生數分別占全國的44.48%和45.79%,是中西部民族地區的2.47倍和3.11倍。

四是從科學技術發展指標看,全國國有企事業單位共有專業技術人員21739699人。其中,東部沿海地區有7667168人,中西部民族地區有4241255人,東部沿海地區是中西部民族地區的1.81倍。

五是從文化事業發展狀況看,東部沿海地區11省市有文化館、公共圖書館、博物館等文化設施2428個,中西部民族地區10省區有1991個;東部沿海地區是中西部民族地區的1.22倍。

六是從醫療衛生發展狀況看,全國衛生機構共有從業人員535.3628萬人。其中,東部沿海地區有230.9565萬人,中西部民族地區有106.0880萬人。東部沿海地區占全國的43.14%,是中西部民族地區的2.18倍;中西部民族地區只占全國的19.28%。

二、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狀況下民族發展面臨的問題

民族發展,這里主要是指少數民族的發展,指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教育、科學技術和文化事業的發展,消除民族間事實上的不平等,促進各民族共同發展、共同繁榮。這既是少數民族的根本利益,也是整個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是中國社會主義社會發展和全面進步的必然要求與體現。

一般來說,民族關系體現為一種利益關系,市場機制的運轉過程實際上也就是民族間利益關系的調整過程。在市場經濟的活動中,民族利益不斷分化和重組,結構由單一轉為多元,以前在國家計劃經濟支配下的少數民族地區不再僅僅服從中央的安排,而是有了自己的發展目標和競爭權利。在這一過程中,新的利益分化很容易產生分配上的不公平,從而引發民族矛盾,使民族發展面臨著方方面面的問題。隨著改革開放步伐的加快,影響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因素已由過去民族間不平等、不團結的問題,轉化為在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呈現出的民族之間經濟、文化發展的差距以及由此造成的民族之間事實上的不平等問題。這些問題成為制約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因素。

(一)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狀況下民族發展面臨的政治問題

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落后于東部沿海地區,會造成不平衡心理,影響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正常的差距有利于競爭,調動積極性,但差距過大且長時間得不到解決,就極有可能使少數民族地區的人民產生“被剝奪感”和不公平感。同時,在社會轉型和現代化建設之際,原來在少數民族地區實行的優惠政策和支援措施也在這一過程中或取消、或名存實亡,使民族地區的一些利益在改革中受損,這些地區人民的不平衡心理由此產生。民族地區的經濟是整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若長期落后,發展緩慢,不能形成良好的發展能力,它與東部沿海地區的這種強烈的反差勢必會影響到我國的民族團結,成為阻礙社會穩定的因素之一,還會影響到國民經濟的整體發展和良性循環,進而也會影響到國家的安定、團結和發展。

(二)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狀況下民族發展面臨的經濟問題

首先,市場體系不健全,競爭力弱。民族地區自建國起在國家相關政策的引導下逐漸形成了依賴性較強的補貼型經濟,主要依賴外部的資金補貼和物質投資維持經濟的增長。改革開放以來,計劃經濟在民族地區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但補貼型經濟帶來的惰性已經使這些地區的自身發展能力變弱。同時地方工業起步晚、規模小,發展水平低,技術、設備、管理落后,基礎設施不完善,地方財政不足,支柱產業形成時間短等因素,都直接導致民族地區的市場發育不佳,市場體系不健全,競爭力弱,成為這些地區進一步發展面臨的重要問題。

其次,市場經濟給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帶來了新問題。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落后于東部沿海地區,是在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體系不斷建立、完善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市場經濟不僅給民族地區注入了新鮮的活力,更以公平、開放、自由的發展模式將民族地區的經濟帶入了一個全新的舞臺。但我們也應該看到,市場經濟給民族地區的發展也帶來了新的問題,主要表現在:經濟體制的改革力度加大與民族地區承受力的矛盾;市場競爭激烈與民族地區商品經濟起點低的矛盾;資源豐富與民族地區市場發育滯后的矛盾;沿海地區飛速發展、差距拉大與民族地區要求加快自身發展的矛盾;民族自治地方企業與國家企業之間在經濟利益上的矛盾;漢族與少數民族以及少數民族之間在土地、森林、礦山、草場等資源方面不同利益而引起的新的矛盾和沖突等。

再次,民族地區產業結構不合理,工業化、產業化水平偏低。要提高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必須確立合理的產業結構并適時地進行產業結構轉換。但我國的民族地區在區域經濟發展的進程中并沒有建立起合理的產業結構體系,存在著不少問題。如農村非農產業發展緩慢,嚴重影響了農村小康目標和農業現代化目標的實現。再如,由于民族地區的工業屬于重工業型結構,資金密集程度高,原材料、初級產品的深度加工不發達,使得工業企業的產業關聯弱,經濟帶動作用不強,也不能很好地吸收和擴大當地人民就業。2004年,中西部民族地區的私營企業就業人數為579.4萬人,東部沿海地區的私營企業就業人數為3248.6萬人,其中最多的江蘇省達562.1萬人,是民族地區私營企業就業人數最多的四川省188.4萬人的2.98倍。

(三)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狀況下的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問題

中西部民族地區自然資源豐富,儲藏面積大,是經濟發展的有利條件之一。但從現實的情況來看,民族地區資源開發過度,生態環境破壞嚴重。這一方面是由于長期以來,國家迫于經濟快速發展的需要,對民族地區資源開發的進程不斷加快。另一方面,中西部少數民族地區長期推行“模仿或照搬漢族發展模式”的追趕戰略,形成了典型的資源密集型工業體系。以“九五”計劃發展思路為例,民族地區都把重點放在了實施發展能源和原材料工業的資源導向型戰略上;與此同時,各省區也將能源和原材料工業作為支柱產業,如甘肅是石油化工、建材,寧夏是冶金、煤化工,青海是電力、鹽化石油和天然氣化工。資源的過度開發不僅加重了民族地區的生態負擔,造成了生態環境破壞嚴重,更使這些地區的可持續發展面臨著隱患。

(四)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狀況下民族地區國企改革的問題

近些年來,國有企業改革一直被視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優秀環節。從總體上看,國企改革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中西部民族地區和東部沿海地區在這一問題上仍有較大的差距。具體來看,東部沿海地區的不少企業已經相繼建立了“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同時也初步建立了國有資產的進入和退出機制,不斷調整和優化了國有經濟的結構和布局。相比較而言,中西部民族地區的國有企業比重大,虧損面高,國企改革面臨著嚴峻的挑戰。由于民族地區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相對滯后,國有企業的存在和發展就有著更為重要的意義,由國企改革引發的銀行的不良債務、社會就業與下崗問題等都會直接影響到整個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

區域經濟不平衡發展原因分析: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原因及策略探析

【摘要】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區域經濟政策開始從注重公平轉向注重效率,在東部沿海地區基礎好、投資效益高的情況下,實行了向東部傾斜的區域經濟政策,促進了國民經濟的全面高漲和新的經濟增長源的形成。然而,與之相伴隨的區域差距的日益顯現,這違背了我國和諧發展戰略。本文對我國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原因及策略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區域經濟 不平衡 策略分析

一、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負面影響

1、強化了“雙重錯位”的區域格局。我國資源的地區分布很不均衡,東部資源貧乏而中西部資源相對豐富,再加上多年來的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我國的三大地帶形成了垂直型的分工格局:資源開發型產業大都集中在中西部地區,而資源加工型產業基本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這種“雙重錯位”格局,是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主要矛盾之一。改革開放后,我國生產力布局重心大規模向東傾斜,加劇了不平衡的矛盾。比如80年代以來,煤炭運輸量占據了鐵路新增運輸量的一半以上,平均運距也上升了40%,這樣“六五”新建的幾條鐵路幾乎都以緩解煤炭運輸緊張為目的,但由于東部地區煤炭產量急劇下降,而需求量卻不斷增加,西煤東運的緊張狀況始終沒有得到緩解。

2、致使區域產業結構趨同。80年代以來,我國區域產業結構進入了劇烈的變動期,這種結構變化推動了國民經濟和區域經濟的發展。但由于財政、投資、價格機制沒有理順,產業政策和區域政策引導不力,各地區在地方利益的驅動下盲目追求高技術、高附加價值、高收入彈性和綜合發展,重復建設,重復引進。中西部地區在這個過程中,為了盡快改變越來越落后的狀況,沒有認真考慮自己的特色、立足于比較優勢,而是一哄而起,致使小規模、低水平的結構趨同,抑制了各地區比較優勢和規模經濟的發揮。產業結構趨同化問題給我國經濟發展帶來了突出問題:一是低水平重復建設嚴重,造成低技術生產能力過剩、高技術含量產品的生產能力又十分不足;二是由于地方利益競爭的強化,為保護地方經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貿易與要素流動的壁壘,不僅扭曲了資源配置,降低了生產效率,而且不利于提高產業集中度和整體競爭能力;三是阻礙了地區優勢的發揮,加劇了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最終導致國民經濟整體效益持續下降。

3、破壞了生態環境。我國東部地區自然條件優越,雨量充沛,適宜人類生活居住,單位面積的土地可承受相當數量的人口,而西部地區恰恰相反。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滯后,使得這些地區的居民基本生活資料短缺,生活水平很難提高。此外,由于資金、技術、人才等條件的制約,西部地區的企業規模都不大,“五小工業”比較多,這往往給當地環境造成很嚴重的污染,都給當地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了嚴峻的挑戰。

二、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原因探析

1、布局與區位的原因。目前我國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省份大多為輕型或混合型的工業結構類型。另外,在漸進式的市場化改革中,國家先放開了消費品市場,消費品價格由市場決定,而對能源、原材料的價格實行嚴格控制。由于東部地區是我國主要的消費品生產基地、中、西部地區是我國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輸出基地,于是東部向中、西部高價輸出制成品,而中、西部則向東部提供廉價的能源和原材料。這種產業布局和區位分工決定了中、西部與東部存在著事實上的不平等交換,初級產品和制成品之間的價格“剪刀差”使中西部蒙受巨大損失。

2、人口素質的原因。(1)思想觀念。改革開放以來,東部地區上自領導、下到一般群眾的思想解放程度非中西部地區可比擬。東部地區較早地實現了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適應了市場經濟體制。而中西部地區人們的觀念受到的禁錮要比內地和沿海多得多,極大地制約了人們積極性和主動性的發揮。(2)勞動力結構。東部地區的勞動力結構呈現“棗核型”結構,這種結構符合經濟社會發展對各層次勞動力的需求,基本上能夠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而中西部地區,特別是西部地區的若干省區,勞動力結構是“啞鈴型”結構:一方面高級專業技術人才并不缺乏,另一方面又有大量的文盲半文盲人口存在,中間層次的熟練技術人員卻特別缺乏。(3)勞動力管理制度。東部地區與中西部地區的用人觀念大不一樣,東部地區較能按照市場經濟的發展需要,大膽任用有作為的開拓型人才,用人不求全責備、不論資排輩,并且流動性強。中西部地區則相反,種種舊的人事管理制度仍在發揮作用,論資排輩、重“德”輕才、求全責備,在這種環境下,很難充分發揮每個人的作用。

3、政策的原因。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實行了非均衡發展目標的宏觀區域經濟政策。為了讓東部地區率先發展和富裕起來,國家給予了東部地區全方位的、為中西部地區所不具有的優惠政策。毋庸諱言,這種傾斜性政策客觀上已成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狀況加劇的主要因素。(1)對外開放政策。改革開放初期,在計劃與市場的關系上,東部地區等開放地區計劃調節特別是指令性計劃的范圍已大大縮小,市場調節比重大大提高,而中西部地區仍在按計劃經濟體制運行。這種體制的巨大慣性影響深遠,導致東部地區的經濟活力遠遠大于中西部地區。(2)國家投資。國家資金大量投入東部沿海地區,相應地減緩了中西部地區發展速度。國家資金投入的大量東移,勢必對中西部地區那些國有經濟所占比重較大且長期依靠國家資金投入的省區經濟發展產生不利的影響,并由此減緩了中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速度。

三、解決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思路選擇

1、完善我國生產力布局機制。從國際經驗和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特殊要求看,我國生產力布局機制的塑造應當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1)宏觀調控層的塑造。中央政府主要從事全國生產力布局總體規劃的制定,確定生產力布局的總體目標和總體框架與戰略,制定并完善區域經濟發展和生產力布局政策,強化并完善生產力布局的經濟、行政及法律手段,調控全國生產力布局。地方政府主要任務是在執行全國生產力布局規劃與政策的基礎上,制定本區域生產力布局的規劃、目標、戰略與框架,調控本區域生產力布局。(2)市場體系和統一市場的發育與完善。其主要任務是在完善商品市場的同時,加快發育和完善各要素市場,促進區域市場和全國統一市場形成和發育,建立健全市場交易規則,制定國內區際貿易法規,如《競爭法》、《反壟斷法》、《市場法》等,為市場機制在區域間正常的經濟技術聯系和生產要素流動中發揮作用提供保障。

2、注重“后發效應”。首先,應正確地、積極地對待自己和別人的長短。既要“揚長避短”,又積極“化短為長”。其次,要加快改革開放步伐。這是中西部地區通過塑造體制優勢、加快發展的唯一出路,因為經濟落后不等于改革落后。中西部地區完全可以通過率先建立新體制來創造經濟發展的良好環境,從而為加快發展提供內在動力和機遇。要促進“西進”,關鍵在于加快模式轉換,形成生產要素向中西部轉移并優化組合的經濟機制。最后,“后來居上”的根本在人才。實踐證明,無論是改革,還是發展,所遇到的最大困難是破除禁錮著人們頭腦的、錯誤的、陳舊的理論和觀念,這一點也許在中西部地區反映更突出。解決很多新的重大問題,必須“轉換思想”,尤其對需要大踏步趕上東部地區甚至爭取“后來居上”的中西部地區的人們來說,“轉換思想”的任務更繁重、更迫切。

總之,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制定和實施要引導地區經濟健康發展,促進全國經濟合理布局。按照統籌規劃、因地制定、發揮優勢、分工合作、協調發展的原則,正確處理全國經濟總體發展與地區經濟發展的關系,正確處理建立跨?。▍^、市)的具有特色的區域經濟與發揮各?。▍^、市)積極性的關系,正確處理地區與地區之間的關系,促進東、中、西部經濟的共同繁榮和國家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

區域經濟不平衡發展原因分析:中國區域經濟不平衡發展的原因分析

摘要: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是我國的基本國情,雖然近年來在黨中央的領導之下情況有所好轉,但是尚未得到根本上的改變。眾多因素的綜合作用,便形成了如今中國八大區域經濟發展非常不均衡的局面:東部沿海地區的經濟總量居八大區域之首,而地處西部的西南地區和大西北地區的經濟總量最低。

關鍵詞:區域經濟 不平衡 發展現狀 原因

一、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現狀

1、人均GDP

如表1所示,八大經濟區域的人均GDP都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增多,其中增幅最大的是黃河中游地區;而增幅最小的是南部沿海地區。截止2013年為止人均GDP絕對量最大的當屬東部沿海地區,該值最小的則是西南地區。

黃河中游地區的人均GDP增長率曾一度處于全國的領先水平,遠遠高于其他經濟區域,但是也于2009年左右開始回落。從圖1中的各個經濟區域人均GDP增長率情況綜合考慮,即使起伏不定,卻也呈現出了增長趨同的趨勢。

2、城鎮化水平

由于數據的可得性以及指標的實用性,本文決定選擇人口的城鎮化率這一指標來代表各個經濟區域的城鎮化水平。

表2:各年度各地區人口城鎮化水平

從表2可知,2005年人口城鎮化率超過50%的地區有:東北地區、東部沿海以及南部沿海,其中最高的是東部沿海地區;而表中該值最低的是西南地區。各個地區城鎮化水平盡管差別較大,但是都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有所提升,到2012年為止,人口城鎮化率最高的依然是東部沿海,最低的卻變為了大西北地區。注:縱軸數值表示百分數(如0.07表示0.07%);

據圖2不難發現,各區域人口城鎮化率在2006-2012這七年間的變化情況可以分為以下四個大類:穩重略降:黃河中游;穩中略升:長江中游、北部沿海、東北地區;一直處于較平穩狀態,在2010年大幅上升之后又大幅回落:東部沿海、大西北地區、東部沿海;大幅升降、起伏不定:南部沿海。

3、產業結構水平

各個地區的三大產業值都在逐年增多,其中增幅最大的是黃河中游地區,增幅最小的東北地區。雖然東部沿海地區的增幅不是最大,但是其絕對總量值在這20年里一直處于最高水平。綜合以上分析,盡管我國經濟整體來說發展迅速,但各個區域的經濟增速也是或快或慢,總的來看呈現了部分地區趨同、整體來說趨異的不平衡發展狀態。

二、中國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原因分析

1、客觀原因

(1)地理位置

中國地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基本可以被劃分為三大階梯,從國際貿易以及海外投資的角度出發,由于第三階梯優越的地理位置,而使得處于第三階梯的東部沿海和南部沿海等區域海洋貿易更加方便,也會因此更受海外投資的青睞。

(2)市場機制

在政府不干預市場的前提之下,市場上所有的資源和生產要素都是可以自由流通的,而東部沿海、南部沿海等區域因為其地理優勢有著較其他地處內陸的區域更多貿易和投資的機會,因此各生產要素均會流向第三階梯,從而促進該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

2、主觀原因:政策因素的作用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鄧小平為了加快中國經濟發展的步伐,提出了讓一部分人先富裕起來,然后再以先富帶后富的發展思路。自此,有了經濟資源的非市場化配置、政府政策和優先發展的戰略,東南部沿海區域開始飛速發展起來。一部分人是先富裕起來了,但是卻未能夠帶動內地和大西部的富裕。由于沿海地區相比內陸經濟較為活躍,外商更加愿意在沿海地區進行投資,這樣就可以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進而吸引內陸地區的人才和資源要素流動到沿海城市,從而形成了富裕地區更富,貧窮地區更加貧窮的惡性循環。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清原| 公主岭市| 通辽市| 沧州市| 丰都县| 深圳市| 托克托县| 常熟市| 阳东县| 祥云县| 天镇县| 岢岚县| 永和县| 双鸭山市| 海宁市| 汶上县| 霞浦县| 池州市| 浠水县| 分宜县| 阜宁县| 临安市| 和政县| 米林县| 阳春市| 浮梁县| 灵台县| 瑞丽市| 甘南县| 伊宁县| 东莞市| 潞城市| 屯昌县| 扬州市| 香格里拉县| 黄大仙区| 读书| 清涧县| 中牟县| 漯河市| 阿拉善右旗|